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教育菲化案及其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3-02-03 15:05
    目錄
    緒論 1
    第一章教育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概況 6
    第一節菲律賓華僑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6
    第二節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基本特點 9
    第二章 教育菲化案略述 12
    第一節 菲化政策形成的社會背景 12
    第二節 教育菲化的前奏 14
    第三節 教育菲化案的實施. 17
    第三章 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19
    第一節 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限制 19
    第二節對華文教育地位的影響 20
    第三節對華文教育培養目標的影響 22
    第四節對華文師資的影響 24
    第五節 對華文教育改革的影響 28
    第四章 對教育菲化案的反思   30
    第一節正視歷史:教育菲化案不過是華文教育日趨式微的加速器 30
    第二節展望未來:重視華文的經濟價值,以促進菲華融合為前提、致力于培養現
    代華族文化特征 34
    結束語 - 37
    參考文獻 38
    附錄 41
    致謝 45
    教育菲化案及其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
    緒論
    一、 研究緣由
    自1899年菲律賓小呂宋中西學堂(今中西學院)成立以來,菲律賓華文教育走過 了近110年光輝而艱難的發展歷程。1976年實施的教育菲化案成為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重 要轉折點,長期以來被視為菲律賓華文教育菲化后日趨式微的“罪魁禍首”。上世紀90 年代開始,面對菲律賓華文教育H趨式微、江河日下的現狀,菲律賓華社和熱心人士或 資助成立專業華文教育機構,或資助華文教師出國培訓進修,或設立基金會獎勵優秀校 長、模范教師和優秀學生,或設立華文教師醫療補助金,或聘請海峽兩岸專家赴菲開展 師資培訓、擔任教學督導等,為振興菲律賓華文教育輸財出力、憚精竭力,華文教育界 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華語教學改革探索,然而,近一、二十年來,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辦學 質量依然難遂人意。
    作者自2003年6月作為領隊率領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批漢語教學志愿者赴菲任教結 緣菲律賓華文教育,并對其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后發現:進入新世紀后,大多數菲律賓 華校華文教育的辦學模式、教學方法等依然繼續延續著菲化前的做法,華文教育的改革 發展面臨著師資、教材、學生、體制等諸多問題,華文教育改革前景令人擔憂。由于與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這份特殊情緣,到底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罪”有多大? “禍” 有多深?是作者一直以來不停思考和感到困惑的問題之一。2007年開始,作者便在導師 的指導下開始對菲律賓教育菲化問題進行了研究。
    二、 文獻綜述
    菲律賓與中國一衣帶水,華人華僑移居菲律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關于菲律賓華人、 華僑史和華文教育的研究在國內(包括臺灣)和國外(包括菲律賓)己經有相當多的研 究成果,其中華人華僑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政府的華僑政策、華僑華人在菲律 賓的奮斗史、華人的政治經濟地位分析及華菲文化融合等方面,華文教育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華文教育史方面,可以說,關于菲律賓華文教育歷史演變的研究已經有了較全面深 入的研究成果。近年來菲律賓當地學者及中國大陸、臺灣學者對菲化后菲律賓華文教育 改革的研究方興未艾,涉及華文教育目標、教材、師資及教學法等諸方面。現將有關情 況概括如下:
    (一)關于菲律賓華文教育史的研究
    關于菲律賓華文教育史研究的專著主要有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1958年)和 周聿娥《東南亞華文教育》(1995年)。陳烈甫《菲律賓華僑教育》對當時的華僑教育的 教育制度、結構、師資、經費、課程等進行了詳細的敘述,并對華校特有的雙重學制問 題進行深入的剖析,是研究早期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重要參考文獻。周聿娥的《東南亞華 文教育》是一部關于東南亞華文教育的通論性著作,該書的第四章對菲律賓華文教育從 中西學堂的創辦到上世紀90年代華文教育的改革有完整的論述。
    碩士論文研究方面主要有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專業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 教育》(2001年)和大陸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專業韓瑞鳳《冷戰后菲律賓與泰國華文教 育比較》(2006年)。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主要探討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 的發展與變遷,及其在各時期的特色與轉變。該論文的第二章分別介紹了西班牙、美國、 日本統治時期,以及菲律賓獨立以來華文教育的發展情形,對菲化以前的華僑教育進行 了全面的回顧「韓瑞鳳《冷戰后菲律賓與泰國華文教育比較》以冷戰后菲泰兩國的華文 教育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國際環境、兩國的華文教育政策、華人社會的改變,分析比較 兩國華文教育發展的原因和特點。該論文的第一章通過對“實施菲化政策后至20世紀 80年代后期菲律賓華文教育之回顧”和''冷戰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現狀及特點”兩 個部分對冷戰后的菲律賓華文教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論文方面主要有邵建寅《菲律賓華文學校之過去、現在及未來》(1994年),吳端陽 《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演變及其振興對策初探》(1996年),施約安娜《菲律賓華文教 育現狀》(1997年)、李奇瑞《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前景》(2003年)和章石芳《論 轉型時期的菲律賓華文教育》(2004年)等,這些論文對華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史都做 了概括性的論述。
    (二) 關于教育菲化政策對華文教育的影響研究
    專著方面主要有林蒲FH主編《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1995),劉芝田《中菲關 系史》(1964年)以及菲律賓本地出版的個人紀念文集鮑事天《詩田言論選集》(1991 年)、《養浩集》(1996年),邵建寅《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1994年),盧增緒《菲 華教育論叢》(2003年)等。林蒲田《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對海外華僑教育與華 文教育的概念做了明確的劃分,明確了菲化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性質問題。劉芝田《中 菲關系史》記錄了教育菲化初期菲政府對華校進行督察和中菲簽訂備忘錄的過程。鮑事 天的《詩田言論選集》和《養浩集》對其代表菲律賓華校參與對菲化案抗爭的過程進行 了詳細的記錄。邵建寅《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和盧增緒《菲華教育論叢》等文集 中的許多文章均涉及華校菲化問題。
    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的第三章從華文學校的體制、教育目標、學制與 課程等方面對菲化以后華文學校教育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的闡述。韓瑞鳳《冷戰后菲律賓 與泰國華文教育比較》中敘述了教育菲化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內容以及菲化政策對華文教 育外部環境及內部體制產生的影響。
    論文有夏華誠《戰后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對華文教育之影響》(1995年),盧增緒 《菲律賓華文學校之困境及其突破》(1995年),吳文煥《華文在海外的實際使用價值》 (1995年),洪玉華《菲律賓華語教學的問題與前景》(1995年),顏長城《菲律賓華校 華語師資問題》(1999年)等,這些論文均就教育菲化政策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從 不同層面或角度進行了論述。
    (三) 關于菲化后菲律賓華文教育改革的研究
    周聿娥的《東南亞華文教育》中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華文教育的改革有完整的論 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新、馬、菲、泰的華文教育必須重新定位。陸建勝《菲律 賓華校的華文教育》第四章介紹了至本世紀末期華文學校教育的改革情況。施約安娜《菲 
    律賓華文教育現狀》和羅慶銘《菲律賓華校華語教育改革述評》(1997年)等對華校全 面菲化后二十余年的改革成果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概括。李奇瑞《菲律賓華文教育 的現狀與前景》和章石芳《論轉型時期的菲律賓華文教育》則重點對近年來華文教育的 改革進行了論述。
    上述研究成果中,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對菲律賓華文教育走過的百余 年歷史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其中對“菲律賓華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是菲化政策 實施所導致華文教育水準低落”,這一被菲律賓華社及華文教育界普遍認可的觀點進行 了較為深刻的剖析,并對菲化后至上世紀末華文教育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 析。陸建勝研究認為:教育菲化政策實施以來菲律賓華文教育日趨式微已成為事實,政 治環境的改變、華文教育目標的混淆、華文教材的不適用、師資匱乏等因素都是菲律賓 華文教育式微的促進因素,然而,社會大環境的改變(如閩南話或華語的使用空間變得 狹小、“重英輕中”的語言學習態度的轉變等)才是形成華文教育式微的主因。對于華 文教育的改革發展,他建議:“目前菲華教育界必須努力向菲國政府爭取,將華文教育 納入國家教育體制外的外語教育的一個重要語種,并籍由政府制定一套華文教育課程大 綱,規劃華文師資的培育和考核,讓整個華文教育的發展能夠步入正軌”。盧建勝的該 研究所參考和引用的史料、資料較為翔實,并曾赴菲進行短期實地考察、訪談和收集本 地資料,其對菲律賓本地華文教育者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較為重視,陸建勝的這一研 究成果與筆者所進行的研究課題較為接近,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陸建勝的該研究對 教育菲化政策的形成、實施和教育菲化對華文教育發展改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等缺乏深 入的研究,這些不足或缺失正是筆者將要研究的重點。
    前述研究者中陳烈甫和劉芝田兩位先生既是研究菲律賓問題的專家,又曾在菲律賓 不同華校擔任過多年校長,是菲律賓華文教育早期的前輩,鮑事天、邵建寅、施約安娜 等均曾任中正學院院長、顏長城曾任僑中學院院長、盧增緒長期擔任中正學院教授,也 都是服務華文教育多年的前輩,李奇瑞、章石芳等則為近年來由國家外派至菲律賓開展 1年期華語師資培訓的專業教師,他們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實證價值。洪玉華、吳文煥 兩位菲律賓學者長期倡導中菲民族融合,他們的觀點亦值得關注,這些華教前輩及學者 的研究成果是筆者本論文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研究目的與意義
    “華社、華報和華文教育”是華人社會得以存在和不斷發展壯大的“三寶”川, 而其中華文教育于華人社會兼具培養人才和傳承優秀中華語言文化的重要功能,不僅是 對海外新生代華人華裔進行民族語言文化教育使之繼續保持中華民族特質的主要陣地, 也是增進海外華人社會與祖籍國聯系,增強海外華人華裔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菲 律賓華文教育自1899年第一所華僑學校一-小呂宋華僑中西學堂(現中西學院)成立 以來,除1941——1945年日本統治時期遭到殘酷摧殘被迫中斷3年多外,走過的109 個春秋幾乎沒有停滯過,在歷經草創時期、鼎盛時期之后,開始進入督察期,并在教育 菲化案實施后由華僑教育轉變為華文教育后,從此日趨式微図。菲化后,菲華社會和華
    111陳烈甫.華僑的地位任務及其應有的努力.原載于菲華商聯總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轉載于菲華商聯總會成立五 十周年金禧紀念特刊(下冊).菲華商聯總會,2004年,p537
    121邵建寅.菲律賓華文學校之過去、現在及耒來.華文世界72期,1994年6月,p74£2 文教育界為拯救菲律賓華文教育輸財出力,在華語師資、教材、教學法等方面積極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縱觀菲律賓華文教育在華校菲化后的改革實踐,華文教育 的振興似乎還沒有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對教育菲化案的形成、實施和教育菲化 案對華文教育發展改革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等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對教育菲化案的頒 布實施進行深刻的反思,以期為菲律賓華文教育新世紀的改革發展尋得適合的路向提供 借鑒、參考。
    四、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采用文獻法、調査法、比較 法等方法進行研究。
    1、 文獻法:(1)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的圖書資料進行文獻查找,獲得前人的研究 成果;(2)通過在菲律賓收集到的大量的華文學校周年紀念特刊、個人紀念文集、華文 課本、華文報紙及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菲華校聯、華裔青年聯合會、商報等社團出版 的關于華文教育的文集、刊物等資料獲得前人的研究成果。
    2、 調查法:(1)筆者有幸于2003年6—7月作為領隊率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批漢語 教學志愿者赴菲任教開始結緣菲律賓華文教育以來,2004年5月-2005年4月再次帶 領第二批赴菲漢語教學志愿者赴菲任教(兼任漢語教學志愿者教學指導小組組長),此 后幾乎每年均赴菲從事華教相關事宜或對菲華文教育進行實地考察,其間與華文教育界 前輩、華校董事、校長、中文主任及華語教師廣泛接觸,并與長期關心支持華文教育的 菲華商聯總會等社團領導及長期從事研究、統籌、協調華文教育的菲律賓華文教育中心、 華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的領導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掌握了關于華文教育改革發展的大量 第一手信息或資料:(2) 2008年7—8月,作者再次赴菲調研,期間對菲律賓華文教育 界泰斗邵建寅教授、密三密斯光華中學校長王宏忠先生和馬尼拉愛國中學校長陳金燦先 生等進行了專題訪談,收獲頗豐。
    3、 比較法:(1)對掌握和收集到的各種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以求準確地描述 教育菲化案形成、實施及其對華文教育改革發展影響的歷史事實;(2)通過對教育菲化 前后華文教育體制、學制、課程、課時、教材、師資、地位、培養目標、教學法等的分 析比較,力求科學定位教育菲化案的性質、本質等。
    五、 研究框架
    緒論 主要包括研究緣由、文獻綜述、研究目的與意義、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 第一章教育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概況
    第一部分“菲律賓華僑教育的起源與發展”,主要介紹菲律賓華僑教育的源起及各 時期的發展情況。
    第二部分“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基本特點”,主要介紹菲律賓華僑教育獨具特 色的基本特點。
    第二章教育菲化政策略述
    第一部分“教育菲化政策形成的社會背景”,主要介紹教育菲化案形成前系列經濟 菲化案立法通過和執行情況,并對菲政府推行菲化政策的原因進行分析。
    第二部分“教育菲化的前奏”,主要介紹菲政府50年代對華校進行全面督察的過程 
    及60年代菲律賓主流社會再次提出關閉華校的主張的情況。
