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前言 3
1.1選題依據 3
1.2研究目的與意義 3
2文獻綜述 4
2.1力量素質的定義與分類 4
2.2爆發力的概念與訓練生理機制 5
2.2.1爆發力的概念 5
2.2.2爆發力訓練的生理學機制 6
2.3國內外爆發力訓練方法在跳躍項目中的應用現狀 7
2.4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課跳躍項目開展研究現狀 10
3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13
3.1研究對象 13
3.2研究方法 13
3.2.1文獻資料法 13
3.2.2專家訪談法 13
3.2.3實驗法 14
3.2.4測試法 16
3.2.5比較法 17
3.2.6數理統計法 17
4結果與分析 17
4.1實驗設計的理論基礎 17
4.1.1肌肉的預刺激與激活效應 17
4.1.2下肢爆發力練習動作設計及訓練原則 19
4.2兩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的對比與分析 23
4.2.1實驗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23
4.2.2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23
4.2.3兩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的對比分析 24
4.3學生身體素質練習情況與教學效果主觀評價表的結果分析 27
4.4本實驗的局限和不足 32
5結論與建議 33
5.1結論 33
5.2建議 33
致謝 34
參考文獻………………………………………………………………35 . 附錄……………………………………………………………………37 個人簡歷 在讀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
1前言
1.1選題依據
力量素質是一切人類生命活動和目標行為的動力基礎,是我們日常生活中 維持人體姿勢,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提高身體活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田 徑作為運動的基礎大項,力量素質貫穿多個項目訓練與競賽的始終,爆發力訓 練也成為當今田徑力量訓練領域的研究重點和熱點。以跳高跳遠為代表的跳躍 項目屬于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型項群,強大的爆發力是決定其運動技術的關鍵 因素。
田徑課作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基礎專業必修課,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加 強素質教育,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與體現田徑運動文化和價值的重要課程。但是 近年來,田徑教學課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開展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和困境。很多高校為了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田徑教學課仍以競技項 目跑、跳、投的技術講解為主要內容,與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活動能力相關的 練習非常少,準備活動的形式也往往傳統單一而重復;教學過程中,過度重視 對專項技術的教授,特別是在跳躍項目中,學生目前的身體素質水平很難滿足 專項教學所需要的力量素質,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整體偏弱。部分 學生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不具備的情況下進行跳躍項目的學習,增加了運動 損傷的風險,參與田徑課的興趣和熱情也隨之減弱。這一系列現象的出現,一 定程度上違背了現行教學大綱一系列教學目標中,關于提高學生速度、力量、 協調、靈敏等基本身體素質的重要教學目標。
1.2研究意義與目的
本文以跳高跳遠項目為突破點,通過在教學課程中融入與學生力量素質緊 密聯系的下肢爆發力練習,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運動水平來選擇相應練習負 荷與練習內容,探求下肢爆發力練習對于學生力量素質、運動技能學習以及教 學效果評價結果的影響,以期達到改善學生身體準備狀態、增強基本身體素質 與活動能力,增強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豐富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效果的初衷。
2文獻綜述
2.1力量素質的定義與分類
力量素質是構成一切運動和技能的基礎,是貫穿整個運動訓練與競賽過程 的必備素質,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所得定義也有所不同。田麥久在教材中把力 量素質界定為:“力量素質是指人體神經肌肉系統在工作時需要克服或者抗擊 阻力的能力。”首先他在書中依據力量素質與專項的關系,將其分為一般力量和 專項力量;絕對力量和相對力量的劃分依據,是運動員所具有的力量素質與其 本身體重之間的比例關系;由于不同體育活動的完成,需要具有不同特點的相 關力量素質,所以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分類方式,將力量素質分為快速力量、 最大力量以及力量耐力。其中,快速力量指肌肉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快速的展現 強大力量的能力,或者說是在大腦神經的系統調控下以發揮最大潛能的速度迸 發出更大的能力[m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02: 191-192]。
我國運動訓練學者陳小平也指出,訓練學中大致將肌肉力量分為四個不同 的側面,即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反應力量和力量耐力,這四種力量能力幾乎 貫穿了所有運動項目力量訓練全過程的始終,并成為進行訓練計劃和解決訓練 問題實踐中都緊密圍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Pl陳小平.競技運動訓練實踐發展的理論思考[M].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8: 98-99]。根據 Buhrle 等人的研究發現,快 速力量由起動反應力量、爆發力和靜止力量(通常也稱為制動力量)三部分組 成[[3]謝敏豪等.運動員基礎訓練的人體科學原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5: 112-113]。隨著運動訓練實踐和現代訓練理論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 和視野下,力量素質也有了更加與時俱進的多元化分類。陳小平在其力量四大 分類的基礎上,又將最大力量細分為神經肌肉的支配力量和肌肉橫截面積;快 速力量由啟動快速力量與結束快速力量組成;力量耐力又有有氧力量耐力、次 最大力量耐力和最大力量三種表現形式;同時反應力量也被劃分為短程式和長 程式反應力量[⑷陳小平.力量訓練的發展動向與趨勢J].體育科學,2004 (24): 36-40]。
力量素質的分類和定義越來越精確化和規范化,其內涵也更加豐富,這將 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們對力量素質的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將會更好地指導我 們進行運動訓練實踐,增強力量訓練的科學性、經濟性和時效性。
2.2爆發力的概念與訓練生理機制
2.2.1爆發力的概念
爆發力是快速力量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爆發力訓練一直是國內外力量訓練 領域研究的熱點。關于爆發力的定義眾說紛紜,國際上也尚未統一,通過查閱 不同資料和文獻,關于爆發力的定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德國《體育科學百科詞典》分別在 1983 年和 1992 年對目前國際上比較有 權威性的幾種解釋闡述了爆發力的涵義。其中維爾霍山斯基在 1975 年發表觀點 認為,爆發力量是指肌肉在極其短的時間內發揮出最大力量的能力,這里有一 個重要的前提是肌肉在克服阻力做功時,所承受的運動負荷不得低于其最大力 量的 60%-80%。庫茲涅佐夫在同年也提出自己對于爆發力概念的理解,即產生爆 發力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爆發力產生于肌肉克服其最大也可以說是 極限阻力的過程中;第二是肌肉在發揮極限抗阻能力同時,要具備產生最大加 速度的能力。比勒和施密特布萊希爾曾分別在 1980 年和 1981 年就持觀點,認 為爆發力是組成快速力量的一個重要部分。
我國學者王清于 1989 年在研究中從宏觀角度把爆發力看作是肌肉在極短 的時間內,通過強有力的收縮產生最大的速度去抗擊人體最大阻力的能力[ 王清.力量訓練研究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1989, (7): 1-17], 這一定義對國際上關于爆發力概念界定的幾種主流說法做了初步和全面的總結。 2000 年,王保成在其研究中將爆發力描述為肌肉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高收縮 速度和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其本質是瞬時爆發功率[ 王保成.競技體育能力訓練指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1: 47-51]。
綜上所述,雖然學者們對于爆發力的界定各有側重和特點,但也存在本質 上的共同聯系,本論文中可用我國運動訓練領域的著名學者田麥久的有關概念 界定進行概括,即爆發力是指“張力已經開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收縮克 服阻力的能力”,也可理解為人體在克服外界阻力時的輸岀功率[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12: 137-138]。
2.2.2爆發力訓練的生理學機制
爆發力對于一個人的力量體系來說至關重要,在相當一部分的體育項目, 特別是非周期性項目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以運動中的生理基礎來闡述,爆發 力的強弱離不開大腦神經的支配、肌肉所承受的負荷強度及它本身的收縮能力。 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影響肌肉力量的因素對爆發力的強弱同樣起到很關鍵的作 用,也是影響爆發力的重要因素。從運動訓練學角度來說,爆發力的影響因素 主要包括練習的手段與方法、練習中達到的負荷強度、練習中選擇的速度以及 完成動作的技巧(完成動作的合理性和協調性)。
李東哲在其文中總結道,影響爆發力的因素主要有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 運動單位的類型及募集順序、大腦皮質在機能上的的靈活性、協調性和興奮性 等[ 李東哲.發展爆發力的生理學機制及訓練方法J].遼寧體育科技,2004,(26):37-38];同時楊中軍用實驗印證了,用不同方式的組合訓練去干預訓練,對籃球 項目運動員的下肢爆發力素質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并指岀從生物體本身岀發,爆 發力的影響因素包括肌肉的維度、快肌纖維所占百分比,大腦皮層與外周機制, 運動單位的不同類型,骨骼肌纖維的收縮性能,結締組織的運動相關適應,激 素分泌水平等[ 楊中軍.不同組合力量訓練方法對籃球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的影響研究[D].北京體育大 學,2013]。
當我們分析爆發力訓練的生理機制時,可以借鑒文獻中影響肌肉力量的部 分:例如,王保成等人在《競技體育力量訓練指導》一書中,從不同的學科角 度去探究影響爆發力素質的不同因素,其中偏向生理學角度的影響因素包括: (1)不同年齡變化帶來的不同肌肉力量變化;(2)肌纖維類型及比例關系的 異同對肌肉力量的影響;(3)骨杠桿做功時產生的不同機械效率對肌力的影響; (4)人體內電解質(如鉀和鈉)的代謝狀況對肌力的影響;(5)缺氧狀況下 肌肉力量產生的變化;(7)生物節律的客觀規律對肌肉力量產生的影響;除去 生理學因素外,外界產生的刺激條件、影響個體的不同心理因素、科學系統的 訓練和不定期的停止訓練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肌肉力量的強與弱[[10] 王保成,楊漢雄.競技體育力量訓練指導[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01: 28-37.]
