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w0g0m"><code id="w0g0m"></code></nav>
  • <xmp id="w0g0m">
    <xmp id="w0g0m"><nav id="w0g0m"></nav><menu id="w0g0m"><strong id="w0g0m"></strong></menu>
  • <xmp id="w0g0m">
  • <nav id="w0g0m"></nav>
    <menu id="w0g0m"><menu id="w0g0m"></menu></menu>
    1. 網站地圖
    2. 設為首頁
    3. 關于我們
    ?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Migrants in Germany (Chapter3, 4)英漢翻譯實踐報告

    發布時間:2022-10-13 10:13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任務描述 1
    第一節 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 1
    一、原文題材分析 1
    二、原文體裁分析 2
    第二節 翻譯的目的與意義 2
    一、翻譯目的 3
    二、翻譯意義 3
    第二章 譯前準備 5
    第一節 文獻綜述 5
    一、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5
    二、相關實踐成果述評 9
    第二節 準備事項 9
    一、工具、參考文獻的準備 10
    二、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10
    三、翻譯策略的選擇 11
    第三節 實施計劃 12
    一、翻譯及撰寫計劃 12
    二、寫作計劃 13
    三、應急預案 13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15
    第一節 翻譯過程 15
    一、術語表制定 15
    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 15
    - III -
    三、翻譯過程監督策略 16
    第二節 譯后事項 16
    一、 譯文審校 16
    二、 譯文評價 17
    第四章 案例分析 18
    第一節 語境與選詞 18
    一、語言語境 18
    二、情景語境 21
    三、 文化語境 22
    第二節 詞序調整 25
    一、語言習慣 26
    二、邏輯順序 28
    三、信息重心 30
    第三節 句子結構選擇 33
    一、形式對應 33
    二、 重述主題 35
    三、 連接形式調整 36
    第五章 實踐總結以及結論 39
    第一節 翻譯實踐總結 39
    第二節 翻譯心得 40
    參考文獻 42
    附錄 45
    致謝 116
    攻讀學位期間發表論文 117
    獨創性聲明 118
    - IV -
    第一章 任務描述
    翻譯文本節選自2019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的報告——
    《OECD職業教育與培訓概述——開發德國移民潛能》(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Migrants in Germany), 本次翻譯研究對象為該報告的第三章“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現狀”(Getting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 )和第四章"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保障”
    (Support D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 ) ,共計1,1381詞。
    第一節 原文題材與體裁分析
    通過對原文題材和題材的把握,梳理出研究的基本框架,為下一步的翻譯實 踐提供依據。
    一、原文題材分析
    該報告主要介紹德國現有移民教育體系和相關政策的實施,德國如何基于就
    業需求對年輕人特別是移民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第三章“德國接受職業教育與 培訓現狀"(Getting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主要聚焦在 如何建立移民的正確職業觀和培養移民在接受職業教育前所具備的能力等問題; 第四章“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保障"(Support D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Germany )主要討論移民在接受“學徒制"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 挑戰。這兩章內容是本著作的主體。
    德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優勢之一是將在校學習與就業相結合。然而,獲 得學徒崗位對年輕人而言并非易事,尤其是成績較差且得不到父母在學業上支持 的年輕人。原文本介紹近期移民和移民二代中的年輕人在申請學徒培訓時可能遇 到的困難;介紹雇主在培訓學徒時可能遇到的阻礙;移民在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 的挑戰包括:尋求學徒崗位;獲得雇主認可;應對學徒市場上存在的歧視問題。
    在德國大部分職業學校的學生通過學徒制的方式進行學習,移民二代也能和
    - 1 -
    當地人的子女一樣接受職業教育學習。但是,移民子女的輟學率持續上升,究其 原因主要的障礙是移民的語言交流能力較弱。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來 解決移民的就業需求,從而幫助年輕移民完成學業并精準找到就業崗位。
    二、原文體裁分析
    原文本為報告,該報告從客觀視角闡述實事,論證詳實,語言結構嚴謹,邏 輯性較強。報告中使用抽象名詞和無生命名詞作主語的情況較多,并且為避免人 稱代詞的使用,常常使用被動句結構。譯者對原文進行閱讀發現,該文符合信息 型文本的主要特征,特點總結如下:
    第一,在文章結構布局方面,作者先列舉出在德國移民接受職業教育情況數 據并解讀移民受到歧視的社會現象,通過數據闡釋其原因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建 議。文章結構嚴謹,信息量密度高。
    第二,在文章語法運用方面,作者通過時態、語態突出客觀的寫作視角,文中多 使用長難句和復合句,壓縮寫作空間,從而最簡潔、最精煉地表達盡量多的信息。
    第三,在文章詞匯使用方面,實詞抽象化程度高,涉及概念抽象,學術語言 人際立場客觀權威。文中多使用領域專業化詞匯,運用大量縮略詞,使文章具有 專業性、學術性、真實性、科學性;同時使用的正式地書面化語言,達到論述嚴 謹的目的。
    第二節 翻譯的目的與意義
    德國以其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聞名于世。德國技術人才能力形成主 要是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獲得。據統計2017年,德國青年失業率繼續在歐盟處于 最低位置,這充分證明了職業教育對德國經濟的貢獻。研究德國職業教育發展、 教育體系組成以及教育政策實施對我國職業教育有借鑒和促進意義。
    一、翻譯目的
    翻譯職業教育的相關文本能夠擴充職業教育領域知識,通過查閱相關文獻, 更為深刻地理解德國職業教育中“雙元制"、“學徒制"等概念和教學理念,充 分了解德國運用其教育體系和模式如何培養出高質量技術人才,為譯者今后就業 打下良好理論基礎。
    選擇教育類信息型文本作為本次翻譯實踐的研究對象,旨在了解該類型文本 的寫作邏輯以及寫作風格,通過本次研究培養譯自身的學術能力。同時,在翻譯 此類型文本過程中能夠檢驗出自身專業不足與欠缺之處,從而加強專業能力,提 升翻譯質量。
    二、翻譯意義
    通過翻譯職業教育文本可以提高相關文本的翻譯能力,同時了解德國職業教 育的特點,吸收德國職業教育理論以及實踐的精髓,借鑒其成功的經驗,為譯者 日后職業教育工作打下理論和實踐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遠景目 標綱要》提出了“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突出職業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 色,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優化結構與布局,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鼓勵舉辦高 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深化職普融通,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與 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①。與此同時在2019年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 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也提到我國職業教育要借鑒“雙元制”等模式, 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 譯者選擇的翻譯文本一一《OECD職業教育與培訓概述一一開發德國移民的潛能》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__中國政府網
    (www.gov.cn)
    - 3 - 正是探尋德國職業教育中的“學徒制”教育體系如何培養年輕移民,使之成為社 會上的能工巧匠。
    翻譯該文本有利于增加對德國職業教育運行機制的了解,發現德國職業教育 中客觀性、規律性、實用性的成果。
    第二章 譯前準備
    做好譯前準備是精準翻譯的關鍵,譯前充分閱讀、收集職業教育相關的文獻 資料,全面研究教育類文本翻譯的研究方向。準備好譯前相關工具、查找有權威 性的平行文本;制定合理、詳盡的翻譯計劃和應急計劃。
    第一節 文獻綜述
    翻譯文本為教育類文本翻譯,同時屬于信息性文本翻譯。通過對中國知網、 校園圖書館英文數據庫、萬方數據等平臺收集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研讀,整合一定 量的教育類文本翻譯的研究當前動態。
    一、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職業教育文本翻譯是在職業教育領域對相關教育著作、教材以及教育活動中 所產生的文獻資料的翻譯。譯者將對國內、外職業教育、教育類文本翻譯著作翻 譯進行綜述。
    (一)國外相關翻譯研究文獻述評
    本次翻譯文本的體裁是報告,以“國外職業教育翻譯”、“國外教育報告翻 譯”、“國外教育翻譯”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發現幾乎沒有相關研究文獻, 但在萊斯的文本類型分類中得出,報告屬于信息型文本,譯者將從信息型文本的 翻譯進行綜述。
    從語言的主要功能角度出發,德國心理學家、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karl Buhler) (1934)指出,語言功能主要包括“信息、表情、感染”①。賴斯(Reiss) (1971)提出了四種文本類型,分別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操作型文本和 視聽型文本。報告、參考書籍、商務信函、科技著作、學術論文以及會議記錄都
    ①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65.
    - 5 - 屬于不同程度的信息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內容包括傳達的信息知識和觀點等①。信 息型文本的語言特點是邏輯性強,語言內容結構緊湊,表達形式連貫。紐馬克
    (1982 )按照布勒(Buhler )的語言功能分類,將文本定義成三個語言功能維度, 即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呼喚功能
    (vocative function)®。諾德則認為,信息型文本主要功能是給目的語讀者提供客 觀事物和現象,其語言和文體形式的選擇都應遵循這一功能③。諾德將自己的理論 凝練出“功能加忠誠”的原則,她提出,“忠實”是原文文本與譯文文本之間技 術層面的關系,而“忠誠”則是一種翻譯上的一種倫理道義原則。
    信息型文本的翻譯策略與方法,韋努蒂將“翻譯策略”定義為選擇文本和擬 定一種翻譯方法。翻譯策略(strategy)和翻譯方法(method)之間相互聯系,韋 努蒂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書中談到翻譯的“歸化異化”時指出,以“翻 譯方法”居多,“翻譯策略”為少④。維納和達貝爾內特提出的翻譯方法有:借譯 法 (borrowing)、形式及借用(caique)、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移譯(transposition)、 變譯(modulation)、等值譯法(equivalence)以及改譯(adaption)七種譯法;紐 馬克的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法;奈達的動態對等與功能對等;豪斯的隱形翻譯
    (covert translation)和顯性翻譯(overt translation)。賴斯(Reiss)認為,翻譯的 “具體方法”要依據不同的文本進行選擇。以信息為中心的文本,在翻譯過程中 既要照顧到形式又要兼顧到有效且準確的信息傳達,就翻譯方法而言,要一以貫 之地轉換原文本內容;就風格選擇而言,要以目的語語言文化為指導⑤。蘇聯巴爾
    ①Reiss, K. Mo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Ubersetzungskritik. Kategorien und Kriterien fur eine sachgerechte Beurtei-lung von Ubersetzungen [M]. Munchen:Max Hueber Verlag, 1971:15-40.
