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引言 1
2正文 3
2.1統編第1版中藥學教材的問世 3
2.1.1建國初期的中醫藥教育簡況 3
2.1.2各地方自編教材內容概述 4
2.1.3統編第1版教材的問世 7
2.2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的發展沿革 8
2.2.1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概況 8
2.2.2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內容修訂情況 11
2.2.3化濕藥的個案分析 -22
2.3結語 25
3討論 26
3.1中藥學教材體例的確立 26
3.1.1內容編排體例的形成 26
3.1.2分項敘述體例的形成 26
3.1.3藥物分類的變遷 -27
3.2中藥名稱與藥典一致 29
3.3功效術語規范化 30
3.4字數應當合理 30
4附表 32
致謝 55
參考文獻 56
在讀期間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 57
聲明 58
1引言
在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中藥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 程。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應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各種中藥的品種來源、 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相關知識的一門學科,是祖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學 科之一。教材作為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思想的材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 要的作用。一本好的教材,應當很好地體現教學指導思想和課程的基本要求,難 易程度適合使用對象,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可以說,教材的沿革反映了一個國 家教學發展的進程。
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我國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創建中醫學院。 自此,中醫教育正式納入國家教育系統,具備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為配合教 學,各中醫學院相繼編寫中藥學教材。1959年,為更好地發展中醫藥教育,衛生 部開始組織編寫供全國各中醫院校統一使用的中藥學教材。從1960年的第1版教 材面世到現在,中藥學教材已使用到第7版,對中藥學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 影響。
我國傳統醫藥學的歷史源遠流長,現代教育體系下的中藥學作為一門繼承學 科,其主要內容來源于古代本草的記載。因此,無論是1960年前各地方院校編寫 的教材,還是國家統一編寫的各版教材,其編寫體例基本一致。例如,其組成主 要為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系統地介紹中藥學的發展概況、產地與采集、中藥 的性能、中藥的配伍、炮制的目的、用藥禁忌等基本理論知識;各論將藥物按主 要功效分類,逐一介紹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相關知識。
由于時代背景、編寫指導思想及編寫組成員的不同,各版本的中藥學教材除 具有統一性之外,還存在差異性。如藥物的分類方法不同,個別藥物的分類歸屬 改變,增加或刪除部分藥物,現代研究內容的不斷補充等。這些差異體現出新中 國成立以來中藥學理論系統的發展變化。
目前國內對中藥學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較為豐富,但關于中藥學教材的資料 非常少。據統計,從八十年代末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國內主要醫藥期刊雜志上發 表的論著涉及到中藥學教材的僅十多篇,且主要集中在某一版教材或藥性理論的 某幾個問題上。女口,楊麗山提出有必要在“中藥的性能”一章中增補負效應理論, 使教材內容更充實,更具系統性。王緒前囚對《中藥學》七版教材(高學敏主編•中
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09)的編寫體例提出意見和建議。吳紅娟⑶認為應規范中 藥學的名詞術語,如闡述了 “祛濕”、“化濕”、“燥濕”、“利濕”及“勝濕”的區 別與聯系。國內關于中藥學教材的專項研究比較少,對中藥學教材的體例、各版 本間的延續關系、內容增刪等情況尚無全面系統的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從 第1版中藥學教材編寫體例的形成著手,分析、研究第1到7版全國統編教材的 增刪及修訂內容情況、成因及依據,揭示建國以來中藥學教材的主要特點,尋找 其演變原因和規律,探索教材的變化趨勢和發展過程,以期為將來編寫新的中藥 學教材提供參考。
2正文
2.1統編第1版中藥學教材的問世
2.1.1建國初期的中醫藥教育簡況
中醫藥教育分師承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師承”是我國古代傳授醫學知識 的主要形式,歷史上的名醫大多是通過這一方式造就的。如扁鵲師從長桑君,張 仲景師從張伯祖,李東垣師從張元素等,所謂“古之學者必有師”。自清代末年 起,各地辦起了一些中醫學堂或中醫教育社團組織。1910年代,上海、廣州先后 成立了中醫藥專門學校,同時編寫學校所用之系列教材,包括《藥物學講義》(即 現代之中藥學教材的雛形)[4]o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發展中醫藥教育事業,我國政府采取師承教育和學校教 育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模式。1950年8月,衛生部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毛澤 東主席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 展偉大的人民衛生而奮斗”。50年代初期,大多數省市成立了中醫進修學校。 1952年衛生部委托北京醫學院辦了中央衛生部中醫藥專門研究人員學習班。 1955年12月,衛生部直屬中醫研究院正式成立(198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 這是建國后成立的第一所全國性中醫科研機構。同時,舉辦了全國第一屆西醫離 職學習中醫研究班,吸收了一批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生和具有臨床經驗的西醫師學 習中醫。1956年4月,衛生部發出開展中醫帶徒弟工作的指示,并制定了《1956? 1962年全國中醫帶徒弟的規劃(草案)》。草案提出根據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精神, 計劃在七年內以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新中醫四十八萬。6月,衛生部和高等教育部 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地籌備成立中醫學院。8月,成都中醫學院成 立。9月,上海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成立。:1958年成立長春 中醫學院。隨后各地相繼建立起高等和中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育真正地納入到 國家教育系統。其中,中藥學是各專業各層次必修的一門課程。
歷年來的本草學著作數量眾多,內容廣博,對于初學者來說,難以閱讀和掌 握。于是,各地院校開始組織專家學者自行編寫教材用于教學。筆者通過多方查 找,獲得成都、長春、南京、上海所用的四本中藥學教材。這是目前保存比較完 整的、供院校使用的早期教材,其出版情況見表1。
表1各地方版本教材概況
版本 書名 編著者 岀版時間 岀版社 內容量
成都版 中藥學講義 凌一揆 1957 \ 緒論1章, 各論18章, 收載130味
長春版 中藥學講義 長春中醫學院 1958 \ 總論5章, 各論24章, 收載3 84味
編纂委員會
南京版 中藥學概論 南京中醫學院 1958 人民衛生出版社 總論7章, 各論18章, 收載210味
上海版 中藥學講義 上海中醫學院 1960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總論5章, 各論18章, 收載526味
中藥學教研組
2.1.2各地方自編教材內容概述
2.1.2.1成都中醫進修學校自編教材內容概述
成都中醫進修學校自編《中藥學講義》(以下簡稱成都版)出版于1957年, 是現存較早的一本中藥學教材,為已故著名中藥學家凌一揆主編。全書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緒論,介紹中藥的起源及發展,中藥臨床應用的基本常識,中藥劑型 的分類和炮制方法,并提出“中藥研究工作必須與中醫臨床經驗相結合”的觀點。 與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這一部分文字比較精煉。第二部分選擇了常用中藥130 種,分為十八章。從來源,成分,藥理,性味,文獻摘要,臨證應用、用量及討 論等八個方面介紹每一味藥物的性能和臨床應用。其封面見圖1。
圖1成都版《中藥學講義》封面
中藥學講義
凌一犢縄
2.1.2.2長春中醫學院自編教材內容概述
長春中醫學院自編教材《中藥學講義》(以下簡稱長春版)出版于1958年。 總論從歷代本草的沿革史略、藥物的陰陽、藥物的氣味、方劑配合、中藥的炮制 五個方面闡述。除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論外,還討論了配伍關系。各論收 載藥物384種,依據功效分類,介紹藥物的氣味、主治、入經、用量、禁忌、品 質、基源、產地、成分、藥理、效用等。其中,“主治”項目下先引用本草學中 的文字,再逐條整理功效及主治。“基源”以拉丁文確定來源植物及動物的種。 個別藥物具有兩種歸屬,如五味子既是化痰藥又是補氣藥。第三部分為附錄,收 載雷公藥性賦、十八反藥歌、十九畏藥歌、妊娠禁忌藥歌等歌訣。其封面見圖2。
2.1.2.3南京中醫學院自編教材內容概述
南京中醫學院自編《中藥學概論》(以下簡稱南京版)分上、下兩編。上編 為總論,分七章。首先論述了中藥的起源及其沿革,接著敘述了中藥的一般知識, 包括命名、分類、采集、貯藏等內容。第三章闡述中醫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 藏象學說、診斷方面的內容。第四章首次提出“性能”的概念,并詳細從四氣、 五味、升降浮沉、補瀉、歸經等方面闡述中藥性能的含義。下編各論收載藥物 210種,分十八章。每類藥物之前概述性能功用上的異同;具體藥物之下列產地、 入藥部分、炮制、性味、歸經等,其中,功用和主治分列兩條。此外,藥名旁注 有出處,每章內容結束后附性能功效歸納簡表。其封面見圖3。
圖3南京版《中藥學概論》封面
2.1.2.4上海中醫學院自編教材內容概述
上海中醫學院編寫的《中藥學講義》(以下簡稱上海版)是在上海中醫學院 創立后,由中藥學教研組編寫的。上編為概論,敘述中藥學發展簡史及中藥的命 名、采集、炮制、性味、歸經、用法等;下編為各論,攵載常用中藥526種, 含附藥118種,按藥物主要功效分成18類,具體介紹與南京版類似。增加處方 用名,在“引證”項下擇要摘錄古代各家的學說。在“成方舉例”下選錄一些常用 的或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方劑,以供參考。每味藥的最后,編者都加上了按語,對 每味藥的性能與臨床應用范圍作義簡要的概述。其封面見圖40
圖4上海版《中藥學講義》封面
2.1.3統編第1版教材的問世
I960年以前,各地方院校使用自編教材進行教學。這些教材從內容到體例, 各有特點。其中,成都版使用了較多的藥理學術語。按藥理作用將藥物分為強心 藥、鎮靜藥、鎮痙藥、鎮咳藥、鎮痛藥、抗細菌藥、抗原蟲藥等;在每一類藥物 的概述中詳細闡述其藥理作用。因年代久遠,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作者推測,可 能與當時“中西醫結合”的理念有關,或者該教材是供西醫醫師學習中藥理論所 用。建國后,毛澤東多次談到了中西醫結合的問題,他指出:“就醫學來說,要 以西方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規律,發展中國的新醫學⑸”。“學了 西醫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又要學習中醫,以便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結合 起來,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⑹”。每個版本收錄的藥物數量不同,少 的130余味,多的達400多味。分類方法不同,以補虛藥為例:成都版叫滋養強 壯藥;長春版分補氣藥、補脾藥、補精藥、滋陰補血藥四類;南京版稱為補養藥, 再二級分類為補氣藥,助陽藥,補血藥和養陰藥;上海版中的補益藥也分四小類, 為溫補藥、補氣藥、滋陰藥及補血藥。至于藥物的分類歸屬及功效,更是各不相 同。這種不統一的狀況,勢必引起學習者的混淆,不利于中藥學的學習。亟需調 集各學校的力量,展開討論,編寫統一的中藥學教材。
195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在成都召開編寫中醫教材計劃和具體 分工會議,決定由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成都五個中醫學院分負中醫教材的 編寫任務,包括內經講義、中醫診斷學講義、中藥學講義、中醫方劑學講義等十 多門課程的教材。同年6月在南京開會,由五個學院集體審查編寫提綱。初稿完 成后,1960年3月至6月在上海、廣州、青島三地開審查會議,決定“作為當 前中醫學院、校和西醫學習中醫班的試用教材”。1960年10月,中醫學院試用 教材——《中藥學講義》出版。自此,中藥學終于有了第一本全國統編教材,其 封面見圖5,主要內容見正文后附表1。
該教材繼承了以往教材的編寫體例,分總論和各論兩個部分。編寫內容吸取 了各地方版本的精華,系統性較強。其中,較多地借鑒了南京版的模式,如標注 藥物出處,在每一類藥物前對其含義、共同性能、使用注意等進行概述。遺憾的 是,在藥物來源項下刪除了長春版中的拉丁文學名,難以確定藥物來源。
圖5統編第1版《中藥學講義》封面
2.2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的發展沿革
2.2.1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概況
從i960年至今,由國家組織編寫并審定的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已歷五十余 年,其間又經過幾次修改再版,有七版教材相繼面世,對系統整理中醫藥理論、 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藥學的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全國各大中醫藥院 校的中藥學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版教材的編著概況和總體內容見表20
表2第1至7版教材概況
版本 書名 編著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內容量
1版 中藥學講義 成都中醫學院 1960 人民衛生出版社 總論3章,各論19章,收載420味
2版 中藥學講義 成都中醫學院 1964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總論4章,各論19章,收載443味
3版 中藥學 成都中醫學院 1977 上海人民出版社 總論7章,各論21章,收載423味
4版 中藥學 成都中醫學院 1978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總論5章,各論22章,收載541味
5版 中藥學 凌一揆 1984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總論5章,各論20章,收載491味
6版 中藥學 雷載權 1995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總論7章,各論21章,收載480味
7版 中藥學 高學敏 2002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總論7章,各論21章,收載536味
2.2.1.1第1版教材內容概述
