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緒 論 1
一、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文本分析 3
(一) 詞作家于右任與《望大陸》的情感表達 3
(二) 曲作家陸在易與《望鄉詞》的創作背景 4
(三) 《望鄉詞》樂譜標注、樂譜記號、鋼琴伴奏譜基本特征 4
二、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音樂分析 7
(一) 《望鄉詞》作品結構、旋律、節奏 7
(二) 《望鄉詞》作品和聲、織體 8
(三) 《望大陸》同詞異曲的版本對比 9
三、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教育意義及思想觀念 11
(一) 《望鄉詞》作品的教育意義 11
(二) 《望鄉詞》體現的家國情懷 14
四、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表演分析 15
(一) 《望鄉詞》不同表演藝術家演唱版本及闡釋觀念 15
(二) 《望鄉詞》的表演行為 17
(三) 《望鄉詞》作品演唱實踐 19
(四) 《望鄉詞》表演感悟及反思 20
結 語 22
參考文獻 24
附 錄 25
致 謝 30
緒論
一、研究意義
1949 年,于右任先生迫于形勢被迫前往臺灣,自此走上了訣別故鄉親人的 不歸之路,直至辭世也未曾與故鄉親人相見。于右任先生將為家國而痛、為民族 而憂,為人民而泣的悲情化為詩歌,創作了震撼中華民族的詩句——《望大陸》。
陸在易先生對祖國和民族命運高于一切的音樂理念與于右任先生創作詩歌 《望大陸》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謀而合,他深刻感受到了于右任先生對祖國大 陸無限思戀之情和對祖國統一的殷切企盼。對《望鄉詞》這一蘊含著“家國情懷” 的曠世佳作進行教育意義的研究具有學術創新性,通過研究可以在新時代激發當 代中國青年的愛國情懷。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作為一首高度蘊含著家國大愛情懷思想情感的優 秀音樂文化作品,選擇該作品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通過系統深入的研究, 對作品的教育意義進行更好的詮釋,同時通過對這種教育意義的呈現進一步分析 作品的表演,結合自己的演唱實踐,深刻反映出該作品的藝術文化特征,將作品 真正的內涵傳達給聽眾。
二、研究綜述
截止目前,通過前期對相關論文和研究綜述的檢索,與本論文有關選題的主 要研究成果集中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演唱和情感分析,尚未存在與 本論文題目相同的研究。以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為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論 文有10 篇,其中有 6篇以演唱處理為研究方向,有 4篇以情感分析為研究方向; 以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為研究方向的期刊論文有12 篇,其中有6篇以演 唱處理為研究方向,有 6 篇以情感分析為研究方向。以上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均 未以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教育意義為研究方向。
以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情感分析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有: 李群[1李群.懷揣思鄉情盼望歸故鄉[D].山東藝術學院,2019.] []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演唱版本、情感處理 以及歌唱中運用聲音的方法。提出兩種觀點:歌唱中情感與音色的調節與布局、 歌唱中“身”與“聲”的協調。
王娜[王娜.對歌曲《望鄉詞》曲式及情感處理的探討[J].傳媒論壇,2018,1 (11):157-159.]在其發表的期刊學術論文中從作品的曲式結構、情感等入手,掌握作 品蘊含的深刻內涵。
以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演唱處理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有: 文紹烔[文紹炯.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演唱詮釋[D].四川師范大學,2018.]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對不同表演藝術家的演唱版本進行分析、比較 和解讀,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對詞曲的內容、內涵以及舞臺表演進行了研 究。
王敏[王敏.淺析歌曲《望鄉詞》的演唱技巧[J].蚌埠學院學報,2015,4(06):45-49.
2]在其發表的期刊學術論文中對作品的曲式、旋律、主題和情感等方面 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并結合不同表演藝術家的演唱版本,分析總結了作品的 演唱技巧和處理。
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總結積累,為筆者的碩士學位論文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價值與意義。本論文通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進行文本、音樂和表演分 析的研究之外,針對該作品蘊含的教育意義進行解讀是作為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故本選題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與學術價值。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檢索法
通過查閱相關史料及文獻資料,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以音樂學科獨特 的視角發現問題并進行研究。同時對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絡平臺發表的相 關文章、期刊雜志、碩博論文、報紙報刊進行整理,尋找相關研究問題,從而更 準確具體了解相關文獻。
(二)音樂分析法 從旋律、和聲的角度分析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音樂結構(曲式)與 節奏、旋律寫作、和聲織體、鋼琴伴奏。
(三)描述與解釋法
主要描述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教育意義及情感表達,以及其蘊藏的 表演觀念,并解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通過描述與解釋可以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 分析,從而準確揭示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教育意義及表演特征。
一、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文本分析
(一)詞作家于右任與《望大陸》的情感表達
于右仁先生(1879—1964),原名伯循,他的身份不僅僅是政治家和教育家, 還是一位熱愛祖國和人民,充滿活力與激情的詩人。他一生熱愛詩歌創作,所創 作的詩歌不僅限于人生,而且與時代和革命密切相關。
