緒論 XIV
一、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1
二、 相關研究動態 3
三、 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 9
(一) 研究對象 9
(二) 主要內容 10
四、 研究方法 10
(一) 定性分析法 10
(二) 定量分析法 11
(三) 比較分析法 11
第一章馬來西亞《華教導報》的結構與內容分析 12
第一節出版機構簡介 12
一、 成立時間、機構性質及內部組織形式 12
二、 創辦宗旨 12
三、 網絡平臺 13
四、 董總出版的華語教學書刊 14
第二節 《華教導報》的結構分析 15
一、 版面設計 15
二、 結構與字體 16
第三節《華教導報》的內容分析 17
、版塊占比 18
二、 體裁與題材 19
三、 報道特點 -……24
第二章菲律賓《華文教育》月報的結構與內容分析 29
第一節出版機構簡介 29
一、 成立時間、機構性質、內部組織形式和創辦宗旨 29
二、 網絡平臺 29
三、 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華語教學書刊 30
第二節 《華文教育》月報的結構分析 30
一、 版面設計 32
二、 結構與字體 31
第三節 《華文教育》月報的內容分析 32
~、版塊占比 33
二、 體裁和題材 33
三、 報道特點 41
第三章《華教導報》與《華文教育》月報對比分析 44
第一節版面與結構方面的共性與差異 43
一、 共性分析 43
二、 差異性分析 43
第二節內容方面的共性與差異 45
一、 共性分析 46
二、 差異性分析 49
第三節 《華教導報》與《華文教育》月報發展建議 54
一、 豐富報道形式和主題類別 55
二、 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并重 55
三、 強化創新理念,提高報刊競爭力 56
四、 建立合作機制,促進“三寶”聯動 56
結語 57
第一節研究結論 58
第二節研究不足 58
參考文獻 59
62
CONTENTS
Introduction XIV
1.Origin of the topic and its significance 1
2.Related research developments 3
3.Research Objects and Main Contents 9
3.1Research Objects 9
3.2Main contents 10
4.Research Methods 10
4.1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10
4.2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 12
4.3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12
Chapter 1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Malaysia's "Chinese Education
Bulletin" 12
Section 1 Introduction to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12
1.Time of establishment, nature of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l organization
form 12
2.The founding purpose 12
3 .The network platform 13
4. Books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ublished by General Manager
Dong ...14
Section 2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Bulletin" 15
1.Layout Design 15
2.Structure and Font 16
Section 3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Bulletin" 17
1.Section Proportion 18
2.Genre and Theme 19
3.Report Features 24
Chapter 2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29
Section 1 Introduction to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29
1.Time of establishment, nature of organization, internal organization form
and founding purpose 29
2.Network Platform 29
3.Chinese Teaching Books and Publications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30
Section 2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inese Education Monthly Report 31
1.Layout Design 31
2.Structure and Fonts 31
Section 3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Monthly Report 30
1.Section Proportion 33
2.Report Features 34
3.Report Features 41
Chapter 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Daily and Chinese Education Monthly
43
Section 1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Layout and Structure 43
1.Generality Analysis 43
2.Difference analysis 43
Section 2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ontent 45
1.Generality Analysis 46
2.Difference analysis 48
Section 3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China Daily and Chinese Education 54
1.Rich Report Forms and Theme Categories
55
2.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Mion 55
3.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56
4.Establish a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Three Treasures55
linkage 56
Conclusion 57
Section 1 Research Conclusions 58
Section 2 Inadequate research 58
References 59
Acknowledgement 62
緒論
—\選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緣起
長期以來,華文教育是聯系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和中國的橋梁。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 貿往來的增多,華文教育也受到了東南亞各國民眾的廣泛歡迎,甚至出現了學習華語的熱潮。 近年來,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華文教育工作者以各種方式積極推動華文教育發展, 取得了較好成效。其中,建立華文教育機構功不可沒。華文教育機構有助于加強華文教育政策 與當地教育政策溝通,奠定當地高等教育共贏發展的基礎。與此同時,這類機構還與中國的教 育部、文化部、漢辦、僑辦以及地方教育部門、學校等交流密切,合作廣泛,有助于推動中華 語言文化進一步在海外傳播。在東南亞,發展較為成熟的華文教育機構當屬菲律賓的華文教育 中心和馬來西亞的董總,二者為當地華文教育事業的發展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報刊作為文字資料傳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功能。華 文教育機構的宗旨是發展當地的華文教育并傳播中國文化,自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出版物以幫 助提高華文教育在當地的影響力,加速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播進程。馬來西亞的董總以華文小學、 獨立中學和一些華教課題為主要內容出版了《華教導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華文獨 中交流會》等一系列報刊和圖書。菲律賓的華文教育中心則將《華文教育》月報、《華語教師 之友》季刊和華語相關教材作為自己的機關出版物。本文之所以選取2009—2018年十年間馬 來西亞的《華教導報》和菲律賓的《華文教育》月報為研究對象,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馬來西亞的《華教導報》和菲律賓的《華文教育》月報在記錄華文教育事件、確 保華文生存與發展空間和樹立華文教育機構形象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兩者具有 持續出版的穩定性,主題和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度,但在版面設計和內容選取方面又有 一定的差異。對二者進行比較,有助于深入了解兩國華文教育機構的功能與內涵,熟悉兩國 華文教育期刊的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對相關數據庫的建設也能提供一定的支持。
第二,報刊是意識形態的傳播工具,一定程度上是所屬國形象和利益的體現。兩國華文 教育的發展自2009年起進入了新紀元,華文教育機構在活動創辦和機構發展方面有了顯著的 變化,這些都為華文教育報刊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少有研究關注到這一層面。
(二)研究意義
華文教育是東南亞華文教育報刊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華文教育報刊是華文教育的后續載體 和推動力量。東南亞各國中,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華文教育發展較為成熟,兩國都建立了華文 教育機構,分別是董總和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華文教育機構在與政府協商華教事宜、開展華文 相關活動之余,也創辦了相關刊物以加強華文教育的影響力。盡管近年來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研 究成果越來越多,覆蓋面越來越廣,但是關于東南亞華文教育報刊的整體分析研究較少,而且 缺少對不同地區華文教育報刊的對比分析。
考察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華文教育刊物在結構、內容方面的共同點和差異,不僅有助于促進 兩國華文教育刊物的更好發展,同時也有助于華文教育傳播事業的進一步深化,具有一定的學 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第一,對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華文教育報刊在結構和內容兩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可以豐富華 文報刊研究的內容,有助于拓展東南亞華語報刊研究的視角,開拓新的研究思路。
第二,總結兩種華文教育報刊的特征,分析影響兩國華文教育報刊發展的因素,有利于提 升華文教育報刊在東南亞的關注度,加深人們對東南亞華文教育報刊發展情況的理解。
第三,結合時代背景,分析現階段華文教育報刊出現的問題,進而為這兩種報刊的設計和 出版提供建議。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該領域的研究,也有助于華文報刊報刊的更好發展。
二' 相關研究動態
以“華文教育報刊”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文獻,時間范圍不限,僅出現18 條結果。分析發現僅有9篇與報刊相關度較高。而以“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報刊”為關鍵詞檢索, 相關度較高的文獻僅有4篇。以“菲律賓華文教育報刊”為關鍵詞檢索,檢索到的文獻僅有1 篇。幾乎沒有涉及到《華文教育》月報以及《華教導報》的文獻。以“華文傳播”為關鍵詞進 行檢索,則有195條結果。其中近160多條結果與海外傳媒相關。筆者結合以“華文報刊”和 “華文傳播”為關鍵詞的檢索結果,將文獻分成以下幾類:
(-)華文報業的國別研究
此類文章針對某一國家華文報業或華文媒體的發展歷史進行階段性梳理,分析各階段的特 點和歷史背景。
黎蘭香的《越南華文報紙發展歷史研究》將越南華文報紙的發展劃分為興起、發展、困難 以及多樣化四個時期,對各個時期的特點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如:舊報紙發展多樣 化時期,報紙越來越關注中國文化和越南的民族文化,在排版上也更加靈活多樣。作者還結合 國家背景,分析了華文報紙與華文教育、華人社團的關系。一方面,華文教育和華人社團是華 文報紙發展的基礎和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華文報紙推動華文教育和華人社團的發展。①由于 專業限制,作者主要從新聞理論與歷史的角度論述了越南華文報刊發展歷程,在部分章節也結 合當地華文教育和華人社團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分析,但對于代表性報刊的個性化分析較少,也 缺乏報刊的對比分析。
肖方崢在《馬來西亞華文報業研究》中以“華文日報”為研究對象,透過報刊表面,剖析 了華文報業背后華人商業集團隱性的競爭,以及華人政黨內部的分化,也聯系華文教育和華人 社團的實際情況指出了華人社會存在的問題。作者進一步指出要用發展的眼光研究華文報刊, 在變化和發展中了解其內涵和本質。文中還將馬來西亞華文日報與馬來西亞國內其他語文報、 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華文報、中國大陸的報刊進行橫向比較。其中對欄目編排、變革等方面的比 較思路值得借鑒。不僅梳理了各報刊的特點還對其作用進行了分析。這也提示筆者在以某一報
丫(越南)黎蘭香(LELANHUONG):《越南華文報紙發展歷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 2017年,第69頁。
刊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時,不能只關注其內容形式,而是要結合其歷史背景,對某一種報刊 特色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
李仕生的《菲律賓華文報紙論析》簡要介紹了菲律賓華文報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辛 亥革命前后、20世紀30—50年代和20世紀60年代至今。以時間順序梳理了其發展脈絡,并 就當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如:受菲律賓的文化政策和華人出生率持續降低的影響,當地的 華文報紙讀者和專業的采編人員數量減少,華文報紙市場惡性競爭激烈。文末還為其未來的發 展提出了建議,華文報紙需要明確自身發展的優劣勢,創新經營模式和發展理念。①作者對菲 律賓華文報紙的發展分期,并結合時代背景總結每個時期的特點,有助于分析其存在的問題, 這也為筆者在分析菲律賓《華文教育》月報等方面提供了參考思路,如果文中能對華文報刊進 行分類比較,內容會更加豐富。
對于某一國家媒體或者報刊的宏觀分析多從歷史學角度出發,未能結合其他學科多角度剖 析,視角較為單一。
(二)特定華文報刊研究
此類文獻以某一具體的報紙或期刊為研究對象,介紹其發展歷程,并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其 作用。
在整理和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李海濤在《〈天南新報〉研究》中以社會學和歷史 學的筆觸梳理了《天南新報》的歷史發展進程,并從中挖掘出該報刊與新加坡華僑經濟、文化 方面的聯系。華僑報紙是推動華僑社會文化現代性轉變的最重要的途徑,是轉變舊思想,培育 新思維最有力的工具,在推動華僑社會的進步上功不可沒。@第五章作者也從國際視野、與其 它報刊的關系、社會思潮互動、引領社會運動等方面對《天南新報》的影響力做了深入的剖析 和論證,從中指出《天南新報》與社會文化相互作用。
鐘聲在《新加坡華文報〈新國民日報>研究:(1919-1928年)》選取《新國民日報》作為 研究對象,對1919年-1928年十年間的文本材料進行梳理,分析透視當時中國與南洋華社的 互動及相互影響。作者還在引言中指出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國內學者對近代南洋華文報業
©李仕生:《菲律賓華文報紙論析》,《東南亞縱橫》,2010年10月,第30-33頁。
®李海濤:《〈天南新報〉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7年,第110-131頁。 的研究,還存在原始資料整理不全面、研究視野只局限于新聞學等問題。①這也啟發我們要從 多維度、多視角來拓寬東南亞華文報刊的研究視野。文中還對同一時期的多種報刊進行了簡介, 也歸納了其共同特點,但沒有比較其差異。作者將《新國民日報》與南洋華僑民族主義情緒和 南洋華社女性解放運動相聯系,設立專章論述《新國民日報》對二者的促進作用,視角獨特。
(三)華文報刊與華人身份認同的關系研究
