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 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6 15:25
    1 前言
    1.1 選題依據
    1.1.1 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要求
    體育工作是我國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體育工作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社會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要求也愈來愈高,這要求體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時代教育工作的發展和變化并融入其中。2002 年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簡稱《2002 年綱要》)從體育課程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明確了我國體育工作的發展方向。《2002 年綱要》指出,新時代體育工作的課程目標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運動技能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運動競賽,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2010 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進一步明確了包括體育工作在內的教育改革方向,并把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其工作方針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改革創新上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促進新時代教育的改革發展。2020 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進一步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健全大中小學競賽競賽體系,包括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簡稱《指導綱要》)。《指導綱要》是新時代體育工作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它指出新時代體育教育工作改革的總目標是:“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增加游戲與比賽等競爭要素,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競爭與表現的樂趣,實現從激發興趣到形成志趣、享受樂趣的層層深入。綜上所述,新時期以來我國體育教育工作改革所秉持思想和理念與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理念有異曲同工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體育文化、體育意識和體育精神的培養,強調競賽的意義,寓教于樂。有鑒于此,筆者產生了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想法,通過對比分析普通高校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運動教育模式下體育舞蹈課程教學的教學效果,為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教學的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1.1.2 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限于歷史因素,起步較晚。近年來,經過十余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積累,在授課模式和學生培養上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但受傳統體育模式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一直以來存在重教師主導地位,輕學生主體地位;重技能傳授輕綜合素質提高;重結果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等方面的不足與缺陷,具體表現在:首先,教學模式存在缺陷。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將當堂課要教授的動作技術進行示范講解后,由學生統一練習或自由練習,學生不斷重復動作直到熟練掌握,最后通過參與期末考核獲得學分。長此以往,學生只會亦步亦趨重復老師
    教授的動作和技能,進而缺乏舞蹈創編和競賽能力。其次,無論是對于作為學科的舞蹈專業,還是作為體育舞蹈專業的學生而言,外界認可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參與競技比賽的成績和級別。但從學生進入學院開始就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拔機制,每年能夠代表學校或學院參與高級別比賽的只是極少數“專業過硬”的學生,對大多數同學而言出場機會稀缺。如此一來,一個專業的整體水平只能靠少數優秀學生“撐場面”,顯然違背專業設置的初衷。最后,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帶來第三個更嚴重的結果是:許多學生由于缺少參與比賽或活動的表現機會,會逐漸產生“專業虛無主義”,不僅對體育
    舞蹈基礎知識興趣索然,失去舞蹈練習和創編的熱情,甚至連師生、同學感情也會越來越淡薄,不利于現代體育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也不利于實現新時代教學目標。因此,探索新時代新型體育舞蹈教學模式來填補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豐富現有體育舞蹈教學模式和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1.1.3 “運動教育模式”發展成熟且值得借鑒
    “運動教育模式”最初是由美國西登托普教授在 1982 年提出的,其觀念和想法源于團隊早期的體育教學研究。西登托普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團隊在一次長達五年的體育教學研究中發現,許多教學設計嚴謹、組織周密的體育課程,未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相反,那些經常跳過體育課程,頻繁參加競技比賽和訓練的校運動隊學生在運動能力和運動熱情方面的表現更為出色。為了探究其中的奧秘,實現優質高效的體育教學目標。1983 年,西登托普教授團隊將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與學校運動隊的訓練模式進行了對比,對二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等進行了分析。最終,在借鑒學校運動隊在培養學生運動熱情、提升實戰能力等方面的模式方法,剔除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后,初步形成了運動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其主旨在于讓所有學生平等參與體育教學,為學生營造的真實運動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運動熱情、提高學生運動水平。隨后,運動教育模式經過美國 Chris Bell、新西蘭 Bevan Grant 及澳大利亞 Andrew Taggart、Ken Alexander 等人的發展,逐漸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以色列、日本、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落地生根,我國的臺灣省也將運動教育思想運用到新課程標準教學中。運動教育模式逐漸“成為備受世人關注的著名教學模式之一。”
    2004 年,隨著西登托普教授應邀到北京師范大學講學,其先進的教育思想與理念一同被帶到了中國內陸,然后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了解到了這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國內各大高校也陸續將運動教育模式運用在不同體育項目的教學之中。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模式的新型模式,為我國新時代體育課程和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本理念值得借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所有學生平等的參與體育教學活動。學生在扮演各種角色和參與競賽的過程中全面體驗和學習運動,課堂中的比賽不設淘汰賽,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強調的是學生個體體驗過程而非結果。第二,學生在全程活動中要擔任各種角色。包括隊長、教練員、裁判員、音響師、攝影師甚至編導等,相當于學生要盡可能模擬各種角色。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額外接觸到一些作為“學生”主體角色之外的隊長、教練員①高航.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歷史淵源[報,2005,17(01).
    3
    裁判員、音響師、攝影師等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能從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地體驗不同角色的職責。第三,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發展特點。運動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標不是培養學生成為運動員,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不同學生水平,設置不同等級的競賽,以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運動教育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的思路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劃分“運動季”、組建團隊、活動競賽、角色扮演,每個環節的設計都考慮了學生個體階段性發展的特點和差異。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通過研讀相關文獻資料,厘清運動教育模式的基本內涵和學界關于運動教育模式、體育舞蹈教學方面的研究現狀,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學理基礎。通過論證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空間和操作性,重構體育舞蹈專業課程結構,并進行實驗研究,從而相應地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的問題,結合當下的體育舞蹈教學現狀提出對策建議,達到豐富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水平、提高學生技術能力、創編能力及競賽能力的目的。

