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H
第一部分:前言 1
選題依據及研究背景 1
1.1.1現行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2
1.1.2國外“網絡化”體育教學借鑒 8
1.2研究目的 14
仁3研究意義 14
1.3. 1理論意義 14
1-3.2實踐意義 14
第二部分:文獻綜述 15
2.1關于"互聯網+”相關理論綜述 15
2.1.1“互聯網+”相關概念 15
2.1.2 “互聯網+教育”概念 15
2.1.3 “互聯網+教育”特點 16
2.2 “互聯網+教育”創新路徑相關綜述 16
2.3 “互聯網+籃球教學”創新路徑相關綜述 17
第三部分:實驗研究 19
3.1網絡背景下體育教學實驗對象和方法 19
3.1. 1實驗對象 19
3.仁2實驗方法 19
3.2實驗設計思路 20
3.3 “互聯網+籃球教學”內容 20
3.4實驗具體干預方法 20
3. 5實驗結果 20
3.5.1“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積極性程度的影響 21
3. 5.2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滿意度的影響 23
3. 5.3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出勤率的影響 23
3. 5.4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遲到率的影響 24
3.5.5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籃球綜合成績的影響 25
3. 6結論 27
3. 7建議 28
參考文獻 29
附錄 32
致謝 36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37
揚州大學學位論文原創性聲明和版權使用授權書 38
第一部分:前言
1.1選題依據及研究背景
中國高等教育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投入產出失衡、素質教育水平較 低等問題切。高校體育教學水平的高低是培養體育相關人才的關鍵因素。縱觀我國現在高 校體育教學專業的現狀,與以往體育教學模式相比,雖然有所進步,在教學方式、方法以 及理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提升,但從整體上來看,還并不能夠適應現在高校體育學生的實 際需求,同樣也并不能夠滿足現在我國體育人才隊伍成長的需要叭正因此,國內外相關 專家、學者,紛紛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改革,迫切希望能夠改變現在的被動局面,實現教 學質量提升、教學模式改革,更好地滿足體育專業學生的需求、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為 我國的體育發展做出新的努力。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首次提出了 “互聯網+”的行動計劃, 通過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現代的制造業相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和工業互聯網 及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來引導互聯網企業向國際市場進行拓展。“互聯網+”已經成為 一種社會常態,傳統產業升級走向信息化將是形勢所趨,“互聯網+”可以跟各行各業相結 合,通過互聯網的創新性,成為一種新的產業,打造成為新的模式。“互聯網+”時代下, 高校體育教學的對象發生了一定的轉變,高校學生集中呈現出如下特征:喜歡網絡社交、 熱衷于追尋網絡信息技術。
伴隨著互聯網、通信、數字等技術的應運而生,微信及微博等新媒體便成功而迅速的 發展成為了一個多樣性、生動性及普遍性的傳媒平臺。為此在互聯網的發展和進步的背景 之下,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⑶。同樣,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教育行業也發 生了顯著變革。體育教學改革,主要是要結合當代學生心理、行為進行適當改變,在實現 技術化、信息化、數據化之時,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己經成為一個時代命題。同樣 高校體育教學課堂也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變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呈現出當今時代十 分顯著的特色,有必要在此關鍵節點,進行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相關研究。本文選擇高校 體育教學是基于從全體大學生加強身體鍛煉的角度出發,合理、有針對性地利用籃球運動 的特點,提升學生良性競爭意識,增強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本文選 擇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籃球教學作為研究對象。
1.1-1現行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1.1體育教學教材內容不夠完善
首先,當前高校體育教材對于各種項目的內容缺少針對性叫目前,高等教育無論是 從體育課程的課時還是師資力量等,都體現出高校對于體育教學越來越重視。過去,體育 教師很多不是專業的教師,有部分體育教師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來替代,有部分體育教師 “身兼數職”,因此,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非常缺少針對性。如今,盡管現在的體育教 師更加專業,各高校針對各種體育項目都普遍配備有專業的教師,但是,在體育教材方面 卻沒有體現出這種針對性。我們對當前高校的體育教學進行了調查,發現大多數高校的體 育教材是一本綜合性的體育教材“大學體育標準教程”,在這一本書中,大概涵蓋了大學 生所需要掌握的各種體育項目的基本介紹。例如,什么是籃球運動、什么是足球運動。教 材涉及的項目種類的確算作豐富,基本的體育項目大多有涉及,但是,教材在內容上卻不 深入,沒有對內容進行很好的細化。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學到面較寬的知識,但是不能深 入理解。眾所周知,體育是實戰類課程,為了讓學生學會項目,在生活中可以用到這些項 目強身健體、保護自己。而單純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而與實踐結合不緊密,難以滿足體 育教學的需要。并且,高校選擇的體育教材中普遍內容不夠深入,對于戰術等很少提到, 對于各個項目究竟如何學習沒有針對性。
其次,高校體育教材很少考慮到各個年級層次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同。大學生正處在 青春活力四射的年紀,應當是身體素質非常好才對,但是根據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身體素 質卻不容樂觀。2016年大學生體能測試情況合格率占比:大一學生合格率71%,大二學生 合格率77%,大三學生合格率76%,大四學生合格率73%。可以看出,盡管各個年級大學生 體能測試結果相差不大,但是仍有些差距。可能隨著高中生活告一段落,學生對體育鍛煉 一段時間不重視,所以體能素質有一定下降,隨著大一一年的體育鍛煉,身體機能有所恢 復,但是,隨著學業的繁忙,對于體能鍛煉越來越不夠重視,大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在逐步 下降。
《2017關于在校大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當前的高校體育教材對于各個年 齡層次的學生教學內容和強度沒有區分是不科學的,這需要體育教材配合體育教學課程對 各個年級層次的學生更要有針對性。
再次,當前高校體育教材對于籃球教學的內容缺少系統性同。本研究是在針對當前高 校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在實際的籃球教學過程中,因為實際動作或者戰 術可能學生掌握的情況會有所偏差,因此,教材的內容很難滿足實際教學的需求,對于實 際籃球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缺少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這不利于高校籃球教學水平的提高。
最后,當前高校體育教材創新性不足。創新是一個高校體育發展進步的動力,創新是 一個高校體育教學的靈魂,創新更是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水平的源泉。惟創新者強,惟創新 者勝。當前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很少對教材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陳舊過時的教 材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守舊,既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活動,又影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效果。
1.1.1.2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差異性研究不足
學生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每一個孩子的特長, 針對不同孩子的特點安排教學計劃。但是,對高校籃球教學實踐進行調查分析,卻很少有 學校實施差異性教學,這就難以發現不同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難以有效的發揮籃球教 學的效果。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差異性研究不足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差異性不夠重視切。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籃球課應當注意 培養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愿意學習這項運動。而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 部分高校不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一味的給學生安排課程,讓學生學習都要學習籃球課程。 有些同學對于籃球賽沒有興趣,僅僅需要學習籃球基礎動作就可以了,但是高校體育課對 其籃球訓練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些同學對籃球有著濃烈的興趣,原本就有一定的籃球知 識,希望通過籃球課掌握到更多精深的技能,但是,高校的籃球教學卻滿足不了興趣濃厚 的學生的這一需求。
二是對不同學生對籃球掌握情況的差異性沒有放在教學設計的重要位置⑻。在教學過 程中,“一碗水端平”的授課方式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場所,學 生的自學主動性有了一定的提高,且籃球運動在我國非常普及,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都會 主動的去打籃球。經過以往的學習與鍛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每個人的基礎都不一樣, 每個人擅長的與不擅長的點都不一樣,因此,老師如果不夠重視學生的差異性,按照“一 碗水端平”的方式去授課的話,就會使得籃球教學發揮不到預期的效果,學生打籃球的綜 合能力沒有得到太多的提升。
