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 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4 16:40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漢語征喻詞是漢語國俗詞語中較為特殊的一類詞語。漢語國俗詞語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反映中華民族獨特文化狀況和獨特民族風情的詞語,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語義在反映概念意義的基礎上附著了民族文化色彩,一旦離開民族文化背景就難以理解。不僅如此,這類詞語在“別的語言中無法對譯,或很難找到詞語與之對應,具有‘非等值性’”。①而漢語征喻詞是漢語國俗詞語其中的一類,它是指具有象征意義和比喻意義的詞語。作為基本的語言單位,它不僅具有描述本身基本概念的作用,更承載著民族獨特的心理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可以說漢語征喻詞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而國際中文教育以培養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宗旨,語言教學與文化因素教學的有機結合是必然要求,這就需要把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漢語國俗詞語,尤其是漢語征喻詞作為國際中文教育詞匯教學的核心內容。但就目前狀況而言,學界對于漢語征喻詞教學的研究仍然較少,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同時,本體研究和教學應用方面結合得不夠緊密。這就造成了漢語征喻詞教學仍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所以,只有充分重視和加強對漢語征喻詞教學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導留學生進行漢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漢語征喻詞不同于一般的詞匯,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表層意義之外又隱含著濃重的文化信息,所以,對漢語征喻詞的教學必然要把詞匯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起來。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詞匯,漢語征喻詞來源復雜,義項較多,意義豐富。一方面,教師如果僅停留在對詞語基本意義的闡釋,而不是深挖詞語背后的內涵,即使學生學會了該詞語,也難以運用到實際交往中。另一方面,不同水平和階段的留學生對漢語征喻詞的學習側重點不同,不同課型對漢語征喻詞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也不相一致,如果不對學生的情況加以區分,不對漢語征喻詞進行分類整理,毫無針對和保留地講解漢語征喻詞語的全部含義,勢必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也會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往往較為抽象,在教學中難以直接呈現其含義,如何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進① 梅立崇.漢語國俗詞語芻議[J].世界漢語教學,1993(01).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行教學也是一大難題。所以,深入系統地分析漢語征喻詞教學情況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對于提高對國際中文教師詞匯教學能力和學生語言、文化能力會有一定的幫助。
    (二)研究理論
    1.國俗語義學
    國俗語義學是一門把歷史、文化、習俗、地理等因素相結合的新學科,誕生于上世紀 60 年代的蘇聯,當時被稱為“語言國情學”。①王德春先生引進之后稱之為“國俗語義學”。該學科旨在以外語教學或第二語言教學的視野來分析和闡釋融入在語言單位中的具有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等因素。該學科認為,國俗語義作為語言表達信息的意義,反映著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一切文化因素,是語義民族性的表現。如果離開了民族文化背景,理解這些含有文化因素的單位就會十分困難。要揭示國俗語義,就需要通過對表達特定文化范疇的國俗詞語進行分類和研究。而在國俗詞語的分類中,最能附著民族文化色彩的當屬漢語征喻詞。2.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是一門探究人的認知和語言之間的關系的學科,其特點是把人們的日常經驗看成是語言使用的基礎,重點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作為人類認知的領域,語言與其他領域密切相關,并且也是文化、社會、心理、生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認知語言學和國俗語義學的匹配性很強,能夠很好地揭示國俗語義。該學科認為,人對事物的認知是有規律的,并且會充分反映到語言當中。比如,對于共同的事物,一般情況下人的認知都是相同或相似的。像“蜜蜂”,各個國家都認為它是勤勞的象征,“羔羊”也都代表溫順,它們的這些特點還被用來形容人。然而,隨著認知的深化和多種因素對認知的影響,人們對同樣的事物的認知就開始發生變化,甚至截然相反。盡管如此,分析反映事物概念、特點、屬性的語言仍然有利于理解人的思維模式、認知心理,不僅能夠為理解國俗語義的產生和獲得、建構與理解提供幫助,還能進一步為對留學生的教學提供新思路和新角度。① 王德春.漢語國俗辭典[M].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1.