1949年 10月,于右任先生因國共兩黨北平和談破裂被裹挾至廣州,本欲在 此擺脫裹挾,但因被嚴密監視,終未成行,并于同年11 月底,再被裹挾至臺灣, 從此與仍留在大陸的家人天各一方。在于右任先生裹挾赴臺的十幾年間,孤獨抑 郁的心情無處釋放,歸家似箭的心情難以釋懷,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愈加愈烈, 那時的他只能將情感不留痕跡地寄托于詩歌之中[張兵,陳龍.于右任的人生軌跡與詩歌創作的主題取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5,52(06):80-86.] []。思念祖國、懷戀鄉土、念惜 故人,在思念中回蕩著悲痛,在悲痛中堅守著執著,由此創作了獨樹一幟的“望 大陸”系列詩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蕩。
圖 1-1 《望大陸》
《望大陸》詩歌莊重肅穆,將“小家”、“大家”與民族之痛融為一體,充 滿了深刻的情感和內涵。這首詩的前兩節是用簡單重復的章節反復詠誦,詞句之 中體現出對祖國大陸的無限思念之情。“天蒼蒼,野茫茫”,采用重疊的文字和 生動形象的狀物,映射出于右任先生晚年心境的真實寫照。詩歌最后兩句,一語 雙關,既表達了對為國而殤的志士的緬懷,又是對祖國分裂、憂慮民族之筆。整 首詩歌穿梭于過去和現在之間,融合了念國、鄉愁的主題,傳達了于右任先生在 生命即將枯竭之時無法釋懷的悲痛和絕望。
(二)曲作家陸在易與《望鄉詞》的創作背景
陸在易先生(1943—),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以其情感豐富,內涵深刻的 音樂作品被世人譽為“音樂詩人”。陸在易先生視祖國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因 此對他創作的作品不僅要求具有極強的音樂性,還必須具有極深刻思想性和內涵 性,以此達到音樂與文本之間的的高度融合。
于右任先生在《望大陸》中表達的對祖國大陸真摯強烈的感情和難以忘懷的 思念之心深深打動了陸在易先生,使其深刻體會到于右任先生對祖國大陸的真實 情感,作曲家陸在易先生在真實再現于右任先生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 詩歌當中,采用中國音樂體系的創作手法,深切表達了原詩歌中所蘊含的思鄉之 情。正是基于這樣的創作動機,陸在易先生創作出了的藝術歌曲《望鄉詞》使詩 歌《望大陸》有了耳目一新的作品感染力,無論從創作手法的選擇還是對歌曲內 容的升華和情感表達,都達到了堪稱完美的境界。這首歌曲也間接的詮釋了于右 任先生的心聲,創作動機中也體現了詞曲作者的家國情懷和對祖國大陸的無限熱 愛之情。
陸在易先生以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為基礎,將文學經典和優秀音樂的關系完美 結合,根據詩歌《望大陸》的創作背景和意境創作譜曲而成的藝術歌曲《望鄉詞》, 真實地表現出于右任先生臨終前樸素的思鄉之愁,并且拓展了原詩的意境。陸在 易先生將對祖國的熱忱和對民族的憂慮作為核心創作動機,嚴格遵循詩歌的韻律 走向,選擇與之最適配的音樂旋律,將音樂與文本揉合出和諧的共鳴之美。整首 作品的音樂風格在“情”的統領下,歌唱性與抒情性有機結合,不僅創新和發展 了詩歌的意蘊,也大大渲染了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抒情和詠唱的音樂風格與 詩歌中深沉濃烈的思鄉情懷相輔相成,用平靜含蓄地傾訴表達出更深刻的凝重與 蒼涼。
(三)《望鄉詞》樂譜標注、樂譜記號、鋼琴伴奏譜基本特征
1.《望鄉詞》樂譜標注、樂譜記號
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會用力度的變化來豐富作品的音樂性,通過力度的變 化可以使作品中的音樂色彩變得更加生動、鮮明、突出,同時對作品本文中所蘊 含的情感內涵起到升華和凝練的作用。力度中強與弱、快與慢的對比變化,產生 了彼此襯托、互相依存的化學反應,如作品A段第27小節的“只有痛哭”的“痛” 字,由mp (中弱)漸強到f (強),同時音量也由小逐漸變大,這種力度的對比 變化,一方面對于演唱者來說,可以更好的將此處需要表達的情感詮釋出來,另 一方面對于聽眾來說,通過演唱者的詮釋,內心和情緒會不自覺地同力度的弱到
4
強、小變大而發生起伏,觸動人心。因此對于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力度的變化 是必不可少,尤為重要的,本節通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樂譜標注、 樂譜記號的研究分析,旨在更好的體驗和掌握作品的情感內涵,為更深刻的表達 作品服務。
該作品的整體音樂風格是凝重而蒼涼的,全曲共83 小節,再現單二部曲式 結構,分為引子、A段、B段、連接、A1段和B1段打
引子(第1—12小節):前3小節的力度記號為mf (中強)到sffz (強調 重音)再到mp (中弱),sffz (強調重音)的使用突出了此處音樂色彩的對比。 在第4—10小節中,力度記號為fp (強后突弱)到ff (很強),然后從mf (中 強)到p (弱)再到ppp (極弱)。第11小節速度記號變為Adagietto (小柔板), 力度記號為mp (中弱),音樂情緒凝重而蒼涼。
A段(第13—29小節):第13—20小節的力度記號為mp(中弱)到p (弱) 第21—24小節與第13—16小節結構相似,力度記號由mp (中弱)到mf (中強)。 第25—26小節力度記號由f (強)到mf (中強),然后到mp (中弱),最后從 mp (中弱)到f (強),并恢復到原始速度,引出第27—29小節,力度記號為 mf (中強)到mp (中弱)再漸強到f (強),第29小節力度記號f (強)突出 了此音樂情緒的對比。
B 段(第 30—39 小節):第 30—39 小節是作品的高潮樂段,該樂段的速度 主要是Moderate (中速),明顯快于上一樂段。伴奏聲部的力度記號由mf (中 強)到mp (中弱)再到mf (中強)最后到mp (中弱),旋律聲部的力度記號則 以f (強)到mp (中弱),兩個聲部力度記號的不同突出了該樂段的音樂對比, 豐富了音樂色彩。
連接(第40—47小節):速度記號為Adagietto (小柔板),力度記號以P (弱)貫穿該樂段始終。
A1段(第48—63小節):第48—63小節速度為Moderate (中速),第48 —55小節為純伴奏聲部的獨奏,力度記號由mp (中弱)到mf (中強)再到mp (中弱)最后到p (弱)。第56—63小節加入旋律聲部,力度記號由mp (中弱) 到mf (中強)再到mp (中弱),忽強忽弱的力度對比使該樂句的音樂色彩和情 緒更加豐富,勾人心弦。
B1段(第64—83小節):第64—70小節以mf (中強)開始,音樂情緒從 此處開始得到最大的釋放,直至第70小節的f (強),情感達到全曲最飽滿。 第72—73小節力度記號變為mp (中弱),與之前形成對比。從第74小節開始 到最后歌曲結束,力度記號由mf (中強)到mp (中弱),反復三遍吟唱“山之
1詳細曲式結構圖見譜例 2-1
5
上,國有殤”,前兩遍以mf (中強)的力度,到最后一遍以mp (中弱)的力度,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情緒上也有了層次上的變化,最后第81小節的大氣口,仿 佛是創作者歌曲唱罷時的一種抒懷,包含著萬千思緒于心頭。
2.《望鄉詞》鋼琴伴奏譜基本特征
伴奏聲部與旋律聲部彼此之間既相互融合又互為增色。伴奏聲部不僅僅是以 和聲、織體、節奏等方面對旋律聲部起到支持作用,同時還起到烘托音樂情緒、 渲染音樂氛圍,揭示藝術歌曲內涵的重要作用。本節通過對陸在易先生藝術歌曲 《望鄉詞》鋼琴伴奏譜基本特征的研究分析,旨在了解該作品伴奏聲部構思的嚴 謹性與設計的巧妙性,以此更好的與旋律聲部相融合,豐富作品的音樂性與感染 力。
引子(第 1—12 小節):主要采用震音、柱式、倚柱式和弦的伴奏織體,營 造出不協和的音響效果、凝重而蒼涼的音樂氛圍,極具震撼力。隨后第3—4小 節中,右手聲部上行分解和弦,左手聲部配以震音。第11小節轉變為分解琶音 的伴奏織體,伴奏聲部模仿旋律聲部,與之交相呼應。第11—12小節柱式和弦 轉換為分解的附加二度音和弦,與此同時,切換為mp的力度與小柔板的速度, 為主旋律的開始做好鋪墊。
A段(第13—29小節):主要釆用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同時運用模仿復 調的寫作技法加入了帶有旋律性的和聲內容。通過三連音、五連音和九連音的伴 奏音型將作品的旋律聲部從第29小節開始推向高潮。
