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部分:前言 1
1•中藥功效在中藥(本草)學中地位的時代變遷 2
2.單味中藥功效表述的現狀及規范化表述的必要性 3
3•立題依據、背景、研究目的及意義 12
3.1立題依據與背景 12
3.2研究目的及意義 13
4•本課題所選藥物的納入標準 14
第二部分:部分常用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 15
1•麻黃“宣肺平喘”功效規范為“平喘止咳”的論證 15
2•桂枝“助陽化氣”功效規范為“溫助陽氣”、“解肌發汗”功效規范為“發汗解 表”的論證 20
3•防風“勝濕”功效規范為“祛風濕”及“止瀉”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27
4•細辛"溫肺化飲”功效規范為“溫肺止咳"的論證 34
5.葛根功效中應肯定“解肌”與“通利血脈”作用的論證 37
6•淡豆豉“除煩”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45
7.大黃功效中應肯定“止血”作用的論證 49
&芒硝瀉下作用規范為“軟堅瀉下”的論證 :••…55
9•董香“解暑”功效規范為“解表”的論證 59
10•厚樸“去積"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63
11•肉桂"引火歸原"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66
12•吳茱萸“助陽止瀉”功效規范為“燥濕”的論證 70
13•應肯定石榴皮“止瀉”與石榴根皮“驅蟲”的功效 74
14•花蕊石“化瘀”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79
15.三七功效中應肯定“補虛(補氣血)”作用的論證 82
16.百部、紫苑與款冬花“潤肺”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85
17•鉤藤、地龍、僵蠶、水牛角等藥物“定驚”功效規范為“息風止痙”;珍珠母、 珍珠等藥物“定驚”功效規范為“鎮心安神”的論證 90
1&龍骨、牡蠣及山茱萸“收斂固澀”功效層次性論證 96
19•人參“補益脾肺”功效規范為“補益臟氣”或“補脾肺心腎氣”的論證…108
20•甘草功效中應肯定“補心氣”作用的論證 115
21.五味子功效中應肯定“補氣”作用與“收斂固澀”功效層次性的論證……117
第三部分:部分常用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建議 125
第四部分:討論 129
1本課題創新點 129
2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129
2.1有待規范功效的藥物較多,工作量大,當需繼續研究 129
2.2功效內容不完整藥物的討論本文未涉及 135
2.3有部分藥物功效的規范有待于中醫理論和功效術語的明確界定 135
2.4法象藥理學對功效表述的影響暫未觸及 136
2.5中藥功效認定的局限性 136
2.6通過現代藥理認識的中藥作用,可以直接引用,擴大其功效范圍……137
2.7單味中藥功效的規范是相對的 137
古籍參考文獻 138
在讀期間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 140
致謝 141
申明 -142
第一部分:前言
1•中藥功效在中藥(本草)學中地位的時代變遷
中藥的功效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于藥物治療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是藥物對于人體醫療作用在中醫學范疇內的特殊表述形式。“功效”作為一個固 定的辭語,在《漢書》中已有廣泛的使用。在古代醫藥文獻中也偶爾用以代指方 藥的治療作用,據目前所知,首見于北宋•蘇軾的《圣散子后序》:“圣散子主疫, 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此外,宋•《大觀本草》 引蘇頌《本草圖經》曰:“柏實……功效殊別。”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制藥 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清•李漁《笠翁文集•卷二》 載《壽世奇方•跋》:“藥石之有造于生命,由來尚也。然同一方書施于古人則效, 而今人服之驗不驗常相半者,其考何歟?以古人信而今人疑也。信則歷久不變, 疑則功效不速,則棄而之他。”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藥性專長論》:“而不知常 用藥之中,……皆不能盡收藥之功效者也。”很顯然,以上“功效”均指具體藥 物的作用。但是,自古以來,“功效”在古代本草及現代中藥學書籍中所處的地 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筆者之見,從以下三個方面將中藥“功效”地位的時 代變遷概述如下,以期同行斧正。
1.1古代本草在論述藥物時,往往功效與主治不分,當然就無功效專 項可言。
如《神農本草經》謂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 陰,益男子精。”謂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 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又謂白芍:“主邪氣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氣。” 對于以上三味藥的記述,主益氣,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長肌膚,潤澤,止 痛,小便,益氣屬于功效范疇;而咳逆上氣,勞傷羸瘦,女人漏下赤白,血閉, 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岀,邪氣腹痛則是屬于主治。下迄晚清,不少本草仍沿 用這不中書寫體例。此種體例書寫本草,功效與主治混言雜書,沒有突出功效應有 的地位,使初學者難以理解與接受,這也體現古代本草對功效認識的緩慢性與滯 后性。
1.2明清以降越來越重視對藥物功效的歸納與總結,使功效成為中藥 的專項逐漸獨立出來。
明清本草在載錄藥物主治的同時更加著力于藥物功效的歸納。如明•龔廷賢 《藥性歌》所錄藥性歌240首,其中絕大多數藥物均立足于歸納或轉載功效。如 人參“大補元氣”,黃罠“斂汗固表,托里生肌”,白術“健脾強胃,止瀉除濕”, 熟地“滋腎補血,遺精填髓”,附子“回陽”等等。明清對功效認識的成熟還表 現在當時已重視對相似藥物共用異同的比較。如明•李中梓《本草征要》稱:“蒼 術與白術功用相似,補中遜之,燥性過之。”清•黃宮繡《本草求真》指出:“二 活(羌活與獨活)雖屬治風,而各自有別",“羌有發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 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 兩足濕痹可治。”如此之類,在明清本草俯拾皆是,其對功效認識之深入由此可 見一般。 *
中藥著作中功效專項的出現及對功效進行分類是中藥功效認識發展的重要 標志性成果。真正功效專項的出現是明•賈所學所撰的《藥品化義》。該書對藥 物闡釋按體、色、氣、味、形、性、能、力八款進行,從其具體藥物之“力”項 來看,實為該藥主要功效。如蕾香“力”行胃氣,槐花“力”涼血,石菖蒲“力” 開竅,款冬花“力”寧嗽,麥冬“力”潤肺等等。功效專項的出現不僅將功效與 藥物氣味、歸經、升降浮沉及藥物應用區分開來,更重要的是將藥物主治與功效 的關系放到了恰當的位置。清•黃宮繡《本草求真》是現存古代本草藥物功效分 類較為完善的臨床中藥專著。其于凡例開宗明義:“是編開列藥品總以氣味相類 共為一處,如補火等藥,則以補火為類,滋補等藥,則以滋補為類。”全書520 種藥物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七類。而補類分溫中、平補、補火、 滋水、溫腎;其他子目尚有散寒、祛風、散濕、散熱、滲濕、瀉熱、瀉火、降痰、 溫血、涼血等,其類別系統明細,藥物排列合理,為臨床用藥帶來極大便利,并 對現代臨床中藥學按功效分類起到了促進作用。
繼《藥品化義》之后,多家本草如《本草備要》、《本草求真》、《本草從新》 亦將功效單列,并放在突出的位置,或置于藥名之后,或作為眉批處理。這實際 是將中藥主要功效獨立出來的特殊形式,也是中藥功效專項開始分列,使得中藥 功效在臨床中藥學中的核心地位逐步被確立,這為近代以來中藥學的體例奠定了 基礎。
1.3中藥功效在現代中藥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是該學科發展最活躍的 部分。 ,
中藥學在介紹中藥的時候,分列“功效”專項并較為全面地概括功效的具體 內容,是現代臨床中藥學的顯著標志,也是區別于傳統本草的重要特征。從《神 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到《本草經集注》的自然屬性分類,直至現代中藥學的 功效分類,使中藥的分類方法愈來愈先進,也使中藥功效的核心地位完全被確定 下來。幾乎現在的每一本臨床中藥學書籍都是按照功效分類來進行編寫的,將主 要功效相似或相同的藥物編排在一起,既便于教學,又便于學習記憶,更有助于 臨床鑒別用藥,為臨床使用中藥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方法。現在部分中藥學著作, 如張廷模主編的七年制教材《臨床中藥學》、精編教材《臨床中藥學》,甚至將功 效理論的內容單列于總論之中,且與中藥性能處于同等地位。功效專項的單列, 使中藥學的學術水平明顯提升,介紹藥物的體例為之一新,推動了藥物功效的全 面總結和應用部分的深入研究,促進了中藥按主要功效進行分類的發展,加強了 中藥的性能、主治、證候禁忌等內容與功效的有機聯系;又由于功效的紐帶作用, 也使中醫學理、法、方、藥真正成為統一的整體。
在現代臨床中藥學中,其功效的內容,已成為中藥眾多有關知識點中的核心 部分。在學習中藥的時候,抓住這一核心,可以執簡馭繁,事半功倍。同時,中 藥的功效,也是本草文獻研究、臨床應用中藥、現代中藥實驗研究的出發點和分 科研究后綜合提高的落腳點,是臨床中藥學發展最活躍的部分。
從以上研究可知,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藥功效從不被人重視的功 效與主治混雜,到成為臨床中藥學的核心,其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今,毫 無疑問,中藥功效已經成為臨床中藥學的重中之重,要想做好本學科的研究,首 先要研究中藥的功效,而對于中藥功效的研究又面臨諸多問題。
2-單味中藥功效表述的現狀及規范化表述的必要性
《中華本草》第一部總論部分所說:“中藥功能由于存在術語不同一、不規 范,所以有必要對傳統的中藥功能加以整理研究。首先,要解決功能術語規范化, 同時對中藥功能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但是,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醫藥工 作者的共同努力,并且有漫長的道路要走。”由此可見,中藥功效術語的表述較 不規范,具體到單味中藥功效的表述也存在諸多問題。如記述不完整,功效層次 不清,性能或性狀與功效不分,“方藥離合”不當,功效與主治不分或不對應, 記述不正確或很少使用而不宜保留,等等。茲分述如下。
2.1中藥功效記述內容上的不完整性
各種中藥的功效是藥材與生俱來的,是客觀存在的,歷代本草對藥物功效的 記載,則是一定歷史時期,一定認識水平下的概括,由于受到主觀和客觀的諸多 局限,其認識和記述往往是不完整,或隨認識不同而變化。單味中藥具有多種功 效,必然是在實踐中逐步揭示,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為人們所認識。正如王安道《易 經溯淚集》所言:“愈病之功,非疾不能知之,其神農眾疾具備,而歷試之乎? ” 由此可見,對功效內容記述不夠完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目前認識所及之處,使 之相對完善,又是無庸置疑的。否則,將直接影響用藥和方解的準確性。在《中 藥學》中功效雖早已成為必備項目,但所列內容因取舍失宜,亦存在著不完整性。 例如金銀花雖然首見于《新修本草》,但直到《和劑局方》、《外科精要》等廣泛 用以治療熱毒癰疽之后,明代中后期才在此臨床基礎上概括出“清熱解毒”的功 效;清代《溫病條辨》以銀翹散主治“太陰風溫、溫熱、瘟疫、冬溫初起……但 熱不惡寒而渴者。”近代以來,又廣泛用于風熱表證,故當代中藥學才謂其“疏 散風熱”。可見,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和“疏散風熱”功效是后世逐漸發現并 補充完整的。
2.1.1功效記述遺漏性有以下表現
其一,古今本已認識,目前決無爭議,而功效項內缺如(又是夾雜于應用之 中)。對此應逐一列出,并補充至功效項中。如麻黃的止咳,地黃、大黃的止血, 當歸的止咳平喘,川莒的燥濕,人參補心腎之氣等。其二,某些中藥功效本草素 有記載,方劑可資證明,現代研究業已印證,而目前小有爭議。對此應進行討論, 以求統一和補充。如桔梗,《本經》已載“主胸痛如刀刺……”,藥理研究證明證
明有活血作用。其三,前人認識未逮,而今日已被揭示,驗之臨床,確有實效者, 不應再為積習所囿,須及時加以肯定,補入功效之中。如三七的補氣血,甘草的 補心氣,葛根的通利血脈等。
2.1.2功效記述欠妥有以下表現
其一,有的功效雖是客觀存在,但現已不為臨床所需。為反映現狀,突岀重 點,利于初學,于功效項內不宜繼續保留,必要時可在“此外”或“參考資料” 中簡介。如貫眾之殺蟲,主要是綿馬貫眾的驅絳蟲,因其療效欠佳,且過用容易 引起毒副反應,嚴重者可致失明及呼吸麻痹等,臨床已極少使用,故貫眾的驅蟲 之功不宜再保留。此外,還有麝香的催產,牛膝的墮胎,威靈仙的消骨鰻,蒼耳 子的祛風濕等。其二,部分藥物所列功效,盡管歷史遠久,但目前存在證據不足 之嫌,難以指導用藥實踐。對此,以作參考資料為宜,可暫不列為功效。如花蕊 石之化瘀,《本草綱目》等所言其能使“使瘀血化為水”,所謂的“使瘀血化為水 或化為黃水”,正是凝血過程中所產生的黃色液體,即血清,因此其“化瘀”實 質上是指“凝血”作用,故花蕊石的活血證據不足。此外,還有淡豆豉的除煩, 防風的止瀉,厚樸的去積,百部、紫苑、款冬花的潤肺,香加皮的強筋骨等。 2.1.3中藥功效的系統性表述不清
中藥有治療功效和保健功效兩大系統,而中藥的治療功效由縱向的系統和橫 向的層次構成立體結構。在縱向方面,又有對證、對病、對癥三個系統。對證功 效是針對中醫所特有的“證”發揮治療作用的功效,如清熱燥濕,主要針對“濕 熱證”發揮治療作用;活血化瘀,主要針對“瘀血證”發揮治療作用等。對病功 效就是針對中醫的“病”發揮治療作用的功效,如截瘧、驅蛔等,分別針對瘧疾、 蛔蟲病發揮治療作用。對癥功效是一類能消除或緩解患者某一自覺痛苦或臨床體 征的特殊效用,如麻黃之平喘,生姜之止嘔,延胡索之止痛,三七之止血,皆屬 “對癥”之功效。
目前在對證作用的間接效果和直接對癥作用的區別上分化不夠,含混不清, 對了解各藥的特性造成困難。如涼血(化瘀)止血,系指該藥既有對證的涼血(化 瘀)作用,又有對癥的止血作用,二者并非完全因果關系,故涼血止血藥與溫性 藥配伍,可“去性存用”,用治虛寒性失血證。而祛風止癢、清心除煩、行氣消 脹等,前二字為對證作用,后二字為該藥的效果,后者不能離開前者獨立存在。
可見,明確區分對證效果和對癥功效是至關重要的。那么,怎樣鑒別對癥功效和 對證效果呢?主要依據臨床應用(包括本草方書記載),藥理研究亦可供參考。 冰片“清熱止痛”,其止痛多與清熱無關,如本品在七厘散中治外傷痛,在蘇冰 滴丸中治胸痹心痛,故其止痛為對癥功效。而山豆根“清熱(解毒)止痛”,僅 用治熱毒咽喉腫痛,其止痛便為清熱解毒之效果。大黃臨床單用“對大量咯血或 長期小量咯血均有效”,“對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良好”,藥理實驗對外出血和內岀 血均有明顯止血作用,故大黃應有明顯的對癥止血功效。又如解表與透疹,麻黃、 桂枝、羌活解表力強而不透疹,桎柳透疹而不長于解表,故二者應分別,不應視 透疹為解表之效果而寫作“解表透疹”。
又如鹿茸的固沖任源于奇經八脈辯證,而補腎陽、益精血則屬于臟腑陰陽氣 血辯證,分屬于經絡系統和臟腑系統。在表述某一味藥的功效時,應該從一個系 統加以闡述,若從幾個系統同時闡述,則出現中藥功效系統上的混亂不清。 2.1.4中藥功效與給藥途徑的關系表述不清
認識中藥功效首先必須注意,文獻中所載中藥功效只是在內服或局部外用的 條件下所產生的作用。迄今為止,中藥功效在內容上還不能反映出劑型改革所帶 來的變化。中藥劑型的改革,特別是針劑的出現,改變了幾千年來的用藥途徑, 很多藥物通過肌內或靜脈注射發現了新作用和新用途,如青皮注射液有升壓作 用,用于多種實驗性休克有效,但在表述青皮功效時就不能記述其有升壓作用。 如多種中藥學著作均記載了乳香、沒藥的生肌功效,殊不知此二藥只有在局部外 用時才體現該作用,而在內服時基本無生肌之效,因此在表述乳香、沒藥的生肌 功效時,務必汪明是在局部外用的情況下。又如冰片的“清熱”作用亦是局部外 用的功效,內服無此作用。再如芒硝的“清熱消腫”亦屬于局部外用功效。 2.1.5中藥功效與炮制的關系表述不清
中藥在臨床上既可生品使用,也可炮制后應用。不同藥物生品和炮制后使用 可以具有不同的功效側重點,甚至具有完全不同的功效。如豬釜草“清熱解毒” 主要是生用利用其苦寒特性,“祛風濕,通經絡”則是炮制后用;益母草“清熱 解毒”亦為生用。又如肉豆蔻“澀腸止瀉” 一定要煨后使用,煨后減少藥物里面 脂肪油的含量,否則(也就是生品使用)不僅不會澀腸,還會導致致瀉,產生與 之截然相反的作用。再如荊芥只有在炒炭后由辛溫變成苦澀平和,才具備“止血” 之功,生品使用無此功效,因此荊芥的止血功效應表述為“炒炭止血”方為允當。
2.2中藥功效的層次性表述不清
中藥功效不僅有縱向的系統,還有橫向的層次,從而形成中藥功效立體網絡。 系統上中藥功效可分為治療功效和保健功效,治療功效又分為對因治療功效和對 癥治療功效,而對因功效又分為對證與對病功效,而保健功效則分為預防、養生、 康復功效。功效的層次分化越細致,對該藥的認識越深入,臨床選用就越準確。 因此,掌握各藥的功效不能滿足于粗略而籠統的水平。對證功效具有多層次性, 并與不同層次的證相對應。
八綱辨證有熱證,功效則相應有清熱;而衛氣營血、臟腑等不同層次的辨證, 又可辨岀氣分、血分、心、肺等不同層次的熱證,中藥功效亦相應有清氣、涼血、 清心、清肺等不同層次的清熱概念。一個完整的辯證,應辨清病因、病位、病性 及病勢,僅有八綱辯證是不行的。同理,藥物功效只停留在相對于八綱層次的“清 熱”、“除熱”、“瀉火”上,亦是不夠的;而“清氣分實熱”、“清血分虛熱”等, 盡可能包括了對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勢的作用內容(但不是全部),在層次分 化上是比較完整的。如石膏的清熱瀉火,層次上分為清氣分熱、清肺熱與清胃熱。 例如有人明知石膏為清熱瀉火藥,但卻不知清氣分實熱、清肺實熱、清胃實熱為 其具體的功效。究其失誤之因,主要在于對其功效層次分化缺乏了解。龍骨、牡 蠣的收斂固澀,包括了止汗、固精、止帶;山茱萸的收斂固澀包括了斂汗、固精、 止血;五味子的收斂固澀包括了止汗、斂肺、澀腸、固精。“對證”功效的層次 分化是隨著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深入的,從“對證”功效層次的分化程度可以透 視出功效認識發展的水平,也是未來中藥學學術發展的最活躍部分。
2.3中藥功效中存在“方藥離合”不當之處。
清•徐靈胎《醫學源流論》謂:“方之與藥,似合而實離也……方之既成, 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蔡陸仙《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言: “藥有個性之專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說明藥與方的功效是既聯系又區別的。 丹波元堅《藥治通義•方藥離合》所謂:“數味相合,自有一種功用”,即是針對 其區另U而言的。因為復方功效不僅是兩個以上單味藥物功效的疊加,更因不同藥 物的組合還可能產生新的功效。但他們之間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即復方功效是 以單味藥的功效為基礎的。由于復方功效涵蓋了單味藥的功效(事實上,由于復 方是中醫的主要用藥形式,大多數單味藥物的功效均是從復方的功效中分析推斷 或拆方驗證而得以認識總結的),且復方的一些復合功效又非單味藥物所能兼備, 因此復方功效系統中包含了單味藥的功效術語,并有一些復方所特有的功效術 語,這在中藥單味藥功效總結和規范時應予以鑒別。因此,嚴格區分在方藥離合 情況下的功效異同,是十分必要的。前人對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不盡完善, 將方中某藥(或某些藥)混同于復方的功效,并不鮮見。例如,《傷寒論》謂: “桂枝本為解肌”,實指桂枝湯的功效,而非單味桂枝的功效,因此將“解肌” 作為桂枝的功效來表述,實有失仲景本意。再如,“和解少陽”,是為小柴胡湯的 復方功效,不少本草專著將之作為柴胡單味藥的功效,亦難圓其說。又如,“除 煩”是梔子豉湯的復方功效,不少中藥學教材甚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均 將其作為方中淡豆豉單味藥的功效,有失公允。此外,還有細辛的溫肺化飲,吳 茱萸的助陽止瀉等,均為類似情況,應一一仔細區別,加以規范。
2.4中藥功效與主治相混淆或不對應
盡管藥物功效與主治關系密切,然畢竟兩者不是一個系統和層次的概念。中 藥的功效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對于藥物治療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藥 物對于人體醫療作用在中醫學范疇內的特殊表述形式。而通常所說的主治是藥物 作用于人體時所適用的疾病、癥狀或證候。二者并不相同,也不能相互混淆。目 前不少中藥專著將威靈仙“治骨硬”、遠志“消癰腫”列入功效項,這就將功效 與主治在概念上發生了混淆。以威靈仙為例,應當說“治骨鰻”只是較特殊的應 用,而在“骨鰻”中威靈仙發揮的作用才是其功效。當然,威靈仙在治骨鰻時發 揮了何作用尚有待研究。但是,在功效認識未逮的情況下,將其冠以“治”某某 以示區別。實際上在記載藥物主治時,往往在句首冠以“主治”、“主”、“治”、 “療”等字樣,顯示其不能將這些等同于功效。如黃連與赤石脂,《神農本草經》 載其均能“主腸潞”,但兩者在“腸潞”中所發揮的作用(功效)卻大相徑庭, 其一為清熱燥濕解毒,而另一藥為澀腸止瀉。在對黃連與赤石脂用于“腸潞”所 發揮功效不了解之前,豈能將“主腸潞”視為兩藥功效?
功效的總結由于理論的制約,藥物應用經驗尚難以上升為功效時,不應片面 追求功效與主治在對應形式上的絲絲入扣,話雖如此,但目前有些中藥專著在編 寫中所列藥物的功效與其應用中的主治不對應,給教學和學習帶來不解與困惑, 有必要進一步規范。如桂枝功效“助陽化氣”,主治“水腫、痰飲、心悸”,就顯 得不對應。《中藥名詞術語解釋》釋助陽化氣,亦稱溫陽化氣,即指促使氣化功 能的恢復。如通過溫補腎陽,以助膀胱氣化功能,謂之助陽化氣。具有助陽化氣 作用的藥物性味辛溫,適用于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行,癥見小便不利,水腫等 癥。由此可見,“助陽化氣”不能治療“痰飲、心悸”。實際上,“助陽化氣”縮 小并限制了桂枝的功效。桂枝能治療“痰飲、心悸”,但所發揮的功效實為“助 陽氣還有,防風主治“風濕痹痛”,所發揮的功效是“祛風濕止痛”,而非“勝 濕止痛”;甘草主治“心氣虛”,所發揮功效為“補心氣”,并非“補脾益氣”等。
2.5中藥直接功效與間接功效混用
在討論中藥功效時,“功效”指的是藥物的直接功效,即是指藥物固有的客 觀存在的功效,不因適用于不同病證而消失,僅有是否顯現之不同,而不是指“隔 二隔三”的間接功效飾以巧說加以附會,這是中藥功效記述時應掌握的一個原則。 藥物的直接功效是“源”,間接功效是“流”,在表述藥物功效時應力求直接功效 與間接功效涇渭分明臨床以石膏治溫熱病氣分實熱證,可發揮清熱瀉火的直接 功效,由于熱邪易耗傷津液,或熱擾心神,故石膏功效清熱瀉火又可間接達到止 渴、除煩等效果,但不能直接將止渴與除煩作為石膏的功效。又如厚樸在多本中 藥專著中均記載有“消積”或“除滿”之功,而厚樸的“消積除滿”實為“行氣、 燥濕"的間接效果,即通過行氣以消氣積,燥濕以除濕積。
育總夠指導臨床用藥的主要是直接功效,表述功效時,直接功效與間接功效區 分與否,直接關系到中藥功效學習的優劣與醫家在臨床用藥時療效的好壞。因此, 功效的記述力求二者涇渭分明。具體方法有二:其一,每一直接功效自為一體, 功效間以逗號相隔,將表述功效的聯合詞組一分為二,如改地黃之“涼血止血” 為“(清熱)涼血,止血”,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改為“活血化瘀,止 痛,止血”等,以示功效各自獨立,而非僅為“涼血以止血”、“化瘀以止血”、 “活血以止痛”;其二,間接功效盡可能不列入“功效”項內,因為一種作用可 收多種效果,有時難以窮盡。且間接功效與直接功效并列,有時易生歧義。如以 上所言的厚樸在表述功效時,就不可將“消積”與“行氣”、“燥濕”并列。如此 并列,既易迷惑讀者,又顯累贅。當然,對于不書效果不足以表現該藥個性者, 仍可沿用四字型的偏正詞組,如清熱消腫、解毒消癰、利水退腫、活血通經等, 然對易產生歧義者,最好回避。
2.6性能或性狀與功效混淆
中藥性能是用中醫理論對中藥作用(主要是功效)特點的高度概括,是中藥 基本理論的核心,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中藥的重要依據。中藥的性 能與藥材的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性能是用以描述藥物作用的特性,主要以服 藥后的人體為觀察對象。性能的總結要以陰陽、臟腑、經絡及治則治法等中醫基 礎理論為基礎,并以藥物作用為依據。藥材的性狀是以藥物本身為觀察對象,用 以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征,其主要內容為性狀、顏色、氣味、滋味及輕重 (如輕重、燥潤、疏密、軟硬和堅脆)等。明•賈九如《藥品化義》謂:“體(燥、 潤、輕、重、滑、膩、干),色(青、紅、黃、白、黑、紫、蒼),氣(擅、臊、 香、腥、臭、雄、和),味(酸、苦、甘、辛、咸、淡、澀)。形(陰、陽、木、 火、土、金、水),性(寒、熱、溫、涼、清、濁、平),能(升、降、浮、沉、 定、走、破),力(宣、一通、補、瀉、滲、斂、散)”。前四者為“天地產物生成 之法象”,屬于藥材的性狀,觀察的對象是天然的藥材。后四者為“醫人格物推 測之義理”,主要為中藥的性能,其觀察對象是用藥的人體.臨床中藥學更加注 重性能,對性狀的了解已十分次要了。宋代理學格物釋理的盛行,對中藥理論產 生了極大的影響,形成了探求藥物奏效原理的學風,并以藥物性狀的形、色、氣、 味、體質為核心,結合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氣味升降之理,建立了 “法象藥理” 的論理模式。
這種力圖從藥物自身特征闡明藥效的主張,其本意是應當肯定的,其所言之 理也較此前本草直觀和細膩,使本草的總體水平為之改觀。但其推崇備至,并津 津樂道的藥性生成本原,又給本草學帶來消極后果。該思想的核心,是將藥物的 某些自然特征,作為產生藥效的本原,并認定這些外觀特征與內在藥效藥性之間, 存在可推知的對應關系。而實際上,此間只有一些或然的耦合。為能自圓其說, 只能取象類比,緣名衍義,“或取其味,或取其性,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 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徐靈胎《藥性變遷論》) 很自然就陷入了實用主義的泥沼,仍不能真正揭示藥效之由。盡管如此,這些都 是在藥物功用確定后的說理,完全無損于藥物固有功效的認識。藥物功效認定的 基礎是藥物的臨床療效,即直接通過作用于患者所產生的作用。通過藥物的性能 或性狀推演藥物的功效,這都是不實際的。如多本中藥專著均認為麻黃可以“宣 肺平喘”,實際上“宣肺”只是藥物的性能特點,不是功效。“宣肺"可以平喘, 降肺氣也可平喘,且麻黃是一味能宣能降的藥物,單說“宣肺”,有失公允。因 此,在記述麻黃功效時,應舍棄“宣肺”二字。又如目前幾乎絕大多數中藥著作 均認為百部、紫苑與款冬花功效“潤肺",理由是百部質地滋潤、藥性平和,紫 宛苦而不燥,款冬花溫而不燥,其實,這里所言“潤”、“滋潤”或“不燥”,均 指藥物的性狀或性能,不等于其功效就能“潤肺”,再者,“潤肺”實指養肺陰、 潤肺燥,有滋補作用。因此,說以上三藥具有“潤肺”功效,證據不確鑿。再如, 以“重鎮安神”歸類礦石、化石及介類藥物的安神作用,就更值得商討。“重” 只是藥物的性狀,藥物的功效是對人體服用藥物后的反應的認識總結,而不是根 據藥材性狀的質量輕重。若依照這樣的法象推理,藥物比重越大,其“重鎮安神” 效果越好,則“白矮星"上的物質是目前已知比重最大的,似均應具有最好的“重 鎮安神"功效。這一結論的不經之處,可不待試驗而后知。
2.7中藥功效既受中醫藥理論的制約,也會與之發生沖突
中藥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藥功效的發展,除依賴于用藥實踐外,還受 到中醫理論的制約。即藥物的應用需經中醫理論“加工”才能上升為功效,隨著 用藥經驗的積累,主治范圍的擴大,一些藥物作用由于與傳統認識或基本理論發 生沖突而不能上升為大眾所能接受的功效。例如大蒜,從《名醫別錄》始即認為 性“溫”,《醫林纂要》等甚至認為“性熱”,但大蒜對濕熱痢疾療效卓著,對于 熱毒瘡癰,內服外用均有較好療效。因其性溫熱,不能謂其“清熱燥濕”、“清熱 消癰”之類。對于這些應用,怎樣歸納出功效,可能有待理論的升華與突破。又 如幾乎所有中藥著作均認為牛膝引火(血)下行,治療胃火上炎的牙齦腫痛、口 舌生瘡,氣火上逆,迫血妄行的吐血、鈕血,肝陽上亢的頭痛、眩暈。按照中醫 理論之治則治法,治療胃火偏盛的功效應是清胃火,治療吐血、齟血的功效應是 止血,治療肝陽上亢的功效應是平肝潛陽。牛膝確能治療以上三種證候,但發揮 的功效卻不是清胃火、止血與平肝潛陽,這樣就體現了中醫藥理論與中藥功效的 不吻合,從而發生了沖突。
以上僅從七個方面論述了單味中藥功效表述不規范的現狀,并加以詳細解釋 與推理,權衡規范與不規范之利弊,以進一步說明規范單味中藥功效表述的緊迫 性與必要性。
3.立題依據、背景、研究目的及意義
3.1立題依據與背景
科技名詞術語是反映科技專業概念的一種形式和意義結合的語言符號,是通 過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概念的約定性符號。規范和統一科技名詞術語是一個 國家發展科學技術所必須的基本條件之一。科技名詞術語規范化和標準化對于國 家科技發展和文化傳承是一項配套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實現科技現代化和社 會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的一項支撐性系統工程。在科學技術社會化的今天,規范和 統一科技名訶術語則顯得尤為重要。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于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經國務院授 權,代表國家進行科技名詞審定、公布的權威性機構。先后由著名的科學家錢三 強、盧嘉錫、路甬祥三位院士擔任主任委員。20多年來,為我國科技名詞術語 的規范和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務院于1987年8月12日明確指示,經全國自 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 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路甬祥院士指出,要按照“全面規劃, 依靠專家,科學審定,統一協調,正式公布,積極推廣”的方針,使科技名詞術 語規范化事業為支撐科技發展,維護語言健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做 出新貢獻。當前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已納入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體系。2000年8 月,首屆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著名的中醫藥學家王永炎院士為 主任委員,標志著我國中醫藥學名詞術語規范化研究步入全新的軌道。2005年1 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藥學名詞》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并 公布的中醫藥學基本名詞,內容包括:總論,醫史文獻,中醫基礎理論,診斷學, 治療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養生學、康復學,內科疾病,外科 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肛腸科疾病,皮膚科疾 病,骨傷科疾病18部分,共5283條。這些名詞是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 新聞出版等部門應遵照使用的中醫藥學規范名詞
中醫藥學是我國特有的生命科學,也是我國古代科學中惟一流傳至今仍在繼 續發展的學科。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學正昂首闊步邁向世界,走向未來,受到 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為加快構建中醫藥標準規范 技術體系,提高中醫藥科技競爭力,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加快中醫藥走向世界,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設立了 “中醫藥標準規范技術體系研究”重點項目, 為本課題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2研究目的及意義
中藥功效是對藥物治療作用的高度概括,是通過藥物作用于機體后,對其生 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所產生的不同調節效應而被人們所認識,并通過簡潔的術語加 以表達的。它源于醫療實踐,進而指導臨床用藥,使之成為臨床中藥學的核心, 是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聯系的軸心,是中醫學研究的熱點,備受業內人士的 關注和重視。
中藥功效名詞術語有其獨特性。絕大多數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數千年的歷 史,并形成了自己的名詞術語體系,表述起來都是中醫語言,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濃厚。長期以來,數以萬計的中藥,普遍存在著中藥功效名詞術語不統一,使用 較隨意的不規范現象。有相當一部份的功效名詞術語外延寬泛,內涵不清,常出 現一詞多義,一詞異義、同語歧義、異語同義等混亂現象。這對于中醫藥知識的 傳播,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學科與行業間的溝通,科技成果的推廣使用等都有著 直接的影響。中藥功效名詞術語的不規范,概念模糊,勢必造成學科理論的混亂, 對于學習、應用及學科自身發展都會產生極大障礙。中藥功效名詞術語的不規范 問題己成為制約中醫藥學現代化、國際化進程的瓶頸。因此,加強中藥功效規范 化表述迫在眉睫,是中醫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醫藥標準 化的客觀要求。其研究將規范臨床中藥學的教學、科研、文獻與臨床研究,統一 行業標準,促進學科發展,加速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規范藥品生產與使用。 對臨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國家''十一五”中醫藥標準化建設規劃明確指出,標準化是中醫藥法制建設 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中藥功能(功效)用名規范”列入“十一五”中醫藥標 準化建設重點項目。近年來,中藥功效名詞術語的標準化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階 段性成果,但突破性進展仍需繼續努力。而具體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研究尚處 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外從事該項目研究的同行人員不多,所取得的成果微乎其 微。為了全面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的進程,為了中醫藥事業,為了臨床中藥學 的教學、科研、文獻與臨床研究,規范具體中藥功效表述的研究已經進入非常重 要的階段,刻不容緩。
4.本課題所選藥物的納入標準
中藥是中醫學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手段,對中華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著 重要的作用。據古代本草文獻所載,中藥已超過3000種,經20世紀90年代全 國中藥資源普査資料表明,中藥資源可達12807種。中藥的功效是臨床中藥學用 以概括中藥特有醫療作用的專業術語。從古至今,中藥功效在臨床中藥學中的地 位變轉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了臨床中藥學的核心,為本學科研究的最重點內容, 當代中藥學專著均將中藥功效作為核心內容。中藥功效是經過臨床實踐逐一被發 現并以完善的,始終是變化的,是逐漸被規范的。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 中藥功效在記述過程中難免存在諸多不足,有記述不完整需要補充或刪除的,有 功效與主治不分的,有“方藥離合”不當的,等等。本課題聯系2005年版《中 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8年版《中華本草》(精選本)及現行的七版《中藥學》 教材,從中選取臨床常用而功效記述不規范的30余味中藥為研究對象。因為此 30余味中藥無論從本草文獻、古今方劑、現代藥理及臨床報道方面,其部分功 效均可以進一步規范表述,且有理有據,故納入本課題研究內容。
第二部分:部分常用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
1•麻黃"宣肺平喘”功效規范為“平喘止咳”的論證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以下簡稱仲國藥典》)謂麻黃:“宣 肺平喘”,《中華本草》(精選本)⑴(以下簡稱《中華本草》)謂麻黃:“宣肺平 喘”,《中藥學》(七版教材)121 (以下簡稱七版《中藥學》)謂麻黃:“宣肺平喘”。 1.2規范化建議:應將麻黃“宣肺平喘”功效規范成“平喘止咳”。
1.3論據
1.3.1論"咳嗽”
有聲無痰謂之咳,有痰無聲謂之嗽,一般多為痰聲并見,難以截然分開,故 以咳嗽并稱。《醫學三字經•咳嗽》:“《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 也。'然肺為氣之主,諸氣上逆干肺然嗆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乎肺 也。”張景岳執簡馭繁地歸納咳嗽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寒、暑、燥、濕、風、 火六氣,皆令人咳嗽,而以風寒為主。內傷咳嗽總由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所 致。因肺主氣,司呼吸,上連氣道、喉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內為五臟華蓋, 其氣貫百脈而通它臟,不耐寒熱,易受內、外之邪侵襲而為病,病則宣肅失常, 肺氣上逆,發為咳嗽。所以,無論外感或內傷咳嗽,均屬肺系受病,肺氣上逆所 致。
從上可知,咳嗽因肺宣發與肅降功能失常所致。麻黃味辛能宣散肺氣,味苦 能降氣,使肺的宣發與肅降功能正常,故可以治療咳嗽。
1.3.2歷代本草論麻黃“止咳”
《神農本草經》謂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 止咳逆上氣,除寒熱。”《新修本草》謂麻黃:“治上氣咳嗽。”《滇南本草》:“麻 黃入經,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寒邪入于太陰肺經,肺寒咳嗽。”《本草 蒙筌》:謂麻黃“劫咳逆。”《本草綱目》謂:“麻黃治風寒,咳逆上氣。”《本草易 讀》謂麻黃:“止咳嗽上氣喘息。”《本草崇原》謂:“麻黃空細如毛,開發毛竅, 散其Jxh寒,則里氣外出于皮毛,而不咳逆上氣矣。”《神農本草經百種錄》謂麻黃: “止逆上氣,輕揚能散肺邪。”《本草便讀》謂麻黃:“故一切咳嗽宿哮等疾,凡 屬肺中有風寒痰飲者,皆可用之。”《藥征》亦謂:“麻黃,主治喘咳、水氣也。” 《本草詳節》謂:“主中風、傷寒頭痛,營中寒邪、衛中風熱,咳逆上氣,……。” 《本草備要講解》卩】釋麻黃:“治外邪犯肺、肺氣壅遏的喘咳,有較好療效,為 平喘止咳的要藥。”《中藥學》⑷肯定麻黃功效為“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 腫。”
