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致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1 緒論 1
1.1問題提出及研究意義 1
1.1.1問題提出 1
1.1.2研究意義 2
1.2概念界定 3
1.2.1華僑華人 3
1.2.2華人社會 3
1.2.3華文教育 3
1.2.4文化傳播 3
1.2.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
1.2.6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 4
1.3文獻綜述 4
1.3.1相關研究綜述 5
1.3.1.1華文教育歷史與文化傳播研究 5
1.3.1.2華文教育語言生態與文化認同研究 6
1.3.1.3現代教育理論視角下的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 6
1.3.1.4華文教育教材和教學與文化層面研究 7
1.3.2國內外相關研究評述 7
1.3.2.1區分基本概念,明確研究主題 7
1.3.2.2細化研究主題,深化研究內容 7
1.4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8
1.4.1文獻法 8
1.4.2問卷調查法 8
1.4.3深度訪談法 8
1.4.4案例法 9
2 歐洲浙籍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現狀 9
2.1歐洲浙籍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的歷史發展階段 9
2.1.1堅守民族文化的初創期(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 9
2.1.2凝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起步期(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 10
2.1.3中華文化融合的發展期(20世紀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11
2.1.4主流社會認同中華文化的繁榮期(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 12
2.2歐洲浙籍華文教育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迫切需求 13
2.2.1客觀因素:歐洲浙籍華裔青少年處于文化認同的“黃金時期” 13
2.2.1.1歐洲浙籍華裔有接受中華文化的迫切性 13
2.2.1.2歐洲浙籍華裔青少年多處于受教育的黃金階段 13
2.2.1.3青少年時期是接受文化認同可塑性最強的時期 14
2.2.2主觀因素:在歐浙籍僑胞有做大做強華文教育的訴求 14
2.2.2.1浙籍華人堅定傳播中華文化 14
2.2.2.2浙籍華人注重子女的中華文化教育 14
2.2.3現實因素:新時代賦予華文教育的文化傳播新挑戰 15
2.2.3.1歐洲“后金融危機”惡化華文教育文化傳播環境 15
2.2.3.2“一帶一路”給華文教育文化傳播帶來新機遇 15
2.3歐洲浙籍華裔青少年華文教育現狀 15
2.3.1歐洲浙籍華文學校情況 15
2.3.1.1華文學校基本情況 15
2.3.1.2辦學模式 16
2.3.1.3教師情況 17
2.3.1.4辦學經費 18
2.3.1.5教材 18
2.3.1.6教學內容 19
2.3.2歐洲浙籍華裔青少年家庭華文教育情況 19
2.3.2.1浙籍華裔青少年家庭語言 20
2.3.2.2浙籍華裔青少年漢語程度 20
2.3.2.3浙籍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動機 21
2.3.2.4浙籍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渠道 22
2.3.3歐洲浙籍華裔青少年參加夏令營情況 23
2.3.3.1“中國尋根之旅”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 23
2.3.3.2“中華文化大樂園”浙江營 23
2.3.3.3任巖松中學“夏令營”實證案例 24
3. 浙籍華裔青少年華文教育發展與文化傳播分析 26
3.1 華文學校辦學能力促進華文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發揮 26
3.1.1華文學校由少到多 26
3.1.2 教師隊伍水平不斷提升 26
3.1.3學校規章制度保障 27
3.1.4存在不足:華文學校辦學“四缺” 27
3.2“家、校、社會”聯動提升華文教育文化傳播質量 29
3.2.1加強家校緊密聯系 29
3.2.2開門辦學,爭取多方支持 29
3.2.3存在不足:認識層面有欠缺 29
4. 中華優秀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建議 30
4.1政府宏觀層面 30
4.1.1明確海外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理念和政策 30
4.1.2注重長效的華文教育文化傳播機制建設 31
4.1.3加強華文教育文化傳播理論研究 31
4.1.4成立協會,形成文化傳播合力 32
4.2華人社會中觀層面 32
4.2.1倡導社會多元辦學模式 32
4.2.2 充分發揮家庭對中華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作用 32
4.2.3尋找住在國的支持,推進文化的共存與相融 33
4.3華文學校微觀層面 33
4.3.1加強聯合,強化研討 33
4.3.2培訓教師,提升素質 33
4.3.3研發教材,免費贈送 34
參考文獻: 35
1 緒論
1.1問題提出及研究意義
1.1.1問題提出
俗話說:只要有海水,就有中國人,華僑華人生活在全球各地。中華民族的海 外移民歷史始于唐代。海外華人承傳著中華文化,支持著祖國之發展,中國文化作 為唯一綿延不斷達五千余年的文明載體,伴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化的與時俱進,文化 全球化也迫在眉睫。全球華僑華人的共同努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時 值 6000 萬華僑華人正努力共筑“中國夢”。
