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5 10:27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關于高中課程方案中提到“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使學生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給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以一步明確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1][2]。從新課標的要求中可以看到,我國當下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無育之間的協調發展、共同發展。五育之間互為支撐,相互促進,其中,德育是促進“五育”全面發展的基礎,同時居于“五育”全面發展的首位,在整個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論文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高中語文教材中滲透德育教學的研究上,希望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和途徑,能夠給高中德育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借鑒意義。

    一、選題緣由
    在當下的教育中,五育融合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是教育發展的必要趨勢。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遵循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教育的發展方向,牢記教育的初心與使命,以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引導,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協調發展、全面發展,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五育融合的發展趨勢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目標在于落實五育教育的具體實施方式,是新時代下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新時代下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3][4]。五育融合在推動提高教育質量的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5]。在我國,學校教育秉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著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6]。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性,促進教育的發展與課程的改革,在注重德育教學的同時,還要注意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以促進當代教育模式的發展和德育教學的進步,為社會主義培養完美的建設者和繼承者。因此,為了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將學生培養成真正的新時代好少年以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要將五育教育貫穿于學校的課程體系以及學科教學的實現過程中。[1] 孫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研究述評[J].課外語文,2020(4):2.[2] 胡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解讀[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8(6):1.[3] 唐冉.構建中小學“五育融合”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J].內蒙古教育,2020(16):1.[4] 張學秀.實施五大德育策略,促進師生幸福成長[J].新教育(海南), 2021(10):2.[5] 劉吉忠.“五育互育”,高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讀與寫:中旬,2022(5):3.[6] 張峰.大學生自評:公共必修課程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素質發展的影響[D].西南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以政治發展的方向作為教書育人的導向,謹記教育的初衷和教學任務,通過五育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2]。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加強青少年學子對我國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師和學生都必須緊密的團結起來,實現管理集中化、精細化,深
    入開展研究和教學,追求內涵式發展,創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智育水平,夯實學生德育基礎[3]。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準確實施政策,關注教育的重點,整合教育體系,改善教育模式,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必須要堅持以五育融合為教育教學的基礎,著力培育核心素養理念,傳承和發展五育融合。在教學工作中,我們需要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踐進行系統梳理,看看五育融合教育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有哪些不足,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歸納,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摒棄,哪些方面需要進行總結和傳承。同時,結合當前的教育背景,對學生的教育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調整,確保五育融合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實用性。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注意到教育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并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進行改善。通過在教育改革中繼承,在教育融合中完善,真正落實五育教育的融合,讓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充滿活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二)德育教育可作為突破路徑
    在五育融合的過程中,德育教育是發展的基礎,只有把德育教育鋪墊好了,才能更好的把其他各育融入進來,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非常重視德育教育,把德育教學融入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把德育和其他各育的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時效性,提高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效率,把德育工作落到實處。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的教育發展中,德育是新時代教育下每一位教師的使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德育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與研究,還要將德育教育從書本融入到社會實踐
    中,做到知行統一,真正落實德育教育。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德育為基礎,通過滲透式教育,有效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4]。

    (三)語文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明確規定:“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教書[1] 劉吉忠.“五育互育”,高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讀與寫:中旬,2022(5):3.[2] 王德強.“五育融合”——新時代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路徑[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2020:64-69.[3] 蔡浩賢.堅持學校精細化管理實現教育內涵式發展[J].東方青年·教師,2011,000(003):71-72.[4] 韋蘇華.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36):81-82.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育人,更是肩負著提高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1]。在教學工作中,語文學科既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又是各個學科教學的基礎,它在教導學生的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其德育教育價值,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諸如漢字、句式以及寫作之類的書面知識,還要注重學生的品德情操、政治素養、社會主義理想等道德品質的培養。為了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貫徹和推進《新課標》的要求,更好的完成德育的根本任務,本文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進行了研究和實踐。由于我國教育提倡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總體核心,把德育教育放在教學的主要位置,課堂教學又作為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緊緊把握住課堂教學這一切入點,將德育教育與課堂教學這一普遍的形式相融合,充分利用、發揮課堂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全員教育、全過程教育、全方位教育。因此,本文以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和部分語文教材為基礎,闡述了德育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對當前的教學現象進行了分析,為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找到了一些有效的德育滲透途徑,具有獨特的學科德育價值。

