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_、選題緣起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公益 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①社區音樂教育是針對社區群眾所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具有內 容多樣和形式開放的特點。從教育內容來看,這種教育屬于廣義音樂教育的內涵,教 育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領社區居民充分融入到文化建設活動中,在豐富人們 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1970年,法國學者保羅•朗格朗(PaulLengrand)結合自己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終 身教育的相關理念,他認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之下,教育活動在開展過程中不能 僅僅停留在青少年時期和學校里,必須要貫穿人類成長的各個階段。學習的目的并不 是為了獲得不同層次的學歷,而是持續不斷地提高自己,每個國家都應該積極推進學 習化社會建設。近年來,朗格朗所提出的終身教育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廣泛 認同。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積極提 倡各地參與到社區教育活動的探索之中,以此來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引領全社會都 能參與到終身學習之中,為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良好條件,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 ②社區音樂教育作為終身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模塊,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提升 社區居民的審美和音樂鑒賞能力以及傳承優秀的地方音樂文化都能發揮出重要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社區音樂教育的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多數歐美國家基層社區都創辦了 樂隊和音樂學校,有穩定的師資和參與者,各級政府定期拿出專項資金對社區音樂教 育進行扶持,這使得發達國家積累了豐富的社區音樂教育經驗,我國基層社區在開展 社區音樂教育相關探索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
①http: //www.gov.cn/govweb/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53176.htm
②http: //www.moe.gov.cn/srcsite/AOl/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詹姆斯•比奧(JamesL?Byo)在《弦樂項目在教師培訓和社區音樂教育中的作 用》中談到,國家弦樂項目聯盟旨在鼓勵弦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成為弦樂老師,并帶動 新的學校樂團計劃的發展。©科夫曼(Coffinan)在《社區音樂和音樂教育的共同點》 中談到,社區音樂和音樂教育之間的根本區別,提出通過在線教育計劃進行社區和音 樂教育合作的可能性。®亞歷山大•克茨•韋爾澤(Alexandra Kertz-Welzel)在《敢于 質疑:社區音樂的哲學批判》一文中談到,社區音樂是音樂界和音樂教育界的一個成 功概念,社區音樂以民族音樂學研究為基礎,試圖實現音樂為所有人服務的理念。文 章從認識論、民族音樂學問題、學習觀念以及與高等教育的關系等方面,批判性地分 析了社區音樂的一些基礎問題。作者提出,為了在國際上提高音樂水平,至關重要的 不是批判性地調查社區音樂,而是促進與音樂教育的合作。念威廉•索斯蘭(William Southerland)的文章《社區合唱團價值觀:藝術、教育和家庭》探討了社區合唱團的 定義、歷史以及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變化。盡管社區合唱團很普遍很流行,但參加合 唱的人正在逐漸老齡化,這表明我們的合唱傳統可能面臨風險。通過重新定義合唱團, 將歌唱的情感、社會價值和教育價值納入其中,從而可以擴大合唱音樂在社區和世界 的影響力。®
馬庫斯•福特(Marcus Ford)在《溝通、身份、尊重:社區音樂項目中合作音樂 實踐的案例研究》文中談到,社區音樂項目是大型廣播電臺推動的英國國家資助項目 的一部分。案例數據包括練習期間、之前和之后的彩排和其他小組活動的觀察、表演 錄像;并采訪了5名參與者和4名工作人員。討論的要點涉及三個總體概念:溝通、 身份和尊重。文章運用群體動力和合作音樂實踐的理論。“溝通”被認為與音樂創作 本身的行為以及通過其本身的行為進行交流的方式有關;“身份”是指音樂在形成我 們的自我身份以及我們向他人展示身份的方式中的作用;“尊重”是從一系列角度考 慮的,例如友誼的重要性,以及前面關于溝通和身份的討論所賦予的色彩。該文旨在 利用音樂作為實現增長,發展和參與的工具,并彌合某些社會轉型的差距。®
®James L. Byo. The Role of the String Project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4).
^Coffman. Common ground for community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usic, 2013, 6(3).
^Alexandra Kertz-Welzel. Daring to Question :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of Community Music[J]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Review.2016, Vol.24, No.2, pp.113-130
④Southerland, W.(2019). Community Chorus Values: Artistry , Education, and Family. The Choral Journal, 60(4), 63-69.
®Marcus Ford. Communication, identity , respect: 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music practice in a community music project. 2020, 22(3): 287-303.
(二)國內研究現狀
1.社區音樂
我國對社區音樂教育的研究最早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通過各地社區的積極探 索,總結出了豐富的經驗,也出現了很多理論研究成果。筆者在文獻梳理過程中,以 中國知網(CNKI) “社區音樂”為關鍵詞,對1995年一2020年文獻進行檢索。借助 對其中核心期刊學術研究成果的總結與歸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述,為本文的研 究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1)社區音樂在教育中的研究
武艷在《國外社區音樂教育對我國音樂類大學生創業的啟示》中,對如何走出當 前的社區音樂教育困境進行了思考、探究。她認為我國在開展社區音樂教育的過程中, 要充分學習國外社區音樂教育的經驗,認真做好資源整合,不斷創新教育形式,將社 區音樂教育與創新創業活動密切結合,以此來吸引音樂界人士和相關人才充分融入到 社區音樂教育活動中,為音樂類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新思路。®
楊天宏在《中國特色社區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研究》中,全面分析和探究了目前 我國社區教育開展過程中的本質特征,結合國外社區音樂教育的實踐,在綜合分析的 基礎上,得出了我國目前社區音樂教育具有自主性和自下而上性兩個明顯特征的結論。
②
肖益清在《城鎮化進程下職業院校參與社區音樂教育的思考》中,認為社區所開 展的音樂教育能夠為全民音樂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提供平臺,有助于穩步推進社區居民 個人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在研究過程中作者對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 探討了各類職業院校音樂教育者積極參與到相關教育活動中的可行性。,s
吳麗在《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模式初探》中,詳細分析了在我國農村社區積極開展 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她認為此項教育活動的開展能夠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對于和諧社會建設也能發揮出重要影響。作者還從傳承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社區音樂 教育以及信息化教育等角度對開展社區音樂教育進行了探究。®
何婷在《高校音樂院系與社區音樂教育互動》中,從發揮音樂院校教師專業技術 優勢的角度進行了探究,認為音樂院校教師需要不斷加強與基層社區的聯系,充分融
©武艷.國外社區音樂教育對促進我國音樂類大學生創業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 (02): 74- 76.
©楊天宏•中國特色社區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研究[J].音樂創作,2012(08): 128-129. ◎肖益清•城鎮化進程下職業院校參與社區音樂教育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3(20): 16-18.
@吳麗.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模式初探[J].四川戲劇,2013(08): 159-160.
入到社區音樂教育活動中,借助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為社區積極開展音樂教育提供有 益參考。®
黃苗、李廣貞在《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研究綜述》中,全面總結了近年來我國社區 音樂教育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從理論研究和社區音樂教育實踐和與高校的互動等角 度進行了研究和論述。®
李縑在《太原市社區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中,結合太原市開展社區 音樂教育的實踐,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認為太原市在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過程 中存在著專業性和投入力度不足等問題,提出有關部門要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的建 議,對師資隊伍建設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社區音樂教育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③
張錦在《高校音教專業開展城市社區音樂教育實踐研究》中,通過深入研究城市 社區開展音樂教育的實踐,發現此項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于促進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能夠發揮出推動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對武漢市的社區音樂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査和歸納, 總結出了制約社區音樂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因素。®
張偉芳在《城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研究》中,以鄭州市城市社區開展社區音樂教 育的現狀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當地社區開展 社區有效開展音樂教育的途徑。®
(2)社區音樂地域性研究
梁蕾在《社區音樂文化教育的現狀分析——以五家渠市社區為例》中,圍繞五家 渠市在社區音樂教育方面所做探索收集了大量數據資料,借助研究活動的開展,發現 了當地在社區音樂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將當地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進行充分展 現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優化和改進的策略。®
王曉佳在《城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現狀分析一一以溫州市新橋社區為例》中,借 助在溫州市新橋社區,對該社區開展社區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社區居民對相關教育活 動的需求進行了研究,結合對數據的分析提出該社區在開展社區音樂教育方面存在著
①何婷.高校音樂院系與社區音樂教育的互動[J]•大舞臺,2014(08): 199-200.
©黃苗,李廣貞.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4(36): 56-59.
◎李敘.太原市社區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35 (06) 62-64.
④張錦.高校音教專業開展城市社區音樂教育實踐研究[J].音樂創作,2016(11): 186-188.
◎張偉芳.城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23): 150-153.
©梁蕾•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 ——以五家渠市社區為例[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11, 32(04): 104-10&
不足之處,結合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岑鶴在《浙江社區音樂教育初步實踐與發展方向——以杭州城西社區音樂教育發 展現狀為例》中,結合自己的深入研究提出我國在發展社區音樂教育方面還處于起步 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要充分體現出教育活動原生態的特點,以此來不斷創新 教育內容和形式。®
李冉在《管窺社區音樂文化——秦皇島市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現狀與思考》中,以 河北省秦皇島市為例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指出該社區音樂文化教育的不足,提出 該社區音樂文化教育建設的若干對策。®
趙靜在《河北省城市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分析——以張家口為例》中,選擇張家口 市皇城橋北社區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該社區在開展社區音樂教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 處,在充分了解問題的基礎上,對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宣傳組織以及教育方法進行了 探討,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3)社區音樂其他研究
湛洋在《開展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意義及價值》中,結合對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開 展現狀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了當前制約相關活動開展的因素,并結合問題提出了要 立足于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的現狀,高度重視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相關建議。
⑤
黃凰、賀鳴明在《中國社區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建構策略》中,結合我國當前 社會的主要矛盾,對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社區音樂文化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進行了 研究,結合相關教育活動開展得意義對如何才能開展好社區音樂文化活動進行了探討。
⑥
陽賽玉在《社區音樂文化在當下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中,明確提出伴隨著我國 城市化力度的不斷加大,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任務繁重,迫切需要借助社區音樂文化活
'王曉佳.城市社區音樂文化教育現狀分析一一以溫州市新橋社區為例口]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12, 10(01): 87-91.
