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民族院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 ——基于空間理論視角

    發布時間:2022-08-14 10:12
    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要求。在民族院校,加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于維護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夯實民族團結的思想根基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民族院校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培育時代新人的有力舉措。

    第一節 研究緣起
    首先,從政策層面而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內容。黨的十九大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這不僅為黨和國家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更進一步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社會熱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賦予民族教育工作新的內涵,賦予包含民族院校在內的一切高校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歷史使命。因此,結合新時代背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其次,從理論層面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豐富內涵進一步強化了理論研究需求。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內涵,而且這一內涵仍在不斷發展、深化,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亦非一成不變的,其動態性、發展性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學者的研究興趣。當前,學界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從研究視角來看,大多學者從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領域進行研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從研究內容來看,現有研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歷史演進、基本內涵、時代價值、優化路徑等方面積累了豐碩成果,但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及其發生機理等方面論述不多。在研究方法來看,現有成果多以學理性闡釋為主,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的成果相對較少。因此,結合實際運用不同視角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進一步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論園地的必然要求。
     
    最后,從實踐層面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民族院校既是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培養對象以及使命擔當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大學生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階段,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未完全成熟,情感豐富但波動較大,他們對新興事物、外來文化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辨別真偽的能力相對較弱。這使得高校本身就肩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任。在此基礎上,民族院校是多民族師生共學、共事的場所,是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想空間。另一方面,因其特定的歷史、地緣、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數量相對較多、比例相對較高。相對于非民族院校,民族院校的文化多樣性特征更加突出,這一特殊的多元文化空間提高了大學生跨文化交流的頻率,這既有利于增進各族大學生對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促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又有可能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為民族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帶來挑戰。綜上所述,環境與主體的復雜性、多樣性導致僅僅依靠教育視角指導民族院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是不夠的。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賴于各種因素的相互配合、多管齊下。這就需要采用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從總體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因此,本研究將目光聚焦于民族院校,試圖回答以下問題:民族院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影響主要有哪些?這些因素如何產生影響?民族院校如何基于這些因素優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路徑?

    第二節 文獻綜述
    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隨之成為了熱門話題,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更是成為了學者們重點關注的對象。現有成果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了討論,就其優化路徑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基本概念
    2019 年《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使用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一詞,引發了學界對中華民族共
     
    同體意識教育的關注。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內涵豐富、外延寬廣,因此,明晰概念是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的基礎。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民族團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一方面,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目標、教育內容、方法載體等方面存在多維契合性。①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有其獨特性,應緊緊圍繞中華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中華各民族(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歷史而展開。
     
    基于上述認識,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界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概念。如從過程出發,將之定義為“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方法對受教育者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和知識,使受教育者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③或從目標出發,將之定義為“在新時代為了增強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對全體國民進行的宣傳和普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教育活動”。④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目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引導各族群眾積極維護和內向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主動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⑤有學者從意識與認同的角度出發,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廣義上是為強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認同而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狹義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指學校場域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青少年開展包含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文化以及政治屬性內容的相關知識、情感和價值的教育實踐活動。⑥上述成果為進一步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提出了結合實際、進一步深化這一概念解讀的要求。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的多維視角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一種多維的教育體系,其發展除了依靠教育本身以外,還有賴于社會政治制度、經濟基礎、文化建設以及個人的心理發展等多方面聯動保障,因此,學界從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視角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了研究。
    (一)教育學視角的相關研究
    由于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①因此現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從教育視角出發,研究這一教育的主體、價值、挑戰,提出未來發展路徑。有學者概括性地提出,“民族教育理論范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外在的使命聯結。”②所有民族教育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均源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其終極目標則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中,“多元一體化教育理論”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有助于處理好“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整合個人、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位育觀”“文化自覺說”和“共生教育論”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文化、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意識三態觀”要求從意識形態、意識生態和意識心態這一整體的、結構化的理論視角和實踐框架出發,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提高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上述論斷基本上囊括了當下基于教育視角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方法論。首先,學者們肯定了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社會格局理論”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認為這一理論為教育學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并就此提出了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加強民族團結共同體教育、國家統一共同體教育與中華文化繁榮共同體教育。④有學者從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出發,認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鼓勵各民族成員交往交流交融,鼓勵地方性課程資源開發,“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① 趙心愚:識最理想的國民教育模式”。①有學者以意識三態觀為理論分析框架,認為民族地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辯證關系主要包括意識形態、意識生態、意識心態三個層面,即國家核心意識與地方精英意識的理念博弈、本民族文化傳統性與中華文化現代性的認識混淆、為建設家鄉求學和為逃離鄉土讀書的價值悖論。②當下應從三維視角,直面三態虛化、互相分離的問題,促進三態融合。③有學者在文化共生理念的指導下,提出“教育實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根本路向”,文化共生理念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內容上融入共生理念,在載體上擴展文化內聚空間,在方式上進行儀式教育。
    此外,在相關研究成果中,許多學者也關注到“課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學者提出,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為中心的高校歷史教育課程要肩負起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的責任。
     
