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背景及沈慕羽生平 5
1.馬來西亞華人身份的認同 —5
2.華文教育的困境 6
3.沈慕羽生平事跡概略 10
第二章:捍衛華教的理想與悲情 14
1.馬來族群主義的“最后目標” 14
2.單元教育與多元教育之爭 16
3.爭取華文列為官方語文之一 19
4?力爭創辦獨立大學 23
5.捍衛華小不變質 25
第三章:作育英才華教楷模 32
1.豐碩的辦校成果 32
2 •有教無類的晨鐘夜學 33
3?崇高的辦學理念 ...35
第四章:沈慕羽的華文教育實踐 37
1.別具一格的書法 37
2.華教52年記實日記 39
3.鏗鏘有力的演說. 40
4.追求公平的論述 42
第五章:沈慕羽精神及其歷史定位?_* 44
1.教總的功能 44
2?精神的折射 45
3.歷史定位與評價 49
結語/后記 54
訪談 55
大事年表 60
參考文獻 64
緒論
1.歷史背景與身份認同
華人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家人口比例一直都相當高,1963年8月31日新加 坡加入后,華人人口占國家最大的百分比,即使新加坡在2965年退出后,華裔 人口和馬來人幾乎一樣多今天,華人還是國家的第二大民族,而且在本邦生 存了五百年,然而華文在本邦一直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合理及適當地位,要明白 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就非得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探討了。
身份的認同,始終都是華人在這個國家無法跨越的障礙。廖小健在《馬來 西亞馬、華兩族關系的幾個特點》中清楚地指出基于“馬來人特權” $涉及到早 期馬、華兩族的社會契約,造成馬、華兩族的不平等法律地位。馬來西亞華人 無論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都無法改變第二等公民的事實。當地華人謀求種族 平等的權利,不但困難重重,而且近乎不可能。盡管不能直接從根本上修改憲 法,但爭取改善華人地位仍是廣大華社努力抗爭的長期目標。爭取華文作為官 方語文、爭取創辦獨立大學、反對在華小推行單元教育政策等種種紛爭貫穿了 馬來西亞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對兩族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
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馬哈蒂的《馬來人的困境》'一書中讓我們看到了華人 在這個國家中不得不面對的難處。這既是一本維護馬來人特權的宣言書,也是 限制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的判決書,它為此后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及其他一 系列維護馬來人特權和限制華人地位的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礎與理論準備。它提 到種族之間的不平等是由于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造成的,這導致經濟收入的差別 和貧富的差距。為了保護土著的地位,某些法律是必要的,女口: “馬來人保留 地法令"、“固打制” [ 見 Gordon P. Means 著 Malaysian Politics, Hodder and Stoughton, London,1976, P429 ,收入鄭良 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南方學院,2005年,第117頁。] [ 廖小健:《馬來西亞馬、華兩族關系的幾個特點》,《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第49頁。] [ 馬哈蒂著,葉鐘鈴譯:《馬來人的困境》,新加坡皇冠出版公司,1981年。] [ “固打制” (Quota,配額制)從經濟向其他領域的推行,使土著公民在受教育權利、政治參與權。甚 至是在就業謀生等方面都受到嚴格限制。這些政策把華人及其他非土著族群人民推向“二等公民”的 地位。在合法律性方面,政府公然把馬來人的特權寫入憲法,且修正案中還禁止在公共場合討論一些 諸如馬來西亞統治者的權利和地位、馬來族的特權、馬來語作為國家語言、伊斯蘭教作為國教等敏感 問題。]等。它甚至指出馬來人在獎學金分配上享有絕對優先 權是沖破非馬來人在教育領域內的優越地位的不二法門,進而把馬來人特權無 限度的放大。根據這本書的視野,馬來人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人,而非馬來人 都是外來民族,華文學校不是為民族團結與和諧服務,既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國 家的忠誠,也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如果其他種族要想享有與馬來人同等的權利, 就必須完完全全地成為馬來人,單純表示在政治上效忠這個國家是遠遠不夠的, 他們還必須在種族上也放棄原來的認同,而只認同馬來族。
曾少聰在《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系研究》中直接道出了華 人不愿被同化的心理。“華人的同化固然好,但同化的華人在憲法上仍然不是 巫人或土著。在文化上及種族的混合上,馬來西亞政府要華人無條件的、一面 倒的同化。不過,在經濟利益上,縱使同化了的華人,仍不能分享土著所擁有 的權利。”1馬來人特權政策一朝不取消,華人還是華人,永遠無法當家又當權。
周聿峨在《馬來西亞華族爭取民族母語教育的抗爭》中詳細地闡述了馬來 西亞是中國以外保留了最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然而這是經過了長期抗 爭所得的成果。從反對“巴恩報告書”、"1952年教育法令”、"1961年教育 法令”到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維護“華小不變質”彳等,都道盡了華人鍥 而不舍,一往無前的堅定精神。
當馬華社會受到5.13事件彳震撼時,它的方向晦暗不明,除經濟和政治的 壓力外,華文教育的處境也是四面楚歌,政府一向把華文和政治掛鉤,但頑強 的生命力和自立更生的精神鼓勵和鞭策著華社勇往直前,終于捱過了艱苦的歲 月,加上中國的開放和華文在亞洲商界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終于逐漸消除政府 對華文的恐懼感。顏清淳在《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人所走過的道路》把本邦華 文教育的發展分成 1903-1941. 1942-1957> 1957-1968> 1969-1990 以及 1990 年 以后幾個階段加以分析解讀[ 曾少聰:《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 149 頁。] [ 參見周聿峨《馬來西亞華族爭取民族母語教育的抗爭》,《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4期,第42?45 頁。] [ 1969年馬來西亞舉行第3屆全國大選,反對黨獲得50.9%的得票率,首次超越聯盟政府。反對黨在5 月11日進入吉隆坡舉行慶祝勝利游行,巫統黨員舉行反示威,5月13日演變成流血大暴動。5月15 日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這次血腥的種族沖突造成了多人死亡和負傷,根據官方統計,各族死亡人 數:華人143人,馬來人25人,印度人13人,其它5人,合計195人,非官方估計遠超這些數字。 這次暴亂,華人得到慘痛的教訓,無可否認的是馬來人占了優勢,并獲得軍人與警察的支持,這意味 著在關鍵時刻,華人無法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在馬來人身上。1970年9月210,溫和的第一任首相東 姑阿都拉曼被逼宣布辭職下臺,激進派敦拉薩繼任首相,并通過一系列不利于華人地位的馬來特權政 策,馬華的政治地位從此滑落,華人也因此開始被邊緣化,逐漸接受政治的從屬地位。] [ 參見顏清淳《一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所走過的道路》,見《南洋問題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 123期),第48?57頁。] [ 同上,第57頁。],認為1950年代盛行的”種族同化論”已不符合 新的時代潮流,代之而起的是“多元文化論。”5在這個大前提下,馬來西亞華 社應看清自己所須走的方向。
2.關于選題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跟著掀 起“漢語熱” o唯一例外的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一開始就沒有以 “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然而,就像以上幾位學者的研 究一樣,華教能夠在本邦存續發展,是經過整個華人社會傾全力抗爭而得來的, 真可謂是歷經了一番“寒徹骨”。教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在這場語 文抗爭中起了領導的作用,林連玉說過:“沒有教總,就沒有華教” 1,作為教 總掌舵人長達28年丄的沈慕羽自然是了解馬來西亞華教必須研究的人物。母語 教育權益和體系的捍衛與爭取是沈慕羽整個奮斗事業的重點所在,他在這方面 所消耗的時間和精神最大。何啟良曾謂:“嚴格來說,沈慕羽并不是一位政治 家,更不是一位思想家。但是他在馬華的政治史和思想史上所起到的作為和影 響,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又超過了許多馬華政治人物和文化人。”[ 沈慕羽教總第35屆會員大會演講稿,《沈慕羽言論集》(上),教總,1998年2月,第87頁。] [ 鄭良樹:《儒家文化的實踐者》,《沈慕羽言論集》(上)序,第W頁。] [ 廖文輝編著:《沈慕羽事跡系年》,教總,1997年,第55頁。] [ 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歷史慕羽》,林連玉基金,2011年1月,第217頁。] [ 廖文輝:《歷史慕羽》,第56頁。] [ 此文基本采用《千磨萬擊猶堅勁一談沈慕羽的事業》論述架構,摘自《歷史慕羽》,第56頁。] [ 廖文輝編著:《沈慕羽事跡系年》,第56-58頁。] [ 陳麗娟:《沈慕羽一華教運動中的導師》,加影:新紀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位論文,《歷史慕 羽》,2002年,第56頁。]葉漢倫就以 “文化通人” °來肯定他一生對文化教育的貢獻。
作為華教運動的典范,沈慕羽的思想理念、個人修養、斗爭立場及領導風 格對華文教育起了顯著的影響,相關的學術研究論著也逐漸涌現,包括何啟良 的《大馬華人歷史的沈慕羽》§和賴淑娟的《沈慕羽一一位大馬華文教育斗士的 傳記》S他們從政治、教育和文化三個層面論述沈慕羽的事跡;廖文輝的《千 磨萬擊猶堅勁一談沈慕羽的事業》了,則將沈慕羽的生平事業分成政治、教育、 文化和社會進行整理;陳麗娟的《沈慕羽一華教運動中的導師》S探討沈慕羽 在華教歷史上的地位及他對教育事業始終如一的堅持與努力;謝升惠的《探討 民間創辦紀念館的精神:以金馬士沈慕羽紀念館為中心》[ 謝升惠: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文暨傳播學院外文系中文組,摘自《歷史慕羽》,2008年,第 56頁。],從民族主義的角度 來探討沈慕羽如何兼顧發揚中華文化和打造馬來西亞。
對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及東南亞華文教育之演變,學術界已有較充 分探討,但總體而論,大多是外在的理性描述。作為一名獻身于華文教育之教 師[ 筆者畢生從事華文教育,從一名普通教師開始,直到特級校長身份退休,共服務了丸年(1973-2011 年),并親身體驗華文教育在本邦所面對的艱辛與所受到的排擠及壓迫,尤其對“白小”事件感觸更 深。“白小”原名白沙羅華小,是一所新村華文小學。由于附近不斷開發新住宅區,而家長們都堅持 讓兒女受母語教育,最后造成過于擁擠,不勝負荷的現象。政府于是在新住宅區建一所華小,然而卻關 閉原有的白小,對原本的白小學生絕對不公平。時任教育部長納吉(現任首相)發表說:“根據我們的 政治承諾,華小將保持原狀,并維持現有數目,教育部不打算增建新華小”(1998年4月25日)。又 說:“我們并沒有建華小的政策,我們的原則是以搬遷或擴充為基礎,目前花園住宅區學校保留地是保 留給國民學校的,教育部不可能把這些國民學校的保留地用來增建華小”(1999年2月12日)o在這 段期間,國內建了 800多所國民學校。全國華人于是團結一致對抗這違反法令所賦予華人社區享有社區 學校的權利的措施,經過堅持了 2925天后,“白小”終于在2009年1月3日得以重新開課。],我一生都站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工作之第一線。故此,對沈慕羽及華人 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中經歷的種種艱難更有切身體會;對于華文教育在華 人身份認同、民族認同的建構中之重要作用,也有直接體驗。因此,我從服務
馬來西亞教育界數十年所經歷之風風雨雨出發,通過對沈慕羽在馬來西亞發展 中之軌跡梳理,并融入自己對華文教育之體驗與理解,也許更能展現出馬來西 亞華教發展之艱辛與時代意義。
本文重點則在講述沈慕羽在整個語文運動所顯現出來的決心和毅力。他就 是以“服務一生,戰斗一世” 1這種無私的理念來實現整個華社的理想。他曾在 一次演講中講到:“我是一介布衣,沒有很高的學歷,沒有官祿,沒有雄厚的 資產,受到推崇,真是受寵若驚,其實我是一個華文教育的苦行僧2今天,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能由幼小、小學、中學到大專學院有個完整的體系實是沈慕 羽領導下所得的成果。他所遺留下來的“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努力”彳這句 名言,就是他對華教領導者及工作者的期許。因此,對沈慕羽進行研究,有利 于我們探討華文教育在這個國家的特殊環境下繼續生存與發展。
1*廖文輝:《沈慕羽最后的15年》,《歷史慕羽》,第80頁
2.同上,第70頁。
3.張榮強:《沈慕羽的領導風格及對華教運動的影響》,《歷史慕羽》,第152頁。
第一章: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背景及沈慕羽生平
第一節:馬來西亞華人身份的認同
研究新馬華人史,必須要全面反映新馬華人生活和斗爭的記錄。因此,研 究新馬華人史不能把它孤立起來研究,它應該和東南亞和中國近代史結合起來 研究。因為新馬華人社會生存和發展,都與東南亞以及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 同樣的,研究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及文化,也不能與其他社會學科如政治學、經 濟學、宗教和人類學等分開。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和更正確地解 讀事實的真相。
從歷史整體的觀點來看,馬來西亞華人就像其他東南亞國家,甚至是和其 他海外華人社會一樣,不是主流社會,而是附屬社會。那就是說馬來西亞華人 社會的結構沒有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區分,因為這些地區的主流社會,統 治階級是當地土族的權力擁有者,或者是西方殖民地的官員和他們的代理人,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只有上層和下層之分。上下層人士主要的區分不在于權力的 擁有,而在于財富的擁有[ 顏清違:《新馬華人史研究的反思》,本文是2000年8月在新加坡國家歷史博物館以南洋理工大學首 任陳六使訪問教授所作的公開演講稿,第47頁。] [ 同上,第48頁。] [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華社研究中心,2002年,第1頁。] [ 陸庭諭:《誰發現最后目標》,《董總50年》,董總,2004年,第1244頁。] [ 丘光耀:《從“民族認同”到“國族認同” 一1995年馬來西亞大選華人心態的分析》,《八桂橋史》, 1995年第3期,第27頁。] [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南方學院,2005年,第11頁。] [ 同上]。
國家獨立前,馬來西亞華社是依附殖民地政府謀求發展和繁榮;國家獲得 獨立后,華人仍被視為次等公民,當家不當權。這是因為華人在爭取公民權的 過程中,付出了重大的代價,即是承認馬來人的特權。正如何國忠教授所言:
“雖然今天大部分的華人都土生土長,但是馬來人一直從歷史的視角出發,華 人是外來者,由于歷史發展所出現的復雜因素,馬來人擁有其他族群所沒有的 特權成了個族群的'社會契約'O 在馬來人看來,他們早已確立自己獨特的 文化特色和主權,他們從來都不間斷地推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 一種語文” 4的單元同化政策,一意孤行地想把馬來西亞重新塑造成五百年前由 單一馬來民族所建立的馬六甲王朝\
其實,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在這個國家一直都占了相當高的比例,在新加坡 加入馬來西亞后,華裔人口甚至還比馬來人多寫在20世紀60、70年代華人 人口也有三到四成S現今,華人人口在國家人口的比例雖然下降,但在2009 年,仍占總人口的25%,約600萬人,為國家第二大的民族1,儼然是組成國家 的主要民族之一。在他們主動地放棄了雙重國籍,選擇成為馬來西亞的公民以 后,便由“落葉歸根”的情結轉向“落地生根。” 2在從“華僑”到“華人” 3 轉換身份的過程中,他們不但需要學習如何在一個與母國文化完全不同的新國 家生存下去,而且還要避免被同化。他們對華文教育的堅持,造成與當權者最 大的摩擦,甚至引起當權者對他們的效忠產生質疑。然而,這種情形并沒有讓 華社退縮,今日的華文教育就是他們長期堅持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成果。馬來西 亞執政的主體民族在推行同化政策時,遇到華社極力的反抗,始終無法徹底實 施?華社就是靠著人口的比例、一起并肩爭取國家獨立建國的功績以及較好的 組織來與當局抗爭餐在華教方面,毫無疑問的,由全國華校教師公會所組成的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簡稱教總)及由全國華校董事會所組成的“馬來 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是最有代表性的華人社團。幾十年來, “董教總”成了馬來西亞華人在華教課題上馬首是瞻的對象,也成功凝聚了華 社的力量,力保華教在我國得以生存及發展。
董教總在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為求華教能在本邦繼續生存,就有“族魂” 林連玉% “族英”沈慕羽雖陸庭諭等華教斗士領導著整個華社與當局展開歷 時數十載的語文斗爭。然而,正是這“華教斗士”7的不尋常雅號,道盡了華教 所經歷的崎嶇道路。如果華教是在公平的、正常的情形下得以發展,何須“斗 士” ?
