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民國中醫期刊《蘇州國醫雜志》研究

    發布時間:2023-08-24 15:01
    引 言 1
    (一)選題目的與意義 1
    (二)研究現狀 2
    1.近代中醫藥期刊的整體研究 2
    2.地域性民國中醫期刊的比較研究 4
    3.單種民國中醫藥期刊的研究 5
    4.民國中醫藥期刊某方面的專門研究 6
    5.《蘇州國醫雜志》研究 7
    一、期刊概況 9
    (一)辦刊緣由 9
    (二)期刊的興起與停辦 10
    (三)期刊溯源 10
    (四)創刊人活動經歷簡述 11
    1.王慎軒活動經歷 11
    2.王慎軒著作 12
    二、欄目主要內容研究 12
    (一)欄目簡述 12
    (二)主要內容 14
    1.言論 14
    (1)縱論中西醫之短長 14
    (2)中醫行業發展狀況 16
    (3)研究中醫學的意義與讀醫學書的方法 16
    (4)中醫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18
    (5)社會熱點問題 19
    2.講壇 21
    (1)報告學術進展 21
    (2)介紹研究心得 22
    3.藥學研究 29
    (1)中藥學概論 29
    (2)中藥認知 32
    4.講義 35
    (1)《藥物學講義》提要 35
    (2)《雜病講義》提要 36
    5.漢方醫著 37
    (1)《漢醫要訣》探究 37
    三、《蘇州國醫雜志》的特點與價值 43
    (一)醫教研編四位一體,以期刊為“喉舌”為中醫爭取話語權 . 43 1.創辦學校,以發展新式中醫教育 43
    2.設立診室,以培養學員臨床實踐技能 45
    3.建立研究院,培養專門人才 46
    4.成立編譯館,拓寬學員醫療視野 47
    (二)選取學員優質文章進行刊載,大力啟用后學人才 47
    (三)關注海外醫學動向,促進中日醫學交流 48
    (四)選材靈活,緊抓時代脈搏 49
    1.選取登載政界、學界名人文章 49
    2.選取登載醫界名家文章 50
    結 語 51
    參考文獻 54
    致 謝 62
    引 言
    (一)選題目的與意義
    回溯歷史就會發現,自西學東漸以來,中西醫之論爭就從未停息,民 國時期甚至有“廢止中醫”的提案,幸而當時諸多有識醫士、開明人士奔 走呼吁,才使得“提案”未能得以實施,為中醫的存續與發展做出了巨大 貢獻。“廢止中醫案”后,興辦中醫學校、創辦中醫藥雜志、組織醫藥團 體是振興發展中醫的“三大法寶”,成為中醫界人士之共識。
    《蘇州國醫雜志》作為民國時期的中醫藥期刊,具有時效性、專業性 地域性的特征。它與同時期的諸多中醫藥期刊共同為中醫漸近缺失的話語 權謀取空間。雖然從形式上看,《蘇州國醫雜志》與其他民國中醫藥期刊 一樣,都以“欄目”的形式將文章進行展現,但內容上卻不相同,這便凸 顯了《蘇州國醫雜志》的特殊性。
    《蘇州國醫雜志》具有時效性,其欄目的設置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且 尤為重視社會上關于醫學的熱點問題。如當時有部分西醫大肆宣揚“中醫 無用論”,這極大了鼓動了社會輿論導向,從而使不明就里的人民群眾深 信“中醫確實無用”,造成了中醫逐漸勢微的態勢,此時雜志主辦者則會 誠摯邀請名醫來校演講,其中演講者身份既有傳統中醫,又有學習了西醫 的新一代中醫,還有當時著名的西醫,從而使演講內容更具說服力。再如 國民政府提倡“新生活運動”,當時有部分報刊鼓吹這一舉動的意義,然 而《蘇州國醫雜志》卻選取學者范行準《新生活運動與衛生之意義》一文, 文章并沒有迎合“上層”意愿,而是從民生角度談起,勸誡當局者需深省。
    《蘇州國醫雜志》具有專業性,登載的文章以醫學為主,有探討醫理 的文章、有探討疾病治法的文章、有探討疾病治療用方的文章、有探討藥 物的文章。從整體上來看,雜志的醫學類文章涵括了中醫“理、法、方、 藥”四個層面。
    《蘇州國醫雜志》具有地域性,創刊人王慎軒先生早年求學于上海, 師從丁甘仁、曹穎甫等多位名家,后來在蘇州行醫時,又師從繆康壽先生, 這些求學經歷豐富了先生的臨證經驗,也為后期雜志的創辦、雜志內容質 量的把控夯實了醫學理論基礎。從登載的文章來看,編輯組選取的醫家、
    1
    名家文章也都是與創刊團體有交流的,文章作者以江浙滬為主。
    《蘇州國醫雜志》作為民國時期的中醫雜志,涉及諸多中醫思辨言論、 醫案、醫政、醫教、醫事,且記載有諸多珍稀文獻,如唐慎坊譯著的《漢 醫要訣》、章太炎醫學遺著特刊、蘇州國醫學校建校十周年回顧等。通過 梳理《蘇州國醫雜志》刊載文章,可以明晰當時為使中醫有話語權而做出 的努力過程,便于現在面臨類似問題時,有參考依據;再者,民國中西醫 論爭中,中醫為爭取其應有的權利,所做出的種種無奈舉動,“有意無意” 的使中醫的走向發生了偏離,通過梳理雜志,了解其歷史,也有益于求索 中醫的本原,回歸中醫本有的道路。
    有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獻學研究方法,以《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 編•蘇州國醫雜志》為資料來源,運用目錄學方法,通過《中國近代中醫 藥期刊匯編索引》搜集整理與期刊相關的事件,同時以全國報刊索引數據 庫、大成故紙堆數據庫、國家圖書館“民國期刊數據庫”為輔助,運用比 較分析的方法,對《蘇州國醫雜志》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旨在理清《蘇 州國醫雜志》的辦刊特點與價值。
    (二)研究現狀
    1.近代中醫藥期刊的整體研究 段逸山主持影印的《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1] ,不僅反映了近代 中醫學的發展狀況、面臨的問題以及中西醫學的關系,也反映了當時社會 的政治文化生態,對中醫學乃至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參考價值。 段逸山將近代中醫藥期刊的顯著發展特點歸納為:針砭時弊,警醒醫界; 質量要求較高,影響范圍較廣;刊期不定,形態不一。此外還約請相關專 家學者對所選的每種期刊作提要式介紹,內容涉及期刊的概況、主要內容、 學術地位、貢獻等[]。《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前言”明確地指出 了近代中醫藥期刊的歷史價值,第一,民國時期的中醫藥期刊展現了中醫 存廢之爭的交鋒場面。自從1917年余云岫作《靈素商兌》 ,將矛盾直指奠 定中醫學術的根基《素問》與《靈樞》,中西醫之間論爭便愈演愈烈。第 二,開創了中醫學校的規模教育。近代中醫藥期刊與中醫教育二者相輔相 成,密不可分。醫家們通過刊載學校教材、醫案驗方等,加強了各地中醫 同仁交流。同時,興辦中醫學校,推動了中醫藥教育發展。第三,提供防 治疫病的理論及經驗。
    邴守蘭[]等對近代中醫藥期刊的特點及研究意義進行闡述,認為近代 中醫藥工作者創辦期刊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播中醫藥知識,溝通與交流中醫 藥信息,謀求中醫藥發展出路。近代中醫期刊涉及中醫、中藥的史料豐富。 其中以“中醫教育”“中醫疫病防治”“中西醫論爭”討論最為激烈,具 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王咪咪[4]將1949以前中醫及相關期刊二百余種進行了 整理,并收集到中醫文獻一萬余篇,且把所搜集的期刊內容進行分類研究。 張豐聰[5]等從出版概況、現存近代中醫藥期刊調查情況入手,對近代中醫 藥期刊研究現狀分類闡述。馬祥[6]等對當前近代中醫期刊研究進行分類梳 理,最后提出未來研究方向。張云[7]基于2000?2013年民國醫藥期刊的研 究論文,以數據分析的方法加以預測未來中醫發展趨勢。李博群[8]基于 2002?2016有關民國中醫藥期間研究論文及著作進行分類研究,并提出未 來研究方向。
    鄧鐵濤主編的《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⑼對近代中醫藥期刊基本概 況作了簡介,對1908?1949年間國內創辦的中醫藥期刊進行了數目統計 在“近代中醫藥期刊的創辦”章節中,簡要介紹了近代中醫藥期刊的創辦 與發展過程,同時對部分重要期刊的辦刊宗旨作了歸納分類。如以融匯中 西醫藥為宗旨的,有《醫學雜志》《華西醫藥雜志》等;以闡發中醫學理 論的期刊,有《中醫雜志》《北京醫藥月刊》《國醫公報》等;以宣傳維 護中醫藥學為宗旨的,有《醫界春秋》《中醫世界》《國醫正言》等;以 宣傳中醫藥科學化為宗旨的,有《中醫新生命》《國藥新聲》等;以發揚 針灸學術為宗旨的期刊,有《針灸雜志》等。此外,還將主要期刊的主要 信息以一覽表的形式進行呈現,其中包含期刊的刊名、地點、創辦年月、 主辦人、備注信息。為以后相關學術信息檢索提供了極大便利。此外,李 經緯、程之范主編的《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10]對中醫藥期刊進行 了全國性收錄,且將期刊的發展歷程加以研究。
    2.地域性民國中醫期刊的比較研究
    近代中醫藥期刊呈現地域分布不均的現象,如北京、上海地區存在多 種期刊。但是地域性期刊與單種期刊存在交叉部分,為了防止敘述混亂的 現象發生,本段落主要對兩種或兩種以上地域性期刊進行比較,符合地域 性期刊的單種中醫藥期刊放在其他段落中進行介紹。
    (1)北京
    董澤宏[11]將北平1930?1949年間出現的12種中醫藥期刊中選出比較 有代表性的雜志,如《北平醫藥月刊》《中國醫藥月刊》《國醫砥柱》《國 醫求是》等,并對四本雜志從機構人員組成以及特點、影響等方面進行了 評述,認為民國時期北平的中醫藥雜志在中醫藥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陳婷[12]等總結了民國時期北京地區中醫期刊的四大特色:刊期不一,欄目 分呈;學術為主,兼顧普及;關注疫情,專刊疫病;執守中醫,中西匯通。
    (2)上海
    蕭惠英[13]等統計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所藏1949年以前的中西醫藥期刊 有392種,在上海編輯出版的有148種,占37.75%,分為特刊、期刊、會 刊、紀念刊、叢刊、公報、學報、報紙副刊等。認為民國時期在上海地區 出版的中醫藥期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值得進 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周波[14]等對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進行了搜集整理 認為民國時期的上海中醫藥期刊保存的完整性程度不一,期刊文章的題材 豐富,期刊作者以醫家為主,期刊館藏地較多,出版發行有特點。目前在 研究過程中仍存在研究滯后、人才匱乏的狀況。
    沈偉東[15]所著《中醫往事:1910?1949民國中醫期刊研究》以民國時 期上海中醫藥期刊為研究對象,從類型、學術促進、行業貢獻三大方面為 切入點,通過細致地文獻梳理,呈現了民國時期上海地區的中醫發展概況。
    (3) 廣東
    賴文等[16][17]對民國時期廣東中醫藥期刊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民國時 期的嶺南地區出版了大量內容豐富的中醫藥期刊,促進了學術爭鳴,對于 中醫藥知識的傳承和革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劉芳[18]等對廣州中醫藥 大學館藏的民國時期書目進行分析,其中涉及到期刊梳理成果。羅惠馨[19] 等對20 1 7年以前的廣州中醫期刊相關文獻研究進行了細致梳理。
    (4) 山西
    楊繼紅[20]從期刊概況、內容、特點、編排體例等方面分析了山西地區 早期的中醫藥期刊—《醫學雜志》和《醫鐘》,認為這兩種雜志在民國時 期為傳播中醫知識,維護中醫藥事業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做出了積極貢 獻。
    (5)福建
    劉德榮[21]從主編、工作人員、投稿者、欄目設置、期刊特點對民國時 期福州的《現代醫藥》和《醫鐸》進行了分析,認為二種期刊在維護中醫 學,傳播中醫知識,促進學術交流等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3.單種民國中醫藥期刊的研究
    《醫界春秋(1926?1937)民國中醫變局中的人和事》[22]一書從辦刊 者、辦刊的目的和定位、期刊形態設計、期刊的立場和特色、作者和讀者 等方面對《醫界春秋》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杜建杰[23]通過對《醫界春 秋》的分析,總結出中醫在這一時期的特點。通過對中醫存廢之爭和中西 匯通主張的論述,探討在當時歷史背景下中醫行業發展的特征和走向。邴 守蘭[24]等則以《醫界春秋》為主體,探索時代背景下,醫界思想領域存在 的矛盾、斗爭以及中醫界革新思想。邴守蘭[25]等介紹時逸人生平及其主辦 的中醫期刊—《復興中醫》的基本概況,將期刊的主要內容特色歸納為: 苦心孤詣,旨求復興;整理國醫,融匯新知;倡導復興,教育為重;團結 醫界,溝通信息;針砭時弊,警醒醫界等。邴守蘭[26]等對《中醫世界》主 要內容、改版與合刊、時代背景與矛盾、地位與貢獻等進行評述。任宏麗
    [27] 等介紹《神州國醫學報》的辦刊情況、主要內容及特色影響等。任宏麗
    [28] 等介紹《現代中醫》的創刊背景、主要內容,評價其學術貢獻和辦刊特 色。柴曉閣[29]采用文獻計量法對《新中醫刊》進行研究,得出期刊特色 貢獻價值及存在問題等。朱建華[30]等采用數字化分析的方法,對《醫學雜 志》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鮑健欣[31]則對《中國女醫》創刊背景、創刊 人、期刊概況進行了梳理。馬祥[32]將《中國女醫》作為研究對象,總結了
    《中國女醫》產生的背景、女中醫的成才模式、女中醫的學術特點以及《中 國女醫》的貢獻與特色,為當代女中醫的發展提供借鑒。姜艷[33]對《國醫 正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介紹了《國醫正言》的辦刊背景、創
    5
    辦與發行、主要內容、關注熱點及廣告等,并通過《國醫正言》重點考察 了天津中醫藥在民國時期的發展狀態。耿飛[34]從《中國針灸學》的創刊形 成背景,辦刊始末、刊物主要內容、貢獻與影響三個角度進行了系統梳理 與研究。羅惠馨[35]將廣州近代中醫藥期刊—《醫林一諤》作為研究對象 用文獻研究法,對其刊文及期刊中刊文作者進行研究,總結其特點與貢獻, 以期為廣州地區中醫藥發展提供文獻資料。段博峰[36]以文獻整理法為主 對《現代醫藥》進行整理研究,發掘該期刊蘊含的臨床價值、學術價值以 及文獻價值,并進而探討了該期刊對民國時期福建地區中醫藥事業的傳承 與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此外,其他研究者還對《現代國醫》[37]《北平醫藥月刊》[38]《北京醫 藥月刊》[39]《通俗醫事月刊》[40]《中國醫藥月刊》[41]《杏林醫學月報》[42] 《現代醫藥月刊》[43]《壽世醫報》[44]《三三醫報》[45][46]等進行了梳理與研 究。
    4.民國中醫藥期刊某方面的專門研究
    (1) 醫藥理論研究
    張豐聰[47]等以近代醫藥期刊文獻為基礎,對近代醫藥期刊中涉及中藥 研究的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不同期刊的本草研究特點,探討近代中 藥理論產生變化的原因,并分析了對近現代中藥理論的影響。
    (2) 期刊特色研究
    萬芳[48]等從載體形式與內容兩大方面進行闡述,梳理出載體形式的進 步推動了醫學的發展的文獻研究特點。張洋[ 49]等總結出民國中醫期刊的5 大時代特征:宣傳西醫知識;中西醫之爭;宣傳政策法規;重視疫病防治; 圖文并茂;疫病防治對于當今臨床研究,具有重要借鑒價值。韓磊[50]通過 梳理民國時期中醫藥期刊的創辦概況,歸納出中醫藥期刊主要出版特征。 郭妍[51]的博士學位論文《中醫藥期刊史研究》,從史學研究的角度出發 闡述了中醫藥期刊的形式特征、類別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內容特征。
    (3) 以特定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付書文[52]等利用所收集的期刊目錄,通過文獻計量法,對其年創刊量 增長趨勢、主辦機構分布、地域分布等做統計數據分析,以此闡述民國時
    6
    期中醫期刊的概況。
    (4) 品牌、廣告研究
    宋海坡[53]等著重對民國中醫期刊中中醫藥品牌形成的原因、過程進行 討論。李蘭[54]將中醫期刊登載的廣告進行了分析研究,且對廣告信息中蘊 含的內容、類型、發展、作用機制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
    (5) 譯詞研究
    范李娜[55]則將研究重點放在了近代中醫藥期刊西醫譯詞研究上,對西 醫譯詞漸趨統一的情況分析了內外因,并將西醫譯詞在中醫中的體現作了 具體歸納總結。
    5.《蘇州國醫雜志》研究
    彭榕華、段逸山的《蘇州國醫雜志述評》[56]將《蘇州國醫雜志》內容 進行了梳理,還對其進行了三點主要評價:研讀中醫經典著作,反映中西 匯通思想;力求醫藥改良之道,宣揚中醫教育方針;推動中醫學術交流, 傳播醫藥信息法令。鮑良紅[57]的《從<蘇州國醫雜志>看民國江蘇中醫藥期 刊的辦刊特色》一文,總結了《蘇州國醫雜志》的辦刊特色:立足刊學相 輔,創設特色專欄;名醫辦刊撰稿,確保期刊質量;注重期刊策劃,出版 專刊專號;整合期刊資源,達成書刊互動。張效霞[58]《近代中醫學校第一 次異地見習:蘇州國醫研究院旅行見習團》則以《蘇州國醫雜志》中刊載 內容為主要資料,進行層層梳理,得出蘇州國醫研究院旅行見習團是近代 中醫學校第一次異地見習。此外,張效霞以《蘇州國醫雜志》記載的文獻 內容作為資料,得出蘇州國醫學校藥物試植場為我國近代第一座中醫學校 藥用植物園的重要結論。吳中云[59]的《蘇州國醫學社與<國醫雜志>》一文, 較為簡略的對蘇州學社與《蘇州國醫雜志》的概況作了介紹。由此可見, 目前關于《蘇州國醫雜志》的整體性研究尚不多見,期刊中涉及的重大事 件還有待深入挖掘并加以分析,期刊中欄目內容仍具有深入挖掘意義。
    一、期刊概況
    (一)辦刊緣由
    西學東漸以來,西方科學與文化大規模傳入中國,西方醫學也逐漸被 國人所接受和認可,國人受西方影響日甚,醫藥界同樣面臨受西方醫學影 響的狀況,業內俗稱為“西醫東漸”。伴隨者西醫在中國的日漸發展與興 盛,漸漸改變了中國傳統醫學一家獨大的狀況,中醫與西醫在醫學地位、 話語權、民眾信賴各方面出現了交爭的局面。1929年,國民政府中央衛生 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收到是否要“廢止中醫”相關的四項提案:《廢止舊醫 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統一醫士登錄辦法》《中醫登記年限案》《限 制中醫生及中藥材之辦法案》,這些提案經大會討論后獲得通過,經歸納 總結為《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此舉對中醫界極為震動,若任由非中醫 人士堂而皇之地僅僅通過幾次會議便可決定中醫的命運,簡直是滑天下之 大稽!中醫界有識人士意識到只有中醫自身才可去挽救中醫,于是中醫團 體以抗議、請愿、游行、辦刊等諸多方式來自覺尋求中醫的復興與發展道 路,此為《蘇州國醫雜志》創刊的歷史背景。
    民國時期,諸多西醫已將中醫作為競爭對手,難以用客觀公正的態度 對待中醫,“中醫治病,遇有疑難,轍對病家推薦西醫,然而西醫則十九 自立于與中醫對敵地位,唾棄之,仇視之,甚或痛詆之,直斥中醫為殺人 之具”[60]。西醫對中醫的盲目排斥與擠壓,讓原本就處于不利境況的中醫 更為窘迫。此外,從國家安全利益角度考慮,單純依靠西醫,若一旦戰爭 發生,依賴西方的西藥將會出現斷絕的情況,從而造成無藥可用的狀況。 由此可見,爭取中醫的權益已經迫在眉睫。中醫要想爭取生存空間,就要 在本身醫學基礎上對西醫有所接受與容納,“發揮真實學問,造就專門人 才”[61]。而欲造就中醫專門人才,興辦學校、創辦雜志便成為最為實際的 路徑,此為《蘇州國醫雜志》辦刊的社會背景。