B段(第30—39小節):右手伴奏聲部采用柱式和弦,左手伴奏聲部采用 兩個八分音符與一個三連音的伴奏音型。e樂句左手伴奏聲部采用了三連音式的 分解和弦,烘托出音樂情感中的悲痛絕望。f樂句采用高音區的分解和弦取代了 柱式和弦,更好的突顯出蒼涼的音樂情緒。
連接(第 40—47 小節):伴奏聲部與旋律聲部模仿進行,并配以分解和弦 增強旋律的流動性,為A1段的情緒變化做好了鋪墊。
A1 段(第 48—63 小節):第 48—55 小節主題旋律轉移至伴奏聲部,替代 旋律聲部對音樂主題進行模仿重復。第56—63小節主題旋律重新轉交給旋律聲 部,伴奏聲部采用右手柱式和弦,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襯托旋律聲部。
B1 段(第 64—83 小節):伴奏聲部采用右手柱式和弦,左手分解柱式三連 音的伴奏音型。第 63 小節以三連音的交替遞進的方式將作品推向全曲的最高潮, 又將第 72 小節的旋律減緩。樂曲結束時陸在易先生并沒有將它們回歸到前奏的 主題材料中,而是將旋律聲部結束時的旋律材料加以延續至主和弦結束,產生一 種余音繞梁、意猶未盡的感覺。
6
二、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音樂分析
(一)《望鄉詞》作品結構、旋律、節奏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屬于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五聲民族調式降E 羽調式,在同宮系統中交替進行,以近關系調的發展為主。拍號為 4/4拍,旋律 聲部的節奏型以二分音符與附點四分音符為主,伴奏聲部的節奏型較豐富一些, 如震音、琶音、柱式和弦、三連音、分解和弦等。全曲旋律音集中在中聲區,音 域由最低音小字組降b到最高音小字二組降go
引子(第 1—12 小節):第 1—10 個小節為描繪型引子,第 11—12 小節為 主題型引子,渲染并保持了蒼涼、凝重的音樂氛圍,同時為接下來的樂段做鋪墊。 該樂段最后結束在降E羽調式的屬和弦上,屬于開放型結構。
A段(第13—29小節):分為四個樂句,4445結構的非方整性樂段,具有 收攏性和不穩定性。降E羽調式起,在第15—16小節進行離調,轉入降G宮調 式。第17—18小節回歸降E羽調式,第19—20小節在降E羽調式的屬和弦上形 成開放時終止。c樂句以降G宮調式起,結束時離調到降E羽調式。第27—29 小節為降G宮調式,結束在主和弦上,形成收攏性的正格終止。
B段(第30—39小節):分為兩個樂句,46結構的非方整性樂段,具有收 攏性和穩定性。由前樂段的降G宮調式轉為降E羽調式,最后結束在降E羽調式 的主和弦上,形成結束終止。
連接(第40—47小節):保持在降E羽調式。
A1段(第48—63小節):A樂段的變化重復,同樣分為四個樂句,區別是 4444結構的方整性樂段,具有收攏性和穩定性,保持在降E羽調式。
B1 段(第 64—83小節) :分為三個樂句, 4412 結構的非方整性樂段,具有 收攏性和穩定性。f1樂句將最后一句的最后兩小節重復了兩次,形成補充終止, 最后落在降G宮調式,形成V一VI—I的和聲終止式。
7
(二)《望鄉詞》作品和聲、織體
陸在易先生在傳統的和聲基礎上嫻熟精湛的融合西方和聲寫作手法,造就了 其具有中國雅致和中國氣質的獨特和聲“味道”。該作品采用調式化的寫作敘事 手法,表現出民族的氣質和內涵,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聲材料,如四度、五 度、四五度和弦等,并且使之頻繁出現,目的突出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特色,這正 是其和聲運用的風格所在,和弦主要材料豐富多變,傳統創新。
作品第3小節以C音為低音向上以純四度關系疊置而成的C-F-bB四度和弦
(見譜例 2-2),極具濃烈的東方民族和弦色彩。
作品第74—76小節以降A為低音向上按純五度關系疊置而成的bA-bE-bB五 度和弦。(見譜例 2-3)
作品第32小節的前兩拍以降E為低音向上按四五度音程關系疊置而成的
(三)《望大陸》同詞異曲的版本對比
著名作曲家關峽先生為于右任先生的詩歌《望大陸》譜寫旋律,創作了藝術 歌曲《望我故鄉》,與陸在易先生所創作的《望鄉詞》相比較,兩首同詞異曲的 音樂作品分別用不同的旋律創作手法,為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添入不同程度的升 華和凝練。
《望鄉詞》為再現單二部曲式結構,五聲民族調式降E羽調式,全曲共83 小節,分為引子、A段、B段、連接、A1段、B1段「。其旋律聲部主要使用二分 音符與附點四分音符的節奏型,伴奏聲部采用了大量的伴奏形式,如震音、琶音、 柱式和弦、三連音、分解和弦等。作品整體旋律平緩柔和,速度采用廣板(largo), 富有敘事性,旋律走向更多是由低音往高音、高音往低音進行,具有起承轉合的 旋律特點,如作品A段a樂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旋律以低音“起”; 到 b 樂句“故鄉不可見兮,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整個旋律開始慢慢向高音 “承”;直到B1段e1樂句“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達到該樂段的 旋律音最高點“轉”;接著由 f1 樂句“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的 反復吟唱,旋律慢慢回歸到低音區“合”。
《望我故鄉》為無再現單二部曲式結構,五聲民族調式F宮調式,全曲共 41小節,分為引子、A段、B段、間奏。(見譜例2-5)
其旋律聲部主要使用八分音符及其變體的節奏型,A段的右手伴奏聲部以十 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為主,左手伴奏聲部配以八度進行;B段的開始,右手伴奏聲 部轉換為柱式和弦,左手伴奏聲部轉換為琶音進行。作品整體旋律稍快,速度采 用行板(Andante),旋律主要表現為級進與跳進,旋律走向多以高音往低音進 行,如作品旋律聲部開始時的伴奏聲部便以“ff”的力度給出和弦。(見譜例 2-6)
1詳細曲式結構圖見譜例 2-1
9
整首作品開始幾乎都在高音區演唱,直到樂曲結束,旋律才慢慢回歸到低音 區進行。
《望鄉詞》與《望我故鄉》兩首作品是集詞曲結合詩意化、旋律形象與詩詞 韻律統一化的集大成者,極具文學性與藝術性,同時帶有強烈的民族情懷和深遠 寓意[唐國策.藝術歌曲《望鄉詞》與《望我故鄉》對比研究[J].藝海,2018(07):41-43.
10]。從音樂上來看,兩位作曲家運用的創作手法各有特點,前者抒情性和演 唱時的情緒對比強于后者,而后者的戲劇性則多于前者。然而,盡管兩首作品分 別采用了不同的旋律和創作手法,但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卻是完全相同的。兩首 作品均以于右任先生漂泊在外的思鄉之情為情感創作動機,傳遞出的情感內涵真 誠而深刻
三、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教育意義及思想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文化活動的開展中要“潤物細無聲”,在文化形式上采 取表達“真善美”的文學作品[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在日常文化感知中凝 聚人民共識、提高人民的意識形態水平和價值觀取向。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具有信 念高尚、道德高尚、理想高尚的人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以“真善美” 的文化形式依托美育和德育的教育育人形式,遵循“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潤 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人們產生極為深刻的教育意義。
(一)《望鄉詞》作品的教育意義
1.“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05):19-23.