    第三部分“教育菲化案的實施”,主要介紹教育菲化案的實施過程。 第三章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第一部分“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限制”,主要介紹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限 制情況。
    第二部分“對華文教育地位的影響”,主要介紹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地位的影響 及90年代后成立的專業華教機構的概況。
    第三部分“對華文教育培養目標的影響”,主要介紹華文教育新的培養目標的形成 過程。
    第四部分“對華文師資的影響”,主要介紹菲化后華文師資的狀況及新世紀后華文 師資專業化建設的兩個方案。
    第五部分“對華文教育改革的影響”,主要介紹菲化后華文教育改革紛爭的幾個問 題。
    第四章對教育菲化案的反思
    第一部分“正視歷史”,主要從菲華社會同化和融合發展的歷史角度反思教育菲化 案。
    第二部分“展望未來”,主要從菲華融合和華文教育面臨的新的發展機遇闡述新世 紀華文教育的發展路向。
    結論
    第一章教育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概況
    華僑教育是指對中國僑民進行中國語言文化和科學知識的教育,華文教育是指華人 在入籍國對華僑、華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學習中文的人士施以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教 育,華文教育由華僑教育演變而來切。本文所指的華文教育主要指在菲律賓華文學校開 展的以中華民族語言文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文化教育,也包含之前的華僑教育。菲 律賓的華文教育以1976年的華僑學校全面菲化為分水嶺,可以分為之前的華僑教育(華 僑學校)和之后的華文教育(華文學校)兩個時代,因此,教育菲化前的菲律賓華文教 育其實就是菲律賓的華僑教育(僑教)。為敘述方便,以下將華僑學校和華文學校統稱 為華校。
    第一節菲律賓華僑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自1571年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并實行殖民統治,至1898年美軍占領馬尼拉、正式從 西班牙政府接管菲律賓的三百多年間,西班牙統治者對先于他們到達菲律賓并已具有一 定經濟實力的華僑采取“在經濟上利用”、“在政治是排斥”的政策,即利用華僑的商業 活動和華僑中的各種熟練工匠已達到繁榮菲律賓殖民地的目的,又采取“對華僑苛捐雜 稅”、“限制華僑人數”、“菲華隔離”、“教化的宣揚”、“鼓勵華菲通婚”、“限制華僑營業 自由”等同化、限制手段來維持其在菲律賓之統治權兇。且由于當時華僑往往單身來菲 謀生,“既未攜眷,有得則歸,視斯土為外鄉,不存久留之意”,少數華僑子女或僑生子 (華僑娶菲律賓妻所生之子)或被送回祖國接受教育,或被送到西校接受洋式教育⑶, 加上西班牙統治者實行狹義的、宗教的教育政策,天主教會掌握了所有菲律賓文化教育 事業,所以西班牙統治時期沒有華文教育可言。
    1898年美國接管菲律賓后實行開明的統治政策,1899年在中國首任駐菲總領事、 清朝新科進士陳剛的倡儀和華商的積極響應下,4月15日菲律賓第一所華校一一小呂宋 華僑中西學堂(現中西學院)成立了,拉開了菲律賓華文教育百年發展的序幕。陸建勝 認為“清季教育政策的改變”、“海外民族主義的鼓吹”和“受中國教育思潮變革的影響” 等三大因素是促成當時設立華校的主要原因⑷。然而,就菲律賓的華僑而言,積極響應 舉辦華文教育的最直接的原因則是通過傳播中華文化,防止下一代因被西化而忘本同。
    自中西學堂成立后,菲律賓華僑教育大致經歷了草創及自由舉辦(1899年-1946 年)、合法發展及興盛(1946年一1955年)、督察及全面菲化(1956年一1976年)三個 時期。
    一、 草創及自由舉辦時期(1899年——1946年)
    菲律賓華僑教育興起的十五年間,僅有3所學校(另兩所分別是1912年在中部成
    ⑴林蒲111主編: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第6-8頁
    冋夏誠華.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形成之研究.香港:亞洲研究,第八期,1994年5刀,第96-136頁,香港珠海書院 亞洲研究中心出版 http://202. 76. 36. 61/vol%208/V0L8index. htm
    同王瑞芳.七I年來菲律賓華僑學校之發展.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第310-326頁
    ⑴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臺灣: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第16-17頁
    http://etds. ncl. edu. tw/theabs/index. jsp
    冋顏文初.本校三十年來之回顧•菲律賓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中西百齡,2001年,第205頁 立的怡朗中華實業學校和1914年成立的宿務中華學校),且均屬于私塾性質(舊式學堂) 同。之后隨著華僑人數的增加(1918年為43797人、1933年為71638人、1939年為117487 人),各地紛紛興辦華校,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峑菲共有華校120所、學生21000 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全菲進入緊急狀態,華校僵頓,約有60%的華校校舍受到嚴重 的破壞。在日本占領菲律賓期間,“有不少華僑愛國青年,悄悄地離開僑居地,回閩投 軍”⑺,“絕未有一校,在日寇威誘下開學而致推施行奴化教育者”。1945年8月14日 H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菲各華校即開展戰后重建工作,至1946年7月菲 律賓獨立時,全菲共有華校90所⑶。
    1915年成立的華僑教育會是最早的華僑教育推廣和管理機構,其以“振興華僑教育” 為宗旨,在馬尼拉市政府的支持下通過教育附捐的方式籌募支持、發展華僑教育所需的 資金,于1923年創立了菲律賓第一所華文教育中學——菲律賓華僑中學(現僑中學院), 并于1924年在馬尼拉地區實現了華校一統的局面。該會曾于1921年組織菲律賓華校教 育考察團回國教育考察,并于1923年設立了學務部,積極開展國語教學等活動以推動 華僑學校的興革。1935年,由于受經濟衰退等因素的影響,華僑教育會終因經費拮據被 迫結束了華校一統的局面,各校復歸各自的董事會負責。此后,1939年全菲第一個地區 性的華僑學校聯合會——馬尼拉華僑學校聯合會成立,代替華僑教育會對華僑學校進行 統籌協調⑷。
    1901年美國軍事統治時期設立的擁有部分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機構一一菲律賓委員 會(Taft commission)通過了第74號法令,規定所有公立學校均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并承認私立教育的自由,該法案指出:“本法案不得以任何方式解釋成為禁止、妨礙, 或阻擾私立學校的建立與維持”間。因此,這一時期華文教育處于完全自由發展階段, 美菲政府對華文教育的發展未加任何限制(1935年成立的菲律賓自治政府雖有要求華校 備案,但單以英文部代表學校立案,漢文部則多向中國政府僑委會立案)固。
    為加強對海外僑胞的管理,1932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設僑委會專司其職。 1933年和1934年間,僑委會會同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頒布施行了《僑民教育實施綱要》、 《僑民中小學規程》、《僑民學校立案規程》、《僑民中小學董事組織規程》等僑民教育管 理制度,此后,中國政府的有關部門即依此管理海外華文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41 年11月,中國政府向菲律賓派駐了僑民教育督導專員吳研因(后因戰爭工作受阻),1946 年3月在馬尼拉設立了“駐菲律賓僑民教育專員辦事處”,積極開展戰后華校復興工作⑶。
    二、 合法發展及興盛時期(1946年一1955年)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后,中菲建交。1947年4月,兩國政府簽訂《中菲友 好條約》,該條約第六條第一款規定:“締約此方之國民,得在彼方領土內,在與任何第 三國國民同樣條件之下,依照彼方之法律規章,享有設立學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第 一次確立了在菲律賓開展華僑教育的合法地位何。此后,華校如雨后春筍般在全菲各地
    161顏文初.三十年米菲律賓華僑教育.菲律賓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中西百齡,2001年,第198-203 頁
    |7)汪土星.華文學校今昔.華文教育言論.菲律賓各宗親會聯合會編印,1993年.第62-75頁
    兇同⑷,第21頁
    191邵建寅.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臺灣:華文世界,72期,1994年6月,第79頁
    110'同冋,第313-326頁
    紛紛設立,至1955年底,共新設華校108所,此時華校總數達150所、學生48000多 人何。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6月華僑師范專科學校成立,不僅成為培養菲律賓華文 師資的搖籃,也因此初步構建起了菲律賓華校自幼稚園一一小學——中學一一大專的華 文教育體系
    菲律賓獨立后,繼續實行自治政府時期制定的限制移民政策,即各國每年以500名 為限,且需支付高昂的手續費用,以限制外僑入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菲律賓政府以防止共產黨滲透為由,當年僅允許50名中國移民入境,1950年后 則完全禁止中國大陸移民入境,致使華校師資來源嚴重受阻。因此,華僑師專的設立對 于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意義可謂重大。
    三、 督察及全面菲化時期(1956年——1976年)
    1955年7月,菲眾院反菲活動委員會發表共產黨滲透華僑學校之報告,并指出共產 份子潛伏在宿務的華僑學校傳播共產主義,這就是著名的“共產黨滲透華僑學校事件”。 同時,反共陣營者大肆抨擊華僑學校具有危害國家安全等輿論,許多菲人亦透過傳媒大 放華僑學校中文教科書灌輸中國民族思想以及采取中國式的生活習慣、對菲律賓同化計 劃不利等厥詞,力促政府關閉華僑學校。菲律賓政府遂成立委員會,根據共黨可能滲透 華僑學校的經營、管理等問題進行調査。根據菲律賓國家情報協調署調査發現,在135 所華僑學校當中,只有84所向菲律賓政府立案,而有51所未立案,其中一部分可能僅 有中文部。因未受到菲私立學校教育局的監督,以致中文部易成為共產黨的溫床。國家 情報協調署主張政府對未立案的華僑學校必須行使監督權,才能制止華僑學校成為共產 黨宣傳的機構。經多方努力,1956年1月,中華民國(1949年退據臺灣,下簡稱臺灣 當局)與菲律賓方面簽訂了《中菲督察華僑學校備忘錄》,規定僑校應向菲教育部私立 學校局登記立案,教授菲政府規定之英文課程,接受菲政府全面督察。菲教育部設立中 文督學等問。從此華校全面接受督察,打破五十年來華校不受菲政府督察的傳統。
    1956年5月16日菲律賓教育部私立教育局根據《備忘錄》之規定發布了第三號通 令,內容包括僑校中小學的中英文菲文課程時數、師資、中英上下午混合上課、畢業年 限及其他應遵守的規定等。該通令于1956年6月僑校開學時即得以執行叫正式拉開了 菲律賓華僑學校菲化的序幕。
    1960年后菲眾議院不斷提出教育菲化問題,教育當局亦加緊對僑校的督察。1962 年菲律賓教育當局頒令各華校,規定英文作為主科,一律安排在上午上課,漢文則只能 在下午上課。1963年菲政府下令維持僑校現狀,限制不得增校、增班及增設新的課程。 1967年菲政府宣布停止成立新的華僑學校。此時盡管華僑學校的處境艱難,僑校的數量 依然呈現出發展的態勢:1963年僑校有166所、生數67880人1970年僑校178所、 生數66000人問。
    1964年6月菲律賓政府亦禁止臺灣移民入境,至此菲律賓華文師資的來源渠道完全 被堵塞⑷。
    ㈣同何,第313-326頁
    1111潘肇英.菲律賓華僑學校簡介•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第491頁
    I切劉芝田著.中菲關系史,臺灣:中正書局印刷發行,1964年5月,第790-806頁
    1,31鄭鴻善•七I年來菲律賓華僑社會演進的感想.中兩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第381頁
    1965年中正中學與華僑師專合并成立中正學院,并經臺灣當局和菲政府正式立案。 1966年中正學院改成四年制本科學院,至此菲律賓華文教育建立起了自幼稚園——小學 ——中學一一大學的完整華文教育體系⑷。
    《中菲僑校督察備忘錄》規定:“所有菲國境內之中國僑民學校學生,必須修讀合 于菲國公私立學校規定必修基本課程之最低標準”;第3號通令亦規定:“中學英文實行 四年制,學生英文中學畢業后可升入菲律賓各大學。”從此,菲律賓華文教育獨特的“雙 重學制”⑷特色盡管倍受爭議,卻被正式確立并一直沿用至今閃。
    為了更好地應對菲政府的督察,1957年4月在臺灣當局駐菲大使館的支持下,菲律 賓華僑學校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并成立了菲律賓華僑學校聯合會(簡稱校總)。校總 以“團結華僑學校,發展華僑教育”為宗旨,下設馬尼拉、北呂宋、中呂宋、南呂宋、 美骨區、西末獅耶、中末西耶、東末西耶、北棉蘭佬、南棉暨蘇洛十區校聯會(大多數 地區校聯會于55、56年成立)。之后,校總每兩年召開一次代表大會,劃一華僑學校行 政,謀求華文教師福利。
    1973年1月,菲國會通過新憲法,規定:“除宗教團體、使節團和慈善機構舉辦的 學校外,教育機構應完全由菲律賓公民,或由菲律賓公民的資金占60%的社團所擁有; 應由菲律賓公民控制和管理教育機構;不許建立完全為外僑所擁有的教育機構,任何外 僑學生不得在任何一間學校中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閃。1973年4月,馬科斯 總統頒布了第176號關于外僑學校全面菲化的法令,規定1976-1977學年完全實行憲法 新條款,要求僑校在三年過渡期后實現全面菲化⑷。僑校面臨著生存的重大危機。
    1975年中菲建交之前,馬科斯總統頒布了第270號法令,放寬了外僑入籍的條件, 容許華人集體轉籍。隨之,學校的董事會成員、教育行政人員以及學生多數得以申請入 籍,從而使得第176號關于外僑學校全面菲化的法令得以順利實施tun。1976年,95% 華校實現了菲化。同年,當局又規定華文學校學制實行小學六年、中學四年,中文課只 能作為外國語課程教授,每天授課不得超過100分種,禁止使用臺灣編印的教科書,中 文教師只能在當地聘請,凡具有“中華”、“中國”字樣的中小學校必須改名,學校里 掛菲律賓國旗等。至此,菲律賓華文教育由華僑學校的華僑教育轉變成了華文學校的“華 文教育”(菲律賓華教名人顏長城認為:由華僑教育時期進入華人教育時期冏)。
    第二節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基本特點
    菲化前的菲律賓華僑教育向中國政府立案,并完全采用中國式教育,不僅辦學體制、 教學內容與國內一樣,教材、師資亦主要來自中國,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組成部分。菲 化前的菲律賓華文教育具備華僑教育的一般特點,如用中國的道德標準塑造學生,以培 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中國式人才為目標,由熱心華僑個人或華社舉辦和管理,以華文為
    指華校中同時存在的獨立的中、英文兩種學制,即學生上午學習的是英文學制(10年制)的課程,下午學習的是 中文學制(12年制)的課程。
    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憲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90頁
    [161華人教育指的是已成為他國公民的華人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以當地語言為媒介的教育和中華語言文化及其他教育 (周聿娥主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3頁)
    教學媒介,以中華語言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等等。同時,由于菲律賓特殊的社會歷史條 件,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又獨具特色:
    一、 具有合法的存在依據
    在菲律賓獨立前,華文教育可以自由舉辦,不受限制。菲律賓獨立后,華僑教育作 為中國僑民教育在《中菲友好條例》的保護下具有合法的存在依據。第3號通令頒布后, 菲律賓政府雖有權對華校進行全面督察,但沒有改變華僑學校的性質,對華文教育也鮮 少干涉,反而使得華文教育在已受到菲政府全面督察的合法外衣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 華文教育體系完備
    自1966年起,菲律賓華文教育就羽成了自幼稚園一一小學——中學——大學的完 整的華文教育體系,至此,華校具備了培養華語本科層次人才的能力,使得華文教育得 以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自成體系。同時,華校在職業教育方面,也由 中西學校開設英文簿記、打字等職業技術課程發展到建有2所女子職業學校(東方女子 職業學校和馬尼拉婦女職業學校),設有裁縫、打字、速記、家政、理發等專業,兼招 收成人學習培訓。此外,中西學校等設有中、英文夜校,專門招收店員等社會青年。因 此,菲化前的菲律賓華校不僅形成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完整的普 通全日制正規教育體系,還發展了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可謂體系完備。
    三、 雙重課程和雙重學制
    中西學校為使學生適應菲律賓社會需要,于1904年加設英文課程,首開中英文雙 重課程制度,并于1917年經美菲政府教育局批準設立英文小學部,在小學階段率先實 行中英文雙重學制。1941年中西學校經菲政府教育局批準設立英文中學部,成為全菲第 一所開辦完整英文中學的華校,中學中、英文雙重學制亦開始實施。1956年第3號通令 明確要求華校必須實行雙重學制,首次以法令的方式確立了菲律賓華校的雙重學制的辦 學特色。
