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引言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3
1 研究對象 3
1.1病例納入 3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3
2診斷標準 3
2.1西醫診斷標準 3
2.2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5
3研究方法 6
聚類結果分析 7
1 建立數據庫 7
2 聚類結果 7
3確立證型名稱 9
4證型分析 9
一般資料分析及中醫證型與腸鏡下表現相關性研究 17
1 一般資料分析 17
1.1年齡與性別分布 17
1.2文化程度分布 18
1.3五味偏嗜分布 18
1.4病程分布 19
1. 5中醫證型與BMI指數的關系 20
2中醫證型與腸鏡下表現相關性研究 21
2.1中醫證型與分期的關系 21
2.2中醫證型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 22
2.3中醫證型與病變部位的關系 23
2.4中醫證型與黏膜病變的關系 24
2.5中醫證型與病變部位表面覆苔顏色的關系 26
2.6中醫證型與炎癥性息肉的關系 27
2.7中醫證型與結腸袋消失的關系 28
2.8中醫證型與腸道狹窄的關系 29
討論 31
結論 35
參考文獻 36
綜述 39
綜述參考文獻 47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50
附錄1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調查表 51
附錄 2老年潰瘍性結腸炎腸鏡內容調查表 52
附錄3卡方檢驗P值表 53
附圖 58
致謝 59
學位論文獨創性聲明、學位論文知識產權權屬聲明 60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居民飲食水平相比之前有了較大的提升,快節 奏生活下人們飲食偏向及作息不規律,加之醫療診斷水平的不斷發展,進而導致潰 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呈螺旋式上升,截止現在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已達(3.44/100 000)[1]。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存在兩個高點,即青壯年和老年患者發病率較高,第一 個發病率高點出現在15?30歲之間,第二個發病率高點出現在50?70歲之間[2,3]。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遷延不愈后更易進展為結直腸癌,并且時間越久患癌幾率更大, 診斷10年后患結直腸癌的幾率為2%,20年后為8%,30年后為20%?30%[4]。潰瘍性 結腸炎作為一種難治性疾病,困擾著廣大患者,給患者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 響[5]。隨著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的提高,臨床醫師越來越重視中醫診療的規范化, 2017 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 (2017)》將潰瘍性結腸炎證型分為大腸濕熱證、熱毒熾盛證、脾虛濕蘊證、寒熱錯 雜證、肝郁脾虛證、脾腎陽虛證和陰血虧虛證等7個。其病機要點:活動期以實證 為主,病機特點主要為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失調,癥狀進一步發展出現熱毒蘊結, 損傷腸絡;緩解期病機特點主要為正虛邪戀,虛實夾雜,久病導致脾虛失運。中醫 藥的整體觀和復法復方的治療方法,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需求,通過多向調節 作用,達到控制炎癥、修復黏膜的目的[6]。在具體臨床診療中,針對患者的個體差 異,綜合應用分期辨證、整體調節、分病變部位給藥等方法,以達到切實改善患者 癥狀的目的[7]。
目前老年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并不清楚,致病因素廣泛。遺傳[8]、免疫[9]、 環境[10]、腸道黏膜屏障功能[11]、腸道菌群[12]、心理[13]等因素被普遍認為是該病致病 因素。具有難治性、反復性、連續性、復發率高,治愈難度大、聚集性[14]及地域性[15] 等特點。現代醫學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癥處理,癥狀輕微患者以口服糖皮質激素類藥 物及氨基水楊酸為主,如果臨床療效欠佳或長期口服藥物產生激素依賴也可應用生 物制劑、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針對少數無法藥物控制的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也 可采用手術方法緩解癥狀[16]。近年來,國內中醫藥學者通過數據研究以及大量臨床實 踐發現: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對于緩解癥狀效果明確,且毒副作用小[17]。中醫治 療具有整體論治,雙向調控的特點,對慢性復雜性疾病在預防和治療上具有獨特優 勢[18],祖國醫學對于該病的認識也日益深刻,中醫認為本病多以脾虛失健為本,濕 熱瘀搏結腸道為標,病位主要在腸,與五臟關系密切,在情志內傷、飲食不潔、六 淫外感、濕熱蘊結等因素下所致[19]。相對西醫而言,中醫對治療慢性疾病有獨到地 方,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少[20],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湯劑服用及攜帶不便,對 潰瘍性結腸炎分子及細胞水平、遠期療效評價及復發率的研究較少,指標單一化, 在未來研究方向上應多從這方面入手,進而在指導中醫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上揚長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避短。尤其是缺乏腸鏡檢查,無法直觀的顯示腸道的病變特點,隨著電子結腸鏡的 推廣應用,腸鏡檢查在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中已占據重要的地位[21];目前,很多中 醫藥學者已把結腸鏡檢查作為為中醫學望診的擴展,把腸鏡下黏膜病變作為中醫辨 證分型的重要影響因素[22]。腸鏡檢查提高了中醫辨證的客觀性,與中醫四診有機結 合,對中醫辨證論治有很大幫助。針對老年患者,更是缺乏規范的辨證標準,診斷 標準不一致[23]。目前許多中醫藥學者對辨證分型的研究日益深入,也歸納出一些具 有較好療效的方劑,但由于臨床醫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側重不同,導致中醫證型 標準無法統一,大部分中醫證型標準是臨床中醫藥工作者的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總 結,并未經過客觀量化的醫學大數據的檢驗分析。本研究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指 導下,通過自擬中醫證候調查表收集臨床數據,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聚類 分析,研究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證型特點以及規律。再通過對比不同中醫證型腸鏡 下表現,探尋中醫證型與腸鏡象的相關性規律,對該病的中西醫診療提供依據與參 考。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1.1病例納入
選擇 2005年 6月至 2019年 6月于淄博市第一醫院中醫科、老年病科及中西醫 結合科就診的 416 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歷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住院和門診患 者。男 212 例,女 204 例,年齡 60~85 歲。其中初發型患者 138人,慢性復發型患 者 278 人。活動期患者 271 人,緩解期患者 145 人。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1)適用西醫診斷標準的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或門診患者;
(2)患者依從性好,配合調查;
(3)病歷資料完整、可靠;
(4)結腸鏡檢查結果資料真實有效。
(4)年齡260歲者,性別不限;
1.2.2排除標準
(1)明確為痢疾桿菌感染者或阿米巴原蟲感染者;
(2)西醫內鏡、病理診斷明確為結直腸癌變者;
(3)罹患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腸結核及結腸克羅恩病等疾病者;
(4)伴有精神疾病者;
(5)基礎疾病繁多者;
(6)年齡<60歲者。
2診斷標準
2.1西醫診斷標準
采用2018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在北京制定的炎癥性腸病 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4]。
(1)臨床表現 持續或反復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
病程多在 4~6 周以上。可有皮膚、黏膜、關節、眼、肝膽等腸外表現。黏液膿血便 是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的癥狀。不超過6周病程的腹瀉需要與多數感染性腸炎相鑒 別。
(2)腸鏡檢查
結腸鏡下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輕度炎癥 的內鏡特征為紅斑、黏膜充血和血管紋理消失;中度炎癥的內鏡特征為血管形態消 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爛,常伴有粗糙呈顆粒狀的外觀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觸 性出血);重度炎癥則表現為黏膜自發性出血及潰瘍。緩解期可見正常黏膜表現,部 分患者可有假性息肉形成,或瘢痕樣改變。病程較長的患者,黏膜萎縮可導致結腸 袋形態消失、腸腔狹窄,以及炎(假)性息肉。如出現了腸道狹窄,結腸鏡檢查時建 議進行多部位活檢以排除結腸腫瘤。
(3)黏膜活檢 建議多段、多點取材。組織學上可見以下主要改變。活動期:(1)固有膜內有彌 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細胞浸潤,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嗜酸粒細 胞等,尤其是上皮細胞間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即隱窩炎),乃至形成隱窩膿腫;(2) 隱窩結構改變,隱窩大小、形態不規則,分支、出芽、排列紊亂,杯狀細胞減少等;
(3)可見黏膜表面糜爛、淺潰瘍形成和肉芽組織。緩解期:(1)黏膜糜爛或潰瘍愈合; (2)固有膜內中性粒細胞浸潤減少或消失,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減少:(3) 隱窩結構改 變可保留,如隱窩分支、減少或萎縮,可見帕內特細胞(Panethcell)化生(結腸脾 曲以遠)。UC活檢標本的病理診斷:活檢病變符合上述活動期或緩解期改變,結合 臨床,可報告符合 UC 病理改變。宜注明為活動期或緩解期。如有隱窩上皮異型增生 (上皮內瘤變)或癌變,應予注明。隱窩基底部漿細胞增多被認為是UC最早的光學顯 微鏡下特征,且預測價值高。組織學愈合不同于內鏡下愈合。在內鏡下緩解的病例, 其組織學炎癥可能持續存在,并且與不良結局相關,故臨床中尚需關注組織學愈合。
(4)其他檢查
無條件行結腸鏡檢查的單位可行鋇劑灌腸檢查。檢查所見的主要改變;(1)黏膜 粗亂和(或)顆粒樣改變;(2)腸管邊緣呈鋸齒狀或毛刺樣改變,腸壁有多發性小充盈 缺損;(3)腸管短縮,袋囊消失呈鉛管樣。腸腔狹窄時如結腸鏡無法通過,可應用鋇 劑灌腸檢查、CT結腸成像檢查顯示結腸鏡檢查未及部位。
(5)手術切除標本病理檢查
手術標本見病變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肌層及漿膜側一般不受累。診斷要點:
(1)具有上述典型臨床表現者為臨床疑診,安排進一步檢查;(2)同時具備上述結腸 鏡和(或)放射影像學特征者,可臨床擬診;(3)如再具備上述黏膜活檢和(或)手術切 除標本組織病理學特征者,可以確診;(4)初發病例如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和活檢 組織學改變不典型者,暫不確診UC,應予密切隨訪。
(6)臨床類型
可分為初發型和慢性復發型。初發型指無既往病史而首次發作,該類型在鑒別 診斷中應予特別注意,亦涉及緩解后如何進行維持治療的考慮;慢性復發型指臨床 緩解期再次出現癥狀, 臨床上最常見。 以往所稱暴發性結腸炎 (fulminant colitis),因概念不統一而易造成認識的混亂,2012年我國IBD共識已經建議棄用, 并將其歸入重度UC中。
(7)病變范圍
推薦采用蒙特利爾分型(見表1) 。該分型特別有助于癌變危險性的估計和監測 策略的制定,亦有助于治療方案的選擇。
表1潰瘍性結腸炎病變范圍的蒙特利爾分型
分型 分布 結腸鏡下所見炎癥病變累及的最大范圍
E1 直腸 局限于直腸,未達乙狀結腸
E2 左半結腸 累及左半結腸(脾曲以遠)
E3 廣泛結腸 廣泛病變累及脾曲以近乃至全結腸
(8)疾病活動性的嚴重程度
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活動期疾病按嚴重程度分為輕、中、
重度。改良Truelove和Witts疾病嚴重程度分型標準(見表2)易于掌握,臨床上非 常實用。改良Mayo評分更多用于臨床研究的療效評估。
表 2 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程度分型
嚴重程
度分型 排便
(次/d) 便血 脈搏
(次/min) 體溫
(°C) 血紅蛋
白 紅細胞沉降率
(mm/1h)
輕度 <4 輕或無 正常 正常 正常 <20
重度 26 重 >90 > <75% >30
37.8 正常值
(9)腸外表現和并發癥
腸外表現包括關節損傷 (如外周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等)、皮膚黏膜表現 (如口 腔潰瘍、結節性紅斑和壞疽性膿皮病)、眼部病變 (如虹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等)、 肝膽疾病(如脂肪肝、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石癥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并發 癥包括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上皮內瘤變以及癌變。
2.2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截止現在,老年潰瘍性結腸炎尚無統一規范的中醫辯證分型標準,本研究首先 把收集到的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證候信息進行聚類分析。然后結合經典文獻,以 及相關書籍資料,參考201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在西昌 制定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25]和 2003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 員會在重慶制定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26]擬定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證型名稱。
3研究方法
3.1中醫證候收集:按照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要求,應用自擬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 調查表,將416個病例的證候錄入此表。錄入完成后由兩位副主任中醫師復核,核 對無誤后將入選病歷的證候匯總,剔除數量過少對診斷無意義的證候,剩余 88個證 候錄入電腦SPSS26.0軟件,錄入方法:有該證候用“1”表示,而沒有該證候用“0” 表示。
3. 2中醫證候分析:用SPSS26. 0統計軟件包(美國IBM公司)對這88個證候條目 進行系統聚類分析,聚類方式使用瓦爾德法,測量區間運用平方歐氏距離,將這88 個證候作為變量進行聚類分析,總結歸納老年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證型特點。
3.3腸鏡檢查儀器與操作
(1) 結腸鏡檢查均采用奧林巴斯CF-260型電子結腸鏡,腸鏡檢查報告由淄博市第 一醫院消化內鏡室專科醫師完成。
(2) 結腸鏡檢查:患者檢查前三天開始半流質飲食,檢查當日清晨空腹并口服復方 聚乙二醇散(深圳萬和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27) 一包,規格為137. 15g/ 包,兌水2000mL 口服,待糞便排至呈清水樣進行結腸鏡檢查。
3.4中醫證型與腸鏡相關性研究記錄項目
(1) 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史、體重指數、五味偏嗜、學歷、居住地。
(2)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確定的416例患者的中醫證型。
(3) 西醫臨床癥狀、臨床類型、病變范圍、分期及病情嚴重程度。
(4) 結腸鏡下腸道病變表現。
將上述內容登記在自擬老年潰瘍性結腸炎腸鏡內容記錄表上, 再將采集的臨床 資料分類整理,運用 Microsoft Excel2007 電子表格建立臨床資料數據庫。
3.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26.0 軟件。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表現、證型分布、腸鏡結果等采用描 述性分析、頻數分析、列聯表分析的方法。定性數據比較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 顯著性水平:a=0.05,P<0. 05為有統計學意義。
聚類結果分析
1建立數據庫
出現頻率較高且對辨證有意義的 88 個證候統計如表 3.
