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23-04-16 13:48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1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
    1.2.1研究目的 2
    1.2.2研究意義 2
    2文獻綜述 3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3
    2.1.1混合式學習 3
    2.1.2教學模式概念界定 4
    2.1.3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 4
    2.2混合式學習應用到教育領域的的研究現狀 5
    2.3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體育教學的研究現狀 7
    2.4大數據背景下諸多教學模式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研究現狀 10
    3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3
    3.1研究對象 13
    3.2研究方法 13
    3.2.1文獻資料法 13
    3.2.2觀察法 13
    3.2.3邏輯分析法 13
    3.2.4問卷調查法 13
    3.2.5數理統計法 14
    4《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 APP 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15
    4.1混合式教學設計 15
    4.1.1前期分析 15
    4.2《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的設計 16
    421《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進入學生課堂 17
    422《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APP體操專修課程后臺設計 18
    4.3學習評價設計 23
    4.4教學方法設計 23
    4.5學習方法設計 23
    4.6超星學習通APP的應用設計 23
    5基于學習通 APP 教學平臺的《體操》課程混合式學習應用 25
    5.1《體操》課程簡析 25
    5.2“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設計與實施 25
    5.3《體操》課程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構建 25
    5.3.1前期分析階段 26
    5.3.2《體操》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階段設計 27
    5.3.3教學管理 29
    5.3.4教學評價階段 29
    5.4應用研究:學生學習效果 29
    5.4.1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態度前后對比分析 29
    5.4.2學生在線參與情況分析 3 9
    5.4.3學生個人體操技術動作分析 39
    5.5應用研究:教師的教學效果 40
    5.5.1教師教學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應用效果 43
    5.5.2教師教學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應用不足之處 43
    5.6應用研究: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效果對比 44
    5.6.1應用對象 44
    5.6.2應用數據 44
    5.6.3應用過程 44
    5.6.4結果分析 45
    6結論 47
    7研究的局限性與展望 49
    參考文獻 51
    53
    在學期間研究成果 57
    59
    1前言
    1.1研究背景
    21 世紀的今天,“互聯網+”已然成為新時代發展的主題,以“互聯網+”為載體的 新媒體逐漸融入到教育領域的學科建設當中。然而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背景下的學生 一直以來都是通過接受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獲得知識與技能。在理論課教學中過分強調 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技術課教學中,許多技術性動作都是 瞬間完成的,通過傳統教學法學生難以領會和掌握這一技術動作,導致動作不規范。這 種以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對于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會產生 依賴感,久而久之會抑制學生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創造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起到阻礙作用。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中的《體操》課程是大學必修的課程之一,同時也是技術性要求 較高的一門學科。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數人會產生一定的困惑與挫折,部分學生 甚至會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達不到體操 某一項技術動作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長期以往的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糾正 —再練習這一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對這一教學模式早已習慣,因此導致學習興趣不 夠濃厚,學習的主動性降低,學習效果不明顯,進而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的 目標。然而據學者研究以微信、QQ、微博、博客、智能APP、網絡客戶端等為代表的新 媒體手段是學生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途徑,同時也是最樂于接受的媒介。如何將學生 善于利用新媒體學習新鮮事物這一特點與體操技術教學相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混合式學習的出現或許可以將兩者之間進行無縫銜 接。2016 年美國發布的《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中提到,“混合式教 學的廣泛應用將是未來一至兩年內極有可能影響高等教育變革的短期趨勢之一”[ L •約翰遜,S •亞當斯•貝克爾,M •卡明斯.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6高等教育版[J].開放學習研究, 2016(02):1-20.] , 因此混合式學習融入到體育教學中迎合了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趨勢,將混合式學習融入到 體操課堂當中,對于傳統體操教學來講既是一次挑戰同時也是一次重大的機遇與變革。
    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視角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進行應用研究,一方 面可以將現代新媒體信息技術進入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當中,另一方面可 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掌握體操技術的興趣與積極性。
    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過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中的學生學習現狀與教師的教學現狀 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視角進行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 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探索,其次將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 《體操》課程當中,探索其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中的應用效果。
    1.2.2研究意義
    1.2.2.1理論意義
    混合式學習是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一種學習模式。本文基于混合 式學習的理論視角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進行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設計與應 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提出,豐富了混合式學習理論,進一步深化了高校教學改革, 是對高校課程教學模式的再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2.2.2實踐意義
    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中,一方面可以擴展學 生獲得體操知識、技能的途徑和范圍,減輕體育教師的教學負荷,從而提升教師在教學 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改善教師的課堂效果。另一方面對其 它實踐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意義。
    2文獻綜述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混合式學習
    信息化教學改革以來,對于混合式學習的概念與界定,學術界尚未達成一個統一的 共識。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以混合式學習為關鍵詞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現將其闡述如下:
    在國內,何克抗教授最早對混合式學習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何克抗教授認為:“所 謂B-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電子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 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 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 03:1-6.] [ 黎加厚.關于 “Blending Learning” 的定義和翻譯[DB/OL]. http://www.zbedu.net/jeast/000618.html.]。黎加厚教授認為“混合式學習是指對教學過程的各個要 素進行優化和整合,從而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⑷。李克東教授提到“B-Learning 是從在線學習的基礎上由來,混合式學習是將在線學習與面對面教學兩者進行結合,形 成一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 07: 1-6.]。祝智庭教授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當 與學生特性相聯系,在適當的時間、地點給予學生適當的知識與技能[ 祝智庭,孟琦.遠程教育中的混和學習[J].中國遠程教育,2003(19): 30-34+79.]。”
    在國外,英國的學者索恩提出混合式學習是指將在線學習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形 成的一種教學模式[ Kaye Thorne. Blending Learning: how to integrate online traditional learning[M].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 2003.]。英國的學者辛格和瑞德提出混合式學習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 方法進行混合,其內涵是傳統教學方法與在線學習相融合、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相 結合、碎片化與整體化學習相結合、學習內容與拓展內容相結合、以及“學習”與“工 作”相結合,通過各方面的融合促進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Harvi Singh, Chris Reed. A white paper :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J] . Centra Sofeware , 2001(12).]。美國的學 者霍夫曼,認為混合式學習是教師將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分解成幾個小的模塊,通過新 媒體教學形式將各模塊內容呈現給學生觀看學習,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 Jennifer Hofmann.Blending Learning Case study[DB/OL].http://www.astd.org /LC/2001/0401_hofmann.htm.]。
    學術界的學者們對于混合式學習的內涵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且以不同的角度彰顯 了混合式學習自身的特點,但它們的本質屬性是相同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 概念的闡述。混合式學習應用到教育領域后,必然也會出現細微差別。雖然眾多學者對 于混合式學習的界定都有各自的理解與看法,但總體上講學者們都認同混合式學習是將 網絡學習的優勢與傳統教學中的優勢相結合,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體現出學生 的主體作用。歸根結底需要通過新媒體這一手段與教學進行完美融合,形成學生課上與 課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2.1.2教學模式概念界定
    教學模式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喬伊斯和韋爾進行定義的,認為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 形式,結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形式等影響,從而使得教師行為規范化[ B . Joyce & M . Well , Model of Teaching , Englwood ,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 1986 : 1 .]。我國 學者汪劉生認為教學模式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同時也是集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 方式方法標準化[ 汪劉生.教學論[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岀版社,1996:179.]。吳也顯認為教學模式必須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為基礎,應用 到教學過程當中,進而構建最優化的一種學習模式[ 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教育科學岀版社,1991.]。李秉得指出教學模式是以理論思 想為指導,以教學活動為中心,進而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模型[ 李秉得.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1991: 256.]。綜上所述:教學模式 是基于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將其應用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而形成一種多 元的全方位的教學模型。
    2.1.3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
    眾多學者在對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過程中,在不同的研究理論基礎上都有各 自所構建的模式,本文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念界定主要采用黃榮懷教授所提出的混合 式教學模式包含三個部分,即前端分析、活動與資源設計、教學評價設計[ 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 9-14.]。本研究在 應用中緊密結合這幾個部分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構建。
    2.2混合式學習應用到教育領域的的研究現狀
    雖然混合式學習于1998年被國際教育者所研究,但研究尚且不夠成熟。2001年混 合式學習被何克抗教授提出并且逐步應用到我國的教育領域,但其主要應用于語文、數 學、英語、計算機等教學領域,而關于混合式學習應用到體育領域的成果少之又少,尤 其是將混合式學習應用到體育技術課教學中的研究成果并不成熟。關于混合式學習應用 到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吳亞婕運用網絡學習社區模型這一理論框架去分析網絡探究學習影響因素,得出批 判性思維作為影響網絡探究學習的因素與教學存在感和社會存在感共同影響著網絡探 究學習模式,但批判性思維是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梁,強調批判性思維對于網絡探究學習 的重要性[ 吳亞婕.批判性思維與網絡探究學習社區模型的關系[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04): 104-112.]。