第1版教材由成都中醫藥大學主編,五院(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 上海中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代表會議審定。該教材內容主要 取自《神農本草經》。上篇為總論,共3章,介紹中藥的產地、采集與保存,中 藥的炮制和制劑,重點闡述了中藥的性能,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補瀉、 歸經和配伍。下篇各論,按功效將所收載的420味(含附藥35味)藥物分為19 章,逐一介紹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相關知識。同一來源植物,不用藥用部 分,而療效又相近的藥物作為附藥加以簡述。
2.2.1.2第2版教材內容概述
1963年5月至6月,衛生部根據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的要求,在江西召 開全國中醫教材會議,修訂第1版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除主編單位——北京、南 京、上海、廣州、成都、湖北六個外,邀請了天津、山東、遼寧、江西、河南、 福建等中醫學院的代表,并有一些知名老中醫和系統學過中醫的高級西醫參加。 經過本次修訂出版的第2版中藥學教材,新增藥物23味,共計443味(含附藥 44味);調整了個別藥物的分類歸屬和功效;針對每一味藥物,在“臨證應用” 項下加強了用藥理論法度的敘述;書的最后增加了藥名的筆畫索引,方便檢索。 2.2.1.3第3版教材內容概述
• 1977年版中藥學教材是在成都中醫學院黨委組織和領導下,由全國十二所 中醫學院、三所醫科大學的中醫系協作編寫而成。工農兵學員和赤腳醫生也派代 表參加了編審會議。全書分總論和各論,總論部分介紹中藥的基本理論知識,包 括中藥的性能、用法、采集、貯存和炮制等。各論按作用的共性分21章,收載 常用中藥423味,其中近300種加了*號的藥物作為教學內容,其余作為參考藥 物。書后附有方劑索引及藥物來源的拉丁學名索引。與2版教材相比,其藥物分 類及歸屬作了較大的調整。
2.2.1.4第4版教材內容概述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衛生部再次組織中醫學院集體編寫中藥學教材。 這本由成都中醫學院主編,上海中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共同編 寫的4版教材,于1978年12月出版,供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中藥專業使用o 全書分總論、各論兩部分,書后附有方劑索引及拉丁學名索引。在3版的基礎上, 增加了 118味藥,共計收載藥物541種(含附藥81種)。各論分為22章,修訂 了部分藥物的分類及歸屬。“文革”中,全國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中草藥群眾 運動,收集民間使用草藥的經驗編輯成書。受這種運動的影響,第3、4版教材
新增了一些中草藥,并且補入植物學的知識⑺。
2.2.1.5第5版教材內容概述
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 要。為提高教材質量,衛生部于1982年10月在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 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了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 科的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教學大綱在前幾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編 寫成第5版教材。主編為凌一揆(成都中醫藥大學),副主編為顏正華(北京中 醫藥大學),林乾良(浙江中醫學院)、徐輝光(上海中醫學院)、黃雅鎔(南京 中醫學院)為編委。同時出版的教材還有《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 炮制學》等。總論分五部分,各論分20類,共收載491味藥(含附藥67味)。 另有附篇,包括主要本草著作簡介、引用方劑索引及中文名索引。1982年,衛 生部召開了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簡稱“衡陽會議”),提出中 醫學院都應該堅持繼承發展中醫藥學的辦學方向。5版教材為突出中藥特色,刪 除了中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方面的內容。
2.2.1.6第6版教材內容概述
1995年6月,由雷載權(成都中醫藥大學)主編的中藥學第6版教材出版, 改稱為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該教材副主編為陳松育(南京中醫藥大 學)、高學敏(北京中醫藥大學),編委有王淑清(遼寧中醫學院)、陳齊光(福 建中醫學院)、張俊榮(廣州中醫藥大學)、周民權(南方醫科大學),由郭振球 (湖南中醫藥大學)主審。全書共28章,1?7章為總論,各論21章,藥物的分 類方式除外用藥外,與第5版完全一致,只是藥物的分類歸屬略有調整。收載藥 物480味(含附藥54味)。該教材補充了現代研究的內容,放在“備述”中。書 后附中文名索引及拉丁學名索引。
2.2.1.7第7版教材內容概述
進入21世紀以來,中藥學教材百花齊放,呈現多層次、多版本的特點,見 表3。不同版本的教材體現了不同的編寫風格。如,張廷模教授主編的三本教材 在總論中增加了 “中藥的功效”一章,闡述了中藥功效的含義和分類。讓學生在 學習初期對功效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各論中具體藥物的功效。
表3新世紀各版本各層次的教材概況
書名 版本 主編 出版時間 岀版社
中藥學 21世紀課程教材 黃兆勝 2002.08. 人民衛生岀版社
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
中藥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高學敏 2002.09. 中國中醫藥岀版社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臨床中藥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張廷模 2004.08.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
臨床中藥學 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 張廷模 2006.08 上海科學技術岀版社
中醫藥學概論 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王建 2007.03 人民衛生出版社
(第6版) 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
中藥學 全國高等學校中醫藥對外教育規劃教材 張廷模 2008.01. 高等教育岀版社
中藥學 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陳蔚文 2008.09.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中藥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張廷模 2010.08. 高等教育岀版社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國家精品課程主講教材
本文選擇2002年出版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中藥學》為研究 對象。主編高學敏(北京中醫藥大學),副主編張廷模(成都中醫藥大學)、張俊 榮(廣州中醫藥大學)、郭建生(湖南中醫學院),編委包括全國14個中醫院校 的專家學者。全書主要分為總論、各論、附篇、附錄四個部分,總論闡述中藥學 的基礎理論,各論收載全國各地常用中藥536味(含附藥62味),按主要功效分 21章介紹。附篇為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藥簡介,附錄筆畫、拼音藥名索引。
2.2.2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內容修訂情況
222.1總論修訂情況
七個版本的教材均分總論和各論兩大部分,其總論的具體內容構成見表4。 歷版教材總論主要從中藥的起源和發展、產地、采收、炮制、性能、配伍等方面 論述。隨著中藥學的發展,各版本介紹的具體內容又不盡相同,呈逐漸豐富的趨 勢。現擇要敘述如下。
表4第1至7版教材總論內容單元對比
版本起源和發展產地采收貯存炮制制劑性能配伍禁忌劑量與用法附篇
2版 x
3版P
4版V
5版7
6版 7
7版7
(1) 中藥學的概念
1版教材指岀,“研究各種中藥的來源、產地、功用、炮制及應用方法等知 識的,即為'中藥學'(第1頁)。*2版教材開篇第一句話即是“中藥學,是研 究中藥的來源、產地、炮制、性能、功效及臨床應用等知識的專門學科”(第1 頁),3版、4版教材均采用類似說法。5版開始,中藥學的概念進一步深化:“中 藥學就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 等知識的一門學科”(第1頁)。此概念一直沿用至今。中藥基本理論以性能為 核心,還包括產地,采收、配伍、禁忌等相關知識。將這些知識明確地歸入中藥 學的范疇,體現了中藥學的發展。
(2) 中藥的概念
1版教材關于中藥的概念敘述如下:“由于中醫治病,是在中醫的理論指導 下進行的,因此便把這些藥物稱為中藥”(第1頁)。3至5版略有擴充:“中 藥的應用充分反映了我們歷史、文化、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若干特點,有著獨特的 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所以我國人民把它稱為中藥。” 6版將其簡化為“中藥是 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第1頁)。7版明確提出概念:“凡是以中國傳統醫藥 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 簡而言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治療、診斷疾病并具有康 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第1頁)。7版教材中還列出“草藥”、“民族藥”、
“中成藥”的概念,與“中藥”加以區別,使得其概念更加明晰。
(3) 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的觀念,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有所體現:“土地所出,真偽新
"由于本論文的特殊性,文中凡引自第1至7版教材中的文字均隨文標注頁碼。 陳,并各有法”岡,強調了區分藥材的產地、講究道地的重要性。陶弘景也強 調“諸藥所生,皆有境界”。“道地藥材”作為一個專有名詞的提出,大約在明 代。因此,從第1版教材起,就在產地部分特別強調道地藥材與藥效的關系, 第7版給出定義:“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宏豐、炮制考究、 療效突出、帶有地域特點的藥材”(第13頁)。
(4)中藥的性能
關于性能,各版教材論述各有不同,現將具明顯差異的部分列舉如下:
①性能與藥性:1?6版教材稱“中藥的性能”,指對中藥性質與功能的高度 概括。中藥的性能初步總結于秦漢時期,在《神農本草經•序例》中即總結出藥 物四氣、五味及有毒無毒;金元時期增加了歸經、升降浮沉等理論,使其更加完 善。歷版教材闡述的性能均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1版教材將補瀉、 配伍、禁忌納入其中;2版刪除補瀉,將配伍和禁忌歸到用法,補入毒性;3、4 版刪除毒性。5版開始,中藥學教材敘述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 降浮沉和毒性五個方面。6版將“性能”和“性狀”的含義進行對比,幫助學習 者理解性能的含義。但是,7版教材卻將“性能”改成了 “藥性”。“藥性” 一 詞,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序例》:“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 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罔可見此“藥性” 應當主要指藥材的理化性質,如水溶性、醇溶性等。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 錄中,藥性一詞岀現多次,含義更廣。另外,古代有許多以“藥性”命名的本草, 如《藥性論》、《藥性本草》等。高曉山在《中藥藥性論》中將“藥性理論”分作 抽象藥性、形性藥性、向位藥性、功能藥性、綜合藥性、配伍藥性、方劑藥性等 若干種〔刃。可見“藥性” 一詞涵義十分廣泛。自從統編中藥學教材以來,就以“性 能” 一詞概括四氣、五味等內容,7版硬要改成“藥性”,頗為不妥。
②五味:目前通行的教材認為,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另有淡附于 甘,澀附于酸。“澀與酸味藥作用相似”的觀點是在3版教材首次出現的(第8 頁)。至于五味的作用特點,也有少許差別,如“辛”的作用特點,1版為“能 散、能行”,2版以菟絲子的潤養作用為例,增加了 “能潤”,3、4版也采用類 似說法“有發散、行氣、行血或潤養作用”,5版刪除“潤養”的作用特點。7 版對此進行了解釋:“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故“辛潤”之說缺乏代表性
(第23頁)。關于苦的作用特點,2版開始有“苦能堅”的說法,6版認為苦能 堅陰與其清泄作用相關。7版教材在五味后附有芳香藥性(第25頁),是前幾版 藥材沒有的內容。
③歸經:歸經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早期的教材著重介紹以臟腑理論確 定歸經;6、7版教材對于某些藥物以經絡系統為依據確定歸經作了較為詳細的 闡述,使歸經理論更加完善。
④毒性:《神農本草經》根據藥物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無毒 的藥物可以久服,而下藥多毒,不可久服。東漢以后的本草著作對有毒藥物都標 注岀毒性。1950年代出版的各地方版本和1版教材都沒有在總論部分闡述毒性 相關內容,只在具體藥物下以“有毒”、“有小毒”標注。2版教材將“有毒與 無毒”作為性能的一個方面進行敘述,提出毒性一方面指“偏性”,一方面指能 導致中毒的“毒副作用”。說明這一時期中藥的應用更加重視毒性的問題。然而, 第3、4版卻刪除這一內容。至于原因為何,不得而知。5版又重新將毒性納入 進來,其內容與2版大致相同,認為古代對于毒的概念是廣義的,與藥物性味之 下所標注的“大毒”、“小毒”有區別。6版教材明確指出“毒性是指藥物對機 體的損害性”(第19頁)。7版將毒性概念分為古代和現代兩種,補充了常見藥 物中毒的臨床表現。
(5) 中藥的配伍
以“七情”為主介紹藥物配伍關系。值得注意的是,七個版本教材中“單 行”均沿用明代以來的觀點,指用單味藥治病,將其視為配伍之外的一種藥物應 用方式,但卻將其放在配伍項下,似乎有些不合理。如7版:“《神農本草經•序 例》將各種藥物的配伍關系歸納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凡此七情,和合視 之這'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都是談藥物配伍關系”,前后兩句話互相矛盾。 在張廷模教授主編的《臨床中藥學》〔⑼中,單行指各藥單獨取效,互不影響臨 床療效,屬于兩藥之間的配伍形式。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比較合理的,值得提 倡。
(6) 其他
為便于學習者采集識別中藥、閱讀和研究中藥現代文獻,3、4版補充藥用 植物學和中藥化學成分的知識,隨著二級學科的分化,后幾版教材刪除了這些內
容。7版附篇中介紹了中藥的命名與分類方式。
2.2.2.2各論內容修訂情況
(1)藥物總體情況
①核心藥物
七個版本教材各論收載藥物數目不一,大體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其中,各 版均收載的藥物可視為核心藥物,幾十年來,其名稱、分類歸屬、功效及主治相 對穩定,共計269味,見表5。
表5核心藥物概況
序號 藥物類別 數目 收載藥物
1 解表藥 20 麻黃、桂枝、紫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生姜、蔥白、香需
薄荷、牛勞子、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荊子、淡豆豉
2 清熱藥 36 石膏、知母、梔子、蘆根、夏枯草、密蒙花、青箱子、生地黃、玄參、牡 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白薇、銀柴胡、黃苓、黃連、黃柏、龍膽草、 苦參、胡黃連、秦皮、金銀花、連翹、大青、板藍根、青黛、紫花地丁、 蒲公英、敗醬、紅藤、白頭翁、馬齒克、土茯苓、山豆根、射干
