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選題緣由 1
第二節 研究現狀述評 2
一、個案研究 2
二、比較研究 4
三、綜合類研究 4
第三節 研究的視角、方法及基本思路 5
一、研究視角 5
二、研究方法 5
三、基本思路 6
第二章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群體形成的歷史背景 7
第一節 女性解放對民國女性書法家群體的影響 7
一、 從女國民到新女性的轉變 7
二、 職業女性的出現 8
第二節 女性教育對民國女性書法家群體的影響 10
一、 女性受教育情況的改善 10
二、 書法教育的大眾化普及 10
第三章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群體的社會藝術活動 14
第一節 社團與展覽 14
一、中國女子書畫會 14
二、其他社團與展覽 17
VI
第二節 刊物與編撰 19
一、書法類刊物 19
二、其他刊物 21
第三節 辦校與任教 22
一、書法類學校 22
二、其他學校 23
第四節 鬻藝與賑災 25
一、潤例概況 25
二、賑災活動 27
第四章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群體的書法風格與理論 30
第一節 民國時期書壇環境概況 30
一、金石學的承傳與碑學的興盛 30
二、碑帖兼容的新局面 31
第二節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書法風格 32
一、以碑學或帖學見長的女性書家 32
二、碑帖兼容的女性書家 40
第三節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理論著作 43
一、書法理論:史述與美學 43
二、女性書法家的理論著作 44
結 論 47
一、本文的核心觀點 47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 48
VII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和展望 48
參考文獻 49
致 謝 53
在讀期間的研究(創作)成果 54
VIII
第一章 緒論
作為女性藝術家獨立地存在于整個中國藝術史中,著實是艱難而漫長的。如 果說最初的社會分工(男性外出狩獵,女性留守家中)是先天性地處于劣勢,那 么隨后而至的社會文明制度則是將統治權完全掌握在了男性手中,女性更多的是 充當男性的附屬品。此種情況映射到中國書法史中來看,書法作為中國藝術所特 有的門類,男性書法家幾乎包攬了整個古代書法史的輝煌時刻,而女性書法家卻 寥若晨星。我們耳熟能詳的幾位女性書法家,如衛夫人、管道升等人也多是依附 于其父兄、丈夫所在,并沒有真正地作為獨立的藝術個體存在于整個藝術歷史長 河之中,更遑論女性書法群體的產生。
第一節 選題緣由
“為了有別于 1912 年以前和 1949 年以后的穩定的中央政府時期,期間 37 年稱之為中華民國時期” [[1](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 []。在這短短的三十七年間,中國社會制度發生了翻天 覆地的變化。辛亥革命結束了為期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為了喚醒沉睡的中國, 一系列救亡興國、圖謀改革的舉措就此展開。向西方和日本尋求真理的有志之士 開始從思想和制度等層面滲透至文化心理層面。與此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女性權 利與強國政策之間的密切關聯——“天賦人權”、“男女平等”等新思想促使婦女 運動隨著革命的開展而波瀾起伏;“興女學運動”促使閨閣女子參與社會活動; 學校的陸續創辦,使得女性藝術教育應運而生。
思想、經濟、教育各個方面的劇烈變革使得一個新型的知識女性群體在民國 時期逐漸形成并且以蓬勃發展的態勢登上歷史舞臺——女性書法家,她們通過女 性群體的力量,在書壇中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藝術風采,在長期由男性統治的 書壇中爭得了一席之地,這在當時具有石破驚天的震撼力,標志著女性藝術家自 我意識的培養的覺醒。她們追求個性的張揚,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經濟的獨立, 藝術創作的全面創新。她們以充滿女性力量的筆觸,書寫了女性藝術史的新篇章, 創造了嶄新的藝術歷史和藝術價值,并且以女性特有藝術敏感豐富和完善了中國 近現代書法的藝術歷程。
第二節 研究現狀述評
關于民國女性書法家的相關資料,在王扆昌等人編著于一九四七年的《美術 年鑒》[ 王扆昌等.美術年鑒[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中有較為詳盡的資料記載,其編審委員會中就有馮文鳳、陳小翠、顧青瑤 等多位女性書家。其他資料信息也可散見于《海派書畫文獻匯編》[ 黃顯功,張偉主編.海派書畫文獻匯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海上書畫 人物年表匯編》[ 丁一鳴主編.海上書畫人物年表匯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等匯編類文獻資料中。這類文獻資料匯集了民國時期的報刊、社 團、展覽、潤例等信息,可以從當時民國時期社會諸多層面來了解女性書法家群 體的活動軌跡;另外,包銘新所著《海上閨秀》[ 包銘新.海上閨秀[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斯舜威所著《海上畫派》[ 斯舜威.海上畫派[M].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等 著述中提供了部分相關圖片資料,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當時女性藝術家的生活狀 態和整個民國時期書壇環境,為本文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基礎。
目前關于民國女性書法家的相關研究文章著述經過梳理和篩選,大致分為以 下幾種類型:
一、個案研究
這部分主要集中于民國時期蕭嫻、游壽兩位女性書家而展開討論。俞律在《蕭 嫻傳》[ 俞律.蕭嫻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大書家蕭嫻》[ 俞律.大書家蕭嫻[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等著述中主要是以蕭嫻生前的口述資料為基礎,通過對 其家屬和弟子等人提供的其他素材為補充,用傳記的方式將蕭嫻平凡而偉大的一 生展現于世人面前;在《蕭嫻書法藝術解析》[ 俞律.蕭嫻書法藝術解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這本著作里,則主要是圍繞其藝術 生涯展開,從師承、藝術道路、書法特點及其藝術思想等多個角度來闡釋蕭嫻是 如何成為二十世紀卓有成就的書法家的。這種論述延續到了后期諸多期刊和文章 中,他們多以著重闡述“三石一盤”對于蕭嫻書法的意義為核心論點來分析研究 其藝術成就,如孫洵著《巾幗英豪、大家手筆——蕭嫻及其書法藝術》[ 孫洵.巾幗英豪大家手筆——蕭嫻及其書法藝術[J].中國書畫,2005(4)],黃一 凡著《蕭嫻書法藝術研究》[ 黃一凡.蕭嫻書法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向謙著《蕭嫻:巾幗翰墨彤管之光》[ 向謙.蕭嫻:巾幗翰墨彤管之光[J].藝術品,2018(3)
2],《蕭嫻論 藝》[ 向謙.蕭嫻論藝[J].中國書畫,2017(9)],高非著《平凡堆積出的偉大——論蕭嫻的意義》[ 高非.平凡堆積出的偉大——論蕭嫻的意義[J].中國書畫,2017(9)]等文章,作為當代偉大 的書法家之一,這方面的研究資料是較為豐富和全面的。
關于另外一位女性書法家游壽的文章,一方面圍繞其“金石書派”重要繼承 人的身份展開,這類文章有王立民所著的《金石書派、百年傳承——李瑞清胡小 石游壽其人其藝》[ 王立民.金石書派、百年傳承一一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其人其藝[J].收藏家,2004(8)],劉忠山著《金石書風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以游壽書法 風格和書學思想為例》[ 劉忠山.金石書風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一一以游壽書法風格和書學思想為例[J].東南 大學學報, 2011(6)]等;另一方面則為專門研究游壽書法藝術和學術成就的 文章,如張洞冀著《游壽書法分期與分體探源研究》[ 張洞冀.游壽書法分期與分體探源研究[D].江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就是針對游壽書法風格的 演變進行的論述,類似的論文還有鮑新敬著《游壽書風研究》[ 鮑新敬.游壽書風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方振鴻著《游 壽書法研究》[ 方振洪.游壽書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等;在欒繼生、高潤生著《讀書萬卷落筆有神——記游壽先生及 其書藝》[ 欒繼生,高潤生.讀書萬卷落筆有神一一記游壽先生及其書藝[J].中國書法,1988(2)],阮憲鎮著《游壽書法的審美意義》[ 阮憲鎮.游壽書法的審美意義[J].中國書法,2015(8)]等眾多期刊文章中也都對其藝術 特色和藝術思想做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與分析。
其他關于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著述還有尚明軒著《何香凝傳》[ 尚明軒.何香凝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林小晶 著《張充和書法的審美意義》[ 林小晶.張充和書法的審美意義[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李笑研著《近代女性張默君研究》[ 李笑妍.近代新女性張默君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王勝男著 《民國女史馮文鳳的碑學書風》[ 王勝男.民國女史馮文鳳的碑學書風[J].美與時代,2017(5)],孫琪著《民國遺珠:女書法家馮文鳳》[ 孫琪.民國遺珠:女書法家馮文鳳[J].中國書法,2018(10)],楊 克石著《民國著名女書畫家馮文風事略考》[ 楊克石.民國著名女書畫家馮文鳳事略考[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8)],房樺著《民國時期何香凝的社會 交游與繪畫實踐》[ 房樺.民國時期何香凝的社會交游與繪畫實踐[J].美術學報,2018(5)],陳禮榮著《民國才女湯國梨》[ 陳禮榮.民國才女湯國梨[J].文史精華,2003(9)],談大慶著《袁曉園書畫藝 術特色淺談》[ 談大慶.袁曉園書畫藝術特色淺談[J].藝術市場,2012(2)
3]等,多以生平經歷為出發點,重點討論與分析諸位女性書家的書 法風格及藝術特色。
二、比較研究
由于蕭嫻和游壽同處于民國時期,且在書壇都享有盛名,后世學者多拿兩位 作為比較研究,如胡志平所著《南蕭北游》[ 胡志平,王立民.南蕭北游[J].中國書法,2014(3)]、《游壽與蕭嫻——兼談學者型書家 游壽價值的再認識》[ 王燕.民國時期女性書法遒美論[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等文中從地域差別、書學經歷、政治環境因素等方面出發, 比較和論述兩位獲得的藝術成就;周越的《蕭嫻與馮文鳳碑學書風比較研究》[ 周越.蕭嫻與馮文鳳碑學書風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則以民國書壇盛行的碑學書風為背景,對蕭嫻和馮文鳳以學書之路、人生境遇為 出發點,從筆法、書體、書風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比較論述。
三、綜合類研究
綜合性的文章是以某個角度或觀點為出發點,對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做出的 分析研究。
如關于側重在“碑學”書風背景下對民國時期女性書風的研究,其中就有王 勝男著《碑學與民國女書家的崛起》[ 王勝男.碑學與民國女書家的崛起[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 [ 王勝男.碑學的民間性對民國女書家身份觀的改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5)],《碑學的民間性對民國女書家身份的改變》 35,王燕著《民國時期女性書法遒美論》[ 王燕.民國時期女性書法遒美論[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袁帥著《民國女子書法風格遒美化成 因》[ 袁帥.民國女子書法風格遒美化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等論文;也有以閩東地域為基礎作為的研究,比較全面的記錄了當地女性 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相互之間的關聯,如高小凡著《民國時期閩東女藝術家群 體研究——以丘堤、游壽、潘玉珂、曹英莊為例》[ 高小凡. 民國時期閩東女藝術家群體研究——以丘堤、游壽、潘玉珂、曹英莊為例
[D]. 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9],郭殊君著《“閩東四才女” 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與相互關聯的研究》[ 郭姝君.“閩東四才女”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與相互關聯的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碩士 學位論文, 2015]等;王曉晴著《民國時期“中國女子書 畫會”研究》[ 王曉晴.民國時期“中國女子書畫會”研究[D].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選取了當時最為有名的女性書畫團體為依托,介紹了各位女性藝 術家的藝術特點和藝術活動;劉亞利著《現當代女書法家十家研究》[ 劉亞麗.現當代女書法家十家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部分為 當代女性書法家),韓笑著《女性書法的藝術特色》[[42]韓笑女性書法的藝術特色[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等文章則將女性書法家作為 一個群體來分析其藝術特色。以上著述為本課題研究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提供了 豐富的史料和學術啟迪。但大多數文章著述側重于個案研究,由生平入手的傳記 風格明顯,即使涉及到群體,也僅限于一個比較小的區域或者范圍,并沒有全面 展開論述,缺乏宏觀的視角和全面的總結。因此,本選題將以整個民國時期女性 書家群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史料的梳理和分析,進一步發現和挖掘其藝術思 想和社會活動,論證女性書法藝術在書法歷史長河中存在和發展的意義。
第三節 研究的視角、方法及基本思路
一、研究視角
以民國時期的女性書法家為研究對象,《申報》等近代報刊等為主要資料, 以其他的諸如傳記、專著、回憶錄、書畫集等資料為輔,反復斟酌將研究重點落 在女性書法家群體的社會藝術活動以及書風的多元化態勢兩個方面。