此類文章關注民族身份認同,將華文報紙或媒體與華文教育和華人社團相關聯,并深入揭 示其內部相關性。
李善邦和郭晴云在《新時期印尼華文報紙對華文教育的推動作用》中雖沒有分析印尼的華 文教育報刊,但指出印尼的《星洲日報》、《國際日報》、《世界日報》、《千島日報》都開 設了華文教育專版,內容包括華教新聞報道、教學心得和華教活動通告等。作者在文中結合實 例分析了華文報刊對于促進華文教育和華文傳播發展方面的多重作用,如:在報紙中報道中國 先進的科技成果,樹立良好的形象,促使讀者產生學習華文的動機。這也為筆者分析其他國家 報刊與華文教育的關系提供了思路。
朱曉昆在《大眾傳媒助力華文教育一一簡析東南亞華文報紙的中文學習版面》一文中以印 尼《訊報》和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文學習版面作為案例,重點分析了東南亞華文報紙中 中文學習的版面及華文媒體的特點和發展瓶頸。作者指出所有華文報紙都有饕動中華文化傳播 的特點,而漢字的傳播和推廣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作者認為東南亞華文媒體學習版面面臨的問 題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版面成本投入少,二是缺乏專業的采編人員。©該文在介紹內容編排 的章節中,引用了真實的報刊頁面,圖文結合,能夠使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這兩類報紙的特 點。但文中只是縱向梳理了兩種報紙的特點,并未分類進行比較,也沒有就問題提出相應的解 決方案。
趙振祥、李嘯和侯培水在《菲華報刊與華文音樂教育的發展 基于菲律賓《世界日報》
的報道內容分析》中將菲律賓華文音樂教育設置為研究對象,結合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 e鐘聲:《新加坡華文報〈新國民日報〉研究:(1919-1928年)》,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第
10-13 頁。
®朱曉昆:《大眾傳媒助力華文教育——簡析東南亞華文報紙的中文學習版面》,《新聞記者》,2016年7月, 第88-92頁。
簡要地論述了菲華報刊和華文音樂教育的關系以及該報刊對華文音樂教育產生的影響。雖然菲 華音樂教育的發展在各方面發展較慢,但菲華報刊的出版提高了華人社會對于音樂教育的關注 程度,提升了菲華音樂教育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它也使華文音樂文化在菲律賓的華人社區中 得到了普及。1從這些方面也可以反觀華文教育與華文教育報刊的關系。
馬來西亞的楊麗芳在《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一一中文教育和華文報紙扮演的角色》 中提到:“長期以來,馬來西亞的媒介自由一直是學者研究的重點。學者們從國家、法律等 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在文章的最后一節,作者指出為了滿足互聯網社會的需求,馬來 西亞的報紙也在改進技術,提供線上新聞。這對筆者研究馬來西亞董總和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 的線上報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
在《海外華語傳播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一兼論華文媒體的特殊作用與發展進路》 一文中,丁和根認為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在全球化進程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己經越來越成為一個需要重視的議題。第一章作者梳理了民族文化認同與語言傳播的關系,認 為民族文化認同建構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種,其中,語言傳播無疑是最為基礎和重要的一種。 語言傳播在人們日常生活與文化生活中的影響被不斷放大,成為影響認同建構的一種更強的力 量。③作者通過分析指出海外華文傳播在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并為海外華 文媒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借鑒思路。如:豐富議程設置,既要在內容中增添民族文化,也要尋 求與中國媒體的交流合作。創新媒體話語表達。既要考慮報刊內容的全面性,也要注重報刊內 容的地域性,做到媒體話語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有機統一。重構受眾連接通道,解決受眾連接“最 后一公里”問題,使新舊媒體實現融合,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受限于文章主題,作者只 從加強華語傳播的角度展開了論述,但還是別出心裁地說明了海外傳媒在幫助海外華人華僑建 構民族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本文在分析東南亞華文傳媒發展新趨勢需要考慮到的問題。
T趙振祥,李嘯,侯培水:《菲華報刊與華文音樂教育的發展一一基于菲律賓〈世界日報〉的報道內容分析》,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36卷第5期,2015年。
乂(馬)楊麗芳,丁曉利:《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中文教育和華文報紙扮演的角色》,《國際傳播》, 2017年2月,第38-47頁。
丁和根:《海外華語傳播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一一兼論華文媒體的特殊作用與發展進路》,《新聞 界》,2017年9月,第73-80頁。
"丁和根:《海外華語傳播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一一兼論華文媒體的特殊作用與發展進路》,《新聞 界》,2017年9月,第73-80頁。
從“華人身份認同”和“民族文化認同”角度論述華文報紙和媒體的作用是學術界的主流 思路,該方面的文獻也比較豐富,而結合華文教育、國際漢語傳播等視角談及華文報紙和華文 媒體的文獻較少。
(四)傳媒學視角的華文報刊研究
對于華文報刊和媒體而言,不僅僅受到信息全球化的影響,也因所在國與中國的合作機制 和外交政策的改變而發展變化。有些文章結合國際背景,從傳媒學視角出發,分析華文報刊和 媒體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
蔡夢虹的《“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外華文媒體的移動轉化研究》一文,將研究對象設置為 “海外華文媒體的移動轉化”,結合當前海外華文媒體廣受網絡影響的現狀,對其未來的發展 提出了相關建議。她指出要想優化海外華文媒體的的移動轉化,華文媒體首先必須要積極響應 “一帶一路”倡議,以獲取資金支持。其次要關注用戶體驗,注重在網絡與移動平臺上建構與 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文中以大段的理論論述為主,論證實例較少,本坤借助馬來西亞董 總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華文教育刊物進行實例論證,使理論內容更具說服力。
在《〈歐華聯合時報〉:打造“一帶一路”海外傳播主流華文媒體》中,吳敏介紹了中國第 一家地級市傳媒集團收購的國外報紙一一《歐華聯合時報》的開創性和引領性意義。該報紙的 策劃運營方式與其他報紙不同,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國內的資源和平臺; 二是創新運作模式,梳理自己的品牌。"'吳敏的另外一篇文章《借“一帶F路”打開國際傳播 新路徑一一從〈歐華聯合時報〉“中國品牌世界行”的創新看華文媒體探索之路》中,以《歐華 聯合時報》依托國家平臺,創新文化活動和報網融合發展、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實踐為主 要內容,探討了海外華文媒體的發展路徑。在文中,作者將文化戰略上的“走出去”和“引進 來”比作“借船出海”和“組船出海”,鼓勵海內外媒體協作。以上兩篇文章只對《歐華聯合 時報》的收購和策劃運營方式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了整合,缺乏對該報刊的系統分析,也沒有借 助其他報刊進行對比分析。
戴楠的《21世紀海外華文傳媒的新傳播一一基于新媒體背景的歐洲華文傳媒個案考察》 緊跟時代趨勢,指出海外傳媒空間和海外華人群體構成都有了巨大變化,因此華文傳媒也應開
*蔡夢虹:《“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外華文媒體的移動轉化研究》,《傳媒》,2018年10月,第54-56頁。
,?吳敏:《〈歐華聯合時報〉:打造“一帶一路”海外傳播主流華文媒體》,《傳媒》2017年9月,第31-32頁。 辟自己的新格局。作者以“《歐洲時報》”為例,提出海外華文傳媒應更新理念、拓展格局。 在文章最后一章,作者從全球視角和戰略傳播角度,對新形勢下海外華文傳媒的功能與地位進 行了新的解讀,認為我們應借助海外華文傳媒的力量,發揮它在構建中華文化認同、傳播中國 形象方面的優勢和特色。①該文篇幅較少,所舉的例子也僅限于歐洲的傳播媒體,如果有真實 的華文媒體實例加以佐證,文章的全面性和多樣性將會大大增強。
朱敏婕在《新媒體時代海外華文報業的發展——以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為例》中以馬來 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為例,介紹了其發展優勢。該集團出版的《星洲日報》建立了網站、應用軟 件、微信公眾號等傳播渠道,為該集團實現全媒體戰略提供了堅實的保障。②雖然星洲媒體集 團己經與時俱進,在傳播渠道方面有所創新,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受眾流失、報份減少、 廣告下降等。③本文所提到的一些問題不僅對其他海外媒體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對本文在提出 建議部分也有很大借鑒意義。
“信息全球化”、“一帶一路”倡議都對東南亞華文報刊和媒體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學者多樂于選取其中一個角度,分析其相互作用。如果能把“信息全球化”和“一帶一路” 倡議背景相結合,文獻將更具現實意義。
(五)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相關研究動態有以下特點:
1、 關于海外華文報刊的研究相對豐富,視角也較為多樣。如:新聞學、傳媒學、歷史學 等。
2、 擅于結合海外背景,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如:將華文報刊與所在國的華文教育、華人社 團相聯系,探求其相關性。
'戴楠:《21世紀海外華文傳媒的新傳播一一基于新媒體背景的歐洲華文傳媒個案考察》,《青年記者》2018 年2月,第35-36頁。
念朱敏婕:《新媒體時代海外華文報業的發展一一以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為例》,《青年記者》2018年36 期,第95-96頁。
@朱敏婕:《新媒體時代海外華文報業的發展一一以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為例》,《青年記者》2018年36 期,第95-96頁。
3、重視定性和定量研究,將本體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如:立足于時代背景,為華文 報刊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
但研究中還有一些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于華文教育報刊的研究極少,華文教育報刊的發展與華文教育事業息息相關,將二 者結合起來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這一方面的研究重視還不夠。
2、 研究方法單一,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的結合不充分。兩種或兩種以上報刊的對比分析 不多。
筆者認為,應該利用對比分析法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華文教育報刊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其 特點,發現其問題。并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為東南亞華文教育報刊進一步推動當地華文教育事 業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三、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
(—)研究對象
本文以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為“董總”)出版的《華教導報》和菲律賓華 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華文教育》月報為研究對象。
1、 《華教導報》
《華教導報》的前身是《董總會訊》,創辦于1994年,出版周期一般為3-4個月,從2009 年起開始發行線上報刊。作為馬來西亞董總最主要的刊物之一,導報發行至今已有二十五年的 歷史,對華教運動的“奮斗歷程與點滴成果”完整地作了記錄。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董總網站所 收錄的2009年至2018年發行的35期《華教導報》。
2、 《華文教育》月報
1991年9月創辦的《華文教育》月報,是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主要刊物。先后由 丁德仁、張為舜贊助稿酬,不僅報道了與菲律賓華文教育相關的訊息,也展示了菲律賓華語研 究和華語教學的研究成果。截止到2018年12月,《華文教育》月報共出版了 321期,發行到 世界33個國家和地區,《華文教育》月報電子版也己經出版了 298期。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菲 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網站所收錄的2009年至2018年發行的120期《華文教育》月報。
(二)主要內容
本文結合馬來西亞董總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歷史背景,對《華教導報》和《華文 教育》月報進行考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從出版機構、版面設計和內容編排等多個方面了解馬來西亞《華教導報》和菲律賓 《華文教育》月報的基本情況。
第二,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對董總出版的《華教導報》和華教中心出版的《華文教育》月 報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各自的特點,總結二者的異同。
第三,結合時代背景,從《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的發展中總結經驗,對兩種報 刊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四、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 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內在規律。主要憑分析者的直覺、經驗、憑分析對 象過去和現在的延續狀況及最新的信息資料,對分析對象的性質、特點、發展變化規律作出判 斷的一種方法。
本文從創辦宗旨、組織機構等幾個方面收集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華文機構的相關資料,了 解2009-2018年兩國華文教育和華文教育機構發展的情況,作為對兩國華文教育期刊進行對 比分析的基礎。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依據統計數據,建立科學的模型,計算出分析對象的各項指標及其數值的一 種方法。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從而更 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在本研究中,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選取某一時期的報刊,從版面設計、內容選 取等方面,對馬來西亞《華教導報》和菲律賓《華文教育》月報進行統計分析,為總結比較兩 種報刊的特點提供更為直觀的論據。
(三)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分析兩種或兩種以上對象之間差異和共同點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文先對馬來西亞董總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從成立時間、機構設置、機構內部及分支部 門、網絡平臺設計和出版的華語教育刊物五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再對董總出版的《華教導報》 和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華文教育》月報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其共 同特點和不同之處。
丁明鮮,楊建:《經濟與管理仿真綜合實習教程》,科學出版社,2018年。
第一章馬來西亞《華教導報》的結構與內容分析
第一節出版機構簡介
一、成立時間' 機構性質及內部組織形式