    李玉斌,蘇丹蕊、宋琳琳等提到在國家有關政策指導下,雖然網絡學習空間的研究 在逐步上升,但尚未構建成“人人通”狀態,且沒有在教學中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在 此背景下進行了網絡學習空間的深入研究,得出在新媒體時代下,需構建一個具有多元 協同、虛實融合、精準分析和云網端一體化的網絡學習空間。其次將網絡學習空間與教 學深度融合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模式,從而建立屬于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模式[ 李玉斌,蘇丹蕊,宋琳琳.網絡學習空間升級與學習方式轉變[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4): 12-18.]。
    孫眾,宋潔,駱力明為了更好地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數字化學習高度地融合起來, 開創了數據驅動混合課程動態設計模式,經應用后得出多元回歸能夠作為評價學生日常 表現的一種預測模型,其中學生的成績績點、學生的課前成績、在線參與時長等可以成 為有效預測因素,通過前期診斷法、滲透學習法、興趣強化法等有關教學方法去實現傳 統教學與網絡學習的深度混合[ 孫眾,宋潔,駱力明.混合課程動態設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07): 85-90+116.]。
    彭飛霞,陽雯指出要實現教學與數字化深度融合需要從構建混合學習場所、教師信 息化設計與教學能力以及如何設計與應用混合式學習等方面著手,充分利用新媒體去分 析混合式學習中各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開創出一種創新型的學習形態去應用到教 育教學當中[ 彭飛霞,陽雯.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一一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7(02):31-39.]。
    胡永斌,龍陶陶指出美國大力支持信息技術在教育界的發展,并且《國家教育技術 計劃》連續五次被發布,積極執行行動計劃,文章中通過對其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進行 了全面的分析,從而為我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提岀了建設性建議。主要包括建立專門機 構負責信息化研究、非政府組織需積極投入到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當中、營造一個 寬松的教學氛圍、大膽地去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填補數字化教學與傳統教學障礙、實 現無障礙技術的普及[ 胡永斌,龍陶陶.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和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7(03): 36-43.]。
    吳南中認為混合式學習可以強化學生學習主體性、主動性,從而形成一種個性化的 學習模式,經研究提岀混合式學習應當以理論基礎為教學模式的支撐,將技術操作作為 混合式學習的依托,發揮傳統教學與數字化教學之間的共同優勢資源,利用新媒體的評 價作用對混合式教學進行反饋[ 吳南中.混合學習空間:內涵、效用表征與形成機制[J].電化教育研究,2017, 38(01): 21-27.] [ 李妍,張舒予.“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課程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1): 75-80.]。
    李妍,張舒予構建了一種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相互交流+例案分析、合作研究+反思 總結于一體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氛圍提高,進而 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種新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應用后是值得借鑒與參考的,是符 合信息化教學改革趨勢的,因此混合式學習教學融入到教育教學當中應參考這一構建模 式[3]。
    胡立如、張寶輝在對混合學習研究綜述中提岀通過對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的授課教 學和在線教學進行混合研究,提岀對雅各布森的教學結構序列進行修訂,將地位特征和 時序特征兩個因子加入其中,對于解決混合式學習如何進行混合以及混合到何種程度有 極大的幫助[ 胡立如,張寶輝.混合學習:走向技術強化的教學結構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4): 21-31+41.]。
    童慧,楊彥軍提岀利用混合學習當中所包含的協作知識去構建一個共同體,并且認 為混合式學習的本質是依靠學習環境作為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全方位地支持學習者積極 主動參與其中,以課程為依托建構班級共同體可以有效地促進班級教學效果,有效地實 現學校所規定的教學目標[ 童慧,楊彥軍.混合學習中的協作知識建構共同體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02): 56-62.]。
    約翰•丹尼爾爵士追溯了慕課的發展進程以及其融入到高校教育領域后所帶來的影
    響。認為慕課的開展在高校的在線學習發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探討了混合式學習, 關于在線學習和面對面教學進行了深度分析,最終得岀混合式學習是未來教育領域發展 的必然趨勢[ 約翰•丹尼爾,翁朱華,顧鳳佳,郭可慧.理解教育技術一一從慕課到混合學習,下一步走向何方?[J].開放 教育研究,2015,21(06):10-15.]。
    易維對混合式學習在遠程教育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也在教學實踐當中進行了 應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教學的課堂效果[ 易維.混合式學習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應用[J].開放教育研究,2005(S1): 48-51.]。
    周紅春認為體操課程進行混合式學習是對不同的學習資源、學習時間與空間、學習 方式、學習媒介、學習體驗者之間的深度融合[ 周紅春.基于Blackboard學習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2011(02): 87-91+98.]。
    綜上所述,眾多學者都肯定了混合式學習將成為教育領域發展的一大趨勢,從不同 的方面闡述了混合式學習的內涵,其主要的理念是將面對面學習與在線學習進行深度融 合,為了將二者有效融合,學者提出用批判性思維去促進混合式學習的發展、采用數據 驅動混合課程動態設計理念進行研究、大數據分析混合式學習教學效果、構建線上與線 下結合、論壇交互+例會研討、協同創作+反思總結于一體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等方法 進行混合式學習的探索與研究,歸根結底眾多學者都是以新媒體手段與教學相結合,形 成一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構建多元化、全方位、個性化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利用大數 據去對混合式學習效果進行分析。部分學者通過對國際混合式學習的發展現狀進行研 究,從而提出我國在進行基礎教育信息化改革中應當注意的問題,進行高等教育信息化 改革不僅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非政府人員、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以及學生都應該 積極投入到信息化教育改革中。
    2.3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體育教學的研究現狀
    眾多學者按照不同的混合式學習理論基礎構建了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且逐步應用 到體育理論課與實踐課當中,其研究成果如下:
    李勤在其碩士論文中將混合式學習融入到《體育心理學》課程進行應用研究后提出: 教師采用PBL和協作式學習兩種方法進入到學生的課堂當中,該方法保留了傳統教學的 優勢,并且結合網絡教學的優勢對二者之間進行深度融合,從課程的內容、實施、評價、 管理四個方面進行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將設計好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 《體育心理學》中。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后,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在教學效 果方面和學生掌握知識等方面較之前傳統教學模式下所學到的知識有了很大的提高。這 一教學模式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相比傳統的理論課教學模式來講,混合式學 習教學模式具有更多的靈活性與便捷性,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 積極性與主動性[ 李勤.混合式學習模式在《體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及學習滿意度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5.]。
    趙美芹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融入了混合式學習進行研究,并且采用了黃懷榮教授 所提岀的混合式學習設計理念為中心,通過太極拳教學實踐為例,從前端設計、活動與 資源設計、教學評價設計三方面對太極拳課程建構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證實了在實 踐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符合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 但在進行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中需要注意教學內容如何呈現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將混 合式學習與體育教學無縫對接起來[ 趙美芹.論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基于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J].繼續教育研究,2013(03): 116-118.]。
    王斌,李勤,羅時在建構混合式學習模式中,采用教學分析、目標設置、學習設計、 學習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設計。具體包括兩方面的設計,即課上與課下 兩方面進行教學設計。課上采用團隊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方法,課下采用自主 性學習方法,在網絡教學平臺中發布資料、案例,提供平臺討論、相互協作。這一教學 模式的構建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滿足了教師的教學要求,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 效果[ 王斌,李勤,羅時.混合式學習模式下《體育心理學》教學要素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3, 32(08): 718-720.]。
    趙培禹在將計算機網絡與體育教學進行混合式學習實驗研究中以建構主義學習理 論為基礎,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建構。其主要教學策略包括小組合作學習、課上多媒 體展示、自主網絡學習、課下協作學習等。將這一教學模式應用到實踐教學后得岀在混 合式學習模式下的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的學習氛圍得到極大的改善,學習成績 有了顯著性的提高[ 趙培禹,陳鋼.計算機支持的體育“混合式”學習理論與實驗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08): 101-104+108.]。
    蔣利兵提岀在課程教學中把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 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混合,但二者之間并不是開創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去指導學生獲得知 識以及技能,而是將課堂上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方式、理論、媒體進行有機融合,進 而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這樣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岀現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 熱情,同時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改善以往課堂上沉悶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 教師的教學課堂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間接地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 目標[ 蔣立兵,易名農,徐雪霞.基于B-Learning的體育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3, 35(01):98-101.]。
    王愛春在體育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構建中指出了過去以來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 弊端,其中主要有重視運動技術教學,忽略學生的興趣培養,教學內容單一重復,教學 方法與手段一直沿承老一輩的教學方式方法。基于此作者構建了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實 踐練習、課后鞏固學習的一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通過將此種混 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健美操實踐教學中,可以直觀地展示課堂學習內容,培養學生 養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混合式學習應用到體育教學 中是教學課改的一大趨勢,這一模式的出現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激發學生學 習掌握知識的積極性,易于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王愛春.體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衡水學院學報,2017,19(04): 30-33.]。
    楊芳將混合式學習應用到普通高校健美操實踐教學中,首先指出傳統的健美操教學 模式只是一味地向學生提供技術知識,導致學生的主體性不強,不易于學生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基礎進行健美操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構建,其 構建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設計,即前期分析、課堂教學、在線學習、小組討論和評價。 將這種構建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健美操教學后,學生的積極參與感增強,間接 地提高了學生教與學的能力,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最為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在減少教師教學課時的同時,有效地實現了學期 的教學目標[ 楊芳.基于混合式學習的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3(01): 120-123.]。
    時海霞在其碩士論文中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大學體育課程的混合式學習后,提出構建 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當從前期的資源分析、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應用以及評價與總 結五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在羽毛球課程實踐教學當中,進行了具體的混合式學習設計 與應用,在教學應用中作者認為網絡平臺搭建的好壞決定著混合式學習模式教學設計的 實施效果[ 時海霞.基于網絡的大學體育混合學習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湯攀通過將混合式學習應用到公共體育課程中進行探討分析,提出從前期分析、課 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設計。理論上認為混合式 學習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相比,其教學內容可以直觀化、師生交流增加、促成學生個 性化學習的形成、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湯攀.高校公共體育課混合式學習的模式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31(06): 121-123.]。
