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引 言 1
臨床研究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內容 2
2.1病例來源 2
2.2診斷標準 2
2.3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3
3研究方法 4
3.1資料整理 4
3.2統計學處理 6
4研究結果 6
4.1一般資料 6
4.2中醫證型分布 7
4.3出生時五運六氣要素分布 9
4.4中醫證型與出生時運氣要素的相關性 12
4.5用藥規律 16
討 論 20
1中醫證型分析 20
1.1中醫證型分布 20
1.2性別與中醫證型分布 20
1.3年齡與中醫證型分布 21
2出生時五運六氣分布特點分析 21
2.1主氣分布 21
2.2客氣分布 23
3中醫證型與出生時五運六氣要素相關性分析 23
3.1卡方檢驗結果 23
3.2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24
4用藥規律分析 25
4.1中藥使用頻次分析 25
4.2中藥功效頻次分析 28
4.3中藥四氣、五味、歸經、功效頻次分析 28
5問題與展望 29
結 語 30
參考文獻 31
綜述一 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中西醫研究進展 33
1 中醫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認識 33
1.1中醫病名 33
1.2中醫病因病機 33
1.3中醫治療 34
2 現代醫學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認識 35
2.1發病機制 35
2.2治療 37
綜述二 五運六氣理論及與疾病的研究進展 39
1五運六氣理論的基本內容 39
1.1五運 39
2五運六氣理論與疾病的關系研究 40
2.1五運六氣理論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研究 40
2.2五運六氣理論與疾病證型的相關性研究 43
參考文獻 45
附 錄 49
致 謝 51
引言
現今社會,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已經成為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疾病 之一。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1]顯示,至 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數的 18.7%,其中約有30%的老年人患有DM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DM因多伴有 多系統并發癥而受到人們的重視,DLASO作為DM的眾多并發癥之一,其發病多見 于中老年患者,臨床表現輕者表現為下肢發涼、怕冷,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深淺感 覺出現異常,嚴重者可有間歇性跛行癥狀,休息時亦出現疼痛,疼痛劇烈,甚則肢 體破潰,面臨截肢的風險,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理活動和生活質量。因此對于本病 病因、發病規律及防治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以期降低患者發病率,已患病者降低 截肢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五運六氣學說是有關自然界氣候變化與人體稟賦及疾病發生、發展關系的學說,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將自然界正常、異常的氣候、陰陽五行變化與 人體先天體質相聯系,以此可以預測易患疾病,并推測疾病發展的傾向。從而為臨 床病機研究及疾病診斷防治提供新思路。
本研究對262例老年DLASO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調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別、 病案號、出生日期、年齡、中醫證型以及所用中藥,根據出生日期得出患者出生時 的五運六氣要素信息,分析患者出生運氣及中醫證型分布特點,探究兩者是否具有 相關性,并通過中藥使用情況分析用藥規律。
臨床研究
1研究目的
研究老年 DLASO 患者的中醫證型分布、出生時五運六氣要素分布;研究中醫證 型與出生時五運六氣要素的相關性;分析臨床治療老年 DLASO 的用藥規律。
2研究內容
2.1病例來源
本研究所篩選的病例均源自2018年 1月-2021年 12月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 院住院治療確診為 DLASO 的老年患者。
2.2診斷標準
2.2.1西醫診斷標準
(1)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2]采用WHO (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 靜脈血漿葡萄糖水平(mmol/L)
①典型糖尿病癥狀(多飲、多食、多尿、體
重下降)加隨機血糖檢測或加上 >11.1
②空腹血糖檢測或加上 >7.0
③葡萄糖負荷后 2h 血糖檢測
無糖尿病癥狀者需改日重復檢查 >11.1
( 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標準
符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 2015 年版》 [3]中相關標準:
①年齡>40歲;
②有肢體缺血癥狀:發涼、怕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
③肢體缺血體征:皮色蒼白或暗紅,皮溫低,肌肉萎縮等營養障礙表現,股動 脈聞及雜音、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④有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高危險因素;
⑤下肢血管彩超、 CTA、 MRA 等影像學檢查:顯示相應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管
腔狹窄或閉塞等病變。
⑥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 index, ABI): ABI<0.90o 符合以上標準前四條即可在臨床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2.2.2中醫辨證分型
根據李曰慶編著的《中醫外科學》第9版[4]及李燦東編著的《中醫診斷學》第9 版[5],并結合導師臨床經驗,擬定DLASO中醫證型如下:
(1)寒凝血瘀證:①患肢末端發涼、疼痛、麻木,皮膚色蒼白,皮溫下降,或 伴間歇性跛行以及下肢動脈搏動減弱;②畏寒怕冷,小便清長,面色觥白;③舌脈: 舌質淡紫,苔白或滑,脈沉遲或沉澀。
(2)濕熱下注證:①患肢酸楚重著,皮膚色暗紅、腫脹灼痛,遇熱加劇,可伴 間歇性跛行,下肢動脈搏動減弱或幾近消失;②頭身困重,脘腹滿悶,納差便溏, 小便短赤;③舌脈:舌紅絳,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3)氣虛血瘀證:①患肢乏力、刺痛,皮溫低,間歇性跛行加重,下肢動脈搏 動消失,可見肌肉萎縮,患肢瘦削;②面色淡白或晦暗,體乏神疲,少氣懶言,納 少;③舌脈:舌淡紅或紫,見瘀斑或瘀點,苔白,脈細澀。
(4)氣陰兩虛證:①患肢麻木、疼痛,甚則萎廢不用,皮膚干燥脫屑,彈性變 差,間歇性跛行,下肢動脈搏動消失;②神疲乏力,頭暈肢倦,口舌干燥,手足心 熱,煩悶不舒,汗出過多;③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患者癥狀符合主癥中的任意兩項,再結合舌苔、脈象可診斷為該證。
2.3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2.3.1納入標準
(1)符合以上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
(2)年齡在N60歲;
(3)患者具有準確出生日期及完整診療信息。
2.3.2排除標準
( 1 )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
( 2)出生年月日記錄不全或錯誤者;
(3)合并多系統嚴重功能不全及惡性腫瘤患者等;
(4)因特殊原因未服用中藥治療者。
3研究方法
3.1資料整理
根據上述診斷及納入、排除標準查找 2018年 1 月-2021 年 12 月于山東中醫藥大 學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確診為DLASO的病例,收集患者的病案號、姓名、性別、年齡、 出生日期、入院診斷及所用處方,根據病例資料進行中醫辨證,確定中醫證型,根 據出生時間推算運氣要素,并分析所用處方中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功效。
3.1.1年齡資料整理
所選取病例患者年齡范圍為 60-89 歲,依據年齡將患者分為 60-70 歲, 70-80 歲、
80 歲以上三組。
3.1.2運氣要素的推算方法
( 1)干支轉化:運氣要素由天干、地支推演而來,故需先推算干支紀年。
①天干轉化:依據年份尾數按照以下規律轉化,“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癸”分別對應 4、 5、 6、 7、 8、 9、 0、 1、 2、 3。
②地支轉化:年份減3,除以12,余數1、2、3、4、5、6、7、8、9、10、11、 0 分別對應“子、丑、寅、卯 …… 戌、亥”。
(2)歲運推算:歲運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運,每兩個天干對應一個歲運, 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言:“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 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歲運又分為太少, 年份尾數奇數對應不及,偶數對應太過,以此推算歲運太少,歲運太少推算結果見 表1:
表 1 歲運太少推算結果
年份尾數 1 2 3 4 5 6 7 8 9 0
天干 辛 壬 癸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歲運太少 少水 太木 少火 太土 少金 太水 少木 太火 少土 太金
(3)主氣推算:主氣分為 6 個,以節氣劃分,二十四節氣分別起止于大寒、小 寒,每一個主氣分主四個節氣,按照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的順序 運行,年年相同,主氣推算結果見表 2:
表2 主氣推算結果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主氣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4)司天-在泉推算 :司天之氣主大寒至小暑,即前半年的節氣;在泉之氣主大
暑至小寒, 即后半年的節氣。司天-在泉與地支及客氣相關。 推算結果見表3:
表3 司天-在泉推算結果
地支 子午 丑未 寅申 卯酉 辰戌 巳亥
司天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在泉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5)客氣推算:客氣的運行順序為先三陰、后三陽,即厥陰、少陰、太陰、 少陽、陽明、太陽。三之氣和終之氣分別對應當年的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其他 客氣按三陰、三陽的順序運行,客氣推算結果見表 4:
表 4 客氣推算結果
初之氣 二之氣 三之氣 四之氣 五之氣 終之氣
子午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丑未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寅申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卯酉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辰戌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巳亥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3.1.3中藥名稱標準化
根據《中藥學》第9版[6]對所錄入中藥名稱進行統一的標準化處理,對不同炮制 方法中藥名稱進行統一,如“炒甘草”“炙甘草”統一為“甘草”;對于中藥別名 也進行統一,如“仙靈脾”統一稱為“淫羊藿” o標準化名稱見表5:
表 5 中藥名稱標準
處方名稱 標準名稱 處方名稱 標準名稱
炙黃芪 黃芪 川斷/鹽續斷 續斷
雙花 金銀花 破故紙 補骨脂
炙甘草/炒甘草 甘草 麩炒枳實 枳實
麩炒蒼術 蒼術 炒薏苡仁/薏米 薏苡仁
炒白術 白術 丹皮 牡丹皮
炒山藥 山藥 酒大黃 大黃
仙靈脾 淫羊藿 生地/熟地 生地黃/熟地黃
酒蓯蓉 肉蓯蓉 法半夏/清半夏 半夏
鹽杜仲 杜仲 炒/生酸棗仁 酸棗仁
酒萸肉 山茱萸 燙狗脊 狗脊
附片 附子 酒黃精 黃精
蜜桑葉 桑葉 炒麥芽 麥芽
川貝/浙貝 川貝母/浙貝母 醋山甲/山甲 穿山甲
炒芥子 白芥子 訶子肉 訶子
蜜紫菀 紫菀 醋鱉甲 鱉甲
3.2 統計學處理
由兩人獨立應用 Excel 軟件對數據進行匯總,而后核對,建立數據庫,運用 SPSS26.0 統計分析所收集的數據。統計年齡、性別、中醫證型、運氣要素等因素的 分布情況;對于年齡、性別、運氣要素與中醫證型的分布差異分析采用卡方檢驗; 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各運氣因素與中醫證型再進行 Logistic 回歸分析,分析出影響該證 型形成的關鍵要素。運用 Microsoft Excel 軟件統計所用藥物及其四氣、五味、歸經、 功效的頻次,分析用藥規律。