    1.2.2 研究意義
    運動教育模式作為當前西方體育教育的主流教學模式之一,在培養學生運動熱情、體育素養及運動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模式難以比擬的優越性,目前我國已有諸多學者從高校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拳擊、武術、太極拳、健美操等領域就引入運動教育模式開展了充分的研究,但涉及高校體育舞蹈的運動教育模式研究仍舊較少,在作者以“運動教育模式”通過知網“高級檢索”功能檢索的“主題:運動教育模式 OR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 OR 篇關摘:運動教育模式”641 篇論文結果中,僅有張琦《競技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百色學院公共體育課為例》和劉君《Sport 教學模式在大連理工大學體育專項課——體育舞蹈課程中的探索和實踐》兩篇期刊文章對運動教育模式下的高校體育舞蹈教學進行探討,且兩篇期刊受篇幅限制也并未就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的理論邏輯、研究方法、課程設計、課程實驗、數據分析等方面進行展開。因此,筆者以《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為題,在學習借鑒過去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運動教育模式下的普通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教學展開研究,不僅拓寬了運動教育模式應用面,還為提升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提供新的教學模式參考。

    2 文獻綜述
    2.1 體育教學模式相關研究
    2.1.1 教學模式概念
    1972 年美國教育學家布魯斯·喬伊斯、莎瑪·韋爾、艾米莉·卡爾霍恩聯合出版的《教學模式》一書最早對“教學模式”進行定義,喬伊斯等人在總結當時美國教學教育特點的基礎上指出:“教學模式”實質上是“學習模式”,是教師通過幫助學生獲取信息、形成一定的思想、掌握相關技能、明確價值觀、把握思維和表達方式的方法論。20 世紀 80 年代,“教學模式”概念進入中國,引起了教育領域國內眾多學者的討論。顧明遠在《教育大辭典》中將“教學模式”定義為“反應特定教學理論邏輯輪廓,為實現某種教學任務的相對穩定而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②高文教授在《知識的組織與表征——現代教學模式建構的基本要素之一》中指出:“教學模式的建構恰似一座橋梁”,將“學生學習”、“教師授課”和“知識”連結在一起。③曹一鳴則在總結我國教育界對“教學模式”的研究時強調: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理論指導下,基于大量的教學實驗,指向具體的目標,圍繞特定主題形成較為穩定的、簡明的教學理論框架和具體而又可操作的實踐方式。”
     
