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及其應用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12 14:55
    第一章緒論 -1-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1-
    1.2研究內容和方法 -3-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4-
    1.4初中物理“課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9-
    第二章 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界定 -11-
    2.1理論基礎 -11-
    2.2相關概念界定 -12 -
    第三章 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施-15 -
    3.1《家庭電路》教學案例設計與實施 -15-
    3.2《大氣壓強》教學案例設計 -21-
    3.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案例設計 -26-
    第四章教學實踐效果的分析與評價 -31-
    4.1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學的問卷調查分析 -31 -
    4.2 學生訪談 …… J..... :    36 -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37 -
    5.1研究結論 -37-
    5.2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37 -
    參考文獻 -39-
    附錄 -41 -
    致謝 -45-
    作者簡介 -47 -
    ni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目的和意義
    1.1.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正在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推進“一帶一 路”建設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正在為實現“中 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和新的歷史格局中,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正 在面臨更加嚴峻和復雜的挑戰,在這個嶄新的歷史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以此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社會發展下,教 育具有其目的性,各類課程的學習都應有相應的價值引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環節,有助 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能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課程思政的實施,有助于提高教 育行業總體思想政治教育水準,同時還能推動思想教育的發展和創新。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 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有助于實現其個人價值,并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落實黨 組織提出的“文化自信”,實現教育對于人的正確價值觀引領和人格的塑造。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培養的人才必定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人才。所以在進行人才培育的 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尤為重要。要落實黨中央在當前形勢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針: 首先要堅持黨中央對于教育工作的領導地位"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教學和實踐活動,而是要貫穿 整個教學環節,和各個學科有機結合,實現跨學科教學。在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之上加以創 新,在教學和實踐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加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真正做到立 德樹人。同時,也要將思想政治理論同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進一步發揚我國的優秀傳 統文化。其次,在教學環節中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地位,使得其他課程與思想政治 教育同向進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此,教師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教學的始終,為黨和國家 培養可靠的人才<.
    在2016年12月于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 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 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的社會型人才,堅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⑴。”習總書記的講話從全局層面揭示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及 其意義。教育不能把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部交給思政課堂和思政老師,對學生思想政治的影響 應該是春風化雨般的,是言傳身教的。為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應該從多方面同時入手,因此, 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過程中,各類課程中都應該或多或少加入思政元素。在初中階段,教 師要積極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初中階段學生剛開始 接觸物理課程,自然會對物理課程產生好奇,學習物理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元 素既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的主觀能動性、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還能激發學生 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21。
    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開展了課程思政的改革,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初高中階段將課程 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的工作還沒有得到完全落實。初中物理課程有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激發 學生勇于創新的科學意識,同時也鼓勵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產生 的影響,深刻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 續發展做出貢獻,培養科學服務于入民的根本意識,在未來事業道路中秉承熱愛祖國與振興中華 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1.1.2研究目的
    (1)明確“課程思政”、“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等教學概念,結合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探 究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2)圍繞義務教育中物理課程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使學生保持探索科學的興趣和 熱情,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使學生可以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尊重事實、勇于創新;
    (3)讓更多的初中物理教師和學者關注“課程思政”。課程思政在我國高校已經得到具體的 實施,但是初高中階段并沒能得到具體的關注,將課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學中,在現階 段合理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為推動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方面的研究成果中貢獻微 薄之力。
    1.1.3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 .…「-.「一 .
    教育中的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目前我國教育的根本問題在于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 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因此,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教育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 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放在教育重點環節,其目的是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 局面。做到各門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了將教學成果最大化,必 須強化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過程中,著力推 動初中教育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做好整體設計,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 要求,科學合理設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實踐意義:
    初中物理是由力、熱、光、聲、電、磁等部分組成。物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以提高全 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此階段的物理課程不僅應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 能的訓練,而且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等方面的 培養。將授業解惑和培養價值觀相結合,實現“課程育人”。將初中物理教學和課程思政相結合 可以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同時提升道德素養。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物理課堂教學將 極大發揮其主導作用和育人功能,在講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學生在學習中, 提高政治覺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1.4研究創新點
    本文的創新點在于在理清課程思政相關理論基礎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嘗試設計融入“課程 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并加以實踐,觀察實踐得到的教學成果,是否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與科學探究能力。其中教學設計融入一些符合當前學習內容的法律條例,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普法; 融入一些國防教育元素,有助于學生對國家法律及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入了解;融入我國古代 傳統詩詞,有助于學生熱愛國家等,促進各種課程與思政課程的聯系,從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外延,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局面。
    1.2硏究內容和方法
    1.2.1研究內容
    通過閱讀課程思政理念的相關文獻,了解課程思政理念的的提出背景和發展情況等研究現狀 和國內外研究現狀,對初中物理課程中“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分析,結合教育學中 的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等的相關內容與課程思政理念的 相關性,整理匯總什么是課程思政、如何發掘課程思政元素和在初中物理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元 素,并制定相關的測評方案,為后期教學設計和教學反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初中物理教材 為切入點,分別從八年級上冊、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全一冊選取一節課,發掘思政元素進行教學 設計,其中包含一節課的教學實施。通過對初中物理課堂引入、物理實驗的創新及師生互動的逢 構中思政元素的發掘,豐富物理課堂的內容。通過對教學案例實踐,最終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 式對實踐結果進行收集,總結分析教學實踐的結果。
    1.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個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中國知網(CNKI)等網站査閱與課程思政、初中物理教學等相關的書籍,期刊,碩博 論文等資料,對與本研究有關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對研究現狀進行綜合敘述,了解研究現狀 及存在不足,同時形成研究的理論起點。根據“課程思政”這一研究主題,收集相關文獻資料, 對具體的課程設計案例進行梳理、歸納,從而全面地、正確地掌握“課程思政”發展現狀。
    (2)個別訪談法
    對教學實施班級的學生開展訪談,了解本節課學生的收獲和感想,對于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 以及是否在本節課有除了物理知識以外的收獲。
    (3)問卷調查法
    對實驗班學生展開問卷調查,了解融入了課程思政的初中物理教學后的教學效果,并對數據 進行整理,分析學生的想法,對本節課進行總結。
    1.3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2016年課程思政被正式提出后,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 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對課程思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梳理了課程思政的相關概念。目前, 課程思政的教育觀念日益得到認同,特別是在高校中逐漸掀起了一股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熱潮。 課程思政是指要通過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 進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貫穿教育教學始終的一種教育理念⑶。
    1.3.1國外研究
    美國的中學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同的學生上的課也會有所不同,是實實在 在的因材施教,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如此便使得美國的學生及其具有個性和創造力。美 國更加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并且教育的效果顯著。美國的中學沒有“思想品德課”和“政 治課”的說法美國大部分民眾信仰天主教,他們認為上帝在幫助所有人,所以大家相互幫助 也是應該的,教堂是美國素質教育的核心,社區教育代替了學校教育。美國的教育目的是向學生 輸入主流價值觀,對其進行道德教育并培養服務社會性人格,主要采取非直接的潛移默化的隱形 教育方武,其公民教育主要分為愛國主義教育和法治教育兩個層面同。在張露予《美國公民教育 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一文中提出,他們主張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日常學習和實踐中使 公氏接受德育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地接受并理解思想教育的內涵,這是一種政府引導下的全民性、 主體性、隱蔽性和滲透性的教育方式同。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獨特的國家,在“教育立國”方針的指導下,新加坡形成 了獨具特色的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成為世界公認的教育強國⑺。《新加坡教育法》明確指出“教 育的宗旨是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新加坡的中等教育包括中學教育(相當于中國的初 中)和中學后教育(相當于中國的高中)兩個階段。新加坡十分注重學生的誠信與道德教育[9】。
    日本教育重視以人為本,重視實用性。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日本在 中學階段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以基礎的核心學科作為必修其他學科作為自由選修的 方式大幅度地實施學科間選修。初中逐年擴大選修課時減少必修課時,高中則盡可能把必修課時 限制在最小范圍內基本上以選修為主[切。但是日本并非一味地把所有科目都變成選修課而是充分 考慮各年齡段的特征有區別地推行選修課制度,同時也有重點、有選擇地設置新的必修科目以滿 足時代需要,從而使課程結構更加合理。日本中學一節課的教育目標可能只有一個,教師會在教 學手段上下功夫做研究。為了保證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日本教師實行6年一次輪崗制。但是日本 的寬松教育導致教師對于學生的管理難度很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強,上課散漫,教師管理時心 有余力不足〔⑴。
    英國的中學教育更加尊重個體差異,實行“跑班制”,英國中學分班的原則有兩個:按學生 的能力分班和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分班;尊重學生的年齡發展特征,在教師隊伍的培養上,國家 會培訓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中學階段開設很多生存技能課等為了提高個體生 存能力、生活質量類的課程。如:烹飪課、騎馬課、服裝設計課等,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2〕。
    以上對國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初等教育中關于“課程思政”的現狀分析發現,在不同的 時代背景和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下,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但''育人為本,重視德育”成為 各國不謀而合的相同的教育理念。
    1.3.2國內研究
    課程思政為近兩年的教育研究熱點,本綜述基于CNKI數據庫,對我國此教育理論的研究做 出分析。本綜述截止到2022年3月9日。
    數據整理
    在中國知網以“課程思政”為搜索詞,共搜索到2.31萬篇學術期刊;232篇學位論文,其中 包含3篇博士論文。
     
     
     
    圖1-2以“課程思政”為捜索詞學位論文發文量
    300 -
     
     
     
