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近代西方藥學的傳入及對 中藥學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3-03-16 10:29
    一、近代藥學的發展歷史背景及應用情況
    1.近代藥學發展的歷史背景
    藥物的發現最初源于人們的生活經驗,東西方皆是如此,故西方藥物使用的起源和 我國一樣很早,因為原始時代文化不發達,沒有單獨記載藥學知識的專著,只有現存的 文字記載,如巴比倫和亞述的有關碑文可列入藥學文獻中,它記載的常用藥物有各種植 物的果實、葉、花、皮和根等,如藕、橄欖、月桂、桃金娘、雞尾蘭、大蒜等,動物的 各部和各臟器;還有各種礦物如明磯、銅、鐵,另外制劑也有很多種「囚。埃及的紙草 書(據考證其大約成書于公元前1553年至公元前1550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中記載了很多藥方,僅埃柏斯紙草文便有近1000種,列舉了埃及人最常用的藥包括蜂 蜜、各種麥酒、酵母、油、棗、無花果、蔥、蒜、亞麻子、茴香等;其次有沒藥、蘆薈、 萬苣、紅花、鴉片和各種誘導制劑;也常用動物的臟器(脂肪、腦、排泄物、血),如 海馬、鱷魚、羚羊、鹿、各種鳥、爬蟲、魚等等;礦物有鹽、鋁、僦、銅等;還有現在 仍然沿用的劑型如丸劑、栓劑、吐劑、灌腸劑、糊劑和軟膏等「舊。這些所使用的藥物也 僅見于零星記載,未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
    到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或公元前459?公元前370)時期,他 廣泛吸取了米諾、埃及、兩河流域等東西各民族的醫藥衛生知識,在繼承荷馬時代以來 醫學成就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形成了一套系統的醫學理論,被稱為西方醫學之父。 他認為身體由四元素構成,即氣(風)、土(地)、水、火,這四種元素結合起來組成機 體的各部分,這四種元素中每一種都有自己的特質,即冷、熱、干、濕,機體的每一部 分也各有其主要性質;在《論人性》中他指出:“人的身體內有血液、黏液、黃膽、黑 膽,這些元素構成了人的體質,通過這些元素人便有痛苦的感覺或享有健康。這些元素 的比例、能量和體積配合得當,并且是完善地混合在一起時,人就有完全的健康。當某 一元素過多或缺乏時,或一元素單獨處于身體一處,血與其他元素不相配合時,便感到 痛苦” :17:;在治療疾病時,希波克拉底認為施行治療的目的是幫助自然的治愈力,醫生 應在適當的時間巧妙地參與治療,并按照“以毒攻毒”的原則進行,產生與癥狀相似的 結果,如果醫生與自然合作,醫生與自然二者共同努力,病人可恢復健康。希氏治療疾 病所用的藥物是廣博的,如瀉下劑中有:奶,特別是大量的驢奶,瓜的煎劑、白菜及其 他植物,常和蜜蜂混在一起用,較劇烈的瀉劑有黑藜蘆、菴麻油、西瓜瓢等;嘔吐劑 用熱水、白藜蘆、香薄荷、毒胡蘿卜根;利尿用海蔥汁、芹菜、楊芫荽、蘆筍等;麻醉 劑用萇著、歐傷牛草、鴉片;收斂用橡樹皮、蛇血、薄紗等;發熱用熱的飲食;外敷藥 有水、醋、橄欖油、酒;婦科治療用各種礦物質作為熏蒸劑,如硫磺、柏油、明磯;皮 科用鉛、銅、不申制劑「⑻。希波克拉底學派的醫學雖然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的知識 上有缺陷,缺少動物研究,但它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和哲學推理的基礎上,使醫學擺脫了 宗教而走向了臨床。
    希波克拉底之后的亞歷山大時期(公元前4世紀?公元1世紀)藥學也很著名,出 現了原始藥房,希臘字Pantopoli就是指專門加工制備藥物的地方,即藥房的濫觴。制 藥專業人員也隨之出現,希臘字Rhizotomoi意思是切根人,Pharmakotribae是指研磨草 藥的人,以后他們的職業逐漸演變成為藥劑師。西奧夫拉斯塔斯(Theophrastus公元 前370?公元前285)生長在這一時期,被稱為西方植物學之父,他是米斯利德蒂斯六 世(Mithridates VI)的御醫,對很多藥用植物進行研究,寫了很多著作。而且這一時 期研究毒藥和解毒藥盛行一時,克拉泰夫阿斯(Crateuas)發展了藥物學,寫了很多著 作,特別是關于毒藥和解毒藥的應用;而且歷史記載米斯利德蒂斯六世也嗜好研究這些, 通過研究獲得了許多關于毒藥和解毒實驗的知識,最有名的解毒藥(Mithridaticimi) 就是用其發明人米斯利德蒂斯的名字命名的,并沿用了數世紀:19H20]o
    古羅馬杰出的醫學家蓋侖(Calen, 130?200)與我國醫圣張仲景同時代。他以希 波克拉底為榜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及進行細致的實際觀察,同時也有自己的見解。他的 一生估計寫有200余部著作,可惜其書房不慎起火,大量手稿化為灰燼,現存80余種, 內容涉及解剖學、生理學、脈學理論、衛生學、飲食學、病理學、治療學、藥物學、《希 波克拉底文集》研究、臨床各科,以及哲學、語言學、邏輯學、數學、歷史、法律、自 傳材料等,可謂是百科全書⑷。蓋侖注重臨床觀察,他的研究方法大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是注重實驗,他不僅強調實驗是通向科學和真理的唯一道路,而且自己還親自做了 很多實驗,獲得了大量解剖方面的知識;第二是疾病局部定位思想,他試圖從具體器官 或部位去尋找疾病的原因和機制;第三是注重形式邏輯,強調演繹法。蓋侖也非常重視 藥物治療,他證明草藥中含有應該利用的有效成分,也含有應該放棄的有害成分,他還 有自己專用的藥房,大量利用植物藥配成丸劑、散劑、硬膏劑、浸劑、煎劑、酊劑、洗 劑等各種劑型的制劑,直到現在,藥房制劑仍稱為“蓋侖制劑” [22\蓋侖將醫藥學的研 究方法引入到實驗的道路上來,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故對后世藥學發展影響很大。
    中世紀(約3?15世紀)歐洲正處于黑暗時期,由于戰爭的破壞,古羅馬文化被摧 毀,因而醫學的中心也隨著社會的變動發生轉移,阿拉伯人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醫學 遺產,博采兼收了中國、印度和波斯等國的經驗。其發現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質和醫 療上有用的化合物,設計并改進了許多實驗操作方法,如蒸惚、升華、結晶、過濾等, 大大豐富了藥物制劑,出現了化學制藥,著名醫學家累塞斯(Al-Rhazes 860?932) 已在臨床使用化學藥物,并著有醫學百科全書《萬國醫典》回。著名醫生阿維森納 (Aricennna, 980?1037)編著的《醫典》分為5冊,總結了當時亞洲、非洲和歐洲的 大部分藥物知識,對后世影響頗深、被奉為藥物學的經典著作。西班牙馬拉加的伊本•阿 爾一拜塔爾(Ibn al-Baitar)是一位杰出的藥用植物學家,他的《藥用植物大全》描 寫了 1400余種藥物,其中300多種是新藥國。阿拉伯藥學特別注重化學的研究,而東 方有著豐富寶貴的藥物,所以可以說藥學的科學研究是由阿拉伯人開始的。
    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中世紀的黑暗,迎來了曙光,使西方醫學沖破了封建宗教藩籬 而得以迅猛發展,翻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實驗為主的實證方法受到了重視,文藝復興 運動的巨匠達•芬奇曾莊嚴宣告:“科學如果不能從實驗中產生,并以一種清晰實驗結 束,便是毫無用處的,充滿謬誤的。因為實驗乃是確實性之母。”販科學實驗意識逐漸 蔓延整個文化領域,醫藥學研究也開始向實驗科學靠攏。雖然直到19世紀以前,使用 的都是生藥和礦物藥,但這種科學的實驗方法已經被大多數研究者接受并采用,而且藥 理學也了 一定的發展。
    到了 19世紀,由于化學研究的飛速發展,給藥學研究提供了方法的支持,藥物研 究者已經提取出生物堿和植物的有效成分:自1805年德國藥劑師塞脫納(SeTturner) 在藥房的實驗室從鴉片中提取出純的嗎啡結晶后,分離和提純植物藥有效成分的工作便 如雨后春筍般開展起來,如1818年法國藥劑師佩利蒂爾(P. L. Pelletier)和毒物學教 授卡文頓(J. Caventou)合作從番木鱉中分離出番木鱉堿(Strychinine)及馬錢子堿 (Brucine ) , 1820年他們又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奎寧(Quinine)和辛可寧 (Cinchonine),從秋水仙種子中分離出秋水仙堿(Colchonine), 1821年從咖啡豆中 得到咖啡因;1818年德國藥劑師麥伊斯納(K. F. W. Meissner)將藥用植物中弱堿性的 有效成分命名為生物堿(Alkaloid); 1832年佩利蒂爾從鴉片中得到了那賽因 (Narceine),同年羅比克從鴉片中得到可待因(Codein); 1855年尼曼從可卡葉中得 到可卡因(Cocacine)等等跖。直到19世紀藥理學已真正發展成為一門科學,人們借 助于在動物身上進行實驗研究,然后在人身上加以證實,開始能夠準確的認識藥物的生 理作用和治療效果。馬讓迪(Magendie) 1809年對箭毒的研究被稱為實驗藥理學的開 端,他于1821所著的《處方書》(FormiibiTe)介紹了醫學界很多經過科學研究的有效 藥物,開創了用科學方法研究藥物作用的先河;布克海姆(R. Buchheim)首先將藥理從 傳統的治療學中解脫出來,他在第一所專門研究藥理學的實驗室里,用實驗的方法將藥 理學發展成為生理學的一個獨立部門,而且通過研究生物堿、麥角、茄科植物即對多種 化學藥品的作用進行研究,寫成一部杰作《藥理學教科書》(Lehrbuch aer Arzneimittellhre} [27\之后藥理學又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化學和醫學這兩支巨流匯合 起來成為近代藥物治療學發展的洪流,而各種天然藥物和合成藥物通過實驗藥理學得到 飛快的發展。
    近代藥理學的研究曾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化學的一一新制劑的鑒定和合成;一是 生物學的一一有效物質生理作用的研究。20世紀上半葉,人們對這兩方面的研究增多, 如埃利希的化學療法技術成為治療學中新的和極其重要的部分,其中他在1910年介紹 的灑爾佛散(即第606種碑化合物),是為研究梅毒治療而制造的,他還審定了此種藥 物的價值,這種研究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許多藥物上,其成果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多馬 克(Gerhard Domagk)發明的氨苯磺胺在傳染病的治療上開辟了新紀元;抗生素的研究 和使用逐漸增多,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于1922年發現了一種存在于蛋白、眼 淚以及各種微生物內的抗細菌酵素,此種酵素對活的細菌尤其是球菌能予溶解,將其稱 之為“溶菌酶”,他從中提出一種精華,稱之為“青霉素”,其后對青霉素的研究和使用 大大增加;近代生物學的誕生使疾病的治療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和新的方向,體現在血清 和疫苗的應用圖。可見藥理學這兩個方向的發展大大增加了有效藥物的數量,增強了人 們對藥理學和治療學價值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為臨床治療疾病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由上述可知,傳統西方醫學和中醫學在研究方法上都偏重于理論上的探索,雖然西 方藥學在文藝復興以前與中藥學相仿,都是采用的植物藥和礦物藥,但蓋侖在醫學中引 入了實驗研究,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傳統西方醫藥學的理論體系便逐漸與中醫藥學分 道揚熊,開始沿著實驗研究這條道路發展下去。尤其文藝復興以后隨著化學、物理學及 其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西方藥學引入了更多的研究手段;而且伴著生物學、解剖學 和生理學的興起,生物堿和植物的有效成分被提取,并通過藥理實驗驗證其療效,臨床 大量的使用了化學藥物。藥學的發展,其主要標志就是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尤其是20 世紀以來,早期沒有分科的藥物,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先后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表 1),從而使藥學分離出去。而且又與其它學科,互相滲透成為新的邊緣學科。
    表1西方藥學的分類
    藥學 藥理學 分子藥理學
    臨床藥理學
    毒理學
    神經精神藥理學
    遺傳、發育、時間、老年藥理學
    藥劑學 物理藥劑學
    生物藥劑學
    藥物動力學
    工業藥劑學
    臨床藥劑學
    放射藥劑學
    藥物化學 藥物分析化學
    合成藥物化學
    植物藥物化學
    生物藥物化學
     