    ②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2:79.
    ③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67.
    ④方夢之.應用翻譯研究:原理、策略與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岀版社,2019:130-142.
    ⑤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岀版社,2019:269.
    - 6 -
    胡達羅夫在上世紀70年代《語言與翻譯》中總結出翻譯轉化法,這種方法包括, 移位法、替換法、加詞法和減詞法等①。20世紀90年代勒菲弗爾和巴斯內特共同 提出了翻譯研究文化轉向,勒菲弗爾指出“翻譯研究就是文化互動研究”,而且 翻譯也是一種形式的改寫②。
    (二)國內相關研究文獻述評
    我國進行教育文本翻譯主要是借著“西學東漸”的契機,翻譯日本以及歐美 國家的相關教育著作,在19 世紀后半頁至20 世紀初的這段時間里,我國翻譯了 西方教育學著作大概15 部,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教育文本翻譯多是教育學科 確立之前的代表著作,翻譯這類教育文本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提供理論基礎;第二 類教育文本翻譯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育文本,但文本中包含了豐富的教育思 想;第三類教育文本翻譯則是與教育密切相關的文本。
    教育文本的選擇。在19 世紀至20 世紀,譯者選擇翻譯教育文本主要出于兩 個目的。第一,主要本著“實用取向”的目的對西方的教育文本進行翻譯,雖然 我國的教育歷史悠久,但始終缺乏獨立、系統的體系。這種取向為我國日后的教 育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第二,文本的參考資料豐富,文本論證的觀點理 論依據充足、例證充分、結構嚴密、言之有理時,就會吸引譯者進行翻譯。雷通 群在翻譯日本學者細谷俊夫的《教育環境學》時就指出,他翻譯這本著作的目的 是“其引用德國文獻頗多,書中將各種文獻鉤玄,以便我國人的比較研究”③。
    職業教育文本翻譯策略。翻譯目的論在教育文本應用,劉紅、馬蕭(2014) 在《目的論視角下的近代中國留學生教育翻譯研究(1893-1937)》中研究翻譯目 的論視角近代中國留學生教育翻譯的動機模式及演變、翻譯內容的選擇、翻譯方 式的選擇與演變。郭李紅(2015)針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術語具有系統性、定義
    ①巴爾胡達羅夫.語言與翻譯[M].蔡毅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②Edwin, G. Foreword [A]. In: Bassnett, S., Lefevere, A. (Eds.),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98.
    ③許劉英.近代國外教育社會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導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4):98-104.
    - 7 -
    性、透明性、簡潔性等特點,提出翻譯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術語采用顯化策略。文 章指出,術語不同于普通名詞,譯文除傳達出詞的本身意義外,還要突出凝練和 專業的特征,以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①。楊盼(2018)指出功能翻譯理論與職業教 育類文本翻譯息息相關,突出強調翻譯職業教育文本要以交際為目的的重要作用。 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兩種語言的差異,避免使用單一的翻譯策略,盡量使用 多種翻譯策略,例如:分句翻譯法、從句翻譯法、語義增補法、詞性轉換法以及 混合翻譯法等策略②。
    職業教育術語翻譯。張慧琴(2012)提出職業教育具體學科的術語要用引申、 轉用、隱喻的翻譯策略,使術語更有表現力。謝良才(2016)就目前職業教育術 語翻譯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翻譯觀點。在翻譯職業教育術語時不能忽略術 語的專業性、科學性、單義性、系統性,只有精準翻譯出術語才能規范職業教育。
    其他翻譯理論在職業教育、教育類文本翻譯的應用。何緒軍(2009)提出關 于職業教育教材翻譯建議,譯者應該充分考慮到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 水平,對于文本要進行適當的處理,避免造成國外文本的“水土不服”和詞句的 含混晦澀難懂使中國讀者難以理解。楊盼(2018)在《翻譯功能理論視覺下教育 文本淺析》中以功能翻譯理論視角總結教育學文本的分句翻譯、從句翻譯、語義 增補等翻譯策略。
    以上學者觀點,對本次翻譯實踐的理論啟示是:要想準確翻譯職業教育文本, 首先,要充分了解職業教育的特點,理解職業教育領域的術語。其次,采用豐富 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更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最后,以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體驗 為宗旨,避免翻譯腔。
    ①郭李紅.顯化策略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術語翻譯中的應用及評析J].價值工程.,2015(3):260-261.
    ②楊盼.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教育文本翻譯淺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30-140.
    - 8 -
    二、相關實踐成果述評
    我國對職業教育翻譯的探索和研究最早集中在翻譯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教 育著作,經歷了非職業化、系統化、職業化的進程。最初翻譯主要為教育期刊,隨后 形成了我國職業行業規范,職業教育相關書籍也大量問世。大批職業教育譯著是由商 務印書館出版,其中1916年由朱景寬編譯的《職業教育論》是較早的關于職業教育 的譯著。職業教育相關理論的譯著還有朱元善譯述日本學者川本宇之介著的《職業教 育真義》、秦之銜、周維誠合譯的《歐美職業教育參考書》以及鄭文漢編譯的《職業 問題及探討》等。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譯著范圍由理論探索轉向實際 應用。這一時期的譯著主要為,王文培翻譯《青年職業指導》([美]卜龍飛著)、潘 文安、蔣應生翻譯《職業指導之原則與實施》([美]葛恒著)、陸振邦翻譯《德國工 商補習學校》([德]培倫子著)、王長平翻譯《實業教育》([美]利克著)、鄒韜奮 編譯美國學者賈伯門的著作——《職業智能檢測法》等。這些譯著內容主要集中在翻 譯和評述兩大類上:一是介紹歐美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特點和情況;二是以糾正當時 國人在職業教育理解的偏頗,編譯了符合當時我國職業教育特點的書籍,但大多以西 方職業教育為核心。大批譯著相繼在我國出版發行,使得我國專家學者有機會接觸當 時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正從規模擴大向內涵提升轉向,業內人士對于國際教育 名家的著作學習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2011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徐國慶、 呂志敏譯的《職業教育教與學過程》、匡瑛譯的《情景中的工作場所學習》、翟 海魂譯《職業教育:國際策略、發展與制度》以及石偉平譯的《國際視野下的職 業教育師資培養》。這些譯著的出版為中國職業教育持續、深入的發展提供了源 源不斷的動力。
    第二節 準備事項
    為更精準地翻譯,譯前準備必不可少。本次翻譯實踐準備事項主要分為四個 階段。第一階段:了解文本背景。通過查閱德國職業教育的歷史背景,了解德國
    - 9 -
    職業教育的“雙元制”;第二階段:理解文本內容。通讀全文,把握文章脈絡和 內在邏輯關系,再進行1,239字的試譯衡量翻譯難度以便查找相關工具;第三階 段,查找相關平行文本。閱讀平行文本可填補職業教育中相關知識的空缺;第四 階段,根據教育類文本的語篇特點,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與方法,以此完成整個 翻譯實踐報告。
    一、工具、參考文獻的準備
    (一) 工具書:《英漢•漢英教育學詞匯手冊》《教育大辭典》《牛津高階 英漢雙解詞典》《柯林斯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等。
    (二) 術語庫及電子工具:聯合國多語言術語庫(UNTERM)、術語在線、 CNKI 翻譯助手等。
    (三) 翻譯專業書籍:精讀翻譯學相關書籍,其中包括曹明倫著的《英漢翻 譯二十講》、李長栓著的《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第二版)、李青著的《新 編英漢漢英翻譯教程》、劉宓慶著的《文體與翻譯》、連淑能著的《英漢對比研 究》(增訂本)、穆雷著的《翻譯學研究的方法與途徑》、許建平編著的《英漢 互譯實踐與技巧》(第四版)。
    二、平行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為更深入了解職業教育的特點,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主要選擇由外語教育 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相關譯著,目的是從平行文本中借鑒職業教育相關的專業術 語和表達風格。
    (一)《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and Lecture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 n)由外語教育與研究出 版社出版,石偉平譯。該著作被譽為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職業教育與培訓系 列叢書的及時增補,旨在幫助人們了解各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歷史和現狀。該 譯著精準翻譯了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雙元制”、“學徒制”等專業術語 ,為譯者 翻譯專業術語等方面提供參考。
    - 10 -
    (二) 《職業教育:國際策略、發展與制度》(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Developments and Systems)由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翟海魂譯。 該著作通過廣泛地考察、比較各國發展策略的不同之處,揭示出在建立有效的職 業教育與培訓體系的過程中政府的中心地位,同時評估了不同的職業教育與培訓 政策在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方面發揮的作用。該譯著與譯者翻譯文本在文體特征和 語言風格上比較接近,可參考其語言特點使譯文流暢。
    (三) 《情境中的工作場所學習》(Workplace Learning in Context)由外語教 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匡瑛譯。該著作融入了對不同情景中學習的批判性分析、 對學習理論的理解和對前言研究成果的洞悉,研究了工作場所的學習制度、組織 和教育學情境。該譯著為譯者研究職業教育的學習理論翻譯打開一扇窗口。
    (四) 《職業教育教與學過程》(Teaching-Learning Proces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 n)由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石偉平譯。該著作記錄了當前職業教 育學兩個重要進展。第一個是方法研究上的,它將視線從學習結果轉向學習過程; 另一個研究了全球化、科技創新等“大趨勢”對工作領域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 在職業教育中應對這種新情況。該譯著中關于職業教育的教育理念,為譯者翻譯 相關內容提供參考。
    (五) 《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該著作主要研究五個課題分 別為:德國職業教育設計導向的教育思想研究;德國職業教育能力開發的教育理 念研究;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研究;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 過程研究;德國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研究。通過《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 思想研究》研讀,使譯者對德國職業教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掃清翻譯文本時 的背景知識障礙。
