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國際中文教育線上夏/冬令營教學研究 ——以河北師范大學印度尼西亞線上 學習交流團為例

    發布時間:2022-08-14 16:13
    一、研究背景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不斷增強,國際中文教育事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許多外國友人對漢語知識和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一熱潮下,漢語教學形式也愈加豐富。近年來,許多高校和教學機構為了滿足漢語學習者學習語言知識、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需求,開展了一系列以游學形式為主的短期來華漢語夏/冬令營活動,該活動作為短期漢語教學的一種,具有學習周期短、教學方式靈活和趣味性強等特點。此外,活動將“游”和“學”相結合,使學員不僅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學會了漢語知識,還在短期內體驗到中華文化之美,受到許多外國友人的喜愛,吸引了許多漢語學習者不遠萬里前來參加,成為國際中文教育推廣的重要陣地。漢語夏/冬令營活動推動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但 2019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使大部分外國學習者難以來到中國學習漢語,這給國際中文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也給留學生和國際漢語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為了全力保證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質量,國際中文教育界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轉變教學方式,借助多樣化的網絡資源和教學平臺來創設線上漢語課程,全面開展線上漢語教學。短期漢語教學中的漢語夏/冬令營活動也隨之做出相應調整,由線下轉變為線上,在世界各地的“云端”搭建起在線學習新平臺,讓學員通過網絡學習漢語知識,云游中國,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二、研究價值
    目前,線上漢語夏/冬令營活動尚處于起步階段,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策劃實用、有趣的教學活動,使之能夠凸顯自身特色并達到來華漢語夏/冬令營的教學效果,值得國際中文教師和學者去深入探究。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簡稱“語合中心”)主辦,河北師范大學承辦的 2021 年“漢語橋”印度尼西亞線上學習交流團(以下簡稱“印尼團”或“印尼線上學習教學團”)作為首批線上漢語冬令營項目之一,將語言學習與河北特色文化展示相結合,讓學生在“語言+文化”“直播+錄播”的主題式教學模式下學習漢語基礎知識,體驗源遠流長的燕趙文化,感知發展中的美麗河北。此次漢語冬令營項目教學設計新穎,獨具河北地域特色,直播課程主題切合印尼中學生日常生活,結合印尼中學生熟悉和喜愛的話題設計語言文化課和交流分享課,寓教于樂,讓學習者在與中國學生交流溝通中提高漢語實際應用能力,學習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錄播課程即外景文化體驗課程,由學校師生通過外景采風、訪談、拍攝視頻等方式制作而成,課程融入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城古鎮、城市旅游、特色美食等河北省著名文化名片,幫助學員了解中華文化知識,感知河北地域之美,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發展有更加深刻認識。印尼線上學習交流團為推進“互聯網+國際教育交流”做出了新努力和新嘗試,讓學員通過一臺電腦、一個攝像頭就能感受到漢語的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有意義、有特色的語言學習及文化體驗線上課程,受到學員與合作院校一致好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具有普遍推廣的意義和價值。筆者有幸作為助教和中方學生全程參與此次活動,并在參與過程中對活動流程進行了詳細記錄,對每次課程進行了認真觀摩和細致分析,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因此本文以印尼線上學習交流團為研究對象,對線上漢語夏/冬令營進行教學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今后的線上漢語夏/冬令營活動提供參考和借鑒,為后疫情時期常態化的線上漢語教學提供新思路。

