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1.1.1 國家政策的出臺為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給予支持自 2014 年開始,國家各個部委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與運動康復有關的政策文件,為運動康復的發展和壯大給予了政策支撐和保障,運動康復產業逐步成為“朝陽產業”。截止至 2021 年 12 月,筆者對運動康復的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了梳理歸納(具體見表 1-1)。表 1-1 運動康復相關政策歸納文件名稱 核心內容 發布時間 發布單位《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 促進康體結合。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 2014 年10 月國務院《“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 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使全體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質量的、可負擔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2016 年10 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健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 推動“體醫結合”,加強科學健身指導,積極推廣運動健康服務,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學,發揮中醫藥在運動康復等方面的特色作用。 2016 年10 月國務院《“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 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發展和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 2016 年12 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康復醫療工作發展的意見》 健全完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康復醫療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康復醫療領域改革創新和康復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 2021 年 6月 國家衛健委推動體衛融合。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 )》 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 2021 年 8月 國務院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
1
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為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細化目標,《“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1]提出加強體醫融合,發揮康復在防治各類疾病中的積極作用,預計八年后健康產業規模跨入 16 萬億元的行列。《健康服務體系中的康復》[2]指南也應時而生,既為未來康復服務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指導性建議,又為康復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和學術研究創新指明了方向。國家衛健委于去年發布的文件同樣強調了康復類專業人才培養對推進康復工作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3]。由此可知,國家為推動康復醫療事業發展提供了眾多政策保障,而運動康復人才是促進康復醫療事業進步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因此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快培育精通運動康復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
1.1.2 “體醫融合”推動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體醫融合”的提出加快了體育與醫學相關產業發展,作為體育與醫學緊密融合的運動康復產業發展更是勢如破竹,《中國衛生統計年鑒》[4]相關數據顯示推算從 2021 年開始中國康復相關產業將步入千億行列,運動康復相關機構數量 2018 年至 2020 年漲幅高于 40%[5]。盡管運動康復人才培養已經初具規模,但仍然較滯后于相關產業發展,故而培養更多更優質、高水準的運動康復人才迫在眉睫,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1.1.3 社會發展對運動康復人才提出更高的需求
(1)人口老齡化加劇
作為人口第一大國,我國因人口總數穩定上漲和平均壽命逐步延長等原因,使得老齡化程度日漸加重。據前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可知:超過六十歲的有兩億六千余人,其中超過六十五歲的就有一億九千余人,相較于十年前,超過六十歲的由占比 13.26%提升至 18.70%,表明老年人數量和占比持續擴大,老齡化程度持續加重[6]。運動康復人才可以通過為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運動處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身體機能下降速度,并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緩解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社區養老服務順勢而生,能夠使得老年人在社區享受養老服務,擴大了對康復相關專業人士的需求[7]。
(2)慢性病發生、發病率上升
第一章 緒論
慢性病的發生、發病率均會隨年齡的增大而呈現上升的趨勢,慢性病現占中國老年人死因的 91.2%。并且現如今臨床可見腦卒中等慢性病趨于年輕化,而長期熬夜、過重工作壓力可能為其重要原因。為促進慢性病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復功能,運動康復可作為其功能恢復的重要助力。