4研究結果
4.1一般資料
4.1.1性別分布
所納入的老年 DLASO 病例共 262 例,其中,男性為 178 例(占 67.9%),女性 為 84 例(占 32.1% ),男女患者比例為 2.1:1 ,詳情見表 6 。
表 6 性別分布情況
性別 頻數(n) 百分比(%)
男 178 67.9%
女 84 32.1%
性別分布
■男■女
圖 1 性別分布圖
4.1.2年齡分布
在研究中,患者年齡最小為 60 歲,最大為 89 歲,其中 60-70 歲患者 103 例(占 39.3%),70-80 歲患者 111 例(占 42.4%),80 歲以上患者 48 例(占 18.3%)。詳
情見表7。
表 7 年齡分布情況
年齡 頻數(n) 百分比( %)
60-70 歲 103 39.3%
70-80 歲 111 42.4%
80 歲以上 48 18.3%
年齡分布
■ 60-70歲■ 70-80歲■ 80歲以上
圖2年齡分布圖
4.2中醫證型分布
在研究中,中醫證型分布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氣虛血瘀證 119 例(45.4%)、濕 熱下注證 85 例(32.4%)、寒凝血瘀證 30 例(11.5%)、氣陰兩虛證 28 例(10.7%), 其中氣虛血瘀證最多,氣陰兩虛證最少,分布具有統計學意義,F=0.00<0.05。見表
8。
表 8 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中醫證型 頻數( n) 百分比( %) x2 P
寒凝血瘀證 30 11.5%
濕熱下注證 85 32.4% 90.214 0.00
氣虛血瘀證 119 45.4%
氣陰兩虛證 28 10.7%
中醫證型分布
140
119
圖 3 中醫證型分布圖
4.2.1中醫證型與性別的分布差異 在研究中,男性患者證型分布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血瘀證>濕熱下注證>寒凝 血瘀證>氣陰兩虛證,女性患者證型分布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血瘀證>濕熱下注證> 氣陰兩虛證〉寒凝血瘀證,中醫證型與性別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尸=0.011<0.05。 見表 9。
表 9 中醫證型與性別的分布差異
中醫證型
寒凝血瘀證 濕熱下注證 氣虛血瘀證 氣陰兩虛證
圖 4 中醫證型與性別分布圖
4.2.2中醫證型與年齡的差異
在研究中, 60-70 歲患者中醫證型分布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血瘀證>濕熱下注 證>寒凝血瘀證>氣陰兩虛證, 70-80 歲患者中醫證型分布從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血瘀 證>濕熱下注證>氣陰兩虛證>寒凝血瘀證, 80 歲以上患者中醫證型分布從高到低依 次為: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濕熱下注證=寒凝血瘀證,三組均以氣虛血瘀證分布 最多。中醫證型與年齡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尸=0.00<0.05。見表10。
表 10 中醫證型與年齡分布差異
年齡 x2 P
寒凝血瘀證 濕熱下注證 氣虛血瘀證 氣陰兩虛證
60-70 歲 16 39 45 3
35.890 0.00
70-80 歲 8 40 53 10
80 歲以上 6 6 21 15
中醫證型與年齒令分布
圖 5 中醫證型與年齡分布圖
4.3出生時五運六氣要素分布
4.3.1歲運太少分布 歲運太少分布按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太金>太火>少木=少土=太水>少金>少水>
少火>太木>太土,其中太金 32 例(占12.2%),太火 31 例(占11.8%),少木、少 土、太水均為 29例(各占 11.1%),少金 27 例(占 10.3%),少水24 例(占 9.2%), 少火 22 例(占8.4%),太木 20例(占7.5%),太土19 例(占 7.3%),歲運太金 分布人數最多,太土分布人數最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尸=0.597>0.05。見表11。
表 11 歲運太少分布情況
少木 太木 少火 太火 少土 太土 少金 太金 少水 太水 x2 P
頻數 29 20 22 31 29 19 27 32 24 29
7.389 0.597
百分比 11.1% 7.5% 8.4% 11.8% 11.1% 7.3% 10.3% 12.2% 9.2% 11.1%
歲運太少分布
圖 6 歲運太少分布圖
4.3.2主氣分布 主氣分布按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太陰濕土>厥陰風木>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
寒水>少陰君火,其中太陰濕土 64例(占24.4%),厥陰風木43 例(占16.4%),
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各 42 例(各占 16.0%),太陽寒水 36 例(占 13.8%),少陰君 火 35 例(占 13.4%),出生主氣為太陰濕土者最多,少陰君火最少。差異具有統計 學意義,尸=0.027<0.05。見表12。
表 12 主氣分布情況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x2 P
頻數 百分比 43
16.4% 35
13.4% 42
16.0% 64
24.4% 42
16.0% 36
13.8% 12.672 0.027
主氣分布
70 64
圖 7 主氣分布圖
4.3.3客氣分布 客氣分布按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太陰濕土>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太陽寒水>少陰
君火>陽明燥金,其中太陰濕土 73 例(占 27.9%),少陽相火 43 例(占 16.4%), 厥陰風木 42 例(占 16.0%),太陽寒水 41 例(占 15.6%),少陰君火 35 例(占 13.4%), 陽明燥金 28 例(占 10.7%),出生時客氣為太陰濕土人數最多,陽明燥金人數最少,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尸=0.00<0.05。見表13。
表 13 客氣分布情況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太陰濕土 少陽相火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x2 P
頻數 百分比 42
16.0% 35
13.4% 73
27.9% 43
16.4% 28
10.7% 41
15.6% 27.282 0.00
圖 8 客氣分布圖
4.3.4司天-在泉分布 司天-在泉分布按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陽明燥金-少陰君火>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太陰濕土-太陽寒水>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其中陽明燥金-少陰君火52例(占19.9%),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50 例(占19.1%),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49 例(占18.7%),厥陰風木-少陽相火42例(占16.0%),太 陰濕土-太陽寒水37 例(占14.1%),少陽相火-厥陰風木32例(占12.2%),陽明
燥金-少陰君火分布最多,少陽相火-厥陰風木分布最少,尸=0.195>0.05,差異無統計 學意義。見表 14。
表 14 司天-在泉分布情況
司天-在泉 頻數 百分比 x2 P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42 16.0%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49 18.7%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37 14.1% 7.359 0.195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32 12.2%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52 19.9%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50 19.1%
圖 9 司天-在泉分布圖
4.4中醫證型與出生時運氣要素的相關性
4.4.1卡方檢驗
(1)各中醫證型與歲運太少的分布差異 在各中醫證型與出生時歲運太少分布中,寒凝血瘀證、氣虛血瘀證以及氣陰兩 虛證與歲運太少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尸>0.05。濕熱下注證與歲運太少分布差
異有統計學意義,尸<0.05。其中,太火分布最多。見表15。
表 15 中醫證型與歲運太少分布差異
歲運太少 中醫證型
寒凝血瘀證 濕熱下注證 氣虛血瘀證 氣陰兩虛證
少木 2 8 17 2
太木 2 8 7 3
少火 2 2 14 4
太火 5 16 8 2
少土 4 11 9 5
太土 4 2 11 2
少金 2 9 14 2
太金 5 11 14 2
少水 1 8 11 4
太水 3 10 14 2
x2 6.000 18.412 7.807 4.143
P 0.740 0.031 0.554 0.902
圖 10 中醫證型與歲運太少分布圖
(2)各中醫證型與主氣的分布差異 在各中醫證型與出生時主氣的分布中,寒凝血瘀證、濕熱下注證與主氣分布差 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尸<0.05。其中,寒凝血瘀證、濕熱下注證均以主氣太陰濕土分 布最多。氣虛血瘀證、氣陰兩虛證與主氣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尸>0.05。見表
16。 表16 中醫證型與主氣分布差異
士與 - 中醫證型
主氣 寒凝血瘀證 濕熱下注證 氣虛血瘀證 氣陰兩虛證
厥陰風木 6 7 26 4
少陰君火 2 10 16 7
少陽相火 5 10 20 7
太陰濕土 11 22 26 5
陽明燥金 2 20 19 1
太陽寒水 4 16 12 4
x2 11.200 13.047 7.706 5.429
P 0.048 0.023 0.173 0.366
中醫證型與主氣分布
圖 11 中醫證型與主氣分布圖
(3)各中醫證型與客氣的分布差異
在各中醫證型與出生時客氣分布中,濕熱下注證、氣虛血瘀證與客氣分布差異 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o兩種證型均以太陰濕土分布最多。寒凝血瘀證、氣陰兩 虛證與客氣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o見表17o
表 17 中醫證型與客氣分布差異
中醫證型
寒凝血瘀證 濕熱下注證 氣虛血瘀證 氣陰兩虛證
厥陰風木 7 15 18 2
少陰君火 8 6 17 4
少陽相火 5 11 17 10
太陰濕土 7 25 35 6
陽明燥金 2 11 10 5
太陽寒水 1 17 22 1
x2 8.400 15.024 17.689 11.000
P 0.136 0.010 0.003 0.051
中醫證型與客氣分布
40
圖 12 中醫證型與客氣分布圖
(4)各中醫證型與司天-在泉的分布差異 在各中醫證型與出生時司天-在泉的分布中,各證型與司天-在泉分布差異均無統
計學意義,尸>0.05。見表18。
表 18 中醫證型與司天 - 在泉分布差異
司天-在泉 中醫證型
寒凝血瘀證 濕熱下注證 氣虛血瘀證 氣陰兩虛證
少陰君火-陽明燥金 11 14 22 2
厥陰風木-少陽相火 6 10 22 4
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3 13 17 4
少陽相火-厥陰風木 5 12 12 3
太陽寒水-太陰濕土 3 20 21 6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2 16 25 9
x2 10.800 4.294 5.387 6.714
P 0.055 0.508 0.371 0.243
中醫證型與司天一在泉分布
30
少陰君火-卩日明燥金■厥陰鳳木-少陽木目火■太陰濕土-太陽寒水 少陽相火-厥陰鳳木 ■太陽寒水-太陰濕亠 ■ 陽明燥金-少陰君火
圖 13 中醫證型與司天 - 在泉分布圖
4.4.2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出生時各運氣要素中與中醫證型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的項目再進行
Logistic 回歸分析,以在每種證型中分布頻數最少的運氣要素為參照,從而分析出影 響該中醫證型形成的關鍵運氣要素。
(1)寒凝血瘀證與運氣要素的 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主氣陽明燥金為參考類別,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寒凝血瘀證與出 生時主氣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o見表19o
表 19 寒凝血瘀證與主氣的 Logistic 回歸分析
B 標準誤差 瓦爾德 自由度 顯著性 Exp(B)
陽明燥金 - - 4.914 5 0.427 -
少陰君火 0.192 1.027 0.035 1 0.851 1.212
厥陰風木 1.177 0.848 1.926 1 0.165 3.243