    綜上所述,眾多學者根據不同的混合式學習理論基礎進行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設 計,其主要包括采用黃榮懷教授所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模型,即從前期分析設計、 活動與資源設計、教學評價設計三方面進行,部分學者從課程的內容、實施、評價、管 理四個方面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設計,還有學者從前期分析、課堂教學、在線學習、 小組討論和評價五方面進行設計,比較簡單具體的設計是從課前自主學習、課堂實踐練 習、課后鞏固學習三方面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設計。總而言之,多數學者是從教學內 容幾個方面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設計,其出發點是從保留傳統教學優勢與網絡教學相 結合,形成一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兩者之間融合的是否完美, 主要取決于網絡平臺的選擇,網絡平臺相當于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之間的一座橋梁,只 有將網絡平臺搭建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才能做到最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的弊 端,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多元化、便捷化、靈活性的特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是體育 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僅需要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同時需要學生的 主體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構建。歸 根結底,眾多學者對于體育教學中混合模式的構建對本文進行體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模 式的構建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2.4大數據背景下諸多教學模式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研究現狀
    劉海軍在將翻轉課堂帶入到高校體育教學課堂中,保留現階段體育教學的優勢后進 行翻轉課堂模式的構建,明確提出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進行翻轉課堂的模式構建需具備三 大條件: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要強、學生概括能力要強。進行翻轉 課堂模式的構建需從這三個方面著手進行構建,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相比較,翻轉課 堂的實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破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增加師生交流機會[ 劉海軍.高校體育教學“翻轉課堂”模式構建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 31(03): 72-76.]。
    姜波提出進行體育課程翻轉課堂的設計需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進行,進而 構建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將課上所要學習的知識與相 關技術動作的視頻提前傳送至線上教學平臺供學生提前預習,在課中可以帶著疑問進行 學習,此外在課堂上沒有理解的技術,同樣可以在線上教學平臺進行討論與交流。線下 教學設計也就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所組織的教學,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對整個 教學過程進行把控,如何進行課程導入、如何進行學生分組都是教師需進行嚴密設計[1]。
    鈕琳提出將微課教學與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進行相結合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對學 生進行授課,在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微課設計時,首先需要對課程進行定位分析, 其次進行教學目標的確定,最后對課程的內容與進度進行統籌安排。在進行微課設計時 需要對微課教學進行詳細的研究,有效地利用當代新媒體手段,充分借助微課來轉變之 前課堂教學氛圍[2]。
    李海石通過把微課應用到大學的體育教學中后提出:在大學體育課堂上進行微課構 建時,首先是明確微課的選題,也就是選擇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的重難點。其次是進行媒 介的選擇,主要途徑包括拍攝視頻、錄制視頻、PPT的錄制、以及其他視頻制作軟件。 最后是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包含四個部分:前期分析、學習資源分析、教學評價、微課 評價[[1]姜波.高校體育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03): 23-24.
    ⑵鈕琳.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D].蘇州大學,2016.] [ 李海石.微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5.]。
    楊潔將慕課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課堂后認為:在進行高校體育課程慕課設計時需要 遵循六個基本原則。第一所錄制的視頻時長應當控制在 10 分鐘左右;第二教學視頻應 當符合學習者的水平;第三應當體現慕課的靈活性與便捷性;第四教學內容的展示應當 體現遞進性;第五教學反饋必須明確具體;第六是需要便捷的互動性[ 楊潔.高校體育“慕課”的設計原則與步驟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25(01): 118-121.]。
    陳傳湞,周威在體育“慕課”的研究述評中提出:進行慕課設計需要從三個方面入 手。第一個階段是錄制視頻的前期準備,在此階段中需要進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 學時數的確定,錄制工具和錄制場地的選擇。第二個階段是錄制階段,在此階段中需要 進行現場布景設置、教師教授知識的錄制、將教師的講解與文字進行匹配。第三個階段 是后期整合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需要對視頻進行剪輯、后期處理、設計交流互動環節[ 陳傳湞,周威.體育“慕課”(Mooes)的應用與前景[J].四川體育科學,2016, 35(03): 132-136.]。
    姜勇,王東海在互聯網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影響述評中提出:積極構建互聯網教學新 模式,移動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出現可以使師生更加便捷地獲取到最前沿的體育動態,加 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姜勇,王東海.移動互聯網對高校體育教學影響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14(05): 99-103.]。
    任彥軍,李大威認為應當將互聯網與體育教學相結合并提出:在新媒體時代,移動 互聯網教學模式是符合體育教學改革的,這種模式的出現可以使體育技術教學動作更加 標準化,例如在體操、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等技術動作教學時是需要將標準化動作 呈現在學生的第一印象中,但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標準化技術動作不能重復的對學生進行 展示,導致學生技術掌握不夠完善。但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手段將標準化的技術動作進 行視頻的錄制并制作,將錄制好的標準化技術動作重復給學生們觀看學習,這種教學模 式的出現可以讓學生在腦中建立形象的動作表象,易于標準化技術動作的形成,間接地 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效率[ 任彥軍,李大威.互聯網+時代的體育教學新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5, 5(31): 1+3.]。
    在大數據背景下產生了翻轉課堂、慕課、微課、互聯網+教學等教學模式,歸根結 底這些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都是以新媒體手段為依托與體育課程教學相結合,形成一種 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的出現迎合了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符合 時代發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當然完 全否定傳統教學模式并不可行,在傳統教學中也是有許多值得保留和借鑒的東西,在大 數據背景下,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的確對傳統教學帶來沖擊,這就需要新的教學模式的出 現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起來,翻轉課堂、慕課、微課、互聯網+的出現都是將互聯網帶 入到了體育教學的課堂中,這些模式的構建為混合式學習與傳統的教學相結合提供了極 大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小結:本研究通過從混合式學習概念界定、混合式學習融入到教育領域、混合式教 學模式融入到體育教學、大數據背景下諸多教學模式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四個方面進行 借鑒總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理論與實證依據,本研究第一步進行《體操》 課程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第二步基于學習通APP教學平臺進行 《體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應用,第三步探討分析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高校體操 教學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3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應用為研究對象。
    3.2研究方法
    3.2.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文獻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圖書著作、Google搜索引擎等多 渠道的搜集,中期階段將所下載與收藏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對混合式學習的研究現狀 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為后期的應用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3.2.2觀察法
    在本研究中個人擔當課程助教一職,在研究的過程中采用觀察法去觀察學生在一個 學期當中學習體操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習興趣轉變情況、以及掌握體操技術動作狀況。
    3.2.3邏輯分析法
    本研究的重點在于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視角構建出一套有關高校體育教育專業 《體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教學設計,其次將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山西師范 大學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當中,分析其在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中的應用效 果。
    3.2.4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在獲取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應用到《體操》課程的興趣度進行前期測試,測 試答案選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級指標,分別為非常感興趣、感興趣、比較感興趣、不感興 趣、非常不感興趣,分值分別設為5、4、3、2、1。現場共發放 31份問卷,收回31 份 問卷。本問卷的克龍巴赫a系數為0.825。在應用后,再次以同一份問卷對體操專修的 學生進行發放,通過兩組問卷的回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 生對于該教學模式興趣度的轉變。
    3.2.5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通過將混合式學習應用到《體操》課程前后進行關于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教
    學方式的興趣度進行發放問卷,將收回的問卷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同時 收集相鄰兩屆專修《體操》課程學生的期末綜合測評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4《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 APP 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4.1混合式教學設計
    基于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進行體操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及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對混合式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 歸納與總結,在體操專修課程中融入混合式教學,構建基于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的 混合式教學模式。
    4.1.1前期分析
    混合式教學的前期分析主要是指通過對《體操》課程進行全方位地綜合分析,該課 程是否可以有效地開展混合式教學以及如何去開展。其主要分析的因素包括學習環境、 學習需求、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者特征四個方面。
    (1) 學習環境分析
    本研究是對專修體操課的學生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體操是一門技術性及理論性要 求嚴格的課程。其學習體操技術大部分的課時是在體操館進行學習,少部分時間是在課 堂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較少的理論學習時間對于混合式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條件,通過 采用混合式教學可以彌補課堂中較少的學習理論知識這一現象。此外對于技術動作的鞏 固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換言之,體操課的學習環境是支持開展混合式教學設計的。
    (2) 學習需求分析
    對于專修體操課的學生來講,其在大一期間都進行了體操普修課的學習,能夠將體 操作為自己的專修課程,說明學生對于體操課是感興趣的,并且已經初步掌握了基本理 論知識以及技能水平,對于學生來講,專修體操是為了進一步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 以及提高自己的技術動作水平。然而在超星學習通APP上可以直接學習到體操理論知識 以及相關的體操技術動作,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
    (3) 學習內容分析
    專修體操課的學生學習內容主要是學習技術動作,然而課堂中學生主要通過教師講 解—示范—練習—糾正—再練習這一學習模式去學習技術動作,在學習一些簡單的技術 動作時,學生可以很快地進行領悟并掌握這一技能。但隨著課程的進度安排,在學習一
    些難度較高的技術動作時,難免會有部分學生遇到困惑,但由于時間有限教師無法去對 每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進而導致部分學生無法跟進課程的進度與安排。傳統的教 學模式所帶來的一些不足為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4)學習者分析
    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對于智能軟件的使用是樂于接受的也是十分普遍的,將超星學
    習通APP帶入到《體操》課程中是符合學生本身特性的。
    4.2《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的設計
    本研究主要是通過將學習通APP教學平臺應用于體育教育專業專修《體操》課程的 學生教學之中,以研究其應用效果。因此本研究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進行學習通APP教學 平臺的申請與注冊。在進行《體操》課程學習通構建完成后,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 的手機上進行超星學習通APP軟件下載,通過微信、QQ或手機號或者學號進行登陸應 用,在其軟件上進行全方位學習各類學科知識。但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其進行教學功能, 所以只能通過使用單位賬號的注冊申請后,通過山西師范大學官網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登 陸超星學習通,形成自己的教學課程,同時可以與手機學習通APP同步使用,唯一不同 的是在手機學習通后臺是不可以進行教學材料與內容的填補,依靠電腦后臺進行教學內 容的設計以及教學材料的導入。本研究使用任課教師的單位賬號進行注冊與申請,所生 成的課程命名為體操專修課程。具體見圖4-1和4-2所示。
    用戶登錄
     
