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為內涵的胡楊精神與兵團精神一脈相承,是培養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有用人才的精神之源。①“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是全疆高校育人導向,也成為新疆和兵團教育事業總的要求和目標。胡楊精神作為新疆和兵團所獨有的地域文化精神,所蘊含的育人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針對兵團所屬高中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探索,可以幫助青少年成長成才,培養更多具有胡楊精神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1.1 研究緣起與研究意義
語文教育所具有的學科特性和育人功能,是其發揮生命教育作用的重要依據。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學生成長發展面臨許多新的問題。筆者通過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來提升學生的生命意識,幫助高中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才。
1.1.1 研究緣起
生命教育在國內已有了較快的發展,本論文關注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并嘗試將胡楊精神融入到生命教育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青少年漠視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發現疫情下青少年自殺意念檢出率為 30.88%,明顯高于疫情發生前的檢出率。”②僅 2021 年上半年就有 3 起青少年自殺死亡事件發生。這些現象的出現,表明學校應加大對生命教育的關注,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第二,生命教育在高中語文教育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聯系起來,展開了更多地探索。而學生的成長發展除了受教育的直接影響外,也都會受所處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在學界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作用的基礎上,筆者更關注在新疆南疆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如何利用當地人文特色、精神特點來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作用。① 白關峰,張全峰.胡楊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1(2):103-107.② 王挺,徐儷文,毛建.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適應不良和考試焦慮對自殺意念的影響[J].青年發展論壇,2021(5)70-77.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
第三,胡楊精神的強大生命內涵需要進一步發掘。胡楊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構成,多體現在兵團兒女艱苦奮斗和新時代背景的奉獻和擔當。胡楊本身作為植物的生命屬性,在胡楊精神的研究中體現得并不多。在高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青少年如何增強生命意識并學會應對各種壓力,是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掘胡楊精神強大的生命內涵,汲取對學生有用的價值內容,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地處南疆,兵團精神、三五九旅精神、胡楊精神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也是塔里木大學的附屬高中,是胡楊精神成長發展的沃土。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是否能增強該校師在生命安全、生命成長、生命價值等方面的意識?在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胡楊精神,能否拓展語文教學的內容并提升其效果?能否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路徑有哪些?這些問題是本論文探索的重要內容。
1.1.2 研究意義
本論文以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為例,研究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相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1.1.2.1 理論意義
第一,促進胡楊精神的研究。本論文挖掘胡楊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可以促進胡楊精神的研究,豐富其理論形態。學界對于胡楊精神的研究主要在高校,研究內容大都體現在與思想政治課程的融合,集中在其扎根邊疆的精神實質和紅色文化的傳承發展,而對于胡楊精神中生命價值內涵的研究不多。通過對胡楊精神融入高中語文生命教育的探索,使胡楊精神生命價值內涵得到進一步挖掘。第二,拓展生命教育理論的地域性。本論文以南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為主要調查對象,探討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相關問題,可以拓展生命教育理論的地域研究,為全疆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地域文化支持。
1.1.2.2 現實意義
第一,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本論文試圖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胡楊精神素材和生命教育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
素材,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豐富語文教學有關生命教育的內容。語文教學的教材和教育內容涵蓋范圍非常廣,包括了有關生命、理想、挫折、意志、寬容、感恩等相關的各個方面。通過對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素材的挖掘,為高中學生提供更多生命教育內容,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第二,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學生生命意識的增強。同時,使高中學生既關注自我生理發展又關注自我心理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第三,有利于促進文化潤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可以維護校園安全穩定,有利于促進文化潤疆,進而有利于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本論文研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相關問題,因此主要從胡楊精神研究、生命教育研究、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研究三個方面進行文獻綜述。
1.2.1 關于胡楊精神的研究