《華教導報》的岀版機構是馬來西亞的董總。董總成立于1954年8月22 H,是馬來西亞 華校董事會的領導機構,下設會務與資訊局、課程局、學務與師資局等九個部門,分管不同的 事務。會員代表大會為董總的最高權力機構,它由各州華校董事聯合會和華校董教聯合會各選 派5名代表組成。董總會員代表大會下設有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以執行會議事項, 處理日常事務。
二' 創辦宗旨
(一) 團結本會會員,維護和發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二) 研討和推動馬來西亞華文學校興革事宜,包括課程、考試、師資、教育基金及其他有關事 項。
(三) 加強和鞏固馬來西亞華文學校董事間之聯系。
(四) 團結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力量,共謀改善和促進華文教育事宜。
(五) 代表馬來西亞各華文學校董事會與政府商討有關華文學校一切事宜。
(六) 籌謀馬來西亞華文學校董事和教師間之合作。
(七) 促進各民族之親善與團結。
三、網絡平臺
董總設有獨立的網頁:https://www.dongzong.my/index.php。網頁下設首頁、最新消息、關 于董總、行政單位、書刊出版、鏈接、人才招聘八個版塊鏈接作為導航目錄,也把董總近期的 活動和廣告作為主要版塊在網頁上滾動展示。為了更加全面具體地展示網站內容,董總在網頁 的主版面補充了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獨中統考等八個鏈接(見圖1-1①),在網頁末端 也將導航內容細化。如:“最新消息”這一鏈接包括文稿與聲明、董總公告、講詞、獻詞等幾 個不同方面(見圖1-2®) o
圖1T董總網站首頁
■ 董總網站(馬來西亞):hgs:〃www.dongzong.my/index.DhD。
② 董總網立占(馬來西亞):htes://www.dongzcmg.my/index.php。
圖1-2董總網站首頁
四、董總出版的華語教學書刊
董總的出版物可根據內容分為《華教導報》、董總刊物、董總書坊和工作報告書等幾類, 董總影視也在分類之中。“華教導報”類目下主要收錄自2009年以來的《華教導報》,下文 會有專章進行對比分析,其他各類刊物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華文獨中教育藍圖》由董總成立的專案小組于2005年底開始草擬,于2018年7 月14日正式對外發布,這期間也有專家學者、資深華教工作者及獨中校長參與草擬工作。教 育藍圖發行了華文、英文、馬來文三個版本,內容主要是在2005年《獨中教改綱領》基礎上, 回應“華文獨中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這一命題,繼而讓華文獨中教育往教育專業化上不斷前 進與深化,同時也結合了當時馬來西亞國內外教育趨勢,借鑒了當時世界教育最前沿的改革成 果,為華文獨中未來十年的發展做出了相應規劃。藍圖中各版塊主題明確,相互關聯,從學校、 學生、課程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議,有助于讀者了解華文獨中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二,“董總刊物”包含《董總簡介》、《真相系列》、《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等幾類。 這一類書刊主要從董總的角度出發,梳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歷史,整理和評析影響當地 華文教育發展的事件。
第三,“華教課題”下的各種刊物則更為直接地評判馬來西亞教育部的一些法令政策,結 合華文教育發展提出訴求。如:1997年,以郭洙鎮為首的馬來西亞民政黨領導人為對華教不 利的《1996年教育法令》辯護,董教總隨即發行《再看1996年教育法令》一書,在書中強烈 駁斥這些誤導性言論,表明了董教總維護華教的決心。
第四,“法案”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關系華文獨中和華文小學這兩類學校發展的法案進行討 論和分析,并對董事交流會和行政研討會的會議內容作總結。
第五,“工作報告書”類目下收錄了 2011年一2017年共7份董總的工作報告書。
以上五種刊物直屬于董總,可線上閱讀,內容的記錄性較強。
第六,“董總書坊”不同于上述五類刊物,它相對獨立,只支持郵購。下設的書刊多貼近 于學生生活,根據內容分出了近20類,如:修身育人、心靈成長、學會學習等。
第七,“獨中教材”類目下不僅有初高中課本,也有各科試題集。但都只支持線上郵購, 價格合理,購買方便。
第二節《華教導報》的結構分析
一、版面設計
《華教導報》類似于以圖片為主的圖畫雜志(見圖1-3①圖1-4②)。2009年—2013年的《華 教導報》對封面和封底做了彩色處理,正文部分的文字和圖片仍然是黑白色的。這一時期的導 報封面和正文部分沒有明確的界限,在封面中也會刊登一部分正文內容。為了滿足讀者的閱讀 需求,報紙排版方式由之前的A4豎排改為A4橫排。從2014年起,封面從報刊內容中獨立出 來,而且整個報刊從封面到內頁都進行了彩色處理。《華教導報》一般將不同的內容分版編排, 不會在一頁中編排多種內容,同時會借助彩色圖片的編排提升報刊整體的美感。
?《華教導報》2009年76期。
《華教導報》2018年90期。
tool'll :_c & aamt ;zd 匸
*鬢卑麒
華小a«w 以舞語教數理
調整授課時間加強英語教學
圖1-3《華教導報》2009年76期封面、封底
圖1-4《華教導報》2014年91期《華教導報》封面、封底
二、結構與字體
結構上,《華教導報》由多種版面構成。一般包括5—7個版面,內容多達20頁。根據內 容的差異,版面的主題分為“會務資訊、特別企劃、合作交流、教育培訓、獨中教育、新書推
薦、本期焦點7個大類。各版面的標題每期會有所不同,但主題大致相似。導報的一大特色是 根據內容或者時事背景自定義版塊標題。如:2009年2月5日,董教總會務顧問兼教總前主 席拿督沈慕羽局紳與世長辭。2009年第75期導報單獨設置了 “深沉追思”版塊,簡要介紹了 沈慕羽的生平事跡,并刊登悼文追思。
2009年-2013年的《華教導報》未設置目錄,只靠版面標題來區分版面內容。從2014 年起,開始在首頁設置目錄,便于讀者瀏覽導報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
在字體的采用方面,《華教導報》除報頭采用繁體字外,各版面中的內容都使用簡體字。 《華教導報》報頭的四個字(華教導報)由當地著名書法家黃金炳題字,一直沿用至今(見圖
1-5),另外在報頭下方也用英文標注了報名。2014年雖然進行了改版,但報頭題字一直保持 繁體的格式。除了以“華教導報”及其英文翻譯作為報頭標志外,董總的中英名稱和會徽也作 為報刊的標志在2014年之后的報刊封面中出現。
圖1-5《華教導報》封面
第三節《華教導報》的內容分析
通過對《華教導報》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筆者將其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版塊:與會務相 關的版塊、與交流相關的版塊、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和其他 版塊。下文從版塊占比、內容類型等幾個方面對各版塊的內容進行分析。
一、 版塊占比
(一) 與會務相關的版塊:在導報中,與會務相關的內容占比較高,約占報刊總內容的29%。 這類內容一般被收錄在“會務資訊”或“會務動態”版塊中。
(二) 與交流相關的版塊:導報設置了多個與交流相關的版塊,如:“教育交流”、“國際交 流”和“考察訪問”等,內容總量約占報刊總內容的17%o
(三) 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導報中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有三個:“獨中教育”、“華小之 聲”和“教育培訓”。“華小之聲”和“教育培訓”版塊并非每期都有,一般是根據當時的報道 需求來確定,多集中在2014年之前的導報中。但這一版塊的內容卻在導報中占比最高,占內 容總量的38%。
(四) 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這一版塊的內容并非期期都有,所以在導報中占比較 低,僅占報刊總內容的6%o
(五) 其他版塊:《華教導報》作為線上出版發行的季刊,每期的內容較多。除與會議、交 流等內容相關的版塊外,導報還有一些特色版塊,內容總量約占報刊總內容的10%»
二、 體裁與題材
(一)與會務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以新聞為主要體裁,側重于詳細地報道某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比如:主要介紹華教 相關會議舉辦的時間和地點,并對會議流程進行簡要說明,同時附上會議照片。由于董總內設 最高權力機關一一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處理各項華教會務,而且經常與教總、華總、七大鄉團協 調委員會等華團聯合舉辦會議探討華教課題,所以這一版塊42%的內容與董總代表大會和會議 有關,34%的內容與董總制定的計劃和文件相關,其余的內容多與地方華校和華團相關。
42%;
24% ]
:*代表點、會議和關 悴修訂文碾;課題 *地方華拓華四
圖1-6 2009—2018年《華教導報》“會務資訊(會務動態)"內容占比圖
(二) 與交流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以新聞特寫或述評為主要體裁,將新聞內容與文學、評論結合起來,對交流活動的 過程以及參與情況進行整合梳理。為了發展本國華文教育,加強與各州董聯會和中國國僑辦等 部門的聯系,董總下設的行政部會組織訪問團,定期訪問各州董聯會、中國和其他國家地區, 尋求合作項目,并就當前華教課題進行交流。另外,也有中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的代表團為增進 了解、探討雙方在教師、學生等方面的情況而訪問董總。交流活動的舉辦形式和內容一般都刊 登在報刊中。
比如,2012年第84期“教育交流”版塊下登載了《考察華教了解華人生活一一中國海外 交流協會訪董教總》、《湖北省教育代表團訪董總一一尋求雙方在師生上的教育合作》和《董 總率團拜訪南院一一共商華教大專未來發展》三篇文章,從文化交流、師生互動等多個角度體 現董總對交流合作的關注度。
(三) 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側重于以新聞的形式呈現報道內容。華文獨立中學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最重要的辦 學形式,它承載著傳承華人語言與文化的“特殊教育使命”。所以在《華教導報》中,“獨中教 育”版塊幾乎期期都有。內容多是從教職人員培訓、教學活動交流等角度分享獨中教育資訊。 比如:2012年8月31日一9月2日,在加影Country Height休閑俱樂部舉辦了 "全國獨中輔 導教師交流會”,同年第86期導報就將此作為這期獨中教育的報道內容,詳細整理了會議內容 和后續影響。2015年第95期選取《全國華文獨中訓導教師專業成長工作坊——校長教師齊聚 分享學習訓導管理》、《華文獨中消費稅(GST)工作坊》、《及時培訓,為上好課》等七篇文章 作為此版內容。而且這一期導報還將“華文獨中人數沖破8萬人一一董總抱持樂觀及謹慎態度” 作為焦點,也選取了獨中學生的圖片作為封面,足見對華文獨立中學的重視程度。
“華小之聲”報道與華文小學相關的內容,包括一些活動和會議。“教育培訓”的內容多 與各地華文學校的教職人員所參加的培訓或者研討會相關。但在2014年《華教導報》改版后, 取消了這兩個版塊,其內容都并入了 “獨中教育” 一版中。
(四)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以新聞述評、訪談和雜文為主要體裁,有時也借助一些藝術字和圖樣展現中國文化 元素。題材可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1•宣傳榜樣人物,傳遞民族精神。
《華教導報》自發行之日起,就根據需要為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 設置專欄進行介紹,內容有時是訪談,有時是敘事,在字里行間都強調了華教精神和民族意識。
以2009年75期導報為例,“人物專欄”通過介紹董教總會務顧問沈慕羽的個人事跡,鼓 勵華文教育從業者和關心支持華文教育的人士秉持沈老的精神,繼續為爭取華教的平等地位而 努力。追悼文中寫到“您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一片忠貞,努力不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 刻:您毅然投身抗日運動,保衛國土,雖遭日軍毒手,但您義無反顧;您誓死爭取華文教育平 等地位,雖多次遭到迫害,但您不曾退縮;您積極參與馬來亞獨立運動,力爭國家自主,擺脫 殖民者的統治;您致力推動華人申請公民權,為馬來亞,為祖國,永遠效忠馬來亞;您奔走鼓 吹各個族群權益平等,團結一致,互惠互助,共享幸福。”①這些文字既有深刻追悼沈慕羽先 生之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海外華人讀者的民族認同感。
2016年99期中登載了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鴻林對大馬華文教育的一些建議。文 中寫道:“能應用——這是說,學生如果能將所學應用,很容易便會自我提高學習興趣,增強 求知意愿,也會使社會重視他們知識。應用的內容和能力,和學校的人文教育有關,而人文教 育絕不限于紙面上的知識、課堂上的講授。就華文教育而言,如果老師能夠讓學生們認識到華 人的社會傳統,風俗習慣,人情世故,并且鼓勵他們參與相關的活動,使他們樂在其中,這樣, 他們便會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延續華人社會的傳統,華人的價值觀也會因而傳承下去。應用的另 一個表現,是學生有樂于與友族分甘同享的想法和做法。這樣久而久之,令友族容易地、自然 ①《永遠的沈慕羽》,《華教導報》,2019年75期。 地親近華族,欣賞中華文化。簡而言之,教改要能使華族學生成為中華文化的介紹人和傳達者, 才是大的成功。”①文中也未對朱鴻林院長多次提及華人傳統和中華文化的內容采取回避態度, 而是作為專欄內容加以報道,傳達了導報的文化理念。
2.圖文報道新春團拜活動,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每年農歷新年來臨之際,董總都會舉辦 春節團拜活動。而每年首刊的《華教導報》一般都會在首末版面報道活動的盛況,圖片和文字 說明相結合,既是華教工作者互相交流、增進情誼的寫照,也是海外華族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 見證。2014年導報改為全彩色印刷后,版面中也有象征中華傳統文化的圖樣和文字形式,在 無形之中彰顯著文化元素。
比如,2013年87期導報對信念團拜活動做了如下報道:
“大會以醒獅表演迎接首相的蒞臨,并在一片鑼鼓喧天的氣氛下拉開團拜序幕。身著紅色 唐裝的首相,心情愉悅地與眾華團領袖握手問好,親自為舞獅“接青”,隨即上臺向出席者作 揖拜年,接著與眾嘉賓齊撈生,并聯同董總主席葉新田、教總主席王超群、獨大有限公司主席 胡萬鐸揮春“普天同慶”四字。納吉首相雖沒有宣布任何與華教有關的好消息,但納吉是有史 以來第一位參與董總活動的首相。主席葉新田認為這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并珍惜首相出席 的善意,它反映了首相與我國華教團體的互動,相信它有助于加強政府與民間教育團體之間, 特別是華教界的互動與溝通。”"
首相出席華教活動,有助于政府了解華教發展情況,加強與民間教育團體的溝通和協作, 對于多元民族政策的順利推行也有幫助。其他文化活動形式也都以圖片的形式在同一版面報道, 如:猜燈謎、中華拓印、陶藝制作等。 .<
在每年的第一期報刊中,都會刊登董總給讀者的新年賀詞,字里行間凸顯了民族意識。比
如,2009年第74期的賀詞:
“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呵護與支持,華教薪火得以傳承、民族文化得以保存邁入新的一年, 讓我們齊心協力,為發展母語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①
“母語教育” 一詞,體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思想。
《我對大馬華文教育的看法》,《華教導報》,2016年99期。
圖1-7 2011年82期《華教導報》彩色圖片
圖1-8 2016年100期《華教導報》彩色圖片
(二)其他版塊:
其他板塊的體裁以專版和廣告為主。此版塊的題材主要有以下三類:
1.本期焦點
“本期焦點”是2014年導報改版后新推出的版塊之一。涉及到的內容通常是近3-4個月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大事件,一般也會作為封面內容,焦點可為1—2個,版面數量也比其他 版塊多。如上文提到的2015年第95期導報以“華文獨立中學人數增長”作為焦點,共有六個
版面。2018年第105期的焦點為“爭取承認華文獨中統考之艱辛路”,報紙中為焦點內容提 供了十個版面,還插入了對統一考試委員會前工作人員和董總主席等人的訪談內容。
2.新書推介
“新書推介”顧名思義就是推薦新出版發行的圖書,推薦內容主要包括圖書的封面圖片和 內容摘要,此外,董總書坊的聯系方式也附在其后,以便讀者購買。這一版塊并非每期必有, 而是以董總內部機構整理為準則。如:2011年第80期推薦的書籍是由行政部辦公室整理的《董 教總任重道遠》、《董教總何曾“變質” ?》和《新院風波議題爭論輯》等。2016年第99期 推薦的是由資料與檔案局整理的《馬來西亞教育評論》。
3.贊助信息
《華教導報》多年來保留著登載“贊助信息”的傳統,讀者可填寫導報中的贊助信息表, 填寫完畢后,將贊助信息表同贊助的支票寄送到指定地點即可為導報印刷提供資金支持。比如: 2013年第88期“言論廣場”版面最后附上了贊助信息表和2013年3月至6月的資助人名單, 當時還是黑白印刷版本(見圖1-9' )。2018年第106期則在“獨中教育”版面中附上了彩色 印刷版的資助信息表(見圖1-10,?),這一版面不僅有助于在大段文章中調劑讀者的閱讀情緒, 也能讓讀者在閱讀報刊、獲取信息的同時,為報刊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編輯部也是獨 具匠心。
電話 ;
傳負 :
攜跋鈴微 :
支累/匯寒號碼 :
H觀 :
備注 支累/匯聚抬浜請爰駅 復時 GUNITED CHINESE : SCHOOL COMMITTEES' ASSOCWT1ONOF MALAYSIA.: 寄至 BLOK * LOT 5, SEKSYEN 10, JALAN BUKIT. 43000 ;
3ANG. SELANGOR. MALAYSIA.