華文教育是指以海外華僑華人或長期居住國外的中國人為主要對象而進行的中 華民族語言(主要是漢語言)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1]。涵蓋了“語言教學”和“文 化教學”兩部分,肩負著培養中華民族感情的重要責任。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與 傳承是全球化進程及我國“走出去”戰略過程中亟待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就科學研究角度而言,華文教育實際上是一項涉及文化、語言、宗教、歷史、 民族乃至國際關系的大課題。時代的發展賦予了傳統華文教育新的內涵。傳統的華 文教育主要研究探討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提煉華裔族群中華文教育對 文化傳播的作用;或者研究探求華文教育的教學形式、手段和實用性,被當作單純 技術性的“漢語語言教學”。本世紀以來,華文教育的全球化影響在全世界范圍內 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國家機構、科研教育院校、民間團體參與到華文教育研究中 來,使得華文教育成為一項綜合性的社會性課題。與之同時,研究內容日趨深入, 研究的復雜性亦逐步凸顯。從近年來國內外研究成果看,對華文教育的研究主要從 歷史、文化認同、理論、教材等不同層面、不同視角開展。
縱觀全球,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每個民族人文和精神的內在訴求。國際上已經 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例如法國法語聯盟、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英 國文化協會、德國歌德學院等,中國也有孔子學院。在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全 球“漢語熱”的大背景下,海外華文教育事業也邁入了歷史的快速發展期。“一帶 一路”倡議提出后,為教育國際化提供了新的發展愿景。華文教育不僅被譽為中華 民族海外 “留根工程”,同時也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外傳播的“希望工程”。
當今,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在經濟上席卷全世界,更是對政治文化層面也產生了 重要影響。教育國際化是全球化進程在教育領域中的表現,世界教育的跨區域相互 交流、合作與滲透日趨活躍。如何把華文教育翻譯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值得 深思的問題。大力發展華文教育事業,積極開展華文教育的相關活動,有利于世界 上其他國家的人們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 華文教育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培育文化軟實力的天然平臺。
1.1.2研究意義
首先,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華文教育的重要性 和現實性更為突顯,海外華人教育越來越受到海外華人社會的歡迎和需要,海外華 人社會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對祖國認同感的需求更為強烈。
其次,華文教育對涵養僑務資源,提升中國軟文化實力具有現實意義。華文教 育能夠促進華僑華人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是關系到海外華人社會的民族事業。近年 來,隨著我國政府有關部門的華文教育工作部署落實,華文教育科研工作也正如火 如荼地開展。從教育的視角出發研究文化傳播,特別是從海外華裔青少年這一群體 的教育中來討論文化傳播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華裔新生代群體作為海外華僑華 人未來的掌舵者,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傳播、傳承尤為重要。
華文教育事業不但有利于中國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還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國和 中華文化,增強中國對世界的融入程度。
一言以蔽之,華文教育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亦有利于世界文化包容中國 文化。全球華人需要民族文化的傳承來維系自己的血緣親情。因此,通過華文教育 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功能,亟待當今教育工作者關注和破題。
華文教育這一領域的文化傳播研究才初現端倪。本研究從“華文教育”和“文 化傳播”兩個具有實質關聯性的方面入手,從華裔青少年華文教育出發,梳理海外 華文教育這一大視角下的文化傳播現狀,探尋中華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路徑,構建 文化傳播在華文教育各參與主體間的互動機制。
之又少,只是零星分布在華文教育的相關研究之中。因此,在研究中應該細化主題, 明確華文教育中文化傳播的具體涵義。繼而從歐洲浙籍華裔青少年這一群體的華文 教育情況出發進行研究,分析華文教育過程中的中華文化傳播的特點,并提出構建 有效保障的機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一共分四章,第一章為緒論。本論文主要研究內容是:一是對華僑華人、 教育、華文教育、文化傳播等概念及與華文教育中華裔青少年教育的關系做出闡釋, 并對國內外華文教育及文化傳播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便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二是從海外華校、華文教師、海外青少年夏令營等角度了解中華文化融入華文教育 的現狀與問題,并分析當前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關系現狀的成因;三是提出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建議。