太陰濕土 1.423 0.797 3.191 1 0.074 4.151
少陽相火 0.994 0.867 1.314 1 0.252 2.703
太陽寒水 0.916 0.898 1.041 1 0.308 2.500
常量 -2.996 0.725 17.094 1 0.000 0.050
(2)濕熱下注證與運氣要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分別以歲運少火、主氣厥陰風木和客氣少陰君火為參考類別,進行Logistic回歸 分析,結果顯示出生時客氣為太陽寒水者患濕熱下注證的概率是客氣為少陰君火者 的3.424倍,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o濕熱下注證與出生時歲 運太少分布、主氣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0、表21o
表 20 濕熱下注證與歲運太少的 Logistic 回歸分析
B 標準誤差 瓦爾德 自由度 顯著性 Exp(B)
少火 - - 13.944 9 0.124 -
少木 0.560 0.617 0.822 1 0.365 1.750
太木 -1.338 0.850 2.476 1 0.116 0.263
太火 1.030 0.549 3.513 1 0.061 2.800
少土 0.473 0.565 0.700 1 0.403 1.604
太土 -1.175 0.855 1.887 1 0.169 0.309
少金 0.272 0.582 0.218 1 0.641 1.313
太金 0.318 0.558 0.326 1 0.568 1.375
少水 0.272 0.600 0.205 1 0.650 1.312
太水 0.323 0.570 0.321 1 0.571 1.382
常量 -0.965 0.415 5.396 1 0.020 0.381
表 21 濕熱下注證與主氣的 Logistic 回歸分析
B 標準誤差 瓦爾德 自由度 顯著性 Exp(B)
厥陰風木 - - 13.002 5 0.023 -
少陰君火 -0.721 0.557 1.675 1 0.196 0.486
太陰濕土 0.270 0.457 0.347 1 0.556 1.310
少陽相火 -0.247 0.521 0.225 1 0.636 0.781
太陽寒水 0.693 0.502 1.903 1 0.168 2.000
陽明燥金 0.821 0.485 2.863 1 0.091 2.273
常量 -0.916 0.374 5.997 1 0.014 0.400
表 22 濕熱下注證與客氣的Logistic回歸分析
B 標準誤差 瓦爾德 自由度 顯著性 Exp(B)
少陰君火 - - 6.8 5 0.236 -
厥陰風木 0.988 0.552 3.200 1 0.074 2.685
太陰濕土 0.923 0.512 3.253 1 0.071 2.517
少陽相火 0.508 0.569 0.797 1 0.372 1.661
太陽寒水 1.231 0.549 5.021 1 0.025 3.424
陽明燥金 1.140 0.592 3.705 1 0.054 3.127
常量 -1.576 0.448 12.341 1 0.000 0.207
(3)氣虛血瘀證與客氣的 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客氣陽明燥金為參考類別,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氣虛血瘀證與出 生時客氣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 23 氣虛血瘀證與客氣的 Logistic 回歸分析
B 標準誤差 瓦爾德 自由度 顯著性 Exp(B)
陽明燥金 - - 3.198 5 0.669 -
少陰君火 0.531 0.520 1.043 1 0.307 1.700
厥陰風木 0.300 0.503 0.356 1 0.551 1.350
太陰濕土 0.506 0.459 1.214 1 0.270 1.658
少陽相火 0.163 0.503 0.105 1 0.746 1.177
太陽寒水 0.734 0.504 2.126 1 0.145 2.084
常量 -0.588 0.394 2.221 1 0.136 0.556
4.5用藥規律
4.5.1中藥使用頻次
本研究共納入 262 例病例,所用處方 262 次,包括中藥 191 味,共 3368 次,出 現頻次超過30 次的中藥共 29 味,其中,當歸、赤芍、牛膝、黃芪、川芎、丹參、 雞血藤、金銀花、甘草、蒼術10 味藥使用頻次大于100 次。詳見表 24。
表 24 中藥使用頻次
No. 中藥 頻次 No. 中藥 頻次
1 當歸 217 16 茯苓 64
2 赤芍 185 17 桑寄生 61
3 牛膝 173 18 黃芩 59
4 黃芪 146 19 連翹 55
5 川芎 138 20 紫草 50
6 丹參 123 21 梔子 49
7 雞血藤 117 22 防己 48
8 金銀花 106 23 桂枝 44
9 甘草 105 24 郁金 43
10 蒼術 101 25 地龍 41
11 紅花 86 26 桃仁 39
12 玄參 77 27 石斛 35
13 黃柏 69 28 熟地黃 32
14 白術 67 29 白芍 31
15 黨參 64
4.5.2 四氣、 五味、歸經、 功效統計
( 1 )中藥功效 所統計中藥功效按使用頻次依次為補虛類、清熱類、活血化瘀類、祛風濕類、 解表類、利水滲濕類、化濕類、平肝息風類、化痰止咳平喘類、理氣類、收澀類、 安神類、溫里類、消食類、瀉下類、止血類、開竅類,其中補虛類中藥使用頻次最 高,為 865 次(占 25.68%),開竅中藥使用頻次最低,為 3 次(占 0.09%)。詳見 表 25 。
表 25 中藥功效統計
功效 頻次 百分比
補虛類 865 25.68%
清熱類 819 24.31%
活血化瘀類 790 23.51%
祛風濕類 172 5.10%
解表類 137 4.06%
利水滲濕類 135 4.01%
化濕類 123 3.65%
平肝息風類 109 3.23%
化痰止咳平喘類 48 1.42%
理氣類 44 1.30%
收澀類 30 0.89%
安神類 26 0.77%
溫里類 22 0.65%
消食類 16 0.47%
瀉下類 15 0.44%
止血類 14 0.42%
開竅類 3 0.09%
圖 14 中藥功效統計圖
(2)中藥四氣
中藥四氣按使用頻次依次為寒、溫、平、涼、熱,其中寒性中藥應用次數最多,
為 1283 次(占 38.10%),熱性藥物應用次數最少,為 22 次(占 0.65%)。詳見表
26
表 26 中藥四氣統計
四氣 寒 熱 溫 涼 平
頻次 1283 22 1258 53 752
百分比 38.10% 0.65% 37.35% 1.57% 22.33%
中藥四氣頻數
1400 1283 1258
圖 15 中藥四氣統計圖
(3)中藥五味 中藥五味按頻次依次為苦、甘、辛、咸、酸,五味中苦味藥物的應用頻次最高, 為 1510 次(占 44.83%),酸味藥物的應用頻次最低,為 40 次(占 1.19%)。詳見 表 27 。
表 27 中藥五味統計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頻次 40 1510 1175 555 88
百分比 1.19% 44.83% 34.89% 16.48% 2.61%
中藥五味頻數
圖 16 中藥五味統計圖
(4)中藥歸經 所統計中藥歸經按順序依次為肝經、心經、脾經、肺經、腎經、膀胱經、胃經、 大腸經,其中歸屬肝經的中藥使用最多,為 1342 次(占 39.84%),歸屬大腸經中藥 使用最少,為3次(占0. 09%)。詳見表 28。
表 28 中藥歸經統計
歸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頻數 1342 694 581 458 155 76 59 3
百分比 39.84% 20.61% 17.25% 13.60% 4.60% 2.26% 1.75% 0.09%
中藥歸經頻數
討論
1中醫證型分析
1.1中醫證型分布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證型分布中氣虛血瘀證、濕熱下注證分布較多。下肢動 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屬于中醫“脫疽"“脈痹"的范疇, 而糖尿病為中醫所言之“消渴”范疇,二者合病,多為消渴日久,致氣血陰陽虧耗, 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阻于脈道,氣血不能達于四末,筋脈肌肉不得濡養,引發脈痹。 病機總屬本虛標實,多見于中老年人。 DLASO 發病與瘀血關系密切,瘀血既是關鍵 病因,又是重要病理要素,存在于本病病程的各個階段。尚德俊教授[7]也指出血瘀貫 穿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始終。本研究發現臨床患者多伴有患肢刺痛,舌質紫暗等 血瘀之癥。年老之人臟腑多虛耗不充,素有氣虛之候,《醫林改錯》言:“元氣既 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因消渴病者平素多食膏粱厚味, 有礙脾運,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運無權,氣血生成無源,亦可造成氣少,致血行 亦無動力。加之糖毒浸漬,血流速度減慢,運行障礙,則成瘀血。諸多因素皆致氣 虛血瘀之證。亓魯光教授[8]認為久病必致虛、致瘀,故消渴病日久發為足病的病機關 鍵為氣虛血瘀、脈絡痹阻。消渴患者本屬燥熱之體,消渴病使肺、脾、腎三臟功能 失調,而生內熱,脾運異常加之年老腎氣腎陽已虧,水濕運化布散異常,易形成濕 濁,濕性趨下,與熱交結,流于下肢,煎灼血脈,則可發為濕熱下注之證。戚宏[9] 經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以瘀血阻絡型及濕熱困脾型較為多見。
1.2性別與中醫證型分布
本研究顯示, DLASO 患者女性患病較男性少,這與李彩萍等[10]研究發現男性糖
尿病患者患下肢動脈病變者明顯多于女性這一結果相符。這可能與雌激素[11]對血管
的調節作用有關,雌激素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上的雌激素受體,能夠促進一氧化氮
(NO)的產生和血管的舒張,減少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形成。另外,
男性患病更多可能也與其嗜煙、好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在本研究中,性別與中
醫證型的分布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性別與中醫證型有一定的相關性。其中,男、女
性均以氣虛血瘀證分布最多、濕熱下注證次之,這與 DLASO 發病病機相符合。而兩
者在寒凝血瘀證和氣陰兩虛證的分布上存在差別,男性以寒凝血瘀證為多,女性則
以氣陰兩虛證為多。從周易八卦分析可知,陰陽合而成人,男子始于陰而終成陽, 女子始于陽而終成陰[12]。男子為陽,年老則陽氣衰,陽衰則多寒,加之日常生活嗜 食生冷、涉水感寒等,易致寒凝血瘀之證;女子為陰,以血為本,加之女子生性多 憂思,易傷肝脾,損氣血,年老更易致氣陰虛損。
1.3年齡與中醫證型分布
臨床 DLASO 以中老年人多見,本研究依據年齡將患者分為三組,發現患者以 70 歲以上者居多。研究發現,50 歲以下的患者患下肢動脈病變者較少,高齡是下肢 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13]。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抗氧化應激和抗炎癥反應的能力降 低,血管壁增厚,動脈結構發生改變,內皮功能受損,易造成As"]。本研究結果表 明年齡與中醫證型相關。三組均以氣虛血瘀證分布最多, 60-70 歲患者以氣陰兩虛證 分布最少, 70-80 歲患者以寒凝血瘀證分布最少, 80 歲以上患者以寒凝血瘀證、濕熱 下注證分布最少。本病初期多由外因誘發,常因感寒涉水、久居寒濕之地而發,寒 性凝滯,致使血運緩慢瘀滯,下肢血運不通,故成寒凝血瘀之證。寒郁日久可化熱, 或因七情不調、消渴病飲食失常,致脾胃不運,生濕化熱,可成濕熱之證,兩者均 是以邪實為主之證。隨著年齡的增長,消渴病程的發展,脾胃虛衰加劇,元氣不充, 不能載血正常運行,則發展為正虛為主、邪實為輔之氣虛血瘀證。繼續發展,病情 進展,消渴病燥熱更甚,耗氣傷陰,加之年老臟腑虛衰更甚,可成為氣陰兩虛之證。 本研究所納入病例均為老年患者,本就有元氣虛耗之證,而寒、熱、濕、痰、虛又 皆可致血瘀,故三組均以氣虛血瘀證最多,這與本病本虛標實的病機相符。《靈樞•營 衛生會》言:“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故60-70 歲患 者多見邪實或正虛邪實之證,而80 歲以上患者因年事較高,病程更長,則少見病程 初期寒凝血瘀、濕熱下注等邪實之證,而以虛證為主。
2出生時五運六氣分布特點分析
2.1主氣分布
本研究結果顯示,主氣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出生時主氣對 DLASO 發 病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出生時為主氣太陰濕土的患者人數最多,厥陰風木者次 之。“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濕土通 于人體之脾臟,《素問•太陰陽明論》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 在人體位置上,脾臟位于人體中心,有濡養其他臟腑之功;在自然時季中,脾臟所 主之時亦在中央,可主旺四時節氣。脾土有生化、承載之功,可運化精微、化生氣 血,能使自然萬物生長、臟腑充盈、形體壯實。主氣太陰濕土主司大暑至秋分時節 的天氣,受其氣化影響,此時的天氣多偏于潮濕,太陰之濕若應時而至,則可養臟 腑、資萬物。若至非其時,加之患者嗜食肥甘酒漿或久處卑濕之所,先后天之濕疊 加,則最易困脾,如《馮氏錦囊秘錄•濕門》所述“脾為身主,最苦于濕,惟最苦者, 最易受焉”。一方面,脾苦于濕,運化無力,則脾虛氣血難生,下肢失于濡養,寒 濕、火毒亦趁虛而入,致血敗肉腐,則易發為脈痹,甚則脫疽。如陳士鐸的《洞天 奧旨•手足指瘡》言:“人身氣血周流于上下,則毒氣斷不聚結一處。火毒聚于一處 者,亦乘氣血之虧也,脫疽之生,此四余之末,氣血不能周到也,非虛而何?”另 一方面,《溫病條辨》謂之“濕氣太過,反傷本臟化氣,濕久濁凝,至于下焦,氣 不惟傷,而且阻矣”,濕困于脾,脾運失常,則生濕更甚,濕濁凝滯而阻氣機,“氣 為血之帥”,氣阻則血瘀,氣血壅遏脈道,亦發為脈痹之癥。現代動物學實驗表明[15], 痰濕的存在可使小鼠出現肥胖、血脂升高,促使巨噬細胞發生遷移以清除脂肪細胞, 從而誘發炎性反應,同時痰濕還能通過增加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釋放加重炎癥反應。王麗英等[16]提出 瘀血既是低度炎癥的重要病理產物又是致使炎癥持續存在的重要原因。DLASO的 發病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濕濁致瘀可致炎癥反應長期遷延,導致 DLASO 的發生發 展。
