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泗水華僑教育的歷史概況 11
第一節印尼華僑教育的歷史回顧 11
第二節二十世紀前泗水華僑教育的萌芽 15
第三節 泗水近代華僑教育的產生和初步發展 17
第四節 二戰后泗水華僑教育的興衰 18
第二章現階段泗水華文教育迅速發展的歷史背景 21
第一節 冷戰后印尼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 21
第二節印尼政府逐步放寬華文教育政策 22
第三節中印尼合作推動華文教育發展 24
第四節泗水華人社會的積極回應 25
第三章 泗水華文教育的現狀 27
第一節 泗水華文教育的辦學形式 27
第二節 泗水華文教育師資現狀 30
第三節泗水華文教育學生現狀 37
第四節泗水華文教育教材現狀 40
第四章 泗水華文教育的前景分析 43
第一節泗水華文教育發展的有利條件 43
第二節泗水華文教育面臨的不利因素 47
第三節泗水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50
結論 54
主要參考文獻 58
附錄咅盼: 63
Contents
Preface 1
Chapter 1 The General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 Surabaya 11
Section 1 The Historical Review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 Indonesia.... 11
Section 2 The Germination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 Surabaya Before the Twentieth Century 15
Section3 The Emergence and Initi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 Surabaya in Modern Time 17
Section 4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in Surabaya After the Second Word War 18
Chapter 2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on the Stage????? 21
Section 1 The Situation of Indonesia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hanged Profoundly after the Cold War 21
Section 2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Make Chinese Educational Policy
More Flexibly 22
Section 3 The Chinese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China and Indonesia 24
Section 4 The Active Response from the Chinese in Surabaya 25
Chapter 3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27
Section 1 The Running Method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27
Section 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30
Section 3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37
Section 4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xtbooks for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40
Chapter 4 The Prospect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43
Section 1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43
Section 2 The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47
Section 3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urabaya 50
Conclusion 54
Reference 58
Postscript 63
/ 1—
刖吞
一、本文的選題動機
僑團,僑報與僑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是保存和延續 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重要力量。其中海外華僑華文教育的興衰不僅是華僑華人在 居住國社會政治地位、經濟實力、文化昌盛的風向標,而且也是海外僑團、僑報 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華僑華文教育的興衰可以說是影響海外華僑華人社會 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二^一世紀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崛起,華文教育在海 外的發展將遠遠超越它所蘊涵的歷史功能,承載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成為中華民 族復興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標志。
東南亞作為海外華僑華人的主要聚居地,華僑華文教育的發展經歷了漫長、 坎坷的歷史,從萌芽到興盛、從巔峰到低谷,從衰落到復興。這一坎坷發展歷程 所折射的并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文化的命運,它實際上是近現代東南亞華僑華人社 會發展的一個縮影。伴隨著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的形成、發展與變化,東南亞的 華僑華文教育也經歷了如下幾個歷史階段:私塾教育階段(鄉土認同);國民教 育時期(即華僑教育階段,中國認同);海外漢語教學階段(所在國認同)。
回顧歷史,早期移民漂洋過海,或為生存、或為發展,期望有朝一日衣錦還 鄉,光宗耀祖。為了在他鄉求得生存,他們以地緣、血(宗親)緣、業緣為紐帶, 促成了早期華僑社會的產生。為了使其子弟不忘家鄉語言、文化與禮教,不至數 典忘祖,他們興辦私塾、義學、書院等,以中國古籍經典教導本族本鄉子弟。此 可謂東南亞華僑教育的孕育啟蒙時期,為華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19世紀末期,海外僑民的經濟實力促使清政府一改其排斥敵視海外華僑的 政策,先設領保護,繼而拉攏利用。昔日的“化外之民”一躍成為“天朝寵兒”, “南洋客”,“金山客”也被民間視為顯貴,爭相巴結。海外華僑政治、經濟、社 會地位的轉變催生了華僑早期民族意識的萌芽。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與中華 民國的成立進一步激發了海外華僑的民族意識,華僑民族主義的高漲成為近現代 中國歷史的輝煌篇章。民族主義是指由民族意識喚起的對本民族的感情、態度等, 表現為對民族的全面忠誠與奉獻。華僑民族主義的主要內容便是對中國社會、文 化、政治的全面認同與忠誠。①其基本特征是華僑對中國的認同由家鄉認同逐漸 上升到對中華民族以及中國政府的認同,政治認同代替文化認同成為他們對中國 認同的主要形式。②表現為華僑視自己為中國人,把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 方面的事務視為自己的當然責任,積極參與。中華民族主義強化了東南亞中國移 民的中國國民觀念,催生了以培養中國僑民為宗旨的近代華僑教育的產生。
1901年,荷屬東印度創建了第一間正規的華僑學校一一“巴城中華會館中 華學校”,為東南亞現代華僑教育的濫觴。接著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緬甸、 菲律賓、越南及泰國等其他東南亞各地近代華僑學校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創建起 來。不僅如此,華僑中學、女子學校、師范學校、職業學校都有所發展。到1941 年,東南亞各地華僑學校小學共計2,852所、中學90所、師范學校37所、職業 學校16所、補習學校18所,學生236,342人。③這標志著華僑教育已經開始發 展成為獨立的教育體系。1942年日本侵略軍攻占了東南亞,華僑教育遭受嚴重 劫難。二戰結束后,中國成為“五強”之一,東南亞華僑華人的愛國熱情空前高 漲,華僑教育在戰爭的廢墟上開始了艱難的恢復重建工作,舊校復辦、新校建立, 師資力量加強、設備條件改善,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1956年,南洋大學在新 加坡正式成立,這樣,一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完整的華僑教育體系在東南亞基本 形成,華僑教育達到鼎盛。
1950年代開始,完全獨立后的東南亞各國都不同程度地推行排華和同化華 僑華人的方針,在華僑教育方面實施了限制乃至禁止的政策。同時,中國政府正 式宣布放棄雙重國籍政策,鼓勵華僑歸化于當地。華僑的政治認同發生根本變化, 即從認同于中國轉變為認同于當地政府,④華僑社會向華人社會轉型。華僑教育 也隨之逐漸演變為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文萊等國繼 續存在,而在印度尼西亞(下稱印尼)、緬甸以及印支三國則被完全禁止。東南 亞華僑教育經歷了二戰后的短暫繁榮后開始走向衰落。馬來西亞和印尼曾經是東 南亞華僑教育發展得最好的兩個地區。二戰后,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該國華人 社團領導下,得以繼續發展并取得驕人成績。華文獨立中學從1962年的16所、
①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0年第4期,第111頁。
②張堅:《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展研究(1912—1928)》,2002年,第2頁。
③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65頁。
④J. Cushman & Wang Gungwu,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Two,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 pp. 1-24.
學生2萬余人,發展到2004年的60所、學生53,000多人。①而印尼的華僑教育 根本不復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印尼政府對華僑教育所實施的強制禁止政策。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進入1990 年代,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以及香港、臺灣等地資本在全球投資的迅速增長,華 語成為亞洲乃至世界舞臺上的一種重要語言,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華文 教育開始在全球升溫。與我國有著特殊淵源的東南亞各國,伴隨著與中國經貿、 旅游、文化交往的增多,在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相繼調整了對華僑華 人的政策,并制定和實行了推動和普及華文教育的措施。1979年以來,新加坡 每年開展一屆推廣華語運動,1988年后進一步采取措施提高華文教學水平。1980 年代末,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開始對華文教育采取寬松政策。 1990年代初,柬埔寨、老撾也解除對華文教育的禁令,允許開辦華文學校,東 南亞華文教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為印尼解禁華文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1990年8月8日,中國和印尼正式復交,雙方經貿、外交往來更加頻繁。
鑒于周邊國家都已改變對華文教育的態度以及本國對華文人才的需求日增,印尼 政府于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旅游、商業等領域有限度地放寬華文教育政策。1998 年蘇哈托政權垮臺后,新政府進一步解除對華文的諸多禁令,把華文教育納入教 育部校外教育司管轄。該舉措為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在 這種有利形勢下,印尼的華文教育從秘密的家庭補習到半公開的私人華文補習 班,并最終發展成為大量的以多種形式公開舉辦的華文補習學校、三語(華語、 英語和印尼語)學校等。同時,印尼華人積極行動起來,成立華文教育統籌、協 調機構來推動各地華文教育的發展;2005年1月,他們又成立了全國華文教育 協調機構聯合秘書處,籌劃全國華文教育工作。然而,由于30多年的斷層,華 文教育的發展不是政府放寬政策就萬事大吉,它面臨師資、教材、語言環境等多 方面的嚴重困難。其發展現狀怎樣?前景又如何呢?這就引起了筆者對印尼華文 教育這個課題的興趣。恰好筆者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在印尼第二大城 市泗水(Surabaya)智星大學中文系支教華文,對泗水華文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 了解和認識。泗水是印尼華人主要的聚居地,歷史上曾是爪哇島乃至全印尼華僑 教育的中心之一,如今泗水華文教育的發展因規模大、速度快、成效好在印尼口
①(馬來西亞)王瑞國:《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與華文教育》,2005年,第16頁。 碑極佳,同時又與印尼其他地方的華文教育在華文師資、學生、教材等基本元素 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因此,本論文選擇的題目是“泗 水華文教育的現狀和前景”,力圖在考察泗水華僑教育這一歷史大背景的前提 下,在對泗水華文教育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論述的基礎上,探討其發展前景。
相關名詞基本概念的界定
在研究本課題之前,有必要先弄清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的區別與聯系。而要 弄清這一問題,還得從華僑與華人的概念界定說起。“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 中國公民。①凡屬我國政府派往外國的公務人員、留學生、勞務人員和出國訪問、 考察、講學、游歷的人員以及經常出入境的我國邊境地區的居民則不能稱為華僑;
“華人”指原是華僑或華僑后裔,后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國國籍者。②可見,判 別“華僑”與“華人”的最主要依據是國籍,由于我國的國籍法不承認雙重國籍, 那些加入外籍的中國血統公民,即失去“華僑”身份而成為“華人”。
明確了這一點,“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就會顯現 出來。“華僑教育”又稱中國僑民教育,是在僑居地主要由華僑社會自己興辦的, 對中國僑民進行中國語言文化和科學知識的教育,同時還包括中國為吸納華僑子 弟入學所施行的教育,受中國的教育法令制約和中國教育管理機構的管轄,學歷 得到中國承認,是中國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華文教育”系華人在入籍國對華 僑、華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學習中文的人士施以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教育,也包 括我國在國內開辦的面向海外的華文教育。③從上述定義,可以明顯地看出華僑 教育與華文教育關系密切,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華文教育源于華僑教育,有 共同的教授漢語言文化的內容,都負有弘揚中華文化于四海的任務。但兩者之間 的區別亦十分明顯:
1、教育性質不同。華僑教育是中國本土教育在海外的延伸,是獨立于所在 國教育體系之外自成體系的僑民教育;而華文教育是所在國華人的一種民族語言 文化教育,為所在國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由于1955年以前中國實行雙重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 次會議通過,根據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于修改〈中 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決定》修正,
http: //www. qingdao. gov, cn/n 17 2/n 1191 /n975 800/n9 81811/131210.html.
②國務院僑辦:《關于華僑、歸僑、華僑學生、歸僑學生、僑眷、外籍華人身份的解釋》(試行)(國僑發 1984年2號),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編:《僑務法規文件匯編1955 —1999》,第153頁。
③林蒲田:《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8頁。
籍,故華僑教育也構成當地教育的組成部分。)
2、 教育對象不同。華僑教育的對象是華僑及其子女;而華文教育的對象不 僅是華人子女,也包括非華人學生。
3、 教育目的不同。華僑教育以華文為教學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教學內 容,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式人才;華文教育則以提供中國的語言 文化教育為宗旨,培養學生成為掌握華語的人才。
可見,華僑教育強調中國化,華文教育則強調當地化。本文所論述的“華僑 教育”主要指1966年之前印尼華僑在當地為其子弟所興辦的教育,“華文教育” 主要指1990年代以來印尼社會興起的漢語言教學。
需要指出的是:關于貨幣換算,現在基本上穩定在1元人民幣兌換1,100 印尼盾左右。
二、本課題的研究現狀
印尼瓦西德總統執政后,實行多元文化社會主張,推行民主改革,解禁華文 教育。華文教育在師資培訓、教材編寫和漢語水平考試(HSK)等方面取得了突 破性進展。隨著印尼華文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政府對其支持力度的加強,近 年來這方面研究成為華僑華人研究的一個熱點,引起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注。
國外學者:
新加坡學者廖建裕的《現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 年)一書中《印尼華人的教育》一篇探討了 1970年代以前印尼華人教育的歷史, 并對土生華人與新客華人的教育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1957年之前,許多土生 華人通過華僑教育而“漢化”,1957年之后,隨著政府教育政策的轉變,年輕一 代逐漸“土生化1966年所有華校關閉后,“土生化”更加迅速。《印度尼西亞 華人少數民族的文化》(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Minority in Indonesia, Singapore: Times Books International, 1977) 一書包括10篇文章,其中《印尼華人教育今 昔》一文,認為1970年代后印尼華人的教育已被同化入當地社會。
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符福金主席的《機遇與挑戰》(載《印尼焦點》,2002 年10月)一文指出印尼的華文教育正面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華教工作者 要抓住機遇辦好華文教育。《印尼華文教育的前景》(載容子主編的《泗水千島日 報系列叢書》,香港千島出版社,2003年)一文回顧了印尼華僑教育的往昔,介 紹了現在的發展情況,并指出印尼華文教育的宣傳推廣工作已基本完成,當前的 主要任務是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凝聚華社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創辦包涵全部 教育內容的三語國民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
泗水弘華師友會理事長楊景雯的《泗水興化堂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一文 介紹了印尼華僑教育被禁止到現在,泗水興化堂基督教華人教會為保持華文教育 所做的大量工作,指出當前泗水華文教育中存在著法律、組織、師資、教材等方 面的問題和困難,華文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印尼的國情、政情、僑情及其需要進行 華文教學。
國內學者:
暨南大學黃昆章教授:所著《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馬來西亞華校 教師會總會出版,2005年)一書論述了印尼華僑教育產生、發展、興盛、衰落、 消亡的歷史以及當前華文教育的發展概況。其中對華僑教育的發展歷程論述詳 細,然而對當前華文教育發展狀況的論述則相對比較概括。主編的《華僑華人百 科全書•教育科技卷》對印尼華僑教育時期的機構設置、出版圖書、教學思想、 教學單位以及印尼政府的教育政策等都有詳細的論述,為研究印尼華僑華文教育 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李學民合著的《印尼華僑史》第五章第四節涉及到印尼華 僑的教育事業,詳細論述了印尼華僑教育的發展演變以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揭 示了印尼華僑教育的滄桑進程。《印尼華文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載《八桂僑史》 1998年第2期)一文回顧了印尼戰后華僑教育的歷史,并對印尼政府1990年代 中期以來的華文教育政策進行評析,認為印尼同化華人的總政策未變,對華文教 育持過分樂觀態度是沒有根據的。《關于印尼發展華文教育的幾點思考》(載《東 南亞縱橫》2002年第12期)一文論述了當前印尼華文教育的幾種辦學形式,并 分析了其發展前景、教育宗旨、辦學理念、師資培訓和教材等方面的問題,認為 印尼華人應該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時機,把華文教育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暨南大學溫北炎教授:《印尼華文教育的過去、現狀和前景》(載《暨南學報》 2001年第4期)一文著重論述了當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主要從官方合作的角度分析了其前景,認為中印尼兩國的合作交流將進一步推動 華文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印尼華文教育的新形勢與幾點看法》(載《東南亞研 究》2000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印尼華文教育的新形勢與局限性的分析,提出 要正確看待印尼局勢和華文教育的發展。《印尼華文教師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載《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9期)和《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 卷調查》(載《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兩篇論文通過對印尼華文教師和華 人的問卷調查,進一步了解到印尼華文教師隊伍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華人 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程度。
