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 要 "Ill
ABSTRACT V
目錄… VII
CATALOGUE X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緣起和選題意義 1
一、 研究緣起 * 1
二、 選題意義 2
(一) 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問題有助于豐富語言教育政策研究•• 3
(二) 明晰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和實施條例對華文教育的影響??3
第二節相關研究綜述 4
一、 有關語言教育政策的界定 4
(一) 語言政策 4
(二) 語言教育政策 4
(三) 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 5
(四) 華文教學 6
二、 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7
(一) 國別化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7
(二)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8
三、 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 9
(-)國別化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 9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主要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1
一、 主要內容 11
二、 研究方法 12
(一) 文獻資料研究法 12
(二) 問卷調查法 12
(三) 訪談法 12
(四) 田野調查法 12
(五) 案例分析法 13
第二章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及華文教學發展概況 14
第一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概況 14
一、 馬來西亞各時期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概況 14
(一) 英殖民時期 14
(二) 早期獨立時期… .15
(三) 新經濟政策時期 .....15
(四) 新發展政策時期 16
(五) 新世紀信息科技時期 16
二、 馬來西亞標志性語言教育政策 16
(一) 教育報告書 16
(二) 《國語法案》 19
(三) 教育法令 19
第二節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發展概況 20
一、 英殖民地戰前、戰后的華文教學概況 20
(-)英殖民地戰前華文教學概況(萌芽期) 20
(二)英殖民地戰后華文教學概況(鞏固期) 21
二、 馬來西亞成立早期華文教學概況 22
(一)馬來西亞獨立1950年代初華文教學概況(整理期) 22
(二)馬來西亞成立1950年代后期的華文教學發展概況(改革期)…22
三、 20世紀60-90年代華文教學發展概況 23
(-)新經濟政策時期華文教學發展概況(穩定期) 23
(二)新發展政策時期華文教學發展概況(發展期) 24
四、 落實2020年教育宏愿時期華文教學發展概況(轉型期) 24
第三章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調查分析 26
第一節調查設計 26
一、 調查設計的基本理念 26
(一) 語言的自然傳播」 26
(二)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規劃與華文教學 26
二、 調查目的與對象 27
(一) 調查研究的目的. 27
(二) 調查對象的選取 28
三、 調查問卷主要內容… 29
(一) 基本信息 29
(二) 調查問卷主要內容 29
四、 調查過程 31
第二節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及華文教學的態度調查分析……32
一、 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態度 32
(一) 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分析 32
(二) 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認同程度分析 33
二、 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態度 34
(-)華文教師對華文教學保持母語教育特質的看法 34
(二)教育大藍圖對華文教學影響的看法 35
第三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影響調査分析 36
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不同語言教學造成的負面影響 36
二、 不同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程度 37
三、 華文教學受到的影響 39
(一) 學生學習華語能力下降 39
(二) 學生學習華語積極性下降 40
(三) 華語教學課時縮減 40
(四) 華語教材內容趨向簡化 44
第四章馬來西亞華文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47
第一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限制 47
一、 1967年《國語法案》對華文教學的限制 48
二、 1970-1990年《新經濟政策》對華文教學的限制 49
三、 《教育大藍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50
第二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讓步 52
一、 1979年《內閣報告書》對華文教學的讓步 52
二、 鼓勵學生學習新語言的法令政策 53
第三節馬來西亞華文教學面臨的挑戰 55
一、 華語通用程度不高 55
二、 學生學習華文的積極性降低 56
三、 華文教學受重視程度較低 57
四、 華社被動捍衛母語教育 58
第四節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相關建議 58
一、 進一步達到各語言平等發展,加大及推廣華文教學的力度 59
二、 華社應對教育政策保持正面態度,提供實際性維護母語教育的方針59
三、 家長應對華文有信心,鼓勵小孩考取華文 60
四、 提倡人民互相學習,多展開各族之間互相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60
五、 應當進一步厘清相關課題,勿使教育過于牽涉政治與種族課題••.•••••61
結語 62
參考文獻 63
附錄 69
附錄…:訪談調查 69
附錄二:問卷調查 73
致謝 77
CATALOGUE
ABSTRACT IN CHINESE Ill
ABSTRACT V
目錄 VII
CATALOGUE XII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Section 1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 1
Part 1. Origin Of Study 1
Part 2. Significance Of Study 2
1To Enrich the field of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3
2Understand the Policy towa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3
Section 2 BACKGROUND OF STUDY 4
Part 1. Definition Of Terms 4
1Language Policy 4
2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LEP) 4
3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5
4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LT) 6
Part 2. Correlative Research On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7
1''Country-Specific55 Correlative Research On LEP * 7
2Malaysia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Correlative Research 8
Part 3.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9
1"Country-Specific',LEP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9
2Malaysia LEP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11
Section 3 METHODOLOGY 11
Part 1 ? Main Content 11
Part 2. Research Method 12
1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12
xn
2Questionnaire Method 12
3Intensive Interview 12
4Field Investigation 12
5Case Analysis 13
CHAPTER 2 DEVELOPMENT OF MALAYSIA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14
SECTION 1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0VERVIEW14
Part 1.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Malaysia 14
1British Colonial Period 14
2Early Independence 15
3New Economy Poeriod 15
4New Development Period 16
5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iod 16
Part 2. Iconic Malaysia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16
1Education Report 16
2National Language Act 19
3Education Law 19
Section 2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20
Part 1.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OVERVIEW 20
1CLT Sprout Phase 20
2CLT Consolidation Phase 21
Part 2. EARLY INDEPENDENCE CLT OVERVIEW 22
1CLT Adjustment Period 22
2CLT Reformation Period 22
Part 3. 20 CENTURY 60-90S CLT OVERVIEW 23
1CLT Stable Phase 23
2CLT Expansion Period 24
Part 4. IMPLEMENTATION OF 2020 IN CLT 24
CHAPTER 3 LEP AND CLT DATA ANALYSIS 26
Section 1 RESEARCH DESIGN 26
Part 1? Concept Of Study 26
1Language Nature Transmission 26
2Language Education Planning And CLT 26
Part 2. Research Purposes And Respondent 27
1Research Purposes 27
2Research Respondent 28
Part 3? Research Framework 29
1Thereotical Basis 29
2Questionnaire Design 29
Part 4? Procedure 31
Section 2 ATTITUDE OF RESPONDENTS TOWARD LEPAND CLT 32
Part 1. Attitude Towards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32
1Analysis On Teachers Towards Regconition Of LEP 32
2Analysis On Identification On LEP 33
Part 2. Attitud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Towards CUT ..34
1Chinese Teachers' Perspectives Towards CLT 34
2Effect Of Blueprint Towards CLT 35
Section 3 ANALYSIS OF AFFECT ON MALAYSIA LEP TOWARD CLT……..36
Part 1. Negative Effect Of Language Education 36
Part 2. Effect On CLT By Diverse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37
Part 3. Effect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39
1Students5 Chinese Learning Ability 39
2Ethusiasm Of Learning Chinese 40
3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uration .....40
4Arrang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44
CHAPTER 4 MALAYSIA CLT OPPU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47
Section 1 LIMITATION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47
Part 1. 1967 National Language Act towards CLT 48
Part 2. 1970-1990 New Economy Policy towards CLT 49
Part 3? Blueprint toward CLT 50
Section 2 CONCESSION 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52
Part 1. Concession of 1979's Report toward CLT 52
Part 2. Encouragement to Learn a New Language 53
Section 3 CHALLENGE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戰 .55
Part 1. Common Usage of Chinese 55
Part 2. Enthusiastic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56
Part 3. Attention Degre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57
Part 4. Chinese Agency Passively Defends for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58
Section 4 SUGGES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MALAYSIA 58
Part 1.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equality 59
Part 2.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education policies 59
Part 3.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Chinese Language leaching .....60
Part 4. To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iferents ethnic group through Chinese Language 60
Part 5. To clarify the topics related with education 61
SUMMARY 62
REFFERENCES 63
APPENDICES 69
Appendix one: Interview Survey 69
Appendix two: Questionnaire survey 73
ACKNOWLEDGEMENT 77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和選題意義
研究緣起
21世紀的全球效應下,語言己然成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溝通的橋梁。作為溝通世 界的通用語,英文被視為語言界的霸主,在20世紀世界語言方面獨占鰲頭,而在21世紀 的今天,英語是否還能像上個世紀一樣稱霸,Huntington (1996)指出西方權威的上升與 衰退都得經歷漫長的過程,而當西方正處在逐漸衰退的過程中,其他西方語言也會遭受緩 慢的影響。如果將來中國取代了西方成為世界文明主宰,那么中國普通話將成為國際商業 用的語言翹楚。即便如此,英語依然有著光明的前景,所以英語教育仍然是被極力推廣的 語言。語言擴展和衰退屬于社會現象,同時反映出權力地位的象征。一種語言不但能代表 國家的興衰與榮耀,更能深切地體現民族的文化特征。孫麗霞(2006)提出,迄今為止有 大部分的語言正面臨威脅甚至滅絕的狀態。據估計,90%的語言在21世紀將會消逝近乎 滅絕。①因此,有語言專家建議創造國際語言,即世界語以便解決國際語言所面臨的語言 滅絕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但這一過程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目前能力所 及是極力推廣英語以便讓英語達到類似于國際語言的級別,但伴隨中國的和平崛起,漢語 的推廣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筆者認為,從語言教育方案入手,尤其是兒童從早期便開始第 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最遲從中學開始便教授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外語課程,此方法有助于 不同語言者之間的交流,也有助于語言的存續及推廣。印度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一一“三 語方案”便體現了這一思路。該方案規定中學必須使用英語、印度語和地方語言進行講授, 其優越性在于能承認語言的多樣性,著力于培植印度國內的多語結構,同時限制英語在某 些方面的使用。周慶生(2010)認為此方案限制英語在教學中的使用,從而提倡母語教育。
①孫麗霞:《21世紀世界語言競爭態勢分析九《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06年5期,第 194-196 頁。
印度的“三語方案”既承認國家統一通用交際語言的價值,同時還承認可用于國際語言的 價值,①換句話說,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與語言推廣問題有著相當大的關聯。
這種通過國家所提倡的語言教育政策有效地限制英語并推廣母語教育,是世界各國及 眾多教育學者關注并致力提倡的教育熱點。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英語的盛行己經嚴重影響 母語的地位,如繼續任由其擴大,母語教育將會被取代。因此國家所制定的相應的語言教 育政策以便應對。除了印度通過“三語方案”極力推廣母語教育以外,馬來西亞更是在經 歷不同的發展時期中意識到母語教育及外語教育的對立及其對國家的影響,不斷地強化國 家語言教育政策。馬來西亞由英殖民時期的語言政策,到現行的《教育藍圖》政策充分表 現出國家對于母語、英語及少數語言的調整。通過原來提倡的“英語至上,扶持巫語,排 斥少數民族語言”到現行"鞏固國語,強化英語,寬容對待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教育政 策,其中經歷了五個修整的階段,也因此證明了馬來西亞政府對語言教育政策的重視和前 衛性。
本研究旨在梳理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演變,并根據其內容探討語言教育政策對語言教 學造成的影響,以便能對華文教學提出有效性的改革建議。華文教學為馬來西亞華人民族 的母語教育,而華人的母語教育在馬來西亞教育政策持續響應馬來語,推廣英語的大前提 下,逐漸被邊緣化。筆者秉持為華文教學提供解決對策的初衷,針對華文教學進行研討, 探索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所造成的影響。本文站在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 高度,對馬來西亞華文教學進行深入研究,以便分析出對華文教學更為有效的教學方針, 繼而實踐壯大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對策。
二、選題意義
馬來西亞位于南太平洋的東南亞,從地理上分為西馬(馬來半島)和東馬(沙巴和砂 拉越),簡稱大馬。馬來西亞首都位于西馬的吉隆坡,西馬是馬來西亞政治和經濟中心, 也是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馬來西亞主要以馬來人、華人及印度人為三大民族,從而組成 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元文化的社會。馬來西亞人民使用的語言有:馬來語、英語、 華語、泰米爾語等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如其他國家一樣,馬來西亞選擇了最大本族群體 (馬來人)通用的語言作為國家官方語言,并在國家第152條憲法里明確規定馬來語為國 語,同時闡明任何人除了官方用途之外不得被禁止或阻止使用、教授或學習其他語言。這
①周慶生:《印度語言政策與語言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6期,2010年11月,第 102-111 頁。
