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凸顯,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了人類社會的議程。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文明的保護和傳承上擔負著重要使命。而語文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實現語文目標的同時,肩負起生態文明教育的重任,是筆者在鄉村中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1“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長期任務,需要我們持續努力,久久為功。”2如何將生態文明思想傳遞給學生,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產生生態敬畏,從而更好地從課堂走向實踐、走向社會,實現生態文明的保護和傳承,這些都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探索的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多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認真鉆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如何將自然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如何將語文教材中關于生態文明的零散文字變成系統的知識,如何將科普與語文教育相結合,這些同樣都是筆者不斷追問的問題。筆者所在的湖南省中方縣,被譽為“全國生態示范縣”。其生態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堅持生態立縣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而位于中方縣生態城中心的中興學校,自建校以來堅持生態立校辦學思想,將地方生態資源融入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以湖南省中方縣中興學校為切入口,探究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和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價值
1.有助于深化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當前關于初中語文課程1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奮斗,2019(3):1-16.2 本報評論員.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N].光明日報,2019-01-07(001).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不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進行實證研究的則更少,本研究對案例學校進行實證分析,將有助于推進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和初中語文教學的整體研究。
2.可以為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提供參考。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尚未有統一界定。本研究在現有成果基礎上,從性質、內容、方法、目標等幾個方面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新的界定。
3.有助于推廣中方縣中興學校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經驗,宣傳中方縣地域文化。本研究選取湖南省中方縣中興學校為案例,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深入了解該校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總結該校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經驗。為進一步激發師生生態文明意識,宣傳該校及中方縣當地生態文明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文獻綜述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凸顯和生態危機的日益加劇,研究生態問題,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全球共識。與此相適應,生態文明教育作為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一環,也被提上人類社會的議事日程。例如,早在 2001 年,余謀昌在《生態文化論》一書中倡導用生態學的途徑思考、解決問題1。路日亮也在《生態文化論》(2019)一書中認為,“人類的生存、生活、生產問題,本質上就是生態問題”2,并試圖以哲學視角從思想上解決人們對生態環境知識的匱乏,對環境保護淡漠的問題。張婧(2020)3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路徑研究》一書中探討中小學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這些著作從不同角度對生態文明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筆者進一步以語文教師的視角,從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角度,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發現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初中語文教材生態文本、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和策略、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案例等方面。
(一)初中語文教材生態文本研究
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學校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教材是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載體。鑒于教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對初中語文教材給予了高度關注。1 余謀昌.生態文化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79.2 路日亮.生態文化論[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386.3 張婧.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路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59.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例如,石河子大學王聰聰(2015)基于生態教育的視角,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研究。通過對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生態文本的關注,解讀生態文本背后蘊含的生態思想。
青海師范大學吳偉的碩士論文《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生態觀研究》(2016),深入分析了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生態觀內涵,認為熱愛自然是生態本質觀的訴求,社會文明是生態生存觀的導向,生命提升是生態境界觀的追尋。針對教科書中生態觀內容的影響及不足,文章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即提倡教科書使用者的多元解讀、實施生態觀校本教材的開發、強化教科書編寫者的時代意識、生態觀選文的教學舉例。黃岡師范學院江菲芷(2017)則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生態人生觀教育進行研究。她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為例,詳細梳理教材中的生態人生觀,并闡述其不足:其一,教材選本陳舊,新的生態讀本選入不足;其二,生態和諧模塊之間的內容比重失衡,人與自我和諧的模塊內容偏少;其三,部分模塊的生態教育缺乏系統性,選本缺乏生態和諧的系統意識,大部分選文還停留在現代性、主體性等人生觀層面。她提出,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上,應該以生態人生觀的教育為中心,這樣,才能將教材編寫者的良好愿望落實,才能培養出具有當代生態文明素養的新一代公民。3作者不僅關注到了教材中的生態人生觀內容,還從教材內容中感悟教材編寫的深層理念,對于語文生態文明教育大有裨益。