北京大學周南京教授:《印度尼西亞泗水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載《華僑華 人問題概論》,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一文論及泗水華僑教育的演變, 尤其對五六十年代的華僑教育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華文 將日益顯現其重要性,但在印尼將會發展的是華文教學,而不是以前的華僑教育。 主編的《世界華僑華人詞典》是一部綜合性大型工具書,其中部分內容涉及印尼 華僑華文教育。
廈門大學蔡仁龍教授:和溫廣益等合著的《印度尼西亞華僑史》(海洋出版 社,1985年)全面客觀地論述了印尼華僑的歷史,對印尼華僑教育事業產生的 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等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論述。《印尼華文教育芻議》(連載于《海 外華文教育》2000年第4期和2001年第1期)一文認為當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 展應吸收歷史經驗教訓,結合印尼國情、社情和華人狀況,面向本土、面向實際、 面向未來,并對華文教育中存在的師資、教材、生源等問題進行分析探討,提出 參考意見。
黃鳴奮的《風險與機遇:當前印尼華文教育的態勢》(載《海外華文教育》 2005年第3期)一文分析了當前印尼華文教育的基本態勢和要處理好的關系, 認為印尼華文教育正向第二語言、多元文化、國際化等方向轉變。郭平的《印尼 巡回教學總結》(載《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總結 了自己在印尼10個月的華文教學情況,對教學中存在的師資、教材、課堂教學 方法等問題以及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的基本情況,有著深刻的直觀感受和認 識。周聿娥、陳雷的《淺析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蘇及前景》(載《比較教育研究》 2003年第9期)一文從全球化角度分析了印尼華文教育興起的原因和發展前景 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師資、教材等問題。陳秀容的《全球性漢語熱的區域反應》(載 《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一文從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分析了近年 來印尼華文教育的變革,并指出目前的華文教育熱潮對印尼華人、印尼社會以及 中印尼兩國關系,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顏天惠的《印尼華文教育的新發展》 (載《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4期)一文對印尼華文教育熱潮出現的原因及特 點做了論述。此外,楊子菁的《關于東南亞華文師資培訓工作的思考》(載《海 外華文教育》2003年第1期)論文、李定國的《對東南亞地區華文教育發展道 路幾個問題的思考》(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論文、連志丹的 《臺灣現階段大力扶持海外僑教的措施與借鑒》(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 年第3期)論文、梁英明的《戰后東南亞華文教育發展趨勢與困境》(載《華僑 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論文等,在部分方面也涉及印尼華文教育問題 的研究。
臺灣學者對印尼華文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李恩涵的《東 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十六章第二節敘 述了印尼華僑教育的興衰歷史。邱炫煜的《近二十年來印尼華人的教育困境與來 臺升學的輔導措施》(載張啟雄主編:《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臺北:中華民 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3年),敘述了印尼華僑教育的興衰歷史及近二十年來 臺灣為印尼僑生來臺升學所作的大量工作和成果,認為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 化,印尼華人學習華文的困境終將逐漸得到改善。楊少珍主編的《印尼華僑志》 (臺灣華僑志編撰委員會編印,1962年)第五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印尼華僑教育 的歷史演變,但由于其政治立場的局限性,對1949年10月以后傾向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的僑教事業沒有加以論述。
以上諸位中外學者對印尼華僑華文教育的研究頗豐,對泗水華文教育的研究 亦有所涉及。這些為筆者從事此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迪。不過,從已有的 成果看,許多學者簡單地用“華文教育” 一詞來涵蓋華僑華文教育,這不僅將長 達半個多世紀(從辦新式學校算起)的華僑教育史湮滅,也不利于認清今日華文 教育的實質。另一方面,專門把泗水華僑華文教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研究的 尚不多見,尤其是對泗水華文教育現狀的研究更是薄弱。作為印尼華文教育的一 部分,泗水華文教育實力雄厚、發展迅速、其影響力遍及整個東爪哇乃至全印尼。 對泗水華文教育的研究,不僅有利于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現狀有大致的了解,從而 便于我國制定恰當的扶助政策、處理好中印尼兩國關系,而且對于當地的華文教 學實踐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本文通 過回顧泗水華僑教育的歷史、分析其現狀和前景,對印尼華文教育問題予以初步 探討。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 田野調查方法:運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從社會現實中收集有關社會事實 的信息資料,并對其作出描述和解釋。本文對泗水華文教師和學生進行了社會問 卷調查;并直接訪問了當年華校的校長、資深教師、學生以及當前華文教育的一 些領導人、部分華文教師和學習華文的學生等,并對所得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論述。
2、 個案研究方法:以一個典型的事例或人物為具體研究對象,對其人其事 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以了解其特性及發生發展的規律。進行個案研究往往 能達到一葉知秋的效果。本文通過透視一名爪哇族華文教師的從教經歷,分析當 前泗水華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3、 歷史文獻研究法:通過《佛國記》、《瀛涯勝覽》、《諸番志》、《南洋情報》、 《荷印華僑教育鑒》、《華僑教育新論》、《印度尼西亞華僑問題資料》等古籍和當
代文獻史料,整理出有關古代泗水中國移民以及僑民教育的史料,理清泗水華僑 教育發展的脈絡,既方便與當前的華文教育形成對比,又有助于理解華文教育過 程中各種問題的歷史淵源。
4、 社會學問卷調查方法:把調查項目以書面形式列出,分發或郵寄給有關 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本文所用數據大多來自于 泗水社會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筆者在采集到的問卷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運用歷史計量法在對數據資料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進 一步進行定性分析。
三、對所使用的主要資料的說明
1、筆者的問卷調查資料
筆者在泗水智星大學中文系教授華文期間,以泗水的華文教師和學習華文的 學生為對象,分別抽樣進行了問卷調查。教師問卷共設25個問題,內容包括: 個人基本情況、教學情況、參加師資培訓情況、對師資培訓的評價、急需解決的 問題等(詳見附錄一:泗水華文教師問卷調查表)。學生問卷共設16個問題,內 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華文背景、學習華文的目的動機、對華文的態度等 (詳見附錄二:泗水學生問卷調查表)。問卷發放方法:主要是請學校負責人、 認識的中國朋友(也在泗水教授華文)以及比較熟悉的當地華文教師代發,還有 就是筆者參加泗水一些社團活動時當場發放。教師問卷總計發放100份,有效回 收率45%,計45份。學生問卷總計發放200份,有效回收率98%,計196份。
2、筆者的采訪調查資料
筆者在泗水期間,參加泗水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弘華師友會、新中 補習學校、中中補習學校等學校和社團的一些活動,對這些機構的主要負責人 進行了面對面的采訪調查,了解泗水華僑教育的歷史和當前華文教育的整體發 展狀況。此外,筆者利用在智星大學支教的機會,與該校的華文教師、學生以 及接受我們培訓的他校華文教師,還有同樣在泗水教授華文的中國教師等深入 接觸,了解泗水華文教育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在這些采訪調查的 基礎上,本文獲得關于泗水華文教育的一手口述調研資料。(詳見附錄三:個人 采訪調查記錄)
第一章 泗水華僑教育的歷史概況
泗水是印度尼西亞(印尼)最大的商貿港口城市,交通便利,宋元時期有不 少中國人抵此經商,住蕃不歸。16世紀末,泗水已成為華僑重要的商業中心之 -O①20世紀前半期,又有大量中國人涌入。1930年,泗水華僑達38, 000人, 占全市人口 (341,000人)的11. 1%。②華僑數量的增加和華僑社會的繁榮為華僑 教育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和僑居地社會的變遷對華僑教育有深刻 影響;同時,泗水華僑教育也是整個印尼華僑教育進程的一部分。因此,本章在 回顧印尼華僑教育的基礎上,力圖以泗水華僑社會、中國、印尼三方面形勢的發 展變化情況為歷史背景,概述泗水華僑教育的歷史。
第一節印尼華僑教育的歷史回顧
印尼位于亞洲東南部,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18, 110個島嶼組成,有 人居住的約6, 000個,海岸線長1.8萬公里。③早在漢代,中國與印尼群島之間 就有了海上航線。④到了魏晉時期,僧侶往來增進了雙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宋元 時就有華僑因經商、戰爭等原因留居印尼群島各地。明中葉開放海禁后,在民間 出海貿易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印尼華僑人口逐漸增多。清中期海禁松弛后,華僑 出國絡繹不絕。到鴉片戰爭前夕,印尼華僑約27萬。⑤鴉片戰爭后,又有大量契 約華工出國,印尼華僑數量激增,1880年達34萬。20世紀早期中國國內的戰爭 形勢,又使得大量中國人移民到東南亞,1940年印尼華僑達143萬。⑥不僅如此, 華僑在商業、手工業、采礦業等行業也取得突出成就,大大推動了印尼華僑社會 的形成與發展,同時也為華僑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印尼最早的華僑教育場所是1691年在巴城(今雅加達)的華人公館倡議下 建立的私塾式的義學。辦學經費由公館承擔,學生有三四十名,后因管理不善而
①李長傅:《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31頁。
②(英)W.J.凱特著,王云翔、蔡壽康等譯:《荷屬東印度華人的經濟地位》,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第110頁。
③孔遠志:《中國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7頁。
④李金明、廖大珂:《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頁、4頁。
⑤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頁。
⑥溫廣益、蔡仁龍等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180頁。
停辦。1787年,華僑又在華僑廟宇金德院內重辦義學,即明誠書院。義學和書 院都采用舊式私塾的教育方式,“掌教”(即教師)多由福建漳州、泉州等地來的 落第秀才擔任,以閩粵方言教學生,背誦四書五經。由于當時交通不便,不易聘 請到教師,有時便叫寺廟僧侶來任教,水平之低可想而知。盡管如此,1900年 全印尼有439間私塾和義學,學生7, 835人。①可以看出,印尼華僑試圖通過中 國式教育來達到保存自己文化脈絡的努力是有一定傳統的。
19世紀末以后,由于清政府、維新派和革命派在東南亞各埠的宣傳活動, 華僑的民族意識在宗族、家鄉意識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中華民族主義興起。華 僑民族主義的核心是中國認同,這種認同以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為基礎,發展到 對中國國家的政治認同。②華僑民族主義和對中國國家認同的突出表現之一便是 興辦華僑教育,它成為維護華僑在政治、文化和心理上認同于中國的重要紐帶。
1901年3月17日,巴城中華會館創辦了印尼華僑社會第一所新式學校一一 中華學堂,標志著印尼近代華僑教育的誕生。兩年內,中華學校增至13所,1908 年增至44所。③1911年荷印華僑學務總會成立,協助解決華校師資、經費及教 學設備等問題,對華僑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滿清政府認識到 海外華人在政治與財政支持上的重要性之后,就增加了與荷屬東印度華人的接 觸。一些中國官員被派遣至東印度去督察華校,獎學金也頒給華族子女到中國學 習。④中華民國成立后,更加重視華僑教育,把華僑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 程,先后頒布約50項僑民教育的政策和法規,規范海外僑教。1912年華僑學校 65所,學生5,451人:1919年為215所,學生15, 948人;1926年則增至313 所,學生31,438人。⑤
20世紀之前,荷屬東印度政府對華僑教育一向采取漠視態度,直到19世紀 末期才允許極少數華人子女進入歐洲人學校或當地土著學校學習,但他們必須繳 納高昂的學費。⑥華僑教育的迅速發展和中國政府對華僑教育管理的日益加強,
①(美)李?E •威廉斯:《華人民族主義一一1900-1916年印尼泛華運動》,美國伊利諾伊斯自由出版社, 1960年,第66頁。
②莊國土*《論東南亞的華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第38頁。
③樂天:《東印度華僑國民教育概論》,1935年新報甘五周年紀念刊,轉引溫廣益、蔡仁龍等:《印度尼西 亞華僑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446頁。
④Nio Joe Lan: Riwajat 40 Tahon dari THHK-Batava 1900-1939 , 1940, p. 101.轉引(新加坡)廖建裕: 《現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51頁。
⑤(印尼)荷屬華僑學務會編輯委員會編:《荷印華僑教育鑒》,1928年,第376、402、448頁。
⑥Donald E. Willmott,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Indonesia 1900-195& Cornell University, New
York,1961, P.3. " 使得荷印政府深感疑懼。為了爭取華僑華人子弟,抵消華僑教育的影響,荷印政 府從1908年起,開始設立專招華人子女就讀的“荷華學校”,給予其畢業生種 種優惠待遇。①“荷華學校”仿照給荷蘭及歐洲人子女辦的政府學校,用荷蘭語 教學,不教授中文和中華文化。②同時,荷印政府還制定各種法律條例,百般限 制和破壞華僑教育。
20世紀前半期,印尼的華僑教育就是在同荷印殖民主義及各種困難的不斷 斗爭中,在廣大華僑團結互助共同努力下創辦和發展起來的。三四十年代,華僑 學校不僅已遍布大中城市,而且已普及到窮鄉僻壤,不僅有小學,還有部分中學。 1940年全印尼華僑學校達502所。③1942年,日本占領印尼后,華僑學校被解 散,不少教師遭到逮捕甚至被殺害,華僑子弟普遍失學,華僑教育遭受嚴重摧殘。
二戰后,印尼宣布獨立。隨即就展開了反對荷蘭殖民者的戰爭以及粉碎本國 軍事政變的斗爭,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中期,國內局勢才基本穩定。這一時期, 由于戰爭不斷、政局動蕩,蘇加諾政府對華僑華人問題并未給予特別關注。就華 僑華人的文教事業而言,除了加強監督管理,要求把印尼文、印尼史地列為華僑 學校的必修課外,基本上不加干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 府繼承了國民政府對華僑的權力與義務,認為:“國外的華僑學校,應該是僑民 學校性質,主要內容是教會華僑子弟懂得祖國語言文字,長期培養華僑后代”④。 新中國的成立使海外僑胞看到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激起僑胞服務祖國的愛國 熱情。這些都為僑校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1949年統計,全印尼華僑學 校有816所,學生23萬人。⑤1952年及1953年,在印尼教育部注冊的華僑學校 達1, 371所,學生254, 730人。⑥1954年9月印尼文教部外僑教育督學主任鄭揚 祿稱,全印尼有華僑學校1, 330所,外僑學生有303, 443人,大部分是華僑學生。 ⑦到1957年11月,華僑學校共1,861所,華僑學生301,404人,印尼籍華裔學
①溫廣益、蔡仁龍等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461頁。
②(新加坡)廖建裕:《印尼華人教育史》,《南洋學報》,第31卷第1 — 2期,1933年。
③梁敏和:《印度尼西亞文化與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53頁。
④廖承志:《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四年來僑務工作報告》,中僑委編《僑務政策文件資料匯編》,1955 年,第7頁。
⑤李全壽:《印度尼西亞華僑教育史》,《南洋學報》,第15卷第1輯,1959年7月,第10頁。
⑥(新加坡)廖建裕:《現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60頁。
⑦(印尼)《新報》,1954年9月15日,轉引黃昆章著:《印尼華僑華人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76頁。
生約有97, 000人。①可見,華僑教育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展。
1950年代中期印尼政權鞏固之后,部分官員立即表現出強烈的狹隘民族主 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情緒,認為“中國人侵略成性,在東南亞搞顛覆活動”②,華 僑華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對“自己祖國的忠誠是永遠不能磨滅的”③,他們是 “敵國的潛在代理人和必須嚴加監視的第五縱隊”④。新中國政府也從建國初期 推行培養華僑國民意識的政策轉為鼓勵華僑入籍、效忠當地政府的政策。⑤在此 背景下,印尼政府開始實行強迫華僑同化和排華政策。在華僑教育方面則實施國 民教育政策,對華僑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師資格作出種種規定和限制。1957年 又頒布法令,禁止印尼籍華人就讀華僑學校。1958年7月,華僑學校數目減少 到850間,學生僅有15萬人。⑥同年,臺灣被牽連到印尼變亂之中,與臺灣有關 的所有僑校都被封閉,改成印尼國民學校。到1959年,華僑學校只剩下510所, 只及1957年的1/4,全部是親中國大陸的學校。華僑學生有12. 5萬人。⑦正當 剩下的510所華僑學校準備調整、發展之際,1959年5月印尼商業部長頒布禁 止縣以下外僑小商營業的法令,接著全印尼發生排華事件,中印尼關系惡化,一 些地方政府以各種理由關閉華僑學校。據估計,1959年至1960年間有72%的華 僑學校被迫停辦。⑧排華風潮平息后,中印尼關系好轉,華僑學校又逐步復辦。 然而1965年“九•三O”事件后上臺的蘇哈托政權,認為中國在該事件中支持 了印尼共產黨,干涉了印尼內政,兩國關系迅速惡化,10月,印尼單方面中斷 了同中國的外交關系,僅剩的629所華僑學校全部被封閉。⑨
蘇哈托執政后,重新調整了華僑華人政策。他認為只有同化華人才能解決華 人問題,因而采取了全面同化華人的總方針。與此方針相適應,政府在取締華 僑教育的同時,陸續下達了旨在消滅中華文化的各種法律法規:包括關閉僑團和
①(印尼)《生活報》,1957年11月21日,轉引黃昆章著:《印尼華僑華人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76頁。
②Fanklin B. Weistein, Indones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Dilemma of Depende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6, p.118.
③Frank B. Weinstein, Indonesia Foreign Policy and the Dilemma of Dependence, New York; Cornell U. Press,1976,P. 121.
④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HongKong,21 September 1979, p.39.
⑤莊國土:《新中國政府對海外華僑政策的變化(1949-1965年)》,《南洋問題研究》,1992年第2期。
⑥(新加坡)廖建裕:《印度尼西亞華人的過去、現在與將來》,《華僑華人問題論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354頁。
⑦Mary Somers Heidues, Southeast Asia?s Chinese Minorities, Longman, Austraria, 1974, p. 79.
⑧北京《人民日報», 1960年7月2日。
⑨Charles A. Coppel: Indonesian Chinese in Crisis, Oxford University Pess, Kuala Lumpur, 1983,
pp. 66.
