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勞動教育思想的研究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對勞動教育思想的研究也是勞動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這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把握教育家的勞動教育思想,從而為我國當前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借鑒意義。馬克思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思想,他認為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給教育提供了充沛的物質和精神條件的同時,也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劉媛媛(2016)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論述了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的概念、形成背景、對馬克思勞動教育觀的認識和理解以及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②研究認為勞動教育提升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是無產階級的抗生素。馬卡連柯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認為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出具有一定生產技能的勞動者為社會服務,而且還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陳翔燕(2016)在其論文中論述了馬卡連柯德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觀點、核心內容及現實啟示,其中勞動品質教育就是共產主義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朱博(2018)在其論文中論述了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目的與方法原則,闡述了在人全面發展中勞動教育發揮的作用以及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的價值與啟示。④該論文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吸取其中適合我國勞動教育開展的部分,促進我國勞動教育更好地發展。盧梭指出勞動是社會的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盡的社會義務,兒童要在自然①楊長征.語文教材“勞動教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8).②劉媛媛.馬克思勞動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威海:山東大學,2016. ③陳翔燕.馬卡連科德育思想及其現實啟示[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④朱博.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
條件下,到農村接受教育,學習手工勞動。陳凡(2020)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論述了《愛彌兒》勞動教育思想形成的條件和理論基礎、勞動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并且對《愛彌兒》勞動教育思想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進行了闡述,最后論述了它對我國當代教育的啟示。對不同階段、不同教育家勞動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掌握勞動教育思想的發展演變及深刻內涵,對當前我國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啟發和借鑒意義。
2.有關勞動教育目的的研究
勞動教育目的對勞動教育的實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認識和掌握勞動教育的目的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前提。一些教育家對勞動教育的目的也有自己的認識和闡釋。姜惠、劉寶杰(2020)從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勞動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和勞動促進人的解放五方面闡述了恩格斯勞動觀的主要內容,明確了恩格斯勞動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馬克思指出勞動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展現、提升人的主體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解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完整的人”。盧梭認為勞動教育的目的是使兒童成為全面發展的“自然人”,努力完成自己的社會職責,認識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勞動教育的社會目的是為社會創造出一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改善人們的思想面貌,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道德任務是引導人們自覺熱愛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培養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品質和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奉獻精神。
總之,勞動教育是以人為教育對象,為人服務的一種教育活動,它的主要目的是充實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為社會創造出一定財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3.有關勞動教育形式的研究
勞動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課內,又包括課外。課內主要是通過國家規定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的形式或者在其它學科教學中有機地融入勞動教育,課外主要是通過一些興趣小組、實踐活動等方式進行。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農業勞動是基礎,手工勞動是人最接近自然狀態的①陳凡.思政治教育視域下《愛彌兒》勞動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②姜惠、劉寶杰.恩格斯勞動觀及其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啟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20(10).③朱博.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勞動,除此之外,還必須掌握一種實用技術。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學校里建立的勞動教育的形式有勞動必修課,如手工勞動、教學實驗基地和實習工廠的勞動;課外自愿勞動小組;所愛學科鐘點;最難事情室和小型機械化室。芬蘭設置了技術課、紡織課和家庭經濟學課程,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前兩種課程,主要是學習簡單的木工活,到初中階段開始設置第三種課程,學習做飯、掛燙衣服這些基本的勞動技能。日本則是要求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自理,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設置家政課,還專門指導學生洗衣服、縫扣子、打掃自己的房間等;進行午餐教育,即班里學生輪流分配午餐,用餐結束后,值班學生還要將餐具整理好;此外還有田地教育,教會學生播種、育苗、管理植物。德國十分重視勞動技術教育,在學校專門設置了五種勞動技術專用教室,還有獨立的實習制度,要求學生自己聯系實習企業,提前了解工廠、職業。丁玉潔(2021)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德國著名教育家凱興斯泰納公民教育思想的實踐路徑之一是重視勞動教育,強調設立必修的勞動課程、配置專業的勞動教師以及開設多樣的“實習工廠”。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國的勞動教育形式。總之,開展勞動教育的形式是多樣的,課內和課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勞動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梳理和分析知網檢索出來的相關文獻,發現目前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多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勞動教育,并且以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為主,而對于如何利用語文教材中已有的勞動教育資源進行教學的研究卻少之又少,尤其是
針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而言。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渴望獨立,但他們的意志并不堅定,自主意識很強,自主能力卻不夠,所以對這一時期的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鍛煉身體,還可以磨練意志,增強其自主能力。同時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含有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資源,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的學科,在語文教學時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是很便利且重要的。
