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論分析

    發布時間:2023-04-16 15:26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V
    1引言 1
    1.1選題依據和研究意義 1
    1.1.1選題依據 1
    1.1.2研究意義 2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3
    2.1國外研究現狀綜述 3
    2.1.1關于身體訓練、身體意識和身體關懷的研究 3
    2.1.2關于身體與靈魂之間的探討 4
    2.1.3關于身體美學和其他身體思想的比較 5
    2.1.4關于身體美學實踐應用和功能方面闡述 6
    2.2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7
    2.2.1身體美學的概念辨析 7
    2.2.2身體美學的三層面說 9
    2.2.3中西身體美學的相互對話 11
    2.2.4體育領域中的身體美學研究 12
    3論文研究計劃 15
    3.1主要內容與基本思路 15
    3.2研究方法 18
    3.2.1文獻資料法 18
    3.2.2訪談法 18
    3.2.3歸納分析法 18
    3.3創新與特色 19
    3.3.1創新 19
    3.3.2特色 19
    3.4研究的技術路線 20
    4身體的轉向——身體理論的文化譜系與歷史契機 21
    4.1久遠的牽絆:身體在傳統哲學中的“缺席” 21
    4.1.1柏拉圖:“靈肉二分” 22
    4.1.2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23
    4.1.3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24
    4.2思維的曙光:身體在現代哲學中的“出場” 25
    4.2.1尼采:“一切從身體出發” 26
    422梅洛⑴龐蒂:“現象身體” 27
    4.3文明的聲響:身體在后現代哲學中的“顯現” 28
    4.3.1福柯:權力規訓 29
    4.3.2費瑟斯通:消費時代 30
    4.4研究小結 31
    5身體的理性——身體美學的概念內涵與理論規約 32
    5.1身體美學的概念內涵 32
    5.1.1身體美學的界定 32
    5.1.2身體美學的價值 33
    5.1.3身體美學的功能 33
    5.2身體美學的三個層面 35
    5.2.1分析層面的理論描述 36
    5.2.2實用層面的中位互通 36
    5.2.3實踐層面的具體方法 37
    5.3身體美學的理論內核 38
    5.3.1身體意識的思維培養 38
    5.3.2身心合一的精神凝合 38
    5.3.3身體體驗的文化養成 39
    5.4身體美學的實現途徑 40
    5.4.1身體訓練獲得美的形象 40
    5.4.2身體意識塑造美的情感 41
    5.4.3身體關懷營造美的氛圍 41
    5.5研究小結 41
    6美感的真實 —— 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念缺失與文化拾遺 43
    6.1身體的教育——體育教育的本真要義 43
    6.1.1尋覓“美”的存在:體育教育的精神訴求 44
    6.1.2追求“真”的知識:體育教育的認識過程 44
    6.1.3證實“善”的品質:體育教育的道德品格 44
    6.1.4塑造“人”的完形:體育教育的生命本位 45
    6.2身體的線索——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思想軌跡 46
    6.2.1身體的直觀:體育教育的認識起點 46
    6.2.2身體的藥引:身體美學的實踐隱喻 46
    6.2.3身體的教育:尋找體育的美學救贖 47
    6.3意識的遮蔽——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念缺失 47
    6.3.1因由的找尋: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缺失的內在根源 48
    6.3.2缺失的結果: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缺失的外在表現 50
    6.4實踐的開啟——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思想的理性回歸 51
    6.4.1身體主體:體育教育中的地位尊重 52
    6.4.2身體經驗:體育教育中的美感收獲 52
    6.4.3身體美感:體育教育中的魅力涌現 53
    6.5研究小結 54
    7身體的表演——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論詮釋 55
    7.1身體的美育: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的行之所向 55
    7.1.1身體美之探索:身體美學的追求所在 55
    7.1.2身體美之引導:體育教育的價值所在 56
    7.1.3身體美之塑造: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的共同使命 56
    7.2育人的教育:體育教育中“完整的人”的生命展現 57
    7.2.1身體的意識:在體育教育中塑造藝術的身體 57
    7.2.2身體的實踐:在體育教育中尋找動感的身體 58
    7.2.3身體的美感:在體育教育中勾勒活躍的身體 58
    7.3迷人的體育:體育教育中“自由的人”的文明出演 59
    7.3.1身體的覺醒:在體育教育中萌發生命的活力 59
    7.3.2身體的卓越:在體育教育中尋找生命的精彩 59
    7.3.3身體的力量:在體育教育中獲得生命的超越 60
    7.4研究小結 60
    8美感的獲取——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實踐應用 62
    8.1體育理念,需要倡導動態的“美的身體” 63
    8.2體育目標,需要融合動態的“美的身體” 64
    8.3體育教學,需要設計動態的“美的身體” 65
    8.4體育課程,需要關注動態的“美的身體” 68
    8.5研究小結 70
    9意義的尋求——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價值呈現 71
    9.1在身體美中,體育教育獲得立論的根基 71
    9.2在實踐美中,體育教育完善行為的訴求 72
    9.3在情感美中,體育教育輸出情感的體驗 73
    9.4研究小結 73
    10結論與啟示 74
    10.1結論 74
    10.2啟示 75
    參考文獻 76
    附 錄 82
    致 謝 83
    在讀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 85
    1引言
    20 世紀90 年代,《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中文譯本)一書的出版和譯介 使“身體美學”一詞在學術界掀起了一種新美學熱潮,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紛紛 對其理論構建展開研討。21 世紀初,身體美學理論由西方逐漸傳入中國,引起 了國內學術界專家學者關于“身體”話題的熱烈探討。身體美學的研究領域不僅 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相關領域,其研究步伐還悄然涉入了體育研究 領域。身體美學在實踐層面,一直與體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借助某些體育 鍛煉項目(如太極、瑜伽、氣功等)作為身體訓練的手段,鋪墊了身體美學的實 踐基礎。身體美學的理論建構不僅對哲學美學的實用主義轉向具有重大理論價 值,也對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起到了啟發和促進作用。身體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 和落腳點,是體育教育的物質載體、衡量依據和評判標準。體育教育作為身體實 踐的活動中心,是培養和完善身體的最好場所,它與身體實踐相聯且密不可分。 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通過身體意識的培養,以某些體育項目作為 身體訓練內容去改良身體,使之能擁有完善的身體體驗,并糾正不良習慣所帶來 的“現代病”,最終使學生成為自由、完整且全面發展的人。由于在學校知識本 位的誘導下,身體被視為服務于智育的工具,忽視了身體主體性地位,身體游走 在失落的邊緣,最終將導致主體失去人生而自由的本性。本文將身體美學引入到 體育教育的問題中心,目的就是要把體育教育的載體——身體從物化中解放出 來,使身體從僵化的意識中覺醒,并達到審美實踐的理想境界,從而獲得美的崇 高和體驗。通過身體主體性地位的提升,重視身體實踐,培育身體意識,積累身 體經驗,豐富身體感受,將身體從知識本位思想體系的牢籠中解救出來,回歸到 真、善、美”的本真世界里。以此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體育教育回返 學生身體的理論場域提供新的思路與借鑒。
    1.1選題依據和研究意義
    1.1.1選題依據
    就內在原因是出于在學校知識本位的誘導下,體育教育中身體缺失已是不爭 的事實,身體淪落為物質的載體,使體育教育的發展背離了以學生“身體活動” 為載體的基本理念,從而會導致身體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危險狀態。因此,希望立 足于身體美學的理論視角去尋找身體回返教育中心的理論破解途徑,試圖將體育 教育的載體(身體)從物化中解放出來,使身體從僵化的意識中覺醒,并達到審 美實踐的理想境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驗。從理論體系上改變了傳統體育教 育的研究范式,以此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體育教育回返學生身體理論場 域提供新的思路與借鑒。
    就外在原因而言,基于身體美學視角出發,一方面緣于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對 于身體美學研究熱潮的啟發。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身體問題是貫穿體育領域研究的 中心問題之一,亦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于身體問題的研究一直以來 都是學術各界人士討論的熱點話題,身體由柏拉圖時期的“缺席”走向尼采時期 的“出場”再到福柯時期的“顯現”,鑄造了一部經典的西方身體哲學發展史, 并且最為直接的構成了身體美學的哲學緣起,有效地促進了身體美學的理論鋪陳 和實踐運用。身體美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引起了心理、教育、音樂等相關領域的廣 泛關注,以及體育、健身、身心理療等實踐領域,產生了實際的效用和價值。因 此,基于內在和外在雙重原因考慮,認為將身體美學理論引入到體育教育的問題 中心進行研究和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1.1.2研究意義
    1.1.2.1科學意義
    20世紀90年代,美國實用主義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a terman )提出了 “身體美學”的相關概念,《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中文 譯本)一書的出版和譯介使“身體美學”一詞在學術界掀起了一種新美學熱潮, 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紛紛對其理論構建展開研討。身體美學堅持理論思考與哲學 實踐之間的連續性,關注人最基本的身體意識和身體經驗,這不僅有助于應用于 體育教育中的理論指導,而且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體育教育的研究范式。
    1.1.2.2實踐意義
    身體美學主張通過具體身體訓練的方式(比如:瑜伽、太極、武術、健身) 來培養身體意識,提高身體靈敏性,增強身體體驗感,促進身心和諧發展。通過 對身體美學的理論分析,建立了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中的微妙聯系,將身體美學 中身體意識的培養、身心合一及身體訓練等觀點運用到體育教育中可以促進體育 教育的發展,甚至對體育領域的發展也起到推動作用。
    1.1.2.3現實意義
    體育教育和身體美學之間存在著多重的相似之處,都是在于探索如何培育我 們的身體,使之成為改良和完善身體的一味良藥。體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層部 分,肩負著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與之相同的是,身體美學同樣也肩 負著改良和培育身體的重要使命。身體美學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學 科,它主張運用科學規范的身體訓練方法,一方面對身體的外在形態進行改良與 塑造,另一方面還可以對身體的內在感知進行培育與健全。身體美學的實踐導向 和理論鋪陳,無疑為身體審美活動介入體育教育實踐提供現實可能。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1國外研究現狀綜述
    “身體美學”一詞在當今思想流派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身體美學最 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人認為強健的身體孕育著強健的靈魂,擁有健康、 強碩體格的人是被神靈眷顧及城邦公民所崇敬的對象。“強健的身體是人類最為 自然的東西,……這不但是古希臘人最為自然的一種審美取向”①,也是一種強 烈、激蕩與高昂的美學沖擊。正是在身體美學觀念導向下,古希臘人通過裸體競 技比賽來塑造身體美,通過宗教祭祀來崇拜身體美,通過雕塑壁畫來表達身體美。 古希臘人在身體美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牢牢地凝聚于強健美的風尚中,推動著古 希臘文明蹣跚前行并邁向新的高峰。20 世紀90 年代,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美 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出版《實用主義美學》(第一版)一書中,就身體的美學話 題進行討論,為其后公開出版的《哲學實踐》奠定了基礎。身體美學一詞真正被 國內外專家學者所熟知當歸功于《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的問世,它掀起了 “身體美學”研究的熱潮,使身體問題研究成為國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 西方哲學將“身體美學”作為重要考察的對象。國外學術界從對舒斯特曼身體美 學本身的研究,拓展到對其他身體美學領域研究。其中囊括關于身體美學中身體 訓練、身體意識、身體經驗、身體關懷的探討,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研究,以 及身體美學與其他身體思想的比較研究等。除此之外,身體美學還涉及到藝術、 政治、教育、健美、體育等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
    2.1.1關于身體訓練、身體意識和身體關懷的研究
    蘇格拉底②談到:“通過有規律的舞蹈訓練來鍛煉,使身體處于一個良好的 狀態”。亞里斯提普斯②談到:“身體訓練對人們獲得美德有巨大的作用”。儒 學派的第歐根尼②談到:“通過長久的身體訓練,感知能力將被塑造成一種以善 行為目的、無憂無慮的運動自由”。埃利亞學派的芝諾③(Zen。)他聲稱:“適當 地關注一個人的健康和感官器官是責無旁貸的義務”。同樣地勸導人們要進行常 規的身體訓練。米歇爾•福柯④談到“身體鐫刻著社會權利意志的印記,并形成
    ①李金龍,趙岷•視覺取向的勝利一一基于身體美學的古希臘體育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5,38(4)71-74.
    ②[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
    ③[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巴門尼德篇.
    ④李曉林.審美主義:從尼采到福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
    諸多限制性的身體習慣,因此,為了突破這種限制,從身體意識和身體感覺進行 身體美學維度上的自我診斷和關懷”。他認為可以通過良好的身體習慣和身體感 覺讓我們在生活中得到種種愉悅體驗。理查德•舒斯特曼①甚至在《身體意識與 身體美學》一書中將身體意識作為身體美學研究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在《生活即 審美》一書中②認為:“實踐的身體美學是通過嚴格的身體訓練對身體進行自我 改善是將身體力行地介入實踐關懷”。21 世紀國外學者 Shaun Gallagher(2011) ③的《身體美學和身體關懷》(Somaes the tics and the care of The Body), Shus terman (2008)④的《身體意識:關于身體美學的哲學考察》(Body consciousness:APhilosophyofMindfulnessandSomaesthetics)、Maattanen Pentt (2010)⑤的《舒斯特曼的身體經驗》(Shusterman on Somatic Experience), Alexander Nehamas(1998)⑥的《舒斯特曼論快樂與審美經驗》(Shusterman on pleasure and Aesthtic Experience), Kimberly Powell (2010)⑦的《“舒斯特 曼身 體意識” 在身 體訓 練, 美學, 倫理學同政治學上的 差異》 (Training,Aesthetics,Ethics,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Richard Shusterman' s “Body Consciousness”)等從身體訓練、身體意識、身體感覺、 身體經驗、身體審美以及身體關懷等方面進行的研究,主張通過身體訓練規范身 體行為,培養正確的身體意識,形成良好的身體習慣,從而使身體能夠處于一個 健康的成長狀態。
    2.1.2關于身體與靈魂之間的探討
    柏拉圖⑧在《斐多篇》中通過“靈魂馬車”來比喻身體和靈魂兩者的關聯。 柏拉圖將靈魂比喻為馬車,試圖證實靈魂高于身體,占據主體地位。從而也說明 了肉體滋生的欲望是靈魂通向知識的絆腳石,它會致使靈魂墮入泥潭,肉體與靈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20.
    ②[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2.
    ③Shaun Gallagher(2011).Somaesthetics and the care of The Body[J].Metaphilosophy. Vol.42. Issue3.
    ④Shusterman.Body consciousness: 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 [M].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March2008:13.
    ⑤Pent(2010). Shusterman on Somatic Experience[J]. Action,Criticism,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9(1).
    ⑥Alexander Nehamas(1998).Shusterman on pleasure and Aesthtic Experience[J].The Journal of Aesthtic and Air Criticism.Vol56,No1,pp55-58.
    ⑦Kimberly Powell(2010).Somaesthetic Training,Aesthetics,Ethics,andthe Politics ofDifferenceinRichardShusterman's“BodyConsciousness”[J]Action,Criticism,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Vol.9,No.l.pp74-91.
    ⑧[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8.
    魂結合的結果是理性的毀滅。柏拉圖將身體與靈魂對立起來,認為靈魂是身體主 宰,沒有靈魂,身體便不復存在。這屬于典型的身心二元論觀點。奧古斯丁①認 為“不要毀滅身體,而是要去除身體的淫欲,從而使它順從圣靈,這是自然秩序 的要求”。肉體是淫欲、罪惡的滋生地,如果肉體可以禁欲節制摒去世俗之惡習, 不與靈魂斗爭,順服上帝,上帝便予以恩澤免去世俗之苦。笛卡爾②認為靈魂和 肉體是相分離的,身體可以離開靈魂而獨立運動,而靈魂也可以離開身體而獨立 思想。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里,靈魂與肉體再一次漸行漸遠,貼上理性主義的標 簽回歸到柏拉圖主義的身心二元論世界當中。柏拉圖、奧古斯丁、笛卡爾在身心 問題上都保持“身心二元論”的立場,是身與心逐步遠離。梅洛一龐蒂③談到: 靈魂和身體的結合應該說是意識本身的一種可能性”。身體在這里不是感覺的 第一主體,感覺的第一主體是“我”即靈魂。梅洛q龐蒂通過身體圖式概念來詮 釋身體的統一性、完整性、整體性。在他看來,我的全部肢體都包含在身體圖式, 是基于具有知覺的身體本身就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與身體體驗過程中身體 感覺的聯系并無偶然性。身體統一性通過身體圖式的概念得以呈現,打破了西方 傳統意識哲學,緩解了身心對立的尖銳話題,促進了身體意識的覺醒。尼采④談 到:“我完完全全是身體,此外無有,靈魂不過是身體上某物的稱呼”。身體哲 學向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具有本體性、能動性的身體的存在。德勒茲⑤談到:“身 體美學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并非是指身體(肉身)的本身,這里包括了人的思想 等”。我們認為通過體育知識、技能等學習與掌握,使其完整性的發展,形成一 個完整美的融合體。梅洛q龐蒂、尼采、德勒茲關于身心問題都主張身心一體, 拒絕將身心分割開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身心統一發展。關于身體與靈魂的探 討貫穿了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整個發展歷程,身心關系問題是整個西方哲學和美學 史的核心問題之一。
    2.1.3關于身體美學和其他身體思想的比較
    Puolakka(2010)⑥的《舒斯特曼實用主義對丹托藝術哲學的挑戰》(On Richard Shusterman's Pragmatist Challenge to Arthur Dant。's Philosophy of Art)、Johns ton James S(2004)⑦的《舒斯特曼對杜威的反思》(Reflections
    ①[古羅馬]奧古斯丁.論靈魂及其起源[M].石敏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0.
    ②[法]勒內•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6.
    ③[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9.
    ④[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58.
    ⑤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⑥Puolakka(2010).0n Richard Shusterman's Pragmatist Challenge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y ofArt[J].SATS,9(3).
    ⑦Johnston James S(2004).Reflections on Richard Shusterman's Dewey[J]J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on Richard Shusterman's Dewey) > Anne Koch (2015)®的《通過身體思考:身體 美學論文集》 ( 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 、 Chris to pher J. Vopar il (2015)②的《實用主義與身體轉向: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 及其超越》(Pragmatism and the Somatic Turn: Shusterman' s Somaesthetics and Beyond) > Guerra Gustavo(2002)③的《實用主義實踐:舒斯特曼的跨界哲學》 (Practicing Pragmatism:Richard Shusterman's Unbound Philosophy)、Richard Shus terman (2008)④的《身體美學與美學的 復興》(Somaesthetics and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s) > Scott Jordan (2010)⑤的《舒斯特曼,梅洛-龐蒂和杜 威: 實用主義在身體化對話中的角色》 (Shusterman,Merleau-Ponty,and Dewey:The Role of Pragmatism in the Conversation of Embodiment)等都是 關于身體美學思想與其他身體哲學思想的對比研究。
    2.1.4關于身體美學實踐應用和功能方面闡述
    Mart in Jay (2002)®《身體美學和民主:杜威和當代行為藝術》(Somaesthetics and Democracy: Dewey and Contemporary Body Art) > Arnold Peret(2005)《身 體美學,教育和舞蹈藝術》(Soamesthetics, Education, and the Art of Dance)、 Surbaugh Michael(2009)⑧的《“身體美學”與教育和殘疾》 (Som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Mullis Eric C(2006)⑨的《身 體美學實踐: 原理和范圍》 (Performative Somaesthetics:Principles and
    ①Anne Koch(2015).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J]Material Religion.11(2).
    ②Christopher J(2015).Voparil.Pragmatism and the Somatic Turn:Shusterman's Somaesthetics and Beyond[J].Metaphilosophy,2015,46(1),pp141-161.
    ③Guerra Gustavo(2002).Practicing Pragmatism:Richard Shustennan's Unbound Philosophy[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6(4).
    ④Richard Shusterman.Somaesthetics and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s[R].Literature at Shandong University, June 9,2008:8.
    ⑤J.ScottJordan(2010),Shusterman, Merleau-Ponty, andDewey:The Role of Pragmatism in the Conversation of Embodiment,Action,Criticism&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Vol.9,pp67.
    ⑥Martin Jay(2002).Somaesthetics and Democracy:Dewey and Contemporary Body Art[J].Journai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36,No.4.
    ⑦Arnold Peter J(2005). Somaesthetics,Education,and the Art ofDance [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19,No.l.
    ⑧Surbaugh Michae(2009).Somaesthetics,Education,and Disability[J].Philosophy of Education.
    ⑨Mullis Eric C(2006).Performative Somaesthetics:Principles and Scope[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40,No.4.
    Scope)、Surbaugh Michael (2009)①的《“身體美學”與教育和殘疾》 ('Somaesthetics,' Education,and Disability)、Sven-Erik Holgersen(2010)® 的《音樂教育中的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BodyConsciousness and Somaesthetics in Music Education)等對舒斯特曼的身體美學理論在認識論、藝術教育、身心 冶療、體育運動等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的功能進行的研究。綜上所述:身體美學受 到國外專家學者的積極關注與研究討論,并充分肯定了身體美學所蘊含的學術價 值與實踐價值。身體美學的研究還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相關領域, 而且其身體訓練具體方法還被應用到體育、醫美、心理等實踐領域。不論從理論 價值層面還是實踐應用層面,都對其研究產生了實際作用。
