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比較研究

    發布時間:2023-02-03 14:42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導論 (1)
    第一章澳大利亞華文教育 (4)
    第一節澳大利亞華僑華人概況 (4)
    第二節戰前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 (9)
    第三節戰后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 (17)
    第二章新西蘭華文教育 (35)
    第一節新西蘭華僑華人概況 (35)
    第二節戰前新西蘭的華文教育 (38)
    第三節戰后新西蘭的華文教育 (39)
    第三章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比較與前景展望 (47)
    第一節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比較 (47)
    第二節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前景展望 (50)
    結語 (56)
    注釋 (58)
    參考文獻 (63)
    后記 (66)
    導論
    一、 研究目的和意義
    中國同澳大利亞自1972年12月21日建交以來,兩國領導人保持經常接觸和互訪, 雙邊關系呈良好發展態勢。目前,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澳 大利亞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澳大利亞華人約56萬人(2003年10月),是澳大利亞第 二大民族,華語是第二大語言。1在2003至2004年度抵澳定居的海外移民中,華人移民 人數排名第三。2澳大利亞成為華人移民的新熱點。
    中國與新西蘭于1972年12月22日建交后,雙邊關系發展順利,高層互訪密切。新 西蘭統計局2007年4月19日公布的2006年人口普查分析報告中,新西蘭華人為14. 8萬 人,居新西蘭第三大民族,華語是第三大語言。3
    目前中國是新西蘭第四大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地。4 1997年8月, 新西蘭在西方國家中率先與中國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邊市場準入問題達成協議。 2004年4月,新西蘭政府正式承認中國已經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成為第一個與中國開展雙 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西方國家。
    新西蘭是中國出國留學第五大目的國,中國是新西蘭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2003年 10月,胡錦濤主席訪新期間,雙方簽署了相互承認高等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協議。截至2005 年11月底,在新西蘭的中國留學生約4. 4萬多人。§新西蘭是中國人留學移民的新熱點。
    華文是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增進民族認同與民族情感、凝聚華人社會心聲的重要紐 帶。華文教育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促進澳、新華人團結和更好地融入當 地社會,同時有助于增進中澳和中新之間的友好關系。
    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進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兩國華文教育的現狀及存在 的問題,對中國制訂僑務政策、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和國際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 學術回顧與研究趨勢
    改革開放前,中澳、中新國家之間交往較少,學術界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研究相應 也少,對兩國華文教育的研究只是偶爾散見于有關華僑華人的某些著作之中。改革開放后, 中澳、中新交往不斷增多,學術界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有了較多研究,但是,專門研究 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相對較少,對其戰前戰后作系統研究的論著 更是少見,尚未有對兩國華文教育的比較研究。
    國內有部分關于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研究論文。如李天賜:《大洋洲的華文 教育》,載《八桂僑史》,1999年第1期;黃磊:《澳大利亞華文教育之現狀》,載《暨南大 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嚴麗明:《試析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載《八桂僑 刊》,2005年第1期;劉新:《新西蘭華文教育結碩果》,載《華人時刊》,2001年第7期。
    還有部分涉及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著作。如呂偉雄編:《海外華人社會新觀 察》,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張興漢、劉漢標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 洲、大洋洲、非洲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 著:《華僑華人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張秋生:《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廣州:廣東 高教岀版社,1998年版。
    另外,海外和國外也有部分涉及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著作。如顏清淳:《海 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出版社,1992年版;顏清淳:《新馬華人社會史(1800 至1911年),新加坡:牛津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楊進發:《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 -1921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劉渭平:《澳洲華僑史》,臺北:星島 出版社,1989年版。
    以上論著分別介紹和研究了澳大利亞、新西蘭不同時期華文教育的發展概況,指出了 不同時期華文教育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原因。這些論著有助我厘清對澳、 新戰前戰后華文教育變化的認識,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和資料,具有重要的借 鑒意義。但是,它們側重的是某個時期、某方面的部分研究,大都散見于有關華僑華人專 著之中。
    目前,中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雙邊關系發展態勢良好。澳、新兩國是華人移民的新 熱點。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升,雙方的人員往來將更加頻繁和密切,澳、新兩國 華文教育研究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有關兩國華文教育的研究也將進一步深入。
    三、創新之處
    1、 目前有關華文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對東南亞和北美地區的研究,本文以澳 大利亞、新西蘭為研究對象,具有填空補缺的意義。
    2、 對澳大利亞華文教育作了較系統的研究。
    3、 對新西蘭華文教育作了較系統的研究。
    4、 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歷史進程、辦學力量、面臨的問題和不同之處等 作了比較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歷史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進行研究。
    運用歷史分析法,以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移民歷史變化為線索,分析研究澳、新兩國華 文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發現不同歷史時期兩國華文教育發展的特點,對其作比較系統 的研究,找出華文教育的發展規律。運用比較分析法,對澳、新兩國華文教育戰前、戰后 不同發展階段進行縱向比較,以及對澳、新兩國華文教育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從縱向與橫 向比較中,找出成績和發現問題。
    第一章澳大利亞華文教育
    "澳大利亞"全名為"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位于南太平 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面積769.2 萬平方公里,人口 2051.86萬(2006年3月)。其中70%是英國及愛爾蘭后裔;18%為歐洲 其他國家人后裔,6%為亞裔,華人華僑約56萬人(2003年10月);土著居民占2. 3%,約 46萬人。通用語言為英語。居民中有70%信奉基督教(其中28%信奉天主教,21%信奉英國 國教,21%信奉基督教及其他教派),5%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非宗教人 口占 26% o 6
    澳大利亞是一個后起工業化國家,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盛產羊、牛、小麥和 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品生產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大利亞傳統產業。 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占GDP的70%左右。70 年代以來,澳大利亞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經濟持續較快增長,在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中澳雙邊貿易增長迅速。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以鐵礦砂、氧化鋁和羊毛等產 品為主。中國對澳大利亞出口以機電、高新技術、服裝、紡織品等產品為主。2006年1至 10月,中澳貿易額為261.9億美元,同比增長18. 5%o其中中國對澳大利亞岀口 108億美 元,同比增長20. 7%;從澳大利亞進口 153.9億美元,同比增長17%。目前,中國是澳大 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場。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7
    中國同澳大利亞自1972年12月21日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兩國領導人保 持經常接觸和互訪。澳大利亞移民部部長溫思端(AMANDA VANSTONE) 2005年10日 公布的數字表明,在2003至2004年度有超過11.1萬人從海外抵達澳洲定居,比此前一 年度增加近2萬人。其中來自中國的移民人數排名第三。8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移民的新熱 點。
    第一節澳大利亞華人概況
    一、戰前澳大利亞的華人移民
    近代華人移民澳大利亞是世界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移植澳洲,殆始于1840 年到1859年之間”。°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耕地不足,人口猛增,封建剝削與壓迫加重。 加上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入侵,使廣大農民貧困破產,造成沿海地區龐大的過剩人口無處 容納,華工出國成了中國人口分流的必然趨勢。同時由于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廢除了 奴隸貿易,澳洲的開發急需廉價的勞動力,從中國輸入勞工的苦力貿易隨之產生,華人移 民澳大利亞由此開始。
    但是,當時滿清政府仍然延續明朝一貫反對海外移民的政策,禁止任何形式的海外移 民。大清律例第二十卷中規定:
    一切官員及軍民等如私自出洋經商,或移居外洋海島者,捉拿歸案后應照通叛律處斬 立決。縣府官員,如通同舞弊,或知情不報者,皆斬立決。……捉拿十名私自出洋之官員 者,晉升一級;捕獲百名者,晉升二級。……
    滿清政府認為華人出洋移民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忽視對祖宗和國家的責任,把他們視為 奸民逃犯,一旦被捉,就要處以重刑。“甚至在1842年中國在鴉片戰爭失敗之后,當中國 遭受的經濟壓力日益加重迫使當局允許其臣民出國謀生時,這種限制政策仍繼續未變”。10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華人開始了向澳大利亞移民。據1848年10月3日《悉尼 先驅晨報》海運消息欄載:“寧波號帆船于1848年6月6日從香港出發至廈門,7月7日 從廈門駛出,到達阿森松島(Ascension Island)后于8月30日駛離,10月2日抵達悉尼 港。船上載有120名中國勞工(其中男童20名),同時載有兩名名為R.科利(R.Coley)和 約翰•納爾遜(John Nalson)的乘客。” 11這是運往澳大利亞的第一批華工,他們多為閩 南的貧苦農民,其中有些是泥瓦匠、木匠和船工。
    之后,隨著《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和五大通商口岸的開放、領事裁判權的確立和西 方殖民者卷入掠奪性的苦力貿易,清政府對日益猖獗的苦力貿易已無力限制。第二次鴉片 戰爭后,英、法、美、西等列強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招商章 程條約》、《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款》等一系列條約,確立了苦力貿易制度,隨后更多華工 前往澳大利亞。至1850年,澳大利亞總人口為405 356人,其中亞洲人不超過3 000人, 華人在1 000人左右。12 1851年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州等地相繼發現金礦后, 經營中澳航運的輪船公司為了招探顧客,把澳大利亞說成是黃金遍地的天堂,因此中國沿 海各地的農民成群結隊涌向澳大利亞。“在淘金熱時代,許多華人移民是以賒單的方式前 來(澳洲)的”。13實際上這是變相的契約工,它和契約苦力制的區別“只是沒有定期的 明文契約,而保存了工人與雇主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
    根據《美國外交政府文件》統計:“1847—1953年從廈門共輸出8 281名華工,其中 1848-1853年3月輸往悉尼的華工就有3 425人”。“另據《國際移民》資料統計:“1845
    年至1852,從廈門共輸出勞工2 666名去澳大利亞”。"至“57年,旅澳華工上升至2.5 萬人,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上升至10萬人之多。17以下是關于這一時期華工輸往澳大利 亞的統計資料:
    表一:1848至1852年赴澳華工統計表
    年份 運達地點 華工人數
    1848 悉尼 120
    1849 悉尼 270
    1850
    1851 悉尼 1 438
    1852 悉尼 1 228
    總計 3 056
    資料來源:Myra WiMard,History of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to J 920,Melbourne: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74spp.9-10.
     
    上述數據雖然是不完全統計,但是可以看出,在苦力貿易所處高潮的6年時間內,僅 從廈門一地運往澳大利亞的華工就達3000人以上。而根據“1800—1900年出國契約華工 估計”表,19世紀的100年間輸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華工已達78 000人。(參見表二)
    表二:1800—1900年赴澳洲、新西蘭華工估計表
    1801 —1850 年 1851 —1875 年 1876—1900 年
    總計 每年 總計 每年 總計 每年
    人數 平均數 人數 平均數 人數 平均數
    10 000 200 60 000 2 400 8 000 320
    資料來源: 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四輯,j 匕京:中華書局, 1981年版,
    第 240—241 頁。
     
    從上面兩個表格可以看出,早期赴澳華工人數增長很快,在19世紀60年一70年代達 到高潮。其中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海禁政策被解除,在西方國 家的干涉下確立了苦力貿易制度,為華人移民“合法化”創造了政治條件;二是由于1851 年澳大利亞的金礦大發現。華工大批赴澳和金礦的發現與開采緊密相連。后來,由于澳大 利亞政府對移民限制日益嚴厲,華人基本只出不進,人數大大減少。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的澳大利亞華人一般稱為早期澳大利亞華人。早期澳大利 亞華人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一是大都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挖掘白人放棄的金 礦,當牧羊人、剪羊毛工、傭人、廚工等,收入微薄,生活艱難。二是早期赴澳華工以閩 南和廣東四邑為主,后來擴展到福建、廣東的其他地區及其他省份。三是早期華工以男性 青壯年為主,以后女性有所增加,但比例相當小。四是早期華工多以淘金為業,主要居住 在礦區和鄉村,后來逐漸由鄉村轉向城市,集中在墨爾本和悉尼等大城市。五是早期華人 6
    和白人移民和睦相處,共同采金,受到較平等對待,后來隨著金礦蕭條和排華風潮迭起, “白澳政策”形成,華人受盡歧視和迫害。
    二、“白澳政策"與華人移民
    澳大利亞發現金礦后,華人淘金者大批涌入,僅維多利亞金礦的華人就從1954年的2 341人上升為1858年的42 000人叫 這引起了澳大利亞白人移民和歐洲礦業界的驚恐、懷 疑和誤解,使白人和華人之間的摩擦日益增加,釀成了白人用暴力驅趕華人的悲劇,導致 T “白澳政策”的產生。19
    “白澳政策”開始于19世紀中期,以維多利亞殖民區通過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個排 華法案為標志。1855年6月維多利亞立法議會通過了由州長漢薩姆提出的移民限制法。法 令規定:來澳船只每10噸位準載華人一人,每一人入境必須交人頭稅10磅。20這一法案 首開了澳大利亞各殖民區限制華人入境的先河,揭開了維多利亞州排華運動的序幕,成為 其他殖民地制訂排華法案的藍本。繼維多利亞州之后,其他各州先后頒布限制華人入澳和 迫使華人離澳的法案。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正式成立,第一次國會即正式提出“白色澳洲”政策,通 過了《移民限制條例》,并在整個澳大利亞聯邦范圍內全面實施。條例規定:
    “1、凡入澳移民必須參加語言測驗,聽寫任何一種歐洲語言的50個單詞,不及格者不 得入境。
    2、任何在澳居住期未滿5年的移民也必須參加語言測驗,不及格者應驅逐出境。” 21 當時能夠通過聽寫測驗進入澳大利亞的華人屈指可數,“ 1902—1909年期間,在申請 入澳的人中,通過語言測驗的僅占1 %左右。”22《移民限制條例》實施了 58年,直至1958 年才正式廢除聽寫測驗,以“入境許可”替代,1972年才被正式廢除。
    “白澳政策”期間,新僑入境受到種種限制,甚至“1901年的移民限制法完全把華人 移民的流入堵住了”。23隨著自然死亡和華人移民離境人數的日益增多,澳大利亞華人人 數日益減少。例如,“在維多利亞,1859年有華人42 000人,到1861年只剩下約24 000 人”。24 1901年,澳大利亞華人總數為29 627人,1911年至1921年分別減至22 753人和 17 157人,1933年又減至10 846人,1947年更減至9 144人,不到50年間,人數竟減少 了近 70% o 25
    與同期的南洋、歐洲等地區的華人相比,澳大利亞華人的境遇更為艱難和悲慘。“始 自1880年代的美國與澳洲反華人運動,含有強烈的種族歧視意識,居于白人國家的華人 飽受迫害與歧視之苦。但南洋的華人盡管也受到若干歧視與虐待,比起美國與澳洲華人的 待遇要好得多了”。26除了在泰國的華人外,南洋華人都住在西方殖民政府的控制區中, 而大洋洲直接受白人統治。在南洋,華人社會與當地土著共處,華商經常擔任歐洲商人與 當地農民間的中間人,有較大的經濟活動機會,甚至可以控制某些經濟部門,他們的經濟 力量遠遠大于大洋洲的華人,大洋洲華人經濟僅僅是白人的附屬經濟。
    三、戰后澳大利亞的華人移民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澳大利亞逐步修改了《移 民限制條例》,從而引發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目前澳大利亞華人約56萬人(2003年 10月),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民族。27
    1966年,在澳大利亞進步力量的壓力以及包括華人在內的亞洲移民的斗爭下,澳大利 亞政府廢除了《語言測驗法》,頒布了新移民法,逐步放寬了移民限制。1972年12月,中 澳建交后,工黨領袖特拉姆上臺,對移民政策作了重大調整,公開宣布接受并資助非歐洲 裔移民入境,從而正式廢除了 “白澳政策”。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公開聲明其移民政策 是全球一致,無人種、膚色或國籍之歧視。從70年代至今,澳大利亞為構建一個“多元 民族、多元文化”國家,不斷補充和完善其移民政策,吸引了眾多華人移民澳大利亞。
    戰后澳大利亞實行寬松的移民投資政策和多民族文化政策,華人移民的社會地位、經 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戰后“澳華社會的一個特征是知識水平高……這是澳華 社會的寶貴資產”。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華人新移民大都受過高等教育,其中大部分是 專業技術人才,如會計師、工程師、大學講師、律師、醫生和護士等。因此,華人在澳大 利亞的社會地位也相應有了很大提高。“大致上說來,華人在澳洲的社會中受到公平和合 理的待遇,同時他們也頗受澳洲人的尊敬”。29譬如阿德雷德大學歷史系著名教授顏清淳、 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主任王庚武教授為澳大利亞的亞洲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著名的悉尼 心臟移植專家張任謙醫生和南澳的曾永賢醫生在醫學界享有盛譽,楊錦華被授予皇家特許 高級會計師等,他們給華人社會樹立了很好的形象。在2001年澳大利亞聯邦建制100周 年時,政府給100多名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華人頒發了世紀勛章。這是澳大利亞社會對華 人成就的認同,也是華人社會地位提升的表現。