    二、選題的意義
    本選題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如何將德育教育與高中語文教材相結合,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本選題不僅對德育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同時還對促進高中教育階段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開展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第一,德育教育是五育融合發展的核心和基礎。在我國現代教育中,五
    育融合在推動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五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作為一個整體,互相融合,互為支撐,其中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其發展既需要其他幾個方面的支持,同時又對其他幾個方面的發展具有引導作用以及滲透作
    用。因此,要實現五育融合發展,必須要推動德育的發展,發揮德育主陣地的作用。第二,道德是年輕一代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對青少年而言,在其生活的基本需求中,除了智力和審美需求之外,道德需求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要對道德教育進行深入的學習。同時,道德建設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保[1] 楊向東.試談專業教師教書育人[J].美術學報, 2006(02):58-59.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著眼于學生道德、體質等各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只有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1]。第三,與初中、小學等其他學段相比,高中階段德育教育具有區別于其他學段的特殊性。一方面,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老師面臨更多來自學業以及社會的壓力,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更加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在日常學習中,學生不僅僅要掌握課堂上得書本知識,還要將知識從課堂內轉化為課堂外的實踐應用,培養學生的獨立發展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實施的過程中,要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因材施教,這樣可以引起更好的教學效果。本選題的實踐意義如下: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2]。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中涉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一體化模式還沒有真正的建成,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大部分還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在課堂教學中,許多課程設計和部署都是碎片化的、斷斷續續的,德、智、體、美、勞教育難成體系。然而,語文學科作為基礎的學習科目,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所以在進行學生德育教育方面,要將德育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相融合,要重點講解語文課程涉及到的相對獨特的道德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推動德育教育的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不斷發展與進步。《醫與知》有云:“才,德之本也;賢者亦美。”德育是智育的基礎,同時又與智育相輔相成[3],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德育教育的教學比單純的智力教育更加的重要。但是部分教師忽略了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語文想傳達的正面精神,沒有足夠地重視語文學科精神層面的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德育教學與課堂教學相融合,使之相互促進,這樣可以更好的推動新時代下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德育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主題趨勢,國外關于德育的研究起步相對較[1] 劉波.新時期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策略[J].2021(2019-50):31-32.[2] 蒙石榮.“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路徑與方式[J].今日教育,2021(2):14-17.[3] 陳續鋒.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淺談[J].2018.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早,也相對比較成熟。根據以前的趨勢可以看到,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很久以前,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就已經在德育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采取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美國教育家認為,教育的問題在于沒有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德育上;日本教育家認為,德育教育的投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重視對德育教育的投資,日本在經濟上才可以得到快速的發展;英國教育家認為,要在品格教育上進行一定的投資,智力方面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為了推廣德育教育,為社會培養道德成熟的公民,美國制定了針對性的十點方案,該方案的目的是為學校提供可以很好的實施德育教育的社會環境。在英國,政府則通過授權教師對不守規矩的學生采取嚴厲的懲戒措施以保證德育教育的有效實施。在上世紀 80 年代后期,日本將德育作為社會改革的緊迫任務,在全國加強道德教育會議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則和措施,強調倫理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還提出德育不應只在學校進行,而應緊密結合學校、家庭和社會[1][2]。可以說,在激烈、復雜的社會矛盾中,道德的提升與強化是西方先進國家面臨的一種不可避免的抉擇。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主題。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的德育教育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異常活躍,也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其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如研究內容過于理論化、研究方法單一、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性差等,以至于德育教育成了一鍋煮不開的水。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我國一直非常重視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3],并有大量研究學者針對該問題開展了廣泛的研究,他們不僅總結出來了豐富的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日趨完善。早在 1905 年,梁啟超先生所著《德育鑒》以“辯術”、“立志”、“知本”、“存養”“省克”、“應用”為目,以四書、五經、《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歷史古籍為本,從中摘錄了大量歷代大儒關于德育的語錄;同時在所著書籍中對“公德”與“私德”等名詞概念進行了詳盡的闡述[4]。新中國成立后,龔寶善編著了《德育原理》,書中不僅闡述了“德育”的概念和含義,還闡述了德育的哲學基礎,強調了道德的踐履性和德育的杜會培育,展現了作者學生道德的培養的重視[5]。在1985 年,從張藩,余光編寫的《德育原理》可以顯現出現代德育研究的雛形,本書分別從德育的研究對象、德育的地位與作用、德育過程等章節詳細[1] 陳俊珂.國外中小學德育的發展趨勢[J].中小學管理, 2001(7):2.[2] 張志祥.國外德育發展趨勢及我們的立足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5(12):4.[3] 于騏鳴.“立德樹人”在基礎教育教學中的意義探討[J].2020.[4] 李凌雪.梁啟超德育思想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J].山海經:想象作文(下),2016(11):1.[5] 龔寶善.德育原理[M].國立編譯館出版,1976.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闡述了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本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方法論基礎,更加凸顯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1]。從 21 世紀以來,德育教育的內涵和德育教育的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之后,又經過多位學者對德育教育理論的不斷充實和發展,出現了許許多多關于德育的著作,如在張愛梅《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中提到隨著我國教育領域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高中階段的德育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其和德育有著深刻的聯系。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中教授語文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統一化,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2]。在祝高波《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中提到,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育方式開始從傳統的應試教學向素質教學轉變,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已經成為教學的主要任務[3]。在王向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中提到,隨著學校教育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德育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高中生素質教育體現的一個重要環節。高中語文教學的任務不單單是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4]。通過學者對高中德育教育的研究,這 些 著 作都對之后德育教學的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和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意識滲透以及思潮激蕩等發生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然而,在道德教育方面,有些教師重點放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上,而忽視了道德教育,沒有把德育教育真正放在首位,忽視了道德的滲透性,認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是社會的需要,與學習沒有任何關系。甚至有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德育工作是一項軟任務和可有可無的任務,這些錯誤的認識對德育工作的實效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使“五育融合,德育為首”不能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培養中來。

