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我是一名馬來西亞華裔,我曾祖父的時候就從中國來到了馬來西亞謀生,雖然到現在已經有四代人了,但是我們家里每一代人都不忘記學習漢語,不忘自己的根。我們都知道馬來西亞是全世界除中國外最大的漢語為母語的教育基地,其華文教育的理念是“守護華文教育,堅持母語教育,繼承發揚中華文化,讓世世代代的馬來西亞華人都能學習華文,守護華人的根”。雖然這個過程是艱辛的,但我們都不曾放棄,這也促使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擁有了完善的體系,從華文小學到獨立中學再到馬來西亞華文學院,華文教育實現了“一條龍”模式。在華文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本文嘗試對馬來西亞新華小學的華文教學、華文教師、華文教材以及中華文化傳播情況進行全面的探討,通過新華小學情況窺見一斑,進而了解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的整體現狀,另外,相關研究成果可以進一步充實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的研究內容。本文也會對馬來西亞新華小學華文教育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助于促進新華小學華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幫助華小華文教師發現自身的不足,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升華文教學能力。除此以外,本論文是以“小學標準課程修訂(KSSRSemakan)”作為教材及教學研究的一部分,此課程自實行以來只有五年時間,希望通過本次調查研究能更好地得以應用,發掘學生的漢語學習潛力,以確保學生能全面發展。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為有志于進行華小華文教學現狀研究的教師和學習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二)研究意義
作為一名華裔,以我實習所在的馬來西亞華校“新華小學”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三教”問題及文化傳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可以“以點帶面”,了解目前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的整體狀況,這樣有助于加強馬來西亞華文教師對華小華文教學的理解,深化對漢語教學、教師、教材及中華文化傳播的認識。目前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校,針對華小的研究還比較匱乏,這項研究有助于彌補單一的研究方向所導致的研究片面性。另外,我們采用問卷調查和統計方法對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有助于推動馬來西亞華小的研究
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進展,為后續的華小華文教學的連貫性研究做好鋪墊。
二、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保留著最完善的海外華文教育體系。2012 年 9 月 6 日,馬來西亞教育部推出了《2013 年-2025 年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這份報告對華文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華文教學日新月異,關于華文教學的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
(一)關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歷史的研究
潘一寧(1989)對 1946 年至 1980 年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進行了闡述,指出二戰后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經歷了重建期、低落期和復興期三個過程,馬來西亞華人對華文教育的支持是推動華文教育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1]李君哲(1989)提到華文發源地中國堅定不移地執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與馬來西亞的經貿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華文更是聯合國法定國際語言之一。[2]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之路雖然曲折坎坷,但前景依舊是積極樂觀的,因為這是時代的選擇,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選擇。鄭良樹 (2005)介紹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從開辟到鞏固、攻堅再到發展的各個時代的詳細情況。[3]胡春艷(2006)對冷戰后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進行了研究,指出無論是華文小學、獨立中學,還是大專院校,都面臨著資金短缺、師資不足、馬來西亞政府打壓華文教育,馬來西亞華人政黨與華人社會是維護華校權利及利益的力量。[4]李亞(2013)認為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整個東南亞華文教育都出現了被打壓、被禁止、被弱化的困境,冷戰后,中國經濟的崛起,吸引了更多其他民族的人學習漢語,從而華文教育找到了新的定位。[5]王瑞萍,郭怡(2020)對 671 年至 2019 年間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進行了分析,將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華文教育的蓬勃發展期;第二個時期因教育部實施不公平的政策與同化華小的改革,引起了華人社會的長期抗衡,這一階段可以稱為華文教育的波折爭議期;第三個時期為華人政黨與華人社[1] 潘一寧.戰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1946-1980)[J].東南亞研究,1989.[2] 李君哲.戰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回顧與前瞻[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9.[3]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簡史[M].馬來西亞:南方學院出版社,2005.[4] 胡春艷.冷戰后“成就困境”中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5] 李亞.冷戰后東南亞華文教育重新定位研究——基于九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分析[D]. 暨南大學碩士學
位論文,2013.