1.4.1文獻法
(1)筆者通過在杭州師范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浙江省博庫書城、杭 州市圖書館等地查閱專業書籍與電子資料,整理出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2)專業刊物、報紙。主要有《八桂僑刊》、《浙江僑聲報》等。
(3)微信號、網絡資料。公眾號世界華文教育、西班牙華文教育、浙江僑聲 報、中國僑網等。
1.4.2問卷調查法 筆者采取分層抽樣法,在浙江省若干地市學校抽取若干名華裔青少年學生作為 樣本,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為中文。 為提高答卷率,也為便于進行量化統計分析,問卷采用了選擇題形式。
1.4.3深度訪談法 選擇幾所具有典型華文教育研究優勢的高校,對相關學科的領頭學者、教授、 著作進行訪談整理,如浙江工商大學的夏鳳珍教授,溫州大學的嚴曉鵬教授,進一 步了解中國優秀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現狀。
和浙江省外事僑務辦公室、浙江省華僑華人研究會等涉僑部門的一線工作人員 進行了解,搜集了一些內部資料。
1.4.4案例法
走訪有代表性華文教育基地學校和課堂,通過實地考察、親身體驗、交流訪談 等,分析研究典型案例,全面了解中國優秀文化融入華文教育的現狀。
2 歐洲浙籍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現狀 2.1歐洲浙籍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的歷史發展階段
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伴隨著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發展,同時海外華文教育的發 展與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播息息相關。在華文學校建立之前, 華文教育的場所一般設在大戶人家的家庭、會館、祠堂或神廟里,華文教育的內容 也比較簡單,通常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以及尺牘、珠算等[23]。而 后,海外華僑華人根據所在國大環境氣候的變化,各區域的華文教育均經歷不同的 曲折歷程。可以說中華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華文教育體現為載體,而文化 傳播則是內涵,二者緊密相關。本研究以浙籍華僑華人聚集地——歐洲為例,對歐 洲浙籍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的歷史發展階段進行了簡單分類,并區分文化傳播功能 在華文教育中的不同側重。
2.1.1堅守民族文化的初創期(19世紀至 20世紀之交)
早在唐朝時,就有浙江人移民歐洲海外,直至 1840年——1949 年百余間,浙 江民眾出國漸盛。19世紀、20 世紀之交,浙江人出國進入初步發展時期。如寧波人 形成第一波移民海外的高潮,以青田人為領頭羊的浙南地區百姓也步入海外移民的 隊伍。浙江省內其他地區多有小商販、水手、破產農民、留學生等赴海外。他們大 多以亞洲的日本、朝鮮為主要僑居國,也有遠涉東南亞和歐洲。隨著華僑人數增多, 分布擴大,他們在海外的下一代人數也同時增多,因此,要求上學的人也增多,就 有辦學的需要。更何況,世界上每一個跨境遷移、處在他文化環境中的族群都會有 保持堅守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渴望和訴求。這一時期的浙江海外華文教育,興辦者多 為浙江華僑中的熱心人士,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教授學生識字和一些謀生技藝。 1912 年,“中華會”在荷蘭萊頓成立。1919年,“中華會”創辦了荷蘭歷史上第一 個面向華裔的“中文班”。這個中文班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作為荷蘭華僑歷史上 第一次開辦中文學校的嘗試,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赴 法勤工儉學的留學生辦起中文學校。如蔡元培等人于 1916 年辦起“華法教育會”。 該會主要工作是組織留法華工教育,在法國設立華文學校與華文講習班。經過蔡元 培的奔走爭取,法國政府撥給校舍,每年捐助經費 1 萬法郎,又由法國教育部飭令 外省學區為華工組織夜校。
這兩類中文班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前者反 映了再移民后痛感‘失根'的華裔在歐洲文化環境中的反思和追求;后者則是歐洲 華人移民社群內部知識分子與勞工階層兩大次級群體,在‘習文'基礎上的相互溝 通與調適”[24] 。
在這一時期的華文教育發展伴隨著移民歐洲的第一波浪潮,華文教育的具體表 現均為特定歷史的產物,呈現出符合當時文化遷徙的特征,即華文教育的內容更貼 近第一代移民潮的生存和文化需求,教學內容主要教授學生識字和一些謀生技藝, 滿足第一點移民跨境遷移、處在他文化環境中的族群對保持堅守本民族文化傳統的 渴望和訴求。這一時期華文教育的形式是簡單而又實用的,而中華文化是華文教育 的“根”,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發揮出更多的功能是第一代移民對家鄉故土的思 念和對民族文化的精神訴求。
2.1.2凝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起步期(20 世紀 20 年代至 50 年代) 浙江華僑移居海外形成第一次高潮是在 20 世紀 20——30 年代,華僑的分布, 走出亞洲,以歐洲為主。如建國前調查的 16710 名浙江省青田縣歸僑的原僑居地, 有占比 74.8%的人在歐洲,22.8%的人在亞洲。寧波地區以流向港澳為主,然后轉徙 世界各地。其他地市的僑胞分布則較分散。總體來說,這期間的浙籍華僑總人數不 多,因此,浙江僑胞興辦華文教育也處于初步發展期。在歐洲,1930 年,隨著移居 荷蘭的中國人有所增加,在鹿特丹,以廣東人為主的“華僑會館”開辦了一個“華 僑子弟識字班”。三十年代中期,在阿姆斯特丹的華僑開辦了一個“中文識字班”。 二戰爆發后,荷蘭淪陷,這些中文識字班停辦。二戰結束后,浙江籍僑胞先在荷蘭、 英國,后在德國相繼辦起了華僑(文)子弟學校。由于在荷蘭的浙籍華僑較多,那 里的華文教育具有特色和代表性。1947 年 11 月 27 日,旅荷華僑總會的前身甌海同 鄉會成立后,于 1948 年開設中文班。