表 3 主要證候數量統計表
證候 數量 證候 數量 證候 數量 證候 數量
腹瀉 350 便溏 106 排便無力 46 納食減少 54
肢體倦怠 62 舌質淡胖 62 齒痕舌 54 苔薄白 110
腹脹腸鳴 64 腹部隱痛 58 面色萎黃 56 脈細弱 40
脈濡緩 52 黏液便 56 赤多白少 56 膿血便 58
血色鮮紅 54 腹痛 274 里急后重 50 肛門灼熱 30
苔厚 42 苔膩 32 身熱 50 口干 40
口苦 52 小便短赤 44 脈滑數 44 脈濡數 36
久痢 80 稀水便 40 遇寒加重 40 臍腹冷痛 48
腰膝酸軟 40 形寒肢冷 36 舌質淡嫩 26 胖大舌 24
苔白潤 56 小便清長 26 口淡 30 面色晄白 56
少氣懶言 56 脈沉細 64 尺脈弱 16 情緒緊張易致下痢 44
痛瀉 20 胸脅脹悶 20 脈弦 34 善太息 32
噯氣 26 食少腹脹 34 腹部脹痛 20 矢氣頻作 24
舌質淡紅 34 大便秘結 26 排便不暢 22 午后低熱 18
失眠盜汗 14 舌質紅 22 少苔 26 心煩易怒 24
五心煩熱 16 頭暈目眩 22 腹中灼痛 30 神疲乏力 24
脈細數 32 黏液血便 26 赤少白多 28 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28
怯冷 16 舌質偏紅 16 苔薄黃 22 便下黏膩不爽 20
口渴不喜飲 12 渴喜熱飲 16 小便淡黃 12 脈細緩 16
14 腹痛拒按、痛 16 14 16
脈濡軟 有定處 瀉下不爽 下痢紫暗膿血
黑便 14 舌紫 14 舌有瘀點瘀斑 16 脈澀 12
面色晦暗 12 胸脅脹痛 12 腹部有痞塊 12 肌膚甲錯 16
2聚類結果
應用spss26. 0對這88個證候條目進行系統聚類,得到聚類譜系圖如下所示:
根據聚類譜系圖,發現聚八類時各類別的證候條目相對集中,中醫證型分布比 較合理。結合中醫專業知識與臨床實際,決定應用八分類方案。
第一類:腹瀉、腹痛。
第二類:肢體倦怠、脈細弱、齒痕舌、腹部隱痛、舌質淡胖、便溏、排便無力、 腹脹腸鳴、面色萎黃、脈濡緩、納食減少、苔薄白。
第三類:稀水便、臍腹冷痛、舌質淡胖、口淡、遇寒加重、齒痕舌、小便清長、 尺脈弱、久痢遷移、脈沉細、面色晄白、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苔白潤、少氣懶言。
第四類:膿血便、血色鮮紅、苔膩、口干、小便短赤、脈濡數、里急后重、肛 門灼熱、黏液便、赤多白少、口苦、身熱、脈滑數、苔厚。
第五類:痛瀉、脹痛、善太息、噯氣、胸脅脹悶、矢氣頻作、食少腹脹、舌質 淡紅、情緒緊張易致下痢、脈弦。
第六類:午后低熱、舌質紅、五心煩熱、排便不爽、失眠盜汗、神疲乏力、大 便秘結、腹中灼痛、心煩易怒、少苔、脈細數、頭暈目眩。
第七類:口渴不喜飲、小便淡黃、脈濡軟、舌質淡紅、倦怠怯冷、脈細緩、渴 喜熱飲、便下不爽、赤少白多、腹痛綿綿喜溫喜按、黏液血便、苔薄黃。
第八類:舌紫、肌膚甲錯、腹痛拒按痛有定處、胸脅脹痛、腹部有痞塊、黑便、 瀉下不爽、面色晦暗、下痢紫暗膿血、脈澀、舌有瘀點瘀斑。
3確立證型名稱
根據聚類結果,參照有關潰瘍性結腸炎的經典文獻、書籍資料,結合2010年中 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在西昌以及 2003 年在重慶制定的中西 醫結合診治方案,對聚類譜系圖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確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 醫證型名稱。
第一類只有腹瀉、腹痛兩種癥狀。第二類符合脾胃氣虛證型,第三類符合脾腎 陽虛證型,第四類符合大腸濕熱證型,第五類符合肝郁脾虛證型,第六類符合陰血 虧虛證型,第七類符合寒熱錯雜證型,第八類符合血瘀腸絡證型。
4證型分析
將根據聚類分析結果確定的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醫分型標準應用于初始調查表 格,將原始病歷進行辨證分型,并對證型進行數據分析。結果如下:
脾胃氣虛證一共有 114例,占比為 27.40%,大腸濕熱證一共為84例,占比為 20.19%,脾腎陽虛證一共為82例,占比為19.71%,肝郁脾虛證一共為46例,占比 為11.06%,陰血虧虛證一共為40例,占比為9.62%,寒熱錯雜證一共為30例,占 比為7.21%,血瘀腸絡證一共為20例,占比為4.81%。
4.1114例脾胃氣虛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4所示:
表 4 脾胃氣虛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苔薄白 110 96.49%
便溏 106 92.98%
腹脹腸鳴 64 56.14%
肢體倦怠 62 54.39%
舌質淡胖 62 54.39%
腹部隱痛 58 50.88%
面色萎黃 56 49.12%
齒痕舌 54 47.37%
納食減少 54 47.37%
脈濡緩 52 45.61%
排便無力 46 40.35%
脈細弱 40 35.08%
脾胃氣虛證的主要證候有(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苔薄白、便溏、腹 脹腸鳴、肢體倦怠、舌質淡胖、腹部隱痛。
4. 2 84例大腸濕熱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5所示:
表 5 大腸濕熱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膿血便 58 69.05%
黏液便 56 66.67%
赤多白少 56 66.67%
血色鮮紅 54 64.29%
口苦 52 61.90%
身熱 50 59.52%
里急后重 50 59.52%
小便短赤 44 52.38%
脈滑數 44 52.38%
苔厚 42 50.00%
口干 40 47.62%
脈濡數 36 42.86%
苔膩 32 38.09%
肛門灼熱 30 35.71%
大腸濕熱證的主要證候(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膿血便、黏液便、
赤多白少、血色鮮紅、口苦、身熱、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脈滑數、苔厚等。
4. 3 82例脾腎陽虛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6所示:
表 6 脾腎陽虛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久痢遷移 80 97.56%
脈沉細 64 78.05%.
