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4 11:00
    一、研究緣起
    (一)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2017 年,黨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習總書記曾在多個會議上強調高等院校各門課程的育人作用,以及應當重視提高人才質量。為此,2020 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①,《綱要》提出:要把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塑造學生價值觀這三者有機融合,不可分割②。課程思政是國家提出的一種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將價值觀引領融入其中的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學生對人生、世界、價值形成正確的理解和觀念,助力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在本質上,課程思政體現的就是“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最開始是針對于高等教育階段提出的,目前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陣地也主要是高等院校。但是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應當從整體上規劃、協同推進,才有助于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需要。因此,課程思政作為當前的教育熱點初中學校需要大力開展相關研究,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二)語文具備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獨特優勢
    語文作為一門教學科目,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語文能力不僅為其它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還能幫助人們進行溝通、交流。因此,語文既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相統一的特征,又具備基礎性、思想性的特點。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相比其它學科,語文具備獨特優勢。
    首先,語文蘊含了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因為選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思想情感、寓意深刻的故事等,蘊含著家國情懷、道德修養等大量可供教學的課程思政元素。其次,語文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
    易引發情感共鳴,因為與其它課程相比,語文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有趣,情感真實自然、有感染力。文學創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因此,學生在課文構建的文學世界里,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最后是語文具備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需要強調的是,語文教師并非政治教師。語文教師不在教學中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態度,在演講、辯論、寫作等學習活動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作品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在潛移默化中自主、自覺地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夠自然產生民族自豪感,增強自身的愛國熱情,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客觀地認識世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相較于傳統的思政課,具有感染性和趣味性等優勢。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挖掘教材中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進行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進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以進一步發揮語文學科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的獨特優勢。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梳理與課程思政、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的文獻,對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提供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不斷強化初中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提升教師的綜合水平。具體包括:明確“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等核心概念,結合相關理論基礎,分析當前進行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客觀環境,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分析,從語文的閱讀、寫作、綜合性活動三大方面提出實施路徑,最后根據路徑進行教學設計。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筆者在進行整理、歸納相關文獻時發現,目前語文教學設計相關論文在各個階段都有,主要是研究課堂教學,單篇文本或多篇文本教學設計,主題教學設計,
     
    而有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較少。課程思政作為近幾年的教育研究熱點,大多學者的研究集中于課程思政的理論探究,或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對比研究。課程思政首先是對高等教育階段提出的教育理念,因此,高等教育院校各門課程如何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在文獻數量上占據最多數,有關于初中語文課程思政研究較少,目前還是起步階段,而關于語文教學設計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探討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開拓新思路,還可以豐富語文教學設計和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
    2、實踐意義
    在課程思政研究的教育熱潮下,筆者希望可以通過梳理現有文獻和資料,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分析,探索實施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幫助一線初中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肩負起課程育人的責任和使命,依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因素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合理融入思政元素,開展閱讀、朗誦、演講、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有效激發,從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學習到更立體、更豐富的語文。
    三、文獻綜述
    (一)課程思政
    筆者利用中國知網,對關鍵詞“課程思政”進行檢索發現,此類文獻多達15073 篇。如圖 1-1 所示,課程思政、思政教育、思政建設三個主題占據了大部分。其中課程思政主題的文獻有 13141 篇,通過可視化分析可看出,近四年是研究的熱潮,2018 年后的發文數量迅速上升,如圖 1-2 所示,近年來,課程思政已是教育研究的熱點話題。其中,以“課程思政”為關鍵詞的學位論文,只有 91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 0 篇,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圖1-1 課程思政關鍵詞發文分布
    圖1-2 課程思政主題發文趨勢
    對關鍵詞進行高級檢索發現,核心期刊和 CSSCI 期刊共有 1403 篇。發文趨勢如圖 1-3 所示。可以看出,從 2018 年開始,質量較高的期刊發文上升趨勢很,但數量只在相關期刊中占有 9%左右,這說明課程思政作為教育熱點,獲得了相關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課程思政研究的內容質量有待提升。