第二節:華文教育的困境
2?1獨立前的教育制度與體系
1819年,自第一所取名為“五福書院”的華文學堂建立于檳城以來%在 近兩百年的光景,華文教育就從未被公平地對待過。華校經歷了英殖民統治者 的刁難與壓制、日本侵略者的摧殘與蹂蹣以及馬來族中心主義者的逼迫與排斥, 可謂歷盡了無數的驚濤駭浪。從1920年開始,英殖民政府改變了以往任由華校
1.陳玉珍:《華人在砂拉越的人文面貌:文化、歷史、經濟、信仰、文學》,《詩華日報》,2009年4
月22日。
2.趙海立:《政治認同結構: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12月第4期,
第30頁。
3?朱宏源:《沈慕羽一華教領導人與打造馬來西亞》,《歷史慕羽》,第56頁。
4.參見曹云華《從文化適應的角度看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暨南大學博士論文,第9頁。
5.廖文輝:《沈墓羽最后的十五年》,《歷史慕羽》,第78頁。
6.同上
7.曹淑瑤:《馬來西亞不同面貌的華教斗士》,《歷史慕羽》,第97頁。華教斗士是以董教總領導人物 為代表,由于被排除于決策圈外,他們不斷的呼喊、抗爭,在堅持與妥協之間與政府當局相互力,華 族母語終能持續生存。
&《挑戰與回應》,教總,2001年12月,第3頁。
自生自滅的政策,于10月27日頒布《1920年學校注冊法令》\對華文學校 開始直接干涉。巴素的說法概括了這種改變:
馬來亞政府充分明了,華文學校吸引了大部分華僑的男女學童,除非設 法提出一種對策,否則馬來亞的華僑,甚至許多,答答,的家庭在內,均將不 可挽回地被卷入中國民族主義的氣氛之內,且將視中國而非馬來亞為他們的祖 國。這種情形將整個破壞了業經宣布的官方政策,建立一種馬來亞精神和共同 的民族意識,以作為在不列顛國協議中一個自治政府的先決條件-
馬來亞殖民地政府對局勢的擔心,的確不無道理。早期的華人都沒把馬來 亞當成自己的國家。
1951年6月10日,殖民地政府公布《巴恩報告書》[ 《董總50年》,董總出版社,2004年,第367頁。] [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1982年,第20頁。] [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南方學院,2005年,第85頁。],對華教非常不利, 其中內容包括:
我們相信小學教育的目的應當是用來建立一個馬來亞人的國家體制,因 此,我們呼吁必須進行跨越族群的重新調整,以取代目前各種方言學校[ 同上,第86頁。] [ 《董總50年》,第1250頁。]。
把華文教育列為方言學校,是存心排斥,同時,這也是我國首次出現的單 元教育建議書。華社顯然不能接受這種論調,全國各地都掀起了激烈的反應。 為了緩和華社激動的情緒,政府又另外成立了一個教育委員會,研究華教所面 對的問題。同年,《芬吳報告書》5也公布了,它提出了和《巴恩報告書》完 全相對的建議:
任何對馬來亞公民貫徹一種或兩種語文的限制性政策,將不能提供一個 健康的環境以促進國民團結和種族互相了解[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董教總教育中心,2002年3月,第39頁。] [ 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董總50年》,第370頁。]o
一個專為研究《巴恩報告書》與《芬吳報告書》的委員會因此而成立。結 果,被通過的《1952年教育法令》了完全采納了《巴恩報告書》,只是象征性 的接納《芬吳報告書》的小部分意見。華人社會領袖堅守文化崗位,絕不妥協, 他們也不否認目前的危機,而是積極想辦法[ 陳友平:《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護的客人》,黃山書社,2006年5月,第277頁。] o 1954年,華社三個主要團體, 即教總、董總及馬華公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處理教育問題[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董教總教育中心,2002年3月,第44頁。]。他們反對
《1952年教育法令》,原因是這個法令否定了華人學習及發展母語的基本權利。 英殖民地政府基于國際政治因素,堅持不接受華文教育。這是因為第二次戰后 世界的兩極化,中國屬一方,而馬來亞屬另一方,“政府就不會允許共產主義 中國的國語成為馬來亞學校的媒介語。” 1
1955年,馬來亞將舉行第一次全國普選\為了勝算著想,當時由巫統、馬 華及印度國大組成的聯盟政黨急需獲得三大民族的支持。重要的“馬六甲會談” 在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住家舉行[ 《南洋商報》23-7-1953引自Wong YN,1981,前引書,第71頁。] [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7年1月,第170頁。] [ 同上,第184頁。] [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董教總教育中心,2002年3月,第54頁。],巫統領袖同意華文教育及華文文化應受到保 護,而作為交換的條件,董教總必須將華文列為官方語言的要求押至大選后餐 聯盟政黨的競選宣言《邁向獨立》提出保證:
讓各語文源流學校正常擴展,即鼓勵國內人民辦校,提倡語文或文化, 而不是將之毀滅。[ 同上,第76頁。] [ 錢穆:《論語新解.學而篇(一六)》,三聯書局,2012年7月,第20頁] [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第76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6聯盟在獲得52席中的51席大 捷后7,巫統領袖卻耍賴不認賬,華教人士上了寶貴的一課,和政客達至的協議, 必須要有有白紙黑字作為憑據,口頭的承諾是靠不住的。
1956年5月6日,時任副首相暨教育部長發表迎合建國大業的《拉薩報告 書》[&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董總50年》,第369, 370頁。] [ 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Razak Report), Federati on of Malaysia, KL Gocernment Press 華文版,第3頁。],提出下列建議:
••…•一個聯邦人民所能接受,且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以促進其文化、社會、 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國家教育制度,它也考慮采納馬來文為國語,同時保存和發 揚我國其他種族的語言和文化。日
《拉薩報告書》美麗的外表,卻隱藏了令華社從此擔驚受怕數十年的第12 條:
本委員會相信,本邦教育政策之最后目標,必須為集中各族兒童之教學 媒介。為達到這目標,不能操之過急,必須逐步推行。[ 沈慕羽:《馬來西亞教育奮斗史篇》,《董總50年》,第1228頁。]
毫無疑問的,“最后目標”就有如套在華教頸項的一根繩索,華教隨時有被 消滅的可能。教總領導整個華社給予堅決的反對,最終導致《1957年教育法令》 在憲報第494號公布時,沒有“最后目標” 一項\讓華社暫時松了一 口氣。 然而,當馬來亞獲得獨立后,這種寬容的精神就煙消云散了。
2.2獨立后的教育制度
1960年,在國家獲得獨立的三年后,《拉薩報告書》復活了。政府采用 借尸還魂的手法,推出了《達立報告書》[r林連玉:《風雨十八年》下冊,林連玉基金,1988年,第251頁。] [ 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董總50年》,第370頁。] [ 同上] [ 《林連玉公民權案》,林連玉基金,1989年,第61頁。],讓《拉薩報告書》第12條的“最 后目標”再次出現。隔年,即通過《1961年教育法令》,其中第21 (2)條款 別授權教育部長在他認為適當的時候,可以將一所國民型小學改為國民小學。這 就是說,華文小學、淡米爾文小學和英文小學可以隨時變質為馬來文小學。
《1962年教育法令》的通過,意味著聯盟政府正式推行單元教育政策。時任教 總主席林連玉據理力爭,誓與當局周旋到底,決不妥協,最后導致其公民權被 褫奪及教師準證被吊銷°,萬般無奈地淡出捍衛華教的行列。
1971年,政府推出《阿茲報告書》[ 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收入《董總50年》,第370頁。],這份報告書所牽連的范圍很廣,除 了教師的分類、薪金的厘定、讓所有教師成了公務員,也在同時撤銷了學校董 事部聘用校長及教師的主權。學校董事部的權限進一步受到侵蝕,“最后目標” 的陰影再次重現。當百分之九十八的教師選擇接受成為公務員后[ 沈慕羽:《華小保得住嗎?》,《沈慕羽言論集》(±),教總,1998年2月,第222頁。] [ 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收入《董總50年》,第371頁。],他們就受到 紀律的限制,造成教總在華教的斗爭中,除了要面對各種外在的挑戰外,還得 面對內在不利因素的困擾。
在《1979年內閣教育報告書》了里,政府提出了 173項建議,當中涉及學 校制度、課程綱要、考試和評估、學校設備、教師培訓、學校紀律及學校行政 等方面。接下來,便宣布推行注重讀(membaca) >寫(menulis)、算 (mengira)的"3M制” [ 林國安;《3M課程事件》,摘自《董總50年》,第540頁。]以及“綜合學校” [ 沈慕羽:《學生交融計劃》,《沈慕羽言論集》(上),第228頁。],企圖通過共同教學內容和共同 教學媒介語改變小學的本質。這又是侵蝕華教的重大舉措,嚴重違背了華社意 愿©董教總再一次聯合華基政黨和地方各級華教組織,據理力爭,使單元主義 的教育政策不能得逞。華文教育能夠在一個異常敵對的環境下生存及有局限性 的發展,實應歸功于董教總的精誠合作。而教總之所以成為華文教育的搖籃和 保姆,又離不開歷任主席的領導,其中又以林連玉及沈慕羽最具關鍵性。林連 玉掌舵教總共8年(1953-1961) S沈慕羽則長達28年(1966-1994) [ 鄭良樹:《儒家文化的實踐者》,《沈慕羽言論集》(上)序,第VI頁。] [ 同上]o當然 居位更久并不代表功績更多,更偉,但是可以看出在林連玉所領導的各項重要 活動中,如1953年“三大機構”的成立、1955年馬六甲會談以及反對拉薩報 告書事項,沈慕羽都參與;而在沈慕羽所經歷的活動,如60年代后期的創辦獨 立大學運動、70年代的3M事件、以及1987年抗議華小高職等事件,都是林 連玉在1961年被當局奪取了公民權后或1985年逝世后的事。一般來說,沈慕 羽是本邦華文教育的直接領導者,他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所起的實際作用和影 響,除了林連玉外,實非一般華文教育運動的領袖所能及的L984年,前英屬 馬來亞殖民地政府的華校視學官鐘敏璋女士在《南洋商報》上發文表示“華文 教育還能在馬來西亞存續發展,要歸功于林連玉和沈慕羽的努力o " [ 曹淑瑤:《馬來西亞不同面貌的華教斗士》,《歷史慕羽》,1984年1月14 0,第97頁。] [ 《百年不孤》,沈慕羽書法文物館,2013年1月,第8頁.] [ 陸庭諭:《沈慕羽言論集》(上)印前文,教總,1998年2月,第V頁。]所以研究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及文化,不能忽略了他們對華教的付出與貢獻。
第三節:沈慕羽生平事跡概略
M2家世背景
沈慕羽祖籍福建晉江,1913年7月20日誕生于馬六甲吉林街鐵父親沈鴻 柏,21歲(1884年)南來,一直到他77歲(1950年)仙逝為止,在馬來亞共 住了 56年%沈鴻柏早年曾組“救國十八友”,為馬六甲州同盟會領袖[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7年1月,第160頁。] [ 鄭良樹:《儒家文化的實踐者》,《沈慕羽言論集》(上)總序,第V頁。] [ 同上] [ 李亞遨:《圖說沈慕羽》,教總,2008年10月,第17頁。],沈 家在當時是海外革命的重要基地,是革命黨人聚集、互通信息及南來避難的所 在地。沈鴻柏除了為國民革命獻身獻力外,也為華社竭力奔走,為民瘓憂心盡 力,更對教育有著巨大的貢獻。他先后創辦了為傳承中華文化的培風學校、提 倡女子教育的培德女校、及為解決流浪街頭兒童教育的平民學校\ 1930年, 他還發起三校會考,并自任會考主任,為馬來亞華校會考的開端人他這一股磅 礴的大氣不但貫穿了他的一生,也充塞在他后代的身上。沈慕羽日后對華教的 行為及思想,都有其父親的影子。
沈慕羽排行第六,沈老先生對予他寄以厚望,為他取名“慕羽”,即景慕 關羽之意°,目的就是要他像關羽般講義氣,為正義奮斗。13歲那年,他進入 父親創辦的培風中學初中部就讀,受教于多位來自原鄉中國的老師,尤以王宓 文(香港大學校長王庚武父親)、顧叔廉、趙頌周(前清舉人)等。這幾位老 師奠定了他的國學基礎,而趙頌周更直接影響了沈慕羽對于書法的熱情[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65頁。]o
沈慕羽就是在這股政治氣息及儒家氛圍濃厚的環境下成長,幼承庭訓,服 膺儒學,從小就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以天下為己任及憂國憂 民的意識L931年,沈慕羽19歲那年,他陪同父親前往中國參加國民黨四全 大會打原本想留下來在中央大學就讀,卻因父親患病而放棄,這也成了他日后 領導華教工作時,面對學歷不足的局限。
3.2獻身教育
沈慕羽廿一歲開始執教,一直到八十多歲才退出杏壇,一生教學超過半個 世紀。他在1995年華人文化協會表揚會上坦言:
名作家冰心說:“教書的生活是苦的,意義卻非常重大。”這句話說得 對,說得好。另外一個意義即“良師興國”,這句話對我更吸引力,我從小生 長于革命之家,先父是孫中山先生信徒,憤恨中國受到列強的侵略,華人到處 受凌辱。他的瑰言嘉行,注入我幼小的心靈中,使我一生受到很大的影響。彳
于是,教育成了沈慕羽一生最重要的事業,也是最有成就的部分。他一生 似乎為了華文教育而活,可謂德至仁盡。他對華教的貢獻,可分為“作育英才” 和“捍衛華教”兩大類寫他把維護華文教育分為“內與外”,把作育英才,辦 好學校當成“安內”的工作,而視捍衛華教為“攘外”的神圣任務餐
他從一位普通教師開始,以認真教學的態度,獲得師生們的敬重。他先后 任華僑、培德及平民學校校長,其中掌平民學校27年,成績也最輝煌,成為馬 六甲最負盛名的小學。他也投身“晨鐘夜學”,為當時失學的青年及受英文教 育的僑生教導華語,直到89高齡才退休,成為馬來西亞歷來在任最久的校長 (57 年)\
他自加入華教行列后,便視捍衛華教為己責。他是馬六甲華校教師公會及 全國華校教師總會的發起人之一,分別擔任了主席之職長達34年及28年之久 60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語文及文化斗爭,如力爭華文為官方語文之 一、創辦獨立大學、捍衛華小不變質等,任何一項都是“跨世紀的工程。” [1.何啟良:《大馬華人歷史上的沈慕羽》,《晚節飄香》續編,第145頁。
2•沈慕羽:《華文教育的苦行僧》,《華教導報》,董總,1995年8月,第16頁。
3.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7年1月,第176頁。
4.林晃升:《松柏長青》,《石在火不滅》序,第XX頁。
5.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78頁。
6.同上
7.鄭良樹:《儒家文化的實踐者》,《沈慕羽言論集》(上)總序,第IX頁。]雖 然失敗比成功多,但他從未退縮,總是身先士卒,而且無役不投。
33文化事業的奉獻
沈慕羽對大馬華人文化的發揚,也有顯著的貢獻。他曾從事報業,先后于 《建國日報》及《南洋商報》兼業記者達20年之久蔦并曾任《古城月報》總 編輯4年―
他極力倡議成立民眾圖書館,獲得馬來亞民圖協會出力支持及協助,先后 設立民圖13所,巫文圖書館1所,由他擔任視察員及主席
他被選為“漢字簡化委員會”副主席,并主張在本地推行之簡體字應完全 以中國大陸為根據鐵同時,他認為舊式應用文如詞藻排場、虛偽客套、不加標 點、注重格式等的弊病應加以糾正,自此擺脫應用文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專利, 大眾都樂于應用5。
他重組馬六甲孔教會,把一間搖搖欲墜的危樓煥然一新,隨后著手整理會 務,擴充圖書館,開放予公眾人士瀏覽,大力推廣書藝活動,造就了不少人才, 一改過去將孔子當神明參拜的作風60
他率眾力保馬六甲三保山,避免被政府鏟平,保存了華人在本邦的文化遺 產,鞏固三保山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7。
他身兼馬六甲福建會館、大馬晉江聯合會、甲晉江會館、甲沈葉尤宗祠、 新加坡南洋沈氏公會顧問等職8。他認為在新潮流的影響下,鄉團必須走向多元 化及年輕化。沈慕羽在文化上的努力,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深遠。
3?4著作
沈慕羽從1957年(45歲)開始寫日記,直到2009年2月(97歲)逝世為止,長 達52年,約2000余萬字,其年代間跨度之大,內容涵蓋面之廣,堪稱馬來西 亞華人文化一絕9,這些文字藏掖著他個人的精神光輝,也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 更是研究者的寶藏,但基于敏感原因,家屬不想讓它毫無保留地曝光,只授權 何啟良博士作部分整理,并于2013年7月20日與沈慕羽書法文物館開幕日同 時推出10o
沈慕羽所留下來的文字,包括演講、書法、論述等非常之多。雖然他本身 少有著作,然而對他的研究卻在學術界及文化節開始受到重視。因此教總就出
1.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07年1月,第191頁。
2.同上
3.同上
4.《教總33年》,教總,1987年,第10頁。
5.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92, 193頁。
6.同上,第192頁。
7.參見同上,第193, :L94頁。
8.同上,第195頁。
9.何啟良:《歷史慕羽》序文,林連玉基金,2011年11月,第VI頁。
10.《百年不孤》,沈慕羽書法文物館,2013年1月,第43頁。
版了有關沈慕羽一系列的書籍,如:《晚節飄香》、《晚節飄香續編》、《沈 慕羽翰墨集》(一)(二)(三)、《石在火不滅》、《沈慕羽事跡系年》、
《沈慕羽言論集》(上)(下)、《圖說沈慕羽》,林連玉基金出版社的《歷史 慕羽》,沈慕羽書法文物館出版的《沈慕羽日記全集》第一卷等-
1.何啟良:《歷史慕羽》,第74頁。
第二章:捍衛華教的理想與悲情
沈慕羽廿一歲(1933年)開始執教,一直到八十九高齡(2002年)才放下 晨鐘夜學一職,正式退出杏壇1,從事教育工作六十余載,在大馬教育圈里,可 謂絕無僅有。他深受儒家教育的影響,一生為華教而鞠躬盡瘁。他認為一個國 家的公民,除了有維護政府的責任外,更應勇敢地糾正政府的錯誤,從而表現 出他的社會關懷和道德意識。他的語文斗爭從1951年的《巴恩報告書》面世后 就開始,而1965年至1993年,他都一直擔任著教總主席,歷時28年,史家稱 之為“沈慕羽時代。” 2為了其文化斗爭,他三系牢獄,一遭除名3,歷盡艱苦, 但從不氣餒,遇挫愈銳,遇強愈堅,繼續奮斗與服務。不管他以什么樣的面貌 去實踐他的“攘外”理念,至少他為這個國家的華人創造了一個華文教育得以 勉強維系的時代,給后代樹立了高風亮節的典范。