    圖-3以“課程思政”為搜索詞會議發文量
    如圖1-1、圖1-2、圖1-3所示,2017年至2021年學術期刊和學位論文的發文量有顯著的上 升趨勢。主要原因是在2016年12月于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堅持把德育放
     
    在第一位⑴。”總體上升的趨勢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學者更加關注“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在中國知網以“初中”和“課程思政”為關鍵詞,共搜索到21篇學術期刊論文,10篇碩士 學位論文。
     
     
     
    圖1-4以"初中”和“課程思政”為關鍵詞學術期刊發文量
     
     
     
    如圖1-4. 1-5所示,2012年的學術期刊與本研究關聯性不強,故不做探討。自2018年至2021 年,研究“初中課程思政”的文獻逐年遞增。有更多的一線教師和學者投身到“初中課程思政” 研究中。其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 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 程和思政課程相互配合的問題,鼓勵教學名師到思政課堂上上課。這也是自2016年提出“使各 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進行”以來,對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產生協同效應的強調。從黨 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闡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意義,就如何辦好新 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為做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擔當民族復興 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根據對學術期刊主要涉及科目進行分類,發現其中大部分是單獨研究課程思政的發展及應用 策略,有3篇關于課程思政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初探的研究;2篇關于融入“課程思政”初中英 語課堂的方法與重要及探索;2篇關于課程思政視域下歷史教學文化自信和價值觀探索;1篇關 于語文課程思政如何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研究;1篇關于初中地理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圖1-7以"初中”和“課程思政”為關鍵詞各學科學位論文發表數據統計
     
    10篇學位論文均在2021年發表,表明近年來研究者對于“初中課程思政”的研究越來越多, 學者也更加關注思政教育在其他學科中的作用。并且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讓學生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情,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樹立正確 的世界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在中國知網以“初中物理課程思政”作為關鍵詞,檢索到2篇相關文獻,“課程思政”與“德 育”有很多相似的研究內容,故以“初中物理德育”作為關鍵詞。共搜索到26篇學術期刊,3 篇碩士學位論文。
     
     
    圖一8以“中學物理德育”為搜索詞學術期刊發文量
    根據圖1-8所示,學科德育一直是近些年來的研究熱點。2005年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 理念的課程改革,構建德育體系,把德育的核心內涵分解到每門課程中,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融入各門課程中。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初中物理德育進行研究。2017年8月,中共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樹人 系統化落實機制。強調要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不同學 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用各類資源發揮育人功能, 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結合,在培養學生專業課知識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對學生能力的培 養。培養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培養職業能力。各個學科必須充分發掘其中的德 育內涵,加強德育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建設【切。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7年12 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在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中,明確指 出要構建課程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 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 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麗。
    綜上所述,自2016年來,一線教師和學者們越來越關注課程思政這一教育理念,但主要集 中在高等教育階段,初高中階段研究較少。初中作為青少年發展的關鍵時期,極其有必要融入這 一教育理念。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教育方針,每個學科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各科的課程標準, 物理學科制定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物理學是人類科學文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一直引領著人類探索大自然 的奧秘,深化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物理學的迅速發展及其相關技術 的廣泛應用,使基礎教育物理課程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應體現物理學的本質,反映物理學對社會的影響, 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應對未來社會挑戰的需求;應發揮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的 重要作用[⑷。課程思政依然面臨挑戰,具體內容如下:
    (1)課程思政必須打破學科和學段之間的界限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要求在各類課程中貫徹執行此教學理念,各個學齡階段必須做到 因地制宜。邱偉光在《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中表示高等教育的課程思政工作不可以 只依仗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促進各個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融合,爭取做到潛移默化 地影響學生,思政體系必須打破人文學科與科學學科之間的的界限,主要突出敬業精神和創新能 力盧誠在《高校思政新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中提出,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學齡段 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倡專題式教學、互動式教學、 任務驅動式教學。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升為教學重點,發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 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⑷。
    (2)課程思政在不同學科間要區分重點
    每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特點,所以在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時要有所區分,張曉荒在《構建適 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政課程新體系》中提出,思政課程在工科院校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 視,嚴重存在與專業課程的脫節,對于工科的學科特點來說,極其有必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創新能力與嚴謹的科學態度,應該結合行業的道德操守與職業追求開展課程思政教育[19〕。李靜在 《理工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中提出,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不得分裂,不 僅要幫助學生在專業領域成才,還要促進學生在思想方面成人理工課程重點在于專業技術的 掌握和應用,應當堅持在保證專業課程重點不偏倚的情況下,努力發掘專業課的德育能力。鼓勵 學生進行團隊合作,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關心科技的發展,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 觀。類比高等院校的現狀,對于初中教育來說,語文歷史等科目更加方便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 對文化的傳承,物理化學等科目更加方便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挖掘課程中 的思政元素,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每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課程思政必須重視教師的作用
    課程思政具體如何實施,關鍵在于教師。彭小蘭、童建軍在《德育視域中的隱性教育生成研 究》中提到,教師祚為帶頭人物,為人師表是每個教師的基本素養0】。教師的理想信念、行為舉 止、愛好習慣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位學生。在思想方面,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將關注 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長期追求;在行為方面,教師必須做到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相互統一, 如此學生才可以“親其師”而“信其道”。邱偉光也認為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關鍵元素,對于“教 書”“育人”的側重程度,需要有所調整呵。
    1.4初中物理“課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4.1初中物理"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實驗探究、繼承傳統文化等方面都有至關 重要的作用。使學生關注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 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養成實事求 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有判斷大眾傳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學規律 的初步認識。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熱愛祖國。這些優秀的品質正是當代教育環境所強調的, 同時也是課程思政的要求。
    從教學目的角度來看,物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會產生很多交集。我國的思 想政治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及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兩個學科都是為了促進學 生的全面發展。物理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除學科特有的知識講解外, 在科學思維、實驗探究、愛國主義、科學態度與責任方面都體現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42初中物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學生可以接觸新鮮事物的方式愈來愈多,科技的發展帶給 人們生活的便利,同時生活在復雜的環境中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誘導,正所謂:“亂花漸欲迷人 眼”,中學生分辨信息的能力不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要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要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物 理課程的教學中講解前沿的科學發展,激發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努力實現四個自信: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
    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愛國是每位公民的基本素養,也是廣大中學生應當具備的情懷。物 理課程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深深將愛國主義耕種在心。要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 黨,當民族危難之時,要有挺身而出的決心和魄力,同時為學生科普一些我國在科技領域的重要 突破,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國之憂而憂,為國之喜而喜”是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 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課堂中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同時激發 起中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的初心。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敢于探索,敢于挑戰權威。正因為現在學生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巨 大,導致信息內容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作為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區分信息,、幫助學生正確看待 接觸到的信息,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最終培養積極樂觀,具有良好品德素質的中學生,思政元素 入課堂將變得勢在必行訂
    1.4.3現階段課程思政實施面臨挑戰
    在義務教育階段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實施可以開展,但同時也會面臨挑戰,主要有兩方 面:
    其一,面對中考分流學生、家長和教師,家庭、學校和社會更加注重分數,只要可以提高肉 眼可見的卷面成績仿佛就是成功的教師和優秀的學生。由于素質教育不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 便對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會選擇輕視。同時,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將課堂教學所要求的內容傳授給學 生即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學科的育人功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是思想品德老師的責任。
    其二,教師對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要以本學科的學 科特點為切入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比如,對于理科類科目,可將科學態度、堅定信念、奮 斗精神等融入課程中,而對于文科類課程,則可考慮將愛國精神、傳統文化傳承等融入其中。但 前提是必須以本學科特點為基礎,不能本末倒置,將課程原本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章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界定
    2.1理論基礎
    2.1.1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共有四個特征:連續性和階段性、結構性、次序不變性、交叉性血]。其 認為個體認知發展共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呦。初中生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該階段的學生思維已經超越了對具體事物的依賴,能夠以命題 的形式進行,并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具備假設演繹思維、抽象思維、系 統思維,思維發展己經接近成人水平%]。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通過不平衡來促進的,所以教 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制造一些使學生認知不平衡的問題,以促使他們的認知發展卩勻。教師必須認識 到初中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成人不同,要根據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提供適宜的學習活動a〕。皮亞杰 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他們有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教師應該扮演加深學生學 習原有認知的角色,對于初中生來說,要將生活實際與物理學習緊密聯系起來,養成在日常生活 中挖掘物理原理的習慣,生活中處處都有物理,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遇到危 險,盡量避免孩子與外界的接觸,認為這樣就可以規避危險,但事實上由于接觸面過小,在初中 對于物理的學習可能就會感到吃力,因為孩子并不能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
    2.1.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論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的思想可以追溯 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觀點和教學實踐。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的觀點和認知圖式理論對建構主義有 深遠影響。維果茨基的思想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口兒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的,更加注重 學習者運用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強調了學 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I〕。認知建構主義更加關注的是學習者個體如何建構認知方面或情 感方面的,其基本觀點是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過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豐富和 調整,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換句話說,認知建構主義強調意義的雙向建構過程㈤】。在初中物理 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問題并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添磚加瓦,形成更加完 善的思維體系。
    2.1.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羅杰斯在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在學習中的自主地位。強調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并試圖將 情感和認知因素在學習中結合起來,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調動其積極性 和主觀能動性羅杰斯的觀點主要分為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師要 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現象、觀點、數據和資料,不直接或輕易地呈現 結論,留出空間和時間讓學習者參與進來,使學生做到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認識和自我發 展Hl。使用現代教育媒體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 慣[33)。建構主義將“語境、合作、對話和建設性意義”作為學習環境的四大屬性,教師需要幫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出學習的意義,這意味著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學內容反映出事物的性質和規律。 學習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與教材和教師交流,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情 感態度和價值觀。
    2.2相關概念界定
    2.2.1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新增加的一門課程,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學科 的各環節、各方面相聯系,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等,都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育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是深度挖掘專業課中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 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融合,追求各個學科與思政教育的關聯性,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來達 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課程思政并不是一個嶄新的事物。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 個方面:
    C1)家國情懷:學校教育中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家國情懷。教 、育是需要服務于一定的政治一管理的,這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對黨和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同時也需要對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表示認同和堅持,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最終學生能夠成為社 會主義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
    (2)思想品德:學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該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使不同學科的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找到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位置。物理作為中學生的主要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 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建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和 態度。教育的目的在于如何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首先需要教學生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既要 擁有社會道德、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等,又要擁有人文素養和正確的三觀。其次是要引領學生的 思想、情感、態度等的不斷成熟。最后初中物理課程更注重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 學生觀察、推理、想象、邏輯、判斷等能力。
    (3)科學觀念:物理學科作為一門科學,在對學生科學觀念和科學態度的培養上具有得天 獨厚的優勢,通過在課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對問題敢于質疑,大膽思考,最終相信 科學,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態度。
    (4)法律法規: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社會,有各種各樣的渠道可以獲得信息,但作為中學生, 并不能完全分辨信息的真實性和信息的利弊,在課堂中合理融入對法律法規的解讀可以非常有效 地幫助學生識別信息,遠離危險。
    課程思政是隱性育人,著力于將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養植入到各個學科之中,將“育人”的 環節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于潤物無聲中立德樹人。在初中階段,教 師要積極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初 中階段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課程,自然會對物理課程產生好奇,學習物理需要探究精神,在課堂 中融入思政元素既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的主觀能動性,不但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和民 族精神,還能激發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3)。因此,本文認為“課程思政”就是以學校物理課 程為育人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的育人理念。課程思政的作用主要有 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的意識:課程思政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安全意識、愛國意識、熱愛生 活的意識等。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加入小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在對九年級學生講 解“家庭電路”一節內容的時候更應該從實際生活出發,幫助學生建立安全意識,引導學生將自 身的安全永遠放在首位;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將知識點對應的偉大物理學家的故事講述給學生, 以此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關注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有振興中 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勇于創新,有判斷大眾傳媒信息是否符 合科學規律的初步認識。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熱愛祖國。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運動的描述》時結合2019年中國自主研發并發射的嫦娥四號探 測器成功在月球的背面軟著陸,以及2020年長征5號重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的事例,進而講述 這些重大事件背后物理學家的故事。“兩彈一星”元勛于敏捐出全部獎,說“身為一葉無輕重, 愿將一生獻宏謀”。他一心只為國家做出貢獻,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與不畏艱難的品質值得我們 學習。同時,還有我國人造衛星和深空探測的開創者之一孫家棟,他在航天領域不斷突破難關, 說“把自己的事做好,為國家增添力量"。我們為偉大的科學家感到驕傲的同時,他們更是我們 學習的榜樣。而作為教師,更應該弓!導青少年接受先輩優良精祚的 熏陶,1L他們為衣圉的步感 到驕傲,為中國的未來做出奉獻。
    八年級上冊第六章《質量與密度》中測量物質的密度一節,需要正確使用量筒,要求平視凹 液面最低處,同時稱出待測物體的質量,測量質量需要使用到天平,必須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天平, 嚴格遵循左物右碼的準則,且鉤碼和待測物體必須使用銀子,不可直接用手,會造成實驗誤差。 此時為學生講英國物理學家瑞利的故事,瑞利由于不放過細微差異而執著地研究下去,終于成功 發現元素“氮”,從而榮獲190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故事說明,在科學實驗中精確的測量至關 重要。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必須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持之以恒的精神。
    八年級下冊第十章《浮力》學習過程中,結合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在艱苦的條 件下依然堅持為國家奉獻自己的才干的事跡,他說:“希望年輕人一定要堅定信心,迎頭趕上”。 這是時代的傳承,是祖國對青少年的召喚。物理學家對科學,無一不存在著奉獻精神,將自己的 時間精力都奉獻在了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所有的定理以及定律都是物理學家嘔心瀝血得來的經驗, 是無數奮斗在物理研究道路上的莘莘學子的文化瑰寶;教師可以將自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傳染 給學生,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
    (2)傳承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有羅盤造紙術,今有北斗與玉兔,皆是 我華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將我國經典的古詩典籍與物理相結合,不但可以傳承傳統文化,對于 物理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二節《聲音的特性》內容時, 可以與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琵琶行》相結合,其中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可與《夜箏》中“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 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的詩句相結合。前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女子演奏 琵琶,后者描繪的是一位女子在夜間彈古箏。同時找到琵琶和古箏的演奏音樂,與學生一起沉浸 在美妙的樂曲中,引導學生發現雖同為弦樂器,但在撥彈中兩種樂器所發出聲音的不同,從而引 出“音色”的概念。在我國古代典籍《墨經》中寫道“景光之人煦若射”意思是說光線和射箭一 樣,是直線進行的。“鑒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說在中之外內。”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 成像的現象。這些詩句可以緊密的與八年級上冊第四章《光現象》第一節《光的直線傳播》結合。
    2.2.2思政課程
    思政課程是顯性育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 國近代史綱要”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 勢與政策”等,課程內容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播社會主義的核心意識形態,具有鮮明 的政治屬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指的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時事政 治和德育教育,學校培養學生要從德智體美勞中,開發學生對社會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使學 生真正地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由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通過講授法來灌輸給學生 基本的道德與法制概念。“道德與法治課程”高舉政治旗幟,樹立理想信念。
    2.2.3學科德育
    在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德育的定義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 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 體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主要是強調思想性和道德性的輸入【3%學科德育的概念則起源 于2000年所頒布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㈣,該《意見》 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科德育是對中小學狹義的 承擔直接德育的德育學科(品德與社會等)的超越。學科德育強調在學科中滲透德育,尤其指學校 內各科目中德育要素的總和。
    第三章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施
    3.1《家庭電路》教學案例設計與實施
    3.1.1《家庭電路》教學案例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教材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九章第1節《家庭電路》,教材的內容結構如圖
    所示
     