三是對學生是否具有體育天分的差異性不夠重視⑼。天分對一個人掌握一門特長作用 很大。有些人體格較好,有著明顯的身高優勢,身體協調性、平衡性好,比較適合打籃球, 也有些同學的確不適合打籃球,但是他們可能在游泳、乒乓球、足球方面有優勢。有關專 家表示,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水平,而如果不考慮學 生的天分與興趣的差異性就強制學生的籃球學習,給學生安排同等水平、同等難度的動作 進行訓練,那么對于那些天分較差的同學來說很痛苦也很困難,也讓他們失去了學習其他 運動項目的時間。因此,高校在設置籃球課教學任務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 天分實際,有這方面天分和興趣的同學,教師應當加強訓練和關注,幫助他們充分發揮自 己的潛能,對于對籃球教學缺少天分的同學,教學內容可以偏向于安排更加簡單易學的內 容,避免讓學生喪失了對籃球課的興趣。
四是地區差異性重視不夠何。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各地政策的不同和籃球運動推 廣力度的存在差異,有些地區的學生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就接受過籃球訓練,有些學生自始 至終沒有接受過關于籃球正規訓練,因此,讀大學再接觸籃球教學就顯得有心無力,如果 學生性格靦腆,又不好意思向老師提出自己沒有籃球基礎,導致在訓練過程中對于籃球相 關的知識就掌握不好。高校籃球教學都是有安排的,例如幾節課講投籃、幾節課講戰術。 但是,如果前期對籃球沒什么了解的話,掌握起來就要比一般的同學困難。然而,高校普 遍按照多年不變的教學計劃授課,很少會考慮不同地區學生對籃球技術的實際掌握情況。
1.1.1.3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不夠強
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部門非常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了 很大程度的創新。例如,由學生組成學習互助小組自主學習,由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 成果、講授自己的心得體會等等。高校教育對于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也越來越重視。很 多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學生在侃侃而談,上課前,有學生在展示分組學習的成果。現在教 育中,教師不再是以往只顧著在講臺上講知識的人,他們更多的是對學生的觀點和學習成 果進行評價。而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對于這種方式的借鑒還不夠充分,深受過去教育教學 方式的影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或許,是因為體育教學的特殊性,使得高校體 育教學在短時間內難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首先,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差,不能夠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體驗叫大多數高校的 籃球教學都是根據設計好的教學進度進行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趕進度趕課時就容 易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老師為學生展示籃球動作,然后要求學生自己練習,對于學生的動 作是否正確、是否到位缺少指導。籃球實踐課上的各項集體活動,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能 夠讓學生們團結合作、相互溝通、參與競技,在合作和競爭中提高與人交際的能力、提高 自身的情商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通過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 地進行籃球教學,才能夠有效地發揮出體育運動積極的教育功能,去培養學生能力,磨練 學生的意志,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大學其它學科的學習產生良好的遷移作用,進而促進學 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則很少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科學的示范,也很 少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籃球運動,比如組織籃球賽、籃球考核和獎勵。因此,學生實際掌握 的程度就與老師講課希望達到的效果有很大差距。在體育課堂上,不像室內教學,教師很 少會給學生發言的機會,針對有些動作、戰術,學生提出的意見得不到接納,建議沒有機 會提出,這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其次,教師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較少,學生的學習成果得不到展示⑹。高校中很多學生, 尤其是男生,他們的籃球水平是不錯的,希望得到一個展示的機會。但是普遍情況下在課 堂上很難有充分的機會進行展示。教師給學生展示發揮的機會少在于缺少有效的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方式對提升教學效果很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選擇合適 的課堂評價方式。對于書面的課堂評價,不僅僅要用分數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而且要營 造一種公平競爭的學習氛圍。比如,建立積分制。當學生積極參與籃球體育運動時,對學 生的每次表現進行適當的精神或物質獎勵。對于口頭的評價,要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特 征和性格特點進行評價。比如,當外向型的學生學習表現好時,就用嚴謹準確的評價語言 進行評價。當內向型的學生學習表現好時,就用風趣幽默的評價語言進行評價。這樣可以 使外向的學生做到嚴謹,內向的學生更加開放。讓外向和內向的學生都獲得展示自我的機 會。否則,學生對于課堂就會不積極、不主動。籃球課堂上不要由老師一味的講,也要給 表現不錯的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看學生展示或許會更有興趣,進取心更容易被 激發,也更愿意學習提升自己的籃球水平。
再次,師生關系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學生為主體地進行教學刪。對于體育教 學中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學校安排,而沒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興趣愛好選擇體育項目,導致 一部分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淡化,不愿意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體育課程。一般情況下, 大多數高校籃球教學課程教師都是學生的“控制者”,教師在做完示范以后,就要求學生 自己練習,不詢問學生的看法與觀點,不去詢問學生是否掌握了。而一般情況下很多學生 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害怕在學生面前展示,害怕面對老師。有時候老師看到做的不 好的學生,就會讓他們在集體面前進行示范,學生覺得做不好很丟面子。這種師生關系之 下,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發揮出來。
最后,授課的時間忽視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何。教師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 學理念,要充分發揮出學生們的主體作用。在給學生上課時,對學生有意識、有計劃地進 行教育,課前以站隊形、點人數等形式進行上課組織紀律的教育,課中設置豐富多彩的集 體參與的體育活動增強團結合作意識、自覺遵守組織紀律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體育 活動,培養學生熱愛體育及活動的習慣。靈活應用教材和合理科學組織教法,培養學生的 獨立性、創新性及美學觀等情商,確保學生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籃球課是一堂比較耗費 體力的課程,很多學生一天精力充沛的時間有所不同,有些時候一天上課比較疲倦再進行 籃球運動就失去了樂趣和積極性,精力也跟不上。但如果能夠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上課 的時間,或許會更好的發揮籃球課的效果。但是,普遍上學校不會給學生自主選擇上課的 時間。課程的安排會根據其他專業課安排之后空余的時間或者教師的時間來安排。當今互 聯網時代給予學生選課很大的方便,在以后或許應當開發更多的功能,學生不僅可以自主 的選擇課程類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選擇自己的時間。
1.1.1.4體育教學過程效果不夠明顯
高校對于籃球課程的重視普遍不高,盡管國家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重視,對學校 的體育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體育課程的課時設置和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方面也 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浮于表面,實際上對其重視程度仍然不如專業課程,這與我國一直以 來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西方教育重視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鼓勵他們發展個人特 長,而我國的教育更加重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 發展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很多課程開設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教育部門對其提出的要求。籃 球教學也是如此,重視表面工作,實際效果不佳。
其次,在課程設計安排上較為合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不夠合理[叫很多體育 教師的教學規劃中,能夠充分的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時間和機 會,還將籃球授課劃分為基礎階段、提升階段、比賽階段等等,總之,從教學設計中可以 看出是較為合理的。但這些教學設計更多的是交給學校、教育部門審核用的,或者是為了 課程評選用的,看起來非常科學合理,符合教育的理念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但是,實際教 學過程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就導致了教學的不深入、不合理。例如,教師將幾個動 作做一下示范就讓學生自己練習,對于練習效果的好壞、遇到哪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也不得 而知,這些都是重視表面工作而忽略了實際教學效果帶來的后果。
最后,問題和不足還體現在對學生的訓練效果檢測不夠嚴格,在要求學生進行練習以 后,對于練習的效果就很少關注了,大多數都是在學期末的時候進行一次綜合的成績測評, 但是這種檢測也不夠全面,學生究竟哪方面掌握不好也不給說明,學生也很難再有時間進 行練習購。因為體育課程大多是每學期學習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這學期修了籃球課程下 學期就應當再修其它運動項目了,如果教師平常不重視對學生訓練掌握效果的檢測,不去 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那么最后給出的成績除了影響到學生的整體成績以外,幾乎沒有其 他作用。因此,籃球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參與到學生的訓練中去,對學生的訓練效果掌握情 況及時的做出評價,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學生有針對性的練習。