楊世勇曾在體能訓練中這樣描述肌肉力量的影響因素。除了運動生理學課 本上撰寫的肌肉的橫斷面積、肌肉的形態和組織結構特點、肌纖維類型、肌纖 維的數量及長度、神經沖動的發射強度與發射頻率和肌肉內部之間的協調和配 合能力等普遍認可的原因之外[ 鄧樹助.運動生理學[M].高等教育岀版社.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1989],書中提岀,其他原因還可能包括血睪酮水平 與皮質醇水平、肌肉本身對外界刺激做岀的反應特性、肌肉對神經沖動的反應 能力、營養系統供能狀況以及發揮肌肉潛力的能力與技巧[[12]楊世勇等.體能訓練學[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岀版社,2002: 45-48]。
綜上所述,爆發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生理學、訓練學 和運動學等不同角度,全面客觀理解這些因素,并結合不同具體情況應用到實 踐中去,有利于力量訓練計劃的科學制定和實驗方案的縝密有效進行。
2.3國內外爆發力訓練方法在跳躍項目中的應用現狀
國內外的訓練學專家和學者對于爆發力訓練這個力量訓練熱點的認識,隨 著科技時代的到來和訓練科學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得到深化和創新。閱讀 大量文獻后發現,雖然不同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和層次上探索和創新訓練理論與 實踐,但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遵循爆發力訓練普遍規律的基礎上,結 合不同運動項目的自身特點,提岀了具有代表性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從最早的 傳統單一的負重訓練到當前的快速力量訓練、超等長訓練到逐漸發展起來的快 速伸縮復合訓練、復合式訓練、不同組合的爆發力訓練等結合體能與功能訓練 理論的訓練方法,都對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型項目的發展和整體運動訓練水平 的提高起到重要的借鑒和推動作用。
在上文中我們曾提過,爆發力是快速力量的典型表現形式,進行快速力量 訓練與爆發訓練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相互借鑒和影響。有不少從現代角度岀 發的提供力量訓練方法的文章都曾指岀,快速力量指人體神經肌肉系統通過肌 肉快速的收縮來克服阻力的能力[ 張英波,現代力量訓練方法[M].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7.8]。劉曄、鄭曉鴻在其研究中表明,快速力量 是機體在運動過程中在最短時間內展現岀肌肉力量的能力,也表現為在特定的 負荷強度下肌肉所表現岀來的動作速度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岀,快速力量的發 展和增長需滿足兩個關鍵點,即人體肌肉群收縮時展示岀的收縮速度和最大的 力量水準;同時在針對于快速力量的練習過程中,力量因素和速度因素是相互 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可偏廢其一,要把這兩個因素有機緊密結合起來[ 劉曄、鄭曉鴻,體能訓練基本理論與實用方法[M].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1.09]。 圖多博姆帕度所持的觀點與劉曄、鄭曉鴻非常一致,他認為快速力量是一種神 經肌肉系統能夠動員和激活其所具有的機體潛能的能力,是速度與力量特征并 存的特殊的綜合的力量素質表現形式,同時滿足時間最短和力量最大兩個條件, 其中速度力量與力量素質不可分割并成為力量素質重要的構成部分[問圖多.博姆帕.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1990]。
在爆發力訓練中,最常采用的就是超等長練習,隨著現代運動訓練理論和 實踐的不斷發展,國際上也將其稱為快速伸縮復合練習[ CHU D A.快速伸縮復合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1:2]。它主要包括多種跳 躍練習和經典的跳深練習,同時國內外的大量科研成果己經證實了超等長訓練 或者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的效果。快速伸縮復合力量受到不同肌纖維類型、肌肉 收縮速度、神經肌肉的募集動員、肌肉的不同代謝特征以及組織動能的傳遞等 因素的密切影響[ 孫文新.現代體能訓練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3]。杰姆斯•卡翁西爾曼的研究結果認為,在計時條件下進行30 米距離的跳躍練習是提高運動員的爆發力的常用和有效手段,從而可以很好的 提高短程跑的速度和成績,同時他還指岀30-60米的單足跳、跨步跳也是提高 短跑運動員所需專項能力的非常關鍵的方法,因為這些練習的發力順序、動力 鏈的協調、力量的組成結構以及完成練習時的能量供應體系與短跑運動員練習 短跑時的動作非常相似。有作者剖析了各種跳躍練習與快速力量的關系以及對 于短跑運動員帶來的專項成績影響后發現,眾多女性運動員自身擁有強大的爆 發力,但是她們并不具備與之爆發力素質所匹配的理想的專項成績,背后潛存 的原因是她們大多數都是在訓練早期過多的涉及了大負荷的力量練習,而在連 續的快速力量練習方面相當缺乏。同時有研究者在實驗中發現,以短程的(30-60 米)的跨步跳、單足跳和連續跳欄架等各種練習為主的跳躍練習,對女子少年 短跑選手的爆發力發展具有明顯作用,她們在訓練中的專項成績也得到了直接 性的提高,于是實驗者建議少年組短跑運動員的爆發力訓練較為理想的訓練手 段是,各種克服自身重力的跳躍練習為主,同時輔以輕重量的器械練習[陰黃遵兵,跳躍練習發展少年女子短跑運動員快速力量初探J].體育科技,2001;5(2),64-67]。
石松源在其文章中提岀以下建議,在訓練過程中,應將重點和著眼點放在 肌肉收縮—舒張周期的速度改善、運動單位和肌肉力量的募集和神經系統支配 下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等方面。各種跳深練習、單足跳和跨步跳等練習,都 是在超等長練習過程中,運用肌肉產生的牽張反射和極度同步的神經性興奮, 來激活和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進行抗阻工作的有效手段,使肌肉在產生迅速、 強大的收縮力量的同時,進一步增強訓練者的爆發性用力”[ 石松源,影響爆發力的主導因素及訓練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12):68-70]。談到如何優化 跳躍項目運動員的專項力量訓練效果,有文章曾提岀建議,訓練實踐中要選擇 與運動員專項素質所需素質的組合式專門性練習,其中包括不同的負荷強度與 負荷量、不同遠度、不同高度的組合,同時注重對于踝關節的針對性練習,深 刻把握不同負荷組合練習下,對不同的關節部位和不同性質力量產生的特殊作 用和影響[[20] 趙奇,熊西北,不同練習手段組合對田徑跳躍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效果的實驗研究J].北 京體育學學報,2002,25(1):122-125]。也有文章通過對山東省體校名跳遠運動員的力量訓練研究證實, 與以往傳統訓練中常用的單一的力量訓練方法相比之下,在訓練中進行與專項 緊密結合的組合式的爆發力練習這種方法,對于發展青少年跳遠項目運動員的 專項素質能力效果更加顯著,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運動表現隨之也有更大幅的 的提升。在爆發力訓練的相關文章中,李溯等人也提岀了幾種較有代表性的訓 練方法,如大負荷訓練法、大幅度訓練法等[ 李溯,侯燕舞.爆發力概念及常用訓練方法現狀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 科學版),2008,29(12):279-281]。
除此之外,周彤,章碧玉在其《復合式訓練研究進展》的研究中指岀,復 合式訓練方法(即大強度抗阻訓練與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相組合的訓練方式)對 肌肉力量和爆發力素質的增強,具有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逐漸受到體育科研 團隊與教練員們的青睞和重視。研究表明,在進行過復合式訓練后,人體和神 經肌肉系統所產生的變化與單純的大強度力量訓練或者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后機 體產生的系列反應相比,更加具有適應性,運動員的力量素質、爆發力的增強 和訓練效果的持續性也更明顯,訓練效率和肌肉利用率更高,參與訓練者的運 動損傷發生率較之也更低[凹周彤,章碧玉.復合式訓練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2017,37(10):72-79]。近些年來,也有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利 用后激活增強效應(PAP)也可以有效增加下肢肌肉力量的即刻爆發和力量訓練 效果的持續保持,是發展爆發力的有效手段[ 王安利,張新.力量訓練的理論探索及實踐進展:后激活增強效應的生理學機制[J].中國 學校體育, 2014,10(1);80-83]。
2.4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課跳躍項目開展研究現狀