    【學情分析】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九年級的學生年齡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可以能不受真實情境 的束縛,將心理運算運用于可能性和假設性情境:基本的推理能力有利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九 年級的學生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對不明白原由的事物具有求知欲,想要挖掘現象本質的心理 特點。在此階段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同時可 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學習《家庭電路》時,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己經對電學有基礎的 認識,知道基本的電路元件及其用途和電路元件的連接方式,本節內容將從電路角度認識家庭電 路。
    【教學目標】
    整堂課通過融入一些我國各地方的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使學生了解基本國情,培養學生的奉 獻精神;通過對生活中電學原件的拆解分析和小零件的替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 通過一些小組討論和小組活動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家庭電路的組成和電路的連接方法。了解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插座,家用電器 的作用。
    了解火線,零線,試電筆的構造及作用。
    了解觸電類型及觸電急救的簡單方法。
    2.過程和方法:在觀察家庭實際電路(或教室實際電路)的過程中,歸納概括出家庭電路的 主要特征,然后分別介紹電能表、保險絲、插座的作用、連接方法和使用的注意事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家庭電路的主要組成引起興趣,使學生形成家庭電路的整 體印象,培養學生的安全用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了解家庭電路中各主要設備、裝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及家庭電路的組 成。
    (2)火線和零線。
    (3)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
    【教學難點】
    (1)讓學生克服對家庭電路中的“電”的恐懼心理。
    (2)火線和零線與用電器之間的連接。
    【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
    3.1.2《家庭電路》教學案例實施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活動:同學們,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我國實際家庭電 路的組成情況較為復雜,不管是部分鄉村最簡易的家庭電路亦或是部分城市最先進的智能家庭電 路同時存在,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家庭電路的學習,一起學習和思考一下,家庭電路會是什么樣子 呢?在我們學好這章內容后,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會有同學獻身于國家鄉村建設,為祖國的發展盡 心盡力。在前幾章我們做電學實驗時,通常使用的是干電池或者學生電源來提供電能,但是同學 們想想,我們家里用的電,是不是可以用干電池來提供電能呢?如果不可以的話,那家庭電路的 組成是什么樣的?
    學生活動:家庭電路不能使用干電池,干電池的能量不夠支撐那么多家用電器,并猜想家庭 電路是有一個很大的電源、導線、開關和若干用電器組成的。
    教師活動:引導同學思考,自己家里是不是有密密麻麻的電線連接著各個用電器和開關呢?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要使電路中存在電流,就必須用導線將電源開關用電器連接成一個完整 的通路,那在家庭電路中導線被藏哪里去了?
    學生活動:思考家庭電路中的導線基本都是埋暗線在墻里,所以我們看不到密密麻麻的導線, 導線并不是不存在。
    【思政元素】了解國情、奉獻社會。
    【設計意圖】課前引入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物理問題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利 用簡短的介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之后家庭電路的學習做好鋪墊。通過融入我國的現階段存在 的城鄉差異和各地方的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使學生了解基本國情,知道部分地區發展較為落后, 引導學生在需要自己的地方發光發熱,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通過對家庭中導線的掩藏,將本節 課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關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觀察家庭電路的組成,思考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家庭電路的組成圖并小組討論設置的問題。
     
    問題(1)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上面直觀的家庭電路圖,是由哪些部分組成呢?
    問題(2)請同學們觀察電路圖并思考,每一個組成部分分別起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觀察家庭電路組成圖并討論,回答教師問題。
    「-由進戶銭、電能表、總亓關、-保險裝置、插座'、用電器、開關等'組成。
    【思政元素】團隊意識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對家庭電路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增強學生間的團隊 合作意識。
    2.分析問題,逐步探究
    (1)電能表
    教師活動:我們之前學習電能表的時候有了解到,電能表上有四個接線柱,其中1、3接進 戶線,2、4接出戶線。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①電能表的作用是什么?
    ②電能表是怎么連接到電路中的?串聯還是并聯?
    ③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所處的位置及其原因?
     