    四、研究對象、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中語文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實施方式為研究對象,根據筆者所調查到的德育教學現象,對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對其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同時,通過和資深教師進行訪談和交流得出訪談結果,根據訪談的結果,吸取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來完成本篇論文。[1] 張藩.德育原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2] 張愛梅.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1(34):18-19.[3] 祝高波.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現代交際,2016(16):170-171.[4] 王向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5(18):31.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二)研究思路
    推動五育融合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主旋律。其中德育作為五育之首,應當將其發展擺在教學工作的首位。本文針對目前高中教育階段存在的德育教育問題,進行了以下的研究與分析:,通過對五育融合教育的概念以及政策進行分析解讀,理清德育教育與五育融合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融合發展是當代我國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學生全面發展、社會現代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德育作為五育的基礎,更應該得到重視。接著,我們對當前高中教育階段中德育教育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高中階段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不僅學生具有較大的壓力,老師同樣也有不小的壓力。同時,社會也沒有在該問題上進行較多的關注,這就導致高中教育階段德育教育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最后,在分析與總結高中教育階段德育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上。我們與課堂實際相結合,通過與資深教師交流,為在高中教育中如何通過語文學科進行德育教育提出了可行的實施方法。
    (三)研究方法
    為了本研究的有效開展,本文擬采取以下幾種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在本次的研究中,通過對五育融合和高中語文教材中德育部分的有關資料進行詳細的分析及整理,對該領域目前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入的挖掘,總結經驗思考如何更進一步的對此類作品進行更有效的教學。
    2.案例分析法
    選取課內和課外的關于德育教育的作品作為研究材料,如《記念劉和珍君》、《沁園春·長沙》、《陳情表》三篇文章,設計出關于這三篇文章的教學案例,以此文章作為經典案例代表進行研究與分析,深入挖掘此類文章在教學實踐中的情況,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依據。
    3.訪談法
    在訪談法中,通過與在該領域具有深入經驗的老師進行訪談交流,了解他們在課堂中如何將關于德育的課文內容與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相聯系,把德育從課堂中融入到生活中,甚至人生發展中。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五育融合與德育教育發展的相關概念
    五育融合是當前教育中的熱門話題,它影響著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和發展。在當下社會的教育中,學生的筆試成績不再是用來評價學生素質的唯一選項,根據社會的發展要求在提高學生應試成績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
    發展的過程中,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不僅是五育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五育教育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沒有了德育教育,五育融合也將無從談起。

    第一節 相關概念界定
    五育融合概念的提出源于五育并舉的重要思想,兩者的目標都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合格好青年,讓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都得到共同的發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者是分離不開的,它們互相獨立又互為基礎,緊密相連。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具有十分關
    鍵的作用,只有把德育的基礎鋪墊好了,其他方面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長,才能做一名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及政策解讀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次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提出了明確的[1]。在 2019 年 7 月 8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也提到:“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此政策對我國教育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2]。“五育融合”思想是近現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面對國家命運和民族危機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3]。與此同時,“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五育并舉”的思想而提出的,但“五育融合”與“五育并舉”卻又存在著一些差異。五育并舉是從教育的完整性和整體性出發,對德智體美勞的教育進行倡導,而德智體美勞要均衡全面的發展,重點在于要改變以“智育”為獨大的思想觀念。而五育融合則重點強調五育之間的融合效應,[1] 劉志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新湘評論, 2021(11):2.

