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創新模式的 理論實現途徑研究—基于耗散結構視角

    發布時間:2023-04-16 15:32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1 前言 (1)
    1.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
    1.1.1研究的背景 (1)
    1.1.2研究的意義 (1)
    2 文獻綜述 (3)
    2.1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相關研究 (4)
    2.1.1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5)
    2.1.2體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8)
    2.1.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的研究現狀 (11)
    2.1.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的研究現狀 (12)
    2.1.5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體系的研究現狀 (13)
    2.2耗散結構在體育科學方面的應用 (14)
    2.3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16)
    3研究方法 (17)
    3.1文獻資料法 (17)
    3.2比較分析法 (17)
    3.3系統分析方法 (17)
    4研究結果與分析 (18)
    4.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形成路徑 (18)
    4.1.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開放性 (22)
    4.1.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的遠離平衡態解決辦法 (26)
    4.1.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非線性相互作用原理 (29)
    4.1.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的漲落 (30)
    4.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成路徑 (32)
    4.2.1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開放性 (34)
    4.2.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遠離平衡態路徑 (35)
    4.2.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非線性相互作用機理 (36)
    4.2.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漲落 (37)
    4.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構成路徑 (38)
    4.3.1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開放性 (40)
    4.3.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遠離平衡態原理 (40)
    4.3.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非線性相互原則 (41)
    4.3.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漲落機制 (43)
    5 結論 (44)
    附錄 (46)
    參考文獻 (47)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51)
    致謝 (52)
    個人簡歷 (54)
    1 前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的背景
    “研究生",英文單詞“graduate student"、“master"(一般指碩士生)或 “postgraduate (student)美"; 而 Graduate studies and coures are for students who already have a degree①,可譯成已經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現代漢語大詞典對其的解釋為: 在大學和研究生院(或者研究生處和研究生部)或科學研究機構學習、研究的學生。 我國研究生從大學,專門學院的本科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人員中招考錄取,設 有碩士和博士兩種學位②。現代真正意義上的研究生起源于德國,發展于歐洲,興旺 于美國;研究生無論是在國外大多數發達國家還是國內,都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 在我國常把碩士研究生稱為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稱為博士,本研究僅限于碩士研究 生,它的培養質量狀況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和地區最根本的資源——人才;所以研 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并且隨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各個行業 的研究生培養呈現出行業的特色化、專業化,同時它們之間又存在某些共性和聯系, 因此研究行業化、專業化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1.2研究的意義
    運動訓練學和體育教學理論是我國體育研究生招生規模較大的兩個專業,在學 科融合的背景下,學科整合后兩個專業合并為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教育訓練學主 要培養訓練、教學應用方面的中高級體育人才③。它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宏觀 職能上為國家培養了中、高級體育和運動訓練人才;同時對各個階段的學校(大、 中、小、學)和全民健身等提供了人才支撐④以上是此學科建設重要意義,而學科體
    ①楊信彰主編《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字典》 .
    ②現代漢語大辭典《現代漢語大詞典》 .
    ③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答
    記者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6,(06):5+7+6.
    ④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8bHk70QP6A7kRk2Nl7vvRjD0_DODk5z53n-
    Cbx1Dhg1jUzfE9jHjK2QYohiTrdoHwrAkcO3UDeMXBtAqlQ9PkbjEK5j4lgpGHBVodJp0oXPPFtuLDvFmYDuCqY
    CyO_r74Vo2yU7sgRHYUzwxOFv MfwazZ3DVrGhCEEULh2tIPS#ref_[1]_1547998(2017-06-18). 育教育訓練學的建設最根本的推動者是人因此研究體育教育訓練學的人才培養就具 有了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 tive st rue ture t heory)是出生于西歐的比利時物理 學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也可翻譯為普里戈金)在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來 的,我國的鄭如賜教授于1980年首次將其運用到體育科學的研究領域,自此耗散結 構理論運用于體育科學領域已有三十多年成熟的歷史。所以本研究立足于耗散結構 的視角下研究體育科學領域人才的培養模式問題,即體育科學領域的問題是切實可 行的。同時,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社會大系統下的一個復雜的、 開放的子系統,而這是符合耗散結構的作用機制原則的。
    當前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評價方式 等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學生們需要嚴格地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課程和教學大綱等來完 成學習工作和任務,由于過于制度化和過程化的培養方式,使得學生喪失創新的能 力。而耗散結構立足于學生的自組織角度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體現了人 性化,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且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 在傳統的關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研究中尚未體現出來。因此立足于 耗散結構視角研究體育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
    2 文獻綜述
    模式,英文:pattern; mode; method;在《新華字典》里,“模"的意思為規范、 標準、模范、模式、楷模、模型等;“式"為物體外形的樣子:式樣、樣式等。《現 代漢語詞典》里,模式解釋:事物的標準樣式發展模式。還有學者專門對此做了論 述:模式是理論和實踐的中間環節,是主體行為的一般方式;其中包括科學實驗模 式、經濟發展模式、企業盈利模式等①。
    什么是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這一說法最早于 1994 年原國家教委全面 啟動和實施的《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體系改革計劃》一書中提 及。在 1998 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校普通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周 遠清同志首次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公開的闡釋:“所謂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 是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集中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 教育觀念,規定了所培養人才的根本特征"。
    人才培養模式的分類,有其必然性和歷史淵源。最早的分類學視角可追溯到 20 世紀60年代,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基于其范式理論提出了學科差 異的分析觀點,此后柯林斯提出了學科組織的分類理論。比較經典的是安東尼•比 格蘭②和托尼•比徹③基于認知的學科分類體系,他們的研究成果大都沿用至今。
    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我國當前研究主要存在宏觀一刀切的現象,這里出現的 問題主要是簡單地將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混為一談,忽略了學術、專業的 差異性以及不同種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個性。另外,簡單地將兩者研究生進行比較, 得出一些過于宏觀寬泛的結論;或過細的研究得到單一簡單的結論,都是不可取的。 這些研究僅限于某一類或某些單一類型的院校,從而得出某一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的結論,來涵蓋總體性的結論,以此來以偏蓋全。這樣過粗或過細的研究及得到的 結論始終存在一刀切的現象④。過粗過細的研究都是不科學的,唯有在合理的理論層 面做研究才是科學的、有意義的。因此我們把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①陳世清:對稱經濟學術語表(二十).中國改革論壇網.2017-02-14.
    ②Biglan,A.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Matter indiffer-ent Academic Area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3,No.57.
    ③[英]托尼•比徹、保羅•特勒洛爾著,唐躍勤等譯:《學術部落及其領地》,北京大學岀版社2 0 0 8年版
    ④袁本濤,李莞荷,王頂明.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特征探究一一基于分類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5,11(02):56-61.
    研究生定位于如圖 1所示當中。通過觀察便可清晰的得到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 生培養模式所處的位置,因此文獻綜述的思路便有了清晰的脈絡。因此本研究從 2.1 開始根據圖 1 的三個方面圍繞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 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論述。
     