第一節:馬來族群主義的從最后目標”
備受華社爭議的“最后目標”首次出現于《拉薩報告書》第12段,其理念 原自1951年的《巴恩報告書》o以教育部長拉薩為首的教育委員會發表迎合建 國大業的《拉薩報告書》,雖承認三種語文源流學校繼續存在,并允許以母語 為主要教學媒介,然而卻提出了貫徹最后目標的意愿,并聲明不能操之過急, 必須逐步推行。
這對我國的華文教育來說,無疑就是厄運的開始。《巴恩報告書》走的是 單元教育路線,其委員由5名殖民地官員和9名本地馬來知識分子組成\這 些人不可能為多元教育的發展圖謀劃策。而《拉薩報告書》繼承了 “最后目標” 的理念,母語教育隨時都有被消滅的隱憂。在這一項建議中,最要命的句子是 “必須逐步推行",原文為“gr日duRM:也就是說所謂的“最后目標”是勢在 必行,無論歷時多久,絕不放棄,而母語教育的存亡期限,就決定于當權者漸 進的速度。只要“最后目標”的政策繼續存在,華族就不可能高枕無憂的過日 子,否則華教就會在“安樂死”中消失了。這種情形可用19世紀美國康乃爾大 學科學家的“溫水煮青蛙”5論來作比喻。馬來政治領袖大權在握,他們煮的正 是華教這只大青蛙!如果華社愿意當順民,逆來順受,華族的母語教育將會蕩 然無存。所幸經過董教總代表向拉薩據理力爭,終于獲得教育部長保證不將
1.李亞遨:《晩節飄香》續編,教總,2006年10月,第頁。
2.參見何啟良《大馬華人歷史上的沈慕羽》,《晚節飄香》續編,第170頁。
3.《石在火不滅》編輯前言,第XIV頁。
4.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南方學院,2005年,第85頁。
5.“溫水煮青蛙”論道出了從量到質變的原理,由于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隨著產生致命的松懈, 被周遭的環境所迷惑,導致消沉和墮落,最終招災的道理。由于整個過程是一點一點的變化,讓人不 易察覺,待醒悟時,卻為時已晚也。
“最后目標”列入《2957年教育法令》中。然而“最后目標”猶如幽魂不散, 死而復生,1960年又宣告復活。在新的《達立報告書》里,第21 (2)條款授 權教育部長在他認為適當的時候,可以將一所國民型小學改為國民小學1,華文 小學、淡米爾文小學和英文小學可以隨時變質為馬來文小學。
馬來族群主義分子堅持不懈地想推行“最后目標”,因為它包含了非常強 烈的“復國主義” o “復國”就是“反英復馬”,而“馬”就是馬六甲蘇丹王 朝的黃金時代。這是一種相當自然的歷史現象,正如中國的漢族的“反清復明” 一樣。因此,在馬來人心眼中,馬來半島的政體應該是馬六甲王朝的延續,而 復國就是恢復以往馬來政體的一切,包括政經文教等各方面。他們認為,華人 及印度人都是外來民族,要成為本國的一分子就必須得接受“一個國家、一個 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的政策,而“最后目標”提供了他們這種思維的 途徑。
前任首相馬哈蒂在巫統黨內處于無權無地位時,寫了一本《馬來人的困 境》。他回顧了華人移民的歷史,也提出了華人移居馬來西亞,只是想在此地 做客。因此,如果其他種族,包括華人,要想享有與馬來人同等的權利,就必 須完全成為馬來人。單在政治上表示效忠這個國家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種 族上放棄原來的認同,而只認同馬來族r
接下來的《達立報告書》和《內閣報告書》都是沿著這種思維推進,這對 華人,尤其是土生土長的新一代,非常的不公平。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對祖 籍國已沒有或只有很少的認識和了解。強制就不能說是認同,而是屈從3沒有 任何一個族群愿意在屈從的氛圍下求存。華人社會認為既然已成為合法的公民, 就不應該再用“過境的候鳥”的態度來對待他們。華人要的不過是公平的對待, 包括語文及文化方面。他們對語文的理想是由幼小、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 華文教育體系餐
時任教總主席林連玉據理力爭,與當局周旋到底,最終導致其公民權及教 師準證被吊消©沈慕羽肩負起林連玉未竟的志業,繼續為華教請命。
對于“最后目標”的推行,沈慕羽毫不保留地指出那是“消滅華教三部 曲”:
政府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以巫文為全國學校的主要教學媒介,《拉 薩報告書》是個開端,《達立報告書》是承繼人,《阿茲報告書》完成之,這 是消滅華校的三部曲,這三部曲有連續性,是一脈相承的。5
1.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董總50年》,第370頁。
2.馬哈蒂著,葉鐘鈴譯:《馬來人的困境》,新加坡皇冠出版公司,1981年,第67頁。
3.趙海立:《政治認同解構: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例》,引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12月第4 期,第28頁。
4.廖小健:《馬來西亞馬、華兩族的幾個特點》,《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第50頁。
5.《教總33年》,第199頁。
上述的指控是有實際的例證,《拉薩報告書》雖不反對母語為教學媒介, 但卻要以英語為考試媒介。讀華文而考英文,這不合理的措施,就曾經引起學 潮s國內很多學校爆發了示威與和平請愿行動,這即是華校被蠶食的開始。
《達立報告書》授權教育部長在適當的時刻將國民型學校(母語學校)改為國 民學校(馬來語學校),是鯨食華文小學的伏筆。《阿茲報告書》撤銷學校董 事部聘用校長教師的權利,是企圖摧毀華校的最后一道防線一■華文小學。身為 教總主席的沈慕羽馬不停蹄地在每個場合大力疾呼,用意無非是要使華社洞燭 其奸,共同反對,讓這項陰謀無法得逞。沈慕羽鄭重聲明馬來西亞華人都接受 馬來文為國語,然而如果是以犧牲母語教育為代價的話,這是任何民族都不愿 付出的。一旦“最后目標”得逞,華校誓將滅跡,大馬華人也將不諳華語,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董教總教育中心,2003年3月,第63, 64頁。] [ 劉向:《新序•雜事》。]—切以華文為主導的活動,包括語文、經濟、文化 等也將深受影響。他又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報告書《學生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來加強反對“最后目標”的推行:
為教育規定某種最終目的,并不是賦予教育這種或那種職能,而只是意 味著必須把那些在教育身上的職能因教育以外的其他目的的聯系起來發揮它的 作用……••如果我們只把教育乃至學校和教育體系看作是政治的社會力量(即 國家)或執政的政權的體現,而排斥其他輔助的、獨立的或敵對的政治因素, 這是錯誤的。[ 《教總33年》,第834頁。]
非常明顯的,“最后目標”已乖離了真正的教育目的。沈慕羽成功凝聚華 社的力量,誓死捍衛華教也成了一場充滿悲情色彩的民間運動。隨著國際大環 境的改變,以及中國強而有力的和平崛起,華文的地位日益受到肯定,“最后 目標”的噪音也隨著低沉下來,但本邦華裔仍需小心翼翼,以提防它的復活。
《1979年內閣教育報告書》雖申明華文小學可以繼續維持下去,但卻沒言明可 維持多久,至于華社要求取消《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條2項,也沒受到處 理,換句話說,華小只能在提心吊膽的情形下求存。
第二節:單元教育與多元教育之爭
由馬來族群主義“最后目標”所延伸開來的,就是他們所謂的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的“單元政策” O “單元政策”的推行明顯違 背了當初為了爭取獨立,三大民族共達至的訴求。聯盟政黨為了從英殖民地政 府手中爭取到獨立自主,草擬了象征華、巫、印三大民族體現團結合作精神的 建國“契約” o這份《馬來亞聯合邦憲法》當年是獲得一致接納,當中第152 條提及的公民權利如下:1
(一) 任何人不得受到禁止或阻止使用(除官方用途外)、教授 或學習任何其他語文。
(二) 本款不得影響聯邦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之權利去維護及扶助 聯合邦內任何其他民族語文之使用和研究©
然而在成功獲得獨立后,以巫統為主導地位的聯盟政府卻顯露出馬來民族主義, 企圖支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政策的方向。聯盟政府認為帶領這個 由三大民族組成的社會走向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成一個統一的社會,并把各族 溶成一個民族,不但是歷史發展上的需要,而且還要不達目的不罷休,因此在 形式上和政綱上實行單元化是必經的過程。但由于華、印族基于維護本身民族 的語言文化,在教育上強烈要求獨立自主,便無可避免地形成了 “單元”與 “多元”不易協調的矛盾與沖突。沈慕羽首先認為國家能在不費一彈一卒,不 流半滴血的情形下獲得獨立,全靠華、巫及印三大民族精誠團結努力爭取得來, 一旦大權在握,政府就排斥異己,實有違“契約”的共識。他指出“一個國家, 一種語文”乃納粹主義的口號,只適用于極權國家。發揚一種語文,而不顧其 他語文,將種下國家暴亂之禍根-一種語文政策,絕非統一國家之絕對有效的 法寶。他引“南北韓、南北越、東西德為例,這些國家同種同文,何以國家又 分裂為二? ”彳由此可以證明,培養效忠意識及正確思想比實行單元教育來得更 實在。
沈慕羽也以宗教的角度作為他的另一個論點。既然馬來西亞政府容許各民族有 宗教信仰的自由,為何卻不能讓各民族的語文教育也有平等發展的機會?世界 各大宗教的信念,都是通過各種不同語文來傳播,所以才擁有各種民族的信徒。 如果以一種語文傳教,其宗教之范圍必局促于一方。“與其強逼施行一種語文 而引起民族之仇視分裂,不如隨其自然之發展,讓各民族語文平等,用其本族 語文灌輸共同意念而獲得國家之長治久安。”[ 《教總昭年》,第850頁。] [ 沈慕羽:《為請求重訂合理與平等之教育政策尊重華人語文地位備忘錄》,《石在火不滅》,教總, 1996年6月,第8頁。] [ 同上] [ 同上] [ 馬德鄰、吾淳、汪曉魯:《宗教,一種文化想象》,上海人民出版社,均87年,第66頁。]馬來西亞當政者避開棘手的宗教 問題,退求其次地只在語文課題上用力,因為他們明白宗教的力量,“離開了 理想,生活就會僵死,就不可能發展。在歷史發展的某些階段“宗教就是人類 的一種理想,宗教生活中充滿了人類的追求和期望。殊不知絕大部分的馬來 西亞華裔都受過華文教育,華語自然是他們的母語,都愛護華教,也可以換句 話說:“華教就是全馬來西亞華人的宗教” O華人并不像猶太人一樣有一種凝 聚力很強的宗教,能夠凝聚華人力量的是他們的文化。一旦失去了文化,對華 人來說就好比滅絕一樣,至少在精神上確實是如此的。
多元代表人人平等,多姿多彩,共存共榮;單元意味著唯我獨尊,單純統 一,獨享獨受。既然政府點燃了 “單元教育”與“多元教育”的戰火,這場 紛爭是無法在短期之內平息的,也或許是永難平息的,除非有一方肯自愿放棄, 不再堅持下去。
教育本為建國的基石,語文實為民族的靈魂,和世界許多國家一樣,本邦 為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語文,應有合理與法定的地位,彼此互相尊 重,才能促成民族團結。如果誤信1960年代美國所進行的“大熔爐方案” (The Melting Pot)是達致國民團結的唯一管道】,那是行不通的,因為“大熔 爐方案”在其發源地的美國被徹底否決了,正如稱西杰森(Jessie Jackson )在 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時指出:“我們的一半人口還未融化,他們已經粘在爐底 了! ” 2 “大熔爐方案”已被證明是一場美麗的夢幻,華教工作者王瑞國在《不 公平政策導致社會不和諧》3里,也提出兩個論點:
(一)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的實施,使其國內各族的關系向著好的方向 發展。由于各個族群的文化得到尊重,人們強化了自己的文化認同, 這不僅沒有形成不同族群之間的對立,相反的在各族文化平等的基 礎上促使各族趨于和諧。
(二)我們不應該相信國民不團結主要是因為族群的文化不同造成,因而 要推行同化政策、熔爐政策,而我們應該認定不合理及不公平對待 各族權益的政策,才是各族不和諧的主要原因Q
沈慕羽提出《馬來西亞人權憲章》第11章第3條,以加強這個論點:
每個人都有使用及學習他們的語言及保存他們的文化傳統及身份的權利。
我們再參考國際對接受教育的看法,聯合國憲章第11章第73節列明:
非自治政府應尊重各民族文化及各予民族平等待遇。§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公布之世界人權宣言第6條也闡明:
1•葉瑞生:《多元主義VS保守主義》,《華教導報》,1995年12月,《董總50年》, 董總,2004 年,原文(A Declaration of Culture Independence),第 1243 頁。
2.柯嘉遜:《為民族教育辨誣》,《教總33年》,教總,1987年,第819頁。
3.《教總導報》,董總,2005年第3期。
4.陸庭諭:《石在火不滅》,教總,1996年6月,第73頁。
5.鄭良樹:《林連玉先生言論集》(上),教總,1998年2月,第203頁。
每個人都是生而自由和平等,有受教育之權利。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 之教育,有優先選擇權。[ 《教總33年》,第848頁。
2.[宋]盧梅坡:《雪梅》o
3.葉瑞生:《多元主義VS保守主義》,《董總50年》,原文(A Declaration of Culture Independence), 第1243頁。
4.《沈慕羽翰墨集》(二),教總,2002年7月,第180頁。
5.《教總33年》,第VL5頁。
6.李亞遨:《晚節飄香》續編,歷任教總主席為陳充恩、黎博文、蔡任平、林連玉、黃潤岳/丁品 松(同一屆),第35頁。]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2,既然我們的社會是由多元民族所 構成,就應該讓他們通過各自不同的語文為國家作出各種貢獻,就像梅花與雪 一般,各顯神通,為自然美景增添繽紛色彩。放眼世界,現今是風起云涌、百 花齊放的多元主義時代,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多元化的重要性,同時也懂得欣賞 多元之美。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多元文化主義”已成為西方國家和 許多發展中國家民族政策的主流。如今,多樣性、多種民族、多種文化已不再 被看作一種負擔,而是被普遍視為一種建設性的力量。保護和弘揚多樣性文化 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大推進。:L989年紐約州羅契斯特教育局展開“多元文化計 劃”的課程修訂專案,以及紐約州教育廳于1992年所公布的《文化相倚宣言》 S也都展現了這一方面的趨勢。相信假以時日,當權政府也會順著世界潮流而 大開放其教育政策,讓“多元教育”光榮地在本邦生存。作為孫中山信徒的沈 慕羽,懷著“一生不悲觀,萬事有辦法…的態度,不放棄,不絕望,為華教 燃起希望之火,也為其接班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第三節:爭取華文列為官方語文之一
早在殖民地時期,爭取華文列為官方語文之一的運動已萌芽。1954年林連 玉擔任教總主席后,才以教總名義正式提出。這是因為在1952年口月8日聯 合邦副欽差大臣麥其里萊明確地表明基于華文不是官方語文,所以不可能享有 平等地位人因此,爭取列華文為官方語文,成了華教人士,尤其是教總最重要 的任務。沈慕羽在林連玉的公民權及教師準證被吊銷后,作為教總的第六位領 導人幕他義不容辭地繼承林連玉未竟的民族大業,繼續為語文運動盡力。
為了突破這個困境,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沈慕羽領導整個華人社會,掀起 了一場為爭取華文成為官方語文之一的語文運動。沈慕羽覺得國家雖獲得獨立, 華文教育卻分享不到國家自決、民族自主的豐美蛋糕,馬來西亞政府還是延續 著英殖民地的手段,憑借政治優勢,來保障保護馬來人的利益◎
按1957年《聯合邦憲法》注明:
國語必定是馬來語,惟在獨立后十年或更久的時間里,國會規定上下議院, 各州立法議會及所有其他官方用途都可使用英語。1
十年期限漸至,馬來西亞政府積極推行馬來文成為唯一的官方語文。沈慕 羽認為必須掌握時機,爭取華文為國家官方語文之一,這是一個最后的爭取機 會,刻不容緩,稍縱即逝。既然政府以“語文是民族的靈魂”丄來加強馬來語成 為國語的力度,同樣的,我國其他的種族,包括華人、印度人等,也都珍惜自 己的語文和文化,理應也獲得到同等的對待。獨立前,所有華人都屬華僑,華 文沒有絲毫的官方地位,但殖民地政府還特地設立各民族語文的提學司3,負責 指導和管理各種不同語文的學校,一切與華校的來往信件全用華文書寫。而今, 國家獲得獨立快十年了,華人既然是本邦的主人之一,華文成為官方語文之一, 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倘若1967年后,馬來文成了唯一的官方語文的地位成了定 局,其他語文再也沒有商討的余地了。沈慕羽指出世界許多開明的國家為了適 應國內各民族的需要,都采用多種語文為官方語文。他舉出的例證如下:4
國家 人口 國語及人口百分比
加拿大 18, 900, 000 人 英語67% 法語32%
比利時 9, 250, 000 A Flemish 60% 法語 34%
芬蘭 4, 500, 000 人 芬蘭語90% 瑞典語10%
瑞士 5, 660, 000 人 德語74%法語20%意語4%羅馬語
1%
羅馬人只占瑞士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其語文都可成為官方語文之一。反觀馬來 西亞在新加坡于1963年8月32日加入后,華裔占國家人口最大的百分比。即 使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退出后,華裔人口和馬來人幾乎一樣多,而且在本 邦生存了五百年,其語文更應有合理及適當的地位,更何況新加坡獨立后,即 刻宣布列英文、華文、馬來文及印度文四種語文為官方語文。
我們再看當時人口的構成表:
:《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摘自《聯邦憲法》第152條第1及2節,第78頁。
:《獨立建國后的華教問題及其本質》,何啟良《歷史慕羽》,第159頁。
:《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4頁。