胡楊精神主要是指塔里木大學發展教育事業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精神。李正元、張愛龍在《以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2009)中首次提出胡楊精神的概念,將胡楊精神定位為塔里木大學的大學精神。①楊斌、王小雪在《論用胡楊精神育人和為興疆固邊服務》(2013)中認為胡楊精神既是胡楊本身的真實寫照,也是塔大立德樹人的精神根基。②崔光蓮等人在論《“胡楊精神”:新疆南疆高校共同追求的大學精神》(2012)中認為,胡楊是生命的奇跡,是新疆南疆高校共同追求的價值觀③,該文將胡楊精神拓寬到了南疆高校的共同價值觀。白關峰、王玉林在論文《胡楊精神:形成過程、歷史作用與新時代傳承弘揚》(2020)中指出“胡楊精神是兵團精神在教育戰線地集中體現,是新疆高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精神導向”④,進一步將胡楊精神拓寬為新疆高校的精神導向。王阿盈在論文《“胡楊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實境遇與實踐路① 李正元,張愛龍.以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J].中國高等教育,2009(10):47-48+56.② 楊斌,王小雪.論用胡楊精神育人和為興疆固邊服務[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10):68-69.③ 崔光蓮,艾美華,盛新娣.“胡楊精神”:新疆南疆高校共同追求的大學精神[J].新聞傳播,2012(8):174-175.④ 白關峰,王玉林.胡楊精神:形成過程歷歷史作用與新時代傳承弘揚[J].兵團黨校學報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徑》(2021)中認為,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胡楊精神”,指明了胡楊精神在人才培養和新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胡楊精神的作用發揮不僅局限于高校,而是體現在整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趙變弟的學位論文《新疆高校大學生胡楊精神培育研究》(2020)通過對大學生胡楊精神教育狀況所涉問題和原因的分析,制定了促進胡楊精神研究的策略。①張傳輝、張玉祥在專著《胡楊精神研究》(2018)中從胡楊的植物學釋義、胡楊的生存環境、胡楊的堅韌品質三個方面對胡楊進行介紹,由此開啟對胡楊精神科學內涵的界定,這為胡楊精神中從植物的角度所體現出生命的意義、品質和價值奠定基礎,為胡楊精神與生命教育的融合提供研究角度。白關峰、張全峰在《胡楊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研究》一文中認為,“胡楊本是新疆的一種普通植物,但胡楊生命力中蘊含著頑強斗志、無畏精神和浩然正氣,使胡楊不僅僅以單純的樹木形象存在于世,更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從目前對胡楊精神研究的現狀來看,大多數探討胡楊精神的范疇都在新疆高校范圍,對其他領域尤其是新疆中小學的胡楊精神研究較少。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將胡楊精神放在了兵團精神之前,更加突出了胡楊精神內涵的豐富性、廣博性以及對新疆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性。胡楊精神的研究需要進一步的拓展。
1.2.2 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
筆者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共檢索出 2.41 萬條結果,其中期刊論文 1.06 萬,學位論文 2171 篇,會議論文 498 篇,報紙文章 283 篇。生命教育的理論材料豐富,現將檢索到的文獻作以下綜述。西方國家最早開始探索生命教育。1968 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最早提出生
命教育理念,并在《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一書中認為“幫助學生全面、均衡發展,最終實現自我”③是生命教育的目標。澳大利亞為了加強預防暴力、疾病的宣傳工作,對生命教育也較早地開始了關注,并將提高生命教育的質量作為生命教育的目的。日本的“余裕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結合國外的生命教育研究狀況,可以發現生命教育的內涵也體現在生命的安全、生① 趙變弟.新疆高校大學生胡楊精神培育研究[D].喀什大學,2020.② 白關峰,張全峰.胡楊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研究[J].兵團黨校學報,2021(2):103-107.③ 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M].林鶯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
命的成長、生命的價值三個方面。生命教育以“提升學生的精神生命”為目的,在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20 世紀 90 年代,葉瀾教授明確提出:“教育學缺失對教育生命價值的關注,缺失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的教育實踐的整體性研究”①,成立了“生命·實踐”學派。此后,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生命教育。在教育部門制定的工作方案中,最早出現的是2004 年遼寧省制定的《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同年,上海出臺的《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生命教育資源是通過課程教育和課外活動來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②(2010—2020)強調“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納入了教育改革。國內學者關于生命教育理論層面的研究成果豐富,筆者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關于生命教育內涵的研究。劉濟良在《生命教育論》(2004)中研究了生命和生命教育的要素以及生命價值和生命教育的原則等問題。劉慧在《生命教育的涵義、性質與主題——基于生命特性的分析》(2012)中認為,生命教育是生活的基礎,它利用生命資源喚醒人們,教育他們生命和智慧,引導人們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借助生命資源這一想法對于研究本論文具有借鑒意義,能讓更多的生命資源被開發和利用。學
者們從不同角度來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可貴,珍惜脆弱的生命,學會保護自己以及生命。第二,關于生命教育策略的研究。鄭崇珍的《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2002)一文認為生命教育應重視環境設施、課程教學、教師素養和學生文化等方面。葛盈盈、平和光在《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挑戰、問題與對策》(2016)中,針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了應對戰略,以便在社會、學校和家庭在生活領域建立協同作用。以上學者都對生命教育的解決策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多方面構建了生命教育的途徑。通過文獻梳理不難發現,國內學者逐漸重視學生正確生命觀的養成,提倡關注學生的焦慮危機。上述成果建議采取的措施,解決生命教育領域出現的問題,并采用具體的調查方法,使調查數據更加可靠。這些為我國大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以及現狀調研方法① 葉瀾,鄭金洲,卜玉華著.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5.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S].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提供了借鑒意義,也對本論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1.2.3 關于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研究
