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研究

    發布時間:2023-02-03 14:40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ll
    中文文摘 V
    目錄 IX
    緒論 -1-
    一、 研究緣起 -1-
    二、 文獻綜述 -1-
    三、 研究意義和目的 -4-
    四、 研究方法和創新點 -5-
    第一章 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發展歷程 -7-
    第一節 中正中學的創立 -7-
    一、 創建背景 -7-
    二、 辦校經過 -8-
    第二節 中正學院的華文教育 -9-
    一、 停滯與恢復 -9-
    二、 華文教育陷入危機' -9-
    三、 中正學院誕生 -10-
    第二章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蓬勃發展 -11-
    第一節 辦學特色 -11-
    ~、辦學目標 -11 -
    二、辦學條件 -12 -
    第二節 教育體系 -13-
    一、 教育結構體系 -13-
    二、 教育管理體系 -13 -
    三、 師資培訓體系 -13 -
    四、 課程教材體系 -14 -
    第三節 成就及影響力 -15 -
    第三章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瓶頸 -17 -
    第一節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模式轉變 -17-
    第二節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現狀 -18-
    第三節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制約因素 -22-
    一、 菲律賓社會因素 -22-
    二、 學校因素 -23-
    三、 學習者因素 -24?
    第四章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25-
    第一節 基本策略 -25-
    第二節 主要動力 -25-
    第三節 長久之計 -26-
    第四節 走入新時代的中正學院華文教育 -27-
    第五章 結論 -29-
    參考文獻 -33-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39 -
    致謝 -41-
    個人簡歷 -43-
    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 -45 -
    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 -47 -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自1899年菲律賓第一所華校中西學校誕生起,菲律賓華文教育萌芽并逐步發展 起來。如今,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時間,我們看到了 菲律賓華文教育一路走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在它發展的起起伏伏中看到了菲律 賓華文教育的存續正面臨著斷裂的危險。因此,對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研究刻不容 緩。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雖然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已經得到關注,然而對于菲律 賓華文教育的發展研究大多泛而不專,因此,新的研究思路與方向是我們探索的重 點。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陣地”,那么海外華校自然是中華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 筆者萌生了從華校研究切入,通過研究華校華文教育發展歷程進而厘清華文教育的 發展脈絡的想法。然而,菲律賓國家華校眾多,研究起來不方便,也不具有普遍性。 因此,筆者考慮從個案研究入手,即選取典型華校來窺探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
    2013年,筆者有幸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赴菲律賓任教,經過多方考察,最 終選定中正學院這一研究對象。它是唯一一所獲得國外政府及居留地核準的集幼稚 園、小學、中學、大學為一體的教育體系完整的華文學府,它經歷了漫長時間、跌 宕起伏的發展,不但與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基本契合,且對海外華文教育的 研究有重要意義。
    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發展歷程是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縮影。菲律賓中正學院歷經磨 難卻迅速成長并在眾多華校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菲律賓第一大華校,且如今仍然 保持著學生人數最多的華校地位,它的成功對于菲律賓其他華校的發展有借鑒意義。 隨著菲律賓華文教育陷入危機,對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瓶頸的研究對海外 華文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更為我們今后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有重要啟 迪。
    二、 文獻綜述
    目前,關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研究有專著1本。姜興山副教授的《戰后菲律賓 華文教育研究(1945-1976)))選取二戰后菲律賓華文教育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 這段特殊時期華文教育的發展研究,得出菲華融合背景下華文教育傳承發展的新觀 點。該專著的出現填補了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空白。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研究出現在 東南亞華文教育研究專著部分章節以及在東南亞華文教育論文集中。如周聿峨在其 著作《東南亞華文教育》第四章中綜述了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基本情況,令人遺憾的 是并沒有過多深入分析與研究。國外對于華文教育的研究主要偏向于菲律賓國家, 然而研究成果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還有待加強。
    綜上所述,筆者將從國內、國外兩方面對與菲律賓中正學院相關研究信息及成 果做敘述如下。
    (一)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且都對菲律賓中正學院 從不同方面有所提及。
    其一,海外海外華文教育相關研究論文中,涉及到中正學院相關人士貢獻及地 位的文章。
    其二,主要是關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的歷史、現狀等方面的研究。它們形式 單一,大部分采用“階段論”,這類研究在研究的起步階段有一定意義,之后就顯得 雜而無益。其中,關于“菲化運動”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方面研究較為深入。 在這一部分成果中,除了鮑事天博士領導反抗教育''菲化運動”之外,關于菲律賓中 正學院幾乎沒有提及。
    其三,主要集中在國內對于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方面。研究主要是對菲律賓華 校的實地考察,在對華校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心態、文化認同等方面的考察中,部 分學者將菲律賓中正學院納入考察對象之中。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從整體 出發、淺嘗輒止,并沒有看到中正學院“個性”的深入挖掘。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對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研究還有待充實,與菲 律賓中正學院相關研究除了個別提及其地位及作為調研對象之一以外,可以說關于 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專門研究還未見之。
    (二) 國外研究現狀
    1.菲律賓華僑學者研究情況
    ⑴專著部分
    關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研究,以菲律賓專家學者居多,如劉芝田、陳烈甫、鮑 事天等,而這些研究家們或多或少都與菲律賓中正學院有著一定聯系,從其相關 
    論著中我們可以查閱到關于菲律賓中正學院的只言片語記載。
    首先,劉芝田除了曾任華僑愛國學校校長之外,還曾為中正學院教授。他出版 多本與菲律賓華文教育相關的專著。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菲關系史》,其中第八章 “日領時期的中菲關系”及第九章“獨立后的中菲關系”正與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發 展時期相吻合。因此,該論著是筆者把握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的重要依據, 也為筆者研究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其次,陳烈甫先生與中正學院也淵源頗深,他曾任中正學院教授,其著作《菲 律賓華僑教育》中有關僑校的部分對本課題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三.即使在菲律賓,對于中正學院的研究也還遠遠不夠,而對本課題具有無 可比擬的參考價值的是鮑事天博士其專著。他從事華教工作六十余年,曾任菲律賓 中正學院校長、院長,亦是菲律賓中正學院永久榮譽董事長,他見證了菲律賓中正 學院的成長,并為其發展做岀了巨大貢獻。他在八十大壽之時不忘創立詩田文教基 金會,印發書刊,使得中正學院事跡流傳至今。其中詩田文教基金會出版印行的《詩 田言論集》、《學術叢刊》、《養浩集》等,都是筆者研究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 第一手珍貴資料。其中,《養浩集》中收錄一篇鮑事天博士在1972年4月卅日畢業 典禮上名為《發揚中正精神——達成創校目的》的演講詞尤為重要。詞中回顧了菲 律賓中正學院的創立過程并闡述了菲律賓中正中學(菲律賓中正學院前身)設立的 四個目標;《詩田基金會學術叢刊》第二輯中鮑事天博士在代序中闡述了菲律賓中正 學院有關師資培養、教育發展、中菲文化交流方面的內容,這些對于本課題研究菲 律賓中正學院的創辦優勢都有重要意義。此外,幼稚園是菲律賓中正學院教育體系 的重要組成部分,菲律賓中正中學文史教育教師蘇秀康著作《菲律賓中正學院附設 泉笙培幼園園史》對了解中正學院培幼園的創建及發展歷程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⑵論文部分
    有關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的相關論文沒有具體研究菲律賓中正學院的成果,然 而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的一些相關論文卻又與中正學院息息相關。較有代表性的主 要有邵建寅先生的《菲律賓華文學校之過去、現在及未來》、施約安娜女士的《菲律 賓華文教育現狀》,他們曾任中正學院院長并對中正的華文教育有切實體驗。此外, 菲律賓中正學院現任院長潘露莉博士也十分關注華文教育,但是她的研究成果主要 集中在華語閩南語教學方面。