4.陸庭諭:《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45頁。
5.參見 Gordon P. Means 著 Malaysian Politics, Hodder and Stoughton, London,1976, P429 收入鄭良 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南方學院,2005年,第口7頁。
1964年馬來半馬島及馬來西亞民族構成圖5
綜合以上兩個人口及語文應用表,沈慕羽的語文運動不但是有根有據,而且顯 得合情合理。事實上,沈慕羽是個胸襟開闊,深明大義之士。他完全同意馬來 語被列為本邦國語,而他所堅持的,不過是把華語為官方語文之一,還華語一 個公平的地位。在他領導下的教總發起了全國華人團體大會,專題討論爭取華 文成為官方語文之一的可行途徑0
然而對馬來社會來說,沈慕羽的舉動,無疑就是對他們極權主義的宣戰, 因此,他們也成立了一個“國語行動陣線” 1,目的是要確保國語法案獲得充分 實施。1965年8月4日,副首相拉薩召見沈慕羽等人,提醒政府己給了華人公 民權,而華人領袖也答應馬來文為國語S就不該再節外生枝。8月5日,內政 部長拿督依士邁又再召見包括沈慕羽在內的五十多個社團負責人,也發出警告, 謂運動“為正受印尼對抗威脅中的本邦帶來嚴重后果,實不堪設想3
沈慕羽認為華社循法爭取,符合民主程序,對上述警告,大可不必杞人憂 天。至于公民權交換官方語文的說法,他要求政府出示書面協議,以正視聽。8 月7日,在緊張的局勢下成立“馬來西亞華人注冊社團大會籌備工作委員會", 沈慕羽以召集人的身份,膺選為委員會主席,并提呈一份“馬來西亞華人注冊 團體代表大會籌備工作委員會為爭取華文地位致首相備忘錄。” 4
盡管如此,沈慕羽并非一位不識大體的人,他審時度勢,抱著原則必堅持, 策略須靈活的態度,把爭取目標分成三個等級':(一)就是爭取列華語華文為 官方語言,這也是最高原則;(二)倘第一目標未能實現,即在憲法上列華文 為輔助官方語文;(三)爭取華文列為官方應用文。在語文運動的這場戰斗中, 沈慕羽不以參加政黨為忌諱。他是全國馬青團副總團長,雖身兼政、教二職, 卻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甚至也開始遭到馬華公會的封殺,但他的沉毅和奔命, 造成他越來越成為這場運動的核心人物。面對如排山倒海般的民眾壓力,政府 當局也顯出了稍為讓步的跡象,首相東姑阿都拉曼也保證“盡力接受非巫人所 提出有關語言之折衷方法”,并譴責國語極端分子°。沒料到在情勢一片大好時 刻,馬華公會卻臨時變卦。馬華公會在會長陳修信的領導下選擇討好巫統,不 惜自我斷臂,于1966年10月18日的緊急會議通過兩項議決案S
1.不能支持華文為官方語言,因為此舉有違憲法152條列巫文為
國語及唯一官方語文,拒絕要求華文為官方應用文,因為這樣 做,實際上是等于要求列華文為官方語文。
1.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118頁。
2.陸庭諭:《石在火不滅》,教總,1996年6月,第42頁。
3.同上,第43頁。
4.《華光永耀》,董總,1993年,第485頁。
5.參見李亞遨《晚節飄香》,教總,2006年10月,第153, 154 ^0
6.參見陸庭諭《石在火不滅》,教總,1996年6月。
7.同上,第74頁。
2.開除沈慕羽黨籍,因為沈慕羽公開違反黨紀,蔑視中央領導,
公開反抗黨的決策,使黨難堪,甚至受到譏嘲和蔑視。
沈慕羽是遭到馬華公會開除的第一位領導層黨員,這不但在馬華掀起千層 浪,也加深了與華社之間的鴻溝。馬六甲馬青團發表聲明要求總會長收回開除 成命,并決與沈慕羽同進退,共存亡1。各社團及政黨紛紛就此事發表言論。
高師主席陸庭諭指出:“他公忠為國為馬華,為維護中華語文教育而努力, 竟被自稱為“與華教共存亡”的馬華公會革除了,正是莫大的諷刺! ”丄
教總過后發表聲明,試讀其中一段文字:“這都是他們開出的支票,誰會 想到拿著這張支票去兌現,竟會抵觸馬華公會的黨綱,被指為違反黨的決策, 而把沈主席開除黨籍??????這真是一個大諷刺,也是一個大悲劇。”[1 •陸庭諭:《石在火不滅》,第79頁。] [ 同上,第81頁。] [ 同上,第100頁。]
馬來亞人民進步黨副主席拿督SP欣尼華沙甘也表示:“那些以叛徒行為開 除沈慕羽的馬華公會負責人,將須面對馬來西亞數以百萬的人民所蔑視及憎 恨。”[ 同上,第80頁。] [ 同上。第161.頁。] [ 《東方日報》9.8.2009,收入何啟良《歷史慕羽》,第139頁。] [ 李亞邀:《晚節飄香》,第194頁。] [ 陸庭諭:《石在火不滅》,第143頁©] [ 江嘉嘉:《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董總50年》,第383頁。]
各界人士的熱烈反應,顯示了沈慕羽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馬華公會 對這項史無前例的開除行動,作出了諸多的解析,包括譏諷沈慕羽為“多產人 物"及“失敗人物。” 5然而,正是這個貶義詞充分的表達了沈慕羽以身殉道, 明知不可為而為的精神。曾任董總主席的胡萬鐸在《華教內訂自毀長城》里稱 道:“當面臨抉擇時,他們大都是非分明,華教為先,黨性為后,沈慕羽先生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書生參政,從來就吃力不討好,屢敗屢戰,更表現出 了古代文人的高風亮節,沈慕羽這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傻氣,正好印證了他 所謂“我們都要做傻瓜,去感化世上無數自私自利的聰明人” 7的獨特論調。
從族群政治的零和游戲規則來看,突出種族比率其實是沈慕羽爭取華文列 為官方語文的最大障礙,因為這項動議必須修改憲法,也就是必須獲得國會三 分之二席位的支持。國會席位當時的總數是144席,三分之二是96席。而馬華 只有27席,距離96席仍差69席8,需要獲得全部巫統議員的支持才能通過。 華裔朝野政治力量結合,一直是沈慕羽一廂情愿的理想,但要獲得強烈反對華 文官化巫統的諒解及支持,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1967年3月3日,政府以快刀斬亂麻的手法在國會三讀通過國語法案,規 定從9月1日起,巫語為國語及唯一官方語文9。1969年5月10 S,執政黨在
全國大選中遭到重創,其單元化語文政策是一項重要因素。513種族騷亂事件 之后,國家行政權由行動理事會接管,于是修改“煽動法令。” 1從此,在國 會內外不得公開談論國語地位等“敏感”問題,爭取華文列為官方語文運動宣 告結束。如此措施在現代民主國家出現,實屬極度不公平及不合理。語文運動 已成為歷史名詞,它的成敗,非沈慕羽一個人可以擔當。然而,他卻完成了時 代賦予的任務,而他自己也從運動中完成了個人的道德與人格實踐,這就是他 留給后人最豐富的遺產。
第四節:力爭創辦獨立大學
上個世紀60、70年代,國內的幾所大學學額有限,全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 的青年學生得以進入國內大學,被摒棄于大學門外的竟占三分之二,這種情形 更有日益惡化的趨勢,就以77/78年來說,只有五分之一的青年學生被錄取, 在這5,953人獲準進入本邦五所大學當中,4,457人為土著學生,1,187人為華 裔學生,266人為印裔學生,43人為其他籍學生2O事實證明,我國現有大學 學額不僅非常不夠,而且收生情況也越來越不能反映我國之種族比例。這種鴻 溝,己使非馬來人越來越感到焦慮。
77/78年大學新生之種族比例
■ 土著學生 ■華裔學生 受印裔學生 ■其他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字,我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申請進入大學人數及 被錄取資料如下:3
年度 申請人數 被錄取人數 被遺棄人數
73/74 10, 000 人 4, 400 A 5, 600 人
74/75 22, 434 人 6, 095 人 16, 339 A
75/76 13, 000 人 4, 800 人 8, 200 人
76/77 10, 850 人 3, 844 人 7, 006 人
77/78 25, 998 人 5, 953 人 20, 045 人
1.江嘉嘉:《爭取華文為官方語文》,《董總50年》,第383頁。
2.《華教教育史料》(下冊),教總研究中心,1984年□月,第81頁。
3.同上,第79頁。
教總有鑒于此,適時發出創辦“獨立大學”的呼聲。發動創辦華文大學至 少還有兩個原因:(一)1973年,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次年起停止在大馬招考新 生,使大馬華校生頓時喪失了一條升學的管道丄;(二)教育部突然宣布,凡想 出國念大學的,必須考獲劍橋或馬來西亞教育文憑,才可以獲得教育部的批準, 取得外國使館的簽證-面對政府的新限令,不但使華校生出國深造無門, 更讓獨立中學新生的來源受到沖擊,而且就算華人子弟在劍橋考試取得優越成 績,也未能肯定他們在本地大學有一席之位。民間自行籌款建大學,不但可以 減輕上述問題,而且幫國家造就人才,絕對是件好事。
問題是馬來西亞華人只有辦小學及獨立中學的經驗,完全缺乏現代大學體 制的正確認識,值得研究的是為何要在此時爭取創辦一所民辦的華文大學?過 去辦小學及中學已讓華社精疲力盡,尤其是在經費方面,不惜犧牲教師的薪酬、 學習的環境等必備條件,而萬事皆從節省的考量下著手。在這五行欠金的情形 下,要辦一所大學,將來必陷入經濟困境,這種缺乏優質大學的認知,是否印 證了華社的不自量力,只會搞民族意識?沈慕羽認為創辦一所華文大學不應被 視為民族主義或是只為了突現華裔族群的強大,相反的,是為了突破巫統領導 下的狹隘單元教育思維和制度,重新落實憲法保障公民應有的基本母語授受教 權。這項連貫華文教育從幼小到大學的工程,是華社夢寐以求的事。他身為全 國華校教師總會主席,當然義不容辭,加上人在其位,自然擁有“位能”的便 利。自認爭取母語教育,就是維護民族的尊嚴,因此也有足夠的“心能”。所 需的的就剩下執行力的、“動能” To如何凝聚大眾的力量向政府當局爭取及如 何酬足足夠的經費,成了他刻不容緩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雖然草擬中的獨大教學媒介將以國語、華語與英語并重,并聲明不分種族, 接受各族學生駡但還是無法超越狹隘的種族教育思想,政府當局岀手打擊是意 料中事,可悲的是馬華公會寧當馬前卒,會長陳修信不但對獨大運動拋出了 “獨大要在大馬成立,有如期待鐵樹開花”4的言論,還著手創辦一所以英文為 教學媒介語的“拉曼學院”與獨大抗衡并且瓜分了華社對獨大的捐款。以葉 鴻恩當主席,沈慕羽當副主席6的獨大有限公司經歷了一切努力,都無功而返, 包括向最高元首呈請愿書,卻遭教育部長拒絕批準7:入稟法院,又遇高庭宣布 敗訴8;向聯邦法院上訴,最終還是以4比1被駁回,而且還禁止獨大公司上 訴英國樞密院鼻創立獨立大學的努力,從此就告一段落。但獨立大學有限公
1.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南方學院,2005年,第186頁。
2.同上
3.古鴻廷:《馬來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何國忠《百年回眸一馬華文化與教育》,華社研 究中心,2005年4月,第313頁。
4.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載何啟良編:《歷史慕羽》,第232頁。
5.參見《華文教育史料》,教總,1984年U月,第74-75頁。
6.古鴻廷:《馬來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發展之研究》,載何國忠:《百年回眸》,第312頁。
7•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載何啟良編:《歷史慕羽》,林連玉基金,第232頁。
&參見同上,第231, 232頁。
9.同上,第232頁
司還是站穩民族的立場,繼續尋求各種憲制的途徑,以爭取實現創辦高等學府 的道路。沈慕羽在這場爭取創辦獨大的斗爭中,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承傳、 扎根及深耕衍生出一種憂患意識,最后發展成鍥而不舍的使命。
第五節:捍衛華小不變質
“語文運動”功敗垂成,“獨立大學”又無功而返,華文教育就剩下華小 這道最后的防線了。華教已退到再無可退的地步了,“與華小共存亡”不但成 了華社的口頭禪,也是大家心中誓死堅持的信念。然而,這并不代表著擺好這 個姿態,對方就會見好就收,知難而退。馬來極權政府不但否定華人應該得到 的,還想繼續掠奪原本就擁有的。沈慕羽這位身經百戰的老統帥,還得拼了老 命,才把華教從鬼門關救了回來,真正體現了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的精神。 讓人肅然起敬的是,沈慕羽并未領受過華社的三顧之恩,卻在民族大義的道德 責任的驅使下,做到不能做為止。
自從《拉薩報告書》面世以后,“最后目標"自然成了歷任教育部長邀功 的途徑,逐步蠶食華文教育也成了他們的手段,因此各種花樣層出不窮,美其 名為教育改革或教育提升,然而每一次的教改都讓華教人士驚心動魄,而沈慕 羽正是馬來西亞華教歷史的參與者,是大時代的見證人。在馬來族群眼中,他 是第一號難搞的極端分子;在華人眼中,他卻是最可靠的華教守護神;而在自 己心中,他卻自認是華文教育的苦行僧2,為著一個信念而不辭勞苦地走到生命 的盡頭。
5.1 3M 制
80年代,教長拿督慕沙希旦巧妙地引用《內閣教育報告書》的建議,全 面著重讀(Membaca) >寫(Menulis)、算(Mengira)的所謂3M制弓新課程 綱要。表面上是表達了政府有與時并進的決心和活力,也說明了有檢討及糾正 現時教育的勇氣和魄力然而,在3M制課程的綱要下,華校只有華文和算 術課本是用華文編寫,其他科目的有關教材都使用馬來西亞文編寫人這種明噬 暗吞華教的伎倆,無非又是一次“最后目標”的把戲。全國華人政黨社團空前 地合作,成立全國捍衛華教工委會,全力支持董教總,共同維護華小不變質。 政府迫于無奈,唯有對3M制課程綱要進行修改,才緩和了華社對3M制執行 偏差的不滿情緒。沈慕羽以他專業的知識,揭露3M制的偏差和不合理,領導 華社據理力爭,使單元主義教育者的陰謀不能得逞。雖然整個抗爭過程是由董
1.諸葛亮:《后出師表》。
2.許元龍:《華教苦行僧》,李亞遨《晚節飄香》續編,第48頁。
3.《華文教育史料》,教總,1984年11月,第50頁。
4.同上
5.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南方學院,2005年2月,第197頁499頁。
教總領導,但事關課程綱要,也就是教師們的專業,因此,教總對3M制的了 解度及警惕性最高,而教總掌舵人沈慕羽更是洞悉整個計劃是一項換心又換腦 的策略,絕對不能接受。本地華人只愿做馬來西亞人,而不愿做馬來西亞的馬 來人-
馬來西亞華人有這種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即使是他們接受了同化的政 策,但同化的華人在憲法上仍然不是巫人或土著。在文化認同上及種族的混合 上,政府要華人無條件、一面倒的同化。但在經濟上,縱使同化了的華人,仍 不能分享土著所擁有的權益。“土著特權政策” 一朝不取消,華人還是華人, 不管華人本身如何界定自己3他們注定還是要遭受某種程度的排斥。由于馬、 華兩族法律地位的不同而出現的施政偏差,使到華人社會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 “族性”彳及文化。3M制不但嚴重地影響華小以華文作為媒介語的地位,而用 翻譯教材教導學生,更將使華校成為一個非驢非馬的怪物。再深入一層,就可 看到華校師資也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以華文作為教學的時間減少了,自然而 然也不必有那么多的華裔教師,接著非華族教師誓將蜂擁而至,學校的行政、 活動、校風肯定受到影響,誰還能保證華小不變質?我們細看受訓師資的種族 比例,就不難發現政府的隱議程:
1970-1979年大馬受訓師資之種族比例
■土著■華籍■印籍■其它
1.沈慕羽:《教總第31屆會員大會》講稿,《沈慕羽言論集》(上),教總,1998年2月。
2.{新加}麥留芳:《方言群認同一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1985年版,第5頁。摘自曾少聰《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4年9月,第149頁。
3.“族性”是外來語,它譯自英語“ethnicity"。美國學者森格拉澤和莫伊尼漢于1962年在一本名為《遠 離熔爐》(begnl the Melting Pot)的書中提出了這個概念,用以描述“族裔集團的性質和特點。” 摘自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張揚》《世界民族》,2006年第4期,第1頁。
1970-1979年大馬受訓師資之種族比例\
年份 土著(%) 華籍(%) 印籍(%) 其他(%) 總數
1970 86.14 12.90 0.88 0.08 1,147
1971 75.58 21.56 2.67 0.19 1,048
1972 72.29 25.15 2,18 0.38 1,833
1973 81.13 17.33 1.41 0.13 2,262
1974 82.09 15.94 1.54 0.43 3,043
1975 74.60 21.97 3.28 0.15 3,296
1976 75.90 19.85 3.85 0.40 5,477
1977 68.81 25.37 5.42 040 5,959
1978 82.03 14.11 3.54 0.31 5,872
1979 77.08 19.07 3.66 0.18 4,970
總數 26, 802 6, 812 1, 189 104 34,907
(%) (76.8%) (19.5%) (3.4%) (0.3%) (100%)
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憂慮,沈慕羽在這個課題上所表現的高度克制及專業的態 度,擺明以理服人的風度,加上華社在華教事業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所發揮出來 的力量,終讓華教得以自保。
5.2綜合學校計劃
3M制一計不成,政府再變花樣,不變的是政府對“最后目標”的用心。 新任教長巴達威提出了 “綜合學校計劃”,顧名思義,是要在一個屋檐下,共 同讀書、共同生活、用共同的課程、共同的媒介語S借以促進團結、消除兩極 化。然而項莊舞劍,明眼人都清楚那是又一次的“狼來了”!馬來校、華校、 印校三個不同源流的小學校長同在一個屋檐下,誰有最大的話語權?三校行政、 校歷、活動、包括每周的集會將用何種媒介語?馬來學生都是回教徒,食堂又 將售賣何種食物?學生之間發生了糾紛,又將由那所學校處理?文化宗教的不 同,各有自己的節慶及忌諱,又如何協調?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沒得到政府給予 滿意的解答,再加上政府對各源流學校資助的巨大差異,就是把不公平的、不 合理的事件放在一起,再加以放大,不但不能促使國民團結的愿景,反而更加 深彼此之間的不信任,那又何必多此一舉?說穿了,綜合計劃就是進行同化, 使華小完全變質,以期實現其最終的目標!
