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錄像反饋方法在體育教育專業籃球普修課中的實驗 研究——以集寧師范學院為例

    發布時間:2023-04-16 13:49
    目錄
    1 前言 1
    1.1選題依據 1
    1.2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義 3
    2文獻綜述 3
    2.1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基本概況 3
    2.1.1國外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現狀 3
    2.1.2國內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現狀 4
    2.2錄像反饋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5
    2.3錄像反饋方法應用的基礎理論 7
    2.3.1籃球技術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 7
    2.3.2反饋對于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 8
    3研究方法 13
    3.1文獻資料法 13
    3.2實驗法 13
    3.2.1實驗目的 13
    3.2.2實驗對象 13
    3.2.3實驗因素的控制 13
    3.3問卷調查法 16
    3.3.1問卷設計 16
    3.3.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16
    3.3.3問卷信度效度檢驗 16
    3.4 數據處理 16
    4研究結果 17
    4.1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本情況 17
    4.1.1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形態及身體素質的基本情
    17
    4.1.2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籃球技術水平測試結果 17
    4.1.3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問卷調查結果 18
    4.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測試結果 19
    4.2.1實驗后學生技能測試結果 19
    4.2.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問卷調查結果 22
    4.2.3實驗組自身實驗前、問卷調查結果 24
    5討論 28
    6結論與建議 31
    6.1結論 31
    6.2建議 31
    參考文獻 33
    附錄 1 37
    附錄 2 39
    附錄 3 48
    附錄 4 53
    1前言
    1.1選題依據
    體育教學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化體育教學過程,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是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提高體育教 學質量的根本途徑。體育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教師、學生及教學 內容均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不僅能夠有效的突破教學重點,使學生對教學內 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夠提高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為終身體育打下 良好的基礎。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多媒體教學設施和課程資源的不斷發展完 善,對于體育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不斷 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是對教師的新要求。錄像反饋方法作為多媒體教學方法 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教學環 境的復雜性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體育實踐教學中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并不是 十分普及。
    籃球運動在我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國人最熱愛、參與度最高的體育項 目之一。隨著 NBA、CBA、CUBA 等眾多籃球賽事的蓬勃發展,籃球運動也是大學 生最為喜愛的體育運動之一,并逐漸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 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體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使得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也隨 之發生了變化。反映到大學籃球教學中,很多原有的教學手段、方法已經很難滿 足學生的需求,也不太適合時代的要求,因此高校籃球教學也應做出相應的改變。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學校教學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體育教學中錄像反 饋方法的運用也能夠得到實現。籃球運動是一項具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運動,要求 運動員能夠在強對抗過程中完成技術動作。運動技能的形成是通過泛化過程—分 化過程—自動化過程來實現的。在練習過程中技術動作的熟練化是大腦通過不斷 地反饋,建立視覺表象、動覺表象從而形成動作技能的自動化。錄像反饋方法作 為一種可靠的、靈活的反饋方式,既能做到即刻反饋也能做到延遲反饋,可以根 據不同情景和不同教學要求因地制宜。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中合理地運用錄像反饋 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價值。可以運用錄像反饋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 的運動技能水平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得到更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錄像反饋方法 的優點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在運動技術教學中地使用并不是非常普遍,與此同 時,籃球教學中運用錄像反饋的研究也相對較少。需要錄像反饋方法應用的相關 研究,探索并積累有關基礎性數據和研究結果。
    1.2研究目的與研究意義
    1.2.1研究目的
    籃球普修課作為高校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規定的必修教學課程,其課程教 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助于提高未來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的教學水 平,以及促進社會體育工作者的教學技能水平和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體 育事業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趨勢。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 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促進了各地方高校關于培養體育院系體育教育專業類學生 的教學內容調整和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和教師教學水 平的提升,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應用能力。籃球在三大球中,群眾基礎較好,因 其場地、器材數量多,容易進行操作。在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中的籃球教學 課程的教學時數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限內,能夠讓學生更熟練地 掌握籃球技術和了解更多的籃球相關理論知識,成為體育教師不斷實踐和探索的 問題。籃球是一項技能性非常強的項目,動作技能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根據場 上位置的不同其技術動作的運用也是不同的,同時需要根據場上不斷變化的情況 作出合理的技術動作,運用正確的戰術來應對。錄像反饋利用視頻的記錄功能可 以將瞬時性的技術動作,多次數,多角度的進行慢放、定格。通過這樣的方法和 手段可以使學生頭腦中原本模糊地視覺表象轉化為清晰地視覺表象,幫助學生更 好地理解技術動作的要點。通過實時拍攝學生的練習畫面,真實有效的反映出學 生的錯誤動作,使學生有針對性的去解決技術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進 步和提高。通過參閱體育技術教學相關書籍發現,錄像反饋對于瞬時性的技術動 作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在跳高、跳遠等田徑項目中運用較多。而在籃球、排球 等球類技能性項目中的運用較少,相關文獻也較少。
    本研究分別對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進行了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身 體素質(助跑摸高、立定跳遠、400 米跑)以及籃球的相關技術(投籃、傳球、 運球、防守、3vs3比賽)進行測試。通過對實驗前測與后測的成績結果進行對比 來分析錄像反饋方法對學生籃球技術學習的影響。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 學習情況和態度進行了解和評價,通過分析調查問卷來探究錄像反饋方法對籃球 普修課學習的影響。
    1.2.2研究意義
    隨著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設施的逐漸完善,籃球普修課中運用錄像反饋方法的 條件相對比較成熟,已經可以在教學中運用開來。在教育改革的趨勢下,教學方 法的創新和教學理念的改變也是大勢所趨。錄像反饋方法作為一種多媒體教學輔 助手段,可以極大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眼界更為開闊,也使傳統的教 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發生了改變。但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 問題暴露出來,如: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最合理的角色定位是什 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多大地影響?在計算機教學輔助使用過程中是否需要 或者需要哪些限制?一些研究者還更為深人地關注到它與教師和學生個性特征 的適配性、與學科教學的適配性、與教學環境的適配性等等問題。盲目使用,可 能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使教學陷人“冗余信息競爭”和“機械活動”等形 式的泥潭。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組實驗對象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籃球技術水平 以及對籃球普修課學習的態度等方面的情況,了解測試對象的基本信息,能夠因 地制宜的制定教學計劃,科學合理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適宜地進行 錄像反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糾正錯誤動 作,同時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優化教學過程。