    三、翻譯策略的選擇 理解分析本次翻譯實踐的文本后,選擇了應用翻譯理論。應用翻譯理論可分 為宏觀理論、中觀理論和微觀理論三個層次。
    - 11 -
    應用翻譯理論的核心是宏觀理論,宏觀理論主要側重于翻譯的普遍問題和根 本問題。它對翻譯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價值觀、方法論、認識論等方面,通過對作者 譯者、作品、讀者、評價體系等方面研究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應用翻譯的中 觀理論是由宏觀理論推導出來,包括翻譯策略、翻譯模式、方案計劃等。中觀理 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有宏觀理論,下有微觀理論。應用翻譯的微觀理論是 可用于翻譯實踐過程中的直接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微觀理論為翻譯實踐連接最為 緊密。
    應用理論與文學翻譯相對應,應用范圍廣泛,包括人們日常目所能接觸、實 際應用的各類文字類型,涉及領域有對外宣傳、生產領域、社會生活學等方方面 面。具體說來,應用翻譯文本包括政務文件、公示、科技論文、新聞報道、法律 文書、科普讀物、貿易信函、商務條約、使用手冊、技術文本、教育教學等各類 文本。這類文本主要由專家、編輯、記者寫給外行看的,也有同行專家學者之間 進行交流的。
    原文是報告,屬于信息型文本,這類文本類型的翻譯都有現實的的意義和目 的。因此,要求譯文達到寫作預期的功能。作者通過源文本提供相應信息,譯者 需要將從源語的語言本和文化信息傳遞給目的語讀者。考慮到德國職業教育與我 國職業教育存在差距,譯者從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方面進行選詞;從 語言習慣、邏輯順序、信息中心角度安排詞序;從形式對應、重述主體、連接形 式調整對句子結構進行選擇。
    第三節 實施計劃
    根據本次翻譯實踐任務、翻譯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要求制定以下計劃:
    一、翻譯及撰寫計劃
    2021.06-2021.07 確定本次翻譯實踐報告文本,撰寫開題報告。
    2021.07-2021.09 完成譯文初譯稿,整理總結重、難點,查找相關文獻尋找解 決路徑。
    - 12 -
     
    2021.10-2021.11 整理、完善譯文,完成復譯,分析解決難點,咨詢導師并撰 寫實踐報告。
    2021.12-2022.01 完善翻譯實踐報告,同學老師討論、校對。
    2022.02-2022.05 根據導師意見進行完善與修改,職業教育行業認證,為預答 辯和正式答辯做充分準備。
     
    二、寫作計劃
    本次翻譯實踐報告撰寫情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時間 任務內容
    2021.06-2021.09 選定翻譯文本,完成開題報告。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第一、
    二、三章內容。
    2021.10-2021.11 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第四章;整理、總結譯文的案例分析, 與同學進行交流、校對。
    2021.12-2022.01 再次校對譯文;精選案例分析;撰寫翻譯實踐報告第五章, 完成翻譯實踐報告初稿。
    2022.02-2022.05 根據導師意見對翻譯實踐報告進行完善與修改,充分準備 預答辯和正式答辯。
     
    三、應急預案
    為確保本次翻譯實踐順利完成,應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避免影響翻譯實踐 的完成。
    第一,做好譯前準備工作。準確理解文本是高質量翻譯完成譯文的前提,通 過查閱平行文本充實職業教育領域相關專業知識。另外,譯者準備一份相關主體 的備用翻譯文本,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按計劃完成各個階段任務,預留修改譯文的時間。不斷完善、修改譯 文,與導師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若譯者未在某階段完成相應翻譯認為,則需要 及時調整撰寫計劃,保證翻譯任務及時完成。
    - 13 -
    第三,在翻譯過程和撰寫過程中,如遇問題、難題及時向同學、導師、行業
    專家進行交流溝通。
    - 14 -
    第三章 翻譯執行情況
    翻譯執行情況關乎著整個翻譯過程,影響翻譯的進度。合理有序的翻譯過程 有助于譯者明確翻譯目標,為精準翻譯做出充分準備。而對譯文的審校則能及時 發現譯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找出優化解決方案最終提交高質量的翻譯成 果。
    第一節 翻譯過程
    本次翻譯實踐過程主要包括術語表制定、概述翻譯過程、總結監督策略。
    一、術語表制定
    該文本是闡述德國職業教育的報告,歸屬于信息型文本。德國將職業教育作 為大學的一個獨立學科,云集了一大批專門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學者和專家。同 時,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為德國職業學校和企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 有力的理論支撐,因而在文本中存在德國職業教育特有術語。譯者主要通過查詢 相應的平行文本,參考相關文獻對術語進行翻譯;而在文本中無法確定的術語含 義,則通過中國知網上相關職業教育的文獻,尋找約定俗成的說法。若仍然無法 找到合適的說法,則會咨詢業內專家的意見,選擇最合適的譯法。
    二、翻譯過程執行概述
    在本次翻譯實踐過程中,主要進行了試譯、初譯、改譯、整合。首先進行試 譯,了解文本內容和特點,查閱參考文獻和平行文本。在閱讀了解德國職業教育 特點的基礎上,完成初譯。其次,針對初譯時遇到的問題和難點進行改譯,在改 譯階段主要比照德國和我國的職業教育特點,精準化翻譯,涉及到術語部分,結 合多方權威譯法和導師意見進行處理,使目的語讀者清晰、易懂。 最后,整合譯 文主要檢查譯文整體的流暢性和完整性,整理歸納出翻譯過程中的經驗和啟示。
    - 15 -
    三、翻譯過程監督策略
    對翻譯過程的監控是保證翻譯進度和質量的有效手段。本次翻譯過程的監控 策略為內部監控和外部監控。內部監控主要是譯者自身要樹立嚴格的任務意識, 按照規定的翻譯和寫作計劃執行;外部監控主要依賴指導教師和同學的監督。整 個翻譯過程不排除有時間安排不合理、翻譯質量欠佳等問題,他人的監督十分必 要。
    第二節譯后事項
    完成該文本的翻譯工作只是整個翻譯過程的初級階段,之后的譯文的校對 還需花上些功夫。將譯文量化進行校對,從而達到譯文的精準性和可讀性。
    一、譯文審校
    譯文審校是翻譯任務的重要環節,關乎譯文的質量。“審校就是檢查譯作, 從而確定翻譯質量是否令人滿意并進行必要修整。”( Mossop,2011) 歐洲標準 化委員會將譯文審校定義為:“審查翻譯是否符合商定的預期,對比源文本和目 標文本并給出建議性措施。”本次翻譯實踐審校分為自我校對和他人校對。
    (一)自我校對
    Mossop提出,翻譯審校過程被翻譯人員本身作為翻譯任務的組成部分實施 時,稱為“自我審校”。譯者在校對本次翻譯任務的譯文時,主要針對源文本語 句理解是否準確;句子之間銜接過度是否流暢;術語翻譯是否符合職業教育學科 規范等內容。此外,譯者還檢查了譯文是否有少譯、漏譯等現象以及標點、排版 等問題。
    (二)他人校對
    他人對翻譯人員的譯文進行額外質量檢查、監控,稱為“他者校對”。(Mossop, 2011)針對本次翻譯任務,他人校對成員主要包括同組同學和導師。譯文由本組 成員進行初步校對,在此環節本組同學給出建設性建議,主要集中在語言流暢程
    - 16 -
    度方面。之后導師對譯文進行校對,導師憑借豐富的翻譯理論和經驗對譯文提出 進一步的診改意見,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可讀性。
    二、譯文評價
    譯文評價是保證譯文質量、提高譯者翻譯水平及能力的重要步驟。翻譯從來 就不是單純的文字轉化,語言以外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翻譯過程和評價。因 此,譯文要從多角度、多維度進行評價。評價譯文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 對原文本語言、實體和思維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第二,評估譯文的語言、實體 和思維三方面內容;第三,對原文與譯文在以上三方面的評價內容方面進行比較 研究;第四,對譯文進行質量評述。(何三寧,2009)
    (一)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過程,譯者首先重新理解原文本的語言、實體和思維;其次,重新 翻譯譯文,評價譯文的語言是否流暢,譯文是否表達出了原文的思想,兩次譯文 語言是否符合職業教育文本的語言特點,是否有不一致的情況;再次,將原文和 譯文進行比照,查看譯文是否準確、忠實的表達原文。最后,自我評價譯文質量 并進行整改。
    (二)同學互評
    同學互評主要從譯文的流暢程度、規范程度、準確程度進行評價。流暢程度 主要從語義和語篇是否銜接順暢展開評價;檢查譯文是否忠于原文,是否準確表 達出原文傳達的信息。此外,小組同學還評價了標點符號等文體格式的規范性。
    (三)導師評價
    導師對譯文整體把握,從各個方面給出專業的指導與評價。譯文選題貼近我 國職業教育發展方向,譯文忠實于原文本表達,易于目的語讀者理解。但譯文個 別語句翻譯有待斟酌,術語部分需要反復查平行文本,行文規范還需進一步提高。
    - 17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源文本的目的在于闡釋或論述作者對于自然及社會科學領域相關的專業研 究與發現,涉及學科和專業面廣泛。對于不具備專業背景知識的譯者而言,語篇 中的專業知識就是一個翻譯難題。本章通過對《OECD職業教育與培訓概述一 開發德國移民潛能》(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Migrants in Germany )中第三、四章的翻譯和校對,了解原文內容 和文本特點后,從語境與選詞、詞序調整、句子結構選擇解決本次翻譯實踐中遇 到的問題,以具體的案例分析形式闡述相關翻譯策略。
    第一節 語境與選詞
    在翻譯過程中,詞是獨立運用的最小單位。同時,詞是思維活動中最活躍的 語言單位,以詞作為翻譯單位的情況比較多。即使以詞組、句子、語段為翻譯單 位,也要考慮到詞義,因此選詞對英漢互譯具有重要意義。
    一、語言語境
    應用翻譯研究理論認為,不同語言的詞義差別較大,尤其是語言都存在一詞 多譯的情況,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尋求此詞和彼詞的“匯合點”。除語言詞匯頻 率很低的專業術語外,英漢兩種語言一詞一義的對應情況極少。
    【例 1 】Migrants are less likely to enrol in dual VET
    【初譯】移民很難獲得雙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會 【改譯】移民在獲得雙元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難度偏大 分析:語言語境指的是語言自身環境,換言之就是源語和目標語言本身的語言思 維特點。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習慣各異,字典中對等的表達,由于使用環境不同意 思也不盡相同。該譯例是一個章節的小標題,本句中對于“dual VET”理解是翻譯 的關鍵,若理解為“雙重職業教育與培訓”會令讀者費解,到底是哪雙重?即便 讀者想深入研究查閱資料也比較困難。在平行文本《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
    - 18 -
    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德國職業教育主要特征“雙元制”,即接受職業教育的 年輕人一方面接受企業或跨企業的培訓,學習具有實踐性的知識從而培養從業能 力,另一方面還要在學校接受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理論教育,這是雙元制的內 涵。查找到貼近的概念后,譯者需要結合語言語境進行分析,將“雙元職業教育 與培訓”譯法嵌入譯文發現,語義準確通順,便于理解。因此,“dual VET”則為 “雙元職業教育與培訓”而非“雙重職業教育”。
    [例 2】Humanitarian migrants might require more types of support than apprentices with more experience in the country, for instance linked to language learning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dition to a lack of teachers, another question is therefore if the teachers at the VET schools are equipped with the right competences to teach and support students who are struggling with the language.