     
    2.1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相關研究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研究生教育起源于德國,距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另有一種 研究說法,即在中國古代就有相關人員進行專門研究,清鎮府、民國時期也有所發 展)。我國(新中國建立)的研究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55年。進入21 世紀, 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關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相關學科的專家及體育科研工作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 這一問題。為了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新構建,從體育 教育訓練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固然非常重要,但更要研究其基礎理論依據。 如果對研究生培養和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基本理論問題缺乏認識,那么關于體 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必然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石。因此,本研 究一方面主要閱讀和梳理了國內外有關研究生培養模式,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 資料;另一方面研究了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評價體系)近十年的經典研究成果及現狀。并分析了當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 生培養模式的不足,最后綜合耗散結構理論與體育結合領域的研究概況,結合體育人 才的研究現狀,且以此為切入點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 2.1.1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國外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我們主要借鑒美國(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明治維新改革成功的亞洲發達國家)以及俄羅 斯(前蘇聯)等歐美發達國家。
    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通過中國知網檢索,(2007 年到2017 年)選項選擇(高 級)文獻選擇期刊,來源類別選擇(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以保證研究 成果的真實性。2007年何雄①發表的關于美國研究生培養的模式的文章中,從培養 方式,培養過程,質量體系評價來研究了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提出了加大投入資 金,課程自由度改革、研究生老師改革,但是也只是一個方向和思路。2008 年蘇曼 虹②從歷史角度,從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來分析了美國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現 狀。2010年張莉③等人做了關于模式的解讀,美國更加注重研究學術氛圍、學術自治 和社會方面的監督。2011年李妹蓉④等人探討了美國的協作和專業式模式。綜上所 述,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與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相比有更大的自由度,不管是在制 度、質量、評價體系上相比中國,都更加完善和系統。
    英國研究生培養模式,首先是2007年王璐等⑤人研究了英國研究生的培養現狀 是市場緊密結合。體現了英國研究生的應用性、自主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2009趙可 ⑥等人對英國研究生的資助體系做了各方面的研究,研究表示英國研究生教育之所以 發達,由于其具有相對完善地資助體系,使學生能夠潛心做研究。2013 年任小霏⑦等 人從英國研究生的機制來分析英國研究生嚴進嚴出的培養機制。2016 年武翠紅⑧等 人論述了英國研究生的研究資本化與市場化、商業化接軌,并說明其積極性。上述
    ①何雄.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及其啟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3(03):14-16.
    ②蘇曼虹.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③張莉,柴寶芬.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2010,(S1):63-64.
    ④李姝蓉,梁敏樂.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歷史發展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報,2011,27(02):87-89.
    ⑤王璐,王向旭.當今英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和結構的變化與走向[J].比較教育究,2007,(12):61-65.
    ⑥趙可,袁本濤,王孫禺.英國研究生資助體系的形成、發展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01):94-100.
    ⑦任曉霏,路靜,袁馨怡.英國研究生學術研究能力培養機制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01):63-66.
    ⑧武翠紅,趙丹.英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念、策略及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04):112-117. 研究表明,英國研究生在管理方面比較嚴格,在自由度培養機制方面比較完善,但 是由于受資本制主義的影響,過于商業化和市場化。這不利于基礎研究方面工作的 提升。
    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2006年吳紅元⑨等人研究了日本研究生的產學研一體化, 并且在研究上突出一體化特征,為我國研究生提供了一定的借鑒。2010 年高益民等 ⑩人在日本研究生的創新及其機制培養方面做了相關研究,研究指出日本研究生教育 在創新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2014 年高陽等[⑨吳宏元,鄭曉齊.日本研究生教育組織形式及其特征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0):73-77.
    ⑩高益民.創新人才培養與新世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1):46-52.] [ 高陽,王傳毅,趙世奎. 日本研究生教育政策評價的機制及特征——基于“加強研究生教育的系統性"政策的案 例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7):72-77.]人從系統性案例的角度出發,對日本 研究生評價機制的現狀做了全面分析并給出相關建議。2016 年李松杰等[李松杰,郜蕾,侯翠紅,王成鐸.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思考[J].河南化工,2016,33(07):60-61.]人發表了 關于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他們從選拔角度,目標培養及評價角度闡述了日 本研究生的培養概況。綜上所述,日本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目標更為靈活和多樣, 并且將層次目標和多樣化培養方式相結合,這是日本研究生培養的特色。
    前蘇聯(俄羅斯)研究生培養模式,由于上個世紀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我國 與前蘇聯以及解體后的俄羅斯都有著很深的聯系,因此學習和參考前蘇聯以及現行 俄羅斯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都有著積極意義。2001 年張敏[張敏,趙偉.俄羅斯恢復重建的碩士生培養制度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04):134-138.]等從前蘇聯的角度論述 了俄羅斯的碩士培養模式,該研究認為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國家百分之六十的制度, 但將其以前單一的“本科生"“副博士"“博士"的結構,變成了“本科-碩士-博士" 的結構。2006年劉淑華[劉淑華,王福友.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俄羅斯學位制度改革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8):74-77.]等人以歐洲一體化的背景來研究了俄羅斯的學位制度改革。 該研究認為,俄羅斯從以前的特有的制度改為與國際接軌的制度。2016 年,孫爽[孫爽.俄羅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特點及啟示J].教育探索,2016,09(08):155-157.]的 研究認為,俄羅斯的研究生有突出的課程設置,多樣的教學方式,嚴格的學位管理 制度,通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俄羅斯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還是從嚴格的管理 角度來培養的,雖然有多樣的教學方式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培養模式。
    綜上所述,從招生、現有的制度、論文等模塊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問題進行了 探討,并給出了一下兩點建議:1)明確培養目標和建立體制。事實上這還是以傳統 的研究思路來探討問題,并未作出實質性的改變。2)從管理機構來談培養模式,也沒 有突破現有的研究思路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缺乏深度。
    國內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是從 2004 年開始的。王鐵臣[王鐵臣.創新人才培養與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D].長春:吉林大學,2004.]從招生,現有的制度, 論文等模塊對研究生培養模式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也沒有突破現有的研究思路雖具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缺乏系統性 2006 年由盧建飛[盧建飛,吳太山,吳書光,尹承梅.基于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04(01):46-48.]從四個方面的交叉來探討了研究 生培養模式的途徑。該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但還是缺乏一定的理論高度。 因此對培養模式進行一個系統的思考還需系統分析方法才是深入的。而耗散結構理 論恰好彌補了這一點。
    2007 年呂改玲[呂改玲,蔡瓊.大學的學科群建設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7,08(10):46-49.]等人從課程群的角度來研究了課程出現的問題。該研究認為, 研究生課程體系過于專業化、模式單一、學科與學科之間比較封閉等做了原有的改 進研究,但理論體系還是不夠完善。同年,印桂生[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S1):253-255.]在整體的研究生培養框架之中, 對研究教學方法做了相關研究,該研究認為這符合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但并未專 門針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分類進行研究。2009 年高益民[高益民.創新人才培養與新世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1):46-52.]從課程設置、 產學合作、環境改善等方面為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同年盧珊從 物質保障、管理層以及制度環境層面,詳細分析了各種層面問題及原因。
    通過以上研究成果發現,在2010年以前,關于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主要集中在 目標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上,說明在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領域已經有相當 成熟的要素分析機制,其不足之處在于僅對要素機制做了分析卻沒有指明方向,同 時要素機制缺乏自由度,說明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開放性還有待提高。而耗散結構 理論恰好突破了傳統的要素,由注重外在的控制轉向注重內生動力。
    2012 年王明杰、張錦[王明杰,張錦.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考核評估制度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7):64-68.]等借鑒了人力資源中的考核工具,構建了研究生評估制 度,這對研究生培養模式產生了有益的指導,但是還停留在制度的被動管理層面。 唯有轉變思路才能突破現有的枷鎖。2013 年李琳琳[李琳琳.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工程的研究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04):71-72.]、李月芬[李月芬,李艷博,王冬艷,李淑杰,董會和.基于團隊的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 壇,2013,(39):1-3.]、徐穎[徐穎.我國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等從團隊的角 度對研究生培養模式做了研究,該研究仍從人才培養策略、管理和管理目標來進行 探討,這基本上沒有脫離原有的體制。但這在當時算是比較大的進步,因為觀念層 面的東西已經被人們所重視。2015 年高寶嘉、伊緋[高寶嘉,伊緋.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發展與改革路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5,23(12):3-6.]的研究從人才培養管理的制度 和運行機制兩個方面提出建議,包括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管理調控體系和決策機制、 靈活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體系和應變機制;加強自主的人才培養管理執行體系和創 新機制、可靠的人才培養監督保障體系和約束機制,以及有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 體系和反饋機制,使得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成為學校的自覺行為。
    綜上所述,通過整理研究 2010 年以后關于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問題,不難發 現:2010 年以后課程設置、學科建設、科研論文、導師制度的問題關注度正在下降, 但是并沒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覺地觀念、評價約束機制、反饋機制、和團隊合 作的新的研究熱點,而且研究生培養體制改革方向趨于靈活,說明研究生僵化的、 封閉的培養模式已經有所改善,但真正的開放性的、自主性的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 式是沒有的。因此有必要從新的視角來系統的審視研究生培養模式,而耗散結構理 論恰好彌補了這一點。
    2.1.2體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國內關于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研究現狀
    1897 年康有為編輯《日本書目志》將《體育學》一書收錄,才將“體育"正式 由日本引入中國(日本從歐美引入),可見“體育"在中國實質上是一個外來詞語[龔正偉,劉湘溶.體育本質認識的分歧根源與真義求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01):96-98+126.]。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是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一個部分(參見 1997 年國務院學 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頒布了《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 目錄》)。要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一個較為完整的剖 析,不僅要在橫向上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幾大要素(課程體系、 培養目標、培養過程、體系評價等)進行研究,還要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 的外延與內涵,進行一個縱向的剖析;只有這樣,研究才具有完整性,也只有這樣, 剖析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才是科學的。下面以時間為軸梳理關于體 育學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趨勢與特點。
    2003 年唐成、孫衛國[唐成,孫衛國.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01):22-23.]分別從更新學生學習觀念、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和人本精 神的立場上進行論述,不免有空洞之嫌。2007 年蔣萍文[蔣萍文.江蘇省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有關問題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研 究點,對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整個培養過程中自身的組織管理情況進行反向調查分析, 探究了個體觀念層次的現狀。同年,陳俊欽[陳俊欽.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 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7:2.]和瞿靜[瞿靜.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學習力開發模式的構建[D].開封:河南大學,2007.]分別從培養方式的多樣化和學 習能力開發模式的角度來構建其培養模式。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已經有開放性的“味 道”,但還沒有站在系統性和開放性的角度來審視,不免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2009 年學者張瑞林[張瑞林.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以提高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和社會適應性為出 發點,以培養模式的重新構建為核心,在對培養模式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深刻系統 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學術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和應用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模式。整個梳理過程運用了問卷調查法、專家座談法、數據分析法和邏輯分析法等 多種研究方法,借鑒了有關研究的優秀成果,從四個部分對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 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研究。這是迄今為止關于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無論是從專 業縱向上還是從時間縱向上——都是最為系統最為完備的理論研究。但只是以量化 的視角,難掩蓋其局限性。自 2010 以后對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主要在 以下兩個方面:(1)鄧陳亮[鄧陳亮.高等體育院校創新創業體育人才培養的“四個維度"[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1 V5)[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4.]、劉周敏[劉周敏.“協同創新”理論視域下高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2.]培養體育學碩士的創新能力,(2)黃漢升[黃漢升.關于我國高等學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4.]提 升研究生的管理質量。他們對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做了改進工作,主要是從管理 和被管理的角度來探討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問題。
    綜上所述,對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沒有逃離原有體制管理的封閉性 的限制。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是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一個 子系統,它與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其他專業培養模式具有一些共性,但同時又有著自 身的特殊性,如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特殊專項、課程配置等方面有別于民族傳統體育 學和體育人文社會學。如何在保持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特殊性的前提下, 與體育學碩士下的其他專業之間保持開放性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國外關于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
    20 世紀末,我國對美國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比較早的是著名體育專家黃漢 升[黃漢升.美國體育專業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體制的特點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01):85-88.],他主要從美國體育研究生的發展的歷史脈絡、培養體制情況來進行分析和論述 的,他指出美國體育研究生在課程設置,培養過程方面比我國更加靈活,使研究生 不但具有淵博的知識又具有專業方面的專、精、深、尖的研究。不僅如此,美國體 育院校還專門聘請其他大學的老師進行交流,并且各個學校的體育研究生交流比較 頻繁。2012 年楊小永等[楊小永,茍正斐,魯長芬.美國職業發展為導向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改革及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2,35(11):80-86.]人從美國職業發展導向的角度研究了美國體育研究生的發 展趨勢,他強調美國體育類研究生也是從數量到質量的一個轉變,而且他們的體育 類研究生更加注重職業性,同時更加注重實踐創新。2013 年宋冬昱.[宋冬昱.中美體育學碩士課程設置及培養方式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張婷[張婷.中美英體育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專業與課程設置對比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3.]兩位研究 生都是從課程設置對比角度研究了美國體育類研究生的特點,他們的結論認為美國 研究生更加注重學科交叉和學科的自主性、靈活性,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必修課的種 類經典而少,選修課的種類更加的豐富和靈活,評價方式更加多樣化。2015 年楊震、 陳禮[楊震,陳禮.美國體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與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14(01): 112- 115.]探討了美國體育管理專業研究生的經驗。