    (二)期刊的興起與停辦
    1934年春,《蘇州國醫雜志》創刊,以“昌明國醫、參究科學、養成 國醫專門人才”為宗旨。以季刊的形式發行,每年共有四期。至1937年春 因戰亂原因停刊,共出版十三期。
    9
    (三)期刊溯源
    早在《蘇州國醫雜志》創刊之前,王慎軒就已經創辦蘇州女科醫社, 并發行《婦女醫學雜志》,是我國近代第一種中醫婦科雜志。
    《婦女醫學雜志》創刊于 1927 年冬,至1930 年共出版 12 期,以季刊 的形式加以刊發。梳理雜志內容可知,“發闡”“治驗”“方案”“衛生” “雜俎”為主要欄目。“發闡”欄目,主要內容是對中醫婦科理論的探討 以及對婦科雜癥進行的分析研究。“治驗”欄目,主要登載了《王慎軒夫 子女科治療驗錄》,文中內容涉及諸多臨床婦科診療經驗,擴充了學員與 讀者群體對婦科疾病治療辨證用方的了解。“方案”欄目,登載的文章為 本社學員臨床實習的心得。“衛生”欄目,主要是對婦女衛生保健知識的 宣傳。民國時期,伴隨著西醫的涌入,國人“衛生”意識加強。《婦女醫 學雜志》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的醫學動向,用較多篇幅闡述了女性生理期需 注意的事項。“雜俎”欄目主要為學社師生間的醫學交流,整理成文進行 刊登。
    《婦女醫學雜志》的宗旨為“改進女科醫學,拯救婦女疾苦,灌輸女 子衛生,保障婦女康健”,這樣的辦刊理念一直延續到《蘇州國醫雜志》 編輯出版工作之中。從兩個期刊欄目來看,在命名上并無太多相似之處, 但在欄目下,涉及到婦科的內容,都是一直秉承著“改進女科醫學”的思 路。如王慎軒先生的《女科奇病治驗錄》一文,診療思路與《婦女醫學雜 志》中《王慎軒夫子女科治療驗錄》女科治療思路理念相同。
    可以說,《蘇州國醫雜志》是《婦女醫學雜志》的延展,與《婦女醫 學雜志》相比,《蘇州國醫雜志》在欄目上加以擴充,涉及的醫學領域從 原有的婦科拓展到內、外、婦、兒諸科。此外,《蘇州國醫雜志》還涉及 到醫政、醫務、醫教等內容,拓寬了雜志的選材領域。
    (四)創刊人活動經歷簡述
    1.王慎軒活動經歷
    王慎軒,男,漢族,浙江紹興人。生于1900年,卒于1984年。著名 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中醫婦科專家。
    先生三歲時喪父,由其寡母將其撫養長大。十六歲時考入浙江第五師
    10
    范學校,十九歲時到上海,以旁聽生身份進入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 學校學習,后以插班生正式入學,跟師丁甘仁先生、曹穎甫先生,長于婦 科病診療。1923年初,赴蘇州行醫,1926年創辦蘇州女科醫社,1933年 夏蘇州女科醫社改稱蘇州國醫學社,1934年又遵照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 私立學校規程,改稱為“蘇州國醫學校”,且聘請章太炎先生為名譽校長。 20世紀50年代初,任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改為江蘇省中醫學 校)[62]婦科主任。50年代末,于北京中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任 教,并擔任附屬東直門醫院婦科副主任。1964年回蘇州休養,在“文化大 革命”期間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的保護。先生晚年時期尤為崇信佛教,以慈 悲之心對待病人,有“佛醫生”的稱號[63]。
    從創辦蘇州女科醫社至北京中醫學院任教數十年間,先生帶教的學生 或門人中,有不少成為近現代中醫學界的領軍人物,如江蘇南通的朱良春 (2009年5月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浙江紹興的張又良、江蘇蘇州的陳松齡、 鄭紹先、胡念瑜和俞濟人、南京中醫藥大學陳丹華、上海中醫藥大學龐泮 池、北京中醫藥大學王子瑜和李書元、中國中醫科學院傅芳珍以及北京名 醫巫君玉、福建名醫林昭輝、安徽名醫黃從周。此外,先生晚年在蘇州行 醫時,還培養了徐友文、蔡小琳、周耀輝等諸多弟子[64]。
    2.王慎軒著作
    編纂著作有《中醫新論匯編》《女科醫學實驗錄》《中國藥物學》《胎 產病理學》《曹穎甫先生醫案》《佛門靈方治驗錄》等,編著講義有《內 經衛生學》《內經生理學》《難經脈法精義》《中國藥物學》《中國調劑 學》《中西病理學大綱》《內科診斷學》《古方新論》《女科治療學》《產 科治療學》《女科醫案指南》《內科醫案指南》《女科診斷學》《女科醫 論》《傷寒講義》《溫病綱要》《雜病講義》等。其中,《中醫新論匯編》 被分別收錄《民國叢書》及《民國藝文志》,奠定了先生在中醫教育界和 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
    11
    二、欄目主要內容研究
    (一)欄目簡述
    《蘇州國醫雜志》共發行十三期,每期欄目各有側重,欄目繁多,經 統計該刊共設置欄目二十九個。分別為“言論”“講壇”“論壇”“經義” “生理”“病理”“心理”“內科”“女科”“兒科”“譯著”“學說” “治療”“藥物”“藥學”“方劑”“驗方”“筆記”“醫案”“雜俎” “文苑”“文獻研究”“醫學研究”“實驗報告”“通訊”“特載”“概 況”“專載”“附載”等。
    “言論”欄目共有六期,“論壇”欄目共計三期,“論壇”欄目只是 “言論”欄目名稱的更改,故本文統稱為“言論”欄目。“言論”欄目主 要聚焦于中醫發展、中醫教育、醫學熱點事件等方面。
    “講壇”欄目從第二期至第十三期每期都有,在該欄目中登載了大量 當時醫界名家與名人講演稿,如顧福如、黃星樓、余澤霓、余無言、孫永 祚、張贊臣、章太炎、朱振聲、董志仁、柯興三、楊志一、祝懷萱、唐仁 縉等的演講錄都收錄在該欄目下,文章內容豐富,見解獨到,便于了解當 時中醫對疾病的認知狀況。
    “經義”欄目見于第二期、第三期,該欄目主要為探討《黃帝內經》 《傷寒論》之經義而設置,并且在探討中引入西醫醫理來闡釋,如《闡明 〈傷寒論〉中風傷寒之真諦》[65]一文,在探討“傷寒”“中風”病因病機 時,得出病人體質差異、汗腺的緊松程度不同是主要病因,不必拘泥于風 邪是否傷衛,寒邪是否傷榮。遺憾的是,該欄目刊文較少,僅載文四篇, 可挖掘資料較少。
    “生理”欄目主要探討了內分泌系統、月經、血液循環系統、營衛的 生理機能。該欄目呈現的特點為融合中西醫學思想,如《國醫之內分泌學》 一文,指出國醫對內分泌學說的認識較早,之所以未能形成較有影響力的 醫著,皆因為后世學者未對其加以深入研究。
    “病理”欄目見于第一期至第三期,主要介紹疾病的發病原理、臨床 病理特征等情況,研究疾病涉及“傷寒”“癆病”“肥胖病”“抑郁”“疫
    12
    痧”“霍亂”“瘧疾”等。
    “心理”欄目,見于期刊第六期、第七期,只登載三篇文章,文章主 旨為醫生在診療疾病時,不僅要關注疾病的病理狀況,更要關注患者的心 理狀況。
    “治療”欄目共載文六篇,主要內容為中西醫對血虛病的治療、肺癆 需注重調養脾胃、疾病治療需順應自然。
    “內科”“婦科”“兒科”欄目主要從疾病的病名、病因、病源、癥 狀、診斷、治療、預后諸方面加以講述。從登載文章內容看,部分文章為 是教員對授課講義的補充,如葉橘泉的《近世內科國醫處方集》,張又良 的《女科醫籍考》,胡蕭梧的《說小兒疳積》等。另有部分文章為學員的 學習心得,如楊夢麒的《百日咳之研究》,周自強的《淋病》,毛炳南的 《癥瘕》,朱啟明的《黃疸論》,王景賢的《停經》,陳丹華的《痘癥梗 概》等。
    該刊非常重視中藥的研究與討論,故本文將期刊中“藥物”“藥學” 欄目統一稱為“藥物”欄目,單獨作為一個章節加以書寫。“驗方”“方 劑”欄目主要對方劑的理論加以闡釋,同時對用方中的禁忌等加以探討, 從用方的類型分,主要有經方、驗方、自創新方,如《梔子豉湯之真理》 《白虎湯之科學觀》《大小陷胸湯合論》《桃核承氣湯論》《釋小青龍湯》 等,都是對經方的探討。再如《驗方瑣記》是醫家在日常診療時,對經驗 良方的整理筆記。再如《新發明之秘方報告》一文中的“新發明”,則是 醫家的自創新方,因效果顯著,加以記載。
    “醫案”欄目主要有“馬培之先生內科醫案”,主要包括癲厥、郁證、 虛損、濕溫的病因分析與治療方法。“丁甘仁先生內科醫案”主要為“濕 溫”的治療。“曹穎甫先生內科醫案”將“傷寒”的治療醫案進行刊載。 “黃體仁先生女科醫案”重點談及了“帶下病”的治療。“王慎軒女科醫 案”談及了“月經不調”“崩漏”的治療。
    “譯著”欄目重點關注海外醫學動向,尤其關注日本漢方醫學進展, 自蘇州國醫學校設立編譯館以后,譯著眾多漢方書籍,為后世研究民國時 期日本漢方醫學保留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13
    “雜俎”“文苑”欄目,登載了較多醫學隨筆、雜談,此外還登載了 會議記錄、組織條例、法案等文件,由此可了解民國時期的中醫教育、中 醫管理更為具體的情況。
    “醫學研究”欄目主要刊載醫家、醫學生的臨床醫學研究成果、診療 技術。該欄目重在探討了“濕溫”“腳氣病”“糖尿病”“痢疾”的治療 方案與注意事宜。
    “實驗報告”欄目共發表四篇文章,見于第八期、第九期,主要記載 了“小兒肺炎”“腹痛”等病的治療經驗。
    “通訊”“專載”“特載”“附載”“概況”則是期刊雜志時效性、 靈活性的具體體現,這些欄目并非在每期雜志中都有設置,而是根據當年 當時發生的事件專門設置,登載的文章往往蘊含了很豐富的歷史價值。
    通過對《蘇州國醫雜志》各欄目的細致梳理,本文以“言論”“講壇” “藥學研究”“講義”“譯著”五個欄目為重點,其他欄目為側重點加以 研究,旨在了解該期刊所反映的民國時期的中醫概況(中醫群體、中醫教 育、中醫發展環境等),以及中醫有識人士為中醫的發展所采取的措施, 并通過分析歸納的方法探討這些舉措給中醫帶來的利與弊,以期中醫在未 來的發展中可取長補短,存續經典。
    (二)主要內容
    1.言論
    “言論”欄目,共有文章17篇。供稿者主要為本校的教師與優秀學員 此外還選取醫學學者、醫界名人的文稿進行刊登。
    欄目的主題主要聚焦于中西醫比較研究、中醫行業發展狀況、研究中
    醫學的意義與方法、中醫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及當時的社會熱點問題。
    (1)縱論中西醫之短長
    之所以出現中西醫比較的情況,這與當時所處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從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天朝上國”的大門那一刻,以往看似一成不 變的社會境況漸漸進入失序狀態。身體上的創傷勢必引起心理上的陣痛, 于是一些開明仁人志士開始進行了反思,中醫也當然毫不意外的包括其中
    疏理“言論”欄目中西醫比較研究的內容可以發現:大部分中醫人士
    14
    已經開始毫無避諱的痛陳中醫弊端,即認為中醫的發展進入了遲滯狀態, 而西醫正以一個嶄新的姿態進入人們的視野。所謂的“遲滯”,包含兩個 方面:其一為對中醫進行批評的業內人士認為指導中醫臨床的理論是玄而 又玄的,甚至有的部分是需要舍棄的。如張忍庵先生在《醫學之空間性及 其新舊觀》一文中指出中醫五行是荒誕的。若是真有一片熱忱之心,希冀 中醫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當也無可厚非,可惜的是,不乏有不深究中醫醫 理之人,卻對中醫妄言批駁,“不讀《內經》《難經》《傷寒》《金匱》 等古圣醫書,不究生理、病理、理化等泰西科學,如此而欲行醫者,行于 數年之前則尚可,行于近年之后則不可矣”[66];其二認為中醫的技法在傳 承中并沒有一直向前,從發展速度來看大有龜縮之狀,正如洪貫之《提倡 解剖說》一文所說“此解剖學為我國所固有之明證,惜乎隋唐以后能者日 鮮,降及元明,已成絕響,目誦經傳,莫不驚駭。”“中國醫學之所以日 就衰微者,皆解剖不明之所致也”[67]。
    究竟為何在華夏土生土長的醫學,發展了千百年卻在西醫進入中國后 出現了遲滯的狀況。從當時社會環境來看,西醫的進入顯然與西學東漸是 分不開的,這對中醫的沖擊也是主要的。但當視角關注在當時中醫群體本 身,則會有更為具象的認識,“守舊之徒不明世界潮流之所趨,不以研究 學術為立場,只因本身飯碗有被他人襲取之危險,遂不惜夸大其口氣曰; 中國醫學為國之粹,有四千六百余年之經驗,中國人口賴以繁衍至四萬萬 其功甚偉,何為洋奴敢曰中國醫學無存在之余地”[68]“更有一部分人,既 崇拜外來文化之優良,又不忍舊有學說之淘汰。高唱中西醫學溝通之說, 如以衛氣為淋巴,以太陽為神經,其結果非但真理不能發現,徒見其牽強 附會而已”。可見,中醫從業者魚龍混雜,那些為自身利益鼓吹中醫效能 的醫者,雖然短時間內,博得輿論上的高點,但由于不純動機,長期來看 勢必反噬中醫,而鼓吹中醫效能的言辭也成為擁護西醫者的有力證據,而 左右搖擺者,終究距離真理愈加遙遠。
    所以在中醫業界那些秉承學術多元化思想的醫者,既可以看到中醫之 優劣,又可以相對客觀的評價西醫人士,就顯得難能可貴。中醫西醫“彼 此學術,各有所長,纏綿久疾,表里兼施,此中醫之長也。危急暴病,外
    15
    科瘍毒,此西醫之長也。如能破中西門戶之見,融會貫通,則醫學之道昌 明,人民之疴立起,其幸福何可道哉!”[69]“中國之所以發生中國的醫學 和西洋之所以發生西洋的醫學,全然有其不同的地方環境與物質條件”[70] “中醫重用湯藥,而西醫則重用手術”[71]。這些相對客觀的評價,背后是 評價者對中西醫比較后的反思,促使中醫業內更多有識之士去試圖深入挖 掘西醫的優勢,以拿來放到中醫適宜的位置。
    (2)中醫行業發展狀況
    自“九•一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以后,日對華侵略加劇。如此 外患,“中央”方面卻信奉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此種舉措,招致民眾不 滿。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中醫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 此外,自1929年,余云岫“廢止中醫案”提出后,醫界震動。國家面臨內 憂外患,中醫也同樣如此。
    所謂“外患”,即西醫入華,擠壓了中醫的生存空間,“彼西國政府 復利用華人特殊之心理,力呈其推翻中醫之伎倆,對于華人學習其醫學者 定有津貼及獎勵辦法,以冀推銷西藥,達其經濟侵略之目的”[72],于是中 醫被迫“變革”,亟待在醫理方面試圖用“科學”的話語去解釋它的合理 性。
    所謂“內憂”,即“中央”通過的法案使中醫需要做出更多的改變,
    “因政府管理中醫之規則,以后中醫之開業,必經政府之考試……今后之 為醫者,必須受過相當之教育,實地之練習,具有明白之理解,真實之醫 術,方能行醫于世也”[66]。這讓原本步履維艱的中醫越發艱難。再從中醫 業經營來看,藥界商人良莠不齊,發國難財者、售藥以次充好者比比皆是
    “沙苑蒺藜每以花草子充之,合歡皮每以楓樹皮代之,石斛多以木斛混之 麝香價貴,奸商多摻荔枝核末以作偽,燕窩難得,市儈多用洋菜制造以作 偽。鹿茸之價尤貴,難有真貨”[73]。行醫者大夸其口者有之。凡此種種, 都成了中醫發展道路上的“荊棘”。
    (3)研究中醫學的意義與讀醫學書的方法
    1)研究中醫學的意義
    民國時期中醫發展受限,它的優勢在哪,這個問題成為業界不斷在探
    16
    究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最終引向一個焦點,即研究中醫學的意 義何在?《研究國醫學的意義和方法》[74]中提及“整理固有學術”“充實 國內經濟”“闡揚民族文化”為研究國醫學的意義。
    中國醫學有數千年之歷史,其能歷久存在,不被潮流所淘汰,自有它 不可磨滅的真價值存在,故“整理固有學術”并非一味將中醫古籍校對一 番,而是試圖以冷靜客觀的方法發掘中醫的“真價值”。
    伴隨著西方強勢入侵,經濟、文化都受到巨大影響,“單就西藥一項 據《申報年鑒》所載西藥進口數額,民國二十年為8456216海關兩,二十 一年為6203104海關兩,二十二年上半年為2586050海關兩,共計17245370 兩。僅僅兩年半之內,已有驚人之數目。單是西藥一項,累進不息,金錢 頻頻外溢,國計民生日益凋敝,西藥亡國之說未使不能成為事實”[75],故 從經濟方面看,發展中醫有利于提升國家財力,而國家財力的提升有助于 增強國防實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多個方面。
    中醫學思想蘊生于先輩對自然現象與自然規律的概括。在千百年的發 展歷程中,它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并延長了人們的壽命,但醫學 思想是隨著歷史的演進不斷發展的,“一切有價值的新學術,都是建設在 舊學術的基礎上,從舊學術里蛻變出來的,絕不是從所謂千古卓絕的天才 者憑空臆造而成”[75],西方的醫學也是從樸素的醫學思想中漸漸加以精細 化。從文化層面看,中醫的發展有利于提振民族文化自信,“中國醫藥學 術經過數千年之治病實驗,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我們如果能用科學的方 法去研究它的學理,發明它的價值,則在西洋醫學未臻完美的今日,未使 不能補救西洋醫學的缺點……闡揚優美的民族文化,是我輩應負的責任” [75]。
    2)讀醫學書的方法
    讀書方法歷來深受重視,孔子有“學而時習之”的讀書方法;顏之推 有比較讀書法,“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 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76]。宋代文學家、政治家歐 陽修有“馬上”“枕上”“廁上”讀書法。俗語有云:“好記性不如爛筆 頭。”可見讀書一是勤于閱讀,二是勤于筆記,三是勤于思考。醫學作為
    17
    一門專門性學問,掌握好的讀書方法更尤為重要,《研究國醫學的意義和 方法》一文具有針對性的指出醫學讀書方法:“讀書前:明確讀書的目的 與書本的性質。讀書時:寫札記或摘錄疑問。讀書后:運用到實際中去。” [77]對于國醫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即便是放于現在來看,仍不過 時。
    (4)中醫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自“廢止中醫案”通過后,中醫界人士反應強烈,以著文、請愿等諸 多方式進以抗爭,最終使得國民政府僅僅是通過而未施行。
    但“中醫是否科學”這一疑問一直縈繞在中醫界人士頭腦中。若中醫 是非科學的,無異于承認余氏的批駁合情合理, 盡快把中醫掃除歷史舞臺 也是應該的。
    若承認中醫是科學的,就要向西醫靠攏。因為西醫是科學的,有著科 學的思維方式,科學的臨床實踐,所以向西醫靠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要把 其體系“移植”過來。
    只有承認中醫是科學的,中醫才可以發展;只有承認中醫是科學的, 中醫才不被取締,這種被迫選擇在當時只能是唯一可行的道路,故證明中 醫是科學的,是當時有識之士急切想要證明的。“試觀仲圣《傷寒論》《金 匱要略》惟有示人以某證主用某方之法,而絕無玄哲之說混雜其間。漢唐 以來,遵而用之,對證處方,藥到病除,安得謂為不合科學原理耶?”[78] “頭痛之證,在西醫除用鎮靜止痛等麻醉神經之藥物外,更無其他適宜之 療法,而我國醫則不然……投以桂枝湯頭痛自愈” “常見患淋菌性結膜炎 者,頭痛如劈,邀國醫診視,先后投以紫苑一錢,大青龍湯一劑,頭痛立 止”。
    為使中醫更為科學化,就要在被擠壓的生存空間找到一種途徑,好在 在不斷地摸索中,還是看到了一絲曙光,即效仿西醫,對中醫教育進行科 學化塑造。
    如何進行中醫教育科學化塑造變成了關注的焦點,徐名山在《國醫教 育的現狀與展望》一文中提出了對于中醫教育的改革舉措,即“統一課程 標準”“統一學制”“編輯校本”“造就師資”“發展藥學教育”。文中
    18