@岑鶴.浙江社區音樂教育初步實踐與發展方向一一以杭州城西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現狀為例[J].浙 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2, 10(02): 108-111.
◎李冉•管窺社區音樂文化一一秦皇島市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現狀與思考[J]•音樂創作,2013(08): 125-127.
®趙靜.河北省城市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分析——以張家口為例[J].大舞臺,2014 (04): 243-244 ◎湛洋.開展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意義及價值[J].城市問題,2013(02)= 97-101.
◎黃凰,賀鳴明.中國社區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建構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3 (03): 224- 22&
動來促迸城市化建設。©
徐釗毅在《論城市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發展與對策》中談到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 力度的不斷加大,社區已經成為社會管理最基本的單元,迫切需要借助社區音樂文化 活動來豐富社區管理的內涵,推進城市化建設。②
梁慶東、馬建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音樂教育的價值審視與發展策 略》中,對農村社區音樂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研究,發現這項活動的開展,對于 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計劃的實施和傳承優秀的音樂文化都有著重要意義,也能豐富農村 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隨著農村居民對音樂認識程度的不斷提升,對社區音樂教 育也有著旺盛的需求,而目前農村社區大多并不能有效提供此項服務,這就需要盡快 建立完善的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機制,引領相關活動有序發展。®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學術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研究也形成 了一些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筆者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 (CNKI)近五年的數據,對其中的CSSCI期刊學術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與歸納。
陶俊、楊敏紅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以浙江德清 總分館改革為例》文中提出,以公共文化場館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三大類型和"環境-文 化-教育-組合"的四維吸引力架,依托上述框架分析德清縣圖書館總分館體系的運營 模式。研究表明:將縣域總分館制改革融入文旅融合大環境有利于盤活鄉村農家書屋、 鎮圖書室等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基層公共文化高質量建設的同時,帶動鄉村旅游 產業更好發展。®
金武剛認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對我國未來五年公共文化服 務體系建設作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穩中求進,務實可行。規劃 編制既鞏固繼承了以往方針策略、工作路徑,又因時而變、適當創新,適應高質量發 展要求。規劃全文體現了以下王作重點和亮點:一是價值引領,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 務成效的目標導向;二是以民為本,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務主體的人人參與;三是均 衡發展,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的精準施策;四是雙館牽引,更加強調公共文化
①陽賽玉•社區音樂文化在當下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J].音樂創作,2016(09): 121-123.
@徐釗毅•論城市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發展與對策[J].藝術評論,2015(07): 105-10&
◎梁慶東,馬建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社區音樂教育的價值審視與發展策略[J].職業技術教 育,2020, 41 (08): 76-79.
®陶俊,楊敏紅.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一一以浙江德清總分館為例[J].圖書館 論壇,2022, 42(02): 45-55.
服務機構的責任使命;五是普惠優質,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能提升;六是 社會化發展,更加強調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協同建設;七是科技賦能,更加強調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數字能級;八是文旅融合,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務融入的實施項 目;九是示范引領,更加強調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循序漸進。®
三、 研究目的及意義
社區音樂教育活動與音樂教育有著密切聯系,屬于廣義的音樂教育范疇。筆者作 為一名音樂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對相關 資料進行全面梳理,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社區音樂教育相關問題。結合對己有資料的 分析發現,專門針對社區音樂教育現狀所作研究稀少,目前還沒有針對揚州市社區音 樂教育開展現狀的研究成果。筆者通過前期實地考察,已了解到揚州市瓜洲鎮社區音 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這為研究活動的開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本文所做課題研究主 要有以下理論和實踐意義:
理論意義:結合對現有社區音樂教育理論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充分把握了社區音 樂教育的相關理論,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并對現有的教 育體系進行了完善,為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實踐意義:在研究的過程中,深入到社區進行第一手資料的搜集整理,借助對數 據的分析,對揚州市瓜洲鎮社區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充分了 解了社區居民對社區音樂教育的訴求,這能夠為有關部門和高等學校提供更優質的社 區音樂教育服務提供有效參考。
四、 研究方法
本文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觀察法、訪談法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入分 析和研究。
(一)文獻研究法
通過搜索國內外社區、社區音樂、社區教育的理論著作、期刊、碩博論文等,整 理出社區音樂在教育中的研究和地域性研究的文獻綜述,了解國內社區文化建設和社 區音樂教育研究的發展現狀和各級政府出臺的社區音樂教育政策,結合對相關文獻資
©金武剛.穩中求進定目標精準施策有實招一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守正 與創新卩].圖書館論壇,2021, 41(08): 7-11.
料的整理與研究,為此次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訪談法
筆者邀請受訪者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交談,進而更好地從多角度、多方面對瓜 洲鎮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現狀進行了解。在訪談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群體的心理特點, 注意使用與不同年齡和教育背景的人交談的技巧。對于社區民眾,筆者傾向于了解民 眾對音樂是否感興趣、對揚劇文化是否了解以及對瓜洲鎮社區音樂建設現狀是否滿意。 對于瓜洲鎮古渡藝術團的藝人們,了解、討論瓜洲古渡藝術團的發展歷史、活動經費 以及演出情況。對于瓜洲鎮文化站站長,主要側重于探討當地在開展社區音樂教育方 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及當地居民對教育活動的訴求,也借助深入探討,充分了解了 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礎上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社區音樂 教育的價值。
(三) 問卷調査法
問卷調查法是社會調查中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目的制定問題, 向受訪者提問,并獲得相關數據和結果反饋。與訪談法相比,問卷具有詳細、完整、 易于控制的優點。目的是了解揚州市瓜洲鎮社區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找出存在的問 題,傾聽社區居民的真實需求和建議。作者根據客觀性原則提出問題,參考教師的意 見,最大限度地改進評價體系。瓜洲鎮的5個社區被選為調查對象。根據社區居民的 具體情況,向民眾提出一些問題,通過對問題的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結論。
(四) 觀察法
觀察法是研究人員利用研究工具,輔以感覺器官,直接觀察研究對象,獲取相關 數據的方法。在進行實地調查時,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制定了詳細的大綱和計劃并設計 了表格,對被研究社區進行了全面調查和走訪,對社區開展音樂教育的環境和硬件條 件都有了充分認識,同時也與社區居民和教師以及社區管理人員開展了互動活動,根 據研究活動開展的需要拍攝了照片并收集和整了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分析出了研 究結論。
第一章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社區是某一地域里個體和群體的集合,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最直接、最 重要的載體之一。社區文化指的是在共同的生活區域中,社區居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 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總和,聚合社區成員的認同感和歸 屬感。而社區音樂文化是社區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社區文化的全部特征, 也能反映出社區文化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和價值理念。
第一節相關概念界定
一、社區
社區作為社會最基層的單元,是微縮版的人類社會,正是由于存在無數社區,才 形成了形態各異的社會,由于社區和社會兩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在社會 學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對社區一直給予了高度關注。德國學者滕尼斯(Tonnies)就 是最早對社區進行研究的社會學家。他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 對社區的概念進行了總結,同時他也發現人類社會主要是由社會和共同體兩種聯合體, 共同體主要是因為地域和血緣關系而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組織,組織成員由于相互之間 具有稅源和其他親密關系,因此成員之間在情感認同方面認同度較高,這種共同體往 往比社會更早出現。®
1936年,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著名社會學者帕克(Parker)開始對社區進行研 究,他從社區的特點入手為社區進行了定義:認為社區是根據地域將該地區的人組織 起來,是社區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產生相互依賴的關系,他認為社區成員會深深植根 于自己所生活的土地上。
目前學術界對社區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大多會從功能和地域的角度來進行定義的 界定。戴倫•波譜諾(Darrenpopuno)在他的《社會學》中,就明確提出社區指的是 在特定地理區域中,根據日常交往所組織起來的一批人。日本學者橫山寧夫出版的 《社會學概論》中也提出了社區的定義,他認為社區是在一定的空間地域所形成的生 活共同體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裴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一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0. 55-56.