(3)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防治運動損傷生活水平的升高,喚起人們對健康生活的向往。“健康中國 2030”提出的加強體育鍛煉,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但由于鍛煉方式不合理,發生損傷的頻率也只增不減,因而如何預防和治療體育運動造成的損傷成為了全民需求。綜上,運動康復專業人才既可以為健康人開具適宜的運動處方,又可以為慢性病預后提供指導和服務,在人口老齡化日益顯著、慢性病發生率穩步走高、體育運動廣泛開展的時代,運動康復人才缺口日益顯著,社會對運動康復人才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要求。
1.1.4 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助力戰“疫”
2020 年元旦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爆發,在與疫情斗爭期間,主要負責新冠肺炎感染愈后康復的治療師們漸為人們所知,患者根據康復師的要求完成正確的呼吸訓練,以求緩解不適癥狀、提高心肺功能、加速痊愈。運動康復因助力戰“役”進一步走進了人們視野,在此期間也暴露了運動康復專業
人才培養在心肺康復領域存在短板,如技術欠缺、人才稀缺。因此,此次疫情使得運動康復專業肩負了更新、更重的責任,同時推動了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在專業建設中添加了新的板塊,擴充了對運動康復專業培養目標的定義。
1.2 研究目的
在體醫融合背景下,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與推廣,運動康復也逐漸走進人民群眾的視野中,促使運動康復的產業穩步發展,因而運動康復專業人才持續存在不小缺口。因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一是為了了解體育院校運動康復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現狀并剖析其不足之處,二是為了優化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國內外相關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針對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給予優化方案,以保障運動康復培養過程的完整性,從而滿足市場對運動康復的需求。
3
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1.3 研究意義
運動康復專業教育發展在我國僅有十余年歷史,因而涉及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十分缺乏,聚焦于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獻研究則更是屈指可數。僅有的文獻研究中也大都局限在課程設置、招生人數等方面問題,并且其中單純框架性描述較多,缺少實證性調查研究,研究不夠深入全面。
1.3.1 理論意義
本研究對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剖析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教學資源與考核評價等存在的不足,通過借鑒國內外相關專業培養經驗,提出建設性改革方案,旨在對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相關內容進一步補充,拓展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研究,同時為日后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理論體系構建和完善提供參考依據。
1.3.2 實踐意義
(1)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隨著“健康中國 2030”、“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等相關政策的出臺,社會對康復型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加,以體育、醫學院校為首的各類院校不斷擴充康復相關專業的培養規模。明確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不足并挖掘符合體育院校特色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高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運動康復的需求
全民健身的普及、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等現實問題使得運動損傷、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服務工作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重點,因此需加快建設更高質量、更高標準的運動康復服務體系。對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展開研究,促使運動康復人才發展更貼合人民群眾需求。
(3)有助于減少運動康復專業人才供需沖突
盡管體育院校近年來向各崗位持續輸送諸多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但運動康復專業相關企業、機構在人才引進上仍存在較大缺口。“體醫融合”背景下,相關領域競相開
4
第一章 緒論
展體育與醫學融合變革,作為與體育與醫學均緊密聯系的運動康復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改革是勢在必行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社會需求保持一致,不僅能使體育院校培養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愈發契合用人企業、機構崗位所需,還有助于減少運動康復專業人才供需沖突,推動產業發展。
52.1 相關概念界定
本研究是建立在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因此對體醫融合、運動康復、人才培養模式等概念需要有明確的界定,以便筆者厘清本研究的邏輯框架,保證后續工作的順利推進。
2.1.1 體醫融合
