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 研究 以揚州大學為例

    發布時間:2023-04-16 15:17
    目錄
    摘要
    ABSTRACT. II
    目錄 IV
    1前言 1
    選題依據 1
    1.1.1體操對中小學體育健康課程的重要性 1
    1.1.2體操課程改革的需要 1
    1.1.3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的需要 1
    1.1.4核心穩定性訓練理論的領域拓展 1
    1.2研究的目標及意義 1
    1 • 2. 1研究目標 1
    1.2.2研究意義 2
    2文獻綜述 3
    2.1關于核心的研究 3
    2.1.1關于"核心”概念的研究 3
    2.1.2關于核心區肌肉的研究 3
    2. 2關于核心穩定性的研究 5
    2.2.1 “核心穩定性”的提出及發展 5
    2. 2. 2關于"核心穩定性”概念的研究 6
    2. 3關于核心力量的研究 6
    2. 3. 1關于"核心力量”概念的研究 6
    2. 4關于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研究 7
    2.4.1核心穩定性訓練的一般原則 8
    2. 4. 2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基本要求 8
    2. 4. 3核心穩定性訓練的負荷特點 8
    2.4. 4核心穩定性訓練的一般方法 9
    2. 5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內容的研究 10
    2.6關于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操普修課中運用的研究 10
    3研究對象與方法 12
    3.1研究對象 12
    3. 2研究方法 12
    3.2. 1文獻資料法 12
    3.2.2數理統計法 12
    3.2.3問卷法 12
    3.2.4實驗法 12
    4結果與分析 17
    4.1實驗前后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17
    4.1.1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17
    4.1.2實驗前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內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對比分析 17
    4.1.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18
    4. 2實驗前后體操四項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19
    4. 2. 1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四項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19
    4. 2. 2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對比分析 19
    4. 2. 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四項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21
    4. 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技術組合動作得分對比分析 22
    4. 3. 1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技能考核成績對比分析 22
    4.4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技術單個動作完成情況對比分析 23
    4. 4. 1技巧組合 23
    4. 4. 2單杠組合 26
    4. 4. 3雙杠組合 28
    4. 4. 4支撐跳躍 31
    5.結論與建議 32
    5.1結論 32
    5. 2建議 32
    6參考文獻 33
    7附錄 35
    8致謝 45
    9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47
    1前言
    1.1選題依據
    1.1.1體操對中小學體育健康課程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一些現狀提醒著人們,學生的體質正在下降;身體素質、生理機能 和身體形態等發展不均衡;身體素質增長不明顯;學生胸圍窄,肺活量繼續呈下降趨勢,柔 韌性下降等。被稱為“運動之父”的體操,歷來受到各國體育教育學者的重視,1956年新 中國制定了第一部中小學體育大綱,體操被列為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并一直沿 用至今。體操在增強學生體質、調節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尤其對學生的形體改 善,力量、柔韌、靈敏等素質的提高以及優雅姿態的培養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1.1.2體操課程改革的需要
    培養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重任由高校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擔負,因此中小學的體 育課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方向,新一輪的 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也影響著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改革。由于中小學對體育 教師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規模變大,體育教育專業教學改革必須 根據這一狀況做出改變,進一步的推進我國教育向現代化、科學化發展。
    1.1.3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的需要
    良好的技能示范能夠使學生更直觀感受體操技能,有助于體操技能的學習。體育教育 專業學生必須有足夠扎實的體操專業技能,來滿足未來體育教師能力的需要。近年來,江 蘇省中小學體育教師招聘考試中,口令指揮、隊列隊形、自編廣播操等體操技能被多地列 為必考項目,常州、鎮江、泰州等地區將體操技巧列為必考項目。因此,加強體育教育專 業體操技能的儲備,是增加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優勢的有效方法。
    1.1.4核心穩定性訓練理論的領域拓展
    核心穩定性訓練在康復領域和健身領域都有了廣泛的應用,在競技運動領域也具有一 定的研究進展,在學校體育中的研究不夠深入,在高校體育專業課程中也缺乏研究。本研 究旨在拓展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領域的研究。
    1.2研究的目標及意義
    1.2.1研究目標
    本研究致力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及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理論研究,并以實驗 的方式進行驗證,試圖了解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學生技能的影響。 通過系統的核心穩定性訓練,增強學生核心部位的控制能力,提升體操普修課技能水平, 提高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學生技能成績。
    1.2.2研究意義
    1.2.2.1本研究的理論意義
    人體核心是所有運動的中心環節,起到發力和向遠端傳遞力量的作用,幾乎對所有的 運動項目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籃球、足球、橄欖球這類對抗較強的運動,重點在于核 心區肌肉力量的傳遞作用;體操、射擊這類穩定性要求高的運動,偏重于核心區肌肉發揮 靜力性的作用。因此,核心區的訓練對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國外已經開始關于核心區力量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康復領域, 本世紀初期,核心區力量的相關研究已經開始引入到競技體育領域,但是并沒有形成具體 的體系。直到2006年,Kibler正式將核心穩定性概念引入競技體育領域,此后核心穩定性 訓練作為運動訓練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競技體育中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綜上所述,核心區的訓練對運動具有重要意義,核心穩定性訓練在競技體育領域和康 復領域中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教育部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部長通道”中,對于教師隊伍建 設的觀點,使得教師再次成為人民關心的熱點話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是人民關心的熱點 之一。體育教師是教師編隊中一支特殊的隊伍,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因此,體育教師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是國家未來基礎教學中 的主力軍,這些學生的質量決定了未來基礎教育的質量。體育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體育專 業技能,專業技能的突出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掌握體育技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更好 地達成體育課程目標。傳統的教學訓練不能滿足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 因此,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能需要提上日程。
    2007年,我國學者王衛星和陳小平將核心穩定性訓練引入中國,并運用于競技體育領 域,而在學校體育中的研究寥寥無幾,本研究將核心穩定性訓練加入到體育教育專業體操 普修課中,試圖拓展核心穩定性訓練的應用范圍,豐富體操的科研理論。
    1.2.2. 2本研究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將核心穩定性訓練引入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男生身體素質練習中,探究核 心穩定性對體操普修課男生技術和身體素質的影響,為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育教育專業體 操普修課中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通過實驗了解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 課學生核心區機能以及完成體操課所學技術動作質量的影響,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2文獻綜述
    2. 1關于核心的研究
    2.1.1關于“核心”概念的研究
    對于"核心"的界定,國內外學者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觀點大體相近o Frederick SonmllJ 認為,核心是腰、骨盆、骯關節形成的整體,具體是肩關節以下髓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 內的區域。
    ChristopherM Powers121認為,是骨盆、髓關節及其周圍肌肉及肌腱、韌帶組織。
    王衛星⑷等認為,核心是腰、骨盆、競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是指人體的中間環節,具 體是肩關節以下髓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骨盆部 的所有肌群。
    黎涌明、陳小平等⑷把核心界定為脊柱、髓關節和骨盆,它們正好處于上下肢的結合 部位,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于紅妍⑸認為,核心是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間的區域。
    綜上所述,國內外專家對于人體“核心”的界定都是基于各自的視角來解釋和定義的嚴 而且缺乏結合專項特點的分析,因此對于“核心”的相關解釋一直存在爭議。
    結合韓春遠等同在《核心力量訓練的基本問題一一核心區與核心穩定性》中對核心的 解釋,本研究認為,核心是人體的中間環節,在肩關節以下髓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 域,是“腰椎一骨盆一髓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具體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間區域, 并包括附著在它周圍的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骨骼系統,同時也受呼吸調節系統的影 響和作用。 ‘°
    2.1.2關于核心區肌肉的研究
    Stanfordme⑺認為核心小肌群包括:腹橫肌、多裂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 膈肌和骨盆下底肌。
    Ian Hasegawa"認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橫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豎脊肌組 成,并且髓關節周圍的肌肉一一臀肌、旋骯肌、股后肌群也屬于人體的核心肌群。
    [lJFrederick Sonm,Mooret.Core stabilization for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J]. New Stud AthL 2005(20) : 25- 37
    [2] Christopher M Powers. The influence of abnormal hip mechanics on knee injury: A biomechanical perspective [J].Joumal of orthopa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0(2) : 42- 51
    ⑶王衛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卩]」匕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8):1119-1121.
    ⑷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傅中的訓練 起源.問題.發展[J]體育科學,2008 M) : 19-29
    ⑸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一核心穩定性訓練[幾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 23 (6): 509-511.
    冋韓春遠,王衛星,成波錦,等.核心力量訓練的基本問題——核心區與核心穩定性[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2):117-120.
    [71Stanfbrdme.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lumb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A single case study[J].Man. Manipulative Ther. 2002( 10): 40-46. lR]Ian Hasegawa .NSCA'S Performance[J].Training Joumab 2004. 11: 5.
    謝菁珊凹認為核心是指人體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 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具體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橫膈肌、骨盆底肌、交錯骨盆及 下肢的肌肉群。
    Frederick Sonm[,0]認為:核心是腰、骨盆、髓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是指人體的中間環 節,具體是肩關節以下髓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構成 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共有29塊。
    于紅妍等人內認為核心在人體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間的區域,而將肌肉的起止點或起 點或止點位于這一區域間的肌群稱為核心肌群,所以位于大腿上的有些肌肉如股直肌、股 二頭肌由于起點在核心區也因此被列為核心肌群,這樣共33對加1塊膈肌構成了人體核 心肌群。
    出現以上認識差異的原因是:核心部位的界定不同導致核心肌肉的數目也不同,人體 核心部位是由人體重心確定的,而重心又由體位確定,隨著體位的變化,重心會上下左右 移動,甚至會移出身體外。3
    綜上所述,核心區的肌肉是根據核心區所在的解剖學位置,確定在膈肌以下、盆底肌 以上的中間區域,肌肉起點或止點只要有一個處在這一區域的肌群,就能影響核心的整體 功能,因此,如股直肌、股二頭肌這種起點處在核心區的肌肉等,符合以上條件的肌肉都 算是核心肌群。據表1所示,共計33對肌肉加上一塊膈肌,構成了人體的核心肌群。這 些肌群從分布特點上分析,它們分別從人體的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3個維度不同層面 將腰椎、髓關節和骨盆進行包裹,脊柱淺層的運動肌群如背闊肌、豎脊肌與脊柱深層的穩 定肌,如多裂肌等在運動中被激活的方式和收縮形式明顯不同,使人體核心從結構與功能 方面保障人體尤其是在運動過程中在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每一個位面上保持穩定的能 力。核心區肌肉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局部穩定肌,包括多裂肌、椎旁肌等,起于脊柱 或分布于脊柱深層,可以控制脊柱的曲度以及維持腰椎的穩定性。第二類為整體原動肌, 包括豎脊肌、臀大肌等,大多處于身體淺表位置,多為長肌,有的連接著胸廓和骨盆,負 責脊柱運動和方向的控制。問
    回謝菁珊.普拉體塑身新風尚[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 5.
    II0|Frcdcrick Sonm.Mooret.Core stabilization for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J]. New Stud Athl, 2005(20) : 25- 37
    國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Z間關系的理論思考一核心穩定性訓練卩].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 23 (6): 509-511. I⑴趙煥彬,李建設•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43
    I12)Bergmark A. 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 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cta Orthop Scand Suppl> 1989, 230: 1-54.
    表1 核心區域肌肉起止點分布及數量
    肌群 肌肉起止點分布及數量
    起止點都在核心(7對+1塊) 起點在核心(25對) 止點在核心(1對)
    膈肌(1塊) 膈肌
    腹肌(5對) 腹內斜肌、腹橫肌、腰方肌 腹外斜肌
    背肌(9對) 回旋肌、多裂肌、棘間肌、
    橫突間肌
    大腿肌(11對) 股直肌、縫匠肌、闊肌膜張 肌、股二頭肌長頭、半膜肌、 半腱肌、恥骨肌、長收肌、 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盆帶肌(8對) 骼肌、腰大肌、梨狀肌、臀大
    肌、臀中肌、臀小肌、閉孔內
    肌、閉孔外肌
     