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在《社會學概論》中,也明確提出了社區的概念,他認為 社區是有若干家庭或民族成員以及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特定的地域中,在此基礎上 形成的互相關聯的大集體。©受學者的知識經驗和國情環境不同的影響,對于“社區” 存在100多種的定義。但從總體上看,社區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一定的 地理范圍、指定的配套設施和一定的組織機構。二是有一定數量的人、一定的特色文 化和一定的價值體系。
二、社區音樂文化
我國有很多學者對社區文化進行研究,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社區文化的定 義,目前對社區文化所作定義主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區文化指的是社區居 民在實踐中所逐漸形成的觀念、制度和物質文化的統一。狹義的社區主要是指社區中 居民所共同擁有的價值理念和群體意識等。我國也有很多學者站在文化生態學的角度 對社區文化進行解讀,認為社區文化主要是特定區域的人在共同的生活氛圍中所形成 的一種特殊的生態文化系統,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審美理念、生活習俗等都是其 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全面分析與探討,認為社區文化是生活在社區內的居民共同 創造出的一種精神和物質文化的總和,而社區音樂文化是社區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它具有社區文化的全部特征,也能反映出社區文化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和價值理念。本 文在研究過程中主要圍繞揚州市瓜洲鎮的5個社區開展社區音樂文化教育情況而開展, 研究對象涵蓋了社區的揚劇團、舞蹈隊、合唱隊等。
第二節相關理論基礎
一、社區文化理論
社區文化是社區職能的重要內容,它能夠從不同層面維系社區成員間的關系,也 會對社區居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在不同的地域和國家,即使物質條件相同,也會 出現不同的社區文化。這說明社區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社區管理體制的影響。正 是由于這一原因社區文化想要發生作用,大多需要借助外力。社區文化的作用主要有
①袁秉達、孟臨編.社區論[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以下幾個方面:
1.傳承功能。在社區發展的進程中,每一個社區都會形成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 會在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傳承,這對于文化成果的積累和保護也能發揮出重要 作用。
2.認同功能。社區音樂文化會充分滲透到社區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社區文化的 引領之下,社區內的每一個居民都會因為社區文化的影響,而逐漸融入到群體之中, 在社區成員互動的過程中,就會對共同的社區文化產生認同感,這對于穩定社區共同 體的關系以及促進社區居民更加嚴格地約束自己,都能發揮出積極作用,也有利于社 區在共同文化價值觀的引領下實現更好的發展。
3.整合與延續功能。社區文化是社區成員共享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在思想和行 為層面都能得以體現,正是由于社區文化具有共享性,所以社區的居民能夠在參與社 區文化的過程中充分融為一體,這有助于整合社區資源也有助于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 力,對于社區更好的延續和發展都能產生推動作用。①社區文化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中也能夠為社區成員更好的整合與完善社區文化、傳承社區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文化價 值創造有利條件,正是由于其重要意義,使得社區建設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特別注重 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問題。
二、社區教育理論
社區教育相關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之初,美國學者杜威最早對此進行研究, 他在研究過程中提出“學校是社會的基礎”,對學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了充分肯 定。此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杜威所提岀的社區教育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進 程之中,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開始逐漸認識到社區教育的重要性。我國是在20世紀30 年代開始社區教育方面的嘗試,代表人物有晏陽、梁漱溟、陶行知等,盡管他們進行 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實施效果和教育規模等方面都與學校教育存在著較大差距。 真正意義上的社區教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興起。
社區教育活動開展的對象是社區內的居民,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 社區居民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引領社區實現更好的發展。社區教育活動具有明 顯的特征,主要包括:
1-社區性。這一特性決定了社區教育只能在社區內部開展,側重于從文化和制
©于顯洋.社區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 1-117 度等層面來展開建設活動。
2.多樣性。社區教育與學校開展的教育活動有所不同,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原 因在于社區教育的對象來源廣泛,需要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側重,因此教育形 式和內容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3.自愿性。社區教育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并不具備強迫性,社區居民可以根據自 己的意愿靈活選擇,各項活動都是建立在社區居民資源基礎上而開展的。
4.切身性。社區教育活動在具體開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尊重社區居民的個 人意愿,在尊重社區居民個人意愿的基礎上,根據多數居民的需求來靈活確定教育內 谷。
社區教育不僅具備教育功能,而且還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的功能,能夠對 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產生深遠影響,也能引領社區的發展。®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公益性 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 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應面向社會大眾和基層,充分發揮公共 財政的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 混合主體。建立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的法律政策支持體系和監管體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以大 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干,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加強圖書館、博物館、 文化館、美術館、電臺、電視臺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代表國家文化形 象的重點文化設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在鞏固現有圖書館、文化館的基礎 上,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邊窮等 地廣人稀地區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2)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工程。一是廣播電 視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建設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②
◎厲以賢.社區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9.
② https: //baike.so.com/doc/7888152-8162247.html
第二章揚州市瓜洲鎮音樂文化建設現狀調查
瓜洲鎮位于古城揚州的最南端,具有1800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唯一座位于長 江與運河交匯處的歷史文化古鎮。東連揚州經濟開發區,西接儀征市,北至沿江高等 級公路,南臨長江與鎮江隔江相望,鎮域面積16平方公里一轄瓜洲村、鞠莊、軍橋 村、陳家灣、四里鋪,常住人口 2萬人,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華詩詞之 鄉”、“全國優美鄉鎮”等盛譽。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在本章筆者回溯了揚州市瓜洲鎮的發 展歷史,考察了瓜洲鎮音樂文化建設現狀,并針對瓜洲鎮音樂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一 一瓜洲文化站站長、古渡藝術團成員進行了訪談。
第一節瓜洲鎮音樂文化建設調查對象
一、揚州市瓜洲鎮
瓜洲的形成較晚,直至晉代,仍是大江里的江心沙洲。隨著潮漲潮落,時隱時現, 因其形狀如瓜,民間喚為瓜洲。但就地域距離而言,它更貼近潤州(今鎮江)。此后歷 經200余年的沉積,瓜洲逐漸和揚子津連為一體而致揚州陸地向南推進了 30里。問 題隨之而來。瓜洲的橫空出現,堵塞了揚子津入江水道。唐初孟浩然《揚子津望京口》 描述的“江風白浪起,愁煞渡江人”的景象消失了。江南各州北上的船只,要經過瓜 洲沙尾,在大江里繞行60里遠,才能駛入運河口。不僅徒耗航行時間,而且漕船常 被江水浪濤所淹沒。于是,開揚子津新人江水道的事宜便提上日程。這個動議的首倡 者是潤州刺史齊浣。齊浣(約678-750年),字洗心,唐代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 辦事一向有主見。少時以詞學著稱,李斷就稱他有王佐之才。20歲中進士,開元年間 遷中書舍人。玄宗皇帝很看好他,朝廷大政必向他咨詢,有“解事舍人”之稱。主政 汴州,“以清嚴為治,民吏歌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朝廷調齊說移潤州刺史。 他一到任,即向玄宗皇帝奏請開伊婁河,從瓜洲南浦開挖,直達揚子鎮,總長25里, 很快獲得批準待到齊浣第三年離任,不僅伊婁河己經通航,而且一座新閘業已屹立。
《舊唐書》評價道:''京口塘下直渡江二十里又開伊婁河二十五里,即達揚子縣。 自是免漂損之災,歲減腳錢數十萬。”①那年李白游歷揚州,寫《題瓜洲新河》詩盛贊 “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伊婁河的開通不僅大大縮 短了江南漕船過江的距離,也大大方便了船只在瓜洲的休整與補給。從此,瓜洲進入 繁盛時期。瓜洲騰飛的第一波旋風由劉晏刮起。他主管全國財政長達數十年,兩度出 任宰相。寶應元年(762年),劉晏罷宰相位總理天下財稅。移駐揚州的他策劃大幅提 升伊婁河的通航能力。一邊對其浚深,一邊在其兩堤外增開月河;同時沿月河設造船 廠就地造船,以解決漕運船只補充所需;還在瓜洲伊婁河與儀揚河一帶設糧、鹽等大 宗物品中轉倉。劉晏又將揚州港停泊碼頭向伊婁河入江口延伸共30余里長。全用楠 木下樁,上砌石墻和城墻磚,泊各類商船數千艘。港口至揚子津南運河鼬臚相連,一 派迷人的水上世界景象。
由是,揚州經濟總量躍升全國第一。作為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伊婁河帆檣如織, 商旅如云,每年過往船只達百萬艘之多,所經過的各地商旅更是不計其數,瓜洲也迅 速發展為江邊巨鎮。伊婁河給瓜洲后來居上所創造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借用“忽如一 夜春風來”加以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伊婁河開鑿之后,稅收仍歸潤州。大歷三年
(768年),張延賞為淮南節度使,感到進出瓜洲的船只由潤州管理非常不方便,于是 提議改屬揚州。朝廷采納了張延賞的意見,伊婁河劃歸揚州管轄。至此,伊婁河的名 字第一次出現在揚州版圖上。
隨著揚州港成為天下第一大港,瓜洲則成為百州貿易要沖瓜洲大規模筑城始于宋 乾道四年(1168年),城周長5100余米,城墻高6.2米,厚3米有余,號稱“簸箕城”, 規模超過邵伯和灣頭,居江都縣三大鎮之首。再則,瓜洲的行政地位也隨之上升。元 代江南行省一度置于瓜洲。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受元朝廷之命擔任揚州總 管3年。在他的《馬可•波羅行記》里,將瓜洲提到與揚州、鎮江、南京等城市的位 置,單列一節加以介紹,他記述道:
瓜洲是大江南岸的一個小市鎮,每年有大批的谷米運集在此,其中絕大部分 是運往汗八里城,這些谷米主要供皇帝和大臣食用,由于該鎮具有絕佳的交通區 位優勢,河流湖泊縱橫,而且還有大運河經過。這條大運河是由朝廷出資新建, 無論是寬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與普通的運河有所不同。正是由于這一點,船舶在這 里可以自由行駛。由蠻子省能夠直接航行到汗八里,由于走運河并不需要沿著大 海航行所以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該項工程之所以讓人驚嘆還在于它的長度以
®《舊唐書》1975年,出版社:中華書局 及便捷性,真正造福了當地群眾,也為當地各城市之間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交通運 輸上的便利條件。①
明清時代,瓜洲重要的經濟和軍事地位更加凸顯。嘉靖年間,瓜洲是江都十大區 之一,包括江防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瓜洲閘官署、瓜洲營守備署等十幾個衙門均在 此設帳辦公;又對瓜洲城做進一步加固修繕,其規模大大超過前代。從《南巡盛典》 中的《瓜洲城河圖》里仍可以感受到瓜洲城的規模之大:不僅有東門、便益門、大小 南門、西門、北門,還有東水關、南關、北關。瓜洲地標建筑大觀樓就矗立在便益門 與大南門之間。乾隆年間,朝廷將南漕御史署移駐瓜洲。御史署規模龐大,不僅有漕 運府、都督府,還有提督府、長江水師瓜洲鎮總兵署。其權力有的與州府等同,有的 直屬朝廷。瓜洲的顯赫可以想見。
這是瓜洲城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同樣,瓜洲這個江河交匯的要津所經歷的涅槃, 更顯其鳳凰寶地的不同凡響。明末起,瓜洲遭遇江流沖刷坍塌的危險。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瓜洲江流北徙,通惠閘坍塌入江、次年堵閉廣惠閘。雖然在康雍年間做 了兩次大規模的石堤加固,依當時的技術水平,終歸不能解決塌江的危機。道光七年 (1827年),瓜州回瀾壩以下二段塌陷入江。道光二十三年,瓜洲城南門塌陷,其近 南城垣民居河道悉入江。致瓜州運道中廢達20余年之久。到光緒二"'一年(1895年) 瓜洲城全部坍入江中。
瓜洲塌江之后,另選四里鋪建新城。少部分的居民搬到現在的陳家灣等地。很快, 陳家灣因伊婁河而繁華、商旅云集、日貨登市。伊婁河亦成為新瓜洲城繁盛的見證者。 新瓜洲城的規模,《揚州府志》記載:瓜洲鎮一共劃分為14坊,其中的第九坊較為特 殊,共有數時間民房,這里也被人們稱之為“九城坊”。入城之后可以發現城內一共 有4條主干道,同時還有一些街巷,例如鎮廟大街、楊柳巷、鐵錨巷等等。受水運條 件便利的影響,該地區很快就成為商賈云集的聚集區。②
又據《瓜洲續志》記載,瓜洲城內“居民商賈,駢集輻犢。聰宅彈聯,甲于揚 郡”,兼加大觀樓、文昌橋、拖橋、城河等標志性建筑,“每歲漕艘數百萬,浮江而至, 百州貿易遷涉之人,往還絡繹"。③浴火中重生的瓜洲贏得“長江運河第一古鎮”的美 譽。這座商旅要津、兵家要沖、江河交匯的古鎮以不屈的意志和頑強的生命力重新站 立起來。
® (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M].內蒙古人民岀版社,200&
® (明)楊洵《萬歷揚州府志》[M].揚州:廣陵出版社,2019年版.
