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對外漢語教材是世界漢語教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及研究,這個時期的對外漢語教材因為時代和歷史的原因對我們編寫當代的帶外漢語教材的模式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通過挖掘《華語易通》內的史料及教學模式,可以起到豐富世界漢語教育史、民國時期對外漢語研究成果的作用。
1.1 研究意義
《華語易通》成書于 1947 年,是由米林頓有限公司(MILINGTON LIMITED)旗下的垂柳圖案出版社(Willow Pattern Press)出版的一部國際漢語教材,作者名為吳章,但關于作者生平無考。該書目前僅在網絡上有三本實體書出售,無影印版本。綜上可知,對《華語易通》這本對外漢語教材的研究尚無人做過,具有一定研究價值,本文將從幾個方面對該書進行研究考察,具體研究意義如下:首先,為研究建國前夕官話的口語表達形式及詞匯特點提供了重要語料信息來源。華語易通》以北京官話為語音基礎,將人們常用詞匯作為書中語料的來源,收集了比較多的口語常用詞匯及外來詞匯。教材在選詞上反映了時代發展與變化,研究該教材將豐富該時期的語料庫。其次,《華語易通》提供了當時經濟、政治及文化等不同維度的第一手語料,較為同步地反映了該時期的人民生活狀況及現實社會發展情況,《華語易通》對社會風土人情及中國文化的展示,從側面反映了民國時期的社產生活和中國國情,是系統研究當時社會及國情的重要文獻資料[1]。最后,《華語易通》作為一本對外漢語教科書,它的編寫體例及教材內容都對現代漢語教材編寫有較大的借鑒意義。作為一本針對歐美人學習漢語的讀本,它是一部基于“字本位”編寫原則的漢語教材,形式上以字句為基礎,語言材料上貼近當時的生活狀態,實用性強,并有意將中英兩種語言進行對比,使學習者在比較中加深印象,體現了漢語學習意識。針對民國到建國前期漢語教科書研究仍然存在數量不足,分類研究不充分、選材過時等缺點,本文通過對《華語易通》的教材特色項目作總結分析,確漢語教材編寫體例、模式,為進一步提升漢語教材編撰等提供參考意見[2]。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漢語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如何讓漢語進一步走向世界,增強漢語在世界語言界的影響力,也是所有語言工作者共同的愿望,對外漢語教材的進一步國際化,離不開對過去對外漢語教材的發現和挖掘。筆者在閱讀及研究的過程
中發現,《華語易通》這部對外漢語教材無論是其中的文化項目還是編寫模式都對現代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有著一定借鑒作用。《華語易通》這部書已經面世了八十余年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在這期間發生了極大改變,人們對于漢語學習的需求不斷變化,但其在教學上的基本功能仍然存在,在教材使用的認可度、接受度、適應性以及教材本身是否存在缺陷、能否滿足教學需要等方面上仍然需要分析和解決。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2 研究內容及方法
1.2.1 研究內容
本文從民國末期的吳章先生所著的對外漢語教科書《華語易通》入手,結合該書成書的時代背景,對全書進行總結性研究,首先對書中每一章內容及體例進行簡單概括分析,接下來從語音、詞匯、語法、文化項目四個方面分點進行論述,探究其內在語言文化特點。同時通過對教材中出現的一些史實及其凸顯的背景知識進一步加以陳述。最后對全書進行總結性評價,評判其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探究其對當代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既可以豐富世界漢語教育史、民國時期對外漢語研究成果,又可以對現代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等方面起到啟示及參考的作用。
1.2.2 研究方法
通過搜集和查閱相關資料,多角度分析教材的相關內容,筆者將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對《華語易通》進行相關研究。