首先從民國時期的歷史背景為基礎,從思想、經濟、教育等方面概述民國時 期女性得以進入社會發揮作用甚至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的原因,這也是女性群體 的覺醒的一個重要體現;其次通過對民國時期書壇思想、理論以及審美的分析, 為女性書法家展現出書法特色多元化態勢做出鋪墊,并對其主要書家和其作品進 行重新建構和解讀,以更好地論證女性書法家群體在書法創作和藝術風格方面的 特色;最后,就女性書法家在其他方面的貢獻以及社會影響力進行闡釋,繼而反 思當代女性的書法藝術道路。
二、研究方法
基于此選題,筆者針對論文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研究:
1.文獻閱讀法:盡可能多地掌握關于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文獻資料,進行 分析比較、綜合整理,對整體的論文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脈絡。
2.分類法:由于群體研究涉及的人數眾多,且因社會身份、藝術經歷、師承 等因素,故而書法風格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運用分類法進行分析,便于更加清 楚地了解女性書法家群體的局部藝術特征。
3.社會歷史學的方法:結合相關歷史及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將整個女性書
法家群體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之下進行審視,運用史論結合的方式從社會史、文化
史、書法史的角度以綜合研究視角來研究整個群體的狀況。
三、基本思路
表 1-1 研究思路框架圖
思想、經濟、教育的變革
G —
書法教育和理論的創新
0 —
知識女性群體岀現
民國書壇概況
碑學、帖學及碑帖兼容
社會藝術活動
審美的意識
時代性
局限性與意義
第二章 民國女性書法家群體形成的歷史背景
第一節 女性解放對民國女性書法家的影響
一、 從女國民到新女性的轉變
1840 年的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此后百余年,中國一直 處于劇烈的動蕩和變化之中。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得大批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他 們在傳播宗教信仰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傳播了男女平等的宗教思想。“很多人 明確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則,而且決心投入一場十字軍運動,以爭取中國婦女的‘平 等權利'”[ (美)費正清編.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年(上卷)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200: 566] [ 梁啟超.創設女學堂啟.飲冰室合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51],他們開始對中國男女不平等的狀況有了感性認知,對中國傳統的 重男輕女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并從“禁纏足、興女學”方面進行了實踐,使 得中國傳統婦女在中西方文化的思想浪潮中有了初步的意識覺醒。
到了 19 世紀末,最早接受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維新人士,以康有為、梁啟 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為首,強烈呼吁在中國境內的各方有志之士,應當加入到 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的隊伍中來,以此來改變當時已經國力衰微,搖搖欲墜的清政 府的統治。在《倡設女學堂啟》一文中,梁啟超曾對當時的女性地位發表了自己 的觀點,即“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婦道既昌,千室良善” 44 。由此,在維新運動達到高潮之時,我們所熟知的“賢妻良母”被重新定義, “相夫教子”并且“宜家善種”成為了這個概念從日本引入中國后的新標準。與 舊時的賢妻良母不同,它不僅要求女性要在家庭中承擔責任恪守本分,更重要的 是要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不能惟酒食是議,要為強國善種做出貢獻——這改變 了女性在傳統社會相對被動的位置,使得賢妻和良母的標準有了新的內涵和外延。
“女國民觀念的提出在 20世紀初,正值清朝末年是在國民概念基礎上由‘國 民之母'”延伸出來的”[ 鄭永福,呂美頤.關于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 科學版), 2005(8): 58
7] 。此時,男女平等的思潮已經廣泛席卷了整個社會, 這就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女性作為“國民”,應當擁有同樣的獨立人格和尊 嚴。
“20 世紀20 年代以后,社會上一般對受過一定教育、具有新思想的職業女 性稱之為‘新女性'。”[ 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261]1923 年在當時的上海《時報》上,女作家陳學昭發表了 《我所理想的新女性》一文,對“新女性”這一群體作了全新的論述;隨后在 1926 年,一本討論女性問題的理論性刊物誕生了,即由中國婦女問題研究會在北京創 辦的《新女性》雜志,其主要作者有當時的文學界、教育界等多位名人,如周作 人、魯迅、葉圣陶等人,他們以嚴肅嚴謹的態度來討論女性問題,提出了“新女 性”這一概念,這一稱謂迅速在社會上流行起來。
新女性們擁有先進的思想,全新的人生目標和事業追求,她們并不僅僅把家 庭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并且是具有一技之長可以在現代社會中謀生的進步人士。 她們的“新”來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舉止投足都很具時尚。她們 是社會進步的縮影,不僅是男女平等思想改革中的擁有獨立人格的權利受益者, 還是體現著女性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進步群體,是民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時 代產物。正如《解放的限界》這本書中所談到的:“當時啟蒙知識分子所指涉的 ‘女性',并不僅僅是指作為類的女性社會群體,還暗喻了被西方壓制,處于弱 勢地位的中國。在這個意義上,新女性成為男性啟蒙群體在現代性危機中,企圖 解決自身和中國社會轉型問題的理想人格投射”[ 張文燦.解放的限界——中國共產黨的婦女運動(1921-1949) [M].北京:中國政法 大學出版社, 2013: 25]。
民國時期的所呈現的女性角色,無論是重新定義的賢妻良母,還是女國民、 新女性,都帶有濃重的時代色彩,是女性從傳統社會的角色限制中進行蛻變的一 次次嘗試,由此,她們逐漸走向現代社會,獲取自由和平等的社會地位,這些都 為女性書法家群體的出現提供了思想前提。
二、 職業女性的出現
女性經濟獨立必須依賴于社會經濟的進步。民國初期迎來了資本主義工業發 展的黃金時期——辛亥革命爆發后的十余年,社會經濟快速發展,“1912-1919年 這一階段,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國內市場擴大了,商品流動擴大了, 資本主義的信貸系統也擴大了,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得到發展”[ 鄭起東等. 當代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1949-2019)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9: 91-92
8],當 時工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其他行業的革新與發展,如手工業、商業、娛樂業、服 務業等行業,這就使得更多女性擁有機會走出家門,進行社會工作,開始成為職 業女性。
自此,女性職業經歷了小范圍、小規模就業到廣泛社會領域的過程。在舊時 社會中的大部分女性被限制于“主內”,即主要參與家庭內部的事務,是比較難 接觸到家庭以外的工作的。職業作為個人從事社會活動去獲取生活來源的一種身 份,到了近代,女性“主內”這種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近代最早出現的新型女 性職業是工廠女工:“甲午中日戰爭前,產業女工已有 3.5 萬人,約占全國產業 工人總數(不含礦山工人)的 35%”[ 鄭永福等.近代中國婦女生活[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87]。教師、醫生、看護以及報刊雜志主筆等 女性參與這些職業的身影,當時在清末民初時期,社會上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并 且她們中的一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嘗試自主創辦實業工廠,工藝廠,商店等,但 是這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女性依然囿于家庭或者只能做一些較為簡單底層的社會 工作。
五四運動期間,諸多進步人士把經濟獨立作為女性解放的關鍵途徑,他們倡 議家庭革命,鼓勵女性廣泛參與社會工作,因此,女性職業范圍擴展迅速,遍及 于輕工業,文化教育機構,社會各類機關機構,娛樂機構從業人員等各行各業[ 大致分類為:輕工業,如紡織、煙草、火柴、化工、成衣等行業的女工;幫傭,即到 中產以上的家庭當姨娘、奶媽;供職于文化教育機構,如教員、新聞記者、傳道師、文學 家、美術家、音樂家等;普通職員,就業于社會各機關,如官署、商店、公司、醫院的女 書記、女醫生、女店員、護士、產科醫生等;娛樂機構從業人員,如歌女、電影演員、舞 女等。], “女性的職業化和經濟地位的變化,將會為性別文化的建構帶來本質的變化”[ 程郁,朱易安.上海職業婦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業的群體[M].廣西:廣西師范 大學出版社, 2013: 3
9]。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女性群體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參與社會生產,獲 得物質方面的支持和生活方面的保障,她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現精神方 面的追求,并且鼓勵她們在經濟獨立的同時,堅定了她們實現生命價值的信念。
因此,近代化工業的發展為民國女性書法群體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的外部 條件。
第二節 女性教育對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影響
一、 女性受教育情況的改善
女性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被囿于家庭中,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機會 渺茫。自鴉片戰爭之后,外國傳教士的大量涌入,他們傳播男女平等思想的同時, 也出于政治和宗教的利益,開始建立教會女校,“中國女子受學校教育,是以教 會學校為發端的。”[ 何曉夏,史靜寰.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現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221]“寧波女塾”[ “1844年,英國傳教士愛爾德賽女士(Miss Aldersay)在寧波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 女子學校,使殷實富庶的江南女子有機會讀書識字,接受教育。”楊潔主編. 史間拾遺:中 國女子教育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9: 75]被認為是第一所由國外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 女子學校。由此拉開了中國女性開始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的序幕。
中國自主創建女校始于維新時期。1898 年 5 月,由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 女子學堂上海女學堂,又稱經正女塾,由梁啟超、經元善等人發起并建立,雖之 后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而短暫存在,卻對改變陳舊的社會觀念,提倡女子平等接 受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在隨后的清末新政時期,國人自辦的女學堂出現在全國 各主要城鎮,達四百多所,足見其規模。然而此時女學雖然逐漸得到世人的認同, 但因風氣初開,并未受到法律的認可,且辦校者即使嚴格注意男女之防,也未免 會受非議,舉步維艱。
1912 年成立的民國,教育問題成為了焦點之一,《壬子癸丑學制》的頒布使 中國女性在學制中逐漸縮短了與男性教育之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男女 有別的舊觀念,為后來實現男女同學同教奠定了基礎。
1920 年元旦宣布北大開始實施男女同校。與此同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 招收了八名女學生。自此開始,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紛紛效仿響應,陸續開放了女 禁,這使得女性得到了進入高等學府接受深造的更多機會,“鄧春蘭上書蔡元培, 成為中國女子教育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之一,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大學男 女同學之始的焦點事件”[ 王曉慧.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論爭史研究(1895-1949)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2015: 114
10]。
二、 書法教育的大眾化普及
1902 年 8 月 15 日,《欽定學堂章程》的公布,拉開近代教育體質改革的序 幕,隨后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正式標志著學堂教育走向近代教育體制的轉 移,同時也確立了書法素質教學在整個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私塾教育也在 原有的基礎上,大膽進行改革,發布了《私塾改良會章程》,成為全國效仿的典 范。從那時起,原有的私塾式教育與近代式教育得以同步并進或同步交叉的發展。 蔡元培提倡的“美育代宗教”,推動了美術院校的建立與發展。隨后出臺的中小 學校、師范類院校等相關教育條例,明確提出書法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促 進學堂制書法教育的普及。先進的教育政策與理念,也推動近代各類院校、社團 組織的發展。
