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一、 引言 1
二、 以培華學校為代表的泰國華校華文教育歷史回顧 2
(一) 泰國華文民校概況 2
(二) 泰國華校華文教育歷史概述 2
(三) 北欖培華學校校史 3
三、 以培華學校為代表的泰國華校華文教育現狀 8
(一) 培華學校基本信息 8
(二) 培華學校近年來學生變化情況 9
(三) 漢語教師情況 9
(四) 教學課時及教材使用情況 10
(五) 培華學校中文特色活動 11
1.中文歌唱比賽 12
2.中文小品比賽 12
3.中文詩歌朗誦比賽 12
4.中文學藝展覽 12
5.中國傳統節H活動 13
四、 結論 14
(一) 教師問題 14
(二) 教材問題 15
(三) 漢語教學大綱問題 15
注釋 17
參考文獻 18
致謝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穩步提高,漢語熱已席卷全球。 泰國華文教育歷史上曾幾起幾落,甚至受到過政府的嚴厲遏制,但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 中泰兩國關系的日益密切,加上泰國王室成員對漢文化的熱愛,泰國的華文教育又再度開 始興起并迅速發展。
2006年1月11日,中國教育部和泰國教育部簽訂了《中泰漢語教學合作框架協議》, 此協議的實施,使泰國漢語教學由民間組織形式迅速擴展并轉變成中泰兩國政府間的合作。 中國漢辦也將泰國列為重點支持發展漢語教學的國家,2006年兩國簽署協議,中國承諾在 師資、教材、漢語考試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力圖使泰國成為國外漢語教學的典范。
廣大泰國華人華僑面對華教的喜人形勢,也積極地捐資助學,興建新校區和心教學樓, 支持華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據了解,從2006年至2011年,泰國119所華校中約有37所 華校建成或在建新教學樓。
半個多世紀以來,泰國華文教育一直隨著政治動蕩而變化浮沉,散布在泰國各府的華 文民校,由于政治環境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總體上日趨式微。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至今 也沒有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華文民校的規模。
對于泰國華文教育現狀問題,現有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劉美玲(2006)對重新被開放 漢語教學的泰國華校進行漢語教學現狀和教學問題調查研究,指出了制約泰國華文教學發 展的三大瓶頸及對策,即在師資、教具以及漢語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王宇軒(2008)、 張莉鳳、陳記運、嚴飪(2007)等人又從教學質量控制、課堂教學和教師素質、教師待遇、 區位地理等方面指出泰國華文教育所存在的問題。
2011年5月,筆者有幸由國家漢辦選派前往泰國北欖培華學校任教,在該校為期十個 月的工作中,負責編寫了該校建校六十年校慶紀念特刊,在整理該校校史時,發現培華學 校在眾多華文民校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培華學校的六十年,也是泰國 華文教育事業的六十年。因此,筆者以培華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對泰國東部乃至整個泰 國的華文教育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筆者認為,無論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還是提高教材的 適用性、系統性和規范性,抑或是及早制定符合泰國華文教育現狀的漢語教育大綱,都需 要中泰政府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中泰兩國于2006年簽訂的《中泰漢語教學合作框架協議》, 充分發揮泰國華文教育的自發性、自主性的同時,加強政府引導和規范,以專業主義的精 神指導泰國的華文教育,力爭讓泰國的華教事業更上一個新臺階。
二、以培華學校為代表的泰國華校華文教育歷史回顧
(-)泰國華文民校概況
中泰是有上千年友好交往史的親密近鄰,歷史上有許多中國人到泰國經商、定居,泰 國的華文教育也隨之產生。中國移民大多數是在十九世紀末和至二十世紀初遷移到泰國的, 為了給華僑子女提供教育場所,華僑開始創辦華校。1907年孫中山先生到泰國組織同盟會, 并成立泰國中華會館,后創辦華蓋學堂,是泰國華僑社團創辦的早期華校。
所謂“華校”,全稱為“華文民校”。泰國的華校,法律上是指“兼授華文民校”,簡 稱“華校”。而所謂“民校”,顧名思義,即為民眾私立學校。民校又分兼授外文的和非兼 授外文的兩類。兼授外文的民校,除教授泰文外,還要教授中文與英文或其他國家語言。 因此,華文學校是要在教授泰文的同時,兼教中文。所以泰國的華文民校不是純華文學校, 泰國的華文民校歸教育部民教委管轄,所授課程原則上也要依照教育部民教委的規定教授。
泰國目前大約有150所華文民校,分布在曼谷及各府,其中曼谷約占1/5。北欖培華 學校就是這樣一所典型的泰國華文民校,學校位于泰國曼谷附近的北欖府直轄縣,是北欖 公立培華學校慈善機構下轄的文化單位。2009年8月4日,北欖培華學校被中國國務院僑 務辦公室評為全球首批58所“華文教育示范學校”之一。2012年1月17 H,泰國東部華 文民校聯誼會第五屆華文比賽,14所參賽學校,18個單項第一,培華學校一舉奪得10個。
北欖培華學校的全稱叫“北欖公立培華學校”,這樣的叫法在泰國并不少見,如“羅 勇公立光華學校”、“春府公立大眾學校”、“佛統公立健華學校”等等。據筆者了解,這里 的“公立”實際是指“公眾合立”,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公立”,并非由政府開辦。
(二)泰國華校華文教育歷史概述