僑報;禁止進口和發行中文錄像帶、影片以及書籍;禁止講華語;凡是有關中國 的習俗儀式只能在家庭舉行;禁止懸掛中文招牌、廣告;禁止以任何形式教授中 文;改用印尼文姓名等。①在此種形勢下,1966年后,華僑學生只能轉入印尼國 民學校就讀。然而,因為印尼國民學校學生名額有限,而優先權則給印尼土著以 及印尼籍華人,許多華僑學童失去了求學的機會。在一些華人的奔波活動下,印 尼政府于1969年發布法令,允許華人在印尼教育部直接監督下辦學,名為印尼 民族特種學校。這種學校實際上就是印尼學校,所有課程都與印尼國民學校相同, 教學媒介語也是印尼語。不過每周可教兩節華文;華文是在課外的時間教授,其 及格與否不影響學生的升留級。1974年,這種學校在雅加達有5所,蘇門答臘 有34所之多。②1975年,蘇島地方掌權者發現有些民族特種學校用華語授課, 違反了政府條例,于是下令將所有的特種學校改為印尼國民學校。同年,印尼文 教部也發布新令,宣布撤銷特種學校。華僑教育在印尼的土地上消失了。
第二節二十世紀前泗水華僑教育的萌芽
泗水(Surabaya)中國史籍作蘇魯馬益、蘇兒把牙、四里貓、四里末、蘇拉 圭牙等,今譯蘇臘巴亞或泗水,位于印尼爪哇島的東部,是東爪哇最大的城市, 也是爪哇島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之一,港口水深,交通便利。中國與爪哇的交往, 最早可上溯到漢代。《后漢書》記載,“順帝永建六年(131年),日南國檄外葉 調王使扌單國遣使貢獻,帝賜調使金印紫綬。”葉調國確指何國仍眾說紛紜,但多 數人認為是梵文Yavadvipa的對音,當指爪哇島。③除了朝貢關系外,魏晉與爪 哇還有了僧侶往來,“如是九十日許,乃到一國,名耶婆提(爪哇)。”④唐貞觀 十四年(640),訶陵“遣使來朝。大歷三年(768)四月,皆遣使朝貢。元和十 年(815),遣使獻祗僮五人、鸚鵡、頻伽鳥,并異種名寶。……十三年(818), 遣使進僧祗女二人、鸚鵡、玳瑁及生犀等”⑤。“訖大和(827-835),再朝貢。
①黃昆章:《戰后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的演變》,《戰后海外華人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華僑出 版社,1990年,第179頁。
②(新加坡)廖建裕:《爪哇土生華人的政治活動,(1917—1942)》,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第155頁。
③莊國土:《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3頁。
④(東晉)法顯:《佛國記》,中華書局,1991年,第21頁。
⑤(后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南蠻列傳》“訶陵”條,第16冊,卷197,中華書局,1975年,第5273頁。 咸通(860-874)中,遣使獻女樂”。①訶陵的位置,中外學者一般認為在今中 爪哇。②到五代時,開始有記載中國船員因沉船而定居爪哇。在宋代,闔婆(爪 哇)不僅經常派出商船到廣州、泉州等港口貿易,③而且還采取各種措施招探宋 朝商人,凡“中國賈人至者,待以賓館,飲食豐潔”。福建建溪海商毛旭因“數 往來本國,因假其向導來朝貢”。④元時,世祖忽必烈于1292年派史弼遠征爪哇。 因遭偷襲,“弼自斷后,且戰且行,……士卒死者三千余人”⑤因為元軍潰退于布 蘭達斯河(S. Brantas,流經泗水),一些士兵可能就此流落泗水。明初,蘇魯馬 益有“番人千余家,其間亦有中國人”。⑥到了 1617年,蘇魯馬益“港傍大洲, 林木蔚茂,千余家,強半是中國人。”⑦1683年清康熙帝廢止“禁海令”,華僑在 18世紀末、19世紀初已遍布爪哇各大中城市,“主要住在巴達維亞、三寶壟和泗 水三個城市”。⑧據1815年英國殖民政府所做人口調查,泗水華僑人口有2, 047 人。鴉片戰爭后,契約華工大量出國,1895年爪哇華僑人口達到256, 055人。
⑨華僑所經營的行業不再局限于商業,工礦業、農業等都有所發展,這進一步促 進了爪哇華僑社會的形成和發展。
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產生并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為經濟基礎服務, 受經濟基礎制約。華僑社會的出現和發展為華僑教育的創辦提供了條件。關于 19世紀以前泗水華僑教育的史料記載很少,從可得的資料大略看來,當時無論 是清政府還是荷印政府都不關心華僑兒童的教育。早期華僑大多為勞工階層,在 國內所受教育非常有限,到海外后,又忙于勞作賺錢,對子女的教育也不甚重視。 僅有少數富有的華僑聘請華文家庭教師輔導其子女讀書習字。
19世紀,隨著泗水華僑社會的發展,才出現了一些私塾和義學,其中又以 私塾為主要辦學形式。這些學校一般規模不大,往往假借寺廟、華僑會館,或在 私人家中、商號教學,教學設備非常簡陋,也沒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嚴格的學制。 教師大多是在中國國內科舉考試中不得志而出洋謀生的士子或當地粗通文墨的
①(宋)歐陽修、鄧祁:《新唐書•南蠻列傳》“訶陵”條,第20冊,卷222,中華書局,1992年,第6303頁。
②溫廣益、蔡仁龍等:《印度尼西亞華僑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12頁。
③洪適:《盤洲文集》,卷30,《師吳堂記》。孫覿:《鴻慶居士集》,卷34,《汪君墓志銘》。轉引李金明、廖 大珂:《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4頁。
④(元)脫脫等撰:《宋史•外國列傳》“閽婆”條,第40冊,卷489,中華書局,1977年,第14091、14092頁。
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史弼列傳》,第13冊,卷162,中華書局,1976年,第3802頁。
⑥(明)馬歡:《瀛涯勝覽》"爪哇國”條,中華書局,1985年,第16頁。
⑦(明)張燮:《東西洋考》卷三“下港”條“行勝名跡”,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第91頁。
⑧Raffles,Thomas Stamford : The history of Java,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228.
⑨溫廣益、蔡仁龍等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第94頁、181頁。 華僑。教學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初級階段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 字文》等兒童啟蒙讀物,以后則是《四書》、《五經》及珠算、書法、尺牘等。教 學用語主要是中國閩粵等地的方言。教學方式與教法沿襲中國封建教育的傳統, 重在記憶而非理解。這樣,學生“即使在學校念了幾年,他們仍然不會講或寫簡 單的華文”。①教育的目的只是讓華僑子女知書識字、會算、會寫,了解祖國的禮 節習俗,不致數典忘祖。
總之,20世紀之前泗水的華僑教育還處于少量、分散、小型和自發的萌芽 狀態,實質上是中國傳統教育在海外的延伸。
第三節泗水近代華僑教育的產生和初步發展
跨入20世紀,中國的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1905年清政府變法改制, 廢科舉興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1937年抗日戰爭 爆發。中國的革命形勢,促使華僑的民族主義意識逐步覺醒,愛國熱情日益高漲。 同時,泗水華僑人口迅速增加,1920年華僑人口 22, 118人,1930年達38, 797 人。②華僑的經濟勢力也與日俱增,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力量。他們經營的行業 包括:金鋪、綢緞鋪、布店、瓷器店、中藥店、中餐館、土特產、香料、蔗糖、 咖啡、橡膠、鋸木業、玻璃業、制冰業、卷煙業、制鞋業、家具業、棺材制造、 墓碑制造、屠宰業、各種工藝和小商小販,一應俱全。還出現了像韓氏家族、蔡 氏家族等望族,并從中涌現出一批頗有權勢的華人官員和具有經濟實力的華僑企 業家如韓榮輝、鄭英綿夫人等。③隨著華僑經濟勢力的發展,華僑寺廟(福安宮、 鳳德軒文廟等)、社團(義和、和合、中華會館等)、報刊(《泗濱日報》、《民鐸 報》、《大公商報》等)也應運而生。泗水華僑社會進一步發展繁榮起來。這一切 都為華僑教育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必要條件。
1903年11月5日,泗水創辦了第一間新式學校中華學堂(簡稱泗華),附 設在加巴山街泗水文廟內,標志著泗水近代華僑教育的開端。接下來幾間小學相
①樂無《東印度華僑國民教育概論》,轉引廖建裕:《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3 年,第54頁。
②周南京、沈立新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社區民俗卷》,中國華僑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364— 365 頁。
③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三十年代南洋華僑領袖調查報告》(續編),南洋研究史料叢刊第三集,臺北, 1983 年,第 68-75 頁。
繼成立:中華女校,學生300多人;中國女學,學生300人;中華小學,學生 400多人;華僑小學,學生200多人;南華學校,學生約200人;振文學校,學 生300多人;中國公學,學生100多人;等等。①據統計,1928年泗水華僑36, 075 人,正式日校12間,私塾9間,夜校3間,教員58人,學生1,501人,華僑學 生占華僑人口的4. 16%。②1930年代,為了解決華校小學畢業生的升學問題,泗 水華僑社會還籌辦了華僑中學和新華中學兩間中學。其中新華中學是包括高中部 的完中,至1941年,學生已將近三百名,設有初中部七班,高中部三班。③1942 年,日本人占領爪哇,華僑學校被迫停辦。
泗水華僑教育從1903年創辦中華學堂算起,經過全體華僑40余年的艱苫奮 斗,到1942年共創辦華僑學校20余間。這些華僑學校多是華僑集資或獨資創辦, 由華僑社會自己管理,經費靠自籌解決,接受中國政府僑教管理機構的領導。華 僑學校以“正音”(普通話)為教學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開設中 國語文、歷史、地理、公民等課程,1930年代后增加印尼史地。教材基本上都 采用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科書。校長和教師多從中國聘請,其中不少 人擁有大學文憑,如新華中學“許多都是從中國聘來的名校專科畢業或高級師范 出身,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④華校按中國的德育標準塑造學生,培養目標是使 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式人才。
第四節二戰后泗水華僑教育的興衰
一、華僑教育的興盛(1946—1957)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華僑的民族情感和學習中華文化、繼 承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熱情。新中國成立初期,沿襲雙重國籍政策,國家僑 務政策的重點也是大力爭取愛國華僑,培養華僑子女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和爭 取華僑子女回國升學,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⑤印尼獨立后,新生政權苦于
①許君通訊:《爪哇近訊一束》,《南洋情報》,第1卷第3期,1932年,第98頁。
②(印尼)荷屬華僑學務總會編:《荷印華僑教育鑒》,巴城,1928年,第449-454頁。
③(印尼)黃攸明:《戰前階段的新華中學》,泗水新中校友會紀念特刊《校友情》,2002年3月,第33 — 34頁。
④(印尼)黃攸明:《戰前階段的新華中學》,泗水新中校友會紀念特刊《校友情》,2002年3月,第35頁。
⑤周南京:《戰后海外華文教育的興衰》,《海外華文教育論文選編》,第一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 第13頁。
擺脫荷蘭殖民統治,無暇顧及和處理華僑問題;同時,為了爭取華僑對其民族獨 立斗爭的支持,對華僑教育采取寬松政策。
泗水華僑學校正是借助這種有利形勢,抓住機遇,蓬勃發展起來。除原有的 新華中學、華僑小學、中國女子學校等紛紛復辦之外,泗水華僑還創辦了六所中 學(有的中學附設小學部)和一個師范學校,分別是:服務中學、聯合中學、中 華中學、開明中小學、僑光中小學和華僑師范專科學校。其中,華僑師范專科學 校的創辦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戰前華僑學校師資多來自中國,戰后 印尼政府限制華人新移民入境,同時中國亦不輕易允許國人出國。為了解決師資 荒,泗水華僑學校于1953年創辦了華僑師范學校,培養華文師資兼外語翻譯人 才。該校屬于中等職業學校,學制為一年半,實行免費教育,并提供食宿,招生 對象為優秀高中畢業生。創辦時學生不足百人,教職員10人;1957年學生109 人,教職員14人。①師范學校的創辦,表明泗水華僑教育在華文師資自我更新的 道路上邁開了第一步。至1954年,泗水有華僑學校24間,學生約2萬人,教師 約500余人。另有義務夜校5間,學生數百人。②
這一時期的華僑學校由于深受中國政治形勢的影響,分裂為親臺灣和親大陸 兩派。前者如聯合中學、民光中小學等,后者如新華中學、服務中學等,彼此攻 擊,紛爭不斷。兩派華校使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親大陸華校多采用當地編寫、 雅加達上海書局或世界書局出版的印華版或中國商務版的教科書。親臺灣華校多 采用臺灣版教材。華僑學校的課程設置基本上與中國相同,只不過后來按照印尼 政府的要求,增設了印尼文、史、地,采用當地出版的印尼文教科書,用印尼文 上課。華僑學校均以華語為教學媒介,學生多半具備華文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祖國、尊重友邦、有知識、勇敢勤勞、朝氣蓬勃、 不怕任何困難的青年。
二、泗水華僑教育由盛而衰(1958 — 1966)
種族主義者排他性的根源是少數民族的“他者”性,即“我們”與“他們” 的不同,③而文化的差異是“他者”性的重要符號。印尼完全獨立后,華人身上
①周南京:《印度尼西亞泗水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華僑華人問題概論》,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第273頁。
②(印尼)《新報》,1954年7月29日;(印尼)《生活報》,1953年3月27 B,轉引鄭良樹主編、黃昆章 著:《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出版,吉隆坡,2005年,第130頁。
③(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頁。
鮮明的中華文化特征使統治者深感疑懼,同化華人就成為歷屆政府對華人政策中 的一項重要原則和所要達到的目標,不少當政者認為華僑學校傳播中華文化,不 利于華人的同化。1956年,中國正式與印尼簽訂了《中國一印尼兩國關于華僑 雙重國籍問題的條例》。此后,中國政府對華僑政策的方針變為“鼓勵更多的華 僑參加當地國籍,在當地生根”①,號召華僑要面向當地,讀當地書,華僑學生 不一定都要回國,應該有留在當地的長遠規劃。②
在此形勢下,印尼政府出臺了限制華文教育的一系列條例。1958年,泗水 有5所華校被改辦成籍民學校,招收4, 000多名華人子女上學。③籍民學校屬于 印尼國民學校,納入民族教育的軌道,每周只有2 — 4節華文課,其余課程都以 印尼語為教學用語。同年,泗水親臺灣的聯合中學、民光中小學、南華、僑南、 振文等學校遭政府封閉,華校損失一半。
1958年后,殘存的華僑學校受到政府更加嚴密的監督和更加嚴格的限制, 處境日益艱難。與此同時,華僑學校對今后的發展道路也進行了 一些有益的探索, 從過去側重中文課程、依靠中文教師轉向加強師資綜合配置,吸收原住民教師執 教印尼文化、歷史、地理知識。然而,華校的蛻變尚未完成,1960年代中期印 尼與中國關系惡化,對華僑華人實施全面同化政策。1965年印尼“九•三0事 件”后,華僑學校全部被封閉,學校領導人被抓或受到迫害,校舍和資產被接管 和沒收。
1969-1974年間,政府準許成立專門為失學華僑子女開設的印尼民族特種 學校,允許每周上兩節華文課。泗水也有一間,但它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華僑學 校,而且不久便被政府取締了。此后,有一些家長冒著被抓坐牢的巨大風險,偷 偷聘請家庭教師或親自任教,為子女補習華文,甚至出現請人站崗放哨來防止政 府迫害的情形。但總體而言,泗水正規的華僑教育不復存在了。
①廖承志在1957年中僑委第二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上的講話,《僑務政策匯編》,第3輯。
②許敏(一南):《我的思想是怎么轉變的》,手稿影印本,轉引周南京:《戰后海外華文教育的興衰》,《海 外華文教育論文選編》,第1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3頁。
③(印尼)《大公商報》,1958年1月6日,轉引鄭良樹主編、黃昆章著:《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出版,吉隆坡,2005年,第195頁。
第二章現階段泗水華文教育迅速發展的歷史背景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 輝煌成就,中國的崛起帶動了全球性的“漢語熱”。1990年,中印尼復交,兩 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印尼政府在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后, 逐步放寬華文教育政策。泗水華人社會抓住機遇,積極行動起來,配合政府推廣 華文。泗水的華文教育迅速發展起來。
第一節 冷戰后印尼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
一、華文實用價值提升和中印尼關系的改善
在意識形態斗爭激烈的冷戰時代,華語被視為社會主義語言,受到反華反共 勢力的壓制。冷戰結束后,東西方關系的改善,逐步淡化了因意識形態對立而形 成的尖銳矛盾,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文化論的流行。同時世界各國都致力于發展本 國經濟,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旋律,經貿活動、科技交流與友好往來成 為雙邊關系中的主要內容。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與此相對應的是,華語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一方面,華語 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加上海外華人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他們在商業 上的成功強化了華文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飛速發展以 及由此帶來的日益頻繁的中外交流,大大增強了華文的實用價值。
中印尼關系的改善也為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近年來,我 國與印尼的雙邊關系得到迅猛發展,不但實現了關系正常化,而且在經濟、文化 等領域交往密切。2004年兩國雙邊貿易達132億美元,2005年突破150億美元, 2008年將達200億美元。①2005年4月,中國與印尼正式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 兩國關系更上一層樓。同年7月,兩國還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國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印尼教育部基礎與中等教育總司關于漢語 教學的協議書。此外,蘇西洛總統還準備設立面向公務員的華文教育中心,使未
①溫北炎:《印尼2005:政治較穩定 經濟好轉》,《東南亞縱橫》,2006年第2期,第13頁。 來使館人員都懂得華語。這標志著印尼華文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二、印尼國內環境的變化
溫北炎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華人 已加入印尼國籍,認同印尼為自己的祖國。他們都會說印尼語,62. 5%會講英語, 60%會講華語,但大部分只是掌握一點初級華語日常對話而已,根本不認識漢字; 92. 8%的華人認為印尼語最重要,英語其次,華語排在第三;在家里或與朋友交 往時,98. 2%的華人使用印尼語,①說明印尼語已經以絕對優勢代替華語成為印尼 華人的母語。
華人的教育已融入當地教育軌道。除少數邊遠的農村或山區外,95%以上的 華人子弟都進入印尼中小學學習,50%以上進入印尼的各高等院校學習。華人對 印尼大、中、小學的教育已從被迫、勉強的心態轉向完全自愿且十分積極地去爭 取。他們完全受印尼民族教育,基本已和華文(中華文化)教育絕緣。②
此外,老一輩華人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標志在年輕一代的華人中也已經不復存 在。許多年輕華人沒有中文姓名,不知祖籍所在,并放棄了傳統的佛教信仰而改 信基督教或天主教。③他們的思維方式、飲食著裝都已印尼化。正如印尼一位學 者所說:“比起接受中華文化,他們更多接受當地文化和西方文化”。④
蘇哈托時代的強制同化政策,使得華人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減弱了印尼當 局對華人的疑心。蘇哈托政府垮臺后,新政府推行民主改革,實行多元文化政策, 承認華族擁有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基本人權,并逐步地撤銷了針對華人的一些歧視 性的政策,為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外在的制度保障。
第二節 印尼政府逐步放寬華文教育政策
1970年代以來,印尼政府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大量引進臺灣、香港和東南
①溫北炎:《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卷調查》,《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第4 —6頁。
②邱炫煜:《二十年來印尼華人的教育困境與來臺升學的輔導措施》,《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中華民國 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臺北,2003年,第169頁。
③Charles A. Coppel: Indonesian Chinese in Crisis, Oxford University Pess, Kuala Lumpur, 1983, pp.109.
