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 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3-04-16 15:07
    目錄
    1前言 4
    1.1選題依據 4
    1.1.1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分布及畢業生就業情況 4
    1.1.2當前國家對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要求 5
    1.1.3當前國家關于小學體育工作的政策要求 5
    1.2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6
    1.3研究的重點、難點與創新點 6
    1.3.1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7
    1.3.2研究的創新點 7
    2文獻綜述 7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7
    2.1.1體育教育專業 7
    2.1.2培養方案 8
    2.1.3體育教學能力 8
    2.2國內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8
    2.2.1國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8
    2.2.2國內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9
    2.3國內對小學體育教師能力的研究 12
    2.4國內對小學體育教學的研究 13
    3研究對象與方法 13
    3.1研究對象 14
    3.2研究方法 14
    3.2.1文獻資料法 14
    3.2.2問卷調查法 14
    3.2.3比較研究法 18
    3.2.4訪談法 19
    3.2.5數理統計法 19
    3.2.6邏輯分析法 19
    3.3研究技術路線圖 19
    4分析與討論 21
    4.1北京體育大學近三年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走向和實習學校分布
    情況分析 21
    4.1.12014、2015、2016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教學就業走向分析 21
    4.1.22011、2012、2013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學校分布情況分析 21
    4.2北京體育大學 2003、2007、2012 年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對比分析
    22
    4.2.1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21
    4.2.2培養方案中基本要求的對比分析 24
    4.2.3培養方案中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的對比分析 25
    4.2.4培養方案中主要實踐環節的對比分析 25
    4.2.5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對比分析 26
    4.3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實習情況的調查分析 27
    4.3.1實習生對自我實習情況反饋的調查分析 28
    4.3.2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對實習生實習情況反饋的調查分析 34
    4.4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44
    4.4.1培養體育教師的部分內容與小學教學實際銜接不夠 44
    4.4.2學生體育教學實踐安排不全面 45
    4.4.3學生體育教學能力培養不足 45
    4.4.4培養學生對教學對象在課堂掌控、管理方面不足 46
    4.4.5在貫徹實施培養方案方面對術科教師沒有明確要求 46
    4.5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思考 47
    4.5.1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設想 47
    4.5.2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設想的分析 49
    5結論 52
    6研究展望 53
    致謝 54
    參考文獻 55
    附錄 57
    附件 1 57
    附件 2 62
    附件 3 65
    附件 4 66
    附件 5 67
    個人簡介 68
    1前言
    1.1選題依據
    1.1.1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分布及畢業生就業情況
    2012 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提出,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是 培養具有現代教育與體育學科基礎理論知識,能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體育的教 學和科學研究、承擔課外運動訓練與競賽和學校體育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 人才[1]。
    在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2011 級、2012級、2013 級輔導員的幫助下, 獲取到這三個年級教育實習學校分布情況名單,從而了解到分配到各級各類教 育實習學校(除職業技術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具體人員的數量。其中,2011 級實習生進入到小學、中學、大學實習的人數分別是 34人、81人、180 人;2012 級進入到小學實習的有 51 人、中學 74人、大學 169人;2013 級進入到小學實 習的有76人、中學 78人、大學122人。由此可看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教 育實習方面逐漸有大學向小學過渡。
    對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輔導員、部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預調查 和對近三年北京體育大學就業質量報告(截止到就業質量報告統計分析的日期) 的分析,了解到北京體育大學2014 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共407 人,進入高等 教育的人數比例為 1:58,進入中小教育人數比例為 1:5.25;2015 屆體育教育專 業畢業生共497人,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為 1:99,進入中小教育的人數比 例是 1:4.92;而 2016 屆畢業生共 567 人,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是 1:142,中 小教育的人數比例為 1:4.68。(注:為了使三屆進入中小教育人數比例對比明顯, 故將比例值取為小數點后兩位)
    綜合實習學校分布情況和畢業生教育就業情況,得出小學體育教學在體育 教育專業學生體育教學中逐漸突出。為了使學生表現的教學實際與北京體育大 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相對應,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更適應小學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2;82-83.
    體育教學,本文從北京體育大學實習生在實習學校表現情況進行研究,以期找 到現行方案中關于培養小學體育教師的不足,為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 養方案的完善奠定理論基礎。
    1.1.2當前國家對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的要求
    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執行和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在教 育能力、基本知識和技能、師生關系等方面,對體育教師提出的要求更高。
    2007 年 1 月,《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的意見》中教育部提出,教學改革要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遵循高等教育 實際情況,從而制定有指導性專業規范制度和培養制度。為高校優化專業布局 和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各部門應定期公布各類專業人才模式的變化和供求情況[ 2]。
    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體育教師師資的主要來源,同時也 是我國未來基礎教育延續和素質教育深化的生力軍。從人才需求來看,作為培 養我國體育教師的搖籃,體育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高校對體育教 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方向,同時也要求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及時轉變 教學觀念,跟上時代需要的步伐,制定面向新世紀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
    1.1.3當前國家關于小學體育工作的政策要求
    2007 年 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増強青少年體質的意 見》強調,學校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鍛煉時間和 30 分鐘的課間體育活動, 組織學生參與廣播體操和集體體育活動,增加體育項目,配齊能力強的體育教 師[3]。
    2010 年 7 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教育改革和 發展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提高教師業務、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EB/OL].] [ 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増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R].2OO8] [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R].2O1O.]。
    2012 年 10 月,《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教育部強調, 學校要實行好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 國務院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R].2O12.]。
    2014年 1 月,《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 中北京市教委提出,學校要在周一至周五 15:30—17:00組織課外活動,每周不 低于三天,每天不低于一小時,學生學會兩種以上體育技能[[6]北京市教委.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巧動計劃的通知.出].2014.]。
    “少年強,則國強”,為了促進學生身體強健、身心健康,相關部門頒布 的各項政策保證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身體素質教育的實施,為我國培養優秀的 接班人和建設者。這些政策實施不僅對學校體育工作空前的重視,同時也是對 體育教師 的專業化水平、體育教育人才的綜合素質以及教師職前教育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北京體育大學是我國體育院校的最高學府,也是優秀體育人才的“煅 造爐”,要緊跟時代步伐,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體育教師,推動我國體育教 學事業的發展。
    根據研究需要所做的預調查發現,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進入 實習基地實習過程中,在大學、中學、小學體育教學方面有共同欠缺的方面, 如教學實踐不足、組織教學能力差等,而實習生在小學體育教學方面存在的問 題比在中學和大學實習過程中的問題突出,如對學生課堂掌控不足、不適應小 學體育教學等。因此,本研究著重從小學體育教師培養方面對培養方案進行優 化研究。
    1.2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是通過調查了解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進入學校教學工作的就業情況、 實習生分配到各實習學校具體人數的變化趨勢,對比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 業培養方案變化的不同,分析出北京體育大學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與當 前畢業生教育就業之間存在的“供需”矛盾。根據研究的需要,調查2013 級體 育教育專業的實習生進行教育實習的情況,分析現有的培養方案中關于培養小 學體育教師與實際教學需要中的不匹配,提出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 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為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理 論依據。
    1.3研究的重點、難點與創新點
    1.3.1研究的重點與難點
    本文的重點是調查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情況、小學指導老師教師及 帶隊教師對實習生表現情況的反饋,總結歸納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 方案中關于培養小學體育教師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本文的難點:設計調查問卷的合理性和發放、選擇恰當的調查對象,以及 對相關專家的訪談。
    1.3.2研究的創新點
    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各大院校擴大招生,使得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 爭越來越激烈,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逐漸向中小學過渡, 這些因素迫使北京體育大學根據社會的就業需求來培養適合新時期發展的體育 人才。根據對培養方案的分析和部分教師的反映情況,了解到北京體育大學對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體育教師的培養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教育教學模式, 并在中學體育教師培養上有一定的優勢,而關于小學體育教師培養方面稍顯不 足。本論文著重從小學體育教師培養方面進行研究并提出相關建議,為北京體 育大學在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增強北京體 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新時期背景下的就業競爭力。
    2文獻綜述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體育教育專業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提出,體育教育專業由全國高等學校設置,以培養 能勝任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從事體育科學研究及管理工作 的綜合性的體育人才的專業為主[[7]胡喬木,姜椿芳等.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書出版社,2009.]。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共同發展,并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人才。同時,以培養敦厚的專業基礎、現代的教 育理念、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目的。
    2.1.2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高等學校遵從黨的教育方針,并且為了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而實 行的指導性文件,作為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基礎性文件和學校組織、管理教學 過程的重要依據,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評價。培養方案反映高等學校教育教 學理念,體現高校辦學定位和特色、文化底蘊的信息載體[ 韓志芳.我國普通髙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15]。
    培養方案是教學大綱制訂的指導性的文件,各高校的培養方案一般是按照 國家頒布的《高校各專業課程方案》,并且按照各高校的實際情況而制訂出的。 培養方案由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基本要求、修業年限、學分和授予學位、主 干學科和主要課程等構成。其中,課程設置是當前學術界研究體育教育專業培 養方案時最關注的內容。
    2.1.3體育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每位教師必需的專業性能力,是在知識、技能的前提上,經由 不斷的教學實踐而獲得,是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 是展開教學活動的基本條件。教學能力由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組成,專業知識 水平和教學技能的增漲,會使教學能力變得更好[ 李艷梅,河北省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能力需求的調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4.05.28.]。
    體育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有目標、計劃的教學引導下進行學習,熟練掌握體 育知識和技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培養思想品德的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 與學生的“學”構成。體育教師從事體育教學所表現的,并對教學質量的完成 具有影響力的行為稱為體育教學能力。
    2.2國內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2.2.1國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美國是典型性地方分權的國家,各個州有辦教育的權力,專門的學科性的 院校比較少。運行的高等教育設立在大學本身效益和市場需求上,在發達的高 等教育結構調控中能展現出市場的調節特點[ 韓延明,高等教育學新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86.] [ 美國春田大學官網:http://www.springfieldcollege.edUwelcome/#.YJA9 9J6iCY.]。由綜合性大學設置的體育院系, 培養體育教師時遵循體育師資標準。春田大學的校訓恪守“精、才、身”(Spirit、 Mind、Body )始終堅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服務他人和領導能力的人才” 觀念[11]。