從以上本草文獻分析,自《本經》提出麻黃“止咳逆上氣”以來,諸多本草 及《中藥學》教材均記載本品具有“止咳”功效,可以治療多種證型的咳嗽,尤 其善治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之咳嗽。可見,麻黃確實具有“止咳"之功。
1.3.3歷代方書論麻黃“止咳”
麻黃平喘止咳,既用于喘證,又常用以治療咳嗽,文獻往往咳喘并提,其常 配伍杏仁以增強止咳平喘功效,麻黃宣中有降,杏仁降中有宣,二藥配伍,則肺 之宣降功能正常,咳喘自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治療風寒外束、 肺氣壅遏之喘咳實證;《傷寒論》麻杏石甘湯,治療肺有郁熱的喘咳。又多配伍 溫肺化飲止咳之干姜、細辛等同用,治療風寒表證兼有痰飲喘咳,如《傷寒論》 小青龍湯。也可配射干、生姜、細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半夏、大棗等同 用,治咳喘上氣,喉中水雞聲,如《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歷代治療咳嗽之方, 本品使用也十分普遍,如《驗方新編》記載,用麻黃一錢,熬濃汁一碗,去渣, 加冰糖二兩,熬至滴水成珠,為丸如蓮子大,每服二三丸,日服數次,并稱服完 即愈,咳嗽嗆逆不能落枕者療效更效。
華佗治咳嗽神方,藥用麻黃四兩、紫苑五錢、五味子一兩、桂心二兩、杏仁 七十枚、干姜四兩、甘草(炙)二兩。《太平圣惠萬》治傷寒風冷入肺,咳嗽不 止,服麻黃散方,藥用麻黃一兩、桔梗半兩、五味子半兩、桂心一分、炙甘草一 分、知母半兩、紫蘇子半兩。又治時氣頭痛,咳嗽煩悶,宜服麻黃散方,藥用麻 黃一兩、黃茂一兩、石膏一兩半、天門冬二分、人參一兩、杏仁一兩、甘草三分。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丈夫、婦人肺氣上逆咳嗽,喘急上沖,坐臥不安,痰涎 壅塞,咳唾稠粘,腳手冷痹,心脅疼脹。服用麻黃散,藥用麻黃、訶子皮、款冬 花、甘草、肉桂、杏仁。《圣濟總錄》治傷寒咳嗽,日夜不止,服麻黃湯方,藥 用麻黃、桑根白皮、赤茯苓、紫蘇、葛根、五味子、甘草、紫苑、石膏、尊苗。 又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用麻黃湯方,藥用麻黃、射干、紫苑、甘草、桂 枝、半夏。《雞峰普濟方》治熱病咳嗽不止心胸煩悶上氣喘促,服麻黃散,藥用 麻黃、前胡、紫蘇子、大麻仁、桑白皮、杏仁、麥門冬、甘草。《類編朱氏集驗 醫方》治傷風咳嗽,服加減三拗湯,藥用麻黃、杏仁、苦桔梗、甘草、旋覆花。
《普濟方》療猝咳逆,上氣肩息,晝夜不止欲絕,服麻黃湯,藥用麻黃、細辛、 甘草、桃仁。《耆婆方》治三十年咳嗽,藥用麻黃、細辛、紫斃、甘草、干姜、 五味為散,白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小品方》治咳嗽上氣,呼吸氣促,肩息 欲死,藥用麻黃、甘草、干姜、桂肉、貝母。
風寒咳嗽顆粒(丸),功效宣肺散寒,祛痰止咳,用于外感風寒,肺氣不宣 所致的咳喘,藥用麻黃、苦杏仁、紫蘇葉、法半夏、陳皮、生姜、桑白皮、五味 子、青皮、炙甘草,方中麻黃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為君藥。克咳膠囊,功效清 熱祛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喘急氣短,藥用麻黃、罌粟殼、 甘草、苦杏仁、石膏、萊腋子、桔梗,方中麻黃辛散苦泄,溫通宣暢,外能發散 風寒,內能開宣肺氣,兩擅其功,切中病機,以達止咳平喘,為君藥。復方川貝 精片,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風寒咳嗽、痰喘,藥用麻黃浸膏、川貝母、 桔梗、陳皮、法半夏、遠志、五味子、甘草浸膏,方中麻黃辛苦性溫,辛散溫通, 外解風寒之邪,苦降肺氣,宣肺止咳以平喘,為君藥。咳喘寧口服液,功效宣通 肺氣,止咳平喘,用于久咳、痰喘屬痰熱證候者,藥用麻黃、石膏、苦杏仁、桔 梗、百部、罌粟殼、甘草,方中麻黃開宣肺氣,止咳平喘,為君藥。鷺鷲咯丸,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用于痰濁阻肺所致的頓咳、咳嗽。藥用麻黃、苦杏仁、 石膏、甘草、細辛、紫蘇子(炒)、介子(炒)、牛茅子(炒)、瓜簍皮、射干、 青黛、蛤殼、天花粉、梔子(姜炙)、人工牛黃,方中麻黃開宣肺氣,止咳平喘, 為君藥。射麻口服液,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 多、胸悶、氣喘等癥,藥用麻黃、射干、苦杏仁桑白皮(蜜炙)、白前、石膏、 膽南星、黃苓、萊號子(炒黃)、五味子(醋蒸),方中麻黃開宣肺氣,止咳平喘, 為君藥。小兒咳喘顆粒,功效清熱宣肺,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用于小兒痰熱壅 肺所致的咳嗽、發熱、痰多、氣喘,藥用麻黃、石膏、黃苓、魚腥草、苦杏仁(炒)、 川貝母、天竹黃、紫蘇子(炒)、萊鞭子(炒)、桔梗、僵蠶(炒)、茶葉、細辛、 山楂(炒)、甘草,方中麻黃辛溫微苦,開宣肺氣,止咳平喘,為君藥。止咳寧 嗽膠囊,功效疏風散寒,宣肺解表,鎮咳祛痰,用于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藥用 麻黃(蜜炙)、荊芥、百部、紫苑(蜜炙)、款冬花(蜜炙)、前胡、白前(制)、 苦杏仁(炒)、桔梗、防風、陳皮,方中麻黃疏風散寒,發汗解表,宣肺止咳, 蜜炙使用,取其宣散之力稍弱,而增止咳寧嗽之效。急支糖漿,功效清熱化痰, 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藥用魚腥草、金養麥、四季青、麻黃、前 胡、紫苑、枳殼、甘草,方中麻黃宣肺降氣,止咳平喘,為臣藥。止咳平喘糖漿, 功效清熱宣肺,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風熱,痰濁阻肺所致的發熱、咳嗽、氣喘、 痰多等癥,藥用麻黃、桑白皮、石膏、魚腥草、水半夏(制)、陳皮、苦杏仁、 羅漢果、薄荷素油、茯苓、甘草,方中麻黃辛溫宣肺,宣降肺氣,止咳平喘。〔5] 通過對以上多種方書及十余種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論述麻黃“止咳”功效 進行分析,麻黃不管是單方使用還是配伍他藥同用,均具有“止咳”功效,且在 方劑中多作為君藥使用。本品作為一味“止咳”藥,使用非常廣泛,用于各種原 因所致的咳嗽,療效穩定可靠,臨床多用。
1.3.4麻黃“止咳”的藥理研究
麻黃水溶性提取物對豚鼠氣管機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約相當 于磷酸可待因的1/20«麻黃堿對犬和貓機械刺激所致咳嗽有中樞性鎮咳作用,強 度約為可待因的20%⑹。麻黃的水提取物101mg/kg灌胃對S6所致小鼠咳嗽的 抑制率為23.3%~37.7%, 1-鹽酸麻黃堿0.4、4.0和40.0mg/kg灌胃的抑制率分別 為10.4%、48.8%和51.1%,與劑量相關⑺。麻黃揮發油中的1-a-松油醇有較強的 平喘、鎮咳和祛痰作用〔%
從以上藥理研究分析,證實麻黃具有中樞鎮咳作用。
1.3.5麻黃“止咳”的現代臨床報道
治療小兒風寒咳喘,取70%麻黃粉和30%白胡椒混勻,每用1克置黑膏藥 中貼月市俞穴,咳喘較盛或年齡稍大的患兒貼兩側穴位,每日換藥1次,癥情較輕 或幼兒可貼一側或兩日換藥1次,共觀察288例,治愈(咳止喘平,余癥消失, 半年內遇風寒未發作)235例,好轉(間有微咳或治療癥狀雖消失,但日后遇風 寒曾發作)42例,無效(癥狀無改善)11例,總有效率96.2%,有效病例,均 于1周內治愈或好轉[刃。麻杏三子湯(麻黃、杏仁、尊苗子、萊菠子、蘇子等10 味)治療咳嗽300例(其中外感咳嗽235例、內傷咳嗽65例),結果治愈158例, 顯效63例,有效52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93%〔⑼。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久 咳有一定療效⑴]。麻杏石甘湯或其加減對小兒肺炎、小兒咳喘、支氣管肺炎、大 葉肺炎及各型支氣管炎均有較好療效說】。
通過臨床研究分析,麻黃不僅內服具有“止咳”之功,外用也有較好的“止 咳平喘”作用,是一味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平喘止咳藥。
1.3.6小結
總之,麻黃的“辛宣”與“苦降”屬于性能范疇,不是具體功效,應將性能 與功效分開,不能混為一談,這樣有助于對麻黃性能與功效的理解。麻黃既能開 宣肺氣之郁閉而平喘止咳,又能苦降肺氣而達降氣平喘止咳之效。雖說麻黃以宣 肺平喘止咳為主,但兼有降肺氣之功,以降肺氣平喘止咳。所以單論麻黃宣肺平 喘,有失公允,不足以反映其功效特點,且“宣肺”屬于性能范疇,不是功效術 語,所以應刪除麻黃功效中的“宣肺”二字。從以上麻黃的本草、方書、藥理及 臨床報道分析,本品除了有肯定的“平喘”作用外,還有較好的“止咳”作用, 應在麻黃的功效中保留“平喘"而增加“止咳”。因此,麻黃的“宣肺平喘”功 效應規范成“平喘止咳”。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精選本)[M].上海:上海 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74
2.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52
3•光明中醫函授大學.本草備要講解[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 21 4•北京中醫學院顏中藥教研室•中藥學[M].北京:北京中醫學院(自編),1979: 60
5.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216, 221, 202, 236, 621, 208, 621, 217, 219, 234 6•曳野宏,原田正敏,藤村一•麻黃的成分、藥理和生化研究[J].國外醫學•中醫 中藥分冊,1981, 3 (4): 204
7.Miyagoshi M , etal.Antitussive effects of L-ephedrine , Amygdalin , and makyokansekito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using a cough model induced by sulfur gas in mice [J] .Planta.Med, 1986, (4): 275
&孫靜藝.麻黃新的有效成分研究[J].中草藥,1983, 14 (8): 9
9.舒忠民•麻黃膏外用治療小兒風寒咳喘288例[J].廣西中醫藥,1987, 10 (1):
8
10.黨鐸•麻杏三子湯治療咳嗽300例體會[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4, 7 ( 2): 99
11•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2
12.王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1082
2.桂枝“助陽化氣”功效規范為“溫助陽氣”、“解肌發汗”功效 規范為“發汗解表”的論證。
2.1桂枝“助陽化氣”功效規范為“溫助陽氣”的論證
2.1.1《中國藥典》謂桂枝:“助陽化氣”,《中華本草》謂桂枝:“通陽化氣”,七 版《中藥學》謂桂枝:“助陽化氣”。
2.1.2規范化建議:應將桂枝“助陽化氣”或“通陽化氣”功效規范成“溫助陽 氣”或“助陽氣”。
2.1.3論據
2.13.1論“通陽化氣”或“助陽化氣”
《中藥名詞術語解釋》⑴釋助陽化氣 亦稱溫陽化氣,即指促使氣化功能的 恢復。如通過溫補腎陽,以助膀胱氣化功能,謂之助陽化氣。具有助陽化氣作用 的藥物性味辛溫,適用于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行,癥見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2.1.3.2歷代本草論桂枝“溫助陽氣”
《本草征要》言桂枝:“助陽散寒,溫經通脈。達營衛,和表里。無汗能發, 有汗自總止。理心腹之痛。搜關節之痹。橫行而為手臂之引經。直行兼為奔豚之向 導。”《本草正》謂:“桂枝性熱,善于助陽,而尤入血分,四肢有寒疾者,非此 不能達。”《本草疏證》謂桂枝:“甘可補虛。”《藥雅》謂:“桂枝,在表宣陽,以 其味之辛;在里補陽,資其性之熱。”《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分析以上本草文獻可知,桂枝確有“溫助陽氣”之功。
2.1.3.3歷代方書論桂枝“溫助陽氣”
桂枝能入心、腎、脾經以溫助陽氣,其溫養之力雖不及肉桂,但仍常用于多 種心陽不振、脾陽不運及腎陽不足證。《世醫得效方》治陽氣虛脫證,因大吐大 瀉后,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不省人事,或傷寒新愈,誤行房事,小腹緊痛,面 黑氣喘,冷汗自岀,用桂枝2兩,以好酒2升,煎至1升,候溫,分作2服灌之。
《醫方考•炙甘草湯》方解釋桂枝:“溫可以生陽,故用桂枝。”(注:炙甘草湯 治心陰陽兩虛之心動悸、脈結代,桂枝可助心陽。)《醫方考•茯苓桂枝甘草大棗 湯》方解釋桂枝:“桂枝辛熱,可以益心火而平腎氣、鎮寒水。”(注:茯苓桂枝 甘草大棗湯治汗后心陽虛、下焦水氣欲動之奔豚欲作。)《傷寒論》64條:“發汗 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此方治發汗太 過、損傷心陽之心悸,方中桂枝為君藥,辛甘性溫,入心助陽。諸如此類,還有 桂枝加桂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李東垣曰:“仲景治表虛制桂 枝湯,用桂枝為君,桂枝辛熱發散,體輕助陽。”《金匱方歌括》稱"桂枝振心陽, 如離照當空,則陰霾全消,而天日復明也。”胸痹一證,多因胸陽不振,氣血不 運,心脈瘀阻而致胸悶、心痛,甚至痛徹肩背,桂枝能助心陽,溫通經脈氣血, 故本品古今為溫心通陽之要藥。
桂枝能溫腎陽以逐寒,更長于助膀胱氣化以行水。如《傷寒論》五苓散治療 腎陽虛、膀胱氣化不行之水腫、小便不利。《金匱要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 腎陽被損、心腎不交、陽浮神搖,而神動于上失精于下之夢遺,桂枝溫腎陽以固 腎氣,使陽氣歸藏,則神動失精可除。《金匱要略》之腎氣丸治腎陽不足之腰身 以下冷感、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飲水腫、陽痿早泄,用桂枝助附子以溫腎陽,取 “少火生氣”之義。柯琴謂:“此腎氣丸納桂、附于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 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
桂枝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即張壽頤所謂“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 如《金匱要略》之苓桂術甘湯治療胃中停飲、胸脅支滿、目眩,取桂枝溫脾陽以 助行水之效。《金匱要略》黃茂桂枝五物湯,治血痹,陰陽具微,寸口關上微, 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方中桂枝發揮溫助陽氣之功。
分析以上《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多首使用桂枝的經方,不難發現,桂 枝在以上方中均發揮“溫助陽氣”的作用,不僅可以補心陽、助脾陽,還可以溫 腎陽。
前列舒丸,功效扶正固本,益腎利尿,用于腎虛所致的淋證,癥見尿頻、尿 急、排尿淋漓不盡。藥用附子(制)、桂枝、淫羊董、韭菜子、熟地黃、山茱萸、 山藥、慧改仁、冬瓜子、蒼術、澤瀉、茯苓、桃仁、牡丹皮、甘草,方中附子、 桂枝溫命門真火,淫羊董、韭菜子品腎壯陽,令陽氣旺則氣化復,氣化復則水津 升降而不失其度,共為君藥。健腦補腎丸,功效健腦補腎,益氣健脾,安神定志, 用于脾腎兩虛所致的健忘、失眠、頭暈耳鳴等癥。藥用人參、鹿茸、杜仲、狗鞭、 川牛膝、山藥、茯苓、白術(裁炒)、肉桂、桂枝、酸棗仁遠志等藥,方中肉 桂、桂枝助陽散寒,溫通經脈。胃瘍靈顆粒,功效溫中益氣,緩急止痛,用于脾 胃虛寒、中氣不足所致的胃痛。藥用黃罠、白芍、桂枝、生姜、大棗、炙甘草, 方中桂枝辛甘溫熱,溫助中陽,與白芍同用能和營衛調陰陽。小建中合劑(膠奏、 顆粒),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用于脾胃虛寒,騰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 吞酸,食少等癥。藥用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方中桂枝辛甘 溫熱,溫助中陽,和飴糖辛甘化陽以建中陽之氣。心榮口服液,功效助陽,益氣, 養陰,用于心陽不振、氣陰兩虛所致的胸痹。藥用黃茂、地黃、赤芍、麥冬、五 味子、桂枝,方中桂枝助陽以宣痹,上達心脈,為使藥。英冬頤心口服液,功效 益氣養心,安神止驚,用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心悸、胸悶、胸痛、氣短 乏力、失眠多夢、自汗、盜汗、心煩等癥。藥用黃茂、麥冬、生曬參、茯苓、地 黃、龜甲(燙)、丹參、郁金、桂枝、紫石英、淫羊蜚、金銀花、枳殼(炒),方 中桂枝溫助心陽,溫通心脈。消栓通絡膠囊(顆粒、片),功效活血化瘀,溫經 通絡,用于瘀血阻絡所致的中風,癥見神志呆滯、言語塞澀、手足發涼、肢體疼 痛等癥。藥用川瓠丹參、黃罠、三七、桂枝、郁金、木香、澤瀉、槐花、山楂、 冰片,方中桂枝溫心陽,行氣血。[2】
對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所載含有桂枝的臨床常用中成 藥進行分析,桂枝既可溫腎陽,又可溫心陽、溫脾陽,治療腎、心及脾陽虛的多 種證候。
2.1.3.4小結
綜上所述,通陽化氣(或助陽化氣)是指促使氣化功能的恢復,適用于腎陽 虛衰、膀胱氣化不行的水腫、小便不利。“通陽化氣”限制和縮小了桂枝的功效 范圍,桂枝不僅僅只助腎陽,桂枝還可以溫心陽、助脾陽,以治療心陽虛之心悸 和脾陽虛之痰飲。正如丹波元胤所說,桂枝可以“在里補陽”,廣泛用于陽虛證, 只是力量不及肉桂。其實,七版《中藥學》教材記述桂枝“助陽化氣”的主治證 候時,就已經列出了心悸、痰飲,這樣就形成了功效與主治不對應的情況。所以 桂枝“助陽化氣”的功效應規范為“溫助陽氣”或“助陽氣”。
2.2桂枝“解肌發汗”功效規范為“發汗解表”的論證
2.2.1《中國藥典》謂桂枝:“發汗解肌”,《中華本草》謂桂枝:“散寒解表”,七 版《中藥學》謂桂枝:“發汗解肌:
222規范化建議:桂枝的解表功效可不必用“解肌”表述,直書發汗解表即可, 桂枝“解肌發汗”功效應規范為"發汗解表”。
2.2.3論據
2.2.3.1 “解肌”術語沿革及釋義:
作為治法和復方作用的“解肌” 一詞,最早見于《傷寒論》。《傷寒論》16 條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另見“辨 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篇:“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傷寒來蘇集》:“解肌者, 解肌肉之汗也。”《溫病條辨》:“傷寒非汗不解,最喜發汗;傷風亦非汗不解,最 忌發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異其治,即異其法也。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 只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辛溫解肌如桂枝湯,辛涼解肌如柴葛解肌湯。” 而作為中藥功效術語的解肌,則首見于《名醫別錄》。據尚志鈞先生所輯《名醫
I
別錄》載有“解肌”功效的計有牡荊(根)、辛夷、石膏、麻黃、葛根、貝子、 杏核諸條凡7見。自此以降直至現代,百家本草及其他醫藥著作,均沿用“解肌” 這一術語,而含義則頗不確定。
解肌的含義,就字面而言,最直接的解釋即剖開肌肉,《靈樞•天年第五十 四》即為此用。但后世中醫多用其引申義,即解除肌表之邪氣或解除邪在肌表的 證候。關于“解肌”的具體功效特點的理解,參考古今醫家所論,大致有如下兩 種見解。其一,立足于桂枝湯的功效機理進行詮釋,認為解肌系與麻黃湯發汗相 對而言,含有不以峻汗而發散表邪之意,是治療外感初起有汗的方法。如方有執 謂“解者,救護而解散之之謂也,肌,膚肉也。蓋風中衛而衛不固,發熱汗出而 惡風。衛行脈外,膚肉之分也,桂枝救護之,熱粥釋散之,病之所以解也,故曰 本為解肌”(《傷寒論條辨》)。程應旄《傷寒論后條辨》曰“緣邪之初中人也,淺 在肌膚。而肌之一字,營衛均主。特衛主氣,行于肌之經脈外;營主血,行于肌 之經脈中。二者夾肌分而行,同謂之曰虛,要從表處分出陰陽表里來。則衛之為 陽,為表;營又為陰,為里矣。故邪之中于肌之表分,陰陽不固,是曰中風當解 之。以其脈浮緩,發熱汗自出,皆謂虛邪,衛主疏泄,得風而更傷故也。邪傷于 肌之里分,營陰受閉,是曰傷寒,法當發之。以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皆為實邪, 營主收斂,得寒而更凝固也。”尤怡《傷寒貫珠集》曰:“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 與麻黃之發汗不同,故唯中風發熱,脈浮緩自汗出者為宜。”王子接《古方選注》 曰“桂枝湯和方之祖,故列于首,太陽篇云:桂枝本為解肌,明非發汗也。”《中 醫名詞術語選釋》⑶稱解肌:“是治療外感初起有汗的方法。”《中醫大辭典》(合 編本)稱解肌“即解除肌表之邪,是對外感證初期有汗的治法。”《中藥名詞術語 解釋》⑷稱解肌“發汗作用不強,能解除肌蹊之邪的藥物的作用,謂之解肌,適 用于邪在肌表寒熱有汗之證。藥如桂枝,葛根等。”《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⑸ 釋解肌:“解肌,為治療學術語,即解除肌表之邪,是對外感證初起有汗的治法。” 另一種意見認為,凡能透散肌表之邪,解除因肌表閉郁而致肌熱,無汗或者 有汗均可稱之為解肌。如《證因脈治》曰“外感風寒,從毛竅而入,必從毛竅而 出,故傷寒發熱癥,首重發汗解肌。”《溫病條辨》曰:“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 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溫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岀,俾營衛氣調和,自然得汗,不 必強責其汗也”。從具體藥物來看,如《證類本草》引陶隱居謂麻黃:''俗用療傷 寒,解肌第一”。繆希雍《本草經疏》曰“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 一”。《中醫常用名詞解釋》⑹釋解肌:“①疏解肌騰的邪惡。邪入陽明肌肉,發 生身熱不惡寒,目痛、鼻干等癥,宜用辛涼發散的藥物來解肌。②發汗解表亦稱 解肌。如陶弘景說:'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可見發汗與解肌,并無截然可 分的界限。”
上述古今各家所論,解肌既是治療學術語,也是藥物及方劑功效術語。作為 治療學術語,則是桂枝湯相對于麻黃湯的發汗功效而言,其發汗作用較弱或者無 發汗作用;或用作方劑名稱如柴葛解肌湯等;或作為藥物功效術語,則與發汗解 表并無截然區別。
2.2.3.2歷代本草論桂枝“解肌”與“解表”的由來
《雷公炮制藥性解》曰桂枝:“專入肺經,主解肌發表,理有汗之傷寒。”《珍 珠囊》云:“傷風頭痛,開曠理,解肌發汗,去皮膚風濕,此皆桂枝所治。”《本 草綱目》曰“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本草正》謂“桂枝,氣輕, 故能走表,以其善調營衛,故能治傷寒,發邪汗,療傷風,止陰汗。”《本草備要》 于桂枝條下小字注曰:“溫通經脈,發汗解肌”。《本經逢原》稱桂枝“上行而散 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本草求真》更稱桂枝為“解肌第一要藥。”《本草述 鉤元》:“世醫不悟桂枝實表之義,惟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合于 白芍,由衛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芍藥酸收,即岀地之風木,風 木為陰中之陽,引陰出地,真陽藏于地,桂能導引真陽而通血脈,故合于芍以和 營衛。”《本草害利》謂桂枝:“溫經通脈,發汗解肌,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現 行《中藥學》七版教材和2005年版《中國藥典》亦稱桂枝“發汗解肌”。
追源溯流,現稱桂枝解肌,已失《傷寒論》本義。所謂解肌調營衛的功效是 指桂枝湯的綜合功效,栓枝若不與白芍同用,仍為發汗之品,只是不如麻黃的強 度而已。所以以上桂枝的“解肌”或言桂枝湯的解肌調營衛,或言桂枝的解表, 單味桂枝實無“解肌”功效。
《珍珠囊》謂桂枝:“去傷寒頭痛,開廣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濕”。《珍 珠囊補遺藥性賦》“桂枝氣薄,上行而發表。”《本草擇要綱目》言桂枝:“治傷風 頭痛,開滕理,解表止煩發汗。”《本草便讀》謂:“桂枝能走四肢,通經絡,解 散營分風寒,由汗而出表。“
以上幾種本草已明確提出,桂枝實為解表發汗之品。
2.2.33歷代方書論桂枝“解肌”的由來
《傷寒論》第16條謂“桂枝本為解肌,……”,系指桂枝湯治療風寒表證之 營衛不和而言,并未論及桂枝單味藥的功效。如《普濟方•中風傷寒》:“有汗畏 風,為傷風。無汗苦寒,為傷寒。傷風可解肌,宜用桂枝湯。傷寒可發汗,宜用 麻黃湯。”又如《退思集類方歌注•桂枝湯》為:“桂枝湯方是解肌,芍藥甘草姜 棗維,啜粥漬形充胃氣,調和營衛汗斯滋。(此方桂、芍相須,姜、棗相得,是 調和營衛之方。營衛和則汗自出,故曰“解肌但后世卻因此而認為桂枝有 “解肌”之功。太陽之氣統攝營衛,為人身之外藩,主一身之表。表氣強壯,衛 固營守,邪氣無由而入也。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邪之中人,各從其類,中 風則衛受之,傷寒則營受之(取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說)。其有陽浮
而陰弱者,用桂枝湯,解肌固表、調和營衛。成無己曰:“桂枝本為解肌者,太 陽中風,騰理致密,榮衛邪實,津液禁固,其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此 必也。皮膚疏泄自汗,脈浮緩,風邪干于衛氣者,乃可投之。發散以辛甘為主, 桂枝辛熱,故以為君,而以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者,風淫所勝,平以辛苦,以甘 緩之,以酸收之也。以姜、棗為使者,辛甘能發散,而又用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 榮衛,不專于發散也。故麻黃湯不用姜、棗,專于發汗,不待行其津液也。”
《傷寒論》第12條謂“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 岀……”,“陽浮而陰弱”,既指脈象,復言病機。謹就病機言之,即衛在外,與 風寒之邪相爭,呈現發熱惡風寒頭痛等,是謂陽浮。衛氣受邪,則不能與營陰協 調,故營不能內守而汗出,是謂陰弱。以桂枝湯為專方,皆用桂枝發汗。《醫方 考•桂枝湯》方解曰:“桂枝味辛甘,辛則能解肌,甘則能實表,經曰:辛甘發 散為陽,故用之以治風;然恐其走泄陰氣,故用芍藥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 姜、大棗,此發表而兼和里之意。”此處,桂枝之“解肌”,實為“解表”。喻嘉 言釋桂枝湯解肌曰:“桂枝湯妙用全在啜稀熱粥以助藥力,殼氣內充,則邪不能 入。啜稀熱粥以繼藥之后,則邪不能留,法中之法若此。世傳方書,無此四字, 駛失初意。更有已透微似之汗,蓋覆強逼,致令大汗淋漓者,總不知解肌為何義 爾。所以服桂枝湯時,要使周身繁紫然似乎有汗者,無非欲其皮毛間竅暫開而邪 散也。然恐藥力易過,又借熱粥以助其暖。如此一時之久,•肌竅不致速閉,則外 受之邪,盡從外解,允為合法矣。不識此意,汗時不失之太過,即失之不及。太 過則邪未入而先擾其營,甚則汗不止而亡陽。不及則邪欲岀而早閉其門,必至病 不除而生變矣。”
2.2.3.4小結
若解肌是指與麻黃湯相對而言不以峻汗而發散表邪,則解肌是指桂枝湯的功 效而桂枝;若解肌僅指解除表邪,則也有發汗解表、散寒解表及疏風解表等術 語。故桂枝的解表功效可不必用“解肌"表述,直書發汗解表即可。所以桂枝的 “發汗解肌”功效應規范為“發汗解表”。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中藥名詞術語解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9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398, 402, 258, 259, 348, 351, 304
3•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名詞術語選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3: 151
4.南京中醫學院.中藥名詞術語解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85 5•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 版社,1996: 1092
6•成都中醫學院沖醫常用名詞解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 151
3.防風“勝濕”功效規范為“祛風濕”及“止瀉”功效不宜保留 的論證。
3.1防風“勝濕”功效規范為“祛風濕”的論證
3.1.1《中國藥典》謂防風:“勝濕”,《中華本草》謂防風:“勝濕止痛”,七版《中 藥學》謂防風:“勝濕止痛"。
3.1.2規范化建議:應將防風“勝濕止痛”或“勝濕”功效規范成“祛風濕止痛” 或“祛風濕”。
3.1.3論據
3.1.3.1論“勝濕"
“勝濕”亦是常用的中藥功效術語,但《中醫大辭典》雖有“勝濕湯”詞條 而無“勝濕”詞條。其他中醫藥類辭典,亦無收載。“勝濕” 一詞,最早見于《素 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濕傷肉,風勝濕。”即風木可以克濕 土,闡述的是五行五氣的生克關系。金元醫家引用此語作“法象”比類,將風能 使物干燥這一自然現象用以解釋“風藥”可以治濕證的藥理,從而出現了“勝濕” 的概念。如張元素曰:"防風,治風通用,……治風祛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故 爾。”《本草綱目》謂:“風能勝濕,故羌活能治水濕。”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 亦有“羌活勝濕湯”。金元以后,經明清迄至現代,“勝濕” 一詞已成習用術語, 如《教材》稱防風、羌活、藁本:勝濕;《中國藥典》稱防風:勝濕。
考“勝濕” 一詞的含義,初指對濕證的治療的功效,與“除濕”的含義相同, 應是—個一般概念。自金元以后,漸將“勝濕”主要用于表述獨活、羌活、防風、 藁本等藥物的祛風濕治痹痛的功效,如《藥品化義》謂獨活:“能宣通氣道,自 項至膝,以散腎經伏風,凡頸項難舒、臂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移動,非此不 能效也。……能治風,風則勝濕,專疏濕氣……。”《徐大椿醫書全集》謂獨活: “川獨活,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是少陰氣分,以理伏風而勝濕,痙癇、濕痹 病宜之。”《本草綱目》謂:“羌活、獨活皆能諸風勝濕,透關利節,但氣有剛劣 不同爾。”《本經逢原》:“羌活乃卻亂反正之主帥,……風能勝濕,故羌活能治水 濕,*••…發汗解表,透關利節,非時感冒之仙藥也。”《本草分經》:“羌活……氣 雄入膀胱當游風,兼入肝腎氣分,搜風勝濕,治督脈為病,周身百節痛。”《本草 正》謂防風:“氣味俱輕,故散風邪治一身之痛,……風能勝濕。"等等。因此,
"勝濕"已漸為特殊概念,即已與“祛風濕"同義。
勝濕,廣義指藥物“除濕”功效,狹義指藥物“祛風濕”功效,是“祛風濕" 的同義術語。因含有“風可勝濕”的“法象”意味,建議直接用“祛風濕”。
《中藥名詞術語解釋》⑴釋祛風勝濕:“祛風勝濕指祛除風濕之義,適用于 風濕痹證;祛風勝濕藥大多辛散苦燥,因辛能散風邪,苦能燥濕邪;藥如獨活, 秦蕪,五加皮等。”
3.1.3.2論“祛風濕"
《中藥名詞術語解釋》山釋祛風濕:“祛風濕指祛除肌表經絡風濕之邪,祛 風濕藥能祛風止痛、疏通經絡、舒筋或強筋骨,適用于風濕痹證及下肢萎弱、半 身不遂等,藥如獨活、秦蕪、白花蛇等。”
“祛風濕”即治療“風濕痹證”的功效。《素問•痹論》曰:“所謂痹者,各 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認為感受風 寒濕是引起痹證的原因,風寒濕三邪之中,風和濕與痹證有必然關系,而寒(及 熱)貝U是或然關系。《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風濕相搏,雨乃后。民病血溢, 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故前人十分強調風濕與痹證的關系。仲景即 以“風濕”代指風寒濕之邪,并將風濕所致之痹證,命名為“風濕”。如《傷寒 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 自轉側J,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岀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金匱要略•痙濕喝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日晡 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病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慧改甘 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茂湯主之。”隋•巢氏《諸病源 候論•風病諸侯》曰:“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其狀令人懈惰, 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或腳痹弱,變成腳氣。”“風濕痹病 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酸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濕氣多,而 寒氣少者,為風濕痹也。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久不瘞,入于經絡, 搏于陽經,亦復令身體手足不遂。”其后宋之《圣濟經》以及明清醫家亦有相似 論述。
從上述所論可知,強調“風濕”為痹證的主要原因,且以“風濕”代指風寒 濕三氣合邪,并將“風濕”作為風寒濕所致“痹證”的病名(因痹證所指病證甚 廣,此處僅指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痹阻氣血,引起以關節、肌肉疼痛、拘急為主 癥的一類疾病,而非《中藏經•論痹》所謂“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 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之廣義的痹證),并非現代才有,實乃古已有之而 由來已久。因此,將具有治療“風濕痹證”的藥物功效,稱為“祛風濕”,應是 成立的。因此,“祛風濕”指藥物對“風寒濕”痹證的治療功效。
3.1.3.3歷代本草論防風“祛風濕”:
防風自先秦時期開始使用,《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神農本草經》謂 其:''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 《本草經集注》將其列入“諸風通用藥”諸藥之首。《藥對》謂:“防風得蔥白能 行周身,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療婦人臟風。”《醫學啟源》謂:“防 風,氣溫味辛,療風通用……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本草綱目》釋其名曰:“防 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本草匯言》謂:“防風,散風寒濕痹之藥也, 主諸風周身不遂,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痿痹癇痙等癥。”《本草經疏》曰:“防 風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邪,周身骨節疼痛,脅痛,邪 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祛風燥濕,故主痹也。發散之藥, 焉可久服,其曰輕身,亦濕去耳。”《本草正》謂:“防風,用其氣平散風,故散 風邪治一身之痛。風能勝濕,故亦去濕,除遍體濕瘡。”《長沙藥解》謂:“防風, 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活肢節,起癱瘓。”《神農本草經讀》 謂:''風傷陽位,則頭痛而眩;風傷皮毛,則為惡風之風邪;風氣害空竅,則目 盲無所見。風行周身,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者,關節之風也;病風而不能蹺捷 也。防風之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主治秘要》謂本品:“味甘純陽,太陽經 本藥也,身去上風,梢去下風。又云: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主治諸風 及祛濕也。”
自《本經》提出防風治“風行周身,骨節疼痛”以來,歷代本草均言防風能 “祛風濕止痛”,只是藥物在發揮該作用時所使用的語言表述不一樣而也。
3.1.3.4歷代方書論防風“祛風濕”:
《醫宗金鑒》曰:“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 節疼痛,外解四肢攣急,凡治痹證疼痛之方,大多使用本品《宣明論》防風湯, 治行痹,以防風與秦苑、麻黃等同用。《內外傷辨惑論》羌活勝濕湯,治濕痹, 以本品與羌活、獨活、川茸等同用。《圣濟總錄》附子獨活湯,治寒痹,以本品 與附子、肉桂、細辛、當歸等同用。
祛風舒筋丸,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活絡,用于風寒濕閉阻所致的痹病,癥見 關節疼痛,局部惡風寒,屈伸不利,四肢麻木,腰腿疼痛。藥用制川烏、制草烏、 桂枝、麻黃、防風、威靈仙、木瓜、秦蕪、老鸛草等,方中防風祛風濕,通經絡, 以增君藥祛風散寒、蠲痹止痛之力,為臣藥。風濕液,功效補益肝腎,養血通絡, 祛風除濕,用于肝腎血虧、風寒濕邪閉阻所致的痹證。藥用桑寄生、牛膝、鹿角 膠、鱉甲膠、羌活、獨活、秦蕪、防風、當歸、白芍、川茸、紅花、白術、木瓜、 甘草,方中防鳳協助桑寄生祛風濕,為佐藥。傷濕止痛膏,功效祛風濕,活血止 痛,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關節腫痛。藥用傷濕止痛流浸膏(由生草烏、 生川烏、乳香、沒藥、生馬錢子、丁香、肉桂、荊芥、防風、老鸛草、香加皮、 積雪草、骨碎補、白芷、山奈、干姜組成)、樟腦、薄荷腦、冰片、水楊酸甲酯、 蕓香浸膏、顛茄流浸膏,方中防風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止痛,為臣藥。通絡開痹 片,功效祛風通絡,活血散結,用于寒熱錯雜、瘀血阻絡所致的痹證。藥用馬錢 子粉、全蝎、川牛膝、荊芥、防風、木瓜、當歸、紅花,方中防風祛風除濕,散 寒止痛,為佐使藥。囚
結合以上含有防風的古代方劑和現代注冊上市的中成藥進行分析,防風具有 很好的“祛風濕止痛”作用,古今均很常用。
3.1.3.5防風“祛風濕”的藥理研究:
防風煎劑、浸劑灌胃對傷寒混合菌所致發熱兔及注射劑腹腔注射對三聯疫苗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所致發熱兔均有中度或明顯解熱作用卩,鐵防風解熱 作用強度強于腹腔注射安乃近150mg/kg、氨基比林100mg/kg[%防風煎劑及乙 醇浸劑灌服,對大鼠蛋清性腳腫具有一定抑制作用⑶。小鼠灌胃防風煎劑20g、 40g/kg、腹腔注射20g/kg,對巴豆油所致耳部炎癥有明顯抑制作用回。小鼠灌胃 及皮下注射防風醇浸劑,對電刺激鼠尾有一定鎮痛作用⑶。小鼠腹腔注射防風煎 劑,灌胃防風煎劑,皮下注射防風煎劑、醇浸劑,均可使痛閾反應時間明顯延長, 對醋酸所致扭體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腹腔給藥抑制率可達95.6%,防風鎮痛部 位與嗎啡相似,主要在中樞⑺。
藥理研究證明,防風具有解熱、抑制炎癥及止痛作用,此類作用與“祛風濕 止痛”相關。
3.1.3.6防風“祛風濕"的現代臨床報道:
復方防風注射液治療腰背、關節痛336例,治愈134例,顯效92例,好轉 97例,總有效率96%。大秦蕪湯(含防風、獨活、秦蕪等)治療風濕痹痛15例, 5例痊愈,10例顯效。除痹湯(含防風、桂枝、川茸等9味藥)治療急性風濕病 416例,顯效284例,有效87例,無效45例。防風通圣散對風濕熱痹有效【%
防風不管是單味藥使用,還是配伍其它藥同用,都具有極好的“祛風濕止痛” 作用,且為現代臨床廣泛使用。 .