第一章 緒 論
會保護華文教育的時期。[1]
總之,目前針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歷史的研究比較豐富,脈絡比較清晰,幾乎所有文獻都談到了漢語教育的“曲折史”,也談到了華人對于華文教育的保護以及世代相傳不忘根的精神。
(二)關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的研究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培養華文人才,傳播中華文化,強化華人身份與族群認同,促進與主流社會的文化交流與對話,發展當地華人文化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是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客觀而言,馬來西亞政府的華文教育政策相對開明和包容,但是之前制定的約束性政策,也導致了華文教育的資金和師資不足、文憑不被承認等諸多困難。張本鈺(2007)認為現階段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存在師資不足、經費短缺、中介語過度使用、教材繁簡字混用等問題,他認為若使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應提高華文的使用率、拓展與華文有關的領域、融合本土化的華文與國際化漢語。[2]朱愛琴,強海燕(2013)指出目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面臨華小學生入學人數逐年減少、政府對獨立中學進行統考、國民型中學的師資不足等問題,針對此問題,建議馬來西亞政府貫徹多元開放的理念,實施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3]郭曉瑩(2017)指出馬來西亞的華文體系保留完善,然而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校的限制造成華校發展停滯不前。2013 年,中馬成為合作伙伴,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發展推動了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4]同時,中馬教育文化的深入合作促使海外華人積極投身發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這也有利于更好地發展沿線的人文資源。高建深(2020)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角度出發,分別從華人內部角度、族群關系角度及國際層面因素來依次分析各因素對華文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并提出雖然華文教育受多層次因素的影響,但微觀層次上的華人內部因素決定著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能否持續存在,中觀的族群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華文教育未來的發展高度,而宏觀的國際層面因素則兼有積極與消極影響。[5]總體來說,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的相關文獻宏觀視角研究是主流,其研究多從政府、社會和華人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問題所在,并針對問題給予建議。[1] 王瑞萍,郭怡.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簡況及其發展趨勢[J].世界民族,2020.[2] 張本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及發展前景[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 朱愛琴,強海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狀及其新政策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2013.[4] 郭曉瑩.“一帶一路”背景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 海外華文教育,2017.[5] 高建深.多維視野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三)關于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育現狀的研究
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教育在東南亞是首屈一指的,但關于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現狀研究的文獻并不多,中國及馬來西亞學者研究的重點多集中于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教學以及華文教材、教師資質等問題的研究。
1.語言要素教學的相關研究
一些學者對馬來西亞華小的語音教學、詞匯教學及語法教學進行了專項研究。華風祥(2017)以吉膽華聯小學為研究對象,對該校拼音教學的內容、課堂拼音測驗、教材的使用及學生對拼音的興趣等問題進行了探討。[1]通過調查發現華小的拼音教學與大陸的語音教學并不相同,受到本地馬來語的影響,拼音教學并不受重視,導致拼音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王凱祥(2019)通過收集華小馬來族的聲母、韻母、聲調及音變的語音材料,認為母語負遷移、當地華語口音影響、語音訓練不足、學習策略不完善、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是華小馬來族學生產生語音偏誤的原因。[2]作者也針對語音偏誤情況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對于馬來西亞本土華文教學前景進行了展望。戴敏儀(2019)通過對教師與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目前華小華文教材逐漸淡化語法,因此造成教師與學生認為語法教學與學習不重要的現狀。[3]文中也強調了語法教學在華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讓語法教學不僅能被學生所重視,同時也不會成為學生學習漢語的負擔。
2.華文教材與課程的相關研究