    雙重學制的產生其實是華校順應社會和形勢變化的必然選擇,它使華校的重心由以 “中為主、英為輔”變成了 “中英并重”,即在確保學生接受中國式教育的同時,為學 生和家長提供了回國繼續升學、在菲繼續升學和在菲就業的自由選擇的機會,其益處是 顯而易見的,因此,盡管自30年代起華社和華文教育者對雙重學制的存在持有不同看 法但雙重學制依然得到發展并最終為菲政府所接受。雙重學制之弊在于:1、課程 內容重復,同一門課程往往是中、英文各設,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2、同一學生中 英文程度不同,又由于華校普遍實行留級制度,導致同一學生在本校中、英文不同年級 或英文到其它學校學習,不僅加重學生負擔,亦給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增加了困難。
    四、 中國政府管理有力
    盡管最初設立的三所華校是在中國駐菲領館的介入或支持下得以興辦的⑷,但中國 政府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實際管理卻始于40年代初期派駐菲律賓僑民教育專員。《中菲 友好條例》的簽訂是中國政府支持發展華僑教育的重要明證,亦確立了中國政府對菲律 賓華僑教育領導管理的神圣職責。新中國成立后,由于菲律賓政府繼續承認中華民國, 臺灣當局基于其政治需要(菲律賓是臺灣當局最重要的反共基地),進一步加強了對菲
    [171黃其華.菲律賓華僑教育改進問題.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五十周年紀念時刊.華僑中西學校,1949年,第369-390頁 律賓華文教育的領導管理。
    臺灣當局及其駐菲機構在規范華校華文教育(如規定學制、課程設置、教學媒介語、 教師資格、校長選聘等)、師資培養培訓及選派、學生赴臺升學與交流、輔導華校(為 華校辦學提供經費補貼)、教材贈送、支持“校總”成立和開展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富 有成效的工作,“擔負起菲律賓華文教育局的職能”陰,在抗爭菲政府對華校督察與菲 花過程中,臺灣當局亦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可以說,臺灣當局對菲律賓華文教育強有力 的支持和管理是菲化前菲律賓華文教育取得輝煌成績的重要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說,其 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是,臺當局堅持反共立場,把支持菲律賓華文教 育作為培養海外“反共復國”人才的重要舉措,使菲律賓華文教育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 袱,進而使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轉型發展枷鎖重重、舉步維艱。
    【珂陳金燦.華教出路在于有統一領導.菲律賓.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刊,2003年,第30貝
    第二章教育菲化案略述
    菲律賓獨立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泛濫,政府開始實行種 族主義政策,并由經濟領域開始立法通過了一系列的菲化案。教育菲化案作為文化層面 的菲化案,是系列菲化案中實施最遲,但卻是實施得最為徹底的菲化案。與經濟菲化排 斥、限制華僑的目的不同,教育菲化萌芽于較早提出的關閉僑校的主張,但正式實施卻 是在菲政府開始實行民族同化政策后才得以順利進行的。
    第一節菲化政策形成的社會背景
    菲政府對華僑實施經濟菲化政策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到美菲政府時期實施的西 文簿記案。
    一、西文簿記案
    僑居菲律賓從商的華人由于勤儉節約和吃苦耐勞,使得華人經濟在菲律賓的國民經 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至1850年華人經濟已經擴展到菲律賓全國⑴。菲律賓華 人社會是個商業社會,商業是華人社會的經濟支柱。美國統治菲律賓后,美菲政府很快 就發現了華僑在商業上的優勢和地位,便制造了 “華僑控制菲律賓商業”的神話⑵。美 菲政府為了扶植菲律賓人自治,大量任用菲人擔任美菲政府當局官員,隨著菲人在政府 中的權力增強,便千方百計通過國會立法或行政命令排斥華僑和對華僑的經濟活動加以 限制。1921年2月10’日由菲律賓上下院通過,并由美國第六任駐菲總督哈里森于2月 21 H離職之前批準的“西文簿記案”就是美菲政府通過立法方式排斥華僑的第一個法律 [110該法案規定:“任何個人、商店、公司或社團,在菲律賓經營商業或工業或其他種事 務,按現行法律,均須用英語、西文或任何一種菲律賓文字記帳,否則認為違法”。由 于華僑商人一向用中文記帳,因此該條例公認是針對華僑小店主的。經過多方抗爭,1926 年6月7H,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該法律無效⑶。
    事實上,美菲政府以“西文簿記案"開始的在經濟領域首開針對華僑的''菲化政策” 是有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的:
    1、 1905年的菲華抵制美貨運動給美國輸菲商品以沉重的打擊,在零售業占相當地 位的華商的存在,對美國在菲律賓的商品傾銷政策始終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此美國人 樂見菲人排華。1921年2月,哈里森總督即將離任之際,為實現他多年屢欲實施簿記法 而未竟的心愿,借此挑撥菲華關系,便利用他最后的機會,親自將簿記法再次提交菲律 賓參議院討論,就是最好的例證叭
    2、 一些抱著狹隘民族主義情緒的菲律賓地主資產階級,以及他們在政治上的代表 人物,不敢正視美國、西班牙人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事實,卻把華僑視為為實現菲律賓 經濟獨立而需要打擊的首要目標,總想尋找機會消除這個競爭對手⑶。而通過立法等政 治手段制定菲化政策以限制華僑經濟活動或排斥華僑則是最好的辦法因此“西文簿
    ⑴髙祖備.七十年來菲律賓華僑商業.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第352-356頁 何黃滋生.菲律賓華人的同化和融合過程.東南亞研究,1998年第6期,第49-53頁 131黃滋生主編.菲律賓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79-388頁 
    記案”之后,又相繼出臺或提交議會討論了 "內海航運法案”、“零售業菲化"、“公共市 場菲化”等菲化案。
    二、菲律賓獨立后的經濟菲化潮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共和國獨立。菲政府為確保民族經濟的發展,除在憲法中 明確規定國家的天然資源、土地礦產、公共企業都必須菲化,不準外僑染指外,通過加 大國會立法力度,大力推行“經濟菲化政策”限制、排斥外僑,以達到排擠外僑的經濟 地位,收回掌握在外僑手中的經濟權利,保護民族經濟,爭取經濟獨立的目的。菲律賓 獨立后的二十年,菲國會幾乎是“有言皆排外,無案不菲化”,而且菲化案的數目,幾 乎是一屆比一屆多。據統計,1945年,自治政府首屆國會中僅有4件;1946-1949年的 共和國首屆國會增達10件;1960年第四屆國會中菲化案占32件;1962-1963年第五屆 國會不利外僑的菲化案竟達123件⑷。這些菲化案有些被擱置沒有討論,有些雖被國會 通過但卻遭到總統的否決,通過并實施的法案主要有“公共菜市攤位菲化律”(1946年)、 “銀行菲化律”(1948年)、“進口統制律”(1951年)、“零售商菲化律”(1954年)、“菲 律賓零售商貸款法”(1955年)和“米黍業菲化律”(I960年)等。
    在被實施的菲化案中,對華僑影響最大的有菜市菲化案、零售業菲化案和米粟業菲 化案:1946年10月實施的“公共菜市攤位菲化律”(菲律賓共和國法令第37號),規定 菲化公共菜市,只有菲律賓公民才有資格承擔攤位營業,此項法令迫使數以千計的菜市 華僑攤商,退出攤市改營其他生計;1954年實施的“零售商菲化律”(菲律賓共和國法 令第1180號)和1960年實施的“米黍業菲化律”(菲律賓共和國法令第3018號),則 迫使華僑離開自己熟悉的行業,改營其他事業,是對華僑社會震動最大、對華僑經濟影 響最大的菲化律,對華僑的經濟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50年代菲律賓流傳“華僑控制菲 律賓經濟”的說法,以上這幾個菲化案可以說就是以剝奪華僑商業經營權為目標的切)。
    所幸的是,1962年馬卡帕加爾擔任總統后,經濟菲化運動由高潮逐漸趨向低潮;1966 年馬科斯任總統以后,菲化浪潮已成為過去
    菲律賓獨立后針對華僑的經濟菲化案層出不窮,除了強調“菲人第一”⑹以保護和 發展民族經濟的原因外,亦與當時特殊的國際、國內形勢關系密切:
    1、 從十六世紀八十年代以后,菲律賓政治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即華僑被統治當 局視為犧牲品,成為他們措施失誤、人民不滿時手中隨時可用的代罪羔羊。二次大戰期 間,由于戰爭的破壞,導致戰后初期菲律賓經濟陷于癱瘓,人民希望改善生活,也促使 政界考慮采取某些措施以轉移人民對吏治的不滿。
    2、 菲化的過程已成為菲律賓政治體制上的一種功能。菲律賓不少政客在選舉時, 利用菲化案作為競逐政治地位及獲得更多選票的手段。
    3、 從國際方面來看,當時的國際環境有利于菲律賓執行對華僑的限制、排斥政策。 戰后,美國、蘇俄兩大集團之間的冷戰,惡化了整個國際關系,使得菲律賓把限制、排
    兇夏誠華.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形成之研究.香港:亞洲研究,第八期,1994年5月,第96-136貝
    http://202.76.36.61/vol%208/V0L8index, htm
    [51曾少聰.菲律賓華人認同的變遷.菲律賓:商報創辦八十二周年暨復刊十五周年紀念特刊,第147-157頁
    |6'(菲律賓政治家)賈西亞闡釋"菲人第一"之意義為;其目的在給菲人負起經濟及政治的責任,而免受外力的影 響,破除外僑控制菲國的經濟;這個政策是針對著爭取經濟獨立,務求菲人達到爭得在經濟活動上占大多數的目標。
    (引自劉芝田著.中菲關系史.臺灣:中正書局印刷發行,1964年5月,第808頁) 斥華僑作為既定政策,得以在反共、保護國家安全的外衣掩護下進行。再者,華僑的祖 國,自從一九四九年起陷入長期分裂的局面,其中與菲律賓保持外交關系的中華民國退 居臺灣一地,她之需要菲律賓遠勝于菲律賓之需要她,因而不被菲律賓所重視。中共與 菲律賓既無邦交,自然沒有對菲律賓的華僑政策施加影響的手段⑷。
    三、限制移民和嚴格入籍
    美菲政府和菲律賓自治政府在華僑加入菲律賓國籍的問題長期堅持嚴格限制的政 策。先是將美國的各種排華法案的實施范圍擴展到菲律賓,再就是根據美國國會1902 年的華人移民律,于1903年3月通過菲律賓移民律即702號法令。該法令的主旨是禁 止新華工入境,僅允許教員、學生、商人、旅游者和政府官員入境。1940年5月,菲自 治政府通過移民法,取代之前的所有移民法規,規定每個國家每年移居菲律賓的移民一 律以500人為限叭
    菲律賓獨立后,不僅繼續實行自治政府時期制定的限制移民政策,且一再提高手續 費用和設置各種障礙以限制華僑入籍。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菲律賓 政府以防止共產黨滲透為由,當年宣布將中國移民的限額削減90%,僅允許50名中國移 民入境;1950年后則完全禁止中國大陸移民入境;1964年6月起,臺灣移民也被拒絕 入境也。菲律賓政府擔心華僑加入菲律賓國籍后,將使菲律賓人在經濟領域的競爭中處 于劣勢,因此,在1975年之前,當局一直以高條件、高費用、繁瑣手續、拖延時間的 辦法,阻止華僑入籍。據統計1969年至1974年,被批準入籍的華人僅330戶。同時, 菲律賓的限制移民政策還造成了自1950年以臨時游客身份入境,隨后留在菲律賓與家 人團聚而產生的2745名游客非法居留的所謂逾期游客問題案⑵。
    菲律賓政府這種一方面通過菲化限制華僑的經濟活動,另一方面又嚴格限制華僑加 入菲律賓國籍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其排斥華僑的本質:菲律賓當局有計劃、有組織、全 面排華,其目的是動用立法限制和社會力量為華人制造一個惡劣的環境,使華人全面受 到約束,隨處感到受壓迫,感到不能生存下去,于是不得不離開菲律賓陰。
    第二節教育菲化的前奏
    在經濟菲化的浪潮中,華校的菲化命運也未能幸免。由1955年7月“共產黨滲透 華僑學校事件”開始,華校即被卷入菲化的漩流中。
    一、《中菲督察華僑學校備忘錄》和第三號通令
    1955年7月“共產黨滲透華僑學校事件”發生后,為全面監督華文學校,.8月菲律 賓教育委員會設立以私立學校局長裴必南(Jesus Perpinan)為主席的五人小組委員會, 針對華文學校現狀,根據《中菲友好條約》研究全面督察華文學校的法理依據。在討論 華文學校的問題之時,此小組召集了中正中學校長鮑事天、華僑中學校長黃澄秋、曙光 學校校長潘葵邨、愛國學校校長劉芝田等四人出席教育部會議。四位代表提出五點意見:
    1、華僑在菲開設學校已有半世紀的歷史,一向都很自由,甚至初期僑校向教育局
    171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臺灣: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第16-17頁 http://etds?ncl.edu. tw/theabs/index? jsp
    同劉芝山黠•中菲關系史•臺灣:中正書局印刷發行,1964年5刀,第676-677頁 申請立案,菲政府予以拒絕,后雖有一部份獲準立案,但未立案學校仍可自由開辦,事 實證明并沒什么對菲國不利。相反地華僑社會出資開辦僑校還可以替菲政府節省一部分 教育經費。
    2、 教育目的,是在培養良好公民,并無中菲之分,不能因為僑校中文部之以中國 語文施教就是對菲國有害。
    3、 菲國的入籍法與美國不同,凡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即自動成為美國公民,但在菲 恪于歸化之不易,絕大部分華僑包括在菲出生和移民,不管在菲居留多久,依然是外僑, 終要回到祖國去,華僑學校之設,就是要使這些未歸化的華裔,將來回到祖國后避免變 成“外僑”。至于英文部,則多已向教育局立案,接受教育局的督導。
    4、 關于僑校中文部接受菲政府督察的問題,根據中菲友好條約,兩國皆有在對方 國土開設學校以教育其國民的權利,僑校中文部由中國使館督導是不妨礙菲國法律的, 而且僑校中文部一向是受中國政府駐菲代表的督導,從沒有危害過菲國的安全。
    5、 至于僑校中文部獲準繼續開辦是否愿意接受菲政府的督察問題,應由中國大使 館與有關的菲政府當局去商量。
    五人小組委員會對以上意見大致可以接受,但指出中菲友好條約第六條締約國雖得 在對方的領土內享有設立學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但這種學校的設立,必須遵守所在國 的“法律規章”,所以僑校的中英文兩部都應接受菲政府的督導回。
    自“共產黨滲透華僑學校事件”之后,臺灣當局駐使館有感于事態嚴重,即極力向 菲方解釋、交涉,但菲方態度堅決。教育部長赫曼禮斯強硬地表示,不管臺灣方面同意 與否,菲教育機關行使獨立國家的主權,都要對僑校中文部進行督察。凡不依法立案并 接受督察的僑校,將予關閉。由此可見菲政府欲接管華校的真實目的。
    之后臺灣方面迫于形勢,表示不反對菲教育機關對僑校中文部的督察,但雙方在是 “由菲方全權督察”,還是“中菲雙方共同督察”的問題上爭執不下,經過近八個月的 多次交涉,最終臺灣方面做岀讓步,雙方于1956年1月簽訂了《中菲督察華僑學校備 忘錄》[10]o備忘錄全文如下:
    “菲律賓副總統兼外長賈西亞與中華民國駐菲大使陳之邁于1955年12月22日所 舉行之有關菲國境內中國僑民學校問題之會談中,雙方同意所有菲國境內之尚未立案及 嗣后新設之中國僑民學校,均應向菲國教育部之私立學校教育局立案,并向該局取得登 記許可證件,以獲準予開辦之承認。上述措施符合一般公認之原則,即凡屬主權國家, 一如菲律賓者,應享有監督其國境內本國人或外國人所開設公私立學校之權。此點在菲 國憲法及其他有關法令內亦經明文規定。
    同時中菲雙方同意,所有菲國境內之中國僑民學校學生,必須修讀合于菲國公私立 學校規定必修基本課程之最低標準。惟中國僑民學校,在教授菲國法定最低課程標準之 外,得依據中菲友好條約之規定,自由教授其他根據中國政府規定之課程。此等課程之 教授,應符合中菲兩國之法律及兩國政府之最高國策。
    又中菲雙方同意設立一聯合技術委員會,由菲國教育部及中國駐菲大使館之代表組
    "I同冋.第790-806頁
    【切周聿娥主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235-240頁 
    成之。此項委員會之任務,在擬定各校中國課程之標準,及教授此項科目之教師資格, 以備菲教育部釆納。
    本備忘錄經中國駐菲大使館正式認可后,中菲雙方即將視本備忘錄為中菲兩國政府 關于菲國境內開辦中國學校之共同諒解。”崗
    聯合技術委員會在備忘錄簽署后不久即組成,菲方由私立學校教育局局長沙西洛、 副局長白彬迎、戈律示督學、何溫督學四人為代表,中方由臺灣當局駐菲使館劉振鵬參 事、孫瑞荃秘書、中正中學校長鮑事天和曙光學校校長潘葵邨四人為代表。經過四個月 的工作,終于完成任務,于是菲教育局1956年5月16日根據《中菲督察華僑學校備忘 錄》發出第三號通令,主要內容如下:
    “1、僑校中小學各年級每周授課分鐘:小學的英文課程每周為1100-1175分鐘, 中文課程每周為800-870分鐘;中學的英文課程每周為1200-1400分鐘,中文課程每 周為900-1000分鐘。
    2、英文課程必須遵照菲全國教育委員會及教育部長的規章或通令修改。
    • 3、漢、英文課程上下午混合上課,但因情況變化需更改時,須有教育局長許可。
    4、 中學英文實行四年制,學生英文中學畢業后可升入菲律賓各大學。升入大學后, 如需繼續完成中學漢文課程,則無需修讀五、六年級的英文。
    5、 漢文部高二、三所授的課程應視為中學課程,不能作為大專的學分計算。
    6、 ( 1 )英文教師應由菲籍公民擔任,菲歷史與政府、社會生活、經濟以及社會 學課教師應由土生菲人擔任,以上所有教師均需獲得教師資格,并經教育局長核準。(2 ) 漢文學科教師應為中國籍,并具備中國政府規定的教師資格。中國駐菲使館必須將審核 過的具有擔任教師資格的名單送私立教育局,僑校只能在該名單中選聘漢文教師。
    7、 僑校應遵守“私立學校指南”及其他通令、備忘錄有關私立學校課程設置及教 學等的各項規定。
    8、 僑校必須遵守本通令的各項規定。” (,11
    第三號通令于1956年6月華校新學年開學時即執行,菲教育部私立教育局加設僑 教科,負責督察僑校。菲律賓政府至此正式對所有華校進行全面督察,由此拉開了華校 菲化的序幕。.