“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主氣厥陰風 木為初氣,主司大寒至春分節氣的天氣,受其影響,此時天氣特點多偏升散,對應 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生化之氣中的生氣,故萬物呈現升發萌芽之象。但 若厥陰盛衰不循其常,則可致病。《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有余,病陰痹…… 不足則生熱痹。”厥陰所主之時為早春時節,陽始生而陰偏盛,自然氣候以寒為主, 若厥陰有余,則寒邪更盛,損及人體,凝于脈絡,致氣血凝滯,易發為脈痹。另一 方面,若風木過勝,則易克伐太陰脾土,有礙中焦運化、氣血生成,致肢端失養而 發病。此外,風與熱常相兼出現,厥陰不足之時,肝陰衰少,陰衰則陽熱盛,一方 面,熱則煎灼津液,損耗正氣,脈道氣血不充,可發為脈痹;另一方面,熱灼脈絡, 熱盛肉腐,亦可發病。
在臨床防治 DLASO 過程中,對于出生于主氣太陰濕土及厥陰風木的 DM 患者 應注重調理脾胃。張朝暉教授[17]認為飲食失節致脾胃受損,痰濕內生,加之外感濕 邪,使氣血精微不能發揮其濡養之功,而致足生大丁,治療上應以顧護脾胃、益氣 活血為主。另外,飲食中也可適量增加健脾食物,保持情志暢達,防止憂思損脾及 惱怒傷肝,以致肝木過亢橫逆犯脾。此外,避免久處卑濕之所或長時間感寒涉水, 冬春交替季節,囑患者注意下肢保暖,以防寒邪傷及肢體,盡量降低DM發展為 DLASO 的的可能性。
2.2客氣分布
本研究結果顯示,客氣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出生時客氣對DLASO發 病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出生時客氣為太陰濕土者人數最多,為少陽相火者人數 次之。客氣為自然界四時異常氣候變化,可影響人體稟賦。客氣為太陰濕土之時, 其氣非其時而至,多為雨濕流行,濕濁偏亢,最易影響中焦脾胃的功能,從而導致 氣血生化不足、運行不利,脈道不得氣血充盈則為病。在主氣、客氣分布中,均以 太陰濕土最多,說明太陰濕土對DLASO發病有較大影響。
“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素問》 有言“非其時則邪”“非其位則邪”,客氣為少陽相火之時,火熱之邪偏勝。《類 經•陰陽類》曰:“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 平則氣乃壯。”相火過亢折損人體元氣,則諸臟腑皆柔弱氣虛;《素問•至真要大 論》云: “少陽之勝……暴熱消爍, 草萎水涸, 介蟲乃屈。”一方面,少陽主氣之 時氣候燔灼暴熱,在自然界導致草木枯槁、水源干涸,而相火燔熾在人體則表現為 耗氣傷陰,煎熬人體陰液,損傷人體元氣。氣虛無力使血液難以正常循行,陰血同 源,陰虛,營血亦少,氣陰損傷而致血少、血行不暢,脈道瘀滯。另一方面,熱毒 熾盛致血敗肉腐,發為脈痹。石晶華教授[18]認為熱毒之邪是致使肢體組織潰腐壞死 的元兇,故無論是何病因引發的脫疽,最終均有熱毒作祟。
在臨床治療中,對于出生于客氣太陰濕土的患者,應適當加用健脾祛濕藥物, 并囑患者加強體育鍛煉,一方面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機體氣血運行, 減少濕濁產生。對于出生于客氣少陽相火的患者,治療上可少佐甘寒之品,既能夠 制約消渴之燥熱,又可防痰濕瘀血、情志不遂化熱,損傷肢體經絡。
3中醫證型與出生時五運六氣要素相關性分析
3.1 卡方檢驗結果
寒凝血瘀證患者的出生時主氣要素分布具有差異性,其中,太陰濕土分布最多。 太陰濕土主氣,濕氣流行則傷脾土,脾土克伐腎水,則脾病可及腎,濕性屬陰,易 損陽氣而傷及腎陽,陽虛則寒勝,寒勝則血行滯澀。另外,濕易阻滯氣機,氣機不 暢,則易致陽郁不通,血運不利,故致寒凝血瘀之證。
濕熱下注證患者出生時歲運太少、主氣、客氣要素分布具有差異性,其中,在 歲運太少分布中,以太火分布最多。“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火運太 過之年,火熱之氣偏勝,人體受自然氣候影響,亦多偏熱象。火氣流行則克伐肺金。
“肺為水之上源”,肺臟以其宣降作用調節水液代謝,肺金被克,則水液不能正常
運行,變生濕濁,濕熱互結于下焦而成濕熱下注之證。主氣、客氣分布中均以太陰 濕土分布最多。太陰濕土所主之時,濕邪淫勝,濕最易傷脾,脾傷則水液運化不利 而濕濁更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則濕蘊機體而不祛,日久郁而化熱形成此證。
氣虛血瘀證患者出生時客氣分布具有差異性,其中,客氣分布中以太陰濕土分 布最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太陰所至為埃溽。”太陰所主之時,雨濕較 多而易礙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臟功能失常則中氣弱,機體最易出現氣虛之候。 濕又易礙氣血運行而致血脈滯澀不通,從而形成氣虛血瘀之證。
氣陰兩虛證患者的出生運氣要素分布均無差異性。疾病證型的形成與先后天因 素均有密切聯系,是一個復雜的形成過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并不能說明氣陰兩虛 證的形成與出生時運氣要素完全無相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更需持嚴謹的態度在今 后進行進一步研究。
3.2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卡方檢驗得出出生時各中醫證型與諸多運氣要素分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 義,故進一步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對有統計意義的項目進行分析,以得出各中醫證 型與各運氣要素的具體關系。
各中醫證型與出生時運氣要素的 Logistic 回歸結果顯示,寒凝血瘀證與出生時主 氣各要素分布,濕熱下注證與出生時歲運太少、主氣各要素分布,氣虛血瘀證與出 生時客氣各要素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濕熱下注證與出生時客氣要素的 Logistic 回歸結果顯示出生時客氣為太陽寒水 者患濕熱下注證的概率是客氣為少陰君火者的 3.424 倍,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 明客氣太陽寒水對濕熱下注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素問•調經論》曰:“血 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客氣為太陽寒水之時,氣候異常,天氣偏于 寒冷,形體受寒,寒邪客于脈絡,則脈凝滯而不通,血澀成瘀,瘀久易化熱,加之 消渴之人因飲食肥甘厚味,有礙脾運,故體內多有濕濁,濕熱互結,流注下焦,發 為本病,證屬濕熱。《馬培之外科醫案》言:“溫熱為患者……又感嚴寒涉水,氣 血冰凝,積久寒化為熱。”提出本病有寒甚化熱者。在臨床治療中,囑患者依據氣 溫變化做好防寒,飲食上少食寒涼傷陽的食物,感寒之后,當盡早治療,如應用散 寒通絡藥物,避免寒邪在體內郁結日久化熱。然而因本研究只納入262例病例,樣 本量較少,可能出現統計結果的偏差,可在日后研究中加大樣本量,進一步明確此 運氣要素與該證型之間的關系。
4用藥規律分析
4.1 中藥使用頻次分析
本研究使用次數超過 30 次的中藥共29 味,分別是:當歸、赤芍、牛膝、黃芪、 丹參、川芎、雞血藤、金銀花、甘草、蒼術、紅花、玄參、黃柏、白術、黨參、茯 苓、桑寄生、黃芩、連翹、紫草、梔子、防己、桂枝、郁金、地龍、桃仁、石斛、 熟地黃、白芍。在上述諸藥中補虛藥、清熱藥各占8 位,活血化瘀藥占7 位,祛風 濕藥占 2位,利水滲濕藥、化濕藥、平肝息風藥各占 1位,故主要以益氣補陰、清 熱化濕、涼血活血、化瘀通絡為主。其中當歸、赤芍、牛膝、黃芪、川芎、丹參、 雞血藤、金銀花、甘草、蒼術位于前十位。
所用中藥中當歸位居首位,可見其在DLASO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醫學衷中 參西錄》言當歸“為生血、活血之主藥,而又能宣通氣分,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 當歸”,當歸不僅能夠養血活血,亦可生氣行氣,使氣血各歸其位、各司其職。當 消渴患者出現ASO的癥狀時多已為消渴病程的中晚期,氣血多有虧虛,血脈瘀滯, 本研究也表明臨床DLASO多見氣虛血瘀證候,當歸常配伍黃芪,取當歸補血湯益氣 活血之意,使氣血充盛流利,肢端得氣血濡養則諸癥可解。孟祥云等[19]通過動物實 驗研究發現,當歸中的當歸多糖能夠升高大鼠體內脂聯素(adiponectin, ADPN)的水 平。 ADPN 能夠增強肌細胞的脂肪酸氧化,改善糖代謝,調節機體對胰島素敏感性, 在機體糖、脂代謝穩定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20]。而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21],當歸能 夠通過調節脂質代謝、抑制炎癥反應、調控基因表達來抗As的發生。故臨床多用當 歸治療 DLASO。
黃芪甘、溫,歸脾經,為補氣之要藥。《馮氏錦囊秘錄》曰:“黃芪,生治癰 疽,炙補虛損,五勞七傷氣耗血虛,益元陽瀉陰火,溫肉分充皮膚……排膿托毒止 痛”。消渴致病多因飲食不節而損脾胃,傷正氣,正氣虧虛加之外界寒、濕、熱邪 趁虛而入,郁久化毒生膿,則傷脈絡。一方面,黃芪本身具有托毒之功,可解肢體 所釀之濁毒;另一方面,黃芪可生氣生血以扶正,正氣充實則毒氣可化,血脈通暢 則膿液可除。現代研究中動物實驗表明[22]黃芪中的黃芪多糖能夠通過降低 T2DM 大 鼠腸道中葡萄糖轉運蛋白的表達水平來減少葡萄糖吸收,增加 T2DM 大鼠腸道中胰 高血糖素樣肽 1 (glucagon-like peptide-l,GLP-l)和甜味受體(sweet taste receptors, STRs)信號分子的表達以恢復血糖穩態,從而達到促進胰島素分泌和降低血糖的目 的。禹博威[23]等人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黃芪多糖能夠通過調節糖脂代謝,減輕內皮功 能損傷以減少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所以黃芪的應用對臨床有效治療 DLASO,尤其對氣虛導致創面潰破后久不收口的治療至關重要。
牛膝、川芎均為活血化瘀藥。瘀血為 DLASO 患病的關鍵所在。《本經》言牛膝 “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一方面,牛膝活血逐瘀,可 緩解脈絡瘀阻所致的肢端缺血之癥,另一方面,消渴病晚期加之患者年老,多有肝 腎虧損、氣陰自半之象,牛膝能夠補肝腎、強筋骨,且牛膝可引氣血下行,善療下 肢足膝之疾。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之功,被稱為“血中氣藥”,《本經》 謂之“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除活血外,《醫學啟源》還指出川 芎有補血之功,陳修園曰:“血少不能熱膚,故生寒而為痹”。陰寒偏勝可致血運 遲緩,陽被陰滯,故肢體發涼怕冷,川芎性溫,可通血之陽氣,川芎理氣補血通陽, 脈中血液充足,又有陽氣推動血行,則痹癥可解。研究表明[24],川芎嗪能夠抑制 As 的發生發展,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細胞遷移,修復內皮功能,保護內皮細胞;改善高 脂血癥,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對內皮細胞的損傷;增強抗 氧化酶活性,減輕氧化應激反應等來發揮作用。
赤芍、丹參為清熱涼血藥,又能化瘀止痛。血瘀貫穿 DLASO 病程始終,瘀久易 生熱,加之患者年老,多有陰虛,陰虛過甚亦可生熱,瘀熱互結,血敗肉腐,則導 致破潰、壞疽等危癥。《名醫別錄》言赤芍“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 《本經》謂之丹參“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 益氣”,此二者皆能通血脈、清血熱,使氣血安然行于脈中以養肢體。現代藥理學 研究顯示[25],赤芍中的赤芍乙醇能夠增加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伍章保等[26]通過 動物實驗研究發現,赤芍總苷能夠降低大鼠內源性及外源性凝血因子活性,使凝血 時間延長,以達到抗凝的目。另外,研究表明[27],赤芍提取物能夠增強一氧化氮合 酶的活性,進而促進NO的分泌,以起到保護內皮細胞、舒張血管的作用。赤芍中 的有效成分能夠通過以上機制抗As,在臨床中用于DLASO的治療。陳麗等[28]將鹽 酸多酚酸鹽應用于大鼠As的治療發現,發現丹參多酚酸鹽可以通過降低血脂、減少 脂質沉積,抑制炎性反應和氧化應激損傷來減緩As進程。