學界對于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材研究的角度有三個:一是對某一部華文教材本身的研究;二是華文教材與中國小學語文教材的對比研究;三是馬來西亞華小教材與國小教材的對比研究。黃詩婷(2012)主要探討了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材的課文內容、識字的編寫、活動與練習、教材的插圖助讀等問題,分析了現有華文教材的優點與不足,并提出了科學編寫華文教材的建議。[4]他認為在教材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強調語言技能的掌握,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對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的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與發展。王伊潔(2013)將馬來西亞一年級華文教材與中國大陸一年級語文教材進行對比,認為二者的共同點具有“多認少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編寫語法點1] 華風祥.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現狀研究——以吉膽華聯小學為例[D].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2] 王凱祥.馬來西亞華小馬來族學生漢語語音偏誤分析[D].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3] 戴敏儀.論語法教學在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中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4] 黃詩婷.馬來西亞漢語教材研究——以華文小學課本《華文》為例[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第一章 緒 論
的理念,不同點是馬來西亞一年級華文教材總生字量比較多。[1]呂立民(2016)對 2011 年華小華文新課程進行分析,其分析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課程的總目標,小學生需打好語文基礎,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第二部分是課程內容,一共分為五大板塊,聽說、閱讀、書寫、趣味語文、語文基礎知識,這樣的課程設置足以提高小學生對華文的興趣及掌握華文的能力。[2]張萬霖(2020)對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材與國小漢語教材的文化因素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其共同點是課文的“知識文化”內容比較多,“交際文化”內容比較少,建議增加中國傳統文化和華人文化的內容,以提高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3]華文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應相輔相成,只有深入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因素,才能掌握中華文化的精髓。
3.師資隊伍的相關研究
柯雯靖(2017)通過對 2006-2015 年資料的整理,發現馬來西亞華文教學師資存在數量短缺及師資質量差的問題,提出組織多種教師培訓、建立健全本土師資隊伍等解決建議。[4]Chong Chee Keong, Muhammad Faizal A. Ghani & Zuraidah Abdullah(2016)基于對砂拉越地區華小教師的研究,指出教師之間分享專長、互相學習等策略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5]Muhammad Asyraf Mohd Adzhar(2020)以馬來西亞雪蘭莪地區的華小教師作為研究對象,認為教師的資質、教學計劃、對學生的輔導及教師的動力等是學生掌握華文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對上述諸方面的內容加以關注。[6]綜上所述,目前學界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論述;二是對華小華文教學涉及的語言要素教學、華文課程與教材及師資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這對開展本研究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同時,也可以發現學界關于華小華文教學整體現狀的研究并不多見,這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本文將以我實習所在學校馬來西亞新華小學為個案,對其華文教學的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希望能夠以點[1] 王伊潔.馬來西亞小學華文與中國大陸小學語文教學比較——以一年級為例[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3.[2] 呂立民.馬來西亞華文小學華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解析[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3] 張萬霖.馬來西亞華小與國小華語教材的文化因素研究——輔以文化身份認同角度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4] 柯雯靖.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師資發展問題——基于《海外華文教育動態》的研究發現[J].海外華文教育,2017[5] Chong Chee Keong, Muhammad Faizal A. Ghani & Zuraidah Abdullah.Amalan Komuniti PembelajaranProfesional (KPP) Di Sekolah Berprestasi Tinggi (SBT) Malaysia: Sebu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SJKC) DiSarawak[J].JurnalKepimpinanPendidikan,2016.[6] Muhammad Asyraf Mohd Adzhar.Kualiti Guru Dan Penguasaan Bahasa Cina Murid Sekolah Kebangsaan DiSelangor.Jurnal Kepimpinan Pendidikan,2020.