3 瀉下藥 12 大黃、芒硝、番瀉葉、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紅芽大戟、芫花、
商陸、牽牛子、巴豆
4 祛風濕藥 10 獨活、威靈仙、薪蛇、烏梢蛇、木瓜、蠶沙、桑枝、豬簽草、海桐皮、五
加皮
5 化濕藥 7 霍香、佩蘭、蒼術、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
6 利水滲濕藥 17 茯苓、慧及仁、豬苓、澤瀉、冬瓜子、車前子、車前草、滑石、木通、瞿
麥、薦蓄、地膚子、海金沙、石韋、草藕、茵陳、金錢草
7 溫里藥 9 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蘋澄茄
8 理氣藥 13 陳皮、橘核、青皮、枳實、枳殼、木香、沉香、烏藥、荔枝核、香附、香
椽、赫白、柿蒂
9 消食藥 5 山楂、神曲、麥芽、稻芽、雞內金
10 驅蟲藥 7 使君子、苦楝皮、檳榔、南瓜子、雷丸、鶴虱、極子
11 止血藥 16 大薊、小薊、地榆、槐花、槐角、側柏葉、白茅根、三七、茜草、蒲黃、
花蕊石、白及、仙鶴草、棕植I炭、血余炭、藕節
12 活血化瘀藥 16 川茸、郁金、姜黃、丹參、紅花、桃仁、益母草、澤蘭、牛膝、王不留行、 土鱉蟲、自然銅、蘇木、三棱、水蛭、穿山甲
13 化痰止咳平
喘藥 25 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白前、川貝母、浙貝母、瓜萎、竹茹、
竹瀝、前胡、桔梗、海藻、昆布、海蛤殼、碟石、苦杏仁、紫蘇子、百部、
紫苑、款冬花、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夢芮子
14 安神藥 7 朱砂、琥珀、酸棗仁、柏子仁、合歡皮、合歡花、遠志
15 平肝息風藥 8 羚羊角、石決明、天麻、鉤藤、蚯蚓、白僵蠶、全蝎、蟆蚣
16 開竅藥 3 麝香、冰片、蘇合香
17 補虛藥 39 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英、白術、山藥、甘草、大棗、鹿茸、紫河車、 淫羊董、巴戟天、仙茅、杜仲、肉歡蓉、鎖陽、補骨脂、菟絲子、沙苑子、 蛤蛤、核桃仁、胡蘆巴、當歸、熟地黃、阿膠、何首烏、南沙參、北沙參、 百合、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枸杞子、女貞子、桑根、龜甲、 鱉甲
18 收澀藥 12 麻黃根、浮小麥、烏梅、罌粟殼、訶子、肉豆蔻、赤石脂、桑嫖蠟、金櫻 子、海螺蠟、蓮子、熒實
19 外用藥 7 雄黃、硫黃、輕粉、砒石、鉛丹、爐甘石、硼砂
注:均采用7版教材的中藥名稱,統計包括附藥在內的所有藥物。
②藥物數量的變化
每一版教材在前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藥物,或刪除了一些藥物,其名 稱見附表2。為便于分析各版本之間的藥物數目變化趨勢,筆者對歷版教材各章 藥物總量及增刪情況作一統計,見表6。
表6第1至7版教材各章藥物數目及變動情況
章節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版數量 26 55 14 19 07 25 11 15 07 11 19 28 30 12 09 04 47 19 06 21
2版數量 27 57 14 17 07 25 11 15 07 11 18 29 31 12 11 04 56 20 06 21
2版新增 01 03 00 02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01 00 02 00 09 01 00 01
2版刪除 00 01 00 04 00 00 00 00 00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3版數量 25 66 11 20 08 22 10 14 07 08 20 21 30 07 17 03 45 17 \ 20
3版新增 02 26 00 09 02 05 01 02 02 01 04 03 06 00 07 00 03 02 \ 03
3版刪除 04 17 03 06 01 08 02 03 02 04 03 11 07 05 01 01 14 05 \ 04
4版數量 28 68 15 29 08 29 11 14 08 09 28 23 36 08 17 06 53 21 \ 12
4版新增 04 12 04 09 00 08 02 01 01 01 10 06 09 01 01 03 11 06 \ 02
4版刪除 01 10 00 00 00 01 01 01 00 00 02 04 03 00 01 00 03 02 \ 10
5版數量 27 63 13 20 08 22 12 23 06 10 20 29 35 8 18 04 54 21 04 27
5版新增 01 14 00 02 01 04 01 11 00 02 01 08 06 02 05 01 12 03 00 18
5版刪除 02 19 02 11 01 11 00 02 02 01 09 02 07 02 04 03 11 03 02 03
6版數量 28 65 13 27 8 28 11 21 07 09 23 31 35 09 15 06 54 19 03 14
6版新增 01 06 00 10 00 08 00 01 01 00 03 05 02 01 01 02 02 00 00 01
6版刪除 00 04 00 03 00 02 01 03 00 01 00 03 02 00 04 00 02 02 01 14
7版數量 29 74 14 34 08 31 11 23 10 09 23 33 40 11 17 04 63 22 03 16
7版新增 01 10 01 07 00 03 00 02 04 00 01 02 05 02 02 00 09 03 00 03
7版刪除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1 00 01 00 00 00 00 02 00 00 00 01
注:章節序號按照第五版開始確定的順序。“\”表示沒有此類別的藥物。該統計不包括附藥及三版的治癌藥、 止痛藥,四版的抗瘧藥、抗腫瘤藥、麻醉止痛藥。
01.解表藥02.清熱藥03.瀉下藥04.祛風濕藥05.化濕藥06.利水滲濕藥07.溫里藥0&理氣藥09.消食藥 10.驅蟲藥11.止血藥12.活血化瘀藥13.化痰止咳平喘藥14.安神藥15.平肝息風藥16.開竅藥17.補虛藥 1&收澀藥19.涌吐藥20.外用藥
由表6中各版新增及刪除藥物數目及附表2中收載藥物可知:1、2版教材 所載藥物差異不大,2版新增21味,刪7味,共計增加藥物14味。受六七十年 代的全國中草藥運動影響,3版和4版新增的藥物包括大量地方常用中藥。如唐 松草(《四川中藥志》)、穿心蓮[《常用中草藥手冊》(廣州部隊)]、血膽(《云 南中草藥選》)、滿山紅(《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穿山龍(《東北藥植志》)、毛 冬青(《廣西中草藥》)、半枝蓮(《江蘇植物志》)、葵樹子(《嶺南采藥錄》)、白 花蛇舌草(《潮州志•藥物志》)、雪上一枝蒿(《科學的民間藥草》)、糯稻根須(《四 川中藥志》)……至5版,6版,收載藥物總量呈上升趨勢,7版達500多味,幾 乎囊括了之前六個版本的所有藥物。
除增加和刪除藥物外,共計有77味藥物的分類歸屬做了調整,其詳細情況 見附表3。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細辛,一般歸在發散風寒藥中,唯獨5版教材將 其放在溫里藥里,牛黃時而是清熱涼血藥,時而為息風止痙藥,在6版中又是清 熱解毒藥,在3、4版中,白芍為平肝潛陽藥,厚樸被認為是良好的行氣藥。
另有少數藥物分作兩條:膽南星在1版中與天南星是一味藥,為炮制品,自 2版起獨立成條;4版把牛膝分川牛膝和懷牛膝;5版合歡分為合歡皮、合歡花, 蒼耳分為蒼耳草、蒼耳子;6版中大戟分京大戟和紅大戟,貝母分川貝母和浙貝 母,沙參分南沙參和北沙參。
③分類方法
歷版中藥學教材各章按功效將藥物分為解表藥、涌吐藥、瀉下藥、清熱藥等, 若一章的藥物數量過多,通常還進行二級分類。其優點是便于查閱,有助于指導
臨床遣藥組方。但是,在1?5版教材中,仍有以性能或用法來命名的情況。如清 熱藥的二級分類,有的按功效分,有的按主治病證分,見表7。
表7第1?7版中藥學教材中清熱藥的二級分類方法
1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 清氣分實熱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熱
瀉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g 治溫熱病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熱解暑藥 清熱解暑藥 清熱明目藥 毒 治瘡癰腫毒
退虛熱藥 治瀉痢
治咽喉腫痛
清熱明目藥
類似的還有辛溫解表藥、辛涼解表藥、清氣分實熱藥、溫化寒痰藥、清化熱 痰藥、外用藥、理血藥、抗腫瘤藥、止痛藥等,或按性能分類,或按主治分類, 或按藥理作用分類,無統一的分類原則。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6版,才首次比較 統一地按照功效進行分類。如解表藥以發散風寒藥替代原來的辛溫解表藥,辛涼 解表藥改為發散風熱藥,其分類名稱即該類藥物的重點功效,一目了然。6版還 對祛風濕藥、利水滲濕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收澀藥 進行了二級分類。如平肝熄風藥分平抑肝陽藥和息風止痙藥,止血藥分涼血止血 藥、化瘀止血藥、收斂止血藥、溫經止血藥四類。經過數次修訂后的藥物分類便 于教師授課時總結歸納,也方便學習者記憶和掌握。
(2)單味藥的具體內容
①內容條目
歷版教材單味藥下的分項介紹條目見表8。由下表可以看出,歷版中藥學教 材的分項條目大致都包括名稱、出處、來源、產地、采制、性味、歸經、功效、 應用、用量及參考資料,但各條目下內容的詳略有變化,并且隨著中藥學的發展, 每版教材都作對這些具體內容作了修訂,現分述如下。
表8第1至7版教材單味藥下內容條目對比
功 應 用 用 禁 使用參考
效 用 量 法 忌 注意資料
1版 V 7
2版 7 V
3版 7 7
4版 7 7
5版 V V
6版 7 7
7版 V 7
名稱
1至7版教材對86味藥物的名稱做了修訂,詳見附表40這些更改可粗略地 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I•增刪或改寫個別字:如將赤芍藥改為赤芍,縮砂仁改為砂仁,韭子改為 韭菜子,山慈姑改為山慈菇,白芨改為白及,蠶砂改為蠶沙,天竹黃改為天竺 黃……
II.為突出藥物特點所做的修訂:例如,為表明藥材為白色,將茅根改為白 茅根;為區別甜杏仁,將杏仁改為苦杏仁;血余為人的頭發悶鍛所成的炭,因此 改為血余炭,為表明大青的藥用部分為葉,改為大青葉。
III.本草用名改為現代常用名:如人胞改成紫河車,大麻仁改為火麻仁,M 蕤改為玉竹,麥門冬改為麥冬,伏龍肝改為灶心土,腮腦臍改為海狗腎......
IV.藥用部分改變導致的修訂:如龜板的藥用部分為腹甲,1990年版中國藥 典規定其藥用部分為背甲及腹甲。藥用部分發生改變,名稱作岀相應的修訂,改 為龜甲。
V.多個別名之間的轉換:如續隨子改為千金子,銀杏改為白果,明磯改為 白磯等。
除正名外,中藥還有若干別名或處方名。嚴格地說,醫師開具處方時應使用 正名。但由于各地區歷史上的用藥習慣,形成了一套自己地區的處方開藥規律, 并不是完全使用藥典上規定的正名。如丁香別名公丁香,大黃別名川軍,西紅花 別名藏紅花,有時將羌活、獨活合寫為“二活”,桃仁、紅花合稱“桃紅”。在 歷版教材中,僅四版教材中有別名一項,作者認為,這一做法值得提倡,便于理 論與實際的更緊密的聯系起來。另外,七版教材在中文名旁邊附注了拼音,幫助 huang bo hou pc
學習者讀準藥物名的發音,如黃柏、厚樸等。
出處
出處標明了中藥的本源。中藥學教材中收載的大部分藥物出自《神農本草經》。 隨著本草考證的逐漸深入,歷版教材對部分藥物的出處作了修訂,見附表5。 來源
中藥的來源包括基源植物或動物的種及藥用部分。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小單 位。使用中藥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的就是基源問題,即動植物的“種”是否正確。 由于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的普遍存在,常導致中藥品種的混亂,直接影響療 效。一味中藥可來源于一個種,或多個種。1、2版對基源植物或動物進行了比 較詳盡的描述,但沒有指明中文種名及拉丁學名o從3版開始及以后的各版教材, 都省略形態描述,具體介紹科、種及拉丁學名。目前,全世界通用的種名為拉丁 文學名,在確定種的時候,不能只看動植物的中文名,更要注重拉丁學名。不同 藥用部分的藥材,由于藥效成分積累不同,導致藥效上的差別。因此,每種藥物 都有其應用的特定部分。而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因為擴大中藥資源、中藥有 效成分的進一步研究等原因,其藥用部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于各版修訂來源 的情況非常多,且來源屬于中藥鑒定學的內容,因此本文不附表說明具體情況。 性能
I•四性
在性能理論中,寒、熱、溫、涼四性及平性是指導臨床用藥的綱領。在四種 藥性中,涼次于寒,寒又有大寒和微寒,溫次于熱,溫又有微溫,早期教材中還 有大溫的提法……人們對藥性的認識,是在長期的用藥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藥性 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古以來,很多藥物的藥性都發生了改變,在歷版教材中亦如 此。多數藥物做了細微調整,如生姜由“微溫”修訂成“溫”,枇杷葉自6版 起從平性變成微寒之性,這種改變,一般對臨床用藥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個 別藥物的藥性發生了質的改變。如芫花,本為溫性藥,在三版中卻標以寒;枳實 的藥性經歷了從平到微寒再到微溫,最后7版修訂為溫性的變化;斑螫有寒、溫、 熱三種藥性;太子參在早期教材中為溫性,3版標為微寒,4版開始修訂為平性。 藥性的確定,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隨著中藥學的不斷發展,修正原來不合理的藥 性,是編寫新的中藥學教材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II•歸經
修訂歸經的原因大多與功效改變有關。如如梔子從3版開始增加三焦經,同 時,在應用中強調梔子善清三焦之熱。再如決明子,新增通便之功效后,在歸經 中增加“大腸”,6版又增腎經,應用中新增“若肝腎陰虧,目暗不明者,常與 沙苑子、枸杞子等同用。”
III•毒性
有毒藥物按照毒性大小在藥性項下標為有大毒、有毒或有小毒,無毒藥物則 不標注。隨著對安全用藥意識的不斷加強,我們對中藥毒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1至7版教材中針對藥物的毒性做了一番修訂,其主要修訂的方式有,“有毒” 改為“有小毒”,如貫眾;“有小毒”改為“有毒”,如常山;“有大毒”變為 “有毒”,如天南星;有“大毒”變為“有毒”。以上情況屬于毒性程度的變化。 有16味藥物是作出了從“無毒”變“有毒”或從“有毒”變“無毒”的本質性 的修訂,應當引起臨床用藥的重視,見表9。
表9第1至7版教材毒性發生較大改變的中藥
編號 名稱 1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1 鴉膽子 無毒 無毒 工
尢母 無毒 尢毋 有小毒 有小毒
2 關木通 無毒 無毒 無毒 尢罟 無毒 無毒 有毒
3 川楝子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有小毒 有小毒 有小毒
4 艾葉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有小毒
5 朱砂 無毒 無毒 無毒 有毒 無毒 有毒 有毒
6 蛇床子 無毒 無毒 尢毋 無毒 T 土 尢母 無毒 有小毒
7 刺族藜 無毒 無毒 無毒 有毒 無毒 無毒 有小毒
8 羅布麻 \ \ \ 尢罟 無毒 無毒 有小毒
9 罌粟殼 無毒 無毒 無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10 桃仁 無毒 無毒 工主 尢母 工主
尢毋 無毒 有小毒 有小毒
11 黃藥子 \ \ 無毒 無毒 無毒 有毒 有毒
12 豬釜草 有小毒 有小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13 花椒 有毒 有每 有小毒 有小毒 有小毒 無毒 無毒
14 蜂房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有毒 無毒 無毒
15 蛤蛤 有小毒 有小毒 T .=te 尢毋 無毒 無毒 無毒 無毒
功效
1?7版教材描述功效的術語非常復雜,相似功效術語繁多,極難掌握。
如1版教材中對于發散風寒藥的功效描述就有“發汗”、“發表”、“發表 散寒”、“發汗解表”、“發汗解肌”六種,對疏散風熱藥有“散風熱”、“疏 散風熱”、“疏風清熱”、“除風熱”、“疏風散邪”等若干種描述方式。
同一藥物的同一功效在不同版本教材中術語雜亂。如羌活在歷版教材中功效 就有“發汗鎮痛”、“表散風寒”、“解表散寒”、“散寒解表”、“散寒祛風” 等描述方式。牡丹皮的活血功效被分別描述為“活血行瘀”、“活血散瘀”、“活 血祛瘀”,究竟這三個術語所表達的功效內涵有沒有差異?若有,應當闡述具體 差別,以便學習者理解;如果沒有,是否應當統一為一個詞?