(1)量化統計法。量化后可以用數據作直觀的對比和分析,完成由定量到定性的研究。它是常用的統計研究方法,通過對該書的詞匯等內容的匯總與分析,了解整本教材的內容構成。
(2)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分析教材內容中的中英文,探究教材內容本身的翻譯特點。
(3)歷史研究法。教材中的字、詞及短文體現了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及背景,通過對相關內容的考究可以得到歷史資料。
(4)分析歸納法。將教材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進行探究,詳細描寫《華語易通》中體現的語言系統特點,總結歸納出當時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意識。
1.3 研究現狀
晚清到建國前期這個時期是對外漢語教材發展的繁榮時期,西方來華者不斷增多,研究漢語的教材也集中涌現,比如艾約瑟《官話口語語法》 (1857) 、艾約瑟的《中國口語語法》(1857)、狄威妥瑪《尋津錄》 (1859) 和《語言自邇集》 (1867)、考文《官話類編》(1892)、羅存德《英華字典》 (1866) 、翟里斯《漢言無師自明》(1872)和《華英字典》(1892)、狄考文《官話類編》(1892)和《官話簡明教程》(1901)、富善《中英袖珍字典》(1909)等等。這些對外漢語教材種類繁多,有的教材是中國人編寫的,有的教材是外國人編寫的;有的以官話為語言基礎,有的以地方方言為基礎;有的是側重于交際對話,有的側重于語言本體[3]。
(1)明清時期的對外漢語教材研究
帥小艷的《<二十世紀清語讀本>研究》(2020)從話題角度總結出《二十世紀清語讀本》的話題的特點與編排原則,同時指出其中所反映的清末國情;接下來從詞匯的分布構成兩個側面反映的以詞匯為基礎教學、運用詞匯體現社會實際展現社會新貌、迎
1 緒論
合當時的語言政策等方面進行探究,得出了話題內容、注釋不準確、詞匯混用等缺點。潘潔的《<官話急就篇>文化項目研究》(2021)從教材表層文化現象和文化觀念進行研究,從文化項目的統計及其具體考察來探究教材內容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將書中體現的文化項目分為地理位置類、物質生活類、社會交際類、經濟政治類、社會文化類、價值觀念類六大類,認為《官話急就篇》具有實用性強、發展性強、針對性強、趣味性強等特點。李沫的《<北京官話聲譜>語音研究》(2015)將教材中的語音體系進行系統詳盡的描寫,從漢語語音的聲韻調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得出了教材中所反映的這個時期語音系統,同時認為《聲音譜》與東北官話聲調一致,總體上與今天的普通話音調體系基本一致,是對日本北京官話教科書的改進。孫藝銘《日本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 <燕語啟蒙>研究》(2019)首先介紹了編撰背景及版本體例,總結了《燕語啟蒙》的編撰原則,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舉例說明其語音系統中特殊的音變現象,從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兩個維度對整個詞匯系統進行分析,把語法系統的的詞類和句類分別進行分類分析,并結合當今對外漢語教科書編寫的現狀,進一步闡釋了《燕語啟蒙》的特點及在編撰方面帶給我們的啟示。溫利燕《微席葉<北京官話:漢語初階>研究》(2010)介紹并分析《漢語初階》所記的北京音系統及其特點,重點研究了微席葉對漢語詞類系統的劃分及其中所體現的漢語語法觀,微席葉批判性地吸收吳啟泰、鄭永邦的:《官話指南》"逢上必倒"這一凡例,以及威妥瑪《語言自邇集》關于韻律的論述,對漢語變調、輕聲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4]。《漢語初階》關于部首的教學,對《語言自邇集》與《康熙字典》都頗有借鑒。 凡艷《英國傳教士羅約翰<官話初階>研究》(2019)介紹并分析《漢語初階》中所體現的聲韻系統及其特點,研究了羅約翰的聲調觀。重點研究了《官話初階》所體現的詞匯教學方法及特點,解釋說明詞匯方面的教學編排。同時將書中所體現的重點詞類進行分類分析,總結了比較句、把字句、疑問句三種句型。最后從優點和不足兩個方