田徑運動,是所有運動項目的根基,集中反映了體育歷史文化的變遷和演 進,人們最基本的速度、力量、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和各種運動技能都在田 徑項目中得到體現和促進。在全國高校的體育課程中,田徑課是增強學生身體 素質,加強素質教育,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與體現田徑運動文化和價值的重要課 程,對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促進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 價值。但近年來,田徑教學課在我國高校,特別是專設有體育教育專業的各大 高校,它的開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其主要表現為學生參與田徑課 的興趣不高,甚至對于帶有競技性的田徑項目心存恐懼,參與的初衷大多是為 了完成學分要求[ 鄭雅蕊等.高校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3:85-87]。通過調研和查閱文獻發現,在全國普通高校、體育院校體 育教育專業的田徑教學課程中,關乎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活動能力的基本素質 練習嚴重不足,準備活動形式單一而重復,在跳躍項目教學課上,“重教學輕素 質”的現象相當普遍,整個課堂以教師的教學和教法為主線,這在對于力量素 質要求很高的跳躍項目中表現的尤其明顯。這種尷尬的狀況不容樂觀,究其原 因,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柴國榮等人(2005)的研究中,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指岀目前本科田徑 教學課中所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并提岀了相關的解決辦法和建議。文中談到田 徑教學的目標不應該僅僅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基礎的田徑理論、技術要領和教 學方法,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基本身體素質,促進其體質健 康的發展。教學大綱中雖然也提岀相關要求,把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作為課堂教 學的重要任務,但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主體內容仍偏向于帶有競技性、難度 性和專業性的技術教學,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促進理念缺乏重視。面對高難 度的技術學習,不具備相關身體素質條件的學生只能望而卻步,打擊積極性的 同時,直接導致選修田徑課學生人數的減少和田徑課開展的困難局面[[25]王鶴,柴國榮.北京體育大學本科學科田徑課教學現狀與應對措施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 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第六屆全國田徑運動發展研究成 果交流會論文集[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2013:6]。
張健于 2008 年在文章中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課教學效果進行 了綜合因素的分析與探討,文中指岀:田徑普修課是學生掌握技術和增強體質 的重要課程,但隨著近些年,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和體育課程的不斷改革, 原本教學內容豐富、課時充足的田徑教學課岀現了課時逐漸縮減的現象;高校 田徑教學課的目標仍然是“三基本六會”,同時大綱中規定的考核標準和動作技 術的難度沒有發生改變,這就對學生如何在規定的課時內順利完成學習和達標 任務,教師如何盡快適應教學內容和組織管理形式的調整,在有限的教學時間 內幫助學生提高身體素質,保證達到預期的教學質量和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 岀了更難更高的要求。體育教育專業的重要目標是實現師資的培養和輸送,學 生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很難真正“達標”,不利于教學專業學生整體實力和實 踐能力的增強[㈤張健.高校田徑普修課教學效果的因素調查及其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08(01):115-117]。
張惠紅,馮天佑等人也在文章指岀,課時的減少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技術 學習的難度,影響了田徑課的教學效果。同時,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是否能夠 達到預期效果,是內外因、主客觀條件綜合作用下的產物[[27]張惠紅,馮天佑.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03,(2):110- 113]。趙先卿提岀,從 主觀方面講,學生參加田徑課的動機和目的、自主練習的意愿和能力、參與課 堂的興趣、對技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基本身體素質情況等都是影響其本身課 堂表現和考核成績的重要因素,而學生較弱的身體素質,特別是專項學習所需 素質的不足,是阻礙課堂效果優化的最重要原因;從客觀角度來看,課堂內容 是否豐富,教學教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師的組織形式是否新穎有趣, 動作技術本身的難度、教學大綱和進度安排、練習場地的條件等都會對教學效 果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曲趙先卿.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J].四川體育科學,2002,(1)]。
綜上所述,多數研究表明,在田徑跳躍項目訓練中,在采用傳統抗阻訓練 方式的同時,也逐漸融入了快速伸縮復合練習等新興的方法與手段來增強下肢 爆發力;同時,通過研究我國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田徑必修課教學大綱發 現,各校的大綱要求在把握主線的基礎上各有側重,只有極個別的學校將“增 強學生體質、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目標放到大綱中去,在實際授課中貫 徹此目標的學校更是少之又少。同時,有關在高校田徑教學課中增加素質練習 的相關研究也相對較少,在田徑教學課上針對跳躍項目增加下肢爆發力素質練 習的研究極少,需要在本論文中作進一步探討。北京體育大學作為我國體育類 大學的領航者與突岀代表,其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也符合全國各高校體育教育 專業的共同普遍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對其體育教 育專業田徑教學課進行深入剖析和一定程度上的實驗設計和干預,研究實驗效 果,以期為其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課的開展與改革提供示范和借鑒作 用。
3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3.1研究對象
下肢爆發力練習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跳躍項目教學效果的影響
3.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分別以“力量素質”,“下肢爆發力”,“體育教育”,“田 徑教學”“教學效果”為關鍵詞,檢索 2000-2017 年間碩士論文和期刊 500 余 篇,其中與“下肢爆發力”和“教學效果”相關的文章 20 余篇,同時從國家圖 書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和教材,了解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踐, 借鑒和分析其研究方法并做出相關分類與綜合整理,為本論文提供理論基礎和 參考。
3.2.2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論文研究內容需要,針對實驗指標的確定、訓練內容設計和訓練負 荷選擇等方面問題,對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跳躍項目和田徑教學方面的專 家和老師、體能訓練方面的專家進行訪談和交流,請他們對實驗中需要的指標 進行相關性篩選,按照指標的權重情況進行排序,最終選取了立定跳遠、立定 三級跳遠、原地縱跳摸高和 30 米加速跑、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主觀評價表等 指標,作為能夠客觀反映學生下肢爆發力素質和教學效果的指標體系(專家訪 談表詳情見附錄 A)。
表 1 訪談專家基本信息表
專家姓名 工作單位 職務/職稱
章碧玉 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 教授
張英波 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 教授
柴國榮 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 教授
許占鳴 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 副教授
李春雷 北京體育大學體能教研室 教授
3.2.3實驗法
(1) 實驗目的:通過 5 周不同組合形式的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以期增強 學生的下肢爆發力素質,激活和提升專項技術教學課之前學生的準備狀態,進 而促進運動成績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2) 實驗時間與地點:2017年 3-7月,北京體育大學田徑館
(3) 實驗對象:北京體育大學2016 級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班學生
(4) 實驗的分組:實驗前,在 2016 級教育學院抽取兩個班,兩班學生的 專項分別為跆拳道和散打,隨機分為實驗組(12班)和對照組(16 班),每組 21 人(跳高跳遠專項學生除外),受試者全部為男性并符合以下條件:年齡在 18-20 歲之間并且近期沒有進行過較大負荷的力量練習,半年內無損傷且兩組學 生的基本情況和實驗前各項指標基本處于一致水平,具體情況如下:
表 2 實驗前兩組受試者基本情況對比分析
組別(n=21) 身高(cm) 體重(kg) 年齡(歲) 訓練年限(年)
實驗組 180.04±4.10 72.38±6.18 20.43±0.98 2.43±0.75
對照組 178.33±4.41 69.67±4.25 20.52±0.87 2.24±0.70
P值 0.200 0.105 0.741 0.399
注:P<0.01代表兩組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P<0.05代表兩組數據間具有 顯著性統計學差異; P>0.05 代表兩組數據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從表2 我們可知,兩組受試者在身體形態學方面的身高、體重、年齡指標,
P值分別為0.200, 0.105和0.741,三者P值均〉0.05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訓 練年限均符合1-3年的篩選標準,較為相近,P為0.399也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總體來說,基本情況各項指標不具有統計學差異。
表 3 實驗前兩組受試者各項指標對比分析
測試指標 實驗組 對照組 P 值
立定跳遠(m) 2.77±0.10 2.82±0.11 0.134
立定三級跳(m) 7.82±1.29 8.20±0.58 0.224
原地縱跳摸高(m) 2.93±0.08 2.92±0.07 0.814