若五衣頭「五i斎舀…
個人甦名(申) :
閃 :
通說地址 :
電謎 傳真 :
■《華教導報》,2013年88期。
乜《華教導報》,2018年106期。
圖1-9 2013年88期《華教導報》贊助信息表及贊助名單
圖1-10 2018年第106期《華教導報》贊助信息表
三' 報道特點
(一)與會務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主要報道與董總相關會議的流程及內容,突出董總在發展華教事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馬來西亞,董總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是維護和發展民族教育的一個重要華團。長期以來, 董總為民族、國家栽培人才,主動協助政府分擔教育責任。由于馬來西亞教育政策及教育法令 還沒有拋棄"一種語文,一個教育源流"的同化政策,華校的發展不但受到限制,同時存在著被 摧毀或變質的危機。因此《華教導報》作為董總的主要刊物之一,有必要從董總角度出發,強 調其在發展華教事業方面的重要作用。
比如,在2013年第88期《華教導報》“會務動態”版塊下登載的《林晃昇先生逝世十一 周年公祭禮》一文中,除了介紹林晃昇先生公祭禮現場的情況之外,還在文末發出倡議,鼓勵 支持華教事業的社會各界人士繼續努力。原文如下:“敬愛的林老總,為了爭取華教的平等地 位和應有的公平權益,我們已經奮斗了幾代人了。然而我們的歷史使命仍然沒有完成,大家必 須繼續奮斗!敬愛的林老總,華教未來的前景是光明的,我們繼續邁開堅定的步伐,奮勇前進。 我們堅信,在來年,當我們再次來到您的靈前作匯報時,我們仍然是一支無愧于民族教育事業
的戰斗隊伍!”①
在2015年第95期《華教導報》“會務資訊”版塊下登載的《林晃昇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公 祭禮一一向林老總致最高敬意》一文中也有類似的倡議內容:“董總是領導華教運動的中流砥 柱,我們的奮斗宗旨和原則是有理有節的,立場堅定及不動搖,獲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及擁護。 盡管面對各種打擊,董教和華教都能夠乘風破浪,屹立不倒!董總和華教的力量來自于群眾, 必須堅持群眾路線,不能脫離或放棄群眾。” ®
編者一方面借文章悼念了董總前主席林晃昇先生,另一方面也借助悼念文章強調董總會繼 續發揚先賢們的奉獻精神,維護與發展母語教育和馬來西亞多元社會特質。
標題是文章的精華和縮影。筆者將2009年一2018年《華教導報》“會務資訊(會務動態)” 版塊下首篇文章的標題總結如表1-1,從中可以看出該版塊的報道特點:即以董總為主要報道 角度,介紹華教事業發展情況。
表1-1 2009 4—2018年《華教導報》“會務資訊(會務動態)”文章標題匯總
"會務資訊(會務動態)”文章標題
2009 《2008年度董總會員代表大會一一通過9項提案關注政局發展》
2010 《七華團捍衛華小特征一一反對華小淡小改用國小馬來文科課程綱要》
2011 《董總新屆常委莊嚴就職一一肩負維護與發展華教使命》"
2012 《華教救亡運動匯報會獲全國熱烈響應支持》
2013 《2013年(癸巳年)春節團拜暨新春廟會,首相納吉應邀出席共賀新歲》
2014 《董總與各州屬會第87次聯席會議9大提案》
2015 《董總臺灣教育訪問團》
2016 《董總領導層拜會中國駐馬來西亞特命全權大使黃惠康》
2017 《彭亨華教領袖營與馬六甲華教領袖一一培訓營》
2018 《董總派代表赴北京岀席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
(二)與交流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在客觀報道交流或訪問活動過程的同時,注重內容的啟發性和引導性,集中反映出 '《林晃昇先生逝世十一周年公祭禮》,《華教導報》,2013年88期。
丄《林晃昇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公祭禮一一向林老總致最高敬意》,《華教導報》,2015年95期。 了出版方(董總)的主觀傾向。
比如,2012年第82期《華教導報》“考察訪問”版塊中《第二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一一 凝聚力量共謀華文教育大發展》一文設置了四個段落:首段介紹了此次華文教育大會的主題和 參會國家;第二、三段不僅介紹了董總參會的代表也對會議流程和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說明; 最后一段強調了華語在當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并鼓勵馬來西亞華教工作者與時俱進,抓住契機, 進一步發揮華校與母語教育的優越性。
(三)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
由于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的運作由董教總負責,所以在導報該版塊中報道的內容也都與 董教總的目標方針聯系起來。內容涉及到學生、教師、學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多樣 性。比如:2014年第94期《華教導報》“獨中教育”版塊下登載了 8篇文章,涵蓋了 “教師 研習、校長交流、學生夏令營”等幾個主題,詳見表1-2。
表1-2 2014年第94期《華教導報》“獨中教育”版塊文章匯總
“獨中教育”
1.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聯課教師赴臺研習班》
2. 《2014年考試試卷結構分析培訓班》
3. 《開眼界創新意,赴一場“美”的約會》
4. 《2014年華文獨中教師長期服務獎頒獎典禮》
5. 《2014年全國華文獨中董事校長交流會》
6. 《2014年華文教育一校長研習班》
7. 《記獨中華文教師赴臺研習》
8. 《中學生Sunny采訪營》
(四)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采取獨特的人文視角,從生活出發,借助人物專欄、紀念活動等傳達董總精神,傳 播文化理念。2009—2018年期間,《華教導報》共計刊載了 9個人物專欄,詳見表1-3。
表1-3 2009—2018年《華教導報》中人物專欄匯總
期刊號 標題
2009年75期 《深沉追思一一華教元老沈慕羽》
2010年77期 《林連玉的民族觀》
2012年85期 《全國販商總會教育主任許炳正 片丹心,傾注華教》
2013年88期 《林晃升先生一一逝世11周年公祭禮》
2013年89期 《董總顧問郭全強奉獻華教事業30載的心路歷程》
2015年92期 《翠竹傳詩意,墨客聚南方》
2016年99期 《我對大馬華文教育的看法一一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鴻林》
2017 年 101 期 《林晃升先生一一逝世15周年公祭禮》
2018 年 105 期 《專訪董總主席天猛公拿督劉利民》
另外,每年首刊的《華教導報》都會報道新春團拜活動。通過對活動內容的介紹,不僅僅 是為了紀念新春佳節的到來,更是為了促進董總與各華團聯系與交流,進…步傳遞華教精神, 樹立董總的權威。
(五)其他版塊
“本期焦點”所報道的事件一般是關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大事件,因此以董總的工 作動向為主要角度,在字里行間強調了董事會的權力和責任,內容極具感染性和啟發性。比如: 2016年第98期導報的“本期焦點”重點關注的是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專案計劃,文中 寫道:
“我們(董總)計劃用三年的時間來完成《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即在2016 年完成華文獨中普查工作,2017年年擬出初步報告及展開全國咨詢,并于2018年完成最終 版本。在這三年期間,特別是在收集資料與意見的過程中,董總中心期盼各方同道給予全 力的協助與支持,讓這項艱巨但深具意義的工作,得以落實。我們相信,華文獨中既然已 走過了半世紀的征程,回顧過去,瞻望未來,我們必能應對及客服更大的挑戰,同心協力 讓華文獨中成為教師樂教,學生愛學的學習樂園。讓每一位走進華文獨中的孩子,健全的 成長,主動的學習,成就他們的未來。”①
這一版面不但借助分析性文章對華教事業發展情況進行闡述,而且也會從歷史淵源、因果 關系、矛盾演變等多方面來啟發思維、拓寬思路。
“新書推介”和“贊助信息”版塊則從讀者角度出發,增強了報刊的互動性。
第二章菲律賓《華文教育》月報的結構與內容分析
第一節岀版機構簡介
一、 成立時間' 機構性質、內部組織形式和創辦宗旨
《華文教育》月報是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主要刊物之一。創辦宗旨是發展菲律 賓華社的華文教育和主流社會的漢語教學。
華文教育研究中心是菲律賓學術研究和行政協調機構,為當地的華文教育和華文教學部門 提供服務。中心下設的辦公室可以全面了解整體情況,并協調各個部門。具體的工作部門包括 新聞部,出版部等。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設主席1人,副主席7人,辦公室主任1人。1992年4 月20日,中心成立了菲律賓華語教師協會作為附屬機構。
二、 網絡平臺
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網址:www.pcerc.org。下設關于華教中心、最新動態、中心出 版物、菲律賓華文教育、留學中國五個鏈接作為導航目錄。也把一些華教大事件的圖片作為主 要內容在網頁上滾動展示(見圖2-卩)。在網頁的中部以圖文的形式展示了華文教育研究中心 的最新動態和菲律賓的華教精神口號,留學合作院校的校徽也作為超鏈接在固定版塊展示(見 *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pcerc.orx/。
圖2-2")。在網頁末端將岀版的刊物圖片制作為超鏈接,并附上了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聯系方 式(見圖2-3®) o
黑第疫#卑學佔範 彳艇/ 求文為儻 駕禺香么
圖2-2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網站首頁
c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pcerc.org/
②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pcerc.org/
發系我們
辦公室電址1: ^/F, Al I t-ance Bieg . 410 Quint in Paredes St.. Bt nond©. Uan H a. Pt's i I i pj> i ms
電話:00632-2427860:00632-2412906
慢典:00632-242786C 轉 116 : 00632-2412906 轉 H6
電子郵麵:K»i i^ocerc. org
Cl Facebook: 翁繾.線煉教中々]纟 銖*怡$修 E詡catJew緊名汾i genHr》
圖2-3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網站首頁
三、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的華語教學書刊
《華文教育》月扌艮是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機關刊物,下文會詳細介紹。除此之外,菲律賓 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與出版物相關的類目主要有:《華語教師之友》季刊、華語教材和新書介紹。
第一,《華語教師之友》作為中心下屬的文摘性季刊,主要登載中國和世界各地華語研究 和華語教學研究的相關文章,為當地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些建議。到目前為止,共出版了 97期。支持在線預覽的是2004年—2018年共60期季刊。
第二,華教中心考慮到了菲律賓學生與中國、歐美等地學生的差異性,在制訂教學大綱的 基礎上,陸續編寫和出版了一套完整的菲律賓華語教材,可供幼兒園至初中各個年級的學生按 需使用。除課本外,還配有錄音帶、電腦光盤和相應的練習教材等。網頁鏈接支持在線購買。
第三,中心還出版各類書籍約124種,在新書介紹中根據內容分成教育、歷史、理論、 文藝四類。購買方式沒有直接注明,可能會給讀者購買相關書籍造成不便。
第二節《華文教育》月報的結構分析
版面設計
《華文教育》月報類似于以文字為主的文字雜志(見圖2-4),在版式設計方面,簡潔性 和直觀性強。報紙排版方式都是A4橫排。該報刊擅于利用字體和字符顏色的變化豐富版面內 容,也多以大篇幅的文字來傳達信息,圖片很少占據較大版面。
圖2-4 《華文教育》月報2009年12月第1版(左)和2018年12月第2版
二、結構與字體
《華文教育》月報版面種類少。主題圍繞以下五個方面:華教資訊、交流合作、教學理論、 教學方法、幼兒教育。版面也一般只設置3-4個,頁數平均為4頁。月報自發行之日起就保 留著一個特色報頭一一“教育名言”專欄,專門刊登中外名人關于教育的思想認識和獨到見解。 中文和菲律賓語的刊名在左,專欄在右(見圖2-5) o
《華文教育》月報的版頭字體一直都是繁體形式(見圖2-5)。正文部分簡體和繁體通用, 2009-2018年期間,簡體稿件數量約占總稿件數量的67%,繁體稿件數量約占總稿件數量的33%。 在標題中也多使用藝術字,吸引讀者關注。
圖2-5《華文教育》月報版頭繁體字
圖2-6《華文教育》月報所登文章中的繁體字
第三節《華文教育》月報的內容分析
《華文教育》月報版面較少,便于歸類分析。筆者根據內容將其分為以下幾個版塊:與會 務相關的版塊、與交流相關的版塊、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和 其他版塊。下文會從版塊占比、內容體裁等幾個方面對各版塊的內容進行分析。
一、版塊占比
(一) 與會務相關的版塊
華文教育研究中心作為當地的民辦教育組織,獨立于當地的學校和教育機構,因此也較少 組織與華文教育相關的會議。在月報中,此類內容占內容總量的20%, —般會設置兩個版面。
(二) 與交流相關的版塊
由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發展宗旨的特殊性,《華文教育》月報中沒有設置交流和訪 問的專版內容,而把這一方面的報道歸類在“華教資訊”版塊下。通過梳理,此類內容占月報 總內容的24%。
(三) 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
在月報中,這一版塊的內容可占到1-2個版面。因此內容占比也最高,窩達47%。
(四) 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在月報中占比并不高,約為內容總量的3%,但是與其他版塊相比,這一部分的內 容在形式方面卻更加多樣。
(五) 其他版塊
