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教學 現狀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4 15:52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中國革命精神是激勵中華民族不怕困難、砥礪前行的不竭精神動力。而凝聚在語文教材中的優秀革命傳統作品就是偉大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如何讓學生學習好這些作品,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版)》(以下簡稱“課標”)在前言部分中明確強調:“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方面,語文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同時課標的課程理念部分進一步提出:“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1]。”這充分說明語文課程已經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陣地,語文課程對于推進革命傳統教育,促進革命精神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為語文課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另外,課標在總目標部分也做出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合作精神[1]。”而“愛國主義”“合作精神”等品質都是革命精神的其中要義,革命精神的弘揚與傳承離不開革命傳統教育,因此,在語文課程中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然要求。

    1.1.2 基于國家對于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把紅色基因融入學生血液,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創造的,是激勵中華人民戰勝困難、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經過時代的照耀,走過百年歲月的革命精神已經和中華民族的血肉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了中國人民的思想引領和行
     
    第一章 緒論
    為準則。
    二〇二〇年的一場疫情也在向我們昭示,偉大的革命精神并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新時代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從“最美逆行者”可以看出、從“閉門不出”的普通群眾可以看出、從“一夜白頭”的疫苗研究者可以看出,偉大的革命精神不僅不會被打倒,反而會在困難中越挫越勇。因此,革命精神不僅能夠帶領我們中華民族贏得獨立、走向復興,還會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成為帶領中國人民克服困難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由于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快樂至上”主義等不良思潮的不斷涌現和猛烈沖擊,學生的革命認知和行為價值選擇正遭受嚴峻挑戰“。快樂至上”“精致利己主義”等歪曲思想的不斷彌散,嚴重影響著革命精神中團結互助、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品質在校園中的號召與弘揚。另外,近幾年所出現的“歷史歪曲”現象,如:嚴重歪曲革命事實、詆毀革命先烈、否定革命歷史價值,都會對學生良好的行為選擇產生嚴重干擾。因此教師在語文實際教學當中要堅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堅持將語言知識傳遞給學生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的行為規范和人格養成,培養具有熱愛祖國、不屈不撓、奮勇向前、艱苦奮斗等品質的新時代高質量人才。

    1.1.3 基于當前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中所存問題
    二〇二一年一月,《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發布表明在中小學語文課程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在學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革命傳統作品是在語文課程中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文本,革命傳統作品教學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革命傳統作品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與革命傳統作品存在認知距離,使得學生對于此類文本缺乏興趣,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教師缺乏課程意識,孤立地處理以課文為核心的課程資源,而忽略了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
     
    第一章 緒論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豐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
    二〇一八年,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才正式在全國統一投入使用。相比于過去使用的老版教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篇目、文本體裁、主題等各個方面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聚焦于革命傳統作品,以革命傳統為題材的課文達到了40 余篇,占比高達 14.9%。同時相比于老版教材,此類作品的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調整。因此,教師沿用過去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已不再適用,如何讓一線教師盡快適應教材變化,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進行文本分析,以求能夠幫助教師對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有一個全面、清晰、明確的認識。
    2.豐富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的理論研究
    雖然革命傳統作品早就存在于小學語文教材當中,課標當中也曾多次提到在語文課程中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但由于教師對此類作品不重視,或者教學方式單一,使得學生對此類革命傳統作品教學興趣不濃。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現,聚焦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研究并不多,此類研究大多都聚焦于初中教學階段,僅有的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研究也集中在單篇閱讀教學,對其研究缺乏整體性和全面性。本文通過對一線小學革命傳統作品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改進教學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的
    理論研究。


    1.2.2 實踐意義
    1.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和經驗
    本文通過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進行文本分析,并對選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革命傳統作品進行選編特點分析,使教師對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有清晰全面的認識。同時,筆者借助實習機會,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一線,對革命傳統作品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究其原因提
     