    ⑵報刊部分
    關于中正學院相關信息的獲得大多出自菲律賓當地華文報紙,如《世界日報》 等對于中正學院周年紀念典禮、學生獲獎信息、董事會就職典禮等“中正大事記” 的特別報道,兼有部分中正領導走訪華校及其發表的關于華語教學的言論。
    2.國外其他學者研究狀況
    菲律賓以外的其他國家的研究專著主要集中在菲律賓社會學、歷史學領域,幾 乎沒有關于華文教育領域的論述,關于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發展研究更是不存在。
    綜上所述,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專門研究還不健全,以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 為主要研究對象更是前所未有。筆者希望填補這項空白,旨在通過菲律賓中正學院 華文教育發展歷程的個案研究,為海外華校的華文教育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新思路, 也希望通過對其發展歷程的研究,挖掘該華校發展的實際經驗,并期待其對其他菲 律賓華校起到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希望我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能從中得到啟迪。
    三、研究意義和目的
    (一) 研究意義
    “七七事變”爆發,為反抗日軍暴行,全面抗戰開始。其中,海外華人紛紛捐 資捐物,支持抗戰,有識之士接二連三興辦學校。1939年6月,中正中學應運而生, 這即是菲律賓中正學院的前身。菲律賓中正學院在華校遍地開花的時代,從一個普 通的中正中學一躍發展成為菲律賓當時辦學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學生數最多的知 名華校,不禁讓人欣羨。
    由文獻綜述可知,國內目前還沒有以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為個案的專門研 究,本文能夠填補該項研究方面的部分空白,菲律賓中正學院作為示范華校,對它 發展歷程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的探究可以為其他華校發展提供豐富的理論與經驗。
    目前,我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正在努力開展,海外華文教育傳播還有待深化。 本課題的研究對我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不斷深化有重要意義。
    (二) 研究目的
    本課題把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發展作為研究對象,主要預計達成以下幾個 目標:
    1.通過研究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把握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客 觀規律。
    2.通過分析菲律賓中正學院體系完備且享有巨大成就的原因,為菲律賓其他華 
    校的華文教育發展作出優秀示范。
    3.分析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發展遇到的瓶頸并尋求新的解決辦法,旨在為 菲律賓華校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出路。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亦希望對提高漢語教師志愿者工作質量、增強漢語國際傳 播能力有重要啟發。
    四、研究方法和創新點
    (一) 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法
    本課題采用個案研究法,以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通過對其發展歷程的梳理,吸取其發展的成功經驗,并為菲律賓其他華校的發展及 我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2.文獻研究法
    本課題采用文獻研究法,廣泛搜集資料,類型如下:
    菲律賓中正學院簡介、周年慶典紀念刊物。
    菲律賓中正學院校友總會近幾屆就職典禮CD,里面包含駐菲大使、參贊及學院 校長、董事等領導的珍貴講話。
    菲律賓中正學院圖書館保管有華文教育研究專家如陳烈甫、劉芝田等學者的相 關專著,以及諸如我校領導回憶錄、“正友”文集、《中正學生》等有關學校發展的 刊物與資料。
    當地華文報紙如《世界日報》、《聯合日報》等關于我校周年慶典的專題報道。 一般史料型文獻。
    3.跨學科研究法
    綜合文化傳播學、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對課題進行跨學科綜合 研究。
    4.個人訪談法
    對菲律賓中正學院相關人士進行訪談,以求獲取最真實、最新的一手資料。
    (二) 創新點
    從學術成果上看,目前關于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有關菲律賓 中正學院的信息多是海外華文報紙的新聞報道,國內學者在菲律賓華校的集中調查 研究中亦有所提及。然而,關于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發展的個案研究還未見到。 從資料搜集方面看,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專門性研究還有待加強,關于菲律賓中 正學院官方資料更是稀少。筆者利用漢語國際教師志愿者身份親赴菲律賓,有幸在 菲律賓中正學院任教,在與本校領導、當地老師的交流中以及本校圖書館中搜集到 很多珍貴信息。這為筆者課題研究提供了便利也豐富了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從研究方法上面看,本課題首先采用個案研究法,并做到文化傳播學、語言學、 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學科間綜合,進一步保證了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
    從研究目標方面看,通過對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發展研究,分析菲律賓 中正學院的成長經驗,并對菲律賓華校發展提供借鑒及對我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有 重要啟迪。
    第一章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發展歷程
    第一節中正中學的創立
    一、創建背景
    華僑寓居菲律賓可溯自宋代,但持續大規模移居菲律賓,則是在西班牙殖民菲 律賓以后[ 莊國土,劉文正.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體化趨勢[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58] [ 因地緣優勢,菲律賓移民多發于閩粵一帶,且以閩南人為主。] [ 劉真主編;朱敬選編著.華僑教育[M].中華書局,1973.10:96] [ 陳國華.先驅者的腳印 海外華人教育三百年1690-1990[M]. Royal Kingsway Inc., 1992: 55]o 1565年,西班牙以宿務(Cebu)為起點開始對菲律賓實行侵略擴張。 1571年,西班牙在馬尼拉建立殖民政權中心。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的三個多世紀里, 中菲之間貿易關系不斷加強。中國人也憑借自己勇于冒險、拼搏的精神理念以及勤 勞務實的耕耘態度,一方面為西班牙殖民建設創造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也 使得他們在菲律賓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隨著華僑經濟實力不斷提升, 西班牙出于穩固自身地位的需求,其對僑政策也發生了轉變。排華事件的不斷發生 使得華僑的社會地位受到巨大沖擊。此時,華僑社會尚無僑教可言⑷。
    1898年8月,美國取代西班牙成為其新的宗主國。為了成功進行殖民統治,美 國政府選擇積極開展學校教育,且并不排斥私立學校的創辦,這為菲律賓華文教育 的萌發提供了空間。同時,國內因鴉片戰爭的侵擾,形勢日益嚴峻,部分有識之士 開始積極探索救國之道。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國內掀起了 “向西方學習”的思 潮。以上種種更加堅定了海外華僑積極救國與傳承中華文化的決心。在國內外形勢 的共同推動下,菲律賓興辦僑校之風逐漸掀起。
    1899年,經過與當地華商商議,清駐菲領事陳綱在領事館內創建了 “小呂宋華 僑中西學校”⑷。菲律賓第一所華僑學校的出現,不僅昭示著海外華僑與祖國文化 的緊密聯系,也為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興起拉開了序幕。在中西學校的帶領下,隨著 華社對華文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強,華僑學校如雨后春筍一般破土而出。雖然學校規 模大小不一,但菲律賓華人聚居區大多都可以看到華僑學校的身影。截至1939年(不 包括1939年),整個菲律賓地區共開設華僑學校52所,其中首都馬尼拉地區有12 所,具體名稱及創辦時間如下表所示:
    截止1939年前馬尼拉華校名才 爾及創辦時間
    馬尼拉地區學校名稱 時間
    華僑中西小學 1899
    愛國小學 1915
    圣公會中學 1917
    溪亞婆中西小學 1917
    培元(閩商)中學 1918
    華僑第一女子中學 1922
    華僑中學 1923
    中山中學 1925
    百閣華僑小學 1932
    巴西市華僑小學 1932
    曙光小學 1934
    義德中學 1935
    資料來源;周聿峨著.東南亞華文教育[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原作者根 據《菲律賓華僑教育》、《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三十周年紀念刊》、《小呂宋華僑中西 學校五十周年刊》統計。
    二、辦校經過
    七七事變爆發,國內掀起了全面抗戰的熱潮。由于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大批閩 粵地區青年借著地緣優勢從國內轉移到菲律賓,華僑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此提上日程。 面對國家危難,國內外人民同仇敵怕。為了挽救民族危亡,踐行抗日救國的艱巨使 命,華僑紛紛盡自己所能捐資捐物支援戰爭,積極組織興辦學校解決大批青年的教 育問題,滿足華社對華文教育的需求。中正中學就這樣肩負著時代的使命應運而生。
    1939年6月,為了鼓舞軍民士氣,僑界耆宿王泉笙先生聯同僑界熱心人士積極 籌備,在眾多華僑的定力支持下,菲律賓華僑中正中學籌備處在馬尼拉普制學校成 立,王泉笙先生為主任[ 七十大慶回顧與前瞻:菲律賓中正學院2009年概況報告[N].世界日報特刊.2009-10-27(34).] [ 菲律賓中正學院簡介[M].馬尼拉:中正學院,1992:14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4TdxMMQ2A67UMyVKsRDZe3umBw6VYiIBl AW4fGYY_M0mWDyEskU4v5 WETCRW7WFUe69FQRmfqYVfoIwbSBCs_; Chiang Kai-shek College vision and mission: education for Excellence geared towards a un讓ed Filipino-Chinese community equipped with the basic academic skills, wisdom, and the virtues of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incorruptibility and honor, committed to nation-building and international concern.