     
     
     
    4.2.1《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 APP 教學平臺進入學生課堂
    雖然學習通 APP 這一學習軟件只要通過手機進行下載便可在其 APP 中進行學習,但 要想將課堂中的學生形成一個網絡虛擬班級,這時就需要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下載學習 通APP,其次在學習通APP中輸入課程邀請碼或掃描生成的二維碼直接進入到由教師所 構建的課程教學當中,本研究的班級邀請碼為by4927。具體見圖4-3和4-4。當學生通 過掃描二維碼或輸入邀請碼進入到體操專修虛擬班級課程當中,第一件事情便是修改備 注名稱,以方便教師的日常管理。同時要求學生積極關注學習通APP中所發布的通知信 息。
     
     
    4.2.2《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APP體操專修課程后臺設計
    在《體操》課程超星學習通 APP 體操專修課程后臺設計主要包括統計、資料、通知、 作業、考試、討論、管理七個方面。具體見圖 4-5。本研究主要對這七個方面進行構建 體操專修課程內容。
     
    圖 4-5 體操專修學習通 APP 后臺設計管理界面
     
    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統計這個活動欄中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包括已發布任 務點、學生管理、討論區、章節訪問量、成績管理、章節測驗、督學。在每一個任務欄 當中可以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各方面的監控以及督促學生進行學習。如在學生管理這一 任務欄中可以統計學生在APP中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數、視頻觀看時長、討論情況以及討 論數進行綜合評定。成績管理方面主要對學生課下觀看課程視頻(40%)、章節測驗(20%)、 訪問數(10%)、作業(15%)、考試(15%)對學生進行綜合成績測評。如圖 4-6。
    體操專修課程門盧 首頁^3資料issn作業討論Ms
    SB Sgo
    學生®® m章節訪冋星521
    本月:323 劃章節測驗
     
    1=!討論數1
     
    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資料一欄當中,主要包含課程資料、題庫、作業庫以及 試卷庫四個方面。本研究在課程資料庫當中主要導入體操思考題、體操相關理論課程以 及體操視頻供學生在手機APP中進行觀看。具體見圖4-7。在題庫當中主要上傳體操專 業基礎知識題包括填空題以及簡答題,通過向學生發布后,以提高學生體操理論知識能 力。具體見圖 4-8。在作業庫當中主要上傳每一周的周志與反思,發送至通知欄中,讓 學生按時提交作業。具體見圖4-9。在試卷庫中將每一章的習題上傳至學習通APP考試 庫中,定期向學生發布。具體見4-10。
    課程資料I酢 丨作孵I試卷庫I
    + 溫 nan
     
     
     
    圖 4-7 《體操》課程學習通 APP 課程資料
    課程酬|嘩|作瞬|試卷庫|
    渤遐目I勵口目錄I批量導入I導出全部
    共411題
     
     
     
     
    馮瑞 2017-04-06 StZ 0 ®
    賽項...
    填空題 中
    2017-04-06 QL? □ f] 4^
     
     
     
    漏入關鍵字 Q ESI
    序號 作業礙 創建時間 操作
    新建作酗測驗[未創建融] 2017-11-20 16:38 [ZD t 發布
    第+A周本麴學習收獲與反思 2017-11-15 16:25 [ZD t
    g 第十五周周志與反思 2017-11-15 15:22 [ZOli
    8 第十四周周志與反思 2017-11-15 16:21 [?□ t
    0 針周志與反思 2017-11-15 16:19 [?□ t
    9 第十H周志與反思 2017-11-15 16:17 [ZD®
    S 第 +-周周志與反思 2017-1L15 16:13 [Z0 t
    2015 級臓專修20171114162003 2017-11-14 16:20 [ZD®
    g 2015 級作業 2017111415 59? 2 2017-11-14 15:59 [?□ f
    圖 4-9 《體操》課程學習通APP作業庫
     
     
     
    序號 題目 創建日期 操作
    1針四章酚蹈題B 6 I 2017-04-07 [Z0®
    2針四章懈黠介鉛習題A 6 a 2017-04-07 乞|3血
    3第十三章單杠習題B 15 2017-04-07 『目血
    4第十三章單杠習題A 14 2017-04-07 [?0i
    5第十二章雙杠習題B 14 2017-04-07 [Z0®
    6第十二章雙t[習題A 14 2017-04-07 SQt幽
    :第十一翱麻習題B 16 2017-04-07
    8針-章勰習砂 16 I 2017-04-07 [ZOf
    9第桶技巧習題B 13 2017-04-07 711血
    10第十章技巧習題A 14 2017-04-07
     
    圖 4-10 《體操》課程學習通 APP 試卷庫
    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通知一欄中,其主要功能是向學生第一時間發布通知,
    如作業開始時間以及提交結束時間。從通知這一通知欄中可以準確地看到有多少同學閱
     
     
    讀了該作業通知。具體見圖 4-11
    圖 4-11 《體操》課程學習通 APP 通知欄
    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作業欄中,其主要功能在于將所要給學生布置的每周的
    周志與反思,上傳至作業欄中,教師可以進行作業的發放以及作業的查看。這一功能可
    以實現教師的無紙化辦公。具體見圖 4-12。
    圖 4-12 《體操》課程學習通 APP 作業欄
     
     
     
     
     
     
     
     
     
     
     
     
     
     
     
     
     
     
     
     
     
     
     
     
     
     
     
     
     
     
     
     
     
     
     
     
     