3.1.3.7 小結
綜上所述,“勝濕”廣義上指“除濕”,含有“風能勝濕”的“法象”意味, 似乎能夠治療所有因“濕”所致的病證,其中也包括“祛風濕”。很明顯,“勝濕” 不等于“祛風濕”,防風不具有“化濕”之功,更不具備“利濕”之能,只能“祛 風濕”,治療風濕痹痛。其次,功效“勝濕”,所主治證不完全就是“風濕痹證”, 這是功效與主治的不對應。再者,“勝濕”沒有一個明確的含義,理解起來比較 困難,容易產生歧義,不便于教學,為了規范教學,也不應使用“勝濕”這樣意 指不明的功效術語。所以,防風的“勝濕”功效應規范成“祛風濕”,或“勝濕 止痛"規范成“祛風濕止痛”。
3.2防風“止瀉”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3.2.1《中國藥典》、《中華本草》、七版《中藥學》均未將“止瀉”列入防風的功 效欄中,但七版《中藥學》在“此外”項中提到,防風具有升清燥濕之性,可用 于脾虛濕盛、清陽不升所致之泄瀉。目前部分中藥學教材或者專著多次提出本品 有“止瀉”作用。
3.2.2規范化建議:防風“止瀉”乃燥濕、升陽或疏肝的間接效果,不能直書其 “止瀉”功效,故防風“止瀉”功效不宜保留。
3.2.3論據
3.2.3.1歷代本草論防風“止瀉”的由來
防風可以治療多種泄瀉,其療效確切,古今醫家對此高度重視。如《湯液本 草》云:“防風治風通用,……除上焦風邪之仙藥,……去濕之仙藥。”《本草綱 目》:“防風,藁本能治瀉,風能勝濕。”
目前部分《中藥學》教材或者專著,也提出本品有“止瀉”功效。如防風“發 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止瀉”〔刃;又如防風“發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 止瀉。”㈣、
以上部分本草及現代《中藥學》教材對于防風“止瀉”作用的這一提法,頗 有商討的必要。
3.23.2歷代方書論防風“止瀉”的由來及對其"止瀉”機理的詮釋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認為:“羌、防輩為散,不知佐于參英中,即 為補中升也。近世之醫,一見羌、防輩,即曰'發散,不可輕用',亦不審佐于 何藥之中,此因讀書未明,不知造化別有妙理耳。”凡中藥之有“止瀉”功效者, 如烏梅、五味子、五倍子、訶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等,一般皆具“澀腸” 之性。防風燥濕、升清,兼可疏肝,故治療濕濁內盛,脾虛失運,清陽不升,木 乘侮土之泄瀉有間接“止瀉”的效果,絕非收澀。若將間接之效果認定為功效, 那么黃苓、黃連可以清熱燥濕止瀉,茯苓、滑石可以滲濕止瀉,蕾香、砂仁可以 化濕止瀉,吳茱萸、干姜可以溫中止瀉,蒼術、白術可以健脾止瀉……防風止瀉 之理,與以上諸藥實無二致,均不宜直言其有“止瀉”功效。如有必要,可謂其 燥濕止瀉、或升陽止瀉。單言其“止瀉”,則于理未當,似有不妥。防風燥濕則 脾健,有利于分別清濁以治濕瀉,如《癥因脈治》防風四苓散,治水谷偏走大腸, 大便澹瀉而小便不利者,與茯苓、澤瀉等淡滲利濕藥同用;又如神術平胃散,治 療濕熱泄瀉而腹痛者,與蒼術、陳皮、石膏等同用。《脾胃論》升陽除濕防風湯, 治療寒濕瀉痢,與白術、白芍等同用。防風燥濕且能升發清陽,與健脾益氣藥配 伍,共收健脾、升陽、止瀉之功;如《脾胃論》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大 便稀澹、怠惰嗜臥,與人參、黃英、白術等同用。《蘭室秘藏》升麻補胃湯,治 療濕毒腸瀧或泄瀉,與黃茂、當歸、肉桂等同用。防風散肝舒脾,緩急止痛,并 升陽止瀉,如《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痛瀉要方,治療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 必腹痛之痛瀉證,與白術、白芍、陳皮同用。
通過以上對防風“止瀉”的闡述,可以肯定防風的“止瀉”乃燥濕、升陽或 疏肝的間接效果。由于間接效果一般不能單獨作為功效,故防風實無“止瀉”之 功。
3.2.33小結
綜上所述,盡管多本本草、現代《中藥學》教材、多首古代方劑均提出防風 具有“止瀉”作用,但經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本品的“止瀉”功效乃燥濕、升 陽或疏肝的間接效果。為了規范中藥功效術語,也為了教學、科研和臨床的需要, 間接效果不能單獨作為該藥的功效而獨立存在,所以防風的“止瀉”功效不宜保 留。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中藥名詞術語解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53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154, 161, 162, 186
3.王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460
4.陳古榮•引種防風與東北防風藥理作用的比較研究[J].中藥材,1985, 8 (1):
14
5•王建華,崔景榮,朱燕,等•防風及其地區習用品解熱鎮痛作用的比較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1989, 4 (1): 20
6.李淑蓉,唐光菊.荊芥與防風的藥理作用研究[J].中藥材,1989, 12 (6): 37
7.唐榮江,閔照華,徐誠愈•防風的藥理實驗研究[J].中藥通報,1988, 13 (6):
44
&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技岀版社,1997: 58
9•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3
10•高學敏,鐘贛生•實用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914
4.細辛“溫肺化飲”功效規范為“溫肺止咳”的論證
4.1《中國藥典》謂細辛:“溫肺化飲”,《中華本草》謂細辛:“溫肺化飲”,七版
《中藥學》謂細辛:“溫肺化飲”。
4.2規范化建議:應將細辛“溫肺化飲”功效規范成“溫肺止咳”。
4.3論據
4.3.1歷代本草論細辛“止咳”
《圖經本草》謂細辛:“根細而味極辛,故名。”細辛入藥歷史悠久,在出土 的《居延漢簡方》、《武威漢冏治百病方》中已有較廣泛的使用。細辛能止咳,以 治療多種咳逆之證,是本草記載最早,且為歷代醫藥家公認的功效主治。如《神 農本草經》將其列于上品,謂其:“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 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藥性論》謂:“治咳逆上氣。”《日華子本草》謂其:
“治咳”。《本草綱目》謂其:“辛能散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用之。”《本草擇 要綱目》謂:“細辛,散咳逆,頭痛,風濕痹痛。”《本草易讀》謂細辛:“去頭風 而止嗽,……”《本經逢原》謂細辛:“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宜之。”《神 農本草經百種錄》謂:“細辛,味辛溫,主咳逆,散肺經之風。”《長沙藥解》謂 其:“斂降沖逆而止咳”。張元素稱其:“散水氣以去內寒,主風寒咳嗽上氣”。《本 草從新》謂細辛:“辛溫,散風寒,故諸風痹痛,咳嗽上氣,頭痛脊強者宜之。”
《本草崇原》云:“若循行失職,則病咳逆上氣,而細辛能治之。”《本草便讀》 謂細辛:“輕揚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蠲除嘔咳。”《本草正義》 謂細辛:“《本經》主咳逆者,以寒飲作咳而言,非痰熱氣沖之咳,可以并治。”
《本經》較早記載了細辛“主咳逆”,隨后多家本草也相繼記述了本品的“止 咳”之功,說明歷代本草學家均認為細辛確有“止咳”功效。
4.3.2歷代方書用細辛“止咳”的方例和論述
華佗治積年久咳神方,藥用細辛三分,香豉四分,杏仁(去尖皮)二分,紫 苑,桂心各三分,甘草(炙)八分,干姜二分,吳茱萸二分。上為末,蜜和丸如 梧子,服四丸,日三次。《太平圣惠方》治傷寒,咳嗽喘促鼻塞,服用細辛散方。 藥用細辛,肉桂,人參,麻黃,附子,杏仁紫苑,赤茯苓,白術,干姜,桔梗, 前胡,百合,厚樸,甘草,赤芍藥。又以細辛散方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壅悶。 藥用細辛,枳殼,甘草,麻黃,杏仁。《普濟方》療咳嗽短氣,不得喘息,時發 寒熱胸苦滿,不得飲食。服五味子湯,藥用細辛,五味子,桂心,甘草,干姜, 紫苑,大棗,麻黃。《傷寒廣要》治一切咳嗽,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虛 勞咯血,痰飲停積,悉皆治療。服杏子湯,藥用細辛、人參、半夏、茯苓、干姜、 芍藥、甘草、官桂、五味子、杏仁、生姜。
以上方均為治咳嗽方,以止咳為主要功效,通過析方,上方中起止咳作用者, 當屬細辛。
《金匱要略心典》釋小青龍湯:“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倚息、 倚幾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肺居上焦而司呼吸,外寒內飲,壅閉肺氣,則咳逆 上氣,甚則但坐不得臥也。麻黃、桂枝,散外入之寒。半夏消內積之飲。細辛、 干姜,治其咳滿。”《本草疏證》釋小青龍湯:“夫小青龍以咳為主證,方中止咳 之藥關鍵實在細辛、干姜……然則細辛之功,遠在干姜之右矣。”《四圣心源》引 《素問•咳論》言:“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 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是咳嗽之證,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 細辛。”《醫學三字經》謂:“《金匱》治痰飲咳嗽,不外小青龍湯加減。方中諸味, 皆可去取,唯細辛、干姜、五味不肯輕去。即面熱如醉,加大黃以清胃熱,及加 石膏、杏仁之類,總不去此三味。”
治風寒咳喘,細辛多與麻黃、桂枝等同用,如《傷寒論》小青龍湯。治肺寒 咳逆,宜與炮姜、茯苓、五味子等溫肺、化飲、止咳藥配伍,如《圣濟總錄》溫 肺湯。治咳喘而兼脾虛濕停者,可與茯苓等健脾除濕藥配伍,堵其生痰停飲之源, 又下導已聚之水飲,如《金匱要略》苓甘姜辛五味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 湯等。治咳嗽痰多,并有水飲留胃,胃失和降,欲咳先嘔者,《章次公醫案》覆 公湯,以之與旋復花、公丁香、半夏等同用。咳喘而屬陽虛者,宜與附子、桂枝 等配伍,共收溫陽化飲,止咳平喘之功,如《龔志賢臨床經驗集》溫腎蠲飲湯。
分析以上方書對細辛“止咳”功效的記述,細辛通過配伍可以治療多種咳嗽。 雖然古方中很少有細辛單味藥治療咳嗽的記載,但通過對含細辛復方治療咳嗽的 研究,也不難發現,細辛具有“止咳”功效。
4.3.3細辛“止咳”的藥理研究
細辛所含的甲基丁香油酚對豚鼠離體氣管有明顯松弛作用⑴。細辛揮發油對 組胺或乙酰膽堿所致得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有非常顯著得松弛作用,且其抗組胺的 作用較乙酰膽堿強囚。
藥理研究證實,細辛能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具有“止咳”作用。
434細辛“止咳”的現代臨床報道
細辛1?3g治療外感風寒、頭痛咳嗽有良效〔現經驗方平喘寧(由細辛、麻 黃、白介子等組成),外敷涌泉穴,對慢性支氣管炎咳喘有一定療效⑷。本方雖 以平喘為主,但實際是喘、咳兼治。
通過分析細辛“止咳”的現代臨床報道可知,細辛內服與外用均有“止咳” 功效。
4.3.5細辛“化飲”認識由來的探討
由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 之”的治療原則,且該篇治療痰飲咳嗽之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 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等方中又皆用本品,故現代若 干中藥著作又謂其“溫肺化飲”。以上治療痰飲咳嗽之方,肯定當以“溫肺化飲” 為主要功效,然方中各藥,各存其用,不能一概以全方之功效命名之,方中細辛, 辛溫而升散,雖與溫化水飲不無關系,但更為直接更為重要的作用,則是針對“咳 逆倚息”,即用本品與五味子等藥以“斂降沖逆”而止咳平喘。因此,細辛“化 飲”與“止咳”二說相比較,當以后者更為恰當。細辛能散肺寒利肺氣,除沖逆 而止咳喘。對寒飲咳喘,痰多清稀者,歷來多以本品與干姜、五味子同用。干姜 脾肺兩溫,除痰化飲;五味子斂肺氣,定咳喘,并制約細辛、干姜之辛散,以防 肺氣耗傷。三者標本同求,相輔相制,蠲除痰飲,止咳平喘之效俱佳。
綜上所述,細辛“溫肺化飲”之說因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 中的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方劑,雖說以上均為“溫肺化飲”之方,但方 中細辛所發揮的功效應是“溫肺止咳”。在記述中藥功效時要注意“方藥離合” 的問題,籠統而草率地將全方之功效與方中個別藥物的功效相混淆,顯然是不對 的。
4.3.6小結
通過歷代本草、方書對細辛的研究,以及從細辛的現代臨床報道和藥理研究 上分析,細辛確實具有“止咳”作用。所以,在記述細辛功效時,應將“溫肺化 飲”規范成“溫肺止咳”,方能突顯細辛的功效特點。
參考文獻
1•王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724
2.胡月娟,周弘,王家國,等•細辛揮發油的解痙抗炎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 1986, 2 (1): 41
3•王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726 4•孫民英,周延科•咳喘臨證一得[J].河南中醫,1996, 21 (3): 180
5.葛根功效中應肯定“解肌”與“通利血脈”作用的論證
5.1葛根功效中應肯定“解肌”作用的論證
5.1.1《中國藥典》謂葛根:“解肌退熱”,《中華本草》謂葛根:“解肌退熱”,七 版《中藥學》謂葛根:“解肌退熱”
5.1.2規范化建議:葛根在現代中藥專著功效項中仍應保留使用“解肌”這一功 效術語。
5.1.3論據 _
5.131論“解肌”(見桂枝項下)
5.1.3.2歷代本草論葛根“解肌”
《名醫別錄》謂葛根“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湊理(《中醫 常用名詞解釋》(成都中醫學院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年)曰:'滕理即皮 膚臟腑的間隙處。'《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后病脈證》曰:'廣者,是三焦通會 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曰:'清陽發勝理。'唐•王冰注:'勝理謂滲泄之門。'《辭海》(辭海編輯委員會, 上海辭書岀版社,1999年)曰'滕指皮膚或肌肉的紋理,滕者理也,滕理指人 體肌膚之間的空隙紋理,外連皮膚,為衛氣散布和汗液等滲泄的通路,亦是氣血 津液流通灌注之處。‘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曰:'滕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 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是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有 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本草圖經》謂葛根“張仲景治傷寒,有葛根及加半夏、 葛根黃苓黃連湯,以其主大熱、解肌、開滕理故也。”《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曰:
“干葛,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圣藥也。” 《丹溪手鏡》稱本品“開滕理,發汗解肌。”《藥品化義》謂葛根:“能理肌肉之 邪,開發勝理而出汗,屬足陽明胃經藥。”《本草匯言》曰:“解肌熱,止煩渴, 瀉胃火之藥也……葛根之性專在解肌,解肌而熱自退,渴自止,汗自收。”《本草 正》曰“葛根雖善達諸陽經,而陽明為最,以其氣清,故善解表發汗。”《長沙藥 解》稱葛根“解陽明郁火,功力尤甚。”
綜上所述,葛根之解肌,亦即解除邪在肌騰之表邪,由于前人著作,特別是 明漕以來的本草,十分強調葛根入陽明經治療陽明表證,如《用藥法象》謂:“其 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熱。”《本草綱目》謂:“蓋麻黃乃太陽 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本草經 疏》謂:“葛根,解散陽明病溫熱邪氣之要藥也,故主消渴、身大熱。”《本草新 編》謂葛根“入胃足陽明,療傷寒,發表解肌。葛根原是陽明之藥,少用則散肌 中之風,多用則解胃中之熱。葛根止能退陽明初入之邪,不能退陽明變熱之邪。” 《本草備要》謂葛根“開廣發汗,解肌退熱,止渴生津。”《本經逢原》謂葛根“葛 根乃陽明經之專藥,治頭額痛,眉棱骨痛,發散解肌。”《本草求真》曰“陽明主 肌肉也(葛根條)”《本草求真》又曰“葛根兼入脾墅開騰發汗,解肌退熱。緣傷 寒太陽病罷,傳入陽明,則頭循經而痛。胃被寒蔽,而氣不得上升,胃主肌肉, 氣不宣通則熱,故當用此以治,俾其氣升津生、肌解熱退(入胃升陽解肌,退熱 生津)。”《本草求真》再曰“邪在太陽而略見于陽明,則以方來之陽明為重,故 必用葛根以絕其路。”如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加葛根麻黃,又用葛根黃苓 黃連解肌湯,用以斷太陽陽明之路。《本草思辨錄》謂葛根“葛根者為升陽明之 藥,升則升胃津以滋肺,散則散表邪以解肌。葛根治身熱是以辛散熱。太陽病而 至項背不柔,則風寒已化熱爍液,將入陽明,能入陽明起陰氣、滑澤其骨節、而 又能化肌表之熱者,舍葛根奚屬。凡寒阻于經,欲化未化而有表熱之證,葛根能 外達而接之。若化熱入里,或其熱不應外解,則葛根無能未役。”《本草正義》載 “葛根,氣味皆薄,最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傷寒論》以為陽明主藥,正惟表 寒註郁于外,胃家陽氣不能散布,故以此輕楊升舉之藥,捷動清陽,捍御外寒, 斯表邪解而胃家舒展……”。《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云:“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 臟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手按之,筋骨熱甚者,熱 在筋骨也。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可見,葛根解肌退熱,實則解散陽明 之熱也。《本草匯言》稱“邪熱伏于肌膜之間,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 煩渴,仍頭痛發熱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熱可也。”《本草匯言》之“非表 非里,又非半表半里” 一語,清楚地表明邪在肌腸屬陽明。而葛根之“發表解肌” 正反映了其長于治療邪在肌膜的陽明表證這一特點,葛根在現代中藥專著功效項 中仍保留使用“解肌”這一術語。
5.1.3.3歷代方書論葛根“解肌”
柴葛解肌湯治療外感風寒、表邪未解、而又化熱入里,癥見寒郁肌媵化熱之 惡寒漸減、發熱增盛,治以辛涼解肌、兼清里熱,葛根解肌退熱為君藥。升麻葛 根湯解肌透疹,治療麻疹初起,癥見外邪郁表,肺氣失宣,疹毒郁而不得暢發, 致麻疹不出或發而不透、身熱惡風,葛根入胃經,味辛甘性涼,解肌發表,升津 除熱為臣藥。葛根苓連湯證“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 表未解也;喘而汗岀者,葛根黃苓黃連湯主之”,證屬表熱內陷陽明而下利不止 之協熱下利,此時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俯,治以葛根黃 苓黃連湯,舍桂枝而用葛根以其專主陽明之表,解表退熱、升津止利。葛根湯證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證屬太陽傷寒兼經脈不利, 治以發汗解表、升津舒筋,方中葛根為君藥,有解肌退熱之功,與解表劑發揮協 同效應,且能升津液、舒經脈,以療項背拘急,且能入脾胃升發清陽而止瀉利。 桂枝加葛根湯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證屬太陽中風兼經脈不利,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升津舒經,葛根功效有三, 一則升散發表、解肌祛風,二則舒經通絡,解經脈氣血之凝滯,三則升津液上達, 以緩解經脈之拘攣。
分析以上五首含葛根的方劑,葛根均為方中的重點藥物,多為君藥,均發揮 “解肌”功效。
重感靈片,功效解表清熱,疏風止痛,用于感冒表邪未解,入里化熱所致的 惡寒高熱、頭痛等癥。藥用葛根、青蒿、羌活、毛冬青、板藍根、石膏、馬鞭草 等,方中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青蒿清透熱邪,羌活辛溫發散,三者配合能 疏散表邪,清解郁久所化之熱邪,具有清透結合之妙用,共為君藥。感冒止咳顆 粒(糖漿、合劑),功效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風熱所致感冒之發熱惡 風、頭痛、鼻塞、咽痛、咳嗽等癥。藥用柴胡、葛根、金銀花、連翹、黃苓、青 蒿、桔梗、苦杏仁、薄荷腦,方中葛根發汗解表,解肌退熱,為君藥。參蘇丸(膠 奏),功效益氣解表,疏風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體虛弱,感受風寒所致的感 io藥用紫蘇葉、葛根、前胡、半夏(制)、桔梗、陳皮、枳殼(炒)、黨參、茯 苓、木香、甘草,方中紫蘇葉、葛根發散風寒,解肌透表,共為君藥。葛根苓連 片,功效解肌清熱,止瀉止痢,用于濕熱蘊結所致的泄瀉、痢疾,癥見身熱煩渴、 下痢臭穢、腹痛不適。藥用葛根、黃苓、黃連、炙甘草,方中葛根解肌發表退熱, 止瀉止痢為君藥。感冒清熱顆粒,功效疏風散寒,解表清熱,用于風寒感冒、頭 痛發熱、無汗身痛、鼻流清涕等癥。藥用荊芥穗、防風、紫蘇葉、白芷、柴胡、 薄荷、葛根、蘆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方中葛根發表解肌,清散伏熱,為 臣藥。表虛感冒顆粒,功效散風解肌,和營退熱,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之發熱、 惡風、有汗、頭痛項強等癥,藥用桂枝、白芍、葛根、苦杏仁(炒)、生姜、大 棗,方中葛根解肌發表,生津舒筋,助桂枝治太陽經脈之邪,緩解項強之癥,為 臣藥。⑴
從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所收錄的中成藥來看, 方中均含有葛根,或為君藥,或為臣藥,車品在以上中成藥中發揮的功效均為“解 肌”。
5.1.3.4葛根“解肌”的藥理研究
灌胃葛根粉15g/kg對皮下注射蛋白B(pepton)^熱的家兔有明顯解熱作用, 10g/kg尚有效,而5g/kg則無效。灌胃葛根煎劑2g/kg對靜脈注射傷寒混合菌苗 發熱的家兔僅有微弱解熱作用,但灌胃葛根浸劑2g/kg卻有明顯而持久的解熱作 用,且能使體溫降至正常以下【戈葛根的丙酮提取物PA4、PA5,甲醇提取物PM2, 水提取物PW2、PW3能使小鼠體溫下降⑶。
藥理研究證實,葛根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能降低體溫,與葛根的“解肌” 功效有關。
5.1.3.5小結
觀發表散邪之藥,其品亦多,如麻黃散太陽營分之寒,桂枝解太陽衛分之風, 防風、紫蘇散太陽在表之風寒,藁本、羌活散太陽在表之寒濕,均發散藥也,均 治表證。而葛根之發散,亦入太陽,亦散風寒,又不同也。葛根發汗,非發三陽 寒邪在表之汗,又非發風溫在經之汗,實乃發三陽寒郁不解,郁極成熱之汗也。 或太陽汗出不徹,陽氣怫郁,其人面赤,燥煩,短氣,更發汗則愈,宜葛根湯治 之,郁解熱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本草言葛根發汗也。傷風傷寒,溫病熱病,寒 邪已去,標陽已熾,邪熱伏于肌臏之間,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煩渴, 仍頭痛發熱者,必用葛根之甘寒,解肌退熱可也。所以,葛根非單純的解表,不 同于其它解表藥,實屬“解肌”之藥。凡能透散肌表之邪,解除因肌表閉郁而致 肌熱,無汗或有汗者,均可稱之為解肌。而葛根之“解肌”正是治療邪在肌廣的 陽明表證,因此,葛根在現代中藥專著功效項中仍應保留使用“解肌”這一術語。 在葛根的功效記述中,可以直書“解肌退熱"。
5.2葛根功效中應肯定“通利血脈”作用的論證
5.2.1《中國藥典》,《中華本草》,七版《中藥學》均未記述葛根“通利血脈”的 功效。
5.2.2規范化建議:葛根具有肯定可靠的“通利血脈”作用,應將其補入葛根功 效之中。
5.2. 3論據 一
5. 2. 3.1歷代本草論葛根“通利血脈”
《本草拾遺》謂葛根:“生者破血,合瘡,墮胎。解酒毒。可斷谷不饑。”《日 華子諸家本草》:“治胸膈熱,止血痢,排膿,破血。”
歷代記載葛根的本草很多,但論及本品“活血”者寥寥無幾,通過分析以上 兩本本草,不難得知,葛根確有“活血”之功。
5. 2. 3. 2歷代方書論葛根“通利血脈”
愈風寧心片(膠囊),功效解痙止痛,增強腦及冠脈血流量,用于高血壓引 起的頭暈、頭痛、頸項疼痛,冠心病心絞痛,神經性頭痛。藥用葛根活血化瘀, 通絡止痛。冠脈寧片,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 見胸悶、心前區刺痛、心悸、舌質紫暗、脈沉弦。藥用丹參、葛根、延胡索(醋 制)、郁金、血竭、乳香(炒)、沒藥(炒)、桃仁(炒)、紅花、當歸、雞血藤、 制何首烏、黃精(蒸)、冰片,方中葛根化瘀通絡,與丹參共為君藥。桑葛降脂 丸,功效補腎健脾,通下化瘀,清熱利濕,用于脾腎兩虛、痰濁血瘀型高脂血癥。 藥用桑寄生、葛根、山藥、山楂、丹參、紅花、大黃、澤瀉、茵陳、蒲公英,方 中葛根活血化瘀通絡,與補肝腎養血之桑寄生共為君藥。山海丹膠囊,功效益氣 活血,宣痹通絡,用于氣虛血瘀,心脈瘀阻所致的胸痹。藥用黃英(炙)、人參、 三七、紅花、川茸、丹參、葛根、山羊血粉、決明子、何首烏、靈藝海藻、佛 手,方中葛根活血化瘀,宣痹通脈,為臣藥。心可舒膠囊(片),功效活血化瘀, 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引起的胸悶、心悸、頭暈、頭痛、頸項強痛,及冠心病 心絞痛、高血壓等。藥用丹參、葛根、三七、山楂、木香,方中葛根活血化瘀, 為臣藥。麝香心腦樂片,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于瘀血閉阻所致的胸痹、 中風。藥用丹參、人參莖葉總皂昔、葛根、郁金、紅花、三七、淫羊董、魔香、 冰片,方中葛根活血通絡,為臣藥。腦得生膠奏(丸、顆粒、片),功效化瘀, 通經活絡,用于瘀血阻絡所致的眩暈,中風。藥用三七、葛根、紅花、川茸、山 楂(去核),方中葛根活血通絡,為臣藥。養心氏片,功效益氣活血,化瘀止痛, 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心悸、氣短、胸悶、胸前區刺痛。藥用黃罠、丹 參、黨參、人參、當歸、山楂、葛根、延胡索等,方中葛根活血化瘀,為臣藥。 心通口服液,功效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用于氣陰兩虛,痰瘀阻痹所致的胸痹。 藥用黨參、黃罠、葛根、麥冬、丹參、當歸、何首烏、淫羊螯、海藻、昆布、牡 蠣、皂角刺、枳實,方中葛根升舉清陽,化瘀通絡,為臣藥。通脈顆粒,功效活 血通脈,用于瘀血阻絡所致的中風,癥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及胸痹心痛等癥。 藥用丹參、川苒、葛根,方中葛根活血化瘀,上通腦絡,下通心絡,為消散瘀血, 通痹散結的要藥,且能引藥入經,為佐使藥。正心泰膠奏(片),功效補氣活血, 化瘀通絡,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胸痛、胸悶、心悸、氣短、乏力。藥 用黃英、丹參、川茸、榊寄生、山楂、葛根,方中葛根活血化瘀,為佐藥。脈絡 通顆粒,功效益氣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胸痹。藥用黨參、當歸、 丹參、紅花、川茸、槐米、山楂、地龍、木賊、葛根、維生素C、檸檬酸、碳酸 氫鈉,方中葛根通利血脈,為佐藥。益腦復健膠囊,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用于瘀血阻絡所致的中風。藥用三七、赤芍、紅花、川茸、血竭、葛根、豬簽草、 地龍,方中葛根活血通絡止痛,為佐藥。⑴
通過對以上含有葛根的國家注冊上市的13種中成藥進行分析,葛根“通利 血脈”功效顯著,臨床多用,療效確切。
5.2. 3. 3葛根“通利血脈”的藥理研究
葛根總黃酮能解除冠狀血管痙攣,使冠狀血管明顯擴張,阻力下降,增加冠 脈血流量。靜脈注射也能使其他血管擴張,但不及冠脈明顯。利血平化后,其擴 張血管作用仍保持,說明其作用可能是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⑷。葛根素或葛根總 黃酮能擴張冠脈,明顯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缺血區心肌的局部血流量,心內膜下 區心肌血流量增加尤為明顯,減慢心率,降低主動脈壓葛根總黃酮頸內動 脈注射,能使麻醉犬腦血管明顯擴張,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劑量愈大作用愈 明顯⑺。葛根素在體外對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凝聚有抑制作用,靜脈注射也 有效【%愈風寧心片主要成分葛根素靜脈注射20mg/kg,能減少結扎大鼠雙測頸 ,總動脈造成急性不完全性腦缺血的心肌缺血范圍,減輕缺血損傷程度,從而改善 心肌缺血[刃。愈風寧心片主要成分葛根素靜脈注射20、48mg/kg,能減少結扎大 鼠雙測頸總動脈結扎造成急性不完全性腦缺血大鼠的腦組織形態學改變,減輕腦 水腫程度,改善腦電all0]o
藥理研究證實,葛根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擴張血管,增加血管血流量,抑制 血小板凝聚,充分說明葛根能“通利血脈”。
5. 2. 3. 4葛根“通利血脈”的臨床報道
靜脈點滴葛根素500mg/日,連續10 0,治冠心病高黏高凝血癥22例,除 血漿(比)黏度無明顯改善外,全血(比)黏度、全血還原黏度、紅細胞壓積、 血栓長度、血栓干重和血小板黏附率等6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胸悶、心 前區疼痛、早搏的次數及心電圖均有明顯改善,血脂有降低趨勢【⑴。靜脈點滴葛 根素注射液300mg/250inl生理鹽水治療2周,27例反復發作心絞痛患者中,顯 效22例,有效2例,無效3例,心絞痛發作減少50%?80%問。治療冠心病心 絞痛,每日給予葛根素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內靜脈注射,1周為1療 程。共觀察30例,測定治療前后血管血栓院B2(TXB2)、血脂、6-K-PGFi2及高 密度月旨蛋白的變化。結果顯示,葛根素除能明顯緩解心絞痛、改善缺血心電圖、 降低心、肌耗氧量外,尚能提高患者血管6-K-PGF12和HDL水平,同時降低 TXB2/6-K-PGFl2比值[⑴。葛根或葛根總黃酮能明顯改善高血壓病人的腦血流圖, 使血管阻力指數和流入時間指數減少,血流容積速度增大,波形好轉,表明腦血 管緊張度降低,彈性好轉,充盈度增加[⑷。葛根素注射液治療68例急性腦梗阻, 總有效率為83.82%,提示其有良好的擴張血管、降低血黏度和改善腦部血供的 作用問。
以上現代臨床報道充分證實,葛根對于冠心病心絞痛、高黏高凝血癥、腦梗 阻等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以上疾病均與“瘀血”有關,由此可知,葛根具有“通 利血脈”之功。
5.23.5小結
雖說《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學》等權威書籍中均未記載葛 根“通利血脈”的功效,但縱觀歷代本草、方書、現今臨床報道及藥理研究方 面可知,葛根具有肯定可靠的“通利血脈"作用,臨床廣泛使用,故應將“通利 血脈"作用補入葛根功效之中,以期全面認識葛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308, 314, 139, 338, 323, 326, 361, 340, 345, 39, 333, 341, 362
2.孫世錫.幾種中藥解熱作用之藥理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1956, 42 (10): 964
3 .Harada M, et al.Pharmacological on Pueraria Rootl.Fractional extraction of Pueraria Root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pharmacological efiects[J].Chem Pharm Bull, 1975,23⑻:1798
4.范禮^理•葛根的藥理研究II:葛根黃酮對犬冠脈循環、心臟血流動力學和心肌 代謝的作用[J].中華醫學雜志,1975, 55 (10): 724
5.周運鵬,DDO1 Keefe, WJPowell.葛根藥理作用的研究皿:葛根黃酮對急性心 肌梗死犬正常區和梗死區心肌血流和代謝的作用[J].中華醫學雜志,1977, 57
(9): 550
6.范木L理•葛根對急性心肌缺血狗區域性心肌血流與心臟血流動力學的作用[JL 藥學學報,1984, 19 (11): 801
7•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葛根的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J].醫學研究通訊,
1972, 1 (2): 14
&王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1136
9.劉啟功,王琳,陸再英,等•葛根素抗心肌缺血及其機理的實驗研究[J].臨床 心血管病雜志,1998, 14 (5): 292
10•趙愛萍,王福文,柴強,等.葛根素對大鼠急性腦缺血的保護作用[J].中國中 藥雜志,1997, 22 (12): 752
11.王麗華,秦川秋,于田.葛根素治療冠心病高黏高凝血癥[J]•山東醫藥,1990, 30 (4): 5
12.王瑋,張群林,潘慶敏,等.葛根素抗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評價[J].中國中西 醫結合雜志,1999, 19 (5): 310
13.楊國君,張龍生,范禮理•葛根素抗冠心病心絞痛療效觀察及對血栓素A?和前 列環素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 10 ( 2): 82
14.李興培,陳克年,聶慶蘭,等•葛根為主治療腦血圖異常50例初步觀察[J]. 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83, 6 (2): 39
15.洪俐.葛根的研究進展概述[J].基層中醫雜志,2000, 14 (2): 52
6•淡豆豉“除煩”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6.1《中國藥典》謂淡豆豉:“除煩”,《中華本草》謂淡豆豉:“宣郁除煩”,七版 《中藥學》謂淡豆豉:“除煩”
6.2規范化建議:淡豆豉實無“除煩”之功,其“除煩”功效不宜保留。
6.3論據
6.3.1 “煩”與“煩躁”論
煩躁,證名。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胸中熱郁不安為煩,是一種自覺癥 狀,手足擾動不寧為躁,為他覺癥狀,煩與躁常并見、并稱。本證可見于內傷、 外感多種疾病,有虛實寒熱之分。外感病中,一般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多實,汗 下后煩躁者多虛。內傷雜證,煩多于躁,常見于陰虛火旺證候。胸中煩悶覺熱, 多屬內熱,如因外感則邪入尚淺,癥見發熱,胸中煩熱,懊懐,宜疏表清熱,用 梔子豉湯;表邪己解,余熱未清所致胸中煩熱,用竹葉石膏湯。內科雜證見胸中 煩熱,口舌糜爛,口渴尿赤,多為心火亢盛所致,宜清心利尿,用導赤散;胸中 煩熱,思慮不寧,心煩不寐,多為血虛火炎所致,宜清熱除煩,育陰安神,用黃 連阿膠湯、補心丹等。胸中煩熱,兼手足心俱熱,稱五心煩熱;妊娠見胸中煩熱 者,為子煩。
《馮氏錦夷秘錄》論煩躁:“夫百病以神氣清爽為第一,其煩躁二侯,雖似 輕癥、實為精神耗竭之機,雜癥痘疹,均非所宜也。然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 析而分之,煩者,陽也,熱之輕者:躁著,陰也,熱之甚者。故曰:火入于肺則 煩,火入于腎則躁,總皆心火為之,蓋火旺則金礫水虧也。肺熱而煩者,坐臥不 安,腎熱而躁者,必曾自利,但宜審于何時?如初發熱便煩者,此毒火內郁也。 如瘡發見而猶煩者,此毒伏于內,未盡岀也。如瘡出盡,又已起發而猶煩者,此 陰虧也。如揚手擲足,動撓衣破者,此熱甚于表也。如神識昏迷,反復顛倒者, 此熱甚于里也。如吐利不食而煩躁者,是正氣虛也。如津干口渴,虛煩不得臥者, 是津液不足也。六七日不大便而煩躁者,此內實有燥糞也。如晝日煩躁夜則安靜 者,此陽盛于晝,至夜則陽氣退而安靜也,宜用氣分藥加梔子仁以主之。如晝日 明,子便則煩躁者,此陽陷入陰,至夜則陰氣盛而陰陽相爭,故煩躁也,宜用血 分藥,加梔子仁以主之。如大便色黑,面黃狂妄,煩躁喘渴,腹脹或痛者,則有 瘀血在里也,甚則用桃仁承氣湯主之。若至吐利厥逆,腹脹喘促而煩躁者,并昏 不知人,譜妄狂擾而煩躁者,是謂悶亂,俱為不治之癥。”
自《內經》提出“煩躁”之名以降,后世醫家對煩躁多有論述,以上摘錄諸 論中之一二:旨在說明煩躁的病因、病機及其治法,為以下論述淡豆豉有無“除 煩”功效確立依據。
6.3.2歷代本草論淡豆豉“除煩”的由來及對其“除煩”機理的闡釋
古代本草稱本品為豉,或稱香豉,有咸、淡兩種。自清代開始,專以味淡無 鹽者入藥,遂以淡豆豉為正名。淡豆豉的傳統炮制方法有兩種,其一用青蒿、桑 葉等為輔料加工者,性寒味苦辛;其二用麻黃、蘇葉等為輔料加工者,性偏溫味 辛苦。均歸肺胃經,在功效上都能疏散表邪,宣發郁熱。但因一性偏涼,一性偏 溫,故臨床使用又有所不同。前者宜用于風熱感冒,熱病煩悶;后者宜用于風寒 感冒頭痛。
《名醫別錄》謂豆豉“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 兩腳疼冷。”《珍珠囊》謂淡豆豉“主心中懊懐,傷寒頭痛,煩躁。”《醫林纂要》 謂:“(淡豆豉)黑入腎,苦堅水而瀉心火,故能交心腎,治不眠。”《本草匯言》 謂:“淡豆豉,乃宣郁之上劑也。凡一切有形無形,壅脹滿悶,停結不化,不能 發越致疾者,無不宣之,故統治陰陽互結,寒熱迭侵,暑濕交感,食飲不運,以 致傷寒寒熱頭痛,或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甚至反復顛倒,心中懊慎,一切時災 瘟瘴,瘧痢斑毒,伏痂惡氣,及雜病科痰飲,寒熱,頭痛,嘔逆,胸結,腹脹, 逆氣,喘吸,腳氣,黃疸,黃汗,一切沉滯濁氣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本草 求真》謂:“淡豆豉,味雖苦而氣則馨,氣雖寒而質則浮,能升能散,升散膈上 熱邪。是以邪在上而見煩躁,頭痛滿悶,懊懐不眠,發斑嘔逆者,合于梔子,則 能引邪上吐,不致陷入而成內結之證也。”《本草疏證》謂“豆豉治煩躁滿悶,非 特由于傷寒頭痛寒熱者可用,即由于瘴氣惡毒者亦可用也。蓋煩者陽盛,躁者陰 逆,陽盛而不得下交,陰逆而不能上濟,是以神不安于內,形不安于外,最是仲 景形容之妙,曰反復顛倒,心中懊憔。惟其反復顛倒,心中懊憔,正可以見上以 熱盛,不受陰之滋;下因陰逆,不受陰之降,治之不以他藥,止以豆豉梔子成湯, 以梔子能泄熱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陰上逆矣。"《萃金裘本草述錄》謂:“(淡豆 豉)能宣足少陰腎、太陽之真氣,令生化達于藏府以際周身,其治虛煩者心火為 煩,由腎陰不至于心也,淡豉能化陰氣上奉于心,故治煩躁。”《本草思辨錄》謂:
“心煩或懊慎,郁也。心煩,心下濡者為虛,胸中窒者為實。實與虛皆汗、吐、 下后余邪留據,皆以吐法去其邪。梔子解郁而性終不行,何以能吐?協以香豉,
-則一升一降,邪不受任則吐。”
以上諸家本草均言淡豆豉治煩躁,皆起因于《傷寒論》之梔子豉湯。古人論 藥,皆言簡,意在言外。本品有無“除煩”之功,值得商榷。
6.3.3歷代方書論淡豆豉“除煩”的由來及對其“除煩”機理的闡釋
《傷寒論》76條:“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 懊帳,梔子豉湯主之。”首度提出梔子豉湯的除煩作用。煩者,熱也,指病因為 熱邪而生,煩者,心煩也,指病證為熱擾心所致。因此,“煩”字既包含了病因, 也包含了主證。“煩”字前冠以“虛”字,借以說明病變性質。“虛”并非指正氣 之“虛”,乃是與有形之“實”邪相對而言。表邪入里,若與有形之物,如水、 痰飲、宿食等相互搏結,則形成實證,如熱邪與痰水相結的結胸證及燥熱與宿食、 燥屎相結的陽明腑實證等,均有心中懊慣或煩躁的見證,這是實性之煩,而并非 虛煩。此處之煩,雖因熱邪內陷,但并未與有形之物相結,只是無形之邪擾亂胸 膈而蘊郁不去,所以稱為虛煩。虛煩雖無實邪,但確有火熱之邪,故又可稱為“郁 煩”。它與一般的火熱證,如心火、肺火、肝火等不同,在于火郁而不伸,火熱 之邪蘊郁胸膈,其輕者,心煩不得眠;其重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慎。火郁當 清之、發之,故用梔子豉湯。梔子苦寒,既可清透郁熱,解郁除煩,又可導火以 下行;豆豉氣味俱輕,既能清表宣熱,又能和胃降氣。二藥配伍,降中有宣,宣 中有降,為清宣胸膈郁熱、治療虛煩懊憬良方。《傷寒貫珠集》謂淡豆豉“能徹 胸中之邪氣,為除煩止躁之良劑。”《醫宗金鑒》曰:“未經汗下之煩,多屬熱, 謂之熱煩;已經汗吐下之煩,多屬虛,謂之虛煩。不得眠者,煩不能臥也,若劇 者,較煩尤甚,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慎也。煩,心煩也;燥,身燥也。身之反復 顛倒,則謂之躁無寧時,三陰死證也。心之反復顛倒,則謂之懊憬,三陽熱證也。 懊憬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煩擾不寧之象也,因汗吐下后,邪熱乘虛客于胸中所 致b既無可汗之表,又無可下之理,故用梔子豉湯順其勢以涌其熱,自可愈也。”
《普濟本事方》紫金丹治療寒痰喘咳,久治不愈,以砒石配伍淡豆豉使用, 淡豆豉在此方中發揮解毒、和胃,保護胃氣的作用。同時也起到賦型劑的作用, 砒石用量很小,不便于作丸劑,加淡豆豉后有利于制作成丸劑,使做成的丸劑外 觀上不至于太小。《傷寒論》瓜蒂散治療痰實蔽阻胸陽,以本方涌吐胸中痰實。 瓜蒂苦寒有毒,對胃刺激性強,應用時必須飲香豉湯,借以宣郁而又護胃。
.淡豆豉“除煩”之說源于梔子豉湯,從以上方書對梔子豉湯精辟的分析上看, 能“除煩”者乃梔子豉湯,用本方后患者出現涌吐,吐熱而除煩。方中淡豆豉解 表宣熱,而非“除煩”。以及分析含有淡豆豉的其它方劑,如紫金丹、瓜蒂散, 亦可得知,本品實無“除煩”之功。
維C銀翹片,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流行性感冒, 癥見發熱、頭痛、咳嗽、口干、咽痛。藥用金銀花、連翹、薄荷素油、牛茅子、 淡豆豉、荊芥、桔梗、甘草、蘆根、淡竹葉、馬來酸氯苯那敏、對已酰氨基酚、 維生素C,方中淡豆豉辛散開表,透邪外出;蘆根、淡竹葉甘寒生津,清熱除煩。 銀翹傷風膠囊,功效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期,發熱惡寒、 高熱口渴、頭痛咽痛。藥用金銀花、連翹、牛黃、薄荷、荊芥、淡豆豉、桔梗、 牛茅子、蘆根、淡竹葉、甘草,方中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熱外出,為臣藥。⑴
分析以上兩種含有淡豆豉的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可知,淡豆豉發揮“辛散
/ 表邪,透熱外出”之功,無“除煩”之用,發揮“除煩”作用的是蘆根與淡竹葉。 6.3.4小結
綜上所述,淡豆豉“除煩”之說起于梔子豉湯,梔子豉湯確有“除煩"之功, 但淡豆豉在此方中并未發揮“除煩”作用,而是起“護胃和中”之效,以減輕梔 子的苦寒敗胃之性。在記述中藥功效時要注意“方藥離合"的問題,將全方的功 效與方中個別藥物的功效混為一談,顯然不對。“心煩” 一癥有虛實之分,虛者 見于心陰血虧虛不能養心所致,以補血養心為治,藥如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 麥冬、百合、玉竹等;實證見于熱邪擾心、痰熱阻滯、瘀阻心脈所致,分別治以 清心熱(火)、化痰、活血,如梔子的清心除煩、竹茹清化熱痰以除煩、丹參清 心涼血活血除煩。淡豆豉功效解表,實無清心、化痰、活血,更無養心之功,何 來“除煩”之效,所以淡豆豉“除煩”功效不宜保留。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15, 17
7.大黃功效中應肯定“止血”作用的論證
7.1《中國藥典》、《中華本草》、七版《中藥學》在記述大黃功效時,均未將“止 血”功效記入其中。
7.2規范化建議:大黃止血作用良好,大黃功效中應肯定其“止血”作用,建議 將大黃的“止血”作用補入其功效之中。
7.3論據
7.3.1歷代本草論大黃“止血”
《本草衍義》曰:“大黃,損益,前書已具。仲景治心氣不足,吐血、1®血。 瀉心湯用大黃、黃苓、黃連。心氣既不足矣,而不用補心湯,更用瀉心湯何也? 若心氣獨不足,由不當須吐鈕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覷。以苦泄其 熱,就以若補其心,蓋兩全之。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本草綱目》曰:“大黃 乃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之藥。凡病在五經血分者,宜用之。若 在氣分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矣。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I®血者,乃真心之氣不足, 而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足太陰脾、足陽明胃之邪火有余也。雖曰瀉心,實
