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選題緣由及意義
尋常某日,筆者于《申報》全文數據庫看到一條 1921年的新聞。文中稱:菲律賓華僑教育界,為整頓華僑教育起見,特由教育研究會發起組織祖國教育考察團,利用暑假時間(菲島各校以四五月為暑假),到江浙燕晉各地,實地考察教育狀況。
遠在菲律賓的華僑為何要組建考察團萬里迢迢來華考察國內教育?在國內考察期間他們又看到了什么?思來想去,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試圖尋找更多的資料。一番史海撈沉后,除了找到關于他們在國內行蹤的各報報道外,又見
《申報》登載了一篇名為《介紹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日記》的書籍推薦:菲律賓華僑顏文初、余柏昭、劉春澤君等,于去年春間,組織敎育 考察團,回國考察敎育狀況,遍歷上海、杭州、南通、蘇州、無錫、南京、鎮江、北京、天津、太原等處,歷時二月。回菲后、由顏、余、劉 三君將考察所得編成《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日記》、中敘各地學校 敎育頗詳,而尤注意于社會敎育,及各地名勝。對于上海風俗之奢靡、 靑年之墮落,尤慨乎言之。書歸中華書局發行,研究教育者不可不備也。
在全國報刊索引庫找到此書后,相繼找到一些與之有關的期刊,繼而得以了解到更多訊息。彼時,南洋僑居地的華僑正面臨著多重生存威脅,他們意識到發展華僑學校,興辦華僑教育關系到華僑的民族認同感,也關系到華僑群體在居留地的生存競爭和發展。一些仁人志士將視野放回國內,并發起教育考察團,以期通過對國內的考察,為謀華僑利益與發展華僑教育獻計獻策。1921 年,菲律賓華僑教育研究會與菲律賓華僑教育會共同派出一個團體,遠赴國內考察,歷時三個月,行程一萬四千余里。目前學術界在教育考察上已有不少成果,但在華僑的教育考察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對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的研究也尚有較大的探討空間。面對較為可觀的資料,論文選題由此而生。筆者期望以華僑視角來透視此時期國內教育的進步與不足,希望于相關方面的研究做出一個新的嘗試,以資參考。① 《菲律賓華僑考察教育團抵滬》,《申報》1921年 4月 8日第 17285期,第 11版。② 《介紹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日記》,《申報》1922年 9月 14日第 17802期,第 16版。
緒論
二 學術史回顧
(一)近代教育研究概況
1840 年的鴉片戰爭不僅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同樣也拉開了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序幕。縱觀學術界,有關近代教育通史類的論著層出不窮,例如秉之的《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①、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②、陳景磐的《中國近代教育史》③、鄭登云的《中國近代教育史》④等。這些通史類的論著展示出近代教育在發展脈絡上的宏大畫面。在文獻匯編方面,以舒新城的《近代中國教育史料》⑤及《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⑥為代表,他在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政府條文、調查成果等有關近代以來的教育史資料,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除了整體史外,區域近代教育問題的研究也占據了學術界的重要地位,例如劉正偉的《督撫與士紳:江蘇教育近代化研究》⑦一書,本書以 1861 年至1927 年為限,對江蘇傳統教育進行了分析,并以 1897 年、1911 年為時間點,將江蘇教育的近代化過程分為起步、開展、推進三個階段,書中以江蘇省教育會為個案進行了分析。在近代學校教育方面,大多為通史類論著的一章。在專題論著上則以 1927年由北京文化學社發行的陳寶泉所著的《中國近代學制變遷史》⑧為代表,這本書中,陳寶泉對當時學校教育的演進分為五個階段。與近代學校教育有關的論文有很多,例如研究私立學校的《國民政府時期私立學校論述》⑨,李永芳在文中將各級私立學校發展之特點、存在之困難以及背后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有關學校教育的博士論文較多,例如東北師范大學的博士論文《民國時期農村學校教育制度變遷研究》、山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民國前期山西女子學校教育研究(1912-1937)》、鄭州大學博士論文《民國時期河南學校教育研究》、云南大學博士論文《論民國時期麗江納西族的學校教育(1912-1949)》等。在近代社會教育方面,熊文淵在《民國時期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關系的動態考察》⑩一文中,探討了兩者之間的動態變化關系,并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得出背后的原因即與教育近代化有關。近代社會教育區域史成果較為豐富,例如研究新疆地方社會教育的《民國時期的新疆社會教育》、研究上海地方社會教馬文華:《民國時期的新疆社會教育》,《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93 年第 3 期。
緒論
育的《20 世紀 20—30 年代上海的社會教育》①、研究青島地方社會教育的《青島社會教育研究(1929-1937)》②等。近代社會教育專題史成果以《新國民的想象——民國時期民眾學校研究》③為代表,作者在書中對民眾學校發展之背景、歷史變遷、社會功能進行了專題研究。從上述分析上來看,在近代教育研究上,其成果是浩于煙海的,若能以獨到視角從中推陳出新,亦能做出新的貢獻。
(二)近代教育考察研究