    圖3-3電能表
    (2)總開關
    教師活動:總開關的連接方法和作用。
    學生活動:串聯在干路中,控制室內全部電路的通與斷。
    教師活動:總開關可以控制室內的電路,但是幾乎所有的用電器都有自己的開關,想一想為 什么要安裝一個總開關呢?
    學生活動:猜想總開關存在的原因。
    教師活動:補充學生的猜想。是為了安全,比如說某一個用電器發生了故障,一般情況下, 維修之前都是要給家里斷電的,這時候就必須斷開總開關。我們生活中看到的總開關是雙閘的, 也就是說火線和零線是同開同閉的,當斷開總開關,會使家庭電路整體脫離。
    【思政元素】科學態度
    【設計意圖】通過對家庭電路中總開關同開同閉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會被忽視的現 象,鼓勵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并探究設計存在的原因。對待生活中的問題需要嚴謹的看待, 不可因囹吞棗,要追根求地了解實質。
    (3)保險裝置
    教師活動:保險裝置其實指的是這個保險盒,并不僅僅是里面的保險絲。在一些年代比較久 遠的樓里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保險裝置,保險裝置的作用是當電路中電流過大時,保險絲熔斷, 自動切斷電路,起到保護作用。
     
    圖3-4保險裝置
    保險絲熔斷之后就需要人為的去更換保險絲。這時候就必須要注意:保險絲要選擇電阻較大、熔 點較低的鉛伊合金制成。不能用銅絲或者鐵絲代替。
    同學們想想,如果我們家保險絲經常斷,一周要換三四次,就覺得很麻煩,為了給自己省事,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換一個粗的,這樣就不用經常更換了,可不可行?為什么?
    學生活動:不可行,肯定不安全。
    教師做出解釋:不可行,如果換了比較粗的,對于我們來說是方便了,保險絲沒那么容易燒 斷了,但是實際上電路中通過的電流是非常大的,容易引起火災。為了安全我們必須要更換同種 規格的保險絲。
    也正因為保險絲斷了就要換新的,經常換非常的麻煩,所以現在新建居民樓電路中的保險裝 置一般采用空氣開關,空氣開關安裝在電能表后,當電路中的電流過大時,空氣開關自動斷開, 切斷電路,我們一般稱之為:跳閘。
    在生活中如果跳閘了,我們只需要把它推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就會遇到一種情況,那個閘推 上去就會下來,推上去就會下來,一直就是推不上去,這時候我們就必須檢査電路,說明可能在
    電路的某一部分存在短路。
    同學們再看我們的圖,保險裝置之后連接的就是插座了,同學們必須要注意,這里連接到電 路中的是燈座,不是燈泡,燈泡是可以取下更換的,不屬于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而且要注意, 控制哪個燈,對應的開關就必須與這個燈是串聯的關系。
    學生活動:跟著教師的思路思考。
    【思政元素】探索精神、科學態度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與生活實際相關聯,思考家庭電路中每個電路元件的設計意圖和不可 替代性,激發學生對于生活中的物理的發掘精神和探索精神。通過對生活中電學原件的拆解分析 和小零件的替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
    (4)火線與霎線
    火線
    零線
    220 V
    大地
    圖3-5火線和零線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圖,我們可以發現家庭電路中有兩根線,分別是火線和零線。如果家里 某個地方漏電了,就會容易發生火災,所以“火線”這個詞的來歷其實是廣大勞動人民給起的, 非常地接地氣,意味著這根線是有電的,弄不好會著火的。我們中華文化晴大精深,源遠流長, 可以用非常直白的詞語來區分這兩根線哪個帶電,哪個不帶電。我們學習過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 為220伏特,所以火線與大地之間的電壓為220伏特。那另一根我們稱為“零線”,因為這根線 與大地之間的電壓為0伏特。
    【思政元素】愛國情懷
    【設計意圖】通過民間流傳下來“火線”的說法,激起學生對于我國文化及歷史的好奇心, 引導學生建立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愛祖國的燦爛文化的信念。
    學生活動:跟著教師的思路思考。
    教師活動:如何區分火線和零線呢?我們用到一種驗電器,叫做試電筆。我們一起看一下試
    電筆的構造是什么?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試電筆。
     
    筆尖金屬體
    圖3-6試電筆
    學生活動:試電筆是由:筆尖金屬體、電阻、氛管、彈簧和筆尾金屬體組成的。
    教師活動:試電筆的原理是筆尖金屬體接觸火線,存在電流,電流通過金屬體到達一個很大 的電阻,這個電阻的阻值大約有幾百萬歐姆,這個電阻的目的是為了分去足夠多的電壓,控制人 體接觸的筆尾電壓不高于36伏特,使人可以處在安全的電壓范圍內。
    通過電阻之后,電流經過氛管就可以使氛管發光,提示人們,這根線中存在電流,是火線。 氛管之后連接的是彈簧。彈簧的目的是這種螺旋的形狀可以擠壓,保證接觸良好。最末尾就是筆 尾金屬體了。
    使用方法:要注意不可以手抓在筆尖金屬體上,非常不安全。但如果只握在橡膠的位置,就不 能將人體與大地構成一個完整的回路,不管是火線還是零線氟管都不會發光。在使用試電筆之前 一定要遵守使用規則,確保自身安全。
    學生活動:嘗試使用試電筆,相互之間監督,并幫助使用錯誤的同學改正。
    【思政元素】探究精神,不怕困難
    【設計意圖】貼近生活實際,通過學生最直觀的感受,理解試電筆的使用。對于電筆的使用 進行試錯。生生之間進行監督和改正,教師予以正確的指導。對于使用錯誤的同學耐心指導,并 鼓勵學生積極互動。
    教師活動:請同學思考用電器與零線、火線的連接方式。
    學生活動:各用電器(插座)并聯在電路中,每個用電器連接在火線和零線之間。
    教師活動:那客廳的開關控制客廳的燈,開關和燈哪一個更靠近火線呢?還是說兩者之間 的順序沒有關系呢?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自行假設,得出結論:控制用電器的開關要連接在火線和用電器之間, 原因是如果更換或者維修用電器,電流從火線過來,經過開關,如果開關是斷開的,那么用電器 中就不會有電流,更換和維修用電器都是安全的。反之,如果更換了用電器和開關的位置,維修 時即使開關是斷開的,人也有可能觸電,非常不安全。
    曼思政元素1探究精神”突全意識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對家庭電路的設計產生自己的理解,并產生安全用電 的意識;—r .「.
    (5)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
    教師活動:兩線插座里面有兩根線,左邊接零線,右邊接火線。所以我們一般說左零右火。 三線插座里面有三根線,分別接火線、零線和大地。那我們習慣記憶為:左零右火上接地。那有 同學就有疑問了:為什么有些用電器是兩線的,有些是三線的?區別是什么?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并討論
    教師活動:和學生一起得出結論“三線插座最上面的那端,一頭接的是大地,另一頭接的是 用電器的金屬外殼,如果用電器外殼上有電,就會通過地線將電流導向大地。不會對人體造成傷 害。”
    教師活動: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在一些插頭上看到L/N,其中L代表的是火線,N代表的 是零線。L/N其實是火線和零線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字母“L”像房子的直角,如果漏電發生意 外,房子可能會燒著,所以我們就可以記得住:火線用字母L表示,那零線就是N 了。
    那請同學們觀察三線插頭,看看是不是一樣長的?猜想為什么?
    學生活動:得出結論,因為地線最長,所以在使用時,能使家用電器的金屬外殼先接地。拔 出時能使金屬外殼后離開地線,所以即使家用電器因絕緣不好而漏電,人也不會觸電。
    學生猜想可以把電引到大地中,來避免人體觸電。
    【思政元素】探究精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對家庭電路的設計產生自己的理解,并產生安全用電 的意識。
    3.課后思考:請同學們畫出自己認為理想教室的電路圖,并有安全用電意識的設計電路。包 含每一個開關控制幾個燈,開關與燈、燈與燈之間是怎么連接的……
    【思政元素】創新能力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應用,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板書設計】
    家庭電路
    一、 家庭電路的組成
    電能表,總開關,保險裝置,插座,家用電器,導線
    二、 火線和零線
    火線(端線):
    零線:
    作用:
    試電筆 構造:
    使用方法:
    三、 三線插頭和漏電保護器
    【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雜,教師和學生的任務量都比較大,整個時間安排可能 會過于緊湊。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可以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整節課學生的積極性還 是很高,但由于課堂氛圍過于活躍對教師的控場能力要求較高,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把握 好課堂的節奏。
    3.2《大氣壓強》教學案例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3節《大氣壓強》[創
    【學情分析】
    在前兩節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壓強和液體壓強,可以得到結論:物體在固體和液體中都會 受到壓強的作用,引出本節課的問題:在氣體中會不會受到壓強的作用,將本章知識串聯成完整 的體系,將羅杰斯的人本主義與課程相結合,敦促學生自發思考,提高學習效率〔翎。通過推翻原 有認知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融入課堂實驗,教師和學生充分互動,既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對于學生整體發展存在潛在的影響。
    【教學目標】
    通過課堂中的小實驗,為學生引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道理,將物理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相 融合,兩者之間互利共贏。在記住物理知識的同時可以聯想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注重培養學生 全面發展。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大氣壓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了解測量大氣壓的方法,學習大氣壓的大小和單位,了解生 活中利用大氣壓的現象。
    2.過程和方法:觀察和大氣壓有關的生活現象,通過感知人們是如何利用大氣壓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及產生原因。
    【教學難點】
    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及大氣壓強的測量。
    【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大氣有壓強嗎?
    物質的三種形態:固態、液態和氣態,學生在學習大氣壓強之前,己經學習過固體壓強和液 體壓強。此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對氣體有沒有壓強進行猜想,并說出自己猜想的依據。后通過實驗, 論證學生之前的猜想。通過學生自行思考作為基礎,適當引起認知沖突,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 應用知識。
    2.演不小實驗:瓶吞雞蛋
    實驗器材 廣口瓶,熟雞蛋,蠟燭,打火機,雙面膠
    實驗過程 用雙面膠固定蠟燭和雞蛋。
    對比雞蛋和廣口瓶的直徑,發現雞蛋直徑大于廣口瓶,無法直接
     