瀉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神農本草經疏》論治血三法藥各不同曰:“血熱宜清之,涼之。熱則為癰腫瘡 疳,為鼻爼,為齒翅,為牙齦腫,為舌上出血,為血崩,為赤淋!為月事先期, 為熱入血室。法宜酸寒、苦寒、咸寒、辛涼,以除實熱。藥用大黃、童便、牡丹 皮、赤芍藥、生地黃、黃苓、犀角、地榆、大小薊、茜草、山梔之屬。”
以上諸家本草均言大黃具有肯定的“止血”作用。
7.3.2歷代方書論大黃“止血”
大黃治吐血、覷血之說源于《金匱要略》“心氣不足,吐血、血,瀉心湯 主之。'‘《醫林集要》謂大黃:“治婦女經血不通,赤白帶下,崩漏不止,腸風下 血,五淋,產后積血。”《醫學衷中參西錄》謂“降胃止血之藥,以大黃為最要”, 又說,大黃“性能降胃熱,并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治吐妞”。《血證論》謂大黃“既 是氣藥,又是血藥,止血而不留瘀,尤為妙藥”。《萬病回春》將軍丸,治吐血不 止如神,藥用單味大黃酒拌九蒸九曬為末,水泛為丸。《簡要濟眾方》謂:“治吐 血。川大黃一兩,揭羅為散。每服一錢。以生地黃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 無時月氐”《傷寒指掌》謂:“齟血者,血從鼻中來也。傷寒妞血。其因有三。其 一太陽失表,熱瘀于經而齟者,宜清解之。其二陽明失下,熱瘀于里而鈕者,宜 下解之。下之清之,釜底抽薪,大黃不妨重用也。其三誤用辛溫而動經血,亦能 致蚯,宜清血分,亦用大黃。”《傷寒廣要》治傷寒上焦壅熱,心神煩躁,鼻鈕不 止,宜服黃苓散,藥用川大黃、黃苓、梔子仁、犀角屑、石膏、羚羊角屑、藍葉、 甘草、川樸消。《脈因證治》三黃丸,治紐血不止,大便結燥者,下之,藥用大 黃、芒硝、地黃、黃連、黃苓、山梔。《脈癥治方》治療結熱蓄于下焦,成砂石 淋,小便血出如淋,小便前后血。藥用大黃、當歸尾、黃柏、小薊根、生地黃、 側柏葉、藕節、蒲黃。《癥因脈治》謂:“齒鈕陽明經血熱,用升麻清胃湯、酒大 黃、生犀角,則血立止。”《病因賦中》治吐血、嘔血,大法以四物湯為主,如精 神壯盛,吐血不止,茍非脾虛泄瀉,羸瘦不禁者,皆當以大黃醋制,和生地汁, 及桃仁泥、丹皮、丹參、阿膠、黑荊芥、元明粉、赤芍、當歸之屬,折其銳氣, 從大便導之,使血下行,以轉逆為順。《丹溪心法》治鈕血不止,大便結燥者, 藥用大黃、芒硝、甘草、生地黃、黃連、山梔、黃苓。又治小便血淋疼痛,用黃 金散,藥如大黃,人參,蛤粉,黃蜀,葵花。《古今醫統大全》治灸瘡岀血片如 蝴蝶謂:“一人灸火痂落,灸瘡內岀鮮血片如蝴蝶,騰空飛去,痛不可忍。此是 血肉為火所化,用大黃、芒硝等分為末,水調下,微利即愈。”《古今醫鑒》止血 立應散,治吐妞不止如神,藥用大黃、青黛、槐花、血余炭。《張氏醫通》謂:
“血不可驟止,止則使敗血留積,為瘀血之根,不時舉發,為害非輕。亦不宜峻 攻。復傷其血。只宜清理胃氣以安其血。藥如大黃、桃仁、茜根、童便之屬。”
《醫學見能》曰:“血隨氣布要循經,氣上因而血沸騰。降逆消瘀為妙訣,莫施 補劑致瘠蒸,大黃地丹苓。”《赤水玄珠》桃花散,治金瘡出血,及杖瘡,藥用將 軍末四兩、風化石灰一斤,先將灰炒,漸投將軍末,候看灰如桃花色即止。每用 少許敷之,血立止。《元珠》治陽明熱盛所致的齒鈕,用三制大黃末二錢,少加 童便調下,去黑糞數塊,其血頓止。《十藥神書》十灰散,治一切嘔血、吐血、 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藥用大黃、大薊、小薊、柏葉、荷葉、茅根、茜根、 山梔、牡丹皮、棕桐皮。《寧坤秘笈》治吐血神效方,藥用大黃、肉桂、當歸、 桔梗、川郁金、枳殼、厚樸、紫蘇子。《古今名醫匯粹》謂:“凡一應上溢血證, 若脾胃氣壯,不瀉能食者,皆當以大黃醋制,和生地汁,桃仁泥、牡丹皮之屬, 引入血分,使血下行,轉逆為順也,最妙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之止血秘 紅丹,主治肝逆吐血,胃逆吐血,痰中帶血,肋痛咯血,大口咳血,咳吐血絲, 血色紫黑,鼻妊噴血,傷力吐血,心悸喘促,崩中下血。藥用大黃、生赭石、生 鐵末、肉桂、三七。
以上諸方書皆言大黃可以“止血”,或單味藥使用,或配方應用。不僅治血 瘀出血、血熱出血,對幾乎所有出血均可應用,且療效肯定,古代方劑中常用。
一清顆粒,功效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涼血止血,用于火毒血熱所致的身熱煩 躁,目赤口瘡,咽喉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吐血,咳血,鈕血,痔血。藥用大黃、 黃苓、黃連,方中大黃苦寒既可清熱瀉火解毒,又能化瘀涼血止血,為君藥。新 清寧片(膠囊),功效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于實熱內結所致的咽痛、牙痛、 目赤、便秘、下痢、發熱、及出血。藥用大黃一味,方中一味大黃發揮通里攻下,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及止血等功效。九華痔瘡栓,功效清熱涼血,化瘀止血,消 腫止痛,用于血熱毒盛所致的痔瘡、肛裂等肛腸疾患。藥用大黃、厚樸、側柏葉 (炒)、紫草、浙貝母、白及、冰片,方中大黃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 為君藥。潰平寧顆粒,功效止血止痛,收斂生肌,用于郁熱內蘊所致的胃痛灼熱、 吞酸嘈雜、吐血、黑便,或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上消化道出血見上述證候者。 藥用大黃浸膏、白及、延胡索租堿,方中大黃苦寒沉降,清泄火熱,涼血止血, 為方中君藥。四紅丹,功效清熱止血,用于血熱所致的吐血、鈕血、便血、崩漏 下血。藥用地榆(炭)、槐花(炭)、大黃、大黃炭、當歸、當歸炭,方中大黃、 大黃炭,清理腸胃濕熱,導熱下行,涼血止血,為臣藥。⑴
分析以上五種含有大黃的注冊上市的中成藥可知,大黃在方中均發揮“止血” 作用,且都為方中的主要藥物,由此推斷大黃作為一味“止血”藥,在中成藥市 場廣泛應用。
7.3.3大黃“止血”作用的藥理研究
焦東海等于1982年總結上海市各單位研究的結果,認為大黃用于上消化道 出血的治療,可能由于大黃能提高血漿滲透壓,起到了相當于血液稀釋療法的止 血作用;使局部血管通透性減低及局部血管收縮;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粘 膜;抑制上消化道運動,減少出血部位的機械損傷,有利于血小板在血管破裂處 凝聚;大黃所含鈣離子,可促進凝血[先大黃水溶醇溶部位對血管條顯示明顯的 收縮作用,可使凝血時間縮短5?6分鐘【網。大黃能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降低 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纖維蛋白原增加,使血管收縮活動增加; 能促使骨髓制造血小板,以促進血液凝固[叭其有效止血單體a-兒茶精及沒食子 酸可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有利于血栓形成;沒食子酸尚可降低纖溶活性⑹。 大黃能使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環血流減慢,使血小板表面活性增大、聚集性增高 ⑺。大黃能提高胃腸黏膜內pH值,對應急性胃腸粘膜病變伴出血有效率為73. 3%, 并能提高危重癥患者胃腸黏膜血流灌注量〔%
分析以上大黃“止血”作用的藥理研究可知,大黃通過稀釋血液、降低毛細 血管通透性、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增加血小板數量等機理發揮“止血”作用。 734大黃“止血”作用的現代臨床報道
大黃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療效確切可靠,適應證廣泛,凡可用內科保守止 血者均可用其縮短凝血時間。單味大黃止血,特別對腦血栓形成合并上消化道出 血的患者更為適宜。在用三腔管胃囊及食道愛填塞術壓迫止血的前提下加用中藥 止血I號(內含大黃粉1.5?3克,白及10克,制成200毫升煎劑),或單獨用 大黃粉1.5?3克,每日3次,病情嚴重者用大黃30克水煎液100毫升,保留灌 腸,每日1?2次。治療門脈高壓癥并發大出血,不僅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還 能預防出血后肝昏迷或推遲肝昏迷的時間,降低死亡率。
據統計用單味大黃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累計已達2000余例,從1055例的臨床 觀察,有效率達96.68%,平均2.2d止血,對大量出血、胃癌合并出血及老年人 出血有效率也分別達80%、93%和95%。單味大黃止血的適應證為:①潰瘍與胃 炎合并出血,尤以黑便為主,出血量在500ml以內者。②中風伴胃、十二指腸出 血而不宜用凝血藥物的患者,特別對舌苔黃膩,便秘及有吸收熱者更為適宜。③ 其他止血藥無效,不宜于手術治療者〔刃。經對照觀察表明,大黃對實證、虛證都 可使用,療效無明顯差異上海市盧灣區中心醫院等單位用大黃粉(片或糖 漿),治療上消化道出血890例(肝硬化引起的出血除外),每次用量3克,每日 3次,直至大便潛血試驗轉陰或略陽性。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一切止血藥,出血量 較大者配合靜滴葡萄糖,必要時輸入中分子右旋糖酹或輸血。結果:890例中868 例達到止血目的,有效率達97%。平均止血時間為2天,平均大黃用量為18克 l,2]o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并發應急性潰瘍出血,以生大黃粉15克,經胃管注入,6 小時后重復首劑,以后每隔12小時重復1次,共用5天。對照組20例,用西咪 替丁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14例,有效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0%,平 均止血時間2.1天/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6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40%, 平均止血時間3.6天。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⑶。取大 黃配白及分別研細,按1: 3比例混勻,每次6克,每日3?4次,溫開水沖服,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54例,治愈45例,好轉8例,無效1例,有效率98.15%網。
王氏報道,13例腦出血,其中7例按西醫常規治療,死亡3例(死亡率43%); 余6例按西醫常規治療配合用大黃,結果死亡1例(死亡率17%)。治療咯血, 口服大黃醇提片2?4片/次,3次/日,同時給與西藥抗結核、消炎等對因治療 支氣管擴張咯血、肺結核合并咯血,止血時間明顯短于單純西藥治療組[⑴,大黃 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療效滿意,除大黃抗菌作用外,肺與大腸相表里,大黃瀉大 腸之熱就是瀉肺中之火,此所謂釜底抽薪法。唐容川謂:“瀉火即是止血”,大黃 既能瀉火又能止血。口服大黃醇提片,每次2?4片,每日3次,同時給與西藥 抗疥、消炎等對應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肺結核合并咯血,止血時間明顯短于單 純西藥治療組卩叫治療鼻鈕,口服大黃粉每次3克,每日4次,鼻時用消毒藥 蘸少量大黃粉鼻腔用藥,6小時一次,共治療5日。經治療50例(出血量在10? 50毫升)中,治愈4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叫 治療膀胱 出血,釆用1: 1大黃浸出液膀胱灌注,每日1次,每次20毫升,保留2小時以 上,對膀胱出血有效〔⑹。用生大黃加等量石灰,文火炒至石灰呈粉紅色取岀,同 明磯(大黃量的0.5%)共研。每15克加水100ml,振蕩后沉淀過濾,用棉球浸 水,壓迫止血,治外傷出血500余例,都有良好效果I】%治療膽道出血,取單味 大黃20?30g,每日2劑,水煎5分鐘,涼后內服,同時應用抗生素、補液、輸 血治療。經治1?5日,服藥2?13劑后,膽道出血均停止,隨訪6?60日,僅 1例于愈后3個月內復發,后仍用本藥而治愈a。】。
分析以上大黃“止血”的臨床報道,大黃可治療上消化出血、腦出血、咯血、 鼻覷、膀胱出血、膽道出血、外傷出血等多種出血病癥,尤以治上消化道出血為 主。其''止血”療效可靠,作用廣泛,臨床多用,不失為一味難得的止血藥。 7.3.5小結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歷代本草方書,還是從現代臨床報道與藥理研究分析, 大黃均具有良好的“止血”之功,幾乎可以用于臨床上各種出血證,并非屬于“涼 血”或“化瘀"功效的間接效果。為了全面展示大黃的功效特點,也為了教學、 科研與臨床的需要,應該肯定大黃的“止血”功效,并將其“止血"作用補入其 功效之中。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沖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出版,2005: 45, 48, 507, 368, 370
2•焦東海,章啟堯,劉訓初,等.單味大黃糖漿及醇提片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210例臨床小結[J].中成藥,1982 , 4 (10): 63
3.錢耀賢.大黃對兔及人體離體血管的作用[J].中草藥,1981, 12 (10): 31
4.杜上鑑,戴克遜,李東國,等.大黃止血有效成分的研究[J].中成藥研究,1983,
5 (7): 29
5.周金黃,王筠默.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43
6•王鴻利,焦東海,劉訓初,等•大黃有效單體止凝血機理的臨床研究[J].中西 醫結合雜志,1985, 5 (9): 555
7.翁維良.活血化瘀藥大黃的研究II:對血小板表面活性聚集性及體外血栓形成 的影響[J].中草藥,1986, 17 (11): 27
&陳德昌,楊興易,姜興祿,等•大黃對胃腸道血流灌注影響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 21 (1): 515
9.焦東海,錢耀賢,杜上鑒,等.單味大黃治療急性胃十二指腸出血的研究小結
[J].中醫雜志,1985, 26 (10): 754
10.焦東海,劉春堂,舒鴻年,等.對上消化道出血虛證能否應用大黃止血的探討
[J].中醫雜志,1980, 21 (1): 36
11.洪廣祥.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探討[J].新中醫,1983, 16 (5): 56
12.焦東海,劉訓初,章啟堯,等.單味大黃治療三種消化道急癥1000例的臨床 小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2, 3 (2): 85
13.王登嶺,田淑忠,張慶紅,等.大黃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并發應急性潰瘍出血的 應用體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 21 (6): 47
14.田俊.大黃白及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J].時珍國藥研究,1993, 4(2):37
15.候縈,焦東海,錢尚統,等•大黃醇提片治療肺咯血25例[J].上海中醫藥雜 志,1988, 34 (11): 26
16.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69
17.蔣瑞金.大黃治療50例鼻鈕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 34 (12):
28
18•張守謙,隋少庚,周長城,等.大黃浸出液治療膀胱出血療效觀察[J].黑龍江 中醫藥,1991, 34 (2): 35
19.蘭考縣第一衛生院中醫部•“大黃石灰水止血劑”臨床試用效果及制法介紹[J]. 新中醫,1957, 8 (8): 372
20•溫楓.大黃的藥理作用及其臨床應用[J].山西中醫,2000, 16 (1): 53
8•芒硝瀉下作用規范為“軟堅瀉下”的論證。
8.1《中國藥典》謂芒硝:“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中華本草》謂芒 硝:''瀉下通便,軟堅,清火消腫”,七版《中藥學》謂芒硝:“瀉下攻積,潤燥 軟堅,清熱消腫”。
8.2規范化建議:建議將芒硝的“瀉下通便”或“瀉下攻積”功效表述為“軟堅 瀉下”,似乎更能體現芒硝的瀉下特點。
8.3論據
&3.1歷代本草論芒硝“軟堅瀉下”
《神農本草經》謂芒硝:“除寒熱結氣,逐五臟六腑積聚,固結留癖,能化 十二種石。”《名醫別錄》謂芒硝:“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醫學啟源》謂本 品:“治熱淫于內,去腸內宿垢,破堅積熱塊。”《珍珠奏》謂:“芒硝其用有三: 去實熱,一也;滌腸中宿垢,二也;破堅積熱塊,三也。”《本草綱目》云“芒硝 氣寒味咸,走血而潤下,蕩滌三焦腸胃實熱°”《藥品化義》謂芒硝:“味咸軟堅, 故能通燥結;性寒降下,故能去火燥,主治時行熱狂,六腑邪熱,或上焦隔熱, 或下部便堅。”《本草再新》謂本品:“滌三焦腸胃濕熱,推陳致新,積聚結癖••••••” 《本草求真》分析芒硝曰“其性最陰,善于消物,故以硝名,凡五金八石,用此 俱能消除,況人臟腑積聚熱邪深固,閉結不解,用以苦咸以為削伐,則藥與病符, 自不見礙。如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味承氣湯之類,雖其用大黃,可以除 熱,然亦不得不假軟堅之藥耳。”芒硝咸以軟堅,苦以瀉下,寒能清熱,實為治 療實熱燥結之要藥,正如《本草思辨錄》言“陽證之熱結者,用之莫不相宜。” 《中藥學》⑴分析芒硝的功效特點為:咸能軟堅。體現在:一能軟化燥屎,使燥 結難下之大便得以通下。二能外敷軟化堅塊,消退乳癰及其他癰腫堅塊。”《實用 中藥學》〔習謂“芒硝咸寒,咸以軟堅,寒能清熱,故能泄熱通便,潤燥軟堅,有 蕩滌腸胃三焦實熱,善除燥屎之功,故可用治實熱積聚,大便燥結,諂語發狂等 陽明腑實證。”
自《本經》以來,多家本草均不惜篇幅以論證芒硝的瀉下特點為“軟堅以瀉 下”,為后世理解芒硝的“瀉下”作用的機理奠定了基礎,其功不可沒。
8.3.2歷代方書論芒硝“軟堅瀉下”
《注解傷寒論》謂:“結不至堅者,芒硝不可用也。”《醫方考•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不用芒硝者,以其實而未堅。大承氣湯證上、中、下三焦皆病,痞、 滿、燥、實、堅皆全,厚樸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咸寒以潤燥軟堅, 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成方切要•大承氣湯》:“熱淫于內,治以咸寒。氣堅者 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用芒硝之咸寒,以潤燥軟堅。大黃之苦寒,以瀉 熱去瘀,下燥結,泄胃強。枳實厚樸之苦降,瀉痞滿實滿,經所謂土郁奪之也。
陽明屬土,大黃治大實,芒硝治大燥大堅,二味治有形血藥也。厚樸治大滿,枳 實治痞,二味治無形氣藥也。”《絳雪園古方選注•大承氣湯》:“芒硝入腎,破泄 陰氣,用以承氣者,何也?當知奪陰者芒硝,而通陰者亦芒硝。蓋陽明燥結日久, 至于潮熱,其腎中真水,為陽明熱邪吸引,告竭甚急矣。若徒用大黃、厚樸、枳 實制勝之法,以攻陽明,安能使下焦燥結急去,以存陰氣,故用假途滅虢之策, 借芒硝直入下焦,軟堅潤燥,而后大黃樸實得破陽明之實,破中焦竟犯下焦,故 稱之曰大。”《退思集類方歌注•大承氣湯》:“蓋腸胃燥實,氣必不通。故攻積之 劑,必用氣分之藥。其煎法先煮枳、樸,次納大黃,再入芒硝,取生則氣銳而先 行,熟則氣純而和緩。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后枳、樸除其 痞滿,俾燥尿去,地道通,則陰氣上承,故方名曰“承氣”。”《成方便讀•大承 氣湯》:“大承氣湯治陽明病熱邪入里,轉成胃實,不大便,發熱,諂語,自汗出, 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里證,以及雜病三焦大熱,脈來沉實有力者。夫六淫之 入里也,無形之邪,必依有形之物,以為固結。故胃者土也,萬物所歸,是以熱 邪一入于胃,無所復傳,即挾胃中之滓穢,互相團結,而成可下之證。然此方須 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方可用之。以大黃之走下焦血分,蕩滌邪熱者 為君;又恐其直下之性,除其下而遺其上,故必以酒洗之。但大黃雖能攻積推陳, 不能軟堅潤燥,所有胃中堅結之燥屎,仍不能除,故必以芒硝咸寒潤下之品,軟 堅潤燥,乃克有成。枳實、厚樸苦降,破上、中二焦之氣,以承順之,為硝、黃 •之先導,而后痞滿燥結全消耳。此之謂大承氣湯也。"《傷寒挈要•大承氣湯》:
“芒硝咸潤先軟堅以化結,大黃苦寒方奏推陳之力。觀其全方,先利氣,后軟堅, 然后蕩滌而出,層次分明,井然不紊,使人有指揮若定之感。”
通過以上六本方書對大承氣湯瀉下機理的精辟闡述,尤其對方中芒硝作用的 分析,不難理解,芒硝的瀉下與其咸味密切相關,咸能軟堅,通過軟堅以促使瀉 下,主要用于大便燥結不通。
大黃清胃丸,功效清熱通便,用于胃火熾盛所致的口燥舌干、頭痛目眩、大 便燥結。藥用大黃、芒硝、檳榔、牽牛仔(炒)、黃苓、膽南星、木通、滑石粉、 白芷、蕪活,方中芒硝性味咸寒,軟堅瀉下通便,為臣藥。膽石清片,功效消食 化積,清熱利膽,行氣止痛,用于肝膽濕熱、腑氣不通所致的脅肋脹痛、大便不
通。藥用牛膽汁、羊膽汁、郁金、大黃、皂磯、硝石、芒硝、雞內金、山楂、威 靈仙,方中芒硝瀉熱、軟堅、通利大小便,導濕熱外出,以利排石,為臣藥。利 膽排石顆粒(片),功效清熱利濕,利膽排石,用于濕熱蘊結、腑氣不通所致的 脅痛、膽脹、大便不通等癥。藥用金錢草、茵陳、大黃、檳榔、芒硝、黃苓、郁 金、木香、枳實(鉄炒)、厚樸(姜制),方中芒硝咸苦寒能軟堅、瀉下、清熱, 為臣藥。通便消瘞膠囊,功效益氣活血,通便排毒,用于氣虛血瘀、熱毒內盛所 致的粉刺、蘇黑斑。藥用大黃、西洋參、芒硝、枳實、白術、青陽參、肉歡蓉、 小紅參、荷葉,方中芒硝咸寒軟堅潤燥,為臣藥。卩]
以上四種注冊上市的中成藥中均使用了芒硝,芒硝皆發揮“瀉下”作用,其 瀉下原理為“軟堅瀉下”。
&3.3芒硝“軟堅瀉下”的藥理研究
芒硝為含雜質的硫酸鈉(NazSOJ, 口服后硫酸根離子不易被腸黏膜吸收, 在腸腔內形成高滲鹽溶液,吸收腸壁內的水分,從而起到容積性泄瀉作用。同時, 鹽類對腸黏膜具有化學刺激,也起到刺徼性促使腸蠕動而致泄瀉的作用。服藥后 需大量飲水,4?6小時發生瀉下作用,排出流體糞便A%
芒硝的藥理研究證實,其瀉下機理為使大腸內水分增多,使燥結的大便軟化, 并能刺激大腸蠕動,從而產生容積性與刺激性泄瀉,這與芒硝的“軟堅瀉下”密 切相關。
&3.4芒硝“軟堅瀉下”的現代臨床報道
芒硝90g與加熱煮沸后的食醋適量調勻,敷于神闕穴,外用塑料紙1層覆蓋 即可。治療單純便秘4例,其他疾病兼便秘者17例(腦血管病5例,流行性出 血熱4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發熱原因待查5例)。有效(敷藥10分鐘后排便) 20例,無效(服藥后1小時不排便者)1例⑹。芒硝大黃敷臍治療老年便秘86 例有效⑺。用清熱通腑氣法治療腸梗阻30例,藥用芒硝15g為主(沖服),配萊 蘆子25g,大黃、赤芍、木香各15g、蒲公英50g,甘草10g,每日1劑,煎3次 服,一般服藥4?6劑,治療結果,除1例轉手術治療外,其余均治愈[叫
通過以上臨床報道,說明芒硝在發揮“瀉下”作用時,主要治療便秘及腸梗 阻等腸內燥結不通的病證。
&3.5小結
綜上所述,芒硝性寒味咸苦,入胃、大腸經。咸能軟堅,苦能泄降,寒可勝 熱。故能蕩滌腸胃實熱而除燥,以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誨語發狂等癥。從歷 代本草,尤其從大、小承氣湯分析,芒硝瀉下不同于大黃的關鍵在于,芒硝所治 療的便秘一定是大便燥結不通,芒硝能使干燥的大便軟化,或者說是使干燥大便 里的水分增多,從而排岀體外。芒硝所治療的主要是一個“燥”字,芒硝咸能軟 堅,就能軟化燥結的大便,所以對于芒硝來說,“軟堅”在前,“瀉下”在后,是 通過軟堅而促使瀉下,因此芒硝的瀉下通便功效應表述為“軟堅瀉下”更為合理, 更能體現芒硝不同于其它瀉下藥的瀉下特點。
參考文獻
1.顏正華•中藥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04
2•高學敏.實用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298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 59, 107, 109, 522
4.江蘇新醫學院沖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836
5.冉先德.中華藥海[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3: 554
6•史香平•芒硝外敷治便秘21例[J].新中醫,1995, 27 (4): 50
7.張碧蓮•芒硝大黃敷臍治療老年性便秘86例[J].中國鄉村醫藥,1999, 6 (8):
7
&肖佐桃,鄒高祈•中醫雜病集成[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1: 186
9.蹩香“解暑”功效規范為“解表”的論證
9.1《中國藥典》謂簷香:“發表解暑”,《中華本草》謂蕾香:“祛暑解表”,七版 《中藥學》謂簷香:“解暑”
9.2規范化建議:應將蕾香“解暑”功效規范成“解表”。
9.3論據
9.3.1論“解暑”
暑為六淫之一,是為熱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稱:“暑熱一氣。”《丹溪心 法•中暑》謂:“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因此,遵照《本經》“療 熱以寒藥”的原則,具有“解暑”功效的藥物應具有寒涼之性。但證之古今認為 有“解暑”之功的藥物,并非如此。
“解暑”的字面含義是解除暑證或解除因暑引起的證候。“解”指“解除”, 其含義籠統,可指以任何方式解除“暑”證。因此可看作治療學術語,但不能準 確表述藥物性能功效特點。若“解暑”作為藥物功效術語成立,則應有解風、解 寒、解溫、解燥、解火等術語。與解暑相似的術語有:清暑、消暑、祛暑、驅暑、 辟暑等。除"清暑”含有清熱之意,“辟暑”含有預防之意外,其他術語基本與 “解暑”同義。可治“解暑”等術語似已成為中醫學中習用不疑的基本術語,但 對其使用的準確性值得商榷。
從古今用于治療“暑證”且直接表明有“解暑”功效的藥物來開,其“解暑” 的含義頗不確定。或指“清解暑熱”,如青蒿、滑石、綠豆、西瓜翠衣等,或指 “溫化暑濕”,如董香、香蕎、佩蘭等。此外,在“應用”項下明確提到可用于 “暑(暑濕、暑溫)”證的還有:蒼術、金銀花及露、白扁豆、香蕎等藥。從上 述藥物來開,董香、佩蘭、香蕎等的“解暑”,與青蒿、滑石、綠豆等的“解暑” 顯然不同。如以寒涼性的藥物對“暑”證的治療功效稱為“解暑”,則溫性藥物 又何以解暑熱之邪?如李時珍曾指出:“世醫治暑病,以香壽飲為首藥……,是 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但由于古今醫家均認為“暑多夾濕”,有的醫家 如葉天士等認為“暑必夾濕”,因此對“暑”證的治療,化濕、利濕、燥濕等自 然是常用之法。由此認識上述溫性藥物的“解暑”功效’實為化濕功效在“暑” 證中的應用。因此以“解暑” 一語來概括不同性能藥物的治暑功效,并非妥當。 9.3.2歷代本草論麓香“解表”
《本草述》:“散寒濕、暑濕……治外感寒邪……。”《本草再新》謂番香:“解 表散邪,利濕祛風……”《四川中藥志》(I960年版)謂餐香:“止嘔和胃,除濕 辟穢。治腸胃型感冒,濕滯脾胃,寒熱頭痛,嘔吐不欲食,胸貌滿悶,痂脹,口 臭等證。”《吉林中草藥》謂董香:“祛濕解暑,溫胃止嘔,行氣止痛。治傷暑感 冒,脾胃不和,胃腹冷痛。《湖南藥物志》謂董香:“理氣發汗……。”《廣西本草 選編》謂本草:“主治感冒發熱……。”
以上本草書籍均說明蕾香具有“解表”之功。
9.3.3歷代方書論蕾香“解表”
蕾香正氣水(片、顆粒、滴丸、口服液、軟膠囊),功效解表化濕、理氣和 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 皖腹脹痛、嘔吐泄瀉;胃腸型感冒見上述證候者。藥用廣董香油、紫蘇葉油、白 芷、厚樸(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陳皮、蒼術、茯苓、甘草浸膏,方中贅香 味辛,性微溫,既可解表散風寒,又能芳香化濕濁,且辟穢和中,升清降濁,以 為君藥。暑濕感冒顆粒,功效消暑祛濕,芳香化濁,用于暑濕感冒,癥見胸悶嘔 吐、腹瀉便澹、發熱、汗出不暢。藥用董香、佩蘭、紫蘇葉、白芷、香莓、防風、 半夏、陳皮、苦杏仁、茯苓、大腹皮,方中螯香芳香化濕,祛暑解表,與佩蘭共 為君藥。保濟丸,功效解表、祛濕、和中,用于暑濕感冒,癥見發熱頭痛、腹痛 腹瀉、惡心嘔吐、腸胃不適。藥用廣董香、蒼術、白芷、化橘紅、厚樸、菊花、 瘓藜、鉤藤、薄荷、茯苓、慧改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方中 麓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濕,與蒼術、白芷共為君藥。午時茶顆粒,功效祛風解表, 化濕和中,用于外感風寒、內傷食積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楚、胸腕滿悶、 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藥用廣董香、紫蘇葉、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川茸、 羌活、防風、山楂、麥芽(炒)、六神曲(炒)、枳實、柴胡、連翹、桔梗、前胡、 紅茶、甘草,方中董香解表化濕,與紫蘇葉、蒼術共為君藥。六合定中丸,功效 祛暑除濕,和中消食,用于夏傷暑濕,宿食停滯,寒熱頭痛,胸悶惡心,吐瀉腹 痛。藥用廣董香、香藉、陳皮、厚樸(姜制)、枳殼(炒)、木香、檀香、山楂(炒)、 六神曲(炒)、麥芽(炒)、稻芽(炒)、茯苓、木瓜、白扁豆(炒)、紫蘇葉、桔 梗、甘草,方中廣董香,外祛風寒以解表,內化濕濁以止瀉,與香需共為君藥。 兒童清熱口服液,功效清熱解毒,解肌退熱,用于小兒外感時邪、內蘊伏熱所致 的感冒,癥見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咽喉腫痛、大便秘結。藥用金銀花、廣釐香、 蟬蛻、石膏、滑石、黃苓、板藍根、赤芍、羚羊角片、大黃,方中廣董香疏散表 邪,化濕和中,與金銀花共為君藥。柴連口服液,功效解表宣肺,化濕和中,用 于感冒風寒挾濕證,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咽干、皖悶、惡心。藥用 麻黃、廣鱉香、肉桂、柴胡、連翹、桔梗,方中廣董香辛溫,外散表寒,內除濕 滯,為臣藥。雙清口服液,功效疏透表邪,清熱解毒,用于風溫肺熱,衛氣同病, 癥見發熱、微惡風寒、咳嗽、痰黃、頭痛、舌紅苔黃或黃白苔相兼。藥用金銀花、 連翹、郁金、大青葉、石膏、廣蕾香、知母、地黃、桔梗、甘草、蜂蜜,方中廣 蠶香解表,化濕和中,為佐藥。⑴
以上麓香正氣水等多種注冊上市的中成藥中均使用了董香,蕾香或為君藥、 或為臣藥、或為佐藥,且大多為方中的重點藥物。以上方多治療夏天外感風寒, 內傷濕滯,董香于方中多發揮“解表”與化濕之功。
9.3.4鱉香“解表"的藥理研究
體外試驗廣鱉香酮對白色含珠菌、新型隱球菌、黑根霉菌等真菌有明顯抑 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等細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W 董香中的黃酮類物質具有抗病毒作用。
藥理研究證實,董香對多種細菌和病毒有抑制和殺滅作用,這與解表藥抑 菌及抗病毒的藥理作用不謀而合,充分說明董香具有“解表”作用。
9.3.5釐香“解表”的現代臨床報道
用市售董香正氣水灌腸治療小兒夏令感冒,5個月以內嬰兒,1次灌腸5ml, 1歲以上每增加1個月增加0.2ml,共治療34例,其中有23例于9小時內體溫 降至正常水平(占67.6%)o對照組34例僅有5例在9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占 14.7%) [4]0用鷲樸散治療流行性感冒32例,藥用董香15g,佩蘭、厚樸、六一 散、金銀花、青蒿、野菊花各10g;嘔吐甚者加半夏6g,竹茹10g,所治病例2 天內退熱者29例,4天內退熱者4例,平均天數為1.77天⑸。
以上臨床報道證實,麓香正氣水與董樸散,均能治療感冒(屬于外感表證), 均以鱉香為君藥,說明鷲香確有“解表”功效。
9.3.6小結
從上述可知,董香的“解暑”實指“化濕”功效,治療暑濕證。蕾香性微溫, 辛而芳香,外能散表邪,內能化濕濁,為治暑熱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 熱,頭痛,腕腹痞滿,嘔惡吐瀉之要藥。結合董香的歷代本草、方書及現代藥理 研究和臨床報道證實,本品確有“解表”之功。如七版《中藥學》教材所述,將 董香的功效記述為“解暑、化濕、止嘔”。蕾香性溫,“解暑”在此肯定不能指解 除暑熱,而且與“化濕” 一同均治療“暑濕”之“濕”,也就忽視了本品的“解 表”之功,或者混淆了 “解暑”與“解表”,既然本品已具備“化濕”作用,為 了不與“解暑”功效重復,而且體現“解表”之功,因此,建議將本品的“解暑” 功效規范為“解表”。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50, 28, 29, 25, 67, 594, 24, 70
2•蘇鏡娛,張廣文,李核,等.廣董香精油化學成分分析與抗菌活性研究(I ) [J]. 中草藥,2001, 32 (3): 204
3.劉中煜春香正氣水解痙、鎮痛和抗菌作用實驗觀察[J].中草藥,1984, 15 (12): 15
4.劉國棟,齊浩波.董香正氣水灌腸治療小兒夏令感冒34例退熱效果觀察[J].河 北中醫,1991, 14 (5): 12
5.曾立昆.本草新用途[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 155
10.厚樸“去積”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10.1《中國藥典》謂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中華本草》謂厚樸:“行氣 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七版《中藥學》謂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10.2規范化建議:厚樸功效應為“燥濕”、“行氣”、“平喘”,不能將“去積”功 效與前三者并列,因為“去積”不是其直接功效,僅為“行氣”與“燥濕”功效 的間接效果,其“去積”作用不宜保留。
10.3論據 一
10.3.1論中藥功效之直接功效與間接功效
中藥的功效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對于藥物治療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 概括,是藥物對于人體醫療作用在中醫范疇內的特殊表述形式。中藥功效應當是 藥物針對病因、病理或癥狀的直接作用,其間接效果不能單獨成為功效。能夠指 導臨床用藥的主要是直接功效,表述功效時,直接功效與間接功效區分與否,直 接關系到中藥功效學習的優劣和臨床用藥時療效的好壞,因此應力求直接功效與 間接效果涇渭分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記述中藥功效時,間接功效盡可能不 列入“功效”項內,因為一種作用可收多種效果,有時難以窮盡。如清熱燥濕可 分別表現出退黃、止癢、止帶、止痢等多種不同效果。且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并 列,有時易生歧義。如黃柏以“清熱燥濕”與“退黃”、“止癢”、“止帶”、“止痢” 功效并列,則既易迷惑讀者,又顯累贅。當然,對于不書效果不足以表現藥物個 性者,仍可沿用四字型偏正詞組。如除濕退黃、燥濕止帶、利水退腫、活血調經、 清熱消腫等,然而對于易產生歧義者,最好回避。
10.3.2歷代本草論厚樸“去積”的由來及其“去積”作用的闡釋
《名醫別錄》謂厚樸:“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治霍亂及腹痛,脹滿, 胃中冷逆,胸中嘔逆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止煩滿,厚腸胃。”《珍 珠囊補遺藥性賦》謂:“厚樸其用有二:苦能下氣,去實滿而能消腹脹;溫能益 氣,除濕滿散結調中。”《本草衍義補遺》曰“厚樸氣藥也,溫而能敵,消胃之實 也”,并說“厚樸能治腹脹,因其味辛以提其滯氣,滯行則脹滿宜去之。”《本草 約言》謂厚樸:“散結氣而調中,溫脾胃而燥濕,泄有余之脹滿。”《雷公炮制藥 性解》謂:“厚樸辛則能發,溫則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諸證。”《本 草匯言》對厚樸的功效主治作了較全面的論述:“厚樸,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 也。凡氣滯于中,郁而不散,食積于胃,羈而不行,或濕郁積而不去,濕痰聚而 不清,用厚樸之溫可以燥濕。”《神農本草經疏》謂厚樸“辛能散結,苦能燥濕。” 《本草求真》謂厚樸:“大抵氣辛則散,故于濕滿則宜。味苦則降,故于實滿則 下。”《本草便讀》謂:“厚樸辛苦而溫,性燥善散。入脾胃氣分,逐濕宣中,散 胸腹一切陰凝滯氣。”《藥鑒》謂:“厚樸之味苦也,惟其苦,故能下氣去實滿, 而消腹脹。厚樸之氣溫也,惟其溫,故能益氣除濕滿而散結滯。何者?蓋厚樸屬 土,而有火氣之溫,所以能散能瀉胃中之實也。”《本草新用途》謂厚樸:“溫中 行氣,燥濕消痰。”
雖然以上本草均多記載厚樸有“消積”或“除滿”之作用,但仔細分析,發 現厚樸在發揮該作用時,均與其“行氣”、“燥濕"功效有關,且為“行氣、燥濕” 的間接效果。甚至有些近期本草直言本品功效為“行氣、燥濕、消痰”,不再言 其“消積”作用。由此可見,厚樸實無“去積”功效。
10.3.3歷代方書論厚樸“去積”作用的由來
《斗門方》以厚樸用姜汁炙,治氣脹心悶者。主治陽明腑實證的大、小承氣 湯,仲景均以厚樸辛苦溫行氣以除滿。主治“痛而閉”的厚樸三物湯,還有主治 “支飲腹滿”的厚樸大黃湯、厚樸七物湯、梔子厚樸湯等,雖主證各異,然仲景 以厚木卜為方中君藥,皆是取其行氣以除腹滿為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董香正 氣散用厚樸配大腹皮,行氣利濕,長于行中焦氣機,以寬胸膈皖腹;平胃散以厚 樸為臣,行氣燥濕除滿。
以上方劑充分說明厚樸是通過行氣燥濕而消積除滿,為行氣消積、消脹除滿 的要藥。
御制平安丸,功效溫中和胃,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用于濕濁中阻、胃氣不 和所致的暈車暈船、惡心嘔吐、胸膈痞滿、皖腹脹滿等癥。藥用蒼術(炒)、厚 樸(制)、陳皮、枳實(炒)、沉香、木香、檀香、丁香、紅豆蔻、山楂(焦)、 老范制萬應神曲、麥芽(炒)、甘草,方中厚樸行氣消脹除滿,與蒼術共為君藥。 疏肝平胃丸,功效疏肝和胃,化濕導滯,用于肝胃不和、濕濁中阻所致的胸脅脹 滿、胃腺痞塞疼痛、嘈雜曖氣、嘔吐酸水、大便不調。藥用蒼術、厚樸(姜制)、 枳殼(秋炒)、法半夏、陳皮、檳榔(炒焦)、炙甘草,方中厚樸苦溫燥濕,行氣 除滿,為臣藥。加味保和丸,功效理氣和中,開胃消食,用于痰濕內阻、胃虛氣 滯所致的痞滿、食積。藥用山楂(炒)、六神曲(炒)、麥芽(炒)、厚樸(姜炙)、 枳實、枳殼(隸炒)、陳皮、香附(醋制)、白術(萩炒)、茯苓、法半夏,方中 厚樸行氣,與枳實、枳殼、陳皮、香附共為臣藥,使氣行則水行,氣順則食消, 以達行氣和胃、行氣除滿、行氣消積化滯之作用。木香順氣丸,功效行氣化濕, 健脾和胃,用于濕濁中阻、脾胃不合所致的胸膈痞悶、皖腹脹痛、嘔吐惡心、曖 氣納呆。藥用木香、香附(醋制)、厚樸(制)、青皮(炒)、枳殼(炒)、檳榔、 陳皮、砂仁、蒼術(炒)、甘草,方中厚樸行氣燥濕,與青皮、枳實、檳榔共為 臣藥。香砂平胃丸,功效理氣化濕,和胃止痛,用于濕濁中阻、脾胃不合所致的 胃旎疼痛、胸膈滿悶、惡心嘔吐、納呆食少。藥用蒼術、厚樸(姜制)、木香、 砂仁、陳皮、甘草,方中厚樸行氣寬中、化濕除滿。香砂養胃顆粒(丸),功效 溫中和胃,用于胃陽不足、濕阻氣滯所致的院悶不舒、胃痛隱隱、嘔吐酸水等癥。 藥用白術、木香、砂仁、豆蔻(去殼)、廣董香、陳皮、厚樸(姜制)、香附(醋 制)、茯苓、枳實(炒)、半夏(制)、甘草,方中厚樸行氣和中,燥濕去積。和 中理脾丸,功效健脾和胃,行氣化濕,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痞滿、泄瀉。藥用白 術(就炒)、蒼術(米汨炙)、黨參、茯苓、陳皮、法半夏、厚樸(姜制)、枳殼
(去頓款炒)、砂仁、豆蔻、香附(醋制)、木香、廣蕾香、南山楂、六神曲(秋 炒)、麥芽(炒)、萊菠子(炒)、甘草,方中厚樸溫中下氣而除滿。⑴
以厚樸“行氣”、“燥濕”治療氣滯濕阻證,臨床很常用,尤其治療脾胃病, 更為常用。以上選取七種注冊上市的含有厚樸的中成藥,厚樸于方中發揮“行氣” 或“燥濕”以消除脹滿的作用。
10.3.4厚樸“行氣”功效的藥理研究
厚樸具有興奮胃腸運動及改善休克狀態下的胃腸運動抑制,具有興奮正常胃 腸運動的作用,且明顯改善休克時胃腸運動抑制⑵。
藥理研究證明,厚樸能興奮與促進胃腸運動,改善脾胃氣滯與濕阻脾胃所致 的胃腸運動減弱,與厚樸“行氣燥濕以消除脹滿”作用相關。
10.3.5小結
綜上所述,厚樸為臨床常用中藥,肯定具有“行氣燥濕”功效,但諸多本草、 方劑及現代臨床應用皆認為本品具有“消積除滿”的作用。通過以上對厚樸作用 的分析并結合中藥功效認為間接效果不能單獨作為功效的原則,厚樸的“消積除 滿”乃“行氣燥濕”的間接效果,即行氣以消氣積,燥濕以除濕積。因此,本品 實無“去積”之功,其“去積”作用不宜保留。
參考文獻
I.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岀版社,2005: 260, 275, 249, 288, 252, 256, 253
2•次秀麗,王寶恩,郭昌燕,等.厚樸對正常和內毒素休克大鼠胃腸電活動影響的 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9, 6 (3): 154
II.肉桂“引火歸原”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11.1《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學》均記述肉桂具有“引火歸原” 之功。
11.2規范化建議:建議肉桂“引火歸原”的功效不宜保留。
11.3論據
11.3.1中醫論“火”
《古今醫統大全》謂:“火有君相臟腑分治之宜,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溫 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溫 折,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噫!瀉火之法,豈止如此。虛實多端, 不可不察。以臟氣司之:黃連瀉心火,黃苓瀉肺火,芍藥瀉脾火,柴胡瀉肝火, 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余之火耳。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 立。陽虛之病,以甘劑除之,如黃英、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 以乘陰位,日以煎熬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若心火 亢極,郁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咸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樸硝之屬。若腎水受 傷,真陰失守,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 若腎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補之,如附子、干姜之屬。若胃虛,過食生冷物, 抑遏陽氣于脾土,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葛根之屬。不明諸此, 而求火之施治,何所依據? ”
凡虛火證,即假熱證也。虛火之病源有二,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 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虛火之外 證有四,一曰陽戴于上,而見于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 根之火也;而曰陽浮于外,而發于皮膚肌肉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內則寒,所謂 格陽之火也;三曰陽陷于下,而見于便溺二陰之間者,此其外雖熱而中則寒,所 謂失位之火也;四曰陽亢乘陰,而見于精血髓液之間者,此其金水敗而鉛汞干, 所謂陰虛之火也。然證雖有四,而本惟二,或在陰虛,或在陽虛,而盡之矣。第 陰虛之火唯一,曰金水敗者是也。陽虛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氣本屬陽, 陽氣不足,則寒從中生,寒從中生,則陽無所存而浮散于外,是即虛火假熱之謂 也。凡此治者,若以陰虛火盛,則治當壯水,壯水之法,只宜甘涼,不宜辛熱。 若以陽虛發熱,則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引火歸源,只宜溫熱,大忌清涼。⑴