    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討論欄中,教師在課下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在課后進 行瀏覽,并及時回復。這一討論區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與老師進行實時交流,解決了在實 踐課堂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管理一欄中主要包括學生班級管理設計、教學內容導入 設計、考核管理設計三個主要方面。
    (1) 學生班級管理設計 學生班級管理設計主要包括課程管理、課程統計、考試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課程
    管理,當學生進入到體操專修課程虛擬班級之后,將班級名稱命名為 2015 級體操專修 班,班級共31 人,其次將其分為男子體操專修組和女子體操專修組,其中男子體操專 修組 12人,女子體操專修組19 人。第二個方面是課程統計,課程統計包括學情統計和 成績統計兩個部分。在學習統計當中,學習通APP可以顯示學生作業完成平均率,以及 學生的作業平均分。顯示學生課下的訪問量以及課程討論區數量。成績統計通過學生所 提交的作業以及在學習通的訪問時數對學生進行綜合成績統計打分。
    (2) 教學內容導入設計
    在超星學習通APP體操專修網絡虛擬班級之中的教學內容分為四個方面。第一個方 面信息通知欄,包括課前和課后的消息通知,課前主要包括發送課前所要學習的技術動 作以及提醒學生觀看超星學習通上所上傳的相關視頻。課后主要向學生發送作業通知, 并明確所布置作業的開始時間以及結束時間,并提醒學生務必按時完成作業。同時學生 在手機上進行網上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作業。第二個方面是討論專欄,這一方面主要是在 課下進行,教師可以在討論區評價學生所完成作業的質量,以及要求學生學習回答較標 準的學生所完成的作業,與此同時可以在討論區進行課上所學技術進行交流,教師可以 在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疑難解惑。第三個方面是資料學習區,在資料學習區教師主要上 傳與體操專修課程中所學的技術動作視頻以及相關的一些拓展知識,同時包括體操普 修、體操教學與訓練方法論、自由體操、競技體操高級教程等網絡電子課程供學生課下 自主回顧學習。第四個方面是課程章節,這一方面主要是將體操專修課程進行章節的細 化,讓學生進行自主化的學習。
    (3) 考核管理設計
    在考核管理設計方面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打 分、學生課下觀看視頻時長、互動討論情況、課下在線學習時間以及期末技術測評等綜 合成績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4.3學習評價設計
    基于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最終目的是 評價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水平,為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提供支持,評價的主體包括教 師和學生。
    4.4教學方法設計
    在《體操》課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學進行授課,教師保留傳統教學的優勢,即以學生 為主體進行實踐授課,同時以學習通APP為輔助教學手段,將課下所布置的作業通知發 送到APP中,同時規定學生統一在網上提交作業,教師進行網上打分與評價。
    4.5學習方法設計
    對于專修《體操》課程的學生來講,由以往的課上實踐練習與課下反思總結轉變為 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學習階段。課前通過學習通APP觀看學習課上所要學習的技術動 作,在頭腦中初步建立技術動作表象。課中帶著問題去學習教師所教的技術動作,同時 教師在收集學生的共性問題后,著重講解學生的困惑。課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可 以再次回顧課堂上所學習的技術動作,加深對所學體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學生通過課 前、課中、課后三個學習階段有效地將課堂教學與APP輔助教學有機結合,實現了《體 操》課程的混合式學習。
    4.6超星學習通APP的應用設計
    經過前面一系列對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前期分析以及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內容和教 學管理的設計,已初步構建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將所構建的《體 操》課程學習通APP軟件應用到2015級體操專修的學生,以研究其應用效果。
    5基于學習通 APP 教學平臺的《體操》課程混合式學習應用
    5.1《體操》課程簡析
    《體操》課程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由于體育自身的特殊性與實踐 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體操》課程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及專業術語,同時重視體操實踐 技術動作的掌握。總的來講還是需要將實踐練習作為教師授課的重點,與此同時學生在 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就有些緊湊了。
    《體操》課程對于普修的學生來講,初步掌握基本的體操技術動作以及基本理論知 識是教學的基本目標,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僅有少部分學生在學習 過程中會顯得有些吃力。但對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專修《體操》課程的學生來講,不僅 僅是要初步掌握體操的基本技術動作以及基本理論知識,最為重要的是將專業體操技術 動作進行掌握,以及包括一些保護與幫助的措施。同時在《體操》課程理論學習方面應 當將更多的精力進行投入,以掌握專業的體操理論知識。
    在《體操》課程當中,教師主要采用講解—示范—練習—糾正—練習的教學模式進 行授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對這種教學模式產生疲勞的心理,進而導致課堂的教 學效果難以到達專修體操的目標,本研究通過將學習通APP與體操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 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體操》課程當中,以期改變傳統的體操教學模式不足之處,進而 提高《體操》課程教學的效果。
    5.2“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基于混合式學習的理論基礎,為研究學習通APP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實際效 果,對于2015 級專修《體操》課程的男女生進行教學實踐應用,構建《體操》課程的 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
    5.3《體操》課程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構建
    進行《體操》課程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構建主要對專修《體操》課程的學生進行 前期分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階段、教學管理、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構建。
    5.3.1前期分析階段
    在構建《體操》課程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前期分析階段,主要構建的內容包括三 個方面: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者特征。
    表 5-1 學生的學習需求方面
    問卷分析
    了解學生在學習《體操》課程的學習動機
    了解學生是否對《體操》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所要掌握的技術動作感興趣
    了解學生對于《體操》課程的認知,經過一年的專修所想達到的技術水平
    了解學生對于參加體操表演或參加大型體操比賽是否感興趣
    了解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認知及融入到《體操》課程中感興趣程度
    了解學生對于當前教師的評價方式是否感興趣
    了解學生對于將傳統學習優勢與網絡教學優勢相結合形成的線上與線下教學新模
    是否感興趣
    表 5-2 學生的學習內容方面
    分析內容
    單杠練習包括(懸垂起擺前后擺動、前擺轉體180度、騎撐前回環、左右腿騎上、
    生 支撐后回環、支撐后擺弧形擺、支撐后回環、騎撐前回環)
    的 技巧包括(手倒立、側手翻、單腳蹬地魚躍前滾翻、頭手翻、燕式平衡、前手翻)
    學 跳躍包括:(縱馬分腿騰越1.20米、橫馬屈體騰越1.20米橫馬分腿騰越1.20米、 習 橫馬蹲腿騰越1.20米)。
    內 《體操》課程理論知識包括(體操運動發展史、體操教學、體操教學理論基礎、體
    容 操教學方法、體操課的組織形式及實施、體操教學能力培養、基本體操教學、競技 體操教學、體操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表 5-3 學習者特征方面
    分析內容
    學 本研究的教學應用實踐對象為專修《體操》課程的大三學生,他們在普修《體操》 習 課程中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基礎技術動作,在普修過程中接受的是傳統的體操教學 者 模式,將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到專修當中,需要這些學生積極適應這一新的混 特 合式學習模式,將傳統教學的優勢與課下在學習通APP學習兩種學習方式充分利用 征
    經以上三個方面分析得出雖然學生在專修《體操》課程中所學的技術動作相比普修 時所學習的技術動作難度有所提升,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會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在單 杠以及雙杠技巧時,要求學生必須在力量、柔韌以及協調等方面需達到一定的要求,不 可避免會有部分學生在練習時會產生一定的困惑。但通過應用所構建的《體操》課程混 合式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學習到一些加強身體素質練習的一些方法,同時可以使學生 在體操、健美操普修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理解體操、健美操理論和項目發展的趨勢; 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體操、健美操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在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的同時, 注重培養學生的教學訓練能力,組織活動的能力以及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應用能力,為 學生今后從事專項教學和體育研究奠定基礎。
    本研究通過對專修《體操》課程的學生的前期分析調查得出:與傳統的《體操》課 程理論與實踐技術動作教學模式相比,學生對于采用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學習《體操》 課程具有極大的興趣度。此外結合學生所應學習的《體操》的理論與實踐內容以及學習 者特征來看,初步構建了適合《體操》課程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
    5.3.2《體操》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階段設計
    《體操》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指在體操教學中保留傳統教學模式的 優勢,進而與網絡教學平臺學習通APP相融合,形成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 式。這種模式設計主要涉及學生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學習階段。
    (1)課前自主學習階段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階段是指學生在進行體操技術動作學習前,在《體操》課程學習 通APP上進行自主學習課上所要掌握的技術動作,主要包括在線視頻觀看與重難點技術 動作的理解。在觀看視頻的同時也可以在學習通APP 上的網絡虛擬班級中與教師進行討 論與交流。通過在學習通APP 上進行觀看學習課堂中所要學習的體操技術動作,可以在 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深刻的動作表象,對于課堂教學可以很好地提高效率,同時提高學生 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在學習通APP學習教師所上傳的課程講義以及拓展資料,對于體 操技術動作重難點理解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學生不僅可以在學習通APP上進行技術動 作的學習,而且可以在此教學平臺中進行自主測試,教師在第一時間可以進行批改打分。 此外學生如遇到一些困惑難以理解,可在學習通APP的討論區中與教師以及同學進行交 流。本活動階段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基于學生的技術水平, 讓學生在課前建立深刻的動作表象也是至關重要的。
    (2) 課中學習階段
    課中學習階段也就是教師的實踐教學階段,在實踐教學當中,為了提高學生自身的 教學水平,采用輪流制授課進行熱身準備活動,其次由教師進行技術動作教學,在教學 前詢問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所遇到的技術難點,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講解。對于一些技 術動作練習不標準的學生,利用攝像機進行拍攝,并將其動作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將自 身所完成的技術動作與學習通APP中所上傳的標準技術動作進行比較分析,找出自己的 問題所在,進行反思,課下也可以獨自進行糾正練習。課上采用這種教學形式進行授課,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有效地實現 課堂的教學目標。
    (3) 課下鞏固階段
    課下鞏固階段主要包括技術動作的鞏固以及所學理論知識的鞏固,技術動作的鞏固 可以通過在學習通APP 上進行視頻的再次觀看,重點理解技術動作的重難點。回想自己 課上所完成的動作與學習通APP所上傳的標準技術動作有何差異,以便在下次課上的練 習進行有目的地練習。理論知識鞏固主要是通過教師在學習通APP上進行作業通知以及 在線測試通知兩種形式。作業通知是指教師在學習通APP 上進行作業上傳,同時規定學 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在學習通APP 上進行打分。在線測試是指教師提前在學習通APP 上 進行上傳測試題,包括單選、填空、判斷、論述等形式。在活動欄中對學生進行發放測 試。這一活動階段的設計加強了學生課上與課下學習之間的聯系,對于加深技術動作的 理解以及理論知識的掌握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間接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 生的學習效果。
    5.3.3教學管理
    《體操》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需要進行實踐應用,在教學的實際應用當中,本人擔 任課程助教進行《體操》課程的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之中,及時了解學生使用學習通 APP 的情況,對學生所遇到的困惑進行收集,與體操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作出調整 與變化,以確保整個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展。
    5.3.4教學評價階段
    《體操》課程的評價主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依據,并不僅僅通過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 進行最終的評價,而是通過平時在線提交作業、在線討論交流情況、期中期末在線測試 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5.4應用研究:學生學習效果
    混合式學習是保留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進而與電子學習的優勢相結合,從而形成一 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應用主體為學生,因此只有通過學生的進步情況才 能有效地評價混合式學習的開展狀況。通過對2015級專修體操專業的學生進行一個學 期的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以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的態度、在線參與情況、學生 個人體操技術動作視頻進行分析。
    5.4.1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態度前后對比分析
    本研究的應用對象為2015級體操專修的學生,人數共31人,其中男生12人,女 生 19人。在應用混合式學習之前對學生進行問卷的發放,問卷的內容是有關學生對于 混合式學習的認知以及其應用到《體操》課程教學當中的感興趣程度,問卷選項設置為 非常感興趣、感興趣、比較感興趣、不感興趣、非常不感興趣五級選項指標,分別賦值 為 5、4、3、2、1分。了解學生對于學習體操的興趣度以及對于混合式學習融入到體操 教學課堂的感興趣度。通過將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應用一個學期后,再次將同樣的問卷 對專修體操的學生進行發放,從學生對于《體操》課程的態度、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認 知的態度、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效果態度、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APP應用效果態度這 四個維度進行前后比較分析。
     