    經濟方面,華人在澳大利亞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戰后澳大利亞華人經濟迅速發展, 經濟結構從傳統的小商業、手工業逐步向紡織、石油化工、房地產、旅游、金融,保險等 領域轉移,經營方式也從以前的家族企業、獨資企業逐漸發展為具有相當經濟實力的股份 公司和跨國公司。譬如臺灣的新移民傅顯達成立了裕豐公司,建立了超級商場,1994年收 購了錦囊山購物中心,還在布里斯班鬧市購買了一家購物中心,另外還增建戲院及多家美 食中心,總投資達2億澳元。30據《澳洲新報》報道,自1989年以來,全澳約有36億澳 元的房地產為華人所有,有23億澳元的近百家酒店為華人收購。31東南亞華人首富郭鶴 年投資2億港元在澳大利亞興建了 45層高的商住大廈,這是全澳最高的商住樓。32在金 融界,華人首富邱德拔資產達2億澳元,他以1.05億澳元收購了南太平洋大酒店公司。刃從 1995年至1996年從事金融保險業的華人企業由40家增加到2 000多家,每家投資10萬 至60萬澳元不等。34 1 98 8年《澳洲商業周刊》評選的300名首富中,華人占9位,其中 6人以房地產投資為主。其中陳大年資產9 500萬澳元,胡仙7 000萬澳元,陳秉達7 000 萬澳元,謝豪華6 000萬澳元、蔡氏家族2 000萬澳元、王氏家族3 500萬澳元。35另外, 澳紐銀行、澳洲航空等大企業都得到華人社團僑青社的贊助。華人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 實力的增強,使澳大利亞華人的經濟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戰后,華人的政治地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華人人口的迅速增長、文化素質的提 高以及經濟實力的增強,澳大利亞華人意識到,只有參加政治活動,選出本民族的代表參 與到各級政府部門,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爭取正當權益。華人參政中,當選為國會議員的有: 1990年劉威廉成為澳大利亞聯邦議會有史以來第一位華人參議員,也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 議員,曾經轟動一時;2001年林順發、2004年黃英賢分別當選國會議員。1988年、1993 年沈慧霞兩度當選為新南威爾士州議員。1990年余瑞蓮當選為南澳州上議員。當選為市長 的華人有:1984年邙鴻錐當選為達爾文市市長;1991年曾筱龍當選為澳大利亞第一大市 悉尼市市長。華人參政意識的增強和參政的成功,反映了澳大利亞華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第二節戰前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
    澳大利亞華文教育與華人移民史緊密,是澳大利亞華人移民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白澳政策”的實施,使華人移民日益減少,而且澳大利亞華人大多是單身男性,許 多人未能組建家庭,因而少年兒童也少。“華人人口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兩性的不平衡。在 1901年,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地的一萬八千六百十二名華人中,女性是一千二百八十 二名,而在1921年,女性是一千八百零八名,男性是一萬零四百五十二名”。36
    表四: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華人(純血種和混血種)性別比例,1901——1921年
    年份 新南菖 戈爾士 維多利亞
    男性 百分比 女性 百分比 男性 百分比 女性 百分比
    1901 10, 590 93. 7 673 6. 3 6, 740 91. 0 609 9. 0
    1911 8, 5(X) 90. 0 855 10. 0 4, 656 86. 4 645 13. 6
    1921 7, 019 85. 0 1, 062 15. 0 3, 432 79. 3 746 21. 7
    資料來源:新南威爾士人口普查,1901年;維多利亞人口普査,1901年;聯邦人口普查,1911年和1921年。轉引 自楊進發:《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頁。
    上面表格反映了早期澳大利亞華人性別的嚴重失衡。可以推測,在1901年之前,澳 大利亞女性華人人數更少,婚配更加困難,兒童人數也更少。這是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發展 較遲的一個原因。
    但是,澳大利亞華人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華人一樣,也十分珍視教育。十九世紀下半葉, 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地一些已有地位的華人家庭,例如梅光達與劉光明的家族,與澳 大利亞社會比較融合,他們把孩子送進澳大利亞學校。據史料記載:澳大利亞華僑“兒童 少,無華文學堂,書塾均無。但澳洲政府所設之學堂一視同仁,所有華僑子女多入本地學 堂學習西文”。37另一方面,有些更重視傳統華文教育的華人,猶如與他們同時代的許多 歐洲人把自己的兒女送往劍橋和巴黎去受教育那樣,他們把自己的兒女送回中國受教育38。 例如后來任悉尼中澳船行(1917-1924年)董事的劉光福和墨爾本的陳榮享等,就是被送 回各自的家鄉接受華文教育,之后返回澳大利亞,成為當時極少數精通中英文的華人精英。 一、戰前澳大利亞華文學校創辦的歷史背景
    (一) 《移民限制條例》對華人子女回國升學的影響
    1901年《移民限制條例》實施后,送孩子回中國受教育的情況似告結束。澳大利亞華 人父母擔心嚴格的移民法律會阻止在澳大利亞出生、回國求學的子女返回澳大利亞,不得 不將孩子轉送澳大利亞的學校,接受澳大利亞教育。據統計,到1933年,有1 474名純血 統和混血統的華人在澳大利亞的學校和大學里上學,占五歲至二十四歲年齡組華人總數3 105的47.6%o 39從適齡上學兒童入學的百分比來看,還有一半多的兒童未能入學。而且一 部分華人父母在把他們的孩子送往澳大利亞學校和大學的同時,也認為使他們的孩子在小 學時代受華文基本教育是重要的。因此,當時客觀環境的限制和華人保持民族文化的內在 需求是促成澳大利亞華文學校創辦的根本因素。
    (二) 晚清教育制度改革和對華僑教育的新政策對澳大利亞華文學校的創辦產生了積 極的影響
    1898年,在“百日維新”的刺激下,清政府首次表明了它對其海外臣民教育的興趣 1901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正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結構和新教育制度,包括小學、中學、 大學和海外教育。當時清政府已開始注意到海外華人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把海外華文學 校納入清朝教育體系,這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海外華文學校的建立和發展。隨著改良派新思 想的擴大和傳播,為阻止維新派在海外的宣傳活動,清政府意識到,新式華文教育同樣可 以作為增進華僑民族意識的一種有效方法,用以抗衡維新思想。為此,清政府采取了以下 措施:第一、在南京創辦專供海外僑生學習的新式學堂(即暨南學堂)。各地華僑均可選 派優秀學生前來進修。講課用“國語”。從這所學校畢業出去的僑生既可參加國內考試, 也可前赴日本、美國或歐洲深造。第二、對積極創辦或資助新式華文學校的華僑富商賞以 官銜,為其豎碑。第三、經常派提學使到華僑社會觀察,鼓勵華僑建立更多的華文學校, 并監督其辦學方向。41清廷派赴南洋的提學使如劉士驥、汪鳳翔等人,均對發展東南亞新 式華文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
    1904年,慈禧太后賜給檳城的近代華人學校——中華學堂一塊匾額和一批有價值的書 籍,后來又將劉士驥、汪鳳翔、錢恂等大批官員被派往東南亞發展教育,新加坡、馬來 西亞等地方因此建立了一批現代的華文初級學校。吉隆坡的尊孔學堂和新加坡的端蒙學堂 就是在這一時期創辦的。清政府的“這些努力不僅在于強調華僑的文化認同,而且也是作 為政府的一個政治武器”。竝在清政府看來,僑生由于其海外背景關系,可以作為外交人 才的來源,同時也可以作為促使華僑效忠于清廷的重要紐帶。
    不管清政府的用意為何,以上措施喚醒了海外華僑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民族主義 意識,華文教育在華僑聚居的東南亞確立并發展起來,并且很快就傳到了隔海相望的澳大 利亞的華人社區,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也很快興辦起來。
    (三) 中國保守派和共和派在澳大利亞的政治競爭促進了華文學校的創辦43
    晚清時期海外華人新式學堂的建立,除了受中國教育改革的影響外,當地華人政治環 境的變動也促成了新式學堂的創建。康有為、梁啟超在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后逃亡 海外,建立基地尋求華僑的支持。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也在海外建立基地尋 求華僑的支持。兩派勢力都希望獲取華僑的經濟支持,以實現他們在中國的政治理想。雙 方都知道爭取華僑的競爭是長期性的,都意識到要在華僑社會保持持久的影響力,勢必要 控制一些華僑團體。于是,學校和其他教育文化機關自然成為兩派競相滲透和控制的主要 對象。44兩派競爭導致雙方都鼎力支持創辦新式學堂。例如,1909年華人保守派葉炳南等 在悉尼創辦中華學堂時,共和派郭標、余榮等也為澳大利亞出生的華童創辦學校。與此同 時,共和派編輯劉月池、黃右公和華商在墨爾本也發動了創立華文學校的運動。
    (四) 華僑的民族主義運動,有助于澳大利亞華文學校的創辦
    對中國命運的強烈關切,是華僑民族主義的主要特征。“對那些居住在有敵意的白色 人種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利堅合眾國和加拿大的華僑, ,一個強大的中國 不僅會提高他們的聲望,也會對他們提供保護。因此,華僑的民族主義不僅僅是移民熱愛 祖國的表現,而且可以作為抗衡居留地政府敵意政策的武器。” 45深受“白澳政策”歧視 與迫害的澳大利亞華人,希望通過創辦華校、發展教育以增強華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傳播 民族主義運動,使祖國強大,使華人社會團結強大,以抗衡“白澳政策”的歧視與迫害。
    “在東南亞,特別是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華人民族主義的高漲對澳大利亞華人可 能有一些影響。馬來西亞華人得到華人民族主義的支持,在本世紀頭十年中創立了一些學 校,這些學校在第二個十年中興旺發達起來,荷屬東印度的華人民族主義也激勵當地華人 創辦學校,這些學校有助于激起華裔兒童的民族意識。教育在荷屬東印度傳播民族主義中 起重要作用”。46東南亞民族主義運動與華文學校的這種良性互動關系,也傳播到了澳大 利亞,并在澳大利亞發展起來。20世紀初澳大利亞興起的華僑民族主義運動推動了華僑教 育事業的興起。
    澳大利亞毗鄰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各國,那里蓬勃發展的近代華僑教育事業對澳大利亞 華僑社會也產生了積極影響。1903年,荷屬東印度(即印度尼西亞)爪哇的中華學校有6 所,1912年猛增至65所,學生達5 451人。47 1904年新加坡、馬來西亞創辦了檳榔嶼新 式中華學校,之后各地華僑學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單是新加坡,1911年就有崇正、養正、 應新、啟發、端孟、道南、育英及華僑子女學堂15所。48東南亞華僑學校的迅速發展對 澳大利亞華僑教育事業的興起產生了榜樣效果和促進作用。
    梁啟超1900年11月至1901年5月的澳大利亞之行,雖然主要在于宣傳保皇及籌款, 但也談到新政要興學堂、設報館等主張,對創辦華僑教育起了一定的啟發與推動作用。
    (五)民國政府重視海外華文教育,進一步推進了澳大利亞華文學校的創辦
    辛亥革命運動期間,許多革命黨人在海外華人社會中活動,利用海外華文學校作為掩 護宣傳革命言論。的辛亥革命的成功給海外華人帶來很大鼓舞,他們的愛國熱忱表現在致 力于華文學校的創辦。民國建立后,政府很重視海外華人教育,海外華校與中國關系日益 密切。1912年廣東與福建政府曾先后派人到東南亞華人社會調查學務。福建政府所派的鄭 貞文、陳鴻祺曾到印尼各島考察華校發展情形。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和外交部委托中國 駐外使節兼顧當地華文教育事務,并且公布了 “領事管理華僑學務規程”,規定領事按期 視察僑教,鼓勵華人子弟回國升學,并獎勵熱心興學的僑領和在華服務的有功人士。50但 是由于中國政局混亂,經常更換外交使節,這些措施對海外華校不能起很大的激勵和推進 作用。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也非常重視海外華文教育。南京政府建立不久,即在 專管教育的大學院設華僑教育委員一名,負責管理海外華文教育事務。1929年中央教育部 又設華僑教育委員會,作為海外華文教育的規劃和咨詢機構。它的職權包括:負責擬定改 進華僑教育方案;調查僑教情形,計劃僑教經費和其他有關華僑文化的事項。51 1928年, 南京政府擴大僑務委員會組織,吸收了海外一些知名的僑領,如新加坡的陳嘉庚、馬來西 亞的鄧澤如等,聘他們為僑務委員。這一措施不僅加強了國民政府和海外華人的關系,同 時也加深了南京政府對海外僑教的認識。通過這些海外僑領,政府可以更有效地作出有關 僑教的決定。1931年,國民政府又在僑務委員會屬下另設一僑民教育處,并委任一名處長 專門負責工作。52僑民教育處專門負責辦理僑校的調查、立案、監督和指導工作,教育部 負責確定方案、擬定計劃、籌措經費和派遣教師等工作。53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制度基本 上承襲了 1922年的新學制——“壬戌學制”,這一制度也成為海外華文學校的基本模式。 54民國政府時期對海外華文教育的重視,以及中央地方機關對海外華文教育工作的落實, 進一步推動了澳大利亞華文學校的創辦。
    二、戰前澳大利亞華文學校的創辦
    澳大利亞的華文學校直至20世紀初才出現,主要在悉尼和墨爾本開辦,不僅學校少, 學生人數也不多,絕大多數是非全日制補習性質學校。
    (-)華人保守派在悉尼創辦中華蒙養學堂
    在澳大利亞,確切來說是在悉尼和墨爾本,直到1908年才有為澳大利亞出生的華人 創辦華文學校的運動。1908年及1909年,悉尼的主要華商,包括葉炳南、葉同貴、梁創 和新民啟智會的會員在內,通過《東華報》發起了創辦華文學校的運動,闡述興辦華文學 校的重要性,引起了公眾對創辦華文學校的關注。他們希望澳大利亞出生的華童能夠接受 華文教育,將來為祖國作貢獻。
    中華蒙養學堂的創辦得到了清政府駐澳大利亞中國總領事的支持。第一任總領事梁蘭 勛在墨爾本岡州會館第一次講話中,強調傳授中文的必要和創辦華文學校的深遠意義,鼓 勵澳大利亞華人教授華文。1910年梁蘭勛在本迪戈和巴勒拉特旅行期間,也鼓勵當地華僑 為自己的孩子創辦學校,希望澳大利亞出生的華人以他們的中文和英文學識為中國服務。 總領事梁蘭勛對華文教育的態度對悉尼保守派和華商在澳大利亞創立第一所華文小學起 了重要作用。
    在以上有識之士的宣傳、倡導和努力下,1909年澳大利亞第一所華文學校——悉尼中 華蒙養兩等小學堂成立,董事為粵籍的葉炳南、冼俊豪、李春、梁釗、葉同貴等5人,聘 請新加坡養正學堂的陸逸為校長。該校1910年2月開學,專收6-15歲的學生,注冊學 生有二十名(另說有26名學生)。55全日制上課,上下午共上課五小時,教學生讀寫中文, 用粵語教學。學校“以進德開智為基,尤貴發明愛國合群之義,堅其內響之誠”為辦學宗 旨。56學制為初等五年,高等四年。開設的課程有修身、經學、國文、算術、史地、體操、 國畫及唱歌等。該校的辦學宗旨、學制及開設的課程與當時中國清政府的教育制度相同。 經費來自華商的捐款。學生畢業后如可造就者可送往中國入高等學府深造,貧寒學生可獲 得學校資助。
    在中華蒙養學堂開學典禮上,每個學生身穿藍布校服,戴帽子,別銀質校徽。學生每 天開始做功課之前,須向孔子行禮并向教師鞠躬。校長陸逸曾在演講中教育學生說,雖然 他們是新南威爾士的好公民,但是切切不要忘記對祖國和皇帝的義務。當時澳大利亞中華 商務總會會長葉炳南自始至終是中華蒙養學堂最熱心的支持者之一。1911年至1914年間, 他捐助了大約150磅以彌補該校的財政虧空。57由于辦學經費不足,中華蒙養學堂被迫于 1914年停辦。1924年1月,新南威爾士中華商務總會重新開辦中華學堂,聘請《公報》 編輯湯龍襄為校長,有五十名學生。1924年6月湯龍襄離開澳大利亞之后,由兩名來自 香港的中國學生蘇溢光和羅福錐繼任校長。1926年底,這兩名青年教師返回香港后,中華 學堂再次陷入混亂而被迫停辦。
    從中華蒙養學堂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當時澳大利亞華文教育沿用的是晚清教育改革 新體制,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甚至連課前的尊孔禮節、學生的服飾等,都跟當 時中國國內學校一樣。學校還明確提出了為祖國服務的辦學宗旨。由此可見,當時澳大利 亞的華文教育,不但要使澳大利亞出生的華童能接受華文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為清政 府效忠的海外子民。它保留了濃厚的政治痕跡,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是中國國內政治在 澳大利亞的延續。
    學校非常愛惜賢才,具有培養人才的長遠計劃。它規定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送回中國 高等學府深造。為使每個華童都能接受教育,家境貧寒的學生還可獲得學校資助。澳大利 亞的華文教育,蘊涵著中華民族愛賢慈善的傳統美德。
    學校辦學經費非常緊缺。從當時澳大利亞中華商務總會會長葉炳南捐助150磅以彌補 該校的財政虧空來看,盡管保守派和澳大利亞華商鼎力支持辦學,但是經費依然緊缺,導 致學校兩辦兩停,最后被迫停辦。
    學校缺乏穩定的師資。教師大都由報社編輯記者兼任,校長、教師大都來自遠離澳大 利亞的新加坡、中國、香港等,而當時澳大利亞正處于“白澳政策”時期,實行《移民限 制條例》,嚴格限制華人入境,一旦時局變動,教師或者不能正常續簽護照,或者被驅逐 出境,或者被祖籍國招回,學校教學因此受很大影響,甚至被迫停課停辦。
    中華蒙養學堂創辦的艱難和三辦三停的經歷,反映了在中國國內艱難動蕩的時局和 “白澳政策”的歧視迫害下,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發展舉步唯艱。
    (二) 華人共和派在悉尼創辦光華學校
    如果將辦學力量按政治派別來劃分,中華蒙養學堂是由葉炳南等華人保守派創辦。當 華人保守派在悉尼創辦中華學堂時,共和派郭標、余榮等也為澳大利亞岀生的華童創辦學 校。1913年11月,《民國報》編輯趙國俊在悉尼薩里山區新辦的光華學校教授五十名華人 學生。59 1914年4月,另一名教師伍洪培到悉尼協助趙國俊教學。但是由于這兩名教員不 能從外交部續簽豁免證書,被迫于1915年5月、6月分別離開悉尼后,學校就停辦了。悉 尼共和派在1920年重新開辦這所學校,由《民國報》編輯黃右公任教員,但是沒有取得 多少成功,不久又被迫停辦。1925年,共和派又重辦光華學校,沒多久又不得不停辦。究 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經費、師生等因素,造成光華學校三起三落的艱難歷程。
    與悉尼華人保守派創辦的中華蒙養學堂相比較,共和派創辦的光華學校在經費、師資、 辦學過程和結局等方面都極其相似。不論是保守派還是共和派創辦的華文學校,面臨的問 題都一樣——缺乏經費和穩定的師資,它們的發展都同樣舉步唯艱,時辦時停,最后被迫 停辦。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也都一樣,那就是當時中國因國內時局艱難動蕩無以保護 海外子民和保障華文教育的發展,以及澳大利亞“白澳政策”對華人入境的嚴格限制和對 華人經濟、華人社會的摧殘。
    (三) 悉尼、維多利亞國民黨支部創辦華僑夜校
    1931年6月,悉尼的國民黨支部創辦華僑學校,有學生數十人,利用晚上上課。1925 年,維多利亞國民黨支部創辦了華僑夜學,有學生五六十人,但三年后因教員返回中國停 辦。6。作為中國另一個歷史時期的新的政治力量一一中國執政的官方力量所辦的華文學 校,規模同樣很小,同樣缺乏師資,也同樣面臨停辦的結局。究其根本原因,是澳大利亞 “白澳政策”對華人入境的嚴格限制和對華人經濟的摧殘,造成學校因缺乏必需的辦學經 費、穩定的師資而被迫停辦。
    (四) 共和派在墨爾本創辦漢文半夜學堂
    1909年,華商和兩個共和派編輯劉月池和黃右公在墨爾本通過《華文報》發動了創立 華文學校運動。劉、黃兩人對許多澳大利亞出生的華人缺乏讀寫中文的能力表示強烈不滿。 他們認為,通過華文教育,中國文化可以保存下去,愛國之情也可通過教授華文產生。這 一主張得到墨爾本新民啟智會的領導伍洪南和其他成員的支持,并捐款創辦了漢文半夜學 堂。《警東報》1909年11月6日報M: 1909年11月漢文半夜學堂開學,有三十名學生注 冊。劉、黃兩人成為臨時教員。漢文半夜學堂辦學并沒有取得多少進展。到1911年,正常 上課的學生只有二十八名,比平時少了兩名。"1914年6月教員劉月池離開澳大利亞后就 停辦了。從1914年到1921年間,墨爾本再沒有創立華文學校。
    共和派在墨爾本創辦的華文學校和在悉尼的一樣,在“白澳政策”和中國國內動蕩艱 難的時局影響下,由于缺乏必需的經費、穩定的師資和足夠的生源,時辦時停,最后被迫 停辦。
    (五)墨爾本中國領事館創辦中文學校
    1931年,墨爾本中國領事館創辦中文學校,由領事館主事蔣家棟任校長。學校有學生 數十人,學習國文、史地等。62墨爾本中國領事館是當時中國國民政府在所在國澳大利亞 的主權和權力的代表和象征。領事館創辦華文學校,足見國民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重視。但 是從它數十人的規模來看,發展也不容樂觀。
    除悉尼和墨爾本外,中國國民黨員在塔布提、奧克蘭和拉包爾等地也建立了華文學校。
    戰前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是中國國內政治和教育制度在海外的延伸。晚清時期的保守 派、共和派和國民政府等政治力量,都意識到了海外華文教育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都曾經得到澳大利亞華商的資助,在澳大利亞發動華文教育,并努力創辦華文學校。但是 迫于當時中國國內風云變幻的政局和澳大利亞的“白澳政策”,總的說來,“從1909至1930 年,澳大利亞的華校和華文教育的發展是個失敗的試驗”。出
    戰前澳大利亞華文教育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多方政治力量與華商資助辦學。各方競 爭辦學,努力經營,但是學校時辦時停,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幾年后即被迫停辦。第二, 政治色彩濃厚。采用當時中國國內的教育制度,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帶有濃厚的政治痕跡。 第二,學校規模小。學生不過數十人,教員只有幾人。第四,缺乏穩定的師資。教師大都 由報社編輯兼任,校長、教師都來自遠離澳大利亞的新加坡、中國、香港等,而當時澳大 利亞正實行《移民限制條例》,嚴格限制華人入境,一旦時局變動,教師或者不能正常續 簽護照,或者被驅逐出境,或者被祖籍國招回,學校教學就因此受很大影響,甚至被迫停 課停辦。第五,辦學經費緊缺。辦學經費主要由華商或華人社團贊助。盡管共和派、保守 派、國民政府和澳大利亞華商鼎力支持辦學,但是經費依然緊缺,導致學校時辦時停,最 后被迫停辦。第六,學校屬民間補習性質,少數學校剛辦時學校尚可勉強維持全日制教學, 后來都改為利用周末或晚間上課。
    南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歷史系著名學者楊進發先生,在總結戰前澳大利亞華文教育 時說:“這個失敗可歸諸于幾個因素:缺乏永久性的教職員班子以保證學校順利地辦下去; 許多華人表示冷淡,也許他們認為在澳大利亞的環境中,英語比較實用。絕大多數華人毫 不遲疑地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澳大利亞學校而不送往華校"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針眨性的 結論。透過這一時期各派政治力量創辦的華校可以看到:一間學校只有幾十名學生,人數 過少,生源嚴重不足;華校缺乏穩定的師資,教師大都由報社編輯、記者兼任,校長、教 師多數來自遠離澳大利亞的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而當時澳大利亞正實行《移民限制 條例》,嚴格限制華人入境,一旦時局變動,教師或者不能正常續簽護照,或者被驅逐出 境,或者被祖籍國招回,教學因此受很大影響,甚至被迫停課停辦。
    一所學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有大批需要教育的學生和穩定的師資以教育學生。 這兩方面的因素,在戰前澳大利亞的華文學校都嚴重不足。所以,戰前澳大利亞華文教育 的失敗,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缺乏生源和師資,這只是表面因素。其根本的原因,一是“白澳政策”對華 人入境的嚴格限制和對華人經濟、華人社會的摧殘,造成華校缺乏穩定的師資和必需的經 費;造成華人人數減少,生存艱難。華人為求生存把子女送往澳大利亞學校而不送往華校, 華校因此沒有足夠的生源。二是當時中國國內艱難動蕩的時局和弱國弱民的國力,無以保 護海外子民和保障華文教育的發展。“如果中國有一個強有力政府的話,19世紀的澳洲華 工就不會遭受到種種虐待。可惜的是當時清政府軟弱無能,無法保護在外的華僑。'弱國 無外交'這句話是很對的,當時因清政府的懦弱而受到英美等列強的欺負,他們雖然和清 政府簽訂條約,但并不履行保護華工的諾言,清政府也毫無辦法”。”
    第三節戰后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
    戰后至1966年,由于澳大利亞仍然實行“白澳政策”,華文教育依舊保持著戰前的特 征。50年代,墨爾本中華公會創辦了英文夜校一班;"國民黨支部創辦了中文夜校一班, 1965年中文夜校改名為中華學校,有學生30人,利用周末上課。"
    從20世紀初至60年代,由于貫徹實施“白澳政策”、華僑華人人口減少以及居住分 散等原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舉辦的教育事業日趨式微,既無獨立存在的華文學校,連補 習班性質的學校也只有零星幾間。
    一、戰后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發展