    英國體育類研究生,2010 年李鴻江[李鴻江,趙德勛,常志利,任占兵,尹軍.中英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與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首都體育 學院學報,2010,01(01):73-78.]等對英國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與 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該研究在關于英國體育方面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代 表性。2009 年學者馮研[馮研.對國外發達國家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9,(08):169-170.]從國外發達國家的企業人才需求形式和政府的引導培養模 式出發,分析了發達國家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和成功經驗,闡述了在外國 工業化生產大背景下的政府、企業、學校的三社會系統的交流模式以及該機制對企 業和社會起到的積極作用,這對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產生了積極的 導向作用,特別是在研究研究生培養與社會緊密結合導向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0年李鴻江,尹軍[李鴻江,尹軍,郝曉岑,呂青.中、美、日、英、俄、德六國體育學科研究生培養體制與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J].北 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05):69-72.]等人研究了美、日、英、俄、德六個國家的體育研究生培 養情況,幾位研究人員比較細致的分析了六個國家培養體育研究生的概況,他們指 出“產學研”結合是國外培養的主題模式。同年郝曉岑,尹軍[郝曉岑,尹軍.我國體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管理體制與美、日、英、俄、德的比較[J].體育學刊,2010,17(04):67-71.]從這幾個國家的導師 準入制度和培養經驗做了探討。從總體情況來,國外的培養模式較之于國內更加合 理。例如,德國的體育學研究生人才培養一方面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另一方面 安排了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獨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學生進行更多的 社會實踐。同時,一些企業也樂意給這些新人和學生提供學習和實習的機會[ Jiang Yongsheng, Dan Jian. Several Inspiratio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Highe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vol. 38 , pp. 74-77, Mar.2001.]。在法 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對學生掌握和學習科學知識有更高的要求[ Zhu Jianmin, Wan Fenghua, Hu Xiamin. Development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Germany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Highe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vol.12 , pp. 21-23, Dec..2003.]。學校公司或者企業取 得聯系,而且老師與學生、學生與企業的合作關系更為靈活[ Jiabei Zhang,Kristin Cowell,Amanda Rapelje,Christopher Farr,Zechao Chen.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of Study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4,85S1.]。
    綜上所述,國外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不管是從導師角度還是課程體系方面, 與國內相比都有較大的自由度,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更加注重外在控制局面。體 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有待轉變思路,從傳統的外在控制的角度轉變成激發內在 動力。一切圍繞激發內生動力的培養模式才是科學有效的。這一點現有的體育學研 究生培養模式尚未提及到。因此耗散結構理論正好彌補了這一傳統培養模式的缺陷。
    2.1.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的研究現狀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 (2007 年到 2017 年)選項選擇 (高級)文獻選擇期刊,來源類別選擇(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以保證 研究成果的真實性。
    2001 年李志平[李志平.研究生創新目標模式及其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分析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1.]從研究生創新目標模式上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目標模式應該從 科學模式、技術模式、經濟創新模式來實現研究生目標的創新模式,且其從知識結 構、能力素質、創新素質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研究生知識結構升級的 三種方式:寬廣型、廣研究型、綜合型。
    2006年陳科[陳科.我國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西北師范大學)專門從研究生培養目標做了研究,該研究首先對教 育學碩士研究生的目標演進、發展現狀及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該研 究認為現行的課程制度影響了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并且認為企業管理隊伍的專 業化發展是構建我國高校碩士研究生的依據:1 科學化的學科理念;2 創新化的培養 模式;3 優選化的課程設置,制度化的評價機制。
    2011年周建社等[周建社,李艷翎,陶成武.體育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探討[J].體育文化導刊,2011,(06):96-99.]人在教育部規劃的重點課題當中,著重研究了體育碩士研究 生、工商管理碩士和教育碩士的區別,并指出目標定位應該與市場需要為辦學依據, 專業領域設置要與主要行業對應,同時知識能力結構要體現職業的適應性發展。
    2012年孫鴻雁等[孫鴻雁,劉洣娜.研究生教育培養的目標管理模式探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2,22(02):207-209.]人從目標管理的角度出發討論了“產學研”輔助性作用和多 級導師分管的可能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實施所面臨的困難和辦法等都未得到 很好的解決。
    2014 年秦發蘭[秦發蘭,胡承孝.目標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01):50-54.]等人分析了當前目標導向的研究生培養的局限性,指出研究生 應該分兩種方式來進行培養:一種學術型研究生,一種應用性研究生。并且提出了 目標的理念、培養過程、培養方式、培養主題、運行方式等培養要素的分析。通過 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直接研究體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的研究成果不多,最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周建社等人主持的規劃課題,而其它研究主要是從宏觀上分析碩 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并且現有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過于單一,而且目標過于僵化。
    2.1.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的研究現狀
    課程體系的研究,通過中國知網檢索,(2007年到2017年)選項選擇(高級) 文獻選擇期刊,來源類別選擇(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以保證研究成果 的真實性。
    首先是 2006年王曉等人研究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的邏輯起點,該研究通過哲學和 理論上的思辨論述了體育教育訓練學的根本任務和基石。
    2007年譚廣等人的關于《體育教育訓練學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的文章中對七個 地區八所大學的體育教育訓練學課程體系進行了統計和研究,得到結論:1)應該寬 口徑厚基礎多增加相應的課程;2)在增加覆蓋面的基礎上,提高原有的特色和基礎; 3)增加自由選課的比重;4)課程設置應該多學科交叉和注重前沿性。
    2008年秦風冰在《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的研究論文 中談到課程的幾個指導性原則有:完整性與系統性,層次性與連續性,重視運動技 術水平和理論的結合;同時提出了課程保障的四個方面內容。1)加強課程建設,2) 加強選修課指導,3)培養課程體系的靈活化,4)在課堂上進行科研訓練。
    2009年在王志衛發表的《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創新模式研究》中,以 中國礦業大學的體育教育訓練研究生為例做了調查與分析,該研究提出了七個方面 的課程體系改進意見,其中七個意見中有幾個和譚廣等人意見有所重復,除此自之 外增加了:1)實行彈性課程建構,2)加強技術水平的練習,3)采取靈活的教育方式。
    2010年周賢江等人對體育院校的運動訓練課程體系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 改革課堂的方法: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等。
    2011 年余友情等人研究了體育教育訓練學的課程體系,該研究從社會學和教育 學的獨特視角入手,指出體現個性化的前沿性原則。
    2016年劉志睿以哈爾濱體育學院為例對實踐環節的課程進行了相關調查和研究 該研究認為,實踐環節的課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對用什么方式,怎樣去實踐卻沒 有指明方向。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第二年的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會有少量 的課程(有些地方沒有),以及統一時間提交的和送審的一個畢業論文開題。研究 生們在完成比較緊張的課程之后,又投入開題之中。而畢業論文開題是研究生畢業 論文的一個關鍵環節,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體育教育訓練研究生畢業論文是評判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學習期間的一個重要標 志,也是評判科研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如此關鍵的環節確實有點像“趕鴨子 上架”學校自上而下包括導師只能接受,如此形成一個封閉的培養模式,是不能培 養出創新科研人才,而耗散結構理論的開放性和非線性正好彌補了這一點。
    2.1.5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體系的研究現狀
    評價體系的研究,通過中國知網檢索,(2007 年到 2017 年)選項選擇(高級) 文獻選擇期刊,來源類別選擇(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以保證研究成果 的質量性。
    2004 年潘武玲對我國研究生教育評價體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研究比較深入 地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做了比較系統的分析,但由于其過于宏觀,只能做整體 分析。針對體育專業研究生評價體系還是缺乏深度和理論依據。2004 年,王永盛等 人從研究生體育科研做了研究培養質量體系。
    2008 年同濟大學的王永勝從政府視角下研究了研究生教育質量再造,該研究認 為,政府的質量管理體系、評價體系、管理制度還是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體系。
    2010年張瑞林對體育研究生質量評價做了研究,該研究從本質特征、培養目標、 評價體系做了具體的內容分析,制定了兩類體育學研究生的標準評價體系。我們從 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研究價值的信息,但專門針對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培養信息還 是不夠具體和詳細。
    2012年孟慶國構建了一套體育學研究生的社會評價體系,該研究認為:1)必須 要有真正意義上的中介機構,2)界定了體育學研究生的社會評價,3)得出我國體育 學研究生的共性多、個性少,4)建立了指標體系并權重,5)構成了體育學研究生 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為本研究社會評價體系的重構做一些有益的參考與指導。
    2012年王建對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該 研究從六個一級指標,十八個二級指標,三十三個三級指標做系統的分析,但過于 僵化的分析,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2014 年金云志對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做了研究。同年,張志偉以黑龍江省為例 研究了體育專業的碩士培養情況。與此同時,許文鑫以 SERVQUAL 視角研究了體 育專業研究生的服務評價體系。2015 年,任卓晉從結果導向研究了碩士研究生教育 質量評價體系,該研究認為當前體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服務質量還不能滿足學生的 需求,其水平有待提高。2015 年,蔡建光等人從協同學的視角出發,研究了體育教 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實踐能力。
    2016 年李國通過對體育研究生評價指標的構建,并以此為根據進行權重分析, 為決策提供參考依據。2017年,王傳毅等通過省域的研究生構建原則來研究研究生 質量評價體系,該研究可以為研究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做有益的參考。
    綜上所述,關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研究現狀,宏觀上看不 夠系統,或是研究不夠深入;縱向上看關于研究生評價體系的研究、體育專業研究 生評價體系的研究、體育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研究,也不能夠合理地評價體育 教育訓練學這一專業的科學性。所以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體育教育訓練學評價體 系是非常有意義的。
    2.2耗散結構在體育科學方面的應用
    體育與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的交叉研究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 起,但比較系統地高質量的研究始于 2003年。首先,周志明[周志明,夏五四.對體育文化的耗散結構剖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3,(10):34-36.]等人用耗散結構理論 對體育文化進行了研究。2005 年學者邵桂華[邵桂華.體育教學中耗散結構與學生系統自組織的生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04(04):7.]通過耗散結構分析了學生自組織的生 成,該研究立足于耗散結構的視角下對體育教學進行剖析。時隔兩年邵桂華[邵桂華.耗散結構與體育教學系統的自組織[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01):105-109.]通過耗 散結構理論對體育教學系統的開放性進行了研究。2008 年李軍巖[李軍巖,程文廣.基于熵、耗散結構的體育管理系統演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02 (02) :35-37.]等從耗散結構的 視角來對體育管理的系統演化進行相關研究。同年,竇兆波[竇兆波.耗散結構視野下高校體育俱樂部管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劉玉蘭,韋曉雨,都紅梅.從耗散結構的開放性認識體育教學的“科學放羊”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23(01):29-31.]研究了俱樂部的管理, 分析了俱樂部的系統管理模式,這是耗散結構在體育俱樂部上的首次應用。
    2009 年可以說是體育方面的“耗散結構年”,是研究耗散結構研究成果最多的 一年。僅在南京體育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就有三篇關于耗散結構的研究成果。劉玉蘭 57等人著重研究了研究生培養的開放性。周生旺[周生旺,謝旭東,孫慶祝,劉紅建,孫久喜.耗散結構理論視覺下的體育教學設計[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23(01):105-109.]等人是重點研究了體育教學設計。 林順治[林順治.耗散結構視域下“陽光體育”生態系統發展機制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23(05):105-107.]主要探討了以“陽光體育為中心”的發展社會體育發展機制。另外,張震[張震.耗散結構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J].福建體育科技,2009,28(06):49-50.] 在耗散結構視角下,對體育教學的開放性和非線性特征進行了研究。招樂輝等[招樂輝,夏江濤,許惠玲.耗散結構理論視野下的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一一以廣州亞運會為分析背景[J].山 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11):4-6.
    ?張靜.體育公共服務系統的耗散結構特征及動力機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04):36-39+47.
    ?徐偉煌,蔡理.基于耗散結構論的視野探究體育與政治的非平衡相變[J].體育科學,2010,30(05):75-80.
    ?褚金玲.基于耗散結構的民生體育工程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陳偉,戴建.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路徑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3.
    ?邵桂華.我國競技體育系統耗散結構形成的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05):12-16.]則是 對體育單項協會的實體化改革進行了研究。2010 年有兩篇關于體育與耗散結構的研 究。張靜?對公共體育服務進行了系統研究。徐偉煌等?研究耗散結構視角下體育與 政治的非平衡相變。2013 年褚金玲?用耗散結構對發展民生體育工程進行了研究。 2015年關于耗散結構的研究學者有陳偉?和邵桂華?等,前者是通過其理論比較系統 的闡述了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路徑;后者是從耗散結構的角度來研究競技體育。可 見,運用耗散結構的視角看待體育領域的問題是一個比較前沿的話題。但是耗散結 構理論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當中是尚未研究的。本研究立志于突 破傳統的更加注重外在的控制與過程培養,轉向更多地考慮內在動力問題和個性培 養模式問題。
    綜上所述,雖然研究對象不同,但大多研究有以下共同點:(1)耗散結構作為系 統科學的基礎理論,其堅實的理論內涵為體育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同 時也說明耗散結構運用到體育領域是科學的、合理的。(2)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 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管理的、體育競技的、體育組織的乃至體育教學、體育社會的 系統)要發生系統內部的突變,就需要不斷的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才能實現漲落,才 能形成新的宏觀有序的結構。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回顧與分析,不難發現:1 相關的基礎理論層面的問題有: (1)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問題。不管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國內都更加注重外部的控 制力量去探討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過程與控制;(2)體育學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問 題。體育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由于延續了國內外的一般模式,過分的控制使學生喪 失了創造力。2 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過程層面問題有:(1)培 養目標過于單一;(2)課程體系過于狹窄、缺乏深度和創新度;(3)評價體系過于 僵化致使學生喪失創新的活力。文獻綜述的第四部還論述了耗散結構理論在體育系 統方面的運用及趨勢。由此說明,耗散結構是能夠運用到培養過程層面上的。通過 耗散結構的視角審視過程層面的各個要素體系,從而達到對體系保障層面的提高, 最終提高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質量是切實可行的,這便是本文立足于耗散 結構理論基礎上審視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實意義。
    總體上來看,當前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仍難逃強勢的“管 理”與“被管理”厄運。目標模式、課程體系、評價方式等仍缺乏靈活性,學生們需 要嚴格地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課程和教學大綱等來完成學習工作和任務,由于過于制 度化和過程化的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喪失了創新的能力,而耗散結構是站在學生的 自組織角度來進行研究的,它突破了培養體制的枷鎖,體現了人性化,更加突出了 學生自主性和主動性,這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傳統的關于體 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中從未出現的。
    2.3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本研究以耗散結構理論首次運用到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上為創 新點;以系統的分析方法、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為研究方法;以體育教育訓練 學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以研究生培養模式、體育類研究生培養模式為背景,以 耗散結構視角為切入點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充分挖掘體 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出現問題的根源。首次將非線性系統分析方法運 用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創新培養模式上。
    3研究方法
    3.1文獻資料法
    本文主要通過吉林省圖書館,長春市圖書館,吉林體育學院圖書館搜集并閱讀 了研究生培養模式、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等以 及將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運用在體育科學領域的相關文獻共 108 篇。使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專業檢索工具來檢索和查閱了相關的學術文 獻,為撰寫本篇論文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3.2比較分析法
    對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研究,與耗散結構視角下培 養模式進行對比指出了其缺點和不足。
    3.3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貫穿本研究結構與功能的分析方法,它是利用整體原理來 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一種方法。它強調結構與功能間的變化關系。所以它是一種 結構的分析方法。這種非線性的、系統的結構分析方法首次運用到體育教育訓練專 業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上,這是一種方法的創新。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4.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形成路徑
    普里戈金(I.llyaPrigogine)在耗散結構中指出,在一個復雜的系統中,只有與 外界開放,并不斷的進行信息交流才會形成一個耗散結構。這個結構不管是化學的、 物理的、還是社會的都需要一個閥值才能達成這一結構。而這個閾值只有在系統遠 離平衡態的狀態下才能產生,而產生遠離平衡態條件則需要非線性相互作用,但僅 僅只有前面四個條件還不行,還需要系統的漲落才能產生突變,這五個條件缺一不 可,即復雜性、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相互作用機制、漲落機理。這五個條 件缺一不可,互為前提,互為補充,互相聯系。
    學生
    多元化寬泛的培
    :養目標 [ 1多元化的評價尺
    二二二蘭二二三 :度
    I I I
    多元化寬泛的培養
    環境
    圖1 耗散結構視角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圖
    人才培養模式的任務不再是應對和完成“上級”指定的任務,而是在相互交流 中不斷共同地、自由地發展與創造,研究生培養目的由此體現出“寬范性和生成性” 的特點,教學不再有清晰明確的外在目標,其走向依賴于“教學相長”意蘊下的競 爭與協同[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無疑是系統的核心。
    學生的系統結構已經有學者做過研究,學生無疑是教學系統的核心,也是教學 中最具有活力、最為復雜的成分[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44.]。它的復雜主要在于其生理結構的復雜,從著名學 者馬藹乃《從人體與宇宙同源看復雜性科學的發展》Open Com plex Human Body Giant System可以看出,人體并與外界進行的一個如下圖表2所示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 信息交流方式[馬藹乃.從人體與宇宙同源看復雜性科學的發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S1):34-40.]。與外界的物質交換包括能量、物質、水、電波等,除此之外信息的 相互作用也是導致學生復雜的另一個因素。此外,人的思維思想也是處于不斷變化 之中。所以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這一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復雜的巨系統就需 要復雜的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才是合理的,而非簡單的線性的目標。
     