在較早期的教材中,曾經在功效項下出現過白頭翁“涼血治痢”,芫花“治 瘡毒”,威靈仙“治骨鰻”,山藥“治消渴”,雄黃“治蛇咬傷”,木槿皮“殺 蟲治癬”,露蜂房“治齒痛”,石灰“治燙火傷”等術語。實際上,這些所謂功 效應該屬于主治病證的范疇。另外,夏枯草在4、5版中新增“降血壓”,6版 刪除,改為在應用下以“本品的清泄肝火作用,現代常用于高血壓病屬肝熱、陽 亢之證者。有清肝降壓之效。”七版刪除類似描述。類似的,臭梧桐、槐花、馬 兜鈴、羅布麻、杜仲等藥“降血壓”,玉米須“降血糖”,天麻“治頭昏痛”都 是用藥理學術語來描述的,同樣屬于術語使用不規范的情況。所幸這些問題在6、 7版教材中已經得以糾正。此外,關于紫蘇“解魚蟹毒”的作用,1、4、5版作 為獨立功效列出來,并在應用中介紹具體用法;2、6、7版只在應用的最后一條 提到,不作為功效提出。
2.2.3化濕藥的個案研究
每一章藥物的具體內容,在長達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都經歷了或多或少的 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中藥學系統理論的完善與發展。本文以化濕藥作為個案 研究,將其修訂的情況一一列舉。結合對參與過教材編寫的專家學者的采訪,分 析或推測修訂的原因。
化濕藥,1?5版稱芳香化濕藥,強調該類中藥大多具有濃郁的芳香氣味,自 6版按功效分類后,改稱為化濕藥。第1至7版教材所收載的化濕藥包括7個核
心藥物:董香、佩蘭、蒼術、砂仁、豆蔻、草豆蔻及草果。草果原本是草豆蔻的 附藥,3版時從附藥中移岀;厚樸因行氣作用明顯,在3、4版中被挪到理氣藥 中;石菖蒲化濕和胃又開竅醒神,3版以化濕藥收載,5版起移至開竅藥。歷版 教材蕾香、豆蔻、蒼術、砂仁、草果的出處也不完全一致,詳見附表5序號為第 17?20及115的藥物。霍香、豆蔻、砂仁三味藥來源植物的修訂見表9。
表9第1至7版化濕藥修訂來源情況
藥物名稱 版本 來源
霍香 3、 4、 5 版 唇形科 麓香 Agastache rugosa (Fisch. Et Mev.) 0. Ktze 廣鷲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6、7版 唇形科 廣麓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豆蔻 3、 4、 5 版 姜科 白豆蔻 Amomum cardamomum L.
6版 姜科 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7版 姜科 白豆蔻 Amomum h^avanh Pierre ex Gagnep.
瓜哇白豆蔻 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砂仁 3、4版 姜科 卩日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縮砂 Amomum xanthioides Wall.
5^ 6版 姜科 陽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海南砂 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
縮砂 Amomum xanthioides Wall,
7版 姜科 陽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綠殼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
海南砂 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
除植物種之外,5版教材還修訂了藥用部分。董香和佩蘭,其藥用部分在1~4 版中為全草,5版改為地上部分;同時,將豆蔻、草果的藥用部分種子修訂為果 實。個別藥物名稱有變化,白豆蔻改為豆蔻,縮砂仁改為砂仁。6版之前,董香 來源為兩種植物,從6版起,修訂為唇形科廣蕾香Pogostemon cablin CBlanco) Benth.—種,因此,董香應更名為廣董香。化濕藥主治濕滯脾胃證,因此主要歸 脾、胃經。然而,早期的統編教材記述并不是這樣,其歸經的演變情況見表10。
表10第1至7版化濕藥修訂歸經情況
名稱 I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霍香 脾、 胃 脾、 胃、肺 脾、 胃、肺 脾、 胃、肺 脾、 胃、肺 脾、 冃、 肺 脾、 冃、 肺
佩蘭 脾 脾 脾、 胃 脾、 胃 脾、 胃 脾、 冃、 肺 脾、 BS 冃、 肺
蒼術 脾、 胃 脾、 胃 脾、 胃 脾、 胃 脾、 胃 脾、 胃 脾、 ES 冃、 肝
白豆蔻 肺、 脾、胃 肺、 脾、胃 脾、 胃 脾、 胃 肺、 脾、胃 肺、 脾、 胃 肺、 脾、 胃
石菖蒲 心、 肝 心、 肝 心、 胃 心、 胃 心、 胃 心、 胃 心、 胃
功效演變情況是比較復雜的,歷版教材對化濕藥所做的功效修訂見表11。 主要包括名詞術語的改變,如芳香化濕、化濕運脾統一為化濕,清暑辟濁改為解 暑;增加新功效,如霍香從2版開始增入解暑的功效;刪除某些功效,如蒼術的 補養明目在2版時刪除;功效分條,如厚樸的“行氣燥濕”,從5版起分成“行 氣”、“燥濕”兩個功效。七個版本教材的功效修訂,與編寫組人員對藥物的認識、 功效術語的逐漸統一、藥物的臨床應用有密切的關系。關于功效名詞術語統一的 問題,本文在第三部分中作了較為詳細的討論。
'表11第1至7版化濕藥修訂功效情況
名稱 I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霍香 和中止嘔 和中止嘔 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 化濕 化濕 化濕
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 健胃止嘔 和中止嘔 解暑 解暑 止嘔
解暑辟濁 發散表邪 發散表邪 止嘔 止嘔 解暑
佩蘭 芳香辟穢 醒脾化濕 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 化濕 化濕 化濕
化濕運脾 清暑辟濁 辛散表邪 疏散表邪 解暑 解暑 解暑
蒼術 芳香化濕 燥濕健脾 燥濕健脾 燥濕健脾 燥濕健脾 燥濕健脾 燥濕健脾
燥濕止痛 祛風濕 祛風除濕 祛風除濕 祛風濕 祛風濕 祛風散寒
補養明目
厚樸 行氣化濕 化濕導滯 行氣燥濕 行氣燥濕 行氣 行氣 燥濕消痰
寬滿平喘 行氣平喘 降逆平喘 降逆平喘 燥濕 燥濕 下氣除滿
消積 消積
平喘 平喘
豆蔻 下氣止嘔 下氣止嘔 化濕健脾 化濕行氣 化濕 化濕行氣 化濕行氣
芳香化濕 溫中化濕 溫中止嘔 溫中止嘔 行氣 溫中止嘔 溫中止嘔
行氣寬滿 溫中
止嘔
砂仁 行氣調中 調中行氣 化濕行氣 化濕行氣 化濕 化濕行氣 化濕行氣
和胃醒脾 溫脾止瀉 溫脾止瀉 溫脾止瀉 行氣 溫中止嘔止瀉 溫中止瀉
安胎 安胎 溫中 安胎 安胎
安胎
草豆蔻 芳香健胃 健脾燥濕 燥濕健脾 燥濕健脾 燥濕 燥濕行氣 燥濕行氣
除寒燥濕 溫胃止嘔 溫胃止嘔 溫胃止嘔 溫中 溫中止嘔 溫中止嘔
石菖蒲 \ \ 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 行氣 開竅寧神 開竅醒神
健胃 開竅寧神 化濕和胃 化濕和胃 化濕和胃
開竅 寧神益志
草果 \ \ 溫中燥濕 溫中燥濕 燥濕 燥濕散寒 燥濕溫中
除痰截瘧 除痰截瘧 溫中 除痰截瘧 除痰截瘧
截瘧
注:\表示未收載該藥。
2.3結語
對統編中藥學教材的編寫體例及內容進行系統地研究,在國內尚屬首次。筆 者對比分析了不同版本中藥學教材的編寫體例,細致整理了每一味藥物主要記述 的差異,同時查閱相關文獻,采訪知名專家,獲得了大量的資料和信息。
本文對統編第1版教材的出版情況、歷史原因進行推測,從宏觀上對第1 至7版教材的統一和差異之處進行描述,最后采用個案分析的方式舉例,闡述各 版次修訂情況,探索修訂原因,從而找尋教材演變和發展的規律,以達到本研究 的目的。
由于時間有限,加之作者自身能力的限制,本論文還存在著許多需要進一步 充實與深入的地方。如本文力圖厘清每版次所修訂的名稱、出處、來源、功效等 內容的原因,但因為年代久遠或資料查閱不夠,使得很多歷史問題無法澄清。本 文僅以化濕藥為例進行個案分析,而關于其他類別的藥物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 整理研究。
3討論
3.1中藥學教材體例的確立
3.1.1內容編排體例的形成
從各地方中醫院校自編教材,到由國家統一編寫,歷版中藥學教材的體例基 本一致,全書分總論與各論兩大部分。這種編寫體例,源自于現存最早的本草學 著作《神農本草經》。其序例部分,用簡短的幾百字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 四氣五味等藥物理論,以及藥物的采收、炮制、貯藏和用藥方法等內容。《神農 本草經》的序例作為藥學通論,是具有開創性的,對后世的中藥學專著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其各論部分分三卷,將收載的365種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每 藥記載其藥名、性味、主治病癥及生長環境等。此后的本草及中藥學專著,從《本 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到近代的《本草正義》,現代的《中華本 草》以及中藥學歷版教材,均沿用此編寫體例。
從第1版教材到第7版教材,總論部分主要介紹中藥發展概況、中藥性能、 中藥的一般知識(包括產地、采收、炮制等);各論將中藥按照功效、藥性或藥 理作用分類,再列出來源、形態、產地、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等。雖 然歷版教材所闡述的具體內容有很多差異,但是,將全書分總論、各論的編排方 式是相同的。
3.1.2分項敘述體例的形成
古代本草在論述藥物時,往往把性味、產地、功效、主治等內容一同敘述。 如《神農本草經》中對知母的記述:“味苦,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 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8\其中,“主消渴熱中……肢體浮腫”是主治, 而“除邪氣……下水,補不足,益氣”都屬于功效。《證類本草》對具體藥物的 敘述合為一段。如《大觀本草》中的白芷,“味辛,溫,無毒。主女人漏下赤白, 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 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可作膏藥、面脂,潤顏色。一名芳香,一名白苣, 一名囂,一名莞,一名苻籬,一名澤芬。葉名蕃麻可作浴湯。生河東川谷下澤。 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岡”可以看出,唐慎微大致是 按照正名f性味f有毒無毒f主治功用f別名f生境f產地f采收時間f產地
加工一配伍宜忌的順序編排的。其中,藥物和功效混雜在一起,難以劃分。
這樣的描述方式一直沿用到明代。在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中,將同一 味藥物的各家之言,重新分類。如將歷代本草記載的藥物名稱集中在一起,以“釋 名”作為小標題,性味、毒性歸在一類,冠以“氣味”,等等。真正意義上的專 項描述始于明末賈所學撰、李延是補定的《藥品化義》,該書闡釋藥物時分為體、 色、氣、味、形、性、能、力八項進行。其中,“力”相當于功效,如董香,“[力] 行胃氣”。此后的很多清代本草都采用這種敘述方式。《藥品化義》為中藥學教材 的分項敘述,尤其是設立功效專項的編排體例奠定了基礎。
1版教材按照來源、形態、產地、采制、性味、歸經、功效、臨證應用、用 量、禁忌、文獻摘要分11項敘述。2版開始將來源、形態、產地、采制合為一 段,放在藥名之后,性味之前,不冠標題。值得注意的是,統編中藥學教材將功 效和應用(包括主治病證,配伍,舉方,用藥法度等)分開了。仍以白芷為例, 其功效為“發表,祛風,勝濕,活血止痛”,“臨證應用”相應得描述其主治為“用 于感冒頭痛,鼻淵疼痛,眉棱骨痛,牙痛及頭風等癥”,“用于瘡瘍腫痛”,“尚有 用于白帶癥者”。功效是中藥學的核心知識,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將其與 應用分開,有利于學習和掌握。
此外,張廷模教授將分項敘述的方式開創性地應用在其主編的7版教材中。 如7年制規劃教材《臨床中藥學》[⑹每章的概述部分,均按照含義、分類、功 效與主治、性能特點、配伍應用、使用注意、參考資料的項目描述,冠以小標題, 條理清晰。從編寫教材的目的和意義來看,這樣的編排方式更有利于教師的講授 和學生的理解掌握。
3.1.3藥物分類的變遷
3.1.3.1分類依據不斷變化
古代本草中藥物的分類方法與中藥學教材不同。如《神農本草經》采用三品 分類法,《本草經集注》開創自然屬性分類法,以后歷代本草如《新修本草》、《證 類本草》、《本草綱目》等多采用自然屬性與三品分類法相結合的方式。明清時期, 隨著人們對中藥功效認識的不斷提高,以功效分類為主的本草逐漸增多。如清•黃 宮繡編著的《本草求真》中,按藥物之品性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七 類,各類又分為若干子目,如補劑中又分為溫中、平補、補火、滋水、溫腎等。 第1至7版中藥學的教材一般采用按功效分類的方法,將藥物分為解表藥、清熱 藥、瀉下藥、補虛藥等。但是,仍有個別以藥性或用法命名的章節。如,1?5版 中,解表藥按性能分為辛溫解表藥和辛涼解表藥,外用藥是按用法命名;3、4 版有治癌藥,以主治命名;止痛藥單列一章。大約從6版開始,一級分類逐漸統 一成完全按功效來分類和命名。如外用藥分為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與拔毒化腐生 肌藥;刪除治癌藥、止痛藥;芳香化濕藥、芳香開竅藥去掉“芳香”二字。二級 分類的依據仍然多種多樣。如解表藥分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是按功效;祛 風濕藥分祛風濕散寒藥、祛風濕清熱藥、祛風濕強筋骨藥,其分類依據既有功效 又有性能。按功效與主治將利水滲濕藥分為利水消腫藥、利尿通淋藥和利濕退黃 藥三節;活血化瘀藥分活血止痛藥、活血調經藥、活血療傷藥及破血消癥藥。平 肝息風藥的主治病證為肝陽上亢證和肝風內動證,為避免混淆,將其分為平抑肝 陽藥和息風止痙藥兩節。