®于樹滋《瓜洲續志》[M].揚州:廣陵出版社,2021年版.
瓜洲鎮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建設,也舉辦了不少群眾文化活動。2017年,曾舉辦 “共迎十九大”文藝演出,在這次演出中就利用了揚劇,由于這是一種地方傳統劇目 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將黨建相關內容充分融入之后,不僅豐富 了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凝聚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向心力,為十九大的召開營造 了良好氛圍。除此之外,還舉辦過“七•一”志愿活動、學唱《法治揚州之歌》、送 戲下鄉活動等多項公益活動。演出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來自四面八方的村民 早早來到這里,興致勃勃地看著大戲。舞臺上,演員們鏗鏘有勁的鑼鼓、流暢樸實的 音韻,朗朗上口的唱腔,博得村民們的陣陣歡呼與喝彩聲,讓村民們近距離地感受到 了傳統戲曲的魅力,使他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大飽眼福,過足戲癮。這也能從側面印證 出當地所開展的社區音樂文化活動內容的豐富性。
本課題研究在開展過程中,選擇5個社區的居民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隨機發 放調查問卷的方式來展開,每個社區發放30份調查問卷,一共發放150份,回收有 效問卷150份。本次調查所選取的5個社區在瓜洲鎮較有代表性而且覆蓋了不同年齡 段。
二、瓜洲古渡藝術團
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 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文化和旅 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制定 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意見》提出演出產業賦能,依托演岀 團體,培養鄉村文藝演出隊伍,發展提升舞蹈、戲劇、曲藝、游藝等業態。依托鄉村 傳統演出團體及其骨干人員積極開發特色民俗表演項目。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因地制 宜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旅游演出項目。在瓜洲鎮就有這樣一支因地制宜的文 藝演出隊伍一一古渡藝術團。
本文所調查的瓜洲古渡藝術團成立于2008年,現有骨干成員126人,是區五星 級文藝團隊。藝術團下設以舞龍、舞獅、湖船花擔為特色的民俗表演隊、健身舞蹈隊、 揚劇團。2018年參加區第十七屆全民健身體育節廣場休閑舞比賽獲一等獎;參加區 “樂在邢江”社區藝術節獲廣場舞比賽三等獎。揚劇隊被市文化館評為優秀團隊。參 加了區法治文化廣場活動、區12.4”國家憲法日暨憲法宣傳周、張若虛詩歌節閉幕式 等文藝演出,承擔了鎮新春文藝踩街、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養生文化節、社區節
慶文藝演出,全年送戲進村組演出十幾場,深受群眾喜愛。
現代揚劇在保留揚劇唱腔的基礎上,融匯了新創新編的現代戲重新創造、打磨, 并進行演出。近期最具代表性的劇目為古渡藝術團改編、創作的現代揚劇《白色陷 阱》,它以根據吸毒造成家庭悲慘遭遇后而迷途知返的真實故事而編。該劇講述了失 足青年趙有貴戒毒歸來,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并在居委會主任吳萍等人的關心 下,夫妻重歸于好,一家團圓。就在新生活剛剛開始之時,心懷叵測的狐朋狗友于青 龍又設下陷阱,誘惑趙有貴重蹈覆轍,墜入深淵,不能自拔,導致家破人亡。最終, 政府和社會的關心幫助、親人的血和淚使趙有貴幡然醒悟,終于走上了正道。全劇情 節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發人深省,是一部防毒禁毒的好教材,對社會各 界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
圖2-1后臺準備
圖2-2演出現場
圖2-3伴奏人員
該劇于2020年9月23日下午,在瓜洲鎮潤揚森林公園進行了首演。這部劇以弘 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為主題,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了民族戲曲文化,豐富了基層百姓的 精神文化生活,為老百姓奉上飽含正能量的戲曲文化大餐。
第二節瓜洲鎮音樂文化建設現狀調査
針對揚州市瓜洲鎮民眾的文化需求及作為需求主體如何參與公共文化創造的問題, 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瓜洲鎮歷史、瓜洲鎮社 區音樂活動等,包含了豐富的訪談資料、活動紀實。
一、調查方法
(一) 問卷
問卷是調查活動開展過程中使用范圍最廣的一種調査工具,問卷中會涉及一些問 題,由被調查者根據實際情況來填寫。問卷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被調查者最真實的 情況,在發放了調查問卷之后,需要被調查者自行填寫或者由他人代為填寫。由于本 次調查問卷涉及社區和人員較多,而且有部分老年人,所以在調查問卷開展過程中將 自填和他人代填有機結合起來。被調查者可以根據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認識自主回答, 對于部分無法自主答題的,通過提問的方式有筆者代為作答。此次調査活動共花費兩 個月時間在完成調查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工作。在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采取隨機發放 的方法。調查問卷填寫完畢之后,對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二) 訪談
訪談法也被稱之為訪問法,在具體使用的過程中,借助調查者與被調查者雙方有 針對性的交流來了解具體情況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要使用的一 種方法,也能直觀反映實際問題。根據其標準化程度,可以將訪談法分為標準化和非 標準化兩種。本次調查使用的是非標準化訪談,將其作為研究活動的補充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選擇了瓜洲文化站站長、瓜洲鎮瓜洲古渡藝術團成員以及被調查社區中參與 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群眾。調查之前首先擬定了提綱,在交流的過程中收集相關信息, 了解真實情況,借助這種方法提高了數據的精準性,使數據真實、可靠。
二、調查過程
筆者于2020年6月9日,在瓜洲鎮隨機選擇10位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隨機發放了 調查問卷。借助調查問卷所了解到的內容,對問卷進行了調整。調查中發現,被調查 者對問卷中的部分問題感覺疑惑,無法理解調查意圖。同時對于其中的開放性題目沒 有作答。為了提升調查問卷的有效性,筆者調整了其中的部分題目,使其理解起來難 度更小,同時將開放性題目去除,借助隨機訪談來了解相關問題。2020年6月10日, 筆者走訪了瓜洲古渡公園、張若虛紀念館及春江花月夜藝術館,理解與體悟《春江花 月夜》詩中唯美意境,深刻感受到瓜洲鎮的豐厚歷史底蘊文化古鎮的魅力。
2020年9月20 H,對瓜洲鎮古渡藝術團二胡首席一一張正年老師進行訪談。張 老師向筆者講述了個人教學、演出經歷以及揚劇等傳統音樂文化在瓜洲鎮的傳承情況, 并向筆者介紹了著名揚劇《圓夢記》。2020年9月21日,對瓜洲鎮古渡藝術團電子琴 老師兼攝像老師一一董曉初進行了訪談,了解古渡藝術團的發展歷程、演出情況以及 他個人的演出感悟。
《圓夢記》選段
譜例2-1揚劇《圓夢記》選段
2020年12月初,訪談了瓜洲文化站站長徐振宇先生。訪談主要圍繞藝術團的發 展和建設情況以及經費來源、進社區和進校園等情況。借助訪談活動的開展,主要了 解瓜洲古渡藝術團目前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困境。2021年6月25日,“百年禮贊, 我心向黨”瓜洲村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群眾文藝匯演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 隆重舉行。傍晚7時許,一場節奏明快、振奮人心的紅色歌舞《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拉開了演出序幕。隨后,曾獲得央視《星光大道》月冠軍的新村民柳葉演唱了《唱支 山歌給黨聽》《青藏高原》兩曲紅歌,唱出了村民們愛黨、愛國、愛家鄉的熾熱情懷; 小品《共建美麗的莊臺》演繹了今年村莊環境整治的艱辛和村民的大力支持,環境整 治后的村莊風景如畫;節目《打好秸稈禁燒這一仗》講述了瓜洲村黨員干部頂著烈日、 冒著酷暑打贏禁燒攻堅戰的感人故事;紅色劇目揚劇《楊開慧》選段《向朝陽》歌頌 了革命先烈楊開慧為真理而斗爭的英雄情懷,展現了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 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革命精神;節目《四個婆婆夸媳婦》展現了鄉村良好家風和淳 樸民風的文明新氣象。晚會節目精彩紛呈,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通過觀察參演人 員和觀演人員,了解觀看社區演出的居民構成,以及觀眾對于社區音樂活動的態度。
圖2-6觀看瓜洲鎮群眾文藝匯演
2021年7月初,對5個社區進行了走訪,了解了社區的概況,同時與社區管理人 員開展了訪談,主要圍繞各社區的音樂文化建設以及揚劇參與社區醫院文化建設現狀 而展開,并了解了各社區管理人員對音樂文化建設活動的態度。隨后開始發放正式的 調查問卷,一共向5個社區發放了 150份調查問卷,每個社區30份。在發放的過程 中,每一份調查問卷均有筆者親自發和回收,以便確保調查問卷的有效性。同時在 填寫的過程中,筆者也對其中的部分問題進行了訪談利用這種方法對各社區音樂文化 建設現狀進行了初步了解。在2021年8月,開始正式統計和分析回收的調查問卷以 及訪談記錄,開始準備論文寫作。
三、調查內容
筆者通過對瓜洲鎮古渡藝術團和社區基本情況的初步了解,結合相關文獻資料, 從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參與社區音樂活動的現狀以及相關制約因素等維度編制了調 查問卷,借助有關專家的指導,通過修改調査問卷內容核實調查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 題,在優化之后形成了最終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側重于了解以下內容:
(一)問卷內容
問卷主要側重于了解被調查者基本情況、被調查社區開展音樂文化活動的現狀、 揚劇對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影響.
