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卒中,局灶性腦功能障礙癥候群,包含缺血性中風、顱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 血,三種亞型[1]。 其中缺血性中風( Isehemie Stroke, IS), 由局灶性腦梗死、 脊 髓梗死、視網膜梗死造成,腦供血減少,或完全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組織變 性壞死,引發神經功能障礙[2]。中醫表現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3], 具有高發病率、致殘率、復發率、死亡率的特點[4]。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 2019》 報告, 2017年1981/10萬的患病率, 1470/10萬年齡標化率,發病率2005年112/10 萬人群增長到2017年156/10萬人群, 3個月、 6個月、 1年節點復發率,為0.9%、 13.4%、 14.7%, 2018年農村、 城市死亡率為160/10萬、 129/10萬[5]。缺血性中風 為成人長期致殘的首要原因,引發不同功能障礙,嚴重威脅著患者生活質量,對于 家庭及社會,為巨大的重擔。
本研究西醫分型不同于TOAST病因學分型,采用病位學的分型一牛津郡社區 卒中計劃(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以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基 礎,分為完全前循環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TACI)、部分前循環梗死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ACI)、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 LACI)、后 循環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POCI),四個亞型[6]。國內外研究[7]發現, 亞型發病率、危險因素、一般資料、臨床表現存在不同。根據前后循環供血區劃分, 前循環梗死(Anterior Circulatory Infarction,ACI)占 60%左右,后循環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PCI)占 40%左右。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 IS)中經 絡辨證分型參考《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分為:風痰阻絡證、氣虛血瘀 證、風火上擾證、陰虛風動證四個證型[8]。
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相關危險因素存在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患者不同年 齡、性別、種族、基因患病率不同,其居住地域、飲食習慣、既往病史均可導致缺 血性中風的發生。缺血性中風發生后,研究[9]結果證明,卒中發生,顱內壓升高, 血尿酸(UA)、血肌酐(SCr)、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存在波動,與其預后 密切相關。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載脂蛋白A1 (ApoA1) -8-
水平參與動脈粥樣硬化過程,是 IS 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積極控制對于預防 IS 有重要作用[10]。
西醫的“病”,中醫的“證”,在疾病描述上,有不同。西醫建立在人體解剖 之上,中醫則是對病因、病機概括。但中醫辨證分型與西醫 OCSP 分型,它們具有 相似之處,同是依賴于患者癥狀和體征判斷,將此作為中醫和西醫之間的溝通橋梁。
隨著對防治缺血性中風關注度的增加,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成為眾多研究 學者的首選,本研究,收錄患者的一般資料、既往史、實驗室指標、中醫證型、西 醫 OCSP 分型。了解卒中發生后患者各中醫證型、西醫分型實驗室指標水平波動情 況,依據統計學方法,探索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的相關性,以期為臨床中 醫辨證分型,提供現代科學診療依據,真正的做到“病”“證”結合。
-9-
材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
1.1病 例來源
本研究以 2019年 12月至 2021 年 12月期間,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腦病醫院診治的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 IS)急性期中經絡患者。符合病例 納入及排除標準的患者為病例來源,本次研究納入 225例。
1.2診斷標 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18年中華醫學會神經內科修訂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11]:
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一側面部或肢體,出現無力或麻木等,少數為全面性 神經功能缺損;
③腦部相應梗死灶,或癥狀體征持續24h以上,經由頭顱CT或MRI證實,或 于 24h 內導致死亡;
④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1.2.2中醫診斷標準
( 1)中風病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急癥協作組發布的《中 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2]:
①半身不遂,神識昏蒙,言語蹇澀,或者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②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③起病方式:急性起病,或有誘因,常有眩暈、耳鳴、頭痛、一過性言語不利、 肢體麻木、視物不清;
注:具備①②或其中一個或聯合③,結合起病方式、誘因、先兆癥狀,可確診; 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辨證分型標準:參照 2017年中西醫結合學會發布的《中國腦梗死中西醫 結合診療指南》中經絡部分證型[8]:
- 10 -
①風痰阻絡證:偏身麻木,肌膚不仁,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或不語,肢體不 利;伴頭暈目眩,痰多,黏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②風火上擾證: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或不語;頸項強 急,呼吸氣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象:脈弦數。
③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或不語,感覺減退或消失; 面色白,氣短乏力,自汗出;舌質紫暗,舌苔白膩或有齒痕;脈象:脈沉細。
④陰虛風動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言語不利,或不語,肢體麻木沉 重;目眩,耳鳴,咽干口燥,手足心熱,少眠多夢,腰膝酸軟;舌質紅瘦或紅絳, 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
123牛津郡社區卒中研究分型(OCSP)分型標準
根據英國OCSP分型分為LACI、TACI、PACI、POCI四種亞型[6],根據前后循 環供血區梗塞,分為前循環梗死(ACI)、后循環梗死(PCI)。
①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表現為三聯征:a.大腦較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意識障 礙、失語、失算、空間定向力障礙等);b.同向偏盲;c.對側3個部位(面、上肢與 下肢)較嚴重的運動或感覺障礙。如因意識障礙而不能進行高級神經活動及視野檢查 則記為存在功能障礙。
②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有TACI三種臨床表現中的兩種,或僅有高級神經 活動障礙,或運動、感覺障礙較TACI局限。
③腔隙性梗死(LACI):主要包括純運動性輕偏癱、純感覺性卒中、感覺-運動性 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構音不清-手笨拙綜合征。
④后循環梗死(POCI):各種不同程度的椎-基動脈綜合征:可表現為同側腦神經 癱瘓及對側感覺運動障礙;雙眼協同活動及小腦功能障礙,無長束征或視野缺損等。
1.3病例納入標準
①2019年12月01日至2021年12月01日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 病醫院診斷缺血性中 風的住院患者;
②符合缺血性中風中醫診斷標準者;
③符合缺血性中風西醫診斷標準者;
- 11 -
④年齡2 18歲,不限性別;
⑤病例資料完整。
1.4病例排除標準
①梗死病灶存在出血轉化;
②臨床癥狀相似但診斷為其他神經、腫瘤、炎癥性疾病;
③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
④資料嚴重缺失影響調查者。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病例資料來源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醫院。 收集明確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的患者。收錄資料及整理, 包括:人口統計學資料(性別、年齡)、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 高脂血癥)、入院血壓、中醫證型、OCSP分型、檢驗指標,進行統計記錄及分類, 建立數據庫。
收集檢驗指標包括(UA、SCr、Hcy、TG、LDL-C、ApoAl )如實填寫信息, 確保信息真實有效。
3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的所有調查數據輸入Excel表格,建立信息數據庫。采用SPSS 26.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Pearson/ 檢驗或 Fisher's 確切概率計算法, 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正態分布, 以均數土標準差(X±s )表示,不符合正態以中位數和四份位間距表示。多組間計 量資料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兩組數據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 相關性分析采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計量資料)、斯皮爾曼相關性分析(計數資料)。
- 12 -
結果
1一般資料統計
1.1缺血性 中 風(中經 絡 ) 患 者性別、年齡分布
本課題共收集 225 例患者,女性 70 例,占據總數的 31%;男性 155 例,占據 總數的 69%; 男女比例為 1.64 :1。患者基線 資料符合正態分布,平均年齡 (62.26±10.642)。年齡段分布:31-40 歲 12 名; 41-50 歲 20 名;51-60 歲 56 名; 61-70 歲 91 名; 71-85 歲 46 名。 61-70 歲年齡段具有高發病率,占比 40.44%。檢 驗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分布是否存在統計學的差異,通過對年齡及性別兩組分別進行 卡方檢驗,各年齡段,男女發病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男性高于女性,存在 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1,圖 1。