    1)學生對于《體操》課程態度前后比較分析
    表 5-4 相關問題成對樣統計量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問題1 應用前 4.39 31 .558 .100
    應用后 5.00 31 .000 .000
    問題2 應用前 3.58 31 .502 .090
    應用后 4.29 31 .739 .133
    問題3 應用前 3.16 31 .688 .124
    應用后 4.19 31 .792 .142
    問題4 應用前 3.32 31 .702 .126
    應用后 4.29 31 .693 .124
    表 5-5 相關問題成對樣本 t 檢驗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
    標準誤 差分的 95% 置信區間 t df Sig.
    (雙側)
    下限 上限
    問題1 應用前 -.613 .558 .100 -.818 -.408 -6.111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2 應用前 -.710 .461 .083 -.879 -.540 -8.563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3 應用前 -1.032 .706 .127 -1.291 -.773 -8.137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4 應用前 -.968 1.048 .188 -1.352 -.583 -5.140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1 的內容為“您對《體操》課程的興趣程度”,從表5-4成對樣本統計量中可 以看出,在專修《體操》課程31名學生中,在應用混合式學習之前對于體操興趣程度 的均值為4.39,接近于5。在應用后的均值為5。說明所有的學生對于《體操》課程的 興趣度為非常感興趣。雖然在應用前后均值有一定的變化,但對于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還需要通過計算相應的t值來計算。從表5-5中可以看出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 -6.111,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 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學生對于《體操》課程的感興趣度有顯著提升效果。 在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前,學生對于《體操》課程的興趣度也是十分高的,其均值可達到 4.39 其原因是由于學生既然專修選擇了體操必然是對其非常感興趣的,并且通過進行 一個學期的混合式教學使得之前對《體操》課程并不是十分感興趣的部分學生轉變了自 己的觀念,對于新的課堂教學充滿了激情與動力,期末結束后每一位學生對于《體操》 課程的興趣度都轉變成非常感興趣。
    問題2的內容為“您對課下在網上觀看學習標準的體操技術動作這一途徑的感興趣 度”,從表5-4中可以看出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學生對于在課下網上自主學習體操技術 動作這一途徑感興趣度的均值為3.58,說明學生對于課下網絡自主學習的感興趣度介 于比較感興趣與感興趣之間。在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后學生對于這一學習途徑的感興趣度 均值為4.29,說明學生通過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對于課下進行自主網絡學習這一途徑 的興趣度顯著提高,其感興趣度介于感興趣與非常感興趣之間。從表5-5 中可以看出混 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課下網絡自主學習這一途徑感興趣度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 & 563,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 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學生對于課下進行網絡自主學習體操技術動作這一途 徑有了顯著性地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到體操課堂當中,通過向學習 通APP中上傳學生學習體操技術動作的視頻,為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觀看在線體操技術 動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使得學生對于采用這一途徑進行學習體操技術動作產 生了極大的興趣度。
    問題3的內容為“您對參加體操表演或者比賽興趣度”,從表5-4中可以看出在混合 式學習應用之前學生對于參加體操表演或者比賽的感興趣度均值為3.16,從這一數值中 可以說明在專修體操之前學生的體操技術水平掌握程度以及自信心并不是很高,因此對 于參加體操表演或者比賽的態度基本上趨于比較感興趣,只有部分學生對于參加體操表 演或者比賽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后學生對于參加體操比賽或者表演的 感興趣度均值為4.19,與應用前相比,對參加體操表演或者比賽的興趣度有顯著性提高。 雖然在應用前后均值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對于應用前后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必須通過計 算相應的t值去判斷。從表5-5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前后學生對于參加體操表演或者 比賽的興趣度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8. 137,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 0. 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參加體操比賽 或者表演的興趣度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混合式學習確實提高了學生對于參加比賽的興 趣,保留課堂上傳統教學的優勢,課下要求學生在學習通APP中進行自主學習,對于提 高學生的體操技術動作效果是十分明顯的,通過技術不斷地提高,逐漸提高了學生的自 信心,對于參加體操比賽的興趣會明顯提高。
    問題4中的內容為“當您產生困惑時,您對請教老師或同學這一途徑的感興趣度”, 從表5-4中可以看出在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前學生對于課下請教老師或同學這一途徑的興 趣度均值為3.32,說明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前學生在對于采用這一方法去解決自己的困惑 基本趨于比較感興趣階段,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惑時很少會與老師與同學 之間進行交流,原因可能是之前在實踐學習過程中練習的時間占據了課堂的全部,很少 會有時間供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交流。但在混合式學習之后再次向學生提出同樣的問 題,學生對于這一方法的興趣度均值為4.29,說明學生在遇到困惑時,大部分學生對于 課下請教老師或同學解決困惑是感興趣的。從表5-5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 學生對于請教老師或同學這一途徑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5. 140,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 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 對采用網上自主學習解決困惑有顯著性效果。之所以學生會逐漸地對這一途徑感興趣, 可能是由于在混合式學習課堂中,學生在課堂中遇到困惑時會利用體操課程學習通APP 與老師以及同學進行第一時間的交流與討論,學生慢慢地對這一途徑解決課上所遇到的 困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綜上所述,通過4個調查了解到學生對于《體操》課程態度的轉變,在混合式學習 應用后與應用前的數據對比得到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對于《體操》課程的興趣 有了大幅度的轉變與提高,表明混合式學習對于學生態度改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的認知態度前后比較分析
    表5-6 相關問題成對樣本統計量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問題5 應用前 2.77 31 .497 .089
    應用后 3.81 31 .792 .142
    問題6 應用前 3.87 31 .428 .077
    應用后 4.84 31 .374 .067
    問題7 應用前 3.29 31 .588 .106
    應用后 4.03 31 .706 .127
    問題8 應用前 3.06 31 .772 .139
    應用后 4.29 31 .643 .115
     
     
    續表5-6 相關問題成對樣本統計量”
    問題9 應用前 3.55 31 .624 .112
    應用后 4.58 31 .564 .101
    問題10 應用前 3.61 31 .667 .120
    應用后 4.55 31 .624 .112
     
    表5-7相關問題成對樣本t檢驗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
    標準誤 差分的 95% 置信區間 t df Sig.
    (雙側)
    下限 上限
    問題5 應用前 -1.032 .657 .118 -1.273 -.791 -8.742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6 應用前 -.968 .180 .032 -1.034 -.902 -30.000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7 應用前 -.742 .773 .139 -1.026 -.458 -5.343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8 應用前 -1.226 .884 .159 -1.550 -.902 -7.725 30 .000
    - 應用后
    問題9 應用前 -1.032 .315 .056 -1.148 -.917 -18.273 30 .000
    -應用后
     