    2.2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2.2.1身體美學的概念辨析
    20 世紀90 年代,“身體美學”一詞隨著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相關概念的提出 而得到學術界各專家學者的熱烈追捧,然而學術界并未對身體美學一詞作一個確 切的定義。雖然舒氏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提出了身體美學的相關概 念,但是并未得到學界認識的充分肯定。當前,學術界對于身體美學研究涉及到 各個領域,因此,列舉以下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身體美學定義。它們都隸屬于“身 體美學”廣義概念當中,在自身狹義概念中卻獨有各自的內涵。在美學史上,學 界對“什么是身體美學”的理解歷史地有三種代表性定義,即人體美學、消費美 學、身體感性學( Somaesthetics) ,其中人體美學與消費美學將身體作為審美 對象,而身體感性學將身體作為審美主體。它們之間互為補充,相互發展。
    2.2.1.1人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客體的美學
    在人體美學中,人的身體主要指人的裸體,在此身體美與裸體美是同義的。 人體美學,是探究人體外在形態美與內在心靈美的相統一理論學科。人體美以人 體作為審美對象,探究人體本身所具有的美。人體美所具有的美包含著雙重含義, 一方面它蘊含了人身體的外在形態,主要包括:容貌、形體、姿態等外在表現形 式;另一方面注重的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相統一的大美。從這一角度而言,身體美 學與人體美學有異曲同工之處,身體美學不但關注人的外在審美,更關注人的內 在體驗和身體感知。20 世紀90 年代前后,國內掀起了人體美學研究熱潮,各種 關于人體美學的討論紛紛展開。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有陳醉《裸體藝術論》
    ①Surbaugh Michae(2009).‘Somaesthetics,'Education,and Disability[J].Philosophy of Education.
    ②Sven-Erik HoIgersen(2010).Body Consciousness and Somaesthetics in Music Education[J] Action, Criticism&Theory for Music Eduction,Vol.9,No.l.
    (1987)①、肖林《人體美藝術》(1992)②、王羽《裸體美學》(1989)③、王寶 利《人體藝術與表現》(1999)④、方彰林《人體美學》(2000)⑤等著作。人體美 學研究順應了 20世紀90年代人體藝術發展的風潮。身體美學也在同一時代從西 方傳入中國,人體美學也為身體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起到的一定的鋪墊作用。20 世紀80年代初,中國美學由藝術美延伸出人體美,其中代表作有花建《人體藝 術的魅力》(1989)⑥、范藻《人體美鑒賞》(1994)⑦,陳醉《人體美》(1988) ⑧、許志浩《人體美大觀》(1989)⑨,而這時的人體美主要指的就是裸體美。
    2.2.1.2消費語境中的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客體的美學
    隨著現代社會消費文化的日益崛起,大眾對身體的審美觀念逐漸重視起來, 以身體作為審美客體的現象屢見不鮮。各種時尚雜志、報刊對身體肆意包裝,健 身塑形、化妝美甲、醫學美容等行業勃然興起,美化身體已然成為時尚的主流。 廖述務(2010)⑩認為,在當代中國消費社會中,身體審美實踐形式五花八門種 類齊全,美容美妝、健身健美、時尚傳媒等新興行業紛紛占據了消費市場的主要 份額。這一一體現了我國消費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身體外在形象,通過外在物 質條件對身體外在進行包裝和改良,目的是達到一種審美效果。陶東風(2010) ?認為,“消費社會中的文化是身體文化,消費中的經濟是身體經濟,而消費社 會中的美學是身體美學”。身體成為消費文化關注的焦點。李雷(2010)?則站 在辯證的角度看待消費文化中的身體,他認為消費社會中的大眾傳媒對于身體產 生強烈的興趣,身體價值在消費時代得以真正“凸顯”。在消費文化中,身體能 夠帶來較為積極地關注,如若不能正確對待,那么就會使身體陷入危險狀態。代 迅(2005)?通過分析與身體相關的大眾審美事件(“人造美女”、“芙蓉姐姐”、 美女經濟”等),認為:“身體美學無疑成為當前我國大眾審美文化中的重要 內容之一,充分肯定了身體美學的研究價值”。劉成紀(2005)?認為:“當代消
    ①陳醉.裸體藝術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1987.
    ②肖林.人體美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③王羽.裸體美學[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9.
    ④王寶利.人體藝術與表現[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⑤方彰林.人體美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⑥花建.人體藝術的魅力[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⑦范藻.人體美鑒賞[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⑧陳醉.人體美[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⑨許志浩.人體美大觀[M].青島:青島出版社,1989.
    ⑩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
    ?陶東風.消費文化語境中的身體美學[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27-34.
    ?李雷.消費文化語境下的身體美學J].文藝爭鳴,2010, (17):23-26.
    ?劉成紀.身體美學的一個當代案例[J].中州學刊,2005,(3):247-248.
    ?代迅.壓抑與反抗:身體美學及其進展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6,(5):163-171.
    費文化中,身體儼然成為消費的主體,在大眾審美生活中逐漸擁有一席之地”。 大眾消費文化解放了身體本能和激發了身體美感,但與此同時也利用了身體的物 質欲望和精神需求。安靜(2012)①認為:“在當代消費社會語境下,需要呼吁內 在的身體意識和外在身體訓練相結合的身體美學”。代迅及劉成紀兩位學者已然 是十分肯定身體在消費語境中的價值和意義,但未察覺出“人造美女”、“芙蓉 姐姐”等與身體有關的大眾審美事件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大眾消費社會不應 該只重視身體的表面,而更加應該注重對身體內在的感知。身體并非作為一種功 利性工具而存在,身體在解放潛能的同時也并非坦露身體的欲望。身體與審美在 大眾消費文化中互匯交融,兩者融通交匯的適當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則 會再一次使身體遭受傷害。因此,面對審美泛化這一現實,身體美學呼之欲出。 它通過理論到實踐的回應方式力證了這一現實存在的審美問題。
    2.2.1.3培養、改良身體意識的身體感性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的美學 美國實用主義美學家舒斯特曼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提出了“身 體美學”的相關概念,也是能堪稱為暫時定義,并未得到學術界的完全認可。理 查德•舒斯特曼(2002)②將之暫時定義為:“對一個人的身體一一作為感覺審美 欣賞及創造性的自我塑造場所——經驗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因此,它 也致力于構成身體關懷或對身體的改善的知識、談論、實踐以及身體上的訓練”。 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在美學視域下的身體是一個身心合一的整體身體觀,身體不僅 僅是審美關懷的對象,更是審美創造和體驗的主體。通過尋找培養和改良身體意 識的原因,提出各種身體訓練方式使我們身體感知變得更加敏銳而精準,從而到 達增進健康、愉悅身心的目的。
    綜上當前學術界三種代表性的身體美學定義的梳理可得出如下兩點簡單結 論: 一是舒斯特曼提出的“身體美學”概念。他首次提出將“身體美學”視為美 學的一個學科并對其進行了定義,因而他的身體美學定義在一定程度上對身體美 學概念上的理解具有框架意義,但立足于美學學科這個大背景下,舒氏所提出的 身體美學僅歸屬于諸多身體美學定義中的一種,因而不可狹隘的將舒斯特曼身體 美學定義視為身體美學的唯一定義;二是綜合三種代表性的身體美學定義。我們 應該合理且全面把握身體美學定義,因此把身體美學界定為以身體作為審美中 心,是一種塑造身體美、欣賞身體美和培育身體美的身體審美實踐。
    2.2.2身體美學的三層面說
    身體美學的主體是身體,舒斯特曼將身體美學中的身體用希臘詞“Soma”而 不是英文中通俗的“body”。舒氏所強調的身體是富有生命力的、靈活敏銳的而
    ①安 靜 . 內 與 外 的 有 機 整 合 : 消 費 社 會 中 身 體 美 學 的 新 呼 求 [J]. 西 北 師 大 學 報,2012,49(2):38-43.
    ②[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7.
    非木訥、僵硬的肉體。因此,舒氏自創了一個新詞“Somaestheics”(身體感性 學)取代表面譯義的“Bodyestheics ”(身體的美學)。舒氏將身體美學劃分 為三個基本層面,一是分析層面,是一種描述性的理論層面。二是實用主義層面, 主要探討改善身體的技巧和方法。三是實踐層面,指的是通過具體的身體訓練來 提升和改良身體自我,如亞洲的瑜伽、太極、武術之類。這三個層面構成了身體 美學的基本框架,舒斯特曼認為身體美學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
    中國學者對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三個層面的有諸多不同的看法。因此,他 們研究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建構的同時也闡述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對于舒斯特 曼身體美學關于三個層面的思想建構,國內一些學者存在一定質疑聲音。有些學 者認為,其中將實用主義層面與實踐主義層面納入美學體系會稍顯突兀,因此, 他們在研究的時候集中分析層面,并將其進行細分。但這會與身體美學提出的初 衷相背離,仍然沒有考慮到理論走向實踐的發展路途。王曉華(2005)①從身體在 傳統哲學中的“缺席”,現代哲學中的“出場”到后現代哲學中的凸顯這一歷史 背景分析,認為:“身體美學應該包括這樣三部分,身體作為審美主體,身體作 為審美客體,身體作為審美主體且同時作為審美客體”。國內學者程相占的分層 在前兩個層面與王曉華相同,而第三個方面則是身體化的審美主體與身體化的審 美活動。程相占(2011)②毫不避諱的直指舒斯特曼身體美學三個維度的劃分略欠 妥當,他認為:“‘身體化的主體'概念以及與其相關的‘身體化的認知'理論 在身體美學理論體系中鮮有涉及,故應該將其補充到身體美學的第三個層面”。 張法(2011)③肯定了舒斯特曼劃分的三個層面意義,基于本體論、現象學和現實 維度三個維度的立場進行梳理。以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尼采的身體本體論及梅 洛——龐蒂的身心一體論總結了身體美學的三種本體論。其次是與之對應的三種 現象學論,包括福柯的身體權利規訓,布爾迪厄的自我身體塑造,拉康的主體與 鏡像互動身體。而現實維度他認為應由肉體、衣飾、個人和社會這四個部分組成。 前三者需要按照社會規約來衡量是否規范,個人是整個體系中的主體。作者把本 體論及現象學劃分為分析層面,現實維度歸納為實用主義層面。這種劃分是欠妥 當的,不全面的。張新科(2015)④專門針對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三個維度進行了 研究,全面對身體美學三個層面進行了理論梳理分析,其次把握了這三個層面之 間相互的關系后發現其實三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肯定了身體的主體性地位。 充分肯定了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劃分了三個基本維度。
    ①王曉華.身體美學:回歸身體主體的美學 以西方美學史為例J].江海學
    刊,2005,(3):5-13.
    ②程相占.論身體美學的三個層面J].文藝理論研究,2011, (6):42-47.
    ③張法.身體美學的四個問題J].文藝理論研究,2011, (4): 2-8.
    ④張新科.論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三個維度[D].河北大學,2015.
    2.2.3中西身體美學的相互對話
    舒斯特曼一直非常注重吸收東方的身體思想資源,利用東方的禪坐、瑜伽、 太極等運動項目作為身體審美訓練的方法,以豐富身體美學思想體系。在舒斯特 曼看來,從古至今中國哲學對于身體表現出了高度的關注,“身—心”整體觀、 以“氣”為核心的宇宙觀等思想豐富了身體的理論體系,而傳統中醫、太極、禪 坐等項目為改良身心提供了合理有效的實踐方法。相反,西方傳統宗教哲學主張 身心二元論”,“身”與“心”慘遭分離,使身體喪失了主體地位。隨著 20 世紀90年代“身體美學”研究的熱潮來襲,國內相關學者乘勢而為,紛紛對其 理論展開細致的建構。并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思想體系下有關身體話語的資源,比 較中西身體美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出適應中國自身發展 的身體美學。仔細思量,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修身養性”“身心一體” 等觀念與20世紀90年代舒斯特曼提出的身體美學具有許多相通之處。由于在全 球跨文化背景下關于身體美學話語固有諸多不同,但研究不僅止步于它們的隔閡 更應將其融合,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張法(2012)①提出,中西美學關于身體的話語在理論上是存在根本差異的, 但在現實社會中卻是趨于同步的。在西方,身體美學從古希臘時期到近代都強調 靈魂對身體的統治,其后到后現代尼采、梅洛—龐蒂等哲學家雖將身體至于本體 地位,但仍是建立在原初的分離狀態上的;而中國自古以來,關于身體就擁有非 常豐富的理論,“身、心、意”緊密相連,互為一體,身體美學作為一個統一而 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現實社會中,身體成為一種經濟,亦成為一種產業,稱之為 身體經濟”或“身體產業”。身體的各個部位(從頭到腳)都可以作為一個獨 立的身體產業而存在,這種分割的形式又與西方身體美學的性質相一致。因此, 中國在應對西方身體美學時應尤為注意。
    范占平(2008)②從中西文化不同層面出發與張法有著相似的看法,認為中國 的身體美學必然不同于西式的身體美學。西方強調的“身心二元論”是宗教哲學 中的主流身體觀,在這種觀念下身心不是對峙的而是分割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 以“氣”為核心構成了一個完整統一的身體觀。
    舒斯特曼(2013)③則從身體意識角度比較分析了東西方有關身體美學不同之 處,即西方身體美學注重身體意識反思,反思的身體意識是修正不良身體習慣的 必要之物。而東方傳統哲學則更傾向于對身體非反思的自發性,認為意識到自身 尤其危險。相對于西方美學注重身體意識反思,東方古代美學則推崇自我檢省,
    ①張法.身體美學:話語緣起中西異同行進難點[J].社會科學輯刊,2012, (3): 207-211.
    ②范占平.身體美學的啟迪與反思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 (5):27-29.
    ③理查德舒斯特曼,王輝.身體意識與身體表現:東西方的身體美學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13,(04):1-9.
    身體的行動和運動會在內省中得到提升和改觀。
    張再林(2010)①提出,中西身體美學的思維模式有所不同。西方是以“意識 —概念—宇宙”為模式,而中方是以“身體—兩性—家族”為思維模式。由此, 我們可以發現,西方是突出意識美學,中方是偏自然美學,來源于自然、生活和 社會。但中西身體美學在身心統一,和諧發展這一觀點上保持高度一致性,都認 同身體美學所帶來的價值在于促進身體融于社會。所以說,中西關于身體美學的 看法總體保持一致,但細節之處還是會有所側重不同。所以說,中國古代美學所 具有的實用價值與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實用主義層面就具有諸多相合之處。
    楊春時(2008)②試圖從另一個視域分析了中西美學所在的不同之處,即西方美 學是將身體作為審美主體與客體相對立的意識性美學,而中國美學則頗為主張身 體主體。中國傳統思想將就合而為一,認為人與自然都處于相互融合的狀態。人 的身體由內部至外部相互聯系,互為發展,不可分離。
    2.2.4體育領域中的身體美學研究
    近年來,作為 21 世紀興起的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潮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 其研究步伐已悄然邁入體育領域。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在實踐層面一直與體育有著 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借助某些體育鍛煉項目作為身體訓練的手段,鋪墊了身體美 學的實踐基礎。由此,引起了體育界學者關于某些體育健身項目對身體意識亦或 是身體美學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一些研究。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 通過身體意識的培養,以某些體育健身項目作為身體訓練方法去改良身體,使之 能擁有敏感的身體體驗,從而成為自由、完整、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體育作為 培育身體的必要場所對身體美學的實踐支撐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身體美學這一 美學理論無疑也豐富發展了體育理論體系。
    杜高山(2014)③通過梳理和分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理論建構,充分肯定 了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為通過各種積極的身體訓練方法進行身 體意識的培育和改良,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在身體意識的培養, 舒斯特曼身體美學重視低強度身體運動,而忽視中等以上強度體育運動,這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舒斯特曼身體美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亟需體育學者對之進行 研究與探討。
    其中,國內學者王歡(2014)④在《身體意識培養的遮蔽與開啟一一基于太極
    ①張再林.身體美學:西方與中國[N].光明日報,2010-07-20(11).
    ②楊春時,劉連杰.主體間性與“健全的身體美學”之建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8,(03):5-12.
    ③杜髙山.從分析到實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與體育研究J].體育科學,2014,34(11):74-79.
    ④王歡,杜髙山.身體意識培養的遮蔽與開啟一一基于太極拳身體美學的實踐探析J].北京 體育大學學報,2014,37(7):44-49.
    拳身體美學的實踐探析》中談到:“太極拳身體訓練與身體意識的培養相輔相成、 互通互導、互利共贏”。此篇文章主要從身體美學視角出發,分析太極拳身體訓 練與身體意識培養方法之間的共性(以靜思動),從而得出太極拳運動可以提高 身體意識,身體意識反之影響身體的外在表現形式。
    李江(2011)①同樣的在《“身體美學”視野中的太極拳藝術》中認可了太極 拳對培育和完善身體的實踐意義,它還極大的豐富了身體的內在體驗。舒斯特曼 將身體美學作為美學由理論通往實踐的橋梁,那么,太極拳則可視為完善身體美 學實踐基礎的輔助工具。身體美學也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太極拳的內在底蘊, 發揮其內在價值。
    代文娟(2016)②從身體意識的激發和培養角度出發,以啦啦操獨特的內部特 征(內部肌肉協調工作)和外部特征(短促發力的手臂和快速移動的步伐)為切 入點,闡述了啦啦操在身體意識培養方面占據了重要的實踐價值。練習者需要很 好的控制自身的身體意識才能到使動作得以張弛有度,在這練習的過程中,身體 深層次被潛能的挖掘出來了,技術動作達到自動化水平,身體內在體驗更加充沛, 最終達到身體美學愉悅身心的目的。
    身體美學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人將身體強健視為最美,古希臘 人通過裸體競技比賽、雕刻壁畫、陶瓷瓦罐、歌曲舞蹈等形式將這種美描繪的生 動形象。李金龍(2015)③談到:“身體美學上的視覺取向,不僅將希臘人牢牢地凝 聚在一起進行各種競技比賽,而且也將希臘的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正是因 為古希臘人具有身體美學觀念,所以致使他們通過體育競技比賽的方式來塑造健 碩的身體。對于古希臘人而言,擁有健康、強碩體格的人是被神靈眷顧及城邦公 民所崇敬。因此,古希臘人十分關注自己的身體,希望通過體育競技來塑造身體 美,通過裸體競技比賽展現身體美。在這身體美學觀念導向下,古希臘人不斷引 領著體育領域邁向新輝煌。
    王佳(2016)④通過梳理舒斯特曼身體美學思想體系,審視我國體育實踐中出 現的問題,例如重視對肉體的塑造而忽視內在體驗感,缺少身體意識的培養。身 體美學所推崇的核心觀念恰恰與之相反,因此對我國體育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 力的理論支撐。作者強調體育實踐活動在塑造身體的同時也要培養內在體驗感, 達到身心發展、和諧統一的最佳狀態,增進健康,提高體質,回歸體育本質。
    ①李江."身體美學”視野中的太極拳藝術J].體育與科學,2011,32(1):34-36.
    ②代文娟.身體意識的激發與培養一一基于啦啦操運動身體美學價值的實踐分析J].體育科 技文獻通報,2016,24(4):120-122.
    ③李金龍,趙岷.視覺取向的勝利一一基于身體美學的古希臘體育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5,38(4):71-77.
    ④王佳.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對我國體育發展的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6, (1):201-206.
    蔣波(2016)©則是在探尋競技體育中身體主體的喪失中發現,身體美學是解 救競技體育異化的一味良藥。現代競技體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外界各種復雜 因素混為一體,使競技運動的載體(身體)淪落為欲望的身體。這種被欲望所枷 鎖的身體衍變成一種物質化的載體,從而忽視身體的主體地位。身體美學將身體 視為審美實踐的主體,關注身體感受,調試身體與社會不相適應的不良習慣,塑 造出健康、友善和自由的人。身體美學從根本上解放物質化的身體,使身體在審 美實踐中回歸自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關于“身體美學”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各界學者紛 紛對其展開研討和理論建構。國外學者充分肯定了身體美學所蘊含的學術價值與 實踐價值。身體美學的研究還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相關領域,而 且其身體訓練具體方法還被應用到體育、醫美、心理等實踐領域。不論從理論價 值層面還是實踐應用層面,都對其研究產生了實際作用。
    國內所涉及的“身體美學說”,人們對身體美學的研究大多都從審美、意識、 關懷、主體、啟示等理論進行研究,從這些研究中我們均能找到與關于體育的因 素:身體訓練、運動、舞蹈訓練、鍛煉等。身體美學不但在實踐的層面上與體育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身體意識的培養理念也一直在體育領域踐行,對體育 領域中身體美學的踐行起到了啟發和促進作用。相對于身體美學在其他領域研究 開展狀況而言,就體育領域中身體美學的研究略微顯得鳳毛麟角,更與國外身體 美學研究熱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本文撰寫提供了更充分地 研究空間。
    因此,本文研究基于身體美學的理論基礎,就體育教育領域中身體美學的研 究展開討論和進一步闡述,圍繞“身體美學”、“體育教育”、“缺失”、“回 歸”等問題在哲學層面進行一個整體的、綜合的和全面的考察。
    ①蔣菠,黃巾.意識遮蔽到實踐開啟: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破解競技體育異化中的身體失落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6):17-21.
    3論文研究計劃
    3.1主要內容與基本思路
    3.1.1主要內容
    “身體美學”一詞隨著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相關概念的提出而得到學術界各專 家學者的對其探討研究。身體美學的理論建構不僅對哲學美學的實用主義轉向具 有重大理論價值,也對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起到了啟發和促進作用。身體是體育 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體育教育的物質載體、價值依托和評判內核。體育教 育作為身體實踐的活動中心,是培養和完善身體的最好場所,它與身體實踐相聯 且密不可分。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通過身體意識的培養,以某些 體育項目作為身體訓練內容去改良身體,使之能擁有完善的身體體驗,并糾正不 良習慣所帶來的“現代病”,最終使學生成為自由、完整且全面發展的人。
    第一部分是對身體美學誕生的歷史文化契機。身體問題是貫穿整個西方哲學 和美學史的核心問題之一,身體美學的提出是對西方傳統意識哲學的批判和撥 正,為身體在后現代社會的出場取得了合法席位。身體由傳統意識哲學中的“缺 席”走向近現代哲學中的“出場”再到后現代哲學時期的“凸顯”,直接構成了 身體美學的理論緣起。
    第二部分是對身體美學概念的界定。其次是對身體美學的思維立場進行劃分 包括身體美的內在魅力以及身體美的外在表象),最后是對身體美學的理論內 核進行梳理得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身體意識的思維培養。采用多種身體訓 練的方法來改良身體,提身體機能,增強肌肉的控制力,使身體更加靈活敏捷, 從而達到塑造外在形態與內在平衡的目的。二、身心合一的精神凝合。身心一體, 內外統一。通過以上兩種身體意識的培養,兼顧身體和心靈的和諧發展,實現生 命的完整、和諧、統一。三、身體體驗的文化養成。人有身體,有身體就會有體 驗,有體驗就會有審美。
    第三部分是對在學校知識本位的誘導下,體育教育中身體缺失已是不爭的事 實,因此,迫切需要尋找身體回返教育中心的理論破解途徑。面對這一現實困境, 筆者將身體美學引入體育教育的問題中心,其目的就是要把體育教育的載體—— 身體從物化中解放出來,使身體從僵化的意識中覺醒,并達到審美實踐的理想境 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驗。
    第四部分是以身體嫁接體育教育和身體美學的橋梁與紐帶,身體美成為了體 育教育與身體美學行之所向。身體美學如同一股新鮮的血液注入其中,為體育教 育帶來新的理論視角,引領著體育教育中身體萌發出新的生命力,開拓了身體審 美實踐的活動路徑,激發了身體審美實踐的參與興趣,奠定了身體審美實踐的主 體地位,讓身體在體育教育中收獲美感、體驗快樂、感受活力,實現真正意義上 的人與身體地完美結合,并逐步走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路途中。
    第五部分是為了在體育教育中建立美的意義世界,身體美學的注入將外在感 觀美與內在心靈美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讓體育教學活動提升到一種審美 實踐活動。體育理念、體育目標、體育教學和體育課程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 分,貫穿于體育教育的始終,關乎體育教育發展的命運之所在。因此,在體育教 育中將身體美學引入到體育教育的問題中心,為體育教學活動注入新鮮血液,讓 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能達到審美實踐的理想境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 驗。
    第六部分是對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意義升華。體育教育是直接作用于身 體的教育形式,以身體意識為基礎,身體實踐為動力,身體美感為最高追求,力 圖構建出藝術的身體、動感的身體以及活躍的身體,為呈現“完整的人”而不予 余力。體育教育是身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它試圖喚醒被遮蔽的身體,萌發生命的 活力;它試圖凸顯身體的重要地位,尋找生命的精彩;它試圖激發蘊含于身體之 中的力量,獲得生命的超越,為塑造“自由的人”而砥礪前行。
    3.1.2具體思路
    [身體在傳統哲學中的“缺席”卜二;E柏拉圖、奧古斯丁 !
    M二》;身體的轉向找:身體在現代哲學中的“出場”卜二》「尼采、、梅洛龐蒂j
    :身體在后現代哲學中的“凸顯二》「福柯、、費瑟斯通i]
    I I
    ':身體美學的概念界定]
     