在教育交流史上,教育考察是教育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中外之間的教育考察研究中,近代國人前往日本的教育考察研究成果較多,例如日本學者阿部洋在《中國的近代教育和明治日本》④一書中,以中國人赴日本求學、日本教習來華、中國教育勢力由日本轉向美國的脈絡進行梳理,分析日本教育在近代中國的衰退,解釋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而研究清末中國官紳前往日本的教育視察的成果也有不少,例如華人學者熊達云所著的《近代中國官民的日本考察》⑤,汪婉的《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的日本教育考察》⑥、《清末各省提學使的日本教育考察》⑦、《直隸省的教育改革與官紳的日本游歷》⑧、《新政期中國官紳的日本學事考察與日方的應對措施》⑨等。正平教授的《論民國時期的中外人士教育考察——以 1912 年至 1937 年為中心》⑩一文將民國時期中外間教育考察的基本情況、活動內容、考察效果等信息進行了匯總與編輯,頗有參考價值;呂順長的博士論文《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以教育考察記等相關史料為中心》在挖掘相關史料的基礎上,著重研究清末國人對日本的教育考察,并分析了留日學生與日本人對華教育的認,結合各類考察事例研究中日教育關系問題;曲廣華在《黃炎培與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述論》中研究了黃炎培是如何推廣和發展職業教育的,并認為職業教育能成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一脈,與之息息相關;方玉芬在《近代國人出國教育考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一文中認為中國教育近代化肇始于 19 世紀 60① 莊志齡:《20 世紀 20-30 年代上海的社會教育》,《史林》1998 年第 4 期。② 賀培東:《青島社會教育研究(1929-1937)》,青島大學 2010 年碩士學位論文。
緒論
年代,初步成型于清末新政時期,至 20 世紀 20 年代初基本完成,而近代國人出國教育考察也大致經歷了如上三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的考察活動都是因教育改革而發起,直接推動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發展。其他代表篇目還有楊季兵的《吳汝綸與羅振玉赴日教育考察的比較研究》①、王聰穎的《1932 年中國教育考察團赴歐洲考察述評》②、陳金艷的《國民政府教育部西南邊疆教育考察團研1939-1940)》③等。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這些學者的研究重點大多聚焦在重要的教育考察活動或著名教育家,通過對個案將教育考察活動進行論析,而一些不為大眾所關注的人物和團體則很少被提及。在近代教育考察原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情況方面,學術界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鐘淑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就收錄了郭嵩燾、何如璋、黃慶澄、宋育仁等人的考察日記,其中關于海外教育考察的資料對海外教育考察領域的研究者來說也具有史料參考價值。此外,在近代史料中,還有大量有利于研究教育考察的零散資料例如單行本日記、期刊報紙的考察報告和日記未被整理和收集。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近代教育考察作為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推手,目前已有較多成果,可為我們提供扎實的研究基礎,具有參考價值。
(三)華僑教育研究
國外學者對于華僑教育問題也多有關注。在論著方面以日本學者市川信愛所著的《華僑教育之國際比較研究》④、日本學者西樹俊一所著的《現代中國與華僑教育》⑤為代表。在論文方面以市川信愛所著的《南洋華僑教育的嬗變》⑥為代表。有關華僑教育之通史以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于 1983年、1984年發行的兩冊《華僑教育》⑦、1995 年周聿峨發表的《東南亞華文教育》⑧及同年林蒲田撰寫《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1996 年朱慧玲發表的《當代日本華僑教育》⑨、1997年別必亮撰寫的《傳承與創新——近代華僑教育研究》⑩等書為代表。有關華僑教育的論文較多,有別必亮的《近代華僑教育的歷史考察》
緒論
《近代國內華僑教育的政策與措施》①、李安山的《中華民國時期華僑研究述評》②、張正清的《國民政府時期的南洋華僑教育》③等文章為代表,其他成果還有《南京國民政府的華僑教育政策與措施》④、張正清的《國民政府時期的南洋華僑教育》⑤、《論國民政府的僑教視導制度》⑥等。
在菲律賓華僑教育研究方面,論著上以陳烈甫的《菲律賓華僑教育》⑦為代表,書中詳盡分析了菲律賓華僑教育背后的領導力量、內部的管理方式與結構、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等。在論文上以研究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成果為多,一部分帶有個案分析。在《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及現狀》⑧一文中,耿紅衛認為 1899 年是菲律賓進行華文教育的起始年,并將其發展分為七個階段,認為經過改革后的菲律賓華文教育,正在形成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在內的三位一體新體系。在《教育菲化案及其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影響》⑨一文中,范啟華認為自 1976 年菲律賓通過教育菲化案后,菲律賓的華文教育就逐漸走向衰微,此案即為重要轉折點。在《菲律賓華文教育發展研究》⑩中,戴家毅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性質、特點、發展歷程進行了分析,并將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分為創建、發展、鼎盛、低潮、轉型三個時期,他認為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并提出了菲律賓華文教育今后的發展策略。其他代表文章還有《傳承與融合:菲律賓華文教育變遷(1945—1975)》《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若干問題——以怡朗新華學院為個案研究》《菲律賓華校的華語教學研究——培基中學為例》等。由上述菲律賓華僑教育研究成果可見,目前學術界主要集中在菲律賓華僑