面色晄白 56 68.29%
苔白潤 56 68.29%
少氣懶言 56 68.29%
臍腹冷痛 48 58.54%
腰膝酸軟 40 48.78%
遇寒加重 40 48.78%
稀水便 40 48.78%
形寒肢冷 36 43.90%
口淡 30 36.59%
舌質淡胖 26 31.71%
小便清長 26 31.71%
胖大舌 24 29.27%
尺脈弱 16 19.51%
脾腎陽虛證的主要證候(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久痢遷移、脈沉細、 面色晄白、苔白潤、少氣懶言、臍腹冷痛等。
4. 4 46例肝郁脾虛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7所示:
表 7 肝郁脾虛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情緒緊張易致下痢 44 95.65%
食少腹脹 34 73.91%
舌質淡紅 34 73.91%
脈弦 34 73.91%
善太息 32 69.56%
噯氣 26 56.52%
矢氣頻作 24 52.17%
痛瀉 20 43.48%
脹痛 20 43.48%
胸脅脹悶 20 43.48%
肝郁脾虛證的主要證候(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情緒緊張易致下痢、 食少腹脹、舌質淡紅、脈弦、善太息 、噯氣、矢氣頻作等。
4. 5 40例陰血虧虛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8所示:
表 8 陰血虧虛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脈細數 32 80%
腹中灼痛 30 75%
少苔 26 65%
大便秘結 26 65%
神疲乏力 24 60%
心煩易怒 24 60%
舌質紅 22 55%
排便不暢 22 55%
頭暈目眩 22 55%
午后低熱 18 45%
五心煩熱 16 40%
失眠盜汗 14 35%
陰血虧虛證出現的主要證候(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脈細數、腹中 灼痛、少苔、大便秘結、神疲乏力、心煩易怒、舌質紅、排便不暢、頭暈目眩等。
4. 6 30例寒熱錯雜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9所示:
表 9 寒熱錯雜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28 93.33%
赤少白多 28 93.33%
黏液血便 26 86.67%
苔薄黃 22 73.33%
便下不爽 20 66.67%
渴喜熱飲 16 53.33%
舌質偏紅 16 53.33%
倦怠怯冷 16 53.33%
脈細緩 16 53.33%
脈濡軟 14 46.67%
小便淡黃 12 40%
口渴不喜飲 12 37.5%
寒熱錯雜證出現的主要證候(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腹痛綿綿喜溫 喜按、赤少白多、黏液血便、苔薄黃、便下不爽、渴喜熱飲、舌質偏紅、倦怠怯冷、 脈細緩等。
4. 7 20例血瘀腸絡證所有證候的數據統計分析如表10所示:
表10 血瘀腸絡證證候統計分析表
證候名稱 數量 比率
下痢紫暗膿血 16 80%
腹痛拒按痛有定處 16 80%
肌膚甲錯 16 80%
舌有瘀點瘀斑 16 80%
黑便 14 70%
瀉下不爽 14 70%
舌紫 14 70%
面色晦暗 12 60%
胸脅脹痛 12 60%
腹部有痞塊 12 60%
脈澀 12 60%
血瘀腸絡證的主要證候(按照比率大于 50%統計)分別為:下痢紫暗膿血、腹 痛拒按痛有定處、肌膚甲錯、舌有瘀點瘀斑、黑便、瀉下不爽、舌紫、面色晦暗、 胸脅脹痛、腹部有痞塊、脈澀等。
一般資料分析及中醫證型與腸鏡下表現相關性研究
1 一般資料分析
1.1年齡與性別分布
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男性212例,女性204例。年齡最小者為60歲, 最大者為85歲。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不同中醫證型男女性別分布及比率如表11 所示。
表 11 不同證型性別分布及比率
中醫證型 男性 比率 女性 比率
大腸濕熱證 58 12.98% 26 7.21%
脾胃氣虛證 51 12.25% 63 15.14%
脾腎陽虛證 43 10.34% 39 9.38%
肝郁脾虛證 16 3.85% 30 7.21%
寒熱錯雜證 17 4.09% 13 3.13%
陰血虧虛證 18 4.33% 22 5.29%
血瘀腸絡證 9 2.16% 11 2.64%
*男性■女性
16.00%
14.00%
12.00%
10.0096
а. oo%
б. 00%
4. 00%
2.00%
0.00%
經Pearson卡方檢驗,P值為0.004, PV0.05,說明不同中醫證型的性別差異 有統計學意義。由圖1 可知,本次研究416 例患者男性患者最常見的證型為大腸濕 熱證,女性患者最常見的證型為脾胃氣虛證。
1. 2文化程度分布
由表12和圖2可知,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的為初中 學歷,其次為小學學歷,占比第三高的為高中學歷,占比最低的為大學及以上學歷, 占比次低的為文盲學歷。
表12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學歷分布
文化程度 例數 比率
文盲 28 6.73%
小學 106 25.48%
初中 137 32.93%
高中 88 21.15%
中專 35 8.41%
大學及以上 22 5.29%
■文盲■小學 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及以上
圖2不同文化程度占比分布情況
1.3 五味偏嗜分布
《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明因五味偏嗜也能引發多種疾 病, 尤其是胃腸道疾病。均衡飲食,可維持和增進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而飲食失當, 五味偏嗜,最易引發疾病,影響健康[28]。統計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五味偏 嗜的例數及比率如表14所示。由表13和圖3可知,416例患者飲食偏嗜以嗜辛者 最多,其次是嗜咸者,而嗜苦者占比最低。
表 13 五味偏嗜例數及比率分布表
五味偏嗜 例數 比率
酸 45 10.82%
苦 26 6.25%
甘 83 19.92%
辛 122 29.33%
咸 98 23.56%
均衡 42 10.09%
圖 3 五味偏嗜分布圖
1.4 病程分布
統計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各病程的病例數如表所示。由表14和圖4可
知,病程<1年的患者占比最高,病程在10-20年的患者占比次高,病程在1-10年 的的患者占比第三高,而病程>20年的患者占比最低。
表 14 病程分布例數及比率圖
病程 例數 比率
<1 年 141 33.89%
1-10 年 78 18.75%
10-20 年 125 30.05%
>20 年 72 17.31%
圖4 不同病程比率分布圖
1.5中醫證型與BMI指數的關系
BMI指數即體質指數,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2(kg/m2),是判定肥胖與否 的國際金標準。WHO公布的亞太地區BMI標準為V18.5kg/m2為體重過輕, 18.5kg/m2-23.9kg/m2為正常體重,24kg/m2-28kg/m2為超重,>28kg/m2為肥胖[27]。
統計各體重組中醫證型例數如表15所示。數據分析如下:低體重組,經Pearson 卡方檢驗,P值為0.260。正常體重組,經Pearson卡方檢驗,P值為0.243。超重 組,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0.227。肥胖組,Pearson卡方檢驗結果為0.227。各 體重組P值均大于0.05,由此可知,中醫證型與體重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 中醫證型與體重分布無相關性。由表15和圖5可知,正常體重組血瘀腸絡證患者占 比最高,超重組大腸濕熱證患者占比最高,肥胖組脾胃氣虛證、脾腎陽虛證患者占
比最高。
表 15 各體重組中醫證型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18. 5kg/m2 18.5kg/m2-23.9kg/m2 24kg/m2-28kg/m2 >28kg/m2
大腸濕熱證 9 17 38 20
脾胃氣虛證 15 26 35 38
脾腎陽虛證 8 19 18 37
肝郁脾虛證 7 11 14 14
寒熱錯雜證 5 9 10 6
陰血虧虛證 7 9 13 11
血瘀腸絡證 5 8 5 2
B <18. 5kg/m2 4 10. 5kg/m?-23. 9kg/m2 « 24kg 訕2-2以豁m2 ? >2Bkg/m2
50. 00%
45.00%
40. 00%
圖 5 各體重組中醫證型比率分布圖
2 中醫證型與腸鏡下表現相關性研究
2.1中醫證型與分期的關系
統計416例每個證型活動期與緩解期患者所占比率如圖6所示。經Pearson卡 方檢驗,P值為0.009,小于0.05,說明中醫證型與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分期差異有 統計學意義。根據圖 6 可知,大腸濕熱證活動期患者占比最高,而肝郁脾虛證緩解 期患者占比最高。
表16各中醫證型活動期緩解期病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總病例數 活動期 緩解期
大腸濕熱證 84 69 15
脾胃氣虛證 114 64 50
脾腎陽虛證 82 55 27
肝郁脾虛證 46 26 20
寒熱錯雜證 30 18 12
陰血虧虛證 40 25 15
血瘀腸絡證 20 14 6
&0. 00%
70. 00%
604仍
50. Qi馬
40.. 0U%
30.00%
ZO.Offii
他00%
0.00%
2.2中醫證型與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活動期人數一共為271人,活動期輕、中、重度患者中醫證型 例數分布如表17所示。經Pearson卡方檢驗,P值為0.06, P>0. 05,說明中醫證 型與活動期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由圖7可知,陰血虧虛癥患者 輕度患者占比最高,肝郁脾虛證患者中度占比最高,而大腸濕熱證患者重度占比最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高。大腸濕熱證患者輕度占比最低,血瘀腸絡證患者中度占比最低,而陰血虧虛癥 患者重度占比最低。
表17 各中醫證型嚴重程度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輕度 中度 重度 病例數
大腸濕熱證 17 20 32 69
脾胃氣虛證 28 19 17 64
脾腎陽虛證 21 20 14 55
肝郁脾虛證 11 10 5 26
寒熱錯雜證 8 6 4 18
陰血虧虛證 14 9 2 25
血瘀腸絡證 6 3 5 14
■輕度■中度■重度
60. 0 慶
50.00%
40. 00%
30. OWo
20. 00%
W.OCPb
0.00%
2.3中醫證型與病變部位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病變部位分布如表18所示。經Pearson卡方檢驗,P值為0. 864, 大于 0.05,說明中醫證型與潰瘍性結腸炎病變范圍無統計學意義。所以潰瘍性結腸 炎病變的范圍與中醫證型分布無關系。由圖8可知,416例患者中陰血虧虛癥病變
范圍在直腸的占比最高,脾胃氣虛證病變范圍在左半結腸占比最高,而肝郁脾虛證 和血瘀腸絡證病變范圍在全結腸的占比最高。
表 18 各中醫證型病變部位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直腸 左半結腸 全結腸 病例數
大腸濕熱證 36 33 15 84
脾胃氣虛證 45 55 14 114
脾腎陽虛證 30 38 14 82
肝郁脾虛證 20 17 9 46
寒熱錯雜證 14 12 4 30
陰血虧虛證 21 13 6 40
血瘀腸絡證 7 9 4 20
■直腸』左半結腸■全結腸
60.00%
2.4中醫證型與黏膜病變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各種黏膜病變例數如表19所示。
在黏膜糜爛方面,根據交叉卡方分析,P值為0.01, P<0. 05,可知黏膜糜爛與 中醫證型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大腸濕熱證患者黏膜糜爛占比最高,而脾 胃氣虛證和陰血虧虛癥黏膜糜爛占比最低。
在黏膜潰瘍方面,根據交叉卡方分析,P值為0.029, P<0. 05,可知黏膜潰瘍 與中醫證型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大腸濕熱證患者黏膜潰瘍占比最高,而 肝郁脾虛癥黏膜潰瘍占比最低。
在黏膜顆粒樣改變方面,根據交叉卡方分析,P值為0.012, P<0. 05,可知黏 膜顆粒樣改變與中醫證型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陰血虧虛證患者黏膜顆粒 樣改變占比最高,而脾腎陽虛證黏膜顆粒樣改變占比最低。
在黏膜接觸性出血方面,根據交叉卡方分析,P值為0.000, P<0. 05,可知黏 膜接觸性出血與中醫證型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血瘀腸絡證患者黏膜接觸 性出血占比最高,而陰血虧虛證黏膜接觸性出血占比最低。
在黏膜充血水腫方面,根據交叉卡方分析,P值為0.001, P<0. 05,可知黏膜 充血水腫與中醫證型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肝郁脾虛證證患者黏膜充血水 腫占比最高,而血瘀腸絡證黏膜充血水腫占比最低。
在黏膜膿性分泌物方面,根據交叉卡方分析,P值為0.51, P>0.05,可知黏膜 膿性分泌物與中醫證型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醫證型與黏膜膿性分泌物無相 關性。
表19 各中醫證型各種黏膜病變類型病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糜爛 潰瘍 顆粒樣改變 接觸性出血 充血水腫 膿性分泌物
大腸濕熱證 47 51 16 40 63 14
脾胃氣虛證 34 49 22 41 78 18
脾腎陽虛證 30 31 11 19 60 13
肝郁脾虛證 17 15 14 7 27 6
寒熱錯雜證 14 11 10 11 21 3
陰血虧虛證 12 17 16 4 18 4
血瘀腸絡證 7 8 6 11 7 0
■糜爛■嘯瘞■顆粒樣改變■接觸性出血■充曲水腫■膿性分泌物
90. 00%
80.00% 1
圖 9 各中醫證型各種黏膜病變類型比率分布圖
2.5中醫證型與病變部位表面覆苔顏色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黃苔與白苔病例數如表20所示。經卡方檢驗,P值為0.39, P> 0.05,說明覆苔顏色與中醫證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醫證型與覆苔顏色無相關 性。由圖10可知,大腸濕熱證患者黏膜表面覆黃苔較多見,脾胃氣虛證患者黏膜表 面覆白苔較多見。
表20各中醫證型覆苔顏色病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黃苔 白苔 無苔 病例數
大腸濕熱證 41 33 10 84
脾胃氣虛證 33 55 26 114
脾腎陽虛證 27 33 22 82