④印尼科學院(LIPI)董玉蘭(THUNGJULAN)博士在2000年11月2日雅加達舉行的“印尼華裔:族群 與文化”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轉引溫北炎:《印尼問題國內外近期研究述評》,《東南亞研究》,2002年 第1期,第8頁。
亞等地的資金,經貿交往時免不了使用華文。1990年8月8日中印尼兩國恢復 邦交之后,政治關系步入正常軌道,商貿關系日益發展。印尼政府從本國經濟發 展的需要考慮,對華文的禁令有一定程度的調整放寬。1998年蘇哈托政府垮臺 后,國內要求民主、改革、人權和種族平等和睦的呼聲日益高漲。瓦西德總統上 臺后,開始民主改革進程,主張多元文化,進一步放松對華文教育的控制。梅加 瓦蒂、蘇西洛執政后,繼續實行較為寬松的華文教育政策。華文教育逐漸朝著公 開化、合法化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以下簡要介紹一下印尼政府華文教育政策調 整的過程:
從1990年起,一些華裔子女開始到中國等地學習華文,政府不再禁止;① 1990年印尼文教部正式同意創辦臺北學校,1992年和1995年,雅加達、泗水臺 北國際學校相繼成立,專門招收華商子女。學校教師均來自臺灣,課本采用臺灣 版,課程設置、學制以及考試方法等都與臺灣相同。②
1994年8月,印尼政府宣布有限度地解除對華文使用的禁令,準許賓館、 酒店和娛樂場所使用華文旅游資料,允許旅游界為導游開辦華語培訓班,以利于 他們接待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其他國家講華語的游客。
1995年6月,印尼社會司長簽署一項文件,規定民間可以舉辦華語補習班, 但必須與印尼大學或達爾瑪•勃爾沙達大學合作。同年11月,允許電視臺播放 中文歌曲和使用漢字。③
1999年10月,印尼文教部長發布第269號條例,準許民間獨立舉辦華文補 習班。④教育部長表示全力支持華文教育,允許在校學生選修華文和大學成立中 文系。⑤
2001年3月,印尼工業與商業部長頒布62號條例(No 62/MPP/KEP/02/2001), 宣布撤銷禁止輸入與發行華文書刊及印刷品的政令。該條例的頒布標志著使用華 文禁令的解除,中文印刷品,不管是報刊、書本、影像或藝術文化作品,今后都
①鄭良樹主編黃昆章著:《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出版,吉隆坡,2005 年,第199頁。
②邱炫煜:《近二十年來印尼華人的教育困境與來臺升學的輔導措施》,《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中華民 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臺北,2003年,第173-174頁。
③北京《參考消息》,1995年11月5日。
④周南京:《印度尼西亞華人的現狀和前途》,(印尼)《千島日報》,2004年7月6日。
⑤“華人反歧視、新政新氣象”,香港《亞洲周刊》,1999年11月22日。
可自由進入印尼并在印尼國土流通。①
2003年2月20日,教育部長法賈爾在一次講話中說,學校“要教授外語, 特別是華文。這樣我們才能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②2004年,印尼教育部計劃 到2007年全國& 039所中學全部開設中文課程,已選了 50所高中作為試點。
印尼政府對華文教育政策的調整雖說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從蘇哈托政府后 期以及歷屆新政府的政策調整中,可以看到華文教育的政治環境已經大為好轉。 這樣以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華文教育在印尼有一個較大的發展是必然的。
第三節中印尼合作推動華文教育發展
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印尼華文教育所需的師資、教材等嚴重缺乏,致使華文 教育的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印尼國民教育校外教育司(下稱校外教育司)積極尋 求與中國有關部門開展各方面的協作,共同推動該國華文教育的開展。
華文師資方面,中印尼兩國教育部簽訂協議,由中國政府協助印尼培訓華文 師資。包括派專家團到印尼定期培訓,以及安排印尼華文教師團到北京、廣東、 福建等地接受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水平。同時,中國每年派一批對外漢語教師志 愿者去印尼支教華文。此外,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暨南大學、廈門大學、華僑 大學等幾所高等院校已開始面向印尼開展華文學歷函授教育。
華文教材方面,因為目前使用的華文教材多數不符合印尼國情,經印尼和中 國有關部門多次協商,由印尼教育部邀請中國漢語教學專家到印尼與當地教育專 家共同編寫適合印尼國情的華文教科書,作為統一規范的華文教材。③
印尼教育部還正式向中國教育部要求派出一名“華語教學顧問”常駐雅加達 教育部,協助指導推動華文教育的部署。此外,校外教育司又與中國教育部國際 合作交流司簽署了在印尼合作舉辦漢語水平考試(HSK)的協議書。全印尼任何人 都可以報名參加漢語水平考試,以此來推動華文學習熱潮。
由此可見,中印尼兩國政府教育界的通力合作,為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打造 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提供了種種要件。缺乏任何一方的參與和推動,都不會出現
①(印尼)《千島日報》,2001年2月22 0O
②(印尼)德新社2003年2月21日電,轉引北京《參考消息》,2003年2月22日。
③陳秀容:《全球性漢語熱的區域反應》一一近年來印尼華文教育的變革,《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 期,第108頁。
印尼華文教育的平穩發展。
第四節泗水華人社會的積極回應
由前面對印尼華僑教育史的分析可知,華社組織與華僑教育一直存在著密不 可分的關系。印尼政府解禁華文教育后,泗水華人社會反應強烈,各個階層都積 極行動起來,出錢出力興辦華文教育;此外,他們還籌劃成立了華文教育領導機 構,協助政府開展工作。
1、 各階層積極參與
華文教育解禁后,泗水華人社會各階層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積極參與到華文 教育中來:著名華人企業家林文光、黃啟鑄、蔡鑒輝等,為華文教育投入大筆資 金;功成名就的原泗水華校的校友們也慷慨解囊,籌資辦教育;一些華人會館騰 出地方作為教室;當年華僑學校的部分教師和學生開始教授華文,一些曾在中國 大陸、臺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學習過華文的年輕人也加入了華文教師隊伍。
2、 成立民間華文教育領導機構
泗水華文教育的政府領導機構為東爪哇省教育廳,但由于教育廳領導華文教 育的官員多不諳華文,難以對華文教育進行有效指導,只好借助華人來管理華文 教育。泗水華人社會則抓住機遇,成立了華文教育領導機構來統籌華文教育工作。 目前,此類機構共有三個,分別是:東爪哇華文教師聯誼會、弘華師友會和東爪 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
東爪哇華文教師聯誼會奉東爪哇省教育廳之命于2000年初成立。現有理事 約20名,會員100多名。成立初期活動比較豐富:協助教育廳辦理開辦華文補 習班的申報工作、代辦漢語水平考試(HSK)、開展教師培訓等。目前主要工作是 承辦印尼政府在泗水舉辦的國家漢語考試。①
弘華師友會成立于2000年9月,主要是由泗水的留臺校友發起。現有理事 十幾名,會員200多名。該會宗旨是:立足本地,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印尼本土 的華文教育;團結華文教師、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文化交流。②該機構成立以來,
①國家漢語考試由印尼政府主辦,它引用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的模式,并加以適當調整。考試分為初級一、 初級二、中級和高級四個等級,考核包括聽力、閱讀、寫漢字和語法;每年舉辦一次,雅加達已舉辦了 四次,2004年首次在泗水舉辦,(印尼)《千島日報》,2005年6月4日。
②(印尼)《千島日報》,2004年10月22 0o 每三個月舉辦一次會員(全部是華文教師)聚會:主要是交流教學體會心得,討 論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探討華文教學的方法技巧,為華文教師提供培訓信息以及 最新的教材資訊等。
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下稱統籌機構)成立于2001年4月,成立以來, 為泗水華文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1)協助舉辦漢語水平考試(HSK)O 2002年以來,已成功地協助教育廳舉 辦了4次漢語水平考試。
(2)幫助泗水華文教育單位解決師資問題。2003年至今,統籌機構通過中 國福建和廣東兩省僑辦共聘請了 17名華文教師支援泗水華文教育。
(3)創造條件提高泗水華文教師的教學質量。女口,請中國教師為華文教師 培訓語音、幼兒教學法和幼兒心理學等知識。
(4)組織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共謀華文教育發展大計。2003年5月1日 至3日,統籌機構在泗水成功主辦了主題為《面向未來、團結奮進》的第二屆“印 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大會明確了印尼華文教育“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的 大方向,并提出今后的任務:一是創造條件興辦三語國民學校;二是抓緊時間培 養年輕華文教師。
(5)借鑒他國華文教育經驗。2004年9月13日,統籌機構組織了一個以 泗水為中心的印尼東區包括13個城市的教育代表團共41名,在符福金團長的率 領下訪問馬來西亞。參觀了大同幼兒園及小學、循人中學以及新紀元學院等,學 習他們辦學的先進經驗,以推動印尼東區華文教育的發展。
這樣,在中印尼關系改善,華文教育政策放松的前提下,由于華人社會的大 力支持、推動甚至直接經辦,泗水的華文教育在本世紀初迅速發展起來。
第三章泗水華文教育的現狀
印尼政府解禁華文教育后,在國內外有利形勢的推動下,短短幾年里,印尼 社會掀起了學習華文的熱潮,華文教育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禁止的時間 太長,這一形勢的到來使得華文教育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缺乏必要的準備,連 同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可以說目前華文教育的難度要遠超以前的華僑教育。本 章主要根據筆者在泗水的田野調研資料、訪談資料以及親身實踐的體會,剖析泗 水華文教育的現狀。
第一節泗水華文教育的辦學形式
泗水的華文教育自政府解禁以來,猶如枯木逢春,發展迅速,其辦學形式主 要有6種:家教、補習學校(班)、大學、國民中小學、三語國民學校、臺北國 際學校。
1、 家教
家教,即家庭教師式的補習。指一個教師,或在自己家或去學生家從教的一 種形式。家教是泗水學生學習華語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少則兩三個,多則 十幾個,規模多樣。教學內容一般是根據學生的需要而定;以口語教學為主;收 費相對較高:當地華文教師一般每小時2. 5萬盾,中國教師則在5萬盾左右。
2、 補習學校(班)
華文補習學校(班)是目前泗水華文教育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辦學形 式。關于補習班的數量,尚缺少權威的統計數據。但根據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 構的不完全統計,數量為35所;而據弘華師友會2003年的統計結果為51所, 其現任理事長楊景雯認為,這兩年泗水華文補習班關閉了一些又新開辦了一些, 大體維持在50所左右。
泗水最有影響力的華文補習班有3所:新中華語補習班、中中校友會補習班 和僑眾基金會補習班。它們均由熱心華文教育事業的前華校校友捐資興辦,財力 雄厚,規模較大,師資力量較強,教學質量較高,在泗水相當有名氣,是學生首 選的補習學校,三所學校加起來大概有5, 000名學生。
泗水私人開辦的補習班數量最多。這些補習班規模不等,少則數十人,多則 數百人,①良莠不齊現象較為突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飛翔、漢威、慧華、 易華、愛心等幾所,規模較大,如飛翔補習班就有五六百名學生。而余下的大多 數私人補習班沒有固定的教學規劃,教學質量不高,規模較小,沉浮變換很快。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泗水華人各宗親會也有在其會館內開辦華文補習班,如 福清公會、廣肇會館等,一般都教授華語普遍話,其中個別補習班也教授廣東話、 閩南話等方言。
此外,宗教機構在泗水華文教育方面也占有特殊地位。一些佛堂、教堂、孔 教組織、鄭和清真寺以及華裔伊斯蘭教協會等都有為其信徒開辦的華文補習班, 多以讀經方式教授華語。
華文補習班設有漢語普通班、專修班、會話速成班、翻譯班等,主要培養旅 游、商貿等方面的華語專業人才。以口語教學為主,側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個別補習班還開設中文電腦課、漢字書法課等,供有興趣的學員學習。在學制上 各補習班不盡相同,一般以三個月或半年為一期。課時安排大多是每周2次課, 一次1 — 2小時。學費一個月10 — 20萬盾不等。
3、大學
(1)大學中文系
泗水共有五所大學,其中兩所開辦有中文系,分別是智星大學(Universitas Widya Kartika)和彼得拉基督教大學(Universitas Kristen Petra) o
智星大學中文系開辦于2001年9月,為三年制專科。現有華文教師13名, 學生64名,主要培養華語導游、翻譯、商貿專科人才。2004年該系與中國福建 師范大學合作共同培養華文人才,學生畢業后,到福建師大學習一年半,即可取 得由福建師大頒發并被印尼政府承認的本科文憑。
彼得拉基督教大學中文系也開辦于2001年9月,為四年制本科。現有華文 教師約20名,學生80余名。該系擁有各種現代化教學設施,目標是培養華語商 貿、會計、翻譯人才。2003年與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和天津大學分別簽訂合作協 議,該系學生在第四或第五學期,要分赴這兩所大學學習一個學期華文,方有資 格拿到學位。
①(印尼)楊景雯:《泗水興化堂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2005年,第9頁。 上述兩所大學都是華人開辦的私立高等院校。所聘請的華文教師水準較高, 不少人曾在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學習或進修過。教學模式是學生全天上課,教學 內容為全面系統的漢語言知識,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華文能力,培養目 標是使學生成為商貿、旅游等實用型華語人才。但由于相當部分學生學習華文的 起點較低,所以大部分學生的華文水平離中文系的教學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2)大學里的語言教學中心。
泗水有三所大學的語言中心開設華語課,分別是:彼得拉基督教大學、ITS 理工學院和泗水大學。主要學習華語口語,每周2次課,每次2小時。
彼得拉基督教大學語言中心的華語課是該校旅游系、管理系等相關專業學生 的必修公共課,其他專業學生可選修。現有8位華文教師、200多名學生,全部 是華人。
ITS理工學院語言教學中心的華語課是選修公共課。現有2位華文教師、45 名學生,全部是原住民。據他們的一個華文教師(同時也在彼得拉基督教大學教 華文)介紹,他們學習華語的熱情普遍較高,與華人學生相比,他們更為認真。
泗水大學語言教學中心的華語課也是選修公共課。現有2位華文教師、30 名學生,包括華人和該校的外國留學生。
總之,大學語言教學中心的華語班目前規模還比較小,但由于學習者都是大 學生,是印尼未來的人才,所以如果此類華語班能夠越辦越成功的話,對華語目 前以至將來的推廣發展都將是十分有益的。
4、 國民中小學
泗水的國民小學基本上都開設了華文課,其中大部分是作為必修課,每周4 節。一些國民中學也開設了華文課,大部分是選修課,每周2節;只有大約兩三 所是必修課,每周3節。
中小學華文教師的年齡絕大部分都在50歲以上,他們的語音普遍不標準, 致使學生講出的華語南腔北調現象非常嚴重。①加之中學華文課的授課時間有限, 大部分學校是選修,及格與否不影響升級,學生亦不大重視,致使很多人成績不 理想,能堅持學下來的學生極少。
5、 三語國民學校
①2005年3月19日筆者在泗水小學生華語歌曲、朗誦比賽作裁判的見聞。 泗水目前只有一所三語國民學校,即新中三語國民學校。該校于2004年7 月由新中校友基金會創辦,校舍設在泗水市東區的新中大廈內,占地6, 600平方 米。目前開設有唱游班(托兒所)和幼稚園,共有96名學生,14位教師。其中 中國教師4位(其中一位是特聘的副校長,負責學生的管理和教學規劃),英語 教師2位,本地教師及助教8位。培養目標是使孩子成為掌握華語、英語和印尼 語的三語人才。培養費用是每名學生報名費500萬盾,學費每月為60萬盾,學 制4年。2005年9月,增設小學一年級,學制6年。
新中三語國民學校是統籌機構主席符福金先生“華文要從娃娃抓起”思想的 具體實踐。該校不僅校舍環境、師資配備、教學設備和管理等方面條件較好,而 且教學效果也很不錯,在泗水口碑極佳。然而學費之高,難免有貴族學校之嫌! 正如《千島日報》所說,“新中三語學校是一所高素質的學校,但是學費之昂貴, 不是每位學生的家長都有能力給其子女入學。”①
6、臺北國際學校
泗水臺北國際學校成立于1995年,由臺灣教育部門提供辦學經費,從國小 到國中齊備,學制與臺灣相同。原來只準招收臺商子女入學,2004年獲準招收 各族學生,國籍不限,但是名額不得超過全校學生總數的20%。②目前該校絕大 部分學生是臺商子女,其余是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與本地華人的子女,其中 本地華人的子女數量目前還極少,只有一兩名;教材悉用臺灣教育部頒布之標準 教材,全部由僑委會贊助供應;主要課程以華文為教學媒介語,同時安排有英文 和印尼文課程;教師大部分是臺灣師范學校的畢業生,一小部分由臺商眷屬擔任。
第二節泗水華文教育師資現狀
泗水華文教師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當地的華文教師;二是來自中國大 陸和臺灣的華文教師。中國教師只有二三十名,在泗水執教的時間比較短,一般 是一年,個別兩年。而當地華文教師有三四百名,他們生于斯長于斯,是華文教 育的主力軍。所以本文所論述的對象主要是泗水當地華文教師。在泗水從教期間, 筆者曾對該市20多位華文教師進行了詳細訪談;并對當地華文教師進行抽樣調