    圖1-3 課程思政主題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發文趨勢關于課程思政的論述有很多,筆者根據研究需要,將論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研究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黃珊(2019)指出思政課是顯性的,是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管束性的教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是隱性的,各課程老師都參與其中①。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是相互影響的,對于存在的相同點和① 黃珊.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研究[J].才智,不同點,要求同存異,重視共性,發揮特性。王景云(2019)指出二者有著密切聯系,相互影響,思政課程是政治方向、教學方法和思想價值;課程思政是師資力量、教育資源和課程載體①。第二類是研究課程思政現狀和實施困境。“課程思政”作為一個新的綜合教育理念,如果對理念的理解、掌握不到位,則會在實施階段會遇到各種問題。目前主要是高等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務楠,耿紅衛(2019)對此提出,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存在語文日趨邊緣化,與思政教育聯系緊密,而且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的問題。②“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最開始是針對于高等教育階段提出,但教育也要從基礎抓起,中小學的課程思政建設刻不容緩,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應得到重視。王治國(2019)認為中學課程仍然“重智育、輕德育”,課程思政建設主體功能有待加強,內容和形式缺乏統一性,以及大中小一體化建設不到位,不利于中學課程思政建設
    ③。莫莉莉(2021)認為初中語文教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是教學理念的思政效力發揮得不夠充分,教學目標的思政要求沒有得到高度重視,教學內容的思政資源利用率不高,教學方式的思政優勢沒有得到充分體現④。第三類研究是課程思政實施的機制和路徑。“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首先在高等教育階段實施,張建寧(2018)提到在課程思政背景下,要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師專業素養等各個方面聯系起來,才可以把大學語文和德育進行融合⑤。基礎教育階段也緊隨其后,各學科課程思政建設響應了研究號角。王海花(2019)提出優化思政教育環境、健全規章、革新教材內容、將課程思政引進生活的舉措以完善初中課程思政機制。他還總結了如何充分挖掘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因素的具體實踐方法⑥。語文是一門重點學科,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較高地位,可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郁琴(2020)提出中學語文需要通過構建長效機制,注重教師的思政素養,挖掘思政元素,開展思政主題的綜合性活動來踐行課程思政理念⑦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筆者發現大部分研究集中于高等(職)院校,中小學階段的文獻較少。而且關于論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文獻并不是十分的深入和全面,主要針對于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四篇文獻涉及了中學語文課程思政,沒有課程思政與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結合的文獻。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首要任務就是制定相應的教學設計,才能有助于教學過程的推進,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的。因此,筆者認為關于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的研究值得深入探究。
    (二)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在 CKNI 上將搜索題名設置為“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搜索到文獻 897 篇,學術期刊 72 篇,其中核心期刊 4 篇;碩士學位論文 105 篇;特色期刊 695 篇;會議 25 篇。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主要分三類。第一類研究是初中語文教材中各類文體教學設計。羅翔(2017)提出小說閱讀教學設計要依據課標,再根據不同的小說文本特征和具體的學情分析來制定教學目標,然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予以實施,實現有效教學①。趙志豐(2018)提出要深入挖掘詩歌主題、意境、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要素,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總體思路、依據、原則等方面,創設情境、開展探究活動、總結延伸②。該類文獻主要是分析了如何將文本知識進行設計、講解,沒有深入探究情感教育后的思政元素。第二類研究是主題單元或單篇文本的語文教學設計。不同類型的課文,但屬于同一主題,可以采取主題式單元進行教學設計。周可(2020)提出初中語文議論文單元要設計“點面結合”的教學目標,基于“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的教學內容,采用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的課型設計,采取“優選法”的教學方法體現以避免了議論文教學的枯燥性③。劉柏彤(2021)提出了文言文要從知識、文體特征、活動以及評價這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目的是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等方面進行整體培養④。第三類研究是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中各環節。王柳(2016)提出設計可操作性① 羅翔.初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② 趙志豐.初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設計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8.③ 周可.部編本初中語文議論文單元教學設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④ 劉柏彤.初中文言文單元整體教學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1.6強的、基于小組合作學習,從單一的、單向的傳統教學轉向雙方的、多向的的活力教學①。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前提,沈蘭(2018)提出教師要立足于學生、教材和課標,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而且要讓學生對每堂課都學所獲,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由此提出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路徑②。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在課程思政方面幾乎沒有研究成果,可查閱的文獻很少,這意味著應當提高對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的關注度。從已有文獻來看,研究者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集中于如何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最大化接受知識,沒有將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所,研究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育人目的,讓學生更為全面的發展,是有必要且重要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課程思政
    高德毅等人(2017)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指的是構建起全部人員通過所有課程,在整個過程中進行育人的格局,以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形成協同效應,一同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③。劉鶴等人(2019)認為課程思政是所有教師挖掘本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發揮自身和課程的育人功能,形成“三全育人”的教學體系④。楊國斌等人(2019)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方,指教師用好課堂教學,積極發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意識地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⑤。由此可見,不同學者對課程思政有著不同的界定,但在整體概念的把握上是一致的,都強調了各教師都要有育人意識,積極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實現全方位教育、立體化育人。因此,立足于以上關于課程思政的概念,結合本研究的主題,筆者將“課程政”界定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以學校專業課程作為育人的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從真① 王柳.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② 沈蘭.關于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研究[D].江蘇:蘇州大學,2018.③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④ 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03):59-62.⑤ 楊國斌,龍明忠.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5-17.