    教師提問:雞蛋可以毫發無損的進入廣口瓶內嗎?
    學生:不能進入,雞蛋直徑比廣口瓶大。
    教師:那同學們請注意看,看看我能不能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教師做演示實驗:將蠟燭用牙簽固定在熟雞蛋上,用火柴點燃蠟
     
    雞蛋會緩慢進入廣口瓶內
    蠟燭燃燒耗盡廣口瓶中的氧氣,瓶內氣壓小于大氣壓,壓力差把
    雞蛋推了進去,使得雞蛋進入廣口瓶內。
    【思政元素】探索精神、奮斗精神
    【設計意圖】
    ①通過演示實驗,論證氣體也會產生壓強,用小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對于本 節課的學習欲望。
    ②通過瓶吞雞蛋的小實驗,類比學生之后的人生道路,在前進的道路上,如果你激情燃燒,
    別人再推你一把,那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既可以加強學生對實驗的記憶又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學 生努力奮斗,探索科學。
    ③變“不可能”為“可能”,深化問題形成認知沖突。從剛開始學生都認為雞蛋不可能進入 瓶內,到通過實驗現象推翻之前的認知,發展科學探究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成實事求 是的科學態度,敢于質疑和修正不正確的觀點。
    3.邀請學生挑戰:塑料桶中吹氣球
    實驗器材 氣球,塑料桶
     
    教師嘗試:吹氣球 > 吹起來了
    提問:為什么同一個裝置,同學們沒有吹起來,但是老師可以吹的起采呢? 解剖裝置發現問題:在塑料桶的側面有一個不易察覺的小孔,學生吹氣球時小
    孔是被堵住的,教師吹氣球時小孔是打開的。
     
     
    實驗原理
    教師可以吹的起來氣球,是由于瓶中的空氣可以通過小孔排出,當氣球被吹大 時,瓶內氣體排出,壓強減小,故氣球可以吹大。當氣球被吹起來之后馬上堵 住小孔,會發現氣球沒有封口但是不會變癟,此時是由于瓶內和瓶外都是空氣, 沒有壓強差,故氣球的鼓癟狀態不發生改變。
    【思政元素】科學探究、奮斗精神、創新精神
    【設計意圖】
    ①讓學生參與實驗過程,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感受實驗現象。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物理知 識都較為基礎,大多為直觀可見的物理現象。在上課過程中可以通過安排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 物品組裝物理模型。直觀的物理現象有助于學生建構物理體系,同時課程標準把發展科學探究能 力作為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一項重要目標。
    ②一直努力不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幸福, 是靠奮斗出來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最需要的精神之一就是奮斗精神和創新精神。 [切努力做到“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力”[輛。
    綜上兩個實驗,我們學習到大氣也有壓強,而且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那么引導學生思考, 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會與哪些因素有關?
    4.提出問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1)空氣受到重力作用
    在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二節《密度》的學習中,學生學習了在0七,標準大氣壓下空氣的密 度是1.29kg/m\ (圖6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冊《密度》一節提供的小資料)空氣有自身的 質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會在所作用的面積上產生壓強。在大氣層里,下邊的空氣被上邊的空 氣所壓,地球被整個大氣層所壓在空氣內部各個方向都存在壓強。這種壓強稱為大氣壓強,簡稱 丈氣壓或氣壓。
    3. 一些氣體的密度(XC,標準大氣壓)
    密度/(kgrrT) 場質 密度/ (kg-m~')
    二氧化碳 1.98 一氣化聯 L25
    1.43 0」8
    空氣 1.29 0.09
     
    圖3-7《密度》一節提供的小資料
    【思政元素】科學態度
    【設計意圖】通過引入之前學習的內容,做知識的遷移:類比固體和液體,在建構主義學習 理論的指導下,相關學者圍繞情境性教學、整體性教學以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的方法 與策略等方面也都進行了一定的積極探討,建構完整且嚴謹的物理知識體系。
    (2)空氣具有流動性
    唐代李白《長干行二首》中寫道“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杜甫的詩《絕句漫興九首》 中“誰謂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風可以將人吹跑,使人感覺有個力推著自己,人有自 己的體積,那么和大氣就有一個接觸面積,所以空氣的流動性是壓強產生的原因。
    【思政元素】傳統文化、愛國情懷
    【設計意圖】將物理知識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傳統文 化的魅力。使學生熱愛中國文化,每位學生應當具有愛國情懷,這也是各個課程教育教學的任務 之一,積極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增強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
    5.提出問題:大氣壓強既然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如何測量大氣壓呢?
    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錄像:大氣壓的測量
    播放錄像同時為學生介紹:我們需要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玻璃管長約為1米,用 手心將管口堵住,然后倒著插在水銀槽中。此時放開手指,觀察管內液面,發現液面下降到一定 高度就不會接著下降了,此時管內外液面高度差約為760mm。若將玻璃管傾斜,發現豎直高度差 并沒有發生變化。
    托里拆利實驗:玻璃管內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環境,玻璃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空氣,由此推 測出是大氣壓使管內的水銀柱不會落下,此時大氣壓的數值就等于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意大利科 學家托里拆利測得管內外液面高度差約為760mm,后來將這樣大小的大氣壓都叫做標準大氣壓, 標準大氣壓用字母艸表示,其大小為= 1.013x105Pa。經過粗略計算我們得到標準大氣壓
    的值約等于lxl05pa。
    氣壓計:測量大氣壓的儀器,當氣壓發生變化的時候,金屬盒的厚度就會發生變化,轉動裝 置的指針就會偏轉,顯示出大氣壓的大小。請同學們注意,其實醫院的氧氣瓶和樓道的滅火器上 的氣壓計,也是一種無液氣壓計。
     
    圖3-8氣壓計
     
    【思政元素】科學態度
    【設計意圖】大氣壓強測量的實驗很難在教室里實現,所以采用了觀看錄像的方式讓學生對 實驗有印象。同時介紹了氧氣瓶和滅火器的氣壓計既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同時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對于生活中的事物盡可能去發掘,與所學知識相結合。
    6.板書設計
    大氣壓強
    1.大氣中存在壓強
    2.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空氣重力作用、空氣具有流動性
    3.如何測量大氣壓?
    托里拆利實驗、氣壓計
    7.課堂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大氣是否存在壓強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通過觀察 物理實驗現象和參與物理實驗過程,可以直觀地學習知識,建構完整的體系。同時也可以直接提 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增強學生綜合素養。
    3.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案例設計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有關聲現象的這一章 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可以讓學生由熟悉的生活情境進入到物理知識的探究中,在觀察、感知和 實驗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親身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從中得出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在 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學情分析】
    對八年級的同學來說,物理還是一門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學科,所以老師的積極引導和激發 學生研究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對物理探究課的教學形式還有某些不適應的地方,如同學間 的合作,師生間的交流還不夠成熟、不夠大膽,這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培養。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 中,如何進行實驗,實驗中出現與探究課題偏離或與生活常識矛盾時應如何對待等問題時都需要 老師的正確引導,并鼓勵他們大膽嘗試。總之培養學生盡快適應探究課的教學,既要讓學生在不 斷操作中提高,更需要老師在實驗過程中的給予恰當指導。
    [教學目標]
    八年級的同學剛接觸物理這門新的學科,剛開始學生都是充滿了好奇心的,根據對老教師的 走訪發妮很多教師會將第二章《聲現象》提前至葆一章《機械運動》前進行教學,目的往于通過 有趣的聲現象激發或是保留住學生對物理課程的興趣,《聲現象》這章的內容比較生動有趣,是 中學生可以依靠自身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所以學習起來通過學生的感官接觸,更加助于學生對知 識的理解。本節內容將融入愛國情懷、文化傳承、科學觀念等思政元素,對學生的學科知識和思 想品德教育同時著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理解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的一系列小實驗以及多媒體課件中的 內容,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產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學道理;在物理活動中提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的產生原理和聲音的傳播條件。
    難點: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法
    【教學過程】
    1.課前引入
     