     
     
     
    1體育課程 i _■ :
    二二二二I體育目標 打 體育理念
    I體育教學 汀
    I在身體美中,體育教育獲得立論的根基I
    I在實踐美中,體育教育完善行為的訴求I
    I在情感美中,體育教育輸出情感的體驗;
    圖 3-1 思路導圖
    3.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
    根據“身體美學”關鍵詞搜索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得知,2002 年身體美學 才正式出現在學界。因此,從 2004年到 2006年是中國身體美學的一個展開期。 之后,身體美學研究開始上揚,其論文數量為:2007 年 15篇,2008 年 18篇, 2009 年 28 篇,2010 年 24 篇,2011 年 21 篇。2012 年 47 篇,2013 年 49 篇,2014 年 45 篇,2015 年 40 篇,2016 年 58 篇,研究成果呈逐年迅速遞增的趨勢(如圖 1-1 所示)。但針對身體美學理論作細致全面的研究工作并整體成文的則較少且 多以碩、博論文的形式呈現。相對于身體美學研究大熱潮背景下,關于體育領域 中身體美學的研究就顯得鳳毛麟角,最早出現在 2008 年,有 2篇研究成果,2008 年至 2014 年都保持在每年 2 篇研究成果,2015 年達到 5 篇研究成果,2016 至 2017 年達到13 篇研究成果。雖然關于體育中身體美學的研究數量較少,但就近 幾年論文發表數量而言體育領域關于身體美學的研究也開始暫露頭角,這也在一 定程度上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間。
     
    圖 3-2 國內關于“身體美學”研究核心期刊發表數量
     
    3.2.2訪談法
    通過電話、信函和郵件等方式的交流與咨詢,征求各位專家對本選題的建議
    與意見,就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使論文順利完成。
    3.2.3歸納分析法
    對各種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探討體育教育中身體的“缺 失”與理性“回歸”問題,并就身體美學理論體系進行研究。
    3.3創新與特色
    3.3.1創新
    3.3.1.1觀點新 目前,體育領域中關于身體美學理論的研究稍顯不足,體育教育領域中關于 身體美學理論的研究更是偏少。因此,就體育教學研究領域而言本文選題視角較 為新穎,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本文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間。
    3.3.1.2視角新 基于身體美學理論視角上,解決目前體育教育中身體異化的問題,使身體從 僵化的意識中覺醒,在體育教育教學環節融入身體美的意識形態,為今后體育教 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3.1.1.3內容新 本研究通過身體美學從分析到實踐的轉向,把理論和實踐相統一,以身體為 中心對身體的體驗和身體的意識進行改良,讓身體朝著更加優雅、更有控制的方 向發展,從而促進體育教育教學的發展。
    3.3.2特色
    3.3.2.1 身體美學順應了“身體”的研究潮流 自“身體美學”一詞的提出,國內體育領域對其鮮有關注。目前把身體美學 和體育教育結合起來研究的論述和文章可謂是寥寥無幾,這為本文的成文提供了 較大的寫作空間。本文立足于身體美學的理論基礎探索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不僅順應了“身體熱”的時代潮流,也給體育教育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
    3.3.2.2 身體美學是圍繞“身體”的理論構建
    身體美學的理論建構不僅對哲學美學的實用主義轉向具有重大理論價值,也 對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起到了啟發和促進作用。身體是構架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 之間關系的重要橋梁,是身體美學和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3.2.3身體美學是使身體從物化中解脫的藥引 將身體美學引入到體育教育的問題中心,目的就是要把體育教育的載體——
    身體從物化中解放出來,使身體從僵化的意識中覺醒,并達到審美實踐的理想境 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驗。
    3.3.2.4身體美學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綜合的學科 身體美學作為一門理論建構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新興學科,無論在理論層面
    還是在實踐層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因此,將身體美學理論運用到體育教育中
    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
    3.4研究的技術路線
    ——八
    :二、,論證階段_二AV
    1 二"…實施階段if二二
    ―-
    | "V:「一最后階段、二
    ,―—L—
    1、問題的提出 : J -,
    14、修改不足 15 、撰寫論文
    1 1
    L   r 13、協商討論 ■ ;
    ! _: L :
    1 1
    2、查閱文獻資料 | r ‘4
    1 1
    12、初稿 / 、、
    3、前期調研分析
    ; ' 11、整理 16、論文定稿
    4、制定研究計劃
    L j
    1 1
    1 1 1 1 I 1
    I 1
    I 1
    '、 /
    、、 /
    V'、/片
    5、意見反饋 :10、文獻分類 1
    1 1
    1 1
    V* : L 、 •/ 、 丿
    6、專家咨詢建議 9、調查分析
    7、制定研究大綱
    1 1 8、理論思辨研究
    1 J
    圖 3-3 研究的技術路線
     
    主要梳理論文研究計劃,從主要內容與思路、研究方法、創新與特色、研究 技術路線四方面展開討論。本文的研究內容是將身體美學引入到體育教育的問題 中心,目的就是要把體育教育的載體——身體從物化中解放出來,使身體從僵化 的意識中覺醒,并達到審美實踐的理想境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驗。以此促 進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體育教育回返學生身體的理論場域提供新的思路與借 鑒。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歸納分析法三種研究方法,通過文獻資 料檢索、分類、整理、統計發現觀國內外關于“身體美學”的研究總體呈逐年遞 增的趨勢,國內關于體育領域中身體美學研究相對于整個研究大背景則顯得鳳毛 麟角,但研究成果還是處于持續遞增的趨勢。這也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巨大的研 究空間。其次,通過微信、郵件、電話等方式訪談專家,聽取專家對于對論文研 究的意見和建議,為本論文引入了新的思潮。(附錄列有針對性的訪談提綱)本 文的創新之處在于觀點新,視角新,內容新,順應了學術領域關于身體美學研究 的熱潮。最后,通過按照論文研究進展導入圖嚴格制定研究方案,全方面掌握研 究進展動態。因此,本論文在有效的時間范圍內保質保量完成撰寫。
     
    4身體的轉向——身體理論的文化譜系與歷史契機
    回顧西方哲學與美學的整個發展歷程,可謂是身體和靈魂(精神)斗爭的主 戰場,關于身體與靈魂關系探討是貫穿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的焦點話題之一。“身 體是意識形態最尖銳矛盾的策源地”①。身體與靈魂之間的對抗,無疑成為西方 傳統哲學中最具爭議的話題。身體伴隨著從意識“缺席”到實踐“出場”再到價 值“凸顯”,而美學則是經歷了由傳統的“意識美學”向實踐的“身體美學”轉 向的過程。西方傳統哲學是傳統的身心二元論哲學,它是頌揚靈魂(精神)主宰 一切而排斥身體(肉體)的意識哲學(美學)。西方傳統哲學中身體被靈魂、上 帝、理性所遮蔽,現代哲學中身體在“上帝死了”口號中拉開了拯救的帷幕,后 現代消費社會中身體被視為“最美的消費品”②,由此身體日益凸顯成為大眾關 注的焦點。從“缺席”到“出場”再到“凸顯”的身體蛻變歷程為身體美學奠定 了扎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說,基于身體美學歷史契機而言,身體的轉向歷程 為身體美學理論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圖 4-1 身體的轉向——身體理論的文化譜系與歷史契機
    4.1久遠的牽絆:身體在傳統哲學中的“缺席”
    西方傳統意識哲學主張靈魂(精神)主導一切,而肉體是靈魂通往知識的絆 腳石。從“身心二元論”的始作俑者柏拉圖,到“宗教神學”的奧古斯丁,再到 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致使“身心分離”思想肆意滋生,逐步將“身體”推 向萬惡的深淵。在這段長期飽受意識哲學籠罩的時期,身體被視為滋生欲望和罪 惡的源泉以及靈魂通往自由的絆腳石,而長期處于一個被排斥、被壓制、被誤解、
    ①[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金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8.
    ②[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富成,金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0.
    被遺忘的邊緣狀態。
     
     
     
    圖 4-2 身體在傳統哲學中的“缺席”
    4.1.1柏拉圖:“靈肉二分”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傳統哲學的起點,西方傳統哲學以古希臘哲學為主流思 想。古希臘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劃分 了三個時期: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蘇格拉底至亞里士多德時期的哲學,亞里士 多德之后的哲學。身體與靈魂的探討早在蘇格拉底之前就開始萌芽,古希臘早期 的思想家們用“愛智慧”詮釋了人與存在、肉體與靈魂、物質與精神存在關系, 愛智慧中的愛不是欲望、貪婪、放縱的代名詞而是世間萬物和諧共生的表率。泰 勒斯:“無生物也有靈魂和生命”①,赫拉克利特:“充滿靈魂和神性”②,阿那 克西美尼:“靈魂是氣,這氣使我們結成整體”③。古希臘早期的思想家們似乎 將整個世界看作成為一個有機整體,靈魂與肉體、物質與精神、人與存在之間不 是相互對立的狀態。
    蘇格拉底至亞里士多德時期,是西方哲學史上最為重要的轉折點。“愛智慧” 衍生為真正意義上的哲學,而哲學家們則將天然合一的探索視角轉化為對“人” 本身存在的抽象概念來追求。“如果說蘇格拉底以前的古希臘哲學家們關注的是 自然的話,那么,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的主題開始轉向人自身”④。肉體和靈魂的 戰役也因此掀開了帷幕,身心二元論登上了傳統哲學的歷史舞臺。柏拉圖堅定不 移地認為在身體與靈魂的戰役中,身體是靈魂的傀儡,靈魂是身體的主宰者。柏 拉圖對待身心問題,有兩個尤為突出的觀點。一是,身心分離觀點。柏拉圖在其 理想國》中用大幅度蘇格拉底與格勞孔、阿德曼圖斯的對話素材力證靈魂不朽 說,用“你不知道我們的靈魂是不朽的而且永不滅的嗎? ”⑤,開始了靈魂不朽 說的辨析。通過公正性和非公正性的性質以及它們對靈魂的內在影響論證靈魂不 被任何事物所毀滅,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在某些時候它走向總結,他們稱
    ①[古希臘]拉爾秀•明哲言行錄[M].馬永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古希臘]拉爾秀•明哲言行錄[M].馬永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6.
    ③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著.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北京:商務印書 館,1982:1.
    ④王曉朝.希臘哲學簡史——從荷馬到奧古斯丁[M].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7:128.
    ⑤[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張造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52.
    之為死亡;在某些時候它會再生,但它絕不會毀滅”①。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說將 靈魂的地位放大至高,靈魂是一切的主宰者,肉體可以腐蝕消失,而靈魂卻能永 恒存在無所能及。為了更好地讓詮釋身體與靈魂的關系,柏拉圖在《斐多篇》中 通過“靈魂馬車”來比喻身體和靈魂兩者的關聯。他認為人的靈魂如同一架馬車, 控制靈魂的馬夫駕馭著溫馴優質良馬和暴躁拙劣雜馬行駛在天地之間。倘若當靈 魂自發向上,便會生長出豐滿的羽翼,此時溫馴優質的良馬便可以支配靈魂主宰 全世界;倘若靈魂消極怠慢,便會因此失去豐滿的羽翼,暴躁拙劣的雜馬便滋生 欲望將靈魂墜落深淵。柏拉圖將靈魂比喻為馬車,試圖證實靈魂高于身體,占據 主體地位。從而也說明了肉體滋生的欲望是靈魂通向知識的絆腳石,它會致使靈 魂墮入泥潭,肉體與靈魂結合的結果是理性的毀滅。二是,揚心抑身觀點。柏拉 圖認為“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墳墓,住在里頭的靈魂的性質是搖擺不定的”②。身 體成為了靈魂的障礙,使靈魂喪失了自由。顯然在柏拉圖看來,靈魂高于身體, 并支配和主宰著身體的一切活動。基于此可以看出,柏拉圖始終認為身體(肉體) 束縛了靈魂,強烈主張靈魂從肉體中釋放出來。柏拉圖為了更加明確的表明身心 關系態度,將身體和靈魂明確對立起來:“當靈魂與身體在一起的時候,天性命 令一個做臣民、被統治,另一個做統治,做主人”③。在他看來,身體是天然的 奴仆,一切身體活動均受控于靈魂之下的統治。他甚至將靈魂與神圣者對等,身 體與可朽者對等。靈魂是不朽的、永恒的、統一的、不可分解的;而身體是可朽 的、欲望的、墮落的、可分解的。身體是靈魂短暫的棲息之地,并沒有任何的話 語主導權。顯然,在西方意識哲學傳統中,柏拉圖高度頌揚靈魂的主體地位而壓 制肉體存在的合理性,基于此所奠定的身心二元論觀念成為西方傳統意識哲學在 整個西方哲學史上埋下的毒瘤,身體被長期置于壓制、遮蔽、排斥的邊緣狀態。
    4.1.2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作為“教父”的奧古斯丁一直以來對于柏拉圖可謂是推崇備至,他將柏拉圖 視為所有哲學家之典范。奧古斯丁以柏拉圖主義為藍本,重讀了《圣經》之后驚 奇發現其思想與柏拉圖哲學思想相互呼應,尤其是“無為”和“道成肉身”思想 還遠超柏拉圖學派主流思想。于是他將柏拉圖身心二元論推向了神學領域,使得 身心分離、揚心抑身的意識哲學成為基督教神學的主流思想。“你是萬物的唯一 的真正的本原,化育萬物的至善至美者,你的法則主宰一切”④。在奧古斯丁的
    ①[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增訂版第四冊[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77.
    ②[古希臘]柏拉圖.王曉朝譯.髙爾吉亞篇[A].柏拉圖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380.
    ③[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增訂版第一冊[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75.
    ④[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M].許麗華,譯.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神學里,上帝是世界萬事萬物的主宰者。為此,上帝將世界分為兩座城,一座是 至美至善的天國世界(“上帝之城”),另一座則是罪惡世俗的現實世界(“凡 人之城”)。兩座城劃分的標準圍繞著塵世中人所愛的對象,因此“兩座城是被 兩種愛創造的:一種是屬地之愛,一直延伸到輕視上帝;一種是屬天之愛,從愛 上帝一直延伸到輕視自我”①。兩座城之間互相對立,“該隱和亞伯之間產生的 爭斗則證明了兩座城之間的敵對,因此惡者之間會發生爭斗,同樣,惡者會努力 反對善者,善者也會反對惡者”②。顯然,“上帝之城”和“塵世之城”之間的 對立象征是“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抗爭,靈魂如同“上帝之城”那般至高無 上,至善至美;肉體則如同“塵世之城”那般卑微低下,罪惡世俗。“不要毀滅 身體,而是要去除身體的淫欲,從而使它順從圣靈,這是自然秩序的要求”③。
    肉體是淫欲、罪惡的滋生地,如果肉體可以禁欲節制摒去世俗之惡習,不與靈魂 斗爭,順服上帝,上帝便予以恩澤免去世俗之苦。盡管在奧古斯丁那還是難逃靈 肉之分,他還是在自身建構的神學領域與柏拉圖靈肉分離觀點有細微不同之處。
    奧古斯丁提出了靈肉結合的觀點,“人的完滿本性不僅是靈與肉的統一,也是上 下有序的統一”④。在他看來,人要成為完滿之人必須讓靈魂和肉體相結合,且 它們都順服于上帝的統治,如若人的靈魂或精神一旦背離了上帝,也就不能支配 自己的肉欲,從而成為肉欲的奴隸。這與柏拉圖主義將靈魂與肉體的結合視為靈 魂的墮落有所修正。關于身體(肉體)與靈魂(精神)關系的探討,奧古斯丁始 終基于靈肉二分的立場,此外將無條件誠服上帝看得尤為關鍵。因此,奧古斯丁 靈肉結合說”的本質不過是“道成肉身”得以成立的佐證。
    奧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學觀點走向了上帝,這種思想深受柏拉圖主義學派二元 論的形而上學體系影響。而奧古斯丁所主張的上帝之城也再一次將身體推向萬劫 不復的深淵。于是,黑暗的教會和推崇至高的上帝成為身體強而有力的枷鎖,黑 暗的中世紀也由此開始了它漫長的統治。
    4.1.3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縱觀西方哲學史上,倘若說柏拉圖將身體視為阻礙靈魂的對立面,奧古斯丁 將身體視為上帝的奴役,那么到笛卡爾那兒則被視為是理性知識的詰難。笛卡爾 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理性是先天的、經驗的,是人與生俱來所擁有的一種辨 別真、善、美、惡的方法。“我現在知道,甚至嚴格來說物體也不是通過感官或 者想象力的功能被領會,而是通過理智本身;并且這種領會不是來源于它們被摸
    ①[古羅馬]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1.
    ②[古羅馬]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下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39.
    ③[古羅馬]奧古斯丁.論靈魂及其起源[M].石敏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0.
    ④[古羅馬]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 到或被看到,而是來源它們被我們所理解”①。人們辨別一切事物真實性的途徑 不是通過感官、知覺、觸覺等感知經驗,而是通過理性知識來獲得事物真實性存 在。笛卡爾將理性主義推崇至上,以至于人們對科學探索帶有了過度崇拜的色彩, 而忽視了人自身的思考。笛卡爾從普遍懷疑主義的觀點出發,將“我思故我在” 作為哲學的第一條原理,成為評判一切唯一可靠的標準。笛卡爾的懷疑是秉承著 對一切事物持有懷疑的態度開始的,懷疑自己身體是否無恙,懷疑上帝是否真實 存在,懷疑自己是否還清醒。“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什么是 一個在思維的東西呢? 一個在懷疑……也在想象和感知的東西”②。通過這一系 列理性的懷疑,其實只為了思考一個純粹的問題:如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呢?由 此,也引申出世界最基本的命題“我思故我在”,他認為思維能夠解釋他的存在, 思考能夠推導出他才存在。笛卡爾一直堅信只有這種純粹的懷疑才可以保證哲學 的真實,也正是懷揣著這個精神開辟了西方傳統哲學走向新時代科學哲學的歷史 先河,因此也被后人稱之為西方近代哲學真正的開山鼻祖。關于靈肉之間的關系 問題自柏拉圖以來一直都是頗具爭議的話題,但自始至終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是 各自出發點不同而已。在笛卡爾看來,靈魂與肉體互不干擾,人的靈魂負責思考, 而人的肉體則存在于空間中進行機械運動。“上帝創造了兩個相對的實體:靈魂 和形體。它們彼此獨立,互不依賴”③。靈魂和肉體是相分離的,身體可以離開 靈魂而獨立運動,而靈魂也可以離開身體而獨立思想。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里, 靈魂與肉體再一次漸行漸遠,貼上理性主義的標簽回歸到柏拉圖主義的身心二元 論世界當中。但與之又有所不同的是,柏拉圖主義身心分離中認為肉體是靈魂通 向真理的阻礙,而笛卡爾則認為身體無法干擾靈魂,身體只是一架機器在不停地 做著機械運動罷了,并沒有將兩者視為宿敵。
    從“身心分離”的始作俑者柏拉圖,到“宗教神學”的奧古斯丁,再到“普 遍懷疑主義的”笛卡爾,意識哲學肆意滋生將“身體”一步步推向萬惡的深淵。 在這段長期飽受意識哲學籠罩的時期,身體被視為滋生欲望和罪惡的源泉,從而 深陷被排斥、被壓制、被誤解、被遺忘的危險狀態。
    4.2思維的曙光:身體在現代哲學中的“出場”
    在兩千多年的西方傳統哲學中,長期以來身體處于被遮蔽、被束縛和被抑制 的生存狀態。身體在柏拉圖那兒遭受到靈魂的束縛,被視為靈魂通往真理的絆腳 石;身體在奧古斯丁那兒遭受到上帝的壓制,被視為罪惡的滋生地(淵藪);身 體到笛卡爾那兒則遭受到理性的桎梏,被視為無法逾越理性的鴻溝。伴隨著現代
    ①[法]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M].徐陶,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2.
    ②[法]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M].徐陶,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6.
    ③[法]勒內•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6. 哲學家們對傳統意識哲學的撥正與批判,身體逐漸走出邊緣化的生存困境迎來了 一絲重見光明的曙光。無論是尼采主張的“一切從身體出發”,還是梅洛龐蒂關 于現象身體的理論建構,都在一定意義上開啟了現代哲學中以身體為主體的里程 碑。
     