在這個時期內,整個歐洲都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華文學校。雖然在這一時期華 文教育的數量和質量沒有形成規模,但是華文教育對當地華人社會卻起了非常重要 的凝聚作用。一個方面是在動蕩的二十世紀中葉,零散的華僑華人得以在不同區域 相互抱暖,凝聚并形成合力,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華文子弟學校” 的華文教育形式,勤懇、積極、善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在第二代僑胞中繼續 傳承和流淌,而這部分僑二代將在未來的華人社會的發展和華文教育的發展上發揮 更為重要的作用。
這一時期的華文教育形式已經較前一時期有了明顯的進步,從傳授基礎的識字 和工作技能提升到初具雛形的“華僑子弟學堂”,教授內容和教學形式也更為專業。 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功能也從初創期的民族文化堅守轉為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傳承, 從初創期滿足精神上對民族文化的訴求提升為滿足華僑社團的生存發展和傳承的社 會功能。可以說,華文教育的形式與文化傳播的內涵相輔相成,互相進步,幫助歐 籍華人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2.1.3中華文化融合的發展期(20 世紀 6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
1949 年——1978 年,中國大陸公民的出境受到了嚴格限制,移居海外者甚少, 尤其是“文革”期間,視海外關系為罪孽,反而隱瞞海外關系。因此,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在荷蘭的中國人組建家庭少,華裔兒童人數很少,上學的要求也少 旅荷華僑曾陸續組織了幾個“中文識字班”,中文教育時斷時續,未能長期堅持。 20 世紀 60 年代,香港一部分居民憂慮“文革”牽涉而移民海外。70 年代中后期, 柬埔寨和越南政局變化,反華排華惡浪驟起,歐洲很多國家接納了大量華裔[26]。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國人掀起移民海外的新高潮。浙江省特 別是浙南地區的百姓,以極為迅猛的行動加入這波出國潮,一直延續到今天。從 1984 年至 1994 年,溫州市公安局批準準發照人數計 71048 人[27]。青田縣,新中國成立后 至 1978 年,“ 30 年間公安局公民因私出國批準 751 人,年均 25 人”。“ 1986 —— 2003 年,共批準出國 290649 人,年均 13211 人”[28]。90 年代末,歐洲華僑華人數 量約為 100 萬人。如在荷蘭,1970 年后,華僑華人從數千人增加到上萬人,華僑社 會加強華裔青少年海外華文教育的意愿愈發迫切。為了下一代不忘中華根,同時更 好地促進兩國交流,旅荷總會不遺余力地堅持和發展中文母語教育。1979 年,成立 了中文教育組,同年 9月,第一所中文學校在阿姆斯特丹創設。1981 年9 月,在烏 特勒支市創辦第二所中文學校。1982年,在荷蘭南部城市BREDA市、海牙市和HAARLEM 市同時創辦三所中文學校。在此后的十幾年里,總會相繼在荷蘭許多城市創辦了十 二所中文學校。華文學校(學習班)、識字班越來越多。同時,住在國政府也更加 關心華文教育發展。如荷蘭政府于1988年撥款支持華文教育;1991年啟動對中文 母語教育教材方面的調查;1992年撥出專款開發適應該國的中文教材。同時,社會 各界積極倡導將中文母語教育作為荷蘭政府正式認準的外語科目。
這期間,浙江旅居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奧地利、西班牙等國和地區的僑胞 紛紛創辦中文學校(班),迎來浙江海外華文教育由普及到快速發展的階段。這一 時期海外華文學校的規模和數量不斷增加。一些國家政府逐步重視華文教育并放寬 了相關政策,有的還對華文學校提供少量資金支持。在這一時期,華文教育中的文 化傳播功能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凝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功能轉變為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與住在國文化的融合和和諧共存,從這一時期華文教育的發展中不難看出, 一是華文教育的作用和實用價值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認同和支持,華文教育的 組織和參與者更加豐富,華文教育的發展有了較好的環境支持,體現在華文學校的 數量、規模和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二是反映出當地的文化已經慢慢接納中華 文化,中華文化與當地的經濟、文化的融合步入快速發展期。 2.1.4主流社會認同中華文化的繁榮期(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
進入21世紀,海外華僑華人快速增長,至2009年12月31日,浙江省有海外 華僑華人共計1504600人。其中,新華僑華人約120萬,他們的子女正處于求學黃 金時期,因此,浙江海外華文教育迎來蓬勃發展的繁榮期。國內僑務部門因勢利導,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舉辦“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等活動,讓華裔 青少年體驗中國,加深對祖籍國的感情,增強對中國的認同感。
在這一階段,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和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使得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的傳播成為海外重視、發展華文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文化的傳播功能推動 著華文教育之路越走越寬,使以中文學校為主要依托的華文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在 教學規模、教學方法、教學對象、教育質量等方面大有轉變,華文教育水平顯著提 高。一些國家的華文教育積極謀求融入主流社會,使得一些當地國政府更加重視華