    2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3.詞匯學
    詞匯學是以語言中的詞和詞匯系統為研究對象,它涉及的范圍很廣,涵蓋了詞的構造形式、詞的語義特征、詞匯系統的組成等方方面面。就詞的結構和形式上來說,詞的各個語素之間、各詞匯之間存在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組合關系體現的是詞匯橫向的組合、搭配;聚合關系體現的是縱向的選擇、替換。①就詞義來說,它又包括詞義的分類、詞義的變化、詞義的理據等。在詞義分類方面,可分為理性意義和感性意義。理性意義是詞匯意義的客觀表達,是與概念相一致,或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推理和判斷的那部分語義。感性意義是人詞語或詞語描述的事物的主觀表達,可以分為語體義、色彩義、形象義;②在詞義的理據方面,它是指語言符號與所表達事物之間的自然聯系,反映了語言和自然中事物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人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英國語言學學者史蒂芬·烏爾曼(Stephen Ulmann)是最早對語言理據展開詳細討論的人。他提出,的理據性主要有三類:語音理據、形態理據和語義理據。③并通過對英、得、法等語言的對比研究發現,不同的語言的結構、形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后許余龍④、黃遠振⑤等人又針對漢語的特點重新探討了漢語存在的理據。在詞義的變化方面,詞義會隨著社會發展發生擴大、縮小和轉義。漢語征喻詞屬于含有國俗語義的詞匯,以詞匯學理論和研究同樣適用于漢語征喻詞。只不過需要把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同上述理論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漢語征喻詞的感性意義,說明中國人對其的褒貶態度、語體表達;可以分析漢語征喻詞之間、和其他詞之間的搭配和替換關系,來闡釋漢語征喻詞的語用情況;可以分析其義項和義項之間的聯系,說明中國人的社會歷史、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

    4.跨文化交際學
    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產生的交際活動,跨文化交際學就是依據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理論來研究這些人的交際的手段方法、心①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78-181.②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9-221.③ Ulmann, Stephen. 1962.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Oxford:Basil Blackwell.④ 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139-141.⑤ 黃遠振.詞的理據理論與詞匯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 2003,(03).
    3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理狀況、突發情況等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包含文化與交際、價值觀與文化模式、語言交際等十種內容和范圍。隨著中國漢語推廣事業的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國學習者到中國學習漢語。漢語學習不一定即刻開始,但跨文化交際自從學習者踏上中國旅程的那一刻就已經發生了。由于不同民族間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心理狀況,所以交際的規則和習慣也就會有差異,如果沒有對這種文化和觀念進行系統的學習,沒有充分掌握交際的規則和習慣,勢必會引起文化誤解,嚴重的甚至會產生交際沖突,導致交際者產生文化休克。在教學過程中,國際漢語教師應該著重教授學生目的語及目的語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的語用能力。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和范圍十分寬廣,本文將會從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差異分析及對比方面來闡述,因為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是文化附著和凝固在詞義上的結果,漢語征喻詞教學本身就是一場跨文化交際者的文化之旅,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也自然而然地與漢語征喻詞教學有極大的適配性。
    (三)研究內容與方法
    1.研究內容
    本文以漢語征喻詞的教學研究作為中心研究內容,依托國際中文教育的研究背景來分析其研究現狀,結合國俗語義學、認知語言學、詞匯學和跨文化交際學相關理論,首先探討了漢語征喻詞的定義、國俗語義形成原因及表達方式;然后考察分析國際中文教育界的兩本主流的教材--《發展漢語·高級綜合(Ⅰ、Ⅱ)》①和《博雅漢語.高級飛翔篇(Ⅰ、Ⅱ、Ⅲ)》②教材中漢語征喻詞的數量、分布、譯釋等情況;然后通過問卷發放的形式了解高級階段留學生在漢語征喻詞系的中的難點與偏誤,并針對偏誤進行分析總結,查找原因。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

    2.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為了解高級階段留學生習得漢語征喻詞的情況,本文設計了相① 岑玉珍.發展漢語.高級綜合[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20.② 李曉琪.博雅漢語[M].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20.
