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
(一)我國幼兒體育發展政策落實的不足
隨著我國“終身體育”理念的貫徹、《健康中國 2030》計劃的實施、學前教育觀念的提升以及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幼兒體育將迎來黃金發展期。《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我國幼兒體育教育在增強幼兒體質的基礎上,也要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也指出要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和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要注重幼兒體質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幼兒心理健康。但是,目前我國對幼兒體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動作技能的發展、體育活動現狀、體育教學和體育課程上,較少的指向幼兒體育活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和對幼兒情感、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研究。在幼兒園中,教師在設計體育活動課程時更多的考慮的是幼兒動作技能的習得,也很少考慮到體育活動對幼兒心理的作用。
(二)情意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多元價值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幼兒園工作規程》這三個文件對于幼兒體育的規定強調的是在生活適應方面,幼兒體育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運動體驗、情感的培養、意志品質和積極個性的養成,體現了情意教育觀。情意是幼兒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情意教育對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心理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情意教育的視角研究幼兒體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必然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研究的本質要求,是繼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動因,也是“終身體育”目標達成的重要基礎。情意教育可以預防學前教育“小學化”,促使幼兒在學前期健康發展。大班幼兒即將進入小學階段,在幼小銜接階段不只是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更多的是學習和他人的交往、提高情緒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力等。而在這些方面的學習離不開情意因素。情意教育可以在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方式培養
幼兒的良好的情緒情感和意志品質,為以后適應小學生活奠定基礎。
(三)情意教育下的體育活動是大班幼兒社會性養成的重要途經
據研究表明,大班是幼兒社會性態度發展的關鍵期和社會生活能力的鞏固期。在這一階段,幼兒逐漸了解和學習這個社會所要遵守的的各種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并尋求與他人建立聯系,形成良好的情緒表達力和意志力,為他以后適應社會作準備。而這些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包含著情意因素即情緒、情感、態度和價值,可以通過情意教育鍛煉幼兒的情緒情感,培養幼兒的自信力、堅持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活動也可以給幼兒建立輕松自由的氛圍,遵循幼兒的興趣,在游戲中去體驗和建構合作、尊重等社會性發展關系,提供給幼兒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學習一定的社會行為準則,培養社會意識。因此,大班幼兒體育活動在情意教育視域下能夠激發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發展他們的情感覺察、表達和調控能力,養成良好責任感和規則意識,培養堅強自信的意志品質。
二、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通過研究情意教育下的體育活動與大班幼兒社會性發展,力圖說明情意教育下的體育活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強情意教育下的體育活動與幼兒社會性發展在理論層次下的聯系。豐富了幼兒體育心理學和幼兒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對體育教學理論的建立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二)實踐意義
首先,從情意教育視角進行體育活動,可以防止對幼兒心理發展、生理發育等忽視,能夠有效避免幼兒體育發展出現成人化、過度的游戲化等傾向。同時,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積極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社會性的發展,并使幼兒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理念的實現奠基。其次,幼兒園教師可以把該體育活動課程進行應用和推廣,為體育活動促進大班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操作性策略。目前我國近 25 萬的幼兒園中約 95%的幼兒園是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的[1],研制出一套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體育活動方案至關重要。
三、文獻綜述
(一)情意教育的相關研究
1.情意教育的產生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和歐洲國家開始了“反智運動”,反對教育過多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等智力的發展,忽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在“反智運動”背景下,情意教育誕生了,它意味著反對教育經濟主義,改正教育科技取向和優化教育個性化[2]。西方的情意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具有較濃的心理教育的范疇。認為情意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情緒以及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并對學生自尊、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給予幫助。在我國情意教育思想是在 1840 年鴉片戰爭之后,“全盤西化”思想席卷中國之時,梁漱溟先生在大片支持西化的喧嘩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進行對比和審思,在我國國情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吸收現代文明成果,形成了情意教育思想[3]。梁漱溟認為情意教育把人的發展放在首位,不僅要幫助人掌握求生的本領,更要幫助學生找到生活的本意,思考生命的價值[4]。綜上所述,西方情意教育和我國情意教育都是為了轉變教學觀念,從重視知識的學習到重視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為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基礎。