一本好的教材,應該便于教師講授和學生理解。經過幾次修訂以后的分類法, 其分類依據逐漸統一,分類趨于合理化。統一按功效分類,突出了中藥學的主要 內容,其優點是便于學生學習,適用性、科學性很強。
3.1.3.2個別藥物分類歸屬改變
大多數中藥都具有兩個或以上的功效,一般按照其主要功效分類。在歷版教 材中,部分藥物的分類歸屬發生了改變,詳見附表3。如五味子,從本草學記述 來看,其主要功效是“益氣”,4版將它收在補氣藥中。但因為五味子味酸,有 收澀之性,習慣上分于收澀藥中。厚樸的行氣和燥濕作用都比較強,在3、4版 被分在行氣藥,其他版本均在化濕藥中。貫眾在1、2、5版為驅蟲藥,隨著應用 中藥來驅蟲的用法的逐漸減少,其驅蟲作用沒有太大的實用價值,分在清熱藥中 更符合臨床實際。
將藥物分類,是為了方便學生記憶藥物的主要功效和主治,增強臨床用藥的 準確性。由于中藥功效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不可能要求完全統一成一個標準來分 類,絕對地劃分出藥物的歸屬。因此,目前中藥學教材中的藥物分類和歸屬是相 對的。筆者建議沿用約定俗成的分類歸屬,不要標新立異地隨意挪動藥物。另外, 7版的各論后附有《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藥簡介》。這種源自于《證類本草》“諸 病通用藥”的分類模式,按照感冒常用藥、咳嗽常用藥等介紹藥物。像這種先以 功效縱向歸納,再以病證用藥橫向綜合的方式,使知識融會貫通,為辨證用藥和 學習方劑學打下較好的基礎。
3.2中藥名稱與藥典一致
中藥的命名方法多樣,有的以功效命名,有的以產地命名,有的以形色氣味 命名……命名方式不同,同一種藥材可能會有不同的名稱,或者不同的藥物卻采 用相同名稱,造成了用藥的混亂。因此,專家組在編寫第1版教材時,就非常注 重中藥名稱的選用。由于當時收載了中藥材的中國藥典1963年才出版使用,所 以第1、2版教材主要采用自古以來本草學常用的名稱,如人參、天門冬、蔵蕤、 伏龍肝、腮月內臍等。筆者將各版教材的中藥名與同年代的中國藥典對比后發現, 大約從3版教材開始,才逐漸跟當時中國藥典上使用的名稱相對應。如1978年 的3版教材將人胞改成紫河車,大青改為大青葉,大麻仁改為火麻仁,與1977 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吻合⑴]。此后,每一版教材名稱的修訂,都與藥典正名緊 密聯系,經過若干次修訂后的7版教材中所用的大部分中藥名稱跟中國藥典2000 年版(一部)一致。 .
藥物的分條也跟中國藥典的規定有關聯。早在1963年的中國藥典第一部里, 川貝母與浙貝母,南沙參與北沙參,川牛膝和牛膝(懷牛膝)都是作為兩個藥物 分別收載的。而在當時所編寫的1、2版教材中,卻將兩藥合并為一條。從第4 版到第6版才逐漸分條。
但是,7版教材并沒有完全與藥典保持一致。例如,自1963年版中國藥典 起紫蘇就分為紫蘇葉和紫蘇梗兩條,但歷版中藥學教材中合為一條,藥用部分包 括莖和葉。紫蘇葉和紫蘇梗的功效略有差別,是否應該分列成兩味藥?還有地黃, 歷版中國藥典在來源部分介紹新鮮品為“鮮地黃”,烘焙至八成干的是“生地黃”。 7版教材只收載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 鮮或干燥塊根” [12]o習慣上認為鮮地黃的清熱涼血功效更強,但由于新鮮品容 易霉爛,不方便運輸和儲藏,所以臨床上其應用的地域較窄。筆者認為,應當將 新鮮品和干品(其實是烘焙品)分開介紹。另外,董香應更名為廣董香。值得一 提的是,歷版中國藥典收載之谷芽,為粟Set aria italica (L.) Beauv.的成熟果實發 芽而成;稻芽是稻Oiyza sativa L.的成熟果實經發芽干燥而成。1?6版教材中的 谷芽,實為藥典中的稻芽。直到7版才將谷芽更名為“稻芽”,解決了兩味藥在
名稱和來源上的混淆問題。
3.3功效術語規范化
功效是學習中藥學的重點與難點。作為教材,以簡練的語言文字準確表述中 藥功效,對教學及指導臨床用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技名詞術語是科學概念 的語言符號,作為思想和認識交流的工具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中醫藥正步入 規范化時代,對其功效術語進行探索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功效術語相對統一才能 便于學習、記憶和應用。
由于中藥學是繼承性學科,其使用的語言帶有我國歷史文化的烙印。因為臨 床實踐及對功效認識的不斷深入,中藥的功效術語很不統一。比如字數,中藥功 效術語常為四個字,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滲濕”等,這已被 人們普遍接受。某些傳統常用的二個字或三個字的術語也可統一用四個字表述, 如“平肝”可說成“平抑肝陽”,“祛風濕”為“祛風除濕”,“止呃逆”為
“降逆止呃”,“散郁結”說成“消散郁結”等,便于記誦。筆者認為可以適當 地按四個字來整理中藥功效術語。但是,不建議為盲目追求字數而把該用二個字 或三個字表達的也勉強以四個字陳述。如葛根在3?5版里有“升陽透疹”的功效, 升陽與透疹是兩種不同功效,合在一起不妥,還是分開描述為好。同一類別的藥 物,功效描述方式較接近。如,化痰藥中有“化痰”、“祛痰”、“消痰”之分, 為便于學習者理解并掌握不同功效之間的差異,應該在概述部分闡明其含義。如
“化濕”和“燥濕”,是在化濕藥中常用的術語。化濕指用芳香之性祛除濕邪, 燥濕更強調藥物的苦溫之性。另外,還有滲濕利水、祛風濕等類似的功效,應該 確定其概念內涵。功效術語分很多層次。如解表,進一步分為發散風寒、發散風 熱。發散風寒中又分為發汗解表、發汗解肌、祛風解表、解表散寒。不同藥物的 功效偏重點不同,主治病癥不同,不能使用同一術語描述。若在概述中加以解說, 既能突出藥物的共性,又能準確表達藥物功效。
3.4字數應當合理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編選的材料卩譏一本 好的教材,應該包含一門學科系統的、完整的內容,并且重點突出,語言文字精 練,使教師易教,學生易學,能啟發學生思維,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由表12可以看出,7版教材字數龐大,是之前教材的兩倍左右。在對每味藥的 表述中,“現代研究”約占總篇幅的1/3,包括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研究。 其中;臨床研究收載各期刊雜志上的相關報道。另有“古籍摘要”收錄本草著作 中藥物應用方面的描述。現代研究和古籍摘要兩部分字數加起來基本上占了全書 字數的一半。
表12第1至7版教材字數
版本 1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字數(千字) 329 380 491 576 491 549 1029
教材不是科技參考資料,不是收集的資料越豐富、越先進越好。教材內容的 取舍,應該從培養目標出發,審視所需要的基礎和專業知識,內容簡明,主線清 晰,重點突出(明確全書、各章、各節的重點所在)。學生學習中藥學應以無爭 議的功效及臨床應用為主。7版教材雖字數龐大,內容繁多,但真正能為學生講 授的卻不多,有重心偏離的嫌疑。
4附表
附表1第1版中藥學教材的主要內容
章 主要內容
總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各論
中藥的產地、采集與保存
中藥的炮制和制劑
藥物的性能
解表藥
數量
辛溫解表藥 14
辛涼解表藥 12
涌吐藥 6
攻下藥 4
潤下藥 2
峻下逐水藥 8
清熱瀉火藥 14
瀉下藥 清熱藥
清熱涼血藥 14
清熱燥濕藥 7
清熱解毒藥 22
清熱解暑藥 7
芳香化濕藥 8
利水滲濕藥 30
藥物名稱
麻黃、桂枝、紫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細辛、生姜、
蔥白、胡荽、怪柳、香壽
薄荷、牛勞子、蟬蛻、桑葉、菊花、蔓荊子、淡豆豉、浮萍、葛根、
柴胡、升麻、木賊
藜蘆、瓜蒂、食鹽、膽磯、常山、人參蘆
大黃、樸硝、番瀉葉、蘆薈
大麻仁、郁李仁
牽牛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陸、續隨子、烏柏根皮、巴豆
石膏、寒水石、知母、梔子、竹葉(附竹葉卷心)、蓮心、蘆根(附 葦莖)、夏枯草、決明子、密蒙花、青箱子、熊膽
犀角、牛黃、鮮地黃(附干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藥、紫草、
地骨皮、白薇、銀柴胡、絲瓜(附絲瓜絡)
黃苓、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胡黃連、秦皮
金銀花、連翹(連翹心)、大青(板藍根)、青黛、紫花地丁、蒲公 英、敗醬、紅藤、白頭翁、馬齒覓、鴉膽子、白蘇皮、土茯苓、白 藪、漏蘆、山慈菇、馬勃、山豆根、射干、橄欖
西瓜(附西瓜翠衣)、荷葉、綠豆、扁豆(附扁豆花)、青蒿
霍香、佩蘭、蒼術、厚樸、白豆蔻、縮砂仁、草豆蔻(附草果) 茯苓(附赤茯苓、茯神、茯苓皮)、豬苓、澤瀉、車前子(附車前草)、 茵陳蒿、滑石、慧及仁、冬瓜子、防己、木通、通脫木(附梗通草)、
燈芯草、瞿麥、篇蓄、石韋、冬葵子、革廨、地膚子、海金沙、金 錢草、椒目、赤小豆、澤漆、葫蘆、半邊蓮
19 獨活、五加皮、木瓜、威靈仙、秦范、續斷、骨碎補、蠶砂、海桐 皮、蒼耳、狗脊、豬釜草、海風藤、絡石藤、桑枝、桑寄生、虎骨、 白花蛇、烏梢蛇
14 附子(附烏頭、天雄)、干姜、肉桂、吳茱萸、蜀椒、胡椒、丁香、 率菱、草澄茄、高良姜、小茴香(附八角茴香)
4董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
7 朱砂、磁石、琥珀、真珠、龍骨、龍齒、牡蠣
5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夜交藤
9 羚羊角、玳瑁、石決明、天麻、鉤藤、蚯蚓、白僵蠶、全蝎、蟆蚣
18 橘皮(附橘核)、青皮、大腹皮、枳實(附枳殼)、香附、木香、烏 藥、沉香、檀香、香椽、甘松、薙白、荔枝核、楝實、柿蒂(附柿 霜)
21 蒲黃、仙鶴草、三七、白芨、大薊(附小薊)、茜草根、地榆、槐實
(附槐花)、側柏葉、百草霜、茅根、藕節、艾葉、降真香、花蕊石、 代赭石、伏龍肝、血余、棕櫚
30 川茅、乳香、沒藥、郁金、片姜黃、三棱、莪術、丹參、益母草(附
芫蔚子)、澤蘭、紅花(附番紅花)、月季花、凌霄花、延胡索、五 靈脂、瓦楞子、牛膝、蘇木、劉寄奴、自然銅、穿山甲、皂角刺、 王不留行、桃仁、干漆、水蛭、虻蟲、螞蟲
11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英、山藥、白術、大棗、甘草、黃精、飴 糖、蜂蜜
21 鹿茸(附鹿角、鹿角膠、鹿角霜)、腮腦臍、蛤蛤、人胞、冬蟲夏草、
肉慶蓉、鎖陽、巴戟天、胡桃、補骨脂、胡蘆芭、益智仁、仙茅、 淫羊翟、蛇床子、杜仲、菟絲子、沙苑瘓藜
7 熟地黃、何首烏、白芍、當歸、阿膠、枸杞子、桑植
12沙參、西洋參、天門冬、麥門冬、石斛、百合、蔵蕤、胡麻仁、女 貞子、龜甲(附龜板膠)、鱉甲
7萊號子、山楂、神曲、麥芽、谷芽、雞內金、阿魏
6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皂莢、旋復花、白前
17 前胡、瓜萎(附天花粉)、貝母、夢苗子、天竹黃、竹瀝、竹茹、猴 棗、矇石、胖大海、浮海石、海蛤殼、昆布、海藻、學養、桔梗
8杏仁、蘇子、款冬花、紫苑、馬兜鈴、枇杷葉、百部、桑白皮
25 山茱萸、赤石脂、禹余糧、烏梅、肉豆蔻、訶黎勒、五味子、烏喊 骨、熒實、蓮子(附蓮須)、桑螺躺、金櫻子(附花、葉、根、皮)、 五倍子(附百藥煎)、罌粟殼、銀杏、麻黃根、浮小麥、明磯、刺猬 皮
11 使君子、苦楝根皮、鶴虱、蕪黃、檳榔、雷丸、貫眾、石榴根皮、
椎子、大蒜、南瓜子
21 硫磺、雄黃、砒石、水銀、輕粉、鉛丹、樟腦、硼砂、爐甘石、斑 螯、蟾酥、大楓子、孩兒茶、血竭、象皮、藤黃、川槿皮、羊蹄、 蚤休、露蜂房、石灰
附表2第1至7版中藥學教材增刪藥物情況
版本 藥物名稱
2版 增加 辛夷、血黃卷H谷精申:、夜明砂、戟菜、荷梗*、荷蒂'、綠豆衣'、千年健、松節、厚樸花'、豆蔻売H豆蔻花H砂仁殼H砂仁花H冬瓜皮"、橘絡"、橘葉"、雞 1(11.1,雞血藤膏'、膽南星仁口附了、白疾藜、蚯蚓、口僵竟、金蝎、蟆蚣、扁豆衣'、非子、陽起石、龍眼肉、胡麻仁、旱蓮草、覆盆了、番木鱉
刪除 葦莖'、片藥煎、金櫻了花葉根皮'、藤黃
3版 增加 石胡荽、蕓否取、生姜皮'、葦莖'、淡竹葉、鴨跖草、水牛和氣唐松草、三顆針、十大功勞、野菊、千里光、穿心蓮、鬼針草、四季青、委陵菜、鐵蒐、鳳尾草、辣 蓼、雪膽、烏朋、烏蕨H金果欖、朱砂根、蛇含、蜀漆'、伸筋餐穿山龍、老鸛草、九節•茶、常春藤、蟻姑、海金沙藤*、三白草、虎杖、地H草、積雪草、佛手、 雞矢藤、隔山消、鶴草芽、紫珠、菊葉三七、地錦単:、笄菜、連錢草、馬鞭草、毛冬青、金沸草'、紫金牛、滿山紅、薄菜、白屈菜、瓜了金'、山羊角H珍珠母、金 錢豹'、棉花根仁九香蟲、鹿含草、糯稻根須、蓮心'、銀杏葉'、長春花、喜樹、黃獨、半枝蓮、口英、龍葵、葵樹了、藤梨根、口花蛇舌草、天葵、草烏'、雪上一 枝薦、曼陀羅、八角楓、徐長卿、青木香、山烏龜