    問題10 應用前
    -.935 .250 .045 -1.027 -.844 -20.857 30 .000
    -應用后
     
    問題5的內容為“當您遇到困難時,您對采用網上自主學習體操技術動作這一途徑 的感興趣度”,從表5-6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學生所選選項的均值為2.77也 就是說學生對于采用這一方法解決自己的困難是趨于不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之間的。換 句話來說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僅有少部分學生會采用網上自主學習解決自己的困難。混 合式學習應用后的均值為3.81,相較于應用前的2.77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表5-7中可 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8. 742,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 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有顯著性 差異。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顯著性差異是因為在混合式學習教學中通過向學習通APP 傳送標準的所學體操技術動作供學生在線觀看學習,間接地養成了學生采用網上自主學 習解決自己困難的習慣,從而提高了學生采用網上自主學習去解決自己困難的興趣度。
    問題6的內容為“您對當前體操課上教師采用的授課形式感興趣度”,從表5-6中可 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的興趣度均值為3.87,其感興趣程度介于比較感興趣和感興趣 之間。說明學生對當前教師采用的授課方式還是比較滿意的,這是由于教師不斷更新與 完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并沒有對傳統教學產生抵觸心理。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其均 值為4.84,與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前相比均值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說明專修體操的所有學 生對于混合式學習的態度基本趨于非常感興趣。從表5-7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 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30,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 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教師的授課形式感興趣度 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混合式學習融入到體操課堂教學當中,間接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 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地位,符合教學改革的趨勢。
    問題7的內容為“您對當前體操課上教師采用的評價方式感興趣度”,從表5-6中可 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對于該內容的感興趣度的均值為3.29,混合式學習應用前教師 采用的評價方式為平時課堂表現包括考勤以及作業占30%,期末考試技評占70%。學生對 于這種評價方式趨于比較感興趣與感興趣之間,表明大部分學生對于教師所采用的這種 評價方式處于比較感興趣的態度。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學生的興趣度的均值為4.03,基 本處于感興趣的態度。混合式學習采用的評價方式包括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打分、學生 課下觀看視頻時長、互動討論情況、課下在線學習時間以及期末技術測評等綜合成績對 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表5-7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5. 343,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 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教師采用的評價方式的感興趣度有顯著性差異。表明與 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方式相比,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所采用的評價方式是感興趣的。
    問題8的內容為“混合式學習是把傳統教學的優勢與網絡學習優勢結合起來,您對 這種教學方式進入到體操教學的興趣”,從表5-6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學生對 于混合式學習進入到體操教學課堂的興趣度的均值為3.06,說明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進 入到課堂中是比較感興趣的,這可能是由于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到來都會產生獵奇心理。 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學生的感興趣度均值為4.29,說明專修體操的大部分學生對于混合 式學習是非常感興趣的。從表5-7中可以看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 7. 725,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 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進入到體操教學課堂有顯著性差異。 之所以學生會對混合式學習前后產生如此大的差異,是由于在應用之前學生對于混合式 學習處于基本認知階段,并不十分了解其本質內涵,在應用一個學期后,學生真真切切 地感受到了混合式學習與傳統教學的不同,混合式學習與傳統教學中最大的不同在于該 教學不僅保留了傳統教學的優勢同時結合了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 教學,因此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會出現顯著性差異。
    問題9的內容為“您對采用微信或QQ作為學習《體操》課程的學習交流方式的興趣”, 從表5-6中得到應用前學生對于該問題的興趣度均值為3.55,說明學生對這種學習交流 方式是介于比較感興趣和感興趣之間的。應用后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4.58,說明在混合 式學習應用后,學生對于使用微信或QQ作為自己的學習交流方式基本上處于非常感興趣 階段。從表5-7中可以得到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18. 273,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 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 后學生對于使用微信作為學習體操的交流方式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前 學生對于使用微信與QQ的頻率是比較高的,學生也是十分樂于使用這種媒介去交流的, 混合式學習應用中將微信或QQ交流的內容轉為自己所學的體操技術,使得兩者的結合更 為貼近,學生對于使用這種媒介也會變得更加感興趣。
    問題10的內容為“您對于把網絡教學平臺作為學習體操的輔助學習方式興趣度”, 從表5-6得出學生對于該問題的興趣度均值為3.61,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把網絡教學平 臺作為學習體操的輔助方式是感興趣的,這符合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樂于接受的態度。在 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得到的均值為4.55,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的興趣度轉 變為非常感興趣。從表5-7中可以得出統計量觀測值t為20. 857,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 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 后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作為學習體操技術的輔助方式的興趣度有顯著性差異。
    綜上所述,通過6個調查問題前后比較分析得出,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學生對于混 合式學習融入到體操教學當中的興趣并不是很高,經過應用后,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認 知的態度發生了極大的改變,興趣度提高了很多。
    (3)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效果態度前后比較分析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問題11 應用前 3.90 31 .539 .097
    應用后 4.81 31 .402 .072
    問題12 應用前 3.35 31 .551 .099
    應用后 4.39 31 .495 .089
    問題13 應用前 3.58 31 .564 .101
    應用后 4.55 31 .506 .091
    表5-9相關問題成對樣本t檢驗
    均值的 差分的 95% 置信區間 Sig.
    均值差 標準差 t df
    標準誤 下限 上限 (雙側)
    問題11 應用前
    -應用后 -.903 .301 .054 -1.013 -.793 -16.733 30 .000
    問題12 應用前 -1.032 .180 .032 -1.098 -.966 -32.000 30 .000
    -應用后
    問題13 應用前 -1.032 .706 .127 -1.291 -.773 -8.137 30 .000
    -應用后
    問題11的內容為“混合式學習可以間接地提高個人自主學習能力,您對提高自己自 主學習能力的興趣”,從表5-8中得出應用前的均值為3.90,說明學生對于提高自身的 自主學習能力介于比較感興趣和感興趣之間,大部分學生還是處于感興趣。在應用后的 均值為4.81,接近于5。說明學生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學生對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 興趣為非常感興趣。從表5-9中得出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16.733, Sig(雙側)為 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 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興趣度顯著性提高。學生對于提高自主學習能 力會非常感興趣,是由于在混合式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不僅在課堂中需認真練習技術 動作,課下也需要自主進行回顧與反思。這一學習方式間接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問題12的內容是“您對課下花費20分鐘時間在線觀看學習體操技術動作這一途徑的 興趣度”,從表5-8中得出應用前學生對于這一學習方法的興趣度的均值為3.39,說明 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一學習方法是感興趣的。應用后再次向學生發放同一問題,得到學生 對于這一學習方法的興趣度的均值為4.39。說明學生在應用結束后對于這一方法大部分 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從表5-9中得出,應用前后學生對于這一學習方法的統計量觀測 值t為32. 000,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 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學生對于提前在線觀看體操技術動作這一學習方 法的感興趣度有顯著性差異。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是由于新穎的學習方式激發了 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表明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學生對于使用這一 方法學習體操技術是非常感興趣的。
    問題13的內容是“采用課上將自己所完成的技術動作進行拍攝上傳至網絡教學平 臺,課下進行反思學習這一方法的興趣度”,從表5-8中得出應用前學生對于這種教學 方法的興趣度均值為3.58,說明在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前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一學習方法是 感興趣的。在混合式學習應用之后,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4.55,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這 一學習方法的態度轉變為非常感興趣。從表5-9中得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前后,統計量觀 測值t為8. 137,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 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前后學生對于這一學習方法的興趣度呈現顯著性差異。說 明混合式學習的應用使得學生對于這一方法非常感興趣,對于體操技術動作的學習是有 效的。究其原因,在傳統的體操課堂教學當中,由于練習時間的缺乏,學生只能初步掌 握一些比較復雜的技術動作,對于自己的錯誤動作尚不能完全認識到,通過將學生課上 所做的技術動作進行拍攝,并發送到網絡教學平臺中供學生觀看學習,這一學習方法可 以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自己所做技術動作的缺陷,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正。
    綜上所述,通過3個調查前后對比分析得出,混合式學習應用后間接地提高了學生 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于把混合式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去掌握體操的技術動作 是十分感興趣的。
    (4)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APP應用效果態度前后比較分析
    表5-10 相關問題成對樣本統計量
    均值 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問題18 應用前 3.65 31 .608 .109
    應用后 4.61 31 .558 .100
    問題19 應用前 3.52 31 .508 .091
    應用后 4.42 31 .502 .090
    問題20 應用前 3.32 31 .599 .108
    應用后 4.58 31 .564 .101
    均值差 標準差 均值的
    標準誤 差分的 95% 置信區間 t df Sig.
    (雙側)
    下限 上限
    問題18 應用前 -.968 .180 .032 -1.034 -.902 -30.000 30 .000
    -應用后
    問題19 應用前 -.903 .301 .054 -1.013 -.793 -16.733 30 .000
    -應用后
    問題20 應用前 -1.258 .445 .080 -1.421 -1.095 -15.748 30 .000
    -應用后
    問題18的內容為“您對于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在線提交作業是否感興趣”,從表5-10 中得出應用前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3.65,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在線提交作業是感興趣 的,少部分學生對于這種提交作業的形式是比較感興趣的。應用后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 4.61,相較于應用前的3.65,均值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說明應用后,大部分學生對于在 線提交作業是非常感興趣,少部分學生的態度是感興趣的。從表5-11中得出應用前后的 統計量觀測值t為30,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 000, 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前后學生對與在線提交作業的感興趣度有顯著性差異。 說明混合式學習教學后,學生對于在線提交作業這種方式相較于應用前有了大幅度的提 高,表明混合式學習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問題19的內容為“您對于網絡教學平臺中在線測試方式是否感興趣”,從表5-10中 得出應用前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3.52,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這種測試方式是感興趣的, 少部分學生的態度是比較感興趣的。應用后學生的均值為4.42,說明應用后大部分學生 的態度轉變為非常感興趣,少部分學生的態度轉變為感興趣。從表5-11中得出應用前后 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16.733, Sig(雙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 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式學習前后學生對于在線測試的興趣度有顯著性差 異。表明學生在混合式學習應用后,對于在線測試這種測試方式有了極大的興趣度。
    問題20的內容為“您對于使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評價方式是否感興趣”,從表5-10 中得出應用前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3.32,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是比較感興 趣的,應用后學生的興趣度均值為4.58,說明大部分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的評價方式 轉變為非常感興趣的。從表5-11中可以得出應用前后的統計量觀測值t為15. 748, Sig(雙 側)為雙尾檢驗概率p值,在顯著水平為0.05時,p值為0.000,小于0.05,可以認為混合 式學習前后學生對于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評價方式的興趣度有顯著性差異。表明混合式學 習提高了學生對于采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評價方式的興趣度。
    綜上所述,通過3個調查前后分析得出,學生對于將網絡教學平臺APP作為輔助教學 方式的興趣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是通過混合式學習把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高度 地融合起來,學生很樂于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去學習體操技術動作與理論知識。
    5.4.2學生在線參與情況分析
    圖5-1為學生三月份的學習頁面訪問量次數,從學習通APP中的統計數據來看,學生 關注的重點主要是作業通知、在線測試、教學計劃等模塊,對于其他功能模塊的點擊率 不多。表明學生對于在線進行體操課程的學習僅僅局限于教師所布置的作業與任務,對 于體操拓展這一方面還應進一步進行學習。
     
    圖5-1 學生學習頁面訪問次數
     
    5.4.3學生個人體操技術動作分析
    期末時要求學生在學習通APP進行個人體操技術動作上傳并進行批閱打分,其中考 核內容包括個人技巧動作視頻、雙杠(男)、平衡木(女)個人動作視頻、單杠個人動 作視頻,要求專修的31名學生按時發送至學習通APP當中,學生按時完成了作業,教師 在學習通APP后臺進行批閱打分,具體如圖5-2和5-3。通過學生上傳回來的個人體操技 術動作視頻來看,每個學生所完成的體操技術動作與上屆學生所展示出來的技術動作相 比較,這一屆專修的男女生所掌握的體操技術動作水平有了整體性的提高,表明混合式 學習模式對于學生提高個人體操技術動作有積極的效果。
     
    圖5-2 學生提交技術動作視頻作業
    創建時間:201E2-22 16:30發送給:36人 已交:31人
     
    圖5-3 教師后臺批改作業界面
    通過在學習通APP上進行期末體操技術動作視頻作業的上傳,使得教師可以對學生 的技術動作水平進行準確地分析定位學生所完成動作的質量,彌補了以往依靠緊湊的時
    間去對學生進行技術動作的評價。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其他同學所完成的技術 動作去了解自身的不足,不管對于老師還是學生來講,學習通APP給兩者之間提供了便 利。以下圖片為部分學生的在線體操技術動作視頻展示截圖。
     
