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2
1.2文獻綜述 3
1.2.1國外相關文獻研究現狀 3
1.2.2國內相關文獻研究現狀 4
1.2.3文獻述評 7
1.3研究內容、目的以及方法 7
1.3.1研究內容 7
1.3.2研究目的 8
1.3.3研究方法 9
1.4 文章的創新與不足 9
1.4.1研究中的創新點 9
1.4.2文章的不足 10
2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11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11
2.1.1高等教育 11
2.1.2高等教育財政投入 11
2.2理論基礎 12
2.2.1人力資本理論 12
2.2.2公共產品理論 12
2.2.3教育公平理論 13
3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現狀分析 15
3.1衡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相關統計方法 15
3.1.1極差率 15
3.1.2標準差 15
3.1.3變異系數 16
3.2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現狀及變動趨勢 16
3.2.1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現狀分析 16
3.2.2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變動趨勢 20
3.3本章小結 22
4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測度分析 23
4.1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測度方法 23
4.1.1加權變異系數 23
4.1.2泰爾指數 23
4.2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測度 24
4.2.1總體差異 24
4.2.2省際差異 24
4.3本章小結 26
5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檢驗 28
5.1影響財政教育投入的因素 28
5.1.1經濟發展水平 28
5.1.2地方政府努力程度 29
5.1.3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29
5.1.4高校擴招速度 29
5.1.5財政自給率 30
5.1.6財政支出結構 30
5.1.7交通運輸 30
5.1.8政策制度 31
5.2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32
5.2.1變量選取 32
5.2.2數據來源 33
5.3實證分析 34
5.3.1平穩性檢驗 34
5.3.2約束檢驗 35
5.3.3模型回歸結果 35
5.4 本章小結 36
6結論與建議 38
6.1結論 38
6.2建議 39
6.2.1 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39
6.2.2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撥款額度 39
6.2.3強化經費投入法制化建設和監管力度 40
6.2.4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40
6.2.5規范轉移支付制度 41
6.2.6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41
參考文獻 43
致謝 47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1.1.1研究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使得我國的科學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才競爭也變得更為 激烈。作為教育層級中的高質量教育,高等教育能夠極大的提高人力資本,在當 今社會被賦予了相當重要的使命,在國際競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對此,世界各 國都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教育發展戰略,提高教育質量水平,力圖在不斷變化的 國際形勢中占據有利地位。在全國高校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當下對 高等教育的需求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急迫,這意味著高等教育承載著較為艱 巨的任務,發展高等教育的數量及質量迫在眉睫。
高等教育能夠極大的提高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對于社會發展及經濟提升 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等教育,采取有效措施促進 高等教育持續、快速的發展。我國近些年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公 民整體上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有效的提高,人口素質得到有效的改善。進入 2021 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駛入普及化階段,高校毛入學率達到 57.8%,成果顯著 1
。
十九大報告中表明,要促進教育公平,要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公 平、有質量的教育。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公平,特別是省際間的高等教育公平, 仍舊是我國當下急需解決的難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行了高等教育體制的改 革,但是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最重要的來源依舊是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財政資 源配置為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證,是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發展的驅 動力量。高等教育財政經費在省際間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導致省與省之間高等 教育發展的差距日益擴大。2019 年西部十二省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 最大值是西藏自治區為 8.86 萬元,最小值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僅為 1.52 萬元,差 距懸殊,因而縮小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支出差距迫在眉睫[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 數據來源于《教育經費統計年鑒》
1]。西部地區的經濟水 平比較落后,使得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與東部地區有著比較大的差距。而 西部省際之間經濟水平以及財政收入等方面同樣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將對高等教 育財政投入的均衡性造成一定影響,不利于教育的協調發展。基于此,使得筆者 不斷的思考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在西部省際之間的差異,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探 究。
1.1.2研究意義
1.1.3.1 理論意義
我國現階段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而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則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需要進一步去解決。高等教育的公平能夠促進高等教育和諧發展,還能在一定程 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公平包涵很多個方面,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 公平分配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西部十二省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 影響,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利于西部地區的發展。研究西 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性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學術界對于高等教育均衡問題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從國家財政教育投入的教 育研究高等教育省際間差異問題仍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因此,研究高等教育財 政投入在省際間的差異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深對高等教育公平的認識,有 利于對高等教育公平性政策研究的不斷完善。研究西部省際間的高等教育財政投 入的差異能夠為實現西部省與省之間的高等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促進高等教育穩 步發展、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1.1.3.2 現實意義
雖然 2021年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了 57.8%, 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政府的要求,但西部 [http://sousuo.gov.en/column/8381ac7bb4d84b3ca9c4d89b801d8ed5/0.htm] [] 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仍存在較大差異4。本文基于加權變異系數、泰爾指數 等統計方法對我國西部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性進行測度,可以為政府制 定教育支出政策,加強對落后地區的財政傾斜提供客觀上的依據,對于縮小教育 支出的差異較有意義。本文專注于分析我國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 性,并對其影響因素展開研究,能夠為我國西部各省提升高等教育投資的經濟績 效,促使西部省際間經濟的均衡發展提供一定的實踐價值。
1.2文獻綜述
1.2.1國外相關文獻研究現狀
教育發展的非均衡性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每個國家和地區都面臨教育 非均衡發展這一問題。對此,國外的一些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由于教育學家 對教育資源研究的領域以及范圍不甚相同,并且他們的價值觀也不太一樣,因此 他們對于教育資源的公平性有著不同的判斷準則。Jhone. Rawls. James. S和 James.S.Coleman(1990) [1]從社會的角度入手研究,認為老師與學生對進入教 育系統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并且他們參與教育管理的機會也應該是均等的。
Jhone(1971)與他們的分析角度有所不同,他是從倫理角度出發的。他認為教 育公平包括自由、差異性、機會平等這三個原則。他認為任何人都能夠獲得與別 人一樣的自由,也能享有公平的待遇,但如若收入和財富分配等先決條件存在差 別的話,則需要對處于不利地位的人進行相應的補償。這三個原則強調的重點是 規則與起點的公平,而過程和結果的公平沒有得到強調。Thomas Kostal、Mark C. Berger (2002) [4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計量方法,對美國1990-1995年40 多個州的高等學校入學率、學費、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平均工資等一些 指標進行計量分析,發現如果州政府降低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在長期的狀態 下入學率將會逐漸下降,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發展。故而州政府想要增加入學率, 則不能夠將高等教育的財政壓力轉移給學生、個人以及家庭。Zhang和 Kanbur(2005)[]在研究我國的高等教育時,選用泰爾系數等統計方法測算出了非 均衡,得出我國的教育資源省際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并且在短時間內沒法改變的結 論。Qian和Smyth(2008)⑷在分析的時候,除了利用泰爾系數的測算方法,還選 用了基尼系數對不平衡現象進行分析,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JamesJacob(2006)[] 分析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在分析高等教育的資源均衡性的同時,還研究了學生的 受教育權利是否達到了公平,將我國當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他認為 當下我國城鄉學生的受教育權利不均衡,并且高等教育在地區分布上不均衡,教 育經費投入總量不充足,基于此進行了實證檢驗。Eyal Bar Haima和Yossi Shavit間(2013)認為教育擴張會使得高等教育機會更加的不均等,因為上流階 級的孩子更能輕松的接受高等教育,從教育擴張中獲益,教育擴張與降低教育機 會不公平的設想相悖,可能會加劇教育的差距。Tushar Agrawal (2014)[7]通過 搜集大量的數據,運用教育基尼系數來研究教育的非均衡性,發現雖然教育基尼 系數是降低的,但 2009 年的數值依然較高,超過了 50%,非均衡問題仍然較為 明顯。同時他認為部門內的不公平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不同地區間的教育 差距依舊十分明顯。Giulio Guarini et.al(2018)[8]根據意大利的實際情況, 研究了教育的地區以及個人層面上的不平等。研究發現公共教育支出的低效率導 致了意大利南部教育的差距,個人所擁有的財富與教育具有較強的關系,經濟不 平等和個人教育不平等呈正比例關系。
1.2.2國內相關文獻研究現狀
1.2.2.1關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地區差異的研究
我國學者對于教育地區差異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數的學者主要是 研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財政不平衡問題,對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省際差異 分析的還比較少。在研究高等教育財政不平衡問題時主要是從教育發展、高等教 育發展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財政投入的不平等等角度分析。