    2.1.2 體育教學模式分類
    “體育教學模式”一詞是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教育領域關于“教學模式”理論討論的衍生,部分體育科研工作者在探尋提高體育教學質效的過程中,發現“教魯斯·喬伊斯、莎瑪·韋爾、艾米莉·卡爾霍恩.教學模式[M].蘭英等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②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③高文.知識的組織與表征——現代教學模式建構的基本要素之一[J].外國教育資料,2000(04):24-27.④曹一鳴.數學教學模式的重構與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03.學模式”理論中關于“教”與“學”關系的看法及其對教學框架和范式的建構,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能夠有效將“教”與“學”聯系起來,因此在我國體育教學改革全面展開的背景下,體育教學模式順勢成為 20 世紀 80 年代體育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并在 90 年代后成為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關于教學模式在體育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體育教學模式大體上可分為一下幾類:鄒師較早地對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研究進行了分類和總結提升,在《體育教學模式分類及其應用研究》中,鄒師從體育教學的理論內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組織形式、課程類型等方面對體育教學模式進行了劃分,并指出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教學中應結合體育教學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教育理論、明確切入點,要在建立體育教模式框架前綜合考慮模式運作的程序、方法和手段,模式運作的環境,對模式運作效果的評價體系等因素。胡慶山則從體育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與結構進行分類,主要包括了按功能目標來劃分的“三基型”體育教學模式、“發展型”體育教學模式、“情感型”體育教學模式;按教學結構來劃分的掌握學習教學模式、發現學習教學模式、俱樂部型教學模式;以及按教學方法來劃分的集體學習模式、個別化學習模式、合作式學習模式、俱樂部型學習模式和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等。同樣,胡慶山也對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和應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要根據體育教學的目的、學生發展水平、教學環境及條件等因素來決定。毛振明將我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視為一種以系統數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認為我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已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且主要以運動技能傳授和身體鍛煉為主。王雄鋒將中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國外的對比,認為我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是以“全面教育”為指導思想,教學水平主要受老師的技能水平、教學設施等條件制約①鄒師.體育教學模式分類及其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②胡慶山,鐘宏勝,王健.體育教學模式的特點、分類及其選擇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4,025(003):104-106.毛振明,賴天德.論"傳統體育教學方法"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關系[J].中國學校體 育,2005,002:54-55.④王雄鋒,楊國慶,李筍南.美國動作教育與中國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J].體育學 刊,2004,11(5):114-115.國內學者通過將各類教學模式運用于各項體育專業教學實踐過程中,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目前,學界常見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傳統體育教學、建構主義拋錨式、快樂體育、翻轉課堂、運動教育、慕課、小群體教學、成果導向、一貫式、灌輸式等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綜上所述,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隨著“教學模式”概念的引入,以及對體育教學模式拓展研究,國內學者在體育教學模式研究領域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對我國體育教育改革和發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既為后來我國體育教育領域廣泛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體育教學模式理論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新課改”后我國體育教育領域在各專業項目研究的百花齊放奠定了基礎。


