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在輝煌而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古詩詞作為一顆顆璀璨奪目的珍珠顯示了它獨有的魅力。在這千百年來,祖先們為我們建立了一個極其雄偉壯觀的詩詞長廊,從先秦時代的《詩經》《楚辭》,再到漢代樂府詩詞、唐詩宋詞元曲,還有近現代各類詩歌作品,每一篇都是文學長廊中最燦爛的一抹顏色。通過詩詞教學,既能讓學生領略詩詞的獨特韻味,激發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詩歌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趣味,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基礎。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提到美育既是豐富想象力的教育,又是培養有創新意識的人的教育,除此之外,美育還可以提升審美素養、陶冶人的情操、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并且對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育人功能進行了戰略部署。這一文件的頒布可以說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也是國家重視美育的重要體現。美育可謂是學生發展不可缺少的營養基礎,也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也明確提出:“語文教育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深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①同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也提到,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可通過諸如審美體驗、評價之類活動,來培養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并在此之中慢慢地去發現美、表現美進而創造美。從這些文件中都可以看出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的審美作用。而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部分,其所帶來的審美教育效果是其他文體難以與之媲美的。古詩詞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為精華的一部分,其蘊藏著多種美的元素。學生在古詩詞課堂中,不僅可以品味優美的古詩詞語言,還可以體悟詩人豐富的情感,進而提自己鑒賞水平,還可以通過對古詩詞的仿寫改寫再創造,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想象創造能力。筆者從古詩詞入手,通過探究詩詞中美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走訪一線教師,對三所高中的 600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古詩詞課堂在實施審美教育中存在些許問題與不足,并針對不足之處,提出相應地解決策略。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2 頁。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通過調查高中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意在為古詩詞教學開展審美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理論及應用價值。
1.理論意義
古詩詞精準的語言表達,整齊對仗的句式,朗朗上口的韻律以及深遠的意境,都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古詩詞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②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通過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古詩詞中蘊藏著豐富的美的元素,從古詩詞入手,是探尋實施美育的最佳途徑。但在傳統的古詩詞課堂中,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往往以講授為主,對詩詞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將一首具有完整意義的詩詞分解為若干部分,只重在對字音字詞、詩詞句意以及藝術手法進行解讀,破壞了詩詞內部的結構美、音韻美以及情感美,學生只能從表層感受詩歌,捕捉不到詩詞深層審美感受,也就無法通過詩詞學習進一步提升審美能力。通過整理相關的文獻,可以發現關于古詩詞審美教育的研究很多,但都不夠深入。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并結合筆者實習經驗,提出一些開展古詩詞審美教育的方法,對高中古詩詞審美教育研究進行補充。
2.實踐意義
在高中古詩詞課堂中開展審美教育,既能通過發掘詩詞中蘊含的美育因素,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不斷提升其審美素養,自覺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此之外,本研究還將立足于現行教材,結合學生的審美心理以及教學實踐,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審美教育實施策略,為改善高中古詩詞審美教育的實效性提供參考,完善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途徑。
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古詩詞進入語文課堂以來,便一直是語文教師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個課題,以“古詩詞教學”為主題詞在知網進行檢索,得到 1.33 萬條結果,其中專門研究古詩詞教學,不涉及其他文體的文章共計 6211 篇。如圖緒論-1 所示,從 2010 年到 2022年,雖然 2021 年發文數量有所波動,但總體來看發文數量還是呈現上升的趨勢,可見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6 頁。
緒 論
學術界對于古詩詞教學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重視的。在仔細閱讀分析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歸納整理,接下來將從“高中古詩詞教學”和“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兩方面來進行梳理。圖 緒論-1“古詩詞教學”學術論文發文數量折線
(一)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研究