    4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關調查問卷進行調查,選取的對象是來自內蒙古師范大學二連浩特國際學院的蒙古國留學生以及少數其他學校的高級留學生。調查問卷主要圍繞教學和生活中常用的、留學生已經學過的漢語征喻詞進行提問,以便了解留學生學習漢語征喻詞的情況,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教學建議。統計分析法。本文選擇兩本主流的、極具權威性的高級綜合課教材,統計出現在教材當中的漢語征喻詞,并參考《漢語國俗辭典》、①《漢語大詞典》②等辭書和相關語言學理論對漢語征喻詞進行了統計分類。對比研究法。對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是各國家、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象,但國俗語義不盡相同,要研究造成國俗語義不同的根源,就需要對文化、認知等諸多因素進行對比研究。
    (四)研究現狀綜述
    20 世紀 70 年代,蘇聯語言學家韋列夏金提出語言國情學,王德春先生引入我國,將其稱為國俗語義學,自此學界對國俗語義學的研究,尤其是對國俗詞語的界定和分類等方面的研究漸次展開。1993 年,梅立崇先生在《漢語國俗詞語芻議》③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國俗詞語的特點,并將國俗詞語進行了分類,征喻類漢語國俗詞語(以下簡稱為漢語征喻詞)是其中最具中華文化內涵的一類,故引起了學者的廣泛討論。早期學界對于漢語征喻詞的研究主要從本體,即分析其國義以及教學兩方面進行。本體研究方面成果較為豐碩,且多以語言學、語義學等理論作為理論基礎,以中外文化作為角度來切入,而國際中文教育方面的研究較少,多是從宏觀上強調漢語征喻詞教學的重要性。近十余年來,從國際中文教育這一角度出發來研究的逐漸增多,一般是從“三教”即教師、教材、教學這三方面分析入手,探討漢語征喻詞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提出具體教學策略,但從漢語征喻詞總體研究來看,這仍然較少,且研究常常僅局限于對某一小類,如某一種或集中植物、動物等方面,有的甚至并不以教學為綱,教學對象為基準,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同時,由于漢語征喻詞涉及中華民族的語言、國情等,民族性較強,因此,其研究集中在國內,而國外的相關研究比較稀少,無法對本研① 王德春.漢語國俗辭典[M].河海大學出版社,1990.②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0.③ 梅立崇.漢語國俗詞語芻議[J].世界漢語教學,1993(01).
    5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究起到實際的指導意義,故本文僅探討國內學界的研究情況。有關漢語征喻詞的研究狀況具體如下:1.漢語征喻詞的定義及分類根據梅立崇(1993)的研究,①漢語國俗詞語可以分為五類:“名物詞語”、“制度詞語”、“熟語”、“漢語征喻詞語”、“社交詞語”。其中,漢語征喻詞是蘊含中華文化非常深厚的一種。他認為,“與一般詞語不同,漢語征喻詞的修辭意義都伴有文化底蘊。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具體事物的形態和性狀來表示一種抽象意義,而這種抽象意義又經常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相聯系,也就是說,于表層意義之外,深層隱含著濃重的文化信息。”根據認識產生方式的不同,梅立崇將漢語征喻詞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象征義的詞語”,另一類是“具有聯想義的詞語”。前者主要是體現中華民族向往生活幸福美滿、長壽健康,崇尚高階、堅貞等的高尚品格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觀念,例如“葫蘆”的諧音是“福祿”,其“蔓帶”又與“萬代”諧音,即象征富貴、子孫興旺之義。后者是指通過想象在相關事物之間建立起某種意義聯系,即由此想及彼,然后通過借助聯想的方法來把文化信息附著、凝固詞語中。而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民族觀念、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凝固的文化信息也不盡相同,甚至相反。例如顏色詞語“紅”,在中國往往會聯想到喜慶之義,在英語國家則常代表流血、恐怖。其他學者對于國俗詞語的分類中也有概念和漢語征喻詞相類似的。例如:王德春(1990)分類中的“兼具兩種以上國俗語義的詞語”;②李明總結 6 套漢語教材提出“器具與植物”、“文學藝術”“民俗禮儀”三類;③胡明揚“受特定的精神文化生活制約的語匯”、“受特定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態制約的表達方式”兩類。④但這些分類或過于寬泛,未限定范圍,不利于漢語教學分析研究;或過于細致,無法全面體現該類詞語的文化內涵;或限于部分教材,無法準確對該類詞語進行研究。而梅立崇的界定和劃分相對全面,且在指稱上更為方便,所以本文依據梅立崇的定義和分類方法對漢語征喻詞進行分析研究。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2.本體研究和對比研究
    長期以來,眾多學者致力于對漢語征喻詞語義本體研究和漢語同其他語言的對比研究。本體研究方面,學者重點多以集中于對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歸納和描寫,以及其跨文化分析。李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國俗語義,對國俗語義產生的基本框架、國俗語義的建構和國俗語義的理解等方面進行了詳細描述。①李月松從語義產生的理據入手,將漢語動物詞語產生的理據分為語音、功用、相似、象征四種,并指出,理據所體現的國俗語義鏡像有漢民族的圖騰崇拜、漢民族的思維特征、漢民族的傳統倫理觀念等,以理據入手來研究國俗語義有助于認識民族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和精神世界。②陶詩怡以“春”字為例,從國俗詞語的語義特征與認知分析的角度展開,并指出,國俗語義學的研究成果對語言學的學科發展和建設意義重大,在語言教學、詞典編纂、翻譯理論與實踐、跨文化交際等幾方面都能發揮重要的啟示作用。③畢筱菁采用語言學隱喻及轉喻理論和國俗語義認知機制理論來分析“柳”、“桃”的國俗語義,隨后把二者進行綜合對比,以找出其在國俗語義上的關聯,最后分析闡釋了二者共同語義上折射出來的古代天人合一、鬼神崇拜、以物比德等方面的文化觀念。④在對比研究方面,學者主要是從分析對比雙方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探討