    2.2 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研究
    學界關于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種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方面。周麗雅在《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的影響———以體育院系體育舞蹈普修教學為例》一文中對日本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了實驗研究并指出,小群體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采用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遵循了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特點,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學生在相互討論、合作和組間競賽中,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自信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體育舞蹈的各項技術,更有利于技術的掌握與提高。①譚洪證在《拋錨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少年倫巴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中指出,體育舞蹈教學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主導課堂,學生可以迅速掌握技術要領,但在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合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方面還不夠完善。而拋錨式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圍繞教師拋下的“錨”(課堂中心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自主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培養①周雅麗.小群體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動機水平的影響———以體育院系體育舞蹈普修教學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95-97)學生自我探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目的。
    徐勤萍吸收了美國教育學家喬治·謝夫特的角色扮演思想,在《體育舞蹈角色扮演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中提出高校體育舞蹈教學可以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課堂角色的扮演為將來社會角色的扮演打下良好基礎。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具有教學理念新穎、內容合理、方法手段多樣、評價方式多元化等優勢,但其教師和課堂的要求較高,要求教師能夠根據課程、專業及學生特點合理地遴選教學內容、設置合適的主題情境、教學技能嫻熟。談夢婷在《基于 Mini-MOOC 的自主-合作教學法在體育院系體育舞蹈選修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將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法與慕課(MOOC)模式結合,通過對體育院系體育舞蹈選修教學的應用研究,得出了“Mini-MOOC 和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舞蹈教學是可行的;該模式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前期準備、課時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三個方面;該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教學效率;有利于轉變體育教師的角色,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個人和群體的知識管理、知識積累、知識共享”的結論王燦在《基于 SPOC 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舞蹈公選課的探究》中以海河大學的本科體育舞蹈公選課學生群體作為實驗對象,比較研究了傳統體育舞蹈公選課教學與 SPOC 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劣。王燦指出小規模限制性教學(SPOC)繼承了慕課(MOOC)教學模式自主性、靈活性、創新性的同時兼具小眾化、集約化、限制性等特點,小規模限制性教學模式通過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彌補了傳統體育舞蹈公選課教學技術動作專業太強、教學硬件設施落后、教師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的局限。
    王艷飛在《翻轉課堂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指出,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是利用微視頻作為工具,把傳統課堂教學流程顛倒過來,學生在課前進行學習,課上教師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師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體育舞蹈教學中具有諸多積極意義,與傳統教學模①譚洪.拋錨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少年倫巴舞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②徐勤萍.體育舞蹈角色扮演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3,35(5):62-64.③談夢婷.基于 Mini-MOOC 的自主—合作教學法在體育院系體育舞蹈選修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7.④王燦.基于SPOC混合教學模式應用于體育舞蹈公選課的探究[J].課程教學,2019,31(11):94-95.式相比更符合當今時代下的教育改革趨勢。總之,當前學界在普通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模式研究領域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隨著國內外的各種教育思想、模式及理論不斷被學者們運用到體育舞蹈的教學實踐之中,體育舞蹈教學的水平不斷提升,對各類教學模式的理解與運用也愈發深刻。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哪種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都有其一致性。學者、教育工作者希望通過對各種教學模式的引入,來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下體育舞蹈教學重教師主導地位輕學生主體地位,重技能傳授輕綜合素質提高,重結果性評價輕過程性評價的局限。同時,不論是小群體教學、拋錨式教學、角色扮演教學,還是慕課教學、自主-合作學習教學、小規模限制性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間的交流合作、課堂情境設置、角色扮演等方面都與運動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共性。換句話說,運動教育模式兼具了以上教學模式的優點。


    2.3 運動教育模式相關研究
    2.3.1 運動教育模式概念及特征
    2.3.1.1 運動教育模式概念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西登托普教授首次提出運動教育模式概念,即“通過身體進行教育”,是一種以運動為基礎的教育模式。②隨后,西登托普教授在《體育教育導論》中將運動教育模式定義為:通過運動進行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目的是幫助學生成為有運動能力、運動素養、運動文化的運動參與者,并從中獲得真實、愉快的學習體驗。③運動教育模式是以游戲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團隊學習和固定分組為組織形式,以角色扮演為學習方法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比賽是貫穿始終的主線,教師不斷地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提供真實而又豐富的運動體驗,最終使團隊的每位學生都成為有運動能力、有運動教養和運動熱情的運動者。①王艷飛.翻轉課堂在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
    2.3.1.2 運動教育模式特征
    運動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賽季(seasons)、團隊(Team)、正式比賽(Formalcompetition)、最終比賽(Culminating event)、成績記錄(Keeping records),慶祝活動(Festivity)。第一,賽季。賽季是貫穿整個運動教育模式的核心,通常賽季劃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在每個不同的期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三個階段的任是相互關聯和銜接的。第二,團隊。運動教育模式中運動季的開始之前會按照一定的要素將學生劃分為若干的團隊,然后在賽季中保持這樣的分組,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合作學習,共同制定學習方案,比賽方案,創造團隊特色文化;而團隊與團隊之間是一種競
    爭關系,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團隊成員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合作意識。第三,正式比賽。比賽是運動教育模式的主線,正式比賽中比賽形式呈現多樣性,可以是團隊之間的循環比賽,對抗賽等,甚至可以穿插個人比賽等。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項目特點,教學條件,時間和學習情況等確定比賽形式。第四,最終決賽。最終決賽是對賽季的中學習成果的體現,決賽可以設計出總冠軍、亞軍等多個排名,決賽的設計也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團體賽,可以是個人決賽等,最終的決賽進一步融洽了課堂氛圍,團隊內成員可以共同分享成功。第五,成績記錄。在整個運動教育模式中,教師對每組學生的表現都會做出記錄并進行保存,成績記錄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設計,比如計分方式等,從而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第六,慶典活動。慶典是整個賽季的最終環節,這個環節是對賽季的贏得比賽的小組的一種獎勵,這個慶祝活動一般包括了頒獎、拍攝錄像、表演,教師對突出表現團隊的表揚等。通過慶祝活動,營造比賽后的活動氛圍,增加學生參與的熱情,也培養學生的運動文化素養。