1.1.1.5體育教學過程創新意識不足
當下,創新是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匯,幾乎各行各業都在強調創新。進步和發展離 不開創新,而高校籃球教學方式設計幾年、十幾年沒有變化,通過教材就可以看出。很多 學校使用的教材還是20世紀初出版的,而教師的教學任務設計也是沿用幾年前的。時代 在發展在進步,變化的不應當只是教學條件,對于教學的觀念也應當做出相應的改變。原 因在于一是籃球作為一項與時俱進的運動,其打法、戰術都在變化,過去的戰術可能已經 不再適用了,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變化,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創新的意識。二是教育 也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都在不斷發展,需要跟得上時代發展對教 育的需求。因此,籃球教育也應當不斷創新。在實際籃球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創新意識不 足,導致高校籃球教育難以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具體體現在:
授課方式缺少創新意識⑹。大部分高校的籃球課堂上,仍然是教師先做示范,學生自 己練習動作。這種方式已經難以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對于當前的教育工作來說,也 不夠符合其發展潮流。學生們在自己練習的時候,就不夠專注和認真,練習效果總是不好。 很多院校在課堂改革中,將學生劃分為很多練習小組,模擬真實籃球比賽的場景,讓每個 成員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位置和角色,然后專注訓練好這一角色,在比賽中感受到打好籃球 的緊迫感和壓力感。或者說,將一些動作融入各個游戲中來練習,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的 學會籃球,感受到學習籃球的快樂。
教學內容缺少創新。籃球課程,教師不應當僅僅教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投籃的技巧,這 樣的課程內容沒有新意,學生可能會覺得每年的課程學習都在學這些,而且在網絡上也能 找到這些資料,觀看籃球比賽視頻也能學到一些投籃的動作,因此,學生就會對籃球課堂 喪失了興趣。籃球是一項團體運動,在籃球教學中,教師也應當教給學生遇到問題時怎么 處理,什么情境下應當釆取什么樣的解決辦法,教給學生團隊配合意識、進取意識、不放 棄的精神等等,在運動中融入思想和文化,賦予籃球課堂生命和活力阿。
考核方式缺乏創新意識刪。籃球課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都是在學期末的時候,讓學生投 籃,然后根據投中的結果得分,還有幾個人對打,教師給出評分。但是,這些考核方式對 于學生籃球知識的掌握考核并不全面,因此,需要在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時候,進行創新考 核方式,例如,可以將平日里學生訓練所得的成績按照一定比例算入最終的考核成績中, 這在一些學校和科目成績中已經采用,可以借鑒。在平日的課堂上舉辦一些籃球賽,將籃 球賽的比賽結果算入對學生的考核中。也可以讓學生做籃球知識題,將其結果按照一定比 例算入考核成績。也可以培養學生參與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籃球競技比賽,通過競技比賽, 不僅增強了學生為校爭光的榮譽感和自豪感,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去參與籃球運動的熱 情。籃球運動受場地面積、籃圈固定高度等項目特點制約,能夠選拔出一批趨向技術全面、 快速靈活的高大隊員,讓隊伍大型化,從而為高校籃球校隊服務。對于具備籃球突出特長 的學生要多給予嘉獎,在考核中可以多進行激勵。
我國大多數高校固守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更多的是為了完成課程 設計,而普遍不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現行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存在的諸多問題, 給學生實際籃球技能的提升帶來了很大阻礙。高校進行體育教學活動,出發點是為了讓學 生強身健體,再加上當前大學生體質出現的一些問題,通過體育課程進行對學生運動鍛煉 習慣的培養和運動技能的提升要比起理論知識的掌握或許更重要。然而,高校籃球教學過 程中,教材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差異性研究不足、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薄弱、創新意識 不足、創新結果欠缺等,這都是當前我國高校籃球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當代教育一定要深入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匈。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是文 化課的學習還是體育教學,都不能脫離學生這一主體開展教學活動。在籃球教學過程中, 如果教材缺少針對性,就難以適應學生對籃球學習的實際需要,不能為學生籃球技能的提 高提供幫助;教師如果不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而是一味的按照設計好的教學任務進 行教學,則發現不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無法解決學生在聯系中遇到的困難。如果 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就不能發揮籃球課 對學生強健體魄的作用。總之,高校籃球教學的開展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高校籃球教學充分發揮其價值。
互聯網時代下,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利用一些互聯網設備支持一些工作的開展,對于 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高校體育課程中存在 的種種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不夠重視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的發展有關,不能將體育課程教學 與互聯網相結合。這給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思考就是,一定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利 用大數據深入挖掘學生的差異性,分析不同的學生對待體育項目不同的喜好情況,讓學生 對體育課程積極主動起來,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實現図。
1.1.2國外“網絡化”體育教學借鑒
1-1.2.1對國外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和對比
美國
美國課堂上進行的體育教學主要是指美國學生的中學階段,因為美國體育教學在小學 階段不是在校內進行的,在大學階段也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模式。他們是以競 技體育為目的而設置了這種課程。競技體育教學含義是,教師向學生教授一些廣泛的體育 技術,然后學生自己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進行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其實教師參與的比較 少,大多數是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然后自己練習。這能夠有效的發揮學生在體育課 程中的主體作用。而且,美國體育教學比較重視學生練習的過程,如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 認真堅持,那么就是優秀的,對于訓練結果反倒沒那么重視。所以說,美國體育教學模式 與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不同點之一就是注重學生的身心體驗,而不是最終的考核成果。
美國的體育教學將健身和參與設置為課程教學的目標。美國衛生部報告中指出,體育 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這與我國體育教學的區別就在于,在我 國,盡管國家教育目標中指出體育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但是在高校的實際體 育教學過程中,卻過于重視學生的訓練結果,注重對學生的考核,將最終的考核成果作為 對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評價。進行體育教學是一定要進行檢測的,美國之所以可以較為重 視體育訓練過程而相對不重視結果,因為他們通過將互聯網設備用到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中, 就能夠保障學生在認真訓練,所以說,就不需要再對學生的訓練效果進行檢測了。想要實 現美國體育教學的目標,就離不開將互聯網和體育教學相結合。因為無論是對學生的體育 訓練效果進行評價,還是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評價,都需要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持, 否則檢測過程效率比較低下,而且檢測效果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證。美國高校在學生的訓 練過程中利用了互聯網可穿戴設備,所以說,教師能夠檢測到學生訓練了多長時間,訓練 的成果如何,這樣就可以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評價了呦。
美國大學對于體育教學設施的設置非常重視,他們的教學設施質量非常高,互聯網設 備也能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充分體現。例如,美國大學在籃球教學過程中會給學生配備有課 穿戴的數據檢測設備,可以檢測到學生在籃球運動中的心跳、血壓等健康狀況,也能檢測 到學生的運動情況,這對于教學成果的檢測更加深入,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投籃考核。 這是對科技設備的應用,可以通過設備數據的分析獲得教學情況的評價,再通過互聯網數 據的共享和對比,可以分析出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英國
英國對體育教學非常重視,這與他們國家的文化現實有著緊密的關系。20世紀以來, 在英國成功舉辦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足以看得出這個國家對體育的重視,看得出這個 國家國民的體育文化素質。英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發展的也較為先進。