下焦之火為先天之元陽,生于氣海之元氣。蓋就其能撐持全身論,則為元氣; 就其自g溫暖全身論,則為元陽。此氣海之元陽,為人身之本源,無論陰分、陽分 之火,皆如此肇基。氣海之形,如倒懸雞冠花,純系脂膜護繞搏結而成。其脂膜 旁出一條,與脊骨自下數第七節相連;夾第七節兩旁,各有一穴,《內經》謂七 節之旁中有小心也。而氣海之元陽由此透入脊中,因元陽為生命之本,故于元陽 透脊之處謂之命門。由斯觀之,命門之實用,不過為氣海司管匙之職,下焦之火, 仍當屬于氣海之元陽。論下焦之火上竄不歸原,亦氣海元陽之浮越也。氣海元陽 大虛,其下焦又積有沉寒錮冷,逼迫元陽如火之將滅,而其焰轉上竄者。其脈弦 遲細弱,或兩寸浮分似有力。其證為心中煩躁不安,上焦時作灼熱,而其下焦轉 覺涼甚,或常作泄瀉。宜用烏附子、人參、生山藥各五錢……必須將藥晾至微溫, 然后服之,方與上焦之燥熱無礙。〔2】
龍雷之火,無形而有聲,不焚草木,得雨而益熾,見于季春而伏于季秋。原 夫龍雷之見者,以五月一陰生,水底冷而天上熱,龍為陽物,故隨陽而上升。至 冬至一陽來復,故龍亦隨陽而下伏,雷亦收聲。人身腎中相火亦猶是也。平日不 能節欲,以致命門火衰,腎中陰盛,龍火無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歸,是以上 焦煩熱,咳嗽等癥。善治者,以溫腎之藥從其性而引之歸原,使行秋冬陽伏之令, 而龍歸大海,此至理也。'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衰者,以黃柏、知母為君,而愈寒其 腎,速其斃,良可悲哉!若有陰虛火旺者,此腎水干枯而火偏盛,宜補水以配火, 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正謂此。《馮氏錦囊秘錄》曰:
“溫熄肝腎龍雷之火,如黑姜、附子、肉桂、熟地、山茱、丹皮、山藥、茯苓、 澤瀉、麥冬、牛膝、五味子之類,隨候釆用。”趙養葵謂:“火可以水折,唯水中 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宅,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也,桂、附為補 火之最,相需必用。附子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凡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用 此無不奏效。”
以上為中醫對火的論述,尤其是對虛火病因、病機即治法的論證尤為精辟, 為以下論證肉桂是否應保留“引火歸原”之功效確立了理論基礎。
11.3.2論“引火歸原”
《中藥名詞術語解釋》⑶釋曰:“引火歸原,使腎陽虧虛而上浮的虛火下歸 于腎。具有引火歸原作用的藥物,性味辛熱,能溫補腎火,適用于面熱、頭暈、 咽痛、腰膝酸冷的'火不歸原'證。藥如肉桂、附子。”《現代中藥學大辭典》[4] 釋曰:“引火歸原,引導上浮的虛火下歸于腎。'原',指火的根源,也就是腎。 腎陽虧虛則虛火上越,出現頭暈氣促,面熱生火,下肢發冷等火不歸原的證候。 肉桂、附子能補益腎陽,使浮越于上的虛火潛納于腎,稱'引火歸原 11.3.3歷代本草論肉桂“引火歸原”的由來
《醫學啟源》謂肉桂:“補下焦火熱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虛自汗。” 《本草經疏》謂本品:“治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于中,及一切里虛陰寒,寒 邪客里之證。”《本草從新》謂:“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從治咳逆結氣,目赤 腫痛,格陽,喉痹,上熱下寒等證。”《得配本草》謂:“補命門之相火,通上下 之陰結……”
以上多本本草均記述了肉桂可以“補腎陽”或“補命門真火”,其中《本草 從新》謂肉桂能引無根之火以歸原。本品補腎陽功效確切,“引火歸原”功效是 否保留,值得商榷。
11.3.4歷代方書論肉桂“引火歸原”的由來
肉桂用于命門火衰,陽氣無根,虛火上浮之戴陽、格陽、上熱下寒證及心腎 不交。如《傷寒六書》回陽救急湯,治療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病勢危重,額紅 如妝,呼吸迫促,脈浮大空虛或微細虛數,或身熱反寒,或口渴不飲,則于回陽 益氣藥中加入肉桂、附子、干姜、人參等同用。方中肉桂補下焦之真火,弓I浮熱 之虛火歸藏于腎'肉桂用于腎陽不足,命門人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冷痛, 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肉桂性熱,味辛能散,味甘能補,擅長溫補命門之 火,助陽消陰。臨床與補火助陽之附子相須為用,以增強溫補腎陽之功,如《金 匱要略》之腎氣丸,《景岳全書》之右歸丸等,皆用肉桂、附子補助腎陽。
分析以上含有肉桂方劑的論述可知,肉桂可以溫補腎陽,治療腎陽虛證。通 過補腎陽,治療腎陽虛,陽戴于上或陽戴于外之火不歸原證,而產生引火歸原之 效果。
11.3.5小結
《中藥學》五版至七版教材均記述了肉桂的“引火歸原”功效,《中國藥典》 及《中華本草》亦是如此。肉桂辛甘而熱,具有補腎陽之功。“引火歸原”的實 質是本品能補腎陽,治療元陽敗絕、火不歸原之陽戴于上或陽浮于外的證候,使 浮越于上(或外)的虛火潛納于腎。“引火歸原”是補腎陽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效 果,在肉桂的功效已明確記載了 “補腎陽”功效,如果再將"引火歸原”功效與 之并列,就是重復。因此,建議肉桂的“引火歸原”功效不宜保留。
參考文獻
1•張景岳.景岳全書精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岀版社,198& 17
2•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97
3•南京中醫學院.中藥名詞術語解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岀版社,1988: 15 4.宋立人,洪恂,丁緒量,等•現代中藥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756
12.吳茱萸“助陽止瀉”功效規范為“燥濕”的論證
12.1《中國藥典》謂吳茱萸:“助陽止瀉”,《中華本草》謂吳茱萸:“溫中燥濕”, 七版《中藥學》謂吳茱萸:“助陽止瀉”
12.2規范化建議:應將吳茱萸“助陽止瀉”功效規范成“燥濕止瀉”,或直書為
“燥濕本品之“燥濕”可收燥濕止瀉,燥濕止癢,燥濕斂瘡等效果。
12.3論據
12.3.1歷代本草論吳茱萸“燥濕止瀉”
《神農本草經》謂吳茱萸:“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 邪,開廣理。”《名醫別錄》謂吳茱萸:“止瀉痢厚腸胃。”《大明本草》謂本品:
“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湯液本草》謂本品:“潤肝燥脾。”
《本草綱目》曰:“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 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也。”并總結其為溫中散寒燥濕以止瀉,用于陽虛寒 濕泄瀉證。《雷公炮制藥性解》謂吳茱萸:“燥腸胃而止久滑之瀉,散陰寒而攻心 腹之疼,祛冷脹為獨得,疏肝氣有偏長,疝疼腳氣相宜,開郁殺蟲至效。”《本草 新編》曰:“吳萸入四神丸中,以治腎泄,非用之以祛寒耶。然而,四神丸中用 吳茱萸者,非盡去寒也,亦借其性燥以去濕耳。夫腎惡燥,而瀉久則腎正苦濕也。 吳茱萸正喜其燥以投腎之歡,入諸腎臟之逐其水而外走于膀胱,不走于大腸也。”
《本草備要》謂:“吳茱萸,入足太陰(脾)血分,少陰、厥陰(腎、肝)氣分 (其氣燥,故專入肝而旁及脾、腎)。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郁。”《本草 求真》謂吳茱萸:“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陰奏作疝,久滑冷瀉,陰寒小腹作 疼,暨腳氣水腫,并口舌生瘡,除蠱殺蟲,要皆氣味辛燥所致。”《本草便讀》曰:
“吳茱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本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
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氣最速,極能宣散郁結,故治肝氣郁滯,寒濁下據,以致腹
痛疝瘟等疾,或病邪下行極而上,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病,均可用之。即其辛苦
香燥之性,概可想見其功。然則治肝治胃以及中下焦寒濕滯濁,無不相宜耳。”
《本草詳節》曰:“吳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主皆散寒溫中、 燥濕解郁之功而已。”《百味中藥應用發微》謂吳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氣, 溫中燥濕。”《現代中藥學大辭典》(宋立人等編著)釋吳茱萸:“溫肝暖胃,散寒 止痛,降逆,燥濕。”《實用中藥學》⑴謂:“吳茱萸能散寒,其味苦又能燥濕, 可用治寒濕外侵、經氣不利、血脈不和之腳氣腫痛;又入脾胃而散胃寒、燥脾濕, 可治寒濕阻中以及陽虛寒濕泄瀉證。”五版《中藥學》囚謂吳茱黃:“燥濕”。高 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書《中藥學》卩1謂吳茱萸:“溫中止瀉”。
以上諸多本草證實,吳茱萸具有“燥濕”功效,既能治療濕盛泄瀉,又能治 療濕盛水腫、腳氣、瘙癢、瘡瘍等證。
12.3.2歷代方書論吳茱萸“燥濕止瀉”
《成方切用》四神丸,治腎瀉,脾瀉。藥用破故紙四兩,五味子三兩,肉豆 蔻二兩,吳茱萸一兩,大棗百枚,生姜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搗 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若平旦服之,至夜藥力已盡,不能敵一夜之陰寒也。 破故紙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肉蔻辛溫,能 行氣消食,暖胃固腸;五味咸能補腎,酸能澀精;吳茱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 陰厥陰氣分而補火;生姜暖胃,大棗補土,所以防水。蓋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 可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泄瀉自止矣。《醫方論》析四神丸 中吳茱萸:“脾瀉者,若由木旺克土,則吳茱萸能散厥陰之氣,用以抑木則可。” 《醫方歌訣》解析四神丸:“腎命火衰,不能生脾土,故五更將交陽分,陽虛不 能鍵閉而泄瀉,不可專責脾胃也。破故紙辛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盛乃能 生土;肉豆蔻暖胃固陽;吳茱萸燥脾去濕;五味子補腎澀精,生姜溫中,大棗補 土,亦以防水也。”
《和劑局方》戊己丸,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 疳氣下痢,藥用吳茱萸、黃連、白芍各五兩,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 二十丸,濃煎,米飲下,日三服。《圣濟總錄》正氣散方,治水瀉腹痛,日夜不 止。藥用吳茱萸、縮砂蜜、附子、赤石脂、肉豆蔻、龍骨、石榴皮、甘草、人參、 地榆、白術、干姜,上一十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煮粳米飲調下,不拘 時。以止為度。《圣濟總錄》訶黎勒散方,治寒濕傷脾,濡瀉。藥用吳茱萸、訶 黎勒、木香、蕪黃炒、黃連,上五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空腹陳米飲調 服。《仁齋直指方》木瓜湯,治吐瀉不已,轉筋擾悶。藥用酸吳茱萸、木瓜、茴 香、甘草(炙)。《世醫得效方》治脾受濕氣,泄痢不止,米谷不化。藥用吳茱萸、 黃連、白芍藥。上鋰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丹溪心 法》參萸丸,治濕熱氣滯,吞酸自利。藥用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吳茱萸 (二兩,煮過)。
腸康片,功效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癥見 腹痛腹瀉,或里急后重、大便膿血。藥用木香、吳茱萸(制)、鹽酸小漿堿,方 中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痛止瀉。加味香連丸,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用于大 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藥用黃連(姜制)、 黃苓、黃柏(酒制)、白芍、當歸、延胡索(醋制)、厚樸(姜制)、枳殼(去穎 隸炒)、檳榔、木香、吳茱萸(甘草制)、炙甘草,方中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也 制苦寒之品,為佐藥。復方黃連素片,功效清熱燥濕,行氣止痛,止痢止瀉。用 于大腸濕熱,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瀉,肛門灼熱;腸炎、痢疾見上述證 候者。藥用木香、吳茱萸、白芍、鹽酸小漿堿,方中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⑷
吳茱萸“助陽止瀉”之說源于四神丸,通過《成方切要》及《醫方論》對四 神丸的分析,可以正本清源,吳茱萸于四神丸中實乃“燥脾濕”之品。分析其它 使用吳茱萸止瀉的方書及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也不難確定,吳茱萸均發揮“燥 濕止瀉”之功。
12.3.3吳茱萸“止瀉”作用的藥理研究
吳茱萸水煎液10g/kg和20g/kg灌胃,可顯著減少番瀉葉引起的大鼠大腸刺 激性腹瀉次數,對萬麻油引起的小鼠刺激性腹為次數有減少傾向何。給小鼠灌胃 吳茱萸水煎劑20g/kg,能顯著抑制正常小鼠胃腸墨汁推進率,但又能對抗嗎啡或 阿托品抑制胃腸推進率,這種雙向作用與吳茱萸既有興奮又有抑制離體腸管活動 的作用一致⑹。家兔口服吳茱萸煎劑有利尿作用,健康人試服也有利尿效果⑺。
藥理研究證實,吳茱萸能抑制胃腸蠕動,治療泄瀉,與本品的“燥濕止瀉” 功效相關。
12.3.4吳茱萸“止瀉”作用的現代臨床報道
治療嬰幼兒腹瀉,寒性腹瀉用止瀉I號:吳茱萸、干姜、白術、蒼術各等分; 濕熱內阻用II號:吳茱萸、黃連、木香各等分;實滯中膠、氣機不暢用DI號:吳 茱萸、炒麥芽、炒山楂、神曲、雞內金、炒萊服子、桔梗。均研成細末,取3克, 陳醋或米醋調糊,敷神闕,外敷紗布、膠布或崩帶固定,每日1次。治療864例, 治愈644例,好轉180例,無效40例同。治療嬰幼兒腹瀉,用吳茱萸、肉桂、
花椒、丁香、小茴香、蒼術、五倍子,共研細末,每次2克,加食醋(6個月者 用生理鹽水)調勻,敷臍,酌情補液。治療100例,痊愈62例,有效26例,無 效12例切。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取吳茱萸15克,灶心土 20克,研成粉末, 用醋調成糊狀,加溫(以不燙手為度)納臍中令滿,崩帶固定,1?2小時換藥1 次,根據病情每日可敷2?3次,一般敷1?3天可獲良效,治療105例患兒,痊 愈79例,好轉26例,有效率100%〔叫
吳茱萸為臨床治療泄瀉的常用藥物,中醫認為無濕不成瀉,從以上臨床報道 分析,吳茱萸止瀉主要治療濕瀉,發揮其“燥濕止瀉"之功。
12.3.5小結
綜上所述,吳茱萸辛苦溫,歸肝脾胃腎經。功專散寒止痛,溫中降逆止嘔, 燥濕止瀉。主治肝氣上逆之厥陰頭痛,寒凝肝脈之疝氣痛、腹痛,中焦虛寒及肝 火犯胃之嘔吐,陽虛寒濕泄瀉,濕疹,濕瘡,腳氣,口瘡等。《中國藥典》及七 版《中藥學》在論述本品“止瀉”功效時,均記述為“助陽止瀉”。但據歷代本 草及方書的記載分析,尤其是對四神丸的方義理解,可以看出,吳茱萸實為“燥 濕止瀉”之品,并非“助陽止瀉”。四神丸誠為助陽止瀉之方,但方中發揮“助 陽”作用的是補骨脂,并非吳茱萸,吳茱萸所發揮功效應為“燥濕”。吳茱萸之 溫性,主要不在溫腎,而是暖肝和溫中焦。所以,吳茱萸“助陽止瀉”功效應規 范成“燥濕止瀉”,或直書為“燥濕”’ 參考文獻
1.高學敏.實用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430
2.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110
3•顏正華•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449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125, 126, 130
5•張明發,陳光娟,朱自平,等•吳茱萸溫中止痛藥理研究[J].中藥材,1991, 14 (3): 39
6•張明發,范榮培,郭惠玲,等.溫里藥對小白鼠胃腸推進運動及藥物性腹瀉的影 響[J].中國醫藥學報,1988, 3 (4): 20
7.鄧祖藩沖藥在人和動物體內利尿作用的研究[J]沖華醫學雜志,1961, 47 (1): 8•焦平,倪藹然,趙艷娥,等.敷臍療法治療嬰幼兒腹瀉864例臨床觀察[J].光 明中醫,1996, 11 (1): 31
9•劉秀春.臍敷中藥治療嬰幼兒腹瀉100例[J].中醫外治雜志,1997, 6 (6): 18 10.張文華•吳萸灶心土敷臍治療小兒遷延性腹瀉105例[J].新中醫,1995, 28 (1): 26
13•應肯定石榴皮“止瀉痢”與石榴根皮“驅蟲”的功效
13.1《中國藥典》謂石榴皮:“澀腸止瀉,止血,驅蟲”,《中華本草》謂石榴皮: “澀腸止瀉,止血,驅蟲”,七版《中藥學》謂石榴皮:“澀腸止瀉,收斂止血, 殺蟲”。《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學》均未明確記載石榴根皮的功 效。
13.2規范化建議:石榴皮和石榴根皮在臨床上不可混淆和互為代用,雖傳統上二 者功效相似,但臨床上“澀腸止瀉”多用果皮,而“驅蟲”多用根皮。
13.3論據
13.3.1論“驅蟲”與“殺蟲”
《中藥名詞術語解釋》⑴釋驅蟲與殺蟲曰:驅蟲,指驅除或殺死腸道寄生蟲; 驅蟲藥用于蝎蟲、鉤蟲、嘵蟲、絳蟲、姜片蟲等腸道寄生蟲病;藥如使君子、苦 楝皮、檳榔、雷丸等。殺蟲,其義有三「一指驅殺腸道寄生蟲;二指能殺滅疥蟲 等,治療疥癬、惡瘡等皮膚病,藥如硫磺、雄黃、輕粉、蛇床子、苦參等;三指 殺滅滴蟲,治療滴蟲性陰道炎,藥如蛇床子、鶴草芽、鴉膽子等。《中醫名詞術 語精華辭典》【2]釋驅蟲曰:驅蟲,又稱殺蟲,治法之一,指用殺蟲藥治療人體寄 生蟲的方法,主要治療蛔蟲、曉蟲、絳蟲等腸道寄生蟲病,常用藥物有使君子、 苦楝皮、檳榔、南瓜子、雷丸、鶴草芽等。
近代,通過臨床與實驗研究證實,驅蟲藥的驅蟲作用與以下藥理作用有關: ①麻痹作用O驅蟲藥對寄生于腸道內的寄生蟲蟲體有麻痹作用o②分解蟲體作用O 某些驅蟲藥含有溶蛋白酶,可使蟲體蛋白質分解、破壞,促使寄生蟲死亡。③某 些驅蟲藥對血吸蟲、陰道滴蟲、瘧原蟲、絲蟲及囊蟲亦有抑殺作用。總之,驅蟲 藥物通過麻痹、毒殺或分解蟲體等作用而促進體內寄生蟲(主要是腸道內蠕蟲類 寄生蟲)排出體外。
13.3.2石榴皮與石榴根皮混用現象的由來
石榴皮為石榴果實的果皮,石榴根皮為石榴根部的干燥根皮,傳統認為二者 均具有澀腸止瀉與殺蟲的作用(如宋代方書《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既用石 榴皮止瀉痢,又用石榴皮驅殺!I®蟲、寸白蟲。《名醫別錄》謂:“石榴皮療下痢, 止漏精;石榴根皮療蛔蟲、寸白蟲°”《馮氏錦妻秘錄》:“石榴皮,能禁清漏,赤 白帶下,久痢滑瀉,并堪收澀,洗眼止淚。煎服下蝎。”),臨床常用于久瀉久痢、 滑脫不禁及蟲積腹痛等病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根皮“止澀瀉痢,帶下, 功與皮同”。故有人亦將根皮簡稱“石榴皮”,為此,臨床上常互為混用。
13.3.3歷代本草及方書論石榴皮“上瀉痢”
《名醫別錄》謂石榴皮:“療下痢,止漏精。”《藥性論》謂石榴皮:''味酸…… 主澀腸,止赤白下痢。”《滇南本草》謂石榴皮:“味酸,治日久水瀉,治久痢膿 血,大腸下血。”又謂:“一婦人產后痢癥,吃藥不效,用石榴皮醋炒香附等分, 煎服即愈。”《本草綱目》謂石榴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雷公 炮制藥性解》謂石榴皮:“石榴皮,入大腸、腎二經。……按腸滑則患血痢,腎 滑則患遺泄,榴者留也,故入此二經。然痢疾未盡者,不可先以此澀之,多服能 戀膈成痰。”《本草匯言》謂石榴皮:“澀腸止痢之藥也。”《生草藥性備要》及《草 藥新纂》也謂本品止瀉痢。
《圣濟總錄》石榴皮湯方,治虛寒客于下焦,腸滑洞泄,困極欲死,藥用酸 石榴皮、干姜、黃柏、阿膠。華佗治赤白痢神方,凡痢皆由營衛不足,腸胃虛弱, 冷熱之氣,乘虛入于腸間,腸虛則泄,故為痢也。熱乘于血,血滲腸內,則為赤 痢;冷氣搏于腸間,津液凝滯,則為白痢;冷熱相交,則赤白相雜。宜用石榴皮 二兩,鹿茸二分,干姜二分,棗仁七枚,上共搗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夜 一,若下數者,可五、六服。華佗治妊娠下痢神方,酸石榴皮、人參、黃苓各二 兩,橘皮四兩,粳米三合,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圣濟總錄》正氣散 方,治水瀉腹痛,日夜不止,藥用石榴皮、砂仁 附子、赤石脂、肉豆蔻、龍骨、 甘草、人參、地榆、白術、吳茱萸、干姜。《圣濟總錄》黃連當歸湯方,治洞泄 寒中,水谷不化,藥用酸石榴皮、黃連、當歸、甘草。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普 濟方》治泄瀉無度,藥用枯白磯、細辛、訶子皮、干姜、龍骨、赤石脂、黑附子、 石榴皮、牡蠣,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前濃煎陳米 飲下。《古今醫統大全》白術圣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瘞,并婦人產后痢疾,藥 用白術、肉豆蔻(煨)、砂仁、石榴皮、當歸、干姜(炮)、陳皮、甘草、訶子、 芍藥各等分,上為粗未,每服五錢,水盞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固腸湯,治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大便不 節,小便赤黃,氣上沖胸,不能久立,身腫腹急,當臍痛,悉主之,藥用酸石榴 皮半兩,黃連(炒)、地榆各一兩,罌粟殼(醋炙)、茯苓各一兩半,上鏗散,每服 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烏梅一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從以上本草及方書分析,石榴皮確能“止瀉”,在以上方劑中石榴皮均發揮 “止瀉”作用,古方中“止瀉”多用石榴皮而非石榴根皮。
瀉定膠曩,功效溫中燥濕,澀腸止瀉,用于小兒寒濕內盛所致的泄瀉,癥見 泄瀉清稀、甚則水樣、腸鳴漉漉、皖腹冷痛、食少納呆。藥用鐵覓菜、石榴皮、 丁香、炮姜、山楂(炭),方中石榴皮酸澀、性溫,澀腸止瀉,為臣藥。服可寧 片,功效清熱利濕,用于大腸濕熱所致的腹瀉,癥見腹痛、腹瀉、嘔吐;急性腸 炎見上述證候者。藥用扭肚藤、救必應、火炭母、車前草、石榴皮,方中石榴皮 澀腸止瀉,為佐藥。六味木香膠囊,功效開郁行氣止痛,用于寒熱錯雜、氣滯中 焦所致的胃皖痞滿疼痛、吞酸嘈雜、曖氣腹脹、腹痛、大便不爽。藥用木香、豆 蔻、華芨、石榴皮、鬧羊花、梔子,方中石榴皮澀腸止瀉,為佐藥。卩】
分析以上注冊上市的三種中成藥,上述三方所用石榴皮均發揮“止瀉”作用, 發揮該作用的是石榴皮而不是石榴根皮。
13.3.4石榴皮“止瀉痢”的現代臨床報道
治療細菌性痢疾,用50%?60%石榴皮煎劑治療,每次10?20ml,每日3? 4次,每療程7?10天;慢性菌痢可連服2周,用藥1周后再服2周為1療程。 經治急性菌痢50例,用藥1療程后近期治愈49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 服藥后平均退熱時間為1.3天,腹痛、里急后重癥狀消失時間為4.8天左右,大 便恢復正常時間約為4?6天,糞便鏡檢恢復正常為5.3天。經治慢性菌痢4例, 停藥后2周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病變均消失,大便培養3次以上均為陰性⑷。尚 有報道,用50%石榴皮煎劑治療細菌性痢疾39例,取得滿意療效〔叫亦有報道, 以干石榴皮30g,加水200~300ml,煎至30?50ml,頓服,每日1劑,7~10 天為1療程。經治細菌性痢疾72例,服藥1療程后,糞便鏡檢恢復率97.22%, 細菌轉陰率89.47%,治愈率95.8%⑹。治療阿米巴痢疾,用60%石榴皮煎液每 服20mL每日3次,飯后服,連服6日為1療程。如無效可再服1?2個療程, 2療程之間停藥3日。40例患者1療程后隨訪半年,均無任何癥狀,其中36例 連續糞檢3次均為陰性,取得滿意療效[役以石榴皮、茯苓、豬苓各15g,白術 12g,澤瀉、厚樸各10g,桂枝6g,焦白術30g,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經治腹瀉患者112例,結果全部治愈。療程最短者半天,最長者5天。又以鮮石 榴皮30g,搗成泥狀,敷于肚臍,外用膠布封貼,每24小時換1次。經治24例, 1次痊愈12例,2次痊愈5例,3次痊愈4例,好轉3例⑺。
現代臨床報道證實,石榴皮既治泄瀉,又治痢疾,善治細菌性痢疾與阿米巴 痢疾,充分體現石榴皮的“止瀉痢”作用。
13.3.5歷代本草及方書論石榴根皮“驅蟲”
《本草拾遺》云:“石榴本功外,東引根及皮,主蛔蟲
《海上方》治寸白蟲,取醋石榴根,切一升,東南引者良。水二升三合,煮 取八合,去滓,著少米作稀粥,空腹食之,即蟲下。《海上集驗方》治寸白蟲, 用醋石榴根皮(切)一升,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著少米作稀粥,空腹 食之。《摘玄方》云:“一人患腹脹,夏成診曰:飲食如常,非水腫蠱脹,乃濕熱 生蟲之象也。以石榴、椿樹東引根皮、檳榔各五錢,空心服,腹大痛,瀉蟲長丈 余,遂愈。金蠶蠱毒,吮白磯味甘,嚼黑豆不腥者,即是中蠱也,用石榴根皮, 煎濃汁服,即吐出活蠱,無不愈者。”。《太平圣惠方》蕪黃散方,治九蟲,藥用 蕪黃仁、狼牙、檳榔、石榴根皮。《圣濟總錄》檳榔煎,治!60蟲,藥用檳榔與酸 石榴根皮。《圣濟總錄》千金散,治小兒疳蛔動心痛,面伏地臥,口吐清水痰涎, 藥用白檳榔、紫楝根、石榴根皮、鶴虱、蘆薈,上五味,搗研為散,空心熱茶調 下一錢匕,更看兒大小加減。《仁齋直指方》雄砂丸,殺諸蟲,藥用鶴虱、蕪黃、 干漆、僵蠶、貫眾、酸石榴根皮、朱砂、雄黃、雷丸、甘遂,上細末,粳米粉糊 丸麻子大,每十丸,五更粥飲下。《濟陽綱目》廣濟方,殺寸白蟲,亦療蛔蟲, 藥用酸石榴根皮與檳榔,上二味細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以粳米煮 稀粥,平旦空腹食之,少間蟲并死,快利神效。《活幼心書》使君子丸,治腹內 諸蟲作痛,口吐清水,藥用使君子肉、檳榔、酸石榴根皮、大黃。《活幼心書》 化蟲飲,治化蟲毒在腹作痛,藥用檳榔,酸石榴根皮,紅丹,雷丸,貫眾,使君 子肉,甘草,枳殼,大黃,上為細末,用清油煎雞子一枚,如春餅樣,候冷抄藥 末一錢于上攤勻,空心卷而食之,兒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粟谷大,每服十五 丸至三十丸,以淡豬肉汁空心下,雞肉汁亦好。
以上本草及方書證實,石榴根皮功效“驅蟲”,不管是單味藥使用,還是配 伍他藥同用,均有理想的驅蟲作用。從以上文獻還可看出,驅蟲多用石榴根皮, 少用或不用石榴皮。
13.3.6石榴皮“止瀉”與石榴根皮“驅蟲”的藥理研究
實際上石榴皮與石榴根皮所含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是不同的,果皮主含鞋 制等,其主要是抗菌止瀉作用。石榴皮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 桿菌、溶血性鏈球菌、霍亂弧菌、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綠 膿桿菌及結核桿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抗菌譜廣,殺菌作用較強,其中對志賀 痢疾桿菌最強岡。
而根皮主含揮發性生物堿(如石榴皮堿、甲基石榴皮堿、偽石榴皮堿、異石 榴皮堿等)及糅花丹寧酸等,其除了澀腸止瀉外,尚能驅殺絳蟲、蛔蟲。石榴根 皮煎劑,石榴皮堿和異石榴皮堿對絳蟲有很強的殺滅作用,能作用于蟲的肌肉, 使其陷入持續收縮,1: 10000的鹽酸石榴皮堿于5?10分鐘則能殺死絳蟲【刃。且 有毒性作用,其毒性成分為生物堿(石榴皮堿等),可引起動物呼吸中樞麻痹及 對骨骼肌有藜蘆堿或筒箭毒堿樣作用,其毒性約為石榴皮的右倍〔⑼。如口服根 皮超過常量,輕者可引起眩暈、視物模糊、軟弱無力、震顫等;重者可引起呼吸 抑制而死亡。臨床上曾有服用新鮮石榴根皮40克,煎服驅蟲而引起死亡的報道。
石榴皮與石榴根皮的藥理研究證實,主要發揮“止瀉”作用的是石榴皮,而 發揮“驅蟲”作用的則是石榴根皮。
13.3.7小結
綜上所述,考證歷代本草及方書對石榴皮和石榴根皮的功效和主治的記載, 并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和臨床報道證實,石榴皮酸性強主含鞋質,以“澀腸止瀉” 為主要功效;而石榴根皮以主含生物堿,以“驅蟲”為主要功效,所以臨床在使 用石榴皮與石榴根皮時不能互相混淆,應肯定各自主要的功效。只是石榴根皮毒 性較大,現很少用以殺蟲。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學院•中藥名詞術語解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
37, 22
2•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岀 版社,1996: 580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601, 130, 279
4.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619
5.鄭培良.石榴皮煎劑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療效觀察[J].藥學通報,1959, 7 (12): 622
6•吳葆杰.中草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269
7.陰健.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3) [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 54 &劉壽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1820?1961) [Ml.北京:科學岀版社,1963: 164 9•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 418 10.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 419
14.花蕊石“化瘀”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14.1《中國藥典》謂花蕊石:“化瘀止血",《中華本草》謂花蕊石:“化瘀,止血”, 七版《中藥學》謂花蕊石:“化瘀止血”
14.2規范化建議:花蕊石能使血液化為水,以及藥理研究證明其能促進血液凝固, 實為凝血作用,并非具有“化瘀”之功,故建議其“化瘀”之功不宜保留。 14.3論據
14.3.1歷代本草與方書論花蕊石“止血"與“化瘀”功效的由來
花蕊石入藥,始于宋代《嘉祐本草》,并言其“主金瘡出血,又療產婦血暈, 惡血。”《本草蒙筌》謂其:“多服體即疏通,瘀血漸化黃水。誠為劫藥,果乃捷 方。金瘡血流,敷即合口。”《醫林纂要》則認為本品不僅能止血,還能“瀉肝經 瘀血”。《本草綱目》載其:“其功專于止血,能使血化為水,酸以收之也……治 一切失血傷損,內漏,目翳……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 為水,則此石之功,蓋非尋常草木之比也。”《本草述》言:“花蕊石,其于血證, 似也胄£化瘀為止。”補充了其“化瘀”之功。《本草擇要綱目》謂花蕊石:“其味
澀而酸,蓋厥陰經血分藥也,其功專于止血,能使血化為水,酸以收之也。"《玉 楸藥解》謂花蕊石:“治吐爼崩漏胎產,刀杖一切諸血。”即明言其止血功效。《本 草便讀》言:“花蕊石,此石性能斂血,而又能使血化為水,一如兵家攻寇之法, 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金瘡出血。刮末摻之即合者。亦此意也。”
《馮氏錦囊秘錄》謂:“治療五內崩損,涌噴出血斗升,用此止之。花蕊石 火鍛存性,研如粉,用童便一鐘,煎溫調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后服。如男用酒 一半,女用醋一半,與小便一處,和藥服之,使瘀血化為黃水,次以后獨參散補 之。”
至此,花蕊石的“止血”與“化瘀”這兩大功效,就基本確定下來了。但花 蕊石的“化瘀”之功值得商榷。
14.3.2花蕊石“止血”作用的藥理研究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是指血液離開血管數分鐘后,血液由流動的 溶膠狀態變成不能流動的膠凍狀凝塊的過程。在凝血過程中,血漿中的纖維蛋白 源轉變為不溶的血纖維,血纖維交織成網,將很多血細胞網羅在內,形成血凝塊。 血液凝固后1?2小時,凝血塊又發生回縮,并釋放出淡黃色的液體,稱為血清。 在生理止血過程中,小血管內的血凝塊常可成為血栓,填塞了這一段血管。出血 停止、血管創傷愈合后,構成血栓的血纖維可逐漸溶解,先形成一些通過血栓的 通道,最后可以達到基本暢通,血纖維溶解的過程,稱為纖維蛋白溶解,簡稱纖 溶⑴。纖維蛋白的溶解,與祖國醫學之“活血化瘀”比較相似,與《本草綱目》 等所言之花蕊石的“活血化瘀”就是指能“使瘀血化為水”大相徑庭。而事實上, 所謂的“使瘀血化為水或化為黃水",正是凝血過程中所產生的黃色液體,即血 清。
以花蕊石研為細末,撒于犬的脾臟及股動脈切口處,均能迅速止血。內服花 蕊石后能增加血中鈣離子濃度,使血管和淋巴管致密,有防止血漿滲岀和促進血 液凝固作用⑵。花蕊石能縮短凝血時間,減少出血量,并能增加外周血小板數量, 炮制前后止血作用無差異[叫花蕊石混懸液能明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⑷。
藥理研究證實,花蕊石能增加血中鈣離子濃度,增加外周血小板數量,縮短 凝血時間,減少出血量,均與花蕊石的“止血”功效密切相關。藥理研究中并未 體現本品的“化瘀”之功。
14.3.3花蕊石“止血”作用現代臨床報道
用單味花蕊石研細末制成花蕊石止血散,1次4?8克,1日3次。對胃、十 二指腸等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結核咯血、支氣管咯血等呼吸道出血均有一定療效。 治療224例,顯效136例,有效41例,總有效率70%;其中對消化道出血效果 為佳【譏本品對胃及十二指腸等消化道出血,效果亦較好,臨床使用53例,顯 效50例,有效2例,有效率達98.1%。大部分病人在服藥后2?3天大便潛血開 始轉陰回。花蕊石鍛后醋淬,研細末內服9?18克,治吐血、血崩、鼻鈕,再以 八珍湯等調理善后;或外敷牙縫治牙宣,以歸脾湯加味調理,均獲顯效⑺。
現代臨床報道證實,花蕊石功效“止血”,用于多種出血證,很少單獨用于 瘀血證的治療。
14.3.4小結
綜上所述,《本草綱目》等所言之花蕊石的“活血化瘀”就是指能“使瘀血 化為水”,所謂的“使瘀血化為水或化為黃水",正是凝血過程中所產生的黃色液 體,即血清。因此,花蕊石的“化瘀"功效,實質上是指“凝血”作用。且花蕊 石在古今臨床上主要作為“止血”藥在使用,這與藥理研究所證實的本品之“凝 血”作用不謀而合,本品實無“化瘀”之功,故花蕊石“化瘀”功效不宜保留。 參考文獻
1.張鏡如•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68
2.《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 版社,1975: 299
3.彭智聰,張少文,康重陽,等•花蕊石炮制前后止血作用的比較[J].中國中藥雜 志,1995, 20 (9): 538
4•顏正華沖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602
5.沈堅,蔣柏生.一種止血良藥——花蕊石止血散[J].中成藥研究,1985, 7 (8): 42
6.《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精選本)[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81
7.楊志宏.應用花蕊石散止血而不留瘀[J].浙江中醫雜志,1965, 8 (7): 21
15.三七功效中應肯定“補虛(補氣血)”作用的論證
15.1《中國藥典》、《中華本草》、七版《中藥學》均未在三七的功效項里記述本 品的“補虛(補氣血)”作用,但《中華本草》和七版《中藥學》又同時在“此 外”項里記述了本品的“補虛強壯”作用。
15.2規范化建議:三七功效中應肯定“補虛(補氣血)”作用,且建議將三七的 “補虛(補氣血)”功效補入其功效之中。
15.3論據
15.3.1歷代本草論三七“補虛(補氣血)”
《本草新編》謂三七:“止血兼補虛。”《本草綱目拾遺》謂三七:“去瘀損, 止吐紐,味甘苦,同人參……補而不峻。”《本草綱目拾遺》又謂本品:“人參補 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異,故人并稱曰人參三七。”《文山中草藥》: “生用止血散瘀,消腫止痛;熟用補血益氣,壯陽散寒。”《醫藥淺說》謂:“滇 人以油炒熟,研粉服之,云補益身體。”
以上本草均明確提出三七可以“補虛”,其“補虛”主要是“補氣血”。
15.3.2歷代本草方書論三七“補虛(補氣血)"
民間用治虛損勞傷,常以三七與母雞或豬肉燉服,可收滋補強壯之效,尤多 用于產后及久病體虛者。治血虛頭暈,三七3g,研細末;鴿子1只,去內臟, 藥粉裝肚,蒸吃。治氣血虛弱,三七3g, 土人參6g,研細末,蒸肉吃。
冠心靜片,功效益氣通脈,活血化瘀,宣痹止痛,用于心氣不足、瘀血阻滯 所致的胸痹,癥見心悸、氣短、胸悶、心前區刺痛。藥用丹參、三七、赤芍、川 茸、紅花、人參、玉竹、蘇合香、冰片,方中三七養血補虛,活血化瘀,通脈止 痛,與丹參共為君藥。田七補丸,功效補肝益腎,益氣養血,用于肝腎不足,氣 血虧虛所致的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精神疲倦、體虛潮熱、腰酸腿軟,也用于婦 女產后失血過多。藥用烏雞(去毛爪腸)、熟地黃、當歸、三七(香油炸黃)、黨 參、白術(裁炒)、山藥、女貞子(酒制)、墨旱蓮、香附(醋制),方中三七補 血活血,調理血分,為臣藥。消栓通顆粒,功效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用于氣虛 血瘀所致的中風,癥見半身不遂、口舌禍斜、言語不利及頭痛,胸痛,脅痛。藥 用黃英、當歸、地黃、桃仁、赤芍、川茸、地龍、枳殼(炒)、三七、丹參、甘 草、紅花、牛膝、冰片,方中三七活血補虛,為佐藥。⑴
不管是從民間使用三七治療氣血虛損勞傷,還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 床用藥須知•中藥卷》所記載注冊上市的治療氣血虛的含有三七的中成藥上分析, 三七具有穩定可靠的“補氣血”之功。
15.3.3三七“補虛(補氣血)”的藥理研究
三七對血液系統除有止血、活血作用外,還具有補血作用,能提高外周血細 胞、白細胞數量【%在有粒單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存在的條件下,三七 總皂昔(TSPN)能促進正常或貧血小鼠粒單系造血祖細胞(CFU-GM)的集落 形成,經TSPN誘導制備的肌條件培養液,L細胞條件培養液和脾細胞條件培養 液能顯著提高CFU-GM的集落產率,表明TSPN可能通過誘導機體產生造血調 控因子或協同這些因子促進機體單系血發生⑶。三七或三七皂昔、黃酮昔、總皂 昔也具有補血作用,能改善失血后貧血,增強造血功能,但對白細胞系統無明顯 影響,對造血干細胞體外培養有促進增殖的作用⑷。
三七性溫,味甘、微苦,有滋補強壯作用,用于氣血虛弱等【習。抗衰老常服 三七能延年驅病,有強壯滋補作用©7]。腹腔注射廣西三七總皂昔,能明顯提高 小鼠耐缺氧、抗疲勞、耐寒、耐熱的能力,升高小鼠的血糖水平;延長果蠅的生 存時間,增強其飛翔能力;加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作用,說明三七總皂昔有 固本強壯的作用%三七抗貧血作用可能與其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有關【⑼。
藥理研究證實,三七具有提高血細胞、白細胞數量,增強骨龍造血功能,抗 疲勞,增強體質等作用,充分說明三七可以“補氣血”。
15.3.4三七“補虛(補氣血)”的現代臨床報道
治療營養不良性貧血,將云南文山產三七的干燥根,用文火在油中熬制后, 提出熟三七總皂昔,制成注射液(每2ml含總皂昔80mg)。每次2ml,每日1次, 肌內注射。治療24日復查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共觀察25例,均為用復方三七注 射液治療子宮脫垂的女性患者,均具頭暈、心慌、失眠及食欲不振等貧血癥狀, 實驗室療前測定,21人血紅蛋白低于100g/L(10g/100ml), 23人紅細胞計數在3.5 X10,2/L(350萬/ml)以下。結果:25例自覺癥狀減輕或消失,食欲增加;血象復 查血紅蛋白普遍增高,低于100g/L者僅余5人,總有效率為80%,平均增加 20.8g/L,提高24.36%,統計學處理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紅細胞計數
明顯增加,增高者18例,總有效率75%,維持原水平者2例,減少者5例。平 均增加0.362 X107L,提高11.34%,統計學處理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⑴】。 三七在防治氣血衰弱癥、腎經衰弱失眠、冠心病等方面均收到良好效果(,2>,3]o
現代臨床報道顯示,三七可以治療貧血,升高血紅蛋白,改善貧血癥狀,還 可治療氣血虛弱癥,完全可以說明三七能夠“補氣血”。
15.3.5小結
通過分析以上三七“補虛”作用的本草、方書、藥理及現代臨床研究,不難 發現,三七確有“補氣血”的作用,雖然該作用沒有被廣泛使用,但不能因此而 否認,應加以肯定。因此,建議將三七的“補氣血”功效補入其功效中,以便于 對三七功效全面正確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336, 426, 342
2.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 80
3•姜榮.三七總皂昔對粒單系造血祖細胞增殖調控機制的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 學報,1999, 24 (1): 14
4.李建國.淺談三七的藥理作用[J].河北中醫,1996, 18 (1): 31
5•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 87
6.肖滬生.三七的實驗研究與臨床進展[J].中國醫藥學報,1987, 3 (3): 34
7•吳蘭鷗,吳平,陸英,等•三七皂昔Rgl對小鼠記憶障礙的改善作用[J].昆明醫 學院學報,1999, 20 (1): 29
&謝志華•廣西田三七總皂昔扶正固本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 1991, 7 (2): 27
9.王濱生,魏寶泳.三七補虛初探[J]沖國中藥雜志,1995, 20 (8): 497
10.劉茨華,唐正芬,于輝,等•三七奶粉治療小兒營養性貧血的臨床研究[J].昆 明醫學院學報,1986, 7 (3): 34
11•云南省藥材公司中藥研究所.全國抗衰老藥物研究學術會議資料,1983
12.馬逢升.三七在養生保健方面的作用[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 23 (1):
13.崔金濤•三七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9, 19 (1): 36
16•百部、紫競與款冬花“潤肺”功效不宜保留的論證
16.1《中國藥典》謂百部:“潤肺下氣止咳,殺蟲”,謂紫苑:“潤肺下氣,消痰 止咳”,謂款冬花:“潤肺下氣,止咳化痰”;《中華本草》謂百部:“潤肺止咳, 殺蟲滅虱”,謂紫苑:“潤肺下氣,化痰止咳”,謂款冬花:“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七版《中藥學》謂百部:“潤肺止咳,殺蟲滅虱”,謂紫苑:“潤肺化痰止咳”,謂 款冬花:''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16.2規范化建議:百部、紫苑、款冬花實無“潤肺”之功,不能將“潤肺”作為 三者的功效,此三藥的“潤肺”功效不宜保留。
16.3論據
16.3.1 “潤肺”論
“潤肺”這一功效術語在中藥學中使用十分普遍,但在表達具體藥物的“潤 肺"功效時,其涵義很不一致。或為補肺陰而潤肺燥,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等; 或為宣散燥邪主治秋燥傷肺,藥如桑葉;或為祛除燥痰主治燥痰咳嗽,藥如川貝 母、瓜萎仁;或為藥性溫而不燥,藥如款冬花;或為藥物苦而不燥,藥如紫宛; 或為質地滋潤,作用平和,藥如百部;種種不一。究其原委,實因“潤肺”功效 總結的依據不同。或從主治提煉;或從性能推衍;或以藥物性狀為基礎;或將作 用強弱作為標準,從而使“潤肺”這一功效術語,內涵不明確,使用較隨意。有 必要加1以辨析,使對中藥“潤肺”功效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有助于對該功效 術語的用語進行規范。
“潤”相對于“燥”而言,有滋養、濡養,使不干燥的含義。《辭海》曰: “潤,滋潤,滋養”。《荀子•勸學》釋潤:“玉在山而草木潤”。《漢書•路溫舒 傳》釋潤“澤加百姓,功潤諸侯”。《易傳》曰:“雨以潤之”,“潤萬物者莫潤于 水”。《素問•至真要大論》曰:“燥者潤之”。《素問•痿論》亦曰:“陰陽者,五 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因此,“潤肺”從字面上講,即是濡潤肺臟,使不干燥。 這既是中醫對肺臟受到“燥”邪損害后出現“燥”證的治療方法,也是對治療肺 臟證中藥的功效的術語的表達。作為功效術語,其“潤”是否僅是指藥物對肺“燥” 證的治療作用,還是包含了藥物“潤”的性能、藥物本身性狀是否柔潤,以及藥 物作用的強弱大小等內容呢?