表1 AIS (中經絡)患者性別、年齡分布表
性別
年齡(歲) 總人數 百分比
男(百分比) 女(百分比)
31-40 8 5.16% 4 5.71% 12 5.33%
41-50 18 11.61% 2 2.86% 20 8.89%
51-60 35 22.58% 21 30.00% 56 24.89%
61-70 68 43.87% 23 32.86% 91 40.44%
71-85 26 16.77% 20 28.57% 46 20.44%
合計 155 100% 70 100% 225 100%
圖1 AIS (中經絡)患者性別、年齡分布圖
- 13 -
1.2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危險因素分布
統計研究對象血管危險因素,經描述性分析,高血壓史 197例(87.55%)、糖 尿病史88例(39.11%)、冠心病患者51 例(22.6%)、高脂血癥12例(5.3%)、 吸煙患者57例(25.33%)、飲酒49例(21.77%)。詳見表2,圖2。
表2 AIS (中經絡)患者危險因素分布表
高血壓史 糖尿病史 冠心病史 高脂血癥史 吸煙 飲酒
例數 197 88 51 12 57 49
百分比 87.5% 39.1% 22.6% 5.3% 25.33% 21.77%
?察列4
危險因素
圖2 AIS (中經絡)患者危險因素分布圖
1.3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中醫證型分布
統計研究對象中醫證型分布,描述性分析,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證型構 成比(由大到小):風痰阻絡證(57.3%) >氣虛血瘀證(27.1%) >風火上擾證(9.4%) >陰虛風動證(6.2%),表明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中醫證型以風痰阻絡證最為常 見。觀察各證型男女性別間有無差異,經卡方檢驗結果”=4.801,P=0.187>0.05,無 顯著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3,圖 3。
- 14 -
表3 AIS (中經絡)患者各中醫證型分布表
風痰阻絡證 氣虛血瘀證 風火上擾證 陰虛風動證
例數(百分比) 129 61 21 14
(57.3%) ( 27.1% ) ( 9.4%) ( 6.2% )
性別(男/女) 96/33 36/25 14/7 9/5
圖3 AIS (中經絡)患者各中醫證型分布圖
1.4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 OCSP 分型分布
統 計 研 究對 象 OCSP 分 型分 布 , 根 據 OCSP 臨 床 分 型 標 準 將 所 選 病 例 分為
TACI、PACI、LACI、POCI。在急性缺血性中風中 TACI 25 例(11.11%) 、PACI 89
例(39.55%)、LACI 25 例(11.11%)、POCI 86 例(38.22%)。PACI 梗死所占 比例大,是急性期腦梗死的主要病位分型,詳見表4,圖 4。
表4 AIS (中經絡)患者各OCSP分型分布表
TACI PACI LACI POCI
例數 25 89 25 86
百分比 11.11% 39.55% 11.11% 38.22%
圖4 AIS (中經絡)患者OCSP分型分布圖
- 15 -
2相關性分析
2.1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中醫證型與危險因素相關性
研究對象年齡基本符合正態分布, 其中風痰阻絡證患者平均年齡為 (60.71土10.925);氣虛血瘀證患者平均年齡為(64.3土10.624);風火上擾證患者 平均年齡為(63.1土9.386);陰虛風動證患者平均年齡為(66.36土7.561)。各中醫 證型與患者年齡是否存在差異,經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 F =2.433, P=0.066>0.05, 表明各中醫證型患者的年齡不具有差異性。研究各中醫證型分型與患者性別是否存 在差異,卡方檢驗”=4.801,P=0.187>0.05,各中醫證型患者的性別不具有差異性。
研究各中醫證型分型與性別、吸煙史、高血壓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的差異, 經卡方檢驗,在飲酒史上”=11.805,P=0.006**<0.05,有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 意義。性別、吸煙、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之間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 見表 5。
表 5 AIS (中經絡)患者各中醫證型危險因素分布表
例數 年齡(歲) 性別 吸煙 飲酒 高血壓 冠心病 糖尿病
風痰阻絡證 129 60.71土10.92 96/33 35 33 116 34 51
氣虛血瘀證 61 64.3土10.624 36/25 13 5 51 7 22
風火上擾證 21 63.1土9.386 14/7 5 8 18 6 8
陰虛風動證 14 66.36土7.561 9/5 4 3 12 4 7
F 2.433 4.801 0.916 11.805 2.057 6.657 0.953
P 0.066 0.187 0.858 0.006** 0.548 0.076 0.821
注:F值為統計量,**為P〈0. 05。
2.2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中醫證型與OCSP分型的相關性
描述性統計分析,風痰阻絡證中有TACI 16例、PACI 60例、LACI6例、POCI 47例;氣虛血瘀證TACI 5例、PACI 18例、LACI 5例、POCI 33例;風火上擾證 TACI 2 例、PACI 4 例、LACI 11 例、POCI 4 例;陰虛風動證 TACI 2 例、PACI 7 例、 LACI3例、POCI 2例。探究中醫證型與OCSP分型是否存在差異,進行卡方檢驗,
- 16 - 結果X=40.105,P=0.000<0.05,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6,表明 兩類分型之間病例構成比不同。再進行多重比較,兩種證型OCSP分型比較,結果 風痰阻絡證與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與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與陰虛風動證的 OCSP分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余證型間無相關性。
TACI與LACI分型、PACI與POCI分型、LACI與PACI分型、LACI與POCI分型 患者中醫證型分布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TACI與PACI分型、TACI與 POCI分型患者中醫證型分布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探尋相關性,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列聯系數r=0.209,P=0.002<0.05,表明兩個分型間具有一 定關聯性。
表 6 中醫證型與 OCSP 分型的相關性結果表
TACI (n/%) PACI (n/%) LACI (n/%) POCI (n/%) X P
風痰阻絡證 16 60 6 47
(12.40) (46.51) (4.65) (36.43)
氣虛血瘀證 5 18 5 33 40.105a 0.000**
(8.19) (29.50) (8.19) (54.09)
風火上擾證 2 4 11 4
(9.52) (19.04) (52.38) (19.04)
陰虛風動證 2 7 3 2
(14.28) (50.0) (21.42) (14.28)
注:X2值為費希爾精確檢驗。**為P<0.01。
2.3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中醫證型與檢驗指標的關系
觀察UA、Hey、SCr水平在中醫證型間有無差異,經Kruskal-Wallis H檢驗,
UA 檢驗結果 F=0.629, P=0.89>0.05、 Hcy 檢驗結果 F=3.227, P=0.358>0.05、 SCr 檢驗結果F=11.449,P=0.01<0.05*,結果中醫證型間SCr具有顯著性差異,風痰阻 絡證與風火上擾證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風痰阻絡證SCr水平低于風 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與風火上擾證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氣虛血瘀 證SCr水平偏低,風火上擾證患者SCr水平顯著高于風痰阻絡證、氣虛血瘀證 (P<0.05)。 UA、 Hey 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 17 -
觀察TG、LDL-C、ApoA1水平在中醫證型間有無差異,經Kruskal-Wallis H檢 驗,TG 檢驗結果 F=3.514,P=0.319>0.05、LDL-C 檢驗結果 F=4.267、P=0.234>0.05、 ApoA1檢驗結果F=7.861、P=0.049<0.05*,TG、LDL-C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詳見表
7。
表 7 中醫證型 UA、SCr、Hcy、TG、LDL-C、ApoA1 水平結果表
UA/ Hcy/
(gmol/L ) TG/
( mmol/L) LDL-C/
( mmol/L ) ApoA1/
( g/L )
證型 n (^mol/L ) SCr/ (gmol/L )
風痰阻絡證 129 352.7±112.9 67.50±24.82 15.88±10.51 1.78±1.39 2.63±0.95 1.38±0.27
氣虛血瘀證 61 354.9±110.1 62.22±21.08 13.90±6.14 1.56±1.00 2.36±0.78 1.30±0.35
風火上擾證 21 360.2±106.3 80.09±31.81*# 15.56±7.59 2.05±1.52 2.98±1.98 1.28±0.21
陰虛風動證 14 362.0±108.8 69.40±15.79 18.07±9.22 1.74±0.65 2.38±0.69 1.24±0.16
F 0.629 11.44 3.227 3.514 4.267 7.861
P 0.890 0.01* 0.358 0.319 0.234 0.049*
注:與風痰阻絡證比較,*P<0.05;與氣虛血瘀證比較,#P<0.05
2.4缺血性中風(中經絡)OCSP分型與檢驗指標的關系
檢驗ACI型與PCI型UA、SCr、Hcy水平情況,經 Mann-Whitney U檢驗,UA 檢驗結果 Z=-5.760,P=0.000<0.05**、SCr 檢驗結果 Z=-3.069,P=0.002<0.05**、Hcy 檢驗結果Z=-0.605,P=0.545>0.05,UA、SCr水平兩組間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ACI 型UA、SCr水平高于PCI型。Hcy水平無顯著性差異。
檢驗ACI型與PCI型TG、LDL-C、ApoA1水平情況,經 Mann-Whitney U檢驗, TG 檢驗結果 Z=-1.286,P=0.199>0.05、LDL-C 檢驗結果 Z=-0.051,P=0.960>0.05、 ApoA1 檢驗結果 Z=-0.965, P=0.334>0.05, TG、 LDL-C、 ApoA1 水平無顯著統計學 差異。詳見表 8。
- 18 -
表 8 前循環、 后循環梗死 UA 、 SCr、 Hey、TG、 LDL-C、ApoA1 水平結果表
證型 n UA/
(gmol/L) SCr/
(gmol/L) Hey/
(gmol/L) TG/
(mmol/L) LDL-C/
(mmol/L) ApoA1/
(g/L)
ACI 139 386.08±116.51 70.97±27.36 15.90±10.17 1.87±1.46 2.58±1.14 1.32±0.27
PCI 86 303.72±77.30 61.53±17.53 14.74±7.34 1.55±0.88 2.57±0.87 1.37±0.31
Z -5.760 -3.069 -0.605 -1.286 -0.051 -0.965
P 0.000** 0.002** 0.545 0.199 0.960 0.334
注:**為 P<0.01.