     
    教師和教學的任務應該在于為學生系統提供更為豐富和多彩的教學環境,[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44-45.] 核
    心是如下圖所示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的素質,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文超主編.田徑運動高級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文超,2013. 572-573.]:
    那么針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應該建設一個以運動技能層面,科研知識層 面,理論知識層面為培養目標的體系。如下圖3 示,應該緊緊圍繞運動技能層面, 科研知識層面,理論知識層面圖 3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素質圖引自《高級田 徑教程》的第三版[M],此書由北京的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文超主編。要實現體育 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耗散性需從以下三個大的方面進行改進。
     
    圖 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素質圖
     
    其一,運動技能目標多元化。要實現多元化的運動技能目標,多元化的教學訓 練實踐,多元化的運動技能評價尺度,必須根據不同人實行多樣化訓練,例如訓練 手段的多樣化。訓練手段在田麥久先生的書中是這樣被描述的:在提高競技活動中, 完成訓練和提高競技運動水平的途徑和辦法,包括教練員的“訓”和運動員的“練”。 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訓練手段不斷更新,運動處方的訓練手段越分越細,個 性化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訓練手段與訓練方法專項化, 但這同時又阻礙了學生潛力的挖掘,而問題的矛盾在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的運 動技能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為運動技能多元化的培養目標給體育教育訓練 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培養環境是必要的。例如美國著名的籃球明星勒布朗•詹姆 斯(LeBron James)雖然是籃球運動員,但是也會為其提供游泳池和健身房等多樣化 的訓練環境,因此他在球場上才能表現出扎實的基本功。例如國家運動員每年在不 同的訓練環境當中進行一個多樣化的運動技能評價體系。誠然,體育教育訓練學研 究生不可能像國家隊那樣進行一個運動技能的學習,但其培養思路是我們應該值得 借鑒和學習的。最后,運動技能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應該針對的是人,因為人具有 特殊性和個性特征,正如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說過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學生也找不到相同的。而體 育教育訓練學學生,同樣也應該是持續發展變化的目標評價尺度之一。
    其二,科研能力培養目標、科研環境及學生科研評價體系的多元化。一方面科 研能力培養目標的多元化,科研能力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的重要素質之一。只有 實施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才適應個性化的培養需求,因為能力有大小,體育教育訓練 學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應該依據體育專業現代教育學的最新進展[邵桂華.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素質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06):88-92.]。在自我動力的 推動下完成創新。另一方面,科研環境必須多元化,由于科研目標體系的多元化, 決定著科研環境必須多元化,雖然科研不會因為不同的人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但是 科研卻會因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而產生不同的高度。科研環境的多樣化為體育教 育訓練學生,提供了廣闊而多樣化的發展空間。最后多元的科研培養目標和多元的 學生科研培養環境決定著要有多元的學生科研評價體系。應該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 “二元的學生評價”:(1)是在培養過程中由培養單位或導師實施的對學生的評價, (2)則是由研究生主管部門實施的對培養單位或導師的評價。兩個方面的評價緊密 結合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在“工具主義”的教育理念下,這一體系已成為研究生創 新的重要障礙[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體育教育訓練學科研創新的評價模式應該是多元的。
    其三,理論知識目標的多元化。外在原因包含體育教育訓練學理論的強大內涵 與外延,內在原因為學生個性的復雜特征,這兩方面決定了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理 論體系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及理論知識培養環境的多樣化。而要實現理論知識目標的 多元化就要從以下幾個路徑實現。
    (1)必須打破原有封閉的由研究生培養單位自行獨立培養的模式,在學術型研 究生培養模式上,要轉向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的結合與協作[梁傳杰,畢姍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之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11-15+62.]。協作也非簡單的 合作,而是在處理好利益關系的角度上來進行一個多樣化的合作。這樣才能為學生 的耗散系統生成提供條件。
    (2)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導師制度是延續了英國牛津的“經典的導師 制"。Abraham Flexner指出它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關系,因為他塑造了一種全新 師生關系和教與學的關系[李曉杰.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學分制構建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不可否認傳統的導師制模式在某種層面上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如圖4所示單一的導師制意味著單一 “蔬菜大棚”,小菜苗剛開始會在“棚里 茁壯成長”。但傳統的單一的導師制意味著如下圖4所示Greenhouse(溫室效應),短 時間內看似長得又快又好,實際上這與在自然界的生長的“蔬菜”相比相去甚遠。 最終只能“觸頂”。事實上研究生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是非線性的。不僅是研究生 人才成長規律,一些有巨大成就的人物其成長規律也是非線性的。例如勒布朗•詹 姆斯(LeBron James)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其前身是橄欖球運動員。馬克斯•普朗克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 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早年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的是數學專業,后改讀物理學專 業。所以改變單一的培養環境組建導師組,改變傳統教師的“門戶之見”,給學生 提供一個開放環境是必要的。唯有處于開放的體育教育訓練學耗散結構中的學生才 能夠形成新的發展活力
     