    2. 2關于核心穩定性的研究
    2.2.1 “核心穩定性”的提岀及發展
    核心穩定性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人體脊柱解剖學、生理學理論,主要應用于人體康復領 域。20世紀60年代初期,Holdsworth嗣提出了人體“二柱理論”,指出了脊柱的基本結構 及其穩定性,并闡明了兩者間的相互關系。
    Francis'"又提出了 “三柱理論”,認為,前柱由前椎體、前半椎間盤及前縱韌帶組成, 后柱與Holdsworth的后柱概念基本一致,而中柱則由后半椎體、后半椎間盤及后縱韌帶組 成。
    Manohar"5!于1985年提出了脊柱穩定性的概念。
    1992年,Panjabi提出了 “三亞系模型”理,包括被動亞系、主動亞系和神經控制亞系。 被動亞系是指關節和韌帶,主要由錐體、椎骨關節突和關節囊和脊柱韌帶等組成;主動亞 系是指相關肌肉和肌腿,受神經系統的控制,通過深層肌群(穩定肌群)和淺層肌群(運 動肌群)間協調活動來維持脊柱的穩定性;神經亞系特指神經肌肉運動控制系統,接受來
    卩習 Holdsworth F W. Fractures, dislocations and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spine[J].J Bone Joint Surg. 1970. 52A: 1534-1551.
    卩町 Francis D.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J].Spine, 1983, 8: 817-813.
    |IS| Manohar M P.Tli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part I. function, dysfunction > adaptation, and ciihancemcnl[J].Joumal of Spinal Disorders and Techniques. 1992, 5(4): 383-389. 自主動亞系和被動亞系的反饋信息,判斷用以維持脊柱穩定性的特異性需要,然后控制主 動亞系的有關肌肉實現穩定性的維持,脊柱就是通過個亞系之間相互協調作用實現穩定性。
    2006年,Kibler1161將核心穩定性的理念引人競技體育領域,使之成為運動員康復及體 能訓練的一部分重要內容。
    2. 2. 2關于"核心穩定性”概念的研究
    黎涌明⑷認為,核心穩定性是指人體在運動中通過核心部位的穩定為四肢肌肉的發力 建立支點,為上下肢力量的傳遞創造條件,為身體重心的穩定和移動提供力量的身體姿態。
    陳勇、陳晶認為核心穩定性訓練即是針對身體核心肌群所進行的穩定、力量、平衡 等能力的訓練。
    馮建軍,袁建國踰認為通過核心穩定性訓練可以建立一個強大的核心肌群,對身體的 動態鏈功能有著巨大的影響。核心穩定性的提高有助于核心大肌肉群的力量產生,容易形 成大肌肉群在某個方向上的合力,容易把一端的力量傳送到另一段;可提高核心肌群控制 身體的平衡性。
    韓春遠等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核心穩定性“四亞系結構模型”,認 為核心穩定性主要受神經、肌肉、骨骼韌帶及呼吸調節等四大子系統的協同作用與整合, 使核心區形成一個形似圓柱體的“缸體”,為運動員身體姿勢與重心的穩定提供穩固的支 撐,為肢體的發力建立支點,為力在運動鏈上的傳遞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核心穩定性是指人體核心區的肌群產生收縮力量,傳遞遠端能量、保持身 體姿勢固定和維持重心穩定狀態的能力。在“神經一一肌肉一一骨骼一一呼吸”四大子系 統的共同作用下,控制核心區域穩定姿態,使其保持中立位置的穩定狀態。核心區域良好 的穩定性可以為運動肌肉的發力建立支點,為遠端力量在人體運動鏈上的傳遞創造條件, 將不同關節肌群的收縮力量有效整合起來,使整體力量的產生、傳遞和控制達到最佳狀態。
    2. 3關于核心力量的研究
    2. 3.1關于“核心力量”概念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者及教練員們對核心力量的理解上存在較大的偏差。
    李春雷等冋認為核心力量是一種以穩定人體的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 力量為主要目的的力量。
    ”】KiberWB, Press J, 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iinction[J]. Sports Medicine. 2006, 136(3): 189-19 &
    '5>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最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一核心穩定性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 23(6): 509-511. 剛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 起源.問題.發展[J]體育科學,2008(4) : 19-29
    呵陳勇,陳晶•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研究綜述[J].宜春學院學報,2008 (4) : 108- 124.
    陽馮建軍,袁建國•核心穩定性與核心力量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9(11):58-62.
    佝韓春遠,王衛星,成波錦,等•核心力量訓練的基本問題——核心區與核心穩定性[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 Q:117-120.
    I冏李春雷,夏吉祥•田徑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 32(4): 108-112.
    馮建軍等問認為核心力量是指針對身體核心肌群及深層小肌肉和韌帶在神經支配下收 縮產生的力量。
    王衛星呦認為核心力量訓練不僅為核心穩定性提供力量支持,而且在許多技術動作和 運動技能中能夠主動發力,又是人體整體運動的重要“發力源”,所練的神經-肌肉力量 能夠為專項技術或專項力量提供專門性的服務和支持。
    黎涌明等⑷認為核心力量是位于人體核心部位的肌肉群在神經-肌肉系統的統一支配 下克服外界阻力時所表現出來的力量能力。
    王偉明⑷認為核心力量是一個綜合概念,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力量,而且是一種綜合能 力,是以穩定人體核心部位、保持和控制正確的身體姿態、傳遞且主動向四肢及其他肌群 進行能量輸出的能力。
    我國學者李海肖畫認為,核心力量除具有穩定重心、傳導力量之外,還能主動發力。 趙佳呦認為,核心力量包括穩定性力量和動力性力量,是一種穩定人體重心和產生水 平位移與旋轉的力量。
    綜上所述,核心力量是指在神經一一肌肉系統支配下核心區肌肉、韌帶和結締組織所:; 產生的力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協作,它可以產生靜力性力量來維持身體姿勢和重心的穩 定,也可以向各個方向產生和傳遞力量的能力。
    2. 4關于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研究
    King1241指出,核心穩定性訓練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漸進的、結合功能訓練的過程,在 掌握了核心肌群的收縮之后,應該增加四肢的練習。
    Gambetta251認為,核心穩定性訓練應該結合功能活動進行練習。 $
    Jeffreys261^結制定出了核心穩定性的訓練方案,即四個階段的練習。第一階段是掌握 核心肌肉的等長收縮,核心穩定下身體姿態的保持;第二階段是在穩定狀態下進行緩慢的 運動;第三階段是在身體不穩定狀態下核心區靜力性的保持;第四階段是不穩定的狀態下 做動態的運動。這種循序漸進的科學、系統訓練可以幫助練習者更好的學會如何利用核心 肌群進行運動。
    綜上所述,核心穩定性訓練是循序漸進的綜合訓練過程,具有系統性、階段性等特點, 對身體姿態的控制有著嚴格的要求。
    ㈣王衛星.運動員體能訓練新進展——核心力量訓練[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9(4): 18-19.
    ⑷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壘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 起源.問題.發展[J]體育科學.2008 (4) : 19-29
    的王偉明核心力量的定義及作用的再探討卩].湖北體育科技,2012, 31(1): 61-62.
    ㈣李海肖•競技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理論研兗及其在健美操訓練中的應用[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 剛趙佳.核心區力量及其訓練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 24(3): 218-220
    W】King MA. Core stability: 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Ki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thl TherToday.2000;5:6-13.
    I:5JGambetta V. 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 Train Condit. 1995;5:25-30.
    ["[Jeffreys I. Developing a progressive core stability program. Strength Cond J.2002;24:65-66.
    2.4.1核心穩定性訓練的一般原則
    (-)遞增負荷原則:核心穩定性訓練的部位是核心區深層的小肌肉群,是核心區肌肉 做靜力性收縮,一般以克服自身重力為主。深層肌易疲勞,訓練初期負荷小、時間短,隨著 訓練效果的提升,逐漸增加負荷強度和訓練時間。
    (二) 穩定與不穩定相結合原則:先在穩定的環境下進行核心訓練,強調身體姿態的規 范性,以動員核心肌群,提高基礎力量。達到一定基礎后,在不穩定狀態下訓練,對核心肌 群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練習。最終,為四肢動作用力的支點建立牢固的基礎。
    (三) 協調性原則:核心訓練目的是使人體在運動中保持全身肌肉群協調用力,力的傳 遞在通過核心部位后,使上下肢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全身成為一個整體的運動鏈,提升 運動成績。在核心穩定性訓練達到一定基礎后,要協調全身發力,做協調性的訓練。
    (四) 漸增難度原則:核心穩定性訓練應遵循由穩定到非穩定、由靜態到動態、由徒 手到負重、由單一器械下練習到綜合器械下練習的原則。難度遞增的順序可以全面刺激核 心穩定肌群,提升訓練效果。
    (五) 專項化原則:核心穩定性訓練是身體素質的一種練習方式,最終目的是為了提 升專項能力。核心訓練為專項技術提供穩定支撐,形成高效完整的運動鏈。
    2.4. 2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 根據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原則,要求核心穩定性訓練在不穩定的環境下進行。通 過對核心部位肌肉、骨骼、韌帶及結締組織進行非平衡性練習,加固核心部位的穩定支撐力, 以使人體在不穩定的運動狀態下能發揮出最大力量效益。
    (二) 根據核心肌群的特點,要求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核心區的深層肌肉群進行鍛煉。 核心區的小肌肉使腰椎、骨盆、髓關節整合成一個整體,提升四肢力量傳遞的效率,提升四 肢與軀干的協調能力。
    (三) 根據人體神經肌肉生理特點,要求核心穩定性訓練重視神經系統的調節。通過 對神經系統的調節反饋訓練,使人體對核心肌群的感覺加強,更好地貼合運動技術的需要, 使人體在整體的運動鏈中具有更好的調節作用。
    (四) 根據核心肌群特點與漸增難度原則,要求核心穩定性訓練緩慢地漸增訓練難度。 核心穩定性訓練強調姿態的規范和身體對不穩定訓練環境的克服,循序漸進地完成訓練計 劃。
