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中醫學基礎》教材(1?4章)俄譯實踐報告

    發布時間:2023-03-16 10:35
    摘 要 I
    AHHOTaUUH II
    緒 論 1
    第一章《中醫學基礎》翻譯過程 2
    1.1譯前準備 2
    1.1.1任務主題的準備 2
    1.1.2語言知識準備 3
    1.1.3翻譯工具的準備 4
    1.2譯中整理 5
    1.2.1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哲學基礎 5
    1.2.2中醫學文獻中的醫古文 7
    1.3翻譯質量監控 8
    第二章《中醫學基礎》翻譯案例分析 10
    2.1歸化 10
    2.1.1直譯法 11
    2.1.2意譯法 14
    2.2異化 16
    2.2.1音譯法 16
    2.2.2綜合法 21
    第三章 翻譯實踐總結 27
    3.1翻譯心得體會 27
    3.2翻譯經驗總結 28
    參考文獻 31
    附錄:原文/譯文 34
    致 謝 66
    獨創性聲明 67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全面發展, “中醫藥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踐,中 俄兩國在中醫藥教學、醫療、科研等領域內的合作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密切。黑 龍江中醫藥大學接收的來自俄羅斯和獨聯體各國家的留學生、進修生,以及臨床 醫療人員和醫藥領域內科研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多。在中醫藥對俄教學和中俄中醫 藥領域的科研合作中,急需規范標準的俄文版教材和參考資料,因此,黑龍江中 醫藥大學啟動了中醫藥俄文版特色教材建設工作。
    本文是《中醫學基礎》教材俄譯實踐報告,選取教材第1-4章的翻譯文本作 為研究材料撰寫。《中醫學基礎》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全國中醫藥行 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本教材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主編謝寧, 2012年8月出版第3版①。全書共計42萬字。是中醫院校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理論 課程的必修教材。本教材的翻譯是為了滿足教學實踐需求而開展的一項教材建設 工作。
    筆者參加工作以來,在進行俄語教學工作之余,承擔了大量中醫俄語的翻譯 工作,積累了中醫俄語翻譯經驗,但是,中醫俄語翻譯至今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可 以完全借鑒的參考文獻。筆者希望借助本翻譯報告,找到適用于中醫俄語翻譯的 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謝寧.《中醫學基礎》[M].中國中醫藥岀版社2012,第1頁
    第一章《中醫學基礎》翻譯過程
    本章簡要敘述了《中醫學基礎》教材的翻譯過程,包括譯前準備、譯中整理、 翻譯質量監控三部分。
    1.1譯前準備
    1.1.1任務主題的準備
    《中醫學基礎》俄文版教材是中醫藥雙語系列教材中的第一冊,《中醫學基礎》 教材介紹了中醫的基礎理論——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體質、經絡、病因、 發病、病機、養生與防治等內容。
    《中醫學基礎》教材的主要理論源自于《黃帝內經》,一直以來,《黃帝內經》 被看作是中醫學之宗,是中醫外譯四十年來研究的熱點。《黃帝內經》被海內外中 醫譯者翻譯成多種語言,其中,英語譯本就有16個之多。譯介效果較好的是德國 醫史學家文樹德(Paul Ulrich Unschuld)教授同中國醫史學家鄭金生,以及美國學者 田和曼(Hermann Tessenow)通過國際合作、歷時20多年完成的①。歷經四十年, 中醫英譯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早在2007年,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的《中醫基 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 已經編制完成②。2017年9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德對 照國際標準》。中醫英譯,中醫德譯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中醫俄譯發展較為緩慢, 缺少權威的國際標準,俄文版中醫藥著作鳳毛麟角且譯文不精,遠遠不能滿足中 醫藥對俄傳播的需要。《中醫學基礎》俄文版教材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籌備 編撰的,這是中醫對俄教學的教材基礎建設工作,也是對俄臨床醫療和對俄教學 的實踐需要。本書采用中俄對照的體例,方便實用。適合醫學院校俄語生、中醫 藥對外醫療和對外交流的人員、外語學院俄語專業學生學習借鑒,同時也為外語
    ①張國利.《黃帝內經》文樹德英譯本評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第31頁
    ②洪梅.近30年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的歷程[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第3頁 專業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1.1.2語言知識準備
    在進行中醫學文本的翻譯之前,語言知識的準備工作尤為重要,所耗時間也比 較長。在保證對中醫文本正確理解的同時,借鑒前人的翻譯經驗,明確中醫學翻 譯適用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在本教材的翻譯中,采用了以下翻譯理論:
    1.中國古典翻譯理論——“信、達、雅”翻譯理論
    中國近代維新派人士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理論,是中國翻譯史上最 著名的翻譯理論。這一理論非常適用于中醫理論思想體系,符合中醫文本所使用 的醫古文語言特點,在中醫學翻譯中,這一理論應作為金科玉律,必須遵照。現 代中醫學教材和著作是以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為基礎,經過現代文的加工發展起 來的。自古以來,歷代中醫大家的醫案論著都充滿了文學和哲學色彩。翻譯中醫 文本,“信”是第一要素,不同于文學作品,中醫文本是診斷治療疾病的科學語體, 譯文的精確是文本可用的首要前提。在翻譯過程中,對許多中醫術語和表達的理 解,必須精確無誤。但是,如果為了一味追求精確,僅從醫學角度進行翻譯,去 除著作中大量論述的中醫哲學內容,必然會影響到讀者對中醫醫理和辨證思想對 理解。因此,中醫文本翻譯,“達”也是必須要達到的標準。中醫著作使用了大量 的醫古文,講究對仗工整、文采飛揚,如果完全忽略這些古文原文,將造成很多 醫理辨證信息的丟失。原汁原味地保留醫古文語言特點,在達意的前提下做到 “雅”,是難上加難的一項浩大工程,這是中醫翻譯界一直不能有效解決但又吸引 翻譯學者們為之不懈努力的共同目標。
    2.中醫英譯學界百花齊放
    中醫英譯四十年,中外中醫翻譯界專家們論述并創造了非常多的翻譯策略和翻 譯方法。涌現出一大批中醫英譯領域內的翻譯家。這些翻譯大師使用的研究成果, 對中醫俄譯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筆者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汲取這些優秀的 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有選擇地在中醫俄語翻譯中借鑒和使用。
    英國中醫翻譯家魏逎杰(Nigel Wiseman)主編了《英漢漢英中醫詞典》,以 及《實用英文中醫詞典》①。他提出了“以仿造法為主的翻譯方法”,即仿照中醫原 文的內容和結構,創造新的英文詞匯以保存中醫概念的完整性與獨立性。魏迺杰 “強調在中醫西傳的過程中,將中醫傳統知識原封不動地傳達給西方人是不二法 門”②。
    北京大學的謝竹藩教授提倡的是“以西代中”的翻譯方法,這與魏迺杰的“魏 氏直譯法”形成鮮明對比,兩位大家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各自發文數篇,充分 表達了各自所持觀點,給后來的翻譯工作者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依據。
    1996年,李照國先生發表了一篇題為《論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原則》的文章, 明確提出中醫名詞術語翻譯的五大原則:自然性原則、簡潔性原則、民族性原則、 回譯性原則和規定性原則③。
    筆者在進行中醫俄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中,綜合使用了這些翻譯理論和翻譯 方法,采用了直譯法、音譯法和意譯法相結合的翻譯策略,力求譯文達到“信、 達、雅”翻譯理論的要求。
    1.1.3翻譯工具的準備