    (一)“白澳政策”的廢除和華文學校的迅猛發展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澳大利亞逐步修改了《移 民限制條例》。1966年,在澳大利亞進步力量的壓力以及包括華人在內的亞洲移民的斗爭 下,澳大利亞政府廢除了《語言測驗法》,頒布了新移民法,逐步放寬了移民限制。規定:
    “1、非歐洲裔澳籍公民的配偶、子女、父母、未婚夫(妻),均得以公民資格入澳。
    2、 以“臨時入境許可”入澳的非歐洲人,在澳洲居住滿5年后,有資格先后申請為 居民和公民。
    3、 有特殊專長和一定資本的非歐洲人,可申請臨時入境許可。”硯
    1972年12月中澳建交后,工黨領袖特拉姆上臺,對移民政策作了重大調整,公開宣 布接受并資助非歐洲裔移民入境,從而正式廢除了 “白澳政策”。1973年,澳大利亞聯邦 議會又頒布了新移民法,公開聲明其移民政策是全球一致,無人種、膚色或國籍之歧視。 從70年代至今,澳大利亞為構建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不斷補充和完善其移 民政策,吸引了眾多華人移民澳大利亞,引發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1978年以來中國改 革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入,對澳大利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更是起了推波助瀾之勢。這一時期 華商和華人社會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華文教育也隨之迅速發展。
    1981年,單在悉尼就有中文學校16間,學生有1 692人。69 1988年,全澳30多所大 學中有16所開設了中文課程,學生有300多名;1992年增加到23所,學生有2 138名。 1988年,中小學學習中文的人數有10 733人,1992年增加到19326人。此外,1992年還 有13所TAFE (工藝與進修學院)開設中文課程,學生1030名。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共 派出218名學生到中國大陸學習。70他們之中不少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漢語學的骨干,有些 成為享譽澳大利亞的漢學專家。
    另據1989年統計,澳大利亞共有中文學校49間,學生共9727人。各州、區中文學 校分布情況參見表四:
    表四:1989年澳大利亞各州中文學校統計表
    州名 中文學校數 學生數
    新南威爾士 21 4519
    維多利亞 13 3 424
    昆士蘭 6 300
    南澳 2 633
    西澳 4 669
    塔斯馬尼亞 1 20
    北澳地區 1 116
    首都堪培拉地區 1 46
    49 9 727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海潮報h 1989年6月29日,轉引自: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頁。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與戰前乃至整個“白澳政策”期間的華文教育相比較,“白澳 政策”廢除后,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發展非常迅速。進入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的華文 教育發展更為迅猛,具體情況參見表五:
    表五:1991—1993年澳大利亞中文學校與學生情況調查表
    州名 學校總數 學生人數
    1993 1991 1992 1993
    首都地區 2 74 62
    新南威爾士州 73 4 483 8 929
    北澳地區 1 116 124 150
    昆士蘭州 4 304 497
    南澳州 2 609 912 947
    塔斯馬尼亞 1 15 22
    維多利亞 8 3 322 2 389 2 679
    西澳州 5 631 1 696 1 866
    資料來源:Elsa Gibbons,Chinese Studies in Australia Schools.載朱洗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 集》,臺灣屏東師范學院印行,1995年版,第543頁。
     
    以上數據直觀明了地反映了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發展的迅猛勢頭。與20世紀80年代相 比較,90年代的華文學校發展更為迅猛,單是新南威爾士一個州的中文學校就有73所, 比80年代澳大利亞全國的49所多了 24所。全國共有96所,短短4年的時間,增長了近 兩倍。
    (二)澳大利亞政府將華文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頒布《全國中文課程規劃》,實 行VCE證書制
    澳大利亞已經將華文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學從八年級到十一年級開設中文課。 在大學開設了中文專業課程,而且許多大學已將中文列為大學統一考試的外語選修課。這 些中學、大學的中文課除講授漢語外,也講授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
    為了縮小各洲華文教育在課程方面的差異,1993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撥款委托維多 利亞州教育部制定了《全國中文課程規劃》,作為全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指導綱領,并編 制了一套題為《中國通》的輔助教材,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全國中文課程規劃》的制定 和實施,標志著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由創始階段過渡到穩定發展階段。
    澳大利亞實行了華文教育VCE證書制。VCE(Victoria Certificate of Educatuation)是高中 畢業證書的簡稱。中文是VCE中的一個科目,它可以作為必修或選修科。課程在中學十 一年級和十二年級(高二和高三)開設。所有高三學生均需達到VCE標準評估委員會所 核定的總分目標(但每年有所不同),才有資格申請大專院校。學生就讀十年級(Year 10) 時也可以先修十二年級的中文科目,其成績可以納入大專聯考成績檔案。這樣,到了高三 (Year 12)時,該生可以集中精力復習其他科目。當學生取得VCE各科總分后,如該生 以中文為選考科目,其檔案中的中文成績可以作為10%的獎勵加入其總分。71凡是稍有中 文基礎,將來又希望進入第一流大學和理想專業的學生,選修VCE中文科目是很好的選 擇。目前各類學校的中文VCE學生人數大有增長。
    澳大利亞華文教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全國中文課程規劃》、VCE證書制,有利 于華文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目標化、更有利于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辦學力量多元化
    在澳大利亞,如今有五股力量——政府、社團、社區、民間文教機構和私人,匯成強 大的合力,共同推進華文教育的發展。
    1、政府辦學
    19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大力推行多元化文化政策,鼓勵少數民族發 展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華人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民族,中文成為澳大利亞第二語言教育 的重要語言之一,中文地位也由此上升。1991年聯邦政府頒布《澳洲語言政策》,規定每 州要從中文、阿拉伯文、法文等14種語言中至少選出8種作為州教育的重點語言。政策 實施的結果表明,事實上每州均選擇了中文作為州教育的重點語言。這為澳大利亞華文教 育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機遇和條件。
    澳大利亞政府投入了大量經費,在公立中小學、大學開設中文課程,還建立了中文研 究與管理機構專門研究中文教育,以保證中小學、大學中文教育的質量。1993年,制定了 《全國中文課程規劃》,作為全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指導綱領,并編制了一套題為《中國 通》的輔助教材,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據1994年澳洲國家語言研究所發表的統計數字顯 示:1988年一 1991年,全澳正規小學學中文的人數從4 600多人上升到149 000多人,增 長率高達225%;同期,全澳正規中學學中文的人數從6 682 ±升至10 122人,增長率達 52%。72另據非正式統計,1993年新南威爾士州(New South Walse)共有40多所公立小 學開設中文課程,選讀中文的中學生共有1 800多人。維多利亞州(Victoria)也有十多所 公立學校開設有中文課程,學生共有1 700多人。73
    此外,政府還投資設立周末中文學校。由于人力和物力所限,一些公立學校尚未開設 民族語言課程,但是為了方便這些學校的學生也有機會學習中文或其他語言,政府出資在 一些主要少數民族社區設立周末中文學校。至1993年,這類學校在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 爾士州共有20多所,學習中文的學生有3 000多人。74
    總之,政府作為華文教育的一股重要辦學力量,制訂的政策具有導向性和決定性,投 入的辦學經費有助于改善教學設備和提高師資水平,對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 的促進作用。
    2、 社團辦學
    華人社團是華文教育辦學的主要力量,有三分之二的華文學校是由社團創辦的。75由 于澳大利亞華僑華人人數的劇增,華文學校很難滿足需求。于是許多社團紛紛籌款創辦華 文學校,輪流擔任或聘任兼任教師教授華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僑青社創辦的悉尼中文學校。 此外四邑會館創辦了四邑學校、悉尼越棉寮華聯會創辦了越棉寮華文學校、墨爾本僑友社 創辦了僑友學校,墨爾本中華協會創辦了中華協會華文學校,堪培拉華人聯誼會創辦了堪 培拉中文學校,澳洲相濟會創辦了中國音樂學校和中文學校等等。據1993年統計,全澳 有96所華人社團創辦的華文學校。76目前這些學校都已初具規模。在對華文教育需求日益 劇增及政府辦學經費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華人社團以自己的責任和努力,滿足了眾多華 裔和非華裔學習華文的需求,傳承弘揚了中華文化,為澳大利亞華文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
    3、 社區辦學
    在華人聚居的有些地區,為了滿足華裔子女學習華文的需求,家長們自發地組織起來, 籌集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利用政府發展多元化語言文化的政策,努力爭取政府的支持 創辦華文學校,為社區華人子女提供了良好的華文教育。比較著名的有:澳洲卡令福中文 學校、悉尼澳華中文學校和明德中文學校等。
    4、 民間文教機構辦學
    隨著澳大利亞華人人數劇增,華文教育成為新熱點,為華人和華文服務的民間文教專 門機構也應運而生,華文教育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類的學校在師資、設備方面都 不如正規注冊的華文學校,但在傳承中華文化,滿足澳大利亞華文教育需求日益增長方面, 同樣功不可沒。其中著名的學校有悉尼啟思中學和兒童藝術學校等。
    5、 私人辦學
    近年來,隨著華人新移民大量涌入和華文不斷"升溫”,許多私立學校根據學生和家 長的要求,紛紛開設中文課程。更引人關注的是,還出現了私人創辦的華文學校。在班級 管理、課程設置、甚至教學效果方面,它們也毫不遜色于其他學校。這些學校是澳大利亞 華文教育辦學力量的輔助和補充,是華文教育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比較著名的是1992 張偉祥創辦的墨爾本培華中文學校。
    二、戰后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原因分析
    (-)“白澳政策"的廢除和多元化文化政策的實施,為華文教育的發展創造了前提 和條件
    1966年起澳大利亞逐步廢除“白澳政策”,實行開放寬松的新移民政策,吸引了眾多 華人移民澳大利亞,使澳大利亞華人人口迅速增長。1966年全澳華人為26 723人,僅占 澳大利亞人口的0. 23% ; 1981年達9萬人,占0.6%; 1986年172 332人,占1.1%; 1990年達35萬。了? 2003年澳大利亞華人移民約56萬人,成為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少數 民族,華語也成為澳大利亞僅次于英語的第二大流行語言。78
    澳大利亞實行多元化民族文化政策,鼓勵各民族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為 華文教育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華文教育無論是數量、師資、經費方面,還 是招生的數量和規模、教學的質量方面等等,都比戰前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二)澳大利亞與中國關系的順利發展,兩國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重視,是華文教育發 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同澳大利亞于1972年建交后,一直保持友好關系。1991年,兩國簽署文化合作 協定,確定每兩年在對方首都召開會議,商定下兩年的交流項目。2002年9月,“北京文 化節”在悉尼和堪培拉舉行。同年11月,“澳大利亞文化周”在上海舉行。2005年,中國 國務院新聞辦等部門在澳舉辦“中國文化澳洲行”活動。雙方高層對華文的重視,為華文 教育在澳大利亞的發展營造了積極、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中國方面,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辦、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等中央級國家機構負責包括澳 大利亞在內的海外華文教育的領導和研究;在地方,設有廣東僑辦、江蘇僑辦、福建僑辦 等各省僑辦,對海外華文教育進行考察、調研。各級僑網都辟有華文教育專欄,介紹海外 華文教育的發展狀況。還有暨南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等教研單位具 體負責華文教育的研究工作,并為海外華文教育輸送高素質的專業師資。受國務院僑辦委 托,北京華文學院根據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總體情況,編寫了《漢語》教材,供漢字文化圈 國家的華文學校使用;暨南大學根據歐美、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的周末學校情況編寫了《中 文》教材,供歐美、大洋洲等國家華文學校使用。79這些教材使用情況總體反映不錯。
    澳大利亞是多元化民族和文化國家,政府鼓勵各民族繼承發揚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 實行新移民和投資政策后,澳大利亞華人移民劇增,華人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民族,華語 成為第二大語言。由于中澳經貿迅速發展,目前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 出口市場,澳大利亞是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澳大利亞迫切需要大批熟悉中國情況、通曉 中文的人才。為此澳大利亞把華文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從制度上承認了華文教育的 重要地位。大多數國立大學都開設了中文系,華文科目不僅被正式編入中小學教學計劃, 而且中文課由選修課提升為主修課。政府還成立了漢語研究會,制定了《國家漢語研究戰 略》,規定所有大學及中學畢業生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經濟、政治、歷史、地理、藝術、 體育等都要有所了解。還在主流教育的小學課程中增設了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中國近代 史也被編入中小學課本。80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有專門的款項劃撥給有關部門,用以支持 華文教育的開展。
    中澳關系的順利發展和兩國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重視,為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的發展提 供了制度性、實質性保障。
    (三)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提升了華文的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不但解決了世界上五分之 一,即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已經基本達到小康水平,正在向中等發達國 家水平邁進。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世界經濟普遍疲軟低迷的時候,中國經濟卻如中流 砥柱、穩健前行,煥發出盎然的生機和活力。中國不斷上升的經濟活力和隨之而來的巨大 的投資和消費市場,吸引了澳大利亞眾多商家人士紛至沓來,由此也煥發了對溝通中澳的 華語人才、雙語人才的大量迫切需求,極大地提高了華語的價值,進而促進了華文教育的 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巨大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上升。聯合國安理會中國常任理事國 的身份、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朝核六方六輪會談中國斡旋的努力與成效、中非合作論壇上 中國支持非洲的舉措、中國“和諧世界”的聲音等,無不向世界宣告中國的發展和壯大, 無不向世界展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讓世界矚目中國、了解中國、接近中國,增 進了海外華人對華人身份的認同,進而激發了對華文和華文教育的需求,提高了華文的國 際地位和價值。
    (四) 華商經濟與華人社會的發展,是華文教育發展的經濟支持與基石
    戰后,特別是1966年澳大利亞廢除“白澳政策”和實行多元化政策、以及中國實行 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澳大利亞華人移民猛增。年輕一代的華人移民大都受過高等教育,他 們或者是攜資可觀的商業移民,或者是專業過硬的技術移民,或者是留學生轉換身份成為 當地居民,或者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親屬移民。與戰前相比,戰后華人移民的經濟實力和經 濟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據1990年統計,澳大利亞華人雜貨業有720家,每家平均周轉資金為15至20萬澳 元;家用電器、汽車零件、影視制作等有60家,平均資本為10萬澳元;藥店業有220家, 平均資產有10萬澳元;紡織成衣業,有60家,平均資產為10萬澳元。a】此外還有餐飲 業、家具業、制造業、運輸業、農牧漁業等資產雄厚的眾多華人商業。
    從80年代起,來自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的商業投資移民進軍耗資巨大的澳大利亞房 地產、進出口、酒店等行業。1982年4月至1986年6月,東盟華人企業家投資9.85億澳 元,香港華人投資2.5億澳元。82香港雷正酒店集團在悉尼和墨爾本興建了雷正酒店和居 民樓房,馬來西亞華人經營南太平洋旅游公司和多家酒店,威廉•查魯克集團經營一座有 800間房的豪華國際酒店。另據1988年《澳大利亞商業周刊》調查,全澳300名富豪中, 華人有9位。其中邱德拔經營南太平洋酒店,1988年資產達2億澳元。眇
    古人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華人經濟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不斷增 強的同時,發展華文教育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澳大利亞三分之二的華文學校都是由華人 社團創辦的,主要經費也由社團提供。84所以,華商經濟的發展,在促進華人社團和華人 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華文教育的發展。華商經濟是華文教育堅強有力的支持,華人 社團和華人社會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堅實基石。
    三、澳大利亞五類華文學校的華文教育
    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將眾多華校進行分類和比較,更能找出異同、看出成績和發現 問題,揚長避短,促進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經當地政府批準、正式注冊的正規華文學校
    這類學校以正規學校為場所,在中學或大學開設中文課。具有條件優越的校舍設施和 設備,具有穩定的高素質專業師資,教育教學質量較高。學校以講授華文為主,同時開設 藝術、體育等科目。這類華文學校發展很快,越來越多。著名的有墨爾本新金山文化學校、 史賓威華商公立中華學校和中華民族學校等。
    墨爾本新金山文化學校是熱心于文化教育事業的澳大利亞華人學者于1992年創辦的, 是以教授中文為主,兼設文化、藝術和體育等科目的周末性質學校。現設兩所分校,近30 個班,共500余名學生。85學校以傳播中華文化、推廣漢語教育、繁榮澳大利亞多元文化 為辦學宗旨。在社會各界特別是華人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維多利 亞州眾多周末中文學校的后起之秀。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實行制度化管理。現有教師30多位,大多持有澳大利亞政府頒 發的教師資格證書或正在接受教師培訓,有不少教師旅澳前是中國國內重點中小學的一級 教師、大學講師或副教授等,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學校實行教師聘任制,定期召開 教學研討會,總結和交流教學經驗。每個教學日提前20分鐘召集任課教師例會,檢查、 督促教師工作,每學期還制訂教學計劃和實行家庭聯系制度。
    學校根據學生漢語水平,實行多層次目標教學。學生的基本來源是中國大陸移民學者 和留學生子女、以及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華裔。為了適應學生 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學校不僅開設了漢語初級班和普通班,還開設了 VCE預備班和VCE 班。漢語初級班每學期一個單元,掌握大約150個漢字,通過四個學期的學習,能進行簡 單日常會話和讀懂初級漢語讀物。普通班以正在小學一至六年級讀書的學生為主要對象, 按其在主流教育中的年級分班,通過一至六年級的學習,掌握2000個左右漢字。VCE班 (可獲得教育部認可的維多利亞教育證書)的課程根據維多利亞州教育部規定的大學外語 入學考試標準和要求設置。凡在該校注冊學習VCE中文課學生的學習成績都能得到該生 所在學校及教育部的承認。
    漢語課除初級班部分采用英語講課外,其余班級基本上用漢語教學,使用漢語拼音和 普通話,書寫采用簡體字,對已有繁體字基礎的學生另加輔導。普通班教材目前采用的是 中國大陸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初級班等采用的是學校自編教材。學校除了教授中文課程, 還設有數學、中國歷史文化常識、英漢雙向等課程,并通過美術、電子琴、武術、排球、 音樂等多項文體課和活動課,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才藝。
    墨爾本新金山文化學校正規化的辦學、制度化的管理、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層次化目 標化的教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史賓威華商公立中華學校,其前身是墨爾本1980年建立的中華學校分校。創建時有4 個班,學生80人。1985年擴建為中華公校,學生增至700多人。1988年增至16個教學 班,學生達800多人,主要是印支華人的子女。開設的班級從幼兒園至初中二年級,每周 六下午上課,共3個小時。采用臺灣出版的海外教材。學校有教師16人,大多數是大學 畢業,來自臺灣、越南和馬來西亞。86史賓威華商公立中華學校秉著“傳承中華文化火炬” 的辦學宗旨,努力使下一代更好地掌握中文、認識中華文化和領略中國傳統道德觀念。