    【初譯】與該國有經驗的學徒相比,人道主義移民可能需要更多其他類型的支持, 例如與語言學習和社會資助有關的幫助。除了缺乏教師之外,另一個問題是職業 教育學校的教師是否具備真正的能力來教和支持那些在語言學習上有困難的學 生。
    【改譯】與德國經驗豐富的學徒相比,人道主義移民需要更多來自其他方面的援 助。例如,關乎語言學習和社會扶持方面的幫助。職業教育與培訓學校除師資短 缺外,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是否具備真正的能力來教授和指導那些在語言學 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分析:本譯例以“support”的詞義選擇進行分析。通過查找,“support” 一詞在 原文中共出現70 次,屬于高頻詞匯。“support”出現在譯文的小標題中,例如“Box 4.1 Support for Apprentices”(框注4.1扶助學徒),也出現在文章的句子中,如
    “ While mos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 students learn their skill during an apprenticeship without additional support measures, some apprentices struggle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大多數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學生學徒期在沒有額外支持措施 的情況下學習技能,其中一部分學徒完成培訓十分艱難。 )在本例句中共出現三次 “support”,前兩次“support”為名詞,最后一個“ support ”為動詞。通過上下
    - 19 -
    文分析,“support”在句子中作為名詞的意思應為“help that you give to sb who is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所以在詞義上可譯為與“幫助”相關的詞匯,初譯為“資助” 并不合適,原因在于若將“social support”譯為“資助”,只理解為資金上的支持 無法體現前文所提及到的“更多來自其他方面的幫助”,譯為“扶持”既體現出 社會對人道主義移民多方面的幫助,也能突顯人道主義移民學徒更需要幫助的現 狀。第三個“ support ”所在的分句表達出目前職業教育與培訓學校的現狀,一個 是師資短缺;另外一個是教師是否具備準確指導學生的能力。這個“ support ”與
    “teach”并列,“students”做“support”和“teach”的對象,“教授和支持學生” 使讀者聽起來有些奇怪,“教授學生”容易理解,但教師的能力如何支持學生, 令人費解。將“教授和支持”調整為“教授和指導”,既體現出職業教育與培訓 教師對學生的重要意義也使目標語讀者理解順暢。
    [例 3 】 While there is less evidence available for VET specifically, discriminatory hiring practices have also been found in the German apprenticeship market. By sending out fictitious applications that only differed in the name of the candidate, on average young people with a Turkish name had to send seven applications before being invited to an interview for an apprenticeship placement. Candidates with a German name had to send five (Schneider, Yemane and Weinmann, 2014).
    【初譯】盡管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相關證據較少,但在德國學徒市場上也發現 了歧視性的雇傭常規實踐。通過發送只區別于候選人姓名的虛構申請發現,擁有 土耳其名字的年輕人平均需要發送7份申請才能獲得學徒崗位的面試邀請,而有 德國名字的應征者只需發送5份申請(Schneider, Yemane and Weinmann 2014)。
    【改譯】盡管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相關證據較少,但在德國學徒市場上也發現 了司空見慣的歧視性雇傭行為。通過發送只區別于候選人姓名的虛擬身份申請發 現,擁有土耳其名字的年輕人平均需要發送7份申請才能獲得學徒崗位的面試邀 請,而有德國名字的應征者只需發送5份申請(Schneider, Yemane and Weinmann 2014)。
    - 20 -
    分析:初譯時譯者將“practices”譯為“常規實踐”是從“practice” 一詞的基本含 義入手的,“practices"在文中的意思為 “ a way of doing sth that is the usual way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譯為"常規實踐"但這種表達使讀者不能明確其含義。“practice” 為抽象名詞,抽象名詞在文中的使用能夠使表達更含蓄、緊湊,尤其可以言簡意 賅的概括行為的本質,簡練表述復雜的思想。同時抽象名詞的使用還能夠避免主 觀語氣,使事物以客觀、冷靜的語氣呈現出來。(連淑能, 2017)根據抽象名詞 在文本中的作用,譯者將“practices”改譯為“司空見慣的……行為”。其原因在 于,從詞義本身出發,將“practices”譯為“司空見慣的……行為”符合該詞的英 文含義,在《現代漢語規范字典》第 3 版中“司空見慣”比喻經常看到,不足為 奇。這種表達解釋了 “usual way”,而初譯的“雇傭常規實踐”改為“雇傭行為” 則是將英文的抽象名詞譯成漢語的具體化名詞,使讀者易懂。
    二、情景語境
    詞在不同的情景語境有不同的意義,盡管許多詞一詞多義,但在特定的上下 文中詞義是固定的。譯者要通過判斷不同和場合、時間、氣氛選擇恰當的詞義。
    【例 4】 This delay can be seen in the increase (+6.6 percentage points) of foreign nationals starting an apprenticeship in 2017, mainly male foreign nationals. (BIBB, 2018).
    【初譯】這種延誤從 2017 年外籍學徒人員數量開始增加,這一現象上可見一斑 (+6.6%),尤其是男性外籍人士, (BIBB, 2018)。
    【改譯】 2017 年,參與學徒制的外籍人員開始增加(+6.6%),尤其是男性外籍 人士,延遲接受職業教育問題才得到關注(聯邦培訓署, 2018)。
    分析:原句中“apprenticeship"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9版)解釋為 “a period of time working as an apprentice/ a job as an apprentice”, 但原文中 uapprenticeship"前有冠詞“an”修飾,顯然“apprenticeship”應該理解為一個整 體概念。若翻譯成“學徒期”或是“學徒工作”都無法傳遞原文的意思。根據翟 海魂譯的《職業教育:國際策略、發展與制度》中提到“傳統的和理性的職業教
    - 21 - 育與培訓的成功融合 德國傳統行業中的學徒制”,這里將“apprenticeship”譯 成“學徒制”更為妥當,“ foreign nationals starting an apprenticeship ”就可處理為 “參與學徒制的外籍人員”。若讀者想要進一步研究“學徒制”,也可通過該關 鍵詞進行檢索。
    【例 5 】 Further rolling out introductory training in co-operation with employers as this has proven to be a successful stepping stone into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初譯】經證實,與雇主合作進一步開展入職培訓是學徒制培訓的敲門磚。
    【改譯】經證實,進一步開展與雇主合作的入門培訓是學徒制培訓的敲門磚。
    分析:該譯例中的uintroductory training”到底譯為“入職培訓”、“基礎培訓”、
    “初級培訓”還是“入門培訓”值得探討。在查閱相關資料和平行文本時發現, 王星所譯的《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經濟學》 一書中提到,所謂“入門培訓不是為了解決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而是應對技工 短缺狀況的現狀。”企業對員工入門培訓的時間相對較短,有些企業的入門培訓 的周期為三十天左右。培訓單個技能,則時間更短。若企業工人需要在工廠內部 進行調崗,通常情況下他們會重新回到入門培訓學校學習新的技能。一戰后這種 做法得以延續,廠辦校模式逐漸被取代。根據原文的情景語境進行分析,文中的
    uintroductory training”與文獻中的“入門培訓”意思貼切。進一步分析文本發現, 文中提到為了更深入貫徹移民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德國政府采取的策略之一, 就是與雇主聯合開展正式職業教育與培訓前的入門培訓,從而推動移民接受職業 教育,最終促進移民就業。結合參考平行文本和情景語境兩方面考慮,"introductory training ”譯為“入門培訓”更為合適。
    三、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指語言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習俗和政治等方面的背 景。人類學家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提到“語言有一個底座。說一種語言的人是 屬于一個種族(或幾個種族),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因此,語言的底座 是文化,對于詞語的準確翻譯和理解更不能脫離文化。翻譯存在文化語境的文本
    - 22 -
    時,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為偏向源語的翻譯風格,保留源語的文化痕跡,使讀 者在理解的前提下,感受到目標語文化的特點。另一種就是偏向目標語文化,使 讀者有親切感。
    【例 6】 A number of possible rationales might explain the discrepancy: that young people from migrant background are less effective in presenting themselves to employers; that they lack social networks which help secure apprenticeship positions; that employers lack confidence into hiring migrants due to ambiguous legal status; and/or, that employer discrimination prevents fair access to apprenticeship opportunities (Beicht and Walden, ).