    并附有《蘇州國醫學校暫行課目表》,并指出“基本學科如生理學、病理 學、解剖學等,完全采用西醫用書,兼聘請醫科大學畢業之西醫擔任教課” 還附有《各學年課目時分配表》,從學時來看,西醫內容與學時占有一定 比例。此外,文章還指出:“國醫之改進與復興,既非昏庸老朽者,藉報 章雜志徒談其五運六氣之玄說所能成,亦非私家傳授淺見寡聞之流能擔負 其使命,必也由政府設立國醫專科學校……”由此可見,中醫教育的發展, 必須要進行科學化改造,即“由內而外”進行塑造,“外部”對教育的“硬 件”進行塑造,如興建新式國醫學校,“內部”對教育“軟件”進行塑造 如效仿西醫,編輯新式醫學教材等。中醫教育的科學化塑造,實際上已經 “西醫化”,中醫幾乎在學術規范上處于被同化的邊緣[79]。
    (5)社會熱點問題
    《蘇州國醫雜志》為醫學雜志,故在專重醫學領域的同時,也關注時 局,隨時刊登醫藥衛生熱點時事。
    1)腐敗滋生的政壇
    范行準先生在《新生活運動與衛生之意義》一文中即引《顏氏家訓》 之語,以南朝上層官員奢靡之生活來映射目下,文中說到“梁朝全盛之時 貴游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 熏衣剃面,敷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 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76]“六朝時代士大夫終日只知放浪 形骸 養成一種躲在琉璃屏風之后,尤恐被風吹去之軟弱如棉身體,而 當時國家社會便在此種浪漫頹廢生活之下覆滅”[80]。此外還一針見血地指 出:“新生活運動僅能在少數可能范圍內收其效果,多數民眾衣食住行依 然不脫其牛馬生活,而疫癘之網,仍撒布全國,病魔亦仍得張其饞吻,向 此饑餓民眾吞噬,吾恐平原寶骨如莽,必仍不減以往之盛也。‘衛生'二 字,更無從說起矣。”通覽全文可了解當時政治狀況、人民生活境況,也 從側面可以了解“廢止中醫案”的通過并非是偶然的。曹劌論戰中有云“肉 食者鄙,未能遠謀”[81],高層一片奢靡之象,鮮有勤儉之風。在這樣的環 境中,“上層”的生活已經與百姓的生活脫節越發嚴重,已難以形成優良 風尚,通過了讓人震動的“廢止中醫案”當然是最可能不過的。
    19
    2)臨戰時中醫應急準備
    中日兩國交戰不斷,隨時具有戰況加劇的態勢。若日本乘勢進攻,國 人應對不及,作為醫學生卻無絲毫戰時醫學常識,屆時看到數萬萬同胞死 于屠刀之下,卻愛莫能助,這已背離了醫學生治病救人的初衷。“言論” 欄目刊載《非常時期國醫學生應有的動向》一文,則密切與時局相結合, 目的旨在讓醫學生所學知識可運用于實踐中,并提出“練習救護技術”“研 究防毒方法”“研究戰地病”“具備看護知識”“多戰爭衛生學有研究” “對于一般戰時常識的獲得”六大臨戰應急準備方向。由此可見作者具有 敏銳的洞察力,并非囿于中西醫之辨論之中,而是跳脫出來,密切與實際 結合,放置于當下,仍具有借鑒意義。
    表一:言論欄目載文一覽表
    題目 作者
    1 醫生對于種族國家社會有莫大責任論 胡蕭梧
    提倡解剖說 洪貫之
    中醫西醫解 陳丹華
    2 敬告初學醫者 邵求真
    對于國醫不究藥物之感慨 朱彩霞
    3 醫學之空間性及其新舊觀 張忍庵
    新生活運動與衛生之意義 范行準
    4 醫學與民族之關系及中西醫應有之覺悟 徐觀濤
    論中國醫業 顧允士
    5 論《傷寒》《金匱要略》之異點 潘國賢
    研究國醫學的意義與方法 王東英
    6 研究國醫學的意義與方法(續) 王東英
    論中國醫學之真價值 邢萬成
    20
    7 國醫教育的現況與展望 徐名山
    改進國醫之具體方案 楊夢麒
    8 國醫教育的現況與展望(續) 徐名山
    擁護科學的醫學 麗生
    12 現代中醫應有之認識 李寶琦
    非常時期國醫學生應有的動向 徐名山
    2.講壇
    梳理 “講壇”欄目內容,可以分為“報告學術進展” “介紹研究心得
    兩個方面。
    (1)報告學術進展
    1)中西醫視野下的“傷寒”
    西醫還未傳入中國之前,“傷寒”一詞在語義上并未出現大的變動, 狹義的傷寒指感受寒邪的太陽表證;廣義的傷寒泛指外感熱性病[82]。《難 經》提出五種傷寒—“傷寒”“中風”“濕溫”“熱病”“溫病”,即廣 義上的傷寒[83]。伴隨西學東漸,西醫入華以后,“傷寒”一詞含義有了更 多解讀。
    顧福如先生在其講稿中從“病名”“病時”“病源”“治療”四個方 面對“傷寒”中西醫學之差異進行了系統比較,同時對西醫所指的“腸出 血”進行了探討。
    作者以為西醫所稱“肋膜炎癥”,癥狀為寒熱往來、咳嗽、痰多、氣 喘、肋痛,相當于中醫的“刺脅傷寒”;西醫所稱“肺炎”,癥狀為壯熱、 咳嗽、氣急、兼吐痰血,相當于中醫的“肺炎傷寒”;“惡性瘧疾”,癥 狀為寒熱甚輕、病如類瘧,一日發作二三次而無定時,血中含惡瘧菌,相 當于中醫的“類虐傷寒”。之所以統稱“傷寒”,究其原因,皆因《內經》 所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作者認為中醫“傷寒”指向較廣, 不如西醫明確,“西醫則不然,言傷寒只有一種”[84] 。在“病源”項中, 探討了中西醫所稱“傷寒”病因,中醫“傷寒”“病從肌腠入,起于風寒, 風寒傷營衛,遂成傷寒”,西醫則以為傷寒“病從口入,病源為傷寒細菌, 由于誤飲不煮沸之飲料,食用不潔凈水果,細菌由口入胃,侵入腸部,則
    21
    病成”。
    此外,作者試圖將西醫傷寒并發癥“腸出血”與中醫某病或某證作比 較,如作者有云:“傷寒過程之中,又有一腸出血癥,然遍考中醫書,既 無此病名,亦無是病狀,只有蓄血癥。”西醫治療采用注射止血消炎注射 液,并輔以靜臥、冰敷等方法;中醫治療采用通瀉之法。
    由此可見,作者已經形成了“比附”思想,即將西醫出現的某病通過 其癥狀表現,找出中醫的某證也具有相同的癥狀。以現代視角來看,這種 將中醫某證比附西醫某病思想是當時“學西”思想的產物,其思想形成具 有時代性與局限性。
    (2)介紹研究心得 1)諸科研究心得
    本段對“講壇”欄目中諸學科研究方法加以梳理,并加以比較分析。 《蘇州國醫雜志》共刊發相關文章6篇,即《國醫內科研究法》《怎樣研 究女科學》《外科研究第一講》《用藥之學理及習慣》《歸納方法研究同 種類藥物之通性》。為后世內科、女科、外科、藥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參考 資料。
    在當時,對于大眾而言,何為“內科”?何為“外科”?往往存在模 棱兩可的狀況,或以為體表的治療即為“外科”,體內的治療即為“內科” 或以為凡是使用手術刀治療的即為“外科”,而不需要手術,只需服藥的 即為“內科”。《國醫內科研究法》對“內科”“外科”之含義進行了區 分,陸淵雷先生以為“所謂內科病者,其體內臟器常有一定之病灶也。例 如骨蒸勞咳,向例以為內科,今用人工氣胸法治療,則屬于外科矣。又如 濕溫即腸窒扶斯,內科也,茍能割除小腸之病灶以治之,亦將劃入外科。 蓋內外科不從病上分別,從治療法上分別”[85]。可見當時內外科區分,更 趨向于治療方法。即治療過程中,可以進行“割治治療”的為外科,僅以 服藥為治療方法的為內科。
    研究方法是治學過程中的重要方法,如偏向于史學研究的,常常運用 史學研究法、田野調查法等;偏向于實驗研究的,常常運用實驗方法。《國 醫內科研究法》提出內科兩種研究方法:“臨床研究”“學理研究”,陸
    22
    淵雷認為國醫內科研究,“臨床研究”可效仿西醫,建設成系統的完備的 “醫院體制”,其優點是病人就診過程易于觀察,“西醫則不然,病人入 醫院往往要立下生死文書……甚至不能自由出院。這種辦法,一方果然使 西醫得盡其治療之能事,而免卻雜藥亂投之弊,一方醫師得見完全經過, 于實驗及統計上有絕大便利”。但因為客觀條件所限,“臨床研究”較為 困難,“學理研究”方法相較于“臨床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閱讀文獻 成為“學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入徑。然而在文獻的選擇上,作者卻與以往 醫家持有不同觀點:“《內經》只有些另金碎玉,要自己有眼光去領會, 所以《內經》為最后參考的書,決不可作正常功課讀。”“該讀的是《傷 寒論》《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 《圣濟總錄》這幾部大書。 ”早在1929年,陸淵雷即在《上海國醫學院院 刊》明確提出《內經》《難經》不適宜為國醫學習科目,當根據“科學” 解釋醫理、藥理[86]。精讀日本漢方醫書,陸淵雷認為對于醫理研究也大有 裨益,“至于平時實際治病,博取衣食的小本領,也從日本醫書中得來” [87],且把《漢法醫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觀聚方藥補》等漢方醫學 書籍作為閱讀推薦首選。
    “識證識病”是陸淵雷內科診療的重要主張,“往時鄙人有一種主張, 以為治病只憑癥候,不須識病……現在覺得此主張不甚妥,識了病有種種 便利”[88]。如何更為有效的識病?其認為可以對西醫書籍進行研讀,此種 做法也是內科“學理研究”過程中重要一環,究其原因,其一為“中醫病 名不但各書互異,簡直無有是處,不能成立”;其二為以往國醫的診療, 疾病的癥狀并非完全準確反映了真實的疾病,或許因就診者的主訴有誤, 比如對疼痛的反應并非敏感等諸多原因,如“小腸性赤痢”病灶在小腸上 部而不及直腸,并沒有里急后重的癥狀,卻又存在發熱、便秘的癥狀,按 以往通過癥狀來確定疾病,常常誤診為傷寒,但以傷寒治療,卻往往不效, 故此更加劇了陸淵雷借鑒病理學、西醫藥理學、內科學的決心。“以今日 之理釋古人之法”[89]成為陸淵雷中西醫匯通的主要思路與方法。
    陸淵雷先生在《國醫內科研究方法》一文中,提供了諸多經驗。在學 理上推崇《傷寒論》治病思想,對《內經》持有一定的批駁態度;對日本、
    23
    西洋之醫學也較為推崇,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西醫學兩者之間的互動,但 對《內經》《難經》持有的態度,對當時乃至現在仍有一定的影響。沒有 理法的支持,何以有應用效驗的方藥?忽略了醫學研究中理法這個大前提 倡導西方醫學的理與法,此種舉動無異于“移植術”,盡管客觀的維護了 當時中醫的權益,卻在中醫未來的發展中埋下了隱患。
    王慎軒先生《怎樣研究女科學》一文對女科學的研究層次豐富,主要 從三個方面闡釋女科研究:女科學源流、女科學研究方法、女科醫生應有 之修養。對女科學的產生進行溯源,并對不同時期的女科學的特點與研究 書目進行較為詳備的解答。在“緒言”中明確的表示為何在女科學的研究 中要進行溯源:“第一要對于中國醫學的整個體系及其所包含的各個分系 有正確的認識與深切的了解;第二更要明了它過去的歷程及每一個時代的 學說所以產生的原因和背景。”對歷代女科學著作,王慎軒多有梳理與評 注,為后世學者研究提供了較大便利與借鑒。如“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 其中包含婦人雜病諸候凡一百四十一論,婦人妊娠病諸候六十一論,將產 病諸候三論,難產病諸候七論,產病諸候七十一論,共計婦人病源二百四 十余論”“巢氏此書,僅廣集諸家之空論,未附經驗之方藥,已致失去吾 人研究之價值”[90]。《外臺秘要》則“群方淆雜,讀之反茫然失其所據” 《經效產寶》已經“與現代科學之助產學不甚相背,實為中醫女科史上之 一頁新紀錄”[91]。對歷代女科醫著梳理并加以點評的書寫方式豐富了中國 婦科學文獻記載,然而《怎樣研究女科學》并未登載完全,殊為遺憾。
    通過文章摘要可知,女科學研究方法“要以內科為基礎”“要有抉擇 的目光”“要有虛心的態度”,女科醫生應有之修養“要了解女人的精神 生活”“要有誠懇和氣的態度”“要繼續不斷的吸取新知識”。其中“了 解女人的精神生活”在王慎軒醫案中多有體現,如在診療婦人崩漏、血證 等疾病時密切詢問患者的精神狀態。
    余無言先生在《外科研究第一講》探討了中西醫外科學歷史,并對《內 經》學說出現之前的外科學概況做了猜測,并對民國時期西醫之外科學日 漸喧賓奪主表示隱隱憂慮。
    在文章中,余無言對中國歷代外科醫著多有簡短點評,對于當時聽講
    24
    的學生而言,加深了對外科歷史沿革生成的宏觀認知,且對閱讀外科醫書 的選取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指導意見:“《劉涓子鬼遺方》中癰疽金瘡之部 位及治療法頗詳,此為外科書之最早者。”“陳自明《外科精要》創托里 排膿諸方,近世瘍醫惟持攻毒之方,治其外而不治其內,治其末而不治其 本,齊德之撰《外科精義》繼陳氏而立矯此弊。”“陳實功善用刀針,其 所著《外科正宗》,又細載病名,詳列治法,大段已具,故后之醫者奉為 外科入門之善本。”
    余無言認為中醫外科早于內科,乃緣于上古人類為避洪水猛獸,巢樹 而居,隨著人類生存手段進步,學會了火、器物的使用,漸漸從樹上移到 陸地上。而在樹上,往往出現摔傷等,韓愈《原道篇》有云:“木處而顛 土處而病也。”[92]莊子亦曰:“民濕寢則腰疾偏死,木處則惴栗徇懼。” [93]此雖為其一家之言,然而引用莊子、韓愈之言,從自然之理出發,亦有 合理性。
    “泰西外科學之喧賓奪主”一節中,認為“通商大埠均有教會醫院及 教會醫生,后國人知西醫之方法,足以補中醫之不逮”,但因部分學習西 醫人士對中醫大肆妄言,加之政府之前由于受眾多西醫人士言論的教唆, 對中醫愈加疏離。余無言對此種舉動有著隱隱憂慮,“不料后之學者學得 西說皮毛,即唾棄中醫真髓也……欲一網打盡,鏟除到底,須知中醫主也, 西醫賓也,為有用之學”。
    余無言中醫家學淵源深厚,早年又求學西醫,精通西醫。盡管《外科 學研究》并未登載完全,但曾在《醫界春秋》刊載《混合外科學講義》一 文,其中展示的醫學思想與醫學呼吁,是一脈相承的,如導言、正文諸多 內容與講稿內容相同[94]。從中可以看出,“取西醫之長,補中醫之短”“除 中醫之弊端,科學改造中醫”是其主要觀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央人民 政府衛生部對于中西醫政策提出“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的口號[95], 從余無言講稿內容亦足以看出此種端倪。
    2)疾病的認知與診療
    “講壇”中主要涉及“白喉”“爛喉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瘟 疫”諸病,且對白喉與爛喉風進行了比較。
    25
    唐仁縉博士認為“白喉癥”具有傳染性[① 實扶的里:音譯,即為白喉癥。見于《蘇州國醫雜志》第九期《唐仁縉博士醫學演講錄》一 文。],主要通過攜帶病菌者的咳 嗽、日常飲食用具、近距離空氣進行傳播。尤其應注意小兒易發人群,加 強預防。由于小兒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在實扶的里①流行的時候,必 須時刻注意兒童的口腔衛生,遇有可疑的兒童應當立刻囑托校醫進行診察 或者立即送回家屬延醫診視”。并指出“白喉癥”具有三種類型:“咽頭 白喉癥”“喉頭白喉癥”“鼻腔白喉癥”。“咽頭白喉癥”輕癥又有義膜 性與腺窩性兩種,且對兩種輕癥的臨床特點進行比較,加以鑒別。如“義 膜性咽頭白喉癥,咽頭發赤腫脹,在一側或兩側扁桃腺的全面,被覆灰白 色的義膜……鼻腔常發炎癥現象……頸部的淋巴腺,亦常腫脹而有壓痛, 體溫大概在三十八度至三十九度左右”“腺窩性咽頭白喉癥,本病的體溫 并不像扁桃腺炎那么高(四十度左右),普通總在三十九度以下,這也是 診斷這種白喉癥很重要的一點。其余的癥候,大略和義膜性的相同”。咽 頭白喉癥重癥又有“壞疽性咽頭白喉癥”與“進行蔓延性咽頭白喉癥”之 分,且將兩者進行了對比。此外,作者將“咽頭白喉癥”的并發癥又做了 細分,咽頭白喉癥并發癥分為傳播性與轉移性兩種。傳播性白喉癥又有鼻 腔白喉癥、喉頭白喉癥、中耳炎癥;轉移性白喉癥又有急性腎臟炎、心臟 常發障礙、肺炎癥、多發性關節炎、皮膚變化之分。關于“喉頭白喉癥” “鼻腔白喉癥”,同樣對癥狀的表現特點作了較為細致的闡釋,如喉頭白 喉癥“多發、易發人群為兩至七歲的小兒”[26]“咽頭大都潮紅腫脹,但是 義膜不必一定察見,顎骨的下方和后方的淋巴腺發生壓痛性的腫脹”“體 溫雖多上升,但不必然,很少超過攝氏三十九度”“血液內碳酸增加,而 酸素反缺少,所以口、唇、舌、頰、耳翼、手指等處皮膚,失卻健康皮膚 的紅潤,變為鉛灰色或呈紫色”。“喉頭白喉癥”致死的原因是由喉頭狹 窄引起窒息,所以要及時疏通喉管,防止喉管閉塞是其主要治療思路。再 如“鼻腔白喉癥,鼻腔內充滿灰白綠的壞疽性組織”。唐仁縉認為白喉癥 是一種傳染病,需要注射白喉血清來治療,“實扶的里唯一的特效治療法 就是注射實扶的里血清,無論其為咽頭實扶的里、喉頭實扶的里、鼻腔實 扶的里,如果得著確實的診斷,立刻就應注射實扶的里血清,注射越早,見 效越速”[98]。
    《爛喉風和白喉風之區別》一文,則從病名、病因、病象、病理、治 療五個方面對爛喉風與白喉風加以區分,且在每一類項中,都對兩種疾病 的區別作了細致闡釋,如病名類項中提到“爛喉風是見癥之形象,白喉是 見癥之形色,爛喉風是許多喉風之一種,有一個‘風'字,表示風火急速 多屬明實之癥。白喉腐色始終皆白,喉為肺之門戶,表示火灼肺經,陰虧 水不濟火之癥”。在病因類項中,認為“爛喉風多患于天時不正,暴熱驟 涼,或風溫、伏暑濕熱、時疫、痰滯、秋燥錯雜蘊蒸肺胃而發;白喉則多 患于血虧內熱之體”,可見爛喉風病因多與季節氣溫相關,而白喉常因內 邪導致。從病象看,兩者亦有顯著不同。在治療上,“爛喉風首先辨明是 否有無表邪,是否純系里熱,或表里皆感,或表多里少,或里多表少”“白 喉癥象辨得明確,始用除瘟化毒湯;不愈,急用養陰清降法,最忌表散” 可見爛喉風在治療上尤重辨表里、寒熱,白喉癥在治療上尤重辨陰陽、虛 實。
    《流行性腦脊髓炎》一文從“原因”“感染徑路”“病理解剖”“癥 候”“診斷”“預后”“療法”“預防”諸項對“流行性腦脊髓炎”進行 了系統分析。內容幾乎照搬西醫內科學、解剖學,如在標題中添加該病英 文名稱 “Meanningitis Cerabrospinalis Epidemica",在"原因"類項 提出“流行性腦脊髓炎病因為傳染了一種細胞內腦脊髓膜炎球菌”。在“病 理解剖”類項中則提及“軟腦膜現為充血及浮腫而混濁,脈絡膜、被膜腦 實質等亦被侵犯”;在“診斷”類項中則進一步分為“化膿性腦膜炎”“結 核性腦膜炎”“急性全身顆粒結核之腦膜炎”“熱性傳染病腦膜炎”[99]; 治法為在皮下靜脈內、脊髓內、腦室內注射血清。
    《瘟疫研究》一文主要從“溯源”“相關疾病釋名”“瘟疫史”“瘟 疫所包含疾病”四個方面對“瘟疫”進行了較為細致的闡釋。其中“釋名 將瘟疫相關疾病名稱,如“疫”“瘟”“天行”“時行病”“時氣病”“癘 “瘴”“毒”“痧”作了較為詳細的文獻征引。“瘟疫史”則從周到清宣 統時期,時間跨度大,記載明晰。“瘟疫所包含疾病”則將瘟疫分為“惡 性瘧疾”“痢疾”“霍亂”“猩紅熱”“鼠疫”五部分[100]。
    27
    《瘟疫研究》并未涉及到系統的瘟疫治法與預防,但基于本身學術基 礎,對“瘟疫”相關知識地爬梳,為后世留下了“瘟疫”疾病史料,具有 較高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講壇”部分選取的講稿存在以下特點:較為純粹的西醫 理論以及在其理論指導下的治病方案,如《白喉癥的病理及治療》《流行 性腦脊髓炎》。對于當時興辦的中醫期刊而言,恰如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盡管當時中西醫之辨風氣愈盛,從辦刊人而言,并沒有囿于中西醫門戶之 見,為以后多角度認識中醫提供了真實的文獻。對醫學生而言,中醫、西 醫知識的吸取為以后臨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表2 :講壇欄目載文一覽表
    題目 作者 記錄人
    2 顧福如先生演講錄(講中西傷寒) 顧福如 周自強
    黃星樓先生演講錄(講中西醫學) 黃星樓 周自強
    余澤霓先生演講錄(講濕溫新理) 余澤霓 王博平
    3 孫永祚先生演講錄 孫永祚 周自強
    4 張贊臣先生演講錄 張贊臣 周自強
    朱振聲先生演講錄 朱振聲 周自強
    5 杭州董志仁先生演講錄 董志仁 王云芳
    甘肅柯興三先生演講錄 柯興三 石蔚華
    6 楊志一先生演講錄 楊志一 王景賢
    7 章校長太炎先生醫學演講錄 章太炎 周自強
    祝懷萱先生醫學演講錄 祝懷萱 張青
    8 祝懷萱先生醫學演講錄(續) 祝懷萱 張青
    9 唐仁縉醫學博士演講錄 唐仁縉 陳碩人
    余無言先生醫學演講錄 余無言 周自強
    10 《傷寒論》演講詞 章太炎
     