1.資料來源:Loh Kok Wah, The wSolio-Economic Basis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The Chinese In The 1970's",見 S.Husin Ali (編),Kaum, Kelas Dan Pembangunan, Malaysia, Persatuan Sains Sosial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84,頁101 ,摘自林水濠、駱靜山《馬來西亞華人史》,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會總會出版,1984 年,第314頁。
2.《沈慕羽言論集》(下),教總,2998年2月,第228頁。
下表為1971-1978年教育部分配給各小學之發展金
年份 國民小學 國民型華文小學 國民型淡米爾文小學
1971 RM 2z401z156 — -
1972 15,833,276 RM 578,400 RM 243,400
1973 24,856,230 746,500 139,450
1974 36,947,345 1,016,300 420,000
1975 28,790,308 2,309,900 1,560,000
1976 37,015313 5,212,600 518,200
1977 | 30,427,850 1,892,800 880,600
1978 63,248,005 6,340,880 2,122,010
總
(%) 239,519,483
(91%) 18,097,380
(7%) 5,892,660
(2%)
1971-1978^教育部分配給各小學之發展金
■國民小學
■華文小學
淡米爾文小學
董教總再次號召全國文教代表大會,一致否決這項暗藏陰謀的計劃。當局知此 計不可能得逞,唯有提出另一套“學生交融計劃” 2,以取代原有的“綜合學校 計劃” 0新的“學生交融計劃”只指定8項課外活動,如越野賽跑、徒步競走、 籃球、足球、手球、美化校園、整潔校園等,而且都不在上課時間內舉行人沈 慕羽認為這項新計劃不影響學校主權、行政、課程及媒介語,立即答應接受, 因為政府既然換了湯也換了藥,就是一項大讓步,機不可失,不可再節外生枝。 面對群情激動的公眾,他必須讓群眾相信他是“心底無私天地寬,蟲只求民族 教育的存在,不含其它企圖的良苦用心。他的當機立斷,總算讓華小度過了有 驚無險的一劫,也更加深了華社對他的信任。
1.資料來源:Loh Kok Wah, The wSolio-Economic Basis of Ethnic Consciousness: The Chinese In The 1970?sw,見 S.Husin Ali (編),Kaum, Kelas Dan Pembangunan, Malaysia, Persatuan Sains Sosial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84,頁101 ,摘自林水濠駱靜山《馬來西亞華人史》第314頁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會總會出 版1984年
2.陳松生:《五十年不變》,《董總50年》,第1249頁。
3.《學生交融計劃》,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228頁。
4.出自老子《道德經》。
5.3華小高職事件
然而,華教所面對的巨浪,一波比一波洶涌。1987年的“華小高職事件”, 華社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得以讓華教繼續生存下去。教育部于1987年8月 委派不具華文資格的教師到華小擔任學校行政高職,這包括了校長、第一副校 長、第二副校長、下午班主任及活動主任-華社視這項措施為赤裸裸的侵犯行 動,用意是使華小在幾年內就不復存在,而且手法粗暴蠻橫,決不是以往可商 可量的態度。董教總發出第一則“反對不諳華文者任華小高職”的聲明,提醒 政府在1972年及1973年亦發生過此類事件,而當時的教育部長拿督胡先翁也 向華社保證以后不會委派不諳華文者到華小當校長或其他的行政職位2,但此 項諾言不但沒有受到遵守,反而變本加厲地擴大。根據董教總所收集的資料顯 示,檳城、雪隆、馬六甲及玻璃市總共四十多所華小,約一百多名高級行政職 位是由不諳華文者擔任3o董教總對這個問題是不會妥協的,并聲言如在10月 中旬過后尚不能解決,受影響華小可能展開罷課行動餐沈慕羽針對教育部表示 讓不諳華文的教師試用6個月的決定,發表堅決反對的談話。他認為如允許試 用,等同默認他們,使他們得以長久錄用。他比喻說:“這就好像有了一據點 一樣,它會發展成線,進一步就變成面,那時就沒有辦法移動。雖然當局表 示這批獲得升級的華裔教師在進行面試時都表示會用華語談話,但他們都沒進 過華校受教育,未曾擁有任何華文文憑,只能用簡單的華語交談,如何當得了 華小行政高職?足見教育部的措施,就是要讓這批不諳華文的華裔教師充當先 鋒隊,一旦接受了他們,就再沒有理由拒絕不諳華文的非華裔教師擔任華小行 政人員,那會被指為種族沙文主義,不符國家利益,一切語文斗爭將會驟然變 成種族抗爭,極端分子的帽子可要被套上了。沈慕羽公開表明要是沒有適當人 選,寧可懸空有關職位,直到有適當人選時才委派蔦他發表了 “我們不投降、 不妥協、不低頭,以共同態度爭取我們的權益八的言論。政府當局對華團不斷 地提呈備忘錄、建議、抗議和反駁,都完全無動于衷。由于事態嚴重,被逼上 梁山的全國華團政黨在首都天后宮舉辦抗議大會,三千人發出民族怒吼,與會 者一致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要求政府作出改變,否則全國華小將罷課% 10 月15日約有三萬名學生未到校上課%這次的捍衛華教大會反映了華裔黨團空 前的團結,但卻觸動了巫統的神經,巫青團也召開大會,言行深具挑釁與暴力,
1.《董總50年》,第586頁。
2.陸庭諭:《石在火不滅》,第258頁。
3.《石在火不滅》,第260頁。
4.同上,第261頁。
5.同上,第263頁。
6.同上,第264頁。
7.同上,第260頁。
8.《新晚報》,1987年10月11 H,摘自《石在火不滅》,第270頁。
9.《董總50年》,第587頁。
更在會場高舉著-513事件將重演”、“把劍浸在華人的血液中”等橫幅1,國 內種族氣氛極度緊張。為免局勢變得不可收拾,1987年10月27日,政府乘機 展開“茅草行動” J扣留了包括沈慕羽及幾位華教人士在內的106人,同時以
“為個別族群利益斗爭,而罔顧它對族群和諧、公共秩序及國家安全造成的后 果”的罪名吊銷了華文報章的《星洲日報》、英文報章的《星報》STAR,以及 馬來文報章的《祖國日報》WATAN的出版準證為期五個月3,使到雙方的抗衡, 得到暫時的疏解。
時過境遷,現在再看“華小高職事件”,就不難發覺這其實就是巫統的政 治把戲,華教不幸成了他們玩弄權術的犧牲品。據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東姑阿 都拉曼的觀察,“國家危機是被制造出來,以團結巫統黨員的力量來對抗一個 假想的敵人…華人。”°巫統此時剛經歷一場前所罕見的黨爭,正處于余波蕩漾 之際,急需一個新的課題來重新凝聚黨員的團結,對華人社會此次的異動特別 敏感,馬哈蒂終于找到再次顯現民族英雄的機會,以不須經過法院審訊的“內 安法令”進行大逮捕,他本身成了大贏家,而華教及沈慕羽等華教人士卻成了 最大的輸家。政府發布扣留沈慕羽的原因如下:
自1977年9月起,至1987年W月28日被扣留止,這段期間,你,沈 慕羽,曾經在我國各民族間進行煽動種族情緒的活動。你的活動足以危害到國 家的治安。5
政府共列出8項沈慕羽的罪狀6,然而正是這8項控狀,讓我們更了解沈 慕羽對華教的執著與對文化的堅持。沈慕羽在諮詢局對這8項控狀的解釋,清 楚地表明其一舉一動都是一個國家良民的訴求,為的是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出發點是純正的。
面對“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大官的民族主義斗士,唯一的手段就只有利 用“內安法令”扣留他 乘機滅他的威風,同時也挫一挫華社日益見漲的士 氣。提控沈慕羽的檔案高達兩尺,每條都屬牽強之至,最大的罪名是“煽動華 人反對政府。”*其實,抗爭是政府的政策所引起的,這分明就是欲加之罪, 何患無詞。沈慕羽在所有的控狀中的行動,都處于被動狀態,政府有了新花樣
1.《董總50年》,第587頁。
2?同上,第588頁。
3.黃進發:《媒體為馬做媒,何時解魅?》,莊迪澎《強勢首相VS弱勢媒體》,破媒體傳播事業社, 2004年1月,第A20頁。
4.何國忠:《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華社研究中心,2005年4月,第305頁。
5.陸庭諭:《石在火不滅》,第306頁。
6.同上,第306-325頁。
7.廖文輝:《華教歷史人物論集》,第160頁。
8.陸庭諭:《沈慕羽言論集》(下),第77-78頁。
新政策,沈慕羽才回之于新對策。他說“政府如不放火,我們何必救火?……假 如政府要消滅巫校,巫人會不會起來反抗?怎可說我是煽動? ”[ 同上,第78頁。
2.參見何國忠《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第304, 305頁。
3.參見《石在火不滅》,第319, 320頁。
4.《董總50年》,第588頁。
5.李亞遨:《晚節飄香》續編,第201頁。
6.陳喬之:.《華僑華人社會經濟研究》,香港地平線出版社,1998年,第168頁。
7.李亞遨:《晚節飄香》續編,第15頁。
&《孟子》原文“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一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大逮捕以后,政府立即改用懷柔的策略來處理善后工作,內閣所通過的 “四一”2方案,與華社的要求大致接近,事件終于告一段落。董教總接著多方 努力,包括聯合20個華團就逮捕事件呈函總警長,要求釋放華社領袖人12月 20日,國際特赦機構也給以聲援,他們提出“???•??那些被扣留的人士并未激起 種族或宗教的緊張情緒,反而是國陣政府的決策以及同僚為了本身的利益,使 得長久以來在大馬社會的政治及種族緊張情緒惡化。”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沈 慕羽被囚一年多后,也在1988年6月3日獲得釋放5。政府在90年代后,為 了達到“2020年宏愿” > 拼經濟以求晉身發達國家行列,必須要爭取各族群的 支持合作,特別是要得到華人的大力支持務才對華社采取小開放的政策,華小 因而得以平穩發展,然而,也只能在較小的框架下做些小要求,已不復當年為 了大前提而搞得轟轟烈烈的抗衡斗爭。如今輕舟已過萬重山,如果沒有沈慕羽 等人的以身試法,力擋“最后目標”的大洪流,華小可能早已不復存在了。
在“華小高職事件”的抗爭中,沈慕羽以華教人士的身份,成功聯系各華 人政黨,借用在朝及在野的政黨,壯大自己斗爭的力量。其實沈慕羽只不過是 個小學校長,身為公務員的他竟敢冒大不毬,公然和當權政府對抗,個中勇氣 從何而來?沈慕羽回憶這件轟動華社的大事時說:“我是凜于中華民族列祖列 宗氣節,受關帝磅礴正氣感召。” 了他認為個人成敗利鈍都沒關系,即使犧牲又 何妨?表現出“雖千萬人,吾往矣” *的氣概。
第三章:作育英才華教楷模
第一節:豐碩的辦校成果
盡管沈慕羽在語文斗爭的“攘外”工作表現得特別出色,然而基于時勢的 大環境下,敗多成少。在“安內”的作育英才那部分,他卻成績斐然,儼然是 一代宗師。他也自認是“最負責任的校長。”1
1933年,他20歲,就在他父親的培風學校以一位普通教師,開始其教學 生涯。他認真教學的態度,深得師生們的敬重。他的歷史教學法,曾讓全班學 生都獲得特優成績。他引進注音符號,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響應,終于成 功地將培風學校的廣西話改為標準華語一這對華社的發展起了正面的影響。早 期的華僑社會,籍貫不同,各自為政,形成各自的幫派訂互不往來,語言不通 就是他們之間難以溝通的主要原因。為了生存及發展的需要,共同的語言形成 了基本的條件。沈慕羽順著潮流的趨勢,以培風學校為起點,逐步推行標準華 語,為日后華社的團結奠下了的最重要的基石。
沈慕羽先后任華僑、培德及平民學校校長,其中掌平民學校27年,成績也 最輝煌。平民學校原是沈慕羽父親沈鴻柏為解決流浪街頭的兒童而創辦的,沈 慕羽自1947年接辦平民學校后,便秉承父親的教育思想,嘔心瀝血,把平民學 校從戰后的廢墟中重建起來。那時,在校學生多為貧寒子弟,“經濟境況良好 的占極少數,學生家長的職業,以漁夫最多,“??占全部家長的十巴仙強,其它 便是各途工人、小販等。不少同學在課余時間要辦助家庭工作或做小生意[ 1996年7月20日《石在火不滅》推介禮及沈慕羽84大壽歡慶會上,沈慕羽的講話。轉引自《沈慕羽 事跡系年》,《大馬華人歷史上的沈慕羽》何啟良,第39頁。] [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集》,第177頁。] [ 曾少聰:《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 151 頁。] [ 《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82, 183頁。] [ 同上,第184, 185頁。] [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集》,第180頁。] [ 同上,第281頁。] 自他上任后,便聯合董教學三方,一切從頭做起。他開始著手新校區的建設, “發動征收建校基金,再發動幾次大規模的游藝大會,得到董事的信任,同事 的合作,社會人士的支持。這項建校籌募活動,獲得空前的成功,一連三 晚,籌得一萬五千元,并以這筆款項購置了新校舍的地皮% 1961年動員師生 千人,全長四分之一哩,把全校教室桌椅搬到新校舍,蔚為奇觀S
由于學生繼續激增,原有的新校舍已顯得擁擠。沈慕羽又發動籌款運動, 以建設第二座“長屋” o邵氏電影機構破例捐助一萬元,經理陳金福對此評價 說:“沈慕羽維護華文教育,是華文教育的先鋒,與我們邵氏攝制華語片,息 息相關。如果沒有華文教育,那里還有人看華語片? ” 1這一席話道出了華文教 育的使命、華文教育對華人社會的重要性、也印證了沈慕羽對華文教育乃至延 續華人社會的重大貢獻。[ 《沈慕羽事跡系年》,第111, 112頁。] [ 參見孫易紅《沈慕羽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碩士論文,2006年4月。]
1973年,平民學校已從原有的二百余名學生增至一千七百多名[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集》,第180頁。] [ 同上,第181頁。] [ 沈慕羽:《60年代教育問題面面觀》,《沈慕羽言論集》(上),出自 《孟子.盡心上》,第33頁。],家長為 了讓子女擠入當時的名校,在報名日前夕就到到校門外等候。凌晨一場大雨, 家長相互推擠,竟沖破鐵柵入校避雨餐可見當時家長對他辦校的信任及支持。 在學校董事部為他而設的惜別會上,他引孟子所說的“集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5來勉勵在校的老師,他還說“我們學校中便有好多同事是我當年的學生。從前 我教他們,現在他們教別人,世代傳授人類的文化遺產就是靠這樣一棒接一棒, 傳遞與發揚下去。” [ 沈慕羽:《我的終身事業》1973年7月22日,《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86頁。] [ 《百年不孤》,第32頁。] [&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歷史慕羽》,第222頁。] [ 參見李珊《如蒼松屹立,大馬華教先驅沈慕羽》,《晚節飄香》續編,第22頁。] [ 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歷史慕羽》,第223頁。] [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集》,第178頁。] [ 《沈慕羽事跡系年》,第10頁。]
第二節:有教無類的晨鐘夜學
除了正規學校,沈慕羽還主持晨鐘夜學的校政。晨鐘夜學的學生一部分是 失學青年,但更主要的是到來學習母語的英校華族子弟‘°這使到馬六甲的年輕 人有機會利用晚間的空閑時間求取學問,充實自己,避免他們在不法的場所溜 達,為社會樹立了良好的風氣-