(一)私塾與新式學堂 戰禍頻繁的民國初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夠安定,但是那些還有余力支持子 女學業的家長,會在子女很小的時候就送他們去當時的私塾中讀書寫字。當時傳 統的私塾依舊大量存在,最為普遍的形式即“家塾”[ “在民國期間,私塾最通用的課本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是'描 紅'臨摹碑拓法帖仍是主要教學內容。”孫洵.民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8 : 102]。書法臨習在私塾教育中 作為一種實用性的寫字訓練,雖然遠遠達不到藝術教育的范疇,但是這種培養為 今后書法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輔之傳統文化的教學。可見當時的私塾 教育的存在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1905 年發起的“廢科舉、興學堂”運動,國人開始接受西方的教學思想和方 法,從此徹底結束了舊式的教學模式。期間,清政府陸續頒布了“壬寅”和“癸 卯”學制,它們以日本的教學方式作為效仿的藍本,尤其是“癸卯學制”[ “癸卯學制的教育結構,比壬寅學制復雜和完備,由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實業教育 和師范教育四部分構成。《奏定學堂章程》單獨開辟‘中國文字'一科進行識字的寫字教 育,其普通教育中的書法課程基本沿用《欽定學堂章程》中的體質,同時規定了高等教 育、實業教育和師范教育中書法課程的重要性。”王琪森主編. 上海千年書法圖史近現代卷 [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0: 195
11]將西 方國家實行的以班級授課為單位的教學制度進行大面積的移植和推廣,這就為書 法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在中小學的基礎性教育中,名為書法的“習字科”,在學 校各個年級開設,規定剛入學起就要開始學習。許多書法家運用自己對書法的深 刻理解,參與到書法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的編寫中,使得書法學習有較為清 晰的教學規劃和明確的教學目標,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體系。這種新式學堂與私 塾相比,擴大了招生的范圍,使書法教育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為書法的普及提 供了基礎。
(二) 師范類書法教育
辛亥革命之后,師范類院校得到很大的發展。蔡元培在《對于師范生的希望》 中提到的,“師范的性質與中學不同:中學畢業后還要升學,師范畢業,就要當 教員,師范是為培植將來的小學教員。諸位是將來的教員,不可不注重學校中一 切的科學”[ 楊斌,陳國安編.教出活潑潑的人一一民國名家教育演講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出版社, 2016: 171]。由于師范學校畢業以后的學生大部分都會從事教育行業,使得書 法的教學更為關鍵。師范類的書法學習為基礎性的書法教育,主要以比較實用的 字體為學習的主要內容,比如說行書、草書等。一切書寫都要符合標準,形成規 范,如筆順、結構等,書寫出的字要清晰容易辨認,此外,不僅要掌握寫的方法, 還要對執筆、坐姿、發音領悟透徹1912年教育部針對師范學校職業的特殊性, 先后頒布了《師范教育令》和《師范學校課程標準》,對師范生的書法學習做出 了詳細的安排[ “注重教師職業技能的養成,主要體現在音、體、美、習字等課上。如習字課,要求學 習與教學有關的書法,授楷書、行書、草書、黑板寫法(即板書)。”胡艷.晚清民國時期師 范教育“師范性”的構建與發展J].教師發展研究,2020(9): 113]。根據當時的課程標準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師范學校參照西方的 課程安排,不僅將書法列為必修科目,同時學校也參照傳統的書法教育方式,將 西方教學和中式傳統兩者中的優點總結出來,共同促進了師范類書法教學的全面 發展。畢業于師范院校的書法家有很多,如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蕭嫻,就畢業于江 蘇省第四師范學院,可見當時師范院校為培養書法人才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 高等書法教育
五四運動帶來的社會政治的劇烈變革,直接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的文化意識形 態,尤其是藝術教育中的書法教育。科舉制度的廢除,白話文的提倡,書寫工具 的變化,無一不在摧毀著曾經文人志士書寫賴以生存的基石。由于書法在近現代 文化轉型中對傳統文化的依賴性決定了它以純粹古典式的狀態存在,再有在創作 過程中不可分析的非科學性,造成了它“泛文化性”的核心地位日遭削弱,往往 被排斥在現代文化的邊緣地帶,“書法的傳統形式雖然深入國人骨髓,在當時條 件下很難把它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去發展。于是就造就了一種混沌的境地:‘書 畫同源'的傳統觀念使得‘書'的學科概念極其微弱”。 [ 杜存茂.民國高等書法教育簡論[J].美與時代,2018(10): 57
12]作為書法高等教育的奠 基人,李瑞清于 1905年至 1911 年之間曾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他以書法家獨有 的藝術敏感躬體力行其書法教育理念,首次創設圖畫手工科(類似于后期的藝術 系),并由本人親自教授書法——這是高等教育中第一次出現書法教育,它不再 是中國文學課的依附,而是圖畫(藝術)課程之一。
蔡元培是二十世紀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特別是書法教育學科構建倡導的第一 人。1917 年他組織發起了北大書學研究會,聘請了沈尹默、徐悲鴻等大家擔任職 務。1918 年,北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成立,蔡元培應邀做了題為《在中國第一國 立美術學校開學式之演說》的專題演講,其中他提到:
“惟繪畫發達以后,圖案仍與平行之發展。故茲校因經費不敷之故,而先設 二科,所設者為繪畫與圖案甚合也。惟中國畫與書法為緣,故善畫者,常善書, 而畫家尤注意于筆墨風韻之屬。西洋圖畫與雕刻為緣,故善畫者,抑或善刻,而 字畫尤注意于體積光影之別,甚望茲校于經費擴張之時,增設書法專科,以助中 國圖畫之發展。開設雕刻專科,以助西洋圖畫之發展也。”[ 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105]
這段演講內容對于在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建立獨立的書法學科有著重要的意 義,其“書法專科”的學科思想奠定了書法藝術教育在現代文化藝術教育中的獨 立性格和學科地位。
書法高等教育在民國中后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1928 年“兩江師范學 堂”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該校明確規定,學中國畫專 業者,書法篆刻是‘五大必修課'之一”[ 孫洵.民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07
13]。新文化運動前后相繼成立了諸多美 術學院:如 1922 年創辦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以圖畫、素描為重的同時,也開 設了書法課程;1930 年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由馬公愚、錢瘦鐵、褚樂三等 名家授課。1934 年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在由胡小石開設了書法理論課的同時, 校方還創建了自己的書法社團,定期舉行展覽和演講,此番創建對于書法高等教 育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自此,美術高等教育開始關注到書法學科的重要性,書法 被充分地提取出來,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并且放到了更寬泛的文化背景中。
綜上所述,女性教育狀況的改善,提高了女性適應社會獨立謀生的能力,為 女性爭取自身更大解放和參與政治及社會事務奠定了良好基礎;書法教育的大眾 化普及,也使更多的女性投入到藝術教育的環境中來,為女性書法家群體產生提 供了人才基礎。
第三章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群體的社會藝術活動
第一節 社團與展覽
一、中國女子書畫會 民國時期創立社團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熱潮,各行各業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社團, 書畫藝術界也不例外。由于書畫家在地域上的相對集中,書畫社團也就成了書畫 活動的中心,書畫社團與書畫展覽、書畫市場、書畫研究、書畫出版都有著緊密 的聯系,社團是這些活動的中心。
1934 年 4 月 30 日,中國女子書畫會在上海成立。“初由馮文鳳,李秋君, 陳小翠,顧青瑤,楊雪玖,顧默飛等倡議發起” [ 王扆昌等.美術年鑒[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 11],全國各地不少著名女性書畫 家都是其會員,“短短的數月內,會員已達一百五十余人”[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155]。中國女子書畫會成 員秉承了一切為了藝術,存著謀求自身發展和 進步的要求和愿望,樹立了“志在于提高藝術、 教學相長”[ 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 申報, 1934/4/22] [ 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 申報, 1934/4/22]的目標,明確了創辦書畫會以“互 助精神,緊密聯絡同仁研究書畫,發揚藝術為
65 宗旨” 。
在海寧路 890 號會所舉行的第一次成立大 會上,“公推馮文鳳為臨時主席,宣告開會,行 禮如儀,首由主席致開會詞,并報告會務籌備 經過,及討論舉行第一屆展覽會進行方針等事 項,繼即選舉……”[ 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大會. 申報, 1934/4/30]。書畫會成員在女子書畫 會的目標和宗旨下凝聚起來,繼而借助中國女 子書畫會發出“集體的聲音” [ 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大會. 申報, 1936/5/29],堪稱“女界藝壇文化之盛典” [ 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大會. 申報, 1936/5/29
14]
“‘中國女子書畫會'是中國 美術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個女子美 術團體”[ 斯舜威.海上畫派[M].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120],雖然是上海的一個書 畫組織,卻在當時具有全國的影 響。她們舉辦多項展覽,展出成員 們大量優秀的書畫作品;書畫社 內部還設有詩社以供其中詩詞俱 佳的女性來發揮自己的特長;《中 國女子書畫會特刊》作為社刊,用 來記錄女子書畫會中的各項展 覽,社團事務;在刊登會員作品的同時,開辟新的篇幅刊登其潤例,使得喜歡她 們作品的人前來購買。1934年至 1947年,中國女子書畫會每年均舉辦一次大規 模的集體書畫展,“荏苒十余年,會務甚為發達”[ 王扆昌等.美術年鑒[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 11
15],展覽畫會成員的作品,提升 社會影響力。
表 3-1 中國女子書畫會展覽年表
時間 地點 屆次
1934年6月2 日-4日 寧波同鄉會四樓 第一屆書畫展
1935年5月10日T2日 貴州路湖社 第二屆書畫展
1936年5月29日-31日 寧波同鄉會四樓 第三屆書畫展
1937年5月15日T7日 寧波同鄉會四樓 第四屆書畫展
1937年10月22日-11月15日 寧波同鄉會 第五屆書畫展
1939 年 11 月 11 日-13 日 寧波同鄉會 第六屆書畫展
1940 年 11 月 9 日-13 日 大新公司四樓 第七屆書畫展
1941年5月26日-6月1日 大新公司四樓 第八屆書畫展
1941 年 11 月 9 日-11 日 中國畫苑 第九屆書畫展
1943年7月1日-5日 中國畫苑 第十屆書畫展
1943 年 11 月 7 日-13 日 中國畫苑 第十一屆書畫展
1944 年 11 月 21 日-27 日 中國畫苑 第十二屆書畫展
1947年5月2日-8日 中國畫苑 第十三屆會員年展
根據《申報》1934-1947 年整理,數據庫:申報雕龍平臺)
書畫會除了每年定期舉辦一次會員的大型集體書畫展覽之外,畫會與畫會之 間、畫會成員和成員之間合展、畫會成員個展等大小各異、形式多樣的諸多展覽 也得到了成功的舉辦。成員們還會參與其他機構舉辦的展覽,或與一些男性書畫
家進行聯展,也是她們參與展覽的一種方式,在宣傳自己的同時,展示了女性書 畫在藝術界的風采。
表 3-2 中國女子書畫會舉辦的其他展覽匯總
時間 地點 名稱 參展人員
1933年3月 寧坡同鄉會 聯展[ 與趙半坡、沈柔堅、朱容莊聯展。
16] 吳青霞
1934年7月7日 利利文公司 十人展
1934年7月7日 利利文公司 扇面展覽會 中國女子書畫會
1935年5月11日 個展 鮑亞輝
1935年6月15日 女子生產合作大展賣 與美術學校女生聯合辦展
1935年12月8日 上海婦女教育館 雙聯展 何香凝、謝月眉、馮文鳳等
1936年5月28日 寧波同鄉會四樓 楊、康聯展 楊令茀、康同璧
1936年6月2日 中華學藝社 個展 潘玉良
1936年5月30日 靜安寺路女青年會 雙聯展 楊令茀、康同璧
1936年6月11日 蓬蓮路蓬萊市場 雙聯展 楊令茀、康同璧
1936年6月23日 八仙橋青年畫廳 加拿大博覽會 楊令茀、余靜之
1937年3月24日 南京路大新公司四樓 楊、伍友展 楊學玖、伍季真
1936年10月22日 大新公司四樓 慰勞前線將士書畫展 中國畫會、女子書畫會
1940年5月29日 大新公司四樓 四人聯展 馮文鳳、陳小翠、謝月眉、謝飛
1941年5月26日 大新公司四樓 四人聯展 馮文鳳、陳小翠、謝月眉、謝飛
1941 年 大新公司 顧坤伯個展 厲國香附十件作品
1941年11月9日 大新公司 個展 朱永昭
1942年7月28日 女子銀行樓 個展 顧飛
1942年10月26日 大新公司四樓 助學畫展 龐左玉
1943年7月1日 大新公司四樓 四人聯展 馮文鳳、陳小翠、謝月眉、謝飛
1944年6月1日 八仙橋青年畫廳 個展 顧墨飛
1944年6月6日 中國畫苑 楊、伍友展 楊學玖、伍季真
1945年6月14日 大觀園 扇面展 顧飛
1946年5月26日 多人合作書畫展 吳青霞、李秋君等人
1946年9月5日 中國畫苑 個展 鮑亞輝
1947年3月7日 中國畫苑 個展 顧飛
1947年5月11日 大新公司二樓 個展 唐蘊玉
1947年9月26日 民眾教育館 個展 楊雪玖
根據《申報》1934-1947 年整理,數據庫:申報雕龍平臺)