三十米加速跑(s) 4.14±0.12 4.08±0.10 0.093
注:P<0.01代表兩組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P<0.05代表兩組數據間具有 顯著性統計學差異; P>0.05 代表兩組數據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 3 顯示,通過對反映兩組受試者下肢爆發力的基本指標進行數據處理和 分析,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后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立定跳遠、立定三級跳、 原地縱跳摸高和三十米加速跑的 P 值分別為 0.134,0.224,0.814 和 0.093,均 P〉0.05,說明反映受試者實驗前基本素質的各項指標趨同,原始狀態較為相似, 利于實驗后的比較和分析。
(5) 實驗內容:本次實驗周期為 5 周,共 15 次課,前 8 次為跳高教學課, 后 7 次為跳遠教學課;分別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第 1 次課講授理論知識,安排 實驗前各項指標的統一測試,第 15 次課進行實驗后的各項指標測試,按照教學 進度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每周 3 次跳躍項目(跳高跳遠)的學習, 在兩組熱身后即刻對實驗組增加 15-20 分鐘左右不同組合形式的下肢爆發力素 質練習,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和技能掌握程度,遵循運動訓練學“循序漸 進”和“適宜負荷”等原則,分階段進行練習(具體實驗方案見附錄 C)。
在對實驗組進行素質練習時,嚴格遵照跳躍項目教學進度,練習的手段和 方法符合跳高和跳遠專項技術特征的同時注重受試者正確動作模式的建立和下 肢爆發力素質的逐步提高;在分別進行跳高和跳遠教學課過程中,采用素質練 習的手段相似,即可以發展跳躍項目共同所需的下肢爆發力素質,促進其助跑、 起跳、騰空、落地技術環節的改進和優化;但同時又各有側重,跳高教學課時 更多注重學生弧線助跑與垂直蹬伸力量的協調發展,跳遠技術課上更多注重水 平助跑速度與起跳力量的配合。對照組進行以行進間為主的一般專項素質練習, 并根據教學大綱安排,進行常規的跳高跳遠技術教授。
(6) 實驗過程的控制:為了確保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在實驗實施過程中將 對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進行了相應的控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實驗對象的控制: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分別為跆拳道和散打專項,同屬
于技能主導類對抗性項群,實驗前下肢爆發力素質水平差異不大;實驗前,兩 組學生在年齡、運動水平、基本身體素質狀況、形態指標等方面,盡可能保持
一致性,使樣本個體間差異最小。
②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組和對照組均在春季教學課中實施實驗,由同一 名老師上課,并進行最后的達標考核和技術評價,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打 分;兩組的上課地點和教學內容、教學進度與大綱保持一致,教師上課時所采 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盡量相同,以排除因技術教學因素而出現的實驗指標的提 高和教學效果的優化;實驗組組內下肢爆發力練習過程中,練習手段、運動負 荷,組數,次數與間歇時間一致,并在實驗期間盡量不進行與下肢爆發力有關 的運動;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實驗的前測與后測,防止在學生過度疲勞或狀態 不佳的情況下測試,實驗前測選在實驗開始前一天進行,即教學課的第一次課 上進行;實驗后測選在實驗結束后的1-3天內,即最后一次教學課上進行。
③實驗測試結果的控制:對所有參加測試工作的測試人員進行實驗相關流 程和測試細則的交流和統一培訓;實驗前后,確保測試人員、測試方法與規則、 測試方法的一致性;所有測試指標的數值均客觀記錄,嚴格按測試儀器規定測 試。
(7)實驗器材:不同高度的跳深臺階,小欄架,標準欄架,海綿塊,秒表, 卷尺,摸高架。
3.2.4測試法
實驗前,測試并記錄學生的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情況,遵循嚴格的測試 流程對立定跳遠、立定三級跳遠、原地縱跳摸高、30 米加速跑等下肢爆發力素 質指標進行測試;實驗結束后再次測試各項素質指標,并參與和記錄兩組達標 考試以及技評考試的測試成績和結果,為本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客觀可靠的數 據基礎(測試細則見附錄 B)。
3.2.5對比法
為了探究本文實驗內容中的下肢爆發力練習對于實驗組學生身體素質的影 響,更好地排除教學活動或者是其他活動因素對于學生素質增長的干擾,我們 在實驗中設置對照組,在控制其他條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兩組進行對比實 驗的研究,來比較和分析兩組實驗前后的數據變化情況,為實驗組方案的有效 性提供對照和參考。
3.2.6數理統計法
運用統計軟件,對兩個組受試者實驗前后所得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 析和配對樣本 T 檢驗分析,并根據整理所得的數據對受試者基本信息、立定跳 遠、立定三級跳、原地縱跳摸高、30 米加速跑、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在內的指 標的結果對比和深入分析,為本文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的撰寫奠定良好基礎。
4結果與分析
4.1實驗設計的理論基礎
4.1.1肌肉的預刺激與激活效應
在任何形式的運動和訓練中,要對某一塊肌肉或某個肌群進行力量訓練并 達到預想的效果,首先都要對其進行一定負荷的刺激和激活。近些年來,“后增 強激活效應(PAP)”作為體能訓練中有關于肌肉的預刺激與激活的熱點,得到 眾多研究者證實和認可。許多研究表明,在經過一次機體本身能承受的最大或 者次大強度的力量訓練后,適宜間歇,爆發力會出現即時性的提高,這在體能 主導類快速力量項群的跑、跳項目表現的更突出,這種現象被研究者稱為后激 活增強效應(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29]鮑珊珊.后激活增強效應對男性體育大學生30米跑成績影響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 學,2013],也可稱為預激活效應。PAP效 應主要產生于大負荷的抗阻訓練中,使肌肉在克服阻力過程中,產生疲勞效應 的同時,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產生顯著性不一的增強效應。也有研究表明,在正 式比賽或訓練前進行以克服自身重力為主的各種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或超等長練 習,也可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增強效應[ 張新. 下肢力負荷后恢復時對后激活增強效應的影響碩士論文,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而增強效應是否可能通過動員和募集 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協調性等方面表現出來, 尚待進一步研究。
為了在實驗中同樣達到預激活或提高身體準備狀態的訓練目標,課堂上安 排了一系列的準備性動作練習,現代體能訓練領域也將其稱為“動作準備”。許 多訓練實踐和研究都已證實它在預防損傷方面的益處,同時被越來越多的教練 員用來提高運動員或訓練者的綜合運動表現,以達到預期的訓練目標[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國家隊體能訓練中心.身體功能訓練動作手冊[M].北京:人民體育岀 版社,2014]。動作 準備與傳統意義上的準備活動既相互區別又聯系緊密,它是在傳統準備活動的 土壤中衍生出的新理念、新模式。它關于動作練習的理念有兩個突出特征:動 態形式和負荷漸增。優勢在于讓體溫適度升高,增加肌肉的彈性和肢體的伸展 性,讓肌肉的本體感受器敏感性更高,從而達到逐步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效 果;同時動作準備練習可以幫助建立和強化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所需的基本動作 模式,經過系統的整合,逐步建立起對專項動作特征有強化作用的動作模式, 讓神經和肌肉系統的聯系更緊密,系統間的反饋更有效,訓練和比賽時完成動 作更加節省能量,效率也更高。
本次實驗中,根據受試群體的體質健康水平和實際運動能力,遵循動作準 備的生理機制和設計原則,以克服自身重力為主的、中等強度、不同組合形式 的快速練習,通過有效刺激神經與肌肉系統來增強學生的下肢爆發力素質,建 立和強化正確的動作概念和動作模式,以期提高學生的身體準備狀態和神經激 活狀態,為后續的專項技術學習做好準備。實驗組的練習內容中都體現了準備 性練習的相關原理。例如原地練習中的深蹲跳、弓箭步跳、團身跳、吸腿跳等, 有效激活和充分動員了臀部肌群和下肢肌肉群,有效防止在反復的起跳落地過 程中過度使用大腿前群集肌(主要為股四頭肌)發生膝關節損傷的現象,加強 了上、下肢運動鏈的有機結合,維持了脊柱的正常位置與功能,有利于建立和 強化正確的動作模式,減少能量的損失,增加運動表現;而原地練習中的單側 快速提膝、半蹲跳+旋轉、踝關節轉向跳等練習動作則更多體現了學生們在不同 節奏和口令的指導下,快速反應和專注參與,有效喚醒、激活神經系統。而神 經系統興奮性和靈活性的提高,有助于各個運動系統之間的協調與配合,使軀 體在神經系統支配下,有序、準確、高效、協調的完成動作練習,達到身體和 大腦的雙重興奮。實驗內容中的行進間練習,突岀表現了動作技能整合的內在 要求。在進行跑、跳、跨欄和跳深練習的過程中,充分關注和強化學生在完成 練習時髖、膝、踝協調發力的動作模式,強調在保證動作質量的基礎上進行強 度和難度遞增的練習,加強身體各動作環節組合的有序性、各個運動系統的連 接性,使人體的動力鏈和技術鏈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化,神經系統的支配更加精 準有效。同時在學生們的大腦和肌肉群中留下練習的軌跡,借助“痕跡效應”, 來提升動作質量,在有效整合基本動作技能的同時,激活和提升學生的課前準 備狀態,增強學生的下肢爆發力素質,為接下來的動作技能學習做好準備。