1•被調查者基本情況。主要涉及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內容。
2.被調查社區開展音樂活動現狀。主要涉及每周參與社區活動的頻率、每次參與活 動的時間、社區活動的一般組織形式、是否對音樂感興趣嗎、是否會上臺演出、參加 社區音樂活動的目的、社區音樂活動的優勢。
3.揚劇的影響調查。這一部分主要瓜洲鎮居民對揚劇的了解情況,最后通過調查居 民對揚劇的參與意愿來分析揚劇對瓜洲鎮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影響。
(二)訪談內容
訪談主要針對瓜洲鎮古渡藝術團、部分社區居民以及管理人員開展訪談活動從不 同角度分析揚劇對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所造成的影響。
1•對瓜洲鎮古渡藝術團的訪談。主要側重于了解藝術團的概況和演出活動開展情況, 站在藝術團的角度來了解和分析揚劇對該藝術團參與社區醫院文化建設所帶來的影響。
圖2-7訪談張正年老師
2.對社區管理人員的訪談。以四里鋪和陳家灣兩個頗具代表性的社區為訪談對象借 助對社區管理人員的訪談了解所在社區音樂文化建設現狀和管理人員對該項工作的認 識,從而分析揚劇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所帶來的影響。
3.對部分居民的訪談。在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隨機選擇部分居民開展訪談活動, 借助對問卷中相關問題的追問,從社區居民的角度了解揚劇對社區音樂文化建設所帶 來的影響。
四、社區音樂活動梳理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①。作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古渡口,
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很多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佳作,作為一個歷史文 化重鎮,瓜洲始于晉,盛于唐。地處長江北岸、古運河入江口,是歷代聯系大江南北 的咽喉要沖,素有“江北重鎮、千年古鎮”之稱。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現轄有四里鋪 社區、瓜洲村、鞠莊村、軍橋村、陳家灣社區。各個社區積極參與瓜洲鎮音樂文化活 動,不僅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豐富了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還拉近了社區與
®白居易(唐)《長相思•汴水流》 居民之間的感情,深得社區居民的贊許。
(一)四里鋪社區
四里鋪社區東鄰古運河,西至揚瓜公路,北起寶石路,南至迎江路,地理位置獨 特,是唯一一個位于長江與運河交匯處鄉鎮社區,也是和江區成立最早的鄉鎮社區, 社區面積1.2平方公里,社區總人數達6045多人。四里鋪社區近幾年主要組織了四項 社區音樂教育活動,2017年7月,瓜洲鎮四里鋪社區黨總支部組織黨員、歡樂飛翔藝 術團等志愿者,來到瓜洲鎮敬老院,為老人們送去精彩的舞蹈節目和濃濃的關愛。 2018年8月,四里鋪社區組織年輕黨員志愿者發揮所長,對轄區內部分少年兒童進行 為期一周左右的暑期培訓。培訓內容豐富,包括折紙、學習吹奏陶笛。2018年8月, 為了弘揚法治文化、崇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四里鋪社區組織轄區青少年開展 學唱《法治揚州之歌》活動。2018年10月,四里鋪社區舉辦“敬老愛老月濃情重陽 節”文藝匯演,此次組織的文藝演出,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助老 的傳統美德,還營造和諧的“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社區氛圍,讓老人們度過了一 個喜慶、祥和、重陽節。
(二〉瓜洲村
瓜洲村交通條件十分便利,水運、陸運條件極佳,長江和運河都從村邊經過,同 時揚瓜公路、沿江一級公路、揚涕高速公路也從村中經過,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先后 獲得了揚州市“全面小康先行村”、“民主法治村”、'‘基層黨建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 號。2018年瓜洲村組織開展了送戲下鄉活動。演出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來自 四面八方的村民早早來到這里,興致勃勃地看著大戲。舞臺上,演員們鏗鏘有勁的鑼 鼓、流暢樸實的音韻,朗朗上口的唱腔,博得村民們的陣陣歡呼與喝彩聲,讓村民們 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傳統戲曲的魅力,使他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大飽眼福,過足戲癮。
(三)鞠莊村
鞠莊村位于瓜洲鎮區西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資源發達,潤揚大橋北接線與沿 江高等級公路穿村而過。為迎接十九大的勝利召開,2017年10月,瓜洲鎮鞠莊村組 織開展了 “共迎十九大”文藝演岀,這次演出就使用了當地群眾最為熟悉的揚劇作為 藝術表現形式,將黨建相關內容充分融入到藝術表演中,再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 凝聚了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向心力,為十九大的召開營造了良好氛圍。為豐富廣大村民 的文化生活,營造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2019年12月,鞠莊村邀請古渡 藝術團來到鞠莊村朱莊廣場,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民間藝術”文藝演
出活動。當天下午一點不到,前來觀看的村民朋友已經擠滿了朱莊廣場,等候戲曲演
出。
《趁竝:塔》選段
新率?I I
譜例2-2《珍珠塔》選段
“鏗鏗鏘鏘……”,隨著一陣鑼鼓聲,揚劇《珍珠塔》拉開了帷幕,演員們在臺 上盡情表演,群眾在臺下看得津津有味,廣場上掌聲陣陣。
(四) 軍橋村
位于瓜洲鎮西郊,與儀征樸席接壤,地理位置獨特、交通資源優越,潤揚大橋與 沿江高等級公路呈十字狀交叉坐落于境內。2013年、2014年先后成功創建省三星級 康居示范村,省級牛態村、省級水美鄉村。
(五) 陳家灣社區
陳家灣社區位于揚州市南郊瓜洲鎮,東臨長江,西與瓜洲鎮鞠莊村接壤,南與潤 揚森林公園相連,北與瓜洲鎮四里鋪社區相接,是瓜洲鎮老街居民集中區。
陳家灣社區近幾年主要舉辦了三次大型的文藝活動,為社區群眾送上文化大餐, 弘揚正能量、傳遞歡樂,獲得群眾的一致好評。2017年6月舉辦社區首屆紅歌會歌詠 比賽,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96周年。活動中,60多名社區居民激情演唱了《今天是 你的生日》、《映山紅》、《為了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紅色經典歌 曲。本次活動展現了社區居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活躍了社區居民文化生活,以深 情的歌聲和優美的伴舞表達對黨的深深祝福。
2017年9月舉辦了 “月話中秋慶國慶•頌黨喜迎十九大”主題文藝晚會,喜慶歡 樂的扇子舞蹈《歡聚一堂》表達了居民喜悅的情懷;養眼的旗袍秀《青春永駐》,給 人以純潔高雅之感,秀出了瓜洲人的秀美;氣勢磅礴的古箏獨奏《戰臺風》塑造了大 無畏的精神和戰勝困難的英雄氣概。2019年12月,舉辦了 “2019年陳家灣社區表彰 大會暨跨年文藝活動”。陳家灣伊婁義工協會的文藝宣傳隊為大家帶來多彩紛呈的節 目,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舞蹈《志愿者之歌'‘我來了”》、舞蹈 《中國紅》、太極表演依次登臺,現場氣氛持續高漲。
除了各個社區單獨舉辦的文藝活動,瓜洲鎮還舉辦了多場文藝匯演,瓜洲鎮民政 科特邀古渡藝術團送揚劇進敬老院,為老人們送來了以“孝”文化為主題的揚劇古裝 戲《五女拜壽》;“清風正氣黨旗紅”廉政文藝大賽,進一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 腐宣傳教育工作;“瓜洲古鎮鑼鼓響新春踩街送吉祥”活動,四鄉八里的群眾匯聚這 里,感受傳統新春文藝踩街的獨特魅力,在濃濃的年味中度過一個幸福的春節。豐富 多彩的社區音樂活動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評,給瓜洲鎮的社區居民生活增添了一道道亮 麗的風景。
第三節瓜洲鎮音樂文化建設調査結果分析
一、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
通過對瓜洲鎮社區居民個人基本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其基本特征有:參與社區 音樂活動的成員主要是女性、中老年人。在教育背景方面,參與社區音樂活動的成員 整體教育水平不高,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較大。具體情況詳見圖2-8、圖2-9、表 2-1:
從圖2-8可以看出,瓜洲鎮參加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成員年齡呈現老齡化趨勢。 瓜洲鎮政府一直注重培養下一代接班人,在運西小學開設了揚劇社團,除此之外許多 小學也做了有益的嘗試,但揚劇缺乏年輕人的現象仍然非常嚴重。根據筆者對運西小 學揚劇教師的采訪了解到,運西小學揚劇社團是一個學校興趣小組,不屬于普通音樂 課的教學范疇。它的重點是培養兒童學習揚劇。在采訪中,作者了解到,也有小學生 因為學業繁重而面臨升學壓力,在小學畢業后不再參加揚劇社團的學習和活動。
2-9參加社區音樂教育活動人員學歷構成圖
如圖2-9所示,參與此次調查的人員中,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只有27人, 占比為18%,初中以下學歷人員為38人,占比25%,初中高中和大專學歷層次占比 最大,有97人,占比為64%。這說明參與社區音樂活動的人群中,多數人受教育層 次并不高,屬于中等水平。
表2-1社區音樂活動參與者的性別分布
人數 百分比
男性 63 42%
女性 87 58%
從被調查者性別的角度分析可以發現以女性為主,共有87人,占比58%,男性 有63人占比為42%O在性別上,女性對于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積極性略高于男性。
二、社區音樂活動的參與情況
此項調查內容主要有三項內容,分別是一周活動次數、每次活動時間、音樂活動
的組織形式。具體數據如下:
表2-2每周參與活動情況
頻率 百分比(%)
1-2次 75 50
3-4次 46 30.6
5-6次 18 12
每天 11 7.4
合計 150 100
如表2-2所示,每天都參與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被調查者人數只有11人占比為
7.4%,每周能夠參與5到6次的被調查者只有18人,占比為12%。每周參與1-2次以 及3-4次的被調查者人數最多,約占總值的80%o
表2-3每次參與活動的時間
頻率 百分比(%)
半小時以內 36 24
1小時 68 45.3
1個半小時 26 17.3
2小時及以上 20 13.4
合計 150 100
參與者每次活動的時間分布如表2-3所示,參與時間在一小時人數為68人,占比
45%,參與時間兩小時及以上的只有20人,占比13%o參與時間在半小時或一個半 小時的人數相近,分別被選36、26次。
圖2-10社區活動的一般組織形式
*官方組織 ?自發緲只?其他
在組織形式上借助圖表可以發現群眾自發組織的社區音樂活動占比較高為58%明 顯高于官方組織,這說明目前的社區音樂活動主要停留在群眾自發組織的層面。需要 社區管理者在今后積極參與到相關活動中,做好對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引領。
三、參與社區音樂活動的影響因素
此項調查內容主要有四項內容,分別是興趣、表演因素、參與活動的目的、社區 活動的優勢。具體數據如下:
圖2-11對音樂是否感興趣
如圖所示,對音樂感興趣的人占絕大多數,對音樂感興趣的人約占總值的89%, 對音樂不感興趣的人約占總值11%的。這個比值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表2-4是否上臺演出
頻率 百分比(%)
沒有 39 26
偶爾 59 39.4
經常 52 34.6
合計 150 100
參與活動的居民大多都有舞臺表演經驗,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發現,有類似經驗的 社區居民為111人占比為74%。沒有任何舞臺表演經驗的社區居民僅有39人。經常 上臺演出或偶爾上臺演出的社區居民數量很平均,分別有52人和59人,分別約占總 數的 34.6%和 39.4% o
圖2-12參加社區音樂活動的目的
■交朋友 ■娛樂、休閑
1登臺表演 *提升鑒賞能力
社區居民參與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登臺表演的機會,此類人 群占比為45%o以娛樂休閑為目的的人群占比為28%。以交朋友為目的而參加音樂活 動的人數排名第三,約占總數的18%。為了提升自己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這個目的所占 比值較低一些,僅占總數的9%。
圖2?13社區音樂活動的優勢
17%
M 36% .