泰國政府對華文教育從開始就采取限制政策。1918年泰國政府頒布了《泰國民立學校 法》,簡稱《民校條例》,主要目的是管理已建立的華文民校,同化華僑子女成為泰人。規 定華文學校教師必須在一年內暹(泰)文考試及格才可任教,學生每周至少學習泰文3小 時,每年的上課時間不得少于800小時,并教育學生忠誠于泰國。1921年又頒布《強迫教 育條例》,規定泰國出生的兒童,7歲至14歲必須接受泰文初級教育4年。1933年后,泰 國政府開始強化民族意識,對華人實行同化政策,嚴厲執行《強迫教育條例》,強迫華人 子弟學習泰文,規定凡7至14歲的華文子弟,每周必須學習泰文25小時。華文教師必須 進行泰文考試,有初小四年級泰文程度方可任教。1933年,泰國政府還規定中文只能作為 一門外語來教授,每周不得超過7小時。這一年泰國政府先后查封了 100余所被認為不符 合條例的學校。[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鑾披汶•頌堪第一次執政,實行排華政策,對華僑采取一系列 嚴厲壓制和打擊的政策。1939年鑾披汶把暹羅的國名改為泰國,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推行 泰化運動和“大泰族主義"o 1941年劃定10個府為禁區,把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華僑、華人 趕走,頒布為泰人保留職業條例,打擊華僑工商業,文化上摧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紙。1938 年全泰國有華文學校293所,至1940年有51所宣布停辦。所剩的242所華文學校,被當 局借口違反民校條例,全部封閉,僅剩2所兼教中文的學校。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軍進入泰國時,泰國已無任何華文學校存在。1939年——1945年,是泰國華文教育最 黑暗時期。
二戰以后,自由泰領導的泰國政府,對外實行和平外交,對內執行民主化政策,對華 僑采取較寬容的政策。1946年,泰國同中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簽訂《中暹友好條約》, 華僑受到極大地鼓舞,過去被封閉的華文學校紛紛恢復辦學,同時還新創辦了不少華文學 校。據泰國教育部統計,1948年允許注冊的華文學校達426所,在校學生6萬人。1946 ——1948年是泰國華文教育蓬勃發展的時期,最興盛的時期。1948年以后,鑾披汶元帥 第二次執政,加緊排華,迫害華僑。華文教育再次受到打擊,限制設立數量。1948年5月 11日泰國教育部宣布,各府華文學校限制數目如下:(1)曼谷8所;(2)吞武里、清邁、 洛坤、烏汶各3所;(3)其它各府,每府2所。泰國全國華文小學校減少了 1/3以上。
公元1948年6月15日,鑾披汶政府下令封閉了 500多所華文學校,停辦全部華文中 學,史稱“6-15風暴”。瞬間,全泰的華文學校處于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狀態之中。華 教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年青果敢的陳延壽先生,毅然向當局申請創辦培華學校,并于 1950年5月16日獲得批準,為北欖府保存了唯一的課授華文學校。用陳延壽先生自己的 話說,“培華是沖破黑暗和苦難誕生下來的”。
(三)北欖培華學校校史
在培華學校之前,北欖原有個教華文的華文民校,初期學生50余名,這已經是那時 華文學校的“終極”。也是因為抗拒升旗問題,跟全泰國華校一樣被查封了,北欖的華僑 子弟學習中文的機會就此斷喪。陳延壽先生因在戰后協助泰國政府保存米糧,得到政府信 任,因此大膽獨力創立培華學校。報名至泰國教育部申請校名是用泰語“汶然”二字,意 為“延壽”。等教育批準后,又申請換名為“培華學校”,意在“為培養華民學校后一代子 弟”。
1954年以后,泰國政府以防止共產黨分子滲透教育界為名,由警察局負責中文教師檔 案履歷及政治思想,加強對華文學校的控制,同年實行1954年民校修改條例,不允許泰 籍華人任華文學校校長。培華學校創辦之初,敢于投資興學的人寥寥無幾。“學校是開了, 但是除了學生外,沒有一個商人敢走進這個學校,對于學校真是談虎色變,校董理事當然 無法請到。”開辦之初,形勢嚴峻,掌理校務的是張章展先生和鄭逸卿先生。數年之后, 形勢稍顯緩和,才多有熱心人士參加為校董。
在培華的發展初期,幸逢數次轉機,正是借助這些轉機,培華才得以邁開快速發展的 步伐。1960年的萬壽節前,陳延壽先生搶先兩天,舉辦一個慶祝皇上圣壽大會,邀請到海 軍副司令沙岳差羅裕海軍中將并北欖府內各政府官員參加,埠眾同慶,盛況空前,繼而產 生很大影響,因此也就有些熱心人士和有識青年敢來幫助校務。接下來,陳先生與青年們 一道為培華組織了一支籃球隊。1961年,邀請曼谷的籃球隊前來比賽,并邀請到海軍總司 令的千金前來舉行開球禮。憑借這些活動,提升了培華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力。直到曼谷孔 堤的制革工廠遷來北欖,這些廠家主人都熱心教育且有不少飽學之士,對培華關愛有加, 不僅熱心加入為校董,而且為子女計,送入培華就讀,進而使得學校生源一時增加到370 多人,就此奠定堅實的基礎,培華逐步走上平穩的發展之路。
長期以來,泰國政府視華文為“社會主義語文”,擔心那些華文教材會灌輸社會主義 思想,對華文教育管制甚嚴。從1980年至現在,規定全部華文H校從小學一至四年級, 每周只準教讀中文5小時,其他年級只準教泰文或英文。由于華文對泰國與華語國家和地 區發展經濟貿易的需要及作用,加之泰國華人的努力,泰國政府在1990年2月統一華文 學校的限制從小學一年級至四年級放寬到從幼稚園到六年級。
陳延壽先生申請創辦培華學校23年之后,也就是1973年,培華在校生已經近500名, 但原校場地狹窄,右有本頭公廟,左有同善齋堂,校舍局處中間,毫無擴展余地。而且校 舍為木質結構,經年累月,已不堪修復。又因為北欖府地勢下沉,每逢海潮暴漲,校舍周 遭必成澤國,師生涉水出入,極為不便。按照政府法令,華文民校是不準遷址重建的。因 而,如何遷址、建校,便成為培華學校面臨的重大問題。