    華校督察后“雙重學制”被作為制度要求華校必須執行,華校的課程設置也由之前 的“以中為主,兼顧英文"變成了 “中、英文并重”,培養目標也因此轉變成了培養具 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既能適應華僑社會、中國社會,又能適應菲律賓社會的一代新人麗。
    二、關閉僑校的主張
    由于1959年入籍人數激增,菲國家調査局提出申請入菲籍的華人,大部分只是為 了經商方便,并無效忠菲國之誠意,致使菲國會開始進行調查華人非法入籍事件,提出 修改歸化入籍法,以加速同化政策。1960年1月菲國百H會期之前一周,菲眾議院與歸 化委員會召集移民歸化座談會,邀請各界發表對歸化律的意見。有代表提出華人既有意 在菲永久居留,就應將子女送入菲校就讀,學習菲人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建議關閉
    正瑞芳.七十年來菲律賓華僑學校之發展.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第310-326頁 【詡周聿娥主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226頁 所有華校。此后,關閉華校的提案開始在眾議院提出,并有不少議員附和,力促政府關 閉華校。菲教育部長羅美洛卻反對采用立法手段關閉華校,他提出:1、眾議院若通過 關閉華校案,必引起大風波。2、菲國不少大學都是外籍人士開辦,關閉外僑學校,將 嚴重影響菲國教育。3、如果只關閉華校,不但等于是一種歧視,還觸犯中菲兩國之間 的協定。4、關閉華校對菲國利益并沒有多大貢獻。因此,關閉華校的提案被暫時擱置 下來。
    之后,菲眾議院反菲和教育兩委員會聯合對華校進行調査,并形成報告書提交眾議 院。該報告書提出了七點需嚴加督察華校的建議:1、詳細調査菲籍華人資助華校的情 形。2、研究及修正第三號通令,以期督察措施符合菲憲法的要求。3、華校教科書需經 菲教科書委員會審查。4、嚴格處理外僑開設學校的申請書,避免其設立新校。5、采取 同化華人學生和教師的措施,消除華人與菲人之間的岐見。6、增加菲教育局督察華校 的督學人數。7、僑校一律禁止懸掛外國國旗間。同年10月菲眾議院反菲、教育、移民 歸化、廉政等四個委員聯合提出督察華校備忘錄,廉政委員會更進一步提出關閉在菲開 設的166所華校的建議,并指責政府:1、未采取同化外僑的步驟,是東南亞唯一容許 華校存在的國家;2、華校招生不限國籍,菲籍學生日多,反被華人同化等。由于來自 眾議院和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菲教育當局不得不加緊對僑校的督察。1962年菲律賓教 育當局頒令各華校,規定英文作為主科,一律安排在上午上課,漢文則只能在下午上課。 1963年菲政府下令維持僑校現狀,限制不得增校、增班及增設新的課程。1967年菲政 府宣布停止成立新的華僑學校冋。華校再次在“關閉華校”的浪潮中一步步地被菲化。
    第三節教育菲化案的實施
    1973年1月,菲國會通過新憲法。該憲法第1 5章第8節第7款規定:“除宗教 團體、使節團和慈善機構舉辦的學校外,教育機構應完全由菲律賓公民,或由菲律賓公 民的資金占60%的社團所擁有;應由菲律賓公民控制和管理教育機構;不許建立完全為 外僑所擁有的教育機構,任何外僑學生不得在任何一間學校中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以 上” o 1973年4月1 6日,馬科斯總統頒布了第176號法令,作為上述法律條文的實 施細則,菲化全菲僑校。法令規定1973—1976年為過渡期,1976年僑校應同菲律賓的 教育體制一體化,包括:1、只有100%菲人所有或菲人控制60%以上的社團可創辦學校;
    2、學校董事會成員和行政主管必須全部為菲公民;3、外僑學生不得超過全部學生人數 三分之一。
    至此,華校菲化的問題以法律的形式被確立下來。按當時華校的情形,幾乎沒有一 所學校能達到法令要求(⑸。華校再一次面臨著關閉的危機。
    1975年4月11日,馬科斯總統頒布了簡化外僑歸化的第270號法令,讓合格外 僑得以自行抉擇,為解決僑校菲化問題打開了通道。隨后在馬科斯將于1975年6月訪
    ㈣劉芝陽著.中菲關系史.臺灣:中正書局印刷發行,1964年5月,第799-801貝
    I⑷鮑事天著.養浩集.菲律賓: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1996年,第68-69頁
    1151邵建寅.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臺灣:華文世界,72期,1994年6J],第81頁 華前夕,接受了菲華商聯總會提出的有關解決逾期游客問題的建議麗,于1975年6月 6日發布政令,圓滿解決了 “逾期游客問題案”⑷。1975年12月3日馬科斯總統發 布總統第836號政令,進一步簡化入籍手續。1976年12月29日公布第491號命令書, 修正了第270號命令書,為華僑成批入籍打開了方便之門閃。由于這些法令的頒布,華 校的董事、行政人員和教師、學生得以申請并被批準入籍,華校菲化的障礙也因此消除。 1976年華校菲化過渡期滿前夕,菲政府發布法令規定:1、華文學校學制實行小學六年、 中學四年制;2、華文課只能作為外國語課程教授,并禁止在其他場合教授;3、從幼 兒園到大學,華文課每天不超過100分種;4、禁止使用臺灣編印的教科書,一律采用 當地所編制的華文課本;5、華文教師只能在菲律賓當地聘請;6、凡具有“中華”、
    “中國”字樣的中小學校必須改名;7、華文學校里只能掛菲律賓國旗,節假日按菲律 賓的傳統習慣等皿。后經“校總”努力交涉,華文課程每天授課時間得以延長至120分 鐘,華文課程得以開設華文一和華文二兩門。
    1976年6月,新學年開學時,全菲95%的華校均如期菲化變成了菲校,由華僑學校 改成了華文學校,華校總數減為129家麗。.菲化后,華校除每天得以開設120分鐘的華 文課程外,其余與菲律賓的私立學校完全一樣。從此,菲律賓華文教育轉變成為少數民 族語言文化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與經濟菲化以排斥、限制華僑為目的迥異,由于菲政 府采取了接受華僑的民族同化政策敗,使得屬于文化層面的教育菲化案成為系列菲化案 中實施最遲、但卻實施得最為徹底的菲化案。
    【坷有學者認為,菲律賓政府在外交上一貫以美國馬首是瞻,新中國的誕生后,菲律賓很快就成為了美國的反共橋頭 堡、反共前哨,并與臺灣當局竄通一氣,在政治上堅決反共。1966年馬科斯任總統以后,開始實行民族同化政策, 對華僑的政策趨于積極,由排斥和限制轉為利用,并放寬入籍條件,鼓勵華僑入籍。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菲律 賓建交在即,按國際慣例,中菲建交后,華僑將自動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由于當時馬科斯政府雖在外交上容 共,內政上卻仍是反共,自然不會樂見這種局面的發生。再者,中菲建交后,在菲政府“一個中國”的政策下,那 些原來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華僑若堅持原來的身份,將淪為“無國籍者”,對當時親臺的菲華商聯總會等社團來說也 是難以接受的。因此,讓華僑歸化加入菲律賓籍,轉而為菲國效力可謂兩全其美的做法。于長庚則認為,美國擔心 中菲建交后,華僑歸向中國大陸,便于七十年代開始勸導馬科斯總統在與中國建交之前,先實施集體轉籍和菲化華 校措施,以積極同化華人進入主流社會(大時代的小人物http://www.siongpo.com/book/chapl.htm)o
    第三章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影響
    1976年6月,95%的華校實現了菲化。至此,菲律賓華文教育由華僑教育時期進入 了華文教育時期。教育菲化案的實施對華文教育從表象到實質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菲 律賓華文教育進入式微時期。
    第一節教育菲化案對華文教育的限制
    教育菲化案正式實施后,在學校體制、學制、課程、課時、教材等方面對華文教育 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規定,列表如下:
    限制內容 教育菲化前 教育菲化后
    學校體制 華僑主有的“僑民學校+菲律賓私立學 校”,同時接受菲律賓政府和中國政府 督導、管理,行政上由華校董事會領 導,經費來自學費收入(不足由董事 會籌措和社會募捐)。 菲籍華人主有的菲律賓私立學校, 只能接受菲律賓政府管理,行政上 由華校董事會領導,經費來自學費 收入(不足由董事會籌措和社會募 捐)。
    教育對象 華僑子弟(中國僑民)為主 菲籍華裔為主
    學制 :雙重學制,即華文學制(12年制,小 學6年、中學6年),菲律賓英文學制 (10年制,小學6年、中學4年)。 只采用一種學制,即菲律賓英文學 制(10年制,小學6年、中學4 年)
    華文課程 小學:語文(國語、文法、書法)、社 會科學(公民、常識、歷史、地理)、 算術、勞美音(手工、圖畫、音樂); 中學:公民、國文(閱讀與作文、文 學與文學史)、社會科學(中國史、中 國近代史、西洋近代史、中國地理、 世界地理、教育學)、數學(算術、代 數、幾何、解析幾何)、自然科學(博 物、化學、物理、生物學)、勞美音(勞 作、音樂、美術)。 華文課只能作為外國語課程教授, 可設華文一和華文二兩門課程。
    華文課時 小學每周800—870分鐘,中學每周 900—1,000 分鐘。 從幼兒園到大學,華文課每周600 分種。
    華文教材 1、中國臺灣編印的教材;2、菲律賓 當地編印的教材。 只能使用菲律賓當地編印的教材。
    華文師資 1、來自中國的華僑;2、菲律賓當地 的華僑。 只能是菲律賓當地的華僑或華人。
    由上表可知:
    1、菲化后,中國政府無權管理華文教育,原來由中國政府制定并實施的對華文教 育學制、課程、標準等的一切規定均自動失效,不再具有約束力;
    2、 菲化后,華校在業務上接受菲律賓政府的依法管理和監督,在行政、財政上則 由董事會領導、管理,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3、 菲化后,華文教育的教學對象已由以華僑子弟為主,變成了以華裔為主的菲律 賓公民;
    4、 菲化后,華文教育的學制被取消,華校一律采用菲律賓的學制,即十年制(小 學六年、中學四年),華文課程只能作為外語教學,并只允許開設華文一和華文二兩門 課程,華校成為具有華文課程特色的菲律賓私立學校;
    5、 菲化后,小學華文課時縮減了 25%,中學華文課時縮減了 60%。
    6、 菲化后,華文教材只能使用菲律賓當地編印的教材,華文教師只能在當地聘請。
    如上系列的限定,使華文教育體制本身受到了強大的沖擊與影響。其中,華文課程 和課時的減少,尤其是中學華文課時的大幅度縮減,是菲化后華文教育遭受最大、最直 接的打擊,被認為是影響華文教育水準下降的最直接因素。
    第二節對華文教育地位的影響
    一、 菲化后華文教育地位的變化
    教育菲化后,隨著華文學校性質的變化,華文教育的性質也由華僑教育變成了菲律 賓華族的民族語言文化教育的“華文教育”。華文教育的地位由在華僑學校居于主體地 位淪落為私立學校中的一門選修課程,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
    華文教育的這種變化,進一步滋長了原已存在的“華文無用論”的影響,引起了學 生和家長對華文教育重視程度的下降,進而影響華文教育的教學質量,而華文教育水準 的低落,又使得“華文無用論”的影響擴大,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華文教育的地位繼續 跌落,并促使華校在發展中出現了分化:一部分華校加強了英文教育,較好地適應了主 流社會的發展需要,成為了公認的優質私立學校,但卻逐步失去了華文教育的特色,成 為了名副其實的菲校,如光啟學校、義德女校、崇德學校等;一部分華校由于不重視英 文教育、華文教育水準又沒有提高,導致缺少生源而關閉;大多數的華校則只能在優先 確保英文教學質量的箭提下,盡可能地維持華文教育,致使華文教育的水準持續下降。
    另一方面,菲化前華文教育在臺灣當局駐菲機構、“校總”的領導管理和組織協調 下,尚能保持著一定的教育水準,菲化后,隨著“校總”退出歷史舞臺,華校便陷入了 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局面,校際之間的教學交流中斷,各校的華文教育在各自狹小的 空間里隨意發揮,又加劇了華文教育的日落西山。
    二、 華文教育專業機構的成立
    為改變菲律賓華文教育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狀況,進入90年代后,菲律賓兩個 最主要的專業華教機構一一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和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相繼成 立,在協調華文教育、開展師資培訓、教材建設和教師福利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提升了華文教育的地位,喚起了華社上下復蘇華文教育的信心。
    (一)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
    成立于1991年5月24日的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簡稱華教中心),“是一個以 菲律賓僑中學院為基礎依托,由'老華人'倡捐,校董會、校友會及社會各界賢達資助 
    的旨在發展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學術研究和行政協調機構”的民間機構,'‘是在菲律賓華 文教育因受菲化浪潮沖擊而陷入危機,華社振興華文教育呼聲日益高漲的情勢下,應運 而生的” tGo華教中心目前與菲政府外交部、教育部、高等教育署、移民局等機構建立 了比較密切的協作關系,共同推動著華文教育和主流社會的漢語教學。
    華教中心設有董事會,行政事務則由中心主席、副主席負責。內設資訊部、岀版部、 師資部、交流部和考試部等五個部門,另設有大馬尼拉地區華教協會、呂宋地區華教協 會、米沙鄢地區華教協會和棉蘭老地區華教協會等4個華教協會(共有113個會員華校, 2003年10月陸續成立)和菲律賓華語教師協會(會員500多人,設有醫療補助管理小 組和夏令營工作小組)。
    華教中心設有全菲最大的華文教育和漢語教學專門圖書館,自1991年9月起出版 《華文教育》月報(目前已出版197期),1994年起出版《華語教師之友》文摘性季刊 (目前已出版55期),并編輯出版了《華文教育文集》(12輯)及《第三屆東南亞華文 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華語教學序言》、《華語課怎么上?》、《2002-2003年度華 語督導看華校華語教學》、《近義詞語運用》等一批關于華文教育論文集和《馬尼拉之戀》、 《有人走有人留》等文藝書籍。
    華教中心成立以來,在組織開展師資培訓、舉辦青少年夏令營、第二語言教學法的 研究與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成績在于對第二語言教學法的研究與 推廣和編輯出版《華語》本土化教材等方面。
    (二)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
    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簡稱菲華校聯)成立于1993年11月20日,由馬尼拉中 正學院、僑中學院、圣公會中學等30所華校發起成立,是菲律賓唯一由129所華文學 校共同組織的華文教育機構。菲華校聯以“宣揚中華文化,發展本地華文教育,促進全 菲各華文學校教學合作、交流教學經驗,改善華文教師福利”為立會宗旨,是菲律賓最 主要的華文教育組織、協調和服務機構。主要工作內容:
    1、 代表各會員學校以菲政府教育部門溝通聯系,增進菲中文化交流;
    2、 代表菲律賓各華文學校會員單位參加國際性文教活動;
    3、 籌設華文教育基金,‘改善華文教師各項福利,辦理華文教師緊急補助;
    4、 提供華文教學參考資料、協助各會員學校充實教材;
    5、 協助各會員學校與國外相關華文學校締結姐妹校,增進合作;
    6、 遴派介紹華文教師,協助各會員學校解決師資缺乏問題;
    7、 辦理各種教學觀摩、研習、培訓活動,以增進華文教學效果;
    8、 出版有關華文教學資訊,提供會員學校參考使用。
    會員代表大會是菲華校聯社最高的決策機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理事會負責。 理事會由經代表大會無記名選舉產生的27人組成,理事會復選岀7名常務理事,具體 負責處理校聯日常事務。理事和常務理事任期兩年,期滿改選,可以連任。理事會設有 師資培訓組、教學研究組、輔導咨詢組、教職福利組、資訊出版組、基金保管組等六個
    卩1 華教中心 http://www.pcerc.0Tg/ 工作小組,另設“菲華校聯教師教學研究會” [2\
    菲華校聯成立以來,在師資培訓、教學交流、校際和國際交流、教師醫療和意外事 故補助、學生夏令營等方面多有作為,其中在華文師資培訓和教師補助方面最為突出。