    1.紙質版詞典和電子在線詞典 翻譯過程中使用了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辭書研究所 編著的四卷本《新時代俄漢詳解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漢俄醫學大詞 典》、莫斯科「ocygapcTBeHHoe u3gaTenbCTBO uHOCTpaHHbix u HaquoHanbHbix cnoBapeH 出版的《CnoBapb pycckoro £3bika (O來eroB)»,以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俄詞典》。 但是,中醫術語的翻譯,僅依靠已出版的詞典是遠遠不夠的,在各類詞典現有的 詞條中,中醫學詞條數量較少,中醫學中包含大量尚未勘定,在俄羅斯有一定的 通用性,但是并不規范統一的詞匯。本教材中涉及的許多中醫學術語和表達,需
    ①謝竹藩,劉干中,呂維柏,方廷鈺,張慶榮,王臺,王奎.評魏迺杰先生的《實用英文中醫辭典》一論 魏氏直譯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 (10),第937頁
    ②張晶.方廷鈺中醫術語翻譯理念實證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第11頁
    ③任秀蘭.五行及其相關術語英譯的比較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第8頁
    要進行全新的翻譯和闡釋。借助詞典中現有的譯文,對所譯文本進行對比、勘正, 提高譯文質量,保證譯文的可回譯性。
    2•在線翻譯詞典和刃Hgekc俄文搜索引擎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迅猛發展,計算語言學帶來了翻譯史上重大變革,網 絡在線詞典推陳出新,在線詞典的詞條數量巨大并且不斷更新,詞匯的語義和用 法也處在動態更新中。同時,查找快速便捷,大大節省查閱搜索的時間,是很多 譯者首選的翻譯工具。但是,中醫翻譯的最大難題是現有可以明確釋義的詞條數 量太少,僅依靠紙質詞典和在線詞典是遠遠不夠的。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俄文 搜索引擎兄HgeKC,進行了搜索查詢工作。
    1.2譯中整理
    1.2.1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哲學基礎
    中國醫藥學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是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思維方法為基礎構 建的世界傳統醫學中最為完善的一種醫學。在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影響 最大的哲學思想是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和精氣學說,中醫學把人體看作是一個統 一的整體,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攝生保健,預防為主①。
    中醫學著作在論述疾病發生發展的病因和辨證論治的治法治則時,充滿了哲學 思辨的思想,這些哲學思想不是抽象的,《中醫學基礎》是以《黃帝內經》中的基 本思想為基礎編寫的,在教材中引用了大段的《黃帝內經》原文,筆者在翻譯本 教材時,也充分研讀了《黃帝內經》原文和譯文(此譯文指的是白話譯文),其中 包括《黃帝內經》上卷《素問篇》和下卷《靈樞篇》。中醫學認為,人體各臟腑、 經絡組織器官、氣血等功能活動,均可用陰陽兩種屬性來概括,在整體上研究探 討病機時,有陰陽失調的概念。見下列實例:
    【例1】“陽勝則熱,是指陽氣偏盛,機能亢奮,陽盛的病機在臨床上表現有 壯熱,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數等一派熱象。陽熱侵襲人體,客于肌表,正
    ①謝寧.《中醫學基礎》[M].中國中醫藥岀版社2012,第1頁
    - 5 -
    氣起而抗邪而致的發熱。”①
    【譯文】npeo6nagaHue 只h reHepupyeT Tenno u 3to yka3biBaeT Ha nepeBec 只h ^u, 巾yHkuuu kpaHHe Bo36yxgeHbi, naToreHe3 u36wTka 只h knuHunecku noka3biBaeT cunbHMn 來ap, nokpacHeHue nu^a, runepeMue kohbwhktubm, KpacHMn 只3biK c 來enTbiM HaneToM, yqaqeHHbiu nynbc u gp. Map 只h BTopraeTc只 u nopa來aeT opraHu3M, HopManbHa只 ^u nogHuMaeTc只 u gaeT oTnop naToreHy, u 3to npuBoguT k noBbimeHuw TeMnepaTypb.
    【例2】“陰勝則寒,是指陰寒內盛,機能低下,陰盛的病機在臨床上表現出 的實寒證。其臨床表現有四肢厥冷,筋脈拘急,脘腹冷痛,舌淡,脈遲或緊等一 派寒象,陰寒之邪積聚于里,阻遏陽氣而致原內寒。”②
    【譯文】 npeo6nagaHue uHb Bbi3biBaeT xonog 一 3to npegnonaraeT, hto cna6ocTb 只h npuBoguT k BHyTpeHHeMy nepeu36bTKy uHb xonoga, chu來eHuu 巾yHK^u近 naToreHe3 npeo6nagaHH^ uHb knuHunecku Bbipa來aeTc只 b cuHgpoMe u36bTka xonoga. Ero knuHuneckue npo只BneHu只 cocto只t b cnegyeqeM: nepu巾epu帀Hbi帀 xonog, MMmeHHMe cna3Mb, Kpuanre3u只 來enygka u 6pwmHon nonocTu, 6negHMn 只3biK, 3aMegneHHMn nynbc, u nponue npo只BneHu只 xonoga, uHbckun xonog HakannuBaeT BHyTpu naToreH, npen只TcTByeT 只h, hto npuBoguT k 3HgoreHHoMy xonogy.
    【例3】“陰盛格陽,又稱格陽,是指陰寒之邪偏盛至極,壅遏(釋義為阻塞; 阻止)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系,出現內真寒外假熱的一 種病理狀態。”③
    【譯文】036biTok uHb conpoTuBn只eTc只 只h, Tak來e Ha3biBaeTc只 oTka3 只h, yka3bBaeT Ha to, hto uHbckun xonog gocTuraeT ogHocTopoHHero pac^BeTa, 3agep來uBaeTc只 b 3tom cocto只huu, BbiTecH只只只h Hapy來y, hto HapymaeT 6anaHc uHb u 只h, o6Hapy來uBaeTc只 Takoe naTonoruneckoe cocto只Hue, kak HacTo^^un xonog c BHemHuM nceBgo來apoM.
    在以上三個譯例中,中醫術語可“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盛格陽”是
    ①謝寧.《中醫學基礎》[M]•中國中醫藥岀版社.2012,第153頁
    ②同上。
    ③同上。
    中醫理論中哲學思辨在中醫學辨證論治中的具體體現。表現的是對立統一、相互 制約的辨證關系。整個中醫理論的發展歷史,中醫理論起源、形成、發展的規律 研究,總結起來就是經典傳承史,經典提出的核心思想,是認識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核心思想,才能確定中醫是中醫而不是其它醫學, 不同于西醫。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這些中醫理論的翻譯,必須有更細致深入的 解釋,才能讓目的語的讀者正確理解譯文。
    近年來,《黃帝內經》中重要理論“心主神明”和“五臟藏神”受到越來越多 人的關注,因為,借助于現代醫學和現代科技方法,醫生和學者們越來越熱衷于 研究消化系統和思維的關系。有一些學者認為,除了大腦,人體中還存在“腹腦”, 還有學者認為,腸道菌群和精神思維有關系。這些都是中醫思維在現代科技發展 背景下的傳承與延續。
    1.2.2中醫學文獻中的醫古文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四部經典醫學著作為基石逐漸發展的,學術界一般將《黃 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看作是中醫四大經 典。這些中醫經典著作都是用古文寫成的,在哲學思想濃郁、醫理論述透徹的同 時,還具有較高的文學性。中醫論著中的修辭手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是理法 方藥論證的基礎。《中醫學基礎》教材中保留了大量古文原文,這便于學生對中醫 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因為古文翻譯成現代文的過程中,必然產生信息的丟失,所 以,現代中醫學教材,都會保留對一些重要經典原文。這些內容對譯者文學素養 的要求較高,在翻譯的準備階段,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較多。筆者從事了多年 的中醫翻譯工作,深感其中的艱辛與不易。
    正如英國中醫翻譯家魏逎杰(N igelW isem an)評論的那樣“中醫的確很難翻 譯,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翻譯中醫,甚至于沒有幾個人愿意從事中醫翻譯 工作”①
    在翻譯學界,對翻譯過程的解析,一般為“理解-表達”兩個階段,而中醫翻譯
    ①盛淑芳.中醫英譯史[M]山東大學.2009,第1頁 
    的過程卻包含著三個不同的階段,即“理解(古漢語)——轉換(現代漢語)—— 表達(外語)”,多了一個中介階段。在中醫翻譯實踐中,在翻譯的解析過程中, 筆者的思維也是有這樣一個過程。①
    【例1】“陰陽亡失,是指機體的陰液或陽氣大量耗散或亡失,導致生命垂危 的病理狀態,由陰或陽一方的偏衰逐漸發展為亡失,致使陰陽行將離決時的一種 病理機轉,包括亡陽和亡陰。”(例證來源:《中醫學基礎》第156頁.)
