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5 11:25
    (一)選題緣起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未來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和外交形勢的日益復雜,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貫徹落實文化走出去戰略,近年來,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文化教學的比重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獨特性與重要性。2021年 11月 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明確強調要大力提升中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推動中華經典誦讀海外傳播。①中國古典詩歌作為中華文化之瑰寶,古樸蘊藉的文字背后蘊含著支撐華夏民族發展至今、從未斷流的核心價值觀,無論是“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愛國赤誠,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敬業精神,亦或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團結大愛。中國古詩總能用最精粹的語言承載最深厚的意蘊,是不可被其他任何文學形式所替代的,具有極高的學習價值。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給世界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幸運的是,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并沒有因為這場風暴而停滯。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在線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在全球各個角落,相關線上教學軟件和在線教育平臺也如雨后春筍般萌芽,越來越多的學生、教師意識到了在線教學的獨特優勢。2021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機制的建立健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走勢已然平穩,率先進入了“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全面復蘇,學校重現歡聲笑語。然而陰霾尚未散盡,受新冠毒株變異的影響,境外病例數量不斷波動,中文志愿者很難出國任,國際留學生不便入境學習,海外中文教師師資缺口短時間內難以填補。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號召,保證國際中文教育的有序開展,部分國內高校因勢利導,在信息化設備的支持下,在傳統教室中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實時線上交互教學,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獲得了海內外相關人士的廣泛認可。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將傳統課堂教學特點與實時在線教學及相關線上學習資源有機融合的混合式教①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
     
    1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學模式,有望被更多高校及國際中文教師所采納。如何更好地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教授中國古典詩歌,傳播中國文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與思索。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悠遠、內涵深邃,具有很高的學習價值,是國際中文教育文化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將以《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①為基礎,結合眾多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綜合探究國際中文教育中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現狀和存在的普遍問題。同時立足當下,通過對線上國際中文教育理論的宏觀分析,結合傳統線下授課模式的特點,把握國際中文教育新趨勢,融合個人思路,針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混合式教學提出可行性教學策略,以期對日后以混合式教學為出發點的國際中文古詩教學研究及相關教材編撰給出理論參考。
    2.實踐意義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學術平臺,本人對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與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相關的碩博論文、期刊文章進行研讀分析,發現 2020 年之前的相關文章,重點多在教材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選用、某教學法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線下古詩課堂教學設計等方面,少有學者著重對線上國際中文古詩教學,尤其是混合式古詩教學進行專項研究。本次疫情是歷史上罕有的重大衛生事件,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空前。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線教學模式在疫情浪潮的沖擊下得到飛速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李泉教授將 2020年視作國際中文教育轉型之元年,其基本標志是,歷經一個學期的線上教學,業界教師普遍熟悉了線上教學模式并充分認識到其作用和潛力,認識到傳統的課堂教學必須加以改革和創新,必須走線下線上教學相結合的路子。②于是,從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關于國際中文線上教學研究的論文有所增加,但側重點多是對線上教學的宏觀概說,少有學者對混合式古詩教學進行專題研究。因此,本人將就混合式教學與國際中文古詩教學的適切性進行分析,并針對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師范大學孔子學院的三年級學生,以友情類詩歌為例,做出詳細的“線上+線下”①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② 李泉.2020:國際中文教育轉型之元年[J].海外華文教育.2020,(3):3-10.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混合式教學設計,希望能為日后相關院校開設混合式國際中文古詩教學系列課程提供實踐思路。
    (三)研究現狀
    1.研究成果
    (1)關于國際中文古詩教學研究
    截至 2021年 12月,在中國知網中文期刊論文庫中,以“對外漢語”、“古詩詞”為關鍵詞,可檢索出學術期刊文章 50篇、碩士學位論文 183篇、博士學位論文 3篇、國際國內會議文章各 4篇。通過對以上 244篇文章的匯總分析,筆者發現,國際中文教育視域下的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研究起步于本世紀初,但最初并未得到充分關注。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漸強盛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為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2010 年起,越來越多的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者將目光著眼于中國古典詩歌教學,古詩教學論文研究數量直線上升。擇優研讀后發現,相關文章主題無外乎五大類:教學意義研究、教學現狀研究、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及教材本體研究。
    ①教學意義研究
    探究教學意義是研究一項教學內容的前提和基礎。國際中文教師高惠敏較早地闡釋了中國古典詩歌教學對留學生的重要意義,她認為古詩兼有語言教學和文學欣賞兩種作用,既可以輔助學習者進行發音練習,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日常交際用語,拓展中華文化知識,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性,不應被忽略。
    趙郁飛在《論中國古典詩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價值》一文中,從文化與文化教學談起,強調了古詩在國際中文教育中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和教學意義。②孫婷則以意象理解、文化典故、詞匯語法等不同角度為出發點,探究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的實踐意義,認為當今學界對古詩的國際中文教學研究仍不夠深入,古詩教學的優勢尚未發揮透徹。
     