     
    圖4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蔬菜觸頂理論模式圖
    4.1.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開放性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開放性是由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的體育教育 訓練學學科所決定的。
    自歐洲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后,受確定性的科學影響,夸美紐斯(Comenius, Johann Amos) 為了追求完美教學的“統一”提出了班級授課,設置了嚴格的班級 授課程序和等級嚴格的管理內容。不可否認,他主要的《大教學論》的思想為推動 大中小學的普及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為先驅,以牛頓(Newton)為核心,確定性的科學觀開始風靡歐洲,它更加 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以至于教育也是也難逃其枷鎖。這一時期沒有繼承 “夸父”的人文主義和崇尚自然的理念,卻發展了其追求“統一”弊端。一切尋求 簡單或“美化”的平衡性。確定性科學的威力如此巨大,牛頓被推上“神壇”,以至 于詩人亞歷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 )都說“ Nature and Nature law lay hid in night ; God said,"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意思說自然規律對人來說是黑暗未知 的,上帝說讓牛頓來,一切都將變得光明。以至于著名教育家杜威都說:“它遮蔽 甚至控制了其它所有的一切,它如此巨大以致任何匆匆跑過的人都會注意到”。但 在今天看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在以創新為核心的前提下,其表 現出巨大的弊端。教育的設計和控制模式由此進入了狂潮,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是 在還沒上課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教學設計也是提前預定到白紙上,這樣的教學模式, 單一的課程教學渠道也許在中小學或是幼兒園有部分合理性,但是作為創新層次的 研究生教育是有待商議的。在當今社會,研究生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同時 也是國家培養體育科研人才(為博士輸送生源)的關鍵階段,如果按照傳統的體育教 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則會給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強加上重重藩 籬。
    我國傳統的研究生起源是在上個世紀初。1902 年由著名教育家張百熙草擬的 《欽定學堂章程》它將高等教育分為:大學預備,大學堂和大學院;大學院不立課 程,以研究為主[胡頌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起源[J].教育評論,1986,(06):59-61.]。這是最早的研究生體制機制的綱領文件。在建國以后,1950 年 新中國開始招收研究生,在 1953 年高等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暫行辦 法(草案)》中明確規定研究生培養的目的為“為高等學校培養師資和各學科技術 人才”。這在當時新中國剛建立不久,國家一窮二白的面貌下,急需培養“老母雞” 是有其時代合理性的,但在今天來看,不免多了工具的烙印。而體育研究生最早出 現于 1954 年的 2 月的北京體育大學(原名中央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學院的前身)。 1957 年秋上海體育學院也開始招收體育研究生。當時建國初期的體育研究生雖然沒 有 “體育教育訓練學”這一專業的研究生。但是當時體育研究生主要培養田徑、三 大球(足球、籃球、排球)游泳、體操等體育理論和運動訓練學人才。實際上就是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的前身。上述為主要的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初期研究 生的培養情況。1966 年“十年文化浩劫”開始,研究生教育中斷。1977 年根據《教 育部關于 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意見》,且依據(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要積極招收 研究生)等相關國家規定,我國于1978年重建了研究生教育制度。
    1978年以后我國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體育專業 研究生出現了各種研究生的管理制度,1980以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并在次年實施。截止1986年除了當時國家體委直屬的六所體育院校(北京體育大學、 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外, 廣州體院等先后被批準為運動訓練學和體育教育學原理的碩士授權單位[文超主編.田徑運動高級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文超,2013. 558-559.]。1981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開始實施。學位條例主要仿效英美,建立起一種“自 上而下”目標管理的體制。學位條例中指出,除了研究生要擁護黨和國家領導外, 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 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J].新法規月刊,2004,(10):17-18.]。這在學科分類的視角下所作的一個在當時看來還算 是比較合理的決定,一直沿用至今,但今天看來無疑有其局限性。因為當今的科學 技術已經出現整合,工程學科社會化,社會學科工程化。體育科學作為一個新興的 學科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而體育教育訓練學則是由最初的體育教學原理和運動訓 練學合并而成的一個交叉學科。
    首先根據田麥久先生的理論,體育教育訓練學的運動訓練方向的內涵主要囊括 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和體育教育科學等方面的內容,而運動人體科學包括: 運動解剖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等;筆者認為田 麥久先生,對體育教育訓練學的運動訓練學領域的理論類內涵的剖析較為深刻。經 過研究,筆者認為從項目的角度論述體育教育訓練學的運動訓練方向的理論內涵也 是比較合理的,如奧運會里二十八大項田徑、賽艇、羽毛球、棒球、壘球、籃球、柔 道、水上項目、現代五項、馬術足球、拳擊、皮劃艇、自行車、擊劍、體操、舉重、 跆拳道、網球、乒乓球、射擊、射箭、鐵人三項、帆船帆板等。體育人文社會方面的 包括:哲學,史學,社會學,美學,管理學等。體育教育科學方面的內涵包括:教育
    學、心理學、運動技能學等方面的內容。其次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教學原理與方法 的研究方向的內涵有:體育哲學、體育史學、體育美學、體育管理學、學校體育學、 體育科研方法、體育法學等;而更深層次的與之有關的內涵則有:哲學、史學、美 學、管理學、社會學、統計學、數學物理學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此豐富的學科內涵是不能在“自上而下”強壓式的被動管 理下完成創新的,唯有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耗散結構系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 徑。
    開放性的目標,在當代學科之間的傳統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 滲透、融合、綜合越來越成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和研究活動的創新域,研究活動正以 學科為導向轉變為以問題為導向[陳士俊.從耗散結構理論看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高教改革一兼論創造性思維的耗散結構模型[J].自然辯證法 研究,2003,(05):65-69+88.],例如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設立了約三十多個跨學科研究基地,日本筑 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為了應對新時期的學科發展需要,也建立了跨學科 的研究機構。我國為了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 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了跨學科研究中心,開展了生物醫學工程等跨 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李金,王磊,梁洪.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9):138-140.]。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 標的開放性,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建立目的游離的體育教育訓練學評價模式。 由于泰勒的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美國著名學者、教育家斯克里文(Scriven, M.)提出 了目的游離的評價模式(goal-free mode),主要側重于“學生干了什么”而不是側 重于“學生想干什么”。筆者認為要實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開放性, 就必須建立目標游離的評價模式。在此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實施多 導師制度,多導師制度并非首次提及,在別的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已經日趨成熟。例 如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多導師制度比較普遍,他們為了 強化管理與交流,會在多導師中選擇一個核心的導師,但是研究生所在的院系是互 相開放交流的基層平臺,這樣不僅發揮了多導師的橋梁作用,分享了不同視野,還 創新了問題的解決辦法[ John (Jay) Doering.Benefits of Supporting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nd Research: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Perspective (EB/OL). (2015-10). http://cgsnet.org/ckfinder/userfiles/doeringP2a-2014-Global-summit-web- proceedings.pdf.]。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專業。如 何在多導師并重的前提下進行一個開放目標的評價,使多導師制度顯得更加有意義, 這需要進一步研究。2)實施多元化培養目標就必須實施學校和培養基地的多元化培 養途徑。要想學校實行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就要提供一個“學校與學校”、“學校與 基地”、“基地與基地”的一個縱橫交織的、網狀化的交流平臺。而這種平臺為開 放性提供土壤,為學生耗散結構的生成創造了條件。
    4.1.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的遠離平衡態解決辦法
    遠離平衡態,是針對平衡態而言的。平衡態(equilibrium state),首次出現在普 里戈金的熱力學概念中。我國的熱力學平衡態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兩種:1)通過系統 的宏觀特質定義的。采用這種定義的國外學者有朗道(蘇聯)[82朗道"耳,栗弗席茲EM.統計物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泡利(奧地利)[ 泡利物理講義.熱力學和氣體分子運動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1.]、 sears[ Sea rs F W, Sa ling er G L.熱力學•分子運動論和 統計熱力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久保亮五(日本)[ 久保亮五 . 熱力學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2.]等,其定義的內容如下:物體的宏觀性質在長時間里不發生 變化的這一種狀態。2)基于系統和介質從非平衡的狀態演變成平衡狀態。表現為非 平衡狀態的宏觀特例。用此定義的代表人物有EasapoBM"(蘇聯)[ Ea3apoB0".熱力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澤門 斯基 M W [ 澤門斯基 M W ,迪特曼 R H. 熱學和熱力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 1987.]等,他們將其定義為:系統到達恒穩態以后,媒質的狀態不再發生變化, 則這一狀態稱為平衡態(這一狀態不能出現“流”但可以不均勻)。遠離平衡態, 在百科上是這樣說的,遠離平衡態是針對平衡態和近平衡態而言的。它是指系統走 向一個高熵的宏觀有序的狀態,這時與熱力學最小熵原理相比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所 不同。筆者認為遠離平衡態可以喻為事物從宏觀上看,不穩定易發生變化,產生突 變。
    傳統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以下簡稱研究生培養目標),往往 傾向于老師教,學生學的固定模式當中;在還沒有上課之前,老師已經提前設計出 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按照固定的課時,和學校內部事先安排好的老師,做固定的 工作。這就像上個世紀帝國資本主義的生產“車間”,學校就像工廠,而學校老師 就是工廠的管理者,而學生就是工廠的工人。學校領導為了不出事故,老師也為了 在上課期間不出體育教學事故,就會按照固定的方法、固定的習慣,來教授學生以 維持車間的正常運轉。殊不知這恰好忽略了教學中最重要因素-—“人” -—這一鮮 活的且可持續發展的特性,這一變化需要更多的側重創造外部良好的環境,而不是
    參與其中進行嚴格控制。只有這樣才會讓體育教學充滿生機,從而形成耗散結構, 使其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46-47.]。要形成耗散結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生培養 目標的遠離平衡態:
    其一,學生理論知識的遠離平衡態的路徑。增加學生的閱讀和獲取知識的渠道, 可以實行相鄰學校資源共享,互相合作。做到教師資源共享,學校資源共享,學生 資源共享,教學設施資源共享等。如下圖 5 所示:
    A學校學—B學校學
    生,老師 生,老師
    環境
     
    環境
    圖 5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理論知識目標遠離平衡態模式圖
    其二,運動技能遠離平衡態路徑。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由于對運動技能水平有 一定的要求,而傳統的學生獲取提高技能的途徑較為單一,即就是所謂的課程體系, 而課程體系又受制于時間、場地、課時、僵化的課程目標、單一的老師和教練的影 響。在重重壓力地阻撓之下,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可想而知。新的遠離平衡態的運 動技能提高路徑,不再是固定的單一課程體系,而是通過以研究生為本,形成三維 一體的“課程體系—訓練體系—競賽體系”模式如下圖 6,然后再結合技術導師組, 也可以實行相鄰學校資源共享,互相合作。做到教師資源共享,學校資源共享,學 生資源共享,教學設施資源共享等,這就形成了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形成了 一個非線性的復雜的運動技能模式,從而使學生技術水平不斷的遠離平衡態,這樣 就能培養出比較優秀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見圖 6。
     
    圖 6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運動技能的遠離平衡態模式圖
     
    其三,科研的遠離平衡態路徑。實現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的科研體系的不斷遠 離平衡態,需要科學化的“圈養”到“放羊”。科研的本質是人類追求其所認為的 客觀規律的一種活動。我們應該理解成為一種活動狀態,而科研知識體系只是這種 活動的產物,而不是科研知識體系本身。這正如恩格斯所說的,世界是一個(遠離平 衡態)過程集合,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狀態死寂的事物集合。科研的靈魂是創新,當 然這里指的有效的科研,而不是偽科研,偽科研必定沒有創新。科研的意義是通過 科研活動所獲得的知識體系來改造事物的形態(但不能改造事物的本身);它的有 益的方向是更加利于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這才是科研的最終的目的和積極的歸 宿。相反,不良的科研有可能破壞人類居住環境,或加劇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緊張程 度等。由于國家興教戰略的實施,科研實踐活動不斷橫向和縱向深入,但科研管理 和實踐依然停留在行政管理階段[曾東紅,馬躍.試析科研管理的本質屬性[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5,(02):22-26.],而這與科技創新活動的鴻溝越來越大,因此要使 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科研遠離平衡態,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變:
    首先,科研管理策略需逐步從監督契約履行的剛性管理方式向激勵主體創造能 力的彈性管理轉變,而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對課程體系不容置疑的態度和按部就 班的實施辦法,卻恰好與創新性產生的機制相悖而行,從而成為通往創新道路上的 最大壁壘[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監督契約的剛性管理方式,是通過激勵人本身的創造力來實現的,從心 理學的角度來說充分考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內在動力,朝 著所期望的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積極性。可見人的核心管理就是有效激勵機 制的構建,而不是想著怎么去約束人,強調學生不能干什么,必須干什么[章錦華.激勵有效的關鍵——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J]通信企業管理,2007,(06):68-69.]。因此要 使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科研遠離平衡態,只有通過人的激勵才能使研究生們 狀態不斷達到遠離平衡態。而怎么激勵才是問題的關鍵和根本。
    其次,為研究生的科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能力 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先天的身體,另一部分是后天的環境。這就說明后天環境對 研究生能力的增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研究生的環境遠離平衡態呢?筆 者閱讀了大量的文獻,總結出了以下幾點:1)首先必須使科研環境開放,在科學家 普利戈金視野中,環境唯有開放才能形成一個自組織的系統,開放的系統才能形成 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社會的復雜交織網絡。2)環境與人形成復雜的相 互影響網絡體系。環境的相互影響是事物不可預測和發展的關鍵,而復雜的環境非 線性影響則是事物創新驅動的根本。
    4.1.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非線性相互作用原理
    目標是由于一個個充滿個性的鮮活的人去完成的。所以目標的“質量”、“完 成情況”等會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產生不同的“效果”和“高度”。因 此研究生去完成某一目標的活動過程是復雜的,并且會因為人的社會屬性,且與社 會是開放的耗散結構體系。因此研究生目標的活動過程是非線性的。非線性是事物 結構有序的根本,是人類創新思維的動力,同時也是復雜事物的根源。這就是說, 非線性相互作用讓世界不斷有新的東西產生,并且給世界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同 時也加速了事物多樣性的發展,使事物可持續發展得以保障;相反,事物之間只有 簡單的線性關系,沒有新事物的生成與發展,那么事物也不可能得到多元的可持續 的發展[李潤珍,雷麗娟,武杰,劉煊.非線性相互作用的哲學啟示[J].系統科學學報,2017,25(01):27-32.]。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正是一群有活力的群體。每一個小目標的非線性相 互作用促使每一個中級目標的形成,每一個中級目標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促使一個中 長期目標的形成,每一個中長期目標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促使每一個長期目標的形成, 如此形成一個以人為本的非線性的復雜性的目標網絡體系,而非傳統的單方面的或 是二元價值目標體系。復雜的網絡體系和各個子系統形成疊加效應,最后實現單個 參與的主體的努力所無法達到的全面發展的效應[王海建.協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路徑[J]探索,2013,(01):139-143.]。因此改變已有的單一的學生學習 交流方式,實現多途徑多角度的溝通和理論,形成逐級分叉下圖7 所示體育訓練學 碩士研究生的目標朝著X軸的方向演化,每次演化都會形成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并 實現對稱的破缺,從而出現了如圖所示的目標多級分叉。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就在于 加速和豐富這些分叉,從而使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形成網絡交織的小目標, 小目標進行分叉和選擇,從而出現新的中級目標,中級目標形成非線性,從而形成 中長期目標的形成。
     