    第一章 緒論
    出改進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建議,對于小學語文教師進一步明確革命傳統作品的教育價值,進一步提高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2.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健全人格
    從學生層面來說,研究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對于學生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養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革命傳統作品中記錄的不僅僅是革命先烈英勇奮戰的革命歷史,還深深蘊含著革命先輩為實現祖國統一抗擊外敵,追求自由獨立、追求光明而浴血奮戰的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偉大革命精神。如今,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國家對于新時代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更要關注學的人格養成和自身道德修養的不斷提高。因此這就需要革命傳統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國革命精神作為滋養學生的“養分”,讓他們在這類作品的學習當中,了解革命歷史,感受革命精神,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小學教育階段是整個教育事業的起始階段,從學生自身來說,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劇變期,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準則都處于初步形成階段,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襲。而革命傳統作品中所蘊藏的革命精神會在學生學習革命傳統作品的過程中不斷對學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需要的健全人格。


    1.3 相關概念界定
    1.3.1 革命傳統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革”在《辭海》當中有“更改、變化”的含義,“命”有“天命”的含義,將兩者的含義合并就是“更改天命”的意思。《辭海》中也對“革命”的含義進行了解釋和引申,主要引申為三層含義,一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將“革命”理解為順應民意更換統治者,重新選擇出人民群擁護的統治者;二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指的是被統治、被壓迫的人民通過武裝暴力的手段反抗壓迫,奪取政權,摧毀黑暗勢力統治的社會制度,建
     
    第一章 緒論
    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制度;三是從變革結果出發,指的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傳統”一詞早在《后漢書》中被譯為“世代相傳的”,《立太子恩詔》中也曾有過“守器傳統”的記載。因此,“傳統”是指“世代相傳的文化、精神、制度、風俗、道德、作風、藝術等。”因此“革命傳統”既指發生于歷史長河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變革,也指世代相傳繼承下來的優秀精神和品格。關于中國革命傳統,柴艷萍認為:“是指無數的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先進分子和中國人民群眾在百年來的革命、改革與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優良作風、傳統和精神風貌[2]。”另外,在《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把“革命傳統”定義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人民幸福的百年奮斗過程中所形成的理論思想、革命精神、優秀品質和優良作風[3]。

    1.3.2 革命傳統作品
    溫儒敏教授曾指出:“注意把那些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兩個‘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到部編版教材當中[4]。”部編版教材與過去使用的教材最大的不同就體現在“革命傳統教育課文”的比重,從過去的寥寥幾篇增加至 40 余篇。這里提到的“革命傳統教育課文”是“革命傳統作品”的廣義概念,是指能夠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和行為規范產生積極影響,具有明顯家國主義情懷的文章。從狹義的角度來說,革命傳統作品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記錄百年歷史征程中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革命史實的作品,如《千年夢圓在今朝》《七子之歌》等;二是記錄曾作出過突出貢獻的革命英雄人物及其突出事跡的作品,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黃繼光》《朱德的扁擔》等;三是有關于革命紀念日活動等方面的文學作品,如《開國大典》等;四是與革命文物、遺址、紀念場館相關的文學作品,如《一個粗瓷大碗》等。這四類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反映偉大的中國革命精神。依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及《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的具體要求,遵循部編版語文教材編寫基本理念并結合中國革命精神內涵,本文對“革命傳統作品”選文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個標準:1.革命傳統作品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是否體現出一定的愛國主義情懷;作
    第一章 緒論
    品中的主人公是否在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過程中作出過突出貢獻。
    2.作者是否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革命史實等方面為創作背景,在文章中揭示歷史事實,提醒人們銘記歷史,銘記優秀革命傳統。3.作品是否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思想性,文章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能否反映出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主題;革命精神的內核,如革命斗爭精神、愛國主義情懷、艱苦奮斗傳統等是否蘊含于文章當中。


    1.4 文獻綜述
    1.4.1 國內研究綜述
    1.關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研究
    筆者以“革命傳統作品”為關鍵詞在 CNKI 中國文獻數據庫進行文獻搜索,并經過一段時間的文獻分析與整理,發現關于革命傳統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內涵的研究。如王云峰、范錦榮(2018)提到,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就是記錄五四運動以來抵抗外敵侵略、謀求自由獨立、追求國家繁榮與富強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記錄了中國人民反對黑暗壓迫、謀求自由的光輝歷史,深深蘊藏著中華民族在革命征程中淬煉而成的革命精神[5]。褚樹榮(2018)認為革命傳統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創造的精神、壯舉、歷史等,那么記錄這些精神、壯舉、歷史的文本,都屬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6]。其次是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教育價值的研究。革命傳統作品中所蘊含的優良作風、優秀品質、革命精神,具有愛國主義、敢為人先、不怕犧牲、民族主義、艱苦奮斗等內涵要義,是實現中民族生生不息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學生形成良好人格素養和審美情趣的最佳養分。魏代花(2017)認為與其他教材相比,部編教材把革命傳統教育的地位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認為在小學生行為、價值觀的塑造方面,革命傳統教育具有很強的優勢。同時,她認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開展革命傳統
     