刪除 胡荽、桂柳、大立黃卷'、浮萍、寒水石、竹葉、竹葉卷心*、蓮了心、夜明砂、熊膽、絲瓜、絲瓜絡'、鴉膽子、白蘇皮、白藪、漏蘆、山慈菇、嗎勃、橄欖、西瓜、 西瓜翠衣氣荷梗,、荷蒂,、綠立、綠豆衣'、蘆薈、續隨了、烏郴根皮、海風藤、絡石藤、千年健、松節、虎骨、厚樸花'、立蔻売'、豆蔻花H砂仁売'、砂仁花'、 赤快苓'、茯神'、茯苓皮"、通脫木、梗通草'、燈芯草、冬葵了、椒口、赤小立、澤漆、葫蘆、烏頭'、天雄"、胡椒、蘋撥、八角茴香'、橘絡'、楸香、甘松、楝實、 柿希'、阿魏、蕪萸、石榴根皮、百草霜、伏龍肝、芫蔚了'、雞血藤膏'、番紅花'、月季花、凌霄花、劉寄奴、皂角刺、干漆、虻蟲、膽南星"、皂莢、天竹黃、猴棗、 胖大海、浮海石、季芥、珍珠、牡蠣、f代瑁、蚯蚓、口僵蠶、個蝎、螟蚣、醞則臍、冬蟲夏草、韭了、陽起石、西洋參、胡麻仁、禹余糧、蓮須'、覆盆了、五倍了、 刺狛皮、樟腦、象皮、木樓皮、
4版 增加 杜衡,、桂柳、大豆黃卷氣蟬衣、浮萍、黃荊、黃荊了'、蓮了心、漏蘆、口藪、虎耳草、貫葉蓼、金養麥、墓頭冋氣白蘇皮、翻白草、北豆根'、馬勃、點地梅、酸
漿、[耳兩金,、萬年青、玄明粉H蘆薈、亞麻仁H續隨了、烏柏根皮、松節、按吏、尋骨風、絡石藤、海風藤、絲瓜絡、絲瓜了氣絲瓜葉'、臭梧桐、路路通、楓香 脂'、金錢口花蛇°、蛇蛻氣虎骨、豹骨,、猴骨,、赤小豆、澤漆、陸英、玉米須、通草'、冬葵了、陰行草'、垂盆草、天胡荽、馬蹄金、桂了 H官桂'、小茴香根'、 八角茴芥'、椒冃氣胡椒、華度、木姜子'、紅豆蔻'、母r香'、橘紅氣橘絡、佛手花'、厚樸花、檀香、棕柵實'、雞冠花、花生衣、攬木、芒麻根、景天三七、茅莓、 炮姜、灶心1:、月季花、元寶草*、芫蔚了'、番紅花'、熏陸香,、沒藥、五靈脂、虻:蟲、膽南星'、關白附氣皂莢、浮海石、天竺黃、白毛夏枯草、貓爪草、笄苧、千 F1紅、胡頹葉、靈芝、羅布麻、人工牛黃'、樟腦、安息否、人參葉'、扁豆、扁豆衣氣扁豆花、飴糖、九香蟲、黃狗腎、海勺、海龍'、冬蟲夏草、禹余糧、石榴皮、 石榴根皮氣明磯、五倍了、百藥煎"、椿皮、金櫻了根'、蓮須‘、覆盆了、鉛粉'、密陀僧'、膽磯、木槿皮、木槿花'、鴉膽了、繡球花、馬鞭草、鹽膚木、天名精、 長春花、喜樹、農吉利、山慈菇、礪砂、黃獨、九節茶、白英、蛇莓、龍葵、天葵、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半枝蓮、草烏"、雪上」枝蒿、祖師麻、羊蹤躅、天仙了、 曼陀羅、延胡索、夏天無、八角楓、兩面針、徐長卿、雪膽
刪除 蕓香草、葦莖'、荷葉、連翹心°、鬼針草、辣蓼、雪膽、烏韭、烏蕨'、蜀漆'、九節茶、積雪草、地錦草、雞血藤、連錢草、馬鞭草、白屈菜、金錢豹'、九香蟲、鹿 含®:、蓮心'、明磯、孩兒茶、羊蹄、大蒜
5版 增加 蘇梗‘、蒼H:蟲'、胡荽、竹葉、寒水石、拳參、鴉膽了、白花蛇舌草、熊膽、山慈菇、地錦草、綠豆、綠豆衣'、徐長卿、千年健、砂仁殼人、豆蔻殼'、茯苓皮'、梗通 草'、葫蘆'、燈心草、烏頭氣枸橘、青木香、刀豆、甘松、娑羅了、八月札、玫瑰花、綠萼梅、九香蟲、白茅花H羊蹄、延胡索、莪術、雞血藤膏H 土牛膝H凌霄 花、劉寄奴、T漆、皂角刺'、浮海石、黃藥了、胖大海、豬膽汁、稲杏仁H洋金花、珍珠、玳瑁、紫貝齒、稱豆衣、西洋參、臍帶'、韭了、陽起石、黑脂麻、小麥'、 蓮房'、荷葉'、刺猬皮、蜀漆"、藜蘆、升藥、皂磯、茅根、大蒜、斑螯、蟾皮'、馬錢子、蛇床了、露蜂房、木芙蓉葉、血竭、樟腦、上槿皮'、絲瓜絡、松香、孩兒 茶、瓦楞了、守宮
刪除 杜衡氣鵝不食草、黃荊、黃荊子'、小槃、十大功勞、唐松草、千屮.光、虎耳草、貫葉蓼、鐵見、鳳尾草、翻口草、委陵菜H點地梅、酸漿、朱砂根、百兩金H金果 欖、萬年育、玄明粉'、亞麻仁'、烏枱根皮、撥莫、伸筋草、絲瓜絡、絲瓜了'、絲瓜葉'、老鸛草、路路通、楓香脂*、穿山龍、金錢口花蛇'、常春藤、豹骨'、猴骨'、
水莒蒲'、蜷!1!古、陸英、卡米須、三口草、陰行草'、地耳草、天胡荽、馬蹄金、桂了'、官桂'、小茴香根“、木姜'、紅豆蔻'、大腹皮、棕桶J實'、雞冠花、花生衣、 木、芹菜、茅莓、元宋忙、毛冬青、帑紅花H血蝎、熏陸香'、關口附'、浮海石、瓦楞了、白毛夏枯草、貓爪草、霽芋、千日紅、杜鵑花葉、胡頹葉、靈芝、瓜了金 '、人「件黃'、樟腦、安息香、棉花根、九香蟲、蛇床了、海馬、海龍氣黃明膠'、楮實了、呦黨參、龜板膠'、石榴根皮氣百藥煎'、金櫻了根'、鉛粉氣密陀僧'、 水銀、皿磯、陳盲灰、木槿花'
6版 增加 生姜汁'、葛花'、引流熊膽粉'、水牛角濃縮粉'、紅大戟'、草烏'、金錢白花蛇'、雷公藤、伸筋草、老鸛草、路路通、茯神氣玉米須、香加皮、蟻虻、霽菜、地耳草、 炮姜、帶紅花'、僵蛹氣 '海狗腎、海%、荷梗‘、上荊皮、
刪除 蒼耳蟲‘、犀角、徐長卿、虎骨、梗通草‘、赤小豆、大腹皮*、口茅花‘、菊葉二七‘、景天二七‘、兗蔚子‘、雞血藤膏‘、上牛膝‘、T漆、豬膽汁、萍菜、山羊角氣珍 珠、爪瑁、稍克衣、人參葉'、蜀漆H藜蘆、皂磯、茅根、木芙蓉葉、木槿皮、土槿皮'、絲瓜絡、松香、守宮、
7版 增加 鵝不食電、苦口 了、二顆針、馬尾連、青果、錦燈籠、金果欖、木蝴蝶、委陵菜、翻口草、千也光、紫草茸'、松子仁、宵風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枝蒿、 雪蓮花、天山雪蓮花H鹿銜草、石楠葉、枳棋了、關木通氣川木通'、雞骨草、珍珠草、繼木、夏天無、楓香脂、水半夏'、關白附*、貓爪草、華山參、羅漢果、滿 山紅、胡頹了葉、靈芝、纟頡草、生鐵落、山羊角'、珍珠、密環菌'、雄貢蛾'、刺五加、絞股藍、紅景天、沙棘、紫石英、蛤蟆油、羊紅膻、楮實了、明黨參、雞冠花、 木鱉了
刪除 引流熊膽粉▲、水牛角濃縮粉▲、紅大戟▲、扁豆衣▲、川io花▲、大風了
▲農示附藥
5版 6版 7版
溫世藥 發散風寒藥 發散風寒藥
辛涼解表藥 發散風熱藥 發散風熱藥
辛涼解表藥 發散風熱藥 發散風熱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平肝熄風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 \ \
淸熱解毒藥 息風止痙藥 息風止痙藥
清虛熱藥 清慮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淸熱燥濕藥 淸熱燥濕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燥濕藥 淸熱燥濕藥
附表3第1至7版教材藥物分類歸屬修訂情況
序號 名稱 1版 2版 3版 4版
1 細辛 辛溫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辛溫解表藥 發散風寒藥
2 木賊 辛涼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清熱明II藥 清熱明n藥
3 蟬蛻 辛涼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平肝息風藥 發散風熱藥
4 夏枯申 清熱瀉火藥 淸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明□藥
5 決明了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明「1藥 淸熱叨目藥
6 密蒙花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明門藥 清熱明口藥
7 青箱了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明口藥 淸熱明H藥
8 熊膽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 \ \
9 荷葉 淸熱解署藥 淸熱解暑藥 清熱瀉火藥 \
10 牛黃 清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息風止痙藥 平肝息風藥
11 地骨皮 淸熱涼血•藥 清熱涼血藥 退虛熱藥 清虛熱藥
12 青蒿 淸解暑熱藥 清解暑熱藥 退虛熱藥 抗瘧藥
13 胡黃連 清熱慄濕藥 清熱燥濕藥 退虛熱藥 清虛熱藥
14 秦皮 淸熱燥濕藥 清熱慄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解毒藥
15 口蘇皮 淸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 清熱解毒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慄濕藥 清熱燥濕藥
驅蟲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涌吐藥 涌吐藥 涌吐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淸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
淸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解毒藥
補氣藥 補氣藥 補氣藥
外用及具他 祛風濕清熱 祛風濕熱藥
補陽藥 補陽藥 補陽藥
補陽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補陽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化濕藥 化濕藥
開竅藥 開竅藥 開竅藥
活血祛瘀藥 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
穿心蓮
清熱燥濕藥 淸熱解毒藥 抗瘧藥
清熱解毒藥 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 抗腫癇藥
潤卜•藥
舒筋活絡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麻醉止痛藥 彳亍氣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止血藥 止血藥 止血藥
理氣藥 理氣藥 理氣藥
消食藥 消食藥 消食藥
外用藥 外用藥 外用藥
活血藥 止血藥 止血藥
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
\ 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
\ 止血藥 外用藥
活血祛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祛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祛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外用藥 化痰藥 清化熱痰藥
活血祛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外用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外用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清熱解毒藥 \ \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33 艾葉 止血藥 止血藥 溫一里藥 止血藥
34 川楝了 理氣藥 理氣藥 止痛藥 驅蟲藥
35 萊康了 消食藥 消食藥 溫化寒痰藥 消食藥
36 大蒜 驅蟲藥 驅蟲藥 外用藥 \
37 降香 止血藥 止血•藥 止血藥 止血藥
38 代赭石 止血藥 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
39 霽菜 \ \ 止血藥 止血•藥
40 刺猬皮 \ \ \ \
41 乳香 活血祛瘀藥 活血祛瘀藥 止痛藥 活血祛瘀藥
42 莪術 活血祛瘀藥 活血祛瘀藥 活血祛瘀藥 抗腫瘤藥
43 延胡索 活低祛瘀藥 活血祛瘀藥 止痛藥 止痛藥
44 瓦楞子 活血祛瘀藥 活血祛瘀藥 清化熱痰藥 淸化熱痰藥
45 血竭 外用藥 外用藥 外用藥 活血祛瘀藥
46 兒茶 外用藥 外用藥 外用藥 \
47 斑螯 外用藥 外用藥 外用藥 抗腫瘤
48 白毛夏枯取 \ \ \ 化痰止咳平喘藥
49 口果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平肝息風藥 \ 息風止痙藥
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 平抑肝陽藥
補血藥 補血藥 補rfn.藥
外用藥 開竅藥 攻毒殺蟲止癢藥
外用藥 開竅藥 攻毒殺蟲止癢藥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外用藥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攻毒殺蟲止癢藥
補陽藥 補陽藥 補陽藥
收澀藥 清熱燥濕藥 收澀藥
淋上藥 涌吐藥 涌吐藥
外用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外用藥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 攻毒殺蟲止癢藥
補陰藥 補陰藥 補陰藥
50 洋金花 \ \ 止痛藥 麻醉止痛藥
51 磁石 重鎮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平肝潛陽藥 平肝潛陽藥
52 珍珠 重鎮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 \
53 龍骨 重鎮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平肝潛陽藥 平肝潛陽藥