二、本文的創新之處
隨著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加深,學術界有關勞動教育研究的文章也逐漸增多,并且響應各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政策,近年來,有關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研究也不斷出現,但多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和①陳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愛彌兒》勞動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0.②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③丁玉潔.凱興斯泰納公民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
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
語文教材中勞動者形象的研究,對語文教材中有哪些勞動教育資源、當前語文教師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的現狀以及有哪些具體教學策略的系統研究很少,尤其是針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而言。據此,本研究有以下幾個創新點。
(一)研究角度的創新
本研究以“怎么做”為落腳點,先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出當前語文教師在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勞動教育時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有很多教師尚未認識到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隱性勞動教育資源、教師在統編版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頻率較低、方法單一、施教時片面依賴閱讀教學板塊和基于語文教材進行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不好等,然后分析其出現的原因,即學校及教師的重視程度不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待提升、應試教育思想較強、學生對勞動的熱愛程度較低、教學評價缺失等。最后從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勞動教育意識;利用教材已有的勞動教育元素,感悟勞動真諦;挖掘教材隱含的勞動教育元素,拓展勞動教育途徑以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體驗勞動過程四個方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為了將一些策略落到實處,文章最后呈現了三個具體的實踐案例,把如何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真實的呈現了出來。
(二)研究方法的創新
本研究中,除了運用到常用的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以外,還運用了文本分析法,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了研讀和分析,將其中的勞動教育資源進行了分類總結,共分為了尊重勞動人民、認同多元勞動、珍惜勞動成果、贊美勞動精神和體驗勞動過程五類,并總結了其分布特點,即各冊書均有分布,且單元分布范圍廣、文章體裁多樣以及勞動者職業多樣且男性形象多于女性等。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運用了三種研究方法,分別為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文本分析法。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一種對文獻進行搜集、整理之后,通過分析研究相關文獻,最后對事實形成科學認識的方法。本研究通過圖書館、中國知網、讀秀和百度等渠道搜集并整理了大量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又借助了一些有關勞動教育的專業理論方面的書籍,并進行閱讀分析,從而明確了國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內外與本文研究相關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文研究的可行性等問題。總之,該研究方法為此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系統有力的理論支持。
(二)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指通過制定詳細周密的問卷,然后要求被調查者對此進行客觀真實回答來收集資料的方法。本研究圍繞“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設計調查問卷,并給使用統編版教材的初中語文教師和學生進行發放、填寫,以此來分析當前語文教師在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勞動教育時遇到的一些問題,然后擬定相關的解決措施。
(三)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指超越普通閱讀,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把握其深層意義的方法。本研究對當下使用的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進行研讀和分析,然后對其所內含的勞動教育資源進行分類總結,并分析其特點。
二、研究思路
本論文的研究思路如圖 1 所示,首先,通過對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大會精神的解讀以及大量相關文獻的查閱,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確定了本研究課題: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其次,確定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再次,利用文本分析法從分布特點和價值內涵分類兩方面分析整理了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然后用問卷調查法調查了當前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現狀,發現了一些積極因素及存在的問題,從教師、學校、學生、教學評價等方面探究了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最后,從轉變教育觀念,強化勞動教育意識、利用已有的勞動教育元素,感悟勞動真諦、挖掘隱含的勞動教育元素,拓展勞動教育途徑、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體驗勞動過程四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并呈現了三個實踐案例,將策略運用到了具體的文本之中,以期為初中語文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
查閱大量相關文獻, 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 教育大會精神解讀確定研究目標 確定研究課題: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文獻研究法 文本分析法 問卷調查法確定研究方法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材的勞動教育現狀具體研究過程分布特點 價值內涵分類 積極因素 存在問題原因:教師、學校、學生、教學評價研究結果 開展語文挖掘隱含 利用已有轉變教育的勞育元 實踐活 的勞育元觀念,強素,拓展 動,體驗 素,感悟勞化勞動教勞育途徑 勞動過程 動真諦育意識實踐案例及評析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第五節 核心概念界定
一、勞動教育
在我國“勞動”一詞最早出現于《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及爾。”《現代漢語詞典》對“勞動”的解釋是:“一是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二是專指體力勞動”①。關于“教育”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解釋為:“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對于“勞動教育”的解釋,《辭海》中寫道:“勞動教育是指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樹立正確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通過日常生活來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習得必要勞動技能的教育活動”②。檀傳寶認為勞動教育是“一種通過提升學生勞動素養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③。基于以上文獻及專家、學者對勞動教育的解釋,本研究認為勞動教育就是一種通過一定形式的教育教學,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教育活動,這里的勞動不僅指體力勞動,而且還有腦力勞動。
二、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