    2.4. 3核心穩定性訓練的負荷特點
    核心訓練的負荷一般以不負重為主。維持核心穩定的肌肉是位于核心區深層的小肌肉 群,不可以承受大負荷重量。脊柱是人體的薄弱環節,不能承受大負重量。核心穩定性訓練 在輕負荷以及不穩定環境下進行時能取得最大收益。根據周期訓練要求,準備期訓練中,
    邢楓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一一以揚州大學為例 9 核心訓練負荷相對較大;接近比賽期時,負荷量有所下降,強度上升,以此最大程度地保持 己經獲得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效應;恢復期中,負荷量和強度都比較低。
    2.4. 4核心穩定性訓練的一般方法
    王衛星等旳認為,核心訓練不同于傳統的力量訓練,它使下背部與腹部的肌肉群在訓練 時同時做功。核心穩定性訓練就是要使整個機體協調起來,確保運動員在做動作時讓核心 區肌群起到穩定軀體,傳輸能量的作用。他們根據所構成核心區域肌群的特性,以及它在系 統訓練體系中所起的作用出發,歸結多年的訓練經驗,現將訓練方法手段示例如下:
    (1)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單人練習。在核心練習初始階段,使運動員深刻體會核心肌群的用 力和有效的控制身體,是最基礎的核心練習的手段。此類練習如仰臥挺髓、仰橋、單臂俯 撐控腹、腿臂交叉兩頭起等。
    (2)運用單一器械進行的練習。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懸吊繩等。利用單一器械 練習能有效的動員軀干部深層肌肉參與運動,并在動作過程中控制軀體始終保持正確的運 動姿態。
    (3)使用綜合器械進行的練習。如單、雙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種上肢持輕器械舉、推宀 拉、下蹲、軀干扭轉等多種形式的練習或者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種形式的練習等。這類練習 增加了練習的難度,一般適用于核心肌群能力較高的運動員,他們能較好的控制身體,在動 作過程中保持軀干處于正確的身體姿勢。這種練習的關鍵是使身體處于一種不平衡、或者 是在不穩定的運動器械上進行訓練。通過自身調整不穩定的身體狀態,達到訓練神經肌肉 系統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體感覺的一種練習方式。使用不穩定的裝置進行核心訓練不 僅可以提高所訓練肌群的力量水平和本體感受能力,還可以激活核心肌群的參與,并使其用 得到發展和提高。
    (4)各種普拉提練習形式。普拉提是一項融合肢體和心靈的運動,訓練以意志力去控制身 體動作。普拉提訓練的理念是均勻地強化各部位的肌群及中心軸的動力,在正確身體排列 結構的要求下,用心體會每一塊肌肉的延展、收縮與控制,目的是加強人體核心肌群的力量, 以提高身體穩定性及全身姿勢的正確性。
    (5)睜眼睛和閉眼睛狀態下的各種站立練習。這種方式的練習主要是鍛煉運動員的肌肉 本體感受控制能力。人體在無參照物的情況下要想保持身體的平衡,主要依賴于肌肉的控 制,如閉眼屈膝單腿站立或者蹲起動作練習。
    以上練習均按照小負荷多次數的訓練原則,靜力練習時間每組15?30 s,動力練習每 組重復20次以上,隨著運動員能力的提高,可釆用加大難度或提高強度的方法,以適應訓練 需要。在訓練中要嚴格控制身體姿勢,配合呼吸,強調神經系統的參與。
    2. 5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內容的研究
    張允蚌在《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體操普修課程內容整合的研究》中指出,我國 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體操普修課程結構體系正從求大求全的形式逐漸轉向實用性、小型 化、類別化方向邁進,未來體操普修課程結構必然從傳統大而全的課程結構體系,向健身 型、實用型體操課程結構發展。這種轉變不僅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整體設置的變 化緊密相連,更是體操課程伴隨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結果,這種發展趨勢客觀上要求體 操普修課程結構體系的重組和體操普修課程內容的優化、更新。固
    周衛在《我國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改革探析一一健身體操課程內容基 本框架的構建》中指出,全國各高校體育院系對體操普修課的內容都在深入開發多元功能, 以競技體操項目為模式的框架逐漸被打破。嗣
    譚長青在《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中指出,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 課程應該淡化競技化,強化運動技能的掌握。的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正在淡化競技性,逐漸強調體操的健身 性和實用性。
    2.6關于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操普修課中運用的研究
    體操運動對學生身體的綜合素質要求高,技術動作難以掌握,還具有危險性,學習過 程中需要克服心理障礙。核心穩定性在體操普修課中有諸多作用,可以增強核心區肌肉的 質量,提高軀體的穩定性,提升肌體全身發力的效率從而保證體能,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 率等,科學有效的核心穩定性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身體素質,學生能更有效的掌握 體操普修課程所授技術。
    商秀海在《對江蘇省高校體操普修課學生的核心力量訓練探討》中指出,大多數體操 普修課中的學生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核心區訓練,少部分進行過核心訓練的同學中,也有超 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核心訓練沒有起到作用。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師不注重核心區的訓練, 核心訓練的手段陳舊,不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訓練沒有持續性,不注意訓練過程的循序 漸進等
    汪玲玲在《核心力量訓練對體操普修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中指出體操 普修課素質訓練較強調競技性,內容較枯燥。傳統的體操普修課力量訓練方法主要包括仰
    閒張允蚌.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木科專業體操普修課程內容魅合的研R[D],揚州大學.2005.
    列周衛.我國體育皖系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改革探析——健身體操課程內容基本框架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822-824.
    阿譚長青,童昭崗.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程改革的賣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0):1406-1408
    I"嘀秀海.對江蘇省高校體操普修課學生的核心力:S:訓練探討卩].體育科技,2014, 35⑵:59-60,
    邢楓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一一以揚州大學為例 11 臥兩頭起、靠墻手倒立、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基本上 沿用的是競技體操力量訓練方法, 訓練內容較枯燥,體操普修素質訓練缺乏趣味性。昭
    綜上所述,當前體操普修課中對核心力量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進展,但對于核心穩定 性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核心力量與核心穩定性具有一定的區別:核心力量是指在神經一一 肌肉系統支配下核心區肌肉、韌帶和結締組織所產生的力量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協作的能力; 核心穩定性是指人體核心區的肌群產生收縮力量,傳遞遠端能量、保持身體姿勢固定和維 持重心穩定狀態的能力。
    3研究對象與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學生技能學習的影響。 具體包括核心穩定性訓練對學生核心區素質和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的影響,對學生技能考 試成績的影響以及學生體操單個技術完成質量的影響。
    3. 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
    查閱CNKI中國知網、揚州大學圖書館、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揚州大 學體育學院閱覽室中有關核心力量、核心穩定性訓練、體操核心穩定性訓練等文獻資料, 了解體操普修課中學生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相關內容,對所選文獻中的優秀文獻進行更深入 的閱讀與分析,對優秀學者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角度進行研究,并遷移到本研究中。
    3.2. 2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20、Excel201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收集、統計處理,為本研究提供科學的 統計方法。
    3.2. 3問卷法
    整合核心穩定性訓練與體操普修課的相關資料,制定專家問卷,結合專家意見和導師 指導意見,選取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男生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案。
    3. 2. 4實驗法
    3. 2. 4.1預實驗
    以興化市第一中學體育高考加試高三學生為訓練對象,從2017年7月10日到2017年 8月31日進行為期8周的核心穩定性訓練,每周四次,每次10分鐘,主要以第一階段的 核心穩定下身體姿態的保持和第二階段的保持身體姿態的同時做身體的可控動作。經過各 數據測試的前后對比得知,被試學生的核心區能力增強。
    3. 2. 4. 2正式實驗
    (一) 實驗目的:核心穩定性訓練與核心區一般力量訓練對核心穩定能力、體操普修 課身體素質指標和體操技術動作成績的影響,通過兩種訓練方式結果的比較,找出核心穩 定性訓練與核心區一般力量訓練的異同點,同時也可增強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學生的 核心素質與能力,豐富體操普修課教學訓練內容,提升學生學習和訓練的興趣等。
    (二) 實驗時間: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操普修課共60學時, 每周4學時,共15周,其中理論學習一周,考試一周,實際教學13周。每周4次核心穩 定性訓練,其中2次是每周一、周四的體操普修課結束前15分鐘進行訓練,剩余2次是 每周二、周三的體操健身俱樂部課中每次訓練45分鐘(包括熱身15分鐘)。根據Jeffrey 的研究結果,將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四個階段,每3周為一個階段,共12周,實驗計劃見 表2,實驗前測和實驗后測需要1周,實驗時間共計13周,具體計劃見附錄3、附錄4。
    表2 核心穩定性訓練的四個階段
    階段 原則
    第一階段 核心穩定下身體姿態的保持
    第二階段 保持身體姿態做身體可控動作
    第三階段 身體非穩定條件下核心的靜力保持
    第四階段 身體非穩定條件下的徒手動作
     