“體育與醫學深度融合”這一說法是由全國政協委員錢利民于 2015 年在中國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次年“健康中國 2030”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此后“體醫融合”這一概念相繼進入各界學者視野,成為各界的熱點話題,其具體概念和內涵也引發了眾多探討。曾欽梅、張維等[8]認為“體醫融合”是由運動處方、康復醫學、運動醫學等許多學科組合而成,但“體醫融合”又不僅僅是將兩者單一結合,也不是僅僅將二者的理論知識單一結合。從促進學校體育發展、保障青少年乃至全民體質健康的,向宇宏、李璟圓等[9,10]認為“體醫融合”是以“醫療”為主體,將各種合適的體育運動方法運用到醫學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即在醫學領域的各環節科學合理的加入體育元素促進身體健康。沈圳、胡孝乾等[11]認為“體醫融合”是指將體育部門以及醫療衛生部分的相關專業人才、技術和市場等資源進行整合并服務于各類疾病的防治,到促進健康的作用。由此可知,當下“體醫融合”這一概念尚未達到廣泛共識,也沒有作為一種特定的概念被統一界定。各界學者的主張因研究方向和主觀意識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各抒己見,各執己見,主要分為體育主導論、醫學主導論和體醫協同主導論 3 類。但達成共識的是,體醫融合”不只是單一結合,而是體育和醫學在多維度、多層面深度融合,為了防治
疾病、促進健康,將體育鍛煉方法和醫學知識與治療手段相結合。鑒于此,本文將對“體醫融合”的概念進行如下界定:將體育與醫學在理論知識、技術方法、專業人才、產業發展等各方面資源相互滲透融合,運用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和現代化醫學手段,最終實現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質量和增強人民體質。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2 運動康復和運動康復專業
運動康復,是指運用各種安全、科學、合理的運動方法使各類病傷殘者恢復或重建軀體功能,使其重返社會甚至運動場并改善生活質量,例如,各種運動損傷患者、各類慢性病患者和神經病損患者等。運動康復在本文中的內涵不僅是對病傷殘者進行康復訓,還可針對個體薄弱部分進行訓練,降低體育運動中出現運動損傷的風險,以及為健康人群進行科學運動指導,提高運動效果。運動康復專業是由運動醫學、康復醫學、體育學等多個學科交叉形成的一門學科,既要求掌握人體醫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要求掌握體育運動知識和原理,并將其融會貫通,能夠在運動隊、醫院、康復機構、健身機構等崗位為患者及健康人群提供康復治療和運動防護工作。
2.1.3 人才培養模式
眾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發表了各自的見解,提出了多種假說和論述。董澤芳學者(2012)[12]概括為“人才培養規范”說、“人才培養系統”說、“人才培養系統”說、“培養活動樣式”說、“教育運行方式”說、“目標實現方式”說、“人才培養結構”說、“教學活動程序”說、“整體教學方式”說、“人才培養方案”等十余種。其后劉忠喜學者(2014)[13]從國家、高校、專業三個層面歸納為六種:“標準+變式”論、“理念+目標+方式”論、“人才培養系統”論、“人才培養方案”論、“整體教學方式”論、“結構+方式”論。張妍等學者(2019)[14] 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最新總結為“教育過程總和說”、“人
才培養過程模型說”、“教育運行方式說”三種以過程范疇為主的說法。本文旨在研究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育運動康復專業人才為目的。據此,本文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國家有關政策與教育理念引領下,依照高校條件及辦學特色,高校通過設置高度符合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并對培養效果進行考核的過程樣式,主要囊括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二是相關通識、專業課程設置及開課時間安排,三是課堂及實踐教學的教學形式與方法手段,四是與專業相匹配的軟硬件教學資源,五是課
7
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程考核評價方式。本研究將圍繞這幾個方面對體育院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具體探討。
2.2 國內相關研究
筆者以“運動康復”、“運動康復專業”、“體育院校”、“人才培養”、“體醫融合”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檢索,通過查閱、歸納、梳理,最終收集整理了與本研究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見表 2-1)。表 2-1 相關文獻檢索統計表(截止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關鍵詞 發表年份 文獻總數量
文獻檢索結果顯示,近五年關于人才培養的研究每年發文量均在 7000 篇以上,人才培養持續屬于熱門研究領域。相較而言,關于運動康復的研究發文量雖逐年遞增,但總數量才一千余篇。而目前對于體醫融合背景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更是稀缺,并且都是學者僅通過網絡資料及文獻分析得出的對運動康復專業現存問題的表淺看法,沒有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圍繞文獻檢索結果,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分析。
2.2.1 關于體醫融合的研究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體醫融合”方面的研究開展較早,而我國相對較晚,因此我國在“體醫融合”方面的文獻資料較少。截止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筆者在中國知網以“體醫融合”為關鍵詞檢索,總計檢索到 409 篇相關文獻,對全部文獻按發表年度、研究機構、主要主題進行分類分析,發現自2016 年起關于體醫融合的相關研究逐年穩步增長,研究機構主要是各個體育院校以及部分醫學院校,符合“體醫融合”的大趨勢,主要主題包括體醫融合、健康中國、醫學院校等,如圖 2-1 所示。
第二章 文獻綜述
圖 2-1 “體醫融合”發文量總體趨勢