    教師活動:利用彈奏尤克里里及播放古箏彈奏《琵琶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問 題進入課堂。請一位同學跟著PPT朗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感受白居易對琵琶女技藝高超的深切同情,同時提岀問題:尤克里里和琵琶都 可以發出聲音,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活動:感知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思政元素】家國情懷、文化自信
    【設計意圖】通過對我國古代樂器的初步認識和對優美詩句的朗讀和賞鑒,感受我國古詩詞 的眩力,建立文化自信,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并通過彈奏尤克里里及琵琶發出聲音的視頻,帶 著教師的提問,明確學習目的,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和期待感。
    2. 探究1聲音的產生
    教師活動:
    (實驗材料:尺子、紙張、橡皮筋、鋼筆帽、音叉、乒乓球,玻璃杯。)
    (1) 指導學生自主探尋聲音的相關小實驗(尺子、紙張、橡皮筋和書本)。
    (2) 教師巡視,并對各小組的研究進行點評和指導,充分與學生互動。
    (3) 總結:研究的內容是聲音的產生原因,杜絕部分學生態度散漫或注意力轉移。
    學生活動:按照老師的指導,自己動手操作完成本小組的實驗,各小組之間可以相互交流, 總結實驗規律:聲音是由于振動產生的。
    【思政元素】探索精神、團隊合作意識
    【設計意圖】
    (1) 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 培養團隊意識,進行協作學習。
    (3) 實驗既可以讓學生感到新奇,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來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又可以鍛 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以及團結協作的意識。讓同學們意識到物理本來就是一門以實驗為 基礎的學科。
    3.演示實驗——聲音的產生
    教師活動:在之前同學們自己動手發出各種各樣聲音的小實驗中,有些實驗現象并不能直觀 的觀察到聲音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那么我們就將不可見的聲音轉化為可以看到的現象,將聽覺想 辦法轉化成視覺或者觸覺,請同學認真仔細觀察接下來的實驗現象。
    教師演示實驗:用音叉擊水;用音叉擊乒乓球。
    在教師演示實驗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發現用音叉擊水,水面可以產生水花;用音叉 擊乒乓球,乒乓球會被彈起,最后肯定之前實驗的結論: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該過程可以告訴 學生“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不要因為當下看不到現象就認為沒有人可以發現真 相。
    教師活動:為同學介紹一種物理方法:轉換法,在此實驗中也可以被叫做放大法,將不可見 的實驗現象想辦法轉化為方便觀察的現象,在此實驗中我們將不可見的聲音轉化為肉眼可見的物 體運動。需要同學對轉換法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
    【思政元素】厚德仁愛、正直善良
    【設計意圖】教師演示實驗,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物理方法的教學幫助學生認識 到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習方法。教導學生要知善惡,明是非。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4.探究2——聲音的傳播
    教師活動:演示“真空罩"實驗。將正在發出聲音的鬧鐘放在玻璃罩中慢慢抽出其中的空氣, 請同學們注意聲音的變化。
    學生活動:仔細聆聽,發現隨著玻璃罩中的空氣越來越少,鬧鐘的聲音越來越少
    教師活動:總結實驗結論,真空中不能傳聲,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
    (實驗材料:蠟燭'.音響「碎紙屑.•水槽、水,防水袋) -. -
    學生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將蠟燭放在音響正前方,當播放音樂時觀察蠟燭火焰的變化; 將碎紙屑放在音響上方,播放音樂時觀察碎紙屑的變花;將音響放在防水袋中緩慢放入水中央(注 意不接觸水槽底部)仔細聽音響是否可以發出聲音。
    觀察現象:火焰會隨著音樂聲音的變化而擺動;碎紙屑會隨著音樂聲音而舞動;依然可以聽 到水中的鬧鐘發出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和液體中傳播,所以才可以聽得到。
    教師活動:我們己經得到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和液體中傳播,請同學們思考聲音是否可以 在固體中傳播,并說明支撐你觀點的理由或案例。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
    學生A:我認為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因為有句成語叫做“隔墻有耳”我爸爸媽媽在廚房 做飯說話的時候,我把耳朵貼在墻上是可以聽到的,樓上的班級搬動桌椅板凳我們也是可以聽到 的。
    學生B: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之前我趴在桌子上睡覺的時候,同桌一拍桌子,嚇我一跳。 學生
    教師活動:同學們舉的例子都非常好,所以我們可以補充剛才的結論:聲音既可以在氣體液 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中傳播,但真空中不可以傳聲。
    【思政元素】科學探究,團隊合作
    【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得出的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也幫助學生科學有更深層次的
    認識。
    (2)激發了學生自主實驗的探究興趣以及學習成就感。
    (3)有助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
    5.拓展一一聯系實際,探討聲音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師活動:聲音既可以便利我們的生活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生活。
    便利生活:聽診器、聲納系統和超聲波潔牙器等。
    享受生活:聽廣播、瀑布、音樂會。
    聲音同時還可能打擾到我們的生活,比如我們在教室學習外面汽車的喇叭聲、午睡時廣場舞 大媽彼方的音樂、有些同學上課睡著了,對這位同學來說那老師上課的聲音也是噪聲了。任何事 物可能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可以趨利避害,比如說噪聲就可以在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人耳處 減少噪聲危害。
    學生活動:思考聲音在生活中的運用及危害,并且探索避免噪聲的方法,可以帶耳塞,關門 窗或者直接關閉發生物體等等。
    教師活動:同學們在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之后可以想想辦法,看看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些工具可 以幫助人們在生活中減少噪音帶來的煩惱。或者說可以查閱有關書籍看看對于聲音我們還可以怎 樣利用。
    【思政元素】奉獻精神、服務社會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于生活中聲音的思考,認識聲音在生活中的運用,并且提高學生解 '/* •?,:匚+ 宀 E =1 日百 |Vr 合匕 4..
    -丄•廠 k旳' ivn瓷h j冃匕丿J。
    6.課后練習
    思考:宇宙是一個沒有空氣的環境,那么當宇航員在月球上相互說話是否可以聽得到?如果 不可以那么他們是如何進行交流的?
    【板書設計】
    第三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是什么
    1、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
    3、 聲音的運用:便利生活、享受生活和規避危害三方面。
    【教學反思】
    本堂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奉獻精神、科學探究、團隊合作等思政元素,在對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中發揮物理學科的育人作用。而且一方面用演示實驗來演示在實際教學 中不易實現每位同學動手操作的實驗,另一方面讓學生親自操作一些簡單有趣的小實驗,讓學生 在合作討論中得出結論。本節課的突出特點便在于此:將演示實驗與探究試驗相結合,兩者相得 益彰,學生在整個學習探究過程中形成一個系統立體的感知過程。整節課既是一個生活的小實驗 室又是一個嚴謹的科學探究的過程,目的在于學生知道物理就在生活之中,并且做中學到不少知 識。通過有趣的聲現象激發或是保留住學生對物理課程的興趣,實驗現象是中學生可以依靠自身 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所以學習起來通過學生的感官接觸,更加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節內容 融入的思政元素,對學生的學科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都有所裨益。
    第四章教學實踐效果的分析與評價
    4.1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學的問卷調查分析
    本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某中學九年級(1)班,針對上述《家 庭電路》教學案例設計實施后對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在前期的問題設定和收集過程中,將對于銀 川市某中學九年級一班同學進行簡單的溝通和了解。學生共計48人。通過問卷的反饋分析融入 課程思政元素后的教學是否可以幫助學生在知識理解、知識應用、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本次調查問卷共設有四部分的調查,其中5道學生在生活中對電的認識、4道學生突然面對 問題的解決、4道電學常識和5道電學知識。將針對以上內容對學生的反饋進行分析,推測融入 課程思政元素的課堂是不是可以真正的幫助到學生的發展。
    4.1.1問卷的設計和編制
    1.測試試卷
    《家庭電路》課后調查問卷
    2.統計分析工具
    釆用EXCEL進行原始數據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3.測試樣本
    本研究樣本取之于銀川市某中學九年級一班48名學生,抽取樣本進行分析.剔除部分無效 數據和無效問卷,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與統計,并得出一些結論供參考,提出無效問卷和無效 數,共計有效問卷46份,筆者主要對于完成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家庭電路》進行學生反 饋的分析匯總。
    4.調查問卷內容分析
    表4. 1調查問卷命題雙向細目標
    試題題號 題目個數 指標比重 備注
    對電的潛在接觸 1.23.4.5 5 22.7%
    突發問題的解決 6.789 4 18.1%
    電學常識 10.11.12.13 4 18.1%
    電學知識 14.15.16.17.18 5 22.7%
    思想道德方面 19.20.21.22 4 18.1%
     
    5.樣本數據分析
    樣本男女占比:男生共計29人,占比63%;女生共計17人,占比37%。
     
     
     
    圖4.1樣本男女占比分析
    4.1.2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不設定唯一答案(除電學知識部分),被調查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真實作答, 一被調杳考可以自行選擇單選或者多選,.根據對問卷的分析和總結,根據問卷設計的分類,可以得 到以下結論,數據統計如圖5.2所示
    表4. 2調查問卷的調查結果數據統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27 19 26 29 18 1 28 2 18 7 1 38 0 2 3 7 9 2 21 16 21 24
    B 6 29 30 25 28 5 2 37 27 8 3 2 7 40 31 12 9 0 13 13 17 20
    C 24 39 11 1 6 31 18 13 37 26 42 .18 39 4 9 32 26 42 11 14 6 11
    D 11 15 20 10 12 26 9 1 1 23 0 13 7 2 3 2 15 2 2 3 2 4
    E 12
     