    錄像反饋方法作為一種針對性強、靈活度高的教學方法,在進行體育實踐教 學時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廣的延展性,具備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研究錄像反饋 方法在籃球普修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旨在為籃球教學方法的 創新和改革提供參考和基礎研究數據。
    2文獻綜述
    2.1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基本概況
    2.1.1國外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現狀
    "多媒體"一詞由英文“Multimedia"翻譯而來,是mutiple和media的 復合詞。該詞一般理解為多種媒體的綜合,包括多種媒體形式,如:文本、聲音、 圖形、圖像、視頻等。
    美國是全世界最先開展多媒體教學應用和研究的國家[1]。計算機輔助教育開 始的標志是美國IBM公司在1958年設計出的第一個計算機教學系統(目的是進 行二進制的教學)[2]。到1965年,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焦點問 題,作為新型的教學方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以期廣泛運用到教學實踐 中[3]。1970初誕生的,簡稱PLATO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自動化教學程序邏輯系統), 是歷史上第一個多媒體教學系統。隨著微軟公司在80年代中期的發展壯大,多 媒體行業也掀起了改革熱潮。與醫療領域同步,多媒體教學也迅速應用到課堂教 學當中,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1996年克,林頓政 府宣布了“技術文化的挑戰”方案,規定“每個教室都與信息高速公路連接,所 有的教師和學生在他們的教室中都將擁有現代化的多媒體計算機。顯然, 多媒 體教學之所以能成為行之有效的教學工具”,是因為其得到了學生和教師的認可 與肯定。在此之后,日本文部省從 1992年開始實施“多媒體教育軟件研究與發 展規劃”。這一規劃涵蓋了日本大多數的中小學和相關機構。1994 年,澳大利 亞政府通過國家公共資源局發表了一項新的文化政策,優先發展多媒體行業。法 國1997年制定了一項為期三年的多媒體教學發展計劃,計劃到年從幼兒園到大 學的每個學生都要加入多媒體學習活動。幼兒應學習計算機圖畫與操作,小學低 年級學生學習電子郵件通信,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使用網絡服務器,初中學生學 習在上操作,大學生均建立個人網址。德國還在1997年8月1日起開始實施世 界上第一部《多媒體法》,其中電訊、電訊服務數據保護、數字信號處理和青少 年保護等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10]。
    2.1.2國內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現狀
    教師借助文本、聲音、圖片來進行教學的傳統早已有之,這是多媒體教學的 最初形態。后來發展為多媒體組合教學或電化教學,代表就是在20世紀80年代 開始出現的采用多種電子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綜合運用于課堂教 學。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高度普及,90 年代起,多媒體計算機在輔助 教學中逐漸處于主體地位。因此,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 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便是我們當前所說的多媒體教學,亦可被稱為 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 ter assis ted ins true tion,即 CAI) [11]。
    我國的多媒體教學起步較晚,始于 80 年代初,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 段:第一階段從 8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引進介紹國外的教學經驗 及多媒體教學理論的準備階段。在此之前,由于在計算機硬件設備和輔助教學理 論基礎都比較薄弱,計算機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幾乎是一片空白。這一階段 對多媒體教學方而的主要研究是介紹和翻譯國外尤其是美國和日本先進經驗和 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大部分以《中國電化教育》和《電化教育研究》等期刊為載 體發表。
    第二階段從 80年代中后期到 90年代初,至此國內的多媒體教學開始注重硬 件配置的實施。隨著計算機價位的下降而變得普及,一些有條件的學校著手配置 一批早期的計算機,從此我國的計算機輔助教育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與此同時, 介紹國外多媒體教學經驗和理論的研究仍在繼續,并新增了介紹計算機的配置、 購買維護等方面的知識。
    第三階段從 90年代中期至今,是多媒體計算機在國內教學課堂中應用普及 的階段。自1994年以來,由于國內擁有計算機的學校日益增多,在全國范圍內 掀起了一股運用多媒體進行教育教學的熱潮,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和遠程教育 中的運用也越來越迫切,這為多媒體教學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深入發展提供了極 好的時機。在這一時期,《中國電化教育》和《電化教育研究》等教育領域的前 沿期刊也適時增設了“微機教學”、“計算機輔助教育”等版面欄目,也引起了 其學科的關注和重視。我國為此還專門編輯出版了《中國多媒體教學學報》,為 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研究多媒體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經過二十幾年的發 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方法已得到師生們的一致認可[12-17]。
    我國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從其研究成果上看,主要是集中在五個方面,分別是: 多媒體教學設計、多媒體教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的課件制作、多媒體 教學的教育教學效果討論,以及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革傳統 教學模式,以此提高在校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目前國內較 多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多媒體使課堂教學更加的生動形象,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 果,這是當前的焦點、難點和突破點[18-19]。
    2.2錄像反饋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錄像反饋方法能夠高效地收集信息,及時地分析和補充信息,方便編輯、整 理,加深理解,改善教學效果。錄像以直觀、真實的畫面展示學生的體態、動作, 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技術動作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動作。在互 動感知中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了主觀能動性,在提高興趣的同時培養 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改善學生認識事物過程的途徑與方法,使學習 效果得到優化[20]。該方法教學優點諸多,如直觀性強、時間短、效率高等[21]。與 常規體育教學相比,錄像反饋方法有著更為強烈的直觀性,能夠切實做到視聽結 合,共同參與技能的學習過程,更加符合學生學習、認識事物的規律,促進學生 對技能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22]。有學者指出,錄像反饋信息量相對較少,只能提供動作執行過程中的兩維信 息,但正因為如此,錄像可以將學習者注意的焦點直接指向運動技能操作過程中 的關鍵信息,有助于初學者對有限的關鍵信息進行加工掌握[23]。
    李和平在《錄像-反饋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排球普修課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 究》一文中提出,錄像反饋的運用在排球練習的初始階段和練習提高階段都能夠 起到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純依靠語言描述或動作示范來 進行講解的情況。使學生對自身技術動作存在的具體問題更加了解,利于錯誤動 作的講解和糾正。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排球技能的興 趣。同時錄像反饋的運用能夠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 交流和互動,加強教學形式的互動性,同時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實現 教學雙邊關系的融洽,提高整體教學滿意度[24]。
    王順堂等人在《錄像反饋在籃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對錄像反饋 教學興趣大,滿意度高,并且實踐證明是這種方法是可行的。錄像反饋教學能實 現籃球教學過程中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糾正學生的技術動作,有效促進了技能 形成,推薦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運用此方法[25]。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動作技能的形成 機制,繼承傳統教學的合理的部分,再恰當的運用現代多媒體的聲像功能,以及 相應的技術手段,是兩者有機結合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實現教學效果 優化的一種教法。最終使學生的成績得到明顯的提高[26]。
    騰鐵民指出在速滑普修課彎道技術教學中運用錄像反饋手段,對學生學習興 趣的激發,鍛煉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利于學生在教學中主 體性地位的顯現,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準確的教學方法[27]。
    張傳昌通過實驗研究證明CAI在排球戰術教學中的運用是可行的。體育教學 中 CAI 的運用能夠使示范、講解更為準確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的學習欲望 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體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學硬件設施準備充分的情況 下,應增加CAI在教學中的運用。CAI中視頻模塊的作用最為明顯,能夠在有限 的教學時限內較大幅度的增加學生受刺激的頻率。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師生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 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28]。