上述研究者將視角放在初中階段,且集中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生態文明教育文本的挖掘上,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后續研究和教學提供了借鑒。但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還較少。此外,語文教育是一個大系統,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參與。語文課更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生態文明教育也需要從文本走向實踐,走向現實。上述研究重點關注教材本身,對于教材之外的內容,卻少有提及,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和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教育作為解決當前生態問題和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有其豐富內容和多種途徑,研究者們從語文教學角度對其進行了熱議。如喀什大學孟蝶(2019)借助問卷調查,對初中生生態文明觀教育進行研究。1 王聰聰.初中語文教材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2 吳偉.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生態觀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6.3 江菲芷.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生態人生觀教育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17.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通過問卷分析發現,當前初中生生態文明觀教育在生態意識激發、生態行為踐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生態知識的掌握程度、生態情感的培養、生態信念的堅定性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這些問題與教育者的重視程度、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生態相關課程的完善程度、父母的素質、社區生態環境的氛圍以及媒體的宣傳推廣力度等都有直接聯系。此外,作者以加強自我教育為出發點,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輔助,多元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對初中生生態觀教育路徑進行深入探索。
湖南大學李琴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生態美育研究》(2017)一文中,結合湖南、江蘇、廣東等地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生態文本,通過對相關地區教師和學生的生態美育現狀進行調查,探究語文學科生態美育教學的內涵和實施策略,即突出情感教學、提升語文教師自身素養、激發學生生態興趣、挖掘隱性課程、創設校本課程、以考試推動評價等。
遼寧師范大學胡嬌(2017)則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生態環境類課文為切入點,探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環境教育。作者對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與分析,并從教材、教師和學生等方面探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態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在教材中建立體系化的生態環境類文本,以此來滲透生態環境教育,提高教師的生態環境教育能力,并利用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進而形成家校合作的生態環境教育模式策略。
四川師范大學徐曉婷(2012)則從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價值觀培養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其文章概述了生態價值觀的形成背景,構建了初中語文實施生態價值觀培養的基本內容與教學原則,探究了實施生態價值觀培養的課程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初中語文生態價值觀培養的實踐探索,即從教師、學生、教學方法等方面討論初中語文實施生態價值觀培養的實踐要求,并以具體課例分析來嘗試構建初中語文實施生態價值觀培養的課堂方法。
姚彩玲(2014)更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為初中語文教學的生態價值觀培養提供建議。她提出,在初中語文教學培養生態價值觀要遵循相關原則:如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理論與實踐項統一;教材資源與環境現象有機結合。其教學思路為:挖掘教材中的生態價值觀素材,開發相關教育資源;貫通古今,結合生活實例開展生態價值觀的培養活動;從實際出發,結合生存狀況進行生態價值觀培養5。1 孟蝶.初中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D].喀什大學,2019.2 李琴.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生態美育研究[D].湖南大學,2017.3 胡嬌.探究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環境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17.4 徐曉婷.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價值觀培養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5 姚彩玲.初中語文教學生態價值觀培養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20):59-60.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與之相呼應,李志杰(2014)也對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價值觀這一話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對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價值觀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分析了在初中語文中滲透生態價值觀的可行性、生態意識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進而提出教學活動中滲透生態價值觀的策略,即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課堂潛力、豐富課外活動1。這些文章或通過問卷調查,或借助文本依托,或結合實踐經驗,因此,其建議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對宏觀層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外,還有研究者從宏觀視角對生態文明教育途徑進行論述。如華中師范大學徐潔(2016),通過對相關理論的梳理,分析了生態危機的根源,即在于現代人不合理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在論證生態文明教育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價值理念、核心內涵、目標追求及基本內容進行了系統性的理論探索,進而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的策略,即加強基地建設、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立法、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提倡生態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以及鼓勵學校使用生態性的教育語言。2作者站在理論的高度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探索,不僅豐富了生態文明教育理論研究,更為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戎玉琴(2014)則從微觀層面探究生態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認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意識教育,即轉變教師思維與文本解讀法、引導學生主動樹立生態意識、鼓勵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實現生態意識從身邊事做起3。陳敏(2015)也對生態意識和初中生態文學教學進行了討論,認為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生態文學的熏陶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的生態人文情懷、生態憂患意識、生態倫理,這不僅是生態文明時代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4。王洪(2018)在此基礎上強調,生態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要立足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即設計總目標,滲透生態知識;創設情