    (1)對電的潛在接觸方面,問題設置為1-5題。
    Q1:你拆過電動玩具類、家庭開關、手電筒、家用電器中的哪些物品?
    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在日常生活中拆過電動玩具類和手電筒較多,合計占比約63.3%,從
    未動手拆過此類物品的人數共計12人,占總人數的26.1%,可以反映部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并沒 有積累操作能力,在生活中未能將物理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Q2:被調查者對電路的認識源于哪些方面?
    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者對電學的了解來源于網絡資源和物理課堂占比最重,科普書籍次之, 家庭教育的占比最少。由此可以了解到物理課堂對學生的電學啟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物理 課堂中普及一些和生活現象相聯系的知識對于學生整體的發展及其具有必要性。應當培養學生養 成大膽探索,敢于創造的思想觀念。拓寬學生對科學的接觸面,對所吸收的知識敢于質疑,始終 相信科學。
    Q3:針對被調查者在日常生活中對電學的潛在認識和了解。
    本調査了解學生的認識途徑,大部分同學對電學的認識是通過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或是閃電所 了解,只有12.2%的同學通過物理實驗可以對電學有具體的認識。在教學中適當加入物理實驗的 比重,有助于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學習,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物理實驗的學習方法, 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
    Q4:提問在家庭電路中同時使用200個用電器,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調查數據顯示有83.1%的被調查者認為會存在跳閘或者著火的情況。但通過融入課程思政《家 庭電路》這節課的學習,這個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對原有思維認知的顛覆有助于開啟 對于新知識學習。
    Q5:購買用電器時,什么是你首先考慮的因素?
    對于這個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了解學生對于家用電器的安全問題是否關注,是否會把安全 •問題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是否只因為價胳的僥惠而選抒一些芥不了解安仝隱患的家用電器,也 想通過此問題將課堂上的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希望課后可以對學生生活中選擇家用電器產生影響。
    以上五道問題,圍繞著被査者在生活中對電學的潛在認識和了解,反應岀來被調査者在生 活中其實對電學的認識比較局限。大部分被調查者家庭教育中對于家庭電路的認識相對匱乏,但 從長遠角度考慮,生活中的電路常識和認識,簡單地辨識安全電路的能力,是每一個九年級學生 都應該具備的,同時需要一些動手操作能力,對于家庭電路中突發的問題可以果斷地判斷原因。 要將安全意識貫穿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在思想教育層面,物理課堂中 加入實驗元素會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態度和科學觀念,可以具體的針對某一現象和學生做出探討并 做出解釋。
    對突發問題的解決方面,問題設置為6-9題
    Q6:如果家里所有的用電器突然停止工作,你認為會是什么原因?
    當家里所有用電器突然停止工作的時候,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可能是空氣開關跳閘或者是家 里沒電費了,非常符合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選擇保險盒當中的保險絲燒壞了的被調 查者只占到7.8%,說明就保險裝置的講解時,教師沒有及時接收到學生的反饋,導致知識講解過 快或者產生遺漏。
    Q7:家里只有你一個人,忽然電視機自動關機了,你會怎么做?
    當電視機忽然關機的時候,60.9%的被調查者選擇打電話給家長說明情況,說明學生對于家 長的依賴和信任占據主要地位,39.1%的被調查者會選擇自己研究一下原因,說明部分學生還是 獨立思考的能力。14.6%的被調査者選擇自己動手搗鼓一下,說明這部分同學動手操作能力較強, 因為問卷并未設置唯一答案,有部分同學多選,在通知家長的情況下自己對用電器進行研究。有 一位被調查者自立選項“重啟”,筆者看到這個新奇的選項感覺眼前一亮,而且也不違背常理,
    這種獨立思考問題并未被選項所引導的能力也是當代學生所缺失的,需要教師去發掘和培養的。
    Q&更換燈泡的時候,你認為應該先做什么?
    本題設計的主要意圖在于統計被調查者是否具有安全用電的意識,生命安全永遠應該放在首 位,在課堂中教師也著重強調了用電安全的必要性,通過問卷的反饋,57.8%的被調查者會選擇 立即斷開開關,23.2%的被調查者選擇用絕緣手套小心取下燈泡,剩余19%的被調查者選擇用手 小心將燈泡取下,其實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就己經增加了迷惑性,選項中使用到“小心”的字眼, 也是想誘導學生內心潛在的“我只要小心一些就沒事了”的錯誤想法和認知。
    Q9:如果家人意外觸電了,你會怎么做?
    本題根據現實中很有可能發生的意外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首先選擇用干木棒將人和電路 斷開的被調查者占比最多,其次是拉閘,然后是報警等待救援,只有一位被調查者會原地大哭, 不知所措。筆者認為絕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反應都是有助于救援的,教師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穿 插一些對突發問題的解決策略,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演練,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以上四道題,針對生活中突發的電學問題調查,根據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絕大多數被調查 者可以積極面對和有效處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意外,教師在知識教學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素 質教育和安全教育,生命是每個人努力拼搏的基礎和資本,通過課堂幫助學生可以應對獨立生活 中突發的意外也是作為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對電學常識方面,問題設置為10-13題
    Q1C-Q13這部分的內容芥不是在授課過程中講到的,3的是為了檢測被調査老在生活中自身 對于電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攝入大多來自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包含被調查者自身對于生 活的觀察和思考,根據統計被調查者對于家長的依賴和信任占到非常大的比重,且絕大多數被調 查者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這會教育,自身對于問題也具有獨特的想法。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努 力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強有力的保障。
    對電學知識方面,問題設置為14-18題
    Q14-Q18這部分主要是對本節課《家庭電路》知識的考察,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對于物理學科 知識的掌握情況,在關注被調查者思政教育的同時必須謹記物理教學才是物理課堂的主體,根據 對問卷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到72.4%的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較好,剩余27.6%的學生對于物 理知識的掌握不理想,課后筆者根據問卷分析需要推測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 吸引力不夠或者在學生參加完大課間回來上物理課,身心有些疲憊,又或者是課堂中被其他外在 環境所吸引等等……
    學生個人思想品德方面,問題設置為19-21題
    Q19:當了解到我國各地發展差距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我國實際家庭電路的組成情況較 為復雜,不管是部分鄉村最簡易的家庭電路亦或是部分城市最先進的智能家庭電路同時存在,未 來你會不會選擇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幫助偏遠地區的發展?
    近45.65%的學生愿意在提供豐厚的報酬的前提下去建設祖國的偏遠地區,說明當代學生己經 樹立起一定的物質觀念,將自身的生活質量作為考慮問題的首要因素;28.26%的學生愿意無條件 支持祖國的建設,為祖國出力;23.91%的學生因為離家太遠,舍不得家人不愿意去偏遠的地區, 更加具有家庭觀念和親情觀念;4.3%的學生認為偏遠地區生活太苦了,不愿意去。根據對數據的 整理和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數被調查者都愿意為建設美好家園而遠離家鄉,投身國家的基礎建設。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更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
    Q20:在生活中,如果有位路人被電到了,你會不會選擇提供幫助?
    本題設置的目的在于調查學生對助人為樂的理解和想法,34.78%的學生會在具有一定相關理 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別人進行幫助,在具備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可以保證自身安全,又可以幫助他人 值得提倡;28.26%的學生會因為救人心切直接選擇救人,可能會忽略自身安全;30.4%的學生會 請求外援,尋求他人的幫助;僅有6%的學生會因為害怕而走開。說明大對數被調查者的內心是 希望可以對他人有所幫助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也至關重要。
    Q21:我國的勞動人民利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資源和優美的詩句,以及一些現 在還耳熟能詳的諺語,請問你對于我們的國家有什么看法或者想做的?
    根據數據統計,83.4%的被調查者都熱愛祖國,并希望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報效祖國,對于 我國的歷史文化和詩詞傳承都是積極的態度,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幫助 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Q22:在生活中當對事物產生好奇的時候,你會選擇怎么做?
    本問題設置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物理現象的好奇程度以及會不會自己去解決問 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根據數據顯示,僅8.6%的被調査者會選擇不深 究,剩余的學生都會通過詢問老師和家長、査閱書籍和電子資料、和同學討論等方法探究事物的 原由。
    ,以士四道題•,針對學生嚇〉.思想品德方面直行數據統計和研究,看看本節課的教學是否可以 幫助學生培養堅定地理想信念、文化傳承的觀念、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助人為樂的品德,將思 政教育和學科知識教育相結合,分析課堂效果并得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物理課堂更加有助于學 生全面發展的結論。
    4.1.3調查結論與啟示
    調查結論如下:
    被調査者在生活中對電學的認識比較局限。大部分學生家庭教育中對于電路的認識相對匱乏, 學生可以積極面對和有效處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意外,對于生活中的電路嘗試問題還是基本上有 所涉獵,對本節課物理知識的學習總體上符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課后反響熱烈,大多數 學生表達自己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本節課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家庭電路》達到預期效果。
    啟示如下:
    作為教師必須在課堂中科普一些相關的知識,鼓勵學生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擁有動手操 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安全意識,注重學生的學校教育要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融 合,體現三種教育環境的交集。每個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盡量將 學科知識相關聯,幫助學生構建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在課堂中更注重方法的傳授而不是知識點 本身,正如古話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業務能力也必須抗打,不能出現教學錯 誤,時刻需要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4.2學生訪談
    本節課結束后,筆者隨機與四位同學進行了溝通,詢問學生上課的主觀感受、知識的吸收程 度、對本節課上課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對課堂的一些建議和看法。
    4.2.1學生訪談記錄
    學生A: “我覺得這節課的收獲還是挺多的,學習到了很多生活中的電學。老師講的非常生 動形象,舉的例子也貼近生活,我感覺這節課的知識對我生活中的幫助應該也挺大的,上課的氛 圍是那種輕松愉快的,我喜歡”。
    學生B: “這節課特別的貼近生活,然后我屬于那種在家喜歡瞎倒騰的那類人,這節課我印 象最深的是講:并不是小心就是絕對的安全。我就想起來之前自己在家拆爺爺那個老式收音機, 我可小心拆卸了,但是好像都沒把插頭從插座上拔下來,想想還挺后怕的,真的還好沒發生意外, 不然我完蛋了。這節課給我的感覺就是特別聯系生活,以后也一定能用得到,氛圍輕松我也特別 喜歡”。
    學生C: “我覺得這節課挺中規中矩的,總體上知識學到了,課程時間安排非常緊湊,我覺 得知識點特別的碎,估計我沒能全掌握,還需要好好看看書做做題。建議的話我覺得老師你可以 把有些電路尹件夢到教室來,我堂得娶比幻燈片更真觀一些”。 - _
    學生D: “老師我覺得這節課班里的氛圍特別好,大家基本上都在思考,感覺不是那種枯燥 的較書課,我們很喜歡,不過我感覺班里同學都太活躍了"然后紀律有點差,我感覺坐在后排有, 時候都聽不清您的聲音,我覺得對于這個氛圍,老師需要控制控制。知識點我感覺我基本上都記 住了”。
    4.2.2訪談結果分析