    俄羅斯的學校重視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在高中的課程設置中所占比重最 大是生命安全基礎、生命安全知識等課程。俄羅斯高校體育中的本科教育以培 養中小學體育師資為主[ 王立華,從俄羅斯體育教師職前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所引發的思考一一以俄羅斯《生命安全基礎》課 程和教育實習的比重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1,33(5):48-50.]。體育教師的培養以中小學安全教育為職責進行,并 對生命安全等較重視。
    科隆體育大學與德國大多數高等院校一樣,注重體育教師的基礎目標,要 求體育教師有運動、學術、政治和教學等能力[ 劉波.德國體育硏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77.]。
    日本體育大學遵循“體育乃富強之基” 的建學理念,倡導有人文意義的體 育教育[ 趙京慧.淺議日本體育大學的建學理念與改革巧施[J].體育文化導刊,2006(12): 68-69+75.]。重視培養心智、身體的健康,補充未來知識型的社會的需求,有教 學創新的能力,并在自由擇業的前線擁有強悍的戰斗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向建 設終身體育的社會提供出充足的動力。
    《美、英、俄、德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對我國體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啟示》中 關于體育專業學科開設的探究指出,英國的高校學科的設置體現表現生活現實 的特點;美國高校的學科設立特色,是“統計、歸納” 模式,遵循高校辦學的 選擇權,促進新興和交叉的學科更好的展開,開放性和學科的增刪的規范性是 學科開設的特征;俄羅斯的主項是計劃與演繹,呈現了兼顧性強的特色;德國 高校學科特征是學科分類綜合性強[ 富學新,楊文軒,鄧星華等.美、英、俄、德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對我國體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啟示[J].體育 學刊, 2007, 9:7-11.]。
    《中、美、英、澳高校體育教育與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課題中張大超等 提出,體育教師專業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綜合院校開設。體育教師的培 養目標傾向培養結果和進程的融匯,具有針對性,健康課程的設置較廣泛[ 張大超,常璐艷.中、美、英、澳高校體育專業與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
    8:75-80.]。
    體育教師專業的發展根據體育教師培養的課程設置,新教師教育理念和制 度的成立是教師教育發展和增強教師位置開展的動力。國外體育教師培養的模 式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征[ 黃漢升,林順英.體育院系課程設置:國際比較J].中國體育科技,2002.]。同時,在體育教師制度、體制、 學制方面呈現多元化和靈活多樣的特征。專業課程開設的針對性強,重視通才 教育,課程設置的綜合化較強,增加了選修課,其是依照不同的國情和現實情 況開設的特色課程。
    2.2.2國內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論21 世紀高等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向與定位》課題中 田振軍等關于新時期體育教育專業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出應避開過去單 一的培養方式,以“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學生發展”為培養框架,迎合未來 需求的復合型體育人才[ 田振軍,李振斌,徐振鵬.論21世紀高等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向與定位J].西安體育 學院學報,2002,19(1):30 — 33.]。
    彭貽海等在《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社會需求的相互關系》 課題中強調,按社會的需求來整合和商定,同時培養目標向多元化展開,重視 學生的能力栽培,來設定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寬泛專業的路徑,注重培 育出適應區域寬廣、隨機變動的能力號的復合型人才[ 彭貽海,王莉,嚴精華等.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社會需求的相互關系J].武漢體育學院 學報, 2003, 37(6):89一93.]。另外要綜合實行黨的 教育方針,推進體育事業的展開;用開放的體系落實中國特色,堅持的重心是 提高辦學的效益,踏上以內涵發展為主的大道。
    黃漢升等在《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 征》中指出,將2003 年新方案與1997 年《課程方案》對照,革新的實施全面, 呈現了新時期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轉變的時代特征。新課中關于必修課的首要課 程范圍的設立,有一些彈性,表示出了課程設立的靈動性,加入了新課程方案 的適合性,極好的促成了各校辦出水平和特色;選修的內容按模式設立,表現 出來課程開設的微型特征[ 黃漢升,季克異.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體育學刊,2003, 10(2):1一4.]。
    季瀏在《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啟示》 課題中指出,課程的理念、內容,教學的方法、評價,教師的行為等是基本的 體育教育內容發生了變動,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內容的開發和成長在變動上顯示 了全新的要求以及挑戰。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全面的變更,不是微笑的變動,體 育教育專業更好的發展,是需求要積極去磨合基礎教育的體育課程革新,這樣 造就的人才能夠在基礎的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范疇內展現突出的作用。高校體 育教育專業要有對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服務意識,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 的更變和發展提供動力[ 季瀏.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27(6):799一801.]。
    在《對體育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思考》課題中邰崇禧,汪康樂等提出,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的變革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邰崇禧,汪康樂,陸升漢等.對體育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4):5
    一 8.]。課程建設的內 容是建設計劃、評價機制、教材,教學工作、大綱、條件以及師資隊伍等組成 的,努力的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主要的;課程開設有顯性的課程和 隱性課程的分別,要完全使用與融合課的顯性功能、隱形功能與社會功能的功 能,進而很好的發掘課程的資源,增進課程的教學效應,加深課程的革新,推 動課程建樹。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異位于回歸》的課題中楊萬林等強調,近階段 以來用的是體育教師質量的培養為代價,我國的體教專業的課程革新有些盲目 的追尋“寬口徑”和“廣適應”,造成了在偏離了體育教師培養的根本目標, 變成了一種另類的革新。教師教育專業化的意識進行體教專業的課程革新,以 便進入教師教育原本目標的軌跡[ 楊萬林,徐云霞.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異位于回歸[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 22(5):460.]。
    《我國等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目標的發展傾向》探究中張軍等強調,更 好的抓住并且綜合領悟我國體教專業課程目標的變動傾向以及啟迪。這能有效 增高教學質量,輔助21 世紀我國高等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體制的建樹[ 張軍,龍明.我國等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目標的發展傾向J1.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6):89 — 92.]。
    在《華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析》中黃波等指出,體育教育 專業學生不清楚本專業的基本目標;必修、選修以及專業理論課和體育本科實 踐課的開設不合適,要逐步改善。專業技能課的開設和學生需要學習的不匹配, 實踐課的安排比較聚積,應使見習和實習有機結合,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貫穿到教育培養的整個過程中” [ 黃波,劉冬梅.華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課程設置分析[J].體育學刊,2010,6,68-72.]。
    以上課題研究了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內容,促進體育教育 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但是,以上研究的不足是: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規 格和方向對各級各類學校沒有確切的針對性。在現代教育背景下,對小學體育 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應對教師的職前教育做好全面的培養。
    2.3國內對小學體育教師能力的研究
    潘慧玲教授提出規劃、教學、管理、評價和專業發展的專業能力。即教與 學的領域;學生發展范疇;學校發展范疇;專業種群關系和服務領域,強調“教 師專業能力理念構架”,擬定有關教師專業能力方面的指標[ 臺灣師范教育學會.教師專業[M].臺北:臺灣示范大學書苑出版社,1992 :序] [ 呂超.論體育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提高教學能力[J].科教文匯,2007,01.]。
    在《論體育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提高教學能力》中呂超指出,體 育教師有體育教學操作和認知能力,教學期間體育教師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是 體育教學操作能力;體育教學認知能力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方法、策略等的運 用[27]。
    《21 世紀初學校體育教師能力素質之研究》中楊軍,易春燕提出,新時期 體育教師應有訓練和競賽、組織、創新和科學研究等能力[ 楊軍,易春燕.21世紀初學校體育教師能力素質之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0.] [ 宋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遼寧省中小學體育教師能力構成與評價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師范大 學, 2005.]。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遼寧省中小學體育教師能力構成與評價的研究》中宋 強指出,體育教師要有組織管理、創新和科研、課外訓練、自我展示、社會適 應等能力[29]。
    在《學校體育》中周登嵩提出,體育教師應具備組織、教育、教學、訓練、 運用、科研創新、社會交往等專業能力[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教育部頒 布對教師提出 24 項要求和教育教學設計、溝通與合作、激勵與評價、反思與發 展的能力。
    綜上所述,關于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的研究觀點,主要包括體育教師規 劃能力方面、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能力方面等,但這些能力都是根據教 師自身發展來界定的。隨著課堂中“教師為主體”轉向為以“學生為主體”, 我們現在的研究中缺少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等特點對教師能力需求進行界 定的研究。
    2.4國內對小學體育教學的研究
    殷建[ 殷建.對小學體育教學特點的體育教學策略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22:136-137.]提出,在小學體育教學實踐中,小學體育的課堂、課外、文化課更 大程度的融合,開創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配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身對自 由配合的體育學習的興趣,進而推動體育課堂整體水平。
    在《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課題中許浩提出,體育老師 準備課前籌劃時,要做到靈活、主動,能根據體育教學問題深入分析,使小學 體育的課前籌劃和實際的體育教學更大程度的融合,同時要開創更新穎的小學 體育自由配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身對自由配合的體育學習的趣味性。為 讓學生做到自主學習,教材內容要精短,在彰顯現代體育新成果時,更要突出 內容的難點、重點[ 許浩.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0:87-88.] [ 郝艷芬.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小學體育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D]四川:成都體育學院,2013]。
    郝艷芬在對鄂爾多斯小學體育教學進行調研的探究中反映出,其小學體育 的教師師資配備明顯不足,同時缺乏教學經驗和更專業的培訓,男女教師的性 別比例不平等。傳統體育教學方法和單一的教學評價,不利于發展學生教學的 主體性[33]。
    在《廣州市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中李秋月指出,廣州市的小學 體育課能把不同的教學方略融匯到組織教學中,但是這方法對教學的評價內容 不足。大多是針對體能類的項目檢測,很少展現過程性的多元化評價,造成對 教學評價開展的忽視,不能充分突出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 李秋月.廣州市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D].廣州大學,2013]。
    由上所述,現在我國多數地區在小學體育教學方面,應合理安排課堂,在 豐富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多元化的評價,合理組 織,有效的溝通,引導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體育課堂與體育鍛煉中。
    3研究對象與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以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為研究對象,以北京體育大 學 2003、 2007、 2012 年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為研究藍本。本文的調查對象 是北京體育大學 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進入學校(除職業技術學校和特殊教育學 校)教育實習的學生以及 13 所小學(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清河五小、海淀區實 驗二小、北京市和平街一中小學部、北京石油學院附小、玉泉小學、海淀區科 技園小學、芳城園小學、北京黃城根小學、北京農學院附屬小學、景山學校、 朝陽區花家地小學、大興魏善莊鎮中心小學北京育翔小學回龍觀學校、)的部 分實習指導教師。
    3.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從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方正電子 圖書、中文期刊數據庫等數據庫的文獻檢索工具著手,以“體育教育” 、 “培 養方案” 為關鍵詞、年限為 2010-2016 年近七年文獻進行檢索,選出與本研究有 相關的參考文獻 14 篇,對其進行分析與整理以了解體育教育專業有關培養方案 的現狀。以“體育教師” 、“體育教學能力” 為關鍵詞年限為 2010-2016 年近七 年文獻進行檢索,選出與本研究有相關的參考文獻 9 篇,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整 理,以了解小學體育教師體育教學的相關內容,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 基礎和理論指導依據。此外也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閱收集本研究所需要的 相關資料。
    3.2.2問卷調查法
    3.2.2.1問卷的設計
    為了全面了解北京體育大學 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實習的情況,分別 設計了兩套問卷:第一套為教師問卷,調查實習生在實習學校的實習情況;第 二套為學生問卷,調查實習生體育教學能力的主要獲得途徑,問卷在正式調查 發放之前經過幾次修改。
    3.2.2.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問卷的發放,主要是針對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進入學校(除職業技術學 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教育實習的學生和部分實習學校(小學)指導教師,經過 一周的時間進行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對回收后的問卷通過檢驗剔除無效問卷, 針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具體情況見表 1:
    表 1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表
    發放問卷 回收問卷 有效問卷 有效回收率(%)
    指導教師 58 58 58 100
    學生 276 276 269 97
    學生問卷的發放主要是電話聯系后(聯系方式在教育學院13 級教育實習學 校分布名單中獲得)通過“問卷星”進行個人發放,教師問卷的發放主要是通 過本人電話聯系后的問卷星發放,并以實習生將問卷星鏈接代替轉發給實習指 導教師為輔。問卷發放的具體數據為:教師58 份,回收58 份,有效問卷58 份; 學生276份,回收 276份,有效問卷為269份。由于問卷的回收率達到了美國 社會學者巴比提出的“問卷回收率在 70%以上為非常好”的觀點,因此,本問 卷達到合格標準,可以作為本文研究的依據。
    3.2.2.3問卷的效度與信度檢驗
    (1)為對問卷進行內容效度檢驗,聘請了 2 位教授、4 位副教授、2 位小 教一級共 8 位專家(專家情況如表 2),分別對兩套問卷的內容、結構和總體進 行評價,對問卷的內容效度作出進行效度檢驗,并且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進行 修改和補充,效度檢驗結果見表 3:
     