    綜上所述,錄像反饋方法在運動技能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認可。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錄像反饋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技術的動作要領和 關鍵所在。同時,教學過程中的錄像反饋方法的使用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 與度,也可以使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更為緊密,但相關論文中對于錄像反饋 的頻率、時機和對于不同教學階段的使用情況地相關闡述并不詳細、比較籠統。 因此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對于體育教學過程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但理論和實踐 的結合運用并不完善。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
    2.3錄像反饋方法應用的基礎理論
    2.3.1籃球技術形成過程的基本規律
    練習者掌握籃球基本技術動作,從動作僵硬、不協調到運用自如,大致需要 經過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為泛化階段、分化階段、自動化階段。在動作技能形 成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沒有明顯的界線,但同時又是緊密聯系的且各有特征。 只有遵循動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才能加速學生掌握籃球技術的學習過程,優 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果。
    2.3.1.1泛化階段
    泛化階段又稱粗略的掌握動作階段,學習者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動作的結 構,并進行嘗試和體會。使完成動作的肌肉在大腦皮質的相應中樞之間建立起初 步的聯系[29],因為此時的生理機制是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都呈現出擴散的狀 態,出現泛化現象。使條件反射之間的聯系暫時不穩定。而表現出動作吃力、緊 張且動作不協調,并伴隨著一些多余動作。因此這一階段應以單獨的技術動作練 習為主,需要讓學習者建立起正確的動作表象,防止和排除不必要的錯誤動作, 使學生在重復的練習中粗略的掌握動作,了解各項技術的重難點。
    2.3.1.2分化階段
    分化階段又稱改進和提高階段,此階段的特點是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興奮和 抑制過程逐漸集中。由于抑制過程加強,特別是分化抑制得到發展,由泛化階段 進入分化階段。此過程中練習時出現的大部分錯誤動作都己經得到了糾正,能比 較順利、連貫的完成技術動作但不熟練,初步建立了動作定型。當遇到新的刺激 時,多余的錯誤動作可能會重新出現。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是在粗略掌握動 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緊張和錯誤動作。加深理解動作結構的內在聯系,從而不 斷提高動作的質量,使其逐漸完善,并且掌握一定的技術連接,即組合技術。組 合技術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籃球技術動作組合在一起的聯合動作體系。在籃 球實際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的各項技術動作的運用都是多種技術動作組合、銜接 起來的,很少有單一的技術動作。因此學習或訓練中必須經歷從單個技術向組合 技術過度的過程。
    2.3.1.3自動化階段動作的鞏固和運用自如的階段 自動化階段又稱動作的鞏固、提高與完善階段。這一階段的生理學特點是大 腦皮層運動中樞的興奮過程高度集中,內抑制相當的牢固,接通機制相當的穩定, 形成牢固的動力定型,因而能高度準確、熟練和省力的完成動作,并靈活自如的 運用。隨著動作的不斷重復和動作細節的不斷的改進,動作自動化的程度,還會 不斷的發展和提高。如果長期中斷學習,已行成的動力定型,又會逐漸消退[30]。 由分化階段向自動化階段過度的唯一途徑是通過大量的練習使學生的技術動作 得到進一步強化。此階段應用籃球比賽作為檢驗學生技術的試金石,使學生能夠 發現自身技術動作的不足以及各項技術的應用是否合理。
    動作技能形成的三階段是有機聯系的。由于練習者的學習基礎、教學組織方 法、教學水平以及其他有關條件的不同,三個階段的形成和所須的時間也有所不 同。因此在運動技能形成的三個階段內,提供合適的教學方法,給予適當的反饋 尤為重要。籃球技術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長期、復雜、反復的教學和訓練過程。在 此過程中,運動技能的練習是與反饋信息不斷結合并相互作用的,大腦通過接收 外部的反饋信息來改變、優化自己的技術動作,此時反饋信息的準確、及時就顯 得十分重要。充分認識籃球技術形成的規律,從而進一步對這一過程進行有效的 控制,掌握主動性,減少盲目性,提高教學訓練效果,縮短技術動作的形成時間。
    2.3.2反饋對于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
    2.3.2.1反饋頻率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 早期研究反饋頻率的學者認為,反饋頻率越高越能提高學習效率[31-34]。近些 年來,早期理論受到了越來越多相關研究的質疑與挑戰。
    大量有關研究指出,相較于每次練習之后的高頻率反饋方式,降低反饋頻率 能夠更好地提高技能學習效果[35-38]。對于高頻率外在反饋在保持和遷移測試中會 阻礙運動技能學習的解釋,有三種。第一種是Salmoni、Schmidt和Walter提出 的指導假說(簡稱G假說)[39]假說認為,在運動技能的學習過程中提供外在反饋 能夠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但過于頻繁的提供外在反饋會讓學習者產生依賴感, 忽略了對來自其內部反饋的重要信息進行加工(如本體感受器的內在反饋信息), 而內部信息加工過程所形成的覺察和修正錯誤的內在機制,是沒有外在反饋時所 依賴的重要信息來源。第二種解釋認為高頻率反饋使學習者在練習時不斷地嘗試 改正動作,這對于技能學習初期的學習者來說不利于穩定動作模式的形成[40-41]。 第三種解釋是認為高頻反饋能夠給予練習者足夠多的反饋信息,然而過多的反饋 信息會影響學習者從上一次的練習中提取可以修正下一次練習的信息。而這種信 息的提取是掌握技能的重要一環,因此高頻率的外在反饋反而不利于技能的學 習。
    近年來,我國學者通過研究也發現低頻率的反饋更有利于技能的學習。高平 在研究中指出,在太極拳教學過程中適當頻率的反饋能夠對動作的掌握產生最大 化的促進作用。相較于 100%反饋頻率組,50%反饋頻率組取得了更好地練習效果 [42]
    夏忠梁和劉曉茹通過采用不同反饋頻率對籃球技術的學習來進行影響,實驗 發現33%反饋頻率的效果明顯優于100%反饋頻率和無反饋[43]。陳敬和章建成進行 追蹤任務時,設置了三種不同的反饋頻率組,其反饋頻率分別為25%、50%、75%。 通過研究發現高頻率反饋組在技能獲得階段的練習效果更佳,但低頻率反饋組在 保持階段的效果更佳 [44]。
    賈恩峰指出不同頻率的語言反饋對于籃球低手上籃技術的掌握有不同的效 果。該研究認為語言反饋能夠促進籃球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發現低頻率反饋更 有助于掌握技術動作[45]。
    徐立彬和李安民在單手肩上投籃技術教學中用不同頻率的反饋作用于練習 者。研究發現100% @組在學習階段的績效明顯好于33% @組和漸減KP組,而33% 皿組和漸減皿組在24小時內的保持階段的績效明顯優于100% @組泅。這種趨勢 在保持階段發生了逆轉。
    2.3.2.2反饋頻率需求與任務性質及練習者的特征相關
    雖然很多研究都認為低頻率外在反饋對于運動技能的學習效果更好,但也有 相當多的有關研究認為在復雜技能的練習過程中,高頻率反饋的運用效果更好, 也更有助于運動技能的掌握。最新研究表明,反饋頻率的高低與任務性質以及練 習者自身的特征有關[47-49]。
    Wulf、Shea 和 Matschiner 采用模擬滑雪器的任務時,他們對三組受試者給 予三種不同的反饋頻率。第一組受試者提供 100%反饋,第二組受試者提供逐漸 減少的反饋,但保證反饋頻率為50%左右,第三組不提供反饋,作為控制組。通 過兩天連續的練習,三組在相對力量的使用上沒有產生顯著性差異。100%反饋組 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進步明顯,50%反饋頻率組沒有出現進步,而無反饋組隨著 練習次數的增加缺出現了下降趨勢。在動作保持階段,100%頻率反饋組的發力最 晚但是效果卻最好。此研究表明,100%頻率的反饋沒有讓學習者產生依賴,也不 會使學習效果下降。相反100%反饋組更能促進學習者認知錯誤——改正錯誤的 這種機制,從而在反饋消失后依然能使技能得到提高。因此,相對復雜的運動技 能掌握應用高頻率外在反饋的效果更優°Wulf和Shea認為運動技能學習受到了 反饋頻率、任務難度、技能熟練程度等不同變量交互作用的共同影響。如對學習 簡單任務的初學者來說,反饋頻率的降低不僅有利于學習,也有利于經驗個體的 學習。當初學者學習復雜任務時,高頻率反饋更有助于學習[50]。除此之外,練習 者的年齡和技能熟練程度與反饋頻率的高低有關,即同一項運動技能的掌握,小 孩和初學者需要較高頻率的反饋,成人和技能學習后期對反饋頻率的要求則應減 少。因為小孩和初學者的經驗、信息處理能力、注意力、及記憶容量均不如成年 人和技能學習后期,對成年人較為簡單的任務對小孩來說則屬于復雜任務。所以 小孩或者技能學習初期則需要更高頻率的反饋來進行學習。研究還發現反饋頻率 的確定與學習者的技能掌握程度有一定關系。Sulivan、Kantak和Burtner在研 究中指出,技能學習階段采用遞減反饋頻率的方式對技能學習的效果更好,即練 習初期,給予較高的反饋頻率,隨著技能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減少反饋頻率,這 樣更有助于技能學習 [51]。
    近年來,國內較多的研究發現,技能學習過程中反饋頻率的高低與任務性質 成正相關,即任務越發雜,學習者需要的反饋頻率越高:任務難度越低,學習者 需要的反饋頻率則越低[52]陳敬和章建成研究發現任務復雜程度與反饋頻率適宜 值存在交互作用,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則應提高反饋頻率[53]。
    通過綜合分析,學習者對外在反饋頻率的需求與任務性質、學習階段、學習 者技能熟練程度等因素相關,即在簡單的運動機能學習中,低頻率反饋更能促進 技能學習。在復雜的運動技能學習中,高反饋頻率比低反饋頻率效果更好。在體 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面對著20-40人不等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每個 學生都給予 100%的反饋頻率是無法實現的。所學技能復雜程度遠超過在實驗室 中進行的簡單技能操作。普修課上學生基本為無學習經歷的初學者,因此較高頻 率的反饋更符合學習者的特征。但同時反饋頻率的高低也應考慮到任務復雜程 度、學習階段,學習者技能水平等因素。
    2.3.2.3反饋時機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
    2.3.2.3.1同步反饋和末端反饋
    同步反饋是指個體在操作技能或運動過程中提供的外在反饋,末端反饋是指 個體完成技能操作或運動后提供的外在反饋。從學習階段看,同步外在反饋在練 習過程中能非常有效的指引學習者朝向正確的方向努力,使錯誤最小化。但在保 持或遷移測試研究中發現,同步外在反饋的促進作用在短時間內較為明顯,停止 同步外在反饋后,反饋組在保持測試中的效果比末端反饋或無反饋組差[54]。探究 其原因,一方面是同步外在反饋的效果是短暫的、明顯的且容易讓學習者產生依 賴性。另一方面,同步外在反饋將學習者的注意力從內部思考轉移到外在反饋中 去,這阻礙了學習者內在反饋信息的加工。 Camachon、Jacobs、Buekers 和 Montagne 在研究中發現同步反饋的指導作用較強,因此在技術動作關鍵點提供 同步外在反饋比技術動作學習初期提供的效果要好。
    雖然部分研究認為同步外在反饋不利于技能的掌握,但也有相關研究認為正 確選擇運用時機能夠對技能學習產生促進作用。即同步外在反饋如能促進內在反 饋特指的、任務關鍵特征或關系的學習,則能起積極作用,如果偏離了這些重要 特征,則不利于學習。Hadden、Magill和Sidawa認為在任務難度較大時,提供 同步外在反饋能夠促進技能的掌握[55]。因此同步外在反饋的提供需要注意反饋頻 率和時機。之后還有研究認為,同步反饋比末端反饋效果更好。我國學者林在武 術教學中進行了相關實驗發現技能學習初期同步外在反饋的效果優于末端反饋。 在技能熟悉階段,末端反饋的效果要好于同步外在反饋[56]。