古詩詞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文體之一,近年來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上。搜集整理文獻之后,可以發現高中語文古詩詞的研究主要分布在兩點:一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在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從語文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群文閱讀以及文本細讀等方面來研究古詩詞教學內容以及相應的教學實施策略;二是從教學理論、教育思想以及教學模式入手與古詩詞教學相結合,將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尋求理論在古詩詞教學上的應用和創新,為一線教師完善教學方法提出建議。第一,關于古詩詞教學的研究。楊斌在《語文美育敘論》③中,對如何教學古詩詞提出了三點建議,即要抓三環節,一是抓朗讀,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二是抓推敲,體會語言之美;三是抓想象,感悟意境之美。從朗讀入手,楊斌認為應該把握好音步和輕重語調,而這些都需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劃分。而對于語言之美,應重點抓一些意味豐富的詞語或句子。意境美,是詩歌美的最高的一種境界。因此,領悟意境首先需要“由象入境”,并發揮想象去理解詩歌。第二,關于語文核心素養與古詩詞教學相結合的研究。張琪琪在《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研究》④一文中,首先闡述了語文核心素養與古詩詞教學之間的聯系,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必須要以古詩詞為依托,并且只有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下,③楊斌《語文美育敘論》,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8 頁。④張琪琪《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古典詩詞教學研究》,貴州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古詩詞教學才能有效開展,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其次,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四個維度來談古詩詞教學中學生這四大素養的缺失及原因;最后針對現存問題討論原因,提出語文核心素養指導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主要措施有:教師方面,更新教師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素養;學生方面,一方面要調動興趣,激發主動性,另一方面要優化教學方法,最終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林王梅在《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⑤文章中,則是先調查研究高中古詩詞教學的實際情況,得出問題主要體現在:應試教育下教學過程功利化、師生學習興趣不強、對核心素養理解不到位、鑒賞感悟能力不強等方面,之后又明確了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古詩詞教學目標,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從詩言、詩情、詩美、詩味四個方面談教學之策略,從誦讀吟詠、知人論世、以詩解詩、文史結合、信息融合這五個方面談教學之方法。第三,將名師教學融入古詩詞教學中的研究。如黃丹《孫紹振文本解讀法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⑥一文中,將孫紹振文本解讀中的“還原法”、“比較法”用于古詩詞教學,并提出了將文本解讀法用于古詩詞的具體教學策略和要求,解讀古詩詞運用“還原法”就是要將藝術感覺、情感邏輯、歷史母題、風格流派進行還原,而“比較法”則是選取不同古詩詞之間可比較的點,從多角度來分析比較,鑒賞詩歌。總之,將一些新的理論引入教學中,是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的體現。第四,教學理論方面,相關研究也不少。如史詩《召喚結構理論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⑦一文,在論述完召喚結構理論和古詩詞學現狀后,從語體、語義、語象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古詩詞,將對古詩詞文本的探析和教學策略放在一起論述,在論述古詩詞語體形態的空白時,從修辭技巧、語音語調入手,并提出吟詠誦讀、配置音樂
和積累修辭相應的教學策略;在論述語義體系空白時,則從語義偏離、語義悖謬兩者來說,還相應地提出知人論世、多元解讀的策略;而語象層面的空白,則是意象、意境兩方面,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則是聯想想象、還原畫面以及激發共感。
(二)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研究
古詩詞作為人類傳統文化的瑰寶,其所蘊含的豐富的審美因素和人文價值是其他文體難以比擬的,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必不可少,而這也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關于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⑤林王梅《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⑥黃丹《孫紹振文本解讀法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⑦史詩《召喚結構理論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緒 論
第一,關注古詩詞的美育價值。如章正榮在《詩歌審美人生教育研究》⑧一文中,對古詩詞的美育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鑒賞古詩詞不僅可以培養審美能力,還可以從中學習到人生哲理。再如李偉《談古詩詞教學內容的鮮活性》⑨一文中,從古詩詞的教學實際現狀出發,強調古詩詞教學不能固守常規,要學會創新、與時俱進。第二,關注古詩詞中蘊含的審美元素。如郝明明在《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研究》⑩一文中,以“蘇教版”教材中的唐詩宋詞為研究對象,從音律、興象、編排出發,來探究詩詞中美的因素,同時又從教師、學生、課堂出發來談論教學活動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因素并將其作為理論支持,最終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對文體之美,可通過“誦”“悟”“練”,對教師教育之美,可“修”“史”“學”,而學生人格之美,則通過“修”“悟”“習”。再如鄧愛麗在《談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11一文中,從詩歌中蘊藏的情感美、語言美、形式美以及意境美這幾個美育元素談起,并提出與之相對應開展詩歌美育的基本途徑。在她看來,如何將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落實,是一個全新的實驗課題。第三,通過調查的形式分析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現狀及問題。如吳海艷在《普通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以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中學為例》12一文中,以達茂旗百靈廟中學為例,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問卷調查,二是師生座談來研究古詩詞審美教育現存的問題以及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并因地制宜的從審美情趣、審美想象力、審美感受力、審美情懷四方面提出與之對應的教學策略。第四,注重古詩詞審美教育方法的創新。熊芳芳老師在《語文審美教育十二講》13中,打破常規,另辟蹊徑。意象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在解讀詩詞意象中,熊芳芳老師創新方式,從尋找人與物的契合點、發現意象之間的對比、分析點與面的關聯性這三個角度出發,為學生更好地把握意象、鑒賞詩詞提供了新方向。