    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陰祖坤表示,漢語全球推廣戰略已不再局限于語言教學,而是正逐步向漢語文教學的方向轉變,中國古典詩歌作為集語言與文化于一體的① 高惠敏.試談對留學生的古代詩詞教學[J].華僑大學學報.2002,(4):87-90.② 趙郁飛.論中國古典詩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價值[D].長春:吉林大學,2012.③ 孫婷.論古詩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吉林大學,2013.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文學形式,在學界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文章中,他結合古典詩歌語法和文化兩方面的特點,闡釋了古詩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并針對實際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了解決建議。
     
    ②教學現狀研究
    孫荔在文章《基于對外漢語視角的古詩研究》中,認為當時的國際中文教育一味偏重語言的實用性,忽略了詩歌在中文教學中的作用,這一問題現今依然存在。②浙江大學錢汝琦在其學位論文中,從學生、教師、教材三個維度介紹了國際中文古典詩歌教學情況。③學生方面,大部分留學生都對中國古詩抱有興趣,但由于字詞的古奧不免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習;教師方面,很多高校的國際中文教師并非中文系出身,古詩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教材方面,2010 年左右出版的一些國際中文教材開始逐漸在課文中融入少量古詩名句,試圖將古詩教學和語言教學相結合,但這一構想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并未得到有效落實。周茜通過個案調研,從七名漢語教師的實際教學經歷出發,探究當時國際中文教育古詩教學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為有意開設古詩課程的國際中文教師提供了寶貴經驗。
     
    ③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研究
    教學內容方面,張丫率先站在跨文化的視角下,將中國古典詩歌國際中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分為五部分,分別是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和情感,并提出在語言教學中要兼顧中國古典詩歌的固有特質,將古詩內涵原汁原味地傳遞給留學生。⑤管旻雯針對國際中文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強調要以詩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核為依托,以國內詩學研究成果、中國古詩的海外譯介情況、國內中小學教材詩詞選錄為參考,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設計方面,楊亞霞運用問卷調查法,較為全面地分析了天津師范大學國際中文古典詩歌教學概況,指出了相應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并分別為該校初、中、高級不同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設置了具體詩歌教學設計。⑦哈爾濱師范大學趙嘉雯基于實① 陰祖坤.試論古代詩詞在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地區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研究生院,2013:330-340.② 孫荔.基于對外漢語視角的古詩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9,(5):530-532.③ 錢汝琦.對外漢語中高級階段古詩詞教學初探[D].杭州:浙江大學,2010.④ 周茜.透過個案探究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古詩教學現狀[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⑤ 張丫.古典詩詞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3.⑥ 管旻雯.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的古詩教學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⑦ 楊亞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典詩詞教學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8.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用性、趣味性、跨文化性三大基本原則對該校國際中文教育唐代詩歌選修課進行了教學設計。①武夢宇在論文中,針對高級階段留學生的古詩教學做出了詳細設計,強調要將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融入詩詞教學,這也為后期十分火熱的線上教學提供了理論參考。
     
    ④教學方法研究
    蘭州大學祝東教授在總結國際中文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音韻美,提出了讀、誦、吟、唱循序漸進的四步教學法,以期通過詩歌教學,糾正學生漢語發音、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推揚中國傳統文化。
     