王善邁(1998)[9]選用 1994-1998年我國30個省、市、區的數據,分析教 育發展差異與經濟發展差異對教育發展的影響。選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人 均教育經費等指標,通過分析發現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現為教育投入總量和 生均教育經費的不均衡。祝梅娟(2003) [10]通過分析1998-2000年政府、社會投資 以及個人的人均占有量的基尼系數發現國家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的不足
4 會加劇省與省之間的不公平程度。薛海平(2004)[11]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發現 造成我國各省基礎教育發展非均衡的原因是由經費不足所導致的,老師在質量和 數量上都難以滿足需求,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李艷(2010)[12]通過 分析財政資源的總量和結構,認為財政資源配置不合理會導致高等教育的不公 平,并給出了針對性建議。張寶順(2021)[12]運用泰爾指數的統計方法,按城鄉 和省際兩個方面來研究我國公立幼兒園財政經費的差異,發現城鄉差距正在逐步 減小,而省際間的差距則與此相反。并以泰爾指數做被解釋變量,探尋導致差異 存在的因素。
部分學者按地理區位把我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對我國高等教育發 展的區域不均衡進行研究。李波(2005)[13]認為從全國來看,我國東、中、西三 大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為明顯,同樣的我國東、中、西部的高等教育也存 在著較為明顯的差距。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和諧,因而 要促進區域高等教育和諧發展。李顯德(2021) [14]選取我國2016 年的教育統計 數據,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研究發現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級指標呈現出區域不均 衡狀況。
教育經費的不平衡以及財政教育經費的不平衡是教育不平衡的重要指標,對 于研究教育資源配置的非均衡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部分學者對教育財政不平衡 問題進行的相應的研究。董澤芳(2000)[15]重點分析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投資情況, 研究發現直轄市事業費與基建費的比值略高于其他地區,高校公用經費的比例在 不同地區間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蔣莉莉(2009) [16]分析了我國31 個省份地方 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數據,發現各省份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較大差異。胡耀宗 (2012)[17]選取 1998-2007年的數據,選用多個指標計算出高等教育的教育基尼系 數,研究發現省際間的差異正在逐漸擴大。張學軍( 2015) [18]通過分析河南省 1999年至2012年的數據發現雖然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的總量呈上升趨 勢,但是跟一些先進省份比起來,經費的絕對差距仍較大。鄭展鵬等(2017)[19] 以全國為研究對象,對全國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進行分析,發現各省之間的差距 越來越大。劉曉鳳( 2018 ) [20]以省為研究單位,采用變異系數、 Gini 系數等統 計方法,對 2007-2016 年間全國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情況進行實證分析,發現 總的來說,區域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在空間分布上存在著非均衡。 5
1.2.2.2關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影響因素研究
部分學者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得出的 結果大致相同。蔣莉莉(2009)[16]根據2005年的相關數據,利用SPSS統計軟件 進行相關分析,發現經濟因素、人口因素以及政策制度因素都會導致省級區域地 方高等教育財政不均衡,其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其根本原因。岳昌君(2013) [21]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由于各省份的高校擴招速度不同,進而導致各地區生均公共 財政預算經費差距變大。此外,畢業生的流動狀況也會影響生均教育經費的均衡, 畢業生流入流出比值越大,政府越愿意對地方高校進行投資。孫凱等(2013)[22] 通過分析發現經濟情況不同,生均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因素是不一樣的。經濟水 平比較高的省份生均投入水平主要受社會產業結構的影響,但是較落后省份情況 與此不同,其生均投入水平主要受教育規模擴張的影響。蔡文伯(2016)[23]選取 人均GDP與高等教育生均事業費等指標,研究高等教育投入差距與經濟差距的關 系,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想要縮小教育發展的差距不單單要縮小教 育投入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要促進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均衡。竇敏(2017)[24] 分析我國31個省份5年的數據發現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 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投入互相影響,彼此制約。張同功(2020)[25]選用面板數據, 選擇教育基尼系數的測度方法,以教育基尼系數為被解釋變量,發現教育支出的 省際差異與人均GDP、交通、產業結構及信息化水平等有關。
1.2.2.3關于縮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研究
針對如何縮小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部分學者提出了相應的解決 措施。蔣莉莉(2009)[16]認為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 決,所以應該從政府角度來縮小差異,合理引導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同時中央 還要發揮轉移支付的作用。于偉(2015)[26]認為應該加強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 轉移支付、豐富教育經費的潛在來源、使得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蔡文伯(2016)[23]通過構建計量模型分析后認為想要縮小地區之間高等教育的投 入差距,就要努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不斷完善各地區之間的轉移支付制 度,使得地區經濟與高等教育實現共同發展。張同功(2020)[25]認為應當加大對
6
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性教育投入,尤其是要加大中部地區的財政性經費投入。提高 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優化當地的產業結構,對落后地區的交通水平加以改 善,進而帶動教育投入。
1.2.3文獻述評
通過梳理上述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是當今教育界乃 至全社會廣為關注的話題。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來研 究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大部分學者主要是針對區域教育布局的不平衡進行研究,對于區域教育財政 的不均衡研究的較少,且大多數學者在分析區域教育財政不均衡時主要關注的是 義務教育,對高等教育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專門針對于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 不平衡的研究更是少有涉獵。通常情況下,教育財政不平衡只是作為一種分析工 具,作為眾多指標的其中之一被列為評價體系中。許多學者僅設置單個指標來衡 量教育財政的不平衡,說服力不足。因此,本文將專門研究西部省與省之間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性,并對其主要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探究導致差 異存在的原因所在,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以圖找到縮小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差異的措施。
1.3研究內容、目的以及方法
1.3.1研究內容
本文選取我國西部12個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數據,研究我國西部十二 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性,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找出 當前調節我國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解決措施。全文一共被分為五 個章節,內容概述如下所示:
(1)緒論。該部分重點介紹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通過查看國 內外關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文獻綜述,并結合之前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找到本 文的出發點也即是本文可能的創新點。此外,本部分介紹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與存 在的不足之處。
7
(2)概念界定及理論介紹。概念界定部分對有關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等概念進行梳理,并對人力資本理論、公共產品理論、教育公平理論等分別 進行歸納總結,為后面的研究做好鋪墊。
(3)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現狀分析。分別從財政總體經費、生均經費 兩方面,分別選取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占地方GDP、一般公共預算安排 的教育經費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例及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等指標,利 用標準差、變異系數等統計方法來對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 分析。
(4)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測度研究。使用加權變異系數以及泰爾 指數來分別研究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總體差別和省際間的差別,對我國西部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性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研究。
(5)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檢驗。分別從經 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投入努力程度、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在校生規模增速、財 政自給率、財政支出結構、交通運輸、政策制度等方面來進行分析,試圖找到導 致我國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產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建立時點個 體固定效應模型來分析導致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別的影響因素,為接下 來給出相應的政策做鋪墊。
(6)研究的結論和政策建議。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實證結果,針對現階段 我國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及影響因素,提出相關的建議,以圖找 到縮小西部省與省之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辦法。
1.3.2研究目的
教育公平問題是當下大眾廣為關注的問題,也是現如今亟待解決的問題。高 等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教育公平能夠促進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社會的建設,促進國家的持續穩定發展。研究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在西部省際 之間的差異有利于促進西部地區社會公平,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幫助。
本文先對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總結,隨后對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差異進行測度,并從理論層面探討了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影響因素。通 過閱讀相關的文獻,學習測度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統計方法,然后對比各文
8