項申明無疑為馬來西亞今后的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及變化奠定了法律基礎。而馬來語被視 為官方用途的語言并沒有推廣至每個民族中,華人使用的大部分語言依舊是漢語和漢語方 言,印度人則使用淡米爾語和英語來進行日常溝通。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語言政策由 始至今都將英語視為高階層的溝通語言,以致于現今的馬來西亞社會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為目標。英語在馬來西亞經歷政治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條件下,不斷變更地位,由一開始英 語至高轉換成為僅僅是一門學科,到后來因為馬來西亞的經濟穩固開始走向國際,人民因 此需要與國際溝通的能力,政府再次將英語納入語言上階層的地位,直至今日。這些語言 教育政策的變化將在本文第二章深入討論。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經歷了改革轉變的時期,唯一有微小變化的便是語言政策對待 少數民族語言推廣的問題和決策。馬來西亞華語,即漢語被視為馬來西亞少數民族語言, 在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變化下并沒有受到太大或者有效的推廣。雖然馬來西亞漢語教 育是屬港、澳、臺以外擁有最完善的教育體系,但學習漢語的馬來西亞人,除了華人以外, 其他民族只有少數人接納并學習漢語。這是因為馬來西亞提倡的語言教育政策里,對待少 數民族語言并不像對待馬來語(國語)與英語一樣,給予全力的支持。少數民族語言自從 國家獨立以來便受到打壓,即使憲法規定不能阻止學習少數民族語言,但國家對待華語和 淡米爾語也沒有持正面鼓勵的態度。直到現行的語言教育政策對待馬來西亞少數民族語言 有所放寬。
撰寫本文的目的及意義在與:1、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問題有助于豐富語言教 育政策研究。2、明晰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和實施條例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研究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問題有助于豐富語言教育政策研究
本文之所以選擇以語言政策為切入點,是因為語言政策已屬較為成熟的研究,多位學 者對于語言政策做出了明確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國別化語言政策研究能為今后的語言政 策分析提供參考借鑒。但大部分的語言政策并沒有與語言教育政策結合研究,尤其非日耳 曼語系亞太地區(馬來西亞)的語言教育政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討馬 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并側重于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育的影響,以此來豐富馬來西亞語言 教育政策的研究。
(二)明晰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和實施條例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馬來西亞在獨立之初一直實行單元化政策,即為了實現馬來西亞“一個國家,一個民 族,一個文化,一個語文"的“最終目標”而實施的教育制度。獨立后馬來西亞政府以馬 來族群為主要核心而將其他少數民族邊緣化,其中更確立語言教育政策,藉機鞏固母語教 育的保持,其中深受打擊的是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本文將梳理歷年來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 策的發展和實施條例并分析這些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育的影響。此類研究分析可以為今 后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發展分析提供更為詳盡的參考價值。
第二節相關研究綜述
一、有關語言教育政策的界定
(-)語言政策
國家為了實現語言教育目的而頒布、執行的相關法令、法規及政策等指導性文件稱之 為語言政策,鄒長虹表示“語言政策是為了制定社會對于語言的需要,也是國家謀求生存 發展的政治手段,與國家的教育、社會和經濟的期望有相連1對此,馬來西亞政府制定 語言政策是根據馬來西亞獨特的多樣化民族語言特點,這也造就了馬來西亞的社會呈現多 元性的語言使用情況。
澳大利亞語言學家Kaplan和Baldauf (1997)提及對語言政策的看法則是“群體、社 會或體系為了實現規劃的語言變化而制定和實行的語言觀念、法律、規定、規則和實踐 ②馬來西亞為了進一步推廣馬來語并鞏固國家動態,在1967年制訂了相關的語言政策,馬 來西亞《國語法案》將馬來語規定為馬來西亞唯一官方及國家語言,此舉無疑是將馬來族 群導向了主導國家的地位更使其他少數民族的母語邊緣化。本文中語言政策便是指為了穩 固國家根基而制定的語言計劃,團結群眾發展國家。
(-)語言教育政策
語言政策下,語言教育政策不斷地擴展,在王世凱(2015)的專著中,語言教育政策 用以描述足以影響課堂或學校語言使用的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的語言政策。這樣的政策可以 但未必會影響語言教育,筆者認為語言教育政策可謂是雙刃劍,根據王世凱的觀點,語言 教育政策不但能被用作消滅、征服和邊緣化少數民族語言和土著語言的工具,更能用來發
①鄒長虹:《馬來西亞語言政策及其對中國外語教育政策的啟示》,《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7卷第12期, 2012 年 12 月,第 151-152 頁。
②王世凱:《語言政策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岀版社,2015年12月,第9頁。
展、維持和促進少數民族語言和土著語。①根據曹迪的分析“語言教育政策是作為國家解 決語言教育問題所采取的行動準則,”②因此可以將語言教育政策解釋成為語言教育服務的 政策。
本文中提及的語言教育政策主要是國家指定的教育政策提煉出語言的教學方式,限制 或推廣某種語言以達到馬來西亞政府所設定的遠景及理念。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必須經 由頒發相關官方文件才能得以實施。其中《教育報告書》和《教育法令》在馬來西亞為廣 大民眾所知曉。
1、 《教育法令》
馬來西亞曾實施的《教育法令》共三份,分別是《1957年教育法令》、《1961年教育 法令》和《1996年教育法令》。此三份法令為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創建了特殊的教育局面。
《教育法令》是以新法令取代舊法令,為了避免發生矛盾,一旦頒布新法令即自動廢除舊 法令。3以此原則來論,《1996年教育法令》是當前最有權威的法令,而《1957年教育法 令》和《1961年教育法令》則只適用于學術討論卻沒有法律效力。
2、 《教育報告書》
《教育報告書》是…份為教育服務的官方文件,制定《教育法令》以前往往以這份報 告書為中心思想,進而把報告書的內容納入《教育法令》里。例馬來西亞在制定《1957 年教育法令》前由時任教育部長為首組成《拉薩報告書》委員會,馬來西亞根據《拉薩報 告書》進行教育改革之后便執行<1957年教育法令九換句話說《教育報告書》是擁有引 導性作用和執行教育改革的一份重要語言教育政策文件。
(三)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
Gill (2005)在文章里提出了 Kaplan和Baldauf (1997)對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 的觀點,他們認為語言政策是政府的職能之一,并涉及社會上各個領域,而語言教育政策 則是對社會中的教育領域有影響。④對于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的爭議不斷,有學者認 為兩項政策應該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因語言政策里少不了執行教育,而在教育的實施過程 中也是以語言政策為主干。針對馬來西亞的兩項政策的關系做出解釋,學者認為在馬來西 亞的特別情況下兩項政策是不能分割的,馬來西亞政府在教育上控制得相當的嚴格,并規
①王世凱:《語言政策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3-9頁。
②曹迪:《語言教育政策與文化軟實力》,《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年第4期,第7?8頁。
③黎維:《“關丹中華學校”身份考》,(2018年3月29日)[2014年12月3日],馬來西亞《當今大馬》, 2https://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2824270
■ Gill, Saran K., ''Language Policy in Malaysia: Reversing Direction/5 Language Policy, (May 2005), pp.242. 定任何與語言政策相關的工作或條例必須經由政府部門核準。因此,將語冷政策和語言教 育政策進行個別研究是不實際的。而本文對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政策并沒有進行過于個別 化的解釋及分析,而是將其歸類成語言教育政策來進行研究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的語言教育政策包括了《巴恩報告書》、《1952年教育法令》、《拉薩報告 書》、《1961年教育法令》、《1996年教育法令》及《2013-2025年教育藍圖九 此六項報告 書及教育法令為馬來西亞建國至今最有影響力和渲染力的相關語言教育政策。
(四)華文教學
作為馬來西亞其中一個民族,華人自戰后經濟蕭條時期便由中國到馬來西亞尋找生計, 直到現在華人被視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之一。馬來西亞華人約620多萬,占馬來西亞全國 人口 23.6%,不是非常多數的人口卻也不是最少的人數。「而華人由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 對華人的教育,因此自從1819年開始便在檳城設立“五福書院”,迄今為止,馬來西亞華 文教育已走過了 195個年頭。馬來西亞獨立的過程至今的歷史與華文教育的發展和維持狀 態有著密切的關系,即使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制定的規章制度下被限制和約束,華人對教 育秉持的熱忱與堅持依舊沒有放棄華文教學。周聿峨和龍向陽(2002)在《馬來西亞華族 的民族母語教育》里曾提及,馬來西亞的華人保持了中國以外最為完整的華人傳統文化, 原因是馬來西亞華人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中屬于較成熟的華族,不僅在長期與政府抗爭下仍 將華人母語教育完整的保留及建成下來更將母語教育提高到捍衛民族文化的高度
張本飪(2007)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及發展前景》里將華文教育定義為對華僑、 華人子女或其他要求學習中文的人士授予中華民族語言文化課程的教育,而這項教育為華 族保存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相當大的貢獻。與此同時,張本飪也提出了馬來西亞華文 教育所面對的5大問題,其中包括了師資問題、經費問題、中介語問題、字的繁簡問題及 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限制。③此五大問題成為往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前進的羈絆。
關于華文教學在馬來西亞的發展中也面對了幾項爭議,其中最具探討性的便是華文教 學本身的定位及華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定位。眾學者將華文教學定位成三個類別,第一 種類別便是認為華文教學同于對外漢語教學或是其他分支,第二類別是著重華文教學與對 外漢語的區別,而第三類別則是上述兩者以外的看法。因此,華文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的
①劉世勇、武彥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東南亞縱橫》2012年9月。第38-43頁。
②周聿峨、龍向陽:《馬來西亞華族的民族母語教育》,《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第49?55頁。
③張本飪:《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及發展前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專利,第159? 160 頁。
區分是模糊的。1
本文所界定的華文教學是講述馬來西亞成立以來,由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竭力維持和建 立的華人母語教育制度及規章。華文教學在馬來西亞歷經195個年頭,在華人社團的抗爭 及堅持下打拼出除了香港、澳門及臺灣以外,華文教學擁有最為完善體系的一個國家。
二、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一)國別化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語言教育政策的初衷便是將國家的語言教育任務提升到更高更好的階段并解決國家的 語言教育問題。鄭新民及楊春紅(2015)提出“語言教育政策關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 發展以及國際交流等方方面面。因此,各國都非常重視語言教育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實 施。”②及此,可以提煉岀語言教育政策與語言觀的關系,在新的語言觀下,國家制定并實 行新的語言教育政策以便達到與時并進的效果。如上所述,語言教育政策牽涉的不僅僅是 國家政治,而更多的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國際交流、民族融合、國家穩定及現代化進程等 方方面面問題。因此,語言教育政策的本質能與國家經歷的某個階段或多個方面的過程做 岀相對應的解釋。
1v澳大利亞語言教育政策:
澳大利亞所指定的語言政策是世界公認較為成功的國家之一。根據鄭新民和楊春紅在
《澳大利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中的特征與趨勢分析》中將澳大利亞的語言教育政策分 為三個時期,即同化時期、多元化時期和優先化時期的語言教育。此三個時期的語言教育 分別以澳大利亞的國情、經濟和政治為考量而作出相對應的政策。童話時期的“白澳政策” 迫使其他有色人種摒棄自己的母語語言及文化進而學習英語教育,此政策預計將法語排擠 岀澳大利亞◎多元化時期則是進行了綜合性語言政策的規劃及開展第二語言教學和雙語教 學。優先化時期因澳大利亞在20世紀80年代將重點轉向亞洲,亞洲教育受到了澳大利亞 政府的高度注意。當局將漢語、日語、印尼語和韓語指定為四大非英語語言,并促進這四 種語言指導與學習。2012年,澳大利亞總理將提高亞洲素養定為澳大利亞的一項重要教育 內容,要求所有中小學學校教育必須教授四種亞洲語言中的一種。③
①黃集初:《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體系的省思》,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6月。
②鄭新民、楊春紅:《澳大利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中的特征與趨勢分析》,《高教探索》2015年第2 期,第55頁。
③鄭新民、楊春紅:《澳大利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中的特征與趨勢分析》,《高教探索》2015年第2
2、 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政策:
印度尼西亞在1945年獨立以后,印尼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印尼語言的教育即使在 殖民時期惡劣的情況下依舊沒有宣告滅絕。1928年始,印尼語的使用范圍持續擴大繼而成 為國家統一甚至擁有共同價值觀和意識的基礎。|根據李懷2016年《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 政策探析》里指出印尼當局相當保護地方語言,但卻是對地方語言個別對待,而其中不待 見的地方語言也包括了華語。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能引以借鑒的是印尼當局雖然對地 方語言采取不同的態度,但教育依然提倡保護地方語言,尤其是在城鎮區的語言,1987年 更實施政策允許地方語言作為教學用語,借此保護傳承當地族群文化傳統。李懷(2016) 的文章里也指出了印尼語言教育政策的成功,便是通過實施的語言教育政策團結各族群, 起到了強效的凝聚力,更大幅度增加使用印尼語的人數,間接地提高了印尼語言的等級。②
3、 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
新加坡是與馬來西亞臨近的小島國,是新崛起的發展國家。新加坡在英殖民時期以英 語為主要語言,并在成為馬來聯邦一員時期,將馬來語視為首要推廣語言O 1965年新加坡 脫離馬來亞成為自治國,依舊遵循雙語并重,以馬來語為尊。彳新加坡在獨立后,語言教 育政策發生了變化,雖馬來語作為國語卻甚少被使用,反之英語成為各族群的通用語。 1981年,新加坡政府將入籍需具備國語語言能力的條件,修改為只需懂得四種官方語之 一即可。今時今日,新加坡所推行的雙語教育政策,實際是只推廣以英語為主的單語教育 政策。爲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研究
畢俊峰在一篇關于南亞國家的語言政策里提及了語言政策與語言等級的關系。正如他 所言,語言等級可以根據國家制定的語言政策來判斷,制定語言政策的同時,國家的語言 秩序也在無形中形成了。⑤猶如馬來西亞將馬來語列為國家的官方語言,等同促使該語言 的地位或等級高于其他民族語言,即華語及淡米爾語。這一現象更加劇了馬來西亞政府為
期;第55頁。
①李懷:《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探析》,《世界教育信息》,中國一東盟教育交流專欄,2016年第21 期,第9-19頁。
②李懷:《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探析》,《世界教育信息》,中國一東盟教育交流專欄,2016年第21 期,第9-19頁。
③詹伯慧:《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育》,《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2頁。
④郝洪梅:《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下的花紋處境》,暨南大學,國外外語教學(FLTA), 2004年第3期。
郝洪梅:《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下的華文處境》,《國外外語教學(FLTA)》2004年第3期,第56(1頁。
⑤畢俊峰:《南亞國家語言政策與我國面向南亞的外語教育規劃研究》,《外語教學》第37卷,第5期, 2016年9月,第40頁。
了提倡馬來語言而忽略或更準確地說是限制其他非官方語言。李潔麟(2009)分析「馬來 西亞語言政策變化的原因,其中選擇馬來語作為國家的語言是為了鞏固馬來民族的政治和 經濟地位,以便馬來民族獲得良好的就業機會和生存環境。'馬來西亞獨立前后,正處于 英殖民時期,因此英語在當時受到大力的追捧,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皆操縱在“講英語的人” 手里。而“講英語的人”絕大部分是華人和印度人,只有少部分上層的馬來人才能受到英 語教育。因擔憂此現象會造成經濟和政治上的民族懸殊,政府認為將馬來語賦予“國語” 的稱號才能保障,甚至提高馬來人的地位及經濟發展的機會。在當時,馬來亞(馬來西亞 前身)獨立后政府規定:非馬來本土人必須滿足居住、良好行為和掌握馬來語這三個條件 方能成為公民,因為這項規定,華人及印度人對政府制定馬來語言為國語非但沒有太大的 拼爭,反而加強了對馬來語言的教育和學習。
三、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
(-)國別化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
本文以國家的語言教育政策為主要內容,進而探討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和 限制。以宏觀的研究背景,即國家語言教育政策制定的階段和緣由為首要研究對象,繼而 探索現下執行的語言教育政策對漢語教育的限制和影響。江健(2011)指出“語言教育政 策是國家為實現語言教育目的而頒布的相關法令、法規及政策等指導性文件,對國家穩定、 民族融合、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都有著重大作用”。?因此,國家對語言教育政策的重視 度相當的高,它關乎國家培養新一代的重要指標,也成為國家教育新一批公民的語言趨勢。 而語言教育政策實際為一項教育及語言相互交際融合的政策。語言政策里牽扯了關于教育 語言的條例,而教育也必須融合在語言政策的規劃里。
國家所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是為了迎合世界發展的動向而制定的一項政策。因此,此 項政策下大受打擊的無非是各少數族群的母語教育。這一部分主要討論的是前邊提到的國 家,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育的相關研究。
1、澳大利亞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
澳大利亞提出的語言教育政策屬“國家語言政策”,最有影響力,此政策規定澳大利 亞國語和官方語為英語,更要求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至少一門其他語言.其中,漢語、
①李潔麟:《馬來西亞語言政策的變化及其歷史原因》,《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 2009年9月,第113頁。
②江健:《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特征及趨勢》,《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第73頁。
日語、印尼語和韓語被稱之謂“關鍵語言J被澳大利亞政府積極推廣至每所學校。因此 澳大利亞的華文教學狀況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狀態最為不同,前者積極推廣漢語即華文教 學,后者則限制華文教學的發展,甚至只推崇單一的語言文化。兩國極為不相同的還有推 行語言教育政策的理念,澳大利亞除了推廣英語,更讓學生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便學習 一門外語,根據羅愛梅(2010)研究,澳大利亞認同亞洲的語言文化價值,更注重外語的 經濟價值,認為人們應該積極學習第二語言
2、 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