    澳洲卡令福中文學校創辦于1981年。1983年正式注冊成立,接受新南威爾士州社區 語言學校津貼。華人社區家長為順應當地華人子弟渴望學習中文的迫切需要,秉承“非牟 利、非社團、非宗教”的原則,自發組成家長會,籌辦了這所中文學校。學校以“持之 以恒,弘揚華文”為校訓,努力弘揚中華文明,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延續給下一代。87籌辦 學校的家長們始終滿懷熱情地參與校務管理,子女們學習中文的積極性很高。
    卡令福中文學校創辦以來發展很快。教師、學生、教學語言、校址和教材等經過多次 調整,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生動活潑,運用計算機科技、網站師生對話等課堂教學手段, 令人耳目一新,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墨爾本中華民族學校于1976年由當地天主教學校贊助創立,現有5個校址,1500多 名學生。88教學設備完善,配備了電腦、打印機、投影儀、錄像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最 引人注目的是學校一年一度的運動會,有千余名學生和家長參加,場面非常熱鬧,增進了 華人之間的交流和感情,為孩子的家長相互見面、感情交流甚至事業發展提供了契機。
    (二)華人社團創辦的華文學校
    這類學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亞華僑華人人數劇增,華文學校很難滿足需求。 于是許多社團或幾十個華僑華人一起聯合起來,紛紛創辦華文學校,輪流擔任或聘任兼任 教師教授華文。這類學校占了華校總數的三分之二。89由于社團本身是家長們聚會、交流 和聯絡感情的地方,創辦的學校往往設在會所內,因此這類華校往往被稱為子女們的學校, 父母們的社交場所。著名的有僑青社創辦的悉尼中文學校、澳洲相濟會創辦的中國音樂學 校和中文學校。
    雪梨(悉尼)中文學校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最大和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中文學 校之一。1977年,僑青社一批熱心海外華文教育的青年,為了滿足華人子弟學習中華文化 的需求,創辦了兒童中文班。1980年,雪梨中文學校正式成立。1977年中文班剛開辦時 只有8名學生,1980年學校成立時已發展到8個班級。1984年學校擴展到26個班級、500 名學生。到1994年,學校已頗具規模,發展到40多個班級、860名學生。目前該校有43 個班級,人數一直穩定在600名左右。學生來自悉尼地區200多所小學和中學,很多學生 是精英中學和小學英才班的學生。90學校除講授漢語外,還聘請大學教師講授中國史地和 中國音樂,深受成人學生和幼兒家長的歡迎。
    按照華語的掌握程度,學校把學生分為10個不同程度的年級,并附設高、低幼兒班, 分華語班和粵語班教學,注重因材施教,各年級使用與之相宜的教材和教法。粵語班從四 年級起加設華語會話,為學生以后選讀中學文憑班打好基礎。高年級長期以來一直按照新 南威爾士州教育部7至10年級的中文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最高年級的學生達到甚至超過 本州中學文憑中文科目的水平,獲得州教育部的承認。
    學校曾采用新加坡和香港教材,近年來用的是中國暨南大學編寫的《中文》海外華文 教材。在民族學校教材發展計劃的資助下,學校還組織編寫了一系列文化歷史課本,如《中 國的節日》、《中國偉大的發明》、《中國著名的地方》、《中國歷史》、《中國現代史》等,以
    補充教材上的不足,增加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
    學校很注重教育教學方法的探討和選擇。經過仔細觀察,老師們發現學中文的學生中 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家長逼著、哄著來的。特別是三年級到八年級這一年齡組的學生,很多 人不愛學中文,對學習中文不感興趣,以種種理由拒絕上學:中文太難學;星期六是周末, 是玩耍的時候;要去參加體育運動;連平常學校的功課都做不完等等。因此,如何讓孩子 們感受學習中文的快樂和體驗中文的魅力,是華文教學中的頭等大事。通過實踐和比較, 老師們找到了最適合學生學習中文的教學方法——交際教學法。它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為目的,博采“情景法”、“聽說法”及其他語言教學法的優點,使學生通過有目的的交談 來掌握語言。交際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從個人實際需要出發,著重語言的實用性 和雙向交流,在實際語境中學習語言。課堂安排分介紹、練習、發揮3個階段。常見的課 堂組織形式為兩人會話、小組或全班同學之間相互對話。
    交際教學法著重在課堂上創造或組織安排適合交談的語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 性和創造力,不主張死記硬背,是自由快樂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教師不再處于“你聽我 講”的中心地位,而是通過各種方法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在課堂上盡量給學生 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和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除講解必要的字詞、語法之外,盡量采 取小組形式,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使用學過的詞語和句型練習會話。教學活動盡量多樣化, 可以采用講故事、編會話、評論新聞、采訪報道、交際游戲、學唱歌曲等方式。活動目的 在于讓學生用中文講述經歷,交流思想,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個人意見、需求、心情等, 把課堂變為假想的交際場所,讓學生使用中文進行交流。進行活動時,教師要對活動加以 引導和指導,盡可能給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鼓勵他們交換談話伙伴,提供必要的語言幫 助。實踐證明,采用交際教學法后,課堂活躍了,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得到了很大提高。
    學校也很重視提高學生中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教師十分注意對中、高年級學生詳細講 解作文的要求和技巧。遇到好的文章,讓學生進行分析,然后讓學生模仿作文。教師每學 期大約布置學生寫命題作文1一2篇,有時也布置自由命題作文。通過老師、學生、家長 的長期努力,雪梨中文學校在中文教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們參加 世界海外華人小學生作文比賽等中文作文比賽,不少學生獲獎。
    辦學三十年來,雪梨中文學校培育了大批畢業生。如今他們活躍在澳大利亞的各個領 域,為中澳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前新南威爾士州多元文化和民族事務部長曾贊揚民族學 校在繼承新南威爾士州各民族文化和語言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雪梨中文學校被一致 認為是最好的學校之一。
    悉尼中國音樂學校由澳洲華裔相濟會于1995年創辦,校址設于悉尼西區的卡巴拉瑪 打市(Cablamatta)。學校的宗旨為:以傳授音樂知識的形式更廣泛地傳播中華文化,把中 國的傳統音樂藝術介紹給包括華裔在內的澳大利亞人民,以培養更多高水平的中國音樂人 才。學校大部分教師在中國大陸接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能教授二胡、揚琴、柳琴、啖吶、 古箏、笛子等多種中國民族樂器。學校創辦以來,得到澳華各界的廣泛重視和關懷。中國 駐悉尼總領館曾向學校贈送揚琴、簫、笛等樂器數十件。%澳洲華裔相濟會還在悉尼西區 開辦有11所華文學校及學習班,招收幼兒園至初中各班的學生。
    此外,還有其他社團所辦的華文學校,它們也都已初具規模,以自己的責任和努力為 澳大利亞華文教育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主要有:四邑中文學校,1980年重新開辦,學生有 300多人;悉尼越棉寮華聯會創辦的華文學校,有學生500多人;悉尼中華語文學校,1987 年7月創辦,有學生100多人;墨爾本僑友社創辦的僑友學校,有學生300多人;墨爾本 中華協會創辦的華文學校,有學生300多人;堪培拉華人聯誼會中文學校,1982年創辦, 學校開設6個班,招收各年級的學生,普通話教學,周末上課;中華協會中文學校,1982 年創辦,校長蔡家聲,有學生300多人,采用新加坡教材;天主教亞洲中心,以弘揚中華 文化為宗旨開辦華文學校,招收幼兒園及小學1至4年級學生,分普通話班和粵語班教學; 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華人宗親會辦的華文班,有學生250多名;南澳洲首府阿得雷德中 華會館1972年始開辦華文學校,設有兒童班和成人班,有學生120多人。92
    (三)華人社區創辦的華文學校
    華人社區所辦的華文學校,在起步時就顯得格外活躍。它們是家長們自發籌集人力、 物力和財力創辦起來的。社區家長們充分利用政府多元化民族文化政策,努力爭取政府的 支持創辦華文學校,為社區華人子女提供了良好的華文教育。這類學校的辦學規模往往不 如前兩類華文學校的規模大,但課程設置豐富多樣,具有比較科學的管理。比較著名的學 校有悉尼澳華中文學校和明德中文學校等。
    悉尼明德中文學校現有六個校區,招收幼稚班至高中班的學生。93開設中文、英文、 數學、繪畫等課程。分周六班及平日課后班兩種上課形式。學校以愛心、耐心、恒心、信 心教導學生,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深受社區鄉親和家長歡迎。
    悉尼澳華中文學校,采用最新海外版漢語教材和輔助用書,采用漢語拼音、普通話和 簡體字教學。學校以學生為本,依照新南威爾士州教育部中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不同 的教學內容,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授課,深受家長們好評。94
    澳華中文學校除開設中文課程外,還開設了繪畫、素描、圍棋等課程。另外根據社區 的需要,從新學期始新增設了非華裔背景漢語班、中文速成班(速成班只收15歲以上、 接受能力好的學員)。
    (四) 華人民間文教機構創辦的華文學校
    隨著澳大利亞華人人數劇增,華文教育成為新熱點,為華人服務的民間文教機構也應 運而生,華文教育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類學校在師資、設備方面都不如正規注冊 和社團創辦的華文學校,但在傳承中華文化和滿足澳大利亞對華文教育的需求方面,同樣 功不可沒。其中著名的學校有悉尼啟思中學和兒童藝術學校等。
    悉尼啟思中學全名為“澳洲華人服務社啟思中文學校”,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招收 幼兒班到七年級學生。95 2005年,學校開設了多門不同課程,包括:成人普通話班,兒童 普通話過渡班(給由廣東話轉至普通話班的學生),兒童綜合藝術班等。其下設的悉尼兒 童藝術學校則開辦了芭蕾舞、武術、繪畫、電子琴等課程。學校采用中國暨南大學編印的 《中文》教材,教授普通話、簡體字及漢語拼音。
    悉尼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中文學校1984年8月成立,辦有多個中文班,教材由臺北“僑 委會”支助。此外還設有鋼琴班、普通話班、廣東話班、跆拳班等。96
    (五) 私人創辦的華文學校
    近年來,隨著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和華文的不斷升溫,許多私立學校根據學生和家長的 要求,紛紛開設中文課程。更引人關注的是,還出現了私人創辦的華文學校。在班級管理、 課程設置、甚至教學效果方面,它們也毫不遜色于其他學校。這些學校是澳大利亞華文教 育辦學力量的輔助和補充,是華文教育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墨爾本培華中文學校,由首任校長張偉祥于1992年創立。他到澳大利亞不久,就立 志栽培華裔子弟,使之認識中華文化。創校初期只有80位學生。如今學校已有4所分校, 分布在4個華裔聚居市鎮,共有學生600多人。97全校教師都持有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的“中 文教師資格”。除教授中文外,學校還教授數學、文化藝術等科目。
    (六) 其他華文學校
    將華文學校進行分類,是為了更系統、更條理化地研究澳大利亞華文教育。但是限于 資料的掌握,有些華校暫時還難以對它進行歸類。但這并不影響它們的重要作用。這類名 校主要有:
    悉尼南天中華學校創辦于1993年。學校開始設在南天講堂舊址,只有十多名學生。 現在除了校本部之外,已在悉尼唐人街、北悉尼、好市圍等地先后設立分校,學生人數也 擴增至300多人。98課程方面,學校除開設教育署所規定的中文課外,還增設了快易心算 班、兒童話劇班、合唱班、鋼琴班、二胡班、揚琴班、繪畫班、舞蹈班等興趣才藝班,發 掘兒童天賦,培養文藝興趣。
    墨爾本中文學校創辦于1911年,后來由于“白澳政策”的歧視與迫害造成師資和經費 緊缺曾停辦。1980年重新開辦,有300多學生。99育梅中文學校創辦于1987年,招收小 學一年級至初中班學生,每班15至20人,教學以普通話為主。同時還開設粵語班、中國 國畫班、裱畫班和制作古箏等11個職業訓練班。墨爾本中文學院于1986年創辦,負責 人潘愛賢,學生300多人,采用香港教材
    綜合看澳大利亞五類華文學校,注冊華校和社團創辦的華校規模較大,多數在300人 以上,甚至多達1500人;師資最強,多數教師具有“全澳教師中文資格”或相關資格證 書;經費較充足,可以聘請較優秀的教師和購置先進的教學設備;教研能力較強,采用適 合澳大利亞華裔學習習慣的語言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但是,不論哪類華文學校,這一時期的華文教育都改變了戰前華文學校少、辦學規模 小、學生少、因經費和教師短缺而時辦時停等情況,呈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取 得了矚目的成績:(1)華校數目急劇增多。從戰前的零星幾間發展到1993年的96間,乃 至現在的更多數目。(2)就學人數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多數華校有學生300人以 上,許多華校都設立了好幾所分校或校區,而戰前的華校只有幾十人。(3)師資已有明顯 提高,而且趨于穩定,保障了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許多華校的教師具有“全澳中文資格 證書”或相關資格證書。而戰前華校教師少,主要由報社記者和編輯兼任,大都來自遠離 澳大利亞的香港、中國、新加坡等地,經常不能正常續簽護照,造成學校因缺乏教師而被 迫時辦時停。(4)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高。教學上,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普通話,輔導則 用英語或方言;較多地采用適合澳大利亞的華裔兒童喜于接受的交際教學法。教材方面, 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用了中國大陸專為歐美華文教育所編的《中文》教材和練習冊,并結合 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優化。(5)開設了傳統而又豐富多彩的才藝班,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 的全面發展。除了教授漢語之外,幾乎每所華校都開設了具有傳統特色的民族舞蹈、武術、 書畫、器樂、棋藝等才藝班,使澳大利亞華裔領略中國博大精深、燦爛多姿的中華文化。
    (6)華文教育被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這是華文教育發展中最大、最關鍵的成就,意味 著華文教育將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將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澳大利亞中文教育面臨的問 題還很多。那里迫切需要一套統一的、適合華裔學習心理和習慣的中文系列教材,同時更 加需要一大批精通澳中兩地教育和文化、獲得專業教師資格的人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 方面:
    第一、教材多元化。澳大利亞華人移民的地緣來源具有多元化特征,有來自中國大陸 的、臺灣的、香港的、新加坡的、還有馬來西亞的等等。不同地緣的移民社團所辦的學校, 往往傾向于選擇本社團認同的教材,中文教材因此呈現多元化現象。這些教材側重點不同, 各有優缺點。在描寫自然景觀和敘述社會生活方面,有的與澳大利亞實際情況相差很遠。 而且,很多教材沒有英文注釋,不利于沒有中文背景的華裔兒童學習中文。所以,澳大利 亞華文教育迫切需要一套統一、優化、適合澳大利亞華裔學習和生活習慣的中文教材。
    第二、師資緊缺。隨著華語國際價值的提高和華語的不斷升溫,學習華文的人數大幅 度劇增,華文教師也越來越供不應求。澳大利亞的華人雖多,但能勝任教師工作的卻不多。 好些教師都是兼職,沒有經過專門的教師技能技巧培訓,影響了華文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才能勝任這一工作。最理 想的師資應當是不但精通澳大利亞和亞太兩地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而且具有兩地教師資格 證書。遺憾的是澳大利亞很少這樣優秀的教師。所以,如何迅速培養大批具有中文資格的 優秀教師,是澳大利亞華文教育面臨的一大問題。
    第三、經費不足。除了開辦中文課的公立學校和正式注冊的華校可以得到部分辦學經 費外,社團、社區、民間文教機構和私人所辦的華校,經費都是自籌解決。由于學生繳納 的學費不多,又籌集不到足夠的經費,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校舍的建設、教學設備和設 施的購置和更新、教師的培訓進修等問題日益突出,影響了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以維多利亞州政府的補貼為例,以前政府對每名學生每一年資助38.50澳元,1992年 提高到65澳元,1994年提至70澳元,平均每節課不過50分錢。新南威爾士州就更少了, 一年只有38澳元。血由于經費短缺,學校只能精打細算,教師每堂課僅僅得到十幾元的 交通費,而數倍于授課時間的備課、批改作業、家訪等大量工作都成了義務勞動。教學設 備的添置、教師培訓進修及教學研討活動等更是無法進行。因此,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 應加強與海外華文教育單位的聯系,提供更多更豐富的中文教材、教法、教具、錄音錄像 等資源,甚至為海外華文教學人員開設培訓課程,這將有利于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進一步 發展。
    第四、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習習慣。澳大利亞是英語國家,它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接 近于歐美模式,與亞太地區有很大差別。澳大利亞的小學教育基本上以啟發性的游戲為主, 很少留家庭作業,但是來自亞太地區的教師都習慣“填鴨式”的講授法,這使習慣于澳大 利亞學校生活的學生難以接受,導致很多學生厭倦到華文學校去上課。針對這一情況,需 要教師因材施教和靈活調整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第五、教學語言和文字不統一。教學語言方面,澳大利亞的華文教學存在著普通話、 粵語或閩南語等多種語言上課現象。語言的不統一造成不同方言華裔之間交流相當困難, 使華人社會界限分明、條塊分割,從而也影響了華人社會進一步發展。顯然,方言作為家 庭交流的語言,可以順其自然流傳,但不宜作為華文教育的課堂語言。
    教學文字方面,存在“一文二字”與“一字多音”問題。目前政府辦的華文學校都采 用簡體字和漢語拼音,其他學校仍保留移民前的語言文字使用習慣。中國大陸華人所辦的 學校都采用簡體字教學,來自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所辦的華校大多 采用繁體字;有的認簡寫繁,有的認繁寫簡。拼音也不統一,有的用拉丁字母,有的用國 語注音字母。學校單獨采用哪一種都會引起一些家長的不滿,甚至會被認為具有某種政治 傾向,若兩種都用,又會加重學生負擔。華文教學語言和文字的雙軌制影響和阻礙了華文 教育的發展。
    從堪培拉華人(臺灣)聯誼會中文學校的一則招生廣告中我們可以最原始、最真實地 看到澳大利亞華文教育教學的成績與存在的教材、語言、文字等問題。
    ~~坎培拉華人聯誼會於1982年創辦中文學校,中文教學即為該會核心活動之一。中文學校各年級的 學生一般均跟隨同一個老師按照教科書系列冊學習。中文學校教學語言是國語,教材採用正體中文字 教科書系列一至十二冊。這些教科書及補助作業和有關學習中華語言,文物,工藝,文化,歷史等的 書籍和錄影帶,均由僑委會提供。
    招生班級:共六個班,水平由初級至高級
    上課時間:星期六上午10時15分至12時30分(當地中,小學校開學期間)
    上課地點:Narrabundah College, Corner of Jerrabomberra
    Ave and Captain Cook Cresent
    費用:每學期會員50元,非會員60元
    師資:所有教師均大專以上學歷並有豐富教學經驗
    特點:採用正體字教學,高級班並學簡體字
    聯絡電話:曹華順6125 3980 (w),姜藹君6253 3297 (ah)佃
    這張廣告比較綜合地反映了戰后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成績:(1)招生規模擴大,有6 個班。(2)具有合格的、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3)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課程設置豐富多樣,開設了漢語、文物、工藝、文化、歷史等傳統的中國文化課程。(4) 得到臺灣僑委會的大力支持,僑委會贊助了教材和輔導用書、圖書、錄相帶等。
    同時,也反映出相應的問題:(1)社團辦學,屬于周末補習性質的學校。(2)使用普 通話教學,但使用繁體字,高年級才教簡體字。“一文二字”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從 整個澳大利亞的華文教育來看,“一文二字”造成了華文教育的不統一、不協調,難以實 行統一的考核標準,不利于教育教學的進步和提高。(3)收費很低,僅僅50或60澳元, 如果不能取得政府、社區或社團的資助,經費會很緊張,勢必影響教育教學。(4)沒有固 定的校舍。租用本地公立學院的教室上課。這些問題阻礙著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的進一步 發展。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入侵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貧困破產,龐大的過剩人口無處 容納。同時,澳大利亞的開發急需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華人移民澳大利亞由此開始。
    始于19世紀中期的排華暴力和排華法案及稍后的“白澳政策”使澳大利亞華人深受 歧視和迫害,導致澳大利亞華人人數日益減少。華文教育也因此晚至20世紀初才出現, 而且學校規模小,學生人數少,教師少,經費不足,時辦時停,發展緩慢。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1966年起澳大利亞逐步廢 除“白澳政策”,引發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華文教育也隨之蓬勃發展,呈現新的特點: 華文學校數量增加、辦學力量多元化、招生規模擴大、師資相對穩定、經費增多、課程豐 富多樣。但是,“兩教一資”問題——教師、教材和資金問題仍然突出。
     
    附錄1: 戰前澳大利亞華文學校一覽表
    創辦時間 校名 地點 創辦人 學生人數 備注
    1909 年 中華蒙養小學堂 悉尼 保守派、華商 20 1914、1926年停辦
    1913 年 光華學堂 悉尼 共和派、華商 1915、1925年停辦
    1931 年 華僑學校 悉尼 國民黨 數十人
    1925 年 華僑夜學. 維多利亞 國民黨 50—60 1928年停辦
    1909 年 漢文半夜學堂 墨爾本 共和派、華商 30 1914年停辦
    1931 年 墨爾本中文學校 墨爾本 中國領事館 數十人
    另:中國國 民黨員在塔布提、奧克蘭和拉包爾等地也建立了華文學校。
    根據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和張興漢、劉漢標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整理。
     
     
    附錄2:
    戰后澳大利亞華文學校一覽表
    根據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和張興漢、劉漢標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整理。
     
    第二章新西蘭華文教育