公元1974年,泰京公立僑英學校幾位校董為挽救華教脫離險境,祈望能化險為夷, 特發起組織“泰國華文民校中心”,有步驟、有條理的挽救華教,并代表全國華文民校向 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放寬華教政策,設法改善華校所面臨各項困擾問題。當時組織的中 堅份子計有:僑英學校代表蘇魯平名譽理事長(已故)、丘清溪副理事長、丘陶潔秘書、 黃炎奎校長;北欖培華學校代表陳延壽主席、羅炳源副主席、高東江副主席、謝廣高財政、 張章展校長;佛丕光中公學張笑影主席(已故)、謝廣校長;中心學校王維錦校長;萬佛 歲大眾學校張伯玉校長、劉新華教導主任;醒華學校洪書亮校長;培知公學李順才校長等 為該組織核心和二十家友校負責人。經過多次磋商和研討后,會議決定以有理、有利、不 犯法原則,呈文向當時教育部長尼蓬•沙薛通博士申請放寬管制華文民校十多項條例,祈 挽救華校免于“壽終正寢”。在經過多方面渠道的爭取下終于得到教育部“網開一面”,頒 布放寬華文民校四項管制條例,使當時泰華熱心華教人士都感歡欣鼓舞。現將四項放寬條 例簡略列下:一、批準全國華文民校可遷移,無論受到火災、被迫遷或其他種種原因都準 遷移;二、準許校主過名,但要以法人組織,才能接受過名,使其真正成為公眾的法人組 織;三、解除各校的學生名額限制;四、準許華文老師受聘到各校執教時,可先入課室執 教,而不必等教育部的批準文件。(邱陶潔,1997)。
以上四項條例的松解,放寬了對華文民校的管制。雖未能對華教發展起了立竿見影之 效,但對華文民校的生存,卻起了決定性的意義,影響深遠。當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臨時 組織“泰國華文民校中心”完成她的光榮任務后,也就適應當時環境而解散。她不僅留下 了她的光輝足跡,還留給文教界人士永遠美好回憶。
1975年,第二屆校董會(主席陳延壽,副主席陳素逸、李新明、黃郁生、謝燦發、廖 文章、陳金亮,秘書鄭逸卿,另有校董多人。)繼續貫徹執行前屆校董會決議,積極準備 遷址建校。同年9月,特價買入廣益利寶號柿閱路地皮;1976年6月,向縣政府及教育部 呈上藍圖請準建校。但直到1977年5月,學校才終于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答復。教育部 的黃建中科長親自來電,正式通知學校遷址建校獲準,并鄭重說明“教育部批準培華學校 遷校建校是二十余年來全泰國第一家"。有此鼓舞人心的好消息,諸位校董、校友、熱心 教育人士便迅速投身工作,在荒蕪的的土地上斬棘、除草、開路、燒荒,親力親為。
1978年,第三屆校董會成立,年屆六旬的陳延壽先生功成身退,成為校董會名譽主席, 羅炳源先生當選為主席,陳錫泉、黃郁生、鄭合想、高東江諸先生為副主席,鄭逸卿為秘 書。在校董會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推動下,培華的發展猶如駛入快車道,迅速而蓬勃。11月 12日,北欖全市披上盛裝,國務院副總理汶猜•挽侖蓬陸軍上將親臨主持培華學校新校舍 奠基典禮。歷經兩年半的辛苦建設,1981年,工程順利完工,雄偉堂皇、擁有二十四間教 室及校務處、樓高三層的鋼筋水泥新校舍巍然屹立在湄南河口之濱。1981年5月17 H, 國務院副總理汶猜•挽侖蓬再次親臨培華學校,主持新校舍的揭幕典禮。培華幸甚!北攬 幸甚!執掌培華校務多年的張章展校長在《記我校遷校的經過》一文中深情地寫道,“群 眾是偉大的,我們的培華是依靠最廣大的埠眾和社會人士的支持的,今后學校的發展,也 是要依靠群眾的支持”。
培華學校校董會每兩年改選一次,第一、二屆主席是學校的創辦人陳延壽先生,而從 第三屆直到第十屆(1978年一1995年),羅炳源先生連任八屆校董會主席,為培華工作了 十六年。1981年前后,與校董和埠中熱心教育人士戮力同心,建成三層的鋼筋水泥新校舍, 并舉行盛大慶祝儀式,遷校大業順利完成;1983年,在新校舍西側新建三層住宿樓一座, 作為師生宿舍,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使得培華成為府內第一所提供住宿的華文學校; 1993年,抓住機遇,果斷創辦幼兒園,滿足府內適齡幼兒的入學需求;1994年,增設初 中班,為培華的發展開創新的天地。這一步一個臺階的努力,推動著培華不斷向上、向前 進。
1995年,鄭逸卿先生當選培華學校第十一屆校董會主席,后連任第十二屆。期間,在 校董、校友、埠眾和社會各界熱心教育人士的同心協助下,幼兒園新樓和延壽大禮堂先后 落成。并于1998年11月7日,邀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傅學章閣下、民代馬 裕炎、府尹威叨•絡良主持揭幕典禮,盛況空前。擴建幼兒園校舍及新建延壽大禮堂正值 1998年前后經濟蕭條時期,但經過鄭逸卿主席和校董們的多方奔走、呼吁,泰華各慈善團 體、熱心教育人士仍然慷僦捐助,匯集了約2900萬泰銖。正是這筆巨款,使得建設項目 如期完工,培華舊貌換新顏。在負責籌款的鄭逸卿主席筆下,記敘了太多的感人場面,比 如有一位學生家長捐獻了巨資,卻聲明捐款人用“無名氏”,還有一位臥病在床的老華僑, 雖口不能言,但仍堅持在紙上寫給兒女,捐建一間課室。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在培華的發展歷程中,幼兒園新樓和延壽大禮堂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建筑。正是它 們的建成使用,進一步完備了培華學校的辦校體制、改善了培華的校舍狀況,使得培華學 校初步具備了設施完善、環境優雅、現代化的辦學條件,同時推動著培華逐漸擺脫單一的 發展模式,向著從幼兒園到小學,甚至以后的中學這種全面、綜合性質的發展模式轉變。
1999年至2003年,李錦龍接任培華學校第十三屆、十四屆校董主席。期間,培華學 校獲得泰國教育部批準,首次榮膺“標準學校”稱號。2003年1月17日上午9時半,培 華學校舉行第二教學大樓奠基典禮,新教學樓樓正式開始建設。短短一年多的時間,2004 年5月即建成竣工,投入使用。而建樓專用款共用去1300多萬銖,尚余140多萬銖。新 樓的建成使用,及時解決了校舍不足的問題,并開辟出多媒體室、中泰文電腦室、語音室、 美術室等多類學科專用教室。
李錦龍主席任職期間,還親自設計監建位于第一教學樓和大禮堂間的三層的教務處, 還對教師和寄宿生宿舍、浴室、廚房進行了認真的增建、維修,為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 活創造了一個舒適、方便的良好環境。