    正意義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育人理念和實踐活動。
    (二)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集中體現,指的是“立德”與“樹人”兩個方面。“所謂立德,就是明確道德任務,培養道德品性,形成道德行為,堅持德育為先。”①即教師通過先進事例,采取榜樣示范法來引領、激勵學生,將榜樣人物的優秀品質和道德規范相結合,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學生良好個性品格的形成。“所謂樹人,就是豐富知識儲備,培養學習能力,掌握專業技能,堅持以人為本。”②教師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總的來說,“立德”主要體現的有道德,有人品,“樹人”主要體現的是有能力,有才華。
    五、理論基礎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這一理論,最早體現在馬克思的著作之中。從最根本而言,就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的充分、全面發展,勞動能力則是人的智力和體力的結合。不僅如此,還有人的道德品質、才華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在目的方面,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這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契合的,目的都是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在形式方面,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唯一途徑是生產勞動同智育與體育的結合,三者要緊密結合,這和課程思政立體多元的結構十分契合,即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三者統一發展。在教育思想方面,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課程思政同樣認為教育是“育人”的關鍵舉措,而且人的全面發展是課程思政教育的要求。因此,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本研究的認識論依據,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初中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形成思想體系、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各門課程都要重視并發揮好自身的育人功能。初中語文課程應擔起“育人”的重任,即語文教師需要深入學習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將其融入教學活動全過程,不僅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在價值引領下使三者有機① 于向東.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N].光明日報,2019-3-27(06).② 于向東.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N].光明日報,2019-3-27(06).融合,促進學生各方面的健康、全面發展。
    (二)隱性課程理論
    隱性課程對于個體、社會和文化有著多重功能,能夠陶冶人格,隱蔽文化傳遞以及政治社會化,并且還可以延伸和擴充課程內涵和外延。在實際教學中,隱性課程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化或擴充顯性課程的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思政的方法是顯隱結合,即以課程固有的專業知識、技能傳授為主,將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與其有機融合,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①。以初中語文為例,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師對學生的顯性教育和要求,屬于顯性課程,而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思想道德修養是在學習過程中無意識、自然獲得的,屬于隱性課程。由此可見,隱性課程是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隱性課程思政理論為本研究提供了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結合隱性課程、潛移默化地教育的方法論依據。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時,應當將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三)道德教育理論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德育方面曾經提出,道德的目的與其他學科教育的目的同等重要,道德教育是伴隨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進行的。他主張間接的、滲透式道德教育,強調道德教育不僅是道德知識的簡單傳授,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斷的能力和道德反省的能力②。課程思政則是強“育人”先“立德”,重視道德教育,通過潛移默化地方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體系,注重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是在道德教育理論基礎上進行的,二者有著密切聯系。語文不僅是一門重點學科,還具有思政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學生接受德育的重要途徑。初中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設計要重視道德的培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反省能力。因此,道德教育理① 李順才,張農,卓士創.材料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1):5 7-61.② 楊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9.
    論為本研究提供了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的實踐論依據。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71.html

    上一篇:部編版高中語文教師用書研究

    下一篇:華僑眼中的民初教育:以 1921年 菲律賓華僑教育考察團為中心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