    “新西蘭”(New Zealand)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南島、北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南、 北兩島由庫克海峽相隔。國土面積27.0534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人 口 415.4萬(2006年11月),其中歐洲移民后裔占78.8%,毛利人占14.5%,亞裔占6.7%。 據新西蘭政府200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新西蘭華僑華人總數為10. 4萬人,居新西蘭第 三大民族,華語是第三大語言。勺“ 2007年4月19日新西蘭統計局公布的2006年人口普 查分析報告新西蘭華人人口為14.8萬人80%的華僑華人聚居在奧克蘭、首都惠靈頓, 南島的基督城也較集中。新西蘭的官方語言為英語、毛利語。7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 和天主教。1°6
    中國與新西蘭自1972年12月22日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兩國領導人保持 了頻繁的互訪與接觸。目前中國是新西蘭第四大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地。 1997年8月,新西蘭在西方國家中率先與中國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雙邊市場準入問題 達成協議。2004年4月,新西蘭政府正式承認中國已經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成為第一個與 中國開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西方國家。1°7
    新西蘭是中國岀國留學第五大目的國,中國是新西蘭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2003年 10月,胡錦濤主席訪新期間,雙方簽署了相互承認高等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協議。截至2005 年11月底,在新西蘭的中國留學生約4.4萬多人新西蘭是中國人留學移民的新熱點。
    第一節新西蘭華人概況
    新西蘭是個移民國家,但是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相比,新西蘭國土面積最小, 人口最少,獨立最晚(1907年),移民開發也最晚。
    一、戰前新西蘭的華人移民
    (一)戰前新西蘭華人移民的歷史背景
    19世紀60年代,澳大利亞各地金礦產量下降,同時各地不斷發生排華風潮,華人生 命財產得不到保障。I860年新西蘭南島發現金礦,于是大批華工轉赴新西蘭,華工成為新 西蘭淘金隊伍的主力。1866年,首批12名華工應招到達新西蘭,第二年年底華工人數達 到1219人,1871年增至2 644人,1874年達4 816人。険1881年新西蘭的華人總數達 5 004人。勺"東南岸城市達尼丁最盛時期曾有華工4 215人。仆
    最初新西蘭的華工主要從澳大利亞轉來,后來直接從廣東招聘。當時許多歐洲籍工人 因金礦收入不多相繼離去,華工在被棄置的礦區辛苦勞作。由于大批華工的到來和辛勤勞 動,東南岸城市達尼丁迅速發展,成為南島的商業中心。華工為開發新西蘭西岸的格雷默 斯金礦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除了淘金業之外,早期新西蘭華人還從事果菜種植、木匠、 小販、餐飲等行業,他們收入微薄,生活艱辛,為新西蘭的開發作出了很大貢獻。
    (二)“白新政策”與華人移民
    隨著新西蘭華人人數迅速增多,排華思想逐漸興起,認為華人賤價出賣勞動力,使工 人生活水準降低;華人帶來傳染病,危害白人健康;華人皆為單身男子,有雞奸與誘奸少 女的嫌疑;有色人種比白色人種低劣等。19世紀80年代,新西蘭經濟不景氣,一些反華 政客借機嫁禍于華人,向國會提出排華法案。
    1881年新西蘭國會通過了《中國移民限制法案》,即所謂“白新政策”。規定每10噸 船位限載華人一名,每名華人入境須納人頭稅10磅。1888年,新西蘭經濟不景氣達到頂 峰,加上害怕被美國與澳大利亞排斥的華工轉移到新西蘭,新西蘭國會又提出了《中國移 民補充法案》,規定每100噸船位限載華人一名,每名華人入境仍須納人頭稅10磅。1896 年,又增訂了《中國移民補充法案》,規定每200噸船位限載華人一名,每名華人入境須 納人頭稅提高到100磅。"2 1899年新西蘭頒布的《移民限制法》又增加了 “語言測驗”。 法令規定:任何移民,不論民族膚色,除非得到政府許可,必須通過“語言測驗”,即以 歐洲文字填寫入境申請表,并且指出不給華人出具公民證書。1907年,新西蘭又通過了《中 國移民補充法案》,規定華人入境必須能誦讀100字以上的一段英文,由關稅人員選定與 裁決,人頭稅與船只噸位載重的限制照舊不變。1908年新西蘭內政部決定不再把華人歸化 為公民事件向內閣呈請批準,所以直到1952年的40多年間,沒有一個華人正式成為新西 蘭公民。之后新西蘭還陸續頒布了限制條件更加嚴格的《中國移民法案》。
    “白新政策”不但限制中國人入境,還限制華僑經營工商業,掀起排華運動,在礦區 甚至發生過白人燒毀華僑房屋,殺害無辜華僑的慘案。“白新政策”期間,新西蘭華人逐 漸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1899年新西蘭有華人3 263人,1902年減至2 570人,到1916 年,華僑人數降至2 147人(其中男2 017人,女130人)o 11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新西蘭犧牲了大批青壯勞動力,戰后需要大量勞動力恢復生產, 因此新西蘭政府開始有條件地準許華人入境。20世紀30年代準許僑眷抵達新西蘭團聚, 1938年廣州被日軍占領后,在香港避難的僑眷(249名婦女、244名兒童)獲準去新西蘭 投靠親戚° 1936年給一切亞洲移民領取養老金的權利;1938年頒布社會安全法案,使 華僑也能夠享受種種社會福利;1944年新西蘭政府取消了中國人入境的人頭稅和按船只噸 位限制入境人數的規定;1947年新西蘭政府決定給予五種中國僑民以永久居留權。
    二、戰后新西蘭的華人移民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地位不斷提高,新西蘭政府逐步廢除 T “白新政策”并頒布了新移民法,允許華人申請直系親屬及非直系親屬到新西蘭定居并 加入新西蘭國籍,在當地出生的華人子女自然具有新西蘭國籍。這些措施使當地華人不斷 增加。1971年達到12 818人。1972年中新建交后,新西蘭華人人數增長較快。1986年新 西蘭華僑華人人數為19 494人。’佃
    1987年新西蘭政府頒布移民新法案,被譽為劃時代的移民政策,其核心是把新移民的 選擇標準建立在申請者個人條件的基礎上,而與申請人的膚色、國籍、或種族無關。從此 掀起了華人移民新西蘭的熱潮。1991年新西蘭頒布了修正后的投資移民條件后,更加吸引 了中國大陸、港臺和東南亞地區的一些投資移民,使新西蘭的華人人數激增,1996年上升 至81 312人,1999年更是達到10萬人。伍 據新西蘭統計局2007年4月19日公布的2006 年人口普查的分析報告,目前新西蘭華人人口為14. 8萬人。1門
    與戰前相比,戰后新西蘭華人移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了很大提高。隨著華人人 口的迅速增長,華人經濟實力也不斷增強。特別是以商業移民或技術移民出國的新華僑華 人在國內已有很好的資金和知識基礎,移民新西蘭后,融入當地社會的時間比較短,擇業 和發展的機會比較多,創業的起點比較高。他們中很多人已在新西蘭經濟界或文化界嶄露 頭角或擔任要職。例如,奧克蘭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 Tony Tay集團是就是華人經營的企業, 2006年8月它與新西蘭Waitakere市政府在Henderson聯手打造大型影視基地 被譽為 “南太平洋上的好萊塢”,是南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影視建設項目。在聯合建設和經營過程 中,華人經營的企業Tony Tay集團持有55.5%的股份。另外,覆蓋全國的中華電視網、全 天候24小時廣播的AM990電臺、《東方時報》、《自立快報》等文化行業也都是華人移民主 辦的企業。
    華人人口迅速增長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政治地位也不斷提高。華人越來越受 到新西蘭政府重視。每年中國農歷新年,新西蘭政府都為華人舉行農歷新年慶祝酒會。2004 年2月11日晚在惠靈頓議會大廈舉行的酒會上,總理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為100 多年前征收華人人頭稅的問題公開道歉。她說:“只針對華人的不公正的立法曾經給早期 華人移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幸,早期政府的歧視性移民政策也拆散了許多家庭ow 118她 還在會上宣布政府設立500萬新元的基金,以資助新西蘭華人歷史研究,保護華人文化和 語言,提高公眾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還將為新西蘭所有學校提供關于早期華人移民的 資料,更好地保護位于南島奧塔哥中部的重要早期華人遺址。這些措施表明了新西蘭政府 保護華人社會地位和歷史地位的決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華人參政議政的意識也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華人在政府部門擔任要職,至今已經有 兩位華人當上了國會議員。1997年3月19日,黃徐毓芳成為新西蘭歷史上第一位華人國 會議員。她在新西蘭國會首次演講時說:“盡管華人移民新西蘭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但 在通往國會的道路上,卻充滿了血淚、辛酸和堅定的決心”,“我們不愿做沉默的羔羊,我 們決不忍受種族偏見的歧視……,我將矢志推動“一個國家、多元文化、分享共同價值觀 念”。1伯她的話道出了所有華人的心聲,反映了華人政治意識的增強。2004年12月又一 華人——王小選當選為國會議員,他是新西蘭議會歷史上第一位大陸背景的新移民議員。 他說:“華人積極議政參政,能夠通過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意味著華人的力量在逐漸地加 強。” 120兩位華人當選為國會議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一代華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第二節戰前新西蘭的華文教育
    新西蘭華文教育的興起與基督教會是密不可分的。20世紀早期為了方便傳教和幫助華 工,新西蘭基督教會曾派牧師到廣州學習中國語言,并建立教會學校和醫院。白鶴洞的真 光教會學校和江村的普惠醫院創建于這一時期。“二戰”結束后,教會會員又幫助僑眷到 新西蘭與親人團聚居留。所以,基督教會與華人的感情頗深,華人基督信徒日漸增多,華 人傳教士和華人教會相繼出現,惠靈頓圣公會和惠靈頓浸信會就是當時成立的兩個華人教 會。它們的活動除了宗教活動外,還舉辦中文補習班,教育華人青少年學習中文,成為新 西蘭早期的華文教育。
    戰前新西蘭的華文學校主要有:惠靈頓浸信會中文學校,設在浸信會教堂,每星期三 講授中文。華人圣公會中文學校,總部設在圣公會禮堂,分校設在下哈特區,學生為學齡 前兒童,教師由華僑華人義務擔任。坎特伯雷華聯支會中文學校,校址設在支會會堂,學 生為學齡前兒童,每周日上課,教師由華僑華人義務擔任。從這幾所華校可以看出戰前新 西蘭華文教育的特點:學校很少,宗教組織或社團辦學;教師講課是義務勞動;學生主要 是學齡前兒童;補習班性質,非全日制教學。
    戰前新西蘭華文教育發展非常緩慢,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當時中國國內艱難 動蕩的時局和弱國弱民的國力,無以保護海外的子民和支持華文教育的發展;二是''白新
    政策”的影響。與澳大利亞相比較,新西蘭的《中國移民法案》更苛刻。其規定的船位 限制從每100噸1人,增加到每200噸1人;人頭稅從每人10磅增加到100磅;語言測 驗須誦讀100字的英文。121而澳大利亞的《移民限制法案》規定的船位限制只是從每10 噸1人,增加到每50噸1人;人頭稅從每人10磅增加到30磅;語言測驗只須誦讀50字 的英文。⑵對華人入境的嚴格限制,使新西蘭本就不多的華人人數日益減少,甚至出現 負增長。1899年新西蘭有華人3 263人,1902年減至2 570人。到1916年,華僑人數降 至2 147人(其中男2 017人,女130人)0 123華人人口稀少,導致對華文教育的需求不 強,華文學校因此缺乏充足的生源。而且,“白新政策”不但限制華人入境,還限制華人 經商,嚴重阻礙了華人經濟、華人社會的發展,致使華人生存艱難,華文學校缺乏必需的 經費、穩定的師資和足夠的生源,影響了戰前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戰后新西蘭的華文教育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與新西蘭兩國關系逐步發展,特別是1978年 中國改革開放和1987年新西蘭頒布新移民法之后,新西蘭掀起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 華人不斷增多,華文教育也隨之發展。
    一、戰后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
    戰后初期,新西蘭政府雖然逐步放寬了對華僑華人入境的限制,但仍然保留了繳納保 證金、只能擔任副職、限制年齡、身體無疾病等條件,所以在公布1987年新西蘭移民法 前,華人總人數還不到2萬人,華文教育發展的步伐并不大。124但各大僑區仍然陸續辦 起了一些中文補習班。這一時期的華文學校主要有:屋侖華僑義校,由屋侖華僑會所于1968 年創辦,除了教授中文之外,還組織戲劇、舞蹈、書畫、武術、舞龍、舞獅等活動以傳承 推介中華民族文化。必奧克蘭華僑會所中文學校,創辦于1963年,校址設在華僑會所會 堂內,學生為學齡前兒童,假日免費教授華文及太極拳等。教師由華僑華人義務擔任。惠 靈頓華僑文化體育中文學校創辦于1977年,校址設在中心大廈,主要招收學齡前兒童, 每周1至周5上課,教師由華人義務擔任。與戰前相比較,這一時期的華文學校并沒有太 多變化,幾乎還保留著戰前的特征:學校很少,社團辦學,教師講課是義務勞動,學生主
    要是學齡前兒童,周末性質學校。但是,在教學安排方面, 文,還增加了課外活動。如舉辦戲劇、舞蹈、書畫、武術、 統文化活動。這是這一時期華文教育的一大進步。
    1987年新西蘭頒布新移民法,1991年頒布新的投資移民法,再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的 擴大和深入,20世紀90年代后,華人新移民大量涌入新西蘭,掀起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 潮,催生了眾多華校興起,華文教育得到很大發展。
    新西蘭政府鼓勵發展華文教育。雖然華文教育還未被納入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但是 全國各中小學已把中文課作為選修課,前幾年各大學紛紛開設中文系,并把華文列為計算 學分的課程。126 1994年制訂了《漢語課程大綱》,在全國通行使用。新西蘭教育部1998 年將漢語(華文)列入全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外語考試科目。從2000年開始,漢語(華文)正式 列入新西蘭的中學會考而成為外語考試科目。⑵
    新西蘭華文教育的辦學力量除了早期的華人社團外,新移民也辦起了一些華文學校, 不僅教習中文,還舉辦書畫、象棋、舞蹈、武術、戲劇等民族文化興趣班。另外,還出現 了家庭中文補習班這一華文教育新形式。這一時期著名的華文學校主要有路易•艾黎中文學 校、奧克蘭柬埔寨華裔康樂互助會中文學校、惠靈頓中文學校和新華中文學校等。
    路易•艾黎中文學校創辦于1990年,位于惠靈頓,是新西蘭最大的中文學校。現任校 長金強富。金強富早年從事教育,居新西蘭多年,深感當地華僑華人希望孩子學習中華文 化的強烈愿望,遂在基督城創辦了 “路易•艾黎中文學校”。學校經過17年的發展,現在已 有40多個班,學生500多名,不僅有華人,還有不少亞裔、歐裔和當地人。128
    學校除了開辦中英文課程,還寓教于樂,舉辦和參加各類活動,傳播中華文化。例如, 經常舉辦中國畫比賽、中國象棋和圍棋比賽;連續多年參加基督城政府舉辦的文化節慶和 文藝演出活動,獲得很高贊譽;多次派學生參加中國國務院僑辦舉辦的國際華人少年作文 比賽,并取得優異名次。
    路易•艾黎中文學校的辦學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學校除了收取學生少量學費外,校長、 教員的工資和校舍都由當地政府資助。同時,中國僑務部門和駐新西蘭領館也給予了很大 的支持和幫助。但是,目前,路易•艾黎中文學校還不是全日制學校。
    另外,新西蘭還有以下著名的華文學校:奧克蘭柬埔寨華裔康樂互助會中文學校,有 學生約300人;惠靈頓中文學校,有學生約200人;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有6個教學班, 學生約100人。129這些學校每周教學時間約2小時,按照學生的中文程度從低至高分為 多層次班級。為了讓兒女對中華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很多華人家庭都愿意送子女到 中文學校接受教育。除了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有專職教師而且具有國外教育學碩士學位之 外,其余華校的教師大多由中國新移民義務兼職。
    與戰前相比,戰后新西蘭的華文教育有了很大變化,取得了較大成績:(1)學校增多, 辦學規模擴大。例如,“路易•艾黎中文學校”有40多個班,學生500多名,較小規模的學 校也有100多人。Do(2)辦學力量呈現多元化。除了華人社團辦學,新移民也辦起了華 文學校。(3)辦學經費開始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爭取到了政府每年給 予三分之一辦學經費的撥款,路易•艾黎中文學校除了收取學生少量學費外,校長、教員的 薪水和校舍都由當地政府出資幫助。⑶(4)師資素質增強。出現了專職中文教師,而且 好些教師具有國外教育學碩士學位。(5)學生來源多元化。不僅有華人,還有不少亞裔、 歐裔和當地人,還出現了中外同學、老少同堂現象。(6)注重琴棋書畫拳等中國傳統文化 的教育培養。學校不僅教習中文,還舉辦書畫、象棋、舞蹈、武術、戲劇等民族文化的興 趣班。(7)實行開放教學。學校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和國際比賽,鼓勵文藝活動走出校門走 向社會,在開放與競爭中不斷進步。另外,還出現了家庭中文補習班這一華文教育新形式。
    同時也存在較大問題:華人是新西蘭第三大民族,華語是第三大語言,但是華文教育 目前還游離于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之外,難以得到政府的統籌管理、師資培訓和經費資助, 影響了新西蘭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缺乏統一的教學語言、文字和雙語教材。各個學校自選教材,使用的教材各不 相同,大大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華人社團興辦的學校大多采用港臺教材,使用普通話 和粵語、繁體字教學。新移民辦學大多采用國務院僑辦提供的教材,使用普通話、簡體字 和漢語拼音教學。然而這些教材大都沒有英漢雙語編寫,不適合不懂華文的新西蘭華裔兒 童學習中文。
    第二、缺乏穩定的專業師資。擔任華文教學的教師,很少具有中文教師資格,大多數 是剛到新西蘭的華人新移民,把教學當成臨時的過渡性工作,一旦找到合適的職業,就會 很快離開學校。而且,從上面介紹的學校來看,大多數學校的教師都是義務兼職,很少穩 定的專職華文教師,這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較大的隨意性和波動性,不能保障教育教學工 作的順利開展。
    第三、缺乏充足的辦學經費。華人社團辦的中文學校經費由社團自籌,能夠勉強應付。 新移民辦的學校的中,除了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基督城的路易•艾黎中文學校等少數學校 爭取到當地政府的部分經費支持外,多數學校每學期收取的100紐幣學費大多無法平衡日 常開支。®缺乏經費給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很大障礙,制約了華文教育在新西蘭的 發展。
    第四、華文教育至今未納入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是否將華文教育納入本國的國民教 育體系,是一國對華文是否真正接納的重要標志,反映了一國對華文的真實態度。全國政 協委員、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偉超認為:“華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納入當地國 民教育,由當地政府和社會來解決”。①華文教育至今未納入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難 以得到政府統籌劃撥的專項教育經費、師資調配及相關培訓等。目前,大多數華文學校都 面臨教師、教材、資金的嚴重短缺問題,從根本上束縛了華文教育在新西蘭的進一步發展。 二、戰后新西蘭華文教育發展的原因分析
    (一) 新西蘭寬松的移民投資政策和多元化民族文化政策,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前提
    戰后,新西蘭政府逐步廢除了 “白新政策”,對中國移民入新實行寬松友好的移民政 策,使華人移民不斷增加。1987年新西蘭頒布新移民法,1991年頒布新的投資移民法。 與此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入。因此,90年代后,華人新移民大量涌入新西 蘭,成為新西蘭第三大民族。I"華人人數的急增,以及在異國他鄉萌生的強烈民族感情 和民族身份認同,催生了眾多新西蘭中文學校的興起,促進了華文教育的發展。辦學力量 除了早期的華僑社團外,新移民也辦起了一些中文學校。
    新西蘭是個多民族并推行多元文化的國家。由于中新貿易日漸密切,政府對開展華文 教育持鼓勵態度。前幾年各大學紛紛開設中文系,將中文列為計算學分的課程。1999年起, 新西蘭將中文作為全國中小學的選修課。各華文學校正對教材教法加以改進,努力提高師 資的水平和教學效果,力爭使華語、華校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些措施對于當地華文教育 的進一步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方面,得益于新西蘭的多元文化政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藏文化節”、“北 京文化節”等在新西蘭舉行,以及中央電視臺第9頻道正式在新西蘭開播,中國文化向新 西蘭展示了巨大魅力,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激發了華人求學辦學的巨大熱情,為華文 教育在新西蘭的發展營造了積極良好的條件。
    (二) 新西蘭與中國雙邊關系的順利發展,兩國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重視,促進了華文 教育的發展
    中國與新西蘭自1972年12月22日建交后,雙邊關系發展順利,兩國領導人保持了 頻繁的互訪與接觸。改革開放以來,中新文化交流與合作領域不斷拓寬。2001年,國務院 新聞辦副主任李剛、西藏自治區副主席次仁卓嘎訪問新西蘭,主持首屆“西藏文化周”。 2002年9月,北京市政府和惠靈頓市政府在新西蘭聯合舉辦“北京文化節”。2005年8 月,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訪新,雙方簽署《中新兩國廣播電影電視合 作安排》,中央電視臺第9頻道正式在新西蘭設立。這些措施對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產 生了積極影響。
    教育方面,中新兩國從1974年開始互派留學人員。1998年6月,新西蘭政府宣布,
    增加中國自費赴新留學生名額至4000名。1999年10月,新西蘭取消對中國赴新留學生的 名額限制。目前,新西蘭是中國出國留學第五大目的國,中國是新西蘭最大的留學生來源 國。2002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訪新,會見新西蘭教育部長馬拉德,與新教育部秘 書長范斯簽署了《中新關于教育與培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2005年11月,教育部章新勝 副部長與新西蘭教育部秘書長蘇維共同主持召開“中新教育交流聯合工作組第五次磋商會 議”。2003年10月,胡錦濤主席訪新期間,雙方簽署了相互承認高等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協 議。截至2005年11月底,在新中國留學生約4萬多人。山雙方高層對教育的重視,推動 了新西蘭華文教育的快速發展。