    2.3.2.3.2即刻反饋和延遲反饋
    末端反饋是在練習之后進行提供,那么在多長時間內給予最有效?是即刻反 饋還是延遲反饋?這個問題一直是該領域的焦點問題。早期傳統觀點認為效果最 好的反饋方式是頻繁、準確、及時的即刻反饋,延遲反饋對于技能學習的效果并 不好。因為動物實驗中,過長的時間間隔不利于學習,學習效果較差。所以人們 認為人類也是同樣的[57],認為延遲反饋不利于技能的學習。但也有相關研究發現 動作完成之后立刻給予反饋并不利于運動技能的學習 [58]。
    Swinnen等人發現,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移動操縱桿任務的實驗中,延遲反饋 有利于運動技能的掌握。其原因可能是完成技術動作后過早的提供反饋,會干擾 學習者對內在反饋信息的分析。而這些分析過程對學習者形成察覺錯誤的能力是 是十分重要的。當延遲數秒提供外在反饋時,這些能力會得到適當的發展。
    我國學者近年來也進行過類似研究,發現即刻反饋和延遲反饋的提供取決于 任務性質和難度。任務難度越低,則延遲反饋更有利于技能學習,而任務難度越 高,則即刻反饋效果更好[59-62]。金亞虹、章建成和任杰將反饋時間點的適宜值作 為探測個體自身覺察錯誤能力形成的切入點,從任務(任務復雜程度、任務性質、 個體(個體技能熟練程度、年齡)、環境(是否提供視覺反饋)等情境要素入手, 探討了反饋時間點的適宜值。研究發現,與簡單任務相比,進行復雜任務時,反 饋的適宜時機應提前。與封閉技能相比,開放技能的反饋時機應提前。隨著技能 水平的提高,反饋的適宜時機應延遲。但延遲時間不宜過長。隨著學習者年齡的 增長,年齡與反饋時間適宜值呈倒U型關系。提供視覺反饋時,反饋的適宜時機 應延遲。
    綜上所述,在技能學習過程中,同步外在反饋、末端外在反饋、即刻反饋和 延遲反饋的運用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受到諸如任務性質、任務難度、個體技能熟 練程度、年齡和視覺反饋等多種情景因素的影響。但適宜反饋方式的總體選擇趨 勢是在任務較為簡單需要的信息加工負荷較小,末端反饋或者延遲反饋的選擇更 為合適,這能促進練習者自身察覺錯誤能力的形成。當任務較為復雜需要的信息 加工負荷較大時,則應在技術動作練習的關鍵時刻提供同步外在反饋或練習結束 后的即刻反饋。這能降低任務難度進而增強學習效果。體育教學是一個復雜的教 學工程,應主張將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 同的任務難度、性質、學生的技能水平、學習階段等因素。選擇最為適宜的反饋 方式和反饋時機,以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
    3.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資料室、內蒙古師范大學圖書館、超星網絡 圖書館、中國知網等有關圖書、期刊、碩博士論文等資源的分析、歸納、概括為 本研究的相關理論研究基礎。
    3.2實驗法
    3.2.1實驗目的
    本文實驗目的是驗證錄像反饋方法在體育教育專業籃球普修課上的運用對 學生籃球技戰術學習的影響
    3.2.2實驗對象
    選擇集寧師范學院2015級學習籃球普修課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對象。實驗 組學生共29人,男生25人,女生4人。對照組共28人,男生25人,女生3 人。
    3.2.3實驗因素的控制
    3.2.3.1實驗對象的控制
    實驗前對實驗組學生和對照組學生的籃球學習經歷進行調查,防止由于之前 的籃球學習經歷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詳細結果如下表。
    表 3-2 實驗前實驗組學生于對照組學生籃球學習經歷調查表
    學習情況 實驗組(29 人) 對照組(28 人)
    有籃球學習經歷 1 2
    無籃球學習經歷 28 26
    由表3-2可知,在學習籃球普修課之前實驗組有1人有籃球學習經歷,對照 組有2人有籃球學習經歷,其余學生均無籃球學習經歷。
    實驗前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行測試,包括實驗組和對照 組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籃球技術水平及對學習籃球普修課的態度等方面進行 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測試結果均無顯著性差異,為實驗的進行奠定 了良好的基礎。具體結果見表 4-1、4-2、4-3。
    3.2.3.2實驗階段的控制
    集寧師范學院的籃球教學為2學期160學時,本實驗在籃球普修課教學的第 二學期進行,課程時長為 20 周,教學實驗始于第三周,在第十八周結束共 16 周。進行實驗的前兩周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并進行了籃球技術的測試和問 卷的發放。十九周和二十周為籃球理論課的教學。
    實驗組與對照組由同一名教師進行授課。實驗組授課時間為每周的周一與周 四。對照組的授課時間為每周的周二與周五。兩班每節課的間隔時間也一致,防 止由于課與課之間間隔過長或過短導致的動作遺忘。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進行授課 時,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均相同。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習時間、場地、 教具均一致。為保證學生練習的強度和密度相同,實驗組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時 間與對照組班級的講解、示范的時間基本一致,不影響學生的練習時間。
    在技能測試中,在保證測試學生充分熱身的情況下,每個測試項目進行兩次 測試取最好成績。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全程跟課記錄,以減少 干擾因素的影響。并觀察實驗中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的變化,記錄學生在體育課中 的表現。實驗過程中,每一次技評打分都是由三位教師參加,技評得分取打分較 為接近的兩名教師給出分數的平均值。
    3.2.3.3實驗器材
    籃球場、身高體重計、鋼卷尺、秒表、摸高板、戰術板、筆記本電腦、投影
    儀、平板電腦、佳能單反EOS 200D、手機iPhone7plus。
    3.2.3.4實驗步驟
    實驗選取集寧師范學院2015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習籃球普修課的2個班級作 為實驗對象,選取體育教育一班為實驗組,體育教育二班為對照組。為防止身體 素質差異以及學生對于籃球技術掌握程度的不同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實驗前對 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水平進行實驗前測,對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 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和掌握,對學生在籃球技術測試中暴 露出來的籃球技術的不足以及出現頻率較高的錯誤動作進行整理和歸納。在16 周的時間內對實驗組的同學實施錄像反饋教學。
    實驗后,為檢驗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是否對實驗組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對 兩組學生進行實驗后測。測試其籃球技術水平是否產生顯著性差異。對測試結果 進行記錄,運用 spss22.0 對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2.3.4.1教學實驗的設計
    實驗前通過對學生技能前測的視頻進行分析、記錄,對測試中學生出現的錯 誤動作進行整理與統計,對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將整理后 的視頻資料反饋給學生,指出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技術動作。并與教師探討運用 錄像反饋方法需要解決的問題。
    籃球技術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教學工程,錄像反饋的運用需要考慮到技能 學習的難度、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學生的年齡、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等各種影 響因素。因此錄像反饋方法的反饋方式、反饋時機、頻率大致趨勢為:當教學內 容為簡單的技術動作(信息加工負荷較小),末端反饋或者延遲反饋的選擇更為 合適。當教學內容為復雜技術動作(信息加工負荷較大),練習后的即刻反饋的 選擇更為合適。由于普修課教學中學生人數為 30 人左右且多為初學者,并不需 要擔心高頻率反饋可能會造成的依賴感。同時,籃球技術的學習更為復雜,應盡 量提高錄像反饋頻率,較高的反饋頻率更為適合學習者的特征。于此同時,錄像 反饋方法的運用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練習時間為代價,應與對照組教師講解、示范 的時間基本一致。保證學生的練習時間、練習組數、練習強度不受影響。
    課下教師在延遲反饋方式的基礎上通過總結學生在課上普遍存在的技術動 作問題,統一在練習后或課下通過微信建群的方式來共享錄像,將所要講解和糾 正的問題集中反饋給學生,創造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通過大家的討論,積極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同學們可以在群里提 出一些有關籃球技術動作和理論的有關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來討論、解決問題。 同時針對個別同學的技術問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解決學生 的疑難問題,還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再次上課時可以通過短時間的講解和 練習幫助學生解決錯誤的技術動作。
    3.2.3.4.2實驗組教學進度安排及實施
    在 16 周的教學時間內,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均保持一致。 教學實驗中在實驗組應用錄像反饋方法輔助教學,對照組不運用。實驗組與對照 組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練習時間、練習組數、練習強度均保持一致。詳細教學進 度安排與實施見附錄 2。
    3.3問卷調查法
    3.3.1問卷設計
    問卷主要從學生態度轉變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參與籃球課程學習的狀態,因為 態度是個體對待外界事物(包括人和事物)較為穩定的,由認知、情感、行為意 向三種成分構成的內在心里傾向。因此根據態度包含的情感、行為、認知三方面 的內容,編寫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籃球普修課態度的調查問卷。
    3.3.2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對集寧師范學院2015級的57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發放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 對籃球普修課態度的調查問卷,采用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形式,發放 57份回收 57 份,回收率100%,問卷審核后,有效率 100%。
    3.3.3問卷信度效度檢驗
    對問卷信度進行克隆巴赫(Cronbacha)系數信度檢驗,得出克隆巴赫系數為 0.8564,問卷信度較好,可以進行運用。問卷的內容效度檢驗主要是由位2位教 授,及8位工作在第一線的高校體育教師進行評閱。對問卷調查內容設計評閱意 見結果如下:
    表 3-1 專家對問卷調查內容設計評閱結果
    評閱標準 很好 較好 一般
    人數 3 6 1 0
    百分比(%) 30 60 10 0
     