沈慕羽辦學有方,晨鐘夜學是全馬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補習學校人 他通過晨鐘夜學推動華語,成功使華語成為馬六甲華人社會的共同語言。人力 資源部長的馬六甲人馮鎮安為《晨鐘夜學六二回顧特輯》所寫的序中就說: “華語的聲音響澈古城每個角落,六十年前的通行福建話,漸漸地由華語所取 代,許多外國旅客蒞臨馬六甲時,對本地華語之通行,驚訝不已,晨鐘夜學在 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鄭良樹對華語在馬六甲盛行也提供了有力的說明: ““年輕小伙子、滿臉白胡子的老年人,都會講華語,旅館的服務小姐,海邊 食攤的小販,都可以用華語交談。••“直到有一天在馬六甲結識了一、二位朋友, 向他們打聽詢問,才知道這都是沈慕羽坐鎮馬六甲所發揮出來的功勞。"W
晨鐘夜學是由沈慕羽及其兄長沈慕周等人在1933年創辦。沈慕羽一直在該 校任教,并擔任校長一職巴 見證了晨鐘夜學一甲子歲月的成長。50年代初期, 學生人數超過1200人,是晨鐘夜學的黃金時期。本來每周一、周三、周五上課, 但由于學生人數眾多,也開了周二、周四、周六班3許多非華人仰慕中華文
化而到晨鐘來學習華文華語,這不僅符合馬來西亞的國情和建國需要,也體現 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底蘊。在沈慕羽看來,辦好晨鐘夜學,也就是對 華教發展盡一份的力量。
晨鐘夜學在漫長的歲月中,至少經歷了三次面臨關閉的危機\第一次是在 1954年7月13 S,馬六甲教育局長通令英校禁止學生在方言學校上課S晨鐘 夜學人數立即驟減。沈慕羽立刻召開記者招待會,并呈報教總和馬華公會華文 教育中央委員會。馬來文報章也基于反對英文至上的理由,趁機大肆評擊殖民 地政府,馬六甲教育局長唯有收回成命,英校生一致歡呼。第二次危機發生在 1958年,社團注冊官以華人社團的互助部組織觸犯社團法令,凍結所有社團活 動人全國由華人社團創辦的夜學,都解散停辦。沈慕羽沉著應對,非常鎮定地 讓晨鐘夜學繼續操作,終于有驚無險地避過了這場災難。第三次危機發生在70 年代末,那時國內種族主義氣焰非常囂張,關閉華校的聲浪此起彼落,幾無寧 Bo晨鐘夜學深受影響,學生人數跌至一百多名,處于半休業狀態餐沈慕羽一 方面堅持辦學,聲稱:“為了保存華校,即使剩下一個學生,還是要辦下去 5另一方面,他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最后,他發現到華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才有60分鐘的英文課6,和馬來學 校從一年級就教導英文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毅然決定,除華文外,增辦英文班。 這個措施獲得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學生來源的問題迎刃而解,晨鐘夜學再次死 里逃生。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華文教育要想獲得生存及壯大,并融入馬來西 亞的教育體系,就有必要體現和發揮普通教育的功能,因此增設英文班是正確 的決定。由于沈慕羽的遠見,不僅對晨鐘夜學有著正面的作用,對整個華文教 育的走向也起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晨鐘夜學遵循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方針,所教導的學生們皆能發揮自 愛、自強、自發的精神。他們組織學術研討會、出版刊物、定期舉辦各種比賽, 還組團到新馬各地遠足旅行7,增廣見聞。“教育的總任務,是“成人’又'成 器’;更正確地說,是"成人’又”成才'*曾在晨鐘夜學就讀的出色的學 生包括社會知名人士如馬六甲前行政議員顏文龍、同美集團創立者楊朝長,以 及崇僑銀行馬來西亞總經理熊遠賓等。熊遠賓最尊敬的三位師長是沈慕羽、哈 勒修士和傅吾康教授°他在《我最尊敬的老師:沈慕羽》一文中寫道我所認 識的沈老師從來沒生氣、沒怨言。他的品格崇高,有一副慈祥的面孔,與他見 面談論,頓時使人肅然起敬。……沈老師的書法自成一格,我們在校時,大家都 學他的沈體,。..…凡是他教過的學生,三、四十年后他還能夠指名道姓,有 如昨日° ”熊遠賓還為他唯一的男兒取名“傅羽”,為的就是“羨慕及懷念我 最尊敬的老師。” [1.參見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集》,第177, 178頁。
2.《沈慕羽事跡系年》,第62頁。
3.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集》,第178, 179頁。
4.同上,第179頁。
5.廖文輝:《千磨萬擊還堅勁》,《沈慕羽實際系年》,第72頁。
6.陸庭諭編:《沈慕羽言論集》(上),教總,1998年7月,第89頁。
7.廖文輝:《沈慕羽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晚節飄香》續編,第47頁。
8.嚴元章:《中國教育思想源流》,三聯書店出版,1993年U月,第44頁。
9.熊遠賓:《我最尊敬的老師:沈慕羽》,《晚節飄香》續編,第6頁。
10.同上]
沈慕羽在晨鐘夜學出任校長一職至2002年,為時57年,前后畢業生不下 五千人遍布各界,年紀不分老幼,民族不分華巫印,職業更不分農工商,來 晨鐘取經者,多如恒河沙數,都對他獻身教育,誨人不倦的精神,歷久不忘。 其中一名學生胡文煥為他提名,獲得國家正式頒發校長任期最長獎狀,并列入 《大馬記錄大全》\這不但是他個人的光榮,也是華校的光彩。他那飲水思源 的學生們的表現,也印證了他教學及辦校的成功,教總顧問嚴元章博士的“愛 學生,敬師長”理念,正是他一生教學生涯的最佳寫照,足以成為華文教育的 楷模。
第三節:崇高的辦學理念
沈慕羽不論是在正規的平民學校,或是校外的晨鐘夜學,都以平民校訓 “公忠勤毅” [1.廖文輝:《沈慕羽的教育思想與實踐》,《晚節飄香》續編,第46頁。] [2 .《中國報》30.10.2003] [ 陸庭諭編:《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85頁。] [ 同上]作為他的辦學理念。
在歡送他榮休的大會上,他向全校師生解讀了校訓的含義。“公”便是無 私,把大家的事,當著自己的事,所謂先公后私,公而忘家。“忠”便是盡心 盡力做事,立場不變,不惜犧牲。“勤”便是勤勉,“勤能補拙”,唯有勤力, 才能學會各種事物。“毅”便是堅決不拔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難,百折不回, 非達成功不罷休食
沈慕羽的辦學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他在這方面的表現。他雖凡事皆望面面 俱圓,兩全其美,但貴在能和而不同,絕不為和而和。他有底線和立場,不會 為私利而違背原則。他常說:“華教存,我人存;華教亡,我人亡”、“教育 的最重要使命是發揚文化,承先啟后,使一個種族的靈魂延續不滅”、“文化 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維護是消極的辦法,發揚才是積極的途徑” [ 節錄(沈慕羽語錄),載“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網站,2009年2月23日, httD://smv,iiaozon£.o 第,mv] [ 《沈慕羽事跡系年》,第91頁。]o他以學 校為家,把教師當著兄弟姐妹,把學生當作子女,不辭勞苦地為教育而工作。 為了實現理想,再大的艱辛也動搖不了他的心志。他既可以合作,也可以據理 力爭,有著高度的個人魅力和作風。
他認為華人社會必須要有共同的民族語言,于是在培風小學和晨鐘夜學大 力推廣標準華語,因而鞏固了反對政府企圖使華教變質的民族意識。在中學改 制的問題方面,他堅持在國民型中學條件沒獲得改善,華文節數沒有增加之前, 培風中學不接受改制。這項建議將使學校無法獲得任何政府津貼,所有經費全 賴學校董事部籌措。于是他建議以開源節流-…增學費、節開銷、教師報效節數、 恢復樹膠捐、征月捐以資維持6。自1962年開始,培風中學成為馬六甲唯一的 獨立中學。他的遠見,使培風中學避免變質,為馬來西亞從小學到大專完整的 華文教育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到今天,馬來西亞尚有60所獨立中學。然 而,他懂得應勢而調整策略,在原則上作出調整,展現出靈活變通的應對風格© 上個世紀70年代,獨中面對嚴重的學生來源問題,幾近倒閉。為求存計,獨中 的辦學方針必須作岀改革。他認為“學校所教的東西必須配合人民的需求"\ 因此獨中的改革,必須采取華語、英語、馬來語兼顧的形式,才能培養出適應 當前環境需要的人才。從獨中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將具備與其它源流學生競 爭的能力,也更適合馬來西亞社會、更能迎合工商界的需求。這種課程內容和 辦學方針的改變,使得華文教育度過重重難關,成功地走出困境,走向未來。
沈慕羽也積力推廣儒家思想,他指出:“要挽救人心,重整道德,洗凈頭 腦,孔子之道是對癥的良藥” [ 陸庭諭編:《沈慕羽言論集》(上),第233頁。] [ 陸庭諭編:《紀念孔誕2525》,《沈慕羽言論集》(上),第269頁。]、“華校除了傳授知識和謀生技能外,最注重人 格教育,更以華人的傳統道德為訓練目標[ 《教總33年》,第202頁。
1.任雨農:《沈慕羽翰墨集》序言,教總,2995年3月。
2.姚麗芳:《路遙看沈老》,《晚節飄香》續編,第9頁°
3.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67頁。
4.同上
5.同上
6.劉慶倫:《咬定青山不放松》,《沈慕羽墨翰集》(二),第25頁。
7.同上
8.沈慕羽:《我如何與翰墨年結緣》,《沈慕羽翰墨集》〔二),第29頁。
9.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68頁。
1.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歷史慕羽》,第236頁。
2.同上,第239頁。
3•劉明良:《沈老的墨寶》,《沈慕羽墨翰集》(二〉,第28頁。
4.同上
5.沈慕羽:《書法與服務》,《沈慕羽翰墨集》(二),第丄7頁。
6.葉漢倫:《尋找文化通人》,《歷史慕羽》,第237頁。
1.李乾耀:《沈慕羽的楷書形體》,《歷史慕羽》,第249頁.
2. 余斯福:《書是心圖》,《沈慕羽翰墨集》(二)序言,第22頁。
3.同上
4.同上
5.何啟良:《沈慕羽日記》引前言,第A8頁。
6.同上第A6頁。]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教導人 格教育。他接著呼吁政府在道德教育課程中,盡量加入“仁”的思想。他認為 只有儒家思想,才能解決道德日漸淪喪的社會問題。
第四章:沈慕羽的華文教育實踐
由英殖民地政府統治時代開始,本邦的華裔同胞為了維護本邦的華文中小 學,在艱難困苦中掙扎,在憂患中斗爭,一方面要抗拒外來的利誘,一方面要 克服內部的相煎相殘,處在這么一個激蕩的大時代,處在這么一個險惡的灘頭, 多少人反戈相向,多少人明哲保身,多少人投懷獻媚,多少人袍笏登場S 在這一個可歌可泣的大時代,沈慕羽站穩立場,連同許許多多民族教育忠貞人 士,繼續林連玉的思想、精神、氣節爭取華文教育的合理地位、民主權益、捍 衛華文教育的尊嚴。他坐言起行,表里如一。我們可以從他的生活點滴、待人 接物中,看到他一貫的厚道、謙和、廉潔、簡樸、中庸、和藹、持平、包容、 認真、誠意等優點2。我們更可以從他遺留下來的書法、日記、演講詞、論述去 了解為何他是馬來西亞華人深具影響力的領袖。
第一節:別具一格的書法
沈慕羽對文化的傳承也有如他對教育般的執著,知難而進,足稱大馬人師 楷模。他的書法,享譽國內外,有“沈體”或“馬六甲體”的雅號與檳城書 法家孔祥泰齊名,人稱“南沈北孔。”4他的作品曾獲代表參加中國《神墨碑林》 書畫印作品展及韓國國際書法展覽餐他的字,以顏真卿為筋脈,以柳公權為風 骨,轉而觸趙孟頫的肌理,甚得“七分魯公,三分柳趙。”6他一生仰慕關羽的 正義,崇敬文天祥的正氣,故能將賢哲的'正義'與“正氣”注入于筆下之起、 落、回、收、橫、豎、撇、捺以莊美其書體之氣勢,且其書風之氣度亦獲得博 大,書法自然散發出雄渾敦厚之勢-就書之氣韻而言,貝!J蘊藉著剛正不阿之氣 字體端莊正直且渾厚蒼勁,自融匯成一格,“沈體”之譽由此而得。沈慕羽一 生嫉惡如仇,崇尚正義,所謂“心正則筆正” \所以他堅持寫正楷,藉書法把 心底的感受宣示于筆墨間,是另類集雋永與藝術于一爐的表達方式。沈慕羽八 歲開始習字,共寫了八,九十年,可謂活到老,寫到老。他從研習《說文解字》 9開始,了解漢字構造的特質,并以“六書”為本,講求形體的規范。他靠書法 法宣揚國粹,更賴它服務社會,貫徹“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信念丄。馬六甲書 壇有今日之蓬勃,沈慕羽功不可沒。他在古城書藝風氣低迷的上個世紀八十年 代,開設了孔教會書法班,多年來的辛勤揮汗,終于栽培了無數的書法人才。 他的一撇一捺,啟蒙了一代又一代人。“人練字,字也練人,人磨墨,墨亦磨 人,經常磨練的不只是書法,也是人生;磨練成就的不只是好字,也是好人。” 2他所領導的孔教會除了舉辦書藝交流會、觀摩會,還創辦了 “拿督沈慕羽局紳 揮春賽” \參賽者包括來自全國書法精英。這些由他所栽培的書法俊才,再開 枝散葉,把書法的火種散布到國家的各個角落。他的得意門生,早期的有林源 瑞、謝如鏡、曾子才;后期的有黃田明、李金財、彭慶勤等人餐目前他們都是 國家書壇的中堅份子,肩負推動書藝的重任。他的書法,不僅在馬六甲通衢大 道,處處可見,就是全馬都有他的墨寶筆跡。據他本人的紀錄,全馬不下20所 獨立中學及百余所華小都以他的“沈體”為校牌、校訓、對聯等5,時至今日, 這些學校都因擁有“沈體”字為榮。除了不時為社團、商家揮寫匾額、招牌外, 他也常以書法作品為文教機構籌款,成績斐然。曾有一段時期,他每周都在
《南洋商報》發表《沈慕羽墨寶》,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有者把它當著字帖 來臨摹學習%
書法在沈慕羽來說不僅飽含藝術意義,還富有使用價值。它既能傳承文化, 也能宣導正義。他的書法作品,一般上都流露出“崇正尚義” 7的正直氣質。無 論對聯、校牌、招牌、題詞等,在書寫時,每每都苦索枯腸,煞費心思,絕非 應酬之作,可謂做到了傳揚儒家經世之宏論,既抒發己志,又能勉勵他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斯謂大丈夫”、“為天地立心,為 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諸如此類題詞,沈慕羽不僅說明文可以載道,書法亦可載道。除此之外, 他的題字還包含了他對教育的信念和理想,比如: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師是民族靈魂的工程師。大家尊重教師,教師也 要自重”、“有教無類,促進大同。”
這些都是沈慕羽的教育宗旨。其中最膾灸人口的就是從一代偉人孫中山名 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取得靈感的“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 努力。”以及成為他一生寫照的“服務一生,戰斗一世。”前任教總主席林連 玉鼓勵華教人士的語錄如:“橫揮鐵腕批龍甲,怒奮空拳搏虎頭。”等也都收 錄在他的翰墨集里。他的書法所展現的四平八穩的書格,弘揚了陽剛威儀,深 具"大丈夫”之氣。“沈體”書法也隨著字如其人,人如其字而深入民間,人 們學習,欣賞“沈體”書法的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為其剛正不阿的氣質、 其為華教“苦行”的事跡、其品格端正的形象、其表里一致的人格所折服。
沈慕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平日談吐溫文有禮,神氣淡定凝重,態度親切 和藹,致詞時,常語重心長,褒揚勉勵有加,尤其對古老文化藝術的書法,更 諄諄善述,力訴其善。這些優點,往往潛移默化地體現在他的書法上。所謂 “學問是內涵,書法是外表,,1,以沈慕羽的字來對照他的人格,字類顏真卿或 許是巧合,但從他字造墻壁,落墨厚重,印證了 “字是心畫” 2的古人領悟出的 道理。人云字如其人,這話說得不無道理。沈慕羽一身正氣,國字臉,眉濃聲 宏,肩寬腰粗,從他手上寫出來的字也給人雄渾扎實,樸拙恰如其貌。
書法的鑒賞,由來都是各花入各眼,沈慕羽的書法雖深受民間的喜愛,但 并非獲得一致的認可。有者認為“沈體”雖然厚重,但失之肉多,文化界知名 人士余斯福就嫌沈體字“不夠放,且小心經營如木算子” 3,而且評“沈慕羽的 書法造詣仍算不上登峰,離造極亦還有些微的差距。但是,如果以仰慕偉人 的心態去讀他的書法,自然會體會那股正氣以及那種攝人的剛毅。沈慕羽作為 現代馬華的文化人,終其一生投身教育,弘揚學術,希望能以學術教育振興民 族。他以自身實踐,推己及人,進行文化傳統和價值的闡明,對馬華文化性格 和尊嚴的形成、維護、積淀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今人雖仍喜愛“沈體” 字,但在馬六甲以及全國已經是百花齊放,各顯異彩,相信這是播種人之一的 沈慕羽所樂意看到的吧!
