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發布時間:2022-08-13 18:21
    一、選題來源
    中華民族,泱泱大國,歷史悠久,生生不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在繼承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歷經風吹雨打、艱難險阻,戰勝了來自內部與外部的一個個挑戰,最終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中華文化同中華民族結伴而行,曾經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時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是充滿自信的。只是步入近代,中華民族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遭遇,致使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這也動搖了中國文化的價值與對世界的影響,數千年中國一直擁有的文化自信遭到打擊。但這一時期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來看是相當短暫的,經歷了一段蟄伏期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華民族開啟了偉大復興之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所言:“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1]。然而,相對于經濟硬實力的發展,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吸引力還不強,加之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我國文化安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放在了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地位來考量。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時代新人,只有具備對本民族高度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勇擔時代的重任。這就需要將文化自信教育作為提升中職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礎,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因此,對中職學生進行文化自信教育,堅定中職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自信力,成為了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而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必修課程之一的語文學科,自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承載著寶貴的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承擔著文化傳承、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與文化自信教育要求有內在的一致性。

    二、研究意義
    [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71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一)理論意義
    一方面,語文不僅包含了民族的基本語言特征,也在用這種基本特征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及其與之相伴的文化史。在語文教學中研究文化自信,拓展了文化自信教育研究的范圍,為在教育領域和語文學科中研究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思路,有助于不斷推進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在語文教學中研究文化自信教育是課程思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對課程思政理念的具體落實,有利于豐富課程思政的理論。
    (二)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日益加強,在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對職業學校技能型人才的素質、規格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中職學生)一畢業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步入產業大軍的行列。他們個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養、技術技能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產業大軍的整體素質,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中職學校落實課程思政理念,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自信教育,對于提升中職學生個人素養和職業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1、文化自信的研究(1)文化自信涵義的研究基于我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境遇,文化自信問題的提出由來已久。但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第四個自信”(文化自信)之后,文化自信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文化自信內涵的研究也成為了學者們深入探討的論題之一。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對理想、信念、學說、優秀文化傳統和當代核心價值體系表現出的發自內心的、充滿依賴感的尊敬、信任、堅守和虔誠。[2] 有的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傳統和內在價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自身[2] 任仲文.傳承·開放·超越:文化自信十八講[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7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文化發展歷程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3] 還有的學者從“文化”的角度提出對文化自信的看法,比如李江波等人認為,中國提出的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對外來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4] 湯玲認為,當代中國文化的主流是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匯聚而成的,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是當代中華兒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5]。
    (2)文化自信生成機制的研究
    黃海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有其獨特的生成譜系,是橫向與縱向、歷時性與當下性復線并進中的交織孕育。具體提出,文化自信的歷史根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的根本動力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文化自信的現實土壤。[6] 董朝霞、劉林從分析文化反思與文化自信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關系入手,指出了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在對文化進行科學認知和合理評價,及其相關維度的全面反思和再反思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7]
    劉艷紅認為,文化自信始于感性的體驗,即文化認同;輔之以理性的接受,即文化自覺;形成于積極的實踐,即文化自強。[8]這些理論對于思考中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何生成有重要的啟示。
    2、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文化自信的培育同樣需要借助教育這一平臺。從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現狀來看,文化自信教育已經在很多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被置于重要的地位,成為學校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者們對于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3] 韓震.中國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兼論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1-10-16(001).[4] 李江波、姚亞平、黎瀅.文化自信:理論維度與實踐維度[J].江西社會科學,2016(36).[5] 湯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J].紅旗文摘,2019(19).[6] 黃海.文化自信的生成譜系、現實挑戰與實踐方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1).[7] 董朝霞、劉林.文化反思:走向文化自信的心理機制[J].觀察與思考,2021(03).[8] 劉艷紅.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論邏輯進路[J].決策探索,2021(01 中).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1)文化自信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研究