19%
28%
■環境熟悉■交通便利■花銷少 場地、設施好
有36%的社區居民認為開展社區音樂文化活動具有環境熟悉的特點,有28%的社 區群眾認為在社區開展音樂文化活動交通便利,人們參與起來較為方便。同時在社區 開展活動還具有花銷少的特點,這部分群眾占比為19%o也有部分群眾認為社區在場 地和設施方面具有優勢,這部分群眾所占比值較少,約有19%o
不了解
12%
很了解
39%
49%
瓜洲鎮居民對揚劇的了解程度大部分是選擇了一般,超過半數的居民并不了解揚 劇已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宣傳和普及教育工作還不到位。
圖2-16瓜洲鎮開展的社區音樂活動中揚劇出現的次數多嗎
26%
35%
不了解
39%
圖2-17您希望社區音樂活動中多一些什么方面的內容
從圖2-16和圖2-17可以了解到,瓜洲鎮居民對揚劇具有較高的歡迎度和喜愛度, 居民們希望瓜洲鎮社區活動中提高揚劇的參與比例。
在推進城鎮化的大背景之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自然和社會 環境變化對文化傳承的挑戰。而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揚劇的項目價值、文化 價值認知不足,政府對經濟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處理不到位,是非物質文化遺 產保護工作的主要制約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文物,盡管被許多人稱之為“活態 的文物”,但是實際上更需要的是傳統在今天生活中的實際生存,并且在傳承中不斷 繼續不斷加入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使其能夠融入現代生活的內容,進而反映出 文化的延續發展。
第三章揚州市瓜洲鎮民眾音樂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分析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非物 質文化遺產”指的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技能或民族文化精神, 具有廣泛的文化內涵,迫切需要予以保護。進入21世紀之后,部分傳統音樂藝術形 式面臨消失的危險,需要從國家層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到了積極發展的態勢之中,各地都在積極展開探索。
文化傳承作為弘揚傳統、延續文脈的重要教育途徑,對構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起著關鍵作用。文化通過教育這一有效途徑和手段,經過篩選、凝練、組合和創造, 被有準備、有組織、有目的、有選擇地傳遞給社會和人,使得文化傳承的過程更系統、 規范和程式化,凸顯文化傳承的時代特征,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 發展內在的要求。®
第一節瓜洲鎮音樂文化傳承的構成要素
揚劇作為地方劇種,之所以能夠在揚州地區長期存在和發展,主要原因在于很多 民間藝人并不受外在條件所干擾,在興趣愛好的驅使之下,一直在傳承這種民間藝術。 但是僅靠興趣愛好很難實現,對這種藝術形式的保護還需要國家政府部門對音樂文化 傳承予以支持和引導,才能使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更好的傳承下去。
一、瓜洲鎮音樂文化傳承的主體
在任何一種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都存在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都是教育活動 開展的主體。能夠從不同層面影響他人發展的被稱為教育者,有所側重地接受別人講 授的知識或技能并影響個人發展的被稱為被教育者。赫爾巴特、杜威等學者都從教育 學的層面,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進行了研究。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下,教師承擔著教學 引導的任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控好教學活動,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教 學模式下存在著師生之間互動力度不足的問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EB].
®鄧晴南•教育人類學視域下的音樂文化之傳承與教育關系辨析[J].藝術教育,2011(12): 78-79.
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使教育界充分認識到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重要性,因此目前 特別側重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尊嚴和權利平等為基礎,以此來做好對學生的 引導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升。將民間藝人和相關藝術形式引入校園之中, 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向民間藝人學習求教,都是傳承傳統音樂藝術和傳統音樂進校園最 有效的方法。瓜洲鎮擁有眾多民間藝人,很多人是相關藝術的主要傳承人,這為建構 瓜洲鎮社區音樂教育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瓜洲鎮音樂文化傳承的內容
教育內容主要側重于思考向被教育者傳授何種文化,這是決定教育活動能否取得 理想效果的關鍵因素,也是保證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目前瓜洲鎮軍民和民間藝 人傳承的傳統音樂形式多樣,涵蓋了揚劇藝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需要從不同層面進 行解讀和傳承,不僅有精神層面的遺產,也有曲譜、唱本、樂隊合奏譜等物質文化遺 產,他們共同支撐起瓜洲鎮民眾的精神世界和物質文化生活。
三、 瓜洲鎮揚劇文化傳承的形式與途徑
對于學徒來說,學習生涯并不是從演唱開始的,而是從聆聽和鑒賞開始。正式學 習之前,需要充分接觸揚劇,對各個劇目了然于心。在這種背景之下,正式學習時, 才能更加深入到學習活動中,師傅的指導才能發揮出理想效果才能更好地將藝術形式 傳承下去。
揚劇藝術一般采取師傅帶學徒的方式傳承。除了家庭之間的傳承之外也存在著非 家庭成員拜師學藝的情況,一般正式拜師之后會融入到師傅的家庭生活中,平時一起 參與訓練和表演活動。在學弈的過程中,學徒每天都有學習的任務和練習量,只有通 過扎實的練習,才能掌握表演的要領,適應表演的需要。
目前拜師學藝的學徒大多是各類學校畢業生,文化層次各不相同,多數是將表演 作為一門養家糊口的技藝,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較為刻苦。根據教育界所做研究, 可以發現人們所開展的教育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是否構建出了良好的學藝氛 圍,在學習過程中雙方之間是否建立了情感。正是由于人類對生存的本能需要,使得 傳統音樂藝術的傳承與學習能夠得到有效開展。
第二節揚劇在瓜洲鎮音樂文化中的教育功能分析
一、 音樂傳承功能
揚劇作為揚州當地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是在揚州當地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和 發展起來的,具有非常明顯的文化和生活導向。作品內容以揚州當地人的文化生活為 主要內容,借助這種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承揚州人的本土文化生活。揚劇樂團每年都 會參與多次表演活動,活動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傳承揚劇文化,借助音樂表 演藝術的開展使這種文化形式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將相關傳承^^動在社區進行能夠 使年輕人積極參與到相關活動中,充分了解這種傳統文化藝術。當年輕人對這種文化 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他們就會在興趣的驅使下參與到傳承活動中,這是傳承活 動有效開展的前提。
二、 音樂審美教育功能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 明建設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將新時代的精神充分融入到相關作品中,能夠 使社區群眾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激勵和感化。借助音樂作品來陶冶社區居民的藝術情 操,對社區居民會產生深遠影響,這是一種內在形式上的熏陶。在相關活動開展過程 中還要充分激發出人的主體意識,引導人們將真善美融入到生活中,揚劇藝術在傳承 過程中就能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在傳承相關藝術形式的過程中,一般會借助口述來傳授相關要點和精髓,利用這 種方式能夠很好的將老一輩藝人多年來總結出的演奏方法和技藝充分傳承,欣賞者在 欣賞的過程中也能接受到審美方面的教育,對生活產生新的感悟。由于借助藝術傳承 和表演活動的開展,能夠實現培養社區居民藝術情操和提高審美觀的作用,能夠使社 區居民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人,這也決定了揚劇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這一層面來分析 可以發現傳承活動的開展能夠對文化接受者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
三、 社會價值觀教育功能
揚劇具有豐富的內涵,融入了人們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審美追求,能夠充分反 映現實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和倫理道德,是揚州當地民間音樂藝術的寶庫。揚劇作為一
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其中所表現出的平等、勤勞、尊老 愛幼等思想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而且在表現過程中,使用音樂的形 式充分展現出來,使人們能夠在強烈的感官刺激中不斷提高認識,所以在這種背景之 下大力普及具有現實意義,對于打造良好的社區文化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都能產生重 要作用。
整體保護,活態傳承。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利用中保護、在利用中發展, 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空間。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活態傳 承,充分發揮傳承人在項目傳承中的關鍵作用,大力培養后繼人才,形成活態傳承機 制。®
®崔啥•公共文化服務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9. 39
第四章揚州市瓜洲鎮社區音樂教育的問題及優化建議
目前現有的表演藝人大多都存在年齡較大的問題,而年輕人對于這種傳統藝術并 不熱衷,由于平時缺乏接觸和了解,所以很難在興趣的驅使下傳承這種民間音樂藝術。 在這種背景之下就會出現傳承斷層的局面。對于很多民間音樂藝術而言,在傳承過程 中都需要一代代傳承者口傳心授,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將表演的精髓充分傳承下 來。
近年來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有更多途徑了解來自不同國家的文 化,年輕人的審美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很多年輕人對傳承傳統藝術失去興趣, 對揚劇的傳承和發展也會帶來很大影響,目前能夠傳承的曲目己經很少。盡管當前還 有老一輩藝人在傳承著這種傳統的藝術,也有部分藝術團體參與其中,但是由于這些 傳承人大多年齡較大,所以在傳承的過程中存在有心無力的情況,缺乏年輕人的融入, 會導致藝術的斷層,同時年輕人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在傳承方面也表現得力不從心。
第一節瓜洲鎮社區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師資配備
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不但需要花費巨大、財力,更需要豐富的人力資源據筆 者調查情況顯示,在瓜洲鎮,絕大多數的音樂教育活動活缺乏專業老師的科學指導, 以影視CD資料進行專業學習。只有少數的參與成員反映教師會不定期對自己進行有 效指導。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瓜洲鎮在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所使用的師資有三 大來源:一是文廣新局組織的文化志愿者,這些志愿者以老年大學教師和其他專業教 師為主;二是當地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以及藝術類高校學生;三是政 府部門舉辦的文藝團體,從各社區(村)選派部分文藝興趣愛好者,參加政府組織的 文藝線上培訓,成為社區的文藝后備隊伍,指導瓜洲鎮居民的音樂教育其他活動。但 瓜洲鎮居民表示,只有在社區舉辦大型活動時,才會邀請專業的老師前來指導,對于 一般性活動主要由文藝骨干來進行指導服務。因此,瓜洲鎮音樂教育活動的師資需逐 步完善,還應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不斷引進更多專業的指導老師。
二、 資金支持不足
對瓜洲鎮古渡藝術團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該藝術團在演出過程中也面臨著 嚴峻的經費問題,由于政府無法為藝術團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導致很多演出設備無 法配置到位,在節目排練的過程中就面臨著音響設備老化和樂器損壞等一系列問題, 部分民間的藝術團還存在著沒有充足的運營經費問題,由于缺乏財政支持,緊緊依靠 商業演出很難維持正常運營正是由于這一點導致民間劇團的數量在持續減少。
除了經費之外,藝術團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演員不足的問題,目前己經有15 名在職演員退休,目前仍在崗的演員,平均年齡己經達到50歲,他們只能開展一些 小型演出,一旦面臨大型演出,就面臨著演員不足的問題。