    在兩大專業華教機構成立之前,菲律賓華社最高領導社團一一菲華商聯總會就長期 支持著華文教育的發展,1999年商總成立文教委員會,具體負責商總支持的各種華文教 育方案,使商總在支持華文教育方面更有所作為。此外,菲律賓各宗親會聯合會(宗聯)、 菲律賓晉江總會(晉總)、陳永栽福川煙廠基金會、宿務無名氏(引叔)、首都銀行基金 會、愛心文教基金會等其他社團亦十分關心華文教育,每年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華文教 育,如宗聯于1993年在召開座談會討論華文教育出路的基礎上,出版了《華文教育言 論集》供華社和華文教育界參考;晉總長期舉辦各種短期師資培訓班,并于1998年開 始聘請國內教育專家赴菲擔任華文教育督導;陳永栽福川煙廠基金會長期資助各種師資 培養培訓項目;宿務無名氏(引叔)、首都銀行基金會、愛心文教基金會等則每年出資 獎勵優秀校長、模范教師和優秀學生等。
    目前,“沒有華文教育,就沒有華人華語,沒有華人華語,就沒有華社,沒有華社, 焉能維護中華文化”⑷已成為菲華社會的共識,在推進華文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商總、 校聯和華教中心已成為振興菲律賓華文教育最重要的三支力量。他們相互協作、共同配 合并成功開展多項華文教育方案,為提升華文教育地位,促進華文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 巨大的貢獻,我們期待并堅信他們將繼續在華文教育的改革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第三節對華文教育培養目標的影晌
    一、 菲化后華文教育原有的培養目標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菲化前,華文教育的對象主要是華僑子弟,采用中國式教育與菲律賓式教育并重的 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既能適應華僑社會、中國社會,又 能適應菲律賓社會的一代新人。自50年代起,隨著經濟菲化政策的實施和廣大華僑在 “歸國無門”的社會現實驅使下,旅菲華僑思想觀念開始由“葉落歸根”向“落地生根” 的轉變。菲化后,隨著一系列鼓勵華僑入籍政策的頒布,大量華僑開始入籍,華社發生 了重大的變化,原來的華僑變成了菲律賓的華人,華文教育的對象也由中國僑民變成了 菲律賓的公民,華文教育長期采取中國式教育以防止華僑子弟數典忘祖的基本目標不僅 為法律所不容,也難以被新生代的華人所接受。同時,華校作為菲律賓國民教育體系中 私立學校的一分子,也理應擔負起為菲律賓國家培養建設人才的歷史責任。因此,菲化 后華文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隨著教育對象和菲律賓華社性質的轉變而改變。
    二、 華文教育新的培養目標的思考
    自80年代開始,華社有識之士便開始思考、討論華文教育應如何適應菲律賓華社 和社會發展的變化。其中,提出華文教育新的培養目標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商報》社長 于長城、總編輯于長庚兄弟和中正學院院長邵建寅先生。
    (一)于氏兄弟的融合主張
    121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刊,2003年,第2-3頁
    ,3]李榮美著.融入主流社會.菲律賓:于以同基金會出版,2001年10月,第10頁
    鑒于50年代菲律賓經濟菲化運動的盛行和新中國成立后菲律賓與祖國大陸完全隔 絕的社會現實,以《商報》社長于長城、總編輯于長庚兄弟為代表的菲華知識分子提出 了融合的理論,并積極推動菲華社會融合進入菲律賓主流社會。于氏兄弟以《商報》為 陣地,大力宣揚融合觀點,后來不僅為菲華社會所接受,也得到了菲律賓政府和當地人 民的支持和理解。可以說,馬科斯總統所采取的同化華僑的一系列政策與于氏兄弟的積 極宣揚融合的主張是分不開的。⑷
    1986年10月1日,《商報》社長于長城應邀參加密三密斯光華中學建校五十周年慶 祝大會,并擔任主講人。于長城先生大聲呼吁:“華校要順應時代潮流,適合當代需要, 更重要的是辦學方針,要把培訓新一代具有中華文化道德熏陶的良好菲律賓公民作為今 后的使命”。間這是于氏融合的主張與華校新時期的使命緊密聯系的、關于華文教育新的 培養目標的第一次正式闡述。
    (二)邵建寅“培養有華人氣質的菲律賓公民”的主張
    1990年3月4日,時任菲律賓中正學院院長的邵建寅先生應邀參加“粵僑早餐會”, 并做了 "華文教育的路向”的演講。邵先生在演講中指出:“我們應該在政治上認同地 主國,在文化上認同我們的根。因此,華文教育的目標或路向應該是要教出有謀生技能, 在本地能生存,又對本地有貢獻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又必須具備中華固有文化的特質。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大方向是要教出'有華人氣質的菲律賓公民'。”隨后,邵先生以 椰樹、榕樹、茉莉花為例,進一步闡明了什么是有華人氣質的菲律賓公民:“椰樹有華 人氣質,不畏艱巨,隨遇而安,又渾身都是有用之材,能夠造福菲律賓社會,它是我們 理想的教育樣本”;“榕樹亦有華人氣質,繁衍力強,能隨地向下扎根,向上結果,多少 人可以在樹下乘涼,得到它的濃蔭的庇護。鼓勵華裔從政,相信必能如榕樹,對菲人社 會,作出更深,更廣的貢獻。所以它也是我們理想的教育造型”;“茉莉花深具華人氣質, 冰清玉潔,又具暗香,到處受人歡迎,它正是我們理想的教育模式”;“椰樹、榕樹和茉 莉花都象征有華人氣質的菲律賓公民,都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典范”。
    該演講辭在《晚晴園》雜志1990年第三期上刊出,該社主編按語如下:“…文中充 滿行家的慧心巧思,用幾種有趣的植物來比喻華人氣質和華文教育的路向,使人讀后發 出會心的笑,在笑聲里有新的體悟,得到努力往前奔跑的標桿。實在是值得一讀、再讀、 常讀的一篇菲華重要文獻”同。邵先生對華文教育新的培養目標的生動詮釋,在社會上 引起了高度的反響,得到了華社和華文教育界的普遍認可。
    三、華文教育新的培養目標的確立
    1991年10月19 H,成立不久的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舉開了一•場題為《華文教 育的路向與問題》的華文教育座談會,邀請了圣公會中學前校長汪土星、中正學院院長 邵建寅、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董事長洪玉華等人主講,出席人數達300多人。與會者 就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培養目標形成了共識,即“培養具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民”。
    至此,菲律賓華文教育新的培養目標正式形成,亦為華文教育日后的改革指明了方 向。
    141曾云華.菲律賓華人的融合理論與實踐.商報創辦八十二周年籃復刊十五周年紀念特刊,2001年,第129頁
    何春風化雨七十年•密三密斯光華中學七十周年校慶紀念刊.密三密斯光華中學校友會編印,2008年4刀,第25頁
    161邵建寅著.中正五年.菲律賓中正學院校友總會出版,1994年,第20-31頁
    第四節對華文師資的影響
    一、 菲化后華文師資的狀況
    菲化后,隨著“華文無用論”思潮的滋長,不少華文教師對華文教育的發展失去信 心,紛紛轉業。菲化法令規定華文師資只能由本地聘請,“每年暑假期間,幾乎全菲一 百二十幾家華校都在為聘請新學年的華文教師而傷透腦筋。他們或登報招聘,或委托親 友物色,甚至董事長風塵仆仆親自出馬,然而,空手而歸者比比皆是”,⑺華文教師的 問題便日趨嚴重地表現出來:
    1、 華文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一是50年代起國內師資來源阻斷后,本地華文師資主 要靠華僑師專(后改為中正學院)培養,數量有限,且堅守崗位者屈指可數;再者早期 從國內聘來的老一輩教師,一部分已“教澤長存”,一部分因年邁而光榮退休,所余者 寥寥無幾;三是年輕一代愿意獻身華文教育的甚少(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系就因無生源被 迫停辦),致使華文師資數量嚴重不足。
    2、 華文師資隊伍不穩定:(1)華語師資待遇低薄,(有些地區華文教師的薪水甚至 低于菲政府規定的勞工最低工資),絕大部分的教師無法用他們的薪酬去維持一個小家 庭的起碼生活。受“華文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加上菲律賓華人社會是很現實的商業社 會,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因此不少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或不甘居于社會底層, 或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開學校,向外發展,留在學校工作的教師也難以一心一意工作, 常常要兼職補貼家用,造成華文師資隊伍的不穩定。
    3、 華文教師專業化素質低下:由于華語師資奇缺,合格師資難求,華校不得不降 低要求聘用教師,甚至出現能講華語方言即可上講臺的現象。華文教師拉人充數現象增 多,使得華文教師整體專業素質難遂人意。
    二、 華文師資培訓工作
    菲化后,華文師資專業水準的提升主要通過師資培訓。其中,商總于1985年起開 創的暑期華語師資研習班一直是當時最主要的師資培訓形式,研習班每年暑期舉辦,分 為中學、小學和幼稚園3組,由臺灣當局僑委會選派師資承擔培訓工作,1994年起交由 菲華校聯承辦。與此相類似的培訓是華教中心自1992年起每年組織的華語教師出國進 修培訓班(先后選送了 500多名)。
    短期師資培訓方面,則有菲華校聯舉辦的周末教師進修班(包括中文電腦、國語正 音、作文教學、輔導與咨詢、教案編寫、團康、舞蹈、教具制作等)和華教中心不定期 舉辦的華語教學講座、培訓(如漢語拼音培訓班)等。
    這些師資培訓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規劃和系統性、針對性,(師資培訓)“沿襲舊章 者多,創新變革者少,對于時轉勢移以及瞬息萬變之現實,似乎漸失其應具之調適能力, 常有形式大于實質之識”叫因此,通過在職師資培訓改善華文師資隊伍專業化水準的 作用越來越小。
    171王宏忠.在民族同華浪潮中撲斗的菲律賓華文教育.菲律賓:商報,1990年7月25日
    181盧增緒著.菲華教育論叢.菲律賓中正學院校友總會等印行,2003年12月,第326-327頁
    2001年6月8日阿羅約總統宣布容許菲大專院校設置華文課程,標志著菲律賓政府 對華文教育政策的大松綁。在此政策影響下,2003年由商總組織實施的“赴菲漢語教學 志愿者”項目和2004年開始實施的福建師范大學一菲律賓中正學院“2+2”華語師資(本 科)培養方案,成為菲化后加強華文師資專業化建設最重要的兩個項目。
    (一)赴菲漢語教學志愿者項目
    海外漢語教學志愿者活動全稱“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于2004年3月26 日起開始正式實施。此計劃系經中國教育部和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批準由中國國 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負責實施的,為適應當前世界漢 語教學蓬勃發展的形勢需要,利用中國作為母語國漢語人力資源優勢,開辟的向世界有 需求國家提供漢語師資的一項新的舉措。實施“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的宗旨 是:通過有一定漢語教學水平的中國公民,發揚奉獻精神,走出國門,在世界有需要的 地方承擔漢語教學的任務,促進漢語和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加深中國人民與世界各 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發展友誼、促進交流。
    當“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尚處于醞釀階段之時,應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 的請求,2003年4月27 H,在國家漢辦的指導下,商總與福建師范大學簽訂了《關于 組織漢語教學志愿者赴菲律賓華文學校任教的協議書(草案)》,雙方商定以福建師范大 學本科畢業生教育實習的方式,合作開展“赴菲漢語教學志愿者”活動。2003年6月6 日,由福建師范大學向菲律賓派遣的首批17名漢語教學志愿者(下簡稱“志愿者”)率 先拉開了海外漢語教學志愿者活動的帷幕,為全面推出“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菲律賓也因此成為最早接受漢語教學志愿者的國家。2003年10月, 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與國家漢辦正式簽訂了《關于組織漢語教學志愿者赴菲律賓華文學 校任教的協議書》(首次合作年限為5年),使漢語教學志愿者項目成了支持菲律賓華文 教育的一項制度化的活動,得到菲律賓華人社會、教育界、家長和學生一致熱烈歡迎⑼。 2003年至今,菲律賓華校通過“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計劃”已接受了六批共679 名志愿者赴菲任教(附表)。
    菲律賓接受漢語教學志愿者情況表
    批次 時間 志愿者 數量 志愿者派出學校 志愿者任教學校數量
    第一批 2003年6月6
    H—04年3月
    31 R 17人 福建師范大學 全菲各地8所華校
    第二批 2004 年 5 月 28 日一05年4月 2日 84人 福建師范大學(53人)、 華僑大學(31人) 全菲各地33所華校、首 都大岷區1所主流社會 學校
    第三批 2005年6月4
    R—2006 年 4 月1 H 92人 福建師范大學(63人)、 華僑大學(5人)、華 東師大(7人)、泉州 全菲各地28所華校、首 都大岷區1所主流社會 學校
    191邵建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菲律賓:商報,2005年3月22日
    師范學院(17人)
    第四批 2006年6月一
    2007年4月 106人 福建師范大學(42人)、 泉州師范學院(.30人)、 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 院(34) 全菲各地31所華校、首 都大岷區1所主流社會 學校
    第五批 2007年6月一
    2008年4月 168人 福建師范大學(56人)、 泉州師范學院(28人)、 集美大學(28人)、福 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
    (33人)、泉州兒童發 展職業學院(23人) 全菲各地42所華校、首 都大岷區1所主流社會 學校
    第六批 2008年6月至 今 212人 福建師范大學(33人)、 泉州師范學院24人)、 集美大學(17人)、廣 西民族大學(24人)、 海南師范大學(25人)、 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 院(45人)、泉州兒童 發展職業學院(44人) 全菲各地47所華校、首 都大岷區1所主流社會 學校
    合計 679人 9所 48所
    赴菲漢語教學志愿者們發揮團隊合力,以飽滿的熱情、嚴格的組織紀律性、良好的 團隊協作精神、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業績,有效地促進了菲律賓華 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得到了任教學校和華文教育界的肯定和好評。首批志愿者被菲律賓 華社盛贊為'‘高學歷、高素質、高覺悟”何的中國新生代;第二批志愿者被譽為“教育 系統的白求恩” M、“白求恩式華教志愿者”問。他們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 進一步激活了華文教育。(1)大批志愿者的加入,“增強了菲律賓華文學校教師 團隊的實力和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叫“為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菲律賓華文教 育帶來了第二春”問;(2)志愿者活動的連續運作和廣大志愿者的出色表現,進一步增 強了華文教育界、華教工作者和廣大華校振興華文教育的信心和決心:(3)志愿者的朝 氣蓬勃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及由此引發出的被華文教育界人士生動地比喻為“鮑魚效 應”的喜人現象,對華語教師自覺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學態度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4)承辦家長漢語培訓班與中華文化夏令營、創辦《漢語學習報》、岀版華教論叢等志 愿者們創造性的工作實效,進一步充實了華文教育的形式、內容等,使華文教育勃發出 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2、 有力地推動了華語教學改革。(1)志愿者所具備的專業素質和先進理念,使任教