首先,英國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非常有專業性和計劃性冏。其專業性在于,根據科學 的身體發展特征和體育鍛煉特征進行教學課程的安排,在課堂上,針對什么樣的體育項目, 例如足球、籃球等,不同體育項目都有專門的科學規劃設計指導課程的開展。其計劃性在 于,針對每一運動項目和每一名學生的喜好情況都會提前做好專門的教學計劃。英國高校 體育教學模式的專業性與計劃性都是由其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體育教學的高度結合 來保障的。因為教師所面對的學生數量眾多,每一名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對待體育 項目的興趣愛好也不同,想要實現對學生的針對性教學是很難的。所以,教師會利用互聯 網設備,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體育設備匯集起來,進行整體的數據分析,然后將不同學生 需要注意的地方標注出來,在教授某一項目時,如果某一學生這一方面特別擅長、就會提 示對應到這一同學身上,教師可以對其更多的關注,通過互聯網設備與其溝通聯系,為其 單獨設置教學方法和目標。
其次,英國高校的體育課程項目較為豐富冋。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學校會安排 田徑、舞蹈、體操、游泳、曲棍球、橄欖球等項目讓學生練習,學生要在幾個學期內根據 學校的安排學完這些項目。當然,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好這些項目的練習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他們有著較高水平的互聯網設備,設備大多采用了高智能的互聯網系統,大多數訓練 操作都是由互聯網系統所控制的。互聯網智能設備能夠對學生項目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科 學的檢測,學生哪一方面的素質較差,就針對性的多做這方面的訓練與檢測。與我國不同 的是,我國的體育項目安排的種類較少,而且一般要求每年學生選擇練習一個項目就可以, 這樣在大學階段學生掌握的體育技能也較少。這是因為我國的高校在體育教學中難以找出 學生需要重點訓練的項目和技能進行練習,總是從基礎開始教學,所有的學生進行同樣的 訓練,因此效率較低,學生學習的時間較長,也難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進行練習。
英國高校的體育教學非常重視對理論知識的考核,這里所說的理論考核不同于我國的 理論考核。因此,他們每學期每種項目的體育教學會專門有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 學習。但是他們的理論知識教育不同于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用課本和習題進行教學, 而是通過對互聯網的利用,觀看一些視頻,從網絡上看一些比賽、分析一些技術等等,來 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同時也能夠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對實際訓練情況更加熟悉。相比較 之下,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理論知識教育就是針對一些項目的定義、特點等在一味的背誦。 以籃球教學為例,高校對籃球知識的理論練習就可能只是一些名詞解釋,什么是籃球運動, 什么是投籃,什么是運球等等陰。
同時,英國高校的體育教學十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 都是會盡可能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會利用互 聯網平臺進行統計,獲知每一個學生有什么特殊的需求。通過大數據分析,分析不同的學 生對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需求。
日本
根據日本國民素質能力調查報告顯示,1998年以來,日本青少年體質和運動能力提升 了很大一部分。對日本青年運動能力提升的原因進行分析,不僅是日本從青少年的營養方 面提高了重視,日本學校體育課程也更加重視對學生體能的培養陶。
日本人將集體看作集團,在日本,日本的學校也是一個個的集團。在這個集團里,他 們對體育課的要求非常高。日本高校的體育教學安排大體上與我國較為類似,他們也是大 學期間要有兩年的時間修體育課程,每周上一次課,每節課要上90分鐘,這與我國的高 校體育教學課程設置是一樣的。但是,在具體的課程安排上,日本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又 比我國合理很多。他們將體育教學內容分為了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大類。在理論課上, 通過結合當前社會上的一些有關衛生體育保健的話題講述一些疾病與預防、營養與衛生、 生理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教育會通過一些專門的網絡教學課程來實現,還會 通過一些網絡教學軟件來測試學生的掌握情況,例如,網絡教學軟件中會給出一些模擬的 場景,有人突發疾病需要學生怎么處理等等,模擬現實的檢測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對理論知 識的掌握效果。在我國的體育課程安排中這些理論的教授就比較少,甚至幾乎不會安排這 樣的課程,如果安排,也不會算到體育課程當中,這是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教.育的一種缺陷。 在日本高校的體育實踐課上,會安排劍術、柔道、相撲、游泳等課程,可供選擇的項目比 較全面。但是在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課上可供學生選擇的體育項目就比較少,如 果學生想要選擇一些劍術、柔道類的課程,就需要學生在課余的時間自己找地方來學習。
日本高校體育教學的設備特別是網絡設備比較先進。與我國相比,我國的體育課堂基 本設在操場上,有些特殊的需要設備的項目就會安排在體育場館中,但是設施也普遍簡陋。 但是在日本就不同,日本高校的體育設施比較先進,有很多體育實驗室,在這里學生可以 先過互聯網實驗設備進行模擬練習,然后根據模擬訓練的效果進行實際的訓練。此外,日 本針對體育課程的理論教學,還安排電教老師等,很多與互聯網相連接的設備,供學生與 自己喜愛的項目進行有關的咨詢切。
1.1.2.2體育教學中互聯網因素的引入情況分析
通過對美國、英國、日本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體育教學模式和教學現狀的分析,看 得出他們在體育教學中對互聯網利用率很高,能夠有效的實現互聯網與體育教學密切結合。
一是注意將互聯網設備充分利用到體育課堂當中。在國外高校的體育課堂上,能夠實 現將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與體育教學進行充分的融合則。它們會安裝有聯網的顯示屏幕, 學生在場館內進行運動,然后他們的運動路徑就會被互聯網監控設備記錄下來,然后即刻 投射在顯示屏幕上,學生就可以看著顯示屏幕里的動作,對自己的動作進行觀察和糾正。 此外,國外高校體育課堂上還能夠與網絡教學平臺相連接,實現學生隨時隨地的查閱相關 資料,觀看相關視頻,了解相關資訊等操作。總之,國外高校體育課堂上對互聯網的利用 程度是值得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學習和借鑒的。
二是通過互聯網設施對學生的體育練習效果進行檢測畫。在日常的體育練習中,美國 的高校會讓學生佩戴有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對他們的運動情況和效果進行隨時的跟蹤 監測,這樣既能夠使得學生的體育成績更加合理,也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常的運動訓練中了 解和監督自己,然后根據自己不達標的情況進行努力的練習。因為美國的體育教學就是在 重視運動的過程,利用互聯網可穿戴設備,就能夠隨時的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運動情況,這 都是值得我國在體育教學的改革中進行借鑒的。英國的體育教學成果檢測也是借助于互聯 網設備來實現的,通過互聯網設備的檢測和學生正式的比賽等,共同得出學生的體育成果。 日本的體育檢測中十分重視網絡教學APP的利用。也就是通過一些模擬現實的APP,在考 試中給出一些模擬真實的比賽場景,和一些緊急的救助場合等,讓學生在進行理論知識考 核的同時也能夠提升實際運動能力。
三是通過互聯網設備與高校體育課程相結合,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實現針對性教 學叫國外高校非常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自由發展,盡管學校給出了多種多樣的可供選擇 練習的體育項目,但并不是都需要學生對這些項目進行練習,學生在完成了一些基礎的訓 練與運動方法的學習以后,就可以根據自己想要進行持續學習的進行鍛煉。而且,國外高 校十分重視差異化教學,也就是不會面對所有的學生制定出一套教學計劃,而是通過互聯 網交流軟件,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然后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整合學 生的興趣愛好,制定多樣化的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盡可能的來滿足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求。 這聽起來很困難,但是在國外,這樣的教學方式的確已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
1.1.2.3國外體育教學方法對我國體育教學的借鑒意義
通過對西方國家體育教學模式的分析,值得我國體育教學方法借鑒的經驗是:一是注 意要將互聯網設備深入運用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去。當前,我國高校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 不夠重視對互聯網設備的使用,無論是日常的教學過程還是最后的學習效果檢測,都是憑 借老師進行示范,然后學生自己練習,再進行展示,教師給出成績,這樣教師很難真正評 價出學生的學習練習效果究竟如何,也很難讓學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真實的掌握程度。互聯 網設備的優勢在于它比較客觀準確,在教學和檢測過程中全面的利用,就能夠對學生的體 育訓練效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⑼。
二是要注意教學理論的創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 跑步、散步、打球等是人們休閑娛樂、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但是現在,人們似乎更愿意 做一些不怎么費勁的休閑益智的小游戲,傳統的體育鍛煉的方式很難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顯得有些枯燥無味,也跟不上時代發展中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因此,高校在進行 體育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教學理論進行創新。首先,高校一定要認識到學生對體育教 學方式需求的轉變,不能再硬性的要求學生進行哪種體育鍛煉,進行哪些操作,這樣學生 不開心,也發揮不出體育教學應有的效果。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生個 性的發揮,認識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學生體育教學練習的重要作用,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 學生的積極性及主動性。
三是要更新體育教學評價方式図。當前,我國高校對學生體育教學的評價方式一般是 教師根據最后的展示成果直接給出成績,以籃球教學為例,很多教師就會讓學生進行三分 投籃和運球的展示,最后根據投進與否,運球效果進行打分。但是國外更加重視學生的練 習效果,如果學生最后的展示不是非常出色,但是日常學習鍛煉中非常的努力,最后取得 的結果也不會很差。我國需要學習國外的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全面進行評價、綜合 進行評價。