    2.3.2 國內運動教育模式相關研究
    2.3.2.1 國內運動教育模式理論研究
    賀偉在《運動角模式的內涵、優勢及啟示》中將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10式進行了對比,從運動教育模式的內涵和優勢方面進行了探討,認為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是游戲理論,該模式具有忽略學生運動基礎差異、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注重全面培養、教學形式和內容靈活多變等優勢,它以人為本、以學生學習為主,是一種具有成熟的、具有良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①熊強在《體育教育專業實踐課程運動教育模式的建構與實驗研究》中指出:體育教育專業實踐課程采用運動教育模式必須根據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對原美國運動教育模式進行適當的改造和構建,從教學思想上要以生為主,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良好學習環境,靈活劃分運動季,合理安排運動季各階段時間,靈活應用教師指導、伙伴學習、小組合作三種學習方法,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②高航、高嶸二人在《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時代價值與發展》中對運動教育模式的時代價值進行了分析,認為運動教育模式有利于實現體育學科素養落地,有助于適應復雜情境的體育教學,因此提出了通過“體育課程標準”引領運動教育模式的融入,統籌學校體育課程的安排,部署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事件等,通過實踐來推動運動教育模式理論的發展。慕明在《基于運動教育模式下體育競賽在教學中的核心價值探析》詳細闡述了運動教育模式中體育競賽的核心價值,認為價值主要體現在充分發揮了體育中參與的積極性,通過體育競賽的興趣引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徐新在《新時代體育課程與運動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中分析了新時代體育課程與運動教育模式之間的關聯,認為運動教育模式顛覆了傳統課堂的低級重復和蜻蜓點水的教學思想。
     
    2.3.2.2 國內運動教育模式實踐研究
    李曉冉的《“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在普通高校體育武術課程中,采用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等組織形式,展開了關于高校武術選項課的運動教育模式應用研究。熊艷等人在《“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運動強度的影響》中,通過隨機抽樣監測普通高校學生在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和運動教育模式下的心率變化,調查學生賀偉.運動教育模式的內涵、優勢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3.②熊強.體育教育專業實踐課程運動教育模式的建構與實驗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2(10):51-53.③高航,高嶸.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時代價值與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20(1):6.④慕明.基于運動教育模式下體育競賽在教學中的核心價值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1):2⑤徐新,何福州,王極配.新時代體育課程與運動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J].大學:教學與教育,2021(8):3.⑥李曉冉.“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武術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8.
    不同強度運動時間比例的差異,發現運動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時效和運動強度,有利于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①袁祖力等人在《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籃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中,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到了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中,發現運動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孫琴等人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健美操運動教育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實驗教學,隨后在《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健美操表現力的影響》中指出,運動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健美操的積極性、音樂能力及藝術表現力。雖然說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教學方面兼具了很多教學模式的優點,但在體育舞蹈專業方面的研究較少,在知網上通過檢索僅有張琦《競技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百色學院公共體育課為例》和劉君、李芃松等《Sport教學模式在大連理工大學體育專項課——體育舞蹈課程中的探索和實踐》兩篇文章對運動教育模式下的體育舞蹈教學進行了探討。張琦以百色學院體育舞蹈公共課 40 名學生為樣本,將運動教育模式運用到具體教學實踐中,從體育舞蹈教學的教學方案設計到教學實踐,再到教學實踐結果驗證。張琦指出,運動教育模式運用于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是可行的,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運用,運動教育模式能夠很好地規避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舞蹈運動中來。同時,張琦還建議運動教育模式有著許多的賽季設計方案及角色體驗,在運用該模式過程中,應當結合體育舞蹈內容以及不同階段學生的基礎等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場地設施能夠允許的教學設計,使教學符合實際情況,達到最優效果。劉君、李芃松等人對大連理工大學體育舞蹈課程的運動教育模式教學成果進行了總結、提煉,重點從體育舞蹈教學的實施目標與內容、實施階段與認為、教學方法與考核等方面,對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體育舞蹈專業課程的應用進行了詳細地闡述,這為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舞蹈專業的運用提供了極為有益的指導。
    ①熊艷,馬鴻韜,孫琴.“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運動強度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5,22(01):130-133.②袁祖力,孫涵.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籃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3):2.③孫琴,張力.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健美操表現力的影響[J].廣州體報,2017,37(05):119-121.④張琦.競技運動教育模式在體育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百色學院公共體育課為例[J],教學實踐,2017,10:191-195.⑤劉君、李芃松、王曉玲、張曉萍. Sport 教學模式在大連理工大學體育專項課——體育舞蹈課程中的探索 和實踐[M],中國學校體育,2012,09.12綜上所述,國外和國內學者對運動教育模式都有了較多的研究,國外從運動教育模式到實踐整個研究體系都非常豐富,運動教育模式從國外引入到中國,國內學者在肯定運動教育模式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提醒后來的研究者注重研究的本土化,要結合國內學生特點、運動項目、器材等才能發揮理論價值。