    2.近代藥學在國外的應用情況
    近代藥學發展日漸成熟,所以臨床上應用的藥物種類也隨著增多。19世紀人類已 可從生藥中提取生物堿,再加上藥理學的發展,有很多新藥被研制及應用于臨床,其中 有:碳酸[勒邁爾(Lemire),用做防腐劑1860];氯醛[利布賴克(0. Liebreich), 1869]; 阿司匹林(1879);毛果蕓香堿(哈爾蒂,1873);毒毛旋花子(夫拉澤,1885);柳酸 苯脂(南基,1886);魚石脂及雷瑣辛(安那,1886);非那西丁(卡斯特和欣斯貝格, 1887);索佛拿(鮑曼,1884;卡斯特,1888);氯乙烷[勒達爾(Redard), 1888];氨 基比林(菲倫和斯派羅,1893);烏洛妥品(尼科拉伊埃,1894);海洛因(德雷澤,1898); 還有麻醉劑的發明等等兇。而且這一時期,研磨制劑和壓制藥片已經代替了生藥。到了 20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化學療法并發明了抗生素,這是20世紀藥物學和治療學上的重 大突破。在20世紀前10年中,認為較有臨床價值的藥物以下10種:①乙酥和其他麻 醉劑②鴉片及其衍生物③洋地黃④白喉抗毒素⑤天花疫苗⑥鐵劑⑦金雞納霜⑧碘劑⑨ 乙醇類⑩汞劑;到20世紀中葉,1945年有人提出新的10種重要藥物:①青霉素、氨 苯磺胺及其他抗生素②血漿及其衍生物和替代品③金雞納及類屬物④乙醞和其他麻醉 藥,鴉片及其衍化物⑤洋地黃⑥606⑦免疫抑制劑,包括各種抗毒素和疫苗⑧各種肝精 ⑨激素⑩維生素。由20世紀藥物的變化可以看出,人們已將一些臨床療效不明顯的藥 物拋棄⑶」。
    由此可見,近代傳入我國的西方藥學完全不同于傳統藥學,它更注重化學合成藥的 研究,而且到近代時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很多藥物直到現在仍在臨床上使用。
    二、近代時期藥學的傳入情況
    1.近代藥學傳入的客觀條件及歷史背景
    1. 1近代中國的社會背景
    近代中國是社會動蕩劇烈、國內外矛盾和斗爭復雜尖銳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內, 充滿了侵略和反侵略、壓迫和反壓迫、變革和反變革、革命與反革命的斗爭。中國近代 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個過程是以19世紀40年 代的鴉片戰爭為起點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清朝統治下一個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當清朝走向衰落的時 候,世界資本主義正處在上升階段。資本主義發達的英、法等國對外積極進行侵略,尋 找殖民地。英國是侵略活動的急先鋒,由于英國工業品很難在中國市場上傾銷,正當的 中英貿易,中國始終處于出超地位。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英國把大量的鴉片偷運到中 國來。鴉片大量輸入,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也加深了清朝的統治危機。1840年,在中國廣州爆發的禁煙運動,使英國馬上找到了挑 釁的借口,直接挑起了鴉片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于1842年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 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一一《南京條約》:31\中國的門戶被打開了。此后各國侵略者紛 至沓來,1856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戰爭持續 了四年之久。英法聯軍先后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煖瑋條約》、《天津條 約》、《北京條約》[32\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更多的 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 等等昭。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終于完全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中國的經濟命脈 如財政、金融、外貿、機械采礦工業等逐漸為西方列強所操縱,而廣大農村封建的生產 關系仍然占主導地位。這樣就使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會。
    中國被瓜分的危機迫在眉睫,激起了中國人民前仆后繼英勇頑強的反抗斗爭。從1841 年至1850年,農民起義100多次。1851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運動一一太平天國運動, 歷時14年,先后占領18個省,正式成立了國家政權昭。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 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它卻動搖了舊中國的封建統治秩序,消弱了清王朝的 統治,極大的鼓舞人民群眾反壓迫的決心,此后,各地的反清運動不斷發生。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者為了防范外國侵略和鎮壓國內革命運動,以“自強”、 “求富”為名,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興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前一階段 舉辦近代軍事工業,較著名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等,后一階段還兼辦些與民用 有關的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昭。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中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資于新式工業,中國民族 資本主義工業出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隨之產生了。
    隨著西方列強政治和經濟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欺壓中國人民越來越猖狂,清政 府袒護教會和教徒,人民群眾不堪忍受;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大借外債,增加捐稅, 人民負擔大大加重。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這是農民階級發 動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西方列強為了鎮壓義和團,英、 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 義和團運動雖然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但它粉碎了西方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 迷夢,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西方列強的頑強反抗精神。1901年,西方列強列強強 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明。《辛丑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變 成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0世紀中國的封建制度走向了末路。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了 “中國同 盟會”,后來又改組為國民黨;以“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為綱領⑼,領導了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埋葬了最后的圭寸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但由于中國資產 階級的軟弱,缺乏反帝反封建的決心,沒有廣泛發動群眾參加斗爭,革命力量十分薄弱, 因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它的勝利果實被封建勢力的 代表人物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大量出賣國家 主權,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跑。
    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影響下,1919年,我國發生了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 “五四”運動,它使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它促成了中國 工人運動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39\ 1921年7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下,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艱苦奮斗28年,終于 在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 2近代中國的文化背景
    近代嚴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加之社會經濟的變化,思想文化領域也隨之發生 了相應的變化。鴉片戰爭前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團中,一些有識之士繼承并發展了明清 之際講求“經世致用”的傳統,反對脫離實際,反對崇尚空談,注意研究現實問題,主 張向西方學習,提倡改革,以達到強國御辱的目的。其中的代表人物除林則徐外還包括 魏源、姚瑩、徐繼畬、梁廷相等。魏源在林則徐的支持下,寫出了《海國圖志》,提出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口號;姚瑩在《康輔紀行》中強調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 還介紹了英國的資產階級議會政治;徐繼畬的《瀛環志略》系統介紹了世界史地知識; 梁廷相的《合省國說》和《蘭崙偶說》簡要記述了美國和英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 文化等方面的情況⑷」,可見當時進步人士正在努力介紹西方的自然及科學知識,試圖通 過引進西方的先進知識來改變中國落后的局面。
    鴉片戰爭后的政治形勢,迫使封建官僚分化出“洋務派”。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如曾國 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主張學習西方近代國防、經濟、技術等各項事務,要興辦軍事、 工業等,而要施行這些措施,需要通曉洋務的人才,而傳統的舊式教育體制和教學內容 很難滿足要求,因此創辦了新式學堂,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同時也設立機構翻譯西方的 書籍,創辦報刊等等。洋務派人士在對待西學的態度及中西學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上可用 “中體西用”來概括,“中體西用”即“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類似的說法還有“中 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等等:42H43\表達的內容是中西兩種文化 兼收并容而以中學為主的態度。洋務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它引進了一些西方先進的 科技知識,改變了一部分人的思維觀念,為引進西學開辟了道路。
    到了維新時期,“中體”與“西用”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西學中的民主平等思想 與中國的名教綱常明顯對立,立憲制與君主制也嚴重沖突,主張維新的人士認識到必須 引進西方民主民權的思想和制度,拋棄并抨擊“中體西用”論,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 啟超、譚嗣同、嚴復,其中嚴復在英國留學期間,廣泛接觸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和社會 科學,努力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深感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遠遠優越于中國的封建制度, 所以回國之后極力推崇變法,提倡維新,倡導西學,同時批判中國傳統的封建舊文化。 維新運動是一場政治運動,也是一場傳播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啟蒙運動,它使中國傳統 的社會思想觀念道德風尚發生了 一定的變化,為以后的新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之后,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激進的資產階級中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 子在文化思想領域發動了一場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與“科 學”,與維新運動相同的是主張興西學、破中學及中西學對立,但不同的是新文化運動的 態度是徹底的、堅決而鮮明的。新文化運動把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引向深入,在思 想文化領域沉重打擊了封建思想,出現了新的思想解放高潮。新文化提倡西方自然科學, 樹立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但在破除舊的傳統觀念時持有一概否定的態度,對中華民族 文化中精華部分也毫不保留,因此傳統的中醫學受到了沖擊。
    伴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出現及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中國近代的自然科學也有 了很大的發展。繼新文化運動之后,在科技界展開了一場中國科學化運動。它一方面是 新文化運動在科技界的繼續和深入,同時也是對新文化運動偏激態度的克服和糾正。中 國的科學化運動是一場以科學方法整理中國傳統文化,推廣、普及、應用現代科學的運 動,它不僅是為謀求科學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救民族、救中國;不僅為了滿足少 數人求知的渴望,也是為了改進大多數中國人民的生活。它雖然是在科技界展開,但卻 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實業、軍事等等,并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
    以上就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展的大致過程,即從西學的傳入到對中學的正確 認識和研究的過程。醫藥學作為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其在近代的發展變化過程與近代 中國文化變化的過程和情形基本是一致的。
    2.近代藥學傳入的具體情況
    2. 1鴉片戰爭以前中西藥學的交流簡介
    中西藥學交流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東西方之間的往來,是以波斯作為交接點,羅馬 從中國獲得絲織品、鐵器、皮貨等,中國從羅馬獲得玻璃品、石絨、布、彩繡、顏料、 寶石及藥材等「4裂 西漢時期,漢武帝遣張騫出使西域、波斯,帶回苜蓿、葡萄、胡麻、 及亞麻、胡桃、安石榴、菠裱等,東漢時馬援自交趾(今越南)帶回慧及,據云其粒大, 能治蛔蟲「
    到了唐代東西方交流較漢代頻繁,我國對外交流中心轉向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 和中國聯系最密切的是商業,而藥物的進口對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自 唐太宗李世民時已設“關市”,在揚州、洪昌等處均有經商者的足跡。隨著商人的到來, 西方香藥大量輸入,如礦物有綠鹽、石硫黃、密托僧等,植物有乳香、沒藥、沉香、木 香、砂仁、訶黎勒、蘆薈、琥珀、烏香(鴉片)、底野迦(內含鴉片的膏丸)、補骨脂、 草芨、蘇合香等,動物有象牙、腮胸臍、牛黃、犀角、狗寶等。唐永徽年間(公元650? 655年)以后,阿拉伯國家多次來我國贈送方藥。來往經商的阿拉伯人還把胡蘆巴和藥方 傳入我國,為我國醫學家所采用,豐富了我國醫藥學的內容[47H48]O宋元時期,從西方國 家輸入的藥物也以香藥為主。
    到了明代后期,正直16世紀,歐洲打破了教皇的黑暗統治解脫出來,科學和文化開 始復興,歐洲的一批天主教徒開始來我國傳教。當時來華的傳教士中有熊三拔,他撰寫 T《泰西水法》,書中雖然專論水力機械及農田水利,但也有介紹藥露蒸憾法。該書卷四 稱:“凡諸藥系果、祇、谷、草諸部,具有水性,皆用新鮮物料,依法蒸憾得水,名之曰 露。今所用薔薇露,則以薔薇花作之,其他藥皆此類也。”又寫道「西國市肆所鬻藥物, 大半是諸露水,每味用器承置,醫官止主立方,持方至肆,和藥付之……” :49]o可見, 當時西方使用化學法制藥已經傳到了中國。據有關記載,明代時期從國外輸入的藥物見 表2
    表2:明代外國輸入藥物的統計表冏
    來處 進來藥物名稱
    暹羅 犀角、胡椒、蘇木、片腦、米腦、糖腦、腦柴、薔薇水、 丁皮、阿魏、紫梗、藤竭、藤黃、硫黃、沒藥、烏爹泥、 安息香、羅斛香、速香、檀香、黃熟香、降真香、樹香、 乳香、木香、丁香、烏香、肉豆蔻、革芨、大風子等
    琉球 硫黃
    美濟居 T香
    婆羅 降真香、黃蠟
    占城 迦南香、犀角
    拂林國 丁香、米腦
    淳泥 梅花大片龍腦、米龍腦、降真諸香
    滿刺伽 犀角、片腦、薔薇露、蘇合香、梔子花、烏爹泥、沉香、 速香、金銀香、阿魏諸藥品
    覽邦 檀香、降香、胡椒、蘇木
    淡巴 沉香、速香、檀香、胡椒
     
     
    彭亨 片腦、乳香、檀香、胡椒、速香、蘇木等
    古里 龍涎香、蘇合油
    小葛蘭 胡椒
    錫蘭山 乳香、木香、樹香、檀香、沒藥、硫黃、藤竭、蘆薈、 烏木、胡椒等
    榜葛朿u 犀角、乳香、熟香、烏香、麻藤香、烏爹泥、紫膠、藤 竭、烏木、蘇木、胡椒、粗黃等藥品
    不刺哇 沒藥、乳香、龍涎香等藥
    闡化王 犀角
    西天阿難 解毒藥
    魯迷 羚羊角
     
    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帝感染瘧疾,久治不愈,法國傳教士洪若翰(Jean de Fontane)>劉應(Claude de Videlou)上獻金雞納,瘧疾才得以治愈。為了酬謝他 們的獻藥之功,康熙帝特賞賜皇城西安門內廣廈一所,后即天主教之北堂。康熙還曾把 金雞納轉賜給其他患瘧的親近大臣,其中包括曹雪芹的祖父曹寅⑸」。自18世紀初以來, 伴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中國,一些傳教士也隨之而來,他們在中國開設診所、醫院, 同時兼營西藥進口業務的洋行亦開始設立,經營部分進口西藥,當時主要供應教會診所 和醫院的需要。
    可見,自漢代起至清代中葉、鴉片戰爭以前,一直進行著東西方醫藥的交流,歷代 由國外傳入我國不少藥物和醫藥知識,但由于西方醫藥尚處于幼稚階段,具體傳入的藥 物如表2大都仍為香藥和珍貴藥品等,可按我國傳統中藥理論將其歸類,故它的傳入只 是對我國中藥學的補充;而且當時的西方藥學理論體系還不完善,臨床療效也不如中藥, 故對中藥學的沖擊是微乎其微的。
    2. 2鴉片戰爭以后西藥傳入情況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擺脫教會的枷鎖后科學發展突飛猛進,醫藥研究發展也隨之有很 大的提高,特別是眼科、外科、婦產科等手術療法的開展,使一些疑難重癥得到有效的 治療,西藥學也逐漸形成以實驗為基礎的系統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由于鴉片戰爭
    的失敗,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國門被迫敞開,西方醫 藥在我國開始傳播開來,它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
    2. 2. 1開辦診所、醫院
    鴉片戰爭以前,已有西方一些傳教士使入我國進行行醫辦院。如 1807年英國傳教士馬里遜(Robert Marrison)來到廣州,于1820 年同東印度公司船醫李文斯頓(T. Livingstone)在澳門合設診所。
    1827年東印度公司另一船醫郭雷樞(J. R. Colledge)也在澳門開設 一家診所,第二年擴大為醫院[52Jo 1835年,郭雷樞又在廣州黃浦設立大英海員醫院(The British Seaman,s Hospita) [53]O 同年,美國傳教士醫書伯駕(Peter Parker)在廣州 開設眼科醫館(為博濟醫院前身),但當時國人來該院就醫者寥寥無幾崗。他們行醫的同 時帶來了西藥,但畢竟主要供給教會醫院和診所,治療對象大多數為外國人,而中國使 用西藥者很少,所以并沒有造成很大影響。
    鴉片戰爭以后,隨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的很多港口被迫開放,外國人獲得在 上海、廈門、寧波、廣州、福州五個通商口岸開設醫院的權利,從此以后西醫院和診所 不斷的涌現出來,這些醫院大都設有藥房,供應西藥、負責調配制劑等工作。伯駕所設 的眼科醫館在1840年因戰爭原因關閉,但兩年后又重新開業,改名為“眼科醫院”,伯 駕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中國最早實行氯仿麻醉術等。1855年伯駕因出任美國駐華公使, 醫院由另一個美國傳教士醫師嘉約翰(John Glasgow)接替主持閃。1844年英國倫敦會 傳教醫師洛克哈特(Dr William Lockhart)在上海南市開設“中國醫院”,即后來的“仁 濟醫院"(Lester Chinese Hospital),是上海最早的西式醫院說。據有關學者統計, 從1842?1848年短短幾年間,外國傳教士在五個通商口岸全部建立了診所和醫院(見表 3)
    表3 1843?1848年間外國教會在五個通商口岸開設的醫院和診所斷
    ■地點 名稱 倉U辦人 備注
    1842. 11 廣州 眼科醫院 伯駕 在眼科醫局舊址重開
    1843. 11 廈門 診所 赫伯恩 美國長老會支持
    1844 上海 中國醫院 洛克哈特(雒魏林) 倫敦會委派
    1845 寧波 美華醫院 麥高恩(麥高云) 美國浸禮會委任
    1848 廣州 金利埠醫院 合信 倫敦會派遣
    1848 福州 診所 懷特 美以美會委派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即第二次鴉片戰 爭,清政府被迫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新的不平等條約,不僅重新肯定了舊有條約的有效 性,并擴大了侵略者在中國開辦醫院和類似機構的特權,如《北京條約》中法方擅自在 中文約本上增加「并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 :58]o此后,教會醫院便 進一步在我國各省市建立起來,如前面所提到“眼科醫院”在1856年戰爭中被焚,嘉約 翰于1859年到廣州海傍地(即珠江邊)另擇新址進行重建,更名為“博濟醫院”,直到 1949年,成為在華歷史最久的外國教會醫院。且該醫院英才輩出,如雒魏林、合信、麥 高云、黃寬等名醫先后出入其間,海南、臺灣、廈門、寧波、上海、北京等處的教會醫 院都是由“博濟醫院”分出先后建立的。嘉約翰還于1891年在廣州建立了中國第一家精 神醫院。1861年,雒魏林由上海來到北京開設了西醫門診,1864年他回國后,由剛來華 的英國傳教士醫師德貞(John Dudgeon)接任診所。次年德貞選擇東城米市大街的一座
    寺廟,將其改建成醫院,因其門前有兩個高大的旗桿,故俗稱“雙旗桿醫院"o 1906年與 其他幾所醫院合并為“協和醫院”,成為北京最大的教會醫院,直至現在協和醫院還保持 昌盛不衰畫。據不完全統計,清末以來外國人在中國各地建立的醫院如表4
    表4清末外國教會開設的醫院昭
    醫院名稱 地點 醫院名稱 地點
    博濟醫院 廣州 仁慈醫院 江蘇淮陰
    華美醫院 寧波 博習醫院 蘇州天賜莊
    仁濟醫院 上海 同仁醫院 北京
    汕頭基督醫院 汕頭 韋伯希醫院 廈門
    圣公會廣濟醫院 杭州 仁濟醫院 武昌
    基督廣德醫院 山東益都 普濟醫院 廣東東莞
    馬大夫紀念醫院 天津 婦孺醫院 蘇州
    普濟醫院 宜昌 基督教婦科醫院 吉林朝陽
    普愛醫院 漢口 仁澤醫院 寧波
    衛民博濟醫院 山東德縣 華美醫院 濟南
    盛京施醫院 遼寧 鼓樓醫院 南京
    伊利沙醫院 遼寧 救世醫院 廈門鼓浪嶼
    婦嬰醫院 天津南門外 眼耳專科醫院 成都
    基督教女醫院 福建霞浦 仁濟男女醫院 浙江嘉定
    同仁醫院 上海 福陰醫院 江蘇江陰
    福寧男醫院 福建霞浦 懷禮醫院 福建古田
    北海普仁醫院 廣東北海市 婦孺醫院 成都
    基督教醫院 山東濰縣 德門醫院 山東濟寧
    基督教醫院 遼寧遼陽
     
    以上各醫院,成立最短的四十年,最長的百余年,大都是教會所設立。由此可見, 鴉片戰爭以后,由于獲得可在中國土地建造的特權,外國教會醫院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 出來,如圖1,據有關學者統計,1905年全國教會醫院已發展至166所,診所241所; 至1937年,在華英、美基督教會所辦的醫院已達300所,病床約21000張,小型診所約 600處。同時,還有其他教會醫院,如美國天主教會也在江西、廣東、湖南、湖北等地開 設醫院;此外,還有一些英美合辦的醫院血。這些醫院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必然使用的全 是西藥,客觀上為西藥的傳入創造了有利條件,自然而然大量的西藥涌入了我國。
     