在培華的校史上,有一位主席曾先棄商從政,出任市府市長,后棄政從教,當選培華 校董主席。為了培華的發展,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就是林木勤主席。2003年6 月1日,林木勤當選培華學校第十五屆校董會主席。為搞好學校工作,上任之初,他對內 提出“學生五好”、“培華特別好”工作目標,對外注重通過參觀訪問來學習經驗,利用假 期組團到中國北京、上海等地向國內新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取經”,以資辦學借鑒。 2005年10月,以培華學校校董會主席林木勤為團長的“泰國北欖培華學校教育訪問團” 一行16人訪問了北京、上海、義烏等地。回程至上海,林木勤主席因勞累過度,突發腦 梗阻,醫治無效,與世長辭。噩耗傳來,校董校友、培華師生及北攬埠眾哀痛萬分,“林 木勤的逝世時北欖培華學校的巨大損失,是北欖埠的巨大損失,更是泰華社會的損失,是 泰國的損失……”。
由于林木勤主席的不幸逝世,林潮欽副主席暫代主席一職。新一屆即第17屆校董會 于2005年11月29日選舉產生,林潮欽正式就任校董會主席。并于2007年12月7日獲 選蟬聯第18屆。在新世紀的快速發展浪潮推動下,在校董會諸位主席、校董的努力籌劃、 領導下,在校長和全體教師的辛勤耕耘下,學校各方面事務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培華學校捐獻150萬泰銖救災,為全 泰國華校之冠。5月28日,以北欖公立培華學校、北欖天德善堂為代表的北欖直轄縣各僑 團,前往中國駐泰王國大使館,為中國汶川大地震捐獻善款共計3,246,050泰銖。中華人 民共和國駐泰王國特命全權大使張九桓先生欣然為培華學校題詞——“興教培英”。
2010年2月7日,陳善元先生當選為培華學校第19屆校董會主席。近年來,培華學 校在校生數量每年都穩步攀升。2010學年,培華學校在校生共2195名,2011學年,在校 生攀升至2253名。
2011年2月10日至12日,培華學校參加泰國教育部在曼谷蒙通他尼Challenger第 三廳,舉辦的大中部地區學術展覽會。展會上,培華學校以“中華美食”、“戲劇表演”、“手 工藝制作”、“傳統棋藝”為展覽主題,豐富的活動及展示充分展現了培華學校中文教學的 生機與活力。2012年1月17 R,泰國東部華文民校聯誼會第五屆華文比賽,14所參賽學 校,18個單項第一,培華學校一舉奪得10個。
半個多世紀以來,泰國華文教育一直隨著政治動蕩而變化浮沉,散布在泰國各府的華 文民校,由于政治壞境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總體上日趨式微。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至今 也沒有恢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華文民校的規模。
三、以培華學校為代表的泰國華校華文教育現狀
目前,泰國東部的華文民校主要包括北欖培華學校、羅勇光華學校、春府大眾學校、 博他耶明滿學校、尖竹汶東英學校、晚縣興華學校、巴真中民學校、挽巧思源學校、北柳 挽南學校、北柳南僑學校、巴真中民學校、春府東方中學、舊罔文益學校、坤西育聯華學 校等。培華學校是泰國華文民校協會的會員,泰國華文民校協會是泰國唯一以全泰華校為 會員的單位,是以振興華文教育為宗旨的中心組織,也是泰華振興華文教育和促進中泰親 善為宗旨的組織。其前身為“泰國課授華文民校聯誼會”,創始于公元1987年,由泰京暨 內地14家華校代表發起成立。
1992年,泰國內閣會議批準各級學校可將中文設為選修課,并有權自選教材和聘用中 國教師,使漢語的教學地位與其他外語平等;1995年教育部放寬對外語教學的限制,鼓勵 小學生及初中生選修第二外語,高中生則可自由選修外語;1998年教育部將漢語列入高等 學校入學考試外語選考科目,漢語正式進入國民教育體系;1999年,泰國頒布《國民教育 法案》(National Education Act),把漢語教學寫入教育大綱;2000年,教育部通過高中 漢語課程計劃;2005年,教育部制定漢語教學發展計劃,目標之一是爭取用3到5年時間 在全國國立中小學普及漢語課程;2006年1月11日,中國教育部和泰國教育部簽訂了《中 泰漢語教學合作框架協議》,此協議的實施,使泰國漢語教學由民間組織形式迅速擴展并 轉變成中泰兩國政府間的合作;2007年1月出臺了《泰國促進漢語教學,提高國家競爭力 戰略規劃》,從2006-2010學年在全泰國設立了 24個漢語教學網絡中心,積極地推動漢語 教學;2008年9月正式啟動“泰國漢語教師本土化策略”。[2]
(一)培華學校基本信息
培華學校現有教學班61個,在校生2253名,中泰文教師130位,其中中文教師31 位,有18位持中國護照。按照泰國教育部1995年所定義,培華學校屬于“第七規格學校” (學生人數在1501人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大型華校。
表1培華學校基本信息表
學校全稱 北欖公立培華學校
學校地址 泰國北欖府直轄縣塞洛路二巷
創辦時間 1950 年
學校類型 收費制私立學校
辦學層次 幼兒園、小學、初中(1994年)
學校榮譽 標準學校(泰國教育部,泰歷2547年,2551年); 華文教育示范學校(中國國務院僑辦,2009年)。
占地面積 7萊(約11200平方米)
(二)培華學校近年來學生變化情況
學生是辦學的首要因素,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學者就北欖培 華學校的學生人數變化做過調查研究,從八十年代開始至九十年代初,培華學生人數從六 百多銳減至三百多人。學生人數日益減少,生源困難。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華文教育大 環境的改善,以及培華自身的不斷完善,培華學校的學生人數不斷攀升,近年來基本維持 在兩千人左右。
表2 2006——2011年培華學校學生人數變化情況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幼兒園 649 555 551 553 563 634
小學部 1044 1087 1088 1136 1242 1329
初中部 369 390 317 313 293 290