     
    對本校學生演講詞 章太炎
    11 章太炎先生之醫學 章次公
    國醫內科研究法 陸淵雷 徐名山
    實扶的里的病理及治療 唐仁縉
    外科研究第一講 余無言
    怎樣研究女科學 王慎軒 徐名山
    國醫文獻研究之意義和方法 葉橘泉
    《千金》《外臺》研究法概論 祝懷萱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王幾道
    博士
    耳鳴之原因 楊和慶
    博士 朱益民
    12 周師洛先生對本校旅行見習團 +. —' -fULj
    袁云瑞
    用藥之學理及習慣 章次公 周自強
    醫案叢話 沈仲圭
    爛喉風和白喉之區別 陳煥云
    平產助產術 施毅軒
    3.藥學研究
    “藥學研究”欄目共登載文章20篇。 通過梳理此欄目 內容可得,發現
    該欄目選文具有以下特點:著重選取對中藥學研究具有真知灼見的文章; 選取蘇州國醫專門學校學生、醫家關于中藥學具有具體認知的文章。 (1)中藥學概論
    由謝誦穆組稿的《研究藥物之我見》,該文稿由謝先生以“研究藥物 之我見”為題,選取26位學員佳作進行組稿。通過該組文章可以對中藥學 整體情況有一定的宏觀認知,亦可以了解當時中醫學生對中藥學的了解情 況。
    1)“本草”溯源
    現今“本草”一詞意指中藥,包含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從藥物 使用時間看,植物藥的應用早于動物藥,“西人德樂根認為人類最初食物
    29
    及最初藥物必為植物,可以無疑;至于以動物皮肉為食之事情,必在有兵 器之后;其中有理想、有經驗、有技巧等等已為文化進步之時,非復生民 之初,全憑良知者矣。故縱觀全世界各民族藥餌歷史,當上古之時,其藥 品幾無不取材于植物”[① 野村瑞城:日本人,主要著作《民間療法與民間藥》
    30]。但由于部分植物藥中名稱含有動物名稱或含有 動物某部位名詞,往往給初學中藥的人以錯覺,認為皆為動物藥,如“狗 脊”“牛膝”“虎掌”“馬齒”之名。文中并未對這類藥物釋名,筆者以 為,植物藥使用雖早于動物藥,但人類對此類藥物的釋名大多取其動物某 部位之貌,足亦看出,先人已經非常注重對動物的觀察,動物藥的應用也 不會太晚于植物藥。
    2)藥物功效發現初探
    中藥功效認知從何而來?成為歷來醫學者、藥學研究者關注的問題。 及至近現代以來,對此問題的研究日盛,旨在探討中藥功效思維生成的本 質,以利于拓寬藥學、醫學研究思維視野。
    學員李寶琦提到“各藥功效之發明約可分為三種:一為偶然發現;一 為經驗而得;一為妄想臆測而得”的觀點,謝誦穆給予具體評論,并援引 大量書證加以詮解,“野村瑞成①《民間藥》:自人類生存地上,迄于今 日已不知發現多少之藥草……原始時代之人與現代之人無異,其欲避免疾 病,必向其周圍天然物有所試驗,以冀服之有效以治其病……吾儕人類固 有天賦的醫藥本能,故原始人類即能采取藥草藥木以應用”。所謂“固有 天賦的醫藥本能”,即效仿動物治愈自身疾病的學習力,如觀察到動物誤 食有毒食物,便會食某種草,食用后不久便會吐出腹中之物,先人將此所 見之景象記下來,當自身誤食時,便會有此應用。富士川游《內科全書》 有云:“征之歷史可知,人類在太古蒙昧之時代,已有一定之藥品……雖 吾日本藥局方中亦存有不少有益藥物,實乃得之于野蠻人所常用。野蠻人 不僅發明適于治療為目的藥品,且能知其種種毒物以供漁獵之用。凡此豈 可謂為偶然之事哉!或問此等發明,是否以犀利之自然觀察而知其生理作 用乎!”
    可見,藥物功效的最初發現并非偶然得之,而是先民在長期生活地觀 察中,積累出來的經驗。文章盡管探討了藥物功效最初萌發的可能性,但 對于藥物功效的深度思考尚未涉及。僅僅只有長期累積的經驗或許并未有 很好的說服力來解釋本草功效“發明”之源流。
    以耳熟能詳的“神農嘗百草”故事為例,“嘗百草”一事是較為典型 的經驗案例,但人們往往將此故事歸類為神話傳說(所謂神話傳說,即創 作者對其賦予了理想色彩與感性色彩,側面反映人們并不完全認同它的真 實性),現代中醫學者張效霞教授以為中藥藥性除卻先民在生產勞動中積 累經驗獲取而來,還有其他路徑,如“以藥物的生長環境推論其藥性”“根 據生長季節推論其藥性”“根據生長規律、習性推論其藥性”[102]。
    3)中西藥比較
    西方經過兩次工業革命以后,迅猛發展的科技直接促進生產力水平的 提升,科技發展帶來的“紅利”輻射在各個行業。對于醫藥而言,微生物 學的發現為人類預防病菌的感染奠定了基礎;化學工業的興起,則為化學 藥物的合成奠定了基礎。20世紀,西方醫藥界人士已經將化學研究法、實 驗觀察法移植于天然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的研究之中。此時,東方古 國對于藥物使用時的參考指導,則是看似一成不變的從故紙堆里摘選出來 的“條文”。在中西醫論辯的浪潮中,東方醫藥界人士對于醫藥研究“無 所作為”的舉措,不禁讓本國業內“革新人士”大為不滿,但其中不乏開 明人士,對于此種變動的潮流持有不偏不倚的態度,“中藥之失在于理論 玄妙,而長于祛病;西藥之失,在于主治籠統,而美于形式,與其有形式 之美觀,不若有祛病之實效”[103]。藥物應用上,對“惟成分論”(即對藥 物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如檢測出來的化學物質對于某種疾病、某種癥狀有 療效,便認為此種藥物有效,反之即便此種藥物對治療某種疾病有效,但 在化學實驗中,未檢測出“理應含有”的成分,便認為此種藥物對于某種 疾病的治愈不存在關聯性)觀點亦持有保留態度,“中藥方劑配合之妙不 可思議,一方集十余藥共煮于一爐,安之不發生化學作用,而別成他種成 分,不能窮詰矣,故化學分析藥物之成分實非易易”“各藥所得之成分, 每與其功效不同,如防風之作用為解表,然其成分為含多量之淀粉及甘露 蜜醇,淀粉與甘露蜜醇,均無解表之作用”“中藥往往成分相同而主治異”
    31
    “然人乃活體,疾病亦活物,決不能與實驗室及化學工廠所操作死物相比 擬,故以理論為基礎所抽出之成分而成配劑之藥品,結果與最初期望大相 距離者甚多”“所謂有效成分果能獨立存在與否,抑或其成分必與其他成 分相合而其效始能發現乎?實一疑問焉!”由此可見,藥物成分研究并非 是檢驗藥物有效的唯一標準,但由于藥物成分研究發展程度漸趨熱烈,聲 勢浩大,“客觀理性地對待中藥成分研究法”這樣的呼聲勢微,在醫學改 革的滾滾潮流中難以立足。
    隨著藥物合成手段日臻成熟,人們在受惠于它的利時,它的弊端也在 逐漸顯現,“藥物常須通過影響機體的眾多環節,調整一些相關的生理功能 方能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盡管常常能迅速奏效,難免有顧此失彼之虞, 而且,療效也往往是短暫的,過而即逝的,上述這些藥物都有嚴重的毒副 作用,且不能持久有效,便是明證”。于是,在探尋下一步藥物研究最優 選擇路徑中,“回歸藥物本真”成為新時代藥物學研究更為有理有據的選 擇,“藥學應回歸大自然,回到天然藥中去”[104]。若進一步探討,為何西 方醫藥界在藥學研究領域專注于藥物成分,國內醫藥界則專注于組方后的 整體效果?這與兩種醫學指導思想有關,西方的醫學深受西方哲學影響, 加之文藝復興以后,“求真”思想成為活躍的思想,所以西醫更注重“實 體”實驗結構性的邏輯思維,形成了以客觀分析、空間性、實體結構為主 要特征的思維路徑”[105];中醫的思維則來源于自然之道,生活之理,是在 長期的生命感悟與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象數思維”“形神一體”“氣一元 論”的思維模式。
    (2)中藥認知
    “藥物”欄目中的文章主要由國醫學校教師、學生所撰寫,梳理該欄 目內容可知,文章主要分兩類,一類為對常用藥物的新見解,一類為特色 藥的應用。
    1)常用藥“新”解
    烏梅,是歷來醫家常用藥物,早在東漢時,《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 并治》已有烏梅丸一方:“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 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
    32
    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擾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 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106]《金 匱要略•趺蹶手指腫轉筋狐疝蛔蟲病脈證治》云:“蛔厥者,當吐蛔,令 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 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107]《神農 本草經》言烏梅(梅實)“味酸,平。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 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108]。《名醫別錄》言烏梅“無毒,止 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本草綱目》言烏梅“斂肺澀腸,治 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 硫黃毒”“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 丸,及蟲蠶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
    歷代醫家取用烏梅,多重視其性味、歸經。王志純先生卻在《烏梅治 口甜之研究》一文中對“烏梅”一藥有新解,所謂“新”,即試圖以另一 種視角切入,來研究烏梅對某種證的治療效果,認為口甜“乃由胃中濕熱 所致……胃為消化臟器,飲食下咽,必先入胃,由胃壁分泌胃液,以滋消 化,同時胃壁蠕動摩擦,使食物腐爛,以達吸收養料之目的……設胃液有所 不足,蠕動有所呆鈍,則消化必起障礙,食物停留胃中,久則發酵作壞, 影響胃壁黏膜,進而導致炎性液體滲出,此液體即為濕”[109],口甜之因緣 于“胃中濕熱上潮于口”,故而感到甜膩。由此可見,祛胃中之濕,消積 導滯便可散胃中積熱,即為治療的根本法則,而烏梅恰有此功效:“烏梅 味酸,能促進胃液之分泌,增加消化,去除食積,食積一去,則炎滲自已。” 此外,作者以為烏梅另有“去除垢污,蕩滌甜膩”之功效。
    從作者對胃中濕熱成因,以及烏梅對其證的相應治療,可以看出,作 者已運用西醫學基本思維去探求疾病的病因,其對胃的生理功能本于西醫 的生理學,因烏梅具有酸性又可促進胃酸的分泌等闡釋本于西醫藥理學。 此種思維,與傳統認知具有較大差異。由此亦可看出,“中醫”科學化的 教育改革,不僅輸出了內容,同時也輸出了思維方式,對于學員“科學化 的思維模式”的養成,具有重大影響。
    33
    2)特色藥“巧”用
    “藥物實驗錄”記載的藥物,為不常用藥物,本文共分三期,陸續登 載于雜志第三、第四、第八期。每一期皆選一味藥從“生長環境”“性味” “效用”“用量”“用法”“禁忌”“附案”多個類項進行具體講解,且 文中按語常有精妙點評,值得后世醫者研學。如“九香蟲”,作者點評說: “此物生于水中,產于春日,應時而出,能飛能潛……秉天地特殊之正氣, 具陰陽互根之靈能,故能溫暖腎肝而不燥,強壯氣血而不膩。心胸痹痛者, 能開暢而使用之鎮定;男子精滑陽痿,能攝納而使之奮起;女子胞寒帶下, 能暖固而使之氤氳……”再如“梧桐子”,按語有云:“梧落葉而知秋, 得西方肅殺之金氣最早,結角破裂后,瓢下垂如肺,能恢復肺臟已損之形 能,且位居樹頂,得氣清高,又能矯正肺臟治節之靈能,子藏瓢下,如心 居肺下,更能調解心包之弛解……”[110]其按語本于自然萬物發生之理,潛 有“天人合一”思想,在當時“廢舊醫”呼聲日盛的時代,文章得以刊發, 十足珍貴,亦可看出《蘇州國醫雜志》辦刊使命即為在動蕩的時代中去謀 求一種“新式中醫”生存之道,同時也可看出該刊一方面遵從時代潮流, 在自我反省后主動進行中醫革新,但又對傳統的中醫難以割舍的矛盾心境。
    表三:藥物欄目載文一覽表
    期數 題目 作者
    1 烏梅治口甜之研究 王志純
    瀉藥與各臟器之關系 周自強
    試述毒藥之配劑法 宋克朋
    瓦楞殼治胃脘痛之研究 陶淑英
    2 大黃能延年益壽之管見 管愈之
    何首烏治婦人帶下之研究 王博平
    3 藥物實驗錄(九香蟲) 周禹錫
    鳳尾草之功用 李雄俠
     