     
    圖1中國近代西醫教會醫院(診所)增長圖歸
    2. 2. 2開設洋行、藥房、藥廠
    由于醫院的建立及大量的擴增,加之我國人民已經開始漸漸接受西藥,所以西藥的 需求量在逐漸地增加,于是西藥房和藥廠應運而生。而早在藥房藥廠建立之前,外商開 設的洋行已經開始兼營一部分西藥進口業務,在其創辦之后也仍未停止此項業務。
    洋行是外國資本家最早在中國開設的主要貿易機構,經營進出口業務。其中,經營西 藥進口業務的洋行,以英商怡和洋行為最早,1832年蘇格 蘭人查頓等先在廣州開設了怡和洋行,經營進口西藥,于 1843年又在上海設立怡和洋行,為上海成立最早的兼營西 藥進口業務的商行。其后在上海又開設兼營西藥的商行包 括英商兆豐洋行(1851)、英商白克洋行(1851)、英商福 利公司(1855)、法商永興洋行(1869)、美商晉隆(錦隆)洋行(1873)、德商禪臣洋行 (1875)、瑞商天福洋行(1884)、德商森裕洋行(1888)、英商平和有限公司(1890)、 英商祥茂洋行(1892)、英商天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1893)、美商公利洋行(1899)、 英商卜內門有限公司(1900)、德商謙信洋行(約1900)、美商吉士洋行(1900)、日商東 亞公司(1905)、伊朗商阿闊平進出口商行(1905)、美商慎昌洋行(1906)、德商美最時 洋行(1907前)、瑞典商維昌洋行(1910)、英商怡德洋行(1911),截至1911年,陸續 開設兼營西藥業務的洋行共有22家,英商共9家,占總數45%,其中的怡和和卜內門兩 家的資力及規模最大。而美商以晉隆和慎昌洋行,德商禪臣和謙信洋行為最大。他們經 營的西藥業務所占各項業務的比例,逐漸增多,都專設西藥部或藥品部等的專業機構, 如德商謙信洋行代理拜月藥廠所產的阿司匹林、克利西佛、六O六針等,在醫藥界占有 重要地位腸,而且它們既供應現貨,又承應訂貨,上海各大藥房的進貨都仰給與此崗。
    除了洋行外,外商還在我國一些開放的通商口岸開設了西藥房。1841年英國醫生屈 臣氏(A. S. Watson)在香港開設屈臣氏藥房,1850年該藥房在廣州開設分店,經營西 藥,主要供應英、法等外僑用藥,并代理一些外國廠商產品,且生產百余種成藥,商標 是“龍麟伴塔”,藥品最初是在英國制造,以后一部分在廣州生產,行銷我國各地。I860 年屈臣氏藥店在上海開設另一家分店,其后在北京、天津都有分店閩。專營西藥批零業 務的上海第一家外商藥房是1850年英國人開設的大英醫院(藥房)(British Dispensary),最初建在外洋涇橋東(今延安東路外灘轉角),其后陸續開設了上海藥房 (1850.8)、霍爾與馬銳藥房(1850.10)、老德記藥房(1853)、屈臣氏藥房(I860)、科 發藥房(1866.10.10)、其生藥房(1866)、補醫生(1866)、回春堂(1866)、辛未藥房 (1872)、英華醫院(藥房)(1882)、良濟藥房(1887.12)、樂善堂(1890)、普善藥房 (1893)、朗滿藥房(1895)、濟生堂藥房(1895.9)、英美普濟藥房(1901)、東華藥房 (1904)、英英醫院(1906)、重松藥房(1906.6)、宏濟藥房(1906)、威濟藥房(1907)、 日升堂藥房(1910)、西賜藥房(1910)等,截至1911年共24家,其中仍以英商最多, 有15家,占總數的65%以上,而且這些外商藥房有以下兩個特點:一、創辦人大部分是 醫生或藥師等專業人士,如大英醫院的創辦人撤敦是醫生,屈臣氏也是醫生,科發本人 也是醫生,上海藥房的創始人洛克是藥劑師等;二、各藥房都曾向各自國家政府或有關 機關注冊,如大英醫院、老德記和屈臣氏藥房都曾向香港政府注冊,科發藥房向德國政 府注冊,后又向美國政府注冊,良濟藥房向上海法國總領事館注冊。1887年以前所開設 的藥房多數是小型單開間門面,幾乎全是銷向外國人,中國人很少光顧,但利潤頗豐。 另外,除了外商藥房還有華商藥房,1882年,旅美歸僑羅開泰在廣州開設泰安大藥房, 這是國人最早開設的一家西藥房;1888年曾在英商大英醫院任配方工作的中國職員顧松 泉于上海集資開辦了中西大藥房,為上海開設的第一家西藥房,繼泰安、中西大藥房后, 在上海、廣州又陸續開設的華商藥房有華英(1889)、中法(1890)、廣安(1890)、中英 (1894)、華美(1898)、濟華堂(1903)、必得勝(1906)、五洲(1907)等,至 1911 年, 上海華商西藥房有28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受戰爭的牽連,自身開支過大,外 國藥商雖有所發展,藥房增加了 23家,但1930年以后外國藥房大都衰落下去,而華商 藥房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都超過外商藥房,在西藥市場上占有了絕對的優勢血?阿。
    外國藥廠起初在華設分銷機構,來專營本廠藥品。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承認 外國列強在中國設立工廠是合法的、“利益均占”的腳。此后,外國資本家獲得在中國建 廠的特權,便陸續開辦了一些西藥藥廠,開始自行產銷。如1900年英商施德之(Star Talbot)在上海開辦施德之藥廠、1903年美商Gibson J. E.和Gibson H. E.在上海開設 燕醫生父子藥棧、1908年加拿大英商韋廉士創辦的韋廉士醫生藥局富爾福公司(分行)、 1909年美商Gibson H. E.兜安氏西藥公司(分行)、1909年英商Oaks C. G.開辦的寶威 大藥行(威氏基金有限公司)、德商科發藥房于1909年創建科發藥廠(現上海第四制藥 廠的前身)等。此外,還有一些國人開辦的藥廠,最早是1902年在廣州開辦的梁培基藥 廠(以生產成藥制劑為主),其后在廣州開設的藥廠有唐拾義藥廠(1912)、和平制藥公 司(1917)等;上海最早開設的華商藥廠為龍虎公司(1910),著名產品為“龍虎人丹”,
    其后陸續開業的藥廠有五洲固本皂藥廠(1922)、信誼藥廠(1924)、海普藥廠(1925)、 中法藥廠(1925)、新亞藥廠(1926)、佛慈藥廠(1929)、正德藥廠(1933)、中英藥廠
    (1934)、康樂藥廠(1935)、太華藥廠(1936)等等這些藥廠在進口和制造西藥 過程中,都獲得高額利潤。
    洋行、藥房及藥廠的開設一方面是藥商們受高額利潤的驅使,另一方面說明西藥在 我國已經逐漸被接受,其使用量大大增加而致需求量不斷上升,洋行、藥房及藥廠的數 量也隨之增多。它們不僅進口和生產了大量西藥,而且促進了我國制藥行業的誕生和發 展,更加速了西藥在我國傳播普及。
    2. 2. 3西醫藥院校的建立
    西方列強不僅在中國行醫辦院,更希望從思想上控制中國,將西醫藥理論深入人心, 占領中國的教育市場。正如美國醫生伯駕在1837年的一篇報告中就曾提到:“早就感覺 到在中國訓練年輕醫藥人員的重要性了”、“被這樣教育出來的青年將逐漸在整個西方列 強播散開來……也將增加那些他們從之而學習這門技術人們的威信,……這種影響將是 無形的,但卻是強有力的。” ^所以西方列強進一步在中國開辦醫藥學校,在中國訓練年 輕的醫藥人員,讓他們成為傳播西方醫藥的后備力量,使西藥更加容易傳播。
    早期來華的傳教士多是醫師,醫務上缺少助手,只能在當地尋找合適人選。而他們開 始多采取招收學徒加以培訓的方式,如伯駕于1835年開設眼科醫館時就急需中國助手, 1836年他與船醫婢治文(Rev. E. C. Bridgman)合作指導中國青年 關韜學醫“。1843年,英國醫士合信(Benjamin Hobson)在香港醫 院也招收中國學生加以培訓,合信并將英文醫學書籍譯為中文,以供 培訓之用。之后,各地教會醫院也多效仿辦理,招收學徒的辦法后來 逐漸就發展成為開辦學校的方式:75\ 1866年,嘉約翰在廣州博濟醫院 內附設南華醫學校(后稱博濟醫學校),成為中國最早的教會醫學校。
    當時,有我國最早留學英美、學習西醫的黃寬教授擔任解剖學、生理 h寬
    學和外科學教席,而嘉約翰自己教授藥物化學,關韜教授臨床各科。嘉約翰因教學需要, 翻譯了《化學階段》、《西藥略釋》等書,作為醫學校的教材及參考書。1879年該校招收 了第一個醫科女生入學。1886年孫中山進入此校學醫。1904年學校擴建并改稱華南醫學 院(1917年由廣州博醫會接管,1930年改由廣州嶺南大學接辦,解放后并入廣州中山醫 學院)。自博濟醫學校之后,各地教會或教會醫院也陸續建立了自己的醫學校。如1883 年開辦的蘇州博習醫院醫學校,于1888年在美國美以美會支持下,改為蘇州醫院醫學校, 1894年改為蘇州醫學院;1896年上海圣約翰學院建立醫學系,1914年改稱為圣約翰大學 醫學院[76H77]o
    據不完全統計,1900?1915年在我國已建立23所教會醫學院校,36個護士學校及 藥學校、助產學校等。其中包括著名的有1902年在廣州成立的夏葛女子醫學校;1906 年由倫敦公會、美國長老會、美國公理會、美以美會國外布道會、英國圣公會、倫敦教 會醫事協會等聯合組成的北京協和醫學校,1910年協和醫學校由美國煤油大王洛克菲勒 資助,洛克菲勒基金會接受后改為協和醫科大學,成為當時外國第一個得到清政府承認 的、最大的教會醫學院;1910年成都的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1914年在長沙建立的湘雅 醫學院;1921年日本在沈陽成立了南滿醫學堂,以及上海的震旦大學醫學院、山東的齊 魯大學醫學院等也在同期建成[78H79]O
    近代西醫藥傳入的過程中,除了以上外國所辦的西醫藥院校外,中國人也自辦了西 醫藥教育,最早可見于1867年京師同文館開辦的醫學講座,但其主要培養兼通西學的政 務人才,醫學教育欠專業化:80]o 1902年袁世凱在天津創辦的北洋軍醫學堂是最早涉及藥 學教育專業的學校之一,該校在1906年改稱陸軍軍學堂(以后改稱陸軍軍醫學校),并 建立藥科,自此,我國才有了高等藥學教育機構;其后,還有1913年浙江公立醫學專門 學校創辦的藥科;1920年齊魯大學添設藥學專修科,1941年改制為藥學系;1929年中法 大學藥學專修科在上海成立;1931年在瑞金開辦的衛生學校教授藥學知識,后于1948 年遷校沈陽,接收沈陽醫學院藥學系,改稱東北藥學院,是我國第一個獨立的藥學院; 1932年華西協和大學制藥系設立于成都,即現在的四川醫學院藥學系;1936年創建的上 海醫學院藥學主修科,后與中法大學藥學專修科合并改為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1936 年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在南京成立,解放后改組擴充為南京藥學院,即現在的中國藥科大 學;1943年北平醫學院增設藥學系,即今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的前身。除了高等藥學教 育外,上海、北京、天津、南京等地還辦了一些初級藥校性質的藥學講習所(如上海藥 學講習所、北平藥學講習所等)、高級職業學校(如上海廣澄藥學職業學校、上海東南高 級藥科職業學校等)、藥科學校(如江西省藥科學校、重慶西南藥科學校等)以及補習學 校(班)。此外,高等藥學校系(科)如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法大學藥科、軍醫學校藥 科、西北藥學專科學校等也辦過一些中等藥劑班、調劑訓練班、補習班等;廣州夏葛醫 學院曾附設藥劑士學校一所網。
    可見,西方列強和我國自己建立的醫藥學院及其他有關藥科的教育機構數量之多, 所創建的學校培養了中國的西醫藥人員,雖然舊中國重醫輕藥,藥學教育四十年培養出 來的藥師不足一千人,但客觀上為西醫藥在我國的傳播增添了力量,加速了西醫藥的傳 入及西醫藥知識的傳播。
    2. 2. 4西藥書籍期刊的翻譯與出版
    經過以上兩種途徑,大量西方藥物已經傳入我國,伴隨醫院診所及醫藥學校的建立, 參考書和教材的編寫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858年出版的合信《內科新說》,下卷載有 方劑藥品,分東西本草備要、藥劑與藥品,“東西本草備要”首要介紹藥物的分類,即分 為補劑、收斂之劑、發表之劑、瀉劑、利小便之劑、止痛之劑、去痰之劑以及潤皮之劑、 暖皮之法及去毒氣之法等,其次介紹中西藥物,所載藥物品種,據該書的“例言”所講: “藥劑(物)以中土所產為主,有必須備用而中土所無者,間用番藥以補中土之不及。 但番藥品味甚多,不能詳述,今所選用皆易購之品……”,所以該書僅收載了 73種藥物, 中西藥約各占一半,其中西藥大多為天然藥,如檸檬汁、啞啰(似即洋蘆薈)、金雞納、 橙皮水、丁香油、薄荷油、橄欖油等;另外一小部分是化學藥,如醋酸、磺強水(即硫 酸)、鹽強水(鹽酸)、硝強水(硝酸)、堿、蘇打、卩密呢哪(似為硫酸鎂與碳酸鎂)、阿 摩尼阿(氨)、精錨散(即硫酸鋅)等血。合信所編《西醫略論》下卷也有論及方藥麗。 前面已經提到1871年嘉約翰因教學需要,翻譯了《化學階段》、《西藥略釋》等書,作為 醫學校的教材及參考書,1880年嘉約翰主編的《西醫新報》內容也包含藥物;1876年波 特氏翻譯了《藥性總考一卷h 1862年以后清政府也陸續設立了翻譯西書機構,1865年 李鴻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局,局中于1867年設立了翻譯館,聘請傳教士和中國學者合 作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其他還有京師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受聘傳教士有傅蘭雅、金凱 理、林樂知、衛理、秀耀春、麥高云、偉烈亞力等人。188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出版了傅 蘭雅(John Fryer)與趙元益合譯的《西藥大成》及其補編、《藥品中西名目表》;德貞 所譯的《英國官藥方》(1888年以前同文館刊行);1890年洪士提反的《萬國藥方》;梅 藤更的《醫方匯編》等。這些著作中的《萬國藥方》影響較大。該書系翻譯英人思快爾 的著作,洪士提反譯書的目的是“公諸中華醫士,欲使華人深明西人所用之區,不至妄 用,并知西人所傳之方籍廣流傳,從此中外一體,瘋病相關,共登仁壽”。全書共分八卷, 首為“藥名總論”,以下對藥劑、配藥、醫藥器物等作了介紹,分四部分介紹各種藥方, 此外全書附有多種目錄,如病體目錄、藥方目錄、藥名目錄附等,最后還有“原質總目” (即化學元素表)。該書對中國人了解西藥起了較大的作用
    他們翻譯出版西醫藥書籍,另一個目的是出于對中國傳統醫藥學不足的考慮。在1858 年,合信稱自己翻譯醫學著作是:“為了培養中國醫生和傳播相關的一般知識”,而且 合信在其第一部醫學著作《全體新論》的序中也說:他在“施醫之暇,時習華文,每見 中土醫書所載骨肉臟腑經絡,多不知其體用,輒為掩卷嘆惜。……然以中華之大,能者 固不乏人,而庸醫碌碌,惟利是圖,亦指不勝屈,深為惜之”,于是著是書“庶幾補醫學 之未備叫”。不管目的如何,最終希望達到的效果就是讓西醫藥理論在中國進行廣泛傳 播,對中國人民進一步的思想文化浸透。
    另外,除了外國傳教士翻譯外,國內精通外語的學者也編譯了一些藥學圖書。在編 譯的藥學圖書中,貢獻最大要數丁福保。他編譯了 70多種日本近代醫書,既包括解剖、 生理、衛生學、病理學、診斷學及免疫學等西醫基礎理論方面的著作,也涉及內、夕卜、 婦、兒等臨床各科,以及藥物學及處方學等著作。其中介紹西方藥物的書籍見表5,他所 譯的《新萬國藥方》,分上下兩冊,按發病器官分為十五編,統核其病名共580余,總計 共有藥方10714種[88H89],全面系統地引進了日式西醫知識與體系,對西方醫藥學在中國 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除了丁福保編譯的西方藥學書籍外,其他還有1899年徐維則編 寫的《東西學目錄》,分上、下冊及附冊兩種共三冊,蔡元培作敘言,內容分31類,化 學為第15類1925年于光元所編譯的《艾古二氏實驗藥理學》;1926年汪清、黃貽 清所編譯的《西藥擇要》;1928年于光元、阮其煜所編譯的《藥物詳要》;1932年李雨田 所編譯的《伊氏毒理學》;1934年朱仁宏譯的《藥物定量分析》;1935年韓士淑譯的《藥 用植物學》;張克成的《藥治學講義》;汪奎東的《實驗西藥菁華》;余云岫所譯的《藥理 學》;劉懋淳的《藥理學》等麗。
     
    表5 丁福保所編譯的西藥書籍宓
    書名 冊數 出版年份 出版地 出版社 備注
    (增訂)藥物學綱要 1 1908 上海 文明書局 后有增訂版
    普通藥物學教科書 (正續) 2 1908 上海 文明書局
    藥物學一夕談 1 1908 上海 文明書局
    新萬國藥方 2 1909 上海 文明書局 1914年再版
    中西醫方之會通 1 1910 上海 文明書局 醫學書局 1929年再版
    西藥實驗譚 1 1910 上海 文明書局 醫學書局 1929年再版
    藥學大成 1910年左右 上海 醫學書局
     
    此外,中國的藥科留學生陸續回國后,從事教育及其他藥學工作的學者感到以前所 譯的國外一些藥學書籍不適合中國的國情,隨即開始著手自編藥學書籍,部分圖書見表6, 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是《中華藥典》。《中華藥典》是1930年5月國民黨衛生部出版頒布的 官方藥典,編寫藥典源于當時國際上很多國家都發行了自己的藥典,有些已傳入我國, 中國醫藥界的人士特別是中國藥學會同仁鑒于藥典的重要性,不斷呼吁中國應擁有一部 自己的名符其實的藥典。遂于1929年開始成立藥典編纂委員會,由當時的衛生部長劉瑞 恒自任總編纂,聘嚴智鐘、孟目的、於達望、薛宜琪和陳璞等五人為編纂,當年1月開 始藥典編纂工作,于1930年5月公布。該書正文共763頁,共收載718種藥物,附錄收 載有試藥、試液、規定液、一般試驗方法等,另有附表七種,如常備藥表、毒藥表、劇 藥表、劑量表、原子量表、別名表及比重表等,最后是中名索引、拉丁名索引、英德別 名表及勘誤表。后又經很多學者提出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正,其中1943年李承祜針對《中 華藥典》中生藥方面提出所載中藥較少,應增加中藥數量陰。可見當時國內對西藥的重 視程度,且對西藥的研究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中藥已處于下風地位。
    表6近代中國自編的藥學書籍盟
    類別 書名 作者 出版年份
    藥典名詞類 中華藥典 藥學名辭 1930
    1932
    藥劑學類 西藥配制大全 潘經 1923
    實用調劑及處方 劉步青 1930
     
     
    藥品配伍禁忌 安甑制造法 藥物滅菌及安甑制造法 調劑教程 注射法及注射藥 藥劑學 林公際 劉步青 易繩初 莊紹周 江自愚 顧學裘 1934
    1935
    1935
    1936
    1947, 2 版
    1949, 4 版
    新纂藥物學 梁心 1931
    臨床藥物學 張克成 1933
    藥物學 張崇熙 不詳
    實用藥物學 鄧立銘,陳天樞 不詳
    臨證實用藥物學 鄧源和 不詳
    藥物學類 新體實用藥物學 戴虹溥 1935, 2 版
    實用藥物學 吳建瀛 1949, 6 版
    現代藥物學 顧學裘 1949
    新藥大成 梁心 不詳
    世界各國新藥集 顧壽白 不詳
    新藥大全 謝恩增 不詳
    生藥學與藥 生藥學(上卷) 趙烯黃,徐伯鑒 1934
     
    用植物學類 生藥學(下卷) 葉三多 1937
    植物組織實習法 管光地 1937
    毒物分析化學 黃鳴駒 1932
    藥物分析與 水檢查法 林公際 1934
    衛生化學類 衛生化學 林公際 1936
    藥物鑒定(上,下) 顧學裘 不詳
    藥物化學類 制藥化學 於達望 1935
     
    實用有機藥物化學 薛愚 1941
    藥理學與治 藥理學 抗生素進展 實用藥理學 現代治療學 磺胺類化學治療 朱恒壁 張昌紹 張昌紹 張昌紹 張昌紹 1939
    1944
    1945
    1945
    1947, 3 版
    療學類 青霉素與鏈霉素 張昌紹 1948, 4 版
    青霉素之制造與應用 鏈霉素治療學 藥理學 磺胺類之研究及其臨床應 用 樓之岑 樓之岑 趙師震 連潔群 1947
    1947
    1949, 5 版
    1949
     