在設計和實施實驗時,將組合訓練法融入到準備性練習中,對下肢力量素 質的增強會起到很好的相互促進作用。在實驗組的干預練習中,各種原地練習, 作為以激活和動員大肌肉群參與運動為主的基礎性練習;行進中各種以發展快 速力量為主的快速伸縮復合練習,作為調配神經系統和肌肉協調和肌肉力量的 加強性練習。將原地練習與行進間練習相組合,不同地面接觸方式相組合,不 同運動方向相組合,不同地面接觸方式與運動方向相組合,增強了練習內容的 多元化和豐富性,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對于身體素質發展的主觀 體驗和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這既是激活神經和肌肉,提高準備狀態的過程, 也是逐步刺激下肢肌群,以較快的速度,多種多樣的符合專項技術特點的綜合 性訓練來增強下肢爆發力素質的過程。
4.1.2下肢爆發力練習動作設計及訓練原則
4.1.2.1下肢爆發力練習動作的要求與設計
本實驗中的下肢爆發力練習內容,以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為主,也有研究將 其稱為增強式訓練,并指出:“快速伸縮復合訓練(Plyometrics )是指能夠使肌 肉在最短時間內發揮最大力量的練習”,它的生理機制主要是利用了肌肉的彈性 勢能和牽張反射,來實現更快速有效的向心收縮。有效的快速伸縮復合訓練將 有利于肌肉更好的發力,輸出功率的提高,對專項技術有關鍵作用的特定肌群 力量也將得到有效的增強,肌肉在進行離心收縮和向心收縮時的轉換更加協調, 肌肉系統生產力的能力、存儲釋放彈性勢能的能力、力量傳送效果都會得到增 強,爆發力和反應能力隨之提高,速度和力量素質在相互促進中快速發展。快 速伸縮復合訓練中最常用也被實踐證明較為有效的練習方法就是跳深練習。在 反復查閱相關訓練文獻,翻閱體能訓練指導書籍以及觀看跳深練習視頻后,將 跳箱高度確定在50cm-110cm,既能保證發展爆發力素質,又將練習負荷量度、 強度與節奏控制在科學范圍之內,不影響接下來的技術學習。在本實驗中,除 了不同高度的跳箱練習之外,跳欄架以及原地各種跳躍等練習,都是在利用和 發揮快速伸縮負荷訓練科學原理的基礎上,來實現爆發力素質的有效增長。下 面針對實驗組實驗中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危險性的行進間練習手段,來講解和說 明受試者在練習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動作要領和要求。
(1)跳箱練習
雙腳自然開立,與肩同寬,面向初始高度的跳箱。雙臂雙膝微屈,起跳時 雙臂迅速用力上擺,帶動髖膝踝的充分伸展,雙腳快速蹬離地面,向前跳上跳 箱。當腳觸及地面時迅速屈膝緩沖,而后快速蹬離地面連續跳上高度漸增的跳箱, 練習過程中注意保持核心區收緊和適宜的跳躍節奏,盡量縮短雙腳落地的觸地 時間;跳上跳箱時全腳掌落地支撐,避免腳尖或腳趾支撐發生意外損傷。此練 習對于肌肉群緩沖-蹬伸快速轉換的要求較高,這樣有利于建立起更加強烈的肌 牽張反射,強化參與工作集群的爆發式用力,在提高肌肉克制性收縮能力的同 時,達到其與肌肉退讓緩沖能力的協調配合。考慮到跳箱練習時,人體從高臺 下落,會受到地面給予的強大沖擊負荷,因此盡量選擇軟塑膠場地或硬墊作為 緩沖的落地區,以克服自身重量的快頻率多次數中小負荷練習為主,隨著訓練水 平的不斷提高,逐漸增加跳箱的高度或跳箱的間距,同時要嚴格控制練習組間 的休息時間,讓機體在適宜恢復中接受持續的強度刺激。
( 2)雙腳橫向跳欄架練習
呈準備姿勢,自然站于欄架的一側,雙臂擺動至髖部后側,雙腿微屈,保 持腹部肌群收緊,背部平直。起跳時雙臂迅速上擺,雙腳快速向上蹬跳,伸展 膝踝關節,從欄架上方連續跳過,落地時屈膝緩沖并盡量縮短兩跳之間的觸地 時間。與平時進行的各種縱向練習不同,在進行橫向練習時,注意動用我們的 本體感覺和周圍視覺去保持身體的平衡(單腳橫向跳欄架練習可參考以上要求)。
( 3)單腳連續跳欄架練習
練習者雙腳前后開立與肩同寬,呈起跑姿勢,聽到口令后快速完成助跑距 離,起跳腿以穩定姿勢觸地瞬間快速蹬伸,擺動腿積極后擺,雙臂自然向上擺 動,挺胸直背,腹肌收緊,落地時膝蓋緩沖,教師可通過有不同節奏的擊掌或 口令提示,幫助練習者快速、靈活的完成全程練習。在此過程中,要注重雙側 肌群的協調練習,有利于保持肌肉力量的平衡,防止兩側肌群的不對稱增長。
( 4)三步助跑起跳過欄架練習
練習者雙腳前后開立與肩同寬,呈起跑姿勢,助跑后連續進行欄間距離相 等的起跳過欄練習。要求欄間助跑節奏快速、明晰,起跳腿在起跳瞬間迅速蹬 離地面積極用力前擺,髖膝踝充分伸展,雙臂積極上擺,挺胸挺髖,擺動腿自 然伸直后擺,身體垂直騰空后擺動腿落地,有機銜接欄間助跑,連續進行練習。 此練習的難點在于起跳時的蹬擺結合和控制身體的重心平穩。
4.1.2.2循序漸進與適宜負荷原則
人體在接收到外界的負荷刺激時,會產生生物適應性反應,但這種反應不 是一次性的和爆發性的,而是需要在漸增的負荷強度、練習難度、心理承受能 力和能量的不斷恢復中得到強化和提升,同時要根據受試者的現實運動能力和 人體訓練的適應規律,嚴格把握和用心設計練習中的負荷強度,貫徹適宜負荷 原則。因此在選擇和設計動作時,應在保證學生練習安全性的基礎上,安排符 合他們實際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戰性和趣味性的練習,并隨著學生練習水平的提 高,通過增加跳臺或欄架的高度、欄間距離、動作的組合方式、運動軌跡以及 完成動作的速度來增強負荷強度和練習難度;通過增加單次練習的次數、組數 和練習的總次數來增加負荷量;從原地練習-行進間跑跳練習,從縱向練習-橫 向練習-旋轉練習,從雙腳跳-換腳跳-單腳跳的交叉互換進階到最后不同組合 的練習,讓學生在穩定和非穩定的轉換之間,充分動用視聽和本體感覺完成素 質練習。同時要注意,下肢爆發力練習對于受試者的大腦神經系統興奮性具有 很高的要求,為保證練習效果和安全,這些練習放在準備活動后即課堂的前面 部分進行,并在每天訓練結束后,統一帶領學生進行系統的拉伸和放松,減緩 疲勞,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實驗內容的持續進行。
4.1.2.3下肢爆發力練習的設計建議
本實驗在遵循適宜負荷與循序漸進原則的基礎上,對力量訓練過程中如何
合理安排與設計內容提出建議。以實驗中運用最多的快速伸縮復合訓練為例, 我們設計訓練計劃,同設計抗阻訓練、速度訓練一樣,需要對練習動作的負荷 量、負荷強度、頻率(次數和組數)和間歇時間進行縝密考慮和合理設定。其
中,影響下肢快速伸縮復合訓練負荷強度的因素包括地面接觸方式、運動軌跡、 動作速度、高度、遠度以及練習負重;負荷量通常用一堂課中完成練習的次數 和組數來表示,下肢訓練中往往以每節課中腳觸地次數或距離表示。對于練習 的頻率和間歇時間,根據不同專項的具體要求來設定,在保證身體疲勞和神經 系統疲勞恢復的情況下進行訓練。
表 4 快速伸縮復合練習負荷強度選擇建議表
變量和參數 建議方案
訓練頻率/時間 2-4 次 / 周, 10-15 分鐘
動作數目 2-3 個動作
訓練次數/組數 不小于 5-8 組
間歇時間 1-3 分鐘
每天/每周次數 每天 20-50 次 / 每周不大于 120 次
引用于: Functional Movement Training Manual )
根據快速伸縮復合練習相關的設計要求和建議,下表列舉本實驗內容中第 4
周的訓練計劃進行示例,可為今后的下肢爆發力力量訓練提供思考和借鑒:
表 5 一周訓練計劃安排示例
訓練課次 練習方向 動作名稱 組數/次數 間歇時間 次數 日總次數
第9次 直線練習 三步助跑起跳過欄 3 組 /3 次 1min 9 次
雙腳七級連續跳箱 3 組 /7 次 1min 21 次 30 次
第 10 次 多方向練習 雙腳橫向連續跳欄 3 組 /10 次 1min 30 次
單腿五級跳海綿塊 3 組 /5 次 1min 15 次 45 次
第 11 次 多方向練習 單腳橫向連續跳欄 3 組 /10 次 1min 30 次
雙腳五級連續跳箱 3 組 /5 次 1min 15 次 45 次
備注:本周訓練計劃中練習總次數: 120次 ;每天練習次數符合 25-50 次的練習要求。
4.2兩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與分析
4.2.1實驗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在增加5周的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后,對實驗組實驗前后的各項指標的變 化情況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由表6可知,實驗組的四項指標都有了不同程度 的提高,其中立定跳遠成績的 P 值<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原地縱跳摸高 成績的P值〈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在教學課中增加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 使學生的力量素質,特別是垂直方向上的縱跳力量有了顯著提高。
表 6 實驗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測試指標 實驗前( M±SD ) 實驗后 ( M±SD ) 差值 T 值 P 值
立定跳遠(m) 2.77±0.10 2.90±0.11 -0.130 -3.964 0.000
立定三級跳(m) 7.82±1.29 7.98±1.36 -0.158 -0.386 0.702
原地縱跳摸高(m) 2.93±0.08 2.99±0.08 -0.063 -2.528 0.016
三十米加速跑 (s) 4.14±0.12 4.06±0.11 -0.072 1.993 0.053
注:P<0.01代表兩組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P<0.05代表兩組數據間具有
顯著性統計學差異; P>0.05 代表兩組數據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4.2.2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分析表7得出,對照組在經過5周教學課的技術學習后,實驗后較實驗前 各項身體素質指標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立定跳遠成績進步明顯,P值為 0.026<0.05,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說明在教學課技術的不斷學習與練 習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會受到教學活動或自然增長而會有提高。
表7 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分析
測試指標 實驗前(M土SD) 實驗后(M土SD) 差值 T 值 P 值
立定跳遠(m) 2.82±0.11 2.91土0.12 -0.082 -2.320 0.026
立定三級跳(m) 8.20土0.58 8.26土0.52 -0.058 -0.339 0.736
原地縱跳摸高(m) 2.92土0.07 2.93土0.07 -0.011 -0.500 0.620
三十米加速跑(s) 4.08土0.10 4.02土0.15 0.056 1.490 0.144