2.5缺血性中風(中經絡)各中醫證型檢驗UA、SCr、Hey、TG、LDL-C、ApoA1間 的相關性
探究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不同中醫證型,檢驗指標兩兩結果間有無相關性, 經斯皮爾曼相關性分析,發現以下結果,詳見表 9-12,附顯著相關檢驗指標間的散 點圖以及總結 果 圖 1-8。
風痰阻絡證:UA與SCr相關系數r=0.283, P=0.001<0.05**、UA與TG相關系 數 r=0.373, P=0.000<0.05**、SCr 與 Hey 相關系數 r=0.228,P=0.009<0.05**、UA 與 LDL-C 相關系數 r=0.190, P=0.031<0.05*、 TG 與 LDL-C 相關系數 r=0.401, P=0.000<0.05**具有顯著正相關;ApoA1 與 Hey 相關系數 r=-0.213,P=0.015<0.05* 具有顯著負相關。其余指標間無相關性。
氣虛血瘀證:UA與SCr相關系數r=0.485,P=0.000<0.05**、 SCr與Hey相 關系 數 r=0.423 , P=0.020<0.05* 、 ApoA1 與 LDL-C 相 關系 數 r=0.283 , P=0.027<0.05*、TG 與 LDL-C 相關系數 r=0.393, P=0.002<0.05**具有顯著正相關, UA與ApoA1相關系數r=-0.262, P=0.041<0.05*具有顯著負相關。其余指標間無 相關性。
風火上擾證:UA與SCr相關系數r=0.632,P=0.002<0.05**、SCr與Hey相關
- 19 -
系數 r=0.438, P=0.047<0.05*、SCr 與 LDL-C 相關系數 r=0.455,P=0.038<0.05*、
TG與LDL-C相關系數r=0.616,P=0.003<0.05**具有顯著正相關。其余指標間無相 關性。
陰虛風動證: UA 與 SCr 相關系數 r=0.548, P=0.043<0.05* 具有顯著正相關。 其余指標間無相關性。
表 9 風痰阻絡證檢驗指標間顯著相關結果匯總表
檢驗指標 相關系數(r) 顯著性(P)
UA 與 SCr 0.283 0.001**
UA 與 TG 0.373 0.000**
SCr 與 Hey 0.228 0.009**
UA 與 LDL-C 0.190 0.031*
ApoA1 與 Hcy -0.213 0.015*
TG 與 LDL-C 0.401 0.000**
表 10 氣虛血瘀證檢驗指標間顯著相關結果匯總表
檢驗指標 相關系數(r) 顯著性(P)
UA 與 SCr 0.485 0.000**
SCr 與 HCY 0.423 0.020*
TG 與 LDL-C 0.393 0.002**
ApoA1 與 LDL-C 0.283 0.027*
UA 與 ApoA1 -0.262 0.041*
表 11 風火上擾證檢驗指標間顯著相關結果匯總表
檢驗指標 相關系數(r) 顯著性(P)
UA 與 SCr 0.632 0.002**
SCr 與 Hey 0.438 0.047*
SCr 與 LDL-C 0.455 0.038*
TG 與 LDL-C 0.616 0.003**
表 12 陰虛風動證檢驗指標間顯著相關結果匯總表
檢驗指標 相關系數(r) 顯著性(P)
UA 與 SCr 0.548 0.043*
注:P<0.05相關性顯著;-1Vr<1相關系數,0<r<1正相關,-1<r<0負相關
討論
1 一般資料與中醫證型分布
1.1性別、年齡分布特點
本研究納入225例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男性155例, 女性70 例,男女比例 1.64: 1,平均年齡(62.26±10.642), 31-40歲12名; 41-50歲20名; 51-60歲56名; 61-70歲91名; 71-80歲45名; 81以上患者1例, 61-70 歲年齡 段( 40.44%)最多,跟其他證型相比,陰虛風動證年齡高。各年齡段,男女發病 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男性多于女性。
與 2012 年到2013 年,《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 2019》描述男女平均年齡標化發 病率,分布為122/10萬與108/10萬[5]結果相近。有其他研究指出,在年齡上,指出 男女發病率有無差別[13],結果女性首次卒中,平均年齡為 75.1 歲,男性為 71.1 歲, 85 歲前后有明顯差別。可不同性別,發生卒中的分型并無差別,這可能女性的壽命 更普遍較長有關。男女性患者之間發病率的差異因生理激素、飲食習慣、心理壓力、 不良生活習慣,應注重男性生活習慣,及早的宣傳加強保護意識[14-16]。
1.2危險因素分布特點
本研究納入225例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吸煙57例,男性52例, 女性5例,飲酒49例,男性43例,女性6例, 男女吸煙、 飲酒具有明顯差異。 有 研究[17,18]指出IS發生,吸煙、飲酒占所有可預防因素的24.1%、36.35%。男性發病 率高,多于平日吸煙、飲酒相關[19-21]。中國雖有近千年的酒文化歷史,熱情好客的 待客之道,是我們優良傳統美德,但應適量而飲,不可讓他成為導致疾病的重要原 因,宣傳正確的飲酒文化,控制青年飲酒人數,減少更多的腦卒中患者。吸煙,不 止有帶給自己危害者,更有很大基數的二手煙的“煙民”患者,我們要加強健康教 育,宣傳吸煙的危害,支持改善良好的生活環境,完成自我監督和他人監督的工作, 更多的生活場所、娛樂場所貼禁煙標志,在中小學、大學宣傳吸煙的危害。
225 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中,高血壓史197例(87.55%)、糖尿
- 21 - 病史88例(39.11%)、冠心病患者51例(22.6%)、高脂血癥12例(5.3%)。證 型間差異的有飲酒史和年齡,性別、吸煙、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史間無差異。
腦卒中年輕化,雖初發年齡普遍在 60歲以上,但青年型卒中致殘率強、預后差的特 征,引起人們重視。獨立危險因素,有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卒中既往史、血脂異 常、明顯超重或肥胖、運動缺乏[22]。平日高熱量的飲食,不良生活方式,造成高血 壓、高血脂是主要因素,平日應該積極控制血壓,降低血脂水平,防止內皮細胞損 失,形成斑塊[23,24]。平時宣傳青年患者多運動,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積極控制飲食 和體重。岳偉研究前三位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基礎上,男性吸煙首列;女 性明顯超重;老年是運動缺乏[25]。
2 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中醫證型與 OCSP 分型的關系
2.1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中醫證型分布情況
225 例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占比分別為風痰阻絡證(57.3%), 氣虛血瘀證(27.1%),風火上擾證(9.4%),陰虛風動證(6.2%)。風痰阻絡證 最為常見。 “痰”為疾病主要病理因素,尤其是中風。 “痰”分“有形之痰”、 “無 形之痰”[26],中風患者平時在飲食上喜甘膩之品,本身脾陽虛弱,不能生清津,變 為濁津,亦釀造濕痰,濕痰生熱,熱極生風,終致風火痰熱內盛,竄犯絡脈,上阻 清竅,橫竄經絡,發為中風。其次是氣虛血瘀和風火上擾證。平日飲食以及地域差 異會影響證型分布,本文納入的患者樣本量少,使用統計方法簡單。目前可采用更 多類的統計方法如因子分析,聚類分析,隱結構模型,多維聚類方法,來總結缺血 性中風的中醫癥候分布特點[27]。陳青采用構造的方式,對3222例患者進行分析, 四診信息中白苔、頭暈、四肢麻木位于前三,此皆為“痰”象[28]。
2.2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OCSP分型分布情況
本研究根據OCSP分型標準納入分為TACI、PACI、POCI、LACI。在急性缺血 性中風中 TACI 共 25 例, PACI 共 89 例, POCI 共 25 例, LACI 共 86 例。國外 研究發現OCSP分型在梗塞早期預測神經功能情況能作為NIHSS評分補充[29]。定病 位方法結合國外一個自動化算法牛津郡社區中風項目分類Compaet網站㈤】。一項研 究發現TACI型梗塞患者預后最差,具有較高死亡率,早期干預對POCI型患者更友 善,TACI多為大腦中動脈近端閉塞,中風癥狀比其他組更嚴重,PACI也可能涉及
- 22 -
大腦中動脈阻塞,通常會導致中小型梗死,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閉塞引起POCI梗 死,多是腦干梗死和小腦梗死,基底節或橋腦的小穿支腔隙性梗死是 LACI[31]。
本研究探究各OCSP分型各檢驗指標水平是否存在差異,結果前循環梗死ACI 型UA、SCr水平高于后循環梗死PCI型,而Hey、TG、LDL-C、ApoA1水平在前 后循環中無差異。胡玉婷研究結果UA指標,不能作為判斷其分型的因子,但在不 同分型中水平存在差異[32]。孔玉研究發現,不同OCSP型,UA水平不同,TACI型 水平最高,這與病情嚴重程度有關[33]。楊清原研究發現,不同OCSP分型,血脂指 標水平不同,HDL-C、ApoA1水平,在TACI、POCI型中最高,為保護因素[34]。國 外一項研究評估中風后各 OCSP 亞型血腦屏障中 occludin、 claudin-5、 zonulin 的濃 度變化,結果發現亞型梗死的occludin、claudin-5、zonulin濃度卻不相同,在中風 急性期梗塞位置位于大腦前部患者 occludin、 claudin-5 濃度高,而 zonulin 濃度與梗 塞位置無關,在老年患者中濃度高[35]。研究比較OCSP分型,熱休克蛋白-70 (HSP-70)、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水平,TACI型明顯高于POCI、PACI、 LACI 型,為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36]。
2.3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患者中醫證型與OCSP分型的關系
OCSP分型患者,中醫分型描述性統計,TACI患者,風痰阻絡證16例,氣虛 血瘀證5例,風火上擾證2例,陰虛風動證2例;PACI患者,風痰阻絡證60例, 氣虛血瘀證18例,風火上擾證4例,陰虛風動證7例;LACI患者,風痰阻絡證6 例,氣虛血瘀證5例,風火上擾證11例,陰虛風動證3例;POCI患者,風痰阻絡證 47 例,氣虛血瘀證 33 例,風火上擾證 4 例,陰虛風動證 2例。無論是前循環梗死 還是后循環梗死,風痰阻絡證比例高。
中醫證型與OCSP分型是否存在差異,卡方檢驗存在差異,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本研究OCSP分型各中醫證型構成比不同,各分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從中醫證 候角度,TACI型痰象明顯,兼有氣虛。PACI型在痰象、氣虛基礎上,可見陰虛癥 狀。LACI患者風火多見,痰象、氣虛、陰虛均衡。POCI型與風、痰、瘀相關,其 中痰證居多。
一項研究青年卒中OCSP分型與證候分布的結果提出,LACI型影像學結果中
- 23 -
與放射冠、基底節區相關, TACI、 PACI 與皮層相關, POCI 與風、火、痰相關, LACI 與痰、瘀相關[37]。高穎發現TACI氣虛為主,TACI多為正氣虧虛,預后差,PACI 多為內風、血瘀, POCI 內風、內火、血瘀均衡, LACI 內火為主,四種亞型共同核 心證候是血瘀[38]。朱文浩發現TACI的內風低于POCI、LACI [39]o謝穎楨發現痰證 急性期TACI組分值比其他組高,瘀證第1周小幅度上升,各組間無明顯差異,風 證平均分最高,TACI組風證表現明顯,火證是任何時期兩組都有明顯差異的證候要 素,氣虛是整個組分值最低的,TACI氣虛明顯高于其他組,急性期氣虛證與病情輕 重密切相關,陰虛證各組之間無明顯差異[40]。因此在臨床中警惕氣虛的存在,氣虛 與日后病損程度,恢復狀況密切相關,血瘀是致病原因和病理產物,因此及早給予 活血祛瘀藥有積極治療作用。