1.2 概念界定
1.2.1華僑華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對“華僑”與“華人”作出明確的區別界定,“華 僑是華人的前身,華人是從華僑轉變過來的,二者具有歷史繼承關系”[2]。二者的區 別在于國籍身份的不同。
中國僑民的轉型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華僑華人的轉型,即民族認同的轉變; 一是中國人向當地民族的轉變,即文化的民族同化。
1.2.2華人社會
華人社會是指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形成的,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圍,同時具有一 定社會組織和社會關系的族群。在僑務工作中通常還被稱為華僑華人社會,泛指使用 漢語并且認同中華文化的華人群體,包括國籍為當地國家的華人和旅居國外的華僑 華人兩大群體。
1.2.3華文教育
華文教育的興辦地一般是指僑居國或者華人所在居住國,教育對象以海外華人 及子弟為主,教學內容主要向當地中文愛好者教授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同時承擔傳 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功能的教育。在我國國內開辦的面向海外的華文教育也并涵蓋在 內。華文教育以文化傳播為目的。從性質看,它已與中國的教育體制脫鉤,由原來 的華僑教育轉變為居住國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與當地經濟文化相融合,中華語言 成為一種工具性的商用語言。掌握華文成為學習、繼承與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的 途徑,其外延由語言文字領域擴展到文化領域。
1.2.4文化傳播
文化傳播是指人類文化由一個社會群體向另一個社會群體擴散的過程,或是人 類文化由文化的發源地向其它區域擴散的過程,因此被稱為文化擴散[3]。文化傳播 從方式上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模式。前者為直接傳播某方面的文化內容,通常由 具備文化的人們通過商隊、軍隊等途徑,如發明創造等;后者為間接進行文明創造 活動的傳播,通常為社會體利用文化特征原理,其表現較為復雜,如歐洲最終發明 瓷器是在中國瓷器 200 年之后。
1.2.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文中的“文化傳播”特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向上的成分,通常涵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哲學、軍事、 醫藥等在內的諸多方面。所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精神所在、氣魄所在,是體現民族精神的價值內涵[4]。換句話說,中華民族在長期 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可以 稱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2.6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 目前關于“華文教育中的文化傳播”的闡述和研究少之又少。筆者認為,華文 教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單從文化這一層面而言,在其蘊含的人文價值。 現如今,海外華文教育蓬勃發展,與華文教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密切相關。 海外華人社會環境下的教育與文化的本質聯系,得到了充分的揭示。海外華文教育 所發揮的文化傳播功能,使得優秀的中華文化在沉寂了近三百年后,在全球范圍內 璀璨再現。華文教育不僅僅是保留了傳統中華文化,更是是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 并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互相結合,轉化為能夠存活的文化形態。換句話說,華文教 育不僅發揮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也被新時期賦予了有文化創新的功能。 1.3文獻綜述
海外華文教育歷史頗有淵源,相關研究成果亦是豐富多彩。研究繁榮期的來臨 是在1978年以后,最早的研究者主要來自暨南大學,后來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及其 他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也紛紛加入該研究行列。隨著華文教育事業的持續發 展,相關研究和學術交流趨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先后召開北京華文教學研討會和 廣州海外華文教育交流會,國家漢辦與北京語言學院合作,也召開過多次研討會, 特別是國務院僑辦、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已成功主辦了五屆“國際華文教育研討會”、 兩屆“世界華文教育大會”,從政府層面推動了海外華文教育的研究進展。同時, 研究隊伍日益擴大,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海外華文教育、華文學校的實地考察活 動更加豐富,加強了總結經驗教訓,探討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措施。本課題的研究主 題是華文教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分析,因此文獻綜述主要圍繞華文教育、 文化傳播等幾個關鍵詞展開。