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帶面,客觀地呈現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學的特色與不足,以推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良性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華文教育在全世界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契機,雖然馬來西亞屬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國家,華文教育的發展也會受到一些本民族勢力和本民族文化的影響,但我們也能夠看出很多華小在華文教育中促進漢語教學所做出的努力。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查閱和梳理,整合前人對華文教育、華小教學現狀的研究成果,并對馬來西亞新華小學的華文教師資質、教材的使用、教學方法及中華文化傳播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教師的資質、教學方法及教材的使用等,通過訪談的方法了解華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新華小學華文教學現狀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建議。“問卷調查”和“訪談”是我們進行研究的主要輔助手段,我們分別設計了教師和學生兩個版本的問卷,教師調查問卷包括:教師的基本信息、教學的基本情況、教學方法的使用情況、教材的使用情況等;學生調查問卷包括:學生對教師華文教學的評價、學生對教材的評價、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等問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馬來西亞華小存在師資力量不夠、教師進修機會不足、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教材所涉獵的中華文化知識較為匱乏等問題。以上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漢語只是機械性的、被動吸收,對學習漢語的興趣逐漸缺失。同時,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教學壓力,教師數量極度匱乏,教師參與培訓的機會較少,這些都對漢語教學的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提高馬來西亞華小華文教師的教學水平,讓更多的華文教師有機會接受培訓,同時增強中華文化在華小教材中的比重,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希望本次研究能夠幫助來西亞華小更好地進行華文教育,推動馬來西亞漢語教學有序健康的發展。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這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調查方法。問卷設計分為兩部分,一是教師問卷,一是學生問卷。以新華小學的華文教師及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其教師資質、教學法及教材等問題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數據以表格的直觀形式加以
第一章 緒 論統計和分析。
2.深度訪談法
以華小華文教師為訪談對象,深入了解其進行華文教學的真實感受與想法,和問卷調查法相結合,以補足問卷調查法的欠缺。
3.統計分析法
以 google form 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類整理調查問卷和訪談材料,統計教師方面、教材方面、教法方面及文化方面的選項所占比例,并使用 Microsoftexcel 繪制相應圖表,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通過這些統計方法,可以較深入地了解教師及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可以從中找尋最合適的
第二章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概述及新華小學概況
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關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整體情況,我們將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介紹,特別一提的是新冠疫情也使華文教育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因此,我們將這一部分單列出來進行概述。
(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歷史