3缺血性中風(中經絡)中醫證型與檢驗指標的關系
3.1 肌酐與缺血性中風的相關性
肌酐,一種代謝產物,肌酸被磷酸肌酸轉化為肌酐,來自外源性、內源性。肌 酐分子量:113.1,經腎小球濾過,腎小管不重吸收,但在腎功能不全的情況下,肌 酐的產生率和降解和消除的替代途徑似乎發生了改變,會通過腸道重新循環,即腸 道循環[41]o與肌酐相同作用能代表腎小球濾過率(GFR)是另一種化學物腦啡肽原 (PENK) A 119-159,在腦血管事件、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心血管手術患者中, PENK升高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PENK濃度與GFR成反比[42]。
本文納入225例缺血性中風患者,血肌酐(SCr)總體水平:63.30 ( 53.35-77.50) umol/Lo AIS (中經絡)中醫證型水平:風痰阻絡證63.30(53.35-77.6)umol/L、氣虛 血瘀證 58.1(47.55-70.75)umol/L、 風火上擾證 69.9(63.5-86.55)umol/L、 陰虛風動證 71.5(57.75-80.23)umol/L。各證型間SCr水平有差異,風痰阻絡證SCr水平低于風火 上擾證,氣虛血瘀證SCr水平最低,ACI型SCr水平高于PCI型。
證間檢驗相關性各不同,風痰阻絡證UA與SCr、 SCr與Hey正相關;氣虛 血瘀證UA與SCr、 SCr與Hey正相關;風火上擾證UA與SCr、、SCr與Hey、 SCr與LDL-C正相關;陰虛風動證UA與SCr具有顯著正相關。相關性不同可從國 外一項研究得到解釋,作者發現,嚴重的腦外傷后,會出現不同的神經病理學并發
- 24 -
癥,包括缺血、低血壓、腦缺氧、腦水腫、顱內壓升高綜合征。盡管早期顱內壓升 高對神經系統存活有效,但這些患者血液中尿素含量的增加,被解釋為急性創傷引 起的身體反射反應,是試圖加快尿素代謝,降低顱內壓[43]。相比于正常患者,腦外 傷后患者更具有高水平的代謝速度,因此SCr水平也高于正常患者,不同的中醫證 型間患者神經損失程度不同,身體反射條件不同,以及病因、病機,致病因素不同, 則代謝速度不同。還有研究[44]證明發生腦創傷后血清UA、膽紅素、白蛋白和肌酐 水平與患者的嚴重程度相關,并且男性患者SCr、UA水平波動,更加明顯,這能作 為預測男性患者預后的標志,女性患者卻沒有這樣的變化。周汝娟[45]發現SCr水 平與TOAST分型,LAA型腦卒中相關,表明SCr水平高低影響患者動脈粥樣硬化 形成速度,參與血栓形成,破壞血管,增加炎癥反應。作為生物學指標,能根據其 水平高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患者機體應答狀況。指標結果,不同中醫證型不 同水平,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不同,關注指標波動,在疾病發展早期及時干預,結合 癥狀大致了解致病病因病機,中醫證素核心狀況,盡早辨證施治,改善患者神經細 胞的損害,恢復正常顱內壓,但這更需要更多大樣本實驗來進行驗證這一推斷。
3.2 尿酸與缺血性中風的相關性
尿酸是嘌呤的主要代謝產物,無論是從飲食中獲得還是內源性產生,都是缺血 性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46]。在生理條件下,尿酸是一種抗氧化劑,Bai-liu Ya發現 UA激活了 Nrf2信號通路,起到神經保護作用[47]。WangR結果顯示血尿酸水平與 神經缺損程度為非線性關系,當血尿酸<372ymol/L,與神經缺損程度為負相關,但 當血尿酸>372^mol/L時,UA的保護作用消失,成U型相關性[48]。
本文納入225例缺血性中風患者,血UA總體值358.8 (263.95-434.55) umol/L。 AIS (中經絡)中醫證型:風痰阻絡證336.8(263.95-424.95)umol/L、氣虛血瘀證為 360.5(262.1-441.35)umol/L、 風火上擾證 394.9(256.55-458.95)umol/L、 陰虛風動證 392.55(287.55-429.3)umol/L□中醫證型間,UA水平相當,與其他檢驗指標相關性, 在證型分布不同,風痰阻絡證UA與TG、UA與LDL-C具有正相關;氣虛血瘀證 UA與ApoA1具有顯著負相關。Chamorro,A研究尿酸抗氧化能力,結果中是其他抗 氧化劑10倍,在不同OCSP亞型中,LACI型梗塞血UA水平最高,病理條件下,
- 25 -
尿酸產生過量的活性氧,OLDL-C伴著氧自由基變多,加入炎性反應,轉化為LDL-C, 變為動脈粥樣硬化,氧化應激反應加劇,發生卒中[49]o氧化應激反應,使蛋白質、 DNA的氧化損傷,破壞紅細胞膜,并使RDW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水平升高, 伴隨D-D、PT增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形成血栓[50]。王鵬探討UA和梗塞分型關 系,不同梗塞分型,血UA水平有不同,UA水平與OCSP分型,有顯著相關性[51]o 張弘研究TACI組和PACI組UA水平,高于POCI組和LACI組,關聯性分析發現 UA水平與OCSP分型相關,UA和SCr可相互共同作用成為腦梗塞發生的影響指標 [52]o
尿酸雖然在早期作為神經保護劑,但隨其水平高低影響著一系列反應,而且男 性和女性之間卻存在差異,研究[53]證明血尿酸水平影響動脈硬化和頸動脈斑塊在性 別上具有差異,尿酸水平僅在女性中與頸動脈斑塊相關,有頸動脈斑塊者的尿酸水 平高于無斑塊者,然而在男性中沒有觀察到這種差異。多項研究[54,55]研究發現尿酸 可以影響紅細胞分布寬度,進而改變血流變學,結果中發現UA水平與RDW為U 型關系,女性更為顯著,這跟女性的代謝、激素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相關。因此在臨 床中我們應該時刻關注SUA水平,尤其女性青年卒中患者,及早干預避免進一步影 響神經功能損傷,引發腦出血等危險事件的發生。
4不足與展望
1.本研究因時間和能力的影響僅納入的是急性期缺血性中風中經絡的患者,納 入了中經絡的證型,因此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醫證型跟血液指標的關系,需要更多 的臨床實驗研究。
2.本研究納入的是225例患者,樣本量少,只納入了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 醫院就診患者,受地域、節氣、飲食文化的影響,并不能全貌的代表所有缺中風患 者。
3.本研究所納入檢驗指標僅僅是幾項陳舊性指標,缺乏前沿的生物學指標,雖 經過嚴格的納入標準、排除標準,但對中醫證型分型,OCSP分型,臨床資料,患 者四診信息錄入人員存在信息錄入偏倚,但我們最大限度的控制這種誤差,盡可能 多的進行相關因素排查,減少對分析結果的干擾。
- 26 -
4.本文只是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OCSP分型的初探究,初步證明了 UA、 SCr指標結果在不同梗塞部位有不同的水平結果,也初步證實了不同的中醫證型與 OCSP 分型的相關性,與檢驗指標的相關性。本研究將中醫的“證”和西醫的“病” 相結合,為臨床工作者也提供了診療思路,因地域、節氣、時間、人力的限制,且 更需要規范的OCSP分型和中醫證型的辨證標準,更多中心、多樣本、多檢驗指標 的實驗數據結果支持。
- 27 -
結論
1.不同OCSP分型,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各中醫證型病例數構 成比不同,西醫的“病”與中醫的“證”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
2.基于OCSP分型,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不同中醫證型血SCr、 ApoA1 水平有顯著性差異,血 UA、 Hcy、 TG、 LDL-C 水平不存在差異。
3.基于OCSP分型,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急性期患者,不同中醫證型的檢驗 指標(SCr、ApoA1、UA、Hey、TG、LDL-C )兩兩相關性結果存在差異,實證證 型(風痰阻絡證、風火上擾證)代謝指標UA、SCr、Hey水平在不同程度上與生化 血脂指標TG、LDL-C有一定的相關性,虛證證型(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無 此相關結果。
- 28 -
致謝
三年研究生學習歷程轉瞬即逝,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思緒萬千。我腦海 中無數次想象這一番情景,行文至此,卻又遲遲無法落筆。慢慢平靜內心,揣著對 導師、父母、親人、同學的感恩,寫下這篇致謝。
感謝我的導師王保奇教授。王保奇教授對待病人,細心診治;對待工作,矜矜 業業;對待學術,一絲不茍;對待學生,敦敦教導。在本研究開展后,王保奇教授 悉心指導,為我解疑答惑,指明思路。
感謝馬云枝老師、蘭瑞老師、朱世瑞老師、許玉珉老師以及同門師兄妹和腦病 二區的全體醫生、護士們,在我研究生學習期間給予的幫助,感謝您們無私的指導, 豐富我科研思路、學習方法和臨床技能。
感謝我的母親一直對我無私的愛。如果您在,一定會特別為我驕傲吧。是您教 給我要堅韌,陪伴我一路的成長,從此我期待著靈魂與輪回。感謝我的家人,在我 最無助時給予的支持與鼓勵,帶給我希望和勇氣。感謝我的先生,無論在生活、學 習中,都給予我很多的幫助,回顧過去,一路同行,感恩與你為伴。
感謝永不放棄的自己,一路跌跌撞撞,懵懵懂懂,無數個日夜里努力拼搏,告 誡自己未來很長,永遠積極向上,永遠熱淚盈眶。
- 29 -
參考文獻
[1]GBD 2019 Diseases and Injuries Collaborators,Global burden of 369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04 e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90-2019:a systematie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J] .Laneet, 2020, 396:1204-1222.
[2]Derek Barthels,Hiranmoy Das. Current advanees in isehemie stroke researeh and therapies[J]. BBA - Moleeular Basis of Disease,2020,1866(4):
[3]周仲瑛主編,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304-315.
[4]李銘麟,崔檬.卒中的流行病學及預防措施[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1,24(06): 726-732.
[5]《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概要[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20,17(05): 272-281.
[6]J,Bamford,P,Sandereoek.et.al.Classifiea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of elinie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 eerebral infaretion.[J].Laneet (London,England),1991,337(8756):1521-6.
[7]Hzeeka J,Stelmasiak Z,[Praetieal signifieanee of isehemie stroke OCSP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et) elassifieation]. [J] .Neurol Neuroehir Pol,2000, 34: 11-22.
[8]高長玉,吳成翰.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38(02): 136-144.