    圖 7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非線性分叉模式圖
     
    4.1.4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目標的漲落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由于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結構,必須遵循開 放性,遠離平衡態,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下達到事物的螺旋式上升,而螺旋式上升還 必須通過漲落來實現。漲落機制是普利戈金耗散結構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漲落 fluctuation) 一詞源于物理學和化學,它原本指物理上的或化學上的微小的分子數 在宏觀上密度、壓強等出現的微小的的變化。[ http://www.baike.com/wiki/%E6%B6%A8%E8%90%B,2017-03-18.]這里主要指系統的螺旋上升出現的一 些變化,這正是事物出現分叉的標志和起點,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在一個開放的環 境中,與學生、老師、環境形成一個非線性發展的共同體,在這樣的開放的系統之 中,每一位具有個性化特色和充滿變化的學生形成一個個臨時形成的分叉系統。雖 然傳統的“因材施教”思想,對有差別化的人實行差別化教育,即個性化教育已經 被人們所熟知。但在筆者看來研究生階段應該用“共同討論”比較合適,這是“從 上到下”至“從下到上”觀念的一個轉變。因此學生的目標漲落就活了起來。以老
     
    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以學生的內生動力為導向,以外在環境 和條件的刺激形成研究生目標漲落,如下圖 8 所示:形成 a、b、c 多級“漲”,最 后層層上漲向著目標邁進,與此同時在 a、b、c 之間形成“落”,這樣學生的目標就 隨著目的螺旋式層層邁進。但在更加微觀的層面上,如下圖 9 所示,筆者將小球比 作學生,而黑色分叉的細線比作學生更加微觀的漲落路徑,我們假設當在圖 8a、b、 c 的波峰上產生分叉點時形成圖 9,我們認為即是學生的漲;反之當在圖 8a、b、c 的 波谷上時,學生的分叉選擇又表現為如圖 9 所示,這樣可以設波峰有 n 個,那么波 谷也有 n- 1個,因此可以得到結論:研究生的目標分叉也是無數多個。
     
    圖 8 研究生目標漲落模式圖 圖 9 研究生目標漲落分叉模式圖
    通過以上的非線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目標不是固定不變的,目標跟實 際往往有偏差,目標應該只是一個方向,而且這個方向應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調整。
    認識的主體“人”和客體一直處于相互影響和相互變化之中。在學生系統之中, 中介信息結構、客體信息結構與主體信息結構的差異導致了學生認識的不確定性。 同時,學生的認識能力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認知能力,它主要包括信息的接 受,儲存辨識等。另一方面認識方式包括外界信息的接受形式,主體的邏輯結構等。 他們共同制約使認識產生不確定性。[吳錚.復雜性系統認識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比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4.]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當中,由于學生的認識不確 定性,因此學生的目標和研究方向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存在,并 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此唯有形成具有個性化色彩的多級目標模式才是研究生耗 散結構目標模式實現的唯一途徑。
    4.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成路徑
    現有課程的發展現狀及弊端。現有的體育教育訓練學課程體系是一個邏輯嚴密 的核心課程體系,也是體育教學目的的載體之一。
    泰勒提出的課程設置的目標模式至今仍根深蒂固地影響著體育教學。現有的課 程有著緊促的結構和一套嚴密的邏輯體系。這是當今體育教學目的實現的主要途徑, 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邵桂華.從強制有序到混沌秩序:體育教學的境界跨越[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1):64-69.]然而這忽視了以人為本課程體系的復雜性,使得我們難以 獲得高質量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已有學者對此做過相關研究,如表 10 所示。
    表 10 老師和學生對課程的前沿性評價
    很強 較強 一般 較弱 很弱
    老師對課程的前沿性評價 0 44.3% 50.6% 4.6% 0.6%
    學生對課程的前沿性評價 4.4% 25.8% 46.3% 21.0% 2.5%
    注:數據來源秦風冰.博士,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D].
     
    從表10可以看出,老師及學生對課程的前沿性評價分為五個程度,分別是很強、 較強、一般、較弱、很弱。老師對課程的前沿性評價所占比例分別是 0、44.3%、50.6%、 4.6%和 0.6%,學生對課程前沿性評價所占比例分別是:4.4%、25.8%、46.3%、21.0%、 2.5%;可以得出老師和學生對課程前沿性的評價評價都不高,而且整體趨向性一般, 可見在以創新為前提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可見一斑。除此之外, 清風冰博士還調查了有關開題報告的評價,如表11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其中認為 一般的人超過了 606 個,所占比例為55.8%。研究生期間很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畢 業論文,而大家對于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評價僅僅為一般。可想而知,傳統的體育 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如何就耐人尋味了。
    (表 11 見下一頁)
    表 11 現階段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生開題報告的評價
    很嚴格 較嚴格 一般 不太嚴格 很不嚴格
    人數 102 331 606 36 11
    % 9.4 30.5 55.8 3.3 1.0
    注:數據來源秦風冰.博士,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D].
     
    在課程體系教學當中,課程教學系統與環境復雜交織形成網絡,而其中的變化 常常被我們所忽視,甚至不受待見;教學過程的自主性、主體性也都被我們視而不 見[邵桂華.對我國體育教學目的論的梳理與評判 自組織體育教學目的論構建[J].體育科學,2005,25(7):72-78.],而在課程體系教學中,體育課程體系又具有天然的復雜性,這主要是由兩方面 決定的:1)課程對象的復雜性。課程對象的復雜性主要是指人的復雜性,人的復雜性 主要也可以從三個方向來考慮:其一,生理結構的復雜性,人腦有約1011個具有多 自由度的神經元和約 1 015個突觸連接,這些神經元以及這些具有高效信息傳遞功能 的突觸連接使人腦成為了任何高性能計算機也都難以模擬的信息處理和決策系統[張遠超.基于磁共振的大腦皮層復雜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16-17.]; 其二,主觀意識形態情緒的復雜性,復雜的人腦結構決定了人是一個具有高級認知 的生物,而高級的認知使得人具有了高級復雜性;其三,環境的復雜性,人所處的 環境是一個開放的巨大的系統。人主觀意識的多樣性、隨意性決定了由人組成的社 會是一個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具有不確定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這 明顯屬于耗散結構系統的特點[謝立中.社會的復雜性:社會學家的視野[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1,04(04):14-18.],因此復雜性的系統結構還需從復雜性的角度出發給 出合理的路徑。2)課程內容的復雜性。對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來說,學科 內容的復雜性是由其學科內涵決定的。體育教育訓練學兼備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 屬性,又是一門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同時也是體育學最基 本、最關鍵的學科[米靖.論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研究對象與學科性質[J].體育與科學,2012,33(05):104-107.]。基于學科的綜合屬性,其研究進展也不斷的發生著新的變化。 因此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學科的發展和需求了,而耗散結構系統恰好彌補 了現有培養模式所無法彌補的缺憾。因此讓學生形成以自我為動力,并處于外在耗 散結構與非線性課程結構相結合的環境中,才是課程體系的根本出路。
    4.2.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開放性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開放是新課程體系的特點之一。那么如 何開放,開放到什么程度,就成了筆者研究的重點。課程(Curriculum或者Course) 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課程一詞概括了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等,具有設 計、過程的意思。[暢克平.“課程”一詞的含義[J].醫學教育,1993(10):24-25.]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主要是指學生在學校所獲 得的全部實踐經驗和理論,除了包含課程表所標注的正式課程之外,同時也包括了 影響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活動。狹義的課程主要指具體的某一學科,或者是學校 的教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89287675262311988.html .2018-1-4.]。而我國體育教育研究生主要以課 程設置為主,并且已經有人做過專門的調查研究,在調查中有 47.7%的研究生認為 必須提高選修課在總課程中的比重,61.8%的研究生對公共課還是比較滿意的,有 73.3%的研究生對其相關專業的課程比較滿意,也有 48%的體育碩士研究生認為課 程設置深度和廣度不夠。[唐云霞.我國體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4-5.]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研究生期間,學生一方面還停留在學 校開什么課,學生上什么課這種簡單的、線性的思維模式當中,另一方面又對課程 的滿意程度、課程比例、深度及廣度不太滿意。其實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正是學 習形式的多樣性,并非處于原始階段的課程設置(這里主要是指研究生的學習), 例如美國就采取了以學生交流為主,教師交流為輔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 生的自學能力;而不是像中國采取“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方式。[胡學玉,周賽.論美國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鑒意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5(25):2-3.]那么如何 做到課程的開放性?筆者經過潛心思索得出以下幾個建議:1)改變體育教育訓練學 碩士研究生的觀念,學生是一個鮮活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只有改變學生的“只 上課才學習”、“有課程才學習”、“有上課才算學習”、“有老師才算學習”、 “有任務才學習”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學習觀念,才能讓學生突破傳統的線性簡單思 維。2)改變課程的結構形式,由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的綜合性、特 色性、實踐性和階段性等突出的特點,迫切需要我們為其創造一些多樣化的學習體 系。首先老師方面,先根據導師情況建立體育教育訓練學導師組,學校可計劃用資 金、政策、待遇、晉升等方面吸引導師,并且在運動項目的技能方面選出學校資歷 老經驗豐富的老師組成團隊,為學生項目負責。3)激勵學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學習。 經過研究,筆者設計了體育教育訓練學課程的開放性模型如圖12所示。通過一種理 念:導師組理念;兩種分組:技術組,理論組;五種平臺:俱樂部,實驗室,學術沙 龍,訓練隊,科研基地,形成一個開放的多維的復雜的培養環境,這樣就為體育教 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開放提供一個依托,也符合了非線性相互作用的耗散結 構模型。
     