    (三) 實驗地點: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文體館體操房(WS101)
    (四) 實驗對象:實驗組選取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1701班27名男生,對照 組選取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1702班學生25名男生。表3為兩組學生的基本情況, 經過 T 檢驗,兩組學生年齡(P=0.55>0.05)、身高(P=0.62>0.05)、體重(P=0.98>0.05) 以及江蘇省體育高考加試身體素質(100米跑、立定三級跳遠、800米跑和原地雙手頭后 向前擲實心球共四項,每項分值均為25分)成績(P=0.59>0.05),說明兩組學生的基本 指標無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后續的實驗研究。
    表3 受試對象基本情況
    組別 人數 年齡(歲) 身高(cm) 體重(kg) 江蘇省體育高考加試身體素質成績(得分)
    實驗組 27 19.22±0. 42 177.44±3.85 71.30±5. 25 81.60±5.98 .
    對照組 25 19.32±0. 69 178. 00 + 4.25 71.32±6. 45 80. 61±7. 19
    T -0.61 -4.94 -0. 15 0. 54
    P 0. 55 0. 62 0. 98 0. 59
     
    (五) 實驗器材:瑜伽球,懸吊繩,秒表,智能手機。
    (六) 控制因素:在實驗開始前對實驗對象進行身體狀況的基本檢查,兩組學生運動 能力正常,沒有出現明顯的運動損傷,無家族遺傳病史,實驗設計為單盲實驗,學生均是 自愿報名參加體操健身俱樂部,實驗測試的相關指標根據實驗需要來選取,并進行前測指 標測試。
    (七) 受試者基本情況:實驗組和對照組均來自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17級 的學生,教學內容嚴格按照《普修體操課程教學進度》進行,以保證教學訓練進度一致。 實驗開始前兩周內,詳細測試了實驗組和對照組成員的基本情況,通過數據的收集、處理 
    與分析得出:兩組的年齡、身高、體重和江蘇省體育高考加試身體素質成績均沒有顯著差 異。
    (A)訓練負荷:正式開始實驗后,本實驗盡量控制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訓練時間相同, 訓練的部位相同。
    (九)測試指標及測量方法:
    (1)核心區能力的測試指標:目前,國際上對于核心穩定性訓練的評價沒有統一 的方法與手段。通過閱讀文獻,核心區能力在體操普修課教學訓練中主要針對的是核心區 的穩定性,經過篩選,本研究采用的核心評價方法為八級腹橋測試和《Functional Testing in Human Performance》中總結的2種檢測方法。
    方法一:八級腹橋測試(見表4):在體操墊上俯臥,兩腿伸直、并攏,腳尖支撐, 身體與地面平行,即平板支撐,保持15秒(一級);抬起左臂和右臂各一次,三點支撐 各保持15秒(二級、三級);抬起左腿和右腿各一次,三點支撐各保持15秒(四級、五 級);抬起一側的前臂和對側的腿,兩點支撐各保持15秒(六級、七級);還原成平板 支撐,保持15秒(八級)。測試期間一旦出現動作變形則立即終止測試,記錄等級為完 整保持15秒的動作等級。
    方法二:《Functional Testing in Human Perfdrmance》中總結的2種檢測方法:第一種, 核心區體側兩邊肌群控制力測試:在體操墊上保持肘撐側橋狀態,保持時間越長,說明核 心區兩側肌群控制力越強;第二種,核心區伸肌耐力測試:豔關節一下俯臥在體操凳上,
    上半身懸空,一人壓住腿部, 受試者保持身體與地面平行, 保持時間越長,說明核心區伸
    肌耐力越好。
    表4 八級腹橋測試
    保持時間(秒) 動作要求 等級
    15 平板支撐
    15 右臂抬起
    15 左臂抬起
    15 右腿抬起
    15 左腿抬起
    15 右臂左腿同時抬起
    15 左臂右腿同時抬起
    15 還原平板支撐
     
    (2)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根據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操普修課教學大綱指
    定):選取體操普修中的四項基本素質以及測試標準(見表5);
    表5 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執行標準
    測試項目(滿分個數) 參照標準
    懸垂舉腿(10個) 從懸垂開始,做直腿上舉練習
    雙杠屈臂撐(20個) 直臂靜止支撐于雙杠上,向下屈臂,向上推直手臂成支撐
    引體向上(10個) 正握略寬于肩,屈臂向上拉引身體
    靠墻手倒立(100秒) 面對墻站立,雙手與肩同寬撐地,一腳蹬地,一腳后擺成背對墻
    的手倒立
     