    三、研究現狀
    (一)漢語夏/冬令營相關研究
    1. 面向華裔青少年的漢語夏令營研究
    近年來,漢語夏/冬令營活動受到越來越多國際中文教師和學者的關注,對于該活動的研究也逐漸增多,其中有一部分是針對海外華文教育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研究。李嘉郁(2009)對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近十年的開展狀況進行了總結和評述,指出當時的夏令營活動呈現出學員素質不斷提高、教學主題和實踐方式愈加豐富、組辦機構愈加廣泛、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合作逐漸增多的特點。李嘉郁(2010)從僑務工作角度出發,對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如何實現科學化、規范化、模式化提出建議和構想,主要包括完善常規夏令營運作體系、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實施方案、組織管理人員的選配和培訓、嘗試特殊和新型夏令營活動的規范化建設。這些建議與構想主要是面向華裔青少年夏令營的全局安排,雖未涉及具體的操作流程和教學內容,對漢語夏令營的教學與管理仍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郭劍波、鄭曉莉(2010)以瑞安市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為個案,重點探討了夏令營與華文教育的關系,指出夏令營活動是國內華文教育和海外華文教學相互連接
    2的新紐帶,同時作者還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員及其父母進行調查,表明學員的學習動機、學習途徑、地方政府對海外華文教育的實際投入是影響華文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張玲娟(2012)以“外語需求分析”為理論基礎,對浙籍華裔青少年的漢語學習需求展開分析,通過分析發現浙籍華裔青少年的漢語學習需求更多地受社會性需求的影響,即父母、社區的期望、接納是青少年學習漢語的主要動力。本文揭示的浙籍華裔青少年規律性特征可供日后相關研究進行借鑒。文章僅對一個夏令營群體進行調查,取樣稍顯不足,其調查結果概括的結論的普適性需進一步印證。由此可見,面向海外華裔青少年的夏令營活動是華文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但目前關于該活動的研究并不十分充分,多集中在較為宏觀的項目介紹與調查分析,與海外華裔青少年有關的漢語夏/冬令營活動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2. 漢語夏/冬令營教學模式研究
    漢語夏/冬令營發展至今,出現了多種教學模式,相關研究也形成文字,如任務型教學、歌曲式教學、主題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應用于漢語夏/冬令營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參考。李俊卿(2010)認為利用多媒體進行歌曲教學能夠展現漢語獨特的魅力,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方法,因此作者將歌曲教學模式融入漢語夏令營課程中,并論述了在漢語夏令營中進行歌曲教學的教學原則、歌曲選擇標準及歌曲分類,為以后歌曲教學的應用提供了參考。蔣蕾(2013)指出主題式教學模式符合漢語夏令營短期教學的要求,并詳細介紹了該模式應用于夏令營的教學步驟、操作方法、主題選取原則等,并以巴基斯坦夏令營為例進行了教學設計,不足之處在于該教學設計并未進行實踐檢驗。劉力源(2014)通過對漢語夏令營和美國外語課程標準的分析,提出了適合當地漢語夏令營的“5C”目標教學模式,從教學對象、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方面分析了其運用于漢語夏令營的可行性,并以 Sino Language 夏令營為例,對教學目標為“5C”的夏令營課程展開分析。作者認為“5C”目標教學模式不單適用于面向美國青少年的夏令營活動,也適用于歐美國家所舉辦的漢語夏令營活動,同時為國內漢語課堂的開展帶來了有益啟示。曾雅驥(2018)從體驗式教學的角度出發,對歷經七年時間發展起來的“華夏·瀟湘之旅”中國文化夏令營進行了系統地分析,指出了體驗式教學在文化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使用范圍以及局限性,豐富了夏令營文化教學模式。
    3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目前漢語夏/冬令營教學模式多從文化和趣味性的角度出發,注重對學員漢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讓學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高漢語學習積極性。這些研究使漢語夏/冬令營的教學形式更加豐富,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但多為碩士生針對某次漢語夏令營的研究,對教學模式概念的界定不一,且不能確定所論教學模式是否具有普適性,關于漢語夏/冬令營教學模式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
    3. 地域特色文化應用于漢語夏/冬令營研究
    李嘉郁(2010)指出漢語夏令營活動應深入挖掘本地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夏令營活動品牌。地域文化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強學員漢語學習興趣,提高漢語水平,還能夠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發展與傳播,應予以重視。目前,關于漢語夏/冬令營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相結合研究主要如下:范茜(2013)以重慶師范大學“中國尋根之旅”冬令營為例,詳細介紹了重慶地域文化資源如何運用到漢語冬令營文化教學之中,并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為地域文化資源與冬令營相融合提出了可行性建議。王若(2018)將體驗式教學法運用到“一帶一路·壯鄉行”漢語冬令營活動中,充分利用廣西壯族特色文化進行漢語文化體驗活動教學設計,探討了如何在冬令營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地域文化優勢,使東南亞學員對廣西壯族特色文化產生認同感,進而激發學員的漢語學習興趣和動力。現階段,漢語夏/冬令營活動十分重視學員的文化體驗,開展過程中也積極將地域特色資源與文化體驗活動相融合,但筆者通過檢索發現僅有兩篇碩士論文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可供一線國際漢語教師參考的內容并不多,關于漢語夏/冬令營與地方文化資源相結合研究仍值得進一步深入。綜上所述,漢語夏/冬令營活動對漢語推廣和中華文化傳播具有實際意義,受到諸多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和進展,雖然這些研究更多針對海外或來華漢語夏令營研究,但對線上漢語夏/冬令營研究同樣具有指導和借鑒作用。目前線上漢語夏冬令營正處于起步階段,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海內外學者去探索。