《現代中藥學大辭典》⑴明確解釋“潤肺”:“滋養肺陰,以潤肺燥。潤肺藥 多用于燥邪傷肺,肺失滋潤肅降,咳嗽少痰,咯出不爽,咽干口渴及肺虛久咳, 痰中帶血等證。如南沙參、北沙參、麥冬等甘寒藥,都有滋陰、清肺、潤燥作用。” 《中醫大詞典》⑵無“潤肺”詞條,但列“潤燥”,解釋為“用滋潤藥以治療燥 證的方法”。《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詞典》⑴亦無“潤肺”詞條,其對“潤燥”的解 釋同上,僅補充了 “故潤燥分為輕宣外燥和滋潤內燥兩大類”等具體內容。《辭 海》〔4】釋“潤肺”:“滋潤肺陰的一種治法。適用于肺陰虧損而致干咳少痰、咽喉 燥痛、鼻燥口干兼咯血等,常用藥物如沙參、麥冬、百合、玉竹等。”同時,《辭 海》也釋“潤燥”:“滋陰清燥的一種治法。適用于燥邪傷陰、津液不足而見干咳、 咽痛、口鼻及皮膚干燥、大便干結等,常用藥物如沙參、麥冬、玄參、火麻仁等。 如屬涼燥證,須用溫潤法”。從詞典的釋義可知“潤燥”(包括“潤肺”)是對“燥” 證的治療這一點是確定的。但所用“滋潤藥”是指藥物性能的“潤”還是指藥物 性狀柔軟多油多汁的“滋潤”,沒有明言,更未涉及藥物功效的強弱問題。由于 上述詞典是將“潤肺”、“潤燥”作為治法術語進行收載釋義的,故不必強求是否 切合中藥功效術語。但治法與功效是相互對應并一脈相承的,表達雖有側重而本 質并無不同,故也可據此進行討論,并明確“潤肺”的準確涵義。
眾所周知,中藥功效的總結,是以服藥后的人體作為觀察對象的,即是人體 服用藥物后所反映出的藥物對病證的治療效果。因此,藥物性狀是否滋潤,并不 是藥物“潤燥"功效的依據,他們之間可有或然的關系,但無必然聯系。如南沙 參、龜甲之類,其體干燥少汁,卻均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而藥物性能的“滋潤”, 則是與藥物功效的“潤燥”是一致的,因性能本身就是對功效特點的概括。至于 將“潤燥”分為清宣外燥和滋潤內燥兩大類,在治療上即便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但作為功效術語,似乎不夠準確具體。因為無論是清宣外燥還是滋潤內燥,均是 祛除致燥之因,使邪去正復,并無滋養陰液、濡潤臟腑的含義,與“潤”的字義 不符。而只有當藥物有補益陰津,以濡養臟腑,從而治療“燥”證的作用時,才 與《內經》“燥者潤之”,“燥者濡之”的經義相切合。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藥物的“潤肺”功效,應是對性能滋潤的藥物對“肺 燥證”的治療作用術語表達。藥物是否有“潤肺”功效,應以該藥是否有滋潤肺 臟而治療肺燥證的作用為依據。但前人在認定這一功效時確依據的是多重標準。 如將藥物作用的平和或峻猛也參合為標準之一。如上述的紫苑,因其“苦而不燥”; 款冬花,因其“溫而不燥”;百部,因其藥性平和,不傷肺陰,均認定其有“潤 肺”功效。這顯然與“潤肺”的本來涵義大相徑庭。
16.3.2歷代本草論百部、紫苑、款冬花“潤肺”功效的由來
由于將藥物質地的柔潤性狀作為認定其性能濡潤的依據,導致一些常用藥物 的“潤肺”功效,成為不實之辭,如百部、紫苑、款冬花三藥,現代中藥學中無 不謂其為“潤肺止咳”之類,其含義與麥門冬、百合、沙參、玉竹等藥的潤肺作 用顯然不同。其實,在本草學中主要是認識這些藥物雖為辛溫或苦溫之品,但無 燥性,并無滋養濡潤之功。如百部,《藥性論》謂其“能治肺家熱,上氣,主潤 益肺。”《滇南本草》:“潤肺,治肺熱咳嗽;消痰定喘,止虛勞咳嗽。”《本草新編》 謂其“不耗氣血。”《本草正義》謂其“雖曰微溫,然潤而不燥,且能開泄降氣, 凡嗽無不宜之,而尤為久咳虛嗽必需良藥。”并不專主肺燥之咳嗽。紫苑,《藥品 化義》謂其“體潤。”《本草正》謂其:“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失血者非所 宜。”《本草通玄》謂其“辛而不燥,潤而不寒”,《本草正義》謂其“紫苑柔潤有 余,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款冬花.《日華子本草》謂其:“潤心肺,益 五臟,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本經逢原》謂其:“古方用為溫肺止嗽之要 藥,潤肺消痰,止嗽定喘。”《本草求真》謂:“肺為清靜之府,不容物雜,一有 外感,則氣逆而不伸;一有內傷,則肺燥而不潤。外宜于疏散,內宜于滋養。款 冬氣味辛溫,可以疏泄肺郁,而水虧火嗽,則有宜于冬、地;勞嗽骨蒸,則有宜 于丹皮、地骨。”《本草正義》謂其“開泄結氣,定逆止喘,專主肺喘,性質功用 皆與紫斃絕似……氣味雖溫,潤而不燥。”均未言其“潤肺”功效。
以上三味藥物不燥,但不等于能潤。因此,謂這些藥物能“潤肺”,實由藥 物性狀特點推導而來。或言以上藥物蜜炙(《本草綱目》謂:“蜂蜜,其入藥之功 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柔而濡澤,故能潤燥。” 此處淮I燥,既指潤肺燥,又指潤腸燥。蜂蜜具有潤肺止咳之功,藥物經蜜制后, 能增強或增加潤肺止咳作用。)后能潤,但實因加入輔料之故,不能因此稱其“潤 肺"。
16.3.3歷代方書論百部、紫苑、款冬花“潤肺”功效的由來
治小兒百日咳,蜜炙百部、夏枯草各9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治肺結核空洞,蜜炙百部、白及各12g,黃苓6g,黃精15g,水煎服。(《安徽中 草藥》)。治咳嗽不已,或痰中帶血,款冬花、百合等份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 大,每服一丸。(《濟生方》白花膏)。
小兒百部止咳糖漿,功效清肺,止咳,化痰,用于小兒痰熱蘊肺所致的咳嗽、 頓咳,癥見咳嗽、痰多、痰黃粘稠、咯痰不爽,或痰咳不已、痰臭難出;百日咳 見上述癥狀者。藥用百部(蜜炙)、桑白皮、黃苓、知母、苦杏仁、桔梗、天南 星(制)、陳皮、枳殼(炒)、麥冬、甘草,方中百部甘潤苦降性平,潤肺下氣, 解痙止咳,善治暴咳、久咳,是為君藥。三蛇膽川貝糖漿,功效清熱潤肺,化痰 止咳,用于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黃。藥用蛇膽汁、川貝母、枇杷葉、百部、麻 黃、桑白皮、腫節風、牛白藤、白薇、桔梗、薄荷素油,藥用百部潤肺止咳,為 臣藥。止咳寧嗽膠妻,功效疏風散寒,宣肺解表,鎮咳祛痰,用于風寒襲肺所致 的咳嗽,癥見咯痰稀白、鼻流清涕、惡寒身楚或有嘔吐。藥用麻黃(蜜炙)、荊 芥、百部、紫苑(蜜炙)、款冬花(蜜炙)、前胡、白前(制)、苦杏仁(炒)、桔 梗、防風、陳皮,方中百部、紫苑、款冬花蜜炙后潤肺化痰止咳,共為臣藥。復 方滿山紅糖漿,功效止咳,祛痰,平喘,用于痰濁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喘急; 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藥用滿山紅、百部、桔梗、遠志、罌粟殼,方 中百部功善潤肺止咳,為臣藥。蜜煉川貝枇杷膏,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 于肺燥咳嗽,痰黃而粘,胸悶,咽喉疼痛或癢,聲音嘶啞。藥用枇杷葉、半夏、 川貝母、杏仁 款冬花、北沙參、陳皮、桔梗、五味子、薄荷腦,方中款冬花潤 肺止咳,為佐藥。潤肺膏,功效潤肺益氣,止咳化痰,用于肺虛氣弱所致的久咳 痰嗽,氣喘,自汗,胸悶;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藥用萊陽梨清膏、炙黃 英、黨參、川貝母、紫苑(蜜炙)、百部(蜜炙),方中紫苑、百部蜜炙潤肺化痰 止咳,為佐藥。
分析以上含有百部、紫苑或款冬花的地方及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可知,以 上中成藥均具備“潤肺”功效,方中或含百部、或含紫苑、或含款冬花,或兼二 者,或兼三者,不難發現,上方所使用的百部、紫苑、款冬花均為蜜炙之品,此 三味藥蜜炙后均具備“潤肺”之功。
橘貝半夏顆粒,功效化痰止咳,寬中下氣,用于痰氣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 胸悶氣急。藥用橘紅、川貝母、枇杷葉、半夏(制)、桔梗、遠志(制)、紫苑、 款冬花(炒)、前胡、苦杏仁霜、麻黃、紫蘇子(炒)、木香、肉桂、天花粉、甘 草,方中紫苑、款冬花化痰止咳,為臣藥。寧嗽露,功效疏風散寒,止咳化痰, 用于風寒犯肺,痰濁內阻所致的咳嗽,痰白;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藥用麻黃、百部(蒸)、紫苑、苦杏仁、甘草,方中百部、紫苑溫肺化痰止咳, 為臣藥。強力枇杷止咳露(膠囊),功效清熱化痰,斂肺止咳,用于痰熱傷肺所 致的咳嗽經久不愈,痰少而黃或干咳無痰;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于上述證候者。 藥用枇杷葉、罌粟殼、百部、桑白皮、白前、桔梗、薄荷腦,方中百部化痰止咳, 為臣藥。急支糖漿,功效清化熱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藥用 魚腥草、金養麥、四季青、麻黃、紫斃、枳殼、炙草,方中紫斃化痰止咳,為佐 藥。良園枇杷葉膏,功效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風熱,肺氣失宣所致的 感冒,癥見發熱、咳嗽、痰黃、氣促。藥用枇杷葉(去毛)、紫苑、杏仁、桔梗、 陳皮、干蘆根、甘草浸膏、鹽酸麻黃堿,方中紫菟降氣化痰止咳。潤肺止咳丸, 功效潤肺定喘,止嗽化痰,用于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久嗽聲啞, 藥用天冬、瓜萎子(蜜炙)、桑白皮(蜜炙)、地黃、天花粉、知母、紫蘇子(炒)、 苦杏仁(去皮炒)、紫斃、浙貝母、款冬花等,方中天冬養肺陰,清肺熱,止咳 化痰,蜜炙瓜萎子潤肺清肺化痰,瀉肺平喘,三者相伍,潤肺化痰,止咳定喘, 為君藥;地黃、天花粉、知母養肺陰,紫斃、款冬花化痰止咳,共為臣藥。呵
通過分析以上含有百部、紫苑或款冬花的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發現,以上 方中所使用的此三味藥均未經過蜜炙,雖有化痰止咳作用,但無“潤肺”功效, 由此可見,此三味藥如果不蜜炙,則不具備“潤肺”功效。尤其是上述中成藥中 的潤肺止咳丸,整首方劑體現“潤肺”作用,但方中起“潤肺”功效的是天冬、 瓜簍子、地黃、知母等藥,而不是紫斃與款冬花。
16.3.4小結
綜上所述,“潤肺”功效的認定應為藥物實際滋養肺陰而潤肺燥為基準,否 則就不能認定為“潤肺”功效。如沙參、麥冬、玉你 百合等藥,確能養肺陰潤 肺燥,可認定確有“潤肺”功效。百部、款冬花、紫苑三味藥物無“養肺陰”之 功,雖質地柔潤,作用平和,但不能作為“潤肺”的依據,故不能將“潤肺”作
為此三藥的功效。歷代本草及方書認為此三藥功效“潤肺”,主要因為此三藥質 地柔潤。質地柔潤只是藥物的性狀,不能代表其性能功效可以“養肺陰、潤肺燥”, 不能將藥物的性狀與性能功效混為一談。但此三藥蜜炙后確能“潤肺”,且臨床 上用此三藥“止咳”或“化痰止咳”時,多蜜炙使用。因此,百部、紫苑、款冬 花只有在蜜炙的情況下才能“潤肺”,否則就不能認為此三藥有“潤肺”之功。 參考文獻
1•宋立人,洪恂,丁緒量,等.現代中藥學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1806
2•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大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 年
3•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 版社,1996: 874
4•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1139
5.國家藥典委員會沖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衛 生出版社,2005: 194, 216, 206, 219, 204, 233
17.鉤藤、地龍、僵蠶、水牛角等藥物“定驚”功效規范為“息 風止痙”;珍珠母、珍珠等藥物“定驚”功效規范為“鎮心安神” 的論證。
17.1《中國藥典》謂鉤藤:“息風定驚”,謂水牛角:“定驚”,謂地龍:“清熱定 驚",謂僵蠶:“祛風定驚”,謂珍珠母:“定驚”,謂珍珠:“安神定驚”;《中華本 草》謂鉤藤:“熄風止痙”,謂水牛角:“定驚”,謂地龍:“清熱止痙,平肝熄風”, 謂僵蠶:“祛風止痙”,謂珍珠母:“安神定驚”,謂珍珠:“安神定驚”;七版《中 藥學》謂鉤藤:“息風定驚”,謂水牛角:“定驚”,謂地龍:“清熱定驚”,謂僵蠶:
“祛風定驚”,謂珍珠母:“定驚”,謂珍珠:“安神定驚”。
17.2規范化建議:建議將鉤藤、水牛角、青黛、重樓等藥物的“定驚”功效規范 成息風止痙”;將珍珠母、珍珠等藥物的“定驚”功效規范為“鎮心安神”。 17.3論據
17.3.1古今對“驚”之詮釋: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寒則氣收,靈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驚則動心 傷肝,心藏神,肝藏魂,故神魂搖蕩而氣亂矣。肝腎精血虧虛,水虧不能涵木, 虛風內動而欲驚,肝藏血主驚故也。驚者,腎藏志,志失則驚也。清•程文囿《醫 述•驚恐怔忡》曰:“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驚是突受外界的驚觸 刺激,一時失神,氣亂不定而作,故脈動數。因此驚從外部病因而起。悸多由心 氣不足,心血失養所致,故其脈較弱。”清•張秉成《成方便讀•收澀之劑》:“心 主神志,如氣血不足,則主神志的功能受損,導致驚懼不安,反應遲鈍諸癥,所 以說'心虛易驚'。”朱丹溪《丹溪心法》謂:“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 空則痰生也。驚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 悸之所肇端也。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郁痰,則耳聞大聲, 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 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 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張子和《儒 門事親》謂:“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蓋驚者聞響則驚,恐者自知 如人將捕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須得同伴,方不恐懼。或夜必用燈燭,苦無燈 燭則恐者是也。”
分析《內經》及多位醫家對“驚”的詮釋,“驚”與心、肝及腎有關,“驚” 有虛實之分。且簡要概述了 “驚”與“悸”,“驚”與“恐”的區別。心無所倚, 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可謂之驚。驚指驚悸善恐,神煩少寐,神志不安等病證。 大凡驚由浮陽外越,神不守舍所致。驚指遇事易驚或無故自驚之證⑴。
17.3.2論治“驚”之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謂:“驚者平之”,原謂悸動不安一類病證的治療原則, 采用鎮驚定志類藥物以平之,藥如酸棗仁、辰砂、紫石英、龍齒、磁石等。金代 名醫張從正對此法頗有發揮,認為:“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 即認為驚恐是由于忽然遇之,如能使其習見習聞,視之為平常,便可提高適應能 力。并在《儒門事親》變其意而用之,巧妙地把致病原因轉化成治療手段,以木 擊幾,以杖擊窗,治愈一婦人因驚而致聞響聲則驚倒不知人的病例。這一心理療 法類似于現代醫學中的“精神脫敏療法”。《傷寒論》曰:“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請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因誤下致少陰邪氣彌漫、煩驚請語,治以和解少陽、通陽泄熱、重鎮安神)。
《醫學傳心錄》曰:“驚悸,是指易于驚慌而心中悸動不安。驚悸多緣膽郁 痰擾所致。膽為中精之府,具有疏泄功能而主決斷。若因情志不遂,或恐懼過度, 令膽失疏泄,使氣機郁滯而生痰化火。痰火內擾,將使膽氣不寧而決斷不行,出 現膽怯驚慌,心中悸動等癥狀。故臨床多以化痰鎮驚定志之品以治驚悸。”《金匱 鉤玄》謂:“驚有二證:一者熱痰,主急驚,當直瀉之;一者脾虛,乃為慢驚, 當養脾。”《考證病源》謂:“驚悸者,心中忽然跳動也。其因驚恐所致,痰迷心 竅,神不安耳°•治用二陳湯加茯神、酸棗仁、當歸、遠志、柏子仁、人參。”《內 科逋論》曰:“遇事而驚者,由于外也;因病而驚者,動于中也。心為熱所乘, 則動而驚。而屬之肝膽者,以肝主動,而膽虛則善驚也。五臟之熱,皆得乘心而 致驚。聞木音則惕然而驚(木生火而主動故也)。驚則氣上,以重墜之藥鎮其浮 越(丹砂、龍骨之類)。驚則心神出而舍空,液入成痰,拒其神不得歸,而驚不 能已,十味溫膽湯、養心湯、壽星丸、控涎丹加辰砂、遠志。驚由于火,而致火 多端,有五飲停蓄郁成火者,五飲湯丸。臥不安,時時驚覺者,溫膽湯加棗仁、 蓮肉,或鎮心丹、遠志丸。”
自《素問》提出治“驚”大法為“驚者平之”之后,后世醫家對此多有發揮, 并相繼提出從安神、化痰等方面進行治療,并列舉大量藥物,為當今臨床治“驚” 提供了一些依據。但從中藥功效的表述及對應的治法上看,還存在一些不足,需 進一步規范。
17.3.3 “定驚”功效辨析
從上述可知,“驚”的含義實指受到意外刺激或者因病而出現的驚恐、驚駭、 震動等神志失常證。正如《素問•舉痛論》曰:“驚則氣亂。”又《素問•至真要 大論》曰:“驚者平之。”故“定驚”作為藥物功效術語的含義是指藥物具有安定 神志的功效。但該術語在實際應用中,其內涵已逐漸發生了變化。現主要指藥物 治療急慢驚風,而有治療搐、掣、竄視神志躁擾不寧等癥的功效。定驚之“驚” 的含義已轉化為“驚風(驚風是小兒危重病證之一,分為急慢驚風。急驚風由外 感六淫、內積痰熱或突然受到驚恐等引起,癥見壯熱神昏、手足抽搐、唇口撮動、 牙關緊閉、兩目直視、頸項強直,甚至腳弓反張等,治以清熱解毒、息風定驚等 法。慢驚風由體質虛弱或病久正虛、脾陽受傷所致,見面白神萎、抽搐無力或吐 或泄、嗜睡露睛,嚴重者有昏睡唇青、四肢逆冷、腳弓反張等癥,治以益氣健脾、 安神定驚等法。)”,即強直和痙攣之意。故定驚的內涵已轉為:安神、息風止痙。 如藥物既有安神之功,又有息風止痙之效,固然可用“定驚”這一術語統而言之, 但較少藥物兼具這兩種功效。
故建議,藥物既能安神,又能息風止痙者,則當分別用“安神”、“息風止痙”, 而回避“定驚”這一術語。
七版《中藥學》所列功效為“定驚”的藥物有:青黛、水牛角、竹瀝、天竹 黃、珍珠母、珍珠、鉤藤、地龍、僵蠶。《中國藥典》所列功效為“定驚”的藥 物有:青黛、水牛角、天竹黃、珍珠母、珍珠、鉤藤、地龍、僵蠶、重樓、膽南 星、蛇蛻、人工牛黃、白附子。以上藥物“定驚"功效大多指“息風止痙”,治 療風動證。而珍珠母、珍珠更主要是鎮心安神。
17.3.4 “鎮驚”與“定驚”功效辨析
前人認為“重則能鎮,重可去怯”,用以解釋礦物、化石、介類等質重安神 藥物的作用,傳統習慣亦多把這類藥物稱為“重鎮安神"藥。其實這只是取類比 象推測藥物作用的一種方法,并不能代表具體藥物的實際效用,這類藥物的安神 作用,并非因為其質重而產生,故用“重”來解釋描述這一類藥物的功效是不確 切的。這類藥物多能安神而鎮驚,所以習慣將其功效統稱為“鎮驚安神”。安神 藥中藥性寒涼,質重沉降,能清心鎮驚,主治陽氣躁動、心神不寧及驚癇、癲狂 等病證者,常稱為“鎮心安神”或“鎮驚安神”。無論是《中國藥典》,還是歷版 《中藥學》教林“鎮驚”的涵義均指“鎮驚安神”,表達的是藥性寒涼、質重沉 降的安神藥物的安神功效。藥物具有“定驚”功效是指藥物既能“安神”、又能 “息風止痙”,而且多指“息風止痙”,治療急慢驚風、癲狂、癇證等。為了回避 “定驚”這一術語,建議以“安神”、“息岡止痙”替代。
七版《中藥學》所列功效為“鎮驚”的藥物有:朱砂(清心鎮驚)、磁石(鎮 驚安神)、龍骨(鎮驚安神)、琥珀(鎮驚安神)、紫貝齒(鎮驚安神)、生鐵落(平 肝鎮驚)、檬石(平肝鎮驚)。《中國藥典》所列功效為“鎮驚”的藥物有:朱砂、 磁石、青矇石、金矇石。
注:因篇幅所限,以下僅以鉤藤為例進行闡述,以期說明問題。
17.3.5歷代本草論鉤藤“息風止痙”
《名醫別錄》謂鉤藤:“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藥性論》謂鉤藤:“主小 兒驚啼,癒瘋熱壅。”《本草綱目》謂本品:''治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玉 楸藥解》謂本品:“止驚安悸”。《全國中草藥匯編》謂本品:“清熱,平肝,息風, 止痙。主治小兒高熱,驚厥,抽搐,小兒夜啼,風熱頭痛,頭暈目眩,高血壓病, 神經性頭痛。”《中華本草》(精華本)謂:“鉤藤既善息風止痙,又能清肝與心包 經之熱,為治肝熱生風之要藥。”
自《名醫別錄》開始,諸多本草論鉤藤“定驚”或“止痙”以治療驚風、肝 風等證,實指本品具有“息風止痙"之功。
17.3.6歷代方書論鉤藤“息風止痙”
《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治熱盛動風,高熱煩躁抽搐,甚至昏迷發為驚 厥者,常以鉤藤配伍羚羊角、鮮生地、生白芍等同用,以清熱涼肝息風。《雜病 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治肝陽上亢、肝風上擾證,鉤藤配天麻、杜仲、牛膝、 桑寄生等同用,鉤藤于方中發揮平肝息風之效。《校注婦人良方》鉤藤飲,治子 癇,常以鉤藤配當歸、桑寄生、茯神等同用,以養血安胎定癇。《普濟方》鉤藤 飲子,治諸癇啼叫,藥用鉤藤、蟬蛻各半兩,黃連、甘草、川大黃、天竹黃各一 兩。上藥揭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入生姜、薄荷各少許,煎至四分,去滓,溫 服。
癲癇寧片,功效豁痰開竅,息風安神,用于風痰上擾所致的癲癇,癥見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喉中痰鳴、口吐涎沫、或眼目上視、少傾清醒。藥 用馬蹄香、甘松、石菖蒲、鉤藤、牽牛子、千金子、薄荷腦、纏草,方中鉤藤甘 微寒,功善清熱平肝,息風止痙,與石菖蒲共為方中君藥。天麻頭風靈膠囊,功 效滋陰潛陽,祛風濕,強筋骨,用于陰虛陽亢及風濕阻絡所致的頭痛、手足麻木、 腰腿酸痛。藥用天麻、鉤藤、地黃、玄參、當歸、川茸、杜仲、榊寄生、牛膝、 野菊花,方中鉤藤息風止痙,清熱平肝,與天麻共為君藥。清腦降壓片,功效平 肝息風,治療肝陽上亢及肝風內動證。藥用黃苓、夏枯草、決明子、槐米、鉤藤、 鍛磁石、珍珠母、牛膝、地黃、當歸、丹參、地龍,方中鉤藤平肝息風,為臣藥。 [2]
分析以上含有鉤藤的古代方劑及國家注冊上市中成藥,鉤藤多為方中的重點 藥物,本品藥性作用平和,作為一味“息風止痙”藥,古今方劑中均很常用。 17.3.7鉤藤“息風止痙"的藥理研究
鉤藤煎劑或醇提物,能抑制小鼠自發活動,并能對抗咖啡因致動物自發活動 增強,鉤藤煎劑l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大鼠大腦皮層興奮性⑶鐵鉤藤堿能使小 鼠自發活動減少,且能加強戊巴比妥鈉的鎮靜催眠作用,其機制與調節腦內單胺 類遞質有關〔%鉤藤醇浸劑2g/kg皮下注射,對豚鼠的實驗性癲癇病有防治作用, 能抑制癲癇發生,但停藥3日又會復發⑹。大鼠腹腔注射1及0.5g/kg鉤藤提取 物可減輕腹腔注射12mg/kg奎寧酸引起的抽搐,而20mg/kg的卡馬西平則無此作 用。0.25?lg/kg的鉤藤提取物可抑制奎寧酸引起的大腦皮層過氧化脂質水平升 高。鉤藤的抗驚厥作用可能與其抑制腦脂質過氧化相關⑺。
藥理研究證明,鉤藤具有抗驚厥、降低大腦皮層興奮性、鎮靜催眠等作用, 均與本品的“息風止痙”功效密切相關。
17.3.8鉤藤“息風止痙”的臨床報道
治療中風后遺癥,誤將7劑藥中后下的鉤藤210g作1劑煎煮,于睡前服完 (煮沸未超過20mm),次日晨頓覺精神爽快,行走較前穩當。鉤藤大劑量頓服 治中風后遺癥而獲以外效果叫鉤藤30mg加水100ml,煎煮lOmim為1天量, 早晚2次分服,治療II期、HI期高血壓175例,結果,II期高血壓總有效率為 77.5%, DI期高血壓總有效率為77.3%,降壓療效出現時間少數為2周,大多數 為3?4周卩1。鉤藤總堿對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總堿片劑20~40mg,個別60mg 為一次服藥量,成人每日3次口服,治療高血壓病245例,降壓總有效率77.2%, 顯效率38.2%㈣。
臨床報道證實,鉤藤治療中風后遺癥與高血壓病,體現了鉤藤具有較好的“息 風止痙”作用。
17.3.9小結
綜上所述,“定驚”的含義多指“息風止痙”,為了規范中藥功效術語的表述, 不能在一本教材中將“定驚”與“息風止痙”這兩個意義基本相同的功效術語并 存,否則易生歧義,產生誤解。因“息風止痙”治療“肝風內動”,意指明確, 較“定驚”使用更為普遍,容易理解,且早已約定俗成并廣泛使用。所以建議將 包括鉤藤、地龍、僵蠶、水牛角等在內的具有“定驚”功效的藥物的“定驚”功 效規范成“息風止痙”。除此之外,“定驚”在中藥學中還有“安神”的涵義,而 安神為早已確定的功效明確的術語,為了規范中藥功效的表述,沒有必要以定驚 來意指安神,直書“安神”即可。因此建議將珍珠母、珍珠等藥物的“定驚”功 效規范為“鎮心安神”。
參考文獻
1•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 版社,1996: 955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M]卷•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88, 77, 76
3•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1107
,4.袁文學,張毅•鉤藤的鎮靜作用和降壓作用[J].生理學報,1962, 25 (2): 161
5.石京山•鉤藤堿對小鼠活動和大鼠腦內5-羥色胺及多巴胺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 報,1993, 14 ( 2): 114
6.邙安埜.豚鼠實驗性癲癇的研究[J]沖華醫學雜志,1958, 44 (6): 582
7.Heish CL,et al.Anticonvulsant effect of Uncaria rhynchophylla(Mig)Jack in rats with kainic acidouiduced epileptic seizare[J] .Am J chin, 1999,27(2):257
&黃繼人•一次頓服鉤藤210g報道[J].江蘇中醫雜志,1985, 6 (7): 48
9.林連榮.鉤藤煎劑治療高血壓病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1988, 13 (8):
23
10住浴生.中藥藥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785
18•龍骨、牡蠣及山茱萸“收斂固澀”功效層次性論證
18.1論“收斂固澀”
所謂收斂固澀,就是酸澀的藥物,斂耗散、固滑脫,以治療各種遺泄滑脫病 證的功效。也稱固澀或收澀。收斂的本意是增加機體的約束力,約束氣血津液精, 使之不能任意的、隨意地向外耗傷,向外流失。固澀的本意是使氣血津液出入的 通道不那么順暢,不滑利,不流暢,不容易外泄。收斂固澀屬于一級功效,根拯 其收斂的對象和范圍不同,又可分為斂汗、斂肺止咳喘、澀腸止瀉痢、固精、縮 尿、止帶、止血等若干二級功效。
對于以上這么多“收斂固澀”的二級功效,有些藥物具有的比較多,有些藥 物比較少,有的只有一種,有的有二種或三種,有的非常廣泛,所以必須要將每 一味藥到底收澀哪些方面弄清楚,要一味藥一味藥認識到位。
1&2龍骨“收斂固澀”功效層次性論證
18.2.1《中國藥典》謂龍骨:“收斂固澀”,《中華本草》謂龍骨:“收澀固脫”,七 版《中藥學》謂龍骨:“收斂固澀”。
18.2.2規范化建議:龍骨的收澀功效應表述為:“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 止血,止帶,澀腸)”。
18.2.3論據
18.2.3.1歷代本草論龍骨“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澀腸)”
《名醫別錄》論龍骨:“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 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汛縮小便,尿血,養精神,定魂魄, 安五臟。”又曰:“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藥性論》謂本品:“逐邪氣, 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膿血,女子崩中帶下,止夢泄精,夢交,治尿血,虛而多夢 紛紜加而用之。”《日華子本草》.謂本品:“健脾,澀胃腸,止瀉痢,渴疾,懷孕 胎漏,腸風下血,崩中帶下,鼻妞,吐血,止汗。”《珍珠菱》曰:“固大腸脫”, 故大腸用于久痢、脫肛之癥,而奏固澀腸道之功。《本草綱目》:“益腎鎮驚,止 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澀可去脫,故成氏云:龍骨收斂浮越之正氣, 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神農本草經疏》:“龍骨味澀而主收斂,療瀉痢 腸湃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癥……惟久病虛脫者,不在所忌。”《本經逢原》謂 龍骨:“其性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經,兼入足少陰經,治多夢紛紜,多寐泄 精……胎漏腸風,益腎鎮心,為收斂精氣要藥。”《得宜本草》:“味澀,功專固脫。 得遠志治健忘,得韭菜治滑精,得桑螺悄治遺尿,得白石脂治泄瀉不止。”《神農 本草經百種錄》謂:“龍骨最黏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傷,腸胃滑脫之疾, 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于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醫學 衷中參西錄》謂:“龍骨,味淡,微辛,性平。質最粘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 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固脫。凡心中怔忡,多汗淋漓,吐血,啞血,二便下 血,遺精,白濁,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帶,皆能治之。”《醫學衷中參西 錄》又謂:“最能攝血之本源”,故常以本品為止血之用,可單用或配伍止血藥同 用。《本草新用途》謂龍骨:“鎮驚安神,斂汗固精,止血澀腸,生肌斂瘡。”高 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書《中藥學》(顏正華主編。人民衛生岀版社,2006年) 謂龍骨:“澀可固脫,長于固精、斂汗、止血、澀腸、固崩、止帶,治療遺精、 虛寒、出血、久瀉久痢、崩漏、帶下,為收斂固澀要藥。”
從以上本草記載龍骨功效分析,本品的收斂固澀功效主要表現在止汗、固精 縮尿、止血、止帶、澀腸。
18.2.3.2歷代方書論龍骨“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澀腸)”
《方脈正宗》治心虛盜汗,單用鍛龍骨。《圣惠方》治產后虛汗不止,單用龍 骨。《金匱要略》治虛勞陰陽兩虛,夜夢遺精,以龍骨牡蠣納于調和營衛,滋陰 和陽之桂枝湯中,使陽守陰固,則陰精不致外泄。《方脈正宗》治心氣虛弱之盜 汗,以龍骨與人參、茯苓、蓮子、麥門冬為丸。《太平圣惠方》治產后虛汗不止, 以龍骨、麻黃根為散。《醫醇謄義》之潛龍湯,治陰虛火旺,失眠多夢,心悸盜 汗,以本品配伍知母、黃柏、玄參等滋陰降火之品。《濟生方》黃英湯,治心氣 不足,自汗不止,以本品配黃萇、茯苓、五味子共用。《醫部全錄》治盜汗方, 治陰虛衛弱之盜汗,以之配黃茂、人參、牡蠣同用。《醫學衷中參西錄》既濟湯, 治氣陰欲脫,汗出不止,以龍骨配山茱萸、人參、白芍等益氣養陰之品共用。
《金匱要略》天雄散,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以龍骨與天雄、白術、桂枝 相伍。《圣濟總錄》玉真丸,治腎虛遺精,腰膝酸軟,以龍骨配菟絲子、鹿茸、 韭子等同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鎖陽丹,治滑精,滑泄不禁,以龍骨配桑嫖 蠟、茯苓等同用。《梅師集驗方》治遺尿淋漓,以龍骨與桑嫖蠟共末。《醫學衷中 參西錄》清腎湯,治小便頻數澀痛,以龍骨配知母、黃柏、澤瀉等同用。
《千金要方》單用龍骨內服治婦人尿血。《濟生方》以龍骨研末吹鼻,能止鼻 姙。《景岳全書》龍骨散,治血崩不止,以本品配當歸、香附、棕稠炭為散;又 治血崩不止,單用龍骨。《宣明論方》當歸龍骨丸,治經水過多,帶下不止,或 妊娠漏血,胎動不安及產后惡露不盡,以龍骨配當歸、芍藥、艾葉等。《醫學衷 中參西錄》固沖湯,治脾不統血,沖不固,崩漏不止者,可配黃英、白術、山 茱萸等益氣健脾攝血之號共用;清帶湯治帶下赤白之證,以龍骨配牡蠣、桑螺蠟、 山藥、茜草同用,收固澀止帶之功。《雜病源流犀燭》治九竅出血,以龍骨配荊 芥炭、小薊等同用;滋陰清降湯、保元寒降湯治療吐鈕失血過多,煩躁,喘咳等 證,以本品配代赭石、生地、白芍等同用。《普濟方》神仙止血散,治金瘡岀血, 以龍骨配訶子等同用。
《太平圣惠方》龍骨丸,治小兒濕熱痢疾,延久不愈,腹痛,里急后重者, 以龍骨配黃連、黃柏、訶子等共用。《肘后方》治久痢不止,以龍骨單用煎服。
《全幼心鑒》治泄瀉不禁,以龍骨配赤石脂等份為丸。《普濟方》普賢丸,治脾 胃虛弱,飲食不化,大便澹泄,以鍛龍骨配黃連、吳茱萸、莪術各等份。《玉機 微義》澀腸丸,治小兒下痢赤白,后重頻并,以龍骨配海螺蠟、訶子等份為丸。
《圣濟總錄》云母散,治久痢經年不愈,用龍骨配云母粉、白茯苓、赤石脂、附 子共用。
以上古方明確提出龍骨具有止汗,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澀腸等收斂固澀 功效。
甲亢寧片,功效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用于陰虛陽亢所致的心悸、汗多、煩 躁、易怒、咽干;甲狀腺功能亢進見上述癥狀者。藥用夏枯草、墨旱蓮、龍骨(鍛)、 牡蠣(鍛)、丹參、山藥,方中龍骨、牡蠣平肝潛陽,斂陰止汗,軟堅散結,且 寧心定驚,為臣藥。龍牡壯骨沖劑,功效強筋壯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療和預防 小兒佝僂病、軟骨病;對小兒多汗、夜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育遲緩也有 治療作用。藥用黨參、黃罠、白術(炒)、山藥、茯苓、大棗、雞內金(炒)、麥 冬、龜甲(醋制)、龍骨(般)、牡蠣(鍛)、五味子(醋制)、甘草、乳酸鈣、葡 萄糖酸鈣、維生素D2,方中龍骨、牡蠣潛陽斂陰,強筋壯骨,收斂止汗,為佐 藥。強龍益腎膠囊,功效補腎壯陽,安神定志,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早泄、 腰腿酸軟、夜寐不安。藥用鹿茸、陽起石、丁香、牡蠣、龍骨、防風、黃茂、海 螺蠟、花椒目,方中牡蠣、龍骨滋陰潛陽,鎮心安神,澀精止遺,為佐藥。鎖陽 固精丸,功效溫腎固精,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泄。 藥用鎖陽、巴戟天(制)、補骨脂(鹽炒)、菟絲子、杜仲(炭)、鹿角霜、韭菜 子、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知母、黃柏、熒實(炒)、 蓮子、蓮須、牡蠣(鍛)、龍骨(鍛)、牛膝,方中牡蠣、龍骨固密精氣,澀精止 遺。宮血停顆粒,功效益氣活血,固澀止血,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月經量多、崩 漏。藥用黃吏、益母草、黨參、升麻、當歸、蒲黃、龍骨(熾)、牡蠣(鍛)、女 貞子、旱蓮草、枳殼,方中龍骨、牡蠣收斂止血,為佐藥。⑴
分析以上注冊上市的含有龍骨的中成藥可知,龍骨在以上方劑中發揮止汗、 固精縮尿、止血等作用。.