根據耿紅衛《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與現狀》里提出華文教學在印度尼西亞 經歷了 7個時期,分別為興辦、快速發展、受挫、興盛、衰落、低谷、和政策松動。而其 中華文教學最受語言政策影響的屬“受挫”、“衰落”和“低谷”三個時期。印尼政府頒布 《取締私立學校條例》導致華校必須在行政長的批準下方能開始華校,而使華文教學情況 惡劣的是華人分化現象十分嚴重。《監督外僑教育條例》的政策使所有外僑學校禁止招收 印尼籍學生就讀,此政策限制了外僑教育的發展。不僅教科書需要經過批準,政府更將 1100所華文學校強制改為印尼國民學校,而漢語可當作一個科目來授課。華僑學校在政 府的打壓下不斷銳減,而華校則繼續實行中國教育制度。印度尼西亞發生的排華事件更使 得華文教學變得岌岌可危。②馬來西亞華文教學與印度尼西亞相同的地方是由原先限制華 文教學的發展到近期開始松動,可以明顯看岀一條對華文教學壓制到解禁壓制的軌跡。③
3、 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
黃明在《新加坡語言政策對英語和華語交流的影響》指出,新加坡語言教育政策與前 兩國的大有不同,新加坡有多語盛行的現象,而當局制定的語言政策里確實包括華文教育 的執行,但由于二戰到自治期間,英校被大肆宣揚,除了建立多所英語學校,為了限制華 族母語的蓬勃發展,殖民局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如;“十年教育計劃”、“兩種語文教育政 策白皮書”、“五年教育補充”等來壓制華文教學。必二戰后,新加坡政府為了迅速以一種 語言來實現各種族的團結,規定馬來語言為國語,但實際使用國語的幾率卻比使用英語低, 更別提華語了。華語在20世紀80年代被視為英語普及化的最大障礙,新加坡政府利用
①羅愛梅:《澳大利亞外語教育政策之特點》,《教育評論》2010年第4期,第166?168頁。
②耿紅衛:《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與現狀》,《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第5卷第3期,207年5月,第67?70頁。
③黃仁新、王靖:《印度尼西亞語言政策探析》,《唐山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第80? 83頁。
④黃明:《新加坡語言政策對英語和華語交流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 期,2007年2月,第95-100頁。
“工具性依附”來切斷人民對母語的“感情性依附S因此最后華族對華語逐漸淡化。
(二)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
有關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學相關研究的文獻幾乎沒有。本文中對馬來西亞 華文教學的界定是指在馬來西亞國內進行的所有以華文為教學媒介語的教學活動,其中也 包括了在國民學校華語作為單科語文進行教授的項目,因此華文教學也代表在馬來西亞發 展的華文教育情況。
馬來西亞華文教學雖然處在馬來語言的社會中,但華文教學和華語普及的程度近乎全 島。此功勞得歸功于馬來西亞早期的政策是比較溫和的。①因此在華人長期與政府抗衡的 情況下,馬來西亞成功保留最為完整和完善的華文教育體系,而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公認為 “較成熟”的海外華人社群。
華文教學得以在馬來西亞生存和適應,是經過多方的努力與堅持,其中董總和教總就 是兩大支持華文母語教育的民辦社團。經過多年的抗爭,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總算看見了曙 光,馬來西亞《教育大藍圖》指出,中文將成為提供給學生的第三語言,這可以將之視為 提供了讓更多馬來西亞學生學習華文的機會。
第三節主要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一、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從歷時和共時的角度分析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以 及實施的情況。繼而從學校實施政策的方面分析馬來西亞華文教學所面臨的影響。隨后, 在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演變對華文教學所造成的問題及影響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對華文 教學的未來計劃及展望提供參考建議。
本文共分為五章:
本文第一部分為緒論,主要介紹研究緣起、選題意義、概念界定、語言教育政策的相 關研究動態、主要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緒論旨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提出本文的研究問題和視角。
第二章分別從歷時角度梳理馬來西亞各時期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概況及馬來西亞華文教 學時期發展概況以及現階段華文教學實施狀態。
①葉俊杰:《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5月。
第三章則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砂究,將收集到的訪談及問卷資料進行深入分析 繼而診斷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第四章主要從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進行研究。首先,歸納馬來西 亞所頒發的語言教育政策進行概括分析,再以[個不同的階段,探討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 教學的限制、讓步和挑戰。
結語部分對全文進行總結。
二、研究方法
此次論文借鑒以往研究的方法,將采用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中 以質性研究為主。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文獻資料研究法
文獻資料研究法主要指的是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語言 教育政策的了解。筆者為收集更為全面的資料,到馬來西亞董總①機構收集關于語言教育 政策和華文教學相關的信息資料。
(二) 問卷調查法
筆者根據文獻資料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訪談,精心設計了調查框架和調 查內容,調查選擇發放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問卷題型多樣化,讓被調查者不會被過多的 問題“淹沒”,并將問題的數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三) 訪談法
訪談是與被試者或受訪者進行直接的面談,并得到相關、真實.確切的數據或資料。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方式得到受訪者對語言教育政策和華文教學的態度和看法,受訪者根 據自己所面對的真實情況回答筆者所準備的問題,問題具有針對性,訪談獲得的第一手資 料具有較高價值,作為論據支撐了文中觀點。
(四) 田野調查法
筆者深入華文學校和華文課堂實地進行田野調查,了解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 教學的影響,準確且有效性地推斷及掌握實際研究地點的真實情況。
①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3 1954年成立,以“維護與發展華文教育,堅持與爭取平 等地位"為使命。
(五)案例分析法
筆者對馬來西亞教育事件進行搜索和了解,將其中較具備探討價值和較高爭議性的案
例提出并進行分析,結合筆者所得數據及資料作為本研究的佐證©
第二章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及華文教學發展概況
第一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概況
一、馬來西亞各時期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概況
馬來西亞屬于國情文化較為特殊的國家,多元化的國情造就民族、語言、以及文化等 多項融合,而使得人民接受文化差異的態度變得從容,語言習得的速度甚至種類多,而且 多種語言使用得較為頻繁。馬來西亞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皆以增強國家經濟、鞏固國家及 團結各民族為主要的目標,因此政策制定遭遇多次的改革,尤其在語言教育政策領域。語 言教育政策涉及的并非語言方面的簡單使用,傳統語言及少數語言的保留和使用也取決于 這項政策。經學者們分析歸類,馬來西亞語言政策可分為五個階段:1、英國殖民時期;2、 早期獨立時期;3、新經濟政策時期(NEP); 4、新發展政策時期(NDP); 5、新世紀信 息科技時期。
(-)英殖民時期
始于18世紀末,英國人曾控制了馬來半島一個多世紀,在英國殖民時期,馬來西亞 奉行英語至上,將英語視為最重要的語言,大力追捧和推廣英語教育。英國殖民政府為了 鞏固統治權、取得與馬來貴族的合作,特別給予支持幫助馬來人建立政治權威的一套政治 制度。當時對于英語、馬來語為媒介語及一些方言學校,殖民政府相當的支持,對華語及 淡米爾語學校卻沒有積極地規劃建設。直至1951年發布《巴恩報告書》(Barnes Report) 開始建設國民學校制度,并希望用英語及馬來語學校取代其他的方言學校,另外對華語及 淡米爾語的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此政策受到非馬來人的極力反對,一直到同年的 《方吳報告書》(Fenn-Wu Report)提出,馬來語作為一種當地語言值得馬來西亞居民學習, 英語是為商業通用的語言,應該將該語言作為教學的科目,另外此報告也指出華語是強勢 的語言,華文教學應成為馬來西亞聯邦教育中的其中一環。之后以《巴恩報告書》和《方 吳報告書》打造了一份《1952年教育法令》,即設定英語和馬來語為國民學校的必修課, 華語及淡米爾語列為第三語文,而且需要15名或15名以上的學生要求才能教授。這份法 令并沒有真正實施,是因為反對的聲浪強烈交加上政府經費告急而中斷,進而改為英語為 上、母語為重、適當兼顧華語和淡米爾語。隨之,聯盟政府發布《拉薩報告書》(Razak Report)承認三種語言源流學校并存,但以支持馬來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前提下,所有學校 必須教導馬來語,而英語則為必修科目°
(-)早期獨立時期
1957年獨立后,由馬來人執政的馬來西亞聯盟政黨將馬來語規定成國語,英語作為考 試用語,之后便進入提升和強化馬來語、排斥少數民族語言的激進階段。八月發布《拉曼 達利報告書》(Rahman Talib Report)承認國民與國民型學校,但依然提倡以馬來語及英語 作為考試用語o 1961年教育法令更是為了鞏固馬來語,馬來西亞政府以國家發展為由,制 定一條“國語必須成為教學媒介語”的教學制度。之后更使用此項法令作為限制其他語言 的規定。例如:《1961年教育法令》當中指出“任何一個時候,教育部長認為某間國民型 小學適當轉為國民小學,部長可以直接命令有關學校改制為國民學校S①一直到1996年 新的教育法令制定時,才將這條規定刪除o 1967年9月,馬來西亞國會通過《1967年國 語法令》,此語文法令頒布后影響了此后全國新一代的教育方式和語文選擇權。②這項法令 規定了馬來語言為馬來西亞官方語文,使馬來語成為政府學校的媒介語。此后,馬來文教 育地位大幅度提升,英文則成為第二位。1969年發生的種族沖突事件(513事件)促使馬 來西亞政府執行了一項重大的改變,要求以英語教學的學校要轉變為以馬來語教學的學校。 政府為了鞏固馬來語的地位,使用強制手段推行馬來語在教學和考試中大幅度使用。
(三)新經濟政策時期
1969年大選之際發生513事件,“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UMNO)將單語政策 推至巔峰狀態。為了 “減少并消弭具有經濟功能色彩的種族認同”,政府規定將馬來語視 為各學校的主要教學用語,并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而為了縮減城鄉之間教育機會的落 差,另一個說法是照顧人口占多數的馬來人的利益,新經濟政策實施“族群配額制”。根 據此項制度,教育方面規定國立大學的新生錄取比例為土著55%和非土著45%O這間接影
①孔頌華:《當代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第
23頁。
②洪麗芬:《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變化及對華人的影響》,《八桂僑刊》2008年9月第3期,第41-47 頁O
③李潔麟:《馬來西亞語言政策的變化及其歷史原因》,《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 2009年9月,第112頁
響了優秀的華人子弟無法躋身國立大學之門,印度人及其他族群更是無緣申請。政府極力 打造的“國家文化”不僅為馬來語教育制定完整的教育體系,更對往后的馬來西亞語言教 育政策造成重大影響。
(四) 新發展政策時期
直到1990年,均來西亞開始推行新發展政策,主要是與國際接軌,使馬來西亞成為 進步、繁榮的工業國。政府因此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進而加強英語的教育地位,《1996 年教育法令》里將英語設為必修科目,也將華語和淡米爾語納入正課時間表內,進一步承 認華語是重要的語文,并將其列為三大民族都應該學習的語文。直至目前為止,政府已將 華語列為國語及英語以后第三重要的語文。馬來西亞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文化開放”政策 為的是迎合中馬關系的實質性發展。
(五) 新世紀信息科技時期
這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英語的復興,①政府不單宣布進行教育改革以提高英語水平, 更要求使用英語作為教導數理的教學用語。但由于前段時期一直強調馬來語的教育而對英 語有所忽視,因此數理英化這項政策并不奏效。②2009年,馬來西亞政府終止實施該政策。 2012年9月,政府發布了《2013-2015年教育大藍圖》,提出鞏固國語,強化英語的新政策。 此政策更首次承認華文獨立中學在馬來西亞教育領域的貢獻,但除非獨立中學修改課程直 至符合國情和政府要求,不然不會無條件認可獨立中學文憑。而華語和淡米爾語的授課時 長由180分鐘增加至240分鐘。3
二、馬來西亞標志性語言教育政策
本論文主要探討馬來西亞獨立前后的語言教育法令,由梳理時間軸的方式對各項語言 教育政策進行客觀描述。
(-)教育報告書
1.《巴恩報告書》及《方吳報告書》
1951年宣布的《巴恩報告書》無疑是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投下一枚危險彈藥。 1950年,英殖民政府委任一個以牛津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巴恩教授(L. J. Barnes)為首
①洪麗芬:《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變化及對華人的影響》,《八桂僑刊》2008年9月第3期,第45頁。
②孫招娣、王曉梅:《從數理英化政策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語言觀》,《馬大華人文學與文化學刊》,第 31-42 頁。
③錢偉:《獨立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東南亞南亞研究》2016第3期,第83頁。
的委員會,①負責制定及調查有關馬來學校的制度,給予評估并提呈建議。該委員會遂以 改善馬來學校制度及情況,建議改革所有語文源流的教育制度。
委員會的成立雖以馬來文教育為主要探討的事項,但該報告書發表的建議卻不是只評 論馬來文教育,而是超越甚至干涉其他語文源流的學校,主張只設立以英文或馬來文為主 要教學媒介的學校,同時廢除其他源流的學校。②巴恩教授及團隊的建議是:1 •小學教育 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多元種族為基礎的國家教育體制。2廢除各語文源流學校,進而成立 使用英語或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學校。
自《巴恩報告書》發表之后,華社激烈反對執行該報告書的內容。英殖民政府隨委派 兩位聯合國教育專家,威廉•方博士(Dr.WPFenn)和吳德耀博士(Dr.WuTheYau)來馬 進行華校研究工作。這番研究之后,順勢發表了一份以兩位博士命名的《方吳報告書》。
《方吳報告書》與《巴恩報告書》所提出的內容大相徑庭,前者主張政府承認華校的地位 并承認其存在。③
2.《霍根報告書》
由于《巴恩報告書》和《方吳報告書》對教育的看法明顯不相同,因此未能根據這兩 份報告書找出折衷的辦法。英殖民政府故此再次成立小組,以律政司霍根(M.J. Hogan) 為主席,成立特別教育委員會研究這兩份報告。
《霍根報告書》表面上放棄了兩份報告,但實際上是支持《巴恩報告書》而僅接納 《方吳報告書》中一小部分建議。最終,1952年教育法令以《巴恩報告書》為基礎,制定 教育法令及政策o 1952年教育法令受到了華社強烈的批評及反對,華社更因此舉行了一系 列為華語、華校討伐的事件。可惜都徒勞無功©
3.《拉薩報告書》
華社與教育政策的抗衡自此展開。教育部長阿都拉薩為主席,連同15位教育委員檢 討馬來亞聯合邦的教育政策和法令,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教育制度。④報告的權限在于 “審查現行(1955年)馬來亞聯合邦教育政策。建議以任何必要措施、改變或修訂,來建 立一個為全體聯合邦人民所接受的國民教育體系,從而滿足他們的需求并促進他們的文化、
①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53頁。
②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編:《董總50年》,吉隆坡加影: 董總出版,第368頁。
③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編:《董總50年》,吉隆坡加影: 董總出版,第368頁。
④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74頁。
社會、經濟及政治發展,目的在于使馬來語成為國語,同時維護及扶持其它族群語文和文 化的發展「!
1956年,立法議會通過《拉薩報告書》后,制定一項新的教育法令,即《1957年教 育法令》取代原有的《1952年教育法令九該報告并沒有將報告書中的第12條“最終目標” 列入,而另明文規定促進馬來語成為國語的同時維護各族群語言和文化的發展。
4-《拉曼達立報告書》
1959年新政府成立之后,當局委任9位教育委員檢討1956年《拉薩報告書》所提及 的國家教育制度。新任教育部長拉曼達立自然而然成為首領,而此份檢討報告也引用其名 稱,《拉曼達立報告書九 此報告書以進行“檢討《1956年教委會報告書》(拉薩報告書) 所立下的教育政策……尤其是此政策推行以來的發展情況和將來其對國家與經濟的影響, 包括實施免費小學教育等;并提出建議”。②
《拉曼達立報告書》雖己“檢討教育政策實施”的名義進行,但實際上與《巴恩報告 書》一樣超越了調查范圍。③甚至篡改了《1957年教育法令》第3條明文規定的國家教育 政策,而使用《拉薩報告書》第12條的“最終目標”取而代之。④《拉曼達立報告書》提 呈國會辯論,三讀后通過,次年國會依據此報告書制定《1961年教育法令》沿用30余年。
5.《內閣報告書》
《國語法案》通過之后,政府進而提岀了一系列的新經濟政策,為更進一步落實“最 終目標”,逐步講英語源流的學校改變用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⑥1971年,政府頒發新 經濟政策法令,當中包括了《阿茲報告書》和《瑪吉報告書》。前者研究實施教師薪金制 所面對的問題,后者則建議實施大專,使用固打制來招收各族大學學生,既以學生的民族 象征為招生的第一優先選項,馬來民族具有優先權益。
1974年9月,政府成立一個以教育部長馬哈迪(Dr. Mahathir)為主席的“檢討教育 政策內閣委員會”。經過5年的專研,召開80次會議商討,小組會議76次,當中更涉及 研究了各政黨提呈的302份備忘錄,針對獨立前的《拉薩報告書》及《拉曼達立報告書》, 發表了《1979年內閣報告書》之教育反饋。該報告提出多達173項建議,所涉及范圍廣泛,
①《1956年拉薩報告書》中明文列出此報告書的進行程序組織及工作要領。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1956, Chapter 1, Procedure.
②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年第三版,第67頁。
③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年第三版,第67頁。
①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編:《董總50年》,吉隆坡加影: 董總出版,第370頁。
③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131頁。
該報告書針對各源流學校使用不同的教學媒介語一事保留接納的態度,并建議小學及中學 擬定一個注重讀、寫、算的新課綱。
(二) 《國語法案》
1967年《國語法案》主要將馬來語規定為馬來西亞唯一官方語言,①并在憲法第152 條第一節規定:1.任何人不得禁止或組織使用、教授和學習其他語文;2.不得阻止聯邦政 府或州政府扶持其他民族學習其語文的權利。②
此法案奠定了馬來語為國家語言的地位,往后進行修改和調整的語言教育政策皆與之 相關。政府頒發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目的就是為了鞏固馬來語為國語的地位。隨之其他 語文教育受到了影響,其中影響最深的無非是母語教育,華文教學和淡米爾教學。
(三) 教育法令
馬來西亞曾制定并執行三項教育法令,分別是《1957年教育法令》、《1961年教育法 令》和《1996年教育法令》。
1.《1957年教育法令》
《1957年教育法令》下,馬來西亞政府迫使國民學校和國民型學校將教學媒介語改為 馬來語,如不愿意可以根據學校注冊條例改為獨立學校,但這一類學校將不再享有國家教 育制度的學校津貼。在馬來西亞獨立后,這樣的制度造就了馬來西亞語言等級的區分,英 語雖為高階層的地位,但馬來語卻在語言教育政策的規定下,空降至第一,擁有崇高的地 位,而華語及淡米爾語受到了限制,更遑論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2.《1961年教育法令》
《1961年教育法令》當中指出“任何時候,教育部長認為某間國民型小學適當轉為國 民小學,部長可以直接命令有關學校改制為國民學校S這條規定雖然都沒有動用過,但 在華人及印度人心中還是引起恐慌。一直到1996年新的教育法令制定時,才將這條規定 刪除。
3.《1996年教育法令》
《1996年教育法令》不僅保留了單元文化性質,而且變本加厲地貫徹“最終目標J 法令第17 (1)條中說明,所有學校(包含幼兒園)必須采用馬來語做為教學媒介語,僅 有兩個情況下除外:1.在《1961年教育法令》中所興建的新的國民型小學(華文小學和淡 米爾小學);2.教育部長特別豁免的教育院校。通過《1996年教育法令》下,只有三種類
National Language Act 1967,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Press, 1967.
federal Constitution, 2012, International Law Book Services, pp.186.