11]
音樂美育將音樂作為載體,通過音樂獨特的表現形式,將美具體化和形象化, 培育人們認識、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進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使人 們能夠真實地感知美,深刻地理解美,以此更好地踐行美,影響著人的思想、情 感和格局,喚起人心中最堅定的精神力量,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促使人們 朝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奮斗。當無法用語言表達時,音樂可以通過獨特表現 形式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它能夠直觀的將人們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比視覺 和行為上的感知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是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同時又是一首非常優秀 的文學作品,作該品文本取自于右任先生的詩歌《望大陸》,詩歌使用“騷體” 的寫作手法,采用“騷體”創作的詩歌多不拘泥于章法,詩人在詩歌中可以放縱 釋放自己的情緒,在詩歌《望大陸》中便能明顯的感受到于右任先生將自己孤獨 無依,思鄉心切的壓抑情緒在詩中肆意的釋放,“騷體”詩歌隨無章法,但在“放 縱”的同時又可以將詩歌的脈絡極其分明的彰顯出來,讓讀者更加清晰的讀懂詩 人的創作意圖,更加深刻的感悟詩人寄予詩中的思想和情感。詩歌《望大陸》整 體風格莊嚴肅穆,情感充沛,開篇首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便交代 了于右任先生的遺愿,生時不能歸鄉的遺憾,化作成死后也要葬于高山,遠眺故 鄉的遺愿。“天蒼蒼,野茫茫”出自北朝樂府民歌《敕勒川》,寓意天地萬般遼 闊,極目眺望遠方,猶如天野相接,體現了無比壯闊的景象,而“山之上,國有 殤”卻是表達對為國犧牲志士的緬懷,為國而殤,葬于山上,正是對于右任先生 當時處境的真實寫照,兩句極為矛盾對立的詩句,被于右任先生同時設計在詩歌 的末尾,是對祖國家鄉的認可和追蹤,亦是傳達出生命凋零之際無處釋放的悲傷 與絕望,形成了更加極致的情感對比,同時也因此更加深刻的表達了于右任先生 對心中無助的吶喊。
詩歌《望大陸》體現了于右任先生精湛的寫作手法,同時在高超技法的加持 下,人們能夠更加深刻的讀懂于右任先生寓情于詩歌中的情感內核。陸在易先生 為詩歌《望大陸》進行譜曲,以對祖國的熱忱和對民族的憂慮作為核心創作動機, 嚴格遵循詩歌的韻律走向,在陸在易先生極具中國雅致和中國氣質的音樂創作手 法下,將中國東方音樂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將音樂與文本揉合出和諧的共鳴之 美,藝術歌曲《望鄉詞》兼具歌唱性與抒情性,不僅創新和發展了詩歌的意蘊, 也渲染了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優秀的文本寫作和嫻熟精湛的音樂編創,使演 唱者可以更好的將聽眾帶入到作品的音樂世界之中,聽眾在享受作品的音樂之 美,汲取音樂給自己帶來的聽覺享受,提高審美感知的同時,也能夠通過文本中 簡潔質樸,沒有用呼天喊地,直呼胸臆的文學表達方式所打動。
基于此,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在提升人的審美修養、藝術素養和道德 情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育人優勢。傳唱藝術歌曲《望鄉詞》此類優秀的文學與音 樂極致融合的優秀音樂作品,能夠在如今各類音樂作品泛濫、質量參差不齊的時 代背景下,減少人們受落后、庸俗音樂的影響,進而提高音樂品味和藝術鑒賞的 能力,發揮優秀音樂作品對凈化人格心靈,自覺抵制粗制濫造音樂的教育意義。 在諸如藝術歌曲《望鄉詞》此類優秀音樂作品的熏陶下,人們可以建構合理的審 美標準,并提高音樂鑒賞能力,更好地提高人們對美的欣賞力和辨別力,提升藝 術素養和藝術情操。
2.“人無德不立,品德是為人之本”[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
12]
音樂德育是借助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將其作為傳播載體,更好的培植人們 的品德修養和理想信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前蘇聯音樂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 說過這樣一句話:“對于藝術,特別是音樂,道德內容是其靈魂,是其存在的意 義。”因此,優秀的音樂作品必須能夠對人們的道德品行起到積極地疏導作用。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內在深刻反映了于右任先生所處時代的真實歷史寫照, 無論何時何地被大眾唱起,總能發揮出喚醒歷史記憶的重要作用,猶如一本生動 的歷史教科書,對人們起到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育意義。
于右任先生所創作的詩歌《望大陸》內在蘊含了極為深刻的思鄉之情,而為 何于右任先生會創作這樣一首作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于右任先生到底經歷 了什么樣的坎坷?陸在易先生對詩歌進行了音樂創作,譜曲而成的藝術歌曲《望 鄉詞》,如同穿針引線一般將人們以主人公的身份穿梭在于右任先生創作該作品 時的時代之中,吸引人們主動去了解當時的社會矛盾和歷史現實。1949 年,國 共兩黨北平和談破裂,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敗退至臺灣,自此海峽兩岸進入了長 達38 年的“冰凍期”,一行撤退到臺灣的百萬官兵也因此遭遇了“有家無處回”、 “可望不可及”的痛苦局面,當時的于右任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那時的他還未曾 預料到他的一生再也無法回歸故土,相見家人。38 年間的隔海相望,除了于右 任先生之外,又有多少人此生再未見過自己的家鄉親人?如今的時代是幸福美好 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多數人沒有經歷過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可望卻不可及的絕 望,因此無法切身體會到如今團結安定的祖國在曾經某段歷史之中經歷過怎樣的 坎坷,又有多少人未曾經歷過我們現在認為是理所應當、習以為常的生活。
如今的時代是多元思潮沖擊和博弈的時代,亟待引導人們培植正確的理想信 念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品格。歷史像是一面反光鏡,它可以把過去真實發生的再現 給現實中的人們,在建黨百年的時代背景下,習總書記講到:“一切向前走,都 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 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4月1日第01版.