    [2]姜興山,李凌晨•教育“菲化運動”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門•南洋問題研究.2013 (01): 73
    [3]Afonso Felix Jr., How we stand,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l570-1770), Vol.1,The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 1996.
    ⑴ Chiang Kai-shek College is the only Chinese-Filipino School in the Philippines that ofier a complete educational system from preschool up to the graduate school.
    [1]王故校長泉笙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特輯[M] .2006: 62]o 1939年6月6日,中正中學建立,楊啟泰先生任董事長, 黃其華先生任教務主任、鮑事天先生任訓育主任、張家福先生任總務主任⑵,這幾 
    位元老級人物為中正中學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菲律賓中正中學在創立之初即以“卓越教育”為最高追求,學校運用中國古代 “禮義廉恥”為指導精神,伴以德智體群美的現代精神對學生的品質加以琢磨,并 致力于培養有助于國家建設和解決國際問題的卓越人才⑴。學校堅持以碧海之藍、 雪峰之白作為“校色”,以求學生學識淵博,人格高潔。
    第二節中正學院的華文教育
    一、 停滯與恢復
    創校之初,社會環境相對寬松,校舍、課室、教學設備基本齊全,學校初具規 模。然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菲律賓淪陷,中正學院成為日軍主攻的對象, 初建的學校也在這場硝煙中幾乎成為一片廢墟,更有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學校華 文教育也因此陷入停滯狀態,直到1945年才得以籌備復校。由于王泉笙校長因公滯 留重慶,黃其華先生及鮑事天先生負責主持復校工作。同年11月,在王泉笙校長的 帶領下,在黃其華先生、鮑事天先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復校工作全滿展開。1945 年12月3日,中正中學正式宣布復課,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中正中學華文教育才 逐漸重新步入正軌。
    二、 華文教育陷入危機
    1946年,菲律賓“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菲律賓政府“掀起” 了排斥華僑華人 的“菲化運動” [2\其過程中還伴隨著一系列針對華僑入籍的重大舉措使得菲律賓 華僑經濟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為了從根本上同化華僑社會,“菲化運動”還擴張 到了教育領域。菲律賓歷史文物保存會主席小阿方索•菲利克斯說:“造成這一排華 的運動,乃是文化問題⑶。”文化之間的差異與矛盾使得華校發展陷入了危機,中正 中學也不例外。
    在菲政府移民限制條件下,中正中學無法從中國聘請教師。為了培植華文教育 的專業人才,提高華文教學的水準,1955年,二年制的菲律賓華僑師范專科學校成 立,這在華僑社會是首創之舉。為了挽救華文教育的危機,抵抗教育“菲化運動” 的沖擊,菲律賓華校成立了 “菲律賓華僑學校組織聯合會”,在以鮑事天校長為主任 的帶領下堅持抗爭,即使持續近10十年依然沒有扭轉華校被菲化的局面。1976年 起,華僑學校必須菲化,遵循教育部規定,中學部開設四年制英文,華文課程仍舊 保留。
    1956年3月16日,為紀念王泉笙校長籌建泉笙文教紀念館,并在一樓開設泉 笙培幼園(即原華僑失學兒童補習班)。
    三、中正學院誕生
    I960年,董事會決議將中正中學與華僑師范專科學院合并改制為中正學院,英 文名Chiang Kai-shek College,至1965年5月18日,立案有效,根據菲教育法 令,學院初始名為“Junior College",學院四年頒授學位證書之后才可正式成為 “college”。至此,菲律賓唯一教育體系完整——自幼稚園至研究所的華文學校誕 生皿。它將肩負著新的時代使命奮勇向前,為菲律賓華文教育事業書寫新的輝煌。
    第二章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蓬勃發展
    中正在艱難中創立,在風雨中成長,在惡劣環境中發展⑴。中正學院正如其校 歌所吟唱的一般:“于赫我中正,巍然卓立南方;濟濟我多士,南方之強。”經過了 殖民統治、侵略戰爭、教育“菲化運動”的洗禮,菲律賓中正學院仍能頑強發展, 成為海外教育體系最為完整的華校,其培養的人才不但推動了菲律賓經濟的騰飛, 其一路成長經驗更是值得菲律賓其他華校借鑒與參考。
    第一節辦學特色
    一、辦學目標
    辦學目標是一所學校的燈塔,明確辦學目標,找準前進方向,有助于學校找準 自身定位,謀求長遠發展。中正學院正是堅持四大辦學目標,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社 會環境中始終把握發展的方向。
    第一,培育華裔青年。華僑從初移菲島身份地位的謀生者到如今富甲一方的知 名華商,其成功轉型取決于華人族群內部形成的強大凝聚力,得益于華僑社會的默 默支撐。正所謂“飲水思源”,華僑打心里認同“取之僑社,用之僑社”這一觀點, 既然他們今時今日的地位與榮耀歸功于僑社的發展與壯大,他們愿意盡自己所能, 為僑社的發展服務。因此,這就需要加強對華僑子弟的培養,尋求能為僑社所用的 得力人才。第二,為國儲備人才。青少年時刻擔負著國家與時代賦予的新鮮使命。 為了防止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受外力誘惑,因而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為國家培養 可塑之才,為國家日后建設貢獻力量。第三,交流東西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加強對西方知識文化的認識與吸收其精華,對于保持中華文化的青春活 力有重要價值。二在菲讀書的華裔青年則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當之無愧的使者。第四, 增進中菲友誼。不論從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等多方面來看,增進中菲友誼都是 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辦學條件
    在華文學校遍地開花的形勢下,學生質量、學校規模、辦學層次的“優”對華 裔青年有著絕對的吸引力,也直接影響著華文教育的進程。中正學院正是具有“人 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獨到眼光,獨占菲律賓規模最大的華校一席。
    從辦學對象上看,中正學院自然是“優”中正學院前身中正中學是由菲律賓僑 領創辦的,從辦學目標即可發覺其辦學主要面向菲律賓華僑子弟。建校之初,不少 僑界元老將自己的子女送到華僑學校就讀。由于當地華僑經濟實力雄厚,其子女的 家庭生活也較為優渥。從小受到家中長輩的文化熏陶,他們大多已經有了一定程度 的語言基礎和中華文化的思想沉淀,這直接保證了學校學生的質量。中正學院在各 項比賽中嶄露頭角,提升其知名度,由此產生了巨大的“品牌效應”,更是吸引了大 批華僑子弟前來就讀。帶來了生源,保證了學校的穩步運營、華文教育得以順利發 展。
    從辦學設施上看,在校舍修建、圖書供應、師資隊伍等方面,中正學院都努力 做到“最優”。
    首先,從創校之初的8000平米用地,到中途夭折的SAN JUAN 土地,再到 CAVITE SILANG的新校區用地,都看到了中正人對華文教育的關注與重視。此外, 為了豐富校園生活,學校還擁有操場、體育場(籃球),此外還設有電腦中心、音樂 中心、舞蹈教室、語言訓練中心、物理化學實驗室等各種多功能教室,這成為中正 學生的成長搖籃。其次,豐富的圖書資源直接體現了學校濃厚的學術氛圍。從1992 年46185冊中文圖書,到2009年的6000多冊的巨大飛躍更是中正師生個人素養不 斷提升的重要保障。此外,校級相關刊物如《中正文庫》、《中正學生》更是中正學 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彰顯著中正人的風采。再次,中正中學創立初期即在王泉笙 校長的英明領導下,從中國大陸聘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待到菲律賓華僑師范專科學 校成立,學校更是擁有了具有較高專業素質、且是師范專業畢業的師資力量。隨著 中正學院的正式成立,師資陣容更加強大、質量也更高。除了菲律賓本土教師,中 正學院還與國內進行合作辦學,派遣優秀的中正學生去國內留學學習漢語,學成回 國繼續進行本土教學事業,如福建師大“2+2”合作項目。年輕化、專業化的師資隊 伍吸引了大批學生前來就讀。以“2+2”合作辦學模式為海外華文學校培養合格的 漢語教師在全國尚屬首例,它將為菲律賓華文學校培養造血功能,為在海外傳承中
    華文化提供了生力軍。⑴
    第二節教育體系
    一、 教育結構體系
    從層次級別上看,中正學院的結構體系無疑在眾多中等教育水平學校中處于“領 頭羊”的地位,它從幼稚園到大學,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體系完備。這是任何 華校都無法比擬的。它順應時代潮流,為解決適齡華僑子女的教育問題一步步發展 壯大,這也反過來成為其華文教育發展的巨大優勢。
    二、 教育管理體系
    為了確保學校順利周轉,教育管理至關重要。中正學院教育管理體系較為完備。