18.233龍骨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澀腸)功效的藥理研究
小鼠灌胃20%龍骨4g/kg,可縮短小鼠凝血時間⑵。小鼠灌胃補絡補骨湯(由 生龍骨、生牡蠣、山茱萸、三七粉組成)10、20、40g/kg均能縮短正常小鼠的出 血時間、凝血時間、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卩】。
藥理研究證實,龍骨具有止血作用。
18.2.3.4龍骨收斂固澀(止汛固精縮尿,止血,止帶,澀腸)功效的現代臨床 報道
現代亦有報道以龍骨、牡蠣配金櫻子、鎖陽、黃柏等治相火妄動,精滑無度 之證效佳⑷。治療男性勞遺滑精,藥用龍骨30g,牡蠣20g,蓮須15g,金纓子 20g;兼陽虛者加海馬、鎖陽各10g;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各15g;腎陰虛者 加枸杞子15g,熟地20g;腎陽虛者加淫羊董、附片各10g,肉桂5g,每日1劑, 水煎3次分服,連服6?12劑有效⑸。據報道,單用龍骨煎液煮雞蛋,食蛋喝湯, 止遺尿有效同。現代亦常以本品用于出血之證,如以龍骨、牡蠣配伍白茅根、三 七、白及粉等,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效佳⑺。以龍骨、牡蠣配白芍、川續斷、桑資 生等共用,主治先兆流產同。以本品配黃柏、蒼術、椿根皮等,治白帶效佳〔刃。 鍛龍骨、五倍子等份研末,用溫水、醋調成糊狀,敷臍部固定,晚上睡前敷。治 療76例小兒虛汗,顯效54例,有效22例,有效率100%〔⑼。
現代臨床報道證明,龍骨具有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甚至澀腸的作用, 為現今臨床很廣泛使用的收澀藥。
1&2.3.5小結
《中國藥典》記述龍骨功效“澀精固脫”,治療遺精、滑精、尿頻、遺尿、 崩漏、帶下、自汗、盜汗;《中華本草》論龍骨功效“收澀固脫”,治療自汗、盜 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出血;《中藥學》七版教材謂龍骨功 效“收斂固澀”,治療滑脫諸證(遺精、滑精、尿頻、遺尿、崩漏、帶下、自汗、 盜汗)。從上述三本書論述龍骨的功效與主治上看,所表述的含義基本相同。都 是治療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出血,其分別對應的 功效應是固精縮尿、止血、止帶、止汗、澀腸。以上只是“收斂固澀”功效里的 部分功效,不是全部,龍骨不具備所有的“收斂固澀"功效(如不能斂肺止咳等), 因此在記述該藥功效時,不能籠統就用“收斂固澀”來表述,應精確或者細化到 收斂固澀的二級功效,如固精縮尿、止血、止帶、止汗、澀腸,這樣才能將龍骨 “收澀”方面的功效交代清楚,便于指導教學、科研和臨床研究。
18.3牡蠣“收斂固澀”功效層次性論證
18.3.1《中國藥典》謂牡蠣:“收斂固澀”,《中華本草》謂牡蠣:“收斂固澀",七 版《中藥學》謂牡蠣:“收斂固澀”。
18.3.2規范化建議:牡蠣的收澀功效應表述為:“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 止血,止帶)”
1&3.3論據
18.3.3.1歷代本草論牡蠣“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
牡蠣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對其功效主治記載為:“治傷寒,寒 熱,溫癥灑灑……女子帶下赤白。”《名醫別錄》謂牡蠣:“主除留熱在關節榮衛, 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 治泄精,喉痹,心脅下痞熱。”《藥性論》謂牡蠣“和杜仲服止盜沬病人虛而多 熱,加用地黃、遠志。”《本草拾遺》謂:“主大人小兒盜汗……去陰汗。”牡蠣主 歸肝腎二經,性寒質重,味咸而澀,有收斂固澀,固崩止帶之功.,《藥性論》謂 其可治“治女子崩中”。《海藥本草》謂本品:“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 氣……。”《湯液本草》云:“牡蠣,地黃為之使,能益精收斂,止小便,”常用于 小便頻數及遺尿之證。《本草經疏》謂其“主女子帶下赤白”。《本草備要》言: “牡蠣澀以收脫,治療遺精崩帶,斂汗……”常與龍骨配伍,能止虛汗,澀精關, 統氣血。
以上本草明確提出,牡蠣具有止汗、固精縮尿、止血及止帶作用,為歷代本 草所推崇的一味常用的收澀藥。
18.3.3.2歷代方書論牡蠣“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
《千金要方》牡蠣散,治臥即盜汗兼風虛頭痛者,以牡蠣配伍白術、防風共 用。《雜病源流犀燭》五味子湯,治腎陽虛弱,汗出清冷,形寒肢厥者,以牡蠣 配龍骨、五味子、附子、山茱萸等共用。若大汗淋漓不止,有陽虛欲脫之象者, 可以本品配龍骨、人參、附子以回陽救逆,斂汗固脫。《普濟方》牡蠣散,治腋 汗及手足心濕汗,以牡蠣與枯白磯,炒黃丹共研末外摻。《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牡蠣散,治療體虛衛外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心悸驚惕,或陰 虛盜汗,以牡蠣配伍黃英、麻黃根、小麥共用,奏斂陰潛陽除煩熱,益氣固表止 虛汗之功,該方對誤用發汗藥或發汗太過自汗不止,瘠病陰虛致盜汗頻繁均有良 效。
《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治療精氣不固之腰酸、耳鳴、遺精、滑泄等甚宜, 牡蠣咸能入腎,澀可收脫,用以澀精止遺,常配伍沙苑子、熒實、龍骨等同用, 既可澀精液之外泄,又能補腎精之虛乏。《雜病源流犀濁》保精湯,治陰虛火動, 夜夢遺泄者,以牡蠣配知母、黃柏、白芍等同用。《金匱翼》豬肚丸利濕化濁、 清熱止遺,治濕熱內蘊,遺精頻作,或尿時有精泄出,小漫熱赤混濁,以牡蠣配 苦參、白術、豬肚同用。《普濟方》治療小便不禁,以牡蠣、赤石脂等份為丸。
《幼幼新書》治療小兒遺尿,以本品配黃罠、甘草、雞內金、桑螺娟同用。《濟 生方》菟絲子丸,治下元虛冷、遺尿或小便不禁、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以牡蠣 配伍菟絲子、鹿茸、肉歡蓉等同用,收溫補下元,固胖止尿之功。
《千金要方》治崩中漏下不止,以牡蠣配龜甲同用。《婦科證治約旨》之加 味固陰煎,治陰虛火旺之崩中漏下,以牡蠣配伍知母、黃柏、生地等滋陰降火之 品共用。《醫學衷中參西錄》安沖湯,治脾虛氣陷,統攝無權,沖任失固,經水 量多,過期不止或不時漏下者,以本品配黃英、白術、海螺蠟等補氣攝血,固崩 調經藥同用。《鄭氏家傳女科萬全方》牡蠣散,治產后氣血雙虧,惡露不絕者, 配人參、當歸、艾葉等共用。《濟陰綱目》歡蓉菟絲丸,治下元虛寒,帶下赤白, 喜暖畏寒,四肢不溫,以牡蠣配伍肉歡蓉、菟絲子、覆盆子等溫暖下元,益腎固 精之品共用。《婦科秘方》牡蠣丸,治療腎虧白帶清稀如涕水,以牡蠣配牛膝、 狗腎、青鹽,用棗肉為丸,行補腎固澀之效。《濟陰綱目》補宮丸,治婦人諸虛 不足,崩中帶下,久不受孕,骨熱形瘦者,以牡蠣配伍鹿角霜、白薇、海螺蠟等 同用。牡蠣有收斂止血之功,除可用于婦人崩中漏下之外,對于其他原因的出血 證亦可收止血之效。《肘后備急方》治金瘡出血,以牡蠣研粉外敷。《證治準繩》 牡蠣散治勞損傷中尿血,以牡蠣配車前子、熟地黃、黃苓等同用。張錫純善將牡 蠣、龍骨相配以治出血之證,其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言:“二藥并用,能使 血之未離經者永安其宅;血之已離經者盡化其滯。”該書創止血方數方,均并用 龍骨、牡蠣以收斂固澀,再配伍相應的藥物共奏止血之功。如理血湯治尿血、便 血,以龍骨、牡蠣配海螺蛛茜草等同用,止血而不留瘀;補絡補管湯治咳血、 吐血,以龍骨、牡蠣配山茱萸、三七同用。
從以上方書論述牡蠣“收斂固澀”作用分析,牡蠣澀以收脫,有固澀斂汗、 固精止遺、固崩止血、止帶之功,凡外感或內傷諸證所致滕理不固、心液不藏之 盜汗、自汗、脫汗;腎虛不固之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尿濁;以及崩漏、帶 下、出血等癥均有治療作用。
虛汗停顆粒,功效益氣養陰,固表斂汗,用于氣陰不足所致的自汗、盜汗及 小兒盜汗。藥用黃英、大棗、浮小麥、糯稻根、牡蠣(鍛),方中牡蠣收斂固澀 而止汗,為佐藥。婦科止血靈,功效補腎斂陰,固沖止血,用于腎陰不足所致的 崩漏,癥見月經先后無定期、經量多或淋漓不盡、經色紫暗,伴頭暈耳鳴、手足 心熱、腰膝酸軟;功能性子宮出血見上述證候者。藥用熟地黃、五味子、白芍、 杜仲(炭)、續斷、榭寄生、山藥、牡蠣(鍛)、海嫖蠟、地榆(炒)、蒲黃(炭), 方中牡蠣收澀止血,為佐藥。千金止帶丸,功效健脾補腎,調經止帶,用于脾腎 兩虛所致的月經不調、帶下病,癥見月經先后不定期、量多或淋漓不凈、色淡無 塊,或帶7量多、色白清稀、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藥用黨參、白術(炒)、杜 仲(鹽炒)、續斷、補骨脂(鹽炒)、當歸、川茸、白芍、延胡索(醋制)、香附 (醋制)、木香、小茴香(鹽炒)、青黛、雞冠花、椿皮(炒)、牡蠣(鍛)、砂仁 方中鍛牡蠣收澀固精止帶,為佐藥。⑴
從以上注冊上市的中成藥分析,方中的牡蠣分別發揮止汗、止血、止帶及固 精縮尿等作用,在現今的中成藥市場較為常用。
18.33.3牡蠣“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功效的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牡蠣80%?90%的成分為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 另含鎂、鋁、鈉、鉀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這些元素對維護機體的正常功能至 關重要。人體缺鈣時,不僅易致小兒佝僂病,還可引起低鈣性抽搐,易致骨折、 血液凝固障礙及某些生物酶的代謝失常,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藥理研究證明, 鈣離子具有降低神經一肌肉的興奮性,對心肌則能增加其興奮性,又能降低毛細 血管的通透性,并參加血液凝固過程等。對血鈣降低所致的抽搐(四肢矚動、癒 瘋)等,可用鈣制劑緩解或消除癥狀。補充鈣質,影響血管通透性,使血液凝固 性增強,可認為是牡蠣收斂固澀,用于多種出血癥的重要藥理依據⑴】。
藥理研究證實,牡蠣具有止血作用。
18.3.3.4牡蠣“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功效的現代臨床報道 據報道止血靈用煨牡蠣配伍炒地榆、蒲黃炭、杜仲等補腎止血之品,用于功 能性子宮出血效佳治療多種因素所致的遺精,均于方中配伍牡蠣,行固腎澀 精之效21。自擬黃茂地黃湯治療早泄55例,藥用鍛牡蠣、生黃茂、金纓子各30g, 沙苑子15g,生地12g,丹皮、澤瀉、山藥、茯苓、山茱萸、升麻、五味子各10g, 7天為1療程,連服2?3療程。治療結果,25例痊愈,18例有效,12例無效〔⑷。 用牡蠣散治療手術后多汗癥58例,用鍛牡蠣20g,麻黃根、浮小麥各10g,生黃 罠20g;以自汗為主加白術、防風;以盜汗為主,偏血虛加黨參、白術、當歸等; 偏陰虛加知母、地骨皮等。每日1劑,水煎3次服。治療結果,21例痊愈,35 例顯效,2例無效。此方能補氣養陰斂汗,對各種自汗盜汗都有效,特別是對肺 結核的盜汗亦療效頗佳〔①。用健脾益氣、升陽除濕法治療白帶過多1例,患者見 白帶量多清稀,經后尤多,色白如唾,納差,面色萎黃,漫清便澹,舌淡,苔薄, 脈緩7藥用鍛牡蠣、海嫖蠟各15g,黃英20g,黨參、白術各15g,陳皮5g,升 麻8g,熒實15g,茯苓12g,巴戟天10g,服5劑,白帶見減,納谷轉香,大便 正常,繼服5劑,病乃愈〔⑹。
以上多例現代臨床報道顯示,牡蠣具有止血、止帶、止汗及固精縮尿的作用, 臨床廣泛使用。
18.3.3.5小結
《中國藥典》、《中華本草》、《中藥學》七版教材均記述牡蠣功效為“收斂固 澀”,治療滑脫諸證(遺精、滑精、尿頻、遺尿、崩漏、帶下、自汗、盜汗)。很 顯然,上述主治分別對應的功效應是固精、縮尿、止血、止帶、止汗。因此,牡 蠣只具備眾多“收澀”二級功效中的部分,如果籠統以“收斂固澀”來表述,則 不能具體理解牡蠣的“收澀”作用。因此,建議直接用固精縮尿、止血、止帶、 止汗,這樣的二級功效來表述牡蠣的“收澀”之功。
18.4山茱萸“收斂固澀”功效層次性論證
18.4.1《中國藥典》謂山茱萸:“澀精固脫”,《中華本草》謂山茱萸:“收斂固脫”, 七版《中藥學》謂山茱萸:“收斂固澀”。
18.4.2規范化建議:山茱萸的收澀功效應表述為:“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 尿,止血)”
18.4.3論據
18.4.3.1歷代本草論山茱萸“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血)”
《名醫別錄》謂山茱萸:“強陰益精,止小便利,出汗。”《雷公炮制論》謂山 茱萸:“壯元氣,秘精。”《藥性論》謂山茱萸:“止月水不定,止老人尿不節。” 《湯液本草》謂:“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氣,取其 味酸澀以收滑也。”《本草正》謂本品:“固陰補精,調經收血。”《藥品化義》謂 本品:“治汗出……酸能收脫,斂水生津,治遺精,白濁,陰道不興,小水無節, 腰膝軟弱。”《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山茱萸:“大能收斂元氣,振作精神,固澀滑 脫。”
以上本草證實,山茱萸功效止汗、固精、縮尿、止血。
18.4.3.2歷代方書論山茱萸“收斂固澀(止汛固精,縮尿,止血)”
《金匱要略》腎氣丸,治腎陽不足,腰痛腳弱,下肢覺冷,少腹拘急,小便 不利或頻數,以山茱萸配熟地黃、附子、桂枝等同用。《辯證錄》攝陽湯,治病 后陽虛,騰理不固,遍身汗出,以山茱萸配人參、黃罠、熟地、白芍等同用,“于 補氣之中,兼以補陰,則陰能攝陽,汗不止而止矣。”治冷汗不止,元氣耗傷, 氣息欲斷者,可急用山茱萸本品大劑量與人參煎服,以收斂固澀,如張錫純凡治 汗多元氣欲脫者,本品是必用之藥,且稱“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為第一。”《扶壽 精方》草還丹,治腎陽不足,陽痿、遺精、遺尿,以山茱萸與補骨脂等同用,以 溫補腎氣,固精縮尿。《醫學衷中參西錄》固沖湯,治老人小便不節或自遺不禁, 以山茱萸與益智仁、人參、白果同用,以溫腎益氣而縮小便。治婦女血崩,可用 山茱萸配白芍補肝收斂以藏血,配黃罠、白術補脾益氣而統血,達固沖止血之效。 《全生指迷方》茱萸九治素渴引水,小便日夜數十行,氣乏,肉消脫,此消中 腎氣敗也,以山茱萸、肉歡蓉、丘味子、干山藥等份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 大,飲下三十粒,空心服。《是齋百一選方》金鎖丹,治腎虛小便白濁,取大蘿
卜1只,切下青蒂,當中挖成凹坑狀,放入山茱萸,蓋上蒂,竹簽固定,于飯內 蒸蘿卜軟爛為度,取出,不用蘿卜,以山茱萸曬干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粒,食前以溫酒、鹽湯送下。
分析以上古方得知,山茱萸的收斂固澀主要體現在斂汗、固精、縮尿、止血。
右歸丸,功效溫補腎陽,填精止遺,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酸冷, 精神不振,陽痿遺精,大便澹薄,尿頻而清。藥用肉桂、炮附片、鹿角膠、鹽杜 仲、菟絲子、山茱萸(酒制)、熟地黃、枸杞子、當歸、山藥,方中山茱萸既補 腎陽、又益陰精,兼能固精止遺,為臣藥。左歸九功效滋腎補陰,用于真陰不 足,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神疲口燥。藥用熟地黃、龜板膠、鹿角膠、枸杞子、 菟絲子、山茱萸、山藥、牛跖 方中溫補肝腎,澀精止汗,為佐藥。歸芍地黃丸, 功效滋肝腎,補陰血,清虛熱,用于肝腎兩虧,陰虛血少,頭暈目眩,耳鳴咽干, 午后潮熱,腰膝酸痛,足跟疼痛。藥用熟地黃、當歸、白芍(酒炒)、山茱萸(制)© 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方中山茱萸味酸澀,入肝、腎經,溫補肝腎,固精 止血,為臣藥。⑴
從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所載含有山茱萸的中成藥分析, 本品功效收斂固澀,表現為斂汗、固精、縮尿、止血。
18.4.3.3山茱萸“收斂固澀(止汗,固精,縮尿、止血)”功效的現代臨床報道
萸味龍牡湯(龍骨、山茱萸等)治療多汗癥,效佳叫治一婦人,咳血3 天,反復發作,夜間汗多,用凈萸肉、生龍骨、生牡蠣各50g, 1劑汗止,再1 劑咳血止[叫
臨床報道證實,山茱萸能止汗、止血,用于虛汗及出血證。
1&4.3.4 小結
雖然《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學》在記述山茱萸“收澀”功 效時所使用的詞語不一樣,但內涵相同,均是固精、縮尿、止血、止汗。因此, 就應該以以上具體的收斂固澀的二級功效來表述山茱萸的收澀之功。
18.5總結
按照功效的層次分類,“收斂固澀”是一級功效,其包含的二級功效有固表 止汗、斂肺止咳喘、澀腸止瀉痢、固精、縮尿、止帶、止血等。對于眾多收斂固
澀的功效,有些藥物具有的比較多,有些藥物比較少,有的收斂固澀只有一種, 有的二、三種,有的非常廣泛,所以必須要掌握每一味收澀藥具體的“收斂固澀” 的二級功效。綜上所述,龍骨的收斂固澀主是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澀 腸;牡蠣的收斂固澀主要是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山茱萸的收斂固澀主 要是止汗,固精,縮尿,止血。因此,在表述以上三味藥物的收澀功效時,應注 意功效的層次性,細化到每一卜具體的二級功效。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沖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214, 623, 394, 492, 565, 445, 563, 566, 392, 409, 415 2•黃寅墨,劉淑花•龍骨、龍齒、花蕊石微量元素及藥理作用比較[J].中成藥,1990, 13 (6): 31
3•廖愛軍.補絡補骨湯對正常小鼠凝血功能的影響[J]沖國醫科大學學報,1999,
28 (6): 440
4.黨鐸,岳在文.秘精湯治療青少年遺精120例臨床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1990,
9 (3): 28
5.曾立昆.本草新用途[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 477
6•朱遇春,王家喻•治遺尿驗方[J].新中醫,1981, 14 (7): 28
7.冉瑞金."安血飲”治療頑固性鼻細[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6, 32 (12): 48 &王清華.固腎安胎湯治療先兆流產40例小結[J].遼寧中醫雜志,1982, 25 (9): 36
9.梁映寰•白帶病治驗摘介[J].新中醫,1983, 16 (3): 29
10.丁安偉•現代中藥臨床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93
11.雷載權,張廷模•中華臨床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1407
12.李桂民,陳秋澄,路鳳琴,等.婦科止血靈治療宮血300例臨床觀察報告[J]. 吉林中醫藥,1986, 8 (3): il
13.胡國俊.少男遺精證治初探[J].遼寧中醫雜志,1986, 29 (6): 22
14.葉柄亮.黃茂地黃湯治療早泄55例[J].浙江中醫雜志,1996, 41 (2):力
15.林軍梅.牡蠣散治療手術后盜汗58例[J].浙江中醫雜志,1998, 43 (6): 254
16.顧國榮.補中益氣湯治療白帶過多1例[J]湖南中醫雜志,1997, 13 (1): 24
17.翟書正•萸味龍牡湯治療多汗癥[J].新中醫,1994, 26 (11): 25
1&呂志杰,傅延齡•仲景方藥古今應用[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441
19.人參“補益脾肺”功效規范為“補益臟氣”(或“補脾肺心腎 氣”)的論證
19.1《中國藥典》謂人參:“補脾益肺”,《中華本草》謂人參:“補脾益肺”,七 版《中藥學》謂人參:“補脾益肺”。
19.2規范化建議:應將人參的“補脾益肺"功效規范成“補益臟氣”(或“補脾 肺心腎氣”)。
19.3論據
19.3.1歷代本草論人參“補益臟氣”(或“補脾肺心腎氣”)
《神農本草經》謂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 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瘦 弱,補五臟六腑……。”《湯液本草》言:“人參補五臟之陽也《本草蒙筌》言: “諸虛兼調,五臟俱補。”《本草綱目》謂:“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黛悴者,皆 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脈之浮而兗、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 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一可用也;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若肺 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本草匯言》:“人參,補氣生血,助精養神之藥 也。……如營衛空虛者,用之可治也;驚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寧之;元神不 足,虛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氣衰陷,用之可升也。”《本草征要》謂:“人參 得陽和之氣,能回元氣于垂亡。氣足則神安,正旺則邪去。益智者,心氣強,則 善思而多智也。”扁鵲曰:“損其肺者,益其氣,須用人參以益之。肺氣既王, 余臟之氣皆王矣。”《神農本草經疏》謂“人參補五臟陽氣之君藥,開胃氣之神品。”
《神農本草經疏》釋曰:“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益智者,以心藏神, 肝藏魂,肺藏魄,腎藏精與志,脾藏意與智故也。心腎虛則精神不安矣。肝肺虛 則魂魄不定矣。驚悸者,心脾二經之病也。心脾虛則驚悸。心脾之氣強則心竅通 利,能思而智益深矣。”《神農本草經疏》又論人參:“腎氣衰陽痿,以之為君, 加鹿茸、肉歡蓉、巴戟天、五味子、麥門冬、菟絲子、山茱萸、地黃、枸杞、杜 仲、柏子仁,乃扶衰之要劑,兼令人有子。”《本草正》謂:“人參之性多主于氣, 而凡臟腑之有氣者,皆能補之。”《本草正》又謂:“人參,味甘,微苦,微溫…… 氣虛血虛俱能補……。”《本草通玄》謂人參:“職專補氣,而肺為主氣之臟,故 獨入肺經也。肺家氣旺,則心、脾、肝、腎四臟之氣皆旺,故補益之功獨魁群草。” 《本草新編》謂:“人參乃補氣之圣藥,活人之靈苗也。能入五臟六腑,無經不 到,非僅入脾、肺、心而不入肝、腎也。五臟之中,尤專入肺、入脾。其入心者 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腎者十之三耳。世人止知人參為脾、肺、心經之藥, 而不知其能入肝、入腎。但肝、腎乃至陰之經,人參氣味陽多于陰,少用則泛上, 多用則沉下。故遇肝腎之病,必須多用之于補血補精之中,助山茱、熟地純陰之 藥,使陰中有陽,反能生血生精之易也。如氣喘之癥,乃腎氣之欲絕也,宜補腎 以轉逆,故必用人參,始能回元陽于頃刻,非人參入腎,何能神效如此。又如傷 寒厥癥,手足逆冷,此肝氣之逆也,乃用四逆等湯,亦必多加人參而始能定厥, 非人參入肝,又何能至此。人參入肝、腎二經,可共信而無疑也。”《本草崇原》 又釋曰:“人參稟天宿之光華,鐘地土之廣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備,故主 補入之五臟。臟者藏也。腎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智。安精神, 定魂魄,則補心腎肺肝之真氣矣。夫真氣充足,則內外調和,故止驚悸之內動, 除邪氣之外侵。明目者,五臟之精上注于目也。開心者,五臟之神皆主于心也。 又曰益智者,所以補脾也,上品之藥,皆可久服,兼治病者,補正氣也,故人參 久服,則輕身延年。”
自本經》提出人參“補五臟”以降,諸多本草均推崇本品補五臟之氣的作 用。由此可知,人參不僅補脾肺之氣,而且是補人體五臟之氣。
19.3.2歷代方書論人參“補益臟氣”(或“補脾肺心腎氣”)
《診法通論》論及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足 陽明胃經的補藥時,均將人參列于其中。人參能補心脾之氣,治心脾不足,心神 不安,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心悸怔忡;也能補腎氣,療腎氣不足之陽痿、小便 頻數。
《診法通論》養心湯,治心脈虛,藥用人參、黃耆、當歸、川茸、茯神、茯 苓、半夏、五味、遠志、棗仁柏子(去油)、肉桂。《校注婦人良方》天王補心 丹,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者,以人參配黃英、龍眼肉、酸棗仁等,以補脾養心 安神。《和劑局方》定志丸,治心氣不足,恍惚振悸,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 怖不寧,喜怒無時,朝差暮劇,暮差朝劇,或發狂眩,用人參、白茯苓各三兩, 遠志、菖蒲各二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丸,加至 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后臨臥,日三服。《怪證奇疾方》治心氣不足之怔忡自汗, 藥用人參半兩,當歸半兩,用豬腰子二個,以水二碗,煮至一碗半,取腰子細切, 人參、當歸同煎至八分,空心吃腰子,以汁送下。其滓焙干為末,以山藥末作糊 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不過兩服即愈。《太平圣惠方》人參丸, 治心氣不足,多驚悸,耳目不明,健忘。藥用人參(一兩去蘆頭),麥門冬(一 兩去心,焙),茯神(一兩),龍齒(一兩),遠志(一兩去心),黃罠(一兩鋰), 菖蒲(一兩),赤石脂(一兩),熟干地黃(二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 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清粥飲下三十丸。《圣濟總錄》人 參湯,治心氣不足,脾乏生氣,脾既受邪,先診其脈,若心脾脈俱弱,即宜先補 益心氣,藥用人參、董香(去梗)、遠志(去心)、茸勞、菖蒲、白術、白芷、陳 橘皮(去白切焙各等分),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服。《華佗神方》載華佗治怔忡神方,治怔忡之癥,擾擾不寧,心神恍 惚,驚悸不已,藥用人參、熟地黃、白芍各一兩,生棗仁、麥冬各五錢,玄參一 兩,白術、白芥子各三錢,水煎服。
《衛生寶鑒》人參蛤的散,治久咳虛喘,以人參配蛤翰、杏仁、茯苓、貝母、 桑白皮、甘草同用。《濟生續方》參附泳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 氣虛頭暈,屬陽虛氣弱之證,以人參半兩,附子一兩,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 八分,去渣,食前溫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人參鹿茸丸,治腎虛陽痿、早 泄,以人參配鹿茸、菟絲子、冬蟲夏草等同用。《太平圣惠方》補腎石斛散,治 腎氣虛,腰胯腳膝無力,小腹急痛,四肢酸疼,手足逆冷,面色萎黑,虛弱不足。 藥用人參(半兩去蘆頭),石斛(一兩去根鋰),當歸(半兩鋰微炒),杜仲(一 兩去粗皮微炙鋰),五味子(半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熟干地黃(一兩), 白茯苓(三分),沉香(一兩),黃茂(半兩鋰),白芍藥(三分),牛膝(三分去 苗),棘刺(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草解(一兩鋰),肉歡 蓉(一兩酒浸一宿刮去皴皮炙令干),磁石(三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上件藥,搗 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
計時候稍熱服。《雞峰普濟方》人參遠志湯,治腎氣不足消渴小便數腰痛無力消 瘦,藥用人參、遠志、澤瀉、熟地黃、桂、當歸、白茯苓、黃苓、甘草、茸勞、 白龍骨(各一),五味子(二分),上為細末羊腎湯煎服。《奇效良方》補腎湯, 治虛勞,腎臟乏損,耳聾體瘦,腳膝少力疼痛,藥用人參(去蘆)、磁石各二兩, 七膝、白殯藜、桂心、白茯苓、附子(炮)、川瓠當歸、獨活、漢椒、白芍藥、 澤瀉、白術各一兩,黃茂(一兩半),上為細末,每用羊腎一對,切去脂膜,以 水一盞半,煎羊腎至一盞,去腎下藥末半兩,更煎至六分,去滓,空心及晚食前, 分為二服。
分析以上使用人參的古代方劑,人參不管是單味藥使用,還是配伍他藥同用, 均具有補氣作用。其補氣作用不僅體現在補脾肺氣,還可以補心腎之氣,廣泛用 于心氣虛、腎氣虛的多種證候,療效穩定可靠。
參茸片,用人參510g,鹿茸90g,以上二味,各粉碎成細粉,過100目篩。 各取凈粉,與淀粉222g,糖粉258g,拌勻,用乙醇制粒,干燥,壓成6400片。 口服,每次3~5片,每日2次。功能補氣血,益心腎。用于體虛怕冷,心悸氣 短,腰膝酸軟,陽痿遺精。(《上海市藥品標準》1980年)。益心丸,功效益氣溫 陽,活血止痛,用于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瘀血閉阻所致的胸痹。藥用紅參、附 子(制)、紅花、三七、冰片、麝香、安息香、蟾賒、牛角尖粉、牛黃、珍珠, 方中紅參益心代,與溫陽之附子共為君藥。通心絡膠囊,功效益氣活血,通絡止 痛,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屬于心氣虛乏、血瘀絡阻證。藥用人參、水蛭、土鱉蟲、 赤芍、乳香(制)、降香、全蝎、娛蚣、檀香、冰片、蟬蛻、酸棗仁(炒),方中 人參益心氣以助血行,為君藥。益心舒膠囊,功效盔氣復脈,活血化瘀,養陰生 津,用于氣陰兩虛,瘀血阻脈所致的胸痹,癥見胸痛胸悶,心悸氣短,脈鳥代。 藥用人參、黃罠、丹參、麥冬、五味子、川茸、山楂,方中人參為君藥,補心氣 益氣復脈,安神定驚,補氣生津。心痛康膠囊,功效益氣活血,溫陽益陰,散結 止痛,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痹,癥見心胸刺痛或悶痛、痛有定處、心悸氣短或 兼有神疲自汗、咽干心煩;冠心病、心絞痛見上述證候者。藥用白芍、紅參、淫 羊蕾、北山楂,方中紅參大補元氣,輔助心氣,暢順氣機,推進氣行。
蠶娥公補片,功效補腎壯陽,養血,益精,用于腎陽虛損,陽痿早泄,宮冷 不孕,性功能衰退。藥用雄蠶娥(制)、蛇床子、仙茅、肉雙蓉、淫羊蕾、人參、
in
白術(炒)、當歸、熟地黃、枸杞子、補骨脂(鹽制)、菟絲子(鹽制),方中人 參補氣壯陽助精,為臣藥。仙樂雄膠囊,功效益氣助陽,補腎填精,用于腎陽不 足,精氣虧損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陽痿不舉。藥用淫羊董、人參、鹿茸、 狗鞭、牛鞭、熟地黃,方中人參益氣助陽,為臣藥。清宮長春膠囊,功效補腎益 精,強筋壯骨,延緩衰老,用于陰陽兩虛所致的神疲乏力、健忘、頭暈、耳鳴、 腰膝酸痛、性欲減退、畏寒肢冷。藥用人參、熟地黃、茯苓、山藥、菟絲子、肉 及蓉、牛膝、杜仲覆盆子、山茱萸、石菖蒲、遠志等,方中人參益氣壯陽,與補 益精血之熟地黃共為君藥。⑴
以上含有人參的注冊上市使用的中成藥告訴我們,人參具有療效確切的補心 氣、補腎氣的作用,且為現今臨床廣泛使用。
19.3.3人參“補益臟氣”(或''補脾肺心腎氣”)的藥理研究
口服人參煎劑能增強心室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⑵。 人參總皂昔及其組分Rb+Ro對心肌缺氧和再灌注有保護作用卩1。人參具有強心 作用,其機制與抑制心肌細胞膜Na、K+-ATP酶活性和促進兒茶酚的釋放有關, 還與心肌的環核昔酸代謝、增加cAMP含量,顯著減少cGMP,提高心肌 cAMP/cGMP比值有關囚。
人參增強學習和記憶功能可能與其促進腦組織蛋白質合成有關系。人參皂昔 Rb】和Rgi對學習、記憶的影響,可能與其對海馬突出膜ATP酶及鈣調素活性的 影響有關系。因為海馬與學習、記憶和老年性癡呆均有密切關系⑷。人參莖葉皂 昔改善小鼠學習記憶障礙與增加腦組織的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有關系⑸。人參皂昔 具有穩定神經元膜系統,促進蛋白質合成,延緩神經元衰老的作用⑹。衰老大鼠 血漿AMP中基礎值、反應性明顯下降,心肌和肺的受體數目也顯著減少,人參 皂昔均可使之提高到接近青年組水平。同時能使衰老大鼠血清T4和皮質醇水平 也顯著下降〔7】。人參能促進幼年期雌性小鼠及幼年大鼠動情期的出現,使幼年動 物子宮和卵巢重量增加,加速大鼠性成熟過程,并使性成熟的雌性大鼠動情期延 長,促進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的交配行為,刺激大鼠和兔睪丸的精子生成,加速 青蛙卵巢的發育和排卵,使雄性黑腹果蠅交配潛伏期縮短、交配時間延長同。人 參二醇組皂昔和人參三醇組皂昔及其單體Rb,和Rgi對促性腺激素均有促進作 用,而且認為分泌的增加是由于人參皂昔刺激了激素的合成和釋放泡:程【刃。
從以上人參的藥理研究得知,人參具有強心、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記憶、 抗衰老等作用,與人參的補心氣、補腎氣作用有關。
19.3.4人參“補益臟氣”(或“補脾肺心腎氣”)的現代臨床研究。
治療心氣虛證,取人參注射液6?10ml (每支2ml,含生藥200mg),加入 10%?50%葡萄糖液20?40ml中,每日靜脈慢滴1次,10日為1療程。病情較 重時,每日注射2次。搶救時不必稀釋,可重復多次用藥。治療滿一個療程后統 計療效。共治療301例(均符合1982年廣州會議制定的《中醫虛證辯證參考標 準》中的心氣虛的診斷),顯效237例(78.74%),有效21例(6.89%),無效 43例(14.28%),總有效率為85.72%。對不同病種的療效分析發現,心血管系 統疾病的有效率(89.70%)明顯高于其他系統疾病的總有效率(58.97%),差異 顯著(P<0.01)。在心血管疾病中,以冠心病的療效(95.34%)為最好,其次為 風心病(90%),心肌炎(89.34%)和肺心病(88%)。本療法能明顯改善心氣 虛癥狀(P<0.01),對血瘀癥狀也有較好療效(P<0.05?0.01)。上述研究表明, 人參具有益氣祛瘀作用,其機制可能與其強心、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溶、改 善微循環等作用有關卩叭
治療陽痿、早泄及精子缺少癥,用人參治療27例陽痿病人,其中15例完全 恢復性功能,9例明顯好轉,3例無效。日服人參提取物500mg,治療老年性繼 發性陽痿和性交次數減少,勃起困難,早泄,射精不足或散失性欲者,均有一定 療效。
日本學者用人參提取物蛋白質合成促進因子,治療24例精子缺乏或減少癥, 對精子缺乏癥無明顯療效,但對精子減少癥能明顯增加精子數目,70%患者精子 生成數增加,67%患者精子活動性增強,部分患者精子數和運動恢復到正常生育 的水平⑴】。給病人口服用40%乙醇制成的3%人參酊,每次服用10?15ml,每 日2次,療程一個月。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陽痿、早泄均有良好治療作用問。
從以上三例人參的臨床研究證實,人參可以治療心氣虛的各種癥狀,以及腎 氣虛的陽痿等多個方面,說明人參可以補心腎之氣。
19.3.5小結
綜上所述,自《本經》提出人參“補五臟”之后,多本本草又相繼提岀人參 補五臟之氣。以前歷版教材均只談人參補脾肺之氣,也就淡化了人參補心氣、補
腎氣的作用。其實人參除了主要補脾肺之氣外,還能補心腎之氣,且有較強的補 心腎氣的作用,臨床廣泛用于各種氣虛證。從歷代本草方書以及藥理研究和臨床 報道證實,本品確實可以補心腎之氣。《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 學》教材皆只言人參補脾肺氣,均沒有全面記述人參的補氣功效,這樣不便于對 人參補氣作用的全面理解。所以,應將人參的“補脾益肺”功效規范成“補益臟 氣”,或更加具體為“補脾肺心腎氣”。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 337, 338, 350, 332, 394, 397, 460
2.徐勝民,廖家楨,趙悅如,等.人參強心作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學 院學報,1986, 9 (3): 28
3.李元建,鄧漢武,陳修•人參皂昔及其組分對心肌細胞缺氧、再給氧和心肌缺 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藥學學報,1987, 22 (1): 1
4.Liu Min,et al.Effect of ginsenoside Rbi and Rgi on synaptosomal ATPase and calmodulin in hippocampus.The Third China-Japan Joint Meeting on Pharmacology Programme and Abstract,Beijing China,1993:12
5.曹穎林,戚靖安.中國人參莖葉皂昔對電休克小鼠記憶障礙的改善作用[J].中 草藥,1?89, 20 (7): 18
6•賴紅,呂永利,包峰,等.海馬神經元的老年性改變及人參皂昔對其作用的研 究[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96, 25 (3): 225
7.劉潔.人參對衰老大鼠受體-AMP系統的影響及其機理初探[J].中藥藥理與臨 床,1995, 11 (6): 22
&周和平•人參是個催春藥嗎[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1989, 11 (2): 34
9.李新民•人參皂昔對大鼠離體腺垂體細胞促性腺激素分泌功能影響得研究[J]? 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88, 14 (4): 293
10•韓明向,周宜宣,倪恩榮,等•人參注射液治療心氣虛證的臨床研究[J]•中醫 雜志,1992, 33 (2): 43
11.王本祥.人參根、莖葉制劑及其總皂昔對性機能得影響[J]•吉林醫學,1983,(5):
12.王本祥.人參的研究[M]沃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13
20.甘草功效中應肯定“補心氣”作用的論證
20.1《中國藥典》謂甘草:“補脾益氣”,《中華本草》謂甘草:“益氣補中”,七 版《中藥學》謂甘草:“補脾益氣”。
20.2規范化建議:甘草功效中應肯定“補心氣”的作用,建議將甘草的“補心氣” 作用補入其功效之中。
20.3論據
20.3.1歷代本草論甘草“補心氣”
《藥性論》謂甘草:“補益五臟。”《日華子諸家本草》謂甘草:“安魂定魄, 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本 草匯言》謂:“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藥性集要》謂甘草:“緩正 氣,生肌肉,悸安。”
以上本草證實,甘草除了可以補脾氣之外,還有“補心氣”之功。
20.3.2歷代本草方書論甘草“補心氣”
《傷寒論》炙甘草湯,功效益氣滋陰、補血復脈,治氣血虛弱之心動悸、脈 結代,藥用炙甘草配人參、桂枝、生地黃、阿膠、麥冬、麻仁、生姜、大棗同用。
《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功效養心安神、和中緩急,治心虛肝郁之臟躁,以甘 草配小麥、大棗同用。《傷寒論》桂枝甘草湯,功效溫補心陽,治發汗過多損傷 心陽致叉手自冒心,方中甘草補心之陽氣,以益血脈。《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 牡蠣湯,功效補心安神,治因燒針損傷心陽而致煩躁,方中甘草溫補心之陽氣。
《傷寒類要》治心悸、脈結代,用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 腦樂靜,功效養心安神,用于心神失養所致的精神憂郁,易驚不寐,煩躁; 心氣不足,心血耗傷,心失所養而出現的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舌質 淡,脈弦細;瘡病、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癥見上述證候者。藥用甘草浸膏、小 麥、大棗,方中甘草浸膏甘緩和蟲,補脾養心,和中緩急,為君藥。•養心定悸膏
(口月艮液),功效養血益氣,復脈定悸,用于氣虛血少,心悸氣短,心律不齊, 盜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藥用地黃、紅參、麥冬、阿膠、炙甘草、大棗、 黑芝麻、桂枝、生姜,方中炙甘草補脾氣、益心氣、定悸復脈,為臣藥。腦力靜 糖漿,功效健脾和中,養心安神,用于心脾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煩易躁、頭 暈;神經衰弱癥見上述證候者。藥用小麥、甘草流浸膏、大棗、甘油磷酸鈉(50% )、 維生素B”維生素B2,維生素B6。方中甘草甘平性緩,補陽心氣,和中緩急, 為臣藥。益心通脈顆粒,功效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用于氣陰兩虛,瘀血阻絡所 致的胸痹,癥見胸悶心痛,心悸氣短,倦怠汗出,咽喉干燥;冠心病心絞痛見上 述證候者。藥用黃吏、人參、丹參、川茸、郁金、北沙參、玄參、甘草(蜜炙), 方中炙甘草益氣復脈和中,又能調和諸藥,是兼佐使之用。⑴
通過對以上方劑的分析,尤其是炙甘草湯和甘麥大棗湯,結合以上四種注冊 上市的中成藥,可以肯定甘草具有“補心氣”功效,多用于心氣虛之胸痹和心神 不寧等證。
20.3.3甘章“補心氣”的藥理研究
甘草所含甘草次酸鈉(SGA)能減少缺糖缺氧乳鼠心肌細胞乳酸脫氫酶的釋 放,對缺氧再給氧損傷乳鼠心肌細胞有保護作用,表明甘草次酸鈉可保護心肌或 治療缺血性心臟病⑵。甘草次酸鈉能縮小家兔心肌梗死范圍、糾正血清LDH異 常升高,并能改善缺血性ECG變化,表明甘草次酸鈉有保護心肌、減輕心肌缺 血性損傷的作用叫炙甘草對藥物誘發的各種節律紊亂、顫動、扭動、撲動、不 規律搏動等均顯示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能提高心肌細胞的ATP酶,降低cAMP 含量,僅能促進ATP分解而不增加ATP合成,這可能是其有負性頻率作用而無 正性肌力作用的原因⑷。甘草甜素對離體蟾蛉心臟有興奮作用,該作用與乙酰膽 堿及毒扁豆堿等具有明顯的對抗作用,與腎上腺具有協同作用⑸。甘草酸通過提 高線粒體ATP酶與組織LDH活性,改善能量代謝,減輕大腦再灌注損傷,促進 腦功能恢復⑹。
藥理研究證實,甘草具有保護心肌細胞、減輕心肌缺血、興奮心臟及促進腦 功能,灰復,這與甘草的“補心氣”作用密切相關。
20.3.4甘草“補心氣”的現代臨床報道
生甘草30g,炙甘草30g,澤瀉30g,每H 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治療 心電圖確診的早搏23例,服用此方3~12劑,全部病例癥狀消失,心電圖復查 正常IQ
臨床報道證實,甘草能治療早搏,具有“補心氣”作用。
20.3.5小結
《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學》,在論述甘草補氣作用時,均 未記述“補心氣”功效,只言“補脾益氣",而在主治病證中均表明甘草能治療 心氣虛證,這樣就顯得功效與主治不對應,功效“補脾益氣”怎么可以治療心氣 虛證呢?既然甘草可以治療心氣虛證,就應該具有“補心氣”之功。尤其通過對 上述炙甘草湯、甘麥大棗湯的方義分析,以及甘草的本草、藥理、臨床研究,完 全可以肯定甘草的“補心氣”作用。因此,建議將甘草的“補心氣”作用補入其 功效之中。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481, 482, 483, 350
2.朱曉衛.甘草次酸鈉對培養乳鼠心肌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 1996, 12 (1): 74
3.朱任之•甘草次酸鈉對家兔實驗性心肌梗死的影響[J].蘭州醫學院學報,1996,
22 (2): 1
4.夏炎興,楊秋美,徐雯燕,等•炙甘草抗心律失常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 技,]994, 1 (4): 29
5.張寶恒.甘草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藥學學報,1963, 10 (11): 688
6.蔡宏偉,譚秀娟,王云嬌,等.甘草酸對缺血再灌注犬腦線粒體ATP酶活性的 影響[J]沖國藥理學通報,1996, 12 (6): 549
7•李艷,閏桂銀,李麗,等.甘草的藥用研究概況[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 14(3): 71
21.五味子功效中應肯定“補益臟氣”的作用與“收斂固澀”功 效層次性的論證
21. 1五味子功效中應肯定“補益臟氣”作用的論證
21.1.1《中國藥典》謂五味子:“益氣生津”,《中華本草》謂五味子:“益氣生津”, 七版《中藥學》謂五味子:“益氣生津”。
21.1.2規范化建議:建議重點突出五味子的“補益臟氣”功效,規范其“補益臟 氣”作用的層次性及應用范圍。
21.1.3論據
21.1.3.1歷代本草論五味子“補益臟氣”
《神農本草經》謂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 益男子精。”《名醫別錄》謂其:“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藥性論》謂:“補 諸虛勞。”《醫學啟源》曰:“氣溫,味酸,大益五臟氣。孫真人曰:五月常服五 味子,以補五臟之氣,遇夏月季夏之氣,令人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英、人 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之,使人精神、元氣兩足,筋力涌出。”《藥類法 象》謂本品:“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傷之氣、瞳字散大。”《本 草蒙筌》謂五味子:“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本草綱目》謂本品:“酸咸入肝 而補腎,辛苦入心而補肺,甘入中宮入脾胃。”《本草備要》謂本品:“性溫,五 味俱全,酸咸為多,故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益氣生津,補虛明目,強陰澀精, 退熱斂汗,止嘔住泄。”本品含大量可促進糖代謝之有機酸,鼓舞精神體力甚著, 據東北獵人稱:藉一握之五味子,可以竟日奔逐野獸,不感疲倦。孫思邈《千金 月令》謂本品:“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涌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使用教材第 4版《中藥學》⑴釋五味子功效:“益氣生津,補腎養卜收斂固澀”,將其分屬 于補氣藥類。