13]這就要求我們要主動的學習歷史、感悟歷史、總結歷史, 從歷史中看清楚過去,在總結中弄明白未來,做到在學史中明理、在學史中增信、 在學史中崇德、在學史中力行。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和吸引 力,引領人們穿梭在祖國的不同時代,社會的不同發展之中,理解祖國社會在發 展中出現過的一些挫折與坎坷,讓人們在了解了當時兩岸人民的悲痛經歷后,能 夠深刻的認識到過去的那一段歷史不能覆轍,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才是當今國人 要始終擁護和遵循的不變信念,對人們起到“學史明理”的重要作用。海峽兩岸 長達38 年的分裂給無數國人留下了不可挽回的痛苦和遺憾,如今兩岸之間親如 一家,互通有無的美好圖景并不是隨時間自然發展造就的,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 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共同實現的,在黨的堅強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下,祖國將會不斷的發展壯大,最終實現中華 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該作品背后蘊含的歷史教育意義同樣對人具有“學史增 信”的重要意義。通過作品的傳達,人們能夠切身感受到創作者在其時代歷史背 景下最真切的心聲和情感宣泄,通過情感聯結,價值認同的多維交互,引起大眾 的內心共鳴,在精神層面上凝聚共識、統一思想,培育人們的愛國之情、砥礪強 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實現了“學史崇德”的育人價值。通過該作品對人們起到的育人效果,使人們更 加深刻的感受到如今的祖國與昔日相比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強大、更加深刻的感知 到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更加珍惜當下國家強盛和人民幸福的美好生 活,從而更加自覺的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教育引導人們真正的做到“學史力 行”。
前蘇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列寧同志曾經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 叛。”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將不同時代的歷史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把人們的情感緊緊串聯在一起,增強人們對祖國統一的擁護與支持,同時能夠讓 人們切身感受到創作者所處時代,祖國分裂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痛與折磨,借此 激勵人們更好地銘記祖國的艱苦奮斗歷程,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覺地踐行和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發形成向美、向上、向善的價值追求,為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二)《望鄉詞》體現的家國情懷
對祖國和家鄉的愛、對親人的憧憬,這些人類精神最深層的感情,至今仍在 以“禮”為邦的擁有千年文明的中國人心中流淌著,這是古人前輩智慧與理想的 結晶,是幾千年來矢志不渝的傳統感情,引導著華夏子孫一代一代地追求奮斗, 走出了一條漫長而又曲折的文明之路。
于右任先生所創作的詩歌《望大陸》,以“小我”和“小家”的口吻,真情 流露出對祖國統一,祈盼臺灣早日回歸大陸的深切情感,將對家鄉和親人的“小” 愛融入對祖國和民族的“大”愛之中,以“小我”彰顯“大愛”,以“小家”抒 發“大愛”的家國情懷,點明了祖國的統一是于右任先生一生中最牽掛的事。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世紀初,陸在易先生親眼見證了祖國經濟和文化的日益 繁榮與富強,促使他對社會與人性產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他把對祖國前途的 關注、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對民族命運的思考全部濃縮到這首以家、國為主題的 作品——《望鄉詞》中。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將自然與個人、小家與大 國貫穿始終,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濃郁的民族氣息對家國的“大愛”情懷, 反映出當時的時代呼聲和客居他鄉的國人心聲,寄托出于右任先生客居他鄉、故 土難歸的哀思和對祖國統一的深切渴望。它將于右任先生對家鄉和親人的“小” 愛升華為對祖國和民族的“大”愛,賦予了這首詩歌新的藝術生命。這種“小家” 與“大家”融為一體的家國情懷,正是中國幾千年來不變的民族傳統和當今世界 所推崇的人類主題。
14
四、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表演分析
通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文本和音樂的研究分析,剖析該作品蘊含 的教育意義及折射出的家國情懷,如何將該作品的真實情感內涵和育人價值傳達 出來,是接下來需要研究的問題。筆者就此問題。結合上述研究成果,并通過對 不同表演藝術家演唱版本及闡釋觀念的分析,學習參借成熟表演藝術家扎實的演 唱處理和充沛的情感表達,再之結合筆者自身感悟與實踐,對該作品的表演行為 和演唱實踐進行分析。
(一)《望鄉詞》不同表演藝術家演唱版本及闡釋觀念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一經問世,便受到廣大聲樂愛好者和專業學習者 的爭相傳唱,該作品旋律線條優美,歌詞意味深遠,在演唱該作品時,無論是聽 眾還是演唱者都會沉浸在音樂情緒之中,每每歌曲唱罷,無不讓人震撼與動容。 本論文就廖昌永教授(下稱廖老師)和彭康亮教授(下稱彭老師)兩位著名歌唱 家的演唱版本及闡釋觀念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
1. 廖昌永教授演唱版本[廖昌永,上海音樂學院院長,教授,男中音歌唱家,于2008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上演唱了陸 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
15]及闡釋觀念分析
A 段:演唱第 15—16 小節時,廖老師聲音中帶有一絲“哭腔”,猶如內心 壓抑情感將即刻涌出般的感覺,深深勾住聽眾的心弦。演唱第17—18 小節時, 用氣聲的處理方式演唱“兮”字的延長音,讓人不禁受真情語感而感動。當唱到 第 19—20 小節時,廖老師已是情不知所起,令人為之動容。
B段:演唱第21—22小節時,氣息支持較強與A段第13—14小節,隨后由 弱漸強、一氣呵成的演唱B段第23—24小節,“陸”字的“U”母音音色雖暗淡 但卻集中,在強大的氣息支持下,表達出的情感更顯得真摯與深情。第25—26 小節,“大”字一步到位,直擊人心,接著以吟誦的處理方式演唱“兮”字。唱 到第 27—29 小節“痛哭”二字時,“痛”字的延長和“哭”字的強調,使得第 30—33小節的情感爆發更加突出,形成了作品的第一個小高潮。隨后第34—39 小節“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的一次反復,以及最后一個“殤”字, 廖老師使用漸弱和半聲的演唱技巧,給人以情到深處的痛楚與悲嘆。