獻中衡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相似與不同之處,確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大量 搜集相關數據對我國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接 著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我國2010?2019年間12個省份的面板數據構建模 型,借鑒國內外學者所構造的指標體系進行實證分析,探究西部省際地方高等教 育財政投入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最后在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為制定 合理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政策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
1.3.3研究方法
(1) 文獻分析法,本文在寫作的過程中利用圖書館圖書資源及互聯網資源 等渠道對關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均衡性及影響因素等文獻資料進行查閱,歸納梳 理目前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并對這些研究加以匯總,以此來確定本文的研究思 路,為本文接下來的研究打好基礎。
(2) 比較分析法,本文先是采用極差率、變異系數、標準差等統計方法, 從總量和生均兩方面對西部十二省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進行差異的現狀分析 及變動趨勢研究,更明確地表現出西部各省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方面存在的差異 大小。接下來通過加權變異系數、泰爾指數對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 異進行測度分析,使得西部十二省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方面存在的差異大小體現 的更為清楚。然后分析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往年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 找到導致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的因素,對造成其差異的影響因 素深入研究,得到能夠縮小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 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3) 實證分析法,本文選用相關指標,采用面板數據,對造成我國西部省 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構建時點個體固定效應 模型。
1.4 文章的創新與不足
1.4.1研究中的創新點
對文獻的梳理可知國內學者目前主要是將我國分為三大區域,針對我國地方 9
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進行分析,專門研究西部十二省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
差異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的文獻較少。本文將關注點放在西部省際間高 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并建立多個指標對其進行專門的分析。選擇加權變異系 數、泰爾指數對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加以研究,之后運用泰爾指數 作為實證部分的被解釋變量,選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幾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實 證檢驗,找到導致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基于此, 提出相應的措施。
1.4.2文章的不足
由于《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只更新到2019年,本文未對近兩年的狀況 進行理論與實證分析,可能會缺乏時效性。由于字數限制,在財政投入差異測度 中未對地方高等教育的各教育類型進行差異分析,使得本文研究的方面不夠全 面。
10
2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我國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所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人 才和專業人員的主要社會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較為迅速, 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建設和科學技術的發 展。我國目前的教育包括三個層級,分別為基礎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其中高等教育又包括了成人教育和全日制教育兩種,培養層次包括專科教育、本 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文中所提到的高等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
2.1.2高等教育財政投入
在當前有關于教育財政問題的文獻中,常常會出現“教育財政投入”“財政 性教育投入”、“教育財政支出”、“教育經費投入”等概念,這些概念雖然看 起來意思相差不大,但在使用上并沒有進行統一,且在統計口徑上也存在差別。 為了防止概念的混淆,有必要對我國目前的教育經費基本情況進行分析。根據教 育經費的來源不同我們可以將教育經費分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民辦學校舉辦 者投入經費、社會捐贈收入、事業收入和其他教育經費等類型。通常情況下文獻 中提及的教育經費投入,指的是上述所有各種經費的投入,顯然這是一個全口徑 的概念。
本文所述教育財政投入指的是教育經費中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即政府在教 育事業方面的投入,包括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 入用于教育的經費、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其他屬于國家財政 性教育經費。由于中央部屬高校數量較少、總體規模并不大,中央部委對中央部 屬院校的投資相對較多,且受地域的影響較小,對地區差異的影響不會很大,因 此,本文所指高等院校即省屬高等院校,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為地方政府用于維持 和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財政投入。由于地方高等教育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
11
費占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重極大,為了方便計算,本文使用地方高 等教育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作為高等教育財政總體投入的衡量指標。
2.2理論基礎
2.2.1人力資本理論
(1) 人力資本理論概述
人力資本是指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是知識、技能等能力在其自身的表 現。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沃爾什提出,一 直到60年代初,才逐漸的被大家廣泛接受并形成一種理論體系。人力資本理論 認為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要高于物質資本。 人力資本的核心是要提升人口的質量,主要組成成分則是教育投資。
(2) 人力資本理論與高等教育
自從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人物舒爾茨提出此理論,國內外很多的經濟學家一 致認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夠對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舒爾茨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美國在二十世紀中期共計28年間的國民經濟增長中,33%的增 長額都是由教育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所帶來的。另外,丹尼森在研究勞動力對經 濟增長的作用時發現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能夠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美 國在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的經濟增長受到了教育的驅動。由此可見,現代 經濟的不斷增長主要依靠勞動者質量和素質的提高,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教育發展 水平的高低。作為整個教育系統里的最高教育,高等教育對培育人才、科學發展 和服務社會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現代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驅動力。因此, 高等教育的投資水平能夠直接決定人力資本的水平,將對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產生重要的影響。
2.2.2公共產品理論
(1)公共產品理論概述
根據公共經濟學原理可以發現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市場失靈的前提是要正確 的判斷普通高等教育的經濟學屬性。全社會產品可以通過其是否存在競爭性、排
12 他性來劃分為以下兩類,即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書中指出, 公共產品通常是由政府或者社會團體所提供的,有著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 點。非排他性表示所有的人均可消費這類產品,個人的使用不會對他人的使用造 成影響。非競爭性則代表增加一個消費者對該物品的消費是不會影響其他人的消 費的,增加使用者的數量以后邊際成本等于零。純公共產品需要同時具備以上兩 個特性,而準公共產品只需要滿足其中之一即可。純公共產品的私人收益遠遠小 于社會收益,所以應該由政府來進行提供,私人產品則需要由市場提供才能夠保 證供給。準公共產品由于介于兩者之間,因此應該由政府和市場按一定的比例共 同提供。
(2)公共產品理論與高等教育 理論界認為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存在一定的排他性和競爭 性,同時還具備外溢性的特點。在擁擠范圍之內,增加受教育者人數不會改變普 通高等教育整體上的供給成本,但是當超過這一范圍以后增加一個受教育者將會 對其他原有受教育者的質量造成影響。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規模受各方面限制, 因而會導致部分學生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由此可見,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排他性的 特點。高等教育的產品屬性表示其不能完全由市場提供,否則該產品的市場供給 水平將無法實現最優化供給。這表明高等教育在供給的過程中需要有政府的參 與,政府需要對高等教育事業承擔一定的責任。
高等教育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在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增加其收入他同 時還可以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促進社會的經濟發展。再者,勞動者的自由流動 使得部分地區的高等教育投資收益外溢到其他省份,會使得其供給水平低于最佳 水平,從而出現市場失靈,導致教育供給不足等問題出現。因此高等教育的發展 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對于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調控者, 政府對高等教育進行投入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共產品理論為政府介入高等教 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2.2.3教育公平理論
關于公平的含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人對其作出了不同的解釋,美 國的學者羅爾斯對公平的概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他認為公平與平等不能單
13
純的劃等號,平等強調的是沒有區別,而公平強調的內涵則是公正,不偏不袒。
教育公平是由公平延伸發展出來的概念,是社會公平在教育方面的發展。教 育公平是社會公平里面重要的一部分,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必要途徑。教育公平主 要是指教育形式的公平以及實質性的公平。前者主要指受教育者能夠平等的享受 教育。從法律角度來分析,受教育者能夠平等的享受教育,受教育者的種族、性 別及職業的分別不會使其接受教育的權利產生差別。教育平等是指在教育中所擁 有的資源的平等,但是教育資源的平等并非是讓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都平等的享 受教育資源,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提供跟其發展需要一致的教育資源。
簡單來說,教育公平不是要將教育方面的資源單純的進行平均分配,而是要 考慮到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差別的資源分配,要因材施教。 要承認差別的存在,并盡可能的消除差別,從而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發展。高等教 育的公平性與教育資源的分配密切相關,由于教育資源不夠充足,加上經濟的差 異及國家政策的影響,教育資源會存在差異。因此,高等教育資源的管理者應該 采取適當的措施來確保各地區的教育公平。
14
3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現狀分析
通過閱讀大量的國內外參考文獻,對已有的指標進行分析、整理,從而確定 了本次研究中西部各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規模的衡量指標。本部分對我國西部 12 省在2010-2019 年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發展程度、地方政府的投入努力 程度等方面做全面的差異研究,比較總體經費、生均經費兩方面的差異。通過總 體經費規模計算出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占地方GDP的比重,反映的是地 方經濟發展水平對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水平的影響;由總體規模計算出一般公 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例,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地方教育建 設中對于普通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視程度。生均經費規模,即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 育經費支出,反映省際間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是否實現了均衡。比值越高,說明 該省份生均分配的越多,學生們越能夠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反之亦然。