2.情意教育的作用
1965 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Bloom)認為認知領域與情意領域有密切聯系[5]。他認為情意不僅要在哲學、心理學層面進行解釋,還應包括人的興趣、態度、價值觀和情緒等。布魯姆認為學生成績的差異的四分之一可由個人情感特質加以說明,認知對情意起決定作用,同時情意對認知也有巨大的反作用[6]。1979 年,美國心理學家奧尼爾(H.F.O'neil)和施皮爾伯杰(C.D.Spielberger)把情意方略和認知方略放到同等位置,在學習中,情意方略注重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減輕學生的精神壓力,解決學習中的問題[7]。1983 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弗大學教授加德納明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是多元化的,情感智能具有重要作用[8]。
現如今,多元智能理論已經得到了廣大的普及和發展,情意教育深度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習及生活。肖祥認為人的發展離不開情意,情意可以對人的生命質量進行評價,保持健康、積極的情意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同時也可以提升生命的價值[9]。幼兒的認知需要情意進行啟動,在幼兒所面臨的情境中,情意決定了幼兒面對問題時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時所需知識的選擇[10]。綜上所述,情意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培養人們對自己情緒情感的控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情意教育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3.情意教育的本質
梁漱溟先生認為知識教育是對世界的認知,認識的主體是靜態的,不流動的,而情意教育是動態的,讓人們更加注重生命自身的價值,使人們生活的更好。情意教育和知識教育相比,情意教育是生活的本質,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認知教育是工具。如果工具弄不好,生活也不會發展好,把生活本身發展好,那么工具就沒有了它的用武之地[11]。綜上所述,梁漱溟先生的情意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對人生活的教育,在教育教學中要讓學生直面生活、尊重生命,通過教育能夠讓人去感受生活的本質、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最終實現自我價值。4.情意教育的目標情意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把人培養成“自由的人”,情意和認知同等重要,情意因素包括情緒、情感、態度、價值觀,認知因素包括理智、知識、技能,教育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情意發展和認知發展的統一[12]。情意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的情緒情感、態度、興趣、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學習者對某方面的興趣來體現他們的情意特征[13]。我國學者肖祥認為,情意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中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意觀,培育情意能。情意教育要鍛煉學生情緒情感察覺、控制和表達的能力、培養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14]。學前期是幼兒情感的奠基期[15]。幼兒時期的情意教育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培養,即情感目標、情感能力目標和意志品質目標[16]。4綜上所述,幼兒情意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以幼兒為主體,培養幼兒健康的情緒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
5.情意教育教學設計
情意教育最著名的教學設計方式是 Krathwohl 分類法[17]。Krathwohl 分類法是由布魯姆等人所設計的,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接收、響應、評析、組織和內化,層次的高低和情意行為相關,情意行為是簡單的,那么它的層次就會低;情意行為是復雜的,不易理解的,那么它的層次就會高[18]。情意行為具有順序性、連續性的特點,是通過接受外界的刺激到內化為自己品格的動態過程。在教學中,情意教育需要教師有明確的目的,系統連貫性的進行教學,使學生接受的內容是有體系的[19]。Young(2009)認為,學習發生是從文化角度出發的,所以在進行課程或活動設計時必須考慮文化,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20]。在進行情意教育時,教育者應該思考文化問題的影響,澄清文化刻板印象,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思維,只有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情意教育才能達到其最終目的,即培養孩子健康積極的性格[21]。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情意教育活動設計時在我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可以遵從 Krathwohl 的設計方式,考慮我國幼兒的文化需求,以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
(二)幼兒體育的相關研究
1.幼兒體育的作用
我國非常重視體育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教育部頒布的學前教育指導性文件對幼兒體育的教育目標有著非常明確的說明和規定。例如,《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我國幼兒體育教育在增強幼兒體質的基礎上,也要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22]。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注重幼兒體質發展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23]。這些文件都著重重視幼兒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運動興趣等方面。大量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些教育目標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在幼兒身體素質方面,許慧敏指出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幼兒體育活動,鍛煉幼兒的上肢、下肢等大肌肉動作以及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24]。