    【譯文】NcTOmeHue uhb u 只h yka3biBaeT Ha to, hto b opraHU3Me uHb unu 只h pacceuBaeTC只 unu yTpaquBaeTC只,hto mo來eT Bbi3BaTb naTonorumecKoe cocto只Hue CMepTenbHOH onacHocTu, u3-3a Toro, hto ogHa u3 ctopoh uHb unu 只h cna6eeT u nocTeneHHo yTpamuBaeTC只,3to npuBoguT k naTonorumecKoMy npo^eccy, npu kotopom 6biCTpo ucme3aeT uHb u 只h, hto BKnemaeT b ce6只 KaK ucTomeHue uHb, TaK u ucTomeHue 只h.
    【分析】在翻譯“陰陽亡失”這一術語時,必須要對陰陽亡失的概念進行詳 細分析,否則,會使讀者產生理解上的障礙,也不能在臨床上指導醫生進行辨證 論治。翻譯中醫學文獻,譯文精確的同時,正確理解醫理,正確解析醫古文原文 中包含的醫理信息,尤為重要,這也是保證翻譯質量的關鍵所在。
    1.3翻譯質量監控
    中醫學著作中的哲學思想與醫學理論的精準翻譯是本論文研究的一大難點。 在翻譯過程中,借鑒了中醫翻譯領域各國專家總結的翻譯經驗,這些翻譯經驗大 部分是中醫英譯領域總結出來的,中醫英譯在最近四十年經歷了飛速發展,中外 各國專家紛紛投入到這項研究中,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百花齊放,各項研究成果 豐碩,通過對中醫英譯專家著作和文章的研究,筆者對中醫俄譯應遵循的翻譯理 論,應采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做到了有理可依, 有據可查。
    ①趙延卿.中醫俄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科技資訊.2013 (24),第229頁
    - 8 -
    中醫學俄文版本著作數量較少,在進行可借鑒范本的查找和準備過程中遇到 較大困難。筆者在俄羅斯購買了一些俄文版中醫專著: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院士尼 古拉•阿納托里耶維奇•邁斯特連科(Hukonan AHaTonbeBuq MancTpeHko)主編的
    《中醫基礎》(《OcHOBbi TpaguquoHHon KuTanckon MeguquHbi») (2013 年,圣彼得 堡),謝里科娃•加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CepukOBa ranuHa AnekceeBHa)主編 的《東方的自我保健方式.所有最好的技術和手段》(«Boctohhmh nyTb caMOOMono^eHua. Bce nynmue TexHuku u MeToguku») (2013 年,莫斯科)。在這些 俄文版專著中,所譯文本有可借鑒的內容,但是,更多的地方需要甄別、校對、 規范、整理,在后面的范例分析中,著重進行了分析和比較。
    《中醫學基礎》教材漢語版主編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教研室教授, 負責漢語材料的編撰和校對,在翻譯過程中,邀請了俄羅斯專家對俄文譯文進行 了審校。對一些中醫學術語和表達,特別是古文表述的中醫術語,給出了詳細的 中文釋義,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并逐一校對和商討,確保譯文精確達意。
    第二章《中醫學基礎》翻譯案例分析
    本章為《中醫學基礎》教材翻譯案例分析,對翻譯過程中采用的主要翻譯方法 進行了分析,并且舉出了詳細的翻譯實例。下面筆者就《中醫學基礎》俄譯文本 分析中醫學術語俄語翻譯所使用的翻譯方法。
    在中醫學文獻的翻譯實踐中,應根據中醫術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特點,恰當運用 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
    歸化和異化(goMecTuKaqua u 巾opeHu3auu^)(或者稱為 ogoMamHuBaHue 和 oTmyxgeHue,英文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是兩種翻譯策略,這對翻譯術 語是由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 者的隱身》中提出來的①。歸化和異化是按照譯者力求使文本接近目的語文化規范 所達到的程度來確定的。如果譯者表現出盡可能多地適應目的語文化規范的意圖, 并且譯者試圖使文本針對目的語讀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為達到這一目的,譯 者努力融合和“隱匿”源語的語言或內容上的特點,這種翻譯策略被稱作歸化法。 異化的特征是:保留和仔細復制源語特點、源語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甚至并不 重視目的語讀者是否能輕松閱讀譯文,并且可能會違反目的語文化規范。這種翻 譯策略被稱作異化。
    2.1歸化
    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采用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內容, 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特點、思維習慣和文化傳統。英文“domestication” 和俄文“goMecTuKauuE”詞匯的原意是“馴化”,是使野生動物變成家養動物的一 個改造過程。在語言學中,就是將源語中很多具有文化色彩的特征“隱匿”,去掉 異國情調,使譯文“本地化、本土化”。所以,即便是韋努蒂本人,對這一翻譯策略 也并不全然贊同。因為,在該策略中,“隱匿”是關鍵點,高水平譯者能使譯文自 然“歸化”,讀者面對源語中的異域文化,不會產生障礙,能流暢自如地閱讀和理 ①段新和.芻議歸化與異化翻譯方法在中醫術語翻譯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8 (14),第127頁 解,異域文化的特征被譯者巧妙“隱匿”了。可是,如果譯者不能合理“歸化”, 對異域文化和源語特征不加區分的一味摒棄刪除,就會阻礙語言信息的完整正確 交流,這種策略就會導致把外國文化拒之門外。
    中醫文獻的外譯,中醫藥的對外傳播,歸化策略的有效運用,能夠增加中醫文 本的可讀性,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讓中醫學傳播范圍更廣,使中醫學在全世 界更普及。但是,歸化策略的使用必須合理適度,在使譯文通順易懂的同時,中 醫文化與中醫理論的哲學內涵必須加以保留。
    在《中醫學基礎》教材的翻譯過程中,筆者采用了兩種歸化翻譯策略:直譯法 和意譯法。
    2.1.1直譯法
    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或翻譯文字。對于采用直 譯方法能夠解決的翻譯文本,直譯是較好的選擇,在保留中醫醫理的核心思想和 語言特點的同時,使讀者正確理解譯文所表述的內容。
    【例1】藥性包括寒熱溫涼四種,古亦稱“四氣”,溫熱藥屬陽,寒涼藥屬陰。 (詳見附錄第38頁,第4段)
    【譯文】Rene6Hbie CBoncTBa nekapcTB genaTca Ha 4 Buga: xonogHoe, ropaqee, Tennoe u npoxnagHoe, b gpeBHocTu Tak來e u3BecTHbie kak «qeTbipe cBoKcTBa», u3 KOTopbix corpeBaemue u OTannuBaemee nekapcTBa othoc只tc只 k 只h, a Mopo3只mue u oxna來gaemue nekapcTBa ——k uHb.