    3.4 數據處理
    通過Excel 2016建立原始數據庫,運用spss22. 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首先 對兩組學生的性別進行卡方檢驗,其次對學生的基本情況、籃球技術水平以及問 卷的部分問題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組自身實驗前、后問卷對比分析運用了 配對樣本 t 檢驗,檢驗實驗組在實驗前、后對籃球普修課態度的變化。
    4研究結果
    4.1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本情況
    4.1.1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形態及身體素質的基本情況
    由表4-1、4-2可知,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性別、身高、體重、立定跳
    遠、助跑摸高、400 米跑等指標進行測量,所測指標兩組學生均無顯著性差異
    (P〉0.05)。說明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可以進行差異性檢驗。
    表 4-1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性別卡方檢驗
    性別 對照組(n=28) 實驗組(n=29) %2 P
    男性
    女性 24(85.7%)
    4(14.3%) 24(82.8%)
    5(17.2%) 0.094 P〉0.05
     
     
    表 4-2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的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 對照組 t p
    X SD X SD
    身高 176.14 6.77 176.57 6.56 -0.25 0.81
    體重 68.93 9.43 69.29 8.52 0.15 0.88
    助跑摸高 285.90 17.31 286.50 15.56 -0.48 0.89
    立定跳遠 247.62 18.90 245.21 18.32 0.14 0.63
    400 米 70.24 8.18 71.36 7.25 0.55 0.59
     