    (二)短期漢語教學相關研究
    漢語夏/冬令營活動教學周期短,一般控制在 4 周以內,屬于短期漢語教學中的一種,筆者為對漢語夏/冬令營活動有更透徹了解,同時搜集了與短期漢語教學相關的研究成果。關于短期漢語教學特點和原則的研究,武靈(1998)具體闡述了短期漢語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孟長勇(2003)通過對三種短期漢語班教學情況的介紹和分析,總結出短期漢語教學的特點為靈活、實用、快捷、速成,教學原則為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精講多練。毛悅(2018)對漢語短期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并指出短期漢語教學應具備以下特點:根據學習者需求,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選取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課程體系;根據教學對象特點,制定教學策略;根據不同的教學類型,采用項目管理措施。關于短期漢語教學模式的研究,馬箭飛(2000)將漢語短期教學模式分為五種,分別為側重某種技能的教學、以情境——話題為中心的教學、以意念——功能為中心的教學、以常用句型和詞匯為主的教學、語言學習與文化游覽相結合的教學。張美霞(2009)通過任務型教學法與 PPP 教學法的對比,指出任務型教學法運用于短期漢語教學的優勢,并以初級漢語水平的短期培訓班為例,從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材體例等方面對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總體設計。張燕(2012)將短期漢語教學中的國內教學模式和中外合作教學模式進行對比研究,發現中外合作教學模式對國內教學模式具有借鑒作用,其中明德模式更是語言學習精英模式的代表,國內教學模式可以借鑒其在操作程序、教學要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經驗,促進短期漢語國內教學模式的發展。劉榮、李韻、徐蔚(2012)根據短期教學的規律和 SWA 項目的特點設計了“任務——全浸式”教學模式,該模式堅持實用和高效的教學原則,旨在挖掘教師、學生、學習環境等教學要素的潛能,實現短期強化的教學目標。李先銀、魏耕耘(2016)對短期來華“深接觸”漢語項目的教學模式構建問題展開探討,并構建出 AP 教學模式,該模式以“社會文化理論”為基礎,是基于學生需求和特點而量身定制的“語言——文化”雙目標的教學新模式。通過教學實踐證明,AP 教學模式具有良好的實踐性、可操作性和復制性,可以為類似的短期漢語項目提供參考和范例。綜上所述,關于來華短期漢語教學的研究已經初具規模,理論和實踐水平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但與線上短期漢語教學相關的研究還不多見。目前,線上漢語教學已經趨于常態化,包括漢語夏/冬令營在內的線上短期漢語課程也正在不斷發展,在借鑒來華短期漢語教學研究基礎上,對線上短期漢語教學展開研究使短期漢語教學向著更多元化和更系統化的方向邁進。

    (三)線上漢語教學相關研究
    受新冠疫情影響,以線下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各高校開始積極組織并實施線上教學,與此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增多,研究內容大多高度認可了線上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價值。李泉(2020)更將 2020 年稱之為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轉型元年,呼吁后疫情時代的學科建設應抓住此次線上教學的機遇,促進國際中文教育進一步發展。近兩年,學者對新冠疫情期間高校留學生線上漢語教學情況展開調查。林秀琴、吳琳琳(2020)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線上漢語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教師工作情況、課堂互動情況、教學效果和教學期待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得出線上教學實施基本利,但課堂互動問題、網速等技術問題和語言環境問題突出。徐來、陳鈺、施妤婕(2020)通過調查發現學歷生對線上教學比較滿意,非學歷語言生對線上教學滿意度較低,據此作者著重分析了導致其消極體驗的因素,主要包括網絡技術與環境、教學互動、學習資源、教師課堂管理與學生學習適應性。胡旭輝(2021)從教師提問后的等待時間延長和網絡設備導致的課堂停頓入手,揭示了同步線上課程的時間損耗較線下明顯增多的問題,并建議線上漢語課程在內容設計上應相較線下課程適當縮減約 3.2%。史金生、王璐菲(2021)指出了線上漢語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設專業高效的線上漢語教學平臺、構建虛擬語言學習社區、架構自主學習培養模式等解決策略。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線上漢語教學模式展開研究,王瑞烽(2020)對應用于漢語技能課的同步直播模式、異步錄播模式和錄播直播并用模式一一進行分析,指出錄播直播融合模式應為最適合漢語技能課的線上教學模式。陳雯雯(2021)表示目前單一的直播教學平臺無法較好地實現全部的教學環節,需要建設基于多平臺協同使用的國際中文直播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技巧主要有三點:1.多平臺交替使用,互相支持;2.課堂直播教學要做到精講精練、教學從嚴、評價從寬;3.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匡昕(2020)從“微信平臺”和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入手,構建“三階段——八環節”的漢字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以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為時代背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翻轉課堂理念為理論基礎,探討了后疫情時期漢字融合式教學新模式及其應用價值。綜上所述,國際漢語教師和學者已經普遍嘗試并熟悉了線上漢語教學,認識到其巨大的作用和潛力,但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和相關研究的增多,線上漢語教學面臨的問題也愈發凸顯,如何解決這些難題,補足線上漢語教學短板值得業內人士進一步探討。