第一,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研究。劉虹在《生命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2006)一文中從語言教育的角度探討了教育對生活的滲透,主要通過閱讀和寫作進行討論。劉智慧的《淺談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實踐》(2006)一文與中學語言教學實踐相結合,開展了相關的應對研究,并闡明了相關的實施戰略,以解決生命教育滲透過程中的問題。第二,生命教育在語文教材中的研究。丁丹妮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探究》(2020)一文中,將蘊含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進行整理和歸類。李固也在其學位論文《初中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實施現狀研究》(2020)梳理了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包含生命教育內容的課文篇目。丁丹妮、李固兩位從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角度來探索生命教育,對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啟發。第三,生命教育融入語文學科優勢的研究。葉繼生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思考》(2010)對語文教育中的生活教育做法進行了具體分析,其中包括初中課程、課堂教學、文字寫作培訓、課外閱讀和實踐研究。穆嬌嬌的學位論文《呼喚生命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優勢和實踐探索》(2012)認為實踐探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師的生命教育能力,二是閱讀課,三是寫作課,四是語文活動課,為延展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提供了思路。綜上所述,國內外有關生命教育的研究結合了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眾多學者試圖通過構建生命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該領域的研究將繼續深入。胡楊精神作為新疆和兵團特殊的精神產物,暫未有學者探討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問題。本文不僅僅局限于胡楊精神本身,更多的是以胡楊精神的內涵和外延為基點,來探究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問題。1.3 相關概念與研究的方法筆者在搜集、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本論文研究的重點進行梳理,為胡楊精神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融入生命教育理清相關內容,同時,根據研究內容制定相關的研究方法。
1.3.1 相關概念
本論文研究的重點內容為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筆者對胡楊精神和生命教育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為二者的融入找到相關聯的切入點,發現胡楊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內在聯系,為進一步探索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奠定基礎。
1.3.1.1 胡楊精神
胡楊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抗大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將胡楊精神與新疆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開發相結合,與塔里木大學辦學建校歷程相結合,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聯系起來,可以發現:胡楊精神是在汲取兵團精神、傳承革命精神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張傳輝、張玉祥在其著作《胡楊精神研究》中,將胡楊精神的內涵界定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本文正是在這一界定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同時,筆者認為胡楊樹的生命特性決定了胡楊精神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精神,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并將在新時代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的生動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
1.3.1.2 生命教育
杰·唐納·華特士的《生命教育》一書指出,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尊重和珍愛,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活教育是全面的,不僅注重生命,而且包括發展生存能力、提高生活潛力、提高生活質量和實現生活價值。劉濟良在《生命教育論》中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在學生物質性生命的前提下,在個體生命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對個人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進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①。本文所指的生命教育是廣義的生命教育,是基于學生個體生命角度,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個人的生命安全、生命成長、生命價值三個① 劉濟良.生命教育論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
方面得到保障和完善,在生命安全的基礎上,能健康的進行正向的自我成長,最終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提升自我的生命價值,讓自己的生命盡情綻放,得到升華。楊精神與生命教育都是以人為教育對象,注重對人的精神世界、意志品質的正向引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可以使胡楊精神促進學生個體生命成長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反之,生命教育能加深學生對胡楊精神的理解,深化胡楊精神的育人作用。胡楊精神中有關植物屬性的生命價值內涵可以增強生命教育的育人效果,胡楊精神中所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與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中有關生命教育的思想相結合,從而更好地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育人實效。