三、 社區居民參與和認同意識薄弱
結合對社區居民的房間,可以發現社區居民對于音樂文化建設存在著參與度不足 的問題,目前存在著居民之間缺乏有效往來的問題,部分居民對于社區公共事務也表 現冷淡,對于社區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都缺乏參與的積極性,這導致社區音樂建設很 難發揮岀理想效果,迫切需要解決參與意識和主導意識等方面的問題,只有政府不斷 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從各個層面進行引導,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緊緊依靠社區居民 自行開展建設活動很難取得理想效果。
第二節瓜洲鎮社區音樂教育優化發展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宣傳,推廣社區音樂教育理念
推進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更好的傳承揚劇,這是目前一項艱巨的任務。傳 統文化目前正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借助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和傳承 活動的持續深入,才能使傳統音樂文化重新迸發出生機。這也意味著必須要賦予傳統 音樂文化豐富的時代內涵,因此揚劇在傳承的過程中必須要借助創新的理念來實現更 好的發展。
在目前迫切需要改變對教育活動的錯誤認識要充分認識到,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 校社區也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體,社區音樂教育就是目前對社區居民開展音樂教育的 重要方式,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提高社區居民的藝術涵養。這也決定了社區要充 分發揮自身優勢和職能,充分參與到揚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之中,借助社區音樂教育 來改變目前的發展現狀。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各個部門 的積極參與與分工協作,也需要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
目前迫切需要開展的一項工作就是不斷加大宣傳,改變人們的觀念,當人們對社 區音樂教育產生新的認識之后,人們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生活品質和精神文化涵 養上,這能夠激發出人們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在相關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也可以 充分展現出國家對于社區音樂教育的重視。目前很多社區學院都開設了音樂教育的課 程和相關網站,研究活動也從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進行轉化。瓜洲鎮目前最需要培養 具備扎實社區音樂教育管理理念和技術的優秀人才充實到相關活動中,為社區音樂教 育的有效開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各個社區領導也要真正重視起此項工作。將揚劇傳 承作為工作的重點來抓,列入到社區總體發展目標規劃之中,不斷強化組織領導推動 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要結合傳承教育活動開展的需要來制定出教育活動開展的策略,圍繞提升社區居 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藝術涵養來深度挖掘揚劇的內涵,以此來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 育活動,才能吸引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提升揚劇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
二、加強民眾“文化自覺”教育
“文化自覺”是費孝通結合自己研究所提出的一種理念,這種理念認為每一個民族 都要對自身的文化有全面了解,同時也要適應不同民族的文化,要學會吸收和借鑒, 以此來不斷完善本民族的文化,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費孝通先生的這種理 念是建立在對文化活動全面理解和認識基礎上而提出的。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 在無形之中教化每一個人,所以每一個社區居民都有責任和義務來傳承和發揚優秀的 傳統民族文化。
文化具有地域性特點,要想使一種文化具有生命力,就必須是地域內的人對文化 產生認同感并積極參與其中。受西方文化不斷涌入的沖擊,大多數青年人對于傳統揚 劇文化并沒有充分的認同感。在全球一體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迫切需要對青少年 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提高青年人的文化自覺,不能使青年人迷失在多元化文化之中。 這就對揚劇文化的傳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社區教育的模式來組織開展形 式多樣的傳承和宣傳教育活動,使青少年認識揚劇并深入其中。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不斷加大對揚劇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改變青少年對 揚劇文化缺乏認同感的現狀,使青年人對這種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記憶,他們才會以 更加積極的態度,融入到傳承和學習之中。同時也要為青少年參與社區音樂教育活動 提供平臺,要借助活動的開展,是青少年在參與的過程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最后 還要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加大教育力度,使青少年學生能夠從不同層面接受到揚劇藝 術的教育。
三、轉變民眾觀念,提高民眾參與度
對揚劇的認識發生變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面對當前年輕人對揚劇藝術 缺乏了解的現狀,想要培養他們的興趣必須要遵循教育規律,同時也要積極釆取措施 激發出社區居民對地方民間音樂文化的自信心,只有人們對這種藝術有了正確的認識, 并將其上升到文化層面,才能改變社會各界的認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充分利 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優勢,積極在社區展開揚劇藝術的宣傳和教育激發出社區居民 參與傳承和保護的積極性。要充分利用當前新媒體不斷發展的優勢,從不同層面為人 們了解和欣賞揚劇提供便利條件,才能使這種藝術形式被人們所熟知和接受。
我國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地方戲,都面臨著瀕臨失傳的窘迫境地,很多劇種在發展 過程中就是借助創新傳播形式,獲得了更好的傳承。“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 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這是未來教育發展的目標。之所以國家要大力 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主要是因為網絡目前己經充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借助網絡來開展教育,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教學成本低廉,人們可以根 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靈活選擇學習時間。目前這種教育模式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社區 音樂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也可以積極建立相關教育網站,借助網絡課程來幫助社區 居民充分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并借助網絡為人們溝通和交流提供平臺。
目前,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下屬的社區音樂教育中心與國家開放大學合作建設了 “中國社區音樂展播”網站,成功舉辦了社區音樂活動展播等一系列內容新穎的欄目, 老百姓參與的積極性較高,這也為很多音樂愛好者學習音樂知識和展示自己音樂才能 提供了平臺,為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平臺知識,建議揚州市相關部門對這 種模式進行研究,充分學習和借鑒成功經驗來拍攝經典的揚劇藝術作品利用網絡來不 斷加大宣傳,借助精心做好節目策劃和播出,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藝術,欣賞需求, 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推進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全面開展,使揚劇能夠借助網絡 走進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年輕人關注揚劇。
四、 整合社區公共資源、開展音樂教育活動
瓜洲鎮社區在公共教育資源方面也具備很大優勢,文化館、文化站、活動中心一 應俱全,但是目前這些公共教育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社 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就要積極與此類公共服務機構進行深入合作。
首先,需要做的一項工作是對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以此 為揚劇藝術的教育活動提供資源方面的支持,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自 身優勢,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撐,要充分發揮出各類文化機構的作用是文化機構能夠充 分融入到社區音樂教育實踐中,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揚劇傳承和表演基地。
社區與學校之間要不斷加大協作力度,積極采取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有著密切聯系,雙方可以互相利用現有資源,學校能夠充分發揮 出自身的師資優勢,參與到社區音樂教育活動中,激發參與者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要 做好對瓜洲鎮揚劇社和相關培訓班的教育職稱參與到相關教育與宣傳活動中實現人員 設備和教育資源的共享。
目前,還要不斷加大人才資源的開發和挖掘力度,充實社區音樂教育隊伍,不斷 提升社區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目前社區在開展音樂教育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 就是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所以要結合揚劇傳承的需要不斷加大人才培養,滿足教育 活動開展的需要。
五、 培育扎根基層社區的群眾文藝團隊和文藝骨干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社區音樂教育工作者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是目前急需解決的 問題,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為瓜洲鎮開展相關教育和 培訓指明了方向文件要求“要制定社區教育工作者崗位規范,開發社區教育工作者的 培訓課程,依托有條件的高校,建立若干個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中心,把社區教育工 作者的培訓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社區音樂教育工作者培養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大對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培訓,使每一 名社區音樂教育者都能熟練掌握和應用最新的音樂教育理念開展教育活動。在具體培 訓的過程中還要充分融入人文學科的知識,使每一名社區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綜合能力 能夠得到不斷提升,只有社區音樂教育者掌握了扎實的音樂基礎,并懂得如何開展教 育管理,才能穩步推進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促進揚劇藝術傳承活動的穩步進行。
社區音樂教育面對的是社區的全體居民,因此,該項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必須要有 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音樂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到相關教育活動中,這是教 育活動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關鍵。為了保證此項工作的開展,需要有關部門積極與高 等學校和演出團體展開合作,聘請具備社區音樂教育經驗的教師以及傳承藝人充分融 入到教育活動中,逐漸社區音樂教育志愿者隊伍,以此使相關教育活動變得更加系統 化,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年輕人參與其中,以此來優化志愿者隊伍的年齡結構,同 時也要挖掘社區中的音樂教育人才,使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價值。藝術類院校 學生也可以積極參與到教育,實踐中這能夠有效解決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面臨的人才 不足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瓜洲鎮古渡藝術團近幾年的演出情況,筆者后期多次拜訪古渡藝 術團演出攝影師——董曉初老師,與董老師進行了深入的訪談。經過多次的探討,結 合董老師提供的演出照片及記錄,筆者整理岀了古渡藝術團近年演出情況匯總表,包 括演出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演出紀實見附錄二)