五福書院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私塾,也是馬來西亞的第一間私塾,位于檳城,創立于 1819 年。在五福書院建立以前,當地的華人為了讓子女能夠學習到華文便在一些簡陋的地方建立起私塾,譬如會館、宗祠、神廟等。五個人或五個人以上組成一個班,五福書院為后來華文學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創立于 1903 年和 1904 年的沙巴古達區樂育小學和檳城中華義校分別是東馬和西馬的第一間新式華校,隨著中國辛亥革命成功后,馬來西亞創立了更多的新式華校。1920 年英國殖民當局企圖管制華文學校,馬來西亞華文學校第一次受到打壓,很多學校面臨著倒閉,但其中有一位叫林連玉的華人,為爭取華族權利依然堅持傳授華文知識。截至 1920 年馬來西亞雖已創立了 494 所華校,但只有 181 所華校來自馬來聯邦,其他華校則來自海峽殖民地。1941 年后由于戰爭的影響,華文教育受到重創。戰后馬來西亞獲得獨立,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組成了馬來西亞這個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而馬來西亞華族是除了馬來人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截至 2020 年,馬來西亞的總人口有 3275 萬,華人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22.6%,因此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雖為馬來語,但馬來西亞華人卻能說出一口流利的中文,這也使得馬來西亞現如今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華文教育制度。從五福書院第一間私塾創立開始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馬來西亞新式華校,可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同時馬來西亞也是華文教育體系保留的最完善的國家。馬來西亞華校從第一間私塾成立至今也面臨了很多困難和挑戰,但也加強了各華校之間的團結。例如 1956 年《拉薩報告書》的出現,讓當時的華文教育陷入困境,因為《拉薩報告書》最終的目標是要全部的學校成為單一源流的學校。這時的馬來西亞華校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都走入困境,如政府的打壓、華社的不安等等,可以說華文教育每一步都走得十分艱辛,步步為營。同時“董教總”也就在這時候成立了,“董教總”是為了維護馬來西亞華校和馬來西亞華文
第二章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概述及新華小學概況
教育的發展而成立的民間機構,為華校華教進行不妥協的抗爭。除此以外,政府也從撥款中打壓華校,讓華校的發展變得緩慢,這時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華人商人也紛紛出力來保護馬來西亞華校,他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來支持華小和獨立中學的生存與發展。
(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現狀
雖然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體系較為完善,華文教育也有著比較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種族和歷史方面的因素導致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由于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大多是由華人籌集資金創辦的,政府只是投資一小部分,這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華人的負擔,同時教師的報酬不高但工作壓力大使得很多年輕的華文教師很難選擇繼續在這個崗位上工作。從 2010 年至今,星洲網經常會刊登一些有關教師壓力過大、當教師的工作不止是教書的話題。但這種情況卻沒有得到及時地解決。在 2011 年,教育部的各個部門沒有經過很好的協商,教育縣屬官員、州教育局官員來到學校視察時,發現教師所負責的崗位不統一,就重新分配教師崗位,從而加重了教師的負擔,這也是導致師資缺乏的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在師資發展培訓上,一部分教師由于資金缺乏難以得到專業的培訓,使得一部分華文教師形成僵化的教學模式,再加之教材單一、缺乏趣味性,這也進一步導致華文教育的發展受到阻礙。在生源方面,特別是馬來西亞華文小學,非華裔生的人數逐年攀升,目前非華裔生占全國華小學生人數的 18%,且數量預估將會逐年增長。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2010 年,非華裔學生占華小學生人數的 11.84%,而到了 2020 年,非華裔學生的占比則提高到了 19.75%。這也就是說,隨著非華裔學生人數的增長,華小的華裔生的比例從 2010 年的 88.16%減少至 2020 年的 80.25%。在一些州屬如沙巴,非華裔學生占州內華小學生人數超過半數,沙巴州內 83 所華小,其中的 59所有 70%以上的學生是非華裔。2017 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獲知,沙巴州華小生總數中土著學生占 65%,而華裔生僅有 35%。縱使將 10%的華人土著混血歸為華裔生范疇,土著生仍然過半。非華裔學生入讀華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中國文化的崛起和“漢語熱”的持續升溫,激起了很多非華裔家長讓孩子學習華文的想法,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小學也漸漸地走向多元化。第二個原因是華人小孩的出生率越來越低,這導致很多華小也漸漸面臨關校或遷校的風險,非華裔學生進入華小解決了閉校的問題,也使得華小生源逐漸多元化。但這也帶來了很多學習上的問題,尤其是學生的學習程度不一樣,非華裔的第二語言學習仍