美國、英國、日本這三個國家,國民體能素質較高,這與他們的體育教學模式有著直 接的關系。美國,高度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自由發展。因此,美國不是硬性的規定學生必 須要在什么時間要進行什么項目的學習,而是通過競技體育的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 的、想要去學習的體育項目,然后自主的練習這一項目,最后進行比賽和考核。每個人都 有自己的喜好,如果能夠讓學生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那么他們一定會努力的練習,積極 主動的去訓練,這比起強迫學生去學習某一項目要好的多。英國高校對于學生體育練習的 項目安排非常重視,英國高校體育項目比較豐富,因此能夠滿足高校學生體育學習的需求; 日本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突出的特點是,比較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他們的體育理論知識教 育是通過網絡教學實現的,通過模擬現實的網絡教學平臺,將一些體育理論知識安置在一 些現實的場景中,以提高學生掌握的效果。他們理論知識的教育涉及的范圍也非常的廣泛, 既有關于營養健康方面,也有關于疾病預防方面,當然也一定包括體育項目技能方面。這 與我國的體育理論知識教育是有很大區別的冋。
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在體育教學上共同的特點是非常重視互聯網設備在教學中的 應用,無論是在課堂上利用互聯網設備讓學生了解到更加廣闊的知識,還是在教學效果檢 測中利用了互聯網設備,總之,他們對互聯網與體育教學的結合比較緊密,這也使得他們 國家的體育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與突破。我國在體育教學方面的不足之處就在于不 能夠在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將高校體育教學與互聯網有效的結合,使得教學理念和方式比 較落后,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由于體育教育對我國青少年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高校體育教學中,我們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的體育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將互聯網 理念與設備深入應用到高校體育教學當中去;注意對教學理念做出創新;更新體育教學評 價方式,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方式向現代互聯網教育的轉變。
本文結合當前最為前衛的“互聯網+”理念,將其引用到體育教學中進行分析,得到 相關結論。通過籃球體育教學案例,對其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同時,由于互聯網+正處于 高度發展之中,其本身并不成熟,在體育教學方面的滲透并沒有實現高度融合,為此本文 的研究過程之中,勢必會出現一定的紐:漏。同時,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在研究過程之中有 很多問題沒有研究分析透徹,具有一定的知識瓶頸,存在研究不夠深入情況。
1.2研究目的
本文選題以高校籃球教學為例,對“互聯網+體育教學”相關內容進行研究,主要包 括“互聯網+體育教學”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籃 球綜合水平成績的影響等,同時對當前的籃球教學進行“互聯網+體育教學”應用策略的 研究進探討。
1.3研究意義
1.3.1理論意義
在理論價值方面,互聯網的發展和進步促使高校學生的思想、行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 變化,在互聯網的影響之下,教育行業也發生了顯著變革,“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已經正 式來臨。從理論上來看,現在關于“互聯網+教學”的相關研究已經很多,但是縱觀此部 分文獻尚未形成體系,通過本次研究,將會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消化文獻,為我所用, 在吸收和借鑒相關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一些關于更好做好“互聯網+”教育工作的方法、 方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3.2實踐意義
在實踐價值方面,從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來看,呈現出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環境過 于傳統、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夠高等多種因素,只有嚴格把握好教學的質量和模式,才能夠 更好地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互聯網+”體育教學恰恰為此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機會,為 此通過本次研究將會提出關于高校互聯網體育教學的一些方法,對于高校互聯網教育起到 一定的實際操作價值。
第二部分:文獻綜述
2.1關于“互聯網+”相關理論綜述
2.1.1“互聯網+”相關概念
“互聯網+”是在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之下出現的,通過互聯網及其相關技 術實現與其它行業的緊密聯系,以促進行業的優化升級冏。自“互聯網+”提出以來,其 它行業都在尋求與互聯網的結合點,探究可以優化升級的點。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創新,只 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總而來看,“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各個產 業的不斷融合,通過融合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
2.1.2“互聯網+教育”概念
“互聯網+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引入互聯網思維,以新媒體為載體,逐漸改變教育的 形式。新媒體也是在科技的高速發展之下產生的,像是移動電視、網絡等等,它們區別于 傳統媒體,新媒體形式更加新穎,更加符合這一時代的發展潮流,它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傳播方式更加便利,有著更為廣闊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對于 新媒體有著更為廣闊的需求。教育行業對于信息的傳播要求很高,各種最新的學科咨詢、 行業信息、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等,都需要借助新媒體來將這些傳遞下去。郭冬梅在《“互 聯網+”時代高校PSI型人才的培養》中認為,利用“互聯網+教育”,本生就是一種資源 的整合,只有做到了資源的共享性和即時性,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資源的有效整合。
現如今的教育過程中,對于新媒體的利用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深入。從最初的利用新 媒體傳遞一些信息,到現在可以深入的利用新媒體進行一些問題的交流探討,進行觀點的 問卷調查、意向的研究選擇等等。新媒體在教育中發揮的作用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第三方媒 介,也開始成為教育的重要工具。教育專家謝敏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 究》中發表了自己對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工作的看法,她認為,新媒體在教育中一個最大的 優勢就是傳播成本低,它不需要耗費巨大的紙張、印刷、運輸等成本,依靠互聯網就能夠 在短時間內將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信息廣泛傳遞。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當牢牢把握這一優勢, 利用新媒體向廣大學生傳遞需要傳遞的教育信息,為學生提供加豐富的教育資源,以促進 現代教育水平的提升冏。
2.1.3 “互聯網+教育”特點
既然是“互聯網+教育”,自然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二者的優勢,在傳統的教 育方式中融入了現代化的因素,添加了互聯網的開放性特征,使得教育發展更加先進。傳 統的教育方式,信息傳遞比較封閉,教育資源不夠充分,“互聯網+教育”之后,教育信息 變得開放,教育信息更加便利的實現共享。這也體現了 “互聯網+教育” 一個非常重要的 特點,那就是創新。在傳統的教育方式方法上進行創新,進而推動教育理念的創新,然后 推動教育不斷的向前發展圄。“互聯網+教育”勢必形成一種新的方法、模式,更好地利用 數據提升教育質量。其次是尊重人性。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喜歡的事物,他們 有自己喜歡的教課模式,“互聯網+”就是他們十分認同的一個理念,只有實現了互聯網+ 的提升,他們才能夠更好地做好自己,這也是尊重人性的體現。再次是開放生態。生態的 特點在于環境的開放性,使得教育擺脫了眾多因素、體制的束縛,實現了教育發展更加自 由,發展空間更加廣闊,讓教學模式呈現出“原生態”,讓教學變得更具有創造性和創新 性。最后是連接一切。連接有層次,可連接性有差異,連接價值相差很大,但是連接一切 是“互聯網+”的目標,通過“互聯網+”,教育將會和其他行業實現深度融合,更好地體 現出“教育共享”理念何。
2. 2 “互聯網+教育”創新路徑相關綜述
陳天霞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公共體育實驗室建設與教學改革》提出:大多數高校傳 統的公共體育實驗室,僅僅是一個公共的體育活動的場所,并沒有發揮實驗室研究及創新 的作用。對于學生體育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而通過“互聯網+教育”,在互聯網的技術 支持下,為公共體育實驗室增加一些更加先進的器械產品,通過互聯網廣泛性的數據分析 能力,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有著更加深入的認識,為體育課堂教育提供更多的依據支持。
李曉嬋在《淺析“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體育課程的建設》中對于互聯網背景下高 校的體育教育該如何開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她提出高校體育教育應當與國際接軌,讓學 生的興趣愛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的體能得到充分的釋放。高校就是一個自由發展的 階段,而現如今高校體育教育涉及的內容不夠豐富、項目比較少,這制約了高校學生的全 面發展。我國應當通過互聯網,更多的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體育 選擇。
許棟在《“互聯網+”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初探》中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進行 了深入探討,他分析,“互聯網+教育”為體育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思路,體育教育與互 聯網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而是緊密結合的整體。體育課堂想要獲得突破性的發展,對于 互聯網的利用不應當僅僅是淺顯的技術,要更加深入的應用互聯網時代含義和理念。