    (二)心理學視角的相關研究
    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意識屬于心理活動范疇,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有助于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傳導機制。⑥因此,心理學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常用視角。從政治心理學視角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遵循從認知、情感、人格形塑的循序漸進過程,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可通過認知與態度、情感與認同、人格與精神三組變量及其關系來構筑。⑦以心理學的知、情、意、行四維系統為切入點,有學者認為這四維度分別代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知識、感受、動機、執行四種系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這四個維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一體① 李紅婷,滕星:《倡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論,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兼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論依據及理論貢獻》,《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 年第 6 期。② 王瑜,馬小婷,吳艷梅:《民族地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辯證關系與主要原則——基于“意識三態觀”分析框架》《民族教育研究》2021 年第 6 期。③ 許可峰:《民族地區學校場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路徑、問題與改進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5 期。④ 么加利,付倩:《文化共生觀照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邏輯》,《廣西民族研究》2021 年第 4 期。⑤ 朱亞峰:《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觀教育進路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 年第 3 期。⑥ 秦玉瑩,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概貌與未來展望》,《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1 期。⑦ 青覺,王敏:《認知、情感與人格: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構》,《民族教育研究》2021 年第 6 期。化聯結的過程。①從認同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核心是認同:國家認同是根本前提、政治認同是核心要義、文化認同是心理支撐、價值認同是思想基礎。大學生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建構過程集中在大學這一學習生活場域,具體的生活情境、學習環境以及知識語境會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有學者從心理學的具身認知理論切入,以具身認知理論的核心理念即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為基礎,構建了培育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身認知特征分析框架,包括學生身體的可感知性、學習情境創設的可體認性、教學組織主體間性的互動生成三個方面。有學者聚焦于心理空間生產視角,倡導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過程中個體主動的內部建構。④有學者從社會心理學的群際接觸理論出發,認為“最優條件”和“范疇化策略”為民漢混合班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策略。
     
    (三)政治學、文化學等視角的相關研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激活歷史資源,指明了文化認同支撐政治認同的認同機理,促進了中華民族作為文化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的有機統一。⑥由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文化屬性,許多學者跳出教育視角,在政治學、文化學等宏觀視角的指導下開展研究。當前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面臨“兩個大局”,即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我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兩個大局”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了歷史機遇,也帶來了風險與挑戰。⑦在現實性上,與① 管健,杭寧:《知情意行:四維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6期。② 孫琳:《鑄牢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探究——以群際接觸作為一種理論視角與實踐策略》,《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20 年第 5 期。③ 王坤,仲丹丹,海路:《培育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特征與實踐路徑——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視角》,《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4 期。④ 胡平,徐瑩,徐邇嘉:《從心理空間生產看學校教育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4 期。⑤ 張學敏,崔薩礎拉:《民漢混合班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探索——基于群際接觸理論分析》,《貴州民族研究》2021 年第 5 期。⑥ 常軼軍,徐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認同意涵》,《學習與探索》2021 年第 8 期。⑦ 張倫陽,王偉:《“兩個大局”視角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7 期。
    民族精神相系的時代精神、與“三個離不開”相連的時代指向、與“身份意識—
    凝聚意識—利益意識”相鏈接的時代要義,構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意蘊。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資源,其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革命文化是典型資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現實啟示。②當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整合文化資源是前提和基礎,培育中華文化認同是關鍵,遵循文化規律是必然要求。③民族院校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應立足文化認知這一起點,抓住文化認同這一關鍵,圍繞文化自信這一核心與重點,筑好文化傳承這一主線與要旨。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優化路徑
    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是順應國內國際多重形勢,結合歷時性和多主體性因素的歷史教育、政治教育和命運共同體教育的統一。⑤總結優化路徑是現階段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健康發展的落腳點。當前,關于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路徑可以分為理論路徑、政策路徑、實踐路徑三個層面。
    (一)理論路徑
    在理論路徑層面,從政治心理學出發,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邏輯包含“教化—內化—固化—外化”這一轉換過程,因此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建構路徑可圍繞政治認知教育、情感認同教育與人格形塑教育三① 詹小美,張夢媛:《意蘊·賦意·舉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云南社會科學》2021年第6 期。② 張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與培育機制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 期。③ 宮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路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 4 期。⑤ 卞程秀,潘莉,鄧小明,廖永林:《論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年第 18 期。
     