3.1衡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相關統計方法
3.1.1極差率
極差率是某項教育經費指標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可以用來衡量最大值與
最小值的差距大小。計算公式為:W = Xmax/ Xmln ;
W為極差率,Xmax代表所選指標的最大值,Xmin代表所選指標的最小值。
此公式表示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若比值為1,則代表絕對 公平。通常而言,當用極差率來表示公平程度時,極差率越小,說明越公平。但 極差率只考慮了樣本中的極端情況,沒有考慮其他的數值,所以只能作為各省份 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參考指標。
3.1.2標準差
標準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數據的差別程度,將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的差異進行量化分析,能夠客觀的表現出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水平。計 算公式如下:
15
工(兒-y)2
公式中,S表示標準差,y.為j省份的樣本值,y為平均值,N為省份個數。
3.1.3變異系數
變異系數也被稱為差異系數,是標準差與平均值之比,是對標準差的升級與 改良。變異系數數值越大,說明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距越大。計算公式如下:
(y.- y)2
7 = £ 二 _N——(j = 1,2……N)
yy
公式中,V為變異系數,S, yi y與N的意義同上。
3.2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現狀及變動趨勢
3.2.1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現狀分析
一般情況下,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來表示一個省份經濟發展水平的好 壞,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的大小與該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財政 能力的大小緊密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財政收入往往較高,其對教育 經費投入的力度就大,教育資源相對較好;而經濟發展水平越低的省份,經濟能 力無法承擔較高的教育經費支出,教育資源則相對較落后。接下來將通過《中國 統計年鑒》選取 2019年的數據,對西部十二省經濟發展水平及財政能力進行分 析和比較。
16
表3.1 2019 年西部十二省經濟水平和財政能力現狀分析
國內生產總值
(億元) 一般公共生均公共 一般公共預 財政收入預算安排財政預算 算安排的教 (億元)的教育經教育經費育經費占 GDP
費(千元)(元) 比重(%) 一般公共預 算安排的教 育經費占財 政支出比重
(%)
內蒙古 17212.53 2059.69 12402546 21151.26 0.72 2.43
廣西 21237.14 1811.89 14650296 15207.63 0.69 2.50
重慶 23605.77 2134.93 10776406 16412.24 0.46 2.22
四川 46615.82 4070.83 21102073 17606.70 0.45 2.04
貴州 16769.34 1767.47 15874205 21811.79 0.95 2.67
云南 23223.75 2073.56 12977743 15652.96 0.56 1.92
西藏 1697.82 221.99 2439740 88592.53 1.44 1.12
陜西 25793.17 2287.90 15133327 17018.78 0.59 2.65
甘肅 8718.3 850.49 10299243 20413.5 1.18 2.61
青海 2965.95 282.25 3677150 40711.78 1.24 1.97
寧夏 3748.48 423.58 2923412 26333.06 0.78 2.03
新疆 13597.11 1577.63 9688523 26380.00 0.71 1.82
資料來源: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0)》相關數據整理所得。
從表 3.1 中我們能夠發現,在十二個省份中四川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最高 的,其財政收入也是最高的,并且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也是最大的,為 21102073 千元,但是西藏的國內生產總值跟四川省比起來差距懸殊,四川省的 財政收入是西藏的 18 倍左右,因此,西藏自治區在教育經費投入總量方面數額 比較低。
通過觀察表中數據還可以發現,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排在前三位的省份 為四川省、重慶市、陜西省,不過他們的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占 GDP 比重分別為 0.45%、0.59%和 0.46%,證明這三個省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遠遠小于 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財政教育投入總量上,投入最多的是四川省,投入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區 1697.82億元,四川省的經費投入總量超西藏自治區二十七倍多,且從表3.1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投入總量方面的差異。在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方面, 西藏自治區為最大值達88592.53元,而廣西壯族自治區則最小,僅為15207.63 元,兩者相差 5 倍多,其他省份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大多在 15000 元至 40000元范圍之間。從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指標來看,西部十二 省中最明顯的是西藏自治區,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為82717.48元,
17
遠遠超過其他的省份,但是西藏自治區的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并不是很 高,僅為 2439740 千元,由于西藏自治區的學生人數較少,所以生均公共財政預 算教育經費相對比較占優勢。
表 3.2 2019 年西部十二省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能力差異比較分析
圖 3.1 2019 年西部十二省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相關指標分析
通過圖 3.1 能夠發現除了西藏自治區以外,其余省份的財政教育投入占比 都大大超出財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表明西藏自治區將財政收入的很少一部 分用于發展高等教育,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但西藏地區的財政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在這十二省中卻最大,這能夠從側面說明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幫助 下,西藏地區的經濟有了更多的資金幫扶,西藏的經濟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川省、陜西省和重慶市在西部十二省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并且財政能力 也相對較強,但是財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卻相對比較的低,而西藏自治區、貴 州省、青海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財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跟其他省份比起 來卻比較的高。
綜上分析可知,由于西部十二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甚相同,國家政策對其的 扶持力度也不相同,則財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不相同。同時也能夠說明中 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了西部各省的財政支出能力,使得西部省 份特別是西藏地區的財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促進了西藏 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
19
3.2.2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變動趨勢
表 3.3 2010-2019 年西部十二省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變動趨勢
年份 最大值 最小值 極差
率 平均值 標準差 變異 系數
7544875(四 693747(西 3415079. 2031457
2010 10.88 0.59
川) 藏) 25 .41
8998202(四 1072340(西 5007781. 2681384
2011 8.39 0.54
川) 藏) 25 .12
11972911(四 975135(西 6199515. 3840602
2012 12.28 0.62
川) 藏) 33 .32
11996466(四 1056867(青 3556798
2013 11.35 6115427 0.58
川) 海) .18
12843363(四 1391293(西 6795520. 3794541
2014 9.23 0.56
川) 藏) 42 .41
13011688(陜 1724127(西 7668892. 3955357
2015 7.55 0.52
西) 藏) 5 .02
15526678(四 1516485(西 8240336. 4469001
2016 10.24 0.54
川) 藏) 5 .43
15050822(陜 1718445(西 8966542. 4674911
2017 8.76 0.52
西) 藏) 25 .05
17134990(四 2142827(西 4904143
2018 8 9658684 0.51
川) 藏) .05
21102073(四 2439740(西 10995388 5692831
2019 8.65 0.52
川) 藏) .67 .52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相關數據整理計算所得。
6000000
圖 3.2 2010-2019 年西部十二省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差異的變動趨勢
分析表3. 3和圖3. 2能夠發現,雖然個別年份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最小值
20 是青海省,最小值基本上都是西藏自治區,而最大值除了個別省份是陜西省外, 基本上都是四川省。并且從極差率來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距仍較為明顯。 同時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最大值從 2010年至 2019年提高了 1.8倍, 但是最小值卻提高了 2.52 倍,雖然最小值的增速很大,但是跟最大值比起來仍 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分析標準差可以發現,西部十二省 2010-2019 年的財政教育投入差異總體上 呈現出遞增的趨勢。分析變異系數可以發現,2010-2019年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的變化趨勢不是平穩的。2015 年之前變動程度比較的大,在2012年到 達最大值0.62,然后到2015年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從2015-2016年又呈現 較快的增長,但是在 2016-2019年基本上比較的穩定。最近幾年西部省際間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的變異系數雖然有上升的趨勢,不過總的來看仍比較的平穩。
0.1
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千元)
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地方GDP(%)
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元)
圖3. 3 2010-2019年西部省際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指標變異系數比較分析
從圖 3.3 中我們可以看出,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和一般公共預算安 排的教育經費占地方GDP比重這兩項指標的變異系數整體變動趨勢基本是一致 的。另外,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的變異系數和另外兩個指標不一樣,變 動趨勢相對來說比較的平穩,并呈現出緩慢回升的趨勢,不過增長的速度是比較 慢的。
總體來說,西部十二省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的變異系數大于一般公 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占地方GDP的比重,而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占地 方GDP的比重又大于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這表明西部十二省生均公
21
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的差異相對來說比較的小,而西部十二省一般公共預算 安排的教育經費的變異系數差異則比較的大,西部十二省之間財政教育經費投入 的差異仍然不能被輕易忽視。
3.3本章小結