    首先,中正學院設有董事會,是學校富有決策性的機構。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建校之時的楊啟泰董事、鮑事天董事,為中正的發展鞠躬盡瘁。其中第十三屆董 事會常務董事黃呈輝先生為母校無償捐地,為擴校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中正學院現 任董事長為章肇寧先生。相信在其帶領下中正學院的明天更加輝煌。
    其次,學校設有校長(院長),其下主要職能機構有教務、訓育、總務、秘書等 相關辦事處與辦公室。其中,教務處自然負責學校教務管理尤其是學笙學籍注冊工 作。訓導處掌握學生主要個人及家庭信息,負責監督學生在校情況,總務處下設各 類行政辦公室,負責其他雜務。
    中正學院從上到下,層級分明,各個部門之間各司其職,有效配合,隨著學校 及其華文教育的長久有序發展,其教育管理體系也必將日臻完善。
    三、 師資培訓體系
    施約安娜女士曾經提到:“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培育出優秀的學生⑵。”因此, 中正學院尤其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從前,學校從國內聘請優秀教師來菲教學,隨 著菲律賓政府對于移民的限制,學校決定逐漸培養本土師資。在施約安娜女士任校 長時,她與董事會協商發布了一系列加強鞏固師資隊伍建設的設施。如:學校鼓勵
    [1]http://www.hwjyw.eom/info/news/200805/t20080527_17377.shtml
    [2]施約安娜•一份重要的簡報[J].中正學生.2006-2007學年度 
    教師利用周末時間赴名校進行碩士、博士深造;學校設立教職員工評價機制,校方 根據教師任職期間的工作表現(業務知識方面、教學技能方面、課堂管理方面、課 外文娛活動指導等)來決定薪金及獎金的數額與幅度。這種鼓勵公平競爭的評價機 制對教師自身產生了一定的約束力,并對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有重大意義;學校廣泛 吸納人才,教師隊伍多元化。除了前面提到的本土師資力量,更有中國大陸漢語教 師志愿者、中國臺灣替代役等多種組成形式。
    四、課程教材體系
    從學制上看,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其“中英文雙重學制”。即學生 同時接受中國國內的語言模式教學及菲律賓英文模式教學。且以菲律賓教育體系為 準,以半天為單位上課,即中英文上下午分開上課。菲律賓中正學院接受該模式, 學校分設中文部、英文部分開管理。
    從課程設置m上看,中正學院的中文課程設置如下:
    小學部由辦公室統一安排課程,主要科目有:華語(課文、作文、書法)、數學、 倫理、綜合等。
    中學部課程主要科目有:華語(課文、作文)、數學、公民與道德、綜合。其中 公民與道德與英文科目合并計入英文成績單。
    而英文課程就更加豐富,如:菲語、英語、數學、自然科學、Makabayan (菲公 民教育),下設有 Araling Panlipunan (社會研究),Tech. & Livelihood Educ.(科 技與生活教育),Music, Arts, P. E.& Health Character Education.(音樂,藝 術,體育與健康人格教育)。
    此種課程設置,使學生既可以學到菲律賓的教育文化,又可以領略中華文化的 魅力。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培養出了具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民,為菲律賓 社會經濟、為祖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教材選擇上看,根據中學四年的學制安排,其教材主要采用《初中華文》(全 六冊)和《高中華文》(全六冊),其文章選擇多為勵志小品文、論說文、寓言、新 體詩、古詩為主,題材多樣,且短小精悍,富有強烈的中華文化韻味,深得老師和
    [1]關于課程設置,中小學都進行書法訓練,但只有小學在課堂上進行。英文科目參考自學生英文成績單。 學生們的青睞。該教材幾乎一直沿用,直至2013年,學校開始實行改革,一學年改 為三個階段,教材正逐步過渡為《生活華語》。
    第三節成就及影響力
    除卻耳熟能詳的菲律賓富商如陳永栽、施至成這些早期校友不說,單單中正學 院大學部就為本校、為菲律賓教育貢獻了眾多人才。據《菲律賓中正學院大學部校 友聯誼會各科系校友名單》顯示,自1969年至1995年,中正學院大學部校友聯合 會共有179位,其中大多是學院高層領導和骨干教師。如現任校長(院長)潘露莉 博士是文教第四屆文史系(1972)年會員,現任小學部主任莊麗桑是文教第三屆教 育系(1971)年會員,現任中學部主任王紫玲老師是文教第二十二屆教育系(1995) 會員,還有楊秀燕老師、周臺鶯老師等都是學校骨干教師,且獲得杰出教師獎。他 們繼續為菲華社會培養了眾多杰出人才。
    菲律賓中正學院經過一步步擴建,從幼稚園到大學,桃李滿天下。如今,菲律 賓中正學院已經走過了 75個年頭,在這75年中,中正學院育才無數,為華僑社會、 菲律賓社會輸送了大批精英,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從人才輸 入到人才輸出,中正學院在菲華社會、乃至國際舞臺都大放光彩。
    第三章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瓶頸
    菲律賓中正學院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其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然而隨著 菲律賓社會的動蕩不安,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也是跌宕起伏。尤其是教育“菲化 運動”的實施,使得菲律賓華校大受沖擊,許多華校更是因為無力改革而面臨關閉 的風險。菲律賓中正學院也在不斷地摸索、改革與適應中艱難前行。在此過程中我 們也發現了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瓶頸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度剖 析與研究,探尋扭轉其華文教育日漸式微頹勢的方法,探索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方 向,并為菲律賓其他華校的發展提供借鑒。
    第一節中正學院華文教育模式轉變
    即使是在鮑事天博士帶領眾多僑校奮力抵抗亦沒有過多成效,菲化運動的洪流 最終席卷教育界。它的沖擊直接導致了菲律賓華僑及其子女的政治身份、華僑學校 的性質及其培養目標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首先,教育體制的改變。
    為了減輕“教育菲化”的沖擊力,華僑在菲律賓政府的嚴厲管控下選擇歸化入 籍。其政治身份逐漸由旅居菲島的華僑轉變為菲律賓籍華裔。中正學院從原來的華 僑學校逐漸轉變為華文學校,即由原來華僑開辦的、受中國政府承認的學歷教育轉 變為受菲律賓管控的、教授華文課程的私立學校。
    其次,培養目標的改變。
    中正學院接收的大批華僑子弟身份轉變為菲律賓華裔青年。原來,華僑子弟接 受華文教育,是為了使其長久處在異國他鄉亦不忘本,學成回國為祖國發展做出貢 獻。然而其身份轉變之后,祖國亦變換為祖籍國,其不再專注于回國報效,在政治 身份得到基本認同的前提下,更多的是傾向于學有所成并在菲律賓這個祖國立足, 學校培養目標的轉向無疑致使華文教育陷入了危險境地。
    由于教育菲化案的徹底實施,學校教育體制、培養目標發生變化的同時,華僑 逐漸意識到英文對于他們及子女在菲律賓社會立足、對當地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部分華僑為了穩固其目前的經濟地位甚至去補習英文,其中正學院的子女也更多地 偏向英文學習。由此,華文教育在海外,在菲律賓就顯得不那么必要,學生的學習 興趣、態度都明顯降低。這直接影響了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質量,更是沖擊了華文 教育在菲律賓的傳播與發展,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二節 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現狀
    筆者將根據漢語教師志愿者經歷,結合2013-2014年度在中正學院所獲信息, 從生源、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情況、教師情況等方面作詳細分析:
    一、 學校師生數量統計
    單從筆者掌握的統計數據來看:1939年創校之初有學生273人;1946年,學生 數迅速增長到720余名;1966年學生總數達到5300名;1970年-1971學年,中正學 院共有學生6000余人,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華僑專科學校。2005年,中正學院師 生共計7000名,這是中正學院的巔峰。
    華僑師范專科學院是菲島華僑師資的搖籃。在創辦的10年間,先后入學者五六 百名,學成畢業者269名。至1969年,合并前的華僑師范專科學校有11屆畢業生 273名,自1969年文史教育系開辦,共有文教二十二屆,畢業生合計180人。2013-2014 年度的華文課程任課教師構成除了中正學院大學部文史教育系畢業生以外,還包括 其合作院校福建師范大學公派教師及由國家漢辦選定福建師范大學排除的漢語教師 志愿者。目前,中小學共有教職員86人,其中中學部教職員38人,小學部48人, 包括6名志愿老師。
    二、 課程方面統計結果:
    1.小學部:
    小學部主要開設華語(書法、作文由華語老師教授)、數學、倫理、綜合等課程。 小學部課程由辦公室統一安排,且盡量保證教師不跨年級教授。據考察,每位志愿 者老師教兩班。任職期間,由于階段限制,志愿者通常需要接任兩次。通過詢問考 察可知,本批志愿者接任時間大致為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2014年1月至3 月。第一學期主要負責2個華語版的課程教授,除了日常華語課程(綜合課型)的 教授還包括書法、作文等。第二學期志愿者接任2各班級,教授華語和綜合。其他 本土老師任一班級任(班主任),每人帶一般華語,1-3班不等綜合課程。