境,感染學生;課堂討論。5劉春紅(2020)也進一步提出,初中語文學科貫徹生態教育意識,即開發語文教材中的生態意識教育資源,并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6。生態文明教育要真正落到實處,關鍵在于生態意識的培養。這些文章都認識到生態意識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重要性,為生態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依然需要不斷探索。1 李志杰.對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價值觀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5):116+111.2 徐潔.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及實踐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6.3 戎玉琴.初中語文教學中生態意識的滲透[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4):73.4 陳敏.生態意識的培養與初中生態文學教學[J].遼寧教育,2015(23):43-45.5 王洪.探究生態意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新課程(中學),2018(2):35.6 劉春紅.初中語文學科開展生態意識教育淺談[J].安徽教育科研,2020(18):105-107.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三)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案例研究
生態文明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參與。隨著生態文明教育理念的深化,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從多個層面對其進行了探索。從單篇課文教學層面探討生態文明教育,如李保國(2010)從《敬畏自然》的教學,討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生態價值觀1。張艷(2013)也以具體的課文為例,為生態文明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提供了示范2。從單元教學層面探討,如內蒙古師范大學聶日佳(2014)以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從整體上整合單元內各篇目的教學思路。首先,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質量。其次,在學習語文、積累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滲透生態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從某類作品教學進行探討,如內蒙古師范大學安麗(2012)對新課標人教版初中語文生態文學作品的教學策略進行探索。針對現存的問題,提出提高教師的生態意識、改善教材文本編排比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變教學評價方式等教學策略。
這些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探討都基于某篇課文、某個單元或某類作品,使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有了更具體的載體,更能促使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真正落地生根。但是,從這些研究中也不難看出,上述研究大多還是從教材出發,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對于教材之外的生態教育資源,尤其是地方生態教育資源,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四)已有研究的討論與反思
從以上梳理可以發現,關于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語文學科的研究相對較晚,直到 2010 年,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才開始進入研究領域,因此,其研究還有極大的空間。具體而言,其優點和不足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宏觀層面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較多,微觀層面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較少自余謀昌在《生態文化論》一書中倡導用生態學的途徑思考、解決問題,之后陸續有生態相關的論著出現,如盧風《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文 李保國.從《敬畏自然》談初中語文課生態文明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23):60-61.2 張艷.生態文明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J].中學語文,2013(12):21-23.3 聶日佳.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第三單元教學設計[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4 安麗.新課標人教版初中語文生態文學作品的教學策略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明的超越》,等等。這些著作多從宏觀層面對生態相關話題進行探討,有利于加深人們對生態文明的認識,為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提供理論的指導。但是,生態具有系統性,生態文明教育要真正落到實處,還需要更多微觀層面的探索和實踐。比如,張婧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以北京市的中小學為例,在《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路徑研究》一書中探討中小學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這類從學校層面探討生態文明教育的專門論著并不多,從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層面探討生態文明教育的系統論述則更少。因此,從學校、語文教學、初中語文教學角度探討生態文明教育,還有很大的空間。
2.人教版教材研究豐富,統編教材研究匱乏
教材是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有效載體,很大一部分研究者對初中語文教材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從不同角度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展開討論。如王聰聰、李琴、吳偉、胡嬌、聶日佳等人,就生態文明教育這一主題,分別從教材生態文本的生態思想、語文學科生態美育、教科書的生態觀內涵、教材編寫體現的生態人生觀、教材體現的生態環境教育等角度,對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細致地梳理與分析,為初中語文教師對教材中生態文明內容的把握提供了參考,為充分挖掘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提供了支持,為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解讀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為后續研究和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借鑒。 然而,隨著語文教育的大變革,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語文課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語文課堂的運用是大勢所趨,且已經越發成熟。誠然,有很多研究者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關注,但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生態文明教育相關內容的解讀和剖析還很少。縱使人教版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處,我們可以借鑒前人經驗,但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所體現的時代性,是其他版本語文教材所不具備的。因此,深入開發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利用教材中的生態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3.教材內生態文明教育資源挖掘較深,教材外資源挖掘不足 如上述王聰聰、李琴等人,從不同角度對初中階段所有的語文教材生態文本進行了細致梳理,也有研究者如李保國、張艷,從單篇課文教學層面探討生態文明教育。還有研究者,例如聶日佳,從單元層面探討生態文明教育。從某類作品