    |10)陳宣權著.耕耘錄.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2004年3月,第154頁
    [nl江樺.華教領域的白求恩.菲律賓:商報,2005年3月22日
    1,21鐘藝.薪傳千島,功在下秋.菲律賓泄界日報,2005年4月26日
    1131于長庚.漢語教學終與時代接軌.菲律賓:商報,2005年3月20日
    學校因為擁有了 “具體的貫徹者和實施者”而得以進行了較深入的華語教學改革。如志 愿者任教的怡朗中山中學從2003年起就進行較大的改革,在2004年的招生中徹底扭轉 了 18年來學生數不斷減少的狀況,凈增了約30%的學生,使學校開始步入良性發展的軌 道。(2)志愿者們緊密聯系教學和改革實踐,在四家華文報紙或華教刊物上發表了數百 篇的教研文章并聚集出版了《華教滴瀝》、《華教耕耘錄》、《華教紀實與思考》等華文教 育論叢,“大大地推動了菲華華文教育改革” tl4]o
    3、 加快了華文教育的“國際化”進程。通過志愿者們的努力,加快了以“普通話、 漢語拼音、簡化漢字”為主要特征的華文教育的“國際化”進程:(1)采用漢語拼音教 學的學校進一步擴大。(2)漢字教學的“學簡識繁”正被大多數華校所采用。(3)成功 創辦了以簡化漢字和漢語拼音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漢語學習報》,“是菲華教育史上一場 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使菲漢語教學與邁進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接軌”閃,現已出版了 189期,深受讀者好評,彩響日益擴大。(4) “透過承辦的家長漢語培訓班,掀起華人 社會的漢語熱潮”回等。
    4、 大力宣揚了優秀中華文化。福建師大第二批志愿者自制的由19個專題、350余 張相片組成的“中華文化圖片展”資料在全菲各地展出或部分展出,廣受好評。2005 年1月,他們與菲華商聯總會聯合舉辦“中華文化圖片展及觀后感征文比賽”活動,掀 起了又一個中國文化的熱潮。此外,2004年12月和2005年1月,志愿者師生兩次向菲 律賓颶風受災民眾和南亞國家地震、海嘯受災民眾捐款,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優秀中華文 化思想,充分展現了中國當代大學生良^^的精神風貌。
    (二)“2+2”華語師資(本科)培養方案
    “2+2”華語師資(本科)培養方案由福建師范大學與菲律賓中正學院聯合舉辦, 學生前兩年在菲律賓中正學院學習基礎漢語及菲律賓政府規定的教育系(本科)必修課 程,后兩年中國福建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繼續學習,畢業可獲得福建師范大學對外漢 語專業本科學歷文憑和教育學士學位,并同時獲得中正學院教育系學士學位。學生學習 期間學費全免C學費在菲學習期間由中正學院專項教育基金資助,在中國學習期間則由 國家漢辦資助),在中國學習期間住宿費由福建省僑辦資助,中正學院董事會每月另津 貼學生5000披索或人民幣800元。學生須承諾畢業后在菲任何一家華校服務五年以上。 該方案于2004年6月開始執行,同年招收學生15名(現已畢業分配至大岷區各華校任 教),2005年至今共招收了 37名學生(目前均在中正學院或福建師范大學學習)。
    “2+2”華語師資(本科)培養方案是自菲律賓中正學院華文教育系因無生源而停 辦之后,在祖籍國的支持下,以恢復本地華文師資自身“造血”功能為目標,以著力解 決華文師資匱乏和專業化低落問題的大膽嘗試,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了菲律賓 華社和華文教育界的高度贊賞。該項目的積極推動者——邵建寅先生在《路漫漫其修遠 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申寫道:“2004年1月16日,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 沙平教授、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邱永渠教授和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連榕教授聯袂來 菲參訪,并于1月17日在菲華商聯總會主持一場學術報告。同一天,菲律賓中正學院 趁三位院長訪菲之便,與他們協商中正一一福建師大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事項,而在1月
    1141顏長城.《菲島華教滴瀝》序.夏明菊主編.菲島華教滴瀝.菲律賓: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2005年2月 
    19日達成共識,即雙方合作設立四年制2+2華文師范系,前兩年在中正學院修業,后兩 年在福建師大完成。其后,于4月5日晚在國家漢辦嚴美華主任及菲華商聯總會代表曾 鐵鋒主任的見證下,雙方在福州簽訂了合作意向書。此方案立即付之實施,并于6月11 日在馬尼拉中正學院上課,中正學院豁免生員全部學雜費,且津貼每人每月五千菲幣。 筆者前倡議設立之華文師范大學能夠在短期內以另一姿態出現,私心竊慰。至此,商總 ——僑辦的二年制在職師資培訓,商總——福建師大主持的志愿者長期來菲授課方案, 以及中正學院——福建師大合辦的2+2華文師范系,已可三管齊下,相輔相成,一步一 腳印地為教師專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閃
    第五節對華文教育改革的影響
    菲化后,華文教育的性質、對象和培養目標均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然而,許多華 文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卻沒有隨之改變,不少華校依然沿襲原來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 致使華文教育改革的紛爭硝煙彌漫,表現在:
    (一) 母語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之爭
    母語(第一語言)是指人出生后在自然環境中最先學習和習得的語言。第二語言則 指在第一語言之后學習和習得的語言,第二語言多數是通過課堂學習獲得的,且受第一 語言的抗拒和干擾。因此,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概念,是依照語言學習的先后順序劃 分的。堅持華語為母語的人認為,華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華人家庭,受家庭和華社華語語 言環境的影響,入學前就掌握了一定的華語聽說能力,因此應該采用傳統的母語教學的 方法教授華語;堅持第二語言教學的人則認為,對于目前大多數菲律賓華裔學生來說, 出生后在自然環境中(大多數華裔子弟從小由菲傭照顧)學習和習得的語言即他們的強 勢語言——菲語,且華校中純菲人和菲華混血兒日益增多,華裔學生的第一語言已是菲 語,若按照母語教學法教授華語,結果所學的必然是“啞巴華語”。
    同時,由第二語言教學法的應用,還引發了語言教學和中華文化教學的爭論。反對 者認為,采用第二語言教學等于是在教外國人學習華語,將使華文教育固有的傳承中華 文化的功能殆失;而堅持者則認為,語言與文化本來就密不可分,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 化,只要在語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語言習得和中華文化傳承完 全可以完美結合、兩不相誤。
    (二) 閩南話教學與普通話教學之爭
    菲律賓華人中90%祖籍福建閩南,閩南話是華社通行的“共同語”。堅持閩南話教學 的人認為,閩南話不僅是菲律賓“華族”的母語,且有較好的語言環境,可以學以致用, 因此,華語教學要優先采用閩南話教學,學會了閩南話,再學普通話就容易了,且隨著 華校具有純菲人血統和菲華混和血統的學生的增多,其家長對學生學習華語的期望就是 學會閩南話,以便更好地與當地華人打交道;反對者則認為,普通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 語,閩南話僅僅是華語眾多方言中的一種,既然學生學習華語的最終目的是掌握普通話, 就沒有必要先進行閩南話教學,且漢字是與普通話系統對應的,閩南話教學會造成學生 在“讀音”與“字形”上的混亂而對學生最終掌握普通話產生不利的影響。
    (三) 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之爭
    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都是標注漢字讀音的工具,注音符號于1913年為推廣國語運 動而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是新中國于1957年為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在注音符號基礎上 制定的漢字讀音的拉丁字母標注,并于1982年被接受為國際漢字注音標準。漢語拼音 方案傳入菲律賓前,注音符號已在菲律賓華文教育界被長期使用。堅持注音符號教學的 人認為,注音符號對漢字注音較準,漢語拼音與英語、菲語同為拉丁字母,容易引起混 淆;堅持漢語拼音教學的人則認為,漢語拼音易學、易認,尤其適合有英語背景的學生 學習,且漢語拼音是國際認可的標注漢字讀音的標準,所以理應推廣。
    (四) 繁體字與簡化字之爭
    繁體字至今仍在菲律賓華人社會廣泛使用,華校也長期教授繁體字。華校菲化和中 菲建交后,簡化字才開始進入菲律賓,同時,由于廣大華人與祖國的聯系進一步密切起 來,簡化字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簡化字的教學問題便顯現出來。堅持繁體字教學的大 多對簡化字持排斥態度,他們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且菲華社會 還是繁體字一統天下的局面;反對者則認為,簡化字由繁體字演化而來,具有易學、易 認、易寫的特點,在華文教育式微的現實下,有利于學生學好華語。
    上述問題的爭論,在九十年代菲律賓華社、華文教育界和華文輿論界眾說紛紜,莫 衷一是。這其中除了認識上的局限性引起的學術爭論外,政治的因素又起到了推波助瀾 的作用,尤其是臺灣當局的反共宣傳(如誣蔑簡化字為共產字)和“臺獨”意識(如為 鼓吹“臺語”和推廣“第二套注音字母”)的影響最甚。由于華文教育缺乏統一的領導, 目前華文教育界對上述問題的認識仍然無法達成統一,各校當局還是按照自己的認識和 理解,延續傳統做法或對其中一些問題采取折衷的辦法模糊應對。
    第四章對教育菲化案的反思
    教育菲化案為菲律賓華文教育掀開了全新的一頁。如前文所述,教育菲化案的實施, 對華文教育在教育教學體制、社會地位、培養目標、華文師資等方面均產生了極大的沖 擊與影響。此后二、三十年的時間里,華文教育江河H下。“許多年輕一輩的華人,讀 了十多年的華文,居然連幾句普通的華語會話也不會聽不會說,連一般華文書信報刊也 看不懂”⑴,“中二、三年級的學生,接觸華文教育少說也有十年了,卻連最基本的講 話能力也沒有培養好”図。華社在痛心之余更覺茫然不知所從,而教育菲化案則難咎其 職地被認定為是華文教育日趨式微的“罪魁禍首”。21世紀,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 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而漢語熱的全球效應,首先直觀地反映在華文教育 的變革與發展中,華文教育需要在對歷史的審慎反思中獲得新世紀的路向。事實上,菲 化前后20多年時間里,華文教育的功能就不斷地受到嚴重質疑:華文教育既無法一如 華社所期待的,為保存、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發揮重大的作用,也無法阻止華裔自然菲 化的進程。縱觀菲化前后20年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脈絡,筆者認為華文教育日趨式 微是菲華族群融合日趨的必然結果,教育菲化案的實施只不過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而 華文教育的新生,也必將建立在以促進菲華融合為前提、致力于培養現代華族文化特征 的基礎上,華文教育必須兼顧華文的經濟價值,才能面對全新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正視歷史:教育菲化案不過是華文教育日趨式微的加速器
    一、教育菲化案前20年一一蓬勃發展外衣下,華文教育之頹勢初現端倪-
    1946年菲律賓獨立后,首任總統羅哈斯實行種族主義政策,推動菲化運動。1949 年,菲律賓政府禁止華人入境,華文師資被切斷的同時,菲律賓的華僑移民社會也因缺 乏新的華人移民的補充,逐漸演變為以土生華人為主的社會。不幸的是,在許多菲政治 家眼中,華文教育不是菲律賓多種族、多元文化社會的正常現象,而成為華僑與菲人同 化的障礙。事實上,菲化案頒布前的20年時間里,教育菲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悄然 進行。菲律賓獨立初期,菲政府對華文教育仍采取一貫的自由放任態度,1947年國民政 府與菲律賓簽訂《中菲友好條約》,保障了華校存在的合法性。在這一時期,華校中有 半數以上教英文的學校向菲律賓政府立案(單以英文部代表學校立案),但其中還有半 數以上的華僑學校并未向當地教育當局注冊登記,這些僑校均為私立學校,無論在教學 內容、教學方法、經費等方面都未受當地政府的管轄和控制,因此具有很大的獨立性, 正因為如此,在戰后菲國民族主義髙漲的局勢下,一旦政治局勢有所變化,這些華校必 然成為矛頭所向。1956年1月,臺灣當局與菲律賓政府簽署了 “中菲督察華校備忘錄”, 規定所有華校均須接受菲律賓教育部的直接督察。1956年,菲政府公布的教育部私立學 校教育局“第三號法令”正式拉開了菲律賓華僑學校菲化的序幕。“中菲督察華校備忘
    1,1泉源森.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興革與展望.新世紀華語教學序言.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等出版,2000年7刀,第104-109 頁
    121蔡藝術.讓華裔子弟衷心熱愛華文教育.新世紀華語教學序言.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等出版,2000年7月,第169-170 頁 錄”從本質上看,是透過強調雙重課程制度提高僑校菲、英文課程標準,降低中文課程 地位。1960年后菲眾議院不斷提出教育菲化問題,教育當局亦加緊對僑校的督察。1962 年菲律賓教育當局頒令各華校,規定英文作為主科,一律安排在上午上課,漢文則只能 在下午上課。:1963年菲政府下令維持僑校現狀,限制不得增校、增班及增設新的課程。 1967年菲政府宣布停止成立新的華僑學校,為全面菲化鋪平了道路。因此,教育菲化案 前20年的華文教育,充滿著教育菲化“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事實上,菲律賓獨 立之后,菲政府進行反華宜傳、禁止中國移民入境、實施種族主義政策,都使華人產生 了歸化菲律賓主觀要求。可是,“在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和錯誤認識支配下,在1975 年之前,當局一直以高條件、高費用、繁瑣手續、拖延時間的辦法,阻止華人入籍,以 致除少數富豪外,絕大部分渴望入籍的華人歸化無門”⑷。顯然,這一階段的華僑教育, 是在恪于歸化之不易的無奈下,為使未歸化之華裔回到中國避免變成“外僑”所實施的 教育。但即便如此,華僑教育脫離菲律賓社會而造成菲華隔閡、缺乏實用功能的弊端已 經受到質疑:1952年6月8日華僑周刊上一篇《華僑教育沒有趕上實際需要》的文章指 岀:一個本地華僑學校的小學、而中學的學生,要在本地大學升學是感覺到困難的。文 章對華僑教育的本地升學功能、就業準備的功能、促成一致的功能提出質疑或批評,并 尖銳地指出,當前華僑學校學生數量并沒有明顯減退造成的華僑教育表面繁榮的現象, 是慣性作用的結果H]o 1953年4月19日,華僑周刊上《改善僑校》的文章又對華僑學 校的雙重學制提出批評,該文指出:幾十年來,華僑教育最偉大的成就就是培養了學生 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但也造成了華菲隔閡。華校雙重學制各自獨立,同時將“訓練 學生做中國人”和“教學生怎樣做菲律賓公民”這兩個教育的中心放在學生面前,且 兩者之間沒有融通,沒有串通,于是學生不是做中國人,就做菲人了。文章繼續指岀, 僑校今后的改革中心應該是將“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菲律賓的現實環境融會貫通,以教 導華僑青年在這里做一個合理、合法、能適應這個社會、也會推動這個社會進步的現代 的菲律賓的華僑”。根據這個改革目標,文章提出了一個“既能使華僑學生畢業后能順 利進入菲律賓大學,又能解決僑生回國升學”的具體的改革方案,即英文方面小學至中 學完全采用菲律賓教材及六一四學制,華文方面則在該學制基礎上,小學入學前增設預 修班(學前),先學二、三百個漢字,中學畢業后增設兩年預科,繼續學習中國學制高 二、三的課程。初小華文每天60—90分鐘,設國語和常識兩科;高小華文每天90分鐘 左右,設國語、本國史、本國地理三科;中學華文每天80-120分鐘,設國文、本國史、 本國地理三科⑸。