     
    圖12 課程的開放性模型
    4.2.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遠離平衡態路徑
    課程在前面已經進行概念的詮釋,筆者就不在這里重復了,在此,我們主要采 用廣義課程的含義。
    在普利戈金的理念中遠離平衡態是事物發生變化產生新結構的必要條件,在傳 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之中,體育教學是一個在上課之前就已經 設計好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等[邵桂華.耗散結構與體育教學系統的自組織[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01):105-109.]一系列內容的課程,這已經成為大家追求所謂的統一 性的 “正確手段”“正確方法”的一個標桿,甚至已經有人認為,體育教學和課程 具有同質性,他們為了達到課程的目的,即確保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而將其相同 對待。[辛利.論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若干關系[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1,26(03):273-276.]然而通過復雜系統的角度來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卻會得 出不一樣的答案,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是以忽視人性為代價,這 里主要包含三方面:其一,學生的鮮活性以及個性。學生是一個具有主觀意識、復 雜性思維和情緒的人,不同的地區、不同文化、不同的種族和不同的教育背景、家 庭背景而使學生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如何改變 “大班上課”、“統一要求”、“老 師一言堂”的情況,還需從復雜思維性的角度來思考傳統課程的設置問題。其二, 老師鮮活的個性,老師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和不同的專業知識。如果采用傳統的老 師統一講授的方法,則是忽視了老師的個性差異。其三,課程的開放性,生活是課 程的源頭活水,因此課程首先是社會范疇,然后才是一個教育范疇,教育是社會的 一個特殊范疇,課程存在于社會之中,而不是在開放的社會之外[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第2頁.]。因此課程的開放 性是其固有的屬性,由于課程對象的人、學校、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體育教育 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要做到遠離平衡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做到 教學實踐形式的多樣化。教學實踐是學生獲得學習手段的重要手段之一,改變學生 實踐環境是滿足不同學生和不同個性化需求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學生課程遠離平 衡態的途徑之一。2)教學意蘊多樣化。傳統的體育研究教育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已經 是被證實是一個套住學生個性的又一個枷鎖,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掌控他們的教學 過程達成預定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支撐,而不是一個充滿人性,差異性的方式,教 學方法同時也是一個技術操作過程。[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因此通過改變教學意蘊來改變現有課程追求 統一并過分受老師約束的現狀,這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耗散結構培養模式 實現的必要途徑。
    4.2.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非線性相互作用機理 課程是由一個充滿個性特征的人和個性的老師去完成的,表面上看是這樣的, 其實經過思考我們會發現,學生要去完成課程,并非我們想象的如此簡單。我們不 妨進行一個案例分析,這個案例是發生在我自己身邊的案例,為了方便我把學生姓 名用大寫ABC代替:
    學生A為了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發表工作,在實驗室經常加班可是毫無頭緒, 這個時候碰巧學生A的導師出國訪問交流,為了解決實驗中的一個分析方法,學生 A 首先和他同一個導師的師弟師妹,或者認識的師兄師姐進行討論,并尋求幫助, 雖然還是未能得到最終的結果,但對A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啟發,這時學生出現了, 雖然他們屬于不同的老師的學生,但兩個人在交流的過程中,A發現問題有了新的 進展,但是還是得到較好的解決方案,但在此過程中,B聯系上了 C,并將其介紹 給A, A通過和C學習交流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學生與老師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學 生與老師的關系而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學生的 老師”等形成一個非常復雜的縱橫交織的非線性作用體系。2)制造多樣化的合作平 臺,突破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很顯然,課 程模式是一個以人為基礎的復雜的巨系統,復雜的巨系統需要從復雜性思維的角度 出發來考慮。課程模式以人為基礎,而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因 此人的復雜性可見一斑。卡西爾(Ernst Cassirer, 1874—1945,德)從文化的角度將 人看成是一個不斷解放的過程。因此打破傳統的單一的模式唯有制造多樣化的學習 平臺才是形成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最終渠道,這也是實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 耗散結構培養模式的必要途徑之一。
    4.2.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的漲落
    要了解課程的漲落機制,就必須弄清楚漲落機制是什么,而漲落一詞的含義在 前面已經介紹過,我們就在這里不再過多贅述。漲落是在課程開放性,復雜性,遠 離平衡態以后,學生出現臨界點,并在臨界點出現突變,在臨界點上成功地實現對 稱破缺的選擇[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58-59.]。而只有漲落波動有序,才能反過來,促使體育課程這一系統不斷遠 離平衡態,不斷的進行非線性相互作用,從而使體育課程這一巨系統開放才變得具 有意義。
    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課程當中(以下簡稱學生課程),學生的教學已 經有學者(博士)專門研究過,這一系統的漲落分為外在漲落、內在漲落、微型漲落[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58-59.]。 通過漲落達到波動有序是老師最終的目標,然而,目標始終是目標,在課程中,學 生教學這一復雜的巨系統有著不確定性的發展方向,使得目標具有不確定性。例如, 學生的系統內在漲落,筆者認為主要是思維的漲落,而思維的漲落,主要由其大腦 的復雜功能決定的,(瑞士)著名神經系統科學家亨利•馬克拉姆歐(Henry Markram) 說他發現了一個復雜的從未想到過的世界,大腦中有無數復雜的幾何結構,他們大 多數有 7 維左右的空間,但有些結構空間可以到達 11 維[ http://tech.sina.com.cn/d/f/2017-06-14/doc-ifyfzhac2071673.shtml 2018.1.6.]。學生課程的外在漲落, 學生與社會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外在的復雜環境也會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 產生足夠強大的影響,從而形成漲落。要使課程達到漲落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
    進:1)開放學生環境,要形成一系列的漲落機制,唯有開放的系統才能有環境,才
    能形成一系列的“微漲落,內漲落,外漲落,巨漲落”。2)構建漲落的開放平臺, 這促使學生系統更加有效的、多樣化的分叉,這也是觸發學生漲落的重要誘因。以 上這兩點便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耗散結構培養模式的實現途徑。
    4.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構成路徑
    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在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領域上是一個難題,在整個 研究生科研領域也是一個難題。有學者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如何正確的評 價?二,如何改進急于求成的評價模式?三,研究生們能否做到自我發展?四,如 何建立科研誠信[劉貴華,柳勁松.教育科研評價的中國難題[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0):25-29.]?這些問題是從宏觀的、整體的角度來提出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 的問題。
    針對上述學者得出的以上幾點結論,筆者并不完全贊同。如何建立一個正確的 合理的研究生評價體系,這是一個難題,但筆者認為評價體系建立困難之處,主要 有以下幾點:
    首先,評價對象的僵化性。學生是一個個充滿個性、富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 在傳統的評價體系之中,在學生未到來之前就被學校規劃到白紙和書上,但學校的 評價指標不會因為學生的具有鮮活創造性而改變。某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學生,就會 被學校視為不合格的學生。而學生又具有天然的復雜性、開放性、個性鮮活的特點, 如圖13所示,三角形“a、b、c、d、e、f”
     
    分別代表不同的學生,而橫線則代表學校的評價標準,老師眼中的“第一名” 則是“a”,因此會給a更多的獎勵和榮譽,并且告訴大家,都應該向這位學生學習, 而其他學生則會受到老師的影響,都向a看齊,從而抹殺b、c、d、e、f的創造性和 個性,這樣傳統的研究生就進入了一個可笑的場景。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就像某位 專家所說的研究生評價進入了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景中——以改變體育研究生創新 能力為目標進行的評價,損害的恰恰是體育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
    評價體系由于針對的是一個個具有復雜對象的人或人的活動或行為,因此評價 體系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具有復雜結構的系統工程,而不是按照傳統,進行簡單 的、預設性的、精確性的、有序性的評價[李玉芳.復雜思維視野下的課堂教學評價[J].當代教育科學,2008, (02):13-15+19.]。筆者經過研究,構建如圖 14 所示的模 式圖,而學生則代表圖中的1、2、3、4。圖中一條橫線代表一種評價體系。上面的 橫線是一種評價體系,可以看出 3 是高過橫線最多的,而我們用下面的橫線代表另 一種評價體系,則 2 是向下超出下面橫線最多的,下圖是一個在三維空間的一個靜 止的兩個評價模式圖,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空間增加到多維,并且評價標準由如 圖所示從兩條增加到10, 100, 1000……n 條,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得到n 個不同的結果。透過思維之窗,通過復雜性思維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個評價體系模型 圖,可以看出,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模式圖是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和成長發展的。
     
    圖14 評價多元化的模式圖
    要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體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 相互作用,漲落原理)來改進傳統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體系。 4.3.1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開放性
    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做到評價體系的 開放性,要做到評價體系的開放性,就要必須做到:1)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傳統的 評價體系主要有兩方面的評價體系所構成,一方面主要由研究生培養單位和導師的 對學生的評價,另外一方面主要是主管部門對培養單位和導師進行評價①。通過以上 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評價體系就是評價角度的單一性,其實從創新的角度來說評價 只是一個呆板僵化的模式,如何改變現有的評價體系,其實是一個觀念問題,而非 外在的靜止評價問題,只有改變主管部門、培養單位、導師和學生的思想觀念,才 能從根本上弱化評價體系的封閉性。2)適當弱化評價體系的地位作用。評價體系由 于其高標準和嚴要求,學生們也不得不為了畢業而忙于外在的應付。因此創新和成 果也就無從談起。適當的弱化不是絕對的弱化,不是對學生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 而是就像羊吃草一樣,叫“放養”。3)增加多元化的激勵原則,由于傳統的評價體 系的單一性和封閉性直接導致大多數學生被培養單位認為是“差生”,但那些差生 卻“意外”成為成功人士,因此增加多元化地鼓勵和激勵渠道則是鼓勵學生向個性 發展的根本途徑。這也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耗散結構培養模式實現評價體 系開放性的重要的三個途徑。
    4.3.2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遠離平衡態原理 評價體系的遠離平衡態原理。誠然,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是無法做 到 “評價體系”的遠離平衡態,評價體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怎么能遠離平衡態呢? 但是前面加了限定修飾語“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這一對象,而這一對象是 人,這里的人不是全部對象的人,而是某一特定對象的人,人的復雜性在前面已經 論述過,我們就不再這里繼續論述了。但在這里還必須強調的是,改變以前單一的 評價體系,使評價體系一直遠離平衡態,從而使學生這一系統形成巨大的漲落和對 稱性結構,是十分必要的。評價體系的遠離平衡態研究,在國內已經存在。鄭瑞倫①
    ①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 ①在高校教學工作中,用遠離平衡態做了教學評價模型。體育教育訓練學學生,也可 以來進行模型分析。評價文化是本科教學系統演化的慢變量,具有相對穩定性②,而 研究生的評價文化則是本科評價的延續。因此現有研究生的評價體系也是趨于平衡 的穩定。
    如何使現有的研究生評價遠離平衡態?1)構建遠離平衡態的文化,使學生一直 處于遠離平衡態狀態,學生就會在開放的環境中,以開放的姿態來完成自我的提升 和飛越。而非過分地強調外在的評價迫使學生一直處于與規則的平衡狀態之中。評 價體系所制造的平衡,看似外表完美無缺,但其實是死寂的,沒有活力的。2)構建以 自我評價為主,其他多角度評價為輔的原則。而非像傳統的評價體系主要由培養單 位和導師對學生實施外在性的評價,或者是研究生主管部門對導師和培養單位進行 一個外在的評價③。事實上不管是培養單位和導師對學生還是主管部門對培養單位和 導師進行評價,這都逃脫不了現實的評價體系的矛盾,這一矛盾一方面導致了學生 為了疲于應付培養單位和導師的評價形成了單一的封閉的培養環境,另一方面也導 致了培養單位和和導師為了應對主管部門的評價而忽視了學生鮮活的、不可預測、 不可復制的個性化特征。因此改變傳統以“被評價為主”轉而走向被評價為輔,自 我評價為主,這是一種思維觀念的轉變,同時也是符合事物發展性和多樣性的內在 邏輯。因此評價體系的遠離平衡態并非是評價體系本身從穩定狀態向遠離平衡態轉 變,而是激發學生這一鮮活的、具有自主性、不確定性的個體,才能夠使評價體系 達到遠離平衡態。這是耗散結構視角下實現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模 式遠離平衡態的主要途徑。
    4.3.3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非線性相互原則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問了一個平常的評價測量問題,這個問題一經問出便 收到不同反響的效果。這是美籍法裔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B. Mandelbrot )發 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題目叫做“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其實對海岸線的測 量評價是根據實物尺度的不同,測量的結果也會有不同。如圖 15 所示④。
    ①鄭瑞倫,張煒,梁書瀚,劉俊.非平衡態統計理論在高校教學評價創新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 然科學版),2011,36(06):172-1.
    ②胡建華,陳列,周川,龔放.高等教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73.
    ③滿江虹.從圈羊到放羊: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范式轉向[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02):5-10.
    ④舒昌勇.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一走近分形系列之一 [J].時代數學學習,2005(04):44-46.
     