    吉林大學宋曉航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認為詩人一定是受某種情境觸動而興發作詩沖動,從而創作出絕妙的抒懷佳作。因此,后人完全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來還原當時情境,在情境想象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悟詩人所悟,更好理解詩歌內涵。④雷蕾通過實際教學個案,對圖畫法、延伸法、場景描述法等共計十一種國際中文詩歌教學法進行了闡釋。⑤祝曉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典詩詞教學芻議》一文中強調了國際中文教師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定位,并對教師在實際詩歌課堂中可能用到的六種教學方法,如直接闡釋法、配樂朗誦法、對話互動法等進行了細致分析和教學設計,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⑤教材研究
    較早提倡將中國古典詩歌納入國際中文教材的是蔡志忠老師,2003 年,他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強調國際中文教材應當像國內中小學語文課本一樣,選錄一些優秀古代詩歌作品,讓外國學生體味漢語內涵,開拓文化視野。⑦此后,該文章也于 2006年被收錄在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王園園對七種國際中文中國古典詩歌教材進行介紹并提出編寫建議,認為該類教材應在充實內容的同時,突出國別化差異。⑧中央民族大學孫婧以《博雅漢語》《誦古詩,學漢語》和《唐詩經典名句》三本教材為依托,對其中的古詩詞內容進行篩選統① 趙嘉雯.對外漢語唐代詩歌選修課教學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② 武夢宇.高級階段留學生詩詞教學設計與實踐[D].合肥:安徽大學,2019.③ 祝東.論詩詞讀誦吟唱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3,(4):149-152.④ 宋曉航.基于情境教學法的對外漢語“唐詩教學”課程設計[D].長春:吉林大學,2013.⑤ 雷蕾.對外漢語教學中古典詩歌教學的教法探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⑥ 祝曉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古典詩詞教學芻議[D].鄭州:鄭州大學,2016.⑦ 蔡志忠.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談對外漢語教材建設的構想[A].福建省語言學會.福建省“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福建省語言學會,2003:35-42.⑧ 王園園.對外漢語詩詞教材分析及編寫建議[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計、對比分析,整理出對古典詩歌教材編寫的若干建議。①西南大學陳希通過對《詩經》的深入研究,結合國際中文教學要求,嘗試進行針對外籍留學生的中國古代經典選本《詩經》部分的樣章編寫,樣章涵蓋題解、選文、注釋、文本意義、思考延伸、文化關聯、文化對比等部分,兼具實用性與新性,為日后相關教材的編撰提供了寶貴參考。
     
    據筆者統計分析,截至 2022年 3月,主流綜合類教材如《發展漢語》《快樂漢語》《HSK標準教程》等,均未設置單獨的古詩詞文化拓展單元,課文中引用的詩詞名句也很少。除綜合類教材之外,市面上相對權威的國際中文古詩讀本約 15種③,其中教學內容充實、編排體例完備、出版年份相對較新,適合作為國際中文古詩系列課程的教材有四本,分別是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誦古詩·學漢語》④《中國古詩詞多媒體趣賞》⑤,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雙雙中文教材(16)-中國詩歌欣賞》⑥和《讀古詩·學漢語》。⑦這四本教材既包含生詞注釋及詩文賞析,也有對詩歌文化背景的簡述,同時配有相應譯文,能更好地輔助外籍學習者理解詩歌大意,適合作為混合式古詩課程教材。

    (2)關于國際中文線上教學研究
    我國學者緊跟時代潮流,在上世紀末就提出了國際中文教育線上教學設想。1999年,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現北京語言大學)徐娟、孫德金在期刊《開放教育研究》中發表題為《基于 WWW 的遠程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的文章,從網絡技術層面出發,做出在線漢語教學構思。⑧在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大會上,劉珣先生指出,隨著網上遠程中文教育的開展,語言教學將沖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面向全球的開放式、交互式新型教學體系。2001年,經教育部授權,漢語學習網站“網上北語”正式開通運行,這意味著國際中文教育真正進入互聯網時代。同年,鄭艷群教授在《世界漢語教學》學術期刊中發表文章,就網絡時代下的國際中文教育改革方向進行探討,并提出教師要平衡好① 孫婧.對外漢語教材中的古詩詞調查及教學設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0.② 陳希.針對漢碩留學生的中國古代經典選本《詩經》部分的研究與編寫[D].重慶:西南大學,2020.③ 國際中文古典詩歌相關書籍整理詳見附錄一。④ 王作良.誦古詩·學漢語[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⑤ 杜秦還,周健.中國古詩詞多媒體趣賞[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⑥ 王雙雙.雙雙中文教材(16)-中國詩歌欣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⑦ 錢華,劉德聯.讀古詩·學漢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⑧ 徐娟,孫德金.基于 WWW的遠程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1999,(6):12-15.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之間的關系,打造新世紀中文課堂。
     