    表2效度檢驗專家情況表(N=8)
    姓名 工作單位 職稱
    張凱 北京體育大學 教授
    張予南 北京體育大學 教授
    李翠玲 北京體育大學 副教授
    李吉 北京體育大學 副教授
    金逵 北京體育大學 副教授
    游昆焱 北京體育大學 副教授
    張盛楠 東北旺中心小學 小教一級
    陶建利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小教一級
    表 3 問卷效度檢驗情況表( N=8)
    發放問卷 回收問卷 回收率( %) 有效回收率( %)
    8 8 100 100
     
    表 4 問卷效度檢驗情況表( N=8 )
    問卷名稱 效度 很完善 完善 比較完善 不完善
    人數 比例 % 人數 比例 % 人數 比例% 人數 比例%
    總體
    評價 2 25 5 62.5 1 12.5 0 0
    學生問卷 內容
    設計 0 0 5 62.5 3 37.5 0 0
    結構
    設計 1 12.5 7 87.5 0 0 0 0
    總體
    評價 3 37.5 5 62.5 0 0 0 0
    指導教師
    問卷 內容
    設計 1 12.5 7 87.5 0 0 0 0
    結構
    設計 1 12.5 6 75 1 12.5 0 0
    由上表可知: 問卷的效度為比較完善以及以上的專家 8(100%)名 ,其中
    比較完善的認同率為 12.5%—37.5%,完善的認同率為 62.5%—87.5%,很完善的 認同率為 12.5%—37.5%,故設計的學生和教師問卷符合研究需要。
    (2)對問卷采用“重測法”進行前后兩次的發放,使用統計軟件 SPSS21.0
    對最終整理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系數值,一般認為相關系數值達到 0.80 以上可以證明調查所得數據可信,進而說明調查結果的可靠性高。由于調查問 卷主要以順序型數據為主,故重測信度檢驗方法是Spearman等級相關法。學生 和教師問卷的重測信度檢驗結果見表5、表 6。
    表 5 學生問卷順序型數據重測信度檢驗表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相關系數 .834** .165 .475** .354 -.039 .424* .370* .405* .394*
    Z1 Sig. (雙側) .000 .384 .008 .055 .839 .020 .044 .026 0.31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059 .860** .057 .059 .075 .100 -.100 .111 .224
    Z2 Sig. (雙側) .755 .000 .763 .758 .693 .600 .599 .561 .233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464** .063 .843** .354 .214 -.033 .370* .467** .279
    Z3 Sig. (雙側) .010 .742 .000 .055 .257 .863 .044 .009 .136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462* -.110 .380 .803** .019 -.032 .208 .484** .467**
    Z4 Sig. (雙側) .010 .561 .038 .000 .922 .865 .271 .007 .009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039 .138 .099 -.078 .825** .041 .147 .051 .112
    Z5 Sig. (雙側) .839 .468 .601 .680 .000 .832 .437 .787 .555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308 -.052 .015 .130 .391* .867** .327 .099 .265
    Z6 Sig. (雙側) .098 .783 .938 .492 .033 .000 .078 .604 .157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479** .024 .379* .163 .127 .233 . 897** .585** .540
    Z7 Sig. (雙側) .007 .898 .039 .390 .502 .216 .000 .001 .002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621**.142 .582** .409* .153 .258 .562** .818** .619**
    Z8 Sig. (雙側) .000 .453 .001 .025 .420 .169 .001 .000 .000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相關系數 .418* .190 .082 .244 .058 .406* . 574** . 521** .856**
    Z9 Sig.(雙側) .022 .313 .665 .194 .760 . 026 . 001 .003 .000
    N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隨機抽取30名學生進行學生問卷的重測信度檢驗,兩次問卷調查間隔兩周, 并將問卷從1 至30 編號作為識別碼。為了使得重測工作順利進行,在數據輸入 時,將第一次學生問卷的題目依次用F1, F2, F3, ...Fn代替,第二次題目依次 以Z1,Z2,Z3,…Zn代替。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第一,在SPSS軟件中輸入 前后兩次調查所得的60份問卷的數據;第二,在“ Analyze”中點擊 “Correlation"子選項下的“Bivariate”選項其次,在“Bivariate”的對話框中, 將所有變量“Zl—Zn、Fl—Fn”全部選進到“變量”框中;最后,在當前對話 框的u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下選擇“Spearman” ,然后點擊“確定”,就得 出相關系數的輸出結果。通過對所得相關系數的整理,可看出 Spearman 等級相 關系數 r 均大于 0.80,則學生問卷的信度比較高。
    表 6 教師問卷順序型數據重測信度檢驗表
    W1 W2 W3 … W11 W12 W13
    相關系數 1.000** -.102 .500 … .218 .500 .327
    E1 Sig.(雙側) .779 .141 … .545 .141 .356
    N 10 10 10 10 10 10
    相關系數 -.218 .802** -.218 … .429 -.218 .048
    E2 Sig.(雙側) .545 .005 .545 … .217 .545 .896
    N 10 10 10 10 10 10
    相關系數 .612 -.167 .816** … .356 .408 .535
    E3 Sig.(雙側) .060 .645 .004 … .312 .242 .111
    N 10 10 10 … 10 10 10
    相關系數 .102 .250 .000 … .802** .000 .089
    E11 Sig.(雙側) .779 .486 1.000 … .005 1.000 .807
    N 10 10 10 … 10 10 10
    相關系數 .612 -.167 .408 … -.089 .816** .089
    E12 Sig.(雙側) .060 .645 .242 … .807 .004 .807
    N 10 10 10 … 10 10 10
    相關系數 .408 -.250 .408 … .089 .408 .802
    E13 Sig.(雙側) .242 .486 .242 … .807 .242 .005
    N 10 10 10 … 10 10 10
     
    隨機抽取 l0 名教師進行教師問卷的重測信度檢驗,兩次問卷調查間隔兩周, 并將問卷從 l 至 l0 進行編號作為識別碼。為了使得重測工作順利進行,在數據 輸入時,將第一次教師問卷的題目依次用W1,W2, W3,…Wn代替,第二次 題目依次用E1,E2, E3,…En代替。具體的操作方法同學生問卷重測信度檢 驗方法,經過對相關系數輸出結果進行整理可看出 Spearman 等級相關系數 r 均 大于 0.80,則教師問卷的信度比較高。
    3.2.3比較研究法
    將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2003、2007、2012年的三版培養方案進行縱 向的比較,對方案的改革變化進行對比,總結其變化特點,結合實習生表現情 況分析方案中的不足,為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與優化提供參考。
    3.2.4訪談法
    為確保本研究的價值,關于培養方案的相關問題對相關專家進行訪談,了 解優化方案的相關建議;根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的實習情況向部分實習帶隊 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實習生的實習表現情況和在實習生過程中所欠缺的能力。
    表 7 訪談專家情況表( N=5)
    姓名 工作單位 職稱
    張凱 北京體育大學 教授
    劉昕 北京體育大學 教授
    褚躍德 北京體育大學 教授
    李翠玲 北京體育大學 副教授
    李吉 北京體育大學 副教授
     
    3.2.5數理統計法
    利用Excel對學生、教師問卷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并通過spss21.0中的 Spearman等級相關法對分類整理后的有效數據進行的再次統計,為本研究提供 數據支持。
    3.2.6邏輯分析法
    對比三版不同培養方案、調查實習生在實習學校的表現情況,從實習生和 指導教師問卷得出數據,根據培養方案的分析和問卷數據的結合分析當前北京 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在培養體育教師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3.3 研究技術路線圖
    圖 1 研究技術路線圖
     
     
     
     
     
     
     
     
     
     
     
     
     
     
     
     
     
     
     
     
     
     
     
     
     
     
     
     
     
     
     
     
     
     
     
     
    4分析與討論
    4.1北京體育大學近三年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走向和實習學校 分布情況分析
    4.1.12014、2015、2016 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走向分析
    根據北京體育大學近三年的就業質量報告的了解,對北京體育大學2014、 2015、 2016 屆的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進入教育教學工作的就業走向情況進行分 析知: 2014 屆、 2015屆、 2016 屆畢業生進入教育教學的總人數在不斷增加,其 中 2014 屆畢業生共407 人,截止到就業質量報告的日期,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 比例為1:58,進入中小教育人數比例為1:5.25;2015屆畢業生共497人,截止 到就業質量報告的日期,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為1:99,中小教育的人數比 例是 1:4.92;而 2016屆畢業生共 567人,截止到就業質量報告的日期,可知進 入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是1:142,中小教育的人數比例為1:4.68。總體來看,北 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進入高等教育的人數所占的比例小于進入中初 教育的比例,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進入中初教育的人數增多,這一現象是體育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趨勢所致,同時也和北京體育大學目前所實行的培養方案 的培養目標一致,即培養能在各級各類學校里從事體育教學等工作的復合型人 才。 (注:為了使三屆進入中小教育人數比例對比明顯,故將比例值取為小數 點后兩位)
    4.1.22011 、 2012 、 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學校分布情況分析
    根據北京體育大學對 2011 級、 2012 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教育實習后的 實習簡報匯編、 2013級輔導員處得到的實習生學校分布情況表,對我校近三年 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實習學校(除職業技術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分布情況進 行分析,可得出圖 2:
     