肝郁脾虛證 19 18 9 46
寒熱錯雜證 10 9 11 30
陰血虧虛證 10 14 16 40
血瘀腸絡證 4 6 10 20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苔■白荃
60.00%
圖 10 各中醫證型覆苔顏色比率分布圖
2.6中醫證型與炎癥性息肉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各證型炎癥性息肉病例數如表21所示。經卡方檢驗,P值為 0.417, P>0. 05,可知炎癥性息肉與中醫證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醫證型與炎癥 性息肉無相關性。由圖 11 可知,脾胃氣虛證患者炎癥性息肉較多見。
表 21 各中醫證型炎癥性息肉陽性病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炎癥性息肉 病例數
大腸濕熱證 17 84
脾胃氣虛證 35 114
脾腎陽虛證 14 82
肝郁脾虛證 10 46
寒熱錯雜證 7 30
陰血虧虛證 11 40
血瘀腸絡證 5 20
35.00%
2.7中醫證型與結腸袋消失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結腸袋消失病例數如表22所示。經卡方檢驗,P值為0.873, P >0.05,說明結腸袋消失與中醫證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醫證型與結腸袋消失 無相關性。由圖12可知,脾胃氣虛證和陰血虧虛證患者結腸袋消失較多見。
表22各中醫證型結腸袋消失陽性病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結腸袋消失 病例數
大腸濕熱證 12 84
脾胃氣虛證 17 114
脾腎陽虛證 11 82
肝郁脾虛證 3 46
寒熱錯雜證 4 30
陰血虧虛證 6 40
血瘀腸絡證 2 20
16.00S
14.幽
12.00%
10.00%
8.00%
匕0儁
400%
2.00%
0.Q0S
2.8中醫證型與腸道狹窄的關系
統計416例患者腸道狹窄病例數如表23所示。經卡方檢驗,P值為0.821, P >0.05,說明腸道狹窄與中醫證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醫證型與腸道狹窄無相 關性。由圖13可知,大腸濕熱證腸道狹窄陽性率最高,而寒熱錯雜證腸道狹窄陽性 率最低。
表 23 各中醫證型腸道狹窄陽性病例數分布表
中醫證型 腸道狹窄 病例數
大腸濕熱證 7 84
脾胃氣虛證 6 114
脾腎陽虛證 4 82
肝郁脾虛證 3 46
寒熱錯雜證 1 29
陰血虧虛證 2 38
血瘀腸絡證 0 20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病部位位于結直腸的慢性炎癥,臨床表現復雜多變,不 易根治[29]。西醫研究表明其發病機制暫不清晰,是一種環境心理飲食以及免疫等多 種因素共同導致的腸黏膜復雜慢性炎癥過程[30]。潰瘍性結腸炎發病部位主要為直腸、 降結腸,有些癥狀嚴重的患者甚至擴展到整個結腸[31]。想要明確診斷,首先判斷患者 有無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結腸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可進一步確診[32]。治療 的目的是誘導并維持緩解,即臨床上癥狀的消失和內窺鏡下病變的愈合[33]。潰瘍性結 腸炎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眾多難治性疾病中的重要病種,嚴重阻礙患者正常 的工作以及生活,成為減緩社會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34]。目前西醫治療本病主要以 對癥處理為主,尚無根治療法,而祖國醫學在緩解腹痛腹瀉癥狀、修復受損腸黏膜、 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35]。
近年來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的中醫證型研究文章越來越多,也取得了可觀的研 究成果。劉艷等[36]對國內近37年來與潰瘍性結腸炎辯證分型相關的文章進行匯總歸 納,方法為運用多組間X2檢驗的方式。結果顯示有潰瘍性結腸炎明確中醫證型分類 的72篇,總例數為6037,這些文章中總共的證型分類高達77種,其中屬于獨立證型 的70種,屬于兼夾證型的7種;李鵬帆等[37]總結近10年的文獻得出結論,潰瘍性結 腸炎的證型分類主要為大腸濕熱、脾胃虛弱、陰虛腸燥、肝郁脾虛、血瘀腸絡、脾 腎陽虛、寒熱錯雜等。岳宏等[38] 將1979年—2007年這個時間段與潰瘍性結腸炎中 醫辨證相關的文獻進行匯總, 統計后一共得到443個中醫證型, 分析后統一為93個, 其中占比超過5%的證型有:脾腎陽虛、大腸濕熱、肝郁脾虛、脾胃虛弱、氣滯血瘀。 王志愿等[39]按照臨床流行病學要求統計患者四診數據,運用聚類分析方法及因子分 析對患者的四診信息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有3個證型:大腸濕熱 兼脾虛濕蘊證(54 例,45%)、寒熱錯雜兼肝郁脾虛證(34 例,28%)、肝郁脾虛兼 脾陽虛證(32例, 27%)。金世峰[40]對9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四診結果進行歸納 匯總,應用SPSS19.0軟件分析四診數據,結果顯示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占比由低 到高依次為寒熱錯雜證、陰血虧虛證、肝郁脾虛證、脾虛濕蘊證、脾腎陽虛證,其 中大腸濕熱證最為多見。
1一般資料分析
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男性212例,女性204例。年齡最小者為60歲, 最大者為85歲。本次研究中,男女比例為1.05:1,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這 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工作、生活壓力大于女性,作息不規律等不良生活方式有 關。經Pearson卡方檢驗,P值為0.004, PV0.05,說明不同中醫證型的性別差異 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416例患者男性患者最常見的證型為大腸濕熱證,女性患 者最常見的證型為脾胃氣虛證。可能與男性患者應酬多、煙酒攝入量大、體質較強 有關,而女性患者心思細膩,易憂郁,體質較弱,符合脾胃氣虛證的中醫癥狀表現。
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文化程度占比最高的為初中學歷,其次為小學學 歷,占比第三高的為高中學歷,占比最低的為大學及以上學歷,占比次低的為文盲 學歷。由此可見,低學歷人群在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占比較高,與五六十年代 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有關。
416例患者飲食偏嗜以嗜辛者最多,其次是嗜咸者,而嗜苦者占比最低。與喜 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易致疾病表現相符合。
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程<1年的患者占比最高,而病程>20年的患 者占比最低。本研究初發型患者138人,慢性復發型患者278人,與病程分布基本 吻合。
將416例患者按體重分成4組,每一組分別與中醫證型進行卡方檢驗,P值均 大于0.05,說明中醫證型與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體重人群均易得潰瘍性結 腸炎,也說明潰瘍性結腸炎對患病人群體重無明顯影響。與現實情況中潰瘍性結腸 炎患者體重情況相符。
2中醫證型與腸鏡的相關性
中醫證型與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病情分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大腸濕熱證活 動期患者占比最高,而肝郁脾虛證緩解期患者占比最高。從中醫角度來看,大腸濕 熱證患者主癥有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等,與西醫活動期患者表現相吻 合。而肝郁脾虛證患者中醫癥狀主要為大便之前腹痛,便后腹痛緩解,或者下痢多 因情緒緊張而發作,與西醫緩解期表現相吻合。
中醫證型與黏膜病變的關系。根據卡方檢驗結果,中醫證型與黏膜糜爛、潰瘍、 顆粒樣改變、接觸性出血、充血水腫方面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大腸濕熱證患者黏 膜潰瘍占比最高,而肝郁脾虛癥黏膜潰瘍占比最低。與中醫證型表現比較一致。大 腸濕熱證患者典型癥狀是腹痛里急后重,符合黏膜潰瘍腹痛的體征,而肝郁脾虛證 患者雖有腹痛癥狀,但大便后腹痛立刻緩解,不符合腸粘膜潰瘍的外在癥狀表現。 在黏膜顆粒樣改變方面,陰血虧虛證患者黏膜顆粒樣改變占比最高,而脾腎陽虛證 黏膜顆粒樣改變占比最低。陰血虧虛癥患者偶有大便秘結,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 伴有腹中灼痛,可能與腸粘膜顆粒樣改變有關。下一步可以進一步研究黏膜顆粒樣 改變的外在癥狀表現,聯合更多醫療機構加大樣本量,繼續研究黏膜顆粒樣改變與 中醫證型的關系。在黏膜接觸性出血方面,血瘀腸絡證患者黏膜接觸性出血占比最 高,而陰血虧虛證黏膜接觸性出血占比最低。黏膜有出血現象,外在表現就是大便 常規潛血陽性或者黑便,符合血瘀腸絡證下利膿血,血色紫暗或黑便的癥狀表現, 而陰血虧虛癥患者很少有便血癥狀,所以很少有黏膜接觸性出血的情況出現。在黏 膜充血水腫方面,其中肝郁脾虛證證患者黏膜充血水腫占比最高,而血瘀腸絡證黏 膜充血水腫占比最低。可能與肝郁脾虛證患者中醫癥狀里的噯氣、食少腹脹、矢氣 頻作有關,未來需進一步研究黏膜充血水腫引起的外在癥狀表現,探尋黏膜充血水 腫與中醫證型的關系。
根據交叉卡方分析,中醫證型與病變部位、病情嚴重程度、黏膜膿性分泌物、 覆苔顏色、炎癥性息肉、結腸袋消失、腸道狹窄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3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研究意義
相比青壯年潰瘍性結腸炎的學術研究,有關老年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探討仍然相 對較少,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逐步加深,老年患者的數量會連年增高[41]。因為老 年人獨特的生理狀況和對疾病的耐受能力降低,所以對于老年患者來說,對癥治療、 辨證論治至關重要[42]。對于老年患者而言,潰瘍性結腸炎有終生復發的可能, 無法 根治,臨床治療上應盡量控制癥狀發作、降低復發幾率、使老年患者能更好的帶病 生存[43]。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受基礎疾病多、生理機能減退、藥物半衰期延長等 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臨床診療難度更大,尤其需要警惕副作用的發生[44]。而且老年 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病程長、終生發作的特點, 但是對于中醫而言,中醫辨證施治對 于治療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的優勢, 能夠通過辨證論治提高臨床療效[45]。臨床 上,患者的中醫證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具有相互轉化、相互兼夾的特性,這就使中 醫藥學者對中醫證型的深層次理解更加不易陰。截止現在,相比現代醫學,中醫藥診 療潰瘍性結腸炎仍有如下弱項:潰瘍性結腸炎的證型分類沒有既定標準可以參考[47], 進而導致治療千差萬別。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繼續突出中醫的獨特優勢,設計數據 更大、質量更高的實驗研究。
4聚類分析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應用
聚類分析能把隨機變量以某種特性分門別類,屬于客觀科學的數據分析工具, 在許多研究領域應用廣泛。聚類分析的優勢在于客觀量化,不以研究人員的主觀意 志為轉移,已成為現代中醫藥學者研究中醫證型的主要手段。
聚類分析在醫學數據分析中非常普及,在中醫臨床證型研究中,聚類分析具有 獨特的優勢。很多研究人員利用聚類分析對潰瘍性結腸炎進行具體分析,已經取得 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邢一凡[48]通過聚類分析對活動期的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進行 研究得出結論,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聚類分析的中醫證型分為三類,分別為:脾虛濕 蘊證、大腸濕熱證、脾腎陽虛證。李毅等[49]通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 206 例老年 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證型進行數據統計,發現老年性潰瘍性結腸炎分為6個中醫證型: 大腸濕熱證、脾胃氣虛證、脾腎陽虛證、肝郁脾虛證、陰虛腸燥證、血瘀腸絡證; 這6個中醫證型的分布比例分別為:脾胃氣虛證28.16%(58/206)、大腸濕熱證23.30% (48/206)、脾腎陽虛證21.84%(45/206)、肝郁脾虛證13.11%(27/206)、陰虛 腸燥證8. 74%(18/206)、血瘀腸絡證4. 85%(10/206)。裴銀奇[50]通過對中醫證候 要素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論斷,潰瘍性結腸炎常見中醫證型,可分為6類,分別 為大腸濕熱型,占比為19.72%、肝郁脾虛型,占比為16.97%、脾腎陽虛型,占比為 16.51%、脾胃虛弱型,占比為8.72%、脾虛濕阻型,占比為7.80%、寒熱錯雜型,占 比為5.05%。叢龍玲[51]對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和緩解期分別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結 論:活動期中醫證型以大腸濕熱型和肝郁脾虛型為主,占比分別為40%和20%,后面按 占比高低分別為血瘀腸絡型,脾胃氣虛型,脾腎陽虛型,陰血虧虛型。緩解期中醫證型 以脾胃氣虛型和脾腎陽虛型為主,占比分別為45%,和25%,后面按占比高低分別為肝 郁脾虛型,陰血虧虛型,大腸濕熱證型,血瘀腸絡型。由此可見,聚類分析在醫學領域 應用廣泛,尤其是在老年性潰瘍結腸炎的研究中,因現有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更能 發揮顯著的作用。