通過仔細研讀上述文獻,不難發現我國對于“體醫融合”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體醫融合”推行現狀及發展對策,包括理念、困境、路徑等。“體醫融合”一概念尚未有明確界定,雖各界學者眾說紛紜,但總體而言是以“體育運動+醫療手段”促進健康達成基本共識。陳溢[15]學者指出了城鄉間“體醫融合”相關資源分配不均、監管部門缺乏督促“體醫融合”等實際問題,提出了要加快供給側轉型,平衡體育與醫學資源,完善相關監管體系。二是體醫融合對某些疾病防治的路徑研究。朱磊[16]學者提出要對慢性病患者加強疾病防治的宣傳教育工作,以體醫融合的模式為主,引導慢性病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期實現體醫融合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效果。三是體醫融合背景下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探析。郭曉娜、黃濤[17]學者提出壯大“體醫融合”教師隊伍、推進教材改革、建立“體醫融合”科研基地等舉措,以加快臨床醫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進程,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唐凱、杜大勇等[18]學者通過了解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在“體醫融合”大背景下培養目標模糊、供需差異等困境,認為要根據社會需求明確培養目標,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合作。“體醫融合”對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速度起了推動作用,對體育與醫學緊密融合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肖冰[19]學者表明隨著體育運動的推廣、老齡化的加劇,“體醫融合”人才缺口愈來愈大,提出構建“系所一體,學工結合”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專業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校內外教學基地等方面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參考思路,并強調實
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踐教學的重要性。韓雷雷、王艷艷[20]學者認為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均不能滿足體醫融合推動下的社會需求,在根據需求修訂培養目標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踐教學,還建議政府部分給予資源保障。
2.2.2 關于我國運動康復專業發展相關研究
運動康復專業興起與發展在我國時間較晚,盡管其前身可以追溯至 1988 年的體育保健康復專業,但該專業真正意義上是于 2004 年通過審批開設并于次年招生的“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而后于 2012 年更名[21]通過查找網絡資源,整理得知截止至 2021 年全國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高校總計 73
所(詳見附錄 1),主要由體育類、醫科類、師范類及綜合類院校共四類院校構成,其中開設該專業的體育類院校共 14 所,占開設總院校的 19.18%;醫科類院校共 30 所,占開設總院校的 41.09%;師范類院校共 14 所,占開設總院校的 19.18%;綜合類院校共15 所,占開設總院校的 20.55%(見表 2-2)。表 2-2 全國開設運動康復專業高校類別及占比院校類型 開設院校個數 占比體育類 14 19.18%醫科類 30 41.09%師范類 14 19.18%綜合類 15 20.55%《“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等政策的出臺以及“體醫融合”大浪潮的襲來,人民群眾從只聽說過運動康復隨之轉變到認識并了解運動康復,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同時也深受人民群眾的關注。王會會、高曉峰等[22]學者用 CiteSpace 5.0 軟件對加拿大、美國等國內外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動態行可視化分析,發現國內對該專業的研究多聚焦在專業建設以及課程改革上,而國外研究范疇相對寬泛,不同國家研究側重不同,如:歐洲關注專業人才把控和溝通能力。陳輝[23]學者結合專業發展對運動康復專業現有的問題進行剖析,認為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師資都是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關鍵因素。
10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丁劍翹、馮青山[24]學者提出將專業課程設置、以肌筋膜理論為基礎的多領域應用型研究以及公益服務 3 者結合形成適用于運動康復專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路徑。劉醒然[25]學者通過深入了解社會需求,針對當前運動康復專業亟待解決的教材和師資匱乏、培養方向多而雜、就業范圍受制約等問題分別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以加快推動運動康復專業發展。汶希、黃世英等[26]學者通過調查走訪運動康復專業教師、專家以及部分就業機構發現運動康復專業認可度有待提升,與康復治療、物理治療等相關專業區分度不夠,易被大眾混淆。因此迫切需要資金、政策的支持從課程建設、教學安排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改革,逐漸挖掘該專業與相關專業的共性與區別,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黃仕艷[27]學者通過調查研究,主要從就業方向、就業地區、就業途徑、就業心態、就業信息來源五個方面對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梳理,指出了各方面的不足并強調以完善制度保障、創設信息中心、加強專業建設和就業指導來改善就業環境。楊睿、邵玉萍[28]學者用 SWOT 模型分別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影響中醫藥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發展的內部優、劣勢和外部機遇、挑戰四個主體因素,據定量結果可知機會型戰略適用于中醫藥院校運動康復專業發展,提出要發揮中醫藥院校勢、開拓康復服務領域、完善學科建設。綜上所述,我國對運動康復專業發展研究仍處于上升階段,研究重點持續關注在專業建設、課程、招生、就業情況等方面,說明當前運動康復專業發展尚存較多問題亟待解決。學者們主要從社會需求的角度,根據實際存在的發展困境提出了眾多建議,一致認為根據院校特色對運動康復專業精準定位是推動專業發展的前提。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