劉從梅為高校的體育教育在互聯網深入滲透的環境之下,應當如何更加廣泛深刻的利 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一個非常突出的缺陷就是學生的創新 能力不足,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教學方式沒有發生改變,學生接受教育的水平也沒有 跟隨時代的發展有效的提升。而互聯網的發展恰恰給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載體支持。 借助互聯網,教師可以在課堂設計階段,學習到其他學校、其他教師更加先進的教育方式, 能夠給高校教師提供更多等級教育靈感。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對于體育課堂有更多的激情。在課堂之后,通過互聯網,教師能夠 得到更加充分的反饋,為日后改進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建議和思考,能夠有效的促進高校 體育教育的發展。
高奎亭在他的研究成果《模式與策略:MOOC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研究》也提出了互聯網 對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沖擊。互聯網的背景之下,如果高校體育課堂不進行創新,那么就 會使得高校體育教育遠遠落后時代的發展。
同時在策略方面,還有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同樣,國外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 觀點:Jun Zhang (2013)認為在“互聯網+”大環境下,數字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將數 字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從而能激發學生 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老師需要把握“互聯網+”模式及思維的運用,根據現 階段教學的特點來進行教學,從而起到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Kristen Campbell Eichhorn (2008)認為"互聯網+"的風潮席卷而來,互聯網與現代化產業的結合能夠保證 整體的影響范疇更為廣泛,特別是使教育行業形成重組和重構,讓教育行業的發展更為主 動,積極轉型升級,形成可持續的發展能力。
互聯網+教育的綜述觀點是:我國學者在互聯網體育教學創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 革路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體育教學管理模式方面;二是互聯網+與 體育教學融合管理方面;三是通過互聯網+和高校體育教學結合,提升體育教學管理水平 和教學質量方面。國外學者與國內學者的觀點一致,就是運用互聯網技術來彌補傳統教學 的不足,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通過互聯網促進教育行業的發展,實現教育的轉 型升級,實現教育行業的創新發展。
2. 3 “互聯網+籃球教學”創新路徑相關綜述
劉嘉長期重視對籃球教育改革的研究,他提出,籃球教育改革常年得不到突破,但是,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互聯網+籃球教學”模式出現,深刻的改變了傳統的籃球教學的 方法。互聯網時代,更加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愛好的自由發展,教師可以不再僅僅 用一種方法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別區分學生的適應能力等等,為不同的學生建立 檔案,進行數據共享。最終,利用數據平臺為不同的學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 這種教學環境下籃球水平能夠真正的得到提升。
李林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青少年籃球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提出了 “互聯網+核心 素養”下課堂實踐教學的策略;張振宇在《“互聯網+高校教學”改革的路徑與對策》提出 了將體育教學融入到互聯網之中;周維紅在《“互聯網+”背景下職業院校該怎么教?》提 出了通過采用“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劉婉婷在《淺談“互聯網+教學”的大學英語教 育新模式一一以貴州理工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為例》提出了教師應當強化立足當下明確網 絡思維意識,主動適應新的教學環境。
朱珊珊在《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在高校籃球選項課中的應用》指出:人類的學習,主 要是通過視覺與聽覺,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將目標信息以二維、三維等多種形勢的方式呈 現在學習者面前,對于教學過程當中的難點和重點能夠做全方位的分析。那些抽象難懂、 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生動具體呈現岀來,增加教學的立體感和畫面感,使得學生有充分 的空間進行自主學習,比如籃球教學當中一系列較為復雜的動作以及戰術跑位等都可以利 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計算,再結合虛擬展示技術在顯示器上進行分解組合。
姜國福在《基于網絡的籃球教學系統設計》中提出,現如今,籃球教學中對于互聯網 的利用更加重視,籃球教學不再被時間和空間緊緊束縛,而是可以讓學生自由的選擇接受 教育的時間,選擇學習的階段和順序,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情況接受籃球教育,并且可以 利用互聯網從廣闊的互聯網資源中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資源,使得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 的體育學校模式,不再被固定的教育模式、有限的教學資源所束縛。
楊巍在《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中互聯網輔助教學的應用研究》中認為:互聯網互助教 學對于學習正確、規范的掌握技術動作方面,遠優于單純的傳統教學法,具有非常明顯的 優勢。對于技術性較強的效果更為明顯,更適用于動作復雜的技術動作教學。
陳嘉在《網絡環境下高職高專籃球教學模式探究》分析認為:通過對網絡環境下籃球 教學模式框架的分析,可以得到籃球教學的基本過程,教師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籃球 教材進行加工,然后用互聯網將加工的后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學生接受教材后自主學習, 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目前的體育教學水平還有待提升,體育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理念 仍需要進行轉變和改革;其次,互聯網技術在籃球教學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身份,將數 字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最后,互聯網 產業的不斷變革、發展,對高校體育教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不斷的推動高校體育教 學水平的健康與持續發展。
第三部分:實驗研究
3.1網絡背景下體育教學實驗對象和方法
3.1.1實驗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為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兩個班,分別是1班和2班(各班均 30人),隨機指定其中2班為實驗組,1班為對照組。
3.1.2實驗方法
3.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所選定的課題,進行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分析、提煉,從中發現這些 文獻資料背后隱含的規律性的、本質性內涵,為本次課題研究提供新的觀點和認識。
3.1.2. 2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揚州大學的部門領導、教務人員以及具有教學經歷的資深教學老師進行訪談, 并結合大學生進行調查,為本次論文的寫作提供堅實的實踐支撐基礎。針對實驗組和對照 組共設計出了兩份調查問卷,問卷一:關于學生對校園體育教育模式認可度的調查問卷; 問卷二:關于學生對常規教學、“互聯網+教學”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在發放問卷之前,請 了有關學校體育學的教授3名,有關體育高級教師4名對問卷進行效度評價,通過對問卷 效度評價的結果進行修改,最終定稿。并且本文釆用了一份量表對相關實驗數據進行賦值, 量表一:《體育教育專業<籃球運動〉考試評分表(附件4)》,該量表和《籃球單項技術評定 考試標準細則(附件3)》均出自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籃球運動教學大綱》,并且通過了校 內外老師和專家的認可,確定其可行度,符合該論文研究的測量標準。
3.1.2.3訪談法
通過電話交流和互聯網溝通等形式對揚州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教師、在校大學生以及相 關專家進行訪問,從而了解他們對揚州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籃球教學現狀的一些看法以及諸 多建設性意見等。
3.1.2.4數理統計法
對于學生積極性、學生滿意度、學生出勤率和遲到率等方面研究,釆用excel等軟件 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及分析;籃球綜合成績方面研究,運用SPSS22. 0對數據進行分析, 比較前測實驗組、對照組的籃球各項成績,對兩組學生籃球技能水平進行同質性檢驗(獨 立樣本t檢驗);比較實驗組、對照組的前測后測的籃球各項成績,確定籃球教學是否提 高了兩組的籃球各項成績(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后測實驗組、對照組的籃球各項成績, 確定哪種籃球教學模式對提升籃球各項成績的效果更為顯著(獨立樣本t檢驗)。
3. 2實驗設計思路
本文研究旨在籃球教學中,通過教案設計,對揚州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籃球課程教學逬 行試驗,實驗對象為大一年級兩個班級,通過傳統籃球教學模式和“互聯網+”體育教學 模式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其最終的籃球技能水平、學生滿意度、學生出勤率和積極性、籃 球教學成績等多方面作為考核指標,釆用滿意度和積極度問卷調查、《高校體育教育專業 (籃球運動)教學大綱》考試評分標準對測量指標進行賦值和考核,形成最終的方案。
體育教育1班為對照組,體育教育2班為實驗組。對照組(體育教育1班):按照常 規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驗組(體育教育2班):實施“互聯網+籃球教學”課堂。本次實 驗,持續進行16周,平均每2周采集一次數據,共計釆集數據8次。
3.3 “互聯網+籃球教學”內容
3.3.1 W教學app應用:輸入學生基本體測素質(如,身高、體重、臂展、彈跳等),根 據app教學安排布置適合籃球運動的標準動作等;其次,app網絡視頻教學+老師真人示范 +學生現場模擬。
3.3.2運動手環穿戴設備:記錄學生的運動步數、心率、運動距離和熱量等,網絡在線顯 示學生的各項排名。
3. 3.3校園口袋大學Pu的應用:定期發起籃球教學階段內容的考核活動,采取報名、簽到、 個人小結等方式進行考核、教學。
3. 4實驗具體干預方法