《官話初階》進行評價。
(2)民國時期的對外漢語教材研究
張濤《<華語入門>語音系統及語音教學研究》(2020)詳細描寫了《華語入門》中北京官話語音系統,包括聲韻系統。聲調系統以及語流音變和輕重音等,同時與《尋津錄》、《語言自邇集》、《北京話語音讀本》、《華語入門》四本同時期的教材進行對比,反映了教材對研究北京官話演變的價值。并且探討了這部初級漢語教材在語音教學方面的教學法、特點及啟發。 趙彬旭《靈格風漢語教材<言語聲片>的詞匯及詞匯教學研究》(2020)主要將老舍先生參與編寫了靈格風漢語教材《言語聲片》作為研究對象,從語言本體和教材選編兩種不同的視角下對《言語聲片》進行詞匯研究,從語言本體研究發現在詞匯結構、語義場、詞匯內容三個方面各有不同特點;從教材選編的角度下來看,《言語聲片》從中華文化、話題、難度三個不同維度在詞匯選擇方面為教學提供堅實的支撐。
3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穎紅《趙元任<國語留聲機教程>研究》(2012)從拼音系統與漢語語音教學、語法分析及其教學、詞匯教學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他認為趙元任的《國語留聲機教程》漢語口語為主要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并且搭配留聲機唱片,方便學習和復習,重視語音教學,創新了一套漢語拼音方案,同時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現代漢語語法體系進行解構,方便西方人系統地學習漢語。但也存在詞匯量大、過于學術化、沒有漢字練習等缺點。張冉《法國傳教士戴遂良<漢語口語教科書>語法選編研究》(2021)將《漢語口語教科書》從語法的角度進行專題研究,將書中的語法項進行總量、類型、編排特點等進行歸納整理,該書系統全面地講解了幾種補語類型,量詞的使用貫穿全文,不僅重視初級語法的學習,而且也重視中高級語法的知識,同時也反映了語法翻譯法、交際法、語素教學法等一系列語法教學方法,對現代教科書語法課的編排有著重要的意義。孫曉曉《俄僑漢學家卜郎特<漢文進階>研究》(2015)將《漢文進階》中的詞匯教學、虛字教學、句式教學分別進行論述,漢語中的主要實詞和多音字、異體字等在教材中均有顯示,注重虛詞和句式方面的教學,同時對書中被動句、判斷句等漢語口語中常用的句式進行詳細解釋。認為該書實用性強,易于歐美學習者學習,遵循循序漸
進的教學原則,但也存在詞匯數量分布不科學等問題。王琬嫣《<燕京婦語>的話題研究》(2017)將清末在日出版的《燕京婦語》進行話題的專項研究,該書的教學對象為女性,書中話題類型豐富多樣,具有時代性、針對性、科學性、趣味性等特點,從話題所展示的文化意義體現出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和謙遜有禮的價值觀,同時也啟示當今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者要在話題選擇方面展現出時代性和針對性。 陳麗華《美國駐華語言武官奧瑞德<華語須知>研究》(2013)通過對不同要素的歸納整理與詳細描寫,認為全書體例簡明,能滿足教學者及讀者的需求,同時注重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文選擇方面貼近生活,能夠循序漸進地進行長期學習,也存在對聲調缺乏科學認識、語法點不夠全面、釋義不夠準確的缺點。 常曉敏《澳籍傳教士馬守真<英華合璧>研究》(2011)著重分析了《英華合璧》的教學內容,認為該書在內容上采取的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語言點及話題的編排上具有一定的科性,并與鮑康寧《英華合璧》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兩本書在教學法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傳承性,在教材編寫原則上具有針對性、有控性、實用性、趣味性等特點。王坤《俄僑漢學家卜郎特<華言拾級>研究》(2002)對全書的編寫體例原則、漢字的處理進行針對性分析,在音變教學特點、詞匯的數量、難易及選編、書中量助詞及特殊句式等不同方面進行了歸納,同時對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的教學特點進行評價,指明其中所采用的的兩種教學方法,總結出該教材的可取之處及不足之處。