(印尼)《千島日報》,2004年12月24日。 香港《亞洲周刊》,2004年2月1日。 研,發出問卷100份,但由于大多數華文教師對個人書面資料的填寫心存戒備或 其他原因,實際收回僅45份。筆者擬以這45份作為一個小樣本,結合訪談記錄, 對泗水當地華文教師的現狀作一考察論述。
一、泗水當地華文教師的基本情況
1、華文教師的民族、年齡與性別結構
泗水華文教師的民族構成以華族為主,三四百名華文教師中僅有1名爪哇族 教師,其余全部是華人。
表1:泗水華文教師的年齡與性別結構 單位:人
20-30 歲 30-40 歲 40-50歲 50-60歲 60歲以上 合計 缺失
男性 1 1 0 3 6 11 不祥
女性 6 2 5 12 8 33 不祥
總數 7 3 5 15 14 44 1
總比 15.6% 6. 7% 11. 1% 33. 3% 31. 1% 97. 8% 2. 2%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在泗水所做的華文教師調查問卷整理數據,2004年10月一2005年7月。 此表主要反映的是抽樣調查的45名泗水當地現任華文教師的年齡與性別構成。注:總比=該項人 數占總人數45名的百分比。
就性別和年齡來看,泗水華文教師的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數最多,占總數 的64.4%,可見這一年齡段的教師是華文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曾經在華校念 過書或者任過教,漢語基礎普遍較好,語言綜合素質較高。但是,由于當時的語 文教師尚未有機會學習漢語拼音及新的語法規則,加之其他科目教師上課所操南 腔北調方言的影響,致使他們形成了固定的語音習慣,難以糾正。①年齡在20 — 30歲之間的人數在50歲以下的人中占居多數;30-50歲之間的華文教師人數則 偏少,而這個年齡層次的教師年富力強,正應該是教學的主力。這一方面說明泗 水華文教師有年輕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也說明華文教師由于歷史原因而出現了嚴 重斷層。
在性別結構上,45名抽樣調查對象,女性33人,占總數的73.3%;男性僅 11人,占總數的24.4%。可見女性比例明顯偏高,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衡。而
①郭平:《印尼巡回教學總結》,《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第8-11頁。 且20-40歲之間的10名年輕教師中,女性8人,占80%;男性僅有2人,占 20%。40-50歲的中年教師5人,全部為女性。這與溫北炎教授對印尼華文教 師的調查結果:目前在印尼從事華文教育工作的多數為女性,占78%;年輕教 師中,女性比例高達97%,①是相吻合的,表現出華文教師的女性化趨勢,且在 日益發展。
2、華文教師的受教育情況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華文教師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判斷其教學能力 的一個重要因素。
表2:泗水華文教師學歷情況統計表 單位:人
小學 中學 大學專科 大學本科
20-30 歲 0 1 5 2
30-40 歲 0 0 2 1
40-50 歲 2 1 2 0
50-60 歲 1 12 2 0
60歲以上 0 13 1 0
合計 3 27 12 3
總比 6. 7% 60% 26. 7% 6. 7%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在泗水所做的華文教師調查問卷整理數據,2004年10月一 2005年7月。此表主要反映的是抽樣調查的45名泗水當地現任華文教師的受教育程 度。注:總比=該項人數占總人數45名的百分比。
從表2不難看出,泗水華文教師中學學歷者居多,達27人,占總數的60%; 大學學歷僅15人,占總數的30%,且主要是大學專科。這說明華文教師的學歷 普遍較低。同時,中小學學歷主要集中于50歲以上的老教師,大學學歷主要集 中于年輕教師。這主要是因為印尼政府放松華文教育政策后,20-30歲的年輕 華文教師大多都在中國大陸或臺灣的高校學習過華文。而在過去,老一輩教師接 受高等教育或深造的機會非常少。
華文教師的學歷普遍不高,而且絕大多數沒有受過專門的師范教育。通過問 卷調查,在關于他們“如何獲得教學方面的知識”這道多選題中,有53.3%的
馬躍、溫北炎:《印尼華文教師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從社會問卷調查看印尼華文教育的狀況》,《東南 亞縱橫》,2003年第9期,第51頁。
人參加中國政府在印尼做的師資培訓,46. 7%的人參加在印尼任教的中國教師的 培訓,47.7%的人通過自學進修,42.2%的人依靠個人經驗,17.8%的人認為是 通過全日制大學教育,13.3%的人參加本單位教師集體研討,8.9%的人參加函 授教育。由此看來,中國政府的師資培訓和在印尼的中國教師,對當地華文教師 教學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說明當地華文教師也深感自己的不足, 正通過多種形式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3、華文教師的教學狀況
根據教育理論,教師教齡的長短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其教學經驗的多寡。 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包括以下內容:教學內容,教學藝術,課堂結構,課堂管 理和教學效果等。因此,對教齡和教學質量的考察分析可大致看出泗水華文教師 當前的教學狀況。
圖:泗水華文教師教齡情況統計圖
JIAOLING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在泗水所做的華文教師調查問卷整理數據,2004年10月一2005 年7月。此表主要反映的是抽樣調查的45名泗水當地現任華文教師從事華文教育的時間。
從上圖可以看出,泗水當地華文教師教齡在1 — 5年之間的占絕大多數,說 明他們從事華文教學的時間普遍較短,這與印尼政府近幾年才解禁華文教育是一 致的。從教10年以上的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前華校教師,在政府解禁華文教育后 重操舊業。從教5-10年的也占一部分,他們大多是政府于90年代中期開始放 松華文教育政策后開始從事華文教學工作至今。
關于華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泗水一位資深華文教師這樣寫到,“我旁聽 過許多教師的課,有些教師常常寫錯字;漢語拼音的調號也沒調對;有的教師上 課時眼睛一直在書上轉,一點也不靈活,教師和學生永遠有一段距離,教師念, 學生讀,缺乏教學技巧。”①另據了解,當地有的華文教師居然要求補習華文的 兒童整整一節課(40分鐘)坐好不能動,“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表明部分華 文教師對于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還非常陌生。
對教師問卷中,問到的“您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的回答,64.4%的人認為 是教學方法。對于“您認為您的教學效果如何”這一問題,回答效果很好的占 11.1%,好的占28. 9%,—般的占55. 6%,不好的占0%,沒有回答的占4. 4 %。對學生的問卷結果也顯示,64.3%的人因為教師教課沒有意思,而對華文的 興趣在逐步減退。以上數據表明,當地華文教師的教學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大多 數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也意識到教學效果不夠好。
4、華文教師的報酬和分布情況
在印尼,教師待遇普遍較低,中小學教師工資為每月15萬印尼盾。②由于印 尼華文教師奇缺,他們的工資總體上比其他科目教師稍高一些,不同學校工資水 平差異較大。據調查,國民中小學華文教師一般一節課(45分鐘左右)8千盾, 其中較好的私立中小學一節課3萬盾左右;較好的補習班華文教師兩節課(一個 半小時)7萬盾左右,一般的補習班則只有5萬盾;大學華文教師兩節課(一個 半小時)一般6-7萬盾。因此,華文教師的分布也隨之呈現出不均衡性。即水 平高的華文教師都流向實力較強的華文補習班、大學以及比較好的私立中小學。
二、泗水當地華文教師的培訓情況
泗水華文教師業務素質亟待提高,中國和泗水方面為此都作了大量的工作。
1、中國政府提供的師資培訓
(1)派遣漢語專家團培訓華文教師
2001年至今,中國政府已多次派漢語專家團去泗水培訓華文教師。問卷結 果顯示,沒有參加的有11人,占24. 4%;參加一次的有7人,占15. 6%;參加
①(印尼)謝月云:《印尼華文教育的師資及教學問題》,《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 年,第72頁。
②梁敏和:《印尼教育簡史、現狀及面臨的問題》,《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1期,第79頁。 兩次的有7人,占15.6%;參加三次及以上的有20人,占44.4%。所有參加過 培訓的教師相加有34人,占75.6%。其中53.3%的華文教師主要是通過中國政 府的師資培訓來獲得教學方面的知識。這表明大多數華文教師都認識到參加中國 師資培訓學習的重要性。從實踐看來,這些培訓在語音、詞匯、語法和教學法等 方面確實給泗水華文教師不少收益和啟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漢語水平 和教學能力。但據一些材料、問卷調查結果及筆者在泗水工作期間所了解到的情 況,發現中國的漢語專家團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亟需改進和完善。
首先,培訓時間比較短。培訓團在各地的培訓時間大多是兩個星期,時間少 內容多,“教的人連滾帶爬緊趕慢趕,學的人狼吞虎咽消化不良,往往是專家們 剛剛發現問題所在,還未來得及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任務結束的時間已經到 了”。問卷結果也顯示,58.9%的人認為培訓團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培訓時間太短。
其次,培訓內容重復率高且實用性不強。不同培訓團的課程設置重復率相當 高。查閱這兩年的《千島日報》,不難發現師資培訓內容基本上都是語音、語法、 教學法、中華文化等。在印尼開放華文教育初期,這對于急需了解漢語最新發展 規則的華文教師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現在,他們所要掌握的漢語知識就不止 這些了。問卷結果顯示,36.7%的人認為培訓內容不是他們最需要的,73.3%的 人最感興趣的科目是教學法。我們在泗水給一些華文教師做培訓時,他們最想聽 的課也是教學法。每次師資培訓內容都有教學法,卻仍有64.4%的人認為教學 法是他們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進一步了解,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培訓團 的教學法培訓講的大多是語文教學法,對它作為外語的教學方法涉及的不多;二 是理論講的多,實踐模擬教學不夠,致使教師們掌握了不少教學理論,在課堂上 卻仍然手足無措。
再次,個別培訓團責任心不強。中國來的培訓團大多數都是兢兢業業、克盡 職守。但據當地華文教師反應,個別培訓團為了提前去巴厘島游玩,把培訓內容 壓縮,提前一天結束,引起華教機構和華文教師的不滿。
最后,培訓力度有待加強。問卷結果顯示,沒有參加師資培訓的11人中,7 人是沒有機會,4人是沒有時間。這表明,中國的師資培訓工作還需加大力度, 以使更多的人能從中受益。
(2)安排華文教師團來中國接受短期培訓
2001年以來,每年國漢辦都與印尼教育部合作,在福州和廣州等地培訓印 尼華文教師,為期一個月,泗水每年大概有30名華文教師參加。俗話說“百聞 不如一見”,置身于錦繡中華,所見所聞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許多東西是課 本上涉及不到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對于華文教育來說,到中國來是 獲得和增強漢語感性認識的最快捷途徑。但是,由于雙方事先的聯絡工作不夠縝 密等原因,曾出現過培訓對象和培訓內容有出入的現象。女口,2002年6月在廣 州的培訓,有個教師(我在印尼的同事)到廣州后才知道那次培訓的對象是幼兒 教師,而她則是大學教師,培訓課程中很多對她并不適合。
(3)中國有關大學在泗水招收函授生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暨南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等幾所高等院校都已 面向海外開設漢語學歷函授教育課程。這是一種以海外華僑華人為主要教學對 象,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專業教育,為培養造就擁有大專或本科學歷的 海外華文教師創造了良好條件。2003年,印尼教育部對華文教師提出了學歷資 格要求,訂出了合格華文教師的各項標準:漢語水平考試成績達六級或以上,具 有漢語培訓結業證和大專或本科學歷文憑。①很明顯,學歷層次的提高有助于拓 展他們的生存空間和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也能獲得工作技 能。問卷結果卻顯示,對于中國的遠程函授教育,沒聽過的有4人,占8.9%; 聽過但沒參加的有35人,占77.8%;參加的僅有6人,占13.3%。問及沒有參 加的原因,4.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41%的人是沒有時間,50.2%的人是因為 學費太高,4.4%的人是其他原因。參加函授的6人,5人認為效果好,1人認為 效果很好。
不難看出,雖然參加的人都認為函授效果不錯,但泗水絕大多數華文教師沒 有參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學費太貴和空閑時間太少。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函 授教育至少有二十幾門課,每門課要繳納四五十美元,每年學費還要一兩千元, 再加上面授的費用,幾年下來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對于薪水微薄的華文教師來 說,確實難以負擔。再加上當地華文師資奇缺,華文教師兼職現象非常突出。問 卷結果顯示,幾乎每位華文教師都有兼職,擁有3份兼職以上的有12人,其中 1人同時有5份工作。這樣,繼續學習的時間相對就少了。這表明,函授教育還
①(印尼)陳清章:《對當前印尼華文師資和教材的探討》,《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 年,第82頁。
有待于考慮到華文教師的實際情況,改變策略切實為華文教師服務。
2、印尼民間的師資培訓
(1) 華文教師的自學進修
問卷結果顯示,60%的華文教師有通過電視、收音機、光盤磁帶、報刊雜志 等自學華文。但要做到這一點,既需要堅強的毅力,又需要充足的空閑時間。因 此,仍有40%的人因為忙于工作和家務,只準備教材內容以備上課。
(2) 任教于泗水的中國教師的培訓
問卷結果顯示,35.6%的華文教師參加過中國教師的培訓,其中,認為收獲 較多的占55.3%,認為很多的占23.5%,兩項合計達78.8%。這表明,這種培 訓方式很受當地教師歡迎,而且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既能夠使更多華文教師受 益,又可以節省他們的開支。然而,仍有64.4%的華文教師沒有機會或沒有時 間參加。因此,如果相關華教單位能夠從泗水華文教育發展的大局出發,把所擁 有的這部分資源和大家共享,而華文教師又能夠抽出時間提高自己的話,那么這 種培訓方式相當值得推廣。
(3) 華教單位的集體研討
據了解,泗水目前只有新中漢語補習班每周三晚上舉行教師研討會,交流各 自的教學經驗和體會,互相切磋教學方法、研究教學上碰到的困難,其他學校有 些以前曾經有過集體研討,有的是從來沒有過。究其原因,主要是華文教師沒有 時間;還有就是單位領導沒有安排。事實上,集體研討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交流 平臺,有助于他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水平。新中成為泗水著名的華 文補習學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第三節泗水華文教育學生現狀
由于泗水廣大中小學都是近些年剛剛開設華語課,其中很多學校只是作為選 修課,學生基本上處于學習拼音和最基本的日常對話階段。所以,筆者所探討的 對象主要是華文補習班(101人)、大學中文系(84人)和華文家教學生(21人)。
1、學生的性別、年齡及職業構成
調查對象共196人,其中男61人,占總數的31. 1%;女135人,占總數的 68.9%。這表明學習華文的學生,總體上來說女生占絕大多數。
表3:泗水學生的年齡結構 單位:人
15歲以下 15-25 歲 26-35 歲 36-45 歲 45歲以上
人數 3 165 21 2 5
總比 1. 5% 94. 2% 10. 7% 1. 0% 2.6%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在泗水所做的學生調查問卷整理數據,2004年10月一2005年7月。 此表主要反映的是抽樣調查的196名泗水目前正在學習華文的學生的年齡結構。注:總比 二該項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
從表3可以發現,學生年齡在15-25歲之間的人數最多,占總數的94. 2%, 說明目前泗水學習華文的人以年輕人為主。華文教育解禁初期,學習華文的人都 是老人或奉家長之命來學習的兒童。現在這種狀況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越來越多 的年輕人加入到華文學習的隊伍中來,華文掌握者年輕化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表4:泗水學生的職業結構 單位:人
職業 商人 政府工作人員 在校學生 其他
人數 26 2 133 35
總比 13. 3% 1.0% 67. 9% 17.9%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在泗水所做的學生調查問卷整理數據,2004年10月一2005年7 月。此表主要反映的是抽樣調查的196名泗水目前正在學習華文的學生的職業結構。