型的學校被定義在內:1•國民學校(馬來學校);IL國民型學校(改制后的華文學校和淡米 爾學校);III.國民中學(馬來中學)。其中,國民型華文中學已經在政策中被除名,不再 另做聲明。近年來,經過華人社團的極力爭取下,國民型華文中學,既在政府管轄內的華 文中學終得以實名。
馬來西亞制定的三項教育法令實際都對華文教育有限制性的影響。《1957年教育法令》 下所有國民學校及國民型學校必須使用馬來語言為傳播媒介語,如不接受此項建議,而選 擇改為獨立學校將不再享譽政府給出的津貼。這項教育法令實際是消滅華文教育計劃的第 …步驟,即為了達到“最終目標” 一一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語言”的理念而實施 的一項法令。《1961年教育法令》更令華文教育陷入滅亡的局勢。為了鞏固馬來語的媒介 語地位,政府提出一系列限制其他語言的法令,華文教學陷入一片愁云慘霧中,直到這項 教育法令被新的法令取代。《1996年教育法令》重新將英語視為與國際交際重要的通用語, 將英語編入課堂成為必修科目,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項教育法令更認同了華語的地位。
近期“鞏固國語、強化英語”的語言教育政策是將英語及國語并重,讓人民對這兩種 語言持有支持的態度。但在重視英語及國語的同時,卻忽略了少數民族語言。其中華文雖 然受到了比以往寬松的對待,卻依舊處于被忽略的劣勢。華文教育之所以受到了限制,部 分原因是人們認為華文教育的拓展是馬來西亞各族群團結的絆腳石。
第二節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發展概況
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至祖祖輩輩移居大馬開始,華人社會對華文教 育的努力與熱衷已有很完整的歷史記載。馬來西亞華人在無斷層的文化、知識、認知的底 蘊下,傳承了最原有的華文教育。
一、英殖民地戰前、戰后的華文教學概況
(-)英殖民地戰前華文教學概況(萌芽期)
華文教學得由華人私塾開始探討,早期這類型的私塾一般是免費的,教學方式皆以方 言背誦課文為主,可想而知,效果自然不佳。初期的海峽殖民地共有三類教育場所提供華 文教學:1 •由中國移民自己建立的方言私塾;2.由教會創辦的雙語學校;3.屬倫敦教會和 私人創辦的義校口 T890年中國展開的教育改革是推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原動力, 啟發華人的“獨立”性,不僅在經濟上是獨立的,甚至在其他方面都是自立的。尤其維護 和發展華族語文、文化及教育,更是動員群眾積極參與。②此階段被稱為華文教育的萌芽 期,移居馬來西業的華族察覺華人社會必須團結一致才能捍衛本族的共同利益。而在團結 的大前提下,孩子必須接受教育才能將族群的根本長遠地流傳下去。因此,華人不斷地建 立私塾學校,為孩子提供母語教育,推廣華文教學,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華文教學的發展, 并維護華人受母語教育的機會。
1900年初,康有為來到新加坡,向華僑宣傳他的政治思想,當中包括建立新式教育制 度以取代舊式方言學塾。③新式學校的教育制度受到華僑的接納與認可,在新馬各地有不 少康有為模式的新式學校紛紛成立。康有為的維新運動和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皆對海外的華 文教學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917年之后,新馬兩地的華文教學在華人的努力下已有了相當 完整的中小學體系,而在英殖民地政府亦承認華語是華校的教學媒介語。④
(二)英殖民地戰后華文教學概況(鞏固期)
1941年,日軍侵入新馬兩地,隨即宣布關閉各源流學校,同時把華人社群分隔成幾個 集中營,分區管治。日軍肅清馬來半島的華人抗日份子,更下令各源流學校必須重新申請 登記之后,在1942年4月27日重新開課,因此導致幾乎所有的華校不能在指定時間內開 課。日軍統治期間命令學校皆使用日文為教學媒介語,其他語文的課時數相應減少。日治 時期的華文學校,基本上可以稱得上是完全被日本化,華文教學的特征及華文文化以蕩然 無存。
1945年,日軍無條件宣布投降,撤離之后英殖民地政府隨即返回新馬,恢復其統治。 日軍投降一個月后,雪蘭莪⑤各族代表在會議中建立新教育制度,其中一項議案是:“各民 族分別組織教育委員會,統籌統辦,迅速復課,解決目前兒童失學的迫切問題⑥華社在 沒有得到任何經濟支援下,靠熱心的華教人士捐助幫忙才能重建華校。
①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7頁。
②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年第三版,第18頁。
③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11頁。
④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11頁。
⑤雪蘭莪為馬來西亞西十三州之一,簡稱:雪州,馬來名字為Shah Alamo
⑥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46頁。
1946年至1955年,英殖民地政府相繼委任了數個教育委員會,研究及重新制定新馬 的教育制度,企圖主導各源流學校使用共同的課程,培養共同的理念,以塑造一個團結多 元的國家。然而政策的走向卻在1948年隨著政治局勢忽然驟變,改為了英文至上,巫文 其次,其他處下的局面。
華人社會經歷了許多政策的限制,但仍將華文教學完整地保留下來,也為維護和鞏固 母語教育而不斷地抗爭。
二、馬來西亞成立早期華文教學概況
(-)馬來西亞獨立1950年代初華文教學概況(整理期)
馬來西亞獨立之后頒布了《1952年教育法令》,此法令的內容多數對華文教學造成了 負面的影響。其中一項條例說明只有兩類學校可以保留:1 •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2. 馬來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而華校作為使用華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自然被排除在外。 因此,熱心華文教育的人士紛紛投遞建議書,希望政府可以重新考慮。遺憾的是,聯合邦 立法議會完全漠視華教人士的抗議聲浪,在11月12日通過了該法令。值得慶幸的是,由 于政府面臨經費問題,并沒有貫徹實施這項法令,其他的原因是華社及印度族群強烈的反 對,及擔心缺乏合格教員。
之后,華教人士極力爭取華文為官方語言,這項運動足足維持了十年,但結果仍以失 敗收場。《1952教育法令》所提及的撥款計劃因面臨經濟蕭條的時代,碰到了困難。政府 因此成立委員會進行研究。該項研究稱之為1954年《教育白皮書九白皮書中提及多元民 族學校是未來馬來西亞公民的基本教育制度,只有英文和馬來文為官方語文,所有學校必 須有共同統一的教學課程。最后,白皮書還強調方言學校教育水平低落,建議以國民學校 取而代之。
(二)馬來西亞成立1950年代后期的華文教學發展概況(改革期)
獨立之后馬來西亞華校的華文教學迎來了最艱難的時期。1957年8月31日,馬來西 亞宣布獨立,脫離長達數百年來的殖民統治。馬來西亞獨立初期,政府通過《1956年拉薩 報告書》、《1957年教育法令》,隨后發表的《拉曼達立報告書》和《1961年教育法令》來 推行馬來化的國民教育,①提倡將各源流學校統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可以比喻為 在風雨中抗衡前行。
①葉俊杰:《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5月"
馬來西亞政府在獨立初期,對統一各源流學校抱持著強硬的態度,即使在與各方妥協 不強迫華文學校和淡米爾學校轉型為國民學校后,仍出動些許政策間接限制華語教育的發 展和改進。在《1957年教育法令》中提議民辦的華文中學接受改制,既接受政府的津貼, 繼而將學校改制成為國民型中學,使用教學媒介語可以保留,但必須為學生報考政府舉辦 的兩個階段的考試。1958年,全國大部分華文小學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成為標準型學校, 與其他源流的學校同樣享有政府給予的津貼。①
政府教育制度規定:所有公共考試必須采用馬來語命題及應考,如此一來,華文小學 的學生到了中學教育階段,因為語言不適應而被留在中學預備班。此教育政策的目的是讓 華小學生加強馬來語,并適應轉換教學媒介語。
三、20世紀60-90年代華文教學發展概況
(-)新經濟政策時期華文教學發展概況(穩定期)
1969年馬來西亞大選不久之后,首都吉隆坡發生了種族沖突事件,政府宣布國家進入 緊急狀態。之后由副首相敦阿都拉薩主持國家行動理事會,取代內閣負責國家行政之事物。 「970年,為了達到國民團結的目標,接任首相的敦阿都拉薩建議通過國家原則和新經濟 政策,消除各族之間鴻溝之余,也能建設一個新的馬來西亞。
新經濟政策實施計劃是1970-1990年,扶持各族落后領域為準則。新經濟政策是通過 一系列五年計劃來實現所設定的目標,其中包括國家的教育計劃。為了實踐《1967年國語 法案》,政府推行改制英語源流學府的計劃,所有政府資助的英校,從小學直到大專,全 部改用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華文教學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自從1970年開始,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生相當大的轉變,英文源流的學校從小 學開始逐年被改制為使用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到1982年東馬的英文小學已全部被改制 成為國小。英文小學遭到改制也令華文小學的學生人數激增。
1979年《內閣報告書》實屬穩定華文教學的一大“功臣”,報告書中提及各源流學校 雖使用不同的教學媒介語,基于馬來西亞目前的情況,此類小學教育制度可繼續保留下去。
①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107頁。
②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107頁。
(二)新發展政策時期華文教學發展概況(發展期)
80年代初,政府根據《1979年內閣報告書》推行3M教育計劃,目標是讓學生能掌 握讀、寫、算的基本技能。3M教育計劃的新課程編訂是被極度保密的,因此華教團體紛 紛提呈備忘錄,希望政府不剝奪華文教學的權益。但各項備忘錄皆未獲得明確的回應。教 育部宣布1983年開始將全面實施新課程,即只有語文和數學兩科提供課本,其余則沒有 明確交代。另一方面,教育部長宣布“除了語文科外,其他科目的教材一律以馬來文來編 寫,音樂科里50%是國語(馬來語)歌曲,其余50%則是以馬來歌曲內容翻譯成為華語歌 曲/
3M教育所推行的新課程立刻受到各大華人機構的反對和抗議,如報界發表文告,稱 “上述措施最終必將導致華小教學媒介以及考試媒介的改變,即華人文化特征喪失殆盡, 使華小徹底變質二 針對此項考量,華人機構給岀了建議。隔天,教育部長對這份文告做 出回應,給出制定這項措施的理由。經由首相保證不會干涉華小和淡小的教學媒介語,反 對聲浪才平息了一些。首相也確實兌現了保證,諭令教育部修改細則,不同源流小學需采 用共同教學綱要但可根據課程發展中心不同語文組個別編寫的教材。歌曲則自由選唱。細 則得到教育部證實之后,華社的不滿情緒才慢慢平靜下來。直到1988年,3M新課程己完 全用于各源流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o
四、落實2020年教育宏愿時期華文教學發展概況(轉型期)
1991年,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提岀2020宏愿的概念,目標是在2020年來臨之前,達 到“9項挑戰”,使馬來西亞成為一個進步、繁榮的工業國①。為了迎合及落實首相提出的 2020宏愿計劃,教育部推出《教育部服務憲法》,列出14條工作目標,致力推行與落實。 14項工作目標分別包括了: 1、教育民主化、2、國民團結、3、教育設施、4、高等教育設 施、5、終身教育機會、6、特殊教育的需要、7、評估和測量、8、課程、9、學前教育、 10、人力資源、11、師資、12、管理制度、13、社會參與及、14、研究及資訊系統。②
首相馬哈迪所提出的2020宏愿促成“教育宏愿及“工作目標”成為教育改革的催化劑, 將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推入嶄新的局面,更令華文教學向新的局面發展° 1996年之后,華
①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248頁。
②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 7 月,第 249-252 頁。
文獨立中學的統考文憑獲得許多國內外學院大學的承認o 1998年,政府頒發永久注冊證給 全馬60所華文獨立中學。華文獨立中學交岀亮眼的成績,教育部也因此公開稱贊華社機 構的努力。
2003年,首相馬哈迪宣布以英文教授數理科目,華校亦需執行這項方案,最后達成協 議使用2-4-3方案,既使用英文教授2節英文、4節數學和3節科學。方案之外,華校仍有 權保留以華文教授6節數學和3節科學°全國華人社團領導議決反對這項方案,理由是: L學生將面對語言轉換障礙,2.數理科本身已難懂,若使用非母語學習數理,學生學習方 面也會造成障礙。然而,當局堅決執行既定政策而無視華人社團的反對。為了避免華小變 質,各大華團互相進行交流和匯報,尋求對策,要求政府俯順民意,恢復各源流學校以母 語教授數理科。①
2012年,在強烈的反對聲浪中,內閣終于宣布分階段廢除英文教授數理科目的方案。 然而2010年,政府己經宣布“鞏固國文,強化英文"的教學指南,從2011年起,小學恢復 母語教授數理科目,中學于2012年使用馬來語教授數理科。
隨即,政府于2013年推岀《2013-2025年國家教育大藍圖》,為國家勾勒出未來13年 的教育計劃◎這項計劃特別提倡增加馬來文教授的節數,由180分鐘增加至270分鐘,在 董總極力反對下,最終定案馬來語課每周240分鐘。《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中也提倡 了鼓勵各族學習英語及馬來語外的第三語文,優先鼓勵學習母語。
政府在獨立初期對華文教學不聞不問,直到中期為了統一教育制度而對華文教學施壓, 后期對華文教學抱持著鼓勵學習的態度。因此,華文教學在未來是否能夠更好地發展,需 要對政策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①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吉隆坡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陳六使研究所, 2017年7月,第316頁。
第三章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調查分析
第一節調查設計
一、調查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 語言的自然傳播
少數民族母語教育可以保持族群之間的特征,依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言:“語言 不僅僅表現為一個民族的生命力,更代表民族自身的生命,一旦一個民族的語言消失了, 這個民族便不復存在/①因此保留語言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民族使命,對于遷徙的民族而 言更是代表自己的“根”。制定語言教育政策的大前提便是保留民族的文化、特征、語言 等,為了語言的發展,語言的自然傳播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本研究主要論述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以及華文教學在馬來西亞遇到的限制和障礙, 因此注重將華文教學與華語的自然傳播相結合。根據郭熙的研究,語言的自然傳播并不是 所謂真的“自然”傳播,民族交流是語言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華人遷徙到馬來西亞,帶 來了自己的語言(華語),然后在維持與傳承華語過程中,成就了華文教學在馬來西亞蓬 勃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政策不斷宣揚馬來語的情況下,華文教學面臨縮減性的問題。本 研究希望探討華語的自然傳播現象,以及馬來西亞政府在有意識加大推廣馬來語力度的背 景下,對華文教學造成怎么樣的限制和障礙。
(二)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規劃與華文教學
本文對于馬來西亞華文教學受到影響的研究,是基于語言教育政策所引致的實際情況, 并根據資料匯總、訪談內容和問卷數據進行較全面的分析與解釋。筆者對語言教育規劃資 料進行整理,然后結合調查訪談分析華文教學在國家頒布的語言教育政策下面臨的挑戰與 障礙。
①賴慧嚴:《馬來西亞近十年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研究——基于PEST和SWOT模型分析》,碩士學位論文, 廈門大學,2013年7月;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488頁。
Kaplan和Baldauf在2003年的著作中將最初Cooper所界定的語言規劃理解為習得規 劃概念進行拓展,①形成"語言教育規劃” (Language in Education Planning)o②而之后語言 教育規劃常被解釋為“與語言政策的制定和語言教學大綱及課堂教學相關的領域,旨在探 索語言政策的思想、目標和內容與教學的關聯,以及如何在教育領域內實現這些目標”。③ 筆者對此做出引申,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規劃著重于國語和英語的發展及宣揚,政府 對此制定了一系列提高國語及英語能力的計劃和課程。同時,為了讓國民學習多項語言, 以應對社會甚至是國際上的競爭,政府將“語言視為一項資源”,④繼而鼓勵學習多項外語, 其中包含華語這一科目,“語言資源觀”的概念也一并融入在現階段實施的語言教育政策 中。
正規的語言教育政策對有效的語言教學具有高度重要性,如Pfeiffer所表示:“語言教 育規劃意味著為教育系統確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以滿足社會需求,在教育體系的不同階 段里確定所要達到的語言水平,并指出為滿足所需的師資和教材而要采取的具體措施”。⑤ 馬來西亞政府為求讓國民達到習得多種語言的能力,制定語言教育政策,致力達到“鞏固 國語,加強英語”之目的。而根據各教育工作者的反饋,只有跟隨并不斷修繕政策的指令 才能達到政府所設下的語言水準。
二、調查目的與對象
(-)調查研究的目的
為了全面了解馬來西亞華文教學在政府頒布的語言教育政策下,受到怎樣的影響,且 如何維持母語教學的特質,筆者設計了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調查”。 根據筆者訪談教師對政策的看法與理解、校方執行政策的態度,以及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 的建議,并結合語言教育政策的深入文獻分析,設計了有針對性的問卷。問卷一是選取被 調查者對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根據不同的程度進行分類,解讀華語自然傳播或有意
①魏芳:《語言教育規劃視角中的大學外語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研究生院,2010年 ,5月。
②Kaplan, R. B. and Baldauf, R. B. Jr. 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y And Planning. In E.Hink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hwah, NJ; Erlbaum,2005, pp.993? 1011.
③李明琳、李雯雯:《語言規劃的目標及規劃者》,《北華大學學報》第8卷第6期,2007年12月,第58? 62頁。
:王輝:《語言規劃的資源觀》,《北華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2007年8月。
③Pfeiffer, W., Policy, Methodology And Effici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lottodidactica. 1982,15. pp」05-109.
識傳播的局面,借此論證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實質性影響。二是選取被調查者對語 言教育政策負面影響的看法,對應語言教育規劃執行的有效行為,以得岀政策造成負面影 響的有效理據。三是選取被調查者對政策的認同程度,界定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理論研究, 并就被調查者的回答對馬來西亞華文教學受政策影響做出結論和提議。
通過回收、整理、統計和分析有效問卷,概括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 響,并針對語言教育規劃的理論對應馬來西亞政府所頒布的政策,為日后維護和保持華文 教學提供借鑒。
(二)調查對象的選取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學機構相當普遍,可以說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是除中國、香港、澳門 之外,教育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屬于“無斷層”華文教育,而華文教學在不同的教育機 構發展各有不同。
國民小學教授華語科目
國民型華文小學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
產國民中學、國民型華文中學教授華語科目
華文獨立中學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
圖3T馬來西亞教育機構中的華文教學
本文的調查對象是在馬來西亞教授華語科目的教職人員,或是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 策有較為深入了解的研究人員。由于調查對象比較熟悉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有些還是 語言教育政策的親歷者,因此問卷質量很好,有很高的可靠性。
提供有效答卷的調查對象有55人,絕大部分為教師,86%是教職人員,而14%為管理 層人員,年齡介于30?40歲,其中女教職人員42人,男教職人員13人。93%的被調查對 象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熟悉度較高。民族為馬來西亞華族,因本研究考慮的是對華 文教學做岀深入思考,因此未對非華裔教職人員進行調查。
調查對象所屬教育機構分別為:學前教育機構、小學教育機構、中學教育機構及高等 教育機構。通過區分這四個教育體系,對華文教學受到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進行了細致的 劃分,可以得出哪個階段的華文教學受到較大規模的影響。經研究發現,學前教育雖受政 府所管制,課程綱要需經過政府批準才能通行,但政策對各源流學前教育仍采取開放的態 度,任其發展。而高等教育則服從另行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但由于被調查者將高中分類 在高等教育的行列,所以筆者將問卷中的教育機構另進行賦值。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賦值 為“1”,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賦值為“2J此分類可在進行SPSS分析時輸入為獨立樣本 T檢驗中的分組變量。
表3-1被調查者所屬的教育體系情況
賦值為教育體系人數 賦值為“2”教育體系人數
學前教育 小學教育 中學教育 高等教育
1 26
1 13 15
共計: 27人 共汁:28人
三、調查問卷主要內容
(—)基本信息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調查》是根據上一節中的調查設計理念而 編制,問卷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收集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其中包含調查對象的性 別、年齡、所屬服務機構、工作崗位等,目的主要用于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以便于 做出相關的分類統計和對比分析。第二部分探討調查對象對語言的看法及態度,讓調查對 象先梳理關于自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方便之后筆者對答卷分析有效性。第三部分探 索語言教育政策下語言教學實踐的情況;第四部分研究華文教學實際概況;第五部分探討 教育工作者對華文教學所面對的影響之態度及看法,第六部分則是調查對象搜集語言教育 政策反饋意見。