[9]于泓,李佳艷.血清尿酸、肌酐及胱抑素C水平與青年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的相關性[J].臨床薈萃,2020,35(07): 616-619.
[10]蘇雪.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UA、Hey、ApoB/ApoA11水平與疾病發生及神經功 能缺損程度評分的關系[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9,26(02): 214-216+226.
[11]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J].中國卒中雜志,2018,13(09): 956-967.
[12]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01): 55-56.
[13]吳瓊,王晨冉,趙燕,等.1990—2019年中國卒中危險因素的歸因負擔及變化趨勢
[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2,26(01): 28-33+79.
[14]肖爽,朱以誠.腦卒中的性別差異:流行病學、危險因素、治療及預后[J].中國神 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20, 27(01): 57-60.
[15]周筠,于學英.中老年卒中風險人群血清營養學指標及血管危險因素的性別差異[J]. 中國醫藥, 2020, 15(05): 695-698.
[16]嵇碧瑩,徐運.缺血性卒中的性別差異及其病理生理學機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5, 23(07): 526-531.
[17]Lu H,. Aleohol Consumption and Stroke Risk in Men: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RuralTianjin,China[J] . Neuroepidemiology,2021,55(4):266-274.
[18]侯利莎,杜旭東.Long-term Trends and Predictors of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Men
- 30 -
Following First-ever Ischemic Stroke[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 1 7,37(03):446-452.
[19 ]任新聞,于石成.2018年中國居民歸因于吸煙的腦卒中死亡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 防與控制, 2021 , 29(02):81-84.
[20]劉青.吸煙狀況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功能結局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20, 28(02):143.
[21]蔣繼澤,倪睿涵,楚蘭.輕-中度飲酒與腦卒中發病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J].癲癇與 神經電生理學雜志, 2021, 30(03):185-188.
[22]苑振云,李麗博.男女青年缺血性卒中發病危險因素及病因分型[J].山東醫藥, 2022, 62(03):65-68.
[23]康凌.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病因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 19(22):4004-4007.
[24]薛笑仙,劉利紅.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危險因素、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實用 預防醫學, 2021, 28(04):499-502.
[25]岳偉.中國40歲及以上人群腦卒中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的調查研究[D].天津醫 科大學, 2016.
[26]李燦東,吳長汶.痰證之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09): 3922-3924.
[27]張宛秋,張瑞.隱結構分析在中醫藥研究的應用進展[J].中醫研究,2020,33(06):
68-71.
[28]陳青.缺血性中風復中人群中醫狀態辨識及病機關鍵探索研究[D].長春中醫藥大 學, 2021.
[29]Yang Yuling,Wang Anxin,Zhao Xingquan. et al. The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system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Ther Clin Risk Manag,2016,12:1049-56.
[30]Andrade Joao Brainer Clares,Mohr Jay P,T et al.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Classification: A proposed automated algorithm. [J] .Eur Stroke J,2021, 6:160-167.
[31]張炯.頸動脈彩超及大腦中動脈TCD結果與OCSP分型的相關性[D].河北醫科大 學, 2017.
[32]胡玉婷,朱本亮,魏秀娥,等.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與不同分型急性腦梗死的相 關性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19(04):207-210.
[33]孔玉,柏燕燕,周國慶.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葉酸水平變化及其臨 床意義[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08):133-135.
[34]林清原,楊繼黨.血脂與急性腦梗死OCSP分型關系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 志,2008(04):84-85.
[35]Lasek-Bal A, Kokot A, Gendosz de Carrillo D, et al. Plasma Levels of Occludin and Claudin-5 in Acute Stroke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 and Location of Stroke but
- 31 -
Not with the Neur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Preliminary Data[J]. Brain Sciences,2020, 10(11);831.
[36]姜慧華,張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中熱休克蛋白-70、半胱氨酸蛋白酶3水平與 TOAST和OCSP分型的關系[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20,30(12): 1479-148
[37]孫靈芝.青中年腦梗死的OCSP分型、證候分布及其與影像學結果相關性的研究 [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0.
[38]黃粵,張華,高穎,等.應用廣義規則歸納探討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證候與OCSP分 型的相關性[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05): 497-499.
[39]朱文浩,胡浩.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 腦血管病雜志, 2019(23): 3690-3694.
[40]謝穎楨,馬洪明,程平榮,等.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不同OCSP分型證候要素的特 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01): 44-4
[41]Kashani K,Rosner M H,Ostermann M. Creatinine:from physiolog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20,72:9-14.
[42]Caironi P,Latini R, Struck J,et al. Circulating proenkephalin,acute kidney injury,and its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or shock[J]. Clinical chemistry,20 1 8 , 64(9):1361-1369.
[43]Gul Huseyin Fatih,Dolanbay Turgut,et al. Evaluation of Blood Urea, Creatinine, and Glucose Levels as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Turk Neurosurg,2021, 31;333-338.
[44]Zheng Bie,Fan Jianzhong,et.al. Antioxidant status of uric acid, bilirubin, albumin and creatinine during the acute phas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sex-specific featur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20,131(9).
[45]周汝娟,何龍錦,胡淑娟.血肌酐水平、腎功能與缺血性腦卒中及TOAST各亞型 的關系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4): 1661-1663.
[46]Serdarevic N, Stanciu A E,et al.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chemic Stroke and Vascular Dementia).[J]. Medical archives (Sarajevo,Bosnia and Herzegovina),2020,74(2) :95-99.
[47]YaBl.Uricacidprotects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via activating Nrf2 and regulating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J].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2018.
[48]Wang R,Zhong Y,Zhou Q,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ic Acid Level and Severity of Acute Primary Cerebral Infarction:A Cross- Sectional Study.[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0,2020:2310307.