    個層次依次展開。①其中,以情感認同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夯實情感發生基礎,促進情感認同生成;二是豐富情感體驗內容,促進情感認同深化;三是引導情感表達方式,促進情感認同升華。②同時,通過心理空間的生產、延伸、讓渡以及規訓,由此產生的認知更新、情感感染以及解釋、支持、互嵌與意識培育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具體的表征語義符號,進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文化機制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應以理性認知為前提和基礎,以情感認同為核心,以實踐深化為關鍵,傳承“中華一體”的文化觀念,達成“多元一體”的文化共識,形成“共屬一體”的文化心理。
     
    (二)政策路徑
    在政策路徑層面,有學者認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教育策略包括實施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等內容。這就需要從國家治理和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角度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的頂層設計、輿論宣傳、文化教育。”⑤在內容上,有關部門還需要加快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歷史敘事體系。⑥在頂層設計上,有關部門應“盡快制訂出臺全面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指導意見(或實施方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內容形式、步驟措施、保障條件等進行全面規定。”⑦具體而言,國家應盡早統編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讀本》,將常態化教育和專題化教育相結合,從基層社區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和新媒體教育分類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⑧除了分類推進外,還可以通過構建“聯① 青覺,王敏:《認知、情感與人格: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構》,《民族教育研究》② 孫琳:《以情感認同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據、機理與路徑》,《思想教育研究》2021 年第 2期。③ 胡平,韓宜霖:《心理空間視閾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初探》,《貴州民族研究》2020 年第 6 期。④ 張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與培育機制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 期。⑤ 王鑒,胡紅杏:《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0 年第 2 期。⑥ 余文兵,普永貴:《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實踐的思考》,《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5 期。⑦ 陳立鵬,張玨:《關于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幾點思考》,《貴州民族研究》2020 年第 6 期。⑧ 周智生,李庚倫:《以“四個共同”為核心: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7 期。
    享”平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一體化建設,使之在家庭、學校、社會層面有序鋪設。
     
    (三)實踐路徑
    在實踐路徑層面,學者們主要是從學校層面出謀劃策,從頂層設計、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角度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具體路徑。在頂層設計方面,有學者提出,在大學階段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通過課程教育、校園氛圍、社會實踐等途徑強化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鼓勵各民族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②高校需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到立德樹人的育人體系中,形成以德為先”的育人導向、科學的評價體系、大教育觀以及系統的教育內容體系。③高校要強化協同育人有效機制建設,④通過組織引領、思政引導、團學熏陶、社會踐行,打造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機制。⑤學校還應在課程嵌入、教學方式與師資培訓等方面下功夫,以互嵌式學習主題為核心,以主體間性教學法為取向,以“專項+X”師資培訓為依托。對于民族院校來說,民族院校要堅持以共同性與差異性相結合、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協同推進與交叉滲透相結合為原則,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與融通。⑦民族院校要在堅持以教學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制度為保障,⑧基于“三全育人”打牢育人體系、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重要抓手、以樹立馬克思主義“四觀”打牢共同思想基礎。
    ① 鄧雅珺,袁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聯享”平臺構建》,《教育學術月刊》2021 年第 10 期。② 蔣文靜,祖力亞提·司馬義:《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層次及實踐路徑》,《民族教育研究》③ 李芳:《高校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基本問題探析》,《民族教育研究》2020 年第 4 期。④ 張利國:《協同理論視域下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若干思考》,《民族學刊》2020 年第 2 期。⑤ 蘇曉軼:《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化機制構建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5 期。⑥ 曹能秀,馬妮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融入學校教育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 年第 1 期。⑦ 陳明華:《在民族院校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幾點思考》,《理論視野》2019 年第 4 期。⑧ 冉春桃:《民族院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路徑》,《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4期。⑨ 羅利玉:《民族院校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遵循和路徑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 3 期。
     
