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改革的需要
從“聽說訓練”到“口語交際教學”的變革,口語交際成為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確定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總目標為: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流[1]。2019 年統編版語文教材全面使用,口語交際模塊在統編版教材中獨立編排,根據課標設計符合學齡特征的口語交際要點提示,為口語交際教學指明方向。口語交際不僅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載體。2021 年教育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語文學段要求:組織口語交際活動,講歷史人物故事、愛國故事、傳統美德故事[2]。由此可見,口語交際教學成為教育部關注的熱點課題,既強調口語交際能力的系統訓練,又注重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的文化自信,因此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方式探索的需求越發凸顯。
二、基于口語交際和美育“語言美”的需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在第三學段口語交際目標中明確指出: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3]。語言美是小學階段需達成的教學目標之一。2020 年《關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體現中華美育精神與民族審美特質的心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靈美、禮樂美、語言美、行為美、科學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勞美、藝術美等豐富的美育資源[1]。語言美既是美育的要求,也是語文口語交際育人目標之一。語言美應該貫穿學生語言習得、行為習慣培養、綜合素質培養的全過程[2]。語言美的培養非一日之功,要貫穿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始終。席勒曾說:“思考是我無限的國度,言語是我有翅的道具。”口語交際是師生、生生思想與語言碰撞的過程,通過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習者發現語言美、欣賞語言美和創造語言美。在美育視角下,義務教育階段增設的舞蹈、戲劇、影視等課程為語文教學提供跨學科融合教育的新思路,一些學者提出教育戲劇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嘗試,情境創設和角色扮演逐漸走入語文教學課堂。為什么表演?為了學生理解語言、內化語言、提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3]。因此,在“語言美”的需求下,教師應推動口語交際教學的深化改革,探尋口語交際和美育融合的方式,讓語文口語交際課堂綻放活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基于教育戲劇契合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
為適應創新型社會需求,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備受關注。國際上各學者和機構紛紛構建核心素養的模型。國內核心素養研究團隊提出“21 世紀核心素養 5C 模型”,其包括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素養、創新素養、溝通素養、合作素養[4]。核心素養旨在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育戲劇同樣聚焦于“育人”,運用戲劇元素和方法開展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溝通能力、自信與自主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等,教育戲劇契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目前,學科核心素養也在積極探索中。《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版)》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凝練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的
第一章 緒論
理解與傳承[1]。核心素養的細化讓教學目標更清晰,也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提供參考依據。口語交際和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密切相關,口語交際活動通過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主動建構語言,把內在思維化為外在語用,在交流中優化思維方式和創造力。池夏冰認為在語文課程中引入教育戲劇,有助于學生習得語言,涵養內在精神,應對核心素養帶來的新挑戰[2]。教育戲劇能為口語交際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新思路。因此,教育戲劇如何運用到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又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將成為本文聚焦的問題。