    辦公室統一安排一周工作,即便如此,然而每天沒辦課程設置并不同意,課程 及考試安排需要各班任課老師提前與級任老師商議調整進行。附課表如下(乙組為 高級班,由導師自主安排):
    五年級甲、丙、丁、戊、己、庚組10/21-10/25教學活動計劃
    星期/科目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星期一 10/21 數學 華語 綜合
    星期二10/22 華語 華語 綜合
    星期三10/23 華語(書法) 周會 數學
    星期四10/24 倫理 作文 作文
    星期五10/25 作文 作文 數學
    資料來源:菲律賓中正學院小學部志愿者余雪麗提供
    由于課程時時根據教師任課情況更改,且由課表可以看出,并無考試時間的具 體安排,這一舉動直接導致學生每上完一節課就立即詢問任課老師下節課的安排, 而老師無法適時給出正確解答。此外,考試時間的不確定性,導致學生難以做到充 分溫習,直接導致學生華語成績偏低,部分學生甚至喪失學習華語興趣,產生厭棄 的心理。
    2.中學部:
    筆者任教于中學部三年級,經親身體驗及考察可知:中學部主要開設綜合、華 語、數學、電腦四門課程。其中,綜合包括歷史文化和公民道德兩門穿插上課。中 學部課程管理較好,由中學部辦公室統一安排調整,并打印課表給各班導師(班主 任)。志愿老師通常帶兩班華語,并根據課程進度及比賽安排負責教授作文、中華文 化常識等內容。2013-2014年度志愿者教師主要有兩個學期課程,大部分志愿者教師 都是跨年級授課。一下是筆者在2013年5月-2014年12月任教中一、中三兩個年級 的課表,以做參考:
    課程表
    時間 節數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3:50-14:35 第一節 空堂 作文
    (一乙) 電腦
    (一乙) 華文
    (一乙) 華文
    (三丙)
    14:40-15:25 第二節 華文
    (一乙) 作文
    (一乙) 華文
    (三丙) 作文
    (三丙) 華文
    (一乙)
    15:40-16:15 第三節 華文
    (三丙) 華文
    (三丙) 華文
    (一乙) 作文
    (三丙) 電腦
    (三丙)
     
    經筆者親身教授可知:志愿者通常帶兩個華語版,兩個班級程度分化較為明顯, 并任其中一個班級導師。電腦課導師要帶帶班。由上表可知(不計算節假日及活動、 自然災害等假期):學生每周華文課程共七節。其中包括華語四節、作文二節、電腦 一節。
    由于后期學校進行改革,中學部課程有所調整。年級名稱由“中一、中二、中 三”變為“七、八、九”年級,且學生按照英文成績重新排班。中學逐漸由原來的 四個階段向三階段過渡。因此,筆者在中一年級三個階段結束后,又接任八年一班 的華文課程。其改組課表如下:
    課程表
    時間 節數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3:15-14:00 第一節 作文 華文
    (八一) 華文
    (八一) 華文
    (八一) 華文
    (三丙)
    14:05-14:50 第二節 作文
    (A-) 空堂 華文
    (三丙) 作文
    (三丙) 華文
    (八一)
    15:00-15:45 第三節 華文
    (三丙) 華文
    (三丙) 華文
    (八一) 作文
    (三丙) 華文
    (三丙)
    由以上考察信息可以看出:中學部在此期間驚雷了一個小改革:中學部教師尤 其是志愿者教師出現了跨年級授課現象;后期電腦課取消轉由華文課代替。由此可 見,中正學院改革過程中會出現不適應情況,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出現問題。綜合 跨年級授課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正學院華語教師師資力量并不充裕, 甚至處于缺乏狀態。
    3.大學部:
    大學部設有教育系,主要是與福建師范大學開展“2+2”合作辦學。學生主要是 承認且未來致力于從事漢語教師職業。大學部周末另有語言中心開設華語短期速成 班,一方面是為本土師資培養生力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在菲經商人士掌握一 定基礎的漢語口語技能的需要。其開課時間經由報名人數靈性決定。此外,大學部 還積極爭取申請HSK考點,并開設HSK考試培訓課程。
    通常情況下,大學部華語課程分兩個年級,主要使用福建師范大學推薦的《成 功之路》系列教材,其中語言中心使用的《漢語口語速成》教材。大學部教育系每 個年級各一班。據了解,2013-2014年度,學生數極少。一班9人,另一半11人,
     
    教師2人(下表中用A和B代表)。其華文課程設置如下所示:
    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課程表
    一年級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3:00-14:00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A A A A A
    14:00-15:00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初級漢語I
    A A A A A
    15:00-16:00 初級漢語聽說 初級漢語讀寫 初級漢語聽說 初級漢語讀寫
    I I I I
    B B B B
    16:00-17:00 初級漢語聽說 初級漢語讀寫 初級漢語聽說 初級漢語讀寫
    I I I I
    B B B B
    二年 三級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13:00-14:00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B B B B B
    14:00-15:00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中級漢語I
    B B B B B
    15:00-16:00 中級漢語聽說 中級漢語讀寫 中級漢語聽說 中級漢語讀寫
    I I I I
    A A A A
    16:00-17:00 中級漢語讀寫 中級漢語讀寫 中級漢語讀寫 中級漢語讀寫
    I I I I
    A A A A
    資料來源:菲律賓中正學院大學部福建師范大學公派教師倪重陽老師編排提供
    根據大學部授課情況可知,“學生數量”可謂“慘不忍睹”。這更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學生對于華語的“不感冒”。大部分學生在中小學畢業之后都不會選擇在大學
    繼續學習中文相關專業。
    三、教材使用方面:
    (舊)中三中四仍舊使用由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出版的《初中華文》、《高中華文》 系列教材,其他中小學1-9年級使用社團法人臺灣語言文化社出版的《生活華語》 系列教材。大學部則使用由合作院校福建師范大學提供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 分部分印刷發放給學生使用。
    結合筆者的教授情況以及咨詢調查可知教材使用方面主要面臨如下問題:
    中正學院中學部所選教材包含許多道理哲思,是體味感知中華文化的優良讀本。 正因如此,教育“菲化運動”之后,中正學院由于華語課程課時數極具縮短,教師 教學任務難免家中,其教學內容自然根據進度安排有所刪減。這一舉動直接導致課 文整體難度有所上升,使得學生學習理解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嚴重時不但使學生 產生消極倦怠的情緒,更大大降低了華文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為了萬恒中學四 階段到三階段的合理過渡。中低年級改用《生活華語教材》,改教材生動活潑,相較 而言更接近于日常生活,也因此造成學生尤其是中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對于可文難度 把握不當,忽視日常華語學習,進而導致華語成績乃至華語水平下降。
    除此之外,教師數量也是影響學校華文教育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師缺乏,如若 其因病、因事請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校華文教育的順利進行。由于此前有過 相關闡述,在此不再贅述。
    通過對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現狀調查,我們不難發現中正學院其華文教 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探索海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存 在的問題,為志愿者提供寶貴經驗,對于提升海外漢語課堂的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第三節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制約因素
    一、菲律賓社會因素
    其一,政治環境首先制約著華文教育的生存與發展。菲律賓是一個飽經風霜的 國家,先后經歷了西班牙、美國的殖民統治,二戰期間更是受到日本侵略軍的困擾。 社會環境的動蕩不安使得華文教育的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美國統治時期相對 寬松的政治環境成為中正中學創立、華文教育萌發的良好“土壤”;日軍占領馬尼拉 時期的緊張氛圍使得中正中學華文教育寸步難行;二戰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為華 文教育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條件;菲律賓獨立為了保護菲語、西班牙語、英語的既 得地位又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華文教育的發展。