雞血藤,味苦,甘,溫,具有補血、活血、通絡之功。《飲片新參》言其“去 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臨床多配伍當歸、川芎共奏活血通絡之效,血液充盈, 脈道通暢,則肢體可得濡養。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雞血藤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改善 貧血,控制炎癥反應,并且可以通過減少內源性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膠原、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的釋放來抑制血小板聚 集I29-30】。從而達到調節血液循壞、治療DLASO的目的。
金銀花,為清熱解毒藥,甘、寒,能夠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滇南本草》言 其“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疬”。金銀花善清血分熱邪,尤善治血勝肉 腐之瘡瘍癰疽。 DLASO 肢體潰破之時,多有熱毒熾盛之候,臨床常將金銀花與玄參、 當歸等相伍,取四妙勇安湯之意,以奏解毒活血之功,療濕熱蘊結,熱腐肌肉之脫 疽。研究表明[31],金銀花制劑能夠抗大小鼠的急慢性炎癥,其機制與同等劑量阿司 匹林相一致,且金銀花還具有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甘草,甘,平,能夠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神農本草經》言其“主 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甘草既可解消渴脈 痹所蘊之熱毒,治療熱盛肉腐之癥,又能夠補虛扶正,《湯液本草》言其“消五發 之瘡疽,與黃芪同功”,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可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且甘草具有 調和諸藥之效,可平衡藥性,緩他藥之峻烈。
蒼術,為祛濕藥,能夠健脾燥濕、散寒祛風。《珍珠囊》言其“能健胃安脾, 諸濕腫非此不能除”,消渴病患者多有飲食不節,阻礙脾運致濕濁內生,進而影響 氣血運行,蒼術可祛濕健脾以調氣血。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32],蒼術中的有效成分 蒼術酮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能夠減少NO和前列腺素E2產生,進而抑制NO合酶 和環氧合酶-2表達,減輕小鼠足腫脹和疼痛癥狀。
4.2中藥功效頻次分析
本研究所用中藥功效以補虛類、清熱類、活血化瘀類、祛風濕類為主。補虛藥 中補氣藥占比最高,《景岳全書》云:“血無氣不行,血非氣不化……血者,神氣 也,然則血之與氣,誠異名而同類,而實唯氣為之主。”氣虛則血運乏力而致瘀。 這與研究中發現氣虛血瘀證患者最多的情況相符。另外,補虛藥中補血藥、補陰藥 應用亦不少。糖尿病的病機為陰虛燥熱,糖毒耗氣傷陰,加之本研究所納入患者均 為老年人,本就存在臟腑氣血陰陽虧虛,故以補虛藥應用最多,補虛氣血充盛,則 肢體得以濡養,外邪不侵。藥理學研究表明,補虛藥多具有調節糖脂代謝、抗感染、 抑制炎癥反應的作用[33]。瘀血是 DLASO 最重要的病理因素,凡患此病者均有瘀血 作祟。清熱藥中以清熱涼血藥居多,此類藥多兼有活血祛瘀之功,與活血化瘀藥共 同應用,又可防化熱之弊,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血流通。祛風濕藥能夠通絡止痛, 且多為辛味,有走竄之性,可作為引經藥引諸藥達于肢端。此外,研究中解表類、 利水滲濕類、化濕類、平肝息風類使用頻次也均達到 100 次以上。所用解表藥多有 祛風濕勝止痛的效果,且解表藥可解寒、濕等表邪;利水滲濕藥和化濕藥均可祛濕 邪,防止濕邪阻滯氣機,影響氣血運行,或化熱損傷脈絡;平肝息風藥取其活血通 絡之功,以行滯通痹。
4.3中藥四氣、五味、歸經、功效頻次分析
本研究所用中藥四氣以寒性藥最多,其次是溫性藥及平性藥。所用寒性藥以清 熱涼血、清熱燥濕、解毒養陰為主,這與消渴合并脈痹日久,瘀血、濕熱釀毒,毒 傷脈絡、耗損氣陰的病機相符。脈絡瘀滯,氣血不通,下肢不得濡養,則可表現為 發涼、麻木等癥狀,溫性藥以活血化瘀、益氣通陽為主,故臨床多用以治療 DLASO。 平性藥以調節陰陽氣血平衡為主,如牛膝、甘草、茯苓之類,既能平補損傷之氣陰, 又可兼顧解毒清熱祛濕之功,以此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
藥物五味中以苦味藥使用頻次最多,其次是甘味及辛味。苦味能燥濕清熱,可 除中焦濕氣,使脾胃健運,化生氣血;又可清熱以防熱毒煎灼血脈,從而使脈管通 利,血流通暢;且苦入心,心主血脈,可對氣血進行調節。藥理學研究表明,苦味 藥的主要成分為生物堿、鞣質、苷類,具有改善血液成分、促進血運、抗菌消炎的 作用[34]。甘味藥可調中補虛,濡養肢體,正對本病本虛之病機;又可緩急止痛,減 輕肢端疼痛的癥狀。現代研究證實,甘味藥中多含氨基酸、皂苷及各種多糖,能夠 提高人體免疫力、調節糖代謝,降低機體氧化應激水平[35]。辛味藥能行氣發散,調 暢氣機,氣行則血流通暢,以助血運、行瘀滯。
藥物歸經中以歸于肝經者最多,其次是心經、脾經、肺經。一方面,肝臟主疏 泄,能夠調節人體全身之氣機,氣機暢則血脈通;另一方面,肝主藏血,能夠調節 全身血量,肝血充足則筋脈得其濡養,故肝對于氣血運行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中, 所統計之活血化瘀藥多入肝經,以行氣活血,故肝經藥應用最多,符合DLASO瘀血 阻滯的基本病機。心主血脈,心氣充盛則血液生成、運行無障礙,血流通利。脾為 氣血生化之源,且主四肢,脾氣健運,肢體得氣血滋養則不病。另外,脾主統血, 脾健則統攝血液有力,防血液行于脈外而致瘀。肺主氣,氣機調暢,則血行暢通; 肺還可調節水液代謝,水液代謝如常則濕濁不生,氣血正常運行。
5問題與展望
五運六氣對于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進程具有重要且復雜的影響,是五運和六氣共 同作用的結果,除本研究所研究的歲運、司天-在泉、客氣、主氣外,還包括主運、 客運、運氣相合等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僅研究了單一因素對疾病及證型的影響,較 為片面、淺顯。且研究僅納入 262 例病例,樣本量較小,研究結果可能有失偏頗。 除先天運氣因素外,后天因素,如生活環境、日常習慣以及患者血糖、血脂、血壓 的控制情況、糖尿病病程的長短等都會對 DLASO 的發生發展產生影響。另外,對于 證型的劃分可能存在不全面之處,臨床所用處方的療效也應進一步明確。本研究僅 選取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住院患者,地域具有局限性。鑒于五運六氣要素的復 雜性,需要大樣本、多中心的數據,并從多角度綜合分析來證實研究。同時在日后 的研究中應當擴大研究地域,以獲得更全面、可靠的結果,來指導臨床診療。
結語
五運六氣理論揭示了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越來越多的學者從疾病的發生、 中醫證型、患者體質等方面對五運六氣與疾病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望預測疾病的 發生、發展,指導疾病的臨床診斷、預防與治療。本課題研究老年DLASO患者中醫 證型與運氣要素的關系,并總結該病臨床用藥規律,得出結論,DLAS0患者中醫證 型與運氣要素分布具有相關性,其中,歲運太火、主氣太陰濕土,客氣太陰濕土均 對中醫證型形成具有影響,客氣太陽寒水為濕熱下注證形成的關鍵因素。用藥方面, 總結得出,治療老年DLASO多以補虛藥、清熱藥、活血化瘀藥、祛風濕藥為主。
在日后的研究中,還可從更多的角度出發,納入更多的運氣要素,擴大樣本數 量,更加全面地研究五運六氣與 DLASO 的關系,可用于推測疾病的易患人群,為疾 病預防提供參考,以期達到治未病的目的。同時深入挖掘臨床用藥規律,診斷與治 療并進,更好地服務于臨床,最大程度地減輕患者的病痛。
參考文獻
[1]中國老年 2型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南編寫組,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內分泌代謝分會,中國老年
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內分泌與代謝分會,等.中國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臨床指南(2022年版)[J].中華 內科雜志,2022;61(01):12-50.
[2]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07):447-498.
[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J].中華醫學雜志,2015;95(24):1883-1896.
[4]李曰慶.中醫外科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15.
[5]李燦東.中醫診斷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6]鐘贛生.中藥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7]秦紅松,陳柏楠.尚德俊論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血瘀證共性與證治[C]中華中醫藥學會外科分 會、山東中醫藥學會外科專業委員會.2008 年中醫外科學術年會論文集.中華中醫藥學 會,2008:493-497.
[8]龔光明,袁海潑,亓魯光.亓魯光教授益氣活血通絡法治療糖尿病足經驗[J].四川中 醫,2020;38(07):18-20.
[9]戚宏.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 2007(03):145-146+5.
[10]李彩萍,王娟.2型糖尿病病人大血管病變與性別關系的分析[J].內蒙古醫學院學 報,2009;31(04):410-411.
[11]Knowlton AA, Lee AR.Estrogen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Pharmacol Ther.2012 Jul; 135(1):54-70.
[12]劉浩敏,張春紅.從陰陽四時之理探討“七損八益”內涵[J].山東中醫雜志,2019;38(04):305-308.
[13]Allison MA, Ho E, Denenberg JO, et al.Ethnic-specific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Am J Prev Med.2007 Apr;32(4):328-33.
[14]Thijssen DH, Carter SE, Green DJ.Arter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vascular ageing:are you as old
as your arteries?J Physiol.2016 Apr 15;594(8):2275-2284.
[15]周游.內生痰濕在膠原誘導關節炎小鼠發病中的作用研究[D].遼寧中醫藥大學,2018.
[16]王麗英,張紅敏,謝春光,等.中醫釋義動脈粥樣硬化及2型糖尿病低度炎癥的發生條件J].時珍 國醫國藥,2005(07):662-663.
[17]李萌,徐強,張朝暉.張朝暉教授從脾胃論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經驗簡介[J].內蒙古中醫 藥,2018;37(09):32-34.
[18]霍鳳,韓頤,陶樹貴.石晶華治療脫疽的學術思想[C].2009全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術交 流會論文集.中國會議,2009:31-33.
[19]孟祥云,張之弘,汪永鋒,等•當歸多糖對糖尿病大鼠脂代謝及脂肪因子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 21;34(11):33-36.
[20]Kumada M, Kihara S, Sumitsuji S, et al.Association of hypoadiponectinemia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men.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3 Jan 1;23(1):85-89.
[21]方歡樂,張慧,陶炎炎,等.基于整合藥理學的當歸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研究J]•實用藥物 與臨床,2021;24(02):122-127.
[22]Yang Ze-Min, Wang Ying, Chen Si-Yu.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alleviates type 2 diabetic rats by reversing the glucose transporters and sweet taste receptors/GLP-1/GLP-1 receptor signal ing pathways in the int-estine-pancreatic axis[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21, 76.
[23]禹博威,潘曉瓊,陳君第霞,等.黃芪多糖對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大鼠糖脂代謝的影響及血管內 皮保護機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5(05):447-453.
[24]Jiang F, Qian J, Chen S, et al.Ligustrazine improves atherosclerosis in rat via attenu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Pharm Biol.2011 Aug;49(8):856-63.