(二)調查問卷主要內容
問卷設計依據
基于馬來西亞的多語社會,筆者首要理解馬來西亞普遍教育工作者對語言使用的情況, 之后探討語言教育政策制定語言教學的情況。其中著重于華文教學所面對的教育調整,研 討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造成的影響。最后搜集教育工作者對語言教育政策的反饋及意 見。由于本研究只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作出分析研究,因此其余語 言教學信息作為相關研究輔助內容。
問卷第二至第六部分為主體部分,問卷的設計首先參考了前人的相關調查研究,但并
沒有現成的量表可以參考,不過對于問卷設計的形式有所啟發。因此筆者結合本文硏究框 架,參考了前人的相關研究理論和部分教師的訪談內容等,針對研究目的編制了該部分的 問題。
2.問卷設計內容
問卷第三部分針對政策的實踐情況作出調查,該部分主要測量各教育機構在進行新的 語言教育政策時,華文教學受到了負面影響抑或是正面影響。問卷使用7度量表來編制, 希望答案可以達到較高的涵蓋率,得到較準確的反饋。
問卷第四部分針對政策的總體情況做出調查,被調查者對政策與華文教學之間的關系 給出答案,并考量政策對華文教學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以歸類出之后對政策的發展期望。 問卷第五部分則是對華文教學進行總結,考查被調查者對華文教學受到的影響之看法和意 見,使用里克特5點量表來測出被調查者的認同程度。具體內容如下:
表3?2問卷調查研究框架
::主要方『主要內容 : :
r 教育王作者對馬來西亞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
1 教育工作者對語言通用程度的看法
教育工作者使用語言的頻率
語呂的態度及看法
1
i
1
I .- 教育機構對華文教學做出的調整
教育工作者對華文教學進行調整的程度
教育工作者對語言教育政策的認同程度
—“皿——仙唄叭呎™^詢―M—呦一一一「…十_一「葉初 ….「. |
教育工作者看待語言教育政策對各項語言教學的負面影響
教育工作者看待1967年《國語法案》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腫…二……「…匚 -' 1
教育工作者看待1970-1990年《新經濟政策》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彤響
探索語言教育政策下語 言教學實踐的情況 教育工作者看待1979年《內閣報告書》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教育工作者看待2003年“數理科目英語教學”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教育工作看待2010年“鞏固國語、強化英語”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教育工作者看待2013年《2013-2025年教育發展大藍圖》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段育工作者看待2016年“雙語言課程計劃”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是否有負面影響
四、調查過程
筆者在本國進行實地調查,通過網上“問卷星”發放問卷。發放問卷以前,筆者先進 行10份預調查,預調查結果良好,僅有一位被調查者反饋填寫內容不支持外語。筆者考 量或許有不諳漢字的調查對象偏向于使用漢字除外的外文填寫,因此納入反饋者的意見。 回收問卷60份,有效問卷55份。
第二節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及華文教學的態度調查分析
一、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態度
(-)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分析
調查問卷中第2部分第8題將55位老師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做出了 排列,根據“非常不了解”、“不了解”、“中等S “了解”和“非常了解”讓被調查者根據 自身的狀態填寫,每一項的選取人次百分比如下圖:
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
非常不了解
3% 不了解
圖3?2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程度分析圖
根據圖3-2數據分析圖,可以得出結論馬來西亞教師對語言政策的了解程度屬于了解 的狀態,“非常不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數共計少于5%o如果以兩組(不了解、了解) 來進行區別的話,“不了解”語言政策的教師人數僅有4人,而“了解”語言教育政策的 教師高達到51人。因此,馬來西亞華文教師對于當地語言教育政策的比較了解。此數據 增加了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因為了解語言教育政策的被調查人數不單超過了半數更接近全 部數目。
根據筆者所進行的訪談,幾近全部的受訪者表示:對政府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有一定 程度的理解,雖不如研究者般地深入了解每一項政策,但畢竟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對每一 項條例還是相對熟悉。年齡介于20-30之間的受訪者則表示:對早期的語言教育政策印象 不深,尤其對早期對華文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拉薩報告書'‘和“巴恩報告書”涉獵不多, 因此只能就近談論現下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但根據筆者的觀察,各位受訪者皆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非常有想法,也能就筆者 提岀的問題提供反饋和意見。因此筆者認為馬來西亞華文教學工作者大部分對馬來西亞語 言教育政策有所了解,對華文教學受到的影響也非常有見地。受訪者對馬來西亞所制定的 語言教育政策愈發了解,對筆者的研究幫助越大,研究的有效性越高。
(二)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認同程度分析
根據表3-3顯示,教師對華文教學機構根據政策調整教學的認同態度,換言之支持華 文教學改革的人數有47.27%,而不認同的人數則為16.36%。即便認同的人數居多,但對 政府所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保持中立的態度人數居第二,占36.36%o因此可以看出,政 府所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仍是獲得多方的認同與接納。
表3?3教師對華文教學機構根據政策調整教學的態度
教師對教學機構根據政策調整華文教學的認同 小計 比例
教師對教學機構根據政策調整華文教學抱持認同的態度 26 47.27%
教師對教學機構根據政策調整華文教學抱持中立的態度 20 36.36%
教師對教學機構根據政策調整華文教學抱持不認同的態度 9 1636%
根據上述資料,筆者對被調查者所提供的數據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以區分被調查者提 供的答案之間的差異關系(詳見表3?4)。筆者根據被調查者提供的資料,考察華文教師對 語言教育政策的認同程度。筆者將答案賦值為:1二“認同”、2=“中等”、3二“不認同S 假設被調查者均選擇2 =-中等”,因此以2做為檢驗值。筆者對此項數據進行'單個樣本 T檢驗,,得岀P值為0.003,因P值小于0.05,故拒絕原定假設,可知華文教師對于語言 教育政策的認同度表現岀顯著性差異(P<0.05),即意味著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 政策的認同程度抱有差異性的態度,不具備一致性。
表3M教師對語言教育政策的態度單個樣本統計量單個樣本檢驗
檢驗值=2
t df Sig. (雙側) 均值
差值 差分的95%置信區間
下限 上限
對語言教育政策的認同程度 -3.089 54 .003 -.30909 -.5097 -.1084
二、華文教師對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態度
(-)華文教師對華文教學保持母語教育特質的看法
筆者在問卷第5部分第21道題中,列出了幾項關于語言教育政策的看法,讓被調查 者根據學校的教學情況或自身面對的情形來進行填寫。題干為華文教學是否會在政策的執 行下,失去母語教育的特質。
經過數據分析得出,選擇“同意”的教師人數為多數,40%的教師認同這項說法, “同意”政策使得華文教學失去了母語教育的特質。尤其在教導上,教師對母語教育,既 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并不能區分清楚,因兩者之間仍存在著互相牽制的因素。原 因是在馬來西亞各源流學校中,選修自己的母語課是非常普遍的,而非本族群人很少選擇 其他族群的語言,為吸引其他族群人學習漢語,馬來西亞華文教學會在第一語言教學和第 二語言教學之間來回擺動。
由于馬來西亞政府所秉持的華文教學更符合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來進行教學,因此表示 “非常同意”這項說明的教師也達到了 18%。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走向逐 漸趨向非母語教育,即使在華社的堅持和維持下,教師認為往后僅能維持75%?50%的母 語教育特質,而華文教學保留100%母語教育的特質幾率較低(詳見表3-3)□
表3-5教師對華文教學的看法
題目\選項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中等 同意 非常同意
語言教育政策使華文教學失去母語教 2 11 10 22 10
育的特質。 (3.64%) (20%) (18.18%) (40%) (1&18%)
華語教學能維持母語教育特質的程度
T-華語教學能維持母語教育特質的程度
圖3-3華文教學能維持母語教育特質的程度
(-)教育大藍圖對華文教學影響的看法
根據圖3-4中的數據,認為2013教育大藍圖對華文教學有止面影響的共是56%,而
16%認為政策對華文教學沒有影響,僅18%認為政策對華文教學造成了負面影響。
很小負面影響 華文教師對2013教育大藍圖影響的看法 4%
中等負面影響
圖3-4教育工作者對2013教育大藍圖的影響看法
圖3?4顯示,認為《2013教育大藍圖》對華文教學有影響的人分別選擇了不同的影響 程度。其中選擇政策對華文教學有“正面影響,啲為多數,選擇“負面影響,甘少數,為28%。 而選擇“沒有影響''的被調查者則占了 16%。
整理數據得出(詳見表3-6),工作崗位屬管理層的教育工作者選擇政策對華文教學的 影響多數為“正面影響S于表3-6中,政策6為《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得出8位工 作崗位為管理層的教育工作者有半數選擇了政策對華文教學具有“正面的影響”,正如受 訪者②所說:“網上列出(對于)《2013-2025年教育大藍圖》的評論幾乎所有都是正面的, (如果)華校人數再增加的狀況下,對這項政策并不會造成問題。”①依此推斷管理層教育 工作者普遍對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抱有較正面的看法,認為政策對華文教學持有較開放的態 度,受訪者③亦表示“馬來西亞獨立直到2014年教育政策的實施,華校雖受到小部分影 響,但仍能維持其規模,最終對國家教育素質產生了影響/②
工作崗位是教師的被調查者,選項亦不具備一致性,共有19人選擇政策對華文教學
①受訪者②: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高等教育教師。
②受訪者③: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學院院長。
有“正面的影響S同樣作為實習老師,選擇政策對華文教育擁冇“正面影響”的居多。 因此,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對現階段執行的政策,即<2013-2025教育發展大藍圖》秉 持著明朗正面的態度。“政府現階段執行的政策著重與強化馬來語(國語)及英語(國際 語文),但因受到中國的影響,認為華語具備語言實踐的價值/①
表3-6政策及工作崗位交叉制表
工作崗位 合計
教師 管理層 實習教師
很小負面影響 2 0 0 2
中等負面影響 5 0 2 7
很大負面影響 4 2 0 6
政策6 沒有影響 6 2 1 9
很小正面影晌 6 1 3 10
中等正面影響 7 2 1 10
很大正面影響 6 1 4 11
合計 36 8 11 55
第三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影響調查分析
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不同語言教學造成的負面影響
筆者依據51位了解政策的被調查者反饋,列出他們認為語言教育政策所帶來的負面 影響。其中29%的人認為語言教育政策對馬來語造成了負面的影響,65.5%的人認為對華 語造成了負面影響,43.6%認為對英語教學、18%認為對淡米爾語形成負面影響。
根據圖3-5,認為華文教學受到語言教育政策影響的教師占了多數。依此推斷,政策 對華文教學并沒有達到保持語言平衡發展的原則,相對的,馬來西亞採取偏向馬來語和英 語的語言教育政策,少數民族語言教育地位受到影響。
①受訪者⑦:訪談時間:2018年0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退休副校長。
語言教育政策對語言教學的負面影響
圖3?5語言教育政策對語言教學的負面影響
二、不同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程度
上一章節通過探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我們得以了解華文教學所面臨的困 境。為了得到更全面的資料,筆者在問卷中第3部分第15題詢問各位教師對各項語言教 育政策的看法°針對華文教學的發展,在特定的語言教育政策或是教育方針下,華文教學 受影響的程度。
筆者使用7度量表的方式,以”'很小負面影響”、“中等負面影響”、“很大負面影響”、 “沒有影響”、窗艮小正面影響“中等正面影響”及“很大正面影響"為選項,讓被調查 者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分辨華文教學受影響的程度。筆者依照年度頒布的語言教育政策,整 理出7項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或教育方針,讓被調查者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影響程度。
根據表3?7顯示,共有34位教師認為1970-1990年在《新經濟政策》下所頒布的語言 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存在著“負面的影響=更有15位教師選擇了"中等負面影響呀曠彳艮大 負面影響%相較之下,1979年《內閣報告書》反而有34位教師選擇此政策對華文教學有 “正面的影響”。因此可以說明,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文教學其實并不抱持著一味排擠的態 度,而是隨著經濟效應和國家政策的轉變,而對語言教育政策有不同的分配。
表3-7各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影響程度了 D E F G
A B C
1967《國語法案》 6 13 13 6 5 8 「4
1970-1990《新經濟政策》
L _ 4 15 15 6 5 6 4
1979《內閣報告書》 1 5 7 8 11 12 11
2003 “數理科目英語教學” 1 9 15 9 7 9 5
2010 “鞏固國語、加強英語” 2 8 11 8 8 12 6
2013《教育大藍圖》 2 7 6
門曲 耐幼11 n——MMi 9 10 10 廠11
*表內數字代表選擇的人數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不單是對英語語言教學有著轉變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政 府對華文教學的態度也有所轉變。根據表3-7顯示,每項政策依年份不斷地減少對華文教 學的“負面影響”。這也表示,政策實施者(教師)認為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逐漸由
“負面的影響”轉換為“正面的影響S
表3?8七項政策之間的影響分析表描述統計量
N 極小值 極大值 均值 標準差
政策1 55 1.00 7.00 3.6545 1.87792
政策2 55 1.00 7.00 3.5818 1.78150
政策3 55 L00 7.00 4.9636 L65511
政策4 55 1.00 7.00 4.1636 1.67513
政策5 55 1.00 7.00 4.4000 1.75963
政策6 55 1.00 7.00 4.6727 1.80590
政策7
有效的N (列表狀態) 55
55 1.00 7.00 4.5818 1.85283
根據表3-8顯示7項政策(政策排序依照表3-7的排列)之間的影響分析表,7項政 策的數據顯示極小值為L0,而極大值為7.0,觀察值的變異程度較大,代表被調查者所選 擇的數據較為分散。觀察值的變異程度大,標準差也大。表3-8顯示標準差介于1.65至 1.87之間,數據較大,表明被調查者針對不同政策選擇的影響程度不相同。根據平均值, 判斷各位被調查者對政策的態度皆處在“沒有影響”和“很小負面影響”之間。其中,趨 向正面影響較多的政策屬《1979年內閣報告書》,而趨向負面影響的政策則是U970-1990
①A:很小負面影響;B:中等負面影響;C:很大負面影響;D:沒有影響;E:很小正面影響;F:中 等正面影響;G:很大正面影響
經濟教育政策》。
三、華文教學受到的影響
筆者在問卷第5部分對教師的看法進行調查,根據問卷的前4個部分調查了語言教育 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繼而在第5部分中對華文教學進行小結。下表顯示了教師對華文 教學的結論(詳見表3?9)。筆者將華文教學受到的影響分為四大類。
表3-9華文教學所受影響分析
題目\選項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二般 同意 非常同意
1
:語言教育政策間接影響學生華語語言 1
2 4 13 27 9
能力下降。 (3.64%)
| (7.27%) (23.64%) (49.09%) (1636%)
語言教育政策對英語教學及馬來語教
1 4 16 20 14
學的重視,繼而迫使華文教學面臨教
(1.82%) (7.27%) (29.09%) (36.36%) (25.45%):
學課時銳減的影響。
語言教育政策對英語教學及馬來語教
1 3 16 20 15
學的重視,導致學生學習華語的積極 I
(1.82%) (5.45%) (29.09%) (36.36%) (27.27%)
性下降。
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影響華語教材簡 1 7 17 22 8
化以便符合短課時所能教導的內容。 (1.82%) (12.73%) (30.91%) (40%) (14.55%)
語言教育政策應鼓勵備源流學校提供
3 2 14 26 10
母語教育,包括在國民學校或淡米爾
(5.45%) (3.64%) (25.45%) (47.27%) (1& 18%)
學校進行華文教學。
(-)學生學習華語能力下降
調查數據顯示,華文教師大部分傾向于認為馬來西亞語言教育對華文教學產生負面影 響。由表3-9來看,不少教師對列出的“負面”選項傾向于認同。對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 政策導致華語語言能力下降這一項,大部分人傾向于同意。
華語是華人民族的“根”,而學習華語自然而然地成為華人首當其沖的任務。海外華 人的歷史也依然保留著祖先流傳下來的習俗,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使華人不忘本,華文 教育即使面對政策的打壓也從未間斷過。雖然依靠華社人士的堅持,才能把馬來西亞華文 教學發揚光大,但仍阻止不了語言教訂政策所帶來的影響。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在前期時獨尊馬來語,之后加強英語的訓練,再到后來鞏固馬 來語、加強英語,顯而易見的是不管語言教育政策如何發展,皆漠視了華文教學的存在。 在政府不斷推行馬來語及英語時,華文教學也因此受到了牽連。
學生對學習馬來語及英語的意愿比較強烈,認為這兩種語言的掌握可以方便在馬來西 亞境內尋到較好的工作。于是生活中多使用馬來語及英語進行溝通,即便是華人子弟也抱 持著這樣的想法,久而久之,華語不再成為華人之間唯一的溝通語言,而是逐漸出現語碼 混亂的現象,既話語中夾雜著華語、英語及馬來語,這樣的現象間接導致了華語語言能力 下降。
(二) 學生學習華語積極性下降
20世紀7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政府為了提升馬來語的使用范圍制定了一系列鞏固馬 來語官方地位的政策,這不僅客觀上對華文教育造成了諸多限制,更影響了華文教學在各 源流學校里的發展。其中,學生學習華語的積極性便深受影響◎
在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中,小學階段按使用的教學語言來分類,華文小學以華語為教 學語言,而國民學校使用馬來語為教學語言,國民型淡小使用淡米爾語為教學語言,華語 則作為學習科目之一。中學階段則是分為國民中學(以馬來學生為主)、國民型中學(以 華族和印度族為主)及華文獨立中學(學校多為華人學生,實施華文教學),但實質上華 文獨立中學被排除在國家教育體系之外,華文獨立中學的文憑并不被政府所認同。
如此一來,受到政府承認的僅有提供華文教學的國民型華文小學,和在國民中小學內 的華文教學課程。政府對華文教學并不持有積極的態度,因此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華文 教學逐漸被教師、家長和學生漠視,認為不學習華語也不會對未來造成什么損失。
筆者收集教師對學生學習華語的積極性之看法,統計得出僅有7.27%的教師“不同意” 學生學習華語的積極性因為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而下降,而92.73%的教師則認為學生學 習華語的積極性下降和政府頒布的語言教育政策有很大的關聯。
(三) 華語教學課時縮減
馬來西亞政府所實施的語言教育政策及教育方針對華文教學造成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減 少教授華語的教學課時。馬來西亞頒布《新經濟政策》期間,政府為了加強英語的應用, 嘗試使用英語作為教導數學及理科的教學語言,以取代馬來語授課的情況,主要是讓馬來 西亞公民可以與國際接軌,通曉國際溝通語言。但在應用英語進行授課的同時,教育機構
必須妥善管理學生上課時間,折衷的辦法便是在語言教學課時中進行調整。筆者搜集小學 上課時間并進行對比,得到全方位的信息以期做出客觀旳判斷。華文小學共分為兩個階段: 一至三年級為第一階段;四至六年級則為第二階段。冃前每節教學課時設定在30分鐘。
1979年《內閣報告書》中第57 (a)項提倡為了計學生能夠掌握三個基本領域的技能, 即“溝通領域”、“人文與環境”及“個人發展”,。制運了新課程(3M計劃)。根據新課程 的編制,第一階段的上課時間為一周1320分鐘,而第二階段上課時間為一周1440分鐘。 在此時期的教育開始將部分語文教學的時間調整至符合政府所要求的三項基本領域技能上
(詳見圖3-6)。尤其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政府將回教教育和道德教育納入“人類與環境” 的領域下,但獨立分配時間。
圖3-6小學第一、第二階段新課程上課時間分配②
由上所見,語文教學的課時在第一階段占了 77%,卻在第二階段的時候縮減為65%,
因此華社認為語文教學課時縮減會導致華文教學方方面面的縮減。因此華社對于政策制定 的反應是持“反對”居多,認為會影響華小變質。直到1993年,《小學新課程》改為《小 學綜合課程》(KBSR),是為配合"2020宏愿”而推出的教育政策。2003年為了推行英語 教學計劃,再次對《小學綜合課程》進行調整。2011年內閣廢除英文教數理政策,繼以 《小學標準課程》(KSSR)取代。
°Laporan Jawatankuasa Kabinet Mengkaji Pelaksanaan Dasar Pelajaran (7hb. NOV 1979),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79, pp. 242.