《華文教育》月報雖然只有四個固定版面,但是編者根據菲律賓當地華女教育的發展情況 在報刊中設置了獨特的版塊內容。這類內容占報刊總內容的4%0
二、體裁和題材
(一)與會務相關的版塊
主要指“華教資訊(華教動態)”這一版塊,以新聞和雜文為主要體裁。主要報道與當地 華文教育相關的資訊,同時也是展示菲律賓華語研究和華語教學成果的一大平臺。
圖2-7 2009—2018年《華文教育》月報“華教資訊(華教動態)”內容占比圖
由圖2-7可知,月報的會務版塊題材多樣。占比較高的內容分別與師資、夏、冬令營和獎、 助學金相關,占比較低的內容集中在比賽、考試、教學研討會和示范華校幾方面。華文教育研 究中心下屬各個地區的華教協會每兩年都會在本區的不同城市舉行一次年會,召集當地華文學 校負責人和華文教師,交流經驗,制定工作計劃。各地區華教協會還組織代表團交流研習。為 了發展華文教育,提高華文教學質量,中心開設了許多教育活動。年會和活動等都是本版塊的 主要內容來源。
比如,2009年12月刊報道了 “第八屆懂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的舉辦盛況。2012年6 月刊以中國國僑辦外派教師一百多人抵菲、組織華校幼兒園主管參加國僑辦深圳培訓等為主題 撰稿整理成為資訊內容。
(二) 與交流相關的版塊
月報中沒有交流專版,而是將此類內容歸在“華教資訊”版塊下,因此也以新聞和雜文為 主要體裁。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組織或參與的一些交流訪問活動多與師資培訓和語言競賽相關, 成為了本版塊的主要題材來源。
比如,2013年1月刊中《首屆中華文化大賽冬令營暨總決賽在廈門舉辦,本屆代表隊成 績優異榮獲進士獎和最佳才藝獎》一文除了說明比賽的流程外,還對華教中心所開展的一些旅 游、考察活動進行了簡要介紹。
(三) 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
與教育相關的版塊有“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和“幼兒教育”,以新聞特寫和雜文為主
要體裁。
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版塊,主要刊登中國和世界各地華語研究和華語教學研究的有 關文章,有時也會增加一些華校學生或者教職工的比賽作為內容。
比如,2010年12月刊編者將呂必松先生的《漢字是容易學的字》一文重新組版,刊登在 內。除此之外,這一版塊還公布了 “第一屆漢語比賽”和“首屆中學生作文大賽”兩項賽事的 結果。2011年2月刊中的《從學生試卷的錯誤談詞語的搭配》一文深入教學實際,為教師提 供多種可行的教學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方法”版塊下,有時會設置“教案切片”專欄,選取菲律賓或者 中國等地小學、中學的優秀華文教案進行分享。比如,2011年3月刊以中國山東省滕州市墨 子中學八年級的一份語文教案為例,為當地教師備課提供參考。對于設計教案的教師、教案針 對的學生水平和課型都有特別注明,可見編者的嚴謹態度。還有撰稿人將中學華語口語教材中 的課文改編成對話故事的形式,以提高學生讀者群的閱讀興趣,豐富其文化內涵。以2012年 5月刊為例,林曉綠運用甲、乙兩個虛擬人物一問一答的形式,說明了 “炎黃子孫”的來歷。 文末也向世界各地的華人傳遞了一種思想理念。“甲:那么,我們生在菲律賓,長在菲律賓, 也是'炎黃子孫'嗎?乙:那當然,所有海內外的華人,包括你和我,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幼兒教育”這一版面的內容也與幼兒華語教育理論和方法密切相關,多以論文的形式呈 現出來。迄今為止,月報已經發表了近300篇關于幼兒教育的論文。比如:2009年5月刊和6 月刊連載了《幼兒的隨即教育漫談》一文;同年的9月一11月刊則連載了周玉珊的《幼兒交 往能力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四)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
雖在月報中沒有專版,但是與此相關的內容較多,以圖片和雜文為主要體裁。題材主要有 以下三種:
1.分享文化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和美德
在2010年之后出版發行的《華文教育》月報中,“華教資源”這一版塊除了登載與華教 相關的教案、文章之外,還會創作或者轉載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故事和典故,詳見下表。
表2-1 2011—2018年《華文教育》月報中與中國文化、中華傳統美德相關的專欄匯總
①《中華文化——炎黃子孫》,《華文教育》月報,2012年5月.
年份 專欄標題
2011 《學華語,講華語一_華語“熱”》、
《學華語,講華語一_ “熱”在其中,受益無窮》、 《字謎故事中的愛國之情》
2012 《靈活巧妙的漢字結構》、《耐人尋味的雙關聯》、《中華文化一一炎黃子孫》、《妙 趣橫生的折字聯》、《有趣的寶塔詩》、《長城與秦始皇陵兵馬俑》、
《游走四方看“象形”》、《中國的傳統節日》、《民俗中漢字的“組合”之妙》、
《中華文化與“四”》、《姓名拆解中的機智》、《中國的“四靈”》
《姓名拆解中的嘲諷》、《漢語與漢字》、《測字與人物品評》、
2013 《中國的“喜”與“壽”》、《酒令中的漢字趣事》、《中醫中藥》、
《情趣盎然字謎詩》、《茶與武術》、《中國菜與中國酒》、
《書中字趣》、《筆畫更改中的是非黑白》、《風箏與扇子》、
《筆畫更改中的冷嘲熱諷》、《傳統美德一一勤奮好學》、《錯寫漢字引發的故事》、 《傳統美德一一尊師重教、尊老愛幼》、《傳統美德一一謙虛禮讓、誠實守信》、 《傳統美德一一勤勞簡樸、樂善好施》、《傳統美德一一愛國情懷、崇尚操守》、
2014 《菲華一家親一一同抗外侵》、《菲華一家親共建家園》、《菲華一家親一一參 觀菲華歷史博物館》、《菲華一家親——華人三寶之一捐建農村校舍》、《菲華一家 親一一華人三寶之二菲華義診服務》、《菲華一家親一一華人三寶之三華人志愿消防 隊》
2015 《小學生獨幕短劇一一故友重逢》、《小學生獨幕短劇一一送給媽媽的禮物》、 《小學生獨幕短劇——互相幫助》、《小學生獨幕短劇一一考試前后》、
2016 《中學生舞臺劇一一到那一天您就來拿吧》
2017 《古詩教學的“三趣曲”》
2018 《淺談漢語拼音》、《張仲景發明餃子》、《書信起源》
由上表可知,在報刊中加入中國文化和華族元素已成為《華文教育》月報在2011年之后 的傳統。特別是在2012-2015年期間,月報的“華教資源”版塊下出現了以“學華語,講華 語”、“小學生獨幕短劇”、“菲華一家親”等為主題的專欄,這一系列的專欄都通過對話的 形式得以展示。比如:在2011年2月刊《學華語,講華語一“熱”在其中,受益無窮》一文 中,甲乙兩人就探討了 “華語熱”這一現象。具體內容如下:
甲:XX,今天我們再來說一說華語“熱”這件事吧。
乙:說到華語“熱”,你知道嗎?在北京,老師告訴我們,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曾說過這 樣一句話:如果我再做學生,我要先進入華校。老師還說美國青年有兩大愿望:一是登月球, 二是學華語。
甲:看來,學習華語,了解中國文化已成了當今世界上很多人的意愿。
乙:是的。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哺育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炎黃子孫。 五千年來,黃皮膚、黑頭發龍的傳人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作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卓越 貢獻。
甲:我想,這無疑是中華文化的神奇作用之所在。
乙:說得對! XX,在進修團結業式上,老師還勉勵我們回國以后,要珍惜菲律賓學習話 語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華語,華語會使我們受益無窮。
甲:XX,你這次北京之行收獲真的很多。明年暑假,我也要報名參加進修團,去中國 學習華語。
乙:我爸爸答應我,明年暑假讓我去中國,到時候我們一起“熱”吧。
甲:XX,你這次北京之行收獲真的很多。明年暑假,我也要報名參加進修團,去中國 學習華語。
乙:我爸爸答應我,明年暑假讓我去中國,到時候我們一起“熱”吧。
有的專欄則是以文章的形式展現了中國文化的某一方面。如:2013年5月刊的《書中字 趣》借助三個小故事強調了漢字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其中一個故事如下:
2.結合中國傳統圖樣和書法,集中展現文化形式。
據說在杭州西湖畔,明代畫家唐伯虎曾掛出一張水墨畫,畫的是一條渾身長滿黑毛的 狗。畫的右邊有一則說明:此話屬于謎語畫,打一個字。有買者付銀三十兩,猜中者一文 不取,贈送此話。畫一掛出,便吸引了很多游人。人們七嘴八舌地猜起來,過了半天也沒 有一個人猜中。這時,來了個秀才,站在畫前。欣賞了一番,二話沒說,取下畫就走。人 們看到這個秀才的舉動,都感到非常驚訝,唐伯虎急忙走上前問道:'你買這張畫嗎?’ 秀才點點頭。'請說出謎底是什么。’秀才還是一聲不吭。唐伯虎又連問三遍,秀才還是不 回答,拿著畫自顧自走了。唐伯虎望著秀才的背影哈哈一笑:“猜中了!猜中了!”然后 揚長而去。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字呢?秀才為何又一言不發呢?原來畫中“長黑毛的狗”實為一個 "默”字。怪不得秀才不敢說話了呢。
《華文教育》丿]報中也有關于慶祝新年的內容,雖然和《華教導報》圖文報道新年團拜活 動的形式類似,但由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未舉辦與新年相關的大型活動,所以月報的報 道多以圖樣和簡要的祝賀詞為主。
圖2-8 2016年1月刊《華文教育》月報新年彩色圖片
圖2-9 2017年1月刊《華文教育》月報新年彩色圖片
如上圖所示,除了用繁體藝術字書寫“新年快樂”外,還用中國古代的天干地支紀年法記 年,如:丙申年和丁酉年。也在圖片中采用了“祥云”這一象征吉祥如意的中華特色圖樣,圖 2-8還加入了象征猴年的剪紙圖樣作為點綴。
3.借助名言警句,強調學習華語的重要意義
自2009年以來,《華文教育》月報的報眼就是“教育名言”專欄,這一專欄會分享中外 各國名人的經典語錄,主題多與教育、學習相關。在2009年至2018年的120期月報中,有超 過36%的名言都來自于中國,而且也包括一些文言文。筆者將中國的名人名言總結如下:
表2-2 2009—2018年《華文教育》月報中中國名人名言匯總
刊號 名人名言
2009 年 1 月刊 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納也,今夫石田雖水潤沃,其干可立 待者,以其不納故也。一一張載
2010 年 1
月刊 教師,你的職業、你的學識、你的人品,直接決定你的事業成敗;直接決定你教育 對象的成敗。——任小艾
2010 年 2 月刊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職教化者在師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 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一一胡煖
2010 年 4 月刊 身教猶如綿綿細雨,潤物無聲,恰似“此處無聲勝有聲”。 徐安
2010 年 6 月刊 語言教學只能借助一定的語言環境和上下文,才能把句子的結構、意義和交際工鞠 結合起來。 呂必松
2010 年 9 月刊 閱讀教學就是要帶領學生在課文里走個來回』來”就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回” 就是從思想內容又回到語言文字。 張志公
2010 年 10 月刊 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一一葉圣陶
2011 年 6
月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一杜甫
2011 年 12 月刊 組合生成是漢語的生命線,是漢語無限活力的源泉。一一呂必松
2012 年 1
月刊 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 生之道。一一陶行知
2012 年 3 月刊 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弩馬十駕,功 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一一荀子
2012 年 7 月刊 圣者語而不論,智者論而不辯。不能語者作論,不能論者作辯。語是論之精華,辯是論 z糟粕。一一林語堂
2012 年 1 1 月刊 不知文法之學者,不能知文章之所當然。一一孫中山
20】3年2 月刊 語吉這東卩耳,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一一毛澤東
2013 年 8 丿J刊 今欲知國洋,則不得不先知語言文字。一一章炳麟
2013 年 9 月刊 名不止則i'i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一孔丘
2013 年 10 月刊 不知文法神學者,不能知文章之所當然。 孫中山
2013 年 12 力刊 陰學之,’咐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一《禮記•中庸》
2014 年 6 月刊 小汛仃形右千冇義。二者互和求,舉…可得其二。有古形冇今形,冇樸島冇今音,有古 義右今義。六者互相求,舉-可得其五。一一段玉裁
2014 年 9
J-JT'J 詡天然丿川1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一一元好問
2014 年 10 月刊 汀者,意Z聲;書者。言之記。是故存言以聲意,立書以記言。 孔穎達
2015 年 1 月刊 丨1”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語者,人之文也。一一劉勰
2015 年 3
月刊 合文以成辭,屬辭以達志,畢志以成章,。一一戴侗
2015 年 4 月刊 心叨則言垂展示,智達則語必投機。一一楚圓
2015 年 5 月刊 清詞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一一劉勰
2015 年 7 月刊 讀書者■,必先通其諳言,然后得其義理。 王引之
2015 年 9
月刊 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一一沈括
2015 年 11 月刊 言之美者為文,文之美者為詩。 司馬光
2016 年 2 月刊 寶貴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分或全部換來的東西。非身經戰斗的戰士不能寫出。 ——魯迅
2016 年 3 月刊 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一一郭沫若