蔣均濤在《審美詩論》14中,在吸收借鑒古代詩歌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文藝學理論,對詩詞意境的審美特征、情感的動態流程以及情感邏輯和審美想象都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既重在講明原則與方法,又強調靈活運用,通俗易懂,便于實際操作。李曉紅在《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⑧章正榮《詩歌審美人生教育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⑨李偉《談古詩詞教學內容的鮮活性》,《中學語文教學》,2007 年第 4 期。 ⑩郝明明《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研究》,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11鄧愛麗《談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 年第 11 期。 12吳海艷《普通高中古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以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中學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年。13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 12 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7 頁。14蔣均濤《審美詩論》,巴蜀書社 2003 年版,第 1 頁。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中審美教育》15一文中,提出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想象、內涵這三個環節非常之重要,通過反復誦讀,品味古詩詞的韻律美、節奏美;通過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去與詩人對話,探尋詩詞中的意象,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通過深入挖掘詩詞思想,來領悟古詩詞的內涵美,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通過歸納整理文獻,可以發現,語文學科的審美功能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而古詩詞作為語文學科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所蘊含的審美因素也得到了許多研究者的重視。主要集中在:一是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古詩詞教學相聯系;二是將教育家、名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探尋教學之創新;三是以某一所或幾所中學或者小學為研究對象,開展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的現狀調查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為落腳點。首先,對 2017 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認真研讀,明確新課標下對古詩詞提出的具體要求,同時通過數據庫、圖書專著等途徑,對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為本文寫作打下理論基礎;其次,吸取前人之不足,精心設計調查問卷,深入教學一線開展問卷調查,分析當前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現狀、現存問題,為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礎;最后,根據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從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審美創造四個角度出發,提出相應的古詩詞教學審美教學實施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與目的,筆者在圖書館查閱了大量學術專著和學術期刊,獲取有關古詩詞、審美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還查閱相關的碩博士論文等文獻,明確自己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文獻研究法主要對國內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歷史及現狀進行研究,通過研讀高中語文新課標對古詩詞教學及審美教育的要求,以期對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深度了解,對高中語文新課標以及古詩詞教學有相對全面的把握,也為后期的問卷調查做好理論鋪墊,奠定寫論文基礎。15李曉紅《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基礎教育論壇》,2019 年第 26 期。
緒 論
2.訪談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本文以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為研究對象,選擇漢中市三所高中為調查對象,不僅有助于提高問卷數據的真實性和通用性,也有助于針對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現狀提出針對性的策略。
3.分析歸納法
對所要研究的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對整體布局有了明確的規劃之后,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總結,進一步歸納得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策略。
4.案例分析法
通過對特級教師以及一線教師在執教古詩詞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出高中古詩詞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探索出教學新策略。
5.課堂觀察法
實習期間,深入語文課堂,通過認真觀察和體驗以及與一線教師的交談,發現現行古詩詞審美教育中的問題,進而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從師生反饋中探索出古詩詞審美教育的有效措施。詩歌是最美的語言表達形式。在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眼里,詩歌可謂是人們表達強烈情感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海德格爾也認為:“詩歌語言就好像一個生命居住的地方,在好的詩歌里必然有生命、活生生的東西存在。”16由此可見,詩歌作為一種美的語言對人們的影響極為巨大。
第一節 審美教育的概念與特征
沒有審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語文教材中引入了大量詩詞,這些古詩詞具有音韻美、情感美、意境美等美的元素,為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何通過古詩詞教學來一步步訓練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素養,就需要明確審美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一、審美教育的概念