    根據對四位同學的訪談可以分析得到,大部分同學非常喜歡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課堂,可以 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快,課程內容貼近實際生活,學生相對更容易掌握物理知識。回家后也更 愿意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動腦動手去觀察和拆卸一些簡單的小電器(比如手電筒),可以有 效的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課堂的改進方面,應該將必要的電路元件帶入 課堂,可以讓學生更直觀的觀察。同時應該注意課堂氛圍過于愉悅會導致課堂混亂,在之后的教 學環節一定會尤其重視此問題,盡早做出改善。通過課堂中穿插的詩句可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以 及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教育是需要服務于一定的政治管理的,這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對黨和國家意 識、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同時也需要對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表示認同和堅持,激發學生的愛國之 情,最終學生能夠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物理學科作為一門科學,在對學生科 學觀念和科學態度的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在課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對 問題敢于質疑,大膽思考,最終相信科學,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和科學態度。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展望
    5.1研究結論
    通過對課程思政理念的具體研究,對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和在初中物理課 堂中的具體實踐,最后對實踐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最終我們得到在初中物理課堂中融入思政 教育是可行的。
    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心理建設和思想建設是否健全,對實施全面人才強 國戰略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新時代學生應該展現出來的是在學習方面努力刻苦,勇于創新;在 思想方面誠信友善,積極樂觀;在生活方面愛國愛黨、助人為樂。這也進一步證實我國堅定地走 社會主義道路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加快我國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的步伐。在此過程中敦促教 師一定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交給思想政治學科的老師,各個學 科應該協同思政課程,從各學科自身具備的特點出發,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 界觀。針對當代大教育環境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 ”的難題,提出課 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有助于讓學生關注到我國現當代國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重視科研的力 量,愿將畢生所學奉獻于華夏大地。
    本研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對課程思政的內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結合多位學者的觀點, 以《義務教育物理課稈標準(2011年版)》為棊礎,將課稈思政的理念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學當中° 把初中物理課堂當做思政教育的載體,將愛國主義、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傳統文化的傳承、新 鮮事物的吸取等作為課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學生迸行思政教育,同時豐富了物理課堂的 內容,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愉悅,提高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與應用。
    結合課程思政的相關理念和內涵,進行教學設計并有效實踐。本研究共有三篇教學設計,但 因疫情原因,并未得到充分的實踐,只對其中一篇進行實踐和客觀的問卷分析。根據問卷和學生 訪談最終的結果來看,學生對于物理課程的喜愛程度有略微的增加,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不是一 蹴而就的,是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過程,需要所有學科的老師齊心協力,培養出全面發展 的學生。因此,對當下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因素成了大勢所趨。
    5.2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5.2.1研究不足
    首先,物理學科中其實有非常多的思政元素,由于切入點不同會導致同一節課會有不同的建 構形式,本研究在挖掘思政素材上還不夠徹底和全面;其次,由于疫情原因,開展實踐環節的次 數不多,且實踐的數據收集只完成了一組,對于整體分析課題產生了影響。
    5.2.2研究展望
    思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師對學生漫長的影響和熏陶的過程。在物理課堂中融入思政 元素既有利于物理知識的吸收,也有利于學生長期的發展,甚至在若干年后學生印象最深的是某 
    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瞬間,而非知識本身。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作為人民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的長期發展,將思政教育貫穿課堂。我們需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教育體系,在未來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學 校和教師關注思政教育,將課程思政體系進行完善,實現真正的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 日報,2016-12-09(01).
    [2] 張軍學.農村初中班主任有效開展德育教育的方法[J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200.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376-378.
    [4] 張露予.美國公民教育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現代交際,2018(18):245+244.
    [5] 張玉蘭,王克嬰.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較研究[JJ.法制與社會,2019(22): 178-179.
    [6] 楊芝.美國隱性教育途徑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新西部,2018(33): 161-162.
    [7] 王胤丹•新加坡教育概況及其教育特色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6,26(05):31-34.
    [8] 佚名.因材施教的新加坡中學教育[J].黑龍江教育仲學),2013(10):52.
    [9] 黃慧.解碼新加坡德育[J]沖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6):17-19.
    [10] 武曉瓊.淺議中日綜合教育之異同[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2,28(12):30-31.
    [11] 王丹.日本中學教育的成與敗[J]上海教育,2012(08):62-63.
    [12] 張加梅.以生為本在英國中學教育的體現[JJ.華人時刊阪長),2015(03):69.
    [13] 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 .htm
    -JL41電華人民井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丄年版〉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5] http://www.gov.cii/xinweii/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16] 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J62號
    [17]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18] 盧誠.高校思政新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05):150-152.
    [19] 張曉荒.構建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政課程新體系[JJ.經濟與社會發
    展,2008(10):149-152.
    [20] 李靜.理工院校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才智,2019(03):29-30.
    [21] 彭小蘭,童建軍.德育視域中的隱性教育生成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9(02):131-137.
    [22] 張裕鼎.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與機制觀辨析[J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8(01): 117-120.
    [23] 王光榮.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兩種范式一一皮亞杰與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比較研究[J].華 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3(05): 164-169.
    [24] 王燕.基于認知發展理論的Flash教育游戲設計模型構建[JJ.中國電化教育,2012(08):92-96.
    [25] 尹忠澤.論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的辯證法思想[J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6(03):136-13&
    [26] 劉長城,張向東.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及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J.當代教育科
    學,2003(01):45-46.
    [27] 王民紅.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食品專業英語教學創新研究一一《食品專業英語》評述 [J].食品與機械,2020,36(08):229-230.
    [28]黃凌梅,鐘秉林.建構主義視域下實習輔助課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20(06):64-69+81.
    [29]白倩,馮友梅,沈書生,李藝.重識與重估:皮亞杰發生建構論及其視野中的學習理論[JJ.華東 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3): 106-116.
    [30]李璇律,田莉.建構主義視域下的深度學習[J].教學與管理,201902):14
    [31]張秋燕.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學困生轉化[J]沖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9):79-80.
    [32]薛朝玉,胡曉琦•淺析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物理概念教學——以“共振"為例[J].物 理教師,2015,36(06):12-14.
    [33]張麗宏.人本主義理論視域下中小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培養策略[JJ.教育探
    索,2014(07):39-40.
    [34]文雯.簡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維度一一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論研究》[J], 語文建設,2020(24):88.
    [35]中國百科全書;教育卷[M]沖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01.
    [36]http:〃siyanhui.wemning.cn/xb2015/dsj/201503/t20150325_2522869.shtml
    [37]Ste M , Kulik M M . The Psycho-Didactic Approach in Religious and Moral Education. Towards Personal Growth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fJ]. Religions, 2021, 12(6):424.
    [38]Zhang C , Wei Z .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C]// 2021 10th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ei Educational and faformatlon Technology (ICEIT). 2021. _
    [39]Yi, Jin, Peng, et al. Exploration on Implement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Physics Teaching in University[C]// 2019.
    [40]Liu M .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Design of College English under Mixed Teaching Mode with the Tool of Co-Metrix[C]// 2021 2nd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ICBDIE). 2021.
    [41澎前程,杜敏.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2]劉金華,鄧賜平.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7-89.
    [43]陳華棟.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137-143
    [44]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12/08/c_1120082577.htm.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jioayushuoshilunwen/4555.html

    上一篇:社區音樂教育研究 以揚州市瓜洲鎮民眾音樂文化傳承為例

    下一篇:美國中小學母語教科書 中知識體系的編寫研究 以《Wonders》和 《Literature》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