    四、研究方法
    本文以 2021 年河北師范大學所辦印度尼西亞線上學習交流團為例,對國際中文教育線上夏/冬令營教學進行研究,研究方法如下:
    (一)觀察法
    筆者以助教和中方學生身份全程參與 2021 年印尼線上學習交流團活動,在參與過程中對所有直播課程進行了實時觀察與記錄,了解了該活動主要教學模式、設計理念、教學方法以及學員的學習態度等基本信息,并引發關于線上漢語夏/冬令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
    (二)訪談法
    通過對印尼團四位一線漢語教師進行訪談來獲取更多關于本團的一手資料,深入了解四位教師所授線上課程的特色、優勢及其對本團的整體看法和認識,使教學效果調查分析更具真實性。
    (三)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 86 位學員參與印尼線上學習交流團的真實感受,了解學員對本團的整體滿意度、具體課程滿意度、教學平臺滿意度等,并以此為基礎對實施效果進行詳細分析。
    (四)案例分析法
    本文對印尼線上學習交流團三個典型課程案例進行細致描述和分析,展現該項目實際開展情況,指出每節課程的特色和價值,力求從具體案例中探索出最具參考價值的線上漢語夏/冬令營教學形式。第一章 國際中文教育漢語夏/冬令營概況本章對國際中文教育漢語夏/冬令營的性質、類型和特點進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現階段線上漢語夏/冬令營的優勢與挑戰。
    第一節 漢語夏/冬令營的性質
    漢語夏/冬令營作為一種教學方式靈活、趣味性強的短期漢語游學項目,與普通漢語教學相比有所不同。該項目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踐體驗相結合、文化感知與游玩度假相融合,寓教于樂,以“游”促“學”,既是學習者以團組方式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語言學習與實踐應用活動,也是學習者進行文化體驗與跨文化交際的活動。
    一、語言學習活動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藝術創造的工具,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是漢語夏/冬令營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夏/冬令營是漢語短期教學的一種方式。為了幫助學員掌握漢語,提高學員漢語交際能力,漢語夏/冬令營開展過程中離不開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教學,其中多以聽說技能為側重點,技能的培養又以漢語語言知識的掌握為基礎,學員只有掌握了語音、漢字、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獲得大量的“輸入”,才能夠運用漢語進行有效地溝通交流。總的來說,語言學習貫穿于漢語夏/冬令營活動的始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漢語夏/冬令營的獨特優勢,在帶領學員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通過一系列體驗性活動鞏固并運用已有知識。
    二、實踐應用活動
    漢語夏/冬令營作為一項實踐應用活動,幫助學員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并應用漢語,學以致用。漢語夏/冬令營教學側重于學員的實際需求,多圍繞留學生在華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際展開,如在線點餐、掃碼支付、網上購物、高鐵出行、共享單車的使用等。教師通過帶領學員接觸一系列貼近日常生活的事物,使學員在實踐中了解中國,熟悉中國生活,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漢語夏/冬令營帶給學員沉浸于純正漢語學習環境的機會,使學員通過實踐來訓練口語表達能力,提高漢語交際能力。無論是已有知識,還是漢語夏/冬令營教學中新學到的詞匯、句式,都需要在實踐體驗中得以鞏固。實踐應用是漢語夏/冬令營活動設計的重心所在。
     
    三、文化體驗活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不僅需要掌握該語言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掌握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漢語夏/冬令營作為一項文化體驗活動,致力于弘揚中華文化,主張學員在與中華文化接觸中學習漢語,認識中國,進而理解中國習俗與價值觀念,產生文化認同。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語夏/冬令營可選取的文化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面極為廣泛,思想道德、藝術精神、傳統節日、古代服飾、民謠古樂、建筑雕塑等均可作為教學內容幫助學員深入了解中國。此外,多數漢語夏/冬令營在舉辦過程中還以當地特色地域文化資源為依托,進行文化教學,使文化體驗與地域特色相互融合,交相輝映,不斷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讓學員從具體的活動中體會中國人的思想情懷、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從而更好地感知中國。


    四、跨文化交際活動
    漢語夏/冬令營的學員來自世界各地,社會背景和文化氛圍各不相同,因此學員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存在著諸多差異,跨文化交際不可避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在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方面不盡相同,對事物所賦予的文化寓意不盡相同,對具體言行所做的價值評判、道德評判也不盡相同。
    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難免出現因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矛盾與沖突,參營教師要在承認、尊重異國文化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員發現、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從而盡可能減少交際中的文化障礙,增進友誼,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76.html

    上一篇: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教學 現狀研究

    下一篇:基于任務教學法的國際中文教育高級階段 故事類成語教學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