[49]UAlienaValero Alicia,BaixauliMartin Julia,et al. Effect of uric acid in animal models of ischaemic strok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2020.
[50]BlumA. Thepossibleroleofredbloodcell microvesicles in atherosclerosis[J]. EurJ
- 32 -
Intern Med,2009,20(2): 101-105.
[51]王鵬,王俊珺.血UA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及梗死分型的關系[J].現代 生物醫學進展, 2017(05): 940-942.
[52]張弘.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及腦梗死分型的相關性研究[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07): 777-779.
[53]Sugiura Tomonori,Dohi Yasuaki,et al. Inereased Impaet of Serum Urie Aeid on
Arterial Stiffness andAtheroselerosis in Females.[J] .J Atheroseler Thromb, 2022,
undefined: undefined.
[54]容寧.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尿酸與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的關系研究[D].大理 大學, 2021.000217.
[55]馬遙,劉南海,翁燕紅,等.紅細胞體積異質性與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樞神經元細胞損 傷的關系[J].東南國防醫藥,2021,23(05):484-488.
- 33 -
附錄
附錄 1 附圖
圖 1 風痰阻絡證檢驗指標相關性散點圖
- 34 -
F0.485,p=0.000
r=-0.262,p=0.041
圖 2 氣虛血瘀證檢驗指標相關性散點圖
- 35 -
ua cr, „ tg Idl apoa chol hey
1 zw 1 N3 I" i “ i “ i zm i c
ua 1.000 .283*' .373" .190' 43 -.068 .139
Sig.(眾) .001 .000 .031 .107 444 .117
N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cr 織純 .283" 1.000 024 -.023 -.090 -039 .228""
Sig.(碗) .001 .790 .792 .31 3 .658 □09
N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tg 猷純 .373" .024 1.000 .401-- .046 .1 68 -.024
旳(褫) □00 .790 一 .000 .605 056 .791
N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Idl 抵做 .190* -.023 .401"" 1.000 .160 .097 -.044
Sig. (O) .031 .792 .000 .070 .274 .623
N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apoa 軼純 ?.143 *090 .046 160 1.000 025 -.213"
Sig.(醍) 107 .313 .605 .070 .780 .015
N 1 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chol 聯純 -.068 -.039 .168 .097 .025 1.000 -.079
跚儷) 444 .658 .056 .274 .780 .374
N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hey 瞅純 .1 39 .228" -.024 -.044 -.21 3' -.079 1 .000
Sig.(醍) 117 .009 .791 .623 .01 5 .374
N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129
圖 3 風痰阻絡證檢驗指標相關性結果圖
ua cr tg Idl apoa chol hey
ua 相夫統 1.000 485" .167 ?J45 -.262* -.092 *153
Sig.(雙尾) .000 .199 .266 .041 .480 .239
N 61 61 61 61 61 61 61
cr 相夫系放 485" 1.000 -.044 ?J40 ?.185 -.072 .423"
Sig.(颶) .000 734 .280 ,154 .583 .001
N 61 61 61 61 61 61 61
tg 相關系做 .167 -.044 1.000 .393" .105 .389" -.009
Sig.(雙尾) .199 .734 .002 ,422 .002 345
N 61 61 61 61 61 61 61
Idl 相關系敢 -.145 -J 40 .393"" 1.000 .283* .191 .024
Sig.(雙尾) .266 .280 .002 .027 .141 .853
N 61 61 61 61 61 61 61
apoa 相辭皴 -.262* ?.185 .105 .283* 1.000 .021 -.072
Sig.(雙尾) .041 .154 .422 .027 .873 .581
N 61 61 61 61 61 61 61
chol 相關系放 -.092 -.072 .389"" .191 .021 1.000 -.025
Sig.(雙尾) .480 .583 .002 .141 .873 .847
N 61 61 61 61 61 61 61
hey 軼系效 .153 .423"" -.009 .024 -.072 -.026 1.000
Sig.(颶) .239 .001 .945 .853 .581 .847
N 61 61 61 61 61 61 61
圖 4 氣虛血瘀證檢驗指標相關性結果圖
- 36 -
F0.632,p=0.002
圖 5 風火上擾證檢驗指標相關性散點圖
圖 6 陰虛風動證檢驗指標相關性散點圖
- 37 -
ua 1.000 .632" .200 .314 -.205 -.293 .336
Sig.(雙尾) 002 .305 165 .372 .197 136
N 21 21 21 21 21 21 21
cr 軼敲 .632** 1.000 .209 .455" -.113 -.502* .438'
Sig.(雙尾) .002 .363 .038 .625 .021 .047
N 21 21 21 21 21 21 21
tg .200 .209 1.000 .61 6'" -.276 -.081 151
Sig.(雙帛) .385 .363 .003 .227 .726 .515
N 21 21 21 21 21 21 21
Idl 相關系數 .314 455* .61 6"" 1.000 .021 -.199 .199
Sig.(雙尾) .165 .038 .003 .926 .386 .386
N 21 21 21 21 21 21 21
apoa 相夫系做 -.205 ?.113 -.276 .021 1.000 .071 -.428
Sig.(雙尾) .372 .625 .227 .926 .759 .053
N 21 21 21 21 21 21 21
chol 軼輜 -.293 -.502* -.081 ?.199 .071 1.000 ?.145
Sig.(雙尾) .197 .021 .726 .386 .759 .531
N 21 21 21 21 21 21 21
hey 相夫絲 .336 438" .151 199 -428 -.145 V000
Sig.(雙尾) .136 .047 .515 .386 .053 .531 .
N 21 21 21 21 21 21 21
圖 7 風火上擾證檢驗指標相關性結果圖
ua cr tg Idl apoa chol hey
ua 軼紳 1.000 .548' .020 .314 .178 .402 .174
Sig.(雙尾) .043 .946 .274 .542 .154 .553
N 14 14 14 1 4 1 4 14 14
cr 相關統 .548* 1.000 -.365 -.070 -.463 .510 .180
Sig.(雙尾) .043 .199 .81 1 .096 .062 .537
N 14 14 14 1 4 1 4 14 14
tg 相夫統 .020 -.365 1.000 .020 .244 .086 -.178
Sig. (W .946 .1 99 .946 .400 .771 .543
N 14 14 14 1 4 1 4 14 14
Idl 相關統 .314 -.070 .020 1.000 .119 -.231 -.301
Sig.(鳩) .274 .811 .946 .686 427 .296
N 14 14 14 14 1 4 14 14
apoa 相關絲 .178 -.463 .244 .119 1.000 -.011 .284
Sig.(雙尾) .542 .096 .400 .686 .970 .325
N 14 14 14 1 4 1 4 14 14
chol 軼系數 402 .510 .086 -.231 -.011 rooo ?.O77
Sig.(雙尾) .1 54 .062 .771 .427 .970 .794
N 1 4 14 14 14 1 4 14 14
hey 相關秫 .174 .1 80 ?.178 -.301 .284 -.077 1.000
Sig.(轉) .553 .537 .543 .296 .325 .794
N 14 14 14 14 1 4 14 14
圖 8 陰虛風動證檢驗指標相關性散點圖
- 38 -
附錄 2 病例收集表
病案號: ID 號; 姓名:
性別:男口女口 年齡: 民族:漢族口 其他口
身高: 體重: 收縮壓: 舒張壓:
飲食: 吸煙:是口 否口 飲酒:是口 否口
家族史: 高血壓口冠心病口糖尿病口抑郁癥口其他口無口
教育程度: 小學口 初中口 專科口 本科口 其他口
既往史: 高血壓口 糖尿病口 心臟病口 高脂血癥口 無口
中醫診斷: 缺血性中風 □
中醫證型:
(中經絡) 風痰阻絡證□氣虛血瘀證□風火上擾證□陰虛風動證口
單一證型口 復合證型口
OCSP 分型: 前循環梗死 □ 后循環梗死 □
TACI □ PACI □ POCI □ LACI □
實驗室指標; UA (umol/L) SCr(umol/L)
Hcy(umol/L) ApoA1 (g/L)
TG(mmol/L) LDL-C(mmol/L)
- 39 -
附錄 3 綜述
缺血性中風與檢驗指標關系初探及中西醫證型研究現狀 摘要:在中國,缺血性中風年輕化,具有復發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中醫藥治療 缺血性中風具有獨特優勢,隨著科學進步,祖國醫學也在尋找各中醫證型的微生物 學指標變化特點。本文則從檢驗指標出發,借用中醫辨證分型與西醫 OCSP 分型間 的相似之處,探尋缺血性中風與檢驗指標關系,并概述中西醫證型研究現狀,以期 臨床診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缺血性中風 中醫證型 西醫分型 檢驗指標
腦卒中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爆裂而血流不足,導致腦組織喪失功能的重型病 癥。缺血性中風占 60%~80%[1]。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一旦患病,本人及家人生活 及工作受到嚴重損害[2]。溶栓治療,能挽救缺血半暗帶,減少神經細胞損害,減輕 對肢體及認知功能損害,但具有時間限制,并非能廣泛應用于全部缺血性中風患者 [3]。目前,中醫藥防治缺血性中風具有特色優勢,本文則系統概述缺血性中風中西 醫證型的研究現狀及缺血性中風與檢驗指標的相關性。
1 現代醫學對卒中病理機制及分型研究
1.1卒中病理機制
動脈粥樣硬化是卒中基礎,由脂質堆積、內皮損壞、血小板沉積、平滑肌細胞 移走、增殖發展形成,血栓的脫落,堵塞血管,發生狹窄、閉塞。首先血管內皮損 傷,脂蛋白使細胞聚集,黏附分子表達,炎性反應發生[4]。腦組織血管堵塞,血供 不足,神經元細胞失去功能,從其受損到凋亡,無法完成正常的跨膜離子運動,期 間在缺血半暗帶,caspase蛋白激活,BCL2L11釋放減少Bcl-2蛋白表達,加重組織 缺血缺氧缺糖狀態,Ca2+通過NMDA受體內流,細胞去極化,ROS產生,加速神經 細胞凋亡。腦組織受損后促炎性因子表達,包括IL-1、TNF-a、IL-6等,進一步引 起神經炎癥,加重神經細胞的損失[5]。
近年來,腦腸軸理論的提出,有研究成果證實胃腸細胞與中樞神經細胞(CNS) 相互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受神經系統調度,控制腸道激素水平,增加上