教材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材指教師和學生用來開展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文字教學材料和視聽教學材料等;廣義的教材不只包括這兩類,來源于生活實際的現實教材,甚至師生學習活動過程本身都被囊括其中。④王文彥、蔡明認為“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物質表現形式,它用具體的內容和直觀的形式來表現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有泛指、專指、特指三種概統編版語文教材涉及中小學段,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供全國中小學生使用的語文教科書,它是對之前各個版本中小學語文教材的推陳出新,其總主編為溫儒敏教授,2016 年開始使用。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學生為本,突出語文素養,采取“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編寫形式,并且建構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充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試圖解決以往學生存在的讀書少的問題。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2:776.②辭海[Z].北京: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③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02).④王相文等主編.語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9.⑤王文彥,蔡明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6.18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
第一章 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與意義
第一節 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從根本上來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統一發展,它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中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和社會關系以及人的個性的全方面發展。①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出了很多貢獻。在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毛澤東提出“三育”的教育目標,強調在德、智、體三方面都要使受教育者得到發展,做一名有文化水平、有社會主義高覺悟的勞動者,并且他認為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手段就是勞動。鄧小平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張理論和實際相聯系,做到學以致用。江澤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他指出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人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在此基礎上,胡錦濤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人的全面發展賦以新的涵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以勞動托起教育”,只有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充分發揮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發展。通過以上內容可知,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歷了不斷地更新與完善,但勞動和教育在其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并且其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當前的教育現狀以及國家、社會對勞動的重視程度,將勞動和教育緊密結合,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語文作為“百科之母”,不僅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且還有實踐性的特點,語文教材中也蘊含很多勞動教育資源,這就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二、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他受到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等思想的啟發影響,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對杜威的這一教育理論進行改良與創新,最終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①王菡.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價值研究——基于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5).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他將生活教育定義為“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①。生活教育理論內涵豐富,主體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對生活具有反作用,可以改造生活;生活教育的范圍不僅是學校生活,而是針對整個社會生活;“教學做合一”是這一理論的實施方法,教和學都以做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②。語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集中表達,其中更有很多勞動知識值得我們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養成勞動意識,學習勞動技能,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生的認知是以感知、動作為基礎的,在感知大量事例的過程中,建立清晰表象,逐步認識到客觀規律,生活教育理論符合這一認知發展規律,使課堂“活”了起來。
三、勞動教育理論
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進行日常生產生活勞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使學生獲得一定勞動技能的教育。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開發智力、培養勞動技能等作用;第二,作為一種價值觀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第三,具有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征。國內外對勞動教育的研究由來已久,許多大家也從不同角度為勞動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此來提高社會生產,造就全面發展的人。馬卡連科認為只有將勞動教育與知識、思想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教育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此外,他還認為學校和家庭都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方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腦力勞動是勞動教育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不僅在物質層面上發揮著作用,在精神層面上也有很大的意義。學習活動本來就是一種腦力勞動,尤其是語文、歷史等人文類學科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教育性的內容,其中情感飽滿的語言、生動有趣的勞動者形象、曲折離奇的勞動故事等,無不與學生的情感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他們的勞動思想、行為及精神品質。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捕捉到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意識到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有意識地在
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①董寶良主編.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77.②李宇杰,趙婉雯.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高校勞動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
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
第二節 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意義