    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楊元剛、張安德以語義重合、語義錯位、語義空缺三方面情況入手,對比分析了英漢兩種語言中部分植物類漢語征喻詞的聯想意義異同,并從中總結出英漢植物詞聯想意義形成的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⑤
    張宏麗分析了中俄植物喻詞產生的歷史淵源,將其分為植物崇拜、民間傳說、宗教信仰和傳說、植物本身特點四方面原因,然后著重對白樺樹、花① 李莉.國俗語義的認知闡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6. ② 李月松.漢語動物詞語之國俗語義研究[J].漢語學習. 2008,(06).③ 陶詩怡.國俗詞語的語義特征與認知分析——以“春”為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12(05).④ 畢筱菁.“柳”“桃”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4.⑤ 楊元剛、張安德.英漢植物詞文化聯想意義對比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2(04).7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楸樹、山茶花等植物喻詞進行對比研究,揭示了俄羅斯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①崔秀珍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去收,以“紅”、“白”、“黑”等六種顏色為例闡釋了英漢顏色詞引起的聯想意義,并指出英漢民族的文化背景、傳統習俗及審美情趣這幾種造成是造成顏色詞聯想意義不一致的原因。②
    3.國際中文教學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專門針對國際中文教學漢語征喻詞教學方面進行分析的目前仍然不多,本文以“動物喻詞”、“植物喻詞”和“漢語征喻詞”“征喻類詞語”等詞為關鍵詞,知網、維普等平臺進行窮盡式搜索,并逐一分析文章內容,共發現國際中文教育漢語征喻詞教學相關的論文 40 余篇。這些論文對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的思路主要是先進行漢語征喻詞分類,然后分析其國俗語義,對比中外文化的差異性,然后根據文化的差異性,來從宏觀方面說明該類詞的教學重要性,或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三教”的考察或研究,然后提出相關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從漢語征喻詞的分類上,學者一般沒有具體、標準的分類方法,而是按照動物、植物、顏色幾類來進行劃分,對其中的一個或幾個漢語征喻詞進行研究。數字類的有:李月梅在《漢英數字文化內涵的差異》中,列舉了“8”、“6”、“3”、“4”、“18”,并就上述數字在漢英文化中的內涵進行了對比分析,并說明了上述數字褒貶吉兇隱喻意義的產生原因。③劉代瓊以“三”、“五”、“七”、“十三”為例,結合“空缺理論”,從文化空缺視角重點解讀這些詞“零空缺”和“沖突空缺”兩方面的內涵,探討了了藏英數字文化的暗合與差異,并指出其對教學的重要性。④顏色類的有:徐霞、周影韶分析比較了英漢常用的顏色喻詞的含義,探討了在社會屬性、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的差異,據此說明了其對教學的啟示。⑤婷通過列舉和分析“紅”、“白”、“黑”三個詞的文化附加意義,總結出了對留學生學習顏色詞時的誤區,并簡述了顏色詞匯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⑥① 張宏麗.俄漢植物喻詞對比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6).② 崔秀珍.試論英漢顏色詞的聯想意義[J].華北工學院學報.2000(04). ③ 李月梅.漢英數字文化內涵的差異[J].北方文學(下半月). 2011,(12).④ 劉代瓊.文化空缺視角下藏英數字文化之暗合與差異——以“三”、“五”、“七”、“十三”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 2015,36(12).⑤ 徐霞、周影韶.英漢國俗詞的國俗語義對比與文化教學[J].政法學刊(下半月). 2005,(03).⑥ 羅婷.顏色詞在對外漢語中的教學策略───“紅”“白”“黑”三詞為例[J].亞太教育. 2015,(02).8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周妮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用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視角來講解顏色詞的效果要比單純的用語言教學的視角進行教學要顯著。她以“紅”字為例,分析該字的文化附加義,然后探究漢語文化詞匯“顏色詞”在注重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前提下,如何去實施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①