    雖然文化自信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專家學者們主要從內、外因的角度分析導致文化自信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一是外部因素。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日益呈現多元,對于文化甄別能力普遍薄弱的學生們而言,外部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齊梅在其文章中就指出,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中國主流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在這種沖擊下,影響著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全面、正確認知,造成文化視野狹隘,出現過度追捧西方文化的現象,給文化自信教育造成困難。[9] 沈海香的文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認為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西方國家憑借先進科學技術推動其文化不斷涌入我國文化市場。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出現對外來文化盲目認同的現象,這種盲目認同嚴重影響著我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10]二是內部因素。除了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文化自信教育不足的原因還源于我們內部。首先,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其個人素質直接影響著文化自信教育的成果。姚在其文中將文化自信教育不足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兩點:一是學生自身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感低;二是自身對文化判斷力不成熟。[11] 段佳慧在其文中也指出,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學生,由于不具備成熟的心理品質,對先進文化的選擇容易出現搖擺不定的傾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缺乏主動性,對文化自信教育的相關課程也經常表現出無知和冷漠。
    [12]
    其次,教師作為教育者,其自身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也直接影響著文化自信教育的效果。張敬文強調,教師在講解知識點前,應明確書中涉及案例背后的真實價值,領略文化實體的特殊魅力。只有教師對文化產生認同和自信[9] 齊梅.論文化自信視域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9(S1).[10] 沈海香.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現狀及路徑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8(08).[11] 姚帥.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9(03).[12] 段佳慧.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其對策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02).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心,才有足夠的底氣向學生傳遞正確的文化觀。[13] 彭程熙的文章也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教師能否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能否引導學生做正確的價值選擇,對文化自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4] 另外,朱晴怡、朱鵬飛在其《新時代高中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問題透視和實現路徑》一文中也指出,教師對文化自信教育的認知存在差異、教師實施文化自信教育的能力不足等,導致在文化自信教育的具體實施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2)文化自信教育實施途徑的研究
    這也是目前學者們關注度較高的一個角度,有的在課程思政視域下來探尋,如顧恩平在《課程思政視野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徑研究》中,論述了課程思政與文化自信教育的內在關系,并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運用新媒體技術三個方面展開了實施路徑的研究。[15] 也有的將文化自信教育實施路徑置于全媒體語境下來研究,如呂旻在《全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探析》一文中,依據文化自信形成的內在邏輯,從全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現狀入手,在分析文化自信三種來源內涵的基礎上,從內容、行為、理念三個層面提出了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具體路徑。[16] 還有的將文化自信教育滲透到具體的相關學科中來探討:如吳平在《文化自信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一文中提出,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教材,課程及課堂教學三個方面實現與文化自信教育的具體融合。強調在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中必須調整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教授,還應確立跨文化交際,弘揚中華文化的教學理念。[17] 除此之外,劉云杰和陸虎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一文中,也探討了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相應策略。與其它課程相比,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可以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抓手。根據目前檢索到的文獻來看,語[13] 張敬文.《文化生活》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研究[J].理論研究,2018(10).[14] 鵬程熙.中職語文教學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J].職業,2020(08).[15] 顧恩平.課程思政視野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徑研究[J].陰山學刊,2018(03).[16] 呂旻.全媒體語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徑探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9(03).[17] 吳平.文化自信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J].海外英語,2018(19).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文教學中關于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實施策略的探索:像張積福強調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具體提出了結合文本探究,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組織校園活動,提升學生文化素養;依靠社會實踐, 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三方面的策略。[18] 再如,張玲在其文中針對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從構建文化保障機制,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和健全文化滲透方式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革途徑。[19] 劉智慧在《文化自信視角下中職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一文中提出了“文本探究、校園活動、社會實踐”三位一體語文教學模式的構想。
    (二)國外研究現狀
    由于國外與我國歷史境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文化自信問題沒有成為國外學者們高度關注的論題。但是他們對文化問題的研究較深入,主要從文化的產生發、文化的作用、文化的認同、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盡管在文獻查閱中沒有發現“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專著和論文,但他們已有的這些研究對于我們如何認識文化的價值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如何在國際的視野中正確認識、定位我國文化,如何提升我國文化自信及文化軟實力都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下面主要從文化的作用方面,對國外學者的研究做一簡單綜述。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世界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更加頻繁,一個民族能否明確自己的文化定位與認同至關重要。哈森等合著的《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一文中強調,“歐洲只是地球的一角,人口占世界人類的很小一部分,卻能夠站穩腳跟,控制世界,利用世界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這只是因為它建起了一種嚴格辦事、努力進取和求勝的文,擺脫了那些幽冥勢力的影響”[20],這充分體現了文化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塞繆爾·亨廷頓在其《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也指出,“一個不屬于任[18] 張積福.文化自信視野下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20(04).[19] 張玲.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職學校語文教學改革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09).[20] (美)亨廷頓 (美)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10:121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何文明的、缺少一個文化核心的國家”“不可能作為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社會而長期存在 ”[21],他認為冷戰之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著國家的利益、對抗和聯合。又如,約翰·湯姆林森在《全球化與文化》這部著作中,從全球化進程和當代文化變遷之間的關系分析中,也向世人展現了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作用。總體來說,國內外都高度重視對文化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特別國內一些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并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內容較零散,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見。本文力圖從中職語文教學的視角出發,從“課程思政”建設的維度研究文化自信教育,探索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徑,努力實現文化自信教育與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四、研究思路本文遵循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結構來研究當前中