②資料來源:馬來西亞課程發展中心《小學新課程》,雪蘭莪:馬聯出版社,1981年,第8?9頁。
《小學標準課程》讓學牛通過分析創意思維而使學生身心平衡發展成為優秀人類,進 而推行6項教學內容:一是溝通技能,二是精神、態度和價值觀,三是人文環境、社會、 國家和世界觀,四是人際關系、領導、交際技能,五是體育與美術發展,六是科學和工藝 技能發展。《小學標準課程》頒布后,小學上課時間有所變化,第一階段每周上課時間改 為1380分鐘,而第二階段每周上課時間改為1500分鐘。
表3T0小學標準課程(KSSR)各科目時間分配表
教學科目 每周上課時間(分鐘)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主要基礎科目
國文 300 240
英文 150 180
華文 360 300
道徳教育- 120 150
體育 60 60
衛生教育 30 -
健康教育 - 30
數學 180 180
主題式科目
視覺美術世界 60 60
音樂世界 30 30
科學與科技世界 60 120
工藝與設計/信息和 通訊技術 - 60
歷史 - 60
周會 30 30
總數 1380 1500
教育部在制定小學第二階段上課時間時,有意將原本每周國語(馬來語)及英語上課 時間增至300分鐘,但受到華社的反對,認為該指令的執行將導致華小變質。教總、。校 長職工會和華總②建議教育部將國語(馬來語)及英語上課時間設在每周210分鐘,董總 認為應該維持現狀,每周180分鐘。最后,教育部課程發展總監于2013年1月22日發表 聲明,小學第二階《標準課程》(KSSR)華校和淡米爾小學每周教授國語及英語的上課時
①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簡稱•■教總”,1951年成立,以聯絡馬來西亞各地華校教師感情,謀求教 師福利及發揚中華文化;2研究及促進教育;3•爭取華文教育以至華裔國民的平等地位^為宗旨。
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簡稱"華總S 1991年成立,以“1.促進我國各民族親善與團結;2•商討與處 理與會員有關的問題;3.針對影響會員的政策或措施提出意見;4.再符合聯邦憲法的原則下,推動和 參與文教、福利、社會及經濟工作;5.聯合與本會宗旨相同的社團,以達致上述目標,,為宗旨。
間定為240分鐘(詳見表3-10)c
直到現階段,政府推行“雙語言課程計劃”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繼而鼓勵各源 流學校①參與此項計劃,但一旦參與就沒有半途退出的道理。因此,董總②呼吁各大華文小 學“不要”參與此項計劃,原因是:“華文小學不適合推行雙語言課程計劃,這是基于華 文小學的重要特質之一,其主要教學媒介語必定是華文。倘若華小參與這項課程,勢必直 接影響及變更這項華小的特質及導致華文教學的時間縮減。因此,雙語言課程的執行可能 導致華小出現變化”③。董總調查后提出上課時間所會發生的變化,以此作為“拒絕"響
圖3-7華小第一階段每周上課時間分配表
依據上述的資料,筆者在馬來西亞報章上亦得到相關的信息。根據廖舒樺在《e南洋 商報》的報導,馬來西亞芙蓉州多所華小管理者強調,“學校并沒有犧牲其他科目的授課 時間,城鄉區華小會依據教學的需求,斟酌調整個別科目上課的節數時間,并不會只側重 增加國語科目的上課時間”。④受訪者表示,大多學校為了提高學生較弱的某些科目,教師
①各源流學校代表馬來西亞各所不同語言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
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3 1954年成立,以“維護與發展華文教育,堅持與爭取平 等地位”為使命。
③《反對在華小推行“雙語言課程計劃”(DLP)》,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出版刊物, 2016年7月15日,第14頁。
④廖舒樺:《以教學需要調整,沒側重國文科,華小上課時間有增無減》,(2018年3月18日),[2016
年1月14日]馬來西亞《e南洋商報》,http://www.enanyang.my/news/20160114/^教學需要調整-沒側重 國文科b「華小上課時間有/。 “ 犧牲的是自己寶貴的時間來增加課時。芙蓉丘曬園華小校長,何立群受訪時表示:“在華 教工作上,大家都在努力付出,沒忽略華文教育,而增加課時后,學生的成績也有進步, 甚至達到校方所期望的S
上述資料與信息并不能獨立作為最終的結果,因此筆者根據所得資料與信息進行整理, “語言教育政策對英語教學及馬來語教學的重視,繼而迫使華文教學面臨教學課時銳減的 影響”這一說并不完全成立。筆者認為,國家所頒布的語言教育政策或是相關教育政策, 皆對學習語言造成影響,但由于政策的制定尚未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因此會出現顧此失彼 的情況,對特定的語言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華文教學和淡米爾教學。
(四)華語教材內容趨向簡化
1.案例分析
“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宣布2018年起將嚴格執行“2000年作業簿應用指南'通令”
2017年10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長宣布將于2018年開始嚴厲執行2000年發布的“小 學作業簿應用指南"之通令。2000年“小學作業簿應用指南”說明不允許校方對小學第一 階段,即一至三年級的學生使用作業簿,因為教育部所使用的課本中已包含了練習項目。 第二階段的學生,即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必須應付小六檢定考試,因此教育部制定各個科目 僅允許使用一本作業簿,華小允許使用5本作業簿,科目包括:國語、英語、數學、科學 及華語。作業簿權當練習教師所授知識,未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不鼓勵在開學前期使用 作業簿。
馬來西亞政府小學作業簿泛濫問題,華小尤其嚴重。教育部副部長發表文告,2018 年始會嚴格執行“小學作業簿指南”,這項通令主要是為了解決小學生“書包過重”的問 題,違反通令者將面臨警告甚至處罰。拿督張盛聞也解釋,如家長本身覺得有必要而在校 外購買作業簿,那屬于他們的自由,但校方必須遵守這項通令。
對于這則消息,大眾反應不一,有的歡喜有的愁。行動黨副主席郭素沁批評教育部在 宣布該項通令時國語倉促,以致造成各方混淆。郭素沁表示,嚴禁一至三年級學生使用作 業簿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課題,尤其對于習慣使用作業簿來指導學生的華小教師和家長。 甚至許多印刷廠商已經接收了訂單,教育部于10月中方發表說明,這項決定對印刷廠商、 校方和家長都不甚公平。①
①郭素沁:《禁作業簿具爭議,促張盛聞與各方對話》,(2018年3月18 H)[2017年10月15日]馬來 西亞《星洲日報》
http://www.sinchew.com.my/node/! 691636/%E9%83%AD%E7%B4%A0%E6%B2%81 %EF%BC%9A%E7 %A6%81%E4%BD%9C%E4%B8%9A%E7%B0%BF%E5%85%B7%E4%BA%89%E8%AE%AE%C2%B7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華文理爭會卞席王鴻財大力贊揚教育部的立場,認為這項通令有 助于摒棄應試教育F邁向素質教育。「他認為“過多的作業簿使用會間接剝奪原本應該進 行課堂教學的時間,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要摒棄應試教育,就應 該大刀闊斧的進行教育改革,首為其沖應是讓課堂成為完全的教學平臺,而不是過度完成 作業。
筆者根據相關資料得出的結論是,華小作業簿的減少符合華文教學內容趨向簡化的說 明。許多華小的教師利用課下安排作業簿的方式,讓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并從中延伸學習。 為此作業簿或習題對增加知識是有一定的幫助,但教育部借由調整作業簿的通令間接影響 了華文教學的內容,當小學生學習華語僅是從課本獲得知識,而缺乏從旁的知識累積軌道, 相等于學習的內容簡化了。
2.問卷調查分析
根據筆者問卷所得資料,40%被調查者“同意”語言教育政策在演變的過程中使得華 文教學的內容趨向簡化,30.91%被調查者則對此表示“中等”態度,分別有13.55%認為 “不同意"及14.55%表示“非常同意"(詳見圖3-8)。
被調查者認為華語教材趨向簡化的同意度
圖華語教材趨向簡化的同意度
筆者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式來研究兩組調查者對語言教育政策導致華語教材趨向 簡化的同意度(詳見表3-11 )o統計得出學前、小學教育及中學、高等教育的均值分別為 3.7及39因此斷定兩組被調查者均“同意”語言教育政策導致華語教材趨向簡化這項說
%E4%BF%83%E5%BC%A0%E7%9B%9B%E9%97%BB%E4%B8%8E%E5%90%84%E6%96%B9%E5% AF%B9%E8%AF%9D。
①《歡迎作業簿新通令華理會吁各校遵守》,(2018年3月18日),[2017年10月12日]馬來西亞
《星洲日報》,http://www.sinchew.com.my/node/l690910 =
法。由于標準差的數目相差較大,得岀結論兩組調查者之間看法較為分散。
表3T1華語教材趨向簡化組統計量表組統計董
教育機構2組 N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華語教材趨向簡化的同意度 學前、小學教育
中學、高等教育 27
28 3.6667
3.8929 1.00000
.99403 .19245
.18785
表3T2華語教材趨向簡化差異性分析表獨立樣本檢驗
方差方程的
Levene檢驗 均值方程的丁檢驗
F Sig. T DF SIG.
(雙側) 均值 差值 標準誤 差值 差分的95%置
信區間
下限 上限
華語教材趨向筒 假設方差 相等 」52 .698 -.841 53 .404 -.22619 .26891 -.76555 .31317
化的同意度 假設方差 不相等 -.841 52.902 .404 -.22619 .26894 -.76563 .31325
為比較學前、小學教育的教師和中學、高等教育的教師對華語教材在語言教育政策演 變下趨向簡化的同意度,根據55名被調查者提供的打分進行了的總結。表3?12中,顯著 性檢驗P值為0.698,大于0.05,可以認為兩個群體無顯著性差異,方差具備齊性。在方 差相等的情況下,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選擇表3-12中“假設方差相等”,P值為0.404, 大于0.05,故原假設成立。在本例中,兩組樣本的均值相等,即兩組教師對“語言教育政 策影響華文教學課時縮減”的評價沒有顯著性差異。
第四章馬來西亞華文教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限制
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是公認的多源流教育體系,人民享有政府所提供的11年免費教 育,既6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和2年高中教育。馬來西亞尤其特別的是,小學教育 的體系由三種不同源流的學校組合而成。國民小學使用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國民型華小 使用華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而國民型淡小則使用淡米爾語為教學媒介語,此獨特的教育體 系是1957年獨立時,民族間談判和妥協的結果。①
自獨立建國后,馬來民族以原住民地位自居并主導國家政體形勢,當中也包含了支配 教育發展的動向,馬來民族中心主義者引發“單一源流”的語言教育觀念,主張“一個國 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語文”的單元化政策。②大馬的多源流教育體系陷入重重 考驗。自1956年《拉薩報告書》中提及“最終目標”后,語言教育政策的制定開始走向 單一源流教育的方向。
在一連串的語言教育政策下,少數族裔母語教育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尤為關鍵。慶幸的 是,華文教育在許多華社人士的捍衛下,近乎完整地將華文教學保留下來。筆者在宏觀原 則下微觀探討近期的7項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并分析華文教學在語言教育政 策下所做出的轉變。
筆者針對7項政策或教育指南做了訪談調查,受訪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狀況和對馬來西 亞語言教育政策的理解進行反饋,受訪者盡量持中立態度,大多選擇自身了解的政策進行 說明。由于部分政策頒布的時間屬于早期馬來西亞建國時期,因此年紀較輕的受訪者對早 期政策的認識較淺。
®Helen TING M.H., "Book Review: Gerakan Pendididkan Cina di Malaysia 一 Satu Kajian tentang Peijuangan Dong Jiao Zong by CHEONG Yuen Keong', Malaysi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 3, No. 1,(2014),pp. 87-89.
②林國安:《馬來西亞國家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華文教育的處境■兼論統合國民教育政策與多元民族語文 教育體系難以緩解的矛盾》,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編:《董總60年會慶特刊》,吉隆坡加影: 董總出版,第739頁。
一、1967年《國語法案》對華文教學的限制
馬來西亞政府以馬來語可以達到國民團結為理由,堅持將馬來語立為國語,并制定教 育政策使得馬來語成為學校唯一的教學媒介語,以至于其他族裔母語教育發展受到限制①。 1967年,馬來西亞政府忽視其他族群的反對聲浪,制定了《國語法案》。當中列明馬來民 族的語言為主要官方語言,即馬來語為國語。雖然該政策并未限制或消滅其他語言的使用 權利,但這項政策奠定了未來語言教育政策向“最終目標”發展的既定事實。
《國語法案》中明文規定馬來語作為官方唯一指定用語。②政府將統一語言視為團結 人民的工具,馬來民族則堅持將馬來語作為國語并作為建國的條件,③繼而使到其他族群 的語文無意間成為次要語文。這項政策間接將未來的教育政策導向“單元流教育”發展的 局面。
對于此項政策,有人認為:“政府將馬來語言列為官方用語,隨后制定的政策目標是 對其進行強化也是理所當然,但值得留意的是,政策里并未有提及不能使用其他民族的語 言或是母語,僅是在重視國語的同時,無意間使其他民族的語言成為了次要的語文。正是 因為如此,華文教學和淡米爾語教學在馬來西亞的教育領域中受到了限制。而這樣的限制 如果繼續擴展的話,恐怕會變成“消滅母語教育”的一項步驟,這碰巧是我們(華人)所 擔心的。我們的國語是馬來語文,政府雖然極力加強(國民)國語的能力但并沒有規定不 能使用其他語文,僅是鞏固國語的地位。政府在許多政策中提到“加強國語的使用率”, 政府并沒有明確消滅(其他語言),可是政策的走向無形中變成我們所擔心的東西(母語 教育被消滅),但實際上我們(華人)所擔心的并沒有在任何一個實際頒布的政策中說明 或表示出來。"④
政府為了響應《國語法案》的教育目標,隔年將國民型英文小學強制轉換為國民小學 (馬來小學),指示學校必須以馬來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o 1976年將國民型英文中學轉 型為國民中學(馬來中學)。另一方面,逐步使用馬來語為公共考試的媒介語并取消以英 語作為媒介語的公共考試° 1982年以后,英文學校已退出了馬來西亞的教育舞臺。⑤
綜上所述,1967年《國語法案》雖未對其他民族的語言,例如華語和淡米爾語實施明
:葉俊杰:《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2,第133頁。
②Akta Bahasa Kebangsaan 1963/67,2006, ed.
③趙凌梅:《馬來西亞華語教育歷程及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15,第41頁。
④受訪者②: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高等教育教師。
⑤趙凌梅:《馬來西亞華語教育歷程及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15,第41頁。 確限制的指令,但間接對少數族裔母語教育造成了局限。除國民學校被指定需要使用馬來 語為教學媒介語外,其他源流學校仍可自由地使用母語為教學媒介語。但政府逐步將公共 考試的媒介語改為國語,因此當其他源流學校在原本使用英語為公共考試的媒介語時,經
《國語法案》之后,學校必須加強馬來語的訓練,方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官方語言一一馬 來語來進行公共考試。而集中對一項語言加強訓練的時候,其他語言或語文的練習便成為 次要的了。
二、1970-1990年《新經濟政策》對華文教學的限制
1971至1990年為馬來西亞制定新經濟政策時期,期間馬來西亞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 持馬來民族的政策,在政治、教育和經濟上都特別優待馬來民族,①導致馬來西亞的民族 主義限制了其他族群發展的權益,尤其像獨尊馬來語的政策,華文教學、淡米爾教學、英 語教學甚至一些土著母語的教育都受到了政策的局限。
“我記得在我小學的時候,老師會透過獎勵學生的方式來鼓勵學生學習,但我遇到的 教導馬來科目的教師(馬來人)對華人存在著一些偏見,會以貧富的差距來衡量馬來學生 和華人學生。政府在這一方面也有偏差,政府認為馬來族群整體上較顯弱勢,順理成章給 予馬來民族優先的權利/②
“所有語言政策乃依據社會語言情境制定,只有透過分析當時情境才能了解語言制定 的原初「◎馬來西亞是馬來民族占主導地位,繼而使用語言政策鞏固馬來語的使用,但英 殖民政府所遺留下來的多源流教育體系依舊由中央政府全面管轄,以至于馬來西亞的語言 政策和教育政策是相互掛鉤的。
新經濟政策初期,華文教學非但沒有受到重視,反而遭受限制和打壓。馬來西亞政府采 取了馬來語至上,降低英語地位,邊緣化其他民族的語言政策。國民的反應大不相同,馬 來民族是認同的,因為是馬來語是他們的母語。華族和印度民族反對者居多。華人對于華 文教學面臨限制的看法主要是,“因為華人心態,華人仍以英語為主。如果是國語,華人 反對聲浪大,但如果以英語當做通用語,反對聲浪小。英語教育相對來說比國語教育更能 影響和打擊華語教育°語言教育主義者,動輒發動反對少數族裔母語教育的運動,這將令 華文教育成為被動地捍衛母語教育。政府不斷加強英語反而會影響華語教育現狀,進而促
①孔頌華:當代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第26頁。
②受訪者⑥: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高等教育教師。
③Cooper, Robert L.,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進國際學校的長成。復辦“英小"的聲浪,贊成居多。小孩并非在未來一定可以到海外去 學習,因此只是接觸英文而不使用國語(馬來語)是不切實際的,學習國語是需要的,并 不能一味強調國語不需要,政府應鼓勵(國民)學習多元語言。”①
新經濟政策制定了長達20年的馬來西亞計劃,每5年為一期,目的是為了縮短各族 人民在社會、經濟和教育各領域的鴻溝,協助落后民族,使他們有機會參與社會各領域的 建設。比較淺白且符合實際操作的說法是,政府提倡“馬來民族”為優先的政策,馬來民 族不單能在各領域中得到優先權,政府更將馬來語設為所有年級指定教學科目,并規定馬 來語成為能夠申請公共考試的首要條件。
在國民學校中,華語和淡米爾語的課程需要至少15位以上的家長要求才能開辦。華 文教學的課程與國語教學的課程相較之下,明顯形成了語言次等和一等的區別。這也正是 華人力爭將華語設為官方語言的初衷,希望政府能對各個民族的教育和語言做到公平對待 的態度。“教育制度暴露出不公平的性質,即使政府對華文教育撥款或擴建校園,仍存在 著不公平的因素,因為從大層面來看,政府給予華文教育的扶持相對來說是比馬來語教育 的幫助少得太多,因此在政府制定政策的同時,如果可以注重教育平等這個問題,那就可 以避免很多種族分歧的因素,也可以將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層面②
馬來西亞第四期(1981-1985年)及第五期(1986-1990年)的計劃中,政府持續強調 馬來語必須作為學校中主要教學媒介語的重要性,1983年所有大學入學條件中所規定的課 程,均需使用馬來語進行教授。新經濟政策頒布初期,政府將英殖民政府留下的英語為主 的思想過渡成為獨尊馬來語,但隨著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世界一體化的現象越來 越明顯,面對馬來西亞政府統一教學用語,華人團體積極維護母語教育與教學的發展,政 府始終維持著對母語教學的消極態度,未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三、《教育大藍圖》對華文教學的影響
從馬來西亞目前的教育方針來看,政府在選擇贊同多源流教育的同時,也想將馬來語 列為國家第一語言,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自然成為學習的第二語言,而在馬來西亞,華人 是國家的第二大民族,因此華語順理成章的成為第三語言。馬來西亞政府在制定各項政策 時,較注重于馬來語及英語,所以在許多時候華語作為教授科目被排除在教學以外。
①受訪者③: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學院院長。
②受訪者①: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科系主任。 政府現階段執行的《教育大藍圖》為提高各源流中小學英語水平,制定了一項“雙語 肓課程計劃(DLP)”,該計劃響應政府所積極推行的“鞏固國語、加強英語(MBMMBI) 政策。語言教育政策變換是否會讓華文教學走向沒落的趨勢,筆者在問卷調查中第5部分 第21題中詢問被調査者對華文教學走向的態度。
調查顯示,24% -不同意”語言教育政策的變換會使得華文教學趨向沒落,20%持 “中立”的態度,而56%“同意”華文教學因語言教育政策的變換逐漸沒落(詳見圖4-1 )o 當中,36%被調查者對華文走向沒落持“非常同意”的態度。研究顯示,語言教育政策的 變換使得中小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出現“雙半語”的現象,更使得重視“字本位”的傳統 華文教學受到漠視。這項說明直接將語言教育政策導向單元流教育”的發展方向。
魁高等程度 醐低等程度■豐等
中等
=4
圖4"語言教育政策的變換使華文教學走向沒落局勢
馬來西亞特殊的多元社會體系,國民對執行多源流教育己習慣,但部分馬來團體發聲 “多源流教育體系阻礙人民團結”,提倡單元流教育。篥政治言論提倡多源流教學,如馬來 學校、華文學校、淡來爾學校(不稱為印度學校)。馬來團體多半認為多源流教育阻礙馬 來西亞人民團結,提倡單元流教育。只有一種學校,各族共同學習,僅有單一科目教導母 語教育(華語、淡米爾語),其余使用國語教導科目,但受到華人社會的反對,尤其是董 總,說此項教育理念是種族政策。政府沒有明說教育的走向,擔心言論會涉及政治繼而影 響大選選票。我們擔心今后教學會往單元流教育發展,原因是華人人口銳減,往后有可能 成為少數民族,少了華人投反對票的話,便能成就單元流政策,華社認為政府所頒發的政 策是間接削弱或消滅華文教學,因此不斷發表反對意見。”①
政府積極的向各源流中小學推薦“雙語言課程計劃”,鼓勵參加這項計劃,而華社團體則極力阻止 華小參與,主要是擔心華文小學會因此變質,失去母語教育的特質。華文小學以華語作為教學媒介語, 經歷許多提倡英語和馬來語的政策后,仍保留原有的教學方式,這足以讓馬來執政黨對我們(華人) 感到害怕」”在別人眼里,支持完全以華文來接受教育亦是“單元化”的現象,如果多和友 族相處便會發覺對方其實是好相處的,所以不需要處處爭鋒相對。或者這可以用“馬來人 對華人的害怕”來說明教育政策對華文教育的打擊,是因為"看”華教的發展蓬勃對自身 (馬來人)的利益和權利造成負面影響。②
第二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對華文教學的讓步
—、1979年《內閣報告書》對華文教學的讓步
新經濟政策時期,1974年教育部欲了解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否對馬來西亞的教育有貢獻, 因此促成內閣對教育狀況作出一系列的探討。這項報告書于1979年完成。報告書的內容 對華文教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1979年內閣檢討教育政策實施委員會報告書》(簡稱“1979年內閣報告書")倡議 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對小學和中學編訂了新的課程(KBSR③和KBSM④), 1983年逐步在各源流學校實施這法令,時間截止1988年,全國各源流小學從一年級直到 六年級已完全采用這種新課程。1989年在國民中學和改制中學全面推行這門綜合課程。
這份報告書中提及了讓各源流學校維持運作,以各自的母語為教學媒介語,尤其在小 學的階段,三種語文分別在不同源流學校作為主導媒介語。國民學校使用國語為教學媒介 語,國民型華小以華語做為教學媒介語,國民型淡小使用淡米爾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
報告書中明文列出華語成為國民型華小的教學媒介語,而在國民學校內,除非要求小 孩學習華語的家長人數達至15人或更多,方能提出開辦華語課程的要求。報告書中指出 華文教學沒達到高水平發展的原因,是因為師資短缺,⑤因此針對該項評估,內閣決議派
①受訪者⑦:訪談時間:2018年0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退休副校長。
②受訪者③: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學院院長。
③1KBSR: Kokurikulum Bersepadu Sekolah Rendah (小學教育綜合課程)
④KBSM: Kokurikulum Bersepadu Sekolah Menengah (中學教育綜合課程)
^iLaporan Jawatankuasa Kabinet Mengkaji Pelaksanaan DAsar Pelajaran 1979,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pp.84.