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堂是學生發展語言和思維的過程,良好的口語交際課堂能對師生的溝通、生生的交流和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起積極促進作用。其一,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閱讀、習作表達的基礎;其二,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師生有效互動的前提;其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能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研究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和教育戲劇的融合,旨在通過實踐經驗,豐富口語交際教學方法,為解決口語交際教學現存問題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通過對研究對象口語交際現狀的診斷,進行教育戲劇運用于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行動研究。分析教育戲劇的應用能否改善二年級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豐富口語交際教學方法是本研究的重點。
二、研究意義
本文從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需求和現狀問題出發,以口語交際為體,教育戲劇為用,開展行動研究。語文口語交際和教育戲劇的融合,不僅是順應美育跨學科融合的號召,也是改善口語交際課堂現狀的探索之路,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2]池夏冰,董蓓菲.教育戲劇在語文課程中的功能與路徑[J].基礎教育,2017,14(06):58-66.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一)理論意義
本研究將口語交際和教育戲劇兩個領域相結合,運用行動研究法,探索如何運用教育戲劇達成口語交際教學目標,理論意義體現在對教育戲劇和口語交際教學的深化和豐富。一方面,通過梳理教育戲劇和口語交際的相關理論,對教育戲劇應用于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在理論探尋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設計口語交際教學活動,拓展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視角;另一方面,在教育戲劇融入口語交際教學的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戲劇策略、教學目標如何落實以及教學注意事項都值得探索,因此本研究也有利于豐富教育戲劇及其理論的應用研究。
(二)實踐意義
1.更新教師口語交際教學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行動的靈魂,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教師要時刻關注教育教學發展的動向,了解新興教育理念,根據學生學情調整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戲劇作為新興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身心發展,其蘊含的教學理念和理論正在不斷豐富,本研究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通過實踐探索新的口語交際教學路徑。希望本研究能引起一線教師的關注,激發教師探索新事物、新理念的興趣,為口語交際教學開拓更多可能性。
2.優化口語交際教學的教學方式
口語交際教學內容通過教師的教學方式呈現,固定的教學方式會給師生溝通和表達帶來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戲劇的嘗試運用,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新的育人方式。通過活動化的情景體驗和即興表達探究學生真實的話語世界,歸還學生話語的表達權,激發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方式的重新審視。
3.平衡口語交際教學的課堂目標
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即優生的期望式表達和潛質生的失語現象。此外,口語交際的課堂也在傾聽缺失與表達缺失之中來回拉扯,教學目標的單擺運動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未得到全面開發。本研究通過教育戲劇嘗試平衡口語交際教學目標,促進教師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困境的反思,使口語交際教學目標還原“育人”本位,探索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漸進性目標。
第一章 緒論
4.提供口語交際教學的實踐經驗
應用教育戲劇使教師走下話語權的神壇,給予學生傾聽、表達和互動的平臺,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本研究將基于教育戲劇應用口語交際課堂情況,分析不足之處,調整行動目標和計劃,開展有效的教學行動,以此為教師提供教育戲劇與口語交際融合的實踐經驗。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教育戲劇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通過閱讀專著和查閱文獻兩種途徑了解教育戲劇研究現狀,主要從國外和國內兩方面展開闡述,做簡要的述評與總結。
(一)教育戲劇的相關國外研究