    在新西蘭,由于新中貿易日漸密切,政府對開展華文教育持鼓勵態度。前幾年各大學 紛紛開設中文系,并將中文列為計算學分的課程。1999年起,新西蘭還將中文作為全國中 小學的選修課。各華文學校正對教材教法加以改進,努力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效果,培養 力爭使華文教育納入國民教育教育體系。這些措施對于新西蘭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起了 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方面,成立了國家對外漢語辦、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等中央級國家機構負責包括澳 大利亞在內的海外華文教育的領導和研究;在地方,設有廣東僑辦、江蘇僑辦、福建僑辦 等各省僑辦,對海外華文教育進行考察、調研。各級僑網都辟有華文教育專欄,介紹海外 華文教育的發展狀況。還有暨南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北京華文學院等教研單位具 體負責華文教育的研究工作,并為海外華文教育輸送高素質的專業師資。受國務院僑辦委 托,北京華文學院根據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總體情況,編寫了《漢語》教材,供漢字文化圈 國家的華文學校使用;暨南大學根據歐美、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的周末學校情況編寫了《中 文》教材,供歐美、大洋洲等國家華文學校使用。這些教材使用情況總體反映不錯。
    在國家領導人倡導和關心下成立的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成立兩年來致力于推動華文 教育發展,做了很多具體工作。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偉超介紹, 基金會目前已經收到海內外熱心人士的一批捐款,也爭取到了國家的優惠稅收政策。基金 會去年組織了幾次海外華裔青少年文化尋根活動,增進了他們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和 認同。另外還舉辦了多期培訓班,讓幾百位華文教師得到深造。2007年,基金會對于師資 培訓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將繼續在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設立華文教師學歷培訓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偉超在“全國兩會”上還提出建議:國 家繼續加大投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調動各界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拓展海外華文教 育事業,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1%
    總之,中、新兩國政府對華文教育的重視,為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制度性、 實質性的保障。
    (三)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提升了華文的價值,激發了新西蘭對 華文教育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不但解決了世界上時候五 分之一,即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已經基本達到小康水平,正在向中等發 達國家水平邁進。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世界經濟普遍疲軟低迷,中國經濟卻持續穩健發 展。中國經濟活力的不斷增強和它帶來的巨大的投資和消費市場,吸引了新西蘭眾多商家 前往中國,引起了對溝通中新的華語人才、雙語人才的大量迫切需求,極大地提高了華語 的價值,進而促進了華文教育的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巨大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上升。聯合國安理會中國常任理事國 的身份與作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中中國的重要角色、朝核六方六輪會談 中國斡旋的努力與成效、中國“和平與發展”及“和諧世界”的聲音等,無不向世界宣告 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無不向世界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讓世界矚目中國、了 解中國、接近中國,提高了華文的國際地位和價值,增進了新西蘭華人對華人身份的認同, 促進了華文教育的發展。
    (四) 華商經濟與華人社會的發展,是新西蘭華文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和后盾
    戰后,新西蘭政府逐步廢除了“白新政策”,使新西蘭華人移民不斷增加。1987年新 西蘭頒布新移民法和1991年頒布新投資移民法之后,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 入,華人新移民大量涌入新西蘭,成為新西蘭第三大民族。⑷年輕一代的華人大都受過 高等教育,他們或者是攜資可觀的商業移民,或者是專業過硬的技術移民,或者是留學生 轉換身份成為當地居民,或者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家庭團聚移民。與戰前的華人移民相比, 年輕一代華人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地位有了很大提高。隨著華人移民人口的迅速增長和華人 經濟地位的提高,新西蘭華人社區和華文教育也得到較快發展。
    從下面這則關于新西蘭華商的報道中,可以看出華商經濟、華人社區與華文教育之間 的良性互動關系。
    據新西蘭《鏡報J〉2006-08-01以“華人地產巨子主導新西蘭'南太平洋好萊塢'工程” 為標題的新聞報道,新西蘭Waitakere市政府將與奧克蘭最大的房地產商Tony Tay集團, 在Henderson聯手打造大型影視基地。這個被譽為“南太平洋上的好萊塢”的項目,將是南 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影視建設項目。在聯合建設和經營過程中,華人經營的企業Tony Tay集 團將持有55.5%的股份,Waitakere市政府持有45.5%的股份
    TonyTay集團是奧克蘭最大的房地產商之一,作為華人經營的企業,此次再出大手筆, 讓整個華人社會精神為之一振。Tony Tay集團負責人表示,對自己的華人身份感到驕傲, 對中國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集團取得今日的成就全部仰賴于此,也因此不被西方人士看 低。他說,影城建設和經營是集團1989年成立以來所建設的大工程之一,與以往純粹的 商業經營不同的是,這一工程與國家利益關聯起來,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同時 能夠更好地回報社區。曲
    上述報道反映了新西蘭華商的經濟實力與成功、華人對華人身份的積極認同和發展華 人社區的積極態度。新西蘭華文教育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社團辦學,幾乎每個社團都辦有中 文學校,主要經費也由社團提供。因此,新西蘭華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華人社團和華人 社會的發展,也促進了華文教育的發展。華商經濟與華人社會的發展是華文教育發展的經 濟基礎和后盾。
    始于19世紀中期的澳大利亞排華運動及稍后的“白澳政策”使澳大利亞華人深受歧 視和迫害,華人于是轉赴新西蘭。在新西蘭,華人同樣難逃“白新政策”帶來的厄運。由 于“白新”政策的殘酷迫害,新西蘭華人人數日益減少,華文教育也因此晚至20世紀初 才出現,而且學校規模小,學生人數少,教師少,經費不足,時辦時停。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新西蘭逐步修改了《中國 移民法案》,引發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華文教育也隨之發展。,這一時期的華文學校數 量多、辦學力量多元化、招生規模擴大、師資相對穩定、經費增多、課程豐富多樣。但是, 新西蘭華文教育目前還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兩教一資”問題——教師、教材和資金 問題仍然突出。
    附錄1: 戰前新西蘭華文學校一覽表
    創辦時間 校名 地點 創辦人 學生人數 備注
    浸會中文學校 惠靈頓 浸信會 宗教團體辦學
    華人圣公會中文學校 惠靈頓 華人圣公會 宗教團體辦學設1分校
    坎特伯雷華聯支會中文學校 基督城 坎特伯雷 華聯支會 社團辦學
    資料來源:根據張興漢、劉漢標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整理。
     
    附錄2: 戰壁文學校一覽表
    創辦時間 校名 地點 創辦人 學生人數 備注
    1963 年 奧克蘭華僑會所中文學校 奧克蘭 奧克蘭華僑會所 社團辦學
    1968 年 屋侖華僑義校 奧克蘭 屋侖華僑會所 社團辦學
    1977 年 惠靈頓華僑文化體育中文學校 惠靈頓 惠靈頓華僑文化體育中心 社團辦學
    1990 年 路易•艾黎中文學校 惠靈頓 金富強 500 私人辦學
    40多個班
    惠靈頓中文學校 惠靈頓 200
    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 惠靈頓 100 6個教學班
    柬埔寨華裔康樂互助會 中文學校 奧克蘭 300 社團辦學
    資料另 乞源:根據張興漢、劉漢標編著: 《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和中 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http://www.chinaciw.com.cn/ 整理。
    第三章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比較與前景展望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大洋洲的兩個主要國家,毗鄰而居,兩國社會制度和文化相似, 兩國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較大,澳大利亞有華人56萬,139新西蘭近15萬。140華人是 澳大利亞第二大民族,是新西蘭第三大民族。華語是澳大利亞第二大語言,是新西蘭第三 大語言。通過對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進行比較研究,找岀共性,發現差異,可 以更清楚、更深刻地認識兩國華文教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從而促進華文教育在澳、 新兩國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節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比較
    一、 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
    戰前,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都曾頒布排華法案,造成華人移民日益減少,華文教育 發展緩慢。1855年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頒布第一個《移民限制條例》,隨后各州紛紛效 仿,排華浪潮不斷升級。1901年,澳大利亞獨立后,實行“白色澳洲”政策,由排華擴大 為排除所有有色人種。1881年新西蘭國會通過《中國移民法案K 1907年新西蘭獨立后, 由排華擴大到所有有色人種,實行“白色新西蘭”政策。在“白澳政策”和“白新政策” 期間,兩國華人人數不斷下降,甚至岀現負增長,華文教育也相應發展緩慢。這一期間, 兩國的華文學校少,辦學規模小,學生少,教員少,而且時辦時停。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澳、新兩國先后廢除了“白 澳”和“白新”政策,引發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華文教育也隨之發展。1966年澳大利 亞宣布廢除“白澳政策”,1979年澳大利亞實行新移民法和多元文化政策,1989年頒布《反 歧視修訂法案》;1987年新西蘭頒布新移民法、1991年頒布新投資移民法和多元文化政策。 隨著這一系列進步措施的實施,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澳、新兩國華人人 數急劇增多,華文學校迅速發展,辦學力量、辦學規模、師資和教學質量等都有了很大改 善和提高。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經歷了大致相同的發展歷程,影響其發展的主 要因素和各個階段表現岀來的特征也都大致相同。
    二、 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的辦學力量
    社團是兩國華文教育辦學的主要力量。在澳大利亞,社團辦學占了華文學校總數的三 分之二。⑷在新西蘭,華人社團也大都辦有中文學校。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 的主要辦學力量有宗親社團、宗教社團、綜合性社團等各種性質的社團和文教機構,辦學 經費主要由社團資助。例如,宗教團體辦學的有:澳大利亞的天主教亞洲中心中文學校、 新西蘭的華人圣公會中文學校等;宗親社團辦學的有:澳大利亞的悉尼華文學校由僑青社 創辦,四邑中文學校由廣東的四邑人(新會、臺山、開平、恩平)社團——四邑會館創辦 等;綜合性社團辦學的有:澳大利亞的堪培拉華人聯誼會中文學校,新西蘭的屋侖華僑義 校和奧克蘭華僑會所中文學校等;文教機構辦學的有:惠靈頓華僑文化體育中心中文學校, 悉尼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中文學校等。
    政府也是辦學的重要力量。澳大利亞已經把華文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每年都有 專門的款項用以開展華文教育工作。政府投入了大量經費,在公立中小學、大學開設中文 課程,還建立了中文研究與管理機構專門研究中文教育,以保證中小學、大學中文教育的 質量。1993年,制定了《全國中文課程規劃》,作為全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指導綱領,并 編制了一套題為《中國通》的輔助教材,在全國范圍內使用。還實行了 VCE證書制度。 在新西蘭,雖然華文教育還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但是辦學經費開始得到政府的支持。 例如,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爭取到了政府每年給予三分之一辦學經費的撥款,路易•艾黎中 文學校除了收取學生少量學費外,校長、教員的薪水和校舍都由當地政府出資幫助。m2
    由于澳、新兩國對華文和華語人才的需求急增,辦學力量除了華人社團之外,新一代 移民也辦起了華文學校。例如,從事教育的金強富先生1990年在惠靈頓創辦了新西蘭最 大的中文學校——路易•艾黎中文學校,張偉祥1992年創立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培華中文學 校等都是新一代移民創辦的華文學校。新的辦學力量的出現,體現了澳、新兩國華文教育 辦學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三、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面臨的問題——“兩教一資”問題
    教材、教師和資金問題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目前共同面臨的緊迫問題。 隨著中澳、中新雙邊關系的順利發展,澳、新兩國對精通中澳、中新雙語人才的需求倍增, 兩國華文教育的教材、教師和資金等問題也隨之顯得格外突出。
    澳、新兩國華人移民地域來源的多元化,導致兩國華文教育使用教材、語言和文字的 多元化。有的學校使用中國大陸編的《中文》教材,有的使用臺灣“僑委辦”編的教材, 有的使用新加坡、香港的教材等等。相應地,在教學語言上,有的使用普通話,有的使用 粵語、閩南語、潮汕語等方言教學;在文字使用上,有的使用中文簡體字,有的使用繁體 字。各個學校使用教材、語言、文字的不同,造成了 “天鵝、梭子魚和蝦拉大車”的局面, 各方都竭盡全力,卻由于用力的方向不同,使得華文教育這輛“大車”難以前行。澳、新 兩國都迫切需要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統一的教材,也需要教學語言文字的統一。
    師資方面,隨著華語“升溫”和對華文的急需,兩國華文教育在師資方面面臨短缺困 境。具有中文專業教師資格的教師或對外漢語教師資格的教師不多,大多數學校的教師都 是義務兼職,或是臨時兼職,很少穩定的專職華文教師,這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較大的隨 意性和波動性,不能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提高。
    資金方面,隨著入學中文學校人數的急劇增加,澳、新兩國華文教育原本面臨的辦學 經費不足問題也愈加突出。澳大利亞華文教育雖然被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但是劃撥的統 籌經費與需求比較起來,還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在華文教育還沒有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的新西蘭,這一情況顯得尤為嚴重。華人社團辦的中文學校經費由社團自籌,以前能夠勉 強應付。但是,隨著入學人數劇增,自建、租用的校舍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需要,教材、 教學設施急待購置和更新,師資急需專業化,教師在中文學校義務兼職、臨時兼職等情況 也急需改善。在新移民辦的學校中,這些問題更為嚴峻,除了少數學校爭取到當地政府的 部分經費支持外,多數學校每學期收取的學費大多無法平衡日常開支,給學校工作的正常 開展帶來很大障礙。所以,經費短缺以及由此帶來的校舍、設備、師資等問題,制約了華 文教育在澳、新兩國的發展。澳、新兩國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待于辦學經費瓶頸的 突破。
    四、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的顯著差異——是否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新西蘭國土面積為27. 0534萬平方公里,人口 415.4萬(2006年11月),新西蘭華人 總數為10. 4萬人,居新西蘭第三大民族,華語是新西蘭第三大語言。⑷另據新西蘭統計 局2007年4月19日公布的2006年人口普查分析報告,新西蘭總人口為41& 106萬,華 人人口為14. 8萬人。函
    澳大利亞國土面積為769.2萬平方公里,人口 2051.86萬(2006年3月),華僑華 人有56萬人(2003年10月),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民族,⑷華語是澳大利亞的第二大語 言。澳大利亞的國土面積約為新西蘭的28倍,居民人口和華僑華人約為新西蘭的5倍。
    相對來說,澳大利亞具備大國發展的條件,有廣闊的國土面積、較多的人口、較多的 華僑華人和豐富的資源,有較強的綜合國力。與新西蘭相比,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發展具 有諸多先天的優勢。澳大利亞政府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支持國家文教事業的發展。
    因此,與新西蘭華文教育顯著的不同是——澳大利亞已經把華文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 體系。戰后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的發展比新西蘭更迅猛,華文學校急劇增多,辦學規模擴大, 辦學力量更加多元化,師資增強,辦學經費增多等等,與華文教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 政府的有效管理密切相關。澳大利亞還實行了華文教育的VCE證書制,鼓勵更多的人學 習華文。1993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撥款委托維多利亞州教育部制定了《全國中文課程規 劃》,作為全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指導綱領,并編制了一套題為《中國通》的輔助教材, 在全國范圍內使用。《全國中文課程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標志著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由創 辦階段過渡到穩步發展階段。
    在新西蘭,華文教育至今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華人是新西蘭第三大民族,華語是 第三大語言。政府也有部分撥款用來發展華文教育事業。例如,惠靈頓新華中文學校爭取 到了政府每年給予三分之一辦學經費的撥款;路易•艾黎中文學校除了收取少量學費外,校 長、教員的薪水和校舍都由當地政府資助。"6但是能爭取到政府資助辦學的華文學校畢 竟是少數。
    是否將華文教育納入本國的國民教育體系,這是一國對華文是否真正接納的重要標 志,反映了一國對華文的最真實態度,也是華文教育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偉超認為:“華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納入當地國民教育, 由當地政府和社會來解決”。⑷華文教育至今未納入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難以得到政 府統籌劃撥的專項教育經費、師資來源及相關培訓等。因此大多數華文學校都面臨教師、 教材、資金的嚴重短缺問題,從根本上束縛了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前景展望
    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誕生于白色恐怖的“白澳”、“白新”政策期間,受盡歧視與 迫害,經過兩國華人前赴后繼的斗爭,如今華文教育終于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局面。澳大利亞、 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不僅受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中澳、中新國際 關系和整個國際大環境的影響,更要受到華人所在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政治、經濟、民 族和文化政策的影響。基于澳、新兩國華文教育發展歷程、辦學力量、面臨的問題、相互的 差異等方面的比較,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未來的發展和趨勢作以下分析:
    一、國內國際因素與未來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
    (-)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民族文化 政策
    “白澳”和“白新”政策期間,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人數日益減少,華文學校數量少, 招生人數少,師資力量薄弱,華文教育陷入沒落困境。但是,兩國廢除“白澳”、“白新”政 策后,華人人數增長較快,華文教育也隨之發展。特別是1979年澳大利亞實行新移民法和 多元文化政策、1989年頒布《反歧視修訂法案》,以及1987年新西蘭頒布新移民法、1991 年頒布新的投資移民法和多元文化政策,實行這一系列進步措施之后,澳、新兩國華人人數 急劇上升,華人經濟不斷增強,華文教育迅速發展,辦學力量、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和教學 質量等都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歷史上,“白澳”和“白新”政策的廢除,是無數華人用無數鮮血和汗水為代價換取的。 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樹立民主與斗爭的理念,采取相應的措施和對策,維護民族生存 和發展的根本權益。在澳、新兩國和平民主、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華人在積極融入所在國社 會的同時,也應該充分利用民主、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本民族權益;充分利用多元化文化政 策,努力爭取政府改善華文教育的辦學條件及提供教材、師資和經費支持,為中華民族的文 化傳承和創新努力創造條件,使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更快發展。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和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而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是 教育。在海外,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主要靠華文教育。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崛起,華文的 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海外華人對華人的身份認同日益增強。澳大利亞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政策、 VCE證書、政府把華文教育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和頒布《全國中文課程規劃》等各項措施, 為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華文教育未來將會在澳大利亞更加快速發展。