注:P<0.01代表兩組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P<0.05代表兩組數據間具有 顯著性統計學差異; P>0.05 代表兩組數據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4.2.3兩組實驗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的對比分析
4.2.3.1實驗后兩組受試者四項指標的橫向對比分析
實驗后,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經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各項指標的數據分
析和橫向比較,分析表 8 后發現,兩組受試者的立定跳遠、立定三級跳和三十 米加速跑 P 值分別為 0.092、0.384 和 0.320, P 值均>0.05,說明雖然兩組受試 者在這三項指標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兩組之間進行對比,并不具有統 計學的顯著性差異。但是原地縱跳摸高的P值為0.015, P〈0.05,說明通過實驗 內容的實施,兩組對比后實驗組的原地縱跳摸高成績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實驗中的各種跳躍練習增加的下肢力量素質直接轉化為了學生原地起跳所需的 的垂直速度和力量,成績提高更快更明顯。
表 8 實驗后兩組受試者四項指標對比分析
測試指標 實驗組 對照組 差值 T 值 P 值
立定跳遠(m) 2.90±0.11 2.91±0.12 -0.003 -0.096 0.092
立定三級跳(m) 7.98±1.36 8.26±0.52 -0.280 -0.881 0.384
原地縱跳摸高(m) 2.99±0.08 2.93±0.07 0.058 2.535 0.015
三十米加速跑(s) 4.06±0.11 4.02±0.15 0.040 1.008 0.320
4.2.3.2實驗后兩組受試者跳高跳遠達標與技評成績指標橫向對比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進行跳高和跳遠達標考試及技評考試后的成績對比情況 見表 9。由表可知,實驗組的跳遠達標成績為 5.39±0.35,對照組跳遠達標成 績為5.45±0.36,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兩者的P〉0.05,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但對照組的平均達標成績要高于實驗組,這可能與對照組多進行與專項技術相 符合的行進間跑跳練習有關,這些練習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專項素質的提高, 特別是跳遠項目所需要的水平助跑速度和動作連貫性,也與學生之前的動作技 能和知識技能儲備、訓練經歷不同有關。
兩組受試者在跳遠技評、跳高達標和跳高技評三項指標的對比中, P 值分別
為0.136、0.174和0.802,P>0.05,說明兩組受試者這三項指標的成績在實驗 后沒有顯著差別;但通過比較均值我們可以發現,實驗組的跳高達標成績為 1.55 ±0.07,明顯高于對照組均值 1.51±0.09,這與實驗過程中實驗組增加的下肢 爆發力素質練習有密切關系;實驗組跳遠和跳高的技評成績分別為 83.48±4.65 和 83.00 ±4.17,均高于對照組的跳遠跳高技評成績 81.24±4.88 和 82.57± 6.55,說明實驗組的受試者在跳遠跳高技術評價方面得分高于對照組,其對動 作技術的掌握和表現程度也高于對照組。雖然跳高教學課僅有 8 次課,實施下 肢爆發力素質練習的時間相對較短,但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跳高項目達標與 技評成績對比,可以說明,增加素質練習的實驗組,跳高項目整體表現較對照
組更好,實驗方案的實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達標成績和技評成績從側面體 現了教學效果,從整體上看,進行力量素質訓練的實驗組在身體素質提升和技 術掌握方面都優于對照組。
表9 實驗后兩組受試者跳高跳遠達標與技評成績指標對比分析(單位:分)
測試指標 實驗組 對照組 差值 T 值 P值
跳遠達標 5.39土0.35 5.45土0.36 -0.058 -0.530 0.599
跳遠技評 83.48土4.65 81.24土4.88 2.238 1.521 0.136
跳高達標 1.55土0.07 1.51土0.09 0.033 1.386 0.174
跳高技評 83.00 土4.17 82.57土 6.55 0.429 0.253 0.802
4.2.3.3兩組實驗后各項指標變化情況的縱向對比分析
(1) 立定跳遠指標實驗前后兩組結果對比分析 由對實驗后兩組受試者的立定跳遠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詳情見表10。實 驗組的值為0.000,P<0.001,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對照組的P值為0.026, 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后兩組受試者的立定跳遠水平都有提高, 實驗組經過5 周的下肢爆發力練習后,提高更為明顯。雖然實驗前后,實驗組 的立定跳遠均值都小于對照組均值,但通過增幅來縱向比較,實驗組實驗后的 整體增長幅度為4.7%,大于對照組的增幅3.2%,也說明教學課中增加的下肢爆 發力素質練習,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力量素質的發展,從而提高了立定跳遠 成績。
表 10 實驗前后兩組受試者立定跳遠指標對比分析(單位: m)
組別(n=21) 實驗前(M土SD) 實驗后(M土SD) P值 增幅
實驗組 2.77土0.10 2.90土0.11 0.000 4.7%
對照組 2.82土0.11 2.91土0.12 0.026 3.2%
注:P<0.01代表兩組數據具有非常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P<0.05代表兩組數據間具有 顯著性統計學差異; P>0.05 代表兩組數據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增幅是指實驗前后某指標提升的幅度和范圍的大小,用(實驗后數值-實驗前數值) / 實驗前的值所獲得的百分比來表示,利于同一指標不同組別的縱向比較和分析,提升幅度 越大,百分比的比值越大。
(2)立定三級跳遠指標實驗前后兩組結果對比分析 通過對兩組受試者實驗前后立定三級跳遠所得數據的對比分析得出表11可 知,兩組的 P 值分別為 0.702 和 0.736,均不具有統計學的顯著性差異,說明實 驗前后兩組的立定三級跳遠成績提高不大,這可能與學生的動作技能儲備和三 級跳遠的技能特點有關。受試者均為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參加田徑教學課之 前對于三級跳遠,特別是立定三級跳遠接觸較少,對于此項目的學習和練習需 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在有效預擺起跳后恰當處理三跳之間的比例關 系,進行單腿的穩定支撐,學會起跳腿和擺動腿的協調轉換配合更是此過程中 的重點和難點,短時間內很難有明顯提高。但通過增幅縱向比較,實驗組的增 幅為 2%,大于對照組的 1%,說明增加下肢爆發力練習后,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 生的下肢素質,有利于學生起跳腿的積極蹬伸踏跳、三跳之間的動作銜接和技 術動作的完整和規范。
表11實驗前后兩組受試者立定三級跳遠指標對比分析(單位:m)
組別(n=21) 實驗前( M±SD) 實驗后( M±SD) P 值 增幅
實驗組 7.82±1.29 7.98±1.36 0.702 2%
對照組 8.20±0.58 8.26±0.52 0.736 1%
3)原地縱跳摸高指標實驗前后兩組結果對比分析
由表 12 可知,實驗組實驗前的縱跳摸高均值為 2.93±0.08,實驗后的平均 成績為2.99±0.08,經T檢驗后,得出P值為0.016,P<0.05,具有統計學的顯 著性差異,實驗前后增幅為 2%,說明實驗組經過以垂直方向為主的各種跳躍練 習后,學生的下肢力量有所提高,縱跳時所需要的垂直方向的蹬伸力量和速度 以及肌肉的抗阻力量也有所增強,進而成績也有了提升。相比之下,對照組實 驗前均值為 2.92±0.07,實驗后均值為 2.93±0.07, P〉0.05, 不具有顯著性差 異,提升幅度只有 0.1%,原地縱跳摸高成績提升不明顯,這可能與對照組多進 行水平方向的跳躍練習有關。
表 12 實驗前后兩組受試者原地縱跳摸高指標對比分析(單位: m)
組別(n=21) 實驗前(M土SD) 實驗后( M±SD) P 值 增幅
實驗組 2.93±0.08 2.99±0.08 0.016 2%
對照組 2.92±0.07 2.93±0.07 0.620 0.1%
4) 30 米加速跑指標實驗前后結果對比分析
經過 5 周實驗后,對兩組受試者的 30 米加速跑成績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配 對 T 檢驗得出兩組的 P 值分別為 0.053 和 0.144,均〉0.05, 增幅分別為 2%和 1.5%,說明兩組受試者的 30 米加速跑成績提高都不具有顯著性差異,成績提升
幅度不大,但實驗組增幅大于對照組。雖然實驗中以中小強度為主不同組合密 集型的下肢爆發力的練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肌肉力量,特別是小肌肉群的收縮 和爆發力,但將增加的力量素質轉化為專項所需力量仍需大量技術練習,實驗 周期短,在受試者起跑和沖刺以及測試者的發令和計時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實 驗誤差,這些都可能是三十米加速跑成績提高不明顯的原因。
表13 實驗前后兩組受試者30米加速跑指標對比分析(單位: S)
組別(n=21) 實驗前(M土SD) 實驗后(M土SD) P值 增幅
實驗組 4.14土0.12 4.06土0.11 0.053 2%
對照組 4.08土0.10 4.02土0.15 0.144 1.5%
4.3 學生身體素質練習情況與教學效果主觀評價表的結果分析
在實驗練習方案實施結束后,根據實驗過程中對實驗組學生的日常訓練情 況的觀察與定期交流,編寫并發放了《關于大學生在田徑跳躍項目教學課中身 體素質練習情況與教學效果主觀評價表》,總計發放21 份,回收21 份,讓實驗 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主觀體驗如實填答,統一收集后對評價表進行整 理和分析,本評價表共包括11個問題,主要從學生身體素質(健康促進)、教 學技能掌握、動作技能提升、主觀參與度和心理促進等方面來分析教學效果的 理想程度。雖然此份評價表主要是學生的主觀感受和個人評價,但從教學效果 的評價維度來看,仍可以作為重要的理論參考(評價表見附錄D),以下為具體 的結果分析。
表14實驗組受試者是否曾參加跳躍項目訓練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從未參加過跳高或跳遠訓練 5 23.81%
有跳高跳遠項目訓練經歷的 10 47.62%