首先,通過分析 2019年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現狀可以發現西部 十二省的 GDP 與財政收支能力關系緊密,西部十二省在經濟發展水平方面以及財 政能力方面的差異都比較的大。分析變異系數可以發現,西部十二省的國內生產 總值的變異系數高于財政收入的變異系數;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各項指標中, 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的差異較大,其他指標的差異相對較小。
其次,通過分析2010-2019 年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總量的變異系數 變動趨勢狀況可以發現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總量的變動趨勢有放緩的 趨勢,但差異仍遠超0.15,說明西部十二省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總量的差異仍 然比較的大,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此外,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在總量、生均和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方 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四川省和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高,高等教育財政投 入的總量比較的大,但是學生人數較多,生均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則比較的低。雖 然國內生產總值很高,但用于財政教育投入的支出相對來說比較的少,導致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占GDP的比重比較低。西藏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不如其他的省份, 國內生產總值不高,則財政教育投入總量是最少的,但生均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卻 遠遠高于西部其他的省份。從變異系數來看,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總量 和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在最近幾年呈現波動下降,但高等教育財政投 入總量的變異系數依舊很大,且生均教育經費的變異系數有急速上升的趨勢,因 此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仍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
22
4 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測度分析
4.1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測度方法
4.1.1加權變異系數
加權變異系數是在變異系數的前提上考慮了學生人數因素的一種測度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y
兒表示j省的教育財政投入,y表示各省教育財政投入的平均值,n為省 份個數Pj表示j省的在校生人數,P表示N個省份總在校生人數。
4.1.2泰爾指數
在測度省際差異水平指標的選取上,由于泰爾指數具有高敏感和可分解的特 點,且能夠更為直接的研究省際差異的變動情況,為接下來研究影響因素提供方 便,因而本文將采用該指標來測度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相對程 度。該指標數值越大,說明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越大;反之,越 小。其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B代表泰爾指數,N為樣本容量,G” E分別代表第i個個體的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和所有個體的高等教育財政平均投入。
23
4.2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測度
本文對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進行測度時所選用的數據來自于《中 國教育統計年鑒》。
4.2.1總體差異
本部分采用西部十二省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這一指標,使用加權變 異系數來研究各省份間的差異。
從圖4.1可以看出西部十二省2010-2019年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加權變異系 數是波動變化的,2019 年的值最高,為0.381.總體來看,西部十二省生均公共 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差異變化較大,且從 2017年以來,西部十二省生均公共財 政預算教育經費的加權變異系數有急速上升的趨勢。由此可見,西部十二省高等 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性不光有生均差異還與在校生人數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圖 4.1 2010-2019 年西部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加權變異系數變動趨勢
4.2.2省際差異
對于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省際間的差異主要是通過選取西部十二
省 2010-2019 年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的泰爾指數來進行測算,其結果
表 4.1 和圖 4.2 所示。
24
表 4.1 2010-2019 年西部十二省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泰爾指數
o i z
i—< i—< i—<
o o o
oq eq eq
CO 寸 LQ
i—< i—< i—<
o o o
oq eq eq
00
i—<
o
新疆 寧夏 青海 肅 陜西 西藏 云南 貴州 四川 重慶 廣西 內蒙古
0. 447932 0. 14982 0. 192283 -0. 2358 1. 2162 -0. 149 -0. 05026 -0. 2553 -0. 2502 -0. 2512 0. 09730
-0.03224 -0.0339 0.597922 6-0.2942 3.8267 -0.318 -0.17873 -0.2825 -0.3056 -0.3257 -0.1971
7372 09491 387 8 89523 05918 683326 3883 31969 38603 10013 68788
25
圖 4.2 2010-2019 年西部十二省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泰爾指數變動趨勢 從表4.1和圖4.2中能夠發現西部各個省份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泰 爾指數的總體變動趨勢以及各個省份的差異數值的變動情況。如圖 4.2中所示, 云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這四個省份的泰爾指數在2010-2019年基本都 是負值,而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的泰爾指數基本都是正值,且 數值較大,尤其是西藏自治區的泰爾指數遠遠超過其他省份。說明西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這幾個省份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投入大于云南 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這幾個省份,省際間生均經費投入差距仍較大。雖 然四川省在總量投入方面占有很大的優勢,但其生均占比較低,財政教育投入難 以滿足生均需求,這也是導致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一個方面。
4.3本章小結
從加權變異系數來看,西部十二省生均教育經費投入的加權變異系數有上升
的趨勢,說明西部十二省之間的經費投入差異仍然比較大,且與在校生規模有密 切的聯系。從泰爾指數來看,西部十二省之間的差異整體無明顯下降趨勢,省際
26
間的差異仍較為明顯。因此,探尋導致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的主要影 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將對導致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因素進行分 析。
27
5 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檢
驗
高等教育的公平能夠促使高等教育實現和諧發展,進而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 目標,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達到均衡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這一目的的重要一 部分。因此,研究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影響因素,并根據影響因素的實際情況作 出相應的改變能夠實現高等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本文主要選取經 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努力程度、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高校擴招速度、財政自給 率、財政支出結構、交通運輸等作為影響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主要因 素,實證部分使用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導致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的原 因。
5.1影響財政教育投入的因素
影響財政教育投入差異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想要縮小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的差異,需要找到其影響因素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本文通過查閱大量 的相關資料,總結學者們的研究觀點,選擇以下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5.1.1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會對省級政府的財政能力造成直接的影響,是省際間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盡管政府對于經濟欠發達省份進行的財政性轉移 支付能夠提升這些省份的財政支付能力,但總的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能夠決定地方 政府的財政收入的高低,從而決定高等教育財政經費的投入。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的省份,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相應的用于高等教育方面的財政投 入會較多。財政教育投入如果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支撐,就好比無源之水,難以正 常運轉下去。
各省的人均GDP指標大體上能夠表示出各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各省份經 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各省份的稅收、個人收入和財政收入, 從而決定高等教育供給的高低。西部十二省經濟發展水平有高有低,經濟發展水
28
平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方面的差異。
5.1.2地方政府努力程度
導致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距的主觀原因是西部各省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 投入努力程度不同,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 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越重視,從財政性教育經費中分配給高等教育的比例越高, 財政投入的水平相應的也會發生較為明顯的變化。總的經費投入的規模越大,地 方政府分擔給高等教育經費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會更大。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 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示范作用,同時也能改善高等教育整體上的投入規 模。但由于各省地方政府設定的目標標準并不相同,各省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程度有所差別,有些省份的高等教育長期缺乏重視,最終將導致發展的不一致。
5.1.3地方政府財政收入
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財政收 入水平比較高的省份通常情況下財政預算支出也較多,相應的用在高等教育方面 的投入也會更多。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政府財政收入跟經濟發達的 省份相比仍比較的低,相應的用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則會比較低。由于西部各 省份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水平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導致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 也不盡相同,人均財政收入較高的省份往往財力較為雄厚,相應的用在高等教育 方面的投入往往越高,而人均財政收入較低的省份往往沒有太多的財力用于高等 教育建設上。久而久之,便會產生省際差異。
5.1.4高校擴招速度
隨著 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省際差異迅速 擴大。盡管 2006年以來高校的擴招速度逐漸變慢,但是生均教育經費的省際差 異仍然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從生均教育經費這一指標的計算公式中我們可 以看出,分母是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因而,高校的在校生人數越多,則生均教育 經費支出則越少。從變動趨勢的角度來分析,高校擴招會使得高校在校學生的規