    其二,菲律賓經濟發展及華僑經濟地位嚴重制約著華文教育的發展。華僑初來 乍到之時,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個人溫飽都難以為繼的狀態根本無力發展華僑教 育;直到華僑社會形成,其發展有所依仗,經濟地位有所提升之時才開始考慮傳承 中華文化的各項事宜。且中正學院從建校、擴校到各項設施職能的完備,都離不開 董事會、校友總會強大的經濟扶持,如捐地購地擴校、設立獎學金等等,強大的經 濟實力是學校繼續發展的動力之一。
    其三,文化因素是影響華文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歷史原因,不論是街邊 建筑風格、街道景區名稱,處處都洋溢著西方文明的氣息。只有少數華僑聚居區如 王彬街則充滿了閩粵風情。東西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這個舉世聞名的島國。在大面積 西方文化的熏陶與渲染下,要使其再去接納中華文化則會產生相當的阻力。
    二、學校因素
    通過對中正學院的統計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菲化運動”之后,華文教育出現 了一系列的不適應現象。包括領導體制、學校生源、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材選 擇、師資力量等多個方面。
    華文學校是海外華文教育傳播的主要陣地。由于教育教育“菲化運動”的影響, 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受到了嚴重威脅。其中,教學體制、課程設置、時間安排等 方面的大大縮減直接反應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與英文課程設計相比,中文課程種類的大幅縮減,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學生學 習華文的積極性。而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更是。中正學院所選取的《初中華文》與《高 中華文》系列教材其中包含許多道理哲思,傳統意義上是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華文水 平的。然而,在課時數縮短的情況下,教師教學任務加重,教學內容必然有所刪減, 課文整體難度提升,這對學生理解學習是十分不利的。嚴重時學生會產生消極倦怠 情緒,大大降低了華文教育的質量。
    此外,教育管理體制也存在隱患。菲律賓中正學院董事會、校長大多具有一定 的教學經驗,即使是商人,也是受過高等水平教育的儒商。他們既對學校的內部運 行機制有較好的掌握,又對華文教育的需求深有體會,這是中正學院穩步發展的重 要保障。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全面沖擊”,學校管理層及各部門出現分工不明確的現 象。各種學生學業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這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了華文教育的有序 發展。
    三、學習者因素
    由于國籍限定,華僑與菲國女子結婚或同居者所生子女,在法律上可為華籍或 菲籍。因而,為了成為真正的中國人,華僑選擇讓子女接中國教育,這也是華校存 在的重要目的。
    然而,由于菲律賓社會環境的變化,教育“菲化運動”以后,大批華僑也已經 完成入籍,這使得華校接收的華僑子女逐漸轉變為菲華混血居多的菲籍華裔青年。 同時,除了在華文學校,幾乎沒有需要使用華語的需要,且大多數華人家庭也多是 使用閩南語進行交談,華文教育逐漸喪失了發展空間。
    隨著學校各項體制逐步將華文教育推向不利位置,越來越多的華人子女對于中 華文化的學習態度、興趣急速下降。掌握多門語言的學生既覺得負擔過重,亦覺得 “華文無用”。華文教育的地位日漸低下。
    綜上所述,華文教育無法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使得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陷 入窘境。
    第四章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發展的新方向
    第一節基本策略
    菲律賓華僑隨著菲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變遷,其社會處境也在不斷 發生變化。不論如何,對長期游走于社會邊緣的華僑來說安定下來才是最好的狀態。 因此,在菲律賓放寬入籍政策之后,他們的“心結”也逐漸解開。在入籍政策的催 化下,華僑對于自己政治身份的基本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菲律賓主流社會對 華人族群的逐漸接納,他們也開始積極主動地融入菲律賓主流文化之中。
    早時華僑社會就被冠以“國中之國”的稱謂,雖然這只是菲律賓同化進程的噱 頭,然而另一層面我們可以窺見華僑對“族群”概念的重視程度。中華文化是中華 民族幾千年來凝結而成的寶貴財富,接受菲律賓多元文化雖易,然而傳統文化確是 不敢輕易割舍的。許多海外華僑無論政治傾向如何,還是不計代價地捍衛對子女的 華文教育叭
    政治認同已是不爭事實,中華文化傳承更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可見,在多 元文化背景下的傳承則是中華文化存續的必然選擇。因此,面對菲律賓文化的多樣 性,我們必須予以尊重和保留,這樣才能為華文教育在這片文化的土地上成長提供 廣闊的空間。此外,我們還要團結菲律賓社會“中華文化傳播的使者”,他們心中對 中華文化的“情結”是中華文化得以在海外留存并傳承下去的不竭動力。
    第二節主要動力
    在“菲化運動”的巨大沖擊下,華校各方面體制與菲律賓教育體制產生了諸多 矛盾。大部分菲律賓華校都因此一蹶不振。中正學院始終堅持改革,穩步發展。華 文教育的性質、培養對象身份改變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改善學校的各項教育 體制就成為重中之重。
    第一,領導體制方面。領導層統管學校全部的管理工作。對于學校組織機構設 立、職員分配、職責范圍都有明確規定。對于中正學院這所華校來說,我們學校的 最高領導不只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更要具備相當的行政管理能力。只有時時刻刻 分工明確、賞罰分明才不會造成紀律松散、無法應對突發事件的狀況。為了加強領
    [1]姜興山.試論融合進程中的菲律賓華文教育[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01): 160-166 導體制的行政能力建設,華校管理者不可以“示范華校”自居,應多走訪當地教育 局以及其他華校訪問,觀摩。率先接收教育就傳達的新指令,在校際間的交流訪問 中互相汲取經驗,創建高質高效的管理模式。
    第二,課程與教材方面。不可否認,中正學院所使用的《華文》課本,其中文 章短小精悍,寓意深遠。然而對于母語非華語的學生,學習起來相當吃力。因此, 調整教材與課程安排的適用度,使教材既“接地氣”又具有“第二語言教學”的特 點是學院發展的最佳選擇。
    第三,師資培養方面。菲律賓中正學院與福建師范大學合辦教育系,“2+2”的 培養模式,輸送本土師資去大陸學習,之后回國做華語老師。此外,中正學院更是 加強與菲華商聯總會、國家漢辦的聯系。國家漢辦自2003年起向菲律賓輸送漢語教 師志愿者,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菲律賓中正學院的師資問題,且得到了大部分學 生的好評。然而,據學校反映,志愿者項目任期時間短、流動性較大,這不利于華 校的長期發展。師資水平的提升是華文教育發展的重要環節,拓展師資培養渠道有 利于華文教育的長久發展。因此,中正學院應加強對本土師資的培訓。誠摯邀請臺 灣、大陸等地高校、校長、優秀教師等來校進行本土師資培訓,并積極參加當地晉 總舉辦的華語研習班,努力提升本土教師的職業素養。除此之外,還應該增強教師 的技能培訓,如書法、電腦、舞蹈等研習,多才多藝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完成華語教
    學工作。
    第三節長久之計
    首先,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是中華文化傳播的良好推動力。
    雖然在菲律賓社會環境、學校等方面都會遇到多重限制因素,然而最積極的應 對方法莫過于尋求華文教育本身的轉變與發展。教育“菲化運動”之后,學校生源、 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方面都大量縮減,直接導致學生整體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 目的不明確、學習興趣持續走低,甚至出現了 “華文無用論”的說法,這使得我們 深深反思華文教育存在的意義。
    既然處于這種尷尬境地,化被動為主動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我們不應該始終被 浪潮趕著走,而是應該增強海外華文教育自身的感染力,讓海外華人重新意識到華 語的地位與作用,這樣海外華文教育才可以重拾雄風。在“宣傳”過程中要注意堅 持適度原則,以免造成“政治色彩”上的誤解。
    其次,在菲律賓華人的政治認同問題解決之后,那么關于教育、文化、認同這 三者的關系就始終系在日程上。華僑融入菲律賓主流社會是歷史的必然,任何力量 都無法阻擋其前進的步伐。而且,大部分華裔在慢慢融入當地生活后,已經淡化了 政治身份、種族意識,真真正正地把自己當做菲律賓人,他們每一天也在為菲律賓 的經濟發展做貢獻,并逐漸得到當地的認可。