     
    4 藥物實驗錄(續)(梧桐子) 周禹錫
    失血應用三七之標準 張鑒青
    5 葛根非發汗藥 楊夢麒
    接骨仙桃草對于血證之功效 蘇善寶
    6 論中醫之補氣藥
    山藥能治肺癆之吾見
    7 麻黃和石膏之醫療作用 +. —' -fULj
    袁云瑞
    大黃之功用及其補性之研究 陶克文
    8 藥物實驗錄(金豆子) 周禹錫
    麻黃和石膏之醫療作用(續) +. —' 丁山
    袁云瑞
    9 芎藭之生理作用
    藥名新考(文獻)
    日本人口頭的松藥功效談
    12 研究藥物之我見 謝誦穆
    芎藭之生理作用(續) 經利彬、石原皋
    13 研究藥物之我見(續) 謝誦穆
    藥名新考 楊夢麒
     
    4.講義
    (1)《藥物學講義》提要
    《藥物學講義》,王慎軒編著、長女王景賢摘錄。共登載山茱萸、五 倍子、罌粟、礬石、人尿、麻黃6種藥物。分別刊于《蘇州國醫雜志》第 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
    每種藥物分異名、產地、形態、性味、成分、功效、禁忌、用法、用 量、附錄等類項。在藥物功效之下,廣泛摘引歷代本草名著有關論述。所
    35
    引文獻時間跨度很大,既有《神農本草經》,又有近代本草文獻;含括地 域廣,不僅有本國的,又有日本等他國本草文獻;引用資料詳備。其中《神 農本草經》《日華子本草》《本草綱目》《會約醫鏡》《本經逢原》《漢 藥實驗談》引用頻次較多。
    常以“按語”的形式對藥物某些方面加以釋疑。如對山茱萸“性味酸 甘”何以入肝補肝加以釋疑,“本品內含有肌酸而味酸,又含糖質而味甘 故能入肝而補肝也。肝能貯藏榮養成分,以備補充全身之缺乏,主持門脈 循環,以便調劑血液之多寡”[111]。如五倍子禁忌類項,則以藥理作用的視 角對多種病證禁用五倍子加以解釋,“風寒外觸暴嗽及肺火實盛者禁用, 以其專收而不能散也,故痰飲內盛者誤用則聚斂于中,往往令人脹閉而死 瀉非虛脫者禁用”。“本品入胃后,能使胃內之百布辛及蛋白質均為凝固 而阻礙其消化機能。將胃粘膜收縮,使分泌減退,故慢性消化不良癥亦當 禁忌。”[112]有關藥理作用機制的闡釋已經具有現在《中藥學》教材“現代 研究”類項雛形,為以后中藥學教材的編撰提供的豐沛可靠的文獻依據。 (2)《雜病講義》提要
    《雜病講義》刊登了張又良撰寫的“噎塞”“痞滿”“中風”,分別 刊于第二期、第三期、第七期;王志純編撰的“咳嗽”刊于第五期。“噎 塞”“痞滿”“中風”從原因、證狀、診斷、經過、預后、治法、附方多 個類項進行以闡釋。咳嗽則從原因、證象、病理、治法、兼證變化多個角 度作了論述。
    在原因類項中,對其證因再進行細致分類,如將噎塞病因分為“食管 潰瘍、神經性食管異常、食管癌、食管弛緩、食物梗賽、食管炎、食管麻 痹”七種,將痞滿病因分為“胃機能病、胃器質病、神經性胃病”三種。 再以咳嗽為例,王志純對引起咳嗽的病因探究細致,將咳嗽分為生理性與 病理性兩大類。又將病理性咳嗽分為急、慢性氣管炎咳嗽,肺炎咳嗽,肺 積水咳嗽,肺結核咳嗽,肋膜炎咳嗽幾大類。然后又在每一大類進行細分 此外,又在各小類條目下,將臨證中遇到的兼證變化進行詳細闡釋。
    診斷類項,將該證伴隨的兼證、變證細致列出,便于病證鑒別。如噎 塞診斷,“食道炎癥,食物下咽胸骨后必感刺激痛苦。食管馳張癥則反之,
    36 但感阻塞而已,且其病之起由輕入深,逐漸而來……”再如中風診斷,“昔 人別本癥為‘四中',以作用藥之標準,如顏面神經麻痹而致之口眼喎斜 感覺神經麻痹而致之肌膚不仁為中絡;全側或一肢運動神經麻痹,不能步 履舉動者為中經;意識中樞障礙,內臟神經麻痹,大腸、膀胱運動停止者 為‘中';卒然昏倒,唇緩涎流者為中臟……”
    治法類項,對該病證伴隨的兼證、變證探析詳備,如噎塞治法,“血 液枯燥者,宜噎膈膏、四物湯、豬脂丸、滋血潤腸丸等。精神過勞而致者 宜歸脾湯、養心湯等。憂憤悲郁而致者,宜木香通氣引子、五磨飲、人參 利膈丸、香砂寬中丸等。食管炎宜黃連湯或甘草含咽之……” [113]痞滿治法, “神經衰弱、營養不良、貧血者宜四君子湯、異功散、治中湯、枳實理中 丸、資生丸等。傷食者宜保和丸、大和中丸、枳術丸、枳實消痞丸等 ” [114] 由此看出,《雜病講義》取用了大量西醫名詞術語。且多從西醫生理 學、病理學角度分析疾病產生的病因。對于疾病的鑒別診斷,也多從西醫 診斷學的角度進行鑒別。作為國醫學校的雜病講義,其類項設置、內容講 解卻運用了西醫內科學、診斷學、生理學、病理學的思維方式。諸如此種 “貌合神離”的講義在當時卻視為一種新突破、新發展。放置于當時歷史 環境,為適應時代潮流,仿照西醫學科框架搭建的中醫講義,正是編創人 員以一片熱忱之心去尋求中醫發展的路徑體現。放置于更為宏觀的歷史脈 絡,此種為迎合西醫而編創的講義,必然與中醫的本原漸行漸遠。 5.漢方醫著
    (1)《漢醫要訣》探究
    《漢醫要訣》由大塚敬節著,唐慎坊譯。該書首次刊發于《蘇州國醫 雜志》,共有三編,第一編見于第二、三期,第二編見于第四、五期,第 三編見于第六期。后由蘇州國醫書社整理,于1935年出版。
    第一編《病證學》共五章,第一章詳解了“病位”“病情”的概念。 作者以為病位有三,即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表”即皮膚、皮下組 織、以及接觸此等之表部筋肉之總稱也。“里”即腸管、腸間膜及密接此 等之組織。“半表半里”非純粹之表,亦非純粹之里,乃半表半里也。以 解剖學言之,則鄰接于橫膈膜諸臟器,肋膜、心包、食道等是也。
    37
    對于疾病的病位分析,受《傷寒論》影響顯著,如《傷寒論•辨太陽 病脈證并治中》云:“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 表未解也。”“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 之。”“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 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傷寒 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云:“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 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脈浮而遲, 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云:“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可見,《傷寒論》中表里辨證為辨證法的重要綱領,但 原文并無“半表半里”之語出現,而在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中卻可以找 到“半表半里”之語,如《注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第六》有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間者。此邪氣在表里之間,謂之半 表半里證”。后世研究者以為,“成無己混淆了《傷寒論》中的小柴胡湯 證與少陽病的不同,且將小柴胡湯證與少陽病的病機概括成為‘邪在半表半 里'[115]。“半表半里”術語的產生“有違張仲景本意,易造成概念混亂” [116]。日本漢方醫學家丹波元簡廣泛吸收歷代中國研究傷寒醫家之長,參互 證明[117],著成《傷寒論輯義》一書,其子丹波元堅著有《傷寒論述義》《傷 寒論廣要》,在日本醫界廣泛傳播、影響深遠。其中,父子二人對《傷寒 論》中表、里與《注解傷寒論》中的半表半里均有研究。丹波元堅以為“半 表半里之地,蓋專系脅下,而連及胸脅”,到大塚敬節著《漢醫要訣》時
    “半表半里”已為眾醫家深為不疑的概念,其本人也是其中一位。
    通過梳理《傷寒論》表、里,《注解傷寒論》涉及的“半表半里”以 及丹波父子、大塚敬節對表、里、半表半里的定位,可知日本的漢方醫家 試圖用西醫“解剖學”的方法,給“表”“里”“半表半里”明確的定位 大塚敬節本人亦試圖找出與“半表半里”相對應的解剖位置,“且欲以解 剖學明劃其界限,殊為不可能之事”[118]。此種做法(將中醫的陰陽、臟腑 精氣與西醫“某某”去比附)成為一種科學地研究中醫的方法,直至現代
    38
    此種“比附做法”[119]并未消退,使追溯指導中醫思想的本原過程增加了難 度,但對于民國時期試圖改良中醫的志士而言,找到一種科學的方法無疑 是一個“救命良藥”,用它可去引領中醫走向科學中醫的道路。
    第一章“病情”部分,則從“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 病”“少陰病”“厥陰病”“合病”“并病”“轉入”“兼病”對“病情” 進行了細分。
    第二章《證》從“證之意義”“主證”“客證”“標本”對疾病中的 “證”加以具體闡釋。認為“證”為證據、證驗、確證之證,亦有佐證之 意,與癥狀之癥異義,并對丹波元簡《傷寒論述義》中“證”的釋義存有 疑義,“證即所謂的發熱惡寒、譫語、腹滿下利、厥冷。脈有常變,證有 真假,故脈證并言而病情已盡……然此可謂為癥之說明,而非證之定義”。 此外,還援引吉益東洞、和久田寅叔氏、湯本求真注文以證明“證”與“癥” 不同,“‘證'者,證據也,凡人身內有障礙,其證據必見于外,取其證 以治之,庶無臆斷之謬誤”“仲景隨證治之,是以不問其為內因,為外因, 從見證以施治,乃古之醫術也。后人不解此理,每臨一癥,必先考其病因 而議治” “凡治病之法……從其證以處方,不問其病名病因,此則仲景之 教也,故其證同則萬病一方,其證異則一病萬方”“西醫所謂對癥療法與 漢醫所謂隨證治之,似同而實異……漢醫之隨證治之,絕非若是之淺薄皮 相也,必融合他覺癥與自覺癥而為一”[120]。由此可見,在區分“證”與“癥” 含義不同時,以為中醫“證”是疾病的具體的完全的體現,既包含客觀癥 狀,又包含就診者的主訴癥狀。為了使讀者更為明確兩者之異,大塚敬節 又舉《傷寒論》中麻黃湯證、小柴胡湯證以證明,如“診肺炎病者,其人若 發熱、惡寒、脈浮緊、無汗而喘,此為麻黃湯證。若僅發熱或喘則為癥而 非證……若病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此為小柴胡湯證, 若僅默默不欲飲食則為癥而非證……又若脈沉遲、不大便、腹部緊滿、氣 喘、潮熱、譫語等,此為大承氣湯下證。雖肺炎之一癥,可隨其證而各用 其方,斷非西醫所謂對癥療法”。即認為“證”是某種疾病外在癥狀的綜 合反映,而癥只是某種疾病外在癥狀的部分反映,從涵括范圍講,“證” 包含“癥”。筆者以為,大塚敬節對于“證”“癥”的解讀實質為證明中
    39
    西醫的不同,即中醫辨證方法殊于西醫,以此來凸現中醫的辨“證”特色。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大塚敬節以及翻譯者唐慎坊所處的時代,中醫亟 待需要證明自己的新特色、新思路。故“證”概念在《漢醫要訣》的凸顯, 正合國內中醫志士意圖,有利于中醫薪火相傳,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證” “癥”兩者區別越加明顯,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在提及“證候” 一詞時, 用“證”字書寫;提及“癥狀” 一詞時,用“癥”字書寫,最終形成中醫 術語概念繁多,糾纏駁雜的情況,給業內醫學人士與相關研究人員造成眾 多困擾。有學者認為“證” “癥”二字異體同義,“從文字學上看,證、 癥并無區別”[121]“‘證'是歷代中醫用以表述疾病狀態的規范字, ‘證' 主要指患者表述的內容,‘癥'字作為醫學名詞出現在明代以后, 為俗證字” [122]。明晰“證” “癥”二者的演變,有益于凈化中醫學之中易混淆、復雜 的學術術語,以達到探索中醫本原目的。此外,對“主證” “客證” “標 本”也做了具體解釋,如將“主證”釋為“初病即見,終始如一之證也”, 將“客證”釋為“見于半途倏來倏去之證”,將“標”釋為“病之枝葉”, 將“本”釋為“病之根本”。
    第三章主要講述了“瘀血”的概況,從“瘀血之意義”“瘀血之原因” “瘀血之種類” “瘀血之部位”,對“瘀血”證作了具體闡述。
    第四章主要講述了“痰飲”的概況,從“痰飲之意義”“痰飲之分類” “痰飲之病因”,對“痰飲”證作了具體闡述,其中“痰飲之病因”項中 提到“痰飲病因有三種,一為水毒(痰飲別稱)自身有毒素,引起中毒癥。 二為痰飲浸潤于全身之組織,使機能減弱且使組織膨化弛緩,而細菌易于 侵入及繁殖,三為水毒停滯達于高度,因物理的作用,使諸種臟器起壓迫 癥狀……”。第五章“食毒”部分簡略介紹了 “食毒”的病因。
    第二編《診候學》共五章,第一章簡略介紹了診候的四種方法:望、聞、 問、切。第二章對“脈診法”以及“脈象”進行了具體闡述,分別對浮、 沉、數、遲、伏、芤、弱、洪、滑、弦、緊、澀、微、實諸脈的特點作了 描述。并且以注解的形式對脈象中表現出的鑒別要點加以具體闡釋。第三 章主要介紹了“腹診法”,同時將“心下痞” “心下痞硬” “胸脅苦滿” “腹皮攣急” “瘀血” “虛”諸證的腹診特點進行了具體闡述。第四章主
    40
    要介紹了 “舌證”,以舌苔色、苔色變化、舌色、舌形為鑒別疾病的要點。 第五章介紹了 “外證”,所謂“外證”即病人因疾病引起的身體外在異常 反應,尤其對“熱證”進行了具體分析,如作者將“熱證”細分為“潮熱”
    “血熱” “身熱” “惡熱” “虛熱”且把每種熱證作了較為細致的解釋。 可以看出,第二編“診候學”敘寫明晰,一方面《診候學》補充了國醫學 校講義、教材的內容,另一方面,在診候學中,既涉及有中醫、又涉及有 西醫醫理,拓寬了閱讀者的視野,增添了學員西醫知識方面的認知渠道。
    第三編《治療學》共兩章,第一章講述了漢醫的治療法則:“先治卒 病后治痼疾” “汗吐和下四則治法”“發汗劑之禁忌” “吐劑之禁忌”“下 劑之禁忌”,第二章著重講述了 “煎法”與“服用法”。此外,對于服藥 過程中產生的暝眩現象,也著重加以解釋:“暝眩者,乃病毒被藥力驅逐 時所呈之一種現象,與西醫所謂中毒,全然有別,不可混為一談。”
    綜上所述,《漢醫要訣》在醫理的闡釋上,更傾向于西醫的醫學原理, 但在疾病的治療、診斷、遣方用藥方面,卻更傾向用中醫來解答,這是當 時“科學的中醫” 一個縮影,一方面它與傳統的中醫有著不同,盡量避免 用“陰陽” “五行”去解讀疾病的病因病機,一方面卻又將湯藥運用于臨 證之中。
    表四:漢方譯著一覽表
    題目 作者 譯者
    2 漢醫要訣 大塚敬節 唐慎坊
    3 漢醫要訣 大塚敬節 唐慎坊
    日野五七
    和漢藥物學(蟾酥) 王博平
    4 漢醫要訣 大塚敬節 唐慎坊
    神經衰弱的灸治療法 中山忠直 徐名山
    5 漢醫要訣 大塚敬節 唐慎坊
    漢方醫學的新研究 中山忠直 徐名山
     