從表4不難看出,華文學習者以在校學生人數最多,占總數的67.9%;商 人和其他職業合計占總數的31. 2%;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少量政府工作人員參加。 這說明泗水學習華文者以在校學生為主,呈現職業多樣化。在校學生是印尼未來 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華文強勁的生命力,預示了其美好的 發展前景。同時也表明,泗水社會對華文的需求開始從傳統的經濟、文化領域向 政治等其他領域擴散。
2、學生的民族構成與家庭華文背景
調查對象中,華族175人,占總數的89.3%;原住民21人,占總數的10. 7 %。這一方面說明目前泗水學習華文的學生絕大部分是華人,另一方面也說明華 文正朝著被原住民接受的方向發展。一位正在支教的中國教師也說:“我在泗水 新中補習班教華文已經快兩年了,第一年基本上沒有原住民來學習華文,但第二 年平均每個班就有五六名o ”
問卷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164人(全部是華人)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人會 講華語,占總數的83.7%;其余32人(包括21名原住民和11名華人)完全沒 有家庭華文背景,占總數的16.3%。這表明華人學生絕大多數都有家庭華文背 景,原住民與極少數華人學生完全沒有家庭華文背景。而家庭華文背景與學生的 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有一定關系。即有華文背景的學生學華文要比完全沒有華文 背景的學生更為輕松一些,而且隨著家庭華文背景的程度不同,其學習效果也有 所不同。一般來說,出身于華文背景較好的家庭的學生,接受華文知識較快;如 果華文背景一般,則稍差一些。其中完全沒有家庭華文背景的學生學習華文非常 吃力,他們的學習態度往往不夠認真,效果不好;雖然幾乎所有原住民學生學得 都很認真,但總體上說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
3、學生學習華文的目的與動機
問卷結果顯示,在關于學生“學習華文的原因”這道多選題中有:67.3%的 人為了獲得待遇較高的工作,60.2%的人是對華文有興趣,38.3%的人是因為喜 歡華語歌曲,36.2%的人是因為喜歡中華文化,31.6%的人是因為很多人都在學 華文,17.9%的人是應家長要求來學,另有7.7%的人是因為其他原因。可見, 泗水學生學習華文的目的、動機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選擇“能夠獲得待遇較高的工作”一項的人最多,這很清楚地顯示出 學生已比較多地從華文的實用價值來看待華文的學習。這一方面說明華文自身實 用性的增強和使用價值的提升,同時也說明學生較注重從個人未來前途發展的角 度來思考華文學習,呈現出理性選擇的特點。這種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產生的學 習動力將更為有效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對華文書刊、華語歌曲、中華文化感興趣的人也不在少數。現在,華 語歌曲和影視節目(尤其是港臺地區的節目)在泗水非常流行,深受華人喜愛, 就連原住民都知道成龍、還珠格格等明星人物。可見華語歌曲、影視在漢語言及 中華文化的傳播方面起著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尤其對青少年的影響尤其明顯。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一位剛剛入校的泗水男生作自我介紹時就曾脫口說出:“我是 黃飛鴻的黃,劉德華的華。”①
第三,選“很多人都在學華文”一項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表明學生學習
①王愛平:《印尼華裔青少年語言與認同的個案分析一一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印尼華裔學生的調查研究》,《華 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27頁。
華文帶有一定的盲從性,存在著“從大流”思想。同時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泗水 業已形成的華文學習熱潮。
4、學生對待華文的態度
語言態度是指人們對某種語言的認識、價值評價、判斷以及指導人們使用該 語言的意向及狀態。①筆者試著從語言態度所包含的內容著手來測量學生對華文 的態度。
問卷結果顯示,81.1%的人認為華文非常重要,16.8%的人認為華文比較重 要,1.5%的人認為華文不重要,另外還有0.6%的人不知道。“非常重要”和“比 較重要”兩項合計97.9%,表明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了華文的重 要性。但有94. 6%的人認為華文非常難學,不過有96. 4%的人表示會繼續學習華 文,并不因為難學而放棄。另有67.9%的人認為自己暫時還用不到華文。
實際教學中不難看到,很多學生在學習華文的過程中出現厭煩、沮喪等不良 情緒,突出的表現為對四聲學習缺乏耐心和信心以及不愿意學習漢字等,但多數 學生最后都會堅持下去。根本原因在于華文的實用價值日益提升,而印尼又急需 華文人才,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掌握華文對他們來說無疑將成為一大優勢。
第四節泗水華文教育教材現狀
教材是開展華文教育的主要媒介,目前泗水華文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有:
中國大陸方面:主要是暨南大學出版的《中文》和《漢語》;北京語言文化 大學出版的《漢語教程》(初級、中級和高級)、《橋梁》、《看圖說話》、《漢語會 話301》等。使用簡體字和漢語拼音。
臺灣方面:主要是臺灣僑委會印行的《印尼版新編華語課本》和《國語》等。 使用繁體字和注音符號。
新加坡方面:主要是彩虹出版社出版的《好兒童華文》和《華文》等。使用 簡體字和漢語拼音。
印尼方面:主要是華人改編的教材。女口,泗水新中補習學校校長薛方強等老 一輩華人把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的《漢語教程》生詞的英文注釋翻譯成印尼文。
方紹峰、王愛平:《印尼華裔青少年的語言使用及對漢語態度的調查研究》,《華文教育論文集》,暨南大 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5頁。
目前,泗水的幼稚園和小學主要使用新加坡的《好兒童華文》。這套教材比 較接近印尼國情和學生的華文水平,雖說尚不盡理想,但在目前的條件下,算是 較為合適的一套教材,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
中學使用的華文教材各個學校不盡相同,主要有中國大陸的《中文》、《漢語》 以及新加坡的《華文》三種。教師普遍反應《中文》和《漢語》從第三冊開始就 比較難學,《華文》第一冊后面幾課就開始難于學習。由于學生基本上都是零起 點開始學習華文,教材難易程度與學生的華文程度不相符合。
大學中文系主要選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的對外漢語本科專用教材《漢語教 程》和《橋梁》等。由于中文系的學生也是從零起點開始學華文,所以這些教材 并不完全適用于他們。首先,教材內容相當豐富,而他們大多剛開始接觸華文, 學習進度很慢,每個學期只能完成教材所規定教學內容的一半;其次,教材內容 大多取材于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況,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脫節,也造成學習上 的困難。
補習學校和家教所選用的華文教材多種多樣,用得最廣泛、反映最好的當屬 新中補習學校改編的《漢語教程》。有的家教甚至不用教材,老師和學生就日常 生活用語進行對話,練習口語。另外,臺灣人在泗水開辦的補習學校(大概有三 四所)主要使用臺灣出版的華文教材。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教授和學習華文的依據,其質量如何,直接關乎教學效果。 目前泗水華文教育所用之教材種類繁多,但真正完全適用于當地學生的教材還沒 有出現。對學生的問卷結果顯示,29.6%的人認為所用課本非常適合,56.6%的 人認為部分內容適合,13.8%的人認為完全不適合。華文教師們也普遍反映所用 教材內容主要是介紹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情況,不適合于印尼學生。教材方面另外 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更換頻率極高。常常是一套教材僅僅使用一個學期或更短, 稍覺不合適就更換另一套,致使教師和學生都無所適從。因此,編寫一套兼具科 學性、實用性、地方性和趣味性,同時考慮到不同類型學校不同需求的華文教材 迫在眉睫。
據了解,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幾所高校的對外 漢語教師合作,由國漢辦作為特殊項目立項的供印尼使用的教材正在編寫中。為 編好教材,編寫組主要成員于2002年2月到3月赴印尼征求意見、考察情況。 但一兩個月的考察畢竟顯得有點匆忙,難以完全掌握當地情況。印尼華文教育的 領導者對當地華文教育的各方面情況十分了解;許多華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摸 著石頭過河”,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②如果我國專家在華文教材編寫中能與 他們通力合作的話,所編教材可能會更適用于印尼學生。
①宗世海、李靜:《印尼華文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第7 —8頁。
②郭平:《印尼巡回教學總結》,《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第16頁。
第四章 泗水華文教育的前景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動,中國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不斷擴大,華文 的實用價值日益提升。印尼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在推動華文教育的發展,同 時也得到了中國的大力幫助。然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印尼華文教育也存在 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本章就以泗水華文教育為例,分析其前景。
第一節泗水華文教育發展的有利條件
1、 東爪哇省教育廳對華文教育態度積極
東爪哇省教育廳是管理爪哇東區華文教育的政府機構,它對華文教育的發展 比較支持。華文教育解禁后,該廳立即召集泗水華人成立華文教師聯誼會,協助 政府辦理華文教育事宜。此外,它還與統籌機構等單位合作,履行中印尼關于華 文教育的合作協議書。一般由教育廳提供各種手續上的方便,具體事務安排則授 權給統籌機構等單位。至今已有6批中國師資培訓團到泗水培訓華文教師;5批 東爪哇華文教師團赴中國接受短期培訓;漢語水平考試也在泗水舉辦了 5次。
印尼文教部校外教育司總司長曾經對文教部諸官員和華社有關負責人公開 表示:希望有一個統籌和協調華文教育工作的民間機構,協助政府做好推廣華文 教育的工作。①東爪哇省教育廳嚴格遵守文教部的指示,與華教機構的合作關系 良好,官方民間形成了互動格局,對泗水華文教育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2、 泗水華文教育有頗具實力的領導核心
前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有關領導曾在世界華人社團聯誼會上,盛贊華人社團對 華文教育的巨大貢獻,稱之為華文教育的“發動機”。②目前,為泗水華文教育的 發展出謀劃策、籌劃全局的實際領導核心是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該機構屬 于民間華人社團組織,下設秘書處、財政處、培訓處、聯絡處、留學生處等幾個 部門,分掌資金、師資培訓、聯絡政府、學生出國等各方面事務。
統籌機構的總負責人符福金主席曾是當年泗水華僑師范專科學校的校長,各
(印尼)《千島日報》,2004年11月12 0o
郭東坡:“竭誠為僑服務,共謀團結發展”,華聲龍脈網,http: / /www.chineseinternetnews.coni.cn, 2001-6-20. 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基本上都是當年華校的積極分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符老師的 學生。他們以前大多從事過教育工作,有的是當年的華校教師,有的從事過教育 管理工作。他們懂得教學規律、熟悉與教育有關的各種事宜。①統籌機構不僅把 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得嚴謹、周密、高效,而且與泗水的省教育廳、華文教師聯誼 會、弘華師友會、國民學校、補習學校、媒體等的聯絡也很密切。加之符福金主 席德高望重,“對華文教育的發展時常有精彩的見解和設想”。②因此他深受泗水 華人社會的擁戴,被公認為是管理泗水華文教育的“民間教育部”。在統籌機構 的帶領下,各華人社團、華教單位群策群力,保證了泗水華文教育各項工作順利 開展。
3、泗水華文媒體為華文教育推波助瀾
泗水主要的華文報刊是《千島日報》。該報由泗水幾個華人企業家合資創辦 于2000年10月,聘請當地一些熱心中印尼文化交流的老報人、老文化人擔任編 輯工作。③該報主要面向爪哇東部地區讀者,日均發行量為5000份,每日8版, 版面采用簡體字橫排,在東區華人讀者中較有影響。④不少人還把閱讀《千島日 報》作為學習華文的一個重要途徑。該報每月出版一期華文教育專欄,介紹印尼 華文教育的最新進展、刊登華文教師的教學經驗、學生的華文習作等。此外,還 有每周一期的《教你快樂學華語》,刊登華語日常用語;每兩周一期的《中華文 化》專欄,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等。
此外,泗水華語廣播電臺也是華文教育的有力推動者。每天下午電臺播放兩 個小時的華語經典歌曲;傍晚有張蝶莉老師講解中國古代名言警句;晚上華語歌 曲點播、新聞報道、文化節目、青少年節目、學漢語、醫學保健、聽眾熱線等節 目,主持人都是在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學習過華語的年輕人。據了解,聽眾對華 語廣播電臺的反應相當好,尤其是華語歌曲和學漢語節目,最受歡迎。此外,中 國大陸的歷史片、港臺影視娛樂節目也非常受歡迎,收視率極高。
泗水華文報刊、華語廣播以及華語電視、電臺、報刊等傳統媒體大大豐富了 華文教育的方式,為華文學習者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學習途徑,不但有利于提高學
①郭平:《印尼巡回教學總結》,《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第20頁。
②郭平:《印尼巡回教學總結》,《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第20頁。
③王筱玲:“廣東老歸僑在印尼《千島日報》辟專欄宣傳中華文化”,
http://gocn. southcn. com/gqqj/qjhd/200312100018. htm, 2003-12-10.
④王曉衛、連芳等:“牽手東盟華文傳媒昆明訪談”,http://www. woxie. com/a【ticle/list. asp?id=9552, 2003-9-19.
習效率,也有助于營造華文學習的氛圍,促進華文教育的發展。
4、中國大陸、臺灣積極支援泗水華文教育
1987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下稱國漢辦),負責 領導、統籌和協調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按照〃創新、跨越、集成〃的工作方針,不 斷整合各類對外漢語教學資源,為國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提供實質性的幫助。①印 尼華文教育解禁后,國漢辦、僑辦以及我國駐印尼大使館都十分關注泗水華文教 育的發展,采取多種方式予以支援:
(1)派專家團去泗水培訓華文教師。2001年開始,中國政府每年派出一兩 批漢語專家團去印尼培訓華文教師,至今已有6批到過泗水。可以說泗水華文教 師接受培訓的機會相對于其他城市而言還是比較多的。
(2)部分高校擔負起泗水華文師資的短期培訓工作。每年暑假印尼都有一 批華文教師團赴中國接受為期一個月的短期培訓,承擔該培訓工作的主要是暨南 大學、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由于印尼實行名額分配制,每年約有1/4 的名額分給泗水,即受訓對象25%是泗水華文教師。
(3)提供學歷函授教育。華僑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紛紛面向 印尼開展華文函授教育,除了傳統的函授方法外,已開始嘗試現代網絡函授教育。 華僑大學甚至把該校駐印尼函授教育辦事處設在了泗水,這為當地華文教師的學 習提高提供了便利。
(4)向泗水派出華文教師。中國負責向泗水派遣華文教師的部門主要是福 建省僑辦和廣東省僑辦。2003年起,泗水的公派中國教師基本上每年維持在15 名左右。
(5)接收泗水準華文教師來中國留學。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幼師以及 江門幼師每年共接收印尼保送的準華文教師100名,全免學費,培養1 — 4年, 學生畢業后回保送單位從事華文教育工作。僅此一項,泗水每年就約有十幾名學 生借此機會來中國留學深造。
(6)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文化部除向泗水華教單位贈送華文書籍、光盤等資 料外,每年在雅加達舉辦一次世界“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印尼選拔賽。②印
①2005年6月15 0,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世界漢語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http://www.xmuoec.com/website.aspx?language=cn&website id=87&news id=285.