5內鏡下表現與中醫證型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元朝醫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說過:“有諸內者,必形 諸外”。意思就是任何疾病的內在病變,一定有外在征象反應在體表。針對潰瘍性 結腸炎而言,腸鏡下表現與患者的舌象脈象等存在一定相關性。也就是腸鏡象與中 醫證型存在一定的聯系。電子結腸鏡自誕生以來,如今已成為確診潰瘍性結腸炎的 重要檢查手段。現在的電子結腸鏡可以輕松順著彎曲的腸道進行檢查,患者痛苦性 小,顯著增加了患者進行腸鏡檢查的依從性。且現在的結腸鏡成像清晰度高,可以 很好的應用于科研及學習中。最近幾年,很多醫家開始研究內鏡下表現與中醫外在 證型的聯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楊保勤[52]為了探討胃炎中醫辨證分型與胃 鏡下分類的關聯性。選取330例胃炎患者進行相關研究,結果發現中醫證型為肝胃 不和的患者內鏡下分類以隆起糜爛性(29.67%)、紅斑滲出性(18.68%)、反流性胃炎 (21.98%)占多數;中醫證型為胃絡瘀血的患者胃鏡下最多的是出血性胃炎(28.57%); 萎縮性胃炎在胃陰不足、脾胃虛弱、脾虛氣滯三種證型中的占比分別是48.57%、 39.71%、42.22%;隆起糜爛性胃炎在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中的占比最高,分別 為29.67%、34.29%。由此得出結論:胃炎中醫辨證分型與內鏡下分類有著密切的聯 系,不能耐受胃鏡檢查的患者可以應用中醫辯證分型推測內鏡下表現,提供更好的 對癥治療。內鏡檢查耐受力弱者可以利用中醫辨證分型推斷內鏡分類,繼而提供臨 床診斷和治療的依據。姚怡等[53]為了探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內鏡下表現與不同中醫 證型的相關性,結合西醫微觀辨證應用辨病論治以提高臨床療效。選取200例經胃鏡 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合并穿孔、幽門梗阻、嚴重出血等并發癥者。通過研究得 出結論:脾胃濕熱患者潰瘍色黃,覆黃苔;脾胃氣虛潰瘍色白,覆白苔;胃陰不足患者 潰瘍色黃,覆白苔;肝胃不和者覆白苔。HP感染以脾胃濕熱型為主。證明胃鏡診斷與 中醫證型之間具有相關性。趙紅波等[54]通過探討不同中醫證型的大腸息肉與內鏡下 息肉形態學特點、病理分型之間的相關性,得出結論:不同中醫證型與大腸息肉數目 多少、形態變化有關,可通過中醫辯證分型控制大腸息肉的發生發展,為大腸息肉的 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6 總結
本研究統計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證候,借助聚類分析手段,分析研究該病老 年患者中醫證型特點。通過結果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老年患者相對青壯年患者虛 癥占比更多[55],與老年患者病程較長、疾病遷延不愈、易反復發作相吻合。在疾病 治療上,以辨證論治為前提,根據不同的證型,采取相應治療手段。對于大多數老 年患者來說,應更多以補虛為主,瀉實為輔。
《難經》云:“望而知之謂之神。”古代醫家認為望診為中醫四診之首,說明望 診在中醫診斷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腸鏡能直觀的顯示腸道黏膜的病變性質及范圍, 擴充了中醫的望診內容。腸鏡可認為是中醫望診的延伸,腸鏡下的某些特征表現與 中醫證型呈現一定的相關性[56] 結腸鏡檢查是西醫診斷潰瘍性結腸炎必不可少的手 段[57] , 而傳統中醫辯證,患者敘述病情時很容易夾雜個人主觀意識,影響客觀辯證 [58]。將結腸鏡檢查與中醫望診有機結合,可以更好的服務臨床。截止現在,此類研 究仍缺少客觀真實的研究數據,所以本課題先用聚類分析方法探尋老年潰瘍性結腸 炎的中醫證型規律,再通過循證醫學的方法歸納中醫證型與腸鏡下表現的關系,促 進辨治論治的客觀化科學化。
臨床醫生應提高對該病患者中醫證型的認識,綜合考慮患者的各方面因素,根據 證型的差異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59]。 本研究參照多項回顧性病例數據分析,因本人 水平所限,對病例資料的統計整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進而導致相關統計資料 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誤差,尤其是病例數量不夠大,并且潰瘍性結腸炎的發 病率有一定的地域差別,并未能完全反映我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各項臨床特 點。截止現在,國內中醫藥領域暫時沒有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大數據流行病學 資料。以后需要聯合更多中醫藥工作者進行以老年患者為主的前瞻性以及回顧性研 究,探尋我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中醫證型特點,為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診 療提供客觀的循證依據。
結論
1通過聚類分析結果,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一共分為 7 個證型:脾胃氣虛證、大腸濕 熱證、肝郁脾虛證、陰血虧虛證、寒熱錯雜證、血瘀腸絡證。
2416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脾胃氣虛證占比為27.40%,大腸濕熱證占比為 20.19%,脾腎陽虛證占比為19.71%,肝郁脾虛證占比為11.06%,陰血虧虛證占比為 9.62%,寒熱錯雜證占比為 7.21%,血瘀腸絡證占比為4.81%。
3114例脾胃氣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便溏、肢體倦怠、腹部隱痛、舌質淡胖、腹 脹腸鳴、苔薄白。84 例大腸濕熱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膿血便、血色鮮紅、里急后重、 小便短赤、黏液便、赤多白少、口苦、身熱、脈滑數、苔厚。82例脾腎陽虛證主要 臨床表現為:久痢、臍腹冷痛、遇寒加重、脈沉細、面色晄白、腰膝酸軟、苔白潤、 少氣懶言。46 例肝郁脾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情緒緊張易致下痢、脈弦、舌質淡紅、 食少腹脹、善太息、噯氣、矢氣頻作。40 例陰血虧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腹中灼痛、 脈細數、大便秘結、神疲乏力、心煩易怒、頭暈目眩、舌質紅、排便不暢。30 例寒 熱錯雜證主要臨床表現為:黏液血便、苔薄黃、腹痛綿綿喜溫喜按、便下不爽 渴喜 熱飲、赤少白多、怯冷、舌質偏紅、脈細緩。20 例血瘀腸絡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腹 痛拒按痛有定處、黑便、瀉下不爽、舌紫、肌膚甲錯、脈澀、胸脅脹痛、腹部有痞 塊、面色晦暗、舌有瘀點瘀斑、下痢紫暗膿血。
4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與性別、病情分期、黏膜糜爛、潰瘍、顆粒樣改變、 接觸性出血、充血水腫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病變部位、病情嚴重程度、黏膜膿性 分泌物、覆苔顏色、炎癥性息肉、結腸袋消失、腸道狹窄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YE Y,PANG Z,CHEN W,et al.The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of inflamm atory bowel diseas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 al Medicine,2015,8(12):22529.
[2]Lok KH., Hung HG, Ng CH. (2008),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 stic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Chinese population: Experience from a sin gle center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3:
406-410.
[3]Bernstein CN,Rawsthorne P,Cheang M,et al .A population-based case con trol study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IBD[J].Am J Gastroenterol.2006, 101(5):993-1002.
[4]Ryan Ungaro et al. Ulcerative colitis[J]. The Lancet, 2017, 389(10080) : 1756-1770.
[5]張玲媛.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家庭支持與生存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D].新鄉醫學院,2021.
[6]蕭慧瑩,杜銘君.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藥臨床研究進展[J].大眾科技,2020, 22(0 9):84-87.
[7]沈洪.構建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藥全鏈條干預策略的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 報,2021,37(06):812-816.
[8]張何驕子,楊惠,胡毓詩,王祥,吳巧鳳.表觀遺傳學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研究進展 [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 24(34) :4584-4588.
[9]孫健,高文艷,林一帆.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和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 學學報,2017,19(04):94-97.
[10]劉志昌,余穩穩,周海存,劉宏斌.與炎癥性腸病相關的環境因素的研究進展J]. 中華炎性腸病雜志,2021,05(04):360-363.
[11]廖偉,譚婷婷.潰瘍性結腸炎結腸黏膜的炎癥因子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錦州醫 科大學學報,2017,38(06):22-24.
[12]劉鴻程,宋光.腸道菌群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 述,2020,26(14):2819-2823.
[13]賀春林,薛玲.潰瘍性結腸炎心理分析和護理對策研究[J].結直腸肛門外 科,2018, 24(S1) :97-99.
[14]吳娜,毛祥坤,于男,李華山.細胞焦亡與潰瘍性結腸炎及中醫藥調控的研究進展 [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0, 26 (15) : 200-206.
[15]繆佳蓉.云南省炎癥性腸病流行病學特征、環境及復發因素的研究[D].昆明醫科 大學,2015.
[16]吳笑,夏俊東,方珂,陳廣,董浩旭.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治療臨床研究進展[J]. 中西醫結合研究,2021,13(02):118-121.
[17]張彥成,張小元,崔龍,高鈺瑩,劉源福.潰瘍性結腸炎中醫治療進展及相關優勢 探討[J].甘肅科技,2021, 37(06) : 130-133.
[18]蔣峰,劉慧澤,陳玉根.中醫辨治潰瘍性結腸炎臨證擷要[J].江蘇中醫 藥,2021,53(10):38-40.
[19]劉峰,劉林,王垂杰.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病機及治療進展[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 報,2021,45(01):143-147.
[20]張林,徐若欣,陳顏.中醫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進展[J].中國處方 藥,2021,19(10):132-134.
[21]鐘英強,林瑩,咎慧.電子腸鏡在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和隨訪中的應用[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1(5)4:952-955.
[22]張北平,劉思德,李明松.潰瘍性結腸炎內鏡分型、黏膜組織學分期與中醫虛實 證候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消化內鏡,2008, 2(3):5-8.
[23]石裕,盧璐.老年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特征及中醫證型分布研究[J].中國中 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22,30(05):364-368.
[24]吳開春,梁潔,冉志華,錢家鳴,楊紅,陳旻湖,何瑤.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 識意見(2018年•北京)[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8, 38(09):796-813.
[25]陳治水,危北海,張萬岱,楊春波,勞紹賢,姚希賢,歐陽欽,鄭家駒,王新月.潰瘍 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 員會,2010'西昌)[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1, 19(01) :61-65.
[26]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 方案(草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1):1052-1055.
[27]鄔寧茜.基于不同肥胖指標的肥胖與中醫體質類型的關系[D].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3.
[28]王國瑋.生病起于過用[J].中醫健康養生,2016, (12) : 76-78.
[29]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 (2018 年,北京)[J].中國消化雜志,2018,38 (5) : 292-311.
[30]甄建華,黃光瑞.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現代醫學研究進展[J].世界華 人消化雜志,2019,27(04):245-251.
[31]許寶才,陳偉.陳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特色淺析[J].遼寧中醫雜 志,2016,43(11):2274-2277.
[32]梁笑楠,尹鳳榮,張曉嵐.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潰瘍 性結腸炎部分解讀[J].臨床薈萃,2018, 33(11) :987-990.
[33]朱文龍,戴岳.中藥有效成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 藥,2014,10(02):52-54.