    41
     
    6 漢醫要訣
    漢方與民間治療法 大塚敬節 唐慎坊
    徐名山
    8 漢藥治療新解 鵜飼禮堂 唐慎坊
    叩“漢方醫學”之門 吉田玄壺 徐名山
    9 漢醫全書 栗原廣三 唐慎坊
    麻疹的早期覺察與家庭療法 徐名山
    12 漢醫全書 栗原廣三 唐慎坊
    腦膜炎的預防與看護 伊藤知教 程仕根
    13 漢醫全書 栗原廣三 唐慎坊
    漢方藥術 程仕根
     
    42
    三、《蘇州國醫雜志》的特點與價值
    (一)醫教研編四位一體,以期刊為“喉舌”為中醫爭取話語權
    1.創辦學校,以發展新式中醫教育
    1926年,蘇州女科醫社創立,設有實習、函授兩部門,所用講義由王 慎軒先生編寫,共計有二十余種。出版《婦女醫學雜志》作為兩部學生交 換知識,發表心得之園地。1933夏,遵照國民政府行政院令,改稱蘇州國 醫學社,取消了函授部學員招生。在教學科目上,增設內、夕卜、小兒諸科。 1934年,在蘇州國醫學社第一學期,更名為蘇州國醫學校,推選李根源先 生為董事會主席,聘唐慎坊先生為校長,王慎軒先生為副校長兼總務主任。 1935年,學校遷入新址,位于蘇州長春巷。
    藉學社更名并遷入新址之契機,擬定《蘇州國醫學校行政組織大綱》, 共計二十四條。在教學方式上,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根據中央國醫館 “采用科學方式整理國醫藥學術”[123]方針,闡明中國醫學之真理,融化世 界醫學之新知,造就適合現代的國醫新人才,促成中國本位醫學的實現以 達到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長民族生命的目的。
    《大綱》明確規定了學校的行政機關,有“校董會”“校長室” “總務處”, 其中“總務處”統轄“教務處、訓育處、事務處、國醫編譯館、國醫診療 所、施藥室及各種委員會”,同時對學校行政機關的行政職能以及人員配 備也做了具體說明,如“教務處設教務主任一人,教務員若干人,處理課 程支配、教員請假及補課、學生缺席出席、學生升級降級、學生成績”。
    蘇州國醫學校明確以“實施做、學、教育合一的新教育,造就適合現 時代的新中醫”為教育方針。所謂“做”即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學” 即編寫符合時代發展的新教材,“教”即培養學生診療看病的新思維方式。 教育方針的提出,目的意在培養學生具備“改進國醫學術的能力” “增進 吸收醫學知識的能力” “艱苦耐勞的健全體魄”。
    蘇州國醫學校“教務概況”記載了教務主任與教務員的教務工作、課 程設置。學員的學習科目涵括范圍較多。
    43
     
     
     
     
    ■黨義
    ■解剖學
    ■醫史學
    ■內科學
    ■徳育
    ■細菌學 匚病理學 ■女科學
    ■衛生學 ■診斷學 ■兒科學
    ■厲文
    ■理化學 ■藥物學 ■外科學
    ■作文 a衛生學
    ■方劑學
    ■外文 ■生理與 ■醫學常識■醫經譽 ■治療學 ■醫案導
    圖一:三學年各科時長占比圖示(1)
    圖二:三學年各科時長占比圖示(2)
    通過圖示可見,蘇州國醫學校的課程設置與以往的“私塾式”中醫教
    44
     
     
     
     
     
     
     
     
     
     
     
     
     
     
     
     
     
     
     
     
     
     
     
     
     
     
     
     
     
     
     
     
     
     
     
     
     
     
     