2016 年 7
月刊 情動而言行,理發而文見。一一劉勰
2016 年 10 月刊 文有古今之變,義無美惡之別。一一顏師古
2016 年 12 月刊 鑿于文者必鑿于辭,鑿于辭者必鑿于理,鑿于理者無所適。一一戴侗
2017 年 1
月刊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 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017 年 4 月刊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 蔡元培
2017 年 8
月刊 教育植根于愛。一一魯迅
2017 年 11
月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2018 年 2
月刊 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口;既要努力使人明口,自己便自然而然地 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
2018 年 6 月刊 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語者,人之文也。——劉勰
2018 年 7
月刊 言者,意之聲;書者。言之記。是故存訐以聲意,立書以記言。 孔穎達
2018 年 10
月刊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一一元好問
2018 年 12 月刊 今欲知國學,則不得不先知語言文字。一一章炳麟
(五)其他版塊
以專版為主要呈現方式。內容題材如下:
1.教育名言
月報自發行之日起就保留著一個特色報頭一一“教育名言”版塊,專門刊登中外名人關于 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認識和獨到見解。中國名人名言也是月報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上文已做詳細介紹。
2.補助名單
除“教育名言”版塊外,《華文教育》月報還會定期公示菲律賓華教協會獲華語教師醫療 資金補助名單,并標注受補助者所在地區和補助金額。這有助于促進補助機制公平公開地實施。 如:2009年12月刊公布了第54批(2009年7—9月)獲華語教師醫療資金補助名單。
三、報道特點
(一) 與會務和交流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關注菲律賓的華文教育發展動態,以具體的學校、教師、華教活動為主要視角。有 助于獲取當地具體的華教新聞,增強內容的全面性和時效性。
比如,2016年3月刊“華教資訊“版塊中的《漢語水平口語考試成績單寄達》一文分別 從考試種類、各類考生情況和及格率等方面介紹了此次考試的情況。并且通知考生從當日起可 到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辦公室領取成績單。2018年5月刊月報的首篇文章對中心啟動的華語師 資“造血計劃”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且附上了報名流程,鼓勵各華校推薦尺選。同版塊下《本 中心漢語夏令營百人分赴魯滬豫活動》一文介紹了當月夏令營的舉辦情況,并對各營的營期和 具體活動做了說明。
(二) 與華語教育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形式多樣,從華教從業者角度出發,關注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其改進教學提供了一 些具體可行的建議和方法。這一版塊內容的實用價值較高。
比如,下圖為2017年11月刊月報中“教案切片”和《重視生詞教學,走好華語課文教學 的第一步》的部分內容。
圖2T0 2017年11月刊《華文教育》月報部分內容
(三)與中國文化和華族相關的版塊
該版塊正面介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抒情性強。正面介紹指的是直接將一些中國歷史故事 或典故作為內容。比如:上文提到的文化專欄《中華文化與“四”》、《姓名拆解中的機智》、
《中國的“四靈”》等。側面烘托既指在文章中運用大量的成語和古漢語詞傳播漢語文化,也 指借助編撰的故事傳達一種文化情感。比如:上文提到的2011年2月刊《學華語,講華語一
“熱”在其中,受益無窮》一文通過甲乙兩人的對話鼓勵當地的華語學習者珍惜菲律賓學習話 語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將華語發揚光大。
(四)其他版塊
這一版塊貼近讀者生活,注重細節。是華語教協會傳達信息,提高公眾影響力的一個平 臺。
第三章《華教導報》與《華文教育》月報對比分析及發展建議
第一節版面與結構方面的共性與差異
一'共性分析
(一) 排版方式相同
線上報刊與線下報刊由于傳播載體不同,在版面設計方面也有所差異。傳統紙質媒體的排 版方式在網絡編輯時并不適用,大篇幅的文章一般需要轉版,而且為了節省版面空間,使整體 版面更加緊湊,段落之間一般不會刻意留空白行。《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作為線上 報刊,在版面設計方面有共通之處。這兩種網絡報刊普遍采用A4橫排的方式,在大段文字之 間也會插入彩色圖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密度文字給讀者帶來的壓抑感。
(二) 稿件組合方式相同
兩種報刊都將稿件內容進行分類,設置了不同的版塊主題。將主題相似的稿件集中排列在 一個版塊中。既增加了信息含量,也提高了報刊的新聞效果,便于讀者快速地查找信息。
二、差異性分析
《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雖然都是線上華文教育報刊,但由于華文教育背景和出 版機構不同,導致二者在版面設計方面也有不同之處,筆者將其總結于下表。
表3-1《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版面設置情況比較
版面數量 報刊頁數 報頭標志 是否 設置報眼 版面種類 是否設置 目錄
《華教 導報》 一般為
5-7個版
面 約20頁
(1000? 1500 字 / 頁) 華教導報
Chinese Education Bulletin 董總 DONGZON G 否 會務資訊、特別企 劃、合作交流、教育 培訓、獨中教育、新 書推薦、本期焦點 是
一纟教月一 一般為
3-4個版 面 約4頁
(2000~ 2500 字 / 頁) 華文教育
EDUKASY ONG
TSINO 是 華教資訊、華教資 源、華教論壇、教學 理論、教學方法、幼 兒教育 否
(三) 版面種類、數量的差異
《華教導報》版面種類更加多樣。一般設置5—7個版面,內容多達20頁,而且根據內容 把版面主題分為“會務資訊、特別企劃、合作交流、教育培訓、獨中教育、新書推薦、本期焦 點7個大類。版面標題每期會有所不同,但主題相似。導報的一大特色是根據內容或者時事背 景自定義版塊標題。如:2009年2月5日,董教總會務顧問兼教總前主席拿督沈慕羽局紳與 世長辭。2009年第75期導報單獨設置了 “深沉追思”版塊,簡要介紹了沈慕羽的生平事跡, 并刊登悼文追思。
《華文教育》月報版面種類相對較少。主題圍繞以下五個方面:華教資訊、交流合作、教 學理論、教學方法、幼兒教育。版面也一般只設置3—個,頁數平均為4頁。月報自發行之 日起就保留著一個特色報頭一一“教育名言”專欄,專門刊登中外名人關于教育的思想認識和 獨到見解。刊名在左,專欄在右。
(四) 目錄設置的差異
2009年一2013年的《華教導報》的華教導報未設置目錄,只靠版面標題來區分版面內容。 2014年起,開始在首頁設置目錄,便于讀者梳理導報內容,針對性閱讀。由于版面設計簡潔, 內容較少,自1991發行至今,《華文教育》月報保留著不設置目錄的傳統,只能通過標題查 找信息。
(五) 報頭標志的差異
在《華教導報》中,除“華教導報”文字作為報頭標志外,董總的中英名稱和會徽也作為 報刊的標志在2014年之后的報刊封面中出現。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會徽沒有在《華文 教育》月報中出現,只是以“華文教育EDUKASYONG TSIN0”刊名作為報頭標志。
(六) 字體字形不同
無論是在標題還是在正文中,《華教導報》一般都采用宋體。而《華文教育》月報在標題 中擅于使用黑體、楷體等多種字體,在正文部分一般采用楷體。
雖然兩種刊物都有使用繁體字的情況,但《華文教育》月報使用繁體字的頻率更高,報頭 和部分正文都會采用繁體字。研究相關資料發現,這與菲律賓華文教學的現實情況密切相關, 在菲律賓華文教學中繁簡字通用,對字體并未有強制的規定。華教中心發行的《菲律賓華語課 本》也分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兩個版本,輔助學習的電腦光盤也多采用繁體字,同時標注簡化漢 字,以利于教學和交際。《華教導報》除了報刊名稱以外,其余版塊一般都使用簡體。
第二節內容方面的共性與差異
筆者對《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所選取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各類內容在報刊中的 占比和統計數據如下圖。
圖3T 2009—2018年馬來西亞《華教導報》內容分布情況
圖3-2 2009—2018年菲律賓《華文教育》月報內容分布情況
表3-2 2009—2018年《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報道文章數量及占比統計表
《華教導報》 《華文教育》月報
數量 占比 數量 占比
政策新聞類 334 29. 04% 323 19. 74%
交流訪問類 196 17. 04% 390 23. 84%
教育教學類 443 38. 52% 766 46. 82%
人物訪談類 33 2.87% 1 0. 06%
中華文化與華族類 36 3.13% 52 3. 18%
圖書及其他類 108 9.39% 104 6. 36%
一、共性分析
(一)目標相同
報刊要傳播新鮮、準確的教育信息,內容應該講究時效性與真實性,滿足讀者對于華文教 育信息的需求,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這些都是《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在選取內容 時所依據的重要指標。由上圖可知,作為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重要的華文教育報刊,二者占比最 高的內容都與教師、學生和學校教育等方面相關,文章數量分別為443篇和766篇。其次是與 政策新聞和交流相關的內容,政策新聞類的文章二者數量相當,均為300篇左右。另外,這兩 種報刊都具備一定的宣傳和互動意識,對本機構出版的圖書都做了書面推廣。
(二) 報道體裁相同
《華文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的內容都以新聞通訊和雜文為主要報道體裁。以敘事為 主要表達方式,重在解釋和說明事件發展的過程,有時會分析原因,預測前景。
(三) 報道重點相同
與教育相關的報刊內容一定要對學生、教職人員和學校有所關注,通過統計,筆者發現《華 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都十分重視這三方面內容的報道,而且側重點也相同。
表3-3 2009—2018年《華教字報》中“學生、教職人員、學校教育”版面數量及占比情況
學生 教職人員 學校教育
版面數量 104 82 257
占“學生、 教師、學校教育” 版面數量的比重 23. 5% 18. 5% 58.0%
標題示例 《馬來西亞獨中 學生赴北京參加 夏令營》《“小 世界,放大看” 中學生國際文化 體驗營》 《2018年新手輔 導教師工作坊》、
《馬來西亞華文 獨中校長赴滬參 加"一帶11 一 路”沿線國家中 學校長論壇》 《霹靂怡保3獨 中與砂拉越11所 獨中齊推展“成 功教育”教與學 電子平臺使用培 訓》
表3-4 2009—2018年《華文教育》月報中“學生、教師、學校教育”版面數量及占比情況
學生 教職人員 學校教育
版面數量 220 159 387
占“學生、教師、 學校教育”版面 數量的比重 2& 7% 20. 8% 50. 5%
標題示例 《第十四屆華人 少年作文比賽揭 曉,本國共有8 所華校107人獲 《中國華文教育 基金會、完美(中 國)有限公司、 華僑大學與本中 《線描藝術與華 語教學的結合》、
《音樂教學提高 幼兒的華語水
獎》、《第九屆 魯迅青少年文學 獎揭曉》 心合作開辦華語 師資碩士研究生 班隆重開班》 平》
由表3-3和3-4可知,在《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與教育相關的內容中(部分內 容與會務版塊的內容重合),與“學校教育“相關的內容占比最高,其次是與“學生”相關的 內容,內容占比較少的是關于“教職人員的。
由于馬來西亞有華校教師總會長期主辦各項華文小學和幼教教師在職培訓課程和工作坊, 菲律賓有華語教師協會開展有關華語教師業務、福利、聯誼的工作和活動。而且董總和菲律賓 華文教育研究中心都出版了與學生學習、生活和教師相關的書籍和雜志,所以這兩種報刊關于 教育的內容也多與學校和教育相關,而與“教職人員”相關的內容占比最低。
二、差異性分析
(一)報道角度不同
《華教導報》更多地以“董總”為出發點進行報道,傾向于報道董總的工作動向和對華文 教育所做出的貢獻。而《華文教育》月報更注重從“活動”角度宣傳,對活動的舉辦情況進行 說明,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僅作為參與機構出現在報道中。
標題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岀報道特點o《華教導報》 報道的會議一般由董總組織召開,“董總”常作為標題中的主語出現。而《華文教育》月報所 報道的會議類型廣泛,極少是由華文教育研究中心所舉辦,在標題中少以“華文教育研究中心” 作為主語。以2009—2018年《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中與會務相關的標題為例,詳 見表3-5。
表3-5 2009—2018年《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中與會務相關的文章標題比較
《華教導報》 《華文教育》月報
'‘會務資訊(會務動態)" “華教資訊(華教動態)”
2009 《2008年度董總會員代表大會——通過9項 提案關注政局發展》 《來自全國86所華校178位代表參加——菲 律賓華校高峰會議本月19日隆重開幕》
2010 《七華團捍衛華小特征一一反對華小淡小改 用國小馬來文科課程綱要》 《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群英薈萃碩果累 累》
2011 《董總新屆常委莊嚴就職一一肩負維護與發 展華教使命》 《陳延奎基金會贊助一一華語師資隊伍造血 計劃新學年接受推薦》
2012 《華教救亡運動匯報會獲全國熱烈響應支 持》 《陳延奎基金會贊助、本中心主持 中國 國僑辦外派教師交流會精彩緊湊》