    圖 2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中小、高等學校實習分布情況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2011 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共進入 6 所小學, 11 所中 學, 21 所大學; 2012 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共進入 8 所小學, 9 所中學, 17 所 大學; 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共進入 14 所小學, 12 所中學, 15 所大學。 總的來看,隨著的實習生年級的不斷變化,實習生實習學校的類別也發生了變 化,小學逐漸增加,中學變化不大,大學逐漸減少,實習學校的變化和近幾年 本科生的就業走向基本趨于一致,逐漸由高等教育向中小教育過渡。
    4.2北京體育大學 2003、2007、2012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對比 分析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北京體育大學培養方案的名稱及構成在 2003 年、 2007 年、 2012 年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本研究主要針對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 業 2003、 2007、 2012 年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基本要求、主要學科與主要課 程、主要實踐環節以及課程設置進行對比分析。
    4.2.1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
    表 8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對比表
    版本 培養目標
    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 建設和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德、智、體、美全面 發展,專業基礎寬厚,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科學素養和
    2003 年 職業道德,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發展潛力,能從事學校 體育與健康的教學、訓練、競賽工作,并能從事體育科學研究 工作、體育管理工作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一專多能的復合 型高級體育人才 本專業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德、智、體、 美和諧發展,專業基礎寬厚,具有現代教育觀念,良好的科學
    2007 年 素養和職業道德,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發展潛力,能從 事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工作,并能從事體育科學研究、 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體育人才 培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扎實的體育教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
    2012 年 良好的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為,能在各級
    各類學校從事體育教學、課余體育鍛煉、學校運動訓練與競賽 工作,并可承擔體育科學研究和體育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2003 年的培養目標將人才類型定位于“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高級體育人才, 突出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對教師的要求。培養目標的定位傾于寬泛,除了從事學 校教學、訓練、競賽等工作之外,還加入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要求,充分的 體現了培養素質教育需要的體育人才的特征。
    2007年與 2003年相比較,其培養目標基本趨于一致,但由于教育部門不斷 調整并且逐步明確本科教育的定位, 2007 年在人才目標的定位中結合黨的教育 方針、政策,去掉了關于“高級”的表述內容,使其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體 育人才。2007 年培養目標一變化更貼近于目前社會對各種體育人才的需求,尤 其是對體育教師行業的影響,之前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專注于高等學校的教育, 而修訂后刪減“高級”的復合型體育人才開始向中小學教育發展。
    2012 年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一改“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體育人才,注重 現代理念,更具有時代特征和現代意識,并且將體育人才培養的范圍擴展到各 級各類學校,這更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復合型人才”體現了以社會的需 求為導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人才培養理念,更強調了對人才多方面能力 的培養,有助于增強畢業生的社會生存競爭力。
    4.2.2培養方案中基本要求的對比分析
    2003 年和 2007 年的培養方案中基本要求均分為兩個部分:思想政治要求和 業務培養要求。其中思想政治要求基本保持不變,業務培養逐步變化。而 2012 年培養方案中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強調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三版方案的 具體要求如下:
    2003 年的業務培養要求是要具備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基礎的理論知 識,有體育教學的基礎知識等并適應體育教學工作,能提出、分析和解決科研 問題,達到技能二級和軍事訓練的合格,外語水平達到四級,有能力閱讀專業 相關的外文書刊;熟練掌握計算機語言且達到二級水平等[ 北京體育大學教務處.北京體育大學 2003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2003]。
    2007 年的基本要求是學生要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夠掌握教師所必備 的各種教學技能,如講解、示范、保護幫助、分析糾正錯誤、組織教學等;掌 握與體育相關的教學和訓練、科研和組織競賽、裁判和使用管理場地器械等; 熟悉展開體育運動所需的各項知識技能,在擅長體育教育專業的奠基上能掌握 相近的體育專業知識。能夠熟練的運用所學知識、具有創新和終身學習的精神, 社會適應能力強;運動技能上達到二級水平,有能力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 掌握教學等工作所需的計算機操作的能力[ 北京體育大學教務處.北京體育大學 2007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2007]。
    2012 年基本要求是本專業學生要掌握體育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知識和體育教 師應有運動技能,掌握教育、運動、心理和社會科學研究運動項目基本理論知 識;對講解、示范、組織教學、保護幫助與分析糾正錯誤和體育教學、訓練、 競賽、科研等全面掌握;運動技能達到二級運動員標準或水平[ 北京體育大學教務處.北京體育大學 20012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2014 版).2014]。
    通過 2003 年和 2007 年業務培養要求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業務培養要求 在轉變過程中對教育教學方面的注重逐漸顯著,這也更對稱了培養目標中“復 合型高級體育人才”到“復合型體育人才”的過渡。2012 年培養目標是培養可 以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體育教學等,基本要求著重強調了培養學生必須掌握在 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也強調學生要達到一名體育教師 所必備的教學等的基本能力,而在技能方面,除了要達到二級運動員水平之外, 更要強調學生掌握體育教學和訓練中的講解、示范、保護幫助等的技能與方法。
    4.2.3培養方案中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的對比分析
    表 9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主要學科與主要課程的對比表
    時間 主干學科 主要課程
    2003 年 教育學、體育學 體育學概論、教育學、運動解 剖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 學、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 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 球/藝體、武術
    2007 年 教育學、體育學 體育概論、教育學、運動解剖 學、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 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概 論、運動生物力學、體育社會 學、運動生物化學、田徑、體 操、籃球、排球、足球/藝體、 武術
    2012 年 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 體育概論、教育學、學校 體育概論、體育教學論、運 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教 育心理學、運動項目教學訓 練實踐與理論等
    從上表主干學科和主要課程的對比可看出,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
    人才培養逐漸從“寬口徑、厚基礎”轉變成“寬口徑、精專業、多出路”。從 2003 年到 2012 年主干學科中內容的排列順序可看出,在體育教育學科建設中“體育 學”突出了作為一級學科的重要地位的同時,也正在擺脫教育學的束縛。同時, 主干學科中“心理學”內容的增加,對體育教師教育需要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 助力。為了與2012 年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目標相對應,在方案學科課程改變 的過程中,雖然減少了部分課程的教學,并在主干課程中增加了心理學的教學, 在主要課程中加入了個運動項目的教學訓練實踐與理論課,但是課程的其他安 排沒有顯著的變化。
    4.2.4培養方案中主要實踐環節的對比分析
    現行方案包括主要實踐環節和實踐環節。因實踐環節是主要實踐環節的一 個分支,故將主要實踐環節與實踐環節綜合分析。通過對比了解到2012 年培養 方案與 2003和 2007 年的實踐環節不同,2012年的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修改為 了課外實踐要求。
    表 10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中主要實踐環節的對比表
    時間 主要實踐環節
    2003 年 入學教育、軍訓、勞動教育、社會調查(實踐)、
    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寫作、學術活動。
    2007 年 入學教育、軍訓、社會調查(實踐)、教育實習、
    畢業論文寫作、學術活動。
    2012 年 軍事訓練、畢業論文、教育實習、創新實踐活動
    (教學技能實踐、說課、創新創業訓練)、社會實 踐活動(社會調查、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等。
    2007 年培養方案的主要實踐環節比之 2003 年的除了刪減勞動教育之外,其 他的幾項沒有變化,但是教育實習方面的內容有所改變。2003 年培養方案中所 安排的體育教育實習時長為 9 周,沒有具體的實習類別的要求。2007 年方案中 教育實習分為教學見習和專業實習。教學見習時長安排為 16 學時,即教學觀摩 和實習準備;專業實習時長安排為 12 周。
    創新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2012年的培養方案中主要實踐環節新增的 刪減的是入學教育和學術活動,而社會調查歸類到社會實踐活動中。課外實踐 要求中的教育實習內容修訂為 16 周的專業實習,計 8 學分,其形式有集中編隊 定點實習和單兵實習(即由實習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或由院系安排)兩種。根 據新增的實踐環節、教育實習的時長各學分可以看出,北京體育大學對體育教 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更注重在體育教育教學方面的實踐,這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 生在畢業后順利進入各教育單位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4.2.5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對比分析
    在本研究中課程設置涉及到課程設置、類型、學時和學分分配、課外實踐, 由于課外實踐在上表 10 中已經分析過,這里就不再進行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培 養方案中課程類型對比見表 11。
    表 11 北京體育大學培養方案中課程類型對比表
    時間 課程類型
    2003 年 必修課(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
    選修課(專業限選課、任意選修課)
    2007 年 必修課(公共必修課、科類必修課、專業必修課)、
    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
    2012 年 必修課(公共必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
    選修課即專業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又分為學科課程模塊、
    術科課程模塊)
    表 12 方案中各專項課程要求的對比表
    時間 專項課程要求
    2003 年 掌握專項理論與技術,基本具備從事項目教學的能力
    2007 年 掌握專項理論與技術,基本具備從事項目教學的能力
    2012 年 沒有具體的課程要求,在方案的基本要求中提出總
    的要求即具有體育教師必備的各項目教學能力
    根據表 11 和表 12 以及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的內容以及方案中課程類別的 改變得出,北京體育大學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是從固定的必修課向選修模式轉 變,尤其是選修課中的學科術科課程模塊,課程內容逐漸豐富,各種體育方面 理論和技術課程的開設更有助于學生的“學”和“練”。2012 年的方案雖然沒 有特定的課程要求,但在總的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上更注重于學生教學能力方 面。當前社會背景下,各級各類學校對體育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如體育教師 要掌握各體育項目的教學和技能等知識。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培養方案要求學 生對本專項理論與技術、教學能力的掌握,而修訂后的 2012 年的培養方案對學 生的課程要求更高,要求學生掌握各個項目理論與技術,并且具備各項目的教 學能力,這一改變更能適應當今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
    4.32013 級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實習情況的調查分析
    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從大一到大三的學習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知識 大多是在大四進行教育實習的時候進行的演練,從而對自己所學到的以及自己 有所缺乏的知識有所了解。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到各類學校實習也意味著作為一 名正式的體育教師進行教學,也是把“學”轉化為“教”的過程。同時,實習 過程也能檢驗出北京體育大學對體育教師人才培養的情況,這為北京體育大學 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體育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本文主要從講解、示范、教案編寫、保護幫助、分析與糾正錯誤、組織教 學能力對實習生進行實習情況的分析。
    4.3.1實習生對自我實習情況反饋的調查分析
    4.3.1.1實習生講解示范能力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良好的講解能力有助于教學課堂有秩序、有效率的進行,有利于學生對所 學教學內容的更好的學習與理解,是體育教師上好一節體育課基本必備的能力, 下圖 3 是實習生講解能力主要獲得途徑一覽表。
     