     
    圖 4-3 身體在現代哲學中的“出場”
    4.2.1尼采:“一切從身體出發”
    當身體仍處于被排斥、被壓制、被遺忘的危機狀態時,尼采的出現似乎燃起 了一絲希望的曙光,他試圖打破傳統哲學觀念為身體正名。以“一切從身體出發”、 以身體為準繩”為宣言,以“上帝死了”、“重估一切價值”為口號力圖作為 顛覆傳統哲學的輿論導向。尼采的身體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在飽讀盧梭、康德、 黑格爾、馬克思等偉大哲學思想家著作后深受啟發,于是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 啟了身體從壓制走向光明的道路。
    尼采身體革命的第一槍對準了蘇格拉底、柏拉圖時期的傳統意識哲學和奧古 斯丁時期的基督教神學。他借用新舊牌匾比喻暗諷傳統意識哲學過于陳舊迂腐, 用查拉特斯徹作為一個痊愈者的形象警醒世人:“我懇請他們推翻陳舊的學術椅 子以及這種古老的幻想所坐的任何位置……我坐在他們偉大的墓道旁邊,在尸體 和禿鷲中間,并且嘲笑他們全部的過去和過去的腐朽的、腐爛的光榮”①。這表 明了尼采對西方傳統意識哲學的全面批判,試圖喚醒世人覺醒,回歸到現實世界。
    尼采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認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是衰敗的癥候,是希臘解體的工具,是偽希臘人,反希臘人”②。無疑,尼采對 于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看法是帶有批判主義色彩。主要是因為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是理性哲學的始作俑者,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強烈抨擊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 理性主義思想傳統。他認為“藝術乃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是這種生命的真正形而 上學的活動”③。藝術是象征光明的日神與象征放縱的酒神交織融合的產物,日 神表現為外在審美活動的藝術,酒神體現在內在情欲放縱的藝術。因此,日神創
    ①[德]尼采.查拉特斯徹如是說[M].莫辛幸,譯.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145.
    ②[德]尼采.偶像的黃昏一一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M].李超杰,譯.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9:13.
    ③[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8. 造出造型藝術,而酒神創造音樂藝術。悲劇的誕生也正是基于日神和酒神的相互 結合。尼采為藝術發聲,提出“重估一切價值”,亦是為人之身體發聲。而蘇格 拉底和柏拉圖主義卻秉承著理性主義哲學禁錮這種生命活動,將人類藝術行為扼 殺在搖籃里。
    尼采也向基督教吹響了戰爭的號角,他的一聲吶喊“上帝死了”直指基督教 神學的心臟,基督教神學沒落成為亡徒。基督教神學捏造了一個虛無的上帝之城, 成為桎梏身體自由的罪惡牢籠。基督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棄絕塵世、克己冥想 成為控制身體的有力武器,“教會的實踐是敵視生命的枷鎖”①。而尼采對生命 卻是稱贊有加,他認為:“盡管現象千變萬化,但在事物的根本處,生命卻是牢 不可破、強大而快樂的”②。尼采用“堅硬的錘子”敲打偶像的黃昏,肯定和張 揚人的生命本能,從而將人類從天國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
    此外,尼采將身體作為其哲學理論建構的核心,且高調宣稱:“肉體是我的 全部,別無其他;而靈魂只是和肉體有關的某種事物的一個名詞”③。肉體就是 生命。“在你的思想和感覺后面站著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他住在你體內,他 就是你的肉體”④。肉體就是權力意志。他對柏拉圖主義學派二元論的形而上學 體系進行了強而有力的反撥,甚至將肉體提升為比靈魂更為重要的地位。
    尼采對西方傳統哲學二元論思想體系的批判與反撥,無疑是在徹底顛覆傳統 意識哲學、基督教神學和理性主義,試圖改寫幾千年來身體的生存狀態,為身體 能夠擁有話語權而發聲。持久以來處于靈魂、上帝、理性的壓制和規約之下的身 體終于迎來光明的曙光,并成為向往自由、真理和行為的指南針和活動藍本。在 尼采的哲學思維譜系中,身體成為了價值評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哲學史 上第一次將身體推向了萬眾矚目的舞臺。
    4.2.2梅洛⑴龐蒂:“現象身體”
    在現代哲學中,現象學理論建構使身體逐步走向主體性,身體成為是現代哲 學探討的核心概念。作為現象學開山鼻祖的胡塞爾率先提出意向性理論,試圖轉 變傳統形而上學的二元論思維模式,因此它的現象學被歸結為意識現象學。除此 之外還有海德格爾、薩特、梅洛⑴龐蒂等人都追隨胡塞爾現象學的步伐,從不同 方面論述了“身體二元論走向一元論”的過程。其中但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梅洛 ⑴龐蒂身體現象學。梅洛⑴龐蒂基于胡塞爾現象學的基礎上,對其加以改造和創 新,為更好的解決身心關系問題。基于此,梅洛⑴龐蒂身體現象學取代胡塞爾了
    ①[德]尼采.偶像的黃昏一一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M].李超杰,譯.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9:32.
    ②[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58.
    ③[德]尼采.查拉特斯徹如是說[M].莫辛幸,譯.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21.
    ④[德]尼采.查拉特斯徹如是說[M].莫辛幸,譯.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28.
    意識現象學,身體主體取代了意識主體,身心合一取代了意識意向性。
    梅洛q龐蒂通過身體圖式概念來詮釋身體的統一性、完整性、整體性。“我 通過身體圖式得知我的每一條肢體的位置,因為我的全部肢體都包含在身體圖式 中”①。在他看來,我的全部肢體都包含在身體圖式是基于具有知覺的身體本身 就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與身體體驗過程中身體感覺的聯系并無偶然性。身 體統一性通過身體圖式的概念得以呈現,打破了西方傳統意識哲學,緩解了身心 對立的尖銳話題,促進了身體意識的覺醒。身體圖式概念除了表達了身體統一性, 還進一步揭示了身體具有空間性特征。“身體圖式是一種表示我的身體在世界上 存在的方式”②。這表明著,身體是一個存在于世界之中的獨立個體,而不是一 個脫離世界存在的主體。身體可以作為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通過不同的相處模 式,身體還可以在空間中不斷地調整和更改存在狀態以便更好地感知世界。“身 體本身在世界之中,就像心臟在機體中:身體不斷地使可見的景象保持活力,內 在地賦予它生命和供給它養料,與之一起形成一個系統”③。身體與世界二者相 輔相成,世界是身體實現自身存在的重要場域,身體是世界得以呈現的重要手段。 身體存在于世界之中,并與世界發生各種聯系,必然會產生運動變化。“身體不 是作為一種惰性的東西,它也進行存在的運動”④。身體無時無刻不在運動,也 正是在運動的過程中身體統一性得以實現。“靈魂和身體的結合每時每刻在存在 的運動中實現”⑤。在梅洛q龐蒂看來,身體成為肉體與靈魂最本源的結合,它 與主體、自然、他人在運動過程中實現結合和統一。
    梅洛q龐蒂同樣為身體的拯救展開了一系列革命斗爭,與尼采重估身體一切 價值觀點有所不同的是梅洛q龐蒂的身體現象學更為全面更為系統的看待身體 問題,將身體視為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他通過“身體圖式”和“身 體現象學”對傳統意識哲學進行撥正與解構,并希望構建一個身心一體的身體現 象學理論體系。總之,無論是尼采的“一切從身體出發”,還是梅洛q龐蒂的“身 體現象學”都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身體的地位,翻盤了西方傳統意識哲學思想,激 發了身體意識的覺醒,為身體在后現代哲學中的全面登場而奠定基礎。
    4.3文明的聲響:身體在后現代哲學中的“顯現”
    隨著身體這一扇封閉已久大門被悄然打開之后,身體意識也日益覺醒。現代 哲學打破了傳統哲學身心二元論的觀念,而后現代哲學則將身心二者更為理性的
    ①[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4.
    ②[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38.
    ③[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61.
    ④[法]梅洛q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19. [® ][法]梅洛q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 融合于一體。后現代哲學當以著名哲學家福柯為代表,他繼承和發展了尼采“一 切從身體出發”、“重估一切價值”的哲學思想,將身體與知識、道德、權力、 政治聯系在一起,細致的考證了身體與之相結合體系下的話語權,并展開構建“一 個完全為歷史打滿烙印的身體,和摧毀了身體的歷史”①。隨著現代社會消費文 化的日益崛起,大眾對娛樂消遣的愿景逐漸凸顯,身體則作為消費文化的載體被 推向大眾消費市場。
     
    身體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 身體作為消費時代的審美客體
    圖 4-4 身體在后現代哲學中的“顯現”
     
    4.3.1福柯:權力規訓
    福柯進一步發展和繼承了尼采“一切從身體出發”、“重估一切價值”等哲 學思想,將身體與知識、權力、道德、政治聯系在一起,細致的考證了身體與之 相結合體系下的話語權,試圖打造了一個充滿歷史烙印的身體。在福柯看來,身 體不具有生理學意義,還具有社會歷史發展意義。兩千多年的歷史足跡中,身體 在強權政治體系中遭受壓抑,歷史的足跡點通過身體得以尋蹤,它與社會、政治、 文化時刻發生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所以,身體一直深受政治權力對它的籠罩。權 力無處不在對身體進行持續不斷地監控、規訓和懲罰,它通過身體馴服和鍛造為 依其旨意行動的身體。“肉體也直接卷入某些政治領域,權利關系直接控制它、 干預他……強迫它完成某些任務”②。身體被無處不在的權利所監管、規訓、懲 罰,因此不得不打上權利的記號。
    首先,權力是通過一種知識體系或政治話語對身體進行規訓與駕馭。在歷史 人口學中,肉體被視為需求和欲望之源;在病理學中,肉體被視為細菌和病毒的 侵害之處;在社會史中,肉體又得以被生物學技術所呵護。肉體既作為一種生產 力也作為一種勞動力,只有肉體作為一種生產力并受到權利的規訓時它才能為一 種有用的力量。這種被征服的力量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在人身體上得以運用。福柯 將這種肉體的“知識”體系稱為“肉體的政治技術學”。在福柯看來,“權力制 造知識,且直接相互連帶”③。我們所關注的是“政治肉體”,它是為權利和知
    ①汪民安,陳永國.尼采的幽靈:西方后現代語境中的尼采[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1:123.
    ②[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修訂譯本)[M].劉北成,譯.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2012:27.
    ③[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修訂譯本)[M].劉北成,譯.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識關系服務的工具,而權利和知識關系則通過把人的肉體變成認識對象來干預和 征服人的肉體。知識對權力的規訓使得身體成為醫學、心理學、美學、生物學等 各門學科體系研究的對象,這些學科按照身體經驗對其進行劃分和規訓,并利用 工具理性原則將其規范化和等級化。
    其次,權力還通過一種層級監視的方式對身體進行監督和改造。在福柯看來, 通過借助監視來達到紀律機制的效果是切實可行的。在古典時代,就有專門觀察 人行為方式的“監視站”,直到到后現代時期,軍營的出現使之成為權力的活動 中心。軍營具有一整套極具周密嚴謹的監視方法,其中建筑物是監督和改造人身 體行為方式的有利工具。通過封閉簡單的設計幫助監控者有效便捷的洞察人們一 舉一動,以便更好地發揮權力的作用從而干涉人們的行為方式。這種建筑方式不 僅應用在權力的活動中心——軍營,還應用于醫院、學校、工廠、社會組織等有 形網絡對人的身體進行監督。它們其作用不僅僅是一座座賞心悅目的建筑物,而 是通過從上至下一個完整的體系對人的身體進行切實可行的監督、約束和改造, 目的在于通過被馴服的身體去為社會服務。通過這種有效地監督機制,規訓權利 變成了一種內在規約。因此,在福柯看來“一切權力都將通過嚴格的監視來實施” ①
    總而言之,規訓權力是通過著嚴謹細致的紀律手段和周密獨特的監督機制, 對人的身體進行著規訓和懲罰,目的是為了培養出能夠對社會、政治、文化有用 而身體。
    4.3.2費瑟斯通:消費時代
    隨著現代社會消費文化的日益崛起,大眾對身體的審美觀念逐漸重視起來, 以身體作為審美客體的現象屢見不鮮。各種時尚雜志、報刊對身體肆意包裝,健 身塑形、化妝美甲、醫學美容等行業勃然興起,美化身體已然成為時尚的主流。 誠如鮑德里亞所言“在經歷一千年的清教傳統后,消費文化作為身體和性解放符 號的'重新發現',身體也在廣告、時尚、大眾文化中全面出場”②。由此可見, 人們對身體的關注度正在持續升溫,欲望的身體也在現實社會中取得了合法生存 席位。
    在資本主義高度運行的后現代主義社會,消費主義文化迅速向全球化擴張, 商品不僅僅在于滿足人們生活物質需求,更多的是追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 文化需求。所以說,“消費文化標示著消費不再是一種效用或者使用價值的簡單
    書店,2012:29.
    ①[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修訂譯本)[M].劉北成,譯.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書店,2012:194.
    ②[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金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0.
    實現,而是變成了符號和形象消費”①。簡而言之,在消費社會人們更多關注的 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其延伸的物質價值。而身體作為消費文化中最重要的消 費符號之一,具有特殊的延伸性和消費性。費瑟斯通認為,消費文化中的身體同 樣也包涵了身體的內在與身體的外在兩個基本部分。內在的身體關注內在器官功 能協調運行狀態。外在的身體則更多地關注身體外在表現情況,即身體外表、身 體行動以及對身體的監控。身體儼然成為消費社會中大眾所投入最多的符號性消 費品。除此之外,身體還成為社會階層中身份符號的象征。“身體是一個人階級 品味的物化特征:階級品味嵌入在身體上”②。不同群體、階級都有一系列差異, 通過身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個體在社會場域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扮演的社會角色。 因此,對于中高層階級而言,他們會更多地將注意力投入自身身體塑造當中去。 隨之興起的健美健身、美容化妝、飲食消遣、服裝首飾等呵護和美化身體的產業 也成為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身體在社會階層之中,成為一種象征符號 而非一種工具。人們越來越有意識地觀察和改善自身身體,希望通過更好地身體 狀態(不論是外表的形象氣質,還是內在的健康修養)去維護自身所處的社會地 位。
    4.4研究小結
    在西方哲學史上,身體由“缺席”走向“出場”再到“顯現”,抒寫了一部 經典的哲學史詩,并且最為直接的奠定了身體美學的歷史契機。本章順延著西方 哲學和美學史上的代表人物關于身體思想研究線索,構架起身體美學誕生的歷史 文化契機。在西方傳統意識哲學的籠罩下,身體被長期處于遮蔽、排斥、遺忘的 邊緣狀態;在現代主義時期,以尼采為首的哲學思想家重視身體主體地位,為身 體的話語權在現代理論場域中爭取一席之位,并為身體美學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應 用提供了珍貴的思想資源;隨之而來的后現代主義時期,身體滿足了消費文化中 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身體的關注也在日益上升。身體美學的提出一 方面是出于對西方傳統意識哲學(美學)“身心二元論”思想的一種反撥與糾正; 另一方面是出于對身體主體地位的一種尊重和認同。因此,在哲學思想層面,身 體美學獲得實踐的話語權、對“身心”之關系的揭示,有效地促進了身體美學的 理論鋪陳和實踐運用。
    ①[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一一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楊渝東,譯.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9:105.
    ②[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132.
    5身體的理性——身體美學的概念內涵與理論規約
    5.1身體美學的概念內涵
    5.1.1身體美學的界定
    身體是身體美學的起點與核心,在揭開身體美學神秘面紗之前,我們有必要 對什么是身體進行一番淺薄的探索。何謂身體?看似一個世人皆知的問題,可要 論其一二卻又會陷入沉思。“身體是一個問題,迷人而深奧”①。生理學意義上 的身體是通常是由骨骼、血液、皮膚、肌肉、軀干等要素組成的。具有社會屬性 的身體是人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中的載體和媒介。“身體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存在, 有其自身的力量”②。對于身體的認識不應只局限在某一學科領域上,人們應基 于宏觀視角重新認識身體。基于不同的研究視域和思維立場,對“身體”的看法 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作為生理性存在的身體;二、作為社會屬性存在的身體; 三、作為生理性與社會性整體統一的身體。而身體美學視域下的身體被視為是一 種充滿活力、情感、感覺靈敏的身體,而不是一個缺乏生命和感覺的、單純的物 質性肉體。從身體出發,認識身體美學是最直接的切入點。身體美學,一個作為 人學根基的概念,是人得以書寫存在意義的話語中心。理查德•舒斯特曼將之暫 時定義為:“一門兼具批判與改良雙重性質學科,它將身體作為感性審美欣賞與 創造性自我塑造的核心場所,并研究人的身體體驗與身體應用”③。它傾心于身 體關懷或對身體改善的知識、談論、實踐以及身體上的訓練。簡而言之,身體美 學就是致力于培育和改良身體,以身體美塑造、欣賞和展現為中心的審美實踐。
    身體作為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伴隨著體育教育發展的整個過 程,是檢驗體育教育效果的評判準則。體育教育以人(學生)身體為培育的目標, 它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手段,對身體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探 索和改善,幫助學生更好認識自己的身體,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 自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地完美結合。人要成為一個完整而自由的統一 體,必然要讓“身心”和諧發展。體育教育同樣也是培育身心和諧發展的最好實 踐方式,內在修心,外在塑形,使人朝著身體健康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身體 美學與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基于“身體”之上,都致力于探討改良和培 育身體,使之成為更加自由且完整的人。
    ①[美]安德魯•斯特拉桑.身體思想[M].王業偉,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1.
    ②金川江.從身體視角重新審視體育教育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1):79-81.
    ③[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3.
    5.1.2身體美學的價值
    身體的美學價值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身體美學價值的外在表現,即單 純的身體之美。這里的身體之美主要表現在身體外在之美,例如:形態、姿態、 肌肉、線條、身材、膚色等。身體既作為審美的主體能夠獲得諸多審美形象的贊 嘆,又可作為審美的對象向外界傳輸更多的審美信息。身體透過自身的力量創造 美,同時也為美感的展現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體育教育的首要目的也主要是培 育健康的、活力的、美感的身體,它通過體育教學、體育訓練、課外體育活動完 美地塑造身體形態、肌肉、速度、力量等外在表現形式,使身體各個部分機能可 以呈現出良好發展狀態。第二,身體美學價值的內在表現,即精神之美。身體美 學不但進行身體外形的塑造,也尤為關注身體內在的精神,高度強調身心是統一 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人之為人,在于健全其完整的人格,體育教育則是塑造人完 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體的精神之美,主要體現于意志品質的磨礪之中。 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阻礙的意志品質,塑造學生堅韌不 拔、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良好品德,激發學生超越自我、挑戰自我、提升自我 的內在潛能,從而在體育精神的磨礪和陶冶下,逐漸形成拼搏、健康、陽光的心 理發展方式,實現人的道德升華、情感追求和品行卓越。身心一體,內外合一, 這是身體美學的最大價值所在。身心一體,和合共生,從身體和心靈上塑造健全 地人格,在人全面發展和共同進步的道路上揮灑濃墨重彩的一筆。體育教育為 身”與“心”的踐行提供了生動的場所,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逐步感受美的存 在、認識美的價值、追求美的境界。體育教學通過“身”與“心”的踐行方式來 充分表達身體美學的價值所在。身體內在之美與外在之美是相輔相成的發展過 程。身體內在之美能夠幫助外在之美更好地塑造,反之,身體外在之美也能夠幫 助內在之美更好地完善。通過長期體育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心理、 素質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提高學生審美情操,激發學生審美興趣,促進學生審 美實踐。這恰好與身體美學的發展方向相統一,通過體育教育的實施過程能夠進 一步使身體美學身心合一的方向發展有了實踐的場域。身體美學的價值存在會因 為體育教育的補充而更為突出,從身體理論到身體實踐再到身體審美的過程,其 實就是體育教育不斷踐行身體美學的實踐過程。
    5.1.3身體美學的功能
    5.1.3.1感知功能
    身體美學感知功能分為兩類,一類為接受外界信號感知刺激的身體審美感 覺,即通過身體表面關系與外在接觸而由此得到的知覺感應;另一類為從身體由 內部向外表達的身體審美感覺,即身體內在器官有機運行而產生出來的感應。身 體美學不僅關注身體的外在表現情況,也更為主要地探討身體內在本體感知能 力。這里所指的身體,并非生理學意義上木訥僵硬物質的肉體存在,而是具有敏 感知覺活生生的身體。它存在于生動的身體結構組織且賦有頗為豐富的內在感性 體驗,感知可以細化到身體機能的每一個角落。例如:耳朵、鼻子、嘴巴、皮膚 等身體組成要素。雖然“身體”是表面的現象,但是其內部的肌肉、骨骼、脊柱 同樣也具有靈敏地感知經驗。在這種實踐的過程中,“身體”的作用是不可否定 的。身體美學重點關注身體的主觀性和感知性,身體知覺是否完整直接關系到身 體自身整體性的存在。因為身體任何一部分感知的缺失,都會造成身體整體感知 的不完整。身體感知作為身體美學中整體性存在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是為了融 合“身心關系”,另一方面是為了培育“身體意識”。
    5.1.3.2審美功能 身體美學審美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身體作為審美的主體;另一類是身體作
    為審美的對象。人之身體作為審美的主體和對象,也是創造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身體如同海綿,作為審美的 主體時能夠獲得豐富地審美形象;身體如同種子, 作為審美的客體時又能夠撒播大量地審美情操。身體透過自身的力量創造美,同 時也為美感的展現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美是人之身體的體驗和感受,是人之身 體的愉悅和快感,是人之身體的徜徉與探索。人之身體本身就是上蒼賜予人世間 最迷人的工藝品,無需繁花點綴,也無需精雕細琢,一切美的開始都源自于它本 身。自然,人世間一切美的事物都要依靠身體這個載體去體會、去品嘗、去領悟。 所以說,沒有身體就沒有美的存在,沒有身體也就沒有審美實踐活動。身體的審 美功能衍生出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美,例如:生活美、情感美、人體美、藝術美、 體育美等賞心悅目的審美實踐,從而使人類對于審美產生了質的蛻變,人類不單 單只注重身體外在的形體美,也開始尤為重視身體內在的情感美。最終回歸于身 體本身。體育教育作為培育、訓練、塑造身體健碩的重要場所,在日常教育教學 中從各個方面延伸著身體美學的審美功能。
    5.1.3.3道德功能
    善,是一種價值取向,指引著人行動的方向。身體是引導人之向善的思維載 體,所有善的道德品質都必須通過身體才能得以實現。“行動只有通過身體被執 行……就要依賴于身體的功效”①。然而,由于身體無意識行為和不良身體習慣 所帶來的弊端,會導致身體各器官執行能力減弱,我們稱之為:“行之而不著焉, 習矣而不察焉”。例如:一個籃球運動員在投籃過程中明確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 目的——投球進籃,即使心中了然投球技術動作,也會產生正確的行動意識。但 是,當意識不能控制身體去執行正確的行動,那么最終還是會導致行為方式失敗。 籃球運動員不能嚴格地控制身體行走正確的路線,投籃進球的可能性很小。之所 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身體意識與身體習慣的欠缺。身體美學恰巧能夠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9. 改善這方面的欠缺,它通過培養和改良人的身體意識,使人能夠更好地認識和了 解自己的身體,從而有效地控制身體去執行所追求的為善意志品質。身體美學幫 助人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方式,通過有意識的身體行為去實施為善的意志品 質,通過有教養的身體表現去傳輸為善的道德情操,通過科學的身體訓練去達到 為善的行動指南。體育教育同樣如此,引人向善是教學教學過程中的必然過程。 體育教育旨在完善人的道德品質,衡量人的價值尺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 引人向善是體育教育的內在追求。
    5.1.3.4實踐功能
    身體是實踐之主體,人們以身體為載體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創造世界。 身體并存于世界之中,才能作為主體人的實踐,才是真正的屬于人的實踐。人之 所以成為實踐的主體,正是因為身體是勾連人與世界相互聯系的載體,只有當人 與世界發生聯系才會產生出實踐活動。身體與生俱來就擁有實踐的功能,原始社 會時期人類就已經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走、跑、跳、投、射”等基本身體活動的 實踐能力。通過各種身體活動有效地規避災害風險,解決生存溫飽,創造安全家 園。這些都是通過身體切身去實踐、去感知、去體驗的最好印證。所以說,身體 是實踐的最好存在方式。沒有身體在場,沒有身體存在,沒有身體體驗,就不可 能去領會生活,了解世界,感受萬物。通過“身”去踐行,通過“心”去體悟, 是“身心”實踐的最融合狀態,這也是身體美學實踐功能的完美寫照。學生體育 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身體實踐的過程。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必須借助 于“身”去踐行,依靠“體”去感悟,然后由“身”和“體”的結合“身體”去 互通交流,最后收獲大量的身體經驗去踐行審美實踐活動。
    5.2身體美學的三個層面
     