總人數 2062 2032 1956 2002 2098 2253
(三)漢語教師情況
目前泰國的漢語教師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泰國本土培養的漢語教師,絕大部分是華 裔,接受過傳統的華文教育,教學經驗豐富;二是學校從中國大陸、港臺地區聘請的非對 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師,這部分老師大多已在泰國居住三年以上,可以使用泰語進行正常的 交流;三是學校從中國國務院僑辦申請的漢語教師,他們大多在國內有過教學經驗,但專 業構成比較復雜;四是學校從中國國家漢辦申請的專業對外漢語志愿者教師,他們相對年 輕,專業素質過硬,但普遍欠缺教學經驗和社會工作經驗。
由于歷史的原因,泰國本土的漢語教師日漸衰落,很多都已接近甚至超過退休年齡, 但他們仍然可以被私立學校聘用。本土教師隊伍多有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不僅是在本土 教師隊伍的年齡階梯上,在專業知識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情感依賴和歸屬上也有明顯的滑坡。 針對這種情況,泰國教育部、泰國華文教師公會以及泰國華文民校協會每年都會舉辦若干 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班,組織專業的教學觀摩與實踐,并到中國大陸參觀訪問學習。海外華 校特別是華文學校面臨兩種師資問題:一是對漢語教師的需求在增加,現有教師的數量已 不能滿足教學需求;二是因華文教師待遇偏低,因而水平有待提高(田艷,2000)o
培華學校現有漢語教師31名,其中13位是泰籍本土教師,另外18位持中國護照, 泰籍本土教師和中國籍漢語教師人數之比約為1 : 1. 4,這一比值2006年約為l:lo 2011年 培華學校中文部男教師7位,女教師24位,男女教師比約為1:3.4,而這一比值2006年 約為1:5.7。2011年,培華學校50歲以上的漢語教師人數與漢語教師總數之比為1:6.2, 這一比值2006年為1:5. 4o
表3 2006——2011年培華學校漢語教師來源情況統計
年份 教師總數 中文教師 泰國籍 中國籍 志愿者 僑辦教師 學校自聘
2006 89 27 13 14 0 2 11
2007 90 27 13 14 0 2 11
2008 126 27 12 15 2 1 12
2009 124 28 14 14 0 6 8
2010 131 28 13 15 3 6 6
2011 135 31 13 18 6 6 6
表4 2006——2011年培華學校漢語教師學歷及性別情況
年份 碩士以上 本科 大專 中學 男性 女性
2006 0 22 1 4 4 23
2007 0 22 1 4 5 22
2008 0 22 1 4 6 21
2009 0 23 1 4 7 21
2010 0 23 1 4 7 21
2011 2 24 1 4 7 24
表5 2006——2011年培華學校本土漢語年齡構成惰況
年份 20-30 31-40 41-50 51-60 61-70 70以上
2006 12 6 4 5 0 0
2007 12 6 4 4 1 0
2008 12 6 4 4 1 0
2009 13 6 4 4 1 0
2010 13 6 4 4 1 0
2011 16 6 4 4 1 0
(四)教學課時及教材使用情況
自1980年起,泰國教育部規定全國中小學實行新學制,中文學校可設五、六年級, 但只準教授英文。一至四年級每周教授中文的課時由10學時減為5學時。這一規定曾給 中文學校帶來巨大的沖擊,導致許多中文學校學生銳減。
目前泰國的小學和中學大部分都開設了漢語課程。1998年10月,泰國高等教育委員 會辦事處規定漢語為大學入學聯考的外語科目,這大大提高了泰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動力和 興趣。
在政府的推動下,華校的漢語教學又恢復了生機。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華校在教學 制度上也有了靈活變化的空間。據筆者了解,目前大部分華校恢復或堅持一周10學時。 以培華學校為例,學生從進入培華幼兒園開始,就接受漢語的熏陶,漢語教育貫穿整個小 學部、初中部。幼兒園每周5學時,小學部和初中部每周10學時,并且每天第一節課全 校都是漢語課。為了滿足家長對孩子學好漢語的期望,學校還開設課后補習班,部分條件 比較好的家長還為孩子專門請漢語家教。這樣,學生實際學習漢語的時間較以前大幅提高。
不過,與泰國大部分學校一樣,培華學校至今沒有統一規范的漢語教材。與蓬勃發展 的漢語教育相比,教材建設顯得滯后很多。目前,大部分華校的課型就兩種,即漢語課和 說話課。還是以培華學校為例,雖然只有兩種課型,但漢語期末考試有六科,分別是漢語 科、拼音科、作法科、說話課、抄書(書法)科和中文電腦科。
表6 2006-2011年培華學校教材使用變化情況
年份 課型 幼兒園 小學部 初中部
2006-2010 漢語課 根扼i泰國教 育部舊版
《華文課 本》自編教 材。 《漢語》 《漢語》
說話課 自編教材 《漢語教程》
2011 漢語課 《漢語》 《漢語》
說話課 《開開漢語》(一至三年級);
《快樂漢語》(四至六年級)。 《快樂漢語》
在培華近年來使用的漢語教材中,只有漢語課教材沒有變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漢 語課所用教材《漢語》是中國國務院僑辦免費提供的。事實上,這本教材并不適合泰國學 生,老師、學生普遍反映教材太難,而且沒有中泰互譯,對很多初到泰國的中國老師來說, 教學難度很大。變化最多的是說話課教材,據筆者了解,培華學校2012學年說話課教材 又有變動:小學一至三年級使用《開開漢語》不變,小學四至六年級將換成《體驗漢語》 初中版第二至第四冊,初中一至三年級使用《體驗漢語》高中版第二至第四冊。
(五)培華學校中文特色活動
2011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習近平訪問泰國并出席泰國華人華僑各界 舉行的歡迎晩宴。北欖培華學校是全泰國唯一•一所被邀請參加當晩的文藝演出的學校,文 藝演出共六個節目,由培華師生共同演繹的唯一舞蹈節目《年年有余》廣受好評。