    第一章 緒論
    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重點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目標[7]。肖萌、楊柳(2019也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價值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革命斗爭時期所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優秀作風等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革命傳統作品作為革命傳統、優秀作風、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光輝的照耀下折射出了不同的色彩,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之下,才實現從過去的救亡圖存到如今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的[8]。”張艷霞(2019)認為主流文化的滲透是部編初中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這些主流文化有助于學生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9]。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挖掘能夠被學生所吸收的“紅色”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紅色”教育,為學生植入“紅色”基因。胡根林、彭曉(2021)認為此種題材的課文在繼承優秀革命傳統、發揚革命傳統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形成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他們談及在此類課文的教學中要避免兩個誤區:一個是避免“去語文化”,第二個是避免“政治化”的說教。要做到這兩點就需要教師找到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共情”聯絡點[10]。與此同時,還有許多學者從課文本身出發探討革命傳統作品的教育價值。比如于保東和印鳳(2017)認為重回初中語文教材的《紀念白求恩》一課的教育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其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力量也應該在語文課堂當中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潛移默化地顯現出來[11]。汲安慶(2017)則另辟蹊徑,認為革命傳統作品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對于構建學生的情感世界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12]。”


    2.關于革命傳統作品與語文教學的研究
    筆者在 CNKI 中國知網以“革命傳統作品”和“語文教學”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關于革命傳統作品與語文教學的研究多以一線教師的經驗總結為主,或者以單篇課文為例來談及該類作品的教學策略。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將其分為三部分來進行綜述。
    (1) 關于革命傳統作品編排情況的研究
    張碧霄(2019)主要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人教版語文教材進行研究,并且將研究視角集中于革命傳統教育類選文、插圖、習題三方面,通過對選文特征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提出此類課文的編排建議和教學建議[13]。魏
     
    第一章 緒論
    彥羽(2019)在分析此類選文數量及分布特點的基礎上轉換研究視角,從創作時代的角度對教材中的革命傳統教育選文進行分析研究并探析其特征[14]。張歡(2019)主要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篇目的選篇結構進行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選文、助讀、課后練習三部分[15]。鄭蘭蘭、羅惠戈(2021)從初中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教育選文特點出發,對篇目、所處時期、類型、占比進行了分析探究,并在此基礎上對革命傳統教育選文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16][17]。朱穎(2019)則對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分成了拯救危亡、維護統一、社會主義建設三類主題[18]。