    其他類 營養概論 毒氣及其治療概要
    司藥必攜 醫藥拉丁語 吳憲 金鰲 張紫洞等 樓之岑 1929
    1935
    1941
    1947
     
    可以看出,西醫藥傳入之初外國人翻譯了一些西藥書籍,在近代早期正是通過這些 藥學書刊,培養了部分國內藥學工作者。但之后中國人編譯、自編的西藥書籍較之甚多。 綜上所述,西醫藥知識傳入后,國人由早期被動接受到后來開始主動吸收、傳播,也就 是說一些中國醫藥學者代替了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進行西醫藥知識的傳播工作,這樣更容 易使西醫藥知識在中國得到進一步推廣,逐漸代替了中藥占有的優勢地位,這也正是西 方列強想要達到的目的。
    2. 2. 5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發起洋務運動,為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 陰陸續派遣學生到歐美及日本留學。起初,人數并不是很多,截至1899年我國派往東西 方各國的留學生不過60多人。但自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激起了清政府上下發 憤圖強的決心,留學生的數量很快就增加了。另外吸引中國留學生也是西方列強的另一 文化侵略手段,正如1906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在承美國總統羅斯福 的“備忘錄”中提到:“哪一個國家能成功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哪一個國家便將由于 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識上和商業的影響上獲得最大可能的報償,……我們可以不 接受中國的勞工,但我們可以寬待中國學生,把我們的教育設施供給他們……這種道義 上的影響的擴展,即使單純從物質概念而言,意味著所付出的代價在回收時,將比任何 其他方式獲利更大。商業追隨在道義和精神的支配之后,要遠比追隨在軍旗之后更為合 乎清理”。故繼1907年清政府和日本制訂了接受中國留學生的辦法后,美國于1908年國 會通過羅斯福的咨文,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償付美國庚子賠款的半數,作為中國派 遣留學生赴美之用闕。可見,中西方派遣和吸收留學生做法上是殊途同歸的,于是官派 的、自費的、教會援助的,各種形式的留學生數量日益增加。
    留學生歸國以后,大部分是愛國的,利用自己在國外所學的知識技術為我國的藥學 事業作出了貢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為西方近代藥學知識在我國的傳播起了積極的 作用。其中包括留日學生王煥文、伍晟、於達望、曾廣方、趙烯黃、葉漢丞,留學歐美 的包括黃鳴龍、趙承嘏、陳克恢、朱恒壁、、葉漢丞、曾廣方、經利彬、莊長恭、孟目的、 張輔忠、湯騰漢、薛愚、陳思義、雷興翰、童村、張昌紹等人⑼」,他們回國以后有的在 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刻苦鉆研,為藥學教育、藥物研究、藥品生產等作出了切 實的貢獻;有的從事藥學會的創辦和發展工作,開展藥學方面的學術活動,推進了我國 藥學事業的發展。客觀上來看,派遣留學生這種方式確實加快了西藥學在我國的傳播。
    由此可見,通過以上幾種途徑,西方藥學傳入了我國,西藥被我國人民廣泛的接受。 它是以侵略擴張為目的,利用醫藥作為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帝在中國教會的如 下主張:“欲介紹基督教于中國,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醫藥,欲在中國擴充商店的銷路,最 好的辦法是通過教士,醫藥是基督教的先鋒,而基督教又是推銷商品的先鋒。”而且婢治 文牧師在自家中曾說過:“我等在中國傳教之人,與其說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寧說是由 于政治的原因”昭。但不可否認從客觀上講,西方醫藥學的傳入給我國帶來了新的醫療 方法,彌補我國傳統醫藥的不足,對我國人民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三、近代時期藥學傳入后對中藥學發展的影響
    西方藥學開始傳入我國時,國人并不接受,因為西方藥學的傳入是伴隨著西方列強 侵略而來的,且中醫藥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中醫藥思想理論在國內根深蒂固,人們 對中醫藥有極大的信任,所以西藥的影響力很小,開始的銷售對象只是來華的外國人。 但隨著西方傳教士采取免費行醫施藥、招收中國學徒等方式,使國人對西藥有了一些認 識,并且認識到西藥作用強、見效較快等特點,而中藥畢竟存在不足之處,加之其他多 種因素的影響,國人開始慢慢嘗試使用西藥,因而西藥的需求量逐漸增加多,西方醫院、 洋行、藥房等也隨之增多;西方傳教士為了使西醫藥理論更加深入人心,開辦了醫藥學 校,翻譯編寫了教材,并吸引留學生,培養了中國的西醫藥人才,加速了西藥學在中國 的傳播。通過以上的措施,由開始國外人士帶進逐漸轉變為國人主動引進,藥學在中國 得到廣泛傳播和應用,且一些歸國的留學生開始創辦藥廠研究生產西藥。可見西藥學在 中國,經歷了一個從被猜疑到得以肯定、從被拒絕到主動吸收的過程。西藥在中國被廣 泛的傳播及大量的使用,對中醫藥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甚至將中醫藥致于生死存亡的邊 緣。
    近代時期西方藥學傳入后對我國中藥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
    1.中醫藥理論新的探索和改革及臨床用藥的變化
    西方藥學在我國得到迅速傳播和發展后,傳統的中藥學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一些對 中醫藥學缺乏深刻了解的人,或直接或間接接受了西方列強奴化教育、民族虛無主義思 想嚴重的人,對我國傳統醫學持否定態度,或把中國醫藥學當作封建文化的一部分加以 反對,甚至全盤否定;另有一些初步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的人,由于受了西方機械唯物主 義思想的影響,把中醫藥理論稱為玄學,看不到它與西方醫藥學是兩種不同的體系,看 不到它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優越性,只承認中藥有用,因此產生了廢醫存藥的思想; 不少接受了西醫藥學的人則對中醫中藥抱有輕視和不相信的態度,這便成為國民黨政府 消滅中醫的思想基礎,為以后較長時間的中西醫之爭甚至中西醫對立埋下了種子,嚴重 地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面對著諸多不利因素及巨大的挑戰,如何進行發展,中醫 藥界開始對中藥理論進行新的探索和反思。根據所查資料可對中藥學理論的改革進行以 下分類:
    1. 1中西匯通思想
    鴉片戰爭以前,盡管中西方一直在進行醫藥的交流,但一些藥學著作中只是記載了 從西方傳入藥物的功效及制藥方法等,尚不足形成后來的匯通派。鴉片戰爭以后,西方 醫藥學大量的傳入我國,才真正的出現了人們所說的匯通學派,尋求中醫藥的發展。中 醫藥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其理論也被歷代醫家闡釋注解的至善至美,大家都尊古崇經, 陶醉其中而沒有大的理論改革與創新,而面對西方醫藥的沖擊,一時不知所措,開始時
    只是對西醫藥進行猛烈的攻擊,但西醫藥的顯著療效及患者的不斷增加,使其傳播成為 勢不可擋,中醫藥界便開始嘗試了解西方醫藥學,將之與中國傳統醫藥學進行聯系、比 較,在不同程度上吸收、融匯并加以運用的嘗試開始出現,形成了現代頗有影響的中西 匯通學派。
    早期醫家多以中西醫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未見論及藥學部分的記載。最早將中西 藥學理論進行匯通的要數唐容川,他所著的《本草問答》借用西方物理、化學來論證中 藥四氣五味,將中藥理論進行了新的闡釋,如在論述磁石和琥珀時提出:“西洋醫學謂 磁石琥珀內有電氣,其能吸引者,皆是電氣發力,能收引之也。有陰電,有陽電。凡物 中含陽電者,遇有陰電之物即吸;含陰電者,遇有陽電之物即吸。若陰電遇陰電之物即 相推,陽電遇陽電之物亦相推。其論相悉,琥珀能拾芥,而不能吸鐵;磁石能吸鐵,而 不能拾芥,以所含之電氣不同也。然西人單以氣論,尤不如中國兼以質論,則其理尤為 顯然” :99]o內容顯然有些牽強附會,但畢竟是進行大膽的嘗試。
    比較著名的醫家當數張錫純,他在辨證論治選藥立方上,注重實踐,講求療效,對 中西藥理論進行了詳細、透徹的分析,并將理論付諸于臨床。
    張錫純之所以書名為“衷中參西”,是因為「'自西藥之入中國也, 維新者趨之恐后,守舊者視之若漁,遂至互相牴牯,終難溝通。愚才 不敏,而生平用藥多喜取西藥之所長,以濟吾中藥之所短,初無畛域 之見存于其間。故拙著之書,以衷中參西為名也” :100]o
    張氏認為:“中西之藥原宜相助之理” [101\中西藥是應該互相補 充的,源于“蓋西醫用藥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標也;中醫用藥求原因, 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標本原宜兼顧,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 則奏效必捷,而臨證亦確有把握矣” [102\又列舉實例加以證明,如在談到阿司匹林時, 他說:“西藥阿斯匹林,為治肺結核之良藥,而發散太過,恒傷肺陰,若兼用玄參、沙 參諸藥以滋肺陰,則結核易愈” [103\可以看出他認為中西藥合用在治療疾病上可收到 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中西藥之間應該是匯通的,中醫用藥應該向西醫進步之處學習, 認識到可以采用西法來研究中藥,覺得西藥很多是對中藥進行研究提煉而成,即所謂:
    “試觀西人近出之書,其取中藥制為藥水、藥酒、藥粉者幾等于其原有之西藥(觀西書 治療學可知),是誠西人醫學之進步也。若吾人仍故步自封,不知采取西藥之所長,以 補吾中藥之所短,是甘讓西人進步也” [104\為中醫藥發展所急。張錫純還認為中醫之 理多包含西醫之理,兩者之所以不同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中藥能治病之本,而西藥治其標; 而且還源于中西方各自的生理特點及中西藥性之不同,如他所述:“黃連、龍膽,中說 以為退熱劇藥,用之過量能損胃減食,至西人則皆以為健胃藥,似又中西不同處也。然 究其所以不同者,因西人以肉食為本,胃多積熱,易至生炎(西人以紅熱腫疼為炎), 二藥善治其腸胃生炎,故善助其腸胃化食;至吾人以谷食為本,胃氣原自沖和,若過服 涼藥致腸胃中熱力不足,即難熟腐水谷,此中西論黃連、龍膽之所以不同也。然閱諸家 本草,黃連能厚腸胃,其能助腸胃化食之理即在其中;龍膽能益肝膽,其能增補膽汁以 為化食之資籍,又顯然也” :105]o
    基于以上理論,張錫純也將其付諸于臨床,在臨床治驗中可看到中西藥合用或純西 藥的方子,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石膏阿斯必林湯、一味鐵氧湯等,還包括鎮風湯(磨濃 生鐵銹水煎藥)、通便黑錫丹等。他把有些西藥按照中藥理論進行闡釋,如所載的阿司 匹林,稱其:“少用則涼,多用則熱” :106:;硫苫(又名鎂硫強磯),載其:“味苦微咸微 辛……為藥中清涼之品,不但瀉有形之積,并能瀉血液腸管中諸火藥” :107\等等,無 論是純中藥的方子,還是中西藥合用的組方,都收到了良好的療效,是因為他書中所載 的每一個藥方、每一味藥,都是經過親身驗證臨床實踐有效才公諸于世的,有著強烈的 實證精神,不求虛名,務求實際,正如他自己所說:“凡事必實驗而后知,不敢人云亦 云也”陰,“此書無論中西藥品,凡所言之氣味,與他書不同者,皆自嘗試而得,以求 藥味之實際,非敢妄為改易也” :109:;尤其對西藥更是謹慎小心,他寫到“蓋愚之對于 西藥,實先詳考其原質性味,知其與所伍之中藥毫無齟齬,而后敢于一試,乃試之屢效, 而后敢筆之于書也” 7
    張錫純拋棄了以前崇古思想,對中西醫理、藥物進行了仔細研究、對比、匯通,經 過自己的親身臨床,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在臨床治療疾病時,嘗試應用西藥,或者采用 中西藥結合的方法(出現了既包含中藥又包含西藥的處方),使治療疾病上出現了三種 方法即中法、西法和中西醫結合的方法,開創了一條中西醫藥匯通的新思路。
    另外,中西醫匯通學派還有一些中藥學著作,如周雪樵《本草新詮》,袁桂生《本 草會通》等,其體裁多是衷中參西2」。
    1. 2改良中醫藥
    西醫藥傳入后沖擊了中醫藥界,中西醫匯通應運而生,但這種方法好像除了個別醫 家外,大多數見效甚微,正如趙洪鈞先生所言:“近代中醫的發展既無政府的支持,又 無西醫合作,只靠中醫界自發的分散的努力,大部分匯通工作限于一般理論探討” [112\ 20世紀前后中醫藥界在新的形勢和新的視野下,開始進行新的探索,正如王云五所概 括的:“中國革新運動,發軻于乙未(1895),盛于庚子(1900)以后,而收功于辛亥 (1911)……然語其原因,須遠溯于鴉片一役” [113\鴉片戰爭之后,國家上下開展了 救國圖存運動,改革現狀,謀求進步的“改良”思潮應運而生。在西學大量傳入的情況 下,國人開始反思自己的固有文化和檢討時弊,這種改良革新思潮反映到醫學界,已經 超越了純理論式的討論,而開始走向實踐化。
    “醫學改良”論是針對當時中國醫學和醫界的種種弊端而提出的口號,當時醫界把 中國醫學及醫界的弊端統稱為“腐敗”。“腐敗”是針對中國醫學學術、醫界積習和風氣 以及醫事制度等方面。最為顯著的是周雪樵所創立的醫學研究會和創辦的《醫學報》, 及隨后的《紹興醫藥學報》等,它們均以醫學改良為宗旨,代表了當時國內醫學界的主 流(關于學術團體及報刊在下面標題作詳細論述,在此只作一簡單介紹)。
    主張改良中醫藥的主要人物當數烽鐵樵,他早年入南洋公學,畢業后在商務印書館 從事編譯工作,其后譯著西方小說數種,具有淵博的知識和敏銳的目光,從編輯轉業行 醫時,正值中西醫論爭最激烈時期,在他從事編輯期間接觸大量西方知識,對西醫學有 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自身又比較擅長中醫,所以對于中西醫比較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他認為中醫藥確實存在著缺陷,必須將中醫藥進行改進,即:“欲使退化之中醫進步, 欲使凌亂之學術整齊” :114]o ff氏認為改良中醫藥的基本思想是立足中醫藥,以近代科 學和醫學對中醫藥加以詮釋、提高,要采西醫藥之長;他主張將西醫藥的實驗方法移植 到中醫學中去,并擬集資購置儀器進行研究,認為中醫藥只有接觸和借鑒近代科學方法, 才不致喪失改進和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機遇。但他又不同意完全按照西醫藥研究的方法研 究中藥,在提到改革中藥時,烽氏認為不應該把中藥的改進簡單理解為采用現代的化學 方法進行提煉加工,不能盲從,應該以中醫治療學為指導,遵循傳統醫學的特色,對中 藥進行靈活辨證,而后整體用藥施治。
    提倡改良中藥的還包括祝味菊,祝氏世代行醫,曾在1917年進四川軍醫學校,攻 讀兩年后,隨該校日籍教師石田東渡日本考察醫學。翌年回國,曾任成都市政公所衛生 科長,執教于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中國醫學院等。他不但對中西學有相當的造詣, 而且也非常重視中西醫之間的合作。祝氏認為改進中醫有四個步驟,其中將中藥的改革 列為第三步,誠如他所說:“至若中國藥物學,根據神農本草經,確有特效。后人發明 關于生理病理,有當有不當,遂有效有不效。此學必勤求古法。廢去偏見,參用西學, 加以精密考究而后可望成功,然亦須候中醫業已改進,方能用之適當,此屬改進中醫之 第三步” [115\可見他主張改良中藥的途徑是勤求古法,再結合西醫藥的研究方法,方 能恰當的使用中藥,使中藥的功效得以很好的發揮。
    由此可見,“改良中國醫學”是針對中國醫學“腐敗”而崇尚西洋醫學提出的,所 以所采取的措施不外乎就是引進吸取西醫藥學以改革中西藥學。但由于國內文化運動的 影響,很快又被其他思潮占了上風。
    1- 3廢醫存藥及廢醫廢藥
    新學傳入我國后,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其影響和勢力逐漸增強。新文化運動雖 然功績是偉大的,但在對待傳統文化卻只是批判沒有肯定,抹煞了傳統文化中的有用價 值和合理方面;而且對于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只注意到時代性(發展的階段性)差 異,而忽視了文化的民族性(類型)差異,則使舊學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中醫藥學也不 例外。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醫界的歐化思想已經發展到了極端一一廢醫存藥,突出代 表人物是余▲岫。
    前面所述西醫藥學傳入的途徑之一是吸收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 時,有一小部分對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不正當的觀念,尤其是留日醫學生中的一些人接 受了當時日本壓制中醫的政策和事實,回國后便進行效仿,成為反對中醫的力量,余云 岫就出于此。余氏早年留學日本后回國,同其他歐化論者一樣,著書《靈素商兌》,首 先對中醫理論持否定態度,并且他對中醫理論否定非常堅決徹底,他認為中醫的陰陽五 行及臟腑經絡學說荒唐怪誕,是不可信的,將中醫視為“二千年來傳統的神話、古典哲 學、占星術、唯心論、主觀唯物論和庸俗經驗論的雜貨店” 在中西醫比較上,他 說醫學不分中西,只有新舊之別,指出中醫是舊學,西醫是新學,新醫(西醫)是進化 了的、科學的,舊醫(中醫)是未進化的、非科學的,沒有存在的必要,需用西醫來取 代。余氏雖然否定中醫的理論,卻肯定中醫的療效,提倡研究中醫的經驗有效性,他謂:
    “知道中醫的學問,理論是理論,事實是事實,毫不相干,他的理論差了,我就不去聽 他;他的事實是了,我就專從事實上研究他” 可見他把中醫的療效完全歸結于中 藥上。因而他主張對中藥的療效機制進行實驗研究,誠如他所說:“今日吾人所欲研究 者,即此藥物主治之本真。誠以國產藥物,雖經數千年之沿革,只乃人類本能所發明之 舊貫,有經驗而無研究,故其理不明。欲憑二千年來經驗之事實,本乎科學方法,而進 行實驗工夫,以闡明其作用所在。一切玄言空言,屏棄不道” :118\ "我國舊醫之理論, 荒唐怪誕,無可掩諱,唯有聽其淪喪而已耳……欲保存國萃,于方藥尚有一線之望”皿。 可見,余氏的觀點是把中醫理論理解為玄言空言,欲將其完全廢除,承認中醫的療效只 在中藥上,而余氏本人又認為中藥功能由于僅憑經驗,是不可靠的,他這樣寫道“經驗 是靠不住的,憑著經驗,不把科學實驗來檢查一下是容易發生錯誤的……單單靠著經驗 是只會利用自然界現成的東西和人類本能所發明的事情。他的思想理論也只是憑著浮淺 雜亂的目前現象來組織空論。再不能循根徹底做進一步的研究” :12°\這段話看似正確, 但實際把矛頭對準的是中醫藥,否認了中醫藥這種經驗醫學的價值所在。他主張對中藥 用現代實驗方法進行研究,引入化學分析、動物實驗,以發現和提取新藥。余云岫本人 自稱精研中醫典籍,西醫也公認他為一個中醫通,而稍具中醫常識的人都知道,中藥是 在中醫理論正確的辨證論治原則下發揮療效的,如果離開了中醫理論去研究中藥,那么 就好象“無本之木”,中藥的生命力也會不久而亡的。
    弓I起中醫界的極大憤慨和強烈抗議。上海神州醫藥總會會長余伯陶通告全國各地醫 藥團體組織,要求成立“醫藥救亡請愿團”,以便向北洋政府力爭,得到19個省市的響 應,請愿團先后向北洋政府教育部及其各部呈送了請愿書「切。政府為了息事寧人,托 詞搪塞說廢除中醫的政策不會實施,并批準成立了上海神州醫藥專門學校和上海中醫專 門學校「應。在全國人民和中醫藥界的強烈反對及抗爭下,國民黨政府及一些親西醫派 歧視、壓制中醫藥的種種措施才未能得逞,但仍使傳統醫藥學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1. 4中醫藥科學化
    繼中西醫界強烈的論爭之后,我國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又興起了中國科 學化運動,它與以前的思潮運動不同的是:以前的運動主要在思想界進行,而科學化在 科學界開展,科學問題是討論的中心;以前的新文化運動對固有傳統文化采取否定一切 的態度,而科學化運動則是比較適中和公正的,對傳統并不一概否定。它的中心內容是 以科學的方法整理中國固有的文化,以科學的知識充實中國現在的社會,以科學的精神 光大中國未來的生命。1932年中國科學化運動協會成立,隨后在很多城市創立了分會, 并創辦《科學的中國》作為該會的會刊,從而推動了中國科學化運動的開展「疏。科學 化運動雖然是在科技界開展,但卻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然醫學也 不例外,“中醫科學化”思潮應運而起。首先提出進行“中醫科學化”的是謝筠壽,他 呼吁中醫界“其果有志于醫藥事業,抱醫國之愿者,還請以科學作根據,將吾國舊有之 經驗,使之科學化,實事求是,致力研究……” :124\在發生“廢止中醫案”后,侯光 迪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言論,他說:“中國醫學,在數千年前已具科學雛形。……現在科 學昌明時代,理宜急起直追,未嘗不可發揮光大。……我們欲整理中醫學說,俾成為系 統的學問是絕對可能的。第一步工作,是統一醫學名詞;第二步工作是審定醫學著作、 編輯教科書;第三步工作是整理實驗方案,研究特效藥。凡西醫所未知及西藥所未有, 一一依科學形式,為之創造補充” :125\在這種主張帶動下,中醫界開始興起“中醫科 學化”思潮[126]o "中醫科學化”是指用科學方法來整理研究中國醫藥學,即如1931年 中央國醫館的館章第一條所寫:“本館以采用科學方法整理中醫醫藥,改善療病及制藥 方法為宗旨” :127\這個觀點很快得到了中醫界的普遍認同,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 包括陸淵雷、施今墨、譚次仲、張贊臣、余無言等等。
    陸淵雷是近代提倡“中醫科學化”最有力者,他肯定了中醫藥的有效性,但也指出 存在著不足,故應以西醫藥作為參照系,用近代科學的方法整理改革中醫藥,使“不信 國醫者可以信,不知國醫者可以知” :128\他在臨床上也是如此,認為西醫的診法勝于 中醫,而中藥的療效又強于西藥,故根據西醫的診斷方法,采用中藥進行治療疾病,誠 如他自己所講:“……仆治病雖用中藥方,理法則大體采用西醫,誠以西醫之理法,根 據科學,信而有征,而中醫之療法,根據數千年之實驗,往往突過西醫也。且醫藥所以 救疾苫,免夭札,人命至重,茍有良好方法,當一律研究采用,不當存中西門戶之見, 更不當與保存國粹,提倡國貨并為一談。是以仆之志愿,欲治中西為一爐,使中醫研究 西國之科學原理,使西醫采用中國之簡效療法。蓋不但望中醫得西法而歸實際,亦望西 醫得中法而更有進步也。”門刈陸氏這種勇于提出改革中醫的方法是可敬的,但他把中醫 的診斷與治法割裂開來,即以西醫的診斷配合中醫的治法,將使中藥失其根本,因為中 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如果脫離了其基石,那么也將喪失了生命力,最終會使 中醫藥走向滅亡。另外,陸氏反對西醫從分析中藥的化學成分入手,來研究中醫治療疾 病的機制,指出應把中醫證候和藥性兩方面結合起來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應該說是可取 的。