[25]Chang CC, Yuan W, Lin YL, et al.Evaluation of the In Vivo Therapeutic Effect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Ethanol Extract with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Measured from Multiple Cell-Based Assay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6;2016:3262790.
[26]伍章保,王汀,劉青云,等.赤芍總苷抗凝血作用機制研究[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7(03):39-42.
[27]趙繼榮,楊濤,趙寧,等.赤芍抗血栓物質基礎及相關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21;28(03):137-140.
[28]陳麗,蔡惠鈴,李影雄,等.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對動脈粥樣硬化大鼠的作用和機制探討J].中醫 藥導報,2021;27(03):4-8.
[29]黃裕茵,賴正權,蔡雨峰,等.雞血藤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 學,2022;13(05):70-74+80.
[30]張浩,王芳.雞血藤醇提物的體外抗血小板聚集與離體血管舒張作用研究[J].中國藥 房,2013;24(35):3271-3273.
[31]馬麗.金銀花的藥理作用研究[J].光明中醫,2020;35(20):3308-3310.
[32]Chen L G, Jan Y S, Tsai P W, et al.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ociceptive constituents of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umi[J]. JAgric Food Chem, 2016; 64(11):2254-2262.
[33]郝麗莉,范越.補虛藥與抗感染作用[J].中醫藥學報,2006(05):1-2.
[34]何飛武.基于數據挖掘的苦味藥在經方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35]馬青,龔軒.甘味藥從脾論治糖尿病探討[J].醫學爭鳴,2019;10(06):22-25.
綜述一 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中西醫研究進展
隨著人們飲食的精細化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正在以逐年 升高的態勢發展。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糖尿病的臨床常見并發癥之一,其 主要病理特點為下肢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主要表現為下肢動脈慢性缺血、閉塞, 嚴重者出現潰瘍、壞疽。DLASO在臨床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即高發病率、高 致殘率、高病死率、低知曉率、低診斷率和低治療率[1]。 ASO 的患病率隨著年齡的 增長而增加,影響了65 歲以上人群的約 8-10%和 80 歲以上人群的約 20%[2]。由于 年齡增長,血液中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介質逐漸積累升高,加之高血糖狀態對 于血管內膜的損傷,故 ASO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為常見,對患者的生理功能及心 理狀況均造成嚴重影響,使患病人群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 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截肢風險,增加存活率的關鍵所在。
1 中醫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認識
1.1中醫病名
糖尿病當屬中醫學“消渴”范疇,此病名首見于《素問•奇病論》,多由于先天 稟賦不耐、飲食失宜、情志所傷、勞逸失衡等因素致病。 DLASO 是由下肢動靜脈血 管超聲、動脈造影等現代化臨床設備檢查所得結果而取的病名,為糖尿病的常見并 發癥,其并無對應具體中醫病名。《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也……以夏遇此者為脈痹。”首次提出“脈痹”之名;《劉涓子鬼遺方•黃父-疽論》 言癰疽“發于足指名曰脫疽”,提出“脫疽”之名。“脫疽”、“脈痹”均有下肢 發涼、麻木、疼痛,甚則足趾色紫黑、潰爛等癥狀,故DLASO以其癥狀表現歸屬于 中醫“消渴”合并“脫疽”、“脈痹”范疇。
1.2中醫病因病機
消渴病病因繁多,先天稟賦不足,素為陰虛之體,可發為消渴;肆食肥甘之品, 有損中焦脾胃,脾胃積熱,熱傷津液,可發為消渴,如《素問•奇病論》言:“此 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情志不暢,勞心傷肝,郁而化火,燔灼陰津,可致消渴,《三消論》曰:“五志過 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勞欲失常,縱欲過度,耗損腎精,水少則火 甚,亦可發為消渴。消渴病機總結為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肺、胃、腎為消渴所涉 及的主要病變臟腑。臟腑被燥熱所傷,陰液耗散,則發為口渴喜飲、多食善饑、小 便味甘頻數、形體消瘦此“三多一少”之癥。
脈痹之癥本之以氣血陰陽虧損,而寒凝、濕熱為其標,瘀血貫穿始終。《素問•痹 論》言“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由此指出脈痹為瘀血阻絡,肢體不得氣血濡養所 致。《素問•舉痛論篇》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 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說明外受寒邪可使經絡氣血凝滯,發為本病;因 嗜高粱厚味,釀生濕濁,郁而化熱,濕熱阻于脈道,發為本病,如《馮氏錦囊秘錄》 言“癰疽皆由高粱之家,濕熱氣逆所結”;《外科正宗•癰疽門》提出“諸病諸瘡 者,盡皆出于此等之情欲也”,故憂思惱怒、七情干預致氣血不調亦能發為本病; 老年體虛、勞欲損傷,而使氣陰虧虛,無法榮養四末亦致本病,《諸病源候論•疽候》 解釋為“年至四十以上,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際痞澀故也”。
現代醫者在歷代醫家理論框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對于DLASO病因病機有了新 的認識。龐雅玲等:3:認為,DLASO是以消渴病燥熱陰虧為基本病機,又加之脈道 滯澀、瘀血痹阻所致的變證。寇威等[4]認為DLASO的中醫學病機為氣虛血行不暢而 致血瘀,血脈不通,不通則痛。段俊紅等[5]認為寒性收引,外受寒濕之邪,則血液澀 滯,痹阻脈絡,引起下肢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能到達于肢端,從而導致本病的發 生發展。王偉濃等[6]認為本病是由于消渴日久導致燥熱耗散氣陰,病程纏綿日久,逐 漸發展成為氣陰兩虛之候。
1.3中醫治療
1.3.1內治法
王振強等[7]采用通陽化氣的治療原則治療DLASO,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以及前 列地爾滴注,實驗組加用復榮通脈組方治療,研究發現經治療后實驗組 CRP、 IL-6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下肢各動脈血流峰速均高于對照組,證明通陽化氣法 能夠有效治療DLASO。唐敏等[8]將105例老年DLASO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鹽酸沙格雷酯片治療,觀察組加用化瘀通痹湯,結果發現觀察組血脂水 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及動脈硬化指數、動脈中膜的厚度均小于對照組, 血管內徑、血管峰值流速、血流量及踝肱指數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化瘀通痹湯對于 DLASO有明確療效。馬琳娜等[9]應用木丹顆粒治療氣虛血瘀型DLASO,通過木丹 顆粒的益氣活血之效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異常臨床表現,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動力學, 提高患者踝肱比,并使患者跛行距離增加。李文文[10]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原則, 方用生脈飲加減治療DLASO,觀察發現經治療后患者下肢彩超結果、血液流變學均 有明顯改善。
1.3.2外治法
葛文濤[11]以常規治療的17例老年DLASO患者為對照組,以加用丹參紅花湯外 洗治療的17例患者為治療組,治療30天,發現治療組的CRP炎癥指標、凝血功能 以及踝肱比這一動脈硬化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那成宇[12]以基礎治療加用康復新液作 為對照組,以基礎治療加用銀黃洗劑溻漬法作為觀察組,觀察銀黃洗劑溻漬法治療 瘀滯毒腐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潰瘍的效果,發現銀黃洗劑溻漬法在控制感染,促 進潰瘍愈合發面均效果顯著。由此證明,中醫外治法能夠有效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 塞癥。
2 現代醫學對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認識
2.1發病機制
2.1.1脂質代謝異常
脂代謝紊亂引起的高炎癥狀態是As形成的核心機制[13-14]。As的發生和發展是 由動脈內膜中脂蛋白的積累引起的,糖尿病患者葡萄糖代謝和脂質代謝異常使血流 速度變慢,脂蛋白大量堆積。其中,積累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脂質主要來自于 LDL,但并非所有的LDL都會導致As,在As患者的血漿中,LDL顆粒是多種酶促 和非酶促修飾的對象,這些修飾決定了它們的易致As的傾向性[15]。研究表明,As 的發生率與血漿中修飾脂質比值呈正相關,這可能與修飾的LDL和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濃度之間的不平衡有關[16]。值得注意的是,HDL在As 中起著保護作用。
2.1.2炎癥反應
As在本質上就是動脈血管的慢性炎癥反應,炎癥因子在As的形成和病程進展 中發揮著無法忽視的作用。IL-1、IL-6、CRP、腫瘤壞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a, TNF-a)、內皮細胞黏附分子1等炎性因子共同參與了 As的炎癥反應[17]。其中,IL-6 能夠放大急性炎癥反應,對炎癥反應的發生及進程有著重要影響[18]。在As形成的過 程中,IL-6可造成血小板破壞增加,數量減少,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導致As的 發生「19〕。CRP主要由肝臟中的IL-6、IL-1卩和TNF-a誘導產生,機體受損時,大量 炎性因子被激活釋放;大量IL-6和TNF-a由巨噬細胞在機體受損的情況下釋放,從 而使肝臟產生過多CRP。其他組織如脂肪組織也可能能夠在促炎因子的刺激下合成 CRP[20]。CRP是炎癥的生物標志物,在臨床中將其看作是As的獨立危險因素。CRP 積極參與補體系統的激活,誘導細胞凋亡、血管細胞活化、白細胞募集、脂質累積、 血小板聚集,最終導致血栓形成[21]。另外, CRP 還可以通過將巨噬細胞轉化為泡沫 細胞的這一過程,加速 As 的進展,這是由于 CRP 能夠與來自凋亡細胞的 LDL 和 磷脂酰膽堿結合從而加重炎癥反應I22】。TNF-a是一種強促炎因子,可誘導As。TNF-a 能夠直接損及血管內皮細胞,引起病理性炎癥反應,同時TNF-a能夠刺激斑塊中巨 噬細胞的表達,引發免疫反應,進而導致動脈粥樣斑塊的擴大和重塑[23]。糖尿病作 為一種慢性代謝炎癥,使得機體各種炎癥因子表達水平過高,從而加重 As 程度,加 速 DLASO 的發展進程。
2.1.3凝血功能異常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炎癥狀態會導致補體系統和激肽釋放酶系統的激活,導致 因子XII的激活和幾種蛋白質的濃度升高,包括因子VIII、組織因子、凝血酶原和纖 維蛋白原[24]。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續處于較高水平,容易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出現損 傷,尤其是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發生異常對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內皮 細胞的損傷可造成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后也會引起一系列的促炎因子如 C-X-C 基序趨化因子(血小板因子-4、CXCL4、CXCL7、CXCL12)、白細胞介素(IL-1卩、 IL-8)等物質的釋放,它們對凝血功能與纖溶系統的失調有著重要影響[25]。從而共同 影響機體凝血功能,凝血異常及動脈斑塊形成可最終導致下肢動脈血管的閉塞。
2.1.4動脈內皮細胞損傷
內皮細胞的損傷和功能失常是 As 形成的首要環節[26]。對于血管內皮來說,高血 糖屬于有害物質,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致使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局灶性內皮脫 落促使血小板粘集,導致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的釋放,然后影響動脈血管平滑肌細 胞的遷移、增殖和表型特點,最終導致纖維斑塊的產生[27]。在動脈血管系統的病變 易發區域,促炎激動劑(如IL-1、TNF、內毒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on low lipoprotein,oxLDL)和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以及 受干擾的生物力學的刺激作用,均可導致內皮激活,活化的內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 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協同作用導致在血管壁內產生復雜的細胞因子、生長 因子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從而促使慢性炎癥處于持續存在狀態并 促進動As病變進展[28]。糖尿病高血糖狀態還可以導致NO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從而 造成前列環素和內皮依賴性超極化的產生,增強內皮衍生血管收縮劑的作用,進而 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正常功能,導使糖尿病動脈血管發生病變[29]。
2.2治療
2.2.1一般治療