連接:在該樂段的創作中,廖老師只用了閉口哼鳴的“嗚”字來演唱,雖是 簡單的一個哼鳴,卻表達出了難以言說的內心情緒,為整首作品的第一部分完美 收尾和第二部分的情感釋放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
Al段:第58—63小節與之前的連接段同樣使用了語氣詞來演唱旋律,但不 同的是該樂段從之前的哼鳴“嗚”變成了開口音“噢”和“啊”,從閉口哼鳴到 開口歌唱的腔體變化,正說明了這兩個段落之間由收斂到外放的情緒變化。所以 廖老師演唱此處時,用由弱到強的處理方式演唱前兩個“噢”字,隨后在第一個 “啊”字做了強處理,在第二個“啊”字上做音量收弱的演唱處理,最后唱出第 64 小節“只有痛苦”四個字。
Bl 段:廖老師以情帶聲演唱第 64—67 小節,緊接著又是四個小節的重復, 再次把情感推到了高潮。隨后又是同樣重復的四個小節,但廖老師在此處將音量 音高收弱,較前句形成對比,更加深刻的表達出了蒼涼悲壯的思想情感。最后第 74—83 小節,連續三遍吟唱同一句“山之上,國有殤”,雖然歌詞完全相同, 但廖老師作了漸慢、漸遠和漸弱的演唱處理,最后在一個“大氣口”之后唱出最 后一個“殤“字,似嘆息又似不甘,為全曲的情感表達做到了一個新的升華,僅 僅一個字,卻緊緊的勾住了聽眾的心弦,令人動容。
2•彭康亮教授演唱版本[彭康亮,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男低音歌唱家,于 2010 年在天津小白樓音樂廳獨唱音樂會上演唱了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
16]及闡釋觀念分析
彭老師演唱版本的整體演唱速度較廖老師演唱版本稍快一些,但恰是如此給 到了聽眾以不同的聽覺感受和情緒觸碰。
A 段:彭康亮教授從演唱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開始,便 以深厚的氣息支撐、連貫的聲音線條、淳樸柔美的音色和清晰的語言咬字貫穿到 全曲的始終。唱到第17—18小節時,似朗誦般的歌唱狀態,恰到好處把控住語 言的強弱,歌唱時著重突出的“故”字讓聽眾內心也隨之而顫動。唱到第 l9— 20 小節的“永”字時,飽滿的男低音音色將思戀祖國的情感直抵聽眾的心中。 第 23—26 小節一氣呵成。最后運用漸弱的處理唱出第 27—29小節“只有痛哭” 的“哭”字,為作品接下來音樂情緒表達奠定了情感基礎。
B 段:彭老師演唱第 30—33 小節時,以高亢的情緒和飽滿的音色將作品推 上第一個高潮。隨后的第 34—39小節,雖然與上句是同樣的歌詞,但彭老師運 用了不同的演唱處理,漸弱漸慢的吟唱出最后三個字“國有殤”。
連接:彭老師清晰明亮哼鳴,將明明是閉口的“嗚”字傳遞到了音樂會現場 的每處角落。較快的演唱速度,似乎是在表達希望快點結束這種家國分離的現實 困境。
A1 段:第 56—62小節長達27 拍的旋律,陸在易先生僅僅使用“噢”和“啊” 兩個字來演唱,這對演唱者的二度創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彭老師先是用較為舒 緩的情緒演唱“噢”字,接著演唱“啊”字時變化演唱情緒,將壓抑的情緒完全 釋放,似吶喊似宣泄,緊接著在第 62 小節后兩拍的“啊”處突然換了一口氣, 然后如同嘆氣一般唱出最后的“啊”并引出第63小節“只有痛哭”,作品的情 感即將再一次爆發。
B1 段:第 68—71 小節,彭老師在演唱到“山”字時,雙臂張開,雙手握拳, 配合此處作品的最高音,情緒由內而外釋放出來,猶如悲憤猶如不甘,對聽眾的 聽感和觀感給到極大的沖擊。最后“國有殤”三個字,彭老師漸弱漸慢的演唱處 理,深刻闡釋出對祖國分裂的悲痛和對祖國的愛與深情,再次將凝重、蒼涼的窘 困心境震撼到人的心靈深處。
廖老師和彭老師雖然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分別運用了不同的演唱處 理與歌唱技巧,但表達出了同樣一種思想情感,他們深刻、完美的詮釋出創作者 的真實心境,傳遞出作品中思念祖國、懷戀鄉土、念惜故人的情感內涵,抒發了 對大陸、對故鄉深切的向往,眷戀的情懷,期盼祖國統一、臺灣回歸大陸的真摯 之情。扎實的演唱技巧和充沛的情感表達為筆者提供了成熟的表演范本。 (二)《望鄉詞》的表演行為
筆者認為,“表”即表現,“演”即演繹,將自己內心的感受通過外在身體 的表現演繹出來,讓作品具體化、擬人化、形象化,因此,表演是一種由外及內, 再到外的活動過程。恰到好處的表演行為對演唱者傳達作品的情感內涵起著不可 或缺的重要作用,設計合理的、自然的表演行為,首先要了解并掌握作品蘊含的 真實情感內涵,演唱者在演唱時通過作品的音樂渲染實現自我的情緒醞釀,在自 身沉浸在作品的音樂情緒之中后,設計出相應適合的表演行為,從而更好的構建 作品的音樂傳達效果。通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文本、音樂及教育意義 的分析研究,加之對兩位表演藝術家演唱版本的學習參借,筆者結合自身的舞臺 實踐經歷,對該作品的表演行為做出以下設計:
引子:伴奏聲部在12小節的前奏中運用大量的柱式和弦和震音渲染了極為 凝重的音樂氣氛,在設計此處的表演行為時,應以自然為主,不必設計過分夸張 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筆者保持身體挺拔、放松的自然狀態,雙手自然下垂, 微微昂首目視前方,眼神似眺望遠方的大陸故鄉,將自己的情緒完全沉浸在音樂 氛圍之中。
A段:a樂句旋律舒緩,音區穩定在中低聲區,筆者繼續保持與前奏相同的 表演行為狀態;隨后進入b樂句,該句的旋律較上句有了較明顯的起伏,筆者加 入了新的表演行為,左手緩緩抬起置于胸前,微微垂首,似沉思一般吟唱旋律, 唱到該樂句最后四個字“永不能忘”時,左手已經靜置于胸前,昂首以深情且堅
17
定的眼神目視聽眾,引起聽眾的共鳴;接著是C樂句的旋律與a樂句相似,所以 該樂句的表演行為狀態同樣可以與之效仿,但后半句“望我大陸”的旋律開始出 現起伏,尤其是“大陸”二字,旋律的起伏意味著情緒開始出現變化,所以此處 的表演行為狀態要加入新的元素,筆者在該處配以適當的夸張動作,身體徹底的 打開,挺胸抬頭,雙臂張開;最后到 d 樂句,前半句旋律由高音區慢慢回歸到后 半句“只有痛哭”的中低音區,此前張開的雙臂要開始慢慢收回,唱到“只有痛 哭”時雙手已經是握置于胸前的姿勢,頭部動作可微微垂首望向握在一起的雙手。
B段:e樂句旋律音幾乎全部集中在高音區,故筆者在演唱該樂句時身體做 到充分的打開,挺胸抬頭,雙臂張開,昂首且堅定地目視前方,旨在通過視覺與 聽覺同時感染到聽眾;小高潮唱罷,進入樂段的f樂句,該樂句的歌詞與e樂句 完全相同,但旋律走向卻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此時要立刻從前樂句的激動情緒 中收離回來,雙手緩緩下垂至身體兩側,右手自然搭放在三角鋼琴上,身體微屈, 目視前方。
連接:8 小節的連接段,旋律線條平緩,全部為哼鳴演唱。筆者在演唱該樂 段時效仿前奏時的表演行為狀態,身體自然放松,雙手自然下垂,微微昂首目視 前方,眼神似眺望遠方的大陸故鄉。
A1 段:前 8 小節全部為伴奏聲部的獨奏,未作出任何過多的表演行為,繼 續保持與連接段相同的表演行為狀態;隨后進入樂段的 C1 樂句,該樂句只有兩 個語氣詞“噢”和“啊”,在前 8 小節伴奏聲部的音樂氛圍渲染下,筆者此時已 經完全沉浸在音樂的情緒之中,但此時筆者并未作出過多的表演行為,而是在保 持原表演行為的狀態下自然歌唱。隨后進入的 d1 樂句,出現了作品中較為少見 的高音“小字2組降e”,為更好的表現出該樂句的情緒變化,筆者從原壓抑情 緒中釋放出來,雙臂張開,身體打開,將所有能量凝聚到此音上,而后隨著旋律 的逐漸下行,張開的雙臂慢慢收回,為作品接下來的 B1 樂段的最高潮做好準備。