以上諸多本草證實,五味子具有良好的補益臟氣作用,其在益肺氣、補腎氣 的同時,還能養心氣、補脾氣、益氣生津止渴等。
21.1.3.2歷代方書論五味子“補益臟氣”
《衛生家寶方》五味子丸,治虛勞羸瘦,短氣,夜夢,骨肉煩痛,腰背痛酸, 動輒微喘,用五味子二兩、續斷二兩、地黃一兩、鹿茸一兩、附子一兩,上為末, 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湯下。
五味子糖漿,功效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于心腎不足所致的失眠、多夢、 頭暈;神經衰弱見上述證候者。藥用五味子,本品具有益氣生津,收斂心氣,滋 腎補陰,寧心安神之功效。榮心丸,功效益氣養陰,活血解毒,用于氣陰兩虛或 氣陰兩虛兼心脈瘀阻所致的胸悶、心悸、氣短、乏力、頭暈、多汗、心前區不適 或疼痛。藥用玉竹、五味子、丹參、降香、山楂、蓼大青葉、炙甘草,方中五味 子補益心氣,寧心安神,與玉竹共為君藥。胎產金丸,功效補腎填精,益氣養血, 化瘀調經,用于腎精虧損、氣血兩虛夾瘀所致的產后惡露不絕。藥用紫河車、鱉 甲(沙燙醋淬)、肉桂、人參、白術(鉄炒)、茯苓、五味子(醋炙)當歸等,方 中五味子益氣健脾,為臣藥。麥味地黃口服液(丸),功效滋腎養肺,用于肺腎 陰虧,潮熱盜汗,咽干咳血,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消渴。藥用熟地黃、山茱萸 (制)、山藥、麥冬、牡丹皮、茯苓、澤瀉、五味子,方中五味子酸澀,既能益 氣生津,又可斂肺、止汗,為佐藥。降糖舒膠囊,功效益氣養陰,生津止渴,用 于氣陰兩虛所致的消渴病。藥用人參、枸杞子、黃茂、葛根、山藥、黃精、五味 子熟地黃、地黃等,方中五味子補肺脾腎之氣,為臣藥。囚
分析以上古代方劑及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方中均含有五味子,或為君藥, 或為佐使藥,在方中均發揮“補氣”作用,可以補心氣、補脾氣、補肺氣及補腎 氣。
21.1.3.3五味子“補益臟氣”的藥理研究
北五味子粗多糖能明顯提高小鼠耐缺氧及抗疲勞能力,增加正常小鼠免疫器官重 量,并明顯增強小鼠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可明顯降低老年大鼠血清過氧化 脂質(LPO)含量,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習。五味子粉每日lg/kg 喂飼大鼠,連續30天,發現喂飼五味子的動物腎臟、睪丸和卵巢中RNA和PAS 含量均顯著增多,,提示五味子有加強睪丸和卵巢內RNA和PAS的合成,改善 組織細胞的代謝功能,促使生殖細胞增生和促進卵巢的排卵作用⑷。五味子有與 人參相似的適應原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御能力⑶。五味子水 提取物可明顯延長大鼠游泳時間【%五味子能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能及耗氧量, 具有強心作用⑺。Hancke等研究證實,五味子可抑制做劇烈運動的馬出現的心率 增快和劇烈的呼吸頻率,可減低血糖升高和血中乳酸減少,改善馬的體能同。五 味子水提液使成年小鼠睪丸重量增加了 57.1%,使曲細精管直徑增加了 41%,并 且光鏡下生精細胞的層數及精子的數量有所增加,證明五味子有促進精子發生的 作用,小鼠性機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91。
藥理研究證明,五味子具有強心、增強免疫、抗衰老、增強體能、增強性機 能等作用,與本品的“補益臟氣”作用密切相關。
21.1.3.4五味子“補益臟氣”的現代臨床報道
北五味子對神經衰弱以及疲勞過度所致體丸勞動和腦力勞動能力減低均有 良好治療作用[⑹。
李某,男,63歲,2001年初診,患慢性氣管炎10余年,經常打針服西藥, 病情時輕時重,纏綿難愈。病人體質瘦弱,聲音低沉,咳吐白色黏痰,氣短而喘, 口燥唇干、渴不欲飲,大便秘結,七、八日一次,便如羊矢,饑而厭食,苔厚而 膩,脈沉滑無力。此屬肺、脾氣虛,腎水不足,腸燥津虧,濕濁上犯為病。藥用 五味子30g,甘草30g,熒實30g,芒硝20g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早中晚各 含化一丸(每丸重6g)徐徐咽下,服用一個療程(10d為一療程)后,病情好轉, 連服三個療程,咳嗽止,喘息平,大便正常,饑而食香,行如常人。[⑴
陳某,男,28歲,1985年7月8日診。婚后3年多不育,查女方正常,男 方外生殖器無異常,精子極少,無法計數,無活動力。時有腰膝酸軟,雙膝冷痛, 夜尿多,舌淡,苔薄白,尺脈遲。用加味五味子衍宗丸:菟絲子9g,枸杞子300g, 覆盆子、五味子、車前子、淫羊董各180g,巴戟天、仙茅各120g»制成丸劑, 每次3g,日3次,淡鹽水送服,半年后,其妻懷孕,后生一男孩。問
五味子臨床具有抗疲勞作用,中醫認為易疲勞多屬氣虛,且以上兩則病例說 明五味子能補腎氣,補肺氣及補脾氣,故五味子具有“補益臟氣”之功。
20.1.3.5小結
綜上所述,雖然《中國藥典》、《中華本草》及七版《中藥學》等權威書籍均 認為五味子具有“補益臟氣”作用,但該功效層次不明,功效與相關主治病證論 述不清,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內容不具體。通過對以上五味子的本草、方書、 藥理及臨床研究的分析,肯定五味子具有“補益臟氣”作用,可以補肺氣、補腎 氣、補心氣、補脾氣。因此,建議重點突出本品的“補益臟氣”功效,規范其“補 益臟氣”作用的層次性及應用范圍,從而規范五味子在臨床中藥學中的教學,科 研和臨床應用。
21.2五味子“收斂固澀”功效的層次性論證
21.2.1《中國藥典》謂五味子:“收斂固澀”,《中華本草》謂五味子:“收斂固澀”, 七版《中藥學》謂五味子:“收斂固澀
21.2.2規范化建議:五味子的“收斂固澀”功效應該規范成"收斂固澀(止咳、 止汗、止瀉、固精)”,或直書“止咳、止汗、止瀉、固精”。
21.2.3論據
21.2.3.1論收斂固澀(見龍骨、牡蠣與山茱萸收斂固澀條下)
21.2.3.2歷代本草論五味子“收斂固澀(止咳、止汗、止瀉、固精)”
《神農本草經》謂五味子:“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贏瘦,補不足,強陰, 益男子精。”《藥類法象》謂五味子:“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傷 之氣、瞳字散大。”《本草綱目》謂本品:“生津止渴,補元氣不足,收耗傷之氣。” 《本草通玄》謂五味子:“固精,斂汗。”《十劑》謂本品:“收斂肺氣,益精,補 攝腎臟。”《本草撮藥》謂其:“斂肺經浮游之火,歸腎臟散失之元,治痰定喘。” 《藥品化義》謂:“五味子,五味咸備,而酸獨盛,能收斂肺氣,主治虛勞久嗽。” 《本草匯言》謂:“五味子,斂氣生津之藥也。故〈唐本草〉主收斂肺虛久嗽耗傷 之氣。”《本草備要》謂五味子:“……強陰澀精,退熱斂汗,止嘔住泄,寧嗽定 喘,除煩渴。”《藥性纂要》謂五味子:“療夢遺滑泄。”
以上本草明確提岀,五味子的收斂固澀主要體現在止咳、止汗、止瀉與固精 四個方面。
21.2.3.3歷代方書論五味子“收斂固澀(止咳、止汗、止瀉、固精)”
《傷寒論》小青龍湯、《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均以五味子配伍麻黃、 細辛、干姜等同用,五味子可防麻、辛、姜等辛散之品耗傷肺氣,發揮斂肺之功, 達到辛散酸收,開合相濟之效。《楊氏家藏方》桑螺蠟丸,治下焦虛寒,滑精不 止,尿頻遺尿,以五味子配桑螺蠟、鍛龍骨等,五味子在方中發揮固精之功。《攝 生眾妙方》五子衍宗丸,治腎虛精少,陽痿早泄,久不生育,以五味子配伍菟絲 子、枸杞子、覆盆子等同用,五味子藝發揮固精之效。《千金要方》生脈散,治 氣陰兩傷,汗多體倦,氣短口渴,脈來虛弱,以五味子配人參、麥冬同用,方中 五味子補氣生津,味酸斂汗。
七味都氣丸,功效補腎納氣,澀精止遺,用于腎不納氣所致的喘促,胸悶, 久咳,氣短,咽干,遺精,盜汗,小便頻數。藥用熟地黃、五味子(制)、山茱 萸(制)、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方中五味子斂肺滋腎而止虛喘久咳,與 熟地黃相伍以補腎納氣,共為君藥。人參保肺丸,功效益氣補肺,止嗽定喘,用 于肺氣虧虛,肺失宣降所致的虛勞久嗽,氣短喘促。藥用人參、五味子(醋制)、
罌粟殼、川貝母、苦杏仁(去皮炒)、麻黃、石膏、玄參、枳實、砂仁、陳皮、 甘草,方中五味子斂肺止咳平喘,為臣藥。橘紅痰咳顆粒(煎膏、液),功效行 氣化痰,潤肺止咳,用于痰濁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感冒、支氣管炎、 咽喉炎見于上述證候者。藥用化橘紅、苦杏仁、半夏(制)、百部(蜜炙)、白前、 五味子、茯苓、甘草,方中五味子斂肺止咳平喘,為佐藥。棗仁安神顆粒(液), 功效養血安神,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心煩、頭暈;神經衰弱見上述 :正候者。藥用酸棗仁(炒)、五味子(醋制)、丹參,方中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腎 寧心,斂汗,為臣藥。參英降糖膠奏(顆粒、片),功效益氣養陰,健脾補腎, 用于氣陰兩虛所致的消渴病,癥見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口渴多飲、多食多尿、 消瘦。藥用人參莖葉皂昔、黃英、山藥、麥冬、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地黃、 天花粉、茯苓、澤瀉,方中五味子益氣生津止渴,收斂固澀陰精,為佐藥。四神 丸,功效溫腎散寒,澀腸止瀉,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藥用補骨脂(鹽炒)、 肉豆蔻(煨)、吳茱萸(制)、五味子(醋制)、大棗(去核),方中五味子酸溫, 固腎益氣,澀腸止瀉,為佐藥。〔2】
分析以上使用五味子的古代方劑及國家注冊上市的中成藥,五味子在方中或 為重點藥,或為輔助藥,分別發揮止汗、固精、止咳、止瀉之功效。
2123.4五味子“收斂固澀(止咳、止汗、止瀉、固精)”的藥理研究
五味子素對機械刺激豚鼠氣管所致咳嗽有明顯鎮咳作用[咐。五味子制劑可明 顯減少氨水刺激引起的小白鼠咳嗽次數,同時增加酚紅的排出量,表明五味子有 鎮咳和祛痰作用[⑷。
藥理研究證實,五味子具有“止咳”作用。
2123.5五味子“收斂固澀(止咳、止汗、止瀉、固精)”的現代臨床報道
五味子30~50g、地龍9?12g、魚腥草30~80g,先浸泡2?4小時,用文 火煎15-20分鐘,水煎2次,約取汁250mL于下午4時、8時各服一半,治療 重度哮喘50例,經7個月至2年觀察,痊愈1例,臨控47例,有效2例”】。五 味子、五倍子各100g,共研細末,過篩,加入70%乙醇適量,調成糊狀,裝瓶 封存或臨用時調配。取藥糊如鴿蛋大放在5?6cm大小之塑料薄膜或不透水蠟紙 上,貼在肚臍正中,蓋上紗布,用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治療盜汗50例, 2?3次見效,總有效率91%。尤宜于兒童使用
臨床報道證實,五味子具有止咳喘及止汗作用。
21.2.3.6小結
綜上所述,五味子味酸,作為一味收斂固澀藥,臨床使用廣泛。但一直以來, 對于五味子“收斂固澀”功效的記述存在不足之處,大多數中藥相關書籍均籠統 用“收斂固澀”四字加以概述。這種記述不足以反映五味子收澀的特點,沒有具 體精確到“收斂固澀”功效的二級功效。綜合以上本草、方書、藥理及現代臨床 研究對五味子收澀作用的分析,可知本品主要發揮止咳、止汗、固精及澀腸作用。 因此,在表述五味子收澀功效時,應具體規范成“止咳、止汗、固精、澀腸”四 個功效,方能突顯本品的固澀特點,便于理解與記憶,為教學,科研及臨床應用 五味子提供規范性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誡
1.成都中醫學院沖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287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M].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2005: 486, 629, 582, 410, 446, 243, 239, 230, 479, 447, 400 3•孫文娟,呂文偉,于曉鳳,等•北五味子粗多糖抗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 老年醫學雜志,2001, 21 (6): 454
4.彭國瑞,許志奇,曾祥國,等.五味子對家兔泌尿生殖系統酶組織化學的影響及 其抗衰老作用的初步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9, 35 (2): 43
5•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參考資料[J], 1972, 2 (7): 30
6.Shipochlie V T,et al.C A, 196&68:1870z
7•劉菊秀,陳靜,苗戎,等.北五味子對心臟電活動及收縮力的影響[J].中草藥, 1999, 30 (4): 280
8王文燕,陳建光•五味子的藥理作用及開發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8 (2): 128
9朱家媛,黃秀蘭•五味子對成年小鼠睪丸作用的初步研究[J]•四川解剖學雜志, 1997, 5(4): 204
10.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 287
11.曹守青.五味子丸治療老年性咳喘[J].實用醫技雜志,2002, 9 (9): 646
12.吳忠練.加味五味子衍宗丸治療男性不育癥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 19
(3): 152
13.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 286
14.苗明三.法定中藥藥理與臨床[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 212
15.宋志琪,宋培欣.新三味治療重度哮喘50例[J].中醫雜志,1988, 29 (9): 47
16.成志榮.五味子糊劑治療盜汗50例[J].中藥通報,1986, 11 (5): 58
第三部分:部分常用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建議
麻黃:“宣肺”只是麻黃的性能特點,不應作為功效,研究證明麻黃確有“止 咳”之功。因此,建議將麻黃的“宣肺平喘”功效規范成“平喘止咳”。
桂枝:“解肌”是桂枝湯的作用,單味桂枝無此功效,桂枝于桂枝湯中發揮 發汗解表之功,建議桂枝的“解肌”功效不宜保留。桂枝可以溫助心、脾、腎陽 氣,具有“助陽”之功;“通陽化氣”或“助陽化氣”限制且縮小了桂枝的助陽 范圍。因此,建議將桂枝的“通陽化氣”功效規范成“溫助陽氣”。
防風:“勝濕”廣義指“除濕”,治療一切濕邪為患;狹義指“祛風濕”,治 療痹證。防風的臨床作用主要是“祛風濕”,而不具備“化濕”、“利濕”、“燥濕” 等作用。因此,建議將防風的“勝濕”功效規范成“祛風濕”。防風實無“止瀉” 的直接功效,乃燥濕、升陽或疏肝的間接效果。因此,建議防風的“止瀉” N功 不宜保留。
細辛:細辛“溫肺化飲”之說因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中 的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方劑,雖說以上均為“溫肺化飲”之方,但方中 細辛所發揮的功效應是“溫肺止咳”。在記述中藥功效時要注意“方藥離合”的 問題,籠統而草率地將全方之功效與方中個別藥物的功效相混淆,顯然是不對的。 因此,建議將細辛的“溫肺化飲”功效規范成“溫肺止咳”。
葛根:凡能透散肌表之邪,解除因肌表閉郁而致肌熱,無汗或有汗者,均可 稱之為解肌。葛根之“解肌”正是治療邪在肌胰的陽明表證,非單純的解表,不 同于其它解表藥,實屬“解肌”之藥。因此,建議葛根在現代中藥專著功效項中 仍應保留使用“解肌”這一術語。在葛根的功效記述中,可以直書“解肌退熱”。 葛根具有肯定可靠的“通利血脈”作用,臨床廣泛用于各種血瘀證,尤其用于心 腦血管方面。因此,建議將“通利血脈”補入葛根功效之中,以便全面認識葛根 的作用。
淡豆豉:淡豆豉“除煩”之說起于梔子豉湯,梔子豉湯確有“除煩”之功, 但淡豆豉在此方中并未發揮“除煩”作用,而是起“護胃和中”之效,以減輕梔 子的苦寒敗胃之性。淡豆豉功效解表,實無清心、化痰、活血,更無養心之功, 何來“除煩”之效。因此,建議淡豆豉的“除煩"功效不宜保留。
大黃:大黃具有良好的“止血"之功,幾乎可以用于臨床上各種出血證,并 非屬于“涼血”或“化瘀”功效的間接效果。為了全面展示大黃的功效特點,也 為了教學、科研與臨床的需要,應該肯定大黃的“止血”功效,建議將大黃的“止 血”作用補入其功效之中。
芒硝:芒硝瀉下不同于大黃的關鍵在于,芒硝所治療的便秘一定是大便燥結- 不通,芒硝能使干燥的大便軟化。芒硝所治療的主要是一個“燥"字,芒硝咸能 軟堅,就能軟化燥結的大便,所以對于芒硝來說,“軟堅”在前,“瀉下”在后, 是通過軟堅而促使瀉下。因此,建議芒硝的瀉下通便功效表述為“軟堅瀉下”更 為合理,更能體現芒硝不同于其它瀉下藥的瀉下特點。
霍香:董香的“解暑"實指“化濕”功效,治療暑濕證。“解暑”在此肯定 不能指解除暑熱,此處的“解暑”與“化濕"均是指治療“暑濕”之“濕”。且 董香外能散表邪,內能化濕濁,為治暑熱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致惡寒發熱,頭 痛,院腹痞滿,嘔惡吐瀉之要藥。由此可推斷董香功效應記述為“解表、化濕、 止嘔”。因此,建議其“解暑”功效應規范成“解表”。
厚樸:厚樸的“消積除滿”乃“行氣燥濕"的間接效果,即行氣以消氣積, 燥濕以除濕積,本品實無“去積”的直接功效,間接效果不能單獨作為功效而獨 立存在。因此,厚樸的“去積”作用不宜保留。
肉桂:肉桂辛甘而熱,具有補腎陽之功。“引火歸原”的實質是本品能補腎 陽,治療元陽敗絕、火不歸原之陽戴于上或陽浮于外的證候,使浮越于上(或外) 的虛火潛納于腎。“引火歸原”是補腎陽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效果,在肉桂的功效 已明確記載了“補腎陽”功效,如果再將"引火歸原”功效與之并列,就是重復。 因此,建議肉桂的“引火歸原”功效不宜保留。
吳茱萸:四神丸誠為助陽止瀉之方,但方中發揮''助陽”作用的是補骨脂, 并非吳茱萸,吳茱萸所發揮功效應為“燥濕”。吳茱萸之溫性,主要不在溫腎, 而是暖肝和溫中焦。因此,建議將吳茱萸“助陽止瀉”功效應規范成“燥濕止瀉”, 或直書為“燥濕”。
石榴皮與石榴根皮:石榴皮酸性強主含糅質,以“澀腸止瀉”為主要功效; 而石榴根皮主含生物堿,以“驅蟲”為主要功效,臨床在使用石榴皮與石榴根皮 時不身總互相混淆,應肯定各自主要的功效。
花蕊石:《本草綱目》等所言之花蕊石的“活血化瘀”就是指能“使瘀血化 為水”,所謂的“使瘀血化為水或化為黃水”,正是凝血過程中所產生的黃色液體, 即血清。因此,花蕊石的“化瘀”功效,實質上是指“凝血”作用。且花蕊石在 古今臨床上主要作為“止血”藥在使用,這與藥理研究所證實的本品之“凝血” 作用不謀而合,本品實無"化瘀”之功。因此,建議花蕊石的“化瘀”功效不宜 保留。
三七:三七確有“補氣血”作用,建議將三七的“補氣血”功效補入其功效 中,以便于對三七功效全面正確的理解。
百部、紫莞、款冬花:“潤肺"功效的認定應為藥物實際滋養肺陰而潤肺燥 為基準,否則就不能認定為“潤肺”功效。百部、款冬花、紫苑質地柔潤,作用 平和,不能作為“潤肺”的依據,三者實無“養肺陰之功”,因此無確切的“潤 肺”功效。但此三藥蜜炙后確能“潤肺”,且臨床上用此三藥“止咳”或“化痰 止咳”時,多蜜炙使用。因此,百部、紫斃、款冬花只有在蜜炙的情況下才能“潤 肺”,否則就不能認為此三藥有“潤肺”之功。建議此三藥的“潤肺”功效不宜 保留。
鉤藤、水牛角、地龍、僵蠶等:“定驚”的含義多指“息風止痙”,因“息風 止痙”治療“肝風內動”,意指明確,較“定驚”容易理解,且早已約定俗成并 廣泛使用。因此建議將包括鉤藤、水牛角、地龍、僵蠶等在內的具有“定驚”功 效的藥物的“定驚”功效規范成“息風止痙”。
珍珠母、珍珠:“定驚”除主要指“息風止痙”外,還有“安神”之意。珍 珠母與珍珠無“息風止痙”功效,其“定驚”實指“鎮心安神”。因此,建議將 以上二藥“定驚”功效規范成“鎮心安神”。
龍骨、牡蠣、山茱萸:按照功效的層次分類,“收斂固澀”是一級功效,其 包含的二級功效有固表止汗、斂肺止咳喘、澀腸止瀉痢、固精、縮尿、止帶、止 血等。對于眾多收斂固澀的功效,有些藥物具有的比較多,有些藥物比較少,有 的收斂固澀只有一種,有的二、三種,有的非常廣泛,所以必須要將每一味藥到 底收澀哪些方面弄清楚。龍骨、牡蠣、山茱萸并不具備上述所有收斂固澀功效, 只是一部分。龍骨的收斂固澀主是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澀腸;牡蠣的 收斂固澀主要是止汗,固精縮尿,止血,止帶;山茱萸的收斂固澀主要是止汗,
固精,縮尿,止血。因此,建議在表述以上三味藥物的收澀功效時,應注意功效 的層次性,將具體的二級功效分述清楚。
人參:人參除了主要補脾肺之氣外,還能補心腎之氣,且有較強的補心腎氣 的作用,臨床廣泛用于各種氣虛證。因此,建議將人參的“補脾益肺”功效規范 成“補益臟氣”,以便于對人參補氣作用的全面理解。
甘草:甘草具有肯定的“補心氣”作用,建議將甘草的“補心氣”作用補入 其功效之中。
五味子:五味子具有“補氣”作用,可以補肺氣、補腎氣、補心氣、補脾氣, 為了重點突出本品的“補氣”功效,建議規范五味子“補氣”作用的層次性及應 用范圍。籠統地用“收斂固澀”四字概述五味子的收澀功效,不足以反映五味子 收澀的特點,沒有說清本品到底收澀哪些方面,層次性不清。因此,在表述五味 子收澀功效時,應具體規范成“止咳、止汗、固精、澀腸”四個二級功效,方能 突顯本品的固澀特點。
第四部分:討論
1.本課題創新點
1.1中醫名詞術語的規范化是中醫藥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的重要任務,該工作是 一項長期而必需要做且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項工作雖然在開展,但重視不夠, 收效甚微。涉及個別藥物、孤立討論功效較為鮮見,而系統研究具體藥物功效者 幾乎沒有。本課題正是研究單味中藥的不規范功效,具有開創性意義。
1.2從理論上闡明中藥功效在中藥學中的核心地位,對于指導中藥學的學習與掌 握、中藥學的分學科研究、具體藥物的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指導臨床準確選擇 藥物及進行有關學術交流,具有極大的理論和實用價值。規范單味中藥的功效, 對于中醫藥的文獻,科研,教學與臨床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1.3提出系統考證常用具體藥物的功效規范化表述,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給國家中 醫藥管理局及中國藥典委員會為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作為參考。
1.4為本次未完成研究的一些藥物提供了清稀的思路和線索,有利于進一步繼續 深入、全面開展常用中藥功效規范化表述的研究。
1.5古今本草與方劑結合、現代藥理與臨床結合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新意。
2.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除以上具體論證功效不規范并加以逐步規范的近30味藥物之外,參照《中 國藥典》(2005年版)、《中華本草》(精選本)及七版《中藥學》教林還有部 分藥物的功效需要規范,因多種原因,現將存在的問題與展望分述如下。
2.1有待規范功效的藥物較多,工作量大,當需繼續研究。
2.1.1荊芥“消瘡”功效不宜保留。
荊芥祛風解表及“通利血脈”(《藥性論》)之力,可促使瘡腫消散,用于瘡 腫初起而有表證者。本品的“消瘡”實際上是祛風解表和通利血脈的間接效果, 不能單獨作為功效,故不宜保留。
2.1.2藁本“除濕”功效應規范成“祛風濕”。
除濕包括多種功效(如祛風濕、利濕、化濕等),藁本主要體現祛風濕,冶 療風濕痹證,不具備利濕、化濕等功效。因此,本品的“除濕”功效應規范成“祛 風濕”。
2.1.3牛勞子“宣肺祛痰"功效不宜保留。
宣肺祛痰只是牛茅子的兼有功效,且該功效力量不強,本品在臨床上一般不 單獨作為祛痰藥使用,只能作為祛痰藥的輔助藥物。為了突出牛勞子其它重點功 效及其特點,并結合本品的臨床應用情況,故牛茅子“宣肺祛痰”功效不宜保留。 2.1.4蟬蛻、木賊、青箱子、密蒙花的“明目退翳”功效應規范成“清肝明目
以上四味藥物皆性寒歸肝經,具有“清肝明目”作用,“退翳”只是清肝明 目的間接效果,通過疏散肝繪風熱以達到治療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 翳膜遮睛的目的。因此,蟬蛻、木賊、青箱子及密蒙花的“明目退翳”功效應規 范成"清肝明目”。
2.1.5知母“生津潤燥”功效不宜保留。
知母甘寒質潤,具有滋陰作用,滋陰包括了生津潤燥,也就是說某藥具有滋 陰功效一般都可以生津潤燥。為了突出知母的甘寒養陰,避免重復,故該藥的“生 津潤燥”功效不宜保留。
2.1.6竹葉、淡竹葉的“除煩”功效不宜保留。
竹葉、淡竹葉的除煩是“清心”功效產生的效果,不宜獨立作為功效存在, 故不宜保留。
2.1.7密蒙花“養肝”功效不宜保留。
《開寶本草》首載密蒙花,謂本品:“主青盲膚翳,赤澀多勝淚,消目中赤 脈……”。分析可知,治赤澀多勝淚,消目中赤脈,意指本品具清肝明目之功。 密蒙花不是典型的養肝藥,不能養肝之陰血。因此,本品的“養肝”功效不宜保 留。
2.1.8黃柏、地骨皮、青蒿的“除蒸”功效應規范為“退虛熱”。
“除蒸”治療骨蒸潮熱,而骨蒸潮熱屬于虛熱。治療虛熱證對應的功效應該 是“退虛熱”,以上三藥均能治療虛熱證,故將“除蒸”規范成“退虛熱”更為 恰當。
2.1.9 S皮“收澀”功效不宜保留。
秦皮性味苦寒,功效清熱燥濕,主治濕熱瀉痢。古人云:“痢無澀法”,尤其 是痢疾初起或濕熱邪氣較盛者,絕不可用收澀法。本品治療濕熱痢疾所發揮的功 效應該是“清熱燥濕”,并不是“收澀止痢”。因此,秦皮的“收澀”功效不宜保 留。
2.1.10穿心蓮“消腫”功效不宜保留。
清熱解毒治療熱毒腫痛,通過清熱可收到消腫的間接效果,間接效果不宜單 獨作為功效而獨立存在,故本品的“消腫”功效不宜保留。
2.1.11貫眾“殺蟲”功效不宜保留。
貫眾可以驅殺腸道寄生蟲,驅蟲藥的用藥特點是一次性大量使用,將腸道內 寄生蟲麻痹殺死乃至排出體外。如果不用足夠量,不但不能將蟲麻痹殺死,反而 會惹怒蟲體,產生腹痛,膽道蛔蟲證,甚至腸穿孔等后果。問題在于貫眾有毒, 有視神經毒性,如果一次大量使用,會嚴重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鑒亍以上 原因,現今臨床上很少使用本品殺蟲,因此貫眾的“殺蟲”功效不宜保留。 2.1.12重樓、青黛的“定驚”功效不宜保留。
重樓、青黛均性寒歸肝經,具有清肝涼肝之功,收涼肝瀉火以息風止痙之效, 主治肝熱驚風、四肢抽搐。《衛生簡易方》以重樓配鉤藤、菊花、蟬蛻等同用, 用于小兒熱極生風,手足抽搐有良效。實際上重樓于上方中發揮“清肝熱”之功, 發揮“息風止痙”之效的乃鉤藤與蟬蛻。《小兒藥證直訣》涼驚丸,以青黛配鉤 藤、牛黃等同用,治療小兒驚風抽搐。涼驚丸中青黛僅體現“清肝瀉火”之功, 具“息風止痙”功效的是鉤藤與牛黃。綜上所述,重樓與青黛的“定驚"作用均 為“清肝涼肝”功效的間接效果,間接效果一般不能作為功效而獨立存在,故二 藥的“定驚”功效不宜保留。
2.1.13 土茯苓的“除濕”功效應規范成“利濕”。
從1.1.2藁本項可知,除濕包括多種功效,土茯苓主要表現為利濕。故用除 濕擴大了本品的功效范圍,不能具體揭示該藥的功效特點,因此土茯苓的“除濕” 應規范成“祛風濕”。
2.1.14大血藤“祛風”功效應規范成“祛風通絡”。
祛風泛指祛機體所感受的一切外風,治療風邪侵襲所致的各種證候。大血藤 顯然不能治療一切外風證,多用于感受風寒濕所致的風濕痹證。且本品為藤類藥 物,具有“通絡”之功,臨床常用治風濕痹痛,腰腿疼痛,關節不利。大血藤為 祛風濕通絡藥,故其“祛風”功效應規范成“祛風通絡”,如此表述方能突岀本 品的功效特點,便于該藥的臨床選擇應用。
2.1.15威靈仙的“消骨鰻”功效應移入應用作為主治。
在“骨鰻”中威靈仙發揮的作用才是治療骨鰻的功效,當然,威靈仙在治骨 鰻時發揮了何種作用尚有待研究。很顯然“消骨鰻”不是功效,而是主治,即魚 刺鰻住咽喉,因此應將威靈仙的“消骨鍍”應移入應用作為主治。
2.1.16老鸛草“止瀉痢”功效不宜保留。
老鸛草功效清熱解毒收止瀉痢之功,治療濕熱、熱毒所致的泄瀉、痢疾,多 配黃連、馬齒覓等同用。本品臨床極少用于治療瀉痢,且本品的止瀉痢作用僅為 清熱解毒所收的間接效果,力量不強。因此,老鸛草的“止瀉痢"功效不宜保留。 2.1.17茯苓、豬苓、慧改仁澤瀉的“利水消腫,滲濕”功效應規范成“利水滲 濕”。
茯苓、豬苓、慧政仁及澤瀉均能利小便以消水腫,功效中的“消腫”二字與
“利水”二字含義重復,或者說通過利水以達消腫之目的。很顯然“消腫”功效 不宜保留,再者,以上四味藥物均能“滲濕一般認為利水消腫只能治療水腫, 而利水滲濕可廣泛用于各種水濕內停證,如水腫、淋證和黃疸。以上四味藥物通 過利水(即利尿)幾乎可治療所有的水濕內停病證。所以,利水與消腫不僅有重 復之嫌,更主要是縮小了以上四味藥物的臨床應用范圍。因此,茯苓、豬苓、1 改仁及澤瀉“利水消腫,滲濕”功效應規范成“利水滲濕”。
2.1.18通草“通氣”功效不宜保留,應直書“下乳”。
“通氣”意指不明,含義晦澀,如果指行氣,本品又不是典型的行氣藥,根 本不用于氣滯證。古人歸納通草的功效,有法象藥理之嫌,是說通草的藥材是空 心的,故可以“通氣”。根據本品的古今臨床應用,本品的“通氣”似指“下乳” 或“通經下乳”,多用治乳脈不通之乳汁稀少。故通草的“通氣”功效應規范為
“下乳”或“通經下乳”。
2.1.19海金砂“止痛”功效不宜保留。
通過利尿能治療因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灼熱疼痛,海金砂的“止痛”乃利尿 通淋這一對證功效的間接效果,不屬對癥功效,不宜單獨作為功效而獨立存在, 故不宜保留。
2.1.20草解“祛風除痹”功效應規范成“祛風濕”。
除痹即除去風濕痹證,即祛風濕。革藕并不能治療外感風濕所致的其他病證, 主要體現為祛風濕,因此應將草解的“祛風除痹”功效應規范成•'祛風濕”,言 簡意賅。
2.1.21青皮、枳實的“消積”功效不宜保留,或書為“行氣消積”。
以上二藥的“消積”作用均為“行氣”的間接效果,不能獨立作為功效而單 獨存在,但可與行氣合用,表述為“行氣消積”。
2.1.22木香“健脾消食”功效不宜保留。
木香的健脾與消食作用很弱,不是典型的健脾消食藥,一般不單獨用于脾虛 和飲食積滯證。本品是一味很好的行氣止痛藥,通過行脾胃及大腸之氣,以收健 運脾胃、消食化積和止痛的效果,臨床上無脾胃大腸氣滯證時,一般不使用本品。 由上可知,木香的“健脾消食”功效不宜保留。
2.1.23使君子、雷丸的“消積"功效不宜保留。
以上二藥的“消積”主要指“消疳積”,治療因蛔蟲所致的疳積,并不能治 療一般的飲食積滯。如此說來,消積乃驅蟲的間接效果,不能單獨作為功效而獨 立存在,亦是為了與“消食化積”功效進行區別。故使君子與雷丸的“消積”功 效不宜保留。 .
2丄24檳榔“截瘧”功效不宜保留。
《傷寒保命集》截瘧七寶飲以檳榔配伍常山、草果治療瘧疾,有人以此推斷 檳榔具有“截瘧”之功。而臨床治療瘧疾常用藥主要是青蒿、常山、草果等,很 少單獨使用檳榔截瘧。截瘧七寶飲確實可以截瘧,但發揮該功效的是常山、草果, 而不是檳榔,應將復方中單味藥的功效與復方功效分開,不能混言雜談。因此, 檳榔的“截瘧”功效不宜保留。
2.1.25仙鶴草的“補虛”功效不宜保留。
仙鶴草能否補虛,補什么虛,目前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在不能確定能 否補虛時,該藥的“補虛”功效不宜保留。
2.1.26丹參的“除煩安神”功效應規范成“寧心安神”。
丹參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功效活血、涼血、安神。本品既具有直接的安神作 用,用于各種心神不寧證。又具有涼血、清心及活血功效,通過涼血、清心、活 血而產生寧心安神的間接效果,故尤宜于治療熱入血分、心火亢盛及瘀阻心脈之 心煩不眠。除煩乃本品清心火功效的間接效果,不宜單獨作為功效。因此,丹參 的“除煩安神”功效應規范成“寧心安神”。
2.1.27莪術、三棱的“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功效應規范成“破血,行氣 止痛”。 莪術、三棱為破血行氣藥,主要用于氣滯血瘀證,不應該為消食藥,沒有消 積作用,一般不直接用于飲食積滯證。如果因為氣機阻滯而致腹脹,飲食不消, 可以選用本品通過行氣以消食積皖腹脹滿疼痛。所以,莪術、三棱的消積作用乃 行氣的間接效果,同時也為了與消食藥的消積功效進行區分,避免術語混淆。因 此,莪術、三棱的“消積”功效不宜保留,其功效應規范成“破血,行氣,止痛”。 2.1.28禹白附“祛風痰,止痙”功效應規范成“燥濕化痰,息風止痙”。
禹白附辛溫性燥烈,同半夏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只是其力量不及半夏, 而毒烈之性較半夏強,臨床遠不及半夏常用,但其“燥濕化痰”功效是肯定的。 禹白附"祛風痰(實指消痰)”治療痰阻經絡之肝風內動、痙攣抽搐,實際上所 體現的就是“息風止痙”功效。因此,本品的“祛風痰,止痙”功效應規范成“燥 濕化痰,息風止痙”。
2.1.29旋覆花“降氣行水化痰"功效規范成“祛痰”。
化痰指祛痰或消散痰濁,以緩解或消除痰證的治療作用。祛痰指祛除阻于肺 竅之痰,以緩解或消除痰咳、痰喘等證的治療作用。消痰指消散郁滯于肌膚、經 絡、關節之痰濁,以緩解或消除猱病、痿瘤、陰疽、流注等痰證的治療作用。旋 覆花的“降氣行水化痰"意指祛肺中痰涎已達降肺氣之效,治療痰涎阻于肺竅、 肺氣上逆的咳嗽有痰,所體現的功效就是“祛痰”。因此,旋覆花“降氣行水化 痰”功效應規范成“祛痰”。
2.130白前、前胡的“降氣化痰”功效應規范成“祛痰降氣”。
白前、前胡的“降氣”作用是“祛痰”功效的間接效果。痰涎阻于肺竅,肺 氣上逆而咳嗽不爽,通過祛肺竅痰涎以達降肺氣之效。如上條旋覆花所述,化痰 應包括祛痰與消痰,白前與前胡主要是祛肺竅之痰,不能消廣義之痰,所以此處 用化痰欠妥。因此,以上二藥的“降氣化痰”功效應規范成“祛痰降氣”。
2.1.31黃藥子“化痰”功效應規范成“消痰”。
化痰分為消痰與祛痰,黃藥子臨床上一般不治療痰阻肺竅之證,主要消廣義 之痰。因此,黃藥子的“化痰”功效應規范成“消痰”。
2.1.32碟石“墜痰”功效應規范成“消痰”。
“墜痰”意指不明,碟石實為“消痰”之品,故應將“墜痰”功效規范成“消 痰”,則意指明確,容易理解,便于教學與臨床選擇用藥。
2.1.33朱砂“清心鎮驚,安神解毒”功效應規范成“鎮心安神,清心,解毒”。
朱砂功效“安神”,質重沉降,故為“鎮心安神”之品。本品性寒歸心經, 具有肯定的“清心”之功,臨床廣泛使用。同時,朱砂更是一味常用的清熱解毒 藥,用于各種熱毒證。因此,建議將本品表述含混不清的“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功效規范成“鎮心安神,清心,解毒”,方為允當。
2.1.34羚羊角“散血解毒”功效應規范成“清熱解毒”。
“散血”多指活血,羚羊角無肯定的活血作用。本品能清氣血分之熱,主要 是清熱解毒。因此,羚羊角的“散血解毒”功效應規范成“清熱解毒”。
2. 2功效內容不完整藥物的討論本文未全面涉及。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常用中藥的功效,只記載了較為重要,或較為公認的內 容,均存在記述不完整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對各藥的全面認識和掌握, 不利于文獻和科研的研究。如木瓜的“祛風濕"功效應當肯定,一川茅的“燥濕” 功效應當肯定,麻黃的“通鼻竅"功效應當肯定,當歸的“止咳平喘”功效應當 肯定等,均值得討論,但本文因時間不允許,尚未全面觸及。
2. 3部分藥物功效的規范有待于中醫理論和功效術語的明確界定。
2.3.1基于不同理論而使“補陰”功效產生分歧
基于五臟苦欲補瀉理論而產生黃柏、知母、苦參等苦寒藥的補陰功效;基于 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分理論而產生熟地、枸杞等溫補或平補精血藥的補陰 功效;基于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理論而產生鱉甲、麥冬等清補藥的補陰 功效。建議將源于“苦欲補瀉”理論的“補陰”功效,稱為“堅陰”;源于“精 氣陰陽”理論的“補陰”功效稱為“補精”;源于“寒熱陰陽”理論的“補陰” 功效,雖其實際為“清補”,但因其使用已久,影響深遠,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仍沿稱“補陰”而不必改易。
2.3.2經絡理論含混不清,“通絡”功效含義頗多,難以明確界定。
目前中藥對“通絡”功效理解面較廣,但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一是指蟲類活血 化瘀藥物的通絡,系指活血化瘀以通絡,治療瘀血阻滯,此處的“絡”應指循環 系統的血管;二是指祛風濕藥物的通經絡,治療風濕痹證,關節拘急,此處的“絡” 應指神經系統。
2.4法象藥理學對功效表述的影響暫未全面觸及。
宋代理學格物釋理的盛行,對中藥理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形成了探求藥物 奏效原理的學風,以藥物性狀的形、色、氣、味、體質為核心,結合陰陽五行、 五運六氣、氣味升降之理,建立了 “法象藥理”的論理模式。如“重鎮安神(鎮 驚安神、鎮心安神)”功效即源于法象藥理思想,似乎質地愈重,“安神”功效愈 強,其不當之處,顯而易見。“翳”是指因肝火或肝熱上炎所產生的一種遮蔽視 線的白斑,就是現在所說的角膜化膿性感染。古人認為“退翳”就象蟬蛻蛻皮一 樣,能使翳膜退掉,以此來歸納蟬蛻、密蒙花、木賊、青箱子等藥物的功效。賣 際上,以上四味藥物性寒歸肝經,均能清肝明目,通過清肝以治療角膜化膿性感 染,以收古人所認為的“退翳”之效。很明顯,以上法象藥理對中藥功效表述的 影響不可謂不大,值得進一步商榷與討論,以達到共識。
2. 5中藥功效認定的局限性
2.5.1中藥功效在認識方法上的局限
中藥功效的歸納采用黑箱方法。黑箱是現代控制論使用的概念,是指內部結 構尚不能(或不便)直接觀測,但可以從外部去認識的現實系統。黑箱方法撇開 了系統內部的結構和物質內容,只考察其外在功能表現和信息變化,必然有其局 限性。其對事物的認識直觀揣測成分較多,認識的范疇只能是事物外觀現象,或 粗糙的形質部分,不能深入了解事物內部深層次的聯系,以此歸納出來的中藥功 效,是膚淺而不全面的,沒有窺探到中藥功效的實質。
2.5.2中藥功效在理論上的局限
中藥功效的發展,除依賴于用藥實踐外,還受到中醫理論的制約。即藥物的 應用需經中醫理論“加工”才能上升為功效,隨著用藥經驗的積累,主治范圍的 擴大,一些藥物的作用由于與傳統認識或基本理論發生沖突而不能上升為大眾所 能接受的功效,這對于中藥功效是一種損失,從而不能全面加以歸納。
2. 6通過現代藥理認識的中藥作用,可以直接引用,擴大其功效范圍。
中藥功效是發展的,是隨著臨床應用而逐漸完善的,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現代中藥藥理的發展而證實出來的一些療效肯定且為臨床常用的作用,應當 肯定并加以釆納運用,以擴大功效范圍,服務于臨床。如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有些 藥物具有“降血壓”作用,多認為“降血壓”與“平肝”相關;有些藥物具有“降 血脂”作用,多與“活血、化痰濁”相關;有些藥物具有“降血尿酸”作用,多 與“清熱除濕"相關,等等。在以上關聯尚未完全等同之前,允許保留“降血壓”、 “降血脂"、“降血尿酸"這樣的功效。
2. 7單味中藥功效的規范是相對的。
單味中藥功效如果全面列出來會太多,不利于初學。有些藥物雖然有此功效, 但實用性不大,如當歸止咳平喘,僅僅見于蘇子降氣湯,其它應用少。又如白芍 利小便僅見于真武湯等,在功效項下如全面補充,必要性不是很大。有些功效的 有無也是相對的,如附子回陽救逆,川烏可否,其實也可,如古方之追陽散,由 川烏、干姜和甘草組成,治療亡陽證,結合現代化學研究是可行的。亡陽是一個 極重證,用藥要求最佳,安全性最好,川烏回陽不如附子,毒性又甚于附子,臨 床實用價值不如附子,對其淡化不予收載也符合實際。中藥功效本身是一個不斷 認識的動態過程,新發現的功效及時增補(如三七補氣血),不正確的加以刪除 (如花蕊石的化瘀)。臨床應用隨歷史發展功效實用性散失(如麝香的墮胎)的 不宜保留。
綜上所述,有些藥物不規范的功效,通過充分論證,依據確鑿,現已逐步加 以規范,此內容在本論文的第二部分已詳細加以論述。然而,有些藥物不規范的 功效,由于受認識方法和中醫理論等方面的限制,目前還不能統一規范,故放在 論文的第四部分加以討論。通過討論,找出不能統一規范的原因,尋求解決的方 法,為以后進一步規范單味中藥的功效打下基礎,以期繼續規范研究。
古籍參考文獻
1•魏•吳普等述,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2, 5
2•梁•陶弘景集,尚志鈞輯校•名醫別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6
3•梁•陶弘景集,尚志鈞輯校•本草經集注[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
4.南朝•雷教撰.雷公炮制論[M].南京:江蘇科技岀版社,1985
5.唐•蘇敬,李勣撰.新修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
6.唐•陳藏器著,尚志鈞輯.本草拾遺[M].合肥:皖南醫學院科研科印,1983
7.唐•孟詵撰,謝海洲等輯•食療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3
&唐•大明編撰,尚志鈞輯校•日華子諸家本草[M].合肥:皖南醫學院科研科印, 1983
6•唐•甄權撰,尚志鈞輯.藥性論合肥:皖南醫學院科研科印,1983
10•宋•唐慎微撰,尚志鈞等校點.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11•宋•寇宗爽撰,顏正華等校點•本草衍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12.元•李東垣編•珍珠麥補遺藥性賦[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3
13.元•王好古撰•湯液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14•元•徐彥純撰.本草發揮[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
15.明•蘭茂著.滇南本草[M]?昆明:云南人民岀版社,1978, 6
16.明•王綸撰.本草集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7•明•劉文泰撰.本草品匯精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1&明•陳嘉謨撰,士淑民等點校•本草蒙筌[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19•明•李時珍撰,劉衡如校.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20•明•杜文燮撰,焦耿芳校.藥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1.0 •吉益東洞撰.藥征[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紅色,1992
22•明•賈九如撰.藥品化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3•明•李士材撰,曹炳章原編•雷公炮制藥性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 3
24•明•朱丹溪撰.本草衍義補遺[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3
I
25.明•倪朱謨撰,鄭金生校.本草匯言[M].北京:中醫古籍岀版社,2005. 2
26•明•繆希雍撰,褚玄仁等點校.本草經疏[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3
27•明•李士材撰•本草征要[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2&明•朱丹溪撰.本草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
29.明•蔣儀撰•藥鏡[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
30.清•陳士鐸撰.本草新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
31•清•汪昂撰,王新菊點校•本草備要[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
32.清•汪昂撰,呂廣振等點校.本草易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12
33.清•張璐撰.本經逢原[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
34. 清•王子接撰•得宜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
35•清•徐靈胎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36•清•黃元御撰,麻瑞亭等校.長沙藥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37.清•黃元御撰,麻瑞亭等校.玉楸藥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3&清•吳儀洛撰•本草從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4 39.清•嚴西亭撰•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1 40•清•趙學敏輯•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1
41.清•琉球,吳繼志著.質問本草[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4, 3
42.清•張志聰撰,劉小平點校•本草崇原[M].北京:中國中醫藥岀版社,1992 43•清•黃宮繡撰,席與民點校•本草求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8 44•清•陳修園撰.神農本草經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45.清•鄒潤安撰.本草疏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46.清•凌奐著.本草害利[M].北京:中醫古籍岀版社,1982, 5 47•清•張秉成撰.本草便讀[M].上海:上海衛生岀版社,1958
4&清•周巖著•本草思辨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3
49.曹元宇輯注.本草經[M].上海:上海科學記述出版社,1987, 11
裴慎編著.本草駢比蘭州:甘肅人民岀版社,1982, 10 51•張山雷撰.本草正義北京:人民衛生岀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