3.4.1對照組:釆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籃球教學。即教師宣布課程內容,徒手操及繞籃球 場慢跑作為熱身活動,教師講解、示范、組織,學生聽、看、練習,將整個教學計劃分為 三個階段:1.熟悉球性(雙手拋接球練習、單手拋接球練習、拋球擊掌練習、水平指撥球 練習、體前和體后運球、兩人相互傳接球、一人運球一人搶球);2.技術分解(基本姿勢、 起動、傳接球、運球、急停、轉身、滑步等);3.技術配合鞏固(半場運球上籃、三分投 籃、全場運球上籃、罰球、二人傳球上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忽視 新媒體資源的共享及針對性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的興趣性及個體差異性。
3.4.2實驗組:采用“互聯網+”籃球教學模式進行籃球教學。同樣將整個教學計劃分為三 個階段:1•熟悉球性(雙手拋接球練習、單手拋接球練習、拋球擊掌練習、水平指撥球練 習、體前和體后運球、兩人相互傳接球、一人運球一人搶球);2.技術分解(基本姿勢、 起動、傳接球、運球、急停、轉身、滑步等);3.技術配合鞏固(半場運球上籃、三分投 籃、全場運球上籃、罰球、二人傳球上籃)。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滿意 度、出勤率和遲到率,并發揮信息化產品及互聯網新媒體功能,通過測量學生的身體素質 數據進行針對性練習,如安排不同運動量、運動負荷及內容難易程度;利用網絡籃球視頻 進行模仿及練習;運用運動手環穿戴設備記錄學生的運動步數、心率、運動距離和熱量; 運用Pu平臺進行反饋等。
3. 5實驗結果
3. 5. 1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積極性程度的影響
為了探究學生在參加傳統課堂和互聯網支持下的籃球課程的態度是否存在差異,分別 對兩個班學生的參與課程積極度進行研究,即關于學生對校園體育教育模式認可度的調查 問卷(見問卷1),并追蹤8次課程以獲得綜合結果的趨勢變化,從而得到學生在上課前后 的積極性相關數據(見表1)。
對體育教育1班和體育教育2班60位同學的調查總數據統計如下表,表內主體數據 為每班所有同學在8次課程中對每項評價內容所打總分的平均分(見圖1):
表1 體育教育2個班60位同學的調査總數據統計表
圖1 1班、2班數據對比圖
從表1、圖1可以看出,與體育教育1班相比,體育教育2班同學“非常好”和“好” 的數據都大于1班,而一般的數據小于1班,在總分上也遙遙領先,因此2班對于課程參 與的積極性明顯較高,尤其在課堂與教師互動、對此次課程評價、以及是否期待下次課程 方面表現岀明顯優勢。通過對比學生課前與課后的評價數據也可以看出,體育教育2班同 學課前課后的態度變化為較突出的正向變化趨勢,而1班同學態度變化不明顯或有負向態 度變化趨勢。因此從學生自評積極性方面可以得出在互聯網+籃球課程中學生積極度較高。
綜上所述,相比常規教學模式,“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的積極性程度產生了良 好的影響。
3. 5. 2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滿意度的影響
在試驗中,每2周進行學生滿意度的評價統計,每次對30名同學進行調查,并將每
次調查的結果取平均數,如表2、表3所示:
表2 對照組(體育教育1班)學生滿意度測評統計表
評價項目 第2周 第4周 第6周 第8周 第10周 第12周 第14周 第16周
教學形式 2 2 2 3 2 1 1 2
教學內容 2 2 3 3 3 2 1 2
教師教學水平 2 2 3 2 2 2 2 3
教學時間安排 1 2 2 3 2 3 2 2
趣味性 1 3 2 2 3 2 3 2
合計 8 11 12 13 12 10 9 11
注;滿意度共計1—5分:5分-很滿意、4分-較滿意、3分—般、2分-較不滿意、1分-不滿意。
表3 實驗組(體育教育2班)學生滿意度測評統計表
評價項目 第2周 第4周 第6周 第8周 第10周 第12周 第14周 第16周
教學形式 3 4 3 4 3 4 5 3
教學內容 5 3 4 4 4 3 5 5
教師教學水平 3 5 4 3 5 3 5 4
教學時間安排 5 5 5 4 5 4 3 3
趣味性 5 4 3 4 4 3 4 4
合計 21 21 19 19 21 17 22 19
注:滿意度共計1—5分:5分-很滿意、4分-較滿意、3分—般、2分-較不滿意、1分-不滿意。
從表2、表3可以看出:對照組(體育教育1班)學生滿意度測評中,滿意度為86分, 平均到每次為2. 15分。從表3可以看出:對照組(體育教育2班)學生滿意度測評中, 滿意度為159分,平均到每次為3. 98分。由此可看出,學生對“互聯網+籃球教學”模式 下的籃球課堂表示滿意,并反映出更多的期待。
3. 5. 3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出勤率的影響
試驗中對體育教育2個班級學生(各30人)8次課程的出勤數據進行詳細記錄,得到 如下數據(見表4):
表4 學生課程出勤情況統計表
班級 出勤
應到30人 第2周 第4周 第6周 第8周 課程時間
第10周 第12周 第14周 第16周
實到 27 27 29 26 25 25 24 27
1班 請假 0 1 0 0 1 0 1 0
無故曠課 3 2 1 4 4 5 5 3
實到 29 28 28 30 28 29 30 29
2班 請假 0 0 1 0 1 0 0 1
無故曠課 1 2 1 0 1 1 0 0
從表4可以看出:對照組(體育教育1班)的出勤率從第六周以后,有明顯的下降趨 勢,并且無故曠課總數達到27人次;而實驗組(體育教育2班)的出勤率較為穩定,并 且無故曠課總計6人次;兩個班級的出勤率和無故曠課總人次也側面反應了學生對課程的 重視程度,體育教育2班學生較1班學生更重視該課程。
綜上所述,相比常規教學模式,“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的出勤率產生了積極的 影響。
3. 5. 4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遲到率的影響
與出勤率的統計方法類似,對2個班級學生(各30人)8次課程的遲到數據進行詳細
記錄,統計數據綜合如下(見圖3):
煞準時出勤務遲到內懐遲到巧遲到lOmin及以上麟準時出勤緡遲到內怨遲到5-10min 因遲到及以上
圖3兩班級遲到情況圖
從圖3兩個班級的上課遲到情況可以看出:兩個班級遲到5min內比例相同,但體育
教育2班在上課準時出勤率、遲到5-10min以及遲到lOmin以上都要好于1班。
綜上所述,相比常規教學模式,“互聯網+籃球教學”模式下,大學生的上課遲到率明 顯降低。
3. 5. 5 “互聯網+籃球教學”對大學生籃球綜合成績的影響
3. 5. 5.1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各項成績比較
運用spss22. 0統計軟件,對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的前測各項成績進行獨 立樣本的t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見表5):
表5 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的前測各項成績比較(姙沏
前測成績 半場運球上籃 三分投籃 全場運球上籃 罰球 二人傳球上籃 總分
實驗組 7. 50±1. 04 7. 03土1. 13 7. 17±1.02 7. 10±1.00 7. 47 土 0.97 36. 27+3. 01
對照組 7. 33±1. 10 6. 70±1. 12 7. 23±1.04 6. 90±0. 89 7. 30 ±0. 75 35. 47+2. 30
注:"代表平均數,S0代表標準差。
前測成績 t df P
半場運球上籃 0. 604 58 0. 548
三分投籃 1. 149 58 0. 255
全場運球上籃 0. 251 58 0. 803
罰 球 0. 832 58 0.414
二人傳球上籃 0. 743 58 0. 460
總 分 1. 158 58 0. 252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5可知,從1班、2班兩組前測各項成績中比較發現:在半場運球上籃、三分投 籃、全場運球上籃、罰球以及二人傳球投籃這五項指標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分上差 異不顯著,說明對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籃球技能水平處于同一基線水平,是理 想的實驗對象。
3.5. 5. 2兩組實驗前后測各項成績比較
運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兩組的前后測成績進行 配對樣本的t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見表6):
表6 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的前后測各項成績比較土Sff)
測驗成績 半場運球上籃 三分投籃 全場運球上籃 罰球 二人傳球上籃 總分
前測 7. 42 土 1.06 6. 87土:L 13 7. 20±1.02 7. 00土0.94 7. 38土0.87 35. 87±2. 68
后測 & 38+0. 96 & 12 土 0. 92 8. 38±0.94 & 43+0. 98 & 43土0.91 41. 75+3. 55
注:"代表平均數,勸代表標準差。
前后測成績 t df P
半場運球上籃 5. 588 59 0. 000***
三分投籃 7. 542 59 0. 000***
全場運球上籃 7. 637 59 0. 000***
罰 球 & 333 59 0. 000***
二人傳球上籃 6. 348 59 0. 000*材
總 分 11.368 59 0.000***
注:*p<0.05. **p<0.01, **=7><0.001»
由表6可知,從1班、2班兩組前后測成績中比較發現:在半場運球上籃上,F5.59, /K0.001,后測半場運球上籃成績明顯好于前測成績;在三分投籃上,F7.54, /X0. 001, 后測成績明顯好于前測成績;在全場運球上籃上,t=7. 63, p<0. 001,后測成績明顯好于 前測成績;在罰球上,t=8.33, /KO. 001,后測成績明顯好于前測成績;在二人運球上籃 上,蘆6. 35, p<0. 001,后測成績明顯好于前測成績;最后,在總分上,#11.37, p<0. 001, 后測成績明顯好于前測成績,說明不論是常規籃球教學,還是“互聯網+”籃球教學都能 顯著提高籃球各項成績,但哪種方式的效果更好則需要進一步進行驗證。
3. 5. 5. 3實驗組、對照組后測籃球各項成績比較
運用spss22. 0統計軟件,對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的后測成績進行獨立樣 本的t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見表7):
表7 1班(對照組)、2班(實驗組)的后測成績比較(胚fed)
后測成績 半場運球上籃 三分投籃 全場運球上籃 罰球 二人傳球上籃 總分
實驗組 8.83±0.64 & 53 ±0. 78 9. 00±0. 46 9. 00 ±0. 79 9. 00 ±0. 70 44. 37±2.41
對照組 7.93 土 1.02 7. 70 ±0. 88 7. 77±0. 90 7. 87 土 0.82 7.87±0. 73 39.13 + 2. 36
注:”代表平均數,勸代表標準差。
后測成績 t df p
半場運球上籃 4. 095 58 0. 000***
三分投籃 3. 898 58 0.000***
全場運球上籃 6. 713 58 0. 000***
罰 球 5. 461 58 0. 000***
二人傳球上籃 6. 158 58 0. 000***
總 分 & 492 58 0. 000***
*p<0.05, **p<0.01, ***p<0001o
由表7可知,從1班、2班兩組后測成績比較中發現:在半場運球上籃上,t=4. 10, p<0. 001,說明“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作用更顯著;在三分投籃上,t=3. 90, p<0. 001, 說明“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作用更顯著;在全場運球上籃上,t=6.71, p<0. 001, 說明“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作用更顯著;在罰球上,t=5. 46, p<0. 001,說明“互 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作用更顯著;在二人運球上籃上,t=6. 16, p<0. 001,說明“互 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作用更顯著;最后,在總分上,t=8. 49, p<0. 001,說明“互 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作用更顯著。