挖掘戲劇的教育屬性最早起源于歐美國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在戲劇實作中學習”,戲劇與教育結合的理論開始萌芽,美國教育家杜威開展戲劇實驗證明其有效性。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國外的教育戲劇從一個領域的嘗試到多領域的運用,其理論發展、概念和應用逐步賦予新的視角。
1.教育戲劇的歷史發展綜述
在英國的理論發展歷程。最早設想將教育戲劇搬到教室的是英國女教師哈麗特·芬蕾·強生(Harriet Finalay Johnson),她嘗試將不同的課程主題和戲劇建立關系,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卡德威爾·庫克(Henny Caldwell Cook)強調游戲和舞臺表演結合的教育價值,運用文學作品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新思路。至此戲劇教學引起歐美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但此時戲劇僅作為一種學生學習的工具,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二十世紀中葉,彼德·史萊德(Peter Slade)反對以技巧為中心的兒童演出,提出兒童戲劇應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此時的教育戲劇仍關注戲劇技巧。布萊恩·威(Brain Way)發展了史萊德的觀點,把戲劇與人格成長的七個維度關聯。教育戲劇的關注點由學科教學轉向人格成長。此外,其理論名稱未形成統一說法,有戲劇教學和教育性戲劇等多種說法。多蘿西·希思考特(Dorothy Heathcoote)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認為戲劇是傳授知識的媒介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發揮主導作用,提出了“教師角色”的理念。蓋文·伯頓(Gavin Bolton)結合希思考特和前人的研究,提出教育戲劇的是以學校課堂為主要活動場所,建立教育戲劇(DIE)明確的理論體系[1]。教育戲劇的理論逐漸成熟。在美國的理論發展歷程。戲劇教學在美國稱為創造性戲劇,源于美國戲劇教學法的
開拓者溫妮弗列德·瓦德。瓦德在 1930 年出版了《創造性的戲劇活動》,認為創造性戲劇是有效的教學方法,由此在美國得到迅速發展,衍生了“完人”教育理念。內莉·麥卡斯林(Nellie McCaslin)認為創造性戲劇是涵蓋戲劇表演、過程戲劇和戲劇扮演的非正式戲劇[2],進一步豐富創造性戲劇的定義。教育戲劇逐漸成為美國教育領域重要的學科,但更注重戲劇的本質特性。
2.教育戲劇與語言交際的研究
教育戲劇在國外的理論和運用十分豐富,涵蓋語言學、文學、教育學、交際學、心理健康學等等,課內外均有涉及。研究者所選取的研究方向為語文口語交際,因此主要從教育戲劇在語言交際上的理論和運用進行梳理。教育戲劇能促進學生語言交際能力。教育戲劇給學生提供思辨、協商、分享理念的機會,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3]。從戲劇的視角出發,戲劇的互動方式能為社交創造,戲劇期望效應同樣適用于教育戲劇,學生對教育戲劇的期望能幫助他們在活動中尋找適合那個世界的角色、語言和行為[4]。但鼓勵自由表達的教育戲劇課程不是單純的技巧堆砌,教育戲劇是讓學生在角色理解和概念建構中進行重塑[5]。教育戲劇在學生語言社交的應用研究。亨塞爾(Hensel)選取幼兒參與創造性戲劇實驗,發現實驗組的口語流暢度和連貫度高于對照組[6]。康拉德(Conrad)對 20 項有關教育戲劇和語言學習、創造力和自我概念的實驗研究進行元分析,發現創造性戲劇和兒[1]張曉華.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
第一章 緒論
童閱讀故事理解、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呈現正相關[1]。阿爾達維羅(Aldavero)運用實驗證明創造性戲劇對兒童語言技巧提升的重要作用[2] 。尼克·馬夫魯迪斯(NickMavroudis)運用教育戲劇改善不同文化背景的兒童的人際關系[3]。以上學者的研究表明教育戲劇會對學生的社交表達、情感態度、創造性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產生影響。
(二)教育戲劇的相關國內研究
研究者在閱讀相關理論專著后,以“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基礎數據源,檢索時間限定為 2000 年至 2021 年,以“教育戲劇”和“創造性戲劇”為篇名進行高級檢索。檢索到核心期刊(包括 CSSCI 和北大核心)共有 60 篇;同樣以“教育戲劇”和“創造性戲劇”作為題名進行高級檢索,檢索到博碩士論文共有 90 篇,一共是 150 篇。經梳理,從教育戲劇的基本理論、育人價值、跨學科應用研究三個方面展開闡述。
1.教育戲劇的基本理論研究
教育戲劇從上世紀下葉引起國內學者注意。在上世紀 80 年代,教育戲劇理念最先引入香港和臺灣,學者們對教育戲劇的內涵和模式進行探索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的專著,比如張曉華的《教育戲劇原理與發展》、《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等。相較之下,教育戲劇在大陸的起步和發展較緩慢,1995 年才由李嬰寧引進大陸。戲劇與教育的融合教育所產生的名稱叫法不一,教育戲劇、戲劇教育、戲劇教學法、創造性戲劇、教育劇場等概念混用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概念的界定也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4]。國內學者紛紛對教育戲劇概念進行辨析,旨在回答“教育戲劇是什么”,研究者將對國內教育戲劇相關概念研究進行梳理: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概念辨析。二者概念的混用在早期經常出現,學界通常認為教育戲劇是作為課堂教學方法存在。黃愛華認為戲劇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戲劇教育可以分為學科性戲劇教育、滲透性戲劇教育和活動性戲劇教育