    其他涉及到中藥改革的醫家還有施今墨,他認為中西醫要互相學習,中醫藥科學化 應從標準化、規范化入手,提倡編輯一種標準化的中西醫藥大辭典,施氏還將中藥劑型 改革列為中藥科學化的中藥內容,他自設小型藥廠,進行中藥提煉劑型改良的實驗;葉 橘黃的觀點與施今墨有些類似,他也認為西醫的理論較為完備,而中醫的治法更為周到, 故葉氏十分注重中藥和方劑,在國醫館成立時他提議移植中藥植物藥、設置動物試驗藥 效、提倡培養藥科人才、積極宣傳偽藥形態及獎勵藥品發明等;時逸人在主張中醫藥科 學化時提出“學說系統化、科學化”,“經驗集中化、實驗化”,“藥物生理化、化學化” 等「唄;譚次仲認為中醫理論和科學不相容,但中藥與科學實驗相近,可從中藥進行實 驗研究來實現中醫藥的現代化,他指出“理之真否,決于實驗;效之確否,決于統計。” :131] “夫實驗者學理,統計者事實。兩者一致,方達完成。世界醫學尚有未臻此者,今 國醫為整理之開端,則學理與事實宜并重” :132\可見他對實驗的重視,譚氏提出兩條 具體措施,一為設立醫藥編輯所,發動全國具有科學知識的中醫士來編輯具有近代科學 知識的醫藥書籍,二是設立實驗研究所,作大規模的中藥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這樣才 能發展中醫藥。
    由上述內容可見,近代西藥傳入之后,面對西方藥學的沖擊,中醫藥界開始為中藥 的改革與發展尋求出路,遂出現了不同的思潮。但是歸結起來無非體現在對待中西藥學 之間關系上的不同而已,在不同時期出現了以下幾種態度:
    1.認為中西藥學的理論是相通的,力主匯通二者,這種思潮主要集中在鴉片戰爭 前后至20世紀前后,當時西藥的勢力還很小,中藥還占有絕對優勢,人們對西藥已由 最開始的排斥開始慢慢的接受,中醫藥界對西藥的態度多是不極端排斥,嘗試進行研究, 并吸其所長與中藥進行互補,其代表人物如張錫純等。
    2.西醫藥在中國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其影響力逐漸擴大,中醫藥界一些人士開始 將西醫藥作為參照物,看到了中醫藥的很多弊端,提倡改良中醫藥學,這種思潮出現在 20世紀前后,主張以近代科學和醫學對中醫藥加以詮釋、提高,要采西醫藥之長,主 張將西醫藥的實驗方法移植到中醫藥學中去,其代表人物有悻鐵樵等。而這種思潮受到 部分中醫人士的猛烈攻擊,他們擔憂中醫藥的優勢地位受到威脅,而此時西醫人士在提 倡引進和發展西醫藥的同時,也抨擊了中醫藥的不足,但尚無廢除中醫藥之意,可見當 時的論爭主要是在中醫藥改良派和保守派之間。
    3.但隨著上述改良派思潮的發展,加之歐化之風盛行,西醫藥的勢力更加強大, 已經開始與中醫藥相對抗爭,批判和否定中醫藥理論,所以20世紀20年代時出現了“廢 醫存藥”和“廢止中醫”思潮,全面否定和廢除中醫,后經過中醫藥界人士的強烈反抗 才得以平息。
    4.繼中西醫進行了強烈的論爭之后,我國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又興起了 中國科學化運動,這場運動也深深的影響了中醫藥界,形成了中醫藥科學化的思潮,從 單純的理論上探討到實驗室的實驗研究,效法西醫藥的研究模式來改革發展中醫藥,希 望能從實驗室的結果中證明中醫藥是科學的,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現在我國中醫藥的研 究方法與方向。
    2.中藥團體的成立與發展
    我國最早的醫學協會是明代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的“一體堂宅仁醫會”,該 醫學協會是由客居順天府的醫家們組成的,據載該會成員46人,如有徐春甫、汪宦、 巴應奎、支秉中等,都是當時的名醫。“宅仁學會”創立的宗旨,主要可歸納為:探討 醫藥學術,如研究《內經》、張仲景及其他醫家學說等;交流醫療技能,提高醫療技術; 注重醫德修養,要求會員“深戒徇私謀利之弊”,“要克己行仁”;促進成員之間“善相 助、過相規,患難相濟” :133\可惜的是這種好的方法沒有被沿襲下去。近代當西醫藥 傳入我國之后,我國的中醫藥界為了發揚和發展中醫藥,廣泛的交流技能經驗,抵制西 醫藥的巨大沖擊,遂創立了醫藥團體,也成為中西醫論爭的戰場之一,尤其是民國以后, 醫藥團體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下面介紹的學術團體主要包括藥學團體,還包括醫 藥及醫學團體中涉及到中藥內容的團體。
    2. 1中國醫學會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二月,周雪樵在上海創刊《醫學報》(半月刊)。同年七月, 他又組建醫學研究會,以中學為本、西學為輔。翌年創建“中國醫學會”,《醫學報》為 會刊,是近代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中醫社團。光緒三十三(1907)年國內醫會漸 多,因《醫學報》之媒介,有統一組織要求,周雪樵、蔡小香、丁福保、何廉臣、王問 樵等有改組中國醫學會之舉。同年春天進行改組,時周雪樵已赴山西醫學館任職,乃舉 蔡小香為學會總理,丁福保、何廉臣、王問樵為副會長,《醫學報》由王問樵主編。會 所暫設城內三牌樓《醫學報》館內,會名仍舊保持原名,為全國性學術團體,以改良醫 學,博采東西國醫理,發明新理新法為宗旨。研究交流內容涉及衛生學、生理學、解剖 學、病理學、診斷學、方藥學及有關理化、動植物等學科。凡有志醫學者,不論已未行 醫,均可入會,會員近300人[134\ 1911年4月23日《申報》載文《中國醫學會施診》:
    “聞該會加一'藥'字,重醫學尤重藥學。其發行之《醫學報》及《醫學公報》均改為 《中國醫藥學報》”化
    2. 2上海醫務總會
    “上海醫務總會”是近代成立較早的中醫藥團體,于光緒三十二(1906)六月,由 上海醫界著名人士李平書、陳蓮舫、蔡曉香、顧賓秋、周雪樵、黃春圃等30余人發起 組織創辦了 “上海醫務總會”,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召開第一次議董會,公舉李 平書、陳蓮舫、黃春圃、余伯陶、蔡小香5人為會董,負責籌集經費,主持會中事務。 李平書為總理,其余4人和周雪樵、顧鴻逵為協理。該會代表了正統中醫界的上海醫、 藥兩界組織,極具民族性,以“中醫凌夷腐敗極應整頓,外醫風檣陣馬極應抵制”,即 整頓和改良中醫,抵制西醫沖擊為宗旨。它非常重視中醫教育,主張改進中醫教科書, 開辦醫科學校,并最先意識到廢止中醫的危險,其主要成員在民初中醫救亡請愿中起了 領導作用[136H137:o
    2. 3中國藥學會
    上面已經提到,19世紀60年代興起洋務運動,清朝政府陸續派遣和鼓勵中國學生 赴歐美及日本留學。特別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形成高潮,此時 赴日本的留學生尤多,有公費留學生,也有自費出國的,其中不乏留學攻讀藥學的學生。 當時在日本攻讀藥學的學生多集中在東京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藥學科(簡稱東大)、東京 藥學專科學校(簡稱東藥),此外在千葉醫科大學藥學科(千葉)、長崎醫學專門學校藥 學科(長崎)、九州醫科大學藥學科(九州)、熊本醫科大學藥學科(熊本)等,以及明 治藥學專門學校(明治)也都有攻讀藥學的中國留學生。日本學習藥學的中國留學生為 了謀求學術上前進,推動祖國藥學事業的發展,經常舉行集會,藥學會組織由此應運而 生。清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有文獻報道為1908年成立的中華藥學會,但目前 沒有定論,大多數學者認為是1907年),由就讀于東大的學生王煥文、伍晟、趙蠣黃、 曾貞、胡晴崖、鮑鎳、蔡鐘杰等發起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華藥學會(即中國藥學會前身) [138]
    o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我國留學日本的藥學者王煥文、曾貞、趙烯黃、伍晟、 蔡鐘杰等發起組織藥學會,王煥文為召集人,于本年秋天發函召集東京及千葉、長崎、 熊本、九州等處的藥學留學生,開成立大會于東京神田區水道橋明樂園(中菜館),這 是中華藥學會召開的第一界年會。會上草擬章程,選舉出負責人員,章程中明確了會名 為“中華藥學會”,學會活動的目的為“切磋學問,交換藥學及其他有關專門技術知識”, 決定以后定期延請藥學專家演講。會上選舉了王煥文為會長,伍晟為總干事,趙烯黃為 書記,蔡鐘杰為會計,會上還提交了學術論文。從這以后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又召 開了十…界年會。辛亥革命爆發后(1911年)藥學會決定組織紅十字會返回國內為革 命軍服務,因此不少會員返國:139H140]o
    學會地址: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由于會員多數回國參加工作,藥學會遷回國內, 于當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年會。1917年因當時國內政局動亂,第三屆年會是由 留日藥科學生組織的“留日中華藥學會”在日本東京召開。自1920年第四屆年會起會 址改在國內,而后年會均在國內舉行。1926年第五屆年會時,藥學會由北京移至上海。 第七屆年會通過簡章規定,會址設在上海。1942年第九、十屆年會后會址改在重慶。 抗戰勝利后,藥學會第十一、十二界年會均在南京召開:141H142]o
    學會會名:藥學會成立時最初定名為“中華藥學會”。第二屆年會時定名為“中華 民國藥學會”,簡稱為“中華藥學會”。中華藥學會的名稱一直沿用至第九屆年會召開前。 第九屆年會召開的歷史背景是: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而藥學會未及 隨遷,即被國民黨政府社會部在重慶登報撤銷立案。這時,在重慶的理監事陳璞、陳思 義和一些會員為使學會活動起來與國民黨有關部門聯系,請求恢復學會活動,但未被批 準。1942年便以“中國藥學會”名稱重新立案,始獲準開展活動,隨于1942年7月5 日在重慶廣播大廈召開了中國藥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年會(依順序為第九屆年會)。 學會自此屆年會起改名為“中國藥學會”,一直沿用至今「麗。
    學會活動(中藥研究方面):藥學會的學會活動一般在藥學會的年會上舉行,在第 一界年會上趙烯黃宣讀了“國產胡麻油之分析化學”、“川厚樸揮發油的結晶成分之研究” 的報告,而且1909年王煥文在日本《藥學雜志》上發表了 “關于茯苓的成分”論文, 為我國學者最早發表的藥學論文門44」。第七屆會員大會上宣讀的論文有14篇,涉及的范 圍有藥理學、中藥研究、藥物化學、藥物分析、中藥栽培、藥劑學、藥用植物化學成分 等方面。第八屆年會上宣讀的論文有20篇,有關中藥包括生藥研究、成分研究、藥材 研究、生物堿、揮發油等方面的論文達15篇,如於達望的“各種芳香性草藥中揮發油 之含量及其特性”、劉紹光的“近來藥物之研究”、趙烯黃的“菊科及川斷科之生藥之研 究”、許植方的“國藥防己之研究”、曾廣方的“四川產陳皮之新結晶體”等等,并且提 出要調查國藥產地及其種植方法。第^一屆年會上宣讀了 39篇論文,內容涉及非常之 廣,包括中藥成分研究、藥物合成、藥物分析、藥理、生藥等各方面的研究,如汪良寄 等的“常山葉之成分”、伍裕萬等的“霍香油之分析”、梁其奎的“鴉膽子貳之初步研究 報告”、汪昭武的“蟲草之初步研究”、雷興翰的“金錢草之初步化學研究”、管光地的 “常山之生藥研究”等,并提出設立中藥研究機構。另外,還有一些分會也開展了中藥 研究活動,如1942年5月中國藥學會成都分會成立大會宣讀的論文有“1931?1941年 中國藥物研究的進展”(湯騰漢)、“應用自行設計的儀器分析60余種含揮發油的芳香藥 物的成分”(薛愚)。而且在成都出版的《中國藥學會雜志》也有研究中藥的文章發表, 如1943年1卷1期的“保存時溫度及濕度對麻黃中麻黃素含量的影響”,1卷2期的“強 心劑萬年青的研究”;1944年2卷1期的“花椒油的成分分析”,2卷2期的“土百部 的的初步分析”及1947年3卷1期“蟲草的成分分析”、“金銀花有效成分的分析”等 論文[145^151\
    2. 4中西醫學研究會:該會是由丁福保在1910年于上海創建的,其宗旨是:研究 中西醫藥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主要目的是介紹近代西方醫藥學。該會開辦了函授 新醫學講習所,為清末較早向中醫界介紹西醫藥知識的學校之一。當年7月,各地成立 分會,副會長為總會之調查員,調查各地藥品及醫生的優劣,向總會報告并勸其改良。 其成立伊始出版《中西醫學報》月刊,介紹了大量近代西醫藥學知識,對溝通中西醫藥 學有重要影響門52」。
    2. 5神州醫藥總會:上海神州醫藥總會是1912年由余伯陶、包識生、顏伯卿、葛 吉卿等創辦的,是民國時期成立較早、規模最大的中醫藥社團,其宗旨是保存國粹,中 西匯通,改良中醫藥。1915年該會的成員包識生發起創建神州模范制藥社,目的為了 改良藥品、振興醫藥、維持國貨,如1923年1月研究用海娼灰治療腳氣病。神州醫藥 總會還為保護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歸」。
    2. 6中華醫藥聯合會
    1912年8月由李平書、余伯陶等發起成立了中華醫藥聯合會。該會創辦的背景是 因為當時國內醫會組織逐漸增多,意見不統一,相互攻擊,影響團結,大家都要求有個 統一的組織,其宗旨為研究學術,改進醫藥,輔助行政,啟迪衛生。組織既不限于上海 地區,也不限于中醫界。開展的會務有:研究醫藥,編輯《中華醫藥報》,籌設藥品陳 列所,創辦了粹華制藥廠等陰」。
    2. 7山西中醫改進研究會
    山西中醫改進研究會于1919年4月成立于山西太原,會長是閻錫山,理事長為楊 兆泰,理事有時逸人、楊百城、趙意空等,另外還聘請了數十位國內外名醫丁福保、悴 鐵樵、張錫純、陳邦賢、丁甘仁、余伯陶、楊醫亞等作為該會的名譽理事。鑒于當時國 內崇尚西醫、歧視中醫中藥的狀況,該會以發揚中醫優勢為主旨,改革中醫形式,貫通 中西醫學,注重以科學方法闡揚中醫精粹。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醫學、藥學、方劑學,其 中藥學部分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研究藥物的產地、采取、性味、形態、標本制作 及應用藥理等。而且該會還積極參加了歷次反廢止中醫的抗爭活動,為保護中醫藥發揮 了重要作用:155H156]O
    2. 8上海醫界春秋社:創辦于1926年4月26日,建社的宗旨是:結合國醫同志, 共策學術之進展,增進民族之健康;喚醒同仁,團結一致,抗御外來侵略。設有監察員 (常務)及執行委員(理事),人員有謝利恒、朱少波、夏應堂、丁英、王仲奇、張伯 熙、張贊臣、楊志一、朱振聲、許半龍、虞舜臣、方公溥等,張贊臣任執行主席。其主 要工作有創辦醫藥刊物,闡揚醫藥學術,宣傳醫藥常識,流通醫藥消息,遂于1926年 5月26日創刊《醫界春秋》及1930年3月30日出版《世界醫報》;為了傳播中醫藥醫 術,特為外地讀者設立醫書待辦部,還出版了醫藥書籍;而且該社還設立了“中國制藥 社”,先后監制生產了 “寧坤寶”、“辟疫救急丹”等數種中成藥。上海醫界春秋社在與 國民黨政府歧視迫害、妄圖取締消滅中醫的斗爭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吋。
    2. 9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全國醫藥總會)
    全國醫藥總會是中醫、中藥、藥工的聯合組織,它的首要任務是聯合中醫藥界,向 當局力爭保存中醫藥。成立的背景是1929年為了抗議南京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 的“廢止中醫案”,在上海市中醫協會的倡議下,全國15個省的242個中醫藥團體281 人集會上海,商討維護中醫藥合法地位的問題,于3月18日的大會上宣布成立了全國 中醫藥界永久性組織,命名為“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該會先后兩次組織請愿團進 京請愿,迫使廢止中醫的提案得以緩行。該會第一次臨時代表大會于1929年12月1 日在上海舉行,全國17個省及香港菲律賓等地223個團體的457位代表出席、合議討 論,議決中包括提倡中醫藥,確定中醫地位,編行中醫藥典,中藥審查,統一藥名及炮 制方法,還通過將中醫中藥一律改成“國醫國藥”。此外,針對1929年8月衛生部頒行 的“管理藥商規則”,其中將中西藥按同一標準管理,令全國的中藥商感到難以執行, 總會一方面和南京政府當局陳述理由,爭取另立法規將中西區別對待;另一方面和上海 商民協會擬定中藥商管理規則,經過多方努力,終于使條令得以緩行,從而維護了中藥 界的合法權益歸」。
    2. 9中西醫藥研究社:是1932年由宋大仁等八人發起的,經三年的籌備,于1935 年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該社設有學術委員會、醫史學委員會、本草學委員會、出版委 員會、中醫藥訟案鑒定委員會五個學術機構,其中醫史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國 醫藥歷史(包括醫藥文獻、民間醫藥等)”、“搜集醫藥文獻及醫史物品”,而且該社為了 便于溝通國內外醫藥動向的信息,還特約國外社員實地考察,每月交一份詳細報告歸」。 1935年創刊《中西醫藥》,發表的文章有章次公的《中國本草圖譜史略》、范行準的《古 代中西醫藥之關系》、周濟的《新醫東漸史之研究》等。該社整理文獻,研究醫藥學術 和本草方劑,并創辦中醫科學進修班,開設中藥治療學等課程「呵。
    2. 10其它
    中央國醫館醫藥改進會:創辦于1935年3月,地址在南京,宗旨是:交換意見、 改進學術及促進各地國醫分支館館務之推行,吸取中醫、中藥界會員參加「呵。中醫科 學研究社:該社創辦于1936年,地址在上海,包括醫學、藥學,成立時正出于“中醫 科學化”大討論時期,該社認為“研究醫藥不分中外古今,冶新舊于一爐,黜虛崇實, 去蕪存精,促進中醫科學化,以發揮醫藥偉大使命,保障人類健康”,所以主張切實進 行中、西醫藥界合作血」。
    由上述可見,近代創辦的中醫藥社團大致可歸納為三種:一種是中醫藥學會、研究 會,以整理研究和發展中醫藥學術為主要宗旨;一種是中西醫藥研究會,意在溝通中西 醫藥,改革或提倡中醫藥仿照西方醫藥學進行科學化研究;另一種是醫藥改進會及其它 學術團體,為保全和維護中醫藥界合法地位作出了貢獻。通過這些學會和團體的建立, 中醫藥界有了交流的場所,有利于進行中西醫藥方面的研究,更旨在找到一條改革和發 展中醫藥的佳徑。另外,其在反抗“廢止中醫”運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中藥期刊的出版與發展
    我國在近代以前未見有出版期刊的記載,出版期刊的學術交流形式是近代西方文化 傳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我國最早的醫學期刊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廣州博濟 醫局發行嘉約翰主編的《西醫新報》,年出四冊,八期后停刊⑷。此后,誠如裘吉生所 說:“……戊戌以還,集會結社之風漸興,各地醫家遂有醫會之團結,圖交換智識之便 利,醫報亦因之發行。凡個人之欲發表其所得經驗或有質疑者,早投稿暮流傳,于是出 版物似臻完善矣。”期西醫期刊陸續問世,對傳播醫藥知識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 學術交流的形式得到越來越多的中醫藥界人士的認可,中醫藥的刊物也開始出現,而這 些刊物大多是伴隨著醫藥社團的創立而出版的。以下按時間順序主要介紹單純的藥學 (中藥)期刊及包括中藥方面的中醫藥期刊:
    3. 1《醫藥學報》:該報是由我國留學日本千葉醫學專門學校醫科、藥科二科學 生所組織的中國醫藥學會主辦,兼編輯發行人。第一期在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 月發行,為雙月刊,第四期后停刊,在日本由中國留學生會館及中國各書坊發行,在中 國由上海文明書局和普及書局發行。該雜志內容較廣泛,既有醫藥學專業問題,又有醫學 社會學問題,還刊登一些大眾醫藥衛生知識,為中國人自己編輯出版的較早的醫學刊物, 創辦不久就受到學界的好評,祖國內地來信尤多,還得到內地同仁的贊助,內容十分豐 富,書末附有中國醫藥學會簡章:165H166]o
    3. 2《紹興醫藥學報》:是1908年由何廉臣、裘吉生創辦,該報的宗旨是:“于 國醫學之足以保存者,則表彰之;于西醫學之足以匯通者,則進取之;于中西醫學之各 有短長處,則比勘而厘訂之。共勳綿力,力謀進步,或亦社會衛生之一助,醫學改良之 噹矢歟!”它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中醫藥期刊,何廉臣任副總編。該刊是當時中醫藥界交 流學術的重要園地,很多名家的著作多首先發表于該刊,在當時中醫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167]
    o
    3. 3《中華藥學雜志》:是中華藥學會的學術刊物,1909年中華藥學會在東京召 開第一屆年會,仿照《日本藥學雜志》編輯《中華藥學雜志》一期「昭,第三屆年會曾 編輯出版發行藥學雜志4期,但可惜沒有保存下來。第七屆年會決定創辦《中華藥學 雜志》,遂1936年創刊于上海,由曾在東京帝大獲博士學位的藥學家曾廣方任總編輯, 為季刊。當年出4期為第一卷,1937年停刊;1940年起復刊,為第二卷,出版4期; 1941年僅出版一期,為第三卷。1942年中華藥學會更名為“中國藥學會”在重慶重新 立案,《中華藥學雜志》因而改名為《中國藥學會會志》,由成都分會負責編輯出版,共 出版3卷5期(1943?1945年),1945年后停刊,1948年在上海復刊,改稱《中國藥學 雜志》,出版1期后停刊。該刊自1936?1948年共出版7卷15期,刊物內容(欄目)有 專著(論文涉及學科有植物化學,藥物合成,藥物分析,藥理,藥劑,生藥學等)、綜 述、譯著、文獻摘要、會議報告等,還刊出廣告。其為藥學會總會在不同歷史時期主辦 的唯一的學術性刊物,是學術交流及研究論文刊出的重要園地,在促進我國藥學學術發 展,繁榮藥學事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 藥學會雜志》改名為《藥學學報》。《藥學學報》是我國現今最具學術權威的藥學專業期 刊。
    中華藥學會分會還創辦了一些刊物,如《中華藥刊》月刊,1939年10月創刊,上 海分會主辦,內容計有言論、著述、藥學文摘、藥訊、會務報告、藥友消息等,1948 年8月停刊。《藥友》1935年創刊,月刊,南京分會主辦。《藥學季刊》1942年創刊, 安順分會編輯出版,出版8期,內容包括科研論著、技術改進、藥學新知、藥典討論、 消息等,1945年停刊。《北華藥訊》1948年10月創刊,北京分會主辦,最初為活頁小 報形式,后改為雜志形式,主要內容有專題論述、技術介紹、基本科目講座、國內外藥
     