    4.1.2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籃球技術水平測試結果
    表 4-3 表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籃球技術水平測試成績方面無顯著性 差異(P>0. 05),說明實驗后可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籃球技術水平進行差異性 檢驗。
     
    表 4-3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籃球技術測試成績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n=29) 對照組(n=28) t p
    X SD X SD
    一分鐘投籃(成績) 3.03 1.64 2.86 1.46 -0.43 0.67
    一分鐘投籃(技評) 4.69 1.14 4.30 1.09 -1.31 0.20
    運球上籃(成績) 60.48 11.79 58.54 11.51 -0.63 0.53
    運球上籃(技評) 4.48 0.99 4.21 1.03 -1.01 0.32
    防守滑步(成績) 19.24 1.50 18.99 1.57 -0.61 0.54
    防守滑步(技評) 4.71 0.77 4.98 0.73 1.38 0.17
    雙人運、傳球(技評) 4.97 0.89 4.64 0.89 -1.37 0.18
    3vs3 進攻(技評) 3.91 0.71 4.16 0.75 1.28 0.21
    3vs3 防守(技評) 4.26 0.75 4.02 0.76 -1.20 0.24
     
    4.1.3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問卷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也是本次實驗的重要一環,它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總體變化的一種把 握,此次調查以學生對籃球普修課的態度來展開。為了能夠深入的了解學生對籃 球課程學習的想法和現實情況,筆者將調查的內容具體化為情感、認知、行為三 個方面,于此同時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將其簡單描述為Q題號,關于每題的具體 表述可見附錄1。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第一情感方面(共6個問題分別是Q1、Q2、 Q3、Q5、Q7、Q8)第二是認知方面(共8個問題分別是Q4、Q9、Q10、Q13、Q16、 Q18、Q19、Q22)第三是行為方面(共8個問題分別是Q6、Q11、Q12、Q14、Q15、 Q17、Q20、Q21)。另外問卷還包括了(Q23、Q24、Q25) 3個十分重要的三個問 題。
    4.1.3.1學生對現行籃球課教學方法的態度
    由表 4-4 中可知,兩組學生對教師所用教學方法的滿意度上較為接近,且 (P〉0.05),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
    表 4-4 實驗前學生對現行籃球課教學方法的態度差異性檢驗
     
    問題 實驗組(n=29) 對照組(n=28)
    tp
    X SD X SD
    4.1.3.2學生對籃球普修課的態度
    本次調查問卷將問卷中的問題具體化為情感、認知、行為三個方面。通過實 驗前的調查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這三個方面均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 (P>0. 05)。在這里每個方面各選一題,結果見表4-5,說明實驗后實驗組與對 照組可以進行差異性檢驗。
    表 4-5 學生對現行體育課態度的差異性檢驗
    問題 實驗組
    X (n=29)
    SD 對照組(
    X n=28)
    SD t p
    Q1 我很喜歡籃球運動 3.66 1.08 3.64 0.99 0.05 0.96
    Q13 學習籃球技術時,我會思 考如何去做的更好 3.41 1.02 3.64 1.03 -0.85 0.40
    Q15 籃球課上,我會發表自己 的意見 3.28 1.00 3.18 1.25 0.33 0.75
     
    實驗前通過對兩組實驗對象的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身體素質(立定跳 遠、助跑摸高、400 米),籃球技術水平(雙人傳球、1 分鐘投籃、運球上籃、 防守滑步以及3vs3)以及學生對籃球普修課的態度等有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各 種因素進行測量,可以發現兩組實驗對象在測試項目中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為下 一步實驗的進行提供了可能。
    4.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測試結果
    4.2.1實驗后學生技能測試結果
    4.2.1.1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
    投籃是籃球比賽中唯一的得分手段,是一切進攻技、戰術的最終目標,是全 部攻守矛盾集中的焦點。想要在比賽中取得勝利就需要高命中率的投籃作為基 礎,從職業球員的投籃動作中不難發現,投籃動作的合理性,技術動作的穩定性 以及充沛的體能是影響投籃命中率的重要因素。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測試中學生 需要通過快速移動、判斷球的落點、穩定且快速的合理完成投籃動作。通過對兩 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投籃命中個數方面實驗組學生的命中數 為4.66個,對照組學生的投籃命中個數為4.29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投籃成績 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P>0. 05)。但在投籃技評的得分上,實驗組學生的技評成 績為6. 47分,對照組學生的成績為5. 93,兩組學生的技評平均成績相差0. 54 分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
    表 4-6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運球投籃測試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n=29) 對照組(
    X n=28)
    SD t p
    X SD
    成績 4.66 1.74 4.29 1.76 -0.79 0.43
    技評 6.47 1.06 5.93 0.94 -2.02 0.04
     
    4.2.1.2半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 半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測試需要測試者熟練運用運球技術并且能夠在完 成變相動作后嫻熟的完成三步上籃動作。這對測試者的快速跑動中的運球能力, 急停完成變相動作能力,快速三步上籃的投籃終結能力以及充沛的體能提出了較 高的要求。這也是籃球技術動作快速性、組合性、多變性的體現。由表4-7可以 發現實驗后兩組學生在運球上籃測試中實驗組的平均成績為42.21秒,對照組的 測試成績為41.93秒,兩組學生的平均成績較為接近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
    (P>0. 05)。在運球上籃技評上實驗組得分為6. 41分,對照組的技評得分為5. 66 分,兩組學生成績相差較多且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 05)。由此可以表明實驗 組學生在運球了上籃的技術動作的美觀性以及技術動作的合理性上都優于對照 組,由于運球上籃測試較大的受到了體能的影響,運球上籃成績并沒有呈現出現 顯著性差異。
    表 4-7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半場往返左右手上籃測試成績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n=29) 對照組(n=28) t p
    X SD X SD
    成績 42.21 4.64 41.93 4.87 -2.21 0.83
    技評 6.41 1.19 5.66 1.22 -2.71 0.02
     
    4.2.1.3防守滑步
    現代籃球強調攻守平衡,均衡的進攻能力與防守能力是影響比賽勝利的重要 因素。良好的團隊防守依托的是個人全面的防守技術。良好的防守意識,快速的 反應能力,這也是一名優秀的防守者所需要具備的特質。防守滑步測試中,需要 防守者運用防守步伐大面積的快速移動,準確的運用防守步伐,快速、標準的完 成測試。由表4-8可知對照組的防守滑步平均成績為18.19秒,實驗組的防守滑 步平均成績為18.30秒,對照組的成績稍好于實驗組,但成績也較為接近并沒有 形成顯著性差異(P>0. 05)。在防守滑步技評得分方面實驗組得到了 6.64的平 均分,對照組的平均得分為6.09分,實驗組成績好于對照組且形成了顯著性差 異(P<0. 05)。
    表 4-8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防守滑步測試成績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n=29) 對照組(n=28) t p
    X SD X SD
    成績 18.30 1.28 18.19 1.15 -0.37 0.72
    技評 6.64 0.89 6.09 0.79 -2.46 0.02
     
    4.2.1.4雙人全場運、傳球上籃
    傳球是籃球比賽中進攻隊員之間有目的的傳導、轉移球的方法,是進攻隊員 在球場上相互聯系和組織進攻的紐帶,是實現戰術配合的具體手段。傳球的好壞, 直接影響著戰術質量的高低和比賽的勝負。雙人傳接球上籃是傳球、跑位與上籃 的綜合運用,需要學生能夠傳到準確的位置,使同伴能夠舒服的接到球并完成上 籃動作,因為此項測試需要兩人的相互配合,不計時,以技評得分為主要的評價 手段。由表4-9可知 實驗組的技評得分為6.57分,對照組得分為5.91分,實 驗組的技評得分高于對照組0.66分且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由此表明 實驗組在雙人全場運、傳球上籃這一項測試中相較于對照組能夠更標準、合理的 完成運、傳球上籃的技術動作。
    表 4-9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雙人全場運傳球上籃測試成績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n=29)
    X SD 對照組(n=28) t p
    X SD
    技評 6.57 1.02 5.91 1.05 -2.40 0.02
     