通過這些展覽,成員之間相互進行觀摩和研究,提高自身藝術品位及創作能 力的同時,更好地發展和豐富了成員之間的藝術交流。為凝聚時代精神和智慧, 促進書畫家藝術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除去對書畫會的新聞報道外,《申 報》等刊物還對馮文鳳、顧青瑤等會員開 辟專題欄目,邀請專業的評論家對其書 畫展覽撰寫觀感文章;書畫會主要成員 也會闡釋其書畫展的態度、展望民國女
子精神、感悟授徒及畫品修行。如馮文鳳 圖3-3馮文鳳對女子畫展的感想
曾在《申報》發表對《女子畫展的感想》 《申報》1934年6月20日專欄載
時說道:
“我希望以后我們女子要特別踴躍提倡藝術莫讓步于男子,決不是考究一些 外表的時裝衣飾,就可算表示她的美觀吧,當這時代的許多女性,都只注重舶來 品的藝術,對于國粹文藝,似乎于她們看作毫不相干的,我相信一般摩登女郎和 太太們,除了能操純熟的英語外,很少肯研究中國固有的藝術,你要問她中國的 文藝化在哪里,恐怕她們十居九數不能回答吧。”[ 馮文鳳. 女子畫展感想.申報, 1934/6/20
17]
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活動,不斷發展新會員、發行 特刊、開展各類書畫展覽會、慈善捐款、定期學術研討會、設立函授科教授書畫 金石等科目。這個史無前例的女子書畫社團開辦為女性書法家提供了施展才華、 相互切磋、交流學習的平臺,并且也因為這個平臺,使她們不再是一個個松散的 個體,而是以群體的形式參與到社會文化活動中來,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地位,與 社會其他階層接觸更為密切。她們的創作力和影響力,在中國藝術史上具有不可 磨滅的地位,推動了其后藝術團體的發展。
二、其他社團與展覽 民國時期有眾多書畫社團,女性書法家在選擇參加女子書畫會的同時,還可 以選擇參加不限制性別的書畫社團、組織和機構,從中參加各類書畫活動,如“蜜 蜂畫社”中的吳青霞,顧青瑤為“中國書畫保存會”的骨干成員,周煉霞為“海 上書畫聯合會”的重要成員,李秋君為“寒之友畫會”的會員,何香凝等為“藝 苑繪畫研究所”的會員等。這些社團和展覽將本來處于零散狀態的女性書法家凝 聚在一起,不僅在女子書畫會內部進行交流分享,而且去到更為廣泛的書畫藝術 界,使得全社會都能看到這個群體對于民國時期藝術發展的卓越貢獻,并將她們 作為一個整體來關注和重視。
民國時期不僅有眾多的書畫社團組織書畫展覽,也有不少其他組織和機構牽 頭組織書畫展覽,女性書畫家亦常常參與其中。在這里,她們參與的身份與男性 書畫家身份相同,并無特殊性,這也標志著這一時期社會大眾對女子書畫家群體 的認可。
表 3-3 參與的部分其他展覽匯總
時間 參加人員 名稱
1921年3月 馮文鳳及其學生 香港第一次華人女子美術展覽會
1921年1月 上美與女子美術學校學生 成績展覽會[ 上海美術學校和上海女子美術學校舉辦。] [ 上海美專舉辦。
18]
1921年4月 中華女子美術學校 成績展覽會
1922年3月 滬上女書畫家 女子書畫會展覽會
1922年6月 吳杏芳 中日美術協會書畫展覽會
1923年2月 楊雪玖、蒲華等 豫園書畫善會書畫展
1924年3月 上海文琇專科女子學校 書畫刺繡展
1929年7月 李秋君、何香凝 藝苑繪畫研究所舉辦現代名家書畫展覽會
1930年7月 王泳芝、夏玉蓀、李良芳 姊妹書畫展
1931年8月 楊縵華 徽寧書畫展覽會
1931年11月 孫雪泥、陸小曼等 現代名畫展覽
1932年8月 藝海回瀾女子書畫展
1932年11月 何香凝等人 利利公司舉辦俞寄凡近作展覽
1932年12月 李秋君等人 救濟東北難民游藝會舉辦書畫展
1933年2月 何香凝 現代名家小品國畫展
1934年6月1日 何香凝等 第四十三屆師生作品暨現代名家書畫展"
1934年10月 張紅薇等 歐洲中國美展
1934年10月1日 何香凝 百川書畫社舉辦第一屆書畫展
1935年12月8日 何香凝、馮文鳳、顧青瑤等 上海婦女教育館主板婦女展開幕
1936年8月 何香凝等 何香凝發起力社并舉辦書畫展
1936年10月23日 馮文鳳、顧青瑤等 中國畫會第六屆書畫展
1937年1月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二十五周年紀念展覽會
1940年6月 吳青霞、李秋君 名人書畫展
1940年11月 馮文鳳等 現代名人書畫展
根據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 1911-1949、申報雕龍平臺數據庫整理)
女性書法家參加書畫社團活動與書畫展覽,標志著民國時期的女性不再囿于 閨閣之內習書練字,而是有了更為崇高的藝術追求。她們在不斷的學習交流中, 逐漸摸索出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有的女性書畫家甚至開創了自己的風格流派, 從此走上了以書畫為生的職業書畫家道路。
第二節 刊物與編撰
一、書法類刊物
報紙和刊物在民國時期蓬勃發展,“它的性質應該定位為‘嶄新誕生',不是 ‘變更',而是‘從無到有'”[ 朱艷萍.民國時期書法出版物研究[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 16]。此時關于書法相關內容的報紙、刊物約五十余 種,每種報刊的發行從少則一期,多則達到百期,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在眾多 1919-1937 年的書法報刊中,我們可以發現屬于金石書畫類或者綜 合美術類的書法報刊居多,書法可以與其他藝術門類并列,在藝術領域中占有一 席之地。而獨立的書法類報刊在民國中晚期出現,則更加表現出書法成為獨立藝 術學科的進程隨著書法藝術觀念的逐漸加強而日益向前”[ 朱艷萍.民國時期書法出版物研究[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 116
19],其中比較有名的有上 海標準草書社編撰的《草書月刊》,重慶中國書學研究會編撰的《書學》,故宮博 物院編撰的《故宮旬刊》;另外還有《湖社月刊》(北平)、《藝觀》(上海)等。
這些報刊按照相對固定的出版節奏,將古今流傳的書法文字和相關圖片信息匯總
編輯之后呈現在讀者面前,不僅為書畫界專業人 士進行書法創作和理論創新提供了輸出的渠道, 而且為廣大書法普通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活動也 提供了一個信息平臺。民國時期女性書家也以發 表書法作品及相關理論甚至擔當報刊主要編輯 的方式參與其中:
(一)社團類刊物。
當時,以社團為單位的會刊非常流行,幾乎 每個社團都會出版自己的會刊來刊登會員的書 畫作品作為宣傳的一種手段。如女子書畫會的會 員編輯出版了《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特刊》,不 僅刊登了會員的作品作為宣傳資料,記錄書畫會相關事務,而且開辟了專門的版
面來刊登女性書畫的潤例,以供喜愛她們作品的人購買;《蜜蜂》為蜜蜂畫社創 辦的旬刊,在刊登會員作品的同時,還會選取一些中國歷代國畫珍品和高質量的 書畫理論文章以饗讀者,同時用整個版面來介紹當時女性書畫家,如吳青霞等,
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國粹月刊》為上海中國書畫保存會的會刊,該刊內容 分為會員書畫作品和論文兩大部分,顧青瑤作為其社團的主要發起人進而擔任本 刊的主要編撰之一,發表了《校碑偶談》等書法理論文章;顧青瑤還曾為上海金 石畫報社的參與和發起人,在《金石畫報》“藝術家”專欄中作為當時金石界的 著名人物進行介紹,并且發表了其多幅金石作品。
(二)綜合性刊物。
1933和1934年版的《新聞報•婦 女界作品特刊》收錄了四十四位女性 書畫家如顧青瑤、吳青霞、楊雪玖等 人的書畫作品;《美術特輯》是《新世 紀》報紙的第二期特輯,刊登的作品 均屬于當時在全國非常有名的書畫家 們代表作,共分為八個種類[ 國畫、西畫、雕塑、美術圖案、美術裝飾、書法、金石和木刻。
20],何香凝 作為其主要的編撰者而參與其中;《聯 益之友》創刊,顧青瑤為其重要的撰稿人之一;《申報》作為民國時期重要的商 業日報,曾多次刊登關于書畫類的展覽、招生、潤例等信息,成為書畫宣傳的重 要窗口。
無論是社團創辦的會刊,還是學校出版的校刊,他們本質上都以一個小型的 書畫群體為單位,通過這些紙質媒介學習、交流和分享,宣傳的范圍基本上局限 于每次參加活動的人員,但是對于沒有參加活動的其他專業人士、書畫愛好者甚 至是普通大眾,并沒有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此時,出版機構創辦的這些商業類 報刊及時地彌補了這一劣勢,它們對書畫活動、理論研究和優秀作品等信息進行 定期的刊登予以傳播,這樣使更多的學者、學生和普通民眾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 活動中來,是連接作者和作者、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紐帶。
通過報刊這條紐帶,處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藝術流派的女性書法家, 將自己各具特色的書畫篆刻作品,各種不同的書學理論和藝術見解,豐富多彩的 活動展覽信息,奮發創新的精神面貌,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
報刊的高速運轉不僅將這些原本沒有機會碰面的元素,因為報刊這平臺匯聚 在一起,同時又以此為輻射點,傳播至全國各地,使得書畫信息在報刊采集、出 版、發行、整理的過程中迅速傳播,從而提高了女性書家的社會影響力,也為后
世留下了真實寶貴的文字和圖像資料。
二、其他刊物
民國時期的女性書家不僅在藝術領域 方面發表自己的作品,而且在其他類型的刊 物中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近代第 一批知識女性,張默君作為主筆在多種報刊 上發表作品,不僅僅有書法,還兼涉詩、文、 詞、演講等內容,根據對“晚清、民國期刊 全文數據庫”所顯示資料的梳理,其作品主 要刊載在《女子世界》、《婦女雜志》、《建國 月刊》、《婦女共鳴》等刊物中。除了在報刊
上發表詩文作品,張默君作為主辦人創辦了 圖3-6《江蘇大漢報》及停刊公告
兩份報刊,一份是充滿了革命色彩的江蘇《大漢報》,另一份是宣揚女權思潮的 《神州女報》。
江蘇《大漢報》的創刊與辛亥革命“光復蘇州”事件息息相關,張默君其時 以滄浪亭可園為社址,聘請陳去病、傅雄湘、金松岑主筆政,陳鴻璧任西文翻譯, 陸衡士為排印主任,其妹張俠魂負責校對,義務協助辦報。日出一大張,由張默 君每日撰寫社論或小評,鼓吹民治、倡導大同,社中公推其為社長兼總編,筆名
“涵秋”(寓意紀念秋瑾)、“大雄”(以配報名)。這是 蘇州城的第一份革命日報,于 1911 年 11 月 10 日以 石印出版, 11月20日改用鉛印正式刊行。
1912年3月,張默君在上海發起并成立神州婦女 協會,該社“以聯合五族女界,普及教育,研究法政, 振興實業,提倡國貨,養成共和國高尚完全女國民, 協助國家進步為宗旨”[ 陳志群. 神州女報發刊辭. 神州女報, 1907 年旬刊] [ 《神州女報》原本是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秋瑾女士,由金能之、葉似香于1907年12 月創刊,共出三期(后因經費問題休刊)。主編為陳志群,主要撰稿人有吳芝瑛、徐寄塵等 人,宗旨為提倡中國女學,扶植東亞女權,開通風氣。
21]。隨后的11 月,《神州女報》 79在張默君的不懈努力下復刊,成為女界協濟社的機 關刊物和宣傳陣地,并在 1913年 3月由當時的旬刊 改為月刊,編輯所和總發行均改題神州女報社。
第三節 辦校與任教
一、書法類學校
作為女子書畫會中的先行者,馮文鳳一直致力于女性藝術教育并且積極自辦 女性藝術院校。據 1925 年的《上海畫報》載,“(馮女士)今年因便同志研究, 特來滬設立分校于河南路伯頓路鴻興里七五一號,以期造就美術人才,專教女子 書畫云”。[ 胡榮生. 馮文鳳女士. 上海畫報,1925年第18期]1918 年馮文鳳在香港創辦了女子書畫學校;隨后,香港女子書畫學校 將校址遷到了上海,為當時愛好藝術的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交流平臺, 并且親自教授書法和油畫,用自己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帶領更多的女性走上藝術的 道路。
中國女子書畫會開設了函授科招生,其設科目分別為國畫、詩詞、書法、油 畫、金石等,并且各科設有專門教授人員共計十人。各科教授各司其職,每門學 科學費五元,可以同時兼習其他科目。馮文鳳任書法、油畫,陳小翠任詩詞,顧 飛、鮑亞輝任山水,丁筠碧、張又芬任花卉,吳青霞任人物,周煉霞、余靜芝任 仕女,顧青瑤任金石,分甲乙丙三組。
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會員也有用開辦自己書畫室的方式來招收門人進行藝術 學習。據1947 年的《美術年鑒》所載,陳小翠創辦的“翠樓”,招收學生七人[ 謝美赮,葉世芳,周洵華,張彤箴,謝景荀,謝皓東,湯翠雛。]; “篆香閣”主人吳青霞,有十二位學生[ 婁詠芬,王亭納,朱敏時,倪培,王雪蕉,鄧舜烈,屈幼霖,王愛珍,文依梅,徐碧 霞,李幗賢,陳霞仙。];“綠梅書屋”為顧青瑤創辦,有三十五 人[ 程南齡,戴雪偉,張雯韻,錢華春,錢家驊,楊世瑜,郭雪瑾,楊美申,袁哲鋆,趙 月明,鄭孝衡,毛逸才,熊韻秋,陸纻綺,趙長增,張彤箴,陳漢琴,李莊,周沛蘅,寧 美珍,顧霞珍,蕭稚韻,李國秦,楊美明,李舜云,何志堅,嚴波,顧怡云,戚梅魂,葉 秀芳,車靜宜,劉鈺,劉素娟,錢蕙蓮,雷傳孝。
22]之多。更多的女性書畫家在學有所成之后,選擇進入當時的各類學校,以培 養藝術新人為己任,從事相關的書畫教學工作。
民國時期,出現了專門為女性教育而創設的女子美術教育學校,可以使一部 分有志于藝術的女性進入學校專門學習書畫等。早期有上海城東女學,淞滬女子 美術傳習所,隨后,上海美術學校、上海女子美術圖畫專門學校、中華女子美術 學校等女子美術院校相繼成立。“從美術學校出來的女生,為追求獨立自主的生 活道路,她們惟一的出路就是到學校任教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不少女先生教美 術或者其他科目”[[84]李湜.失落的歷史中國女性繪畫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117
23],如楊化光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于吟詹在國立的北平美術專科 學校,唐蘊玉在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等院校教授任教;又如張光,她自北京女子師 范學校畢業后,先后在北京藝專、上海美專、杭州藝專等學校任職,為藝術教育 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一時期的女性書家可以說是“教學相長”,眾多的女性書家在接受了正規 的學校教育之后,又擔當起了教授后來學習者的角色,這樣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 環,從而促進了女性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其他學校
作為近代第一批走出家庭、接受學校教育的知識女性,張默君曾在上海創辦 “神州女學”,依次增設小學、中學及專修科,聘請葉楚傖、陳去病、傅君劍、 陳鴻璧、楊季威等知名人士為教員。雖然女學于 1927 年毀于軍閥戰火,卻在十 多年來培養優秀學子千余人;還曾在 1920 年回國后被江蘇省教育廳聘為省立第 一女子師范學校校長,擬定六年改進計劃、聘請名師、完善教學設施、加強校風 建設,在全國性教育展覽中獲得“寧一女師,無不第一”之譽。1921 年,張默君 在擔任女子教育組長及交際主任期間,參與發起了“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監督 制作平民課本,在各地開始建立了上千所平民學校,并在講蘇省立第一女子師范 增設失學婦孺夜校,這一舉措使得各省紛紛效仿。1925 年,婚后與夫君邵元沖及 諸同人設立中山學院,弘揚國策黨議、培養人才。1927 年,被國民政府任命為中 央政治會議上海分會教育委員、杭州市教育局長,根據各校實況并擬定推行大綱, 并設置中心小學多所,得到中外教育考察者稱贊。1929 年,考試院成立,出任考 選委員會專門委員,厘定考選法規及考政制度。1931 年,任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 員,并受命典試第一屆高考。1935年說中國詩教于金陵女子大學。