    育有很大不同,在課程設置上單科國文、作文、醫經學、方劑學、內科學、 藥物學、醫學常識占比都超百分之五,其中體育科目時長占比百分之七。 這說明學校不僅重視醫學教育傳授,同時也非常注重學員身體素質的提升。 此外,學校設立的“訓育處”還非常注重學員的“德育”建設,遵從先總 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遺教,培養學員具有良好的心理,以適應 社會環境與醫學需要。
    事實上,民國時期,除蘇州國醫學校外,大量私立中醫學校在中西醫 爭辯的浪潮中應運而生,僅江浙滬地區就有多所,如上海中國醫學院 ( 1927-1948 )、浙江中醫專門學校( 1915-1937 )、蘭溪中醫專門學校 ( 1919-1937)等等[124]。目的大同小異,皆為爭取中醫的話語權,同時為 中醫培養專門人才。有所區別的是,辦學者對待西醫知識引入學校目的, 有的希望借由辦新式中醫學校之契機,將西醫引入學堂,教員在講授醫學 知識時,中西醫并重,達到中西醫匯通的目的。有的則是希望學員吸取中 醫知識的同時,又可以兼學西醫知識,不至于閉耳塞聽,在對待中西醫的 態度上,仍是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近代中醫學校是現代中醫學校的雛 形,它為指導現代中醫學校體制的完善做出諸多探索,同時也為現代中醫 學校教材的編寫提供素材[125]。
    2.設立診室,以培養學員臨床實踐技能
    自蘇州國醫學校遷入新址以后,為使學員擁有更好的臨床實踐能力, 學校領導在診室的建設方面用心頗多。《本校遷移之經過》記載:“新建 校舍正屋第一進之左為門房,右為校役室,室外設柜,為掛號處。第二進 大廳為診療室,設內、夕卜、婦、幼四科診療臺各一,臨證臺若干,以供學 生實習之用……廳右置藥櫥、刀臼之屬,為施藥室……” [126]與之前舊舍相 比,臨證室的的規模增大,布局合理。同時,學校還非常注重醫師臨床能 力,所聘請醫師皆為各科高水平者,如聘請唐慎坊、胡蕭梧、顏星齋、孫 永祚先生為內科醫師;丁友竹、劉滌新、尹逸夫先生為外科醫師;王慎軒、 王志純、張又良先生為女科醫師;葉伯良、祝曜卿、潘國賢先生為兒科醫 師,為學員臨證跟診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優渥的條件。
    45
    3.建立研究院,培養專門人才
    盡管醫界人士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西醫學身上,認為西醫的治法更科 學,更合理,但對于西醫自身而言卻并非是這樣,“他們意識到自己窮年 兀兀的治病成績有時卻還不及中國醫術顯著速效”,于是開始轉變方向研 究中國醫學,此種現象在海外比比皆是,已不是孤例,如“丹狄醫科大學 教授George Sue Lrc de Mccant已開始搜集中國古醫書著手探討”"蘇 俄健康委員會醫藥會議議決成立東方研究會” “東洋和漢醫學研究會會長 渡邊熙氏認為西洋醫學藐視漢醫之心,全為意氣用事”[127],這樣的舉動猶 如風向導航,為還在踟躕不前的中醫人提供了極大參考,讓陷入自我否定 怪圈的中醫人逐步冷靜下來,開始審視中醫學的真價值。1936年,國民政 府公布《中醫條例》,國醫學校已得到政府有力的保障,國醫也從此有了 法律上的地位,王慎軒先生認為蘇州國醫研究院的創辦時機已經成熟,于 是向蘇州國醫學校董事會提出了設院建議。
    蘇州國醫研究院設立后,以“提高國醫程度”“補救國醫教育的缺點” “造就國醫教育師資” “甄撥私家傳授優秀青年”為宗旨。在此后的幾年, 研究院舉辦的醫事活動、撰寫的醫學論著極大豐富了學員的知識儲備。
    蘇州國醫研究院學員的學習形式主要有三種:文獻研究、臨床研究、 學術演講[128]。其中臨床研究最具特色,主要包括三種形式:“院內實習, 即由各科實習導師指導學員各自診病,以資實地研究” “院外實習,即將 學員派往各名醫處輪流實習” “旅行見習,即每年舉行兩次,有實習老師 率領學員,去外地旅行,分赴名醫診所見習臨證”。
    1936年11月7日,第一次旅行見習團由蘇州向杭州出發,到杭州以 后,見習團受到浙江中醫專科學校老師們的親切接待,雙方教師密切交流 了在中醫教材、講義編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辦法。此外,見習團還 參觀了浙江省省立救濟院育嬰所、杭州胡慶余堂、民生制藥廠、省立醫藥 專校、浙江文獻展覽會。葉橘泉先生通過各處參觀比較,深切感到用科技 的方法研究醫藥之便利,如看到胡慶余堂國藥陳列幾月不曾改變,認為國 藥墨守陳法,沒有求變的意識[129]o再看到省立醫藥學校以科技之法提取麻 黃、豆蔻、當歸等諸藥揮發油,以為神奇。總體看來,杭州之旅,對于參
    46
    觀團的教師與學員而言,都深受影響。
    4.成立編譯館,拓寬學員醫療視野
    創辦人王慎軒先生以為中國醫學龐雜凌亂,真正以科學方法研究整理, 尚需求諸國外諸醫學,日本西醫研究皇漢醫學不乏其人心得之作,時有出 版,如能翻譯,可供學者參考與借鏡。
    1934年冬,編譯館成立,下設編輯部、譯述部、謄寫部、出版部。王 慎軒先生為館長,徐觀濤先生為編輯部主任,王南山先生為譯述部主任。 編譯館書籍主要來源于“普通書類”“孤本善本類”“叢書”“日本醫籍” “雜志報紙”。編譯館成立后,編寫譯著了大量的文章,如大塚敬節的《漢 醫要訣》、栗原廣三的《漢醫全書》、中山忠直的《神經衰弱的灸治療法》 《漢方醫學的新研究》皆出自編譯館。
    由此看來,學員通過教員教學獲取基礎知識,然后還可以在診室現場 觀摩學習,學醫優異者,通過考試選拔的方式進入研究院,醫(診所)、 教(學校)、研(研究院)、編(編譯館)“四位一體”的模式,使得蘇 州國醫學校不僅是一個私立學校,它兼具了醫院的性質,同時還充當著學 術研究單位、出版單位的角色。為學員醫學知識的獲取與醫學思維的訓練 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尤其是編譯館雜志的出版,《蘇州國醫雜志》的刊發, 與同時期的中醫藥雜志(如1926年創刊的《醫界春秋》、1934年創刊的 《國醫正言》、1934年創刊的《中醫新生命》、1939年創刊的《國藥新聲》) [130]為中醫的發展做出諸多貢獻,如《蘇州國醫雜志》“言論”里諸多文章 觀點鮮明,理據充分,為中醫話語權的爭取做出諸多貢獻。
    (二)選取學員優質文章進行刊載,大力啟用后學人才
    《蘇州國醫雜志》在選取文章的時候,常會將優秀學員的文章收入其 中,如學員邢萬成《論中國醫學之真價值》一文收入雜志第六期“言論” 欄目,文章以為中醫發展至今,逐漸被人詬病,但不乏人云亦云者,西醫 發展成效明顯,但仍具有諸多弊端:“西醫用金石燥烈之藥劑,不顧病情 之輕重,不明病機之變化,蓋以呆板之方法應付之,無怪西醫之殺人層出 不窮。”文章末尾后有編者注語:“邢君為本校學生,醫學頗有根底…… 不幸回鄉之后,卒以無醫診治而逝,良深惋惜。”[131]通過此注語可知,雜
    47
    志編者的選文態度更注重文章的內容,凡是文章質量上乘,理據充分,符 合雜志旨趣,不論作者身份是否學者、教員、學員,文章都可入選。再如 學員楊夢麒《改進國醫之具體方案》[132]一文,提出“擴大中央國醫館之范 圍” “促成國立中醫研究院之實現及修正其組織條例” “普及國醫教育” 三大舉措。每一舉措下面都有具體闡述,文章作者眼界深遠,同時對中醫 未來發展極其具有危機意識,考慮到作者身份,是尚在求學階段的學員, 實為難得。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優秀學員的文章登載在雜志上面。同時,
    《蘇州國醫雜志》在組稿時,會選用學員將名家的演講稿謄寫下來,講稿 見刊后附著記錄人姓名。
    綜合來看,將學員文章登載在雜志上,將謄寫文章的學員姓名刊登在 雜志上,這些做法,大大鼓舞了學員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學員學習的主動 性,為中醫人才儲備打下了基礎。
    (三)關注海外醫學動向,促進中日醫學交流
    晚清“中西醫匯通”呼聲高漲,如唐宗海曾有云:“摘《靈樞》《素 問》諸經,錄其要義,兼中西之說解之,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衷歸 于一是。”[133]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也曾有云:“匯集十余年經驗之 方,其履試履效者,適得大衍之倍數,方后綴以詮解與緊要醫案,又兼采 西人之說與方中義理相發明,輯為八卷,名之曰《醫學衷中參西錄》。” [134]隨著西學傳播深度與日劇增,到余云岫提出“廢止中醫”提案時,“科 學化改造中醫”的呼聲已然成為一種時代潮流,但隨著海外醫學界對中醫 關注度增高,海外醫士逐漸用中醫的治療方法治療疾病,此舉不由得讓國 內中醫人士開始自省,緣何在“科學化改造中醫”的呼聲日益加劇的時候, 國外醫家卻將關注視角轉移到中醫上來。以日本為例,自明治維新以來, 學習西方科技、接受西方文化,風貌日變,徐名山在《醫學與民族之關系 及中西醫應有之覺悟》說到:“至歐戰開始,日本新藥來源頓告斷絕,自 造新藥不敷應用,人民疾病發生,大家束手無策,幸皇漢醫學乘機再起, 在當時完成其救濟人類之使命,得群眾之信仰。”[135]后世有學者研究以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醫學者對西醫手術的并發癥和新藥、化學藥品 的副作用產生了失望情緒和檢討心情,將目光再次轉向東方醫學,東方醫
    48
    學雖然摻雜陰陽五行思辨合理理論,但是,臨床上確實有效,特別是天然 生藥復合處方,沒有像化學藥品那樣的毒副作用。”[136]可見,海外中醫學 的發展是基于他們自身深度反思基礎之上的,他們認識到西醫并非是完美 的醫學體系,它仍然存在弊端。日本研究漢醫的熱度回流,于民國時期的 國醫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劑”,蘇州國醫學校編譯館成立后,譯著了 大量的日籍醫學家漢方醫學著作,如《蘇州國醫雜志》共十三期,除第一 期、第七期、第十期、第十一期,其余每期皆有譯著文章刊載,將海外醫 家著作通過翻譯的方法,登載在雜志上,拓寬了閱讀者的知識視野,加深 了學習者的學習深度。如第三期日野五七郎《和漢藥物學》著重講述了蟾 酥的性狀、成分、應用、用量,尤其是在成分類項下,以化學的方法去探 索蟾酥含有的成分,并以藥理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此種方法,對以往國 醫而言,甚為奇缺。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于1977年在《江蘇醫藥》發表《蟾 酥的臨床應用》[137]一文,具體闡釋了蟾酥的臨床應用,尤其在臨床上擅以 蟾酥治療腫瘤[138]。先生早年就讀于蘇州國醫學校,筆者以為,先生早年求 學經歷為以后在中醫診療上的精深思維的養成夯實了基礎。總而言之,蘇 州國醫雜志作為一個載體,拓寬了國內與國外的醫學交流。
    (四)選材靈活,緊抓時代脈搏
    1.選取登載政界、學界名人文章
    《蘇州國醫雜志》非常注重選取政界、學界名人的“訓詞”“題詞” 加以刊登。如蘇州國醫學校新遷校址時,登載了中央國醫館江蘇省分館代 表郝春湖、吳縣縣黨部特派員孫丹忱的訓詞,同時《蘇州國醫雜志》在第 七期用了大幅版面登載了諸多政界人士的書法真跡,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居正、國民政府考試院院 長戴傅賢、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前大本營財政部長國府鐵道部長 葉恭綽、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中央國醫館副館長施今墨、南京特別市 市長馬超俊、上海特別市市長吳鐵城、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余井塘、江蘇省 國醫分館館長王碩如、吳縣縣黨部特派員孫丹忱、吳縣縣長吳企云等,內 容皆為恭喜學校新遷之賀詞。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政府對民間創辦中醫雜志 的態度,此種舉措,大大提升了《蘇州國醫雜志》的影響力與受信度,為
    49
    《蘇州國醫雜志》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蘇州國醫雜志》非常注重選取學界名人文章加以刊登。如特聘為名 譽校長章太炎先生逝世后,《蘇州國醫雜志》迅速做出反應,將第十一期 作為“章太炎先生醫學遺著特輯”進行刊出,該期將章太炎有關醫學文章 內容梳理為五部分,分別為“醫學演講”,共刊載文章兩篇;“醫學論文”, 共刊載文章二十四篇;“論醫書牘”,共刊載文章十篇;“醫學考證”, 刊載文章三篇;“醫學文苑”,刊載文章十四篇。“特輯”中專論“傷寒” 的文章較多,如有“傷寒誤認風溫之誤治論” “論傷寒傳經之非” “陽明 證變法與用麻桂二湯之正義” “論厥陰病” “論霍亂”等,為后世研究章 太炎醫學思想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章太炎先生醫學遺著特輯”的刊出, 為其后《章太炎全集》第八卷的編纂奠定了基礎[139]。 2.選取登載醫界名家文章
    《蘇州國醫雜志》以“言論”欄目為陣地,通過邀請醫界名家演講, 然后將演講稿進行刊出。從講稿內容看,“求存圖變”成為醫家演講的主 題。邀請名家演講,在宣傳中醫的同時,也讓《蘇州國醫雜志》自身的影 響力得到了提升。
    此外,雜志編輯還會選取醫家醫案進行登載,如“馬培之先生醫案” 提及“癲厥” “郁證” “虛損”的治療,“丁甘仁先生內科醫案”重點篩 選出“濕溫”的治療醫案進行刊載,“曹穎甫先生內科醫案”則將“傷寒” 的治療醫案進行刊載,“黃體仁先生女科醫案”重點談及了 “帶下病”的 治療,“王慎軒女科醫案”談及了 “月經不調” “崩漏”的治療。名家醫 案的登載,為學員臨證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借鑒渠道,同時名家醫案在雜志 前五期連續登載,極大的吸引了求知者的閱讀興趣,提升了閱讀者宣傳的 頻次,有利于期刊的良性發展。
    50
    結 語
    《蘇州國醫雜志》于1934年春創刊,193 7年春停刊,共發行十三期。 主要登載民國時期的醫學熱點事件、醫事、醫政、醫教、醫著、醫藥研究 等內容,設有“言論” “講壇” “論壇” “經義” “生理” “病理” “心
    理” “內科” “女科” “兒科” “譯著” “學說” “治療” “藥物” “藥
    學” “方劑” “驗方” “筆記” “醫案” “雜俎” “文苑” “文獻研究”
    “醫學研究” “實驗報告” “通訊” “特載” “概況” “專載” “附載” 等欄目。
    通過對《蘇州國醫雜志》各欄目的細致梳理,本文以“言論”“講壇” “藥學研究” “講義” “漢方醫著”五個欄目為重點,其他欄目為側重點 加以研究,旨在了解該期刊所反映的民國時期的中醫概況(中醫群體、中 醫教育、中醫發展環境等),以及中醫有識人士為中醫的發展所采取的措 施,并通過分析歸納的方法探討這些舉措給中醫帶來的利與弊,以期中醫 在未來的發展中可取長補短,存續經典。
    通過梳理“言論”欄目可知,中醫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外部質疑時, 由原有的守舊心態轉而成為進取心態,并試圖把了解到的西方醫學知識融 入于中醫理論體系框架中。中醫界人士在自我認知上,由原有的“中醫獨 大” “中醫已無用”觀點轉而成為“中醫是有效的,但它仍存在一些弊端” 的想法。為使中醫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有所突破,盡快地消除弊端,在這 些中醫人士看來,最為有效的手段便是將傳統中醫改造成為科學化中醫。 為使中醫盡快實現科學化改造,中醫有識之士以為從中醫教育入手,無疑 是一種最為有效的途徑。該欄目展示了中醫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狀況,分析 了對中醫教育進行改造的原因并探討了中醫教育實現科學化的渠道。此外, 該欄目還聚焦于當時醫學熱點事件,且深度挖掘與中醫的關聯,如針對當 時新生活運動方案的提出,選載《新生活運動與衛生之意義》一文,認為 國民政府在新生活運動中流于形式,忽視了民生實際情況。中醫處于此種 社會環境之中,易出現后勁不足的狀況。
    “講壇”欄目,探討了中西醫視野下的“傷寒”,且對造成兩種醫學
    51
    關于“傷寒”認知不同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中醫、西醫誕生于兩種不同的 社會文化土壤,形成了不同的醫學模式,但為了使中醫更為科學化,在解 讀“傷寒”時,用“比附”的方法來加以解讀,為中醫思維的本原探究人 為地設置了屏障。“講壇”欄目還重點梳理了國醫內科學、女科學、外科 學的歷史演進情況、研究方法。此外,對“白喉”“爛喉風”“流行性腦 脊髓膜炎”“瘟疫”諸病從病名、病因、病象、病理、治療方法進行了細 致分析,為相關臨床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藥學研究”欄目,著重選取對中藥學具有真知灼見的文章加以分析 該欄目探討了“本草”源流,闡述了藥物功效異同的成因,且將藥物功效 成因作了深入討論。面對西藥用量日盛的情況,該欄目還重點將中藥與西 藥進行了比較,分析了兩類藥物的優劣,且進一步挖掘了兩類藥物在制成 方法上不同的原因。
    “講義研究”欄目,以提要的寫作方式重點概括了《藥物學講義》《雜 病講義》的特色。通過分析《藥物學講義》得出,其對于藥物的藥理闡釋 已經具有現在《中藥學》教材“現代研究”類項雛形。通過梳理《雜病學 講義》可知,蘇州國醫學校的各科講義是仿照西醫學科框架構建的中醫講 義。
    為提高學員對中醫的認識視野,擴大學識范圍,《蘇州國醫雜志》還 重點選取日本漢方醫著加以登載。在“漢方醫著”研究一節,重點探究了 《漢醫要訣》的特點,且對該著作中對于“證”的闡釋進行了深入探討, 并通過對該著作的全面梳理,總結其優點與價值。
    通過對《蘇州國醫雜志》欄目梳理可知,民國時期的中醫群體是在不 斷摸索中醫發展道路的,為使中醫得以“存活”,就需要“內”“外”協 同。對內而言,中醫群體需要不斷進步,提高自身醫學素養,接受新式中 醫教育。新式中醫教育,即科學化的中醫教育,包括興辦新式中醫學校, 科學的規劃學習課時,采用新式的授課方式等。對外而言,即中醫群體需 要捍衛自身的話語權,不斷爭取自身權益。
    《蘇州國醫雜志》欄目豐富、刊文眾多,呈現的諸多鮮明特點可為后 世辦刊提供經驗借鑒。《蘇州國醫雜志》依托蘇州國醫學校,采用“醫教
    52
    研編”四位一體相結合的模式,為《蘇州國醫雜志》成為爭取中醫話語權 的重要陣地夯實了基礎;選取學員優秀文章進行刊載,大力啟用后學人才 把醫學的關注視角拓寬到海外,尤其重視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為中日醫 學深入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期刊還精取名醫名家文章進行刊載,提 高了雜志的影響力與受信度。
    總之,《蘇州國醫雜志》是時代的產物,它自創刊至停刊,始終秉承 著“昌明國醫、參究科學、養成國醫專門人才”的理念。作為宣傳中醫的 重要輿論陣地,使中醫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得以延續,為中醫傳承與發展 提供了極為寶貴的信息資源。
    53
    參考文獻
    [1]段逸山,王有朋,吳鴻洲等.《中國近代中醫藥醫期刊匯編》[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段逸山,王有朋,吳鴻洲等•《中國近代中醫藥醫期刊匯編總目提要》[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3]邴守蘭,段逸山,任宏麗,等.近代中醫期刊特點及研究意義[J].中華中 醫藥雜志,2011,26(5):1029-1032.
    [4]王咪咪•建國前中醫期刊內容概覽[J].中醫雜志,2007 (6) :569-571.
    [5]張豐聰,馬祥,王振國.近代中醫藥期刊研究概況[C]//.整理、傳承、發 展——中醫醫史文獻研究的新思路——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五次中醫醫史 文獻學術年會論文集.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 所,2013:221-226.
    [6]馬祥,張豐聰,王振國•對近代中醫藥期刊研究現狀的分析[J].山東中 醫藥大學學報, 2014,38(3):294-296.
    [7]張云•民國醫藥期刊研究現狀與研究熱點分析[J].醫學與哲 學,2015,36(21):89-92.
    [8]李博群,陳婷.民國時期中醫藥期刊及其文獻特色探析[J].中國中醫藥 圖書情報雜志,2016,40(3):49-52.
    [9]鄧鐵濤,程之范•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2000.
    [10]李經緯,程之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 出版社,1987.