    【分析】中藥藥性中的“四氣”又稱“四性”,“寒性”指的是藥物具有減輕或消除 熱證的功效,即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到作用。在翻譯成俄文時,巧 妙的使用了形動詞,這樣就具有了“動作和動態”意義,,Mopo3砂ue u oxnawdam珂ue 使變得寒涼的”。而“溫熱”指的是藥物具有減輕或消除寒證的功效,即具有溫熱散 寒、補火救陽、溫經通絡的作用,使用形動詞“corpeBam嗎ue u omannuBam珂ee”。
    例2】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五行 五竅 五體
     
     
    小腸
    大腸
    膀胱
    譯文】
     
    n刃Tb
    nepB03neMeHT0B U3aH-opraHbi ①y-opraHbi n刃Tb opraHOB HyBCTB n刃Tb
    COCTaBHMX
    HacTefi Tena
    gepebo nemeHb 來enmHbi帀
    ny3bipb rna3a cyxo來unu^
    oroHb cepg^e
    nepuKapg tohkuh
    KumemHuK 只3bIK cocygbi
    3eMn只 cene3eHKa 來enygoK poT
    MeTann nerkue TonCTMH
    KumemHuK Hoc ko來a
    boga nomKu Momeboh
    ny3bipb ymu KocTu
    【分析】五行學說的翻譯采用直譯法。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基礎理論早已經 在多年前經由各種渠道傳至海外,被各國人民所熟知,被幾代翻譯家翻譯傳播, 有很大的推廣度。五行所包含的五種基本物質“木、火、土、金、水”在自然界 中是普通存在的物質,這五種物質的自然屬性很容易被各國人民理解接受,所以, 五行包含的五種物質,直譯成“depeBO, oroHb, 3eM“x, Memann, Boda"即可。而“五 行”所對應的“臟、腑、五竅、五體”,在目的語中也能找到相對應的器官組織名 稱,采用直譯法完全能夠精準達意。由于篇幅所限,正文中引用的《事物屬性的 五行歸類表》只是截取了一部分。完整表格請參見附錄第40頁。
    【例3】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其中辛、甘、淡為陽,酸、苦、咸為 陰。(詳見附錄第38頁)
    【譯文】 BkycoB BbigenaeT naTb: kucnbin, ropbkun, cnagkun, ocTpbin, con^Hbin.
    T T O O O O O O
    M3 hux ocTpbin, cnagkun u npecHbin othoc只tc只 k 只h, a kucnbin, ropbkun u coneHbin ——k uHb
    【分析】在中醫五行學說中,五味對應著五臟(肝、心、脾、肺、腎),廣泛 應用在中醫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等各個方面。雖然五行學說中的五味代表著中藥 的味和性,但在俄語中都能夠找到直接對應的詞,所以此處直接意譯完全可以正 確釋義。
    【例4】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升浮藥物屬陽,沉降藥物 屬陰。(詳見附錄第38頁)
    【譯文】 nog^eM, cnag, nnaBaHbe u yTonneHue cocTaBnaeT 耳eTbipe Buga BO3geKcTBun nekapcTBeHHbix cpegcTB Ha Teno nenoBeka. H3 hux nogHuMaemue u nnaBaemue nekapcTBa OTHocaTca k aH, a onyckaemue u Tonamue nekapcTBa OTHocaTca k uHb
    【分析】“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是帶有明顯動作意義 的作用趨勢,含義為:“使上升,使下降,使懸浮,使下沉”,因此,“升”使 用俄語中“nodH幾m的動名詞nodM”,意為“舉起、升起、提高”。同理“降 浮沉”也是使用的動名詞一 “cnad, nnaBaHbe uymonnenue” 。而“升浮藥物”和 “沉降藥物”中,“升浮”和“沉降”的詞性是形容詞,是表示能夠起到升浮作 用和能夠起到沉降作用的藥物,所以在俄語譯文中“升浮藥物”使用了 “nodHuMamb” 和“nnaBamb'現在時主動形動詞“nodwuMam珂ue ”和"nnaBam職ue” “沉降藥物” 使用了aonyckamb ^和 ^monumb 的現在時主動形動詞"onyckam叫ue '和"mon叭ue”。
    【例5】母病及子。(詳見附錄第42頁)
    【譯文】PacnpocTpaHeHue 6one3Hu MaTepu Ha cbiHa.
    【分析】“母病及子”這一術語是中醫五行理論中隱喻思維的具體表現,這 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指導五臟之間病變相生關系,是指“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及 子臟” “nepexod 6one3Hu c MamepuHCkoro opraHa Ha cbihobhuu opraH ”。例女如“腎 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 “nouku othochtch k Bode, a neueHb othocutc只 k depeey; Boda MO^em nopodumb depeBO, a 3Hauum nouku 只Bn只etch MamepuHCKUM opraHOM, a neueHb — cwhobhum opraHOM ”。“ 腎病及肝, 即為母病及子 ”“Eone3Hb nouekpacnpocmpaHHemcH Ha neueHb, mo ecmb 6one3Hb MamepuHCkoro opraHa nepedaemcn cbiHOBHeMy. ”。臨床常見的“水不涵木證”,即 屬此類。因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證候。在這一 術語的翻譯和具體解釋中,使用了直譯法。
    2.1.2.意譯法
    意譯區別于直譯,是指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在翻 譯中醫著作中的詞組和句子時,常常無法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對應,因為中醫文 化體系同譯語文化體系存在巨大差異,在正確闡釋中醫理法方藥的翻譯任務中, 意譯更能體現出中醫獨特的語言特征。
    【例文】三焦
    【譯文】Tpu oSorpeBaTena
    【分析】在對“三焦”這一術語進行查證時,筆者查閱了大量文獻,對比了 多種翻譯版本。必須要指明一點的是,中醫中的“三焦”絕不是一種釋義。“第 一種釋義:按部位分,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另一種釋義:三焦是六 腑之一,即臟腑之間和臟腑內部的間隙互相溝涌所形成的通道。在這一通道中運 行著元氣和津液。” (詳見附錄第59頁)
    三焦是否可以使用音譯,筆者認為不可以。理由有以下幾點:第一,三焦這 個詞的普及性遠沒有“陰陽、氣、臟、腑”這些術語廣,單純音譯讓目的語讀者 不知所以,不如不譯。第二,筆者查證了俄文網站,在 yandex 網站中輸入 “CaHb-q3Ho”,大量的文獻介紹的是中國的“三教”。“CaHb 43^0 (kut. - mpu penuruu), KumaucKoe Ha3BaHue mpex ochobhmx penuruu Kuman: koh申yquaHcmea, 6yddu3Ma u daocu3Ma. McmouHuK: «Penuruo3HbiU cnoBapb».三教(中國一三個宗 教),中國三大宗教的中文名稱:儒,釋,道。來源:《宗教詞典》”。如果三 焦再使用音譯“ CaHb-q3H o”,很容易產生歧義。并且經絡學說中的穴位名稱“三 陰交”音譯成“CaHb-MHb-U3HO”傳播度較廣,該穴位在臨床針灸治療中的使用度 也比較頻繁,俄羅斯民眾較為熟悉,所以,“三焦”更不易于使用音譯。
    筆者認為,三焦應采用意譯法。筆者也查閱了大量英文譯文,一直以來,中 醫英語翻譯學界對三焦的譯法也存在爭議,同時存在幾種譯文“/np/e enegizer, three warmers, three burners, three heaters",其中“三”表示數量,學界傾向于使 用“tripe,這是強調“三個一體”的概念,三焦是一個整體。而“焦”這個詞, 一些學者認為“焦從火”,焦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所以傾向于 譯成“energizer抗抑制劑,情緒興奮劑;增能器”。
    對比英語釋義,筆者又查閱了手頭現有的所有中醫俄語資料,總結如下:
    三焦,“三”可以采用“mpo仇ho仇”和“mpu” ,其中“mpo仇ho仇”同英語的 “ triple ”同義,強調三焦是一個整體。“焦”這個詞在多部文獻中使用的是 “o6orpeBamenb加溫器、加熱器"這個詞。“三焦"的譯文為“mpo仇ho仇o6orpeBamenb, mpu o6orpeBamenH”。俄羅斯醫學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納托里耶維奇•邁斯特連 科(Hukonan AHaTonbeBuq MaKcTpeHko )主編的《中醫基礎》(《Ochobu Tpagu^uoHHon KuTaKckOH Megu^uHbi») (2013 年, 圣彼得堡)一書中, “三焦” 的 譯文為“mpu o6orpeBamenH”。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漢俄醫學大詞典》中“三 焦”的釋義為:“CaHb-q3Ho, mpu ^3ho, unu mpu odorpeBamenn—oduH u3 mecmu ①y-opraHoB, Bknmuam^uu BepxHee, cpedHee u HuwHee 〃3ho. ” 筆者認為該詞典中 “mpu 〃3ho”這種譯法是不可取的,既沒有推廣度,也無法體現出術語內涵。綜 合現存的各種譯法,通過咨詢俄羅斯從事中醫針灸治療的臨床醫生,筆者采用了 “mpu oQorpeBamenn”這一譯法,并且該譯法已經具有了一定推廣度,俄羅斯人接 受起來比較容易。在筆者完成的《中醫學基礎》教材的譯稿中,都是采用了這一 譯法。
    【例2】按功能特點分,則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為陰;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為陽。 (詳見附錄第36頁)
    【譯文】npu geneHuu no 巾yHK^uoHanbHbiM oco6eHHOCTaM nonynaeM: xpaHamue u He Tepaemue 來u3HeHHye cuny ^3uh naTb BHyTpeHHux opraHOB (cepgqe, neneHb, cene3eHka, nerkue, nonku) OTHOcaTca k uhe>, a mecTb BHyTpeHHocTen (numeBog, 來enygoK, 來en^HbiH ny3wpb, ToHKue kuoku, ToncTbie kuoku, MoneBon ny3bipb), BbiBog只qux npogyKTbi 來u3Hege只TenbHocTu u He xpaH只qux 來u3HeHHye cuny ^3uh, oTHocaTca K aH.