3. 6結論
3. 6.1學生積極性測評方面,分別從學生上課參與度、任務完成度、課程掌握程度以及出 勤率四項對兩個班級學生進行了考察,結合互聯網+教學的學生積極度明顯高于常規教學 的學生,說明“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6.2學生滿意度測評方面,相比常規教學,互聯網+教學中學生對教學形式、教學內容、 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時間安排、趣味性等滿意程度均較高,學生滿意度也相對較高,說明
“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滿意度。
3. 6.3常規教學學生的出勤率從第六周以后,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互聯網+教學中學生 出勤率較為穩定,并且總體遲到率也低于常規教學,說明“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 學更能提高學生的上課出勤率和降低上課遲到率。
3.6.4籃球綜合成績方面,“互聯網+”籃球教學和常規教學都能提高學生的籃球各項成績, 但“互聯網+”籃球教學和常規教學組在半場運球上籃、三分投籃、全場運球上籃、罰球、 二人傳球投籃以及總分上差異十分顯著,“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對籃球各項成績 的提高更為顯著,說明“互聯網+”籃球教學比常規教學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體育 教學上占有更大的優勢。
3. 7建議
3. 7.1引入互聯網+課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向學生傳播相關體育教學資源,既能提高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對動作掌握的準確性。
3. 7.2加大互聯網+教學、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既可以監督學生的上課情況,又能夠及時的 發現他們的身體情況,針對不同的身體機能制定不同的運動技能學習方案,以激發學生的 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滿意度。
3. 7.3利用大數據平臺分析學生體能,進行針對性教學。有效實現對學生運動情況的具體 分析,獲得學生在運動技能學習中的多方面數據,從而加強對學生的針對性指導,以保證 學生上課的出勤率,降低遲到率。
3. 7.4加強APP軟件智能排名及運動量檢測等多種方式的運用。通過利用APP智能軟件對 學生運動量的檢測以及對學生籃球各項成績進行綜合排名,來了解學生各自的優勢及短板, 以提高學生籃球各項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從梅,李影.“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建設存在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 (12): 102-103.
[2]李曉嬋,曲美儒,王治國.淺析“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體育課程的建設[J].體育 科技文獻通報,2017, (04): 35+154.
[3]劉從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自主-合作-創編創新”教學模式研究[J].重 慶與世界(學術版),2016, (12): 126-12&
⑷許棟.“互聯網+”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6, (12): 3-4.
[5]張旭剛.“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與管理的變革與展望[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6, (02): 106-110.
[6]劉嘉.互聯網+時代高校籃球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J].當代體育科技,2015, (28): 168+170.
[7]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 (10): 51-56+73.
[8]張振宇.“互聯網+高校教學”改革的路徑與對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6, (04): 54-57.
[9]劉婉婷.淺談“互聯網+教學”的大學英語教育新模式一一以貴州理工學院大學外語 教學部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 (06): 72-74.
[10]左偉.籃球網絡教學數字化資源建設與運用[D].山西大學,2016.
[11]郭冬梅.“互聯網十”時代高校PSI型人才的培養[J].現代教育技術,2016, (05): 122-126.
[12]謝敏.“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智慧研究[D].吉林大學,2016.
[13]朱靜宜.“互聯網+”背景下移動互聯開發類課程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J].現代計算 機(專業版),2016, (09): 37-40.
[14]劉駿飛.淺談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05): 243-244.
[15]桑雷.“互聯網+”背景下教學共同體的演進與重構[J].高教探索,2016, (03): 79-82+92.
[16]黃麗英•“互聯網+”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改革[J].時代金融,2016, (05):
191-192.
[17]張偉遠,段承貴,封晨.香港大學“互聯網+”繼續教育系統模式的實踐思考[J].現 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 (01): 11-18+26.
[18]周桂方.“互聯網+”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英語廣場,2016, (02):
86-8&
[19]范敏,方小教.“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高校《電子商務》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合 肥師范學院學報,2016, (01): 117-120.
[20]周雨青,萬書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 分析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 (02): 10-12+39.
[21]許霞,王利平.“互聯網+”對大學教育教學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6, (01): 1_2.
[22]黃曉農.“互聯網+”時代高校校外實踐教學管理探究[J].教育評論,2015, (12): 68-71.
[23]李宗山.“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6, (27): 98-100.
[24]龍年.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體育興趣培養途徑初探[J/0L]?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 究,2016, (10): 260.
[25]宋廣.淺談“互聯網+”時代下的體育教學[J].考試周刊,2016, (71): 112-113.
[26]徐劃萍,吳志坤,徐仰才,蔡增亮,邱慧.“互聯網+”時代中醫藥院校體育教學資 源網絡化平臺的構建[J].中國醫藥導報,2016, (16): 77-81.
[27]馬登峰,張明.“互聯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優勢和建議[J].當代體育科技,2016, (15): 136+13&
[28]許棟•“互聯網+”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6,仃2):
3-4.
[29]王昕,劉皓月,李洋.將“互聯網+”應用在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中的研究[J].中小企 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 (03): 183-184.
[30]陶昌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16, (09): 25.
[31]王云飛.高校體育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 (02): 260-261.
[32]陳進波.互聯網時代創建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 (08): 6-7.
[33]金紅珍.信息化環境下體育教學有效性及提高策略[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6,
(02): 43-48.
[34]王春.淺談高校體育教學實施反轉教學的可行性[J/OL],當代體育科技,2015, (35): 91+93.
[35]孟欣欣.“互聯網+”時代基于020的云南省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亞太教育, 2016, (07): 115.
[36]任彥軍,李大威.互聯網+時代的體育教學新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5, (31): 1+3.
[37]張髙華.“互聯網+”背景下大學體育教學方式改革與“混合式課堂模式”構建[A].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 摘要匯編(二)[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 2015: 2.
[38]姜勇,王東海.移動互聯網對高校體育教學影響的研究[J/OL],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5, (05): 99-103.
[39]朱珊珊.多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在高校籃球選項課中的應用[J].銅陵學院學 報,2016, 15(05):120-122
[40]楊巍.普通高校籃球選項課中互聯網輔助教學的應用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 版),2011, (08): 111-112.
[41]Kristen Campbell Eichhorn. Soliciting and Providing Social Support Over the Internet: An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Eating Disorder Support Groups[J]. Journal of 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8, 14(1):.
Jun Zhang. Related Variety, Global Connectivity and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Compared [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