蔡琦玲《麥克猷、周克允<華語新捷徑>研究》(2015)總結出一套獨特語音系統,并將其與威妥瑪拼音方案進行對比研究,討論了在詞匯編排方面的“字本位”教學觀,
1 緒論
研究了《華語新捷徑》中語流音變現象,從詞類、短語、句法三個方面對教材語法教學進行分析及評價,同時將同時期的駐華軍官合編的三本教材從編撰及內容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結合以上研究成果來看,許多學者已經認識到了清代至民國時期對外漢語教材的重要性及價值,但類似于《華語易用》這類教會學校專用的對外漢語教材的相關成果基本上沒有,相關研究比較薄弱,相關文獻及歷史資料上未曾有過相關記載的對外漢語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這類教材未來更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其在豐富世界漢語教育史、豐富民國時期的語料庫、研究探究對外漢語教學模式方面有著較大的研究價值。
2《華語易通》概述
2《華語易通》概述
2.1 編寫背景
根據張西平所主編的《世界漢語教育史》中的研究,他將建國前中國的對外漢語教育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明清以前的對外漢語教育。這個時期是對外漢語教育的起步時期,主要是與印度等西域國家進行交際所產生的,西域的僧侶為了傳播佛教,勢必要學習漢語,他們在這個原因的基礎上表現出了極強的主動性,西晉以后也出現了一大批佛經的譯著[5]。同時也有一些外國政府在本國組織開展漢語學習,朝鮮半島著名的《老乞大》和《樸通事》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同時,《老乞大》也是現存最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口語教材。第二個階段是明清時期,這個時期是對外漢語教學高速發展時期,從意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開始,大量的歐洲傳教士進入到中國,從傳統的蒙學識字開始,通過長期的漢語學習,許多傳教士在漢語寫作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一系列關于漢學和介紹西學的著作被撰寫出來,出現了漢學研究與漢語學習并存的局面。他們開創了漢歐雙語詞典的編纂工作,一大批字典、詞典在這個時期出版,比如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纂的歷史上第一部匍漢辭典——《匍漢辭典》,這部詞典首次為漢字制定拉丁注音表,開啟了中文拉丁拼音化的歷程[6]。第三個階段是中國近代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就是辛亥革命后的民國時期,這個時期的對外漢語教學陷入了低谷,戰火紛飛、人民食不果腹,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減弱,相應的來華學習漢語的人也相應的減少,絕大部分的漢語教育和學習活動都屬于個人行為。像老舍先生和蕭乾曾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授漢語,美國的費正清、日本的幾幸次郎等人也曾前往中國留學。①《華語易通》屬于為外國人在華所建立的教會學校所編寫的專用教材,也就是在民國末期國內社會動蕩不安的環境下所產生的。 從書前的介紹可知,《華語易通》一書是吳章先生為“美童學校-Shanghai AmericanSchool”于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即 1947 年編寫的,從筆者目前搜集的資料和了解到的信息來看,關于吳章的生平暫時沒有辦法考證,同時關于《華語易通》的記載與研究也是一片空白。