在游壽的多重身份中,作為教育家的游壽在十八歲時就受到新文化思想的影 響,曾在暑期利用課余時間與丘堤等人一起在霞浦老家創辦了專門為婦幼工讀的 補習班,宣傳新的文化思想,致力于女性教育工作;1926 年,年僅二十一歲的她 接任父親霞浦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校長一職,兼任教員;在大學畢業之后回到老家, 曾經進入福建省立建甌中學教授初高中國文,在省立霞浦初級中學擔任歷史、地 理教員,又在廈門集美師范學校教授國文;婚后至南京,在南京匯文女子中學任
教,期間還曾在山東省立女子師范等多地教授國文等。從這些輾轉的教育經歷來 看,游壽在文學、考古、書法等方面均有涉獵,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并且 學以致用,授業解惑。
1916 年春,黃紹蘭與湯國梨等人得到了黃炎培、沈恩孚等教育界知名人士 的支持,租法租界貝勒路(今黃陂南路)民房創辦博文女校,由徐宗漢、湯國梨 及邵力子、鄒魯、張繼等知名人士組成校董會,黃紹蘭擔任校長。1920年 8月 19日《民國日報》“本埠新聞”刊登《博文女學卷土重來》一文隨之復校,不久 后,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中有十位代表即以博文女校為宿舍。 1921 年 7 月 19 日《民國日報》還刊登了由張謇、黃炎培、章太炎等社會知名人 士為博文女校招生及黃紹蘭鬻書的啟事。博文女校的師生經常在校長黃紹蘭的帶 領下參加各種社會進步活動,如 1931 年至 1932 年期間,“九一八”等事件相繼 爆發,黃紹蘭等人組織了“上海反日救國大同盟”,全力投入到當時的山海抗日 救援活動中。 1935 年,中山大學聘請黃紹蘭成為國文系教授;抗戰爆發后,黃 紹蘭回到上海就任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兼國文系主任。
1924年 3 月,何香凝在廣州創辦了三所婦女勞工學校,以便廣大女性同胞 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從而投身于當時如火如荼的國民革命運動中去, 當時有多達近五百名女工進入此三所學校學習。同年 10 月,在廖仲愷等人的支 持下,又創建了廣州女子美術研究所;1925年 1 月,在廣東省順德縣創辦的兩 所招收女繅絲工人的補習學校,使女性可以擁有更為專業的技藝廣泛參與到社會 工作中。這些婦女學校的創辦,不僅提高了廣大婦女的思想、文化、技藝水平, 而且成為團結組織女性群眾的一種良好形式。1925年10月,為紀念廖仲愷生前 “愛護工農、扶助農工的意志”, [ 尚明軒.何香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175]創辦了“仲愷農工學校”,“先設蠶桑一科,晚 間則設工人補習班,若該校發展,則吾國絲業前途不致落后,經濟方面或可挽回, 是紀念仲愷先生,亦即救國之道也”。[ 尚明軒.何香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175
24]
民國時期女性思想的解放離不開教育。女性書家在當時不僅充當著“被教育 者”,更重要的是作為“教育者”,將自己的所學所思來參與到女性教育甚至全社 會的教育事業當中來,很多人將其作為畢生的使命去追求并執行,她們的影響不 僅僅限于藝術層面,還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積極地投入于社會教育的變 革之中。
第四節 鬻藝與賑災
一、潤例概況
民國時期社會大變革促使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自從 1912 年中華民國 臨時政府成立以來,一直持續到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這段時期的民國社會相 對穩定,經濟生活水平呈現了上漲的趨勢,隨之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興盛,藝 術商品化的趨勢也勢不可擋。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市井藝人,都受到當時書畫市 場的影響,加入并且積極參與進來。潤例不僅成為了從藝者藝術價值的自我衡量, 更多的是迎合整個書畫市場經濟的表現形式而廣泛存于民國時期。此時的女性書 法家也紛紛借助社團展覽的力量,以及報刊雜志的廣告宣傳途徑,踴躍參與到書 畫市場中來,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廣泛的關注。“民國前期,在自由平等的思想熏 陶下,女性書畫家大膽的賣藝取資行為,說明了經濟權的獨立,也呼應著女性地 位的提升。”[[87]陶小軍.大雅可鬻一一民國前期書畫市場研究(1912-1937) [M].北京:商務印書 館, 2016: 78-79
25]她們參與職業或半職業的書畫創作,這在中國藝術史上是一個重大 的變化。她們的作品以女性特有的藝術敏感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深受求購者 的喜愛。
根據王中秀等人的《近現代金石書畫潤 例》中提供的資料來看,在訂潤的2676 人中, 女性為一百五十二人,所占比例約為 5%。這 說明當時的女性從事書畫創作,并將其由一 種自我修養、自我娛樂的方式繼而轉向一種 職業生存手段,是民國時期的一股時代潮流。
民國時期,報刊作為主要的廣告媒體,刊 登女性書畫家潤例的條目逐漸增多。以《申 報》為例,在 1912-1937年之間,共刊登女性書畫家售書畫潤四十余例,可見其
女性書畫潤例的龐大藝術群體,“這不僅顯示了民國時期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 也展現了當時書法市場與文化界女性之間關系之密切。女性書法家在報刊上刊登 潤例,這在當時男權色彩仍很濃重的社會是一個極大的進步,它表明書法藝術已 不再是閨秀和賢淑自娛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作為個人藝術事業的追求,并以鬻
藝作為獲得經濟和人格獨立的選擇”。[ 陶小軍.大雅可鬻一一民國前期書畫市場研究(1912-1937) [M].北京:商務印書
館, 2016: 80]
如《申報》 1936年11月 27日載“女書家馮文鳳賣字”:
“女書家馮文鳳廣東鶴山人,工書畫精刺繡,十年前即以 書畫馳名華南。創辦中華女子書畫學校,培植成材者數百人曾 以作品應征國內外美術展覽會,先后得金牌、獎狀等三十余 件。雙十節新聞報征印全國婦女界書畫選舉結果,女士書法得 第一名。現由集恭綽、吳鐵城、王一亭等代訂潤例。求書者可 往泗涇路利利文藝公司九華堂等接洽。”[ 女書家馮文鳳賣字. 申報, 1936/11/27]
此潤例在介紹了馮文鳳的生平以及取得的藝術成就的同 時,后半部分可以看到是由當時的海上名家王一亭等人代訂 的,說明女性書家以鬻藝獲得經濟獨立的行為,“這需要社會 《申報》載
有識之士及眾多書畫名家的共同鼓勵與提攜。其中,為女書畫家制訂潤例并為之 介紹的舉動在這個時期顯得十分可貴”[ 胡志平.清末民國海上書畫家潤例與生存狀態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27]。如談月色在《上海畫報》所登潤例[ 蔡夫人談月色畫梅約. 上海畫報,第782期, 1932/1/21]就 由蔡元培、于右任等數十位名人代訂宣傳,對其增大影響力是可以想見的,“請 名人代訂既有捧場又抬高身價的意思,為的是通過公認的方式,以符合社會藝術 品價值的公共度量標準,推銷各自的作品”。[ 陳永怡. 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以上海為中心(1843-1938) [M]. 北京:光明
日報出版社, 2007: 41
26]
除《申報》外,還有其他報刊雜志刊登女性書家潤例。如顧青瑤在《聯益之 友》、《紅玫瑰》、《國粹月刊》等均有書畫例:
“青瑤女士為吳中面家顧若波先生之女孫,幼承家學,耽習詩畫,雅嗜金石, 其尊人敬翁素喜搜藏書畫名跡,故女士亦得潛心于師古諸法。山水洲源酷有乃祖 之風,書法學石鼓尤道勁渾厚,鐫印則出人秦漢間,參鄧、趙諸家之妙。嘗學詩 于栩園,為人門弟子,蓋天分學力超詣均迥絕云。
【書例】專書石鼓鐘鼎秦簝
屏聯 三尺三元,每加一尺加一元
中堂 三尺四元,四五尺六元,以下每加一尺加二元
卷冊 每尺二元。匾額 每字二元。紈折扇 每件一元。 壽屏碑志另議,泥金及點品倍潤,書畫題跋視來件另議。” [ 顧青瑤女士潤格. 紅玫瑰(第5卷第2期), 1929/2] 另外,《鼎臠》、《上海畫報》、《國畫月刊》、《蔚報》、《墨海潮》等均刊登有 女性書畫家相關潤例。
表 3-4 其他刊物刊登的部分潤例
姓名 刊物 時間
榮嶧琴 《鼎臠》第24號 1926年5月31日
趙元貞 《聯益之友》第79期 1928年6月1日
吳育湊 《墨海潮》第3期 1930年11月
江楓 《上海畫報》第725期 1931年7月21日
周小娜 《長虹社畫刊》第1期 1924年6月15日
查浣塵 《墨海潮》第3期 1930年11月
侯碧漪 《上海畫報》第602期 1930年7月3日
楊鳳吾 《蔚報》第31期 1929年11月
周煉霞 《上海畫報》第249期 1927年7月3日
《墨海潮》第2期 1930年10月
艾珍 《墨海潮》第3期 1930年11月
篆香閣主人 《國畫月刊》第1卷第4期 1935年2月10日
(根據《海派書畫文獻匯編第三卷匯編》1整理)
除上述個人訂潤的方式,女性書家還會依托于社團展覽活動來集體制定潤例。 一種方式是在展覽會上直接賣出:“在作品上直接標價,張之于書畫展覽的方式, 則是一種現代的書畫買賣的方式”[ 胡志平.清末民國海上書畫家潤例與生存狀態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7: 37],如 1 937年《申報》所載中國女子書畫會第 四屆展覽,“是日到會參觀者,有朱心佩、屈沛霖……、賀天健等二千余人,售 出款項有一千八百余元,可謂展覽會空前之盛況云”[ 女子書畫會四屆畫展開幕. 申報, 1937/5/16];一種方式是社刊刊登潤 例,“(第四屆女子書畫展)由陳小翠、顧青瑤主編書畫展特刊,并附有社員錄、 小傳、潤例”[ 中國女子書畫會第四屆展覽會. 申報, 1937/5/15
27]。
二、賑災活動
民國時期戰禍頻繁,書畫家常常以個人名義制訂潤例,或者借助社團以及其 他組織機構制訂潤例,來進行義賣書畫展、賑災籌款、籌建學校等活動,這種自
發性的捐助行為充分體現了民國時期諸位書畫人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社會 中的一份子,女性書家在此也積極響應,以自己的個人能力為社會和民眾貢獻一 份力量。
1925年“五卅運動”發生以后,大規模的罷工風潮在上海發生,女性書家也 加入了揮毫鬻藝的隊伍,籌集資金,來支持工人們的義舉。
“蕭嫻鬻書補助實業工人:蕭嫻女士書法超凌漢魏追跡,周秦旁及刻石繪畫 風為海內名家所欽佩,非率而操瓠者可比。儗傾蕭女士為贊助二十余萬罷工工人 起見,特將所得潤費悉數捐助上海總工會。”[ 蕭嫻鬻書補助失業工人. 申報, 1925/6/14]
“吳郡顧青瑤女士幼承家學,擅山水,酷有乃祖若波君之風。鐫印則出入秦 漢間,參鄧趙諸家之妙,夙為海內名家所欽佩。茲悉女士為憫失業工人起見,愿 將所得潤資悉數充救濟之用。”[ 青瑤女士鬻書助捐. 申報, 1925/6/16]
女性書家還通過舉辦義賣畫展的方式籌集資金,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1926年,蕭嫻前往廣州參加書畫義賣(由宋慶齡組織),籌集款項慰勞北伐 軍;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后,何香凝等人在 12 月發起“救濟國難書畫會”,并 于舉辦了義賣畫展,以籌集十九路軍的作戰經費;
1932 年 12 月,李秋君等人參加了為救濟東北 難民而舉辦的書畫展覽會;
1932 年 6 月,馮文鳳、何香凝等人參加了谷音 書畫會舉辦的書畫助賑展;
1937 年 10 月 1 日,李秋君等人參加了中國畫 會與中國女子畫會聯合舉辦的“慰勞前線書畫展”;
1943 年 7 月,馮文鳳等人參加了“華北急賑書
圖 3-10 救濟國難書畫會訊 除上述賑災活動外,女性書家還曾鬻書參與其 1931年12月10日《申報》載
他公益活動。如 1925年至 1926年間,為了紀念廖
仲愷“愛護農工、扶助農工”的意志,何香凝鬻書賣畫籌建“仲愷農工學校”。 再如,馮文鳳曾書畫義賣捐新普育堂[ 新普育堂,由上海天主教會創辦于1912年,是上海天主教會創辦的規模最大的慈善 機構。
28]:
“ 鶴山馮文鳳女士,家學淵源,雅擅畫畫,其書法索為藝林所重,油畫亦功 力甚深,不同凡響。茲鑒于本埠甫市新普育堂,辦理之成效卓著,而經費竭蹶, 迭向各界呼吁求援。女士數度參觀,惻然憫之,爰不辭勞瘁,發奮寫字作畫,積 半年之時間,始得佳作百余件,將自明日起,至五日止,假虞洽卿路寧波同鄉會, 舉行義賣五天,不除開支,全部捐贈該堂。女士熱忱義舉,良堪欽佩。所望各界 人士,前往評覽,或選購墨寶。,共襄義舉。”[ 馮文鳳書畫義賣悉數捐新普育堂. 申報, 1943/6/30]
黃樸君鬻書創辦“博文女校”:
“校長黃樸君女士。紹蘭畢業北京女師范,學術湛深,文章、爾稚、六書、 音均(韻)之學,深籠堂奧,性喜臨池,楷法出入晉唐,于率更書體致力尤深, 效北平翁學士書,幾可亂真,造門求書者躍趾相接。創辦博文女校,先后數載, 家之為毀。此來學款不繼,籌措益艱,君鏡志進行,再接再厲,同人佩其毅力, 熱心勸仿海上名人驚書助賑之例,酌收潤金,以資苴補。”[ 斯舜威.海上畫派[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42]
“日益加重的貧困和頻仍的國難是書畫助賑層出不窮的內在原因。近代書畫 社團運行機制的公開、公平、民主和商業性特征,以及其功能從最初的結社遣興。 到結社鬻藝、結社助賑的微妙轉變,都說明近代書畫家日益嵌入近代社會組織結 構的大網,被賦予了越來越強烈的社會化角色定位。”[ 陳永怡. 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以上海為中心(1843-1938) [M]. 北京:光明
日報出版社, 2007: 95
29]民國時期的女性書家無論 是以個人身份或者依托團體力量參與到鬻藝活動中來,不僅通過自己的筆墨確認 了女性經濟獨立的事實以及對藝術事業的追求,而且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個人 能力和社會價值,積極籌資捐款,對廣大民主和整個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章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群體的書法風格與理論
第一節 民國時期書壇環境概況
一、金石學的承傳與碑學的興盛
帖學曾長期占據著中國書壇的主流審美。書體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我 們所熟知的篆、隸、楷、行、草五體都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書寫系統,這些書體在 之后歷經千余年的承傳,經久不衰。唐朝有太宗冠王羲之以“書圣”的名號,取 人以“身言書判”為標準;到了宋朝,《淳化閣帖》收錄了先秦至隋唐各家書法 墨跡的書法,裝訂成帖,供世人欣賞學習;元明直至清初,帖學都占據著不可撼 動的位置。在讀書人入仕的科舉考試中,書寫變得尤為重要,這種情況發展到后 期,甚至字本身的優美程度遠遠要超過書寫內容的價值,這就使得當時的書家們 投當權者所好,以“烏、光、方”為書寫的標準審美,造成了千人一面,單調呆 板的“館閣體”甚為流行,氣格與舊時相去甚遠,完全背離了書法藝術“達其性 情,形其哀樂”[[103](唐)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126