- 40 - 皮細胞通透性,微環境失度。同時胃腸細胞,腸道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代謝系統 影響大腦功能[6]。缺血性中風可由腸道菌群導致,微生物群-腦-腸軸中腸道微生物是 通過迷走神經傳遞周圍免疫信號激活小膠質細胞調節 CNS 功能,因微生物產生的短 鏈脂肪酸(SCFAs)、褪黑素、5-羥色胺、乙酰膽堿等化學物質,與受體結合,改 變 CNS 神經生理功能[7]。
膠質淋巴系統與腦卒中也密切相關。膠質淋巴系統是由星形膠質細胞上 Aquaporin4(AQP4)介導,促進CSF-ISF交換流動的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動脈周 圍間隙、位于星形膠質細胞終足上的 AQP4 以及靜脈周圍間隙組成[8]。缺血性中風 發生后,因血管周圍間隙(EPVS)增大,代謝產物不斷堆積,AQP4極性分布紊亂, 神經細胞炎癥反應持續存在[9]。
1.2腦卒中的西醫分型發展
1.2.1病因學分型
1963 年, Adams 提出 TOAST 分型,是按病因進行卒中分型:大動脈粥樣硬化 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動脈閉塞型(SAO)、其他明確病因型(SDE) 和不明原因型(SUE)[10]。Han S. W.提出了新TOAST分型:動脈粥樣硬化型、心 源性腦栓塞、小血管病變、不明原因的腦卒中、其他明確病因的腦卒中[11]。中國缺 血性腦卒中亞型(CISS)分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穿支動脈疾病、心源性腦卒 中”[12]。2009年,國際腦血管病專家撰寫A-S-C-O分型:A: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性、 S:小血管病、C:心源性、0:其他[13]。
1.2.2病位學分型
牛津郡社區卒中研究分型(OCSP)分型,是以病位作為分類標準的分型:腔隙性 梗死(LACI)、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后循環梗死 (POCI)[14]。一項研究發現TACI型梗塞患者預后最差,具有較高死亡率,早期干預對 POCI 型患者更友善, TACI 多為大腦中動脈近端閉塞,中風癥狀比其他組更嚴重, PACI 也可能涉及大腦中動脈阻塞,通常會導致中小型梗死,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 閉塞引起 POCI 梗死,多是腦干梗死和小腦梗死,基底節或橋腦的小穿支腔隙性梗死是 LACI[15]。楊正觀察OCSP分型與影像學一致性高,與NIHSS評分聯合,輔助腦卒
- 41 - 中急性期治療[16]。 在急診中, 張潔觀察 19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的預后, TOAST、OCSP兩種分型中TOAST分型中LAA型短期預后后,OCSP分型中LACI 型短期預后佳,及時的進行TOAST、OCSP分型對其預后有一定預測作用[17]。
2 缺血性中風中 醫概述
2.1中風發病機制
中風,首見于《黃帝內經》[18]。將中風概括為“五臟之風”即:“肺風”、“心 風”、 “肝風”、 “脾風”、 “腎風”。又有后來的“胃風”、 “大腸風”“酒風” 的說法。《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中將“肌膚不仁” “舌即難言口吐涎” “中風痱”“即重不勝”歸類為中風[19]。現代醫家將“中風”狹義化,為腦血管意
外病, 《中醫藥學名詞》定義中風:“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語不利、或失語、 口舌歪斜、偏身麻木” [20]。
風為百病之長,風性流竄,以趨病勢。《千金要方•諸風》云:“急卒病多是 風”。風亦有“外風”、“內風”,中風亦有“真中風”、“類中風” [21]。外風 論在古籍中大有記載,《靈樞•刺節真邪》道:“虛邪偏客于身半…發為偏枯”; 《濟生方》言: “真氣先虛…邪氣乘虛而入” [18]。宋代之后古人多持內風論。腎 虛為中風之本,腎虛水液無以上蒸,心陽氣聯動肝火,引發“怒氣則厥于上”, 發為“薄厥” [22]。脾腎本虛,陰不制約,陽不化氣,釀濕生痰,濕熱遏陰,血行 不暢,化熱生瘀,生“風” “火” “痰” “瘀”之標,聚生內風[18]。
2.2中風的辨證分型
《金匱要略》中風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區[23]。李中梓言: “中風分閉、脫二證,便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提出中風昏倒者,應先順氣后治 風” [24]。 1986年,王永炎教授,修訂《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統一病名, 確定診療標準,辨證分型: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風痰淤血、痹阻脈絡證;痰熱 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25]。 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風 病診斷與療效評定•試行》提出:卒中,分為風痰火亢、風火上擾、痰熱腑實、風痰 瘀組、痰濕蒙神、氣虛血瘀、陰虛風動,并將發病 4周內視為急性期[26]。 2017年中 西醫結合學會發布, 《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中經絡分為:風痰阻絡證、
- 42 -
氣虛血瘀證、風火上擾證、陰虛風動證[27]。吳妍彥將中風分為七個證型:痰熱腑實、 風痰瘀阻、痰濕蒙神、風痰火亢、氣虛血瘀、風火上擾、陰虛風動[28]。 《重訂通俗 傷寒論》何秀山云:“病變無常,不出六經之外” [29]。 《傷寒論》詳述:太陽、少 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六經[30],丁元慶以六經為線,辨析中風六經營衛及腦 中風六經辨證的根本分為:中風太陽證、中風少陽證、中風陽明證、中風太陰證、 中風少陰證、中風厥陰證[31]。
李路迢探索中風,病位:腦和大腸。病性:血瘀、痰、氣虛、火,聚類分析, 病性證素:血瘀、氣虛、痰、火熱、其他 5 類[32]。張崇泉教授納入血瘀、肝風、風 邪、肝腎不足、痰濁、氣虛、陰虛、心神不安、血虛、氣滯、水濕、火熱證素規律, 通過主成份分析、聚類分析,得出 5 種常見證型:氣虛血瘀,脾胃虛弱、氣虛血瘀, 肝風上擾,風邪痹阻、脾腎虧虛,痰瘀阻絡、肝腎虧虛,風陽上擾,心神不寧、肝 腎虧虛,肝風上擾,瘀血阻絡[33]。
3缺血性中風中西醫證型研究進展
中西醫結合治療,較單純西醫治療,較單純中醫治療具有更好效果,已被更多 研究證實。青年卒中 OCSP 分型與證候分布的結果提出, LACI 型影像學結果中與放 射冠、基底節區相關, TACI、 PACI 與皮層相關, POCI 與風、火、痰相關, LACI 與 痰、瘀相關。高穎發現TACI氣虛為主,本虛為主病情嚴重。PACI內風、血瘀,POCI 內風、內火、血瘀均衡,LACI內火突出。血瘀貫穿病程[34]。朱文浩進行證候要素 統計,結果:TACI內風低于POCI、LACI[35]。謝穎楨、馬洪明研究探討中風病與 證候的關系,發現TACI痰證分值高;瘀證第7天達到高峰;風證平均分最高,3d 后迅速下降,7d后顯著下降,TACI組風證最為顯著,火證是任何時期都有明顯差 異,氣虛是整個組分值最低的,第3天、第7天TACI氣虛明顯高于其他組,與病 情輕重密切相關,陰虛證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36]。
4缺血性中風與腎功指標相關性
在解剖結構上,腎臟小動脈與腦小血管,具有相似之處,在發病機制上也具有 共同點, 腎功能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目前評估腎功能,可通過尿 酸水平、肌酐水平、腎小球濾過率水平判斷[37]。國外一項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
- 43 -
患者,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后,神經功能損失恢復差[38]。國內遲曉東研究發現輕度的 腎小球濾過率水平降低無妨, 但高度的下降可造成嚴重神經功能缺損,并伴隨認知 功能的損害[39]。陳苑等人發現,腎小球濾過率是小動脈閉塞型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 素,異常的腎小球濾過率能加重進展,且 30d 內預后不良[37]。研究發現,腎小球 濾過率代表血液動力學的改變,加重動脈硬化,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促使斑塊形成 和血管狹窄,早期預防有積極作用[40]。聯合蛋白尿則加重不良結局的發生,并伴有 高死亡率,腎小球濾過率是腦卒中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41]。研究證明血清 SCr 水 平高于健康人群,伴隨著水平的增加預后越差[42] 。靜脈溶栓后患者預后與尿比重也 密切相關,BUN/Cr>15和尿比重>1.010作為脫水狀態指標,脫水指標高低影響脫 水狀態程度,及時糾正脫水狀態,對患者預后有積極意義[43]。國內一研究 MCP-1、 MMP-9、 Cys-C 水平與 NIHSS 評分呈正相關[44]。研究證實 UA 水平與神經功能 損失的關系血尿酸水平與神經缺損程度為非線性關系, U 型相關性,在不同 OCSP 亞型中, ACI 梗塞血尿酸水平最高[45,46]。
5缺血性中風與血脂指標相關性
血脂包括 TG 、 TC、 LDL-C、 HDL-C、 ApoA1、 ApoB 等。除了基礎血脂水平 是缺血性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外,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關注載脂蛋白 E(ApoE)、 脂蛋白 a(LPa) 成為研究血脂異常的熱點。 APOE 是一種 LDL 受體的配體,加 入脂蛋白的形成、轉化、代謝,是關鍵遺傳因素性[47]。研究證實 APOE 基因多態 性與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ApoA1與ApoB合成的血漿大分子物質-脂蛋白a(LP a),誘導平滑肌細胞生長及遷移,加入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國外研究證實LP (a)水平越高,神經損失越嚴重[48]。在一項大規模的一般人群研究中,脂蛋白(a) 的血漿水平升高與人類遺傳學中缺血性中風的危險性增加有關[49]。一項研究提供證 據,支持高Lp(a)濃度增加大動脈卒中風險,降低小血管卒中與阿爾茨海默病風 險,因此Lp (a)濃度對神經系統具有雙刃劍效應,這一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50]。 一項回顧性研究登記不同TOAST亞型患者的LP(a)水平,發現LAA組、SAO 組的血漿LP(a)水平明顯低于TIA組Bl。
6展望
- 44 -
缺血性中風屬中醫“中風”范疇,屬于難治性疾病之一,及早的干預及控制相 關危險因素能提前減少疾病不良事件的發生,并改善患者預后,以及減少并發癥的 發生。祖國醫學治療缺血性中風具有有豐富的理論及經驗。目前多項國內外研究從 分子生物學,血液動力學層面進一步了解患者卒中機理機制,但借助于西醫分型與 中醫證型橋梁的研究卻不多,因此需要乘借這一紐帶,進一步分析缺血性中風患者 各證型相關血液指標水平變化及相關性,探究中醫辨證各證型微客觀指標變化,有 利于從中西醫結合角度對中醫缺血性中風中醫辨證分型及治療提供積極有效作用。
- 45 -
參考文獻
[1]Roth Gregory A,Mensah George A,et al.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Risk Factors,1990—2019:Update From the GBD 2019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0,76(25):
[2]孫海欣,王文志.中國60萬人群腦血管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8,18(02):83-88.
[3]Campbellbcv,et.al.Ischaemic stroke[J].Nat Rev Dis Primers,2019,5(1):
[4]王浩然.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機制及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06): 828-833.