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注入戲劇因素,屬于滲透性戲劇教育,引申為戲劇教學法[1]。徐俊(2011)強調教育戲劇與戲劇教育要有嚴格的區分,戲劇教育包括專業戲劇教育和通識戲劇教育,教育戲劇是與學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2]。陸佳穎(2012)等人認為戲劇教育是培養編導演和舞臺的人才,而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形式引發感悟和發展的教育途徑[3]。付鈺(2018)從兩個短語的修飾角度出發,認為教育戲劇是“服務于教育目的的戲劇形式”,而戲劇教育是“服務于戲劇目的的教育形式”,教育戲劇概念更符合中小學教育宗旨[4]。教育戲劇、DIE 和 TIE 概念辨析。李嬰寧在 1997 年對英國的 DIE 和 TIE 兩種進行介紹,系統闡述了 DIE 是運用戲劇方法讓學生參與即興戲劇活動,是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的過程,在師生、生生之間開展[5]。TIE(教育劇場)是由劇團主導的活動,有較為完整的演出并且邀請觀眾進行討論,可在學校、社區等場域演出。李嬰寧(2013)經過探索認為教育戲劇的概念是 DIE 和 TIE 的統稱[6]。徐俊(2014)指出教育戲劇可以定義為廣義戲劇活動和廣義教育活動的交集,而不只是局限于 DIE 和 TIE[7]。付鈺(2018)認為國內學者對教育戲劇的概念研究主要分為狹義和整合兩種取向,狹義取向將其視為教學方法,整合取向是未來教育戲劇研究的發展趨勢[8]。教育戲劇的概念逐漸拓展,成為 DIE 和 TIE 的上位概念。教育戲劇和創作性戲劇。創作性戲劇源于美國的 Creative Drama,在 1977 年,美國兒童戲劇協會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興的、非演出的、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參與者在引導者的指導下想象和反映人們的經驗。張曉華認為創作性戲劇發展至今,已是美國在中小學階段教育戲劇的一般通稱,他將學校教學、社會服務、矯正治療戲劇都歸為創作性戲劇的應用領域[9]。徐俊(2014)強調教育戲劇與創作性戲劇不[1]黃愛華,徐大軍,陳漪.中小學戲劇教育的三種實踐模式[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05):106-110.[2]徐俊.教育戲劇——基礎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礎教育,2011,8(03):68-74.[3]陸佳穎,李曉文,蘇婧.教育戲劇:一條可開發的心理潛能發展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
第一章 緒論
完全相同,創作型戲劇應用領域和外延大于教育戲劇[1]。學者們對于教育戲劇的概念產生分歧主要歸為以下兩種類型:一是教育戲劇內涵的和狹義,狹義的教育戲劇是指運用戲劇方法教授其他學科,廣義的教育戲劇除了視為教學方法也包含演出性質的教育劇場。二是應用范圍的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戲劇局限于學校課堂之內,廣義的教育戲劇等同于創作性戲劇,包括社區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心理療愈等。
2.教育戲劇的育人價值研究
教育戲劇在國內是一門新興學科,其蘊含的育人價值在不斷探索和豐富。總覽學者們對教育戲劇價值的研究,教育戲劇因其跨學科的特性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至 2021為止,學者們對教育戲劇的教育價值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教育戲劇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表達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最高體現和綜合反映[2],也是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而教育戲劇是一門需要互動交流的藝術,語言的鍛煉是教育戲劇活動的必修課,在特定情境中發展語言的敏銳度,讓學生做自信的交流者。此外,語言媒介能幫助人理解表演的過程,表演行為及其理解構成了一種對話模式[3]。張金梅通過行動研究證明劇教育可以推動兒童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運用的發展[4]。教育戲劇能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教育戲劇把目光投放于“完整的人”,使學生既能在不同角色體驗中獲得個性化發展,也能在群體空間中獲得觀念、態度與行為的發展。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教育戲劇是以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沖突為基本要素,能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楊慶媛(2020)通過實踐活動認為教育戲劇能幫助學生形成集體意識、規則意識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6]。周瑞通過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證明教育戲劇能有效改善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7]。此外,教育戲劇也是心理疏導和宣泄情感的途徑[8]。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