B1段:作品的最高潮樂段。e2樂句出現了作品的最高音“小字二組降g”, 意味著此時已經到了作品的最高潮部分,于是筆者將作品前段積壓的所有情緒在 此處做到了完全的釋放,腔體達到最打開的狀態,雙臂徹底張開,如同擁抱整個 祖國一般,同時也寓意著擁抱大陸,胸懷祖國的深厚情感;作品最后 f1 樂句, 旋律歸于平緩,連續三句重復的“山之上,國有殤”如同創作者連續三次的嘆息, 筆者演唱該樂句時分別用以三種不同的情緒變化,同時隨著旋律的平緩,表演行 為也逐漸向著結束而改變,回歸到前奏部分的最初狀態,如此設計也起到了首尾 呼應的表演效果,由凝重而起,由凝重而終
18
(三)《望鄉詞》作品演唱實踐
筆者認為,演唱是表演與歌唱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成熟的 舞臺是演唱者將表演與歌唱做到完美結合的最終呈現形式,因此舞臺實踐亦是檢 驗演唱者是否能真正的表達出創作者的真實情感內涵,是否能真正的表達出演唱 者的心理狀態,是否能真正的感染到在場的每位聽眾的試金石。筆者通過個人音 樂會的舞臺實踐,獲得了最佳真實的表演體驗,并對如何演唱該作品進行以下分 析:
引子:伴奏聲部演奏前奏時,筆者用心感受伴奏給到的音樂情緒,將自己代 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在音樂給到的氛圍中醞釀好自己的情緒,化身為音樂中的 主人公。
A段:a樂句是作品開始的第一句,演唱該句時要十分注意音量的控制,使 用過大的音量會破壞前奏音樂渲染的凝重的音樂氣氛。b樂句將同一句話重復了 兩次,旋律逐漸下行,演唱第二遍“故鄉不可見兮”時,情緒應較前句略顯沉重, 形成音樂色彩上的對比;演唱“永不能忘”的“永”字要加重力度,表達出永遠 不會忘記大陸故鄉的堅決信念,“忘”字落在作品的最低音“小字組降b”上, 低音高唱,筆者將氣息完全的嘆下去,同時保持更高的歌唱位置。演唱c樂句時, 演唱力度逐步漸強到“陸”字的最強。d樂句重復了兩遍的“大陸不可見兮”在 演唱力度上做出了明顯的強弱對比,第一遍承接前樂句的“陸”字,以f (強) 的力度演唱,第二遍則使用漸弱漸慢的演唱處理方式;“只有痛哭”的“有”字, 筆者特別強調了切分音的節奏音型,“痛哭”兩個字沒有換氣口,演唱時做到不 換氣,一氣呵成,“痛”字做漸慢漸強的演唱處理,“哭”字強調字頭“k”, 勾住在場聽眾的心弦。
B 段:經過前面情感的層層遞進,筆者演唱 e 樂句時將此前沉積的情感徹底 迸發出來,用f (強)的演唱力度,更扎實的氣息支持,更明亮的頭腔共鳴演唱。 f樂句是e樂句歌詞的重復,但旋律逐漸下行,情緒上沒有e樂句激動,演唱力 度變為mp (中弱),演唱該樂句時保持住前句的氣息流動與高位置,“殤”字 做漸弱處理。
連接:該樂段為 8 小節的哼鳴,筆者保持聲音線條的連貫性,氣息扎實且富 有流動性,保持高位置的哼鳴狀態,第45小節開始旋律逐漸下行,進入低聲區 后的“哼鳴”狀態逐漸讓將飽滿濃厚的男中音音色表現出來。
A1段:a1、b1樂句是伴奏聲部的獨奏,隨后進入的c1樂句和d1樂句使用 “噢”和“啊”來演唱,情感在此處得到了新的升華,演唱c1樂句的“噢”時, 筆者使用mp (中弱)、漸強漸快的演唱處理,情緒逐漸激動,“0”母音使男中
19
音飽滿集中的音色得到充分的表現。d1樂句的“啊”字,使用mf (中強)的演 唱力度,保持住氣息的下嘆。演唱 C1、d1 兩個樂句時基本是兩小節換一次氣, 換氣要迅速,因為只有簡單地“噢”和“啊”兩個字,所以筆者將 4/4拍的強弱 規律清晰地表達出來,以此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旋律創作特點。
B1 段:該樂段是作品的最高潮部分,情緒也達到了全曲的最高點。演唱 e1 樂句時,筆者使用mf (中強)的演唱力度,刻意把控住自己的情緒以免提前做 大做強處理。隨后e2樂句使用略帶一絲哭腔和悲憤的唱腔,與e1樂句形成不同 的色彩對比,“山”字是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組降g”,筆者使用f (強)的 演唱力度,雖然此音是全曲的最高音,但不可以把力量全部集中在此音上而忽略 該樂句整體,保持住最積極、最興奮地歌唱狀態,始終保持在高位置上,氣息不 斷下嘆,通過“天蒼蒼,野茫茫”兩句的沉淀,將“山”字自然的迸發出來,實 現聽眾最極致的聽感享受,最后的“殤”字做下滑音的處理,同時音量漸弱,速 度漸慢。f1樂句“山之上,國有殤”重復了三遍,筆者使用吟唱的方式,以三 種不同的情緒表達出該樂句蘊含的內在情感。最后的大氣口,筆者在此處作了著 重強調,沒有急于結束,而是將情緒醞釀到極致后,深情而凝重的嘆出作品的最 后一個字——“殤”。
(四)《望鄉詞》表演感悟及反思
筆者通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演唱實踐,對該作品有了更深層次 的感悟和認識,并將表演過程中的真實體驗總結歸納,對日后演唱該作品積累了 較為客觀和實用性的經驗,具體感悟及反思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通過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文本分析,深入了解到于右任先 生創作《望大陸》時的真實內心情境,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隔海相望的悲涼與 無助促成了這首曠世佳作,而佳作的背后卻是于右任先生悲慘的人生經歷,“佳” 與“悲”的極致對比,極具諷刺意味。演唱該作品時,情緒會很快隨著音樂的渲 染進入到了作品的情景之中,但過激的情感宣泄卻在演唱時失去了對歌唱技巧和 聲音控制。故對此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反思,認為在日后演唱該作品時應做到“聲” 與“情”的中和,即使該作品內在蘊含了極為深刻的情感內涵,但作為演唱者而 言,表現一首音樂作品首先要具備“美好的聲音”,以此吸引聽眾,而后將“情” 貫穿其中,為“聲”的表達增添色彩,已達到極致的音樂聽感享受和情感觸擊。
其次,一首音樂作品的核心是其音樂的創作。旋律、和聲、結構、伴奏等都 是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演唱一首音樂作品必須對其音樂的 創編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通過前期對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的音樂分析, 該作品雖然在結構上是簡單的再現單二部結構,但是旋律的流動起伏、和聲的色
20
彩渲染、伴奏織體的交相映襯處處都體現了該作品的復雜、精致與完整,在演唱 該作品時,情感與聲音隨著音樂的進行很自然的愈演愈濃。因此一首優秀的音樂 作品始終離不開其內在的音樂創作,創作者以嚴謹精湛的創作手法孕育出的音樂 作品,演唱者在表演前更應該深入且細致的對其音樂本身進行分析研究,了解作 品的結構特點、和聲走向、旋律聲部與伴奏聲部的配合,旨在演唱時能夠與音樂 互相溝通。
最后,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與其他音樂作品相比,除了深刻的文本內 涵和精湛的音樂編創之外,內在蘊含的教育意義是其最重要的傳達內容。通過分 析該作品的文本及音樂,如何在舞臺演唱時將作品的教育意義傳達給聽眾無疑是 最大的難點。想讓聽眾感知到作品的教育意義,演唱者自身要接受作品給到的育 人價值,通過感悟作品的教育意義,真正了解作品教育的實質,明白作品想要給