    此外,在“潛在宣傳”的基礎上我們更應該為適應當地社會而做岀自我調整。 如借鑒好的語言發展模式,開設“專業型”華文教育,可以提供商務類、師范類等 類型的華語學習,拓展華文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第四節 走入新時代的中正學院華文教育
    雖然經歷了風風雨雨,然而為了嶄新的明天,中正學院仍然在努力前行。中正 學院于2013年5月進行了部分改革,主要表現在教學設備、教材、教育體制的部分 方面。
    首先,學校新引進了許多新興教學設備如每間教室都配有電腦、投影儀。教室 的黑板也改為白板,且都安裝了 CCTV,這對于進一步加強學校監管、約束學生行為、 嚴肅考風考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自引進《生活華語》系列教材之后,其繁簡體字共現的安排使得其在一 定程度上顯得十分“接地氣”。此外,其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使得華文課 程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雖然在使用過程中仍會面臨一些難題,但教材的逐步整 改為新時期中正學院發展華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動力。
    此外,在菲律賓教育“K+12”的指令下,中正學院也正逐漸實現華文教育由“四 階段”向“三階段”過渡的新時期。
    綜上所述,菲律賓這個國家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如今,隨著中華文化 的傳播,傳統文化那種悠久濃郁的文化氣質也在不斷吸引著菲族文化。在異族文化 的交融過程中,兩者不但有了共通之處,海外中華文化的外延與內涵也在不斷地深 化擴展。相信中華文化似火焰沸騰整個菲律賓時,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的發展 也會迎來更加嶄新璀璨的明天。
    第五章結論
    菲律賓中正學院作為菲律賓知名華校,從它肩負時代使命應運而生到一步步發 展壯大成為教育體系完整的優質華校,它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艱辛,它的發展歷程悠 久而綿長。如今,菲律賓中正學院已經走到了第75個年頭,在其發展過程中,我們 也看到了跌宕起伏的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狀況。筆者從中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菲律賓中正學院的發展像一面鏡子,其發展歷程映射了整個菲律賓華文 教育的發展歷程。
    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華僑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遠渡重洋,因為社會地位 低下,身份低微,根本無力興辦教育。而統治者們更是熱衷于其宗教文化的傳播, 對華僑的態度也只是推動菲律賓經濟增長的工具。因此,當時菲律賓還沒有出現真 正的華文教育。
    “美西戰爭”后,美國成為菲律賓新的宗主國。在美國統治菲律賓時期,華僑 的經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為薪傳民族文化,保留其身上留存的中華文化氣質, 華僑決定自己開辦學校。于是1899年第一所華僑學校中西學校建立,它的出現標志 著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時代正式開啟。在中西學校的帶領下,華文教育有了一個短暫 的發展時期。當時,菲律賓華僑紛紛在聚居區興辦學校,在相當大程度上解決了華 僑子女接受華文教育的問題。
    然而,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注定是跌宕起伏的。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占 馬尼拉,許多華僑學校成為一片廢墟,華文學校停辦,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被迫 停滯。直到1945年,菲島重光才得以有喘息的機會,然而戰后校舍的修復仍然十分 艱難,在華僑的積極援助下菲律賓華文教育得以復蘇。
    菲律賓獨立后,為了保障國民地位,菲律賓又開展了 “菲化運動”。雖然菲律賓 華僑學校聯合成立了 “菲律賓華僑學校組織聯合會”,積極與“菲化運動”做抗爭, 但是仍未扭轉大趨勢,教育菲化案最終強制執行。這對華僑學校的沖擊是十分巨大 的,華文課程被迫調整,教育體制、培養目標的轉變使得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地 位日益下降。且隨著菲律賓對華僑入籍政策的放松,菲律賓華僑的政治認同逐漸發 生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菲華融合。
    其次,中正學院是當時全球唯一一所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于 一身即教育體系完整的高等學府,且享有巨大影響力。它的成長經驗是其他華校效 仿學習的榜樣。
    菲律賓中正學院始終堅持其辦學目標,以為華僑社會培養建設人才,為國家儲 備建國力量,為加強中菲文化交流,增進兩國友誼為使命。優質的辦學對象、強大 的師資隊伍、完善的教學基本設施、完整的教育體系都是其發展的絕佳動力。菲律 賓其他華校也要在以上加強建設。
    第三,當“菲化運動”波及到華文教育領域,在華文教育比重逐步削弱的條件 下,華僑學校陷入了危機。大部分學校都因為無法適應而裹足不前,而中正學院雖 然艱難卻仍在前行。通過與其優勢進行對比,發現了在發展過程中社會環境、學校 內部以及學習者等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分析提出華校發展的新方向,如下:
    菲律賓是一個多島國家,它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且人民善良友好,馬來族、 他家祿族等使得語言更是豐富萬千。它又是多宗教國家,除了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之 外,還有佛教、新教等。且由于歷史原因,菲律賓又受西班牙、美國、中國等國家 文化熏陶。以上種種說明菲律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集合體,且其對文化的接收有一 定的基礎。
    因此,筆者以為,菲律賓發展華文教育尤其自身優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對待 多元文化的態度問題。對其多元文化的認同是發展華文教育的重要保障。其次,是 華人自身具備的能動性。生活在菲律賓的華人雖然已經基本完成入籍程序,但他們 內心仍然牽念著祖籍國發展,他們也希望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仍然能感受到中華文 化的氣息。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傳承中華文化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基本保障。
    然而,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挑 戰。單純依賴外部條件的改善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因此需要華校自身進行整改。 自上而下,從高層管理體制到教師培養管理,從教學設施配備完善到教材選擇調整, 內部的改革與更新是華文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
    然而,菲律賓社會畢竟是海外大環境,其社會發展不可能與華文教育的發展完 全適應,因此,筆者以為,為了讓中華文化可以更好地扎根生長,應該努力提升中 華文化的適應性,尤其是與菲律賓社會發展相適應。
    首先,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將其放置于海外將會產生巨大 的吸引力。雖然教育“菲化運動”以后,華文教育的地位相對逐漸降低,然而中華 文化的魅力卻是無可比擬的。我們需要合理利用其豐富性,努力創新提升其文化競 爭力,這樣在眾多文化的映襯下,慢慢地中華文化在異國土地上必定會大放異彩。
    其次,筆者以為華僑歸化入籍以后,政治認同的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菲化運 動之后,尤其是教育菲化案的徹底實施,讓我們意識到文化教育的認同是華文教育 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面對此種情況,我們不應該排斥,而應該積極應對,增強 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將是華文教育發展的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一、 英文文獻:
    1.Alfonso Felix, Jr.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1570-1770, Manila: Solidaridad Publishing House, 1966
    2.Gerald A. McB eath,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hilippine Chinese, Ressearch Monograph No.8,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3.