54 牡蠣 重氛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 平肝潛陽藥 平肝潛陽藥
55 白芍 補血藥 補血藥 平肝潛陽藥 平肝潛陽藥
56 樟腦 外用藥 外用藥 \ 開竅藥
57 外用藥 夕卜用藥 外用藥 開竅藥
58 山茱更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補陽藥
59 五味r 收澀藥 收澀藥 收澀藥 補氣藥
60 門磯 收澀藥 收澀藥 外用藥 收澀藥
61 益列仁 補陽藥 補陽藥 收澀藥 收澀藥
62 椿皮 \ \ \ 收澀藥
63 膽磯 涌}止藥 涌吐藥 \ 外用藥
64 馬錢了 \ 外用 外用 抗腫瘤藥
65 蛇床了 補陽藥 補陽藥 外用藥 補陽藥
66 黃精 補氣藥 補氣藥 補氣藥 補陰藥
補氣藥 補氣藥 補氣藥
理氣藥 理氣藥 理氣藥
補陰藥 補陰藥 補陰藥
補陰藥 補陰藥 補陰藥
止咳化痰平喘藥 止咳化痰平喘藥 止咳化痰平喘藥
\ \ 祛風濕藥
祛風濕藥 \ \
理氣藥 理氣藥 理氣藥
\ \ \
活血化瘀藥
67 兩洋參 補陰藥 補陰藥 \ \
68 九香蟲 \ \ 補陽藥 補陽藥
69 枸杞了 補血藥 補血藥 補血藥 補血藥
70 桑權 補血藥 補血藥 補血藥 補血藥
71 黃獨 \ \ 治癌藥 抗腫瘤藥
72 雪上•枝蒿 \ \ 止痛藥 麻醉、止痛藥藥
73 徐長卿 \ \ 止痛藥 麻醉、止痛藥藥
74 育木香 \ \ 止痛藥 \
75 九節茶 \ \ 祛風濕藥 抗腫癇藥
76 夏天無 \ \ \ 麻醉、止痛藥
77 雪膽 \ \ 清熱藥 麻醉、止痛藥
注:\表示未收載該藥物。
附表4第1至7版教材修訂中藥名稱的情況
序號 1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01 大楓子 大風子 大風子 大風子 大風子 大風子 \
02 山慈菇 山慈菇 \ 山慈姑 山慈姑 山慈菇 山慈菇
03 山楂 山楂 山査 山楂 山楂 山楂 山楂
04 天竹黃 天竹黃 \ 天竺黃 天竹黃 天竹黃 天竺黃
05 白蘇皮 白鋒皮 \ 白鮮皮 白鮮皮 白鮮皮 白鮮皮
06 白芨 白芨 白及 白及 白及 白及 白及
07 石葦 石葦 石葦 石韋 石韋 石韋 石韋
08 畢澄茄 畢澄茄 畢澄茄 卑澄茄 草澄茄 草澄茄 草澄茄
09 燈芯草 燈芯草 \ \ 燈心草 燈心草 燈心草
10 草芨 草撥 \ 草芨 率芨 率芨 草芨
11 \ 復盆子 \ 覆盆子 覆盆子 覆盆子 覆盆子
12 真珠 珍珠 \ \ 珍珠 \ 珍珠
13 蠶砂 蠶砂 蠶砂 蠶砂 蠶沙 蠶沙 蠶沙
14 旋復花 旋復花 旋復花 旋復花 旋復花 旋覆花 旋覆花
15 葫蘆巴 葫蘆巴 胡蘆巴 胡蘆巴 胡蘆巴 胡蘆巴 \
16 片姜黃 姜黃 姜黃 姜黃 姜黃 姜黃 姜黃
17 天門冬 天門冬 天門冬 天門冬 天門冬 天冬 天冬
18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豆蔻
19 白僵蠶 白僵蠶 僵蠶 僵蠶 白僵蠶 僵蠶 僵蠶
20 龍膽草 龍膽草 龍膽草 龍膽草 龍膽草 龍膽草 龍膽
21 赤芍 赤芍藥 赤芍藥 赤芍 赤芍 赤芍 赤芍
22 麥門冬 麥門冬 麥門冬 麥門冬 麥門冬 麥冬 麥冬
23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 降香 降香 降香
24 孩兒茶 孩兒茶 孩兒茶 \ 孩兒茶 兒茶 兒茶
25 茜草根 茜草根 茜草根 茜草根 茜草 茜草 茜草
26 茵陳蒿 茵陳蒿 茵陳 茵陳 茵陳蒿 茵陳蒿 茵陳
27 通脫木 通脫木 \ \ 通草 通草 通草
28 楝實 楝實 川楝子 川楝子 川楝子 川楝子 川楝子
29 露蜂房 露蜂房 露蜂房 露蜂房 露蜂房 蜂房 蜂房
30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白豆蔻 豆蔻
31 大青 大青 大青葉 大青葉 大青葉 大青葉 大青葉
32 木通 木通 木通 木通 木通 關木通 關木通
33 石灰 石灰 石灰 陳石灰 \ \ \
34 血余 血余 血余炭 血余炭 血余炭 血余炭 血余炭
35 蘇子 蘇子 蘇子 紫蘇子 蘇子 蘇子 紫蘇子
36 杏仁 杏仁 杏仁 杏仁 杏仁 苦杏仁 苦杏仁
37 敗醬 敗醬 敗醬 敗醬 敗醬草 敗醬草 敗醬草
38 茅根 茅根 白茅根 白茅根 白茅根 白茅根 白茅根
39 扁豆 扁豆 扁豆 扁豆 扁豆 白扁豆 白扁旦
40 \ 韭子 \ \ 韭子 韭子 韭菜子
41 蓮心 蓮子心 蓮心 蓮子心 蓮子心 蓮子心 蓮子心
42 \ \ 野菊 野菊 野菊花 野菊花 野菊花
43 棕櫚 棕櫚 棕櫚炭 棕櫚炭 棕擱炭 棕櫚炭 棕櫚炭
44 熟地黃 熟地黃 熟地 熟地 熟地黃 熟地黃 熟地黃
45 川槿皮 木槿皮 \ 木槿皮 木槿皮 \ \
46 大麻仁 大麻仁 火麻仁 火麻仁 火麻仁 火麻仁 火麻仁
47 干地黃 干地黃 生地黃 生地黃 生地黃 生地黃 生地黃
48 烏頭 烏頭 川烏 川烏 川烏 川烏 川烏
49 \ 白疾藜 白疾藜 刺疾藜 刺瘓藜 刺瘓藜 刺漠藜
50 樸硝 芒硝 芒硝 芒硝 芒硝 芒硝 芒硝
51 谷芽 谷芽 谷芽 谷芽 谷芽 谷芽 稻芽
52 龜甲 龜甲 龜板 龜版 龜板 龜甲 龜甲
53 明磯 明磯 明磯 明磯 明磯 白磯 白磯
54 神曲 神曲 六曲 六曲 神曲 神曲 神曲
55 浮海石 浮海石 \ 浮海石 浮海石 海浮石 海浮石
56 蜀椒 蜀椒 花椒 花椒 花椒 花椒 花椒
57 蟬蛻 蟬蛻 蟬蛻 蟬衣 蟬蛻 蟬蛻 蟬蛻
58 橘皮 橘皮 橘皮 橘皮 橘皮 橘皮 陳皮
59 人胞 人胞 紫河車 紫河車 紫河車 紫河車 紫河車
60 \ \ 三顆針 小樂 \ \ 三顆針
61 太子參 太子參 孩兒參 孩兒參 太子參 太子參 太子參
62 烏賊骨 烏賊骨 烏賊骨 烏賊骨 烏賊骨 海螺銷
63 白花蛇 白花蛇 白花蛇 白花蛇 白花蛇 薪蛇 薪蛇
64 \ 白附子 白附子 白附子 白附子 禹白附 禹白附
65 \ \ 石胡荽 鵝不食草 \ \ \
66 伏龍肝 伏龍肝 \ 灶心土 灶心土 灶心土 灶心土
67 紅藤 紅藤 紅藤 紅藤 紅藤 紅藤 大血藤
68 \ 旱蓮草 旱蓮草 旱蓮草 墨旱蓮 墨旱蓮 墨旱蓮
69 訶黎勒 訶黎勒 訶子 訶子 訶子 訶子 訶子
70 沙苑疾藜 沙苑痍藜 沙苑瀆藜 沙苑子 沙苑子 沙苑子 沙苑子
71 夜交藤 夜交藤 夜交藤 夜交藤 夜交藤 夜交藤 首烏藤
72 胡桃 胡桃 胡桃仁 胡桃仁 胡桃肉 核桃仁 核桃仁
73 胡麻仁 胡麻仁 \ \ 黑脂麻 ppi -M”
黑乙麻 黑芝麻
74 蚤休 蚤休 蚤休 蚤休 蚤休 蚤休 重樓
75 \ \ 唐松草 唐松草 \ \ 馬尾連
76 \ \ 曼陀羅 曼陀羅 洋金花 洋金花 洋金花
77 蚯蚓 蚯蚓 蚯蚓 地龍 地龍 地龍 地龍
78 續隨子 續隨子 \ 續隨子 千金子 千金子 千金子
79 銀杏 銀杏 白果仁 銀杏 白果 白果 白果
80 \ 番木鱉 馬錢子 馬錢子 馬錢子 馬錢子 馬錢子
81 蔵蕤 蔵蕤 玉竹 玉竹 玉竹 玉竹 玉竹
82 \ \ 紫金牛 紫金牛 矮地茶 矮地茶 矮地茶
83 縮砂仁 縮砂仁 砂仁 砂仁 砂仁 砂仁 砂仁
84 僵則臍 腸削臍 \ \ \ 海狗腎 海狗腎
85 橄欖 橄欖 \ \ \ \ 青果
86 \ 蠻菜 魚腥草 魚腥草 魚腥草 魚腥草 魚腥草
注:\表示未收載該藥物。
附表5第1至7版教材藥物出處的修訂情況
序號 名利、\ 1版 2版 3版 4版 5版 6版 7版
01 桂枝 木經' 本經 本經 本經 本經 別錄2 神農本草經
02 紫蘇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本經 別錄 名醫別錄
03 蘆根 本經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神農本草經
04 銀柴胡 綱門拾遺^ 綱口拾遺 本草綱口拾遺 本草從新 本草綱口拾遺 本草綱F1拾遺 本草綱目拾遺
05 胡黃連 開寶' 新修本草 新修本坤-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06 金銀花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07 敗醬於: 木經 本經 新修本臣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本經 神農本草經
08 大血藤 綱門拾遺 綱口拾遺 圖經本草 圖經本卓 圖經本草 圖經本車 本草圖經“
09 q齒覓 開宋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10 常山 別錄 別錄 本經 本經 本經 本經 神農本草經
11 芒硝 別錄 別錄 本經 本經 本經 本經 神農本草經
12 帝瀉葉 無 無 屮國藥學大辭典 屮國藥學大辭典 小國藥學大辭典 飲片新參 飲片新參
13 威靈仙 開寶本草 開栄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14 骨碎補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寶木草 開寶本草 藥性論 藥性論
15 海桐皮 幵寶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16 薪蛇 丿作 開寶本草 開寶本卓 開寶本車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17 嘉佑本草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名醫別錄
18 蒼術 木經 本經 本電綱n 本經 本經 本經 神農本草經
19 丿作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寶本取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名醫別錄
20 砂仁 開寶本草 開寶本烷 藥件論 無 藥性論 藥性論
21 肉桂 木經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本經 神農本草經
22 英澄茄 丿作 開寶本草 開寶本申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開寶本草 雷公炮炙論
23 烏藥 開宅 開寶本電 木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24 別錄 別錄 本經 木經 本經 本經 神農本草經
25 柿蒂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本卓拾遺 本草拾遺
26 萊腹了 新修木草 新修本草 日華諸家本也7 大明本草7 日華了本草' 日華子本草 日華了本草
27 山楂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日用本草 FI用本臣 新修本草 本草經集注 神農本草經集注
28 麥芽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藥性論 藥性論
29 谷芽 綱IT 本申綱門 本草綱□ 本草綱口 本草綱n 本草綱口 名醫別錄
30 南瓜了 無出處 無出處 現代實用屮藥 現代實用屮藥 現代實用屮藥 現代實用小藥 現代實用小藥
31 仙鶴申 綱門拾遺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 本草圖經 神農本草經
32 槐花 大明 日華諸家本草 本經 大明本草 日華了本草 本草拾遺 日華了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證類本草
別錄 本經 神農本草經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開寶本草 藥件論 開寶本草
新修本草 藥性論 藥性論
本草綱口拾遺 本草綱F1拾遺 本草綱口拾遺
藥性論 藥性論 藥性論
本經 本經 神農本草經
開寶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開寶本草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別錄 別錄 本草備要
新修本草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別錄 別錄 新修本草
別錄 本經 神農本草經
別錄 別錄 本草經集注
別錄 別錄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綱冃 H用本草 FI用本草
33 降否 沂類“ 證類本草 證類本草 證類本草
34 ifll.余炭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35 棕柵炭 嘉佑 嘉佑本草 嘉佑木草 本草拾遺
36 沒藥 開寶本草 海藥本草 開來本草
37 郁金 新修本申 新修本草 藥性論 新修本草
38 三棱 開定 開寶本草 本草綱口拾遺 開宋本草
39 莪術 開定 開宗本草 開寶本申 開栄本草
40 木經 本經 本草圖經 本經
41 紅花 開寶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42 延胡索 開宅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電
43 瓦楞了 大明 FI華諸家本草 別錄 別錄
44 血.竭 新修本半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45 口芥了 開寶 開寶本草 別錄 別錄
46 瓜葵 本經 本經 別錄 別錄
47 竹茹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48 紫蘇了 別錄 別錄 別錄 別錄