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于 DLASO 的治療至關重要,加強日常肢體活動,戒除吸 煙等容易誘發 DLASO 的不良嗜好。對于血糖、血脂、血壓異常等危險因素需提早干 預,以防其加速DLASO的發展。
2.2.2藥物治療
(1) 降糖藥物治療:應用口服降糖藥物,控制不佳者進行胰島素注射治療,將 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內,并配合體育鍛煉以及規范的糖尿病飲食,以減輕高血糖狀 態對下肢血管的損害。
(2) 降脂藥物治療:臨床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對血脂進行調控,可降低 DLASO 患者的總膽固醇和LDL,以延緩As的發展。
(3) 降壓藥物治療:根據患者個體化差異選擇用藥,優先選用長效制劑控制血 壓,對于單藥效果不佳者可聯合用藥。
(4) 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抗血小板藥物能夠抗機體血小板的釋放、 活化和黏附,與抗凝藥共同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 5)擴張血管藥物治療:舒張血管,改善血管痙攣狀態,保證側支循環暢通, 使肢體血液循環流暢,從而改善由下肢動脈閉塞不通導致的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癥 狀。前列腺素E1、己酮可可堿等為臨床常用。
2.2.3手術治療
(1) 腔內介入治療:腔內介入為臨床治療 DLASO 的首選,具有創口小、恢復 快、預后良的優點,與開放手術對比,患者更容易接受這一治療方式,臨床常用的 腔內介入治療有藥物球囊涂層擴張術、支架置入術,通過擴大病變血管管腔的方式, 血運得以恢復,從而改善缺血,減輕ASO的癥狀。
(2) 開放手術:臨床常見的開放手術有動脈內膜剝脫術和動脈旁路移植術。內 膜剝除術是將病變段動脈血管增厚的內膜、斑塊及血栓予以清除;旁路移植術是于 病變段采用患者自體或人工血管進行搭橋,實現轉流。因ASO患者多屬高齡且多自 身疾病涉及多個系統,而開放性手術一般創傷較大,并伴有較多的并發癥,手術及 麻醉風險也比較大,患者往往難以接受,同時開放手術對于施術醫生的臨床經驗及 技術要求較高,故其應用較為受限[30]。
(3)雜交手術:雜交手術可用于復雜型ASO患者。它是將腔內介入治療與傳 統開放型手術進行融合,既能夠擴大腔內治療的應用范疇,又能夠降低開放性手術 可能造成的風險,既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又能達到治療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 老年患者無法耐受開放性手術的問題。
2.2.4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包括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和細胞因子基因治療。干細胞移植會降低促 炎因子的水平,例如IL-1、IL-6和TNF-a,還能夠促進NO的產生,使內皮祖細胞 的增殖功能和遷移能力增強,恢復內皮細胞正常功能,從而延緩As的發展[31]。血 管內皮生長因子、細胞因子等與細胞外基質結合,使內皮細胞萌芽,而后形成毛細 血管,生長因子參與血管生成的過程,細胞因子基因治療正是基于這一過程可以治 療動脈血管疾病[32]。但因在臨床治療中需考慮其存在引起增殖性疾病的風險,故應 用仍有待研究證實。
綜述二 五運六氣理論及與疾病的研究進展
1 五運六氣理論的基本內容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揭示天地自然之 氣、四季氣候節律對人體具有重要影響。五運六氣理論即從“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念出發,以陰陽、天干、地支系統為演繹根據,預測氣候變化、人之眾疾以及生態 盛衰的周期性變化[33]。包括五運、六氣、運氣相合三方面的內容。近年來,隨著對 中醫整體觀念的重視及運氣理論的深入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運氣規律與疾病的 關系進行研究,并將其用于臨床疾病發生發展的預測及治療。
1.1五運
五運的基本意義在于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來說明一歲之中各個季節總的 基本屬性。包括歲運、主運、客運。
歲運,又稱中運,由十天干所化,主司一歲之中總體氣候變動。歲運按照五行 相生的次序運轉,反映當年的氣象特點。天干分陰陽,以此將歲運分為太過、不及 兩種情況。五行與臟腑相對應,故歲運太過不及均會損害相應臟腑。太過,即本年 之運氣壯盛有余。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言:“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 木運太過之年,對應臟腑為肝,應為肝氣過亢,故出現情志過極、惱怒、目眩頭暈 等癥狀。然而木旺克土,脾土受肝木凌犯,則見飱瀉、腸鳴、脘腹脹滿等脾胃癥狀。 由此可見,歲運太過之年除本臟受病外,易可損其所勝之臟。不及,即當年之運氣 衰減不敷。《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草木晚榮, 肅殺而甚,則剛木辟著,悉萎蒼干,上應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 鳴溏泄。”木氣不及,克其之臟亢盛,故肺金肅殺之性偏盛,則肝之生氣被抑制, 自然草木亦不能生榮,反映在人體,其人多病虛寒,脅部、少腹痛,大便溏瀉。主 運主司五個季節的正常氣候,從大寒開始,循五行相生次序運行。客運為五個季節 的特殊氣候,以歲運為初運,運行次序與歲運、主運相同。此三者共同影響人體相 應臟腑及疾病的發生發展。
1.2六氣
六氣由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特征來劃分,對應三陰三陽,分別為 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由十二地支所 化。包括主氣、客氣、司天-在泉三個方面。
主氣,又稱地氣,自大寒節氣起,按照風木、君火、相火、濕土、燥金、寒水 五行相生的順序運行,各分主二十四節氣中的四個節氣,各自反映不同時節的自然 氣候特點。《內經圖翼•主氣圖解》曰:“主氣者,地氣也,在地成形,靜守不變。” 說明主氣為常態,自始至終,固定不變。客氣,又稱天氣,與主氣有異,客氣的排 列順序為先三陰,后三陽,并且是不斷運動變化的。當年的司天之氣即為三之氣, 在泉之氣即為終之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言:“半歲之前,天氣主之,半歲之 后,地氣主之。”即司天之氣主司前半年之氣化,在泉之氣主司后半年之氣化。 2 五運六氣理論與疾病的關系研究
五運六氣的變化根于陰陽五行的太過不及和生克制化,推而及之人體五臟六腑, 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并影響疾病的性質。
2.1五運六氣理論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研究
2.1.1五運六氣理論與肺系疾病的關系研究
徐方易等人[34]將吉林省中醫院1400名患肺系疾患患者作為實驗組,將1394名 非肺系疾患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出生運氣稟賦與罹患肺系疾 患風險的關系,結果表明,出生時及受孕時客氣、受孕時主氣與肺系疾患的發生有 相關性。任玥等[35]篩選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病例共383 例,統計分析患者出生時的運 氣稟賦,結果顯示,后天罹患肺間質纖維化與患者出生時客氣有關,患者出生于客 氣為太陰濕土者更易患病,而出生于客氣為厥陰風木者罹患率則較低。郝宇等[36]對 患者出生季節與后天罹患肺癌相關性進行研究,發現出生時間為冬季,在泉之氣為 少陰君火的人群更易罹患肺癌,并提出這類人群要遠離吸煙、電輻射,多食富含胡 蘿卜素的食物。由此可推測罹患疾病的傾向性,以對疾病預防和治療提供指導。
2.1.2五運六氣理論與心系疾病的關系研究
張曉芳等[37]以745例房顫患者為觀察組,同期18606例非房顫患者為對照組, 探索罹患心房顫動與出生運氣要素的相關性,發現太徵之歲,或司天為太陽寒水、 在泉為太陰濕土之時,或出生于太陰濕土主氣時,心房顫動罹患率較高。王莉等[38] 選取23500 例冠心病患者及 113275 例非冠心病患者,分別統計冠心病、穩定性心絞 痛、急性冠脈綜合征以及非冠心病發病與運氣因素的相關性,得出結論:出生時客 氣為少陰君火罹患穩定性心絞痛的可能性較小,故可從補心陽、益心氣治療;出生 時客主加臨為厥陰風木加臨少陽相火者罹患冠心病可能性較高,故冠心病可從心包 和三焦兩經論治;出生時客主加臨為陽明燥金加臨陽明燥金者易患急性冠脈綜合征, 這意味著治療可從陽明胃經論治。由此可見,探索五運六氣規律與疾病發生的相關 性,可以更好地治療臨床疾病。
2.1.3五運六氣理論與脾胃系疾病的關系研究
熊為鋒等[39]基于 19668 例胃癌患者的資料,以同期非胃癌患者 49909 例為對照, 評估出生時五運六氣與罹患胃癌的相關性,得出結論,出生時主氣為陽明燥金者更 易罹患胃癌,出生時主氣少陽相火則是罹患胃癌的保護因素。陳澤慧[40]研究慢性萎 縮性胃炎患者體質與出生季節分布規律及相關性關系時發現,出生時主氣為太陰濕 土者患病率更高,即出生在長夏季節的人更易罹患慢性萎縮性胃炎,且與患者體質 分布具有差異性。出生時運氣影響人體稟賦及體質形成,長夏季節應于濕,易傷脾 土,故更易罹患脾胃系疾病。
2.1.4五運六氣理論與腦系疾病的關系研究
趙瑞霞等[41]統計 1575例腦梗死患者資料,分析其出生時運氣要素規律,發現出 生時地支為辰,主氣為太陰濕土,司天-在泉為太陽寒水-太陰濕土的患者,罹患腦梗 死的可能性最大。姚紅等[42]收集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基本資料 702 例,分析患者 運氣要素分布,發現出生運氣分布與急性出血性腦卒中發病有一定的相關性,出生 于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少陽相火及太陰濕土之時,運氣相合為天刑、小逆、不 和之年患者,急性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最高。劉琴[43]統計分析了1781 例癲癇患者出 生日期運氣要素,結果顯示,出生主運、客運為太羽者患病較多,出生于主氣為陽 明燥金、客氣為少陽相火之時,罹患癲癇的概率更高。燥金凌木,肝陰肝血消耗, 陰血虧虛,則陽亢于上,擾動腦竅;少陽相火灼津成痰,痰火結聚,上蒙清竅而致 癲癇。
2.1.5五運六氣理論與肝膽系疾病的關系研究
董曉麗等[44]選取 8344例膽系疾病患者,統計其先天運氣要素,分析各運氣要素 分布規律,發現患者出生于太木之年,主氣為陽明燥金,司天-在泉為少陽相火-厥陰 風木之時更易罹患膽系病癥。肝為風木之臟,肝膽互為表里,陽明燥金主氣,金氣 旺則克木,肝木不和則膽病;少陽相火司天,火氣尤甚,熏灼膽腑,膽病易發。王 鴻[45]以20878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49909 例非肝癌患者為對照,研究 肝癌患病與出生運氣要素的相關性,結果指出,出生時歲運為土運、金運,司天之 氣為少陽相火、少陰君火者,患肝癌的可能性較大;從運氣相合的角度來看,金運- 厥陰風木司天、金運-少陰君火司天,土運-少陰君火司天年份出生的患者患肝癌的可 能性更大。金運太過,制約肝木則肝病。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司天之時均為火熱為 患,而臨床諸多研究也表明肝癌證候多以火熱之象為主。
2.1.6五運六氣理論與腎系疾病的關系研究
唐一丹[46]以理論分布為對照,對 1075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出生時運氣特點 進行統計,分析其分布規律與慢性腎小球腎炎患病的相關性,得出結論,歲運為少 金、少火,太陰濕土主氣之時,患病人數最多。金運不及則腎水不生,火運不及, 則寒氣大行,太陰濕土主氣則易傷脾土,脾之統攝、腎封藏不能,則機體蛋白等營 養物質外泄,而出現蛋白尿。
2.1.7五運六氣理論與兒科疾病的關系研究
楊晴晴等[47]統計913 例抽動障礙患兒的運氣分布情況,探討抽動障礙患病與運 氣分布的關系。結果顯示,患兒抽動障礙的發病與“火”密切相關,主運為火運, 客氣為少陽相火時,患兒發病的概率升高,而客運為太水,司天為太陰濕土時,發 病的概率降低。小兒為“純陽之體” ,陽易亢而陰常虧,火熱灼陰,無以濡養肢體 經絡,出現抽動癥狀。水濕屬陰,可降過亢之陽,故太水、太陰濕土為患兒抽動障 礙發病的保護因素。蔡穎[48]把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研究患兒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與 五運六氣的關聯性,發現厥陰風木司天,歲運為金運時出生的患兒更易反復發生呼 吸道感染。指出風木克濕土,脾胃運化失常,則患兒抵抗力減弱,易反復出現呼吸 道感染。
2.1.8五運六氣理論與婦科疾病的關系研究
王宇立等[49]以594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五運六氣要素分布與乳腺 癌發病的相關性,出生歲運為少木,主氣為陽明燥金之時后天患乳腺癌的風險更高。 女子以肝為先天。“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草木萬榮,肅殺而甚”,木 運不及,肝氣易郁,燥金亢盛,肝木亦郁,氣郁則血津液皆不暢,而生濕生痰致瘀, 諸病理產物結聚則發為乳巖。胡黃煜[50]基于 8552例崩漏患者病例探究崩漏發病與五 運六氣的關系,得出結論,受孕地支為卯,出生地支為卯、辰、午更易發生崩漏, 并認為“火”可能是崩漏發生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五運六氣理論還與情志病、皮膚病、疫病等有一定的關聯性。李自 艷等[51]統計分析233 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發病與出生及發病時運氣特點的相關性, 發現出生時或受孕時歲運為太土,出生時司天或在泉為太陰濕土,受孕時司天或在 泉為太陽寒水者,更易患病,并認為太陰濕土、太陽寒水均屬陰,陰強則陽弱,陽 弱之體易出現抑郁癥狀,陽郁太過,則易暴漲出現躁狂之癥。李小龍[52]研究尋常型 銀屑病的五運六氣分布規律發現,出生時歲運、主運均為太木,司天-在泉為太陽寒 水-太陰濕土者發病可能性最大,并指出木運太過,肝氣郁滯,日久郁而化火,迫使 血液妄行,溢于皮膚,發為銀屑病。陳景利[53]以廣東地區 52960例登革熱患者為研 究對象,分析登革熱疫情的發生與運氣要素的關系,結果顯示, 2014 年登革熱發病 最多,并且每年 9-10 月為高發期,這與實際情況相符。由此可見,五運六氣理論對 于疫病的預測有著重要意義。
2.2五運六氣理論與疾病證型的相關性研究
中醫證型是對疾病發展中某一進程的病理歸納,是對疾病病因病機的總結,病 因不同,造成人體內氣血陰陽的變化也不同,從而導致疾病發展性質、狀態的差異。 五運六氣稟賦可影響人體體質的傾向性,從而導致患病時所表現的癥狀不同,證型 差異。臨床有諸多研究從證型差異出發研究五運六氣與疾病的關系。
楊夢琪等[54]對低齡高血壓患者的運氣稟賦特點與中醫證型的關系進行研究發 現,出生時歲運為太徵,司天-在泉為少陰君火-陽明燥金者肝陽上亢證型出現最多, 出生時歲運為少羽,司天-在泉為陽明燥金-少陰君火者痰濕中阻證型出現最多。太徵 之年為太火,少羽之年為少水。“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熱則傷陰動風,陽亢于 上,清竅被擾;“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濕傷脾土,則痰濕內生,濁蒙清竅,易 見眩暈等高血壓常見表現。李正富等人[55]統計分析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生時及發病 時運氣特點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發現,患風濕熱痹證患者出生時六氣以少陰君火司 天-陽明燥金在泉、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居多,發病時客氣以少陽相火居多; 患風寒濕痹證患者出生時六氣以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居多。由此得出結論, 風濕熱痹證多發生在出生于風、火、熱、燥等偏陽運氣特點下的患者身上,而風寒