    毋庸諱言,在菲化案實施前20年的時間里,華文教育在“蓬勃發展”的外衣下, 因沒有考慮到融合因素而造成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脫離社會現實的狀況已初露端倪, 即使沒有教育菲化,華文教育日趨式微的結局也是必然產生的。
    二、菲化后20年一一教育目標與華人政治身份認同嚴重脫節,致使華文教育江河 日下
    1973年1月,菲國會通過新憲法,對華校菲化做出規定。1973年馬科斯總統頒布 何黃滋生.菲律賓華人的同化和融合過程.東南亞研究,1998年第6期,第49-53頁
    同西寧.華僑教育沒有趕上實際需要.華僑社會的路向.菲律賓:以同出版社印,1961年1月,第28-34頁
    |5>伯章.改善僑校.華僑利:會的路向.菲律賓:以同出版社印行,1961年1月,第68-72頁 了第176號法令,作為上訴法律條文的實施細則,對華校構成及中文課性質、課程設置、 教材、師資等均做出了明確的限定。隨著1975年270號集體菲化案的實施,百分之九 十的中國籍華人變成了菲律賓人,憲法所規定的華校菲化也自然生效。集體歸化使華人 “落地生根”成為可能,并為華校順利菲化掃清了障礙。顯然,菲律賓政府意欲通過菲 化教育逐步淡化中華文化對華人的影響而達到思想方式上同化華人的目的,但不可否 認,菲化案使菲律賓僑校轉型為“擁有增設華文作為一門外語的菲律賓學校”而納入了 菲律賓國民教育體系,華校也獲得了 “一天教授兩個小時華語”的法律保障。“能否正 確認識海外華人社會的漢語教學的性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直接影響到它的成敗。因 為性質明確,才能確定正確的目標,而教學目標則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依據,它對教 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有決定意義。” [6\菲化后華文教育的性質地位及教 育目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再思考:
    (一)菲化后華文教育的性質地位一一有國民教育之名而無國民教育之實,夾縫中 求生存。國家以法律形式對華文教育進行限定,這種限定恰恰使華文教育獲得法律護身 符。華校從法律意義上消亡從而蛻變為菲校,華校在辦學內容和方針上擁有自主性,這 個自主性恰恰意味著得不到政府的財政補貼、政策傾斜及進一步的法律保障。華文教育 從來沒有真正成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環,這是華文教育最大的無奈與悲哀,亦是華教 新生之最大障礙。亟待華社群策群力,使華文教育名符其實地納入成為菲律賓國民教育 體系的一環。
    (-)華文教育的目標一一培養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民。華社應該清醒地認 識到,隨著集體歸化案給華社帶來的巨大的變化,華文教育的社會大環境和家庭小環境 都發生了質變,對華文教育已無法奢談復興而應力促新生。華校的教學對象已不是來自 中國的第一代移民,而是第三代、第四代土生土長的菲律賓少數民族。在憲法允許保留 少數民族文化的政策保護下,華文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有中華文化氣質的菲律賓公 民一一理解其祖先的中華傳統文化并引以為榮的菲律賓公民,并使之擁有在菲律賓謀生 發展的技能,成為菲律賓的有用之材。遺憾的是,“表面上大部分華校都同意教育方針 應該是把學生培養成菲律賓公民這一原則,然而實際上,許多學校仍然頑固地相信這么 一個神話:'曾經是中國人,永遠是中國人。‘他們認為華校教育的實質是提髙學生對其 華人身份的認同,這樣他們才不會'變番',即變成外國人。”⑷由于在華人獲得政治身 份認同也即菲化開始之時,華校未能根據社會實際進行過渡和轉軌,華文教育在“名不 正而言不順”中白白貽誤了二十年寶貴的時光,這正是菲化后華文教育江河日下的最大 原因。
    (三)菲化后二十年直至華教改革轟轟烈烈進行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華文 教育在體制、觀念、管理、教材、師資、教學方法等方面依然瓶頸凸顯叫
    161郭熙.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華語)教學的若干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第81頁
    171洪玉華.菲律賓華語教學的問題與前景.菲律賓:融合•菲律賓華人.第二集.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1997年8 月,第171-178頁
    181范啟華、章石芳著.華教紀實與思考.菲律賓:于以同基金會出版,2005年3月,第92-93頁
    主要發展障礙/問題 障礙/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 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體 制 問, 題' 華文教育有民族教 育之名,而無民族 教育之實 華文教育僅僅是菲律賓華族的事, 未真正成為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分 子,沒有列入國民教育體系整體規 劃中,缺少應有的法律地位。 由于缺少法律根基,華 文教育促進族群融合的 影響力減弱,也使華文 教育抗擊各種沖擊的力 量削弱。
    華文教育僅存在于 國民教育的基礎教 育階段
    現 實 問 題 菲國基礎教育的英 文水準嚴重滑坡 菲律賓基礎教育資源匱乏(公立學 校校舍少)和前幾年在基礎教育中 推行“加強菲語教學”而放松英語 教學所致。 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今后 將進一步加強英語教育 工作,必將對華文教育 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沖 擊;貧富差距可能會出 現因“仇視華人”進而 敵視華文教育的情形。
    菲律賓經濟發展緩 慢,社會貧富差距 增大 政局不穩、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 展乏力。
    觀 念 問 題 華文教育僅是華社 的自家事 華文教育自成體系的歷史現實使華 社和華校董事會循規蹈矩,觀念趨 于保守。 會進一步激發“華文教 育的封閉性”和“族群 融合的開放性”之間的 矛盾;不利于華文教育 健康、長足地發展,甚 至會使華文教育走入自 斃的死胡同。
    '重視華文考試成 績、名次排列 部分社團僅憑學生考試名次進行嘉 獎,使不少家長只重視孩子學習的 分數和排名。
    漠視華文教育的現 有問題 受固有觀念影響或對改變現狀的無 奈。
    管 理 問 題 華校缺乏管理人才 華文校長、中文主任數量不足,合 格人選匱乏。 華文教育還將面對艱難 的前進障礙,影響華文 教育自身的發展張力施 展,限制了華文教育的 良性發展。
    管理工作難以規范 缺少管理規章或有一定規章卻難以 執行。
    教 學 問 題 規范教學效果難彰 教學要求不統一,華語教學模式尚 未達成共識。
    教材不統一、考試 不統一;教材與學 生實際水平、與社 會現實生活脫節 缺少統一的華文教育領導機構,無 法對華語教學進行統一的領導。
    教師非專業化和師 資匱乏現象嚴重 教師工資待遇低下,本土中青年教 師出現斷層。
    學生學習被動,課 堂紀律差 華語成績不作為升學的硬性指標, 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整體教學效果不盡 人意 教學內容、手段、方法依然存在諸 多不足;漢語言運用環境不理想;
    教學改革取得成效尚需時日。
    教學改革舉步維艱 改革涉及面廣,必然觸及各方利益; 改革需要董事會、學校、教師的協 調配合,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骨 干隊伍。
    可見,即便是菲化后了二、三十年,華文教育工作者在華文教育適應社會變革的進 程中,其步伐依然是緩慢和被動的,這種觀念的落后和缺乏對華文教育革新的氣魄,又 成為新時期華文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障礙。
    第二節 展望未來:重視華文的經濟價值,以促進菲華融合為前提、致力于培養現 代華族文化特征
    對于華文教育的式微,菲華著名學者施振民教授生前曾經指出:“這是民族同化的 必然規律”閃。如前文所述,菲律賓獨立之后,菲政府進行反華宣傳、禁止中國移民入 境、實施種族主義政策,都使華人產生了歸化菲律賓主觀要求,這正是雖恪于歸化無門 而融合卻暗潮涌動最重要原因。華人集體歸化之后,國籍獲得伴隨著政治身份的確立, 菲華融合、忠于地主國不僅必要也是必然。菲律賓著名學者陳守國博士把菲律賓華人大 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傾向于中國的第一代華人,是指1900年前后移居菲律賓的華人。 他們保持中國文化傳統,打算落葉歸根,這類華人已是少數,但資產雄厚;第二代華人 是指20世紀20至30年代在菲出生的華人,他們在華文學校受過教育,保持中華文化 傳統,但他們自幼生在在菲國,也受到菲律賓的生活方式、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屬于 過渡時期的第二代華人;至于第三代華人,是指50年代以后在菲律賓出生的華人,他 們傾向于菲律賓,他們的特點是外表、態度和價值觀比第二代更菲律賓化,他們同中國、 中國文化和第一代華人的關系更加疏遠。如此推算,菲化后所出生的華人應該算是第四 代了,這一代華人占華人人口的大多數,他們與菲律賓社會的融合程度顯然要遠遠高于 他們的父輩他。以下為菲化前后約四十年時間里學者所做的華人華裔文化及語言背景的 相關調査:
    1、根據黃滋生教授《菲律賓華人的同化和融合進程》一文所述:1969年,政治科 學家杰拉爾德•麥克貝思博士對2490位華裔青年學生(97%出生于菲律賓)發岀調査 問卷,就文化適應、價值觀、社會關系等問題對他們設問并對答卷進行統計,從中判斷 這些華人與當地社會的融合程度。調查結果從語言、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社會關系等 幾方面顯示華人同化程度:語言,懂英語者(包括精通和懂一點者)占99.3%,懂菲語 者占98.7%,懂本族母語(國語)者占86.6%,華青在語言方面已基本上適應了菲律 賓的社會壞境;宗教信仰,86%學生稱信仰基督教,麥克貝思認為宗教信仰表明,華人 學生實際上已高度同化,是具有實質意義的同化;價值觀念,華人學生一定程度上還保 持中華價值觀念,但同時也接受了菲律賓的價值觀念,這為他們融入菲律賓社會消除了
    阿王宏忠.在民族同華浪潮中撲斗的菲律賓華文教育.菲律賓:商報,1990年7月25日
    ㈣小禹.華校的改革有待大膽的突破.融合•菲律賓華人,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纂,1990年8月,第181—186頁 觀念方面的障礙;社會關系,指華人與菲律賓人的橫的聯系,這種關系可視為華人融入 菲律賓社會的關鍵性表現。答卷的華青中37.8%的人有菲律賓親戚,38.7%的學生有菲 律賓人教父教母,認為可能締結異族婚姻者占44. 6%,與其父母輩態度已有天壤之別⑶。
    2、 同樣在20世紀70年代,菲華學者陳列甫在其著作《菲律賓的民族文化與華僑 同化問題》一書中,從飲食習慣、服飾習慣、語言應用、教育重點選擇、報刊選擇、電 影喜好、婚偶選擇、跳舞嗜好、生活觀點、對僑社的熱心程度、以及參與菲律賓社會的 情況等十一個方面,對菲律賓社會老中青華人的同化情況進行比較,最后得出結論:“五 六十歲的老華僑,可以說是十足或者近乎十足的華人。三四十歲的華僑,就不能說是十 足的華人了。他們的思想行為,已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菲人氣息。二十歲左右的青年, 菲人氣息的比例,還會比中年人高。” [,1]
    3、 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于1989年三月對菲律賓華生社會文化背景進行調查,結 果顯示當地的華青講華語讀華文的能力都普遍低落。這個針對大岷區華校中學畢業生和 大專院校的華生所進行的調査顯示,能講流利普通話的華生僅占24%,能講流利閩南話 的也只占47%;只看華文報者僅占1.5%,英文報兼讀者亦只占31%;在家中講華語者 只占10%,以華語為主混以菲英語者,亦僅占37%。調查指出,被調査的華青中還包 括了一部分來自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新移民,實際土生土長之華裔的真實華語水平,一 定比調查結果顯示的更讓人失望。腸
    4、1991年底,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與日本東京大學東洋史大學院合作,在大 岷區華校中進行“菲律賓華文學校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認同意識的調查”,調查包括學生 背景資料、入學動機、升學地域、職業取向、語言能力和語言壞境、交友圈與閑暇生活、 國家民族意識與地緣觀念、華人學生與菲華社會等方面內容,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分 析,該中心得出結論:菲華年輕一代,不僅在理智上,而且在感情上也明顯地傾向于自 己的國家菲律賓。而菲華新一代像傳統的華人一樣,保持著強烈的社會上升移動意識, 他們將定位于菲律賓。與此同時,將活動范圍擴展到亞洲的華人居住地區和美國等環太 平洋地區。同時,他們在語言習慣上已認同于當地。大家樂語(菲律賓語)已經成為他 們的第一語言。另一方面,他們大都希望接受華文教育,保留中華文化的素質。對于祖 籍國的中國,仍抱有傳統的好感。他們對于祖籍地的福建懷有更為直接的感情。網
    5、 1993-1994年,盧偉對來華參加漢語言文化進修班的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做了華 語教育個案調査,包括菲律賓的語言環境、學員的語言使用情況和華語水平、對華語及 中華文化和課外活動的興趣點等內容。反饋結果表明,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口頭交際能 力亟待提高,華語教學缺乏社會與家庭環境。冋
    6、 2005年4月,陳君楣完成其碩士學位論文《菲律賓華校學生中、英、菲語言態 度、語言學習動機的比較研究》,研究得出系列結論,包括:菲華學生對菲語的語言態 度最好,在感情上菲華學生已明顯傾向于本國的語言;菲律賓華校學生的年級對他們的
    1,11陳列甫著.臺灣:菲律賓的民族文化與華僑同化問題.第二版,1970年,第135 —139頁
    1,21萬古流•是向前看還是向后看.融合•菲律賓華人,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纂,1990年8月,第60—63頁
    ,,3'廖赤陽等.菲律賓華人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認同意識的調査.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37-43頁
    "I盧偉.菲律賓華裔青少年華語教育個案調査與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5年第2期,第72-76頁
    語言態度存在著顯著影響;菲華學生學習英語更多是因為其實用價值,而學習華語則包 含較多的文化認同成分。冋