②世界“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自2002年開始,由中國國家漢辦于每年暑期舉辦一次。以國外的在校大 學生、研究生為參賽對象。比賽內容:漢語語言能力、中國國情知識、中國文化技能等。初賽在本國舉 行,決賽在中國舉行。(印尼)《千島日報》,2005年3月28 Ho 尼設有中文系的高校對該比賽都十分重視,泗水智星大學曾連續三年有學生獲得 第二名,并代表印尼來中國參加決賽。這些活動對于泗水學習華文的學生尤其是 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臺灣開展海外僑教工作始于195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以來的不斷加強和改 進,對海外僑教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體制。臺灣僑教的行政管理以“僑委會”為 主,臺灣“教育部”和各駐外“使、領館”、代表機構協同負責。“僑務”、“教育” 及“外事”三個部門均設有主管僑教的專門機構,并分別制定有具體可行的辦事 規則。“僑委會每年投入華文教育的經費約占'僑委會'總預算的一半。”①它 對泗水華文教育的支持也是不遺余力,方式多種多樣:
(1)派員到泗水培訓華文教師。臺灣每年暑假都會派三四名島內優秀教師 去泗水為當地華文教師授課5天左右。培訓內容豐富多彩,包括字辭與童詩教學、 班級經營、兒童戲劇、游戲唐詩教學、文字藝術、作文教學、說故事學華語、唱 游教學、啞語教學、考題設計、示范教學等。尤其是啞語教學的開展,對于拓寬 泗水華文教育的對象十分有益。
(2)邀請泗水華文教師赴臺灣接受短期培訓。這種培訓每年有一兩次。培 訓課程比較新穎,除了傳統的漢語知識外,還開設多媒體教學、網絡教育等科目。 培訓機構還為他們提供十分優惠的待遇:學費、食宿費和國際旅費全免。
(3)開展華文函授教育。臺灣有一所由“僑委會”開辦的面向海外的中華 函授學校,為海外函授生免費提供函授教材和函訊。他們還利用充裕的財力,以 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為目標,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網絡函授教學,為 海外函授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4)派遣華文教師去泗水支教。臺灣每年派往泗水支教的教師大概有10 名左右,主要在與臺灣關系密切的學校和補習班任教。此外,臺灣還設有海外華 文教師獎勵基金,對表現優秀的海外支教教師予以獎勵。
(5)鼓勵泗水華人子弟去臺灣就讀師范學校,畢業后回當地任教,由臺灣 向他們提供助學金和勤工儉學金等優惠條件。
(6)臺灣僑委會每年還向泗水華教單位贈送大量的華文書籍、錄音帶、錄 像帶、多媒體教學光盤等華文教學參考資料。
①蔡振翔等著:《中國大陸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51頁。
中國大陸和臺灣所做的大量支援工作,有力地促進了華文教育的開展和華文 教學質量的提高,成為泗水華文教育迅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然而,由于歷 史和現實的原因,華文教育表面繁榮的背后所隱含的危機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二節泗水華文教育面臨的不利因素
1、 華文教育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20世紀中后期,印尼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針對華文教育的限制和禁止法令。
19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印尼政府逐步放寬華文教育政策。然 而時至今日,除了 1978年所頒布的有關進口與發行華文書刊及印刷品的禁令被 撤銷外,其他法律條例只是通過總統訓令書、政府部長命令等形式宣布取消,而 未經印尼人民政治協商會議①正式撤銷,華文教育在印尼國家憲法中依然是被禁 止的。②歷來有排華意識的印尼人民協商會議擔心華文教育的發展和中華文化的 傳播會給印尼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并不急于撤銷這些排華法律條例。③這就使得 印尼的華文教育缺乏國家憲法的有力保障,正如我國赴印尼考察的一個教育代表 團團長所說「'我們對印尼華文教育所做的工作實際上都是違法的啊! ”雖然是一 句玩笑話,但也飽含了深深的憂慮。因此,人民協商會議禁止華文的法律一日未 除,印尼華文教育的陰影就會一直存在。④
2、 華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學生、教材是教學三要素,目前泗水華文教育這三者各自存在問題又 相互影響,使得華文教學困難重重。
泗水華文教師非常缺乏,亟待補充新鮮血液。但是根據問卷結果,只有5. 6 %的學生將來愿意從事華文教學工作,師資短缺的問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將繼 續存在。同時,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學習需要,華文教師兼職現象十分普遍,導 致大部分教師原本有限的華文水平缺少時間提高,不利于學生掌握準確完整的華 文知識。同時,華文教材大多不適用于印尼學生,加上頻繁的更換率,難免影響
①人民協商會議是印尼國家立法機構,由人民代表會議(國會和地方代表理事會共同組成)負責制定、修 改和頒布憲法及國家大政方針,“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 fmprc. gov. cn/chn/wjb/zzjg/yzs/gjlb/1333/1333x0/, 2005-7-4.
②(印尼)楊景雯:《泗水興化堂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2005年,第14頁。
③周南京:“印度尼西亞華人的現狀和前途”,(印尼)《千島日報》,2004年7月6 Bo
④(印尼)楊景雯:《泗水興化堂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2005年,第14頁。
學生的學習情緒。再加上學生因學校的課程繁重無法兼顧、職業青年因工作繁忙 或工作崗位調動,不得已停學等原因,致使學生不重視華文學習以及學生流失現 象普遍存在且非常嚴重。“剛開班時,報名學習的學生非常踴躍,常常超過預定 指標,可是開課以后,人數逐漸減少,時間越長,流失的人數越多,一般地能達 到半數或更多。”①這種狀況如果繼續下去,對華文教育將來的發展非常不利。
3、 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潛在的問題
自2001年成立以來,統籌機構為推動泗水及周邊地區華文教育的發展做了 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民間教育部”的美譽,但其潛在的問題也 不容忽視:
(1)成員基本上仍屬于兼職。目前統籌機構成員大多都身兼數職。女口,符 福金既是統籌機構的主席,又是《千島日報》的編輯;陳錦球既是統籌機構的領 導人之一,又是新中補習學校和三語國民學校的主要負責人。而且,統籌機構尚 未有自己的辦事處,開會和活動都是借用《千島日報》辦公室或宗親團體會所, 這種“臨時性”的措施在成立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要轉型為“專職化”的 機構則不能不令人擔憂。
(2)年齡結構不合理。統籌機構的成員平均年齡65歲左右,現在這些年近 古稀的老人既要總體策劃,又要兼任財務、接待員甚至司機,長此以往將難以為 繼。如果現在不注意對年輕一代的培養,再過五年十年,泗水華文教育的組織和 領導將很有可能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3)依賴性強。統籌機構活動的經費基本上都依靠泗水的華人社團或企業 家資助,現在其成員都是義務做事,還可以勉強應付;如果以后年輕人加入進來, 要給他們支付薪水,而統籌機構又沒有自己的收入的話,經費困難就在所難免。
(4)缺乏詳細的工作檔案。統籌機構所作的大量工作基本上都是以口頭形 式交流、傳達,見諸于書面文字的極少,其效用會有較大損失。這樣既不利于統 籌機構詳細總結經驗教訓,也不利于把老一輩的教育經驗、人生體驗以及社會聯 系傳給下一代。同時,也不便于各有關部門、人士對華文教育進行對象化的研究。
4、 泗水華文教育拼音、漢字尚待整合
目前泗水絕大部分學校都采用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和簡體字;也有一些學校
①(印尼)符福金:《克服嚴重的流失現象》,《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第36 頁。
使用臺灣的注音符號和繁體字,極個別學校是兩種都用,如彼得拉基督教大學中 文系。其學生大部分時間使用漢語拼音和簡體字,臺灣老師上課時則使用注音符 號和繁體字。
漢語拼音和簡體字是聯合國規定的6種工作語言之一,具有無可置疑的官方 語言的通用性和國際權威性。而且漢語拼音能將中文的方塊字字母化,與電腦、 打字機鍵盤兼容,在電腦輸入方面有著注音符號無法比擬的優勢。從覆蓋面及使 用頻率方面看,目前世界各國通用以漢語拼音進行中文教學,而注音符號唯獨臺 灣使用。①此外,從實際教學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因為漢字難學而不愿學習漢字, 況且繁體字比簡體字復雜難學得多,更增加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因此,無論從政 治競爭力、文化競爭力、經濟競爭力,還是從人口競爭力、文字競爭力上以及實 踐結果來看,漢語拼音和簡體字都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②
就兩種方案并行給學生帶來的不便問題,泗水弘華師友會副理事長古森福曾 向臺灣有關方面提出,希望臺灣能夠與中國大陸協商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然而大 陸和臺灣就此問題的交流,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陸的基本看法是提倡使用簡 體字,不反對使用繁體字。③因此,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泗水華文教育兩種 方案還將并存,拼音、漢字的整合尚待時機。
5、泗水華文教育中種族偏見依然存在
印尼政府長期的排華政策,造成了華人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隔閡至今依然存 在。在一份對印尼華人的問卷調查中,當問到“您認為影響華人與當地居民建立 融洽關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時,回答是政府對華人政策的占44%,認為當地 居民對華人存在偏見的占50%,認為華人對當地居民存在偏見的占6%。④這是華 人的回答,排除回答者的主觀因素,可以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印尼華人和原住民 互相之間都存有偏見。
“種族偏見”是針對屬于一定類別的個體采取的否定的、不利的、甚至敵視 的,以至于帶有感情色彩的態度。⑤種族偏見廣泛地存在于社會不同種族之間,
①蔡振翔等著:《中國大陸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60頁。
②纟芻嘉彥、游汝杰編著:《漢語與華人社會》,復旦大學出版社與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2001年9 月,第58頁。
③2005年6月15 0,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副組長劉澤彭在世界漢語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答記者 問,http://www.xmuoec.com/website.aspx?language=cn&website_id=87&news_id=285.
④溫北炎:《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卷調查》,《東備亞研究》,2002年第2期,第5頁。
⑤(法)皮埃爾一安德烈•塔吉耶夫:《種族主義源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1月,第109頁。 在泗水的華文教育中也有所體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泗水的華文教師基本上都 是華人,只有一名原住民,而且剛好是我在印尼工作時的同事和朋友。她是泗水 爪哇族人,2001年印度尼西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就回到泗水擔任華文教師至今。 通過與她的朝夕相處,我深入了解了一名原住民在從事華文教育工作中所遭遇的 種族偏見和尷尬。
被訪者,26歲,女,印尼泗水人:“我大學畢業后直接由校長招聘進來,工 作后,每次中國漢語專家團來泗水培訓華文教師,我都有參加,但每次都是只有 我一個爪哇人,我好象陷到了華人的包圍圈里,感到很不自在。兩年前我剛去新 中補習學校教課時,有幾位華人教師公開表示不相信印尼人(原住民)能夠教華 文。由于我的努力,現在他們不會那樣講了,但相處起來還是覺得不如他們華人 之間關系更融洽。今年3月份起,我開始在智星大學晚上補習班教課。一位華人 教師居然告訴學生我不是華人,我覺得很沒必要這樣,雖然我不是華人,但我一 樣能把華文教好,為什么一定要分得那么清楚呢? ”
在此期間,一些華人同事也不止一次地抱怨,“我們的領導怎么能讓一個印 尼人(上面的被訪者)當她的助理呢?現在我們的課程都由她來安排,怎么教得 好我們的華人學生?這樣下去,我們華人的學校豈不是要由印尼人來掌權了? ” 由此可見,種族之間的隔閡和偏見也是導致各方面力量不能團結一致,更好 地為華文教育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目前華文教育中原住民還參與較少,但 隨著華文教育的繼續發展,他們的人數有望逐漸增多,如何防微杜漸,克服民族 偏見將是擺在華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第三節 泗水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結合上述對泗水華文教育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的分析,綜合來看,華文教 育在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態勢表現為以下諸端:
1、華文教育前景可期,但仍需小心經營
隨著亞太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 等使用華語國家與地區同全球經貿關系的日益密切,華文的實用價值還將顯著提 升。日趨密切的中印尼關系,也進一步擴大了華文的使用空間,提高了印尼華文 教育的價值。再者,華文教育已被納入印尼國民教育的軌道中,而且“印尼教育 部計劃在2004-2007年在全國& 039所中學逐步開設中文課程”。①同時,有感于 華文人才的缺乏,印尼政府還積極尋求與中國政府合作,共同推動該國華文教育 的發展。因此,華文教育的前景將十分光明。
然而,中印尼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雖然已經淡化,但還是客觀存在的。 兩國復交只有16年,很多印尼高級官員對于中國尤其是中國大陸還不夠了解, 一些官員擔心中國的意識形態會通過文化教育滲透到印尼社會,對華文教育的發 展抱有戒心,持保守態度。現任副總統尤素夫•卡拉曾公開說:“必須更明確和 繼續堅持偏袒原住民的政策。”②而且,華文教育的合法地位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 解決,華文教育發展的根基還比較薄弱。總之,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不能盲目 樂觀,需報積極而又謹慎的態度。
2、 華文教育呈現出外語教學的鮮明特征
現階段的泗水華文教育,在性質上與曾經的華僑教育存在根本區別。首先, 從印尼政府放松華文教育政策的目的來看,它不是為了增強華人的凝聚力,而是 旨在培養更多掌握華文的人才,以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適應同其他國家經貿、 投資的發展的需要。其次,從年輕一代學習華文的目的來看,他們主要目的不是 為了繼承中華文化,而是為了獲得一份更好的職業,希望能在外資企業、商業貿 易、旅游以及賓館酒店行業發揮優勢,獲得高額報酬。再次,從華文教育的對象 來看,華文教育不再是為華人子女設立的母語教育,而是各族人民均可參與的一 種外語教學。從文化教育的角度來看,中華文化不再為華人獨享,而成為印尼各 族人民學習和享用的人類文明瑰寶。
因此,華文教育的發展呈非政治化趨勢,經濟和文化色彩更為濃厚。隨著多 元文化政策的實行和華文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泗水華文教育將更多地表現為 經濟利益驅動下的外語教學。
3、 華文教育理念趨向國際化、本土化
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使得國際性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泗水華文教育通 過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不斷交流,日益呈現國際化特征。目前,每年都有世界 性或地區級的有關華文教育和漢語教學的研討會召開,如由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召
①2005年6月15日,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世界漢語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http://www.xmuoec.com/website.aspx?language=c n&website_id=87&n ews_id=285.
②(印尼)《千島日報》,2004年9月28 Ho 開的“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由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召開的“國際華文教育研討 會”以及在新加坡召開的“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等。在與世界各國交流華文 教育經驗信息的基礎上,泗水華文教育吸收了最先進的教學理念,以“立足本地, 放眼世界”為辦學方針,提出了 “從娃娃抓起”的口號,培養既掌握母語,也學 習世界通用語言;既擁有傳統的優良品質,又兼具現代科技知識的高素質人才。 ①泗水目前已經在朝著這個目標邁進了。新中三語國民學校已經建立起來,一些 幼稚園正準備創造條件成為三語學校,部分國民中小學已開設了華文課。可見, 培養精通雙語乃至三語的復合型人才,將成為泗水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
同時,泗水華文教育界抓住機會不斷與中國的漢語專家團、教育代表團以及 在泗水支教的中國教師,探討適合當地的華文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等問題。 新中補習學校改編的一套用印尼文翻譯的教材就頗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可見, 適合于當地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
4、華文教育的教學手段日益數字化、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信息以多種形式顯示出來,把感 知、理解、鞏固、運用融合為一體。使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直觀性,而且能夠引 導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求答案。②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劉澤 彭在2004年7月22日,北京語言大學召開的中文電化教學研討會上就指出,如 何在數字化趨勢下發展海外華文教育是擺在學者專家面前的新課題。
近年來,中國大陸和臺灣都開始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華文教育方面的應用。 中國大陸目前正在加快發展網絡教學,少數有條件的高校如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廈門大學等相繼開辟了華文教育網站,對外漢語教學界也推出了“學漢字”、“十 二生肖小百科”等課件。臺灣也非常重視發展網絡教學,在全球設置了數十處“海 外華僑文教服務(活動)中心”網站,建構了 “全球華文網絡教育中心”,開發 多媒體華文網絡教材及電子教材資料庫,并開發網上在線學習軟件等,大力推行 網絡教育。③
信息技術的多樣性、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使得當代泗水華文教育逐步突破了傳
①(印尼)符福金:《印尼華文教育的前景》,《泗水千島日報系列叢書》,容子主編,香港千島出版社出版, 2003年,第213頁。
②彭小川、賈冬梅:《淺談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未來趨勢》,《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第46頁。
③連志丹:《臺灣現階段大力扶持海外僑教的措施與借鑒》,《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43 頁。
統課堂教育的局限性,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使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 己的需求進行形式多樣的自主學習,使華文變得更加簡便易學。同時因特網技術 也符合年輕一代的口味,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靈活便捷 的交互手段都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泗水彼得拉基督教大學中文系率先利 用網絡進行多媒體教學,得到了當地華文教育界、華文教師和學生的肯定。遺憾 的是,由于經濟原因,大多數學校和家庭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隨著世界網絡 技術的飛速發展,華文教育的數字化、信息化變革是不可阻擋的。
結論
印尼華僑教育史輝煌燦爛,但在政府的高壓政策下于1966年銷聲匿跡。1990 年代以來,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使得印尼對華文人才的需求大增,政府逐步放寬對 華文教育的禁錮,印尼社會掀起學習華文的熱潮。該現象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 與焦慮,認為“這一切在許多印尼本土公民眼里無異于再中國化的標志”①,印 尼華僑又產生了 “再中國化”的傾向。②廖建裕教授也認為,中國的復興使一些 東南亞華人為中國語言文化所吸引,從而推動他們“再中國化”。③基于對泗水華 文教育現狀和前景的分析論述,我認為目前印尼的華文教育熱潮并不是“再中 國化”的象征。
要搞清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明確“再中國化”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關于“再 中國化”尚沒有確切的定義,但從20世紀前半期東南亞華僑歷史中大致可以得 出,“再中國化”的實質是:華僑華人對中國的政治認同。認同是1950年代以來 社會學家常用的術語,用來表示個人或群體的歸屬感。即:個人或群體(行為主 體)與其他物件(客體,包括個人、團體、觀念、理想和事物)產生心理上和情 感上的結合關系,在潛意識中將自己視為物件(客體)的一部分而行動。④認同 包括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種族認同和階級認同等,但主要是政治認同和文化認 同。⑤政治認同實質上是對國家的認同,在多元認同中起支配作用。⑥因而,政治 上認同中國是華人“再中國化”的重要標志。同時,教育是意識形態領域最重要 的一環。華僑教育是向華僑華人灌輸中華民族主義意識和中華文化傳統的最有力 的工具,它強化了廣大華僑華人的“中國國民”觀念,促使他們的“華人特征” 更加顯著,也使逐漸融入當地主體族群的土生混血華人“再中國化”⑦。所以,
①A. Dahana, Comment on Mely G. Tan, in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ed. Suryadinata, p. 68, 轉弓丨
(澳)墨美姬等主編:《“種族”的恐慌與移民的記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頁。
②薛鴻華,“2003 年印尼華人又站在十字路 口”,http://www.rnzxq.com/bbs/dispbbs.asp?boardid=12&id=439, 2005-10-31.