結合時代背景及教學對象,筆者推測關于這本教材沒有廣泛流傳的原因可能為:1947 年國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同時整個上海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嚴重的下降,正值共產黨對國占區全面發起反攻前夕,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時《華語易通》是一本自編的對外漢語專用教材,是吳章先生專門為美童公學所編寫的一本教材,受到戰爭與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嚴重影響了本書的影響力與傳播范圍。因此,該書僅有寥寥數本得以保存下來。 辛亥革命后,傳教士開始大規模入華,作為中國對外橋頭堡的上海自然接受了大量的美國傳教士,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僑民及其子女,為了緩解入學壓力,在美國僑 民的幫扶下,美童學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 于 1912 年 9 月 17 日在虹口四川北路 誕生,作為一所有著教會背景的聯合學校,其辦學款項主要由美國南長老會撥付,初① 張西平.世界漢語教育史[M].商務書館,2009.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始入學時僅有 38 名學生,年末增加到了 68 名,同時學校也將教學范圍擴展至幼兒園到高中,1920 年增加至 500 人,隨著入學人數的增加,原有的校舍不能滿足其日常教學需要,決定搬遷至位于美國僑民聚集區法租界貝當路的美童公學新校區,也就是現在美國公學的舊址——上海衡山路 10 號。建國前夕,隨著解放戰爭逐漸蔓延到南方地區,上海出現了大規模的撤僑,至此美童公學生源逐步減少,學校管理會投票決定于
1949 年 9 月 1 日關閉學校。
①
2.2《華語易通》全書概況及編寫體例
《華語易通》一書是吳章先生專門為了上海美國學校編寫的漢語教科書,該書出
版于 1947 年 8 月,全書共 310 頁。該書屬于自編的對外漢語教科書,內容詳實,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以字句為綱循序漸進安排教學內容,全書共分七節,每節附有生字詞,共計八百個左右,所有出現的生字詞均標有威妥瑪拼音,同時考慮到初學者薄弱的基礎,此書第一節還在生字詞的后面添加了英文翻譯,以便學習者理解其意思。此書以字詞為綱,每一節課都是以數個生詞為基礎,下面的句子操練均由該課所需學習的生詞而展開,從簡單的稱謂“你、我、他”到日常動作“看、聽、說、寫、拿、放”,再到數字“一、十、百、千、萬、零、兩”,從日常交際用語的“謝謝、不謝、客氣、對不起”到日常敬語“先生、太太、小姐”,每一節課根據字詞的不同來選擇相應的操練方式,同時配有豐富的會話,有的是單句的形式,有的是對話的形式,這些會話為學生學習漢語提供了強有力的情景支持。全書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吳章先生所寫的中文序、Thomas C.GIBB 所寫的英文介紹、威妥瑪式拼音與英文單詞讀音的對照表以及目錄,用羅馬數字標注出頁碼,共 7 頁 。前言說明了本書的基本內容、每一章節的學習方法、編者的編寫意圖等。吳章先生在序中寫道:“華語易通一書乃鑒于西人來華咸感學習華語困難,爰本經驗所得,編成是書,以利學者,茍能循序勤學、持之以恒,則進步自易矣。”②同時分別簡要介紹了每一章的主 要內容。英文介紹里面除了介紹書中每一節的主要內容之外還提到這本書的編寫目的及所教授的學生概況,是為了中文一班和中文二班的八級、九級、十級、十一級、十二級所專門編寫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從來沒學過漢語,有些人從開始居住在中國才開始說,有些人曾在以前學習過漢語,教師可使用這本書來教授英語為母語的初學者,同時也適用于學生自學,指出了本書以官話為標準音。主要闡述了本書的編寫理念、適合對象,每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方法以及書中注音格式的介紹。《華語易通》原書的中文序如下:本書專為初學,以字句為基,使之循序漸進,易于進步。本書全部計分七節,每節附以生字,共八百之數:第一節:四十課活用練習,由單句而復句循序遞增,以便反復誦讀之用;① 母校故事:美童公學往事: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6520360② 吳章.華語易通[M].MILINGTON LIMITED,1947.