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就會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審美教育的概念也是如此。因此,關于審美教育的概念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認為審美教育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二是認為審美教育是藝術教育;三是將審美教育看做是人格教育。德國美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與今人分類一樣,他還將教育分為德、智、體、美四種并指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17他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在我國,蔡元培是力倡現代美育的第一人,他從目的、功能等方面對美育進行了闡釋,認為美育既能陶冶人的感情,也能幫助養成好的習慣,形成高尚純潔之人格。梁啟超在中國美育思想的發展中也起著先驅的作用,在他看來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一種“拿趣味當目的”而不是用來當“手段”的教育,他將“美育”稱為“情感教育”,強調美育就是要動之以情,以情動人,且藝術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由此,明晰美育就是在借助藝術教育的前提下,通過打動人的情感來達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王國維在 1903 年他所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將四育歸結為德、智、體、美,把美育提高到了與德智體并重的地位。在王國維看來,美育也就是情感教育,說美16鄭敏《詩歌與哲學是近鄰—結構—解構詩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5 頁。17[德]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4 年版,第 108 頁。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發達,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18從王國維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美育可以完善人的性格豐富情感,另一方面美育的完善也會促進德智體育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審美教育的了解也在不斷的深入,對審美教育內涵的認識也逐漸到達一個新高度。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審美教育就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內容的教育來培養人們審美能力,從而陶冶美好心靈、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高尚的審美情趣、提升個性化的審美品味,最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二、審美教育的特征
美育不同于一般教育,它有自己的特點。蘇聯教育家杰普莉茨卡婭指出:“沒有美育的話,也就談不上實現個性充分的全面發展。”19由此可見,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人。且審美教育在培養人方面,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在方式、效果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特點。
(一)形象性
黑格爾說,美這種東西我們只能在形象中看見。世界上無論是何種美,總是要通過具體形象來展現。審美教育是一種感性教育,在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有感性形象的存在,有對生命的感性體驗。因此,形象性是審美教育的鮮明特征。這種具體的感性形象,不一定是以物質形態存在,但必須是具體可感的。通過借助一些具體生動的形象與形式,比如樂曲、雕塑、圖畫等具體可感的事物,并將其呈獻在欣賞者的面前,以此來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實現審美教育的目標。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這首詩,就給人形象直觀的感受。在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格外美麗,而在雨天,雨霧迷蒙,西湖周圍的群山若隱若現,也是奇妙無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也是通過直觀具體的形象來感知事物的美,如詩詞當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如果只是抽象談論山的美,是很難感受到它的雄偉壯觀之美,只有親臨現場,站在山的最高處,才能近距離感受到祖國山的壯麗之美。在這一過程中,這些美的形象會深深地留存在我們的腦海里,影響我們的情感,逐漸達到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18蔡元培《蔡元選集》,中華書局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15 頁。19周忠厚《美學教程》,學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4 頁。
第一章 審美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價值
(二)情感性
情感是審美之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審美教育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沒有情感的交流碰撞,就難以引起受教育者心靈的激蕩,使其產生對客觀事物喜怒愛憎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評價,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生活的真理,達到理、智、情的統一。一般來說,美的東西大多數都抒發著人的情感。比如:歐·亨利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中,被老畫家畫在墻上的一片黃葉,卻激發了身染重病的女畫家的生存欲望,讓之有了戰勝病魔的力量,迸發出強烈的生命力,給人深深的啟迪。再如在莫懷戚《散步》這一文章中,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事件,引發了一種對“生命的感慨”,以及對親情、人性、生命深深地思考。從一件小事談起,對親情展開思考,引起心靈共鳴。只有情感上得到了共鳴,精神上才能獲得美的享受。可見,情感性是審美教育重要特征之一。
(三)娛樂性
娛樂性,是審美教育的鮮明特點。早在古羅馬時期,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就提出“寓教于樂”的主張。即讓受教育者的身心處在愉悅的狀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審美教育的娛樂性是指,審美教育通過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從而最大限度的去激發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積極性,并且在情感交融中,既使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又能達到樂教樂學的境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凡美的事物,都具有感染人、愉悅人的特性。這種特性不僅會使事物產生巨大的魅力,還可以使接觸到美的事物的人,感情產生共鳴,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比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再比如,許多人進入劇場、電影院等場所,不僅僅是為了接受教育的熏陶,而是要去娛樂,去尋找美的事物,獲得美的享受。這些都說明了審美的情感愉悅性的特點,即審美教育所具有的娛樂性。
第二節 古詩詞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理論依據