③Leo Suryadinata,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Overseas or Southeast Asians? In Leo Suryadinata ed.,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p.17,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1997.
④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頁。
⑤郭梁:《戰后東南亞華人認同、同化問題研究的幾種觀點》,《南洋問題研究》1992年第2期,第17頁。
⑥莊國土:《論東南亞華族及其族群認同的演變》,《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中華民國海外華人 研究學會,2005年,第32、35頁。
⑦Leo Suryadinata, Peranakan Chinese Politics in Java, 1917-1942,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1. 華僑教育成為華人“再中國化”的重要根源。因此,華人的政治認同和所受到的 教育無疑成為考察華人是否“再中國化”的兩個主要標準。
一、就政治認同而言,當時華僑華人認同中國的突出表現:一是保留中國國 籍,二是積極參與中國的政治、經濟事務。而如今,印尼已成為該國華人政治認 同所指向的目標。
1、 國籍方面。印尼獨立后,于1946年至1954年采取被動制國籍政策。它 規定:在印尼出生、連續在印尼居住5年、年滿21歲(后改為18歲)、已婚的 非印尼族裔,在規定期限內,不聲明拒絕印尼籍民者,即自動成為印尼國籍公民。 該國籍政策為華僑華人歸化入籍提供了方便,然而結果卻不甚樂觀。1950年印 尼華僑華人人口為210萬,其中150萬為在當地出生者。①到1951年12月,除 華僑絕大多數保留了中國籍外,拒絕入印尼籍的土生華人達39萬,②1953年增 至60萬至70萬。雅加達中華僑團總會副主席宋中栓回憶說:當時無數華僑青年 爭先恐后要求脫籍,有的還通宵達旦擠在法院前面排長龍,未成年的則由家長代 為脫籍。他們認為脫籍是愛國行動,不脫籍好像就是犯了不愛國的大罪。③這說 明當時相當一部分華僑華人以作為中國公民感到無比光榮自豪而拒絕入印尼籍。 時至今日,印尼華人基本上都已歸化入印尼籍。據溫北炎教授的問卷調查結果, 97%的印尼華人國籍是印尼,20歲以下全為印尼公民。④另據印尼《編輯》周刊 于1990年8月所刊登的關于印尼華人認同情況的調查結果,華人93. 79%認同 印尼為自己真正的祖國,85. 27%認為中國是外國或者僅僅是值得懷念的祖籍國。 ⑤這表明印尼華人基本上已成為當地公民,認同印尼為自己的祖國。
2、 對中國事務的態度。20世紀前半期,許多印尼華僑華人關心并介入中國 事務。據1957年對印尼華僑華人政治傾向的調查,43%傾向中共,28%稍微傾 向北京,6%中立或態度曖昧,5%稍微傾向臺北,19%傾向國民黨。⑥而據1990 年8月雅加達《時代周刊》就印尼、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作為最重要國家和地 區,向印尼華人所做的調查結果:43%認為印尼是最重要的國家,其次是中國大
①Donald E. Willmott,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Indonesia, 1900-195&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p. 68.
②G. W. Skinner, "The Chinese Minority",Ruth T. Mcvey (ed.), Indonesia, HRAF Press, 1963, p. 111.
③(印尼)《覺醒周刊», 1959年第28期,第1頁,轉引黃昆章著:《印尼華僑華人史》,廣東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5年,第22頁。
④溫北炎:《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卷調查》,《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第4頁。
⑤蔡仁龍:《印尼華僑華人認同的轉向》,香港《華人月刊》,1993年第4期,第36頁。
⑥G. William. Skinner, “The Chinese Minority^,, in Ruth T. Mcvey (ed.), Indonesia, HRAF Press, 1963, p. 116.
陸(30%),香港和臺灣分列第三和第四。只有24%的華人想訪問中國,其中51 %只是去旅游,27%只想去看看,13%是去探親,5%是去做生意,3%是想去求 醫。①兩相比較,可見印尼華人已由關心中國轉變為重視印尼,中國對他們而言 僅僅是外國或至多是祖籍國。
二、就華文教育而言,印尼華人的教育已被納入印尼國民教育之中,華人學 生同原住民學生一樣接受同樣的印尼國民教育。蓬勃發展的華文教育已不同于以 往的華僑教育,其主旨在于培養懂華語的印尼公民,而非使華人“再中國化”。
1、 印尼社會經濟發展對華文人才的需求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華 僑教育是華僑中華民族主義意識覺醒的產物,它以華僑社會的發展完善,華僑在 政治、經濟上的成就作為前提與基礎,伴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高漲而發展到巔峰。 可以說,中國因素是華僑教育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雖然與 中國政治經濟的崛起密不可分,但它從根本上而言是各國從各自國家利益出發主 動做出的戰略決策。隨著印尼旅游業的發展,來自臺灣、中國大陸、香港等講華 語的國家和地區的游客日益增加,需要華語導游;臺資企業日益增多,以及同中 國大陸的經貿往來,需要華語商貿、翻譯等人才;兩國高層互訪日益頻繁,對高 級華文人才也非常渴求。而長期禁止華文教育的結果,造成華文人才奇缺,影響 了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印尼社會對華文人才的需求是該國華文教育發展 的根本原因。
2、 華文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都表現出強烈的當地實用主義傾向。華僑教 育從最初的私塾教育發展到近代華僑學校,基本上以華僑華人子女為教育對象, 主要不是為了使他們獲得謀生的手段,而是為了使他們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具 有中華民族意識和祖國觀念,不致數典忘祖。而華文教育與此迥然不同。目前, 華文教育的辦學形式基本上包括家教、補習學校(班)、大學、國民中小學、三 語國民學校、臺北國際學校等6種。其中除了臺北國際學校是主要面向臺商子弟 的名副其實的華文學校外,其余或是業余型補校或是僅把華文作為一門外語的國 民學校。華文課的教學內容以口語特別是商務會話為主。華文學習者雖然主要是 華人,但原住民所占比例開始逐漸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華人還是原住民, 他們基本上都把華語作為商業語言而非文化載體來學習,動機主要是出于個人職
①(新加坡)《聯合早報》,1990年9月1日。 業方面的考慮。因為現在印尼一些大公司聘用人才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懂漢語”, “懂漢語”的高級職員的工資比“不懂漢語”的高級職員要高出許多。①華文教 材的內容也越來越趨向于介紹印尼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因此,印尼華文教育的性 質是外語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成為懂華語的當地人才,為印尼的經濟建設服務。
最后,就世界范圍來看,“華文熱”已在全球持續升溫。中國經過20多年的 發展,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廣泛和深入,華語作為一種重要商業語言的實用價值 和潛在價值正在提升,它帶給學習者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就業機會。世界各國對華 文的需求已經從過去漢學家在學術、教學領域里,走到了社會民間、走到了各國 政府。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在爭先恐后地發展華文教育。美國 2003年底啟動AP中文項目,就是在中學里修中文課目,在大學里承認學分;另 據初步調查了解,已經有2, 500所中小學提出開設中文課程,要設立AP項目。 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打算在全國的中小學普遍開設漢語課程。在歐洲,中文已經成 為德國許多州的中學會考科目,英國教育部支持制定了中學漢語教學大綱,法國 教育部正在積極推動中學中法雙語教育實驗計劃。在非洲、南美等,對華文學習 的需求也都非常普遍。②
綜上所述,絕大部分印尼華人已加入印尼國籍,認同印尼為自己的祖國;日 益興盛的華文教育在實質上是符合印尼國家利益前提下的外語教學;而且,從世 界范圍來看,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對華文學習的需求都急劇增長。 因此,目前印尼社會出現的“華文熱”只是世界性“華文熱”的一部分,而不是 華人“再中國化”的標志與象征。
①陳秀容:《全球性漢語熱的區域反應》,《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7頁。
②2005年6月15 0,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世界漢語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http://www. xmuoec. com/website. aspx?language二cn&website id=87&news id=285.
主要參考文獻
[1]莊國土.從民族主義到愛國主義:1911?1941年間南洋華僑對中國認同的變化[J].中 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4): 110-116.
[2]張堅.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展研究(1912 —1928) [D]. 2002.
[3]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4]J. Cushman & Wang Gungwu, ,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Two[M],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5](馬來西亞)王瑞國.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與華文教育[D]. 200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Z], 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
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根據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 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的決定》修 正,http://www. qingdan. gov. cn/nl72/nll91/n975800/n981811/131210. html.
[7]關于華僑、歸僑、華僑學生、歸僑學生、僑眷、外籍華人身份的解釋(試行)(國僑發 1984年2號)[Z].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法規文件匯編1955-1999.
[8]林蒲田.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9]李長傅.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10](英)W.J.凱特著,王云翔、蔡壽康等譯.荷屬東印度華人的經濟地位[M].廈門:廈 門大學出版社,1988.
[11]孔遠志.中國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2]李金明、廖大珂.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13]溫廣益、蔡仁龍等.印度尼西亞華僑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14](美)李?E •威廉斯.華人民族主義——1900-1916年印尼泛華運動[M].美國:伊 利諾伊斯自由出版社,I960.
[15]莊國土.論東南亞的華族[J].世界民族,2002, (3): 37-48.
[16](新加坡)廖建裕.現階段的印尼華族研究[M].新加坡: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
[17](印尼)荷印華僑教育鑒[M].荷屬華僑學務會編輯委員會編,1928.
[18]Donald E. Willmott,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n Indonesia 1900-1958[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61.
[19]梁敏和.印度尼西亞文化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0](新加坡)廖建裕.印尼華人教育史[J].南洋學報,第31卷,(1-2), 1933 .
[21]廖承志.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四年來僑務工作報告[R].中僑委僑務政策文
件資料匯編[z], 1955.
[22]李全壽.印度尼西亞華僑教育史[J].南洋學報,1959,第15卷,(1), 1-14.
[23]黃昆章著.印尼華僑華人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4]Fanklin B. Weistein, Indonesia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D訂emma of Dependence[M], New York: Cornell Univetsity Press, 1976.
[25]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J], HongKong, 21 September 1979.
[26]莊國土.新中國政府對海外華僑政策的變化(1949 — 1965年)[J].南洋問題研究, 1992, (2): 1-11.
[27](新加坡)廖建裕.印度尼西亞華人的過去、現在與將來[A].華僑華人問題論文集[C].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28]Mary Somers Heidues, Southeast Asia? s Chinese Minorities[M], Austraxia: Longman, 1974.
[29]Charles A. Coppel , Indonesian Chinese in Crisis[M]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0]莊國土.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31](東晉)法顯.佛國記[M].中華書局,1991.
[32](后晉)劉煦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3](宋)歐陽修、鄧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34](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5](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6](明)馬歡.瀛涯勝覽[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7](明)張燮.東西洋考[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38]Raffles, Thomas Stamford. The history of Java[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9]周南京、沈立新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社區民俗卷[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0.
[40]三十年代南洋華僑領袖調查報告(續編)[R].南洋研究史料叢刊第三集[C].臺北: 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3.
[41]許君通訊.爪哇近訊一束[N].南洋情報,1932,第1卷,(3): 94-99.
[42](印尼)黃攸明.戰前階段的新華中學[J].泗水新中校友會紀念特刊[Z3.2OO2.
[43]周南京.戰后海外華文教育的興衰[A].海外華文教育論文選編[C].廈門:廈門大學 出版社,1996.
[44]周南京.印度尼西亞泗水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A].華僑華人問題概論[M].香港:香
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45]黃昆章.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M].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005.
[46](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7]廖承志在中僑委第二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上的講話[Z].僑務政策匯編,1957.
[48]溫北炎.印尼2005:政治較穩定 經濟好轉[M].東南亞縱橫,2006 (2): 13-18.
[49]溫北炎.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卷調查[J].東南亞研究,2002, (2), 4-9.
[50]邱炫煜.近二十年來印尼華人的教育困境與來臺升學的輔導措施[A].近二十年來的 海外華人[C].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3.
[51]溫北炎.印尼問題國內外近期研究述評[J].東南亞研究,2002, (1): 4-9.
[52]陳秀容.全球性漢語熱的區域反應一一近年來印尼華文教育的變革[J].世界地理研 究,第 11 卷,2002, (1): 105-110.
[53](印尼)楊景雯.泗水興化堂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D], 2005.
[54]郭平.印尼巡回教學總結[A].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 2003.
[55]馬躍、溫北炎.印尼華文教師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從社會問卷調查看印尼華文教 育的狀況[J].東南亞縱橫,2003, (9): 50-56.
[56](印尼)謝月云.印尼華文教育的師資及教學問題[A].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 會論文集[C]. 2003.
[57]梁敏和.印尼教育簡史、現狀及面臨的問題[J].東南亞研究,2003, (1): 77-80.
[58](印尼)陳清章.對當前印尼華文師資和教材的探討[A].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 討會論文集[C]. 2003.
[59]王愛平.印尼華裔青少年語言與認同的個案分析一一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印尼華裔學 生的調查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 (4): 23-31.
[60]方紹峰、王愛平.印尼華裔青少年的語言使用及對漢語態度的調查研究[A].華文教 育論文集[C].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
[61]宗世海、李靜.印尼華文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
(3): 1 — 35.
[62]郭東坡.竭誠為僑服務,共謀團結發展[N].華聲龍脈網,
http: //www. chineseinternetnews.com.cn, 2001-6-20.
[63]王筱玲.廣東老歸僑在印尼《千島日報》辟專欄宣傳中華文化[N].廣東僑網, http://gocn. southcn. com/gqqj/qjhd/200312100018. htm, 2003-12-10.
[64]王曉衛、連芳等.牽手東盟華文傳媒訪談[N].云南日報網,
http://www. woxie. com/axticle/list. asp?id二9552, 2003-9-19.
[65]蔡振翔等.中國大陸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66]國家概況[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 fmptc. gov. cn/chn/wjb/zzjg/yzs/gjlb/1333/1333x0/, 2005-7-4.
[67](印尼)符福金.克服嚴重的流失現象[A].第二屆印尼全國華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 2003.
[68]纟芻嘉彥、游汝杰.漢語與華人社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1.
[69]2005年6月15 0,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世界漢語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http://www. xmuoec. com/website. aspx?language二cn&website id二87&news_ id二285
[70]溫北炎.關于印尼華人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問卷調查[J].東南亞研究,2002, (2),
4 — 6.
[71](法)皮埃爾一安德烈•塔吉耶夫.種族主義源流[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2005.
[72](印尼)符福金.印尼華文教育的前景[A].泗水千島日報系列叢書[C].香港:香港 千島出版社,2003.
[73].彭小川、賈冬梅.淺談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未來趨勢[J].高教探索,2005, (2), 44
— 46.
[74]連志丹.臺灣現階段大力扶持海外僑教的措施與借鑒[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
(3): 41-46.
[75](澳)墨美姬等主編:“種族”的恐慌與移民的記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76]薛鴻華.2003年印尼華人又站在十字路口,
http://www. mzxq. com/bbs/dispbbs. asp?boaxdid二12&id二439, 2005-10-31.
[77]Leo Suryadinata_,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Overseas or Southeast Asians? [A], In Leo Suryadinata ed. ,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C],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7.
[78]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M.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79]郭梁.戰后東南亞華人認同、同化問題研究的幾種觀點[J].南洋問題研究,1992, (2): 12-20.
[80]莊國土.論東南亞華族及其族群認同的演變[J].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 [C].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5.
[81]Leo Suryadinata_, Peranakan Chinese Politics in Java, 1917-1942[M],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1.
[82]Donald E. Willmott, The Nation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I Indonesia, 1900-1958[M],
New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1.
[83]G. William Skinner, "The Chinese Minor!ty" , in Ruth T. Mcve (ed.), Indonesia[M], HRAF Press, 1963.
[84]蔡仁龍.印尼華僑華人認同的轉向[J].華人月刊,1993, (4):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