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不僅響應了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要求,而且無論是對于學生發展、語文教學,還是勞動教育自身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勞動價值觀是勞動素養的核心內容。為響應國家的號召,促進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各學科都在積極地挖掘本學科的優勢進行勞動教育。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存的人文學科,其教材由多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構成,從質樸的農民,到為生活不懈奮斗的工人,再到偉大的科學家、革命家,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勞動者形象躍然紙上,這些形象在作者的筆下顯得更加的真實感人,對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很好地榜樣帶動作用,并且語文課本中也有很多描繪勞動場景的畫面,如《臺階》中的父親種田、砍柴、撿屋基卵石、編草鞋,晚上一個人搬磚、擔泥、籌劃材料,干到半夜,學生通過這些文字描述不僅可以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而且還能學到主人公身上踏實肯干、堅持不懈的勞動品質。除此之外,語文課程也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板塊蘊含著豐富的隱性勞動教育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一些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勞動過程,可以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收獲勞動帶給自身的成長和快樂,深入體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能方便學生通過語文課認識勞動,學習勞動品質,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而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作為“五育”的基礎,是其它“四育”實現的一個重要依托。對于德育來講,可以通過勞動教育來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驕奢浪費的現象層出不窮,許多學生不珍惜勞動成果,不尊重勞動人民,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嚴格劃分,認為腦力勞動高人一等,這與勞動教育的缺乏,他們沒有真正地參與勞動,體驗勞動有很大的關系,只有親自參與其中,體會勞動的艱辛,享受獲得勞動成果時的喜悅,他們才能更好地明白勞動的意義,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偉大、最崇高、最美麗的觀念,尊重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對于智育來講,可以通過勞動教育來增加智慧,學生通過書本所學到的知識都是前人的經驗,屬于間接知識,想要把它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必須通過一定的勞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不斷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能力由此也得到了發
展;對于體育而言,可以通過勞動來強健體魄,良好的身體素質不僅是一個人成
21
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長發展必備的條件,更是一個國家生存的根本,學生堅持參與勞動實踐,不僅可以磨練意志,而且能強身健體;對于美育而言,可以通過勞動教育來讓學生認識美,獲得美的理解和感悟,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甚創造美。由此可見,對于德智體美的培養來講,勞動教育不可或缺,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言,更是具有其它四育都無法替代的意義。而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本來就是用文字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態度、成長經歷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人類智慧的結晶,并且文字、文學本身就是人類勞動的結果,是其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有利于更好地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要有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不僅得益于課內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掌握,更多的是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恰當地運用到實際的表達交流之中。語言產生在人們勞動的過程中,反之,它又對勞動活動具有促進作用,只有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中,語言傳輸、交流才有變得有意義。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加貼近真實生活,從而有表達和交流的需要,進而來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掌握和發展。一般來講,學生在課本上所學習的都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總結,屬于間接經驗,然而間接經驗的理解需要直接經驗作支撐,比如古詩詞中所學到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景象,對于南方的孩子而言,他們可能根本沒有見過,很難理解其中的悲涼氣氛,這時需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去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并且參與的相關勞動實踐越多,除此之外,勞動教育對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很多學生寫作文時無從下筆,這與他們缺少生活的體驗,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能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勞動活動之中,親自體驗勞動的樂趣,進而引導他們發現美、認識美、欣賞美,培養其審美能力,這一問題可能會得到較好地解決。最后,勞動教育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也有重要意義。勞動教育不僅是勞動創造物質財富的教育,精神文明方面更需要勞動教育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近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僅憑教師課堂上依據語文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簡單說教,并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以春節為例,如果只是教師在語文課上用大量的語言和圖片為學生展示這一節日的熱鬧與歡樂,這并不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這一傳統節日所蘊含的那種合家團圓的喜悅之情,倘若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貼對聯、貼窗花等活動之中,然后以勞動實踐后的感想為切入點,這樣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同時,又讓他們對
基于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勞動教育研究
我國的傳統節日及文化習俗有了更切實的認識和了解。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進行勞動教育,對學生更好地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現實意義。四、有利于增進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系語文和生活之間關系密切,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來源于生活實際的需要,生活為語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斷豐富著語文的內容,語文反過來又要服務于生活,它必須滿足人類不斷豐富的生活需要。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就要求必須引導學生走出課本,進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語文,通過語文的學習為學生終身發展的現實需要奠定基礎,而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勞動。在語文教學對學生實施勞動教育,不僅要涉及一些具體的生活場景,而且需要學生深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親身實踐,例如當學習了《孤獨之旅》中勞動帶給杜小康的成長以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之后,學生可能并沒有徹底的理解了這一內容,需要他們深入生活勞動實踐之中,體會勞動帶給自身的成長與價值。同時,學生學到的勞動知識和技能,以及形成的勞動價值觀念、情感態度,最終都會在具體的勞動實踐或生活實踐中體現出來,如學習了《老王》一課后,他們會體會到底層勞動人民樸實善良的勞動品質,在生活中不分高低貴賤地尊重各個階層的勞動者。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會更有利于增進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系。綜上所述,語文學科和勞動教育均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勞動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踐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增進語文和生活之間的聯系。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