    圖 3 實習生講解能力主要獲得途徑情況圖( N=269 )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講解能力在技術實踐課程中的練習中獲得 的占總的 28.62%,有 43.12%的學生反映講解能力通過網絡教學視頻學習獲得, 反映對教師授課時講解的模仿獲得的占總的 26.02%,反映主要從教育實習前的 培訓獲得講解能力的占總的 2.23%。從實習生講解能力獲得途徑的調查中可以看 出,目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在講解能力的培養上比較欠缺,學生在實習過程 中大多數是對技術動作較了解才進行的教學講解,這就需要在以后的培養中對 講解能力方面加大培養。
    4.3.1.2實習生示范能力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示范法是體育教師以自身完成的動作,將要教學的技術動作全貌在學生面 前展示,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動作的一種方法,因其簡便、真實,最具感染力, 在體育教學中是最常用的,示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激發學生 的學習熱情。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學動作示范的高質量完成還能提 高在學生心中的威信。圖4 是對實習生示范能力的主要獲得途徑一覽表。
     
    圖4實習生不同示范面和不同示范方法運用能力主要獲得途徑圖(N=269)
     
    從上圖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不同示范面的運用能力從對術科教師使用示 范面模仿的過程中獲得的占總的 32.71%,39.41%的學生反映在術科教師對技能 培養中獲得,表明在教育實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占總的 27.88%,實習生沒有反 映從在相關書籍以及網絡中查詢獲得不同示范面運用能力的;實習生反映不同 示范方法運用能力在教育實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占總的 28.25%,反映從實踐課 教師對技能培養中獲得的占總的 39.03,反映使用術科教師授課時所用的示范方 法的占總的 32.34%,而反映在相關書籍以及網絡中查詢的占 0.37%。從對實習 生不同示范面以及不同示范方法的調查中可以看出,目前我校對體育教育專業 本科生示范能力的培養還是比較完善的,為了使我校學生更好的教學,實踐課 教師應從對部分內容的提及向對其進行詳細的傳授進行過渡。
    4.3.1.3實習生教案編寫能力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教案的編寫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教 案編寫能力的重要性,下表13 是實習生教案編寫能力主要獲得途徑一覽表。
    能力獲得主要的途徑 學生(人) 比例(%)
    理論課中的學習 50 18.59
    教育實習前的培訓 66 24.54
    教學實踐的經驗中獲得 96 35.69
    在網絡中獲取現成模板 57 21.19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教案編寫能力從理論課中的學習中獲得的 占總的 18.59%,反映在教育實習前培訓獲得的占總的 24.54%,反映在教學實踐 中的經驗獲得的占總的 35.69%,而反映從網絡中獲取現成教學教案模版的占總 的 21.19%。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在教案編寫能力培養 方面稍微欠缺,大多數學生是在教育實習實踐中的經驗獲得,其次是在教育實 習前的培訓,少數學生是在理論課程的學習中獲得。
    4.3.1.4實習生保護幫助能力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體育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幫助,可以幫助學生樹立 正確的動作觀念,提高學生的技術動作質量,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因 此,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對學生實時保護與幫助是必要的,下表 14 是實習生保 護幫助能力獲得主要途徑一覽表。
    表14實習生保護幫助能力主要獲得途徑一覽表(N=269)
    能力獲得的主要途徑 學生(人) 比例(%)
    術科教師的指導練習 102 37.92
    教育實習前的培訓 28 10.41
    對教師授課時保護動作的模仿 136 50.56
    備課時從視頻資料中獲得 3 1.12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保護幫助能力在技術課中教師的指導練習中 獲得的占總的 37.92%,反映在教育實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占總的 10.41%,反映 對教師授課時保護動作的模仿獲得的占總的 50.56,而反映備課時從視頻資料中 獲得的占總的 1.12%;總的來說大多數實習生保護與幫助能力的獲得是對其教師 在授課時保護與幫助動作的模仿,其次是技術課中教師的指導練習中獲得,在 理論課中教師對相關內容的講解較少。
    4.3.1.5實習生糾正錯誤能力的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能力獲得的主要途徑 學生(人) 比例(%)
    術科教師的指導練習 135 50.19
    對教師授課時的模仿 59 21.93
    教育實習前的培訓 47 17.47
    網絡教學視頻中獲得 28 10.41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糾正錯誤能力在術課中教師的指導練習中獲 得的占總的 50.19%,反映在對教師授課時糾正錯誤的模仿中獲得的占總的 21.93%,反映教育實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占 17.47%,反映網絡教學視頻中獲得 的占總的 10.41%。總的來說實習生糾正錯誤能力獲得有專門的實踐課程指導練 習占絕大多數,從網絡教學視頻中獲得的較少。
    4.3.1.6實習生口令指揮能力的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表16實習生口令指揮能力的獲得情況一覽表(N=269)
    能力獲得的主要途徑 學生(人) 比例(%)
    術科教師的指導練習 152 56.51
    對教師口令的模仿 15 5.58
    教育實習前的培訓 99 36.8
    教學視頻中的學習 3 1.12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口令指揮能力在術課中教師的指導練習中獲 得的占總的56.51%,反映在課堂中對教師口令指揮的模仿中獲得的占總的5.58% 反映在教育實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占總的 36.8%,而反映從教學視頻的學習中獲 得的占總的 1.12%。從對實習生口令指揮能力的獲得情況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在 術科教師的指導練習中獲得口令指揮能力的實習生是最多的,其次是在教育實 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
    4.3.1.7實習生對學生注意力掌控能力的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表17注意力掌控能力獲得情況一覽表(N=269)
    能力獲得的主要途徑 學生(人) 比例(%)
    在心理課程中的學習 31 11.52
    對術科教師授課時的模仿 74 27.51
    教學視頻中的學習 14 5.2
    在實習過程中摸索獲得 87 32.34
    實習指導教師的幫助 63 23.42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對學生注意力掌控能力在心理課程的學習中 的獲得中占總的 11.52%,反映在對術科教師授課時的模仿中獲得的占總的 27.51%,反映在教學視頻的學習中獲得的占總的 5.2%,反映在自己實習過程中 摸索獲得的占總的 32.34%,而反映在實習期間指導教師的幫助中獲得的占總的 23.42%。總的來說,對學生注意力掌控最多的就是實習生自己在實習過程中摸 索的獲得,從問卷數據中可以得出,多數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對學生的注意力掌 控不足,導致上課的效果不明顯,學校應針對實習生的這一方面,加入相對應 的課程對其進行詳細的教學,以培養出能適應不同年齡段教學對象的合格體育 教師。
    4.3.1.8實習生與不同年齡的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獲得情況調查分析
    表18與不同年齡的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獲得情況一覽表(N=269)
    能力獲得的主要途徑 學生(人) 比例(%)
    理論課中的學習 11 4.09
    教育實習前的培訓 62 23.05
    對教師授課時溝通交流的模仿 92 34.2
    實習期間的實踐經驗 104 38.66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與不同年齡的學生溝通交流能力在課程中的 學習中獲得的占總的 4.09%,反映在教育實習前的培訓中獲得的占總的 23.05%, 反映從教師授課時溝通交流的模仿中獲得的占總的 34.2%,而反映針對與不同年 齡的學生溝通交流能力的獲得在實習教學實踐經驗占總的 38.66%。總體來說, 大多數學生反映在實習教學實踐中對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其次是對教師授課時 溝通交流的模仿,由于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的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 教師人才,在各個能力的培養上也應該是針對不同年齡的教學對象。
    4.3.1.9實習生對自己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滿意情況分析
     
     
    圖5實習生對自己實習的表現滿意情況圖(N=269)
     
    從上圖可看出:實習生反映對自己在實習過程中的表現滿意度排第一的是 示范占總的 45.35%,講解排第二占總的 26.49%,糾正錯誤占總的 20.52%排在 第三位,其次是保護幫助占總的 18.73%,排序中占第五的是教案的編寫占總的 17.98%,組織教學占總的 12.36%。從數據中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示范滿 意度較高,其次是講解,糾正錯誤與保護幫助的滿意度相差不大。而組織教學 是在這幾項中滿意度最低的,問卷數據中顯示實習生對小學教學組織吃力,教 學實踐經驗不足。其次是教案的編寫,問卷數據反饋實習期間實習生對教案的 編寫較吃力,所用教案傾向于在網絡中找尋模板,部分實習學校指導教師對教 案較重視的會給實習生模板,甚至會對教案的編寫進行指導。“其他”占總的 0.37%,問卷的數據顯示這里的其他包括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對學生注意力的掌 控以及實習生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4.3.1.10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應用到的學科課程及其重要情況分析
    旦世■ U2<
    短前稱剖宇 ■丄丄呂
    拳較件肓芋船匸
    :隹姓理芋
    耕許 1?期
    虛甫停ii 曲礙
    議無心f鰐 士淖
    a嶇I sncfi idtiM 狂* 或娜迪a如祜 琶磁
    圖6實習生應用到的學科課程及重要情況圖(N=269)
    從上圖可以看出:實習生反映在實習過程中對教育心理學應用重要程度高 的學生占總的 30.22%;反映體育教學論在實習過程中重要程度高學生占總的 29.1%;教育學占總的 17.91%。同時也反映出在小學課堂中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程 度排在第一位,而第二位的是體育教學論,重要程度排在第四位的占總是運動 生理學,而學校體育概論在實習期間的重要程度高的占總的 5.97%,體育概論的 重要程度的占 2.24%,運動解剖學和其他在重要程度高的占總的 1.12%。從問卷 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除了應用到以上各個課程,其他課程 中也包括體育測量與評價、運動訓練學、運動保健學、兒童心理學、運動處方 等幾個課程,部分實習生反映一些和體育課息息相關的學科課程內容應該在大 學期間得到更好的培養。
    4.3.2實習學校指導老師對實習生實習情況反饋的調查分析
    4.3.2.1 實習生過程中講解能力的調查情況分析
    使用小學生特點語言教學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熟練使用符合小
    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 0 0
    能熟練使用小學生特點
    的語言進行教學 15 25.86
    基本能使用符合小學生
    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 41 70.69
    不能使用符合小學生
    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 2 3.45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熟練使用 符合小學生語言特點進行教學的,25.86%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能夠熟練使用 小學生語言特點進行教學,基本能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占總的 70.69%,不能在教學中使用符合小學生語言特點的占 3.45%。 總的來看,我校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小學體育課中,關于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 的方面還是稍弱的,在以后的對于體育教師的培養方面,需要針對不同教學對 象的不同特點進行培養。
    4.3.2.2實習生實習過程中示范能力調查分析
    表20實習生使用不同示范面情況一覽表(N=58)
    不同示范面使用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正確
    運用側面、鏡面、背面示范 0 0
    能夠正確運用側面、鏡面、
    背面示范 46 79.31
    基本能夠正確運用側面、鏡
    面、背面示范 12 20.69
    不能正確運用側面、鏡面、
    背面示范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完全 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正確運用側面、鏡面、背面示范,而有 79.31%的反映實習生 能夠能夠正確運用側面、鏡面、背面示范,基本能夠正確運用不同示范面的占 總的 20.69%,沒有指導教師反映不能正確運用側面、鏡面、背面示范的。
     