     
    圖15 海岸有線多長的原理圖
    由圖可以看出,海岸線的長度其實隨著測量單位的不斷縮小,所測量的長度會 越來越大,以至于當單位達到無窮小時,海岸線就會達到無窮大,因此英國的海岸 線有多長,這個著名的科學家謹慎地回答是:不確定的。這個結果在著名的《科學》 雜志上發表后,震驚了整個學術界。如果設原來的直線“一”經過變化成為 “―J”,假設原來的長度為“X”經過變化后,則原來4條邊,每條邊的長度 變為“尹”,則小直線“一”經過變化成為“―的長度變為冷X” ;那么 下一步新的折線長度變為冷X扌X” :那么下下一步則變為冷X扌x^X,…”這種過 程不斷貫穿于全過程的每一步,我們假設如圖所示,原來的等邊三角形的周長為L, 那么不斷以扌倍遞增,扌L, £)1, £)遼…,當其經過變化后,則周長將趨于無窮大。
    通過以上的實例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測量和評價的尺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是 不一樣的。當在非直線的,即非線性的環境之中,不同的評價尺度和方法有著不同 的結果。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體系猶如測英國的海岸線一樣,學生就是像這海 岸線一樣復雜非線性,而評價體系猶如測量體系,由于測量尺度的不一樣會出現不 一樣的結果,最后得出的評價體系得到的結果也是不確定的,即使有結果,或是有 尺度,那么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唯有弱化評價體系的單一性才能真正認識到學生的 真實水平,這才是現行評價體系改革的關鍵。一方面我們要弱化評價體系帶來的副 作用。另外一方面我們要從學生的本位出發激發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讓學生積極 主動的去對自我進行評價。同時在復雜多樣的社會環境之中,讓學生形成積極的非 線性評價觀念,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這也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耗散結 構培養模式評價體系非線性相互原則實現的必要路徑。
    4.3.4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漲落機制
    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生評價體系由于受國內研究生機制體制的影響,沒 有逃脫出整體缺失的牢籠。評價體系過于單一和僵化,導致科研產生了大量的學術 垃圾。著名結構生物力學家、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坦言,中國可能會在 2020 年論文數量超過美國,結果這一目標提前完成,然而有些文章卻是“垃圾”且這種 “學術垃圾”沒有意義。他說是評價體系出了問題,需要改一改了。①這種單一的、 僵化的、沒有漲落的評價體制不可否認也延續到體育教育訓練學的評價體系當中, 因此體育教育訓練學的評價體系問題可以通過耗散結構理論的漲落很好地解決。體 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評價體系的漲落原理:評價體系針對的是人這一復雜非線 性的復雜事物,而人又具有主觀能動性這一特點。那么如何讓學生在開放的評價體 系中不斷進步,使評價在針對人這一特殊對象時有的放矢?經過研究和查閱相關文 獻得出以下研究結果:1)建立正確的評價關系,不依賴于傳統的外在評價體系,學 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老師、培養單位、主管部門位形成一個四角討論式的評 價,而不是像傳統的評價體系老師,培養單位,主管部門從上到下形成“壓迫式” “工具主義”僵化的評價。2)構建開放的科研、運動技能和體育理論環境,由于這 三方面的特征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本質特征②,因此構建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 究生評價體系必須以這三個為導向構建開放的、遠離平衡態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環境。 從非線性的角度來說,為評價體系創造環境就是促進體育教學評價漲落機制的形成。 關于漲落在評價體系的研究在當前較為稀少。陸善良③研究了漲落在評價體系當中的 運用,他主要從非線性理論研究形態,走向實踐與應用研究,從非線性設計走向線 性設計的。因此評價體系的漲落還需由傳統的外在評價轉為內生的積極評價,這才 是評價體系最根本地解決途徑。以上是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耗散結構視角下 評價體系漲落的路徑。
    ①http://tech.sina.com.cn/d/i/2018-03-09/doc-ifysates0419433.shtml;2018 年 3 月 9 日新京報(學者任孟山)
    ②文超主編.田徑運動高級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文超,2013. 572-573.
    ③陸善良.課堂教學漲落點的創設與效果評價[J].江蘇教育研究,2009,11(13):34-37.
    5 結論
    (1) 耗散結構理論在本研究的成功運用。耗散結構理論是在傳統的系統論、控 制論和信息論科學發展前提下誕生的新理論體系當中的一種新方法論。新系統理論 體系當中主要有突變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耗散結構理論就是其中之一。 耗散結構理論運用于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當中,不是牽強附會的, 是符合科學原理和方法的,是有理論和實踐依據的。
    (2) 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成功構建。本研究在耗散結構理論 的視角下,以研究生培養模式、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為背景,以目標體系、課程 體系、評價體系為依托,給出了本專業構成耗散結構的路徑的建議:1)不管是目標 體系、課程體系還是評價體系,給學生創造復雜多樣的環境,讓學生與學生之間, 老師與學生之間,老師與老師之間形成非線性關系,才是學生這一耗散結構系統形 成的基本條件。2)通過耗散結構的開放性得出,目標體系應該建立起游離目標體系, 使目標多元化;課程體系需從理論知識、運動技能、科研素質等三個維度來進行環 境的開放;評價體系需弱化原有的單一僵化的評價體系,從學生的自我意識出發形 成自我評價為主,外在評價為輔的動態演化的復雜網絡評價體系。3)耗散結構視角 下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培養模式的精髓在于以學生為中心,在開放的目標體系、 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下形成非線性相互作用,使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在體育 理論知識、運動技能、科研素質三個維度下不斷形成復雜性的、開放性的、非線性 的相互作用,并且具有宏觀和微觀漲落的模式;這才是培養模式的關鍵特征,也是 學生創新驅動的根本,這為現有的本專業培養模式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價值,這也是 本研究的最終目的。
    (3)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本研究以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盡管耗散結構理論, 由比利時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研究得出而獲得巨大科學成就。他也因此登上科 學的最高殿堂,于197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并不代表耗散結構理論的解釋是完 美無缺的,耗散結構理論本身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并且本研究多多少少在某些方 面有一些力不從心,不完美失當之處還請有識之士包涵。在此作者留下電子郵箱() 可以私下互相交流學習。但是從一個學術的科研角度來看,科學本身并沒有完美, 或是對錯一說,而是永遠處在通往完美的道路上,因此研究只要有開拓點,或是一 種思路,這都是有價值的,這正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
    (4)對未來展望,耗散結構理論統一了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進化論 和克勞修斯(Rudolph Clausius)熱力學定律,給后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也是中 西方優秀文化結合的典范,筆者通過本次研究大量閱讀科研文獻也獲益良多,體育 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研究也才剛剛開始。
    耗散結構理論與體育領域結合,實際上屬于一個跨學科的范疇,科研成果在體 育的領域也就一百多篇。在新時期,學術科研從以學科為導向向以問題為導向轉化。 因此唯有不斷更新知識,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社會所需要的。 有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自組織”“舊三論”“新三論”“系統科學”等字樣來學 習復雜系統的轉變等,限于篇幅我就不再這里贅述。
    參考文獻
    [1]王鐵臣.創新人才培養與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D].長春:吉林大學,2004.
    [2]盧建飛,吳太山,吳書光,尹承梅.基于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 究,2006,01(01):46-48.
    [3]呂改玲,蔡瓊.大學的學科群建設與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46-49.
    [4]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 踐,2007,27(S1):253-255.
    [5]高益民.創新人才培養與新世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9,31(11):46-52.
    [6]盧珊.基于國家創新體系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7]王明杰,張錦.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考核評估制度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 報,2012,07(07):64-68.
    [8]李琳琳.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工程的研究與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 估),2013,04(04):71-72.
    [9]李月芬,李艷博,王冬艷,李淑杰,董會和. 基于團隊的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 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39):1-3.
    [10]徐穎.我國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11]高寶嘉,伊緋.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發展與改革路徑[J].高等農業教 育,2015,12(12):3-6.
    [12]唐成,孫衛國.體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3,01(01):22-23.
    [13]蔣萍文.江蘇省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有關問題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14 ]陳俊欽.我國體育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多樣化的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八屆全國體育 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07:2.
    [15]瞿靜.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學習力開發模式的構建[D].鄭州:河南大學,2007.
    [16]張瑞林.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17]鄧陳亮.高等體育院校創新創業體育人才培養的“四個維度” [A].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1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1 V5)[C].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sociation:2011:4.
    [18]劉周敏.“協同創新”理論視域下高等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A].中國體育科學學 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中國 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2.
    [19]黃漢升.關于我國高等學校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4.
    [20]譚政典,周蘭君.中、美、日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 報,2003,04(04):18-20.
    [21]宋冬昱.中美體育學碩士課程設置及培養方式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22]李鴻江,趙德勛,常志利,任占兵,尹軍. 中英體育學科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構與培養模式的比較 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 (01) :73-78.
    [23]馮研.對國外發達國家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9,08(08):169-170.
    [24]張典兵.國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與啟示[J].高等農業教育,2015,03(03):125-127.
    [25]Jiang Yongsheng, Dan Jian. Several Inspiratio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Highe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vol. 38 , pp. 74-77, Mar.2001.
    [26]Zhu Jianmin, Wan Fenghua, Hu Xiamin. Development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Germany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 Higher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vol.12 , pp. 21-23, Dec.2003.
    [27]Jiabei Zhang,Kristin Cowell,Amanda Rapelje,Christopher Farr,Zechao Chen.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of Study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4,85S1.
    [28]Standards for Initial Program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EB / OL]. http: / / www. ncate. org / public / standards. Asp.
    [29]周英.對華東地區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蘇州:蘇州大 學,2003.
    [30]鄒劍銳.江蘇省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
    [31]劉杰.山東省高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 學,2011.
    [32]余琴.對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 學,2006.
    [33]郭霞.東北地區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與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34]王磊磊.我國部分高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培養模式的現狀與改革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 大學,2008.
    [35]劉井龍.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 學,2009.
    [36]楊秀麗.華北地區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重慶:重慶大 學,2007.
    [37]曾誠.江西省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 學,2012.
    [38]劉盼盼.江蘇省普通高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的調查[D].蘇州:蘇州大 學,2012.
    [39]趙子建.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動態優化對策[J].武漢: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13,04:78-84.
    [40]張靜莉.河南省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狀況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41]楊子成.陜西省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調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5
    [42]馬俊.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網球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 院,2013.
    [43]胡雪晴.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 學院,2015.
    [44]敬艷.對我校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 院,2013.
    [45]馬薇.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實習能力培養的研究[D].西安:西安體 育學院,2012.
    [46]楊偉鑫.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訓練學乒乓球方向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研究[D].西安:西 安體育學院,2013.
    [47]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48]周志明,夏五四.對體育文化的耗散結構剖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3,10(10):34-36.
    [49]邵桂華.體育教學中耗散結構與學生系統自組織的生成J].上海體育學院學 報,2005,04(04):72-76.
    [50]邵桂華.耗散結構與體育教學系統的自組織[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01(01):105-109.
    [51]李軍巖,程文廣.基于熵、耗散結構的體育管理系統演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
    報,2008,02(02):35-37.
    [52]竇兆波.耗散結構視野下高校體育俱樂部管理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53]劉玉蘭,韋曉雨,都紅梅.從耗散結構的開放性認識體育教學的“科學放羊” J].南京體育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01):29-31.
    [54]周生旺,謝旭東,孫慶祝,劉紅建,孫久喜.耗散結構理論視覺下的體育教學設計J].南京體育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01):105-109.
    [55]林順治.耗散結構視域下“陽光體育”生態系統發展機制的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9,23(05):105-107.
    [56]張震.耗散結構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啟示[J].福建體育科技,2009,28(06):49-50.
    [57]招樂輝,夏江濤,許惠玲. 耗散結構理論視野下的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以廣州亞運 會為分析背景[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25 (11) :4-6.
    [58]張靜.體育公共服務系統的耗散結構特征及動力機制J].首都體育學院學 報,2010,22(04):36-39+47.
    [59]徐偉煌,蔡理.基于耗散結構論的視野探究體育與政治的非平衡相變J].體育科 學,2010,30(05):75-80.
    [60]褚金玲.基于耗散結構的民生體育工程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61]陳偉,戴建.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體育社會組織發展路徑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中國體育科學學 會 (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3.
    [62]邵桂華.我國競技體育系統耗散結構形成的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05):12-16.
    [63]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5-10002.
    [6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J].中國職業技術教 育,1999,07:4-8.
    [65]鐘秉樞.發揮體育功能培養創新人才[N].中國體育報,2016-07-01006.
    周葉中,夏義堃,宋朝陽.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一一武漢大學的改革實踐J].學 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09:25-28.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7973.html

    上一篇:京津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籃球課程教學研究

    下一篇:中美體育教育對高校思想教育 影響的對比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