    圖 5-1 身體美學的三個層面
    舒斯特曼將身體美學劃分為 3 個基本層面:即分析的、實用的、實踐的身體 美學。這 3個基本維度“從理論到實踐”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框架。分析 的身體美學和實用的身體美學屬于理論層面上的。實用的身體美學建立在分析的 身體美學基礎之上,主要是探討改善身體的技巧和方法,并對各種具體方法進行 比較分析。身體美學的實踐層面是相對傳統美學最為重要的轉變,使身體由表面 感官進入到實踐這一層面。它主要是通過具體的身體訓練方法來提升和改良身 體。實用層面和實踐層面是身體身體美學的重要組成體系,這兩個層面都意在對 身體的認可和意識的追求。身體美學賦予身體一種自控能力,使身體可以通過訓 練來達到控制身體行為和感知能力的目的,從而在身體運動過程中創造更多地美 感。身體美學尤為看重在身體運動過程中所產生出的身體美感,并通過審美對身 體的姿態和運動軌跡進行評判,將身體納入美學的研究層面,從而創造出身體之 美。
    5.2.1分析層面的理論描述
    分析身體美學是身體美學的一門“描述性與理論性的分支,它主要解釋身體 感知與身體訓練的本質及其身體在我們認識世界與建構世界的作用。心靈哲學、 本體論與認識論中有一些傳統的論題,涉及身—心關系問題以及身體因素在意識 與行為中發揮的功能;除了探討這些傳統問題之外,分析的身體美學也包括譜系 學、社會學與文化分析”①。分析層面的身體美學主要是理論描述性的。這一分 析層面一方面與傳統哲學注重理論的特點相符合,另一方面也與早期舒斯特曼作 為分析哲學家的身份特點相符合。舒斯特曼通過分析維特根斯坦的身體感受、威 廉•詹姆斯的身體體驗和梅洛•龐蒂的身體意識進一步闡明了身體美學的分析維 度。從三個方面剖析分析層面:第一,闡述了靈魂、美學與政治學三者之間的關 系;第二,描述了維特根斯坦對身體感受批評性認知;第三,肯定了身體訓練作 用與價值。
    5.2.2實用層面的中位互通
    二是實用層面,主要探討改善身體的技巧和方法,其中又分為表象性的身體 美學和體驗性的身體美學,表象性身體美學關注身體外在的塑造和展現,后者重 視身體內在的經驗和感受。因此,兩者互為補充,相互聯系。身體外在形象的塑 造和展現影響著身體內在體驗和感知,反之,身體內在的感知也會影響身體外在 形象的表現。在體驗性維度中,身體美學很明確地反對把身體外在表象與身體內 在精神相分離,反對將身體與體驗的相分離。實用主義的身體美學與描述性的分 析身體美學相對,“通過提議身體改善的特殊方法和從事于它們的比較批評,而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9. 具有突出的標準的、規范的特征”①。身體訓練的任何方法都取決于身體存在, 所以說,身體美學的實用主義層面也相對囊括了前者分析層面的理論描述。盡管 如此,它仍舊在評價方面以及通過重塑身體與社會以尋求改善某些事實方面都超 越了分析維度。為了改善身體體驗和身體意識,實用層面的身體美學提出了切合 改善身體的實踐應用方法。關于身體訓練的方法分為了整體身體訓練,局部身體 修飾和自我指向。例如,與飲食有關的食譜、與美容有關的整形、與運動有關的 健身以及如亞歷山大技法、費爾登克拉斯方法、賴希生物能學等具體的身體訓練 方法。
    5.2.3實踐層面的具體方法
    實踐層面的身體美學是第三個分支,通過具體的身體訓練(如:奔跑、跳躍、 攀爬、舞蹈、瑜伽等)來提升和改良身體自我。哲學話語體系下,往往認為沒有 說”,“做”也沒有存在的意義。這也僅僅是基于先前已經“做”了足夠的前 期準備工作。然而實踐的身體美學恰恰相反,它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注重“做”而 非“說”,“說”越少越好,“做”越多越好。為了強調容易被哲學家們所忽視 的“做”,因此,身體訓練也成為身體美學中最真切的實踐維度。身體美學是理 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它是從分析主義層面到實用主義層面最后到實踐主 義層面,是理論到實踐的完美過度,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身心和諧與統一的終極 之美。對于身體美學的實踐維度,國內一些學者提出了質疑的聲音。例如王曉華 認為身體美學包括這樣三部分,身體作為審美主體,身體作為審美客體,身體既 可作為審美主體且又可作為審美客體。強調身體美學是以身體為主體的美學而不 是以身體為最高客體的美學。國內學者程相占的分層在前兩個層面與王曉華相 同,而第三個方面則是身體化的審美主體與身體化的審美活動。程相占毫不避諱 的直指舒斯特曼身體美學三個維度的劃分略欠妥當,尤其是實用主義層面和實踐 主義層面之間區分不大。
    身體美學從分析主義層面、實用主義層面再到實踐主義層面的三個基本維度 構成了身體美學的基本框架。身體美學的分析層面折射出早期美國實用主義學家 舒斯特曼作為分析哲學家的身份特點,它屬于一種批判理論,也更為注重理論層 面的研究。身體美學的實用層面則主要是探討改善身體的技巧和方法,它“以理 論的形式探討如何改善身體感覺領域、交流層面以及自我塑造之中的作用”②。 身體美學的分析維度和身體美學的實用維度都落腳于理論層面,而要將身體美學 強調“做”而非“說”則需要通過身體美學的實踐層面。所以說,“身體美學是 一個關注自我意識和自我關懷的綜合性哲學學科”③。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M].彭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60.
    ②[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2.
    ③[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8.
    5.3身體美學的理論內核
     
     
    圖 5-2 身體美學的理論內核
    5.3.1身體意識的思維培養
    在日益媒介化的生活世界,越來越多的“現代病”不知不覺的開始顯現,例 如:手機依賴癥、電腦綜合癥、觸屏癥等。這些身體癥狀絕大數是由于身體的不 良姿勢和不良習慣引發的。學生主體的意識決定行為,身體的意識決定正確行動, 缺失正確的身體意識,往往會導致無效身體行動的產生。因此,這種不良身體習 慣的產生,正是因為缺乏身體自我意識的養成。如何改善人們的身體自我意識, 則成為亟需重視的研究話題。身體意識的培育大致從二個方面出發,一是外在塑 形,內在修心。采用多種身體訓練的方法,提高身體機能,增強肌肉的控制力, 使身體更加靈活敏捷,從而達到塑造外在形態與內在平衡的目的。舒斯特曼在《身 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比較分析了三種較為流行的身體訓練方法,分別是“費 爾登克拉斯技法”、“亞歷山大技法”、“賴希生物能學”。這三種身體訓練方 法都是通過規范化的形式來提高身體感知和執行能力。二是身心一體,內外統一。 身體美學是身心兼修、知行合一,并主張通過瑜伽、太極武術之類的運動項目來 提升和改善身體習慣、身體意識和身體功能,使身體朝著一個更健康、積極、均 衡的方向發展。通過對身體意識的改良與培養,提高身體器官在整個機能中運行 的方式與技巧,從而讓身體能夠有效地執行正確的行為意志,同時糾正身體不良 習慣帶給我們身心問題的損害,預防感官行為和感知能力的扭曲。體育教育也是 身體意識得以培養的最有效場所,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手段,提高主體 對身體的認知力和執行力,教會學生主體利用所學知識靈活合理的運用身體。
    5.3.2身心合一的精神凝合
    身體美學是身體實踐的重要元素,是以身體為中心,將身體與精神完美結合 的哲學要義。身心一體,內外統一,是身體美學的主要精神要素。通過各種身體 訓練,兼顧身體和心靈的和諧發展,實現生命的完整、和諧、統一。身體美學所 要表達的“身體”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和情感體驗的身體,而非木訥的、僵硬的, 沒有靈活性的身體。這就意味著身體美學不但塑造身體外形,也尤為關注身體內 在活動,高度強調身心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體育教育通過科學合理的身體 活動方式不但幫助主體更好的塑造外在形象氣質,也讓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 運動所帶來的愉悅。通過外在的審美感知與內在的情感體驗相結合,力求達到身 心一體的審美實踐活動。在傳統“靈肉二分”哲學思想長期籠罩下,身體被視為 靈魂通往真理的絆腳石,身體即是生理上的肉體。而與傳統哲學思想主張“身心 二元論”有所不同的是,身體美學倡導的是一種融合共生的理念,它主張“身體” 與“心靈”共同發展,和諧統一。身體不是片面生理學意義上的肉體,它是包含 肉體與心靈共存的統一體,是感性和理性交鋒的自我提升場所。“一個人的身體 和心靈之間存在著深層次的交互影響”①。因此,身體與心靈是密切相關的存在。 身體與心靈相互依存,互為一體。倘若身體機能在運行過程中出現問題,那么也 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心理上造就一定負擔。反之,倘若心理會出現疾病,也會導 致身體機能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紊亂狀況。所以說,身心是完整生命的統一體, 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5.3.3身體體驗的文化養成
    身體體驗的文化養成。人有身體,有身體就會有體驗,有體驗就會有審美。 “身體美學不僅僅關注身體的外在形式與表現,它也關注身體的活生生的體驗”②。
    體育教育通過切身參與可以幫助主體更好的體驗身體活動,增強身體知覺的敏感 性,提高身體意識能力。身體美學在探索美的道路上不斷嘗試,試圖尋找某種合 理的身體訓練方法讓人(主體)獲得各種各樣的體驗感。人除了要有思維模式還 有情感體驗,用思維去引導生活方式,用情感體驗五味雜陳。身體體驗在于“體”, 這是要通過身體親自去感知外在世界,它是看得見摸的著的,而一種非抽象的概 念。譬如運用身體訓練(瑜伽、太極、坐禪)等,讓人(主體)在參與運動過程 之中或者之后獲得一種生命力旺盛的體驗感,譬如一場酣暢淋漓的釋放,一個震 撼人心的鼓勵,一次迎風奔跑的喜悅 每一種身體體驗都由內而外的散發出生 命頑強自由向上活力的氣息。只有切身體會過釋放、激動、喜悅等等五味雜陳的 身體體驗之后,才會到達身體最終的愉悅,亦是身體美最至高的升華。體育教育 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在改造身體的基礎上改造人的心靈及相關思維體 系和能力。身體美學注重身心合一,整體發展,通過身體意識的培育增強身體體 驗感,用良好的心態參與到各種實踐活動中去,在運動中擁有快樂的情緒,在體
    ①[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實用主義美學[M].彭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54.
    ②[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34.
     
    驗中迸發激情的斗志。
    5.4身體美學的實現途徑
     
    圖 5-3 身體美學的實現途徑
    5.4.1身體訓練獲得美的形象
    舒斯特曼在《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一書中比較分析了三種較為流行的身體 訓練方法,分別是“費爾登克拉斯技法”、“亞歷山大技法”、“賴希生物能學”。 這三種身體訓練方法都是通過規范化的形式來提高身體感知和執行能力。而舒斯 特曼本人頗為提倡通過瑜伽、太極、武術等身體訓練方法來修養身心。通過各種 身體訓練方法達到外在塑形,內在修心的目的。一方面,運用有意識地身體訓練 培養內在感知在器官運行中的敏感性和執行力,提高身體技能協調發展的能力, 使身體解脫束縛去創造更多美的形象。另一方面,身體訓練可以規范身體行為, 將諸多阻礙身體發展的不良身體習慣予以糾正或規范,由不良身體習慣轉化為身 體規范,以致鞏固主體意識達到身體自由運動的效果。那么,這就是身體審美的 最高境界。如果說身體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最原始的工具,那么,我們可以通過改善 這個工具的條件與應用來更好地認識世界。身體美學通過多種身體訓練讓身體成 為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的新途徑。“通過長久的身體訓練,感知能力將被塑造成 一種以善行為目的的、無憂無慮的運動自由”①。我們通過有意識地身體訓練, 培養內在的意識行為,將身體習慣轉化為身體規范,以致主體意識被鞏固溫存起 來,身體能夠更自由、更優雅、更健康地獲得美的形象。
    ①[美]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M].徐開來,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1.
    5.4.2身體意識塑造美的情感
    “身體意識”是身體美學理論的核心要素之一。身體意識的培育包括物質和 精神兩個方面,即身體外在表現形式和身體內在精神需求。身體意識的培育是建 立在身體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精神需求來進行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對身體外在形 體、姿態、線條等方面的塑造,另一方面是對身體內在情感、體驗、感知等方面 的培育。身體意識培育主要是為了提高身體各個器官之間協同運行的能力,防止 不良習慣帶來的身體傷害,增強身體在實踐活動中的體驗感,進而培養良好的身 體習慣和生活方式。身體意識的培養是身體美學的核心,體育教育正是通過有規 律的身體鍛煉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身體意識。一方面,它能夠培養良好的身 體習慣;另一方,它也能夠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感。通過改良好培育人的身體意識, 能夠規范自身的身體行為去引導為善的行為舉止,控制自身的身體去執行為善的 意志品質,陶冶自身的身體去傳輸為善的道德情感,從而達到塑造審美情感的目 標。
    5.4.3身體關懷營造美的氛圍
    隨著現代社會消費文化的日益崛起,大眾對娛樂消遣的愿景逐漸凸顯,身體 則作為消費文化的載體被推向大眾消費市場。身體被烙印上各種社會標簽,借助 身體得以發展的產業如雨后竹筍般勃興,諸如美容美妝、服裝設計、醫療保健、 健身健美等行業應運而生。同時,學術界也基于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 理論基礎上對身體進行細致考究。這些都象征著轉向身體的時代已經到來。因此, 對身體的重視和關懷已成為當今時代最為顯著的文化現象之一。身體是創造美的 源泉和動力,正是由于對身體的重視和關懷才能夠給予身體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 去創造美。除此之外,身體美學在關注身體外在形態變化之外,也十分關注身體 意識和內在精神狀態。盡管在消費主義時代下,身體美學順應了身體覺醒的時代 潮流,但與大眾消費視野關注的重心有所不同的是它更為關注身體意識和內在具 體化的精神。身體美學追求的并非給予身體更多地社會標簽,而是實實在在的關 乎生命內在的本質。就如同身體美學通過瑜伽、武術、太極、禪定等科學的身體 訓練來培育身體具體化意識和提高身體感知能力,由內至外的營造塑造健康身體 的良好氛圍,促進身心一體化的建構,培育健碩而又完整的人。這才是身體美學 存在的真正使命感,也是真正意義上人道主義的身體關懷。
    5.5研究小結
    綜上所述,主要圍繞身體美學概念內涵與理論規約展開討論。首先,關于身 體美學的界定主要基于三種不同的視角和立場,最后可得知身體美學視域下的身 體被視為是一種賦有生動、感知、情感交匯的身體,而不是一個缺乏活力和體驗 的、木訥的物質性肉體。從身體出發,認識身體美學是最直接的切入點。因此,
    最后筆者引入舒斯特曼對于身體美學的定義作為本文身體美學的概念界定。
    其次是對身體美學的三個層面進行梳理分析,它包括分析主義身體美學、實 用主義身體美學和實踐主義身體美學。從分析層面到實踐層面構成了身體美學的 基本框架。身體美學的分析維度和身體美學的實用維度都落腳于理論層面,而要 將身體美學強調“做”而非“說”則需要通過身體美學的實踐層面。
    然后是對身體美學的理論內核進行梳理得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身體意 識的思維培養。采用多種身體訓練的方法來改良身體,提身體機能,增強肌肉的 控制力,使身體更加靈活敏捷,從而達到塑造外在形態與內在平衡的目的。二、 身心合一的精神凝合。身心一體,內外統一。通過以上兩種身體意識的培養,兼 顧身體和心靈的和諧發展,實現生命的完整、和諧、統一。三、身體體驗的文化 養成。人有身體,有身體就會有體驗,有體驗就會有審美。
    身體美學從理論走向實踐,為此,筆者也在此探討了身體美學的實踐途徑。 通過身體訓練、身體意識和身體關懷三種途徑對身體進行有效的呵護,從身體訓 練中獲得身體內在與外在美感形象,從身體意識塑造身體流露美的情感表達,從 身體關懷幫助身體營造積極的人文關懷的氛圍。
    6美感的真實——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念缺失與文化拾遺
    20世紀90年代,美國實用主義美學的領軍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aterman)代表著作《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中文譯本)一書的出版和譯介 使“身體美學”一詞在學術界掀起了一種新美學熱潮,引起國內外諸多專家學者 紛紛對其理論展開研討。身體美學的理論建構不僅對哲學美學的實用主義轉向具 有重大理論價值,也對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起到了啟發和促進作用。身體是體育 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體育教育的物質載體、價值依托和評判內核。體育教 育作為身體實踐的活動中心,是培養和完善身體的最好場所,它與身體實踐相聯 且密不可分。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通過身體意識的培養,以某些 體育項目作為身體訓練內容去改良身體,使之能擁有完善的身體體驗,并糾正不 良習慣所帶來的“現代病”,最終使學生成為自由、完整且全面發展的人。不難 發現,體育教育和身體美學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者本質都是在于探索 如何培育身體,使之獲得完整的存在經驗、審美崇高和實踐品格。
    6.1身體的教育——體育教育的本真要義
     
    6.1.1尋覓“美”的存在:體育教育的精神訴求
    美,是人類所追求的精神崇高與自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目標要求,因此, 美的魅力與體育的動力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體育教育以身體為核心,自然 也與美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身體審美貫穿在體育教育的始終,身體之美是體 育教育中最直觀的結果。身體之美有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外在美,一種是內在 美。通過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手段,“強健其體魄、野蠻其精神”,健美的身形 是體育教育的使命與責任。俄國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言:“世界上沒有更美麗的 衣裳比得上結實的肌肉和新鮮的皮膚”①。這也就是對身體外在之美的頌揚。體 育運動贈與人世間最美的衣裳,健碩的身體、優美的姿態、矯健的步伐,挺拔的 身軀,是體育教育的身體實踐結晶。身體的內在之美,體現于意志品質的磨礪之 中。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阻礙的意志品質,塑造學生堅 韌不拔、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良好品德,激發學生超越自我、挑戰自我、提升 自我的內在潛能,從而在體育精神的磨礪和陶冶下,一步步形成陽光、快樂、自 由的心理發展方式,從而實現人的道德升華、情感追求和品行卓越。因此,對美 的贊頌是體育教育中的感性回歸與理性訴求。
    6.1.2追求“真”的知識:體育教育的認識過程
    真,乃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知識,追求真理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步履。隨著 素質教育在教育領域的盛行,打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種種積弊,掀起了教育領 域改革創新的一股新流。從“素質教育”到“應試教育”,從“以教師為主體” 到“以學生為主體”,從“健康體育”到“快樂體育”……體育教育營造著一個 復雜、多元、豐富的內容體系,它需要我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的追求真知、檢驗 真理、體會真情。理想的學校體育不再是單純的傳授體育知識、動作技能這么簡 單,它是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并且自由的運用自己 的身體。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身體作為體育最直接表達形式,應當予以特別的關 照。在體育教育中,不僅需要對于學生外在技能的塑造,也應注重學生內在感知 和意志培養。身心發展是一個統一體,兩者皆不可分開,只有身心和諧發展才能 夠塑造更好的身體,提升生命存在的內在體驗。身體是人得以認識世界最真實的 渠道,通過身體表達自己的情感,通過身體傳遞自己的能量,通過身體掌握自己 的行為。因此,從學生身體出發,以學生身體為準繩,對學生進行身體關懷,成 為體育教育過程中的真理所向。
    6.1.3證實“善”的品質:體育教育的道德品格
    善,是一種價值取向,是引導人的行動指南。“教育是一種育人成才的實踐
    ①張珺.體育美學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J],科技信息,2009 (25): 99-100. 活動,是傳承文明的善舉,是以教人為善自居的”①。體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 成部分,“教人為善”同樣也是體育教育的價值所向和理想追求。“體育是善的 行動面,是一種德性的文化實踐”②。體育教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勞” 全面發展的人為宗旨,道德品質則是體育教育首當其沖的發展要義,由此可見, 引人向善在體育教育中尤為重要。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用汗水澆灌著“善”的果 實;在體育課外活動中,用激情迸發出“善”的力量;在競技比賽過程中,用堅 持詮釋了“善”的本意,這一切都是體育教育引人向善最真實的寫照。宣揚善的 本性成為體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育學生頑強拼搏、堅韌不拔、吃苦耐勞 的意志品質;塑造教師教書育人、盡心盡責、忠于職守的職業素養;完善學校以 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體現了體育教育發展的價值所向。引人為善既是體育教育發 展的理念所在,也是培育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所在。體育教育旨在完善人的道德品 質,衡量人的價值尺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引人向善是體育教育的內在 追求。
    6.1.4塑造“人”的完形:體育教育的生命本位
    人(學生),既是體育教育的對象,又是體育教育的主體。體育教育強調“以 人為本”,重視培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身體是體育教育得以實施的重要 媒介,也是塑造和培育完整人的必然要求。體育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在于對身體 的塑造和改善。“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育是按兩種尺度實現對人的建構的:外 在尺度,即現實存在的物質世界;內在尺度,即人的自由心靈”③。體育教育同 樣如此,一方面是對于外在尺度的修飾,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對身體外在形態、生 理機能予以調適使人朝著健康、強健、活力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對于內在尺 度的塑造,體育教育不僅重視外在體魄的鍛煉,還重視對人內在情感、體驗、價 值尺度的理想塑造。通過各種各樣的體育賽事、運動技能學習、素質拓展豐富了 學習者內在體驗感,譬如成功后的喜悅、失敗后的反思、堅持下的毅力、淚汗交 流的感動……在身體中感受,印證和提升自我的存在,使人不斷地突破自我,走 向新的發展境界。人要成為一個完整而自由的統一體,必然要讓“身心”和諧統 一發展。體育教育以“強體魄、增知識、調情感”為主要目標,以身體教育為活 動藍本,以塑造身心健全而完美的人為最終造詣。因此,體育教育的本質是塑造 全面自由發展的人。
    ①田菁,周海云.體育教育向善說[J].體育學刊,2008,15(4):1-4.
    ②劉欣然,黃傳想.意義的凝聚:基于“力”的體育自然哲學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16,50(5):19-25.
    ③王健,潘凌云.人學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探問與發展路向[J].體育科 學,2013,33(11):17-27.
    6.2身體的線索——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思想軌跡
    6.2.1身體的直觀:體育教育的認識起點
    身體是一種尋覓世界的視角,是一個與交流世界的舞臺。在歷史和文明的進 程中,我們通過身體穿梭于過去、現在和未來,唯有身體才能使我們真正的認識 世界,了解與回顧歷史。認識這個世界,身體是首要的開始。兩千多前古希臘德 爾斐神廟鐫刻著:“認識你自己”,就是希望人要時刻審視自身。要想真正認識 你自己,探索“人本身”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而體育教育作為身體實踐的活 動中心,是培養和完善身體的最好場所,它與身體的聯系密不可分。“野蠻人的 身體,是他自己所認識的惟一工具”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現代化信息技術 將人類的四肢無限延伸,人類用各種高科技工具代替四肢進行運動,解放身體的 同時卻也造成人類身體的退化。但這些高科技工具并不能取代身體的地位,人類 身體在社會中得不到改造就會變得自動退化,轉而衍生出各種“現代病”。身體 需要被喚醒,需要加以改善,需要得到培育,從而抵抗外界對身體的傷害。體育 教育是身體得以改良和培育的最有效場所,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手段, 對身體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探索和改善,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的 身體,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自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地 完美結合,為培育健康、完美、自由的人而不予余力。
    6.2.2身體的藥引:身體美學的實踐隱喻
    身體美學一直注重對身體的培育和反思,探討如何改良和培養我們的身體, 成為身體美學的中心話題。現代化信息技術潛移默化的在轉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人們將大量的空閑時間放置在對身體的消費上,身體日漸成為社會大眾文化中的 一個物質符號。人們為了追求身體外表的美麗,不惜在身體上大做文章,整形、 減肥、美容等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殊不知,這種空前“重肉體,輕意識” 的病態現象,會導致當代人審美觀念的嚴重偏移,損害身體表面結構的同時,也 造成嚴重身心紊亂的不良后果。身體美學的出現,正如一場及時雨一般滋潤了身 體這一片土壤。“盡管身體美學也關心形體的外在形式之美及其他一些外在的身 體表現和標準,但是,它探討的主要是身體本身的內在感知能力”②。簡而言之, 身體美學不但追求身體外在形態上的審美,還重視身心和諧統一的發展。身體美 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通過身體意識的培養,以某些體育健身項目作為身 體訓練方法去改良身體,使之能擁有敏感的身體體驗,并糾正不良習慣而帶來的
    ①李力研.盧梭的抗議一一體育克服人類缺陷的哲學線索(上)J].天津體育學院學 報,2005,20(3):1-6.
    ②杜髙山.從分析到實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與體育研究J].體育科學,2014,34(11):74-79.
    現代病”從而成為自由、完整、全面發展的人。“身體美學與其說是一場美學 史上的深刻革命,不如說是一種診治人的病態狀況并恢復人的本真之存在的治愈 良方”①。身體美學不僅僅是一門關于身體研究的理論學說,還是一劑促進身心 健康、展現身體之美、追求生命價值的拯救良藥。
    6.2.3身體的教育:尋找體育的美學救贖
    不難發現,體育教育和身體美學之間存在著多重的相似之處,都是在于探索 如何培育我們的身體,使之成為改良和完善身體的一味良藥。誠如梁啟超先生所 言:“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命脈,擁有健康的身體則尤為重 要。體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層部分,肩負著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 承載著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偉大夢想。體育教育從身體出發,為改良身體不良習慣 所導致的身體疾病而歷經風雨;體育教育回歸身體本質,身心和諧統一且全面發 展,為塑造健康、積極、完美并自由的人而不懈努力。身體是人之存在的基礎, 亦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與之相同的是,身體美學同樣也肩負著改良和 培育身體的重要使命。身體日益成為大眾消費文化中的一種物質符號,由勞動的 身體轉為欲望的身體,隨之而來的身心健康問題也比比皆是。身體雖逐漸凸顯, 但卻慘遭欲望的茶毒。“重肉體,輕意識”成為埋藏現實社會的一顆毒瘤,讓人 們不禁隱隱作痛。身體成為構架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的重要橋梁,都旨在從身體 出發回歸身體本質。身體美學不但重視身體外形的塑造,也非常重視身體內在的 修煉,高度強調身心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力求構建身心和諧統一發展的身 體美學觀,才能實現對身體真正意義上的救贖。
    6.3意識的遮蔽——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念缺失
    身體是構架學生與體育教育密切聯系的物質載體、是學生行為方式的行動指 南和學生健康狀態的衡量標準,但身體在體育教育中的地位卻一直處于一種“不 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游戈狀態。在社會技術理性的思想影響下, 體育教育更多地是關注運動技術動作的形成、體育理論知識的獲取及體質健康的 提升,從而忽視了對身體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關注。學校體育中也先后提出體質 教育、快樂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快樂教育、終身體育等諸多觀點,但身 體卻始終置于片面化、邊緣化、單一化的生存狀態,而并未對身體這一深層次的 理論做出更多關注和思考,于是身體處于被遺忘、被無視、被遮蔽的邊緣狀態, 悄然成為學校教育中“在場的缺席”。“身體是最真實存在的,排斥身體及其感
    ①張再林,馮合國.身體美學的治療隱喻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6,46(4):9-15.
    覺的體育教育,絕對不是完整人的體育教育”①。作為身體的重要培育場所一一 體育教育,應該從身體美學的視角對每一個學生的智慧之體、道德之體以及審美 之體進行關照,要注重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和諧的高質量綜合性人 才。
    6.3.1因由的找尋: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缺失的內在根源
     