    [11]董澤宏•民國時期的北平中醫藥發展史研究( 1912-1949) [D].北京: 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
    [12]陳婷,任寧寧,宋白楊.民國北京中醫藥期刊特色探析[J].中國中醫藥 圖書情報雜志,2018,42(1):62-64.
    [13]蕭惠英,王憲英,施敏捷,等.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館藏上海地區民國時 期中醫期刊之整理[J].中醫藥文化,2007 (5) : 40-43.
    54
    [14]周波,梁爽•民國時期上海中醫藥期刊特點評介[J].江西中醫學院學 報,2009,2 1 (5):86-88.
    [15]沈偉東•中醫往事:1910?1949,民國中醫期刊研究[M].北京:商務印 書館,2012.
    [16]賴文,范曉艷,李永宸.民國中醫期刊的史學與文獻價值——廣州現存 廣東期刊調查[J].中醫文獻雜志,2007, 25 (2) :6-8.
    [17]賴文,范曉艷,李永宸.民國中醫期刊的史學與文獻價值(續完)——廣 州現存廣東期刊調查[J].中醫文獻雜志,2007 (3) : 18-20.
    [18]劉芳.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嶺南醫學文獻書目分析 [J].中醫文獻雜志,2005,23 (4):36-37.
    [19]羅惠馨,陳凱佳,黃子天.廣州近現代(1840-1949年)中醫期刊研究概 況[J].中醫藥導報,2018, 24 (14) : 18-20.
    [20]楊繼紅.民國時期山西地區的中醫藥期刊[J].山西中 醫,2008(4):40-41.
    [21]劉德榮•福州地區早期的中醫雜志[J].中華醫史雜 志,2002(4):36-38.
    [22]沈偉東.《〈醫界春秋〉1926-1937--民國中醫變局中的人和事》[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3]杜建杰,施毅•從《醫界春秋》看民國時期中醫發展的時代特征[J]. 光明中醫,2009(10):31-32.
    [24]邴守蘭,段逸山•民國中醫之喉舌一《醫界春秋》[J].中醫藥文 化,2010(6):18-21.
    [25]邴守蘭,段逸山.《復興中醫》特點評述[J].江西中醫 藥,2011,42(2):12-14.
    [26]邴守蘭,段逸山.《中醫世界》特點評述[J].時珍國醫國 藥,2011,22(10):2540-2541.
    [27]任宏麗,段逸山,邴守蘭.民國期刊《神州國醫學報》的辦刊特色及社 會影響[J].中醫藥文化,2012,7(4) : 12-15.
    [28]任宏麗,段逸山,沈偉東•民國期刊《現代中醫》研究[J].中國中醫藥
    55
    現代遠程教育,2010,8(3):1-2.
    [29]柴曉閣•民國中醫期刊《新中醫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 學,2015.
    [30]朱建華.民國山西《醫學雜志》整理及數字化研究[D].太原:山西中醫 學院,2015.
    [31]鮑健欣•民國女醫創辦的中醫期刊《中國女醫》[J].中華醫史雜 志,2016,46(2):121-124.
    [32]馬祥•民國中醫藥期刊《中國女醫》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 學,2014.
    [33]姜艷•民國中醫期刊《國醫正言》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 學,2014.
    [34]耿飛•民國期刊《中國針灸學》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9.
    [35]羅惠馨.廣州近代中醫藥期刊《醫林一諤》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 大學,2018.
    [36]段博峰•民國中醫期刊《現代醫藥》研究[D].福州:福建中醫藥大 學,2020.
    [37]張云,李文林,陳仁壽•民國中醫期刊《現代國醫》的價值研究[J].中 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6,22(11):1486-1487.
    [38]陳婷,胡成湘.民國時期《北平醫藥月刊》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 報雜志,2015,39(4):58-60.
    [39]李博群,陳婷•民國《北京醫藥月刊》學術特色探究[J].環球中醫 藥,2018,11(2):226-228.
    [40]陳婷,胡成湘.民國北京中醫藥期刊《通俗醫事月刊》研究[J].中華醫 史雜志,2015,45(3):179-180.
    [41]熊俊,段逸山•民國期刊《中國醫藥月刊》述要[J].中醫藥文 化,2013,8(5):25-28.
    [42]賴文,范曉艷,李永宸.民國期間廣東《杏林醫學月報》核心作者簡介 [J].中醫文獻雜志,2005, 23 (3) : 50-52.
    [43]肖梅華,段逸山•民國期刊《現代醫藥月刊》述要[J].中醫藥文化,
    56
    2012,7(6):13-15.
    [44]肖梅華,孫文鐘•民國中醫期刊《壽世醫報》[J].中西醫結合學 報,2009,7(6):569-574.
    [45]付書文,牛亞華.《三三醫報》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 志,2014,38(5):54-58.
    [46]王暢,董曉薇,徐建云•從《三三醫報》看民國中醫[J].江蘇中醫 藥,2017,49(8):69-71.
    [47]張豐聰.近代中藥研究與理論嬗變[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48]萬芳,侯酉娟,鐘贛生.民國時期中醫文獻特點探究[J].中華中醫藥雜 志,2015,30(6):1882-1884.
    [49]張洋,施毅,許吉等.民國時期中醫藥期刊的時代特征述略[J].中醫藥 文化,2013,8(2):18-21.
    [50]韓磊.民國時期中醫藥期刊出版探微[J].出版廣角,2017 (4):50-52.
    [51]郭妍.中醫藥期刊史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8.
    [52]付書文,牛亞華•民國中醫藥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華醫史雜 志,2015,45(5):273-280.
    [53]宋海坡,任宏麗,段逸山.基于民國中醫藥期刊的近代中醫藥品牌形成 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14, 49 (7) : 499-502.
    [54]李蘭.近代中醫期刊廣告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5.
    [55]范李娜•近代中醫藥期刊西醫譯詞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 學,2015.
    [56]彭榕華,段逸山.《蘇州國醫雜志》述評[J].中醫文獻雜 志,2012,30(6):49-51.
    [57]鮑良紅•從《蘇州國醫雜志》看民國江蘇中醫藥期刊的辦刊特色[J]. 江蘇中醫藥,2014,46(11):75-76.
    [58]張效霞•效法與嬗變:近代中醫創新掠影[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 社,2017:94.
    [59]吳中云•蘇州國醫學社與《國醫雜志》[J].中醫文獻雜 志,1997(1):36-37.
    57
    [60]唐慎坊•蘇州國醫雜志發刊詞[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2.
    [61]唐慎坊•蘇州國醫雜志發刊詞[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3.
    [62]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輝煌歷程:南京中醫藥大學大事記 1954-2014[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4.
    [63]王永炎.名老中醫臨證經驗擷英:東直門醫院建院五十周年專輯[M]. 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30.
    [64]王慎軒•王慎軒醫書醫論精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4.
    [65]楊夢麒•闡明《傷寒論》中風傷寒之真諦[J].蘇州國醫雜志, 1934(3):21.
    [66]邵求真.敬告初學醫者[J].蘇州國醫雜志,1934(2) : 12.
    [67]洪貫之•提倡解剖說[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 :5.
    [68]徐名山•醫學與民族之關系及中西醫應有之覺悟[J].蘇州國醫雜志, 1934(4):17.
    [69]陳丹華•中醫西醫解[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 :6.
    [70]張忍庵.醫學之空間性及其新舊觀[J].蘇州國醫雜志,1934 (3) : 15.
    [71]張忍庵.醫學之空間性及其新舊觀[J].蘇州國醫雜志,1934 (3):16.
    [72]陳丹華•中醫西醫解[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 :7.
    [73]朱彩霞•對于國醫不究藥物之感慨[J].蘇州國醫雜志,1934 (2) : 13.
    [74]王英東•研究國醫學的意義和方法[J].蘇州國醫雜志,1935(5) :20.
    [75]王英東•研究國醫學的意義和方法[J].蘇州國醫雜志,1935(5) :21.
    [76]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M],武漢:崇文書局,2017:66
    [77]王英東•研究國醫學的意義和方法[J].蘇州國醫雜志,1935(6) : 18.
    [78]徐名山.國醫教育的現況與發展[J].蘇州國醫雜志,1935(7) :57.
    [79]張效霞•無知與偏見:中醫存廢百年之爭[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 社,2007:174.
    [80]范行準.新生活運動與衛生之意義[J].蘇州國醫雜志,1934(3) :20.
    [81]春秋•左丘明•左傳[M].武漢:崇文書局,2017:10.
    [82]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等•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1995:565.
    58
    [83]春秋•秦越人.難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31
    [84]顧福如.顧福如先生演講錄[J].蘇州國醫雜志,1934(2) :7.
    [85]陸淵雷.國醫內科研究法[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1) :42.
    [86]陸淵雷•雜俎:整理中醫學說芻議[J].上海國醫學院院刊 [J].1929(2):1-3.
    [87]陸淵雷.國醫內科研究法[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1) :44.
    [88]陸淵雷.國醫內科研究法[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1) :45.
    [89]蔡定芳•惲鐵樵中西醫匯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談一陸淵雷(上)[J].上海 中醫藥雜志,2019,53(5):5-9.
    [90]王慎軒•怎樣研究女科學[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1):58.
    [91]王慎軒•怎樣研究女科學[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1):59.
    [92]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上冊[M].長沙:岳麓書社,2009:56.
    [93]戰國•莊子•莊子[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94]余無言•實用外科學講義[J].醫界春秋,1931 (61):29.
    [95]王永炎,魯兆麟,任延革.任應秋醫學全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 社,2015:5407.
    [96]唐仁縉.唐仁縉博士醫學演講錄[J].蘇州國醫雜志,1936 (9) : 14.
    [97]唐仁縉•實扶的里的病理及治療(續前)[J].蘇州國醫雜 志,1936(11):46.
    [98]唐仁縉•實扶的里的病理及治療(續前)[J].蘇州國醫雜 志,1936(11):48.
    [99]王幾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1) :70.
    [100]謝誦穆•瘟疫研究(續)[J]?中醫新生命,1937 (31) :8-14.
    [101]謝誦穆•研究藥物之我見[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2):69.
    [102]張效霞.回歸中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重新認識[M].青島:青島出版 社,2006:304.
    [103]謝誦穆.研究藥物之我見[J].蘇州國醫雜志,1936 (12):72.
    [104]何裕民.中醫學方法論:兼作中西醫學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協和 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187.
    59
    [105]王琦•從中醫原創思維模式視角看中西醫哲學思維的殊異[J].深圳 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1(5):6-10.
    [106]漢•張機.傷寒論[M] •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組校注.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78.
    [107]漢•張機•金匱要略方論[M].晉•王叔和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2012:77.
    [108]魏•吳普•神農本草經[M].清•孫星衍,馮翼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 出版社,1996:85.
    [109]王志純•烏梅治口甜之研究[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 :28.
    [110]周禹錫•藥物實驗錄(二)梧桐子[J].蘇州國醫雜志,1934(4):40.
    [111]王慎軒•本社藥物學講義:山茱萸[J].蘇州國醫雜志,1934 (1):51.
    [112]王慎軒.本社藥物學講義:五倍子[J].蘇州國醫雜志,1934 (2) :55.
    [113]張又良•本社雜病講義:第一篇消化器病[J].蘇州國醫雜 志,1934(2):50.
    [114]張又良•本社雜病講義:第一篇消化器病(續)[J].蘇州國醫雜 志,1934(3):66.
    [115]李心機. “半在里半在外”與半表半里厘正[ J ]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 報,2008(5):366-367.
    [116]孫寅翔,石強.論“半表半里”的意義改換與應用范圍[J].中國中醫 基礎醫學雜志,2021,27(8):1208-1209,1215.
    [117]李國鈺,馬文輝.丹波父子對《傷寒論》“表、里、半表半里”定位 的文獻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7) :9-10, 20.
    [118]大塚敬節.漢醫要訣[J].唐慎坊譯.蘇州國醫雜志,1934 (2) : 1.
    [119]劉鵬•漸曉中醫:中醫是什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113.
    [120]大塚敬節.漢醫要訣(續)[J].唐慎坊譯•蘇州國醫雜志,1934(2):6.
    [121]張效霞.回歸中醫:對中醫基礎理論的重新認識[M].青島:青島出版 社,2006:231.
    [122]李東濤.證候源流中的幾個概念—證、證、癥、候、證候演變分析[ J ] . 四川中醫,2012,30(12):29-32.
    60
    [123]王慎軒.本校行政組織大綱[J].蘇州國醫雜志,1935 (7) : 12.
    [124]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醫史專科分會組編.岐黃史話[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32.
    [125]許霞,朱建平.民國時期中醫學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對現代中醫 教育的啟示[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 36 (2) :87-89.
    [126]張又良.本校遷移之經過[J].蘇州國醫雜志,1935 (7) :2.
    [127]王慎軒•蘇州國醫研究院創辦動機及籌備經過[J].蘇州國醫雜 志,1936(11):2.
    [128]張效霞,王振國•效法與嬗變:近代中醫創新掠影[M].濟南:山東科學 技術出版社,2017:102.
    [129]葉橘泉•本校研究院旅行見習團杭游匯志[J].蘇州國醫雜 志,1936(11):15.
    [130]鄧鐵濤,程之范•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 社,2000:250-255.
    [131]邢萬成•論中國醫學之真價值[J].蘇州國醫雜志,1935 (6):20.
    [132]楊夢麒•改進國醫之具體方案[J].蘇州國醫雜志,1935 (7):58-60.
    [133]清•唐容川.唐容川醫學全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 社,2016:3.
    [134]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6.
    [135]徐名山•醫學與民族之關系及中西醫應有之覺悟[J].蘇州國醫雜 志,1934(4):18.
    [136]趙永旺,柏瑩,劉崢嶸等.日本漢方醫藥學發展歷程對我國中醫藥學 發展的啟示[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 38 (5) :601-604.
    [137]朱良春•蟾酥的臨床應用(附:蟾蜍、蟾皮)[J].江蘇醫 藥,1977(11):24-25.
    [138]劉西強,顧冬梅,朱良春等•朱良春治療腫瘤扶正思想探析[J].中國 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6,22(5):612-613.
    [139]錢超塵.中國醫史人物考[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639.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yixuelei/zhongyixue/9092.html

    上一篇:基于 OCSP 分型研究缺血性中風(中經絡) 急性期中醫證型與檢驗指標的相關性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