1.3.1相關研究綜述
就科學研究而言,華文教育實際上是一項涉及語言、文化、歷史、宗教、民族 的大課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又賦予了傳統的華文教育新的內涵。傳統的華 文教育主要對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分析,探討海外華人文化傳播中華文 教育所發揮的作用;或者研究華文教育的教學形式、手段和實用性,被當作單純技 術性的“漢語語言教學”。隨著全球化互聯互通,內外交流日益緊密,華文教育事 業蓬勃發展,海內外影響力不斷增強,研究的視域和難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 家機構、科研教育院校、民間團體參與到華文教育中來[5],使得華文教育成為一項 綜合性的社會性課題。從近年來國內外研究成果來看,對華文教育的研究主要從歷 史、文化、理論、教學等不同視域開展[6]。
1.3.1.1華文教育歷史與文化傳播研究
有記載的華文教育始于 300 年前,但海內外真正開始研究華文教育只能追溯至 國家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的 20 世紀 80 年代。海外華文教育歷史分為形成、興盛、不 平衡發展、復興、高漲五個階段[7]。形成期(鴉片戰爭以前)華文學校零星出現, 仿私塾辦學,主要教授四書五經;興盛期(鴉片戰爭至二戰結束)華文學校遍布全 球,并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平衡發展期(二戰后至 20 世紀 70 年代末)海外 華文教育因地域不同或者當地政府的政策變化而進入不平衡發展期;復興期(20世 紀 80 年代)隨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華人認同感逐步提升,華文教育走上復興之路; 高漲期(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得益于國力昌盛及華僑華人社會團結,全球掀起華 文教育熱。此外,陳祥光著重分析了東南亞華文教育現狀與特點,他展望了東南亞 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并對華文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之處進行了歸納 [8]。周聿峨、陳雷結合印尼國內發展對華文教育發展做了展望[9]。武在爭詳細闡述了 從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從中華民國成立至二戰前、從二戰后至二十世紀 70 年代、 從二十世紀 70 年代至今四個階段的美國華文教育概況[10]。華文教育在美國的傳播不 僅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精神的自強不息,更折射出文化的傳播離不開 載體——國家民族的強盛。
1.3.1.2華文教育語言生態與文化認同研究
文化體現為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文化既是普遍,也是民族的。海外華人社會是 中國軟實力資源的“旗手”,承載著文化傳播的責任。華文教育中針對于語言生態 與文化認同的研究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初期研究主要對華文教學研究,內容相對單一。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研究的領域、范圍都得到了擴展。周明朗提出了“語言認同 過程”理論[11],他認為語言學習者的身份需要與語碼的學習、儲存和使用相匹配, 希望達到華語語碼與華人身份的有機匹配。郭熙分析了海外華語教育的兩個階段背 景,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的“華語”意識下的海外華語教學研究和20 世紀 90年代以來“漢語熱”背景下的海外華語教學研究[12]。潘懋元認為華文教育在 海外日益受到重視,在于中華優秀文化現代價值的彰顯;另一方面,中華優秀文化對 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華文教育得以受重視的直接原因[13]。蔡明宏認為由于新加坡 華語社會土壤日益貧瘠,華人子弟情感淡薄,華語家庭壁壘逐步失守,使得新加坡 華文教育情況不容樂觀,他倡導“雅化”華語,將有利于尋找新的語言生態平衡點, 使儒學與華語完美結合,從而走出有新加坡特色的華語教育之路[14]。楊華探討了馬 來西亞華文教育與中國文化軟實力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著眼于華文教育的發展和 中國文化軟實力構建,闡述新形勢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推進與建設[15]。
1.3.1.3現代教育理論視角下的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
世界的全球化趨勢大勢不可阻擋,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華文教育的 戰略地位不斷上升,華文教育研究的參與機構和參與程度也得到進一步完善。近年 來,現代教育理論視角下的華文教育研究成果有所豐富。印尼三語學校協會主席陳 友明通過辦學實踐、考察交流、問卷調查、會議記錄等方式發現了三語學校在管理 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認為三語學校必須做到標準化、專業化、正規 化,方可發展壯大[16]。唐微文認為已具備建立華文教育理論體系的必要條件 [17],要 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樹立起與現代化潮流相適應的科研思維方式,形成華文 教育的個性特征。