遣華文教師到小學教授華文。
報告書在文末更闡述了其他民族對于學習華語抱持著興趣,因此,政府鼓勵學生多多 選修華語科目。這使得華文教學的發展岀現了分歧,政府所推崇的華文教學和華社所堅持 的華文教育是大相庭徑的。"政府所提倡的和我所秉持的華文教學并不相同,政府鼓勵的 是華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而馬來西亞(華人)響應的是母語教育而非作為第二語言的 華文教學。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華人所倡導的華文教學,屬于一系列相當完整的教育 體系,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幾乎都以華語為主要媒介語◎然而政府對華文教學依然秉持著 “第二語言教學”的觀念,僅是默認而非支持,因此華文教學在發展道路上仍受到了限制。 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局面更多的是第二語言教學,而這相對于真正的華文教育來說貢獻不 大/①
然而筆者認為,以第二語言作為華文教學的方式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并沒有大貢獻這 一點不夠貼切。如果政府提倡華文教學,進而在國民學校中鼓勵各民族(華族以外的族群) 學習華語,這能讓華文教學發展更為廣泛,而不僅僅局限在國民型華文小學、華文改制中 學和華文獨立中學之內。這是向不同的民族發出學習邀請,讓他們認識華語、了解華語, 隨即達到發展華文教學的初衷。
這也說明,政府對華文教學的態度開始轉變,由之前限制、漠視的態度,轉變為鼓勵 和維持的新態度。
二、鼓勵學生學習新語言的法令政策
馬來西亞首相拿督斯里納吉于2012年10月11日推介《2013-2025年教育發展大藍 圖》,此教育方針旨在2013至2025年間全方位提升國家教育水平,《教育發展大藍圖》所 提出的11項轉型計劃,涵蓋領域包括學術水平、語文能力、考試評估、教師素質、教部 權力架構與其他相關課題©②
政府在現階段政策中,對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提出了具體的革新,以實現教育體系的 轉型。其中一項革新針對語文能力提出:須確保每個孩子掌握馬來語和英語,并鼓勵多學 習一門語文,如華語、淡米爾語或阿拉伯語©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背景讓學生可以在多元文 化的社會實踐中熟悉并掌握多門語言,這也可以幫助學生得到跨國的工作機會。因此,政
①受訪者④:訪談時間:2018年1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實習教師。
②《教育發展大藍圖》之探討與看法,人聯黨教育局提呈,2012年11月,“前言”,第2頁。 府派遣更多的華語教師、淡米爾語教師和阿拉伯語教師執教。當學生三種基本的外語能力 提高后,政府提議學習額外語言,例如西班牙語、法語和日語,而添加的外語課程也編入 了小學和中學的課程,例如《小學標準課程》。
2011年,馬來西亞投資在教育方面的數目占政府總開銷的16%,比起香港、韓國、 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地區)還高,但學生成績卻逐年下降,2009年國際教育素質評估,學生成績 更是慘不忍睹:60%學生數學科目未達到最低標準,44%學生的閱讀能力未達最低標準, 43%學生科學成績未達最低標準。①為了使國家教育能具有國際水準,每個民族享有高質 量的均等教育機會,教育部立下5個績效目標,即教育機會、素質、平等、團結及效率②。
除學習第一語言(馬來語)及第二語言(英語)夕卜,教育部更積極鼓勵即將出國深造的學 生學習第三語言,特別在馬來西亞全寄宿中學③中大力推廣外語。
表4-1全寄宿學校執行外語課程列表
數量
外語項 學校 教師 學生 課堂
阿拉伯語(溝通能力) 47 88 7,050 235
華語(溝通能力) 25 25 3,750 125
百語 54 59 &100 270
犧語 19 19 2,850 95
法語 44 46 6,600 220
韓語 8 8 2,400 80
總數 202 249 30,750 1,025
根據表4J顯示,在馬來西亞全寄宿中學開辦以訓練華語溝通能力為主的課堂總數增
加到125個,學生人數增加3,750人,執行華文教學全寄宿學校增加至25所,教授華文科 目的教師也增加了 25名。雖然與其他科目相比還少,但是與以往比較,有所進步。
由此所見,新政策下鼓勵學習外語(其中包括華語)的態度已經比以往更為開放。 “政府希望馬來西亞教育能進入PISA里的前端,因此對馬來西亞教育客觀來說是正面的。 不足就是加強國語和增加國語課時,同時削減了華文教學的課時。但華社所擔心的問題并 沒有明文規定中,而新政策在推廣外語時也包含了華文科目,所以可以看出政府對于華文 教學是采取新的態度④
①饒仁毅,丘瓊潤,謝詩堅,等:《剖析2013-2025馬來西亞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大將觀點37》, 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2013年,“內容簡介”。
②《教育大藍圖革新重點(一)》,(2018年3月18日)[2013年09月06日]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344699o
③馬來西亞全寄宿中學:多數以教導理科居多,教學媒介語為馬來語。
④受訪者②:訪談時間:2017年1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高等教育教師。
第三節馬來西亞華文教學面臨的挑戰
一、華語通用程度不高
馬來西亞的華語傳播是由華人從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遷徙或移民時的自 然傳播。郭熙認為,這樣的語言傳播是伴隨著人口遷移的自然傳播。①早期的移民多以群 居的方式在新環境中生活,語言和文化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及傳承。但馬來西亞語碼混 用的現象日漸普遍,華人、馬來人及印度人在談話中能熟練地轉換語碼,隨之而來的是華 語通用程度有所降低。
馬來西亞政府積極推廣馬來語及英語,正符合語言有意識傳播的特點,即出于某種動 機人為推廣馬來語的行為。倉政府使用政策的推動力促進馬來語的使用,因此馬來語有意 識的語言傳播與華語的自然傳播相抗衡。筆者對馬來西亞語言通用程度進行了調查,發現 馬來語的通用程度排行最高,英語第二,華語第三而淡米爾語排行最低。
表4-2語言通用程度排序表
調查者對語言的排序
排在第1位 1排在第2位 排在第3位 排在第4位 排在第5位
馬來語 63.64% 27.27% 9.09% 0 0
英語 18.18% 43.64% 3&18% 0 0
華語 1&18% 16% — - --
52.73%
: ■: 1
:〔 - : 0 0
淡米爾語 0 0 0 96.97% 0
其他 0 ■ -
0 0 3.03% 100%
(華語方言、日語、韓語) 1
調查顯示,52.73%被調查者將華語排在馬來西亞的通用程度第3順位,而16%將華語 排在第2位,1818%將華語列在第1位。與馬來語相比,63.64%被調查者把馬來語列為通 用語言第1位,僅有909%將馬來語排在第3位。43.64%被調查者將英語通用程度排在第 2位,38.18%將英語排在第3位。而被調查者一致認為,淡米爾語的通用成都排列在第4
丁郭熙:《華語傳播和傳承:現狀和困境》,周鋒主編:《世界華文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24?32頁。
◎郭熙:《華語傳播和傳承:現狀和困境》,周鋒主編;《世界華文教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24-32頁。
位,其他語言包括華語方言及外語排列在第5位。顯而易見,馬來語的通用程度是屬公認 的第1位,英語排在第2位,而華語排在第3順位。
華人移民的后裔在聚集的狀態下,自然習得了祖父輩的語言,形成了馬來西亞華語的 自然傳播。馬來西亞的華文教學目前處在一個承前啟后的局面,是因政府高度提倡馬來語 及英語的使用,使得新生代對華語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各方阻力的影響下,華語的自然 傳播也受到挑戰,華人社會進行“母語維護”而做出種種努力的當下,“華語自然傳播” 也不得不切換為“人為語言傳播”模式勺
政府頒布語言教育政策時著重于馬來語及英語的傳播,而忽視華語的傳播,這也限制 了華文教學的發展。雖然政策對華語持有較開明的態度,但語言教育政策的大走向仍朝著 “最終目標”前進,“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情勢下,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發展,受到 了 “排擠S "政府頒布的政策響應單元流教育,這定會對華文教學造成影響。現下華校使 用華語為教學媒介語,如果將現在多源流教育換為單元流教育,國語為教學媒介語,教學 的課時會受到影響(由原本的華語媒介語轉換為一周僅有300分鐘學習華語),往后學生 都會偏向國語教學,政府認為國語為教學媒介語,這樣持續發展,會演變成與泰國華僑或 印尼華僑一樣,華人失去自己的特征,例如失去華文的姓氏①
總的來說,政策在提倡馬來語及英語時,針對這兩種語言制定課程和計劃,不單影響 了華文教學的改進、華文教學的發展,更限制了華語的使用范圍。因此,國家頒布的語言 教育政策直接影響了華語的自然傳播,繼而對華文教學造成障礙。
二、學生學習華文的積極性降低
“中四華文老師發文苦述學生學習中文10年但不會讀寫”
一位馬來西亞檳城國民型華文中學的任教華文老師,陳老師于2018年1月18日在臉 書上發文,無奈表示對于學了至少10年華文的學生,卻連簡單句子也看不懂,簡單的字 也不會寫,而感到失落。陳老師向記者透露這些學生是來自英文教育的家庭,與父母使用 英文進行溝通,雖然幼兒園至中學皆接受華文教學,但卻沒辦法朗讀理解現代文,甚至連 閱讀短文后200字的感想也完全寫不出來。學生向老師表明之前的華語考試都交了白卷, 考了零分。陳老師表示,以往在執教的班級里僅有兩、三名學生是這樣的情況,但近幾年 情況越發嚴重。這些學生在上華文課時會表現出一副不屑的樣子,來表明自己已放棄華文。
①受訪者⑦:訪談時間;2018年0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退休副校長。
僅是因為國民型華文中學將華語設為必考的科目,學生才上華文課并參加考試。父母不認 同將孩子轉到國民中學,因此任由他們留在國民型華文中學,但選擇放棄華語。陳老師表 示,甚至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身為華人而必須學習華文,因此感到悲哀,這才是最可悲的事 情。
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學習華文的積極性逐步下降,而學生對華文不再秉持著傳承文化的 態度,僅僅將華文當做一門學習的科目。2015年大馬教育文憑(SPM)成績放榜后,發現 華文科整體表現比往年退步,使得各界懷疑華文考試的程度不符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或有 過難、考試局故意刁難等。①SPM華文科獲得優異成績的現象已持續多年,而2015年華文 科越來越難考的趨勢直接影響了家長和學生對華文教學的態度,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成績單 呈現得較“優秀”,會鼓勵孩子不再報讀華文科,這導致學生對華文教學不關心,學習華 語的積極性下降。
上述例子說到SPM華文科的成績及格率間接影響了學生學習華語的積極性,而制定 及格標準往往與政策有很大關聯,換句話說,語言教育政策對學生學習華語的積極性有一 定關聯。“學生認為學習華文變得不再那么重要,華文如果不再占優勢,家長會讓孩子不 報考華文科目,以免影響總體成績,因此學習華文的態度會變得消極”。②
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針對大馬教育文憑的及格基準做出了調整,如國語及歷史不及 格則不能列為通過,2016年頒布說明必須通過的科目包括國語、英語、及歷史,唯獨缺 了華文,當著重于其他兩項語言的情況下,這便會自然地對華文教學產生消極的態度,繼 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
三、華文教學受重視程度較低
研究顯示,馬來西亞政府對馬來語和英語的態度十分看重,制定語言教育政策時,將 國民提高國語和英語的能力作為政策的達成目標,對其進行高度關注。政府強調學習國語 及英語的同時,認為國民應該掌握更多的語言,才能與國際接軌,因此鼓勵學習一門語文, 包括阿拉伯語、華語、西班牙語、法語、日語、韓語等。學習這些語言,尤其是英語,除 了讓國民能在通曉多種語言的情況下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特點、習慣等,也讓國民可以 使用不同語言在各國經商,以便在經濟上享有獨立,進而成為優秀的人才。
①郭佩芬:《別只是想A多鼓勵考華文》,(2018年3月25日),[2016年3月13 B](馬來西亞)《東方 ONLINE》,專題/網視,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l 30976# o
②受訪者⑦:訪談時間:2018年02月。訪談方式:面談。受訪者職位:退休副校長。
不過,華文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雖然對華人來說,華語被視為第一學習的語言,nf 以稱為是華人的母語,但在馬來西亞社會上和語言運用的實際情況中,華語的使用或通用 程度僅屬于第三語言,排在馬來語及英語之后。鼓勵學習外文的政策中,政府將華語歸類 其中,其行為是將華語作為外語的形式來進行教授,即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科目。這已叛離 華社秉持將華語作為母語教育的理念,華文教學的發展因此呈現步伐不一致的局面,原因 是政府與華社對華文教學的定義及理念不相同。
新政策為了響應學習外語的計劃,向當地學校派遣具有資格的教師前往執教,但教師 派發的比例有明顯的差距,為華文教學而派遣的教師數量是全語言教學計劃中“中下”的 比例。可以看出,華文教學在馬來西亞制定的語言教育政策下受重視程度仍然較為低下。
四、華社被動捍衛母語教育
華語受重視程度有限,因此華人社會不斷向政府遞呈教育備忘錄等語言教育規劃的策 略或意見書。這樣的情況在馬來西亞非常常見,尤其當政府推出或頒布一項與教育相關的 計劃,華社便會在短時間內提岀“意見”,而這些意見大多時候不被釆納。這也演變成華 社僅以“反應”政府所頒布的政策和法令來“維護”母語教育,而非自主地針對現階段華 文教學進行反思和改進。
例如,現階段推行的“雙語言教育課程計劃”,政府頒布執行這項計劃之后,華社針 對這項課題,發表意見。據筆者所了解,董總推動反對DLP (雙語言教育課程計劃)” 的項目,也發動簽署運動,吁請各大華校慎重定奪是否該執行這項目,擔心參與之后會影 響華文學校和華文教學的母語教育特質。“雙語言課程計劃”并非完全沒有可采用價值, 而牽涉其中的語言正好是馬來語及英語,所以對華文教學而言是有造成負面影響的顧慮, 最終政府將DLP計劃的參與權發放給各源流學校,只要符合政府列出的條件,便可申請 執行DLP計劃,但中途不能退出。
筆者更為憂慮的是,華社按照政府頒布的政策與計劃“反應”,而忽略了根據華文教 學的實際情況做岀行動,如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會不會間接地“親手”將華文教學或華文 教育導向“最終目標”或是“單元流教育”的大方向。
第四節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相關建議
綜觀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現狀、結合筆者對華文教學的研究,總括來說,馬來西 亞華文教學已取得…定的成就,但仍處在成功與困難并存的局面中,也就是所謂的“成就 困境①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雖然在華人社團的維護及發展下,取得不俗的佳績,相較于其 他語言的保留,華文教學可以稱得上是“無斷層”的教育。但即便是在民族維護母語教育 的努力下,華文教學依舊面臨如上文所提到的種種挑戰。以下就研究中尚存的挑戰及今后 發展的方向提出幾點建議。
一、 進一步達到各語言平等發展,加大及推廣華文教學的力度
馬來西亞建國以來便奉行統治民主化,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構成了馬來西亞三大民 族,也令國家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的色彩更加鮮明。國家以多元文化的個性發展的同 時,語言的發展也成為其中備受議論的課題。
現階段,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以“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理念發展語言教育,因 此造成華語教學被漠視。政府在頒布語言教育政策中主要推崇馬來語和英語,因此造成各 項語言教育不平等發展,華語教學不被重視。
華社團體極力維護自身母語教育,爭取將華語列為國家官方語言。此目的旨在進一步 達成各語言教育平等發展,使民族母語教育得以維持并保留下來。因此,語言教育政策應 對各語言的發展保持平等的態度,不倡導只重視一種語言,這將致使其他語言被忽略進而 走向沒落。政府應趁現階段華文在國際語言地位上升的時候,加大及推廣華文教學的力度, 讓馬來西亞各族人民學習華語,使其成為一種學習優勢。
二、 華社應對教育政策保持正面態度,提供實際性維護母語教育的方針
自建國以來,馬來西亞華人為了維護華族文化和保留傳統特征而努力不懈。華人為了 教育對抗種種的政治挑戰,成就有目共睹。當中最大成就莫過于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被譽 為亞洲國家中少數或僅有的“無斷層”華文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甚至高等 教育都有民辦的華文學校向民眾提供華文教學。
在面臨語言教育政策的管制下,馬來西亞華文教學得以維持發展,不免要向為了華文 教育而鞠躬盡瘁的先賢們致謝。正因為華人自強不息的堅持下,華人的母語教育在抗爭的 道路上不單沒有走向沒落,反之,蓬勃發展。而在貫徹抗爭精神下,華文教育工作者們對
①周聿峨、胡春艷:《淺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就困境”中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南洋問題研究》 2010年第2期,第49-50頁。
待政策免不了會夾帶些許的負面想法,認為政策隱約附帶消滅華文教學的“陰謀二
因此,華文教育工作者對待政策應保持正面的態度,不應該被動捍衛母語教育。華社 團體應主動尋找出路并促成華文教學的發展才能有效的捍衛母語教育。除了針對語言教育 政策中不平等約束做出抗議和反抗,華社團體更應該提供實際性維護母語教育的方針,致 使華文教學可以長久且完整的保留下來方是上上之策。
三、 家長應對華文有信心,鼓勵小孩考取華文
維護民族母語教育是每個人的責任,尤其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認為學習華文可以保留華 人的“根當然這是70、80年代的想法,現階段的家長對學習華文不再抱有積極的態度, 相反的,家長認為華文會造成孩子的學習負擔,而國家不斷強調國語和英語的同時,也會 讓家長對學習華文的觀念有偏差,認為學習華文不如學習國文和英文來的重要。
近年來,華文考試難取得佳績的狀況頻頻造成民眾對教育有許多猜測,例如:政府為 了扼制華文教學的發展將華文考試的試題加大難度或其他。這造成了家長對孩子學習華文 但不能考取“亮眼”的成績而感到擔憂,因此家長解決的辦法是鼓勵孩子不考取華文,果 斷摒棄學習華文的機會,對華文教學直接造成學習縮減性的影響。
隨著華語在國際地位有上升的趨勢,家長應對華文有信心,鼓勵孩子學習華文、考取 華文,響應華社維持華文教學的態度。另一方面,家長的鼓勵也能提升學生學習華文的積 極性,在華人人數不斷下降的現象中,鼓勵并推動學生對華文教學的積極性對維持華族母 語教育相對來說十分重要。
四、 提倡人民互相學習,多展開各族之間互相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馬來西亞多源流的教育體系常與民族政策掛鉤,最具代表的就是各別源流的學校使用 不同的教學媒介語進行授課。這也令許多偏激的社團提倡以單源流教育體系取代現階段的 多源流教育體系。
筆者對此認為馬來西亞三大民族之間相互學習是為最理想的狀況,讓友族同胞們互相 學習,彼此了解,不僅能將語言教學以高水平的水準發展更能符合“語言資源觀”,讓人 民提升自身的價值。
華文教學不僅限于華人子弟學習,也能提倡讓馬來族群和印度族群學習,以對外漢語 教學的方式來教導華語及其文化,各族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互相交流與合作的方式消弭。
這不但可以促進各族之間的情誼,種族政策的說法也會降到最低,而且對華語教學也能達 到發展和保留的重要規劃。
五、應當進一步厘清相關課題,勿使教育過于牽涉政治與種族課題
馬來西亞以多元文化的民族特色聞名同時也因為多文化的特征面臨困境,其中最為相 互牽絆的領域分別是政治、教育和種族課題。當各界談論教育問題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 將政治與種族混為一談,繼而迫使社會將政治、教育與種族課題以相同的面貌處理。