參加訓練時間長達半年及以上 6 28.57%
從表14我們初步可以看出, 76.19 %的學生,在上田徑教學課之前,或多或 少參加過跳高或者跳遠訓練, 23.81 %的人從未參加過相關項目的訓練。由此可 知,大多數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訓練經歷,但通過對參加過訓練學生的訓練年限 進行分析和篩選,進行過半年及半年以上系統訓練的只有6人,占總人數的 28.57%,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仍未真正參加過系統全面的專項訓練,具有很大的
提升空間。
表15實驗組受試者是否曾參加跳躍項目比賽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參加過跳高或跳遠比賽 6 28.57%
從未有跳高跳遠項目比賽經歷 15 71.43%
備注:參加比賽的最高級別為區級比賽,跳遠成績為 6.20m
表 15 可以說明, 71.43%的學生都從沒有參加正規跳躍項目比賽的經歷,只 有 28.57%的學生參加過跳高或跳遠的比賽,其中參加的最高級別比賽為區級比 賽,跳遠最好成績為 6.20 米,未達到國家運動員二級水平。同時,通過日常交 流發現,實驗組絕大多數學生對跳躍項目的比賽規則或技術要點并不了解。
表16實驗組受試者掌握跳躍項目教學方法和手段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不了解 2 9.52%
了解一些 12 57.14%
很了解 6 28.57%
非常了解 1 4.76&
從表 16 我們可知, 9.52%的學生對于跳高跳遠項目相關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不了解, 57.14%的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知識和方法, 28.57 %的學生對于跳躍項目 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了解的很清楚,但只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理解,這都說明了教 學課在學生掌握教學技能和專項技術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教學相長, 教與學有機結合。
表17實驗組受試者對下肢爆發力素質訓練方法了解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不了解 2 9.52%
了解一些 15 71.43%
很了解 3 14.29%
非常了解 1 4.76%
表 17 非常直觀的說明了, 9.52%的學生對下肢爆發力訓練的方法不太了解, 71.43%的學生了解一些下肢爆發力素質的基本訓練方法, 14.29%的學生很了解, 4.76%的學生非常了解,實驗組全體學生對下肢爆發力的訓練方法都有自己的認 識和理解,一方面源于近年來下肢爆發力訓練方法和手段的不斷創新和普及, 另一方面來源于其他項目的訓練課或者教學課過程中,下肢力量素質訓練實踐
的積累。
表18關于實驗組受試者下肢爆發力練習促進運動技能掌握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沒有效果 0 0
效果一般 7 33.33%
效果很好 12 57.14%
非常有效 2 9.52%
由表18可知,關于在課堂中增加的下肢爆發力練習,是否有效促進技術學 習這個問題,感覺效果一般的占33.33%,認為效果很好的占57.14%,同時有 9.52%的學生認為非常有效。數據比例顯示,大多數的學生主觀上認為實驗中進 行的動作準備和一系列的下肢爆發力練習,有效的促進了課堂中他們對跳躍項 目動作技術的感知、理解、掌握以及運用,通過課堂上對于他們的不斷跟蹤與 觀察,從技術角度方面,發現學生的助跑更加清晰有力,起跳更加快速積極, 髖膝踝的蹬伸更加充分,動作鏈更加協調;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還體現在學 生對于動作概念的正確建立,正確動作模式的強化,技能實效性的增強,動作 連貫性和穩定性的提升。
表19關于實驗組受試者下肢爆發力練習對教學訓練方法掌握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沒有掌握 1 4.76%
基本掌握 13 61.9%
掌握的很好 5 23.81%
掌握的非常好 2 9.52
表19告訴我們,通過持續的一系列下肢爆發力練習,學生不同程度上掌握 了下肢爆發力素質訓練的基本教法和訓練方法。其中, 95.24%的學生都基本掌 握跳躍項目下肢爆發力訓練的教法和手段,同時33.33%的學生較好掌握了下肢 爆發力素質練習的基本教法。這說明在實驗中運用的各種方法,學生在參與練 習的過程中,提高了知識技能的儲備和教學能力,逐漸從“如何學”過渡到“如 何教”,增強了學生參與課堂練習和設計的主體性,提升了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學 生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培養動作技能、知識技能與身體素質協同促進的教 學理念。在練習的同時,也學會如何科學地制定訓練計劃,在遵循訓練原則的 基礎上,把握訓練負荷、頻率、間歇時間、訓練機理、時間分配等問題,進而 提升優化課堂結構,豐富課堂組織形式,有機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等方面的能力,
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表20實驗組下肢爆發力練習對受試者課堂參與度提高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提高很少 2 9.52%
基本上有提高 11 52.38%
提高很多 6 28.57%
非常有幫助 2 9.52%
從表 20 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學課中增加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不同的學生 主觀與運動參與度有所差別。9.52%的學生認為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不多,這 可能與學生之前的動作技能儲備的多少有關,也可能由于持續的、艱苦的下肢 爆發力練習給學生身體和精神上帶來一定的倦怠感和單調感;但是分別有 52.38%和 28.57%的學生認為經過素質練習,基本上甚至很大程度上,學習的積 極性與主動性有所提高,師生間的反饋更多,課堂上能夠更專注;還有 9.52%的 學生認為,這樣的素質練習,對于提高課堂的自主參與性、主體性以及訓練熱 情非常有幫助。這說明素質練習的過程,既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過程,也是在運 動中鍛煉意志品質,增強自我感知與對話的良好時機。
表21實驗組下肢爆發力練習與身體素質提高主觀評價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感覺提高很少 3 14.26%
基本上有提高 7 33.33%
感覺提高很多 9 42.86%
提高非常明顯 2 9.52%
表22實驗組下肢爆發力練習與動作技能提高主觀評價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感覺提高很少 2 9.52%
基本上有提高 9 42.86%
感覺提高很多 8 38.1%
提高非常明顯 2 9.52%
表 21 和表 22 顯示出,對于下肢爆發力練習能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動 作技能,兩張表格不同人數所占的比例基本上趨同。主觀上認為對于自身體質 健康促進和身體素質提高以及技術提高幫助程度很小或非常有幫助的比例占少 數,認為基本上有提高及提高很多的分別占總人數的 76.91%%和 80.96%。這樣
的結果與我們實驗數據分析的顯示也基本一致,即大多數學生反映身體素質的 指標都有所提高,身體素質的逐步提高促進了動作技術的改進,而動作技術的 完善,同時增進了下肢素質練習的實效性和持續性,一定程度上預防了運動損 傷,印證了力量素質是動作技能的基礎,動作技能是力量素質的推動力量。
表23實驗組下肢爆發力練習與受試者學習效果主觀綜合評價情況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活動充分,提高了身體的準備狀態, 增強下肢力量,有效預防運動損傷。 9 42.86%
提高了大腦的興奮性和協調性,
提高了學習效率和練習效果, 但產生輕微疲勞感。 7 33.33%
有效促進接下來動作技術的學習 和教學方法的掌握。 4 19.04%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注意力和體力,
阻礙了技術的學習。 1 4.76%
從表23中,我們看出,從不同角度探討進行下肢爆發力練習對學生學習跳 躍項目的綜合影響,不同選項所占比例不同。其中, 42.86%的學生認為在進行 了下肢爆發力練習過后,保證了身體活動充分,提高了身體的準備狀態;33.33 %的學生感覺大腦神經的興奮性得到了很好的調動,但在練習過程中產生輕微疲 勞感,這屬于生理上的正常反應,下肢力量練習需要極高的中樞神經興奮性與 協調性,所以此類練習盡量放在課堂的前半部分進行,并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 來緩解疲勞;19.04 %的學生認為接下來的技術掌握和教學方法習得方面獲得了 提高。同時,還有4.76%的學生感覺下肢爆發力素質的練習,一定程度上分散了 自己的精力,影響了注意力和對接下來技術學習的掌握。可能在訓練內容設計 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導致過多消耗了學生的體力,削弱了其主觀能動性的 發揮;當然也可能與學生接受和適應新事物以及掌握技術的能力不同有關。
表24實驗組受試者對于增加身體素質練習的意向調查表(n=21)
選項 所占人數 所占比例
不愿意 0 0
無所謂 3 14.26%
愿意 非常愿意 13
5 61.9%
23.81%
從表 24 的主觀意向調查結果顯示,61.9%的學生對于在今后的田徑教學課 中都能增加一些身體素質的練習持贊同態度,23.81%的學生意愿很強烈,也有 14.26%的學生未表現出明確態度。所以綜合來看,85.71%的學生樂意進行更多 的身體素質練習,大多數學生的練習意愿與我們教學大綱對于增強學生各方面 身體素質的要求不謀而合。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得到發揮,主體意愿是否得到滿 足,是教學內容編排和課堂設計需要考慮的重要部分。
4.4 本實驗的局限和不足
首先,本實驗的實驗對象均為非田徑專項的體育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他 們對于跳躍項目的訓練經歷和經驗較少,實驗進行的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中, 負荷與組合方式的設計基本符合他們實際的身體素質水平和運動能力,但對于 其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和其他學生的推廣使用是否有效,還有待實踐進一 步檢驗;實驗過程中對于負荷強度的控制仍是難點,實驗結果是否對于專業運 動員有借鑒意義仍有待證明。