    4.2.1.53vs3 半場比賽
    籃球技戰術的掌握需要學生不斷地重復練習,領悟其要領,有的放矢的運用 在籃球比賽之中。籃球比賽并不是單純的技術或身體素質的比拼,籃球比賽是智 勇、高壯、全特、快巧、精準、多變的綜合比拼。想要能夠在比賽中執行正確的 技戰術方法,需要球員有一定的技戰術能力,并且能夠準確判斷場上的形勢,正 確的做出回應。3vs3半場比賽相較于5vs5的全場比賽更有利于籃球學習時間較 短的學生來進行技戰術的演練。由表4-10可知,在3vs3比賽的進攻技評得分上, 實驗組的平均得分較對照組高0.53分,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在3vs3 防守技評得分上,實驗組的平均得分為6.55分也稍好于對照組6.21的平均分, 但并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在3vs3比賽的測試中,實驗組整體的進 攻、防守技評得分要好于對照組,并在進攻技評得分上與對照組形成了顯著性差 異(P<0. 05)。說明實驗組在3vs3半場比賽的攻防兩端的技戰術運用上均好于 對照組。
    表 4-10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 3vs3 半場比賽測試成績差異性檢驗
    測試項目 實驗組(
    X n=29)
    SD 對照組(n=28) t p
    X SD
    3vs3 進攻技評 6.41 0.90 5.88 1.09 -2.05 0.04
    3vs3 防守技評 6.55 0.84 6.21 0.90 -1.47 0.15
     
    4.2.1.6小結
    通過實驗后測的測試成績可以發現在5大項籃球技術9小項評分標準中。實 驗組學生在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技評得分、半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技評得分、 防守滑步技評得分、雙人全場運、傳球上籃技評得分以及3vs3半場比賽進攻技 評得分等5項評分中均高于對照組且形成了顯著性差異。在投籃命中數、運球上 籃成績、防守滑步成績和3vs3半場比賽防守技評得分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技 評得分相差不多,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P>0. 05)。由此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生 的籃球技評得分普遍要高于對照組的技評得分且多數項目的評分上形成了顯著 性差異。證明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對學生技術動作的美觀性、合理性、穩定性及 錯誤動作的糾正具有顯著的作用。
    4.2.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問卷調查結果
    通過 1 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再次發放了“體育教 育專業學生對籃球普修課態度的調查問卷”。從問卷中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情 感、認知、行為三個方面的部分問題上出現了差異。
     
    4.2.2.1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情感方面情況
    從表4-11中可以看出,實驗組在“Q7我喜歡現在上課時的氛圍”和“Q8 我的心里期盼著上籃球課”這兩個問題上與對照組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05)。 其余的4個情感方面的問題均沒有差異,例如表4-11 “Q3每次掌握一項籃球技 術時我會感到高興”。
    表 4-11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情感方面差異性檢驗
     
    4.2.2.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認知方面情況
    由表4-12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生在“Q4我有自己的學習目標、Q9我對每次 測試的成績很關心、Q16教師的這個教學方法對我的籃球技術有很大的提升和 Q18教師的教學方法讓我對籃球技戰術的運用有了更好的理解”這四個問題上與 對照組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其余的4個問題兩班均沒有差異。在問卷 調查的8個有關認知方面的問題中,兩組學生在4個問題上產生了顯著性差異, 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表明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在認知方面有所提高。
    表 4-12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認知方面差異性檢驗
    問題 實驗組(
    X n=29)
    SD 對照組(
    X n=28)
    SD t p
    Q4 籃球課上我有自己的學習 目標 3.76 0.99 3.07 1.25 2.31 0.02
    Q9 對每次測試成績很關心 4.38 0.68 3.96 0.79 2.13 0.04
    Q16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我的籃
    球技術有很大的提高 4.00 0.96 3.39 1.13 2.18 0.03
    Q18 教師的教學方法讓我技戰 術的運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3.83 0.97 3.25 1.14 2.06 0.04
    4.2.2.3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行為方面情況
    在問卷調查的8個有關行為方面的問題中,共有3個問題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4-13中提供了這3個題目的回答情況。由表可知,“Q6教師講授時我會認真 聽講,Q11我會經常就練習中的疑難問題請教老師”產生了顯著性差異(P<0. 05)。 在“Q15籃球課上,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 一題中實驗組與對照組產生了非常顯 著性差異(P<0.01)。表明實驗組相較于對照組在上課時會更積極踴躍發表自己 的看法,同時對教師所講內容的學習專注度有了進一步提高。
    4-13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行為方面差異性檢驗
    問題 實驗組(
    X n=29)
    SD 對照組(
    X n=28)
    SD t p
    Q6 教師講授時,我會認真聽講 4.24 0.64 3.82 0.82 2.17 0.04
    Q11 我會經常就練習過程中的 疑難問題請教老師 4.31 0.76 3.86 0.85 2.125 0.04
    Q15 籃球課上,我會發表自己 的意見 3.93 0.80 3.07 1.22 3.167 0.00
     
    4.2.3實驗組自身實驗前、問卷調查結果
    4.2.3.1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對現行籃球課教學方法的態度
    通過對實驗組自身前、后兩次的問卷調查進行對比分析,由表4-14可知研 究發現實驗組在“Q23我非常滿意教師的教學方法”這一問題上,實驗前、后呈 現出了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且實驗后優于實驗前。表明學生對于錄像反 饋方法的運用給予了肯定。
    4-14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對現行籃球課教學方法的態度
    問題 實驗前(n=29)
    X SD 實驗后(n=29)
    t
    X SD p
    Q23 我非常滿意教師的教學方 發 3.48 1.09 4.28 0.80 -3.63 0.00
     
     
    4.2.3.2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課外參與籃球活動的次數
    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實驗組學生在“Q24每周課外進行籃球活動的次 數”這一問題上,實驗前參與課外籃球活動次數的平均得分為2.55分,實驗后 上漲為3. 07分,與實驗之前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學生在課余時 間參加籃球的次數呈逐漸上升趨勢,并對籃球產生了一定的興趣。詳細結果見表 4-15。
    4-15 實驗前后學生每周課外進行籃球活動的次數
    實驗前(n=29) 實驗后(n=29) tp
    X SD X SD
     
    4.2.3.3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每次進行籃球活動的時間
    由表4-16可知,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參加籃球活動的時間”沒有呈現 出顯著性差異(P>0. 05)。但從實驗后的得分來看,由實驗前的3. 10分提高到 了 3.41 分。表明實驗組學生參加籃球活動的時間呈上升趨勢。
    4-16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每次參加籃球活動的時間
    問題 實驗前(n=29) 實驗后(n=29)
    t p
    X SD X SD
    Q25 我每次參加籃球活動的時
    3.10 1.01 3.41 0.68 -1.67 0.11
     
    4.2.3.4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的情感、認知、行為的情況
    本研究期望通過實驗使學生對籃球課程的學習態度有所轉變,這樣就需要對 比實驗前后學生填寫問卷的結果,來判斷實驗前后學生的態度是否發生了轉變或 者說有沒有差異性。接下來還是要從問卷中的情感、認知、行為三個方面來進行 對比分析。
    4.2.3.4.1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情感方面的情況
    由表4-17可知,在“Q2我對籃球課程的學習很感興趣”和“Q3我的心里期 盼著上籃球課”兩題中,實驗前與實驗后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且實驗后
     
    優于實驗前。其余的 4個問題也發生了變化,但并產生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 4-17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情感方面變化情況
    問題 實驗前( n=29) 實驗后( n=29)
    tp X SD X SD
    Q2 我對籃球課程的學習很感 興趣
    Q8 我的心里期盼著上籃球課 3.52 1.06 4.17 0.85 -2.53 0.02
    3.72 1.22 4.34 0.61 -2.64 0.01
     
    4.2.3.4.2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認知方面的情況
    調查發現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的認知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具體結果見表 4-18。在有關認知方面的8個問題中,這其中的5個問題在實驗后產生了顯著性 差異(P<0. 05)。實驗后學生在“Q4籃球課上我有自己的學習目標、Q10每次遇 到不熟悉的練習內容我都很想嘗試下、Q16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我籃球技術的提高 有很好的效果、Q18教師的教學方法讓我對籃球技戰術的應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這四個問題上與實驗前對比都發生了顯著性差異(P<0. 05)。在“Q19教師的教 學方法能夠讓我發現自己技術上的不足”問題上,形成了非常顯著性差異
    (P<0.01),表明實驗后學生對于自身存在錯誤動作更加了解。其余的三個問題 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P>0. 05)。
    表 4-18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認知方面變化情況
    問題 實驗前(
    X n=29)
    SD 實驗后(
    X n=29)
    SD t p
    Q4 籃球課上我有自己的學習 目標 3.24 1.15 3.76 0.99 -2.30 0.03
    Q10 每次遇到不熟悉的練習內 容,我都很想嘗試一下 3.10 1.24 3.72 1.03 -2.59 0.02
    Q16 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我的籃 球技術的提高有很好的效果 3.28 0.92 4.00 0.96 -2.54 0.02
    Q18 教師的教學方法讓我對技 戰術應用有了更好的理解 3.28 1.10 3.83 0.97 -2.20 0.04
    Q19 教師的教學方法能夠讓我 發現自己技術上的不足 3.93 1.00 4.41 0.78 -3.31 0.00
    4.2.3.4.3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行為方面的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的一些行為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具 體結果見表4-19。實驗后,學生在“Q15籃球課上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一問 題上與實驗前的統計結果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另外“Q12我會在課 后練習自己沒有掌握的技術”和“Q17籃球課上我會按照教師的要求來完成練習” 產生了顯著性差異(P<0. 05)。表明實驗組學生會更加積極的練習籃球技術動作, 同時在課堂上也更愿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其余的5個問題中均沒有顯著性差異 (P>0.05)。
    表 4-19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行為方面變化情況
    問題 實驗前(
    X n=29)
    SD 實驗后(
    X n=29)
    SD t p
    Q12 我會在課后練習自己沒有 掌握的技術 3.03 1.15 3.16 1.23 -2.07 0.04
    Q15 籃球課上,我會發表自己 的意見 3.24 0.95 3.93 0.80 -3.27 0.00
    Q17 籃球課上我會按照教師的 要求來完成練習 3.97 1.12 3.48 0.69 -2.295 0.03
     