    (3)實驗組和對照組根據體操普修課的教學進度學習成套技術動作組合(見表6), 以最后得分為指標,并對其中的單個技術動作進行分析。
    表6 體操普修課教學技術動作組合
    考核項冃 動作組合
    技巧 俯平衡一一側手翻一一前滾翻一一挺身跳轉180°
    跳山羊 山羊分腿騰躍
    雙杠 杠端跳起成分腿坐一一分腿坐前進一一支撐擺動一一支撐前擺5
    翻上成支撐一一支撐單腿擺越成騎撐一一騎撐后腿擺越轉體180。 單杠
    成支撐一一支撐前翻下
    技術動作測試方法:根據教學進度,兩組學生都進行技巧、單杠、雙杠、跳山羊的技 術學習,在學期末由考核組進行完整技術考核,按照各班體操普修教學分組實施考教分離, 考核組老師包括國際級裁判1人、國家級裁判1人和國家一級裁判1人,評分標準按照國 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制定的《體操等級運動員規定動作及評分細則》以及 《2017-2020年競技體操評分規則》執行。
    教學進度:按照《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操普修課教學大綱》規定,實驗期間為2017-2018 學年秋學期,體操普修課中隊列隊形練習占40%,廣播操練習占40%,技術學習占15%,素 質練習占5%,體操技術教學方法相同,任課教師不參與核心穩定性訓練。
    (十)核心穩定性訓練方案
    本研究的核心穩定性訓練主要針對核心區深層肌肉群,根據核心區身側肌肉群特點, 將核心穩定性訓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核心穩定下身體姿態的保持,第二階段是保 持身體姿態的同時做身體的可控制動作,第三階段是身體在非穩定條件下的核心靜力保持, 第四階段是身體處于非穩定環境下的徒手動作。采用重復訓練法和循環訓練法,每周訓練 4次,每次訓練時間在20分鐘以上,每次訓練做3-4組。核心區穩定性訓練效果比較慢, 
    需要長期的堅持,當機體適應了一個階段的刺激后,需要進行下一個強度的刺激,在每個 刺激開始的時候,注重身體姿態的保持,保證動作質量,然后再逐漸增加動作難度。按照 核心區訓練的難度及要求,根據動作的難易每個動作堅持30-90秒。問具體訓練計劃見附 錄3,訓練方法見附錄4。
    ()核心區一般力量訓練方案
    本研究的核心區一般力量訓練主要針對核心區淺層肌肉群,采用重復法和循環訓練法, 訓練的時間和部位,與核心穩定性訓練組保持一致,訓練主要采取仰臥起坐,仰臥兩頭起 等動力性力量練習。具體訓練計劃見附錄3,訓練方法見附錄4。
    f33 ■Romero-Franco N, Martinez-Amat A, Hita-Contreras F,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a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Session with Unstable Platforms on the Monopodal Stabilometry of Athlete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4,26(1):45.
    4結果與分析
    4. 1實驗前后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檢驗核心穩定能力,素質指標提升程度與本階段的訓練效果直接 相關。經過13周的教學與訓練,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通過八級腹橋測 試和《Functional Testing in Human Performance》中總結的2種檢測方法,來檢測核心穩定 性訓練效果。
    4.1.1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進行核心穩定性指標前測時,保證兩組同學在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并了解了測試任務后 開始測試,測試結束之后才可進行正式教學訓練實驗。
    表7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對比表
    測試指標 實驗組5二27)
    X + S 對照組(n=25)
    X + S t P
    八級腹橋(等級) 2.85±1.20 3.08±l. 32 -0.65 >0. 05
    左側橋(秒) 15. 10±3. 32 16. 76±3. 55 -1.77 >0. 05
    右側橋(秒) 16. 63±3, 45 17?36±3. 38 -0. 77 >0. 05
    背伸肌(秒) 25. 48土 3. 62 24. 28土3. 14 1.27 >0. 05
    由表7可知,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經過T檢驗,所有指標間 P>0. 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差異不顯著,兩組學生的核心穩定性 素質是同質的。
    4.1.2實驗前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內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對比分析
    經過13周的核心穩定性訓練,兩組學生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變化。
    表8 實驗前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內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對比表
    實驗組(n=27) P 對照組(n=25) t P
    測試指標 實驗前
    x±s 實驗后
    X + S t 實驗前
    x±s 實騎后
    X±S
    八級腹橋(等級) 2. 85土 1. 20 6. 74±1.51 -19.24 <0. 01 3.08±1.32 4.40±1.55 -6.98 <0.01
    左側橋(秒) 15. 10±3. 32 28. 19 + 5.51 -22. 49 <0. 01 16. 76±3, 55 21.40 + 4. 12 -9.41 <0. 01
    右側橋(秒) 16. 63 + 3. 45 29.30 + 5.90 -19. 71 <0.01 17. 36±3? 38 22. 20±4. 07 -9. 45 <0.01
    背伸肌(秒) 25. 48±3. 62 37. 11 + 5.01 -14. 62 <0. 01 24.28±3? 14 28. 44 + 4. 33 -8. 07 <0.01
    由表8可知,實驗前后實驗組的各項指標經過T檢驗后,P<0.01,說明實驗前后實驗 組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差異極顯著;實驗前后對照組的各項指標經過T檢驗后,P<0.01, 說明實驗前后對照組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差異極顯著。因此,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 核心區穩定性素質的提升效果都極其明顯。
    為了進一步探究兩組數據,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均值提升 幅度進行對比。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提升幅度對比
     
     
    圖1 實驗前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內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提升幅度對比圖
    由圖1可知,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提升效果具有一定的差異, 實驗組的八級腹橋指標比對照多提升了 2. 57級;左側橋指標比對照組多提升了& 45秒, 右側橋指標比對照組多提升了 7. 83秒,背伸肌指標比對照組多提升了 7. 47秒。因此,經 過13周的訓練,實驗組核心穩定性素質的提升效果好于對照組的提升效果。
    4.1.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通過13周的訓練,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核心穩定性素質均有極為顯著的提升,由上述結 果可知,實驗組的提升效果比對照組的提升效果好,下面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后核心 穩定性素質的數據進行比較。
    表9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對比表
    測試指標 - 實驗組(n=27) 對照組(n=25)
    x±s x±s t P
     
    八級腹橋(等級) 6. 74±1.51 4. 40±1.55 5.51 <0.01
    左側橋(秒) 2& 19+5.51 21.40±4. 12 5 <0.01
    右側橋(秒) 29. 30±5. 90 22.20±4. 07 5.08 <0.01
    背伸肌(秒) 37. 11 ±5.01 28. 44±4. 33 6. 65 <0.01
    由表9可知,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核心穩定性素質的四項指標在經過T檢驗之后, P<0. 01,說明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差異極顯著。
    實驗所選取的核心穩定性素質指標是對核心區前側、左右兩側以及后側的深層肌群穩 定性的反映,八級腹橋重點檢驗核心區前側深層肌群能力,左右側橋重點檢驗核心區左右 兩側深層肌群能力,背伸肌指標重點檢驗核心區后側深層肌群能力。
    綜上所述,實驗組的核心區穩定性訓練比對照組的核心區一般力量訓練對核心穩定性 能力的提升效果更明顯。
    4. 2實驗前后體操四項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體操是一項對身體素質要求極高的運動,對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擁有出色的 身體素質對掌握體操技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根據體操普修課的教學大綱,選取了四項 體操身體素質測試指標,分別是懸垂舉腿、雙杠屈臂撐、引體向上和靠墻手倒立。其中由 于靠墻手倒立動作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被試者在前測時不能掌握該技能,因此,視作前測 均為為0,統一在教學訓練之后進行后測。
    4. 2. 1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四項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兩組學生在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后進行第一次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測試。
    表10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對比表
    測試指標 - 實驗組(n=27) 對照組(n=25) t P
    x±s x±s
    引體向上(個) 5. 76 + 2. 32 4. 84±3. 87 1.07 >0. 05
    懸垂舉腿(個) 7. 55±4. 34 5. 64±4. 48 1.59 >0. 05
    雙杠屈臂撐(個) 13. 24±3. 45 11. 16±7.45 1. 35 >0. 05
     
    由表10可知,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經過T檢驗分析后,P>
    0. 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兩組學生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是同質的, 可以進行接下來的實驗。
    4. 2. 2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對比分析
    經過13周的核心穩定性訓練,兩組學生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已經產生了一定的 變化。
     
    表11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對比表
    測試指標 實驗組(n=27) t P 對照組(n=25) t P
    實驗前
    X + S 實驗后
    X±S 實驗前
    X±S 實驗后
    X±S
    引體向上(個) 5. 76 ±2. 32 10. 10+2.47 -13. 97 <0.01 4. 84 土 3? 87 7. 60±4. 24 -7. 53 <0.01
    懸垂舉腿(個) 7. 55 + 4.34 13. 06+2. 88 -12. 17 <0.01 5. 64±4. 48 9. 84±4. 75 -7. 96 <0.01
    雙杠屈臂撐(個) 13. 24 ±3. 45 19. 07 + 4. 77 T. 27 <0.01 11. 16±7.45 16. 12 + 7. 53 63 <0.01
     
    由表11可知,實驗前后實驗組的各項指標經過T檢驗后,P<0.01,說明實驗前、后 實驗組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差異極顯著;實驗前后對照組的各項指標經過T檢驗后, P<0.01,說明實驗前后對照組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差異極顯著。因此,實驗前、后 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的提升效果都極其明顯。
    為了進一步探究兩組數據,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后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均值 提升幅度進行對比。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提升幅度對比
    5.83
    6 5.51
     
     
    圖2 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均值提升幅度進行對比圖
    由圖2可知,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提升效果具有一定 的差異,實驗組的引體向上個數比對照組多提升了 1.58個,懸垂舉腿比對照組多提升了 1.31個,實驗組的屈臂撐個數比對照組多提升了 0.87個,因此,實驗組的提升幅度比對 照組的提升幅度更大。
     
    4. 2. 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四項素質指標的對比分析
    通過13周的訓練,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核心穩定性素質均有極為顯著的提升,由上述結 果可知,實驗組的提升效果比對照組的提升效果好,下面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后體操 普修課身體素質的數據進行比較。
    表12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對比表
    測試指標 實驗組(n=27) 對照組(n=25) t P
    x±s x±s
    引體向上(個) 10. 10±2.47 7. 60±4. 24 2. 69 <0. 05
    懸垂舉腿(個) 13. 06 土 2. 88 9. 84±4. 75 3. 07 <0. 05
    雙杠屈臂撐(個) 19.07±4, 77 16. 12±7. 53 1. 74 >0. 05
    靠墻手倒立(秒) 80. 72±24, 56 68. 68 ±24. 28 1.81 >0. 05
     
    表12為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對比表,由表中可知,經過T檢 驗,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引體向上和收腹舉腿兩項指標的P<0.05,雙杠屈臂撐和靠墻手 倒立兩項指標的P>0.05,說明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引體向上和懸垂舉腿兩項指標差異 顯著,雙杠屈臂撐和靠墻手倒立兩項指標差異不顯著。
    進一步對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的均值進行對比。
    實驗后實驗勿山付照紐體操聲修課身體索質抬抑的均值對比
     