    [2] 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J].云南教育:視界,2019(7):4.[3] 李政濤.“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質量[J].云南教育:視界,2020(2):1.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就是在五育教育并舉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人格發展。同時,“五育融合”中的“融”,主要是動詞,它意味著行動和實踐。所以在進行五育融合教育的過程中要把書本知識與實踐行動相融合,做到知行統一。在當前的教育中,我們應該認識到“五育融合”既是一條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路,又是融合育人的教育實踐之路。通過五育的有機融合,可以從多個方面更好的對學生進行培養,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

    二、五育融合與德育的相互關系
    在當下的教育中,五育融合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融合育人也是新時代教育改革中的熱門話題。五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五個不同的方面。其中,道德教育是五育融合的一個重要內容,與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互相獨立,又互為支撐。同時,德育處于五育之首,它不是作為一門
    獨立學科孤立存在,它滲透在教育教學的每一個領域[1]。德育主要分為廣義的德育和狹義的德育,廣義的德育主要包括社會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多個方面,是指有目的有計劃的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狹義的德育是指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的、系統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教育,使其具備社會所需要的品德[2]。俗話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才者,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德”便與中國人民的生活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在當下,更是將“德”與“法”共同列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工具,德育教育對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培養學生必須做到“育人”與“育才”相結合,育人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則在于立德。因此,在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方針始終堅持以德育為先,德“立”住了,人才能“樹”起來,才能培養出真正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
    第二節 高中階段德育教育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高中階段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與其他學段相比較具有其獨特性。因為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將會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高中生的身心發展,高[1] 王曉菲.提德育實效 促五育融合[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21(6):3.[2] 陳桂生.廣義“德育”與狹義“德育”的由來[J].上海教育科研,2003,000(002):17-20.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整個高中學習階段是發展的非常迅速的。另外,高中階段的壓力是眾所周知的,學生為了自己未來發展的前途,需要考一個好的大學來提升自己,在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壓力。高中畢業之后他們即將跨入另一個人生階段,要從一個處處被老師管著的高中學生,轉換為一個需要自己獨立的大學生,這不僅僅是生理上的轉變,也是心理上轉變的。因此,在高中階段應該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高中階段德育教育的獨特性
    高中階段德育教育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高中生身心狀況發生變化。高中生的形式邏輯思維在這個階段得到了比較全面的發展,在他們的思維活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時,他們的辯證思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他們思維過程中抽象與具體的某種統一,因為經常需要理解事物和科學理論的發展,所以他們的抽象思維和邏輯理論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既涵蓋了歸納過程的一般細節,也包括了推理過程的詳細細節,體現出了從具體到理論的訓練也是要匯集具體的知識,這都是辯證思維發展的重要體現[1][2]。其次,高中階段壓力大。高中階段壓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高中生生理方面的壓力,由于高三是最為繁忙的一個階段,除了緊張的復習,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考試和做題,一摞摞的試卷,一本本習題冊,這都是非常費腦子的,尤其是睡眠時間的不足,不能及時緩解疲勞,給高中生們的精神帶來了太多的壓力。這個時期的高中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才睡,連上一兩個星期的課,才能休一天的假,不得不說,這樣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另一方面,高中生面臨著精神上的壓力。進入高三后,班級中的學習氛圍就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嚴肅。高中生們還背負著父母沉甸甸的希望,但又對自己的實力還不確定,這都給他們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更重要的是,高中生們還面臨著升學的壓力,雖然現在高考不斷擴招,但是一些分數在邊緣上的同學還是需要更加的努力,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何況現在學歷貶值嚴重,一個普通的本科學歷在社會中已經不夠用了,需要 211、985 本科甚至碩士博士學歷,才能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這也是學生壓力的重要來源。最后,面臨踏入大學階段。高中學生帶著期待與好奇,準備踏入人生中的另一個階段。眾所周知,高考的壓力是巨大的,中國有許多人希望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因此,中國家長和中國學生尤其重視高考這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很多高中學子為之奮斗,只為考上[1] 周小蓬,陳建偉.語文學習心理論[M].語文出版社,2013.[2] 張筱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教學研究
    一個好大學。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高中學子的書疊得很高很高,高得像一堵墻,還有各種練習卷診斷測試,這么多的準備就為了高考能取得一個理想的分數,從而上一個好大學。所以高中學子身上背負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習壓力,升學壓力,以至于升學之后的就業壓力,這與以往學習階段的壓力是完全不同的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87.html

    上一篇: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研究

    下一篇:國際中文教育中高級階段古詩混合式教學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