    【分析】這句話是人體臟腑組織陰陽屬性的分類依據,需要從整個句子去理 解,基本含義是臟腑陰陽分類,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中含有的是無形的精 氣,五臟是貯藏精氣的,“藏而不泄xpaHH叫ue u He mepnm珂ue”。六腑是“傳導 受盛水谷等有形物質 BbiBod兄珂ue npod^Kmbi wu3HedeHmenbHOcmu u He xpaHH珂ue” 的,六腑就像傳導器官,“泄而不藏BbBodn玫ue u He xpaHH珥ue”。
    此處的"藏”和“泄”都具有動作意義,使用了俄語動詞“ BbBodumb”和“ xpaH兄mb” 的形動詞“ BbBOd兄珂uU ”和“ XpaHH珂uU”。
    2.2異化
    異化是以原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言特點,來表達原文內容,是讓目的語譯文忠實 于源語言,考慮源語言的所代表的思想內涵和語言特征。
    2.2.1 音譯法
    音譯是中醫翻譯中保持中醫特色的一種重要的方法。與佛經的翻譯類似,中醫 學具有自己獨特的哲學理論體系,在中醫學中包含大量中醫專業術語,在目的語 中很難找到對應詞語。在翻譯史上,玄奘在翻譯佛經時,就總結了著名的“五不 翻”原則:“(1)秘密故,如陀羅尼(真言、咒語)(2)含多意故,如薄伽梵具六 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3) 此無故,如閻浮(勝金)樹, 中夏實無此木; (4) 順古故,如阿耨提(征 知),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 存梵音;(5)生善故,如般弱尊重,智慧輕淺。一皆掩而不翻”①。“五不翻”列 出的就是音譯的情況。
    研究醫學翻譯的發展進程,音譯的例子舉不勝舉,音譯被廣泛應用于西醫西藥 名稱翻譯中,我們搜集了一些現如今普遍使用,并且被醫藥工作者和廣大群眾熟
    ①陳福康沖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岀版社.2000,第42頁
    知的西醫西藥名稱翻譯。例如:
    英文名稱 俄文名稱 中文名稱
    1 Acyclovir A^uknoBup 阿昔洛韋
    2 Famotidine ①aMOTuguH 法莫替丁
    3 Penicillin neHu^unnuH 盤尼西林
    4 Levofloxacin HeBO巾nokca^uH 左氧氟沙星
    5 Vitamin BuTaMuH 維生素
    6 Gene reH 基因
    這些音譯在醫療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民眾認知度高,含義固定,各語種 互譯性強。中醫藥對外翻譯,也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從未知到已知,從民眾 接受到普遍推廣,從單向翻譯到雙向互譯。
    中醫學翻譯中的以下幾種情況,適合采用音譯法:
    1. 概念獨特、具有特殊文化含義的中醫基礎理論名詞
    【例1】陰陽學說,是研究事物陰陽的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并用以闡釋宇 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古代哲學思想,是古代樸素的宇宙觀和方法論。陰 陽含義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時期,盛行于周代。陰陽最初的含義是很樸素 的,即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伸為寒暖、動靜、上下、內 外等相對概念。(詳見附錄第33頁)
    【譯文】 y^eHue 06 uhb u aH npegcTaBnaeT co6on u3no來eHue 3aK0H0MepH0CTu u guHaMuneckoro npeo6pa3OBaHua npuHagne來hoctu Bemen k OTpuuaTenbHOMy u nono來urenbHOMy HamanaM u ucnonb3yeTca gna o6^acHeHua gpeBHux 巾unoco巾ckux ugen BO3HukHOBeHua, pa3BuTua u u3MeHeHua BceneHHon, aBnaeTca Bbipa來eHueM HauBHOCTu MupoBO33peHua u MeTogonoruu gpeBHen ^noxu. Hau6onee paHHee, npoucxo^geHue CMbicna uhb u aH mo^kho BO3BecTu k guHacTuaM Ca u fflaH, uMeno mupokoe pacnpocTpaHeHue b guHacTuu H^oy. HcxogHbin CMbicn uhb u aH oneHb npocT, ux onpegeneHue cBa3aHo c Ha3BaHueM 3aTeHeHHon u ocBemeHHon cTopoH xonMa: o6pameHHaa k conH^y noBepxHOCTb Ha3biBanacb aH, o6paTHaa Ke CTopoHa uMeHoBanacb uHb no3gHee pacnpocTpaHuTb cnegyeque oTHocuTenbHbie noH只Tua: xonog u 來ap, gBu來eHue u nokoH, Bepx u hu3, BHyTpu u CHapy來u.
    【分析】文中“陰陽”采用了音譯法。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中醫 學特有的概念,在俄語中沒有對應語,玄奘提岀的“五不翻”,其中“此無故” 指的就是這類詞 。對于音譯,我國第一位從事譯名問題研究的學者章士釗先生也 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對一些特殊詞語音譯有三大好處:(1) 不濫;(2) 持久;
    (3)免爭。“0Hb”和“兄H這兩個術語的音譯已被收入在各類俄漢、漢俄大辭典中, 并且在俄羅斯出版的大百科全書中也有記載。但是,“研究事物陰陽的屬性”這 句的翻譯,陰陽采用了 “OTpuqaTenbHbiH”和“nono來uTenbHbiH”這兩個形容詞, 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哲學概念中,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 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范疇,并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 界的運動,變化。“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 概括。它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一個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 兩方面;陰陽具有對立統一的含義,是抽象的概念而不特指具體的事物。如天與 地、水與火、晝與夜、寒與熱、人體的臟與腑、氣與血等”。(詳見附錄第33頁, 第4段)
    例2】中醫專業術語簡表:
    KPATKHH yKA3ATEHb HCnOHb3OBAHHbIX
    B KHHrE KHTAMCKHX TEPMHHOB
    HHb 巾unoco巾Ckaa KaTeropua, ne6oe CTaTunHoe, Hucxogaqee, xonogHoe, TeMHoe, HanpaBneHHoe BHyTpb, BeqecTBeHHoe, yBagaeqee aBneHue unu Beqb oTHocaTca k uHb
    ①unoco巾Ckaa KaTeropua, nw6oe SypHoe, Bocxogaqee, ropanee, apkoe, HanpaBneHHoe Hapy^y, MogHoe, Bo36y^geHHoe aBneHue unu npegMeT oTHocaTca K aH.