    【初譯】 產生這種差異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移民二代的年輕人在向雇主介紹自 己時效率較低;他們缺乏能幫助其獲得學徒職位社會關系網;由于移民的法律身 份模糊,用人單位對雇傭移民缺乏信心;以及/或用人單位的歧視阻礙了申請者公 平獲得學徒的機會(Beicht和Walden,2015)。
    【改譯】 該差異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年輕移民二代不能有效地向雇主介 紹自己;其次,移民缺乏社會關系網來幫助其獲得學徒崗位;再次,由于移民法 律身份模糊,而致雇主對雇傭移民缺乏信心;以及/或因為雇主對移民的歧視阻礙 了他們公平申請獲得學徒的機會(Beicht和Walden,2015)。
    分析:該句闡述了導致移民和本土年輕人在獲取學徒崗位時存在差異的原因,因 此可以將四個原因用連接詞“首先,……;其次,……;再次,……”進行連接, 使整個句子更有邏輯,方便讀者讀取重要信息。初譯時“ employers ”譯為“用人 單位”,譯者認為這樣處理詞匯符合中文表達。但深入了解德國職業教育發現,
    “學徒制”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內涵,其中強調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校是學生, 在崗是學徒。學徒崗位是雇主提供的。經查閱資料平行文本——《國際視野下的 職業教育師資培訓》(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eachers and Lecture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Education)發現,第一章中的 1.3 提到“Instructors and trainers working in employers' organization,such as ”譯文處理為“在雇主機構工作中的指
    導人員和培訓師……。”此外,通過知網檢索,“雇主”一詞出現在次數為23,
    - 23 -
    077次,其中出現在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文獻里的詞條為363,可見目前“雇主” 一詞已廣泛使用。因此“ employers ”處理成“雇主”更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且中 國讀者也能接受。
    [例 7】Data show that in 2015 and 2016, the engagement of asylum seekers, refugees and persons with a toleration status in apprenticeships was very low. In the school year 2015/16 (October 2015-September 2016), around 10,300 migrants from these backgrounds were registered at the employment agency as seeking an apprenticeship, and only around 20% were women.
    【初譯】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避難申請者、難民和容忍居留者中擁有學 徒身份的比例極低。在2015-2016學年(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大約有 10,300名來自以上背景的移民在職業介紹所登記申請學徒教育,其中有約20%是 女性。
    【改譯】數據顯示,2015年和2016年,避難申請者、難民和容忍居留者中擁有學 徒身份的比例極低。在2015-2016學年(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大約有 10,300名來自以上背景的移民在勞務中介登記申請學徒教育,其中有約20%是女 性。
    注釋:德國境內難民分為:避難申請者、憲法難民、公約難民、獲輔助性保護難 民、容忍居留者
    分析:“難民”最早來源于法語,1793 年法國在《憲法》首次提出給予難民法律 上的保護。現在所說的難民通常指由于自然災害或者是人為原因導致無家可歸、 生活沒有依靠而被迫離開原來居住地的人。聯合國難民署將難民分為五類,分別 為:章程難民、法定難民、擴展難民、公約難民以及聯合國難民署關注人群。1951 年《關于難民地位公約》、1967 年《關于難民地位倡議書》的出臺法定難民概念 得以確定。①國際社會通常將難民分為“政治難民”和“經濟難民”德國將在其境 內的難民主要分為:避難申請者、憲法難民、公約難民、獲輔助性保護難民、容
    ①梁淑英.國際難民法[M].上海: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 24 - 忍居留者。避難申請者是指那些已經向德國政府遞交了避難申請,目前正在等待 政府審查的難民。申請避難者的在德國的各方面權利最為有限。公約難民、憲法 難民指已經符合《難民公約》和《基本法》相關避難條件且可享受德國避難權的 難民。公約難民和憲法難民在德國可享有最充分的權利。獲輔助性保護難民則是 指原具住國對其生存產生一定威脅(例如:死刑,國內沖突或其他威脅等)的難 民,這部分人在德國可獲得暫時保護并享有部分避難權。容忍居留者指的是條件 不符合《難民公約》和《基本法》的規定,但是由于疾病或者其他原因暫時無法 遣返的難民。這種情況允許在德國暫時居住。①作為中國讀者,若對德國的難民政 策和制度不清楚看到譯文一定會一頭霧水,避難申請者、難民和容忍居留者他們 分別是指哪部分人?這時譯者需要將相德國移民的有關的社會背景介紹清楚,并 在譯文中添加注釋,方便讀者閱讀。譯文中“employment agency”的翻譯則采用 側重于目標語言文化的處理,勞務中介主要向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介紹服務, 對標原文的“ employment agency ",初譯為“職業介紹所”雖然意思也符合原文 表達,但卻沒有“勞務中介”表達得更簡練且符合漢語特點,漢語中四字格是廣 為運用的語言形式。呂叔湘指出,“2+2的四音節是現代漢語里的一種重要節奏傾 向。”②改譯的“勞務中介”更能使目標語讀者接受。
    第三節 詞序調整
    英漢的詞序差異大,翻譯時往往要做出調整。漢語沒有形態變化,翻譯時詞 序成了漢語的一種語法結構。漢語中句子內部的成分關系主要靠詞的排序來表示。 詞序不同,詞在句中的作用、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也不同。
    ①唐艋.德國難民政策的歷史與現狀J].德國研究,2015 (2).
    ②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 25 - 一、語言習慣 句子是語篇層面上上下運轉的中心,譯者要以句子為單位來組織和安排信息 單元。在一個句子中,合理安排詞序,關系就明確,語意就清晰;反之,關系就 混亂,語意模糊,致使整個句子不通順。
    [例 8】 Weaker educational outcomes, lower literacy skills and older age negatively impact the likelihood for finding an apprenticeship.
    【初譯】 較弱的教育背景、較低的讀寫技能和較大的年齡會對獲得學徒機會的可 能性產生負面影響。
    【改譯】 教育程度較低、讀寫能力偏弱、就業年齡略大可能會給尋求學徒崗位帶 來負面影響。
    分析:原文中用三個比較級“ weaker..., lower..., older...”修飾負面因素的具體內容。 方夢之(2020)指出,在漢語中定語的正常位置實在中心詞之前,當為了強調定 語所表示的意義或者為了使句子緊湊精煉時,可放在中心詞之后。將中心詞提前 可使譯文結構緊湊,同時比較級的形式選擇“較……,偏……,略……”,避免 全部使用“比較”字樣,單調重復。
    【例 9】 Within this programme, voluntary senior experts counsel apprentices who are experiencing difficulties and considering terminating their training. The experts (retired professionals with broad experience) help to build capacity in order to prevent dropouts.
    【初譯】 在該計劃中,自愿的高級別專家為遇到困難并考慮終止培訓的學徒提供 咨詢指導。專家(具有豐富經驗的退休專家)幫助學徒提高能力,以防輟學。
    【改譯】 在該計劃中,資深專家自發為遇到困難甚至考慮終止培訓的學徒提供咨 詢指導,專家(具有豐富經驗的退休專家)幫助學徒提高能力,以防輟學。
    分析:漢語中,詞序通常為:靠近中心詞的是單音節詞,次為程度副詞或是表示 性狀的狀語,之后是狀語表對象,再遠一點的是表示能愿、時間、地點的狀語, 離中心詞最遠的則是表示原因或目的的狀語。①英語則不是這一順序,英譯漢時要
    ①方夢之.應用翻譯研究:原理、策略與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
    - 26 -
    注意調整語序,以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譯例中的“voluntary senior expert”初譯 時按照英語的語序譯為“自愿的高級別專家”。難道專家還有高級別和低級別之 分?另外,“自愿的專家”這種說法也比較罕見。初譯表達不準確,譯文聽上去 有些晦澀難懂。依據漢語語言習慣進行調整,本句的中心詞是專家,靠近中心詞 盡量選擇單音節的形容詞,可以將“高級別”換成“資深”。這樣既符合漢語語 言習慣同時也符合本文為報告語言凝練、規范的特點;“志愿專家”調整為“專 家自發……",用來銜接后面的“為遇到困難甚至考慮終止培訓的學徒提供咨詢 指導”使譯文過渡自然、流暢。之后的順序是專家幫助的對象(遇到困難甚至考 慮終止培訓的學徒),最后是目的(提高能力,以防輟學)。這種詞序安排合理 關系就會明確,語意上就會清晰。
    【例10】 While these results from one survey are not representative and are likely to underestimate discrimination because respondents are often reluctant to openly voice prejudice, it nevertheless gives an indication that Muslim applicants face discrimin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初譯】 雖然僅來自一項調查的結果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很可能低估了歧視問 題,因為受訪者經常不愿公開表達偏見,但這證明了穆斯林申請人在申請過程中 面對歧視問題。
    【改譯】受訪者往往不愿公開表達偏見,造成來自一項調查的結果并不具有代表 性,甚至有可能低估了歧視問題。不過,這也證明穆斯林申請者在求職時受到歧 視。
    分析:漢語常用的表達習慣為重意會輕言傳,重意念而不重形式結構。(連淑能 2010)流水句十分常見,語意自然流動。完全句和非完全句相交相錯使用,常用 散句、松句、無主句、省略句表達思想,看似句與句之間若斷若連、主從難辯, 實則形散神聚。“中國語法是軟的”,富有彈性。(王力,1984)根據以上漢語 的表達習慣,在本句翻譯過程中可采用漢語的散句和松句,不用聯詞“雖然……, 但是…… ”進行連接,但表達內容不缺失,句子與句子之間卻相互關聯。初譯中 的“經常”改為“往往”,這種疊詞的使用是漢語的一大特色。疊詞不僅使音節
    - 27 -
    對稱,更能賦予詞匯新的色彩。文中“往往不愿公開”體現出穆斯林求職人員在 德國社會求職現狀的原因,這種疊詞的處理增強了譯文表現力。
    【例11】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evious experiences apprentices with a migrant background have, it is reasonable to suspect that recent arrivals will also meet similar struggles in completing the training.