[5]Lin L.Hao X.Li C.et al. Impaired glymphatic system in secondary degeneration areas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rats[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20.29(7):104828.
[6]郭椿,賀平.腦腸軸及其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5): 89-91.
[7]李沁芮,韓穎.腸道菌群與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2016,47(05): 365-368.
[8]Rasmussen m k . The glymphatic pathway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J]. Lancet Neurol, 2018,
17(11): 1016-1024.
[9]易婷,金碩果.腦膠質淋巴系統一一腦卒中病理機制的新探索[J/OL].中國全科醫學:
1-6[2022-01-21].
[10]Adams H P, Bendixen B H, et.al. Classification of subtype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Definitions for use in a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TOAST.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J]. Stroke, 1993, 24(1):
[11]HanSW, Kim SH, etal.A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 mechanism[J].Eur Neurol, 2007, 57: 96-102.
[12]Gao S, Wang Y J, et.al.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J]. Frontiers in neurology, 2011, 2:
[13]Amarenco P, Bogousslavsky J, Caplan L R, et al. New approach to stroke subtyping: the
ASCO (phenotypic) classification of stroke[J].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 2009, 27(5):
502-508.
[14]Bamford J, Sandercock P, Dennis M, et al. Classification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linically
identifiable subtypes ofcerebral infarction[J]. The Lancet, 1991, 337(8756): 1521-1526.
[15]張炯.頸動脈彩超及大腦中動脈TCD結果與OCSP分型的相關性[D].河北醫科大學,2017.
[16]楊正.急性期腦梗死OCSP分型與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的相關性研究[D].蚌埠醫學院,2020
[17]張潔,黃云苑.溶栓治療和TOAST、OCSP分型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21, 30(2): 204-207.
[18]佚名.黃帝內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6-103
[19]陶漢華,呂翠霞.金匱要略與現代應用[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1: 1.
[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中醫藥學名詞.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41
[21]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宋本,1982,510.
[22]高馳.“中風”病名源流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 5) : 1298 - 1303.
[23]漢-張仲景.金匱要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4]周天寒.李中梓類中風辨治八法[J].中醫藥導報,2008(10):15-16.
- 46 -
[25]王永炎.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學報,1986(02): 56-57.
[26]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01): 55-56.
[27]高長玉,吳成翰.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2017)[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 38(02): 136-144.
[28]吳妍彥.缺血性卒中的中醫證型與全腦血管造影所見血管病變特點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 醫藥大學, 2010.
[29]李芳,劉柏炎.張山雷中風學術思想淵源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17,26( 10) : 1750-1752.
[30]張仲景.傷寒雜病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85.
[31]丁元慶.中風六經辨證論治體系構建[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5(06): 719-728.
[32]李路迢,劉旺華.基于文獻整理的缺血性中風急性期中醫證素分布、組合規律研究[J].湖南 中醫雜志, 2016(06): 156-158.
[33]趙瑞成,張崇泉,袁華,等.張崇泉教授辨治缺血性中風恢復期證素及其組化規律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4(08): 1955-1957.
[34]黃粵,張華,高穎,等.應用廣義規則歸納探討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證候與 OCSP 分型的相關性 [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05): 497-499.
[35]朱文浩,胡浩.缺血性中風證候要素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 雜志, 2019(23): 3690-3694.
[36]謝穎楨,馬洪明,等.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不同OCSP分型證候要素的特征[J].中國中醫基礎 醫學雜志, 2008(01): 44-45.
[37]陳苑,張敏,張怡,等.腎小球濾過率與小動脈閉塞性腦卒中進展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 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 22(02): 165-168.
[38]Kanamaru T, Suda S, Muraga K,et al. Albuminuria predicts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7,372:417-420.
[39]遲曉冬,冷昶木,顧英,等.腎小球濾過率與急性缺血性卒中關系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 2021,16(03): 278-282.
[40]聶一晴,譚斐.腎小球濾過率與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關系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 育,2019,11(06):63-65.
[41]Sandsmark D K, Messe S R, Zhang X,et al. Proteinuria, but not eGFR, predicts stroke risk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 study[J]. Stroke,2015,46(8):2075-2080.
[42]李曉泉,曾祥俊,曾國勇.進展型青年缺血性腦卒中與載脂蛋白A11載脂蛋白B血清肌酐血 清尿素氮水平變化的相關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01): 46-47.
[43]李莎莎,陳會生.血尿素氮/肌酐比值和尿比重與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解 放軍醫藥雜志, 2016, 28(03): 22-25.
[44]石小翠,胡美云,杜寨,等.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基質金屬蛋白酶9及胱抑素C水平對 腦梗死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21,48(01): 59-62.
[45]Wang R,Zhong Y, Zhou Q,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ic Acid Level and Severity of Acute Primary Cerebral InfarctionL: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0,2020;2310307.
[46]YaL,LiuQ,Li H F,et al. Uric Acid Protects agains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via Activating Nrf2 and Regulating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J].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2018,2018:6069150.
- 47 -
[47]Moriarty P M, Varvel S A, Gordts P L , et al. Lipoprotein (a) mass level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APOE genotype: an analysis of 431 239 patients[J].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017, 37(3): 580-588.
[48]Nascimento et al. Impact of apolipoprotein E genetic polymorphisms on liver disease : an
essential review[J]. Annals of Hepatology,2020,19(1): 24-30.
[49]Anne Langsted , Borge G.et.al. Elevated Lipoprotein(a)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 74(1):
[50]Pan Yuesong,Li Hao,Wang Yilong,Meng Xia, Wang Yongjun. Causal Effect of Lp(a) Level on Ischemic Stroke and Alzheimer Disease: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J]. Stroke, 2019, 50(12):
[51]Tang Yong,Geng Deqin. Associations of plasma LP(a), Hcy and D-D levels with the subtype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Medicine, 20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