因此應當進一步將不同領域的課題厘清,避免教育摻雜了過多的政治或種族色彩。教 育的發展不適合與其他因素相互融合,雖然是環環相扣的領域,但當教育與政治劃上等號 的時候,教育的面貌被政治因素所蒙蔽,繼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整治方案,長久下去會使得 馬來西亞教育體制變得無效而影響各項語言的教學,也對孩子學習的內容造成負面的影響。
例如華文教學的課題與種族政策掛鉤,導致社會討論華文教學的時候會以種族課題來 衡量事件,繼而模糊了教育的觀點和核心目標,因此進一步厘清教育與其他相關的課題是 對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建議之一。
本研究主要探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及其對華文教學的影響。華文教學在發展過程 中面對語言教育政策的限制和打壓。華語的傳播不管對于世界,還是華人民族都是首要的 事業,是一種為了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非排他性語言傳播。最理想的局面當然是世界各 種語言在社會上共贏共存,但這確難以實現。馬來西亞華文教學作為東南亞華語傳播的首 要推手,在傳播華文的當下受語言教育規劃限制了發展。
進入新時期,為了讓學生與世界國際接軌,馬來西亞最新頒布的語言教育政策顧及了 “語言資源觀S新語言教育政策在注重“鞏固國語、加強英語”的政策的同時,提倡學 生多學習一門外語,此政策影響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的態度從消極轉向積極。但從馬來西亞 語言傳播的角度來看,華文教學的發展仍受限于語言教育政策。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學發展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而語言教育政策由英殖民時期便已開 始限制華文教學的發展與傳播。但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國內較少研究關于語言教育政策對華 文教學的影響,幾乎沒有找到相關研究成果°筆者通過梳理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 途徑,由英殖民戰前、戰后的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直到現階段落實<2013-2025年教育大 藍圖》的時間縱線,利用質與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與華文教育工作者進行訪談,并進行 問卷調查,在全面分析數據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結論。
本研究的創新點在于以語言教育政策為切入點,深入探討語言教育政策及其對華文教 學的影響,選題新穎,豐富并補充了前人的研究。其次,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大量運用問 卷調查、訪談所得第一手資料,研究材料創新,研究結論具有一定說服力。不足之處在于 進行本課題研究時,問卷只得到華人的調查反饋,缺少各族群對本課題的看法,造成了一 定的遺憾。由于筆者是馬來西亞本土研究者,因此漢語水平上的限制導致對本研究的表述 不夠精準,希望今后對此部分可以進一步改善及提升。
總體上,本研究牽涉面較廣泛,筆者只將部分具有標志性的語言教育政策羅列出來。 希望本研究所提出的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下華文教學所遇到的影響,能對未來的華文教 育發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著作
[1]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雪蘭莪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1999年第三版。
[2]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15-2015與華教發展》,雪蘭莪加影:新紀元大學學院、 陳六使研究所,2017年7月。
[3]王世凱:《語言政策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4]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1979年。
(-)析出文獻
[1]郭熙:《華語傳播和傳承:現狀和困境》,周鋒主編:《世界華文教育》,廣州:暨南 大學出版社,2016年。
[2]邙其芳:《教育報告書與教育法令》,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編:《董總50周 年特刊》,雪蘭莪加影:董總出版,2004年。
[3]林國安:《馬來西亞國家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華文教育的處境-兼論統合國民教育政 策與多元民族語文教育體系難以緩解的矛盾》,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編:
《董總60年會慶特刊》,雪蘭莪加影:董總出版,2014年。
(三)期刊論文
[4]畢俊峰:《南亞國家語言政策與我國面向南亞的外語教育規劃研究》,《外語教學》 第37卷第5期,2016年9月。
[5]蔡基剛:《國際化和英語話——語言政策是一種選擇》,《外語電化教學》第163期, 2015年5月。
[6]曹迪:《語言教育政策與文化軟實力》,《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年第4期。
[7]陳兵:《東盟國家語言狀況及廣西的外語戰略研究》,《外國語》第35卷第1期, 2012年1月。
[8]陳偉容:《信息通信技術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東南亞國家語言于文
華省份認同研究系列論文之二》,《沿海企業與科技》第164期,2015年第1期。
[9]房建軍:《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規劃及對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內蒙古師范大學 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12年4月。
[10]耿紅衛:《印度尼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與現狀》,《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 語教學與研究版)》第5卷第3期,2017年5月。
[11]郭熙:《華語規劃策略》,《語言文字應用》第3期,2009年8月。
[12]郭熙:《馬來西亞:多語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語言的推行與華語的抗爭》,《暨南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16期,2005年第3期。
[13]郝洪梅:《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下的華文處境》,《國外外語教學(FLTA)》,2004年 第3期。
[14]洪麗芬:《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變化及對華人的影響》,《八桂僑刊》第3期, 2008年9月©
[15]黃明:《新加坡語言政策對英語和華語交流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8卷第1期,2007年2月。
[16]黃仁新、王靖:《印度尼西亞語言政策探析》,《唐山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
2005年 12 月。
[17]江健;《東南亞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發展特征及趨勢》,《比較教育研究》總第260 期,2011年第9期。
[18]李懷:《印度尼西亞語言教育政策探析》,《世界教育信息》總第405期,中國一東 盟教育交流專欄,2016年第21期。
[19]李潔麟:《馬來西亞語言政策的變化及其歷史原因》,《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5期,2009年9月。
[20]李明琳、李雯雯:《語言規劃的目標及規劃者》,《北華大學學報》第8卷第6期, 2007 年 12 月。
[21]劉世勇、武彥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與發展策略》,《東南亞縱橫》2012年第 9期。
[22]羅愛梅:《澳大利亞外語教育政策之特點》,《教育評論》2010年第4期。
[23]錢偉:《獨立后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東南亞南亞研究》2016第3期。
[24]孫麗霞:《21世紀世界語言競爭態勢分析》,《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
2006年。
[25]孫招娣、王曉梅:《從數理英化政策看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語言觀》,《馬大華人文 學與文化學刊》第2卷第1期,2014年。
[26]王輝:《語言規劃的資源觀》,《北華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2007年8月。
[27]王烈琴:《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觀及其對國家語言教育政策的影響》,《外語教學》 第34卷5期,2013年9月。
[28]王萍麗、馮凌宇:《國際漢語教學學術論文寫作教程》,2017年。
[29]王曉梅:《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萬津華人的語言保持和語言轉用》,《中國社會語言學》 2005第1期。
[30]徐小洲、張劍:《亞太地區跨國教育的發展態勢與政策因應一一中國、澳大利亞、 馬來西亞的案例比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31]詹伯慧:《新加坡的語言教育政策與華文教育》,《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年 第3期。
[32]張本鉉:《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及發展前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年專利。
[3習鄭新民、楊春紅:《澳大利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歷程中的特征與趨勢分析》,《高教 探索》2015年第2期。
[34]周慶生:《印度語言政策與語言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6期, 2010 年 11 月。
卩5]周聿峨、龍向陽:《馬來西亞華族的民族母語教育》,《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36]周聿峨、胡春艷:《淺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就困境”中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南洋問題研究》2010年第2期。
[37]鄒長虹:《馬來西亞語言政策及其對中國外語教育政策的啟示》,《長春理工大學學 報》第7卷第12期,2012年12月。
(四)學位論文、會議論文
[1]胡春艷:《抗爭與妥協:馬來西亞華社對華族母語教育政策制定的影響》,博士學位 論文,暨南大學,2010年4月。
[2]黃集初:《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體系的省思》,博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6月。
[3]靳風:《漢語傳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現狀、問題與對策》,同等學力碩士研 究生學位論文,外交學院,2016年5月。
[4]孔頌華:《當代馬來西亞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
2007年5月。
[5]賴慧嚴:《馬來西亞近十年語言教育政策發展研究一一基于PEST和SWOT模型分 析》,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13年7月。
[6]李博:《馬來西亞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華人作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云南民族大 學,2016年3月。
[7]魏芳:《語言教育規劃視角中的大學外語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開大學 研究生院,2010年5月。
[8]葉俊杰:《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5月。
[9]趙凌梅:《馬來西亞華語教育歷程及發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 2015年6月。
[10]秦行音:《多元文化下的教育政策發展及其意義:馬來西亞》,《教育史研究》創刊 二十周年暨中國教育史研究六十年學術研討會,北京,2009年9月。
(五)新聞報導
[1]《郭素沁:禁作業簿具爭議,促張盛聞與各方對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2017年10月15日,國內新聞〉課題時間軸, http://www.smchew.com.my/node/1691636/%E9%83%AD%E7%B4%A0%E6%B2%81 %EF%BC%9A%E7%A6%81 %E4%BD%9C%E4%B8%9A%E7%B0%BF%E5%85%B7
%E4%BA%89%E8%AE%AE%C2%B7%E4%BF%83%E5%BC%A0%E7%9B%9B%E9
%97%BB%E4%B8%8E%E5%90%84%E6%96%B9%E5%AF%B9%E8%AF%9D,最 后訪問日期:2018年3月18日。
[2]《歡迎作業簿新通令 華理會吁各校遵守》,(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7年10月
12日,國內新聞〉課題時間軸,http://www.sinchew.com.my/node/!690910,最后訪問 日期:2018年3月18Bo
[3]《教育大藍圖革新重點(一)》,(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013年9月6日,即時 國內新聞〉課題時間軸,http://www.sinchew.com.my/node/l344699,最后訪問日期: 2018年3月18日。
[4]郭佩芬:《別只是想A多鼓勵考華文》,(馬來西亞)《東方ONLINEh 2016年3月
13日,專題/網視,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30976#,最后訪問日期: 2018年3月25日。
[5]黎維:0關丹中華學校”身份考》,(馬來西亞)《當今大馬》,2014年12月3日,讀 者來函,https://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282427,最后訪問日期:2018 年 3 月 29 Ho
[6]廖舒樺:《以教學需要調整,沒側重國文科,華小上課時間有增無減》,(馬來西亞)
《e南洋商報》,2016年1月14日,地方新聞〉森美蘭,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60114/依教學需要調整■沒側重國文科br■華小上課 時間有/,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3月18日。
(六)手稿、檔案文獻
[1]《反對在華小推行“雙語言課程計劃(DLP)》,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 總)出版刊物,2016年7月15 So
[2]《教育發展大藍圖》之探討與看法,人聯黨教育局提呈,2012年11月,“前言雹
[3]《剖析2013-2025馬來西亞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大將觀點37》,馬來西亞 大將出版社,2013年,“內容簡介匕
二' 外文文獻
(―)馬來文文獻
[1]Akta Bahasa Kebangsaan 1963/67, ed, 2006.
[2]Laporan Jawatankuasa Kabinet Mengkaji Pelaksanaan Dasar Pelajaran (7hb. NOV
1979),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79.
[3]Laporan Jawatankuasa Kabinet Mengkaji Pelaksanaan DAsar Pelajaran 1979,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Kuala Lumpur.
(-)英文文獻
[1]Cooper, Robert L.,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Federal Co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Law Book Services, 2012.
[3]Gill S.K., The Impact of the Change in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Malaysia on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Mother-Tongue Education, <Language Policy Challenges in Multi- Ethinic Malaysia>, 2014.
[4]GilL Saran K., Language Policy in Malaysia:Reversing Direction^ University Kebangsaan Malaysia, 2005.
[5]Hashim, Azirah, English and the Linguistic of World Englishes,John Wiley &
Sons Ltd., VoL33, No.4. 2014.
[6]Helen TING M.H., Book Review: Gerakan Pendididkan Cina di Malaysia 一 Satu Kajian tentang Peijuangan Dong Jiao Zong by CHEONG Yuen Keong, Malaysi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 3, No. 1,2014.
[7]Kaplan, R. B. and Baldauf R. B. J匸 Language-in-education policy and planning. In E.Hink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hwah, NJ; Erlbaum, 2005.
[8]Malakolunthu S., Rengasamy N.C.,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o Address Cultural Diversity in Malaysia:Issues and Challenges, Springer, 2012.
[9]National Language Act 1967. Kuala Lumpur, Government Press, 1967.
[10]Omar A.H3 Languages in the Malaysian Education System- Monlingual Strands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 Routledge, 2016.
[11]Pfeiffer, W., Policy, methodology and efficienc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lottodidactica. 15; 1982.
[12]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ttee 1956, Chapter I, Procedure.
[13]Tollefson, Tsui, Lcmgucigg Diversity and Language Policy in Educational Access and Equit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ol.3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