真、善、美是人們一直以來的價值追求,古人常用風來比喻美育,認為美育如同風一樣難以捕捉其影蹤,有力卻又無法抗拒,潛移默化中進行審美教育。審美教育以美的感受為最終目的,使受教育者由被動變為主動,形成好的審美情趣,讓心靈得到陶冶,人格不斷完善。古詩詞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體,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寶藏。
一、審美心理學依據
審美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涉及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審美心理不是一般的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心理,一般心理往往是與個體功利得失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個體喜怒哀樂與功利得失是緊密相連的,而審美心理則非如此,它是一種超功利的心理,完全不計較得失。如人們在欣賞江水之時,并未考慮江水能給人們帶來多少獲利,開發江水能帶來多大獲利,只是單純欣賞自然風光之美。所謂審美心理,是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審美理解的總稱。在審美心理中,感知因素是基礎,而審美感知就是調動視、聽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且感知中滲透著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學生作為一個個能動的個體,不同階段對美的感受總是各不相同,其審美心理也一直處于發展過程中。如果個體養成了良好的審美心理,無疑,他的審美能力也會很強。高中學生年齡大多處于 15-18 歲之間,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審美意識正在形成中,身心發育和社會成熟方面存在著交叉點,因此審美心理既特殊又復雜。在生理方面,各種感覺器官基本成熟,但易受外界影響,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心理方面,正處于脫離父母、獨自思考的斷乳期,自我意識明顯加強,心理和行為上具有極強的自主性,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并不斷積極嘗試。具有極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開始有自己對于生活、學習以及人生的見解和規劃。因此,處于此矛盾時期的高中生,往往會留心觀察身邊美的事物,善于去捕捉其他人不易發現的亮點,其審美感知既敏銳又靈活。但由于年齡及生活經驗有限,容易受到迷惑,不能正確的做出審美價值判斷,即審美經驗不足。審美想象極為活躍,審美情感也逐漸趨于豐富,審美感受力不斷增強,并愿意通過各種方式去呈現出來。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和審美發展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抓住學生發展的關鍵期,進行審美感知,培養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健康的審美價值觀。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載體就是藝術作品。開展古詩詞審美教育,就是將古詩詞中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呈現于學生面前,使其成為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絕佳素材。
二、語文核心素養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是指導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對語文教材的編寫、教學考試命題以及教學都具有極大的導向作用。在語文課標里面,對每一個階段學生學習內容、方式、達成的目標都提出了基本要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語文課程標準越來越受到重視,語文審美教育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而古詩詞作為語文審美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也就更受矚目。
第一章 審美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價值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提出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這個主題,并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20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在四個方面中,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會將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美感體驗貫穿整個語文課程,還會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活動培養高尚的鑒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落實到位。新課標還指出:“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21不僅如此,新課標課程目標中還提出“鑒賞文學作品,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22這些都明確了閱讀是審美鑒賞的一項重要活動,且語文課程里審美情趣和審美觀的培養主要都是通過語文活動來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審美教育的相關規定,從小學到高中都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目標,使得審美教育不再是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及的東西,通過語文教學就能更好地實現審美教育。而古詩詞蘊含豐富的審美因素,恰好是實施審美教育的極佳素材,通過古詩詞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十分必要。
三、審美教育理論依據
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地學科,不僅有專門系統的美學著作,還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及范圍。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美學/Aesthetics》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其本人也被稱為“美學之父”。朱立元先生認為:“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23我國教育家葉圣陶也說,語文教學的明確目標就是要進行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文體之一,其蘊藏的審美價值極高,為開展審美教育提供了極佳的條件。古詩詞不僅語言簡練、情感豐富、意境也十分深遠,開展古詩詞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獨特的韻味,體悟詩人深沉的情感,進而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總之,美學理論對于語文審美教育非常之重要,也為開展古詩詞審美教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依據。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