    動物類的有:張秀云對動物比喻詞的構詞理據以及分類情況做出探討,依托語料庫統計動物比喻詞的整體輸出情況,結合個案偏誤用例進行分類和分析,總結偏誤原因,制定教學建議。②月松從漢日兩國動物喻詞的結構和構詞因素入手,以語言、功用、象征、相似等四種理據來著重探討了漢日動物喻詞的語義鏡像,和國俗語義產生的關聯體系和構建動因,在此基礎上指出了其對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和作用。③綜合類的有:劉丹妮把征喻類國俗詞語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闡釋了征喻類國俗詞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意義和作用,并考查了幾套對外漢語相關教材中的征喻類詞語的選用情況教學選擇策略,最后分別以顏色類、植物類的漢語征喻詞語作了教學設計。④李田田考察了《發展漢語.高級綜合》和《新 HSK 詞匯大綱》里的漢語征喻詞語,將其分為植物類、動物類、數字類等四類。然后調查了高級階段留學生習得情況,針對習得情況最差的征喻類詞語類型作了教學設計,還分別站在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提出了相關教學建議。⑤綜上,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漢語征喻詞的研究總體較為全面,無論從本體到教學,還是從語言學習到跨文化交際,成果不可謂不豐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自國俗語義學引入我國以來,就有學者對漢語征喻詞進行了含義界定,又進行了分類。但問題在于,他們對漢語征喻詞的指稱和歸類比較復雜。例如,王德春直接用“兼具兩種以上國俗語義的詞語”來指稱,實際上是比較含混的。梅立崇的界定和劃分相對規范全面,但仍有不少劃分模糊、交叉的問題。例如“娥”“桃李”屬于漢語征喻詞,但也可以用作女性稱①周妮.從“紅”字文化義看顏色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策略[J].時代文學(下半月). 2014,(03).② 張秀云.現代漢語動物比喻詞的研究與教學[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8. ③ 李月松.漢日動物詞之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 2008.④ 劉丹妮.對外漢語教學中征喻類國俗詞語教學設計[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9.⑤ 李田田.《(高級綜合)》中漢語征喻詞語教學現狀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 2020.9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謂詞使用。同時,不管是在本體對比研究方面還是對外漢語教學,對于漢英對比的較多,但是和其他國家、語言對比的卻很少,且多是以某一個、某幾個詞語或者以一小類詞語的研究較多,缺乏宏觀的、基于大類的研究。二是本體研究和教學應用結合得不夠。以本體研究為側重點的,往往局限于從文化對比的角度來研究詞匯本身的語義,但就如何應用在教學方面卻鮮有具體路徑和對策,只是簡單廣泛的給出幾方面建議或說明其對教學意義重大。以教學應用研究為側重點的,研究者的思路大多是依據動物、植物、顏色進行分類,從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漢語征喻詞進行分析,然后分教材分水平的方法探究留學生習得情況,給出相關建議,對于本體研究涉及較少。實際上,漢語征喻詞教學包含了詞匯教學和文化教學,可以運用國俗語義學、詞匯學、跨文化交際學等方面的理論進行分析研究。例如,漢語征喻詞屬于國俗詞語,運用國俗語義學可以充分探究其國俗語義;分析人的認知通過語言來呈現和表達,可以使用認知語言學進行;對于漢語征喻詞的詞匯功能的分析可以使用詞匯學相關理論;還可以運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知識,從文化教學角度入手,分析研究學生在實際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留學生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分析漢語征喻詞的特點及其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的作用和教學方法。但不同的是,本文將本體研究和教學研究有機結合,采用國俗語義學、認知語言學、詞匯學等多種理論從不同的視角來探察、解讀漢語征喻詞,進一步明確了其語義、結構等特點,并以國際中文教育界兩本有著重要影響力的教材為基礎,運用理據理論,從漢語征喻詞自身特點和學生學習、認知情況入手,規范、系統、全面地將漢語征喻詞進行了分類,再進行教學研究。同時,本文還分析了文化的異同對留學生學習的影響,在文化對比中總結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習得漢語征喻詞的錯誤并采用相關理論和假說歸因,從而針對性的給出教學建議。
    (五)創新之處
    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對漢語征喻詞本體方面的分析以及將其和教學研究有機結合。一是使用了認知語言學理論分析了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形成原因,并進行了詳細的解讀。二是以詞匯學及相關理論為基礎來分析了漢語征喻詞10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的國俗語義和其詞匯功能和作用之間的聯系。三是借鑒史蒂芬.烏爾曼(StephenUlmann)①等人關于語言理據方面的理論,結合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獲得的特性,對教材中呈現的漢語征喻詞進行了分類,并以此作為調查問卷中的一種重要設計依據。① Ulmann, Stephen. 1962.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Oxford:Basil Blackwell.11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一、 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分析及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意義