    五行 y-CHH naTb nepBO3neMeHTOB: Boga, oroHb, gepeBO,
    MeTann u 3eMna
    臟腑 R3AH-①y H03h-巾y-opraHbi 一 3to o6gee Ha3BaHue opraHOB qenoBeka, u oho BknwnaeT b ce6a naTb U3aH-opraHOB u mecTb ①y-opraHOB, a Tak來 e Tak Ha3biBaeMbie «Heo6biqHbie ①y-opraHbi
    M3HH MepuguaH
    HO KonnaTepanb
    分析】音譯的詞匯如在文中首次出現,可加注說明。
    2. 針灸穴位名
    90 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通過了針灸經穴英譯標準化譯名,其中所有的穴位 名都采用音譯形式。如MuHucTepcTBO 3gpaBOOxpaHeHua PC①CP (俄羅斯蘇維埃聯 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衛生保健部)「opbKOBCKoe OTgeneHue Bcecoro3Hon accoquaquu KuTaeBegoB (全蘇漢學研究院高爾基分院)1991年出版的由Obctkuh Anekcen MuxaHnoBuq編寫的《OcHOBbi q來eHb-q32 Tepanuu» (針灸基礎)一書中,用音譯的 方式翻譯針灸穴位。在后來出版的俄文版中醫專著中,逐步采用了世界通用的“音 譯+編號”的翻譯方法。
    中府(LU 1) 0003 —耳呵H-©y (LU 1) 0003
    陽溪(LI 5) 0018 —兄h-cu (LI 5) 0018
    下關(ST 7) 0042 —Ca-ryaHb (ST 7) 0042
    3.中藥及復方湯劑的名稱
    中藥名稱按照國際統一標準,為音譯名—拉丁名—俄文名翻譯模式。參見下面 的中藥名稱與用途一覽表:
    nepeneHb KuTaHCkux nekapcTB , ux Ha3BaHue u Ha3HameHue
    Ha3BaHue HacTb 3a6oneBaHue
    KuTanc
    koe HaTuHckoe Pycckoe
    1 人參 Radix ginseng
    Panax ginseng
    Ness. 來eHb- meHb KopeHb Cna6ocTb,6eccoHHu^a, uMnOTeH^ua,巾purugHoemb
    2 八角茴
    Illicium verum
    (Hook.) BagbaH
    o6bkHoBeHHbn CeMeHa BoneyTonaemee , 6onu B
    KuBoTe,TomHoTa , pBaTa
    請看下列 中藥名稱的俄文 翻譯:
    ①六君子湯一ne-u3gHb-u3bi-TaH—OTBap u3 mecTu uHrpugueHTOB。
    ②六味 地黃丸 ——ne-B3n-gu-xyaH-BaHb——nunena u3 mecTu MHrpegneHTOB c peMaHuen。
    ③龍膽瀉肝湯一HyHgaHb ceraHb TaH一OTBap ropemaBku gna yganeHua orHa u3 nemeHu。
    ④益母草膏一0Myuao rao一Markun 3KCTpakT u3 nycTbipHuka。
    ⑤當歸丸一從aHryn BaHb一Ta6neTku u3 gy6Huka。
    ⑥牛黃降壓丸一HexyaH H3aHba BaHb一nunenu u3 6e3oapa gna
    noHuKeHua gaBneHua。
    ⑦速效救心丸一Cycao y3ecuHb BaHb一nunenu gna 6bCTporo cnaceHua cepg^a。
    4.中醫古典著作名 作為一門自然科學,中醫古典著作譯名要求準確而具有回譯性。這樣才能具有 信息的雙向傳遞,真正起到雙向交流的作用①。
    【例1】《黃帝內經》約成書于春秋戰國至漢末,分《素問》、《靈樞》兩部 分,共收集醫學論文162篇,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診斷、防治和養生等問題。(例證來源:《中醫學基礎》第1頁)
    【譯文】«XyaH gu H3n 口3uh» (TpaKTaT 來enToro uMnepaTopa o BHyTpeHHeM) 6bina HanucaHa b nepuoge HeHb^e go KOH^a guHacTuu XaHb, coctout u3 gByx macTen: «Cy
    ①胡麗玲.中醫俄語翻譯的方法與技巧J]•科技資訊.2013 (23),第246-247頁
    - 20 -
    B3Hb» («Bonpocbi u OTBeTbi») u «Huh my» («KaHOH TauHCTBeHHOH cyTu»). Bcero 6bino co6paHO 162 Megu^uHCKux gokyMeHTa, b KOTopwx cucTeMaTuqecku u3naranocb opraHu3a^uoHHaa CTpyKTypa opraHu3Ma,來u3HeHHbie npo^eccbi, naTonoruqeckue npo^eccbi, a Tak來e guarHOCTupoBaHue 6one3HeH, neqe6HO-npo巾unaKTuqeckue Mepbi, noggep來aHue opraHu3Ma u gp Bonpocbi.
    【分析】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臨床內科醫生從eHuc AnaHOB撰寫的《CoBpeMeHHaa TpaKTOBka 來enToro Bnagwku: Ochobm boctohhoh MeguuuHbi»^F《皇帝內經》翻譯成 了 «BHyTpeHHMn KaHOH 來enToro Bnagwku»,但是,他也標注了音譯書名 «XyaH 從u HmH U3uh»。《漢俄醫學大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將《黃帝內經》譯為《KaHOH o BHyTpeHHeM uMnepaTopa XyaH-gu», «TpaKTaT o BHyTpeHHeM», 〈〈XyaH-gu-HBH-^suH》》©。眾所周知,黃帝不是“uMnepaTop”,而是假托“黃帝”之名, 并且此“黃帝”也并非彼“皇帝”。rocygapcTBeHHoe Megu^uHCKoe u3gaTenbCTBO yCCP 1952年出版的《Oqepku o KuTaHCKOH HapogHOH Megu^uHe»將《黃帝內經》翻譯成 了 «KHura nepBoro uMnepaTopa o BHyTpeHueM qenoBeke»,在這里很顯然把“黃帝” 理解成了“始皇帝”秦始皇。并且, “內經”并非指“內科”, “外經”也非“外科”,只
    是一種編撰方式,相當于上下卷而已。因此,可以將《黃帝內經》音譯為 «XyaH-gu H3n-muh »是最為恰當的。值得借鑒的是,《黃帝內經》的英語音譯形式“Neijing” 早已被國際中醫藥界廣泛地接受②。
    見下列一些醫學典籍的俄文譯名:
    ①《傷寒雜病論》一《maH-xaHb-^3a-6uH-nyHb》一 TpaTaT o6 3K3oreHHbix nuxopagoHHwx u pa3Hbix 6one3Hax。
    ②《本草綱目》一《E3Hb-uao-raH-My》一 CBogHa 巾apMakonea。
    2.2.2綜合法
    中醫學術語的翻譯,單純使用一種翻譯方法往往不能完整呈現所譯對象,這就 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以邏輯分析為基礎,使用音譯、意譯和直譯相結合的綜合法。
    【例1】臟,即心、腎、脾、肺、肝,合稱五臟;腑,即膽、胃、小腸、大腸、
    ①漢俄醫學大詞典[M].人民衛生岀版社.2015,第1497頁
    ②胡麗玲.中醫俄語翻譯的方法與技巧J].科技資訊2013 (13),第246-247頁
    膀胱、三焦,合稱六腑: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詳見附錄
    第47頁)
    【譯文】OpraH-口3aH一cepg^e, nomka, cene3eHka, nerkue, nemeHb, BMecTe uMeHyeMbie naTbe opraHaMu; opraH-©y, to ecTb KenmHbn ny3bipb, Kenygok, TOHkaa kumka, ToncTaa kumka, MomeBon ny3bipb, «Tpu o6orpeBaTena» , BMecTe uMeHyeMbie mecTbe opraHaMu; mygecHbie opraH-©y (uux3H mKu 巾y), to ecTb MO3r, KOCTHwn MO3r, kocTb, nynbc, KenmHbn ny3bpb, MaTka.