    在新西蘭,由于中新貿易日益密切,政府對開展華文教育持鼓勵態度。雖然華文教育還 未被納入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但是全國各中小學已把中文課作為選修課,前幾年各大學紛 紛開設中文系,并把華文列為計算學分的課程。疏1994年制訂了《漢語課程大綱》,在全國 通行使用。新西蘭教育部1998年將漢語(華文)列入全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外語考試科目。從 2000年開始,漢語(華文)正式列入新西蘭的中學會考而成為外語考試科目。“9目前,各華 文學校正對教材教法加以改進,努力提高師資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力爭使華文教育納 入新西蘭國民教育體系。這些措施積極推動著新西蘭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繼續受中澳、中新關系和中國國際地位與僑務政 策的影響
    從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移民史中可以看出:在中澳、中新關系淡漠、緊張而又漫長的 “白澳”、“白新”時期,在近代中國衰弱時期,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深受迫害,人數日趨 減少。相應地,華文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也都很小,而且由于缺少經費和教員,經常時辦 時停。
    隨著澳大利亞、新西蘭相繼廢除“白澳”和“白新”政策,并實行新移民投資政策和 多元化民族文化政策,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深入,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 不斷提高,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掀起了新一輪華人移民熱潮。兩國華人人數劇增,華文教育無 論是學校的數量、規模,還是辦學的力量、辦學的質量等,都得到了迅速增長和提高。在和 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乃至未來,這種發展趨勢都將不會改變。
    “大國與小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它們的行為方式和外交政策也不同,各有其特 別之處。這樣的簡單分析還不夠,我們還應該看其國內發生的事情及其國內政策,這對國家 外交政策的影響至關重要。” 1"新西蘭是個小國,相對而言,它的行為方式和大國澳大利亞 有很大不同。從新西蘭華人移民史中,可以看出其華人移民政策的敏感性、強硬性和強烈的 自保意識。與澳大利亞相比較,新西蘭的《中國移民法案》更加苛刻。其規定的船舶噸位限 制從每100噸1人,增加到每200噸1人;人頭稅從每人10磅增加到100磅;語言測驗須 誦讀100字的英文。而澳大利亞的《移民限制條例》規定的船舶噸位限制只是從每10噸1 人增加到每50噸1人;人頭稅從每人10磅增加到30磅;語言測驗只須誦讀50字的英文 其次,新西蘭的移民政策容易受國際大氣候的影響,顯得更穩重也更強硬。新西蘭的《中國 移民限制法案》的正式廢除比澳大利亞要晚。1966年澳大利亞宣布廢除“白澳政策", 1979 年實行新移民法和多元文化政策。而新西蘭1978年才正式廢除“白新政策”,1987年頒布新 移民法,1991年頒布新投資移民法和多元文化政策。在和平與發展為主流的今天,新西蘭同 樣保留著這一特征,如:2004年4月,新西蘭率先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成為第一個與中國開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西方國家。這是小國謀求生存發展的心態和 意識,這種敏感、強硬的心態和強烈的自保意識今后將繼續左右新西蘭的移民政策和影響其 華文教育政策。
    中國政府的華僑政策,也直接關系到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發展。回顧華文教 育在澳、新的誕生,正是由于清政府認識到海外華僑的重要作用,改變了過去對華僑的歧視 和敵視,采取了優撫華僑的政策,才有了 1909年澳大利亞華人保守派創辦的第一所華校一 —悉尼中華蒙養兩等小學堂。當今,中國政府對僑務工作非常重視,在中央設立了國務院僑 辦,在地方也設立了僑務部門,專門負責僑務工作的開展和研究。在澳、新華文教育發展的 背后,僑務部門的工作功不可沒。大至華文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文》、《漢語》教材的編寫, 小至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學校的逐一考察,都離不開僑務部門的工作。僑務部門的具體實 際工作,促進了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發展。
    可見,目前中國的強大是澳大利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堅實后盾,中澳、中新雙邊關系的順 利發展是華文教育發展的有力保障,中國政府對僑務工作的重視是華文教育發展的助推器。 未來,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將會更加快速發展。
    二、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自身因素與未來發展
    (一) “小而美”在較長時期是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學校的辦學目標和特征
    在澳大利亞,雖然華文教育已經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但是周末補習學校仍然占絕大多 數。在新西蘭,華文教育還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華文學校都是周末補習性質。澳大利亞 華文學校的招生人數大多在300至600人左右,新西蘭華文學校的招生人數大多在100至500 人左右。作為非主流教育的存在形式,我們應該欣然接受兩國華文教育的這一現實。在辦學 形式上,目前不求“大一統”的獨立華校,但求“小而美”的周末性質辦學。“大一統”的 辦學規模雖然是最理想的華文教育辦學方式,但是在目前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為了滿足 華人求學的愿望,“小而美”的小規模補習學校也不失較好的選擇。
    “小而美”的辦學形式具有有投資小、運作靈活、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等特點。但是,要 做到既“小”又“美”,各華校在教材、教學語言、文字使用、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方面, 卻要嚴格要求“大一統”,教師也要具備對外漢語或漢語言文學的專業技術資格,不然就會 出現“小而亂”的局面。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方面,可以參照國家對外漢語考試大綱。華文 教育和HSK (漢語水平考試)考試可以相結合,這樣華裔在習得中文的同時,將來又能夠通 過HSK,增加立足社會的技能。
    “小而美”的風格,還包含了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為適應英語國家華裔的學習生活習 慣,課堂教學要改變中國大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語言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使學 生在游戲、娛樂、動口、動腦、動手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學習,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鑒于澳、新華文教育第二語言地位和兩國華文教育形勢,“小而美”在較長時期內將是 澳、新華文學校的辦學目標和特征。
    (二) 由于辦學力量的地緣因素,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的教材、語言和文字 多元化現象將會保持較長時期
    源自中國大陸、港、澳、臺、新加坡、印支、東南亞等不同地區的華人各自組成的華人 社團,作為辦學力量,導致了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教材、文字和語言的多元化局面。 這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華人組成的社團,多少帶有移民前的觀念、政見和習慣等烙印。而 觀念文化處于文化結構中的最高層次,它的形成和消逝都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因此,華 文教育教材、文字和語言等多元化的局面,在短時間內不易統一,可能在較長時間內會存在 “和而不同”的情況。這種情況無法也不適宜用政令和行政手段去強行統一,我們所能做的 是,不斷增強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增進中澳、中新雙邊關系的發展,增強中國 大陸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在澳、新的影響力的力度、廣度和深度,給予時日,使 之自然認同和歸屬。另一方面,要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創造機會和機遇,增進不同區域華人 社團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求同存異,良性互動,自然和諧,最終促成辦學力量之間在辦學思 想上的認同和趨同,齊心協力推動華文教育的更快發展。
    (三)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待于“兩教一資"瓶頸的突破
    教材、教師和資金問題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目前面臨的緊迫問題。隨著中 澳、中新雙邊關系的順利發展,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對精通中澳、中新雙語人才的需求倍 增,兩國華文教育的教材、教師和資金等問題也隨之顯得格外突出。
    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人移民地域來源的多元化,導致了澳、新兩國華文教育使用教 材、語言和文字的多元化。有的學校使用中國大陸編的《中文》教材,有的使用臺灣“僑委 辦”編的教材,有的使用新加坡、香港的教材等等。相應地,在教學語言上,有的使用普通 話,有的使用粵語、閩南語、潮汕語等方言教學;在文字使用上,有的使用中文簡體字,有 的使用繁體字。各個學校使用的教材、語言、文字的不同,造成了 “天鵝、梭子魚和蝦拉大 車”的局面,各方都竭盡全力,卻由于用力的方向不同,使得華文教育這輛“大車”難以前 行。澳、新兩國都迫切需要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統一的教材,也需要教學語言文字的統一。
    師資方面,隨著華語“升溫”和對華文的急需,澳、新兩國華文教育面臨緊缺困境。具 有中文專業教師資格或對外漢語教師資格的教師不多,大多數學校的教師都是義務兼職,或 是臨時聘用,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較大的隨意性和波動性,不能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 展和提高。
    資金方面,隨著入學華文學校人數的急劇增加,澳、新兩國華文教育原本面臨的辦學經 費不足問題也愈加突出。澳大利亞華文教育雖然被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但是劃撥的統籌經 費與需求比較起來,還不能滿足當前的需求。在華文教育還沒有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新西 蘭,這一情況顯得尤為嚴重。華人社團辦的中文學校經費由社團自籌,以前能夠勉強應付。 但是,隨著入學人數的劇增,自建、租用的校舍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需要,教材、教學設施 急待購置和更新,師資急需專業化,教師在中文學校義務兼職、臨時兼職等情況也急需改善。 在新移民辦的學校中,這些問題更為嚴峻,除了少數學校爭取到當地政府部分經費支持外, 多數學校每學期收取的學費大多無法平衡日常開支,給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帶來很大障礙。 所以,經費短缺以及由此帶來的校舍、設備、師資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華文教育在 澳、新兩國的發展。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待于辦學經費瓶頸的 突破。
    然而,目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也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國同澳大利亞、新 西蘭自1972年12月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國家領導人保持經常接觸和互訪。中國 國內的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上升,華語不斷“升溫”,華文價 值不斷提高。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對華文教育都非常重視。未來,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 和新西蘭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得到進一步發展。
    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具有諸多相似之處:發展歷程和辦學力量相似,目前都 面臨“兩教一資”問題——教師、教材和資金緊缺問題。但是也存在著顯著差異,澳大利亞 已將華文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而新西蘭目前還沒有。
    中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自1972年12月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友好發展。中國國內經濟 持續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上升,華語不斷“升溫”,華文價值不斷提高。 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政府對華文教育都非常重視。以上因素為未來澳大利亞、新西蘭兩 國華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結語
    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與華人移民史緊密相連。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入侵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農民貧困破產,龐大的過剩人口無處容納。同時,澳大利亞的開發急 需大量廉價勞動力,華人移民澳大利亞由此開始。”2始于19世紀中期的澳大利亞排華運 動及稍后的“白澳政策”使澳大利亞華人深受歧視和迫害,華人于是轉赴新西蘭。在新西 蘭,華人同樣難逃“白新政策”帶來的厄運。由于“白澳”和“白新”政策的殘酷迫害, 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人數日益減少,華文教育也因此晚至20世紀初才出現。
    戰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具有以下特點:(1)學校規模小。學生不過數十人, 教員只有幾人。(2)由華商資助辦學。但是由于缺乏經費、師資,以及受中國國內動蕩時 局的影響,學校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幾年后即被迫停辦。(3)采用當時中國國內教育制度。 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帶有濃厚的政治痕跡。(4)學校屬民間性質。少數學校剛辦時尚可勉 強維持全日制教學,后來都改為周末或晚間上課。迫于當時中國國內風云變幻的政局和“白 澳”、“白新”政策的歧視與迫害,戰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時辦時停,發展緩慢。
    戰后,國際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澳大利亞、新西蘭逐步修 改了移民政策。1966年澳大利亞宣布廢除“白澳政策”,1979年實行新移民法和多元文化 政策;1987年新西蘭頒布新移民法,1991年頒布新投資移民法和多元文化政策,從而引 發了新一輪華人移民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熱潮,使澳、新華人移民急劇增加,華文教育亦 隨之迅速發展。與戰前相比,戰后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呈現新的特點:(1)華文學 校數目增多。澳大利亞華文學校從戰前的零星幾間發展到1993年的96間,乃至現在更多 數目;在新西蘭,華文學校發展速度也很快。(2)就學人數急增,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許 多華文學校都設立了好幾所分校或校區。(3)師資素質明顯提高。許多華文學校的教師具 有“全澳中文資格證書”或相關資格證書。(4)教學效果有了較大提高。教學方面,越來 越多學校采用普通話教學,輔導則用英語或方言;采用適合澳大利亞華裔兒童喜于接受的 交際教學法和語言教學法。教材方面,越來越多學校采用中國大陸專為歐美地區華文教育 編寫的《中文》教材和練習冊,并結合實際對其進行了優化。(5)開設了傳統而又豐富多 彩的才藝班。除了教授漢語,幾乎每所華校都開設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舞蹈、武術、書畫、 器樂、棋藝等才藝班,使澳、新華裔更多地領略中華文化。(6)澳大利亞、新西蘭政府都 很重視華文教育。在澳大利亞,華文教育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新西蘭則把中文作為全 國中小學的選修課,鼓勵華人學習中文。這是華文教育發展中最大、最關鍵的成就,意味
    著華文教育將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將獲得更快發展。中國政府在教材、師 資等方面得給予了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大力支持。但是,“兩教一資”問題——教 師、教材和資金問題仍然突出。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有待于這些瓶 頸的突破。
    澳大利亞、新西蘭兩國華文教育有諸多相似之處:發展歷程和辦學力量相似,目前都 面臨“兩教一資”問題——教師、教材和資金問題。但也有顯著不同:澳大利亞已將華文 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而新西蘭目前還沒有。
    目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中澳、中新自建交以來,雙 邊關系發展順利,國家高層保持頻繁的互訪和接觸。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 高,使華文價值上升和華語“升溫”。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政府對華文教育都非常重 視。未來,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rc.xov.cn/chn/wib/zzjg/bmdyzs/gjlb/1918/1918xO/default.htm, 2007年2月8日。
    2中國網:httD://www.china.org.cn/chinese/EDU-c/753904.htm, 2007 年 2 月 8 日。
    3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hr/dyzhrxw/news/2007/04-20/920632.shtml, 2007 年 4 月 30 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rc.g;ov.cn/chn/wib/zzig/bmdyzs/£ilb/1987/defhu[t.htm, 2007 年 5 月6 Ho
    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Drc.xov.cn/chn/wib/zzig/bmdyzs/gilb/1987/1987x0/de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6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Drc.2ov.cn/chn/wib/zzig/bmdyzs/gjlb/1918/defkult.htm, 2007 年 2 月8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r>rc. gov.cn/chn/wib/zzi g/bmdyzs/gi lb/1918/1918x0/de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8中國網:http://www.china.orR.cn/chinese/EDU-c/753904.htm, 2007 年 2 月 8 日。
    °李長傅:《中國殖民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1998年重印,第222頁。
    "顏清淳:《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頁。
    11張秋生:《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北京:外國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頁。
    12同上。
    13楊進發:《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頁。
    "“賒單”意即“賒欠船票制”。華工因無錢購買船票,而由招工代理人墊付,到國外以工資加利息抵 還。在債務未清之前,要聽從債權人的控制和驅使,甚至轉賣。轉引自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 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2頁。
    15《美國外交及政府文件:美國與中國》(American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edited by Jules Divids,Series 1,1842—1860,Vbl, 17),威爾明頓:威爾明頓出版社,1973 年版,第 一部分,卷17, “苦力貿易與中國移民”,轉引自張秋生: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138頁。
    16陳翰笙主編:《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41頁。
    17張興漢、劉漢標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2頁。
    18張秋生:《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前引書,第124頁。
    19“白澳政策”是指“通過禁止亞洲人和太平洋島嶼居民移居澳洲,驅逐男性勞工出境以及歧視居住 在澳洲的亞洲人和太平洋島嶼居民(包括毛利人)等辦法,維持歐洲人在澳大利亞社會中的絕對優勢”。 Manning Clark, A Short History of Australia,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Press, 1980sp.l96.