29
模增加,進而導致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減少。
不僅如此,高校在擴招的過程中還會存在馬太效應,越窮的省份越喜歡擴招、 越是擴招導致其越窮,這無疑會進一步拉大省際間生均預算教育經費的差距。生 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水平低的省份,往往擴充招生的速度越快;且擴充招生 的速度越快,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水平則越低。由于西部各省份的高校在 擴招的時候速度不同,進而導致省際間教育經費差異拉大。
5.1.5財政自給率
財政自給率可以反映一個省份的財政狀況,用財政收入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 比重來表示。各省財政支出的主要來自于該省份的財政收入,財政教育支出作為 財政支出的一部分,財政支出的越多,相應的財政教育支出所占比例也就越大。 所以,財政收入與財政教育投入的關系是正向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省份, 財政收入則較高,相應的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會越多。如果一個省份財政狀況較 差,財政自給率就會較低,相應的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相應的也會比較低。因此, 財政自給率高的省份財政支出更多,政府自然對于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就會 較大。
5.1.6財政支出結構
財政支出結構是指財政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大小。高等教育一直是 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財政教育支出作為財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部分,財政教育 支出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響著財政支出的分配與再分配。政府對教育方面 的財政支出體現了政府對教育的支持與重視,國家對教育越重視,相應的用在高 等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會增加。財政教育支出體現著國家的收入再分配,對于提升 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財政支出的結構能夠體 現出財政資金的流向,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水平有著重要影響。
5.1.7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的發達程度會對人口及商品的流轉速度及數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在
30 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交通運輸條件對經濟的發展起著很大的 支撐作用,是勞動力及商品流動的重要媒介。交通條件發達的話能夠節省下很多 的時間成本,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行。西部地區交通運輸水平相比于東部地區比較 差,勞動力和貨物的轉移速度低下,流轉的時間成本比較高,影響人才的交流和 經濟的發展。交通運輸的發展水平會對優秀老師及人才的流動造成影響,還會在 很大程度上限制著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低,很難 留住優秀的教師及高科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意愿, 久而久之,形成省際差異。
各省應該重視當地的交通運輸狀況,改善當地的交通運輸條件,尤其是要加 強對學校周圍交通條件的改善。落后的交通條件會影響生源數量,還會在很大程 度上降低對優秀教師的吸引力,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因此,可以通過改善當地及 學校附近的交通條件來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和學生生源,節省交通及運輸的時間 成本,最終達到縮小省際間經費差異的目的。
5.1.8政策制度
國家和地方政府頒布的有關于高等教育的財政政策會影響高等教育財政投 入的情況,是導致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財政體制及 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高等教育財政政策也在相應的做出調整。改革開放初期以 前,我國執行的是計劃經濟,我國的財政體制也是高度集中的。由于高校的教育 經費單純的來自于政府的撥款,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都無法自主的籌集教育經費 的權利,因而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沒有太大的積極性,顯然這不利于地方高校的 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財政體制由原來的高度集中改為分級管理,財政的 收入和支出變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相應的,我國的高等教育財政也發生 了改變。高校根據其隸屬關系的不同分別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那里獲得經費。 分級管理的模式使地方政府能夠自由的創辦高等教育,大大提高了其投資高等教 育的積極性,故而在這一時期,我國的高等教育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雖然當今實行的高等教育財政政策極大的提高了地方政府投資高等教育的
積極性,但是也使得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產生差異。我國的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
衡,且較為匱乏。部屬院校的教育經費由中央政府提供,雖然各部屬院校存在地
31
域差異,但是中央政府對其的經費投入較為均衡,且當地從部屬院校獲得的產出 效益相對較低。基于此,地方政府會對地方高等教育加大投入,以期能從中獲得 更多的產出。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但是兩級管理、以 省政府為主的高等教育投資體制卻對我國省際間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造成不利 影響。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但是相應的地方政府需要在 高等教育方面承擔更多責任。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財政收入越 多,政府越會在高等教育上投入更多。落后省份由于地方政府財力不足,難以拿 出更多的資金投資高等教育,進而導致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伴隨著我國收入分配的傾斜,居民和企業獲得了更多的收入,但不同省份的 居民和企業的收入的絕對差距卻在逐漸拉大,進而導致不同省份的學生個人和家 庭對高等教育投入的能力不同,且差距越來越大。經濟發達的省份,學生個人和 家庭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支付高等教育,而經濟落后省份的學生個人和家庭的支付 能力則較低。因此,發達省份的地方政府、家庭及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多, 高等教育經費較高,而落后省份的高等教育經費則較低。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省 際差異。
5.2數據來源與變量選取
這部分選取西部各省 2010-2019 年的面板數據,對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 差異做實證分析,選用的面板數據模型方程式為:
其中,t表示年份,i表示省份,T是被解釋變量,用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 育經費的泰爾指數來表示,Y隨時點變化而發生變化,X是本部分的解釋變 量,a、0是相關系數,&是誤差項。
5.2.1變量選取
在選擇變量時,借鑒了前人的經驗,在閱讀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根據數據的 可獲得性及科學性,選取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泰爾指數為被解釋變量,
32
模型主要選取能夠進行實證檢驗的財政方面的因素進行研究,對于政策制度因素 本文已經在第四章進行了定性分析,因而選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政府努力 程度、人均財政收入、在校生規模增速、財政自給率、財政支出結構、交通公里 數為解釋變量。變量的具體描述如表 5.1所示。
變量類別 變量名 符號 變量說明
被解釋變 量 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 經費的差異 T 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泰爾
指數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PGDP 國內生產總值/總人口
解釋變量 地方政府努力程度 PFR 高等教育財政性投入/教育財政性投
入
人均財政收入 PCF 財政收入/總人口
在校生規模增速 GRS (今年在校生人數-去年在校生人 數)/去年在校生人數
財政自給率 FSS 財政收入/財政支出
財政支出結構 FES 財政教育支出/財政支出
交通公里數 TP 公路和鐵路公里數之和
表 5.1 變量指標的選取
5.2.2數據來源
在研究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影響因素時,選擇 2010-2019年的數據。下 表是對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泰爾指數、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政府努 力程度、人均財政收入、在校生規模增速、財政自給率、財政支出結構、交通公 里數這些變量進行的描述性統計。數據均選自西部十二省 2010-2019年的《中國 統計年鑒》及《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具體情況如表 5.2所示。
33
表 5.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符號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標準差 樣本數
被解釋變量 Y 1.89670 -0.300
22 0.05934 0.45129 120
lnPGDP 11.24 9.48 10.51 0.38 120
PFR 0.21 0.07 0.12 0.03 120
解釋變量 LnPCF 9.05 7.11 8.29 0.41 120
GRS 0.14 -0.02 0.06 0.03 120
FSS 0.58 0.07 0.34 0.12 120
FES 0.21 0.11 0.16 0.03 120
LnTP 12.74 10.07 11.81 0.59 120
5.3實證分析
5.3.1平穩性檢驗
在做影響因素回歸時,首先要對面板數據的各個序列做單位根檢驗,以確定 數據是平穩的。通常情況下有四種檢驗平穩性的方法,分別是 IPS 檢驗、 ADF 檢 驗 LLC 檢驗以及 PP 檢驗。前面兩種檢驗方法主要是對不同跟情況進行的檢驗, 后兩種則是對相同跟的檢驗。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表 5.3 所示:
表 5.3 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
變量 LLC 檢驗 IPS 檢驗 ADF 檢驗 PP 檢驗
T -8.63234*** -4.37589*** 65.2184*** 67.8024***
LnPGDP -8.26*** -3.93284*** 73.8445*** 88.3378***
PFR -9.78948*** -3.93915*** 60.2871*** 54.1697***
LnPCF -27.36*** -14.8826*** 150.095*** 215.046***
GRS -1.29167** -0.30998* 34.8521** 30.0269*
FSS -9.39303*** -0.49455* 38.1647** 46.0041***
FES -16.4622*** -3.53703*** 67.4181*** 77.1143***
LnTP -6.54904*** -0.83153*** 46.6426*** 70.7982***
注:*、 **、***表示在 10%、 5%和 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由上表 5.3 顯示結果可知: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泰爾指數、人均國 內生產總值、地方政府努力程度、人均財政收入、在校生規模增速、財政自給率、 財政支出結構、交通公里數都在 1%或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表明這四 個序列都是平穩的,故而該模型中被解釋變量和所有的解釋變量都通過了平穩性
34
檢驗。
5.3.2約束檢驗
本文在進行回歸時采用的是面板數據,面板數據選擇模型的時候,可以選擇 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或隨機效應模型這三種模型。首先,,我們先進行 F 檢驗,決定是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混合模型。然后采用 Hausman 檢驗來檢驗 應該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如果 Hausman 檢驗能夠拒絕原假設, 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F 統計量公式如下:
檢驗的結果表明:SSEr=6.792884,SSEf=1.531176, N=12, T=10,K=7。
F=31.55224885〉F0.01,說明拒絕原假設。
然后再進行 Hausman 檢驗,決定使用個體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個體固定效應
模型。檢驗的結果如下表5.4所示:
表 5.4 Hausman 檢驗
Test Summary Chi-Sq. Statistic Chi-Sq. d.f. Prob.
Cross-section random 39.475538 7 0.0000
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為隨機效應模型,P值=0,小于0.01,表明在1%顯
著水平拒絕原假設,因此應用選擇個體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回歸。
5.3.3模型回歸結果
表 5.5 西部省際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影響因素面板數據分析結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t-Statistic Prob.