    2.3.3 國外運動教育模式相關研究
    2.3.3.1 國外運動教育模式理論研究
    Michael W.Metzler 認為運動教育模式的運動季貫穿于整個教學單元,其中運動季劃分為五個階段:準備階段、季前階段、季中階段、季后階段和最后的慶祝活動。Sidentop,D.Hastie P,Hans Vander Ma 在 《 Complete guide to sporteducation》一書中清晰明了地闡釋了有關運動教育模式論的理論知識,其中包括該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用更多的實例去證明,在不同的體育項目中課程中該如何設計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方案,為該模式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Derek J.Mohr,J Scott Townsend,and Sean M在《 Non-Elimination Tag: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中提到由于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體系比較完善且具有可行性,因此該教學模式能為老師提供更多教學模式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并且在增加學生運動參與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
     
    2.3.3.2 國外運動教育模式實踐研究
    Tristan L.Wallhead 就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展開了實驗研究,采用了兩種不同的體育教學模式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干預實驗,研究得出實驗班學生會有更豐富的運動體驗,并且學生們一致認為通過與隊友的合作學習更能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同時也說明了該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以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Parker 和 Curtner-Smith 通過將傳統體育教育模式和當前體育教育模式進行對比研究,探究不同教育模式下體育的發展現狀,認為當今體育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傳統體育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需求進行不斷調整后的結果。Peter A Hastie 從運動教育模式對教學目標的影響入手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教學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和具體運動教育模式目標。運動教育模式影響教學的總體目標,全力培養學生成為優秀的運動者,使他們成為有能力、有文化、有熱情的運動者。在具體目標上會影響學生了解和進行技能學習。除此之外,國外其他學者對運動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后發現,運動教育模式三階段結構框架能夠使學生形成相互依賴、積極互動的關系,進而幫助學生學習。②并且能夠促進所有學生參與和承擔不同角色的能力,以及自主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的機會方面的價值。③還可以明顯提升學生運動參與的內部動機。④綜上所述,國外運動教育模式研究與國內研究大同異,相同之處在于國外國內學者普遍認同西登托普教授提出的運動教育模式理論,認為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常在研究中將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各種研究結論。不同之處則在于國內研究偏重于對運動教育模式在各類專項體育中的應用,探討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國外研究則偏重對運動教育模式理論本身的研究,把研究重點更多地放到運動教育模式的運動季、合作學習模式等方面。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xiaoxueshuxue/3058.html

    上一篇:體育課堂教學設計技能的教學案例開發研究

    下一篇:高質量發展視域下中學體育教師職業能力 內涵與提升路徑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