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然有很大的難度,非華裔學生也沒有合適的環境學習華語,態度不積極,造成他們無法跟上課程。同時,政府對于華小華文教育問題也抱有不聞不問的態度。現如今馬來西亞四歲到六歲的學生可以送到以華文為主要教學語言的幼兒園上學,完成幼兒園的課程后,他們可以直接進入國民型華文小學(華小)就讀。小學生會在華小接受六年的教育,華小的科目都以華語為主要的媒介語。小學畢業后,可以選擇到國民中學(國中)、國民型中學或華文獨立中學(獨中)繼續學習。國民中學(國中)和國民型中學是屬于政府自助的學校,因此它的主要媒介語是馬來語,華文科目是任選科目而非主課。但華文獨立中學(獨中)的主要媒介語是華語,它是屬于私立的中學,就讀的學生需要付費。中學畢業后,學生們可到董教總創辦的學院或者到馬來西亞政府大學修讀中文系,董教總創辦的學院如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和韓江學院都以華文為主要媒介語進行教學,董教總創辦學院是為了讓華裔弟子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華文教育。
(三)全球疫情下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情況
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華小華文教育帶來的沖擊很大,同時也挖掘出了許多華文教育的新問題,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漸漸開始進行了改革。董教總在 2021 年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學術研討會上闡述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全國華文獨中為應對疫情,政府宣布了行動管制令,紛紛由面授轉為線上教學,如何推動及優化獨中線上教學模式,如何轉變教學思維成了目前面臨的新問題。疫情期間,教育部在 2020 年針對全國 67 萬名家長和 90 萬名學生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 36.9%的學生缺乏網課所需的電子產品。雖然政府承諾向低收入家庭學生免費發送 15 萬臺電腦,并由教育部于 2021 年 2 月推出教育電視臺 Didik TV KPM,以彌補網課無法普及的問題,但是以華語為教學媒介語的節目卻很少。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的城鄉社會生活條件相對懸殊,為照顧社會底層弱勢學童的學習,教育部應更進一步采取網課、教育電視和教育電臺三管齊下的方式,減少學生因學校停課而影響學習進度。針對網絡、電視和電臺覆蓋率低的內陸偏遠與原住民地區,學生無法上網課等問題,教育部應采用派發紙質版學習資料,讓相關學生得以學習。針對需要特殊教育的殘障學生,教育部應予以關注,提供相關居家學習的特殊輔導和教學,因為這一群體的學生無法像其他學生般通過網課、電視、電臺等一般遠程教學方式進行學習,教育部制作的教學節目也應附上手語等輔助特殊教育的學生。此外,教育部可參照國外做法,制作相關宣傳短片、手冊,為家長講解如何協助學生在家學習,以提升學生在家學習的效果。
第二章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概述及新華小學概況
在疫情期間,教師的工作非常艱難,特別是華文教師,因為有些問題并不是教師能力范圍內可以解決的。教師除了傳授知識以外,他們也要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承擔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動。盡管疫情持續蔓延,很多線下活動無法照常進行,但馬來西亞很多教師盡可能地去開展,因為教師們也意識到新時代下,科技是教育的未來趨勢。很多教師在這段時間為了能讓學生不落下課程,努力從科技小白變成科技一把手。教育部也推出了許多有關科技的課程讓教師學習,讓教師掌握科技,來減輕教師的負擔。疫情下的學生方面,由于線上華文教育面臨著學生出勤率不高等諸多問題,因此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大幅度降低,學生的華文程度持續下降。學生出席率不高的問題可以分成三方面進行探討,那就是校方、學生及家長。今年馬來西亞的新聞也不斷報道,馬來西亞學生上網課的出席率漸漸下降,相比之下城市的出席率比鄉下的出席率要高。全國教學專業職工會(NUTP)曾建議居家學習和教學課程(PDPR)改成晚上進行,這能夠改善學生不能早起的現象,但要通過家長的同意。校方也為了避免學生太累影響專注力,將網課的時間進行了調整,譬如主課(馬來文、華文、英文、數學及科學)會采用網課集中進行,其余的副科改為線下,學生通過視頻、短片等自行學習。教師也反映,上網課相較于線下教學更吃力,因為教師經常點名發現學生沒有進班級,教師需要向家長詢問詳情,提醒家長要確保學生準時上網課,避免影響學習和學業的進度。上網課非常考驗學生的自律性,現在的父母都需要工作,無法時時刻刻在學生的身邊,學生在沒有父母的監督與督促下,往往會缺乏自主性,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懶散的狀態。有一部分無法出席的學生,是因為家里的上網設備不夠,譬如家里只有一部電腦,但兄弟姐妹多,所以無法全部都能上網課,這造成學生一整年并沒有真正學習到知識。想要改善學生出席率的問題,就必須讓校方與家長一起合作。家長需要多督促學生,
并且確保學生能準時上課,同時也確保家里的上網設備要足夠。校方也可以通過捐款、慈善機構等方式協助家境較貧寒的家庭得到上網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