C -4.827849 -1.311571 0.1929
LnPGDP -0.430344 -3.213027 0.0082
PFR -8.738154 11.4439 0.0000
LnPCF -1.462663 3.415828 0.0009
GRS -0.58932 -1.096967 0.2755
35
FSS -0.858969 -3.080823 0.0826
FES 7.140341 5.184334 0.0000
LnTP -0.068957 -0.09791 0.9222
Adjusted R-squared 0.939649
F-statistic 69.62188
Prob(F-statistic) 0.000000
Fixed Effects (Cross)
NEIMENG--C -0.453356 GUANGXI--C -0.281541
CHONGQING--C -0.356715 SICHUAN--C -0.066958
GUIZHOU--C -0.205119 YUNNAN--C -0.108149
XIZANG--C 1.552155 SHANXI--C -0.662215
GANSU--C -0.268333 QINGHAI--C 0.633893
NINGXIA--C 0.140354 XINJIANG--C 0.075984
Fixed Effects (Period)
2010--C 0.437374 2011--C 0.117938
2012--C 0.009579 2013--C 0.088467
2014--C -0.023268 2015--C -0.079863
2016--C -0.083268 2017--C -0.135184
2018--C -0.1598 2019--C -0.171976
通過對數據進行回歸發現,人均 GDP 的對數、政府努力程度、人均財政收入 的對數、財政自給率的系數為負,并分別在 1%、1%、1%、10%水平下顯著;財政 支出結構的系數為正,在 1%顯著水平上顯著。另外,在校生規模增速和交通公 里數不顯著。
5.4 本章小結
本章在前一部分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省際差異影響因素理論分析的基礎 上,借鑒各學者在研究中關于我國西部省際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性的指標選取 方案,結合本文的研究主題,選用了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人均GDP、政 府努力程度、人均財政收入、在校生規模增速、財政自給率、財政支出結構 8 個指標進行實證分析,觀察人均GDP、地方政府努力程度、人均財政收入、家庭 教育投入、在校生規模增速、財政自給率、財政支出結構、交通公里數對生均公 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的影響。
(1)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地區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總量,是導致高等教 育生均財政經費產生省際差距的客觀原因。實證結果顯示國內生產總值對西部各
36 省的財政教育投入的差異有顯著影響,且具有縮小西部省際間財政教育投入差異 的作用。地區人均GDP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財政性收入 的多少。經濟落后省份的財政收入水平低,進而導致教育經費投入的程度較低, 而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財政投入能力強,顯然會導致省際間財政教育經費投入產 生差距。
(2) 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程度是導致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產生差 距的主觀原因。地方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程度的系數為負,說明增加高等 教育財政性經費占總教育經費的比重有利于縮小西部十二省生均預算經費的差 距。地方政府對本省的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越高,從財政性經費中分配給本省高 等教育的比例越高,財政投入水平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但由于各省地方政府財政 支出偏好不同,對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大不一樣,進而導致省際間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存在差異。
(3) 各個省份的財政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省級政府對高等教育支付 能力的強弱,因此,各省財政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各省高等教育的供給情 況。人均財政收入是反映各省財政水平的指標,實證結果系數為負,說明提高地 方政府財政能力能夠縮小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的省際差距。因而各地方政府要 努力提高本省的財政收入水平,這也是縮小西部各省財政教育投入差異的關鍵。
(4) 財政自給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政府財政能力的高低。通常情況 下,財政自給率較高的省份財政支出就越多,對高等教育投入的總量也會越多。 財政自給率系數為負,說明提高政府的財政自給率能夠使得省際間的財政教育投 入差距縮小。
(5) 財政支出結構與西部地區財政教育支出差異成正比例關系,表明財政 支出結構不合理會使得西部地區財政教育支出差異變得更大。由于中央、地方政 府對各地區教育的發展觀存在差異,因此各地方高校享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幫 扶力度不甚相同。地方高校的財政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由于各地方政府的 發展觀念不一樣,有的地方政府忽視高等教育的發展,沒有將更多的財政資金用 于高等教育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甚至認為只要發展好當地的經濟,教育水平也會 隨之得到極大的提升。因而會把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于其他方面,忽視高等教育的 發展。久而久之,就會使得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
37
6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本文選用各種指標,采用變異系數、泰爾指數等統計方法,對西部省際間高 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現狀及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并使用測度出來的泰爾指數作為 被解釋變量,探尋導致西部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的原因。
(1) 我國西部各省經濟發展水平從整體上來看比較落后,財政收入和財政 支出是不對等的。四川省雖然是西部十二省中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最高的省 份,其生均教育財政投入水平在西部十二省中卻比較的低。雖然西藏自治區的經 濟發展水平在西部十二個省里面處于落后地位,但是生均教育財政投入水平在西 部十二省里卻是最高的。說明在西部十二省份間,經濟發展水平和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水平存在不均衡現象,而且西部十二省份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這與實 現教育公平的設想背向而馳。
(2) 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異的測度結果顯示西部省際高等教育財政投 入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較大,加權變異系數有上升的趨勢,泰爾指數表示的省 際差異無明顯下降趨勢,說明西部省際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仍較為明顯。
(3) 分析影響因素的實證結果可以發現,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能夠在很大 程度上影響財政教育支出的均衡,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能夠縮小省際間的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差距。同時地方政府努力程度、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財政自給率等因素 均會對降低財政教育投入差異有一定影響。但是財政支出結構的不合理會擴大西 部地區財政教育投入的差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西部十二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仍比較落 后,財政能力不強,各省在地理位置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加上各省地方政府對 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同,在現行財政體制下不同省份的財政教育投入存在比較 大的差距。所以,要找到縮小西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差距的辦法,從根本上縮小 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距。
38
6.2建議
6.2.1 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西部十二省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推動下,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但是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及各種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相比經濟發展 水平仍較低,財政收入水平與東部地區差距懸殊,財政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為了 彌補財政支出的空缺,地方政府相應的會降低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因此, 要縮小西部十二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首先要做的就是促進西部十二省經 濟的發展。想要改善西部十二省地方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不足,必須要把發展當 地的經濟放在首位,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鼓勵引導下,根據當地的實際 情況發展地方產業。各省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在產業方面互相交流,擴大規模產業。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使得西部各省的經濟穩步發展。
西部十二省要審時度勢,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培養一 些電商人才,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功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直播等方式樹立品牌 形象,推銷當地的特色產品,通過實體和線上共同發展的模式來推動當地經濟的 發展。多向東中部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取經,學習發達省份的相關經驗,采取新 的發展模式來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6.2.2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撥款額度
盡管當下西部十二省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水平在逐步的提高,但有些省份的 財政投入水平卻比較的低,無法滿足生均需求。由于我國當下的高等教育財政體 制,實行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分級負責的模式,因此,在高等教育經費短缺 的情況下,作為經費的主要提供者,各政府部門應逐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資金扶 持力度,地方政府更不能對此保持懈怠。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較快,各省份 的財政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擁有一定的加大高等教育財 政投入力度的能力。因而,地方政府應盡自己所能,逐漸的加大對地方高等學校 的財政投入力度,以縮小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距。此外,還可以建立相 應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地方政府對當地高校的財政投入。可以通過頒發文件、
39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等方式,在充分考慮當地政府的財力的情況下,對高等教育
財政投入占當地財政收入的比例進行規定。
6.2.3強化經費投入法制化建設和監管力度
要明晰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中政府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通過加強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的立法,明晰政府在經費投入中的主導地位。加快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法制 化建設,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基 本原則加以規定,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水平。對財政投入過程中存在 的人為因素加以排除,這對實現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公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要加強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監管力度,充分合理的利用每一筆財政教
育經費。要設立適應財政撥款方式的監督考核評估制度,設置一些考核指標,加 強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監管力度。高校要建立完備的財務管理制度,履行財務 管理的職責,在財政收入稀缺、財政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避免重復建設,防止出現 私自設立小金庫、違規擴建等問題。對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的整個過程進行全方位 的監督,使得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達到公平。
6.2.4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我國教育財政支出結構之所以會增加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非均衡性,是由于 支出結構并不合理。通過實證分析可知財政支出結構可以影響地方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進而導致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存在差異。因此, 需要及時的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財政教育的支持力度,根據西部各省份的 實際需要合理配置財政教育資源,優化財政支出的結構,達到縮小省際間高等教 育財政投入差距的目標。
對于西部十二省來說,由于其財政能力較弱,經濟發展水平也比較落后,財 政教育支出難以滿足需求,導致政府支出負擔過大。財政收入無法滿足財政支出 的部分主要是通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來彌補。為了減輕政府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 壓力,西部各省地方政府應該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優化財政支出的結構,在保障本 省高等教育需求的前提下減輕財政的壓力。