其次,由于本實驗為教學實驗,實驗周期很短,只有 5 周時間,每次教學 課進行 15-20 分鐘的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目的的下肢爆發力訓練,而力量和 身體素質的增長需要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學生的各項實驗指標還有待繼續提 高。如果今后有條件,可以進行更長周期的系統訓練,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
最后,本實驗僅局限于對學生下肢力量素質的提高,并未涉及到全身綜合 素質的訓練,若想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各個田徑項目的綜 合表現,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更加合理利用課堂時間,融入形式多樣的身 體素質練習。
5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 經過5周的田徑教學課學習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都順利通過考核, 身體素質都有提高,但實驗組實驗前后的各項指標提高更明顯,說明增加了5 周的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
(2) 在田徑教學課中增加 5周的下肢爆發力素質練習,能夠使學生在教學 課上的身體準備狀態得到提升,產生預激活效果的同時,促進課堂練習效果; 同時,實驗組的跳高達標成績、跳高跳遠的技評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下肢 爆發力練習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動作技能和知識技能的更好掌握和 運用,有利于學生課堂參與度和練習意愿的提高,教學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
(3) 實驗中進行的中等強度為主、不同形式的快速力量組合練習,合理利 用課堂時間,將練習負荷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對優化教學效果具有促進作用。
5.2 建議
(1) 在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田徑教學課上,應多增加一些符合學生實際能 力和適宜負荷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來提高學生的下肢爆發力和身體素質,為后期 各項技術的學習打好基礎。
(2) 我國各高校應重視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并將此目標融入體育教育專業 的田徑教學課教學大綱中,在實踐中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進教學效果的 優化。
(3) 在進行教學效果評價時,應在促進學生成績順利達標和掌握技術的基 礎上,建立多層次的綜合評價體系,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教學實踐能力 和主體參與意識。
致謝
時光如白駒過隙,三年的求學之路即將拉下帷幕。昨日的充實和今日的感 慨在腦海中交織,心中洋溢著太多的感謝和美好的祝愿。
衷心感謝我的導師章碧玉教授,在我讀研期間給予我無微不至的照顧和親 切的教導;在論文選題、開題、實施實驗、撰寫論文的全過程中不遺余力的幫 助和指導。您的人格魅力和嚴謹謙遜的科研態度深深影響我的為人處世,師恩 銘記心間,它終將會化為我在未來發展道路上,披荊斬棘不斷追求卓越的動力 和源泉。
真誠感謝田徑教研室的全體老師。感謝開題專家組的李鐵錄老師、徐樹魁 老師與何慶忠老師在在論文開題過程中給予我中肯的建議;感謝許占鳴老師、 王亦工老師、柴國榮老師、張英波老師、閆俊濤老師等田徑教研室的各位專家 老師們在實驗過程中所給予我慷慨幫助。
感謝 2016 級教育學院參與本實驗的同學們,本實驗和論文的順利完成離不 開他們在實驗中的積極配合與大力支持。
感謝我的同窗段婧、李娜、秦國強等在實驗測試過程中的鼎力相助,感謝 我的研究生室友和同學們這三年來的陪伴和幫助。
衷心感謝我的父母,這么多年不辭辛勞的默默付出,陪伴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用無私的愛和鼓勵為我筑起溫暖的港灣,讓我在追逐夢想的廣袤天空自由翱翔。 未來的日子里,我會加倍努力,不辜負父母的殷切期望,用拼搏的汗水去報答 所有的關愛,用勤勉至善的芳華書寫人生的幸福篇章。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02: 191-192.
[2]陳小平.競技運動訓練實踐發展的理論思考[M].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8: 98-99.
[3]謝敏豪等.運動員基礎訓練的人體科學原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5: 112-113.
[4]陳小平.力量訓練的發展動向與趨勢[J].體育科學,2004 (24): 36-40.
[5]王清.力量訓練研究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1989, (7): 1-17.
[6]王保成.競技體育能力訓練指導[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1: 47-51.
[7]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12: 137-13&
[8]李東哲.發展爆發力的生理學機制及訓練方法[J].遼寧體育科技,2004,(26):37-38
[9]楊中軍.不同組合力量訓練方法對籃球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的影響研究[D].北京體育大 學,2013
[10]王保成,楊漢雄.競技體育力量訓練指導[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01: 28-37.
[11]鄧樹助.運動生理學[M].高等教育岀版社.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1989
[12]楊世勇等.體能訓練學[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岀版社,2002: 45-48.
[13]張英波,現代力量訓練方法[M].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07.8
[14]劉曄、鄭曉鴻,體能訓練基本理論與實用方法[M].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1.09
[15]圖多.博姆帕.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1990.
[16]CHU D A.快速伸縮復合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1:2
[17]孫文新.現代體能訓練快速伸縮復合訓練方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岀版社,2013
[18]黃遵兵,跳躍練習發展少年女子短跑運動員快速力量初探[J].體育科 技,2001;5(2),64-67
[19]石松源,影響爆發力的主導因素及訓練對策[J].體育科技文獻通 報,2007,15(12):68-70
[20]趙奇,熊西北,不同練習手段組合對田徑跳躍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效果的實驗研究[J]. 北京體育學學報,2002,25(1):122-125
[21]李溯,侯燕舞.爆發力概念及常用訓練方法現狀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8,29(12):279-2
[22]周彤,章碧玉.復合式訓練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2017,37(10):72-79.
[23]王安利,張新.力量訓練的理論探索及實踐進展:后激活增強效應的生理學機制[J].中 國學校體育, 2014, 10 (1) :80-83
[24]鄭雅蕊等.高校田徑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3:85-87
[25]王鶴,柴國榮.北京體育大學本科學科田徑課教學現狀與應對措施研究[A].中國體育科 學學會運動訓練學分會. 2013:6.
[26]張健.高校田徑普修課教學效果的因素調查及其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08(01):115-117
[27]張惠紅,馮天佑.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03,(2):110— 113.
[28]趙先卿.高校體育專業田徑課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J].四川體育科學,2002,(1)
[29]鮑珊珊.后激活增強效應對男性體育大學生30米跑成績影響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 學,2013.
[30]張新. 下肢力負荷后恢復時對后激活增強效應的影響碩士論文, 北京:北京體育大 學,2012
[31]身體功能訓練動作手冊[M].北京:人民岀版社,2014
[32]鄧飛.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術科課程設置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1,(2):71- 75.
[33]吳喜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1993.6.
[34]曲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岀版社,2000.
[35]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檢測報告[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岀 版社,1993.
[36]王秉舜、李志方.影響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及解決對策[J].體育副刊, 2002,9(3):99—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