教育的“前世今生”進行考察,且成果頗為豐富。關于個案的研究則大多集中在對某個學校的考察,以此探尋新形勢下菲律賓華僑教育下的新變化。
(四)以華僑為視角的研究
此類研究主要是在華僑華人視角下的,對某個問題、某位人物進行的專題研究。代表成果有日本學者原不二夫的《馬來西亞華人眼中的“馬來西亞民族”》,文章以馬來西亞華人的角度從經濟方面和文化方面對“馬來西亞民族”進行詳細的分析,并闡釋了馬來西亞華人目前所處的地位,同時探討了華人今后應有黃世棉的《冷戰及南北對峙時期越南的對華政策演變探討——以其國內的華僑華人為視角》①以越南華僑的角度分析了二戰勝利到冷戰完結期間越南當局的對華政策的變化,認為受冷戰因素的影響,中越關系逐漸惡化,越南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也從開始的“一視同仁”到 60 年代迫害、限制,華僑華人在越南國內的處境隨之惡化。張麗和張焱的《海外華人華僑中醫師視角下的中醫文化傳播啟示》②從海外華人華僑中醫師視角探討我國中醫從業者走出國門開展中醫服務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相應的海外中醫文化傳播策略。薛玉鳳在《華人警察眼中的紐約唐人街——評華裔美國作家林景南的<突擊搜捕>與<蛇不會跑>》③一文,借用文化地理學的相關概念,從華裔美國文學中罕見的華人警察角度入手,探討華人警察羅伯特眼中紐約唐人街的文化區形象。李明歡的《國際移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以華僑華人為視角的思考》
從華僑視角回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共同命運,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時代意義。琳琳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教育研究: 華人學者的視角》⑤對七位在國際或國內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華人教育學者進行深度訪談,以他們在國內外教育研究中的雙重局內人身份研究中國教育研究的國際化問題。
其中,也有以華僑史為視野進行的研究,例如王國強在《華僑史視野下的“蒲安臣條約”》⑥一文中,試圖從華僑史的角度來審視其對清代僑務政策、華工入美、近代留學生及美國“排華”等重大事件的客觀影響,重構其在這一視野下的“歷史形象”。從上述研究成果來看,關于華僑華人視角下的研究多為零散研究,史學研究成果上更為有限。而民國時期華僑的考察報告、游記、行記、筆記、文集以檔案等,均不同程度地記載或反映了當時的華僑眼中的中國狀況,但目前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和充分的研究。
三 創新之處與不足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華僑華人的重要地位愈來愈受到重視和肯定。相比其他國家的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國的華僑華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學術價值的特殊意義。這不但在于龐大的海外華僑華人曾在歷史上對中國的社會發展① 黃世棉:《冷戰及南北對峙時期越南的對華政策演變探討——以其國內的華僑華人為視角》,《傳承》過特殊作用,更在于華僑華人迄今仍是中國最重要的海外資源,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主動力之一。不可否認,華僑華人研究已有了較為完善的體系,成果斐然,但就華僑視角而言,特別是在以華僑視角去觀察近代中國的方向上,并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南洋華僑教育界群體自身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與其相關的研究領域也亟待開拓。本選題選取菲律賓教育考察團作為個案考察對象,研究對象既有代表性,且并未被研究者進行專門研究,也有相對豐富文獻資料可查,因此學術空白較大,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史料進行歷史還原與深入研究。歷史上的教育考察,既有個人的,也有群體的考察活動。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的整個考察活動,重在關注行途中所接觸的學校以及遭遇的教育問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目前尚未有前人對 1921年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的在華考察進行專門研究,而以華僑視角審視國內教育問題的研究成果不多,本研究即以菲律賓華僑教育者的視角去嘗試研究民國教育,借助歷史工具,重構確定的時間與空間,深刻地去了解他們在考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解決對策,反思處在近代化進程中的民國教育的進步與不足之處。本文雖然在梳理史料的基礎上,系統地對考察團的成立背景、前期準備工作、教育考察活動等進行探討,但仍存在著一些局限性。盧梭曾說過,“即使游歷家們個個都是很忠實的,但他們所敘述的也只是他們所見到的或想當然的情形。”①在考察團于國內考察時,勢必會因各種主觀因素影響客觀評價和判斷,本文主要資料以考察團日記為主,以當時發行的期刊論著為輔,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在分析方面也存在著淺薄片面之處,在今后的學習中還須加以改進。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