    不同示范方法使用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根據教學需要
    準確的選擇示范方法 0 0
    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準確
    的選擇示范方法 37 63.79
    基本能夠根據教學需要
    準確的選擇示范方法 21 36.21
    不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準確
    的選擇示范方法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完 全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準確選擇示范方法,63.79%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實習過 程中能夠根據教學需要準確的選擇示范方法,反映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基本能夠 根據教學需要準確的選擇示范方法的占總的 36.21%,沒有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 實習過程中不能根據教學需要準確的選擇示范方法的。
    表22實習生實習教學中示范動作的效果一覽表(N=58)
    示范技術動作的效果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準確的示范
    技術動作 13 22.41
    能夠準確的示范技術
    動作 41 70.69
    基本能夠準確的示范
    技術動作 4 6.9
    不能準確的示范技
    術動作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習學校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準確的示范技 術動作的占總的 22.41%,70.69%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實習期間能夠準確的示 范技術動作,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準確示范技術動作的指導教師占總的 6.9%。
    綜合以上幾個表對實習生示范能力的調查分析,我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實 習生在小學實習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對不同示范面的運用、根據教學需要準確 選擇示范方法以及對技術動作的示范效果方面做得相對較好的,實習生在技術 動作的示范方面的規格和質量達到個教師的要求,但從指導教師的問卷反映來 看,我校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對本專項的技術動作的示范遠遠好于非專項技術動 
    作的示范,這反映出了我校學生在“一專多能”方面只達到“一專”,對于“多 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就需要我校在體育教師的培養上針對技能方面的“一 專多能”提高對各技能要求。
    4.3.2.3實習生組織教學能力的調查分析
    表23實習生對學校場地和器械的運用情況一覽表(N=58)
    場地和器械的運用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合理運用場地
    和器械 2 3.45
    能夠合理運用場地和
    器械 48 82.76
    基本能夠合理運用場地
    和器械 8 13.79
    不能合理運用場地和器械 0 0
    從上表可看出: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合理運用場地和器械的占 總的 3.45%,反映實習生能夠合理運用場地和器械的占總的 82.76%,反映實習 生基本能夠合理運用場地和器械的占總的 13.79%,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應實習生 不能合理運用場地和器械的。總的來看,我校實習生在場地器材布置方面相對 比較好,指導教師的反映中也有對場地和器械的布置對上課時造成了不便的, 最后導致調隊次數的增加,也給學生看教師示范的角度以及學生聽講增加了困 難,這就要求實習生對整堂課的把控更精確,準備更充分,同時我校在體育教 師教學能力培養方面增加對體育課場地和器械的布置的培養。
    表24實習生對創設適宜的體育教學情景能力一覽表(N=58)
    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能力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創設適宜的體育
    教學情景 0 0
    能夠創設適宜的體育
    教學情景 15 25.86
    基本能夠創設適宜的體育
    教學情景 40 68.97
    不能創設適宜的體育
    教學情景 3 5.17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能夠創設適
    宜的體育教學情景的,反映實習生能夠創設適宜的體育教學情景的占總的 25.86%,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創設適宜的體育教學情境的占總的 68.97%,而指 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不能創設適宜的體育情境的占總的 5.17%。總的來看,實習 生在小學的實習中對于創設適宜的體育教學情境能力亟待進一步提高。
    表25實習生根據小學生的反應對教學活動的調整情況一覽表(N=58)
    教學活動調整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1 1.72
    能夠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21 36.21
    基本能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35 60.35
    不能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1 1.72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在小學實習過程中完全能夠及 時調整教學活動的占總的 1.72%,反映出實習生實習時能及時的調整體育教學活 動的占總的 36.21%,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及時調整教學活動的占總的 60.35%, 反映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不能及時的調整教學活動的占總的1.72%。總的來看 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基本能根據小學生的課堂反應對教學活動的調整的比重較 大,究其原因,我校實習生對小學生的課堂教學的掌控還不夠。
    表26實習生對體育口令的使用情況一覽表(N=58)
    體育口令使用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熟練使用口令 2 3.45
    能夠熟練使用口令 34 58.62
    基本能夠熟練使用口令 21 36.21
    不能熟練使用口令 1 1.72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在小學實習過程中完全能夠熟 練使用體育口令的占總的3.45%,反映實習生能夠熟練使用口令的占總的 58.62% 指導教師中 36.21%的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熟練使用口令,反映實習生不能熟練 使用體育口令的指導教師占總的 1.72%。
    表27實習生肢體語言的運用情況一覽表(N=58)
    肢體語言使用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熟練使用肢體語言 1 1.72
    能熟練使用肢體語言 31 53.45
    基本能夠熟練使用肢體語言 26 44.83
    不能熟練使用肢體語言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在小學實習過程中完全能夠熟練
    使用肢體語言的占總的 1.72%,反映實習生能夠熟練使用肢體語言的占總的 53.45%,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使用肢體語言的占總的 44.83%。
    表28實習生對教學和練習的組織情況一覽表(N=58)
    教學和練習的組織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合理有序的組
    織教學和練習 0 0
    能夠合理有序的組織教
    學和練習 15 25.87
    基本能夠合理有序的組
    織教學和練習 42 72.41
    不能合理有序的組織
    教學和練習 1 1.72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在小學實習過程中完全能 夠合理有序的組織教學和練習,25.87%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能合理有序組織 教學和練習,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合理有序的組織教學和練習的占總的 72.41%,
    而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不能合理有序的組織教學和練習的占總的 1.72%。
     
    圖7實習生對體育課堂突發事件處理情況圖(N=58)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妥善處理體育 課堂突發事件的,反映實習生能夠妥善處理體育課堂中的突發事件的占總的 70.69%,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妥善處理體育課堂突發事件的占總的 27.59%,而
    反映實習生不能妥善處理體育課堂突發事件的占總的 1.72%。
    4.3.2.4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分析糾正錯誤能力的調查分析
    表29實習生對學生動作錯誤的處理情況一覽表(N=58)
    對錯誤動作處理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及時發現并指導糾正 0 0
    能及時的發現并指導糾正 47 81.03
    基本能夠及時發現并指導糾正 10 17.25
    不能及時的發現并指導糾正 1 1.72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對學生錯誤動作能夠及時發現 并糾正的占總的 81.03%,反映實習生對學生錯誤動作基本能夠及時發現并指導 糾正的占總的 17.25%,而反映實習生對學生錯誤動作不能及時發現并指導糾正 的占總的 1.72% 。
     
     
    從上圖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對學生錯誤動作糾正非常明顯的 占總的 3.45%,84.48%的指導教師表示實習生糾正錯誤效果明顯,反映實習生在 課堂中糾正錯誤效果基本明顯的占總的 12.07%。
    4.3.2.5實習生編寫教案能力調查分析
    表 30 實習生教案設計情況一覽表(N=58)
    教案設計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合理設計 0 0
    能夠合理設計 30 51.72
    基本能夠合理設計 28 48.28
    不能合理設計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對教案完全能夠合理設計的, 而反映實習生實習教學中能夠合理設計教案的占總的 51.72%,反映實習生對教 案基本能夠合理設計的占總的 48.28%。
    表31實習生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情況一覽表(N=58)
    教學過程設計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 0 0
    能夠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 26 44.83
    基本能夠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 30 51.72
    不能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 2 3.45
    從上表可以看出:沒有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教 學過程進行合理設計的,反應實習生能夠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的 指導教師占總的 44.83%,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用多種教學方法對教學過程合理 設計的占總的 51.72%,而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不能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 學過程的占總的 3.45%。
    4.3.2.6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其他教學能力調查分析
    表32實習生對小學生體驗體育學習樂趣引導情況一覽表(N=58)
    體驗體育學習樂趣引導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進行引導 0 0
    能找到適合的方法進行引導 22 37.93
    基本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進行引導 35 60.35
    不能夠找到適合方法進行引導 1 1.72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對 小學生體驗體育學習樂趣進行引導的,反映實習生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小 學生體驗體育學習樂趣的占總的 37.93%,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找到適合的方法 進行引導的占總的 60.35%,而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不能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 小學生體驗體育學習樂趣的僅占總的 1.72%。
     
     
     
    體育教師教態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符合體育教師教態 4 6.9
    能符合體育教師教態 51 87.93
    基本能符合體育教師教態 3 5.17
    不能符合體育教師教態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能夠符合體育教 師教態的占總的 6.9%,反映實習生能夠符合體育教師教態的占總的 87.93%,反 映實習生基本能夠符合體育教師教態的占總的 5.17%,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 生不符合體育教師教態的。
    S0.00%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適應體育教學內容的 占總的 17.24%,反映實習生對體育教學內容能夠適應的占總的 72.42%,反映實 習生基本能夠適應體育教學內容的占總的 10.34%,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 不能適應體育教學內容的。
     
    對學生注意力掌控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 0 0
    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 13 22.41
    基本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42 72.42
    不能抓住學生注意力 3 5.17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完全能夠抓住學 生注意力的,反映實習生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占總的 22.41%,反映實習生基 本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占總的 72.42%,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體育教學中不能 抓住學生注意力的占總的 5.17%。
    表35實習生與小學生的溝通情況一覽表(N=58)
    與小學生的溝通情況 頻數(人) 比例( % )
    完全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
    與學生進行溝通 2 3.45
    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
    生進行溝通 17 29.31
    基本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
    與學生進行溝通 39 67.24
    不能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
    生進行溝通 0 0
    從上表可以看出:指導教師中反映實習生完全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生 進行溝通的占總的 3.45%,反映實習生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溝通的占 總的 29.31%,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溝通的占總的 67.24%,指導教師中沒有反映實習生不能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溝通的。
    4.3.2.7指導實習過程中困擾指導教師問題的情況調查分析
     
    圖 10 困擾指導教師問題情況圖( N=58)
     