     
    圖2中華藥學雜志封面[旳
    圖3中華藥學雜志封面背面「呵
    3. 4《醫藥觀》:由厲家福主編,為浙江杭州中華醫藥學會的機關刊物,發行人 是杭州壽安坊中華醫藥公司王程之,第一期于1914年2月19日出版,首頁載有該會特 別啟事二則及中華醫藥學會章程,內容包括祝詞、發刊詞、論著、學說、綜覽、記事、 雜俎、小說、附錄等,是當時醫學雜志中最完備且字數最多的,但第十一期后停刊"引。
    3. 5《藥報》:為月刊,1920年創辦,由藥報社出版,創刊時的編輯主任是華鴻, 華鴻逝世后由趙烯黃接任,以后依次為於達望、林公際,內容包括社論、著述、翻譯、 實驗報告、特載、消息等,其創設的宗旨是啟發國民藥學知識,促進藥學事業,于1937 年停刊。在創辦期間由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的師生及校友踴躍投稿,發表了多篇藥學 論文,如“藥貴研究”、“論中藥改良之必要”、“龍腦之人工制造法”等冋。
    3. 6《醫藥學》:本刊系由《同德醫藥學》于1924年改組而來,《同德醫藥學》 原名《同德醫學》,創辦于1919年,由黃勝白任總編輯。1924年改組為《醫藥學》后, 黃鳴龍任總編輯,黃勝白、黃鳴駒分別擔任醫學和藥學編輯,其藥學部分主要內容以發 表藥學學術論文和國外藥學研究動態、介紹新藥為主。但由于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 停刊。抗戰勝利后,1947年5月恢復,仍為月刊,黃勝白任總編輯,黃蘭孫任發行人 兼主編,內容主要是發表藥物化學論著、中藥成分研究報告、新藥介紹等,于1952年 停刊口 7役
    3. 7《廣東醫藥雜志》:是1926年4月10日由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生會所創 辦,位于廣州大德路麻行街中醫專校內,該刊的宗旨:“研究國際性的醫藥學,不分畛 域門戶,中西新舊學說……”,內容包括專著、講義、論說、考證、醫案、常識、評壇、 文藝、醫學顧問、雜報等,其中西兼采,除討論中醫藥學術外,每期都有相當篇幅介紹 近代醫藥知識「哂。
    3. 8《醫界春秋》:為月刊,于1926年5月26日在上海創辦,主編是張贊臣, 其組稿原則有三:“一曰論善惡不問中西;一曰辨是非不尚攻擊;一曰務真實不尚空談。”, 內容涉及評壇、學說、筆記、調查、醫案、討論、短評、紀事、藥物、特載、雜俎、余 興、杏林新訊等,力求做到立論明確,反應敏銳。該刊創刊正處于中醫存廢激烈時,醫 界春秋社的成員積極參與、組織抗爭活動,該刊第34期出版“中醫藥界奮斗號”,全方 位報道了中醫藥界團結一致,向南京政府進行抗爭的全過程,而且該刊在爭取中西醫平 等待遇、力爭《中醫條例》頒布等歷次斗爭中,積極引導輿論,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 醫界春秋社還在1930年3月30日創辦了《世界醫報》,為周刊,由張贊臣、余無言任 主編,該刊宗旨是:“發揚中國醫藥的真理,介紹泰西醫藥新知,融匯中西醫藥學說, 促進世界醫學的成功”,其中曾經介紹過金雞納霜、水楊酸、阿司匹林等藥物的作用、 性狀、主治用量、處方等知識及中西藥合用的經驗,在溝通中西醫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77]
    o
    3. 9《醫藥評論》:為雙月刊,于1929年由上海醫藥評論社主辦,褚民誼為編輯 主任。內容包括社論、社評、專著、譯述、轉載、雜俎、時聞、文藝、通訊、附載等, 其中也包括一些藥學稿件,第一期上就刊登藥界人士的於達望、趙烯黃、周夢白、吳冠 民等的文章,1937年停刊[178H179]O
    3. 10《新醫藥》:是由中華民國醫藥學會編輯發行,于1930年9月30日首刊, 月刊,陳卓人為主編,余云岫為總干事,其他編委還有趙蠣黃、吳冠民等,內容包括論 壇、原著、譯述、社會醫藥、診療知識、摘錄、醫學消息等「噸。
    3. 11《新醫藥刊》:創辦于1932年,趙烯黃、顧毓琦、徐乃禮任主編,月刊, 由上海新醫藥社出版,內容有言論、專著、譯述、臨證實驗等「呵。
    3. 12《醫藥導報》:1933年創刊,由上海醫藥導報社主辦,月刊,宋國賓、褚民 誼、陳澤民任編輯主任,內容包括言論、專著、譯述、臨證實驗等取刃。
    3. 13《醫藥學生》:1934年由浙江醫藥專科學校學術自治會編,年刊,內容分著 作、翻譯、特載、常識、附錄等欄目,其中第一期載有黃鳴龍、連瑞琦等的著作歸」。
    3. 14《國藥新聲》:于1939年4月由上海新亞藥廠國藥新聲社創辦,月刊,丁 福保任總編輯,其在《國藥新聲》的創刊號中提出「中西醫藥溝通之呼聲逾四十年, 吾人主張溝通中西醫應自中醫科學化始亦四十年”,主張中醫應科學化「昭,該刊分言論、 專著、文藝、臨床實驗等,部分稿件為連載,如黃勞逸的“本草學”、丁福保的“衰老 之原因及其預防”等品」。
    3. 15《藥訊期刊》:1942年由四川省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學生自治會創辦,首刊于 重慶,抗爭勝利后遷至南京,內容涉及研究論著、知識介紹等,1948年停刊「唄。
    3. 16《華西醫藥雜志》:1946年創刊于重慶,社長是周復生,編輯主任是任應秋, 編輯有汪浩權、姜春華、葉橘泉、沈仲圭、丁濟民等20余人,該刊是民國時期最后幾 年國內中醫藥界頗負盛名的期刊之一,其宗旨是:“溝通中西醫藥學術”,內容包括社論、 來論、醫學、藥物、方劑、專載、醫案、衛生、文苑、雜俎等,其中的社論部分多由任 應秋主筆,針對當時衛生當局的中醫政策,中醫藥前途及中醫參政等焦點問題進行評論, 分析透辟,有理有據,成為當時中醫界輿論的先導,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麗]。
    3. 17《藥學生活》:1947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總部衛生部材料處創辦,在山 東膠東出版,由于戰爭及交通關系,斷斷續續出版了 5期,1950年復刊,改為雙月刊, 內容涉及指示轉載、專論、工作研討、通訊寫作、學習園地、藥物介紹、技術指導、經 驗交流、問題解答等,1952年停刊「吹。
    3. 18《藥訊周刊》:1947年4月由上海信實藥師事務所主辦,發行人是項隆周, 編輯為徐白匯、唐國裕等,內容包括言論、新知介紹、譯述、藥界消息、藥品價格等「呵。
    由上述可以看出,近代所出版的有關中藥內容期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中 醫藥社團的機關刊物;一類是中醫藥界同仁創辦的刊物;另一類是中醫藥科普性的刊物, 其中一部分刊物既有中藥研究,又包含著介紹西藥的知識。近代中醫藥刊物的出版發行 介紹了大量中藥方面的研究內容,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探討了發展中醫藥的道路, 并在“廢止中醫案”中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武器,起到了積極作用。
    4.中藥研究的興起與發展及學科的分化
    前面已經提到,鴉片戰爭后一些留學生去歐美、日本學習西方的先進醫藥知識,他 們在回國后將所學知識用于祖國的醫藥研究之中。對中藥的研究大多主要在醫藥研究機 構中進行,目的一是為了尋找新藥,代替“洋藥”,因當時研究機構的設備簡陋,化學 工業落后,制藥原料奇缺,對合成藥研究困難,加之國難重重,交通封鎖,“洋藥”進 口受阻而缺乏,于是試圖用中藥取代“洋藥”;二是藥學工作者為進一步用科學方法予 以證實中藥的效用,提取有效成分,搞清藥理作用,以確定其效用,給中藥以正確和科 學的評價;三是試圖從研究中藥人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近代藥學。
    4. 1國外對中藥的研究情況
    早在18世紀末,國外的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中藥,如荷蘭的植物分類學家開始研 究我國傳入日本的中藥,直到現在中藥植物學名仍保留著一些荷蘭學者的名字如 Thunberg, Siebold等。鴉片戰爭后,外國傳教士也開始認識到中藥的療效,他們采集
    中藥和藥用植物標本,就地研究或將其帶回國請專家鑒定。其后隨著國外藥學中藥理學 及藥物化學研究的發展,相應對中藥的成分分析及藥理研究也逐漸增多,最初是歐洲學 者,后來日本學者也開展了研究;同時,在我國的一些傳教士醫生就地取材也進行研究, 以中藥代替西藥試用于臨床。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國外學者研究中藥越來越多, 也包括很多日本學者,如藥理學方面有E. Jahns> C. F. Schmidt、B. E. Read、長井長 義、朝比奈臺彥、酒井和太郎、久保田晴光,生藥學的包括藤田直市、木村康一等,他 們研究的中藥有高良姜、檳榔、百部、商陸、麻黃、蒼術、人參、龍膽、芍藥、防己、 鉤藤、蟾酥、丹參、芫花、全蝎、益母草、川茸、木通、午前、甘草、大黃等「噸。可 見,國外學者認識到中藥的確切療效,對中藥研究歷史比較悠久,而且研究領域頗多, 對我國留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 2近代我國對中藥的研究情況
    4. 2. 1中藥藥理、藥化方面的研究
    在鴉片戰爭以前,由于只是零星接觸西方科學技術,并且當時西藥研究也不成熟, 處于初級階段,所以我國醫家對中藥研究只限于理論及臨床療效的研究。而在鴉片戰爭 以后,西方醫藥知識大量傳入我國,最主要的是當時一些自歐美、日本的留學生在國外 學習了西方先進的實驗方法,而且受當時國外對中藥研究的影響,留學歸國后開始進行 中藥科學化研究。他們所研究的內容與國外研究的情況基本相似,先是中藥化學成分的 研究,其后是藥理學,再后是生藥學,然后是臨床。截至到解放以前,我國中藥界對中 藥化學和藥理學的研究頗多。
    20世紀初一些留學日本的藥科學生就曾對中藥加以研究,最早發表研究論文的是 王煥文,他為中華藥學會的創始人和組織者,于1909年在日本《藥學雜志》發表了“關 于茯苓的成分” 一文,內容主要分析了我國四川茯苓含有與淀粉類似的糖;1909?1912 年間,趙烯黃曾在日本舉行的中華藥學會上宣讀了“川厚樸揮發油的結晶成分研究”及 “胡麻油之分析化學”等論文,但未見其發表,其后還有於達望1917年在《藥學雜志》 上發表的“中藥使君子的研究”,內容涉及使君子的一般分析結果及醞、醇提取液的成 分,1918年余鳳賓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關于“中藥紅升丹之制法、功用及其化 學成分”,介紹紅升丹的制備方法及成分分析結果。以上一段時期國內中藥研究者還不 多,研究水平一般,主要是對中藥的化學成分的研究較多。但20年代以后,由于設備 的更新充實,擴充了師資力量,中藥藥理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起來,最值得提出的當數 麻黃素的發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經過整頓后,在藥理學科教學和研究人員中,有英國學 者C. F. Schmidt, B. E. Read (伊博恩)和留美歸國的陳克恢。他 們先是對當歸進行了藥理研究,證明了其可以興奮子宮、小腸、動脈 血管等平滑肌。1924年陳克恢和Schmidt又發表了關于麻黃的研究文 章,發現其生理作用與腎上腺素類似,其功效與交感神經興奮劑相同, 該文章發表在美國的醫學期刊(Proc. Soc. Exp. Biol. Med. 21卷: 351)±立即引起醫藥界的注意;另一篇文章發表在J. Am. Med. Assoc.
    上又引起了轟動,此時麻黃素成為世界矚目的新的擬交感神經藥物;1930年陳克恢又 與Schmidt合著《麻黃素及其有關化合物》在美國出版,成為研究麻黃素的權威著作。 之后世界很多國家都開始研究麻黃素,麻黃素隨即成為世界公認的治療支氣管哮喘的重 要藥物,而且被載入《中華藥典》。國外很多國家的藥典也收載麻黃素,并開始出現在 教科書中購?叭,至今仍在臨床上使用。麻黃素的發現是我國中藥研究中最先引起國際 上關注并獲得認可的偉大事件,它的成功堅定了中藥研究者的信念,使中藥的實驗日漸 增多,為中藥研究領域開辟另一條實驗道路而奠定了基礎。
    繼這段時期之后(1927?1937年),伴隨著中藥研究所的創建增加,對中藥研究日 漸增多,而且研究范圍也有所擴大。主要的研究所包括北平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央 衛生實驗處,另外其他的研究機構還有英國人開辦的上海雷士德研究所、日本人開辦的 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上海醫學院、山東大學化學系等。其中,北平研究院下設有藥物 研究院和生理研究所,藥物研究所于1932年成立,設于北平東皇城根中法大學內,后 于1934年遷至上海,此所的工作內容主要為研究分離延胡索、貝母等的有效成分,對 麻黃、三七等進行化學研究;生理研究所主要進行防己、槐實、黨參、川茸、車前、常 山、柴胡、半夏、知母、地黃、石斛、澤瀉、三七、牛膝等中藥的動物藥理實驗,還比 較了退熱藥、利尿藥、利膽藥、治消渴藥等四種同類中藥的藥理作用。中央研究院的有 機化學組(所)與生物化學組(所)對紫蘇、獨活、柴胡、淫羊霍、桔梗、防己、益母 草等一些中藥進行了化學成分的研究。中央衛生實驗處的藥物研究室主要研究了貝母、 防己、香附、牛膝、益母草、遠志、黃苓等的藥理作用和化學成分。在這一時期研究較 多的藥物有防己、貝母、延胡索、蟾酥、黃花夾竹桃、三七、芫花、阿膠,另外還有川 茸、山茱萸、車前子、瓦松、牛膝、玄參、半夏、石斛、地龍、地黃、當歸、紫蘇、吳 茱萸、何首烏、陳皮、蘭草、澤瀉、爐甘石、昆布、知母、細辛、前胡、柴胡、威靈仙、 益母草、浮萍、桑葉、黨參、射干、淫羊霍、黃苓、黃罠、黃連、蛇床子、雷公藤、檳 榔、酸棗仁等等。由此可見,對中藥的研究已經從單純的藥理研究擴大到化學成分和藥 理作用兩者兼有的探索,而且所研究的中藥品種也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呎。
    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政治局面混亂,經費來源斷絕;當時西藥來源 中斷,急需在中藥中尋求到新的藥源,而且由于戰亂西南各省瘧痢流行,抗瘧抗痢藥的 研究被關注,因此常山、鴉膽子等抗瘧抗阿米巴痢疾藥的研究日益增多,成為研究的重 點。這一時期建立的研究機構主要有中央藥物研究所、中央衛生實驗院藥理研究室、中 國特效藥研究所等,其他還有華西大學藥學系、齊魯大學藥學系、軍醫學校藥科、國立 藥學專科學校等等;主要研究的中藥有常山、鴉膽子、使君子、羊角拗,其他見有報告 研究成果的還包括大戟、大蒜、土茯苓、三七、萬年青、木鱉子、五加皮、丹參、銀杏 竿竿[195] [196]
    4. 2. 2中藥其它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對中藥藥理、藥化方面的研究,在近代時期中藥研究中還包括藥性、鑒別、 栽培、資源調查、制劑及炮制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關于中藥藥性研究的著作有姚瀾《本草分經》(1840)、楊時泰《本草述鉤元》 (1842)、何本立《務中藥性》(1845)、劉漢基《藥性通考》(約成書于19世紀中葉)、 屠道和《本草匯纂》(1863)、陳澈《藥證忌宜》(1872)、唐宗海《本草問答》(1893)、 周巖《本草思辨錄》(1904)、仲學輅《本草崇原集說》(1910)、中華書局《藥性易知》 (1919)、張若霞《草藥新纂》(1917)、陸晉笙《用法禁忌書》(1921)、鄭修成《藥性 類纂》(1923)、張驥《內經藥漁》(1923)、楊華亭《藥物圖考》(1935)、周志林《本草 用法研究》(1941)、何舒《研藥指南》(1948)等;另外,受西方藥學傳入的影響,有 些藥學著作還結合了現代藥學的內容,包括蔣玉柏《中國藥物集成》(1925)、溫敬修《最 新實驗藥物學》(1933)、阮其煜等《本草經新注》(1937)等[197H198]o
    對于中藥鑒別方面的研究見于1901年鄭肖巖輯著的《偽藥條辨》,他在書中敘述了 自己在舊社會看到藥商為了牟取利潤,以偽代真,以及由此給患者帶來的傷害,并根據 當時的實踐經驗,對110種中藥進行細致的鑒別,從藥物的形態、色澤、氣味等方面分 辨出產地、效用的不同,從而說明了熟真熟假。其后,曹炳章與合作者共同考訂了傳訛 的藥材,在此基礎上對《偽藥條辨》逐條進行增補訂正,于1927年編成了《增訂偽藥 條辨》一書觸]。
    還有藥用植物和生藥學的研究,其與中藥鑒定密切相關。近代最早的藥用植物學著 作是清代吳其濬于1848年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作者通過廣泛訪詢、采集,并參考 大量文獻資料,相互印證補充而編成的一部植物學圖譜。書中共收植物1714種,分為 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類,對每種 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產地等敘述較詳,繪圖較逼真「沁。關于生藥方面,《祁州藥 志》是趙爛黃等人對祁州(河北安國)市場的藥材進行實地調查后編寫而成的,收載了 祁州市場的菊科與川續斷科藥物50余種,每一藥下先列現代藥材與古代本草的考察, 次考定藥材原植物,描述它的生藥形態和功用,書中附有原植物和生藥照片121幅;趙 氏關于藥用植物和生藥學方面的研究還有《中國新本草圖志》(1931?1932)、《本草藥 品實地之考察》(華北之部)、《現代本草一生藥學》(1935)等。其他還有裴鑒的《中國 藥用植物志》,1939年出版了第一冊,記載藥用植物50種,對每種植物除詳述原植物 形態外,并繪制詳圖,對于該植物的分布、藥用部分、化學成分和效用等也略加敘述, 除正圖外,并附有《本草綱目》和《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插圖,作為對該書的補充和 修正上的對照,便于讀者認識和研究;經利彬、吳征鎰、匡可德、蔡德惠四人根據《滇 南本草》考定昆明附近藥用植物,繪制圖譜,編成《滇南本草圖譜》一書,書中記載每 種藥物的圖形,圖版背面為原植物的說明,分釋名、原文、形態、考證、藥理、文獻、 圖版說明等11項,于1945年出版了第一集。其他還有一些關于中藥栽培方面的論文和 著作,包括周夢白、於達準的“菴麻子試種之研究”(1935)、陳新謙的“貴州安順附近 藥材的調查”(1942)、劉式喬的“黃常山六種田間實驗初步報告摘要”(1947)、於達準 的“常山之生藥與栽培法”(1947)、史公山的《藥用植物栽培》、劉寶善、周太炎的《經 濟藥用植物》和《藥用植物栽培法》等[201H202]o
    此外,還有中藥制劑和炮制學方面的研究。1870年吳尚先撰的《理漁駢文》是一 部以膏藥為主的外治法專書,書中對膏藥的藥物配伍、熬制操作等均有較詳細的記載。 最有實用價值的當數楊叔澄于1938年編纂的《中國制藥學》,是根據劉瀚臣、陳云卿兩 位師傅在北京同仁堂工作三十余年的炮炙經驗總結而成的,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十
    一章,第一章是制藥總論,第二章是制藥通義,第三至第十章是各種丸、散、膏、丹、 酒、露、膠、錠等劑型的制法,第十一章是成藥的貯藏方法;下編分八章,第一章是生 藥制法總論,第二章到第七章是談各種加工制藥的方法,如火制、水制、水火共制、酒 制法等,第八章是生藥的保存,該書囊括了中藥炮制和制劑方面的很多寶貴知識;周復 生編撰的《增訂藥業指南》(1941),全書分兩篇,上篇論述炮制,介紹300多種中藥炮 制方法的規范,以及丸散膏丹的制備法等,是當時較受歡迎的炮制制藥專書。此外還有 王一仁的《飲片新參》,他對杭州藥肆中所售的飲片, 親自遍嘗體驗,考其形色、
    性味、功能、分量、用法、禁忌等,是記載飲片首創之作。有關炮制方面的著作還有陸 士銬的《丸散膏丹自制法》、飼鶴亭醫室的《丸散膏丹配制法》、萬承志的《萬承志堂丸 散全集》及鄭顯亭的《丸散膏丹集成》等:203H204]o
    4. 3中藥學科的分化
    由上述可見,隨著近代西方藥學的傳入,中藥界開始效仿西方藥學,借助科技方法 對中藥開始進行實驗方面的研究,而且隨著研究領域的逐漸拓展,中藥學的學科分化顯 有雛形,出現了中藥藥理學、中藥化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制劑學、中藥炮制學等學科 分支。從中藥學的發展歷史來看,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因為自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 專著《神農本草經》開始,中藥學都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單純的藥性、藥效 等理論及臨床方面的研究。直到近代西醫藥學傳入,提供了實驗的方法之后,我國才開 始了對中藥的實驗研究,包括中藥藥理、藥化等方面,與西藥研究方法類似。隨著研究 的不斷深入,中藥學也開始出現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學科如中藥藥理學、中藥化學、 中藥鑒定學、中藥制劑學、中藥炮制學等。這種借助科技手段進行中藥實驗研究的方法, 旨在向世人證明中藥的科學性,以及期待從研究中藥的成分入手能夠開發出更多的新 藥。這完全不同于中醫藥的傳統理論,那么沿著這種模式研究下去,究竟是發展了中醫 藥,還是拋棄了中醫藥的精華而使其逐漸走向衰落,以及利用此種方法研究出的新藥是 否還屬于中藥,成了當今重點研究爭論的熱門話題,且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
    四、近代時期中藥學對藥學研究的影響
    近代以前中西方一直進行醫藥交流,中醫藥傳入西方后影響力較大的當數明代的 《本草綱目》。明代時由于航海交通比較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當時西方的藥學也不發 達,《本草綱目》的分類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植物學分類法,所以1647年波蘭人 布彌格來到中國后,首先根據《本草綱目》翻譯成《中國植物志》,于1657年用拉丁文 出版,推動了歐洲植物學的發展。17世紀以后各國開始用本國文字書寫科學書,1735 年法國巴黎出版的《中國史地年事政治記錄》中有都哈德(Du Halde)所譯的法文版《本 草綱目》數卷;1857年上海美華書館刊行美國人斯密斯氏(Smith)的《中國藥料品物 略釋》,大部譯自《本草綱目》,藥品有1000種左右;俄人畢斯乃達氏著有《中國植物 學》取材于《本草綱目》,初發表于亞洲文會年報上,于1882年刊行單行本;1928年 達利士(Dalitzsch)將其譯為德文;英文譯本多達十余種,其中英國人伊博恩氏(B. E. Read)——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院生理學科主任,為研究中藥之專家,花了 20余年精 力,將《本草綱目》全部譯為英文,而且每品都有科學的繪圖。就《本草綱目》一書, 據李濤統計已有7種文字刊行于世界:205H206]o而且在王孝先編的《絲綢之路醫藥學交流 研究》中所述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者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動物和植物 在家養下的變異》、及《人類起源及性的選擇》三書中,曾多次引用了《本草綱目》的 內容,雖然達爾文所引的某些資料標引源自《古代中國百科全書》,但實際上他所說的 《古代中國百科全書》就是《本草綱目》,將其所引資料與《本草綱目》相對照即可證 明如」。可見《本草綱目》對世界的影響力之大,豐富了世界科學寶庫。
    隨著近代藥學傳入我國,西方傳教士逐漸認識到中藥的奇特療效,帶回中醫藥的書 籍進行翻譯,使中醫藥在西方得到了傳播;并且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中藥進行實驗室 研究,分離出很多療效肯定的有效成分。歐美各國中,以法國傳教士較早向國內介紹了 中醫藥,如1847年傳教士蘇伯利恩(Souberian, L)和達布里(Dabry)出版了《中國 藥物》及1849年朱利恩(S. Julien)出版的《公元三世紀中國所采用的造成暫時麻痹 的麻醉藥物》,均介紹了中藥。英國也有很多學者研究中藥,如本桑(Bentham, M. G)和 漢伯雷(Hambury, D)分別撰寫了《香港植物》和《中國藥物注解》;伊博恩在近代對中 藥的研究也頗多,自1920年來,他撰寫了二三十篇有關中藥的文章,如中藥治療腸寄 生蟲、婦科疾病等,1946年譯述出版了《救荒本草》,對414中植物作了學名考證,并 應用分析化學方法對部分藥物進行了科學研究,如提出了鹿茸含有豐富的鈣等。美國教 會醫師威廉士 (S.M. Williams)和麥高文(MacGowen, D. J)在傳教期間收集了大量的中 國經濟作物,其中不少是植物藥材;史密斯(Smith, F.P)在漢口開設診所行醫,常與 中醫生一起應診,以了解中醫藥和中醫書,曾寫有《中國藥料品物匯釋》;其后,司徒 爾特(Stuart, G. A.貝里(Bailey, L. N)及華生(Watson, E)等均出版了關于中國植 物或藥材的著作:208H209]o可以看出西方學者已經認識到中藥的療效,并編寫著作介紹了 大量的中藥知識。
    當上述著作的出版后,再加之我國在中藥研究方面的成果,使中藥更加引起西方醫 藥學者的注意和重視,如陳克恢發表了麻黃素的論文立即引起國際上轟動后,自1926 年麻黃開始出口到很多國家,據伊博恩的報告顯示,僅1927年就從天津出口 427500 斤「2⑹,1940年察哈爾麻黃銷往美國143萬磅「何;1899年德國怡默克藥廠將中國當歸制 成流浸膏,商品名'優美露',又改為片劑,暢銷世界各地治療婦科病,而且中國蕾香 在德國也很受歡迎,《醫藥改進周刊》(1936)刊登的一篇文章寫到:“近二三年來,中 藥中的一味薑香,在德國出足了風頭,他們認為是能治百病的圣藥,酒醉也去吃它,疲 倦時也去吃它,傷風感冒、胸懷煩悶的時刻,都去泡杯薑香茶喝,家家戶戶都備有一些 霍香” :212:;大黃最早是由荷蘭醫生帶回歐洲的,后廣泛傳開,使其成為廣為人知的中 藥,在意大利流行一種用大黃等10多味中藥配成的大黃酒,且1914年英國將大黃收載 于《藥典》中,大黃出口情況見表7;二戰期間,在急需能代替奎寧的抗瘧藥的情況下, 對中藥常山進行了研究,托馬斯•沃克博士經研究證明了常山是一種高效抗瘧疾藥「2⑶。
    表7 1936?1940年大黃出口情況⑵刎
    年份 出口額(公斤)
    1936 112538400
    1937 126807800
    1938 111828900
    1939 136451700
    1940 404524500
     