2013 《2013年(癸巳年)春節團拜暨新春廟會首 相納吉應邀出席共賀新歲》 《本中心舉辦中國國僑辦外派教師交流會》
2014 《董總與各州屬會第87次聯席會議9大提 案》 《華語師資碩士研究生班隆重開幕》
2015 《董總臺灣教育訪問團》 《中國國僑辦表彰熱心海外華教杰出人士一 —本國鄧靄儀、楊美瓊、李淑敏等十人獲選》
2016 《董總領導層拜會中國駐馬來西亞特命全權 大使黃惠康》 《中國國僑辦公布新一批名單一一巴西中華 百閣公民丹祿新民鄢市恩惠獲選示范學校, 中西育仁晨光和淡描戈培青四所華校獲贈華 星書屋》
2017 《彭亨華教領袖營-與馬/'、屮華教領袖一一培 訓營》 《陳延奎基金會、曾景祥黃碧允愛心文教基 金會贊助教學研討+攝影作品展+文藝演出+ 旅游拓展活動一一本中心年假期間召開全體 外派教師交流會》
2018 《董總派代表赴北京出廊第四屆1比界華文教 育大會》 《q1國國僑辦表彰全球致力華教事業建設人 士本國多人榜上有名——陳永睬等37人榮獲 熱心海外華教人士獎,黃華仁等195人獲優 秀海外華文教師稱號》
筆者根據丄題對這兩種報刊的版塊內容進行分類,而且對其所占比重也進行了統計。例如: 在與會務相關的版塊中,《華教導報》的報道角度相對單一,42%的內容與董總代表大會和其 他會議有關,34%的內容©董總制定的計劃和文件相關,而其余的內容多與地方華校和華團相 關。
由于《華文教育》片報只設置了四個版塊,所以每--版塊的報道角度都比較多樣,涉及的 主題眾多,各版塊內容Z間有交叉。所以在與會務相關的版塊中涵蓋了師資、夏、冬令營、教 學研討會等多個主題。詳見圖3-3和圖3-4。
圖3-3 2009—2018年(馬)《華教導報》“會務資訊(會務動態)”內容占比圖
圖3-4 2009—2018年(菲)《華文教育》月報“華教資訊(華教動態)”內容占比圖
另外,由表3-2可知,《華教導報》登載了 33篇人物訪談類文章,文中的受訪人多是對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董教總領袖,足見報刊編者對董總的宣傳意識。而 《華文教育》月報較少對本中心的領導者進行宣傳,報道角度集中于各種活動本身。
(二)報道形式不同
為了有效、準確地傳播新聞內容,除了文字以外,報刊編輯會結合圖片、表格等形式輔助 內容輸出。筆者將兩種報刊各版塊報道形式的差異總結如下表:
表3-3 2009—2018年《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報道形式比較
《華教導報》 《華文教育》月報
新聞 472 1847
專訪 33 1
圖片 892 83
圖表 228 0
征稿 10 254
教案 0 87
教材內容 0 56
由上表可知,《華教導報》主要借助新聞、圖片和圖表豐富報道內容,對于具體的教學內 容關注較少,更加注重新聞內容的社會價值和感染作用。大部分文章都為董總內部機構人士撰 寫,較少采用讀者來稿,因此具有很強的政治傾向性。
《華文教育》月報習慣于運用文字報道新聞內容,圖片和圖表使用頻率較低。報刊內容貼 近讀者群體,關注教學問題。而且也會選取讀者來稿和華語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內容,增加了與 讀者的互動性。作為月刊,新聞量較大,時效性也比《華教導報》強。
(三)語言風格不同
作為教育類報刊,《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的語言都符合新聞學的語言規律,并 遵循真實、客觀的原則,但也因為出版機構的性質和編者的編輯習慣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語言風 格。筆者將在下文中就文章標題和文章內容兩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表3-6 2009—2018年《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中與教育相關的部分文章標題比較
《華教導報》
“獨中教育”、“華小之聲”版塊 《華文教育》月報
"華教資源"、“華教論壇”版塊
2009 《永平中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習班”》、 《第三屆全國網上教學研討會一一分享網上教 學經驗,探討教學新模式》 《給孩子留下快樂的童年》、《〈親自試試〉 語文教學教案》
2010 《“學科考試:命題與評價”講習班提高實體 素質》、《高初中華文科與地理科試題庫工作 營推行考試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漢字是容易學的文字》、《談華語教學 備課》
2011 《微型華小逆境求存——詩巫養成小學堅持辦 學不言棄》、《霹靂獨中力推“成功教育”模 式課堂教學培訓計劃》 《創設情境氛圍,提咼幼兒創造力 幼 兒手印畫教學體會》、《活躍中學課堂的 提問技巧和教學方法》
2012 《2012年歷史科教師哥打容魯歷史人文考察活 動》、《2012年中國高等教育展——開拓更廣 闊升學管道》 《靈活巧妙的漢字結構》、《可愛的菲律 賓——勝景與奇觀》
2013 《商業學“專案導向學習”教學》、《2012年 華文獨中體育科教師臺灣研習班》 《以“繪本閱讀”為載體讓華語教學活起 來》、《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014 《2013年華文獨中教師長期服務獎頒獎禮》、 《40年教學路無怨無悔——2013年華文獨中教
師長期服務獎40年屆得獎人》 《線描藝術與華語教學的結合》、《聽蘇 月霞老師的課有感》
2015 《2014年全國華文杜仲董事校長交流會》、《充 電學習之旅一一記獨中華文教師赴臺研習》 《用心澆灌菲律賓的小花苗(下)》、《識 字教學的方法》
2016 《第一屆華文獨中校長服務獎頒獎典禮》、《精 彩多元學習之旅一一記華文教師、校長赴深圳 研習》 《棉蘭老華教協會2013-2014年度年會中 小學華語公開課教案〈外婆讓我把它放 了〉》、《用興趣“降服”學生》
2017 《華文獨中教育藍圖一一問卷調查計劃初步報 告》、《2016年全國華文獨中董事校長交流會》 《棉蘭老華教協會2011-2012年度年會中 小學華語公開課教案〈雨來了〉》、《學生 學不好華語的原因何在》
2018 《2018年華文獨中一一新手教師培訓課程 傳授備課技巧,分享班級管理心得》、《高中 理科新教材使用說明會》 《教鞭在華語教學中的運用》、《我對華 語課“聽說領先”原則的理解》
以表3-6為例,在《華教導報》的標題中,運用了 “逆境求存”、“不言棄”、“無怨無 悔”等古漢語詞,體現了音律之美。而《華文教育》月報的標題語青生動形象,運用了一些修 辭手法。比如:《可愛的菲律賓一一勝景與奇觀》和《用心澆灌菲律賓的小花苗(下)》運用 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在文章中,二者的報道語言也有一些差別。比如,2017年12刀19日至20日在北京舉辦 的“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董總和華文教育研究中心都有代表參會,但兩種報刊對于該 會議的報道在語言風格方面有一定的差異。
2018年第104期《華教導報》中《董總派代表赴北京出席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 文對此次大會的報道如下:
2017年12月19日至20日,“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在北京盛大召開,來自55 個國家,近600位華文教育界代表出席大會。此次大會以“深化華文教育標準化、正規化、 專業化(簡稱三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交流研討的主題。
為了加強海內外華文教育界的交流與合作,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聯同中國海外交流 協會于2009年在成都召開了第一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2011年第二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 在西安召開,第三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大會于2014年在北京進行,每屆大會置邀請了來自 世界各國的華文教育界代表參與盛會。董總也受邀出席本次大會,由董總副主席拿督李官 仁、財政莊俊隆、會務與資訊局局主任林紀松及資料與檔案局局主任錘偉前代表宜全。
12月19日的開幕式上,國務委員楊潔麗發表講話時,高度評價了海外華人對海外華 文教育的重要貢獻,及對華僑教育蓬勃發展的期望。他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樹立高度的文 化自信,堅守語文教育陣地的責任和使命,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不斷促進海外華文 教育的繁榮發展。同時,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積極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中外友好關 系。
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以“深化華文教育三化建設,發展華文教育,弘揚中華文化” 為題,報告有關第三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以來的華文教育工作情況,分析當前海外華文教 育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并介紹未來三年國務院僑辦支持華文教育發展的主要思路 和措施。
國務院僑辦還在開幕式上表彰了 1,599名優秀海外華文教師和140名熱心華教人士, 分別授予“優秀海外華文教師終身成就獎”及“熱心海外華教人士杰出貢獻獎”。
第四屆華文教育大會于12月20日落下帷幕,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黨組書記兼副主 任許又聲出席閉幕式并致辭。許又聲書記為大會作總結,他表示本屆大會共達成了三項重 要共識。即,一、華文教育要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新作為;二、華文教育要在“三化” 進程中全面轉型升級;三、華文教育要不斷匯集起強大的內外合力。同時,許又聲書記更在 閉幕式上向15所海外華文教育示范學校授牌。
2018年1月刊《華文教育》月報中《本國14人獲邀出席中國國僑辦在京召開第四屆世 界華文教育大會》對此次大會的報道如下:
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四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 于2017年12月17 EJ至12月21日在北京召開。來自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的約600位華文 教育界代表參會,本國陳怡賢、黃端銘、李麗芬、蔡莉莎、蘇月霞、蘇志能、吳海棉、李美 緣、張海潮、黃華仁、戴振家、吳頌彬、劉錫杲、吳武龍等14人應邀參加大會。
19日上午,大會開幕式在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旎接見了全體代表 并合影。楊潔旎在開幕式上講話。在講話中楊潔旎委員高度評價海外僑胞對海外華文教育作 出的重要貢獻,提出新時代對華教工作的希望。隨后,楊潔麗委員等領導為“熱心海外華 教人士杰出貢獻獎”和“優秀海外華文教師終身成就獎”獲獎者代表頒發了證書。陳怡賢(陳 永栽女兒)等杰出人士代表5人一一上臺領獎,黃華仁(怡朗華商)、李美緣(蜂省大同)、 蘇月霞(僑中總校)等優秀教師代表13人一起列隊登臺接受表彰。全體代表觀賞了紀錄片 《華校掠影》首映。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作了主旨報告。報告總結了第三屆世界華人教育 大會以來的海外華文工作情況,分析了當前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特征,介紹了未來三年國務 院僑辦支持華文教育發展的主要舉措。
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與會代表在香格里拉飯店分為八個小組就大會分設的議題進行 討論。本國14名代表被安排在各個小組參與討論,各組代表暢所欲言,積極踴躍,氣氛熱 烈。本中心主席黃端銘和中國華僑大學教授賈益民共同主持第六小組討論。
20日下午,閉幕式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營歌和新 媒體大賽評獎結果,國僑辦書記許又聲向第七批海外華文教育示范學校代表授牌,蜂省大同 中學校長李美緣等14所示范學校代表一一上臺受牌。大會還安排八個小組的代表總結討論 發言,本中心主席黃端銘代表第六小組作小組總結匯報。許又肓書記最后做了大會總結,指 出大會取得了華文教育要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要全面轉型升級,要匯集內外合力的三點共 識。會后,部分參會人員分別趕赴福建、廣西、黑龍江、江西和山東省進行文化考察。
通過對比,筆者發現《華教導報》運用了較多古語詞(標有下劃線),如:與會、受邀等。 語言客觀確切。《華文教育》月報較少使用古語詞,口語色彩相對濃厚,語言樸實通俗。如: 報告總結了……分析了……介紹了……等。
第三節《華教導報》與《華文教育》月報發展建議
從東南亞華文報刊與華文教育發展歷程和作用中不難看出:華文報刊和華文教育是一個
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都是中華文化的組 成部分。華文教育報刊作為華文報刊的一個分支,不僅是海外華僑華人相互聯系的紐帶,而且 在突顯海外華人與祖籍國的民族感情和促進文化教育發展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對華裔 青少年的教育作用顯得尤其突出。
新時代背景下,《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作為海外華文教育報刊的重要組成部分, 擔負著發展華文教育的重任,面臨著一些機遇和挑戰。本文基于這兩種報刊在結構和內容方面 的共性和差異性,為二者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些建議。
一、豐富報道形式和主題類別
通過上文對《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的對比分析,筆者發現這兩種報刊在版面設 計和內容選取方面都各有特點。《華教導報》主題多元,版面設計色彩豐富;《華文教育》月 報忠于傳統,主題貼近生活。這兩種報刊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也可以互相借鑒,在內容和 形式等方面有所改進。