    5討論
    5.1實驗結果表明,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籃球技術水平都取得了一定的 進步,但在籃球技術測試的對比分析中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的測 試結果出現了一定的差異。在籃球技術測試的5個測試項目的9項評分中,實驗 組學生在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技評得分、半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技評得分、雙 人全場運、傳球上籃技評得分、防守滑步技評得分以及3vs3半場比賽進攻技評 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產生了顯著性差異(P<0. 05)。在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命 中數方面實驗組比對照組平均多命中0.37個,但并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半 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成績、防守滑步成績和3vs3防守技評得分上兩組學生成 績較為接近,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
    通過分析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籃球普修課態度的問卷可以發現,實驗前兩組 學生在“Q23我非常滿意教師的教學方法”這一問題上回答較為一致(P〉0.05), 希望課堂上能夠融入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兩組學生在情感、認知、行為這三個方 面的其他問題上的也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P>0. 05)。實驗后再次對實驗組和對 照組發放問卷,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情感方面的Q7和Q8, 認知方面的Q4、Q9、Q16和Q18,行為方面的Q6、Q11和Q15問題上都存在顯著 性差異(P<0.05),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在實驗組自身前、后對比中可以發現 實驗組在“Q23我非常滿意教師的教學方法”這一問題上,實驗后實驗組的滿意 度進一步上升,且產生了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這就意味著學生對于現行的 教學方法表示肯定。實驗組學生在自身前、后的對比中發現,情感方面的Q2和 Q8,認知方面的Q4、Q10、Q16、Q18和Q19,行為方面的Q12、Q15和Q17問題 上產生了顯著性差異(P<0. 05),且實驗后優于實驗前表明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 對實驗組的學習態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5.2通過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技能測試成績可以發現,實驗組在在一分鐘 多點連續投籃技評得分、半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技評得分、雙人全場運、傳球 上籃技評得分、防守滑步技評得分以及3vs3半場比賽進攻技評得分這5項評分 中優于對照組且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0. 05)。在實驗組優于對照組的5項評分 中,實驗組多是在技評得分上占據優勢。前文論述表明,在測試項目中任何一項 籃球技術都是在快速的移動當中來完成。迅速的奔跑、準確的判斷、穩定的技術 動作都需要良好的體能作為基礎。對于籃球項目而言,快速多變是靈魂,技術對抗 是手段,速度力量是保障,投籃得分是目的。速度是競技運動的生命,是籃球運動 進攻、防守、攻防轉換的關鍵。有速度才有可能捕捉有利時機、有利位置、擺脫 防守、搶斷成功、控球得分。因此,籃球運動的項目特點為:籃球運動是一項以投 籃得分為目的,攻防快速多變的速度力量型、強對抗性的體能—技能類項目。這 表明籃球運動不單純是技能類運動項目,同時對體能有很高要求的運動項目【63】。 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并不能對學生的體能產生足夠的影響。所以在部分測試項目 的成績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較為接近,沒有產生顯著的差異性。因此錄像 反饋方法能夠對籃球技術動作的技評得分(包括技術動作的美觀性、合理性、穩 定性以及錯誤動作的糾正)上起到顯著的作用,但對由體能主導的運動成績方面 并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與此同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并 不是相互獨立的、互不影響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設計, 選取良好的教學素材,設置合理地教學目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的融入到課堂學習當中,促進學習目標的 達成和實現。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籃球普 修課態度方面并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實驗組在“Q3我的心里期盼著上籃球課、 Q6教師講授時,我會認真聽講、Q7籃球課上我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問題上與對 照組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05),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可以說明實驗組學生 在籃球課程中的參與程度、努力程度都好于對照組。這是錄像反饋方法引導學生 主動參與學習的表現。在“Q11我會經常就練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請教老師”及 “Q15籃球課上我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兩個問題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產生了顯 著性差異(P<0. 05)。由此可知,實驗組學生相較于對照組學生更容易與教師進 行交流,這是錄像反饋增加師生之間對教學內容的關注、交流和互動的體現。在 實驗組自身前后問卷對比中可以發現,在“Q23我非常滿意教師的教學方法”這 一問題上,實驗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結果呈現出了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這 表明學生對于錄像反饋的加入持歡迎態度,并肯定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錄像 反饋的運用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并提高了學生對于籃球普修課學習的滿意度。
    5.3實驗后實驗組的籃球技術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并且一分鐘多點連 續投籃技評得分、半場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技評得分、雙人全場運、傳球上籃技 評得分、防守滑步技評得分以及3vs3半場比賽進攻技評得分方面都優于對照組 并且形成了顯著性差異。筆者認為,這種結果的出現是與實驗組學生積極努力的 練習分不開的,這也正是錄像反饋方法更加注重學生個體差異的結果。在以往籃 球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卻容易忽視學生之間本 身存在的個體差異性,這些差異體現在:不同學生的同一身體素質和運動項目發 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同,同一學生在不同身體素質和運動項目中所表現出的能力各 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在不同身體素質和運動項目上表現出不同的個性心理傾向, 這一切使得每個學生發展的速度不同,發展的目標也具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在 實驗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錄像,可以記錄學生在哪項技術上存在不足,并且 可以通過錄像準確的反饋給學生練習中存在的錯誤,正確的示范是怎樣的,如果 你想糾正這樣的技術錯誤,你應該做一些怎樣的練習等等。教師課后通過對錄像 的觀察和剪輯,同樣可以發現上課時沒有注意到的學生技術上的問題。通過錄像 反饋方法的運用,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技能水平可以更好的做出針對性指 導。
    5.4本研究開始于籃球普修課教學的第二學期,運用時長為16周,運用時 長相對較短。如能在課程開始初期運用錄像反饋方法,并將運用時間增加至 1 學年,可能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實驗對象的選取為學習籃球課程時間較短, 籃球基本技戰術的掌握比較薄弱的實驗對象,在學習籃球普修課前多無籃球學習 經歷,因此本文研究結果,對于不同基礎的學習者的效果可能會有不同。希望今 后的研究能夠深入研究錄像反饋對于不同籃球基礎的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是否有 不同的影響。
    6結論與建議
    6.1結論
    6.1.1在籃球技術評分測試中,實驗組在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技評得分、半場 往返左右手運球上籃技評得分、雙人全場運、傳球上籃技評得分、防守滑步技評得 分以及 3vs3 半場比賽進攻技評得分方面都優于對照組并且形成了顯著性差異
    (P<0. 05)。說明運用錄像反饋方法對于各項籃球技術的技評得分(包括籃球技術 動作的美觀性、實用性、合理性以及錯誤動作的糾正效果)要優于常規教學方法。
    6.1.2在籃球技術成績的測試中,實驗組在一分鐘多點連續投籃,半場往返左 右手運球上籃,防守滑步方面的測試成績與對照組并沒有形成顯著性差異(P>0. 05)。 由于測試項目都是在快速的移動中來完成技術動作,需要充沛的體能和較強的爆發 力作為基礎,錄像反饋對于籃球技術成績的提高效果并不顯著。
    6.1.3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對籃球普修課態度方面,實驗組在情感、認知、 行為的部分問題中與對照組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說 明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對于學生的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方面均產生了積極的促進 作用,使學生對籃球普修課的好感進一步提升,具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
    6.1.4在實驗組自身前、后問卷的對比中發現,實驗組在實驗后對教學方法的 滿意度與實驗前形成了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同時在情感、認知、行為三個 方面的部分問題中形成了顯著性差異(P<0. 05)。說明實驗組對于錄像反饋方法的 運用持滿意態度。
    6.1.5通過對學生和教師的訪談與觀察,實驗組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交流明 顯增多,錄像反饋的運用為學生與教師建立了一個融洽溝通的平臺。
    6.1.6通過對實驗結果對比分析發現,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能夠使學生籃球技 術水平得到提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學方法的滿意度也得到了學生的 肯定。綜上所述,錄像反饋方法對于籃球技術學習是可行的并且適合在籃球普修課 中進行普及和推廣。
    6.2建議
    6.2.1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錄像反饋方法,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依靠錄 像反饋回來的信息形成自我設置學習目標、自我監督、自我控制的學習意識。教師 在反饋過程中應該控制好反饋的次數以及形式,不要使學生過多的依賴教師給予的 反饋,造成無反饋不學習的狀態。
    6.2.2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不應影響學生的練習時間、練習強度以及練習密度。 建議上課之前教師要準備好上課時所用教學錄像,并在上課前準備好拍攝器材以及 確定拍攝位置。盡可能在有限時間內幫助更多的學生利用錄像反饋提高技術動作水 平,糾正錯誤動作,以及增加課堂教學的效率。
    6.2.3籃球教學中運用錄像反饋方法應更加關注于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性,每 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該利用錄像反饋方法的優勢,制 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消除羞怯、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斷地幫助學 生塑造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更好的學習狀態。
    6.2.4本研究的對象多為無籃球學習經歷的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選取實驗對象 的籃球技術水平較低。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夠深入研究錄像反饋對于不同籃球基礎的 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是否具有不同的影響。并為錄像反饋方法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進 行進一步的補充。
    6.2.5錄像反饋方法的使用加大了教師課上及課下的工作量,且工作難度加大。 錄像反饋方法的運用單獨依靠教師一人完成難度較大,建議其他教師或者學生進行 輔助。
    參考文獻
    [1]羅霞.教學媒體對高等學校課堂教學影響的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5.
    [2]張博,呂建民.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07):72-73.
    [3]張大超.體育技術課教學多媒體CAI課件的研制與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2(04):528-531.
    [4]李梅.國外多媒體教學中學習者認知表征方式的理論J].黑龍江教育學報,2008(02): 62-65.
    [5]張菁.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新師大公共體育健美操課的實證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6.
    [6]尹慧.北京市海淀區示范校健美操教學多媒體應用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7
    [7]高月娟,徐威,鄭玉香.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運用.計算機與網絡,2004(16)
    [8]丁露.從傳播學視角看多媒體在體育教學中的的運用[D].武漢體育學院,2012, 3.
    [9]李維芳.高校多媒體教學淺析[C].//2005年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武漢科技 大學,2005:72-76.
    [10]朱碧波.多媒體技術在體育教育專業男生健美操教學中應用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6.
    [11]楊明,任訓平.淺析高校多媒體教學現狀及對策[C].//江蘇省高校暨華東(北)地區工科高校 2007 年年會論文集工程兵指揮學院,2007:52-55.。
    [12]李海平,婁金鳳,金旻.對高校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 (7/8): 71-72
    [13 ]楊春雪,岳樺,張彥妮,岳莉然,劉淑玉.我國高校多媒體教學的發展歷程及應用現狀探討J]. 科技信息,2013(23):18+5.
    [14]顧偉農,焦峪平,王明遠.我國體育教學CAI課件制作與運用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 學院學報,2003(05):99-101.
    [15]莊智象,黃衛,王樂.我國多媒體外語教學的現狀與展望J].外語電化教學,20 (01) :20-27.
    [16]劉睿智.高校多媒體教學現狀的分析與建議[J].中國成人教育,2008(11) :112-113.
    [17]代俊.國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效能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5(08):77-80.
    [18]黃斌.多媒體輔助羽毛球教學成效的實證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17
    [19]王桂芳.視頻輔助教學手段應用于羽毛球教學的實驗研究[D].揚州大學,2017.
    [20]黃麗芳.錄像反饋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10):69-70.
    [21]姜秀國,李莉,劉德洪.錄像技術在體育專業速度滑冰課教學中的運用[J].高師理科學 刊,2006,(02):110-112.
    [22]蔣啟亮.多媒體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的研究與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9月:5.
    [23]王曉波,章建成,李向東.錄像示范和現場示范對運動技能觀察學習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 學報,2010,25(01):45-48.
    [24]李和平.錄像一反饋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排球普修課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 學,2015.
    [25]王順堂等.錄像反饋在籃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0第3期:53—55
    [26]施芹.多通道信息反饋教學法對運動技能學習效果的定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27]滕鐵民:《在速滑普修課彎道技術教學中應用錄像—反饋控制法的研究》,載《哈爾濱體育 學院學報》2008年第 2期,第74-75 頁。
    [28]張傳昌.CAI手段在排球攔防戰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29]徐豐.籃球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與技能遷移[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7(02) : 61-63.
    [30]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岀版社,2002: 243-245.
    [31]Adams,J.A.Aclosed-looptheory of motor learning.Journal of Moto Behavior,1973,3:111-150
    [32]Annett J. .Learning a pressure under conditions of immediate and knowledge of results. Qu 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59,11: 3-1 5.
    [33]Newell, K. M.. Motor skill acquisi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1, 42:213-237.
    [34]Schmidt, R.A..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 225-260.
    [35]Weeks, K L,,& Kordus, RN. Relative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performance and
    motor skill learning [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1998, 69:224-230
    [36]Winstein, C. J.,& Schmidt, R. a-reduced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results enhances moto r skill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 nition, 199 0, 16: 677-691
    [37]Wuif, G, Lee, T. D,& Schmidt, R. A. Reducing knowledge of results out relative ve rsus absolute timing: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learn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1994,26: 362-369
    [38]Wulf, G, Shea, J.B,& Rice, M. Type of KR and KR frequency effects on motor lear nin g.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996, 30, 1-18
    [39]Salmoni,AW M Schmidt, R.A., & Walter, C.B.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motor learning: Areview and critical reapprais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355-386.
    [40]Wulf, G., & Schmidt, R. A.. Feedback-induced variability and the learning of 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s.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1994, 26: 348-361.
    [41]Lai, Q & Shea, C.H. Generalized motor program (GMP) learning: effects of reduced frequency of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practice variability.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1998, 30, 51-59.
    [42]高平.不同頻率反饋對學習太極拳效果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研,2004(04) :65-67.
    [43]夏忠梁,劉曉茹.不同頻率反饋對學習籃球投籃效果的實驗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 報,2007(02):100-102.
    [44]陳敬,章建成.反饋頻率對追蹤任務技能學習影響的實驗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 報,2008(04):50-53.
    [45]賈恩峰.不同頻率語言操作反饋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 .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版),2011(5) : 135-136.
    [46]徐立彬,李安民.不同相對頻率言語操作反饋對投籃績效影響的實驗研究 .天津體育學院學 報 .2012 (27): 67-70,
    [47]Yao,W., Fischman, & Wang,Y.T..Motor skill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as a ftmction of average feedback , summary feedback and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Journalof Motor Behavior, 1994,26:273-282.
    [48]Wulf, G.,Shea, C. H., & Matschiner, S,, Frequent feedback enhances complex motor skill learning. Journal of Motor Behavior, 1998, 30: 180-192,
    [49]Wulf, G.,& Shea, C. H..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study of simple skills do not generalize to complex skill learn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2002,
    [50]Wulf G,Shea C H.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the study of simple skills do not generalize to complex skill learn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 9(2):185-211
    [51]Sullivan,K.,Kaatak,S.S,,& Burtner, P.A-.Motor Learning in Qiildren: Feedback Effects on Skill Acquisition. Physical Therapy ,2008,88(6):720-732,
    [52]陳敬,章建成.反饋頻率對追蹤任務技能學習影響的實驗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8(4): 50-53.
    [53]陳敬,章建成,金亞紅 . 任務性質對反饋頻率適宜值的影響.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8, 32(6).
    [54]Karlin,L, Mortimer, R.G.. Effect of verbal, visual, and auditory augmenting cues on learning a complex motor ski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3, 65(1);75-79.
    [55]Haden,C.M.,Magill, R.A.,&Sidaway,B.Concurrent vs. terminal augmented feedback in the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a discrete bimanual motor task.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5,
    [56]林正蘭.追加反饋在普通高校武術技能習得中的效應與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9, 30(05):90-93+73.
    [57]Lieberman, D. A., Vogel, A.C.M., & Nisbet, J, Why do the effects of delaying reinforcement in animals and delaying feedback in humans differ? A working memory analysi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8,61:194-202.
    [58]Swinnen ,S.Schmidt,R. A.Nicholson,D.E.,& Shapiro,D.C.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skill acquisition: Instantaneous knowledge of results degrades learn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 Memory, and Cognition,1990,16:706-716.
    [59]金亞虹.章建成等.延遲結果反饋對追蹤任務技能學習的影響.心理科[J].2001,24(6): 739-740.
    [60]金亞虹,章建成,任杰.年齡對結果反饋時間點適意值的影響.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5, 20(4):37-40.
    [61]金亞虹,姚家新,常淑芝等.任務性質、結果反饋時機與運動技能的學天津體育學院學 報.2010,25(3):185-188.
    [62]金亞虹, 章建成, 任杰. 任務復雜程度對結果反饋時間點的影響. 北京體育大學學 報.2005,28(8):1059-1062.
    [63]譚朕斌,王保成,黃黎.籃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理論與方法及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北京 體育大學學報,2004(08):1128-1131.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7951.html

    上一篇: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應用研究

    下一篇:江蘇省與河南省體育教育專業排球專項課 教學現狀比較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