    綜上所述,醫藥學的交流是雙向的,在西方醫藥學傳入我國的同時,中醫藥也傳到 了西方。近代前后中藥更加引起西方學者的重視,得到國際上的認可。西方醫藥人士認 識到中藥的重要性后,出版了著作并進行了分析研究,更加確證了中藥的療效,從而加 快了中醫藥走向了世界的腳步,而且也為世界人民防治疾病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豐富了 世界醫學寶庫。
    結論
    西方藥學與中藥學的理論基礎與體系截然不同,近代時期藥學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 略而來,由傳教士傳入我國。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近代時期藥學在我國經歷了由被猜疑 到被肯定、被排斥到被接受的過程,在近代僅百年時間里已經在我國醫療體系中占有主 導地位,給五千年的中醫藥學帶來巨大的沖擊,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但同時也刺 激了中醫藥自身的改革完善,使我國一直沿襲的傳統中醫藥理論發生了變革,出現了不同 的思潮;在藥學影響及留學歸國藥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中藥書刊、團體的建立與發 展及中藥科學化,即中藥界開始了效仿西方,借助科技方法對中藥開始了實驗研究,而 且隨著研究領域的不同,中藥學的學科分化顯有雛形,出現了中藥藥理學、中藥化學、 中藥鑒定學、中藥制劑學、中藥炮制學等學科分支。
    縱觀全文,可以提出兩個長期以來一直仍成為焦點的話題:
    1.西藥中藥化、中藥西藥化及中西藥結合
    首先,中藥與西藥有其不同之處。在理論基礎方面:中藥學在四氣五味指導下,以 實踐為基礎,強調辨證施治和整體觀念;藥學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產物,它以實 驗為基礎,對具體對象研究觀察比較細致深入。在臨床應用方面:臨床上中藥是天然藥 物,副作用小,對疾病起到治本作用,但往往起效較緩,且品種龐雜混亂,質量不夠穩 定;而西方藥物大多是化學合成藥,質量穩定,起效較快,療效明確,但副作用大,往 往著眼于局部,缺乏整體觀念,注重治標。可見,中藥和西藥在理論及物質基礎、臨床 療效特點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但同作為人類戰勝疾病的武器,必定有其相通之處。
    近代雖未明顯提出西藥中藥化的說法,但一些中醫人士已經在臨床上開始嘗試西藥 中藥化,例如張錫純在臨床上使用阿司匹林,認為其具有辛涼解表之性能,用來治療外感 風熱之病證,收到了良好的療效,之后也有醫家嘗試將一些西藥按照中醫藥理論進行使 用。但現在這種方法似乎應用的很少,因為最初對西藥的定位即究竟歸屬于中藥的哪一 類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實施者的選擇也是問題,如果讓西醫實施的話,他們對中醫藥理 論一般了解不深,按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有些困難,倘若讓中醫來施行的話,恐怕對西藥 的準確把握也是問題。故這個論點雖然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臨床上都早有涉及,但由于 實施起來確有困難,以致現在在實驗研究及臨床上都進展緩慢。
    中藥西藥化的問題在近代也有萌芽,當時的西醫對中藥也有研究,看到中藥在臨床 上的確實療效,開始嘗試使用中藥。但他們對辨證不十分重視,看見病人有中藥(尤其 是中成藥)臨床使用范圍的一個癥狀便認為可以使用該藥,往往造成藥不對證,療效不 明顯,這似乎正反駁了當時余云岫所提出的“廢醫存藥”觀點。這種問題現在在臨床上 體現的尤為明顯,而人們對中藥越來越重視,其使用率也越來越高,倘若不能按中醫藥 理論正確的辨證使用,那么中藥就會失去它的特色,也就喪失了它的生命力,這是一個 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西藥結合的提法也早有涉及,在近代張錫純的處方中已經有所體現,如石膏阿司 匹林湯等。這似乎是近代至今找到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疾病的方法,目前它既指一種 藥中包含中西藥兩種成分,也包括中藥和西藥在臨床上的聯合使用。這樣不僅減少了西 藥用量,降低了其毒副作用;又增加了中藥的療效,從而使整體的治療效果提高。但目 前兩者還未達到完全結合,還存在著爭議,不過我相信隨著中西醫藥學者的進一步探索 和努力,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研究出結合中西藥的最佳方法。
    2.中藥科學化
    近代由于西藥的傳入、我國留學生學習了西方的醫藥知識以及受當時文化運動等因 素影響,我國也開始了中藥的科學化研究。中藥科學化的原因在于當時我國尚未進行過 對中藥的微觀領域研究,其有效成分不明確、療效無確實的藥理實驗作論證,故以西藥 作為參照物,中藥被認為是不科學的,不被國際上認可,所以我國進步的醫藥界人士為 了中藥的改革與發展,開展了中藥科學化運動。
    自我國藥學工作者開展了中藥的實驗研究之后,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陳克恢 等從麻黃中提取了麻黃素引起了世界上的轟動,國際上自此對中藥的關注逐漸增多,對 其認可程度也在逐漸增加。直至現在我國對中藥的研究仍遵循這種模式,可喜的是對中 藥的功效機制已經從實驗研究中得到證實,并發現了新功效的成分,使中藥得到國際上 越來越多國家學者的認可,擴大了很多中藥的臨床使用范圍,而且從中開發出很多新藥 施用于臨床;但可憂的是在實驗中很多研究者對中藥只是單純的藥物研究,而沒有在中 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丟棄其根本,使中藥喪失了其特色和優勢,長此以往,我國中 藥的現代化研究可能最終只會擴大西藥原料的范圍,對自身特色的深入研究發展將停滯 不前,落后于其他國家。所以中藥科學化的道路上既要結合現代醫藥知識,又不能脫離 傳統的中醫藥理論,使中藥最終融入世界醫療體系,但又保持“自我”。
    回顧近代這段百年歷史,發人深思:中西方醫藥學交流歷史悠久,上溯自漢代以來 就不斷有西方藥物傳入我國,但大多已被中藥學消化吸收,融入中醫藥理論體系之中, 產生的影響甚微,而唯獨在近代時期西方藥學的傳入給中藥學帶來如此猛烈的沖擊,使 得中藥學一統天下的格局徹底被打破,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究其原因,本人認為 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會因素:近代以前我國國力強盛,西方傳入的藥物大多屬進貢之品,顯然在選 擇接受上是處于主動的,而且當時傳入以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居多,與中藥相似, 易被納入中藥學理論體系當中,故只是擴大了藥源,豐富了醫療方法,故未使中藥學發 生根本的改變;然而自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侵入,我國國力隨之衰減,社會性質發生 根本改變,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處于被動地位,西方藥學的強行傳入帶有明顯的 政治色彩,且此時的藥學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的西方藥學,是以實驗室的化學合成為基 礎,與中藥學理論體系截然不同,二者很難進行融合。以上是西方藥學的被動傳入過程。
    2.文化因素:我國近代嚴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加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思 想文化領域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鴉片戰爭后,一些進步人士看到中國的落后及西 方的強大,興起了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包括醫藥學在內。其后“歐化” 之風盛行,維新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更極力倡導西學,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醫藥學也 在被批判之列,從而更加助長了西方醫藥學在我國的勢力,使其“生根發芽”。盡管中醫 藥學受到了猛烈的沖擊,但中醫藥人士對待西方藥學的態度,多數是持有兼容并蓄,肯 定和主張吸取其長處的態度,在其改革內容中有所體現。以上是西方藥學被主動引進的
    過程。
    3.自身因素:以上兩點是西方醫藥學沖擊中醫藥學的“外因”,而中醫藥學發展緩 慢及自身不足是“內因”。中醫藥學發展到清代時期雖形成了 “溫病”學派及在“傷寒論” 研究上取得一些成就,但整體上,發展相對緩慢,理論無大的突破,尤其對外傷、急癥 等的治療上有所欠缺,而西方醫藥正具有這些方面的優勢。就西藥與中藥相比較而言, 其質量穩定,起效較快,療效明確,所以在其傳入之后逐漸受到國人的關注,進而得到 傳播普及,最終發展到占主導地位。
    正是“外因”與“內因”雙重作用,造成了近代醫藥領域不同于以往的特殊格局。
    然而,面對西方醫藥學帶來的巨大沖擊,我們也不必自我否定,因為在世界歷史上 曾經形成過很多醫學體系如巴比倫和亞述醫學、希臘醫學和亞歷山大醫學等等,雖為醫 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大多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所剩寥寥無幾。中醫藥學卻 繁衍下來,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就是在近代時期受到西方醫藥學的沖擊及國民 黨政府的歧視摧殘等多重壓迫下,依然生生不息,而且現在越來越受到國際上的關注。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醫藥學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有著其他醫療體系無法代替的確切療效; 中醫藥界人士有著保衛國粹的赤誠之心;更是因為中國人民有著對外來文化去糙求精、 為我所用的優良品質(近代以前外來醫藥被中醫藥學吸收并納入其理論體系,對于近代 時期傳入的西方藥學,中醫藥界依然吸取其先進之處來改革完善自己,形成了不同的理 論思潮,建立了學術團體,出版了書籍,進行了中藥科學化研究,出現了學科分支,不 斷為中醫藥學注入新鮮的血液,這就從客觀上豐富了中醫藥學,發展了中醫藥學)。
    因此,我相信我們只要繼承發揚中醫藥學的特色與優勢,用正確的方法來研究發展 它,繼續發揚我國對待外來文化的優良傳統。中醫藥學一定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長盛 不衰,融入世界醫療體系,造福于全人類。
    參考文獻
    [1]趙克鍵.現代藥學名詞手冊.中國醫藥科學出版社,2004: 440
    ⑵ 吳春福.藥學概論.中國醫藥科學出版社,2002: 1
    ⑶ 夏征農.大辭海•醫藥科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1
    [4]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歷代中藥本草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3
    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25郊祀志.(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20
    ⑹(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25郊祀志.(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20
    [7](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92游俠傳.(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11
    [8]許慎.說文解字.中華醫局(影印),1963: 24
    [9]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歷代中藥本草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3
    [10]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河北分會,1982: 94
    [11]趙洪鈞.近代中西醫論爭史.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河北分會,1982: 91
    [12]李劍.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的創立、活動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科技史料,1993, 14⑶:67
    [13]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歷代中藥本草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22
    [14]]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歷代中藥本草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126
     