第二節暑華教52年記實日記
沈慕羽從1957年(45歲)開始,直到2009年2月(97歲)逝世為止, 一共寫了 52年的光景,六十多冊的稿本,約一千余萬字的日記訂其年代時間 跨度之大,內容涵蓋面之廣,累計字數之多,堪稱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一絕。他 的日記不止親筆記錄了他一生投身華教真實思想及感受,也記錄了我國政治、 文化及教育的歷史變遷,甚至還是馬來西亞華人百年的血淚和奮斗史。
“一個沒有記憶的民族,不可能是一個被尊重的民族。《沈慕羽日記》 記人物、探地理、寫時勢、涉及當時馬華社會許多人與事。他以個人的角度記 載歷史事件,折射出一位馬來西亞入世華裔知識分子的思維,是教育學者、歷 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眼里不可多得的史料。他在晚年總結了他一生寫 日記的意義:“我自信這是半個世紀歲月的血淚結晶,也是沈慕羽精神的工 程9 ”[ 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67頁。
2.何啟良:《歷史慕羽》序文。
3.《百年不孤》,第殆頁。
4.何啟良:《沈慕羽日記》引前言,沈慕羽書法文物館,2013年7月,第A8頁。
5.同上,第A9頁。
6.陸庭諭編:《沈慕羽言論集》(上)編輯前言,第X川頁。
1.何啟良:《大馬華人歷史上的沈慕羽》,《晚節飄香》續編,第164頁。
2.陸庭諭:《石在火不滅》,第73頁。
3. 莊興華:《獨立建國后的華教問題及其本質》,載何啟良編:《歷史慕羽》,第7頁。
4.李亞遨:《晚節飄香》續編,第16頁。
5.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75頁。
6.李亞遨:《晚節飄香》續編,第頁。
7.何啟良:《大馬華人歷史上的沈慕羽》,《晚節飄香》續編,第156頁。
8.同上,第160頁。
9.同上
10 •陸庭諭編:《沈慕羽言論集》(上)編輯前言,第XIV頁。]日記里的文字藏掖著他個人的精神光輝,也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但基 于敏感原因,家屬不想讓它毫無保留地曝光,只授權何啟良博士整理妥當后才 面世。2013年7月20日,《沈慕羽的壯游》已出版2,并與“沈慕羽書法文物 館”開幕日同時推出2。
《沈慕羽的壯游》記載了他在1957年和另一位華教工作者盧振樵校長獲得 一項獎學金到包括歐美的22個國家旅行,整個旅程的費用,是由美國國務院贊 助的人這一次行萬里路的壯游,對他以后的視野和教育事業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歌德說“人只有認識世界才能認識自我,世界使人意識到自我,自我使人意識 到世界沈慕羽基于國家將于同年的8月31日獲得獨立,自感建國大業, 人人有責,因此充分地利用了這次旅游的機會,抱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學 習心態,刻苦認真地把每日見聞記錄下來,這也是他開始寫日記的推動力。他 肩負著文化重任和教育使命,意識到自己任重道遠,舉凡和教育有關的團體和 機構,他都明察秋毫,孜孜不倦地發問或進行交流,再做筆錄。
他對美國的自由教育體制非常敬佩、對他國圖書館的規模及應用率,也深 被吸引,這對他日后辦學起了莫大的啟示。然而影響他最大的,當屬比利時的 語文政策。他在日記中寫下“布魯塞的路牌都寫著法文及Flemish文,比利時的 官方語文也就是這兩種,稱為Bilingue ( Flemish是一種荷蘭語),使國中的兩 大民族都能了解©這種民主的措施可增加行政效率,可使民眾了解政府,更消 除民族間語言不通的隔膜。馬來亞華人幾占全民的半數,要求列華文為官方語 言,并非先例,執行者應具遠大眼光,方能使各民族和諧共處。小這種開放的 語文精神,成了沈慕羽刻骨銘心的教條,啟發了他爭取母語為官方語文的決心。
第三節:鏗鏘有力的演說
沈慕羽的演講詞的三大特色最能體現他的精神面貌及思想脈絡。
(一)直言耿介U 他的演講詞內容充實,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人所不 敢言,為國家民族利益,敢冒大不題。1951年,沈慕羽雖尚未擔任教總主席,但 已以華教代言人自居,在歡迎聯合邦教育閣員拿督多拉星甘的大會上,大聲疾 呼華校面臨危機,堅決反對《巴恩報告書》。他辭嚴義正地提醒當局,中華文 化乃造成本邦繁榮之主要因素。中華文化在本邦華人社會已根深蒂固,為易于 統治本邦,政治效率好,使馬來亞早日達到獨立境地,當局應當放棄《巴恩報 告書》,放大眼光,透視一切厲害,放寬胸懷,讓境內各民族在政治、經濟、 教育各方面,都獲得平等待遇,自由發展,則道并行他的表現可謂不亢不卑。
1969年,馬華公會在大選中慘遭建黨以來最慘痛的敗績,黨內軍心散渙, 士氣空前低落,幾乎黨已不成黨;黨外更遭盡成員黨的白眼,時任副首相敦伊 士邁更譏諷馬華為“半生不死” 2的政黨。馬華總會長陳修信感到無比羞辱, 為了展示力量,決定發奮圖強,在1972年發動了一場“全國華人大團結運動。” 彳陳修信明白沈慕羽在華人心中的地位,于是通過幾位華裔部長,力邀沈慕羽參 與大團結運動,以振興華社。在民族的大前提下,沈慕羽展現出廣闊的胸襟和 坦蕩蕩的一面,不計個人恩怨,毅然接受邀請,并成為委員之一,主要還是因 為他顧及到運動的整體性和延續性。他到吉隆坡、怡保、檳城、芙蓉馬六甲等 地發表振奮人心的演講。大馬華人經歷了 1969年的“513種族沖突事件”沖擊 后,人心惶惶,加上在文化、政治、經濟上節節敗退,華人挫折感更甚,極度 渴望有一位“救星” 4出現,以挽回失去的信心與尊嚴,而沈慕羽恰于此時昂 然挺身而出,聲望自然如日中天。他在團結大會上,提出七點帶有實際意義的 建議:(-)各族一律平等,不宜分土著非土著;(二)不宜強制實行一種語 文;(三)不宜擅改教學媒介;(四)教育機會均等;(五)救窮應不分種族;
(六)禁談敏感及修憲乃不智之舉;(七)議長不應制止代議士發言驚他的精 辟演說,振奮人心,所到之處,甚至有人高喊“沈慕羽萬歲。” &正是因為他的 演講內容充實,就事論事,而且敢于揮鐵腕,批龍甲,華人情緒開始激動起來。 政府當局對他的群眾魅力產生疑懼,認為如果任由華人繼續搞大團結運動,那 馬來人、印度人也接著搞類似的團結運動,國家豈不大亂?于是便以觸動《煽 動法令》扣捕他7。案件審理兩年,期間他必須定期至法庭接受盤問、審訊,但 并沒有進一步的行動,無法證明他的言論極端,最后還是畏于輿論而自行撤銷 案件。
1987年,他在天后宮為了 “華小高職事件”發表了激昂演講%他指出高 職問題的本質,提出了九項反對的理由,其中一項是這些被派至華小的高職教 員由于不懂華文,就會改用馬來文來執行任務,華校的行政語文改了,華校也 變質了。他的有力演講,為整個華社敲響了警鐘。結果,他在“茅草行動”9中 遭逮捕,這和他直言耿介性格的體現分不開。
(二)針眨時弊沈慕羽對于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策,每每都給與迎頭 痛擊,即使是官司纏身,甚至身陷牢獄,他毫不退縮,實有關羽單刀赴會的 “勇”。1971年在怡保的華人團結大集會的一席話惹了官司后,1974年11月
21日,他在董教總宴請教育部長馬哈蒂及所有華籍國會議員的宴會上,針對教 育政策,發表了國家民族權益的演說,引起馬哈蒂高度的不滿,從此對他“另 眼相看” \也埋下了日后在“茅草行動”中逮捕他的伏線。1968年的《阿茲 報告書草案》發表后,他以主要發言人的身份,針對華教課題,包括董事主權、 高中會考、師資及教師注冊等問題侃侃而言,阿茲斯法官過后評他為“見解相 當開明,并不極端。” [ 《沈慕羽言論集》(上)編輯前言,第XIV頁。]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何啟良:《大馬華人歷史上的沈慕羽》,摘自《沈慕羽事跡系年》序。] [ 錢穆:《論語新解.泰伯篇(七)》,第187頁] [ 陳亞才:《路遙知馬力》,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序,第XWII頁。]1987年,在扣留營受訊,他引經據典,剖析事件的來 龍去脈,歷時3句鐘,法官邊聽邊記錄,沒有駁斥人
(三)親力親為° :沈慕羽所有的演講詞,都是他親自操刀,決不假手他人。 以他對華教困境及國家政策各方面的認識及觀點,講詞不但內容充實,可讀性 高,而且篇篇珠鞏,鞭辟入里,為當時的華文教育記實,保留了可貴的資料。 他總在演講前就把講稿擬妥,甚至漏夜熟背,所以他的演講能切中肯緊,鏗鏘 有力,扣人心弦,非常有效地傳達相關的訊息。
第四節:追求公平的論述
“沈慕羽在爭取華文教育的平等地位和爭取政府政黨的認同的大前提下,給 教總樹立了一個持平的形象。他追求與當局談判,但從不作違心的妥協;他慷 慨澈昂,但并不極端;他要求對話,但立場堅定。他總是憑著那“士不可不 弘毅,任重而道遠”6的使命感,配合教總奮斗的三大方針:合理的要求、合法 的步驟、堅決的態度J樂觀地相信黑暗的盡頭是光明,勇往直前。華教一有問 題,他就會義無反顧地介入,就如巴勒斯坦獨立運動的薩依德所主張的《知識 分子論》一樣:
在意見與言論自由上毫不妥協,是世俗的知識分子的主要堡壘;棄守此 一堡壘或容忍其基礎被破壞,事實上就是背叛了知識分子的召喚。[ 莊迪澎:《強勢首相VS弱勢媒體》,破媒體傳播事業社,2004年1月,第A25頁。]
他不間斷地呼吁政府放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 的單元化政策,以新加坡、加拿大、瑞士等民主國家為榜樣,實現國家教育多 元平等,從而消除馬來西亞團結的最大障礙,真正體現馬來西亞民主國家的民 主平等、民權自由、民生幸福。他將華文教育的合法性與斗爭性結合起來,既 積極為爭取華文母語教育的民族性和平等性奮斗,也努力在《聯合國憲章》以 及馬來西亞憲法中尋求華文教育斗爭的合法性,試圖取得華文教育在法律上的 突破。
關于獨立大學,他作岀這樣的說明:“創立獨立大學是華人效忠本邦的最 崇高表現,也是本邦人民的無上光榮,因為世界各國都有私立大學,現在我們 也迎頭趕上,不讓他人專美。"俎978年第27屆教總大會上,他更具體論述:
“我一生曾走過廿多個國家,眼看耳聞,每個國家只有鼓勵人民興學,絕未聞 辦學而借故不準之事。世界許多有名的大學是私立的,如美國的哈佛、耶魯大 學'英國的艾登堡學院、林肯學院,日本的慶應、早稻田,都是聞名于世的。 政府如不準辦獨立大學是違背五百萬華人的意愿,是世界教育的奇聞,貽笑國 際,也是馬來西亞民主教育的莫大的諷刺。” [ 沈慕羽:《為何要辦獨大》,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250頁。] [ 教總第27屆會員大會講詞941978,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63頁。]
在爭取華文官化方面,他指出:《本邦是華、巫、印共同建立的國家,這天 下是三兄弟所打下來的。我們不能忘記,根據聯盟競選大綱第十條之規定,馬 來亞公民所用各種語言,不論其種族宗教之區別,應予以合法承認,而使彼等 得法定與基本權利,從而保存其本族之語言及文化。” [ 教總第16屆會員大會講詞18.12.1956,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3頁。] “各種學校因華文非官 語,將不作教學媒介及考試媒介,橫的發展受了限制,縱的滋長更成問題,華 文還能保得住嗎? ” [ 同上]
關于政府不承認非英語國家之文憑,他認為:“學術無國界,理不應有語 文異同之限制。學術的水準不能以語文的異同而加以衡量。學術和語文應是兩 件事。” [ 教總第17屆會員大會主席演講稿,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17頁。] [ 教總第25屆會員大會主席演講稿,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55頁。] [ 同上]
翼于大學固打制課題,他認為政府是擅苗助長,“舍成績不論,唯種族是 瞻,實在貽笑國際”冬“政府要想辦法把他們拉平,我們不反對,但我們發覺 政府拉平的方式實有改正的必要” 7、“為了國家前途,政府應幡然易轍,打破 種族觀念,厲行人才主義。” [&同上] [ 同上,第56頁。]
對新上任的首相馬哈蒂醫生,他的訴求是:“今華人怨聲載道,敢怒不敢 言,其困境已達相當嚴重的階段,尤其是中華文化與教育,不能自由發展,更 為華人寢饋不安。身為良相者,應肚子里能撐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馬哈蒂醫生才學卓越,滿腹經綸,我們虔誠祈禱他能拯救華教于水火, 而登衽席之上°
他一生極力反對種族極化政策,他爭取母語為官方語文,領導華人團結, 目的在于推動國家教育往多元化方向發展。他曾說:“多元種族的國家,應該 采用多元語文、多元教育,只需有共同課程,以效忠馬來西亞為共同目標,以 馬來西亞語為共通語文,必修必考,則用任何種族語文作教學媒介都不成問 題。” [ 陸庭諭:《石在火不滅》編輯前言,第XV頁。
1.孫文:摘自維基語錄19.12.2009更新。
2.《孟子•告天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3.《教總33年》,第1頁。
4.鄭良樹:《儒家文化的實踐者》,《石在火不滅》總序,第VIII頁。
5.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第184頁。
6.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第54頁。
7.《孟子•離婁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1.教總第期屆會員大會主席演講稿,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82頁。
2.李亞遨:《圖說沈慕羽》,教總,2009年i月,第182頁。
3.《林梁公案》,林連玉基金出版,1988年,第94-95頁。
4.《沈慕羽言論集》(上),第82頁。
5.郭良蕙:《弗洛伊德》,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第16頁。
6.張榮強:《沈慕羽的領導風格及對華教運動的影晌》,《歷史慕羽》,第133頁。
7.同上
&轉引自李萬千《華文教育問題與前景》,《南洋商報》,1997年12月27 0.
1.沈慕羽教總第35屆會員大會演講稿,收入《沈慕羽言論集》(上),第87頁。
2.魏維賢:《尊敬的沈慕羽先生》,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序,第XV頁。
3.在教總成立25周年紀念晚會上,沈慕羽以贈言當禮,摘自《沈慕羽言論集》(上),第M2頁。
4.《歷史慕羽》,第72頁。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同上
9.廖文輝:《華教歷史與人物》,第17頁。
10.同上
11.《歷史慕羽》,第72頁。]
第五章:沈慕羽精神及其歷史定位
第一節:教總的功能
沈慕羽承繼父親的遺志,把自己視為孫中山的的信徒,明了 "世界潮流, 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的大道理,眼看周邊許多國家在世界第二次 大戰結束后都先后獲得獨立,馬來亞遲早也要獨立,英政府在本邦的時日不可 能太久。為了爭取先機,有必要在國家獨立前,就為華教爭取到平等的地位。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沈慕羽就是帶著這樣的憂患意識,盡心竭 力地為華教尋找一條生路。首先他認為零星的反對力量難以成大事,于是建議 把全馬各州的教師公會聯合起來,集合全國維護母語教育的力量,才有足夠的 談判的分量。經過多次的奔走及籌備,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簡稱教總)終于 在1951年12月25日成立訂沈慕羽擔任文書一職,并獲得授權擬定總會章程。
教總自成立以來,一直在華教及華人的課題上扮演引領和吹號角的角色, 一言九鼎,其影響力在林連玉擔任主席的年代(1954-1961)達到高峰。林連玉 被褫奪公民權并吊銷教師注冊證后,黃潤岳、丁品松在一片白色恐怖迷漫的時 期,勇于接下教總主席這個“燙手馬鈴薯…,并在風聲鶴唳中堅持教總的原則 和立場,誠屬難能可貴,精神可嘉。沈慕羽在1966年接掌教總主席后,重新亮 起華教前進的火把。在他領導下的教總,擺出了關羽橫刀立馬的姿態,對語文、 文化、教育的斗爭,據理力爭,決不退縮。事實上,沈慕羽是個胸襟開闊,深 明大義之士。他完全同意馬來語被列為本邦國語,而他所堅持的,不過是把華 語列為官方語文之一,還華語一個公平的地位,如此而已。一個不爭的事實是, 華小一直被華社視為不可退讓的最后一道防線。基于這種心態和立場,教總長 久以來成功凝聚了馬來西亞華社的力量,捍衛華教成了華社歷史上一場充滿悲 情色彩的民間運動。
沈慕羽對政府當局并不是一味的硬干,“馬六甲會談” 5就是華教人士伸 出橄欖枝的明證L955年全國大選前,他連同林連玉、孔祥泰、沙淵如和巫統 領袖會談,獲得巫統領袖許諾:“如果聯盟獲勝,它將會修改所有殖民地的教 育法令,并承認華文母語教育o " 6在另一方面,他們也答應將華文列為官方語 言的要求押至選舉后才談。這幾位深受儒家學說熏陶的坦蕩蕩君子,深信“愛 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7的道理,滿心以為成就別人,別人也會成就 我們,華教過去在殖民地時期的不平等地位,在新任政府成立后,應該有個轉 機。萬沒想到聯盟政府在大勝后竟然背信棄義,不肯兌現諾言,但馬六甲會談 從此奠定了教總在華教的領導地位。
教總也明白最有效的爭取方法是里應外合,由董教總在外扮演壓力團體, 而馬華在政府內閣配合爭取這是教總當初的理想路線,沈慕羽更投身馬華, 還帶頭成立馬青支團,有“馬青之父”2的稱號。這種方式,在陳禎祿當馬華會 長的時代,也獲得一些成果。然而,在馬華公會換了總會長后,這種合作方式 開始變質。林連玉因和馬華公會領導意見相左,各執一詞,尤其是和當時的司 法部長梁宇皋所展開的激烈罵戰3,導致半途掉隊。沈慕羽也因語文官化課題, 被馬華開除黨籍,再加上1975年因馬華呈交的教育備忘錄和包括教總在內的三 千注冊華團引起糾紛役雙方從此分道揚鑲。日后董教總在教育的課題上陷入了 孤軍作戰的窘境時,都因有了林連玉及沈慕羽的烈士形象加持,坎坷的華教路 總是獲得華社全力的支持。
沈慕羽領導教總的風格,除了深受他那憂國憂民的父親影響,更受傳統儒 家教育的熏陶。他有容納各方人才的胸襟,這使到教總內部工作專業化,成功 地隨時代變遷而轉型。這種熱能就有如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斯的熱能守恒理 論:“熱能不可能被消滅,而只能變換形式5教總的主要功能也由“救亡和 抗衡”轉變及提升為“抗衡和啟蒙。” 6所謂的“啟蒙”工作,是推動提升華文 教育素質,如出版“教育天地”月刊、主辦教師培訓營、從事幼教啟蒙教育等 工作。至于“抗衡”部分,就是由專業人士領導的單位進行研究及調查工作, 一切以“讓數據說話”7,來加強談判的力度及說服力。
馬來西亞為了于2020年在經濟上趕上發達國家,就必須要爭取各族群,特 別是華人的全力支持與合作,因此不得不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就實行較開放 的政策。再加上中國的和平崛起,更使華文的使用價值日益提升;以及本邦華 人的效忠問題已基本獲得解決,不再擔心華人受共產主義的影響,華文教育也 開始在本國獲得較平穩的發展。前首相馬哈蒂1996年在接受《時代周刊》訪問 時說:“以前的觀念是人民應該100%馬來化才可以成為馬來西亞人。我們現在 接受這也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我們應該把我們分隔開來的各種隔閡之間建 立橋梁,而不是試圖將這些隔閡完全去除。” 8
對于這項轉變,沈慕羽認為那是我們幾十年的堅持,鍥而不舍的成果。現 在可以說除了中港臺澳之外,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要算是最完整的了。林連玉 曾說:“沒有教總,就沒有華教"\馬來西亞的華教其實是以血和淚寫成的。
沈慕羽在他84歲大壽宴會上,懇切地呼吁同道說:“奉勸大家,我華人要 為辦華教而團結,勿為華教而分裂;大家存異求同,萬變不離其宗,這是最重 要的原則。最后,他留下“華教尚未平等,同道仍須努力”彳這句名言,作 為對華教領導及工作者的勉勵與期許。
第二節:榮寵有加及精神的折射
沈慕羽一生為文化教育所作的貢獻,不但獲得華社的認可,在晚年也受官方 認同,其聲譽甚至遠播海外,得到國際社會的贊賞。這在我國教育界是絕無僅 有的。在國內,他所獲得的獎項,多不勝數,其中包括:
1997年華總婦女組、《南洋商報》和青團運為了灌輸正確道德、家庭價值 及推廣孝親敬老的精神,為他頒贈“模范父親獎。” 4