    【初譯】 鑒于有移民背景的學徒以往的經歷,我們有理由懷疑最近的新來者在完 成培訓時也會遇到類似的困難。
    【改譯】 鑒于有移民背景的學徒以往的經歷,以此推斷新移民完成培訓時也會遇 面臨類似困難。
    分析:無論英語還是漢語,人們講話時有固定的模式和習慣,也就是話語結構。 英漢兩種語言都會有些固定的結構。(葉子南,2020)離開固定的模式,就會言 不達意本句英文表達為“ it is reasonable to suspect ”初譯時為''我們有理由懷疑” 這種說法在漢語中基本不常見。“It is reasonable to ”的確是“有理由認為”的意思,
    'reasonable”在這個固定句式中的含義為“fair, practical and sensible”。但翻譯 絕不是字對字的轉化,這意味著我們要采取漢語習慣的表達和常見說法。王力指 出,英語的結構好似連環畫一般,雖然每一環看似都連接起來,但看起來畢竟有 痕跡;中文的語言結構天衣無縫,看似一塊一塊,實則沒有痕跡。譯成“有理由 懷疑”翻譯痕跡明顯,體現不出漢語的渾然天成。改譯為“以此推斷”既體解釋 了原文的意思,又使用了漢語廣為運用的四字格。
    二、邏輯順序
    英語句子的邏輯通常為:結果在先,原因在后;結論在先,條件在后;事實 在先,讓步在后。漢語恰好相反,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假設后推斷。因而, 在翻譯是詞序經常變動。
    【例12】 Nevertheless, it shows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ilitates the transition for young natives with immigrant parents into the labour market and to some extent levels the playing field once students have found an apprenticeship and completed it.
    - 28 -
    【初譯】 然而,這表明,職業教育有助于年輕的移民子女進入勞動力市場,在某 種程度上,職業教育為他們提供平臺,只要學他們找到并完成學徒崗位。
    【改譯】 然而,這表明,職業教育有助于年輕的移民子女融入勞動力市場。在某 種程度上,一旦他們找到學徒崗位并完成學徒生涯,機遇就會人人平等。
    分析:本譯例主要有兩個翻譯重點,第一個是“levels the playing field”的表達。 其英文含義是 “to create a situation where everyone owns the equal opportunities "a 初譯將這個短語譯為“提供平臺”屬于錯譯。英語和漢語都有各自的固定搭配, 不改變才能通順,改變后反而不自然。對于這種英、漢兩種語言的固定邏輯說法 需要平時多積累,注重文中語意是否通順自然。第二個重點,則是要遵循漢語先 說條件,后說結論的邏輯順序。譯文若說成“機遇人人平等,只要學他們找到并 完成學徒崗位。”也并非不可,但會有悖于漢語表達的邏輯順序,導致述題的不 清楚或者不明朗。改譯為“一旦他們找到學徒崗位并完成學徒生涯,機遇就會人 人平等。”這種表述先說條件“一旦他們找到學徒崗位并完成學徒生涯”后說結 果“機遇人人平等”,更符合漢語讀者期待。
    [例 13 】 While similar proportions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sent out written applications for apprenticeships, natives with immigrant parents made considerably more applications in total (40 compared to 28 among those without a migration background), being far more likely to approach companies in person whether they offer apprenticeship positions.
    【初譯】 盡管發出書面申請學徒崗位的人員比例相當,移民二代提交的申請總數 要多得多(相比之下,沒有移民背景的人提交 28 份申請,移民二代就要提交 40 份申請)。公司是否能夠提供學徒崗位,他們都更有可能親自聯系公司。
    【改譯】 盡管發出書面申請學徒崗位的人員比例相當,但移民二代提交的申請總 數要多得多(相比之下,沒有移民背景的人提交28 份申請,移民二代就要提交40 份申請)。無論公司是否能夠提供學徒崗位,他們都更有可能親自聯系公司。 分析: 本句包括47 個單詞,需理清整個句子的邏輯關系。以原文語段為基礎, 將整個句子的思維過程作為一個邏輯單元,確立原文與譯文的對應關系。翻譯時
    - 29 -
    要注意邏輯詞匯的應用、意義的向心性、詞語的匹配和邏輯的調整。原文內在邏 輯為:雖然發出同樣多的申請,但移民二代無論是否能夠得到該崗位都地親自聯 系企業。找到邏輯關系后加入關聯詞“盡管……,但……,相比之下……,無論……, 都……。”這種處理遵循了漢語讓步在先,實事在后的語言邏輯順序,句意清晰 明了。
    三、信息重心
    英漢兩種語言在傳遞語言信息上,有其各自的語言特點。英語的重心前置, 主語在前。傳達信息開門見山,將重要的的信息至于句首,然后陳述相關信息。 語句的結構是頭輕腳重。漢語則更傾向于重心后置,外圍信息前置。漢語在陳述 信息時習慣于先傳遞其他側面信息,將話語的重要信息放在句尾,達到拋磚引玉 的目的。(方夢之,2019)英譯漢時,譯者要把握英漢兩種語言所表達的重心, 調整語序。本次翻譯的文本類型為報告,有其特有的語言特點。如:語言精簡、 使用較多的模糊語、強調論題的客觀性,翻譯過程中既要突出報告的語言特點, 又要兼顧英漢重心的位置差異。
    【例14】 Given that offering an apprenticeship is a substantial investment, employers would lik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hire apprentices afterwards. Yet, for asylum seekers it is unclear how long they will be allowed to remain in the country.
    【初譯】 鑒于提供學徒培訓是一項巨大的投資,雇主也希望有雇傭學徒的后續機 會。但目前還不清楚尋求避難申請者在該國居留的時間。
    【改譯】 鑒于提供學徒培訓是一項巨大的投資,因此后續雇主也有雇傭學徒的意 愿,但避難申請者在該國居留時間尚不明確。
    分析:與漢語報告語篇相比,英語的報告文本模糊語使用更常見。如 likely,may, possibility, seem, would等。英語語篇使用模糊語的目的主要體現出作者重視文中 內容的客觀性,行文間接且謹慎,英語專家學者更傾向使用委婉、含蓄的陳述方 式;漢語語篇則體現作者文本內容的權威性,行文直截了當,清楚、準確地表達 內容,對于模糊語使用頻率較少。(楊新亮,熊艷,2015)因此,譯者處理中英
    - 30 -
    語篇的觀點和陳述實事部分內容時,要充分考慮英語模糊語的譯法,將深層次的 意義進行表面化處理,從而使譯文展現源文本的信息重心。
    本句原文共有兩個模糊語表達“ would like ”和“ unclear”," would like ”表 達雇主意愿,由于前期雇主對學徒培訓投資大,所以希望日后能夠雇傭學徒。初 譯按照英文的表述完全翻譯過來,“希望有……的后續機會”譯文顯得啰嗦,并 沒有突出本句的信息重心;改譯“后續有……的意愿”將模糊語具體化,體現出 漢語句子重心后置的特點。“ unclear ”的主語是“準許在該國逗留的時間",初 譯“但目前還不清楚避難申請者在該國居留的時間”調整語序后為“但避難申請 者在該國居留時間尚不明確。”表達凝練,符合源文本的語言特點。初譯中的“be allowed to"譯成“準許”或是“獲批”等詞語,其原因是由于“asylum seeker"的 身份特點決定的,但避難申請者是指那些已經向德國政府遞交了避難申請,目前 正在等待政府審查的難民。若將“be allowed to ”再譯成“準許”之類的詞語則語 意重復。
    【例15】 During the 2016/2017 school year, the number of refugees, asylum seekers and tolerated persons registered seeking an apprenticeship (age information was not available) had more than doubled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to around 26 000 and further increased by 9% in 2018.
    【譯文】同上年相比,2016至 2017學年登記申請學徒的難民、避難申請者和容忍 居留者的人數(無具體年齡數據)增加了一倍以上,約達到26,000 人, 2018年 這一數字又增加了9%。
    分析:英譯漢的關鍵是準確流暢的實現句子結構之間的轉換,將英語形合結構轉 換成漢語的意合結構。報告類文本更是如此,譯者需要將英語中的主語確定為漢 語句子中的主干成分,理清關系后將修飾成分按照漢語語句的結構重心進行譴詞 成句,以達到譯文通順連貫。本句中的主語是“人數” , 2016至 2017學年申請學 徒的人數與上一學年、下一學年進行對比,而申請人的類型則是難民、避難者申 請者和容忍拘留者。理清關系后按照漢語語句信息重心的特點組織語言。譴詞成 句時可將比較的時間對象提前,將“同上年相比”置于句首,之后譯出本句的傳
    - 31 -
    達的關鍵信息“增加一倍”。關于申請人類型置于“人數”之前,用來修飾“the number”。第二個對比時間可按照英語語序表述并重復主語“這一數字”。漢語 中這種主語的重復使用,表示對別的判斷的排斥。(連淑能,2017)重復“這一 數字”使該句完整、連貫,富有整體性。
    【例 16】The reasons behind the relatively higher rates of apprenticeship contract termination among migrants are not clear. However, consultation rounds with German employers and VET teachers have demonstrated recent arrivals often struggle to follow the regular curriculum in VET schools, even when they are doing well in the workplace (OECD and UNHCR, 2018).