    從上圖可以看出:反映在指導實習生實習過程中實習生大學所學內容與小 學教學實際銜接不夠對指導教師的困擾大的有 89.66%的指導教師,有 87.93%的 指導教師表示實習生體育教學實踐能力不足對指導工作的困擾大,有 60.34%的 指導教師表示指導實習困擾大的是實習生管理學生能力不足。
    4.4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4.4.1培養體育教師的部分內容與小學教學實際銜接不夠
    通過調查問卷與訪談得知目前北京體育大學培養體育教師的內容與小學教 學實際銜接不足,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在小學實習過程中比較吃力,在學校學 到的知識在小學課堂中用不上,而小學課堂中需要用到的知識學的又不全面,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方案中學習到的主要課程在教學實際中的 應用的重要程度運動生理學排在第四位,學校體育概論應用的重要程度排在第 五位 ,體育概論和運動解剖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的重要程度更低,這些主 要課程對于一位合格體育教師的心理方面的內容培養較少。教育心理學在實習 教學中的應用重要程度排第一,但是教學心理學的學習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還是 遠遠不夠的。(2)指導教師中有 72.42%反映實習生教學實踐中基本可以抓注學 生注意力,有67.24%反映基本能從小學生角度與小學生交流,而學生中有27.51% 的人反映心理學課中對小學生注意力方面的內容涉及的不夠,反映實習時通過 教學實踐摸索到與學生溝通交流方法的學生占 38.66%。
    4.4.2學生體育教學實踐安排不全面
    哲學中有一句“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這用于體育教學中也是符合的, 較多的教學實踐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的奠基石。北京體育大學是各類體育人 才匯集的地方,也是培養出色的體育教師的“熔爐”。現行培養方案的主要實 踐性教學環節除了軍訓和畢業論文之外,還有教育實習、創新實踐活動和社會 實踐活動等,實踐環節的學分增加到 20 分,占總的 14.29%,是 2007 年方案中 實踐環節學分的 2 倍。但從問卷和訪談中得知,北京體育大學實習生進入學校 實習時教學實踐少、經驗不足,實習的 16 周基本上算是學生首次接觸正式的體 育教學課堂。學生進入實習基地實習前的校內實習僅局限于說課等,唯一有課 內體育教學實習的是在大一普修體操課時,體操教研室教師組織的課內實習(自 備教案與教學實踐),每次實習結束會有學生對課的自評、同學的他評和體操 教師的總評,這對于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但學生在問卷中 也反映體操課的課內實習在大一進行,而教育實習在大四開展,即使大一時對 體育教學掌握較好,但是到大四教育實習時關于體育教學方面的內容已經被遺 忘,從而影響體育教學實踐。
    4.4.3學生體育教學能力培養不足
    培養方案要求學生掌握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能力的基礎上,運動等級達到 二級運動員水平。經過對實習生和指導教師調查問卷的分析和對帶隊教師的訪 談得知,北京體育大學在學生體育教學能力培養上做得還不夠,主要體現在以 下幾個方面:(1)實習生講解能力不足,43.12%的實習生反映講解能力的主要 獲得途徑網絡教學視頻的學習,帶隊教師反映實習生在體育課堂中的講解不夠 明確,除了應該使用學生移動的語言講解外,對內容的講解不到位,重難點的 把握欠缺。(2)實習生示范動作的質量較高,但是對示范方法以及示范面的掌 握不全面,39.41%的實習生反映不同示范面運用能力的主要獲得途徑是教師對 各個示范面的提及,39.03%的學生反映不同示范方法也能用能力的主要獲得途 徑是實踐課教師對部分內容的提及。(3)48.28%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基本能 夠合理設計教案,18.59%的學生反映教案編寫能力的主要獲得途徑是學校有專 門的理論課程進行詳細的講解,這充分表現了對學生教案編寫能力的培養應進 一步加強(4)學生組織教學能力不足,僅有 12.36%的實習生反映對自己實習時 組織教學表現滿意,具體的組織教學的內容(口令、場地、教學活動調整、教 學和練習的組織等)的獲得途徑各有不同。
    4.4.4培養學生對教學對象在課堂掌控、管理方面不足
    體育課堂順利的進行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的 掌控也是完成教學任務必要的。通過問卷數據和訪談得知北京體育大學學生在 體育課堂中對教學對象的掌控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學生在進入 到體育課堂時,對不同教學對象的態度基本趨于一致,尤其是在面對小學生時 體育教學態度僵硬,對不同教學對象的表現相同,有 70.69%的指導教師反映實 習生基本能夠使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進行教學。(2)實習生在與教學對象 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習慣于以自己的角度進行,有 67.24%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 基本能夠從小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3)體育課堂中實習生對教學 對象的注意力掌控較差,有 72.42%的指導教師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抓住學生的 注意力,有 32.34%的學生反映自己是在實習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的如何掌控教學 對象的注意力。(4)實習生針對不同教學對象的教學能力不足,反映實習生基 本能根據教學對象的反映及時調整教學活動的指導教師占總的 60.35%,68.97% 的指導教師表明實習生基本能夠創設適宜的體育教學情景,60.36%的指導教師 反映實習生基本能夠從學生的角度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小學生體驗體育學習樂 趣。(5)指導教師中 60.34%的反映實習生管理學生方面的能力不足,對比方案 中內容可看出學校對學生在教學對象管理方面的培養不足。
    4.4.5在貫徹實施培養方案方面對術科教師沒有明確要求
    培養方案要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學習體育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知識和體 育教師應有的運動技能知識、教學等的基礎上,對講解、示范、保護幫助等的 技能與方法也要全面掌握,但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要求規定了專項外的各個項目 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技術動作、運動技能和教學,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 標。從問卷中得知學生們除了在體操普修課中學到了如何進行體育教學,而其 他運動項目的普修課基本上更傾向于教會學生運動技能,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忽 略了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這是體現出了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對方案中的 課程要求實施力度不足,而方案中對于術科教師必須傳授教學技能還是技術技 能方面沒有具體要求。
    4.5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思考
    4.5.1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設想
    本文針對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優化的思考提出了培養方案 的設想,下面將呈現出優化后的培養方案,此方案在北京體育大學現行體育教 育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的設想,沒有優化到的內容保持現行方案不 變,優化的內容會在培養方案中加以注明,優化后的方案如下:
    4.5.1.1培養目標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扎實的體育教育專業理論知識和良 好的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創新精神與實踐能為,能在各級各類學校從事體育 教學、課余體育鍛煉、學校運動訓練與競賽工作,承擔體育科學研究和體育管 理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4.5.1.2基本要求
    學生學習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體育教師必備的運動技 能,學會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競賽、訓練、科研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 掌握各級各類體育工作必有的教育、運動、心理、社會等科學和運動 項目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2) 掌握各級各類學校教學訓練應有的組織、示范、講解、保護幫助、分 析糾正錯誤、制定相關文件的技能與方法;
    (3) 掌握體育教師必會的教學、訓練、競賽、科研、學校體育管理等的基 本能力;
    (4) 熟悉國家有關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 了解學校體育工作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 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
    (7) 專項技能達到二級運動員等級標準或二級運動員水平。
    (8) 通過體育教學技能考核,自主考取體育教師資格證 授課教師應接受的考核有以下兩種:
    (1) 對教師在學生專項技能教學實施力度方面的考核
    (2) 對教師在學生體育教學技能教學實施力度方面的考核
    4.5.1.3主干學科和主要課程
    (1) 主干學科: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
    (2) 主要課程:教育學、體育概論、體育教學論、學校體育學概論、教育 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測量與統計、 課堂管理、運動項目教學訓練實踐與理論等。
    4.5.1.4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軍事訓練、畢業論文、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分兩階段,第二學年春為第 一階段,第四學年秋為第二階段)、創新實踐活動(教學技能實踐、說課、創 新創業訓練)、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社區服務) 等。
    4.5.1.5修業年限、學分、和授予學位
    ( 1 )修業年限:四年
    (2) 學分:153 學分
    (3) 授予學位:教育學學士
    4.5.1.6課程設置
    現行方案中課程設置具體內容的安排見附錄 5,此處只針對需要添加或變動 的地方進行討論。
    在必修課下的公共必修課中增加課堂管理課程,開課時間安排在第一學年 春、32 學時、2 學分;必修課的學科基礎課中增加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其開 課時間安排在第二學年秋、32 學時、2 學分,教育心理測量與統計課程開課時 間安排在第二學年秋,32 學時、2 學分;體育游戲創編增加到必修課的專業必 修課中,時間安排在第二學年秋、16 學時、1 學分,自編兒童操課程開課時間 安排在第二學年春、16 學時、1 學分。
    將選修課中專業選修課的學科課程模塊里的運動訓練學、體育保健學、運 動處方課程轉換到必修課的學科基礎課里,其開課時間、學時和學分保持不變。
    在課外實踐中加入教育見習,開課時間為第二學年春、時長 4周、學分2 學分。教育實習分第一、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安排在第二學年春(即教育見習 后)、2學分、時長 4周;第二階段的時間、時長、學分保持不變。在課外實踐 中的社會實踐中加入社區服務(其對象為小學生),時長4 周,1學分。
    4.5.1.7課外實踐要求
    (1) 畢業論文/設計
    本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論文評審通過、 修改通過者,準予獲得 4 學分。評審不通過,不得學分。允許畢業后 1 年內對 論文進行修改,修改且評審通過,準予獲得4 學分。
    (2) 教育見習
    本專業學生在校時完成教育見習,見習考核成績及格以上可得教育見習學
    分,即2 學分,未參加見習或見習不及格者不能獲得學分。
    (3) 教育實習
    本專業學生在校時完成教育實習,2 學分。實習考核成績及格以上可得教育 實習學分,未參加實習或實習不及格者不能獲得學分。
    (4) 創新實踐
    本專業學生在校時要參加創新實踐活動,6 學分。即創新創業教育訓練1 學 分、教學技能實踐2 學分、獲得體育教師資格證2 學分、說課1 學分。
    (5)社會實踐
    本專業學生在校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3學分。即社會調查1 學分,公益活 動或志愿服務1 學分,社區服務1 學分。
    4.5.2對優化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設想的分析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現行的培養方案培養目標有時代特征和現代意 識,以培養進入各級各類學校從事體育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為主,契合社會對體 育人才的需求。其中,“復合型人才”體現了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的 發展為根本的人才培養理念,更強調了對人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增強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社會生存競爭力,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適 應各學校對體育人才需要的制定,本研究沒有對培養目標提出優化建議。
    4.5.2.1對優化培養方案中基本要求設想的分析
    根據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制定,在基本要求中明確了本專業學生學會體 育教師在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的運動技能和教學技能等。
    通過對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實習情況得知,學生還達不到的基本要求中所 要求的掌握教學訓練以及體育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如實習生示范能力較高, 但組織教學、講解等能力的不足。學生對教學能力的掌握受到學生自身、教師 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掌握各技能過程中,學習態度和付出等不夠, 導致自己對應該掌握教學技能的欠缺;教師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少于對專項 技能的傳授。因此,在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中增加考核標準,則分為學生考核 和教師考核。學生考核內容是在畢業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里除了專項技能達 到二級運動員等級標準或二級運動員水平,還添加了畢業生在學校應通過體育 教學技能考核,并且自主考取體育教師資格證。針對教師考核要求提出了對教 師在學生專項技能教學實施力度方面和體育教學技能教學實施力度方面的考核, 以督促教師貫徹實施培養方案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對學生關于體育教師的應具 備的能力進行培養。