    (2) 關于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策略的研究
    楊麗娜(2019)首先在分析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闡述了語文課程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重要價值,同時對語文教學中所存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教學建議和策略[19]。孫娜(2019)通過調查發現初中“紅色經典”作品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生理解不透徹教學方法的運用傳統、教學內容沒有獨特性等,針對所存在的問題對“紅色經典”作品教學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20]。蔚麟(2019)則是將研究視角聚焦于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從課前、課內、課后三個方面出發提出相關教學的實施策略[21]。周安妮(2019)則是從單篇教學的角度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主要以《梅蘭芳蓄須》一課為課例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總結[22]。李學紅(2019)借助《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對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策略進行了說明,他認為教師要從三個方面開展相關教學活動:一是學生通過講、讀雷鋒故事初步感知雷鋒叔叔的人物形象;二是品讀詩歌語言,感知雷鋒精神;三是運用語言文字,跟隨雷鋒腳步。同時李學紅認為此類文本教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向學生介紹相關歷史背景和人物故事,通過背景故事拉近領袖人物、英雄人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23]。陳靈丸(2018)則是站在了學生的角度,試圖從以學促教的視角對《朱德的扁擔》一課進行教學設計,他認為講解此類課文時,教師首先要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要前后協調,總體推進,教師要具備群文教學的觀念;注重圖片和文本相結合;注重體驗式教學,重視有感情的朗讀 [24]。
    (3) 關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的研究
    第一章 緒論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是 18 個語文學習任務群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意志在課程設計上的直接體現[25]。近幾年,革命傳統作品相關學習任務群的研究涌現,主要體現在實施原則、質量評價和教學建議三個方面。褚樹榮(2018)提到該學習任務群的實施原則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
    是關于選修課程的定位,即學生必須進行該任務群的學習,但針對該任務群的具體內容,學生可以進行自由選擇;二是語文學習的性質,即教師要明確該任務群的學習沒有脫離語文課程,依舊具有語文學習的特點;三是客觀理性的態度,即要擴大革命傳統作品的學習范圍,對所學習的革命傳統作品要有所比較;四是綜合課程的取向,即教師要具備整合觀念,實現學科間知識和學習方式的綜合[6]。張偉(2020)則從質量評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教師如果想幫助學生提高學習這一任務群的質量,就必須正確把握革命傳統作品的特質,即通過閱讀的視角、閱讀的過程、閱讀的結個方面來進行[26]。李亞男(2020)則認為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評價要從評價的主體、評價的過程、評價的方式三個層面來進行[27]。關于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原則,牛文明(2018)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首先對單篇教學進行分析,總結出在單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問題分析,他認為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原則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將學習重心轉為任務,科學確定學習任務;二是重視整合學習,轉換教學活動的功能定位;三是注重學習資源的立體多元,重視相關學習資源的整合;四是統籌相關任務群和學科[28]。錢冰山(2018)則認為該任務群的教學應從專項閱讀入手,并將專項閱讀與綜
    合閱讀結合起來;堅持廣讀和深讀相結合;堅持閱讀選修為主,輔以閱讀選擇性必修;堅持課外閱讀,輔以課堂精讀[29]。劉穎(2021)從教學價值、教學實施、內容開發對該學習任務群展開研究。首先,對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并在明確所存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該任務群教學實施的有效策略[30]。李玉婷(2019)則是轉換研究視角,從學習任務群的理論主張出發,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提出該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策略[31]。
     
    第一章 緒論
    1.4.2 國外研究綜述
    革命傳統是形成于新民主主義時期,發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揚于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獨特精神與品格[32]。因此“革命傳統”這一詞具有一定的特殊含義,特指“中國革命傳統”。筆者經過查閱文獻發現,國外學者較少涉及革命傳統、革命傳統作品等相關方面的研究,少部分也僅為介紹性研究。但仍有小部分國外學者談到了對于中國革命傳統的看法,如:美國著名中國學家 Preey 曾提出過我們必須重新提起對革命傳統的重視,并提出了“文化置換”“文化控制”等概念,Preey 教授在對中國革命傳統理想、革命傳統價值進行深入挖掘的同時更加關注革命之外的人的尊嚴,這也引發了我們對于中國革命精神的進一步思考[33]。與此同時,革命傳統教育在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理論中有所涉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人”必須具備道德和人格政治信仰兩種特質,培養“真正的人”也必須把這兩種特質的教育有機統一起來[34]。綜上所述,近幾年關于語文課程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的相關研究較多,主要集中為三個方面:一是對部編版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的選編研究,通過對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的數量、體裁、所處時代、占比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從小學語文教材到高中語文教材均有涉及;二是針對語文實踐教學,提出革命傳統作品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三是集中于高中階段“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學習任務群相關研究。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語文課程和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還處于相對獨立的階段,對于語文課程與革命傳統作品所存關系的研究少有涉及;第二,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研究還是以單篇教學為主,且將此類作品的教學簡單地歸于閱讀教學當中,缺乏整體性和全面性;第三,從現有文獻來看,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研究多集中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小學階段的研究相對匱乏。本文將從相關研究的薄弱環節出發,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為研究對象,并針對當下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現狀提出教學建議,為革命傳統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提供借鑒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75.html

    上一篇:小學語文低年級經典誦讀教育情況調查研究

    下一篇:國際中文教育線上夏/冬令營教學研究 ——以河北師范大學印度尼西亞線上 學習交流團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