    在教育內容方面,要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鑄牢思想基礎,促進各族人民樹立自己的中華民族成員身份、公民身份、國民身份。①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承擔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責任,學校要以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民族教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②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對各民族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途徑和載體。③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為例,即通過做好民族地區民生政治,增強其政治認同;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增強其價值認同;通過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其文化認同;通過加強中華民族歷史教育,增強其身份認同。④邊境地區學校要通過深化民族文化課程教學改革、強化民族文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對民族文化教育的資金投入、構建民族文化傳承“四位一體”教育機制,以此推進民族文化傳承教育。
    有學者基于文化紐帶的視角,提出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具有精神紐帶作用,在民族高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資源,有助于民族高校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⑥紅色文化基因是學生精神力量的源泉,民族高校可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形態教育等方式加強紅色文化教育。
     
    同時,語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促進民心相通。⑧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教育監督評價,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① 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研究》2018 年第 1 期。② 趙剛,蒲俊燁:《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價值、內容與路徑》,《民族教育研究》2020 年第 4 期。③ 萬明鋼,王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課程建設》,《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3 期。④ 彭尚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途徑研究》,《民族學刊》2020 年第 1 期。⑤ 普麗春,子華明,趙倫娜:《邊境地區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索——基于中國邊境云南段的調查》,《學術探索》2022 年第 1 期。⑥ 周俊利:《鑄牢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文化紐帶視角》,《民族學刊》2021 年第 2期。⑦ 李衛英:《民族高校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維度及實踐路徑》,《貴州民族研究》2020 年第 5 期。⑧ 張善鑫:《中華民族共同體:《國家與民族統一的理論——兼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路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5 期。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等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落實;并提升適切性和針對性,落實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區的幫扶政策和專項行動計劃。在教育方法上,許多學者都強調發揮課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主要從課程建設的角度提出了具體建議。有學者基于民族院校課程體系實際,提出民族院校學科課程要促進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的均衡性;活動課程需確保開展的常態性;隱性課程要提高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過程的主體性。有學者認為高校要運用好課程載體,充分挖掘民族團結故事的教育功能,持續構建“民族團結故事庫”,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進課堂。③不少學者關注到思政課的載體作用,提出通過加強部門、師資資源整合,促進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融會貫通,通過課堂教學、參觀學習、組織活動、互聯網等多渠道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此搭建“大思政”教育平臺。
     
    高校思政課是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思政課的性質和地位決定了思政課應肩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責任。具體而言,高校可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載體,探索基于慕課的“N+4+3”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力求實現對教育主體的精準滴灌。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也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可以教學目標為引領,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教學方法為手段,以實踐教學為補充,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建設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⑥將中華民族史觀貫穿教學全過程,構建中華民族的近現代歷史敘事,推進教育資源整合轉化,堅持教育方式守正創新。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凸顯課程思政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核① 王穩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機理及其實現》,《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 5期。② 蘇德,張良:《民族院校課程體系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行狀況的影響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1年第4 期。③ 王麗霞:《民族團結故事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進課堂》,《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 期。④ 孟瑜:《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 年第 3 期。⑤ 王露:《以思政課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政教學“N+4+3”模式探究》,《民族教育研究》2021 年第 1 期。⑥ 范春婷,王華敏:《在“綱要”課中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理路》,《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 年第 11 期。⑦ 朱亞峰:《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觀教育進路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 年第 3 期。
    心地位,擴大課程思政的覆蓋面,提升課程思政的效度、營造課程思政的氛圍。民族院校可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特別是《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講清講透為何、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構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②通過培育“金課”,實現“科研+教學+田野”的疊加路徑,豐富課程內容,倒逼教學課程在內容和方式上不斷創新和改革,彰顯民族高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風向標”。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方興未艾,不斷強化該研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訴求。可以看到,現有成果從不同理論視角進行解讀,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園地。同時,在研究視角上,從教育學、心理學視角開展研究的成果相當豐富,以其他學科視角進行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此外,無論是何種研究視角,都對研究方法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多維性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呈現出多學科的交叉視角研究趨勢。在研內容上,現有成果大多落腳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優化路徑,這些路徑多聚焦于高校顯性課程層面,多從單一學科視角出發,對各類路徑之間的聯系關注不足,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體系化路徑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研究方法上,雖然已有部分成果結合高校實際進行研究,但現有成果總體上仍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證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基于一個整體、系統的理論視角,結合民族院校實際、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進一步研究十分有必要。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68.html

    上一篇:中小學階段英國“設計與技術”課程和我國 勞動教育課程的比較研究

    下一篇:部編初中語文教材古詩文磨難教育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