1999年,榮獲“林連玉精神獎”以表揚他任教總主席28年及帶領華教工 作的功勞人
2003年,被“馬來西亞記錄大全”評為全國服務最久的校長6。
2008年,獲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頒贈“福建楷模獎"7,以表揚他在 教育領域的出色表現。
除此之外,他也分別在2007年獲得大馬佛教大學及美國高登大學頒發“榮 譽博士8
官方方面,1956年,他為英殖民地政府賞識,獲得封賜“太平局紳”勛銜。 他充分利用這太平局紳的職權,前后協助5000名華僑申請公民權\ 1959年, 他為國家的獨立作出了貢獻,而獲國家最高元首封賜JMN “護國勛章” 10o 1999年,獲馬六甲州元首封賜拿督勛銜no這是因為沈慕羽能和而不同,屬于 溫和派的領導方式,較能為政府所接受。
國際方面主要的獎項有兩個,皆由臺灣頒發。其一為1997年1月3日獲 得“臺灣行政文化獎” 1,顯示了他發揚與維護中華文化的努力受到推崇與肯定。 曾獲這獎項的知名人士包括陳立夫、錢穆、臺靜山、證嚴法師等人。其二為 1997年9月6日獲得臺灣教育部頹發“臺灣教育文化獎” [ 廖文輝:《沈慕羽最后的15年》,《歷史慕羽》,第71頁。] [ 同上] (一等教育文化獎 章)。
2009年2月5日,沈慕羽于馬六甲家中與世長辭[ 同上,第55頁。] [ 《百年不孤》,第26頁。] [ 廖文輝:《沈慕羽最后的15年》,《歷史慕羽》,第73頁。] [ 同上] [ 同上,為了論文的著述,筆者兩度到離家650公里的紀念館小住,親身體驗紀念館所引發的功能,并 與華教斗士陸庭諭做了訪談及交流。],馬六甲州議會于3月 通過將培風中學校門前的甘榜恩拔路易名為“拿督沈慕羽路”\以表揚他對教 育領域所作出的貢獻。這是馬來西亞第一條以華教斗士命名的路。
從沈慕羽身上體現了中華文化優秀的傳統,冰清玉潔的人格及百折不回的 意志。他身上散發出自古以來我們民族的精神,沒有奴顏媚骨,只有愛國家和 愛民族。他的“沈慕羽精神”,不論是生前,或者是在他過世后,都在華社產 生折射及正能量。國內一些學校的建筑物也開始以他的名字來命名。2004年, 平民學校新禮堂落成,取名“沈慕羽禮堂” \吉隆坡育南學校蓋建校舍大樓, 命名為“沈慕羽樓。”勺006年,民間熱心華教人士,蘇啟慧、黃亞花夫婦在 沒有太多資金資助下,憑一己之力創設“沈慕羽紀念館” 了,目前已經是沈慕羽 資料最完整、最豐富的館藏所在。2007年,馬六甲的“沈慕羽書法文物館” [&同上,在馬來半島南端,離筆者家600公里,筆者與沈慕羽家屬作訪問及交流。] [ 曹淑瑤:《馬來西亞不同面貌的華教斗士》,《歷史慕羽》,第M8頁。] 也成立了,宗旨在推廣和發揚沈氏書法,同時也收藏和管理沈慕羽留下來的遺 物。
教總也配合尊師重道的精神,特設了 “沈慕羽教師獎”寫在每年六月遴選 出幾位有特出表現的華校中小學教師、師范講師或大學教授,并隆重其事的頒 贈獎狀,作為紀念沈慕羽及獎勵默默付出的老師。
民間也開始著手整理及研究有關沈慕羽的資料。1971年,當他遭政府以 《煽動法令》提控時,各方熱烈募捐資助,并成立“沈慕羽法律基金。” [ 廖文輝:《沈慕羽最后的15年》”《歷史慕羽》,第74頁。] [ 同上
1.廖文輝:《沈慕羽最后的25年》,《歷史慕羽》,第75頁。]這 筆資金后因控案被撤銷而沒被動用,累積下來的款額共達六萬余元,教總其后 便成立“沈慕羽出版基金” o 1995年4月11日教總再從這個基金會成立“沈 慕羽資料匯編編委會”,負責編纂出版《沈慕羽資料匯編》o至今為止,已舉 辦了5次口的新書推介禮。
關于他的生平事跡,除了為各華文報章爭相報道外,連英文報章和臺灣的
報道也為數不少。有關海內外連篇累牘的介紹文字,經整理如表列如下:
篇名 報章 日期 作者
New Challenge for Chinese Educationists Star 09.07.1995
沈慕羽回首風雨來時路 星洲日報 27.08.1995
古城第一世家系列 南洋商報 07.11.1998-
01.12.1998
(共 23
期)
翰林飄香無私處,捐獻墨寶結文集 中國保 29.06.2000
當小販街邊擺攤,沈慕羽拒當日寇教師 光明日報 24.12.2000
A Guiding Force for Youth The Sun 02.08.2001
甲華團慶賀沈慕羽90大壽 南洋商報 30.06.2002 -
01.07.2002 周樹
教育苦行僧沈慕羽教育 一生一世不悔不休 福報 11.2003
服務最長久校長一沈慕羽專欄 南洋商報 15,12.2003 婷 淑 陳等
如蒼松屹立
大馬華教先驅沈慕羽 臺灣光華 07.2005
沈慕羽華教風雷戰士 東方日報 30.09.2005
大馬華文教育的斗士 沈慕羽的故事 僑協雜志 01.2006 鐘遠
憂慕對一明心無愧華教 12.03.2006
第一代通訊員沈慕躬真情60載 中國報 24.03.2006
憂慕對一華社邊緣化須深思, 華基政黨“有口難言” 東方日報 24.09.2006 李偉倫
沈慕羽醮墨養正氣 南洋商報 23.02.2007
沈慕羽擔任總編輯,
《古城月刊》停刊半世紀 南洋商報 12.04.2007
老前輩活出精彩 中國版 29.05.2007
30.05-2007
拿督沈慕羽局紳九五鶴壽專輯 中國版 29.07.2007
拿督沈慕羽局紳95榮壽特輯 南洋商報 29.07.2007
1957-2007,大馬50金鳳云人物 號外周刊 2007
沈慕羽一永遠的民族斗士 東方日報 01.09.2007
沈嘉羽和我們在一起 東方日報 10.12.2007
Spirited Sim Star 21.04.2008
第三節:歷史定位與評價
沈慕羽自投身教育以來,語文的斗爭成了他教學生涯最重要的任務,因為 他充分明了語文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掌握和 傳播一種文化的工具,文化主要是靠語言來獲得,傳播和交流的。”1
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政府把華語看作是妨礙他們對華人實行同化政策的障 礙,必欲徹底根除。釜底抽薪的一個辦法,便是禁止使用華語和關閉華文學校。 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華語水平日漸衰落,主要原因是華文教育長期 受到壓制。比起東南亞其他國家,馬來西亞華人為捍衛華語的地位而展開的斗 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華語與華文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政府的承認和法律的保障。
實際上,馬來西亞當地主體民族的馬來文化也是一元性文化,但是馬來西 亞華人的命運卻與上述幾個國家完全不同。最少有三個因素造成這個差別[ 曹云華:《從文化的適應角度看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5月, 第95頁。] [ 曹云華:《從文化的適應角度看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第47頁。]:
一、 馬來西亞華人人口比例較大。從各民族的人口結構來看,馬來西亞 華人不應該被視為少數民族,而是組成這個國家的主要民族之一。
二、 馬來西亞華人擁有選舉權和被選權,還有組織政黨的權利。因此, 執政當局無法把統治民族的文化強加給華人。
三、 馬來西亞華人長期以來都運用政治與民間的力量來反對單元性政策, 使統治者不得不推行多元性文化。
由于馬來西亞華人長期堅持不懈地堅守華文教育的陣地,據1992年統計, 全馬仍有1283所華文小學以及60所華文獨立中學。除此之外,華人還擁有強 大的華文報業陣地,共有25種華文報刊,其數量幾乎等于東南亞其他國家華校 與華文刊物的總和[ 丘立本:《馬來西亞現代化與民族問題》載羅榮渠《東亞現代化:新模式與新經驗》,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7年,第203頁。
1.轉引自曹云華《從文化的適應角度看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第81-82頁。
2.同上,第87頁。
3.同上,第91頁。
4.同上,第91.頁。
5.同上,第84頁。
1.轉引自曹云華《從文化的適應角度看東南亞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第13頁。
2.同上,第8?9頁。
3.同上,第9頁。
4.同上
5.同上,第95頁。]O華文教育和華文報紙的發展極大地培育和促進了馬來西亞 華人學華語,講華語的習慣與傳統。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仍然把華語作為自己 的母語,華語的普及程度是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馬來西亞華人 家長一般上都是把自己的子女送入華文小學,然后再送進國民型中學。在接受 了較完整教育的華人,一般都能夠熟練地運用華文、馬來文和英文。我們可以 把目光轉向東南亞等國,就不難發現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的建構其實是本地區 最好的。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多元民族國家,自獨立以來,就一直推行雙 語政策,也就是英語加上本民族語言(即母語)。所謂的雙語政策,就是兩語 并重,然而在實際推行的過程卻發生了很大的偏差,出現了向英語偏斜和英語 優先的傾向,英語日益受到重視,而母語則日益衰落。由于英語的實用價值,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子女送往英文學校就讀。到了 1983年,華校小學入學 人數銳減至2%o到1987年,英文成為所有學校的第一語文與主要教學用語, 華文只是第二語文。在1999年,中國北京大學的語言專家陳松岑對新加坡華人 使用語言的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整體上新加坡華人華語的聽說能 力還不錯,可是在讀寫能力上卻比較差。也就是說,他們掌握的主要是華語而 不是,華文\
泰國華人是東南亞國家中同化程度最高的,這一點在語言方面也表現得非 常明顯。新加坡學者崔貴強在一篇研究泰國華人同化問題的文章指出:“生意 上的往來,在共同的學校接受教育,共同的宗教信仰,使泰華與泰人,在日常 生活上有很多接觸的機會。因此,大多數的泰華都能口操泰語,筆寫泰文。” 21995年10月,香港《南華早報》一篇題為“曼谷唐人街的新語言”認為大多 數年青的華人不懂華語了。 “語言是一個民族維持自己民族認同和文化的重要 工具。根據語言學家對曼谷華人社會的研究,只有60歲以上老一輩的華人移民 仍然以華語作為自己的第一語言。他們的子女只有是在與父母交談時才講華語, 當他們與同輩人交談時一般都是說泰語。絕大多數第三代華人都不能夠說或不 理解他們父輩的語言。” 3
正如印尼一位華文教育工作者所說的:“經過30年的封校,在印尼40歲 以下略諳華語的已不多。” 4當地民族中一些對華人實行激進同化政策的人對外 島地區的華人仍然在說華語經常流露出不滿和反感。他們認為印尼華人如果不 講印尼語而講華語,就是對印尼不忠的表現,是華人種族性本質。印尼華人教 育史上出現多次教學用語的更替,目前的印尼華人教育以印尼語和英語兩種語 言為主。
早在60年代末,一位叫Gerald Mcbeath的菲律賓華人問題研究者就指出, 菲律賓華人青年已經被同化了,尤其是表現在語言和文化方面。1969年的一項 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華人學生已經不大會說華語,更不會使用華文進行讀 和寫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菲律賓政府的同化政策在語言和文化方面收效越來 越明顯。到了 80年代末,在菲律賓出生和長大的華人青年已經基本上不再閱讀 華文報章了%
由于馬來西亞華人成功地保留母語的地位及使用權,除了新加坡以外,他 們在國家的身分認同上和其它東南亞國家華人的身分不一樣。因為母語的地
位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也較其他東南亞國家華人保存地 較完整。然而,因未能成功爭取華文成為國家官方語文,始終無法去掉“外來 者"的烙印,諸多問題也由此而衍生。
首先,他們需面對如何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他們一方面要保留自己本民族 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必須與東道國和睦相處,實非一件易事\要做到這一點, 首先他們必須進行調整和適應,這就是所謂得“文化適應”。語言是華人移民 及其后裔在異國他鄉首先碰到的文化適應問題。語言的適應,是其他適應條件 的前提和條件。美國學者Berry, J.W和Kim, U.等人認為個人層面的文化適應 有四種模式S
第一種、民族平等。當一個人認識到適應所在國文化,包括認同東道的 重要性時,他就會選擇在保留其原有價值觀和認同的同時,要求獲得種族平等 待遇的模式,即種族平等模式。
第二種、同化c如果一個人極端地一味適應東道國文化而拋棄其原有的 文化,這就是同化文化。
第三種、游離。如果一個人對其原有認同的保持達到了排斥東道文化和 拒絕認同于所在國的程度,這就是游離模式。
第四種、邊緣化。如果一個人既排斥自己原有的文化,也排斥東道國的 文化,便游離于兩個群體的邊緣之間,這就是游離模式。
目前,馬來西亞大多數華人選擇屬于平等模式;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大 多數的華人是屬于同化模式3;老一輩的華僑則堅持中華文化,對當地文化采取 排斥的態度,屬于游離模式;至于邊緣模式,主要的是指那些華人青年中接受 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既不認同中華文化,也不認同當地民族的文化。
對于東南亞華人來說,馬來西亞的民族平等模式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這種 模式只適合馬來西亞的國情,因為這是馬來西亞華人堅持長期和不屈不撓的語 文斗爭的產物。實際上,從建國之初一直到現在,馬來西亞執政的主體民族也 堅持要推行同化政策,只是因為這種政策遇到較大的阻力而無法像印尼、泰國 和菲律賓那樣徹底實施4。目前,絕少像馬來西亞那樣建立了從幼小到大專的華 文教育體系,并以華文為主要的教學媒介語。因此,語文也是一個民族保留本 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然而,馬來西亞華人還是面對身份的認同的窘境。雖然馬來西亞華人在國 家獨立后,都己成為國家的子民,在政治上認同上轉向他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 也都努力去適應本國的政治條件和局勢。但是,他們還是無可避免地和主
導族群陷入相當緊張的文化對立,最后演變成1969年的513排華流血事件,導 致主導族群在1970年代開始推行有利于他們的政策,特別是新經濟政策、國家 文化原則、伊斯蘭教化政策等。反觀華人不斷被邊緣化,在各個領域一再的遭 受壓抑。在2013年的第13屆全國大選中,當華人一面倒的把選票推給反對黨 時,政府喉舌的《馬來前鋒報》在封面版大標題公然責問:“華人到底要什 么? ” 1
這就應從身分與認同的“我” [ 《中國報》06.05.2013] [ 趙海立:《政治認同解構: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例》,第28頁。]與“他者” [ 同上]之間作出回應了。在人類文化 的緯度上,"散居”,或者"流亡” (diaspora) [ Bhabha,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1994), p.7.] [ 趙海立:《政治認同解構: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例》,第28頁。] [ 齊美爾:《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115頁。] [ Hall, S.f "Old and New Identities, Old and New Ethnicities", ed.; Anthony D.K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System,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 p.45.
《沈慕羽最后的15年》,《歷史慕羽》,第78頁。
《從華教,論大馬中華文化的起承轉合》,收入何國忠《百年回眸:馬華文化與教育》,第
《力挽春回是梅花》,《晩節飄香》續編序,第4頁。]與“認同”(identity)'是兩種 重要的文化現象和存在形式。在現代歷史中,與以色列的猶太復國主義歷史和 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處境有關。“流亡”者不論是被迫或自愿流落到異國他 鄉,都意味著遠離熟悉的家庭、故土、母語、祖國和特定的歷史文化氛圍,因 此不斷地與新環境相沖突。很多時候,他們都被視為“熟悉的陌生人。”6換言 之,他們既沒有失去對“家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也沒有在新的環境中 被完全同化而失掉自己的身分意識。早期的馬來西亞華人就是面對這種“非此 非彼”的中間狀態。“我”與“他者”,“中心"與“邊緣”仿佛存著永遠不 能跨越的鴻溝或邊界,各自沿著不同的歷史軌跡在運行。沈慕羽等人的語文斗 爭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馬來西亞華人可以如牙買加裔英國人霍爾所強調的一樣, 結束“本質論”認同邏輯,建構身份及讓其再現。“再現”不是把主人與奴隸、 中心與邊緣、肯定現象與否定現象的關系簡單的顛倒過來,也不是支持一種不 可取代或創造一種種族純粹的反神話,而是“重述” (retelling)被壓抑的過去、 “修正"(revision)被貶低的刻板特征,走向主客體之間真正的交流、對話和共 存一
綜合以上的問題,不難發現華教先賢如林連玉、沈慕羽等人堅持不懈地爭 取華文成為國家官方語文,其實就是要去掉華人“他者”的身分,尋求身份與 認同的一種努力,使華人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之一。雖然他們的努力雖未竟全 功,但他們的精神卻永存在華人心中。
沈慕羽整個事業的重點在于母語教育的權益和體系的捍衛。他擔心馬來語 成為唯一的官方語文后,華文前途堪慮,因而造成華人身份與地位的困境,于 是,他采取以圍魏救趙的策略爭取華文官化。但由于他無法超越族群視角,爭
取馬來人的認同,只憑本身單純的愛國情懷,期待得到政府的回報,最終卻 未能為政府體系所容。沈慕羽作為非主體民族領袖,對國家、政府的孤忠被冷 待的悲劇,其實是無可避免的。作為馬來西亞華人,我們崇仰沈慕羽對自己族 群、對國家的貢獻。我們都希望通過他的赤忱能換來政府對華人的肯定和政策 上的改變。
沈慕羽在晚年備受尊崇,然而他在接受“拿督”勛銜后,又自封“族英” \ 就引來諸多議論。過去的先賢如林連玉、嚴元章等,只有被對付,至今仍無法 平反,他們的語文斗爭也還未競全功,他卻在這樣的情形下接受封賜,難免遭 人詬病,似乎有被收買之嫌。沈慕羽對此多次的發表了 “受封不等于封口” 2, 也切實言行一致,而且貴在能一如既往,堅持立場,只為合而不同,不為和而 和。至于他生前自冠“族英”,被看成“好名”的表現,因為林連玉在去世后, 華社尊他為“族魂” 3,實屬名實相符,鮮少有人自我加封。報界老前輩張木欽 對這件事的批評最能恰如其分說明情況:“沈老是儒家,不可能自外于名利。 一個服務一生,戰斗一世的人,希望身后留個芳名,不但正常,而且應該。”4 就是至圣先師孔子在誅少正卯的案子,也在后世引起一些爭議,何況離圣人還 有一大段距離的沈慕羽?小德或許有出入,大德卻不逾閑,我們實應感謝及緬 懷他的付出與貢獻,而不應再從小處著眼。
沈慕羽并沒有學說著述以成一家之言,他是以“服務一生,戰斗一世”來 實現個人的生命情調和人生理想,在最大的生活范圍內謀求大馬華人的理想 人生所需的平等權益和生存條件0
學者鄭良樹說:“我們沒有摩西,沒有人會帶領我們出海;我們也沒有諾 亞方舟,沒有客觀環境會作為我們的避難所,我們有的是前輩們留下來的精神 遺產和人格感召,我們就憑著他們的精神和人格,要在這塊土地上使中華文化 成為整個馬來西亞文化。”5在這一群前輩當中,肯定有一位是沈慕羽。他又在 《力挽春回是梅花》一文中指出:“無論是政界、商界及文教界等,也無論是 在朝、在野等,論起數百萬人中的第一人,除沈慕羽綽綽有余、當之無愧之外, 沒有第二位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