     
    圖6-2 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缺失的內在根源
    6.3.1.1傳統的體育教育理念,不重視身體美的展現
    “體育教育理念是人們對體育教育的價值追求,是長期蘊蓄和形成的體育教 育價值取向之反映和體現,是關于體育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性、精神性、持續性 和相對穩定的范型”②。所以說,體育教育理念準確與否會直接影響體育教育的 發展方向和運行狀態。傳統的體育教育理念“重運動技能輕內在體驗”,過于在 乎將運動技能搪塞式的傳授給學生,而沒認識到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具 有情感色彩鮮活生命力的個體,忽視了人內心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忽視了體 育教學中學生身心體驗的重要價值。身體美具有雙重屬性特質,肌肉線條、運動 過程中的身體動作、服飾點綴等等,都是身體美的外在表現形態,而內在豐富的 體驗、意識所激發出來的情感是身體美掩藏的內在動力。體育教育不僅僅只局限 于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同樣也要關注豐富學生內在精神世界,身體美才能得以 展現。
    6.3.1.2封閉的體育教育目標,不尊重身體美的地位
    體育教育主要目標在于促進人的社會化,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觀,進
    ①趙岷,李翠霞.體育——身體的表演[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201.
    ②張建平.論體育教育理念的三個層次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28(5):57-59. 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此,體育教育從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 綜合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覆蓋全領域培育,然而在全方位實施的過程中,難 免顧此失彼拿捏不好它們之間輕重緩急。其中存在最為普遍的現象就是“重智育 輕體育”,將身體視為調節智育的工具,而忽視體育真正存在的意義。“學校體 育以人性關懷為出發點,是指向人類生命健康的教育活動,它所營造的是生命的 狂歡,而不是身體的束縛”①。顯然,體育教育目標的出發點是為個體全面發展 著想,但由于“身體”處于被遮蔽的狀態,忽視了對身體的關注與重視,忽視了 身體內在與外在相統一,忽視了身體體驗的重要價值,忽視了學生心理、審美和 實踐的同步與協調發展,這一遺憾勢必會造成體育教育偏離了目標制定的初衷, 從而影響學校體育整體發展。
    6.3.1.3壓抑的體育教育過程,不習慣身體美的塑造
    長期以來,在技術理性和知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及“應試教育”余留的弊 端下,體育教育被看作是體育知識、技能、健康傳授的場域,體育教學看作是體 育知識、技能、健康傳授的工具。在體育教育過程中一味地追求體育知識技能的 提高,卻沒有認識到身體作為體育教育最為重要的載體,具有不可小視的作用。 體育教育過程主要體現在學校體育教學環節,它包括準備部分,基礎部分以及結 束部分。每一部分的實施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意圖,例如準備部分在于調動學生 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及防止運動損傷,基礎部分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動作 技能,結束部分在于緩解運動疲勞。這一連串的所謂的課堂常規構成了體育教學 過程,只是在片面的關注身體的健康、技能的習得而忽視身體作為教育出發點和 落腳點所具有塑造美的源動力。
    總而言之,基于身體美學的視角而言,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視了對身體的 基礎性價值認識。體育教育可從身體美學理論中得到借鑒,一、重視主體地位, 從而使身體美在體育教育理念中得以體現;二、提高審美實踐,從而使身體美在 體育教育目標體系下得以確立;三、注重身體踐行,從而使身體美在體育教育實 踐中得以塑造。
    ①劉欣然,王媛.生命的呵護:學校體育的人學存在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7,40(2):68-73.
     
    6.3.2缺失的結果: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缺失的外在表現
    學生身體意識缺 學 生 身 體 體 驗
    失,導致對體育課 的缺失,導致對體
    程的漠視 育理念的茶毒
    圖6-3 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缺失的外在表現
    6.3.2.1學生身體意識的缺失,導致對體育課程的漠視
    體育教育過程中,學生身體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關乎學生是否能夠掌 握正確運動技術,是否合理靈活使用自身身體參與體育運動,是否關注體育運動 帶給自身的身體體驗感。體育課程作為學校體育最重要組成部分,它最直接的目 標在于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提高學生身體機能和 健康。“身體的肉體性自身是感性而敏銳的,感覺構成了身體意識的基礎”①。 學生身體意識的缺失,最直接表現在于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過程中,缺乏身體感 覺行為的判斷,缺乏身體運動狀態中,感覺行為的判斷極有可能造成動作扭曲, 肢體僵硬,運動傷害,有損身心健康,違背了學校體育最初的宗旨和目標。傳統 體育教學中更偏向關注學生身體外在表現形式,譬如:身材曲線感、肌肉塊狀感、 體重勻稱感 而往往忽視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拼搏、喜悅、興奮、痛苦、懊 悔、遺憾等情緒的釋放,這些情緒的交織其實就形成了身體審美體驗的一部分, 也是身體自我意識形成的力量源泉。身體失去了在運動過程中最原汁的內在體驗 感,便失去了身體自我意識形成的源泉,最終會導致體育課越來越形式化、表面 化、膚淺化,失去體育教育最本真的價值。
    6.3.2.2學生身體自由的缺失,導致對體育活動的淡化
    長期以來,在技術理性和知識本位思想的制約下,身體教育日益淪為服務智 育的工具。身體成為一種競爭符號,被作為競爭的手段而非目的出現在學校體育 教育中。在技術理性和知識本位的誘導下,使得身體往往處于遮蔽狀態,身體在 體育教育中容易被忽視、被遺忘、被誤解。身體被繁重的課業負擔,框范的審美
    ①聶真新.論身體與體育教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92.
    標準,激烈的競爭環境所束縛,喪失了自由的能力。學校體育是孕育體育運動的 搖籃,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運動最為重要的載體。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主體) 表達身體自由、力量、健美最好的活動藍本,肩負著樹立學生終身體育觀,培養 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豐富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身體 被所忽視甚至被遮蔽,學生更加將注意力傾向于發展智育而輕視體育,體育課堂 而皇之的被語數英等主干課所占領甚至取代,身體又進一步的受到了束縛,囚禁 在四面白墻的教室飽受壓抑。從此,操場只是作為穿梭于教室的途徑,而非身體 自由活動的場域,體育課成為了“上課集合、下課點名”的“放羊課”而非增強 身心健康的課堂,體育活動則日漸淡化成為一種嬉戲玩耍的“游戲”,而失去了 它存在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6.3.2.3學生身體體驗的缺失,導致對體育理念的荼毒
    身體是體育教育的主要載體和媒介,體育教育是身體改良和培育的主要場 所。基于身體美學的視角,體育教育對身體的改良和培育不僅僅是生理身體,而 更多的是注重對身體體驗、身心一體及身體主體性的追求。然而,由于制度化教 育對理性和知識的過分重視,體育教學的本質被顛覆成為運動技能傳授的工具, 導致體育教學中的情感生成和身體體驗被忽略,體育教學因此也喪失了教育的意 義。“身體通過親身實踐、體驗、親臨教育發生的現場,參與知識形成的瞬間, 從而實現由“身”到“心”的教育發展路徑”①。學生在教育發展過程中,缺少 了親身實踐、身體體驗等環節,意味著將他們置于“身”和“心”分離的狀態, 沒有切身的經歷和體驗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就體悟不到內心深處的精神自由, 在掌握技能的過程中,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所在,在體育競賽的過程感受不到拼 搏、興奮、痛苦等情感交流。其結果造成學生投入體育課程的興趣下降,學生參 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不高,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下滑仍會重蹈覆轍。那么,體育教育 秉著“提高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的理念將付之東流。
    6.4實踐的開啟——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思想的理性回歸
    “身體是人類存在的一個基點,也是體育教育的一個原點”②。體育教育作為 身體實踐的活動中心,是培養和完善身體的最好場所,它與身體的聯系密不可分。 鑒于當前體育教育中仍存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封閉的教育目標、壓抑的教育過程, 使體育教育的主體——身體被物化,成為服務于知識本位思想下的工具,體育教 育領域亟需一場救贖身體的改革,使身體回歸到體育教育審美實踐中并重新獲得 自由實現身體審美體驗。身體美學的出現就如同一場解放物化身體的及時雨,將
    ①李柯柯,扈中平.教育中"身體”的解放與自由[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1):12-17.
    ②金川江.從身體維度審視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84-87. 身體視為審美實踐活動的主體,從培育身體意識、統一身心健康、提高身體體驗、 促進身體訓練等多方面對身體進行關照,使人們充分地認識到身體之于體育教 育、審美實踐及其理論研究的更大價值和現實意義。
     
    圖6-4 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思想的理性回歸
     
    6.4.1身體主體:體育教育中的地位尊重
    “身體,體育教育活動主體是人的身體,體育教育活動的直接承載者也是人 的身體”①。體育教育離開了身體便不復存在,身體離開了體育教育也得不到規 誡。身體是體育教育中重要的物質載體,體育教育是身心和諧的教育,只有尊重 身體的主體地位才能突出“身心和諧發展”的體育教育觀。身體在體育教育中的 地位得以確立,體育教育也不在以培養工具化身體為主要目的,而是逐漸走向以 人為本、全面發展人文體育教育的路途中。“隨著現代社會逐漸揭開被遮蔽的空 間,體育教育必然導致從原初的工具技巧性的教育過渡到對身體主體性的塑造” ②。身體美學如同一股新鮮的血液注入其中,為體育教育帶來新的理論視角,引 領著體育教育中身體的缺失走向復興,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并能利 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自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地完美結合。體 育教育在身體美學的王國里,追求的不再是物質化的身體工具,而更多的將目光 轉移到對身體體驗、身體選擇及身體參與的一種實踐完善。以身體為主體,是體 育教育實施的首要條件。從身體出發,最后回歸身體是體育教育的最終要義。
    6.4.2身體經驗:體育教育中的美感收獲
    “在現實生活中,體育是身體塑造的主要工程師……身體在體育的雕琢中成
    ①趙岷,許國寶,李翠霞.由教化身體走向解放身體一一體育教育的21世紀猜想J].武漢體 育學院學報,2007,41(10):53-57.
    ②李豐榮,雷震.體育教育的身體社會學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10,33(6):603-606.
    為了一件生活的藝術品”①。如果說體育是身體塑造的主要工程師,那么體育教 育則是身體塑造的泥塑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體育教育不但幫助學生 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還教會學生學會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自己,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的完美結合。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身體經 驗積累的過程。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必須借助于“身”去踐行,依靠“體” 去感悟,然后由“身”和“體”的結合“身體”去互通交流,最后收獲大量的身 體經驗去踐行審美實踐活動。一、當運動技術泛化階段,學習者“身”與“心” 處于分離狀態,需要不停通過身體去嘗試表達運動形態,此時,個體并不能擁有 靈活的支配身體的意志自由;二、當運動技術分化階段,身體通過前期感知與體 驗之后可獲得了一定的動作經驗,那么身體就會形成連貫的動作;三、當運動技 術處于自動化階段,“身”與“心”完全融合于一體,超越學習運動技能本身去 體察和感悟運動之中的美。通過體育教育各個過程,個體不斷的嘗試、磨合與體 驗,積累豐富的身體經驗,由身體的意志自由上升到無限的精神自由,最終收獲 美感的崇高和體育的卓越。
    6.4.3身體美感:體育教育中的魅力涌現
    “身體既是審美的主體和對象,也是創造美的源泉和動力”②。身體與美之間 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身體人類審美實踐的橋梁與紐帶,透過身體我們才可以 體驗美、認知美、發現美。正如張之滄先生所言,“美源自人的身體之力,一切 美的表達都離不開對身體感覺的捕捉、感悟”③。而恰好體育正是立足于身體, 用身體來展現運動之美、力量之美的、技術之美。體育教育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 要發展路徑,美也是人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的全面發展一直是人們 提倡的素質教育內容及宗旨。然而就當前教育實踐而言,體育教育對身體的認知 還不夠全面,而這卻是認識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源頭。所以,在體育教學活動 中應該幫助學生更全面地去認識身體,了解身體并運用身體,根據不同身體之間 存在的差異而進行自身培養和審美教育,讓學生充分認知到身體存在的價值與意 義。通過運動中身體散發出的美感,感受到人類內心的奇妙;通過比賽中身體展 現出的美感,感受人類力量的完滿;通過技術中身體洋溢出的美感,感受到人類 追求的自由。不論是身體力量之美、技術之美或者是運動之美,最終都會在體育 教育中得到思想的啟迪與升華。
    ①王彩平,劉欣然.體育存在的身體價值和意義追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 (1):31-36.
    ②張之滄.身體美論[J].體育與科學,2012,33(4):45-48.
    ③張之滄,張卨.身體認知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6.5研究小結
    身體是體育教育原點和標尺,也是體育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身體 需要體育運動,也需要自由。然而,反觀當前體育教育,身體被視為服務于智育 的工具,忽視了身體主體性地位,身體游走在失落的邊緣,最終將導致主體失去 人生而自由的本性。身體美學目的在于解放工具化的身體,使身體可以重新回歸 到審美實踐活動中。“實現'身體'的救贖,關鍵在于回歸身體”①。如要找尋 體育教育中身體遺失的部分,那么,身體便是唯一切入點。通過身體主體性地位 的提升,重視身體實踐,培育身體意識,積累身體經驗,豐富身體感受,將身體 從知識本位思想體系的牢籠中解救出來,回歸到“真、善、美”的本真世界里。 身體美學為體育教育回歸生命本質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契機,確認身體主體性地 位,重視身體實踐和審美實踐活動,對促進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①張磊,王健.身體: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視角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4,37(6):97-103.
    7身體的表演——體育教育中身體美學的理論詮釋
    身體是一種尋覓世界的載體,是一個與世界交流的舞臺。認識這個世界,首 先從身體開始。發現這個世界的美,也請從身體開始。身體既是審美主體,又是 審美的對象。美來自于身體的表演和創造,一切美感也依靠身體去感悟、體會和 了解。身體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體育教育的物質載體、價值依托和 評判內核。同樣,身體亦是身體美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身體美學的核心和價 值所在。身體成為了體育教育和身體美學的橋梁與紐帶,而身體美則成為了體育 教育與身體美學行之所向。身體美學用理論去詮釋身體美,體育教育用行動去踐 行身體美。身體美學如同一股新鮮的血液注入其中,為體育教育帶來嶄新的理論 視角,引領著體育教育中身體萌發出新的生命力,開拓了身體審美實踐的活動路 徑,激發了身體審美實踐的參與興趣,奠定了身體審美實踐的主體地位。從而讓 身體在體育教育中收獲美感、體驗快樂、感受活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 地完美結合,并逐步走向人的全面發展路途中。
     
     
    7.1身體的美育: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的行之所向
    7.1.1身體美之探索:身體美學的追求所在
    “美是人之身體的感知和感受”①。身體美學致力于改良和培育身體,使之有 更好的身體體驗和感知,從而形成以身體美塑造、欣賞和展現為中心的審美實踐。 一切美的事物都依托于賦有靈性的身體去體驗、領悟和感知,而身體美學所存在
    ①張之滄.身體美論[J].體育與科學,2012,33(4):45-48.
    的意義正是在于幫助身體更好的去體驗、領悟和感知。身體美學在探索美的道路 上不斷嘗試,試圖尋找某種合理的身體訓練方法讓人(主體)獲得各種各樣的體 驗感。譬如運用身體訓練(瑜伽、太極、坐禪)等,讓人(主體)在參與運動過 程之中或者之后獲得一種生命力旺盛的體驗感,譬如一場酣暢淋漓的釋放,一個 震撼人心的鼓勵,一次迎風奔跑的喜悅 每一種身體體驗都由內而外的散發出 生命頑強自由向上活力的氣息。只有切身體會過釋放、激動、喜悅等等五味雜陳 的身體體驗之后,才會到達身體最終的愉悅,亦是身體美最至高的升華。除此之 外,身體美學還試圖通過身體意識來有效的促進身體之美。眾所周知,信息科技 時代解放了雙手的同時卻束縛了身體活動。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 通過身體意識的培養,提高身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監控,及時糾正不良習慣對于 身體帶來的損害,同時培養正確協作運用身體的能力,激發身體潛在力量。可以 說,身體美學唯一的宗旨就是造福于身體,使身體朝著更加自由、健美、活力的 方向發展。
    7.1.2身體美之引導:體育教育的價值所在
    “美源自人的身體之力”①。力與美的結合恰是體育最好的表達方式,外顯有 力,內收至美。身體之力無外乎體現為兩種表達形式,一種是外在的力,另一種 則是內在的力。奔跑的身影、健美的身軀、矯健的步伐、健碩的肌肉,這些無不 彰顯著身體迸發出外在的力量之美。而體育教育卻是這些力量得以培育最好的場 所,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手段,對身體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 探索和改善,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 改造自己,促進真正意義上力與美地完美結合。身體的內在之力,體現于意志品 質的磨礪之中。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克服阻礙的意志品質, 塑造學生堅韌不拔、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良好品德,激發學生超越自我、挑戰 自我、提升自我的內在潛能,從而在體育精神的磨礪和陶冶下,形成陽光、健康、 積極的心理發展趨勢,實現人的道德升華、情感追求和品行卓越。“在情感認識 中,力與美的結合,使體育獲得審美的寄托”②。體育教育將外在的力與內在的 力視為一體,通過外在的健碩之力獲得一種感性實物的美化,而通過內在精神之 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質獲得一種理性實物的美化,力求達到力與美的完美融合。
    7.1.3身體美之塑造: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的共同使命
    “美是身體的表演和創造”③。不難發現,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之間所關注的
    ①張之滄,張卨.身體認知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
    ②劉欣然,黃傳想.意義的凝聚:基于“力”的體育自然哲學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16,50(5):19-25.
    ③張之滄.身體與美之深層關系解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3, (3):33-39.
    重點都在于如何改良和培育我們的身體,使之朝著更加自由、向上、健康的方向 發展,從而成為塑造美的源泉和動力。身體美學以身體為審美主體,它試圖通過 身體意識的培養,以某些體育項目作為身體訓練內容去改良和培育身體,使之能 擁有完善的身體體驗,并糾正不良習慣所帶來的陋習,最終達到塑造身體美的目 的。只有切身身體體驗之后,才會到達身體最終的愉悅,亦是身體美最至高的升 華。同樣的,體育教育以身體為載體,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手段,對身 體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探索和改善,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 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自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與身體地完 美結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體育教育不但教會學生學會體育鍛煉,而且更 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正確運用自己的身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 不斷的發現美存在于運動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不論是田徑場上矯健的身姿,還是 足球場上凌空射門的腳法,都孕育著身體之美。身體美學與體育教育如同雕塑家, 一筆筆鐫刻出身體最美的畫面,共同在改良和培育身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一起 譜寫塑造身體之美的新篇章。
    7.2育人的教育:體育教育中“完整的人”的生命展現
    7.2.1身體的意識:在體育教育中塑造藝術的身體
    身體意識是身體美學的核心,即通過對身體意識的培養,對身體加以培育和 改良。而身體意識的培養,需要通過身體訓練給予身體正確的指導,提高身體靈 敏性和感知能力,進而更恰當地運用身體。體育教育是身體訓練最好的場所,它 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體育鍛煉手段,對身體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探索 和改善,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并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 自己,達到人與身體完美結合的目的。隨著身體意識的日益覺醒,身體成為了大 眾矚目的焦點。有的人通過身體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的人通過身體塑造不同的形 象,有的人通過身體創造經典的作品……于是,身體成為造就藝術的源泉與動力。
    “體育與藝術的交織,就如同人類身體與靈魂的結合”①。由體育造就健碩的身體 便成為藝術十分青睞的素材,譬如:雕塑中的擲鐵餅者、壁畫上的競走者、詩歌 里的歌頌詞……無不在用藝術的形式保存體育運動強健高大英勇的形象。“一切 體育運動、一切藝術創造活動,都離不開身體,都是身體的呈現、體驗和最終歸 宿”②。因此,體育教育作為身體實踐的活動中心,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和身體訓 練方法來塑造和完善身體,讓藝術之美在體育運動中完美綻放,讓體育之美在藝
    ①劉欣然,鄭華,洪曉彬.從丹納《藝術哲學》中尋找古希臘體育運動的線索[J].武漢體育學
    院學報,2009,43(6):44-48.
    ②郗鵬.體育與藝術關聯的身體社會學考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8(1):72-75.
    術體驗中永久留存。
    7.2.2身體的實踐:在體育教育中尋找動感的身體
    體育教育作為身體實踐的活動中心,是培養和完善身體的最好場所,它與身 體實踐相連且密不可分。“體育是身體實踐的行為”①。田徑場上,走跑跳投的 畫面;足球場上,凌空射門的瞬間;籃球場上,遠投三分的姿勢……這些都是體 育教育賦予身體最佳的實踐方式。體育教育猶如一個實踐場域,用各種形式捕捉 每一個動感的身影,用心聆聽每一種跳躍的旋律,用實踐檢驗每一場出彩的表演。 體育教學是一個特殊的運動認知、運動感受和運動體驗環節,是具有獨特性、交 流性和建構性的開放式過程。“體”與“育”的耦合,促進體育教學實踐性與關 系性的生成。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身體實踐的過程。任何一項運動技 術的掌握,都必須借助于“身”去踐行,依靠“體”去感悟,然后由“身”和“體” 的結合“身體”去互通交流,最后收獲大量的身體經驗去踐行審美實踐活動。體 育教育將身體從“四面白墻”里解脫出來,還原身體最本真狀態;體育教育將身 體從繁重課業中拯救出來,給予身體自由空間;體育教育將身體從虛無外在中救 贖出來,讓身體接受心靈洗禮。長期的體育實踐活動能夠使身體各器官和機能協 調發展,促進身體狀態展現朝氣與活力之美;長期的體育訓練能夠使身體素質和 運動能力進一步提高,展示體育運動之美和與技術之美。身體不再被無情的忽視、 遮蔽甚至束縛,它在陽光下自由的奔跑,在操場上熱情的釋放,在課堂上堅定的 挺直,無時無刻都在釋放生命的力量。
    7.2.3身體的美感:在體育教育中勾勒活躍的身體
    身體乃萬物之美,是創造美、發現美、感知美的源頭活水。體育教育以身體 為核心,自然也與美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身體審美貫穿在體育教育的始終, 身體之美是體育教育中最直觀的結果。“力與美往往結合在一起,而真正的美總 是有力的”②。譬如:米隆雕刻下的“擲鐵餅者”,它深刻地展現了力與美結合 的運動形象,強勁有力的四肢,肌肉線條均衡交錯,完美的將力與美融合為一體, 帶給人們一場視覺上的盛宴。體育正是力與美結合的藝術品,而體育教育則是力 與美結合的藥劑師。體育教育通過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審美情趣,引導學生欣賞 體育美,強化學生身體意識,提高學生自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 生在欣賞美、感受美、體驗美的同時也相應的掌握了體育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 利用所學知識來改造自己的身體,使之朝著更具有生命活力的趨勢發展。體育教 育所培育的身體美感不僅僅只流于表面,它還尤其注重內在美感的塑造。體育教 育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宗旨,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
    ①劉欣然,王家磊.體育本質行為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4):7-12.
    ②羅丹.羅丹藝術論[M].沈寶基,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8. 部分。身體的內在之美,體現于意志品質的磨礪之中。在體育運動中,發揚積極 進取的良好品德;在體育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勤勞奮斗的意志品質;在競技比 賽中,激發學生超越自我的內在潛能。在體育精神的陶冶下,逐漸形成陽光、健 康、積極的人格魅力,培養人的道德情操、輸出人的情感追求和完善人的品行卓 越。
    7.3迷人的體育:體育教育中“自由的人”的文明出演
    7.3.1身體的覺醒:在體育教育中萌發生命的活力
    在制度化教育對技術理性和知識本位的過分強調,使得身體往往處于遮蔽狀 態,身體在體育教育中要么被忽視、要么被誤解。身體被繁重的課業負擔,框范 的審美標準,激烈的競爭環境所束縛,喪失了自由的能力。“身體的生長需要健 康,被壓制或是約束的身體終歸不能夠健全”①。體育教育亟需一場救贖身體的 改革,使身體回歸到體育教育審美實踐中并重新獲得自由。身體美學的出現就如 同一場解放物化身體的及時雨,將身體視為審美實踐活動的主體,從培育身體意 識、統一身心健康、提高身體體驗、促進身體訓練等多方面對身體進行關照,使 人們充分地認識到身體之于體育教育、審美實踐及其理論研究的更大價值和現實 意義。身體由被束縛、被遮蔽、被忽視轉而成為自由、積極、向上的主體。身體 是體育教育中重要的物質載體,體育教育是身心和諧的教育,只有尊重身體的主 體地位才能突出“身心和諧發展”的體育教育觀。身體在體育教育中的地位得以 確立,體育教育也不在以培養物質化身體為主要目的,而是逐步朝著“以人為本” 的人文體育教育理念發展。身體在體育教育的滋潤和養護下,越發光彩耀人。人 們通過體育鍛煉追求健康的身體,通過身體訓練塑造健碩的身體,通過體育運動 打造健美的身體,身體在體育教育的庇護下萌發出生命的活力。
    7.3.2身體的卓越:在體育教育中尋找生命的精彩
    “體育教育是置身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問題之上的……是人的生命價值的 最大體現”②。身體的卓越體現在于“強健其體魄,野蠻其精神”,實現真正意 義上的生命價值。身體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體育教育的物質載體、 價值依托和評判內核。體育教育的存在也正是身體的需求所在,幫助其塑造外在 健碩的體魄,充實內在精神的食量,為人與身體完美融合而添磚加瓦。體育由“體” 和“育”組成,它的本真要義在于育“體”強“身”,“體”體悟,“身”身體, 體育是身和心協調一致發展的教育。體育教育通過身體體驗運動中的內在感知,
    ①鄒月輝,張佳.體育:還原'‘文明病”下身體的自由[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17,51(6):32-37.
    ②但艷芳.體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78-81.
    使人得到心靈上的享受。體育教育中所指的“體”不僅成為肉身之體,還要成為 智慧之體、道德之體和審美之體。人要成為一個完整而自由的統一體,必然要讓 身心”和諧發展。只有身心協調統一發展,才能還原身體的本真狀態,展現優 美的身體姿態,嫻熟的動作技術,頑強的生命意志以及令人愉悅的身體體驗感, 讓身體在自由活動中享受愉悅與健康的生命本質。體育教育以“身體教育、健康 教育、生命教育”為主要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塑造身心統一 的完整人格,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價值所在,感悟生命真諦的意義所在,逐步走 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路途中。
    7.3.3身體的力量:在體育教育中獲得生命的超越
    “力”,是生命存在的表現形式,是作為人之主體的身體活動的重要表征。 力”無形的孕育在身體之內,表現在身體之外。體育教育是凝聚“力”最好的 實踐場域,它通過身體訓練塑造身體的健美,彰顯活力;它通過體育活動促進身 體的健康,增強體力;它通過競技比賽挑戰身體的極限,凸顯動力;“力”則是 體育教育最好的行動方式,“力”給予體育教育獲得無限動力,使身體聚集巨大 能量;“力”給予體育教育創造無限活力,使身體擁有潛在能力;“力”給予體 育教育體驗無限感召力,使身體保持青春活力。“體育從‘力'中而來,生命力 的強力、活躍和沖動,是體育讓人之為人存在的生命出場”①。身體是迸發完整 生命力的載體,體育教育則是培育完整生命力的搖籃。體育教育通過最具體的體 育實踐活動煥發激情、展示魅力,引導人向善;通過切身的身體體驗感受運動過 程中的喜悅、激情、感動、艱辛、成功或者是失敗,使生命在體育教育的引導下 更加頑強。體育教育將生命力貫穿在教育的始終,幫助學生體驗生命的力量,引 導學生展示生命的力量,鼓勵學生激發生命的力量。身體在體育教育中蘊含著人 的動力與活力、外在形式之力和內在情感之力、生命力和行動力,體育意義的凝 聚也正是身體力量完滿的造詣。
    7.4研究小結
    身體,美之表演與創造;身體,力之源泉與動力。身體是體育教育起點和標 尺,也是體育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同樣,身體亦是身體美學的出發點 和落腳點,是身體美學的核心和價值所在。身體成為了體育教育和身體美學的橋 梁與紐帶,而身體美則成為了體育教育與身體美學行之所向。身體美學用理論去 詮釋身體美,體育教育用行動去踐行身體美。身體美學如同一股新鮮的血液注入 其中,為體育教育帶來新的理論視角,引領著體育教育中身體萌發出新的生命力,
    ①劉欣然,黃傳想.意義的凝聚:基于“力”的體育自然哲學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16,50(5):19-25.
    開拓了身體審美實踐的活動路徑,激發了身體審美實踐的參與興趣,奠定了身體 審美實踐的主體地位,讓身體在體育教育中收獲美感、體驗快樂、感受活力,實 現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地完美結合,并逐步朝著人的全面發展路途中行走。
     