[34]Sood Ruchit et a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athioprine in ulcerative colitis.[J]. 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 2015, 9(2) : 191
7.
[35]熊波,方盛泉.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導 刊,2020,22(03):170-173.
[36 ]劉艷,李毅,劉力,王小平.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分布特點的現代文獻分析[J]. 現代中醫藥,2016,36(06):12-14.
[37]李鵬帆,竇丹波.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 報,2020,34(02):107-112.
[38]岳宏,王天芳,陳劍明,楊璐,趙丹,趙燕,吳秀艷,屈凱,于麗麗,趙紱誠.潰瘍性結 腸炎常見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的現代文獻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 報,2010,33(05):306-308.
[39]王志愿,張寧怡,吳珊珊,曲英迪,宮宇澄,韓海嘯,王志斌.基于因子分析與聚類 分析對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的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9, 16(30):163-167.
[40]金世峰.潰瘍性結腸炎證型分布研究[D].長春中醫藥大學,2016.
[41]張穎,趙尚敏,姚健鳳,郭正揚,張自妍,于曉峰.中國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特點 [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 36(13):3224-3226.
[42]閆歡歡, 黨小紅. 老年 炎 癥性腸 病 研 究 進展 [J]. 中 國 老 年學 雜 志,2021,41(14):3148-3152.
[43]陳申旭,馬曉芃.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概況[J].當代醫 學,2021,27(09):42-44.
[44]陳文清,李亞軍,王梅闌,王雅鋅,唐彤宇,李玉琴.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特 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 37(23) : 5876-5877.
[45]李毅,劉艷,許永攀,王捷虹,王小平.老年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特征的因子分 析[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 12(09) : 1196-1198+1234.
[46]劉嫣然.潰瘍性結腸炎中醫體質、中醫證型分布規律及其相關性研究[D].山東 中醫藥大學,2021.
[47]陳新林,張長榮,王丹丹,莫慧霞,劉俊城,候政昆,徐謙,劉鳳斌.潰瘍性結腸炎證 候分布的文獻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 35(02):378-381.
[48]邢一凡.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中醫證型的聚類分析及相關證型的臨床觀察[D]. 遼寧中醫藥大學,2019.
[49]李毅,劉艷,許永攀,王捷虹,王小平.基于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的老年潰瘍性結 腸炎中醫證候特點研究[J].山東中醫雜志,2017, 36(09):756-760+765.
[50]裴銀奇.基于數據挖掘對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候要素分布及用藥規律研究[D]. 甘肅中醫藥大學,2017.
[51]叢龍玲.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的聚類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52]楊保勤.胃炎中醫辨證分型與內鏡下分類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 療,2019,30(24):4280-4281.
[53]姚怡,吳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內鏡表現與中醫辨證相關性探討[C]//.2019中 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第四次學術交流會摘要集.[出版者 不詳],2019:100.
[54]趙紅波,吳曉晶,楊云,葛志明,王宏偉.大腸息肉內鏡下形態學特點、病理分型與 中醫證型的相關性[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20, 28(21):1068-1075.
[55]劉嫣然.潰瘍性結腸炎中醫體質、中醫證型分布規律及其相關性研究[D].山東 中醫藥大學,2021.
[56]鄭麗,蘇冬梅,李樹彬等. 電子結腸鏡下腸粘膜血管表現與血瘀證相關性研究 [J].2016,35(2);152-153.
[57]鄭家駒.炎癥性腸病的內鏡檢查[M].炎癥性腸病基礎與臨床,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195.
[58]韓捷.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在潰瘍性結腸炎診治中的統一性[J].第二十一屆全 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289-290.
[59]張穎,趙尚敏,姚健鳳,郭正揚,張自妍,于曉峰.中國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特點 [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 36(13):3224-3226.
綜述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臨床診療研究概述
1祖國醫學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認知了解
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癥狀主要為腹痛、腹瀉、大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感、粘 液便、膿血便等,根據現代醫學中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癥狀,結合古代醫家對這些 癥狀的認知,中醫古籍中雖然沒有“潰瘍性結腸炎”這個病名的明確描述, 但是在 “腸泄”“腸澼”“飧瀉”“泄瀉”“大瘕泄”“下利”““赤沃”“休息痢”“久 痢”“痢疾”“臟毒”等病名的詳細記載中,可見對潰瘍性結腸炎癥狀的描述,由 此可以推論,古代醫家很早就意識到潰瘍性結腸炎這種疾病,并對該疾病的診斷治 療做了系統論述[1]。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已經明確記載了“便血”“赤沃”“腸 澼” “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 “飧瀉”“泄瀉”等疾病,如《素問•至真 要大論篇》對“赤沃”病有詳細的表述:“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饑……嘔逆躁煩, 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再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篇》中描述的“腸辟便血” “腸辟下白沫”,“腸辟下膿血”就是指“泡沫便”“膿血便”等癥狀表現, 因大 便夾雜黏液膿血, 排便時“噼噼作響”故名,也就是古籍中記載的“溏泄”“注下 赤白”“腸鳴”等。東漢醫家張仲景首次提出了本病容易復發的特點,于《金匱要 略•嘔吐啰下利病脈證治篇》中明言“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禁 故也”,又于《傷寒雜病論》中詳細記載了“下利”病,把“下利”病的癥狀描述為 “熱利下重”“下利赤白”等。東晉醫家陳延之首次提出“滯下”病名,于所著《小 品方》中對“滯下”病做出這樣的注釋:“冷徹赤白滯下不斷, 變成赤黑血汁”; 其后唐朝醫家孫思邈亦對“滯下”病有所描述,其在《備急千金要方•脾臟下》中 將“滯下”表述為“春傷于風, 夏為膿血”。隋朝名醫巢元方首次提出“痢”這個 病名,并且在其著作《諸病源候論》中將“休息痢”的臨床特點精確表述為“乍發 乍止”, 延伸出“虛損不復, 遂連滯涉引歲月”之潰瘍性結腸炎慢性遷延不愈的特 點。并對潰瘍性結腸炎輕癥和重癥做出區分,其中“重者, 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 白膿上有赤脈薄血,狀如魚脂腦”。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將“痢疾”的病 因描述為“運化失宜, 留而不利”, 且詳細描述大便性狀為“冷氣相搏其色白, 熱 氣相搏其色赤”, 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論述為“里急后重”“先臍腹撮痛, 遇痛 即痢下, 下后痛止”或“才有兩三點物, 或赤或白, 或如魚腦”等。“臟毒”一詞 首次出現在宋•趙佶所著《圣濟總錄》中,在其著作中提出“下血”為重要證候特 征;其后宋•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將“臟毒”做了進一步論述,將其主 要癥狀概括為“下利” “腹痛腸鳴”;元朝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完整表達了 “臟 毒”的概念, 將“挾冷下血, 濁以色黯, 腹中略痛”概括為主要證候特點;明朝李梴 在其所著《醫學入門》中著重提出“臟毒”便血晦黯的特征,并表明發病部位來自 “小腸”,明言“自內傷得者,曰臟毒……多在糞后,自小腸血分來也”;明•《景 岳全書》提出“痢疾”這個病名,并把“痢疾”定義為“里急后重, 或垢或血”, 并 指出“閉滯不利”這一證候特征。到了清代,高秉鈞于《瘍科心得集》中再次強調 了“臟毒”為“蘊積毒久而始見, 所以色濁而黯”遷延不愈的特征。
中醫古籍雖未對老年性潰瘍性結腸炎有專門論述,但已認識到老年人的體質、 疾病進展等相對于年輕人有所不同[2]。如《古今醫鑒》中的論述:“老衰久病,兼 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郁,陳癥或蕩滌而或銷熔。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 經絡,宜消而痊”。又言:“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格致余論》 養老論言:“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食則易饑,笑則有淚,但是老 境,無不有此”。以上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老年患者相對青年患者有所差別, 臨證治療也會適時作出相應調整。
2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病機的認識
2.1脾胃虛弱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部位為結直腸,與中醫脾胃關系密切,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 之本。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無度,或暴飲暴食,或思慮過度,或先天稟賦不 足, 或久病損傷氣血, 都會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會導 致脾胃運化腐熟水谷的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水谷精微的吸收,脾氣運化失權, 升清 降濁失常, 日久清濁不分,濕濁壅滯, 濕食交阻于大腸,久而久之發為瀉痢[3]。正 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言:“脾病者……飧泄食不化。”
2.2外感邪氣 環境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有顯著的影響。人體感受時令之邪,正邪搏結于表,
若正氣不足,易導致邪氣入里,時令之邪郁而化熱,濕熱邪氣內蘊臟腑,致腑氣不通, 濕熱壅滯,久之損傷腸絡,影響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膿血滋生,而導致下痢。濕 性重著粘滯,易導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便粘滯不爽,有排便不盡感。濕為陰邪, 阻遏脾胃氣機,脾胃運化無權,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致脘腹痞脹,納呆欲嘔,大便 溏薄或瀉泄。且濕熱之邪纏綿難去,表現在臨床上就是病程較長,遷延不愈。熱為 陽邪, 熱邪日久可生濕,濕邪亦可化熱[4]。濕熱搏結于腸道, 氣機不通,脾胃運化 失常,損傷腸絡, 濕熱熏蒸,滋生膿血。因此, 臨床上辨證論治應既清濕邪,又退 熱邪,做到濕熱兼顧[5]。對潰瘍性結腸炎而言,外感邪氣中, 濕熱是最主要的病因, 濕熱蘊結是其主要病理特點。古代醫家對濕熱之邪致病有詳細的論述,如《醫學原 理•痢門》云:“痢之為病……又因風、寒、暑、濕之邪,干之而動中。”又如朱丹 溪《幼科全書》所言:“如泄黃稠……腹痛,此為濕熱也。”《濟生方》亦云:“大 腸虛弱…風寒暑濕之邪得以乘間而入,故為痢疾。”《東垣十書》中亦有闡述:“夫 腸澼者……濕熱大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
2.3飲食不節 對潰瘍性結腸炎而言,飲食不節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也是導致該病反復發作的
重要原因。正如《圣濟總錄•休息痢》所言:“腰中宿夾痼滯,每遇飲食不節,停 飲不消。即乍瘥乍發,故取名休息痢。”根據原文表達的意思可以發現:一、飲食 不節可以導致該病反復發作,與潰瘍性結腸炎易復發的特點一致;二、患者素體腸 胃虛弱,若生活不規律,饑飽不定、或暴飲暴食,易損傷脾胃,氣機不暢,釀化濕 熱,加重該病的癥狀;也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飲食不節也會通過損傷脾胃而間 接引起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古代醫學文獻對飲食不節亦有論述。《素問•痹論》 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就是長期的飲食不節,引起脾胃受損[6];《明 醫指掌》云:“痢之作也……蓋平素飲食不節……飲食停積,濕熱熏蒸,化為穢濁”。 又如《景岳全書•泄瀉》有言:“若飲食失節……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 不能輸化, 乃至合污下降, 而瀉痢作矣。”由此可見, 飲食不節容易導致脾胃受損, 進而加重癥狀發生,是本病發生發展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7]。
2.4情志失調 情志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當喜則喜,當怒則怒,但如果情志失調,
就會加重疾病的發生。通過歷代醫家對情志因素的觀察,持續的負面情緒刺激會對 人體產生重大影響。會使氣機逆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進而造成脾胃升清降濁失 調,以致濕濁雍滯腸道,形成下痢。現代研究證實,人的神經,胃腸以及內分泌功 能都隨著情緒的改變而變化。對于老年人而言,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退化, 逐漸喪失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調整能力,更易因為情緒的劇烈變化導致疾病的發生。 由此可見,情志失調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重要發病誘因[8]。古代醫家已發現情志 變化對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影響,如《素問•舉痛論篇》:“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 飧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泄瀉》記載:“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臟 氣隔絕,精神奪散,必致溏泄。”《景岳全書•泄瀉》認為“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 必先以怒時挾食,致傷脾胃”,《證治匯補•痢疾》論述“七情乖亂,氣不宣通,郁 滯腸間”容易導致“發積物”進而形成下痢。由此可以推斷, 情志失調對本病的發 生發展有重要影響。
現代中醫藥學者參考古代醫籍對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病機的表達,結合當代研究 成果,對該病的病機有了全新的了解。葉柏教授推崇潰瘍性結腸炎本質是“陰火” 導致,氣虛為本、郁熱為標, 本虛標實是首要病機[9];胡珂、徐景藩、王坤根[10,11,12] 三位名家推崇以脾腎陽虛為基本病機, 常伴肝郁氣滯, 濕熱下注瘀血內阻等兼夾 證,病位主要在肝、脾、腎三臟;肺合大腸,互為表里,為五臟之“華蓋”,主氣而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通調水道,參與水液代謝,且肺能調節全身的氣機。若肺氣 受損則治節無權, 氣機調節失暢,導致水飲內停,濕熱化生,進而損傷腸絡,引起 腹瀉、粘液膿血便等癥。因此楊榕等認為肺氣虛弱,宣發肅降功能失權也是潰瘍性 結腸炎病機的癥結所在[13]; 針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段素社 教授認為濕熱雍滯、化腐成膿為其疾病進展的主要因素[14]。胡勇等[15]則將基于毒損 腸絡理論對潰瘍性結腸炎進行探討,將首要病機總結為“脾胃虛弱、腸絡瘀阻”。 總的來說,現代中醫藥學者根據各自對疾病的認識,從不同的角度闡釋潰瘍性結腸 炎的病機特點,呈現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3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病名的命名