30]的審美功能。
到了清初,文字獄的政治環境使一部分想要改變書壇萎靡頹勢的書法家偃旗 息鼓,轉而只能將學問研究的重點轉移到金石考據上來,“乾嘉學派”應運而生。 到了清中葉,伴隨著大量出現的金石銘文,碑版石刻,書家們進而轉向碑學研究, 其雄渾樸拙的書風也開始引導書壇的審美方向。
碑學發展到民國時期,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熱烈場面,各派紛 呈,各具風貌。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主要為清末的遺老書法家,如康有為等人, 他們或多或少有著相似的學書經歷:在早年封建體制系統化的教育過程中擁有了 扎實的古文功底,并博古通史;在青年時期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西方思想和學 術的洗禮,在傳統文化和新文化思想的相撞中不斷邁出探索碑學發展的步伐。
尊碑在清代中葉崛起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從藝術層 面來看,碑學反對柔美、崇尚質樸,重視陽剛的審美取向是對已經走向頹靡油滑 的帖學末流的深刻改革;從整個社會層面上來看,碑學的興盛是伴隨著反對舊制 度的民族情緒,涌動著反對奴役和壓迫的政治情感的。這一點在康有為的書學名 著《廣藝舟雙楫》中達到高峰:“《廣藝舟雙楫》全書充滿了康有為求變的心態和 當時受壓抑的政治心情,康有為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對書法的理解,從而沖鋒體現 了一個具有改革特色的政治家對時代書法的看法,于是,他的書法理論就更像是 委婉的充當了發泄政治憤懣的工具”[ 李建宇.康有為書法思想與藝術實踐的錯位[D].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 29]。因此可見,康有為作為當時尊碑的先導 性人物,他所提倡的碑學,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學書思想和審美討論,而是寓之以 政治的目的和手段,難免偏激,走向極端。
二、碑帖兼容的新局面
五四運動之后,社會環境、文化氛圍的變化,使得“揚碑抑帖”的書壇概況 逐漸發生了改變。首先,“在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及以后鋼筆等外來書寫工具流行 后,書法日益脫離其實用性,向純藝術方向發展,成為少數人津津樂道的雅事。 書法一藝在畫家、教師、學者、政治家及社會活動家手中得以延續其藝術生命并 發揮其審美功能”[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 374];另外,西方照相術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傳入中國的同時, 民國時期印刷術的大力發展使得之前的木板,泥版被較為先進的金屬版代替之后, 這樣書法字帖的模本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結構層次,字跡也更為清晰可識。“原深 藏皇家御院古今法書逼真地再次面于世人,曾千金難重價的影印本也隨處可以廉 價購得”, [ 繆陽.民國碑體書風傳承與審美創造研究[D].云南師范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 文, 2021: 25-26]于是民國時期的書法家較之前人擁有了豐富的碑帖資源可以用來學 習和觀摩,拓展了書法學習的外延;再者,這個時期一邊承傳晚清碑學,一邊又 隨著考古新發現而有了更廣泛的取法對象,“清末明初以來,殷墟卜辭、西北簡 牘、敦煌晉唐寫經以及韓魏南北朝墓志的相繼出土發現,既是古文化研究史上的 大事,也給書法藝術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孫洵.民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140]。
綜合上述史實,新的資料、新的視野帶來了新的藝術審美,以碑帖互補為尚, 淡化碑帖差異。由此,民國成為了碑學和帖學交融碰撞的轉折時期,“碑帖兼容 作為一種書學宗旨,既有書法觀念上的辯證,又有方法上的兼收并蓄;既有取法 的廣度問題,又有熔鑄處新的深度問題,而這系列復雜的過程中,又取決于書家 自身審美主導意識、實踐的側重和境界的追求”[ 陳振濂主編.近現代書法研究[M].鄭州:河南出版社,2019: 155
31]。
第二節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書法風格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受到當時整個書壇審美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女性書家以 碑學書風為主導,這是一種藝術審美的集體性選擇和價值趨向,與時代、社會的 變化息息相關,徐利明在其《中國書法風格史》中寫道:
“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等產生出該時代中 占有主導地位的審美風尚,這樣的審美風尚作用于各個藝術門類,從而產生出該 時代的總的這樣時代的藝術風格。這種反映既具有書法藝術的獨特性,又表現出 這一時代藝術風格的一般性。同樣道理,這一時代的書法作品,既反映了作者的 個性風格(即獨特性),同時又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這一時代書法風格的共性特征 (即一般性)。” [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 6]
民國以前的女性書家作品中,書法風格多離不開“溫婉”、“娟秀”、“細膩” 的評價,她們的書寫更多地是囿于閨閣之內的精神世界的表達,這也是社會對她 們的期望在藝術領域的一種折射。到了民國,在“尚碑學、崇金石”的書法風格 環境的影響下,以蕭嫻、游壽為代表的女性書法群體,打改變了舊時女性大部分 偏于陰柔的審美風格,開始呈現出雄渾、遒美、勁健的書寫特征,并且獨樹一幟, 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以談月色、陳小翠為代表,民國時期還存在一部分女性書家,在傳統文化的 深刻烙印下,深諳于古時閨秀的審美趣味,依舊呈現出秀美婉約,規矩整飭的書 法風格;另外一些書家,如張默君,張充和等人,則將民國時期碑帖融合的時代 書風展現的淋漓盡致,她們多以經典帖學為基礎,后又融入碑版石刻,形成了自 己鮮明的書法特色。
一、以碑學或帖學見長的女性書家
(一)蕭嫻
蕭嫻與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適被譽為“金陵四老”[ 斯舜威.隨性論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75
32],其一生之中有兩位 老師對其書學影響深遠:一位是她的書法啟蒙老師,父親蕭鐵珊;另一位則是尊 碑的康有為。蕭嫻曾經總結過自己的學書經歷,“回首書海飄零,一生唯二師焉。 其初是先父,其后為南海先生。世人但知我的行書有康體,而自我感覺,榜書類
康師,小書往往依稀先父”[ 蕭嫻.庖丁論書[J].中國書法,2017(10): 4] [ 周代石刻《石鼓文》、漢隸《石門頌》、北朝《石門銘》和周代鐘鼎文《散氏盤》。],由此可見,父親作為自己學書的啟蒙老師,為蕭 嫻日后學有所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蕭嫻一生都在學習取法的 “三石一盤” 112中來看,除了康有為所推崇的《石門銘》之外,《石鼓文》、《石門頌》和《散氏 盤》都來自于父親的啟蒙與指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1922 年,康有為在看到蕭嫻十三歲臨習的冊頁作品《散氏盤》后作詩贊許,
“笄女蕭嫻寫散盤,雄深蒼渾此才 難;應驚長老咸避舍,衛管重來主 坫壇”[ 俞律.蕭嫻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28
33],遂接納蕭嫻為自己的學 生。蕭嫻在繼承了康有為衣缽的基 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在康有為研 究最深的《石門銘》中融入了龍門 造像的方筆,這就使得作品呈現出 體圓而勢方的特點,尤其是對捺腳 處出鋒的用筆,有了自己的嘗試和 變化:重按之后形成了圭角,這樣 的處理不僅從整體視覺感受上平衡 了章法的流動,而且又像終止符一樣增加了作品中所體現出的節奏感;在長線條 的書寫中,改變了康有為一味傾斜到底的處理方式,而是用春蠶食葉般的緩慢呈 現,這樣書寫的線條不僅在具體質感的同時,還減少了刻意做作的痕跡。整體書 法風格與師門中的其他諸君相比,又多了幾許秀潤溫和、敦厚沉著的特點。
蕭嫻專攻篆隸與北碑,善寫擘窠大字對聯,以溫厚為本體,恣肆為神采,其 氣勢磅礴豪邁,雄深蒼渾,沉雄高古,世人常以“丈夫氣”詡之,這與她向上奮
發的藝術追求是分不開的,是其昂揚精神風貌的體現。
蕭嫻在將近一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不斷發展和創新其碑學實踐,她用女性 獨特的身份和視角詮釋著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獲得的藝術成就遠遠超過了其同
時代的男性,成為當代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鑠古震今。
淮隊
圖 4-2 大愛高風四言聯
177cm X 48cm
南京蕭嫻紀念館藏
(二)游壽 游壽的書法是以“金石書派”一脈的書法理論及創作方法為基礎逐步發展的。 游壽正式的接觸書法學習是在 1928 年進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追隨胡小石學習 古文字而開始的,直到 1934 年就讀于金陵大學研究生班時,開始系統學習胡小 石的書法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從此開啟了“金石書派”第三代傳人的道路。平 日書寫,以隸書和北碑最多,加之以宋四家行草書,到了晚年,則將各家書體相 互融合,形成自家風格。
通過游壽的人生經歷,書法實踐和其著述來看,游壽書風的形成與其博學多 識密不可分:詩詞、文學、歷史、文字、書法、金石、考古均有涉獵且成果斐然。 這也說明,書法不是單純的寫字,而是需要豐富的文化底蘊來滋養,被稱為“學 者型書家”[ 胡志平.游壽與蕭嫻一一兼談學者型書家游壽價值的再認識J].文藝評論,
2017(12): 100]。游壽的書風整體古樸厚重,天趣自然,金石氣和書卷氣是其書法 的主要特點。
關于隸書取法,游壽在追隨胡小石學習期間,胡小石推薦她學習《禮器碑》, 并輔之《曹全碑》和《華山碑》,并說道,“我是仔細考慮過你的性格和其他條件 說的,選擇碑帖應就自己性之所近來學,既易入門,又能發揮自己的長處”[ 傅愛國. 金石書風一脈相承——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師承現象中的書法教育面面觀
34
[J]. 學習與探究, 2003(3): 4
35]。 在篆書學習方面,她對西周的鐘鼎銘文情有獨鐘,如《毛公鼎》等書寫最多,用 筆生澀且多方正之姿,章法布局渾然天成,從而使其篆書意境悠遠而別有趣味。
在楷書方面,初學《麻姑仙壇記》,后又在胡小石的指導下學習《張猛龍碑》, 兼學《張黑女墓志》、《鄭文公碑》等,其中多幅作品中都能見到《張猛龍碑》的 影子,可見此碑對她影響極大。游壽經常將楷書和隸書融為一爐來書寫,雄強挺 拔中又不乏古樸爛漫,自成一派,具有自己鮮明的書寫特色。
游壽學習行書,比較推崇米芾、蘇東坡、黃山谷三位書家,她將篆書、隸書 和北碑的學習融入自己行書的書寫之中,中宮內斂,長筆外展,疏放飄逸,意蘊 古厚。
游壽在繼承了金石書派的書法創作理念的基礎之上,加強篆隸筆意,而在顫 筆的運用上有了改變,較之前先輩極大弱化或者索性棄之不用,干凈利落的書法 線條所呈現出來的沉厚樸茂的效果,更為自然,也更為成功。
游壽擅長對章法的精心布局,有時還自拓朱砂古玉或瓦當,造成古色古香的 優美氛圍,以臻佳境。與此同時在用墨上靈活運化,在創作書作文字內容上選擇 極為慎重,選擇文字內容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作詩詞(占大部分),另一 種是選用古人的詩詞佳句,從而使作品的形、神、意都能夠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零強障葦
圖4-5游壽隸書橫批《游壽書法作品集》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圖4-6游壽集殷契聯《書法賞評》2016年第6期
(神龍出天漢,莽鹿集草原)
圖 4-7 游壽札記
王立民、欒繼生、郁田著《游壽年譜》
圖 4-8 游壽臨米芾
游壽書法作品集》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魚田
杪卩
圖 4-9 游壽 隸書對聯 游壽書法作品集》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三)馮文鳳
馮文鳳的書學功底承繼家法,其父馮師韓是嶺南地區的 金石收藏大家,家中所藏金石碑帖無數,這給馮文鳳的書法 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充足的養分。相關文獻這樣描述 道:
“文鳳在童年時代,便很聰明敏慧,隨侍濡染。書風的 指實、掌虛、掌豎、腕平、懸腕等法,繼承吸收。寫的字, 間隔結構。行間布白,像是同(其父)一個精密模型鑄造出 來的高級成品一樣。用筆的順逆、轉折、方圓、肥瘦、遲速、 濃淡、枯潤等,都有家法。”[ 陸丹林.馮師韓先生書畫集序[M].馮門同學會,1962: 2]
馮文鳳的書法成就反映了她深厚的綜合素養,擅長篆、 草、楷、隸,其中以隸書最為出眾,與鄧爾雅有“鄧篆馮隸” 之稱。以《夏承碑》為根基,參以鄧石如隸意,用筆方圓結 合,撇捺開張恣意豪邁,線條運用質樸厚重,章法布局在平 正通達之中又不失靈動之感。
馮文鳳承繼了漢隸的崇高樸茂和恢弘大氣,在一張一弛 中彰顯著端正嚴整的風貌,線條婉轉利落,整體形態韻律天 成。她將碑學中的雄壯氣勢和女性的清麗秀雅相結合,融會 貫通各家碑法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鄭逸梅曾評價道, “于擘窠大字,她的恣肆放逸,在取勢結體上,那就青出于
(四)何香凝
民國時期國家戰禍頻繁,內憂外患。一些女 性書家也獻身于為民族解放的革命中去,她們 用自己的畫筆在紛爭戰亂中描繪著自己的愛國 之心,并且呼吁各界人士團結起來,積極參與到 民族救亡的行動中來。
何香凝作為一位走在政治最前沿的女性書 家,書法作品的內容多為緊跟時事,大字楷書多 為書寫一些振奮人心的愛國主義口號,如著名 的“保家衛國”, 以顏字為依托,方圓結合,筆 力蒼勁飽滿,較顏體又更添一份柔和,表達的是 雄強端莊的審美取向,抒發了時代賦予她的女 性崛起意識,字里行間流露出愛國主義的思想 感情,同時也激勵著當代的有志青年敢于奮戰, 主動投身于革命,具有時效性和應急性。
她也多用信札、詩歌的方式來表達對革命的憂思和信心,行文流暢,抑揚頓
挫,用筆樸質敦厚,夯實有力,是她真情實感以及文學素養的客觀反應。何香凝 高尚的情操升華了她的藝術品格,在革命與藝術中體現著自己的價值與意義,是 當時女性書法家積極投身于社會活動的藝術典范。
圖4-14 何香凝致廖夢醒函 (1944年8月16日)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藏
38
(六)談月色
談月色憑借書、畫、篆刻三絕享譽書壇。幼年時期遁入尼姑庵,在寺廟中研 習書法,后在其丈夫的指導下研習書畫篆刻。初學柳公權,字形清秀雋美;后改 習瘦金體,并以瘦金體擅長。其書法作品筆法追勁,意度天成,雍容大度,呈現 給人天骨遒美,逸趣藹然之感,依稀可見其風姿卓越之態。
七)陳小翠