    【分析】“藏象”采用音譯“gH-曲”這是因為“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內 臟及其表現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gm-C眄 nodpa3yMeBaem ckpumbie b mejie BHympeHHue opranbi u ux npo^B幾加叫uecx ^u3uonoruueckue u namonoruueckue npu3Haku u cuMnmoMb, a mak we cooTBemcTBym珂ue npedMemb u 兄bmhu兄 npupodb ”。 “藏,指藏于體內的內臟。
    U3qh, nodpa3yMeBaem ckpbTbe b mene BHympeHHue opraHbb” “象,即征象、形象。
    藏象,是指藏于體內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表現于外的征象。6h, nodpa3yMeBaem npu3Haku u cuMnmoMbi, mmo npo兄BneHHbie npu3Haku u cuMnmoMbi ©uuonoruqeckux ©yHkqu仇,namonoruueckux u3MeHeHu仇 ckpbimbix B mene BHympeHHux opraHOB” “象”是“藏”在外的反映,“藏”是“象”的內在本質,藏象實際
    上是人體生命本質與現象的統一。
    而“臟腑”的翻譯采用了“音譯+直譯”的綜合翻譯法。“臟腑”是指身體內的各個 器官,是實際存在的具體事物,在目標語中可以直接找到對應語一“器官”。但是, 如果僅僅翻譯成器官,又無法體現中醫對器官類型分類。因為對于臟腑的差別, 中醫中有明確表述“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為陰: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為陽(見意譯法中 的【例2】)”。單純使用音譯使概念過于抽象,不便于非醫學讀者的理解和對中醫 辨證理論的完整表述。俄羅斯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加上“ opraH ”這個詞,明確其人體 器官的屬性。“臟”譯為“opraH-gaH , “腑”譯為“opraH-0y” , “奇恒之腑”譯為 “wydecHbze opraH-^y"。
    【例2】經絡名稱的翻譯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恍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督 脈 任 脈 沖 脈 帶 脈 陽蹺脈
    陰蹺脈
    陽維脈
    陰維脈
     
     
    KaHan gy-Man
    KaHan K3Hb-Man r
    KaHan myH-Man
    KaHan gan-Man
    V KaHan uHb-^ao-Man
    KaHan aH-^ao-Man
    KaHan uHb-B3n-Man
    KaHan aH-B3n-Man
    【分析】 “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
    側或外側,每一條經脈分別屬于一臟或一腑,因此,每一條經脈的名稱,都根據 陰陽、手足、臟腑三個方面而命名。” (例證來源:《中醫學基礎》第85頁)
    以十二經脈之一的"手太陰肺經”為例分析,翻譯為i(PyuHOU mau-UHb MepuduaH 旋何”,其中十二經脈手足各六條經脈,所以“手”直譯為“pyrnoH”,“足”直譯 為“ HO^HOU\六經辨證中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直接采用 音譯 “Ta丘th, eh-muh, mao-aH, Tan-uHb, mao-uHb, u32e-uHb"。而臟腑名稱直譯“肝、 心、脾、肺、腎、心包、胃、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直譯為“neueHb, cepdqe, cene3eHka, nerkue, nouka, nepukapda, wenydoK, moncman Kuwxa, moHKan kuiuka, MOueBoU ny3bipb, wenuHbiU ny3bipb, mpu o6orpeBamenn''。“經''譯為 “MepuduaH”, “絡"譯為"Konnamepanb",“ 脈"譯為 “ KaHan"。
    這種“直譯”、“音譯”“意譯”相結合的綜合法,在中醫學術語翻譯中比比皆 是,該方法能更加精確的表述中醫術語中所包含的哲學基礎和醫理知識。
    【例3】中醫古代醫學著作名稱和文章名稱的翻譯
    【譯文】《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一《KonneKTUBHbie KOMMeTapuu k Cy-B3Hb (npocTbiM BonpocaM) u HuH-my (HygecHOMy CTep來hb) XyaH-gu H3丘-^3u h》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一《Cy -B3Hb. O6mupHbie paccy來geHua o Bugax B3auMoBnuaHun uHb-a h》
    【分析】在翻譯這些古代醫學著作和文章名稱時,單純使用音譯不能完整闡 釋書名的含義,無法使讀者對著作和文章內容產生清晰認識,也就是“譯不如不譯”。 單純使用意譯,對一些有一定傳播度、約定俗成的音譯名稱摒棄不用,也不利于 名稱的回譯。
    在中醫著作的翻譯中,綜合法是使用頻次最高的翻譯方法,因為中醫術語大 量音譯的存在,使得一些詞組和句子的翻譯,不能單純使用音譯或者意譯的方法 來闡釋。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正確達意地翻譯中醫著作中的理法方藥是翻譯任務 所要達到的終極目的。
    第三章 翻譯實踐總結
    在中俄兩國醫學領域合作蓬勃開展,中俄兩國醫生頻繁交往、合作交流日 益加強的背景下,在臨床診療和學術會議等各項實踐工作中,產生的跨文化、跨 學科交流障礙也越來越多。《中醫學基礎》教材翻譯工作結束后,做好總結工作非 常有必要,歸納翻譯方法,總結翻譯經驗,為今后的翻譯工作提供支持。
    3.1 翻譯心得體會
    《中醫學基礎》教材的翻譯工作持續了一年多,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同俄羅 斯的醫學專家深入交流,對多年來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求同存異, 找到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
    參加工作以來,除了從事俄語教學工作,筆者進行了多年的中醫翻譯實踐工 作,遇到了很多實踐中難以解決的難題和困惑,筆者也總結出了一些收獲和感悟。 在俄羅斯阿穆爾國立醫學院組織召開的一屆俄羅斯遠東呼吸病學術年會上,黑龍 江中醫藥大學呼吸科專家做了會議發言,在論述“咳嗽的中醫辨證論治”時,俄羅 斯的醫學專家們就遇到了理解上的障礙。按照中醫對咳嗽的辨證,中醫專家將咳 嗽分為七種證型:風寒襲肺、風熱犯肺、燥熱傷肺、痰濕蘊肺、痰熱壅肺、肺氣 虛損、肺陰虧耗,并且根據這七種證型逐一進行方藥配比。在辨證中“風寒”、“風 熱”、“燥熱”、“痰濕”、“痰熱”都是致病因素,是中醫病因學中講的六種外感病 邪一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筆者承擔了此次翻譯工作,當時采用了直 譯的方式,翻譯成“BeTep, xonog, 3Hon, cbipocTb, cyxocTb, oroHb”僅用直譯翻譯法, 給讀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障礙,最大的體會就是,中醫專家講得精彩,翻譯自我 感覺良好,可是,外國醫生一頭霧水,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發言結束后, 外國專家對證型分類以及方藥配比提出了很多問題,在后續的交流中,筆者明白 了這種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中醫專家對中醫致病因素進行了詳細講解。中醫學的 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癘氣、七情、飲食、勞逸、外傷、寄生蟲等,這些因素在 一定條件下都可能使人發病。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致病因素,統 稱六淫(He uHb 一 BeTep, xonog, 3Hon, cwpocTb, cyxocTb, oroHb — mecTb 巾aKTopoB BHemHen cpegbi, KOTopwe o6pa3yeT ogHy cucTeMy mecTu naToreHHbix 巾aKTopoB)。
    (例證來源:《中醫學基礎》第120頁)
    3.2翻譯經驗總結
    中醫俄譯是一項復雜而又耗時的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在于無法可依,沒有規 范統一的翻譯標準,讓翻譯工作艱難進行。但是,通過此次翻譯工作,也讓筆直 積累了寶貴的翻譯經驗。
    在翻譯之初,筆者查閱了大量俄文版資料和文獻,雖然每一本文獻都或多或 少有不足之處,但是,在對這些不足之處進行甄別的過程中,也讓筆者逐步了解 了俄羅斯人對中醫的認識,俄羅斯人形成的中醫思維。比如,一些俄文版中醫著 作將氣看作是“3Heprua”這就是西方對中醫認識上的偏差。
    中醫翻譯任重而道遠,在實踐中,單純使用一種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是不能 解決所有翻譯問題,完成整個翻譯任務的,這需要翻譯工作者具有豐富的翻譯經 驗和扎實的翻譯功底,做到依據文本材料,靈活選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熟練 使用各種翻譯技巧,力求譯文達到真正的“信、達、雅”。
    由于筆者自身水平的限制,以及苦于可遵循的標準,可參照的譯文匱乏,本 論文所述翻譯方法和原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在教材翻譯過程中,有一些懸而未決的翻譯問題,比如中醫病名的翻譯、傳播度 不是非常廣的中醫古籍名稱的翻譯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今后進一步研究完善, 這些問題也吸引著筆者繼續從事中醫俄語翻譯這項艱難而又充滿魅力的工作。