    (一)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分析
    1.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形成原因
    國俗語義的形成原因是解讀漢語征喻詞的關鍵,形成原因不同,國俗語義自然不同。根據形成原因,可以分為一般因素和認知因素。一般因素包括常說的地理環境、文學、民間習俗等。認知因素主要是以認知的角度,從根本上來分析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形成的機制或手段。
    (1)一般因素
    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通過諸多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最終隨時間推移而凝結在詞語中。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那些“一語特有”事物①。語言是對客觀環境的反映,不同國家、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語言,使之帶有環境色彩。以“竹”為例,中國的地理環境適宜竹的生長,中國人用竹、賞竹的歷史悠久,對竹的特點認識深刻,所以竹能成為君子高潔、謙虛的人格象征,而那些沒有竹的國家,自然也不會有竹這個詞語,更談不上形成國俗語義。文學因素。有的漢語征喻詞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詞語,不具有特殊含義,但被使用在文學作品中,因文學作品的揚名而為人熟知,所以產生了國俗語義。例如,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的“梁祝”,結局以主人公化為蝴蝶而結束,自此以后,人們提到蝴蝶就會聯想到這則故事,蝴蝶就成為了愛情的象征。還有“紅娘”,原為《西廂記》中的人物,因撮合“崔鶯鶯”和“張生”的姻緣,后成為了媒人的代稱。民族習俗。中國的各種風俗習慣繁多,尤以節日為甚,這不斷產生并豐富充實著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中秋節賞月思親、端午節吃粽子、重陽節插茱萸……,這些都是節日習俗,“月”、“粽子”、“茱萸”這些事物也就因此具備了特殊含義,成為了漢語征喻詞。除上述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也影響著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形成,但這些① 李莉.國俗語義的認知闡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
    12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因素并不是完全獨立的產生影響,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作用于國俗語義之上。
    (2)認知因素
    認知因素說明了國俗語義產生的機制,主要表現為趨同的認知動因,體現了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獲得的共同性。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產生依賴于聯想。聯想是由一物想到另一物的心理過程,是現實事物的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其產生的基礎主要是事物的相似性和接近性,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形成和聯想密切相關,按認知來源主要分為客體屬性聯想、諧音聯想、詞類多義性聯想三種。客體屬性聯想。客體的屬性在被認識之后,受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其國俗語義隨之產生。因為客體屬性是相對固定的,所以主體在認識客體時也會得到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認知。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的逐漸深入,同樣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即“共有的事物”會出現國俗語義“異大于同”甚至“大相徑庭”的情況。①同樣是烏鴉,外形習性差異不大,在俄國代表“多嘴和嘮叨”,而中國人常常把它和死亡聯系在一起,認為其“晦氣”,這是因為中國人“避死”的生死觀。
    諧音聯想。“漢語是典型的意音文字”②能夠通過字符表意和表音,因此,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詞匯中大量附著,廣泛用于風俗習慣、禁忌避諱等方面,通過語音表現出來。如,數字中的四與“死”、九與“久”、八與“發”發音相諧,分別寓意死亡,長久和發財等等;還有動物中的蝙蝠、鹿等,象征著“福”、祿”。諧音聯想跟民族的語言、認識觀念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這些方面都不同的民族很難產生相同或相近的聯想,甚至不會產生聯想。詞的多義性產生的聯想。詞的多義性常常會成為聯想的依據。“青”本指顏色,不含有國俗語義,但和其它詞組合后出現了具有比喻義的國俗語義。比如“青
    出于藍”,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超過前人;“青黃不接”,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接濟;“青天”,常用來形容賢明廉潔,比喻清官;這些詞語都是與“青”搭配,在文化的作用下產生了國俗含義,并沉淀在詞語之中,形成了漢語征喻詞。

    2.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表達