教學進行探討的,如安麗。 這些探討都基于教材生態文本、某篇課文、某個單元或某類作品,使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有了更具體的載體,為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真正落地生根提供了依托。但是,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大系統,需要社學校、家庭、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社會的共同參與。語文課程更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也需要從文本走向實踐,走向現實。然而,通過上述梳理,我們不難看出,上述研究依然重點關注教材本身,著重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對于教材之外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尤其是地方生態文明教育資源,研究者關注較少。因此,以教材為依托,開發、利用地方資源進行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價值。
4.理論層面探討較豐富,教學實踐研究較少
除徐潔從宏觀層面對生態文明教育途徑進行專門論述外,還有研究者從生態價值觀、生態意識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這些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誠然,這些路徑和策略給我們開展初中語文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思路,但這些方法是否可行、有效,還有待實踐的檢驗。此外,也有研究者對生態意識和初中生態文學教學的意義、初中語文學科貫徹生態教育意識的實質進行了討論。這些理論層面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但是,在眾多的論述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暫未形成統一界定,而且,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層面對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研究的還較少。如何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如何,依然需要不斷探索。
5.問卷調查研究較成熟,案例實證研究薄弱
為了更好地開展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首先要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現狀有所了解。為此,研究者們大都采取文獻研究與問卷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孟蝶通過問卷調查,對初中生生態文明觀教育進行研究,發現其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還存在不足,進而針對不足剖析原因,并探索初中生生態觀教育的路徑。李琴通過現狀調查,并運用情感教學理論,探究語文學科生態美育教學的內蘊及其實施策略。這類現狀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真實情況,為我們開展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及其研究提供了參考,但如何確保調查的信度和效度,如何驗證相關路徑及策略的可行、有效,還有待進一步探討。此外,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要更好地開展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就需要對其展開更深入地了解,單靠隨機的問卷調查遠遠不夠。 因此,以個案學校為例,采用訪談和案例分析等質性方法,對案例學校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進行深入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6.本文研究思路和創新點基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討論與反思,本論文將研究思路確定為:(1)選取以生態立校為辦學思想的湖南省中方縣中興學校為個案學校,采
信陽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用訪談、案例分析等質的方法,對該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深入調查,總結相關經驗,充實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路徑。
(2)在展開調查前,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進行界定,從多個層面對其內涵進行闡釋,并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詳細探討,確保本文牢牢把握住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這一研究主題。
(3)通過訪談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該校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整體情況,總結該校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和經驗,結合學校實際,闡述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啟示和反思。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湖南省中方縣中興學校為研究對象,探索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訪談法等方法。這些方法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文獻檢索與分析,深入了解生態文明教育、初中生態文明教育和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總結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研究成果,歸納現有研究的優點和不足,力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2.文本分析法
通過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分析,梳理教材中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內容,為生態文明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可行性找到依托,并確保本研究以扎實的文本分析為基礎,進而找到初中語文教學與生態文明教育的契合點,探索出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
3.訪談法
根據學校創建所依托的線性組織模式,從語文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對相關人員進行訪談。對一線教師的訪談緊扣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與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內容,力求全面、客觀地透析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的實際教學狀態。對學生的訪談主要關注學生對生態文明的態度、認識和看法,學對初中語文課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的真實感受以及生態文明行為的踐行等方面。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