    [20]程之范原著,甄橙選編.程之范醫史文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 268
    [21]何裕民,聶菁葆,王旭東,等.差異•困惑與選擇.沈陽出版社,1990: 44
    [22]程之范原著,甄橙選編.程之范醫史文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 269
    [23]何裕民,聶菁葆,王旭東,等.差異•困惑與選擇.沈陽出版社,1990: 77
    [24]]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譯.醫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20?230
    [25]何裕民,聶菁葆,王旭東,等.差異•困惑與選擇.沈陽出版社,1990: 82
    [26]高宣亮.藥物的發現.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18?20
    [27]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譯.醫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92
    [28]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譯.醫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72?982
    [29]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譯.醫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14
     
     
     
     
    [55]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2
    [56]談玉林,程功章.上海西藥商業的發生與發展.藥學通報,1986, 21 (3): 174
    [57]甄志亞,等.中國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114
    [58]李侃,李時岳,李德征,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94第4版:77
    [59]李經緯.中外醫學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83
    [60]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商務印書館,1957: 309
    [61]甄志亞,等.中國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114
    [62]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
    [63]上海市醫藥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近代西
    藥行業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2
    [64]陳新謙.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23
    [65]陳新謙.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23?41
    [66]上海市醫藥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近代西 藥行業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2?26
    [67]陳新謙.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23
    [68]談玉林,程功章.上海西藥商業的發生與發展.藥學通報,1986, 21 (3): 174[0]
    [69]李侃,李時岳,李德征,等.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94,第4版:211
     
    [70]陳新謙.簡記解放前上海及內地的制藥業.藥學通報,1986, 21 (3): 170
    [71]程功章,談玉林.上海制藥工業的誕生與發展.藥學通報,1986, 21 (4): 484?485
    [72]上海市醫藥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上海近代西
    藥行業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7
    [73]甄志亞,等.中國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114
    [74]中國近代文化問題.中華書局,1989: 102
     
    [79]甄志亞,等.中國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114
    [80]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6
    [81]薛愚.中國藥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356?384
    [82]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63?164
    [83]熊月之?1842年至1860年西學在我國的傳播.歷史研究,1994, 4: 63
    [84]薛愚.中國藥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323?324
    [85]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9
    [86]李傳斌.近代來華新教醫學傳教士的西醫譯、著.中華文化論壇,2005, 1: 117
    [87]李傳斌.近代來華新教醫學傳教士的西醫譯、著.中華文化論壇,2005, 1: 117
    [88]牛亞華,馮立昇.丁福保與近代中日醫學交流.中華科技史料,2003, 25 (4): 322? 326
    [89]薛愚.中國藥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343
    [90]薛愚.中國藥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324
    [91]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62?163
    [92]牛亞華,馮立昇.丁福保與近代中日醫學交流.中華科技史料,25 (4): 322?326
    [93]薛愚.中國藥學史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478?482
    [94]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66?167
    [95]魏源•海國圖志.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1
     
     
    60 ?61
     
     
    [134]陳道瑾,薛渭濤.江蘇歷代醫人志.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75?276
    [135]上海衛生志編篡委員會.上海衛生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491
    [136]陸明,楊杏林.李平書與上海近代中醫.中醫文獻雜志,2004, (1): 43
    [137]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53
    [138]劉步青.中華民國藥學會略史.中華藥學雜志,1936, 1 (1): 79
    [139]劉步青.中華民國藥學會略史.中華藥學雜志,1936, 1 (1): 80?81⑹
    [140]薛愚,等.中國藥學會成立前后存在的幾個問題.藥學通報,1986, 21 (3): 180
    [141]薛愚.中國藥學會史略(1907?1986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87: 1?22
     
     
    [148]理監事會議記錄.會務報告.中華藥學雜志,1936, 1 (4): 396
    [149]佚名氏.會務報告.中華藥學雜志,1940, 2(1): 10
    [150]佚名氏.會務報告.中華藥學雜志,1940, 2(2): 22
    [151]朱文馨.會務報告.中華藥學雜志,1948, 7(1): 56?57
    [152]上海衛生志編篡委員會.上海衛生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492
    [153]上海衛生志編篡委員會.上海衛生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493?494
    [154]陸明,楊杏林.李平書與上海近代中醫.中醫文獻雜志,2004, (1): 43
    [155]樊玉琦,等.解放前山西的中醫事業.中華醫史雜志,1987, 17 (4): 193
    [156]岳旭東.山西“中西醫匯通派”醫事述略.山西中醫,2003, 19 (4): 57
    [157]張贊臣,等.上海醫界春秋社創辦的概況.中華醫史雜志,1986, 16 (4): 202?203
    [158]李僉!]?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的創立、活動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科技史料,1993, 14
    (3): 67
    [159]李劍.民國時期的醫史學術團體.中華醫史雜志,1992, 22 (2): 70
    [160]上海衛生志編篡委員會.上海衛生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505?506 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61
    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62
    談中國最早第一種醫藥期刊『西醫新報J. 1952, 4 (1): 27
    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65
    清末留日醫學生及其對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貢獻.中國科技史料,2003, 24
    (3): 237
    [166]蔡恩頤.民元前后之中國醫藥期刊考.中華醫史雜志,1953, 4 (3): 162
    [167]鄧鐵濤.中醫近代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67?368
    [168]牛亞華.清末留日醫學生及其對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貢獻.中國科技史料,24 (3):
    240
    [169]岳來發,趙曦.中國藥學會成立后至1949年前的歷史變革探討.中國藥學雜志,2002, 37 (10): 784
    [170]岳來發,趙曦.中國藥學會成立后至1949年前的歷史變革探討.中國藥學雜志,2002,
    37 (10): 784
    [171]萬芳,趙曦.《中華藥學雜志》創刊初期回顧.中國藥學雜志,1999, 34 (9): 634
    [172]萬芳,趙曦.《中華藥學雜志》創刊初期回顧.中國藥學雜志,1999, 34 (9): 634
    [173]蔡恩頤.民元前后之中國醫藥期刊考.中華醫史雜志,1953, 4 (3): 163?164
    [174]項隆周.藥報發行始末及其創辦人.藥學通報,1985, 20 (4): 237
     
     
    [196]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28?132
    [197]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33
    [198]北京中醫學院一九五七年班.中藥簡史.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 141?142
    [199]陳新謙.中華藥史紀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 242.
    [200]尚志鈞,林乾良,鄭金生.歷代中藥文獻精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352
    [201]北京中醫學院一九五七年班.中藥簡史.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 144
    [202]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33?134
    [203]北京中醫學院一九五七年班.中藥簡史.科學技術出版社,1960: 145
    [204]陳新謙,張天祿.中國近代藥學史.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34
    [205]宋大仁.十六世紀偉大的醫藥學家、植物學家李時珍.中華醫史雜志,1953,第三號:
    146
    [206]李濤.李時珍和本草綱目.中華醫史雜志,1954,第三號:171
    [207]王孝先.絲綢之路醫藥學交流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365
    [208]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書社,1987: 794?798
    [209]李經緯.中外醫學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17
    [210]李經緯.中外醫學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18
    [211]唐廷猷.中國藥業史.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 220
    [212]唐廷猷.中國藥業史.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 220
    [213]鄧鐵濤,程之范.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80
    [214]徐巖.中藥研究匯編.東北醫學圖書出版社,1953: 655?656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yixuelei/zhongyixue/7271.html

    上一篇:探究醫療人物傳記中醫學術語的翻譯策略一一 以《如履薄冰:拯救兒童生命的奇跡》第五章(節 選)為例

    下一篇:中醫學專業本科生學習性投 入對教育收獲的影響研究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