陳小翠也是一位詩書畫印全才,其書 法擅長行書和行楷,與其清新俊逸的繪畫 風格相契合,在長期日積月累中書寫行 筆,章法布局以及字形結構中體現出拙樸 娟秀的書法風格,她的詩中稱書法為“半 拙半工帶草書”可謂十分貼切。其書法作 品多為扇面書法和題畫落款。
圖4-16陳小翠女士人物畫題字
《中華日報新年特刊》1934年
39
二、碑帖兼容的女性書家
(一)張默君
張默君生于書香世家,自兒時起 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書法啟蒙 也非常早。她的書法取法于《爨寶子 碑》、《張猛龍碑》等,個性鮮明,儀 態古雅拙厚,用筆如斧劈刀裁,戈戟 森森,尤顯銳利,橫畫夯實,豎筆末 端上挑,亦楷亦隸,如右聯中“春”、 “光”、“林”等字捺筆的處理,均作 上挑之勢,隸意飛動,波磔明顯,產 生了強烈的是視覺沖擊和審美表達。
圖4-18張默君楷書(張默君書畫藝術網)
她還曾去實地考察民間書家所書的碑學資 料作為自己學習的源泉:在 1933 年夏與丈夫同 游泰山,感嘆于泰山石刻的壯觀,賦詩《泰山留 石刻》[ “笑指齊州九點青,漫教治亂問山靈。且將同夢生華筆,來寫千秋泰岳銘。登泰山偕 翼如,民國廿二年夏,湘鄉張默君并書。” 王勝男. 碑學的民間性對民國女書家身份觀的改 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5): 66
40]于泰山的云步橋南。
張默君的書法四體皆備,尤其是其行草書、 草書蒼勁有力,筆法中帶有章草的意味。章法高 古自然,稚拙可掬,氣勢變化中有聚有散,看似 隨意的布白,信手拈來的筆墨,恰到好處的表現 出她不喜柔媚,不受拘束的個性。
圖4-19張默君草書(張默君書畫藝術網)
(二)張充和
張充和的書法作品,取法于晉唐,又加入隸書筆意,嫻靜淡雅,靈動多姿。 傳世作品以小楷居多,隸書、行草書也多有涉獵。第一次在沈家書寫,沈尹默閱 后當即以“明人學晉書”[ 白謙慎.張充和詩書畫選[M].北京:三聯書店,2014: 59]而評價她的手書。有人曾用 “古色今香”[ 張充和.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的來評價 其書法特征。她在抗戰期間于重慶結識并拜沈尹默為師,醉心于沈的書法,“這 以后才用心看他執筆與運筆,他又教我掌豎腕平法,……尹師又書寫五字執筆法
給我”[ 張充和.從洗硯說起——紀念沈尹默師[J].美術之友,2004(5): 46]。
早期小楷的氣質接近王寵,疏朗而瀟灑,筆畫往往是 斷開的,筆甚短而意甚長,并且腕法在書法中的運用發揮 到極致,提按挑撥無不筆筆穩帖,字字生姿。在廣泛臨習 了《史晨碑》、《張遷碑》等漢碑后,后期作品在瘦朗的結 體之中加入隸書筆意,如“魂”字,末筆融入隸書翻挑, 豎彎鉤伸展開來,更顯清勁瀟灑。白謙慎在評價張充和書 法時這樣說道,“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 還有一種高雅氣質”[ 白謙慎.張充和詩書畫選[M].北京:三聯書店,2014: 140
41]。
;木
圖4-20張充和楷書中堂
張充和詩書畫選》 三聯書店
民國時期還有許多女性書家,如顧青瑤、莊閑、 陳勵修、吳芝瑛、湯國梨、劉淑度、華修梅、鮑亞暉、 包稚頤、袁曉園等,她們思想先進,個性張揚,極具 創造力,用自己卓越的才華引領女性藝術走向新的階 段,而且打開了民國書壇審美的新局面。
民國女性書法,改變了以往女性偏向于恬靜柔美 較為單一的書法特點,無論在書體方面還是風格種類 方面都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態勢,不僅有遒美剛健的碑 學書風,也有帖學俊逸雋永的經典樣式,更出現了靈 動瀟灑的碑帖交融,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學書經驗和 書寫資料,給書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4-25湯國梨行書《書法》1978年第1期
42
第三節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的理論著作
一、書法理論:史述與美學
書法理論發展到民國時期,被賦予了新的目標,即從剛開始的片段散論逐漸 走向系統化,日臻成熟。以沙孟海 1930 年發表在《東方雜志》第二十七卷第二 號的《近三百年書學》為開端,書法理論開啟了嘗試建立宏觀史學的步伐。隨后, 馬宗霍相繼編輯了《書林藻鑒》、《書林記事》,胡小石所著《中國書學史緒論》, 祝嘉的《書學史》等,可見書法理論從對技巧的某個局部的審視,開始到了立足 于書法史的宏觀視角,這是民國時期書家們的不斷努力探索和開拓的結果,“如 果說,注重技巧是書記家們的日課,為了寫好作品他們不得不每天津津于此的話, 那么注重宏觀的史的巡視,則是書法學者們的本分,他們未必是第一流的實踐者, 但是他們應該是第一流的理論家”[ 陳振濂主編.現代中國書法史[M].鄭州:河南出版社,2019: 164]。民國時期的諸位書法家們,不僅積極從事 書法創作,而且通過報刊雜志,比如說《湖社月刊》、《書學》等,發表自己對書 法的見解和研究,逐步構建起民國時期特有的書法理論新高峰。
在建構書法史述理論的同時,民國時期以一批頗有聲望的美學家為首,在梁 啟超、蔡元培等人作為書法美學先行者的基礎上,開始了在書法美學方面的探索 和觀察。“與傳統的書史、書錄、書評、書體等研究相比,書法美學崛起的這一 標志,即是具有真正理論性格的”[ 陳振濂主編.現代中國書法史[M].鄭州:河南出版社,2019: 174],他們或是憑著對西方美學史諸流派的熟稔, 或憑借自身的藝術敏感,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至今仍是字字珠璣。如朱光潛 在《藝文雜談》中探討了“移情”在書法創作和書法欣賞之間的作用:
“書法可以表現性格和情趣 不但是抒情的,而且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移
情作用往往帶有無意的模仿。我在看顏魯公的字時,仿佛對著巍峨的高峰,不知 不覺地聳著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緊張起來,模仿它的嚴肅;我在看趙孟俯的字時, 仿佛對著臨風蕩漾的柳條,不知不覺地展頤擺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來,模仿 它的秀媚”[ 朱光潛.藝文雜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6
43];
另一位美學家宗白華則談到了書法的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同時也更注重于形 式等藝術門類的比較。在《美學散步》一書中,只要涉及繪畫和詩歌,必定會以 書法作為典型的論據,把書法與音樂、舞蹈、建筑相比:
“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表現作者對形象的情感,發 抒自己的意境,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純潔的‘樂音'來,發展這 樂音見相互結合的規律。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則的變化來表現自然 界、社會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05]。
二、女性書法家的理論著作
民國時期的女性書家不僅在書法創作方面各有千秋,大放異彩,還留下了不 少探討書法的理論著作,這其中以游壽的著作為代表,她在 2006年《北方論叢》 出版的專刊《清風流響——游壽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中,包含有游壽學 術生涯的文章共計二十九篇,其中關于書法的文章有八篇,分別是《書苑鏤錦》、 《論漢碑》、《題大興安嶺鮮卑石窟摩崖祝文》、《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晉黃淳 墓表跋》、《隨感錄》、《我的臨池簡述》和《學書寸得》;還有刊于《黑龍江書學 論文集》的《論北朝法書墓志》, 1944 年所作《唐代墓志書體》;并親手編輯的 《歷代書法特輯》等。這些文章著述的內容涉及書體流變、書法審美、書法教育 諸多方面。
游壽作為繼李瑞清、胡小石之后“金石書派”的第三代傳人,繼承了前人的 治學思路,曾前后兩次編撰《歷代書法選》作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對歷代書法風 格做了評述,明確分析了書法發展的源流。她的書風崇尚“樸拙”,在其討論書 法的文章中也反復強調“樸拙”之美。如在《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隨感錄》、 《論漢碑》等文中多次提到“拙”、“拙樸”、“古拙”等書法審美意向:
“ 至于書體用筆,全無江東疏放妍麗之意,其狂猂處,恰似北朝,用碑筆, 有波磔,以隸意出之,而雜以分勢,所謂‘亂離之世,體格放拙'。 ”[ 游壽.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J].圖書月刊,1943(3): 11-12]
“至于龍門造像,出自民匠之手,猶得篆隸古筆法,而無文采以美其境界, 故書拙樸。”[ 游壽.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J].圖書月刊,1943(3): 11-12]
“ 今觀此造像,雖受龍門諸品風氣,亦見邊區匠民,不受玄虛思想熏染 , 猶 二爨刻在滇中,守分隸古拙之遺意爾。”[ 游壽.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J].圖書月刊,1943(3): 11-12
44]
“拙”作為書法的一種審美范疇曾在傅山等人的筆下備受推崇。長期以來, “拙”的審美與“巧”的風格一直都是對立存在的。游壽的這種書法審美觀,也
是在清代至民國碑學主導書壇的大環境下產生的。“拙”使她見證了不計其數的
金石書跡,她青睞于摩崖書法,以《題大興安嶺鮮卑石窟摩崖祝文》為例,摩崖
文字由于意趣天成的自然氣息,又雄偉開闊,所呈現出的是陽剛之美,這種氣息 深深地吸引著游壽,不僅表現在她的書法作品中,更是表達了她的書學審美理論。
游壽對古代碑刻的鑒賞除了文字內容本身,同時對于碑版本身的紋理雕飾也
頻頻激賞,通過對比不同地域的書法風貌,表達自己對于“拙”的喜愛之情:
“上端高五十公分,背景刻山樹云天之狀,殊拙樸。”[ 游壽.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J].圖書月刊,1943(3): 11-12]
“工于造像而拙于風景。”[ 游壽.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J].圖書月刊,1943(3): 11-12]
這種山野書跡的“拙”來自于時間的磨礪,自然的雕琢,比起那些廟堂之制, 去除了人為的做作,顯得野趣十足,渾然天成。這種韻味在歲月的流逝中所展現 出的生命力無疑是那些“館閣體”書寫文字所無法比擬的。
對“拙”的審美與追求,與游壽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是分不開的——清末民初 出土的大量書跡碑版,為游壽研究和觀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游壽還長期 處于西方新思潮和傳統文化對立融合的時期,在西方考古學和傳統金石學的交織 碰撞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游壽的書法審美觀其實代表了時代的審美追求。
《庖丁論書》為一些蕭嫻日常書寫的感悟。雖然是散論,但其中卻包含著蕭
嫻學書的心路歷對于碑帖之道,她在文中寫道:“碑帖之爭,由來已久。我傾向 于臨碑而讀帖”[ 蕭嫻.庖丁論書[J].中國書法,2017(10): 4],并詳細論述了她臨習“三石一盤”時的書寫經歷以及臨寫建
議。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她強調“功夫在詩外”的重要 性,即“學習書法不僅僅要練字,還得以更多時間認真讀 書,讀得越多、越廣越好。不讀書,就沒有內含神韻的書卷 氣,不能脫俗,難免匠氣”[ 蕭嫻.庖丁論書[J].中國書法,2017(10): 4]。在提到自己善寫大字時提到, “我愛榜書,因愛大物。諸如我愛長江,洶涌天際,我愛長 城,屏障萬里”[ 蕭嫻.庖丁論書[J].中國書法,2017(10): 4
45],這里的“大筆豪情”不僅僅是指寫大字, 更多的是熱愛大自然的動靜之態,將其作為書寫內容的選 涉,這是蕭嫻鮮明個性書風的貼切表達。
馮文鳳曾在報刊發表過自己提倡女性書畫藝術的文章,為當時的女性從事書 法藝術事業做出了明確的指導。她曾在《從學習書畫談到婦女研究藝術》一文中 回憶了自己學書的始初是看到父親寫字而被深深吸引并提供了自己學書的相關 經驗,她認為學書要靠“天資”和“工力”:“若果只靠天資,沒有工力,那他所 寫的字輕浮飄忽,缺乏根底,反轉說來,只有工力,而沒有天資,那他所寫的字 拙滯呆板,沒有一點神韻,所以天資和工力都不能偏廢的”[ 黃寄萍編.當代婦女[M].上海:申新書店,1936: 171]。另外,她倡導寫 字還需從篆隸入手,“因為寫篆書可以練習圓筆,寫隸書可以練習方筆,把圓方 筆的基礎弄好之后,那就五輪哪一體的字都事半功倍了”[ 黃寄萍編.當代婦女[M].上海:申新書店,1936: 172],且學書必須持之以 恒。這篇文章更可貴的是馮文鳳從自己設立女子書畫學校并參與創辦中國女子書 畫社的經歷出發,提倡女性應當研習藝術,并且肯定了女性學習藝術的價值:“藝 術最適合婦女的個性。有了藝術修養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詩意而有含蓄,與 那些魯莽滅裂粗笨愚呆,自然有很大的分際”[ 黃寄萍編.當代婦女[M].上海:申新書店,1936: 174
46],同時指出,藝術是沒有階級的, 她呼吁人人都可以擁有欣賞藝術的權利,尤其是女性,應當更加團結,女性藝術 素養的提高對整個社會風習教養都會大有裨益。此觀點在今天看來依舊充滿了進 步的意義。
除了相關書法方面的論著,民國時期的女性書家還在文學、詩詞、篆刻方面 均有論著:顧青瑤著作頗豐,如《宋拓大觀貼考證》《金石題跋》《青瑤印程和 她的話》、《青瑤題畫詩錄》、《綠野詩屋印存》、《論畫隨筆》《歸硯室詞稿》、《青 瑤詩稿》;張默君所著《大凝堂集》,陳小翠的《翠樓吟草全集》、談月色的《印 林閑話》,吳芝瑛的《鞠隱山莊詩集》,呂碧城的《信芳集》等,這些作品的出版 標志著我國女性藝術家首批個人作品集的問世,使得女性藝術家的知名度、社會 地位有所提高,不僅專業人士,普通讀者也會被吸引,成為大家案頭揣摩欣賞的 范本,為今后研究女性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部分精品被選為公私藏書,成為 普及大眾美育的載體。
結 論
一、本文的核心觀點
清代中晚期的厲鶚在其著作《玉臺書史》中收錄了歷代的女性書法家共二百 零一人,這在漫長又悠遠的中國書法史中,數量還是比較少的。由于幾千年封建 社會制度和傳統思想的影響,男女地位失衡,即使是飽讀詩書、能書善畫的公主, 大戶人家的“千金”皆因其社會的從屬地位,很少能見到她們書法的全部面貌, 而有幸載入史冊的女性書法家更是鳳毛麟角。
兩漢時期因貴族官宦子女皆需讀書寫字,于是開始留下了女性書寫的記載。 魏晉時期作為中國書法史的高峰,衛夫人以王羲之的初蒙老師而在書史留名,并 且此時出現了世家大族中以婚姻為紐帶的女性貴族小型書寫團體。唐代的經濟繁 榮和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不僅宮宦之門的女性可以受到良好的書法培育,民間 的女性書法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重視文化教育的宋代,宋代 的士大夫將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作為一個賢婦應該具有的素養,因此出現了李清 照這樣能書能畫又能詞的優秀女性。此時,女性書家對于“書寫”的態度,已經 由一般的識字習書上升到進行書法創作的探索層次。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 濟的萌芽和市民經濟的衍生,書法在女性中間的普及范圍擴大,于是在江南地區 出現了才女群體。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女性從事書寫的記載,多因宮宦、上層人士才會有接受 教育的機會且大多數依附于男性而在書史留名。書寫對于她們來說更多地是作為 一種抒發自己內心精神世界的閨閣娛樂活動,較少展示于世人面前,這種情況在 民國時期的歷史巨變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女性思想的解放,社會經濟的變革以及女性教育尤其是 藝術教育的普及,使得民國時期的女性書法家們不僅人數眾多,并且整體藝術水 平都有了質的飛躍。一個時代的女性創作群體應運而生。她們有別于古代的一家 一姓、一地一族,一個行業中出現的個案群體。她們遍及全國,地域不分南北, 有名門之后,也有普通婦女,個個都才華橫溢并且飽含熱情,積極地投入到自己 熱愛的藝術活動當中,實現自我的價值肯定,追求卓越的藝術成就。