2《華語易通》概述
第二節:生字及短句例句;
第三節:注重成語,以便練習語法;
第四節:文法舉例;
第五節:套語會話;
第六節:兒童故事及應用文字;
本書末節附單字及習用成語等英文釋義,以便自修時參考。本書付印匆促,錯誤自所難免,希諸高明之士及語學大家不吝珠玉,隨時指正是幸①。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八月吳章書于海上鵬德軒②如上文所示,全書以字句為學習基礎,注重培養學生的漢語基本交際能力,將字詞放入句子中進行系統化的訓練與學習,把語法融入到交際中,突出文字的交際功能,體現了這本教材注重口語的實用性。第二部分為書的正文部分,共分為七節內容,每節的內容及側重點各不相同,除了第七節生詞部分,其他六節的每一課都先列出本課要學習的詞匯,第一節的詞匯部分分為三列,分別為漢字、威妥瑪拼音、英文翻譯,第二到六節則分為了兩列,去掉了英文翻譯。例如圖一所示:“這 4 che(chei) this(person or thing)”,如果有其他讀音則由括號“()”附在原音后面,同時在英文對譯中有其他接近的解釋,則用逗號“,”隔開。當一個漢字有其他的寫法時,同樣用“()”附在漢字后面。生字上面有上角
標的數字為該字所讀聲調,書中將聲調分為四個音,分別為“上平聲 1”、“上平聲 2”、“上聲 3”、“去聲 4”,書中的頁碼均由阿拉伯數字在頁末標注出來。
第一節:
該節的主要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第 1 頁至第 60 頁,這部分除了本節課需要學習的字詞之外,還有根據需要學習的詞匯所編寫的語句,這些語料一般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并且將每個語句根據詞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分割開來,加深學生對句子成分的理解,方便學生自行組詞造句,后面則是語句對應的拼音,這些拼音與所學語句不在同一頁,方便學生習讀,同時這種方式也對防止學生過度依賴拼音有利。最后列出部分生字的每一筆的書寫,按照筆順和筆畫數量依次排序,讓學生簡單直接學會漢字的筆順。第二個部分是第 61 頁至第 80 頁,這部分的內容與前一部分略有差別,除了本課所需要學習的字詞外,所學語句的長度和難度增加了,生字之間的組句造句的復雜程度增大了,最后是對獨體字和合體字構件的詳細拆解,解決學生對漢字書寫及理解發生困難,方便理解漢字的整體構造。(第 1 頁至第 80 頁)如下圖所示:① 《華語易通》原文的中文序中無標點,筆者根據現代人閱讀方式自行添加了標點.② 吳章.華語易通[M].MILINGTON LIMITED,1947.8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圖 2-1:《華語易通》第一節第一課(P5)圖 2-2:《華語易通》第一節第一課(P6)
2《華語易通》概述
圖 2-3:《華語易通》第一節第 32 課(P63)圖 2-4:《華語易通》第一節第 32 課(P64)第二節:這一節的詞匯部分與上一節一致,語句部分是常用短句,多在日常交流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會話中使用,但這部分的練習語句并未附有拼音,這說明隨著第一節拼音對照部分的學習過后,學生對漢字讀音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除了每節課需要新學習的生字詞外需要逐步放棄拼音,拼音作為輔助性的學習工具在學習初期的幫助較大,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拼音的幫助隨之減弱,吳氏選擇在這里放棄拼音工具的使用,這對學習者獨立進行漢語會話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明顯的,體現了吳氏在教學方面逐步過渡的特點。(第 81 頁至第 120 頁)如下圖所示:圖 2-5:《華語易通》第二節第 5 課(P85第三節:這一部分共列舉了 66 個常用連詞及其在日常會話中的常用搭配舉例,每
一頁有 2-3 個連詞,每一個連詞后附有有 4-5 句例句,共 302 個句子,這些句子均為短句,構成比較簡單。但這些連詞在句子中進行使用示范,通過教師的“精講多練”,能使學習者在實際應用中學會(第 121 頁至第 150 頁)如下圖所示:
2《華語易通》概述