    ① 李莉.國俗語義的認知闡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2006.② 葉蜚聲.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175.13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前文已經分析了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形成原因,但漢語征喻詞作為基本的語言單位是如何表達其國俗語義的,還有賴于使用詞匯學的理論來進行探討。總的來說,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的表達體現在詞義與詞匯的語法結構上。
    (1)理性意義與感性意義
    理性意義“義項,是詞的理性意義的分項說明。”①一個詞常用的至少有一個,即基本義。通過基本義,詞還能產生其他轉義,即引申義和比喻義。但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是通過民族文化等因素作用于轉義而產生的,也就是說,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不是存在于詞的基本義之中,而是固定在詞的轉義之上的。同時,漢語征喻詞同樣具有發展變化性,它的義項常常較多,且來源復雜,雖然形成一個義項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但不是穩定不變的,隨著時間推移,詞語中的某些義項會發生轉移和脫落,有的會形成新的義項或獨立成為新詞,有的甚至徹底消失,所以分析解釋一個義項往往需要對該義項的形成過程進行溯源。感性意義。義項的理性意義側重的是對語義的客觀分析與推斷,而感性意義則是語義對客觀事物的形象在人腦中的反映的體現,即人通過各種感官感受事物,然后通過語言予以表達。詞的感性意義可以分為感情義、語體義和形象義。感情義表明了說話人對提及事物的褒貶態度,表示贊揚的即褒義詞,貶低的即貶義詞,不帶任何色彩的就是中性詞。語體義包括書面語和口語。形象義主要是對事物的描寫,具有“直觀性”和“游移性”,②即一提到事物,其形象浮現在人的腦海之中,但形象又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環境不同、時間推移、頻率減少形象就會轉移或減弱,甚至消失。
    (2)組合與聚合
    漢語征喻詞作為基本詞匯,在語言中必然承擔一定的作用,其國俗語義的表達不會局限于單個的詞,還常常以組合和聚合關系來實現。組合關系指一個語言元素與另一語言元素同時排列在言語鏈條上,構成語言要素在現場的組合。③組合關系對漢語征喻詞國俗語義產生和深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那些原本不具有國俗語義的詞語,通過組合關系產生了另①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7.② 孫維張.略論詞義的形象色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1,(05)③ 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31.
    14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一些漢語征喻詞。如上文已經提到過的“青”,原本不具有國俗語義,但是通過和“天”、“云”等詞組合,產生了國俗語義。類似的還有“吃”,產生的“吃醋”(因男女關系而互相爭斗)、“吃豆腐”(調戲婦女)、“吃干飯”(沒本事,做不成事情);“喝”,產生了“喝西北風”(沒有東西吃,沒有收入)、“喝茶”(接受調查、盤問)等。另一方面是本身已具有國俗含義的漢語征喻詞通過組合關系產生更多的具有同類國俗語義的漢語征喻詞。例如,在中國,顏色詞“紅色”具有歡樂、喜慶、成功、順利、革命等含義。據此引申出“紅色地區”(表示革命的區)、“紅事”(代指結婚)、“開門紅”(象征順利)等;還有植物詞“桃”,有優秀品德、男女情事、理想環境等含義,引申出有“桃花源”(幸福美滿的理想環境和境界)、“桃花運”(男子或女子在愛情方面的運氣)、桃李”(栽培的后輩和門生)等。聚合關系是指在結構的某個特殊位置上可以相互替代的成分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共現的成分和非共現的成分之間的關系。①詞的聚合關系主要體現在語義的關聯和區別上,它們之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但同時,它們也有各自的特征,以此來相互區別。例如,在表達離別的語義場中,可以存在“柳”、“梅”、“芭蕉”、“長亭”幾個漢語征喻詞。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能表達離別的感情。此外,它們之中的“柳”、“梅”、“芭蕉”也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植物喻詞,這就與“長亭”相區別了。再進一步劃分,“芭蕉”只能表示離別,但“柳”和“梅”都能表示送別,即離別中的其中一方。
    (二)漢語征喻詞教學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意義
    1.培養和提高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要具備較好的語言能力需要掌握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知識。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備了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強調的是交際的、外語的和互動的能力,只是學會了語言知識,不在交際的情景中合理運用是無法掌握這種能力的。正如王德春先生所說的:“對語言教學來說,更為重要的應是向學生講解蘊含在語言體系之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① 葉蜚聲.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31.