    ?對照組■實驗組
     
    圖3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均值對比圖
    由圖3可知,實驗后實驗組的引體向上個數比對照組多了 2. 5個,肋木懸垂舉腿
    個數多了 3. 22個,雙杠屈臂撐多了 2. 95個,靠墻手倒立支撐時間多了 12.04秒。從實驗 
    后兩組學生的指標均值對比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指標都比對照組的好。因此,經過12 周的訓練,實驗組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的提升效果好于對照組的提升效果。
    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指標是按照體操普修課教學計劃制定,是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 課男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核心穩定性的提升可以使身體更加穩定,提升四肢遠端力的 傳遞更有效率,同時核心區也是發力區域。綜合上述四項素質的提升效果,核心穩定性能 力對引體向上和懸垂舉腿的提升顯著,對雙杠屈臂撐和靠墻手倒立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提 升不顯著。
    4. 3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技術組合動作得分對比分析
    核心區穩定性素質與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都能夠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體操技能, 所有素質練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升體操普修課的技術水平,下面對兩組學生體操 技能考核分數進行對比分析。
    4. 3.1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技能考核成績對比分析
    經過13周的體操教學與訓練后,在課程結束的一周內,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 體操技能的考核。
    表13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技能考核成績對比表
    技能項目 - 實驗組 對照組 t P
    x±s 壬土 S
    技巧(得分) 8. 70±0. 42 8. 24 + 0. 72 2. 80 <0. 01
    單杠(得分) & 59±0. 55 & 09 ±0. 80 2. 63 <0. 05
    雙杠(得分) & 82 土 0. 32 & 41 + 0. 53 3. 37 <0.01
    跳山羊(得分) 8. 59±0. 50 8? 37±0.41 1.69 >0. 05
     
    由表13可知,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體操技能經過T檢驗后,技巧和雙杠的得分 P<0.01,單杠的得分P<0.05,跳山羊的得分P>0.01,說明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技巧和 雙杠技術差異極顯著,單杠技術的差異顯著,跳山羊技術的差異不顯著。
    進一步對實驗后兩組同學體操技能考核成績均值對比。
     
    本操技能考核成纟責均值對
    8.82
     
     
    圖4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操技能考核成績均值對比圖
    由圖4可知,經過13周的體操教學訓練,實驗組的技巧得分比對照組多了 0.46分, 單杠得分比對照組多了 0.50分,雙杠得分比對照組多了 0.41分,跳山羊得分比對照組多 了 0.22分。從實驗后兩組學生的成績指標均值比較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的指標比對照組 的好。由此可見,經過13周的體操教學訓練,實驗組的體操技術成績比對照組的成績要 好。
    4. 4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體操技術單個動作完成情況對比分析
    單個技術動作是體操成套技術動作的基礎,單個技術動作掌握的好壞決定了體操成套 技術動作的質量。為了更深入的探究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體操技術的影響,本研究結合運動 生物力學等知識,對體操技術的單個技術動作進行分析。
    4. 4.1技巧組合
    體操普修課中的技巧組合中,滾翻與轉體動作對練習者的靈敏性、協調性和前庭功能 要求較高,完美的技巧練習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全身的柔韌性、手臂推撐力量、腿 部彈跳力、腰腹快速屈伸力量和軀干的控制力等素質,對技巧動作組合的完成都有積極的 影響。
    4. 4.1. 1俯平衡
    俯平衡,是墊上運動的平衡與造型練習,動作要求前傾舉腿要同步,支撐腳要伸直, 抬頭挺胸要充分,后腿上舉要伸展,腳尖高于頭,后腿膝蓋高于肩關節。根據動作要求,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14o
    表14 實驗后兩組學生俯平衡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支撐腿不直 抬頭挺胸不充分 后腿高度不夠 停留時間不足
    實驗組(n=27) 12(44.4%) 10(37.0%) 14(51.9%) 12(44.4%)
    對照組(n=25) 13(52. 0%) 11(44.0%) 16(64.0%) 18(72.0%)
     
    由表14可知,根據俯平衡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俯平衡動作完成情況中,停留 時間不足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相差27. 6%;支撐腿未伸直、抬頭挺胸不充分、后腿 上舉高度不夠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俯平衡動作時,要使身體保持俯平衡姿勢并靜力保持一段時間。要做到完美的俯 平衡姿勢,腿部及核心區就要具備一定的柔韌素質,靜力保持需要平衡與穩定能力。由于 俯平衡支撐面小,身體基本處于不穩定狀態,頭和軀干處于水平位時,身體有向前的趨勢, 此時要控制身體重心不能超出支搓面。對照組完成動作時,身體姿態無法保持穩定,使重 心偏離支撐面,造成停留時間不足;實驗組擁有更好的核心穩定能力,能夠保持身體平衡, 達到保持重心穩定的目的。因此,實驗組完成情況好于對照組,說明核心穩定性訓練對俯 平衡的完成具有積極作用。
    4. 4.1.2側手翻
    側手翻是手撐墊同時通過腿的蹬擺經頭部翻轉的動作,動作要求手撐墊要與兩腳的蹬 擺協調,擺腿持續、蹬腿充分、一擺到底,經頭部翻轉時要梗頭、立腰、分大腿。根據動 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15o
    表15 實驗后兩組學生側手翻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撐墊蹬擺不協調 蹬腿不充分 翻轉路線不直 屈靚屈膝
    實驗組(n=27) 6 (22. 2%) 16(59. 3%) 14(51.9%) 11(40. 7%)
    對照組(n=25) 9 (36. 0%) 15(60.0%) 22 (88. 0%) 21(84.0%)
     
    由表15可知,根據側手翻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側手翻動作完成情況中,屈靚 屈膝和路線翻轉不直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43. 3%和36. 1%;撐墊蹬擺 不協調和蹬腿不充分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側手翻動作時,人體會經頭部的向側翻轉同時手撐地推手,利用腿的蹬擺獲得動 能,利用動能加速翻轉,補充推手的能量完成。整個過程重心高低起伏不大,較為平緩, 沿翻轉路線直線移動。對照組做側手翻動作時,出現翻轉線路不直、屈髏屈膝等問題,整
    邢楓核心穩定性訓練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一一以揚州大學為例 25 個過程重心左右偏移翻轉路線,使動作質量下降。實驗組具有良好的核心穩定能力可以保 證軀體抗衡擾動,使翻轉線路更加筆直,翻轉時的身體姿態更加標準。因此,核心穩定性 訓練對完成側手翻動作具有積極的影響。
    4. 4. 1.3前滾翻
    前滾翻是團身向前翻轉的動作,動作要求提臀屈臂前翻連貫,頭、背、腰、臀部的依 次滾動腰圓順,屈膝梗頭抱膝要迅速。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 表16o
    表16 實驗后兩組學生前滾翻完成情況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蹬腿滾動不協調 前翻不連貫 滾動無直腿控制 滾動路線不直
    實驗組(n=27) 4(14. 8%) 3(11. 1%) 13 (4& 1%) 7(25. 9%)
    對照組(n=25) 5 (20. 0%) 5(20. 0%) 20 (80. 0%) 14(56. 0%)
     
    由表16可知,根據前滾翻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前滾翻動作完成情況中,滾動 無直腿控制和滾動線路不直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31.9%和30. 1%;蹬 腿滾動不協調和前翻不連貫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前滾翻動作時,雙腿向后下方蹬地,對人體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力的水平分力使 身體向前滾動,腦后與地面接觸形成支點,反作用力與支點產生外力矩,身體繞支點轉動。 為了減少滾動阻力,減少人體的轉動慣量,人體需要低頭含胸團緊身體,平穩重心的運行 軌跡。做前滾翻動作時,對照組核心穩定能力較差,出現了團身不緊、無法保持正確的身 體姿態等問題,使人體重心運行軌跡不平穩,動作完成情況較差;實驗組良好的核心穩定 能力,使前滾翻動作完成得更流暢、更穩定。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完成前滾翻動作具 有積極影響。
    4. 4.1.4挺身跳轉180。
    挺身跳轉180。是挺身跳結合身體轉動的練習,動作要求起跳時手臂上擺,同時并腿挺 身,同時向后轉180。,落地緩沖站穩。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 表17o
    表17 實驗后兩組學生挺身跳轉180。完成情況對比表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組別
    挺身不充分 空中屈膝、分腿 落地未站穩 跳轉角度不足
     
    11(40. 7%)
    19(76. 0%)
    6(22. 2%)
    14(56. 0%)
    3(11. 1%)
    5 (20. 0%)
     
    由表17可知,根據挺身跳轉180。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挺身跳轉180。動作完 成情況中,空中屈膝分腿和落地未站穩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35. 3%和 33. 8%;挺身不充分和跳轉角度不足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挺身跳轉180。動作時,人體需要騰空躍起,處于無支撐狀態,落地后需要穩定支 撐,這對軀體的穩定有一定的要求。對照組做挺身跳轉180°動作時,空中出現屈膝、分 腿等問題,使落地后重心偏離支撐面,產生偏力矩,無法穩定落地;實驗組完成動作時, 能夠更穩定控制身體姿態,落地更加穩定。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完成挺身跳轉180。有 著積極的影響。
    4. 4. 2單杠組合
    單杠器械橫杠直徑2. 8厘米,支撐面窄,練習時重心不易掌握,做動作時身體處于非 正常狀態,要求練習者身體核心穩定,保持平衡。
    4. 4. 2. 1翻上成支撐
    翻上成支撐是體操普修課單杠技術中,最常用的上杠方法之一,動作要求充分擺腿蹬 地,屈臂引體,使腹部靠杠;雙腿翻至杠后水平時,及時制動腿、抬頭、挺身、展髓、翻 腕成支撐。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18。
    表18 實驗后兩組學生單腳蹬地翻上成支撐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擺腿蹬地不充分 屈膝、分腿 制動支撐姿態不挺直 動作失敗
    實驗組(n=27) 11(40. 7%) 12(44. 4%) 10(37.0%) 0
    對照組(n=25) 12(4&0%) 19(76.0%) 21 (84. 0%) 1 (4. 0%)
     