     
     
     
     
    8美感的獲取——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實踐應用
    美,人類本質力量的感性體現;美,人類主觀思維的行為表達;美,人類自 我完善的理想追求。李澤厚①認為:“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美將人生升華到 一種審美的境界,美成為人類一種情感的寄托與滿足。康德②認為:“美是無概 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東西”。美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美?美無法用概念予以界定, 它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卻會令人心情產生愉悅的東西。鮑桑葵③認為:“美是作 用于感官知覺而體現出來的特征”。人類感官知覺所傳達出的信息表象便有美的 存在。總之,美感源于內在自然的人化,將外在感官與內在體驗結合在一起,使 美產生出崇高感和想象力。為了在體育教育中建立美的意義世界,身體美學的注 入將外在的感官美與內在的心靈美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讓體育教學活動 提升到一種審美實踐活動。身體美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尤其注重實用 性和實踐性。它通過身體意識、身體訓練、審美實踐等方法對身體進行培育和訓 練來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從而上升到身心和諧與統一的崇高之美。體育理
    念、體育目標、體育教學和體育課程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體育教 育的始終,關乎體育教育發展的命運之所在。在體育教育中,將身體美學引入到 體育教育的問題中心,為體育教學活動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
     
    ①李澤厚.哲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②[德]康德.批判力批判[M].彭笑遠,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0.
    ③[德]B.鮑桑葵.美學史[M].彭盛,譯.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5.
    8.1體育理念,需要倡導動態的“美的身體”
    體育教育理念是人們對體育教育的行動藍本,是孕育和形成體育教育的革命 搖籃,是關于體育教育發展的一種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體育教育理 念的指揮棒是否引導正確,直接關乎著體育教育日后的行動指南和發展趨勢。因 此,科學、完善、系統的體育教育理念是保證學校體育茁壯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 學校體育教育一直貫穿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將學生身心健康貫穿于課程 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 一點無外乎與身體美學核心思想不謀而合,身體美學將人的身體作為培育和呵護 地客觀對象,它不但關注個體外在形體地塑造也十分注重內在心靈地養護,繼而 形成身心和諧發展上真正意義的健康之美。宏觀體育理念之下,學校體育大力倡 導“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體育教育理念,最終目的是要將這兩大理念落 實到實處,見到實效、收獲真諦。微觀體育理念之下,學校體育主張尊重“學生 主體地位”和重視“學生個性發展”,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刨根 揪底,無論從宏觀理念出發還是微觀理念視域,都是落實到身體之根本的理念。 身體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體育教育尤為重要的物質載體和行動指 南。體育理念是引導身體健康成長的行動指南,是培育身體茁壯成長的前提條件, 是協調身心和諧統一發展的有力保障。“人類的身體是世界上最完美和最崇高的 藝術品”①。美的身體,是個體生命意義的完善;美的身體,是個體生命情感的 抒寫;美的身體,是個體生命涵養的灌注。美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源動力的感 性認識,身體之美是屹立在身體康健、體態完整的基礎之上。身體康健、體態完 整與個體自身的健碩的身體密切相關,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步調 統一的美是最愿景、最完滿的美,這類美的產生是建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更迭、 發展之上,并已滲入到個體、自然、社會各個領域。體育理念作為身體朝著健康、 活力、積極發展的燈塔,必須充分地體現將“美”融合于體育教學理念之中,循 序漸進的倡導學生關注身體之美,引導學生發現身體之美,教會學生運用身體之 美。提高個體身體審美意識,促進個體身體審美情趣,激發個體身體審美熱情。 反之,身體美育的融入創新體育教育理念模式,完善了體育教育理念形式,健全 了體育教育理念體系,使體育教育理念更加迎合了學生“德、智、體、美、勞” 全面發展的趨勢。因此,體育教育理念需要倡導“美的身體”,推崇“美的身體”, 發揚“美的身體”,繼而推動體育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①薛亞鋼,梁林.體育與美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50.
    健康第一
    指導思想
    宏觀理念
    體育與人
    的全面發 核心:生命意義健康建立在身心和諧一致發展基礎之上
    1.關注身體的外在形態塑造
    2.關注身體的內在情感體驗 核心: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美為本 1.尋找身體之美、發現運動之美,體悟情感之美
    展 2.美的身體讓人成為自由的人
     
    核心:以學生為主體,重技能向重身體轉變
    1.確立身體主體地位
    2.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核心:力與美的結合,最終上升為終極之美
    1.力,生命意義的凝聚
    2.美,生命意義的感召
    8.2體育目標,需要融合動態的“美的身體”
    體育教育是體育與育人的重要構成部分,就如教育一樣有著它固定、確切的 目標。目標可大可小,可近可遠,可重可輕。從長遠目標而言,體育教育以人的 全面發展為最終要義;從短期目標而言,體育教育以學生身心健康為出發點和落 腳點。體育教育長期目標在于促進人的社會化,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思想觀, 進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要素離不開“德、智、體、美、勞” 的構成,其中“德、智、美”屬于心理層面的培育,“體、勞”屬于生理層面的 培育。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相互促進,共同形成人的完整統一發展。 美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美的身體亦是人之為完人的基礎。 人的存在,最根本是建立在人的身體的存在。身體是人之存在的物質載體,沒有 人的身體,人固然成為不了人。這里的“身體”并非物質化肉體,它是身與心相 結合且真實存在的活動主體。由此可見,人的一切生命活動都依賴于人的身體。 身體是人存在的物質載體,通過身體活動、身體體驗、身體意識等更好地服務于 人之生命意義的完滿,讓人成為世界的主體。體育教育短期目標在于促進人的健 康化,幫助學生塑造健碩的身體體格和培養良好的心理品格,讓人成為真正意義 上的健康。“體育的終極目標是從身心兩方面培養具有體育精神的人”①。美乃 人類本源力量的感性表征,身體之美是立于身體康健、體態完整的基礎之上。個 體生命自我的協調發展是身體康健、體態完整的有效途徑,身體康健、體態完整 是個體自身協調發展的最終目的。內在與外在、個體與集體、自然與社會協調一
    ①郭可雷,平杰.論教育中的體育和體育中的教育J].體育學刊,2016,23(1):104-108.
    致的美是最理想的美,這種美的建立是基于生命個體的變化、發展為前提的,并 已滲透到個體、社會、自然的各個領域。體育教育應該設立階梯目標體系,將美 育層層灌輸到體育教育教學的每個過程,培育身體美、情感美、技術美和運動美, 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美的存在、體驗美的情感、關注美的動態。階梯 目標體系的設立也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融入美的情境之中,更好地培養美的意 識形態。因此,體育教育目標體系需要融合動態的“美的身體”。體育教育中身 體美育目標的構建力求傳道于美中,授業于美中,解惑于美中,讓體育教育在美 中蛻變、美在體育運動中豐富本質屬性。在體育教育中通過對身體美育目標體系 的構建,可以逐步使學生提高審美意識,培育審美情操,掌握審美方法。育美于 體中,育體于美中,形成相互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局面。
    表8-2體育教育中身體美育目標設計
    體育“三維”目標體系
    1.掌握美學基本知識
    2.明確美育的目的和任務
    3.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方法
    1.身體美育的最終目的是養成人格美
    2.身心協調發展
    1.研究和開發體育中的美,使之逐步形成“身體美學” 之學科體系
    2.參加美育實踐活動。制訂體育各項美育指標,進行 各種培訓活動。
    8.3體育教學,需要設計動態的“美的身體”
    體育教學是基于學校體育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體育教育使學生身體素質有個 質的飛躍,提升了學生身體活動能力,增強學生情感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 重要手段之一,是體育教育開展與實施的中心環節。身體是體育教學環節的重要 載體,體育教學通過身體活動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身體通過體育教學塑造成為 更完善的身體。可以說,體育教學是圍繞人的“身體”而展開的實踐活動。“體” 與“育”的耦合,促進體育教學外在性與內在性的統一。通過體育教學“強其體 魄,育其精神”對外塑造健康強壯的體魄,對內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和體育精神。
    “養乎吾生,樂乎吾心而已。身心皆適,是謂俱泰”①。通過“體”與“育”耦合, 身”與“心”融合,共同形成一種對于體育教學上的總體性認識。體育教學的 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教師教與學生學,“教”與“學”本身是互為影響、和諧統
    ①郭可雷.王曉晨.論體育之“育” [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 一的依存關系。教學中連續拓深的理論依據在于我們要符合母學科的思路指引并 且要發揮體育“教”與“學”上對學生身體素質及體能的提升。從以“體”教學 到回歸以“育”教學,是實現“以身養心、以心促身”美好愿景的結果。而從“體” 到“育”審美回歸路向,需通過以下路徑予以實現:
    8.3.1體育教學前期與準備
    首先,必須得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中的美。隨著信息技術化時代的飛速發 展,高科技電子產品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申出諸多問題。長時間使用電子 產品導致學生視力下降、彎腰駝背、體弱多病等問題的出現,使身體遭受巨大地 負荷變得遍體鱗傷。因此,教會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可以改變這些問題顯得尤為 關鍵。通過有組織、有紀律、有方法的體育教學可以強壯身體,糾正不良身體姿 態,使身體朝著健康、活力、美感的趨勢發展。同時,體育教學不但可以教會學 生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也可以教會學生學會如何正確的運動自身身體從而達 到獲得身體美感的最終目的。美,在體育教學中的體現不僅僅是健美操、瑜伽、 拉丁等所具有韻律舞蹈所可以體現出來的,其他運動項目也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美 的風格。武術項目具有氣魄之美;太極項目具有陰柔之美;田徑項目,姿態之美。 所以,幫助學生認知體育運動項目所極具特色的身體美感有助于在教學中發揮美 的價值和作用。
    8.3.2體育教學過程與實施
    體育教學是運動認知、運動技能、運動體驗的總和,是充滿競爭和交流的開 放式過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以幫助學生增強身體體質健康為目的,以培養學 生審美情感和身體體驗為目標,以提升學生身心和諧統一發展為最終要義,從而 形成體與育、教與學、師與生、內容與形式、增強體質與掌握技能、認知與情感 體驗全面和諧統一的一種體育教學觀。課堂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師 傳教授業的重要場所之一。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啟發學生審美 情操,激發學生審美興趣,促進學生審美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 的身體審美意識,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教學過程進行體育教學,為學 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審美環境。一、借助新媒體資源。在課堂上播放奧運會中各種 體育運動項目比賽視頻(慢動作回放),向學生展示身體在體育運動中的形體美、 情感美、力量美,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中身體美的追求和向往。二、創新教學方 法。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例如讓學生在課前習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利用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以及查缺補漏,教師在此過程中更多地使扮演聆 聽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三、傳送情感體驗。在課堂中, 可以利用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在比賽過程中引導學生團 結、協作、拼搏、堅持的意志品質,激發學生體驗運動過程中酸痛、快樂、汗水 以及自由的情感輸出,使學生進入深層次的身體審美教育。
    8.3.3體育教學效果與評價
    體育教學效果與評價應該將身體審美實踐活動納入考核體系。體育教學效果 評判包含學生身體素質、身體形態、運動技術等方面綜合考核。體育教學效果是 對體育課堂教學實施以及學生掌握程度的評判。因此,體育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上課質量與學生身體發展狀態。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將身體審美實踐 作為評判教學效果質量指標之一。體育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之一:身體素質。身體 素質包含力量、速度、柔韌、耐力、靈敏;體育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之二:身體形 態。身體形態是審美教育最好的表現形式,它通過科學地身體訓練可以改善身體 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精神。身體外部形態主要是指肌肉、線條、皮膚……是身體審 美的直觀感受,身體內在精神主要是指意志耐力、道德品質、體驗情感……是身 體審美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在體育教學效果的考核中應該予以重視和突出;體 育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之三:運動技術。通過運動技術也可以融入審美教育,比如 動作舒展度、流線感、整體性,都囊括了美感的情節。體育教學中評價應該建立 個性化、多元化、過程化體系,將身體審美實踐作為評價過程中的重要指標。一、 是否在體育教學課堂中貫穿身體美的教學內容。二、是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 學生情感美的道德意志。三、是否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塑造學生內在精神與外在形 體的統一。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應該是過程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根據教 學評價結果進行反思與總結,為日后開展體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思路與方法。
    表8-3體育教學過程中身體美育環節設計
    體育教學環節
    體育教學前期與準備 幫助學生認知體育運動項目所極具特色的身體美感
    有助于在教學中發揮美的價值和作用。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以幫助學生增強身體體質健康為
    體育教學過程與實施 目的,以培養學生審美情感和身體體驗為目標,以提
    升學生身心和諧統一發展為最終要義。
    體育教學效果與評價 體育教學要注重建立多元化、定量化、個性化的評價
    體系,將身體美育納入體育教學效果與評價環節。
    8.4體育課程,需要關注動態的“美的身體”
    “體育課程文化本質是在于使人'成為人①。體育課程是以“人”作為物 質載體的一種文化存在,是傳遞“真、善、美”社會價值尺度的教育媒介。體育 課程的根本任務是通過體育理論知識、體育技能、體育技術、體育實踐等方式方 法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造詣。身體是體育課程的評判標準和行動指南,它是 由皮膚、血液、骨骼、肌肉等組成的生理結構與“真、善、美”等美好內在精神 共同形成。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身體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著手的良好培育,體育 課程便是培育身體使人成為完整人的最佳場所。“體育課程是身體的生命化過程, 是對學生肌體、心理與精神的一種運動滋養”②。體育課程所關注的身體并不是 物質化的有機體,而是外在與內在的有機統一體。因此,體育課程對于身體的改 造和完善也不只是停于表面肌肉的強健、線條的優美、身材的勻稱等,而會更多 地關注學生內在體驗感。身體作為人存在的意義和載體,它是通過外在的肉體承 載內在無限精神的統一體,只有當外在塑身與內在修心相結合時才可堪稱為“美 的身體”。體育課程是兼修身體外在與內在的重要課程之一,一方面,它通過體 育知識、技能、實踐的開展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身體體質,提升學生身 體機能從而塑造強而有力的外在;另一方面,它通過體育賽事、技能學習培養學 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信念,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實現意志品 質健全的內在。
    8.4.1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立
    體育課程目標是體育課程體系的核心要素,目標設立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乎體 育教學的發展方向。體育課程作為一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培養人的實踐活 動,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如何培養更全面的“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 準》(2011版)將課程目標規定為:“通過課程的學習……體驗運動的樂趣和 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能力”③。在新 課標》體系下,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列入體育課程目標中,突出了“健 康第一”指導思想下不但要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更要注重學生心理精神層 面的培育,使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健康成長健康成才。無論從新《課標》的頒布 還是從體育課程本質屬性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強調以身體體驗為審美活動中心, 將身體內在美與外在美相結合,為培育和塑造完整的人而不予余力。體育課程目
    ①陶克祥,等.體育課程文化的邏輯起點問題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2,35(7):87-91.
    ②何勁鵬,姜立嘉.身心兼修、魂魄并鑄:論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J].體育學 刊,2010,17(2):50-53.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標有必要將身體審美教育融入到目標體系中。體育課程是以人的自我身體發展為 練習目地的自我提升和展示,也是規范和導引自我全方位發展和提升的手段,體 育課程使價值體現和自我認識的和諧統一。身體是體育課程的前提必要條件,沒 有身體,體育課程將無法開展與實現。“人的身體是教育的最好表達”①。身體 狀況可以直接反映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健康完善的身體能夠給予體育課程更多 地活力與動力,提升體育課程的質量和效果,促進體育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身體美學的介入,一方面為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基點。另一方 面也與新《課標》所設立的相一致,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8.4.2體育課程內容的創新
    “以人為本,以生為本”是體育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是體育課程的 主體,也是體育課程的歸宿。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首要關注學生之所需,學 生之所想,學生之所愛,切合實際的為學生健康成長給予幫助和支持。關注學生 之所需,亦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強壯的體魄,實現身 心健康統一發展。關注學生之所想,亦是真正做到以生為本,站在學生的立場處 事做事想事。關注學生之所愛,亦是學生興趣所在。通過創新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引發學生對于體育實踐活動的興趣和愛好;通過拓展體育課程知識體系,增長學 生對于體育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通過完善體育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對于體育 教學活動的認知和判斷。“健康的心智存在于健康的體魄中”②。體育課程的內 在在于對服務對象精神層面的錘煉,體育課程的外在在于對服務對象社會層次的 鑄造,體育課程“體”和“育”并鑄的本源歸屬于個體、集體和國家需求。換而 言之,體育課程所鍛造康健的、壯碩的體態在奉獻于為國爭光、服務社會上才具 有重大的意義,為此,體育課程標準化萬不可忘卻課程的本質屬性,不能把體育 課程灌輸為單向輸出的學科范式。體育課程務不能忽視整體化、社會化、人性化 的發展現象,必須要把身體、社會、人性融為一體,才能使體育課程茁壯成長和 健康發育。“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無體是無德智也”③。如果 說體育是以體魄健全為目的,重在對人身體的鍛造,那么美育則是以心靈強健為 責任,重點針對心靈的培育,而身體美育就是把身體鍛造引起生理變化的體質結 構與審美心靈結構為中軸,以本體感受為中心,通過不同的手段達到的身、心、 靈和諧統一的活動。
    ①閆旭蕾.教育中的“肉”與“靈”一一身體社會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7:222.
    ②[英]洛克.教育漫畫[M].徐大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
    ③二十八畫生.體育之研究[M].新青年,1917,3(2):1-11.
    表 8-4 體育課程中身體美育的設計
    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立 身體美學的介入,一方面為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立提 供了新的視角和基點。另一方面也與新《課標》所設立 的相一致,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體育課程內容的創新 通過創新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對于體育實 踐活動的興趣和愛好;通過拓展體育課程知識體系,增 長學生對于體育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把握;通過完善體育 課程體系,提高學生對于體育教學活動的認知和判斷。
     