2012年1月17日,泰國東部華文民校聯誼會第五屆華文比賽,14所參賽學校,比賽 一共18個單項冠軍,培華學校一舉奪得包括抄書、小品、歌唱、演講四大項目中的10個 冠軍。
2012年2月6日,培華學校慶祝建校六十周年暨中國農歷壬辰年元宵晚會在培華學校 大禮堂隆重舉行,中國駐泰王國參贊兼總領事高振廷以及來自泰國華文教育界的眾多元老 齊聚培華,參觀了培華師生精心準備的學藝展覽,以及一臺高質量的文藝晚會,來賓紛紛 肯定培華在中文教育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
培華學校在眾多華校中脫穎而出,這與培華學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分不開的。培華學 校在常規的教學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學生活動,組織學藝比賽,以賽代練,在活動中培養 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和學好漢語的信心。中文部在每學年開始之前,都要做好一學年的學生 比賽活動計劃,目前已形成的傳統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中文歌唱比賽
培華學校的中文歌唱比賽是學校課內外活動中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從2008年開始 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從第一屆的初步嘗試,到現在逐步完善。
一方面,通過中文歌唱比賽,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體驗中國的流 行風尚。在學習中文歌曲的過程中,聆聽歌曲中優美動人的故事,感受形形色色的人生旅 程,體驗不同音樂風格中所體現出的中國特色文化;另一方面,開展中文歌唱比賽,也激 發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讓同學們通過優美的旋律認識更多的字、詞和句子,同時培養學 生的中文語感;再者,通過豐富學生的課內外生活,增加學生與中國老師的交流溝通,有 利于學生的中文水平的提高,并增進師生間的情誼。
2.中文小品比賽
培華學校的小品比賽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信念為核心,以提高學生聽說漢語的能力 為宗旨。諸如《拔苗助長》、《萬字難寫》、《阿凡提的故事》這樣中國傳統故事,通過小品 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遠比在課堂上枯燥乏味的講要好。中文小品比賽為學生提供了 一個學習和展示漢語水平的機會,不管是“演員”還是“觀眾”,都能從中了解中國悠久 的文化歷史,學習中國優秀的思想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漢語的興,提高學生的漢語綜合應 用能力。
3.中文詩歌朗誦比賽
培華學校的詩歌朗誦比賽,每年都會給全校的小觀眾們帶來不同的驚喜。剛開始時, 只是讓學生上臺比賽朗誦詩歌。后來,中文部的老師們精心創新,每一首詩或配樂,或用 舞臺劇演繹,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深得學生喜愛。活動旨在提高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 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氣氛,營造學習中文的良好氛圍,豐富 學生課余生活,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同時促進學生的口語水平。
4.中文學藝展覽
培華學校一年一度的學藝展覽是培華學子的匯報展,中文教育的成果展,更是孩子們 的興趣展。這一天,培華校園就像小小的世博會,展覽項目豐富多彩。除了在學校禮堂進 行的歌舞表演之外,禮堂外面的操場也搭起帳篷。有傳統中華美食,如餃子、烙餅、茶葉 蛋、菊花茶等;有傳統的中國棋藝:象棋、圍棋;還有諸如畫臉譜、中國民族服裝、舞獅、 剪紙、中國結、折紙等等。學藝展覽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組織能力,同時也能 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知。
5.中國傳統節日活動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 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 統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作為華文傳統學校,培華學校每逢中國傳統佳節,比如春 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尤其是元宵節和中秋節,現已成為培華師生乃至北欖埠眾 的大聯歡。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培華學校每年一度的中秋大戲,現在已經成為 培華師生共同的期待。從2008年開始,每年中秋這一天,一部由中文部老師和培華學生 自導自演的中秋大戲在培華學校大禮堂與全校師生見面。通過舞臺劇的形式,講述中秋節 的來歷,以及與中秋節相關的人物、故事。用學生喜愛的方式,演學生愛看的人物形象, 講述學生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故事。
除了培華的中秋大戲,培華的元宵晚會人氣更高。每年的元宵晚會,培華學校校董會 會頒發一年一度的獎學金,之后進行的元宵晩會,都是培華學校學生活動的精品節目。元 宵晚會的入場券面向社會發售,供不應求。通過這樣的學生匯報演出,一方面豐富了校園 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另外一方面也拉近了培華學校和泰國社會的關系,使 更多的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培華來學習漢語,也使更多的社會熱心人士愿意捐資華教,推 動華文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四、結論