此外,這幾年來,部分學者還運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對華文教育史進行了研究。 郭健總結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二戰前后華僑教育及華文教育的發展概況,對導致兩 國華文教育迥異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剖析[18]。類似的研究還有菲律賓與泰國的華文教 育研究。冷戰后,菲律賓與泰國兩國的華文教育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韓瑞鳳 采用歷史分析和歸納法,借鑒埃德蒙•金的比較教育分析方法,對冷戰后菲律賓與 泰國兩國華文教育發展背景、教育結構及其它微觀層面分別做出比較,得出結論[19], 菲律賓與泰國兩國華文教育在發展模式、華文學校內部結構及華校體制各微觀層面 的特點不盡不同。除東南亞外,大洋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華文教育發展也與華人 移民史緊密相連。廖小萍以澳大利亞、新西蘭華人移民的歷史變化為線索,運用歷 史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研究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狀況,并分析了 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華文教育的發展趨勢[20]。
1.3.1.4華文教育教材和教學與文化層面研究
教材和教學法的研究,相較于教育理論、歷史、文化層面研究而言,偏重于技 術層面的形而下。但近年來隨著研究學者數量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已經深入到了 價值賦予和內在意蘊等方面的形而上探索。陳學超[21]認為,應該確立語言文化意識, 在教材編寫中自覺地進行文化“內化”,并提出了海外華語教材編寫中實現文化“內 化”的若干具體策略。賈益民提出有效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華文教育的特性, 推動華文教育觀念、華文教學資源、華文教學方法及華文教學師資培養等方面的變 革[22]。
1.3.2國內外相關研究評述
1.3.2.1區分基本概念,明確研究主題
梳理現階段研究情況,我們發現華文教育這一特定視域的文化傳播研究并不多, 相關研究內容也含糊不清。此外,在華文教育概念本身,概念也常常與華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混為一談,華文教育與漢語教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華文教育具體包括 哪些內容,華裔青少年學校教學中應側重傳承哪些文化以及如何傳播,這些概念和 問題并沒有得到明確的澄清與解答,因此,在研究中應該首先清楚華文教育的概念, 明確細化研究主題。
1.3.2.2細化研究主題,深化研究內容
華文教育研究覆蓋了諸多方面,主要集中在華文歷史研究,關于華文教育中文 化傳播的研究并不多見;更忽視了文化傳播中華裔青少年小學教育的運行機制研究, 缺乏理性的探討和完整的體系。由此看來,專門論述華文教育中文化傳播的研究少
4.2.3尋找住在國的支持,推進文化的共存與相融
(1)擴大宣傳,營造環境。宣傳中華文化。如舉辦“漢語日”、書畫展、民 族服飾展等,擴大中華文化影響。營造當地中華文化氛圍,如唐人街、中國節日等 活動,通過當地主流媒體擴大影響。
(2)加強溝通,爭取權益。發展華文教育要注意爭取住在國政府和當地民眾 的理解與支持。如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中國總領館和當地僑領,通過多方努力, 推動成立了“加泰羅尼亞自治州政府華文教育管理委員會”,爭取到當地政府在財 力和物力上對該地五所公立學校的政府資助。該委員會制定了華文教育發展計劃, 即在公辦學校的辦學時間內為學生開辦中文選修課程,學生中文成績列入期中和期 未的評分審核內容。該州政府將華文融入正式的學校教育體系,在歐洲屬首創[38]。 又如歐盟委員會和中國國家漢辦合作,2009 年3 月底,在北京召開中國—歐盟語言 多樣化大會,雙方首次建立了文化交流的平臺[39]。
(3)推動華文教育納入僑居國國民教育體系。推動華文教育進入僑居國教育 體系,傳播中華文化,使住在國國民教育和華文教育相得益彰,互相補充。 4.3華文學校微觀層面
海外華校是華文教育工作的載體,探討研究它的辦學方式、教學方法、教學內 容及師資培訓等內容,關涉其辦學質量和它的發展前景。
4.3.1加強聯合,強化研討
積極鼓勵支持海內外的教育機構開展合作,聯合辦學。如結對學校之間、華文 教育基地與海外學校之間,加強聯合,共同培養人才。增強海外華文教育研討機制。 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出席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研討會。會議主題可以圍繞“多元文 化環境下華語教學的策略”、“如何運用民間資源推動華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傳播” 等等。國內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立項等形式預這些活動以經費支持。
4.3.2培訓教師,提升素質
拓寬培訓渠道。培訓教師的目的在于提高教素質和專業水平。第一,培訓內容 上,要強化漢語教學基礎知識,增強中華文化知識的灌輸。語言文字和文化知識的 傳授相輔相成,融會貫通,提高海外華校教師教學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第二,教 學方法上“授人以漁”,激發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鼓勵教師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充分發揮“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好促進作用。對學生多些學習上的關心,多些心 理上的鼓勵。第三,創新教學手段。創設多媒體華文教育模式,營造華文教學情境, 激活教學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因素。
4.3.3研發教材,免費贈送
海外華裔青少年的華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把他們培養成健全有用、富有 知識,能充分理解人生意義的人。其次能夠促進他們在住在國的發展。此外還能培 養他們成為促進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交流的使者。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夸美紐 斯所指出青少年時期接受華文教育,是因為青少年時代是人生學習的最重要階段[40]。 因此,應堅持開發多元化教材,繼續免費向海外華校供應。