在幼兒的人格發展方面,Siedentop(1994)提出,體育活動為幼兒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發展經驗,幼兒在體育活動中不僅提高了游戲能力,而且通過體育活動可以加速其個人成長,形成責任意識[25]。龐建平認為,幼兒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和認知的發展,有助于幼兒人格形成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的發展[26]。在幼兒認知發展方面,吳雪玲認為體育活動可以發展幼兒認知能力,學習社會規則和科學知識,具有一定難度的體育活動也可以激發幼兒的思維,幼兒與伙伴進行交流可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27]。在幼兒的情緒情感的培養上,何靈芝認為在體育活動中,幼兒通過運用體育器材做體育動作,可以很好的刺激幼兒的感官,加快大腦髓鞘化的形成,進而使幼兒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增強,使幼兒能夠更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28]。在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上,韓流、李丹指出,體育活動的規則可以改善幼兒的以自我為中心,發展幼兒的移情能力。并且體育活動中合作游戲可以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29]。綜上所述,幼兒體育活動在幼兒身體素質、人格發展、認知發展、情緒情感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幼兒體育的內容
1989 年,日本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體育活動內容即(1)體育游戲類型的多樣性。(2)加強戶外活動。(3)幼兒積極投入體育活動。(4)注重體育活動內容安排的節奏。(5)注重幼兒健康管理,積極開展疾病預防工作。(6)體育活動安全性預防知識[30]。美國戶外活動器械種類較多,教師會根據幼兒的發展合理的選擇器械,注重體育活動多樣性,讓幼兒積極進行如走、跑、爬、推、跳、滑、攀登等游戲,使用攀登架、球類、滑梯、平衡木等運動器材進行體育活動,也注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會舉行接力賽、障礙跑等活動[31]。德國早期的幼兒體育活動使用福祿貝爾制作的恩物作為體育教具,內容有游戲和作業,現在的幼兒體育活動是由體育游戲、韻律活動和動作技能構成[32]。2001 年,我國在《幼兒園體育》一書中把幼兒體育活動進行了分類,分成基本動作和基本體操,基本動作以簡單的走、跑、跳、攀登、拋等動作為主,基本體操分為徒手操和輕器械操[33]。在 2006 年《幼兒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一書中指出6我國體育活動在 2001 年基礎上增加了體育游戲,并且增加了體育器械的種類[34]。現如今,在幼兒園中的體育活動中,包含了早操、基本動作和體育游戲三類,體育游戲增加了籃球、足球等項目[35]。體育游戲類活動更加多樣性,提高了幼兒的興趣,增加幼兒活動主動性、積極性。綜上所述,國內外的幼兒體育活動內容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轉變,逐漸形成更有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內容。
3.情意教育下的幼兒體育
Katz 等人(2003)認為將情意教育納入整個教育計劃很重要,情意教育有助于學習過程的完整性[36]。情意教育的主要關注點是學生的個體發展,情意教育的作用是以不引人注目和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和影響學生[37]。體育活動既能促進身體發展,也能促進情意發展,身體發展和情意發展具有相互作用關系,促進身體發展的活動能夠促進情意發展,促進情意發展的活動也會影響身體發展[38]。情意教育視域下的幼兒體育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心理學表明,身體健康和情緒情感的好壞有著巨大的聯系,長期處于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中的人身體更加健康,而長期處于消極情緒情感中的人免疫功能會下降[39]。對于幼兒來說,培養其良好的情緒情感,應長期給予他們快樂、愉悅的情緒情感體驗。在情意教育視域下的幼兒體育活動中,教師會更加注重幼兒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以完成動作的教授為目的[40]。情意教育視域下的幼兒體育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在學前段,如果要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心理,就要讓幼兒有困難和挫折的經歷,以其鍛煉他們的意志[41]。綜上,情意教育下的幼兒體育加強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從情意教育的視角研究幼兒體育,有助于幼兒終身體育理念的實現,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必然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研究的本質要求,也是繼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動因。
(三)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相關研究
1.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發展歷程
(1)國外的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
20 世紀初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開始萌芽。美國史密斯(M.E.Smilh,1932)在 30年代完成了一項觀察研究,研究通過收集大量的兒童語言,使用評定的方式進行分析,發現了兒童提出的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20 世紀 40 年代,家庭氛圍和家長對兒童的社會性影響研究熱烈,鮑姆林德認為權威型父母建立起的親子關系更能夠促進幼兒認知發展。霍夫曼研究發現,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如果運用懲罰的方式,幼兒道德規范的內化會受到影響。20 世紀 80 年代,兒童社會性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期,涌現出了更多樣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觀點和內容的選取上更廣泛。很多學者從多元化的角度進行切入,運用多變量進行分析,注重外部效度,強調多因素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
(2)我國的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我國幼兒社會性發展研究在 20 世紀 90 年代快速崛起,1992 年王振宇等人發表了《兒童的社會化教育》,認為兒童的社會性發展首先需要關注幼兒自我發展,自身主動性的發展,其次需要培養社會規范,學習社會的規則,為之后適應社會打下基礎[42]。陳會昌認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需從 7 個方面進行培養,首先要培養幼兒的自我概念,自我認知,讓幼兒了解自己,其次要培養幼兒社會技能、社會認知、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社會性情緒,最后也要培養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和道德品質[43]。王健敏認為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要素是責任心、合作性和自制[44]。