1.3.2 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為研究對象,探索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路徑,主要采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1.3.2.1 文獻研究法
從現有相關研究論文、文獻資料中,獲取當前高中學校語文生命教育的相關做法、研究水平等,通過收集、整理和比較,了解當前高中語文教育生命教育的現狀。
1.3.2.2 問卷調查法
為深入了解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現狀,筆者從高中語文生命教育現狀和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現狀進行問卷設計,編制了相對合理、完善的學生問卷。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發現了問題,并提出了解決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
1.3.2.3 訪談法
通過與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教師的交流,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入訪談,探析教師在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整理教師在胡楊精神融入語文生命教育中的經驗方法。通過對相關文獻及概念的梳理,了解目前高中語文生命教育的不足,為筆者結合阿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 緒論
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現狀提供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方向、方法奠定基礎。本文將在調研的基礎上探討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的意義和路徑,以此來提高生命教育的實踐成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指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激勵各級干部在新時代扎根邊疆、奉獻邊疆。”①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為內容的胡楊精神,在塔里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彰顯出強大的育人功能。胡楊精神在中小學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1 融入胡楊精神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就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②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③四個方面。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④胡楊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的集中體現。胡楊精神的這一價值內涵,為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依據。同時,胡楊精神作為地域文化的一種,可以培養學生理解和借鑒不同地區文化的能力,拓展視野。此外,《課程標準》也要求“要培養學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⑤。高中生正處于培養關鍵能力的黃金時期,發展學生的生命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將堅韌不拔的胡楊精神融入語文課程,能塑造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① 習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9-25.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融入胡楊精神的必要性度,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2.1.1 融入胡楊精神符合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
胡楊精神的孕育和產生植根于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河流中我們能夠找到胡楊精神的基因。這主要包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性格;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求真務實、經世致用的知行方式;精忠報國、扎根邊疆的愛國精神以及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無論是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還是我國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梅、竹、松、菊;奔馬、猛虎;大河、高山等形象的象征,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胡楊精神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代表了中國人無畏艱苦,自立自強的自強精神。而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從屈原“生為楚國人,死為楚國魂”,到勾踐“臥薪嘗膽,復國雪恥”;從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都是中華英雄兒女奮不顧身、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胡楊精神的扎根邊疆、甘于奉獻就是愛國精神的直接體現。胡楊精神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堅強品格,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壯志豪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符合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
2.1.2 融入胡楊精神符合繼承革命傳統文化的要求
盡管胡楊精神產生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但是它是中國革命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亦即是說,胡楊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結晶,還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革命傳統的繼承。紅船精神的主要內涵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實事求是、勇闖新路,堅定信念、矢志不移,艱苦奮斗、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無私奉獻,依靠群眾、敢于勝利的精神。蘇區精神的內涵是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的精神。長征精神的內涵是堅定信念、無堅不摧,樂于吃苦、不懼艱難,善于團結、顧全大局,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精神。延安精神的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抗大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愛國主義、英勇戰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南泥灣精神的主要內