    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問題。首先,通過對中職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對部分中職學校語文教師的訪談,發現中職學生文化自信認知和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實施過程中分別存在的問題;其次,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最后,結合自己從事語文教學的經驗,提出相應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找、收集、閱讀與本課題相關的學術論文、時政新聞、相關專著等文獻,對與本課題相關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從中概括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為本文的寫作開闊了思路、奠定了基礎。
    (二)問卷調查法
    為了解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采用了問卷調查的[21]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1999:354
    7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方法,設計了《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現狀調查問卷(學生卷)》,通過對內蒙古自治區五地(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烏蘭察布、赤峰)的 6 所中職學校的高二學生發放、收取調查問卷,測算和研究數據,得出真實的現狀調查結果,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客觀依據。
    (三)訪談法
    為了解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落實的現狀,采用面對面或電話的形式對內蒙古自治區五地(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烏蘭察布、赤峰)的 6 所中職學校的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的部分語文老師進行訪談,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使相關策略的提出更有針對性。
    六、創新點
    本文從語文學科與文化自信教育有內在統一性聯系出發,深入挖掘中職語文學科中的文化因素,借助語文教學進一步強化中職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力求實現語文教學與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機融合。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撐。在全球化不斷推進,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能否認可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價值,能否堅信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至關重要。這就涉及到文化自信的問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研究文化自信教育,首先要厘清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及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等概念,明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意義。
    一、文化自信的相關認識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精神力量方面的重要體現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文化強國。文化強國不僅意味著這個國家對外要具有很強的文化吸引力、文化影響力、文化新力與文化傳播力等,也意味著這個國家對內要肯定、認同自身文化的價值,對本國文化首先要抱有強大的自信。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對文化自信教育問題的研究首先應澄清文化自信的內涵,以便為本研究框定范圍。目前,學術界較為認可、引用較多的關于文化自信的定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22]對于這個定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國家”“民族”“政黨”強調的是文化自信的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所持的肯定態度和堅定信念。因而,這一概念是在確定文化自信主體和主體對文化的態度基礎上來界定的。這有助于厘清本文中關于“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的認識。依據對文化自信概念的界定,本研究中的文化自信主體應限定在中職學生,應著重研究如何借中職語文教幫助、引導中職學生認知、肯定我國文化的價值,堅定其對我國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出于研究的需要,在抓住文化自信的本質概念來理解文化自信的同時,還需要與時俱進地理解特定時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具體內涵。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入闡釋,使新時代語境下的文化自信賦予了特定的涵義。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是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具體而言,就是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文化的自信。這也使“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內涵更具體、更明確,主要指借中職語文教學的載體來引導、強化中職學生對這三種文化價值的認知和肯定,堅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未來生命力的信念。同時,有必要對這三種文化做進一步的理解: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是傳統文化中積淀的精華,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其中蘊含的思想、道德、精神、理念等,為治國理政、生態建設、道德建設、全球治理、處理國際關系、認識和改造世界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不僅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源泉,也被世界各國借鑒和吸收,成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僅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成為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標識,也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2] 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6).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發展從未中斷,全賴于這種源源不斷文化的滋養。正是這種文化獨有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給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提供了自信的根本。
    2、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力”
    在風雨如磐、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中,不但書寫著一個個感天動地的革命故事,展現出一位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且形成了從“紅船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的紅色精神,這種精神成為革命文化的靈魂。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中之所以能夠在挫折中不斷奮起,浴火重生,靠的正是這種精神。雖然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遠離戰火紛擾,但這種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血脈與靈魂,成為鼓舞和激勵中華民族和中國人不畏困難、敢于創新、開拓進取、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引以為傲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
    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帶來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創新,也為當代中國文化創新創造、為學術藝術繁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在汲取和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髓,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熔鑄而成的。它是社會發展新要求的體現,是時代進步新潮流的代表 ,是中國文化的最新發展。中國在科教、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已取得的巨大進步,彰顯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就和時代價值,使文化自信有了現實基礎,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底氣、資格、理由堅定文化自信。得注意的是,這三種文化雖各具特色,但又一脈相承,是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的。它們在現實中有許多契合之處,是交織、融合在一起的。總之,準確地理解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有科學把握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向和正確選擇文化自信的內容,也便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尋求適宜的途徑和方法,是提升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化自信教育的邏輯起點,也是樹立和強化中職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起點。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jiaoyulei/deyu/2962.html

    上一篇:部編本初中語文古典詩歌人格教育研究

    下一篇:部編本初中語文古典詩歌人格教育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