    2006年 7月 4日,在全國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會議上,國務委員陳至立強調,要樹立新的漢語國際推廣觀,創新體制機制,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適應教學手段信息化的要求,完成從以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多樣化教學為主的轉變。王祖嫘在《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與發展趨勢》一文中,梳理了線上國際中文教育研究的發展過程,探討了線上漢語教學的發展趨勢。②李丹萌對常見的線上漢教學模式進行了整理,簡要分析了線上線下漢語教學的差異,并針對線上漢語教學新模式提出了個人構想。
    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2020年伊始,線上教學“一夜之間”被應用在全國各個角落。王瑞烽對國際中文教師、外籍中文學習者及相關人士開展問卷調查與訪談,綜合探究了疫情以來國際中文技能課的多種線上教學模式,指出錄、直播融合模式可能是最適合漢語技能課的線上教學模式。④2020年 4月,《語言教學與研究》及時策劃組織了“新冠疫情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大家談”欄目征稿,邀請學界同仁積極投稿、共獻良策,并組成專欄刊發。其中,陸儉明先生就疫情下的國際中文教育提出了兩大發展對策,一是向國際中文學習者展現平和客觀的新時代中國形象,提升我國文化吸引力;二是加速開發研制多元有效的線上國際中文教育資源。⑤吳勇毅教授指出,語言學習的關鍵在于互動,如何在線上教學的新環境中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模式,需要深入實踐和探索。⑥李泉教授在專欄文章中強調,未來應踐行線下線上教學相結合的國際漢語教學原則,混合式教學應成為常態化的教學模式。
     
    國際上對混合式教學的共識是只有將傳統課堂學習與新興網絡化學習相結合,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當前國際中文混合式教學通常包含兩種形式,一是在強調線下課堂教學的同時,輔之以獨立的線上直播教學、錄播教學或微課程單元。(微課程是指教師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錄制好的教學片段,也包括相關習題、游戲等,可通過電腦、手機等設備靈活播放使用,每節課十分鐘左右,是對線下課堂的補充,學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二是教師和一部分學生在線下課堂進行① 鄭艷群.課堂上的網絡和網絡上的課堂——從現代教育技術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J].世界漢語教學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學習,另一部分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遠程連線,在同一時刻的不同空間下完成交互教學。目前國內實現混合式教學,對課堂教學進行智能化管理的軟件工具主要有騰訊會議、釘釘、Classin、Skype、微信微師小程序、希沃白板 5、班級優化大師、雨課堂等。
    2.研究不足
    二十一世紀以來,經過廣大教育人士的不懈努力,國際中文古詩教學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不過,隨著國際中文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和互聯網科技的進步,現有研究內容仍存留一些空白,亟待后人深入探究。首先,不同于詞匯、語法教學,由于文化教學的復雜性,學界尚未對國際中文教
    育中的文化教學部分設定統一標準,甚至在最新出版的《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2021)》①中,也沒有對文化教學做出標準化、精細化說明,這導致研究者在進行課堂教學研究及論文寫作時沒有抓手,研究進程難以推進,論文質量良莠不齊。其次,關于國際中文線上教學問題的分析仍不全面。例如,有哪些具體措施能切實引導學生跟緊課堂,積極思考?如何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模式?市面上的教學 app功能是否齊全,能否切實滿足國際中文課堂上教師授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需要?很多問題都亟需我們深入分析。另外,雖已有學者對國際中文線上教學和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闡述,但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關于中國古典詩歌的國際中文混合式教學研究仍屬空缺,相關教學設計也很少。因此,本人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與實踐,做出具體教學設計,為日后的混合式國際中文古詩教學給出可行性參考。