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融入胡楊精神的必要性
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內涵是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依靠群眾、團結統一的精神。由此可見:胡楊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是一脈相承的。胡楊精神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是一種極其寶貴的強大精神力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符合繼承革命傳統文化的要求。
2.1.3 融入胡楊精神符合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著力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隨著政治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方面,極大地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胡楊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不僅繼承了兵團精神,而且將兵團精神同南疆高等學校的實際相結合,發揚了兵團精神胡楊精神是兵團精神與社會主義辦學之路相結合,進一步推進了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發展,從而形成的胡楊文化,胡楊記憶都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內容。胡楊精神具有正向激勵作用,對于新疆學校的育人目標來說,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精神導向,它的育人目的是培養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時代新人。愛國愛疆,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尤其是對身處新疆的學生而言,他們生命安全的構建、生命的成長是與祖國的繁榮發展和新疆的長治久安分不開的,他們的生命價值升華也應該與祖國的發展緊密結合。胡楊精神有著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并在新時代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的生動實踐中有著積極作用,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胡楊精神的融入,對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南疆乃至全疆高中的生命教育都具有促進作用。也對學生認同中華文化、認同將青春奮斗在祖國最需要地方的價值追求有著積極作用。新疆的發展需要人才,通過胡楊精神的融入,對當地學生的生命理想和生命價值觀念的塑造起到正向引導作用,更有利于達到新疆地區高中語文教學的育人目的,融入胡楊精神符合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對胡楊精神的深層挖掘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核心素養相一致。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在幫助學生提高生命塔里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 融入胡楊精神的必要性安全、生命成長、生命價值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胡楊精神的融入,使學生更多的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對于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的學生而言,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胡楊精神是其耳熟能詳的地域文化,通過對地域文化的學習,進而促進對語文教學中相關知識的了解掌握,使學生對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加深理解,堅定文化自信。
2.1.4 融入胡楊精神符合堅持立德樹人導向的要求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歷史方位對立德樹人進行當代闡釋和任務部署。結合胡楊精神的育人效果,可以發現胡楊精神教育緊緊圍繞“為誰而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①這一問題,發揮立德樹人教育作用,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將艱苦奮斗作為胡楊精神的核心,融入到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讓學生在奮斗中釋放青春能量、追逐青春理想,在艱苦奮斗中凈化生命、磨礪意志、堅定信念;將自強不息作為胡楊精的精髓,融入到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強精神,讓學生在自強中感受青春力量、迸發青春激情,在自強不息中升華生命、練就本領、頑強拼搏;將扎根邊疆作為胡楊精神的本色,融入到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之中,培養學生的扎根精神,讓學生在扎根中感受青春的分量、找到青春的價值,在扎根邊疆中沉淀生命、于擔當、成就人生;將甘于奉獻作為胡楊精神的境界,融入到阿拉爾市 X 高級中學語文教學的生命教育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讓學生在奉獻中體會青春的熱量、發揮青春的活力,在甘于奉獻中滋養生命、學會感恩、健康成長。胡楊精神作為地域文化,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艱苦奮斗”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以“自強不息”為精髓,培養學生的自強精神,以“扎根邊疆”為本色,培養學生的扎根精神,以“甘于奉獻”為境界,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展奠定基礎。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胡楊精神融入生命教育符合堅持立德樹人導向的要求。
高校學術論文網提供專業的碩士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輔導寫作、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碩士論文寫作發表、SCI論文寫作發表、職稱論文寫作發表、英文論文潤色的服務網站,多年來,憑借優秀的服務和聲譽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為畢業生解決寫論文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