《華教導報》作為教育季刊,需要總結一個季度的華教新聞,所以在報道時應注重內容的 全面性和準確性。內容在編排時也不應局限于已有的主題,可靈活拓展個性化主題,形成獨有 的特色。如:可以增加一些更具平民性的主題,提升報刊的實用性和親近度。在進行版式設計 時,要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內容的多少、重要性等合理分配版面,確立圖片和 文字的位置和大小,從整體上提升版面的和諧性。
《華文教育》月報作為教育月刊,整體內容少于季刊,在報道時應注重內容的時效性。對 于不同主題類別的內容不能只通過通版解決。長此以往,會造成讀者閱讀不便,失去閱讀興趣。 月報編輯者應該根據內容的多少調整版面數量,利用圖片、版欄、圍框等形式合理劃分版面。
《華文教育》月報所使用的圖片一般都是網絡漫畫,而少有活動的真實照片。在報道與華文教 育相關的活動時可以多結合一些現場照片,能夠較為直接地呈現文章內容。
二、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并重
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語言、多宗教的特征。大量華人居住在此,而 且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其中包括:來自母語文化的社會價值觀、歐洲殖民主義的遺存思想、 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公民身份認同問題等。多樣化的文化背景使得漢語傳播兼具機遇和挑戰, 但是報刊編輯者應該抓住機遇,把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結合起來,雖然兩者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但也是密不可分的,兩者不可偏頗。
通過上文對《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內容占比進行統計,關于中國文化和華族思 想的內容在這兩種報刊中占比普遍不高,有待擴充。擴充形式可以是與文化相關的文章、照片, 也可以選取文化主題,向關注華文教育的各界人士征稿。
三、 強化創新理念,提高報刊競爭力
創新理念是推動報刊持續發展的動力,也能代表網絡時代下電子報刊的核心競爭力。現如 今是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閱讀,各式電子設備也成了人們的讀報工具。《華教導 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作為當地主要的華文教育電子報刊,也應該緊隨潮流,不只局限于視 覺呈現的方式,利用電子移動端的優勢,結合視頻、音頻等形式拓寬報刊資源傳播渠道,從而 吸引更多的讀者。
四、 建立合作機制,促進“三寶”聯動
華文報刊與華人社團、華人學校并稱為華人社會的“三寶”,是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之 一。華文教育報刊作為華文報刊的一種類型,是華文教育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和重要輿論工具, 是教育宣傳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徑。華文教育報刊在發展過程中要注 重加強與其他華文報紙、華人社團和華人學校的交流和合作,從情感認同出發,從形式內容入 手,發揮教育報刊在推動華文傳播,華人社區穩定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節研究結論
本文將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結合起來,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對馬來西亞的《華教導報》 和菲律賓的《華文教育》月報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第一,在結構方面,《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作為線上發行的電子報刊,在排版 和稿件組合方式上有共通之處,都采用A4橫排的方式,一般將主題相似的稿件編排在一個版 塊中。二者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版面種類和數量、目錄、報頭標志和字體字形方面,這與兩種 報刊出版機構的背景緊密相關。《華教導報》的版面數量較多,一般為5-7個,主題種類更多 樣。除報刊的中英名稱外,在報頭中插入了董總的中英名稱和會徽,報刊中也一般使用簡體字、 宋體,較少使用繁體字和藝術字體。2014年之后的導報對版面進行了全彩色處理,也添加了 目錄。《華文教育》月報版面數量較少,一般為4個,主題也集中在教學和交流等方面。2009-2018 年期間,報頭左側是中文和菲律賓語的報名,右側設有名言專欄。在正文部分,簡體字和繁體 字通用,標題部分較多使用藝術字。
第二,在內容方面,《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的報道目標、報道體裁和報道重點 相近,都致力于為讀者提供真實有效的華文教育訊息,促進華文的傳播與發展。在體裁方面, 普遍采用新聞通訊和雜文等形式,都側重于報道與教育相關的內容。由于兩地華文教育機構的 社會地位不同,也導致這兩種報刊在報道角度、報道形式和語言風格方面岀現了一定的差異。 《華教導報》的內容多從董總角度出發,在報道中將文字內容與圖片和表格相結合,使報道內 容更為直觀。語言風格較沉穩嚴謹。《華文教育》月報的內容多從活動本身出發,主要通過大 量的文字描寫進行報道。語言風格較為親切樸實。
第三,在發展建議方面,《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雖然已經是當地發展較為成熟 的線上教育報刊,但在網絡時代,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因此筆者結合二者在結構和內容方面 的異同點,對這兩種華文教育報刊提出了以下建議:豐富報道形式和主題類別;重視語言和文 化傳播;強化創新理念;建立合作機制。
華文教育的推廣為華文教育報刊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華文教育的推廣、深化 和提高,也需要華文教育報刊的助力。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華文教育報刊既要富有特色、 傳播華文教育信息,也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為華文教育事業在海外的發展興盛作出貢獻。
第二節研究不足
筆者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在撰寫本文時有以下不足:
第一,專業背景欠缺。本文主要從漢語國際傳播的角度對兩種報刊進行對比分析,但筆者 缺乏新聞傳播學的專業背景,因此在分析時專注于本專業的角度,而忽視了新聞傳媒的角度, 對《華教導報》和《華文教育》月報在結構方面的分析缺乏專業性思維。
第二,對比維度單一。本文僅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對2009-2018年十年間的《華教導報》 和《華文教育》月報進行對比,維度多樣性不足。
第三,缺乏讀者調查。受研究條件限制,筆者未對兩種報刊的讀者進行調查,未能了解到 讀者對報刊結構和內容的滿意度及閱讀意愿等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文分析的深度。
參考文獻
一、學術著作
[1]方積根,胡文英:《海外華文報刊的歷史與現狀》,新華岀版社,1989年。
[2]彭偉步:《海外華文傳媒概論》,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二' 學位論文
[1]白祖偕:《海外華文傳媒的問題及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南大學,2007年。
[2]岑雁如:《馬來西亞華文報章標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10年。
⑶黎蘭香(LELANHU0NG):《越南華文報紙發展歷史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7 年。
[4]李海濤:《〈天南新報〉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7年。
⑸劉家凌:《印度尼西亞華文報業制度與其變革一〈印度尼西亞日報〉與〈印尼星洲日報〉個案研 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13年。
[6]馬馨烽:《美國華文報紙語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大學,2015年。
[7]彭潤萍:《信息化時代馬華報業的革新與圖強》,碩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翁倩:《馬來西亞華文報紙涉華報道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0年。
[9]肖方崢:《馬來西亞華文報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10]周瑞:《澳大利亞華文媒體對中華文化的傳播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蘭州大學,2019年。
[11]曾雪薇:《中新華文報刊新聞報道語言差異對比》,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8年。
三、期刊論文
[1]丁和根:《海外華語傳播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兼論華文媒體的特殊作用與發展進 路》,《新聞界》2017年第9期,第73-80頁。
[2]李仕生:《菲律賓華文報紙論析》,《東南亞縱橫》,2010第10期,第30-33頁。
[3]李善邦,郭晴云:《新時期印尼華文報紙對華文教育的推動作用》《東南亞縱橫》,2013年第 3期,第61-66頁。
[4]劉康杰:《“生存大三角”框架中的海外華文新媒體》,《牽手世界,見證時代——華文媒體 的“中國故事”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論文集》2019年,第303-305頁。
[5]劉曉慧:《新加坡學生報刊與華文教育的雙贏模式》,《東南亞縱橫》2010年第6期,第97-100 頁。
[6]廖萌:《“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外華文媒體轉型升級研究》,《八桂僑刊》2018年第3期, 第32-41頁。
[7]彭偉步《華文報紙在華文教育中的作用一一以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為例》,《華文教學與研 究》2012年第4期,第10-15頁。
[8]單曉紅:《緬甸早期華文報紙實踐及其屬性特征》,《文化與傳播》,第2019年第3期,第 15-22 頁。
[9]荀青青,劉玉梅:《東南亞華文抗戰報刊的國內研究綜述》,《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3期,第40-45頁。
[10]楊笑:《新媒體環境下的海外華媒新聞話語權》,《牽手世界,見證時代一一華文媒體的“中 國故事”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論文集》2019年,第135-140頁。
[11]楊麗芳,丁曉利:《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一一中文教育和華文報紙扮演的角色》,《國 際傳播》2017年第2期,第38-47頁。
[12]周志峰,曾毅平:《海外華文媒體國內近40年研究述評》,《海外華文教育》,2019年第4 期,第3-11頁。
[13]張羅應:《如何辦好作為僑報的〈華僑大學報>》,《科學時代》,2007年第1期,第15-16
頁。
[14]臧英年:《為海外華文報紙點贊》,《牽手世界,見證時代一一華文媒體的“中國故事 第十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論文集》2019年,第104-105頁。
[15]朱曉昆:《大眾傳媒助力華文教育——簡析東南亞華文報紙的中文學習版面》,《新聞記 者》2016年第7期,第88-92頁。
四、英文文獻
[llBenjamin K. P. Woo, "Psychosis education on a monthly Chinese newspaper to target Chinese American immigrants^ Elsevier B. v., 2013,6(3).
[2]Cuilin Xiao, uChina5 s Open-door Policy in Educati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t
he Chinese Education Newspaper^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 tionf 1988, Vol. 18 (2), pp. 163-172.
[3]Lau Su Kia,Xiongyong Cheng, Tan Kooi Yee, uCode-Mixing of English in the Enter tainment News of Chinese Newspapers in Malay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 uisties, 2011, 1 (1).
[4]Samuel, Khan, Ng, Cheang, "Articulation of medium of instruction politics in the Malaysian Chinese press"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i tural Poli tics of Education, 2014, 35 (2).
[5]Yang Lai Fong, Md. Sidin Ahmad Ishak, uFraming inter-religious dispute: a compa 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English-, and Malay-language newspapers in Peninsula r Malaysia"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6,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