圖 2-6:《華語易通》第三節第 12 課(P132)第四節:這一部分共十課,根據漢字類型的不同將其分為九個詞類,分別為:名詞(NOUNS)、代詞(PRONOUNS)、形容詞(ADJECTIVES)、副詞(ADVERBS)、動詞(VERBS)、介詞(PREPOSITIONS)、連詞(CONJUNCTIONS)、語氣詞(EXCLAIMATIONS)、感嘆詞(INTERJECTIONS),這里面劃分的詞類與現代漢語中的詞類劃分有一定差別,首先現代漢語將詞分為實詞和虛詞,本書中并沒有細分。再者,與現代漢語相比,吳氏的詞類劃分缺少了數詞、量詞和助詞,但在最后一節單獨講了“的”。每個詞類中分別例舉了 6-18 個詞,下面為與例詞相關的練習語句,使學習者在句子中感受詞類之間的差別。例如第 159 頁列舉了六個詞:哦 2o 啊 1a(o)喝 1he 哈 1 哈 1ha-ha唉 1ai 噯 1 呀 1ai-yaNo.1.哦!我明白了!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喝!這打的魚!3. 唉!真沒有辦法!4. 啊!你說什么?我還沒有聽見啦!5. 哈哈!他的病好啦!6. 噯呀!我忘啦!本節的最后一課附上特殊詞類“的”,可見吳氏已經認識到“的”字的特殊性質,但并沒有系統的總結性結論,也沒有具體劃分到哪一類詞。這里把“的”分成了七類,分別表示從屬關系、補語標志、過去時標志、表示人的動作或職業的標志、代指前文出現的名詞、進行時標志、代指人或物。(第 151 頁至第 160 頁)如下圖所示:圖 2-7:《華語易通》第四節第 3 課(P153)
2《華語易通》概述
圖 2-8:《華語易通》第四節第 10 課(P160)第五節:這一部分為日常社交對話,每一頁的上面同樣是帶有威妥瑪拼音的社交類短語詞匯,與之前幾節不同的是下面是含有生詞的會話式練習。這部分的對話有許多謙辭、敬辭以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客套話,從詞語的選用來看表現出了較高的融入
性和代表性,可以使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這類詞語的時候融入到中國的文化環境當中,充分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化的魅力。(第 161 頁至第 170 頁)如下圖所示: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圖 2-9:《華語易通》第五節第 2 課(P162)
第六節:這節分為兩個小部分,第一部分為生字詞加上對應的故事,共十個故事,分別為:你自己忘記啦、一對雞、有志竟成、你還我我還你、聰明的老鼠、誰喝那杯酒(畫蛇添足)、太陽什么時候靠近、鼠比牛大、孟母、要快樂不要錢,這些故事里面既有意義深刻的成語故事,也有飽含內涵的俗語故事,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可以了解一些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及內涵;第二部分為不同形式的信件及封面的書寫方式舉例,包括賀信等;同時還有便條的書寫,包括遺失、招領、召租、出售還有請柬等等,這部分內容除了教授學生們學習字詞外還幫助他們學習在中國日常生活中必備的一些能力,應用性非常強,這種應用性極強的教學內容在其他同類教材中并不多見,可見《華語易通》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漢語教材,很大程度上還起著文化傳播和教授日常生活的作用。(第 171 頁至第 190 頁)如下圖所示:
2《華語易通》概述
圖 2-10:《華語易通》第六節第 6 課(P176)
第七節:本節為全書每一頁生字詞及短語的匯總,作者并未按照在書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而是將每個生詞開頭的字母按照威妥瑪拼音的順序進行排列,這部分方便學生在遇到不會讀的詞時可以自行拼讀學習。(第 191 頁至第 304 頁)第三部分為附錄部分,雖然僅僅有 6 頁,所占篇幅很少,但這個部分分別表明了重要的世界地理名詞、世界上重要的國家、中國的省份及省會城市、國內重要的城市,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習基礎的中國地理知識,這在為漢語初學者教授知識的時候也很重要。從內容上看,《華語易通》是一本地以日常交際會話為主的綜合性教科書,語音、詞匯的學與練貫穿全書,除了每一課課前的生詞外,在課中出現的語句也存在一定量的生詞,語法教學則選擇在實際的語句操練中進行,對漢字的結構、句子的成分均做了對應的練習,對于漢語的詞類單獨拿出一部分進行分類式講解學習。在書前的中英序中,吳章指出:“現在許多中文教師只教授學生一些簡單的對話談話,但是這樣并不能讓學生理解中國人的意思,也不能與中國人流暢地對話,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缺少足夠的練習。”①吳章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詞、短語、句子收錄進書中,他認為這本教材初學者學習過一段時間能夠快速進步,學習過一段時間中文的人也能夠有所得,甚至初學者也可以通過本書自學漢語。從書中的序以及內容來看,《華語易通》具有相當的實用性、趣味性和基礎性。本書的教學對象更適合初學漢語的人。全書以北方官話為基礎,聲韻母拼合上受直法影響較大,采用句子本位、口語為主的原則。教學目的是迅速提高學習者的口語交際及日常表達能力,同時增添了許多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內容,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