     
    圖5-4 學生雙杠個人動作視頻(擺動肩倒立)截圖
     
     
    圖 5-5 學生平衡木(女)個人動作視頻作業截圖
     
     
    圖 5-6 學生個人技巧動作視頻截圖
     
     
    圖 5-7 學生單杠個人動作視頻截圖
    5.5應用研究:教師的教學效果
    作為課程助教,在跟隨教師所教的體操專修一個學期后,常在課下與教師進行混合 式學習融入到體操課堂中進行交流,在課程教學進行到不同階段對混合式教學進行反思 與總結,歸納混合式教學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加以完善與解決其本質問題。進而總結出 教師對課程教學不同階段進行的評價反饋。
    5.5.1教師教學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應用效果
    在課程進行的初期階段,學生對于采用混合式學習進行體操知識的掌握是比較模糊 的,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自己的個人主觀認識上,對于其本質內涵并 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課程初期階段的前期,通過發放問卷向學生闡述混合式學習的概念 以及了解學生對混合式學習的態度。在課程初期階段,為了使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有一 個具體明確的認識,主要向學生推薦了超星學習通APP,使得學生進入到體操課程虛擬 班級中,讓學生體會到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體操課程初期階段中,學生對 于體操課程學習通APP處于初步了解階段,只是通過教師發送消息與通知,進而被動地 進行學習。在課程進行到中期階段后,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對于 體操課程學習通APP這一媒介的功能處于十分熟悉的狀態,之前學生在學習通APP中總是 被動地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與作業,總是在課前簡單地提前觀看在線視頻,導致課 堂上所要的預期結果并沒有完全達到,但在課程進行到中期以后,通過教師在虛擬班級 中與學生們的討論交流,以及學生在課下對學習通APP的功能進行探索,使得學生對于 利用學習通APP這一媒介去拓展自己的體操知識以及體操技術變得十分感興趣。通過課 下對學生的交流,得出學生對于利用學習通APP進行課下技術鞏固產生了習慣,認為學 習通APP間接地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體操課程后期階段中,教師可以熟練地 進行混合式教學進行授課,學生可以利用學習通APP進行體操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體操 技術的鞏固。同時學生可以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網上在線提交作業,教師通過電腦后 臺對學生進行打分,并將成績呈現在學習通APP平臺當中。
    5.5.2教師教學課堂的混合式學習應用不足之處
    雖然以超星學習通APP為媒介進行混合式學習應用的一個學期中并沒有出現一些大 的問題,但還存在一些小的不足之處,如在教師發送消息通知后,學習通APP并不能對 學生進行第一時間的提醒,導致部分學生瀏覽不到教師所發放的消息,針對這一問題, 教師建立體操專修微信群,通過微信向學生告知及時查看學習通APP中所發送的通知消 息,學生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查看,經過一個學期的應用,加以各個階段的反思與總結, 使得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與傳統的體操教學相比,無論對于 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改善,混合式學習的應用符合新時代教學 改革創新的要求,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5.6應用研究: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效果對比
    以《體操》課程為依托,選擇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第一組數據為2014級體操專 修學生的期末綜合成績。第二組數據為2015級體操專修學生的期末綜合成績。兩組期末 成績分別是在傳統教學模式和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所得到的。兩組數據的對比是在授課教 師、期末試題、評價方式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比較的。此外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兩屆專修 學生的整體體操技能水平以及能力差異不大,因此能排除這一變量對兩組數據的干擾。
    5.6.1應用對象
    本次研究的應用對象總人數為62人,其中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學習的人數為31人, 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學習的人數為31人。
    5.6.2應用數據
    本次研究的數據來自于兩種不同教學模式下專修體操學生的期末綜合測評成績,采 用SPSS21. 0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5.6.3應用過程
    實驗組采用的是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進行體操專修的教學,控制組采用的是傳統教學 模式下進行體操專修的教學,兩組教學的授課的工作、教學的進度安排、教學的活動設 計由同一體操教師統一安排,教學時長為整個秋季學期,共96個學時。
    5.6.4結果分析
    表5T2兩組數據K-S檢驗結果
    分組 測試 Kolmogorov Z 漸近顯著性(雙側)
    控制組 單樣本 Kolmogorov-Smirnov 檢驗 0.718 0.681
    實驗組 單樣本 Kolmogorov-Smirnov 檢驗 0.956 0.321
    從表5-12結果分析中,首先檢驗兩組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期末綜合測試成績是否符合 正態分布。在使用非參數檢驗中的K-S檢驗,控制組即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體操期末 測評成績K-S檢驗顯著水平為0.681 (Sig〉0.05),實驗組即混合式學習模式下學生的體 操期末測評成績K-S檢驗顯著水平為0.321 (Sig>0.05),結果表明兩組成績分布成正態 分布。
    表5-13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
    分組 N 均值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Sig.(雙側)
    實驗組 31 88.42 2.838 0.747
    0.000
    控制組 31 83.81 4.159 0.510
     
    實驗組成績與控制組成績符合正態分布,并且樣本量大于 30,因此可以采用獨立 樣本t檢驗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檢驗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 教學兩者之間的成效比較,進行對比研究。從表5-13中可以得出實驗組成績的均值為 88.42,標準差值為2.838;控制組的均值為83.81,標準差為4.159, Sig<0. 05,表明兩 組成績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即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成效優于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 學成效。
    6結論
    (1)混合式學習使得學生對于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度,通過同一 份問卷的前后測試,學生由一開始的對混合式學習的比較感興趣的態度轉變為后期的非 常感興趣,表明混合式學習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講展現出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為混合式 學習提高了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體操技術動作的掌握更加迅速而牢固。同時 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得學生遇到難以掌握的技術動作可以通過學習通APP 中的在線視頻回放解決自己的困惑。混合式學習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了學 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于混合式學習與體操教學的融合是非常感興趣。
    (2)混合式學習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能夠很好地完成《體操》課程的教學目 標。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教師更多的是體現主導性作用, 將課上與課下銜接起來,減少了課堂上示范講解的時間,更多的是解決學生的重難點技 術。網上對學生進行作業的在線打分,使得教師的辦公更加便捷,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 同時間接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3)混合式學習模式中的超星學習通APP功能強大,對于作為學習體操技術動作 的一種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習通APP中的作業通知、在線提交作業、在線批改作 業、在線體操技術動作視頻播放、在線評價對于學生學習體操這一課程提供了極大的幫 助。使得學生感受到了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所帶來的優勢,不僅掌 握了體操課堂上所應學習的技術動作,還進一步拓展了自身對于體操知識前言的了解。
    (4)混合式學習模式應用到《體操》課程中與傳統體操教學模式相比改善了課堂 的教學效果。前期通過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將其融入到《體操》課程當中,通過 問卷的前后測試,學生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接受度是十分高的。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 與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兩屆專修《體操》課程學生期末綜合測試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數據 表明混合式教學效果與傳統教學效果相對比,混合式學習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改善體操 課堂的教學效果。
    7研究的局限性與展望
    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混合式學習應用,對于專修體操課程的學生來講,大部分學生 對于體操技術動作的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對于教師來講, 在減少課時數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但在混合式學習應用的過程當中不可避 免地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如課上的技術學習與課下的技術鞏固尚不能較好地進行融 合;學習通APP中的通知消息不能第一時間提醒學生觀看;學習通APP中只能進行問卷 的錄入,尚不能向學生發送;學生的在線學習時長僅限于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
    因而在后續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應用中,采用微信公眾平臺與學習通APP教學相結 合,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到學生所應當完成的任務以彌補學習通APP的不足;教師可以將 問卷以作業的方式發送到學習通APP當中,讓學生進行真實填寫并在線發送至學習通 APP當中;教師在課下交流當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將更多的時 間投入到學習通APP當中;教師應當更加深度地研究學習通APP的功能,吸引學生的注 意力,從而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L •約翰遜,S •亞當斯•貝克爾,M •卡明斯.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6高等教育版J].開 放學習研究,2016(02): 1-20.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 03: 1-6.
    [3]黎加厚.關于“Blending Learning"的定義和翻譯[DB/0L]. http://www.zbedu.net/jeast/000618.html.
    [4]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 07: 1-6.
    [5]祝智庭,孟琦.遠程教育中的混和學習[J].中國遠程教育,2003(19): 30-34+79.
    [6]Kaye Thorne. Blending Learning: how to integrate online traditional learning[M].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2003.
    [7]Harvi Singh , Chris Reed . A white paper :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J] . Centra Sofeware, 2001(12).
    [8]Jennifer Hofmann. Blending Learning Case study[DB/OL] .
    http://www.astd.org /LC/2001/0401_hofmann.htm.
    [9]B. Joyce & M. Well, Model of Teaching, Englwoo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86: 1 .
    [10]汪劉生.教學論[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岀版社,1996: 179.
    [11]吳也顯.教學論新編[M].教育科學岀版社,1991.
    [12]李秉得.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岀版社,1991: 256.
    [13]黃榮懷,馬丁,鄭蘭琴.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課程設計理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01): 9-14.
    [14]吳亞婕.批判性思維與網絡探究學習社區模型的關系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04):
    104-112.
    [15]李玉斌,蘇丹蕊,宋琳琳.網絡學習空間升級與學習方式轉變[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7(04):
    12 - 18 .
    [16]孫眾,宋潔,駱力明.混合課程動態設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 38(07): 85-90+116.
    [17]彭飛霞,陽雯.混合學習如何加深學習深度一一兼及教育大數據如何支持學習分析J].現代 遠距離教育,2017(02):31-39.
    [18]胡永斌,龍陶陶.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現狀和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7(03): 36-43.
    [19]吳南中.混合學習空間:內涵、效用表征與形成機制[J].電化教育研究,2017, 38(01): 21-27.
    [20]李妍,張舒予•“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課程混合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遠距離教育, 2017(01): 75-80.
    [21]胡立如,張寶輝.混合學習:走向技術強化的教學結構設計[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4): 21-31+41.
    [22]童慧,楊彥軍.混合學習中的協作知識建構共同體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02): 56-62.
    [23]約翰•丹尼爾,翁朱華,顧鳳佳,郭可慧.理解教育技術一一從慕課到混合學習,下一步走向 何方?[J].開放教育研究,2015, 21(06): 10-15.
    [24]易維.混合式學習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應用[J].開放教育研究,2005(S1): 48-51.
    [25]周紅春.基于Blackboard學習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究,011(02):
    87-91+98.
    [26]李勤.混合式學習模式在《體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及學習滿意度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
    2015.
    [27]趙美芹.論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基于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J].繼續教育研究,2013(03):
    116-118.
    [28]王斌,李勤,羅時.混合式學習模式下《體育心理學》教學要素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3,
    32(08):718-720.
    [29]趙培禹,陳鋼.計算機支持的體育“混合式”學習理論與實驗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0(08):
    101-104+108.
    [30]蔣立兵,易名農,徐雪霞.基于B-Learning的體育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研究[J].山東體
    育科技, 2013, 35(01): 98-101.
    [31]王愛春.體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衡水學院學報,2017, 19(04): 30-33.
    [32]楊芳.基于混合式學習的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學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3(01): 120-123.
    [33]時海霞.基于網絡的大學體育混合學習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5.
    [34]湯攀.高校公共體育課混合式學習的模式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31(06):
    121-123.
    [35]劉海軍.高校體育教學“翻轉課堂”模式構建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 31(03):
    72-76.
    [36]姜波.高校體育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03):
    23-24.
    [37]鈕琳.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微課教學設計與應用[D].蘇州大學,2016.
    [38]李海石.微課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5.
    [39]楊潔.高校體育“慕課”的設計原則與步驟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25(01): 118-121.
    [40]陳傳湞,周威.體育“慕課”(Mooes)的應用與前景[J].四川體育科學,2016, 35(03): 132-136.
    [41]姜勇,王東海.移動互聯網對高校體育教學影響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14(05): 99-103.
    [42]任彥軍,李大威.互聯網+時代的體育教學新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5, 5(31): 1+3.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7950.html

    上一篇:“互聯網+體育教學”效果影響與應用策略研究

    下一篇:錄像反饋方法在體育教育專業籃球普修課中的實驗 研究——以集寧師范學院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