    本論文以《中醫學基礎》為例,對其語言特點和漢譯翻譯方法進行了詳細分 析。在分析和歸納翻譯方法時,筆者根據其語言特點,結合前輩總結的翻譯理論, 總結出了適用于中醫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在《中醫學基礎》教材翻譯過程中,筆者采用了歸化和異化兩種翻譯策略。 在歸化策略中,針對中醫五行理論,面對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代表五 種自然屬性的術語和“肝、心、脾、肺、腎”表示臟腑器官的術語,采用歸化策 略中的直譯法,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語,便于目的語讀者的理解,便于中醫知識 和文化的推廣。針對中藥藥性的分析,“寒熱溫涼”和“升降沉浮”這些術語也采 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巧妙運用俄語中的形動詞“Mopo3n嗎ee, corpeBaw^ee, omannueag玫ee u oxnawdaw^ee”來表示藥性中"使變寒、使變熱、使變溫、使變 涼”等動態作用意義。歸化策略中筆者還采用了意譯法,其中“三焦”這一術語 的翻譯,筆者就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咨詢了俄羅斯傳統醫學領域內的專家,在開 題時,獲得了老師們的寶貴意見,還借鑒了英語的譯文,最終確定俄語譯文“mpu odorpeBamenn ”。
    異化策略中筆者采用了音譯法和綜合法,筆者總結了適用于音譯的四種情況, 并且進行了詳細分析。但是,中醫俄譯中,大部分術語和理論的翻譯不是單一的 翻譯策略和方法可以解決的,綜合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翻譯方法。音譯和意 譯相結合,直譯和音譯相結合,最大限度地保證原文信息的完整,并盡可能達到 “信、達、雅”的標準。
    作為一名中醫院校的俄語教師,經常承擔一些中醫論文、會議、合作以及交 流活動的翻譯工作,缺乏必備的俄語翻譯專業知識,倍感力不從心。在研究生學 習的兩年,通過對各門翻譯課程的深入學習,通過跟隨導師的學習和研究,不斷 接受導師的指導,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拓寬了科研視野,學習到了 最新最前沿的翻譯理論,在中醫翻譯實踐中,思路越來越清晰,目標越來越明確, 譯文質量大大提高。筆者將沿著中醫俄語翻譯這條科研之路,堅定向前,實現自 己成為文化使者弘揚中醫、傳播中醫的理想。
    參考文獻
    [1]M.兄KymKuH.«UuarHOCTuka no paguanbHbiM nynbcaM u TOHkaM» [M].MockBa, 2004.
    [2]3.口.兄po^kaa. «CnpaBOHHuk no boctohhoh Megu^uHe» [M].PocTOB-Ha-fl,OHy, 2004.
    [3]r.A.CepukOBa.«BocTOHHMn nyTb caMOOMono來eHua, Bce nynmue TexHuku u MeToguku» [M]. MockBa, 2014.
    [4]Omepku o kuTa帀cko帀 HapogHO帀 MeguuuHe[M].rocygapcTBeHHoe Megu^uHCkoe u3gaTenbCTBO yCCP, 1952.
    [5]從eHuc.AnaHOB. CoBpeMeHHaa TpakTOBka 來enToro Bnagwku: Ochobm boctohhoh MeguuuHbi[M].u3gaTenbCTBO〈〈Huka-UeHTp》》, 2007.
    [6]OBeqkuH.Anekce帀.Muxa帀noBuq. Ochobm q來eHb-u3e Tepanuu[M]. ropbkOBCkoe OTgeneHue Bcecow3HOH accouuaquu KuTaeBegoB, 1991.
    [7]謝寧.《中醫學基礎》[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8]張國利.《黃帝內經》文樹德英譯本評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 (13).
    [9]洪梅.近30年中醫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化的歷程[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學 位論文,2008.
    [10]劉瓅瑩.《黃帝內經》中隱喻的語言特征及英譯策略[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8 (08).
    [11]鄭超凡.隱性邏輯視角下中醫術語翻譯詞典的誤譯分析[N].吉林省教育學院學 報,2018 (10).
    [12]李照國.論中醫名詞術語的翻譯原則J].上海科技翻譯,1996 (03).
    [13]段新和.芻議歸化與異化翻譯方法在中醫術語翻譯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 2018(14).
    [14]王娜.中醫藏象學說隱喻翻譯研究[N].中醫藥導報,2018 (14).
    [15]張晶.方廷鈺中醫術語翻譯理念實證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8.
    [16]張潔.概念隱喻視角下的中醫典籍篇章翻譯--基于《內經》三個譯本的案例分析 [D].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
    [17]劉慧.漢俄語術語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18]王娜.中醫藏象學說隱喻翻譯研究[N].中醫藥導報,2018 (14).
    [19]楊星君.中醫典籍翻譯模式化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8 (07).
    [20]羅茜.《黃帝內經•素問》隱喻翻譯對比研究J].海外英語,2017 (24).
    [21]鄭述譜.術語翻譯及其對策J].外語學刊,2012 (5).
    [22]黃忠廉.我國外語界術語學研究綜述J].辭書研究,2010 (02).
    [23 ]李蕓.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術語概念體系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博士學位 論文,2003.
    [24]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5]林琳.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術語翻譯研究--兼兩個中譯本的對比分析[D].福建 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6]王艷芬.術語的非術語化現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7]吳麗坤.俄語術語研究:術語的性質、語義與構成[D].黑龍江大學,2005.
    [28]謝菁,王鼎,彭進,倪達常.從認知角度初探中醫辨證論治概念隱喻的特征J]. 亞太傳統醫藥,2018 (11).
    [29]朱建平.淺議中醫藥學名詞術語的規范與審定J].中醫雜志,2003 (04).
    [30]彭昌柳.基于概念隱喻理論的中醫隱喻術語翻譯策略研究.湖南中醫藥大學學 報,2015 (10).
    [31]葉其松.術語學核心術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2]張榕.術語定義抽取、聚類與術語識別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
    [33]鄭述譜.俄羅斯當代術語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4]鄭述譜,梁愛林.術語學發展的新趨向[N].光明日報,2009 (010).
    [35]王娜.中醫藏象學說隱喻翻譯研究[N].中醫藥導報,2018 (14).
    [36]李成華.藏象術語的隱喻認知及其英譯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6.
    [37]李成華.中醫術語的隱喻認知及英譯研究綜述[N].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4(04).
    [38]G隆多.術語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39]任秀蘭.五行及其相關術語英譯的比較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8.
    [40]李成華.試論中醫術語隱喻英譯的策略[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 (04).
    [41]馮文林,李知宇,宮齊.中國古代佛經翻譯理論在《黃帝內經》英譯研究中的應 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 (08).
    [42]鄧珍珍.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黃帝內經》養生用語英譯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8.
    [43]李成華,孫慧明,張慶祥,孔冉冉.試論中醫術語隱喻翻譯的原則[N].中醫藥導 報,2017 (22).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yixuelei/zhongyixue/7275.html

    上一篇: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節選) 翻譯實踐報告

    下一篇:《中醫學》(節選)翻譯實踐報告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