建立社團,舉辦展覽,辦報辦校,博弈于書畫市場,并熱衷于公益事業,參 與愛國主義活動——民國時期的女性書家不再囿于閨閣之內,她們是職業女性, 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不但有高超的書法技藝,并且廣泛地投入到社會活動當中, 這在女性書法藝術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蕭嫻、游壽、馮文鳳、張默君、何香凝、 47
顧青瑤等人不再是以某人之妻、某人之女的身份出現,而是以自己獨立的藝術特 色和人格魅力名留史冊,為世人所熟知的。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處
民國時期女性書家們人數較多,限于篇幅,在選取資料時重點以幾位具有代 表性的書壇女性作為詳述對象來審視整個群體的藝術活動和藝術特點;另外由于 民國時期紙媒的蓬勃發展,諸位女性書家的信息散見于諸多資料之中,總結整理 時比較困難,不能夠詳盡完整地呈現其全貌;關于書法風格和書法理論方面的書 寫,還需更加深入挖掘其藝術特點;大多數女性書家在書寫的同時,在畫畫、詩 歌、篆刻等其他藝術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一部分還沒有詳細展開論 述。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和展望
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作者發現每位女性書法家都才華橫溢,不僅僅在書法 方面,繪畫、詩詞、篆刻等領域也與男性書家不遑多讓。如鄭逸梅在評價陳小翠 藝術才華時說道:“繪事法書,莫不結藻英華,雍雍霞舉,洵閨澹之奇稟,巾幗 之異才,雖謂之凌轢仲姬,抗衡道蘊,亦受之無愧于色”[ 丁一鳴主編.海上書畫人物年表匯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 224
48]。在民國時期,這樣 的“巾幗之異才”比比皆是,而且她們在民國時期所倡導和所參與的各項社會藝 術活動,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達到的藝術成就,是“仲姬道蘊”這些古代女性書 法家所不能比的。這是時代賦予她們的權利,也是她們在當時的環境下做出的努 力和追求。因此還應該在多方面深入挖掘和整理,這樣才能更加完整的呈現當時 民國女性書法家的精神風貌。
民國時期女性書法家群體的出現,她們在書法領域的學習和取得的成就對現 在女性學習書法的借鑒意義,以及組織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經驗對現在女性書畫團 體的借鑒意義有待進一步考證和研究。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孫洵.民國書法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3]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 出版社, 2014
[4](美)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美)費正清編. 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年(上卷) [M]. 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2007
[6]王扆昌等.美術年鑒[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
[7]白謙慎.張充和詩書畫選[M].北京:三聯書店,2014
[8]杜芳琴,王政主編.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9]鄭起東等. 當代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1949-2019) [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2019
[10]鄭永福等.近代中國婦女生活[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11]張文燦. 解放的限界——中國共產黨的婦女運動(1921-1949) [M].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3:
[12]程郁,朱易安.上海職業婦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業的群體[M].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13]何曉夏,史靜寰.教會學校與中國教育近現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6
[14]楊潔主編.史間拾遺:中國女子教育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2019
[15]王曉慧. 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論爭史研究(1895-1949) [M]. 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2015
[16]黃顯功,張偉主編.海派書畫文獻匯編[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17]包銘新.海上閨秀[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
[18]王琪森主編.上海千年書法圖史近現代卷[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
[19]楊斌,陳國安編.教出活潑潑的人一一民國名家教育演講錄[M].上海:華東 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9
[20]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21]斯舜威.海上畫派[M].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22]斯舜威.隨性論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3]陶小軍.大雅可鬻——民國前期書畫市場研究(1912-1937) [M].北京:商 務印書館, 2016
[24]朱艷萍.民國時期書法出版物研究[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9
[25]李湜.失落的歷史中國女性繪畫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26]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0
[27]陳振濂主編.近現代書法研究[M].鄭州:河南出版社,2019
[28]陳振濂主編.現代中國書法史[M].鄭州:河南出版社,2019
[29]朱光潛.藝文雜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0]俞律.蕭嫻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31]俞律.大書家蕭嫻[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
[32]俞律.蕭嫻書法藝術解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3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4]尚明軒.何香凝傳[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35]張充和.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6]陸丹林.馮師韓先生書畫集序[M].馮門同學會,1962
[37]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
[38]丁一鳴主編.海上書畫人物年表匯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
[39]陳永怡. 近代書畫市場與風格遷變——以上海為中心(1843-1938) [M]. 北 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7
[40]王寶秀主編.游壽書法集[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20
[41]蕭嫻.石門頌蕭嫻臨本[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42]黃寄萍編.當代婦女[M].上海:申新書店,1936
[43]王中秀,茅子良,陳輝.近現代金石書畫家潤例[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2004
[44]鄭逸梅.玉臺書史補編.書法文庫 書房擷趣[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
社, 2008: 36
50
二、期刊和論文
[1]游壽.梁天監五年造像跋尾[J].圖書月刊,1943(3)
[2]張充和.從洗硯說起——紀念沈尹默師[J].美術之友,2004(5): 46
⑶蕭嫻.庖丁論書[J].中國書法,2017(10)
[4]孫洵.巾幗英豪大家手筆 蕭嫻及其書法藝術[J].中國書畫,2005(4)
[5]鄭永福,呂美頤.關于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J].山西師大學報,
2005(8)
[6]高非.平凡堆積出的偉大一一論蕭嫻的意義[J].中國書畫,2017(9)
[7]劉忠山. 金石書風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以游壽書法風格和書學思想為例
[J]. 東南大學學報, 2011(6)
[8]阮憲鎮.游壽書法的審美意義[J].中國書法,2015(8)
[9]欒繼生,高潤生.讀書萬卷落筆有神一一記游壽先生及其書藝J].中國書法,
1988(2)
[10]胡艷.晚清民國時期師范教育“師范性”的構建與發展J].教師發展研究, 2020(9)
[11]杜存茂.民國高等書法教育簡論[J].美與時代,2018(10)
[12]王勝男.碑學的民間性對民國女書家身份觀的改變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 2017(5)
[13]王勝男.民國女史馮文鳳的碑學書風[J].美與時代,2017(5)
[14]房樺.民國時期何香凝的社會交游與繪畫實踐J].美術學報,2018(5)
[15]孫琪.民國遺珠:女書法家馮文鳳[J].中國書法,2018(10)
[16]楊克石.民國著名女書畫家馮文鳳事略考J].五邑大學學報,2016(8)
[17]胡志平,王立民.南蕭北游[J].中國書法,2014(3)
[18]胡志平.游壽與蕭嫻一一兼談學者型書家游壽價值的再認識J].文藝評論, 2017(12)
[19]向謙.蕭嫻:巾幗翰墨彤管之光[J].藝術品,2018(3)
[20]向謙.蕭嫻論藝[J].中國書畫,2017(9)
[21]王立民.游壽先生的書法藝術[J].大學書法,2020(10)
[22] 王立民.金石書派、百年傳承 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其人其藝[J].收藏家, 2004(8)
[23]陳禮榮.民國才女湯國梨[J].文史精華,2003(9)
51
[24]談大慶.袁曉園書畫藝術特色淺談[J].藝術市場,2012(2)
[25]傅愛國. 金石書風一脈相承——李瑞清、胡小石、游壽師承現象中的書法教 育面面觀[J].學習與探究,2003(3)
[26]胡志平.清末民國海上書畫家潤例與生存狀態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 文, 2007
[27]韓笑.女性書法的藝術特色[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8]高小凡. 民國時期閩東女藝術家群體研究——以丘堤、游壽、潘玉珂、曹英 莊為例[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29]劉亞麗.現當代女書法家十家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0]郭姝君.“閩東四才女”不同藝術表現形式與相互關聯的研究[D].山西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5
[31]李建宇.康有為書法思想與藝術實踐的錯位[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32]繆陽.民國碑體書風傳承與審美創造研究[D].云南大學師范碩士學位論文,
2021
[33]王曉晴.民國時期“中國女子書畫會”研究[D].江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019
[34]黃一凡.蕭嫻書法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5]周越.蕭嫻與馮文鳳碑學書風比較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20
[36]林小晶.張充和書法的審美意義[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37]王燕.民國時期女性書法遒美論[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8]袁帥.民國女子書法風格遒美化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9]王勝男.碑學與民國女書家的崛起[D].南京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7
[40]方振洪.游壽書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41]鮑新敬.游壽書風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42]張洞冀.游壽書法分期與分體探源研究[D].江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43]李笑妍.近代新女性張默君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