    由表18可知,根據翻上成支撐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單腳蹬地翻上成支撐動作 完成情況中,制動支撐姿態不挺直和屈膝、分腿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 47%和31.6%,對照組有1位同學動作失敗;擺腿蹬地不充分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 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翻上成支撐時,要使身體重心貼近轉軸,減少重力矩,當人體處于支撐狀態時, 由于單杠支撐面較窄,要求嚴格控制重心,保持身體姿態穩定。對照組完成動作時,出現 屈膝分腿、支撐姿態不直等問題,導致整個過程重心遠離轉軸,重力矩增加,支撐狀態時 重心不穩定;實驗組能夠保持身體姿態穩定,重心貼近轉軸,翻上動作完成流暢,成支撐 狀態時,重心控制穩定。說明核心穩定性訓練對單腳蹬地翻上的完成具有積極的影響。
    4. 4. 2. 2支撐單腿擺越成騎撐
    支撐單腿擺越成騎撐是單杠擺越類練習之一,動作要求移重心與推離杠同時進行,推
    手后直腿擺越成騎撐。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19。
    表19 實驗后兩組學生正撐單腿向前擺越成騎撐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移重心與推杠不同時 擺越腿未伸直 擺越后屈膝
    實驗組(n=27) 4(14. 8%) 7 (25. 9%) 8 (29. 6%)
    對照組(n=25) 5 (20. 0%) 19(76.0%) 14(56. 0%)
     
    由表19可知,根據支撐單腿擺越成騎撐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正撐單腿向前擺 越成騎撐動作完成情況中,擺越腿未伸直和擺越后屈膝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 別相差50. 1%和26. 4%;移重心與推杠不同時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 小。
    完成支撐單腿擺越成騎撐動作時,要求人體重心貼近單杠支撐面,減少重力矩對動作 的影響。對照組在完成擺越動作時,屈膝動作使重心偏離支撐面,造成動作不穩定;實驗: 組擁有更好的核心穩定能力,完成動作時可以保證身體姿態穩定,動作質量更高。因此, 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正撐單腿向前擺越成騎撐動作的完成具有積極的影響。
    4. 4. 2. 3騎撐后腿擺越轉體180。成支撐
    騎撐后腿擺越轉體180。成支撐是單杠轉體類練習之一,動作要求身體向轉動方向側后 方位傾斜,挺身控腿,以轉動方向一側手臂為軸,手抓緊器械控制重心穩定,頭與上體帶 動身體轉180°,并腿支撐于杠面,控制平衡。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 情況見表20 o
    表20 實驗后兩組學生騎撐后腿向前擺越轉體180。成支撐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上體后倒不充分 擺越腿未伸直 制動支撐姿態不挺直 動作失敗
    實驗組(n=27) 11 (40. 7%) 11 (40. 7%) 11(40. 7%) 0
    對照組(n=25) 18(72. 0%) 19(76. 0%) 19(76. 0%) 3(12. 0%)
     
    由表20可知,根據騎撐后腿擺越轉體180。成支撐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騎撐后 腿向前擺越轉體180。成支撐動作完成情況中,制動支撐姿態不挺直、擺越腿未伸直和上體 后倒不充分三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35.3%、35.3%和31. 3%對照組有3名 學生動作失敗。
    完成騎撐后腿擺越轉體180。成支撐動作時,要經過單手支撐的過程,對重心穩定的要 求極其嚴格。對照組在完成動作時,身體制動不及時、姿態不挺直,導致身體重心偏離支 撐面產生更長的重力臂,增加了重力矩,其中重心偏離過大的學生,自身能力不足以控制 重心處于支撐面上,導致動作失敗;實驗組擁有更加出色的核心穩定能力,在完成動作時 姿態更加穩定,重心偏離支撐面更小,動作質量更高。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騎撐后腿 向前擺越轉體180。成支撐動作的完成具有積極的影響。
    4.4. 2. 4支撐前翻下
    支撐前翻下是支撐類練習的基本動作之一,動作要求上體前倒時,小腹貼杠、扣腕; 控制下落速度,落地輕緩。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21。
    表21 實驗后兩組學生支撐前翻下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支撐姿態不挺直 下落速度過快 下落時屈膝、分腿
    實驗組(n=27) 7(25. 9%) 9 (33. 3%) 8 (29. 6%)
    對照組(n=25) 9(36. 0%) 18(72. 0%) 14(56.0%)
     
    由表21可知,根據支撐前翻下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支撐前翻下動作完成情況 中,下落速度過快和下落時屈膝、分腿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38. 7%和 26. 4%;支撐姿態不挺直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支撐前翻下動作時,人體由支撐杠面經過前翻過渡到懸垂、落地,身體重心遠離 杠,前翻時重力矩作用增加,使身體下落速度變快,動作容易失去控制。對照組完成動作 時重心遠離杠導致身體下落速度過快,下落時屈膝分腿說明身體控制不足,完成情況不佳; 實驗組良好的核心穩定性使整個過程重心下降緩慢,姿態的控制使落地動作輕緩,動作完 成情況良好。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支撐前翻下具有積極影響。
    4. 4. 3雙杠組合
    雙杠練習主要是在承受自身體重的情況下,通過支撐、懸垂及其變化的形式來進行的, 雙杠練習要求練習者有較強的上肢帶力量和軀干肌肉群力量,對身體各部分的控制能力、 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等具有一定的要求。
    4. 4. 3.1杠端跳起成分腿坐
    杠端跳起成分腿坐是雙杠支撐類基本練習之一,也是最常見的健身練習。動作要求杠 端跳起成支撐時兩臂要伸直,前擺成分腿坐時適當靠近雙手。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 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22。
    表22 實驗后兩組學生支撐前翻下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支撐雙臂未伸直 分腿坐遠離雙手 分腿坐是屈膝
    實驗組(n=27) 7(25. 9%) 9(33.3%) 8(29.6%)
    對照組(n=25) 9(36.0%) 8 (32. 0%) 7(2&0%)
     
    由表22可知,根據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動作要求,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完成杠端跳起分腿 騎坐動作出現的問題及技術動作錯誤人數所占百分比差距不大,兩組同學在該動作的完成 情況上無明顯差異。
    完成杠端跳起成分腿坐時,整個動作過程人體分腿坐于雙杠上,支撐點多,身體處于 穩定支撐狀態,分腿坐動作規格與核心穩定能力的好與差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核心 穩定性訓練對杠端跳起分腿坐動作的影響不明顯。
    4. 4. 3. 2分腿坐前進
    分腿坐前進是雙杠支撐類基本練習之一,也是最常見的健身練習。動作要求推手側上” 舉立腰,兩腿夾杠挺身前倒,兩手直臂在肩垂直處壓杠。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 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23o
    表23 實驗后兩組學生分腿坐前進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立腰不充分 前倒挺身不足 支撐時屈臂 進杠腿屈膝
    實驗組(n=27) 5(1& 5%) 8(29.6%) 11(40. 7%) 9(33.3%)
    對照組(n=25) 14(56. 0%) 15(70. 0%) 12 (4& 0%) 12(4&0%)
     