    【初譯】移民學徒的合同終止率相對較高的原因尚不清楚。然而,通過咨詢德國 雇主和職業教育教師后得出,新移民往往也跟不上職業教育學校的常規課程,即 便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難民署,2018)。
    【改譯】移民學徒的合同終止率相對較高的原因尚不清楚。然而,通過咨詢德國 雇主和職業教育教師后得出,新移民即便在工作崗位表現出色,往往學習職業教 育學校的基礎性課程存在一定困難。(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難民署, 2018)。
    分析:漢語語句通常簡短,短句之間相互連接,環環相扣,以語序和意合表達層 次關系。(楊新亮,熊艷,2015)漢語句子重心后置,條件在前,結果在后。在 翻譯這種既有條件又有結果的語句時,通常采用分譯、倒譯、變序等方法對句子 結構重新組織。原文“ even when …… ”翻譯為表條件的“即便”并置于句首, 將重點的內容“移民學習基礎性課程有困難”置于句末,信息重心后移,做到譯 文完整表達原文的思維特征。初譯將“ regular curriculum ”處理為“常規課程”, 看似符合源語的表達。但如果了解德國和我國職業課程體系,就會有不同的表達 方法。德國職業教育采用的是“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所謂學習領域是由學習目 標表述的主題學習單元(姜大源, 2013)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學習內容分解為10-20 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之間沒有任何形式、內容上的聯系,但課程的實施要 采取跨學科領域的組合學習方式。(姜大源,2004)整體說來就是將學徒未來要
    - 32 -
    從事工作崗位的技能劃分為不同的領域,由課程專家和技術人員將未來使用到的 技能轉化為不同的學習領域。由此看來德國職業教育并沒有“常規課程”的說法。 而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主要來源于工作知識,通過咨詢職業教育專家發現,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主要分為: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由 此看來“常規課程”的譯法有待商榷。“regular curriculum ”側重的是課程中常規 和基礎的那一部分而非是某種特定的課程,因此,譯者將“regular curriculum”翻 譯為“基礎性課程",對其進行范疇化處理,以找到英漢兩種語言對“ regular curriculum ”的契合點。
    第四節 句子結構選擇
    從句法角度看,英漢兩種語言差異很大。英語是重視主語的語言,一句完整 的語句不能沒有主語;漢語是重主題的語言,主題句在大量漢語的語句中作為基 礎性結構被固定下來,形成了“主題——評論”的句式結構。通常情況下,英語 的主題往往是主語。當漢語的主題是主語時,就形成 SV 或 SVO 結構與上述“主 題——評論”句不同。英漢互譯時,譯者需要通過判斷進行句子結構調整。
    一、形式對應
    漢語的“SV”或“SVO”句也稱施事句,施事句的施事語可能不是句子的結 構中心,甚至有時施事語可以省略。相反地,主題句的主題語是句子的重心,有 了它,句子才能得以展開。若英語的主語與漢語的“SV”或“SVO”結構重合時, 可采用形式對應的翻譯方法。
    [例 17 】To tackle this issue, many Lander have introduced alternative pathways to become a (VET) teacher. Often,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y programmes (mostly at Masters level) can now directly attend the practical part of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Quereinsteiger), or even work as teacher without formal qualification (Seiteneinsteiger) but usually with a pedagogical supplementary qualification.
    - 33 -
    【譯文】 為解決師資問題,許多州已經出臺非傳統(職業教育與培訓)教師培養 方案。通常情況下,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是碩士學歷)可以直接參加教師入職 教育(Quereinsteiger)培訓。他們甚至可以沒有從業資格而從事教師工作 (Seiteneinsteiger),但通常額外需要有教學方法的相關認證。 分析:英語的主語可“一統天下”,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漢語的主語既能做句子重 心,也可解釋部分句型結構特征。在本例句中,兩個英語句子的主語分別是“many Lander”和“graduates”,也是漢語的主題語。本句可以采用句式形式對應的翻譯 方法,將英語的表述按照順序對應到漢語的表述中。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英漢 句子形式對應翻譯時需要將源語透過文字的思想表述出來。要想翻譯本例句需要 了解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的相關內容。
    德國是聯邦制國家,每個州都有自己相對的自治權。成為職業教師主要分為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大學階段;第二階段為入職準備階段;第三階段為進修和 繼續教育階段。想要成為職業教育教師,大學階段除成績優異外,還要再相關的 企業實習半年。得到碩士學位證書后可參加國家考試,考試內容主要是職業教育 專業、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考試合格后取得見習教師資格。第二階段, 需要到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實習兩年。實習期分為聽老教師授課和承擔每周4-10 課時的教學任務,實習結束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考試內容為專業知識、教學能 力并要求上公開課、寫課程論文、參與課堂研討。第三階段,根據《聯邦職業教 育法》規定教師需要定期到企業、學校進行學習,以保證獲取新技術、新教學方 法和教學內容。
    了解了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從業資格的內容對譯者準確翻譯有很大幫助。否則, 讀譯文中的“在沒有從業資格而從事教師工作”會不清楚,通過查閱背景信息發 現,“沒有從業資格而從事教師工作”的畢業生應該屬于德國職業教育教師的第 二階段即入職階段。“but usually with a pedagogical supplementary qualification” 處 理為“但通常額外需要有教學方法的相關認證”首先按照形式對應的方法進行翻 譯,但語意的判斷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背景信息)。教學方法、教態、用詞、 作業是教師入職階段的考核指標,合作導師和見習學校的校長會根據考核標準出
    - 34 -
    具相關材料和證明,決定是否能進入獨立教學階段。因此“ but usually with a pedagogical supplementary qualification ”譯為“但通常額外需要有教學方法的相關 認證。”更為合理。
    二、重述主題
    漢語和英語的表述都會有意重復使用同一詞、短語甚至句子或段落,這種重復 的使用主要用來強調作者的意思,從而加強語氣和情感以達到更準確的表達效果, 漢語的重復現象遠比英語更普遍。翻譯語句時,重述主題的處理方式能夠消除句 子歧義。
    【例 18】 While these costs decrease throughout the apprenticeship, in most cases, these rather high investments are only profitable for the firm if they hire the apprentice afterwards (Jansen et al., 2015; Muhlemann, 2016).
    【初譯】 雖然這些成本在整個學徒期都在逐漸下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相 當高額投資只有在后續雇傭該學徒的時,才會為公司帶來利潤(Jansen et al.,2015;Muhlemann, 2016)。
    【改譯】 雖然整個學徒期的培養成本逐漸下降,但大多數情況下,高額的培養投 資只有在后續雇傭該學徒時,才能給公司帶來利潤。(Jansen et al.,2015;Muhlemann, 2016)。
    分析:英漢兩種語言分別屬于漢藏和印歐兩大語系,具有各自的語言特點,漢語重 意合,英語重形合。意合的語言會借助助詞或句子的意義以及邏輯關系使語句完整 通順;形合的語言主要借助語言形式現實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楊新亮,熊艷, 2015)該英語語篇句子的功能性很強,具有集群性,句式節奏感強。初譯按照原文 進行逐字翻譯,出現“這些成本……,這些高額投資……。”譯文讀起來節奏感差, 讀到“這些成本……,這些高額投資……。”會令讀者有疑問,“這些是哪些? ” 讀者不得不到篇章的前幾句去找尋答案,影響閱讀效果。若譯者將“這些”所指的 內容,也就是本句的主題進行重述,改譯為“培養成本……,培養投資……。”不 僅幫助讀者理清思路,了解語句所表達的內容,而且譯句一氣呵成。
    - 35 -
    三、連接形式調整
    句子的連接看起來只靠簡單的幾個小詞,但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要譯者從 句子的邏輯重點、語義內涵以及句子的結構形式方面加以思考。連接形式和連接 手段決定了句子邏輯是否緊密,承上啟下是否靈活,語言表達是否通常。
    [例 19】 Responding to this issue, a new law — the so-called 3+2 rule — was introduced in 2016 that grants rejected asylum seeker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toleration status for three years if they are doing an apprenticeship. After completing the apprenticeship, they can remain in the country for an additional two years if they find employment that corresponds to their skills level.
    【初譯】為應對這一問題,一項新的法律在2016年出臺了,即所謂的“3+2計劃”, 如果在特定條件下被拒絕的申請避難者正在做學徒,將給予他們三年的容忍身份 期。完成學徒期后,如果他們找到了與自己技能水平相符的工作,他們將可以額 外居留兩年。
    【改譯】為應對上述問題,政府在2016年出臺一項新法律,即所謂的“3+2計劃”。 法律規定,若在特定條件下,被拒絕的申請避難者正在做學徒,將給予他們三年 的容忍居留期。完成學徒期后,若該申請避難者找到了與自己技能水平相符的工 作,他們可額外居留兩年。
    分析:連接主要是通過連接的成分使語篇中的邏輯手段相關聯。連接是“在前言 與后語之間建立系統聯系的專門用語。”(韓禮德,哈桑,1976)同時,連接也 是各類語言用于邏輯推理的重要手段,連接邏輯分為顯性邏輯和隱性邏輯。
    本例句中的“if”就是顯性邏輯的連接詞,按照常規可譯為“如果”,但本例 句表述的是一項名為“3+2計劃”的法律法規,可將連接詞轉化為書面用于“若” 。 這樣處理代入感更強。初譯將"so-called 3+2 rule - was introduced in 2016 that grants rejected"直接處理成兩個獨立的句子“所謂的'3+2計劃',如果在特定條件下……”, 這兩個句子之間沒有連接手段,翻譯腔十足且不能達意。兩句之間加入“法律規 定”起承上啟下作用,使其結構簡潔、靈活多變。此外,從熟悉文本的角度,譯
    - 36 -
    者需要對德國移民的“3+2計劃”有所了解。 “3+2計劃”主要是針對避難申請者 和容忍居留者制定,避難申請者是已經想德國政府提交移民申請,等待審批的人 群;容忍居留者是不符合移民條件,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無法回到原住國的人群。 這兩類人的共同特點是目前暫時留居在德國。 “3+2計劃”鼓勵促進這些人就業, 減輕德國政府負擔,3年學徒期結束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還可以繼續留居2年。
    “3+2計劃”不僅有益于避難申請者和容忍留居者,也保障了雇主的權益,雇主不 再擔心他們的留居時間不固定而帶來的損失。任何連接方式都取決于語境,譯者 要充分了解文中信息,結合實際語境進行語言轉換。
    【例20】 Addressing unconscious stereotyping towards, and building the social capital of, humanitarian migrants and other youth with migrant parents, by enabling more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with potential recruiters, e.g. through job fairs, short work placements during school and visits to companies.