    (四)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指調查者利用精心設計的標準化問卷向被調查者了解相關情況的調查方法。本研究意在運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國際中文教師、國際中文志愿者、外籍漢語學習者等相關人士對混合式教學的看法及對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的態度,得出數據結論,進行深入探究。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S].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21.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2.訪談法
    即研究性交談。是指詢問者通過口頭提問形式,向被詢問者搜集客觀事實材料的調查研究方式。本研究有意向不同國籍、不同教齡的國際中文教師、學者進行請教,了解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在國際中文教育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建議及相關看法。
    3.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過整理研讀相關文獻資料,從而形成對某方面內容的客觀認識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搜集整理權威專家學者們對線上國際中文教育、國際中文古詩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等方面的相關文獻,進行整合剖析,為論文撰寫提供較為充足的理論依據。
    (五)相關概念與理論
    1.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以“線上+線下”教學為外在表現形式,將在線教學資源與傳統課堂教學相融合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模式,其最終目的在于將線上教學優勢與傳統課堂優勢相結合,提升學習者的課堂參與度及學習深度。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何克抗先生早在 2004年就對混合式學習展開了論述,他認為,所謂 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 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①21世紀初,由于國內高速網絡尚未普及,該理論并未在基層教育中得到廣泛落實。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近年來,混合式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了混合式教學實踐。以黑龍江大學為例,2015年,文學院教研團隊就嘗試設置了一門以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基礎的選修課——《論語》人生課堂。該課程共 36學時,其中約有 30學時是線上教學,學習者可以登錄中國慕課 app進行自主學習,此外 6課時為線下教學。成績檢測也分兩部分進行,學生們可以在線上提交課堂作業、完成課后小測,期末測驗則為線下統一組織。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既有利于打破學習者的時空局限,又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深入學習,且保證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的引導者地位,是在線教育與傳統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僅適用于國內高校,也適用于國際中文教育。① 何克抗.從 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2.BOPPPS教學模型
    BOPPPS 教學模型是由加拿大教學技能發展工坊開發的參與式教學模型,它以建構主義為理論依據,是教師創新教學環節、組織教學過程的一種有效模式,旨在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該教學模型自誕生起便在北美及歐洲教育界備受推崇,近年來也逐漸受到國內教育界人士關注。它由六個教學環節構成,分別是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該模型的名稱 BOPPPS 便是取自于這六個教學環節的英文首字母。教學模型與混合式國際中文教學有較強的適切性。原因有三,首先,該模型簡單清晰,各步驟分工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該教學模式注重以問題為導
    向,以學生為中心,有助于發揮漢語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一層層的獨立思考中深度參與課堂。此外,該模型雖然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但也并未忽視教師課堂引導者的地位,每一個環節都由教師主導,能最大程度地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又稱結構主義,它主張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來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該理論強調授人以漁,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善于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他們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合理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學習習慣。立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國際中文教師應首先認識到,學習者的經驗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要把握因材施教原則,引導學生從各自原有經驗中領會、感悟、建構出新的知識經驗。其次,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知識的動態性與發展性,做到與時俱進。再次,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社會的動物”,學生并非孤立的個體,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打造漢語學習共同體,促進學生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中建構知識體系。最后,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化學習,教師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推理、分析、鑒賞等高級思維活動,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景中領會新知。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一種尊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理論。它強調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關注,要在保證知識教學的同時促進學習者個性品行的良性發展。代表人物有亞伯拉罕·馬斯洛和卡爾·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師生間要以誠相待、相互尊重。教應給予學生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關心學習者的方方面面,接納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表現,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種人本主義思想在國際中文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國際漢語課堂就像一個地球村,教師遇到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迥然相異的文化背景。開展國際中文教育,必須時刻將尊重二字銘記于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平等、平和地與外民族漢語學習者進行知識交流、思維碰撞。在中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相結合,既要利用合理的教學步驟幫助學習者建構新知,又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度,用溫柔敦厚的中華文化對學習者進行情感陶冶,做到知情統一。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88.html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下一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