(1) 堅持教材研發的多元化。文化的發生、發展都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都是 在保持本民族特性,同時兼收其他文化的精華中走向完美,不可避免地受當地國文 化的影響。要讓教材內容貼近住在國的文化習俗,符合其身心發展環境。
(2) 堅持教材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系統性。教材形式要保持多樣性。可以 是書籍、錄音帶、錄像帶,也可以是光盤或報刊畫冊等。教材內容符合適齡學生需 求。根據海外華裔的年齡、認識水平,讓學生參與豐富的互動課程內容,比如融合 中國歷史地理的課程,結合民族文化的內容。堅持教材版本的多語化,以適應不同 國家需要。
參考文獻:
[1]林蒲田.華僑教育與華文教育概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2]周南京.華僑華人百科全書[M].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3]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李宗桂.試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
[5]劉澤澎.加強基地建設,推動華文教育事業發展[J].僑務工作研究,2001 (4).
[6]曾毅平,朱慶洪.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4(1).
[7]耿紅衛.海外華文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梳理J].東南亞研究,2009(1).
[8]陳祥光.東南亞國家華文教育特點分析與支持方法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6).
[9]周聿峨,陳雷.淺析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蘇及前景J].比較教育研究,2013(9).
[10]武在爭.從排斥、隔離到融合一美國華人華文教育百年發展探悉[D].2003.
[11]周明朗.語言認同與華語傳承語教育J].華文教育與研究,2014(1).
[12]郭熙.海外華語教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世界漢語教學,2016(1).
[13]潘懋元.華文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彰顯J].高等教育研究,1998(8).
[14]蔡明宏.新加坡華語教育歷史之殤與儒學認同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7,vol.14,no.4.
[15]楊華.軟實力視角下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D].2013.
[16]陳友明.印尼三語學校華文教學考察探析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5(7).
[17]唐微文.關于建立華文教育理論體系的思考J].海外華文教育,2000(1).
[18]郭建.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華文教育發展歷程比較研究[D].2011.
[19]韓瑞鳳.冷戰后菲律賓與泰國華文教育比較研究[D].2006.
[20]廖小萍.澳大利亞、新西蘭華文教育比較研究[D].2007.
[21]陳學超.海外華語教材的文化“內化” [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5.
[22]賈益民.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與華文教育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8(1).
[23]彭俊.《華文教學研究》[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24]李明歡.《歐洲華僑華人史》 [M]. 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
[25]浙江省僑辦.《浙江省華僑志》[M].浙江古籍出版,2010.
[26]丘進.《華僑華人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7]章志誠.《溫州華僑史》[M].今日中國出版社,1999.
[28]青田華僑史編委會.《青田華僑史》 [M]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9]郭勝華.http://www. chinanews. com/hwjy/2011/01T8/2794121. shtml. 2011-09-10.
[30]張莉.巴甫洛夫學說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0(3).
[31]李海峰.http://www. theefoco. com/trendslist. asp?id=28. 2012-4-6.
[32]嚴曉鵬.歐洲華裔青少年華文教育研究J].國務院僑辦課題研究成果集萃,2009.
[33]章志誠.歐洲華文教育的歷史與現狀J].八桂僑刊,2003(1).
[34]李明歡.荷蘭中文學校高年級學生問卷調查數據剖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9(4).
[35]心誠.http: //www. chinaqw. com. 2012-04-12.
[36]法國巴黎華僑華人會中文學校加強學校雙向管理J].華文教學通訊,2004.
[37]姚占新.華文教育的價重構J].聯合早報,2011.
[38]徐松華. 從戰略高度支持海外辦好中文學校. 浙江省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提案.
[39]金力.歐洲掀起學漢語新高潮普通話價值快速被提升[N].南方日報,2010-03-04.
[40]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