    從上述調査中,我們不難得到這樣的啟示:菲華融合勢不可擋,華文教育的社會功 能即推動和促進族群融合;融合與中華文化認同并無矛盾,華文教育應致力于培養菲律 賓華族的中華文化特征,這種文化特征正是華菲融合——中華文化與菲律賓本土文化相 融合的產物。“中華文化要在菲律賓生根發展,使我們的第二代樂于接受及易于接受, 就必須能切合本地華人的實際需要,并能充分地顯示出其令人信服的優秀之處及其有利 于華人的生存和發展之處。空洞的說教,僅是或老是以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來顯赫自己, 畢竟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華文還有中華文化,必須明確地作為我們華族的少數民族語 文和文化在菲律賓存在和發展,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能切合菲律賓的實際,作為菲律賓 民族語言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在菲律賓存在和發展。因此,華文教育不應該作為防止 我們的第二代變成菲人的消極因素,而且應該作為促進我們華人的第二代成為華裔菲人 的積極因素。我們認為,這個屬于方向性的根本問題如不能解決,本地的華文教育就很 難有什么實質性的突破和發展。在現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再也不應怕做菲律賓人了。”t,B1
    進入新世紀以來,華文教育的功能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1、 隨著華裔新生代人口的增多,華文教育肩負的傳承優秀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責 任與任務加重;
    2、 隨著華校面向全社會大眾的開放辦學,華校已成為促進菲華族群融合最重要、 最有效的載體之一,華文教育促進菲華族群融合的功能將進一步加強;
    3、 在全球范圍內已經興起的“漢語熱”的潮流持續發展的新時期,隨著中國——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全面啟動,漢語的經濟價值和經濟功能將進一步提升,必然促進華文 教育經濟功能的發展。
    新時期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中華文化全球化和族群融合全球化的目標已經賦予菲 律賓華文教育以新的歷史使命,華文教育必須突破長期形成的“華社一華教”的思維定 勢,以“傳承中華優秀語言文化,促進多元文化發展”、“共享中華優秀語言文化,促進 族群融合”為指導,力爭真正納入菲律賓的國民教育體系。在堅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 文化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華語文的文化功能和經濟實用功能,把教育重點逐步轉移到為 菲律賓開發人力資源、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技術人才上。華文教育將不再局限于 菲華社會,而應堅決地走“國際化”的道路,努力與世界主流語言教育接軌,成為世界 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展望,菲律賓華文教育以促進菲華融合為前提,致 力于培養現代華族的文化特征,同時兼顧華文的經濟價值,其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與美好未來。
    問陳君楣.菲律賓華校學生中、英、菲語言態度、語言學習動機的比較研究.碩上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年
    1151投石•中華文化與菲律賓人 融合•菲律賓華入,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纂,1990年8月,第176-177貢
    結論
    綜合本文前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 教育菲化案雖萌芽于50年代提出的關閉僑校的主張,但卻是在菲律賓政府開始 實行民族同化政策后才得以順利實施的;教育菲化案作為文化層面的菲化案,是菲律賓 政府獨立后立法通過的系列菲化案中實施最遲,但卻是實施得最為徹底的菲化案。
    二、 從政策層面看,教育菲化案是菲律賓政府實行民族同化政策的產物,但從菲律 賓華人的同化和融合進程看,教育菲化案也是菲律賓華人在自然選擇中不斷融入菲律賓 主流社會的必然產物。
    三、 進入新世紀以來,華文教育的功能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新時期菲律賓華文 教育的新生,也必將建立在以促進菲華融合為前提、致力于培養現代華族文化特征的基 礎上,華文教育必須兼顧華文的經濟價值,才能面對全新的機遇與挑戰。
    參考文獻
    1、 黃其華•菲律賓華僑教育改進問題•小呂宋華僑中西學校五十周年紀念特刊•華僑中西學校,1949 年
    2、 陳烈甫•華僑的地位任務及其應有的努力•原載于菲華商聯總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特刊.轉載于 菲華商聯總會成立五十周年金禧紀念特刊(下冊)•菲華商聯總會,2004年,
    3、 王瑞芳•七十年來菲律賓華僑學校之發展•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
    4、 潘簽英•菲律賓華僑學校簡介.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
    5、 鄭鴻善.七十年來菲律賓華僑社會演進的感想.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 1973年
    6、 高祖儒.七十年來菲律賓華僑商業•中西學校七十周年紀念特刊,1973年
    7、 夏誠華.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形成之研究.香港:亞洲研究,第八期,1994年5月,香港珠海書院
    亞洲研究中心出版http: //202. 76. 36. 61/vol%208/VOL8index, htm
    8、 邵建寅•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臺灣:華文世界,72期, 1994年6月
    9、 盧偉.菲律賓華裔青少年華語教育個案調查與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5年第2期
    10、 吳端陽•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演變及其振興對策初探•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
    11、 廖赤陽等•菲律賓華人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認同意識的調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2、 羅慶銘•菲律賓華校華語教育改革述評•八桂僑刊,1997年第2期
    13、 施約安娜•菲律賓華文教育現狀.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華文學校教學組)• 臺灣: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1997年
    14、 黃滋生.菲律賓華人的同化和融合過程•東南亞研究,1998年第6期
    15、 李奇瑞.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前景•九江師專學報,2003年第3期
    16、 沈紅芳•菲律賓華校的嬤變及其誘因探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7、 郭熙.海外華人社會中漢語(華語)教學的若干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
    18、 章石芳•論轉型時期的菲律賓華文教育.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19、 范啟華•漢語教學志愿者“菲律賓模式”探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 版),2005年第6期
    20、 范啟華.談漢語教學志愿者“菲律賓模式”的作用及經驗.海外華文教育,2005年第4期
    21、 顏文初.本校三十年來之回顧.菲律賓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中西百齡,
    2001年
    22、 顏文初•三十年來菲律賓華僑教育.菲律賓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中西百 齡,2001年
    23、 曾少聰.菲律賓華人認同的變遷.菲律賓:商報創辦八十二周年暨復刊十五周年紀念特刊,
    2002年
    24、 王宏忠.在民族同華浪潮中撲斗的菲律賓華文教育•菲律賓:商a, 1990年7月25日
    25、 邵建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菲律賓:商報,2005年3月22日
    26、 江樺•華教領域的白求恩•菲律賓:商報,2005年3月22.
    27、 鐘藝•薪傳千島,功在千秋•菲律賓:世界日報, 2005年4月26日
    28、 于長庚•漢語教學終與時代接軌.菲律賓:商報,2005年3月20日.
    29、 陳烈甫著.菲律濱華僑教育.臺灣:海外出版社,1958年
    30、 華僑社會的路向.菲律賓:以同出版社印,1961年1月
    31、 劉芝田著.中菲關系史,臺灣:中正書局印刷發行,1964年5月
    32、 陳列甫著•菲律賓的民族文化與華僑同化問題.臺灣中正書局•第二版,1970年
    33、 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憲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9年
    34、 黃滋生主編.菲律賓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
    35、 朱法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臺灣:國立屏東師院,1995年
    36、 周聿娥主編.東南亞華文教育•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37、 林蒲田主編.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
    38、 郭金鼓著.華語教學門外集•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年
    39、 新世紀華語教學序言.菲律賓:菲華商聯總會等出版, 2000年7月
    40、 李榮美著.融入主流社會.菲律賓:于以同基金會出版,2001年10月
    41、 陳光著•菲華教學談•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等出版,2002年6月
    42、 蔣守謙等著•千島心跡•菲律賓華教中心,2003年6月、
    43、 陳宣權著.耕耘錄.菲律賓: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2004年3月
    44、 夏明菊主編•菲島華教滴瀝•菲律賓: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 2005年2月
    45、 范啟華、章石芳著•華教紀實與思考.菲律賓:于以同基金會出版,2005年3月
    46、 章石芳主編•華教耕耘錄.菲律賓:于以同基金會出版,2005年3月
    47、 何懿著.菲律賓華教透視和思考.菲律賓華教中心出版部,2006年6月
    48、 鮑事天著•詩田盲論選集.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出版,1991年
    49、 邵建寅著.中正五年.菲律賓中正學院校友總會出版, 1994年
    50、 匏事天著•養浩集.菲律賓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出版,1996年
    51、 盧增緒著.菲華教育論叢.菲律賓中正學院校友總會等印行,2003年12月
    52、 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刊, 2003年
    53、 華文教育.2001年特刊.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2001年
    54、 春風化雨七十年•密三密斯光華中學七十周年校慶紀念刊.菲律賓密三密斯光華中學校友會 編印,2008年4月
    55、 華文教育言論.菲律賓各宗親會聯合會編印, 1993年
    56、 融合•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纂,1989年5月21日
    57、 融合•菲律賓華人.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1990年8月
    58、 融合•菲律賓華人.第二集•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編,1997年8月
    59、 華文教育文集1:繪制華語教學新藍圖.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12月
    60、 華文教育文集2:語言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年1月
    61、 華文教育文集3:幼教三巨人及其他.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年4月
    62、 華文教育文集4:探索華語教學改革新路向.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5月
    63、 華文教育文集5:開拓華語教學新領域.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年9月
    64、 華文教育文集6:邁向新世紀華語教學改革.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1999年7月
    65、 華文教育文集7:為孩子撐起保護傘.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2001年6月
    66、 華文教育文集8:探索第二語言教學的可喜成果.菲律箕華教中心,2003年
    67、 2002-2003年度華語督導看華校華語教學.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5月
    68、 第三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7月
    69、 菲律賓中小學(十年制)華語教學大綱.菲律賓僑中學院等制訂,1998年5月
    70、 陸建勝•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0年,臺灣:國家圖書館一一全國 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 //etds. ncl. edu. tw/theabs/index, jsp
    71、 陳滿琪.菲律賓華文教師教學策略與工作滿意度、自尊的狀況及其關系研究.碩士研究生學 位論文,2005年
    72、 陳君楣.菲律賓華校學生中、英、菲語言態度、語言學習動機的比較研究.碩士研究生學位 論文,2005年
    73、 韓瑞鳳.冷戰后菲律賓與泰國華文教育比較.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6年
    74、 大時代的小人物.http: //www. siongpo. com/book/chapl. htm
    75、 華教中心.http: //www. pcerc. org/
    76、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 ECONOMY 1898 - 1941, WONG KWOK - CHU,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 1999.
    77、 CHINESE TRADERS in a PHILIPPINE TOWN, NORBERT DANNHAEUSER,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6593.html

    上一篇:沈慕羽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及文化

    下一篇:泗水華文教育的現狀和前景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