瓜洲古渡藝術團近年演出匯總表
時間 地點 演出內容
201&1 瓜洲村市民廣場大舞臺 大型傳統古裝揚劇《珍珠塔》
2018.2.19 揚州高新區 參演迎新春文藝匯演
2018.2.28 瓜洲鎮陳家灣社區 大型古裝揚劇《白兔記》
2018.3.2 朱莊文體廣場 大型古裝揚劇《五女拜壽》
2018.3.9 樸席鎮三聯村 大型古裝揚劇《珍珠塔》
2018.5.2 瓜洲鎮四里鋪社區大舞臺 大型古裝揚劇《白兔記》
2018.5.29 揚州市文化館 大型古裝揚劇《白兔記》
2018.9.26 揚州高新區 首次演岀大型古裝揚劇《圓夢 記》
2018.10.09 平山鄉學士社區廣場 大型傳統古裝揚劇《珍珠塔》
2018.12.13 土橋村大蘆莊健身廣場 大型古裝揚劇《圓夢記》
2019.2.5 瓜洲鎮敬老院 慰問演出
2019.2.16 瓜洲鎮陳家灣社區 大型古裝揚劇《圓夢記》
2019.7.29 和江區平山鄉 小品、三句半、揚劇選段、舞蹈
2019.10.6 平山鄉雷塘社區 大型古裝揚劇《圓夢記》
2019.10.6 瓜洲鎮四里鋪社區大舞臺 大型古裝揚劇《五女拜壽》
2020.9.23 瓜洲潤揚森林公園 首演大型現代揚劇《白色陷阱》
2020.9.29 瓜洲鎮鞠莊村華潤苑 綜合節目
2Q20.10.14 邢江區村鎮 大型古裝揚劇《圓夢記》
2020.10.17 楊廟鎮雙墩村 現代揚劇《白色陷阱》
2020.10.18 槐泗鎮林橋村中心廣場 大型現代揚劇《白色陷阱》
2020.10.24 高新區漢河街道辦薛樓村 “慶重陽”文藝活動
2020.10.25 方巷鎮工農村中心廣場 大型現代揚劇《白色陷阱》
2020.10.30 揚州萊福花園 大型現代揚劇《白色陷阱》
2020.12 運西怡園西苑 揚劇《九斤姑娘》、《秦香蓮》
2021.1.19 瓜洲鎮四里鋪社區大舞臺 揚劇《九斤姑娘》、《秦香蓮》
2021.5.25 揚州市文化館 大型現代揚劇《白色陷阱》
2021.6.10 瓜洲鎮四里鋪社區大舞臺 文藝演出
2021.6.21 瓜洲鎮軍橋村 文藝晚會
2021.6.24 瘦西湖街道綜合村 文藝晚會
2021.6.25 樸席鎮三聯村村委會廣場 揚劇《九斤姑娘》、《秦香蓮》
2021.6.29 杭集鎮新聯村 文藝演出
2021.7.9 和江區文化館 大型古裝揚劇《圓夢記》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使廣大人民 群眾真正成為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展示者、欣賞者、分享者。挖掘選拔一批有熱情、 有才華的優秀文藝人才,通過加強藝術培訓,建立作品研討提升機制,搭建演出展示 平臺等措施,造就一大批本土化的群眾文化創作和活動“帶頭人”,引導、帶動城鄉群 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積極培育、發展群眾文藝團隊。瓜洲鎮古渡藝術團 這一群眾性的文藝團隊,不斷壯大自身團隊,吸納、培養優秀群眾文藝人才,被成功 的打造成在當地城鄉群眾中有廣泛影響的品牌團隊。
結語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社區作為群眾生活集聚的場所, 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核心陣地之一。社區音樂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 是社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滿足社區居民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夠發揮出 重要作用。目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在建設活動開展過程中也需要音樂文 化的融入。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 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州市各級文化和教育部門都在積極做好揚劇 文化藝術的傳承,目前已經將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相關資料也正在收集 和完善之中,這為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絕佳的機遇。
揚州市瓜洲鎮一直高度重視社區文化建設,也在積極探索社區音樂教育活動開展 的方法,在研究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圍繞瓜洲鎮社區音樂教育中揚劇傳承存在的不足之 處,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能夠探索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本文圍繞活動開展過 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探究,并從音樂教育的視角對相關問題進行充分解讀,在 具體研究的過程中還使用調查問卷和走訪的方式對當地傳承揚劇文化的現狀進行了分 析,從完善現有管理機制、不斷創新社區音樂教育方式以及共享資源等角度提出了建 議。希望研究活動的開展能夠從不同層面促進揚劇藝術的傳承也以此來推動當地社區 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借助社區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來傳承和保護 揚劇藝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充分發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其中。
本文在研究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最大的創新在于首次從社區音樂教育和公共文化 體系建設的視角對揚劇傳承進行了研究,探究了社區在傳承揚劇方面所具備的優勢, 提出社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融入到傳承活動中,在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 同時使揚劇的保護和傳承活動能夠得到有效開展。圍繞揚劇傳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 題,提出目前必須要將其融入到社區文化建設的大局中,融入到社區音樂教育的實踐 中的發展思路。社區作為一個微縮版的社會,有著特定的人文區位,這也決定了社區 音樂教育在開展過程中需要站在社區獨特的空間和地域視角來對相關策略進行設定。 目前迫切需要結合本地實際,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因此來指導當地社區的音 樂教育活動。在相關活動開展過程中,還需要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在充 分考慮當地實際的基礎上探索出最佳的教育模式。
本文在調查研究活動開展過程中,對瓜洲鎮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相關的管理體制、 教育方法、隊伍建設等各方面的問題都進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受相關文獻資料不足和 個人研究水平的限制,導致研究活動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筆者對于揚州市瓜洲鎮 音樂文化建設的研究還很淺薄,文中提出的相應對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需要在其 音樂文化建設過程中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完善。本人會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將不斷加強 學習,對本課題繼續進行深入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一、 專著類
[1]史若虛•戲曲教育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2]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⑶袁秉達、孟臨編.社區論[M].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費孝通.費孝通選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⑸厲以賢.社區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9.
[6](明)楊洵《萬歷揚州府志》[M].揚州:廣陵出版社,2019年版.
[7]于樹滋《瓜洲續志》[M].揚州:廣陵出版社,2021年版.
[8](意)馬可•波羅著,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
二、 期刊類
[1]武艷.國外社區音樂教育對促進我國音樂類大學生創業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
2011(02): 74-76.
[2]楊天宏.中國特色社區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研究[J].音樂創作,2012(08): 128-129.
[3]肖益清.城鎮化進程下職業院校參與社區音樂教育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3(20):
16-18.
[4]吳麗.農村社區音樂教育模式初探[J].四川戲劇,2013(08): 159-160.
[5]何婷.高校音樂院系與社區音樂教育的互動[J].大舞臺,2014(08): 199-200.
[6]黃苗,李廣貞•我國社區音樂教育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14(36): 56-59.
[7]李疑•太原市社區音樂教育的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卩].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35(06): 62-64.
[8]張錦.高校音教專業開展城市社區音樂教育實踐研究[J].音樂創作,2016(11): 186-
188.
[刃張偉芳•城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研究[JJ.中國成人教育,2016(23): 150-153.
[10]梁蕾.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一一以五家渠市社區為例[J].新疆師范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32(04): 104-108.
[11]王曉隹城市社區音樂文化教育現狀分析一一以溫州市新橋社區為例[J].浙江藝術
職業學院學報,2012, 10(01): 87-91.
[12]李冉•管窺社區音樂文化一一秦皇島市社區音樂文化發展現狀與思考[幾音樂創作, 2013(08): 125-127.
[13]趙靜.河北省城市社區音樂文化建設分析——以張家口為例[J].大舞臺,2014(04): 243-244.
[14]湛洋•開展社區音樂文化活動的意義及價值[J]•城市問題,2013(02): 97-101.
[1習陶俊,楊敏紅•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一一以浙江德清總分館為 例[J].圖書館論壇,2022, 42(02): 45-55
[16]金武剛•穩中求進定目標精準施策有實招一一《“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規劃》的守正與創新[JJ.圖書館論壇,2021, 41(08):7-11.
[17]鄧晴南.教育人類學視域下的音樂文化之傳承與教育關系辨析[J] •藝術教育, 2011(12): 78-79.
三、 英文文獻
[1]ANITA P.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rural school-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 partnerships[J].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 2020, 42(2).
[2]LU Y, ZHI F. Communi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Open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 2011,4(1): 15-21.
[3]Susan H, Andrea C, Maria V, Hilary M, Helena G. Does active engagement in community
music support the well-being of older people.[J]. Arts & Healthy 2014, 6(2).
[4]Constantijn K. Community music as music education: on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community musi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2007, 25(2)
[5]Marcus Ford. Communication, identity, respect: 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ve music
practice in a community music project. 2020, 22(3): 287-303?
[6]Coffinan. Common ground for community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usic, 2013, 6(3).
[7]James L. Byo. The Role of the String Project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⑷.
四、 碩士論文類
[1]宋艷玲•社區音樂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9.
[2]崔啥•公共文化服務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