結語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深刻傳達出于右任先生晚年思念親人、盼歸大陸 的悲困心境,同時傳達出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迫切心聲。本論文以陸在易藝 術歌曲《望鄉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作品文本及音樂系統深入的研究分析, 剖析出創作者創作該作品時的真實情感和動機,感悟作品蘊含的真實情感體驗, 從而深層次傳達出作品蘊含的教育意義。再通過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緊密結合,對 如何呈現其教育意義進一步分析作品的演唱和表演方式,深刻反映出作品的藝術 特征和育人價值。基于此,得出以下結論:
一、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內在蘊含的情感飽滿細膩,詞作者于右任先 生在詩歌《望大陸》中表達出的悲痛與無奈,曲作者陸在易先生以其極具中國風 格、中國氣韻的創作手法和對祖國、民族高于一切的創作動機更是升華和凝練了 詩歌本身。對于演唱者來說,深入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手法,并將曲作 者在作品中的細節處理做到充分的詮釋,對演唱時的情感表達與聲音表現均可以 起到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
二、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為再現單二部曲式結構,整體結構較為方整, 但作品音域跨度較大,作品內調式調性時常發生轉換,力度處理的細節豐富,“起 承轉合”的旋律走向復雜、長線條的樂句也不乏少見,因此演唱具有較大難度。 對于演唱者來說,需要具備扎實的演唱技巧,同時對氣息的掌控、作品細節的剖 析與表達、扎實的視唱練耳和音樂素養均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三、 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內在蘊含的教育意義極為深刻,該作品的本 文和音樂,都以其精湛的寫作、創作技法形成了與其他作品最為突出的根本特質 和鮮明優勢,在美育的視角下對人起到培養審美能力,凈化人格心靈的育人作用。 該作品背后所體現的歷史背景,與當今倡導的“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指導思 想不謀而合,在德育的視角下能夠引導人們通過音樂的呈現方式,穿梭到作品背 后的歷史社會中,在深入了解過去的悲慘經歷后,從而做到以史為鑒,珍惜當下 美好生活的同時自覺樹立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優秀道德品 質。
新時代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育人職責有著新的要求,對于藝術學科,特 別是筆者所屬的聲樂專業而言,如何將優秀的音樂文化作品傳達給聽眾,是新時 代對于本專業提出的新問題和新要求。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是一首高度蘊 含家國大愛情懷的優秀音樂文化作品,諸如此類作品數不勝數,筆者以該作品為 研究對象,分析如何將該作品蘊含的教育意義及折射出的家國情懷傳達給聽眾,
22
于己于彼皆有益處。筆者認為,諸如此類作品應受到更多專業學習者的關注,并 充分發掘其內在教育意義,發揮本專業的學科優勢,梳理本專業學科蘊含的育人 資源,將更多優秀且具有深層次涵義的音樂作品傳達到更多人的心中。
23
參考文獻
[1]李群.懷揣思鄉情盼望歸故鄉[D].山東藝術學院,2019.
[2]程灝.陸在易藝術歌曲的美學意境與歌唱處理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3]畢毅強.以陸在易的藝術歌曲《望鄉詞》為例分析情感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D].天 津音樂學院,2018.
[4]文紹炯.藝術歌曲《望鄉詞》的演唱詮釋[D].四川師范大學,2018.
[5]黃耀.藝術歌曲《望鄉詞》的藝術特征與演唱處理[D].江西師范大學,2018.
[6]王娜.對歌曲《望鄉詞》曲式及情感處理的探討J].傳媒論壇,2018, 1(11):157-159.
[7]王敏.淺析歌曲《望鄉詞》的演唱技巧[J].蚌埠學院學報,2015,4(06):45-49.
[8]羅平冠.真情乃演唱靈魂之所系一一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演唱藝術略見[J].藝術教 育,2012(05):84-85.
[9]苗雨.中國藝術歌曲演唱“字、腔、韻”研究一一以陸在易《望鄉詞》為例[J].音樂創 作,2015(01):129-132.
[10]賈忠.鄉之深愁 國之大殤——陸在易藝術歌曲《望鄉詞》解析[J].音樂創 作,2013(11):117-119.
[11]馬興智.論陸在易的《望鄉詞》[J].歌海,2011(02):56-59.
[12]范福芹.論藝術歌曲《望鄉詞》民族化和聲語言的運用[J].戲劇之家(上半 月),2014(06):156-158.
[13]段海燕.淺談對藝術歌曲《望鄉詞》的處理與表現[J].隴東學院學 報,2013,24(04):141-144.
[14]龐卡.詩、歌、琴之完美契合,真、善、美之永恒追求——陸在易藝術歌曲創作特色詮釋 [J].音樂創作,2015(12): 110-112.
[15]唐國策.藝術歌曲《望鄉詞》與《望我故鄉》對比研究[J].藝海,2018(07):41-43.
[16]趙玲.論陸在易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藝術歌曲創新之路[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2009.05.028.
[17]居其宏. 胸懷大 愛的 音 樂 詩人——陸在易 和 他的 聲樂 創 作 [J]. 人民音 樂,2004(11):4-8+64.
[18]雷貞.中國詩化氣質在陸在易藝術歌曲中的體現[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 報),2013,32(03):145-148.
[19]白云濤.于右任《望大陸》的家國情懷[J].炎黃春秋,2007(05):20-24.
[20]張兵,陳龍.于右任的人生軌跡與詩歌創作的主題取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 版),2015,52(06):80-86.
[21]陳龍.于右任與晚清民國詩壇[D].吉林大學,2020.006775.
[22]于佑任,于淇.望鄉詞[J].音樂生活,2013 (01) : 92-96.
[23]郭善輪.淺析紅色歌曲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及深遠意義[D].江西師范大學,2017.
[24]張文,楊柳,張暉宇.經典紅歌的德育效應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 報,2021,38(04):32-36+54.
[25]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4月1日第01版.
[26]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 報,2019(0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