49 白果 日用10 HHJ本草 本草綱n 本草綱n
5() 首烏藤 開寶 開栄本草 本草綱口 木屮綱「】 無 何首烏錄 何首烏傳
51 冰片 新修本章 新修本草 別錄 別錄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52 全蝎 開親本草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宅本率 蜀本草 蜀本草
53 肉豆蔻 開栄本草 開宗木申 藥性論 藥性論 藥性論
54 金櫻了 蜀木草 蜀本草 蜀本申 蜀本草 蜀本草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55 木克衍義 本卓衍義 別錄 藥性論 藥杵論 藥性論 藥性論
56 罌粟殼 開寶 開宋本草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本草發揮 本草發揮
57 麻黃根 綱門 本草綱門 別錄 別錄 別錄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58 浮小麥 綱口 本草綱「1 本草綱口 本半綱11 本半蒙筌 本草蒙筌 本草蒙筌
59 9兜鈴 丿作 藥杵本卓 藥性木電 藥性本草 藥性本草 藥性本草 藥性本草
60 益幫仁 開寶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単拾遺 本草拾遺
61 禹口附 \ 別錄 別錄 屮國藥用植物志 屮藥志 屮藥志 屮藥志
62 砒石 開寶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開栄本草 開寶本草 FI華了本草 H華了本草
63 輕粉 嘉佑 嘉佑本草 嘉佑本草 嘉佑本草 木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64 硼砂 H華’ R華謚家木草 大明本草 大明本草 FI華了本申 日華子本草 H華了本草
65 爐1+右 綱「I 本草綱n 本草綱n 本半綱口 本草綱口 外丹本草 夕卜丹本草
66 太了參 無 無 本草從新 屮國藥用植物志 屮國藥用植物志 本草再新 小國藥用植物志
67 黨參 無 本草從新 本車從新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 增訂本草備要
68 核桃仁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千金•食治 開寶本草
69 補骨脂 開定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宗本草 藥性論 雷公炮炙論 藥性論
70 仙茅 幵宋 開寶本草 本經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海藥本草
71 沙苑了 本吐衍義 木草衍義 本草衍義 本草衍義 本草衍義 本草圖經 本草衍義
72 熟地黃 別錄 別錄 本草經集注 別錄 本草圖經 本草圖經 本草拾遺
73 何首烏 開栄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開宗本草 何背烏錄 日華了本草
74 矮地茶 \ \ 圖經本草 圖經本草 本草圖經 本草圖經 李氏草秘
75 黃藥了 \ \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滇南本草
76 洋金花 \ \ \ \ 本草綱口 本草綱FI 藥物圖考
77 珍珠 開定 開寶本取 \ \ 開寶本草 \ 日華子本草
78 羅布麻 \ \ \ 陜卩"1呻:藥 陜西屮草藥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
79 樟腦 綱口 本草綱口 \ 本草綱冃 本草品匯精要 本草品匯精要 本草品匯精要
80 五倍了 幵栄 開寶本草 \ 開寶本草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81 覆盆了 \ 別錄 \ 別錄 別錄 本草經集注 名醫別錄
82 糯稻根須 \ \ 四川小藥志 四川申藥志 本草再新 本草再新 本草再新
83 食鹽 別錄 本經 \ \ \ \ \
84 木槿皮 大明 H華諸家本草 \ 大明本申 本草拾遺 \ \
85 升藥 \ \ \ \ 外科圖說 外科圖說 外科大成
86 上荊皮 \ \ \ \ \ 藥材資料匯編 本草綱口拾遺
87 卩耳洋參 尢 本草從新 \ \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 增訂本草備要
88 海狗腎 開宅 開宋本草 \ \ \ 藥性論 藥性論
89 蛤蛤 開寶 開寶本草 開寶本申 海藥本草•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90 冬蟲夏車 木取備要 本草備要 \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
91 用菜了 \ 別錄 \ \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名醫別錄
92 鹿銜草 \ \ 本草綱口 \ \ \ 滇南本草
93 北沙參 \ \ \ 本經逢原 \ 本草匯言 本草匯言
94 藤梨根 \ \ 本草拾遺 河南屮草藥手冊 \ \ \
95 白花蛇舌草 \ \ 潮州志•藥物志 rw'i1藥志 廣西小藥志 廣西屮藥志 廣西屮藥志
96 唐松吐 \ \ 四川屮藥志 四川m藥志 \ \ 本草綱日拾遺
97 二顆針 \ \ 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 \ \ 分類草藥性
98 十大功勞 \ \ 植物名實圖考 本草再新 \ \ \
99 竹葉 木經 本經 \ \ 別錄 別錄 名醫別錄
100 淡竹葉 \ \ 本草綱口 本取綱R 本草綱口 本草綱「1 神農本草經
101 青黛 開寶 開寶本草 \ \ 藥性論 藥性論 藥性論
102 板藍根 \ \ 本經 大明本草 \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103 山慈菇 嘉佑 嘉佑本草 \ 全國小草藥匯編 嘉佑本草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104 橄欖 開寶 開定本草 \ \ \ \ H華子本草
105 野菊花 \ \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 本草正 本草正
106 穿心蓮 \ \ 常用小電藥手冊
(廣州部隊) 嶺南采藥錄 嶺南采藥錄 嶺南采藥錄 嶺南采藥錄
107 四季青 \ \ 本草綱R \ \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108 鳳尾草 \ \ 本草拾遺 植物名實圖考 \ \ \
109 綠豆 \ \ \ \ 開寶本草 日華了本草 日華了本草
110 蘆薈 開栄 開寶本草 \ 藥性論 藥性論 藥性論 藥性論
111 千金了 開定 開寶本草 \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蜀本草
112 烏梢蛇 開寶 開寶本草 開寶本草 開宋本取 \ 藥性論 藥性論
113 老鸛草 \ \ 本草綱門拾遺 滇南本草 \ 滇南本草 救荒本草
114 臭梧桐 \ \ \ 綱口拾遺 本草圖經 本草圖經 本草圖經
115 草果 \ \ 本草綱「1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
116 冬瓜皮 \ \ 本經 本經 開寶本草 開宋本草 開寶本草
117 通草 圖經 圖經本草 \ \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118 葫蘆 「1華 別錄 \ \ 日華了 FI華了 H華了
119 地H沖 \ \ 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 \ 植物名實圖考 空草藥性備要
120 丁香 開寶本卓 \ 藥件論 藥性論 雷公炮炙論 雷公炮炙論
121 開寶本草 \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新修本申 新修本草
122 香椽 圖經 圖經本草 圖經本草 \ 本草圖經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123 卄松 開定 開寶本草 \ \ 開寶本草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124 佛手 \ \ 圖經本電 圖經本卓 本草圖經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
125 雞矢藤 \ \ 本草求原 綱口拾遺 \ 工草藥性備要 生草藥性條要
126 隔山消 \ \ 救荒本臣 救荒本草 \ \ 本草綱目
127 大蒜 別錄 別錄 別錄 \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名1矢別錄
128 鶴草芽 \ \ 無出處 屮華陜學雜志 屮華醫學雜志 中華醫學雜志 屮華醫學雜志
129 界菜 \ \ 別錄 別錄 \ 別錄 千金方
130 雞冠花 \ \ \ 嘉佑本申 \ \ 滇南本草
131 劉寄奴 新修本申 別錄 \ \ 新修本單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132 兒茶 綱n 本草綱「1 本草綱仃 \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
133 浙 1/1 M \ \ \ \ \ 本草正 軒岐救疋論
134 天魚黃 開寶本草 \ 開來本草 開寶本草 蜀本草 蜀本草
135 海浮石 卄 日華諸家本草 \ 口華諸家本申 日華了本草 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
136 天葵 \ \ 新修木草 滇南本草 \ \ \
注:“\”農示沒收載該藥物,“無”表示沒有標明出處。 均采用原書中使用的巧名。
1.本經指神農木申經
2.別錄指名醫別錄
3•綱「I拾遺指木單綱「I拾遺
4•開寶指開寶木卓
5.木申圖經即圖經本草
6.嘉佑指嘉佑本草
7.大明、大明木申、H華、R華了本草均指H華諸家本草
&綱「I指本草綱口
9.證類指訐類本草
10.日用指H用本草
11•神農本草經集注指木草經集注,疑為7版Z謬誤
致謝
本論文是在導師王家葵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導師為人和藹可親、誨 人不倦,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及開拓進取、不畏艱辛的科 研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終身受益。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無論在 學業上、生活上還是為人處事上,導師都給予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耐心的指 導,在此論文完成之際,對不辭辛勞培育我的導師表示最誠摯的敬意和感謝。
感謝張廷模教授、王建教授,給予我寶貴的意見!
在我碩士研究生學習即將結束之際,由衷地感謝我的家人,多年來他們為 了支持我學習,無私奉獻了很多,使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最后,感謝百忙之中細心評閱論文的各位專家,并感謝答辯委員會的不吝 賜教!
限于時間、水平,文中的疏忽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有關專家、老師 和同學加以批評和指正,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楊麗.《中藥學》“中藥的性能"一章內容增補指瑕——對新教材應增補“中藥性能的負效 應”的思考[J]沖醫藥學刊.2003,21(12):2157-215&
[2]王緒前.對《中藥學》七版教材的看法[J].光明中醫2006,21(5):32-35.
⑶吳紅娟.談中藥名詞術語的規范化使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J],2006,4 (5):
18-20.
[4]鄧鐵濤.中醫近代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⑸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50.]
[6]人民日報.1978, 11, 12.
[7]張瑞賢,張衛.“文革”期間開門辦科研與中草藥運動[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0,22(1):3 &
[8]宋•唐慎微原著.尚志鈞點校.大觀本草[M].合肥:安徽科技學技術出版社,2003: 9.
[9]高曉山.中藥藥性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10]張廷模.臨床中藥學[M]沖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7.
[12]高學敏.中藥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66.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