如今,在中泰兩國政府的合力推動下,泰國的華文教育事業可謂蒸蒸日上,形勢喜人。 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泰國的華文教育在經過極度的衰落后的復興過程 中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因素,潛在地制約著它的發展。還是以培華學校為例,我們可以 以小見大。從某種程度上說,培華學校的六十年,也是泰國華文教育事業的六十年。六十 年滄桑起伏,現在正孕育新的輝煌。但在繁榮背后,也隱藏著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相輔相成的互動雙 方,所以說教學相長。目前泰國的漢語教師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泰國本土培養的漢語教 師,絕大部分是華僑或華裔,接受過傳統的華文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對中華文化依賴感 和歸屬感較強;二是學校自行從中國大陸、港臺地區聘請的非對外漢語專業漢語教師,這 部分老師大多已在泰國居住時間較長,可以使用泰語進行正常的交流,但專業素質參差不 齊;三是學校從中國國務院僑辦申請的漢語教師,他們大多在國內有過教學經驗或工作經 驗,但專業背景比較復雜;四是學校從中國國家漢辦申請的專業對外漢語志愿者教師,他 們相對年輕,經受過系統的培訓和嚴格的選拔,因此專業素質相對較高,但普遍欠缺教學 經驗和社會工作經驗。
由于歷史的原因,泰國本土的漢語教師日漸衰落,很多都已接近甚至超過退休年齡, 但他們仍然可以被私立學校聘用。本土教師隊伍多有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不僅是在本土 教師隊伍的年齡階梯上,在專業知識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情感依賴和歸屬上也有明顯的滑坡。 針對這種情況,泰國教育部、泰國華文教師公會以及泰國華文民校協會每年都會舉辦若干 本土漢語教師培訓班,組織專業的教學觀摩與實踐,并到中國大陸參觀訪問學習。海外華 校特別是華文學校面臨兩種師資問題:一是對漢語教師的需求在增加,現有教師的數量已 不能滿足教學需求;二是因華文教師待遇偏低,因而水平有待提高(田艷,2000)o
學校從中國聘請的老師,一方面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在人際關系和跨文化溝 通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問題,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另外,這些中國老師大多是短期支教,剛 剛適應了學校的工作,然后就又離開,長遠看來不利于學校教學方針的實施,也不利于學 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其實,無論這些中國老師以何種身份到泰國任教,他們的使命與責 任都是一致的,然而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往往會被一些細小的矛盾所代替。教學上、工作 上的意見、分歧往往會延伸到生活中,教師個人自身的問題引起工作環境的變化,最終反 作用于教師本人,然后影響教學質量,這樣的不良現象值得我們的注意與反思。
培華學校現有漢語教師31名,其中13位是泰籍本土教師,另外18位持中國護照, 泰籍本土教師和中國籍漢語教師人數之比約為1:1.4,這一比值2006年約為l:lo 2011年 培華學校中文部男教師7位,女教師24位,男女教師比約為1:3.4,而這一比值2006年 約為1:5.7。2011年,培華學校50歲以上的漢語教師人數與漢語教師總數之比為1:6.2, 這一比值2006年為1:5.4。男女教師比例的失調也是我們值得關注問題。
(二) 教材問題
教材是教學活動展開的基礎,教材的好壞取決于是否適合教學對象。目前對外漢語教 材資源短缺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唯一入選泰國教育部推薦教材目錄的中文教材只有《體驗 漢語》(泰國版)。泰國全國直屬教育部基礎教育委員會的中小學大部分已開始使用《體驗 漢語中小學系列教材(泰國版)》。2010年,僅在首都曼谷一地就有超過300所中小學使用 此套教材。
但是,在資金相對緊張的華文民校,像《體驗漢語》這樣的優秀中文教材卻遲遲未能 推廣。以培華學校為例,如眾多華校一樣,培華也有兩種課型,即漢語課和說話課。學校 唯一穩定的教材就是漢語課所用的《漢語》,事實上這套教材并不適合至少是培華學校的 學生,但堅持用這么多年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是中國國務院僑辦免費提供的教材。相對于 此,說話課的教材就可以五花八門,基本是一年一換,這使學生的學習缺乏連續性和系統 性。
在教材使用方面,由于學校資金緊張以及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華文民校都普遍存在 購買一套原版教材然后整套復印賣給學生,涉嫌侵犯相關出版單位和個人的版權、著作權 以及知識產權。這些復印的教材清晰度低,可看性大打折扣,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 趣。因此,如何在華校中推廣原版教材也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由于 原版漢語教材普遍偏貴,學校可考慮回收并循環使用,從而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同時也達 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缺乏適用性、系統性、規范性,這是目前泰國華文教育中關于教材問題的三大頑疾。 解決這三大問題,關鍵還在于豐富適合泰國華文教育的教材資源,規范教材市場,控制使 用原版教材的成本。