    4.5.2.2對優化培養方案中主干學科與主要課程設想的分析
    通過對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和對小學指導教師調查得出,方案中培養小學 體育教師的內容與小學實際教學需要銜接不夠,現行方案的主要課程中應用最 多的是教育心理學,但根據實習生反映目前教育心理學里安排的內容在小學體 育教學方面還是欠缺。由于小學生本身的注意力短暫等特殊的心理學特點以及 實習指導教師對實習生實習情況的反饋得知,實習生在對小學體育課堂管理方 面的能力有所欠缺。為了更好的掌控小學體育課堂,在主要課程中加入了兒童 發展心理學、課堂管理課程和教育心理測量與統計課程。
    4.5.2.3對優化培養方案中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設想的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得知目前培養方案中對學生體育教學實踐的安排并不 全面,實習生進入學校的教學實踐較少、教學經驗不足,實習生進入實習基地 之前校內實習局限于說課等,而由學生反映在普修體操課時對于體育教學實習 有較為具體的實踐,其主要包括教案編寫和教學實踐,但由于體操課大多在大 一進行,而學校安排的教育實習在大四,進入實習階段后很多體育教學方面的 內容遺忘,進而影響教育實踐。因此,將教育實習改為兩個階段,其時間前后 分開(第二學年春為第一階段,第四學年秋為第二階段)。同時,根據對方案 中實踐環節的分析,在實踐環節方面增加了教育見習,讓每位學生都在教育實 習之前進入到小學體育課程中,跟隨優秀的小學體育教師學習教學經驗。為了 能夠增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小學生各方面的了解,使得小學體育教學更順利, 在社會實踐中增加了針對小學生的社區服務。
    4.5.2.4對優化培養方案中修業年限、學分、和授予學位設想的分析 對于將學分在原來的 140學分變更為 153 學分,主要是根據主干學科與主
    要課程、課程設置、主要實踐性環節中增加的課程以及實踐形式中學分的增加。 即課堂管理,計2 為學分;兒童發展心理學,2學分;教育心理測量與統計,2 學分;自編兒童操,計為1 學分;體育游戲創編,1 學分;教育見習,計為2 學 分;教育實習的第一階段,2學分;社區服務,計為 1學分。
    4.5.2.5對優化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設想的分析 通過對三版培養方案中課程類型以及各專項課程要求的對比分析,現行培
    養方案課程設置中將課程類型由必修課向選修課模式轉變,課程的內容變得豐 富,尤其是各體育理論和技術課程的開設更有助于學生“學”和“練”的結合, 但現行培養方案里在課程設置方面沒有具體的課程設置要求,其只是在基本要 求里提到總體的要求,這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個專項,而是涵蓋了所有項目。對 于各選修和必修理論課程,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沒有具體的要達到某種程度 的要求。由于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是培養各級各類學校體育人才,在課程設置 中應該明確突出培養各級各類教師所需要的科目。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得 知,選修課中的科目如運動訓練學、體育保健學、運動處方課程與體育課堂的 聯系較緊密,上課和訓練過程中實際運用的較多,在課程設置中將體育保健學、 運動處方課程在開課時間、學時、學分保持不變的基礎上由選修課中專業選修 課的學科課程模塊轉換到必修課的學科基礎課。
    為了彌補實習生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對課堂管理、教學實踐、組織教學、小 學生注意力以及帶動小學課堂等問題不足,在必修課的公共必修課中加入課堂 管理課程開課時間安排在第一學年春、32 學時、2 學分;在必修課下的學科基 礎課里加入兒童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測量與統計;在必修課下的專業必修課 里增加體育游戲創編和自編兒童操。在課外實踐中加入教育見習。而教育實習 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第二學年春,第二階段在第四學年秋,其時長、學 分保持原有不變。在課外實踐中的社會實踐中加入社區服務,其服務對象主要 為小學生。
    4.5.2.6對優化培養方案中課外實踐要求設想的分析
    為了使得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學到更多的小學體育教學經驗,并對小學體育 教學有一定的掌握,在課外實踐中加入了教育見習,市場為 4 周、共計 2 學分。 同時要改變了教育實習模式,不僅僅只將教育實習安排到大四上學期一個階段, “一分為二”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安排在第二學年春的教育見習之后, 時長為 8 周,共計 2 學分,第二階段安排在時間、學分的安排保持原方案的安 排。第一階段安排在教育見習之后有助于把跟隨小學體育教師學習到的教學經 驗及時轉化為實踐運用。第一階段實習結束后,學生及時總結不足,并在第三 學年的學習中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在第四學年秋的第二階段教育實習鞏固教育 教學能力。為了使得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項技能和體育教學技能平衡發展,在 創新實踐里加入獲得體育教師資格,計為 2 學分,而教學技能實踐的學分變為 2 學分,在社會實踐中增加針對小學生的社區服務,共計 1 學分。
    5研究結論
    5.12012 年的培養方案相比較 2003 和 2007 年的培養方案有質的進步,但在新 時期背景下,隨著社會體育人才的不斷變更,2012 年的培養方案已經不能滿足 當前社會對體育教育人才需求的培養。
    5.2培養方案中培養體育教師所涉及的內容與小學實際教學中所用到的內容的 匹配程度不夠,小學教學需要用到的課程在體育教師培養中涉及的較少。
    5.3培養方案的實踐環節學分增多,但具體實踐安排不全面。學生進入學校實 習之前的體育教學實踐較少,而學校對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沒有貫穿培養的整 個過程,多數學生在教育實習過程中通過教學實踐掌握的體育教學技能和實踐 經驗。
    5.4在培養體育教師的過程中,完成了技術的第一步,但對于“教”的培養還 不夠。對學生關于體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少于對運動技能的培養,學生對教學中 示范、保護幫助的掌握度高,但組織教學能力不足。
    5.5在培養教師過程中對學生課堂管理方面的培養不足,學生對不同教學對象 的教學態度趨于一致,不擅于與不同教學對象溝通交流,在授課過程中對小學 生的注意力掌控不足,整體的課堂掌控能力差。
    5.6方案中缺乏對術科教師貫徹實施培養方案的要求,教師對方案中關于學生 運動技能和教學技能培養的實施力度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部分項目教師傾向于 對運動技術的傳授,忽略了對培養方案中關于學生體育教學方面的技能要求的 實施。
    6研究展望
    本文的新穎之處在于,把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進入教育工作情況和實習生 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兩者結合起來,再回歸到培養方案中,并分析出培養 方案中培養小學體育教師欠缺之處,并根據方案存在問題提出優化方案的設想。 由于個人精力、研究能力以及時間有限,本文只是針對體育教育專業實習生實 習情況以及畢業生進入教育教學走向情況,最終回歸到培養方案進行研究的。 根據北京體育大學現行培養方案下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走向、畢業生就業后在 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各行業對體育人才需求的分析,對現行培養方案進行整 體優化,是后續研究中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的。
    致謝
    本文是在導師竭曉安教授的指導下獨立完成,從論文選題到完成體現老師 對我的精心指導。研究生期間的研究方向和本科期間不同,使得我在技能學習 方面很吃力,竭老師給予我的鼓勵和幫助猶如一顆北極星,為我人生的征途指 引方向。在此,向我的導師竭曉安教授表達誠摯的謝意。
    感謝李吉副教授、游焜炎副教授、張予南教授在論文開題和撰寫中提出的 寶貴建議。感謝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教研室所有老師在學習、生活中給予我的幫 助。感謝論文研究中指導、幫助我的專家、教師和同學。
    最后,再次感謝碩士研究生三年中在專項技能、體育教學和生活方面幫助 和支持我的所有人,謝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2-83.
    [2]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 [EB/OL].
    [3]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増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R].2OO8
    [4]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R].2010.
    [5]國務院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R].2O12.
    [6]北京市教委.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巧動計劃的通知」R]2014.
    [7]胡喬木,姜椿芳等沖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書岀版社,2009.
    [8]韓志芳.我國普通髙等學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15
    [9]李艷梅,河北省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能力需求的調查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4.05.28.
    [10]韓延明,高等教育學新論[M].濟南:山東人民岀版社,2012: 86.
    [11]美國春田大學官網:http://www.springfieldcollege.edu/welcome/#.YJA9 9J6iCY.
    [12]王立華,從俄羅斯體育教師職前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所引發的思考一一以俄羅斯《生命 安全基礎》課程和教育實習的比重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1,33(5):48-50.
    [13]劉波.德國體育硏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2: 77.
    [14]趙京慧.淺議日本體育大學的建學理念與改革巧施[J].體育文化導刊,2006(12): 68-69+75.
    [15]富學新,楊文軒,鄧星華等.美、英、俄、德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對我國體育學科體系建設 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7, 9:7-11.
    [16]張大超,常璐艷.中、美、英、澳高校體育專業與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 學報, 2011, 8:75-80.
    [17]黃漢升,林順英.體育院系課程設置:國際比較[J].中國體育科技,2002.
    [18]田振軍,李振斌,徐振鵬.論21世紀高等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向與定 位[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19(l):30 一 33.
    [19]彭貽海,王莉,嚴精華等.論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社會需求的相互關系 [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 37(6):89 一 93.
    [20]黃漢升,季克異.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體育 學刊,2003,10(2):l 一 4.
    [21]季瀏.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 學報, 2004, 27(6):799一801.
    [22]邰崇禧,汪康樂,陸升漢等.對體育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4, 18(4):5 一 8.
    [23]楊萬林,徐云霞.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異位于回歸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 22(5):460.
    [24] 張軍,龍明.我國等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目標的發展傾向J1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 18(6):89 一 92.
    [25] 黃波,劉冬梅.華南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課程設置分析[J].體育學刊,2010,6,68-72.
    [26] 臺灣師范教育學會.教師專業[M].臺北:臺灣示范大學書苑岀版社,1992 :序
    [27] 呂超.論體育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提高教學能力[J].科教文匯,2007,01.
    [28] 楊軍,易春燕.21世紀初學校體育教師能力素質之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0.
    [29 ]宋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遼寧省中小學體育教師能力構成與評價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 文,遼寧師范大學, 2005.
    [30]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人民體育岀版社,2004
    [31] 殷建.對小學體育教學特點的體育教學策略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22:136-137.
    [32] 許浩.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0:87-88.
    [33 ]郝艷芬.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小學體育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D ]四川:成都體育學院,2013
    [34] 李秋月.廣州市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D].廣州大學,2013
    [35] 北京體育大學教務處.北京體育大學 2003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2003
    [36] 北京體育大學教務處.北京體育大學 2007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2007
    [37] 北京體育大學教務處.北京體育大學 20012 本科專業培養方案(2014 版).2014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7956.html

    上一篇:下肢爆發力練習對高校體育教育 專業學生跳躍項目教學效果的影 響

    下一篇: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教師職業認 同、職業探索、學習投入關系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