    8.5研究小結
    在體育教育中建立美的意義世界,身體美學的注入將外在感觀美與內在心靈 美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讓體育教學活動提升到一種審美實踐活動。身體 美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尤其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它通過身體意識、 身體訓練、審美實踐等方法對身體進行培育和訓練來提高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 從而上升到身心和諧與統一的崇高之美。體育理念、體育目標、體育教學和體育 課程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體育教育的始終,關乎體育教育發展的 命運之所在。因此,在體育教育中將身體美學引入到體育教育的問題中心,為體 育教學活動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能達到審美實踐的理想境 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驗。
    9意義的尋求——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價值呈現
     
    實踐美
     
    行為訴求
    圖 9-1 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價值呈現
    9.1在身體美中,體育教育獲得立論的根基
    “人是美與崇高的最后根源”①。人是審美的主體,亦是審美的客體。美感的 獲取來源于人最基本的活動載體——身體,身體既是審美的主體和對象,也是創 造美的源泉和動力。真,乃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知識,追求真理是人類永無止 境的步履。隨著素質教育在教育領域的盛行,打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種種積弊, 掀起了教育領域改革創新的一股新流。從“素質教育”到“應試教育”,從“以 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從“健康體育”到“快樂體育”……體育教 育營造著一個復雜、多元的內容體系,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追求真知、檢 驗真理、體會真情。理想的學校體育不再是單純的傳授體育知識、動作技能這么 簡單,它是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并且自由的運用自 己的身體。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身體作為體育最直接表達形式,應當予以特別的 關照。在體育教育中,不僅需要對于學生外在技能的塑造,也應注重學生內在感 知和意志培養。身心發展是一個統一體,兩者皆不可分開,只有身心和諧發展才 能夠塑造更好的身體,提升生命存在的內在體驗。因此,從學生身體出發,以學
    ①[德]康德.批判力批判[M].彭笑遠,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60.
    生身體為準繩,對學生進行身體關懷,成為體育教育過程中的真理所向。人(學 生),既是體育教育的對象,又是體育教育的主體。體育教育強調“以人為本”, 重視培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身體是體育教育得以實施的重要媒介,也是 塑造和培育完整人的必然要求。體育教育的本質表現是在于對身體的塑造和改 善。“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育是按兩種尺度實現對人的建構的:外在尺度,即 現實存在的物質世界;內在尺度,即人的自由心靈”①。體育教育同樣如此,一 方面是對于外在尺度的修飾,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對身體外在形態、生理機能予以 調適使人朝著健康、強健、活力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是對于內在尺度的塑造, 體育教育不僅重視外在體魄的鍛煉,還重視對人內在情感、體驗、價值尺度的理 想塑造。人要成為一個完整而自由的統一體,必然要讓“身心”和諧發展。體育 教育以“強體魄、增知識、調情感”為主要目標,以身體教育為活動藍本,以塑 造身心健全而完美的人為最終造詣,因此,體育教育的本質是塑造全面自由發展 的人。
    9.2在實踐美中,體育教育完善行為的訴求
    伽達默爾說:“一切實踐的最終含義就是超越實踐本身”。體育教育是一個 充滿的運動認知、感受和體驗的實踐活動過程。“體”與“育”的耦合,促進體 育教學實踐性與關系性的生成。只有通過身體去實踐、去感知、去體驗體育運動 中所帶來的心靈體悟,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身體的真實存在和體育給我們帶來的 情感交鋒。在實踐中,獲得情感體驗;在實踐中,掌握身體技能;在實踐中,掌 握訓練方法。由被動的身體學習,到主動的身體體驗,讓個體身體在實踐中收獲 自由,獲得美感,積攢能量。身體訓練的具體活動是身體美學中至關重要的實踐 維度,身體美學的核心是身體意識的培養,即通過對身體意識的培養,對身體加 以培訓和改良。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身體美學是理論與實 踐交融的綜合性學科,它顛覆了傳統的意識美學,將理論層面落于實踐層面,最 終達到終極之美的審美追求。體育教育是審美實踐活動的最佳場所,是身體意識、 身體經驗和身體習慣培育的有效途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用汗水澆灌著情感美; 在體育課外活動中,用激情迸發出完滿美;在競技比賽過程中,用堅持詮釋了意 志美,這一切都是體育教育實踐美最真實的寫照。實踐成為體育教育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培育學生頑強拼搏、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塑造教師教書育 人、盡心盡責、忠于職守的職業素養;完善學校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體現了體 育教育發展的價值所向。
    ①王健,潘凌云.人學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探問與發展路向[J].體育科 學,2013,33(11):17-27.
    9.3在情感美中,體育教育輸出情感的體驗
    “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①。在現實生活中,體育是身體塑造的主要工 程師,它將人的身體肌肉和形態曲線,描繪的自然而健康,身體在體育的雕琢中 成為了一件生活的藝術品。如果說體育是身體塑造的主要工程師,那么體育教育 則是身體塑造的指揮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體育教育不但幫助學生更好的 認識自己的身體,還教會學生學會利用所掌握的的知識來不斷的改造自己,實現 真正意義上的人與身體地完美結合。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身體經驗積 累的過程。任何一項運動技術的掌握都必須借助于“身”去踐行,依靠“體”去 感悟,然后由“身”和“體”的結合“身體”去互通交流,最后收獲大量的身體 經驗去踐行審美實踐活動。當運動技術泛化階段,學習者“身”與“心”處于分 離狀態,需要不停通過身體去嘗試表達運動形態,此時,個體并不能擁有靈活的 支配身體的意志自由;當運動技術分化階段,經過身體的反復體驗和摸索之后, 身體就會具有了一定的動作信息反饋,那么身體就可以將不相關的多個動作整合 形成一套連貫動作;當運動技術處于自動化階段,“身”與“心”完全融合于一 體,超越學習運動技能本身去體察和感悟運動之中的美。通過體育教育各個過程, 個體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磨合,不斷的體驗,積累豐富的身體經驗,最終由身體 的意志自由上升到無限的精神自由。“一切肌肉都在表示快樂和悲哀、興奮和失 望、靜穆和狂妄”②。人的智慧、公正、堅韌等各種美德都通過體育美體現出來。 真正打動人的體育美正是內蘊著人的這種理性精神的美。
    9.4研究小結
    主要是討論身體美學在體育教育中的意義升華。體育教育是直接作用于身體 的教育形式,以身體意識為基礎,身體實踐為動力,身體美感為最高追求,力圖 構建出藝術的身體、動感的身體以及活躍的身體,為呈現“完整的人”而不予余 力。體育教育是身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它試圖喚醒被遮蔽的身體,萌發生命的活 力;它試圖凸顯身體的重要地位,尋找生命的精彩;它試圖激發蘊含于身體之中 的力量,獲得生命的超越,為塑造“自由的人”而砥礪前行。基于身體美學理論, 體育教育在真、善、美的價值尺度中,得以實現真的知識、善的意志和美的崇高, 從而獲得對于生命存在全新的體驗。體育教育在身體美中,尋找立論的根基;在 實踐美中,完善行為的訴求;在情感美中,輸出情感的體驗。
    ①朱光潛.談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8.
    ②[法]葛塞爾.羅丹藝術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16.
    10結論與啟示
    10.1結論
    10.1.1在身體美學視域下,尋找體育教育中身體缺失的因由,由于學校教育知 識本位的誘導,導致體育教育中身體作為主體性的缺失。體育教育中身體的缺失 主要內在根源是傳統的體育教育理念,不重視身體美的展現;封閉的體育教育目 標,不尊重身體美的地位;壓抑的體育教育過程,不習慣身體美的塑造;那么, 引起學生身體意識的缺失,導致對體育課程的漠視;引起學生身體自由的缺失, 導致對體育活動的淡化;引起學生身體體驗的缺失,導致對體育理念的荼毒。
    10.1.2在身體美學視域下,尋找體育教育中身體回歸的途徑,將身體從物化中 解放出來,因此實現體育教育中身體作為主體性的回歸。面對身體缺失這一現實 問題,體育教育領域亟需一場救贖身體的改革,使身體回歸到體育教育審美實踐 中并重新獲得自由。如要找尋體育教育中身體遺失的部分,那么,身體便是唯一 切入點。通過身體主體性地位的提升,重視身體實踐,培育身體意識,積累身體 經驗,豐富身體感受,將身體從知識本位思想體系的牢籠中解救出來,回歸到“真、 善、美”的本真世界里。
    10.1.3身體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身體美學的核心與關鍵,因此 身體成為連接兩者的橋梁與紐帶。身體是人之存在的基礎,亦是體育教育的出發 點和落腳點。體育教育從身體出發,回歸身體本質,為塑造健康、積極、完美并 自由的人而不懈努力。與之相同的是,身體美學同樣也肩負著改良和培育身體的 重要使命。身體美學力求構建身心和諧統一發展的身體美學觀,實現對身體真正 意義上的救贖。
    10.1.4身體美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因此身體 美學理論應用于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實踐性。體育理念、體育目標、 體育教學和體育課程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體育教育的始終,關乎 體育教育發展的命運之所在。在體育教育中,將身體美學引入到體育教育的問題 中心,為體育教學活動注入新鮮血液,讓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能達到審美實 踐的理想境界,從而獲得美的崇高和體驗。
    10.1.5身體美學理論為體育教育帶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價值,對體育教育 研究領域起到了啟發和促進作用。體育教育在身體美中,獲得立論的根基;體育 教育在實踐美中,完善行為的訴求;體育教育在情感美中,輸出情感的體驗。體 育教育印證了身體美學的實踐價值,身體美學拓展了體育教育的研究范式。
    10.2啟示
    10.2.1尊重學生身體的主體地位,是體育教育中“以人為本”的發展所在。學 校是體育教育的重要場所,身體是體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尊重學生身體主體性 的指引下,體育教育也不在培養為智育服務的工具化或物質化身體,而是以生為 本,以人為本,共同促進學生身體發展。體育教育應該由關注滿足群體的需要逐 步向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轉變。在體育理念,體育教學、體育課程過程中都 必須體現出身體價值觀的選擇,通過對學生個體身體之間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充分讓每個學生都深刻體會到身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也是體育教育發展的關 鍵所在。
    10.2.2培養學生身體的審美意識,是體育教育中“終身體育”的導向所在。身 體既是審美的主體,又是審美的對象。審美教育在當代體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 值作用,它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和鑒賞美的意識形態,它能夠激發學生創造美和想 象美的發散思維,它能夠感染學生實踐美和感知美的情感體驗。因此,在當代體 育教育中應該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教學內容貫穿 身體審美實踐,新穎獨特的體育教學方法傳授身體審美途徑以及開放多維的體育 教學目標建立身體審美體系。
    10.2.3促進學生身體的身心合一,是體育教育中“人全面發展”的核心所在。 身心發展是一個統一的過程,“身”與“心”協助發展,不可分離。體育教育應 該注重對人自身的進行由內到外改造,將有限的實踐孕育到無限的意義之中,激 發人的內在潛能,塑造人的外在體態,彰顯人的生命意志。體育教育讓人生命意 義在追求中實現本質的寫照,理念的踐行,情感的融通,意義的升華。身體美學 的介入標志著體育教育在人的發展旅途中抒寫了一頁重要篇章,讓有限的人生嘗 試著無限的意義可能,從而實現身體“美感的獲取”。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金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古希臘]拉爾秀.明哲言行錄[M].馬永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王曉朝.希臘哲學簡史一一從荷馬到奧古斯丁[M].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7.
    [4][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張造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增訂版第四冊[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7.
    [6][古希臘]柏拉圖.王曉朝譯.高爾吉亞篇[A].柏拉圖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 出版社, 2002.
    [7][古希臘]柏拉圖.美諾篇[A].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2.
    [8][古希臘]柏拉圖.斐多篇[M].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增訂版卷一.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5.
    [9][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增訂版第一冊[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5.
    [10][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M].許麗華,譯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1][古羅馬澳古斯丁上帝之城(上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古羅馬]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下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古羅馬]奧古斯丁.論靈魂及其起源[M].石敏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4.
    [14][法]勒內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M].徐陶,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9.
    [15][法]勒內笛卡爾.談談方法[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6][德]尼采.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M].張念東,譯.北京:商務印書 館,1991.
    [17][德]尼采.蘇魯支語錄[M].徐梵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8][德]尼采.查拉特斯徹如是說[M].莫辛幸,譯,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19][德]尼采.偶像的黃昏——或怎樣用錘子從事哲學[M].李超杰,譯,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9.
    [20][德]尼采.悲劇的誕生[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1][德]尼采.查拉特斯徹如是說[M].莫辛幸,譯,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22][法]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3]汪民安,陳永國.尼采的幽靈:西方后現代語境中的尼采[M].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1.
    [24][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修訂譯本)[M].劉北成,譯.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2.
    [25][美]安德魯斯特拉桑.身體思想[M].王業偉,譯.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26][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一一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楊渝東,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7][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 社,2000.
    [28][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美學[M].周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9]李曉林.審美主義:從尼采到福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0][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審美[M].彭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1][意]克羅齊.美學的歷史[M].王天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2]段建軍.透視與身體——尼采后現代美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3]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4]胡小明.體育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5]朱光潛.談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6][法]葛塞爾.羅丹藝術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37][英]洛克.教育漫畫[M].徐大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8]二十八畫生.體育之研究[M].新青年,1917.
    [39][德]康德.批判力批判[M].彭笑遠,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0]閆旭蕾.教育中的“肉”與“靈”——身體社會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7.
    [41]聶真新.論身體與體育教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42]張之滄,張卨.身體認知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3]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4]陳醉.裸體藝術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公司,1987.
    [45]王羽.裸體美學[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9.
    [46]花建.人體藝術的魅力[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47]王寶利.人體藝術與表現[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48]方彰林.人體美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9]肖林.人體美藝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0]范藻.人體美鑒賞[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
    [51]陳醉.人體美[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52]許志浩.人體美大觀[M].青島:青島出版社,1989.
    [53]趙岷,李翠霞.體育——身體的表演[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54][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對話集[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17.
    二、國外期刊
    [56]Shaun Gallagher(2011).Somaesthetics and the care of The Body[J]. Metaphilosophy. Vol.42.
    [57]Pent(2010).Shusterman on Somatic Experience[J].Action,Criticism,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Vol.9,No. 1 .
    [58]Alexander Nehamas(1998).Shusterman on pleasure and Aesthtic Experience[J].The JournalofAesthticandAirCriticism.Vol.56,No.1,pp55-58.
    [59]Kimberly Powell(2010).Somaesthetic Training,Aesthetics,Ethics,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Richard Shusterman's “Body Consciousness”[J]Action,Criticism,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Vol.9,No.l.pp74-9 1 .
    [60]Anne Koch(2015).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J]Material Religion.11(2).
    [61]Christopher J(2015).Voparil.Pragmatism and the Somatic Turn:Shusterman's SomaestheticsandBeyond[J].Metaphilosophy,2015,46(1),pp141-161.
    [62]Shusterman(2008).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e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March2008:13.
    [63]Richard Shusterman(2008).Somaesthetics and the Revival of Aesthetics[R].Literature at Shandong University, June 9,2008:8.
    [64]J.Scott Jordan(2010),Shusterman, Merleau-Ponty, and Dewey: The Role of Pragmatism in the Conversation of Embodiment,Action,Criticism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Vol.9,pp67.
    [65]Martin Jay(2002).Somaesthetics and Democracy:Dewey and Contemporary Body Art[J].Journai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36,No.4.
    [66]Arnold Peter J(2005).Somaesthetics,Education,and the Art of Dance [J] Journal of AestheticEducation,Vol.19,No.l.
    [67]Surbaugh Michae(2009).Somaesthetics,Education,and Disability[J].Philosophy of Education.
    [68]Mullis Eric C(2006).Performative Somaesthetics:Principles and Scope[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Vol.40,No.4.
    [69]Surbaugh Michae(2009).Somaesthetics,Education,and Disability[J].Philosophy of
    Education.
    [70]Sven-Erik HoIgersen(2010).Body Consciousness and Somaesthetics in Music Education[J] Action, Criticism&Theory for Music Eduction,Vol.9,No.l.
    [71]Guerra Gustavo(2002).Practicing Pragmatism:Richard Shustennan's Unbound Philosophy[J] Journ of Aesthetic Education,36(4).
    [72]Johnston James S(2004).Reflections on Richard Shusterman's Dewey[J]J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73]Puolakka(2010).0n Richard Shusterman's Pragmatist Challenge to Arthur Danto's Philosophy ofArt[J].SATS,9(3).
    三、國內期刊
    [74]李金龍,趙岷.視覺取向的勝利——基于身體美學的古希臘體育反思J].山西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8(4)71-74.
    [75]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
    [76]陶東風.消費文化語境中的身體美學[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 (2) :27-34.
    [77]李雷.消費文化語境下的身體美學[J].文藝爭鳴,2010,(17):23-26.
    [78]劉成紀.身體美學的一個當代案例[J].中州學刊,2005,(3):247-248.
    [79]代迅.壓抑與反抗:身體美學及其進展[J].西南大學學報,2006,(5):163-171.
    [80]安靜.內與外的有機整合:消費社會中身體美學的新呼求[J].西北師大學 報,2012,49(2):38-43.
    [81]王曉華.身體美學:回歸身體主體的美學——以西方美學史為例[J].江海學 刊,2005,(3):5-13.
    [82]程相占.論身體美學的三個層面[J].文藝理論研究,2011,(6):42-47.
    [83]張法.身體美學的四個問題[J].文藝理論研究,2011,(4):2-8.
    [84]張新科.論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的三個維度[D].河北大學,2015.
    [85]張法.身體美學:話語緣起中西異同行進難點[J].社會科學輯 刊,2012,(3):207-211.
    [86]范占平.身體美學的啟迪與反思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 版),2008,(5):27-29.
    [87]理查德•舒斯特曼,王輝.身體意識與身體表現:東西方的身體美學J].煙臺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9.
    [88]張再林.身體美學:西方與中國[N].光明日報,2010-07-20(11).
    [89]楊春時,劉連杰.主體間性與“健全的身體美學”之建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8,(03):5-12.
    [90]杜高山.從分析到實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與體育研究[J].體育科 學,2014,34(11):74-79.
    [91]王歡,杜高山.身體意識培養的遮蔽與開啟一一基于太極拳身體美學的實踐
    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7):44-49.
    [92]李江“身體美學”視野中的太極拳藝術[J].體育與科學,2011,32(1):34-36.
    [93]代文娟.身體意識的激發與培養一一基于啦啦操運動身體美學價值的實踐分 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4) :120-122.
    [94]李金龍,趙岷.視覺取向的勝利——基于身體美學的古希臘體育反思J].山西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8(4):71-77.
    [95]王佳.舒斯特曼身體美學對我國體育發展的啟示[J].體育文化導 刊,2016,(1):201-206.
    [96]蔣菠,黃巾.意識遮蔽到實踐開啟: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破解競技體育異化中的 身體失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6) :17-21.
    [97]金 川 江 . 從 身 體 視 角 重 新 審 視 體 育 教 育 [J]. 上 海 體 育 學 院 學 報,2008,32(1):79-81.
    [98]張珺.體育美學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滲透[J],科技信息,2009(25):99-100.
    [99]田菁,周海云.體育教育向善說J].體育學刊,2008,15(4):1-4.
    [100]劉欣然,黃傳想.意義的凝聚:基于“力”的體育自然哲學考察[J].武漢體育學 院學報,2016,50(5):19-25.
    [101]王健,潘凌云.人學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探問與發展路向J].體育 科學,2013,33(11):17-27.
    [102]李力研.盧梭的抗議一體育克服人類缺陷的哲學線索(上)[J].天津體育學院 學報,2005,20(3):1-6.
    [103]杜高山.從分析到實踐:舒斯特曼身體美學與體育研究[J].體育科 學,2014,34(11):74-79.
    [104]張再林,馮合國.身體美學的治療隱喻[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6,46(4):9-15.
    [105]趙岷,李翠霞.體育——身體的表演[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201.
    [106]張 建 平 . 論 體 育 教 育 理 念 的 三 個 層 次 [J]. 成 都 體 育 學 院 學 報,2002,28(5):57-59.
    [107]劉欣然,王媛.生命的呵護:學校體育的人學存在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7,40(2):68-73.
    [108]聶真新.論身體與體育教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92.
    [109]李柯柯,扈中平.教育中“身體”的解放與自由[J].教育研究與實 驗,2015,(1):12-17.
    [110]金川江.從身體維度審視體育教育[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84-87.
    [111]趙岷,許國寶,李翠霞.由教化身體走向解放身體一一體育教育的21世紀猜想
    [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10):53-57.
    [112 ]李豐榮,雷震,王利森.體育教育的身體社會學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 科學版),2010,33(6):603-606.
    [113]王彩平,劉欣然.體育存在的身體價值和意義追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5,38(1):31-36.
    [114]張之滄.身體美論[J].體育與科學,2012,33(4):45-48.
    [115]張之滄,張卨.身體認知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
    [116]劉欣然,黃傳想.意義的凝聚:基于“力”的體育自然哲學考察[J].武漢體育學院 學報,2016,50(5):19-25.
    [117]張之滄.身體與美之深層關系解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3,(3):33-39.
    [118]劉欣然,鄭華,洪曉彬.從丹納《藝術哲學》中尋找古希臘體育運動的線索[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6):44-48.
    [119]郗鵬.體育與藝術關聯的身體社會學考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 報,2014,28(1):72-75.
    [120]劉欣然,王家磊.體育本質行為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8(4):7-12.
    [121]鄒月輝,張佳.體育:還原“文明病”下身體的自由[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17,51(6):32-37.
    [123]但艷芳.體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08,42(1):78-81.
    [124]劉欣然,黃傳想.意義的凝聚:基于“力”的體育自然哲學考察[J].武漢體育學 院學報,2016,50(5):19-25.
    [125]郭可雷,平杰,論教育中的體育和體育中的教育[J].體育學刊,2016,23(1):104-108.
    [126]郭可雷.王曉晨.論體育之“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
    [127]陶克祥,等.體育課程文化的邏輯起點問題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12,35(7):87-91.
    [128]何勁鵬,姜立嘉.身心兼修、魂魄并鑄:論體育課程的本質屬性[J].體育學 刊,2010,17(2):50-53.
    [129]王健,潘凌云.人學視域下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的現實探問與發展路向[J].體育 科學,2013,33(11):17-27.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7968.html

    上一篇:湖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籃球裁判 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

    下一篇: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籃球方向學生專項能力指標 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