(三) 漢語教學大綱問題
漢語教學大綱既是具有法規性、指導性和綱領性的文件,又是衡量漢語教學質量的一 把準尺。泰國目前尚未確定指導全局的漢語教學大綱,沒有明確各階段學生應達的漢語水 平。具體到各個華校自身而言,雖然各校擁有充分的自主性,自行制定適合本校的漢語教 學大綱。但制定大綱本身是一項科學而嚴謹的工作,所以各華校即使有所謂的教學大綱, 也缺乏科學性,對實際教學活動并無多少指導作用。
以培華學校為例,由于缺少漢語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存在較大的隨意性。雖然學校要 求中文老師每學年都要有工作計劃與總結,但大部分只是走形式。對于不同年段的學生, 也缺乏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比如,漢語在華校學生中存在“低熱高冷”的現象,即低年段 的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要遠遠高于高年段的學生。因為大部分中文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小 學升中學時考走了,留下來讀初中的學生,他們的漢語水平甚至不如低年級的優秀學生。
由于各華校的漢語教學政策不同,學生的漢語水平也有差異,而泰國目前還沒有測量 學生漢語水平的系統,部分學生鼓勵學生自行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但也不是全部學 生都參加,一方面是因為考試費用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在于學生并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他們覺得沒有必要花錢做這樣的測試。
如果有統一的漢語教學大綱,各華校就可以根據大綱自行制定相對合理的教學計劃, 對照相關標準制定相對合理的考核教師和學生的辦法。事實上,政府在這方面工作有滯后 性,但作為華校自身,可呈請泰國華文民校協會和泰國華文教師公會等非官方組織,及早 制定一些過渡性質的漢語教學大綱。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為泰國政府制定正式的大 綱提供有益的參考。
總而言之,泰國華文教育事業雖然蒸蒸日上,形勢喜人。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清 楚地認識到,泰國的華文教育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的因素,潛在地制約著它的發展。從培 華學校的歷史變遷中,我們可以以小見大。培華學校的六十年,也是泰國華文教育事業的 六十年。六十年滄桑起伏,現在正孕育新的輝煌。但在繁榮背后,也隱藏著許多值得關注 的問題。無論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還是提高教材的適用性、系統性和規范性,抑或是及早 制定符合泰國華文教育現狀的漢語教育大綱,都需要中泰政府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中泰兩國 于2006年簽訂的《中泰漢語教學合作框架協議》,充分發揮泰國華文教育的自發性、自主 性的同時,加強政府引導和規范,以專業主義的精神指導泰國的華文教育,力爭讓泰國的 華教事業更上一個新臺階。
【注釋】
[1]傅增有•泰國華文教育歷史與現狀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4(2) :22-23.
[2]王宇軒•泰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 報.2008 (4) :9-10.
【參考文獻】
[1] 陳記運.針對泰國人漢語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與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 學,2005.
[2] 傅增有.泰國華文教育歷史與現狀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4(2).
[3] 王宇軒•泰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 報.2008(4).
[4] 徐靜•海外中學漢語教材中國知識文化內容編排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9.
[5] 陳健民•泰國對華人的政策和戰后華人社會的變化[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
[6] 劉美玲.泰國華校小學漢語教學現狀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6.
[7] 馬牧原.針對泰國中小學生適用的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探討[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9.
⑻ 郭裕湘•泰國高校漢語教育的歷史、現狀及對策[〕]•欽州學院學報,2010.
[9] 田艷•海外華文教育概況[J] •民族教育研究,2000.
[10] 央青.泰國漢語快速傳播對其它國家頂層設計的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2011.
[11] 馮麗萍•從泰國政府政策的變化剖析當地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J].東南亞縱橫, 2006.
[12] 郝琳琳.泰國北部地區高校漢語教學現狀及質量控制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
2011.
[14]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