    15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色的國俗語義。這種語義與所學語言不可分割,對言語交際至為重要。”
    漢語征喻詞在生活中運用廣泛,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只要希望和中國人順利的溝通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留學生就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漢語征喻詞,否則便無法完全理解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風俗交際等。例如,中國人在喜慶場合中的裝飾打扮常用紅色;中秋節會賞月;對撮合男女在一起的,常稱其為“紅娘”、“月老”;送人的字畫里常常以“竹”、“梅”為主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因此,要提高留學生的交際能力,漢語征喻詞的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講解漢語征喻詞的國俗語義,闡釋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比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語義差別及產生原因,能夠有效地讓留學生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增強其文化理解,拓寬其國際視野,減少他們在和中國人實際交流中的誤會和沖突,從而真正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 順應國際中文教育關乎文化教學目標的要求
    語言是文化的物質外殼,薩丕爾認為:“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②漢語征喻詞與文化的聯系十分緊密,它折射著中國社會的民俗、歷史、宗教等絢麗多彩的文化形態,真實地反映著漢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特征。就如英國社會學家 Peter Trudgill 指出的一樣,“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別”,③不同的漢語征喻詞能夠反映出不同的情況。例如,通過數字可以看出生死觀念、陰陽五行;通過植物類喻詞,能夠看出中國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審美情趣;通過動物類喻詞,可以看出中國的褒貶喜好等。因此,漢語征喻詞的教學絕不是簡單的語言教學,更是一種文化教學,就應該按照文化教學目標進行。但是,漢語征喻詞來源廣泛,類型多樣,不同階段的留學生學習漢語征喻詞的重點也不一樣,對于高級階段留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的語言知識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掌握,而對文化方面、交際方面的知識需求相對更為迫切。所以,針對高級階段留學生的漢語征喻詞教學應該依據相關教材、文件的教學目標,根據其等級和水平來側重對文化和交際兩方面的知識講解。《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① 王德春.國俗語義學略論[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3.② 薩丕爾,陸卓元.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③ 周波.交際語言感知敘說的社會文化含義[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3,(02).
    16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
    綱》(以下簡稱“大綱”)是國際中文教育界的綱領性文件,它規定了不同等級的留學生的文化教學目標。①高級階段的文化教學目標如下。1.了解/進一步了解所在國和中國在經濟、文化、科學、教育等方面的發展、交流及成就,以及中國文學、藝術、科學、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及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2.了解/進一步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貢獻和作用。
    3.了解/進一步了解漢語中常用成語、俗語和典型歷史人物、事件的文化內涵、交際禮儀習俗、以及某些文化現象并具有對其進行解釋的能力。
    4.了解/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中的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功能,熟悉中國文化中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
    5.了解/進一步了解文化的階段性,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和處理文化現象。漢語征喻詞蘊含著的中華文化,是和《大綱》規定中的教材應該具有的、留學生應該達到的文化教學目標相匹配的,所以,可以說漢語征喻詞的教學意義重大,是教材和教學的要求。
    3.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中文教育“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項事業。”②作為一門學科,教師做好漢語征喻詞的教學,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是順應學科的必然要求;作為一項事業,教師應該認識到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具有傳達認知成果、交流信息、表達思想感情等功能,是社會文化賴以傳播的物質載體。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中國擁有的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是我們進行教學工作的寶貴資源和強大助力,深含中華文化內涵的漢語征喻詞是承載中華文化的基石,也是連接語言和文化教學的橋梁,應該通過深挖漢語征喻詞背后的豐富內涵入手來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開展漢語征喻詞教學的實質是用文化交融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讓留學生做到更加系統、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人、中國社會,真正認識并認同中國文化。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通過闡釋漢語征喻詞的內涵,讓留學生充分理解漢語征喻① 孔子學院總部/漢辦.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修訂版)[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23-28.② 李泉.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七十年[J].語言戰略研究.2019,4(04).
    17
    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留學生漢語征喻詞教學研究詞所折射出的中國人的思維心理、價值觀念、民族特性等,從而對中國人、中國社會有深入的理解。通過學習漢語征喻詞,留學生能夠理解中國人的對美好事物的贊頌和對美好志趣的追求及其寄托方式;能夠了解重大傳統節日和習俗以及背后的故事,理解中國人重視倫理家庭的樸素情感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能夠了解中國人處世的語言行為方式,理解其含蓄委婉而又不失大膽熱情的民族品性。通過了解中國人在生活中、做事時的祝愿和避諱,理解他們積極向上,向往美好的樂觀心態;理解中國人對優秀品性,優良文化價值的贊頌、追求和傳承。總之,就是通過開展漢語征喻詞教學,將學習語言和了解中國相結合,將學科教學與事業建設相結合,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與價值,為文化互融互鑒做貢獻。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79.html

    上一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類碩士論文研究——以 2011-2020 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論文為例

    下一篇: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的《華語易通》 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