    20A.T.Yarwood, M.J.Knowling, Race Relations in Australia, Melbourne:Melboum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69.
    2)
    Manning Clarke Short History of Australia, 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Press, 1980,p. 198.
    22 II.M伊凡諾夫:《從移民問題看中澳關系的發展(19世紀50年代20世紀40年代)》,載《國外中國 近代史研究》,第23輯,轉引自張秋生:《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北京:外國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8年版,第138頁。
    23楊進發:《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8頁。
    24 Myra Willard, History of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to 1920, 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74, p. 33.
    25張秋生: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138頁。
    26顏清淳:前引書《海外華人史研究》,第113—114頁。
    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D://www.finDrc.gov.cn/chn/wib/zzjg/bmdyzs/gjlb/1918/1918x0/de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28顏清湼:《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
    29同上。
    "趙淑慧主編:《華人在五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頁。
    31同上。
    32同上。
    33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8頁。
    34趙淑慧主編:前引書《華人在五洲》,第414頁。
    35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248-249頁。
    36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8頁。
    37澳大利亞外務部檔案:《澳大利亞外務部檔案•中澳關系》,轉引自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 華人史》,第158—159頁。
    38 R.M•克勞福德:《澳大利亞透視》,第23頁,轉引自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 —1921年)》,第282頁。
    眇《澳大利亞聯邦人口調查》,1933年,第1卷,第945-947頁,同上書,第285頁,轉引自黃昆章:
    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
    "(清)朱壽朋編,張靜廬等校點:《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1984年第2次印刷, 第4冊,第136—137頁。
    41顏清淳:前引書《海外華人史研究》,第86頁。
    42同上。
    43海外著作所說的“共和派”即國內的“革命派”,“保守派”即國內的“維新派”,本文一致采用海外 的這種說法。
    "顏清淳著,李恩涵譯:《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版,第56—58頁。
    45顏清淳:前引書《海外華人史研究》,第212頁。
    46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286頁。
    47荷屬華僑學務總會編輯委員會編:《荷屬東印度華僑教育鑒h 1928年版,第376頁,轉引自黃昆章: 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158頁。
    48宋哲美編:《星馬教育研究集》,香港:東南亞硏究所,1974年版,第13頁。
    矽顏清淳著,李恩涵譯:《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版,第186-188 頁。
    50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頁。
    51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卷,第366頁。
    "張朋園、沈懷玉合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年版,第一冊,第282頁。
    53毛禮銳、沈灌群主編:前引書《中國教育通史》,第366頁。
    54毛禮銳、沈灌群主編:前引書《中國教育通史》,第84—86頁。
    55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288頁。
    56《澳大利亞外務部檔案•中澳關系》,轉引自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頁。
    57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288—289頁。
    58《東華報》,1924年1月19日,轉引自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 第288頁。
    ”澳大利亞聯邦檔案局文件:P32A1 15/13159o見伍洪培和趙國俊卷。外交部備忘錄,1913年11月 13 S,轉引自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288頁。
    °°新中華雜志社編輯:《新中華》,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2年[1933]-1951 ,第4卷,第20期,第38 頁。
    61《警東報》1911年8月5日,轉引自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 第288頁o
    6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公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第5卷,第2期, 第90頁。
    63楊進發:前引書《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第290頁。
    64同上。
    65顏清淳:《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頁。
    66中國僑政學會編:《今日僑情》,臺北:海外出版社,1956年版,第3輯,第104頁。
    67華僑志編篡委員會編印:《華僑志•總志》,臺北:華岡岀版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331頁。
    68《澳大利亞官方年鑒》,1966年No.l,第220頁。轉引自張秋生: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 第141頁。
    69 C.Inglis,64 Asian Language Classes in Sydney", in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7?evzevp,VOL.7,No. 1 July 1983,p.22
    70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海外華文教育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頁。
    71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前引書《海外華文教育文集》,第96頁。
    72張立中:《澳洲中文教育:回顧與展望》,載澳洲《漢聲》1996年第6期。
    73《自立快報》,1994年5月31日,第4版,轉引自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前引書《海外華文教 育文集》,第95頁。
    74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前引書《海外華文教育文集》,第95頁。
    75國務院僑務干部學校編著:《華僑華人概述》,九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頁。
    76朱法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臺灣:臺灣屏東師范學院印行,1995年版,第543頁。
    77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219頁。
    7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rc.gov.en/chn/wib/zzjg/bmdyzs/xilb/l918/1918xO/de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79王垠:《淺議華文教育與住在國國民教育的關系》,載《僑務工作研究》,2006年,第1期。
    80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前引書《海外華文教育文集》,第94頁。
    81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245—247頁。
    82 J The Australian People, Sydney University Press, 1988,p.319.轉引自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 僑華人史》,第248頁。
    83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248頁。
    84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述》,第195頁。
    85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09/node3126/node3131/userobject6ai31383. html, 2007 年 5 月 3 日。
    86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258頁。
    87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09/node3126/node3131/userobject6ail4735 3.htmb 2007 年 5 月 3 日。
    88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ttp://www.sclf.org/gjyh/jljc/200608/t20060828 1312.htm, 2007 年 5 月 3 日。
    89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述》,第195頁。
    90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iiews.xinhuanet.c0m/overseas/2006-04/19/coiitent 4445441.htm, 2007 年5月3日。
    91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09/node3126/node3131/userobject6ai95906. html, 2007 年 3 月 19 日。
    92黃昆章:前引書《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第258-259頁;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http://www.chinaaw.com.cn/news/2005/l 117/68/5979.shtml, 2007 年 3 月]9 日;
    93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httD://www.chinaqw.com.cn/news/2005/l 117/68/5979.shtml, 2007 年 3 月 19 日; 澳洲明德中文學校:http:〃www?mingder?org.au/index ciLhtml, 2007 年 3 月 19 日。
    94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5/0721 /68/37414.shtml, 2007 年 3 月 19 H o
    95中國僑網:http://www.chinaqw.coni.cn/news/2005/0721/68/3741Lshtnil, 2007 年 3 月 28 日。
    96張興漢、劉漢標編著:前引書《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第277—278頁。
    97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
    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09/node3126/node313 l/userobject6ai 11258 2,htmh2007 年 3 月 28 日。
    98 中國僑網:http://www.chinaqw.com.en/news/2005/l 129/68/729&shtml, 2007 年 3 月 28 日。
    "張興漢、劉漢標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第277頁。
    100同上。
    101張興漢、劉漢標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第278頁。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前引書《海外華文教育文集》,第98頁。
    社區服務:http://www.aucca.com/servicel.htm, 2007 年 2 月 8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rc.g0v.cn/chn/wib/zzig/bmdyzs/gilb/l987/1987x0/defhu比htm, 2007年2月8日。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nLcn/hr/dyzhrxw/news/2OO7/O4?2O/920632.shtml, 2007 年 4 月 30 So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Fc.go¥.cn/chn/wjb/zzjg/bmdyzs/gjlb/1987/1987x0/d£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rnprc.gov.cn/chn/wjb/zzjg/bnidyzs/gnb/1987/defkidt.htm, 2007 年 5月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rc.gov.cn/chn/wjb/zzjg/bmdyzs/2ilb/1987/1987x0/defkult.htm, 2007年2月8日。
    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述》,第197-198頁。
    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述》,第197頁。
    趙淑慧:前引書《華人在五洲》,第125頁。
    趙淑慧:前引書《華人在五洲》,第202-204頁。
    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述》,第198頁。
    同上。
    同上。
    呂偉雄等:《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頁。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iiews.com.cn/hr/dyzhrxw/iiews/2007/04-20/920632.shtml, 2007 年 4 月 30 日。
    新西蘭華人網:httD://www.chinesunet.nz, 2007 年 4 月 20 日
    澳洲中文網:http://www.ozchiriese?com/bbs/viewthread』hp?tid=l40152, 2007 年 4 月 20 日。
    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 2004 年 12 月 14 日。
    趙淑慧主編:前引書《華人在五洲》,第202—204頁。
    趙淑慧主編:前引書《華人在五洲》,第197—199頁。
    呂偉雄等:《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頁。
    呂偉雄等:前引書《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第97頁。
    呂偉雄等:前引書《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第96頁。
    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海外華文教育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頁。 劉新:《新西蘭華文教育結碩果》,載《華人時刊》,2001年第1期。
    新華網:http://n巳ws.xinhuanet.com/overseas/ZOOS-OG/lS/content 309O222.htm, 2007 年 3 月]]日。 廣東僑網:http://gocn.southcn.com/qwxw/200309110001 .htm, 2007 年 3 月]]日。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owerseas/20O5-O6/15/content_309O222.htm, 2007 年 3 月]]日。 呂偉雄等:前引書《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第98頁。
    同上。
    中國僑網:http://www.chinaqw.CQm.cn/hwjy/hjxw/200703/06/63884.shtml, 2007 年 5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Drc.gov.en/chn/wjb/zzjg/bnidyzs/gilb/l987/1987xO/defhuIt.htm, 2007年2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Fc.gov.cn/chn/wjb/zzjg/bmdyzs/gilb/1987/1987x0/de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中國僑網:http://www.chinaqw.com.cn/hwjy/hjxw/20O7O3/O6/63884.shtmh 2007 年 5 月 2 日。
    中 華人 民共和 國 夕卜交部:http://www.finprc.gov.en/chn/wjb/zzjg/bmdyzs/gjlb/l 98刀1987x0/default.htm, 2007年2月8日。
    新華網:http://news.xirihuanet.com/overseas/2006-08/01/content_4902995.htnb 2007 年 3 月 20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tnprc.gov.en/chn/wjb/zzjg/bmdyzs/gilb/l918/1918xO/defkult.htm, 2007年2月8日。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hr/dyzhrxw/news/2007/04-20/920632.shtml, 2007 年 5 月]
    Bo
    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前引書《華僑華人概述》,第195頁。
     
    142呂偉雄等:前引書《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第98頁。
    14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tnprc.gov.cn/chn/wib/zzig/bmdyzs/gjlb/1987/1987x0/defhult.htm, 2007年2月8日。
    144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hr/dyzhrxw/news/2007/04-20/920632.shtml , 2007 年 5 月] 日。
    14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Drc.gov.cn/chn/wjb/zzig/bmdyzs/Rilb/1918/defhult.htm, 2007 年 2月8日。
    146呂偉雄等:前引書《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第97—98頁。
    147 中國僑網:http://www.chinaqw.com.cn/hwiy/hixw/200703/06/63 884.shtml, 2007 年 5 月]日。
    148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海外華文教育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頁。
    149劉新:《新西蘭華文教育結碩果》,載《華人時刊》,2001年第1期。
    150 Joeseph S .Nye,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p.43.
    151趙淑慧主編:前引書《華人在五洲》,第197—204頁。
    152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廣州:廣東高教岀版社,2001年版,第114-137頁。
    參考文獻
    一、中文著作
    【I】羅伯特?c.尤林著,何國強譯:《理解文化——從人類學和社會理論視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5年版。
    【2】拉夫•林頓(Linton, R)著,蔡勇美譯:《文化人類學:人格的文化背景》,高雄:複文圖書出版社,1982 年版。
    【3】李錫津:《教育理念與教育問題》,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5】邵宗杰、裴文敏、盧真金主編:《教育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修訂2版。
    【7】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9】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著,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五 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10】閻學通、孫學峰:《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版
    【12】塞繆爾•亨廷頓著,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 年版。
    【13】安吉洛?M.科迪維拉著,張智仁譯:《國家的性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羅伯特•賴特著,李淑堀譯:《非零年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弗朗茲法農著,萬冰譯:《全世界受苦的人》,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
    【16】彼得•邙著,楊立信等譯:《新唐人街——當代美國華人社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年版。
    【17】顏清淳:《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出版社,1992年版。
    【18】顏清淳著,李恩涵譯:《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版。
    【19】顏清淳:《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王庚武:《東南亞與華人:王庚武教授論文選集》,北京:中國友誼岀版公司,1987年版。
    【21】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莊國土:《二戰以后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3】吳前進:《國家關系中的華僑華人和華族》,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版。
    【24】曹云華:《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版。
    【25】陳喬之:《華僑華人社會經濟研究》,香港:香港地平線出版社,1998年版。
    【26】宋李瑞芳:《美國華人的歷史和現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27】李小兵、孫漪、李曉曉:《美國華人:從歷史到現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黃潤龍編著:《海外移民和美籍華人》,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9】曾少聰:《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版。
    【30】趙淑慧主編:《華人在五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1】張興漢、劉漢標編著:《世界華僑華人概況(亞洲、大洋洲、非洲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5年版。
    【32】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廣州華僑研究會編著:《戰后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廣州:暨南 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33】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海外華人研究社編著:《華僑華人研究》(第三輯至第五 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4】李明歡:《當代海外華人社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5】蔡德奇、江永良:《華僑華人的新發展》,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6】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編著:《華僑華人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37】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政研司編輯出版:《國務院僑務課題研究論文集(2000—2001年度》。
    【38】呂偉雄主編:《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39】郝時遠主編:《海外華人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2年版。
    【40】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版。
    【41】華人經濟年鑒編輯委員會編:《2000—2001年華人經濟年鑒》,北京:朝華出版社,2001年版。
    【4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長傅:《中國殖民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44】楊進發:《新金山一澳大利亞華人(1901—1921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
    【45】張秋生:《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46】黃昆章:《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廣州:廣東高教出版社,1998年版。
    【47】黃昆章主編:《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教育科技卷》,廣州: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版。
    【48】周聿峨:《東南亞華文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49】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文教部編:《海外華文教育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二、 英文著作及文章:
    【50】 A.T.Yarwood, M.J.Knowling, Race Relations in Australia, Australia: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1 】C.Inglis, “Asian Language Classes in Sydney,\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VOL.7,No. 1 July 1983.
    [52】H.I.LondoiVVbn- White immigration and the u White Australia ^Policy^i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0.
    [53]I.H.Vanden Driesen衛ss勿s on Immigration Policy and Popul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1850 —1901, Perth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Press, 1986.
    [54]Joeseph S.Nye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55 】Kathryn CxQw^Colonial Casualties, Melbourne: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6】 Leo Suryadinata, 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s: the Ethnic Chinese Dimension.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5.
    [57]Manning Clark^ Short History of Australia, 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 Press, 1980.
    [58]Myra Willard^History of the White Australia Policy to 1920, Melboume:Melboume University Press, 1974.
    [59]Nancy \^viani,77?e Long Journey Vietnamese Migration andSettlemeng in 24i^ZraZza,Melboume:Melboume University Press, 1984.
    【60】 Stephen Fitzgerald,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 A Study of Peking's Changing Policy 1940 — 7970,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三、 文章
    【61】李嘉郁:《積極探索文化教育的新模式》,載《僑務工作研究》,2004年第5期。
    【62】李嘉郁:《論華文教育的定位及其發展趨勢》,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12月第4期。
    【63】陳喬之:《華人認同東南亞社會探究》,載《東南亞研究》,1992年第2期。
    【64】徐義雄、陳喬之:《試論海外華商網絡對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作用》,載《暨南學報(人 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65】李天賜:《大洋洲的華文教育》,載《八桂僑史》,1999年第1期。
    【66】黃磊:《澳大利亞華文教育之現狀》,載《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67】嚴麗明:《試析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載《八桂僑刊》,2005年第1期。
    【68】劉新:《新西蘭華文教育結碩果》,載《華人時刊》,2001年第7期。
    【69】臺報社論:《對繁簡字選擇應有的認識》,載《參考消息》,第11版,2006年4月18日。
    【69】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加坡華文文化走出低谷》,同上,第14版。
    【70】香港《亞洲周刊》:《新馬爭奪華文閱讀版圖》,同上。
    四、參考網站
    [7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inprc.gov.cn
    [72]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http://www.hsm.coin.cn/hwiy/tysp/
    [73]中國僑網:http://www.chinaaw”com/
    [74]中國網:http://www.chin8.org.cn/chinese/EDU-c/753904.htm
    [75]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0m.cn/huaren/
    [76]新華網:http://ii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6/15/content_3090222.htm
    [77]中華海外聯合會:http://www.cofa.org.cn/hwzl/
    [78]全球華人聯合會:http://www.tzzs.com/hra/index.htm
    [79]世界華人網:httD://www.wucamet/coQyright/youqing.asD
    [80]新西蘭華人網:http://www.chinesemet.nz
    [81]新西蘭華人在線:www.chineseonline.neLnz/
    [82]澳洲中文網:http://www.ozchinese.com/
    [83]澳大利亞社區服務:http://www.aucca.com/servicel .htm
    [84]國務院僑務辦公室:http:〃www.gab.gov.cn/news/2006/0412/1/2262.shtml
    [85]江蘇僑網:httD://www.jsqw.com/index.htm
    [86]廣東僑網:http:〃g;ocn?southcixcom/hrgj/
    [87]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http://www.pku.edu.cn/academic/austr/MainPag巳.html
    [88]暨南大學華文教育:http:〃www.huawenj iaoyu.com/
    【89】馬來西亞華文教育:http://www.dj乙edu.my/
    【90】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httD://www.hanban*ediLcn/en hanban/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6587.html

    上一篇:基于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校本課程建設

    下一篇: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演變及其對 華文教學的影響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