    二、 中文著作
    (一) 紀念刊物及回憶文集
    1.菲律賓中正學院簡介[M].中正學院,1992
    2.菲律賓中正學院大學部校友聯誼會慶祝母校大學部創立卅周年紀念特刊[M]. 中正學院,1995.
    3.中正學院七十年一一菲律賓中正學院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特刊[M].中正學院, 2005.
    4.1945-2005正友輝煌——菲律賓中正學院慶祝成立六十周年鉆喜紀念特刊[M]. 中正學院,2005
    5•鮑事天.養浩集[M].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6
    6. 鮑事天.養浩集(續篇)[M].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9
    7.鮑事天.詩田言論選集[M].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1
    8.蘇秀康.菲律賓中正學院附設泉笙培幼園園史[M].菲律賓中正學院,2000
    (二) 專著
    1.蔡德奇,江永良•華僑華人的新發展[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2.陳鴻瑜.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M].三民書局,2003
    3.陳烈甫.菲律賓的歷史與中菲關系的過去與現在[M].正中書局,1968
    4.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M].海外出版社,1958
    5.鄧英達.我在商總三十年[M].菲華商聯總會,1988
    6•東南亞地區華文教育文集[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7.福建華僑檔案史料[M].檔案出版社,1990
    &洪玉華•融合——菲律賓華人[M].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1990
    9.黃滋生,何思兵•菲律賓華僑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10.金應熙.菲律賓史[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11.姜興山.戰后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1945-1976) [M],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
    12.梁應明.東南亞史[M].人民出版社,2010
    13.劉芝田.中菲關系史[M].正中書局,1964
    14.林懋義.菲華集[M],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8
    15.林莆田.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16.劉伯驥,黃文山•華僑名人傳[M].華僑協會總會,1984.
    17.吳前進•國家關系中的華僑華人和華族[M].新華出版社,2003.
    18.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第三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M].華語教學 出版社,2001
    19.張存武,湯熙勇.《海外華族研究論集》[M],華僑協會總會,2002
    20.張其旳.《中菲文化論集》[M].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0
    21.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22•趙振祥.《菲律賓華文報史稿》[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三、中文期刊
    1.陳真.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問題及對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 (04): 26-30.
    2.蔡武.淺談PRAAT語音分析軟件在菲律賓華校漢語語音教學中的應用[J].現 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 (01) : 148-149.
    3.陳榮嵐,唐微文•擴充•穩定•提高——談華文教師隊伍的建設[J] •海外華文教 育,2000 (02): 29-32.
    4.蔡鐵民.深受敬仰的華教賢哲一一邵建寅先生熱心華教記[J].海外華文教 育,2000 (01): 65-67.
    5•陳穎.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改革[J].八桂僑史,1997 (03) :7-10.
    6.戴鳳春•菲律賓華文教育掠影[J]?海內與海外,2006(06):67-70
    7.東南亞地區華文教育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育研究,1996(06):19-21.
    &吳端陽.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演變及其振興對策初探[J].教育研 究,1996 (02) : 75-80.
    9•范啟華•談漢語教學志愿者“菲律賓模式”的作用及經驗[J].海外華文教 育,2005 (04) :71-76.
    10.耿紅衛.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及現狀[J].廣西社會科 學,2007 (05) : 183-186.
    11.耿紅衛.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及現狀[J].廣西社會科 學,2007 (05) : 183-186.
    12.姜興山•試論融合進程中的菲律賓華文教育•載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14(01): 160-166
    13.姜興山,李凌晨.教育“菲化運動”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J].南洋問題 研究,2013(01):73-81
    14.賴林冬.菲律賓華文學校的發展和現狀探析[J].八桂僑刊,2013, 01:63-66.
    15.李敏.論當前海外華文教育的熱潮與地方大學的作為——基于福建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5,05:125-128
    16.林蒲田.海外華文教育溯源[J].海外華文教育,2000 (01) :22-26
    17.連志丹•海外教育學院/國際學院代表團訪問菲律賓和印尼[J].海外華文教 育,2008 (02).
    18.潘露莉.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華人教育[J].華僑華人歷史研 究,1996(02) : 44-49.
    19.潘露莉.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華人教育[J].華僑華人歷史研 究,1996(02) : 44-49.
    20.潘露莉.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華人教育[J]•華僑華人歷史研 究,1996, 02:44-49.論文部分:
    21.秦瑤.略談菲律賓華文教育[J].考試周刊,2009(10) : 11-12.
    22.沈紅芳.菲律賓的華僑華人研究現狀及其思考[J].東南亞研 究,2009(06) : 79-85.
    23.沈紅芳.菲律賓華校的嬉變及其誘因探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 究,2004(02) : 36-44.
    24.沈立新.馬尼拉唐人街的歷史變遷[J].史林,1992(04) :81-8&
    25.吳端陽.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演變及其振興對策初探——菲華文教育考 察報告[J].泉州師專學報,1996(01) :48-52.
    26.吳端陽.東南亞華文高等師范教育初探[J].泉州師專學報,1998.
    27.吳勇毅•新時期海外華文教育面臨的形勢及主要變化[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02):13-22.
    2&王炯,洪明.菲律賓華文師資隊伍現狀與建設思考[J].海外華文教育,2011 (04) : 99-103.
    29.王燕燕.臺灣在菲律賓發展華文教育述論[J].臺灣研究集刊,1998 (03) :72-77.
    30.夏明菊.菲律賓華校華文教育教學改革芻議[〕]•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 報,2010 (01) :75-80.
    31.楊子菁•菲律賓華語師資隊伍及師資培訓現狀述評[J].八桂僑刊,2000 (02) : 22-26.
    32.周聿峨•戰后菲律賓的華文教育[J].東南亞研究,1993.
    33.周南京.戰后海外華文教育的興衰[〕]•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01)
    34.張國才.菲律賓華文學校的歷史和現狀[J].南洋問題研究,1992(01) :82-8&
    35.章石芳.構建菲律賓特色的華文教育體系——兼論新時期菲律賓華文教育的 發展路向[J].海外華文教育,2004(04) : 69-74.
    36.章石芳,盧飛斌.菲律賓華裔中學生族群文化認同調査研究[J]•福建師范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06): 134-143.
    37.章石芳•論轉型時期的菲律賓華文教育[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4 (06) : 144-147.
    四、學位論文:
    1.陳小榮.從華文教育的角度看海外華人的文化追尋[D].暨南大學,2012.
    2.陳君楣•菲律賓華校學生中、英、菲語言態度、語言學習動機的比較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06.
    3.陳滿琪•菲律賓華文教師教學策略與工作滿意度、自尊的狀況及其關系研究 [D].福建師范大學,2005.
    4.范啟華.教育菲化案及其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08.
    5.方飛•菲律賓華校生源現狀分析[D].中山大學,2012.
    6.劉許.菲律賓華文教育支持者分析研究[D].暨南大學,2011.
    7.劉蕓.菲律賓華校學生的華語學習動機與華校的激發策略[D].暨南大 學,2011.
    8.盧飛斌.菲律賓華族中學生族群認同特點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 學,2010.
    9.孟若虹•從菲律賓華裔學生的漢字偏誤看綜合課的漢字教學[D].福建師范大 學,2012.
    10.王文慧•菲律賓馬尼拉嘉南中學漢字部件教學的考察與分析[D].福建師范大 學,2012.
    11.王敏•菲律賓大馬尼拉地區高等院校漢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D].中山大 學,2012.
    12.鄒曉菠•菲律賓華校學生語言態度和文化認同相關因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 學,2012.
    13.章石芳.族群文化認同視野下菲律賓華族移民母語教育發展及方略研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11.
    14.張明珠.菲律賓華語教師對華校學生問題行為認知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 學,2007.
    五、中文報刊:
    1•記者楊子巖.海外華校怎樣“留根” ? [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10-27.
    2.記者高建進.福建師大海外華文教育獲好評[N].光明日報,2005-04-10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6585.html

    上一篇:印尼丹格朗華校華文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下一篇:基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校本課程建設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