    【譯文】 通過為人道主義移民和年輕的移民子女提供招聘會、頂崗實習以及公司 參觀等機會,使之接觸潛在工作機遇,從而消除對他們無意識偏見,并為他們建 立社會資本。
    分析:英語中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信息本身的邏輯關系十分清楚或是語境提供了 必要的線索,即便語句中沒有相關的連接性詞語,句子也是連貫的,并賦有邏輯 性。(胡壯麟,1998)這類隱性的連接主要靠分詞短語、不定式、過去分詞短語、 獨立主格傳遞整句的邏輯關系。報告語篇主要闡述自然和社會不同領域出現的現 象,并對其進行解釋說明,因此報告語篇的語言表達客觀準確,具有較強的邏輯 性,以長句見常。本譯例的長句往往給譯者帶來翻譯和理解上的障礙。長句之所 以難譯,主要由于長句中經常包含多個從句或短語修飾結構,語義層次復雜。另 外,由于漢語和英語的語序不同也會給譯者帶來翻譯困難。英語句子的語序關系 非常靈活,句首成分經常根據上下文的需要而發生變化,相反漢語句子具有特定 的順序和思維習慣,句子的語序也相對固定。在英漢翻譯時需要按照各自的語法 結構差異理清句子層次結構,再采取相應的手段精準地翻譯。通過分析譯例中的 句首有兩個并列分詞短語作主語,分別為“addressing unconscious stereotyping"和
    - 37 -
    “building the social capital ” by后面的內容顯然是通過某種手段或方式、方法, 最后舉例說明。理清句子之間的邏輯后,需要對句子的連接形式進行調整。根據 漢語句子的信息重心后置的特點,先說通過某種形式,再說達到什目的。調整語 序后選擇恰當的連接形式“通過……,使之……,從而……。”這種句子連接形 式的調整,能夠使句子中的各個成分之間連接緊密,環環相扣,整個句子邏輯脈 絡清晰。
    - 38 -
    第五章 實踐總結以及結論
    從2021年4月開始選擇文本,到撰寫開題報告;從初譯到改譯再到案例分析; 最后完成翻譯實踐報告的撰寫。本次翻譯實踐主要研究職業教育文本的翻譯,在 此過程中涉及相關職業教育的概念還要儲備相關的背景知識。總結回顧本次翻譯 實踐的經驗和反思,將從翻譯實踐總結和翻譯心得兩方面分享反饋。
    第一節 翻譯實踐總結
    本次翻譯實踐令譯者受益匪淺,不僅積累了翻譯經驗,提升了翻譯能力還鍛 煉了學術素養。翻譯之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本次翻譯實踐準備比較充分保證 翻譯信度和效度。翻譯過程中,譯者及時積累記錄所遇到的翻譯重點和難點,通 過查閱字典、官方網站、參考平行文本并結合與師友討教等方式解決翻譯問題, 提升了翻譯的準確度。譯后認真修改,通篇朗讀全文力爭使譯文做到自然流暢。 下面將從文本角度、翻譯策略、學術規范三個角度總結本次翻譯實踐的經驗。
    首先,從文本角度分析。譯者選取的職業教育的報告,文本類型屬于信息型 文本,其主要功能是告知讀者客觀世界中的事物現象,翻譯這種文本類型的語言 形式和語言風格的都需要與這種文本類型統一。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力求精準、 完整地再現原文內容,文體方面需要以譯語語言的文化認知為主導。
    其次,從翻譯策略來看,本次翻譯實踐報告以翻譯應用理論為指導。從語言 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角度進行選詞。原文較多的使用德國職業教育特有詞 語和專有表達翻譯,英漢翻譯時,充分了解德國職業教育的相關背景知識是完成 本次翻譯實踐的前提,如德國的移民情況;移民的主要來源;避難申請者、憲法 難民、公約難民、獲輔助性保護難民、容忍居留者這些名詞的含義;德國職業教 育師資認證;德國職業教育課程類型等內容。此外,還要比對我國的職業教育和 德國的職業教育的異同。儲備了相關知識再結合詞、短語、句子在語篇前后的相 關內容以及語言交際中的實際情況進行選詞。從語言習慣、邏輯順序、信息重心
    - 39 -
    進行詞序安排。英漢兩種語言的詞序差距很大,翻譯時要考慮到英漢之間的差異。
    原文常用長句來描述德國移民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翻譯時要根據英漢的詞序常 規合理安排詞在句中的位置。此外,還要從形式、主題、連接形式的角度調整句 子的結構。特別是復句中要甄別出各個分句的內在聯系——時間先后、空間上下、 因果關系、條件關系等。
    最后,從學術規范看,翻譯活動的主體是譯者,譯者翻譯得好壞從某種程度 來說決定了譯文的質量。學術也是如此,譯者應具備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嚴謹 的學術態度才能使翻譯實踐與翻譯研究相互促進。本翻譯實踐報告存在很多問題, 語言凝練程度;標點符號的使用規范和字體字號;使用參考文獻的規范格式;“的、 地、得”的正確使用等,以上學術規范需要譯者仔細校對,容不得半點馬虎。學 術規范是學術研究的前提和關鍵,同時也是各位老師所強調的重要內容,良好的 學術規范能夠體現出譯者的學術素養。
    第二節 翻譯心得
    翻譯是傳播兩種文化的載體,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到很多領域。出色的 譯者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知識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才能正確的理解和表達原文傳遞 的內容。通過本次翻譯實踐加深了譯者對翻譯的理解,以下是本次翻譯心得:
    首先,譯者要具有良好的態度。譯者必須本著對讀者認真負責,對原文負責的 態度,謙虛謹慎,要有精益求精的韌勁。在翻譯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積極想辦 法克服切記坐以待斃。遇到長難句,要耐心分析結構,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背 景信息,將源語的意思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譯文效果不佳,譯者要反復閱讀, 仔細檢查原文和譯文,充分考慮是否有必要調整語序、增減詞語。
    其次,譯文修改要字斟句酌。在翻譯時遇到難點和重點,譯者要第一時間記錄
    下來,全面查閱多方資料,詢師問友,與之交換翻譯意見。在修改譯文時,要用 挑剔的眼光審視譯文,時刻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避免語言不通順和歐化等現象。既 要從詞、句的準確性等方面小處著眼,也要兼顧語段、篇章的銜接和連貫。此外, 譯文標點符號使用的準確程度也是譯者需要關注的問題。在他人提出修改意見后,
    - 40 -
    對比多種譯文的不同之處,總結歸納出各自的優缺點并進行選擇。翻譯實踐的過 程,不是單純的兩種語言相互轉換,譯者要思考不同語言形式背后所帶來的文化 差異,追本溯源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提高翻譯能力。
    最后,通過翻譯本次關于德國職業教育的文本,譯者在兩種語言間游走感受到 英漢兩種語言的魅力,不僅如此還接觸到德國職業教育特別是移民職業教育這一 全新的領域。開拓了譯者眼界,豐富了職業教育相關的知識,提升了翻譯研究的 學術能力,對翻譯有了全新的認識,為今后的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希望本次翻譯實踐的體會心得能指導今后的翻譯工作,為他人研究職業教育翻 譯帶來思考和啟發。
    - 41 -
    參考文獻
    [1]巴爾胡達羅夫.語言與翻譯[M].蔡毅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2]蔡心心.德國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與滲透J].中國職業技術教 育,2021(3).
    [3]曹明倫.英漢翻譯二十講[M].商務印書館,2019.
    [4]陳朗,李靖,孫毅.基于認知組構的譯后審校能力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上海翻 譯,2022(1).
    [5]方夢之.翻譯學辭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6]方夢之.應用翻譯研究:原理、策略與技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9.
    [7]宮雪.20世紀上半葉“中國職業教育原理”專著述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 報,2008(2).
    [8]郭李紅.顯化策略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術語翻譯中的應用及評析J].價值工 程,2015(3).
    [9]何三寧.譯文質量評價的參數[J].閱江學刊,2009(4).
    [10]何緒軍.國外職教教材如何本土化[N].中國教育報,2009-11-19.
    [11]姜大源.學習領域——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模式——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 探索與突破[J].職教論壇,2004 (8).
    [1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3]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14]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2.
    [15]李青.新編英漢漢英翻譯教程:翻譯技巧與誤譯評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6]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增訂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7]梁淑英.國際難民法[M].上海: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18]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9.
    [19]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
    [20]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 42 -
    參考文獻
    [21]穆雷.翻譯學研究的方法與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1.
    [22]唐艋德國難民政策的歷史與現狀[J].德國研究,2015(2).
    [23]王祥兵,穆雷.學術著作翻譯的理想模式——以趙文靜中譯本 《翻譯與沖突: 敘事性闡釋》為例[J].中國翻譯,2013(4).
    [24]謝良才.論職業教育術語的規范性[J].術語學研究,2016(4).
    [25]許建平.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第四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26]許劉英.近代國外教育社會學在中國的譯介與導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 ,2012(3).
    [27]楊盼.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教育文本翻譯淺析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18(4).
    [28]張慧琴.淺議高職機電專業英語翻譯技巧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8).
    [29]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0]Baker, M., Saldanha, G.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y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1]Beck, K. [A]. In: Beck, K. (Eds)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r, 2007.
    [32]Clark, H. Using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3]Clarke. L, Winch, C.[A]. In: Clarke. L, Winch, C. (E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Developments and Systems 1st Edition[C].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r, 2007.
    [34]Edwin, G. Foreword [A]. In: Bassnett, S., Lefevere, A. (Eds.),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35]Grollmann. P, Rauner, F. [A]. In: Grollmann. P, Rauner. F. (E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and Lectures i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C].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7.
    [36]Halliday, M?A?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76.
    - 43 -
    [37]Hu. G. S. Translation as Adaption and Selection [J]. Perspectives: Study in Translatology, 2003(4).
    [38]Mossop, B. Revision [A]. In: Gambier, Y. &L. van Doorslaer ( Eds.),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11.
    [39]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2.
    [40]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1]Rainbird, H., Fuller, A., Ramon, A.[A]. In: Rainbird, H., Fuller, A., Ramon, A. (Eds.) Workplace Learning in Context[C].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r, 2007.
    【本文地址:http://www.bzhlmm.com//shuoshilunwenzhuanti/jioayushuoshilunwen/4573.html

    上一篇:初中音樂課“導入”環節教學研究

    下一篇:中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現狀 調查與分析一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

    相關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