現代醫家總結概括潰瘍性結腸炎的證候要素及發病特點,參照古代醫學著作, 認為該病屬于“泄瀉”“痢疾”等病, 也有一些醫家認可將該病劃為“休息痢”“久 痢”“腸澼”等[16];但將其表述為上述疾病并不精確,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程分為 兩個階段:發作期以及緩解期,且兩期臨床癥狀不同,加之其易遷延不愈,將之命 名為“久痢”更精確, 故于2017年把該病中醫病名更改為“久痢” [17]。但亦有學者 認為, 在潰瘍性結腸炎的早期階段,雖然有腸粘膜的病理變化,但是并無典型的腹 瀉、黏液膿血便表現,反而腹痛、便秘亦可能成為主要臨床癥狀, 因此不能籠統的 將“久痢”作為中醫病名,而是應該嚴格按照主要臨床表現以及疾病分期規范病名[18]。
4西醫病因及發病機制
4.1免疫因素
潰瘍性結腸炎除了消化系統臨床表現外,還伴有一些其他疾病癥狀,比如結節 性紅斑、類風濕性脊柱炎等, 根據組織病理學檢驗結果,加上免疫抑制劑治療對緩 解癥狀有效, 都證明免疫功能紊亂是該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免疫因素通過 一系列復雜的免疫反應,直接或間接引起結直腸黏膜的病理性損傷。
近年來,關于潰瘍性結腸炎免疫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T淋巴細胞,而T細胞主 要分為3類,分別為輔助性T細胞(help T cell, Th)、抑制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 和細胞毒性 T 細胞 (cytotoxic T cell, Tc) , 其中與潰瘍性結腸 炎關系密切的為輔助性T細胞(help T cell, Th)和抑制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即Th細胞和Treg細胞[19]o MHCII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傳遞的多肽抗原可以與Th細胞發生反應,進而激活 Th細胞。Th細胞被喚醒后,可以啟動分泌相關細胞因子的機制,推進正常免疫反應 的進行。Treg細胞是組成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構成部分,它由胸腺分泌后輸布至周 身,并通過自動調整的方式維持身體免疫系統的平衡,有抑制過度炎癥發生、避免 免疫破壞正常身體的效用[20]o在結直腸黏膜中,Th細胞和Treg細胞維系動態均衡,
以此保持免疫反應的平穩運行。如果其中任何一種組分占比出現增多或減少,就會 導致免疫平衡被打破從而引起腸道炎癥的發生[21]。如有一項研究發現:對潰瘍性結 腸炎腸道黏膜炎癥組織進行病理檢測,可檢測出 Treg 細胞的富集, 且有相關細胞因 子(T-bet、GATA-3、RORYt)比例的增高,表明免疫因素可以影響潰瘍性結腸炎腸 道炎癥反應的進展[22]。
4.2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是指存在于人體消化道內并長久與機體互為依賴的細菌群落,有統計 表明,一共包括40 余菌屬,接近500 種細菌種類,數量更是達到100 萬億數量級。 人體的腸道菌群與機體消化道相互依存,共同組成機體內環境的一部分。腸道菌群 對人體正常新陳代謝起到重要作用,腸道菌群失調可以導致許多胃腸道病患。結直 腸菌群相比其它消化道菌群類別和數目都要更多,且大部分屬于厭氧菌。正常腸道 有益菌群可以擠壓有害病菌的生存空間,而且有益菌群的代謝產物包括各類維生素, 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的必要元素,起到對宿主的營養、防御等作用[23]。腸道微生物 群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生態系統,結直腸為微生物群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環境而成為 腸道菌群的主要定居場所。一項調查證實,腸道菌群失調的人群相比正常人得潰瘍 性結腸炎的幾率更高[24]。腸道微生物群通過代謝產物向宿主提供能量和營養物質[25], 保護宿主并調節宿主的免疫系統[26]。
4.3遺傳因素 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潰瘍性結腸炎屬于遺傳性疾病,但是還是具有
特定的遺傳易感性。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表現出明顯家族聚 集性和人種差別[27]。表觀遺傳修飾可作用于機體免疫系統, 進而影響腸道微生物環 境,在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及發展過程中有重大影響[28]。從全球來看, 潰瘍性結腸 炎發病率在不同人種間有顯著不同, 黃種人與黑種人的發病率要遠低于白種人。異 卵雙胞胎發病率明顯高于同卵雙胞胎,都可以證明潰瘍性結腸炎有明確遺傳易感性。 從基因層面來看,潰瘍性結腸炎全基因組檢測結果顯示存在多個易感基因, 其中 47 個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 19個具有特異性[29]。從細胞層面來看,潘氏細胞、內皮細 胞能夠表達NOD2蛋白,而該蛋白經過細菌肽聚糖活化可激活NF-kB信號通路,導 致TNF和抗微生物肽等相關細胞因子的生成。不具有NOD2蛋白的個體則不存在潰瘍 性結腸炎的癥狀[30]。
4.4感染因素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正常機體免疫失衡,抵抗力降低,腸道黏膜更容易被微生物 侵襲,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時間大多數在腸道感染之后, 主要是因為患者本身免疫功 能低下,進而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治療上,抗生素和益生菌均對腸道炎癥有 效,更進一步佐證感染因素在潰瘍性結腸炎中有重要影響[31]。腸道上皮屏障能防止 致病因素侵入體內,病理狀態下,腸道屏障損傷,黏膜通透性顯著升高,內毒素、 細菌等進入血液循環,激活異常免疫反應,從而誘發炎癥,因此腸黏膜愈合被認為 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治療目標[32] o
4.5精神心理因素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久治不愈以及不易根治,都與精神心理壓力過大有很大聯系。
精神心理因素既是發病的誘因,也可以影響疾病進展過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精 神心理缺陷導致發病的易患體質以及潛在的發病基礎[33]。有研究證實, 長期不良情 緒刺激會影響機體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從而加重腸道炎癥的癥狀。因為這些因素 能夠減少免疫細胞、NK細胞以及循環白細胞的數量,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此 外潰瘍性結腸炎與個體差異也有關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一般具有敏感、多疑、 易 怒、焦慮、情緒無常等特點,這些消極因素會影響機體代謝,促進潰瘍性結腸炎癥 狀的加重[34]。
4.6吸煙
國內外多項研究證實,吸煙者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幾率明顯低于非吸煙者,即 使罹患該病,其臨床表現和癥狀也明顯輕于普通人群。據此可以推斷,煙草中的某 種成分可以減低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幾率,并且可以改善臨床癥狀。目前已知煙草 中的化學成分有4 500余種, 研究人員普遍認可對緩解疾病癥狀效用明顯的為尼古 丁和一氧化碳,然而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現代醫學對尼古丁與潰瘍性結腸炎 之間的作用機制研究較多, 但目前為止,仍無法完全闡明吸煙對潰瘍性結腸炎的保 護性機制[35]。
4.7飲食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成長,人民飲食水平的不斷提升,顯著變化的飲食結構明
顯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構成重大影響。而低纖維高熱量飲食的人群發病率明顯 高于普通人群。目前,飲食因素對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發展的病理機制并不明確,還 停留在假說階段,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飲食因素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黏膜保護 機制和腸道炎性狀態[36]。調查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病率高于我國。但是隨著 我國飲食結構中肉蛋奶等比例的增加,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數量也是連年增長[37]。
4.8闌尾切除術
近年來,比較前沿的研究發現闌尾切除會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起保護作用, 但是仍缺乏大數據統計調查以及微觀醫學對病理生態的研究。之前進行過闌尾切除 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要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明顯減少,但是是否能降低結腸切除術 的幾率仍存在爭議。調查證明,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是否接受闌尾切除術在手術切除 結腸概率方面并無統計學差異[38]。
4.9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比較復雜,因為環境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且
各種環境因素各有異質性,這就使一部分研究人員容易受特定環境因素的影響,從
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而導致研究結論的誤差。截至目前,環境對潰瘍性結腸炎疾病進展的影響還缺乏高 質量數據的支撐。王小劍[39]等對101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疾病發生發展與環境的聯 系進行密切追蹤, 結果證明, 環境是影響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 素。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基因的改變甚至突變都與環境有關,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 有一定的遺傳性,這就說明潰瘍性結腸炎與環境變化具有一定關聯性[40]。
5中醫最新治療進展
國內中醫藥學者通過大量臨床實踐證實,中醫藥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具有獨 特療效,且不良反應較小。目前祖國醫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分為內治法、外治法 等[41]。其中,中醫內治法分為分型論治、分期論治兩種治法;中醫外治法分為中藥灌 腸治療和針刺治療等[42]。中醫治療具有多系統、多階段、多方向調控的特點,其效 果肯定、毒副作用小、不易復發,對慢性疾病、易復發疾病在診治上具有天然優勢。 而且中醫非常注重條暢情志,情緒失調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的疾病進展又顯得非常重 要。特別是在當下精神和生活雙重壓力作用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多具有恐懼、焦 慮、煩躁等情緒失常,在中醫其它治法基礎上配合移情易性、順情從欲等情志調節 療法,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43]。
5.1中醫內治法
5.1.1分型論治
對于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的分類,各臨床從業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郭光 業教授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五個證型,分別為:濕熱傷絡、氣 機阻滯、寒熱錯雜、脾不統血、脾腎虛寒,根據不同的證型運用相應的方劑主之[44]。 劉宗臻[45]對胡珂教授多年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歸納,發現一 共可分為脾虛濕熱型,脾虛肝旺型,寒熱錯雜型,大腸濕熱型,脾腎陽虛型五個主要證 型。總而言之,各醫家對潰瘍性結腸炎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都將該病進行辨證 分型,進而根據證型使用不同的理法方藥進行治療,切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 綜上所述,分型論治是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首要措施。
5.1.2分期論治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辨證當注意區分發作期及緩解期,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發作 期要抓住主要矛盾,緩解期標本兼顧,多臟同治。葉柏教授臨證治療常標本兼顧,治以 益氣健脾、清熱化濕,發作期以清熱化濕為主,緩解期以扶正固本為主[46]。李玉玲等[47] 通過對60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進行統計分類,發現緩解期潰瘍性結腸炎中醫 證型主要為脾虛濕蘊型、寒熱錯雜型、氣血虧虛型等,治以補脾益腎、調和氣血之法。 據此推論,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若想取得肯定效果,必須首先區分潰瘍性結腸炎 的進展階段,再根據不同的階段應用相應的方藥,方能奏效。
5.2中醫外治法
5.2.1灌腸治療
中藥灌腸是一種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方法,優點是藥物可以直接到達病變 部位,升高消化道局部血藥濃度。由于消化道具有極強的吸收功能,中藥進入腸道 后,直接與腸液混合,通過直腸黏膜靜脈叢和淋巴系統進入人體。有效避開肝臟的 首過效應,藥物的吸收利用率得到明顯提升。由此可見,中藥灌腸已成為臨床潰瘍 性結腸炎的一種主要醫療措施。
5.2.2針刺治療
針灸是中醫治療疾病所特有的手法。針灸的優點是通過體外用針的方式調和人 體的經絡,無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這種治療方法臨床屬于“內病外治”。經大量臨 床實踐發現,針灸對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也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應。臨床選穴上, 可以選擇足三里穴、曲池穴、合谷穴、內關穴、期門穴等穴位來進行醫治。
6現代西醫最新治療進展
現代醫學治療本病主要使用氨基水楊酸類、激素、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等藥 物,但由于停藥后病情反反復復,長期使用易出現不良反應與藥物依賴等不良情況, 或者花費較大,所以很難作為長久的選擇。近幾年又出現一些新型藥物,英夫利昔單 抗臨床效果確切,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治療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48]。還 有一些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比如樺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49]、苦豆子總堿[50]、甲基 烯丙基三硫醚[51]等,正在探索的新型治療手段糞菌移植治療[52]等。
7總結
隨著醫療水平的飛速提升,中西醫診療潰瘍性結腸炎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針對 中醫而言,首先明確疾病的證型,可以更好的為后續治療打下基礎。通過聚類分析 對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證型進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對老年性潰 瘍性結腸炎的探討相對比較稀少。尤其是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證型與腸鏡下表 現的相關性研究目前尚屬空白。老年患者相對青壯年患者有著不盡相同的病因和發 病機制,而且老年患者體質較弱,病情進展緩慢,容易遷延不愈,中醫證型的分布 規律也有很大不同,腸鏡下表現與青壯年患者差異也很大。對老年患者的中醫證型 進行聚類分析及其腸鏡下表現的相關性研究非常有必要,可以更好的指導臨床,服 務臨床,造福廣大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綜述參考文獻
[1]甄建華,黃光瑞•潰瘍性結腸炎中醫病名、病因、病機的古今比較和回顧[J].環球 中醫藥,2019,12(08):1286-1289.