    由表23可知,根據分腿坐前進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分腿坐前進動作完成情況 中,前倒挺身不足和立腰不充分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40. 4%和37. 5%; 支撐時屈臂與進杠腿屈膝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完成分腿坐前進動作時,人體由支撐杠面經過立腰挺身和身體前倒的過程,經過前倒 時身體挺直前倒,身體重心由高向低,重心下落速度由慢到快,經直臂壓杠制動身體,使 腿部與杠面的壓力減小,有利于并腿進杠動作的完成。對照組立腰不充分、前倒挺身不足, 直臂壓杠動力不足,腿部與杠面仍具有一定的壓力,使整個動作完成不夠流暢;實驗組擁 有更好的核心穩定能力,整個過程姿態挺直,重心下落速度快,直臂壓杠后雙杠對身體制 動效果更好,并腿進杠更輕松,動作完成更流暢。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分腿坐前進具 有積極影響。
    4. 4. 3. 3支撐擺動
    支撐擺動是雙杠支撐類最基本的練習之一,是完成雙杠動作的保障。動作要求支撐擺 動時要直臂頂肩、緊腰,以肩關節為軸,前擺時,下擺直體自然擺動,過垂直部位后收腹 屈髓向前上方擺動,拉開肩角、伸髓送腿;后擺時,身體過垂直部位用力向后上方甩腿加 速后擺,逐漸拉開肩角。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24。
    表24 實驗后兩組學生支撐擺動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支撐擺動時屈臂 自然下擺時屈髓分腿 后擺未過肩水平 前擺未送髓
    實驗組(n=27) 8 (29. 6%) 8(29.6%) 11(40. 7%) 13(48. 1%)
    對照組(n=25) 8(32. 0%) 15(70. 0%) 17 (6& 0%) 14(56. 0%)
    由表24可知,根據支撐擺動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支撐擺動動作完成情況中, 自然下落時屈競分腿和后擺未過肩水平兩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別相差40. 4%和 27. 3%;支撐擺動時屈臂與前擺未送髓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較小。
    擺動動作是器械體操的主要動作,主要特征是人體重心繞著某個固定的軸做近似圓周 或者圓弧的運動,在擺動過程中,除杠上和杠下垂直部位外,隨時都受到重力矩作用,下 擺時重力矩起促進作用,上擺時重力矩起阻礙作用。完成支撐擺動動作時,人體以肩關節 為軸,下擺時,擺動速度逐漸加快,擺至杠下垂直面時,擺動速度達到最大值,上擺時, 重心位置逐漸升高,動能逐漸轉化為勢能。擺動幅度越大,擺動速度越快,雙杠對手臂的 反作用力就越大,對身體的控制要求就越高。對照組學生對身體控制不足,使整個擺動路 線脫離正常路線,導致動作不協調、動作質量差;實驗組擁有更好的核心穩定性,能夠增 強擺動時對身體的控制,使人體動作舒展,擺動自然。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雙杠支撐 擺動的完成具有積極作用。
    4. 4. 3. 4支撐前擺下
    支撐前擺下是雙杠下法最基本的練習之一,動作要求支撐前擺過垂直面之后雙腿加速 向前上方主動屈髓,向前上方擺腿同時移重心,腿將至最高點時制動腿并積極向前下方伸 體展體,同時兩臂用力頂肩推杠,左手換握右杠挺身落下,頂肩推手立上體要果斷、協調。 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情況見表25。
    表25 實驗后兩組學生支撐前擺下完成情況對比表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組別
    支撐擺動吋屈臂 擺動時屈髓分腿 前擺高度不足挺豔展體不充分
     
    由表25可知,根據支撐前擺下動作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支撐前擺下動作完成情況 中,前擺高度不足、擺動時屈髓分腿和挺髄展體不充分三個問題的差距最大,人數占比分 別相差31.3%、29. 8%和27 %;支撐擺動時屈臂等問題與對照組的人數及所占百分比差距 較小。
    完成支撐前擺下動作時,需要加大前擺高度,同時迅速制動腿、推手移重心,并做挺 髓展體動作,技術動作復雜,對身體控制要求高,尤其是髓關節的控制,期間重心前后變 化后要經過推杠右移,對身體的控制要求更高。對照組完成動作時前擺高度不足,挺髓展 體不充分,推手重心不流暢;實驗組擁有良好的核心穩定能力,在完成前擺動作時,制動 腿完成出色,使上擺的動量矩減小,將減小的動量矩通過核心區傳遞給上體,使上體上擺 速度加快,加大前擺高度,提高動作質量,推杠做挺骯展體動作時,完成得更加舒展有力, 落地更加穩定。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支撐前擺下的完成具有積極作用。
    4.4.4支撐跳躍
    支撐跳躍是體操跳躍中的一種,練習者需要具備較強的爆發力和身體控制能力,同時 需要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來超越障礙。 :'
    4.4.4. 1 111羊分腿騰躍
    山羊分腿騰躍支撐跳躍的基本練習之一,動作要求積極擺臂前伸,推手頂肩;推離山 羊瞬間,兩腿制動側分,同時上體急振上抬。根據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 情況見表26o
    表26 實驗后兩組學生山羊分腿騰躍完成情況對比表
    組別 動作技術錯誤人數(百分比)
    擺臂前伸不充分 推手頂肩不積極 側分腿屈膝 落地未站穩
    實驗組(n=27) 27(100%) 8(29. 6%) 21 (77. 8%) 6(22. 2%)
    對照組(n=25) 25(100%) 11(44. 0%) 22 (8& 0%) 9(36. 0%)
     
    由表26可知,根據山羊分腿騰躍的動作要求,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出現擺臂前伸不 充分、推手頂肩不積極、側分腿屈膝勾腳和落地未站穩這四種情況的學生人數及組內所占 比例差距較小,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完成杠端跳起分腿騎坐前進動作無明顯差異。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完成山羊分腿騰躍時,考慮到兩組學生為初學階段,進行實驗后的 測試時,助跑距離、速度均有限制,第一騰空和第二騰空均不明顯,評分標準側重點為整 個動作過程身體和四肢的規范性,低速運動過程中,身體更容易控制,核心穩定能力的強 與弱在動作完成質量上不足以體現。因此,核心穩定性訓練對低速要求下的山羊分腿騰躍 動作的影響不明顯。
    5.結論與建議
    5. 1結論
    5.1. 1 13周核心穩定性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男生核心穩定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 的改善作用。
    5.1. 2 13周核心穩定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男生懸垂舉腿和引體向上能力的提升 具有積極作用。
    5. 1. 3 13周核心穩定訓練對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男生技巧、雙杠和單杠技術的提升具 有積極作用。
    5. 1.4 13周核心穩定訓練對技巧、單杠和雙杠的單個技術動作提升具有積極影響。
    5. 1.5核心穩定性能力提升可以更好的維持人體重心,控制身體姿態,對于體操等表現難 美型項群具有重要的影響。
    5. 2建議
    5. 2. 1建議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中,引入核心穩定性的訓練作為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的方法。
    5. 2.2核心穩定性訓練是連續的、動態的和發展的,建議在體操教學訓練中安排每周2次 以上,持續時間15分鐘以上的核心穩定性訓練。
    5. 2.3核心穩定性訓練是枯燥的身體素質練習,建議教師應安排靈活有趣的訓練,創造良 好的教學訓練氛圍。
    5. 2. 4建議將核心穩定性訓練列入體操普修課身體素質訓練計劃,豐富身體素質訓練內容。
    6參考文獻
    [ljFrederick Sonm,Mooret.Core stabilization for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J]. New Stud Athl,2005(20):25- 37.
    [2]Christopher M Powers. The influence of abnormal hip mechanics on knee injury:A biomechanic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0(2):42-51.
    [3]王衛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07,30(8):1119-1121.
    [4]黎涌明,于洪軍,資薇,等.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 起源.問題.發展[J]體
    育科學,2008(4):19-29.
    ⑸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一核心穩定 性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3(6):509-511.
    [6]韓春遠,王衛星,成波錦,等.核心力量訓練的基本問題——核心區與核心穩定性[J].天津體 育學院學報,2012,27(2):117-120.
    [7]Stanfordme. Effectiveness of specific lumbar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A single case study[J].Man. Manipulative Ther,2002( 10):40-46.
    [8]Ian Hasegawa .NSCA'S Perfbrmance[J].Training Joumal,2004,l 1:5.
    [9]謝菁珊.普拉體塑身新風尚[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5.
    [10]Frederick Sonm,Mooret.Core stabilization for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unners [J]. New Stud Athl,2005(20):25-37.
    [11]趙煥彬,李建設.運動生物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3.
    [12]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 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J]. Acta Orthop Scand Suppl, 1989,230:1 -54.
    [13]Holdsworth F W. Fractures,dislocations and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spine[J].J Bone Joint Surg,1970,52A: 1534-1551.
    [14]Francis D.The three column spin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injuries[J].Spine, 1983,&817-813.
    [15]Manohar M P.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oumal of Spinal Disorders and Techniques,1992,5(4):383-389.
    [16]Kiber W B,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 Sports Medicine,2006,136(3):189-19&
    [17]陳勇,陳晶.核心穩定性訓練的研究綜述[J].宜春學院學報,2008⑷:108-124.
    [18]馮建軍,袁建國核心穩定性與核心力量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9,16(11): 58-62.
    [19]李春霞夏吉祥.田徑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⑷:108-112.
    [20]王衛星.運動員體能訓練新進展——核心力量訓練[J]沖國體育教練員,2009(4):18-19.
    [21]王偉明核心力量的定義及作用的再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12,31(1):61-62.
    [22]李海肖.競技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的理論研究及其在健美操訓練中的應用[叨•北京:北京 體育大學,2007.
    [23]趙佳•核心區力量及其訓練研究進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3:218-220.
    [24]King MA. Core stability: 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thl Ther Today.2000;5:6-13.
    [25]Gambetta V. 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 Train Condit. 1995;5:25-30.
    [26卩effreys I. Developing a progressive core stability program. Strength Cond J.2002;24:65-66.
    [27]王衛星,李海肖.競技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07,30(8):1119-1121
    [28]張允蚌.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體操普修課程內容整合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5.
    [29]周衛.我國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普修課程改革探析——健身體操課程內容基本框 架的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822-824.
    [30]譚長青潼昭崗.體育院校體操普修課程改革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06,29(10):1406-140&
    [31]商秀海.對江蘇省高校體操普修課學生的核心力量訓練探討[J].體育科
    技,2014,35(2):59-60.
    [32]汪玲玲.核心力量訓練對體操普修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影響的實驗研究[D].武漢體育學 院,2010.
    [33]Romero-Franco N, Martinez-Amat A, Hita-Contreras F, et al. Short-tenn Effects of a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Session with Unstable Platforms on the Monopodal Stabilometry of Athlete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014, 26(1):45.
    [34]張涵勁主編•體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35]黃秦主編.體操[M]北京.高等教育岀版社,2000.7.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7962.html

    上一篇:中英幼兒體育教育理念的比較研 究

    下一篇: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培養 方案與社會需求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