濕痹證患者多發病于寒、濕等偏陰運氣所主之時。
參考文獻
[1]張洪霞.頸動脈超聲與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中醫證型相關性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20.
[2]Warnecke-Eberz Ute, Chon Seung-Hun, HOlscher Arnulf H, et al.Exosomal onco-miRs from serum of patients with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comparison of miRNA profiles of exosomes and matching tumor[J].Tumour biology: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nco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5;36(6):4643-4653.
[3]龐雅玲,蔣淑琰,王養維,等.阿加曲班聯合葛根素治療糖尿病動脈硬化閉塞癥療效觀察J].現代 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6):1766-1768.
[4]寇威,劉蔚,孟慶江,等.中藥泡足聯合前列地爾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觀察J].光 明中醫,2019;34(21):3329-3330.
[5]段俊紅,李軍,張敏妹,等.穴位埋線治療早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寒凝血瘀證臨床研究[J].河北 中醫,2021;43(04):638-642.
[6]王偉濃,吳歡歡.補氣溫經通脈湯治療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47例J].浙江中醫雜志, 2020;55(11):804.
[7]王振強,呂樹泉,王洪亮,等.溫陽化氣法治療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效果觀察J].現代 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29(34):3767-3770+3795.
[8]唐敏,胡蘋.化瘀通痹湯聯合鹽酸沙格雷酯片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 床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9(07):702-705.
[9]馬琳娜,薛毅,王韌舟.木丹顆粒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J].長春中醫藥大 學學報,2021;37(06):1304-1308.
[10]李文文.生脈飲加減治療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 報,2017;19(01):203-205.
[11]葛文濤.丹參紅花湯劑足浴治療老年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效果評價[J].雙足與保 健,2019;28(20):183-184.
[12]那成宇.銀黃洗劑溻漬法治療瘀滯毒腐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潰瘍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 醫藥大學,2021.
[13]Paolo Raggi, Jacques Genest, Jon T.Giles, et al.Role of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J]. Atherosclerosis, 2018;276:98-108.
[14]Conte MS, Pomposelli FB, Clair DG, et al.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J]. Journal ofvascular surgery, 2015;61(5):2S-41S.
[15]Summerhill VI, Grechko AV, Yet SF, et al.The Atherogenic Role of Circulating Modified Lipids in Atherosclerosis.IntJMolSci.2019Jul20;20(14):3561.
[16]Orekhov AN, Tertov VV, Kudryashov SA, et al.Triggerlike stimulation of cholesterol accumulation and DNA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synthesis induced by atherogenic serum or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cultured cells.Circ Res.1990 Feb;66(2):311-320.
[17]王坤,崔建設.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炎癥因子標志物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21;27(04):697-70 1.
[18]Li W, Wu S, Ahmad M, et al.The cyclooxygenase site, but not the peroxidase site of cyclooxygenase-2 is required for neurotoxicity in hypoxic and ischemic injury.J Neurochem.2010 May;113(4):965-977.
[19]Leinonen E, Hurt-Camejo E, Wiklund O, 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sity correlate with acutephase reaction and 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ype 2 diabetes. Atherosclerosis.2003 Feb;166(2):387-394.
[20]Calabro P, Chang DW, Willerson JT, et al.Releas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response to inflammatory cytokines by human adipocytes:linking obesity to vascular inflammation.J Am Coll Cardiol.2005 Sep 20;46(6):1112-1113.
[21]Daigo K, Inforzato A, Barajon I, et al.Pentraxins in the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ity. Immunol Rev.2016 Nov;274(1):202-217.
[22]Badimon L, Pena E, Arderiu G, et al.C-Reactive Protein in Atherothrombosis and Angiogenesis. Front Immunol.2018 Mar2;9:430.
[23]Murdaca G, Spano F, Cagnati P, et al.Free radical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potential positive effects of TNF-a inhibitors.Redox Rep.2013;18(3):95-99.
[24]Picard F, Adjedj J, Varenne O.Le diabete, une pathologie prothrombotique[Diabetes Mellitus, a prothrombotic disease].Ann Cardiol Angeiol (Paris).2017 Dec;66(6):385-392.
[25]辛來運,路迎冬,高嘉良,等.黃芩苷防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OL].中華中醫藥 學刊:1-16.
[26]Ross R.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a perspective for the 1990s.Nature.1993 Apr 29; 362(6423):801-809.
[27]Ross R, Glomset JA.Atherosclerosis and the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Proliferation of smooth muscle is a key event in the genesis of the lesions of atherosclerosis.Science.1973 Jun 29;180(4093):1332-1339.
[28]Gimbrone MA Jr, Garcia-CardeHa G.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and the Patho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CircRes.2016Feb 19;118(4):620-636.
[29]Shi Y, Vanhoutte PM.Macro-an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tes.J Diabetes.2017May;9(5):434-449.
[30]王鑫.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2型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研究[D].山東 中醫藥大學,2019.
[31]LinY, Zhu W, Chen X.The involving progress ofMSCs based therapy in atherosclerosis.Stem Cell Res Ther.2020 Jun 5;11(1):216.
[32]Sanada F, Taniyama Y, Muratsu J, et al.Gene-Therapeutic Strategies Targeting Angiogenesis in PeripheralArtery Disease.Medicines (Basel).2018 Mar30;5(2):31.
[33]池曉玲,蕭煥明,樊正倫.五運六氣學說在慢性肝病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6(12):758- 759.
[34]徐方易,蘇穎,蔡佳麗,等.基于五運六氣理論建立肺系疾病列線圖預測評分體系J].中華中醫藥 雜志,2021;36(01):135-138.
[35]任玥,王燕青,胡海波.肺間質纖維化患者的出生日期與五運六氣相關性分析J].中醫藥臨床雜 志,2019;31(08):1487-1490.
[36]郝宇,顏隆,張天星,等.出生時間與后天罹患肺癌的關聯性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7;12(02):428 -430+435.
[37]張曉芳,吳波,陶國水.心房顫動發病與五運六氣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19(14):2329-2332.
[38]王莉.基于醫療大數據的五運六氣稟賦與罹患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20.
[39]熊為鋒,郝宇,韓玲,等.出生時干支運氣與胃癌罹患的關聯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 (06):3208-3212.
[40]陳澤慧.基于運氣學說探究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體質及出生時期分布規律研究[D].北京中醫 藥大學,2017.
[41]趙瑞霞,杜延軍.1575例腦梗死病人出生日期五運六氣特點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 志,2019;17(01):121-125.
[42]姚紅,李曠怡,蔡海榮,等.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與出生日期五運六氣關聯性分析J].中國 中醫急癥,2017;26(10):1736-1738.
[43]劉琴.癲癇患者稟賦與發病的運氣特點分析[D].廣州中醫藥大學,2020.
[44]董曉麗,胡振偉,邵泉,等.膽系疾病患者出生日期五運六氣關聯性分析[J].光明中 醫,2021;378(17):2842-2846.
[45]王鴻.肝癌罹患與干支運氣的關聯性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
[46]唐一丹.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出生日期五運六氣規律及中醫癥狀與運氣規律相關性探究[D]. 成都中醫藥大學,2019.
[47]楊晴晴,韓斐.913例抽動障礙患兒出生時間的干支運氣規律探析[J].山東中醫雜 志,2021;406(08):800-806.
[48]蔡穎.中醫體質及五運六氣與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 藥,2020;589(30):145-147+151.
[49]王宇立,朱為康,李雁,等.基于五運六氣探討乳腺癌患者先天運氣與后天發病的關聯性J].世界 中醫藥,2021;16(18):2788-2793.
[50]胡黃煜.基于8552例病例探索五運六氣與崩漏發病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D].成都中醫藥大學,
2020.
[51]李自艷,曹龔,賈竑曉,等.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五運六氣稟賦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 志,2020;35(01):360-363.
[52]李小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五運六氣規律、臨床特點及體質特點相關性探究[D].天津中醫藥 大學,2021.
[53]陳景利,袁康,何明豐,等.登革熱發病特點與五運六氣關系研究——廣東地區52960例病例調 查[J].中國中醫急癥,2018;27(08):1366-1369.
[54]楊夢琦,吳波,宋詠梅.低齡高血壓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規律及主要先天運氣因素探究J].山東 中醫雜志,2020;39(05):457-460+503.
[55]李正富,吳德鴻,王新昌,等.五運六氣與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 學學報,2015;39(11):782-784+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