[2]胡義亭,張建,劉洪娜,蘇少慧,白云,趙紅偉.老年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點分析J]. 臨床消化病雜志,2019,31(03):163-166.
[3]李婭,曹志群,王永森.曹志群從中焦脾胃論治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J].中西醫結 合研究,2020,12(04):276-277+281.
[4]謝超群,易書林,朱瑩.朱瑩從濕熱論治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經驗J].湖南中醫雜 志,2021,37(03):37-39.
[5]劉啟鴻,黃文彬,駱云豐,方文怡,柯曉.潰瘍性結腸炎當重濕熱[J].陜西中醫藥大 學學報,2018,41(06):13-16.
[6]孫中美,李軍祥.淺談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病因病機[C]//第二十九屆全國中西 醫結合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7:573-575.
[7]吳賓,吳雄健.飲食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中的影響[J].贛南醫學院學 報,2021,41(01):78-85.
[8]董俊剛,崔國寧,劉喜平,楊柏林,王小榮,陳彥文.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病因病機 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 25(23):52-54.
[9]張浩彬,葉柏.葉柏教授應用陰火理論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J].中國中醫急 癥,2018,27(04):721-723.
[10]汪瑤,胡珂•從“寒熱虛實”窺探胡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經驗[J].世界最新 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4):251-252.
[11]寧麗琴,葉柏,沈洪,陸為民,徐丹華,嚴晶,譚唱,唐德才.國醫大師徐景藩治療潰 瘍 性 結 腸 炎 的 用 藥 規 律 分 析 和 分 子 靶 點 預 測 [J]. 中 國 中 藥 雜 志,2018,43(05):1042-1048.
[12]沈淑華,江張曦,王坤根.王坤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經驗探要[J].浙江中醫雜 志,2018,53(06):403.
[13]楊榕,張怡,鄒思政,趙梓蕓,易超.從“氣虛宜掣引之”論治潰瘍性結腸炎[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8,24(04):446-447+522.
[14]周煥榮,潘永建,宮倩倩,耿現飛,王月桃.段素社主任醫師用益氣健脾、托毒生肌 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經驗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 18(63) : 173+185.
[15]胡勇,邢玉瑞.基于絡病學毒損腸絡論治潰瘍性結腸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 志,2018,24(03):415-417.
[16]張聲生,李乾構,沈洪,鄭凱,葉柏.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共識(2OO9)[J].中國 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0(05):527-532.
[17]張聲生,沈洪,鄭凱,葉柏.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O17)[J].中華 中醫藥雜志,2017,32(08):3585-3589.
[18]呂永慧.潰瘍性結腸炎指南有關問題的探討[A].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中華中 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2012:4.
[19]Globig Anna-Maria et al.Comprehensive intestinal T helper cell profi ling reveals specific accumulation of IFN-丫+IL-17+coproducing CD4+ T ce lls in activ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 2014, 20(12):2321-9.
[20]吳昊,夏盛隆,夏宣平,徐昌隆,胡定元,邵曉曉,蔣益.結腸組織中 Th1/Th2 和
Thl7細胞失衡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系[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7, 42 (09) : 793-798.
[21]陳孝國,王榮芋,施培華.Thl7、Treg細胞及其相關細胞因子對潰瘍性結腸炎發 病的影響[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8, 37(04) : 325-327+331.
[22]Elshal MF,Aldahlawi AM,Saadah OI,Mc Coy JP.Reduced Dendritic Cells E xpressing CD200R1 in Children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rrelatio n with Th17 and Regulatory T Cells.Int J Mol Sci 2015;16:28998-29010[PMI D 26690123 DOL:10.3390/ijms 161226143].
[23]趙珈華,李亞彤,李玉婷,李福娟,唐小云.腸道菌群的功能及其在自身免疫病和 過敏性疾病中的作用[J].國際免疫學雜志,2021,44(06) :676-682.
[24]Witkowski M,Weeks TL,Hazen SL.Gut Microbiot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 ase[J].Circ Res.2020,31;127(4):553-570.
[25]Chen Y,Michalak M,Agellon LB.Importance of Nutrients and Nutrient Me tabolism on Human Health[J].Yale J Biol Med.2018,28;91(2):95-103.
[26]Sefik E,Geva-Zatorsky N,Oh S,et al.MUCOSAL IMMUNOLOGY.Individual int estinal symbionts induce a distinct population of Rory+ regulatory T cel ls[J].Science.2015,28;349(6251):993-7.
[27]崔暢婉,孫崢嶸.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現代免疫 學,2019,39(01):77-81.
[28]黃艷,竇傳字,劉慧榮,吳璐一,陸嫄,王曉梅,胡鴻毅,吳煥淦.表觀遺傳修飾與潰 瘍性結腸炎[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 19(07):1099-1103.
[29]Tripathi Manish Kumar et al.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almonella Species.[J].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infectiou s diseases, 2016, 2016 : 5854285.
[30]Daniel Lew,Soon Man Yoon,Xiaofei Yan,Lori Robbins,Talin Haritunians, Zhenqiu Liu,Dalin Li,Dermot PB McGovern.Genetic associations with advers e events from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 isease patien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3(40):7265-72 73.
[31]李方明•幽門螺桿菌對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發展的影響分析[J].中國肛腸病雜 志,2020,40(01):28-30.
[32]Laurent Peyrin - Biroulet and Aude Bressenot and Wendy Kampman. HistologicRemission: TheUltimateTherapeuticGoal inUlcerativeColitis[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14, 12(6) : 929-934.e2.
[33]宋海霞.心理護理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影響[J].心理月 刊,2022,17(05):165-166+169.
[34]Keightley P,Pavli P,Platten J,et al.Gut feelings 2.Mind,mood and gut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pproaches to psychiatric care[J].Australas Psychiatry,2015,23(4):407-410.
[35]苑克麗,唐彤宇,陳曉敏,溫得中.吸煙對于潰瘍性結腸炎保護性機制的研究進展 [J].安徽醫學,2018, 39(11):1412-1415.
[36]吳賓,吳雄健.飲食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中的影響[J].贛南醫學院學 報,2021,41(01):78-85.
[37]韓現紅,翟曉萍,戴新娟.潰瘍性結腸炎相關飲食影響及管理研究現狀[J].中華 護理雜志,2014,49(02):216-220.
[38]張宗進,蘭平,吳現瑞.闌尾切除對潰瘍性結腸炎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華炎性 腸病雜志,2021,05(01):50-54.
[39]王小劍,趙靚,孟立娜.環境因素在炎癥性腸病中的作用[J].胃腸病 學,2015,20(03):174-176.
[40]匡琪,王愛祥,向瑤.心理因素、腸道菌群、環境與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關系分析 [J].中國衛生統計,2021, 38(05):742-745+749.
[41]林麗容,陳一斌.淺談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治療體會[J].湖北中醫雜 志,2021,43(03):56-58.
[42]朱玉 梅, 董筠. 中 醫 藥 治 療 潰 瘍性結 腸炎 研 究進展 [J]. 河南 中 醫,2021,41(07):1121-1125.
[43]熊玲,王芬.中醫情志護理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癥狀積分的影 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07):1337-1339.
[44]張靜,張永鵬,張春暉,朱峰,賀偉,郭光業,鄭彩華.郭光業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 炎臨床經驗淺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 37(06) : 11-13+18.
[45 ]劉宗臻.胡珂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臨床經驗總結[D].江西中醫藥大 學,2021.
[46]張浩彬,葉柏.葉柏教授應用陰火理論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J].中國中醫急 癥,2018,27(04):721-723.
[47]李玉玲,杜念龍,黃穗平,時昭紅.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中醫證候規律及其相關性 [J].吉林中醫藥,2019, 39 (08) : 1055-1058.
[48]翟自鵬,李葉茂,葉玉偉,王玉平,郭慶紅.炎癥性腸病特殊人群生物制劑治療現 狀[J].山東醫藥,2021,61(19) :96-99.
[49]肖昆,林佩,林軍.樺褐孔菌乙酸乙酯提取物抗潰瘍性結腸炎機制[J].食用菌學 報,2021,28(05):37-46.
[50]肖瑩,華永麗,賈婭倩,董嘉琪,李芳,魏彥明,袁子文,紀鵬.苦豆子總堿對潰瘍性 結腸炎小鼠結腸及肝組織中FXR、TGR5、CYP7A1蛋白表達的影響[J].天然產物研究 與開發,2021,33(09):1452-1462.
[51]吳蘋,劉晉倩,王碩,董晶,范宗強,李震,陳芳.甲基烯丙基三硫醚對潰瘍性結腸 炎小鼠炎癥因子及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J].現代食品科技,2021, 37(11) : 120-127.
[52]姜華,徐振宇,何池義.糞菌移植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初步臨床研究[J]. 皖南醫學院學報,2022,41(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