40
6.2.5規范轉移支付制度
轉移支付制度是指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進行的財政幫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 彌補地區財政收不抵支的問題。分稅制改革雖然明晰了各級政府的財權與事權, 卻導致地方政府對地方財稅的管理權限過低,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不足,財 政能力遠遠低于中央政府。政府財政能力不足將難以滿足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西部十二省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比較落后,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較差,難 以提供所需要的高等教育。當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無法承擔本轄區地方高校所需 經費時就需要中央政府將相應的教育資金無償的支付給地方政府,再劃撥到地方 高校的手中。中央政府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能夠通過資金的再次分配來彌補地方的 財政缺口,對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然而當下我國的轉移支付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為了使得轉移支付在高等 教育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一定要選用適當的方式來規范當前我國的轉移支付制 度。首先,要提高對西部十二省的財政轉移支付比重,不斷提高財政補貼的力度。 確保西部各省財政資金充裕,對于高等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省份給予適當的傾 斜,提高地方政府財力,縮小省際間的差距。其次,還要加強對專項轉移支付的 監管。專項轉移支付是為了使地方政府實現特定目標而設立的專項資金,其使用 規模和范圍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在撥款時要進行合理規劃,使得財政教育經費短 缺的省份獲得更多的經費資金,防止因撥款過多或過少擴大省際間高等教育財政 投入的差距。此外,還要加強這部分資金的績效評估,防止出現資金利用率低下 等問題。
6.2.6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想要縮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距,單純的依靠政府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 的,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不斷的提高對地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因此, 要實行多元化的籌資方式,通過政府、學校、社會等方面來增加高等教育的資金 來源。通過吸取相關經驗發現,拓寬籌集高等教育資金的方式,提升高等教育經 費的投入,能夠縮小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差異。
加大國債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支持,可以迅速的增加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規
41
模。西部落后地區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使得高等教育規模不足,進而導致高 校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籌集到的國債可以使得高校有更多的資金建設圖書館、 學生食堂、宿舍、教室等。加大國債對高等教育支持力度,為落后地區提供更多 的國債資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的和諧發展。倡導社會捐贈,社會 捐贈能夠為高校提供很多的資金,但是現在社會捐贈的主動性比較的低。政府可 以設立一些優惠政策鼓勵社會群體及個人進行社會捐贈。政府可以給予捐贈者相 應的優惠,來提高其捐贈的自主性。還可以設立專門的捐贈工作機構,創新社會 捐贈的形式,借鑒國外先進的捐贈經驗。提高捐贈的宣傳力度,讓高收入階層認 識到教育捐贈的重要意義。此外,還可以推動發行教育彩票。目前彩票資金主要 是用在公共衛生、社會福利事業、體育和文化上面,當下,國外發行的彩票有幾 十種,而我國只有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屬于發行的較為規范的彩票。隨著社會的 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手里也有了更多的閑置資金。發行教育彩 票可以提升高等教育財政投入的總規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等教育投入公 平化發展。
42
參考文獻
[1]J.S. Coleman.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M]. Newyork: Westview Press, 1990, Chapters: 19-21.
[2]Berger M C, Kostal T. Financial resources, regulation, and enrollment in US public higher educa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2, 21(2): 101-110.
[3]Zhang X, Kanbur R. Spatial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5, 16(2): 189-204.
[4]Qian X, Smyth R. Measuring regional ine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widening coast - inland gap or widening rural - urban gap?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the Development Studies Association, 2008, 20(2): 132-144.
[5]Jacob W J. Social justice and gender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issues of equity and access[M]//Educ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Springer, Dordrecht, 2006: 139-159.
[6]Eyal Bar Haima, Yossi Shavit. Expansion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 comparative study[J].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13(31):22-31.
[7]Agrawal T.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and urban In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4, 34: 11-19.
[8]Guarini G, Laureti T, Garofalo G. Territorial and individu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 Capability Approach analysis for Italy[J].
Economic Modelling, 2018, 71: 247-262.
[9]王善邁,杜育紅,劉遠新•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 究,1998(06):19-23.
[10]祝梅娟•我國省際間教育投入公平狀況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3, (2):121-124.
[11]薛海平,胡詠梅•我國基礎教育區域非均衡發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
43
踐,2004(02):8-10.
[12] 李艷,高等教育公平一基于財政資源配置的視角[J]高教探索,2010, (1): 27-31.
[13] 李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區域高等教育均衡[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5(01):171-174.
[14] 李德顯,房磊,蘇若菊.我國高等教育綜合發展水平及均衡程度測評研究—— 基于PLS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21 (04) :61-74.
[15] 董澤芳,沈百福•教育經濟區域劃分與高教投資差異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 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3):20-28
[16] 蔣莉莉.我國省級區域地方普通高等教育財政不平衡研究[D].上海交通大 學,2009.
[17] 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財政差異實證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 (1): 36-40.
[18] 張學軍.省際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公共財政投入視角
[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33 (03) : 12-17.
[19] 鄭展鵬,岳帥.我國教育資源配置的區域差異縮小了嗎——基于省際面板數 據模型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 37(09) : 28-36.
[20] 劉曉鳳.區域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動特征[J].江漢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35(04):117-125+129.
[21] 岳昌君.1998-2011年間高校生均經費的地區差異分析[J].中國高教研 究,2013(07):42-47.
[22] 孫凱,張勁英.不同經濟基礎省份間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差異的實證分析[J]. 教育發展研究,2013,33(05):1-6
[23] 蔡文伯,黃晉生.我國省際間高等教育投入差距的實證分析——基于省級面 板數據[J].教育與經濟,2016 (04) : 30-36.
[24] 竇敏.我國省級區域地方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投入與區域發展研究[D].遼寧師 范大學,2017.
[25] 張同功,趙得志.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非均衡測算及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 江高教研究,2020,38(02):50-56.
44
[26]于偉,張鵬.我國高校生均經費支出省際差異的再分析一一基于shapley值分 解的方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 13(02) :97-107+190-191.
[27]蔣洪,朱萍•公共經濟學(財政學)[M]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3.
[28]王守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9]馬紅梅•“高等教育外部性”研究綜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8(05):30-33.
[30]陳國良.教育財政國際比較[M].北京:高等教等出版社,2000.
[31]杜育紅.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2]周洪宇•教育公平一維系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4.
[33]張治勇•網絡公開課: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 2016(04):81-86
[34]馬雯雯•高等教育區域資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現、原因及對策[J],現代職業教 育,2020(06):220-221
[3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01)
[3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印發《中 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2-2020年) 》的通知 [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 /201303/148468.html,2015-06
[37]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 社.1990:3.
[38]劉亮.中國地區間高等教育經費差異的因素分解[J].統計與決策, 2007(06):94-96.
[39]趙鑫,周冠環.英國追求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的經驗及啟示[J].高教發展與 評估,2014(03):69-103.
[40]王明彥.美國高等教育公平及對我國的啟示[J].管理學科,2009(03): 123-125.
[41]羅斯.財政教育支出區域公平性的雙權重泰爾指數分析——基于2007-2014 年省級面板數據[J].企業導報,2016 (06) : 7-8+10. DOI: 10. 19354/j. cnki
45
報,2016 (06) : 7-8+10. DOI: 10. 19354/j. cnki. 42-1616/f. 2016. 06. 004.
[42]孫旭•中國教育獲得差距:基于泰爾系數分解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 壇,2009,24(03):87-91.
[43]王杰茹,岳軍.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受益的地區差異分析——基于泰爾指數分 解效應[J].當代財
經,2017(08) : 26-37. DOI: 10. 13676/j. cnki. cn36-1030/f. 2017. 08. 003.
[44]張寶順.我國公立幼兒園財政投入不均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 大學,2020. DOI: 10. 26944/d. cnki. gbfju. 2020. 000505.
[45]肖曉婧.基于泰爾指數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差異評價研究[D].山東農 業大學,2019.
[46]和鋒.省際社會保障均等化進程評價與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 學,2014.
[47]周維莉,蔡文伯.我國高職教育生均經費投入省際差異實證研究[J].職業技 術教育,2021,42(13):45-51.
[48]張詩婕.教育公平視角下我國普通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省際差異研究[D].遼 寧大學,2021. DOI:10. 27209/d. cnki. glniu. 2021. 000586.
[49]丁建福,蕭今,王紹光.中國縣級義務教育投入差異的空間格局及收斂性[J]. 教育科學,2015,31(02):23-30.
[50]龐禎敬.區域間普通高中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實證研究[D].西南交通大 學,2015.
[51]江洋平.我國公共衛生財政支出區域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D].云南財經大 學,2019. DOI: 10. 27455/d. cnki. gycmc. 2019. 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