綜上,從 20 世紀出到現在,國內外幼兒社會性發展迅速,在角度、內容、觀點等方面研究進行了較廣泛研究。
2.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理論
一是,精神分析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該理論認為兒童是通過將他人行為或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而進行發展的,兒童時期他們模仿父母,把父母對自己的約束、習慣、價值觀等進行內化,形成自我理想,能夠在社會化過程中控制他們的行為。該理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引領性作用。二是,社會學習理論。代表人物是班杜拉。該理論認為觀察模仿強化等方式可以進行促進幼兒社會化的學習,個體在經歷復雜的道德與行為時會通過認知因素和
自我調節進行解決。該理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具有直接影響作用。三是,認知發展理論。代表人物是皮亞杰和柯爾伯格。該理論把人類的高級心理活動和認知活動當作研究對象,關注兒童認知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主要研究兒童社會性發展和道德方面的影響因素。3.體育活動與幼兒社會性發展(1)國外的研究美國教師在進行體育教育活動時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幼兒活動的主動性,發展幼兒的個性,養成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日本的體育教育發展的較好,主要是因為注重幼兒體育的法規建設、順應兒童自身發展規律以及科學有效的管理。日本在幼兒體育活動中更加注重幼兒情緒情感體驗,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對活動產生興趣。日本的幼兒園每學期會進行自然適應性的體育活動,例如“薄著教育”,讓幼兒親身體驗大自然的氣候與自然親密接觸,同時鍛煉幼兒的意志品質,發掘幼兒自身的潛力。
(2)我國的研究幼兒通過參與體育活動能夠促進其觀察力、溝通能力等多種能力發展,對于幼兒智力與非智力都存在促進作用。石慶英對體育活動對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影響進行分析,認為目前教師在設計體育教學活動時沒有事先預設有關社會性發展的目標,對體育活動促進社會性發展認識不[45]全海英認為體育活動可以影響幼兒自我概念的形成,發幼兒良好的個性,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激發愉悅的情緒[46]。綜上,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體育活動和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具有密切密切,科學合理的運用體育活動,可以進一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但我國研究現狀表明部分教師在體育活動中沒有預設社會性發展目標,幼兒體育活動中社會性發展還需完善。4.情意教育與幼兒社會性發展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包含情意因素。情意教育的重點是對幼兒的情緒情感、態度、意志、興趣、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幼兒對某方面的興趣來發展其情意特征。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幼兒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社會化心理特征,幼兒對社會進行初步感知,體驗社會情感、扮演社會角色、建立初步人際關系的過程[47]。阿德勒提出,情緒情感的發展使幼兒能夠產生社會情感,能夠與他人行為一致并產生合作,產生社會性傾向[48]。全海英提出適中水平和適宜調節的情緒反應會促進幼兒的親社會性反應[49]。學前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分為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社會認知與社會情感互相影響,共同發展,但是社會情感的發展速度較慢,導致幼兒社會性內部結構不穩定,這為社會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情意教育可以促進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進而加強幼兒社會情感的發展,使其與社會認知發展保持平衡,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積極的態度有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情意教育幫助幼兒形成對于生活和學習的積極態度,積極的態度會使幼兒積極的面對發生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意志品質對幼兒個性的養成以及在社會中對自己行為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意志力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情意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質。正確的價值觀是幼兒社會化方向的重要指引。幼兒的心理發展具有可塑性,情意教育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幼兒繼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幼兒的個體發展,對其社會交往,進入社會具有重要影響。綜上,情意教育和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的聯系,情意教育是實現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把情意教育融入幼兒的活動,有利于幼兒的社會情感體驗、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建立初步的人際關系,促進幼兒初步社會化的形成。
(四)已有研究的述評
西方情意教育和我國情意教育的產生都是為了轉變教學觀念,從重視知識的學習到重視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為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基礎。情意教育的作用、目標等都有著較系統的研究,都認為應把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放到同等位置,情意和認知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目前我國教育政策也重視的培養,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并不理想。國外的幼兒體育發展較早,尤其是日本、美國等國家有著健全且規范化的幼兒體育內容模式,非常值得我國進行學習和借鑒,我國的幼兒體育活動內容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行轉變,加強了對幼兒體育活動的關注,注重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但是目前幼兒教師在體育活動中目光較集中在對動作技能關注,較少的注意到體育活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